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055175U - 充气轮胎 - Google Patents
充气轮胎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4055175U CN204055175U CN201420412210.7U CN201420412210U CN204055175U CN 204055175 U CN204055175 U CN 204055175U CN 201420412210 U CN201420412210 U CN 201420412210U CN 204055175 U CN204055175 U CN 20405517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ire
- fillet
- air
- protuberance
- inflation tyr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Lifetime
Links
- 230000007935 neut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08000037656 Respiratory Sounds Diseas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0052 compar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9000011324 bea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2141 concen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6185 dispers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154 acut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977 initi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788 irregular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493 shap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961 swel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3754 fetus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953 sens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充气轮胎,其在使胎侧部上产生的局部性的凹凸不易显眼的同时,能够抑制裂纹的产生。本实用新型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设置在胎侧部(3)的外表面上的装饰部(10)具有在轮胎周向(C)上留出间隔设置且在相对轮胎径向倾斜的方向上延伸的多条隆起(16)以及自胎侧部(3)的外表面起的高度(H2)比隆起(16)的高度(H1)高且沿着轮胎周向(C)延伸的一对带状突起(12、14),配置一对带状突起(12、14),使它们在轮胎径向上留出间隔且在轮胎周向(C)上的一部分重叠,在隔着带状突起(12、14)而邻接的区域中设置的隆起(16),相对轮胎径向倾斜方向相互不同。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在胎侧部的外表面具备装饰部的充气轮胎,尤其涉及一种具有在轮胎周向上留出间隔设置的多条隆起(ridge)(凸条)作为装饰部的充气轮胎。
背景技术
在轮胎的胎侧部,有时会在相当于胎体帘布层的缠绕起始端与缠绕结束端的结合部的部分和在相当于从胎圈芯的内侧向外侧折返的胎体帘布层的折返端部的部分产生凹凸。在胎侧部产生的局部性的凹凸虽然不会给轮胎的性能、耐久性带来影响,但会成为使其外观品质降低的原因。
为了使这种胎侧部的局部性的凹凸不易显眼,已知有下述充气轮胎,其在胎侧部设置相对轮胎径向倾斜的多条隆起,所述多条隆起留出微小的间隔并大致平行的排列,从而伪装(camouflage)局部性的凹凸(例如,下述专利文献1、2)。
但是,由于在轮胎旋转时由胎面与胎圈之间产生的扭曲在相对轮胎径向倾斜约45°的方向上产生应力,因此在沿该应力方向配置隆起时,存在应力集中于隆起间的凹部,容易产生被称为扭矩裂纹(Torquecrack)的裂纹这样的问题。
与此相对,在日本专利公开2010-241397号公报中,通过在轮胎径向上配置隆起的排列密度和倾斜方向相互不同的多个带状装饰部,来谋求分散集中于隆起间的凹部处的应力,但由于在轮胎径向上邻接的带状装饰部的边界相接触,因此存在不能充分分散应力,从而不能抑制裂纹这样的问题。
另外,在日本专利公开平成9-31511号公报中,由于在轮胎径向上邻接的带状装饰部之间存在无图案的带状区域,因此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分散集中于隆起间的凹部处的应力,但若想要谋求进一步分散应力、抑制裂纹的产生,则无图案的带状区域的宽度(轮胎径向的长度)变大,其结果,存在对胎侧部产生的局部性的凹凸伪装的效果降低这样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考虑到这样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充气轮胎,其在使胎侧部产生的局部性的凹凸不易显眼的同时,抑制裂纹的产生且耐久性优异。
(二)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充气轮胎,其是在胎侧部的外表面具有装饰部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装饰部具有:在轮胎周向上留出间隔设置且在相对轮胎径向倾斜的方向上延伸的多条隆起以及自所述胎侧部的外表面起的高度比所述隆起高且沿着轮胎周向延伸的一对带状突起;配置一对所述带状突起,使它们在轮胎径向上留出间隔且在轮胎周向上的一部分重叠;在隔着所述带状突起而邻接的区域中设置的所述隆起,相对轮胎径向倾斜角度相互不同。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式,一对所述带状突起可以设置成越往轮胎周向的一端侧则越朝向轮胎径向外侧或轮胎径向内侧的螺旋状。另外,一对所述带状突起可以设置成越往在轮胎周向上重叠的端部则宽度越窄。另外,设置在一对所述带状突起之间的区域中,一对所述带状突起在轮胎周向上相互重叠的部分可以比其他部分更密地设置所述隆起。隆起的重复间距可以为5mm以下,自胎侧部的外表面起的高度可以为0.2mm以上2.0mm以下,以及相对轮胎径向倾斜角度可以为20°以上70°以下;一对所述带状突起的宽度可以为1mm以上10mm以下,以及与所述隆起的高度差可以为1mm以内;一对所述带状突起在轮胎周向上重叠的长度可以为200mm以下;所述装饰部的轮胎径向的长度可以为20mm以上50mm以下;所述装饰部可以沿着轮胎周向形成中心角为40°以上160°以下的圆弧状。
(三)有益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由于其具备配置成在轮胎径向上留出间隔且在轮胎周向上的一部分重叠的、突出得比隆起高的一对带状突起,并且在隔着带状突起而邻接的区域中设置的隆起,相对轮胎径向倾斜角度相互不同,因此使胎侧部产生的局部性的凹凸不易显眼,同时能够分散集中于隆起间的凹部处的应力,能够抑制裂纹的产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侧视图
图2为图1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3为图2的A-A剖面图。
图4(a)及(b)为本实用新型的变更例的充气轮胎中相当于图3的剖面图。
图5(a)及(b)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充气轮胎的侧视图。
图6(a)~(c)为比较例的充气轮胎的侧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T—轮胎;2—胎面部、;3—胎侧部;4—胎圈部;10—装饰部;12—内侧带状突起;14—外侧带状突起;16—隆起;F1—第一区域;F2—第二区域;F3—第三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以下,称为“轮胎”)T,其具备胎面部2、从其两端向轮胎半径方向内侧延伸的胎侧部3以及与该胎侧部3的内周侧连接并固定于轮辋凸缘的胎圈部4。
在轮胎T的胎侧部3的外表面上,在轮胎周向C上留出间隔地设有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两个)从该外表面突出的装饰部10。此外,每个装饰部10仅是设置在胎侧部3上的位置不同,各装饰部10的结构相同,因此这里对一个装饰部10进行说明,省略对另一个装饰部10的说明。
装饰部10具备沿轮胎周向C延伸的一对带状突起12、14以及在轮胎周向C上留出微小间隔配置的多条隆起(凸条)16,与隆起16相比,一对带状突起12、14自胎侧部3的外表面起的突出高度更高。
配置一对带状突起12、14,使它们在轮胎径向上留出间隔且轮胎周向C上的一部分重合。
更具体地,一对带状突起12、14由配置在轮胎径向内侧的带状突起(以下将该带状突起称为“内侧带状突起”)12和配置在比内侧带状突起更靠向径向外侧的带状突起(以下将该带状突起称为“外侧带状突起”)14构成,在装饰部10的轮胎周向C上的中央部,内侧带状突起12的端部和外侧带状突起14的端部在轮胎径向上留出间隔并在轮胎周向C上重叠。
内侧带状突起12,其位于装饰部10的轮胎周向C的中央部上的一个端部12a位于装饰部10的内周侧,位于装饰部10的轮胎周向C的端部上的另一端部12b位于比一个端部12a更靠向装饰部10的外周侧。据此,内侧带状突起12设置成沿轮胎周向C从内侧带状突起12的一个端部12a越往另一端部12b则越朝向轮胎径向外侧的螺旋状。内侧带状突起12的另一端部12b弯折成锐角并延伸至装饰部10的外周边缘。
外侧带状突起14,其位于装饰部10的轮胎周向C的端部上的一个端部14a位于装饰部10的内周侧,其位于装饰部10的轮胎周向C的中央部上的另一端部14b位于比一个端部14a更靠向装饰部10的外侧,其设置成沿轮胎周向C从外侧带状突起14的一个端部14a越往另一端部14b则越朝向轮胎径向外侧的螺旋状。外侧带状突起14的一个端部14a弯折成锐角并延伸至装饰部10的内周边缘。
内侧带状突起12和外侧带状突起14设置成越往在轮胎周向C上重叠的端部(内侧带状突起12的一个端部12a以及外侧带状突起14的另一端部14b)则宽度越窄。即,内侧带状突起12形成从另一端部12b越往一个端部12a则宽度(沿轮胎径向的长度)越小的细尖端形状,外侧带状突起14形成从一个端部14a越往另一端部14b则宽度越小的细尖端形状。
这样的内侧带状突起12和外侧带状突起14将装饰部10划分成三个区域,具体地,划分成设置在内侧带状突起12的轮胎径向内侧的第一区域F1、设置在内侧带状突起12与外侧带状突起14之间(即,在内侧带状突起12的轮胎径向外侧且在外侧带状突起14的轮胎径向内侧)的第二区域F2以及设置在外侧带状突起14的轮胎径向外侧的第三区域F3。
由内侧带状突起12和外侧带状突起14划分出的第一区域F1、第二区域F2以及第三区域F3设有在相对轮胎径向倾斜的方向上延伸的多条隆起16。多条隆起16剖面形状形成图3所例示那样的三角形,设置其自胎侧部3的外表面起的突出高度H1低于内侧带状突起12和外侧带状突起14的突出高度H2。
如图2所示,设置在第一区域F1中的隆起16仅相对轮胎径向顺时针倾斜角度θ1,设置在第二区域F2中的隆起16仅相对轮胎径向逆时针倾斜角度θ2,设置在第三区域F3中的隆起16仅相对轮胎径向顺时针倾斜角度θ3。由此,设置在隔着内侧带状突起12而邻接的第一区域F1与第二区域F2中的隆起16,相对轮胎径向倾斜方向相互不同,另外,设置在隔着外侧带状突起14而邻接的第二区域F2与第三区域F3中的隆起16,相对轮胎径向倾斜方向也相互不同。此外,隆起16相对轮胎径向倾斜方向,是由在轮胎侧面观察时,相对于经过隆起16在轮胎径向上内侧端的轮胎径向的旋转方向和旋转角度来决定。
本实施方式中,设置在内侧带状突起12与外侧带状突起14之间的第二区域F2中,其内侧带状突起12和外侧带状突起14在轮胎周向C上重叠的部分(位于装饰部10中轮胎周向C上的中央部的部分)与其他部分(轮胎周向C上的两端部)相比更密地设置隆起16。
另外,在内侧带状突起12的轮胎径向内侧设置的第一区域F1及在外侧带状突起14的轮胎径向外侧设置的第三区域F3中,位于装饰部10的轮胎周向C的端部上的部分与位于装饰部10的轮胎周向C的中央部上的部分相比,更密地设置隆起16。
此外,关于装饰部10在胎侧部3上所占的范围并没有特别限制,但如果举出一例的话,可以将其在轮胎径向上的长度R设定为20mm以上50mm以下,另外,可以沿轮胎周向设置成中心角φ为40°以上160°以下的圆弧状(参见图1)。另外,构成装饰部10的内侧带状突起12、外侧带状突起14及隆起16的各种尺寸并没有特别限制,但参见图2及图3,举出各种尺寸的一例的话,隆起16的重复间距P可以设为5mm以下,自胎侧部3的外表面起的突出高度H1可以设为0.2mm以上2.0mm以下,以及相对轮胎径向的旋转角度的大小可以设为20°~70°。
若隆起16的重复间距P大于5mm,则对胎侧部3上产生的局部性的凹凸伪装的效果降低。若隆起16的突出高度H1小于0.2mm,则伪装效果降低,若突出高度H1大于2.0mm,则在硫化成型时,橡胶难以流入成型隆起16的成型模具的凹条部分,易引起成型不良。若隆起16的旋转角度的大小偏离20°~70°的范围,则伪装效果降低。
另外,内侧带状突起12及外侧带状突起14的宽度W可以设为1mm以上10mm以下,与隆起16的高度差δH可以设为1mm以内,在轮胎周向C上重叠的部分的长度L可以设为200mm以下。
若内侧带状突起12及外侧带状突起14的宽度W小于1mm,则集中于邻接的隆起16间的凹部处的应力难以被分散,若大于10mm,则胎侧部3上所占的没有设置隆起16的区域变大,伪装效果降低。
若与隆起16的高度差δH为0以下(即,内侧带状突起12及外侧带状突起14的高度H2为隆起16的高度H1以下),则集中于邻接的隆起16间的凹部处的应力难以被分散,若与隆起16的差δH大于1mm,则产生橡胶流动不良。
若不存在内侧带状突起12及外侧带状突起14在轮胎周向C上重叠的部分,则集中于邻接的隆起16间的凹部处的应力难以被分散,若内侧带状突起12及外侧带状突起14在轮胎周向C上重叠的部分的长度L大于200mm,则胎侧部3上所占的没有设置隆起16的区域变大,伪装效果降低。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内侧带状突起12及外侧带状突起14设置成从轮胎周向C的一个端部12a、14a越往它们的另一端部12b、14b则越朝向轮胎径向外侧的螺旋状的情况进行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此,如图5(a)所示,可以设置成轮胎径向的位置无变化的圆弧状。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在内侧带状突起12与外侧带状突起14之间的第二区域F2中,在内侧带状突起12及外侧带状突起14在轮胎周向C上重叠的部分上,与其他部分相比更密地设置隆起16,但也可以等间隔地设置所有隆起16。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隆起16的剖面形状为三角形的情况进行说明,但也可以为例如图4(a)那样的矩形或图4(b)那样的半圆形。
在以上所述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中,由于自胎侧部3的外表面起的高度比隆起16高的沿轮胎周向C延伸的内侧带状突起12及外侧带状突起14,配置成在轮胎径向上留出间隔且在轮胎周向C上的一部分重叠,因此能够通过内侧带状突起12及外侧带状突起14将集中于邻接的隆起16间的凹部处的应力向轮胎周向C分散,能够抑制裂纹的产生。
另外,由于设置在隔着内侧带状突起12及外侧带状突起14而邻接的区域中的隆起16,其相对轮胎径向倾斜方向相互不同,因此光的反射方向被分散而变得不规则,因而能够使在胎侧部3上产生的局部性的凹凸不易显眼。
而且,由于内侧带状突起12及外侧带状突起14设置成从轮胎周向C的一个端部12a、14a越往另一端部12b、14b则越朝向轮胎径向外侧的螺旋状,通过设置在由内侧带状突起12和外侧带状突起14划分的第一区域F1、第二区域及第三区域F3中的隆起16引起的光的反射方向变得更加不规则,能够更进一步地使在胎侧部3上产生的局部性的凹凸不易显眼。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设置内侧带状突起12及外侧带状突起14越往在轮胎周向C上重叠的端部则宽度越窄,因此能够将集中于邻接的隆起16间的凹部处的应力向轮胎周向C分散,并且能够确保内侧带状突起12及外侧带状突起14在轮胎周向C上重叠的部分中,设置隆起16的区域宽,能够兼具防止裂纹和提高伪装效果。
另外,由于设置在内侧带状突起12与外侧带状突起14之间的第二区域F2中,其内侧带状突起12及外侧带状突起14在轮胎周向C上重叠的部分与其他部分相比更密地设有隆起16,因此能够更进一步使在胎侧部3上产生的局部性的凹凸不易显眼。
实施例
以下,通过实施例更具体地说明本实用新型,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试制实施例1~3及比较例1~3的轮胎(235/50R18)。这些试制各个轮胎是使其基本的胎面花纹和轮胎内部结构均相同,并变更表1所示的各要素而制成的。表1中,宽度W为内侧带状突起12及外侧带状突起14的宽度尺寸,在轮胎周向C上宽度尺寸发生变化的情况,表示宽度尺寸的最小值和最大值。另外,δH为内侧带状突起12及外侧带状突起14的高度H2与隆起16的高度H1之差(=H2-H1),长度L为内侧带状突起12及外侧带状突起14在轮胎周向C上重叠的部分的长度,间距P为隆起16的重复间距,高度H1为自胎侧部3的外表面起的隆起16的高度,倾斜方向θ1~θ3为设置在第一区域F1、第二区域F2及第三区域F3中的隆起16相对轮胎径向倾斜的方向,将逆时针用正数表示,将顺时针用负数表示。此外,长度L为负数的情况,表示内侧带状突起12及外侧带状突起14在轮胎周向C上分离开的长度。
具体地,实施例1~3在胎侧部3上设有装饰部10,配置所述装饰部10的内侧带状突起12及外侧带状突起14在轮胎径向上留出间隔并在轮胎周向C上的一部分重叠,设置在隔着内侧带状突起12及外侧带状突起14而邻接的区域中的隆起16相对轮胎径向倾斜方向相互不同。
具体地,实施例1如图5(a)所示的那样,在周向上以一定宽度设有内侧带状突起12及外侧带状突起14,且将它们设为轮胎径向的位置没有变化的圆弧状。实施例2如图5(b)所示,在周向上以一定宽度设有内侧带状突起12及外侧带状突起14,且将它们设置成从轮胎周向C的一个端部12a、14a越往另一端部12b、14b则越朝向轮胎径向外侧的螺旋状。实施例3如图1所示,内侧带状突起12及外侧带状突起14设置成越往在轮胎周向C上重叠的端部则宽度越窄,且设置成从轮胎周向C的一个端部12a、14a越往另一端部12b、14b则越朝向轮胎径向外侧的螺旋状。
另外,比较例1~3在胎侧部3上设有装饰部10,所述装饰部10的隆起16相对轮胎径向倾斜的方向均一定。
具体地,比较例1如图6(a)所示,在胎侧部3上设有不存在内侧带状突起12及外侧带状突起14而仅设置隆起16的装饰部10。
比较例2如图6(b)所示,内侧带状突起12及外侧带状突起14在轮胎周向C上以一定宽度设置成螺旋状,且配置它们在轮胎径向上留出间隔且在轮胎周向C上的一部分重叠。
比较例3如图6(c)所示,内侧带状突起12及外侧带状突起14在轮胎周向C上以一定宽度设置成螺旋状,且在轮胎周向C上分开16mm,配置成在轮胎周向C上的一部分不重叠。
(1)扭矩裂纹
在实车指定气压的70%下行驶30000km后,确认胎侧有无裂纹,若无裂纹则表示为○,若有裂纹则表示为×。
(2)伪装效果
对试制轮胎的胎侧部3的胎体帘布层的缠绕起始端与缠绕结束端的结合部的凹凸进行基于从正面目测的感官试验,以比较例1的结果为100进行评价。数值越大表示伪装效果越大。
(表1)
实施例1 | 实施例2 | 实施例3 | 比较例1 | 比较例2 | 比较例3 | |
宽度W(mm) | 2 | 3 | 1~9 | - | 3 | 3 |
δH(mm) | 0.2 | 0.2 | 0.2 | - | 0.2 | 0.2 |
长度L(mm) | 183 | 113 | 145 | - | 113 | -16 |
间距P(mm) | 1 | 1 | 1 | 1 | 1 | 1 |
高度H1(mm) | 0.3 | 0.3 | 0.3 | 0.3 | 0.3 | 0.3 |
倾斜方向θ1(°) | 45 | 45 | 45 | 45 | 45 | 45 |
倾斜方向θ2(°) | -45 | -45 | -45 | - | 45 | 45 |
倾斜方向θ3(°) | 45 | 45 | 45 | - | 45 | 45 |
扭矩裂纹 | ○ | ○ | ○ | × | × | × |
伪装性能 | 107 | 108 | 108 | 100 | 100 | 100 |
结果如表1所示,在实施例1~3中,与比较例1相比,能够使胎侧部3上的凹凸不易显眼,并且能够抑制胎侧裂纹的产生。
Claims (9)
1.一种充气轮胎,其在胎侧部的外表面具有装饰部,其特征在于,
所述装饰部具有在轮胎周向上留出间隔设置且在相对轮胎径向倾斜的方向上延伸的多条隆起以及自所述胎侧部的外表面起的高度比所述隆起高且沿着轮胎周向延伸的一对带状突起;
配置一对所述带状突起,使它们在轮胎径向上留出间隔且在轮胎周向上的一部分重叠;
在隔着所述带状突起而邻接的区域中设置的所述隆起,相对轮胎径向倾斜方向相互不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一对所述带状突起设置成越往轮胎周向的一端侧则越朝向轮胎径向外侧的螺旋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一对所述带状突起设置成越往在轮胎周向上重叠的端部则宽度越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设置在一对所述带状突起之间的区域中,一对所述带状突起在轮胎周向上相互重叠的部分与其他部分相比更密地设置所述隆起。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隆起的重复间距为5mm以下,自胎侧部的外表面起的高度为0.2mm以上2.0mm以下,以及相对轮胎径向的角度为20°以上70°以下。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一对所述带状突起的宽度为1mm以上10mm以下,以及与所述隆起的高度差为1mm以内。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一对所述带状突起在轮胎周向上重叠的长度为200mm以下。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装饰部的轮胎径向的长度为20mm以上50mm以下。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装饰部沿轮胎周向形成中心角为40°以上160°以下的圆弧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3-154787 | 2013-07-25 | ||
JP2013154787A JP6109670B2 (ja) | 2013-07-25 | 2013-07-25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4055175U true CN204055175U (zh) | 2014-12-31 |
Family
ID=521967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20412210.7U Expired - Lifetime CN204055175U (zh) | 2013-07-25 | 2014-07-24 | 充气轮胎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6109670B2 (zh) |
CN (1) | CN204055175U (zh) |
Cited By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531110A (zh) * | 2015-06-22 | 2018-01-02 |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CN107584973A (zh) * | 2016-07-08 | 2018-01-16 | 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CN109153294A (zh) * | 2016-05-26 | 2019-01-04 |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CN109195820A (zh) * | 2016-05-26 | 2019-01-11 |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CN110857015A (zh) * | 2018-08-23 | 2020-03-03 |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 轮胎 |
CN111301064A (zh) * | 2018-12-11 | 2020-06-19 | 通伊欧轮胎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CN111629912A (zh) * | 2018-01-30 | 2020-09-04 |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CN113022232A (zh) * | 2019-12-25 | 2021-06-25 |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CN115246289A (zh) * | 2021-04-26 | 2022-10-28 | 通伊欧轮胎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597142B2 (ja) * | 2015-10-01 | 2019-10-30 |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7229036B2 (ja) * | 2019-02-12 | 2023-02-27 |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 タイヤ |
JP7497566B2 (ja) | 2019-10-08 | 2024-06-11 |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7339875B2 (ja) * | 2019-12-12 | 2023-09-06 | Toyo Tire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2022142662A (ja) * | 2021-03-16 | 2022-09-30 |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 タイヤ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645358B2 (ja) * | 1996-06-03 | 2005-05-11 |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 多数のリッジよりなる装飾体を備えた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4017457B2 (ja) * | 2002-07-04 | 2007-12-05 |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4687811B2 (ja) * | 2009-04-10 | 2011-05-25 |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4904378B2 (ja) * | 2009-05-27 | 2012-03-28 |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2013
- 2013-07-25 JP JP2013154787A patent/JP6109670B2/ja active Active
-
2014
- 2014-07-24 CN CN201420412210.7U patent/CN204055175U/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Cited By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531110B (zh) * | 2015-06-22 | 2019-08-02 |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CN107531110A (zh) * | 2015-06-22 | 2018-01-02 |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CN109153294B (zh) * | 2016-05-26 | 2020-11-20 |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CN109195820A (zh) * | 2016-05-26 | 2019-01-11 |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CN109153294A (zh) * | 2016-05-26 | 2019-01-04 |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CN109195820B (zh) * | 2016-05-26 | 2020-09-25 |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CN107584973A (zh) * | 2016-07-08 | 2018-01-16 | 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CN111629912A (zh) * | 2018-01-30 | 2020-09-04 |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CN110857015A (zh) * | 2018-08-23 | 2020-03-03 |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 轮胎 |
CN110857015B (zh) * | 2018-08-23 | 2023-05-02 |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 轮胎 |
CN111301064A (zh) * | 2018-12-11 | 2020-06-19 | 通伊欧轮胎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CN113022232A (zh) * | 2019-12-25 | 2021-06-25 |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CN115246289A (zh) * | 2021-04-26 | 2022-10-28 | 通伊欧轮胎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CN115246289B (zh) * | 2021-04-26 | 2024-03-08 | 通伊欧轮胎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6109670B2 (ja) | 2017-04-05 |
JP2015024722A (ja) | 2015-02-0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4055175U (zh) | 充气轮胎 | |
CN102848861B (zh) | 充气轮胎 | |
CN104903121B (zh) | 充气轮胎 | |
CN106976361B (zh) | 充气轮胎 | |
WO2014199731A1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CN104275989A (zh) | 轮胎 | |
CN107074041B (zh) | 充气轮胎 | |
JP6111792B2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CN103167962A (zh) | 充气轮胎 | |
CN105228837A (zh) | 缺气保用轮胎 | |
CN105263729A (zh) | 缺气保用轮胎 | |
JP2012162203A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およびタイヤ成形金型 | |
JP2016016823A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CN204820968U (zh) | 全地形车充气轮胎 | |
CN104093575A (zh) | 充气轮胎 | |
JP2013071670A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CN109760475B (zh) | 充气轮胎 | |
KR101442218B1 (ko) | 차량용 공기입 타이어 | |
JP2015131515A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CN107000506B (zh) | 工程车辆用轮胎 | |
JP2019099077A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US11772433B2 (en) | Pneumatic tire | |
JP6089737B2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WO2017090102A1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JP2008247361A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2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