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65102B - 感熱轉印記錄媒體 - Google Patents

感熱轉印記錄媒體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65102B
TWI665102B TW103130602A TW103130602A TWI665102B TW I665102 B TWI665102 B TW I665102B TW 103130602 A TW103130602 A TW 103130602A TW 103130602 A TW103130602 A TW 103130602A TW I665102 B TWI665102 B TW I665102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thermal transfer
layer
recording medium
transfer recording
part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3060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522099A (zh
Inventor
福永悟大
小野靖方
大和丈仁
宮內康寬
平井瑤子
Original Assignee
凸版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凸版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凸版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5220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2209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6510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65102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5/00Duplicating or marking methods; Sheet materials for use therein
    • B41M5/26Thermography ; Marking by high energetic means, e.g. laser otherwise than by burning, and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used
    • B41M5/40Thermography ; Marking by high energetic means, e.g. laser otherwise than by burning, and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used characterised by the base backcoat, intermediate, or covering layers, e.g. for thermal transfer dye-donor or dye-receiver sheets; Heat, radiation filtering or absorbing means or layers; combined with other image registration layers or compositions; Special originals for reproduction by thermography
    • B41M5/42Intermediate, backcoat, or covering layers
    • B41M5/44Intermediate, backcoat, or covering lay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B41M5/443Silicon-containing polymers, e.g. silicones, siloxan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5/00Duplicating or marking methods; Sheet materials for use therein
    • B41M5/26Thermography ; Marking by high energetic means, e.g. laser otherwise than by burning, and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used
    • B41M5/40Thermography ; Marking by high energetic means, e.g. laser otherwise than by burning, and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used characterised by the base backcoat, intermediate, or covering layers, e.g. for thermal transfer dye-donor or dye-receiver sheets; Heat, radiation filtering or absorbing means or layers; combined with other image registration layers or compositions; Special originals for reproduction by thermography
    • B41M5/42Intermediate, backcoat, or covering layers
    • B41M5/426Intermediate, backcoat, or covering layers characterised by inorganic compounds, e.g. metals, metal salts, metal complex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5/00Duplicating or marking methods; Sheet materials for use therein
    • B41M5/26Thermography ; Marking by high energetic means, e.g. laser otherwise than by burning, and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used
    • B41M5/382Contact thermal transfer or sublimation processes
    • B41M5/38207Contact thermal transfer or sublima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aspec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B41M5/385 - B41M5/395
    • B41M5/38214Structural details, e.g. multilayer syste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5/00Duplicating or marking methods; Sheet materials for use therein
    • B41M5/26Thermography ; Marking by high energetic means, e.g. laser otherwise than by burning, and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used
    • B41M5/382Contact thermal transfer or sublimation processes
    • B41M5/392Additives, other than colour forming substances, dyes or pigments, e.g. sensitisers, transfer promoting agents
    • B41M5/395Macromolecular additives, e.g. bind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5/00Duplicating or marking methods; Sheet materials for use therein
    • B41M5/26Thermography ; Marking by high energetic means, e.g. laser otherwise than by burning, and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used
    • B41M5/40Thermography ; Marking by high energetic means, e.g. laser otherwise than by burning, and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used characterised by the base backcoat, intermediate, or covering layers, e.g. for thermal transfer dye-donor or dye-receiver sheets; Heat, radiation filtering or absorbing means or layers; combined with other image registration layers or compositions; Special originals for reproduction by thermography
    • B41M5/42Intermediate, backcoat, or covering lay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5/00Duplicating or marking methods; Sheet materials for use therein
    • B41M5/26Thermography ; Marking by high energetic means, e.g. laser otherwise than by burning, and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used
    • B41M5/40Thermography ; Marking by high energetic means, e.g. laser otherwise than by burning, and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used characterised by the base backcoat, intermediate, or covering layers, e.g. for thermal transfer dye-donor or dye-receiver sheets; Heat, radiation filtering or absorbing means or layers; combined with other image registration layers or compositions; Special originals for reproduction by thermography
    • B41M5/42Intermediate, backcoat, or covering layers
    • B41M5/44Intermediate, backcoat, or covering lay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7/00After-treatment of prints, e.g. heating, irradiating, setting of the ink, protection of the printed stock
    • B41M7/0027After-treatment of prints, e.g. heating, irradiating, setting of the ink, protection of the printed stock using protective coatings or layers by lamination or by fusion of the coatings or lay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2205/00Printing methods or features related to printing methods; Location or type of the layers
    • B41M2205/02Dye diffusion thermal transfer printing (D2T2)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2205/00Printing methods or features related to printing methods; Location or type of the layers
    • B41M2205/30Thermal donors, e.g. thermal ribb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2205/00Printing methods or features related to printing methods; Location or type of the layers
    • B41M2205/36Backcoats; Back lay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2205/00Printing methods or features related to printing methods; Location or type of the layers
    • B41M2205/38Intermediate layers; Layers between substrate and imaging lay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2205/00Printing methods or features related to printing methods; Location or type of the layers
    • B41M2205/40Cover layers; Layers separated from substrate by imaging layer; Protective layers; Layers applied before imaging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Thermal Transfer Or Thermal Recording In General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Coating Of Shaped Articles Made Of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感熱轉印記錄媒體,可抑制使用昇華轉印方式的高速印表機時的異常轉印的發生,且可提升高速印刷中的轉印感度。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具備:基材(10)、形成在基材(10)的一方的面上之耐熱滑性層(20)、形成在基材(10)的另一方的面上之底塗層(30)、及形成在底塗層(30)中的與基材(10)對向的面之相反側的面上之染料層(40);其中,將底塗層(30)的主成分設為下述成份之共聚物:在側鏈上具有磺酸基之聚酯、與具有環氧丙基和羧基中的至少一種之丙烯酸系化合物。

Description

感熱轉印記錄媒體
本發明是關於使用於感熱轉印方式的印表機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
一般而言,感熱轉印記錄媒體是感熱轉印方式的印表機所使用的墨色帶(ink ribbon)、或稱為熱色帶(thermal ribbon)。又,感熱轉印記錄媒體是在基材的一方的面上形成感熱轉印層,並在基材的另一方的面上形成耐熱滑性層(背塗層,back coat layer)。此處,感熱轉印層是印墨層(ink layer),藉由印表機的熱頭產生的熱來使該印墨昇華(昇華轉印方式)或熔融(溶融轉印方式)而轉印至被轉印體。
現在,感熱轉印方式中,尤其是昇華轉印方式,與印表機的高機能化配合,因可簡便地將各種圖像形成全彩,故被廣泛利用於數位相機的自助列印、身分證等卡類、娛樂用輸出物等。伴隨這樣的用途多樣化,對於小型化、高速化、低成本化及所得的印刷物的耐久性的要求升高,近年來,在基材薄片的同一側上,具有複數個感熱轉印層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非常普及,該複數個感熱轉印層以不重疊對印刷物賦予耐久性之保護層等的方式而形成。
在上述狀況中,伴隨用途的多樣化與普及擴大,隨著印表機的印刷速度的高速化更加進展,會產生以往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無法得到充分的印刷濃度這樣的問題。因此,為了提升轉印感度,嘗試藉由感熱轉印記錄媒體的薄膜化,使印刷中的轉印感度提升,但感熱轉印記錄媒體在製造時或印刷時,有因熱或壓力等產生皺摺這樣的問題、或因情況不同而產生斷裂這樣的問題。
又,嘗試將感熱轉印記錄媒體的染料層中的染料/樹脂(Dye/Binder)的比率增大,使印刷濃度或印刷中的轉印感度提升。然而,增加染料不僅使成本增加,在製造步驟中的捲取狀態時,一部分染料會移動至感熱轉印記錄媒體的耐熱滑性層(反印,offset),之後捲回(rollback)時,移動後的染料再轉移至其他顏色的染料層或保護層(再反印),若將此被污染的層熱轉印至被轉印體,則會成為與指定的顏色不同之色相,產生所謂髒版(scumming)這樣的問題。
又,不僅是在感熱轉印記錄媒體側,亦在印表機側嘗試提高形成圖像時的能量,但在此情況下,不僅增加消耗的電力,因對印表機的熱頭的負荷提高,故熱頭的壽命縮短,且進一步容易發生熱頭的熱傳導不均和印刷時的發色不均、熱轉印性保護層的轉印不良。不僅如此,亦容易發生染料層與被轉印體熔合,即所謂異常轉印。為了防止異常轉印,需要提高基材與染料層的黏著性,作為對策,有使用經過易黏著處理之基材、或在基材上設置黏著層(底塗層)來提高與染料層的黏著性之手法。
此處,易黏著處理有電暈處理、火焰處理、臭氧處理、紫外線處理、放射線處理、粗面化處理、電漿處理、底塗(primer)處理等。然而,使用經過易黏著處理之基材的情況,雖可得到黏著性,但獲得基材時的成本非常高,又,有無法得到充分的印刷濃度這樣的問題。
為了解決這樣的問題,例如在專利文獻1或專利文獻2中,提案一種熱轉印薄片,該薄片在基材與染料層之間,具有黏著層(底塗層),該黏著層含有聚乙烯吡咯啶酮樹脂與改質聚乙烯吡咯啶酮樹脂。
又,在專利文獻3中,提案一種熱轉印薄片,該薄片為了解決轉印感度不足,具有由聚乙烯吡咯啶酮/聚乙烯醇與膠體狀無機顏料微粒子所形成之底塗層。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3-312151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05-231354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特開2006-150956號公報
然而,使用專利文獻1或專利文獻2所提案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在利用現有的昇華轉印方式的高速印表機進行印刷時,雖然並未確認到異常轉印,但印刷中的轉印感度低,並未達到充分的等級。
又,使用專利文獻3所提案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在利用現有的昇華轉印方式的高速印表機進行印刷時,雖然印刷中的轉印感度高且達到充分的等級,但確認到異常轉印。
像這樣,在以往的技術中,尚未發現一種感熱轉印記錄媒體,其是使用於昇華轉印方式的高速印表機中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且同時滿足防止異常轉印、高轉印感度兩者。
因此,本發明是鑑於上述問題而完成,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感熱轉印記錄媒體,即便是使用昇華轉印方式的高速印表機進行高速印刷的情況(也就是提高施加於印表機的熱頭上的能量來進行印刷的情況),亦可抑制異常轉印的發生,並提升印刷中的轉印感度。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的一種態樣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具備:基材、形成在前述基材的一方的面上之耐熱滑性層、形成在前述基材的另一方的面上之底塗層、及形成在前述底塗層中的與前述基材對向的面之相反側的面上之染料層;其中,前述底塗層的主成分為下述成份之共聚物:在側鏈上具有磺酸基之聚酯、與具有環氧丙基和羧基中的至少一種之丙烯酸系化合物。
又,本發明的一種態樣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其中,前述聚酯與前述丙烯酸系化合物之共聚比例,以重量比計算,較佳為在20:80以上且40:60以下的範圍內。
又,本發明的一種態樣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其中,前述底塗層的乾燥後的塗佈量,較佳為在0.05g/m2以上且 0.30g/m2以下的範圍內。
又,本發明的其他態樣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具備:基材、形成在前述基材的一方的面上之耐熱滑性層、形成在前述基材的另一方的面上之底塗層、及形成在前述底塗層中的與前述基材對向的面之相反側的面上之染料層;其中,前述染料層至少含有染料、樹脂、脫模劑,前述脫模劑是在25℃時的黏度為800mm2/s以上且親水親油平衡(HLB)值為10以下之非反應性聚醚改質聚矽氧,前述非反應性聚醚改質聚矽氧,相對於前述樹脂,在前述染料層中的含量為在0.5重量%以上且10重量%以下的範圍內。
又,本發明的一種態樣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其中,前述染料層至少含有染料、樹脂、脫模劑,前述脫模劑是在25℃時的黏度為800mm2/s以上且HLB值為10以下之非反應性聚醚改質聚矽氧,前述非反應性聚醚改質聚矽氧相對於前述樹脂,在前述染料層中的含量為在0.5重量%以上且10重量%以下的範圍內。
又,本發明的一種態樣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其中,前述底塗層的乾燥後的塗佈量,較佳為在0.05g/m2以上且0.30g/m2以下的範圍內。
又,本發明的一種態樣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其中,前述染料層較佳是包含玻璃轉移溫度100℃以上之聚乙烯縮醛樹脂(polyvinyl acetal resin)與玻璃轉移溫度75℃以下之聚乙烯縮丁醛樹脂(polyvinyl butyral rcsin)來形成。
又,本發明的一種態樣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其中,前 述玻璃轉移溫度100℃以上之聚乙烯縮醛樹脂與玻璃轉移溫度75℃以下之聚乙烯縮丁醛樹脂的含有比率,較佳為在97:3至50:50的範圍內。
又,本發明的其他態樣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具備:基材、形成在前述基材的一方的面上之耐熱滑性層、及形成在前述基材的另一方的面上之染料層;其中,前述耐熱滑性層至少包含黏結劑、具有解理面之無機材料、及球狀粒子,該黏結劑是由熱可塑性樹脂、或熱可塑性樹脂與多元異氰酸酯之反應物所組成,前述無機材料的真比重與前述黏結劑的真比重之比為在2.1以上且3以下的範圍內,前述球狀粒子的真比重與前述黏結劑的真比重之比為1.4以下,前述球狀粒子的平均粒徑與前述耐熱滑性層的膜厚之比為在0.4以上且2倍以下的範圍內。
又,本發明的一種態樣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其中,前述無機材料的含量,較佳為在2質量%以上且10質量%以下的範圍內。
又,本發明的一種態樣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其中,前述球狀粒子的含量,較佳為在0.5質量%以上且2質量%以下的範圍內。
又,本發明的一種態樣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其中,前述無機材料較佳是在單一方向具有完全的解理面之無機材料。
又,本發明的其他態樣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在基材上的至少一部分具有熱轉印性保護層,在將前述熱轉印性保護 層轉印後成為最外層之剝離層,含有: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樹脂,其固形分重量比(固體成分的重量比)為95%以上;無機微粒子,其固形分重量比為1.0%以上、平均粒徑為100nm以下、折射率為在1.4以上且1.6以下的範圍內、莫氏硬度為4以上;及,聚醚改質聚矽氧油,其固形分重量比為0.5%以上。
又,本發明的一種態樣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其中,前述熱轉印性保護層較佳是由2層以上之複數個層所形成。
又,本發明的一種態樣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其中,前述無機微粒子較佳為無水二氧化矽。
又,本發明的一種態樣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其中,前述聚醚改質聚矽氧油於固形分(固體成分)100%、25℃時的動黏度,較佳為200mm2/s以上。
又,本發明的一種態樣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其中,在將前述熱轉印性保護層轉印後,成為最外層之剝離層的塗佈並乾燥後的膜厚,較佳為在0.5μm以上且1.5μm以下的範圍內。
本發明的一種態樣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使用共聚物來作為底塗層的主成分,該共聚物是下述成份的共聚物:在側鏈上具有磺酸基之聚酯、與具有環氧丙基和羧基中的至少一種之丙烯酸系化合物。藉此,可得到一種感熱轉印記錄媒體,即便提高對昇華轉印方式的高速印表機所具備的熱頭施加的能量來進行高速印刷的情況,亦可防止高速印刷時的底塗層與染料層之間的黏著力降低,故可抑制異常轉印的發 生,同時可提升高速印刷中的轉印感度。
1‧‧‧感熱轉印記錄媒體
2‧‧‧感熱轉印記錄媒體
3‧‧‧感熱轉印記錄媒體
10‧‧‧基材
20‧‧‧耐熱滑性層
30‧‧‧底塗層
40‧‧‧染料層
50‧‧‧熱轉印性保護膜
51‧‧‧剝離層
52‧‧‧黏著層
第1圖是表示本發明的第一、第二、第三實施形態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的概略構成的圖。
第2圖是表示本發明的第四實施形態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的概略構成的圖。
第3圖是表示本發明的第五實施形態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的概略構成的圖。
[第一實施形態]
以下,針對本發明的實施形態(以下,記載為「本實施形態」),一邊參照圖式一邊說明。
(全體構成)
第1圖是表示本實施形態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的概略構成的圖,是由側面來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而得的剖面圖。
如第1圖中所示,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具備基材10、耐熱滑性層20、底塗層30及染料層40。
(基材10的構成)
基材10是被要求耐熱性與強度之零件,不會因熱轉印中的熱壓而軟化變形。
又,作為基材10的材料,例如可單獨使用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聚萘二酸乙二酯、聚丙烯、玻璃紙、醋酸酯纖維(aeetate)、聚碳酸酯、聚碸、聚醯亞胺、聚乙烯醇、芳香族聚醯胺、醯胺(aramid)、聚苯乙烯等之合成樹脂薄膜、及電 容器紙、石蠟紙等之紙類等,或是加以組合作成複合體來使用。
又,作為基材10的材料,上述材料中,考慮到物性方面、加工性、成本方面等,較佳為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薄膜。
又,基材10的厚度,考慮到操作性、加工性,可設在2μm以上且50μm以下的範圍內。然而,若考慮到轉印適合性或加工性等之處理性,較佳為2μm以上且9μm以下左右。
(耐熱滑性層20的構成)
耐熱滑性層20形成於基材10的一方的面(於第1圖中為下側的面)上。
又,耐熱滑性層20可使用以往習知之物來形成,例如可調配作為黏結劑之樹脂(黏結劑樹脂)、賦予脫模性或滑性等之機能性添加劑、填充劑、硬化劑、溶劑等,來調製耐熱滑性層形成用的塗佈液,將其塗佈並乾燥來形成。
又,耐熱滑性層20的乾燥後的塗佈量,適當為0.1g/m2以上且2.0g/m2以下左右。
此處,耐熱滑性層20的乾燥後的塗佈量,表示將耐熱滑性層形成用的塗佈液塗佈並乾燥後所殘留的固形分(固體成份)的量。又,底塗層30的乾燥後的塗佈量及染料層40的乾燥後的塗佈量,同樣地表示將塗佈液塗佈並乾燥後所殘留的固形分的量。
又,形成耐熱滑性層20之材料中,作為黏結劑樹脂,可使用:聚乙烯縮丁醛樹脂、聚乙烯醇縮乙醛樹脂、聚酯樹脂、 氯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聚醚樹脂、聚丁二烯樹脂、丙烯酸多元醇、聚胺酯丙烯酸酯、聚酯丙烯酸酯、聚醚丙烯酸酯、環氧丙烯酸酯、硝化纖維素樹脂、醋酸纖維素樹脂、聚醯胺樹脂、聚醯亞胺樹脂、聚醯胺醯亞胺樹脂、聚碳酸酯樹脂等。
又,形成耐熱滑性層20之材料中,作為機能性添加劑,可使用:動物系蠟蠟、植物系蠟等之天然蠟;合成烴系蠟、脂肪族醇與酸系蠟、脂肪酸酯與甘油劑系蠟、合成酮系蠟、胺及醯胺系蠟、氯化烴系蠟、α-烯烴系蠟等之合成蠟;硬酯酸丁酯、油酸乙酯等之高級脂肪酸酯;硬酯酸鈉、硬酯酸鋅、硬酯酸鈣、硬酯酸鉀、硬酯酸鎂等之高級脂肪酸金屬鹽;長鏈烷基磷酸酯、聚氧伸烷基烷基芳基醚磷酸酯、或聚氧伸烷基烷基醚磷酸酯等之磷酸酯等之界面活性劑等。
又,形成耐熱滑性層2()之材料中,作為填充劑,可使用:滑石、二氧化矽、氧化鎂、氧化鋅、碳酸鈣、碳酸鎂、高嶺土、黏土、聚矽氧粒子、聚乙烯樹脂粒子、聚丙烯樹脂粒子、聚苯乙烯樹脂粒子、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樹脂粒子、聚胺酯樹脂粒子等。
又,形成耐熱滑性層20之材料中,作為硬化劑,可使用:甲伸苯基二異氰酸酯、三苯基甲烷三異氰酸酯、四甲基二甲苯二異氰酸酯等之異氰酸酯類及其衍生物。
又,黏結劑樹脂、機能性添加劑、填充劑、硬化劑,並不限定於上述構成。
(底塗層30的構成)
底塗層30形成於基材10的另一方的面(於第1圖中為 上側的面)上。亦即,底塗層30,形成於基材10中的形成有耐熱滑性層20的面之相反側的面上,底塗層30與耐熱滑性層20之間,夾著基材10而對向(面對面)。
又,底塗層30被要求與基材10、染料層40之密接性、及為了使轉印感度提升之染料阻隔性,進一步,為了使由一般溶劑系所形成之染料層40積層於底塗層30,被要求耐溶劑性。
在本發明中,將底塗層30的主成分設為下述成份之共聚物:在側鏈上具有磺酸基之聚酯、與具有環氧丙基和羧基中的至少一種之丙烯酸系化合物。
此處,所謂的底塗層30的主成分,意指在不損害本發明之功效的範圍內,除了在側鏈上具有磺酸基之聚酯、與具有環氧丙基和羧基中的至少一種之丙烯酸系化合物的共聚物以外,可進一步添加其他成分。亦即,底塗層30形成時由整體而言,上述共聚物含有超過50質量%,較佳為80質量%以上。
為了得到與基材10和染料層40之密接性及耐溶劑性,具有磺酸基之聚酯成分為必要。
又,為了得到染料阻隔性,具有環氧丙基和羧基中的至少一種之丙烯酸系化合物成分為必要。
將各自成分單純混合之情況,因丙烯酸系化合物成分與聚酯成分的相溶性不佳,不僅缺乏作為材料之安定性,且進一步無法得到聚酯成分所具有之與基材10和染料層40之密接性、及丙烯酸系化合物成分所具有之耐溶劑性、染料阻隔性,結果性能會比各自成分單獨使用的情況較低。
推測此原因是由於相溶性差之聚合物彼此之混合而形成非相溶性之海島結構,具有密接性之聚酯成分與具有染料阻隔性之丙烯酸系化合物成分為局部地存在(將底塗層30作為整體來看時,存在密接性差之部位與阻隔性差之部位)。
另一方面,藉由將丙烯酸系化合物成分與聚酯成分共聚,可改善不良相溶性而不產生相分離,因在底塗層30整體存在丙烯酸系化合物成分與聚酯成分,故各自成分所具有之機能(密接性、耐溶劑性、染料阻隔性)有效地展現。
又,作為在側鏈上具有磺酸基之聚酯的共聚成分也就是二羧酸成分,是將酯形成性磺酸鹼金屬鹽化合物作為必要成分,並可使用:鄰苯二甲酸、對苯二甲酸、對苯二甲酸二甲酯、間苯二甲酸、間苯二甲酸二甲酯、2,5-二甲基對苯二甲酸、2,6-萘二甲酸、聯苯二甲酸、鄰苯二甲酸等之芳香族二羧酸;琥珀酸、己二酸、壬二酸、癸二酸及十二烷二酸等之脂肪族二羧酸;及環己烷二酸等之脂環族二羧酸等。
又,作為酯形成性磺酸鹼金屬鹽以外之二羧酸成分,較佳為芳香族二羧酸,芳香族二羧酸的芳香核與疏水性之塑膠的親和性大,故有提升密接性、耐加水分解性優異之優點。特佳為對苯二甲酸、間苯二甲酸。
又,作為酯形成性磺酸鹼金屬鹽化合物,可使用磺酸基對苯二甲酸、5-磺酸基間苯二甲酸、4-磺酸基間苯二甲酸、4-磺酸基萘酸-2,7-二羧酸等之鹼金屬鹽(磺酸的鹼金屬鹽)及該等之酯形成性衍生物。進一步較佳可使用5-磺酸基間苯二甲酸的鈉鹽及其酯形成性衍生物。此外,藉由具有磺酸基, 可提升耐溶劑性。
又,作為聚酯的共聚成分之二醇成分,可使用二乙二醇與碳數2~8之脂肪族或碳數6~12之脂環族二醇等。
此處,作為碳數2~8之脂肪族或碳數6~12之脂環族二醇的具體例,可使用乙二醇、1,3-丙二醇、1,2-丙二醇、新戊二醇、1,4-丁二醇、1,4-環己烷二甲醇、1,3-環己烷二甲醇、1,2-環己烷二甲醇、1,6-己二醇、p-苯二甲醇、三甘醇,亦可併用該等中的一種或兩種以上。
又,為了得到基材10與底塗層30、底塗層30與染料層40之密接性,具有磺酸基之聚酯為必要,但單獨使用的情況,無法得到高轉印感度,故有必要與丙烯酸系化合物成分共聚。
作為丙烯酸系化合物成分,可單獨使用含有環氧丙基之自由基聚合性不飽和單體、或單獨使用含有羧基之自由基聚合性不飽和單體、或使用可與上述單體共聚之其他自由基聚合性不飽和單體。
於本發明,作為丙烯酸系化合物成分,含有環氧丙基之自由基聚合性不飽和單體、或含有羧基之自由基聚合性不飽和單體為必要。此係因環氧丙基及羧基的與染料之相溶性差,而有染料阻隔性。亦即,藉由含有環氧丙基及羧基,提升轉印感度。進而,提升對於丙酮、甲乙酮等之酮系溶劑及醋酸乙酯、醋酸丁酯等之酯系溶劑之耐溶劑性。
作為含有環氧丙基之自由基聚合性不飽和單體,可使用丙烯酸環氧丙酯、甲基丙烯酸環氧丙酯、烯丙基環氧丙醚等 環氧丙醚類。
作為含有羧基之自由基聚合性不飽和單體,可使用丙烯酸、甲基丙烯酸、巴豆酸、衣康酸、順丁烯二酸、反丁烯二酸、2-(甲基)丙烯酸羧基乙酯、2-(甲基)丙烯酸羧基丙酯、5-(甲基)丙烯酸羧基戊酯等。
作為可與含有環氧丙基或羧基之自由基聚合性不飽和單體共聚之自由基聚合性不飽和單體,可使用乙烯酯、不飽和羧酸酯、不飽和羧酸醯胺、不飽和腈、烯丙基化合物、含氮系乙烯基單體、烴乙烯基單體、或乙烯基矽烷化合物等。
作為乙烯酯,可使用丙酸乙烯酯、硬酯酸乙烯酯、高級第3級乙烯酯、氯乙烯、溴乙烯等。
作為不飽和羧酸酯,可使用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丁酯、丙烯酸2-乙基己酯、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丁酯、順丁烯二酸丁酯、順丁烯二酸辛酯、反丁烯二酸丁酯、反丁烯二酸辛酯、甲基丙烯酸羥基乙酯、丙烯酸羥基乙酯、甲基丙烯酸羥基丙酯、丙烯酸羥基丙酯、甲基丙烯酸二甲基胺基乙酯、丙烯酸二甲基胺基乙酯、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乙二醇二丙烯酸酯、聚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聚乙二醇二丙烯酸酯等。
作為不飽和羧酸醯胺,可使用丙烯醯胺、甲基丙烯醯胺、羥甲基丙烯醯胺、丁氧基羥甲基丙烯醯胺等。
作為不飽和腈,可使用丙烯腈等。
作為烯丙基化合物,可使用醋酸烯丙酯烯丙酯、甲基丙烯酸烯丙酯、丙烯酸烯丙酯、衣康酸二烯丙酯等。
作為含氮系乙烯基單體,可使用乙烯基吡啶、乙烯基咪唑等。
作為烴乙烯基單體,可使用乙烯、丙烯、己烯、辛烯、苯乙烯、乙烯基甲苯、丁二烯等。
作為乙烯基矽烷化合物,可使用二甲基乙烯基甲氧基矽烷、二甲基乙烯基乙氧基矽烷、甲基乙烯基二甲氧基矽烷、甲基乙烯基二乙氧基矽烷、γ-甲基丙烯醯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矽烷、γ-甲基丙烯醯氧基丙基二甲氧基矽烷等。
又,聚酯與丙烯酸系化合物之共聚比例,較佳為在重量比20:80以上且40:60以下的範圍內。
此係因聚酯成分若未滿20%,則雖可得到高印刷濃度,但有密接性不足之傾向,聚酯成分若超過40%,則雖密接性充分,但有印刷濃度降低之傾向。
此處,聚酯可藉由使二羧酸與二醇酯化或酯交換反應後進行縮合聚合反應之技術,亦即公知之製造技術來得到,但並未限定該製造方法。
又,關於聚酯與丙烯酸系化合物之共聚,可藉由公知之製造技術來製造,關於該製造方法,並不特別限定。因此,例如,乳化聚合之情況,可使用以聚酯分散液或水溶液將丙烯酸系化合物單體乳化後聚合之方法、或是於聚酯分散液或水溶液中滴入丙烯酸系化合物單體同時聚合之方法。
底塗層30的乾燥後之塗佈量,並不同樣地限定,但較佳為在0.05g/m2以上且0.30g/m2以下的範圍內。
此係因為若底塗層30的乾燥後之塗佈量未滿0.05g/m2, 則因染料層40積層時的底塗層30之劣化,使高速印刷時之轉印感度不足,與基材10或染料層40之密接性可能帶有問題。
另一方面,底塗層30的乾燥後之塗佈量若超過0.30g/m2,則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本身的感度不變,印刷濃度飽和。因此由成本之觀點而言,底塗層30的乾燥後之塗佈量較佳為0.30g/m2以下。
又,底塗層30中,只要不損害本發明之功效,可使用膠體狀無機顏料超微粒子、異氰酸酯化合物、矽烷偶合劑、分散劑、黏度調整劑、安定化劑等公知之添加劑。又,作為膠體狀無機顏料超微粒子,在以往公知物中,可使用例如二氧化矽(膠體二氧化矽)、氧化鋁或氧化鋁水合物(氧化鋁溶膠、膠體氧化鋁、陽離子性鋁氧化物、或其水合物、準軟水鋁石(Pseudoboehmite)等)、矽酸鋁、矽酸鎂、碳酸鎂、氧化鎂、氧化鈦等。
(染料層40的構成)
染料層40是形成於底塗層30中的與基材10對向的面之相反側的面(於第1圖中為上側的面)上。亦即,染料層40與基材10夾著底塗層30而對向(面對面),底塗層30與染料層40是在基材10的另一方之面(於第1圖中為上側的面)依序積層來形成。
又,染料層40可使用以往公知物來形成,例如,調配熱移動性染料(thermally migrating dye)、黏結劑、溶劑等來製備染料層形成用的塗佈液,藉由塗佈並乾燥來形成。
染料層40的乾燥後之塗佈量,適當為1.0g/m2左右。又,染料層40可為單一色的單一層構成,亦可為包含色相不同的染料之複數個染料層在同一基材的同一面上依序重複形成來構成。
熱移動性染料是藉由熱來溶融、擴散或昇華移動之染料。
又,熱移動性染料中,作為黃色成分,可使用例如溶劑黃56、16、30、93、33、分散黃201、231、33等。
又,熱移動性染料中,作為洋紅色成分,可使用例如C.I.分散紫31、C.I.分散紅60、C.I.分散紫26、C.I.溶劑紅27或C.I.溶劑紅19等。
又,熱移動性染料中,作為青色成分,可使用例如C.I.分散藍354、C.I.溶劑藍63、C.I.溶劑藍36、C.I.溶劑藍266、C.I.分散藍257或C.I.分散藍24等。又,作為印墨之染料,一般為將上述各染料組合來調色。
包含於染料層40之樹脂,可使用以往公知之樹脂黏結劑,並不特別限定。因此,作為包含於染料層40之樹脂,可使用例如:乙基纖維素、羥基乙基纖維素、乙基羥基纖維素、羥基丙基纖維素、甲基纖維素、醋酸纖維素等之纖維素系樹脂;聚乙烯醇、聚醋酸乙烯酯、聚乙烯縮丁醛、聚乙烯縮醛、聚乙烯吡咯啶酮、聚丙烯醯胺等之乙烯基系樹脂;聚酯樹脂、苯乙烯-丙烯腈共聚樹脂、苯氧樹脂等。
此處,染料層40的染料與樹脂之調配比率,以質量基準而言,較佳為(染料)/(樹脂)=10/100以上且300/100以下的範圍內。
此係因(染料)/(樹脂)之比率若未滿10/100,則染料太少而發色感度不充分,無法得到良好的熱轉印圖像,又,(染料)/(樹脂)的比率若超過300/100,則因染料對於樹脂之溶解性會極端地降低,故成為感熱轉印記錄媒體時,保存安定性會惡化,染料容易析出。
又,染料層40中,在不損害性能的範圍內,可包含異氰酸酯化合物、矽烷偶合劑、分散劑、黏度調整劑、安定化劑等之公知的添加劑。
(耐熱滑性層20、底塗層30、染料層40的共通事項)
耐熱滑性層20、底塗層30、染料層40的任一個皆可使用以往公知的塗佈方法來塗佈並乾燥而形成。作為塗佈方法的例子,可使用凹版塗佈法、網版印刷法、噴霧塗佈法、反向滾筒塗佈(reverse roll coating)法。
(實施例1)
參照第1圖,將製造在上述第一實施形態說明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之實施例及比較例,表示如下。又,本發明不限定於以下實施例。
首先,表示用於本發明的各實施例及各比較例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的材料。此外,文中之「份」若無特別標記則為質量基準。
(附有耐熱滑性層之基材的製作)
作為基材10,使用4.5μm的表面未處理之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薄膜,在其一方的面上,藉由凹版塗佈法,塗佈下述 組成之耐熱滑性層塗佈液並使乾燥後的塗佈量成為0.5g/m2,藉由在100℃的環境下乾燥1分鐘,製作形成有耐熱滑性層20之基材10(附有耐熱滑性層之基材)。
‧耐熱滑性層塗佈液
聚矽氧丙烯酸酯(東亞合成(股)US-350)50.0份
MEK 50.0份
(含有磺酸基之聚酯/含有環氧丙基之丙烯酸系化合物共聚物的製作方法)
在具備蒸餾管、氮氣導入管、溫度計、攪拌機之四口燒瓶中,加入對苯二甲酸二甲酯854份、5-鈉磺酸基間苯二甲酸355份、乙二醇186份、二乙二醇742份及作為反應觸媒之醋酸鋅1份,用2小時從130℃升溫至170℃,之後添加三氧化銻1份,用2時間從170℃升溫至200℃,進行酯化反應。
接著,緩慢升溫並減壓,最後於反應溫度250℃、真空度1mmHg以下進行1~2小時的縮合聚合反應,得到含有磺酸基之聚酯。之後,將所得之含有磺酸基之聚酯溶解於純水,接著,加入甲基丙烯酸環氧丙酯作為含有環氧丙基之丙烯酸系化合物單體,使聚酯的重量比為30:70,進一步,加入過硫酸鉀作為聚合起始劑,製作單體乳化液。
接著,在附有冷卻管之反應容器中,加入純水與上述單體乳化液,吹入氮氣20分鐘進行充分除氧後,用1小時緩慢升溫,一邊維持75℃~85℃一邊進行3小時之反應,得到含有磺酸基之聚酯與含有環氧丙基之丙烯酸系化合物之共聚物。又,用同樣方法得到含有磺酸基之聚酯與含有羧基之 丙烯酸系化合物之共聚物及各聚合比之聚酯丙烯酸系化合物共聚物。
(實施例1-1)
在附有耐熱滑性層之基材的未處理面上,藉由凹版塗佈法,塗佈下述組成之底塗層塗佈液1-1並使乾燥後的塗佈量成為0.20g/m2,藉由在100℃的環境下乾燥2分鐘,形成底塗層30。進一步,在所形成的底塗層30上,藉由凹版塗佈法,塗佈下述組成之染料層塗佈液並使乾燥後的塗佈量成為0.70g/m2,藉由在90℃的環境下乾燥1分鐘,形成染料層40,得到實施例1-1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
‧底塗層塗佈液1-1
含有磺酸基之聚酯/含有環氧丙基之丙烯酸系化合物共聚物(30:70)5.00份
純水47.5份
異丙醇47.5份
‧染料層塗佈液
C.I.溶劑藍63 6.0份
聚乙烯縮醛樹脂4.0份
甲苯45.0份
甲乙酮45.0份
(實施例1-2)
在實施例1-1製作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中,除了使用下述組成之底塗層塗佈液1-2來形成底塗層30以外,與實施例 1-1同樣地得到實施例1-2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
‧底塗層塗佈液1-2
含有磺酸基之聚酯/含有羧基之丙烯酸系化合物共聚物(30:70)5.00份
純水47.5份
異丙醇47.5份
(實施例1-3)
在實施例1-1製作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中,除了使用下述組成之底塗層塗佈液1-3來形成底塗層30以外,與實施例1-1同樣地得到實施例1-3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
‧底塗層塗佈液1-3
含有磺酸基之聚酯/含有環氧丙基之丙烯酸系化合物共聚物(20:80)5.00份
純水47.5份
異丙醇47.5份
(實施例1-4)
在實施例1-1製作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中,除了使用下述組成之底塗層塗佈液1-4來形成底塗層30以外,與實施例1-1同樣地得到實施例1-4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
‧底塗層塗佈液1-4
含有磺酸基之聚酯/含有環氧丙基之丙烯酸系化合物共聚物(40:60)5.00份
純水47.5份
異丙醇47.5份
(實施例1-5)
在實施例1-1製作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中,除了以乾燥後的塗佈量成為0.03g/m2的方式進行塗佈並乾燥來形成底塗層30以外,與實施例1-1同樣地得到實施例1-5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
(實施例1-6)
實施例1-1製作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中,除了以乾燥後的塗佈量成為0.35g/m2的方式進行塗佈並乾燥來形成底塗層30以外,與實施例1-1同樣地得到實施例1-6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
(比較例1-1)
在附有耐熱滑性層之基材的未處理面上,不形成底塗層30,藉由凹版塗佈法,塗佈與實施例1-1同樣之染料層塗佈液並使乾燥後的塗佈量成為0.70g/m2,在90℃的環境下乾燥1分鐘,形成料層40,得到比較例1-1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
(比較例1-2)
實施例1-1製作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中,除了使用下述組成之底塗層塗佈液1-5來形成底塗層30以外,與實施例1-1同樣地得到比較例1-2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
‧底塗層塗佈液1-5
含有磺酸基之聚酯樹脂5.00份
純水47.5份
異丙醇47.5份
(比較例1-3)
在實施例1-1製作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中,除了使用下述組成之底塗層塗佈液1-6來形成底塗層30以外,與實施例1-1同樣地得到比較例1-3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
‧底塗層塗佈液1-6
含有環氧丙基之丙烯酸系化合物樹脂5.00份
純水47.5份
異丙醇47.5份
(比較例1-4)
在實施例1-1製作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中,除了使用下述組成之底塗層塗佈液1-7來形成底塗層30以外,與實施例1-1同樣地得到比較例1-4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
‧底塗層塗佈液1-7
含有羧基之丙烯酸系化合物樹脂5.00份
純水47.5份
異丙醇47.5份
(比較例1-5)
在實施例1-1製作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中,除了使用下述組成之底塗層塗佈液1-8來形成底塗層30以外,與實施例1-1同樣地得到比較例1-5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
‧底塗層塗佈液1-8
含有環氧丙基之丙烯酸系化合物樹脂7.00份
含有磺酸基之聚酯樹脂3.00份
純水45.0份
異丙醇45.0份
(比較例1-6)
在實施例1-1製作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中,除了使用下述組成之底塗層塗佈液1-9來形成底塗層30以外,與實施例1-1同樣地得到比較例1-6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
‧底塗層塗佈液1-9
氧化鋁溶膠5.00份
聚乙烯醇5.00份
純水45.0份
異丙醇45.0份
(被轉印體的製作)
作為基材10,使用188μm之白色發泡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薄膜,在其一方之面上,藉由凹版塗佈法,塗佈下述組成之受像層塗佈液並使乾燥後的塗佈量成為5.0g/m2,製作感熱轉印用的被轉印體。
‧受像層塗佈液
氯乙烯/醋酸乙烯酯/乙烯醇共聚物19.5份
胺基改質聚矽氧油0.5份
甲苯40.0份
甲乙酮40.0份
(印刷評價)
使用實施例1-1~1-6及比較例1-1~1-6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於熱模擬器(thermal simulator)進行印刷,將最高反射濃度的評價結果表示於表1。又,最高反射濃度是將未確認到異常轉印之印刷部用X-Rite 528測定之值。
此處,印刷條件如下所述。
‧印刷條件
印刷環境:23℃ 50%RH
外加電壓:29V
線路週期:0.7msec
印刷密度:主掃描300dpi、副掃描300dpi
(異常轉印評價)
異常轉印的評價由以下基準進行。又,△○以上為實用上沒有問題之程度。
○:未確認到對被轉印體之異常轉印。
△○:確認到極少對被轉印體之異常轉印。
△:確認到少量對被轉印體之異常轉印。
×:整體確認到對被轉印體之異常轉印。
[表1]
由表1所表示之結果可知,實施例1-1~1-6的含有磺酸基之聚酯與含有環氧丙基或羧基之丙烯酸系化合物之共聚物,相較於未設置底塗層30之比較例1-1及僅使用含有磺酸基之聚酯之比較例1-2,高速印刷時之轉印感度較高。又,實施例中雖使用表面未處理之基材10,但未確認到異常轉印。
又,在使用含有羧基或環氧丙基之丙烯酸系化合物之共聚物之比較例1-3及比較例1-4、進一步使用氧化鋁溶膠/聚乙烯醇之比較例1-6,可知高速印刷時之轉印感度高,但確認到異常轉印。又,在僅使用含有磺酸基之聚酯之比較例1-2,雖然高速印刷時之轉印感度低,但未確認到異常轉印之產生。又,在將含有磺酸基之聚酯與含有環氧丙基之丙烯酸系化合物以30:70(重量比)混合之比較例5,轉印感度低且確認到異常轉印。
因此,由與實施例1-1的比較,明確得知較佳為將含有磺酸基之聚酯與含有環氧丙基之丙烯酸系化合物進行共聚。
又,在實施例1-5,與實施例1-1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比較,因底塗層30的塗佈量未滿0.05g/m2,確認到一些轉印感度之降低與密接性之降低。
又,實施例1-6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同樣地與實施例1-1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比較,雖然底塗層30的塗佈量超過0.30g/m2,但轉印感度及密接性幾乎相等。
如上所述,根據本實施形態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使用在側鏈上具有磺酸基之聚酯、與具有環氧丙基和羧基中 的至少一種之丙烯酸系化合物之共聚物作為底塗層30的主成分。藉此,即便提高對昇華轉印方式的高速印表機所具備的熱頭施加的能量來進行高速印刷的情況,亦可抑制異常轉印的發生,且可得到可提升高速印刷中的轉印感度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
[第二實施形態]
本發明相關之技術領域中,除了上述問題之外,使用高速印表機的情況,為了在短時間內施加較多能量,會有熱轉印時染料層與被轉印體之脫模性不足而黏附、印刷物發生轉印不均這樣的問題。進一步,亦發生整個樹脂轉印至被熱轉印體之異常轉印這樣的問題。為了解決該黏附,到目前為止研究了各種脫模劑,但依照脫模劑的種類,可能會另外產生染料經過長時間而析出之問題。
作為其對策,提案有例如一種熱轉印薄片,藉由在印墨層中含有HLB值為10以上之界面活性劑,可防止因長時間劣化之染料析出造成的髒版,且可得到濃度及感度優異之圖像(參照日本特開2005-313359號公報)。又,HLB值(Hydrophile-Lipophile Balance Value;親水親油平衡值)是表示界面活性劑對於水與油(對水為不溶性之有機化合物)之親和性的程度。
然而,對日本特開2005-313359號公報提案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進行相同印刷時,確認到印刷濃度並不充分。又,若含有HLB值為10以上之界面活性劑,則保存於高溫、、多溼環境時,確認到染料層表面中界面活性劑的親水基變 多,由空氣中的溼度之影響使染料析出。
像這樣,以往技術中,尚未開發出能滿足確保高印刷濃度並消除熱轉印時之黏附,且確保在高溫、多溼環境之保存安定性之所有品質要件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
本發明的第二實施形態亦可解決上述問題。
以下針對本發明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的第二實施形態說明。
(全體構成)
本實施形態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是與於第一實施形態說明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具有相同構造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亦即,本實施形態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如第1圖中所示,在基材10的一方的面上形成耐熱滑性層20,在基材10的另一方的面上依序積層底塗層30和染料層40。
又,本實施形態與第一實施形態比較,主要是染料層40的材質不同,其他部位則相同。因此,在此僅說明染料層40的材質,對於其他部位的說明則省略。
(染料層40)
本實施形態之染料層40至少含有染料、樹脂、脫模劑。此處,包含於染料層40的染料及樹脂是與包含於第一實施形態說明之染料層40的染料及樹脂相同。因此,於本實施形態省略該等之說明。以下針對本實施形態使用的脫模劑說明。
本實施形態之脫模劑較佳為25℃之黏度為800mm2/s以上且HLB值為10以下之非反應性聚醚改質聚矽氧。理由係因藉由黏度在800mm2/s以上,熱轉印時可展現優異脫模性。 又,將HLB值設為10以下之理由係因於40℃ 90%RH等之高溫、多溼環境保存數日後,亦不發生染料析出,可防止髒版。
本實施形態之脫模劑的25℃之黏度較佳為900mm2/s以上,更佳為1000mm2/s以上。黏度越大則脫模性增加,在高溫、多溼環境印刷之被轉印體的脫模性不足時,進一步高速印刷時等可展現優異脫模性。
本實施形態之脫模劑的HLB值更佳為8以下。藉由將HLB值設為8以下,在高溫、多溼環境保存更長期間後,亦不發生染料析出,可防止髒版。
作為本實施形態之脫模劑的添加量,相對於樹脂,較佳為在0.5重量%以上且10重量%以下的範圍內,進一步較佳為在1.0重量%以上且5重量%以下的範圍內。若未滿0.5重量%,則熱轉印時無法展現充分的脫模性能。又,若超過10重量%,則保存於高溫、多溼環境時會發生髒版,使染料層的耐熱性降低而在熱轉印時產生印刷皺摺。
又,本實施形態之底塗層30只要是具有密接性、染料阻隔性、耐溶劑性之底塗層,則以往的公知物即可對應。例如,聚乙烯醇及其改質/共聚物、聚乙烯吡咯啶酮及其改質/共聚物、聚酯與丙烯酸系化合物之共聚物、澱粉、明膠、甲基纖維素、乙基纖維素、羧基甲基纖維素等。
(實施例2)
參照第1圖,製造於上述第二實施形態說明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之實施例及比較例列示如下。又,本發明不限定於以下實施例。
首先,列示用於本發明的各實施例及各比較例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的材料。此外,文中之「份」若無特別標記則為質量基準。
(附有耐熱滑性層之基材的製作)
作為基材10,使用4.5μm的表面未處理之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薄膜,在其一方之面上,藉由凹版塗佈法,塗佈下述組成之耐熱滑性層塗佈液並使乾燥後的塗佈量成為0.5g/m2,藉由在100℃的環境下乾燥1分鐘,製作形成有耐熱滑性層20之基材10(附有耐熱滑性層之基材)。
‧耐熱滑性層塗佈液
聚矽氧丙烯酸酯(東亞合成(股)US-350)50.0份
MEK 50.0份
(含有磺酸基之聚酯/含有環氧丙基之丙烯酸系化合物共聚物的製作方法)
在具備蒸餾管、氮氣導入管、溫度計、攪拌機之四口燒瓶中,加入對苯二甲酸二甲酯854份、5-鈉磺酸基間苯二甲酸355份、乙二醇186份、二乙二醇742份及作為反應觸媒之醋酸鋅1份,用2小時從130℃升溫至170℃,之後添加三氧化銻1份,用2時間從170℃升溫至200℃,進行酯化反應。
接著,緩慢升溫並減壓,最後於反應溫度250℃、真空度1mmHg以下進行1~2小時的縮合聚合反應,得到含有磺酸基之聚酯。之後,將所得之含有磺酸基之聚酯溶解於純水,接著,加入甲基丙烯酸環氧丙酯作為含有環氧丙基之丙烯酸系化合物單體,使聚酯的重量比為30:70,進一步,加入過 硫酸鉀作為聚合起始劑,製作單體乳化液。
接著,在附有冷卻管之反應容器中,加入純水與上述單體乳化液,吹入氮氣20分鐘進行充分除氧後,用1小時緩慢升溫,一邊維持75℃~85℃一邊進行3小時之反應,得到含有磺酸基之聚酯與含有環氧丙基之丙烯酸系化合物之共聚物。又,用同樣方法得到含有磺酸基之聚酯與含有羧基之丙烯酸系化合物共聚物及各聚合比之聚酯丙烯酸系化合物共聚物。
(實施例2-1)
在附有耐熱滑性層之基材的未處理面上,藉由凹版塗佈法,塗佈下述組成之底塗層塗佈液2-1並使乾燥後的塗佈量成為0.20g/m2,藉由在100℃的環境下乾燥2分鐘,形成底塗層30。進一步,在所形成的底塗層30上,藉由凹版塗佈法,塗佈下述組成之染料層塗佈液2-1並使乾燥後的塗佈量成為0.70g/m2,藉由在90℃的環境下乾燥1分鐘,形成染料層40,得到實施例2-1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
‧底塗層塗佈液2-1
含有磺酸基之聚酯/含有環氧丙基之丙烯酸系化合物共聚物(30:70)5.00份
純水47.5份
異丙醇47.5份
‧染料層塗佈液2-1
C.I.溶劑藍63 6.0份
聚乙烯縮醛樹脂4.0份
非反應性聚醚改質聚矽氧0.2份
(黏度:800mm2/s,HLB:10)
甲苯45.0份
甲乙酮45.0份
(實施例2-2)
在實施例2-1製作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中,除了使用下述組成之染料層塗佈液2-2來形成染料層40以外,與實施例2-1同樣地得到實施例2-2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
‧染料層塗佈液2-2
C.I.溶劑藍63 6.0份
聚乙烯縮醛樹脂4.0份
非反應性聚醚改質聚矽氧0.02份
(黏度:800mm2/s,HLB:10)
甲苯45.0份
甲乙酮45.0份
(實施例2-3)
在實施例2-1製作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中,除了使用下述組成之染料層塗佈液2-3來形成染料層40以外,與實施例2-1同樣地得到實施例2-3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
‧染料層塗佈液2-3
C.I.溶劑藍63 6.0份
聚乙烯縮醛樹脂4.0份
非反應性聚醚改質聚矽氧0.4份
(黏度:800mm2/s,HLB:10)
甲苯45.0份
甲乙酮45.0份
(實施例2-4)
在實施例2-1製作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中,除了使用下述組成之染料層塗佈液2-4來形成染料層40以外,與實施例2-1同樣地得到實施例2-4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
‧染料層塗佈液2-4
C.I.溶劑藍63 6.0份
聚乙烯縮醛樹脂4.0份
非反應性聚醚改質聚矽氧0.2份
(黏度:800mm2/s,HLB:8)
甲苯45.0份
甲乙酮45.0份
(實施例2-5)
在實施例2-1製作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中,除了使用下述組成之染料層塗佈液2-5來形成染料層40以外,與實施例2-1同樣地得到實施例2-5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
‧染料層塗佈液2-5
C.I.溶劑藍63 6.0份
聚乙烯縮醛樹脂4.0份
非反應性聚醚改質聚矽氧0.2份
(黏度:1200mm2/s,HLB:10)
甲苯45.0份
甲乙酮45.0份
(實施例2-6)
在實施例2-1製作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中,除了使用下述組成之底塗層塗佈液2-2來形成底塗層30以外,與實施例2-1同樣地得到實施例2-6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
‧底塗層塗佈液2-2
含有磺酸基之聚酯/含有羧基之丙烯酸系化合物共聚物(30:70)5.00份
純水47.5份
異丙醇47.5份
(實施例2-7)
在實施例2-1製作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中,除了使用下述組成之底塗層塗佈液2-3來形成底塗層30以外,與實施例2-1同樣地得到實施例2-7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
‧底塗層塗佈液2-3
聚乙烯醇/聚乙烯吡咯啶酮混合物(50:50)5.00份
純水47.5份
異丙醇47.5份
(實施例2-8)
在實施例2-1製作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中,除了以乾燥後的塗佈量成為0.03g/m2的方式進行塗佈並乾燥來形成底塗層30以外,與實施例2-1同樣地得到實施例2-8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
(實施例2-9)
在實施例2-1製作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中,除了以乾燥後的塗佈量成為0.35g/m2的方式進行塗佈並乾燥來形成底塗層30以外,與實施例2-1同樣地得到實施例2-9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
(實施例2-10)
在實施例2-1製作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中,除了使用下述組成之底塗層塗佈液2-4來形成底塗層30以外,與實施例2-1同樣地得到實施例2-10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
‧底塗層塗佈液2-4
含有磺酸基之聚酯/含有環氧丙基之丙烯酸系化合物共聚物(10:90)5.00份
純水47.5份
異丙醇47.5份
(實施例2-11)
在實施例2-1製作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中,除了使用下述組成之底塗層塗佈液2-5來形成底塗層30以外,與實施例2-1同樣地得到實施例2-11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
‧底塗層塗佈液2-5
含有磺酸基之聚酯/含有環氧丙基之丙烯酸系化合物共聚物(50:50)5.00份
純水47.5份
異丙醇47.5份
(比較例2-1)
在附有耐熱滑性層之基材的未處理面上,不形成底塗層 30,藉由凹版塗佈法,塗佈與實施例2-1同樣之染料層塗佈液2-1並使乾燥後的塗佈量成為0.70g/m2,在90℃的環境下乾燥1分鐘,形成料層40,得到比較例2-1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
(比較例2-2)
在實施例2-1製作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中,除了使用下述組成之染料層塗佈液2-6來形成染料層40以外,與實施例2-1同樣地得到比較例2-2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
‧染料層塗佈液2-6
C.I.溶劑藍63 6.0份
聚乙烯縮醛樹脂4.0份
非反應性聚醚改質聚矽氧0.2份
(黏度:400mm2/s,HLB:10)
甲苯45.0份
甲乙酮45.0份
(比較例2-3)
在實施例2-1製作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中,除了使用下述組成之染料層塗佈液2-7來形成染料層40以外,與實施例2-1同樣地得到比較例2-3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
‧染料層塗佈液2-7
C.I.溶劑藍63 6.0份
聚乙烯縮醛樹脂4.0份
非反應性聚醚改質聚矽氧0.2份
(黏度:800mm2/s,HLB:14)
甲苯45.0份
甲乙酮45.0份
(比較例2-4)
在實施例2-1製作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中,除了使用下述組成之染料層塗佈液2-8來形成染料層40以外,與實施例2-1同樣地得到比較例2-4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
‧染料層塗佈液2-8
C.I.溶劑藍63 6.0份
聚乙烯縮醛樹脂4.0份
非反應性聚醚改質聚矽氧0.01份
(黏度:800mm2/s,HLB:10)
甲苯45.0份
甲乙酮45.0份
(比較例2-5)
在實施例2-1製作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中,除了使用下述組成之染料層塗佈液2-9來形成染料層40以外,與實施例2-1同樣地得到比較例2-5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
‧染料層塗佈液2-9
C.I.溶劑藍63 6.0份
聚乙烯縮醛樹脂4.0份
非反應性聚醚改質聚矽氧0.6份
(黏度:800mm2/s,HLB:10)
甲苯45.0份
甲乙酮45.0份
(比較例2-6)
在實施例2-1製作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中,除了使用下述組成之染料層塗佈液2-10來形成染料層40以外,與實施例2-1同樣地得到比較例2-6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
‧染料層塗佈液2-10
C.I.溶劑藍63 6.0份
聚乙烯縮醛樹脂4.0份
非反應性苯基改質聚矽氧(黏度:1000mm2/s)0.2份
甲苯45.0份
甲乙酮45.0份
(被轉印體的製作)
作為基材10,使用188μm之白色發泡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薄膜,在其一方之面上,藉由凹版塗佈法,塗佈下述組成之受像層塗佈液並使乾燥後的塗佈量成為5.0g/m2,製作感熱轉印用的被轉印體。
‧受像層塗佈液
氯乙烯/醋酸乙烯酯/乙烯醇共聚物19.5份
胺基改質聚矽氧油0.5份
甲苯40.0份
甲乙酮40.0份
(印刷評價)
使用實施例2-1~2-11、比較例2-1~2-6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於評價用的熱模擬器進行印刷,對印刷濃度、熱轉印時之脫模性、高溫、多溼環境保存時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的安定性(髒版、染料析出)進行評價。評價結果表示於表2。
<印刷濃度>
在25℃ 50%RH的環境下進行塗黑圖像之印刷,將所得之印刷物的印刷濃度以X-Rite528濃度計(X-Rite公司製)的濃度測定狀態A進行光學濃度測定。
<熱轉印時之脫模性>
在25℃ 50%RH、40℃ 90%RH的環境下進行塗黑圖像之印刷,關於熱轉印時之脫模性,使用以下評價基準進行評價。
‧評價基準
◎:熱轉印時無剝離音,脫模性優異之等級
○:熱轉印時有些許剝離音,但實用上無問題之等級
×:熱轉印時發出聲音,圖像產生剝離不均之等級、或發生異常轉印之等級
<在高溫、多溼環境保存時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的安定性(髒版、染料析出)>
在40℃ 90%RH的環境下,將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保存3個月,於評價用熱印表機進行塗白圖像之印刷。將所得之印刷物用以下基準進行評價。
‧評價基準
○:不發生髒版(染料不析出)。
×:發生髒版(染料析出)。
[表2]
根據表2所表示之結果,在實施例2-1~2-11中,具有底塗層30,並且包含於染料層40之非反應性聚醚改質聚矽氧於25℃時的黏度為800mm2/s以上,且HLB值為10以下,且相對於樹脂,其添加量為在0.5重量%以上且10重量%以下的範圍內,則印刷濃度高,熱轉印時之脫模性優異,高溫、多溼環境下長期保存時亦不發生染料析出等不良,確認到本實施形態之功效。
特別是在實施例2-1~2-6中,確認到藉由使底塗層30滿足特定條件,於40℃ 90%RH的環境下印刷,可展現特別優異之脫模性。
又,在實施例2-7中,藉由將底塗層30設為聚乙烯醇與聚乙烯吡咯啶酮之混合物(重量比50:50),於40℃ 90%RH的環境下印刷,雖然聽到些許剝離音,印刷物未確認到剝離, 可確認為實用上無問題之等級。
實施例2-8中,因底塗層30的乾燥後的塗佈量成為0.03g/m2,故雖看到印刷濃度稍微降低,但為實用上無問題之等級。又,於40℃ 90%RH的環境下印刷,雖然聽到些許剝離音,印刷物未確認到剝離,可確認為實用上無問題之等級。
另一方面,實施例2-9中,底塗層30的乾燥後之塗佈量雖為0.35g/m2,但在高溫、多溼環境之長期保存未確認到印刷濃度、脫模性不良。
又,將含有磺酸基之聚酯與含有環氧丙基之丙烯酸系化合物以10:90(重量比)混合之實施例2-10中,印刷濃度稍微增大,但於40℃ 90%RH的環境下印刷,確認到些許剝離音。然而印刷物未確認到剝離,可確認為實用上無問題之等級。
又,將含有磺酸基之聚酯與含有環氧丙基之丙烯酸系化合物以50:50(重量比)混合之實施例2-11中,雖確認到印刷濃度降低,但為實用上無問題之等級。
沒有底塗層30之比較例2-1中,印刷濃度大幅降低,且基材/染料層間的密接不足,故確認到異常轉印發生。
包含於染料層40之非反應性聚醚改質聚矽氧於25℃之黏度為400mm2/s之比較例2-2中,熱轉印時之脫模性不足,確認到染料層與被轉印體黏附。
包含於染料層40之非反應性聚醚改質聚矽氧的HLB值為14之比較例2-3中,於40℃ 90%RH的環境下將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保存3個月則確認到染料析出,引起髒版。
包含於染料層40之非反應性聚醚改質聚矽氧的相 對於樹脂之添加量為0.25%之比較例2-4中,熱轉印時之脫模性不足,確認到染料層40與被轉印體黏附。
包含於染料層40之非反應性聚醚改質聚矽氧的相對於樹脂之添加量為15%之比較例2-5中,於40℃ 90%RH的環境下將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保存3個月則確認到染料析出,引起髒版。
包含於染料層40之脫模劑為非反應性苯基改質聚矽氧之比較例2-6中,熱轉印時之脫模性不足,染料層40與被轉印體黏附,且於40℃ 90%RH的環境下將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保存3個月則確認到染料析出,引起髒版。
如上所述,根據本實施形態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即便提高對昇華轉印方式的高速印表機所具備的熱頭施加的能量來進行高速印刷的情況,亦可實現印刷濃度高,熱轉印時之染料層40與被轉印體不發生黏附,且高溫、多溼環境下長期保存後染料不析出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
[第三實施形態]
上述專利文獻3所記載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印刷之高濃度部分的轉印感度高,達到充分的等級,但有低濃度部分的轉印感度未達到充分的等級這樣的問題。進一步,有印刷時發生異常轉印之問題。
像這樣,以往技術尚未發現不發生異常轉印,且低濃度部分、高濃度部分的轉印感度皆高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
本發明的第三實施形態可解決上述問題。
以下針對本發明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的第三實施形 態說明。
(全體構成)
本實施形態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是與於第一實施形態說明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具有相同構造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亦即,本實施形態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如第1圖中所示,在基材10的一方的面上形成耐熱滑性層20,在基材10的另一方的面上依序積層底塗層30和染料層40。
又,本實施形態與第一實施形態比較,主要是染料層40的材質不同,其他部位則相同。因此,在此僅說明染料層40的材質,對於其他部位的說明則省略。
(染料層40)
本實施形態之染料層40至少包含玻璃轉移溫度100℃以上之聚乙烯縮醛樹脂與玻璃轉移溫度75℃以下之聚乙烯縮丁醛樹脂。
藉由使用玻璃轉移溫度75℃以下之聚乙烯縮丁醛樹脂,可使染料容易昇華,具有特別是印刷濃度較低之部分的轉印感度高之優點,但若僅使用玻璃轉移溫度75℃以下之聚乙烯縮丁醛樹脂,會有發生些微異常轉印之問題點。推測是因為單獨使用玻璃轉移溫度75℃以下之聚乙烯縮丁醛樹脂,與受像層之密接變強。另一方面,玻璃轉移溫度100℃以上之聚乙烯縮醛樹脂,染料不容易昇華,無法充分得到印刷濃度低之部分的轉印感度。推測為玻璃轉移溫度100℃以上之聚乙烯縮醛樹脂,因染料的安定性高,施加於熱頭的能量較小之低灰度部(顏色較淡)的情況,染料不容易昇華。藉由使用上述2種 類之樹脂,可不發生異常轉印,且提高印刷濃度較低之部分的轉印感度。
(實施例3)
參照第1圖,製造於上述第三實施形態說明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之實施例及比較例列示如下。又,本發明不限定於以下實施例。
首先,列示用於本發明的各實施例及各比較例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的材料。此外,文中之「份」若無特別標記則為質量基準。
(附有耐熱滑性層之基材的製作)
作為基材10,使用4.5μm的表面未處理之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薄膜,在其一方之面上,藉由凹版塗佈法,塗佈下述組成之耐熱滑性層塗佈液並使乾燥後的塗佈量成為0.5g/m2,藉由在100℃的環境下乾燥1分鐘,製作形成有耐熱滑性層20之基材10(附有耐熱滑性層之基材)。
‧耐熱滑性層塗佈液
聚矽氧丙烯酸酯(東亞合成(股)US-350)50.0份
MEK 50.0份
(含有磺酸基之聚酯/含有環氧丙基之丙烯酸系化合物共聚物的製作方法)
在具備蒸餾管、氮氣導入管、溫度計、攪拌機之四口燒瓶中,加入對苯二甲酸二甲酯854份、5-鈉磺酸基間苯二甲酸355份、乙二醇186份、二乙二醇742份及作為反應觸媒之醋酸鋅1份,用2小時從130℃升溫至170℃,之後添加三氧化 銻1份,用2時間從170℃升溫至200℃,進行酯化反應。
接著,緩慢升溫並減壓,最後於反應溫度250℃、真空度1mmHg以下進行1~2小時的縮合聚合反應,得到含有磺酸基之聚酯。之後,將所得之含有磺酸基之聚酯溶解於純水,接著,加入甲基丙烯酸環氧丙酯作為含有環氧丙基之丙烯酸系化合物單體,使聚酯的重量比為30:70,進一步,加入過硫酸鉀作為聚合起始劑,製作單體乳化液。
接著,在附有冷卻管之反應容器中,加入純水與上述單體乳化液,吹入氮氣20分鐘進行充分除氧後,用1小時緩慢升溫,一邊維持75℃~85℃一邊進行3小時之反應,得到含有磺酸基之聚酯與含有環氧丙基之丙烯酸系化合物之共聚物。又,用同樣方法得到含有磺酸基之聚酯與含有羧基之丙烯酸系化合物之共聚物及各聚合比之聚酯丙烯酸系化合物共聚物。
(實施例3-1)
在附有耐熱滑性層之基材的未處理面上,藉由凹版塗佈法,塗佈下述組成之底塗層塗佈液3-1並使乾燥後的塗佈量成為0.20g/m2,藉由在100℃的環境下乾燥2分鐘,形成底塗層30。進一步,在所形成的底塗層30上,藉由凹版塗佈法,塗佈下述組成之染料層塗佈液3-1並使乾燥後的塗佈量成為0.70g/m2,藉由在90℃的環境下乾燥1分鐘,形成染料層40,得到實施例3-1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
‧底塗層塗佈液3-1
含有磺酸基之聚酯/含有環氧丙基之丙烯酸系化合物共聚物(30:70)5.00份
純水47.5份
異丙醇47.5份
‧染料層塗佈液3-1
C.I.溶劑藍63 6.0份
# 5000-D(聚乙烯縮醛樹脂Tg=110℃)3.60份
# 3000-1(聚乙烯縮丁醛樹脂Tg=68℃)0.40份
聚乙烯縮醛樹脂/聚乙烯縮丁醛樹脂90/10
甲苯45.0份
甲乙酮45.0份
(實施例3-2)
在附有耐熱滑性層之基材的未處理面上,除了使用下述組成之底塗層塗佈液3-2形成底塗層30以外,與實施例3-1同樣地得到實施例3-2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
‧底塗層塗佈液3-2
含有磺酸基之聚酯/含有羧基之丙烯酸系化合物共聚物(30:70)5.00份
純水47.5份
異丙醇47.5份
(實施例3-3)
在附有耐熱滑性層之基材的未處理面上,除了使用下述組成之底塗層塗佈液3-3形成底塗層30以外,與實施例3-1同樣地得到實施例3-3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
‧底塗層塗佈液3-3
含有磺酸基之聚酯/含有環氧丙基之丙烯酸系化合物共聚物(20:80)5.00份
純水47.5份
異丙醇47.5份
(實施例3-4)
在附有耐熱滑性層之基材的未處理面上,除了使用下述組成之底塗層塗佈液3-4形成底塗層30以外,與實施例3-1同樣地得到實施例3-4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
‧底塗層塗佈液3-4
含有磺酸基之聚酯/含有環氧丙基之丙烯酸系化合物共聚物(40:60)5.00份
純水47.5份
異丙醇47.5份
(實施例3-5)
在附有耐熱滑性層之基材的未處理面上,除了使用底塗層塗佈液3-1塗佈使底塗層30的乾燥後之塗佈量為0.03g/m2以外,與實施例3-1同樣地得到實施例3-5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
(實施例3-6)
在附有耐熱滑性層之基材的未處理面上,除了使用底塗層塗佈液3-1塗佈使底塗層30的乾燥後之塗佈量為0.35g/m2以外,與實施例3-1同樣地得到實施例3-6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
(實施例3-7)
除了在底塗層30之上使用下述組成之染料層塗佈液3-2來形成染料層40以外,與實施例3-1同樣地得到實施例3-7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
‧染料層塗佈液3-2
C.I.溶劑藍63 6.0份
# 5000-D(聚乙烯縮醛樹脂Tg=110℃)3.80份
# 3000-1(聚乙烯縮丁醛樹脂Tg=68℃)0.20份
聚乙烯縮醛樹脂/聚乙烯縮丁醛樹脂95/5
甲苯45.0份
甲乙酮45.0份
(實施例3-8)
除了在底塗層30之上使用下述組成之染料層塗佈液3-3形成染料層40以外,與實施例3-1同樣地得到實施例3-8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
‧染料層塗佈液3-3
C.I.溶劑藍63 6.0份
# 5000-D(聚乙烯縮醛樹脂Tg=110℃)3.88份
# 3000-1(聚乙烯縮丁醛樹脂Tg=68℃)0.12份
聚乙烯縮醛樹脂/聚乙烯縮丁醛樹脂97/3
甲苯45.0份
甲乙酮45.0份
(實施例3-9)
除了在底塗層30之上使用下述組成之染料層塗佈液3-4 形成染料層40以外,與實施例3-1同樣地得到實施例3-9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
‧染料層塗佈液3-4
C.I.溶劑藍63 6.0份
# 5000-D(聚乙烯縮醛樹脂Tg=110℃)2.00份
# 3000-1(聚乙烯縮丁醛樹脂Tg=68℃)2.00份
聚乙烯縮醛樹脂/聚乙烯縮丁醛樹脂50/50
甲苯45.0份
甲乙酮45.0份
(比較例3-1)
在附有耐熱滑性層之基材的未處理面上,不形成底塗層30,藉由凹版塗佈法,塗佈與實施例3-1同樣之染料層塗佈液並使乾燥後的塗佈量成為0.70g/m2,在90℃的環境下乾燥1分鐘,形成料層40,得到比較例3-1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
(比較例3-2)
在附有耐熱滑性層之基材的未處理面上,除了使用下述組成之底塗層塗佈液3-7來形成底塗層30以外,與實施例3-1同樣地得到比較例3-2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
‧底塗層塗佈液3-7
含有磺酸基之聚酯樹脂5.00份
純水47.5份
異丙醇47.5份
(比較例3-3)
在附有耐熱滑性層之基材的未處理面上,除了使用下述 組成之底塗層塗佈液3-8來形成底塗層30以外,與實施例3-1同樣地得到比較例3-3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
‧底塗層塗佈液3-8
含有環氧丙基之丙烯酸系化合物樹脂5.00份
純水47.5份
異丙醇47.5份
(比較例3-4)
在附有耐熱滑性層之基材的未處理面上,除了使用下述組成之底塗層塗佈液3-9來形成底塗層30以外,與實施例3-1同樣地得到比較例3-4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
‧底塗層塗佈液3-9
含有羧基之丙烯酸系化合物樹脂5.00份
純水47.5份
異丙醇47.5份
(比較例3-5)
在附有耐熱滑性層之基材的未處理面上,除了使用下述組成之底塗層塗佈液3-10來形成底塗層30以外,與實施例3-1同樣地得到比較例3-5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
‧底塗層塗佈液3-10
含有環氧丙基之丙烯酸系化合物樹脂7.00份
含有磺酸基之聚酯樹脂3.00份
純水45.0份
異丙醇45.0份
(比較例3-6)
在附有耐熱滑性層之基材的未處理面上,除了使用下述組成之底塗層塗佈液3-11來形成底塗層30以外,與實施例3-1同樣地得到比較例3-6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
‧底塗層塗佈液3-11
氧化鋁溶膠5.00份
聚乙烯醇5.00份
純水45.0份
異丙醇45.0份
(比較例3-7)
在底塗層30之上,除了使用下述組成之染料層塗佈液3-5來形成染料層40以外,與實施例3-1同樣地得到比較例3-7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
‧染料層塗佈液3-5
C.I.溶劑藍63 6.0份
# 3000-1(聚乙烯縮丁醛樹脂Tg=68℃)4.00份
聚乙烯縮醛樹脂/聚乙烯縮丁醛樹脂0/100
甲苯45.0份
甲乙酮45.0份
(比較例3-8)
在底塗層30之上,除了使用下述組成之染料層塗佈液3-6來形成染料層40以外,與實施例3-1同樣地得到比較例3-8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
‧染料層塗佈液3-6
C.I.溶劑藍63 6.0份
# 5000-D(聚乙烯縮醛樹脂Tg=110℃)4.00份
聚乙烯縮醛樹脂/聚乙烯縮丁醛樹脂100/0
甲苯45.0份
甲乙酮45.0份
(被轉印體之製作)
作為基材10,使用188μm之白色發泡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薄膜,在其一方之面上,藉由凹版塗佈法,塗佈下述組成之受像層塗佈液並使乾燥後的塗佈量成為5.0g/m2,製作感熱轉印用的被轉印體。
‧受像層塗佈液
氯乙烯/醋酸乙烯酯/乙烯醇共聚物19.5份
胺基改質聚矽氧油0.5份
甲苯40.0份
甲乙酮40.0份
(印刷評價)
使用實施例3-1~3-9及比較例3-1~3-6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評價於熱模擬器進行印刷時之最高反射濃度,並評價將最高反射濃度之255灰階分割為11份之各灰階的反射濃度。將其評價結果表示於表3、表4。又,最高反射濃度是將未確認到異常轉印之印刷部,以X-Rite528測定之值。
此處,印刷條件如下所述。
‧印刷條件
印刷環境:23℃ 50%RH
印加電壓:29V
線路週期:0.7msec
印刷密度:主掃描300dpi、副掃描300dpi
(異常轉印評價)
異常轉印的評價由以下基準進行。又,△○以上為實用上沒有問題之程度。
○:未確認到對被轉印體之異常轉印。
△○:確認到極少對被轉印體之異常轉印。
△:確認到少量對被轉印體之異常轉印。
×:整體確認到對被轉印體之異常轉印。
[表3]
由表3所表示之結果可知,實施例3-1~3-9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底塗層30包含含有磺酸基之聚酯與含有環氧丙基或羧基之丙烯酸系化合物之共聚物來形成,且染料層40包含玻璃轉移溫度100℃以上之聚乙烯縮醛樹脂與玻璃轉移溫度75℃以下之聚乙烯縮丁醛樹脂來形成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相較於未設置底塗層30之比較例3-1及僅由含有磺酸基之聚酯形成底塗層30之比較例3-2,高速印刷時之轉印感度較高。又,實施例3-1~3-9中雖使用表面未處理之基材10,但未確認到異常轉印。
在底塗層30僅由含有環氧丙基之丙烯酸系化合物所形成之比較例3-3、底塗層30僅由含有羧基之丙烯酸系化合物所形成之比較例3-4、及底塗層30僅由氧化鋁溶膠/聚乙烯醇所形成之比較例3-6中,可知高速印刷時之轉印感度高,但確認到些微異常轉印。又,在底塗層30僅由含有磺酸基之聚酯所形成之比較例3-2中,雖然高速印刷時之轉印感度低,但未確認到異常轉印發生。
將含有磺酸基之聚酯與含有環氧丙基之丙烯酸系化合物以30:70(質量基準之比率)混合之比較例3-5中,轉印感度低,亦確認到異常轉印。與實施例3-1相比較可知較佳為將含有磺酸基之聚酯與含有環氧丙基之丙烯酸系化合物進行共聚。
又,實施例3-5中,與實施例3-1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相比較,因底塗層30的塗佈量未滿0.05g/m2,故確認到些許轉印感度之降低與密接性之降低。又,實施例3-6的感熱轉印 記錄媒體1同樣地與實施例3-1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相比較,可知雖然底塗層30的塗佈量超過0.30g/m2,但轉印感度及密接性幾乎相同。
由表3、4所表示之結果可知,染料層40包含玻璃轉移溫度100℃以上之聚乙烯縮醛樹脂及玻璃轉移溫度75℃以下之聚乙烯縮丁醛樹脂之實施例3-1~3-9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與不包含玻璃轉移溫度75℃以下之聚乙烯縮丁醛樹脂之比較例3-8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相比較,高速印刷時之低濃度部分的轉印感度高。又,可知即便玻璃轉移溫度100℃以上之聚乙烯縮醛樹脂:玻璃轉移溫度75℃以下之聚乙烯縮丁醛樹脂=97:3,對於增加低濃度部分的色濃度亦有功效。
玻璃轉移溫度75℃以下之聚乙烯縮丁醛樹脂的含量比率越高,則低濃度部的轉印感度增加,但僅含有玻璃轉移溫度75℃以下之聚乙烯縮丁醛樹脂之比較例3-7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發生些許異常轉印。
如上所述,根據本實施形態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可提高底塗層30對於基材10或染料層40之密接性、染料阻隔性、耐溶劑性,同時提高染料層40對於被轉印體之轉印感度。因此,若是此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即便提高對現今的昇華轉印方式的高速印表機所具備的熱頭施加的能量來進行高速印刷的情況,亦可抑制異常轉印發生,且印刷濃度為低濃度或高濃度之情況,亦可得到轉印感度高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
[第四實施形態]
本發明之技術領域中,除了上述問題之外,用高速印表機的情況,為了在短時間內施加較多能量,會有印表機的熱頭的負荷增高,熱頭的壽命縮短這樣的問題。進一步,亦發生起因於熱頭的熱傳導不均之印刷物的不均這樣的問題。
為了解決該等期望,提案有幾個方法。例如,提案有一種感熱轉印記錄媒體,藉由將含有由烷磺酸鈉鹽型所形成之界面活性劑作為滑劑,並進一步含有莫氏硬度4以下、真比重為黏結劑的1.8倍以上之填充物,則耐熱滑性層可對應熱頭的耐久性提升、不需維修。(參照例如日本特開2008-188968號公報)。
然而,使用日本特開2008-188968號公報記載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在現今的昇華轉印方式的高速印表機進行印刷時,雖然沒有對於熱頭之汙染,但初步階段未確認到的對熱頭的磨耗之熱傳導不均導致的印刷物不均,隨著印刷數量增加而被確認到。
本發明的第四實施形態亦可解決上述問題。
以下針對本發明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的第四實施形態說明。
(全體構成)
第2圖是表示本實施形態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的概略構成的圖,是由側面來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而得的剖面圖。
如第2圖中所示,感熱轉印記錄媒體2具備形成為薄膜狀的基材10、形成在基材10的兩面的其中一方的面上之耐熱滑性層20、及形成在基材10的另一方的面上之染料層40。
又,在基材10中,形成有耐熱滑性層20之面(於圖中為下側的面)與形成有染料層40之面(於圖中為上側的面),可施行黏著處理,施行黏著處理之面可為其中一方的面,亦可為兩面。
作為上述黏著處理,可適用電暈處理、火焰處理、臭氧處理、紫外線處理、放射線處理、粗面化處理、電漿處理、底塗處理等公知之技術,亦可併用兩種以上之該等處理。
於本實施形態,作為適合之例,可使用底塗處理過之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薄膜,其可有效地提高基材10與染料層40的黏著性,由成本面而言亦較佳。
又,基材10與染料層40之間或基材10與耐熱滑性層20之間,作為提高密接性、提高染料利用效率等賦予機能性之目的,可設置層。
本實施形態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2所具備的基材10及染料層40的構成,與第一實施形態說明的基材10及染料層40的構成相同。因此,在此僅對於耐熱滑性層20說明,對於其他部位的說明則省略。
(耐熱滑性層20的構成)
耐熱滑性層20是形成於基材10之一側的層,是對於感熱轉印記錄媒體2賦予與熱頭之滑性之層。本實施形態之耐熱滑性層20至少包含由熱可塑性樹脂或熱可塑性樹脂與多元異氰酸酯之反應物、或以紫外線或電子線作為觸發之自由基反應物所形成之黏結劑、具有解理面之無機材料、球狀粒子,無機材料的真比重相對於黏結劑的真比重,是在2.1倍以上且 3倍以下的範圍內。又,球狀粒子的平均粒徑相對於耐熱滑性層20的膜厚,是在0.4倍以上且2倍以下的範圍內,且真比重相對於黏結劑之真比重為1.4倍以下。
耐熱滑性層20藉由包含由熱可塑性樹脂或熱可塑性樹脂與多元異氰酸酯之反應物所形成之黏結劑、真比重相對於前述黏結劑的真比重為在2.1倍以上且3倍以下的範圍內的具有解理面之無機材料、平均粒徑相對於耐熱滑性層30之膜厚為在0.4倍以上且2倍以下的範圍內且真比重相對於黏結劑的真比重為1.4倍以下之球狀粒子,可達到除去熱頭的汙染、及減低熱頭磨耗。
具有解理面之無機材料,其特性上容易成為平板狀之粉體,結果可除去對熱頭整體之汙染。但是,無機材料的真比重相對於黏結劑的真比重若未滿2.1倍,則存在於耐熱滑性層20之比例過高,成為對熱頭之摩耗的重要原因。又,無機材料的真比重對於黏結劑的真比重若超過3倍,則存在於耐熱滑性層20的表層部之比例過低,熱頭汙染之除去不充分。
球狀粒子藉由減少熱頭與耐熱滑性層20之接觸面積,可減低熱頭之磨耗。但是,球狀粒子的平均粒徑相對於耐熱滑性層20的膜厚若超過2倍,則球狀粒子容易脫落,功效變小。又,球狀粒子的平均粒徑相對於耐熱滑性層20的膜厚若未滿0.4倍、或真比重相對於黏結劑的真比重超過1.4倍,則無法充分減少熱頭與耐熱滑性層20之接觸面積,其功效變小。
耐熱滑性層20可利用依照必要調配例如成為黏結 劑之樹脂、具有解理面之無機材料、球狀粒子、及賦予脫模性或滑性之機能性添加劑、填充劑、硬化劑、溶劑等來調製耐熱滑性層形成用的塗佈液,將調製之塗佈液塗佈於基材10的一方的面上並乾燥來形成。
又,關於上述黏結劑樹脂、機能性添加劑、硬化劑、填充劑及硬化劑,與第一實施形態說明之包含於耐熱滑性層20之黏結劑樹脂、機能性添加劑、硬化劑、填充劑及硬化劑相同。因此,在此省略該等之說明。
作為具有解理面之無機材料,只要真比重相對於黏結劑的真比重是在2.1倍以上且3倍以下的範圍內,則可適當使用依照必要來粉碎之螢石、方解石、白雲石、石墨、黑錳礦、三水鋁石、水鎂石、葉蠟石、滑石、高嶺土、綠泥石、蒙脫土、雲母等。
又,具有解理面之無機材料,較佳是解理面為完全單一方向。單一方向上具有完全的解理面之材料較容易維持平板形狀,故對於減少熱頭的磨耗、除去汙染有效。
又,具有解理面之無機材料的含量,相對於耐熱滑性層20,較佳為在2質量%以上且10質量%以下的範圍內。無機材料的含量若未滿2質量%之情況,無法充分除去熱頭的汙染。又,無機材料的含量若超過10質量%,則熱頭的摩耗有增加的傾向。
作為球狀粒子,只要真比重相對於前述黏結劑的真比重為1.4倍以下,則可適當使用聚矽氧樹脂、聚矽氧橡膠、氟樹脂、丙烯酸系化合物樹脂、聚苯乙烯樹脂、聚乙烯樹脂 等之有機材料或有機無機複合材料等。
又,球狀粒子的含量,相對於耐熱滑性層20,較佳為在0.5質量%以上且2質量%以下的範圍內。球狀粒子的含量若未滿0.5質量%,則難以充分減少熱頭的摩耗。又,球狀粒子的含量若超過2質量%,則有妨礙除去熱頭汙染之傾向。
(實施例4)
參照第2圖,製造於上述第三實施形態說明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之實施例及比較例列示如下。又,本發明不限定於以下實施例。
首先,列示用於本發明的各實施例及各比較例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的材料。此外,文中之「份」若無特別標記則為質量基準。
以下說明之實施例及比較例中,感熱轉印用的被轉印體用以下表示之方法製作。
(被轉印體之製作)
作為基材10,使用190μm之雙面樹脂塗佈紙,在其一方之面上,藉由模具塗佈法塗佈下述組成之隔熱層塗佈液並以使乾燥後的塗佈量成為8.0g/m2的方式,利用乾燥來形成隔熱層。之後,在隔熱層的頂面,藉由凹版塗佈法,塗佈下述所表示之組成之受容層塗佈液並使乾燥後的塗佈量成為4.0g/m2,利用塗佈後乾燥,製作感熱轉印用的被轉印體。
‧隔熱層塗佈液
丙烯酸系化合物-苯乙烯系中空粒子35.0份
(平均粒徑1μm、體積中空率51%)
苯乙烯-丁二烯橡膠10.0份
純水55.0份
微量分散劑
微量消泡劑
‧受像層塗佈液
氯乙烯/醋酸乙烯酯/乙烯醇共聚物19.5份
胺基改質聚矽氧油0.5份
甲苯40.0份
甲乙酮40.0份
(實施例4-1)
作為基材10,使用厚度4.5μm之附有單面易黏著處理之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薄膜,在其非易黏著處理面上,藉由凹版塗佈法,塗佈下述組成之耐熱滑性層塗佈液4-1並使乾燥後的塗佈量成為0.5g/m2。之後,將基材10的非易黏著處理面上塗佈之耐熱滑性層塗佈液4-1藉由100℃的環境下乾燥1分鐘,形成耐熱滑性層20。
接著,在形成有耐熱滑性層20之基材10的易黏著處理面上,藉由凹版塗佈法,塗佈下述組成之染料層塗佈液4-1並使乾燥後的塗佈量成為0.70g/m2。之後,將基材10的易黏著處理面上塗佈之染料層塗佈液4-1藉由90℃的環境下乾燥1分鐘,形成染料層40,得到實施例4-1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2。
實施例4-1中,球狀粒子的粒徑相對於耐熱滑性層20的 塗佈量為1.1倍,球狀粒子的真比重相對於黏結劑的真比重為1.36倍,又,無機材料於單一方向具有完全的解理面,無機材料的真比重相對於黏結劑的真比重為2.64倍。
‧耐熱滑性層塗佈液4-1
縮丁醛樹脂(真比重1.1)22.2份
三聚氰胺、甲醛縮合物球狀粒子0.3份
(真比重1.5、粒徑0.5μm)
雲母1.5份
(真比重2.9、在單一方向完全解理)
硬酯酸鋅6.0份
MEK 40.0份
甲苯30.0份
‧染料層塗佈液4-1
C.I.溶劑藍63 6.0份
聚乙烯縮醛樹脂4.0份
甲苯45.0份
甲乙酮45.0份
(實施例4-2)
除了使用下述組成之耐熱滑性層塗佈液4-2來形成感熱轉印記錄媒體2的耐熱滑性層20以外,利用與實施例4-1同樣的方法得到實施例4-2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2。
實施例4-2中,球狀粒子的粒徑相對於耐熱滑性層20的塗佈量為1.8倍,球狀粒子的真比重相對於黏結劑的真比重為 1.3倍,又,無機材料於單一方向具有完全的解理面,無機材料的真比重相對於黏結劑的真比重為2.2倍。
‧耐熱滑性層塗佈液4-2
聚苯乙烯樹脂(真比重1.0)22.2份
聚矽氧樹脂球狀粒子0.3份
(真比重1.3、粒徑0.8μm)
石墨1.5份
(真比重2.2、在單一方向完全解理)
硬酯酸鋅6.0份
MEK 40.0份
甲苯30.0份
(實施例4-3)
除了使用下述組成之耐熱滑性層塗佈液4-3來形成感熱轉印記錄媒體2的耐熱滑性層20以外,利用與實施例4-1同樣的方法得到實施例4-3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2。
實施例4-3中,球狀粒子的粒徑相對於耐熱滑性層20的塗佈量為1.8倍,球狀粒子的真比重相對於黏結劑的真比重為1.3倍,又,無機材料於單一方向具有完全的解理面,無機材料的真比重相對於黏結劑的真比重為2.91倍。
‧耐熱滑性層塗佈液4-3
縮丁醛樹脂(真比重1.1)22.2份
聚矽氧樹脂球狀粒子0.3份
(真比重1.3、粒徑0.8μm)
綠泥石1.5份
(真比重3.2、在單一方向完全解理)
硬酯酸鋅6.0份
MEK 40.0份
甲苯30.0份
(實施例4-4)
除了使用下述組成之耐熱滑性層塗佈液4-4來形成感熱轉印記錄媒體2的耐熱滑性層20以外,利用與實施例4-1同樣的方法得到實施例4-4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2。
實施例4-4中,球狀粒子的粒徑相對於耐熱滑性層20的塗佈量為1.8倍,球狀粒子的真比重相對於黏結劑的真比重為1.3倍,又,無機材料於四個方向具有完全的解理面,無機材料的真比重相對於黏結劑的真比重為2.91倍。
‧耐熱滑性層塗佈液4-4
縮丁醛樹脂(真比重1.1)22.2份
聚矽氧樹脂球狀粒子0.3份
(真比重1.3、粒徑0.8μm)
螢石1.5份
(真比重3.2、在四個方向完全解理)
硬酯酸鋅6.0份
MEK 40.0份
甲苯30.0份
(實施例4-5)
除了塗佈實施例4-1使用的耐熱滑性層塗佈液4-1並使乾燥後的塗佈量成為0.3g/m2以外,利用與實施例4-1同樣的方 法得到實施例4-5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2。
實施例4-5中,球狀粒子的粒徑相對於耐熱滑性層20的塗佈量為1.9倍,球狀粒子的真比重相對於黏結劑的真比重為1.36倍,又,無機材料於單一方向具有完全的解理面,無機材料的真比重相對於黏結劑的真比重為2.64倍。
(實施例4-6)
除了塗佈實施例4-1使用的耐熱滑性層塗佈液4-1並使乾燥後的塗佈量成為1.2g/m2以外,利用與實施例4-1同樣的方法得到實施例4-6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2。
實施例4-6中,球狀粒子的粒徑相對於耐熱滑性層20的塗佈量為0.5倍,球狀粒子的真比重相對於黏結劑的真比重為1.36倍,又,無機材料於單一方向具有完全的解理面,無機材料的真比重相對於黏結劑的真比重為2.64倍。
(實施例4-7)
除了使用下述組成之耐熱滑性層塗佈液4-5來形成感熱轉印記錄媒體2的耐熱滑性層20以外,利用與實施例4-1同樣的方法得到實施例4-7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2。
實施例4-7中,球狀粒子的粒徑相對於耐熱滑性層20的塗佈量為1.1倍,球狀粒子的真比重相對於黏結劑的真比重為1.36倍,又,無機材料於單一方向具有完全的解理面,無機材料的真比重相對於黏結劑的真比重為2.64倍。
‧耐熱滑性層塗佈液4-5
縮丁醛樹脂(真比重1.1)22.3份
三聚氰胺、甲醛縮合物球狀粒子0.2份
(真比重1.5、粒徑0.5μm)
雲母1.5份
(真比重2.9、在單一方向完全解理)
硬酯酸鋅6.0份
MEK 40.0份
甲苯30.0份
(實施例4-8)
除了使用下述組成之耐熱滑性層塗佈液4-6來形成感熱轉印記錄媒體2的耐熱滑性層20以外,利用與實施例4-1同樣的方法得到實施例4-8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2。
實施例4-8中,球狀粒子的粒徑相對於耐熱滑性層20的塗佈量為1.1倍,球狀粒子的真比重相對於黏結劑的真比重為1.36倍,又,無機材料於單一方向具有完全的解理面,無機材料的真比重相對於黏結劑的真比重為2.64倍。
‧耐熱滑性層塗佈液4-6
縮丁醛樹脂(真比重1.1)22.5份
三聚氰胺、甲醛縮合物球狀粒子0.6份
(真比重1.5、粒徑0.5μm)
雲母1.5份
(真比重2.9、在單一方向完全解理)
硬酯酸鋅6.0份
MEK 39.4份
甲苯30.0份
(實施例4-9)
除了使用下述組成之耐熱滑性層塗佈液4-7來形成感熱轉印記錄媒體2的耐熱滑性層20以外,利用與實施例4-1同樣的方法得到實施例4-9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2。
實施例4-9中,球狀粒子的粒徑相對於耐熱滑性層20的塗佈量為1.1倍,球狀粒子的真比重相對於黏結劑的真比重為1.36倍,又,無機材料於單一方向具有完全的解理面,無機材料的真比重相對於黏結劑的真比重為2.64倍。
‧耐熱滑性層塗佈液4-7
縮丁醛樹脂(真比重1.1)23份
三聚氰胺、甲醛縮合物縮合物球狀粒子0.3份
(真比重1.5、粒徑0.5μm)
雲母0.7份
(真比重2.9、在單一方向完全解理)
硬酯酸鋅6.0份
MEK 40.0份
甲苯30.0份
(實施例4-10)
除了使用下述組成之耐熱滑性層塗佈液4-8來形成感熱轉印記錄媒體2的耐熱滑性層20以外,利用與實施例4-1同樣的方法得到實施例4-10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2。
實施例4-10中,球狀粒子的粒徑相對於耐熱滑性層20的塗佈量為1.1倍,球狀粒子的真比重相對於黏結劑的真比重為1.36倍,又,無機材料於單一方向具有完全的解理面,無機材料的真比重相對於黏結劑的真比重為2.64倍。
‧耐熱滑性層塗佈液4-8
縮丁醛樹脂(真比重1.1)20.9份
三聚氰胺、甲醛縮合物縮合物球狀粒子0.3份
(真比重1.5、粒徑0.5μm)
雲母2.8份
(真比重2.9、在單一方向完全解理)
硬酯酸鋅6.0份
MEK 40.0份
甲苯30.0份
(實施例4-11)
除了使用下述組成之耐熱滑性層塗佈液4-9來形成感熱轉印記錄媒體2的耐熱滑性層20以外,利用與實施例4-1同樣的方法得到實施例4-11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2。
實施例4-11中,球狀粒子的粒徑相對於耐熱滑性層20的塗佈量為1.1倍,球狀粒子的真比重相對於黏結劑的真比重為1.36倍,又,無機材料於單一方向具有完全的解理面,無機材料的真比重相對於黏結劑的真比重為2.64倍。
‧耐熱滑性層塗佈液4-9
縮丁醛樹脂(真比重1.1)22.4份
三聚氰胺、甲醛縮合物縮合物球狀粒子0.1份
(真比重1.5、粒徑0.5μm)
雲母1.5份
(真比重2.9、在單一方向完全解理)
硬酯酸鋅6.0份
MEK 40.0份
甲苯30.0份
(實施例4-12)
除了使用下述組成之耐熱滑性層塗佈液4-10來形成感熱轉印記錄媒體2的耐熱滑性層20以外,利用與實施例4-1同樣的方法得到實施例4-12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2。
實施例4-12中,球狀粒子的粒徑相對於耐熱滑性層20的塗佈量為1.1倍,球狀粒子的真比重相對於黏結劑的真比重為1.36倍,又,無機材料於單一方向具有完全的解理面,無機材料的真比重相對於黏結劑的真比重為2.64倍。
‧耐熱滑性層塗佈液4-10
縮丁醛樹脂(真比重1.1)21.8份
三聚氰胺、甲醛縮合物縮合物球狀粒子0.7份
(真比重1.5、粒徑0.5μm)
雲母1.5份
(真比重2.9、在單一方向完全解理)
硬酯酸鋅6.0份
MEK 40.0份
甲苯30.0份
(實施例4-13)
除了使用下述組成之耐熱滑性層塗佈液4-11來形成感熱轉印記錄媒體2的耐熱滑性層20以外,利用與實施例4-1同樣的方法得到實施例4-13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2。
實施例4-13中,球狀粒子的粒徑相對於耐熱滑性層20 的塗佈量為1.1倍,球狀粒子的真比重相對於黏結劑的真比重為1.36倍,又,無機材料於單一方向具有完全的解理面,無機材料的真比重相對於黏結劑的真比重為2.64倍。
‧耐熱滑性層塗佈液4-11
縮丁醛樹脂(真比重1.1)23.2份
三聚氰胺、甲醛縮合物縮合物球狀粒子0.3份
(真比重1.5、粒徑0.5μm)
雲母0.5份
(真比重2.9、在單一方向完全解理)
硬酯酸鋅6.0份
MEK 40.0份
甲苯30.0份
(實施例4-14)
除了使用下述組成之耐熱滑性層塗佈液4-12來形成感熱轉印記錄媒體2的耐熱滑性層20以外,利用與實施例4-1同樣的方法得到實施例4-14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2。
實施例4-14中,球狀粒子的粒徑相對於耐熱滑性層20的塗佈量為1.1倍,球狀粒子的真比重相對於黏結劑的真比重為1.36倍,又,無機材料於單一方向具有完全的解理面,無機材料的真比重相對於黏結劑的真比重為2.64倍。
‧耐熱滑性層塗佈液4-12
縮丁醛樹脂(真比重1.1)20.5份
三聚氰胺、甲醛縮合物縮合物球狀粒子0.3份
(真比重1.5、粒徑0.5μm)
雲母3.2份
(真比重2.9、在單一方向完全解理)
硬酯酸鋅6.0份
MEK 40.0份
甲苯30.0份
(比較例4-1)
除了使用下述組成之耐熱滑性層塗佈液4-13來形成感熱轉印記錄媒體2的耐熱滑性層20以外,利用與實施例4-1同樣的方法得到比較例4-1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2。
比較例4-1中,球狀粒子的粒徑相對於耐熱滑性層20的塗佈量為1.8倍,球狀粒子的真比重相對於黏結劑的真比重為1.3倍,又,無機材料於單一方向無解理面,無機材料的真比重相對於黏結劑的真比重為2.3倍。
‧耐熱滑性層塗佈液4-13
聚苯乙烯樹脂(真比重1.0)22.2份
聚矽氧樹脂球狀粒子0.3份
(真比重1.3、粒徑0.8μm)
方矽石1.5份
(真比重3.2、無解理)
硬酯酸鋅6.0份
MEK 40.0份
甲苯30.0份
(比較例4-2)
除了使用下述組成之耐熱滑性層塗佈液4-14來形成感熱 轉印記錄媒體2的耐熱滑性層20以外,利用與實施例4-1同樣的方法得到比較例4-2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2。
比較例4-2中,球狀粒子的粒徑相對於耐熱滑性層20的塗佈量為1.1倍,球狀粒子的真比重相對於黏結劑的真比重為1.5倍,又,無機材料於單一方向具有完全的解理面,無機材料的真比重相對於黏結劑的真比重為2.9倍。
‧耐熱滑性層塗佈液4-14
聚苯乙烯樹脂(真比重1.0)22.2份
三聚氰胺、甲醛縮合物縮合物球狀粒子0.3份
(真比重1.5、粒徑0.5μm)
雲母1.5份
(真比重2.9、在單一方向完全解理)
硬酯酸鋅6.0份
MEK 40.0份
甲苯30.0份
(比較例4-3)
除了使用下述組成之耐熱滑性層塗佈液4-15來形成感熱轉印記錄媒體2的耐熱滑性層20以外,利用與實施例4-1同樣的方法得到比較例4-3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2。
比較例4-3中,球狀粒子的粒徑相對於耐熱滑性層20的塗佈量為1.8倍,球狀粒子的真比重相對於黏結劑的真比重為1.18倍,又,無機材料於單一方向具有完全的解理面,無機材料的真比重相對於黏結劑的真比重為2.0倍。
‧耐熱滑性層塗佈液4-15
縮丁醛樹脂(真比重1.1)22.2份
聚矽氧樹脂球狀粒子0.3份
(真比重1.3、粒徑0.8μm)
石墨1.5份
(真比重2.2、在單一方向完全解理)
硬酯酸鋅6.0份
MEK 40.0份
甲苯30.0份
(比較例4-4)
除了使用下述組成之耐熱滑性層塗佈液4-16來形成感熱轉印記錄媒體2的耐熱滑性層20以外,利用與實施例4-1同樣的方法得到比較例4-4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2。
比較例4-4中,球狀粒子的粒徑相對於耐熱滑性層20的塗佈量為1.8倍,球狀粒子的真比重相對於黏結劑的真比重為1.3倍,又,無機材料於單一方向具有完全的解理面,無機材料的真比重相對於黏結劑的真比重為3.2倍。
‧耐熱滑性層塗佈液4-16
聚苯乙烯樹脂(真比重1.0)22.2份
聚矽氧樹脂球狀粒子0.3份
(真比重1.3、粒徑0.8μm)
綠泥石1.5份
(真比重3.2、在單一方向完全解理)
硬酯酸鋅6.0份
MEK 40.0份
甲苯30.0份
(比較例4-5)
除了塗佈實施例4-1使用的耐熱滑性層塗佈液4-1並使乾燥後的塗佈量成為0.25g/m2以外,利用與實施例4-1同樣的方法得到比較例4-5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2。
比較例4-5中,球狀粒子的粒徑相對於耐熱滑性層20的塗佈量為2.2倍,球狀粒子的真比重相對於黏結劑的真比重為1.36倍,又,無機材料於單一方向具有完全的解理面,無機材料的真比重相對於黏結劑的真比重為2.64倍。
(比較例4-6)
除了塗佈實施例4-1使用的耐熱滑性層塗佈液4-1並使乾燥後的塗佈量成為1.7g/m2以外,利用與實施例4-1同樣的方法得到比較例4-6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2。
比較例4-6中,球狀粒子的粒徑相對於耐熱滑性層20的塗佈量為0.3倍,球狀粒子的真比重相對於黏結劑的真比重為1.36倍,又,無機材料於單一方向具有完全的解理面,無機材料的真比重相對於黏結劑的真比重為2.64倍。
(評價)
以下針對實施例4-1~4-14、比較例4-1~4-6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2,說明評價連續印刷後的熱頭與印刷物之結果。
‧評價方法
作為評價方法,對實施例4-1~4-14及比較例4-1~4-6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2使用熱模擬器,以8ineh/scc之速度進行20km轉印試驗,觀察試驗後的熱頭與印刷物之狀態。關於 熱頭係確認有無附著髒污,關於印刷物係確認印刷物有無隨著熱頭之摩耗的印刷不均。其結果表示於表5。又,10km轉印時實施中途評價。又,轉印試驗中不實施熱頭之清掃。
[表5]
‧熱頭評價
未確認到熱頭附著髒污之情況記為「○」,熱頭附著些 微髒污之情況記為「△」,熱頭明顯地附著髒污之情況記為「×」來進行熱頭之評價。
‧印刷物評價
印刷物無不均而良好之情況記為「○」,印刷物確認到極淡之條狀不均之情況記為「△」,印刷物確認到條狀不均之情況記為「×」來進行印刷物之評價。
‧評價結果
由表5所表示之結果,實施例4-1~4-3及4-5~4-10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2,於20km印刷後亦未確認到髒污對於熱頭之附著,亦未發現起因於熱頭摩耗之印刷物不均,可確認為良好。
進一步,由實施例4-1及比較例4-1結果,確認到無機材料必須具有解理面。不使用具有解理面之無機材料之比較例4-1中,於10km印刷時確認到熱頭有些許髒污、與印刷物有些微伴隨熱頭摩耗之印刷不均。又,進行印刷至20km則確認到熱頭有明顯髒污、與印刷物伴隨熱頭摩耗之印刷不均。
進一步,由實施例4-1~4-3及比較例4-2~4-6之結果,確認到較佳為具有解理面之無機材料的真比重相對於黏結劑的真比重為在2.1倍以上且3倍以下的範圍內,球狀粒子的平均粒徑相對於耐熱滑性層20的膜厚為在0.4倍以上且2倍以下的範圍內,且真比重相對於黏結劑的真比重為1.4倍以下。
球狀粒子的真比重相對於黏結劑的真比重超過1.4倍之比較例4-2、具有解理面之無機材料的真比重相對於黏結 劑的真比重低於2倍之比較例4-3、及球狀粒子的平均粒徑相對於耐熱滑性層20的膜厚超過2倍之比較例4-5中,20km印刷時確認到印刷物伴隨熱頭摩耗之印刷不均。又,具有解理面之無機材料的真比重相對於黏結劑的真比重超過3倍之比較例4-3、及球狀粒子的平均粒徑相對於耐熱滑性層20的膜厚低於0.4倍之比較例4-6中,20km印刷時確認到熱頭有明顯髒污。
又,根據實施例4-7、4-8及4-11、4-12之結果,確認到耐熱滑性層20中之球狀粒子的含量較佳為在0.5質量%以上且2質量%以下的範圍內。
球狀粒子的含量低於0.5質量%之實施例4-11中,20km印刷時確認到印刷物有些微伴隨熱頭摩耗之印刷不均。又,球狀粒子的含量超過2質量%之實施例4-12中,20km印刷時確認到熱頭有些許髒污。
又,由實施例4-9、4-10及4-13、4-14之結果,確認到耐熱滑性層20中的具有解理面之無機材料的含量較佳為在2質量%以上且10質量%以下的範圍內。
具有解理面之無機材料的含量低於2質量%之實施例4-13中,20km印刷時確認到熱頭有些許髒污。又,具有解理面之無機材料的含量超過10質量%之實施例4-14中,20km印刷時確認到印刷物有些微伴隨熱頭摩耗之印刷不均。
又,由實施例4-1及4-4之結果,確認到具有解理面之無機材料較佳為在單一方向完全解理。
使用四個方向具有完全的解理面之無機材料之實施例 4-4中,20km印刷時確認到熱頭有些許髒污。
如上所述,根據本實施形態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2,可提供一種感熱轉印記錄媒體,其具有之耐熱滑性層20,即便提高對昇華轉印方式的高速印表機所具備的熱頭施加的能量來進行高速印刷的情況,且為具有自行清潔性、免維修、熱頭行走距離長的情況,對熱頭的負荷小,可抑制起因於熱頭摩耗之熱傳導不均發生、可適用於易受到熱傳導不均影響之高速印表機。
[第五實施形態]
本發明之技術領域中,除了上述問題之外,用高速印表機的情況,感熱轉印記錄媒體之保護層的剝離安定性或切箔性(foil cutting)會有起因於熱頭的熱傳導不均之轉印性變差這樣的問題。保護層被要求除了上述性能以外亦兼顧耐久性及光澤性。作為保護層的耐久性,舉例有耐磨耗性、耐可塑劑性、耐溶劑性、耐光性等。
為了同時具備這些性能而提案有幾個方法。例如,一種感熱轉印記錄媒體,是在基材上依序積層將丙烯酸系化合物樹脂作為熱轉印性保護層的主成分之層、將聚酯樹脂作為主成分之層(參照日本特開2002-240404號公報)。
又,提案一種感熱轉印記錄媒體,其中,由基材側至少積層剝離層及黏著層之熱轉印性保護層中,剝離層含有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醯胺及甲基丙烯酸之至少兩種成分以上的共聚物,黏著層含有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丁酯及甲基丙烯酸甲酯與甲基丙烯酸丁酯的共聚物之三種聳 成群組中的一種、或該群組中的至少一種與酮樹脂之混合物(參照日本特開2003-80844號公報)。
又,提案一種感熱轉印記錄媒體,其形成在熱轉印性保護層的基材側的界面上之剝離層,是併用地包含丙烯酸系化合物樹脂與苯乙烯丙烯酸系化合物樹脂而成之樹脂組成物,其中,相對於該樹脂組成物的總量,包含前述丙烯酸系化合物樹脂30~60重量%、苯乙烯丙烯酸系化合物樹脂40~70重量%(參照日本特開2012-35448號公報)。
然而,日本特開2002-240404號公報提案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雖然耐可塑劑性、耐溶劑性沒有問題,但耐磨耗性未達到充分的等級。又,切箔性亦不充分。另一方面,日本特開2003-80844號公報提案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雖然切箔性沒有問題,但耐磨耗性未達到充分的等級。又,日本特開2012-35448號公報提案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雖然光澤性高,但耐可塑劑性明顯低劣,耐磨耗性亦未達到充分的等級。
像這樣,以往技術未開發出一種感熱轉印記錄媒體,其於使用高速印表機之情況的,兼顧剝離安定性或切箔性、耐磨耗性、耐可塑劑性之耐久性及高光澤性。
本發明的第五實施形態亦可解決上述問題。
以下針對本發明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的第五實施形態說明。
(全體構成)
第3圖是表示本實施形態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的概略構成圖,是由側面來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而得的剖面圖。
如第3圖中所示,感熱轉印記錄媒體3的構成為設置耐熱滑性層20及設置熱轉印性保護層50,其中,耐熱滑性層20設置於基材10的一方之面上來賦予與熱頭之滑性,基材10的另一方之面上依序積層剝離層51、黏著層52來形成熱轉印性保護層50。
又,基材10中,形成耐熱滑性層30及熱轉印性保護層20的任一方或兩方之面上,可施行黏著處理。作為黏著處理,可適用電暈處理、火焰處理、臭氧處理、紫外線處理、放射線處理、粗面化處理、電漿處理、底塗處理等公知之技術,亦可併用兩種以上之該等處理。
本實施形態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3所具備的基材10及耐熱滑性層20的構成,與第一實施形態說明之基材10及耐熱滑性層20的構成相同。因此,在此僅對於熱轉印性保護層50、剝離層51及黏著層52說明,對於其他部位的說明則省略。
(熱轉印性保護層50的構成)
熱轉印性保護層50,於轉印至被轉印體後,必須設置作為最外層之剝離層51。亦即,第3圖所示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基材上的至少一部分具有熱轉印性保護層50。並且,將該熱轉印性保護層50轉印後成為最外層之剝離層51,含有固形分重量比為95%以上之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樹脂、固形分重量比為1.0%以上、平均粒徑為100nm以下、折射率為1.4以上且1.6以下、莫氏硬度為4以上之無機微粒子、固形分重量比為0.5%以上之聚醚改質聚矽氧油。
(剝離層51的構成)
剝離層51必須包含固形分重量比為95%以上之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樹脂。藉由被轉印體的最表面存在有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樹脂,由其透明性而可得到高光澤性,且可賦予耐可塑劑性、耐溶劑性。剝離層51中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樹脂的固形分重量比若未滿95%,則無法得到充分的耐可塑劑性或耐溶劑性。
剝離層51可含有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樹脂以外之黏結劑。舉例有:聚苯乙烯、聚α-甲基苯乙烯等之苯乙烯系樹脂;聚丙烯酸乙酯等之丙烯酸酯系樹脂;聚氯乙烯、聚醋酸乙烯酯、氯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聚乙烯縮丁醛、聚乙烯縮醛等之乙烯酯系樹脂;聚酯樹脂、聚醯胺樹脂、環氧樹脂、聚胺酯樹脂、石油樹脂、離子聚合物、乙烯-丙烯酸共聚物、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等之合成樹脂;硝化纖維素、乙基纖維素、纖維素醋酸酯丙酸酯等之纖維素衍生物;松香、松香改質順丁烯二酸樹脂、酯橡膠、聚異丁烯橡膠、丁基橡膠、苯乙烯-丁二烯橡膠、丁二烯-丙烯腈橡膠、聚氯化烯烴等之天然樹脂或合成橡膠衍生物;棕櫚蠟、石蠟等之蠟類。其中,由耐磨耗性、耐可塑劑性或光澤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丙烯酸系化合物樹脂,更佳為僅由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樹脂來形成。
剝離層51必須含有固形分重量為1.0%以上之平均粒徑為100nm以下、折射率為1.4以上且1.6以下、莫氏硬度為4以上之無機微粒子。無機微粒子的平均粒徑若超過100nm則轉印後的印刷物表面粗糙,損害光澤性。又,折射率若未 滿1.4或超過1.6之情況,亦由於與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樹脂之折射率1.49的差異使透明性低劣,降低光澤性。又,莫氏硬度若低於4則無法得到充分的耐磨耗性。又,剝離層51中之無機微粒子的固形分重量比若未滿1.0%,則無法發現耐磨耗性的改善功效。
作為可添加至剝離層51之無機微粒子,可舉例如無水二氧化矽、碳酸鎂、矽灰石、螢石等。其中,較佳為較硬的莫氏硬度7、且折射率1.45接近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樹脂之無水二氧化矽。
進一步,剝離層51必須含有固形分重量比為0.5%以上之聚醚改質聚矽氧油,僅使用上述無機微粒子亦可改善耐磨耗性,但藉由併用聚醚改質聚矽氧油可更提升耐磨耗性,達到充分滿足之等級。關於無機微粒子與聚醚改質聚矽氧油的加倍功效尚未確定,推測提升耐磨耗性之要因為藉由賦予表面適度的滑性,同時在層內部形成核殼結構,無機微粒子與樹脂達到最佳安定化。
又,剝離層51的膜厚較佳為在0.5μm以上且1.5μm以下的範圍內。若未滿0.5μm未満,則因耐可塑劑性降低或耐熱性不足而可能使光澤性降低。若超過1.5μm則切箔性惡化,且剝離變得不安定,可能有異常轉印。
又,前述聚醚改質聚矽氧油於固形分100%、25℃時的動黏度較佳為200mm2/s以上。若聚醚改質聚矽氧油的動黏度未滿200mm2/s則無法得到充分的切箔性,本來不被剝離之非施加能量部分的保護層亦會剝離。
(黏著層52的構成)
又,熱轉印性保護層50藉由添加脫模劑、蠟、滑劑以及紫外線吸収劑、光安定劑、抗氧化劑、螢光增白劑、防帶電劑等機能性添加劑,除了賦予耐光性、耐候性以外,可調整剝離安定性或保護層表面之滑性。但是,剝離層51中若添加前述添加劑,可能會使耐磨耗性、耐可塑劑性等惡化,故較佳為積層2層以上之複數個層,並添加於轉印後位於被轉印體與剝離層51之間的黏著層52。亦即,第3圖所示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3,較佳為形成於基材10上至少一部分之熱轉印性保護層50是由2層以上之複數個層所形成。
使用於黏著層52之機能性添加劑,舉例如碳酸鈣、高嶺土、滑石、聚矽氧粉、硫酸鈣、硫酸鋇、二氧化鈦、氧化鋅、緞光白(satin white)、碳酸鋅、碳酸鎂、矽酸鋁、矽酸鈣、矽酸鎂、二氧化矽、膠體二氧化矽、膠體氧化鋁、準軟水鋁石、氫氧化鋁、氧化鋁、鋅鋇白(lithopone)、沸石、水合禾樂石(hydrated halloysite)、氫氧化鎂等之無機填充物、丙烯酸系塑膠顏料、苯乙烯系塑膠顏料、微膠囊、尿素甲醛樹脂、三聚氰胺樹脂等之有機填充物等代表之粒子類,其中,如聚矽氧粉這樣形狀為真球狀之物,可均一地調整保護層表面的滑性故較佳。使用於黏著層52之機能性添加劑的例子,可進一步舉出二苯甲酮、苯并三唑、苯甲酸酯、三嗪系代表之紫外線吸収劑、受阻胺系代表之光安定劑、受阻苯酚系代表之抗氧化劑、螢光增白劑、防帶電劑等。
作為黏著層52含有之紫外線吸収劑,舉例如二苯甲 酮系、苯并三唑系、苯甲酸酯系、三嗪系等。該等可單獨使用,亦可複數個混合使用。作為添加量,相對於黏結劑100重量份,較佳為添加1~20重量份。添加量若未滿1重量份,則可能無法發揮充分的紫外線吸收能力。另一方面,若添加20重量份以上,則印刷物表面發生出血,無法具備可耐長期保存之耐候性。
又,作為黏著層52含有之機能性添加劑,可舉出直鏈聚矽氧、改質聚矽氧等之聚矽氧油、具有氟烷基或全氟烷基之界面活性劑、磷酸酯系代表之脫模劑、棕櫚蠟、石蠟、聚乙烯蠟、米糠蠟等之蠟類、有機或無機填充物代表之滑劑等。
依照必要,可添加其他受阻胺系、Ni螯合劑系等之光安定劑、受阻苯酚系、硫系、肥土樹脂系等之熱安定劑、氫氧化鋁、氫氧化鎂等之難燃劑、苯酚系、硫系、磷系等之抗氧化劑、抗抑制劑、觸媒促進劑、在維持透明性的範圍內可添加著色劑、豔色調整劑、螢光增白劑、防帶電劑等。
作為使用於黏著層52之黏結劑,除了熱溶融性以外並不特別限定,可舉出例如聚苯乙烯、聚α-甲基苯乙烯等之苯乙烯系樹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丙烯酸乙酯等之丙烯酸系樹脂、聚氯乙烯、聚醋酸乙烯酯、氯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聚乙烯縮丁醛、聚乙烯縮醛等之乙烯酯系樹脂、聚酯樹脂、聚醯胺樹脂、環氧樹脂、聚胺酯樹脂、石油樹脂、離子聚合物、乙烯-丙烯酸共聚物、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等之合成樹脂、硝化纖維素、乙基纖維素、纖維素醋酸酯丙酸酯等 之纖維素衍生物、松香、松香改質順丁烯二酸樹脂、酯橡膠、聚異丁烯橡膠、丁基橡膠、苯乙烯-丁二烯橡膠、丁二烯-丙烯腈橡膠、聚氯化烯烴等之天然樹脂或合成橡膠衍生物、棕櫚蠟、石蠟等之蠟類。其中,與剝離層51同樣地,由耐磨耗性、耐可塑劑性或光澤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使用丙烯酸系樹脂。
又,耐熱滑性層20任一種皆可利用公知的塗佈方法進行塗佈並乾燥來形成。塗佈方法舉例有:凹版塗佈法、網版印刷法、噴霧塗佈法、反向滾筒塗佈法。
(實施例5)
參照第3圖,製造於上述第五實施形態說明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之實施例及比較例列示如下。又,本發明不限定於以下實施例。
首先,列示用於本發明的各實施例及各比較例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的材料。此外,文中之「份」若無特別標記則為質量基準。
(附有耐熱滑性層之基材的製作)
作為基材10,使用4.5μm的單面經易黏著處理之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薄膜,在其未經易黏著處理之面上,藉由凹版塗佈法,塗佈下述組成之耐熱滑性層塗佈液5-1並使乾燥後的塗佈量成為0.5g/m2,藉由將塗佈於基材10的未經易黏著處理的面上之耐熱滑性層塗佈液5-1,在100℃的環境下乾燥1分鐘,製作形成有耐熱滑性層20之基材10。
‧耐熱滑性層塗佈液5-1
聚矽氧丙烯酸酯(東亞合成(股)US-350)50.0份
MEK 50.0份
(實施例5-1)
本實施形態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在將熱轉印性保護層50轉印後,成為最外層之剝離層51的塗佈並乾燥後的膜厚,較佳為在0.5μm以上且1.5μm以下的範圍內。以下表示其證明的實驗結果。
在附有耐熱滑性層之基材的易黏著處理面上,藉由凹版塗佈法塗佈下述組成之剝離層塗佈液5-1並使乾燥後的膜厚成為1.0μm,藉由在100℃的環境下乾燥2分鐘,形成剝離層51。接著,在該剝離層51上藉由凹版塗佈法塗佈下述組成之黏著層塗佈液5-1並使乾燥後的膜厚成為1.0μm,藉由在100℃的環境下乾燥2分鐘,形成黏著層52,得到實施例5-1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3。
‧剝離層塗佈液5-1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9.50份
無水二氧化矽(平均粒徑:20μm)0.35份
聚醚改質聚矽氧油
(動黏度:200mm2/s)0.15份
甲苯40.0份
甲乙酮60.0份
‧黏著層塗佈液5-1
聚甲基丙烯酸乙酯10.0份
甲乙酮90.0份
(實施例5-2)
實施例5-1製作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3中,除了使用下述組成之剝離層塗佈液5-2來形成剝離層51以外,與實施例5-1同樣地得到實施例5-2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3。
‧剝離層塗佈液5-2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9.85份
無水二氧化矽(平均粒徑:100μm)0.10份
聚醚改質聚矽氧油
(動黏度:200mm2/s)0.05份
甲苯40.0份
甲乙酮60.0份
(實施例5-3)
實施例5-1製作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3中,除了不塗佈黏著層52以外,與實施例5-1同樣地得到實施例5-3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3。
(實施例5-4)
實施例5-1製作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3中,除了使用下述組成之剝離層塗佈液5-3來形成剝離層51以外,與實施例5-1同樣地得到實施例5-4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3。
‧剝離層塗佈液5-3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9.50份
碳酸鎂(平均粒徑:100μm)0.35份
聚醚改質聚矽氧油
(動黏度:200mm2/s)0.15份
甲苯40.0份
甲乙酮60.0份
(實施例5-5)
實施例5-1製作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3中,除了使用下述組成之剝離層塗佈液5-4來形成剝離層51以外,與實施例5-1同樣地得到實施例5-5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3。
‧剝離層塗佈液5-4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9.50份
無水二氧化矽(平均粒徑:20μm)0.35份
聚醚改質聚矽氧油
(動黏度:130mm2/s)0.15份
甲苯40.0份
甲乙酮60.0份
(實施例5-6)
實施例5-1製作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3中,除了將剝離層51的乾燥後之膜厚設為0.3μm以外,與實施例5-1同樣地得到實施例5-6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3。
(實施例5-7)
實施例5-1製作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3中,除了將剝離層51的乾燥後之膜厚設為1.7μm以外,與實施例5-1同樣地得到實施例5-7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3。
(比較例5-1)
實施例5-1製作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3中,除了使用下述組成之剝離層塗佈液5-5來形成剝離層51以外,與實施例5-1 同樣地得到比較例5-1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3。
‧剝離層塗佈液5-5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9.00份
聚酯樹脂0.50份
無水二氧化矽(平均粒徑:20μm)0.35份
聚醚改質聚矽氧油
(動黏度:200mm2/s)0.15份
甲苯40.0份
甲乙酮60.0份
(比較例5-2)
實施例5-1製作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3中,除了使用下述組成之剝離層塗佈液5-6來形成剝離層51以外,與實施例5-1同樣地得到比較例5-2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3。
‧剝離層塗佈液5-6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9.50份
氧化鋁(平均粒徑:20μm)0.35份
聚醚改質聚矽氧油
(動黏度:200mm2/s)0.15份
甲苯40.0份
甲乙酮60.0份
(比較例5-3)
實施例5-1製作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3中,除了使用下述組成之剝離層塗佈液5-7來形成剝離層51以外,與實施例5-1同樣地得到比較例5-3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3。
‧剝離層塗佈液5-7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9.50份
雲母(平均粒徑:20μm)0.35份
聚醚改質聚矽氧油
(動黏度:200mm2/s)0.15份
甲苯40.0份
甲乙酮60.0份
(比較例5-4)
實施例5-1製作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3中,除了使用下述組成之剝離層塗佈液5-8來形成剝離層51以外,與實施例5-1同樣地得到比較例5-4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3。
‧剝離層塗佈液5-8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9.85份
聚醚改質聚矽氧油
(動黏度:200mm2/s)0.15份
甲苯40.0份
甲乙酮60.0份
(比較例5-5)
實施例5-1製作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3中,除了使用下述組成之剝離層塗佈液5-9來形成剝離層51以外,與實施例5-1同樣地得到比較例5-5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3。
‧剝離層塗佈液5-9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9.65份
無水二氧化矽(平均粒徑:20μm)0.35份
甲苯40.0份
甲乙酮60.0份
(比較例5-6)
實施例5-1製作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3中,除了使用下述組成之剝離層塗佈液5-10來形成剝離層51以外,與實施例5-1同樣地得到比較例5-6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3。
‧剝離層塗佈液5-10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9.50份
無水二氧化矽(平均粒徑:200μm)0.35份
聚醚改質聚矽氧油
(動黏度:200mm2/s)0.15份
甲苯40.0份
甲乙酮60.0份
(被轉印體之製作)
作為基材10,使用188μm之白色發泡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薄膜,在其一方之面上,藉由凹版塗佈法塗佈下述組成之受像層塗佈液並使乾燥後的塗佈量成為5.0g/m2,藉由塗佈後乾燥,製作感熱轉印用的被轉印體。
‧受像層塗佈液
氯乙烯-醋酸乙烯酯-聚乙烯醇共聚物19.5份
胺基改質聚矽氧油0.5份
甲苯40.0份
甲乙酮40.0份
(印刷評價)
將實施例5-1~5-7、比較例5-1~5-6的熱轉印性保護層3使用熱模擬器轉印至預先塗黑印刷之受像層上。
<耐磨耗性試驗>
在學振型試驗機安裝細白布(canequim)3號之綿布,以荷重500g在印刷物表面來回100次。評價由以下基準進行。結果表示於表6。
◎:保護層完全沒有確認到變化。
○:保護層確認到些微損傷。
△:保護層確認到損傷。
△×:綿布上確認到染料些微附著。
×:綿布上確認到染料附著。
又,△、○及◎為實用上無問題之等級。
<耐可塑劑性試驗>
於所得之印刷物表面上放置蜻蜓鉛筆製之橡皮擦,加上2kg/cm2之荷重的狀態於50℃ 20%RH放置2日。評價由以下基準進行。結果表示於表6。
○:完全沒有脫色。
△:確認到些微脫色。
×:確認到脫色。
又,△、○為實用上無問題之等級。
<光澤度>
使用(股)Shiro產業製光澤度計STMS-701(測定角60度)測定所得之各印刷物的光澤度。結果表示於表6。又,80%以上判斷為高光澤。
<切箔性>
切箔性之評價由以下基準進行。結果表示於表6。
○:印刷物邊緣未確認到保護層之附著。
△:印刷物邊緣確認到些許保護層之附著。
×:印刷物邊緣確認到保護層之附著。
[表6]
如表6所示,各實施例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3,在轉印至被轉印體後成為最外層之剝離層51中含有樹脂固形分比為95%以上之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展現80%以上之高光澤度。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含量為98.5%最高之實施例5-2中亦確認到非常優異的耐可塑劑性。
另一方面,關於耐磨耗性,無機微粒子及聚醚改質聚矽氧油的添加量比實施例5-2多之實施例5-1較優異。
又,使用二氧化矽作為無機微粒子之實施例5-1與使用碳酸鎂之實施例5-4相比較,確認到無機微粒子硬度較高者展現較優異的耐磨耗性。
又,不形成黏著層52而僅有剝離層51之實施例5-3,與實施例5-1相比較,雖然耐可塑劑性與光澤性稍微降低,但為實用上無問題之等級。
又,使用固形分100%、25℃時的動黏度為130mm2/s之聚醚改質聚矽氧油之實施例5-5,確認到切箔性稍微惡化。由此,可確認聚醚改質聚矽氧油於固形分100%、25℃時的動黏度必須為200mm2/s以上。
將剝離層51的膜厚設為0.3μm之實施例5-6,確認到可能因耐熱性不足而使光澤性稍微降低。
另一方面,將剝離層51的膜厚設為1.7μm之實施例5-7,確認到切箔性稍微降低。
此處,關於乾燥後之剝離層51的膜厚,設為1.0μm之實施例5-1得到良好的結果,設為0.3μm之實施例5-6及設為1.7μm之實施例5-7中,因發現品質降低,故可確認本 實施形態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3,在將熱轉印性保護層50轉印後,成為最外層之剝離層51的塗佈並乾燥後的膜厚,較佳為在0.5μm以上且1.5μm以下的範圍內。
剝離層51中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含量設為固形分重量比90%之比較例5-1確認到耐可塑劑性惡化。由此,可確認剝離層51中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含量必須為固形分重量比95%以上。
使用氧化鋁作為無機微粒子之比較例5-2,確認到與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之折射率的差異導致光澤性明顯惡化。又,使用雲母作為無機微粒子之比較例5-3,確認到可能因硬度低而使耐磨耗性惡化。不含有無機微粒子之比較例5-4中,確認到耐磨耗性大幅惡化與切箔性之惡化。由該等比較例5-2、比較例5-4、其他實施例5-1~5-6之比較,可確認剝離層51中必須含有固形分重量比為1.0%以上之平均粒徑為100nm以下、折射率1.4以上且1.6以下、莫氏硬度為4以上之無機微粒子。
另一方面,不含有聚醚改質聚矽氧油之比較例5-5的耐磨耗性,雖較比較例5-4良好但為無法實用的等級。由此,可確認剝離層51中必須含有固形分重量比0.5%以上之聚醚改質聚矽氧油。相對於此,各實施例的熱轉印性保護層3展現優異的耐可塑劑性,可知藉由併用無機微粒子與聚醚改質聚矽氧油之加倍功效。使用平均粒徑為200nm之無水二氧化矽並以膜厚0.3μm形成剝離層51之比較例5-6,粒徑與膜厚幾乎相等,確認到可能因轉印後之被轉印體表面形成有凹凸而使光澤大幅降低。由此,亦可確認剝離層51中必須含有 固形分重量比為1.0%以上之平均粒徑為100nm以下、折射率1.4以上且1.6以下、莫氏硬度為4以上之無機微粒子。
如以上說明,本實施形態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3,在基材10上之至少一部分具有熱轉印性保護層50,將熱轉印性保護層50轉印後成為最外層之剝離層51含有固形分重量比為95%以上之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樹脂、固形分重量比為1.0%以上、平均粒徑為100nm以下、折射率為1.4以上且1.6以下、莫氏硬度為4以上之無機微粒子、固形分重量比為0.5%以上之聚醚改質聚矽氧油。
又,本實施形態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3較佳為滿足以下要件。亦即,熱轉印性保護層50是由2層以上之複數個層所形成。以及無機微粒子為無水二氧化矽。又,聚醚改質聚矽氧油於固形分100%、25℃時的動黏度為200mm2/s以上。進一步,剝離層51的塗佈並乾燥後的膜厚在0.5μm以上且1.5μm以下的範圍內。
根據滿足以上要件的本實施形態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3,可實現一種熱轉印性保護層,即便提高對昇華轉印方式的高速印表機所具備的熱頭施加的能量來進行高速印刷的情況,亦可對被轉印體表面賦予耐磨耗性、耐可塑劑性及高光澤性,且切箔性亦優異。
[產業上利用的可能性]
由本發明得到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可使用於昇華轉印方式的印表機,伴隨印表機的高速、高機能化,可簡便地將各種圖像形成全彩,故可廣泛利用於數位相機的自助列 印、身分證等卡類、娛樂用輸出物等

Claims (16)

  1. 一種感熱轉印記錄媒體,具備:基材、形成在前述基材的一方的面上之耐熱滑性層、形成在前述基材的另一方的面上之底塗層、及形成在前述底塗層中的與前述基材對向的面之相反側的面上之染料層;其中,該感熱轉印記錄媒體的特徵在於:前述底塗層的主成分為下述成份之共聚物:在側鏈上具有磺酸基之聚酯、與具有環氧丙基和羧基中的至少一種之丙烯酸系化合物,並且,前述染料層至少含有染料、樹脂、脫模劑,前述脫模劑是在25℃時的黏度為800mm2/s以上且親水親油平衡值為10以下之非反應性聚醚改質聚矽氧,前述非反應性聚醚改質聚矽氧,相對於前述樹脂,在前述染料層中的含量為在0.5重量%以上且10重量%以下的範圍內。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其中,前述聚酯與前述丙烯酸系化合物之共聚比例,以重量比計算為在20:80以上且40:60以下的範圍內。
  3. 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其中,前述底塗層的乾燥後的塗佈量為在0.05g/m2以上且0.30g/m2以下的範圍內。
  4. 一種感熱轉印記錄媒體,具備:基材、形成在前述基材的一方的面上之耐熱滑性層、形成在前述基材的另一方的面上之底塗層、及形成在前述底塗層中的與前述基材對向的面之相反側的面上之染料層;其中,該感熱轉印記錄媒體的特徵在於:前述染料層至少含有染料、樹脂、脫模劑,前述脫模劑是在25℃時的黏度為800mm2/s以上且親水親油平衡值為10以下之非反應性聚醚改質聚矽氧,前述非反應性聚醚改質聚矽氧,相對於前述樹脂,在前述染料層中的含量為在0.5重量%以上且10重量%以下的範圍內。
  5. 如請求項4所述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其中,前述底塗層的乾燥後的塗佈量為在0.05g/m2以上且0.30g/m2以下的範圍內。
  6. 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其中,前述染料層是包含玻璃轉移溫度100℃以上之聚乙烯縮醛樹脂與玻璃轉移溫度75℃以下之聚乙烯縮丁醛樹脂來形成。
  7. 如請求項6所述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其中,前述玻璃轉移溫度100℃以上之聚乙烯縮醛樹脂與前述玻璃轉移溫度75℃以下之聚乙烯縮丁醛樹脂的含有比率為在97:3至50:50的範圍內。
  8. 一種感熱轉印記錄媒體,具備:基材、形成在前述基材的一方的面上之耐熱滑性層、及形成在前述基材的另一方的面上之染料層;其中,該感熱轉印記錄媒體的特徵在於:前述耐熱滑性層至少包含黏結劑、具有解理面之無機材料、及球狀粒子,該黏結劑是由熱可塑性樹脂、或熱可塑性樹脂與多元異氰酸酯之反應物所組成,前述無機材料的真比重與前述黏結劑的真比重之比為在2.1以上且3以下的範圍內,前述球狀粒子的真比重與前述黏結劑的真比重之比為1.4以下,前述球狀粒子的平均粒徑與前述耐熱滑性層的膜厚之比為在0.4以上且2倍以下的範圍內。
  9. 如請求項8所述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其中,前述無機材料的含量為在2質量%以上且10質量%以下的範圍內。
  10. 如請求項8或9所述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其中,前述球狀粒子的含量為在0.5質量%以上且2質量%以下的範圍內。
  11. 如請求項8或9所述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其中,前述無機材料是在單一方向具有完全的解理面之無機材料。
  12. 一種感熱轉印記錄媒體,其特徵在於:在基材上的至少一部分具有熱轉印性保護層,在將前述熱轉印性保護層轉印後成為最外層之剝離層,含有: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樹脂,其固形分重量比為95%以上;無機微粒子,其固形分重量比為1.0%以上、平均粒徑為100nm以下、折射率為在1.4以上且1.6以下的範圍內、莫氏硬度為4以上;及,聚醚改質聚矽氧油,其固形分重量比為0.5%以上。
  13. 如請求項12所述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其中,前述熱轉印性保護層是由2層以上之複數個層所形成。
  14. 如請求項12或13所述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其中,前述無機微粒子為無水二氧化矽。
  15. 如請求項12或13所述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其中,前述聚醚改質聚矽氧油於固形分100%、25℃時的動黏度為200mm2/s以上。
  16. 如請求項12或13所述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其中,在將前述熱轉印性保護層轉印後,成為最外層之剝離層的塗佈並乾燥後的膜厚在0.5μm以上且1.5μm以下的範圍內。
TW103130602A 2012-09-11 2014-09-04 感熱轉印記錄媒體 TWI66510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99639 2012-09-11
JP2012211049 2012-09-25
JP2012212883 2012-09-26
JP2012248141 2012-11-12
JP2012265483 2012-12-04
??PCT/JP2013/005314 2013-09-06
PCT/JP2013/005314 WO2014041779A1 (ja) 2012-09-11 2013-09-06 感熱転写記録媒体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22099A TW201522099A (zh) 2015-06-16
TWI665102B true TWI665102B (zh) 2019-07-11

Family

ID=502779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30602A TWI665102B (zh) 2012-09-11 2014-09-04 感熱轉印記錄媒體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2) US9878566B2 (zh)
EP (2) EP3290219B1 (zh)
JP (2) JP6269490B2 (zh)
CN (2) CN106626855B (zh)
TW (1) TWI665102B (zh)
WO (1) WO201404177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4041779A1 (ja) * 2012-09-11 2014-03-20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感熱転写記録媒体
JP6361388B2 (ja) * 2014-09-08 2018-07-25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感熱転写記録媒体
JP6481572B2 (ja) * 2014-09-30 2019-03-13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転写シート
JP6379990B2 (ja) * 2014-10-21 2018-08-29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感熱転写記録媒体
JP6690192B2 (ja) * 2015-11-02 2020-04-28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感熱転写記録媒体
EP3653394A1 (en) * 2015-12-25 2020-05-20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Thermal transfer sheet
US10864702B2 (en) * 2015-12-25 2020-12-15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Thermal transfer sheet
CN108698423B (zh) * 2016-02-29 2021-04-30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热敏转印记录介质
CN105667103A (zh) * 2016-03-04 2016-06-15 杭州兴甬复合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热转印色带
JP6705265B2 (ja) * 2016-04-07 2020-06-03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熱転写記録媒体
CN106380962B (zh) * 2016-08-30 2018-08-28 浙江天浩数码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水性树脂基热转印色带及其制备方法
JP7073627B2 (ja) * 2017-03-21 2022-05-24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ラベル用透明感熱記録媒体、及び物品
JP6851046B2 (ja) * 2017-03-21 2021-03-31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熱転写シート、加飾製品の製造方法、及び加飾製品
JP6885172B2 (ja) * 2017-04-13 2021-06-09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感熱転写記録媒体
CN109423916A (zh) * 2017-08-21 2019-03-05 金华盛纸业(苏州工业园区)有限公司 一种热敏纸及其制备方法
CN109898366A (zh) * 2017-12-07 2019-06-18 金华盛纸业(苏州工业园区)有限公司 一种热敏纸及其制备方法
MX2020008240A (es) * 2018-02-09 2020-11-06 Pressing Dev L L C Productos laminados manchables, composiciones y metodos de manufactura.
WO2019176323A1 (ja) * 2018-03-16 2019-09-19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熱転写シート、中間転写媒体と熱転写シートの組合せ、印画物の製造方法、及び加飾物
JP7348166B2 (ja) * 2018-03-30 2023-09-20 株式会社ユポ・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積層体及び粘着ラベル
JP7031514B2 (ja) * 2018-06-29 2022-03-08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熱転写リボン
JP7119789B2 (ja) * 2018-08-31 2022-08-17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熱転写リボン
CN110183925A (zh) * 2019-05-23 2019-08-30 新乡市新贝尔信息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热转印色带背涂的固体料块及其制备方法
CN110722883A (zh) * 2019-11-28 2020-01-24 徐州太平洋印务有限公司 一种高灵敏度的转印膜
CN113500864B (zh) * 2021-07-10 2023-01-17 衡水鸿御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爽滑型高精度图纸打印输出用胶片
CN114274682A (zh) * 2021-12-23 2022-04-05 湖南鼎一致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反光膜的带保护层的碳带及其制备方法
CN114312064B (zh) * 2021-12-27 2023-10-27 湖南鼎一致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可快速打印的热转印树脂碳带及其制备方法
CN114481697B (zh) * 2022-01-20 2022-12-09 江西广源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水镁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5503368A (zh) * 2022-10-12 2022-12-23 湖南鼎一致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耐高温高湿的热转印碳带及其制备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895830A (en) * 1987-12-28 1990-01-23 Diafoil Company, Ltd. Sublimation type thermal ink transfer printing material
CN101175935A (zh) * 2005-05-11 2008-05-07 Jsr株式会社 隔膜以及使用其的气体或液体输送泵
TW201323242A (zh) * 2011-09-30 2013-06-16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影像形成方法、熱轉印薄片與熱轉印受像薄片之組合

Family Cites Families (3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57389A (ja) * 1988-08-23 1990-02-27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熱転写シート
JPH02145394A (ja) * 1988-11-28 1990-06-04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熱転写シート
JPH0365395A (ja) * 1989-08-04 1991-03-20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熱転写シート
JP2755118B2 (ja) 1993-09-01 1998-05-20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熱転写記録方法及び中間転写体
US5494885A (en) * 1994-02-21 1996-02-27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Protective layer transfer film and image-printed matter
JP3830985B2 (ja) * 1994-02-21 2006-10-11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保護層転写フィルム及び印画物
JP3373297B2 (ja) * 1994-06-30 2003-02-04 三菱化学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株式会社 昇華型感熱転写記録材用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3504986B2 (ja) * 1994-08-29 2004-03-08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熱転写記録方法における中間媒体及び転写体
JP3502453B2 (ja) * 1994-10-17 2004-03-02 東京瓦斯株式会社 膜式ガスメータにおけるカウンタカバーの取付構造
JP3576238B2 (ja) * 1995-01-09 2004-10-13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クリアー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
WO1996019345A1 (fr) * 1994-12-22 1996-06-27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Film composite
JPH1044626A (ja) * 1996-07-31 1998-02-17 Diafoil Co Ltd 昇華型感熱転写記録材用ポリエステルフイルム
JP3357678B2 (ja) * 1997-11-13 2002-12-16 帝人株式会社 易接着性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H11221971A (ja) * 1998-02-06 1999-08-17 Fujicopian Co Ltd 感熱転写記録媒体
JP2000033779A (ja) * 1998-07-17 2000-02-02 Sony Corp 熱転写シート
JP4108200B2 (ja) * 1998-09-28 2008-06-25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熱転写シート
JP2000272257A (ja) * 1999-03-26 2000-10-03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熱転写シート
JP4168254B2 (ja) * 2000-09-04 2008-10-22 王子製紙株式会社 感熱記録体の製造法
JP2002127620A (ja) * 2000-10-27 2002-05-08 Teijin Ltd 積層フィルム
JP4848583B2 (ja) * 2000-11-21 2011-12-28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ハードコート層を有する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2002240404A (ja) 2001-02-19 2002-08-28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保護層転写シート及び印画物
JP2003080844A (ja) 2001-09-12 2003-03-19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保護層熱転写シート
JP3776840B2 (ja) 2002-02-20 2006-05-17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熱転写シート
JP3908765B2 (ja) * 2004-01-20 2007-04-25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熱転写シート
KR20060120234A (ko) * 2004-01-29 2006-11-24 소니 케미카루 앤드 인포메이션 디바이스 가부시키가이샤 열 전사 보호 시트, 인화물 및 창 부재가 부착된 인화물
JP2005313359A (ja) 2004-04-27 2005-11-10 Konica Minolta Photo Imaging Inc 熱転写インクシート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4563292B2 (ja) * 2004-09-30 2010-10-13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保護層熱転写フィルム
JP4562640B2 (ja) 2004-11-02 2010-10-13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熱転写シート
JP4887705B2 (ja) * 2005-09-21 2012-02-29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染料インキ
JP4830885B2 (ja) 2007-02-08 2011-12-07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感熱転写記録媒体
JP5297741B2 (ja) * 2008-09-26 2013-09-25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保護層転写シート
JP4962504B2 (ja) 2009-02-04 2012-06-27 ソニー株式会社 熱転写シート
JP2011201177A (ja) * 2010-03-26 2011-10-13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保護層転写シート
JP2012035488A (ja) 2010-08-06 2012-02-23 Seiko Epson Corp 印刷装置、及び、印刷装置の制御方法
WO2014041779A1 (ja) * 2012-09-11 2014-03-20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感熱転写記録媒体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895830A (en) * 1987-12-28 1990-01-23 Diafoil Company, Ltd. Sublimation type thermal ink transfer printing material
CN101175935A (zh) * 2005-05-11 2008-05-07 Jsr株式会社 隔膜以及使用其的气体或液体输送泵
TW201323242A (zh) * 2011-09-30 2013-06-16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影像形成方法、熱轉印薄片與熱轉印受像薄片之組合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50132510A1 (en) 2015-05-14
CN104619510B (zh) 2017-04-05
US20170015126A1 (en) 2017-01-19
CN104619510A (zh) 2015-05-13
JP6471799B2 (ja) 2019-02-20
JP6269490B2 (ja) 2018-01-31
EP3290219A3 (en) 2018-03-28
CN106626855B (zh) 2019-02-19
US9914317B2 (en) 2018-03-13
WO2014041779A1 (ja) 2014-03-20
CN106626855A (zh) 2017-05-10
EP2896506B1 (en) 2018-07-25
JPWO2014041779A1 (ja) 2016-08-12
EP3290219A2 (en) 2018-03-07
EP2896506A1 (en) 2015-07-22
US9878566B2 (en) 2018-01-30
EP2896506A4 (en) 2016-07-27
JP2018086847A (ja) 2018-06-07
EP3290219B1 (en) 2020-10-21
TW201522099A (zh) 2015-06-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65102B (zh) 感熱轉印記錄媒體
WO2002074538A1 (fr) Film en polyester stratifie
JP5640852B2 (ja) 感熱転写記録媒体
JPH0781214A (ja) 記録シート
TWI714658B (zh) 感熱轉印記錄媒體
JP2018518385A (ja) 受容体オーバーコート層を有する導電性の感熱画像形成受容層
US7141281B2 (en) Protective layer transfer sheet and thermally transferred image recorded object
JP2015016701A (ja) 感熱転写記録媒体
JP6579463B2 (ja) 熱転写シート
JP5817394B2 (ja) 熱転写受像シート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737626B2 (ja) 熱転写受像シート
JP2008284787A (ja) 熱転写受容シート
JP2012101370A (ja) 熱転写シート
JP2005096231A (ja) 保護層転写シート及び印画物
JP6379990B2 (ja) 感熱転写記録媒体
JP5994872B2 (ja) 熱転写シート
JP7457295B2 (ja) 昇華性染料受像層を有するオーバーシート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カード
JP2001199172A (ja) 染料熱転写受容シート
JP2014065246A (ja) 熱転写システムおよび印画物の製造方法
JP6036094B2 (ja) 熱転写受像シート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090646B2 (ja) 熱転写受像シート
JP3794679B2 (ja) 電子写真用受像材料
JP2019059108A (ja) 熱転写プリンタ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熱転写方法
JP2003276322A (ja) 記録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4255636A (ja) 熱転写印刷用易接着性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