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612440A - 轮胎 - Google Patents

轮胎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612440A
CN102612440A CN2010800513055A CN201080051305A CN102612440A CN 102612440 A CN102612440 A CN 102612440A CN 2010800513055 A CN2010800513055 A CN 2010800513055A CN 201080051305 A CN201080051305 A CN 201080051305A CN 102612440 A CN102612440 A CN 10261244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key element
ridge
tire
decor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51305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612440B (zh
Inventor
岩渕聪太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idgeston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Bridgeston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926428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358404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928426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364556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000931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325129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Bridgestone Corp filed Critical Bridgestone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6124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1244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61244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1244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3/00Tyre sidewalls; Protecting, decorating, marking, or the like, thereof
    • B60C13/001Decorating, marking or the lik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3/00Tyre sidewalls; Protecting, decorating, marking, or the like, thereof
    • B60C13/02Arrangement of grooves or rib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5/00Inflatable pneumatic tyres or inner tub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152/00Resilient tires and wheels
    • Y10T152/10Tires, resilient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轮胎。本发明的充气轮胎在轮胎侧部具有装饰部,装饰部具有装饰要素和谷,该装饰要素具有脊,该谷通过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且将装饰要素划分为两个以上的区域而使脊在轮胎周向上不连续,脊具有第1脊和与第1脊相比高度及宽度中的至少一者小的第2脊,至少一部分第1脊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同时相互相邻,从而在相邻的第1脊之间形成有谷。

Description

轮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轮胎侧部具有装饰部的轮胎。
背景技术
以往,广泛实施有在轮胎的侧部设置胎侧装饰带的技术,该胎侧装饰带通过并列地排列多个直线状或曲线状的脊而成。
例如,在美国专利第5807446号说明书中,公开了在第1脊内形成第2脊来作为胎侧装饰带的例子。另外,在日本特开2008-273505号公报中,公开了形成胎侧装饰带的例子,该胎侧装饰带具有仅由第1脊构成的第1装饰要素、以及在第1脊内配置第2脊而成的第2装饰要素。
在美国专利第5807446号说明书中,虽然能够获得使轮胎的侧部的凹凸不显眼的效果,但是由光的照射方式引起的轮廓变化欠缺,给观看者带来的视觉冲击较弱。另外,在日本特开2008-273505号公报中,虽然通过装饰要素A、B的组合使光的反射状态不同而能够获得使外观性提高的效果,但是因脊高度的变化导致明暗的强弱变化欠缺。
发明内容
本发明考虑了上述情况,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侧部的凹部不显眼、并且进一步提高了侧部的外观性的轮胎。
第1技术方案为一种轮胎,在轮胎侧部具有装饰部,上述装饰部具有装饰要素和谷,该装饰要素具有脊,该谷通过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且将上述装饰要素分为两个以上的区域,而使上述脊在轮胎周向上不连续,上述脊具有第1脊、以及与上述第1脊相比高度及宽度中的至少一者小的第2脊,上述第1脊的至少一部分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同时相互相邻,从而在相邻的上述第1脊之间形成有上述谷。
轮胎通常是充气轮胎,但是也可以是未充入空气的实心轮胎。另外,也可以由第1脊的一部分构成第1脊两侧的装饰要素。另外,装饰部只要是轮胎侧面就不限于轮胎侧部,也可以配置至胎肩部、胎圈部。
在第1技术方案的轮胎中,由于在轮胎侧部设有具有脊的装饰部,因此能够使设有该装饰部的轮胎部分的凹凸不显眼。而且,由于形成于该装饰部的脊具有第1脊和与第1脊相比高度及宽度中的至少一者小的第2脊,因此能够有效地显示出有无光反射、亮度(影子的浓淡)差,从而能够获得格外提高了轮胎侧面的外观性(设计性)的充气轮胎。
另外,在第1技术方案的轮胎中,利用谷可靠地防止了用于构成装饰要素的脊在周向上连续的情况。因此,即使对轮胎侧部作用沿轮胎径向扩展的力,形成于轮胎侧部的装饰部也难以产生龟裂。
另外,通过使多种脊中的上述第1脊相互相邻,而在它们之间形成有谷。因而,与未形成有脊的部位相比,不必降低谷的底部。由此,格外地提高了形成有谷的轮胎部分的强度。
第2技术方案的轮胎为,上述装饰要素具有:第1装饰要素,其外缘部由上述第1脊形成,且外缘部的内侧为平滑面;以及第2装饰要素,其外缘部由上述第1脊形成,且在外缘部的内侧排列有上述第2脊。
在第2技术方案的轮胎中,由于第1装饰要素的外缘部的内侧为平滑面,因此即使附着一些土等污物,第1装饰要素的可视性也难以变差。另外,由于第1装饰要素的外缘部的内侧为平滑面,因此光的反射率较高而且反射角度均匀,在第2装饰要素中可有效地以目视确认到投影。
第3技术方案的轮胎为,上述第2装饰要素由上述第2脊的方向互不相同的至少两种构成。
由此,在第2装饰要素中,能够使第2脊的侧壁面作用下的光的反射方向成为至少两个方向,从而能够从至少两个方向以目视确认到投影。
第4技术方案的轮胎为,上述轮胎形成有装饰要素列,该装饰要素列通过沿上述谷交替配置上述第1装饰要素与上述第2装饰要素而成,在相邻的上述装饰要素列之间,上述谷沿着上述装饰要素列连续。
由此,与谷未连续的情况相比,谷的外观性较好。而且,即使形成有连续的谷,也难以在谷底产生龟裂。
第5技术方案的轮胎为,上述谷的延伸方向相对于轮胎周向呈20°~90°范围的角度。
上述角度也可以是相对于轮胎周向顺时针旋转侧的角度、逆时针旋转侧的角度中的任意角度。
若该角度小于20°,则在沿轮胎径向扩展的力作用于轮胎侧部时在谷底、脊缘产生的拉伸应力容易增大。
另外,出于抑制在沿轮胎径向扩展的力作用于轮胎侧部时在谷底、脊边缘产生的拉伸应力的观点,更优选的是,该角度为70°以下。
第6技术方案的轮胎为,上述谷的底宽度为0.2mm以上,并且为上述装饰要素的最大宽度以下。
若谷底宽度窄于0.2mm,则谷底容易产生龟裂。另外,若谷底宽度宽于装饰要素的最大宽度,则装饰部的外观性容易降低。
第7技术方案的轮胎为,上述装饰要素的高度为0.1mm以上且不满0.3mm。
若低于0.1mm,则装饰要素的可视性容易降低。另外,若为0.3mm以上,则难以充分地防止装饰部的龟裂产生。
第8技术方案为一种轮胎,其在轮胎侧部具有标帜部和装饰部,其中,利用多种装饰要素的组合构成上述装饰部,并且,上述多种装饰要素包括:第1装饰要素,其仅由用于形成装饰要素轮廓的第1脊形成;以及第2装饰要素,其具有用于形成装饰要素轮廓的上述第1脊、以及配置在由上述第1脊划分而成的区域内且高度低于上述第1脊的高度的第2脊。
在第8技术方案的轮胎中,在装饰要素彼此相互相邻的情况下,装饰要素也可以共享第1脊的一部分。另外,装饰部只要是轮胎侧面就不限于轮胎侧部,也可以一直配置到胎肩部、胎圈部。另外,轮胎通常是充气轮胎,但是也可以是未充入空气的实心轮胎。
在第8技术方案的轮胎中,由于在轮胎侧部设有包含这种第1装饰要素与第2装饰要素而成的装饰部,因此能够使设有该装饰部的轮胎部分的凹凸不显眼。而且,由于在第2装饰要素中配置有高度低于第1脊的高度的第2脊,因此能够有效地显示出有无光反射、亮度(影子的浓淡)差,从而能够获得格外提高了轮胎侧面的外观性(设计性)的充气轮胎。
第9技术方案的轮胎为,在上述第1装饰要素中,由上述第1脊围成的区域内为平滑面。
由此,在用于构成第1装饰要素的第1脊内的区域中,光的反射率较高而且光的反射角度均匀,在第2装饰要素中可有效地以目视确认到投影。
第10技术方案的轮胎为,在上述第1脊与上述第2脊之间,侧壁的倾斜角度互不相同。
由此,由于反射方向在第1脊的斜面与第2脊的斜面之间不同,因此以目视确认到的第1脊与第2脊之间的区别变明确。
第11技术方案的轮胎为,在上述装饰部上周期性配置有上述第1装饰要素和上述第2装饰要素。
由此,能够进一步获得可目视确认均匀性、规律性的效果。
第12技术方案的轮胎为,上述第1脊由方向为随机的多个直线状脊构成。
由此,即使采用未周期性对齐第1装饰要素与第2装饰要素之间的配置位置的简单的结构,由于第1脊的高度高于第2脊的高度,因此也能够获得外观性格外提高了的充气轮胎。
第13技术方案的轮胎为,上述第1装饰要素与上述第2装饰要素配置在上述标帜部的周围的至少一部分处。
由此,标帜部的可视性提高,即标帜的可视性提高。
第14技术方案的轮胎为,在上述标帜部中除标帜以外的周围区域排列有脊,上述标帜显示在平滑面上。
由此,标帜的可视性进一步提高,并且给观看标帜的人带来的视觉冲击较大。另外,出于使可视性的重要度较高的标帜更显眼的观点,优选的是在轮胎侧部上形成两个以上的装饰部,且该装饰部配置在标帜部的轮胎周向两侧。
第15技术方案为一种轮胎,在轮胎侧部具有装饰部,上述装饰部具有多个装饰要素,上述装饰要素包括第1装饰要素、第2装饰要素及第3装饰要素的组合,该第1装饰要素仅由用于形成装饰要素轮廓的第1脊形成,该第2装饰要素由上述第1脊和配置在上述第1脊内的第2脊构成,该第3装饰要素与上述第2装饰要素相比上述第2脊的配置不同。
在第15技术方案的轮胎中,在第1装饰要素~第3装饰要素相互相邻的情况下,即使在装饰要素彼此共享第1脊的一部分的情况下,也组合有多个第1装饰要素~第3装饰要素。
在第15技术方案的轮胎中,由于在轮胎侧部设有组合多个这种第1装饰要素~第3装饰要素而成的装饰部,因此能够使设有该装饰部的轮胎部分的凹凸不显眼。而且,由于在第2装饰要素与第3装饰要素之间第2脊的配置不同,因此能够有效地显示出由光(太阳光、环境光等)的反射方式的不同带来的阴影的差,从而能够获得格外提高了轮胎侧部的外观性(设计性)的轮胎。
第16技术方案的轮胎为,在上述第1装饰要素中,上述第1脊内的区域为平滑面。
由此,在用于构成第1装饰要素的第1脊内的区域中,光的反射率较高而且光的反射角度均匀,可在第2装饰要素及第3装饰要素中有效地以目视确认到投影。
第17技术方案的轮胎为,在上述第2装饰要素B的上述第2脊的延伸方向与上述第3装饰要素的上述第2脊的延伸方向互不相同。
由此,在第2装饰要素与第3装饰要素之间,能够有效地显示出由光的反射方向的不同引起的亮度(影子的浓淡)差。
第18技术方案的轮胎为,在上述第2装饰要素的上述第2脊的间距与上述第3装饰要素的上述第2脊的间距互不相同。
由此,在第2装饰要素与第3装饰要素之间,能够有效地显示出由间距差不同引起的阴影差。这在光向轮胎侧部入射的入射量较少时充分地以目视确认到第2装饰要素与第3装饰要素之间的亮度差方面特别有效。
第19技术方案的轮胎为,在上述装饰部上周期性配置有上述第1装饰要素、上述第2装饰要素及上述第3装饰要素。
由此,装饰部呈现出均匀性、规律性,能够使形成有装饰部的部位的凹凸不显眼。
第20技术方案的轮胎为,在上述轮胎侧面具有用于显示标帜的标帜部,上述装饰要素A与上述装饰要素B配置在上述标帜部的周围的至少一部分处。
由此,标帜部的可视性提高,即标帜的可视性提高。
第21技术方案的轮胎为,在上述标帜部中除上述标帜以外的周围区域排列有脊,上述标帜显示在平滑面上。
由此,标帜的可视性进一步提高,并且给观看标帜的人带来的视觉冲击较大。另外,出于使可视性的重要度较高的标帜更显眼的观点,优选的是形成两个以上的装饰部,且该装饰部配置在标帜部的轮胎周向两侧。
根据本发明,能够获得一种使侧部的凹凸不显眼、并且进一步提高了侧部的外观性的轮胎。
附图说明
图1是第1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车辆外侧的侧视图。
图2是第1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车辆内侧的侧视图。
图3是第1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形成于侧部的装饰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4A是第1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形成于侧部的装饰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4B是第1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形成于侧部的装饰部的局部放大图,是表示朝外三角形的图。
图4C是第1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形成于侧部的装饰部的局部放大图,是表示朝内三角形的图。
图5是第1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形成于侧部的装饰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6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用于构成侧部的装饰部的第1脊的剖视图。
图7A是表示在用于制造第1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模具上形成与第1脊及第2脊相对应的凹部的一工序的说明图。
图7B是表示在用于制造第1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模具上形成与第1脊及第2脊相对应的凹部的一工序的说明图。
图8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形成于侧部的装饰部的变形例的局部放大图。
图9是第2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侧视图。
图10是第2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胎侧装饰带的局部放大侧视图。
图11是在第2实施方式中配置第1装饰要素与第2装饰要素的概念的说明图。
图12是从图10的箭头4-4看到的剖视图。
图13是第3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胎侧装饰带的局部放大侧视图。
图14A是第4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胎侧装饰带的局部放大侧视图。
图14B是图14A的第1主要部分的放大图。
图14C是图14A的第2主要部分的放大图。
图15是在第4实施方式中配置第1装饰要素与第2装饰要素的概念的说明图。
图16是第5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胎侧装饰带的局部放大侧视图。
图17是在第5实施方式中配置第1装饰要素与第2装饰要素的概念的说明图。
图18A是第6实施方式的充气子午轮胎的胎侧装饰带的局部放大侧视图。
图18B是图18A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19是第6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胎侧装饰带的变形例的局部放大侧视图。
图20是第7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胎侧装饰带的局部放大侧视图。
图21是第8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侧视图。
图22A是第8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轮胎侧部的局部放大侧视图。
图22B是图22A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23是在第8实施方式中配置第1装饰要素与第2装饰要素的概念的说明图。
图24是从图22B的箭头4-4看到的剖视图。
图25是从图22B的箭头5-5看到的剖视图。
图26是第9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胎侧装饰带的局部放大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列举实施方式来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0的车辆外侧的侧视图,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0的车辆内侧的侧视图。
(充气轮胎的车辆外侧)
如图1所示,在充气轮胎10的车辆外侧的侧部14处形成有两个圆弧状的胎侧装饰带16。胎侧装饰带16以隔着轮胎中心轴线C(参照图1)配置在对称位置处的方式形成有两个。在各个胎侧装饰带16上排列有相对于轮胎周向U倾斜的多个脊18。
而且,在侧部14上,在一个胎侧装饰带16J与另一个胎侧装饰带16K之间形成有圆弧状的标帜部20。因而,标帜部20也以隔着轮胎中心轴线C配置在对称位置处的方式形成有两个。标帜22利用显示在平滑面上的例如“ABCDEFGH”的文字来表示。
而且,在胎侧装饰带16与标帜部20之间形成有装饰部24。因而,装饰部24形成在四个位置。
(装饰部24)
装饰部24由在轮胎周向U上相互相邻的两个装饰半部24A、24B构成。装饰半部24A、24B的外形均呈平行四边形,但是装饰半部24A位于稍靠轮胎外周侧的位置,装饰半部24B位于稍靠轮胎内周侧的位置。
如图3所示,在装饰半部24A、24B上均形成有:第1脊26,其沿以大约45°的倾斜角θ相对于轮胎周向U倾斜的方向延伸;第2脊28,其高度及宽度中的至少一者小于第1脊26;以及谷32,其沿相对于轮胎周向U倾斜的方向延伸。该谷32形成在彼此相邻的第1脊26之间。而且,谷32将用于形成装饰半部24A的装饰要素分为多个区域,装饰半部24B也一样。
若详细说明,在图3中,在装饰半部24A、24B上形成有:从纸面右下方向纸面左上方(即,在侧视轮胎时从轮胎半径方向内侧朝向外侧并相对于轮胎周向U倾斜的方向)平行延伸三条的波浪状的三条型第1脊26P;从纸面左下方向纸面右上方平行延伸两条的波浪状的两条型第1脊26Q。用于构成三条型第1脊26P及两条型第1脊26Q的各个脊均由第1脊26构成。而且,利用三条型第1脊26P形成有两条相对于轮胎周向U倾斜延伸的波浪状的谷32P,利用两条型第1脊26Q形成有一条相对于轮胎周向U倾斜延伸的波浪状的谷32Q。谷32P从装饰半部24A、24B的一端一直连续到另一端。
三条型第1脊26P以等间隔排列有多条,两条型第1脊26Q也以等间隔排列有多条。而且,在相邻的三条型第1脊26P之间,沿着三条型第1脊26P(即沿着谷32P)形成有装饰要素列34P。在该装饰要素列34P中交替排列有第1装饰要素36和第2装饰要素38。
第1装饰要素36是外缘部由第1脊26形成、外缘部的内侧由平滑面37形成的装饰要素。第2装饰要素38是外缘部由第1脊26形成、在外缘部的内侧相互平行排列有多条第2脊28而成的装饰要素。该第2脊28是呈直线状从纸面左下方向纸面右上方延伸的脊。
另外,在相邻的两条型第1脊26Q之间,沿着两条型第1脊26Q(即沿着谷32Q)形成有装饰要素列34Q。而且,上述平滑面37及第2脊28的配置设定为交错状,以使得在该装饰要素列34Q中也交替排列有第1装饰要素36和第2装饰要素38。
(优选的尺寸例)
以下,示出在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0中第1脊26、第2脊28及它们的配置间隔等优选的具体例。图6是从图3的箭头6-6看到的剖视图。
如图6所示,第1脊26呈截面梯形形状。用于形成第1脊26的顶部的平面26F的宽度B1最大为0.2mm。另外,第1脊26的斜面(侧壁)26S相对于侧部16的法线方向N所呈的角度α为45°。第1脊26的高度h1为0.2mm。相邻的第1脊的间隔(间距)P为1.0mm,相邻的第1脊26的底宽W1为0.4mm。根据该设定,在考虑到用于形成第1脊26的后述第1凹部44的加工公差0.05mm的情况下,即使是最小的底宽WS也有0.3mm(另外,此时的第1脊26的最大高度hM为0.25mm)。由于能够设为若底宽W1为0.2mm以上则谷32的底部难以产生龟裂的构造,因此通过该尺寸例子能够充分防止该龟裂产生。
第2脊28也呈截面梯形。第2脊28可以采用高度比第1脊26低、或者用于形成第2脊28的顶部的平面宽度比第1脊26窄的结构。而且,第2脊28可以采用高度比第1脊26低、并且用于形成第2脊28的顶部的平面宽度比第1脊26窄的结构。
另外,第1装饰要素36及第2装饰要素38的优选尺寸范围是轮胎周向长度为2mm~10mm的范围、轮胎半径方向长度为2mm~10mm的范围。另外,出于防止在相邻的第2脊28之间产生龟裂的观点,优选的是第2脊28的间距为0.5mm以上,另外,出于外观性的观点,优选的是第2脊28的间距为1.5mm以下。
欲形成第1脊26、第2脊28,通过预先在用于硫化成形生胎的模具的内壁面上形成凹部,能够在硫化成形时形成第1脊26、第2脊28。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7A、图7B所示,在用于形成第2装饰要素38的模具内壁部48上,使用钻头形成用于形成第2脊28的第2凹部42(参照图7A),而且,形成用于形成第1脊26的第1凹部44(参照图7B)。
在此,在第2凹部42为不连续的部分、且第1凹部44形成于该不连续部分的情况下,一边对第1凹部预定形成部44Y进行切削一边使得用来形成第2脊26的钻头移动。例如,在利用钻头将一条第2凹部42M形成至端部之后,一边利用钻头对第1凹部预定形成部44Y进行切削一边使钻头移动至相邻的第2凹部形成位置的端部位置,形成下一个第2凹部42N。
这样,在如一笔书写那样形成了第2凹部42之后,利用钻头形成第1凹部44。结果,如图7B所示,在第1凹部预定形成部44Y上形成第1凹部44,不会残留有利用用于形成第2凹部42的钻头对第1凹部预定形成部44Y进行切削后的痕迹。由此,能够以短时间如一笔书写那样形成第2凹部42。
(充气轮胎的车辆内侧)
如图2所示,与车辆外侧的侧部14相同,在充气轮胎10的车辆内侧的侧部54上形成有两个圆弧状的胎侧装饰带16和两个圆弧状的标帜部20。
而且,在一个胎侧装饰带16与标帜部20之间形成有装饰部64。因而,装饰部64分别形成在一个胎侧装饰带16的轮胎周向两端侧的两个位置。
而且,在另一个胎侧装饰带16与标帜部20之间也形成有装饰部66。因而,装饰部66分别形成在另一个胎侧装饰带16的轮胎周向两端侧这两个位置。
(装饰部64)
装饰部64由在轮胎周向U上相互相邻的两个装饰半部64A、64B构成。装饰半部64A、64B的外形均呈平行四边形,但是装饰半部64A稍微位于轮胎外周侧,装饰半部64B稍微位于轮胎内周侧。
如图4A所示,在装饰半部64A、64B上均形成有:第1脊76,其呈大致直线状沿相对于轮胎周向U倾斜的方向延伸;第2脊78,其高度及宽度中的至少一者小于第1脊76;以及谷82,其沿相对于轮胎周向U倾斜的方向延伸。该谷82形成于彼此相邻的第1脊76之间。而且,谷82将用于形成装饰半部64A的装饰要素分为多个区域,装饰半部64B也一样。
若详细说明,第1脊76沿以大约60°的倾斜角δ相对于轮胎周向U倾斜的方向延伸。而且,在图4A中,在装饰半部64A、64B上形成有两条从纸面左下方向纸面右上方平行延伸的两条型第1脊76Q,该两条型第1脊76Q由两条第1脊76构成。而且,在用于构成该两条型第1脊76Q的平行的第1脊76之间,形成有相对于轮胎周向U倾斜延伸的谷82。谷82从装饰半部64A、64B的一端连续至另一端。
两条型第1脊76Q以等间隔排列有多条。而且,在相邻的两条型第1脊76Q之间,沿着谷82形成有装饰要素列84。在该装饰要素列84中交替排列有第1装饰要素86和第2装饰要素88。
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第1装饰要素86与第2装饰要素88形成有向半径方向外侧凸出的正三角形92(以下,称作朝外正三角形92)、或者向半径方向内侧凸出的正三角形94(以下,称作朝内正三角形94)。
第1装饰要素86由第1脊76和等腰三角形形状的平滑面77形成,该第1脊76用于形成中心角为120°的等腰三角形的外缘部,该平滑面77形成在第1脊76内。第2装饰要素88由第1脊76和第2脊78构成,该第1脊76用于形成中心角为120°的等腰三角形的外缘部,该第2脊78排列在第1脊76内。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脊78沿轮胎半径方向R延伸。
朝外正三角形92(参照图4B)由一个第2装饰要素88和两个相互相邻的第1装饰要素86构成。另外,该两个第1装饰要素86在相互相邻的部位共享第1脊76P,第1脊76P构成两个第1装饰要素86。
朝内正三角形94(参照图4C)由两个第2装饰要素88和一个第1装饰要素86构成。该两个第2装饰要素88在相互相邻的部位共享第1脊76P,第1脊76P构成两个第2装饰要素88。
另外,朝外正三角形92及朝内正三角形94沿着谷82交替排列。
(装饰部66)
装饰部66由在轮胎周向U上相互相邻的两个装饰半部66A、66B构成。装饰半部66A、66B的外形均呈平行四边形,但是装饰半部66A稍微位于轮胎外周侧,装饰半部66B稍微位于轮胎内周侧。
如图5所示,在装饰半部66A、66B上,均利用从纸面右下方向纸面左上方延伸的脊和从纸面左下方向纸面右上方延伸的脊形成有格子状脊98。
如上所说明,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具有脊的装饰部24、64设置在轮胎侧部,因此能够使设有该装饰部的轮胎部分的凹凸不显眼。而且,形成于装饰部64的脊具有第1脊26和高度及宽度中的至少一者比第1脊26小的第2脊28。另外,形成于装饰部64的脊具有第1脊76和高度及宽度中的至少一者比第1脊76小的第2脊78。因而,能够有效地显示出有无光反射、亮度(影子的浓淡)差,从而能够获得格外提高了轮胎侧面的外观性(设计性)的充气轮胎。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车辆外侧的侧部14的装饰部24具有相对于轮胎周向U倾斜的多条谷32(32P、32Q)、以及形成在谷32两侧的第1装饰要素36及第2装饰要素38。因而,利用谷32可靠地防止用于构成第1装饰要素36、第2装饰要素38的第1脊26及第2脊28在轮胎周向U上连续。由此,即使对侧部14作用沿轮胎半径方向(轮胎径向)R扩展的力,装饰部24也难以产生龟裂。这在利用帘布层的折回端等在侧部14的背面侧产生台阶、并在横跨该台阶差的位置处配置有装饰部24的情况下,能够获得特别显著的效果。
另外,第1脊26相对于轮胎周向U倾斜并且相互相邻,从而在相邻的第1脊26之间形成有谷32。因而,不必使谷32的底比平滑面37等平坦部低。由此,形成有谷32的轮胎部分的强度足够高。
而且,由于第1装饰要素36的外缘部的内侧为平滑面37,因此即使附着有一些土等污物,第1装饰要素36的可视性也难以变差。另外,在平滑面37的作用下,光的反射率较高且反射角度均匀,在第2装饰要素38中可有效地以目视确认到投影。而且,与在第1装饰要素36的内侧形成脊的情况相比,采用平滑面37能够减少模具等的加工工时。
另外,在装饰部24上形成有装饰要素列34P、34Q。装饰要素列34P通过沿谷32P交替配置第1装饰要素36与第2装饰要素38而成,装饰要素列34Q通过沿谷32Q交替配置第1装饰要素36与第2装饰要素38而成。而且,谷32(32P、32Q)以从装饰要素列的端部一直连续到端部的方式延伸。由此,与谷未连续的情况相比,谷32的外观性较好。而且,即使形成有连续的谷32,谷底也难以产生龟裂。
另外,由于谷32相对于轮胎周向U呈大约45°的角度θ,因此即使对侧部14作用沿轮胎半径方向R扩展的力、沿轮胎周向U扩展的力,也能够充分地防止在谷32的底部、脊底缘(特别是第1脊26的脊底缘)产生的拉伸应力增大。在此,并不限于45°,通过将该角度θ形成为20°~90°范围的角度,能够有效地降低在沿轮胎半径方向R扩展的力作用于侧部14时、在谷32的底部、脊边缘产生的拉伸应力。另外,出于在沿轮胎周向U扩展的力作用于侧部14时能够抑制在谷32的底部、脊底缘产生拉伸应力的观点,更优选的是该角度为70°以下。
关于车辆内侧的侧部54的装饰部64,也形成有相对于轮胎周向U倾斜的多条谷82,在相邻的谷82之间形成有第1装饰要素86及第2装饰要素88,可起到与车辆内侧的侧部54的装饰部24相同的效果。
另外,优选的是,谷32的底宽为0.2mm以上、并且为第1装饰要素36及第2装饰要素38的最大宽度以下。由此,能够不降低装饰部24的外观性地设为在谷32的底部难以产生龟裂的构造。关于谷82也一样。
而且,优选的是,第1装饰要素36及第2装饰要素38的高度、即第1脊26、76、第2脊28、78的高度为0.1mm以上且不满0.3mm。由此,能够不降低第1装饰要素36及第2装饰要素38的可视性地充分地防止装饰部24产生龟裂。关于第1装饰要素86及第2装饰要素88也一样。
另外,也可以取代平滑面37、77而利用脊等来形成花纹。例如,如图8所示,也可以取代平滑面37(参照图3)而排列有第2脊79。在该情况下,以该第2脊79的方向与第2脊28的方向相差约90°的方式进行排列。由此,光在第2脊28与第2脊79上的反射方向相差约90°。因而,由可视方向的不同引起的影子的浓淡有规律地变化,因此轮胎侧面的外观性(设计性)进一步提高。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在车辆外侧的侧部14的四个位置形成有装饰部24、在车辆内侧的侧部54上并在一个胎侧装饰带16的轮胎周向两端侧分别形成有装饰部64、以及在另一个胎侧装饰带16的轮胎周向两端侧分别形成有装饰部66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在车辆外侧的侧部14配置有装饰部24与装饰部64,而且,装饰部的数量可以是多于四个的数量或少于四个的数量。
(第2实施方式)
接着,说明第2实施方式。图9是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00的侧视图。如图9、图10所示,在充气轮胎100的侧部114上,形成有组合多个第1装饰要素120与第2装饰要素122而成的圆弧状的胎侧装饰带116(参照图9、图10)。第1装饰要素120仅由第1脊126形成,该第1脊126用于形成为设定形状的平滑面区域124的轮廓。第2装饰要素122由用于形成轮廓的第1脊126、以及排列在第1脊126内且高度比第1脊126低的第2脊128构成。另外,相互相邻的第1装饰要素120与第2装饰要素122共享第1脊126。
胎侧装饰带116以配置在隔着轮胎中心轴线C(参照图9)对称位置的方式形成有两个。
而且,圆弧状的标帜部130以两端部分别与一个胎侧装饰带116和另一个胎侧装饰带116相邻的方式形成于侧部114。因而,标帜部130也以配置在隔着轮胎中心轴线C对称位置的方式形成有两个。标帜132由显示在平滑面上的例如“ABCDEF”的文字进行表示。而且,在标帜部130中除标帜132以外的周围区域136排列有多个脊134。
如图10所示,在胎侧装饰带116上周期性配置有第1装饰要素120与第2装饰要素122。若详细说明,在胎侧装饰带116上,第1装饰要素120与第2装饰要素122沿轮胎周向U及轮胎半径方向R交替(呈交错格状)配置。另外,在图11中说明如此交替配置第1装饰要素120与第2装饰要素122的概念。如图1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错开配置第1装饰要素120与第2装饰要素122的配置位置。
由第1装饰要素120的第1脊126围成的平滑面区域124由细长部124L和延伸部124T构成,该细长部124L在轮胎周向U上呈细长的大致长方形形状,该延伸部124T呈从细长部124L的轮胎周向中央部朝向轮胎半径方向内侧延伸的大致正方形形状。由于第1脊126形成了该平滑面区域124的轮廓,因此第1装饰要素120成为表示朝向轮胎半径方向内侧的“凸”形状。
第2装饰要素122成为表示朝向轮胎半径方向外侧的“凸”形状。用于构成第2装饰要素122的第2脊128是在轮胎半径方向R上延伸的脊。
如上所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轮胎周向U及轮胎半径方向R上交替配置有第1装饰要素120与第2装饰要素122而成的胎侧装饰带116形成于侧部114。而且,第1装饰要素120仅由用于形成平滑面区域124的轮廓的第1脊126形成。第2装饰要素122通过排列高度比第1脊126低的第2脊128的要素而构成,第1脊126发挥作为装饰花纹的外框的作用,第2脊128发挥使可视性提高的作用。在胎侧装饰带116上,由于第1装饰要素120与第2装饰要素122交替连续地形成,因此能够使形成有胎侧装饰带116的部位的凹凸不显眼,而且,能够利用第2脊花纹有效地显示出有无光反射、亮度(影子的浓淡),并且由于反射方向在平滑面区域124为同一方向,因此光泽的浓淡能够给人以鲜明的高级感,从而提高外观性(设计性)。这在对胎侧装饰带16涂敷有蜡时特别明显。而且,由于第1脊126的高度高于第2脊128的高度,因此与高度相同的情况相比,该外观性格外提高。另外,欲使第1脊126与第2脊128的尺寸不同,通过在利用工具加工、蚀刻处理等形成脊时使加工深度不同来实现。
另外,由于第1装饰要素120与第2装饰要素122除了朝向相反以外形状相同,因此在胎侧装饰带116上呈现出均匀性、规律性,在使胎侧装饰带116的凹凸不显眼方面,能够获得更好的效果。
另外,在胎侧装饰带116上周期性配置(呈交错格状配置)有第1装饰要素120与第2装饰要素122。因而,外观性(设计性)优异。以第1脊126所形成的轮廓为界明确地产生由有无第2脊128带来的明暗差,使由第1装饰要素120与第2装饰要素122形成的胎侧装饰带116的可视性进一步提高。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充气轮胎100在轮胎侧面具有标帜部130,该标帜部130用于显示标帜132,并且在两端分别与第1装饰要素120、第2装饰要素122相邻。因而,标帜部130的可视性提高,即标帜132的可视性提高。
而且,标帜132显示在平滑面上,在标帜部130中除标帜132以外的周围区域136排列有脊134(例如直线状、曲线状的脊)。由此,标帜132的可视性进一步提高,并且给观看标帜132的人带来的视觉冲击较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第2脊128的延伸方向为轮胎半径方向R,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也可以是与轮胎半径方向R交叉的方向。
以下,示出第1脊126、第2脊128、它们的配置间隔等的优选具体例子。图12是从图10的箭头4-4看到的剖视图。如图12所示,第1脊126呈截面梯形。用于形成第1脊126的顶部的平面126F的宽度B10最大为0.2mm。另外,第1脊126的斜面(侧壁)126S相对于胎侧装饰带116的法线方向N所呈的角度α1为45°。第1脊126的高度h10为0.2mm。另外,沿轮胎半径方向R延伸并用于分隔胎侧装饰带116与标帜部130的分隔脊138的高度h30为0.4mm。
第2脊128也呈截面梯形。用于形成第2脊128的顶部的平面28F的宽度B20最大也为0.2mm。另外,第2脊128的斜面128S相对于胎侧装饰带116的法线方向N所呈的角度α2为35°。第2脊128的高度h20为0.15mm。另外,相邻的第2脊128的间隔d20为0.6mm。
如此,在第1脊126的斜面126S与第2脊128的斜面28S之间倾斜角度不同(α1与α2不同),从而能够进一步明确地使第1脊126发挥作为装饰花纹的外框的作用、使第2脊128发挥提高花纹的可视性的作用。而且,通过设为满足h10>h20、α1>α2的关系,使这种效果更加明显。
另外,只要第1脊126的高度h10高于第2脊128的高度h20,使这些尺寸处于在此所例示的值的±50%的范围内、优选±30%的范围内,就能够在可视性、耐久性等方面发挥充分的效果。
(第3实施方式)
接着,说明第3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3所示,在图9所示的充气轮胎100的侧部114的胎侧装饰带116上,分别隔离配置有第1装饰要素150及第2装饰要素152。与第2实施方式所说明的第1装饰要素120相比,第1装饰要素150在纸面上下方向(轮胎半径方向R)上的朝向相反,截面尺寸与第1脊126相同的第1脊156形成在平滑面区域154的周围。与第2实施方式所说明的第2装饰要素122相比,第2装饰要素152的截面尺寸与第1脊126相同的第1脊158形成在周围。第2脊128排列在第1脊156内。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脊156、158发挥作为装饰花纹的外框的作用,第2脊128发挥使可视性提高的作用。而且,能够利用第2脊花纹有效地显示出有无光反射、亮度(影子的浓淡),并且由于反射方向在平滑面区域154为同一方向,因此能够提高外观性(设计性)。
(第4实施方式)
接着,说明第4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4A所示,在图9所示的充气轮胎100的侧部114上,形成有组合多个第1装饰要素170及第2装饰要素172(后述的第2装饰要素172A、172B)而成的圆弧状的胎侧装饰带166。胎侧装饰带166以配置在隔着轮胎中心轴线对称位置的方式形成有两个。而且,与第1实施方式一样,圆弧状的标帜部130(参照图9)形成于侧部。
如图14A~图14C、图1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第1装饰要素与第2装饰要素形成向半径方向外侧凸出的正三角形162(以下,称作朝外正三角形162)、或者向半径方向内侧凸出的正三角形164(以下,称作朝内正三角形164)。
第1装饰要素170仅由第1脊176形成,该第1脊176用于形成中心角为120°的等腰三角形形状的平滑面区域174的轮廓。第2装饰要素172A由用于形成轮廓的第1脊176、以及排列在第1脊176内且高度比第1脊176低的第2脊178构成。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脊178沿轮胎半径方向R延伸。
朝外正三角形162(参照图14B)由两个相互相邻的第1装饰要素170和一个第2装饰要素172A构成。在该朝外正三角形162中,第2装饰要素172A形成在朝外正三角形162中除第1装饰要素170以外的区域。因而,第2装饰要素172A的形状是与第1装饰要素170相同尺寸的等腰三角形。另外,该两个第1装饰要素170在相互相邻的部位共享第1脊部分176P,第1脊部分176P构成两个第1装饰要素170。
朝内正三角形164(参照图14C)由一个第1装饰要素170和一个第2装饰要素172B构成。在该朝内正三角形164中,第2装饰要素172B也形成在朝内正三角形164中除第1装饰要素170以外的区域。在第2装饰要素172B中排列有高度比第1脊176低的第2脊178。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2装饰要素172B中形成有划分脊186,该划分脊186从朝内正三角形164的中心(即,第1装饰要素170所形成的等腰三角形的顶点)呈直线状延伸,并用于将形成有第2脊178的区域划分为两部分。划分脊186的截面尺寸与第1脊176相同。因而,第2装饰要素172B在外观上能够以目视确认为用于构成朝外正三角形162的两个第2装饰要素172A相互相邻。
在此,朝外正三角形162及朝内正三角形164以在轮胎半径方向R及轮胎周向U上成为锯齿配置的方式排列。即,朝外正三角形162与朝内正三角形164在轮胎周向U上交替配置并且在轮胎半径方向R上也交替配置。另外,在图15中说明如此交替配置朝外正三角形162与朝内正三角形164的概念。如图1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错开配置朝外正三角形162与朝内正三角形164的配置位置。
利用这种结构,在胎侧装饰带116上周期性配置有第1装饰要素170及第2装饰要素172A、172B。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发挥与第2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第5实施方式)
接着,说明第5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6所示,在图9所示的充气轮胎100的侧部114上,形成有组合多个第1装饰要素200及第2装饰要素202而成的圆弧状的胎侧装饰带205。胎侧装饰带205以配置在隔着轮胎中心轴线对称位置的方式形成有两个。而且,与第2实施方式、第3实施方式一样,圆弧状的标帜部130(参照图9)形成于侧部。
第1装饰要素200仅由第1脊206形成,该第1脊206用于形成平滑面区域204的轮廓。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脊206由方向随机的多个直线状脊构成。
第2装饰要素202由用于形成轮廓的第1脊206、以及排列在第1脊206内且高度比第1脊206低的第2脊208构成。第2脊208全部沿轮胎半径方向R延伸。
在图17中说明如此形成第1装饰要素200及第2装饰要素202的概念。如图1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没有特别错开用于构成第1装饰要素200的第1脊206与用于构成第2装饰要素202的第2脊208之间的配置位置这样的概念,通过以形成第1装饰要素200的方式配置第1脊206,可形成用于构成胎侧装饰带205的胎侧装饰带单元205U。通过在轮胎周向U上连续地配置该胎侧装饰带单元205U,形成了胎侧装饰带205。
根据本实施方式,即使采用未周期性对齐第1装饰要素200与第2装饰要素202之间的配置位置的简单结构,由于第1脊206的高度高于第2脊208的高度,因此与高度相同的情况相比,也与第2实施方式一样,该外观性格外提高。
另外,由于第1装饰要素200与第2装饰要素202之间在一个胎侧装饰带单元205U上的配置位置没有周期性,因此在轮胎周向U上连续地配置该胎侧装饰带单元205U而成的、即在轮胎周向U上周期性配置胎侧装饰带单元205U而成的胎侧装饰带205能够以目视确认为未呈周期性地配置有随机形状的第1装饰要素200及第2装饰要素202。因而,与未形成胎侧装饰带单元205U而在整个胎侧装饰带上随机配置装饰要素的情况相比,能够明显容易地制造以目视确认为没有周期性的胎侧装饰带205。
(第6实施方式)
接着,说明第6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8A、图18B所示,在图9所示的充气轮胎100的侧部114上,形成有组合多个第1装饰要素220及第2装饰要素222而成的圆弧状的胎侧装饰带216。胎侧装饰带216以配置在隔着轮胎中心轴线对称位置的方式形成有两个。而且,与第2实施方式、第3实施方式一样,圆弧状的标帜部130(参照图9)形成于侧部。另外,在胎侧装饰带216的轮胎半径方向外侧及内侧的各个周缘部形成有周缘脊224。
第1装饰要素220由用于划分区域的第1脊246、以及排列在第1脊246内的第2脊248构成。
第1脊246稍微呈细长状,由外脊250和以向内侧离开外脊250均匀间隔的方式形成的内脊252构成。外脊250由外侧凸部250T和外侧凹部250D构成,该外侧凸部250T分别形成在长度方向两侧且呈朝向外侧凸出的弯曲凸状,该外侧凹部250D分别形成在宽度方向两侧且呈朝向内侧凸出的弯曲凸状、即呈相对于外侧为弯曲凹状。内脊252也由内侧凸部252T和内侧凹部252D构成,该内侧凸部252T分别形成在长度方向两侧且呈朝向外侧凸出的弯曲凸状,该内侧凹部252D分别形成在宽度方向两侧且呈相对于外侧为弯曲凹状。第2脊248是沿第1装饰要素220的长度方向呈直线状延伸的脊。
第2装饰要素222以与第1装饰要素220的第1脊246相同的形状配置为朝向与第1装饰要素220的朝向相互相差90°,且未形成有第2脊248。以下,对第2装饰要素222的构成要素(第1脊246及第2脊248)标注与第1装饰要素220的构成要素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说明。
在胎侧装饰带216上周期性配置有第1装饰要素220与第2装饰要素222。若详细说明,在胎侧装饰带216上,第1装饰要素220与第2装饰要素222沿轮胎周向U及轮胎半径方向R交替(呈交错格状)配置。而且,预先设定外侧凸部250T、外侧凹部250D的尺寸,以使第1装饰要素220的外脊250与第2装饰要素222的外脊250未形成角部的方式相连(例如,在外侧凸部250T、外侧凹部250D呈圆弧状的情况下,预先设定外侧凸部250T、外侧凹部250D的曲率半径、圆弧长度)。
如上所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轮胎周向及轮胎半径方向R上交替配置有第1装饰要素220与第2装饰要素222而成的胎侧装饰带216形成于侧部114。而且,第1装饰要素220由用于划分区域的曲线形状的第1脊246、以及排列在第1脊246内的直线状的第2脊248构成。第2装饰要素222是与第1装饰要素220的第1脊246相同的形状,且朝向相差90°。
第1脊246发挥作为装饰花纹的外框的作用,第2脊248发挥使可视性提高的作用。在胎侧装饰带216上,由于第1装饰要素220与第2装饰要素222交替连续地周期性配置,因此胎侧装饰带216呈现出均匀性、规律性,能够使形成有胎侧装饰带216的部位的凹凸不显眼。而且,由于第1脊246呈曲线状,因此该效果更加显著。另外,由于第1装饰要素220的外脊250与第2装饰要素222的外脊250以未形成角部的方式相连续,因此能够进一步获得以目视确认到均匀性、规律性的效果。
另外,由于第1装饰要素220与第2装饰要素222之间的朝向相差90°,因此第1脊246的延伸中心方向相差90°,并且第2脊248的延伸方向也相差90°,轮胎侧面的外观性(设计性)进一步提高。
另外,第1装饰要素220及第2装饰要素222的各个第1脊246呈曲线状。由此,能够使从一个方向入射的光在广角范围内反射,从而能够进一步使轮胎部分的凹凸更不显眼。
另外,如图19所示,即使形成与本实施方式相比使第1装饰要素、第2装饰要素向纸面顺时针方向旋转45°而成的要素作为胎侧装饰带266,也能够起到相同的效果。另外,如图19所示,也可以将外脊仅配置在第1装饰要素、第2装饰要素的相互相对的两侧,形成能够看起来是沿着一个方向呈波浪状延伸的外脊268。
(第7实施方式)
接着,说明第7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0所示,在图9所示的充气轮胎100的侧部114上形成有胎侧装饰带276。与第4实施方式相比,在胎侧装饰带276上,在相邻的装饰要素之间形成有相对于轮胎半径方向向纸面顺时针方向倾斜了30°而成的带状平滑面280。
根据本实施方式,除了第4实施方式所起到的效果以外,也能够起到由带状平滑面280带来外观性提高的效果。
(第8实施方式)
接着,说明第8实施方式。图21是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300的侧视图。如图21、图22A所示,在充气轮胎300的侧部314上,形成有组合多个第1装饰要素A1、第2装饰要素B1及第3装饰要素C1而成的圆弧状的胎侧装饰带316(参照图21、图22A)。胎侧装饰带316以配置在隔着轮胎中心轴线CE(参照图21)对称位置的方式形成有两个。
而且,圆弧状的标帜部330以两端部与一个胎侧装饰带316及另一个胎侧装饰带316分别相邻的方式形成于侧部314。因而,标帜部330也以配置在隔着轮胎中心轴线CE对称位置的方式形成有两个。标帜332由显示在平滑面上的、例如“ABCDEFGH”的文字表示。而且,在标帜部330中除标帜332以外的周围区域336排列有多个脊334。
如图22A所示,在胎侧装饰带316上周期性组合有多个第1装饰要素A1、第2装饰要素B1及第3装饰要素C1。该胎侧装饰带316以配置在隔着轮胎中心轴线对称位置的方式形成有两个。
第1装饰要素A1仅由第1脊346形成,该第1脊346用于形成长度方向为轮胎周向U的菱形的平滑面区域344的轮廓。另外,作为在平滑面区域344上的反射光,光从平滑面区域344的法线方向入射时的反射光最亮且易于以目视确认。
第2装饰要素B1由第1脊346和第2脊349构成,该第1脊346用于形成纸面左升的平行四边形形状的区域的轮廓,该第2脊349以向纸面左上方向延伸的方式排列在第1脊346内。另外,作为在第2脊349的表面上的反射光,光从该表面的法线方向入射时的反射光最亮且易于以目视确认。
第3装饰要素C1由第1脊346和第2脊349构成,该第1脊346用于形成纸面右升的平行四边形形状的区域的轮廓,该第2脊349以向纸面右上方向延伸的方式排列在第1脊346内。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2装饰要素B1与第3装饰要素C1之间,第2脊349的延伸方向相差90°。
第1装饰要素A1~第3装饰要素C1成为相互共享重叠的部分的构造。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脊349的高度低于第1脊346的高度。
第1装饰要素A1并列排列在轮胎周向U上。第2装饰要素B1及第2装饰要素C1交替排列在轮胎周向U上。而且,在轮胎周向U上排列有第1装饰要素A1的第1装饰要素列354、以及在轮胎周向U上排列有第2装饰要素B1及第3装饰要素C1的第2装饰要素列356在轮胎半径方向R上交替排列。另外,从轮胎半径方向两侧夹着第2装饰要素列356的第1装饰要素列354彼此配置为在轮胎周向U上相互错开装饰要素A1在轮胎周向上的长度一半的量。而且,从轮胎半径方向两侧夹着第1装饰要素列354的第2装饰要素列356彼此配置为在轮胎周向U上相互错开第2装饰要素B1、第3装饰要素C1在轮胎周向上的长度的量。
另外,在图23中说明如此配置第1装饰要素A1、第2装饰要素B1及第3装饰要素C1的概念。如图2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装饰要素A1~第3装饰要素C1形成为利用三个装饰要素分别构成正六边形的相同形状的菱形形状。因而,第1装饰要素A1~第3装饰要素C1是钝角为120°、锐角为60°的菱形。
另外,以在第1装饰要素A1中在第1脊346内形成有平滑面区域344、在第2装饰要素B1中排列有第2脊内349、在第3装饰要素C1中也排列有第2脊349(其中,第3装饰要素C1的第2脊349排列成延伸方向与第2装饰要素B1的第2脊349的延伸方向相差90°)的方式,预先设定第1脊346、第2脊349及平滑面区域344的配置位置,组合第1脊346、第2脊349及平滑面区域344。
根据这种结构,在胎侧装饰带316上周期性配置有第1装饰要素A1、第2装饰要素B1及第3装饰要素C1。
如上所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胎侧装饰带316形成于侧部114。在该胎侧装饰带316上沿轮胎周向U及轮胎半径方向R周期性配置有第1装饰要素A1、第2装饰要素B1及第3装饰要素C1。而且,第1装饰要素A1的第1脊346内成为平滑面区域344,在第2装饰要素B1的第1脊346内排列有第2脊349,在第3装饰要素C1中排列有与第2装饰要素B1的第2脊349呈90°角度的第2脊349。因而,在胎侧装饰带316上可以目视确认到三种互不相同的灰度(gradation)。由此,在第1装饰要素A1~第3装饰要素C1中,能够有效地显示出由光的反射方向的不同带来的亮度(影子的浓淡)差。而且,在平滑面区域344中,反射率较高且反射方向为同一方向。因而,光泽的浓淡明显而且能够给人以高级感,从而能够获得外观性(设计性)提高了的充气轮胎100。这在对胎侧装饰带316涂敷有蜡时特别显著。
而且,第1脊346的高度高于第2脊349的高度。因而,第1脊346发挥作为装饰花纹的外框的作用,第2脊349发挥使可视性提高的作用,因此外观性进一步提高。另外,欲如此使脊尺寸不同,通过在利用工具加工、蚀刻处理等形成脊时使加工深度不同来实现。
另外,由于在胎侧装饰带316上周期性连续地形成有第1装饰要素A1、第2装饰要素B1及第3装饰要素C1,由此能够使形成有胎侧装饰带316的部位的凹凸不显眼。
而且,形成第1装饰要素A1~第3装饰要素C1的各个外缘的第1脊346呈相互相同的形状,脊高度也相互相同。由此,胎侧装饰带316明显呈现出均匀性、规律性,在使胎侧装饰带316的凹凸不显眼方面,能够获得更好的效果。另外,在光的入射角度短时间内发生变化的情况(特别是轮胎旋转的情况)下,能够每隔一定时间连续地以目视确认来第1装饰要素A1、第2装饰要素B1及第3装饰要素C1反射的反射光,强烈地以目视确认到胎侧装饰部的均匀性、规律性。
另外,在第2装饰要素B1与第3装饰要素C1之间,第2脊349的延伸方向相差90°。因而,在充气轮胎100以能够目视确认第1装饰要素A1~第3装饰要素C1程度的转速旋转时,影子的浓淡有规律地发生变化,因此侧部114的外观性(设计性)进一步提高。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充气轮胎100在侧部114上具有标帜部130,该标帜部130用于显示标帜132,并且在两端分别与第1装饰要素A1、第2装饰要素B1相邻。因而,标帜部130的可视性提高,即标帜132的可视性提高。
而且,标帜132显示在平滑面上,在标帜部130中除标帜132以外的周围区域136排列有脊134(例如直线状、曲线状的脊)。由此,标帜132的可视性进一步提高,并且给观看标帜132的人带来的视觉冲击较大。而且,由于形成有两个胎侧装饰带316,且该胎侧装饰带316配置在标帜部130的轮胎周向两侧,因此能够使可视性的重要度较高的标帜132更显著。
以下,示出了第1脊346、第2脊349及其配置间隔等的优选具体例子。
图24是从图22B的箭头4-4看到的剖视图。如图24所示,用于构成第1装饰要素B1的第1脊346呈截面梯形。用于形成第1脊346的顶部的平面346F的宽度B12最大为0.2mm。另外,第1脊346的斜面(侧壁)36S相对于胎侧装饰带316的法线方向N所呈的角度α10为45°。第1脊346的高度h12为0.2mm(另外,优选的是,h12处于0.15mm~0.35mm的范围内)。另外,沿轮胎半径方向R延伸并用于分隔胎侧装饰带316与标帜部330的分隔脊338(参照图2)的高度为0.4mm。
第2脊349也呈截面梯形。用于形成第2脊349的顶部的平面349F的宽度B22也最大为0.2mm。另外,第2脊349的斜面349S相对于胎侧装饰带316的法线方向N所呈的角度α20为35°。第2脊349的高度h22为0.15mm(另外,优选的是,h22处于0.1mm~0.3mm的范围内)。另外,相邻的第2脊349彼此的间隔d22为0.6mm。
图25是从图22B的箭头5-5看到的剖视图。如图25所示,用于构成第3装饰要素C1的第1脊346、第2脊349的截面尺寸分别与用于构成第2装饰要素B1的第1脊346及第2脊349的截面尺寸相同。但是,相邻的第2脊349彼此的间隔d32为0.8mm。
如此,倾斜角度在第1脊346的斜面346S与第2脊348的斜面348S之间不同(α10与α20不同),从而能够进一步明确地使第1脊346发挥作为装饰花纹的外框的作用、使第2脊349发挥提高花纹的可视性的作用。而且,通过设为满足h12>h22、α10>α20的关系,使这种效果更加明显。
另外,排列在第3装饰要素C1上的第2脊349的间距(相邻的第2脊349彼此的间隔d32)比排列在第2装饰要素B1上的第2脊349的间距(相邻的第2脊349彼此的间隔d22)宽。因而,第2装饰要素B1与第3装饰要素C1相比,第2脊349以较高的密度排列。由此,在第2装饰要素B1与第3装饰要素C1之间,能够有效地显示出由间距差不同带来的阴影差。这在光向轮胎侧面入射的入射量较少时、充分地以目视确认到第2装饰要素B1与第3装饰要素C1之间的亮度差方面特别有效。
另外,只要这些尺寸处于在此所例示的值的±50%的范围内、优选的是±30%的范围内,就能够在可视性、耐久性等方面发挥充分的效果。
(第9实施方式)
接着,说明第9实施方式。如图26所示,与第8实施方式相比,在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侧部上,取代第3装饰要素C1(参照图22B)而形成有配置有第3装饰要素C2而成的胎侧装饰带366。
在第3装饰要素C2中,与第8实施方式所说明的第3装饰要素C1相比,第2脊349的延伸方向成为与第2装饰要素B1的第2脊349相同的方向。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胎侧装饰带366上也能够以目视确认到三种互不相同的灰度(gradation),能够获得与第8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以上,列举实施方式来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上述实施方式只是一个例子,在不脱离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改变并实施。而且,当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

Claims (21)

1.一种轮胎,在轮胎侧部具有装饰部,
上述装饰部具有装饰要素和谷,该装饰要素具有脊,该谷通过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且将上述装饰要素分为两个以上的区域,而使上述脊在轮胎周向上不连续,
上述脊具有第1脊、以及与上述第1脊相比高度及宽度中的至少一者小的第2脊,
上述第1脊的至少一部分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同时相互相邻,从而在相邻的上述第1脊之间形成有上述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其中,
上述装饰要素具有:
第1装饰要素,其外缘部由上述第1脊形成,且外缘部的内侧为平滑面;以及
第2装饰要素,其外缘部由上述第1脊形成,且在外缘部的内侧排列有上述第2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轮胎,其中,
上述第2装饰要素由上述第2脊的方向互不相同的至少两种构成。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轮胎,其中,
上述轮胎形成有装饰要素列,该装饰要素列通过沿上述谷交替配置上述第1装饰要素与上述第2装饰要素而成,
在相邻的上述装饰要素列之间,上述谷沿着上述装饰要素列连续。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其中,
上述谷的延伸方向相对于轮胎周向呈20°~90°范围的角度。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其中,
上述谷的底宽度为0.2mm以上,并且为上述装饰要素的最大宽度以下。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其中,
上述装饰要素的高度为0.1mm以上且不满0.3mm。
8.一种轮胎,其在轮胎侧部具有标帜部和装饰部,其中,
利用多种装饰要素的组合构成上述装饰部,并且,
上述多种装饰要素包括:
第1装饰要素,其仅由用于形成装饰要素轮廓的第1脊形成;以及
第2装饰要素,其具有用于形成装饰要素轮廓的上述第1脊、以及配置在由上述第1脊划分而成的区域内且高度低于上述第1脊的高度的第2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轮胎,其中,
在上述第1装饰要素中,由上述第1脊围成的区域内为平滑面。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轮胎,其中,
在上述第1脊与上述第2脊之间,侧壁的倾斜角度互不相同。
11.根据权利要求8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其中,
在上述装饰部上周期性配置有上述第1装饰要素和上述第2装饰要素。
12.根据权利要求8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其中,
上述第1脊由方向为随机的多个直线状脊构成。
13.根据权利要求8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其中,
上述第1装饰要素与上述第2装饰要素配置在上述标帜部的周围的至少一部分处。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轮胎,其中,
在上述标帜部中除标帜以外的周围区域排列有脊,
上述标帜显示在平滑面上。
15.一种轮胎,在轮胎侧部具有装饰部,
上述装饰部具有多个装饰要素,
上述装饰要素包括第1装饰要素、第2装饰要素及第3装饰要素的组合,该第1装饰要素仅由用于形成装饰要素轮廓的第1脊形成,该第2装饰要素由上述第1脊和配置在上述第1脊内的第2脊构成,该第3装饰要素与上述第2装饰要素相比上述第2脊的配置不同。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轮胎,其中,
在上述第1装饰要素中,上述第1脊内的区域为平滑面。
17.根据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轮胎,其中,
在上述第2装饰要素的上述第2脊的延伸方向与上述第3装饰要素的上述第2脊的延伸方向互不相同。
18.根据权利要求15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其中,
在上述第2装饰要素的上述第2脊的间距与上述第3装饰要素的上述第2脊的间距互不相同。
19.根据权利要求15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其中,
在上述装饰部上周期性配置有上述第1装饰要素、上述第2装饰要素及上述第3装饰要素。
20.根据权利要求15至19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其中,
在上述轮胎侧面具有用于显示标帜的标帜部,
上述装饰要素A与上述装饰要素B配置在上述标帜部的周围的至少一部分处。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轮胎,其中,
在上述标帜部中除上述标帜以外的周围区域排列有脊,
上述标帜显示在平滑面上。
CN201080051305.5A 2009-11-19 2010-11-18 轮胎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61244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264285A JP5358404B2 (ja) 2009-11-19 2009-11-19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09-264285 2009-11-19
JP2009284269A JP5364556B2 (ja) 2009-12-15 2009-12-15 タイヤ
JP2009-284269 2009-12-15
JP2010009319A JP5325129B2 (ja) 2010-01-19 2010-01-19 タイヤ
JP2010-009319 2010-01-19
PCT/JP2010/070612 WO2011062241A1 (ja) 2009-11-19 2010-11-18 タイヤ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612440A true CN102612440A (zh) 2012-07-25
CN102612440B CN102612440B (zh) 2014-10-22

Family

ID=440597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51305.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612440B (zh) 2009-11-19 2010-11-18 轮胎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3) US9365080B2 (zh)
EP (1) EP2502758B1 (zh)
CN (1) CN102612440B (zh)
IN (1) IN2012DN05234A (zh)
WO (1) WO2011062241A1 (zh)

Cited B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21627A (zh) * 2013-01-16 2014-07-16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6715154A (zh) * 2014-09-11 2017-05-24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充气轮胎
CN107107680A (zh) * 2014-10-27 2017-08-29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充气轮胎
CN107584973A (zh) * 2016-07-08 2018-01-16 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9153294A (zh) * 2016-05-26 2019-01-04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10191814A (zh) * 2017-02-21 2019-08-30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10382261A (zh) * 2017-03-06 2019-10-25 米其林企业总公司 在侧壁上设置有纹理部的轮胎
CN111465517A (zh) * 2017-12-11 2020-07-28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轮胎
CN111491810A (zh) * 2017-12-12 2020-08-04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装饰体
CN113195263A (zh) * 2018-12-18 2021-07-30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充气轮胎
CN115195358A (zh) * 2021-04-07 2022-10-18 通伊欧轮胎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以及轮胎装配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461161B2 (ja) * 2009-12-07 2014-04-02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タイヤ
JP5310805B2 (ja) * 2011-08-03 2013-10-09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287961B2 (ja) * 2011-09-27 2013-09-11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566363B2 (ja) * 2011-11-08 2014-08-06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652376B2 (ja) * 2011-11-15 2015-01-14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747826B2 (ja) * 2012-01-11 2015-07-15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970324B2 (ja) 2012-10-10 2016-08-17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モールド、空気入りタイヤの製造方法、及び、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209870B2 (ja) 2013-06-14 2017-10-11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869019B2 (ja) 2014-03-05 2016-02-24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タイヤ
JP6257438B2 (ja) * 2014-05-08 2018-01-10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392078B2 (ja) * 2014-10-27 2018-09-19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空気入りタイヤ
WO2016067854A1 (ja) 2014-10-27 2016-05-06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423295B2 (ja) * 2015-03-18 2018-11-14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タイヤ
JP6588232B2 (ja) * 2015-05-14 2019-10-09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タイヤ
US10850572B2 (en) 2015-05-14 2020-12-01 Bridgestone Corporation Tire
JP6578130B2 (ja) * 2015-05-14 2019-09-18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タイヤ
JP6549413B2 (ja) * 2015-05-14 2019-07-24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タイヤ
US10752058B2 (en) 2015-05-14 2020-08-25 Bridgestone Corporation Tire
JP6579793B2 (ja) * 2015-05-14 2019-09-25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タイヤ
JP6549414B2 (ja) * 2015-05-14 2019-07-24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タイヤ
JP6549412B2 (ja) * 2015-05-14 2019-07-24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タイヤ
JP6579794B2 (ja) * 2015-05-14 2019-09-25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タイヤ
JP6579795B2 (ja) * 2015-05-14 2019-09-25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タイヤ
JP6578129B2 (ja) * 2015-05-14 2019-09-18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タイヤ
JP6619959B2 (ja) * 2015-06-30 2019-12-11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タイヤ
DE102015225419A1 (de) * 2015-12-16 2017-06-22 Continental Reifen Deutschland Gmbh Fahrzeugreifen
JP6584334B2 (ja) 2016-01-28 2019-10-02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タイヤ
JP2017136958A (ja) * 2016-02-03 2017-08-10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タイヤ
DE102016218487A1 (de) * 2016-09-27 2018-03-29 Continental Reifen Deutschland Gmbh Fahrzeugreifen
JP6848502B2 (ja) * 2017-02-14 2021-03-24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D837725S1 (en) * 2017-09-22 2019-01-08 Bridgestone Americas Tire Operations, Llc Tire
USD838235S1 (en) * 2017-09-22 2019-01-15 Bridgestone Americas Tire Operations, Llc Tire
DE102018204245A1 (de) * 2018-03-20 2019-09-26 Continental Reifen Deutschland Gmbh Fahrzeugluftreifen
USD877058S1 (en) 2018-07-12 2020-03-03 Bridgestone Americas Tire Operations, Llc Tire sidewall
JP7427947B2 (ja) * 2019-12-11 2024-02-06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DE102021212509A1 (de) 2021-11-08 2023-05-11 Continental Reifen Deutschland Gmbh Fahrzeugreifen
DE102021213826A1 (de) * 2021-12-06 2023-06-07 Continental Reifen Deutschland Gmbh Fahrzeugluftreifen
DE102022209943A1 (de) 2022-09-21 2024-03-21 Continental Reifen Deutschland Gmbh Fahrzeugreifen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859703B1 (en) * 1995-11-09 2001-07-18 The Goodyear Tire & Rubber Company An improved tire sidewall
US20040003881A1 (en) * 2002-07-04 2004-01-08 Masahiro Ebiko Pneumatic tire
JP2007320469A (ja) * 2006-06-02 2007-12-13 Bridgestone Corp タイヤ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566388B2 (ja) 1995-04-11 2004-09-15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多数のリッジよりなる装飾体を備えた空気入りタイヤ
JP3614973B2 (ja) 1995-04-19 2005-01-26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多数のリッジによる装飾体を備えた空気入りタイヤ
CA2180770A1 (en) 1996-03-11 1997-09-12 Bill Joe Ratliff, Jr. Tire sidewall mosaic design patterns
US5996892A (en) 1996-03-27 1999-12-07 The Goodyear Tire & Rubber Company Means and method of identifying objects using a zero contrast sensor
JP3946850B2 (ja) 1998-01-14 2007-07-18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多数のリッジよりなる環状装飾体を備えた空気入りタイヤ
JP4202169B2 (ja) * 2003-03-28 2008-12-24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JP2005125937A (ja) 2003-10-23 2005-05-19 Bridgestone Corp タイヤのサイドウォール装飾構造
JP4673113B2 (ja) 2005-04-01 2011-04-20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054948B2 (ja) 2006-09-05 2012-10-24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タイヤ
JP2008137613A (ja) 2006-12-05 2008-06-19 Bridgestone Corp タイヤ
US20080283169A1 (en) 2007-02-22 2008-11-20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Pneumatic Tire
JP5230229B2 (ja) 2007-04-05 2013-07-10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112778B2 (ja) * 2007-08-01 2013-01-09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100000638A1 (en) * 2008-07-03 2010-01-07 Scott Smith Tire having a sidewall with enhanced indicia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859703B1 (en) * 1995-11-09 2001-07-18 The Goodyear Tire & Rubber Company An improved tire sidewall
US20040003881A1 (en) * 2002-07-04 2004-01-08 Masahiro Ebiko Pneumatic tire
JP2007320469A (ja) * 2006-06-02 2007-12-13 Bridgestone Corp タイヤ

Cited By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21627B (zh) * 2013-01-16 2017-03-01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3921627A (zh) * 2013-01-16 2014-07-16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6715154A (zh) * 2014-09-11 2017-05-24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充气轮胎
US10596858B2 (en) 2014-10-27 2020-03-24 Bridgestone Corporation Pneumatic tire
CN107107680A (zh) * 2014-10-27 2017-08-29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充气轮胎
CN107107680B (zh) * 2014-10-27 2019-06-18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充气轮胎
CN109153294A (zh) * 2016-05-26 2019-01-04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9153294B (zh) * 2016-05-26 2020-11-20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7584973A (zh) * 2016-07-08 2018-01-16 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10191814A (zh) * 2017-02-21 2019-08-30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10191814B (zh) * 2017-02-21 2021-09-07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10382261A (zh) * 2017-03-06 2019-10-25 米其林企业总公司 在侧壁上设置有纹理部的轮胎
CN110382261B (zh) * 2017-03-06 2022-05-13 米其林企业总公司 在侧壁上设置有纹理部的轮胎
CN111465517A (zh) * 2017-12-11 2020-07-28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轮胎
CN111491810A (zh) * 2017-12-12 2020-08-04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装饰体
CN113195263A (zh) * 2018-12-18 2021-07-30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充气轮胎
US11964516B2 (en) 2018-12-18 2024-04-23 Bridgestone Corporation Pneumatic tire
CN115195358A (zh) * 2021-04-07 2022-10-18 通伊欧轮胎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以及轮胎装配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IN2012DN05234A (zh) 2015-10-23
EP2502758A1 (en) 2012-09-26
WO2011062241A1 (ja) 2011-05-26
US20120273101A1 (en) 2012-11-01
US20150314653A1 (en) 2015-11-05
US20150314652A1 (en) 2015-11-05
EP2502758B1 (en) 2014-11-12
EP2502758A4 (en) 2013-04-17
CN102612440B (zh) 2014-10-22
US9365080B2 (en) 2016-06-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612440B (zh) 轮胎
EP1533141B1 (en) Three-dimensional sipes for treads
CN101249780B (zh) 充气轮胎
JP5310805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KR100431569B1 (ko) 타이어
JP4687811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5645660A (en) Design patterns for a tire sidewall
US9975203B2 (en) Tire comprising a high-contrast pattern and ribs for protecting the pattern
JP4673113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MXPA96002370A (en) Design patterns for a side wall della
CN108430806B (zh) 车辆轮胎
CN102092244B (zh) 具有带细齿的花纹沟的轮胎胎面
EP3725558B1 (en) Decorative body
US20080283169A1 (en) Pneumatic Tire
CN101646572B (zh) 车用轮胎
US20020174928A1 (en) Tire sidewall
CA2434207A1 (en) Pneumatic tire
JP5287961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3568739A (zh) 充气轮胎
JP5343961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2848861A (zh) 充气轮胎
JP7204655B2 (ja) 側壁にテクスチャが与えられたタイヤ
JP2002248911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EP3842264B1 (en) Pneumatic tire
US20230311583A1 (en) High contrast patterns for sidewall or tread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