CN103149826A - 处理盒以及电子照相成像设备 - Google Patents
处理盒以及电子照相成像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149826A CN103149826A CN2013101059385A CN201310105938A CN103149826A CN 103149826 A CN103149826 A CN 103149826A CN 2013101059385 A CN2013101059385 A CN 2013101059385A CN 201310105938 A CN201310105938 A CN 201310105938A CN 103149826 A CN103149826 A CN 10314982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ower receiving
- receiving member
- receiving unit
- interval
- box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 G03G21/1803—Arrangements or disposition of the complete process cartridge or parts thereof
- G03G21/1817—Arrangements or disposition of the complete process cartridge or parts thereof having a submodular arrangement
- G03G21/1825—Pivotable subunit connection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 G03G21/1839—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 G03G21/1839—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 G03G21/1842—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for guiding and mount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positioning, alignment, lock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21/00—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G03G2215/00, e.g. cleaning or residual charge elimination
- G03G22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 G03G2221/18—Cartridge systems
- G03G2221/183—Process cartridg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Col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一种能够以可拆卸的方式安装至电子照相成像设备主组件的处理盒,包括:电子照相感光鼓;用于显影电子照相感光鼓上形成的静电潜像的显影辊;支撑电子照相感光鼓的鼓框架;支撑显影辊的显影框架,显影辊相对于鼓框架能够在接触位置和间隔位置之间移动,在接触位置中显影辊与电子照相感光鼓接触,在间隔位置中显影辊与电子照相感光鼓间隔开;相对于显影框架可动地设置的力接收构件,其用于接收外力,其中力接收构件能够处在用于通过接收外力而使得显影框架从接触位置移动至间隔位置的操作位置以及从操作位置缩回的待用位置;用于将力接收构件从待用位置朝操作位置压迫的压迫部分;以及接合部分,其用于与力接收构件接合而克服压迫部分的压迫力将力接收构件保持在待用位置。
Description
本申请是名称为“处理盒以及电子照相成像设备”、国际申请日为2008年6月30日、国际申请号为PCT/JP2008/062251、国家申请号为200880021696.9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由电子照相感光鼓和显影辊(其处理感光鼓)所组成的处理盒,特别是涉及其电子照相感光鼓和显影辊能够设置成彼此接触或彼此分离的处理盒。本发明还涉及采用上述处理盒的电子照相成像设备。
背景技术
近年来,处理盒系统已经开始广泛地用于使用电子照相成像方法的成像设备技术领域中。处理盒系统是电子照相成像系统之一。它所使用的盒中,电子照相感光鼓和显影辊(即用于处理电子照相感光鼓的辊)一体地设置以使得它们能够以可移除的方式安装在成像设备的主组件中。从而,处理盒系统的使用使得用户可以维护电子照相成像设备而无需依赖于服务人员。这也是为什么处理盒系统已经开始在电子照相成像设备技术领域中广泛地使用的原因。
处理盒的结构设置成使得通过施加预设量的压力而使其显影辊保持被压向其电子照相感光鼓,以便在成像时保持显影辊与感光鼓接触。在所谓的接触显影方法(即把显影辊设置成与感光鼓接触以显影感光鼓上的潜像的显影方法)中,显影辊的弹性层保持压靠在感光鼓的外周表面上,从而在显影辊的外周表面和感光鼓的外周表面之间维持预设量的接触压力。
因此,如果处理盒在成像设备的主组件中较长时间地保持未被使用状态,则显影辊的弹性层有时会变形。这样,如果在处理盒已经保持未被使用状态较长时间之后首次使用成像设备,有可能潜像将被不均匀地显影。进一步地,在所谓的接触显影方法的情况下,显影辊在显影期间接触感光鼓。因此,显影剂有时从显影辊转印至感光鼓外周表面位置上(显影剂本不应该粘附在其上)。此外,感光鼓和显影辊不仅在显影期间彼此接触地旋转,而且在显影之外的其它过程期间也彼此接触地旋转。因此,所谓的接触显影方法加剧了感光鼓、显影辊和显影剂的劣化。
在日本特开专利申请第2003-167499号中提出了上述问题的一种解决方法。根据该专利申请,成像设备设有一机构用于作用在处理盒上,以在没有实际形成图像时使得电子照相感光鼓和显影辊彼此分开(专利文献1)。
在专利文献1所提出的成像设备的情况下,其主组件的结构设置成使得四个处理盒能够以可移除的方式安装在主组件中。每个盒由感光构件单元和显影单元组成。感光构件单元具有感光构件。所述显影单元支撑显影辊,并且连接至感光构件单元,使得其能够相对于感光构件单元旋转地移动。此外,成像设备的主组件设有分离片,而处理盒设有力接收部分。随着分离片移动,力接收部分接收来自分离片的力,导致显影单元相对于感光构件单元移动。结果,与感光鼓接触的显影辊与感光鼓分离。
根据现有技术,力接收部分(即接收用于将显影辊和感光构件相互分开的力的部分)保持从显影单元的外轮廓突出。因此,在用户操作处理盒时或处理盒被单独运送时,所述力接收部分容易损坏。此外,当致力于减小其结构为电子照相感光构件和显影辊能够彼此接触或彼此分离放置的处理盒的尺寸、以及致力于减小此种处理盒能够以可移除的方式安装在其内的成像设备主组件的尺寸时,上述力接收部分的存在已经成为要面对的主要问题之一。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处理盒,该处理盒的电子照相感光鼓和显影辊能够设置成彼此接触或彼此分离,并且该处理盒的尺寸显著小于根据现有技术的处理盒的尺寸;以及提供一种根据本发明的处理盒能够以可移除的方式安装在其内的电子照相成像设备。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处理盒,与现有技术的处理盒相比,本发明的该处理盒的力接收部分在处理盒单独运输时明显不容易损坏。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能够以可拆卸的方式安装至电子照相成像设备主组件的处理盒,所述处理盒包括:电子照相感光鼓;用于显影所述电子照相感光鼓上形成的静电潜像的显影辊;支撑所述电子照相感光鼓的鼓框架;支撑所述显影辊的显影框架,所述显影辊能够相对于所述鼓框架在接触位置和间隔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接触位置中所述显影辊与所述电子照相感光鼓接触,在所述间隔位置中所述显影辊从所述电子照相感光鼓间隔开;相对于所述显影框架可动地设置的力接收构件,其用于接收外力,其中所述力接收构件能够处在用于通过接收所述外力而使得所述显影框架从接触位置移动至间隔位置的操作位置和从所述操作位置缩回的待用位置;用于将所述力接收构件从待用位置朝操作位置压迫的压迫部分;以及接合部分,其用于与所述力接收构件接合而克服所述压迫部分的压迫力将所述力接收构件保持在待用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用于在记录材料上形成图像的电子照相成像设备,所述设备包括:
(i)可动的施力构件;
(ii)安装装置;
(iii)以可拆卸的方式安装至所述安装装置的处理盒,所述处理盒包括:电子照相感光鼓;用于对所述电子照相感光鼓上形成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的显影辊;支撑所述电子照相感光鼓的鼓框架;支撑所述显影辊的显影框架,所述显影辊能够相对于所述鼓框架在接触位置和间隔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接触位置中所述显影辊与所述电子照相感光鼓接触,在所述间隔位置中所述显影辊从所述电子照相感光鼓间隔开;相对于所述显影框架可动地设置的力接收构件,其用于在所述施力构件移动时接收外力,其中所述力接收构件能够处在用于通过接收所述外力而使得所述显影框架从所述接触位置移动至所述间隔位置的操作位置和从所述操作位置缩回的待用位置;用于将所述力接收构件从所述待用位置朝所述操作位置压迫的压迫部分;以及接合部分,其用于与所述力接收构件接合而克服所述压迫部分的压迫力将所述力接收构件保持在所述待用位置,以及
(vi)用于馈给记录材料的馈给装置。
通过研读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所作的说明,本发明的这些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将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电子照相成像设备的示意性剖视图,示出所述设备的大体结构。
图2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处理盒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3也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电子照相成像设备的示意性剖视图,示出所述设备的大体结构。
图4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电子照相成像设备的另一示意性剖视图,示出所述设备中的处理盒是如何更换的。
图5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的电子照相成像设备中的一个处理盒及其附近结构在垂直于感光鼓的轴线的平面上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6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的电子照相成像设备中的一个处理盒及其附近结构在垂直于感光鼓的轴线的平面上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7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的电子照相成像设备中的一个处理盒及其附近结构在垂直于感光鼓的轴线的平面上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8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的电子照相成像设备中的一个处理盒及其附近结构在垂直于感光鼓的轴线的平面上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9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处理盒的立体图,该图是从所述盒被驱动的那一侧观察而得到的。
图10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处理盒的立体图,该图是从所述盒被驱动的那一侧观察而得到的。
图1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处理盒的立体图,该图是从与所述盒被驱动的那一侧的相反侧观察而得到的。
图12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处理盒的立体图,该图是从与所述盒被驱动的那一侧的相反侧观察而得到的。
图13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的力接收构件和释放构件的立体图,详细示出其机械机构。
图14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的力接收构件和释放构件的另一立体图,详细示出其机械机构。
图15(a)和15(b)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的力接收构件和释放构件的详细示意图,详细示出其机械机构。
图16(a)和16(b)也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的力接收构件和释放构件的详细示意图,详细示出其机械机构。
图17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的力接收构件和释放构件的另一详细示意图,详细示出其机械机构。
图18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的力接收构件和释放构件的再一详细示意图,详细示出其机械机构。
图19也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的力接收构件和释放构件的详细示意图,详细示出其机械机构。
图20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的力接收构件和释放构件的另一详细示意图,详细示出其机械机构。
图2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的力接收构件的详细示意图,详细示出其机械机构。
图22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的力接收构件的另一详细示意图,详细示出其机械机构。
图23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电子照相成像设备的示意剖视图,示出所述设备的大体结构。
图24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电子照相成像设备的示意剖视图,示出所述设备的大体结构。
图25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电子照相成像设备的示意剖视图,示出所述设备的大体结构。
图26是本发明第一和第二实施例中电子照相成像设备的引导孔的示意图。
图27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第一施力构件的示意图,示出所述施力构件的操作。
图28也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第一施力构件的示意图,示出所述第一施力构件的操作。
图29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电子照相成像设备的立体图。
图30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电子照相成像设备的局部剖切立体图。
图31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中的电子照相成像设备中的一个处理盒及其附近结构在垂直于感光鼓轴线的平面上的示意剖视图。
图32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中的电子照相成像设备中的一个处理盒及其附近结构在垂直于感光鼓轴线的平面上的示意剖视图。
图33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中的电子照相成像设备中的一个处理盒及其附近结构在垂直于感光鼓轴线的平面上的示意剖视图。
图34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中的电子照相成像设备中的一个处理盒及其附近结构在垂直于感光鼓轴线的平面上的示意剖视图。
图35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中的第二施力构件和力接收构件的示意立体图,示出其操作。
图36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中的第二施力构件和力接收构件的示意立体图,示出其操作。
图37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中的电子照相成像设备的示意剖视图,示出其大体结构。
图38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中的电子照相成像设备的示意剖视图,示出其大体结构。
图39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中的电子照相成像设备的另一示意剖视图,示出其大体结构。
图40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中的电子照相成像设备的示意剖视图,示出如何更换其中的处理盒。
图41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中第二施力构件的示意图,示出第二施力构件的操作。
图42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中电子照相成像设备的局部剖切立体图。
图43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中第一施力构件的示意图,示出第一施力构件的操作。
图44也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中第一施力构件的示意图,示出第一施力构件的操作。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下面将参考附图1-4说明本发明此优选实施例中的处理盒以及电子照相成像设备。
图1是电子照相成像设备100(下文中将简称为设备主组件)的示意剖视图,其中已经以可移除的方式安装了多个(四个)处理盒50y、50m、50c、50k(下文可能简称为盒50)。所述多个(四个)盒50存储黄色、品红、青色和黑色调色剂(显影剂),每个盒存储一种。图2是盒自身的示意性剖视图。图3和图4是此实施例中电子照相成像设备的示意性剖视图,用于示出任意的一个或多个盒50是如何从成像设备的主组件移除的。
(电子照相成像设备的大体结构)
此实施例中的电子照相成像设备的结构设置成用来执行下面的成像操作。参见图1,首先,各电子照相感光鼓(下文将简称为感光鼓)30y、30m、30c和30k的外周表面的均匀充电区域由激光束11进行扫描,所述激光束11由设备主组件100所具备的激光扫描器10发出,同时根据图形信号进行调制。结果,在各感光鼓30的外周表面上形成静电潜像。该静电潜像由显影辊42显影成可见图像;在感光鼓30的外周表面上形成调色剂(显影剂)图像。换句话说,在感光鼓30y、30m、30c和30k上分别形成黄色、品红、青色和黑色调色剂图像。然后,这些调色剂图像通过施加至转印辊18y、18m、18c和18k的电压被顺次地转印至由辊20-22支撑和拉伸的转印带19上。此后,转印带19上的调色剂图像借助转印辊3转印到由作为记录介质输送装置的记录介质输送辊1所传送的记录介质P的片材上。然后,记录介质P被输送至定影单元6,定影单元6由驱动辊以及具有内加热器的定影辊组成。在定影单元6中,热和压力施加至记录介质P和其上的调色剂图像。结果,记录介质P上的调色剂图像被定影至记录介质P。然后,记录介质P由一对排出辊7排出至传送托盘9上。
(处理盒的大体结构)
接下来将参考图1、2、5-8、29和30来说明此实施例中的盒50(50y、50m、50c和50k)。在此实施例中,多个(四个)盒50尽管所存储的调色剂T的颜色不同,但是结构相同。因此,将参考盒50y来说明盒50的结构。
参见图2,盒50y设有感光鼓30以及处理感光鼓30的处理装置。此实施例中的处理装置是充电辊32、显影辊42、刮刀33等,充电辊32是用于对感光鼓30充电的充电装置,显影辊42是用于显影感光鼓30上所形成潜像的显影装置,刮刀33是用于去除残留在感光鼓30外周表面上的残余调色剂的清洁装置。盒50y由鼓单元31和显影单元41组成。
(鼓单元的结构)
参见图2、4、9-12和图30,鼓单元31包括上述感光鼓30、充电辊32以及刮刀33。鼓单元31还包括废调色剂存储部分35、鼓单元主框架34以及侧盖36和37(下文将简称为盖)。参见图9、10(a)和10(b),感光鼓30的长度方向端部之一由盖36的支撑部分36b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撑,而感光鼓30的另一长度方向端部由盖37的支撑部分37b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撑,如图11和图12中所示。盖36和37牢固地附接至鼓单元主框架34的长度方向端部(一一对应)。接下来,参见图9、图10(a)和图10(b),感光鼓30的长度方向端部设有联接构件30a,用于将驱动力传递至感光鼓30。当盒50y安装至设备主组件100之中时,联接构件30a接合设备主组件100的第一联接构件105(图4和30中示出)。这样,随着驱动力从设备主组件100所带的马达(未示出)传递至联接构件30a,感光鼓30在由图2中箭头标记u指示的方向上旋转。充电辊32由鼓单元主框架34支撑,使得充电辊32在感光鼓30的旋转的作用下与感光鼓30接触地旋转。刮刀33也由鼓单元主框架34支撑,使得当刮刀33和感光鼓30的外周表面之间存在预设量的压力时,刮刀33保持与感光鼓30的外周表面接触。盖36和37设有用于支撑显影单元41的孔36a和37a,其支撑方式使得显影单元42相对于鼓单元31能够以旋转的方式移动。
(显影单元的结构)
参见图2、10(a)和10(b),显影单元41具有上述的显影辊42。显影单元41还具有显影刮刀43、显影单元主框架48、支承单元45、以及一对侧盖46。显影单元主框架48具有调色剂存储部分49,在调色剂存储部分49中存储将供应至显影辊42的调色剂。显影单元主框架48支撑显影刮刀43,显影刮刀调节调色剂在显影辊42外周表面上的覆盖厚度。参见图10(a)和10(b),支承单元45牢固地附接至显影单元主框架48的一个长度方向端部。支承单元45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撑显影辊42,显影辊42的一个长度方向端部具有显影辊齿轮69。此外,支承单元45设有中间齿轮68,中间齿轮68将驱动力从联接构件67传递至显影辊齿轮69。盖46牢固地附接至支承单元45的外侧(就支承单元45的长度方向而言),其附接方式能覆盖联接构件67和中间齿轮68。此外,盖46设有从盖46的外表面向外突出的筒状部分46b。联接构件67通过筒状部分46b的中空部分而暴露。设备主组件100和处理盒50y的结构设置成使得:当处理盒50y安装至设备主组件100中时,联接构件67的联接部分67a接合设备主组件100的第二联接构件106(其在图30中示出),由此将来自设备主组件100所带马达(未示出)的驱动力传递至处理盒50y。
(显影单元与鼓单元的连接)
参见图10(a)和10(b),显影单元41和鼓单元31以下述方式连接:首先,在处理盒50y的一端处,筒状部分46b装配进支撑孔36a中。在另一端,从显影单元主框架48突出的突起48b装配进支撑孔37a中。结果,显影单元41以显影单元41能够相对于鼓单元旋转移动的方式连接至鼓单元31。接下来,参见图9和11,显影单元41在压缩弹簧95(其是弹性构件)的作用下而保持在待要绕着筒状部分46b和突起48旋转的方向上受压,使得显影辊42保持与感光鼓30接触。也就是说,显影单元41在箭头标记G所指示的方向上由压缩弹簧95的弹力作用而保持受压,产生沿着使显影单元41绕筒状部分46b和突起48b旋转的方向作用的力矩H。这样,显影辊42与感光鼓30保持接触并且显影辊42和感光鼓30之间存在预先设定量的接触压力。显影单元41在其保持与感光鼓30接触时所处的位置称为“接触位置”。
参见图9和11,压缩弹簧95在此实施例中位于与感光鼓30的联接构件30a以及显影辊42的联接构件67所在的长度方向端部之一相反的另一侧。这是因为下面的原因:当显影辊42的联接构件67接收来自设备主组件100的联接构件106的驱动力时,如图2所示,在使显影单元41绕着筒状部分46b旋转的方向上产生力矩H。这样,在盒50y的该长度方向端部处,显影辊42被压在感光鼓30上,由此在显影辊42和感光鼓30之间产生预设量的接触压力,而在另一长度方向端部处,在压缩弹簧95的作用下显影辊42保持压在感光鼓30上。(力接收构件)
参见图5-8,盒50y设有用于使设备主组件100中的显影辊42和感光鼓30彼此接触或将它们分开的力接收构件70。接下来,参考图10(a)、10(b)、13和14,力接收构件70具有钩状部分70a。如图13和14所示,钩状部分70a连接至弹簧21的一端,用于保持力接收构件70受压,而弹簧21的另一端连接至显影单元框架48的钩状部分48a。
参见图10(b),通过使得作为力接收构件70一部分的旋转轴70g与支承单元45的引导部分接合,力接收构件70附接至支承单元45。在附接了力接收构件70之后,盖46附接至显影单元框架45,其附接方式使得盖从平行于显影辊42轴线的方向上覆盖支承单元45。力接收构件70的操作细节将在后文说明。
(电子照相成像设备主组件的盒托盘)
接下来将说明抽屉形式的盒托盘13。
参见图4,盒托盘13附接至设备主组件100且附接方式使得:在实施中,其能够相对于设备主组件100水平地及直线地移动。也就是说,盒托盘13能够分别沿着箭头标记D1或D2所指示的方向(其实际上是水平方向)移动(被推入设备主组件100或从设备主组件100中拉出)。设备主组件100的结构设置成使得:盒托盘13能够被锁定在最内部位置(图1中示出的设备主组件100中的成像位置)以及最外部位置(图4中示出的盒更换位置即盒安装或去除位置,这是盒托盘13能够被拉出的最远的位置)。如图4中所示,盒50由操作者沿着箭头标记C所指示的方向安装至盒托盘13中,该方向实际上平行于重力的方向。盒托盘13的结构设置成使得:当这些盒50被安装至盒托盘13中时,所述盒50在与盒托盘13的可移动方向相平行的方向上串列式设置,且盒50的长度方向(其平行于感光鼓30和显影辊42的轴线)垂直于盒托盘13的移动方向。当盒托盘13被推入设备主组件100时,盒托盘13中的盒50进入设备主组件100,且在各盒50中的感光鼓30和位于设备主组件100中盒路径下方的中间转印带19之间存在预设量的间隙f2(图5)。然后,当盒托盘13移动到其在设备主组件100中的最内部位置时,各盒50由设置在设备主组件100中的盒定位部分101a正确定位在设备主组件100中(图5和图30)。盒定位操作将在后文详述。用户在将盒托盘13一路推入设备主组件100中之后将门12关闭。将门12关闭确保了各盒50正确地安装在设备主组件100中。因此,在可操作性上,设备主组件100和盒50的此种结构设置优于现有技术中电子照相成像设备的结构设置,在现有技术中要求用户将盒50分别安装至设备主组件100中。
接下来,参见图23-26,下面将描述盒托盘13的操作。图23-26未示出盒50,以便使得更容易理解盒托盘13的操作。
盒托盘13由一对盘支撑构件14以下述方式支撑:盒托盘13在保持由盘支撑构件14支撑的同时能够被拉出设备主组件100。盘支撑构件14通过门12的移动而移动,门12能够由操作者(用户)打开或关闭。门12附接至设备主组件100,使得其能够绕其旋转轴线12a旋转移动。门12能够在如图23所示的完全盖住开口80的位置(关闭位置)和如图24所示的完全露出开口80的位置(打开位置)之间旋转移动。
当需要取出设备主组件100中的任意一个或多个盒50时,将门12从关闭位置旋转移动至打开位置。当门12旋转移动时,门12所带的一对突起15(连接销)绕着旋转轴线12a顺时针移动,同时在托盘支撑构件14所带的一对长形孔14c中移动(一一对应),从长形孔14c的底端14c2朝长形孔14c的顶端14c1移动,如图24所示。结果,托盘支撑构件14通过突起15而沿箭头标记z1所指示的方向移动。如图25所示,当托盘支撑构件14沿上述方向z1移动时,从各托盘支撑构件14突出的突起14d1和14d2由设备主组件100所带的引导孔107引导。参见图26,每个引导孔107具有三段,即两个水平段107a1和107a3,以及一个倾斜段107a2。倾斜段107a2从水平段107a1倾斜地向上延伸至水平段107a3。因此,当门12如图24所示从关闭位置移动至打开位置时,突起14d1和14d2由引导孔107引导,依序通过水平段107a1、倾斜段107a2以及水平段107a3。这样,托盘支撑构件14首先在由箭头标记z1所指示的方向上移动,然后在由箭头标记y1(图24)所指示的方向(即离开转印带19的方向)上移动。当托盘支撑构件14沿着箭头标记y1所指示的方向一路移动时,盒托盘13能够沿着箭头标记D2所指示的方向通过开口80被拉出设备主组件100,如图25所示。图30是在盒托盘13已经从设备主组件100被拉出至其最外部位置之后的成像设备的局部剖切视图。
接下来将描述任一盒或多个盒50被安装至设备主组件100中的情况。参见图25,在门12保持在打开位置的情况下,盒托盘13通过开口80沿着箭头标记D1的方向被推入设备主组件100。然后,门12移动至如图23所示的关闭位置。当门12移动时,门12的各突起15绕着旋转轴线12a沿逆时针方向移动,同时如图23所示在托盘支撑构件14的相应长形孔14c中向着长形孔14c的底端14c2移动。这样,托盘支撑构件14通过所述的一对突起15沿箭头标记z2(图23)所指示的方向移动。因此,当门12移动至如图23所示的关闭位置时,突起14d1和14d2由水平段107a1、倾斜段107a2和水平段107a3以所列顺序引导,如图23中所示。因此,托盘支撑构件14首先沿着箭头标记z2(图23)的方向移动,然后沿着箭头标记y2(图23)的方向(即移近转印带19的方向)移动。
(处理盒相对于电子照相成像设备主组件的定位)
接下来,参见图5-8、图23-25以及图30,将说明盒50在成像设备主组件100中的定位。参见图5和图30,设备主组件100设有多对(在此实施例中为四对)用于将盒50相对于设备主组件100定位的盒定位部分101a。也就是说,在平行于盒50长度方向的方向上,盒托盘13的每个盒仓设有一对盒定位部分101a,盒定位部分101a位于相应盒仓的长度方向端部处且一一对应,转印带19位于这两个盒定位部分101a之间。接下来参见图6和23,当门12从打开位置移动至关闭位置时,盒托盘13和盒50在由箭头标记y2(图23)指示的方向上移动,导致鼓单元31所带的鼓单元定位部分31b接触设备主组件100的相应盒定位部分101a。结果,盒50y相对于设备主组件100定位。
现在将说明通过门12的移动而移动的释放构件75。参见图23-25,当门12从打开位置移动至关闭位置时,托盘支撑构件14在由箭头标记y2(图23)所指示的方向上移动。托盘支撑构件14的该移动导致鼓单元框架34所带的突起31b由设备主组件100的定位部分101a正确地定位,如图6中所示。
参见图5和6,当托盘支撑构件14和盒在由箭头标记y2所指示的方向上移动时,牢固地附接至设备主组件100的释放构件推动件102将盒50所带的释放构件75向上推。释放构件75的释放机构将在后文详述。
(电子照相成像设备主组件的显影辊分离机构)
接下来将参考图5-8、10、13和14描述用于使得盒50y所带的力接收构件70移动的机构。图5-8是设备主组件100中的盒50y在垂直于感光鼓30的轴线的平面上的剖视示意图,图10(a)是从盒50y的被驱动侧观察而得到的盒50y的详细立体图。图13和14是显影单元41的详细立体图。
如上所述,当门12从打开位置移动至关闭位置时,盒50y的鼓框架突起31a在由箭头标记y2(图6)所指示的方向上移动,由此由设备主组件100的定位部分101a定位。在鼓框架突起31a的此移动期间,释放构件75的底端部分75d(接触部分)接触释放构件推动件102。这样,释放构件75在与箭头标记y2所指示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上被推压,由此被向上推。也就是说,当门12关闭时,释放构件75从释放构件推动件102接收外力(第二外力)。接下来,参见图5和13,最初,释放构件75接触力接收构件70。然而,随着释放构件75被向上推,其与力接收构件70分离。结果,力接收构件70以从其待用位置(图5中所示)向着显影单元41外部旋转的方式绕着力接收构件70所带的旋转轴70g旋转,也就是说沿着移动远离显影单元41的旋转轴线46b的方向旋转,如图6和14中所示。
接下来将说明第一施力构件60的操作。
参见图1和图3,就设备主组件100的竖直方向而言,第一施力构件60定位成使得:在各盒50正确定位在设备主组件100中之后,第一施力构件60位于盒50上方。在平行于感光鼓30轴线的方向上,第一施力构件60定位成使得:其能够接触处于盒50相应长度方向端处的力接收构件70的力接收部分70a。
参见图27和28,驱动力从设备主组件所带的马达110(机械动力源)通过齿轮111传递至齿轮112。当驱动力传递至齿轮112时,齿轮112在由箭头标记L所指示的方向上旋转,由此沿箭头标记L所指示的方向转动与齿轮112成一个整体的凸轮部112a。凸轮部112a与第一施力构件60所带的移动力接收部分60b接触。因此,当凸轮部112a旋转时,第一施力构件60在由箭头标记E或B所指示的方向移动。
图27示出已经沿箭头标记E所指示的方向移动的第一施力构件60。当第一施力构件60处在图27所示的状态时,显影辊42和感光鼓30仍然彼此接触(图7)。图28示出已经沿箭头标记B所指示的方向移动的第一施力构件60。当第一施力构件60处在图28所示的状态时,力接收构件70接触肋60y,因此其从第一施力构件60接收力。当力接收构件70从第一施力构件60接收力时,力接收构件70使显影单元41绕着旋转轴线46b旋转,导致显影辊42与感光鼓30分离(图8)。图28中示出的显影单元41的此位置将称为显影单元41的分离位置。
在各盒50移动至设备主组件100中时,盒50的施力构件70保持在待用位置(图5)。因此,与现有技术成像设备的施力构件相比,第一施力构件60能够显著地更靠近设备主组件的盒路径定位,并且在安装盒50期间不会使第一施力构件60和盒50彼此干涉,因此可以使浪费空间最小化,并且因此使得可以显著地减小设备主组件100的竖直尺寸。
(将处理盒安装至电子照相成像设备主组件中的说明以及力接收构件)
接下来将说明从盒50安装至设备主组件100中开始直到显影辊42与感光鼓30分离的操作顺序。
参见图4,在盒托盘13被从设备主组件100拉出至其最外部位置之后,每个盒50能够沿着由箭头标记C所指示的竖直方向安装至盒托盘13或从盒托盘13移除。
在盒50安装至盒托盘13中之后,盒托盘13将沿着由箭头D1所指示的方向通过开口80移动至设备主组件100中。也就是说,在此实施例中,各盒50沿与感光鼓30的轴线相交(大体上垂直)的方向水平地移动至设备主组件100中。
参见图3,就盒托盘13移动(安装)至设备主组件100中的方向而言,盒50y安装在盒托盘13的最下游。也就是说,盒50y在第一施力构件60的肋60k、60c和60m下方从上游向下游移动。
同样就盒托盘13移动至设备主组件100中的方向而言,盒50m安装在从盒托盘13的下游端起算的第二盒仓中。这样,当盒托盘13安装至设备主组件100中时,盒50m在第一施力构件60的肋60k和60c(其作用在盒50k和50c上)下方从上游向下游移动。
仍然是就盒托盘13移动至设备主组件100中的方向而言,盒50c安装在从盒托盘13的下游端起算的第三盒仓中。这样,当盒托盘13安装至设备主组件100中时,盒50c在第一施力构件60的肋60k(其作用在盒50k上)下方从上游向下游移动。
此外,就盒托盘13移动至设备主组件100中的方向而言,盒50k安装在从盒托盘13的下游端起算的最上游盒仓中。这样,当盒托盘13安装至设备主组件100中时,盒50k足够深入地移动到设备主组件100中,以使力接收构件70在第一施力构件60的施力部分60k(其作用在盒50k上)下方从上游向下游移动。
如果盒50设计成使得在盒50移动至设备主组件100中的时候盒50的力接收构件70保持突出,那么第一施力构件60将不得不定位成高于其在此实施例中的定位,以防止力接收构件70和第一施力构件60彼此干涉。然而,在此实施例中,盒50设计成使得力接收构件70保持在其待用位置,即其不从盒50突出的位置。因此,第一施力构件60能够更靠近盒路径定位,因为无需考虑力接收构件70突出的距离。换句话说,将盒50设计成在盒50安装至设备主组件100中时其力接收构件70彼此在待用位置使得可以减小设备主组件100的竖直尺寸。
这样,在此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当保持盒50的盒托盘13移动至设备主组件100中的时候,在第一施力构件60和力接收构件70之间有间隙f1,在感光鼓30和转印带19之间有间隙f2,由此防止在盒50安装至设备主组件100中的时候各盒50和设备主组件100彼此干涉。
参见图23-25,在盒托盘13被一路推入设备主组件100中之后,门12移动至关闭位置。当门12移动至关闭位置时,托盘支撑构件14朝转印带19(由箭头标记y2指示的方向)移动。下文中,托盘支撑构件14在箭头标记y2所指示方向上的移动的竖直分量将称为距离f2。当托盘支撑构件14在箭头标记y2所指示的方向上移动时,盒50在托盘支撑构件14的所述移动的带动下朝着转印带19移动,由此如图6所示导致各盒50中的感光鼓30的外周表面开始接触转印带19的表面。这样,到感光鼓30的外周表面开始接触转印带9的表面时,力接收设备70和第一施力构件60之间的距离f1加宽至间隙f1和f2的总和。
进一步地,参见图6,当门12移动至关闭位置时,各盒50的盒定位部分31b开始接触设备主组件100所带的相应盒定位部分101a,由此相对于设备主组件100正确地定位盒50。
如上所述,释放构件75对力接收构件70的移动的限制通过设备主组件100所带的释放构件推动件102的功能来去除。这样,当释放构件75作用在力接收构件70上的限制被去除时,力接收构件70从其待用位置开始旋转,旋转的方向使得其力接收部分70a移动至盒50y的显影单元41外部(从显影单元41突出),即如图6所示移动离开显影单元41的旋转轴线46b的方向。
然而,当力接收构件70如上所述地旋转时,力接收构件70的顶表面接触第一施力构件60的肋60y的底表面。结果,力接收构件70的移动由肋60y管控(图6中所示的状态)。力接收构件70的该位置将称为中间位置。
在此实施例中,与力接收构件70的上述中间位置相对应的第一施力构件60的位置是第一施力构件60的原始位置。这是因为下面的原因。也就是说,当成像设备在安装盒50之后不用于成像时,各盒50保持在图8所示的状态,即下述状态:第一施力构件60已经在由箭头标记B所指示的方向上移动,并且力接收构件70已经接触肋60y,由此防止其进一步移动。在此状态时,感光鼓30和显影辊42保持彼此分离。也就是说,如图8所示,在此状态下(其中感光鼓30和显影辊42保持彼此分离),盒50从设备主组件100移除。这样,当盒50下次安装至设备主组件100中时,由于第一施力构件60处在图8所示的位置,力接收构件70接触肋60y。因此,当力接收构件70旋转离开其待用位置时,力接收构件70开始接触肋60y的底表面,如图6所示。
顺便提及的是,力接收构件70从第一施力构件60接收外力(第一外力)的表面朝向各盒50安装至设备主组件100中的方向。使力接收构件70的接收外力表面朝向上述方向确保了:当力接收构件70接收来自第一施力构件60的力时,显影单元41相对于感光鼓30有效地移动,并且确保了感光鼓30和显影辊42保持彼此分离。
当第一施力构件60在箭头标记E所指示的方向上从图6所示的位置移动至图7所示的位置时,力接收构件70的力接收部分进一步向盒50y的外部旋转,由此进入肋60y的路径。力接收构件70的该位置(即力接收构件70的力接收部分已经移动进入肋60y的路径中的位置)将称为突出位置(作用位置)。也就是说,显而易见地,与力接收构件70处在其待用位置或中间位置时相比,当力接收构件70处在其突出位置时,力接收构件70从盒50y更为突出。为了使力接收构件70在盒50移动至设备主组件100中时接触第一施力构件60,力接收构件70在突出位置的突出距离需要大于间隙f1和f2之和。进一步地,在各盒50安装至设备主组件100中之后并且在就要开始下次成像操作之前开始操作第一施力构件60。
接下来,施力构件60如图8中所示在由箭头标记B所指示的方向上移动。当第一施力构件60移动时,力接收构件70的侧表面70e(即力接收构件70的处在第一施力构件60的路径中的第一施力构件接触表面)接收来自第一施力构件60的肋60y的外力(第一外力)。结果,显影单元41绕其旋转轴线46b(轴)旋转地移动,导致显影辊42与感光鼓30分离一个距离α
这样,当下次执行成像操作时,第一施力构件60将在由箭头标记E所指示的方向上移动以将显影辊42设置成与感光鼓30接触。如图7中所示,当第一施力构件60在由箭头标记E所指示的方向上移动时,力接收构件70与第一施力构件60分离,由此停止从肋60y接收力。结果,显影辊42由设置在显影单元41和鼓单元31之间的压缩弹簧95的弹力而与感光鼓30接触,由此处理盒50可以准备用于成像。在此应该指出的是,在显影辊42与感光鼓30接触之前,感光鼓30开始旋转。进一步地,由于下面的原因,在显影辊42与感光鼓30接触之前,显影辊42通过经由联接部分67a而接收来自设备主组件100的驱动力也开始旋转。也就是说,在显影辊42与感光鼓30接触之前,显影辊42和感光鼓30都开始旋转,这样感光鼓30和显影辊42之间的周向速度差明显小于其它情况。因此,此实施例中的盒50在感光鼓30和显影辊42彼此接触时在两者上产生的磨损量要明显小于其它的处理盒结构。在此需要指出的是,关于感光鼓30和显影辊42开始旋转的定时是可行的,原因在于,为了确保即使在显影单元41绕筒状部分46b旋转移动之后联接部分67a不会改变位置,盒50的结构设置成筒状部分46b的轴线与联接部分67a的轴线重合。在成像完成之后,通过如上所述使得第一施力构件60在由箭头标记B所指示的方向上移动,显影辊42与感光鼓30分离。在显影辊42与感光鼓30分离之后,显影辊42和感光鼓30停止旋转。因此,该实施例中的盒50在显影辊42与感光鼓30分离时的感光鼓30和显影辊42间周向速度差明显小于其它结构的处理盒,并且因此在显影辊42与感光鼓30分离时的磨损方面明显小于其它结构的处理盒。结果,此实施例中的电子照相成像设备明显地优于根据现有技术的相当的成像设备。
(力接收构件和释放构件之间的关系)
接下来参考图5-6、图13-15(b)来说明力接收构件70和释放构件75之间的关系。图15(a)和15(b)是力接收构件和释放构件75的详细示意图,示出用于释放所述力接收构件70的机械机构。
参见图2,盒50y设有力接收构件70,力接收构件70用于在设备主组件100中将显影辊42和感光鼓30设置成彼此接触或彼此分离。接下来参见图13和15(a),力接收构件70设有钩部分70a,作为张力产生构件的张紧弹簧21的长度方向端部之一附接至钩部分70a。张紧弹簧21的另一端附接至显影单元框架48的钩部分48a。这样,力接收构件70保持处在张紧弹簧21的张力作用下,张紧弹簧21沿着将力接收构件70从待用位置拉向突出位置的方向工作。参见图13和15(a),力接收构件70设有力接收部分70e(图7和8)以及接触部分70b。力接收部分70e是力接收构件70的经由其从第一施力构件60接收外力的部分。接触部分70b是力接收构件70的与释放构件75接触的部分。当接触部分70b与释放构件75所带的接触部分75b接触时,防止力接收构件70从待用位置旋转移动至突出位置。
仍然参见图13和15(a),释放构件75设有钩部分75c,第二张紧弹簧22的长度方向端部之一附接至钩部分75c。张紧弹簧22的另一端附接至显影单元框架48所带的钩部分48a。这样,释放构件75保持在由箭头y3(图3)所指示的方向上受拉。进一步地,显影单元框架48设有释放构件管控部分48b,释放构件管控部分48b用于管控在由箭头标记y3所指示的方向上保持受拉的释放构件75的移动。
接下来将说明力接收构件70从其待用位置至其突出位置的移动。
参见图5、6和13-15(b),当盒50由设备主组件100的盒定位部分101a正确地相对于设备主组件100定位时,固定地附接至成像设备主框架的释放构件推动件102开始接触释放构件75的接触部分75d,并且按压在接触部75d上。这样释放构件75在由箭头标记y4(图14)所指示的方向上移动,导致其接触部分75b与力接收构件70的接触部分70b分离。结果,力接收构件70在张紧弹簧21的弹力(张力)的作用下从其待用位置旋转移动至突出位置。
在下面的数学表达式中,f3、f4、f5和g分别表示张紧弹簧21的弹力的大小、张紧弹簧22的弹力的大小、盒50被推压(定位)在主组件框架的盒定位部101a上的力(或定位的力)的大小、以及盒50的自身重量。在此实施例中,为了防止释放构件75释放力接收构件70,上述力之间的关系如下设定:f3设置为大于f4(f3>f4)。盒50在牢固地固定至主组件框架的释放构件推动件102推压释放构件75时所接收的向上力的大小是f4,而盒50在释放构件推动件102推压释放构件75时所接收的向下力的大小等于f3、f5和g的和,即等于(f3+f5+g)。这样,力接收构件70、释放构件75、弹簧21和弹簧22设计为满足下面的不等式:f4<f3+f5+g。因此,不会出现当盒50不在设备主组件100中的时候释放构件75释放力接收构件70的情况,也不会出现盒50在正确地定位在设备主组件100中之后从设备主组件100的盒定位部分101a升起来的情况。
在此实施例中,释放构件75设有作为用于释放力接收构件70的接触部分70b的机构的一部分的接触部分75b。然而,作为给释放构件75设置接触部分75b的代替,鼓单元31或显影单元41可以设有诸如图17和18中所示的接触部分775b的构件。在图17和18所示的力接收构件释放机构的情况下,作为鼓单元31的一个结构部件的鼓单元框架34或作为显影单元41的一个结构部件的显影单元框架48设有接触部分775b。在此情况下,当盒50安装至设备主组件100中时,固定地固定至设备主组件100的释放构件推动件102在由图18中的箭头标记所指示的方向上推压接触部分775b。更具体地,接触部分775b从释放构件推动件102接收外力(第二外力)。因此,接触部分775b沿着箭头标记H(图18)所指示的方向移动,由此脱离力接收构件70的接触部分70b。也就是说,释放构件775设有弹性连接部分775e,释放构件775通过弹性连接部分775e附接至鼓单元框架34或显影单元框架48。因此,当释放构件推动件102推压释放构件75的力接收部分775d时,连接部分75e在由力接收部分775d所接收的力的作用下变形。结果,接触部分775d移动远离力接收构件70的接触部分70b,由此允许接触部分70b如上所述地旋转移动。在此情况下,鼓单元框架34或显影单元框架48设有释放部分775。然而,释放部分775可设置于鼓单元框架34或显影单元框架48之外的结构部件。进一步地,在此实施例中,设备主组件100的释放构件推动件102定位在相应盒仓下方。然而,释放构件推动件102可以定位在任何位置,只要其定位使得释放构件推动件102在盒50处在设备主组件中时能够推顶所述释放构件即可。进一步地,释放构件推动件102可以是任何形状,只要所述形状使得释放构件推动件102能够通过接触释放构件70而使得释放构件70移动即可。例如,它在横截面上可以是U形,而不是如此实施例中一样是突起形式。
进一步地,如图16(16(a)和16(b))中所示,通过延长力接收构件70的钩部分70a使得钩部分70a自身能够弹性变形并且能够直接接合显影单元框架48的钩部分48a,能够省去张紧弹簧21。
进一步地,参见图19和20,释放构件75可以由如下释放构件例如能够通过利用由显影单元41的联接构件67从设备主组件100接收的驱动力而移动的释放构件875代替。更具体地,盒50设有齿轮123,齿轮123具有用于在由箭头标记y4所指示的方向上推顶释放构件推动件875的突起123a(销)。此外,释放构件875设有与上述突起123a(销)接触的接触部分875e。这样,当齿轮123在上述驱动力的作用下沿箭头标记G所指示的方向旋转时,突起123a向上推顶释放构件875的接触部分875a。结果释放构件875的接触部分875b脱离力接收构件70的接触部分70b,由此允许力接收构件70旋转移动至其突出位置。当齿轮123的突起123a脱离释放构件875的接触部分时,释放构件875由张紧弹簧22的弹力被向下(在由箭头标记y5所指示的方向上)推。此后,只要驱动力传递至盒50,齿轮123继续旋转,但是齿轮123的突起123a和释放构件875的接触部分875e彼此不接触。(处理盒从电子照相成像设备主组件的移除)
接下来将说明用于将盒50从设备主组件100移除的操作。
参见图24,当门12将从其关闭位置移动至打开位置时,托盘支撑构件14如图24所示向上移动,即沿着远离转印带19的方向(箭头标记y1指示的方向)移动。结果,各盒50随盒托盘13向上移动,使得各盒50中的感光鼓30离开转印带19。
进一步地,当盒托盘13在被拉出的方向(图24中箭头标记z1所指示的方向)上移动时,盒50从图8所示的状态转变至图7所示的状态。也就是说,力接收构件70不再保持受到第一施力构件60的压力。当盒50处在此状态(即图7所示的状态)时,如图7和14所示,力接收构件70由张紧弹簧21的张力保持在突出位置。参见图21和22,力接收构件70设有具有倾斜表面的接触部分70c,接触部分70c处在力接收构件70的从第一施力构件60接收力的侧表面70e(图8)相反的另一侧上。
当托盘支撑构件14在箭头标记z1(图24)所指示的方向上受拉时,接触部分70c接触第一施力构件60的力接收构件返回部分60zm(其也具有倾斜表面)。这样,当托盘支撑构件14进一步受拉时,处在突出位置的力接收构件70沿着箭头标记K(图22)所指示的方向由力接收构件返回部分60mz向下推,由此允许力接收构件70移动至肋60m下方,由此允许盒50朝设备主组件100的外部移动。然后,盒50在肋60c和60k下方移动,并且通过开口80移动至设备主组件100之外。
当盒50在移出成像设备主组件100之后再次安装至成像设备主组件100中的时候,通过压下力接收构件70,能够使得处在突出位置的力接收构件70回到待用位置。将力接收构件70压回其待用位置的操作能够由用户容易地执行,原因在于,释放构件75以及连接至释放构件75的第二张紧弹簧22是弹性的。
在必须通过上述驱动力而移动的释放构件875的情况下,在释放构件875可以回到待用位置之前,齿轮123必须旋转回到预先设置的位置。通过人工地转动连接至齿轮123的齿轮或使用工具(螺丝刀或类似工具),能够将释放构件875旋转回预先设置的位置。
如上所述,此实施例中的电子照相成像设备的结构设置成使得:当门12在盒50安装至设备主组件中之后移动至其关闭位置时,用于使显影单元41移动的力接收构件70在使得其接触部分70从显影单元41向外突出的方向上旋转。
因此,此实施例中的盒50显著地小于根据现有技术的盒(下文简称为常规盒)。进一步地,当盒50安装至设备主组件100中时,力接收构件70保持在其待用位置。因此,在此实施例中设备主组件100能够制造为在盒路径的竖直尺寸上显著地小于常规电子照相成像设备的设备主组件。因此,开口80能够制造为显著地小于常规电子照相成像设备的相应开口。进一步地,与常规电子照相成像设备的对应部件相比,可以将第一施力构件60放置得显著地更靠近盒路径。因此,与常规电子照相成像设备的设备主组件相比,设备主组件100竖直方向的尺寸能够显著地减小。
进一步地,在盒50安装至设备主组件100中之前,力接收构件70处在其待用位置。因此,当盒50由用户操作时或其被单独运输时,不容易出现力接收部分70被损坏的情况。
(实施例2)
在第一实施例中,释放构件75通过固定附接至主组件框架的突起102(释放构件推动件)脱开接合。然而,在此实施例中,盒的结构设置成使得:释放构件通过从设备主组件所带的可动第二施力构件接收力而移动。
同样地,该实施例将结合盒(更具体地,盒950y,其存储黄色显影剂)来进行说明。顺便提及的是,对此实施例的说明将围绕此实施例中电子照相成像设备的不同于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特征进行。
(电子照相成像设备的主组件的盒托盘)
接下来将参考图37-39对此实施例中盒托盘13的操作进行说明。
为了更容易理解盒托盘13的操作,在图37-39中没有示出盒50。
盒托盘13由一对盘支撑构件14以下述方式支撑:盒托盘13在保持由盘支撑构件14支撑的同时能够被拉出设备主组件100。盘支撑构件14由门12的移动带动,门12能够由操作者(用户)打开或关闭。门12附接至设备主组件900,使得其能够绕其旋转轴线12a(轴,门12通过该轴而保持于设备主组件100上)旋转移动。门12能够在如图27所示的完全盖住开口80的位置(关闭位置)和如图28所示的完全露出开口80的位置(打开位置)之间旋转移动。
当需要取出设备主组件900中的任意一个盒或多个盒时,将门12从关闭位置旋转移动至打开位置。当门12旋转移动时,门12所带的一对突起15(连接销)绕着旋转轴线12a顺时针移动,同时在托盘支撑构件14所带的一对长形孔14c中移动(一一对应),如图38中所示,从长形孔14c的底端14c2朝长形孔14c的顶端14c1移动。结果,托盘支撑构件14由突起15作用而沿箭头标记z1所指示的方向移动。当托盘支撑构件14沿上述方向移动时,从各托盘支撑构件14突出的突起14d1和14d2由设备主组件900所带的引导孔107引导。参见图26,每个引导孔107具有三段,即两个水平段107a1和107a3,以及一个倾斜段107a2。倾斜段107a2从水平段107a1倾斜地向上延伸至水平段107a3。因此,当门12移动至打开位置时,如图38所示,突起14d1和14d2由引导孔107引导,依序通过水平段107a1、倾斜段107a2以及水平段107a3。这样,托盘支撑构件14首先在由箭头标记z1所指示的方向上移动,然后在由箭头标记y1所指示的方向(即移动离开转印带19的方向)上移动。随着托盘支撑构件14沿着箭头标记y1所指示的方向一路移动,如图39所示,盒托盘13能够沿着箭头标记D2所指示的方向通过开口80被拉出设备主组件900。图42是成像设备在盒托盘13已经从设备主组件900被拉出至其最外部位置之后的局部剖切视图。
接下来将描述任一盒或多个盒被安装至设备主组件900中的情况。参见图39,盒托盘13通过开口80沿着箭头标记D2的方向被推入设备主组件900,且门12保持在打开位置。然后,门12移动至如图37所示的关闭位置。当门12移动时,门12的各突起15绕着旋转轴线12a沿逆时针方向移动,同时如图37所示在托盘支撑构件14的相应长形孔14c中向着长形孔14c的底端14c2移动。这样,托盘支撑构件14在一对突起15的作用下沿箭头标记z2的方向移动。从而,当门12移动至如图37所示的关闭位置时,突起14d1和14d2由引导孔107引导,即顺次由水平段107a3、倾斜段107a2和水平段107a1引导。因此,托盘支撑构件14首先沿着箭头标记z2的方向移动,然后沿着箭头标记y2的方向(即移近转印带19的方向)移动。
(处理盒相对于电子照相成像设备主组件的定位)
接下来,将参考图31、35、36、41和42来说明盒950(950y、950m、950c和950k)在设备主组件900中的定位。参见图42,设备主组件900设有多对(在此实施例中为四对)用于将盒950相对于设备主组件900定位的盒定位部分901a。也就是说,在平行于盒950长度方向的方向上,盒托盘13的每个盒仓设有一对盒定位部分901a,所述一对盒定位部分901a位于相应盒仓的长度方向端部处(一一对应),转印带19位于两个盒定位部分之间。接下来参见图41(a)和41(b),主组件900还设有第二施力构件61,第二施力构件61位于托盘支撑构件14上方。每个第二施力构件61设有孔61d,设备主组件900所带的第二施力构件支撑轴55穿过孔61d,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撑第二施力构件61。
现在将说明通过使用门12的移动而使得第二施力构件61移动的机构。第二施力构件61连接至连接构件62,连接构件62用于通过利用门12的移动来使第二施力构件61移动。连接构件62设有孔和支撑销62b,支撑轴55配合在所述孔中,支撑销62b配合在托盘支撑构件14的长形孔14b(图41(b))中。参见图41,当门12从打开位置移动至关闭位置时,托盘支撑构件14在由箭头标记y2(图41)所指示的方向上移动,由此迫使长形孔14b中的支撑销62b也沿着箭头标记y2所指示的方向移动。结果,连接构件62沿着箭头标记Z(图41)所指示的方向绕着长形孔14b中的支撑销62b旋转地移动。
与第二施力构件61相关联的连接构件62的这种移动导致连接构件62所带的施压部分62e压在力接收表面31a(其是鼓单元框架34顶表面的一部分)上。因此,盒950在由图41(b)中所示的箭头标记y2所指示的方向(向下)上移动,导致鼓单元931y所带的盒定位部分931b(图7)接触设备主组件900所带的盒定位部分901a。结果,盒950y相对于设备主组件900正确地定位(图6)。
其它的盒950m、950c和950k也以与盒950y的上述定位方式相同的方式相对于设备主组件900正确地定位。
参见图35和36,盒950y设有弹簧66,弹簧66处在第二施力构件61和连接构件62之间。弹簧66由支撑轴55支撑,并且与连接构件62的施压部分61e、以及第二施力构件61的突出部分61e接触。顺便提及的是,设备主组件900的结构可以设置成使得:该弹簧66直接压在鼓单元框架的力接收表面上。
(施力构件的操作)
接下来将参考图43和44说明第一施力构件60的操作。
与第一实施例中一样,驱动力从设备主组件900所带的马达110(机械动力源)通过齿轮111传递至齿轮112。当驱动力传递至齿轮112时,齿轮112在由箭头标记L所指示的方向上旋转,由此也沿箭头标记L所指示的方向旋转与齿轮112成一个整体的凸轮部112a。凸轮部112a与第一施力构件60所带的移动力接收部分60b接触。因此,当凸轮部112a旋转时,第一施力构件60在由箭头标记E或B所指示的方向移动。
图43示出其中第一施力构件60已经沿箭头标记E所指示的方向移动至最远的情况。在此情况下,显影辊42和感光鼓30仍然彼此接触(图33)。图44示出其中第一施力构件60已经沿箭头标记B所指示的方向移动至最远的情况。在此情况下,力接收构件70处于肋60y的压力作用之下。当力接收构件70被肋60y施压时,导致显影单元941绕着旋转轴线946b(轴)旋转移动,由此导致显影辊42与感光鼓30分离(图34)。显影单元41的此位置将称为“分离位置”。
在盒950移动至设备主组件900中时,力接收构件970保持在其待用位置(图31)。因此,与常规成像设备的对应构件相比,第一施力构件60和第二施力构件61能够显著地更靠近设备主组件的盒路径定位,并且在安装盒50期间不会使它们和盒50彼此干涉,使得可以将浪费的空间最小化,由此使得可以显著地减小设备主组件900的竖直尺寸。
(将处理盒安装至电子照相成像设备主组件的说明以及力接收装置的操作)
接下来将说明从将盒950安装至设备主组件100中开始一直到显影辊42与感光鼓30分离的操作顺序。
参见图40,在盒托盘13被从设备主组件900拉出至其最外部位置之后,每个盒950能够沿着由箭头标记C所指示的竖直方向安装至盒托盘13或从盒托盘13移除。
在盒950安装至盒托盘13中之后,盒托盘13将沿着由箭头D1所指示的方向通过开口80移动至设备主组件900中。也就是说,在此实施例中,各盒950沿与感光鼓30轴线相交(大体上垂直)的方向水平地移动至设备主组件100中。
参见图40,就盒托盘13移动至设备主组件900中的方向而言,盒50y安装在盒托盘13中的最下游。也就是说,当盒托盘13被推入设备主组件900时,盒950y在将分别作用于其它盒(即盒950m、950c和950k)的第二施力构件61k、61c和61m的下方从上游向下游移动,并且也在第一施力构件60的肋60k、60c和60m下方移动。
同样就盒托盘13移动至设备主组件900中的方向而言,从盒托盘13的下游端起算第二个安装的是盒950m。这样,当盒托盘13被推入设备主组件900中时,盒950m在将分别作用于其它盒(即盒950c和950k)的第二施力构件61k和61c(图39)下方从上游向下游移动,并且也在第一施力构件60的肋60k和60c下方移动。
仍然是就盒托盘13移动至设备主组件900中的方向而言,盒950c在将作用于盒950k上的第二施力构件61k(图39)下方从上游向下游移动,并且也在第一施力构件60的肋60k下方移动。
此外,就盒托盘13移动至设备主组件900中的方向而言,盒950k安装在最上游。这样,当盒托盘13安装至设备主组件900中时,盒950k移动得足够深入到设备主组件900中,以使力接收构件970在将作用于盒950k上的第一施力构件60下方从上游向下游移动。
就力接收构件970的在第二施力构件61下方从上游至下游的移动而言,其它盒(即盒950y、950m和950c)与盒950k相同。
也就是说,如果盒950设计成使得其力接收构件970在盒950安装至设备主组件900中时保持突出,则第二施力构件61和第一施力构件60将必须定位得高于在此实施例中的情况,以便防止力接收构件970与第二施力构件61和第一施力构件60干涉。然而,在此实施例中,盒950设计成使得力接收构件970保持在待用位置(即其不突出的位置),第二施力构件61和第一施力构件60能够定位成更加靠近盒路径,其原因在于,无需考虑力接收构件970所突出的距离。换句话说,将盒950设计成其力接收构件970在盒950安装至设备主组件900中时保持在其待用位置使得可以减小设备主组件900的竖直尺寸。进一步地,参见图31和32,在此实施例中,力接收构件970、第二施力构件61以及第一施力构件60在平行于感光鼓30轴线的方向上重叠,显著地减小盒950在与其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尺寸。
进一步地,参见图31、32、35以及36,当接触部分处在第一位置(图31和35)时,第二施力构件61的施压部分61e与接触部分975b(图32和36)接触,并且按压接触部分975b。也就是说,当接触部分975b处在第一位置时,接触部分975b接收外力(第二外力)。当施压部分61e压在接触部分975b上时,释放构件975从力接收构件970脱离,并且释放构件975移动至第二位置(图32和36)。此实施例中的第二施力构件61相当于第一实施例中的释放构件推动件102。
当释放构件975从力接收构件970脱离时,力接收构件970绕着力接收构件支撑轴旋转,离开其待用位置,也就是说,使得力接收构件970的接触部分970b从显影单元941突出,即沿着使接触部分970b远离显影单元41的旋转轴线946b的方向突出(激活位置)。此后进行的成像操作与第一实施例中相同,因此在此将不再说明。
接下来,将说明用于将盒950从设备主组件900移除的操作。
当门12从关闭位置移动至打开位置时,第二施力构件61从图32和36所示的位置旋转至图31和35所示的位置。通过第二施力构件61的该移动,由第二施力构件61保持在释放构件975上的压力被去除。然而,力接收构件970由弹簧921的弹力保持在突出位置,如图33所示。参见图36,力接收构件970设有接触部分970c,接触部分970c具有倾斜表面,该倾斜表面处在与力接收构件970从第一施力构件60接收力的侧表面相反的另一侧。这样,当盒托盘13沿着图39中箭头标记D2所指示的方向被拉出时,力接收构件970(如同第一实施例中的力接收构件70一样处在突出位置)接触第一施力构件60所带的力接收构件返回构件60zm、60zcy和60zk,并且被向下推压,从而允许其经过肋60m、60c和60k,由此使得盒950y能够通过开口80移动至设备主组件900之外。
如上所述,盒950的结构设置成使得:当门12在盒950安装至设备主组件100中之后移动至关闭位置时,用于使得显影单元941移动的力接收构件970的接触部分970b从显影单元941向外突出。因此,盒950在竖直尺寸上显著小于常规盒。进一步地,当盒950安装至设备主组件900中时,力接收构件970保持在待用位置。因此,设备主组件中的盒路径在竖直尺寸上能够小于常规电子照相成像设备的盒路径,并且开口80的竖直尺寸小于常规电子照相成像设备的设备主组件的开口的竖直尺寸。进一步地,第一施力构件60能够定位成更加靠近盒路径,使得可以减小设备主组件900的竖直尺寸。
进一步地,当盒950处在设备主组件900之外时,力接收构件970保持在待用位置。因此,在盒950由用户操作或被单独运输时力接收构件970不容易被损坏。
(工业实用性)
根据本发明,可以减小其电子照相感光鼓和显影辊能够设置成彼此接触或分离的处理盒的尺寸,还可以减小采用上述处理盒的电子照相成像设备的尺寸。进一步地,可以将上述处理盒的结构设置成使得:在所述盒被单独运输时,它的用于将显影辊与电子照相感光鼓分离的力接收构件不容易损坏。
尽管是结合文中公开的结构来说明本发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的细节,本申请意在包括出于改进目的或者落在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中的修改或改变。
Claims (25)
1.一种能够安装至电子照相成像设备的主组件以及从所述主组件拆卸的处理盒,所述主组件具有间隔力施加构件和缩回力施加构件,所述处理盒包括:
(1)电子照相感光鼓;
(2)能在接触位置和间隔位置之间移动的显影辊,在所述接触位置所述显影辊与所述电子照相感光鼓接触以使形成在所述电子照相感光鼓上的静电潜像显影,在所述间隔位置所述显影辊与所述电子照相感光鼓间隔开;
(3)支撑所述电子照相感光鼓的鼓框架;
(4)支撑所述显影辊的显影框架;以及
(5)力接收构件,所述力接收构件能相对于所述显影框架移动以便在突出位置和缩回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突出位置所述力接收构件从所述显影框架向外突出,在所述缩回位置所述力接收构件从所述突出位置朝向所述显影框架的内部缩回,所述力接收构件包括:
(5-1)间隔力接收部分,在所述处理盒安装到所述主组件以及所述力接收构件位于所述突出位置的状态下,所述间隔力接收部分用于从所述间隔力施加构件接收间隔力,以使所述显影辊从所述接触位置移动到所述间隔位置;以及
(5-2)缩回力接收部分,当在所述力接收构件位于所述突出位置的状态下拆卸所述处理盒时,所述缩回力接收部分用于从所述缩回力施加构件接收缩回力,以使所述力接收构件朝向所述缩回位置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盒,其中,所述处理盒能够沿着进入方向穿过设置在所述主组件处的开口以便进入所述主组件,
所述间隔力接收部分是所述力接收构件相对于所述进入方向的下游侧部分,所述缩回力接收部分是所述力接收构件相对于所述进入方向的上游侧部分。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处理盒,其中,所述力接收构件设置在所述显影框架处。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处理盒,进一步包括:
用于将所述力接收构件朝向所述突出位置推压的推压部分;以及
能在接合位置和释放位置之间移动的接合部分,在所述接合位置所述接合部分与所述力接收构件接合以便抵抗所述推压部分的推压力使所述力接收构件定位在所述缩回位置,在所述释放位置所述接合部分从所述力接收构件释放以使所述力接收构件突出。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处理盒,其中,所述接合部分设置在所述显影框架上。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处理盒,其中,所述接合部分设置在所述鼓框架上。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处理盒,其中,所述接合部分借助来自设置在所述主组件中的释放部分的释放力而与所述力接收构件脱离接合。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处理盒,进一步包括释放构件,所述释放构件借助从设置在所述主组件中的释放部分接收的释放力而移动,以使所述力接收构件从所述接合部分释放。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处理盒,其中,所述接合部分与所述释放构件彼此成一个整体。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处理盒,其中,所述释放构件以可动的方式设置在所述显影框架上。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处理盒,其中,所述释放构件以可动的方式设置在所述显影框架上。
12.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处理盒,进一步包括齿轮,所述齿轮用于在所述处理盒安装至所述主组件的状态下通过从所述主组件接收的驱动力而旋转,由此移动所述接合部分以使所述接合部分从所述力接收构件释放。
13.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处理盒,其中,所述接合部分沿着与所述力接收构件接合的方向被推压,以将所述力接收构件保持在所述缩回位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处理盒,其中,所述显影框架能够绕着一旋转轴线相对于所述鼓框架旋转,并且当所述力接收构件从所述缩回位置移动到所述突出位置时,所述力接收构件远离所述旋转轴线突出。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处理盒,其中,所述显影框架能够相对于所述鼓框架旋转,以便当所述间隔力接收部分接收间隔力时使所述显影辊从所述接触位置移动到所述间隔位置。
16.一种电子照相成像设备,包括:
具有间隔力施加构件和缩回力施加构件的主组件;以及
能够安装至所述主组件以及从所述主组件拆卸的处理盒,所述处理盒具有:
(1)电子照相感光鼓;
(2)能在接触位置和间隔位置之间移动的显影辊,在所述接触位置所述显影辊与所述电子照相感光鼓接触以使形成在所述电子照相感光鼓上的静电潜像显影,在所述间隔位置所述显影辊与所述电子照相感光鼓间隔开;
(3)支撑所述电子照相感光鼓的鼓框架;
(4)支撑所述显影辊的显影框架;以及
(5)力接收构件,所述力接收构件能相对于所述显影框架移动以便在突出位置和缩回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突出位置所述力接收构件从所述显影框架向外突出,在所述缩回位置所述力接收构件从所述突出位置朝向所述显影框架的内部缩回,所述力接收构件包括:
(5-1)间隔力接收部分,在所述处理盒安装到所述主组件以及所述力接收构件位于所述突出位置的状态下,所述间隔力接收部分用于从所述间隔力施加构件接收间隔力,以使所述显影辊从所述接触位置移动到所述间隔位置;以及
(5-2)缩回力接收部分,当在所述力接收构件位于所述突出位置的状态下拆卸所述处理盒时,所述缩回力接收部分用于从所述缩回力施加构件接收缩回力,以使所述力接收构件朝向所述缩回位置移动。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子照相成像设备,其中,所述处理盒能够沿着进入方向穿过设置在所述主组件处的开口以便进入所述主组件,
所述间隔力接收部分是所述力接收构件相对于所述进入方向的下游侧部分,所述缩回力接收部分是所述力接收构件相对于所述进入方向的上游侧部分。
18.根据权利要求16或17所述的电子照相成像设备,进一步包括:
用于将所述力接收构件朝向所述突出位置推压的推压部分;以及
能在接合位置和释放位置之间移动的接合部分,在所述接合位置所述接合部分与所述力接收构件接合以便抵抗所述推压部分的推压力使所述力接收构件定位在所述缩回位置,在所述释放位置所述接合部分从所述力接收构件释放以使所述力接收构件突出。
19.根据权利要求16或17所述的电子照相成像设备,其中,所述力接收构件设置在所述显影框架处。
20.一种能够以可拆卸的方式安装至电子照相成像设备的主组件的处理盒,所述主组件具有间隔力施加构件和缩回力施加构件,所述处理盒包括:
(1)电子照相感光鼓;
(2)能在接触位置和间隔位置之间移动的显影辊,在所述接触位置所述显影辊与所述电子照相感光鼓接触以使形成在所述电子照相感光鼓上的静电潜像显影,在所述间隔位置所述显影辊与所述电子照相感光鼓间隔开;
(3)支撑所述电子照相感光鼓的鼓框架;
(4)支撑所述显影辊的显影框架;以及
(5)力接收构件,所述力接收构件包括:
(5-1)间隔力接收部分,所述间隔力接收部分能相对于所述显影框架移动以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间隔力接收部分从第一位置朝向所述显影框架的内部缩回,在所述间隔力接收部分位于第一位置的状态下,所述间隔力接收部分能够从所述间隔力施加构件接收间隔力,以使所述显影辊从所述接触位置移动到所述间隔位置;以及
(5-2)缩回力接收部分,在所述间隔力接收部分位于第一位置的状态下,所述缩回力接收部分能够从所述缩回力施加构件接收缩回力,以使所述间隔力接收构件朝向所述第二位置移动。
21.一种能够以可拆卸的方式安装至电子照相成像设备的主组件的处理盒,所述主组件具有第一力施加构件和第二力施加构件,所述处理盒包括:
(1)电子照相感光鼓;
(2)用于使形成在所述电子照相感光鼓上的静电潜像显影的显影辊;
(3)支撑所述电子照相感光鼓的鼓框架;
(4)支撑所述显影辊的显影框架,所述显影框架能够绕一旋转轴线相对于所述鼓框架旋转,以在接触位置和间隔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接触位置所述显影辊与所述电子照相感光鼓接触,在所述间隔位置所述显影辊与所述电子照相感光鼓间隔开;以及
(5)力接收构件,所述力接收构件包括:
(5-1)第一力接收部分,所述第一力接收部分能相对于所述显影框架移动以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所述第二位置比所述第一位置更靠近所述旋转轴线,在所述第一力接收部分位于第一位置的状态下,所述第一力接收部分能够从所述第一力施加构件接收第一力,以使所述显影框架从所述接触位置移动到所述间隔位置;以及
(5-2)第二力接收部分,在所述第一力接收部分位于第一位置的状态下,所述第二力接收部分能够从所述第二力施加构件接收第二力,以使所述第一力接收部分朝向所述第二位置移动。
22.根据权利要求20或21所述的处理盒,其中所述力接收构件设置在所述显影框架处。
23.一种电子照相成像设备,包括:
具有间隔力施加构件和缩回力施加构件的主组件;以及
能够以可拆卸的方式安装至所述主组件的处理盒,所述处理盒包括:
(1)电子照相感光鼓;
(2)能在接触位置和间隔位置之间移动的显影辊,在所述接触位置所述显影辊与所述电子照相感光鼓接触以使形成在所述电子照相感光鼓上的静电潜像显影,在所述间隔位置所述显影辊与所述电子照相感光鼓间隔开;
(3)支撑所述电子照相感光鼓的鼓框架;
(4)支撑所述显影辊的显影框架;以及
(5)力接收构件,所述力接收构件包括:
(5-1)间隔力接收部分,所述间隔力接收部分能相对于所述显影框架移动以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间隔力接收部分从第一位置朝向所述显影框架的内部缩回,在所述间隔力接收部分位于第一位置的状态下,所述间隔力接收部分能够从所述间隔力施加构件接收间隔力,以使所述显影辊从所述接触位置移动到所述间隔位置;以及
(5-2)缩回力接收部分,在所述间隔力接收部分位于第一位置的状态下,所述缩回力接收部分能够从所述缩回力施加构件接收缩回力,以使所述间隔力接收部分朝向所述第二位置移动。
24.一种电子照相成像设备,包括:
具有间隔力施加构件和缩回力施加构件的主组件;以及
能够以可拆卸的方式安装至所述主组件的处理盒,所述处理盒包括:
(1)电子照相感光鼓;
(2)用于使形成在所述电子照相感光鼓上的静电潜像显影的显影辊;
(3)支撑所述电子照相感光鼓的鼓框架;
(4)支撑所述显影辊的显影框架,所述显影框架能够绕一旋转轴线相对于所述鼓框架旋转,以在接触位置和间隔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接触位置所述显影辊与所述电子照相感光鼓接触,在所述间隔位置所述显影辊与所述电子照相感光鼓间隔开;以及
(5)力接收构件,所述力接收构件包括:
(5-1)第一力接收部分,所述第一力接收部分能相对于所述显影框架移动以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所述第二位置比所述第一位置更靠近所述旋转轴线,在所述第一力接收部分位于第一位置的状态下,所述第一力接收部分能够从所述第一力施加构件接收第一力,以使所述显影框架从所述接触位置移动到所述间隔位置;以及
(5-2)第二力接收部分,在所述第一力接收部分位于第一位置的状态下,所述第二力接收部分能够从所述第二力施加构件接收第二力,以使所述第一力接收部分朝向所述第二位置移动。
25.根据权利要求23或24所述的电子照相成像设备,其中所述力接收构件设置在所述显影框架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7172743 | 2007-06-29 | ||
JP2007-172743 | 2007-06-29 | ||
JP2008-162312 | 2008-06-20 | ||
JP2008162312A JP4458378B2 (ja) | 2007-06-29 | 2008-06-20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CN2008800216969A CN101689035B (zh) | 2007-06-29 | 2008-06-30 | 处理盒以及电子照相成像设备 |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8800216969A Division CN101689035B (zh) | 2007-06-29 | 2008-06-30 | 处理盒以及电子照相成像设备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149826A true CN103149826A (zh) | 2013-06-12 |
CN103149826B CN103149826B (zh) | 2015-07-08 |
Family
ID=39951529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8800216969A Active CN101689035B (zh) | 2007-06-29 | 2008-06-30 | 处理盒以及电子照相成像设备 |
CN201310105893.1A Active CN103207557B (zh) | 2007-06-29 | 2008-06-30 | 处理盒以及电子照相成像设备 |
CN201310105938.5A Active CN103149826B (zh) | 2007-06-29 | 2008-06-30 | 处理盒以及电子照相成像设备 |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8800216969A Active CN101689035B (zh) | 2007-06-29 | 2008-06-30 | 处理盒以及电子照相成像设备 |
CN201310105893.1A Active CN103207557B (zh) | 2007-06-29 | 2008-06-30 | 处理盒以及电子照相成像设备 |
Country Status (15)
Country | Link |
---|---|
US (4) | US8369743B2 (zh) |
EP (2) | EP2162800B1 (zh) |
JP (1) | JP4458378B2 (zh) |
KR (3) | KR101342729B1 (zh) |
CN (3) | CN101689035B (zh) |
AU (1) | AU2008272030B2 (zh) |
BR (1) | BRPI0813796B1 (zh) |
CA (1) | CA2691910C (zh) |
HK (3) | HK1182776A1 (zh) |
MX (1) | MX2009012104A (zh) |
MY (3) | MY151961A (zh) |
RU (3) | RU2461035C2 (zh) |
SG (2) | SG10201506701RA (zh) |
TW (2) | TWI578118B (zh) |
WO (1) | WO2009005163A1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886142A (zh) * | 2017-01-25 | 2017-06-23 | 珠海赛纳打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处理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
CN109765773A (zh) * | 2019-03-09 | 2019-05-17 | 珠海联合天润打印耗材有限公司 | 处理盒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280770B2 (ja) | 2006-01-11 | 2009-06-17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4458378B2 (ja) | 2007-06-29 | 2010-04-2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4591569B2 (ja) | 2008-07-22 | 2010-12-01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4683670B2 (ja) | 2009-04-17 | 2011-05-1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
JP5683228B2 (ja) * | 2009-12-11 | 2015-03-1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1186378A (ja) * | 2010-03-11 | 2011-09-22 | Canon Inc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062277B2 (ja) | 2010-03-19 | 2012-10-31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5062276B2 (ja) | 2010-03-19 | 2012-10-31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5106656B2 (ja) | 2010-06-22 | 2012-12-26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350455B2 (ja) | 2010-12-16 | 2013-11-27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2189981A (ja) * | 2011-02-24 | 2012-10-04 | Ricoh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JP5760642B2 (ja) | 2011-04-22 | 2015-08-12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5857541B2 (ja) * | 2011-08-31 | 2016-02-10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
US8873999B2 (en) | 2011-12-26 | 2014-10-28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waste developer accommodating portion |
JP5919852B2 (ja) * | 2012-01-31 | 2016-05-18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6004717B2 (ja) | 2012-04-16 | 2016-10-1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現像剤収容ユニット、現像剤カートリッジ、現像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
HUE046034T2 (hu) | 2012-06-15 | 2020-01-28 | Canon Kk | Patron, feldolgozó patron és elektrofotografikus képformáló berendezés |
JP6202911B2 (ja) | 2012-09-07 | 2017-09-27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
JP6242201B2 (ja) | 2012-12-14 | 2017-12-06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4119534A (ja) | 2012-12-14 | 2014-06-30 | Canon Inc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US9696684B2 (en) | 2012-12-14 | 2017-07-04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US10025266B2 (en) | 2012-12-14 | 2018-07-17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Process cartridge including a coupling member and a sheet that contacts the coupling member |
JP6184311B2 (ja) | 2012-12-14 | 2017-08-23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160325B2 (ja) * | 2013-07-19 | 2017-07-12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像担持体カートリッジ |
CN103784148B (zh) * | 2014-03-10 | 2015-07-22 | 上海祝盛体育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食指摆动频率测试仪 |
BR122018074174B1 (pt) * | 2014-11-28 | 2023-12-19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Cartucho montável a um conjunto principal de aparelho de um aparelho formador de imagem |
CN112684687B (zh) * | 2014-11-28 | 2024-04-19 | 佳能株式会社 | 盒、构成盒的构件和成像设备 |
JP6409603B2 (ja) | 2015-02-06 | 2018-10-24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6481395B2 (ja) | 2015-02-06 | 2019-03-13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6409602B2 (ja) | 2015-02-06 | 2018-10-24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移動部材 |
JP6428332B2 (ja) * | 2015-02-06 | 2018-11-28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TWI820495B (zh) * | 2015-02-27 | 2023-11-01 | 日商佳能股份有限公司 | 滾筒單元、卡匣 |
JP6873604B2 (ja) | 2015-06-05 | 2021-05-19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US10156825B2 (en) * | 2016-02-29 | 2018-12-18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Developing apparatus with independently rotatable members supporting a developing frame body,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6465906B2 (ja) * | 2016-02-29 | 2019-02-06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701856B2 (ja) * | 2016-03-22 | 2020-05-27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開閉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
JP6786840B2 (ja) | 2016-03-30 | 2020-11-18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
CN108700842B (zh) | 2016-04-28 | 2022-04-15 | 惠普深蓝有限责任公司 | 控制接合力 |
US10180655B2 (en) | 2016-07-22 | 2019-01-15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stably detaching a developing unit on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2018180380A (ja) * | 2017-04-17 | 2018-11-15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感光体ユニット、及び、現像ユニット |
US10444665B2 (en) * | 2017-10-03 | 2019-10-15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CN110908263A (zh) * | 2018-09-18 | 2020-03-24 | 卢敬坤 | 一种处理盒 |
EP3825775B1 (en) * | 2018-09-21 | 2024-04-17 | Ninestar Corporation | Process cartridge |
CN111435225B (zh) * | 2019-01-14 | 2023-08-04 | 江西亿铂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处理盒 |
EP4258059A3 (en) * | 2019-03-22 | 2023-12-06 | Ninestar Corporation | Processing cartridge and method for mounting processing cartridge |
CN212181259U (zh) * | 2020-03-27 | 2020-12-18 | 中山市三润打印耗材有限公司 | 处理盒 |
CN213365266U (zh) * | 2019-11-01 | 2021-06-04 | 纳思达股份有限公司 | 处理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
JP7567165B2 (ja) * | 2019-11-18 | 2024-10-16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US11112749B1 (en) | 2020-06-30 | 2021-09-07 | Jiangxi Yibo E-Tech Co. Ltd. | Process cartridge |
CA3192977A1 (en) * | 2020-09-17 | 2022-03-24 | Toshiki Fujino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cartridge |
JP2024002824A (ja) | 2022-06-24 | 2024-01-1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24002823A (ja) * | 2022-06-24 | 2024-01-1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9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4261550A (ja) | 1990-11-30 | 1992-09-17 | Ricoh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JP3053859B2 (ja) | 1990-11-30 | 2000-06-19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DE4139428C2 (de) * | 1990-11-30 | 1994-07-07 | Ricoh Kk | Elektrophotographisches Gerät |
US5283616A (en) * | 1991-12-19 | 1994-02-01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Developing device having bearing for supporting a developing roller |
US5585895A (en) * | 1991-12-19 | 1996-12-17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Developing device and process cartridge with it |
DE69320738T2 (de) * | 1992-09-04 | 1999-02-18 | Canon K.K., Tokio/Tokyo | Arbeitseinheit und Bilderzeugungsgerät |
JP3259985B2 (ja) * | 1992-09-04 | 2002-02-25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3285392B2 (ja) * | 1992-09-04 | 2002-05-27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KR0134171B1 (ko) * | 1992-09-04 | 1998-04-22 | 미타라이 하지메 | 프로세스카트리지 |
EP0770932B1 (en) * | 1992-09-04 | 1999-08-25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US6408142B1 (en) * | 1992-09-04 | 2002-06-18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US5966566A (en) * | 1993-03-24 | 1999-10-12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Recycle method for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US5768658A (en) * | 1995-07-21 | 1998-06-16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Electrode member, developing apparatus,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3359245B2 (ja) * | 1995-10-25 | 2002-12-24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H09213407A (ja) * | 1996-01-31 | 1997-08-15 | Canon Inc | コネクタ及びユニット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3372747B2 (ja) * | 1996-02-09 | 2003-02-04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現像装置 |
JP3337915B2 (ja) * | 1996-07-04 | 2002-10-2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の組立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3382465B2 (ja) * | 1996-07-04 | 2003-03-04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3337916B2 (ja) * | 1996-07-04 | 2002-10-2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及び軸受ガイド部品 |
JP3397590B2 (ja) * | 1996-07-04 | 2003-04-14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の組立方法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3969804B2 (ja) * | 1996-09-26 | 2007-09-05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3969805B2 (ja) * | 1996-09-26 | 2007-09-05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H10153938A (ja) * | 1996-09-26 | 1998-06-09 | Canon Inc |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
JP3352370B2 (ja) * | 1996-11-14 | 2002-12-03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3327801B2 (ja) * | 1996-12-25 | 2002-09-24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の組み立て方法及びトナー容器の組み立て方法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H10222043A (ja) * | 1997-02-03 | 1998-08-21 | Canon Inc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3466888B2 (ja) * | 1997-10-01 | 2003-11-17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3472108B2 (ja) * | 1997-10-01 | 2003-12-0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3437424B2 (ja) * | 1997-10-27 | 2003-08-1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現像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H11143226A (ja) * | 1997-11-11 | 1999-05-28 | Canon Inc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現像装置 |
US6157792A (en) * | 1998-03-31 | 2000-12-05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Electrophotographic apparatus having plural image forming modes, and a process cartridge applied to such electrophotographic apparatus |
JP2000194248A (ja) * | 1998-12-28 | 2000-07-14 | Canon Inc | プロセスカ―トリッジ及び帯電ユニット及び現像ユニット |
JP3768706B2 (ja) * | 1998-12-28 | 2006-04-19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3679645B2 (ja) * | 1999-03-29 | 2005-08-03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
JP3679665B2 (ja) * | 1999-11-19 | 2005-08-03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間隙保証部材および現像装置および帯電装置およ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
JP3478797B2 (ja) * | 1999-12-28 | 2003-12-15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3413173B2 (ja) * | 2000-01-05 | 2003-06-03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3720707B2 (ja) * | 2000-01-19 | 2005-11-3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4250294B2 (ja) * | 2000-02-16 | 2009-04-0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カラー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
US6829455B2 (en) * | 2000-10-20 | 2004-12-07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Driving force transmission mechanism,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equipped with such a mechanism, and process unit of such an apparatus |
JP3432218B2 (ja) * | 2000-10-31 | 2003-08-04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負荷発生部材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2244382A (ja) * | 2000-12-13 | 2002-08-30 | Canon Inc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気接点部材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3566697B2 (ja) | 2001-02-09 | 2004-09-15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及び、離隔機構 |
JP2003162203A (ja) * | 2001-09-13 | 2003-06-06 | Canon Inc | ユニット及び現像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3684195B2 (ja) * | 2001-12-28 | 2005-08-17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3215917A (ja) * | 2002-01-24 | 2003-07-30 | Canon Inc |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3595798B2 (ja) * | 2002-01-31 | 2004-12-0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3634807B2 (ja) * | 2002-02-20 | 2005-03-3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4011930B2 (ja) * | 2002-02-20 | 2007-11-2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現像剤容器、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3658372B2 (ja) * | 2002-02-22 | 2005-06-0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用の離間保持部材 |
JP4164293B2 (ja) * | 2002-06-03 | 2008-10-15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現像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4061596A (ja) | 2002-07-25 | 2004-02-26 | Canon Inc | 不揮発性メモリ搭載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4101690A (ja) * | 2002-09-06 | 2004-04-02 | Canon Inc | 現像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4314006B2 (ja) * | 2002-09-30 | 2009-08-1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3747195B2 (ja) * | 2002-11-20 | 2006-02-2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US7589696B2 (en) * | 2002-11-29 | 2009-09-15 | Panasonic Corporation | Plasma display panel apparatus performing image display drive using display method that includes write period and sustain period, and driving method for the same |
DE10304674B4 (de) * | 2003-02-05 | 2008-04-10 | Infineon Technologies Ag | Verfahren zum Belichten eines Substrates mit einem den optischen Proximity-Effekt ausgleichenden Strukturmuster |
JP2004361749A (ja) | 2003-06-05 | 2004-12-24 | Ricoh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該画像形成装置の作像ユニット |
US7088939B2 (en) * | 2003-07-25 | 2006-08-08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Process cartridge and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US7072603B2 (en) * | 2003-08-01 | 2006-07-04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Process cartridge and holding member |
JP3970217B2 (ja) * | 2003-08-29 | 2007-09-05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3673793B2 (ja) * | 2003-08-29 | 2005-07-2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の装着機構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3958272B2 (ja) | 2003-09-25 | 2007-08-15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4378221B2 (ja) * | 2003-10-08 | 2009-12-0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3673795B2 (ja) * | 2003-10-24 | 2005-07-2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3782807B2 (ja) * | 2003-11-28 | 2006-06-07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感光体ドラムの取り付け方法 |
JP3950892B2 (ja) | 2004-01-30 | 2007-08-0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4089639B2 (ja) * | 2004-02-27 | 2008-05-28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4110128B2 (ja) * | 2004-04-26 | 2008-07-0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及び軸受部材 |
JP3885074B2 (ja) * | 2004-05-11 | 2007-02-2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電子写真感光体ドラム、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KR100601681B1 (ko) * | 2004-05-29 | 2006-07-14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전자사진방식 화상형성장치 |
JP3970279B2 (ja) * | 2004-07-30 | 2007-09-05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CN100440072C (zh) * | 2004-07-30 | 2008-12-03 | 佳能株式会社 | 处理盒和电摄影成像设备 |
US7778567B2 (en) * | 2004-09-29 | 2010-08-17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unit |
JP3950883B2 (ja) * | 2004-10-06 | 2007-08-0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3950882B2 (ja) * | 2004-10-06 | 2007-08-0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4683912B2 (ja) * | 2004-12-20 | 2011-05-18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機器およびこの機器に用いる装置ユニット |
JP4865341B2 (ja) * | 2005-02-04 | 2012-02-0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3986077B2 (ja) * | 2005-03-18 | 2007-10-03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4040636B2 (ja) | 2005-03-24 | 2008-01-3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4280753B2 (ja) * | 2005-04-27 | 2009-06-17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
JP4684732B2 (ja) * | 2005-04-27 | 2011-05-1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
JP2006337413A (ja) * | 2005-05-31 | 2006-12-14 | Canon Inc |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4667180B2 (ja) * | 2005-09-09 | 2011-04-06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4732125B2 (ja) | 2005-10-28 | 2011-07-27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4655924B2 (ja) * | 2005-12-27 | 2011-03-23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現像ユニットとそれ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
JP4280770B2 (ja) * | 2006-01-11 | 2009-06-17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4280769B2 (ja) * | 2006-01-11 | 2009-06-17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4882517B2 (ja) * | 2006-05-30 | 2012-02-22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ユニット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US7660550B2 (en) * | 2006-12-11 | 2010-02-09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4095649B1 (ja) * | 2006-12-28 | 2008-06-04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移動部材 |
JP5084257B2 (ja) | 2006-12-28 | 2012-11-2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
JP4280772B2 (ja) | 2006-12-28 | 2009-06-17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9003174A (ja) * | 2007-06-21 | 2009-01-08 | Brother Ind Ltd | 画像形成装置、現像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感光体ユニット |
JP4458377B2 (ja) * | 2007-06-29 | 2010-04-2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4458378B2 (ja) | 2007-06-29 | 2010-04-2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5106656B2 (ja) * | 2010-06-22 | 2012-12-26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2008
- 2008-06-20 JP JP2008162312A patent/JP4458378B2/ja active Active
- 2008-06-30 CN CN2008800216969A patent/CN101689035B/zh active Active
- 2008-06-30 KR KR1020117024577A patent/KR101342729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08-06-30 MY MYPI20115521 patent/MY151961A/en unknown
- 2008-06-30 SG SG10201506701RA patent/SG10201506701RA/en unknown
- 2008-06-30 EP EP08777927.8A patent/EP2162800B1/en active Active
- 2008-06-30 MX MX2009012104A patent/MX2009012104A/es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08-06-30 KR KR1020137005285A patent/KR101353154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08-06-30 WO PCT/JP2008/062251 patent/WO2009005163A1/en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8-06-30 AU AU2008272030A patent/AU2008272030B2/en active Active
- 2008-06-30 CA CA2691910A patent/CA2691910C/en active Active
- 2008-06-30 BR BRPI0813796A patent/BRPI0813796B1/pt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08-06-30 MY MYPI20095555A patent/MY148179A/en unknown
- 2008-06-30 US US12/164,774 patent/US8369743B2/en active Active
- 2008-06-30 CN CN201310105893.1A patent/CN103207557B/zh active Active
- 2008-06-30 KR KR1020107001679A patent/KR101140874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08-06-30 SG SG2012047114A patent/SG182954A1/en unknown
- 2008-06-30 CN CN201310105938.5A patent/CN103149826B/zh active Active
- 2008-06-30 TW TW103113203A patent/TWI578118B/zh active
- 2008-06-30 RU RU2010102894/28A patent/RU2461035C2/ru active
- 2008-06-30 TW TW097124563A patent/TWI442196B/zh active
- 2008-06-30 EP EP18169472.0A patent/EP3396468B1/en active Active
-
2009
- 2009-12-23 MY MYPI2013001691A patent/MY182383A/en unknown
-
2010
- 2010-06-14 HK HK13110190.2A patent/HK1182776A1/zh unknown
- 2010-06-14 HK HK10105913.1A patent/HK1139213A1/xx unknown
-
2012
- 2012-05-15 RU RU2012120091/28A patent/RU2520962C2/ru active
- 2012-12-19 US US13/720,310 patent/US8688003B2/en active Active
-
2013
- 2013-07-22 HK HK13108562.6A patent/HK1181471A1/zh unknown
-
2014
- 2014-02-27 US US14/191,669 patent/US9122237B2/en active Active
- 2014-04-11 RU RU2014114572/28A patent/RU2569405C2/ru active
-
2015
- 2015-08-13 US US14/825,464 patent/US9507318B2/en active Active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886142A (zh) * | 2017-01-25 | 2017-06-23 | 珠海赛纳打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处理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
CN106886142B (zh) * | 2017-01-25 | 2020-07-03 | 珠海赛纳打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处理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
CN109765773A (zh) * | 2019-03-09 | 2019-05-17 | 珠海联合天润打印耗材有限公司 | 处理盒 |
CN109765773B (zh) * | 2019-03-09 | 2024-01-09 | 珠海联合天润打印耗材有限公司 | 处理盒 |
Also Published As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689035B (zh) | 处理盒以及电子照相成像设备 | |
CN102914958B (zh) | 处理盒以及电子照相成像设备 | |
CN102566356B (zh) | 电子照相成像装置 | |
CN100474175C (zh) | 处理盒和可与之一起使用的成像设备 | |
US8934809B2 (en) | Image forming device capable of reliably collecting matter deposited on endless belt in storage member and facilitating maintenance of storage member | |
CN102193477A (zh) | 处理盒 | |
US20150346682A1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US9436156B1 (en) | Develop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CN105204307A (zh) | 图像形成装置 | |
US9423761B2 (en) | Image forming device that facilitates maintenance of waste toner storage member | |
US20140037321A1 (en) | Image Forming Device Capable of Reliably Recovering Matter Deposited on Endless Belt and Ensuring Smooth Operations of Retaining Member | |
CN103765326B (zh) | 清洁部件、清洁装置、处理盒和成像设备 | |
KR20120082238A (ko) | 화상형성장치 | |
CN100440072C (zh) | 处理盒和电摄影成像设备 | |
JP2005156776A (ja) |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 |
JP4656091B2 (ja) | 現像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EG |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181471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REG |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GR Ref document number: 1181471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