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782994A - 定子节段及马达 - Google Patents

定子节段及马达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782994A
CN102782994A CN201180011476XA CN201180011476A CN102782994A CN 102782994 A CN102782994 A CN 102782994A CN 201180011476X A CN201180011476X A CN 201180011476XA CN 201180011476 A CN201180011476 A CN 201180011476A CN 102782994 A CN102782994 A CN 10278299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stator
busbar
sections
preferred implement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11476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782994B (zh
Inventor
横川知佳
中川爱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7829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8299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78299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8299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22Rotating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27Rotor cores with permanent magnets
    • H02K1/2706Inner rotors
    • H02K1/272Inner rotors the magnetisation axis of the magnets being perpendicular to the rotor axis
    • H02K1/274Inner rotors the magnetisation axis of the magnets being perpendicular to the rotor axis the rotor consisting of two or more circumferentially positioned magnets
    • H02K1/2753Inner rotors the magnetisation axis of the magnets being perpendicular to the rotor axis the rotor consisting of two or more circumferentially positioned magnets the rotor consisting of magnets or groups of magnets arranged with alternating polarity
    • H02K1/278Surface mounted magnets; Inset magne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2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of stator or rotor bodies
    • H02K15/03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of stator or rotor bodie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12Impregnating, heating or drying of windings, stators, rotors or machin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32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of the insulatio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52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 H02K3/521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applicable to stators only
    • H02K3/522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applicable to stators only for generally annular cores with salient pol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12Stationary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14Stator cores with salient poles
    • H02K1/146Stator cores with salient poles consisting of a generally annular yoke with salient poles
    • H02K1/148Sectional cor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8Forming windings by laying conductors into or around core parts
    • H02K15/095Forming windings by laying conductors into or around core parts by laying conductors around salient pol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203/00Specific aspects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relating to the windings
    • H02K2203/09Machines characterised by wiring elements other than wires, e.g. bus rings, for connecting the winding termin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203/00Specific aspects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relating to the windings
    • H02K2203/12Machines characterised by the bobbins for supporting the winding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0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 H02K3/28Layout of windings or of connections between winding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22Auxiliary parts of casing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2K5/06-H02K5/20, e.g. shaped to form connection boxes or terminal boxes
    • H02K5/225Terminal boxes or connection arrangements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定子节段及马达。布置成限定环形定子的一部分的定子节段包括:铁心节段,所述铁心节段包括铁心背部和齿部,所述铁心背部布置成沿所述定子的周向方向延伸,所述齿部布置成从所述铁心背部沿所述定子的径向方向延伸;线圈,所述线圈围绕所述齿部缠绕并且包括一对线圈接线末端;绝缘层,所述绝缘层布置在所述线圈和所述齿部之间;以及树脂层,所述树脂层布置成密封除了所述一对线圈接线末端之外的整个所述线圈。所述树脂层的周向端壁在周向上布置在所述铁心背部的周向端壁的内侧。

Description

定子节段及马达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内转子式马达,在该内转子式马达中,定子由多个定子节段组成。具体地,本发明涉及定子的配线构造。
背景技术
通常而言,马达基于其目的需要具有多种性能。根据马达的希望性能来设计转子的极数、定子的槽数、线圈的缠绕方向、线圈的布置等。因此,对于马达存在多种配线构造。
例如,参照图1A,在8-极12-槽马达中,并联连接的一组四个线圈可被设置用于U相位、V相位和W相位的每个。而且,用于相应相位的线圈组可以Y形构造连接。其中并联连接的线圈组以Y形构造连接的配线构造将被称为“并联连接”。
同时,对于14-极12-槽马达可采用与并联连接不同的配线构造。具体地,参照图1B,两个线圈串联连接以限定子线圈组。串联连接的两个线圈的缠绕方向彼此相反。两组子线圈并联连接以限定用于每个U相位、V相位和W相位的一组线圈,并且用于相应相位的线圈组以Y形构造连接。其中使用均由串联连接的线圈组组成的子线圈组的配线构造将被称为“串-并联连接”。
如上所述,不同类型的马达(即使具有相同的槽数)基于其马达设计也可以具有极为不同的配线构造。因此,对于每种类型的马达,需要适当地设置诸如缠绕机等的生产设备以及制造工艺。这成为提高生产率的障碍。
因此,为了提高生产率而已设想出多种发明(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和2)。
JP-A 2006-50690公开了一种定子,在该定子中,连续缠绕的多个线圈布置成具有相同的缠绕方向,以便于连续缠绕的线圈的缠绕操作。
JP-A2007-244008公开了一种包括功率供应部的旋转电机。所述功率供应部包括保持构件和多个传导构件,所述多个传导构件每个均布置成使线圈彼此连接,所述保持构件布置成保持多个传导构件。所述功率供应部被构造成与多个不同的配线构造(诸如Y形构造和星形(delta)构造)相适配。具体地,保持构件中包括四个同心的共用凹槽。另外,用于U相位、V相位和W相位的传导构件、用于公共点的传导构件等配合在共用凹槽中。
JP-A2009-017666公开了一种马达,其中,汇流条(busbar)保持在绝缘部中(专利文献3)。
[专利文献1]JP-A 2006-50690
[专利文献2]JP-A 2007-244008
[专利文献3]JP-A 2009-017666
发明内容
待由本发明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日本专利No.4281733中描述的马达的筒状定子中,定子节段的树脂罩的周向侧面布置成彼此接触。因此,可能难以允许定子为了给定目的而具有足够的圆度。
鉴于上述问题,已构想出本发明来改进由组装在一起的定子节段限定的筒状定子的圆度。
解决问题的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定子节段,该定子节段布置成限定环形定子的一部分,所述定子节段包括:铁心节段,所述铁心节段包括铁心背部和齿部,所述铁心背部布置成沿所述定子的周向方向延伸,所述齿部布置成从所述铁心背部沿所述定子的径向方向延伸;线圈,所述线圈围绕所述齿部缠绕并且包括一对线圈接线末端;绝缘层,所述绝缘层布置在所述线圈和所述齿部之间;以及树脂层,所述树脂层布置成密封除了所述一对线圈接线末端之外的整个所述线圈。所述树脂层的周向端壁在周向上布置在所述铁心背部的周向端壁的内侧。
在上述定子节段中,所述树脂层的周向端壁布置在所述铁心背部的周向端壁的周向内侧。因此,当根据本发明的上述优选实施方式的定子节段布置成大体环形来限定所述定子时,所述铁心节段的周向端壁布置成彼此接触。因此可以利用铁心节段的精度来限定所述定子。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可以利用铁心节段的精度来限定所述定子。这使得可以实现由组装在一起的定子节段限定的筒状定子的改善圆度。
附图说明
图1A和1B是均示出定子的示例配线构造的图。图1A示出并联连接,图1B示出串-并联连接。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优选实施方式的马达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3是示出根据第一优选实施方式的定子节段的内部结构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4是根据第一优选实施方式的定子节段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5是示出根据第一优选实施方式的马达的一部分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6是示出根据第一优选实施方式的马达的一部分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7是用于说明根据第一优选实施方式的限定树脂层的过程的图。
图8是示出根据第一优选实施方式的在并联连接的情况下汇流条单元安装到定子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9是示出根据第一优选实施方式的在串-并联连接的情况下汇流条单元和通路汇流条安装到定子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10是根据第一优选实施方式的汇流条单元的示意性分解立体图。
图11是根据第一优选实施方式的汇流条单元的示意性立体图,其中汇流条单元的后端面面向上。
图12A、12B、12C、12D和12E是示出根据第一优选实施方式的汇流条和用于制造所述汇流条的过程的示意图。
图13是根据第一优选实施方式的汇流条单元的示意性平面图,其中汇流条单元的后端面面向上。
图14A是沿着图13的线A-A剖取的汇流条单元的示意性剖视图;图14B是沿着图13的线B-B剖取的汇流条单元的示意性剖视图;图14C是沿着图13的线C-C剖取的汇流条单元的示意性剖视图;图14D是沿图13的线D-D剖取的汇流条单元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15是示出根据第一优选实施方式的马达的一部分的示意图。
图16是根据第一优选实施方式的定子的示意性平面图。
图17是示出根据第一优选实施方式的马达的一部分的示意图。
图18是示出当从由图17所示的箭头E表示的方向观看时根据第一优选实施方式的马达的一部分的示意图。
图19是用于说明根据第一优选实施方式的将端子部和线圈接线末端彼此结合的过程的示意图。
图20是根据第一优选实施方式的当按照并联连接组装时定子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21是根据第一优选实施方式的当按照串-并联连接组装时定子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22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优选实施方式的马达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23是根据第二优选实施方式的汇流条单元和定子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24是根据第二优选实施方式的汇流条单元和定子的示意性分解立体图。
图25是根据第二优选实施方式的汇流条单元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26是根据第二优选实施方式的汇流条单元和定子的示意性剖视图,示出了其中汇流条单元固定到定子的情形。
图27是根据第二优选实施方式的汇流条单元的示意性分解立体图,其中保持件彼此分离。
图28是根据第二优选实施方式的汇流条和保持件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29是根据第二优选实施方式的汇流条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30是根据第二优选实施方式的示例端子构件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31示出根据第二优选实施方式的示例端子构件的示意性展开。
图32是示出根据第二优选实施方式的其中汇流条插入端子构件中的情形的图。
图33是根据第二优选实施方式的其中布置有汇流条的u相保持件或v相保持件的示意性平面图。
图34是根据第二优选实施方式的其中布置有汇流条的w相保持件的示意性平面图。
图35是根据第二优选实施方式的当从下方观看时汇流条单元的示意性平面图。
图36A是根据第二优选实施方式的当从下方观看时在其中布置有汇流条的保持件的示意性立体图,图36B是根据第二优选实施方式的当从上方观看时在其中布置有汇流条的保持件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37是示出根据第二优选实施方式的固定部的示意性立体图,汇流条单元在固定部处固定到定子。
图38是示出根据第二优选实施方式的其中汇流条单元固定到定子的情形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39是示出根据第二优选实施方式的其中汇流条单元固定到定子的情形的示意性平面图。
图40是根据第二优选实施方式的示例端子构件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41示出根据第二优选实施方式的示例端子构件的示意性展开。
图42是根据第二优选实施方式的定子节段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43是根据第二优选实施方式的定子节段的示意性竖直剖视图。
图44是根据第二优选实施方式的铁心节段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45是示出根据第二优选实施方式的绝缘部的结构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46是根据第二优选实施方式的安装有绝缘部的铁心节段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47是根据第二优选实施方式的缠绕有线圈的铁心节段的示意性剖视图,示出槽以及其附近部分。
图48是根据第二优选实施方式的铁心节段的示意性立体图,所述铁心节段安装有绝缘部并且缠绕有线圈。
图49是示出根据第二优选实施方式的限定在定子节段中的凹槽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50是根据第二优选实施方式的用于说明其中已将端子构件安装到线圈接线末端的情形的图。
图51是示出根据第二优选实施方式的用于成型树脂层的模具的一部分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52是根据第二优选实施方式的模具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53是根据第二优选实施方式的相邻的定子节段的线圈及其附近部分的截面的示意性放大图。
图54是根据第二优选实施方式的转子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55是根据第二优选实施方式的转子的部件的分解图。
图56是当从由图55的线I-I表示的方向观看时转子罩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57A和57B是用于说明根据第二优选实施方式的支撑区域和凸面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58是用于说明根据第二优选实施方式的支撑区域等所需要的条件的图。
图59是用于说明根据第二优选实施方式的支撑区域等所需要的条件的另一图。
图60A、60B、60C和60D是用于说明根据第二优选实施方式的基部限定步骤的图。
图61A、61B、61C和61D是用于说明根据第二优选实施方式的基部限定步骤的示例变型的图。
图62是用于说明根据第二优选实施方式的凹入分割部限定步骤的图。
图63是用于说明根据第二优选实施方式的支撑区域限定步骤的图。
图64是用于说明根据第二优选实施方式的支撑区域限定步骤的另一图。
图65是当从由图64的线II-II表示的方向观看时对应于图64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66是用于说明根据第二优选实施方式的支撑区域限定步骤的再一图。
图67是用于说明根据第二优选实施方式的轴环部限定步骤的图。
图68是用于说明根据第二优选实施方式的轴环部限定步骤的另一图。
图69是用于说明根据第二优选实施方式的轴环部限定步骤的再一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汇流条单元
12定子
13转子
21配线凹槽(支撑结构)
21a配线凹槽节段(支撑结构节段)
24通路汇流条(配线构件)
50定子节段
51a铁心背部
51b齿部
52绝缘部(绝缘层)
54树脂层
55线圈接线末端
200定子
202铁心节段
202a齿部
202b铁心背部
202e周向端壁
203绝缘部(绝缘层)
204线圈
204a线圈接线末端
205树脂层
205d周向端壁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注意,下列说明仅是为了示意,因此不应被视为对本发明的范围、应用或目的的限制。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的定子设置有支撑结构,该支撑结构布置成允许与线圈接线末端连接的配线构件安装到定子并能从定子移除。这样的配线构件的示例包括通路(passage-line)汇流条和共用汇流条,所述通路汇流条布置成使属于相同相位的多个线圈彼此串联连接,所述共用汇流条布置成充当中性点。
在下文中,将参照以下示例性情况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上述配线构件是通路汇流条(第一优选实施方式)的情况;以及上述配线构件是中性点汇流条(第二优选实施方式)的情况。
<第一优选实施方式>
[马达的总体结构]
图2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优选实施方式的马达1A。马达1A是待安装在车辆中的内转子式无刷马达,并且例如用于驱动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具体地,马达1A具有利用同一定子在并联连接与串-并联连接之间切换的能力。这通过在组装马达1A时将通路汇流条安装至定子或者从定子移除通路汇流条来实现。
参照图2,马达1A包括壳体2、汇流条单元11、定子12、转子13、轴6等。转子13、定子12和汇流条单元11中的每个的中心均与轴6的中心S(即,马达1A的旋转轴线)重合。
壳体2包括容器2a和大体为盘形的盖2b,容器2a具有底部并且大体为筒状。盖2b紧固到容器2a的凸缘。容器2a的凸缘布置成围绕容器2a的开口的外周径向向外突出。定子12等被容纳在容器2a内。在盖2b的中央部限定有通孔3。在容器2a的底面的中央部处限定有支承部4。
轴承5布置在支承部4中并且在通孔3内。轴6借助轴承5支撑成能够相对于壳体2旋转。轴6的一个端部设置成借助通孔3从盖2b向外突出。轴6的该端部借助减速器(未示出)连接至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转子13固定至轴6的中间部,使得转子13和轴6彼此同轴。转子13包括大体为筒状的转子铁心13a、磁石13b等。磁石13b布置在转子铁心13a的外周面上。磁石13b包括在周向方向上交替布置的北极和南极。注意,磁石13b可布置在转子铁心13a内,只要磁石13b布置在转子铁心13a的外周附近即可。根据第一优选实施方式的马达1A的定子12与不同数量的磁极相配。因此,转子13的磁极数可被设置成例如八个、十四个等等。
大体上为筒状的定子12固定到容器2a的内周面,并且布置成围绕转子13。定子12的内周面和转子13的外周面布置成彼此相对,在它们之间具有微小间隙。汇流条单元11安装至定子12的端部。在图2中,附图标记“7”表示布置成检测旋转角的旋转角传感器。
[定子的结构]
定子12由结合在一起的多个(在第一优选实施方式中为十二个)定子节段50组成。参照图3和图4,每个定子节段50均包括铁心节段51、绝缘部52、线圈53和树脂层54。具体地,铁心节段51由层压钢板限定,每个层压钢板均大体上呈字母“T”的形状。铁心节段51包括铁心背部51a、齿部51b等。每个铁心节段51的铁心背部51a均结合至另一个铁心节段51的铁心背部51a。铁心背部51a的截面大体上呈劣弧的形状。齿部51b布置成从铁心背部51a的大体中间部朝向中心S延伸。绝缘部52(即,绝缘层)安装到铁心节段51。
各线圈53均由围绕铁心节段51的安装有绝缘部52的单个铁心节段的齿部51b缠绕的导线(诸如漆包铜丝)限定。即,线圈53的数量在第一优选实施方式中为12个。在定子12中的齿部51b中的相邻齿部之间限定有槽(即,间隙),并且线圈53的导线被容纳在槽中。每个定子节段50的线圈53均具有相同的缠绕方向。
缠绕齿部51b的导线的两个端部(在下文中还称为线圈接线末端55)都穿过定子节段50的相同端部(即,面向容器2a的开口的端部,并且在下文中还称为开口侧端部50a)引出。当布置在马达1A中时,线圈接线末端55被布置成大体上平行于轴6延伸。注意,线圈接线末端55从每个定子节段50引出。因此,根据第一优选实施方式,从定子12引出总共二十四个线圈接线末端55。
(树脂层)
除了两个线圈接线末端55的顶部之外,每个线圈53均埋设在树脂层54中,该树脂层通过成型工艺限定。每个线圈接线末端55的基部均由树脂层54保持,使得线圈接线末端55定位在预定位置处。而且,线圈接线末端55的被埋设在树脂层54中的基部使得线圈接线末端55的被布置成突出于树脂层54上方的顶部不太可能弯曲。这使得每个线圈接线末端55的顶部被稳定地保持以便大体上沿直线延伸。
(支撑结构节段)
在树脂层54的面向开口侧端部50a的端面中限定有配线凹槽节段21a(即,支撑结构节段)。配线凹槽节段21a能够容纳以下将描述的通路汇流条24。更详细地,配线凹槽节段21a布置成沿着铁心背部51a大体延伸成圆弧。当定子节段50结合在一起时,相邻定子节段50的配线凹槽节段21a彼此结合以限定沿定子12的周向方向延伸的大体环形配线凹槽21。线圈接线末端55沿着配线凹槽21布置在定子12的周向方向上。
在树脂层54中限定有第一固定部22,该第一固定部22布置成固定以下将描述的适配器62。参照图5,根据第一优选实施方式的第一固定部22布置成从树脂层54的面向开口侧端部50a的预定部分径向向内突出。另外,在树脂层54中还限定有第一定位部23,该第一定位部23布置成周向定位适配器62。参照图6,根据第一优选实施方式的第一定位部23由限定在树脂层54端面的面向开口侧端部50a的预定部分处的凹部限定。注意,在图3、图4、图8和图9中未示出第一固定部22和第二固定部25。
参照图4,在定子节段50的开口侧端部50a中布置第一铁心露出部51c,铁心背部51a的一部分(具体地,纵向中间部)在该第一铁心露出部51c处露出。在定子节段50的与开口侧端部50a相对的端部中布置第二铁心露出部51d,铁心背部51a的大部分在该第二铁心露出部51d处露出。参照图7,当成型树脂层54时,第二铁心露出部51d由模具的基准面H接收。然后,朝向基准面H压制第一铁心露出部51c,如由图7中的箭头所示。铁心节段51等由模具保持,其中第一铁心露出部51c和第二铁心露出部51d由模具的不同部分夹持。在较靠近第二铁心露出部51d的一侧布置浇口。因此,在定子节段50的与开口侧端部50a相反的端部中限定有浇口痕28。
汇流条单元11布置在树脂层54的面向开口侧端部50a的端面上。因此,必须确保每个定子节段50的第二铁心露出部51d与树脂层54的面向开口侧端部50a的端面之间的距离L足够精确,以当定子节段50已结合在一起时允许所有定子节段50的树脂层54的端面都彼此齐平。当成型树脂层54时,甚至当大批量生产定子节段50时,通过以上述方式保持第一铁心露出部51c和第二铁心露出部51d来确保第二铁心露出部51d与树脂层54的面向开口侧端部50a的端面之间的距离L足够精确。
参照图8和图9,汇流条单元11和通路汇流条24安装到定子12的供引出线圈接线末端55的端部(即,面向容器2a的开口的端部,并且在下文中还称为开口侧端部12a)。
根据第一优选实施方式的马达1A还被构造成使得线圈53能够按照并联连接(即,第一连接状态)或者能够按照串-并联连接(即,第二连接状态)连接。图8示出线圈53按照并联连接的方式连接的情况,而图9示出线圈53按照串-并联连接的方式连接的情况。
取决于采用的是并联连接还是串-并联连接,专用于并联连接的汇流条单元11A(参见图8等)或专用于串-并联连接的汇流条单元11B(参见图9等)被用作马达1A的汇流条单元11。汇流条单元11包括适配器62和多个(在第一优选实施方式中为四个)汇流条161,所述适配器62具有绝缘特性并被布置成支撑汇流条61。例如在图10和图11中示出汇流条单元11A的细节,该汇流条单元11A在采用并联连接的情况下使用。
(汇流条)
根据第一优选实施方式的汇流条61包括三个相用汇流条61u、61v和61w以及共用汇流条61x。相用汇流条61u、61v和61w分别连接至定子12的U相、V相和W相。共用汇流条61x连接至中性点。即,根据第一优选实施方式的线圈53连接成Y形构造。
每个汇流条61均为带状导体,该带状导体整体上厚度大体相同。汇流条61包括主体部65和多个端子部66,主体部65成形为窄而长的带板状,多个端子部66均成形为带板状。主体部65沿厚度方向弯曲而呈现大体环形形状(或者另选地为字母“C”的形状)。每个端子部66均与主体部65一体地限定。在第一优选实施方式中,相用汇流条61u、61v和61w的相应的主体部65u、65v和65w分别设置有四个端子部66u、66v和66w,而共用汇流条61x的主体部65x设置有十二个端子部66x。在下文中,出于说明的目的,将省略后缀“u”、“v”、“w”和“x”,除非U相、V相、W相和共用相位应彼此区分。例如,相用汇流条61u、61v和61w和共用汇流条61x的每个都可被简称为汇流条61。
注意,在串-并联连接的情况下使用的汇流条61设置的端子部66的数量与在并联连接的情况下使用的汇流条61设置的端子部66的数量不同。在串-并联连接的情况下,各相用汇流条61均设置有两个端子部66,而共用汇流条61x设置有六个端子部66x。在串-并联连接的情况下使用的汇流条61的形状等与在并联连接的情况下使用的汇流条61的形状等类似。
相用汇流条61u、61v和61w附加地分别设置有两个连接端部67u、67v和67w,每个连接端部均成形为带板状并且与主体部65一体地限定。注意,两个连接端部67u、67v或67w可以结合在一起而形成为一体。每个连接端部67均大体呈矩形形状。另外,连接端部67布置成沿大体上垂直于主体部65的相同方向从主体部65的两端延伸。连接端部67相对于端子部66布置在主体部65的相反侧。
每个端子部66(66u、66v、66w和66x)均布置成钩状,并且布置在主体部65的侧端上的预定位置处。每个端子部66均包括端子悬垂部63和端子顶部66c。端子悬垂部63布置成从主体部65的纵向远离连接端部67的预定部分朝一侧突出。端子顶部66c布置成从端子悬垂部63的顶部连续地延伸。更详细地,端子悬垂部63包括端子基部66a和端子中间部66b,所述端子基部66a具有较小的长度。端子基部66a布置成从主体部65的侧端的预定部分朝一侧突出,以沿大体上垂直于主体部65的方向延伸。端子中间部66b与端子基部66a的顶部连续,并且布置成从端子基部66a的顶部径向向外弯曲,以沿大体上垂直于端子基部66a的方向延伸。端子顶部66c与端子中间部66b连续,并且布置成从其弯曲至与主体部65相对的一侧,以沿大体上垂直于端子中间部66b的方向延伸。
(制造汇流条的方法)
能通过弯曲从金属板冲压出(压力加工)的半成品来生产汇流条61。然而,在第一优选实施方式中,通过加工无绝缘涂层的单个裸露电线(例如裸露铜丝68)来生产汇流条61。
图12A、12B、12C、12D和12E示出用于制造汇流条61的过程。首先,如图12A所示,制备具有预定长度的裸露铜丝68(即,金属丝)。通用目的裸露铜丝可用作裸露铜丝68。例如,直径大约为2mm的裸露铜丝可用作裸露铜丝68。
接着,如图12B所示,弯曲裸露铜丝68,以限定主体限定部69、端子限定部70以及连接端限定部71。主体限定部69用于限定主体部65。端子限定部70用于限定端子部66。连接端限定部71用于限定连接端部67。具体地,通过在裸露铜丝68的预定中部处弯曲该裸露铜丝,使得裸露铜丝68的位于弯曲处两侧的两部分基本上布置成彼此大体上平行且靠近地延伸,然后在远离上述弯曲处的预定距离的位置处分别将裸露铜丝68的两部分沿相互相反的方向弯曲大约90度的角度,从而限定每个端子限定部70。
通过弯曲裸露铜丝68来接连地限定主体限定部69和端子限定部70,从而限定多个(在每个相用汇流条61的情况下为四个,在共用汇流条61x的情况下为十二个)端子限定部70,这些端子限定部70布置成沿与基本上沿直线延伸的主体限定部69大体垂直的方向朝一侧突出。每个端子限定部70均限定在主体限定部69的相同侧。通过将裸露铜丝68的两端部向主体限定部69相对于端子限定部70的相反侧弯曲大约90度的角度,从而限定连接端限定部71。端子限定部70和连接端限定部71布置成基本彼此齐平,并且大体上彼此平行地延伸。注意,在共用汇流条61x的情况下,不限定连接端限定部71,因为共用汇流条61x不设置有任何连接端部67。
接着,如图12C所示,从与裸露铜丝已弯曲的方向垂直的方向轧制(,即压制)限定有端子限定部70等的整个裸露铜丝68,从而限定半成品72。通过轧制整个裸露铜丝68获得半成品72,该半成品72成形为带板状并且具有按照预定设计的形状。如果通过冲压金属板来生产具有上述形状的半成品72,则在冲压之后会产生大量金属废料。然而,轧制整个裸露铜丝68的当前方法不产生任何金属废料,使得能以100%的产出来大批量生产半成品72。
由于轧制单个裸露铜丝68,因此每个主体限定部69和连接端限定部71均呈现带板的形状并且大体上具有相同的宽度。从而限定主体部65和连接端部67。同时,由于轧制裸露铜丝68,因此每个端子限定部70的被布置成大体上彼此平行地延伸的两部分被整合为单体,从而限定具有较大宽度的端子部66。
更详细地,一对部分(在下文中称为“细长部61s”)布置成彼此抵接地从主体部65朝一侧突出,该一对部分均成形为带板状,并且由于轧制,因此具有与主体部65等的宽度大致相同的宽度。该对细长部61s中的每个均与顶部(在下文中称为“顶部61t”)连续且一体地限定,所述顶部由裸露铜丝68的基本上轧制成字母“U”形的转弯部限定。顶部61t和该对细长部61s可由于轧制引起的变形而整合为单体。该对细长部61s用于限定端子悬垂部63。顶部61t用于限定端子顶部66c。
最后,如图12D所示,在半成品72的预定部分处弯曲该半成品,从而完成汇流条。具体地,将每个端子部66的基部弯曲大约90度的角度,以限定端子基部66a。进一步地,将每个端子部66的中部弯曲大约90度的角度,以限定端子中间部66b和端子顶部66c。此外,将主体部65沿厚度方向弯曲,以将两个连接端部67(或者,在共用汇流条61x的情况下,为主体部65的两个端部)彼此抵接,从而主体部65呈现大体环形形状,如图12E所示。
不同相用汇流条61的端子限定部70布置成具有不同长度。端子基部66a布置成对于每个相用汇流条61具有相同长度。端子顶部66c也布置成对于每个相用汇流条61具有相同长度。结果,端子中间部66b具有预定长度,该预定长度对于每个相用汇流条61而言是不同的。而且,主体限定部69布置成对于每个相用汇流条61具有不同的总长度。主体部65从而布置成对于每个相用汇流条61具有不同直径。
根据第一优选实施方式,共用汇流条61x的每个端子限定部70布置成其长度比任一相用汇流条61的端子限定部70的长度小。端子基部66a布置成对于相用汇流条61和共用汇流条61x两者具有相同长度。端子顶部66c也布置成对于相用汇流条61和共用汇流条61x两者具有相同长度。共用汇流条61x的端子中间部66b布置成其长度比任一相用汇流条61的端子中间部66b的长度小。设置在共用汇流条61x中的端子部66的数量比设置在每个相用汇流条61中的端子部66的数量多。因此,共用汇流条61x的每个端子部66的相对小的长度有助于减小所用的裸露铜丝68的量。
(适配器)
适配器62是由树脂制成的注射成型品。根据第一优选实施方式的适配器62根据定子12的形状布置成大体环形形状。适配器62适于并联连接和串-并联连接。适配器62具有呈大体矩形的形状。
参照图8、9和11,适配器62包括内周面62a、外周面62b以及一对前端面62c和后端面62d。内周面62a和外周面62b布置成大体上同心且彼此相对。该对前端面62c和后端面62d彼此相对,并且前端面62c和后端面62d中的每个均布置成与内周面62a和外周面62b两者的边缘连续。适配器62的前端面62c包括限定于其中的三个端子孔73。相应的相用汇流条61的连接端部67布置成突出穿过端子孔73。适配器62的后端面62d包括限定在其中的多个(在第一优选实施方式中为四个)主体支撑凹槽74和多个(在第一优选实施方式中为十二个)端子支撑凹槽75。注意,在串-并联连接的情况下,端子支撑凹槽75的数量可以为十二个。
如还在图13、14A、14B、14C和14D所示,每个主体支撑凹槽74均为大体上环形的凹槽,并且主体支撑凹槽74布置成接连地径向向内而彼此大体同心。每个主体支撑凹槽74的宽度略大于汇流条的主体部65的厚度。在第一优选实施方式中,第一主体支撑凹槽74u、第二主体支撑凹槽74v和第三主体支撑凹槽74w从径向内部布置,以接收三个相用汇流条61的主体部65,而第四主体支撑凹槽74x布置在第一主体支撑凹槽74u、第二主体支撑凹槽74v和第三主体支撑凹槽74w径向外部,以接收共用汇流条61x的主体部65x。第一主体支撑凹槽74u、第二主体支撑凹槽74v、第三主体支撑凹槽74w和第四主体支撑凹槽74x每个均具有大体上相同的深度。
每个端子支撑凹槽75均布置成沿径向延伸穿过主体支撑凹槽74。端子支撑凹槽75布置成径向构造。每个端子支撑凹槽75的宽度均略大于汇流条的端子部66的宽度。端子支撑凹槽75布置在沿周向大体上彼此等距间隔开的二十四个位置处。根据第一优选实施方式的端子支撑凹槽75由第一端子支撑凹槽75u、第二端子支撑凹槽75v、第三端子支撑凹槽75w和第四端子支撑凹槽75x组成,这些端子支撑凹槽分别从第一主体支撑凹槽74u、第二主体支撑凹槽74v、第三主体支撑凹槽74w和第四主体支撑凹槽74x连续地延伸。
第四端子支撑凹槽75x布置在沿周向大体上彼此等距间隔开的十二个位置处。第一端子支撑凹槽75u、第二端子支撑凹槽75v和第三端子支撑凹槽75w每个均布置在分离的一对相邻第四端子支撑凹槽75x之间。第一端子支撑凹槽75u、第二端子支撑凹槽75v和第三端子支撑凹槽75w例如沿逆时针方向以这样的顺序布置:第一端子支撑凹槽75u、第二端子支撑凹槽75v和第三端子支撑凹槽75w。第一端子支撑凹槽75u、第二端子支撑凹槽75v、第三端子支撑凹槽75w和第四端子支撑凹槽75x均具有大体上相同的深度。
第一端子支撑凹槽75u、第二端子支撑凹槽75v、第三端子支撑凹槽75w和第四端子支撑凹槽75x具有相互不同的长度。具体地,第一端子支撑凹槽75u、第二端子支撑凹槽75v、第三端子支撑凹槽75w和第四端子支撑凹槽75x均具有通入适配器62的外周面62b中的端部。每个第四端子支撑凹槽75x的相反端布置成通入第四主体支撑凹槽74x中,而第一端子支撑凹槽75u、第二端子支撑凹槽75v和第三端子支撑凹槽75w的相反端分别通入第一主体支撑凹槽74u、第一主体支撑凹槽74v和第三主体支撑凹槽74w中。
每个汇流条61的主体部65和端子基部66a都布置在主体支撑凹槽74的单独一个主体支撑凹槽74中,使得汇流条61的主体部65被套设。端子部66的端子中间部66b单独地布置在端子支撑凹槽75中。端子顶部66c布置成与适配器62的外周面62b径向相对,这是因为端子顶部66c布置成与主体65径向相对。
参照图14A,每个端子支撑凹槽75的深度D2均大于每个端子部66的厚度t。这使得端子部66能够充分地嵌设在适配器62中,以防止汇流条61突出于适配器62的后端面62d上方。因此防止汇流条61与其他构件接触。
每个主体支撑凹槽74的深度D1均比每个端子支撑凹槽75的深度D2大。而且,主体支撑凹槽74的深度D1与端子支撑凹槽75的深度D2之间的差大于主体部65的宽度W。配合到主体支撑凹槽75中的汇流条61由设置在主体支撑凹槽75中的诸如卡合机构之类的机构来限制运动。因此,当任一汇流条61已装配到适配器62中时,其布置成越过任何其它汇流条61的主体部65的每个端子部66均由对应的端子支撑凹槽75限制。因此有效地防止端子部66与任何其它汇流条61的主体部65接触。
每个汇流条61的每个端子顶部66c均包括径向向外的接触面76。参照图13,当汇流条61已装配到适配器62中时,每个汇流条61的每个端子顶部66c的接触面76均布置成抵接在第一假想圆77上,该第一假想圆77大体上对中于适配器62(即,汇流条单元11)的中心S。当汇流条单元11装配到定子12时,线圈接线末端55结合到接触面76。
参照图8和9,汇流条单元11配合到定子12,使适配器62的后端面62d面向定子12的开口侧端部12a。该布置有助于防止任何汇流条脱出适配器62,并且还有助于防止灰尘或污物进入任何主体支撑凹槽74。
(固定部和定位部)
参照图5,适配器62包括第二固定部25,该第二固定部25与定子12的第一固定部22接合,以将适配器62固定到定子12。根据第一优选实施方式的第二固定部25布置成钩的形状,并且能弹性变形,以允许第二固定部25与第一固定部22接合。
参照图6,适配器62包括第二定位部26,该第二定位部26与定子12的第一定位部23接触,以周向定位适配器62。根据第一优选实施方式的第二定位部26由布置成嵌入第一定位部23中的突起限定。
(通路汇流条)
根据第一优选实施方式的每个通路汇流条24(即局部配线构件)用于串-并联连接的情况下,以连接来自彼此串联连接的两个线圈53的线圈接线末端55。参照图9,每个通路汇流条24均包括接线主体24a和多个(在第一优选实施方式中为两个)接线端子24b,接线主体24a成形为带板状,多个接线端子24b均成形为带板状。接线端子24b布置成大体正交于接线主体24a的彼此平行的两端部的侧缘延伸。每个接线端子24b的与接线主体24a连续的基部包括弯曲部24c,该弯曲部24c布置成以基本直角延伸至接线端子24b的其余部分以及接线主体24a。也借助压力加工或者借助加工单个裸露铜丝来生产通路汇流条24。
在串-并联连接的情况下,具有相反缠绕方向的线圈53可串联连接,如图1B所示。难以以机械方式实现其中具有相反缠绕方向的线圈53串联连接的配线构造,该困难变成降低制造效率的因素。在第一优选实施方式中,通路汇流条24的使用使得可以利用具有相同缠绕方向的单类定子节段50来实现串-并联连接。
具体地,每个通路汇流条24的两个接线端子24b每个均连接至两个相邻定子节段50中的单独定子节段的两个线圈接线末端55的缠绕开始端子或缠绕结束端子上。尽管两个相邻的定子节段50属于相同类型,并且其中的线圈53具有相同的缠绕方向,但以上述方式连接定子节段50容易实现具有相反缠绕方向的线圈的基本串联连接。
参照图9,根据第一优选实施方式,在串-并联连接的情况下,六个通路汇流条24的接线主体24a装配到配线凹槽21的预定部分中,使得六个通路汇流条24中的每个的两个接线端子24b每个均布置成与线圈接线末端55的预定一个相对。
参照图15,配线凹槽21包括防脱部27,该防脱部27布置成防止配合到配线凹槽21的预定部分的通路汇流条24脱出配线凹槽21。更详细地,防脱部27包括第一突出部27a和第二突出部27b。每个第一突出部27a均布置成径向突出在接线主体24a的中部上方,以防止接线主体24a脱出。每个第二突出部27b均布置成周向突出在接线端子24b的弯曲部24c上方,以防止弯曲部24c脱出。
因此通过将通路汇流条24简单地推入配线凹槽21的预定部分中,容易地将通路汇流条24装配到定子12并适当地定位在定子12上。相反地,通过从定子12拔出通路汇流条24容易实现通路汇流条24的去除。
(安装)
参照图16,线圈接线末端55沿定子12的周向以基本规则的间隔布置。在第一优选实施方式中,线圈接线末端55的数量为二十四个,因此由线圈接线末端55中的两个相邻线圈接线末端限定的中心角大约为15度。注意,汇流条单元11的端子部66根据线圈接线末端55的数量和线圈接线末端55的位置来布置。
线圈接线末端55布置在第二假想圆78的径向外部,并且布置成抵接在第二假想圆78上,所述第二假想圆78对中于定子12的中心S。第二假想圆78的直径与第一假想圆77的直径相同。因此,当汇流条单元11安装到定子12使得汇流条单元11和定子12共用相同的中心S并且线圈接线末端55和端子部66沿周向适当地定位时,每个线圈接线末端55均布置在端子部66的单独端子部的接触面76的径向外部,并且布置成抵接在接触面76上(或者,至少布置成与接触面相对,在它们之间具有微小间隙),如还在图17中示出的。
参照图18,由于接触面76布置成沿周向展开,因此即使线圈接线末端55发生移位或挠曲,线圈接线末端55也布置成与接触面76相对。因此,线圈接线末端55和端子部66能够彼此可靠地结合,并且使得线圈接线末端55和端子部66彼此结合的自动操作容易。
当通路汇流条24安装到定子12时,每个通路汇流条24的每个接线端子24b均布置在线圈接线末端55的单独一个线圈接线末端的径向外部,并且布置成抵接在线圈接线末端55上。因此,接线端子24b和对应的线圈接线末端55也能够彼此可靠地结合,并且也使得接线端子24b和对应的线圈接线末端55彼此结合的自动操作容易。
即,当制造马达1时,可以自动地执行一系列过程来将汇流条单元11安装到定子12。例如,在汇流条61装配在适配器62上面以完成汇流条单元11之后,可使用预定组装机器(未示出)来将汇流条单元11布置在定子12上,使得接触面76布置成与对应的线圈接线末端55相对(定位过程)。例如,汇流条单元11和定子12布置成共用公共的中心轴线S,并且汇流条单元11沿着中心轴线S较靠近于定子12的开口侧端部12a,一直到预定位置。之后,汇流条单元11和定子12相对于彼此转动,以沿周向适当地定位线圈接线末端55和端子部66。因此,所有的线圈接线末端55都容易布置成抵接在对应的端子部66上。
接着,参照图19,预定结合机30的若干部分布置成沿径向从内部和外部将每个端子顶部66c和线圈接线末端55中的对应一个线圈接线末端夹在中间,使得线圈接线末端55压靠端子顶部66c的接触面76。之后,通过电阻焊、TIG焊、超声焊等将线圈接线末端55和端子部66彼此焊接(结合过程)。
接线端子24b和对应的线圈接线末端55也以类似的方式彼此焊接。因此所有的线圈接线末端55都集中操纵,从而使得所需的步骤数减少并提高生产率。
例如,在8-极12-槽马达的情况下,可采用如图1A中所示的并联连接。参照图20,在并联连接的情况下,从定子12移除通路汇流条24,并且所有的线圈接线末端55都能以预定组合与相用汇流条61和共用汇流条61x的端子部66连接。
同时,在14-极12-槽马达的情况下,可采用如图1B中所示的串-并联连接。参照图21,在串-并联连接的情况下,通路汇流条24安装至定子12的预定部分,并且线圈接线末端55能以预定组合与相用汇流条61和共用汇流条61x的端子部66以及通路汇流条24的接线端子24b连接。
第一优选实施方式能够容易地将汇流条单元安装到定子,使得汇流条的端子部在并联连接的情况下和串-并联连接的情况下都与线圈接线末端连接。另外,第一优选实施方式能够使所需的一系列过程自动进行,以实现提高的生产率。
<第二实施方式>
[马达的总体结构]
图22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的包括转子300的马达1。马达1是待安装在车辆中的内转子式无刷马达,并且例如用于驱动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如图22所示,马达1包括壳体2、汇流条单元100、定子200、转子300、轴6等。
壳体2包括容器2a和大体为盘形的盖2b,容器2a具有底部并且大体为筒状。盖2b紧固到容器2a的凸缘。容器2a的凸缘布置成围绕容器2a的开口的外周径向向外突出。定子200等容纳在容器2a内。在盖2b的中央部中限定有通孔3。在容器2a的与通孔3相对的底面上布置支承部4。轴承5布置在支承部4中并且位于通孔3内。轴6借助轴承5支撑成能够相对于壳体2旋转。轴6的一个端部布置成从盖2b向外突出穿过通孔3。轴6的该端部借助减速器(未示出)连接至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转子300固定至轴6的中部,使得转子300和轴6同轴。定子200固定到容器2a的内周面,使得定子200围绕转子300。定子200的内周面和转子300的外周面布置成彼此相对,在它们之间具有微小间隙,使得马达1能够有效地展示其性能。汇流条单元100安装至定子200的端部。在图22中,附图标记“7”表示布置成检测旋转角的旋转角传感器。
马达1设置有大量构造以实现提高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等。现在在下面将描述它们的细节。
[汇流条单元100的结构]
现在在下面将详细地描述汇流条单元100的结构。参照图23和图24,汇流条单元100布置在定子200的轴向端部(即,图23中的上端部)上。汇流条单元100电连接至来自定子的多个线圈接线末端204a(以下将详细地描述)。汇流条单元100布置成向定子的线圈204(以下将描述)供应电流。
参照图25、图26、图27、图28、图29和图30,汇流条单元100包括保持件101u、101v和101w、汇流条120以及端子构件130。在当前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汇流条120的数量为三个,并且每个汇流条120均设置为用于定子200的线圈204的相位的单独相位,即,u相、v相和w相。总共设置三个保持件,即,u相保持件101u、v相保持件101v和w相保持件101w。各保持件均布置成独立地空纳并保持汇流条120的单独汇流条。另外,多个端子构件130连接至每个汇流条120。
参照图28和29,各汇流条120均由成形为环的导电线限定。具体地,根据当前的优选实施方式,各汇流条120均优选地由无绝缘涂层的裸露电线(即,裸露铜丝)限定。汇流条120包括多个端子连接部121,所述多个端子连接部121布置在沿周向彼此间隔开的预定位置处。端子构件130连接至端子连接部121。当端子连接部121连接至端子构件130时,汇流条120的每个端子连接部121均变形成具有矩形形状的横截面。汇流条120的除了端子连接部121之外的其它部分布置成具有大体圆形的横截面。在当前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汇流条120的横截面的面积大于用于定子200的线圈204的线圈接线的横截面的面积。
注意,在当前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汇流条120的横截面可为任何形状,只要汇流条120由导电线限定即可。还应注意,汇流条120可不以必呈环形,而是可以呈字母“C”形。还应注意,汇流条120可由具有布置在其外周面上的绝缘涂层的导电线限定。在汇流条120由具有布置在其外周面上的绝缘涂层的导电线限定的情况下,必需去除汇流条120的端子连接部121的绝缘涂层。绝缘涂层的去除可通过机械方法或者通过电阻焊接来实现,只要端子连接部121能够实现与端子构件130的电连接即可。
参照图30,各端子构件130均由单个板材制成。端子构件130包括:汇流条连接部131,该汇流条连接部131与汇流条120连接;线圈连接部135,该线圈连接部135与来自定子200的线圈接线末端204a连接;以及结合部134,该结合部134布置成延伸为与汇流条连接部131和线圈连接部135连续。
汇流条连接部131优选地由板部133和两个C形管状部132构成,板部133布置成使两个C形管状部132的端面彼此结合。两个C形管状部132每个均为通过将板材弯曲为呈字母“C”的形状而限定的管状部。两个C形管状部132布置成彼此同轴。汇流条120布置成穿过C形管状部132。线圈连接部135为通过将板材弯曲为大体上呈字线“C”的形状而限定的管状部。线圈接线末端204a布置成穿过该管状部。结合部134由从线圈连接部135的端面延伸到汇流条连接部131的板部133的板材限定。结合部134沿板厚方向中途弯曲。具体地,结合部134布置成从线圈连接部135的端面沿线圈连接部135的轴向延伸,并且沿大体上垂直于线圈连接部135的轴向方向的方向弯曲而延伸达至板部133。因此,当沿线圈连接部135的轴向从上方观看时,整个端子构件130在平面图中基本上呈字母“T”的形状,并且当沿汇流条连接部131的轴向从上方观看时,整个端子构件130在平面图中基本上呈字母“L”的形状。
图31示出端子构件130的展开。根据图31的展开,切割单个板材。对所形成的板材进行弯曲加工以限定端子构件130。如从图31显而易见,根据当前的优选实施方式的端子构件130具有能够实现材料的高利用率的形状。
参照图32,在汇流条120成形为环之前将该汇流条120插入端子构件130中。换言之,将成形为直线的裸露电线插入端子构件130的C形管状部132中。然后将C形管状部132压接或焊接到汇流条120的对应端子连接部121上。之后将成形为直线的汇流条120(即,裸露电线)成形为环。结果,使多个端子构件130与汇流条120电连接(参见图28)。注意,在当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在成形为直线且安装有端子构件130的汇流条120成形为环之后,可将端子构件130的C形管状部132压接或焊接到汇流条120的对应端子连接部121上。
三个保持件101u、101v和101w每个均为由绝缘材料制成且限定为单件的环形构件,并且具有相同的构造。参照图28,保持件101u、101v和101w每个均包括呈环形的保持件主体105。保持件主体105的环形表面105a包括限定在其中的环形容纳凹槽106。连接有端子构件130的环形汇流条120放置并保持在容纳凹槽106内。容纳凹槽106包括多个(在当前的优选实施方式中为六个)端子容纳部107,这些端子容纳部107沿周向布置在彼此间隔开的预定位置处。端子容纳部107布置成在其中放置并保持有端子构件130。容纳凹槽106的各端子容纳部107均包括防脱部109,防脱部109被设置成防止端子构件130脱出。容纳凹槽106的除了端子容纳部107之外的其它部分包括布置成防止汇流条120脱出的多个防脱部110。容纳凹槽106的防脱部109和110由爪限定。保持件主体105的外壁包括布置在端子容纳部107处的切口108,以允许每个端子构件130的结合部134从其穿过而从保持件主体105径向向外突出。
每个保持件101u、101v和101w的保持件主体105的内壁均包括多个钩111,这多个钩111沿周向以规则的间隔布置。具体地,各钩111均由保持件主体105的内壁的布置成沿轴向方向延伸而突出到保持件主体105的环形表面105a上方的部分限定。保持件主体105的内壁还包括多个竖直凹槽112,这多个竖直凹槽112沿周向以规则间隔布置并且布置在钩111之间。具体地,每个竖直凹槽112均布置成在保持件主体105的内壁中沿轴向方向延伸。各竖直凹槽112均包括突起113,该突起113布置在竖直凹槽112的底部而径向向内突出。
参照图33和图34,根据当前的优选实施方式,五个端子构件130连接至每个汇流条120,使得五个端子构件130中的四个以90度的规则间隔布置。剩下的一个端子构件130布置在位于汇流条120上的四个端子构件130中的一个的附近。在当前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汇流条120在w相保持件101w中放置的方式与汇流条120放置在u相保持件101u和v相保持件101v中的每个内的方式略微不同。具体地,参照图33,在u相保持件101u和v相保持件101v中的每个的容纳凹槽106中,其中三个端子容纳部107布置成彼此靠近,并且在这三个端子容纳部107中,在图33中位于较右侧的端子容纳部107未设置任何端子构件130。同时,参照图34,在w相保持件101w的容纳凹槽106中,其中三个端子容纳部107布置成彼此靠近,并且在这三个端子容纳部107中,在图34中位于较左侧的端子容纳部107未设置有任何端子构件130。另外,在其中放置有汇流条120的每个保持件101u、101v和101w中,每个端子构件130的线圈连接部135均布置成径向向外突出。另外,各线圈连接部135的轴线和各保持件101u、101v和101w的轴线布置成彼此大体平行。
参照图23、图25、图26和图27,通过将保持件101u、101v和101w沿定子200的轴向上下叠置来限定汇流条单元100,其中保持件101u、101v和101w的每个中均安装并保持有对应的汇流条120。在当前的优选实施方式中,u相保持件101u沿轴向放置在顶部,v相保持件101v放置在中间,w相保持件101w放置在底部。然而,注意,保持件沿轴向放置的顺序不限于此。参照图26和图27,每个保持件101u、101v和101w的环形表面105a均布置成沿轴向向下。即,在当前的优选实施方式中,保持件101u、101v和101w的容纳凹槽106的开口表面布置成不彼此面对。
参照图25和图26,借助使前述的钩111和竖直凹槽112的前述突起113彼此接合而使上下叠置的保持件101u、101v和101w彼此固定。更具体地,保持件101u和101v的钩111分别与保持件101v和101w的突起113接合,以固定彼此上下叠置的三个保持件101u、101v和101w。
参照图35,保持件101u、101v和101w彼此沿周向移位,使得任何两个端子构件130(130u、130v和130w)布置成当沿轴向从上方观看时都不彼此叠置。注意,在图35中,附图标记“130u”、“130v”和“130w”分别表示安装在u相保持件101u、v相保持件101v以及w相保持件101w上的端子构件。还应注意,括号内的附图标记表示不与来自定子200的任何一个线圈接线末端204a连接的端子构件。具体地,根据当前的优选实施方式的马达1具有12槽结构。因而,在当前的优选实施方式中,保持件101u、101v和101w上下叠置,使得端子构件130(130u、130v和130w)中的12个端子构件(不包括不与任何一个线圈接线末端204a连接的三个端子构件130)沿周向以30度的规则间隔布置。注意,马达1的槽的前述数量仅是示例,而不是本发明必须的。
参照图27和36A,每个保持件101u、101v和101w的环形表面105a均包括多个凸起部114,这多个凸起部114沿周向以规则的间隔布置。参照图36B,每个保持件101u、101v和101w的与环形表面105a相对的环形表面包括与凸起部114对应的多个凹进部115,这多个凹进部115沿周向以规则的间隔布置。当保持件101u、101v和101w上下叠置时,凸起部114和凹进部115用于适当地定位保持件101u、101v和101w。即,保持件101u和101v的凸起部114分别配合到和保持件101v和101w的凹进部115中,以适当地确定每个保持件101u、101v和101w的周向取向。另外,凸起部114装配在对应的凹进部115中有助于限制每个保持件101u、101v和101w的周向运动。
参照图25和27,安装在u相保持件101u(其放置在顶部)上的端子构件130布置成使得每个端子构件130的结合部134布置成沿轴向向下弯曲到u相保持件101u外部。另一方面,安装在v相保持件101v和w相保持件101w(它们分别放置在中间和底部)上的端子构件130布置成使得每个端子构件130的结合部134布置成沿轴向向上分别弯曲到v相保持件101v和w相保持件101w外部。即,在根据当前的优选实施方式的汇流条单元100中,安装在u相保持件101u(其放置在顶部)上的每个端子构件130的结合部134以及安装在w相保持件101w(其放置在底部)上的每个端子构件130的结合部134布置成朝向彼此弯曲。因此,安装在u相保持件101u(其放置在顶部)上的端子构件130都不突出到u相保持件101u的上端面的上方。而且,安装在w相保持件101w(其放置在底部)上的端子构件130都不突出到w相保持件101w的下端面的下方。这有助于降低汇流条单元100的高度。
参照图37和图38,放置在汇流条单元100的底部处的w相保持件101w的钩111与和前述突起113相似且限定在定子200中的突起205g接合,使得汇流条单元100固定到定子200的轴向端部。而且,放置在汇流条单元100的底部处的w相保持件101w的凸起部114配合到限定于定子200的轴向端部中的凹进部205h中,使得汇流条单元100被适当地定位。此外,凸起部114在凹进部205h中的配合有助于限制汇流条单元100的周向移动。
还如在图24、图26、图38和图39中所示的,汇流条单元100安装到定子200的轴向端部,使得汇流条单元100和定子200彼此同轴。在汇流条单元100和定子200处于该情况下时,汇流条120布置在定子200的上方。同时,在定子200中,数量为24个的线圈接线末端204a布置成从定子200的轴向端部轴向突出。线圈接线末端204a沿周向以15度的规则间隔布置,并且关于定子200的轴线对中。换言之,线圈接线末端204a布置在具有相同半径且其中心为定子200的轴线的圆上。
上述的线圈接线末端204a被分成相位端子20a和中性点末端20b,相位端子20a设置为用于相应的相位并且连接至安装在汇流条单元100中的端子构件130。相位端子20a和中性点末端20b彼此交替地布置。中性点末端20b通过以下将描述的中性点末端构件250a与中性点汇流条250连接。中性点汇流条250由保持部保持,所述保持部已成型在定子200的轴向端部中并且径向布置在汇流条单元100的外周之外。即,中性点汇流条250固定到定子200的轴向端部。因此无需向汇流条单元100提供用于中性点的保持件,这使得可以总体上降低汇流条单元100的高度或者马达100的高度。而且,更有效地确保汇流条120和中性点汇流条250之间的绝缘。
在当前的优选实施方式中,各线圈连接部135的轴向方向与定子200的轴向方向一致。即,每个线圈连接部135的轴向方向与其中各线圈接线末端204a布置成突出所沿的方向一致。如上所述,在当前的优选实施方式中,各端子构件130设置有汇流条连接部131和线圈连接部135,所述汇流条连接部131与沿周向延伸的环形汇流条120连接,所述线圈连接部135与沿定子200的轴向方向延伸的线圈接线末端204a连接。因此通过简单地朝定子200的轴向端部沿轴向方向移动汇流条单元100,便可以将线圈接线末端204a插入对应的线圈连接部135中。因此,容易实现汇流条单元100的端子构件130向定子200的配合以及因此汇流条单元100向定子的配合,而无需调节任何线圈接线末端204a的取向的操作。这使得缩短汇流条单元100向定子200配合的过程,继而使得提高制造马达1时的生产率。
在当前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汇流条120和端子构件130彼此独立,并且各汇流条120由金属丝限定。因此与具有一体端子的带形导体作为相关技术被使用的情况相比,实现材料利用率的提高。这使得降低汇流条单元100和马达1的材料成本,继而使得降低生产成本。
此外,在当前的优选实施方式中,端子构件130布置成具有如上所述能够实现材料高利用率的形状。这有助于进一步降低材料成本和生产成本。
此外,根据当前的优选实施方式的汇流条120由不具有绝缘涂层的裸露电线限定。无绝缘涂层使得端子构件130与汇流条120如何结合的选择量增多。例如,包括压接、焊接等选择。
此外,根据当前的优选实施方式的汇流条单元100设置有多个保持件101u、101v和101w,每个保持件均布置成环形。另外,多个保持件101u、101v和101w每个均包括环形容纳凹槽106,该环形容纳凹槽106布置成单独地容纳并保持单独一个汇流条120。这使得确保汇流条120之间的绝缘。
此外,在当前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每个保持件101u、101v和101w均具有相同的构造。这使得附加地提高生产率。
此外,在当前的优选实施方式中,保持件101u、101v和101w的环形表面105a(因此,保持件101u、101v和101w的容纳凹槽106的开口表面)布置成不彼此面对。这使得进一步确保汇流条120之间的绝缘。
此外,在当前的优选实施方式中,安装在汇流条单元100的端子构件130沿周向以规则间隔布置。这有助于消除调节任意线圈接线末端204a的取向的操作的需要。
注意,根据当前的优选实施方式的端子构件130可由如图40所示的端子构件140取代。端子构件140由单个板材制成。端子构件140包括:汇流条连接部141,该汇流条连接部141与汇流条120连接;线圈连接部145,该线圈连接部145与线圈接线末端204a连接;以及结合部144,该结合部144布置成延伸为与汇流条连接部141和线圈连接部145连续。汇流条连接部141由一个C形管状部142和板部143构成,所述板部143布置成与C形管状部142的端面连续。端子构件140的结构在其他方面类似于图30所示的端子构件130的结构。端子构件140的作用和有益效果也类似于图30所示的端子构件130的。换言之,端子构件140与图30所示的端子构件130在其他方面相同,但端子构件140仅包括一个C形管状部142。图41示出端子构件140的展开。根据该展开,切割单个板材。对所形成的板材进行弯曲加工以限定端子构件140。如与端子构件130的情况一样,端子构件140具有能够实现材料的高利用率的形状。
在当前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每个保持件101u、101v和101w均布置成具有相同构造。然而,注意,每个保持件101u、101v和101w均可以布置成具有不同的构造,只要保持件101u、101v和101w能够保持对应的汇流条120同时确保汇流条120之间的绝缘即可。
在当前的优选实施方式中,三个保持件101u、101v和101w布置成单独地保持汇流条120。然而,注意,可以仅设置一个保持件,该一个保持件被布置成保持所有汇流条120。
在当前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每个保持件101u、101v和101w均由绝缘材料制成。然而,注意,在其中每个汇流条均由在其外周面上布置有绝缘涂层的导电线限定的情况下,每个保持件101u、101v和101w均可不必由绝缘材料制成。
在当前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每个保持件101u、101v和101w均由环形构件限定,该环形构件布置成整体上容纳并保持对应的汇流条120。然而,注意,在每个汇流条120均由在其外周上布置有绝缘涂层的导电线限定的情况下,每个保持件101u、101v和101w均可由布置成沿周向仅部分地保持汇流条120的一个或多个构件取代。
还应注意,端子构件130的最低要求是端子构件130由单个构件限定,该单个构件包括汇流条连接部131和线圈连接部135,所述汇流条连接部131待与沿周向延伸的环形汇流条120连接,所述线圈连接部135待与沿定子200的轴向方向延伸的线圈接线末端204a连接。即,端子构件的形状不局限于上述形状。
[定子200的结构]
根据当前的优选实施方式的定子200由多个定子节段组成。如图23所示,定子200呈筒状。在当前的优选实施方式中,一起限定定子200的定子节段201的数量(在下文中称为“节段数”)为十二个。每个定子节段201的中心角因此为30度。图42是定子节段201的立体图。图43为定子节段201的竖直剖视图。如图43所示,定子节段201包括铁心节段202、绝缘部203、线圈204和树脂层205。
在下列说明中假设定子200或定子节段201的轴向方向或竖直方向指代轴6的轴线的方向;水平方向指代垂直于轴6的轴线的方向;术语“径向向内”、“径向内部”等指代较靠近轴6的一侧;并且术语“径向向外”、“径向外部”等指代较远离轴6的一侧。
<铁心节段202>
图44是铁心节段202的立体图。铁心节段202由沿轴向方向彼上下叠置的多个电磁钢板限定。如从图44显而易见的,铁心节段202的横截面大体为字母“T”的形状。
更详细地,铁心节段202包括齿部202a、铁心背部202b和内磁轭部202c。当铁心背部202b限定定子200的一部分时,铁心背部202b是布置成沿定子200的周向方向延伸的部分。限定在铁心背部202b的两个周向端壁202e之间的角对应于铁心节段202的中心角。在当前的优选实施方式中,铁心节段202的中心角为30度。齿部202a为布置成沿定子200的径向从铁心背部202b延伸的部分。内磁轭部202c布置成与齿部202a的径向内端连续。内磁轭部202c是这样的部分,该部分布置成沿周向延伸的距离比铁心背部202b布置成沿周向延伸的距离小。在齿部202a的两个周向侧上限定于内磁轭部202c和铁心背部202b之间的间隙限定布置成容纳线圈204的槽202d。
<绝缘部203(绝缘层)>
绝缘部203是布置成确保铁心节段202和线圈204之间的绝缘的绝缘层。绝缘部203布置在线圈204和齿部202a之间,如以下所述。即,绝缘部203是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的示例绝缘层。绝缘部203因此由绝缘材料制成。在当前的优选实施方式中,使用热塑性树脂作为绝缘材料。
图45是绝缘部203的立体图,示出了绝缘部203的结构。参照图45,绝缘部203具体地包括主体部203a和端壁203b和203c。主体部203a大体呈字母“U”形,并且配合到齿部202a。图46是示出安装到铁心节段202的绝缘部203的立体图。在每个定子节段201中使用两个绝缘部203。两个绝缘部203中的其中一个的主体部203a配合到铁心节段202的一个轴向端(即,输出侧端),而另一个绝缘部203的主体部203a配合到铁心节段202的另一轴向端。结果,齿部202a被绝缘部203的主体部203a覆盖。
当绝缘部203已配合到铁心节段202时,其端壁203b和203c布置成突出到铁心节段202的轴向端壁上。端壁203c布置在铁心节段202的内侧面202f的径向外侧。参照图45,端壁203c包括台阶部203e,该台阶部203e布置在与铁心节段202的轴向端对应的位置处。
绝缘部203的周向端壁203d布置成相对于铁心节段202的周向端壁202e沿齿部202a的方向(即,周向向内)略微凹进。在当前的优选实施方式中,在绝缘部203的端壁203d和铁心节段202的周向端壁202e之间存在测量为大约0.1mm的台阶。
<线圈204>
各线圈204由诸如漆包铜丝的电线(即,铜丝)限定,该电线以规则缠绕的方式绕铁心节段202缠绕,将绝缘部203布置在该线圈与铁心节段之间。电线的缠绕实施成使得线圈204不膨出在绝缘部203的周向端壁203d。图47是当线圈204已绕铁心节段202缠绕时槽202d和其附近部分的剖视图。在图47中,在底部示出齿部202a,并且铜丝以由图47中所示的箭头指示的顺序绕齿部202a缠绕。在图47中,在每层线圈204的右侧示出的数字(例如,8·7……2·1等)表示匝数。例如,第一层线圈204(即,图47中的最下层)对应于第一至第八匝。根据马达1的额定功率确定匝数。采用线圈204的规则缠绕有助于防止线圈204膨出在铁心节段202的周向端面。在当前的优选实施方式中,在铁心节段202的周向端面和结合绝缘部203的周向端壁203d的线(即,由图47中的双点划线表示的线)之间布置大约0.1mm的间隙。
图48是铁心节段202的立体图,该铁心节段202装配有绝缘部203并且线圈204围绕该铁心节段缠绕。如图48所示,线圈204包括一对线圈接线末端204a。线圈接线末端204a布置成朝向输出侧端(即,沿定子节段201的轴向方向)彼此大体平行地延伸。限定于该对线圈接线末端204a之间的中心角(在下文中还称为“节距角”)是铁心节段202的中心角的一半,即,在当前的优选实施方式中为15度。在当前的优选实施方式中,该对线圈接线末端204a穿过树脂层205固定,使得限定在该对线圈接线末端204a之间的中心角是铁心节段202的中心角的一半。当定子节段201已组装在一起以限定呈环形形状的定子200时,线圈接线末端204a因此以15度的规则间隔布置。注意,为了方便说明,装配有绝缘部203并且供缠绕线圈204的铁心节段202在下文中将被称为子组件206。
<树脂层205>
树脂层205布置成密封除了该对线圈接线末端204a之外的整个线圈204。用树脂层205涂覆整个线圈204有助于防止与另一个定子节段201短路(即,相位间短路)。而且,树脂层205有助于降低线圈204的激励振动。
树脂层205成型在子组件206上。在当前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树脂层205由类似于绝缘部203的材料的热塑性树脂制成。当然,树脂层205可由常用于马达的热固性树脂制成。
在当前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树脂层205的周向端壁205d布置在铁心节段202的周向端壁202e周向内侧。另外,树脂层205布置成不占据绝缘部203的端壁203c和铁心节段202的内侧面202f上方的空间。
此外,树脂层205的输出侧端面包括布置成容纳中性点汇流条250的凹槽205a,该凹槽205a充当接地的配线构件(即,中性点)。图49是示出布置在定子节段201中的凹槽205a的立体图。当定子节段201已组装在一起以限定呈环形形状的定子200时,定子节段201的凹槽205a布置成一起限定环形凹槽(参见图23)。凹槽205a和其附近部分的截面在图38中示出。图38示出在凹槽205a中布置有中性点汇流条250的情形。在当前的优选实施方式中,中性点汇流条250是环形或者C形配线构件。十二个中性点末端构件250a安装到中性点汇流条250。注意,中性点末端构件250a的数量等于节段数。中性点末端构件250a每个均大体为字母“T”的形状,与在汇流条单元100中使用的端子构件130一样。每个中性点末端构件250a均通过锻造等固定到中性点汇流条250。当定子节段201已组装在一起以限定呈环形形状的定子200时,中性点末端构件250a沿周向方向以规则间隔布置,使得中性点末端构件250a中的每两个相邻中性点末端构件250a彼此周向间隔开与铁心背部202b的中心角对应的角度。
每个中性点末端构件250a均布置在凹槽205a中,以便与单独一个定子节段201的其中一个线圈接线末端204a对准。然后将中性点末端构件250a装配到对应的线圈接线末端204a。图50是示出其中中性点末端构件250a装配到线圈接线末端204a的情形的图。在图50中,为了便于说明而省略中性点汇流条250。如图50所示,对应的定子节段201的其中一个线圈接线末端204a沿轴向方向插入相应一个中性点末端构件250a中,使得中性点末端构件250a与线圈接线末端204a电连接。
此外,参照图49,凹槽205a的内侧壁面包括多个突出部205b。突出部205b布置成防止中性点末端构件250a和中性点汇流条250脱出。参照图38,各中性点末端构件250a均保持在突出部205b和凹槽205a的底部之间。突出部205b有助于防止中性点末端构件250a等从凹槽205a脱出。这继而有助于进一步确保中性点末端构件250a和线圈接线末端204a之间的电连接。
此外,参照图42,树脂层205包括布置在其输出侧端的平坦部205e,以在该平坦部上安装汇流条单元100。此外,参照图38、图42和图43,树脂层205包括布置在其输出侧端的径向内角部处的凹进部205f。根据本优选实施方式的定子200由十二个定子节段201构成。因此,在定子200中,凹进部205f以30度的规则间隔布置。各凹进部205f包括布置在其中的突起205g。保持件101w的其中一个钩111与突起205g机械接合。凹进部205f和突起205g一起限定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的示例固定部。
<树脂层的成型>
图51是示出用于成型树脂层205的模具260的一部分的立体图。图52是模具260的剖视图。图52示出子组件206设置在模具260内的情形。模具260包括固定侧模具部260a、线圈接线末端侧模具部260b、可动侧模具部260c和滑动部260d。
线圈接线末端侧模具部260b布置成定位该对线圈接线末端204a。具体地,线圈接线末端侧模具部260b包括两个孔260e,这两个孔260e布置成将线圈接线末端204a插入在其中。孔260e彼此间隔开预定距离。这使得当定子节段201已组装在一起以限定呈环形形状的定子200时,定子200的线圈接线末端204a能够以15度的规则间隔布置(节距角为15度)。线圈接线末端侧模具部260b设置有预定密封结构,以防止注射树脂通过任意线圈接线末端204a与线圈接线末端侧模具部260b之间的间隙(即,任何孔260e)漏出。
在注射树脂之前,滑动部260d滑动成与铁心节段202的相反轴向端(即,与输出侧端相反的一端)接触。
接着,现在在下文将描述绝缘部203的台阶部203e。固定侧模具部260a能够呈现具有均匀尺寸,这是因为重复使用相同的固定侧模具部260a。相反地,铁心节段202可具有各自不同的轴向尺寸差。在铁心节段202具有降低的轴向尺寸的情况下,在固定侧模具部260a、铁心节段202的相反轴向端以及绝缘部203的端壁203c之间限定额外空间。注射树脂以限定成树脂层205流到该额外空间中。如果已流入额外空间中的树脂具有非常小的厚度,则可从定子200的内周面朝向转子300移除树脂。为了防止发生这种情况,在绝缘部203中限定台阶部203e。当成型树脂层205时,树脂流入台阶部203e中。结果,所限定的树脂层205具有足够的厚度。
固定侧模具部260a布置成沿着绝缘部203的端壁203c和铁心节段202的内侧面202f延伸,使得防止树脂层205延伸到端壁203c和铁心节段202的内侧面202f上。参照图50,由于固定侧模具部260a,因此已流入台阶部203e中的表面205c布置成与铁心节段202的内侧面202f齐平。
此外,固定侧模具部260a布置成在两侧与绝缘部203的周向端壁203d接触。此外,固定侧模具部260a还布置成在两侧与铁心节段202的周向端壁202e接触。即,当成型树脂层205时周向端壁203d和202e用作基准。由于固定侧模具部260a布置成在两侧与铁心节段202的周向端壁202e接触,因此防止树脂层205延伸到铁心节段202的周向端壁202e上。
如上所述,在铁心节段202的周向端壁202e和绝缘部203的周向端壁203d之间限定有台阶。固定侧模具部260a包括与铁心节段202的周向端壁202e和绝缘部203的周向端壁203d之间的台阶对应的台阶(均测量为大约0.1mm)。从而在树脂层205的周向端壁205d和铁心节段202的周向端壁202e之间限定类似尺寸的台阶(即,均测量为大约0.1mm)。即,树脂层205的周向端壁205d布置成位于铁心节段202的周向端壁202e的周向内侧。结果,当已组装好定子200时,定子节段201的相邻定子节段的树脂层205布置成不彼此周向接触,而铁心节段202的相邻铁心节段的周向端壁202e布置成彼此接触。
图53是定子节段201的相邻定子节段的线圈204及其附近部分的截面的放大图。如上所述,在铁心节段202的周向端壁202e和绝缘部203的周向端壁203d之间存在有测量为大约0.1mm的台阶。因此,如图53所示,能够确保相邻定子节段201之间的测量为大于约0.2mm的空气绝缘层。由于各线圈204和对应绝缘部203的周向端壁203d彼此间隔开大约0.1mm,因此确保铜丝中的相邻铜丝之间的大于约0.4mm的距离。
如上所述,在当前的优选实施方式中,定子200的铁心节段202的周向端壁202e布置成彼此接触,而树脂层205布置成不彼此周向接触。因此,根据当前的优选实施方式,可以通过铁心节段202的精度来构造定子200。因此,与使用其树脂层布置成彼此周向接触的定子节段来构造定子的情况相比,使用定子节段201来构造定子200有助于实现定子的内周的改进圆度。由于定子内周的圆度影响马达的特性,因此,根据当前的优选实施方式的马达1能够实现特性的改进。
此外,绝缘部203的端壁203c包括台阶部203e。台阶部203e有助于吸收铁心节段202的轴向尺寸的累积误差。
此外,在一对线圈接线末端204a由线圈接线末端侧模具部260b定位的情况下成型树脂层205。这有助于确保在各定子节段201中的线圈接线末端204a之间限定的节距角的足够精度。这继而有助于防止同一定子节段201中的线圈接线末端204a之间短路(即,所谓的相位内短路)。另外,更容易将汇流条单元100装配至定子200。更容易装配汇流条单元100使得可以使用自动机器来装配汇流条单元100。此外,由于线圈接线末端204a被适当地定位,因此,可以消除强制布线接线的需要。这有助于降低接线之间的接头上的残余应力,并且改进电连接的可靠性。
此外,汇流条单元100通过定子节段201的凹进部205f机械接合到定子节段201。这有助于改进汇流条单元100的机械刚性、抗振性以及抗冲击性。
此外,各定子节段201包括凹槽205a,该凹槽205a布置成容纳与汇流条单元100分离的中性点汇流条250。与其中用于各相位的接线和用于接地的接线布置成单个汇流条单元的情况相比,这有助于降低马达1的总长。这继而有助于实现降低的成本。
此外,树脂层205布置成使得线圈204夹设在绝缘部203和树脂层205之间。这有助于降低线圈204的激励振动。
<<根据其它优选实施方式的定子节段>>
注意,在本发明的其它的优选实施方式中,上述的绝缘层可由涂层(例如,电沉积涂层)而不是绝缘部203来限定。
还应注意,中性点汇流条250可通过由板材冲压出环形或C形件来制成。在该情况下,当从板材冲出中性点汇流条250时,中性点末端构件250a可与中性点汇流条250一体地限定。
还应注意,定子200的上述节段数仅为示例。
还应注意,在该对线圈接线末端204a之间限定的中心角的上述度数仅为示例。即,限定在该对线圈接线末端204a之间的中心角可以不必如在上述优选实施方式中那样为铁心节段202的中心角的一半。
[转子300的结构]
如图54和55所示,根据当前的优选实施方式的转子300是具有两段式侧转结构的转子。转子300包括转子铁心310、磁石320、间隔件330、转子罩340等。转子铁心310、磁石320和间隔件330通过转子罩340而不是使用粘合剂一体地固定。注意,图55示出在其中限定轴环部341之前的转子罩340(即,基部340a)。
根据当前的优选实施方式的转子300中包括的转子铁心310的数量为两个。各转子铁心310是柱状构件,该柱状构件的横截面大体上呈正八边形形状。转子铁心310包括限定于其中心的通孔311。通孔311布置成大体上与旋转轴线S同轴,并且布置成在其中固定有轴6。转子铁心310由沿着旋转轴线S上下叠置且整合为一体的多个金属板限定。
根据当前的优选实施方式的转子300具有八个极。换言之,安装到各转子铁心310的磁石320(其将被统称为“磁石组”)的数量为八个。各磁石320成形为带板状。各磁石320包括凸面321,该凸面321布置成突出而使截面呈劣弧。各磁石组中的磁石320布置成将其凸面321取向成径向向外。而且,各磁石320布置成使其凸面321与通孔311平行地延伸。因此磁石320沿周向方向以规则间隔布置在转子铁心310的外周面上,其中在磁石320的相邻磁石之间限定预定间隙。磁石320被极化,使得各磁石320限定径向取向的南极和北极。南极和北极布置成在径向外侧沿周向方向彼此交替。
均安装有磁石组的两个转子铁心310沿着旋转轴线S上下叠置。每对转子铁心310和磁石组将被称作“转子组件301”。两个转子组件301装配在转子罩340内,使得转子组件301彼此周向移位预定步进角。每个转子组件301中的八个磁石320中的每个因此均从另一个转子组件301中的八个磁石320的对应一个磁石周向移位预定步进角。换言之,转子组件301具有段式侧转结构。
根据当前的优选实施方式的转子300中包括的间隔件330的数量为两个。各间隔件330是这样的构件,该构件具有大体上呈环形并且布置成沿着转子罩340的内周面延伸的部分。间隔件330布置成其外径略小于转子罩340的内径。另外,间隔件330布置成其内径大于通孔311的直径。间隔件330的外径至少布置成小于转子铁心310的外径。注意,间隔件330可由金属或树脂制成,只要其由非磁性材料制成即可。
各间隔件330均布置在转子组件301中的装配在转子罩340内部的单独转子组件的端面与其中一个轴环部341之间。各轴环部341通过将转子罩340的端部变形来限定。各间隔件330布置成与对应的轴环部341结合来限制对应的转子组件301的轴向运动。而且,间隔件330有助于容易加工轴环部341,并且还在加工期间防止磁石320和转子铁心310受损。以下将描述其细节。
转子罩340是经受金属加工的筒状金属件。转子罩340包括筒状周向壁342和开口344,该开口344布置成在转子罩340的两端处敞开。转子罩340通过使基部340a经受压力加工等来限定,基部340a大体为筒状且无接缝。转子组件301和间隔件330穿过各开口344放置在转子罩340内并且装配到转子罩340。各转子组件301压配合到转子罩340。转子罩340布置成保护转子组件301和间隔件330,并且适当地定位并一体地保持转子组件301和间隔件330,而不使用粘合剂。
除了转子罩340包括限定在其中的轴环部341之外,转子罩340基本与基部340a相同。基部340a的位于各开口344周围的部分(在下文中还称为“加工边缘345”)径向向内变形,以限定径向向内突出的轴环部341,从而完成转子罩340。基部340a的轴向尺寸因此设计成大于转子铁心310和磁石320的总轴向尺寸。
转子罩340的周向壁342的外表面包括径向向内压制的凹入分割部350。凹入分割部350对应于沿着旋转轴线S彼此相邻布置的两个转子组件301之间的间隙。根据当前的优选实施方式的凹入分割部350由布置成在转子罩340的轴向中间沿周向延伸的笔直凹槽限定。凹入分割部350有助于保持两个转子组件301,使得转子组件301不相互接触。
注意,转子罩340的结构可改变,只要避免转子组件301之间的接触即可。即,在相邻转子组件301之间由凹入分割部350限定的间隙可以仅是微小的。然而,注意,当转子组件301布置成彼此太靠近时,转子300的高速旋转可导致发生涡流损失。因此优选的是,凹入分割部350被布置成使两个转子组件301彼此间隔开1mm以上。
转子罩340的周向壁342的外表面包括限定在其中的多个凹部346。凹部346布置成与磁石320相对应地沿着旋转轴线S延伸。在转子罩340中的凹入分割部350的两侧,凹部346布置成在每一侧都不延伸到端部。
各凹部346均包括第一端壁346a,该第一端壁346a设置在该凹部的更靠近于开口344的一端处。第一端壁346a布置成从转子罩340的外周面大体垂直地径向向内延伸。凹部346的第一端壁346a沿周向大体布置成直线。同时,各凹部346的位于更靠近凹入分割部350的一端的端部呈锥形。各凹部346的位于更靠近凹入分割部350一端的端部包括第二端壁346b,该第二端壁346b布置成从转子罩340的外周面径向向内倾斜地延伸。注意,第二端壁346b的形状是为了当限定凹部346时避免从柱状夹具360强制移除基部340a而设置的。
参照图56,由于凹部346,因此转子罩340包括多个支撑区域347,所述多个支撑区域均具有呈劣弧形状的截面。各支撑区域347布置成径向向外突出,以与装配在转子罩340内的磁石320的单独磁石的凸面321相配。换言之,各磁石320布置成使得其凸面321布置成与支撑区域347的单独支撑区域相对。另外,各磁石320均布置成与对应的支撑区域347接触。由此限制各磁石320均周向移动,并且各磁石320保持在预定位置处。
在沿周向彼此相邻的每两个支撑区域347之间,限定沿着旋转轴线S呈直线延伸且与两个支撑区域347连续的凹进部348。与支撑区域347相反,各凹进部348布置成径向向内突出成具有呈劣弧的截面。凹进部348是嵌入限定于每两个相邻的磁石320之间的间隙中的小型凹陷。各凹进部348布置在凹部346的单独凹部的周向中间。另外,凹进部348布置成从第一端壁346a延伸到第二端壁346b的附近。凹进部348有助于可靠地防止沿周向方向彼此相邻的任意磁石320之间的接触。
各支撑区域347布置成与磁石320的单独磁石的凸面321可靠地面接触。这有助于适当地保持磁石320。
具体地,参照图57A和57B,支撑区域347的内表面布置成其曲率半径比凸面321的曲率半径小。转子罩340的部分的尺寸设置成使得各磁石320的凸面321的两个周向端都定位在对应支撑区域347的内表面的两个周向端的周向内侧。
参照图57A,当无外力施加到支撑区域347时,支撑区域347的曲率半径比凸面321的曲率半径小。因此,当凸面321与支撑区域347的内表面接触时,支撑区域347的靠近其两个周向端的两个分离部分都与凸面321接触,而支撑区域347的中部不与凸面321接触。参照图57B,在转子铁心310等装配到基部340a之后,向基部340a施加力,如同增大基部340a的直径一样。结果,支撑区域347的两个周向端部沿彼此相反的方向被拉动。结果,朝向旋转轴线S作用的力施加到支撑区域347,以迫使支撑区域347靠在磁石320上。这样,支撑区域347的内表面大体上全部与凸面321面接触。
而且,当支撑区域347已与凸面321紧密接触而具有与凸面321的曲率半径相同的曲率半径时,具有该曲率半径并且由支撑区域347限定的弧比具有该曲率半径并且由凸面321限定的弧更长。这有助于确保凸面321和支撑区域347之间的面接触。结果,磁石320适当地周向定位。
参照图58和图59,现在在下面将描述用于导出支撑区域347等的曲率半径的数学方程。假设Ra表示当无外力作用于支撑区域347时支撑区域347的曲率半径(mm),并且α表示其中心角(弧度)。类似地假设Rb表示凹进部348的曲率半径,并且β表示其中心角。
假设Ra’表示当支撑区域347在磁石320等装配到转子罩340之后变形时支撑区域347的曲率半径,并且α’表示其中心角。类似地假设Rb’表示当凹进部348在磁石320等装配到转子罩340之后变形时该凹进部348的曲率半径,并且β’表示其中心角。注意,Ra’与凸面321的曲率半径相等。
假设R表示当磁石320等已装配到转子罩340时转子罩340的最大外径(mm)。还假设θ表示转子300的一个磁极的中心角,t表示转子罩340的厚度(mm),L表示转子罩340的周向长度(mm),并且E表示转子罩340的杨氏模量。
当转子罩340以上述方式构造时,下列几何方程成立。
α’=θ+β’方程1
(R-t-Ra’)sinθ=(Ra’+Rb’+t)sinβ’方程2
此外,当磁石320等已装配到转子罩340时,在支撑区域347和凹进部348的周向端部处产生拉力F。支撑区域347和凹进部348由此伸展,使得下列方程成立。
α ′ Ra ′ - αRa αRa = β ′ Rb ′ - βRb βRb = F tEL 方程3
在支撑区域347处产生的拉力F产生作用在磁石320上的径向内力N(即,支撑力)。支撑力N由下列方程表示。
N=2Fsin(α’/2)方程4
因此,通过使基于以上方程计算的支撑力N大于施加于磁石320的最大离心力大来确保磁石320的适当保持。
具体地,当下述不等式成立时确保磁石320被适当保持:
N>Mm·Rm·S2不等式5
其中Mm表示各磁石320的质量,Rm表示从通孔311的中心至磁石320的重心的距离,并且S表示基于转子300设计的转子300的最大角速度。
<制造转子300的方法>
接着,现在在下面将描述根据当前优选实施方式的转子300的制造方法。
如上所述,磁石320等在不使用粘合剂的情况下装配到转子罩340,而用整合方式构造转子300。具体地,将磁石320等装配到转子罩340而用整合的方式构造转子300的方法包括:限定转子罩340的基部340a的步骤(即,基部限定步骤);限定基部340a中的凹入分割部350的步骤(即,凹入分割部限定步骤);限定基部340a中的支撑区域347的步骤(即,支撑区域限定步骤);将转子铁心310和磁石320装配到基部340a的步骤(即,装配步骤);以及限定基部340a中的轴环部341以完成转子罩340的步骤(即,轴环部限定步骤)。
(基部限定步骤)
参照图60A、60B、60C和60D,在基部限定步骤中限定转子罩340的基部(初始状态)。具体地,参照图60A,首先对金属板进行压力加工以限定受压金属件,该受压金属件具有底部并且大体上为筒状且无接缝。从耐用性和马达性能的角度出发,金属板的厚度优选地在大约0.2mm至大约0.3mm的范围内。
接着,参照图60B,受压金属件的底部被去除以成形如图60C所示的受压金属件,并且之后切除不需要的凸缘部,从而最后限定出在其两端处具有开口并且无接缝的大体筒状物品,如图60D所示。该物品用作转子罩340的基部340a(初始状态)。
另选地,参照图61A、61B、61C和61D,例如可使用这样的受压件来限定基部340a,该受压件具有底部且大体上为筒状并且无接缝,并且该受压件包括限定在其底部中的曲面。在该情况下,例如,在切除底面的一部分之后,受压件的与曲面对应的一部分通过压力加工而变形从而呈现筒状形状。之后切除不需要的的凸缘部。
(凹入分割部限定步骤)
在凹入分割部限定步骤中,基部340a的周向壁342的一部分被径向向内压入,从而基部340a的轴向中部包括凹入分割部350。
参照图62,具体地,基部340a装配到一对预定半部夹具380中的一个,使得由此保持基部340a。一对半部夹具380中的另一个结合到第一半部夹具380,使得在第二半部夹具380的外周面中限定凹部380a。凹部380a对应于凹入分割部350。包括限定于其顶端处的突起的压模381从周向壁342的外部径向向内被压靠在基部340a的周向壁342上而压入凹部380a中。结果,凹入分割部350被限定在周向壁342的预定部分处。
(支撑区域限定步骤)
在支撑区域限定步骤中,基部340a的周向壁342的部分被径向向内压下,从而在其中限定凹部346。结果,在其中限定支撑区域347。在当前的优选实施方式中,与支撑区域347同时限定凹进部348。
支撑区域限定步骤包括第一支撑区域限定步骤和第二支撑区域限定步骤。在第一支撑区域限定步骤中,在基部340a的由凹入分割部350分开的两个轴向半部中的一个半部中限定支撑区域347。在第二支撑区域限定步骤中,在基部340a的另一个轴向半部中限定支撑区域347,使得基部340a的另一个轴向半部中的支撑区域347从基部340a的第一轴向半部中的支撑区域347周向移位预定步进角。
参照图63、图64、图65和图66,在支撑区域限定步骤中使用八个压制杆361(即,压模)等。为柱状夹具360和两个转子组件301中的一个的凹部346布置压制棒361。夹具360的轴向尺寸大约为基部340a的轴向尺寸的一半,并且夹具360的外径略小于基部340a的内径。夹具360的外周面包括限定在其中的八个凹入部362。凹入部362的截面布置成与凹部346的截面对应,换言之,凹入部362的截面与支撑区域347和凹进部348的截面对应。每个凹入部362均布置成从夹具360的外周面的轴向中部延伸到上缘。各凹入部362包括封闭端362a和开口端362b,封闭端362a由径向展开的端面封闭。
各压制杆361包括压制表面361a。压制表面361a布置成以其截面与凹部346对应的方式突出。压制杆361围绕夹具360布置,使得其压制表面361a布置成面向夹具360的凹入部362。另外,各压制杆361能够沿径向方向移动。各压制杆361的压制表面361a的一个轴向端与凹入部362的单独凹入部的封闭端362a对准。各压制杆361的压制表面361a的另一轴向端轴向定位在夹具360的上缘的下方。
参照图63,在支撑区域限定步骤中,基部340a首先装配到夹具360,使得基部340a的其中一个开口344放置在夹具360的上缘(即,配合边缘)上。接着,参照图64,支撑夹具360a通过基部340a的相对开口344插入基部340a中。之后,压制杆361被压靠在基部340a的外周面上。由此使周向壁342的预定部分变形而成形凹部346(第一支撑区域限定步骤)。
各凹入部362均包括布置在夹具360的上缘处的开口端362b。因此,在压制杆361向后移动之后,通过简单地从夹具360拉离基部340a就能够从夹具360容易地移除基部340a,而不必强行移除。
接着,参照图66,基部340a上下翻转并且周向移位预定步进角。之后,将基部340a再次装配到夹具360,使得基部340a的相反开口344放置在夹具360的上缘上。然后使基部340a的周向壁342的预定部分与上述类似的方式变形而成形凹部346(第二支撑区域限定步骤)。
由此限定如图54和其它图所示的凹部346并因此限定支撑区域347。
(装配步骤)
在装配步骤(该装配步骤在支撑区域限定步骤之后执行)中,将转子铁心310、磁石320和间隔件330装配到基部340a,使得它们以整合的方式临时组装。
首先,将其中一个转子组件301装配到基部340a的其中一个轴向半部。例如,使用支撑工具来支撑转子组件301,其中将磁石320布置在转子铁心310的外周面上的预定位置处。然后将转子组件301装配到基部340a,使得基部340a被放置在转子铁心310和磁石320的轴向端上,并且将转子组件301压配合到基部340a,使得磁石320与凹入分割部350接触。此时,转子组件301与基部340a周向对准,使得各磁石320的凸面321的两个周向端都定位在对应支撑区域347的内表面的两个周向端的周向内侧。
当转子组件301与基部340a周向对准使得每个磁石320的凸面321的两个周向端定位在对应支撑区域347的内表面的两个周向端的周向内侧时,凸面321布置成与对应支撑区域347面接触。由此沿周向方向可靠地保持磁石320。而且,凹进部348嵌入在每对相邻的磁石320之间。这有助于防止磁石320之间的接触。
接着,将另一转子组件301装配到基部340a的另一轴向半部,使得另一转子组件301从第一转子组件301周向移位预定步进角。例如,使用支撑工具来支撑第二转子组件301,其中将磁石320布置在该第二转子组件301的转子铁心310的外周面上的预定位置处。然后将第二转子组件301装配到基部340a使得基部340a放置在第二转子组件301的转子铁心310和磁石320的轴向端上,并且将第二转子组件301压配合到基部340a,使得第二转子组件301的转子铁心310与第一转子组件301的转子铁心310接触,并且使得第二转子组件301的磁石320与凹入分割部350接触。此时,第二转子组件301与基部340a周向对准,使得各磁石320的凸面321的两个周向端定位在对应支撑区域347的内表面的两个周向端的周向内侧。
最后,将间隔件330布置在装配到基部340a的每个转子组件301的面向开口344的端面上。当转子铁心310、磁石320和间隔件330已适当地装配到基部340a时,基部340的位于开口344周围的每个端部(即,加工边缘345)布置成突出在对应间隔件330的端面的上方。
(轴环部限定步骤)
在轴环部限定步骤(该步骤在装配步骤之后执行)中,基部340a的加工边缘345变形而限定轴环部341。轴环部341布置成将磁石320等密封在转子罩340内。
现在在下面将参照图67、图68和图69描述轴环部限定步骤。在轴环部限定步骤中,使用专用机床设备370来限定轴环部341,如图69至69所示。机床设备370包括卡盘371、尾架372等,所述卡盘371能够绕旋转轴线S旋转。尾架372布置成沿着旋转轴线S与卡盘371相对,并且布置成与卡盘371同步旋转,同时支撑其中一个间隔件330。
机床设备370还包括布置在其顶部上并且自由旋转的小径辊(即,凸轮从动件373)。机床设备370还包括夹压工具374。夹压工具374能够相对于卡盘371的旋转轴线S等沿径向方向移动。另外,夹压工具374能够至少在旋转轴线S和垂直于旋转轴线S的轴线之间的范围内倾斜。此外,机床设备370还包括用于在加工期间确定基准位置的接触探针375。机床设备370还包括控制设备等(未示出),这些控制设备用于执行卡盘371、尾架372、凸轮从动件373、夹压工具374和接触探针375的中心控制。机床设备370布置成自动执行一系列加工来限定轴环部341。
在轴环部限定步骤中,首先,装配有转子铁心310等的基部340a由卡盘371保持,使得基部340a的其中一个开口344布置成朝外。同时,卡盘371和基部340a布置成彼此大体同轴而共用相同的旋转轴线S。参照图67,一旦致动机床设备370,接触探针375就被驱动。然后使接触探针375与间隔件330的端面接触。由此在加工期间设定待被用作基准的基准面。注意,基于基准面执行加工有助于应对不同部件的尺寸的变化。
参照图68,尾架372基于所设定的基准面开始操作。然后将尾架372适当地朝向卡盘371压靠间隔件330。基部340a由此由机床设备370保持。另外,使得基部340a与卡盘371和尾架371一起绕旋转轴线S以预定的旋转速率旋转。
参照图69,在基部340a旋转的同时,凸轮从动件373压靠基部340a的加工边缘345。参照图68,然后凸轮从动件373以渐进方式倾斜,使得加工边缘345径向向内变形而限定轴环部341。当轴环部341已被限定时,间隔件330保持在轴环部341与转子铁心310的端部之间。
凸轮从动件373布置成此时根据需要旋转。凸轮从动件373的旋转有助于防止在加工边缘345和凸轮从动件373之间产生过量摩擦力(即,侵入磨损)和不需要的力。此外,间隔件330有助于防止对任何磁石320和转子铁心310的端部的损坏。此外,间隔件330还有助于保持加工边缘345的圆形形状免受凹部346的影响。因此间隔件330便于成形轴环部341。
因此轴环部341成形为沿径向方向均匀地延伸而具有精细光洁度。轴环部341布置成与间隔件330紧密接触以约束间隔件330的运动。
轴环部341优选地布置成从周向壁342径向向内突出大于约1mm。大于约1mm的突起确保轴环部341可靠地成形得平坦而不成波状,并且还保证间隔件330的牢固固定。注意,轴环部341可以不必布置成沿着其整个周向均匀地延伸。即,可在轴环部341的一个或多个部分中限定一个或多个切口。
之后,将基部340a以相反取向放置在机床设备370中,并且以相似的方式执行上述一系列加工以使另一加工边缘345变形而限定另一轴环部341。
在另一轴环部341已限定时完成转子罩340。轴环部341、间隔件330和凹入分割部350结合以限制装配在转子罩340内的转子铁心310和磁石320的轴向移动。由此转子铁心310和磁石320保持在预定位置处。如上所述,根据当前的优选实施方式,能在不使用粘合剂的情况下构造转子300。这提高生产率并降低生产成本。此外,可以沿周向方向以大体规则的间隔布置磁石而不使用干预粘合剂。这使得改进转子的平衡度。
注意,本发明不限于根据上述优选实施方式的转子300等。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能够进行变更和修改。
例如,转子铁心310的截面形状不限于八边形。根据布置在转子铁心310上的磁石320的数量和各磁石320的形状,转子铁心310的截面的形状可适当地改变成圆形,多个其它多边形的任何一种等。
还应注意,可以将转子铁心310的数量布置为一个,同时多组磁石沿着转子铁心310的旋转轴线上下叠置。
还应注意,在支撑区域限定步骤之后可执行凹入分割部限定步骤。还应注意,凹入分割部可以不必布置成沿着其整个周向连续地延伸,而是可以由沿着周向方向不连续地布置的一部分或多个部分限定,只要磁石由此被轴向保持即可。
(其它)
根据第一优选实施方式的马达1A的定子12等和根据第二优选实施方式的马达1的定子200等共用基本结构。因此,第二优选实施方式的以上说明可包括对马达1A的特征的说明。相反地,第一优选实施方式的以上说明可包括马达1的特征的说明。此外,马达1A的一个或更多个特征以及马达1的一个或更多个特征在合适时可结合。

Claims (12)

1.一种定子节段,该定子节段布置成限定环形定子的一部分,所述定子节段包括:
铁心节段,所述铁心节段包括铁心背部和齿部,所述铁心背部布置成沿所述定子的周向方向延伸,所述齿部布置成从所述铁心背部沿所述定子的径向方向延伸;
线圈,所述线圈围绕所述齿部缠绕并且包括一对线圈接线末端;
绝缘层,所述绝缘层布置在所述线圈和所述齿部之间;以及
树脂层,所述树脂层布置成密封除了所述一对线圈接线末端之外的整个所述线圈;其中,
所述树脂层的周向端壁在周向上布置在所述铁心背部的周向端壁的内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节段,其中,所述线圈以规则的缠绕方式围绕所述齿部缠绕。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定子节段,其中,所述一对线圈接线末端布置成沿所述定子节段的轴向方向彼此平行地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子节段,其中,所述一对线圈接线末端之间限定的中心角为所述铁心节段的中心角的一半。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子节段,其中,在所述树脂层的所述定子节段的轴向侧的任何一方的端面配置有可容纳线状的所述配线构件的凹槽。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定子节段,其中:
所述配线构件包括连接至所述线圈接线末端中的任何线圈接线末端的端子构件;并且
所述凹槽设置有突出部,该突出部布置成防止所述端子构件脱出。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子节段,其中,所述绝缘层由树脂绝缘部限定。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子节段,其中:
所述绝缘层包括布置在所述铁心节段的内侧面的径向外侧的端壁;并且
所述树脂层布置成避开所述绝缘层的所述端壁上方延伸。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定子节段,其中,所述绝缘层的所述端壁包括限定在所述端壁的更靠近所述铁心节段的一侧上的轴向端部中的台阶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子节段,其中,所述线圈围绕所述铁心节段缠绕而不膨出所述绝缘层的周向端面。
11.一种马达,所述马达包括:
汇流条单元,所述汇流条单元包括环形或C形的配线构件、安装到所述配线构件的多个端子构件、以及布置成容纳所述配线构件的保持件;以及
筒状定子,所述筒状定子由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多个定子节段形成;其中
每个所述端子构件均形成为在所述汇流条单元搭载在所述定子的一方的轴向端面侧的状态下,可插入预定的定子节段的所述线圈接线末端。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马达,其中,每个所述定子节段均包括固定部,该固定部设置成固定所述保持件。
CN201180011476.XA 2010-03-03 2011-02-28 定子节段及马达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78299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46827 2010-03-03
JP2010046827 2010-03-03
JP2010261352A JP5740931B2 (ja) 2010-03-03 2010-11-24 分割ステータ、及びモータ
JP2010-261352 2010-11-24
PCT/JP2011/055157 WO2011108735A1 (en) 2010-03-03 2011-02-28 Stator segment and motor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82994A true CN102782994A (zh) 2012-11-14
CN102782994B CN102782994B (zh) 2015-05-13

Family

ID=445423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11476.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782994B (zh) 2010-03-03 2011-02-28 定子节段及马达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000629B2 (zh)
JP (1) JP5740931B2 (zh)
CN (1) CN102782994B (zh)
WO (1) WO2011108735A1 (zh)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73018A (zh) * 2013-01-25 2014-08-06 姚立和 马达定子及其结线装置
CN104283391A (zh) * 2013-07-02 2015-01-14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
CN108141082A (zh) * 2015-10-29 2018-06-0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旋转电机
CN108282045A (zh) * 2017-01-06 2018-07-13 群光电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马达定子结线固定装置
CN110299780A (zh) * 2018-03-23 2019-10-01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和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TWI673936B (zh) * 2017-01-27 2019-10-01 日商日立產機系統股份有限公司 軸向間隙型旋轉電機
CN111416457A (zh) * 2019-01-08 2020-07-14 现代摩比斯株式会社 电机设备
TWI735185B (zh) * 2019-03-27 2021-08-01 日商三菱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定子及電動機
CN113489205A (zh) * 2021-07-16 2021-10-08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绕组组件、定子组件和电机
US20220329123A1 (en) * 2021-04-13 2022-10-13 Hyundai Motor Company Terminal assembly of a driving motor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670028B1 (en) * 2011-01-27 2020-10-14 Shibaur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tator teeth, stator,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
JP5813463B2 (ja) * 2011-11-02 2015-11-17 株式会社東芝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固定子用ホルダ、回転電機、及び自動車
DE102012202131A1 (de) * 2012-02-13 2013-08-14 Brose Fahrzeugteile GmbH & Co. Kommanditgesellschaft, Würzburg Statoranordnung und elektrische Maschine
JP5889728B2 (ja) 2012-06-19 2016-03-22 愛三工業株式会社 ステータ用部材
EP2677635B1 (de) * 2012-06-21 2017-09-27 Grundfos Holding A/S Statoranordnung
WO2014020755A1 (ja) * 2012-08-03 2014-02-0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
US9806566B2 (en) * 2012-08-30 2017-10-31 Asmo Co., Ltd. Brushless motor, stator, stator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brushless motor manufacturing method
JP5554383B2 (ja) * 2012-09-11 2014-07-2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及びその固定子の製造方法
JP5997589B2 (ja) 2012-11-15 2016-09-28 山洋電気株式会社 分割コア型モータ、および分割コア型モータの電機子の製造方法
JP5532274B2 (ja) * 2012-11-29 2014-06-25 シナノケンシ株式会社 電動機の固定子及び電動機
JP5849939B2 (ja) * 2012-12-20 2016-02-03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集配電リング及び電動機
JP6073703B2 (ja) * 2013-02-22 2017-02-01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モータの集中配電部材
DE112013006945T5 (de) 2013-04-10 2015-12-2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Motorstator und Verfahren zum Hestellen desselben
JP5958767B2 (ja) * 2013-06-03 2016-08-02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バスバーリングの製造方法
KR102051599B1 (ko) * 2013-09-16 2020-01-08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버스바, 인슐레이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모터
FR3015795B1 (fr) * 2013-12-20 2017-08-25 Valeo Equip Electr Moteur Interconnecteur pour stator de machine electrique et stator de machine electrique comportant un tel interconnecteur
JP6064924B2 (ja) * 2014-02-04 2017-01-2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中性点接続部材の製造方法
WO2015118682A1 (ja) * 2014-02-10 2015-08-1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回転子
WO2015140970A1 (ja) 2014-03-19 2015-09-24 株式会社安川電機 回転電機及び回転電機の製造方法
JP6484002B2 (ja) * 2014-10-29 2019-03-13 Kyb株式会社 ロータ及びロータ製造方法
US9641112B2 (en) * 2014-12-10 2017-05-02 Clark Equipment Company Protection method for a generator
KR102294928B1 (ko) * 2015-01-06 2021-08-31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스테이터 코어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모터
JP6305634B2 (ja) * 2015-03-31 2018-04-0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
JP6500979B2 (ja) * 2015-04-16 2019-04-17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
WO2017013772A1 (ja) * 2015-07-22 2017-01-26 Kyb株式会社 バスバーユニット及びこれを備えた回転電機
KR102455644B1 (ko) * 2015-10-19 2022-10-18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버스바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모터
JP6444929B2 (ja) * 2016-04-15 2018-12-26 ファナック株式会社 巻線を圧接結線して構成される配線基板を備える電動機
ES2680793B1 (es) * 2017-01-24 2019-06-19 Ramos Angel Gabriel Ramos Motor eléctrico de bobina configurable
EP3579386A4 (en) * 2017-01-31 2020-10-21 Hitachi Industrial Equipment Systems Co., Ltd. ELECTRIC ROTARY MACHINE WITH AXIAL GAP
DE102017106399B4 (de) * 2017-03-24 2023-10-05 Nidec Corporation Elektromotor
WO2018180798A1 (ja) * 2017-03-31 2018-10-04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及び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DE102017206597A1 (de) * 2017-04-19 2018-10-25 Continental Automotive Gmbh Polzahnmodul für eine elektrische Maschine, Aktivteil mit einem Polzahnmodul und elektrische Maschine
JP6727166B2 (ja) * 2017-05-31 2020-07-22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968600B2 (ja) * 2017-07-03 2021-11-17 株式会社マキタ 電動工具
DE102017216084A1 (de) * 2017-09-12 2019-03-14 Robert Bosch Gmbh Stator für eine elektrische Maschine, eine elektrische Maschine und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s solchen Stators
KR101917727B1 (ko) * 2017-09-29 2018-11-13 주식회사 만도 모터의 버스바어셈블리
JP2019115165A (ja) 2017-12-22 2019-07-11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ステータ、モータ及び送風機
ES2835602T3 (es) 2018-01-12 2021-06-22 Carrier Corp Máquina electromagnética
KR102644795B1 (ko) * 2018-09-03 2024-03-08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모터
KR20200029876A (ko) * 2018-09-11 2020-03-19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모터
JP7047682B2 (ja) * 2018-09-13 2022-04-05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回転電機、その固定子、および回転電機の製造方法
JP7211586B2 (ja) * 2018-09-28 2023-01-24 日本電産サーボ株式会社 モータ
CN111628593B (zh) * 2019-02-28 2023-04-07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定子、定子组件、电能与机械能的转换器
JP7196691B2 (ja) * 2019-03-05 2022-12-27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ステータ
JP6912508B2 (ja) * 2019-03-19 2021-08-04 ファナック株式会社 固定子および電動機
JP2020174475A (ja) * 2019-04-11 2020-10-22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モータ、ポンプ装置およびモータの製造方法
KR20210023171A (ko) * 2019-08-22 2021-03-04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모터
KR20210036088A (ko) * 2019-09-25 2021-04-02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모터
DE102019218442A1 (de) * 2019-11-28 2021-06-02 Zf Friedrichshafen Ag Stator einer elektrischen Maschine mit einer Verschaltungseinrichtung und elektrische Maschine
DE102019135426A1 (de) * 2019-12-20 2021-06-24 Valeo Siemens Eautomotive Germany Gmbh Stator mit versetzen Pins für eine elektrische Maschine
KR102568303B1 (ko) * 2020-11-02 2023-08-18 주식회사 삼현 소형 모터 모듈용 스테이터 구조체
KR102584225B1 (ko) * 2020-11-10 2023-10-05 주식회사 삼현 소형 모터 모듈용 스테이터 구조체
EP4016801A1 (en) 2020-12-18 2022-06-22 Grundfos Holding A/S Three-phase stator assembly
JP2022152032A (ja) * 2021-03-29 2022-10-12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
CN216981644U (zh) 2021-08-25 2022-07-15 米沃奇电动工具公司 电动机和包括电动机的电动工具
EP4254742A1 (en) * 2022-03-29 2023-10-04 MAHLE International GmbH Electric machine
JP2024041555A (ja) * 2022-09-14 2024-03-27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ステータ、及び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101596A (ja) * 2000-09-21 2002-04-0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電動機の固定子
US20020067094A1 (en) * 2000-12-05 2002-06-06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Electric motor
CN1972077A (zh) * 2005-11-21 2007-05-30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电动机的分瓣定子
US20070232094A1 (en) * 2006-03-30 2007-10-04 Nissan Motor Co., Ltd. Structure for a motor/generato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ame
JP2008220027A (ja) * 2007-03-02 2008-09-18 Asmo Co Ltd バスバー装置、ブラシレスモータ及びブラシレスモータの製造方法
JP2008278704A (ja) * 2007-05-02 2008-11-13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回転電機用ステータ、そのコイル端末とバスバー用端子との接続構造及びその接続方法
WO2009041172A2 (en) * 2007-09-27 2009-04-02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Stator structure
US20090089456A1 (en) * 2007-09-28 2009-04-02 Stanton Kevin B System and method for synchronizing simultaneous media stream playback across nonsynchronized network timing/clock island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489484B2 (ja) 1999-05-19 2004-01-19 日立電線株式会社 射出成形端子台
JP2001119885A (ja) 1999-10-21 2001-04-2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3相電動機の固定子および3相電動機の固定子の製造装置
JP3613262B2 (ja) 2002-04-26 2005-01-2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077673B2 (ja) 2002-07-17 2008-04-1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
JP4112535B2 (ja) 2004-07-30 2008-07-02 株式会社一宮電機 ステータ及び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JP2007174869A (ja) 2005-12-26 2007-07-05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インシュレータ、ステータアセンブリ、セグメントステータ、及び回転電機用ステータ
JP4353950B2 (ja) 2006-03-06 2009-10-2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
JP2007259523A (ja) 2006-03-20 2007-10-04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回転電機用ステータおよびインシュレータ
JP2007288821A (ja) 2006-04-12 2007-11-01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回転電機用ステータ、インシュレータ、および分割ステータ
JP5026871B2 (ja) 2007-07-04 2012-09-1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リードフレームの構造
JP4404145B2 (ja) 2008-01-16 2010-01-2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分割固定子製造方法
JP2009261220A (ja) 2008-03-19 2009-11-05 Toyota Motor Corp 固定子製造方法
US8154163B2 (en) 2008-04-15 2012-04-10 Honda Motor Co., Ltd. Electric power collection/distribution ring of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101596A (ja) * 2000-09-21 2002-04-0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電動機の固定子
US20020067094A1 (en) * 2000-12-05 2002-06-06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Electric motor
CN1972077A (zh) * 2005-11-21 2007-05-30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电动机的分瓣定子
US20070232094A1 (en) * 2006-03-30 2007-10-04 Nissan Motor Co., Ltd. Structure for a motor/generato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ame
JP2008220027A (ja) * 2007-03-02 2008-09-18 Asmo Co Ltd バスバー装置、ブラシレスモータ及びブラシレスモータの製造方法
JP2008278704A (ja) * 2007-05-02 2008-11-13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回転電機用ステータ、そのコイル端末とバスバー用端子との接続構造及びその接続方法
WO2009041172A2 (en) * 2007-09-27 2009-04-02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Stator structure
US20090089456A1 (en) * 2007-09-28 2009-04-02 Stanton Kevin B System and method for synchronizing simultaneous media stream playback across nonsynchronized network timing/clock islands

Cited B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73018A (zh) * 2013-01-25 2014-08-06 姚立和 马达定子及其结线装置
CN104283391A (zh) * 2013-07-02 2015-01-14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
CN104283336A (zh) * 2013-07-02 2015-01-14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
CN108141082A (zh) * 2015-10-29 2018-06-0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旋转电机
CN108141082B (zh) * 2015-10-29 2020-03-06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旋转电机
CN108282045B (zh) * 2017-01-06 2020-01-31 群光电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马达定子结线固定装置
CN108282045A (zh) * 2017-01-06 2018-07-13 群光电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马达定子结线固定装置
TWI673936B (zh) * 2017-01-27 2019-10-01 日商日立產機系統股份有限公司 軸向間隙型旋轉電機
CN110299780A (zh) * 2018-03-23 2019-10-01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和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CN111416457A (zh) * 2019-01-08 2020-07-14 现代摩比斯株式会社 电机设备
TWI735185B (zh) * 2019-03-27 2021-08-01 日商三菱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定子及電動機
US20220329123A1 (en) * 2021-04-13 2022-10-13 Hyundai Motor Company Terminal assembly of a driving motor
US11750055B2 (en) * 2021-04-13 2023-09-05 Hyundai Motor Company Terminal assembly of a driving motor
CN113489205A (zh) * 2021-07-16 2021-10-08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绕组组件、定子组件和电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000629B2 (en) 2015-04-07
JP5740931B2 (ja) 2015-07-01
CN102782994B (zh) 2015-05-13
WO2011108735A1 (en) 2011-09-09
JP2011205877A (ja) 2011-10-13
US20120293024A1 (en) 2012-11-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782995B (zh) 定子及马达
CN102782994A (zh) 定子节段及马达
CN102782996B (zh) 汇流条单元和马达
JP6267907B2 (ja) バスバーユニットおよび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CN102782992B (zh) 转子、制造转子的方法以及马达
JP5460095B2 (ja)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US10855132B2 (en) Bus bar unit,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having the sam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bus bar unit
US10103594B2 (en) Rotary machine
EP2940831A1 (en) Rotary machine, and electric vehicle
CN103107625A (zh) 旋转电机及其定子线圈的接线单元的制造方法
JP2009290921A (ja)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US20180152083A1 (en) Stator for an electric motor
US7583004B2 (en) Short-circuiting member, commutato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hort-circuiting member
US10840656B2 (en) Bus bar unit and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having the same
CN108028558B (zh) 旋转电机以及旋转电机的制造方法
US10075040B2 (en) Rotary machine
JP5800075B2 (ja) ロータ、ロータの製造方法及びモータ
CN114586263A (zh) 马达
JP5918392B2 (ja) 回転機及び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513

Termination date: 2020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