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698423B - 热敏转印记录介质 - Google Patents

热敏转印记录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698423B
CN108698423B CN201780012544.1A CN201780012544A CN108698423B CN 108698423 B CN108698423 B CN 108698423B CN 201780012544 A CN201780012544 A CN 201780012544A CN 108698423 B CN108698423 B CN 10869842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thermal transfer
recording medium
transfer recording
undercoat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1254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698423A (zh
Inventor
福永悟大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ppan Inc
Original Assignee
Toppan Print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ppan Print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ppan Print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86984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69842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69842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69842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5/00Duplicating or marking methods; Sheet materials for use therein
    • B41M5/26Thermography ; Marking by high energetic means, e.g. laser otherwise than by burning, and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used
    • B41M5/382Contact thermal transfer or sublimation processes
    • B41M5/38207Contact thermal transfer or sublima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aspec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B41M5/385 - B41M5/395
    • B41M5/38214Structural details, e.g. multilayer syste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5/00Duplicating or marking methods; Sheet materials for use therein
    • B41M5/26Thermography ; Marking by high energetic means, e.g. laser otherwise than by burning, and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used
    • B41M5/40Thermography ; Marking by high energetic means, e.g. laser otherwise than by burning, and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used characterised by the base backcoat, intermediate, or covering layers, e.g. for thermal transfer dye-donor or dye-receiver sheets; Heat, radiation filtering or absorbing means or layers; combined with other image registration layers or compositions; Special originals for reproduction by thermography
    • B41M5/42Intermediate, backcoat, or covering layers
    • B41M5/44Intermediate, backcoat, or covering lay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5/00Duplicating or marking methods; Sheet materials for use therein
    • B41M5/26Thermography ; Marking by high energetic means, e.g. laser otherwise than by burning, and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used
    • B41M5/382Contact thermal transfer or sublimation processes
    • B41M5/392Additives, other than colour forming substances, dyes or pigments, e.g. sensitisers, transfer promoting agents
    • B41M5/395Macromolecular additives, e.g. bind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2205/00Printing methods or features related to printing methods; Location or type of the layers
    • B41M2205/02Dye diffusion thermal transfer printing (D2T2)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2205/00Printing methods or features related to printing methods; Location or type of the layers
    • B41M2205/06Printing methods or features related to printing methods; Location or type of the layers relating to melt (thermal) mass transf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2205/00Printing methods or features related to printing methods; Location or type of the layers
    • B41M2205/30Thermal donors, e.g. thermal ribb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2205/00Printing methods or features related to printing methods; Location or type of the layers
    • B41M2205/36Backcoats; Back lay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2205/00Printing methods or features related to printing methods; Location or type of the layers
    • B41M2205/38Intermediate layers; Layers between substrate and imaging layer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热敏转印记录介质,其满足热转印的印刷速度高速化、或热转印图像的高浓度、高品质的要求,防止高温高湿下的异常转印的发生,并且提高了印刷中的转印灵敏度。热敏转印记录介质(1)在基材(10)的一个面上依次具备底漆层(20)、内涂层(30)和染料层(40),在基材(10)的另一个面上具备耐热滑性层(50),底漆层(20)含有聚碳酸酯、以及具有聚己内酰胺骨架的聚氨酯‑脲树脂,且内涂层(30)含有聚酯与丙烯酸类的共聚物、以及聚乙烯吡咯烷酮,该共聚物为具有磺酸基的聚酯与具有缩水甘油基及羧基中的至少一者的丙烯酸类的共聚物。

Description

热敏转印记录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热敏转印记录介质。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热敏转印记录介质被称为热敏色带,热敏转印记录 介质(例如)用于热敏转印方式的打印机的墨带中。
作为现有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例如有记载于专利文献1、2中 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在专利文献1或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在基材的 一个面上具备热敏转印层,在该基材的另一个面上具备耐热滑性层 (背涂层)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这里,热敏转印层具备包含油墨的层 (染料层),通过打印机的热敏打印头处所产生的热,使该油墨升华(升 华转印方式)或熔融(熔融转印方式),从而转印至被转印体一侧(热转 印图像接收片)。
作为热转印图像接收片,已知有具备溶剂型的染料接收层(图 像接收层)的“溶剂型热转印图像接收片”以及具备水型的染料接收 层的“水型热转印图像接收片”,从环境考虑和安全性的观点来看, 期望使用水型涂布液来形成图像接收片的各层。然而,与溶剂型热转 印图像接收片相比,水型热转印图像接收片在染料层与染料接收层的 脱模性方面上较差。因此,水型热转印图像接收片中,染料层与染料 接收层之间容易发生热熔接,从而有转印灵敏度降低以及容易发生染 料层转印至染料接收层的异常转印的倾向。
事实上,本发明人使用现有的升华转印方式的高速打印机,并 且将水型热转印图像接收片与专利文献1和2所记载的构成的热敏转 印记录介质相组合以进行印刷,结果未能得到充分的印刷浓度,或者 热转印时产生异常转印等,从而无法得到足够令人满意的品质的印刷 物。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5-13176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5-23135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是着眼于如上所述的方面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这 样一种热敏转印记录介质:当组合水型热转印图像接收片与热敏转印 记录介质并进行印刷时,能够防止异常转印的发生,同时提高了印刷 中的转印灵敏度。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所涉及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在基材的一个面 上设置有耐热滑性层,在所述基材的另一个面上依次层叠形成有底漆 层、内涂层和染料层,所述底漆层含有聚碳酸酯、以及具有聚己内酰 胺骨架的聚氨酯·脲树脂,所述内涂层含有聚酯与丙烯酸类的共聚物、 以及聚乙烯吡咯烷酮,所述共聚物为具有磺酸基的聚酯与具有缩水甘 油基及羧基中的至少一者的丙烯酸类的共聚物。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当使用水型热转印图像接收片时,可 以提高高速印刷时的转印灵敏度,并且可以防止异常转印的发生。
附图简要说明
[图1]是表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的结 构的示意性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另外,在以下的详细说明中,为了理解本发明而对许多特定的细 节进行记载。但是,显然,即使没有所述的特定的细节,也可以实施1 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也就是说,即使为该实施方式以外的方式,只要 在不脱离本发明所涉及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则都可以根据设计等而 进行各种变更。此外,为了使附图简单,关于公知的结构及装置,省 略了对其说明。另外,附图为示意性的,厚度和平面尺寸的关系、各 层的厚度的比率等与现实的情况不同。
(热敏转印记录介质1)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1是这样的热 敏转印记录介质,其在基材上经由至少含有水型粘合剂和中空粒子的 水型中空粒子层,以在形成有含水型粘合剂和脱模剂的水型接收层的 热转印图像接收片上通过热转印而形成图像。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1在基材10 的一个面(表面)上依次形成有底漆层20、内涂层30和染料层40。 另外,在基材10的另一个面(背面)上形成了赋予与热敏打印头的 润滑性的耐热滑性层50。以下,对于这些构件的细节进行说明。
(基材10)
基材10要求具有在热转印中的热压下不会软化变形的耐热性和 强度。因此,作为基材10,例如,可以单独地使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 醇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聚丙烯、赛璐酚、醋酸酯、聚碳酸酯、 聚砜、聚酰亚胺、聚乙烯醇、芳香族聚酰胺、芳纶、聚苯乙烯等合成树脂的膜、以及电容器纸、石蜡纸等纸类等,或者使用它们组合后的 复合体。其中,若考虑到物理性能方面、加工性、成本方面等,则优 选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
另外,就基材10而言,考虑到操作性、加工性,可以使用其厚度 为2μm以上50μm以下范围内的基材。即使是该范围内的基材,若考 虑到转印适应性或加工性等操作性时,则优选2μm以上9μm以下范围 内的基材。
(底漆层20)
底漆层20含有聚碳酸酯、以及具有聚己内酰胺骨架的聚氨酯- 脲树脂。
通过在形成后述的内涂层30的同时,在基材10与内涂层30之 间形成上述的底漆层20,从而即使在使用水型热转印图像接收片时 也不会发生异常转印,并且在不增加染料层40中所使用的染料的情 况下可得到高浓度的印刷。
在此,所谓的“异常转印”是指这样的现象:在热转印时染料 层40从基材10剥离,染料层40与被转印体熔接。
该异常转印特别在高温高湿环境下有显著容易发生的倾向。考 虑到这一点,在底漆层20中,除了上述的聚碳酸酯、以及具有聚己 内酰胺骨架的聚氨酯-脲树脂以外,还优选含有多异氰酸酯。通过在 基材10与内涂层30之间形成这种含有多异氰酸酯的底漆层20,从而能够提供即使在高温高湿环境保存后也能抑制异常转印、且在不增 加染料层40中所使用的染料的情况下可得到高浓度的印刷的热敏转 印记录介质1。
(内涂层30)
内涂层30含有聚酯与丙烯酸类的共聚物(聚酯-丙烯酸类共聚 物)、以及聚乙烯吡咯烷酮。该聚酯-丙烯酸类共聚物为侧链上具有 磺酸基的聚酯与具有缩水甘油基及羧基中的至少一者的丙烯酸类的 共聚物。
内涂层30不仅要防止上述的异常转印,而且还要求具有:用于提 高转印灵敏度的染料阻隔性,以及为了使含有普通溶剂系的染料层40 层叠于内涂层30上的耐溶剂性。因此,将内涂层30的主成分设为聚 酯-丙烯酸类共聚物、以及聚乙烯吡咯烷酮。
这里,“染料阻隔性”意指阻挡(防止)染料层40中所含的染料扩散 至基材10一侧的性质。
另外,所谓“主成分”是指:只要不损害本实施方式的效果,除了 聚酯-丙烯酸类共聚物以及聚乙烯吡咯烷酮以外,也可以进一步添加其 它成分。具体而言,指的是从内涂层30形成时的整体来看,含有超过 50质量%的聚酯-丙烯酸类共聚物以及聚乙烯吡咯烷酮。
在此,内涂层30中聚酯-丙烯酸类共聚物以及聚乙烯吡咯烷酮所 占的比例优选为90质量%以上。
为了得到与底漆层20的密合性,内涂层30中所含的聚酯成分是 必须的。另外,为了得到染料阻隔性或耐溶剂性,内涂层30中所含的 丙烯酸类成分是必须的。
然而,在简单地将聚酯成分与丙烯酸类成分进行混合的情况下, 聚酯成分与丙烯酸类成分的相容性不好,因此缺少作为材料的稳定性。
另外,聚酯成分所具有的与底漆层20的密合性、丙烯酸类成分所 具有的耐溶剂性或染料阻隔性均无法得到,结果,与单独使用各个成 分时的情况相比,性能降低。
据认为这是因为,通过相容性差的聚合物彼此的混合,形成不相 容的海岛结构,并且具有密合性的聚酯成分和具有染料阻隔性的丙烯 酸类成分局部地存在。也就是说,据认为这是因为,在将内涂层30作 为整体来看时,存在密合性差的地方和染料阻隔性差的地方。
另一方面,通过使聚酯成分和丙烯酸类成分共聚,改善了差的相 容性。由此,聚酯成分和丙烯酸类成分不会发生相分离,聚酯成分和 丙烯酸类成分存在于内涂层30整体中,因此有效地表现出各个成分所 具有的功能(例如,密合性、耐溶剂性、染料阻隔性)。
[聚酯成分的详细情况]
以下,对内涂层30中所含的聚酯成分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
作为内涂层30中所含的聚酯的共聚成分的二羧酸成分以酯形成 性磺酸碱金属盐化合物为必须成分,例如可举出:邻苯二甲酸、对苯 二甲酸、对苯二甲酸二甲酯、间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二甲酯、2,5- 二甲基对苯二甲酸、2,6-萘二羧酸、联苯基二羧酸、邻苯二甲酸等芳香 族二羧酸,琥珀酸、己二酸、壬二酸、癸二酸及十二烷二羧酸等脂肪 族二羧酸,以及环己烷二羧酸等脂环族二羧酸等。
作为酯形成性磺酸碱金属盐化合物以外的二羧酸成分,例如优选 芳香族二羧酸。
这是因为,芳香族二羧酸的芳香核与疏水性塑料的亲和性大,因 此,密合性得以提高、并且耐水解性优异。予以说明的是,在本实施 方式中,特别优选对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
另外,作为酯形成性磺酸碱金属盐化合物,例如可举出:磺基对 苯二甲酸、5-磺基间苯二甲酸、4-磺基间苯二甲酸、4-磺基萘酸-2,7-二 羧酸等的碱金属盐(磺酸的碱金属盐)、以及这些物质的酯形成性衍生 物,更优选使用5-磺基间苯二甲酸的钠盐、及其酯形成性衍生物。
这是因为,通过具有磺酸基而提高耐溶剂性。
作为内涂层30中所含的聚酯的共聚成分的二醇成分,例如可举出 二乙二醇、碳原子数2~8的脂肪族二醇、或者碳原子数6~12的脂环族 二醇等。作为碳原子数2~8的脂肪族二醇或碳原子数6~12的脂环族二 醇的具体例子,可举出乙二醇、1,3-丙二醇、1,2-丙二醇、新戊二醇、 1,4-丁二醇、1,4-环己烷二甲醇、1,3-环己烷二甲醇、1,2-环己烷二甲醇、1,6-己二醇、对二甲苯二醇、三乙二醇等,可以并用这些物质的1种或 2种以上。
[丙烯酸类成分的详细情况]
以下,对内涂层30中所含的丙烯酸类成分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
作为内涂层30中所含的丙烯酸类成分,例如可举出:单独的含缩 水甘油基的自由基聚合性不饱和单体、或单独的含羧基的自由基聚合 性不饱和单体、或者可以与上述单体共聚的其它自由基聚合性不饱和 单体。
在本实施方式中,含缩水甘油基的自由基聚合性不饱和单体或者 含羧基的自由基聚合性不饱和单体是必需的。
这是因为,缩水甘油基及羧基与染料的相容性差,因此具有染料 阻隔性。
也就是说,通过在内涂层30中使用具有缩水甘油基及羧基中的至 少一者的丙烯酸类成分,转印灵敏度得以提高。进而,对(例如)丙 酮、甲基乙基酮等酮系溶剂以及醋酸乙酯、醋酸丁酯等酯系溶剂的耐 溶剂性得以提高。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缩水甘油基及羧基 与后述的底漆层20中所含的羟基或残留胺基反应,转印灵敏度得以进 一步提高。
作为含缩水甘油基的自由基聚合性不饱和单体,例如可举出:丙 烯酸缩水甘油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烯丙基缩水甘油基醚之类 的缩水甘油基醚类等。
另外,作为含羧基的自由基聚合性不饱和单体,例如可举出:丙 烯酸、甲基丙烯酸、丁烯酸、衣康酸、马来酸、富马酸、(甲基)丙烯酸 2-羧基乙酯、(甲基)丙烯酸2-羧基丙酯、(甲基)丙烯酸5-羧基戊酯等。
作为可以与含缩水甘油基的自由基聚合性不饱和单体或含羧基的 自由基聚合性不饱和单体共聚的自由基聚合性不饱和单体,例如可举 出:乙烯基酯、不饱和羧酸酯、不饱和羧酸酰胺、不饱和腈、烯丙基 化合物、含氮系乙烯基单体、烃乙烯基单体或乙烯基硅烷化合物。
作为上述的乙烯基酯,例如可举出:丙酸乙烯酯、硬脂酸乙烯酯、 高级叔乙烯基酯、氯乙烯、溴乙烯。
另外,作为上述的不饱和羧酸酯,例如可举出:丙烯酸甲酯、丙 烯酸乙酯、丙烯酸丁酯、丙烯酸2-乙基己酯、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 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丁酯、马来酸丁酯、马来酸辛酯、富马酸丁 酯、富马酸辛酯、甲基丙烯酸羟基乙酯、丙烯酸羟基乙酯、甲基丙烯 酸羟基丙酯、丙烯酸羟基丙酯、甲基丙烯酸二甲基氨基乙酯、丙烯酸 二甲基氨基乙酯、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乙二醇二丙烯酸酯、聚乙 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聚乙二醇二丙烯酸酯。
另外,作为上述的不饱和羧酸酰胺,例如可举出丙烯酰胺、甲基 丙烯酰胺、羟甲基丙烯酰胺、丁氧基羟甲基丙烯酰胺。
另外,作为上述的不饱和腈,例如可举出丙烯腈。
另外,作为上述的烯丙基化合物,例如可举出:醋酸烯丙酯、甲 基丙烯酸烯丙酯、丙烯酸烯丙酯、衣康酸二烯丙酯。
另外,作为上述的含氮系乙烯基单体,例如可举出乙烯基吡啶、 乙烯基咪唑。
另外,作为上述的烃乙烯基单体,例如可举出:乙烯、丙烯、己 烯、辛烯、苯乙烯、乙烯基甲苯、丁二烯。
另外,作为上述的乙烯基硅烷化合物,例如可举出:二甲基乙烯 基甲氧基硅烷、二甲基乙烯基乙氧基硅烷、甲基乙烯基二甲氧基硅烷、 甲基乙烯基二乙氧基硅烷、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γ-甲 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二甲氧基硅烷。
优选的是,内涂层30中的聚酯与丙烯酸类的共聚比以质量比计为 20:80至40:60的范围内。
这是因为,在内涂层30中,若聚酯成分低于20%时,则虽然可得 到高的印刷浓度、但是与底漆层20的密合性倾向于不足,若聚酯成分 超过40%时,则虽然密合性提高、但是印刷浓度倾向于降低。
内涂层30中所含的聚酯可以通过使二羧酸与二醇在酯化或酯交 换反应后进行缩聚反应的制造方法而得到,对其制造方法没有任何限 定。
另外,对于内涂层30中所含的聚酯-丙烯酸类共聚物的制造方法, 没有任何限定。例如可举出:在乳化聚合的情况下,使用聚酯分散液 或水溶液将丙烯酸类单体乳化并聚合的方法,或者一边向聚酯分散液 或水溶液中滴加丙烯酸类单体一边进行聚合的方法。
[聚乙烯吡咯烷酮的详细情况]
以下,对内涂层30中所含的聚乙烯吡咯烷酮的详细情况进行说 明。
如本发明人所发现的那样,通过在聚酯-丙烯酸类共聚物中含有聚 乙烯吡咯烷酮,与分别单独使用这两者(即,共聚物和聚乙烯吡咯烷酮) 的情况相比,转印灵敏度增加,据认为这是因为,通过在具有容易吸 附染料的性质的共聚物中的具有磺酸基的聚酯部位的附近存在聚乙烯 吡咯烷酮,防止了染料的吸附。
另外,优选的是,聚酯-丙烯酸类共聚物与聚乙烯吡咯烷酮的组成 比以质量比计为70:30~20:80的范围内。
这是因为,若聚乙烯吡咯烷酮的比率低于30%时,则变得难以得 到高的印刷浓度,若聚乙烯吡咯烷酮的比率超过80%时,则难以得到 高的印刷浓度,此外,源自聚乙烯吡咯烷酮所具有的吸湿性,使得保 存稳定性降低。
作为该聚乙烯吡咯烷酮,例如可举出:N-乙烯基-2-吡咯烷酮、N- 乙烯基-4-吡咯烷酮等乙烯基吡咯烷酮的均聚物(均聚体)或它们的共聚 物。进而可举出改性聚乙烯吡咯烷酮树脂等。
该改性聚乙烯吡咯烷酮树脂例如为N-乙烯基吡咯烷酮系单体与 其它单体的共聚物。作为该共聚物的共聚形态,例如为无规共聚、嵌 段共聚、接枝共聚等,没有特别限定。
作为上述的N-乙烯基吡咯烷酮系单体,例如可举出:N-乙烯基吡 咯烷酮(N-乙烯基-2-吡咯烷酮、N-乙烯基-4-吡咯烷酮等)及其衍生物。 另外,作为其衍生物,例如可举出:N-乙烯基-3-甲基吡咯烷酮、N-乙 烯基-5-甲基吡咯烷酮、N-乙烯基-3,3,5-三甲基吡咯烷酮、N-乙烯基-3- 苄基吡咯烷酮等在吡咯烷酮环上具有取代基的物质,但没有特别限定。
作为与N-乙烯基吡咯烷酮系单体共聚的其他单体成分,例如,可 举出乙烯基聚合性单体。具体而言,可举出:(甲基)丙烯酸、(甲基)丙 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异丙基酯等(甲基)丙烯酸 系单体,富马酸、马来酸、衣康酸等不饱和羧酸,乙烯基己内酰胺、 乙烯、丙烯、氯乙烯、醋酸乙烯酯、乙烯基醇、苯乙烯、乙烯基甲苯、 二乙烯基苯、偏二氯乙烯、四氟乙烯、偏二氟乙烯等。
优选的是,本实施方式中的内涂层30中所使用的聚乙烯吡咯烷酮 以Fickenscher公式中的K值计为30以上100以下的范围内。特别优 选为60以上90以下的范围内。若使用K值低于30的聚乙烯吡咯烷酮 时,则印刷中的转印灵敏度的提高效果降低,若使用K值超过100的 聚乙烯吡咯烷酮时,则涂布液的粘度升高从而涂敷适宜性降低,因此 不优选。
[内涂层30的干燥后的涂布量]
内涂层30的干燥后的涂布量不能一概而论,但优选为0.03g/m2以上0.35g/m2以下的范围内。
在内涂层30的干燥后的涂布量低于0.03g/m2的情况下,由于在层 叠染料层40时内涂层30发生劣化,因而高速印刷时的转印灵敏度及 密合性不足。
另一方面,在内涂层30的干燥后的涂布量超过0.35g/m2的情况下, 热敏转印记录介质1自身的灵敏度没有变化,印刷浓度达到饱和。因 此,从成本方面的观点考虑,优选为0.35g/m2以下。
这里,内涂层30的干燥后的涂布量是指:涂布用于形成内涂层 30的涂布液并且干燥后所残留的固体成分量。另外,后述的底漆层20、 染料层40的干燥后的涂布量以及耐热滑性层50的干燥后的涂布量也 同样地是指涂布各涂布液并干燥后所残留的固体成分量。
(底漆层20)
通过用聚酯-丙烯酸类共聚物和聚乙烯吡咯烷酮形成内涂层30,从 而得到了转印灵敏度,但是在与水型热转印图像接收片进行组合而得 的印刷中,基材10与内涂层30的密合性不足而发生异常转印。
这是因为,与溶剂型热转印图像接收片相比,水型热转印图像接 收片在染料层40与染料接收层的脱模性方面较差,因而在染料层40 与染料接收层之间容易发生热熔接。
在此,本发明人发现,通过在底漆层20中使用聚碳酸酯、以及具 有聚己内酰胺骨架的聚氨酯-脲树脂,不仅在使用水型热转印图像接 收片时能够防止异常转印,而且进一步地,与单独使用内涂层30的 情况相比,转印灵敏度也得以提高。
对此,关于密合性,据认为是由于聚氨酯-脲树脂中所含的与酰 胺键类似的脲键具有与基材10、内涂层30的密合性,并且是由于具 有聚碳酸酯以及聚己内酰胺骨架而使耐热性·柔软性提高,因此在用 于高速印刷机时,即使在施加高能量·高压力的情况下,密合性也不 会降低。
关于转印灵敏度的提高,据认为是由于内涂层30中所含的聚乙烯 吡咯烷酮的内酰胺结构部分与脲键部分通过氢键而相互作用,从而提 高底漆层20或内涂层30整体的膜凝聚力,染料难以扩散至底漆层 20或内涂层30,因而使转印灵敏度提高。
另外,在高温高湿环境下保存时,内涂层30中所含的聚乙烯吡 咯烷酮将吸收水分而使内涂层30劣化,因而容易发生异常转印。
与此相对,本发明人发现,在底漆层20中,除了聚碳酸酯、以 及具有聚己内酰胺骨架的聚氨酯-脲树脂以外,还使用了多异氰酸酯, 从而不仅能够在高温高湿环境保存后防止异常转印,而且与单独使用 内涂层30的情况相比,转印灵敏度提高。
在这种情况下,除了聚氨酯-脲树脂中所含的与酰胺键类似的脲 键具有与基材10及内涂层30的密合性以外,还通过多异氰酸酯与存 在于基材10、内涂层30中的羟基·羧基反应,从而抑制吸湿性,并 且使聚碳酸酯及聚己内酰胺骨架所具有的耐热性、由聚氨酯-脲树脂 中所含的羟基与多异氰酸酯反应而得的耐热性提高。结果,据认为这 是在高温高湿环境下使用高速印刷机时,即使在施加高能量·高压力 的情况下密合性也不会降低的原因。
此外,在这种情况下,关于转印灵敏度的提高,据认为是由于内 涂层30中所含的聚乙烯吡咯烷酮的内酰胺结构部分与脲键部分通过 氢键而相互作用,并且内涂层30中所含的缩水甘油基及环氧基与多 异氰酸酯发生反应,从而提高底漆层20或内涂层30整体的膜凝聚力, 染料难以扩散至底漆层20或内涂层30,因而使转印灵敏度提高。
此外,本发明人也发现,通过使聚氨酯-脲树脂的羟基值成为10 mgKOH/g以上30mgKOH/g以下,从而使转印灵敏度进一步提高。
据认为这是由于,聚氨酯-脲树脂的羟基与聚乙烯吡咯烷酮的内 酰胺结构部分相互作用,并且通过与丙烯酸类·聚酯共聚物中的缩水 甘油基发生反应,从而使膜凝聚力进一步提高。
若羟基值超过30mgKOH/g,则所得的聚氨酯-脲树脂的亲水性 提高,在层叠内涂层30时聚氨酯-脲树脂受到侵蚀,因而可见到密合 性有降低的倾向。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设置内涂层30而单独使用底漆层20时, 不仅与染料层40的密合性差,而且转印灵敏度也将大幅降低。
另外,内涂层用涂布液与底漆层用涂布液的相容性差,无法混 合使用。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聚氨酯-脲树脂可通过使有机二异氰酸酯、高 分子二醇及胺系扩链剂进行反应而得到。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聚氨酯-脲树脂的制造方法没有特别的限制, 但一般已知为(例如)两步法,其中,以异氰酸酯基成为过量的比例, 使具有一个以上的高分子二醇和一个以上的异氰酸酯基的化合物、以 及根据需要的二异氰酸酯化合物进行反应,从而制备在高分子多元醇 的两末端具有异氰酸酯基的预聚物,然后,将其在适当的溶剂中与扩 链剂进行反应,并进一步根据需要使其与反应终止剂进行反应。
[有机多异氰酸酯]
作为用于得到聚氨酯-脲树脂而使用的有机多异氰酸酯,没有特 别的限制,但考虑到底漆层20与基材10及内涂层30的密合性,优 选为芳香族二异氰酸酯、脂环族二异氰酸酯。具体而言,可列举出: 甲苯二异氰酸酯、萘二异氰酸酯、二甲苯二异氰酸酯、二苯基甲烷二 异氰酸酯、二环己基甲烷二异氰酸酯、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降冰片 烷二异氰酸酯,这些可单独或组合2种以上使用。
[高分子多元醇]
对于用于得到聚氨酯-脲树脂而使用的高分子多元醇,考虑到耐 热性、溶解性、干燥性以及密合性等而适当决定,通常优选使数均分 子量为500个以上5000个以下,优选为1000个以上3000个以下。
若分子量小于500,则耐热性或印刷适应性有变差的倾向,若分 子量超过5000,则密合性有降低的倾向。
作为高分子多元醇,例如可列举出:聚酯多元醇、聚醚多元醇、 聚碳酸酯多元醇、聚己内酰胺多元醇以及聚烯烃多元醇。这些高分子 多元醇可单独使用,也可并用2种以上。在本实施方式中,从耐热性、 柔软性、耐醇以及耐水性的观点来看,至少必须使用聚碳酸酯多元醇、 聚己内酰胺多元醇。
[胺系扩链剂]
作为用于得到聚氨酯-脲树脂而使用的胺系扩链剂,可列举出: 1分子中具有2个胺基的脂肪族二胺、脂环型二胺、杂环二胺等。其 中,优选为1分子中具有1个以上的羟基的二胺。其中,优选为1 分子中具有1至4个羟基的烷醇胺,只要无损于本实施方式,也可以 并用含有羟基的二胺与不含羟基的二胺。
作为胺系扩链剂,例如可列举出:乙二胺、丙二胺、三亚甲基 二胺、丁二胺、己二胺、异佛尔酮二胺、1,3-亚环己基二胺、4,4’-二 氨基二苯基甲烷、甲苯二胺、亚苯基二胺、二甲苯二胺、哌嗪、1,4- 二氨基哌嗪、2-羟乙基乙二胺、2-羟乙基丙二胺、N,N’-二-2-羟乙基 乙二胺、N,N’-二-2-羟乙基丙二胺、2-羟丙基乙二胺、N,N’-二-2-羟丙 基乙二胺、2-羟基丙二胺等。
对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聚氨酯-脲树脂,其高分子二醇的一部 分可由低分子多元醇类取代,例如用以制造高分子二醇的各种低分子 多元醇,此时的低分子二醇的用量为20质量%以下,优选为10质量 %以下。
若低分子多元醇类的用量超过20质量%,则对于基材10的密合 性降低,转印灵敏度也降低。
作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多异氰酸酯,若其为分子中具有2个 以上异氰酸酯基的化合物,则可适当使用。作为多异氰酸酯,例如可 列举出:甲苯二异氰酸酯等芳香族多异氰酸酯、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 等脂环型多异氰酸酯、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等脂肪族多异氰酸酯、这 些物质的加合物、缩二脲体、异氰脲酸酯体等改性多异氰酸酯等。
特别地,从转印灵敏度、密合性的观点来看,本实施方式所涉 及的多异氰酸酯优选为由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甲苯二异氰酸酯、 二甲苯二异氰酸酯构成的多异氰酸酯。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多异氰酸酯,可以使用市售品,例如可列 举出タケネートD-101E、D-103H、D-103M-2、D-268、D-110N、D-268、 D-204(以上为“三井化学社”制)、バーノックD-750、D-800、 DN-950(DIC株式会社制)、コロネート2030、2031、2037、2071、 コロネートL、HX、HK、HL(“東ソー社”制)等。
底漆层20的干燥后的涂布量并不一概而论,但优选为0.03g/m2以上0.25g/m2以下的范围内。
当底漆层20的干燥后的涂布量小于0.03g/m2时,不仅无法提 高转印灵敏度,而且也无法充分确保密合性。
另一方面,当底漆层20的干燥后的涂布量超过0.25g/m2时, 热敏转印记录介质1自身的灵敏度不变,印刷浓度达到饱和。因此, 从成本方面的观点来看优选为0.25g/m2以下。
(染料层40)
染料层40(例如)是这样形成的:将热转移性染料、粘合剂树脂、 溶剂等混合而制备染料层40形成用的涂布液,并且进行涂布、干燥。 染料层40的干燥后的涂布量为1.0g/m2左右是适当的。予以说明的是, 染料层40可以由1种颜色的单一层构成,或者在同一基材10的同一 面上依次重复形成含有色调不同的染料的多个层。
染料层40中所含的热转移性染料只要是通过热而熔融、扩散或升 华转移的染料就可以使用,没有特别的限定。
作为该热转移性染料的颜色成分,例如有青色成分、品红色成分、 黄色成分以及黑色成分(CMYK)。
作为青色成分,例如可以列举:C.I.分散蓝354、C.I.溶剂蓝63、 C.I.溶剂蓝36、或C.I.分散蓝24等。
另外,作为品红色成分,例如可以列举:C.I.分散红60、C.I.分散 紫26、C.I.溶剂红27、或C.I.溶剂红19等。
此外,作为黄色成分,例如可以列举:溶剂黄56、16、30、93、 33,分散黄201、231、33等。
作为黑色染料,例如可以列举:碳黑(颜料黑7)或墨汁等。另 外,黑色成分也可以将上述各染料(青色成分、品红色成分以及黄色 成分)组合而调色。
作为染料层40中所含的粘合剂树脂,例如可使用乙基纤维素、 羟乙基纤维素、乙基羟基纤维素、羟丙基纤维素、甲基纤维素、乙酸 纤维素等纤维素系树脂,或者聚乙烯醇、聚醋酸乙烯酯、聚乙烯醇缩 丁醛、聚乙烯醇缩醛、聚乙烯吡咯烷酮、聚丙烯酰胺等乙烯系树脂, 或者聚酯树脂、苯乙烯-丙烯腈共聚树脂、苯氧基树脂等。然而,染 料层40中所含的粘合剂树脂并没有特别的限定。
在此,以质量比为基准,染料层40的染料与粘合剂的掺合比率 (染料/粘合剂)优选在10/100至300/100的范围内。
这是因为,若染料层40的染料与粘合剂的掺合比率小于10/100, 则染料过少而使显色灵敏度不足,从而无法得到良好的热转印图像。
另外,若染料层40的染料与粘合剂的掺合比率超过300/100, 则染料对于粘合剂的溶解性将极度降低,因而在形成热敏转印记录介 质1时保存稳定性变差,染料容易析出。
另外,在无损于性能的范围内,染料层40也可以含有(例如) 异氰酸酯化合物、硅烷偶联剂、分散剂、粘度调节剂、稳定剂等添加 剂。
(耐热滑性层50)
耐热滑性层50(例如)是这样形成的:将粘合剂树脂、赋予脱模 性或润滑性的功能性添加剂、填料、固化剂、溶剂等进行配合从而制 备耐热滑性层形成用的涂布液,并进行涂布、干燥。该耐热滑性层50 的干燥后的涂布量在0.1g/m2以上2.0g/m2以下的范围内是适当的。
作为耐热滑性层50中所含的粘合剂树脂,例如可以列举:聚乙烯 醇缩丁醛树脂、聚乙烯醇缩乙酰乙醛树脂、聚酯树脂、氯乙烯-醋酸乙 烯酯共聚物、聚醚树脂、聚丁二烯树脂、丙烯酸多元醇、聚氨酯丙烯 酸酯、聚酯丙烯酸酯、聚醚丙烯酸酯、环氧丙烯酸酯、硝基纤维素树 脂、醋酸纤维素树脂、聚酰胺树脂、聚酰亚胺树脂、聚酰胺酰亚胺树 脂、聚碳酸酯树脂等。
另外,作为耐热滑性层50中所含的功能性添加剂,例如可以列举: 动物类蜡、植物类蜡等天然蜡,合成烃类蜡、脂肪族醇和酸类蜡、脂 肪酸酯和甘油类蜡、合成酮类蜡、胺及酰胺类蜡、氯代烃类蜡、α-烯烃 类蜡等合成蜡,硬脂酸丁酯、油酸乙酯等高级脂肪酸酯,硬脂酸钠、 硬脂酸锌、硬脂酸钙、硬脂酸钾、硬脂酸镁等高级脂肪酸金属盐,长 链烷基磷酸酯、聚氧化烯烷基芳基醚磷酸酯或者聚氧化烯烷基醚磷酸 酯等磷酸酯等表面活性剂,等等。
另外,作为耐热滑性层50中所含的填料,例如可以列举:滑石、 二氧化硅、氧化镁、氧化锌、碳酸钙、碳酸镁、高岭土、粘土、有机 硅粒子、聚乙烯树脂粒子、聚丙烯树脂粒子、聚苯乙烯树脂粒子、聚 甲基丙烯酸甲酯树脂粒子、聚氨酯树脂粒子等。
另外,作为耐热滑性层50中所含的固化剂,例如可以列举:甲 苯二异氰酸酯、三苯基甲烷三异氰酸酯、四甲基二甲苯二异氰酸酯等 异氰酸酯类、及其衍生物,但没有特别限定。
(作用效果)
(1)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1被构成为:在基材 10的一个面上依次具备底漆层20、内涂层30、染料层40,在基材10 的另一个面上具备耐热滑性层50,底漆层20含有聚碳酸酯、以及具 有聚己内酰胺骨架的聚氨酯-脲树脂,此外,内涂层30含有聚酯与丙 烯酸类的共聚物(聚酯-丙烯酸类共聚物)、以及聚乙烯吡咯烷酮。 该聚酯-丙烯酸类共聚物为侧链上具有磺酸基的聚酯与具有缩水甘油 基及羧基中的至少一者的丙烯酸类的共聚物。
通过该构成,即使在使用形成有水型接收层的热转印图像接收 片(水型热转印图像接收片)时,也可以抑制异常转印的发生,且在 不增加染料层40中所使用的染料量的情况下,能够使高速印刷时的 转印灵敏度提高。
(2)底漆层20优选为含有聚碳酸酯、多异氰酸酯、以及具有 聚己内酰胺骨架的聚氨酯-脲树脂。
通过该构成,即使在高温高湿环境下保存后,也可以抑制异常 转印的发生,且能够在不增加染料层40中所使用的染料量的情况下 提高高速印刷时的转印灵敏度。
(3)底漆层20中所含的多异氰酸酯优选为选自由二苯基甲烷 二异氰酸酯、甲苯二异氰酸酯、二甲苯二异氰酸酯所构成的组中的至 少一种。
通过该构成,基材10、底漆层、内涂层30以及染料层40的密 合性提高,并且底漆层20与内涂层30的膜凝聚力提高,因而能够更 有效地提高转印灵敏度。
(4)另外,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1中,使 底漆层20中所含的聚氨酯-脲树脂的羟基值为10mgKOH/g以上30 mgKOH/g以下。
通过该构成,由于底漆层20与内涂层30的膜凝聚力提高,因 而能够更有效地提高转印灵敏度。
(5)此外,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1中,内 涂层30中所含的聚酯-丙烯酸类共聚物与聚乙烯吡咯烷酮的组成比 以质量比计在70:30至20:80的范围内。
通过该构成,能够进一步提高高速印刷时的印刷浓度,且能够 抑制异常转印的发生。
(6)另外,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1中,将 内涂层用涂布液涂布在底漆层20上,使其干燥而形成内涂层30,并 使该内涂层30的干燥后的涂布量在0.03g/m2以上0.35g/m2以下的 范围内。
(7)此外,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1中,将 底漆层用涂布液涂布在基材10上,使其干燥而形成底漆层20,并使 该底漆层20的干燥后的涂布量在0.03g/m2以上0.25g/m2以下的范 围内。
通过该构成,能够提高基材10或染料层40与底漆层20及内涂 层30的密合性,并且即使是高速印刷时也可维持充分的印刷浓度。 另外,能够防止热敏转印记录介质的制造成本的上涨。
(底漆层用涂布液)
在此,对于用于形成上述底漆层20的底漆层用涂布液,进行以 下说明。
本实施方式中所用的底漆层用涂布液含有聚碳酸酯、以及具有 聚己内酰胺骨架的聚氨酯-脲树脂。
特别地,除了聚碳酸酯、以及具有聚己内酰胺骨架的聚氨酯-脲 树脂以外,底漆层用涂布液优选还含有多异氰酸酯。该底漆层用涂布 液中的多异氰酸酯优选为选自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甲苯二异氰酸 酯以及二甲苯二异氰酸酯。
另外,在该底漆层用涂布液中,聚氨酯-脲树脂的羟基值优选为 10mgKOH/g以上30mgKOH/g以下。
(内涂层用涂布液)
对于用于形成上述内涂层30的内涂层用涂布液,进行以下说明。
本实施方式中所用的内涂层用塗布液含有聚酯与丙烯酸类的共 聚物(聚酯-丙烯酸类共聚物)、以及聚乙烯吡咯烷酮。该聚酯-丙烯 酸类共聚物为侧链具有磺酸基的聚酯与具有缩水甘油基及羧基中的 至少一者的丙烯酸类的共聚物。
另外,优选的是,在该内涂层用涂布液中,聚酯-丙烯酸类共聚 物与聚乙烯吡咯烷酮的组成比以质量比计在70:30至20:80的范围 内。
热敏转印记录介质1若具备使用底漆层用塗布液形成的底漆层 20、以及使用内涂层用塗布液形成的内涂层30,则即使是在使用形 成有水型接收层的热转印图像接收片来形成图像时,也能够抑制异常 转印的发生,且能够在不增加染料层40中所使用的染料量的情况下 提高高速印刷时的转印灵敏度。特别地,当底漆层20含有多异氰酸 酯时,即使在高温高湿环境保存后,也能够抑制异常转印的发生,且 能够在不增加染料层40中所使用的染料量的情况下提高高速印刷时 的转印灵敏度。
(制造方法)
上述的耐热滑性层50、以及底漆层20、内涂层30、染料层50均 可以通过用通用的涂布方法依次层叠的方式进行涂布、并干燥而形成。 作为各层的涂布方法,例如可以列举凹版涂敷法、丝网印刷法、喷涂 法、逆转辊涂布法。
实施例
以下,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各实施例以及与其对照的各比较例中使 用的材料。予以说明的是,只要没有特殊说明,文中“份”以质量基准计。 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以下的实施例。
[带有耐热滑性层的基材10的制作]
作为基材10,使用4.5μ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在其一个 面上利用凹版涂敷法以干燥后的涂布量成为1.0g/m2的方式涂布下述组 成的耐热滑性层用涂布液,在100℃下干燥1分钟。其后,在40℃环 境下老化1周,由此得到带有耐热滑性层的基材10。
[耐热滑性层用涂布液]
Figure BDA0001772246970000181
[含磺酸基的聚酯/含缩水甘油基的丙烯酸类共聚物的制作方法]
在备有蒸馏管、氮气导入管、温度计、搅拌机的四口烧瓶中加入 对苯二甲酸二甲酯854份、间苯二甲酸-5-磺酸钠355份、乙二醇186 份、二乙二醇742份、以及作为反应催化剂的醋酸锌1份。
接着,将这些物质经2小时从130℃升温至170℃,添加1份三氧 化锑之后,经2小时从170℃升温至200℃,进行酯化反应。其后,缓 慢地升温、减压,最终在反应温度为250℃、真空度为1mmHg以下的 条件下进行1~2小时缩聚反应,得到聚酯。将得到的聚酯溶解于纯水, 接着,加入作为含缩水甘油基的丙烯酸类单体的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 酯使得以聚酯的质量比计成为30:70,进一步加入作为聚合引发剂的 过硫酸钾,制作了单体乳化液。
接着,在带有冷却管的反应容器中装入纯水和单体乳化液,吹入 20分钟氮气以进行充分脱氧。其后,将纯水和单体乳化液经1小时缓 慢地升温,一边维持在75℃以上85℃以下的温度,一边反应3小时, 得到了含磺酸基的聚酯/含缩水甘油基的丙烯酸类共聚物。
[聚氨酯-脲树脂的制作方法]
向具备蒸馏管、氮气导入管、温度计及搅拌器的四口烧瓶中装入 1,6-己二醇与碳酸二乙酯进行脱醇反应而得的数均分子量为2000的 聚碳酸酯二醇656份、使ε-己内酯与1,4-丁二醇进行开环加成反应而 得的数均分子量为1000的2官能聚己内酯二醇300份,将这些物质 搅拌的同时进行氮气鼓泡,在190℃下进行24小时酯交换,得到了 常温下为液体的多元醇。多元醇的羟基含量由依照JIS K 1557的方法 来测定,结果为58mgKOH/g。
接着,向具备蒸馏管、氮气导入管、温度计及搅拌器的四口烧瓶 中装入多元醇243份、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46.5份,在氮气气流下, 在85℃下反应6小时,从而得到了氨基甲酸酯预聚物。然后,添加 乙酸乙酯350份,降温至40℃。接着,添加异丙醇350份、异佛尔 酮二胺8.35份、二-正丁基胺0.176份以及2-氨基-2-羟甲基-1,3-丙二 醇1.30份,在搅拌下在40℃下反应5小时,得到了聚碳酸酯以及具 有聚己内酰胺骨架的聚氨酯-脲树脂(A-1)。
此时的羟基值为10mgKOH/g。
以同样的方法,装入多元醇247.6份、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42.6 份,在氮气气流下,在85℃下反应6小时,从而得到了氨基甲酸酯 预聚物。然后,添加乙酸乙酯350份,降温至40℃。接着,添加异 丙醇350份、异佛尔酮二胺5.96份、以及2-氨基-2-羟甲基-1,3-丙二醇3.24份,在搅拌下在40℃下反应5小时,得到了聚碳酸酯以及具 有聚己内酰胺骨架的聚氨酯-脲树脂(A-2)。
此时的羟基值为30mgKOH/g。
以同样的方法,装入多元醇247份、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42.5 份,在氮气气流下,在85℃下反应6小时,从而得到了氨基甲酸酯 预聚物。然后,添加乙酸乙酯350份,降温至40℃。接着,添加异 丙醇350份、异佛尔酮二胺8.35份、二-正丁基胺0.18份、以及2- 氨基-2-羟甲基-1,3-丙二醇1.30份,在搅拌下在40℃下反应5小时, 得到了聚碳酸酯以及具有聚己内酰胺骨架的聚氨酯-脲树脂(A-3)。
此时的羟基值为5mgKOH/g。
以同样的方法,装入多元醇247.6份、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42.6 份,在氮气气流下,在85℃下反应6小时,从而得到了氨基甲酸酯 预聚物。然后,添加乙酸乙酯350份,降温至40℃。接着,添加异 丙醇350份、异佛尔酮二胺5.96份、以及2-氨基-2-羟甲基-1,3-丙二醇4.10份,在搅拌下在40℃下反应5小时,得到了聚碳酸酯以及具 有聚己内酰胺骨架的聚氨酯-脲树脂(A-4)。
此时的羟基值为40mgKOH/g。
向具备蒸馏管、氮气导入管、温度计及搅拌器的四口烧瓶中装入 己二酸与3-甲基-1,5-戊二醇的缩聚物(羟基值56.1mgKOH/g)245 份、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46.5份,在氮气气流下,在85℃下反应6 小时,从而得到了氨基甲酸酯预聚物。然后,添加乙酸乙酯350份, 降温至40℃。接着,添加异丙醇350份、异佛尔酮二胺5.96份、2- 氨基-2-羟甲基-1,3-丙二醇4.24份,在搅拌下在40℃下反应5小时, 得到了不具有聚己内酰胺骨架的聚氨酯-脲树脂(A-5)。
此时的羟基值为10mgKOH/g。
<第1实施例>
首先,对于第1实施例进行说明。
(实施例1)
在带有耐热滑性层的基材10的没有涂布耐热滑性层的那一面上, 利用凹版涂布法以干燥后的涂布量成为0.10g/m2的方式涂布下述组成 的底漆层用涂布液-1,在100℃下干燥2分钟,由此形成了底漆层20。
接着利用凹版涂布法以干燥后的涂布量成为0.20g/m2的方式涂布 下述组成的内涂层用涂布液-1,在100℃下干燥2分钟,由此形成了内 涂层30。
进一步,在该内涂层30上,利用凹版涂布法以干燥后的涂布量 成为0.70g/m2的方式涂布下述组成的染料层用涂布液-1,在90℃下干 燥1分钟,由此形成了染料层40。
如此地,得到了实施例1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
[底漆层用涂布液-1]
Figure BDA0001772246970000211
[内涂层用涂布液-1]
Figure BDA0001772246970000212
[染料层用涂布液-1]
Figure BDA0001772246970000213
(实施例2)
在实施例1所制作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中,将内涂层30设为下述 组成的内涂层用涂布液-2,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了实施例 2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
[内涂层用涂布液-2]
Figure BDA0001772246970000221
(实施例3)
在实施例1所制作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中,将内涂层30设为下述 组成的内涂层用涂布液-3,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了实施例 3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
[内涂层用涂布液-3]
Figure BDA0001772246970000222
(实施例4)
在实施例1所制作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中,将内涂层30设为下述 组成的内涂层用涂布液-4,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了实施例 4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
[内涂层用涂布液-4]
Figure BDA0001772246970000223
(实施例5)
在实施例1所制作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中,将底漆层用涂布液设 为下述组成的底漆层用涂布液-2,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了 实施例5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
[底漆层用涂布液-2]
Figure BDA0001772246970000231
(实施例6)
在实施例1所制作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中,以底漆层20在干燥后 的涂布量成为0.03g/m2的方式涂布底漆层用涂布液并进行干燥,除此 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了实施例6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
(实施例7)
在实施例1所制作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中,以底漆层20在干燥后 的涂布量成为0.25g/m2的方式涂布底漆层用涂布液并进行干燥,除此 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了实施例7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
(实施例8)
在实施例1所制作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中,以内涂层30在干燥后 的涂布量成为0.03g/m2的方式涂布内涂层用涂布液并进行干燥,除此 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了实施例8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
(实施例9)
在实施例1所制作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中,以内涂层30在干燥后 的涂布量成为0.35g/m2的方式涂布内涂层用涂布液并进行干燥,除此 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了实施例9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
(比较例1)
在带有耐热滑性层的基材10的没有涂布耐热滑性层的那一面上 未形成底漆层20及内涂层30,并且利用凹版涂布法以干燥后的涂布量 成为0.7g/m2的方式涂布与实施例1同样的染料层用涂布液并进行干 燥,由此形成染料层40。这样,得到了比较例1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
(比较例2)
在实施例1所制作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中,不形成底漆层20,除 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了比较例2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
(比较例3)
在实施例1所制作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中,不形成内涂层30,除 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了比较例3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
(比较例4)
将底漆层20设为下述组成的底漆层用涂布液-3,除此之外,与 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了比较例4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
[底漆层用涂布液-3]
Figure BDA0001772246970000241
(比较例5)
将底漆层20设为下述组成的底漆层用涂布液-4,除此之外,与 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了比较例5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
[底漆层用涂布液-4]
Figure BDA0001772246970000242
(比较例6)
将底漆层20设为下述组成的底漆层用涂布液-5(不具有己内酰 胺骨架的聚氨酯-脲树脂),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了比 较例6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
[底漆层用涂布液-5]
Figure BDA0001772246970000243
(比较例7)
将内涂层30设为下述组成的内涂层用涂布液-5,除此之外,与 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了比较例7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
[内涂层用涂布液-5]
Figure BDA0001772246970000251
(比较例8)
将内涂层30设为下述组成的内涂层30用涂布液-6,除此之外, 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了比较例8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
[内涂层用涂布液-6]
Figure BDA0001772246970000252
(比较例9)
将内涂层30设为下述组成的内涂层用涂布液-7,除此之外,与 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了比较例9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
[内涂层用涂布液-7]
·聚乙烯吡咯烷酮(K值60) :5.00份
·纯水 :57.0份
·异丙醇 :38.0份
(比较例10)
在实施例1所制作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中,将内涂层30设为下 述组成的内涂层用涂布液-8,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了比 较例10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
[内涂层用涂布液-8]
·含有磺酸基的聚酯树脂 :10.0份
·纯水 :45.0份
·异丙醇 :45.0份
(比较例11)
在实施例1所制作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中,将内涂层30设为下 述组成的内涂层用涂布液-9,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了比 较例11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
[内涂层用涂布液-9]
·含有缩水甘油基的丙烯酸类树脂 :10.0份
·纯水 :45.0份
·异丙醇 :45.0份
(比较例12)
将内涂层30设为下述组成的内涂层用涂布液-10,除此之外, 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了比较例12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
[内涂层用涂布液-10]
·含磺酸基的聚酯/含缩水甘油基的丙烯酸类共聚物(30: 70) :5.00份
·纯水 :57.0份
·异丙醇 :38.0份
(比较例13)
在实施例1所制作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中,将内涂层30设为下 述组成的内涂层用涂布液-11,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了 比较例13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
[内涂层用涂布液-11]
Figure BDA0001772246970000261
(比较例14)
在实施例1所制作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中,以底漆层20在干燥后 的涂布量成为0.01g/m2的方式涂布底漆层用涂布液并进行干燥,除此 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了比较例14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
(比较例15)
在实施例1所制作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中,以底漆层20在干燥后 的涂布量成为0.30g/m2的方式涂布底漆层用涂布液并进行干燥,除此 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了比较例15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
(比较例16)
在实施例1所制作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中,以内涂层30在干燥后 的涂布量成为0.01g/m2的方式涂布内涂层用涂布液并进行干燥,除此 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了比较例16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
(比较例17)
在实施例1所制作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中,以内涂层30在干燥后 的涂布量成为0.40g/m2的方式涂布内涂层用涂布液并进行干燥,除此 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了比较例17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
<被转印体的制作>
(1)溶剂型热转印图像接收片的制作
作为基材10,使用188μm的白色发泡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 在其一个面上利用凹版涂布法以干燥后的涂布量成为5.0g/m2的方式 涂布下述组成的图像接收层用涂布液并进行干燥。这样,制作了热敏 转印用的被转印体。
[图像接收层用涂布液]
Figure BDA0001772246970000271
(2)水型热转印图像接收片的制作
[图像接收纸基材的准备]
作为图像接收纸基材,使用了厚度为180g/m2的铜版纸。
[中空粒子层的形成]
在图像接收纸基材上,利用凹版涂布法以干燥后的涂布量成为 10g/m2的方式涂布下述组成的中空粒子层涂布液并进行干燥,然后在 40℃环境下老化1周,由此得到了带有中空粒子层的图像接收纸。
[中空粒子层涂布液]
Figure BDA0001772246970000281
[接收层的形成]
在绝热层上,利用凹版涂布法以干燥后的涂布量成为4g/m2的方 式涂布下述组成的接收层涂布液并进行干燥,然后在40℃环境下老化 1周,由此得到了接收层。
[接收层涂布液]
Figure BDA0001772246970000282
<印刷评价>
使用实施例1~9、比较例1~17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采用热模拟 器进行实地印刷,评价最高反射浓度。将其结果示于表1。予以说明的 是,最高反射浓度为用X-Rite 528测定的值。
予以说明的是,印刷条件如下所述。
·印刷环境:23℃50%RH
·施加电压:29V
·线周期:0.9msec
·印刷密度:主扫描300dpi副扫描300dpi
<异常转印评价>
关于实施例1~9、比较例1~17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使用在常 温下进行了养护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和被转印体,在40℃90%环境 下采用热模拟器进行实地印刷,评价有无异常转印。将其结果示于表 1。
异常转印的评价按照以下的基准进行。○以上为实用上没有问 题的水平。
·◎:没有观察到对被转印体的异常转印
·○:仅稍微地观察到对被转印体的异常转印
·△:部分地观察到对被转印体的异常转印
·×:整体地观察到对被转印体的异常转印
Figure BDA0001772246970000301
由表1所示的结果可知:与不设置底漆层20的比较例1、比较例 2、或者在底漆层20中使用了聚碳酸酯以及不具有聚己内酰胺骨架的 聚氨酯-脲树脂(A-5)的比较例6相比,在底漆层20中使用了聚碳 酸酯以及具有聚己内酰胺骨架的聚氨酯-脲树脂、并且在内涂层30中 使用了聚酯-丙烯酸类共聚物以及聚乙烯吡咯烷酮的实施例1至5的 转印灵敏度提高,即使在使用水型热转印图像接收片时也不发生异常 转印。
另外,可知:与不设置内涂层30的比较例1、仅使用了含磺酸基 的聚酯的比较例10、以及简单地将含磺酸基的聚酯与含缩水甘油基的 丙烯酸类混合的比较例13相比,在内涂层30中使用了含磺酸基的聚 酯与含缩水甘油基的丙烯酸类的共聚物的比较例12的在高速印刷时的 转印灵敏度较高。
此外,将在聚酯-丙烯酸类共聚物中混合有聚乙烯吡咯烷酮的实施 例1与只使用了聚乙烯吡咯烷酮的比较例9、或者只使用了聚酯-丙烯 酸类共聚物的比较例12相比较,可以确认:通过混合聚乙烯吡咯烷酮, 提高了最高反射浓度。因此可知:若在聚酯-丙烯酸类共聚物中混合聚 乙烯吡咯烷酮,则转印灵敏度进一步提高。
另外,若聚乙烯吡咯烷酮相对于聚酯-丙烯酸类共聚物的比例增 加,则转印灵敏度可见有降低的倾向(参照实施例1、3、4以及比较 例7、8)。此外,若聚乙烯吡咯烷酮的比例减少,则密合性可见有降 低的倾向。由这种倾向可知,聚酯-丙烯酸类共聚物与聚乙烯吡咯烷酮 的优选的混合比率以质量比计在70:30至20:80的范围内。
另外,将在底漆层20中所用的聚氨酯-脲树脂的羟基值为10mg 的实施例1或者羟基值为30mg的实施例5与羟基值为40mgKOH/g 的比较例5相比较,则可看到转印灵敏度及密合性有降低的倾向。进 一步地,若将羟基值为10mg的实施例1与羟基值为5mg的比较例 4相比较,则可看到虽然密合性为同等程度,但转印灵敏度不同。从 上述情况可知,聚氨酯-脲树脂的羟基值优选为小于40mgKOH/g,进 一步从转印灵敏度的观点来看,更优选在10mgKOH/g以上30 mgKOH/g以下的范围内。
此外,在实施例6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中,由于底漆层20的涂布 量为0.03g/m2,因而与实施例1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相比,可确认: 转印灵敏度及密合性只是稍微地降低。但是,为在实际使用上没有问 题的水平。
另一方面,在比较例14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中,由于底漆层20 的涂布量为0.01g/m2,因而与实施例1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相比,可 确认:转印灵敏度并未提高,并且密合性降低。另外,也确认到了异 常转印。
另外,将实施例7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同样与实施例1的热敏转 印记录介质相比较,则可知:虽然底漆层20的涂布量为0.25g/m2,但 是转印灵敏度及密合性几乎相同。
此外,将比较例15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同样与实施例1的热敏转 印记录介质相比较,则虽然底漆层20的涂布量为0.30g/m2,但是转印 灵敏度及密合性达到饱和,因而从成本观点来看是不优选的。
另外,在实施例8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中,由于内涂层30的涂布 量为0.03g/m2,因而与实施例1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相比,可确认: 转印灵敏度只是稍微地降低。但是,为在实际使用上没有问题的水平。
另一方面,在比较例16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中,由于内涂层30 的涂布量为0.01g/m2,因而与实施例1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相比,可 确认转印灵敏度及密合性降低。另外,也确认到了异常转印。
另外,将实施例9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同样与实施例1的热敏转 印记录介质相比较,则可知:虽然内涂层30的涂布量为0.35g/m2,但 是转印灵敏度及密合性几乎相同。
另一方面,将比较例17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同样与实施例1的热 敏转印记录介质相比较,则虽然内涂层30的涂布量为0.40g/m2,但是 转印灵敏度及密合性达到饱和,因而从成本观点来看是不优选的。
<第2实施例>
接下来,对于第2实施例进行说明。
(实施例1)
在带有耐热滑性层的基材10的没有涂布耐热滑性层的那一面上, 利用凹版涂布法以干燥后的涂布量成为0.10g/m2的方式涂布下述组成 的底漆层用涂布液-1,在100℃下干燥2分钟,由此形成了底漆层20。
接着利用凹版涂布法以干燥后的涂布量成为0.20g/m2的方式涂布 下述组成的内涂层用涂布液-1,在100℃下干燥2分钟,由此形成了内 涂层30。
进一步,在该内涂层30上,利用凹版涂布法以干燥后的涂布量 成为0.70g/m2的方式涂布下述组成的染料层用涂布液-1,在90℃下干 燥1分钟,由此形成了染料层40。
如此地,得到了实施例1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
[底漆层用涂布液-1]
Figure BDA0001772246970000331
[内涂层用涂布液-1]
Figure BDA0001772246970000332
[染料层用涂布液-1]
Figure BDA0001772246970000333
(实施例2)
在实施例1所制作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中,将底漆层20设为下述 组成的底漆层用涂布液-2,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了实施例 2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
[底漆层用涂布液-2]
Figure BDA0001772246970000341
(实施例3)
在实施例1所制作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中,将底漆层20设为下述 组成的底漆层用涂布液-3,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了实施例 3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
[底漆层用涂布液-3]
Figure BDA0001772246970000342
(实施例4)
在实施例1所制作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中,将内涂层30设为下述 组成的内涂层用涂布液-2,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了实施例 4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
[内涂层用涂布液-2]
Figure BDA0001772246970000343
·纯水 :57.0份
·异丙醇 :38.0份
(实施例5)
在实施例1所制作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中,将内涂层30设为下述 组成的内涂层用涂布液-3,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了实施例 5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
[内涂层用涂布液-3]
Figure RE-GDA0001772247030000011
(实施例6)
在实施例1所制作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中,将内涂层30设为下述 组成的内涂层用涂布液-4,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了实施例 6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
[内涂层用涂布液-4]
Figure RE-GDA0001772247030000012
(实施例7)
在实施例1所制作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中,以底漆层20在干燥后 的涂布量成为0.03g/m2的方式涂布底漆层用涂布液并进行干燥,除此 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了实施例7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
(实施例8)
在实施例1所制作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中,以底漆层20在干燥后 的涂布量成为0.25g/m2的方式涂布底漆层用涂布液并进行干燥,除此 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了实施例8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
(实施例9)
在实施例1所制作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中,以内涂层30在干燥后 的涂布量成为0.03g/m2的方式涂布内涂层用涂布液并进行干燥,除此 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了实施例9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
(实施例10)
在实施例1所制作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中,以内涂层30在干燥后 的涂布量成为0.35g/m2的方式涂布内涂层用涂布液并进行干燥,除此 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了实施例10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
(比较例1)
在带有耐热滑性层的基材10的没有涂布耐热滑性层的那一面上 未形成底漆层20及内涂层30,并且利用凹版涂布法以干燥后的涂布量 成为0.7g/m2的方式涂布与实施例1同样的染料层用涂布液并进行干 燥,由此形成染料层40。这样,得到了比较例1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
(比较例2)
在实施例1所制作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中,不形成底漆层20,除 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了比较例2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
(比较例3)
将底漆层20设为下述组成的底漆层用涂布液-4,除此之外,与 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了比较例3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
[底漆层用涂布液-4]
Figure RE-GDA0001772247030000021
(比较例4)
将底漆层20设为下述组成的底漆层用涂布液-5,除此之外,与 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了比较例4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
[底漆层用涂布液-5]
·聚氨酯-脲树脂 :5.00份
Figure BDA0001772246970000371
(比较例5)
将底漆层20设为下述组成的底漆层用涂布液-6,除此之外,与 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了比较例5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
[底漆层用涂布液-6]
Figure BDA0001772246970000372
(比较例6)
在实施例1所制作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中,不形成内涂层30,除 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了比较例6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
(比较例7)
将内涂层30设为下述组成的内涂层用涂布液-5,除此之外,与 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了比较例7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
[内涂层用涂布液-5]
Figure BDA0001772246970000373
(比较例8)
将内涂层30设为下述组成的内涂层用涂布液-6,除此之外,与 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了比较例8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
[内涂层用涂布液-6]
Figure BDA0001772246970000381
(比较例9)
将内涂层30设为下述组成的内涂层30用涂布液-7,除此之外, 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了比较例9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
[内涂层用涂布液-7]
·聚乙烯吡咯烷酮(K值60) :5.00份
·纯水 :57.0份
·异丙醇 :38.0份
(比较例10)
在实施例1所制作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中,将内涂层30设为下 述组成的内涂层用涂布液-8,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了比 较例10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
[内涂层30用涂布液-8]
·含有磺酸基的聚酯树脂 :10.0份
·纯水 :45.0份
·异丙醇 :45.0份
(比较例11)
在实施例1所制作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中,将内涂层30设为下 述组成的内涂层用涂布液-9,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了比 较例11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
[内涂层用涂布液-9]
·含有缩水甘油基的丙烯酸类树脂 :10.0份
·纯水 :45.0份
·异丙醇 :45.0份
(比较例12)
将内涂层30设为下述组成的内涂层30用涂布液-10,除此之外, 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了比较例12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
[内涂层用涂布液-10]
·含磺酸基的聚酯/含缩水甘油基的丙烯酸类共聚物(30: 70) :5.00份
·纯水 :57.0份
·异丙醇 :38.0份
(比较例13)
在实施例1所制作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中,将内涂层30设为下 述组成的内涂层用涂布液-11,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了 比较例13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
[内涂层用涂布液-11]
Figure BDA0001772246970000391
(比较例14)
在实施例1所制作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中,以底漆层20在干燥后 的涂布量成为0.01g/m2的方式涂布底漆层用涂布液并进行干燥,除此 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了比较例14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
(比较例15)
在实施例1所制作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中,以底漆层20在干燥后 的涂布量成为0.30g/m2的方式涂布底漆层用涂布液并进行干燥,除此 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了比较例15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
(比较例16)
在实施例1所制作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中,以内涂层30在干燥后 的涂布量成为0.01g/m2的方式涂布内涂层用涂布液并进行干燥,除此 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了比较例16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
(比较例17)
在实施例1所制作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中,以内涂层30在干燥后 的涂布量成为0.40g/m2的方式涂布内涂层用涂布液并进行干燥,除此 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了比较例17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
[被转印体的制作]
如下制作了水型热转印图像接收片。
[图像接收纸基材的准备]
作为图像接收纸基材,使用了厚度为180g/m2的铜版纸。
[中空粒子层的形成]
在图像接收纸基材上,利用凹版涂布法以干燥后的涂布量成为 10g/m2的方式涂布下述组成的中空粒子层涂布液并进行干燥,然后在 40℃环境下老化1周,由此得到了带有中空粒子层的图像接收纸。
[中空粒子层涂布液]
Figure BDA0001772246970000401
[接收层的形成]
在绝热层上,利用凹版涂布法以干燥后的涂布量成为4g/m2的方 式涂布下述组成的接收层涂布液并进行干燥,然后在40℃环境下老化 1周,由此得到了接收层。
[接收层涂布液]
·氯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树脂分散物 :80份
(例如ビニブラン900,“日信化学工業(株)”制)
·聚醚改性有机硅 :10份
(例如KF615A,“信越化学工業(株)”制)
·水 :400份
[印刷评价]
使用实施例1~10、比较例1~17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采用热模 拟器进行实地印刷,评价最高反射浓度。将其结果示于表2。予以说明 的是,最高反射浓度为用X-Rite 528测定的值。
予以说明的是,印刷条件如下所述。
·印刷环境:23℃50%RH
·施加电压:29V
·线周期:0.9msec
·印刷密度:主扫描300dpi副扫描300dpi
[异常转印评价]
关于实施例1~10、比较例1~17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使用在常 温下保存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和在40℃90%环境下保存168小时 后再在常温下进一步保存24小时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以及被转印 体,在40℃85%环境下采用热模拟器进行实地印刷,评价有无异常 转印。将其结果示于表2。
异常转印的评价按照以下的基准进行。○以上为实用上没有问 题的水平。
·◎:没有观察到对被转印体的异常转印
·○:仅稍微地观察到对被转印体的异常转印
·△:部分地观察到对被转印体的异常转印
·×:整体地观察到对被转印体的异常转印
Figure BDA0001772246970000421
XDI:二甲苯二异氰酸酯
TDI:甲苯二异氰酸酯
MDI: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
HDI: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
HXDI:氢化苯二亚甲基二异氰酸酯
由表2所示的结果可知:与不设置底漆层20的比较例1、比较例 2、或者在底漆层20中不含多异氰酸酯的比较例3、不设置内涂层的比 较例6相比,在底漆层20中使用了聚碳酸酯、具有聚己内酰胺骨架的 聚氨酯-脲树脂、以及多异氰酸酯、并且在内涂层30中使用了聚酯-丙 烯酸类共聚物和聚乙烯吡咯烷酮的实施例1至10的转印灵敏度提高, 即使在高温高湿下保存后也不发生异常转印。
另外,可知:与不设置内涂层30的比较例1、仅使用了含磺酸基 的聚酯的比较例10、以及简单地将含磺酸基的聚酯与含缩水甘油基的 丙烯酸类混合的比较例13相比,在内涂层30中使用了含磺酸基的聚 酯与含缩水甘油基的丙烯酸类的共聚物的比较例12在高速印刷时的转 印灵敏度较高。
此外,将在聚酯-丙烯酸类共聚物中混合有聚乙烯吡咯烷酮的实施 例1与只使用了聚乙烯吡咯烷酮的比较例9、或者只使用了聚酯-丙烯 酸类共聚物的比较例12相比较,则得以确认:通过混合聚乙烯吡咯烷 酮,最高反射浓度得以提高。因此可知:若在聚酯-丙烯酸类共聚物中 混合聚乙烯吡咯烷酮,则转印灵敏度进一步提高。
进一步地,若聚乙烯吡咯烷酮相对于聚酯-丙烯酸类共聚物的比例 增加,则转印灵敏度可见有降低的倾向(参照实施例1、5、6以及比 较例7、8)。
此外,若聚乙烯吡咯烷酮的比例减少,则密合性可见有降低的倾 向。由这种倾向可知,聚酯-丙烯酸类共聚物与聚乙烯吡咯烷酮的优选 的混合比率以质量比计在70:30至20:80的范围内。
另外,由实施例1~3、比较例4、5可知,对于在底漆层20中所 使用的多异氰酸酯而言,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甲苯二异氰酸酯、 以及二甲苯二异氰酸酯从密合性/转印灵敏度的观点来看是优选的。
另外,在实施例7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中,由于底漆层20的涂布 量为0.03g/m2,因而与实施例1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相比,可确认: 转印灵敏度及密合性只是稍微地降低。但是,为在实际使用上没有问 题的水平。
另一方面,在比较例14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中,由于底漆层20 的涂布量为0.01g/m2,因而与实施例1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相比,可 确认:转印灵敏度未提高,并且密合性降低。另外,也确认到了异常 转印。
另外,将实施例8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同样与实施例1的热敏转 印记录介质相比较,则可知:虽然底漆层20的涂布量为0.25g/m2,但 是转印灵敏度及密合性几乎相同。
此外,将比较例15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同样与实施例1的热敏转 印记录介质相比较,则虽然底漆层20的涂布量为0.30g/m2,但是转印 灵敏度及密合性达到饱和,因而从成本观点来看是不优选的。
另外,在实施例9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中,由于内涂层30的涂布 量为0.03g/m2,因而与实施例1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相比,可确认转 印灵敏度只是稍微地降低。但是,为在实际使用上没有问题的水平。
另一方面,在比较例16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中,由于内涂层30 的涂布量为0.01g/m2,因而与实施例1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相比,可 确认转印灵敏度及密合性降低。另外,也确认到了异常转印。
另外,将实施例10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同样与实施例1的热敏转 印记录介质相比较,则可知:虽然内涂层30的涂布量为0.35g/m2,但 是转印灵敏度及密合性几乎相同。
另一方面,将比较例17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同样与实施例1的热 敏转印记录介质相比,则虽然内涂层30的涂布量为0.40g/m2,但是转 印灵敏度及密合性达到饱和,因而从成本的观点来看是不优选的。
以上,作为本申请所要求的优先权的日本专利申请2016-037648 号(2016年2月29日申请)的全部内容以引用方式而构成本公开的一部 分。
另外,虽然通过各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发明,但是本发明的范围不 限于图示记载的示例性实施方式,也包括了可实现本发明目的的同等 效果的全部实施方式。进一步地,本发明的范围不限于由权利要求项 所界定的发明特征的组合,可由所有已公开的各个特征中的特定特征 的任何所期望的组合来界定。
工业实用性
根据本发明得到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可以用于升华转印方式的打 印机,伴随着打印机的高速、高功能化,可以简便地将各种图像形成 为全彩图像。因此,可广泛地应用于数码相机的自助打印、身份证等 卡片类、娱乐用输出物等。
符号说明
1:热敏转印记录介质
10:基材
20:底漆层
30:内涂层
40:染料层
50:耐热滑性层

Claims (7)

1.一种热敏转印记录介质,其特征在于:在基材的一个面上依次层叠形成有底漆层、内涂层和染料层,在所述基材的另一个面上设置有耐热滑性层,
所述底漆层含有聚碳酸酯、以及具有聚己内酰胺骨架的聚氨酯-脲树脂,
所述内涂层含有聚酯与丙烯酸类的共聚物、以及聚乙烯吡咯烷酮,
所述共聚物为具有磺酸基的聚酯与具有缩水甘油基及羧基中至少一者的丙烯酸类的共聚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漆层中所含的所述聚氨酯-脲树脂的羟基值为10mgKOH/g以上30mgKOH/g以下。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漆层进一步含有多异氰酸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异氰酸酯为选自由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甲苯二异氰酸酯、以及二甲苯二异氰酸酯所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涂层中所含的所述共聚物与所述聚乙烯吡咯烷酮的组成比以质量比计在70:30至20:80的范围内。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漆层的每单位面积的质量以干燥状态计在0.03g/m2以上0.25g/m2以下的范围内。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涂层的每单位面积的质量以干燥状态计在0.03g/m2以上0.35g/m2以下的范围内。
CN201780012544.1A 2016-02-29 2017-02-16 热敏转印记录介质 Active CN10869842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37648 2016-02-29
JP2016037648 2016-02-29
PCT/JP2017/005752 WO2017150202A1 (ja) 2016-02-29 2017-02-16 感熱転写記録媒体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698423A CN108698423A (zh) 2018-10-23
CN108698423B true CN108698423B (zh) 2021-04-30

Family

ID=597438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12544.1A Active CN108698423B (zh) 2016-02-29 2017-02-16 热敏转印记录介质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0828922B2 (zh)
EP (1) EP3424744B1 (zh)
JP (1) JP6795026B2 (zh)
CN (1) CN108698423B (zh)
TW (1) TWI719145B (zh)
WO (1) WO201715020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96290A (zh) * 2019-07-19 2019-11-01 安徽聚合辐化化工有限公司 一种热熔粉改性水性聚氨酯树脂及其制备方法
BR102020026109A2 (pt) * 2020-12-18 2022-07-05 Technopack Ind. Com. Consultoria E Representações Ltda Sistema e processo de fabricação de fita contendo rótulos com informação variável impressa por termotransferência
CN116710502A (zh) * 2021-01-25 2023-09-05 Ube株式会社 聚碳酸酯多元醇、其制造方法及其组合物
JP7022233B1 (ja) * 2021-03-12 2022-02-17 大日精化工業株式会社 背面層用樹脂組成物及び感熱転写記録材料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231354A (ja) * 2004-01-20 2005-09-02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熱転写シート
CN101048290A (zh) * 2004-10-25 2007-10-03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热转印片及保护层转印片
CN101269593A (zh) * 2007-03-19 2008-09-24 株式会社理光 热敏记录材料
CN102673212A (zh) * 2011-03-18 2012-09-19 株式会社理光 可逆热敏记录介质和可逆热敏记录元件
JP2012206351A (ja) * 2011-03-29 2012-10-25 Toppan Printing Co Ltd 感熱転写記録媒体
EP2409851B1 (en) * 2004-10-25 2012-12-19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Thermal transfer sheet
CN104619510A (zh) * 2012-09-11 2015-05-13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热敏转印记录介质
CN204506172U (zh) * 2015-01-19 2015-07-29 广东希贵光固化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热转印用转印膜
CN105026171A (zh) * 2013-03-07 2015-11-04 株式会社理光 热敏记录材料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673780B1 (en) * 1989-10-26 1997-06-18 Dai Nippon Insatsu Kabushiki Kaisha Heat transfer image-receiving sheet
US5147843A (en) 1991-05-16 1992-09-15 Eastman Kodak Company Polyvinyl alcohol and polyvinyl pyrrolidone mixtures as dye-donor subbing layers for thermal dye transfer
JP3373807B2 (ja) * 1999-07-12 2003-02-04 ソニーケミカル株式会社 熱転写記録媒体
JP4023607B2 (ja) * 2003-03-20 2007-12-19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熱転写シート
JP2011104971A (ja) * 2009-11-20 2011-06-02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熱転写シートの製造方法、熱転写シート、並びに熱転写シートと熱転写受像シートとの組合せ
WO2013046625A1 (ja) * 2011-09-27 2013-04-04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感熱転写記録媒体
CN104105603B (zh) * 2012-02-10 2017-03-08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热敏转印记录介质及其制造方法、以及热敏转印记录方法
JP5924067B2 (ja) * 2012-03-27 2016-05-25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熱転写シート
JP2015024576A (ja) * 2013-07-26 2015-02-05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熱転写受像シート
JP6690192B2 (ja) * 2015-11-02 2020-04-28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感熱転写記録媒体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231354A (ja) * 2004-01-20 2005-09-02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熱転写シート
CN101048290A (zh) * 2004-10-25 2007-10-03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热转印片及保护层转印片
EP2409851B1 (en) * 2004-10-25 2012-12-19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Thermal transfer sheet
CN101269593A (zh) * 2007-03-19 2008-09-24 株式会社理光 热敏记录材料
CN102673212A (zh) * 2011-03-18 2012-09-19 株式会社理光 可逆热敏记录介质和可逆热敏记录元件
JP2012206351A (ja) * 2011-03-29 2012-10-25 Toppan Printing Co Ltd 感熱転写記録媒体
CN104619510A (zh) * 2012-09-11 2015-05-13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热敏转印记录介质
CN105026171A (zh) * 2013-03-07 2015-11-04 株式会社理光 热敏记录材料
CN204506172U (zh) * 2015-01-19 2015-07-29 广东希贵光固化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热转印用转印膜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80326772A1 (en) 2018-11-15
TWI719145B (zh) 2021-02-21
EP3424744B1 (en) 2021-03-31
CN108698423A (zh) 2018-10-23
EP3424744A1 (en) 2019-01-09
WO2017150202A1 (ja) 2017-09-08
US10828922B2 (en) 2020-11-10
EP3424744A4 (en) 2019-11-13
JPWO2017150202A1 (ja) 2018-12-20
TW201800251A (zh) 2018-01-01
JP6795026B2 (ja) 2020-12-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698423B (zh) 热敏转印记录介质
CN108349283B (zh) 热敏转印记录介质
EP2287008B1 (en) Resin composition, thermal transfer-receiving sheet, and method for making thermal transfer-receiving sheet
WO2000074945A1 (fr) Composition de resine destinee a une feuille d&#39;enregistrement par jet d&#39;encre et feuille realisee a l&#39;aide de cette composition
JP3494717B2 (ja) 熱転写受像シート
JP5773339B2 (ja) 感熱転写記録媒体
JP2010253892A (ja) 熱転写受容シート
WO2000020224A1 (fr) Couche receptrice et recepteur d&#39;images pour impression par transfert thermique
JP2009285830A (ja) 熱転写受容シート
JP3881560B2 (ja) 仮表示層付印刷用塗装金属板
WO2010123127A1 (ja) 熱転写受容シート
JP2010253704A (ja) 熱転写受容シート
WO2009057800A1 (ja) 熱転写受容シート
WO2006109875A1 (ja) 熱転写受容シート
JP5648973B2 (ja) 感熱転写記録媒体
JP5686008B2 (ja) 感熱転写記録媒体
JP5655462B2 (ja) 感熱転写記録媒体
JP4333028B2 (ja) 熱転写受容シー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7065116A (ja) 熱転写記録媒体および熱転写記録方法
CN110546013B (zh) 热敏转印记录介质
JP5696562B2 (ja) 感熱転写記録媒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