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584973A - 充气轮胎 - Google Patents

充气轮胎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584973A
CN107584973A CN201710083334.3A CN201710083334A CN107584973A CN 107584973 A CN107584973 A CN 107584973A CN 201710083334 A CN201710083334 A CN 201710083334A CN 107584973 A CN107584973 A CN 10758497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ire
area
block
protuberance
tre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08333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584973B (zh
Inventor
安永智
安永智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 Tir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 Tire and Rubb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 Tire and Rubb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yo Tire and Rubbe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5849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58497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58497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58497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3/00Tyre sidewalls; Protecting, decorating, marking, or the like, thereof
    • B60C13/001Decorating, marking or the lik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3/00Tyre sidewalls; Protecting, decorating, marking, or the like, thereof
    • B60C13/02Arrangement of grooves or rib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技术问题:使胎侧部的刚性提高,并使胎侧部的凹凸面不显眼。解决手段:在胎侧部上具备:第一区域,其在轮胎周向上相邻配置有多个第一区块,该第一区块由围绕其周围的第一隆起组构成为封闭区域,且在第一延伸方向上延伸;以及相对于第一区域在轮胎径向上相邻的第二区域,其在轮胎周向上相邻配置有多个第二区块,该第二区块由围绕其周围的第二隆起组构成为封闭区域,且在与第一延伸方向不同的第二延伸方向上延伸,在第一区域中,在与第二区域在轮胎径向上相邻的端部上,由在轮胎周向上相邻的第一区块形成有谷部,多个第二区块各自的与第一区域在轮胎径向上相邻的端部与谷部一致。

Description

充气轮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充气轮胎。
背景技术
充气轮胎是通过将各种带状轮胎构成部件在成型鼓的周部上呈圆环状缠绕,使其膨胀为环状而形成生胎(green tyre),并将其加硫成型而形成的。在加硫成型后的胎侧部上,带状轮胎构成部件的接合缠绕起始部与缠绕结束部的接合部容易局部呈现为凹凸面,该凹凸面成为使轮胎的外观品质降低的原因。
以往,为了使这样的局部的凹凸面不显眼,已知在胎侧部上设置由许多隆起组成的锯齿状突起的方法(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平成11-291722号公报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近年,存在轮胎轻量化的需求,正在研究胎侧部的薄壁化。但是,若将胎侧部薄壁化,则胎侧部的凹凸面会更显眼,且胎侧部的刚性会下降。
本发明的课题是,使胎侧部的刚性提高,并使胎侧部的凹凸面不显眼。
(二)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一种充气轮胎,其在胎侧部上具备:第一区域,其在轮胎周向上相邻配置有多个第一区块,该第一区块由围绕其周围的第一隆起组构成为封闭区域,且在相对于轮胎径向倾斜的第一延伸方向上延伸;以及相对于所述第一区域在轮胎径向上相邻的第二区域,其在轮胎周向上相邻配置有多个第二区块,该第二区块由围绕其周围的第二隆起组构成为封闭区域,且在与所述第一延伸方向不同的第二延伸方向上延伸,在所述第一区域中,在与所述第二区域在轮胎径向上相邻的端部上,由在轮胎周向上相邻的所述第一区块形成有谷部,多个所述第二区块构成为:各自的与所述第一区域在轮胎径向上相邻的部分与所述谷部一致。
即,多个所述第二区块各自的与所述第一区域在轮胎径向上相邻的部分,相对于所述谷部在轮胎径向上啮合。
根据本发明,通过将由构成为封闭区域的多个第一区块组成的第一区域、和由构成为封闭区域的多个第二区块组成的第二区域设置在胎侧部,能够使胎侧部的凹凸不显眼,并能够提高胎侧部的刚性。另外,通过以在轮胎径向上使第二区块对准由在轮胎周向上相邻的第一区块形成的谷部并与之啮合的方式配置第二区块,第一区块和第二区块会在轮胎径向上呈砖墙状配置,能够进一步提高胎侧部的刚性。而且,第一区域与第二区域的边界部能够以在轮胎周向上呈Z字形状(zigzag)延伸的方式构成,因此易于将输入胎侧部的荷载分散至轮胎径向和轮胎周向上,能够进一步有效地提高胎侧部的刚性。
优选地,在所述第一区块以及所述第二区块中,在各自的所述延伸方向上的长度更长的区块上,还形成有在该区块的内侧在所述延伸方向上延伸的内侧隆起。
根据本结构,相对于在延伸方向上更长地形成的区块,通过在其内侧形成内侧隆起,能够有效地提高该区块的在其延伸方向上的刚性。这样,能够抑制由于在延伸方向上更长地构成而刚性容易下降的区块的刚性下降。
优选地,所述内侧隆起不与所述第一隆起组以及所述第二隆起组连结。
根据本结构,内侧隆起不与第一隆起组以及第二隆起组连结,因此能够作为独立隆起而构成。这样,能够防止在将内侧隆起与其他隆起连结时刚性在该连结部局部地变得过高的问题,因此不会因所述局部的高刚性部分而在其他部分上引起应力集中,能够维持耐久性。另外,通过使内侧隆起为独立隆起,从而长度会变短,因此能够抑制橡胶体积(volume)的增大。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的充气轮胎具备:胎侧部的第一区域,其沿轮胎周向平行配设有多个第一隆起,该第一隆起在相对于轮胎径向倾斜的第一延伸方向上延伸;以及胎侧部的第二区域,其相对于所述第一区域在轮胎径向上相邻,其沿轮胎周向平行配设有多个第二隆起,该第二隆起在与所述第一延伸方向交叉的第二延伸方向上延伸,多个所述第二隆起从对应的所述第一隆起的轮胎径向途中部分起,通过与该第一隆起在轮胎周向上相邻的所述第一隆起的轮胎径向的端部,向所述第二延伸方向延伸。
(三)有益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充气轮胎,通过在轮胎径向上呈砖墙状配置的第一区块以及第二区块,能够使胎侧部的刚性提高,并使胎侧部的凹凸不引人注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局部侧视图。
图2是表示胎侧部中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的放大图。
图3是沿图2的III-III线的截面图。
图4是沿图2的IV-IV线的截面图。
图5A是表示第三隆起的变形例的、充气轮胎的局部侧视图。
图5B是表示第三隆起的变形例的、充气轮胎的局部侧视图。
图5C是表示第三隆起的变形例的、充气轮胎的局部侧视图。
图5D是表示第三隆起的变形例的、充气轮胎的局部侧视图。
图5E是表示第三隆起的变形例的、充气轮胎的局部侧视图。
图5F是表示第三隆起的变形例的、充气轮胎的局部侧视图。
图6是表示比较例1的锯齿状突起的、充气轮胎的局部侧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充气轮胎;2-胎面部;3-胎圈部;5-胎侧部;10-第一区域;11-第一隆起;12-第一区块;15-第一隆起组;20-第二区域;21-第二隆起;22-第二区块;23-内侧隆起;25-第二隆起组;30-第三区域;31-第三隆起;32-第三区块;35-第三隆起组;40-内径侧边界隆起;50-外径侧边界隆起;S1-第一边界部;S2-第二边界部;F1-第一延伸方向;F2-第二延伸方向;F3-第三延伸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以下的说明本质上仅为示例,并非旨在限制本发明、其适用物或其用途。另外,附图为示意性图,各尺寸的比例等与现实不同。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的局部侧视图。如图1所示,充气轮胎1具有:位于轮胎径向的外径侧的胎面部2、位于轮胎径向的内径侧的胎圈部3、以及位于胎面部2与胎圈部3的轮胎径向之间的胎侧部5。在胎侧部5上,从轮胎径向内径侧按顺序相邻配置有圆环状的、第一区域10、第二区域20、以及第三区域30。
图2放大表示有第一~第三区域10、20、30。参照图2对第一~第三区域10、20、30进行具体的说明。
在第一区域10中,沿轮胎周向平行配设有多个第一隆起11,其在相对于轮胎径向倾斜的第一延伸方向F1上呈直线状延伸。在第二区域20中,沿轮胎周向平行配设有多个第二隆起21,其在相对于轮胎径向朝与第一延伸方向F1不同的方向倾斜的第二延伸方向F2上呈直线状延伸。在第三区域30中,沿轮胎周向平行配设有多个第三隆起31,其在相对于轮胎径向朝与第一延伸方向F1相同侧倾斜的第三延伸方向F3上呈直线状延伸。
第一~第三延伸方向F1、F2、F3相对于轮胎径向以10°至80°的范围内的角度倾斜。第一延伸方向F1是随着向轮胎径向的外径侧前进,向图2中箭头L所示的方向前进的方向,例如相对于轮胎径向的第一倾斜角度A1是向图2中的箭头L侧倾斜的约60°。第二延伸方向F2是随着向轮胎径向的外径侧前进,与第一延伸方向F1相反地向图2中箭头R所示的方向前进的方向,例如相对于轮胎径向的第二倾斜角度A2是向图2中的箭头R侧倾斜的约60°。第三延伸方向F3是随着向轮胎径向的外径侧前进,向图2中箭头L所示的方向前进的方向,例如相对于轮胎径向的第三倾斜角度A3是向图2中的箭头L侧倾斜的约60°。
另外,在第一区域10的轮胎径向内侧端部上,形成有内径侧边界隆起40。在第三区域30的轮胎径向外侧端部上,形成有外径侧边界隆起50。
如图2所示,以第二隆起211为例,对第二隆起21进行具体的说明。在轮胎径向的内径侧,第二隆起211从对应的第一隆起111的轮胎径向的途中部分11a起,通过与该第一隆起111在轮胎周向的R侧相邻的第一隆起112的轮胎径向的外端部11b,在第二延伸方向F2上延伸。在轮胎径向的外径侧,第二隆起211通过对应的第三隆起311的轮胎径向的内端部31a,到达与该第三隆起311在轮胎周向的R侧相邻的第三隆起312的轮胎径向的途中部分31b。
即,通过使第二隆起211从第一隆起111的途中部分11a延伸到第三隆起312的途中部分31b,能够在第一区域10、第二区域20、以及第三区域30分别构成:其周围被围绕而成为封闭区域的四边形状的第一区块12、第二区块22、以及第三区块32。
具体地,在第一区域10中,多个第一区块12在轮胎周向上相邻形成,其通过包含在轮胎周向上相邻的两个第一隆起11、11、内径侧边界隆起40、以及第二隆起21的第一隆起组15,被划分为四边形状。在第二区域20中,多个第二区块22在轮胎周向上相邻形成,其通过包含在轮胎周向上相邻的两个第二隆起21、21、第一隆起11、以及第三隆起31的第二隆起组25,被划分为四边形状。在第三区域30中,多个第三区块32在轮胎周向上相邻形成,其通过包含在轮胎周向上相邻的两个第三隆起31、31、第二隆起21、以及外径侧边界隆起50的第三隆起组35,被划分为四边形状。
另外,第一区域10与第二区域20的第一边界部S1是由第一隆起11以及第二隆起21,以在轮胎周向上呈Z字形状延伸的方式形成的。更具体地,第一边界部S1是以沿轮胎周向在第一延伸方向F1和第二延伸方向F2上交替地呈Z字形状延伸的方式形成的。
同样地,第二区域20与第三区域30的第二边界部S2是由第二隆起21和第三隆起31,以在轮胎周向上呈Z字形状延伸的方式形成的。更具体地,第二边界部S2是以沿轮胎周向在第二延伸方向F2和第三延伸方向F3上交替地呈Z字形状延伸的方式形成的。
在第一边界部S1上,第二区块22的轮胎径向的内径侧的端部22a与由相邻的第一区块12、12形成的谷部S11是一致的。同样地,在第二边界部S2上,第三区块32的轮胎径向的内侧的端部32a配置为与由相邻的第二区块22、22形成的谷部S21一致。
即,在第一边界部S1上,多个第一区块12和多个第二区块22是以在轮胎径向上啮合的方式,呈砖墙状配置的。同样地,在第二边界部S2上,多个第二区块22和多个第三区块32是以在轮胎径向上啮合的方式,呈砖墙状配置的。
第一区块12与第二区块22的啮合角度A4设定在50°至90°,但在本实施方式中是约60°。第二区块22与第三区块32的啮合角度A5设定在50°至90°,但在本实施方式中是约60°。
另外,第二区域20是以其轮胎径向上的长度比第一区域10以及第三区域30更长的方式构成的,显示有图案、商品名等。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用字母O表示。
在第二区块22的内侧,形成有在第二延伸方向F2上延伸的内侧隆起23。内侧隆起23不与第一隆起11、第二隆起21、以及第三隆起31中的任一个连结,作为独立的隆起而构成。
图3是沿图2的III-III线的截面图,示有第一区块12的、与第一延伸方向F1垂直的截面。图4是沿图2的IV-IV线的截面图,示有第二区块22的、与第二延伸方向F2垂直的断面。如图3、图4所示,第一隆起11、第二隆起21、以及内侧隆起23均构成为三边形状的截面形状。虽然省略了图示,但第三隆起31、内径侧边界隆起40、以及外径侧边界隆起50也同样地,构成为三边形状的截面形状。此外,如图3、图4中双点划线所示,这些隆起的截面形状也可以构成为梯形状。
根据以上说明的充气轮胎,会产生以下的效果。
(1)通过将由构成为封闭区域的多个第一区块12组成的第一区域10、由构成为封闭区域的多个第二区块22组成的第二区域20、由构成为封闭区域的多个第三区块32组成的第三区域30设置于胎侧部5,能够使胎侧部5的凹凸不显眼,并能够提高胎侧部的刚性。
另外,通过将第一区块12和第二区块22在轮胎径向上呈砖墙状配置,同样地,将第二区块22和第三区块32在轮胎径向上呈砖墙状配置,能够进一步提高胎侧部的刚性。而且,能够使第一以及第二边界部S1、S2以在轮胎周向上呈Z字形状延伸的方式构成,因此易于将输入胎侧部5的荷载分散至轮胎径向和轮胎周向上,能够有效地提高胎侧部5的刚性。
(2)相对于比第一区块12以及第三区块32在延伸方向上更长地形成的第二区块22,通过在其内侧形成内侧隆起23,能够有效地提高第二区块22在其延伸方向F2上的刚性。这样,能够抑制由于在延伸方向上较长地构成而刚性容易下降的第二区块22的刚性下降。
(3)通过使内侧隆起23作为不与第一隆起组15、第二隆起组25、以及第三隆起组35中的任一个连结的独立隆起而构成,能够防止局部的刚性变得过高。这样,不会因所述局部的高刚性部分而在其他部分上引起应力集中,能够维持耐久性。另外,通过使内侧隆起23为独立隆起,从而长度会变短,因此能够抑制橡胶体积的增大。
(4)在第二区域20中设置有内侧隆起23,因此比起第一区域10以及第三区域30,能够提高隆起的配设密度。另外,第二区域20位于轮胎最大宽度位置,通常,通过提高在安装于车辆的状态下位于车宽度方向的外侧的轮胎最大宽度位置部分的隆起的配设密度,能够有效地提高容易受到外部的冲击(例如,与路缘的接触等)的部分的耐外伤性。
(5)第二区域20的隆起的配设密度高,因此比起其他区域,难以产生光的漫反射,因此轮胎颜色即黑色看起来更深。通过在该区域中显示标志,能够使标志更显眼,并能够提高标志的可视性。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第二区块22的内侧形成有一个内侧隆起23,但也可以如图5A所示的内侧隆起23A那样形成有多个(例如两个)。这样,能够更进一步提高第二区块22在延伸方向F2上的刚性。
另外,也可以如图5B、图5C所示的内侧隆起23B、23C那样,在轮胎径向上进行分割(例如两段分割、三段分割)。这样,通过形成内侧隆起23,能够抑制橡胶体积的增大。
另外,也可以如图5D、图5E所示的内侧隆起23D、23E那样,在第二区块22内,以在其对角线方向上延伸的方式形成。这样,能够使内侧隆起23更长地构成,因此能够更进一步提高第二区块22的刚性。
例如,也可以如图5D所示,使内侧隆起23D以在如下的谷部之间,即,在第一边界部S1上由在轮胎周向上相邻的第一区块12形成的谷部、与在第二边界部S2上由在轮胎周向上相邻的第三区块32形成的谷部之间延伸的方式形成。另外,虽省略了图示,但也可以使内侧隆起23E以在如下的山部之间,即,在第一边界部S1上由在轮胎周向上相邻的第一区块12形成的山部、与在第二边界部S2上由在轮胎周向上相邻的第三区块32形成的山部之间延伸的方式形成。再另外,也可以如图5E所示,使在这些方向不同的对角线方向上延伸的内侧隆起23D、23E在轮胎周向上组合(例如交替地)配设。
另外,也可以如图5F所示的内侧隆起23F那样弯曲地形成。这样,能够更长地构成内侧隆起23,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第二区块22的刚性。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使第一区块12、第二区块22、以及第三区块32分别作为四边形状的封闭区块而构成,但不限于此。即,在各区块之间的边界部上,只要使在一方的区域中由相邻的区块形成的谷部与另一方的区域的区块的一部分一致地配置即可,也可以由五边形、六边形等多边形构成。另外,也可以使第一区块12、第二区块22、以及第三区块32通过曲线状的隆起构成为封闭区块。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在第一边界部S1以及第二边界部S2上部分共享第一隆起11、第二隆起21、以及第三隆起31,来将第一区块12、第二区块22、以及第三区块32构成为封闭区块,但不限于此。即,也可以由不互相共享的隆起将各区块构成为封闭区域,使区块在轮胎径向上呈砖墙状配置。此外,部分共享隆起而构成封闭区块的方法更能够高效地配置隆起并将各区块构成为封闭区域,并能够抑制橡胶体积的增大。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以及第三延伸方向F1、F3以随着在轮胎径向上前进,向图1中的L侧前进的方式构成,使第二延伸方向F2以与之相反地向R侧前进的方式构成,但不限于此。即,只要使第一~第三延伸方向F1~F3以随着在轮胎径向上前进,呈Z字形状延伸的方式构成,从而呈砖墙状配置各区块即可,也可以以相对于轮胎径向向L侧或R侧的一方向侧倾斜的方式构成。
实施例
比较例1以及实施例1、2的充气轮胎,在胎侧部上形成第一区域10、第二区域20、以及第三区域30,该第一区域10、第二区域20、以及第三区域30具有由隆起组成的锯齿状突起,在比第一区域10以及第三区域30更长的第二区域20中显示有标志,关于比较例1以及实施例1、2的充气轮胎,对干燥驾驶稳定性能、标志的可视性进行比较评价。
在比较例1中,如图6所示,第一区域10的第一隆起11、第二区域20的第二隆起21、以及第三区域13的第三隆起31是以在轮胎径向上呈Z字形状连续的方式构成的。
实施例1是如图1所示的充气轮胎,由在轮胎周向上相邻的多个第一区块12构成第一区域10,由在轮胎周向上相邻的多个第二区块22构成第二区域20,由在轮胎周向上相邻的多个第三区块32构成第三区域30。在第一区域10与第二区域20的第一边界部S1上,多个第一区块12和第二区块22以在轮胎径向上呈砖墙状啮合的方式配置。同样地,在第二区域20与第三区域30的第二边界部S2上,多个第二区块22和多个第三区块32以在轮胎径向上呈砖墙状啮合的方式配置。进一步地,在第二区块22的内侧形成有内侧隆起23。实施例2除了没有形成内侧隆起23之外,与实施例1是相同的。
将轮胎尺寸为195/65R15的各充气轮胎安装在车辆上,对干燥驾驶稳定性以及可视性进行评价。干燥驾驶稳定性能是通过驾驶员的感官试验对干燥路面上的加速性能、制动性能、转向性能以及变线性能进行评价。可视性是通过多人的观察对在第二区域20中显示的标志的可视性进行评价。任一评价均用以比较例1的结果为100的指数表示,指数越大则表示性能越优异。评价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比较例1 实施例1 实施例2
干燥驾驶稳定性 100 102 101
可视性 100 101 100
关于干燥驾驶稳定性,在以比较例1的评价结果为100的情况下,实施例1、2的评价结果是102、101,均较比较例1提高。可以推测该干燥驾驶稳定性能的提高得益于:通过使成为封闭区域的第一区块12、第二区块22、以及第三区块32在轮胎径向上呈砖墙状组合而获得的刚性的提高。特别是,可以推测实施例1由于在第二区块22的内侧还具备内侧隆起23,因此比起实施例2,其刚性变高,所以干燥驾驶稳定性进一步提高。
关于可视性,在以比较例1的评价结果为100的情况下,实施例1、2的评价结果是101、100。实施例1相对于比较例1以及实施例2,其在第二区块的内侧还具备内侧隆起23,因此配置于第二区域20中的隆起的密度比第一区域10以及第三区域30相对高。其结果可以推测是因为,在隆起的密度高的第二区域20中,光的反射被减弱,因此轮胎看起来颜色更深,结果,在第二区域20中显示的标志更为明显。

Claims (5)

1.一种充气轮胎,其具备:胎侧部的第一区域,其在轮胎周向上相邻配置有多个第一区块,该第一区块由围绕其周围的第一隆起组构成为封闭区域,且在相对于轮胎径向倾斜的第一延伸方向上延伸;
以及胎侧部的相对于所述第一区域在轮胎径向上相邻的第二区域,其在轮胎周向上相邻配置有多个第二区块,该第二区块由围绕其周围的第二隆起组构成为封闭区域,且在与所述第一延伸方向不同的第二延伸方向上延伸,
在所述第一区域中,在与所述第二区域在轮胎径向上相邻的端部上,由在轮胎周向上相邻的所述第一区块形成有谷部,
多个所述第二区块构成为:各自的与所述第一区域在轮胎径向上相邻的部分与所述谷部一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二区块各自的与所述第一区域在轮胎径向上相邻的部分,相对于所述谷部在轮胎径向上啮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区块以及所述第二区块中,在各自的所述延伸方向上的长度更长的区块上,还形成有在该区块的内侧在所述延伸方向上延伸的内侧隆起。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隆起不与所述第一隆起组以及所述第二隆起组连结。
5.一种充气轮胎,其具备:胎侧部的第一区域,其沿轮胎周向平行配设有多个第一隆起,该第一隆起在相对于轮胎径向倾斜的第一延伸方向上延伸;
以及胎侧部的第二区域,其相对于所述第一区域在轮胎径向上相邻,其沿轮胎周向平行配设有多个第二隆起,该第二隆起在与所述第一延伸方向交叉的第二延伸方向上延伸,
多个所述第二隆起从对应的所述第一隆起的轮胎径向途中部分起,通过与该第一隆起在轮胎周向上相邻的所述第一隆起的轮胎径向的端部,向所述第二延伸方向延伸。
CN201710083334.3A 2016-07-08 2017-02-16 充气轮胎 Active CN10758497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36167A JP6809827B2 (ja) 2016-07-08 2016-07-08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6-136167 2016-07-0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584973A true CN107584973A (zh) 2018-01-16
CN107584973B CN107584973B (zh) 2019-11-19

Family

ID=608930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083334.3A Active CN107584973B (zh) 2016-07-08 2017-02-16 充气轮胎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639942B2 (zh)
JP (1) JP6809827B2 (zh)
CN (1) CN107584973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559207A (zh) * 2019-02-13 2020-08-21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轮胎
CN111572288A (zh) * 2019-02-19 2020-08-25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轮胎
CN113950420A (zh) * 2019-05-29 2022-01-18 大陆轮胎德国有限公司 具有阴影线表面的车辆充气轮胎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8204245A1 (de) * 2018-03-20 2019-09-26 Continental Reifen Deutschland Gmbh Fahrzeugluftreifen
JP7129380B2 (ja) * 2019-06-03 2022-09-01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タイヤ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291722A (ja) * 1998-04-03 1999-10-26 Bridgestone Corp 多数のリッジよりなる環状装飾体を備えた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04268735A (ja) * 2003-03-07 2004-09-30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CN102612440A (zh) * 2009-11-19 2012-07-25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轮胎
CN102765302A (zh) * 2011-05-02 2012-11-07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4057786A (zh) * 2013-03-19 2014-09-24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204055175U (zh) * 2013-07-25 2014-12-31 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4275992A (zh) * 2013-07-05 2015-01-14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5246713A (zh) * 2013-06-14 2016-01-13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5711125A (zh) * 2014-12-22 2016-06-29 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及充气轮胎的制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392076B2 (ja) * 2014-10-27 2018-09-19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空気入りタイヤ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291722A (ja) * 1998-04-03 1999-10-26 Bridgestone Corp 多数のリッジよりなる環状装飾体を備えた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04268735A (ja) * 2003-03-07 2004-09-30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CN102612440A (zh) * 2009-11-19 2012-07-25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轮胎
CN102765302A (zh) * 2011-05-02 2012-11-07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4057786A (zh) * 2013-03-19 2014-09-24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5246713A (zh) * 2013-06-14 2016-01-13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4275992A (zh) * 2013-07-05 2015-01-14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204055175U (zh) * 2013-07-25 2014-12-31 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5711125A (zh) * 2014-12-22 2016-06-29 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及充气轮胎的制造方法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559207A (zh) * 2019-02-13 2020-08-21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轮胎
CN111572288A (zh) * 2019-02-19 2020-08-25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轮胎
CN113950420A (zh) * 2019-05-29 2022-01-18 大陆轮胎德国有限公司 具有阴影线表面的车辆充气轮胎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639942B2 (en) 2020-05-05
US20180009272A1 (en) 2018-01-11
JP2018002112A (ja) 2018-01-11
CN107584973B (zh) 2019-11-19
JP6809827B2 (ja) 2021-01-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584973A (zh) 充气轮胎
KR101935264B1 (ko) 공기입 타이어
WO2017208862A1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AU2016220965B2 (en) Pneumatic tire
US20080128063A1 (en) Pneumatic Tire
JP2008110625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08126931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4202168B2 (ja) 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US20170210180A1 (en) Heavy Duty Pneumatic Tire
JP2019111967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4189087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237970B1 (ja) 重荷重用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237971B1 (ja) 重荷重用空気入りタイヤ
AU2015293161B2 (en) Pneumatic tire for heavy loads
CN103796846B (zh) 轮胎
JP6229724B2 (ja) 重荷重用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3129325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763713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580440B2 (ja) タイヤ
JP4966749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11372794A (zh) 重载轮胎
JP7306135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4583841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05145270A (ja) 重荷重用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9147462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