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004563B - 电子照相调色剂和电子照相显影剂以及成像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电子照相调色剂和电子照相显影剂以及成像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004563B
CN101004563B CN2006101484888A CN200610148488A CN101004563B CN 101004563 B CN101004563 B CN 101004563B CN 2006101484888 A CN2006101484888 A CN 2006101484888A CN 200610148488 A CN200610148488 A CN 200610148488A CN 101004563 B CN101004563 B CN 10100456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rystalline resin
toner
resin
weight
aci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61014848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004563A (zh
Inventor
大门克己
鹤见洋介
池田雄介
田中浩之
吉田聪
水谷则之
高木慎平
前畑英雄
北川聪一郎
高桥贤
吉野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 Xerox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Xerox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Xerox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0045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0456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00456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0456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7Binders for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702Binders for toner particles comprising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G03G9/08706Polymers of alkenyl-aromatic compounds
    • G03G9/08708Copolymers of styrene
    • G03G9/08711Copolymers of styrene with esters of acrylic or methacrylic acid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25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tructure; characterised by non-homogenuous distribution of component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7Binders for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702Binders for toner particles comprising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G03G9/08722Polyvinylalcohols; Polyallylalcohols; Polyvinylethers; Polyvinylaldehydes; Polyvinylketones; Polyvinylketal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7Binders for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702Binders for toner particles comprising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G03G9/08724Polyvinylester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7Binders for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702Binders for toner particles comprising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G03G9/08726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cids or derivatives thereof
    • G03G9/08728Polymers of ester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7Binders for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702Binders for toner particles comprising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G03G9/08726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cids or derivatives thereof
    • G03G9/08733Polymers of unsaturated polycarboxylic acid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7Binders for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784Macromolecular material not specially provided for in a single one of groups G03G9/08702 - G03G9/08775
    • G03G9/08795Macromolecular material not specially provided for in a single one of groups G03G9/08702 - G03G9/08775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hemical properties, e.g. acidity, molecular weight, sensitivity to reactant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7Binders for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784Macromolecular material not specially provided for in a single one of groups G03G9/08702 - G03G9/08775
    • G03G9/08797Macromolecular material not specially provided for in a single one of groups G03G9/08702 - G03G9/08775 characterised by their physical properties, e.g. viscosity, solubility, melting temperature, softening temperature, glass transition temperatur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Developing Agents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子照相调色剂和电子照相显影剂以及成像方法,所述调色剂包含着色剂、防粘剂、非结晶性树脂和结晶性树脂,其中所述结晶性树脂是具有碳原子数大于或等于18的烷基的聚丙烯酸烷基酯或聚甲基丙烯酸烷基酯,而且是通过与10摩尔%~50摩尔%的具有羧基的乙烯基单体的共聚反应而制得。

Description

电子照相调色剂和电子照相显影剂以及成像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诸如复印机、打印机或传真机等使用电子照相法的电子照相装置中使用的电子照相调色剂和电子照相显影剂,并且还涉及成像方法。
背景技术
许多电子照相方法是已经公知的(例如,参考特公昭42-23910号公报)。
定影图像一般通过多个步骤形成,所述步骤包括采用各种技术中的任何一种,在利用光导电性材料的感光体(潜像保持体)的表面上以电方式形成潜像,使用电子照相调色剂(以下也简称为“调色剂”)将由此形成的潜像显影,从而形成调色剂图像,随后通过中间转印体或直接将感光体表面上的该调色剂图像转印至诸如纸张等目标记录材料的表面上,并通过加热、加压、加热加压或溶剂蒸汽法等方法将所转印的图像定影。然后根据需要使用各种方法中的任一种来清除残留在感光体表面上的任何调色剂,然后在上述多个步骤中提供感光体以进行重新使用。
用于将已经转印至目标记录材料表面上的调色剂图像定影的一种典型技术是热辊定影法,其中使已经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转印体在一对加热辊或加压辊之间通过,由此将该图像定影。此外,另一种类似的定影方法也是公知的,该方法中,以带来替代这些辊中的任一个辊或两个辊。与其他定影方法比较,这些技术能够以更高的速度得到牢固的定影图像,这意味着它们能够提供更高水平的能量效率,并且它们所产生的由溶剂等的挥发导致的环境危害最小。
另一方面,考虑到减小打印机的能量消耗,希望获得能够在较低的能量水平下进行定影的技术。因而,对能够进行低温定影的电子照相调色剂存在强烈需求。
降低调色剂定影温度的典型技术涉及降低调色剂树脂(粘合剂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然而,如果玻璃化转变温度降得过低,则可能使调色剂粉末越来越容易凝集(粘连),定影图像表面的调色剂的储存性质恶化,这意味着,从实际角度考虑,玻璃化转变温度的下限为50℃。该玻璃化转变温度已经用作目前市售的许多调色剂树脂中的特定的设计特征,这意味着不能像以前那样简单地通过降低玻璃化转变温度来制造低温定影性比传统调色剂更好的调色剂。此外,也可以通过使用增塑剂降低定影温度,但这会导致在储存调色剂时或者甚至在显影单元内发生粘连的问题。
为了防止粘连并且同时实现直到60℃的良好的图像储存性质和良好的低温定影性,一种可行的技术涉及使用结晶性树脂作为调色剂中的粘合剂树脂,而且出于既能防止粘连又能实现低温定影的目的而在调色剂中使用结晶性树脂的方法也是很久以来公知的(例如,参考特公昭56-13943号公报)。此外,出于防止沾污和实现压力定影的目的而使用结晶性树脂的方法也是很久以来公知的(例如,参考特公昭62-39428号公报和特公昭63-25335号公报)。
基本上不受温度湿度环境影响的结晶性树脂的例子包括长链聚丙烯酸烷基酯和长链聚甲基丙烯酸烷基酯。例如,在特开平6-194874号公报中披露了将这些聚丙烯酸烷基酯与非结晶性树脂进行组合的试验。通过进行结晶性丙烯酸酯与非结晶性乙烯基单体的悬浮聚合得到调色剂,该悬浮聚合生成的调色剂中,聚丙烯酸烷基酯存在于基质中,并且改善了诸如粘连等储存稳定性和调色剂粉末的流动性。然而,尽管减少了粘连的发生,但聚丙烯酸烷基酯在所披露的苯乙烯类树脂和苯乙烯-丙烯酸类树脂中显示出很差的相容性,表明它们对低温定影的实际贡献很小。即使用所披露的单体对聚丙烯酸烷基酯进行改性,它们对低温定影的贡献仍然很小。
本发明提供能够实现低温定影,具有抗粘连性,并且不太可能在感光体上出现成膜问题的电子照相调色剂、电子照相显影剂和成像方法。
发明内容
(1)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电子照相调色剂,所述调色剂包含着色剂、防粘剂、非结晶性树脂和结晶性树脂,其中所述结晶性树脂是具有碳原子数大于或等于18的烷基的聚丙烯酸烷基酯或聚甲基丙烯酸烷基酯,而且是通过与10摩尔%~50摩尔%的具有羧基的乙烯基单体的共聚反应而制得。
(2)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根据方面(1)的电子照相调色剂,其中所述非结晶性树脂是包含苯乙烯类树脂的树脂。
(3)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根据方面(1)的电子照相调色剂,其中所述非结晶性树脂的四氢呋喃(THF)可溶级分通过使用凝胶渗透色谱法(GPC)而测定的重均分子量(Mw)约为5,000~50,000。
(4)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根据方面(1)的电子照相调色剂,其中所述结晶性树脂的酸值约为20mgKOH/g~120mgKOH/g。
(5)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根据方面(1)的电子照相调色剂,其中所述结晶性树脂用分子量测定法测定的重均分子量约为3,000~70,000。
(6)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根据方面(1)的电子照相调色剂,其中所述非结晶性树脂是聚酯类树脂。
(7)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根据方面(1)的电子照相调色剂,其中所述调色剂使用凝集法制备。
(8)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根据方面(1)的电子照相调色剂,其中所述调色剂包含被覆层。
(9)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根据方面(1)的电子照相调色剂,其中所述调色剂包含被覆层,并且所述被覆层的厚度为约0.05μm~约0.5μm。
(10)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根据方面(8)的电子照相调色剂,其中所述被覆层包含非结晶性聚酯,并包含碳原子数大于或等于6的烷基作为侧链。
(11)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根据方面(1)的电子照相调色剂,其中所述非结晶性树脂与所述结晶性树脂的比率为约60/40~约95/5。
(12)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根据方面(1)的电子照相调色剂,相对于所述调色剂的总重量,所述防粘剂的添加量约为0.5重量%~50重量%。
(13)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电子照相显影剂,所述显影剂包含:
电子照相调色剂,所述调色剂包含着色剂、防粘剂、非结晶性树脂和结晶性树脂,其中所述结晶性树脂是具有碳原子数大于或等于约18的烷基的聚丙烯酸烷基酯或聚甲基丙烯酸烷基酯,而且所述结晶性树脂是通过与约10摩尔%~约50摩尔%的具有羧基的乙烯基单体的共聚反应而制得;和
载体。
(14)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根据方面(13)的电子照相显影剂,其中所述载体的核颗粒的体积平均粒径约为30μm~200μm。
(15)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根据方面(13)的电子照相显影剂,其中所述电子照相调色剂中的所述非结晶性树脂是包含苯乙烯类树脂的树脂。
(16)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根据方面(13)的电子照相显影剂,其中所述电子照相调色剂中的所述非结晶性树脂的四氢呋喃(THF)可溶级分通过使用凝胶渗透色谱法(GPC)而测定的重均分子量(Mw)约为5,000~50,000。
(17)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根据方面(13)的电子照相显影剂,其中所述电子照相调色剂中的所述结晶性树脂的酸值约为20mgKOH/g~120mgKOH/g。
(18)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成像方法,所述成像方法使用根据方面(13)的电子照相显影剂。
附图说明
将参考下列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其中:
图1是显示使用本发明的成像方法的成像装置的构成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电子照相调色剂、电子照相显影剂和成像方法进行更详细的说明。
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调色剂包含非结晶性树脂、结晶性树脂、着色剂和防粘剂作为主要成分,所述结晶性树脂是在酯部分中具有长链烷基的聚丙烯酸烷基酯或聚甲基丙烯酸烷基酯,而且是通过与10摩尔%~50摩尔%的具有羧基的乙烯基单体的共聚反应而制得。
非结晶性树脂
非结晶性树脂可以使用传统用作调色剂成分的非结晶性树脂中的任何树脂。适宜的例子包括聚苯乙烯、苯乙烯-丁二烯聚合物、苯乙烯-丙烯酸类聚合物和聚酯,然而并不限于这些例子。也可以用氨基甲酸酯、尿素或环氧基等对这些非结晶性树脂进行改性。
苯乙烯类树脂
适宜的苯乙烯类树脂的例子包括前述聚苯乙烯、苯乙烯-丁二烯类聚合物和苯乙烯-丙烯酸类聚合物。这些聚合物可以使用下面列举的单体制造。
苯乙烯类单体的例子包括苯乙烯、α-甲基苯乙烯、乙烯萘;诸如2-甲基苯乙烯、3-甲基苯乙烯、4-甲基苯乙烯、2-乙基苯乙烯、3-乙基苯乙烯和4-乙基苯乙烯等具有烷基链的烷基取代的苯乙烯;诸如2-氯苯乙烯、3-氯苯乙烯和4-氯苯乙烯等卤素取代的苯乙烯以及诸如4-氟苯乙烯和2,5-二氟苯乙烯等氟取代的苯乙烯。苯乙烯优选作为所述苯乙烯类单体。
(甲基)丙烯酸酯类单体的例子包括(甲基)丙烯酸正甲酯、(甲基)丙烯酸正乙酯、(甲基)丙烯酸正丙酯、(甲基)丙烯酸正丁酯、(甲基)丙烯酸正戊酯、(甲基)丙烯酸正己酯、(甲基)丙烯酸正庚酯、(甲基)丙烯酸正辛酯、(甲基)丙烯酸正癸酯、(甲基)丙烯酸正十二烷基酯、(甲基)丙烯酸正月桂酯、(甲基)丙烯酸正十四烷基酯、(甲基)丙烯酸正十六烷基酯、(甲基)丙烯酸正十八烷基酯、(甲基)丙烯酸异丙酯、(甲基)丙烯酸异丁酯、(甲基)丙烯酸叔丁酯、(甲基)丙烯酸异戊酯、(甲基)丙烯酸戊酯、(甲基)丙烯酸新戊酯、(甲基)丙烯酸异己酯、(甲基)丙烯酸异庚酯、(甲基)丙烯酸异辛酯、(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甲基)丙烯酸苯酯、(甲基)丙烯酸联苯酯、(甲基)丙烯酸二苯基乙酯、(甲基)丙烯酸叔丁基苯酯、(甲基)丙烯酸联三苯酯、(甲基)丙烯酸环己酯、(甲基)丙烯酸叔丁基环己酯、(甲基)丙烯酸二甲基氨基乙酯、(甲基)丙烯酸二乙基氨基乙酯、(甲基)丙烯酸甲氧基乙酯、(甲基)丙烯酸-2-羟基乙酯、(甲基)丙烯酸-β-羧基乙酯、(甲基)丙烯腈和(甲基)丙烯酰胺。丙烯酸正丁酯优选作为所述(甲基)丙烯酸酯类单体。
通过进行与具有羧基的可聚合单体的共聚可以将羧基引入前述苯乙烯类树脂、(甲基)丙烯酸酯类树脂或苯乙烯-(甲基)丙烯酸酯类共聚物树脂中。
具有羧基的适宜的聚合性单体的具体实例包括丙烯酸、乌头酸、阿托酸、烯丙基丙二酸、当归酸、异巴豆酸、衣康酸、10-十一碳烯酸、反油酸、芥酸、油酸、邻羧基肉桂酸、巴豆酸、氯代丙烯酸、氯代异巴豆酸、氯代巴豆酸、氯代富马酸、氯代马来酸、肉桂酸、环己烯二羧酸、柠康酸、羟基肉桂酸、二羟基肉桂酸、顺芷酸、硝基肉桂酸、乙烯基乙酸、苯基肉桂酸、4-苯基-3-丁烯酸、阿魏酸、富马酸、巴西烯酸、2-(2-呋喃基)丙烯酸、溴代肉桂酸、溴代富马酸、溴代马来酸、苯甲叉基丙二酸、苯甲酰丙烯酸、4-戊烯酸、马来酸、中康酸、甲基丙烯酸、甲基肉桂酸和甲氧基肉桂酸,从易于进行聚合物形成反应的角度考虑,优选丙烯酸、甲基丙烯酸、马来酸、肉桂酸和富马酸等,特别优选丙烯酸。
用于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调色剂组中的调色剂颗粒的粘合剂树脂在进行聚合时也可以使用链转移剂。对链转移剂不作具体限定,不过优选使用包含硫醇成分的化合物。具体地,优选诸如己基硫醇、庚基硫醇、辛基硫醇、壬基硫醇和十二烷基硫醇等烷基硫醇,具有狭窄分子量分布的化合物能够为调色剂提供高温下更好的储存特性,因而是优选的。
在用于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调色剂组中的调色剂颗粒的粘合剂树脂中,可通过聚合性单体的自由基聚合制造的树脂也可以通过使用自由基聚合引发剂的聚合制得。
对在该情况下使用的自由基聚合引发剂不作具体限定。适宜的引发剂的具体实例包括诸如过氧化氢、过氧化乙酰、过氧化异丙苯、过氧化叔丁基、过氧化丙酰、过氧化苯甲酰、过氧化氯苯甲酰、过氧化二氯苯甲酰、过氧化溴甲基苯甲酰、过氧化月桂酰、过硫酸铵、过硫酸钠、过硫酸钾、过氧碳酸二异丙酯、氢过氧化萘满、1-苯基-2-甲基丙基-1-氢过氧化物、三苯基过乙酸叔丁酯氢过氧化物、过甲酸叔丁酯、过乙酸叔丁酯、过苯甲酸叔丁酯、苯基过乙酸叔丁酯、甲氧基过乙酸叔丁酯和N-(3-甲苯甲酰)氨基过甲酸叔丁酯等过氧化物;诸如2,2′-偶氮二丙烷、2,2 ′-二氯-2,2′-偶氮二丙烷、二乙酸-1,1′-偶氮(甲基乙基)酯、2,2′-偶氮二(2-脒基丙烷)盐酸盐、2,2′-偶氮二(2-脒基丙烷)硝酸盐、2,2′-偶氮二异丁烷、2,2′-偶氮二异丁基酰胺、2,2′-偶氮二异丁腈、2,2′-偶氮二-2-甲基丙酸甲酯、2,2′-二氯-2,2′-偶氮二丁烷、2,2′-偶氮二-2-甲基丁腈、2,2′-偶氮二异丁酸二甲酯、1,1′-偶氮二(1-甲基丁腈-3-磺酸钠)、2-(4-甲基苯基偶氮基)-2-甲基丙二腈、4,4′-偶氮二-4-氰戊酸、3,5-二羟基甲基苯基偶氮基-2-甲基丙二腈、2-(4-溴代苯基偶氮基)-2-烯丙基丙二腈、2,2′-偶氮二-2-甲基戊腈、4,4′-偶氮二-4-氰戊酸二甲酯、2,2′-偶氮二-2,4-二甲基戊腈、1,1′-偶氮二环己腈、2,2′-偶氮二-2-丙基丁腈、1,1′-偶氮二-1-氯苯基乙烷、1,1′-偶氮二-1-环己腈、1,1′-偶氮二-1-环庚腈、1,1′-偶氮二-1-苯基乙烷、1,1′-偶氮二异丙基苯、4-硝基苯基偶氮基苄基氰基乙酸乙酯、苯基偶氮基二苯基甲烷、苯基偶氮基三苯基甲烷、4-硝基苯基偶氮基三苯基甲烷、1,1′-偶氮二-1,2-二苯乙烷、聚(双酚A-4,4′-偶氮二-4-氰基戊酸酯)和聚(四甘醇-2,2′-偶氮二异丁酸酯)等偶氮化合物;以及1,4-二(五亚乙基)-2-四氮烯(1,4-bis(pentaethylene)-2-tetrazene)和1,4-二甲氧基羰基-1,4-二苯基-2-四氮烯。
非结晶性聚酯树脂
非结晶性聚酯树脂主要通过多元羧酸与多元醇的缩聚反应获得。使用非结晶性聚酯树脂提供的优点在于,通过调节树脂的酸值并使用离子性表面活性剂以实现乳化分散,能够相对容易地制备树脂颗粒分散液。
适宜的多元羧酸的例子包括诸如对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邻苯二甲酸酐、偏苯三酸酐、苯均四酸和萘二羧酸等芳香族羧酸;诸如马来酸酐、富马酸、琥珀酸、烯基琥珀酸酐和己二酸等脂肪族羧酸;和诸如环己烷二羧酸等脂环族羧酸。这些多元羧酸可以单独使用,或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化合物组合使用。在这些多元羧酸中,优选使用芳香族羧酸,并且为了生成交联结构或支化结构以确保良好的定影性,三元羧酸或三元以上的羧酸(诸如偏苯三酸或其酸酐)可以与二羧酸组合使用。
适宜的多元醇的例子包括诸如乙二醇、二乙二醇、三乙二醇、丙二醇、丁二醇、己二醇、新戊二醇和丙三醇等脂肪族二醇;诸如环己烷二醇、环己烷二甲醇和氢化双酚A等脂环族二醇;和诸如双酚A的氧化乙烯加合物和双酚A的氧化丙烯加合物等芳香族二醇。这些多元醇可以单独使用,或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化合物组合使用。这些多元醇中,优选芳香族二醇和脂环族二醇,其中,特别优选芳香族二醇。此外,为了生成交联结构或支化结构以确保良好的定影性,三元醇或三元以上的醇(诸如丙三醇、三羟甲基丙烷或季戊四醇)可以与二醇组合使用。
也可以将一元羧酸和/或一元醇添加至通过多元羧酸与多元醇的缩聚得到的聚酯树脂中,由此酯化在聚合物末端的羟基和/或羧基,并调节聚酯树脂的酸值。适宜的一元羧酸的例子包括乙酸、乙酸酐、苯甲酸、三氯乙酸、三氟乙酸和丙酸酐,而适宜的一元醇的例子包括甲醇、乙醇、丙醇、辛醇、2-乙基己醇、三氟乙醇、三氯乙醇、六氟异丙醇和苯酚。
所述非结晶性聚酯树脂可通过使用传统方法以上述多元醇与多元羧酸的缩合反应制得。在制造方法的一个例子中,将所述多元醇、多元羧酸以及必要时的催化剂在配有温度计、搅拌器和回流冷凝器的反应容器中一同混合,在惰性气氛(氮气气氛等)下将混合物加热至150℃~250℃的温度,在将副产物低分子量化合物连续地从反应体系中除去的同时,使反应持续进行直至达到预定酸值。当达到预定酸值时,使反应停止,将混合物冷却,获得目标反应产物。
能够在合成这些聚酯树脂时使用的催化剂的例子包括锑系催化剂、锡系催化剂、钛系催化剂和铝系催化剂。这些酯化催化剂的具体实例包括诸如二月桂酸二丁锡和氧化二丁锡等有机金属催化剂,和诸如钛酸四丁酯等金属的醇盐。考虑到环境影响和安全性,优选钛系催化剂和铝系催化剂。这些催化剂的添加量相对于原料的总量优选O.01重量%~1.00重量%。
在用于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调色剂的非结晶性聚酯树脂中,所述四氢呋喃(THF)可溶级分的分子量通过使用凝胶渗透色谱法(GPC)而测定的重均分子量(Mw)优选为5,000~50,000,更优选7,000~20,000,数均分子量(Mn)为2,000~10,000,分子量分布Mw/Mn为1.5~10。
如果重均分子量和数均分子量小于上述范围,则尽管低温定影性良好,但是耐热沾污性显著恶化,并且树脂的强度也下降,导致定影在纸上的图像的强度恶化。此外,较小的分子量也导致玻璃化转变温度降低,这对于调色剂的储存特性有不良影响并且会导致诸如粘连等问题。另一方面,如果分子量的值大于上述范围,则尽管能够获得令人满意的耐热沾污性,但低温定影性恶化,存在于调色剂中的结晶性聚酯相的渗出受到抑制,会对文件的储存特性有不良影响。因而,确保上述条件得到满足能够实现良好的低温定影性、耐热沾污性和文件的储存稳定性。
在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树脂的分子量按如下方法求得:使用由Tosoh Corporation制造的GPC-HLC-9120装置和TSKgel SuperHM-M柱(15cm)并使用THF溶剂作为洗脱液,测定树脂的THF可溶级分,然后根据用单分散聚苯乙烯标准样品制成的分子量校正曲线计算分子量。聚酯树脂的酸值(中和1g树脂所需的KOH的毫克数)优选1mgKOH/g~30mgKOH/g,因为该值能够更容易地得到在上述范围内的分子量分布,能够更容易地维持由乳化分散法生成的调色剂颗粒的造粒特性,并能够使产物调色剂的环境稳定性(温度湿度变化时调色剂的带电稳定性)维持在良好的水平。
通过适当调节多元羧酸原料与多元醇原料间的混合比以及反应速率能够控制聚酯末端的羧基量,从而可对聚酯树脂的酸值进行调节。作为选择,通过使用偏苯三酸酐作为多元羧酸成分能够得到在主链中的非末端位置包含羧基的聚酯。
特别是,被覆层非结晶性树脂聚酯优选包含碳原子数大于或等于6的烷基作为侧链。通过包含该碳原子数大于或等于6的烷基,能够增强所述树脂对后述结晶性树脂的亲和性,而使这些烷基位于侧链的位置能够防止该树脂与结晶性树脂的相容性变得过高,这意味着可维持结晶性树脂的结晶性,因而能够确保良好的低温定影性。通过使用包含碳原子数大于或等于6的烷基的单体作为多元羧酸或多元醇中的任何一个,可得到包含碳原子数大于或等于6的烷基的聚酯。一个适宜的例子是十二碳烯基琥珀酸。
通过适当调节树脂的酸值,并使用离子性表面活性剂等进行乳化分散,可制备非结晶性聚酯树脂的树脂颗粒分散液。
此外,在通过其他方法制备该树脂的情况中,假定树脂溶解在对水的溶解度较低的油性溶剂中,则树脂颗粒分散液可按如下方法制备:将树脂溶解在该类型的油性溶剂中,将所得溶液与离子性表面活性剂和高分子电解质一同添加至水中,使用诸如均质器等分散装置将所得混合物分散以生成水中的颗粒分散液,然后通过加热或在减压下使溶剂蒸发。此外,树脂颗粒分散液也可以通过将表面活性剂加入树脂中,然后用乳化分散法或转相乳化法中的任一种方法通过诸如均质器等分散装置在水中分散混合物来制备。
例如,可以使用激光衍射粒度分布分析仪(LA-700,由堀场制作所制造)测定按此方式得到的树脂颗粒分散液的粒径。
结晶性树脂
以下将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的结晶性树脂进行说明。术语“结晶性树脂”是指当使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进行测定时显示明确的吸热峰的材料。在本发明的电子照相调色剂中使用的“结晶性树脂”是指当使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进行测定时显示明确的吸热峰的树脂,更具体地,是指以10℃/min的升温速率进行测定时得到的最大吸热峰的半宽度不超过6℃的树脂。
结晶性聚(甲基)丙烯酸烷基酯树脂
聚(甲基)丙烯酸烷基酯可以由下述类型的单体形成。即,诸如丙烯酸月桂酯、甲基丙烯酸月桂酯、丙烯酸十八烷基酯、甲基丙烯酸十八烷基酯、丙烯酸二十烷基酯、甲基丙烯酸二十烷基酯、丙烯酸山嵛酯、甲基丙烯酸山嵛酯、丙烯酸二十四烷基酯和甲基丙烯酸二十四烷基酯等单体,或具有更长烷基链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长链(甲基)丙烯酸烷基酯也可以包括具有不同长度的烷基链的物质的混合物。特别优选18~22个碳原子的长链烷基。如果碳原子数超过22,则很难在工业上获得长链烷基混合物,而如果碳原子数小于18,则树脂的熔点过低,这意味着如果调色剂中包含具有碳原子数小于18的烷基链的丙烯酸烷基酯,调色剂易于在显影单元内部粘连,印刷的图像更易发生沾污问题。
通过使前述(甲基)丙烯酸烷基酯与具有羧基的乙烯基单体进行共聚,可获得本发明所需要的结晶性树脂的类型。该具有羧基的乙烯基单体的例子包括丙烯酸、甲基丙烯酸、丙烯酸β-羧基乙酯、甲基丙烯酸β-羧基乙酯、4-羧基苯乙烯、邻苯二甲酸单(2-丙烯酰氧基乙酯)、邻苯二甲酸单(2-丙烯酰氧基丙酯)、六氢邻苯二甲酸单(2-丙烯酰氧基丙酯)、四氢邻苯二甲酸单(2-丙烯酰氧基丙酯)、富马酸、马来酸、2-丁烯-1,4-二羧酸以及富马酸的半酯产物、马来酸的半酯产物与2-丁烯-1,4-二羧酸的半酯产物,然而所述单体并不限于此。在进行共聚时该具有羧基的单体的用量相对于(甲基)丙烯酸烷基酯为10摩尔%~50摩尔%。更优选15摩尔%~40摩尔%的量,特别优选20摩尔%~35摩尔%。如果该具有羧基的单体的共聚量过小,则结晶性树脂与非结晶性树脂间的相容性恶化,导致更难获得低温定影性。相反,如果该具有羧基的单体的共聚量过大,则增塑作用进行得过于迅速,导致非结晶性树脂在室温变得过软,或造成低湿条件下的带电性与高湿条件下的带电性之间的差异很大,从而不能有效地使用树脂。
此外,使用上述测定方法测定的结晶性树脂的重均分子量典型为3,000~70,000,优选5,000~50,000。如果分子量小于3,000,则图像强度恶化,导致当刮擦或折叠时部分图像剥落。相反,如果分子量超过70,000,则实现与非结晶性树脂的相容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导致更难以获得低温定影性。
非结晶性树脂与结晶性树脂之间的比率优选60/40~95/5,更优选75/25~90/10。如果非结晶性树脂的比率过低,则调色剂自身的强度降低,从而增大了粘连和成膜的可能性。如果结晶性树脂的比率过低,则变得更难以实现低温定影。
结晶性树脂的酸值(中和1g树脂所需的KOH的毫克数)优选是20mgKOH/g~120mgKOH/g,因为该酸值能够更容易地获得在上述范围内的分子量分布,能够更容易地维持由乳化分散法生成的调色剂颗粒的造粒特性,并能够使产物调色剂的环境稳定性(温度湿度变化时调色剂的带电稳定性)维持在良好的水平。
尽管下面对调色剂的制造法进行了更详细的描述,但非结晶性树脂和结晶性树脂可以与着色剂和/或防粘剂组合使用,可以溶解在适宜的溶剂中进行混合,或可以分别转变为乳化液,随后进行混合以形成凝集体,然后融合并混合。在通过该类型的熔融混合进行混合的情况中,优选使用粉碎法制备调色剂。当使用通过溶解在溶剂中而形成的溶液进行混合时,优选的是使用溶剂和分散稳定剂的湿式造粒调色剂制造法,而当使用单独制备的乳化液进行混合时,优选使用乳化凝集融合法制备调色剂。为控制粒径并能够形成表面被覆层,优选使用乳化凝集融合法制备调色剂。
结晶性树脂的乳化
首先通过加热结晶性树脂或通过将聚酯树脂溶解在有机溶剂中降低聚合物液体的粘性,然后利用机械剪切形成乳化颗粒。也可以使用转相乳化法。然而,考虑限制环境污染,优选尽可能避免使用有机溶剂。此外,也可以使用分散剂以稳定乳化颗粒并增大水性介质的粘度。下面,这些乳化颗粒的分散液也称为“树脂颗粒分散液”。
分散剂的例子包括:诸如聚乙烯醇、甲基纤维素、乙基纤维素、羟基乙基纤维素、羧基甲基纤维素、聚丙烯酸钠和聚甲基丙烯酸钠等水溶性聚合物,以及包括以下物质的表面活性剂:诸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十八烷基硫酸钠、油酸钠、月桂酸钠和硬脂酸钾等阴离子性表面活性剂;诸如月桂胺乙酸盐、硬脂胺乙酸盐和月桂基三甲基氯化铵等阳离子性表面活性剂;诸如月桂基二甲基氧化胺等两性表面活性剂;和诸如聚氧乙烯基烷基醚、聚氧乙烯基烷基苯基醚和聚氧乙烯基烷基胺等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以及诸如磷酸三钙、氢氧化铝、硫酸钙、碳酸钙和碳酸钡等无机化合物。
在使用无机化合物作为分散剂的情况中,可直接使用市售的化合物,或者采用能够生成无机化合物分散剂的颗粒的方法以缩小分散剂颗粒的尺寸。分散剂的用量相对于每100重量份的结晶性树脂优选为0.01重量份~20重量份。
适宜的有机溶剂的例子包括乙酸乙酯和甲苯,所述溶剂可以根据结晶性树脂的性质选取。
相对于每100重量份的结晶性树脂与根据需要使用的任何其他单体(该组合以下也简称为“聚合物”)的总重量,有机溶剂的用量优选为50重量份~5,000重量份,更优选为120重量份~1,000重量份。可以在形成乳化颗粒前将着色剂添加至树脂中。适宜的着色剂的例子将在关于本发明的电子照相调色剂所用的着色剂的章节列出。
用于形成乳化颗粒的适宜的乳化装置的例子包括均质器、均匀混合器、Cavitron、Clearmix、加压捏合机、挤出机和其他介质分散装置。聚酯树脂的乳化颗粒(液滴)的大小以平均粒径(体积平均粒径)来计优选为0.01μm~1μm,更优选为0.03μm~0.4μm,最优选为0.03μm~0.3μm。
着色材料
对在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电子照相调色剂中使用的着色材料(也称为着色剂)不作具体限定,其适宜的例子包括可以根据调色剂的预期目的选择的已知的传统着色剂。可以单独使用单一颜料,或使用同一体系的两种或两种以上颜料的混合物。此外,也可以使用来自不同体系的两种或两种以上颜料的混合物。适宜的着色剂的具体实例包括诸如炉黑、槽法炭黑、乙炔黑和热解法炭黑等炭黑;诸如红色氧化铁、铁蓝、氧化钛和磁粉等无机颜料;诸如坚牢黄、单偶氮黄、双偶氮黄、吡唑啉酮红、螯合红、亮洋红(诸如3B和6B)和帕拉褐(para brown)等偶氮颜料;诸如铜酞菁和无金属酞菁等酞菁颜料;和诸如黄烷士酮黄、二溴蒽酮橙、二萘嵌苯红、喹吖啶酮红和二噁嗪紫等稠合多环颜料。
其他的例子包括诸如铬黄、汉撒黄、联苯胺黄、阴丹士林黄、喹啉黄、永久橙GTR、吡比唑啉酮橙、伍尔坎橙(Vulcan orange)、色淀红、永久红、杜邦油红、立索红、若丹明B色淀、色淀红C、玫瑰红、苯胺蓝、群青蓝、Calco油蓝、亚甲基蓝氯化物、酞菁蓝、酞菁绿和孔雀绿草酸盐等各种颜料;和诸如吖啶类染料、呫吨类染料、偶氮类染料、苯醌类染料、吖嗪类染料、蒽醌类染料、二噁嗪类染料、噻嗪类染料、偶氮甲碱类染料、靛青类染料、硫靛类染料、酞菁类染料、苯胺黑类染料、聚甲炔类染料、三苯基甲烷类染料、二苯基甲烷类染料和噻唑类染料等各种染料。诸如炭黑等黑色颜料或染料可以与着色剂混合,只要透明度不会显著恶化即可。此外,也可以使用分散染料和油溶性染料。
在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所述的电子照相调色剂中,着色剂的含量相对于每100重量份的粘合剂树脂优选为1重量份~30重量份,在该数值范围内,优选较大的含量值,只要定影后图像表面的平滑性没有发生恶化即可。增大着色剂含量的优点在于能够以较薄的图像获得相同的图像浓度,这对于防止沾污是有效的。各色调色剂即黄色调色剂、品红色调色剂、青色调色剂和黑色调色剂可以通过适当选择着色剂而制造。
防粘剂
防粘剂通常用于改善防粘性。防粘剂的具体实例包括诸如聚乙烯、聚丙烯和聚丁烯等低分子量聚烯烃;加热时具有软化点的硅酮;诸如油酰胺、芥酰胺和硬脂酰胺等脂肪酰胺;诸如巴西棕榈蜡、米蜡、小烛树腊、日本蜡和西蒙得木油等植物蜡;诸如蜂蜡等动物蜡;诸如褐煤蜡、地蜡、纯地蜡、石蜡、微晶蜡和费-托蜡等矿物蜡或石油蜡;和诸如脂肪酸酯、褐煤酸酯和羧酸酯等酯蜡。在本发明中,这些防粘剂可以单独使用,或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材料组合使用。
添加的防粘剂的添加量相对于调色剂的总重量典型地为0.5重量%~50重量%,优选为1重量%~30重量%,更优选为5重量%~15重量%。如果防粘剂的量小于0.5重量%,则防粘剂的添加效果过小,而如果含量超过50重量%,则带电性易于受到不良影响,很可能出现诸如调色剂在显影单元中破损、防粘剂在承载体上失效和带电性恶化等问题,并且在使用彩色调色剂的情况中,定影时更可能导致对图像表面内的渗透不足,这意味着防粘剂会留在图像中,造成透明性恶化。
其他成分
对可以在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所述的电子照相调色剂中使用的其他成分不作具体限定,可以根据需要选择这样的成分。这些其他成分的例子包括诸如无机颗粒、有机颗粒、电荷控制剂和其他防粘剂等已知添加剂。
一般将上述无机颗粒添加至调色剂中以改善调色剂的流动性。适宜的无机颗粒的例子包括二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钛、钛酸钡、钛酸镁、钛酸钙、钛酸锶、氧化锌、硅砂、粘土、云母、硅灰石、硅质土(siliousearth)、氯化铈、红色氧化铁、氧化铬、氧化铈、三氧化锑、氧化镁、氧化锆、碳化硅和氮化硅。其中,优选二氧化硅颗粒,特别优选经疏水化处理的二氧化硅颗粒。
这些无机颗粒的初级粒径(数均粒径)优选为1nm~1,000nm,其添加量(作为外部添加剂)相对于每100重量份的调色剂优选为0.01重量份~20重量份。
有机颗粒的添加一般用以改善调色剂的清洁特性和转印性,有时可改善调色剂的带电性。适宜的有机材料的例子包括聚苯乙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偏二氟乙烯和聚苯乙烯-丙烯酸类共聚物的颗粒。
电荷控制剂通常用于改善调色剂的带电性。适宜的电荷控制剂的例子包括金属的水杨酸盐、含有金属的偶氮化合物、苯胺黑和季铵盐。
其他构成
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电子照相调色剂的表面可以被覆有表面层。表面层应当优选对调色剂的整体机械特性或熔融粘弹性特性没有明显影响。可能的表面层包括树脂被覆层、颗粒被覆层和化学处理被覆层,但是如果结晶性材料在调色剂的表面露出,则外部添加剂会埋入结晶部分,导致品质难以维持。如果被覆调色剂的表面层过厚,则由于使用结晶性聚酯树脂所产生的低温定影性不能充分显示。因而,表面层的膜厚优选尽可能地薄,在树脂被覆层的情况中优选0.05μm~0.5μm,或在颗粒被覆层的情况中在0.5μm以下。
为形成具有上述厚度范围的薄表面层,使包含粘合剂树脂、其他颗粒、着色剂以及根据需要添加的任何其他无机颗粒或其他材料在内的颗粒附着或吸附于调色剂的表面,如果需要形成被覆层则使颗粒平滑化。此外,也可有利地采用其他方法,所用方法包括:使树脂的原料单体吸附到调色剂上,然后通过接枝聚合形成树脂被覆层;进行界面聚合;或对调色剂表面进行化学处理。
构成表面层的成分的例子包括硅烷偶联剂、异氰酸酯和乙烯基类单体、树脂及其颗粒。
硅烷偶联剂优选用于对调色剂表面进行直接处理,由此形成被覆层。通过使二胺和二醇混入树脂中,然后在调色剂的界面上进行聚合时可以优选使用异氰酸酯。此外,也可以使用被覆层形成法,其中对聚酯末端进行异氰酸酯改性,然后在水中对界面进行脲改性。
化学处理乙烯基类单体的方法的例子包括诸如使用如过氧化物等强氧化剂的氧化、臭氧氧化或等离子体氧化等氧化法,和其中具有极性基团的聚合性单体经接枝聚合或种子聚合而成键的方法。
在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优选使用凝集法形成树脂被覆层。被覆层的材料是非结晶性树脂,该非结晶性树脂可以选自与上面列举的用于形成核层的非结晶性树脂相同的材料组。材料组和材料组成可以与上述的核相同或不同。如果不同,则因为如果核的SP值(溶解度参数)与非结晶性树脂的SP值(溶解度参数)之间的差值过大将不可能形成被覆层,所以该SP值的差值优选不大于约0.5。
在本说明书中,树脂的SP值是指Fedors参数,该参数可用Fedors等[Polym.Eng.Sci.,第14卷,第147页(1974年)]提出的方法由下式计算。而且,SP值可以通过使用下式,根据原料单体的组成比率计算。
Figure S061E8488820061129D000171
(其中,Ev表示蒸发能(卡/摩尔,cal/mol),v表示摩尔体积(cm3/mol),Δei表示各原子或原子团的蒸发能,Δvi表示各原子或原子团的摩尔体积。)
被覆层(壳层)的非结晶性树脂C与核颗粒中的非结晶性树脂B之间的SP差值优选不大于0.5。换言之:
(被覆层的非结晶性树脂C的SP值)-(核颗粒的非结晶性树脂B的SP值)≤0.5
此外,核颗粒中的非结晶性树脂B与核颗粒中的结晶性树脂A之间的SP差值优选为0.3~0.5。换言之:
0.3≤(核颗粒的非结晶性树脂B的SP值)-(核颗粒的结晶性树脂A的SP值)≤0.5
另外,也优选满足以下式表示的条件。即:
0.3≤(核颗粒的非结晶性树脂B的SP值)-(核颗粒的结晶性树脂A的SP值)<(被覆层的非结晶性树脂C的SP值)-(核颗粒的非结晶性树脂B的SP值)≤0.5
通过确保核颗粒中的非结晶性树脂B与结晶性树脂A之间的SP差值小于壳的非结晶性树脂C与核的非结晶性树脂B之间的SP差值,非结晶性树脂B对核的结晶性树脂A的亲和性超过了非结晶性树脂B对壳的非结晶性树脂C的亲和性,这意味着结晶性树脂A更有可能混入核中。结果,结晶性树脂A将不会在调色剂的表面露出,可得到具有优异的带电维持性且在受热条件下具有优异的储存稳定性的调色剂。此外,通过将核颗粒中的非结晶性树脂B与壳的非结晶性树脂C之间的SP差值的上限设定为0.5,可保持核的非结晶性树脂B与壳的非结晶性树脂C之间良好的附着性,而将核颗粒中的非结晶性树脂B与结晶性树脂A之间的SP差值的下限设定为0.3时,核的结晶性树脂A与非结晶性树脂B的相容不会过度,这使得可获得更好的低温定影性。
在诸如上述物质等材料通过化学性附着或物理性附着于调色剂颗粒的表面上而形成表面被覆层的情况中,可以通过向树脂颗粒和调色剂施加机械力而使材料被覆在调色剂母体颗粒的外部,所述方法对于调节调色剂母体颗粒的带电特性是理想的。树脂颗粒的例子包括苯乙烯树脂、苯乙烯-丙烯酸类共聚物和聚酯树脂。能够在被覆时使用的混合机的例子包括样品磨、亨舍尔磨、V型混合机或Hybridizer(混杂机)。
此外,为改善诸如带电性、导电性、粉末流动性和润滑性等性质也可以添加包括金属、金属氧化物、金属盐、陶瓷、树脂、树脂颗粒或炭黑等的颗粒的外部添加剂。
调色剂的制造方法
下面将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所述的调色剂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所述的调色剂的制造方法不作具体限定,然而诸如凝集法、悬浮聚合法和溶液聚合法等在水中制备调色剂颗粒的湿式制造法能够提供更好的形状控制,由此得到不易在显影单元内破损的调色剂,因而被优选使用。特别优选能够提供良好的形状控制和树脂被覆层形成的凝集融合法。
凝集法是包括下述步骤的制造法:将通过分散树脂颗粒而制得的树脂颗粒分散液、通过分散着色剂颗粒而制得的着色剂颗粒分散液和通过分散防粘剂而制得的防粘剂颗粒分散液混合在一起;形成包含所述树脂颗粒、着色剂颗粒和防粘剂颗粒的凝集颗粒分散液,通过加热到等于或高于树脂颗粒的玻璃化转变温度的温度使所述凝集颗粒融合。
具体地说,使用典型的乳化聚合法制备包含离子性表面活性剂的树脂颗粒分散液,将该分散液与着色剂颗粒分散液和防粘剂颗粒分散液混合,使用极性与离子性表面活性剂的极性相反的凝集剂通过多相凝集形成具有调色剂直径的凝集颗粒,然后加热到等于或高于树脂颗粒的玻璃化转变温度的温度,从而使该凝集颗粒融合,然后洗涤并干燥所融合的颗粒,得到调色剂。
在凝集步骤中,在将结晶性树脂与非结晶性树脂颗粒分散液、着色剂颗粒分散液和防粘剂颗粒分散液混合的初期阶段,首先,可以通过添加诸如聚氯化铝等金属无机盐的聚合物进行离子中和,使各极性离子性表面活性剂的量之间的平衡发生偏移,然后在低于玻璃化转变温度的温度进行加热,从而形成第一阶段的母体凝集颗粒。在该分散液稳定后,作为第二阶段,添加经极性和量足以弥补所述离子平衡的偏移的离子性分散剂处理过的另外的树脂颗粒分散液,然后必要时在低于包含在凝集体的树脂颗粒中的树脂以及追加的树脂颗粒中的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的温度下稍稍加热该混合物,接着在更高的温度下稳定,随后可以在高于所述玻璃化转变温度的温度进行加热,由此,使得在凝集形成的第二阶段中添加的追加颗粒附着在第一阶段的母体凝集颗粒的表面上,与此同时使该颗粒融合。该多阶段凝集操作也可以反复进行。所追加的颗粒可以是与凝集时所用的颗粒不同的材料。所述两阶段法形成了被覆层,并改善了结晶性树脂、防粘剂和着色剂的内包性。
特别是在将乙烯基类单体用于非结晶性树脂颗粒的情况中,可以将使用离子性表面活性剂等的乳化聚合用于制备树脂颗粒分散液。在其他树脂的情况中,假定树脂溶解在对水的溶解度相对较低的油性溶剂中,则可以按以下方法制备树脂颗粒分散液:将树脂溶解在所述油性溶剂中,将所得溶液与离子性表面活性剂和高分子电解质一同添加至水中,通过使用诸如均质器等分散装置或进行转相乳化而将所得的混合物分散在水中,然后通过加热或在减压下使溶剂蒸发以生成颗粒分散液。
此外,结晶性树脂可以溶解在树脂颗粒分散液中并与其混合,或在制备防粘剂颗粒分散液时进行混合。这使得结晶性树脂能够混入调色剂中。
将防粘剂以体积平均粒径为150nm~1,500nm的颗粒形式分散在电子照相调色剂中,通过包含1重量%~25重量%的该防粘剂颗粒,无油定影法中的定影图像的剥离性可得到改善。体积平均粒径的优选范围是160nm~1,400nm,添加量优选为5重量%~20重量%。
不大于1μm的防粘剂颗粒的分散液可通过以下方法制得:将防粘剂与离子性表面活性剂和诸如高分子酸或高分子碱等高分子电解质一同分散在水中,然后在等于或高于熔点的温度进行加热,同时通过使用均质器或压力排出型分散机而赋予强剪切力,以使该分散液颗粒化。
在防粘剂分散液中使用的表面活性剂的浓度相对于防粘剂的量优选为不大于4重量%。如果该量超过4重量%,则形成颗粒时凝集速度减慢而且加热时间延长,导致凝集体不合乎需要地增大。
此外,将着色剂以体积平均粒径为100nm~330nm的颗粒形式分散在电子照相调色剂中,通过包含4重量%~15重量%的该着色剂颗粒,发色性质和OHP透过性可得到改善。体积平均粒径的优选范围是120nm~310nm,优选的添加量为5重量%~14重量%。
着色剂可以通过传统方法分散,特别优选的分散装置的例子包括旋转剪切均质器;诸如球磨机、砂磨机、超微磨碎机或共球磨机(coball mill)等介质分散机;诸如三辊磨机等辊磨机;诸如Nanomizer等空化磨(cavitation mill)、胶体磨和高压对向碰撞型分散机。
在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所述的调色剂的制造方法中,在树脂颗粒的乳化聚合、着色剂的分散、树脂颗粒的添加和分散、防粘剂的分散和这些分散液的凝集与稳定中使用的表面活性剂的例子包括:诸如硫酸酯盐类表面活性剂、磺酸酯盐类表面活性剂、磷酸酯盐类表面活性剂和皂(脂肪酸金属盐)类表面活性剂等阴离子性表面活性剂;和诸如胺盐类表面活性剂和季铵盐类表面活性剂等阳离子性表面活性剂。将诸如聚乙二醇类表面活性剂、烷基苯酚氧化乙烯加合物类表面活性剂或多元醇类表面活性剂等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与上述离子性表面活性剂组合进行使用也是有效的。通常使用旋转剪切均质器,或包含介质的球磨机、砂磨机或珠磨机(dyno mill)对这些表面活性剂进行分散。
此外,在使用被覆了极性树脂颗粒的着色剂颗粒的情况中,可以使用下列方法:将树脂和着色剂溶解并分散在溶剂(诸如水、表面活性剂和醇)中,随后与适宜的分散剂(包括表面活性剂)一同分散在水中,然后通过加热或在减压下将溶剂除去的方法;或通过机械剪切力或电吸附将着色剂颗粒固定在利用乳化聚合制备的树脂颗粒的表面上的方法。这些方法能够有效地抑制添加至凝集体颗粒中的着色剂的游离,并能够改善带电性对着色剂的依赖性。
此外,通常通过在完成融合步骤之后进行任选的洗涤步骤、固液分离步骤和干燥步骤以获得所需调色剂。在洗涤步骤中,优选实施用离子交换水进行的充分的置换洗涤以确保带电性的良好呈现和维持。尽管对固液分离步骤不作具体限定,但考虑到生产性,优选诸如抽吸过滤、加压过滤、离心过滤和倾析等方法。此外,尽管对用于干燥步骤的方法也不作具体限定,但考虑到生产性,优选诸如通风干燥装置、喷雾干燥装置、旋转干燥装置、气流干燥装置、流化床干燥装置、热交换干燥装置和冷冻干燥装置等干燥装置。
此外,为赋予更好的流动性并改善调色剂的清洁性,可采用与调色剂的传统制造法中所用的相似的方式,施加剪切力在干燥状态下将以下物质添加至调色剂表面:诸如碳酸钙等金属盐;诸如二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钛、钛酸钡、钛酸锶、钛酸钙、氧化铈、氧化锆和氧化镁等金属氧化物化合物;诸如陶瓷和炭黑等无机颗粒;或诸如乙烯基树脂、聚酯和硅酮等树脂颗粒。
优选用偶联剂等对这些无机颗粒进行表面处理以确保对诸如导电性和带电性等因素实施更好的控制。所述偶联剂的具体实例包括诸如甲基三氯硅烷、甲基二氯硅烷、二甲基二氯硅烷、三甲基氯硅烷、苯基三氯硅烷、二苯基二氯硅烷、四甲氧基硅烷、甲基三甲氧基硅烷、二甲基二甲氧基硅烷、苯基三甲氧基硅烷、二苯基二甲氧基硅烷、四乙氧基硅烷、甲基三乙氧基硅烷、二甲基二乙氧基硅烷、苯基三乙氧基硅烷、二苯基二乙氧基硅烷、异丁基三甲氧基硅烷、癸基三甲氧基硅烷、六甲基二硅氮烷、N,N-二(三甲基甲硅烷基)乙酰胺、N,N-二(三甲基甲硅烷基)脲、叔丁基二甲基氯硅烷、乙烯基三氯硅烷、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β-(3,4-环氧基氯己基)乙基三甲氧基硅烷、γ-缩水甘油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γ-缩水甘油氧基丙基甲基二乙氧基硅烷、γ-巯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和γ-氯丙基三甲氧基硅烷等硅烷偶联剂,以及钛偶联剂。
这些颗粒的添加方法可以包括用诸如V型混合机或亨舍尔混合机等混合机使颗粒在干燥状态下附着于干燥的调色剂表面,或将颗粒分散在水中或诸如水/醇混合物等水性液体中,将分散液添加至调色剂浆料中,然后干燥混合物,从而使外部添加剂附着于调色剂的表面。此外,所述添加也可以通过将浆料喷涂在干燥的粉末上,同时实施干燥而进行。
下面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所述的显影剂进行说明。
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所述的显影剂不作具体限定,只要其包含前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调色剂即可,并且所述显影剂的组成可以根据预期目的而确定。该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显影剂可以是仅使用调色剂的单组分显影剂,或组合使用调色剂和载体的双组分显影剂。
对载体不作具体限定,可以使用在日本特开昭62-39879号公报和特开昭56-11461号公报中披露的诸如树脂被覆载体等公知的载体。
适宜的载体的具体实例包括后述的树脂被覆载体。用于这些载体的适宜的核颗粒的例子包括通常的铁粉、铁酸盐和磁铁矿结构物,这些核颗粒的体积平均粒径通常约为30μm~200μm。
用于树脂被覆载体的被覆树脂的例子包括选自以下物质的均聚物或两种或两种以上这些单体的共聚物:诸如苯乙烯、对氯苯乙烯和α-甲基苯乙烯等苯乙烯;诸如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正丙酯、丙烯酸月桂酯、丙烯酸2-乙基己酯、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正丙酯、甲基丙烯酸月桂酯和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等α-亚甲基脂肪酸单羧酸酯;诸如甲基丙烯酸二甲基氨基乙酯等含氮的丙烯酸酯化合物;诸如丙烯腈和甲基丙烯腈等乙烯基腈;诸如2-乙烯基吡啶和4-乙烯基吡啶等乙烯基吡啶;诸如乙烯基甲基醚和乙烯基异丁基醚等乙烯基醚;诸如乙烯基甲基酮、乙烯基乙基酮和乙烯基异丙烯基酮等乙烯基酮;诸如乙烯和丙烯等烯烃;和诸如偏二氟乙烯、四氟乙烯和六氟乙烯等乙烯基类含氟单体;以及包含甲基硅酮或甲基苯基硅酮等的硅酮树脂;包含双酚或二醇的聚酯;环氧树脂、聚氨酯树脂、聚酰胺树脂、纤维素树脂、聚醚树脂和聚碳酸酯树脂。这些树脂可以单独使用或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树脂组合使用。被覆树脂的量相对于每100重量份的核颗粒优选约为0.1重量份~10重量份,更优选为0.5重量份~3.0重量份。
可以使用加热型捏合机、加热型亨舍尔混合机或UM混合机等制造所述载体。根据被覆树脂的量,也可以使用加热型流化旋转床或加热型窑炉等。
在本发明所述的显影剂中,对调色剂与载体的混合比不作具体限定,可以根据预期用途适当选择。
成像方法
下面将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所述的成像方法进行说明。
本发明的成像方法包括:在潜像保持体的表面上形成静电潜像,用显影剂承载体上承载的显影剂使形成在所述潜像保持体表面上的静电潜像显影,由此形成调色剂图像,将形成在所述潜像保持体表面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至转印体的表面,并将转印至所述转印体表面上的调色剂图像热定影,其中,所述显影剂至少包含本发明所述的电子照相调色剂。所述显影剂可以是单组分体系或双组分体系。
上述每一个步骤均可以使用已知成像方法中的常规步骤。
电子照相感光体或介电记录材料可以用作所述潜像保持体。在使用电子照相感光体的情况中,用电晕式充电器或接触式充电器等对电子照相感光体的表面进行均匀充电,然后将其曝光以形成静电潜像(潜像形成步骤)。随后,通过使所述静电潜像与上面形成有显影剂层的显影辊接触或靠近该显影辊而使调色剂颗粒附着于所述静电潜像,由此在该电子照相感光体上形成调色剂图像(显影步骤)。然后用电晕式充电器等将由此形成的调色剂图像转印至诸如纸张等转印体的表面上(转印步骤)。随后使用定影装置对转印至所述转印体表面上的所述调色剂图像进行热定影,由此形成最终的调色剂图像。
在利用上述定影装置进行热定影时,为了防止沾污等问题,通常向上述定影装置的定影部件供应防粘剂。
对热定影时用于向用作定影部件的辊或带的表面供应防粘剂的方法不作具体限定,适宜的方法包括:使用浸渍有液体防粘剂的衬垫的衬垫式、网式、辊式和非接触型喷淋式(喷洒式),不过其中优选网式和辊式。这些方式所提供的优点在于能够均匀地供应防粘剂,并易于控制防粘剂的供应量。如果使用喷淋式,则应当使用单独的刮刀等以确保将防粘剂均匀地供应至整个定影部件。
图1是显示使用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所述的成像方法形成图像的成像装置的构成例的示意图。该图中的成像装置200包括感光体201、充电器202、图像书写装置203、旋转显影装置204、一次转印辊205、清洁刮刀206、中间转印体207、多个(图中为3个)支持辊208、209和210以及二次转印辊211。
感光体201形成为鼓状,并具有围绕外周面(鼓的表面)的感光层。设置该感光体201以使其能够按图1中所示的箭头C的方向旋转。使用充电器202对感光体201进行均匀充电。通过使用成像用的光来照射由充电器202均匀充电的感光体201,用图像书写装置203形成静电图像。
旋转显影装置204配有四个分别容纳黄色调色剂、品红色调色剂、青色调色剂和黑色调色剂的显影单元204Y、204M、204C和204K。在该装置中,将调色剂用作用于形成图像的显影剂,并因此分别在显影单元204Y中容纳黄色调色剂,在显影单元204M中容纳品红色调色剂,在显影单元204C中容纳青色调色剂,在显影单元204K中容纳黑色调色剂。使旋转显影装置204进行旋转从而依次将四个显影单元204Y、204M、204C和204K中的每一个定位在与感光体201相对且非常接近的位置,并将各调色剂转移至与其颜色对应的静电潜像,由此形成调色剂图像。
一次转印辊205将中间转印体207压在感光体201上,并将形成在感光体201表面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至呈环带状的中间转印体207的外周面上(一次转印)。清洁刮刀206用来清除(除去)转印后残留在感光体201表面上的任何调色剂。中间转印体207由与中间转印体207的内周面接触的多个辊208、209和210张紧支撑,并能够按箭头D所示的方向及其反向旋转。二次转印辊211与支持辊210之间夹持由图中未示出的纸传送装置按箭头E的方向传送的记录用纸(图像输出介质),并将已经转印至中间转印体207的外周面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至该记录用纸(二次转印)。
成像装置200用来在感光体201的表面上依次形成调色剂图像,然后将这些图像转印并叠加在中间转印体207的外周面上。所述装置以下述方式操作。即,首先使感光体201旋转,通过充电器202对感光体201的表面进行均匀充电。随后,通过图像书写装置203,采用成像用的光来照射感光体201,由此形成静电潜像。通过黄色显影单元204Y将该静电潜像显影,并利用一次转印辊205将所得的调色剂图像转印至中间转印体207的外周面上。未转印至中间转印体207而残留在感光体201表面上的任何残留的黄色调色剂由清洁刮刀206除去。然后,使外周面上形成有黄色调色剂图像的中间转印体207在将黄色调色剂图像保持在其外周面上的同时,按箭头D所示方向的反方向旋转,并使该中间转印体207定位在可将随后的品红色调色剂图像转印并叠加在该黄色调色剂图像之上的位置。
然后,分别对品红色、青色和黑色调色剂重复进行上述的操作:使用充电器202进行充电,使用图像书写装置203照射成像用的光,分别使用显影单元204M、204C和204K来形成调色剂图像,并将该调色剂图像转印至中间转印体207的外周面上。
通过采用该方式,在中间转印体207的外周面上形成包含所叠加的全部四种颜色调色剂图像的全色图像。用二次转印辊211以单个步骤将全色调色剂图像转印至记录用纸上。这使得能够在记录用纸的成像表面上产生全色记录图像。
在图1中,使用二次转印辊211将调色剂图像转印至记录用纸(图像输出介质的一个例子)上之后,在110℃~200℃、优选110℃~160℃的温度对调色剂图像进行热定影。
可被转印调色剂图像的适宜的转印体材料(记录材料)的例子包括在电子照相式复印机和打印机等中使用的普通纸和OHP片等等。
实施例
下面将参考一系列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更详细的说明,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首先对在实施例中进行的各种测定方法进行说明。
-粒径和粒度分布的测定方法-
粒径(也称为粒度)和粒径分布(也称为粒度分布)的测定方法如下所示。
在待测粒径大于或等于2μm的情况中,使用TA-II型库尔特粒度仪(由Beckman Coulter,Inc.制造),并以Isoton-II(由Beckman Coulter,Inc.制造)作为电解液进行测定。
测定方法包括将0.5mg~50mg测定样品添加至作为分散剂的表面活性剂(优选是2ml 5%的烷基苯磺酸钠的水溶液)中,然后将该样品添加至100ml的上述电解液中。
在超声波分散机中对包含该悬浮样品的电解液进行约1分钟的分散处理,然后使用前述TA-II型库尔特粒度仪,用100μm的孔径对2μm~60μm的颗粒进行粒度分布测定,然后求得体积平均分布和数均分布。测定所用的颗粒数量为50,000。
此外,按下述方式求得调色剂的粒度分布。即,将预先测定的粒度分布划分为粒度范围(区段),然后从小粒径侧起绘制体积累积分布曲线。在该曲线上,将颗粒的累积数量达到16%处的粒径定义为D16p,将颗粒的累积体积达到50%处的粒径定义为D50v。类似地,将颗粒的累积数量达到84%处的粒径定义为D84p。
在本发明中,体积平均粒径是指D50v,并使用下式计算小粒径侧的数均粒度分布指数GSDp-低。
GSDp-低={(D84p)/(D16p)}0.5
在待测粒径小于2μm的情况中,使用激光衍射粒度分布分析仪(LA-700,由堀场制作所制造)进行测定。该测定方法包括调节分散态样品以使该样品的固体级分约为2g,然后加入离子交换水以使样品达到约40ml。将足以产生适当浓度的量的样品添加至样品池中,并将该样品静置约2分钟直至样品池中的浓度基本稳定,然后进行测定。对于所得的各区段,将体积平均粒径从体积平均粒径较小的一侧起开始累积,将累积体积达到50%处的点定义为体积平均粒径。
在对外部添加剂等的粉末进行测定的情况中,将2g待测样品添加至表面活性剂(优选是50ml 5%的烷基苯磺酸钠的水溶液)中,使用超声波分散装置(1,000Hz)将所得的混合物分散2分钟,由此生成样品。然后用与上述分散液相同的方式对该样品进行测定。
-形状系数SF1的测定方法-
调色剂的形状系数SF1是表示调色剂颗粒表面上的不平整度的形状系数SF,可使用下式进行计算。
SF1=(ML2/A)×(π/4)×100
在该公式中,ML表示调色剂颗粒的最大长度,A表示调色剂颗粒的投影面积。形状系数SF1的测定按如下进行:首先通过摄像机将分散在载玻片上的调色剂的光学显微镜图像输入图像分析仪中,随后计算至少50个调色剂颗粒的SF值,然后求出这些算得的形状系数值的平均值。
-调色剂和树脂颗粒的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的测定方法-
在下列条件下对分子量分布进行测定。即,使用装置HLC-8120GPC和SC-8020(由Tosoh Corporation制造)和两个柱(TSKgel,Super HM-H,由Tosoh Corporation制造,内径6.0mm×15cm),并使用THF(四氢呋喃)作为洗脱液,以进行GPC测定。该测试在包括下列条件的测试条件下进行:样品的浓度为0.5%,流速为0.6ml/min,样品注入量为10μl,测试温度为40℃,并使用IR检测器。此外,校正曲线使用由Tosoh Corporation制造的10个聚苯乙烯TSK标准样品制成:A-500、F-1、F-10、F-80、F-380、A-2500、F-4、F-40、F-128和F-700。
-熔点和玻璃化转变温度的测定方法-
使用DSC(差示扫描量热法)测定方法测定调色剂的熔点和玻璃化转变温度,并由根据ASTM D3418-8测定的主体最大峰求得。
可以使用由PerkinElmer Inc.制造的DSC-7测定主体最大峰。在该装置中,利用铟和锌的熔点进行检测部的温度校准,并利用铟的熔化热进行热量校准。将样品放在铝坩埚中,并使用空坩埚作为参照,以10℃/min的升温速率进行测定。
-酸值的测定方法-
精确称重约1g树脂并将其溶解在80ml四氢呋喃中。加入酚酞作为指示剂,然后使用包含0.1N KOH的乙醇溶液进行滴定,将颜色维持30秒的点确定为终点。然后使用0.1N KOH乙醇溶液的用量来计算酸值(如JIS K0070∶92中所定义的中和1g树脂中含有的游离脂肪酸所需的KOH的毫克数)。
-调色剂中的结晶性树脂的鉴定-
(i)聚(甲基)丙烯酸烷基酯和其烷基中的碳原子数的鉴定
将调色剂溶解在THF溶剂中,通过过滤除去任何沉淀。使用上述的GPC装置(HLC-8120GPC和SC-8020(由Tosoh Corporation制造)),使用两个柱(TSKgel,Super HM-H,由Tosoh Corporation制造,内径6.0mm×15cm),并使用THF(四氢呋喃)作为洗脱液,使树脂与防粘剂分离。将由此分离的树脂级分溶解在THF-d8中,使用核磁共振装置(NMR)(JMN-AL400,由JEOL Ltd.制造)来确定结构。
此外,将1微升通过把氢氧化钠添加至该树脂溶液中以进行水解而得到的醇注入气相色谱中以供分析。使用的气相色谱是由岛津制作所制造的GC-17A,该分析在下列条件下进行。
柱:TC-160m
注入温度:200℃
升温条件:在40℃维持5分钟,然后以4℃/min的速率升温至140℃
检测器:FID(火焰电离检测器)
(ii)具有羧基的乙烯基单体的含量鉴定
使用前述的酸值测定法对通过GPC以上述方式与防粘剂分离的树脂的酸值进行测定。如果酸值为20mgKOH/g~120mgKOH/g,则结晶性树脂中具有羧基的乙烯基单体的量可确定为10摩尔%~50摩尔%。使用前述的各乙烯基单体预先制备包含结晶性树脂的多个调色剂样品,这些样品的酸值的测定结果可用于证实:如果所述酸值为20mgKOH/g~120mgKOH/g,则结晶性树脂中具有羧基的乙烯基单体的量为10摩尔%~50摩尔%。
-使用差示扫描量热法对由调色剂中的结晶性树脂和防粘剂产生的吸热峰的测定-
使用差示扫描量热计(DCS-60A,由岛津制作所制造)(以下也简写为“DSC”)通过热分析测定由调色剂中的结晶性树脂和防粘剂所产生的吸热峰和吸热量。该测定包括在第一升温步骤中以10℃/min的速率将温度由室温升至150℃,将温度在150℃保持5分钟,随后使用液氮以10℃/min的速率将温度冷却至0℃,将温度在0℃保持5分钟,然后在第二升温步骤中再次加热该样品并以10℃/min的速率将温度由0℃升至150℃。
-调色剂的带电量-
在配有盖子的玻璃瓶中称重1.5重量份的静电潜像用调色剂和30重量份的被覆有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树脂的铁酸盐颗粒(平均粒径:35μm)。在高温高湿条件(温度:28℃,湿度:85%)或低温低湿条件(温度:10℃,湿度:15%)下贮放24小时后,使用Turbula混合机将样品振荡混和5分钟。用吹气法带电量测试装置测定两组条件下的调色剂的带电量(μC/g)。本发明所述的静电潜像用调色剂的带电量以绝对值计优选为20μC/g~50μC/g,更优选为25μC/g~45μC/g。如果该带电量小于20μC/g,可能发生背景染污(雾化),而如果带电量超过50μC/g,则图像浓度易于恶化。
-粉末特性的测定-
使用粉末测试仪(由Hosokawa Micron Corporation制造)并将筛目大小为53μm、45μm和38μm的三个网筛依次串联配置,将静电潜像用调色剂的样品放在53μm网筛之上,将所配置的网筛以1mm的振幅振动90秒。振动后,测定各网筛上存留的调色剂的重量,随后分别乘以0.5、0.3和0.1的权重。然后将这些加权值相加而得到百分率。使用在55℃/55%RH的条件下放置约24小时的调色剂样品进行热凝集度的测定,然后在25℃/50%RH的环境中进行本身的测定。
结晶性树脂的合成和胶乳的制备
结晶性树脂1
将34.7重量份丙烯酸山嵛酯、3.22重量份丙烯酸(单体总量的30摩尔%)和0.72重量份十二烷硫醇溶解在75重量份甲苯中,加入0.75重量份自由基引发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在氮气氛围中使所得混合物在70℃反应16小时。随后,使产物在1升甲醇中沉淀,然后干燥,由此生成丙烯酸-丙烯酸山嵛酯共聚物(1)。GPC测定的重均分子量(换算成聚苯乙烯标准物)为14,800。酸值为61mgKOH/g,熔点为66℃。
将30重量份结晶性树脂和1.5重量份阴离子性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添加至150重量份离子交换水中,将混合物加热至90℃,使用乳化装置(Ultra Turrax T-50,由IKA Works Inc.制造)在8,000rpm下搅拌混合物,由此制备体积平均粒径为300nm的结晶性树脂胶乳(1)。
结晶性树脂2
将36.4重量份甲基丙烯酸山嵛酯、3.9重量份甲基丙烯酸(单体的总量的30摩尔%)和0.72重量份十二烷硫醇溶解在75重量份甲苯中,加入0.75重量份自由基引发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在氮气氛围中使所得混合物在70℃反应16小时。随后,使产物在1升甲醇中沉淀,然后干燥,由此生成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山嵛酯共聚物(2)。GPC测定的重均分子量(换算成聚苯乙烯标准物)为16,200。酸值为63mgKOH/g,熔点为52℃。
将30重量份结晶性树脂和1.5重量份阴离子性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添加至150重量份离子交换水中,将混合物加热至90℃,使用乳化装置(Ultra Turrax T-50,由IKA Works Inc.制造)在8,000rpm下搅拌混合物,由此制备体积平均粒径为250nm的结晶性树脂胶乳(2)。
结晶性树脂3
将24.8重量份丙烯酸山嵛酯、5.4重量份丙烯酸(单体的总量的50摩尔%)和0.72重量份十二烷硫醇溶解在50重量份甲苯中,加入0.75重量份自由基引发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在氮气氛围中使所得混合物在70℃反应16小时。随后,使产物在1升甲醇中沉淀,然后干燥,由此生成丙烯酸-丙烯酸山嵛酯共聚物(3)。GPC测定的重均分子量(换算成聚苯乙烯标准物)为14,000。酸值为101mgKOH/g,熔点为67℃。
将30重量份结晶性树脂和1.5重量份阴离子性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添加至150重量份离子交换水中,将混合物加热至90℃,使用乳化装置(Ultra Turrax T-50,由IKA Works Inc.制造)在8,000rpm下搅拌混合物,由此制备体积平均粒径为200nm的结晶性树脂胶乳(3)。
结晶性树脂4
将46.1重量份丙烯酸山嵛酯、4.44重量份丙烯酸(单体总量的30摩尔%)和4.08重量份十二烷硫醇溶解在80重量份甲苯中,加入1.0重量份自由基引发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在氮气氛围中使所得混合物在70℃反应16小时。随后,使产物在1升甲醇中沉淀,然后干燥,由此生成丙烯酸-丙烯酸山嵛酯共聚物(4)。GPC测定的重均分子量(换算成聚苯乙烯标准物)为5,900。酸值为58mgKOH/g,熔点为63℃。
将30重量份结晶性树脂和1.5重量份阴离子性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添加至150重量份离子交换水中,将混合物加热至90℃,使用乳化装置(Ultra Turrax T-50,由IKA Works Inc.制造)在8,000rpm下搅拌该混合物,由此制备体积平均粒径为180nm的结晶性树脂胶乳(4)。
结晶性树脂5
将47.1重量份丙烯酸山嵛酯、0.54重量份丙烯酸(单体总量的5摩尔%)和0.72重量份十二烷硫醇溶解在80重量份甲苯中,加入0.75重量份自由基引发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在氮气氛围中使所得混合物在70℃反应16小时。随后,使产物在1升甲醇中沉淀,然后干燥,由此生成丙烯酸-丙烯酸山嵛酯共聚物(5)。GPC测定的重均分子量(换算成聚苯乙烯标准物)为16,000。酸值为9mgKOH/g,熔点为66℃。
将30重量份结晶性树脂和1.5重量份阴离子性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添加至150重量份离子交换水中,将混合物加热至90℃,使用乳化装置(Ultra Turrax T-50,由IKA Works Inc.制造)在8,000rpm下搅拌该混合物,由此制备体积平均粒径为300nm的结晶性树脂胶乳(5)。
结晶性树脂6
将34.7重量份丙烯酸山嵛酯、3.87重量份丙烯酸甲酯(单体总量的30摩尔%)和0.72重量份十二烷硫醇溶解在80重量份甲苯中,加入0.75重量份自由基引发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在氮气氛围中使所得混合物在70℃反应16小时。随后,使产物在1升甲醇中沉淀,然后干燥,由此生成丙烯酸甲酯-丙烯酸山嵛酯共聚物(6)。GPC测定的重均分子量(换算成聚苯乙烯标准物)为12,000。酸值为58mgKOH/g,熔点为63℃。
将30重量份结晶性树脂和1.5重量份阴离子性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添加至150重量份离子交换水中,将混合物加热至90℃,使用乳化装置(Ultra Turrax T-50,由IKA Works Inc.制造)在8,000rpm下搅拌该混合物,由此制备体积平均粒径为250nm的结晶性树脂胶乳(6)。
结晶性树脂7
将75重量份癸二酸和40重量份乙二醇装入加热干燥的烧瓶中,并加入0.05重量份氧化二丁锡,将氮气引入烧瓶中,并使烧瓶的内部维持在惰性气氛下,升高温度并在150℃~230℃进行约12小时的共缩聚反应。随后,将温度保持在210℃~250℃,使压力逐渐降低,由此合成结晶性聚酯树脂(7)。使用凝胶渗透色谱法的分子量测定(换算成聚苯乙烯标准物)显示结晶性聚酯树脂(7)的重均分子量(Mw)为20,300,数均分子量(Mn)为8,700。
将30重量份结晶性树脂和1.5重量份阴离子性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添加至150重量份离子交换水中,将混合物加热至90℃,使用乳化装置(Ultra Turrax T-50,由IKA Works Inc.制造)在8,000rpm下搅拌该混合物,由此制备体积平均粒径为300nm的结晶性树脂胶乳(7)。
结晶性树脂8
将40.1重量份丙烯酸山嵛酯、1.54重量份丙烯酸(单体总量的15摩尔%)和0.72重量份十二烷硫醇溶解在85重量份甲苯中,加入0.75重量份自由基引发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在氮气氛围中使所得混合物在70℃反应16小时。随后,使产物在1升甲醇中沉淀,然后干燥,由此生成丙烯酸-丙烯酸山嵛酯共聚物(8)。GPC测定的重均分子量(换算成聚苯乙烯标准物)为16,600。酸值为30mgKOH/g,熔点为65℃。
将30重量份结晶性树脂和1.5重量份阴离子性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添加至150重量份离子交换水中,将混合物加热至90℃,使用乳化装置(Ultra Turrax T-50,由IKA Works Inc.制造)在8,000rpm下搅拌该混合物,由此制备体积平均粒径为300nm的结晶性树脂胶乳(8)。
非结晶性树脂1
将35摩尔份聚氧乙烯(2,0)-2,2-二(4-羟基苯基)丙烷、65摩尔份聚氧丙烯(2,2)-2,2-二(4-羟基苯基)丙烷、80摩尔份对苯二甲酸、10摩尔份正十二碳烯基琥珀酸、10摩尔份间苯二甲酸和相对于这些酸成分(对苯二甲酸、正十二碳烯基琥珀酸和间苯二甲酸的合计摩尔数)为0.05摩尔份的氧化二丁锡装入加热干燥的烧瓶中。将氮气引入烧瓶中,并使烧瓶的内部维持在惰性气氛下,升高温度并在150℃~230℃进行约12小时的共缩聚反应。随后,将温度保持在210℃~250℃,使压力逐渐降低,由此合成非结晶性聚酯树脂(1)。使用凝胶渗透色谱法测定的分子量(换算成聚苯乙烯标准物)显示非结晶性聚酯树脂(1)的重均分子量(Mw)为15,400,数均分子量(Mn)为6,800。
此外,以与上述熔点的测定相同的方式,使用差示扫描量热计(DSC)测定非结晶性聚酯树脂(1)的DSC谱,但是未显示明确的峰,并观察到吸热量的逐步变化。作为该吸热量逐步变化的中间点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65℃。
将30重量份非结晶性聚酯树脂(1)溶解在100重量份乙酸乙酯中,并添加1.5重量份阴离子性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和150重量份离子交换水,将混合物加热至60℃,使用乳化装置(Ultra Turrax T-50,由IKAWorks Inc.制造)在8,000rpm下搅拌该混合物,然后通过蒸发除去乙酸乙酯,由此制备体积平均粒径为180nm的非结晶性树脂胶乳(1)。
非结晶性树脂2
苯乙烯          360重量份
丙烯酸正丁酯    40重量份
丙烯酸          6重量份
十二烷硫醇      24重量份
四溴化碳        4重量份
使上述成分混和并溶解,然后在装有溶解在550重量份离子交换水中的8重量份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Nonipol 400,由三洋化成社制造)和12重量份阴离子性表面活性剂(Neogen SC,由第一工业制药社制造)的烧瓶中分散乳化。随后,将50重量份其中溶解有4重量份过硫酸铵的离子交换水逐步加入,同时缓慢搅拌烧瓶中的分散液10分钟。用氮气彻底吹洗该体系后,将烧瓶放在油浴中并在恒定搅拌的同时将体系的内部温度加热至70℃,然后在该温度进行5小时的乳化聚合。随后,使反应产物冷却至室温,得到包含树脂颗粒的非结晶性树脂颗粒分散液(2),所述树脂颗粒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60.5℃,重均分子量为19,000,数均分子量(Mn)为7,300。
非结晶性树脂3
将50摩尔份聚氧乙烯(2,0)-2,2-二(4-羟基苯基)丙烷、50摩尔份聚氧丙烯(2,2)-2,2-二(4-羟基苯基)丙烷、80摩尔份对苯二甲酸、20摩尔份间苯二甲酸和相对于这些酸成分(对苯二甲酸和间苯二甲酸的合计摩尔数)为0.05摩尔份的氧化二丁锡装入加热干燥的烧瓶中。将氮气引入该烧瓶中,并使烧瓶的内部维持在惰性气氛下,升高温度并在150℃~230℃进行约12小时的共缩聚反应。随后,将温度保持在210℃~250℃,使压力逐渐降低,由此合成非结晶性聚酯树脂(3)。使用凝胶渗透色谱法测定的分子量(换算成聚苯乙烯标准物)显示非结晶性聚酯树脂(3)的重均分子量(Mw)为10,500,数均分子量(Mn)为4,600。
此外,以与上述熔点的测定相同的方式,使用差示扫描量热计(DSC)测定非结晶性聚酯树脂(3)的DSC谱,但是未显示明确的峰,并观察到吸热量的逐步变化。作为该吸热量逐步变化的中间点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65℃。
将30重量份非结晶性聚酯树脂(3)溶解在100重量份乙酸乙酯中,并添加1.5重量份阴离子性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和150重量份离子交换水,将混合物加热至60℃,使用乳化装置(Ultra Turrax T-50,由IKAWorks Inc.制造)在8,000rpm下搅拌该混合物,然后通过蒸发除去乙酸乙酯,由此制备体积平均粒径为190nm的非结晶性树脂胶乳(3)。
-颜料分散液的制备-
-青色着色剂分散液的制备-
C.I.颜料蓝15:3                                 50重量份
(铜酞菁,由Dainippon Ink and Chemical,Incorporated制造)
阴离子性表面活性剂Neogen SC                     5重量份
(由第一工业制药社制造)
离子交换水                                      200重量份
将上述成分一同混和并溶解,然后使用均质器(Ultra Turrax,由IKAWorks Inc.制造)分散10分钟,得到中心粒径为175nm、固体级分为22.5重量%的青色着色剂分散液。
-黄色着色剂分散液的制备-
C.I.颜料黄74                             60重量份
(由Clariant Ltd.制造)
离子性表面活性剂Neogen RK                7重量份
(由第一工业制药社制造)
离子交换水                               200重量份
将上述成分一同混和并溶解,然后使用均质器(Ultra Turrax,由IKAWorks Inc.制造)分散10分钟,得到中心粒径为150nm、固体级分为24.5重量%的黄色着色剂分散液。
-品红色着色剂分散液的制备-
C.I.颜料红122                            50重量份
(由Clariant Ltd.制造)
离子性表面活性剂Neogen RK                6重量份
(由第一工业制药社制造)
离子交换水                               200重量份
将上述成分一同混和并溶解,然后使用均质器(Ultra Turrax,由IKAWorks Inc.制造)分散10分钟,得到中心粒径为185nm、固体级分为23.5重量%的品红色着色剂分散液。
-黑色着色剂分散液的制备-
炭黑:Regal 330                          50重量份
(由Cabot Corporation制造)
离子性表面活性剂Neogen RK                6重量份
(由第一工业制药社制造)
离子交换水                               200重量份
将上述成分一同混和并溶解,然后使用均质器(Ultra Turrax,由IKAWorks Inc.制造)分散10分钟,得到中心粒径为240nm、固体级分为24.0重量%的黑色着色剂分散液。
-防粘剂分散液的制备-
蜡(WEP-2)                      25重量份
(由日本油脂社制造)
阴离子性表面活性剂Neogen SC    5重量份
(由第一工业制药社制造)
离子交换水                     200重量份
将上述成分加热至95℃,使用由IKA Works Inc.制造的Ultra TurraxT50进行彻底分散,随后使用压力排出型分散机(Gaulin均质器)进行进一步的分散处理,由此得到中心粒径为215nm、固体级分为9.5重量%的蜡分散液。
实施例1
-调色剂(1)的制备-
使用均质器(Ultra-Turrax T50,由IKA Works Inc.制造)将下列成分在圆底不锈钢制烧瓶中混和并分散,然后在恒定搅拌的条件下将烧瓶的内容物加热至45℃并在45℃保持30分钟。
非结晶性树脂胶乳(1)   400重量份
结晶性树脂胶乳(1)     100重量份
颜料分散液            20重量份
防粘剂分散液          70重量份
10重量%聚氯化铝水溶液
(由浅田化学社制造)    1.5重量份
随后,将烧瓶内容物的温度逐渐升至55℃。在光学显微镜下对内容物进行观察,以确认已经形成粒径为6.5μm的凝集颗粒。用氢氧化钠水溶液将pH值调节至8,然后将温度升至90℃,使凝集颗粒在约1小时内进行融合。然后将产物冷却,过滤,用离子交换水彻底洗涤,并将其干燥,由此得到调色剂。
用库尔特粒度仪对该电子照相调色剂(1)的粒径的测定显示体积平均粒径为6.4μm。此外,作为体积粒度分布的指标的体积GSD为1.25。
体积GSD可以使用库尔特粒度仪根据体积平均粒度分布曲线按如下方法求出:求出84%处的体积平均粒径D84和16%处的体积平均粒径D16,然后将这些粒径值代入公式(D84/D16)1/2中。此外,上述体积平均粒径表示50%处的体积平均粒径D50。
调色剂的评估
评估方法
将0.5重量%的经六甲基二硅氮烷处理的平均粒径为40nm的二氧化硅和0.7重量%的通过用50重量%的异丁基三甲氧基硅烷处理偏钛酸之后对产物进行焙烧而得到的钛化合物(平均粒径:30nm)作为外部添加剂添加至上述调色剂颗粒中,然后在75升亨舍尔混合机中将所得的混合物混合10分钟,再用风力筛分机Hivolter 300(由新东京机械社制造)进行筛分,由此制得外部添加型调色剂。
用捏合机将0.15份偏二氟乙烯和1.35份甲基丙烯酸甲酯与三氟乙烯的共聚物(聚合比80∶20)涂布在100份平均粒径为50μm的铁酸盐核上,由此形成载体。将该载体与上述调色剂以100份∶8份的混合比在2升V型混合机中混和在一起,由此制得显影剂。
采用图1中所示的由富士施乐株式会社制造的DocuCentre Color 500改造机,将由此制备的显影剂用于在由富士施乐株式会社制造的彩色纸(J纸)上成像,调色剂的载量为13.5g/cm2。成像后,使用外部定影单元在6.5mm的辊隙下以180mm/s的定影速度对图像进行定影。为对定影进行评估并确定最低定影温度,对定影单元进行改造以使得定影温度可变,然后在定影辊的定影温度以5℃的增量从90℃开始增加时进行图像定影。在形成有图像的纸中的在定影的调色剂图像的实心部分的大致中心的位置向内折叠,然后用棉纸擦拭定影的调色剂图像发生破裂的部分,并测定沿所述折痕的白线的宽度。将白线宽度不超过0.5mm的温度视为最低定影温度(MFT)。该实施例的调色剂的MFT值为115℃。
粘连的评估
使用所制备的显影剂和图1中所示的由富士施乐株式会社制造的DocuCentre Color 500改造机,在28℃/85%RH的条件下,通过在由富士施乐株式会社制造的彩色纸(J纸)上印刷图像浓度为1%的印刷测试图表(print test chart)而进行成像。在印刷3,000份后,检查图像的实心部分以确认是否出现白色条带。进一步地,除去显影单元内的调色剂并目视检查是否发生粘连。评估标准如下所示。
A:无白色条带,显影单元内几乎没有发生调色剂的粘连;
B:无白色条带,但在显影单元内明显出现调色剂的轻度粘连;
C:出现一些轻微的白色条带,并在显影单元内明显出现调色剂的若干粘连;
D:白色条带非常明显,且显影单元内调色剂的粘连明显。
成膜的评估
使用DocuCentre Color 500(由富士施乐株式会社制造),在28℃/80%RH的条件下进行3,000份的印刷测试。随后,目视评估感光体上的附着物的状态。评估标准如下所示。
A:看不到感光体上的附着物;
B:看得到感光体上的附着物,但非常轻微;
C:看到感光体上存在生长成带状的附着物,但很轻微;
D:在几乎整个感光体上都存在非常明显的附着物。
实施例2
调色剂(2)的制备
-电子照相调色剂(2)的制备-
除了用结晶性树脂胶乳(2)代替结晶性树脂胶乳(1)以外,用与实施例1中相同的方式制备调色剂。用库尔特粒度仪对电子照相调色剂(2)的粒径进行测定时显示体积平均粒径为6.7μm。此外,作为体积粒度分布的指标的体积GSD为1.25。
用与上述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对该调色剂进行评估。MFT为115℃,粘连评估为B,成膜评估为B。
实施例3
调色剂(3)的制备
-电子照相调色剂(3)的制备-
除了用结晶性树脂胶乳(3)代替结晶性树脂胶乳(1)以外,用与实施例1中相同的方式制备调色剂。用库尔特粒度仪对电子照相调色剂(3)的粒径进行测定时显示体积平均粒径为6.9μm。此外,作为体积粒度分布的指标的体积GSD为1.24。
用与上述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对该调色剂进行评估。MFT为115℃,粘连评估为B,成膜评估为B。
实施例4
调色剂(4)的制备
-电子照相调色剂(4)的制备-
使用均质器(Ultra-Turrax T50,由IKA Works Inc.制造)将下列成分在圆底不锈钢制烧瓶中混和并分散,然后在恒定搅拌的条件下将烧瓶的内容物加热至45℃并在45℃保持30分钟。
非结晶性树脂胶乳(1)    330重量份
结晶性树脂胶乳(1)      100重量份
颜料分散液             20重量份
防粘剂分散液           70重量份
10重量%聚氯化铝水溶液
(由浅田化学社制造)     1.5重量份
随后,将烧瓶内容物的温度逐渐升至55℃。此时,加入70重量份已经调节至pH=3的非结晶性胶乳(1),在光学显微镜下对所得内容物进行观察以确认已经形成粒径为6.5μm的凝集颗粒。用氢氧化钠水溶液将pH值调节至8,然后将温度升至90℃,使凝集颗粒融合约1小时。然后将产物冷却,过滤,用离子交换水彻底洗涤,并将其干燥,由此得到调色剂。
用库尔特粒度仪对电子照相调色剂(4)的粒径进行测定时显示体积平均粒径为6.6μm。此外,作为体积粒度分布的指标的体积GSD为1.25。
用与上述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对该调色剂进行评估。MFT为120℃,粘连评估为A,成膜评估为B。
实施例5
调色剂(5)的制备
-电子照相调色剂(5)的制备-
使用均质器(Ultra Turrax T50,由IKA Works Inc.制造)将下列成分在圆底不锈钢制烧瓶中混和并分散,然后在恒定搅拌的条件下将烧瓶内容物加热至45℃并在45℃保持30分钟。
非结晶性树脂胶乳(1)    330重量份
结晶性树脂胶乳(1)      100重量份
颜料分散液             20重量份
防粘剂分散液           70重量份
10重量%聚氯化铝水溶液
(由浅田化学社制造)     1.5重量份
随后,将烧瓶内容物的温度逐渐升至55℃。此时,加入70重量份已经调节至pH=3的非结晶性胶乳(3),在光学显微镜下对所得内容物进行观察以确认已经形成粒径为6.5μm的凝集颗粒。用氢氧化钠水溶液将pH值调节至8,然后将温度升至90℃,使凝集颗粒融合约1小时。然后将产物冷却,过滤,用离子交换水彻底洗涤,并将其干燥,由此得到调色剂。
用库尔特粒度仪对电子照相调色剂(5)的粒径进行测定时显示体积平均粒径为6.7μm。此外,作为体积粒度分布的指标的体积GSD为1.26。
用与上述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对该调色剂进行评估。MFT为120℃,粘连评估为A,成膜评估为A。
实施例6
调色剂(6)的制备
-电子照相调色剂(6)的制备-
使用均质器(Ultra Turrax T50,由IKA Works Inc.制造)将下列成分在圆底不锈钢制烧瓶中混和并分散,然后在恒定搅拌的条件下将烧瓶内容物加热至45℃并在45℃保持30分钟。
非结晶性树脂胶乳(2)    330重量份
结晶性树脂胶乳(1)      100重量份
颜料分散液             20重量份
防粘剂分散液           70重量份
10重量%聚氯化铝水溶液
(由浅田化学社制造)     1.5重量份
随后,将烧瓶内容物的温度逐渐升至55℃。此时,加入70重量份已经调节至pH=3的非结晶性胶乳(2),在光学显微镜下对所得内容物进行观察以确认已经形成粒径为6.5μm的凝集颗粒。用氢氧化钠水溶液将pH调节至8,然后将温度升至90℃,使凝集颗粒融合约1小时。然后将产物冷却,过滤,用离子交换水彻底洗涤,并将其干燥,由此得到调色剂。
用库尔特粒度仪对电子照相调色剂(6)的粒径进行测定时显示体积平均粒径为6.5μm。此外,作为体积粒度分布的指标的体积GSD为1.23。
用与上述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对该调色剂进行评估。MFT为120℃,粘连评估为B,成膜评估为A。
实施例7
调色剂(7)的制备
-电子照相调色剂(7)的制备-
除了用结晶性树脂胶乳(4)代替结晶性树脂胶乳(1)以外,用与实施例1中相同的方式制备调色剂。用库尔特粒度仪对电子照相调色剂(7)的粒径进行测定时显示体积平均粒径为6.7μm。此外,作为体积粒度分布的指标的体积GSD为1.24。
用与上述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对该调色剂进行评估。MFT为125℃,粘连评估为B,成膜评估为B。
实施例8
调色剂(8)的制备
-电子照相调色剂(8)的制备-
使用均质器(Ultra Turrax T50,由IKA Works Inc.制造)将下列成分在圆底不锈钢制烧瓶中混和并分散,然后在恒定搅拌的条件下将烧瓶内容物加热至45℃并在45℃保持30分钟。
非结晶性树脂胶乳(1)   405重量份
结晶性树脂胶乳(1)     25重量份
颜料分散液            20重量份
防粘剂分散液          70重量份
10重量%聚氯化铝水溶液
(由浅田化学社制造)    1.5重量份
随后,将烧瓶内容物的温度逐渐升至55℃。此时,加入70重量份已经调节至pH=3的非结晶性胶乳(1),在光学显微镜下对所得内容物进行观察以确认已经形成粒径为6.5μm的凝集颗粒。用氢氧化钠水溶液将pH值调节至8,然后将温度升至90℃,使凝集颗粒融合约1小时。然后将产物冷却,过滤,用离子交换水彻底洗涤,并将其干燥,由此得到调色剂。
用库尔特粒度仪对电子照相调色剂(8)的粒径进行测定时显示体积平均粒径为6.4μm。此外,作为体积粒度分布的指标的体积GSD为1.23。
用与上述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对该调色剂进行评估。MFT为135℃,粘连评估为A,成膜评估为B。
实施例9
调色剂(9)的制备
-电子照相调色剂(9)的制备-
使用均质器(Ultra Turrax T50,由IKA Works Inc.制造)将下列成分在圆底不锈钢制烧瓶中混和并分散,然后在恒定搅拌的条件下将烧瓶内容物加热至45℃并在45℃保持30分钟。
非结晶性树脂胶乳(1)    330重量份
结晶性树脂胶乳(8)      100重量份
颜料分散液             20重量份
防粘剂分散液           70重量份
10重量%聚氯化铝水溶液
(由浅田化学社制造)     1.5重量份
随后,将烧瓶内容物的温度逐渐升至55℃。此时,加入70重量份已经调节至pH=3的非结晶性胶乳(1),在光学显微镜下对所得的内容物进行观察以确认已经形成粒径为6.5μm的凝集颗粒。用氢氧化钠水溶液将pH值调节至8,然后将温度升至90℃,使凝集颗粒融合约1小时。然后将产物冷却,过滤,用离子交换水彻底洗涤,并将其干燥,由此得到调色剂。
用库尔特粒度仪对电子照相调色剂(9)的粒径进行测定时显示体积平均粒径为6.6μm。此外,作为体积粒度分布的指标的体积GSD为1.25。
用与上述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对该调色剂进行评估。MFT为120℃,粘连评估为A,成膜评估为B。
实施例10
调色剂(10)的制备
-电子照相调色剂(10)的制备-
使用均质器(Ultra Turrax T50,由IKA Works Inc.制造)将下列成分在圆底不锈钢制烧瓶中混和并分散,然后在恒定搅拌的条件下将烧瓶内容物加热至45℃并在45℃保持30分钟。
非结晶性树脂胶乳(3)    330重量份
结晶性树脂胶乳(1)      100重量份
颜料分散液             20重量份
防粘剂分散液          70重量份
10重量%聚氯化铝水溶液
(由浅田化学社制造)    1.5重量份
随后,将烧瓶内容物的温度逐渐升至55℃。此时,加入70重量份已经调节至pH=3的非结晶性胶乳(2),在光学显微镜下对所得的内容物进行观察以确认已经形成粒径为6.5μm的凝集颗粒。用氢氧化钠水溶液将pH值调节至8,然后将温度升至90℃,使凝集颗粒融合约1小时。然后将产物冷却,过滤,用离子交换水彻底洗涤,并将其干燥,由此得到调色剂。
用库尔特粒度仪对电子照相调色剂(10)的粒径进行测定时显示体积平均粒径为6.5μm。此外,作为体积粒度分布的指标的体积GSD为1.23。
用与上述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对该调色剂进行评估。MFT为120℃,粘连评估为B,成膜评估为A。
比较例1
调色剂(11)的制备
-电子照相调色剂(11)的制备-
除了用结晶性树脂胶乳(5)代替结晶性树脂胶乳(1)以外,用与实施例1中相同的方式制备调色剂。用库尔特粒度仪对电子照相调色剂(11)的粒径进行测定时显示体积平均粒径为6.3μm。此外,作为体积粒度分布的指标的体积GSD为1.25。
用与上述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对该调色剂进行评估。MFT为135℃,粘连评估为A,成膜评估为B。
比较例2
调色剂(12)的制备
-电子照相调色剂(12)的制备-
除了用结晶性树脂胶乳(6)代替结晶性树脂胶乳(1)以外,用与实施例4中相同的方式制备调色剂。用库尔特粒度仪对电子照相调色剂(12)的粒径进行测定时显示体积平均粒径为6.9μm。此外,作为体积粒度分布的指标的体积GSD为1.25。
用与上述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对该调色剂进行评估。MFT为140℃,粘连评估为A,成膜评估为B。
比较例3
调色剂(13)的制备
-电子照相调色剂(13)的制备-
除了用结晶性树脂胶乳(7)代替结晶性树脂胶乳(1)以外,用与实施例4中相同的方式制备调色剂。用库尔特粒度仪对电子照相调色剂(13)的粒径进行测定时显示体积平均粒径为6.7μm。此外,作为体积粒度分布的指标的体积GSD为1.24。
用与上述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对该调色剂进行评估。MFT为95℃,粘连评估为D,成膜评估为D。
比较例4
调色剂(14)的制备
-电子照相调色剂(14)的制备-
使用均质器(Ultra Turrax T50,由IKA Works Inc.制造)将下列成分在圆底不锈钢制烧瓶中混和并分散,然后在恒定搅拌的条件下将烧瓶内容物加热至45℃并在45℃保持30分钟。
结晶性树脂胶乳(1)     500重量份
颜料分散液            20重量份
防粘剂分散液          70重量份
10重量%聚氯化铝水溶液
(由浅田化学社制造)    1.5重量份
随后,将烧瓶内容物的温度逐渐升至55℃。在光学显微镜下对所得的内容物进行观察以确认已经形成粒径为6.5μm的凝集颗粒。用氢氧化钠水溶液将pH值调节至8,然后将温度升至75℃,使凝集颗粒融合约1小时。然后将产物冷却,过滤,用离子交换水彻底洗涤,并将其干燥,由此得到调色剂。
用库尔特粒度仪对电子照相调色剂(14)的粒径进行测定时显示体积平均粒径为7.0μm。此外,作为体积粒度分布的指标的体积GSD为1.24。
用与上述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对该调色剂进行评估。MFT为95℃,粘连评估为D,成膜评估为D。
比较例5
调色剂(15)的制备
-电子照相调色剂(15)的制备-
使用均质器(Ultra Turrax T50,由IKA Works Inc.制造)将下列成分在圆底不锈钢制烧瓶中混和并分散,然后在恒定搅拌的条件下将烧瓶内容物加热至45℃并在45℃保持30分钟。
非结晶性树脂胶乳(1)    500重量份
颜料分散液             20重量份
防粘剂分散液           70重量份
10重量%聚氯化铝水溶液
(由浅田化学社制造)     1.5重量份
随后,将烧瓶内容物的温度逐渐升至55℃。在光学显微镜下对所得的内容物进行观察以确认已经形成粒径为6.5μm的凝集颗粒。用氢氧化钠水溶液将pH值调节至8,然后将温度升至90℃,使凝集颗粒融合约1小时。然后将产物冷却,过滤,用离子交换水彻底洗涤,并将其干燥,由此得到调色剂。
用库尔特粒度仪对电子照相调色剂(15)的粒径进行测定时显示体积平均粒径为6.5μm。此外,作为体积粒度分布的指标的体积GSD为1.24。
用与上述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对该调色剂进行评估。MFT为140℃,粘连评估为B,成膜评估为B。
表1
  实施例1   实施例2   实施例3   实施例4   实施例5   实施例6
  调色剂(1)   调色剂(2)   调色剂(3)   调色剂(4)   调色剂(5)   调色剂(6)
  结晶性树脂A   结晶性树脂(1)   结晶性树脂(2)   结晶性树脂(3)   结晶性树脂(1)   结晶性树脂(1)   结晶性树脂(1)
  组成(摩尔比)   丙烯酸山嵛酯:70丙烯酸:30   甲基丙烯酸山嵛酯:70甲基丙烯酸:30   丙烯酸山嵛酯:50丙烯酸:50   丙烯酸山嵛酯:70丙烯酸:30   丙烯酸山嵛酯:70丙烯酸:30   丙烯酸山嵛酯:70丙烯酸:30
  重均分子量   14,800   16,200   14,000   14,800   14,800   14,800
  酸值   61   63   101   61   61   61
  熔点   66   52   67   66   66   66
  结晶性树脂的量(重量%)   20   20   20   20   20   20
非结晶性树脂B   非结晶性树脂(1)   非结晶性树脂(1)   非结晶性树脂(1)   非结晶性树脂(1)   非结晶性树脂(1)   非结晶性树脂(2)
  非结晶性树脂的量(重量%)   80   80   80   66   66   66
被覆层的树脂C   非结晶性树脂(1)   非结晶性树脂(3)   非结晶性树脂(2)
  被覆层树脂的量(重量%)   0   0   0   14   14   14
  MFT(℃)   115   115   115   120   120   120
  粘连评估   B   B   B   A   A   B
  成膜评估   B   B   B   B   A   A
表2
  实施例7     实施例8   实施例9   实施例10
  调色剂(7)     调色剂(8)   调色剂(9)   调色剂(10)
    结晶性树脂A   结晶性树脂(4)     结晶性树脂(1)   结晶性树脂(8)   结晶性树脂(1)
    组成(摩尔比)   丙烯酸山嵛酯:70丙烯酸:30     丙烯酸山嵛酯:70丙烯酸:30   丙烯酸山嵛酯:85丙烯酸:15   丙烯酸山嵛酯:70丙烯酸:30
    重均分子量   5,900     14,800   16,600   14,800
    酸值   58     61   30   61
    熔点   63     66   65   66
    结晶性树脂的量(重量%)   20     5   20   20
    非结晶性树脂B   非结晶性树脂(1)     非结晶性树脂(1)   非结晶性树脂(1)   非结晶性树脂(3)
    非结晶性树脂的量(重量%)   80     81   66   66
    被覆层的树脂C   无     非结晶性树脂(1)   非结晶性树脂(1)   非结晶性树脂(2)
    被覆层树脂的量(重量%)   0     14   14   14
    MFT(℃)   125     135   120   120
    粘连评估   B     A   A   B
    成膜评估   B     B   B   A
表3
  比较例1   比较例2   比较例3   比较例4   比较例5
  调色剂(11)   调色剂(12)   调色剂(13)   调色剂(14)   调色剂(15)
    结晶性树脂A   结晶性树脂(5)   结晶性树脂(6)   结晶性树脂(7)   结晶性树脂(1)   无
    组成(摩尔比)   丙烯酸山嵛酯:90丙烯酸:5   丙烯酸山嵛酯:70丙烯酸甲酯:30   癸二酸乙二醇   丙烯酸山嵛酯:70丙烯酸:30   -
    重均分子量   16,000   12,000   20,300   14,800   -
    酸值   9   58   8,700   61   -
    熔点   66   63   1   66   -
    结晶性树脂的量(重量%)   20   20   20   100   0
    非结晶性树脂B   非结晶性树脂(1)   非结晶性树脂(1)   非结晶性树脂(1)   无   非结晶性树脂(1)
    非结晶性树脂的量(重量%)   66   66   66   0   100
    被覆层的树脂C   非结晶性树脂(1)   非结晶性树脂(1)   非结晶性树脂(1)   无   无
    被覆层树脂的量(重量%)   14   14   14   0   0
    MFT(℃)   135   140   95   95   140
    粘连评估   A   A   D   D   B
    成膜评估   B   B   D   D   B
各实施例的结果总结在表1中。本发明的调色剂提供了优于比较例5的调色剂的低温定影性。此外,与代表传统技术的比较例3和4的调色剂相比,本发明的调色剂显示了优异的抗粘连性和抗成膜性。此外,比较例1的调色剂与本发明的调色剂的比较结果表明通过将丙烯酸烷基酯的量和羧酸成分的共聚量设定为适宜的值,能够得到具有较低的MFT值的调色剂。
本发明的电子照相调色剂对采用电子照相法和静电记录法的用途特别有用。
提供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以上描述是为了说明和描述的目的。它的意图不在于穷举本发明所披露的精确形式或将本发明限制于所披露的精确形式。显然,许多改进和变化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是显而易见的。选择并描述这些示例性实施方式是为了能够最大限度地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实际用途,由此使得本领域的其他技术人员能够理解适用于所期望的特定用途的本发明的各种实施方式和各种改进方案。本发明的范围由下述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所限定。

Claims (17)

1.一种电子照相调色剂,所述调色剂包含着色剂、防粘剂、非结晶性树脂和结晶性树脂,其中,所述结晶性树脂是具有碳原子数大于或等于18的烷基的聚丙烯酸烷基酯或聚甲基丙烯酸烷基酯,而且是通过与10摩尔%~50摩尔%的具有羧基的乙烯基单体的共聚反应而制得。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照相调色剂,其中,所述非结晶性树脂是包含苯乙烯类树脂的树脂。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照相调色剂,其中,所述非结晶性树脂的四氢呋喃THF可溶级分通过使用凝胶渗透色谱法GPC而测定的重均分子量Mw为5,000~50,000。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照相调色剂,其中,所述结晶性树脂的酸值为20mgKOH/g~120mgKOH/g。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照相调色剂,其中,所述结晶性树脂用分子量测定法测定的重均分子量为3,000~70,000。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照相调色剂,其中,所述非结晶性树脂是聚酯类树脂。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照相调色剂,其中,所述调色剂使用凝集法制备。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照相调色剂,其中,所述调色剂包含被覆层。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照相调色剂,其中,所述调色剂包含被覆层,并且所述被覆层的厚度为0.05μm~0.5μm。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子照相调色剂,其中,所述被覆层包含非结晶性聚酯,并包含碳原子数大于或等于6的烷基作为侧链。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照相调色剂,其中,所述非结晶性树脂与所述结晶性树脂的重量比为60/40~95/5。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照相调色剂,所述防粘剂的添加量相对于所述调色剂的总重量为0.5重量%~50重量%。 
13.一种电子照相显影剂,所述显影剂包含:
电子照相调色剂,所述调色剂包含着色剂、防粘剂、非结晶性树脂和结晶性树脂,其中所述的结晶性树脂是具有碳原子数大于或等于18的烷基的聚丙烯酸烷基酯或聚甲基丙烯酸烷基酯,而且所述结晶性树脂是通过与10摩尔%~50摩尔%的具有羧基的乙烯基单体的共聚反应而制得;和
载体。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子照相显影剂,其中,所述载体的核颗粒的体积平均粒径为30μm~200μm。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子照相显影剂,其中,所述电子照相调色剂中的所述非结晶性树脂是包含苯乙烯类树脂的树脂。
16.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子照相显影剂,其中,所述电子照相调色剂中的所述非结晶性树脂的四氢呋喃THF可溶级分通过使用凝胶渗透色谱法GPC而测定的重均分子量Mw为5,000~50,000。
17.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子照相显影剂,其中,所述电子照相调色剂中的所述结晶性树脂的酸值为20mgKOH/g~120mgKOH/g。 
CN2006101484888A 2006-01-19 2006-11-17 电子照相调色剂和电子照相显影剂以及成像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00456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010698A JP4677909B2 (ja) 2006-01-19 2006-01-19 電子写真用トナー及び電子写真用現像剤、並びに画像形成方法
JP2006-010698 2006-01-19
JP2006010698 2006-01-1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004563A CN101004563A (zh) 2007-07-25
CN101004563B true CN101004563B (zh) 2011-03-30

Family

ID=382635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10148488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004563B (zh) 2006-01-19 2006-11-17 电子照相调色剂和电子照相显影剂以及成像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7642031B2 (zh)
JP (1) JP4677909B2 (zh)
KR (1) KR100782494B1 (zh)
CN (1) CN101004563B (zh)
AU (1) AU2006236025B9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075949B2 (ja) * 2006-07-28 2008-04-16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静電荷現像用トナー、静電荷現像用現像剤、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7695884B2 (en) * 2007-08-15 2010-04-13 Xerox Corporation Toner compositions and processes
KR20090041753A (ko) * 2007-10-24 2009-04-29 삼성정밀화학 주식회사 활성 수소 함유기를 가지는 수지를 이용한 토너 및 그의제조방법
EP2258748B1 (en) 2008-03-24 2019-05-08 Sanyo Chemical Industries, Ltd. Resin particle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JP5211791B2 (ja) * 2008-03-25 2013-06-12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静電荷現像用現像剤、静電荷像現像用現像剤カートリッジ、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265644A (ja) * 2008-03-31 2009-11-12 Mitsubishi Chemicals Corp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8241826B2 (en) * 2008-05-23 2012-08-14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Full-color image forming method
JP2010128114A (ja) * 2008-11-26 2010-06-10 Sanyo Chem Ind Ltd 電子写真トナー用樹脂粒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811480B2 (ja) * 2009-03-13 2011-11-09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の製造方法
JP5381263B2 (ja) * 2009-04-13 2014-01-08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マゼンタ静電荷現像用トナー、静電荷現像用現像剤、静電荷現像用トナーの製造方法、画像形成方法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KR101656773B1 (ko) * 2009-11-02 2016-09-1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전자사진용 토너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JP4903883B2 (ja) * 2010-01-08 2012-03-2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カプセルトナーの製造方法
JP5630053B2 (ja) * 2010-03-29 2014-11-26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及びトナーの製造方法
JP2012008559A (ja) * 2010-05-27 2012-01-12 Mitsubishi Chemicals Corp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及びトナーの製造方法
JP5545046B2 (ja) * 2010-06-07 2014-07-09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2012108363A (ja) * 2010-11-18 2012-06-07 Mitsubishi Chemicals Corp 画像形成方法
US8546057B2 (en) * 2011-01-31 2013-10-01 Eastman Kodak Company Carbon based black toners prepared via limited coalescence process
JP5724502B2 (ja) * 2011-03-23 2015-05-27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セット、静電荷像現像剤セット、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セット、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2012215882A (ja) * 2011-03-30 2012-11-08 Mitsubishi Chemicals Corp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及びトナーの製造方法
JP5908337B2 (ja) * 2011-06-13 2016-04-26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冷却剥離粘着シート
JP2013040982A (ja) * 2011-08-11 2013-02-28 Mitsubishi Chemicals Corp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及びトナーの製造方法
JP5817443B2 (ja) * 2011-11-04 2015-11-18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静電荷像現像剤、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KR20150097760A (ko) * 2012-12-28 2015-08-26 캐논 가부시끼가이샤 토너
JP6061674B2 (ja) * 2012-12-28 2017-01-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
JP6165017B2 (ja) * 2013-10-09 2017-07-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
US9632441B2 (en) * 2013-10-09 2017-04-2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Toner
JP6448351B2 (ja) * 2013-12-20 2019-01-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及び二成分系現像剤
CN103852986B (zh) * 2014-03-28 2016-11-02 鸡西大学 一种等离子体引发聚合制备打印机碳粉的方法
WO2017010277A1 (ja) * 2015-07-10 2017-01-19 株式会社武蔵野化学研究所 有機酸エステル系液体の製造方法、及び、電子部品作製用レジスト溶剤又は電子部品作製用リンス液の製造方法
CN109952539B (zh) * 2016-12-14 2022-08-12 三洋化成工业株式会社 电子照相用色调剂粘结剂和色调剂组合物
JP6773702B2 (ja) * 2017-03-15 2020-10-21 三洋化成工業株式会社 トナーバインダー及びトナー
JP6735416B2 (ja) 2017-10-13 2020-08-05 三洋化成工業株式会社 トナーバインダー及びトナー
JP6781850B2 (ja) 2017-12-01 2020-11-04 三洋化成工業株式会社 トナーバインダー及びトナー
HK1250454A2 (zh) * 2018-02-09 2018-12-14 United Mega Rich Ltd 光敏粘結劑
EP3798731A4 (en) 2018-05-22 2022-01-26 Sanyo Chemical Industries, Ltd. TONER BINDER
JP7300309B2 (ja) * 2018-06-07 2023-06-29 三洋化成工業株式会社 トナーバインダー
EP3582013B1 (en) * 2018-06-13 2023-08-0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Toner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toner
JP7313881B2 (ja) * 2018-06-13 2023-07-2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及び二成分系現像剤
JP7297503B2 (ja) * 2018-06-13 2023-06-2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
EP3582016B1 (en) * 2018-06-13 2023-10-1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Toner and two-component developer
US10732529B2 (en) * 2018-06-13 2020-08-0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Positive-charging toner
EP3582023B1 (en) * 2018-06-13 2023-09-0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Two-component developer
JP7341707B2 (ja) * 2018-06-13 2023-09-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二成分系現像剤
CN110597032B (zh) * 2018-06-13 2024-03-19 佳能株式会社 调色剂
CN110597029A (zh) * 2018-06-13 2019-12-20 佳能株式会社 调色剂和调色剂的制造方法
EP3582017B1 (en) 2018-06-13 2023-04-2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Toner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toner
JP7313882B2 (ja) * 2018-06-13 2023-07-2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及びトナーの製造方法
JP7341706B2 (ja) * 2018-06-13 2023-09-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及びトナーの製造方法
EP3582019B1 (en) * 2018-06-13 2023-09-0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Magnetic toner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magnetic toner
JP7250598B2 (ja) * 2018-06-13 2023-04-0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正帯電性トナー
CN110597031A (zh) * 2018-06-13 2019-12-20 佳能株式会社 调色剂
JP7313917B2 (ja) * 2019-06-11 2023-07-2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
JP7313987B2 (ja) * 2019-09-06 2023-07-2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光輝性トナー
JP7483428B2 (ja) * 2020-03-16 2024-05-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
JP2022188679A (ja) 2021-06-09 2022-12-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方法、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203956B1 (en) * 1999-04-07 2001-03-20 Fuji Xerox Co., Ltd. Electrophotographic toner and image-forming method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4223910B1 (zh) 1965-08-12 1967-11-17
BE793639A (fr) 1972-01-03 1973-07-03 Xerox Corp Revelateur electrostatographique
US4264697A (en) 1979-07-02 1981-04-28 Xerox Corporation Imaging system
JPS5613943A (en) 1979-07-13 1981-02-10 Dupont Robert Jean Massager
JPS6239428A (ja) 1985-08-09 1987-02-20 湯山 正二 シ−ル装置
JPH0746237B2 (ja) 1985-08-16 1995-05-17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用キャリア
JPH0762452B2 (ja) 1986-07-18 1995-07-05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燃料噴射制御装置
JPH06194874A (ja) * 1992-10-30 1994-07-15 Nippon Shokubai Co Ltd 離型剤含有トナー結着樹脂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てなる静電荷現像用トナー
JP2826955B2 (ja) * 1993-06-22 1998-11-18 三洋化成工業株式会社 荷電制御剤、トナーバインダー組成物および電子写真用トナー
JPH07181726A (ja) * 1993-12-24 1995-07-21 Ricoh Co Ltd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
JPH10186716A (ja) * 1996-12-27 1998-07-14 Fuji Xerox Co Ltd 熱定着用トナー組成物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2000352839A (ja) * 1999-04-07 2000-12-19 Fuji Xerox Co Ltd 電子写真用トナー、その製造方法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2002108018A (ja) * 2000-10-03 2002-04-10 Fuji Xerox Co Ltd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それを用いた静電荷像現像剤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KR100503373B1 (ko) * 2003-01-13 2005-07-26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전사효율이 우수한 정대전성 비자성 일성분계 토너 조성물
KR100635286B1 (ko) * 2003-12-19 2006-10-17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저온현상 특성이 우수한 비자성 일성분계 토너
JP2005266317A (ja) * 2004-03-18 2005-09-29 Fuji Xerox Co Ltd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の製造方法、静電荷像現像剤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CN100543596C (zh) 2004-05-19 2009-09-23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调色剂用粘合剂树脂、其制法以及调色剂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203956B1 (en) * 1999-04-07 2001-03-20 Fuji Xerox Co., Ltd. Electrophotographic toner and image-forming metho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AU2006236025B9 (en) 2008-09-25
US7642031B2 (en) 2010-01-05
US20070166636A1 (en) 2007-07-19
CN101004563A (zh) 2007-07-25
JP2007193069A (ja) 2007-08-02
KR20070077044A (ko) 2007-07-25
AU2006236025B2 (en) 2008-09-11
JP4677909B2 (ja) 2011-04-27
KR100782494B1 (ko) 2007-12-05
AU2006236025A1 (en) 2007-08-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004563B (zh) 电子照相调色剂和电子照相显影剂以及成像方法
CN100504624C (zh) 静电潜像显影用调色剂、显影剂以及制造该静电潜像显影用调色剂的方法
CN1749867B (zh) 调色剂
JP5885450B2 (ja) トナー
CN110597027B (zh) 调色剂和调色剂的生产方法
CN100399197C (zh) 静电显影调色剂及其制备方法、静电显影剂和成像方法
CN100517082C (zh) 静电荷显影用调色剂、该调色剂的制造方法以及成像方法
WO2014103961A1 (ja) トナー
CN101846899B (zh) 静电图像显影用调色剂、其制法、静电图像显影剂及成像装置
AU2008203833C1 (en) Toner for development of electrostatic image, electrostatic image developer, toner cartridge,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499421B2 (ja) ポリエステルの製造方法、静電荷現像トナーの製造方法、及び静電荷現像トナー
AU2005203723A1 (en) Electrostatic latent image developing tone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JP2007004080A (ja) 電子写真用トナー、該トナーの製造方法、電子写真用現像剤、並びに画像形成方法
JP2007121462A (ja)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の製造方法、静電荷像現像剤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CN100487589C (zh) 静电潜像显影用调色剂和其生产方法、显影剂和成像方法
JP4389665B2 (ja)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9568848B2 (en) Electrostatic image developing toner
JP4461723B2 (ja)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画像形成方法
JP4561536B2 (ja)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668940B2 (ja)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方法
JP2008063426A (ja) ポリエステル樹脂粒子水分散液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静電荷現像用トナー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静電荷現像用現像剤
CA2996357C (en) Cold pressure fix toner compositions and processes
JP2007079340A (ja) 静電荷現像用トナー、静電荷現像用トナーの製造方法、静電荷現像用現像剤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方法
JP2002341594A (ja)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
JP6930236B2 (ja) 静電潜像現像用イエロートナー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Patentee after: Fuji 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Patentee before: Fuji Xerox Co.,Ltd.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