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629912A - 充气轮胎 - Google Patents
充气轮胎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629912A CN111629912A CN201880087179.5A CN201880087179A CN111629912A CN 111629912 A CN111629912 A CN 111629912A CN 201880087179 A CN201880087179 A CN 201880087179A CN 111629912 A CN111629912 A CN 11162991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ire
- radial direction
- linear
- tire radial
- extend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9000011324 bea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5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0052 compar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140 clea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035 dry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771 impair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154 acut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56 evalu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17 retain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73 vulcan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3/00—Tyre sidewalls; Protecting, decorating, marking, or the like, thereof
- B60C13/02—Arrangement of grooves or rib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3/00—Tyre sidewalls; Protecting, decorating, marking, or the like, thereof
- B60C13/001—Decorating, marking or the lik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一种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处于胎面部与胎圈部之间的胎侧部具有装饰要素,所述装饰要素使在所述胎侧部的表面以成为钩形形状的方式弯曲延伸的多个线状突起相互隔开间隔,且使钩的顶端的朝向一致地配置。所述线状突起分别具有:第一部分,从轮胎径向内侧朝向轮胎径向外侧延伸;以及第二部分,在所述线状突起的弯曲位置与所述第一部分之间成90度以上的角,所述第二部分从弯曲位置起延伸。在该充气轮胎中,所述弯曲位置的轮胎径向位置在所述线状突起之间互不相同,所述线状突起的相邻间隔在所述第二部分比在所述第一部分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充气轮胎。
背景技术
轮胎通常通过在模具内对生胎进行加压、加热以及硫化来制造。此时,若在模具与橡胶之间残留有空气的情况下直接进行硫化,则会在轮胎的表面形成凹陷,由此有时会损害轮胎的外观。为了不产生像这样的轮胎表面的缺陷,例如有时通过在与轮胎的胎侧部对应的模具的内表面形成呈棱状延伸的凹凸,使橡胶在模具内容易流动,由此使模具与橡胶之间不残留空气。
在使用像这样的模具成型的轮胎的表面转印有上述凹凸,形成有呈棱状延伸的多个线状突起(突脊)排列的方式的装饰图案。此外,以往,已知一种出于使因帘布层材料等构造体的原因而表现于胎侧部的表面的凹凸不显眼的目的,而通过多个线状突起来装饰胎侧部的表面的轮胎(专利文献1、2)。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394685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401198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由线状突起装饰的轮胎的表面与平滑面相比,容易保持在行驶中附着的泥等,存在不易保持清洁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使由线状突起装饰的胎侧部的表面保持清洁的充气轮胎。
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一方案是一种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处于胎面部与胎圈部之间的胎侧部具有装饰要素,所述装饰要素使在所述胎侧部的表面以成为钩形形状的方式弯曲延伸的多个线状突起相互隔开间隔,且使钩的顶端的朝向一致地配置,
所述线状突起分别具有:
第一部分,从轮胎径向内侧朝向轮胎径向外侧延伸;和
第二部分,在所述线状突起的弯曲位置与所述第一部分之间成90度以上的角,所述第二部分从所述弯曲位置起延伸,
所述弯曲位置的轮胎径向位置在所述线状突起之间互不相同,所述线状突起的相邻间隔在所述第二部分比在所述第一部分宽。
所述弯曲位置在每一条所述线状突起有一处。即,所述线状突起各自的所述弯曲位置的数量是一个。
优选的是,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分别呈直线状延伸。
优选的是,在从所述第一部分的轮胎径向内侧的端部朝向所述第二部分的所述顶端前进时,所述线状突起的相邻间隔阶段性地或连续性地变宽。
优选的是,所述第二部分的延伸方向在所述线状突起之间相互平行。
优选的是,越是所述弯曲位置位于轮胎径向外侧的线状突起,所述第二部分的延伸方向长度越长。
优选的是,所述第一部分的延伸方向长度比所述第二部分的延伸方向长度长,
越是所述弯曲位置位于轮胎径向外侧的线状突起,所述第二部分的延伸方向长度与所述第一部分的延伸方向长度的比越大。
优选的是,所述装饰要素所包含的所述弯曲位置位于从轮胎径向内侧朝向轮胎径向外侧延伸的直线上。
优选的是,所述直线以与所述第一部分的延伸方向和所述第二部分的延伸方向分别交叉的方式延伸,所述直线与所述第二部分之间所成的角比所述直线与所述第一部分之间所成的角大。
所述所成的角分别意味着所述直线与所述第二部分之间所成的角之中小的一方的角,以及所述直线与所述第一部分之间所成的角之中小的一方的角。
优选的是,所述顶端侧的所述第二部分的端部排列在与所述第一部分的延伸方向平行的方向上。
优选的是,所述第二部分以相对于轮胎周向45度以内的倾斜角度延伸。
优选的是,所述第一部分相对于轮胎径向和轮胎周向倾斜地延伸。
优选的是,所述装饰要素所包含的所述线状突起的总数的80%以上的线状突起的弯曲位置位于比轮胎最大宽度所处的轮胎径向位置靠轮胎径向外侧。
优选的是,所述胎侧部在沿轮胎周向排列的多个区域分别具有所述装饰要素,
所述装饰要素彼此隔开比所述区域内的所述第一部分的相邻间隔宽的间隔地配置。
优选的是,当将所述线状突起称为第一线状突起时,在所述区域除了所述第一线状突起以外还配置有第二线状突起,所述第二线状突起相对于所述第一线状突起的第一部分隔开间隔地配置,从轮胎径向内侧朝向轮胎径向外侧不弯曲地延伸。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能使由线状突起装饰的胎侧部的表面保持清洁的充气轮胎。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从侧方观察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图。
图2是表示胎侧部的装饰要素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3是表示胎侧部的装饰要素的其他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4是表示胎侧部的装饰要素的其他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5是表示比较例1的轮胎的胎侧部的装饰要素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所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以下也称为轮胎)例如是轿车用轮胎。轿车用轮胎是指在JATMA YEAR BOOK 2015(日本汽车轮胎协会规格)的A章所规定的轮胎。另外,也能适用于B章所规定的小型卡车用轮胎和C章所规定的卡车以及公共汽车用轮胎。
图1表示从侧方观察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图。
轮胎宽度方向是与轮胎1的旋转轴Axis平行的方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是在轮胎宽度方向上,远离表示轮胎赤道面的轮胎中心线的侧。轮胎赤道面是指与旋转轴Axis正交并通过轮胎1的轮胎宽度的中心的平面。此外,轮胎宽度方向内侧是在轮胎宽度方向上靠近轮胎中心线的侧。轮胎周向C是以轮胎1的旋转轴Axis为旋转的中心进行旋转的方向。轮胎径向R是与轮胎1的旋转轴Axis正交的方向。轮胎径向外侧是指远离旋转轴Axis的侧。此外,轮胎径向内侧是指靠近旋转轴Axis的侧。
轮胎1具备:胎面部2,具有与路面接触的表面;胎圈部3,具有未图示的胎圈芯且在轮辋组装时与轮辋接触;以及胎侧部4,处于胎面部2与胎圈部3之间。除此之外,虽然未图示,轮胎1具有胎体层、内衬层、带束层等。胎侧部4和胎圈部3以夹着胎面部2的方式配置于轮胎宽度方向的两侧而成对。
胎侧部4以轮胎1的旋转轴Axis为中心呈圆环状连续地延伸,具有直径互不相同的连续突起41、42。胎侧部4在由连续突起41和连续突起42包围的圆环状的区域,具有由后述的装饰要素装饰的装饰部5。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装饰部5设于轮胎圆周上的对置的两个部位。胎侧部4除了装饰部5以外还具有标章显示部6,该标章显示部6对包括显示商标名称、轮胎尺寸等的文字、图形等的标章进行显示。标章显示部6以被两个装饰部5夹着的方式配置于上述圆环状的区域。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中,省略标章的图示,通过没有凹凸的平滑面来表示标章显示部6。
图2是表示装饰要素10的一个例子的图。
以下,对装饰部5所包含的装饰要素10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装饰要素10构成为:使在胎侧部4的表面以成为钩形形状的方式弯曲延伸的多个线状突起11相互隔开间隔,且使钩的顶端的朝向一致地配置。钩是指顶端弯曲的金属制或者木制的器具,钩形形状是指模仿钩的形状的线状突起11的形状。
“使钩的顶端的朝向一致”是指:与所有多个线状突起11相关,从线状突起11的弯曲位置11c起,后述的第二部分11b延伸的方向(第二部分的延伸方向)具有朝向轮胎周向的相同侧的成分,或者具有朝向轮胎径向外侧的成分。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第二部分11b的延伸方向具有朝向轮胎周向之中的右侧的成分。
线状突起11分别具有第一部分11a和第二部分11b。
第一部分11a是从轮胎径向内侧朝向轮胎径向外侧延伸的部分。
第二部分11b是在线状突起11的弯曲位置11c与第一部分11a之间成90度以上的角(在图2中,为θ1+θ2)而从弯曲位置11c起延伸的部分。第一部分11a以及第二部分11b分别是呈直线状延伸的线状突起11的部分。在图2和之后参照的图3所示的例子中,第二部分11b在弯曲位置11c与第一部分11a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线状突起11的高度例如为0.2mm~0.5mm。线状突起11的高度是从位于相邻线状突起11之间的、具有最大深度的部分(谷部)起的突出高度。在图1~图4中,用表示高度最大的部分(顶部)的线来表示线状突起11。
线状突起11的剖面形状在与线状突起11的延伸方向正交的平面上为三角形、梯形等多边形状、圆弧形状、椭圆弧形状等。
线状突起11的宽度例如为0.2mm~0.5mm。线状突起11的宽度是指线状突起11在与线状突起11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最大长度,即相邻谷部的间隔。
对于装饰要素10,弯曲位置11c的轮胎径向位置在线状突起11之间互不相同,线状突起11的相邻间隔在第二部分11b处比第一部分11a宽。即,在图2中,关于相邻第一部分11a的间隔d1和相邻第二部分11b的间隔d2,满足d2>d1。相邻间隔是指沿着与在相邻的2条线状突起11之中的例如第二部分11b位于轮胎径向外侧的一方的线状突起11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的长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多个线状突起11之间弯曲位置11c的轮胎径向位置互不相同,能在不使第一部分11a相对于轮胎径向大幅倾斜的情况下使第二部分11b的相邻间隔d2比第一部分11a的相邻间隔d1宽。若第一部分11a相对于轮胎径向大幅倾斜,则附着于第一部分11a的污垢不易受到由轮胎1的旋转产生的离心力而向轮胎径向外侧移动,恐怕会在沿轮胎径向移动的中途停滞。上述污垢例如是跨越数条线状突起11那样的大小的污垢。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第二部分11b的相邻间隔d2比第一部分11a的相邻间隔d1宽,从而在第二部分11b所处的区域中线状突起11与污垢的接触面积小,比第一部分11a所处的区域容易移动,因此,沿第一部分11a移动至弯曲位置11c的污垢经过第二部分11b的区域从装饰区域5a顺畅地排出。通过在行驶中发挥像这样的自洁(self-cleaning)功能,泥、泥水等具有流动性的污垢在附着于胎侧部4的情况下,在干燥之前被去除,胎侧部4的表面容易保持清洁。在第二部分11b的区域中,与污垢的接触面积小,因此在离心力大的情况下,也会得到以向轮胎径向外侧跨越第二部分11b的方式移动的效果。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部分11a与第二部分11b所成的角之中较小的角(弯曲角)为90度以上,因此确保了在弯曲位置11c附近的污垢的移动的容易度。若弯曲角是锐角,则污垢会被保持在弯曲位置11c而变得容易停滞。
优选的是,第二部分11b的上述间隔d2是第一部分11a的上述间隔d1的2~5倍。若间隔d2小于间隔d1的2倍,则顺畅地排出污垢的效果变差。若间隔d2超过间隔d1的5倍,则能配置于装饰部5的第二部分11b的数量被限制,有时使表现于胎侧部4的表面的凹凸变得不显眼的效果受损。
根据一实施方式,优选的是,线状突起11的相邻间隔在从第一部分11a的轮胎径向内侧的端朝向第二部分11b的上述顶端前进时,阶段性地或连续性地变宽。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上述间隔以弯曲位置11c为边界阶段性地变宽。根据像这样的方式,线状突起11的间隔不会从轮胎径向内侧的端朝向顶端变窄,污垢容易移动。若具有上述间隔变窄的部分,则即使在满足d2>d1的关系的情况下,有时附着于装饰要素10的污垢也会在中途停滞。
根据一实施方式,优选的是,第二部分11b的延伸方向在多个线状突起11之间相互平行。通过第二部分11b的延伸方向相互平行,在第二部分11b的延伸方向上维持间隔d2的宽度,确保顺畅地排出污垢的效果。若从弯曲位置11c到顶端间隔d2变窄,则如上所述,有时污垢在中途停滞。此外,若间隔d2从弯曲位置11c到顶端变宽,则装饰要素10中的第一部分11a的占有面积减少,由此有时成型轮胎1时的橡胶流动性降低。
优选的是,第二部分11b的区域的多个间隔d2为等间隔。若间隔d2不是等间隔,则根据污垢附着的位置,有时污垢的移动容易度产生不均。
此外,根据一实施方式,优选的是,第一部分11a的延伸方向在线状突起11之间相互大致平行,具体而言,第一部分11a的轮胎径向内侧的端相对于轮胎径向的倾斜角度在线状突起11之间相互相同。由此,在第一部分11a的延伸方向上维持间隔d1,易于确保污垢向轮胎径向外侧移动的效果。
优选的是,第一部分11a的区域的多个间隔d1为等间隔。若间隔d1不是等间隔,则根据污垢附着的位置,有时污垢的移动容易度产生不均。
根据一实施方式,优选的是,越是弯曲位置11c位于轮胎径向外侧的线状突起11,第二部分11b的延伸方向长度越长。装饰要素10之中,越是位于轮胎径向外侧的位置,受到离心力而成为污垢移动的路径的频率越高。因此,通过越是位于轮胎径向外侧的线状突起11越延长第二部分11b的长度,能使间隔密的第一部分11a的区域减少,污垢容易移动。此外,若附着于胎侧部4的表面的污垢位于旋转轴Axis上方,则存在车辆在停止期间或低速行驶期间因重力而向下方垂落的可能性。因此,通过越是位于轮胎径向外侧的线状突起11越延长第二部分11b的长度,能保持处于第二部分11b的区域的污垢,抑制这样的的向下方的垂落。
优选的是,第二部分11b的区域的多个第二部分11b之中,延伸方向长度最长的长度是延伸方向长度最短的长度的2~10倍。
并且,优选的是,越是弯曲位置11c位于轮胎径向外侧的线状突起11,第一部分11a的长度越长。
优选的是,线状突起11的第一部分11a之中,延伸方向长度最长的第一部分具有延伸方向长度最短的第一部分的1.2~20倍的长度,更优选的是具有1.4~20倍的长度。若上述倍率过小,则第二部分11b的间隔d2容易变窄,若上述倍率过大,则有时无法充分地得到使污垢向轮胎径向外侧移动的效果。
根据一实施方式,优选的是,第一部分11a的延伸方向长度比第二部分11b的延伸方向长度长,越是弯曲位置11c位于轮胎径方外侧的线状突起11,第二部分11b的延伸方向长度与第一部分11a的延伸方向长度的比越大。通过第一部分11a的长度长,能可靠地使污垢向轮胎径向外侧移动。此外,通过越是弯曲位置11c位于轮胎径向外侧的线状突起11其上述比越大,能抑制后述的间隔d3相对于间隔d1变得过宽,能高水平地兼顾轮胎成型时的橡胶流动性和保持胎侧部4的表面清洁的效果。
根据一实施方式,优选的是,多个线状突起11的弯曲位置11c位于从轮胎径向内侧朝向轮胎径向外侧的假想的直线L上。像这样的方式在易于制作满足d2>d1的关系的方式的装饰要素10的方面是优选的。
优选的是,多个线状突起11的弯曲位置11c在直线L上等间隔地配置。
在该实施方式中,进一步优选的是,直线L在与第一部分11a的延伸方向和第二部分11b的延伸方向分别交叉的方向上延伸,如图2所示,其与第二部分11b之间所成的角中的较小的角θ2大于其与第一部分11a之间所成的角中的较小的角θ1。像这样的方式在易于制作满足d2>d1的方式的装饰要素10的方面是优选的。
根据一实施方式,优选的是,上述顶端的侧的第二部分11b的端沿与第一部分11a的延伸方向平行的方向排列。
此外,优选的是,轮胎径向内侧的第一部分11a的端部沿着与第二部分11b的延伸方向平行的方向排列。
根据一实施方式,优选的是,第二部分11b以相对于轮胎周向45度以内的倾斜角度延伸。若第二部分11b的延伸方向相对于轮胎周向的倾斜角度超过45度,则为了扩大间隔d2,有时需要使第一部分11a的延伸方向相对于轮胎径向大幅倾斜。因此,有时即使污垢受到离心力也不易向轮胎径向外侧移动而停滞。从像这样的观点来看,第二部分11b的延伸方向相对于轮胎周向的倾斜角度优选为30度以内,更优选为15度以内,特别优选为0度。
根据一实施方式,优选的是,第一部分11a相对于轮胎径向和轮胎周向倾斜。像这样的方式在易于使线状突起11的弯曲角成为大的钝角方面是优选的。若线状突起11的弯曲角是大的钝角(例如120~150度),则附着于装饰要素10的污垢在弯曲位置11c不易停滞。在这一方面,优选的是,第一部分11a相对于轮胎径向的倾斜角度为30度以上。另一方面,若第一部分11a相对于轮胎径向的倾斜角度过大,则有时污垢不易移动而停滞,因此优选为60度以下。
根据一实施方式,优选的是,装饰要素10所包含的线状突起11的总数的80%以上的线状突起11的弯曲位置11c位于轮胎最大宽度所处的轮胎径向位置的轮胎径向外侧。像这样的方式,在装饰要素10中的轮胎径向外侧的区域中能确保线状突起11的间隔宽的区域的方面是优选的。上述比例优选为线状突起11的总数的90%以上,更优选为100%。
需要说明的是,一个装饰要素10所包含的线状突起11的总数为2条以上,例如为3~15条。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线状突起11的总数为6条。
根据一实施方式,优选的是,胎侧部4在沿轮胎周向排列的多个区域5a分别具有装饰要素10。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多个区域5a相对于轮胎径向由假想直线划分,所述假想直线以与第一部分11a相同的倾斜角度相对于轮胎径向倾斜,且等间隔地位于轮胎周向。在该情况下,优选的是,相邻装饰要素10彼此隔开比区域5a内的第一部分11a的相邻间隔d1宽的间隔d3地配置。若装饰要素10彼此的间隔d3宽,则附着于装饰要素10彼此之间的区域的污垢容易朝向轮胎径向外侧移动。另一方面,若装饰要素10彼此的间隔d3过宽,则有时轮胎成型时的橡胶流动性降低。从这些观点来看,装饰要素10彼此的间隔优选为间隔d1的1.5~5倍。一个装饰部5所包含的区域5a的数量例如为30~70个。
需要说明的是,间隔d3是沿与间隔d1相同的方向的长度,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间隔d3是沿与第一部分11a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的长度。
根据一实施方式,优选的是,当将线状突起11称为第一线状突起11时,在区域5a除了第一线状突起11之外还配置有第二线状突起12,所述第二线状突起12相对于第一线状突起11的第一部分11a隔开间隔d4地配置,从轮胎径向内侧朝向轮胎径向外侧不弯曲地延伸。若设有第二线状突起12,则位于第二部分11b的轮胎径向外侧的区域在相邻区域5a之间被分隔,由此例如即使在低速行驶时也会得到向轮胎径向外侧引导污垢的效果。第二线状突起12和第一线状突起11的间隔d4例如与第一部分11a的上述间隔d1相等。
优选的是,第二线状突起12的轮胎径向外侧的顶端处于连结弯曲位置11c的直线L上。
在本实施方式中,装饰要素10能采用各种方式,除了图2所示的方式以外,例如能采用图3和图4所示的方式。图3和图4是表示胎侧部4的装饰要素10的其他的一个例子的图。
根据一实施方式,关于上述说明过的比,可以像图3所示的例子那样在线状突起11之间为固定,也可以像图4所示的例子那样,越是弯曲位置11c位于轮胎径向外侧的线状突起11上述说明过的比越小。根据这些方式,容易使上述间隔d3相对于间隔d1变宽,提高保持胎侧部4的表面清洁的效果。
线状突起11在弯曲位置11c处还可以像图4所示的例子那样弯曲。在图4所示的例子中,弯曲位置11c是指连接第一部分11a和第二部分11b的弯曲的部分。弯曲位置11c例如具有半径5mm以下的圆弧形状。
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在多个线状突起11之间弯曲位置11c的轮胎径向位置互不相同,能在不使第一部分11a对轮胎径向大幅倾斜的情况下使第二部分11b的相邻间隔d2比第一部分11a的相邻间隔d1宽。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第二部分11b的相邻间隔d2比第一部分11a的相邻间隔d1宽,从而在第二部分11b的区域中线状突起11与污垢的接触面积小,比第一部分11a所处的部分容易移动,因此,沿第一部分11a移动至弯曲位置11c的污垢经过第二部分11b的区域从装饰区域5a顺畅地排出。通过在行驶中发挥像这样的自洁(self-cleaning)功能,泥、泥水等具有流动性的污垢在附着于胎侧部4的情况下,在干燥之前被去除,胎侧部4的表面容易保持清洁。
(比较例、实施例)
为了调查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效果,制作了使轮胎的胎侧部的装饰要素的方式分别不同的轮胎。对于所作制的轮胎(轮胎尺寸:265/50R20 111W),除了表中所示的方面和下述的方面以外,在图1所示的胎侧部还设有以图2所示的装饰要素为基调的装饰部。
将线状突起11的高度设为0.3mm、宽度设为0.6mm、第一部分11a的间隔d1设为1mm~2mm。
将第一部分11a相对于轮胎径向的倾斜角度设为45°。
将第一部分11a的延伸方向的长度设为33mm~56mm、第二部分11b的延伸方向的长度设为1.5mm~9mm。
表1示出与各轮胎的装饰要素有关的方式和其评价结果。
比较例1的装饰要素使用了图5所示的方式的装饰要素。在比较例1中,线状突起111的所有的弯曲位置111c位于轮胎最大宽度位置。
比较例3的装饰要素采用第一部分11a以使第二部分11b沿轮胎周向延伸并且线状突起11的弯曲角成为80度的方式相对于轮胎径向倾斜的方式。
实施例2的装饰要素代替图2所示的装饰要素而采用图3所示的装饰要素。需要说明的是,实施例2的d3相对于d1的大小比实施例1大。
实施例3的装饰要素代替图2所示的装饰要素而采用图4所示的装饰要素。
表中,“第二部分相对于第一部分的长度比”示出上述说明过的比的大小从轮胎径向内侧的线状突起到轮胎径向外侧的线状突起怎样变化。“小→大”表示比变大,“大→小”表示比变小。需要说明的是,位于轮胎径向的最外侧的线状突起11的上述比在比较例1中为0.25,在比较例2、3以及实施例1、4、5中为0.17,在实施例2、3中为0.40。
去污性
将所作制的轮胎装接于轮辋(轮辋尺寸:20×8.5J)(气压250kPa),排气量3.6升的SUV车作为实验车辆,在设有泥泞的测试路线以0~80km/时的范围行驶10km后,10名参评者站在从实验车辆的侧方以正面视角观察胎侧部的位置通过目视观察污垢情况,根据以下的判定基准来赋予分数。将分数的合计在36~40的范围内的情况评价为A,在26~35的范围内的情况评价为B,在16~25的范围内的情况评价为C,在10~15的范围内的情况评价为D。其结果是,讲评价为A或B的轮胎评价为去污性优异。
(分数:判定基准)
4:强烈地感觉干净。
3:感觉相对干净。
2:感觉相对有污垢。
1:强烈地感觉有污垢。
[表1]
从实施例1~5与比较例1~3的比较可知,通过线状突起的弯曲位置的轮胎径向位置在线状突起之间互不相同,满足d2>d1的关系,弯曲角为90°以上,去污性优异。
从实施例1与实施例2的比较可知,通过d3相对于d1的大小大,去污性提高。
从实施例1与实施例4的比较可知,通过d2/d1大,去污性提高。
以上,对本发明的充气轮胎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本发明的充气轮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或者实施例,当然,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改进和改变。
附图标记说明
1 轮胎
2 胎面部
3 胎圈部
4 胎侧部
5 装饰部
5a 装饰部内的区域
6 标章显示部
10 装饰要素
11 线状突起
11a 第一部分
11b 第二部分
11c 弯曲位置
Claims (13)
1.一种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处于胎面部与胎圈部之间的胎侧部具有装饰要素,所述装饰要素使在所述胎侧部的表面以成为钩形形状的方式弯曲延伸的多个线状突起相互隔开间隔,且使钩的顶端的朝向一致地配置,
所述线状突起分别具有:
第一部分,从轮胎径向内侧朝向轮胎径向外侧延伸;和
第二部分,在所述线状突起的弯曲位置与所述第一部分之间成90度以上的角,所述第二部分从所述弯曲位置起延伸,
所述弯曲位置的轮胎径向位置在所述线状突起之间互不相同,所述线状突起的相邻间隔在所述第二部分比在所述第一部分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
在从所述第一部分的轮胎径向内侧的端部朝向所述第二部分的所述顶端前进时,所述线状突起的相邻间隔阶段性地或连续性地变宽。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
所述第二部分的延伸方向在所述线状突起之间相互平行。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
越是所述弯曲位置位于轮胎径向外侧的线状突起,所述第二部分的延伸方向长度越长。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
所述第一部分的延伸方向长度比所述第二部分的延伸方向长度长,
越是所述弯曲位置位于轮胎径向外侧的线状突起,所述第二部分的延伸方向长度与所述第一部分的延伸方向长度的比越大。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
所述装饰要素所包含的所述弯曲位置位于从轮胎径向内侧朝向轮胎径向外侧延伸的直线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
所述直线以与所述第一部分的延伸方向和所述第二部分的延伸方向分别交叉的方式延伸,所述直线与所述第二部分之间所成的角比所述直线与所述第一部分之间所成的角大。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
所述顶端侧的所述第二部分的端排列在与所述第一部分的延伸方向平行的方向上。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
所述第二部分以相对于轮胎周向45度以内的倾斜角度延伸。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
所述第一部分相对于轮胎径向和轮胎周向倾斜地延伸。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
所述装饰要素所包含的所述线状突起的总数的80%以上的线状突起的弯曲位置位于比轮胎最大宽度所处的轮胎径向位置靠轮胎径向外侧。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
所述胎侧部在沿轮胎周向排列的多个区域分别具有所述装饰要素,
所述装饰要素彼此隔开比所述区域内的所述第一部分的相邻间隔宽的间隔地配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
当将所述线状突起称为第一线状突起时,在所述区域除了所述第一线状突起以外还配置有第二线状突起,所述第二线状突起相对于所述第一线状突起的第一部分隔开间隔地配置,从轮胎径向内侧朝向轮胎径向外侧不弯曲地延伸。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8013651 | 2018-01-30 | ||
JP2018-013651 | 2018-01-30 | ||
PCT/JP2018/046352 WO2019150797A1 (ja) | 2018-01-30 | 2018-12-17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629912A true CN111629912A (zh) | 2020-09-04 |
CN111629912B CN111629912B (zh) | 2022-03-22 |
Family
ID=674786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80087179.5A Active CN111629912B (zh) | 2018-01-30 | 2018-12-17 | 充气轮胎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413908B2 (zh) |
EP (1) | EP3747674B1 (zh) |
JP (1) | JP6631754B2 (zh) |
CN (1) | CN111629912B (zh) |
AU (1) | AU2018407047B2 (zh) |
WO (1) | WO2019150797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7359622B2 (ja) * | 2019-09-27 | 2023-10-11 | Toyo Tire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7342652B2 (ja) * | 2019-11-25 | 2023-09-12 |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タイヤ |
JP2022142662A (ja) * | 2021-03-16 | 2022-09-30 |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 タイヤ |
Citation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8318717A (ja) * | 1995-05-26 | 1996-12-03 | Bridgestone Corp | 多数のリッジよりなる装飾体を備えた空気入りタイヤ |
US6612352B1 (en) * | 1993-02-16 | 2003-09-02 | Pirelli Coordinamento Pneumatici S.P.A. | Tire for motor vehicle wheels having a surface-worked annular surface at the sidewalls thereof |
JP2004017828A (ja) * | 2002-06-17 | 2004-01-22 |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 タイヤ |
CN101668649A (zh) * | 2007-03-13 | 2010-03-10 |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 充气轮胎 |
JP4640517B2 (ja) * | 2009-04-23 | 2011-03-02 |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US20120006460A1 (en) * | 2010-07-09 | 2012-01-12 | Hirokazu Takano | Pneumatic tire |
DE102011053416A1 (de) * | 2010-09-08 | 2012-03-08 | The Yokohama Rubber Co., Ltd. | Luftreifen und Vulkanisierform für diesen |
CN102753367A (zh) * | 2010-05-07 | 2012-10-24 |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CN204055175U (zh) * | 2013-07-25 | 2014-12-31 | 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US20150041037A1 (en) * | 2013-08-09 | 2015-02-12 |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 Pneumatic tire |
DE102013108786A1 (de) * | 2013-08-14 | 2015-02-19 | Continental Reifen Deutschland Gmbh | Fahrzeugreifen |
JP2018052173A (ja) * | 2016-09-26 | 2018-04-05 |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508100B2 (ja) | 1987-06-24 | 1996-06-19 |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 相互相関演算回路 |
JPH0939518A (ja) * | 1995-07-26 | 1997-02-10 | Bridgestone Corp | 多数のリッジよりなる装飾体を備えた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3946850B2 (ja) * | 1998-01-14 | 2007-07-18 |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 多数のリッジよりなる環状装飾体を備えた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4502437B2 (ja) * | 2000-01-07 | 2010-07-14 |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4011984B2 (ja) * | 2002-06-17 | 2007-11-21 |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タイヤ |
JP5739694B2 (ja) * | 2011-03-11 | 2015-06-24 |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FR3007691B1 (fr) * | 2013-06-28 | 2016-11-04 | Michelin & Cie | Pneumatique a carcasse radiale ou croisee |
JP6024790B1 (ja) * | 2015-06-22 | 2016-11-16 |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2018
- 2018-12-17 AU AU2018407047A patent/AU2018407047B2/en active Active
- 2018-12-17 US US16/965,594 patent/US11413908B2/en active Active
- 2018-12-17 CN CN201880087179.5A patent/CN111629912B/zh active Active
- 2018-12-17 WO PCT/JP2018/046352 patent/WO2019150797A1/ja unknown
- 2018-12-17 JP JP2019527484A patent/JP6631754B2/ja active Active
- 2018-12-17 EP EP18903569.4A patent/EP3747674B1/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612352B1 (en) * | 1993-02-16 | 2003-09-02 | Pirelli Coordinamento Pneumatici S.P.A. | Tire for motor vehicle wheels having a surface-worked annular surface at the sidewalls thereof |
JPH08318717A (ja) * | 1995-05-26 | 1996-12-03 | Bridgestone Corp | 多数のリッジよりなる装飾体を備えた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2004017828A (ja) * | 2002-06-17 | 2004-01-22 |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 タイヤ |
CN101668649A (zh) * | 2007-03-13 | 2010-03-10 |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 充气轮胎 |
JP4640517B2 (ja) * | 2009-04-23 | 2011-03-02 |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CN102753367A (zh) * | 2010-05-07 | 2012-10-24 |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US20120006460A1 (en) * | 2010-07-09 | 2012-01-12 | Hirokazu Takano | Pneumatic tire |
DE102011053416A1 (de) * | 2010-09-08 | 2012-03-08 | The Yokohama Rubber Co., Ltd. | Luftreifen und Vulkanisierform für diesen |
CN102398486A (zh) * | 2010-09-08 | 2012-04-04 |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及其硫化用模具 |
CN204055175U (zh) * | 2013-07-25 | 2014-12-31 | 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US20150041037A1 (en) * | 2013-08-09 | 2015-02-12 |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 Pneumatic tire |
DE102013108786A1 (de) * | 2013-08-14 | 2015-02-19 | Continental Reifen Deutschland Gmbh | Fahrzeugreifen |
JP2018052173A (ja) * | 2016-09-26 | 2018-04-05 |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210039449A1 (en) | 2021-02-11 |
EP3747674B1 (en) | 2023-09-27 |
EP3747674A1 (en) | 2020-12-09 |
AU2018407047B2 (en) | 2021-01-21 |
AU2018407047A1 (en) | 2020-07-23 |
US11413908B2 (en) | 2022-08-16 |
EP3747674A4 (en) | 2021-12-08 |
JP6631754B2 (ja) | 2020-01-15 |
CN111629912B (zh) | 2022-03-22 |
JPWO2019150797A1 (ja) | 2020-02-06 |
WO2019150797A1 (ja) | 2019-08-0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4803316B1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CN111629912B (zh) | 充气轮胎 | |
JP2008201384A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CN102198779A (zh) | 充气轮胎 | |
JP2006232151A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およびタイヤ成形金型 | |
JP5026840B2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JPH0976710A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そ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れに用いられるタイヤ成形金型 | |
EP1075970B1 (en) | Pneumatic tyre | |
CN100478197C (zh) | 充气轮胎、其制造方法及其所使用的轮胎硫化模具 | |
JP6947579B2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EP3446891B1 (en) | Tire and tire mold | |
JP4098668B2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JP6901025B1 (ja) | タイヤ | |
JP7427947B2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JP2019018798A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JP2001163013A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CN108146153B (zh) | 充气轮胎 | |
JP2008285056A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JP7428903B2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JP4468006B2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JP4561313B2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JP3642652B2 (ja) | 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 |
JP4376987B2 (ja) | 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 |
JP4815673B2 (ja) | 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およびその金型 | |
JPH08216621A (ja) | 更生タイヤ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3 |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 ||
CP03 |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
Address after: Kanagawa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after: THE YOKOHAMA RUBBER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Japan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THE YOKOHAMA RUBBER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Jap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