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107680A - 充气轮胎 - Google Patents

充气轮胎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107680A
CN107107680A CN201580057836.8A CN201580057836A CN107107680A CN 107107680 A CN107107680 A CN 107107680A CN 201580057836 A CN201580057836 A CN 201580057836A CN 107107680 A CN107107680 A CN 10710768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aised line
main
ribbed area
pneumatic tire
patter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57836.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107680B (zh
Inventor
岩渕聪太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idgeston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Bridgeston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idgestone Corp filed Critical Bridgestone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71076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10768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10768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10768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3/00Tyre sidewalls; Protecting, decorating, marking, or the like, thereof
    • B60C13/02Arrangement of grooves or rib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3/00Tyre sidewalls; Protecting, decorating, marking, or the like, thereof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3/00Tyre sidewalls; Protecting, decorating, marking, or the like, thereof
    • B60C13/002Protection against exterior ele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在轮胎的胎侧部处,交替地布置有第一方向凸条图案和第二方向凸条图案。在第一方向凸条图案(20)中,形成有从底面(18A)突出的多个主凸条(22A‑22D)和多个副凸条(26A‑26D)。凸条以凸条延伸方向相同的方式并列地配置。主凸条区域(24)和副凸条区域(28)具有不同的光反射图案。

Description

充气轮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胎侧部形成有多个凸条(ridge)的充气轮胎。
背景技术
已经广泛地执行在轮胎的侧部设置并列排列的多个直线的或曲线的凸条的侧装饰带。为了轮胎的轻量化,已经使胎侧的厚度变薄,但是如果使胎侧的厚度变薄,则会存在由诸如带等的构件的端部导致的在胎侧的表面出现凹凸的情况。前述侧装饰带有效地使这种凹凸不显眼。
例如,日本特开2011-126335号公报中公开了由装饰元件A1、装饰元件B1和装饰元件C1构成的侧装饰带。通过在胎侧部形成这种侧装饰带,实现了使凹凸在轮胎的侧部不显眼的效果。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因为当安装轮胎时也能够看见胎侧部,所以期望外观得以进一步改善。
鉴于上述事实,本发明的课题是提供如下充气轮胎:使胎侧部的凹凸不显眼,从而改善胎侧部的外观。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根据第一方面的充气轮胎包括:第一方向凹部图案,所述第一方向凹部图案具有主凸条区域和副凸条区域,所述主凸条区域具有从形成于胎侧部的外表面的凹部的底面突出且以延伸方向为第一方向的方式并列布置的多个主凸条,所述副凸条区域具有从所述凹部的底面突出且以延伸方向为所述第一方向的方式并列布置的多个副凸条,所述副凸条区域的光反射图案与所述主凸条区域的光反射图案不同;以及第二方向凹部图案,所述第二方向凹部图案具有所述主凸条区域和所述副凸条区域,在所述主凸条区域处所述主凸条的延伸方向为与所述第一方向不同的第二方向,在所述副凸条区域处所述副凸条的延伸方向为与所述第一方向不同的所述第二方向,其中,在所述胎侧部处以交替排列成格子形式的方式布置有多个所述第一方向凹部图案和多个所述第二方向凹部图案。
根据第一方面的充气轮胎,胎侧部布置有多个第一方向凹部图案和多个第二方向凹部图案。第一方向凹部图案形成有主凸条区域和副凸条区域,主凸条区域具有各自的延伸方向均为第一方向且并列布置的多个主凸条,副凸条区域具有多个副凸条。光反射图案在主凸条区域和副凸条区域处不同。
另一方面,第二方向凹部图案包括主凸条区域和副凸条区域,在主凸条区域处主凸条的延伸方向为与第一方向不同的第二方向,在副凸条区域处副凸条的延伸方向为与第一方向不同的第二方向。即,第二方向凹部图案是第一方向凹部图案转动并且布置成主凸条的延伸方向和副凸条的延伸方向变成与第一方向不同的第二方向的图案,并且第二方向凹部图案具有与第一方式凹部图案同样的主凸条和副凸条。此外,第一方向凹部图案和第二方向凹部图案交替地排列。
以这种方式,包括主凸条区域和副凸条区域的凹部图案以使其凸条的延伸方向不同的方式交替地排列,其中主凸条区域的光反射图案和副凸条区域的光反射图案不相同。归因于此,能够沿多个方向反射入射光,从而能够使该部分看起来像立体。因此,在胎侧部处,能够有效地产生因光(太阳光、环境光等)的反射不同而产生的阴影的差异。
此外,归因于以能够导致阴影差异呈现出来的方式排列在胎侧部的凹部图案,能够使具有相对低的空间频率的胎侧部的外表面的凹凸不显眼。
根据第二方面的充气轮胎具有如下特征:所述副凸条的距所述底面的突出高度比所述主凸条的距所述底面的突出高度低。
通过以这种方式使副凸条和主凸条的距底面的突出高度不同,能够使分别入射到副凸条区域和主凸条区域的光的反射图案不同。
根据第三方面的充气轮胎具有如下特征:彼此相邻的所述副凸条之间的间隔比彼此相邻的所述主凸条之间的间隔窄。
通过以这种方式使相邻副凸条之间的间隔与相邻主凸条之间的间隔不同,能够使分别入射到副凸条区域和主凸条区域的光的反射图案不同。
在根据第四方面的充气轮胎中,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
根据第四方面的充气轮胎,因为作为主凸条和副凸条的延伸方向的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对于轮胎周向是倾斜的,所以能够抑制容易沿着轮胎周向产生的裂纹的传播。
在根据第五方面的充气轮胎中,在所述胎侧部处以所述主凸条区域和所述副凸条区域分别沿与轮胎周向交叉的方向呈曲折形状延伸的方式布置有多个所述第一方向凹部图案和多个所述第二方向凹部图案。
根据第五方面的充气轮胎,通过形成分别延伸的由主凸条区域构成的曲折形状和由副凸条区域构成的曲折形状,入射光能够在多个方向上反射,并且在轮胎侧部处能够有效地产生因光的反射不同而产生的阴影差异。此外,由于曲折形状在与轮胎周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所以能够抑制容易沿着轮胎周向产生的裂纹的传播。
在根据第六方面的充气轮胎中,所述主凸条区域和所述副凸条区域布置成在轮胎周向上交替地排列。
根据第六方面的充气轮胎,因为主凸条区域和副凸条区域沿轮胎周向交替地排列,所以通过利用光反射图案的不同能够更有效地使这些部分看起来像立体。
根据第七方面的充气轮胎具有如下特征:彼此相邻的所述主凸条之间的凸条间隔和彼此相邻的所述副凸条之间的凸条间隔从所述主凸条区域的远离所述副凸条区域的那侧朝向所述副凸条区域的远离所述主凸条区域的那侧变窄。
在根据第七方面的充气轮胎中,相邻的凸条间隔从布置在一个凹部图案的一端的主凸条侧朝向布置在另一端的副凸条侧逐渐变窄。因此,能够扩大因光的阶梯式反射(stepwise reflection)而产生的阴影差异,从而能够在主凸条区域内和副凸条区域内更有效地产生立体感。
根据第八方面的充气轮胎具有如下特征:所述主凸条和所述副凸条呈曲折状。
根据第八方面的充气轮胎,因为各个主凸条和副凸条均为曲折状,光在多个方向上反射,因此,能够有效地产生因光的反射不同而产生的阴影差异。
在根据第九方面的充气轮胎中,所述主凸条在所述主凸条区域内相连接,并且连接到相邻的所述主凸条区域的主凸条,构成连续的连续主凸条线。
在加工用于形成主凸条的模具时,如果主凸条使每个凹部图案中断,则会产生对为了每次加工主凸条中断而执行刀具的上下移动的需要。在根据第九方面的充气轮胎中,构成有连接主凸条且从一端连续到另一端的连续主凸条线。因此,不再需要前述刀具的上下移动,从而能够容易地加工用于主凸条的槽。
根据第十方面的充气轮胎具有如下特征:所述主凸条的距所述底面的突出高度从所述主凸条区域的远离所述副凸条区域的那侧朝向所述副凸条区域的远离所述主凸条区域的那侧逐渐变低。
根据第十方面的充气轮胎,凸条的高度从布置在一个凹部图案的一端的主凸条侧朝向布置在另一端的副凸条侧逐渐变低。因此,能够扩大因光的阶梯式反射而产生的阴影差异,从而能够分别在主凸条区域和副凸条区域内更有效地产生立体感。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使胎侧部的凹凸不显眼,从而能够进一步改善胎侧部的外观。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侧视图。
图2是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侧装饰部的一部分。
图3是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侧装饰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沿着图3的线4-4的截面图。
图5A是第一实施方式的轮胎的侧装饰部的变型例的截面图。
图5B是第一实施方式的轮胎的侧装饰部的变型例的截面图。
图5C是第一实施方式的轮胎的侧装饰部的变型例。
图6是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侧视图。
图7是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侧装饰部的一部分。
图8是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侧装饰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9是沿着图8的线9-9的截面图。
图10A是第二实施方式的侧装饰部的变型例的截面图。
图10B是第二实施方式的侧装饰部的变型例的截面图。
图10C是第二实施方式的侧装饰部的变型例。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0的侧视图。在本实施方式中,用U表示轮胎周向,用R表示轮胎径向。
充气轮胎10的胎侧部12形成有商徽部14和侧装饰带16。
商徽部14被制成为带状的圆弧形,并且形成在位置相对于轮胎中心轴线CE(参见图1)对称的两个部位处。商徽部14布置有商徽14A。商徽14A由例如标记在平滑表面上的诸如“ABCDEFGH”等的文字表示。
侧装饰带16被制成为沿着轮胎周向U延伸的圆弧形状,并且以与商徽部14的两端部分别相邻的方式形成了四个侧装饰带16。
如图2所示,侧装饰带16形成有装饰凹部18。装饰凹部18呈从胎侧部12的外表面凹下的形状,并且构成侧装饰带16的外形。装饰凹部18的底面18A交替地布置有作为第一方向凹部图案的第一方向凸条图案20和作为第二方向凹部图案的第二方向凸条图案30。第一方向凸条图案20和第二方向凸条图案30二者都是形成有多个凸条的装饰元件的一个单元。第一方向凸条图案20和第二方向凸条图案30的形状相同,仅配置角度不同。
如图3所示,第一方向凸条图案20大致呈从胎侧部12凹下的正方形,并且由呈大致矩形的主凸条区域24和副凸条区域28构成。在主凸条区域24处以彼此平行的方式并列地形成有四个主凸条22A、22B、22C、22D。主凸条22A、22B、22C、22D呈曲折状,并且沿相对于轮胎周向U略微倾斜的第一方向X1延伸。在主凸条22A、22B、22C、22D的曲折弯折角度θ1至θ4中,主凸条22A具有最尖的角度,并且这些角度朝向主凸条22D侧变宽,主凸条22D具有最钝的角度。即,θ1<θ2<θ3<θ4。
如图4所示,主凸条22A、22B、22C、22D从底面18A以高度H1突出。高度H1设定在0.08mm至3.0mm的范围内。主凸条22A、22B、22C、22D的截面形状是从底面18A起逐渐变窄的梯形。主凸条22A、22B、22C、22D的底面具有宽度W1。宽度W1设定在0.08mm至3.0mm的范围内。在主凸条22A与主凸条22B之间构成有具有槽宽M1的槽部23A,在主凸条22B与主凸条22C之间形成有具有槽宽M2的槽部23B,在主凸条22C与主凸条22D之间形成有具有槽宽M3的槽部23C。
如图3所示,副凸条区域28与主凸条区域24相邻。在副凸条区域28处以彼此平行的方式并列地形成有四个副凸条26A、26B、26C、26D。副凸条26A、26B、26C、26D呈曲折状,并且沿与主凸条22A、22B、22C、22D相同方向的第一方向X1延伸。在副凸条26A、26B、26C、26D的曲折弯折角度θ5至θ8中,副凸条26A具有最尖的角度,并且这些角度朝向副凸条26D侧变宽,副凸条26D具有最钝的角度。即,θ1<θ2<θ3<θ4。副凸条26A的曲折弯折角度θ5大于主凸条22D的曲折弯折角度θ4。
如图4所示,副凸条26A、26B、26C、26D从底面18A以比高度H1低的高度H2突出。高度H2设定在0.05mm至2.0mm的范围内。副凸条26A、26B、26C、26D的截面形状是从底面18A起逐渐变窄的梯形。副凸条26A、26B、26C、26D的底面具有比宽度W1窄的宽度W2。宽度W2设定在0.05mm至2.0mm的范围内。在主凸条22D与副凸条26A之间形成有具有槽宽M4的槽部23D。在副凸条26A与副凸条26B之间构成有具有槽宽M5的槽部27A,在副凸条26B与副凸条26C之间形成有具有槽宽M6的槽部27B,在副凸条26C与副凸条26D之间形成有具有槽宽M7的槽部27C。
在第一方向凸条图案20处,对于构成在各凸条之间的槽部的槽宽,槽部23A最宽,并且这些槽宽朝向副凸条26D侧依次变窄,M1>M2>M3>M4>M5>M6>M7。
第二方向凸条图案30具有与第一方向凸条图案20同样的形状,但是被布置成好像第一方向凸条图案20转动了90°。第二方向凸条图案30的主凸条区域34和副凸条区域38分别与第一方向凸条图案20的主凸条区域24和副凸条区域28对应。第二方向凸条图案30的主凸条32A、32B、32C、32D与第一方向凸条图案20的主凸条22A、22B、22C、22D对应,第二方向凸条图案30的副凸条36A、36B、36C、36D与第一方向凸条图案20的副凸条26A、26B、26C、26D对应。
此外,第二方向凸条图案30的槽部33A、33B、33C、33D、37A、37B、37C分别与第一方向凸条图案20的槽部23A、23B、23C、23D、27A、27B、27C对应。主凸条32A、32B、32C、32D和副凸条36A、36B、36C、36D沿相对于轮胎径向R略微倾斜的第二方向Y1延伸。
第一方向凸条图案20和第二方向凸条图案30被布置成在装饰凹部18的底面18A处交替地排列,并且通过第一方向凸条图案20和第二方向凸条图案30装饰整个装饰凹部18。彼此相邻的第一方向凸条图案20和第二方向凸条图案30的主凸条区域24和主凸条区域34相邻,使得该主凸条区域24和该主凸条区域34的长度方向形成90°角度,并且该主凸条区域24和该主凸条区域34形成呈曲折状的曲折主凸条线21。曲折主凸条线21沿与轮胎周向U交叉的方向延伸。
彼此相邻的第一方向凸条图案20和第二方向凸条图案30的副凸条区域28和副凸条区域38以形成90°角度的方式相邻,并且形成呈曲折状的曲折副凸条线31。曲折副凸条线31沿与曲折主凸条线21相同的方向延伸。
曲折主凸条线21和曲折副凸条线31在轮胎周向上交替地布置。
如上所述,归因于第一方向凸条图案20和第二方向凸条图案30以凸条的延伸方向彼此不同的方式交替地排列,形成了侧装饰带16,其中,第一方向凸条图案20包括凸条的突出高度不同的主凸条区域24和副凸条区域28,第二方向凸条图案30包括主凸条区域34和副凸条区域38。归因于此,能够在多个方向上反射入射光,从而能够使侧装饰带16看起来像立体,并且在胎侧部处,能够有效地产生因光(太阳光、环境光等)的反射不同而产生的阴影差异。另外,因为凸条的突出高度在主凸条区域24、34和副凸条区域28、38处不同,所以能够更有效地产生侧装饰带16的立体感。
此外,侧装饰带16具有呈曲折状且由主凸条区域24、34构成的曲折主凸条线21和呈曲折状且由副凸条区域28、38构成的曲折副凸条线31。因此,能够在更多的方向上有效地反射入射光,并且在胎侧部处,能够有效地产生因光的反射不同而产生的阴影差异。
此外,在侧装饰带16处,曲折主凸条线21和曲折副凸条线31沿与轮胎周向U交叉的方向延伸。因此,能够抑制容易沿着轮胎周向U产生的裂纹的传播。另外,因为曲折主凸条线21和曲折副凸条线31在轮胎周向上交替地布置,所以通过利用高度差能够更有效地使这些部分看起来像立体。
此外,在第一方向凸条图案20和第二方向凸条图案30处,相邻凸条之间的槽宽从主凸条22A、32A所在侧朝向副凸条26D、36D侧逐渐变窄。归因于此,能够产生好像凸条的高度分别在主凸条区域24、34内和副凸条区域28、38内变化的效果。
注意,在本实施方式中,相邻凸条之间的槽宽均是变化的。然而,如图5A所示,可以使槽部23A、23B、23C、23D、27A、27B、27C和未图示出的槽部33A、33B、33C、33D、37A、37B、37C均具有相同的槽宽M8。
此外,如图5B所示,可以使主凸条区域24、34内的槽部23A、23B、23C、33A、33B、33C的槽宽为相同的宽度M8,可以使副凸条区域28、38内的槽部27A、27B、27C、37A、37B、37C的槽宽为相同的宽度M9。在这种情况下,使主凸条区域24、34内的槽部的槽宽比副凸条区域28、38内的槽部的槽宽宽。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方向凸条图案20和第二方向凸条图案30处,凸条的突出高度为两段,但是可以使突出高度从主凸条22A、32A所在侧朝向副凸条26D、36D侧逐渐变短。
注意,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凹部在没有间隔的情况下排列在装饰凹部18中。然而,如图5C所示,中间有间隔地形成于凹部19中的第一方向凸条图案20和第二方向凸条图案30,可以在没有装饰凹部18的情况下排列在胎侧部12处。在这种情况下,彼此相邻的凹部19之间形成有与胎侧部12的外表面(一般的表面)相同高度的分隔部19A。
[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部分,并且省略其详细说明。
如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40的胎侧部12形成有商徽部14和侧装饰带46。如图7所示,侧装饰带46处形成有装饰凹部48。装饰凹部48呈从胎侧部12的外表面凹下的形状,并且构成侧装饰带46的外形。多个凹部在没有间隔的情况下连续地排列在装饰凹部48处。
如图7所示,装饰凹部48的底面48A交替地布置有第一方向凸条图案50和第二方向凸条图案60。第一方向凸条图案50呈大致正方形,并且如图8所示,第一方向凸条图案50由呈大致矩形的主凸条区域54和副凸条区域58构成。
在主凸条区域54处以彼此平行的方式并列地布置有两个主凸条52A、52B。主凸条52A、52B沿相对于轮胎周向U倾斜的第一方向X2延伸,并且从第一方向凸条图案50的正方形的一条端边延伸到另一条端边。如图9所示,主凸条52A、52B从底面48A以高度H3突出。高度H3设定在0.08mm至3.0mm的范围内。
主凸条52A的一端侧和主凸条52B的一端侧通过端部凸条52C连接。以与主凸条52A、52B相同的方式,端部凸条52C从底面48A以高度H3突出。端部凸条52C沿与第一方向X2正交的方向从主凸条52A的一端侧延伸到主凸条52B的一端侧。通过主凸条52A、52B和端部凸条52C形成了大致U字状的凸条,该大致U字状的凸条从第一方向凸条图案50的另一条端边延伸到一条端边、在一条端边处折返且返回到另一条端边。
主凸条52A的另一端侧形成有短连接凸条52D。短连接凸条52D从主凸条52A的另一端朝向与主凸条52B所在侧相反的那侧大致直角地弯折,并且被形成为第一方向凸条图案50的角部。主凸条52B的另一端侧形成有长连接凸条52E。长连接凸条52E从主凸条52B的另一端朝向与主凸条52A所在侧相反的那侧大致直角地弯折,并且形成为第一方向凸条图案50的角部。
主凸条52A、52B、端部凸条52C、短连接凸条52D和长连接凸条52E的截面形状是从底面48A起逐渐变窄的梯形,并且主凸条52A、52B、端部凸条52C、短连接凸条52D和长连接凸条52E的底面具有宽度W3。宽度W3设定在0.08mm至3.0mm的范围内。
在副凸条区域58处,以彼此平行的方式并列地形成有四个副凸条56A、56B、56C、56D。副凸条56A、56B、56C、56D以比高度H3低的高度H4从底面48A突出,并且沿第一方向X2延伸。此外,副凸条56A、56B、56C、56D的另一端连接到长连接凸条52E,副凸条56A、56B、56C、56D的一端延伸到第一方向凸条图案50的正方形的另一条端边。高度H4设定在0.05mm至2.0mm的范围内。
副凸条56A的一端侧和副凸条56B的一端侧通过端部凸条56E连接,副凸条56C的一端侧和副凸条56D的一端侧通过端部凸条56F连接。端部凸条56E、56F沿与第一方向X2正交的方向布置。分别通过副凸条56A、56B和端部凸条56E以及副凸条56C、56D和端部凸条56F形成了大致U字状的凸条,该大致U字状的凸条从第一方向凸条图案50的长连接凸条52E延伸到一条端边、在该一条端边处折返且返回到长连接凸条52E。
如图9所示,副凸条56A、56B、56C、56D和端部凸条56E、56F是呈从底面48A起逐渐变窄的梯形,并且底面具有宽度W4。宽度W4设定在0.05mm至2.0mm的范围内。
在主凸条52A与主凸条52B之间构成有具有槽宽M10的槽部53A,在主凸条52B与副凸条56A之间形成有具有槽宽M12的槽部53B。在副凸条56A与副凸条56B之间形成有具有槽宽M14的槽部53C,在副凸条56B与副凸条56C之间形成有具有槽宽M16的槽部53D,在副凸条56C与副凸条56D之间形成有具有槽宽M18的槽部53E。对于这些槽部的槽宽,槽部53A最宽,并且这些槽宽朝向副凸条56D侧依次变窄,M10>M12>M14>M16>M18。
第二方向凸条图案60具有与第一方向凸条图案50同样的形状,但是被布置成好像第一方向凸条图案50转动了90°。第二方向凸条图案60的主凸条区域64和副凸条区域68分别与第一方向凸条图案50的主凸条区域54和副凸条区域58对应。第二方向凸条图案60的主凸条62A、62B、端部凸条62C、短连接凸条62D和长连接凸条62E与第一方向凸条图案50的主凸条52A、52B、端部凸条52C、短连接凸条52D和长连接凸条52E对应。此外,第二方向凸条图案60的副凸条66A、66B、66C、66D和端部凸条66E、66F与第一方向凸条图案50的副凸条56A、56B、56C、56D和端部凸条56E、56F对应。主凸条62A、62B和副凸条66A、66B、66C、66D沿相对于轮胎径向R略微倾斜的第二方向Y2延伸。第二方向凸条图案60的槽部63A、槽部63B、槽部63C、槽部63D、槽部63E与第一方向凸条图案50的槽部53A、槽部53B、槽部53C、槽部53D、槽部53E对应。
第一方向凸条图案50和第二方向凸条图案60被布置成在装饰凹部48的底面48A处交替地排列,并且通过第一方向凸条图案50和第二方向凸条图案60装饰整个装饰凹部48。彼此相邻的第一方向凸条图案50和第二方向凸条图案60的短连接凸条52D和长连接凸条62E连接在一起,长连接凸条52E和短连接凸条62D连接在一起。归因于此,具有高度H3、H4的凸条被作为一个凸条从装饰凹部48的一端连接到另一端,从而形成了呈曲折状的连续主凸条线51。连续主凸条线51沿与轮胎周向交叉的方向延伸。
此外,彼此相邻的第一方向凸条图案50和第二方向凸条图案60的副凸条56A、56B以及副凸条66A、66B形成90°角度且相邻,并且形成呈曲折状的曲折副凸条线61。曲折副凸条线61沿与连续主凸条线51相同的方向延伸。
连续主凸条线51和曲折副凸条线61在轮胎周向上交替地布置。
如上所述,归因于第一方向凸条图案50与第二方向凸条图案60以凸条的延伸方向彼此不同的方式交替地排列,形成了侧装饰带46,其中,第一方向凸条图案50包括凸条之间的间隔不同的主凸条区域54和副凸条区域58,第二方向凸条图案60包括主凸条区域64和副凸条区域68。归因于此,能够在多个方向上反射入射光,并且,归因于由凸条的稀密带来的视觉效果,能够使侧装饰带16看起来像立体,并且在胎侧部处,能够有效地产生因光(太阳光、环境光等)的反射不同而产生的阴影差异。另外,因为凸条的突出高度在主凸条区域54、64和副凸条区域58、68处不同,能够更有效地产生侧装饰带16的立体感。
此外,侧装饰带46具有呈曲折状且由主凸条区域54、64构成的连续主凸条线51和呈曲折状且由副凸条区域58、68构成的曲折副凸条线61。因此,能够在更多的方向上有效地反射入射光,并且在胎侧部处,能够有效地产生因光的反射不同而产生的阴影差异。
此外,连续主凸条线51为从装饰凹部48的一端连续到另一端的一根凸条线。在加工用于形成主凸条52A、52B、62A、62B的模具时,如果主凸条52A、52B、62A、62B在每个凸条图案中断,则每一次凸条中断时都会产生用于加工的刀具的上下移动的需要。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有连接主凸条52A、52B、62A、62B且连续的连续主凸条线51。因此,不再需要前述刀具的上下移动,从而能够容易地加工用于主凸条的槽。
此外,在侧装饰带46处,连续主凸条线51和曲折副凸条线61沿与轮胎周向U交叉的方向延伸。因此,能够抑制容易沿着轮胎周向U产生的裂纹的传播。另外,因为连续主凸条线51和曲折副凸条线61在轮胎周向上交替地布置,所以通过利用高度差能够更有效地使这些部分看起来像立体。
此外,在第一方向凸条图案50和第二方向凸条图案60处,相邻凸条之间的槽宽从主凸条52A、62A所在侧朝向副凸条56D、66D侧逐渐变窄。归因于此,能够产生好像凸条的高度分别在主凸条区域54、64内和副凸条区域58、68内变化的效果。
注意,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在主凸条52A至副凸条56D以及主凸条62A至副凸条66D之间的槽部53A至53E的槽宽是变化的。然而,如图10A所示,槽宽M10至M18可以是这样的:主凸条区域54、64内的槽部53A、53B的槽宽为相同的宽度M19,副凸条区域58、68内的槽部53D、53E的槽宽为相同的宽度M20。在这种情况下,使主凸条区域54、64内的槽部53A、53B的槽宽M19比副凸条区域58、68内的槽部53C至53E的槽宽M20宽。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槽部53A至53E的槽宽不同,但是如图10B所示,可以使槽部53A至53E的槽宽均为相同的宽度M22。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方向凸条图案50和第二方向凸条图案50处,凸条的突出高度为两段,但是可以使突出高度从主凸条22A、62A所在侧朝向副凸条56D、66C侧逐渐变短。
此外,可以使主凸条52A至52B和62A至62B的高度以及副凸条56A至56D和66A至66D的高度均为相同的高度。
注意,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凹部在没有间隔的情况下排列在装饰凹部48中。然而,如图10C所示,装饰凹部49可以在没有装饰凹部48的情况下以彼此间具有间隔的方式排列在胎侧部12处。在这种情况下,彼此相邻的单元装饰凹部49之间形成有与胎侧部12的外表面(一般的表面)相同高度的分隔部49A。此外,在分隔部49A处形成有连接部19B以使主凸条彼此连续。
日本申请特愿2014-218553和特愿2014-218554公开的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包含于本说明书中。
通过引用包含于本说明书的在本说明书中提及的所有文献、专利申请和技术标准与具体且分别表示通过引用而包含的单个文献、专利申请或技术标准程度相同。

Claims (10)

1.一种充气轮胎,所述充气轮胎包括:
第一方向凹部图案,所述第一方向凹部图案具有主凸条区域和副凸条区域,所述主凸条区域具有从形成于胎侧部的外表面的凹部的底面突出且以延伸方向为第一方向的方式并列布置的多个主凸条,所述副凸条区域具有从所述凹部的底面突出且以延伸方向为所述第一方向的方式并列布置的多个副凸条,所述副凸条区域的光反射图案与所述主凸条区域的光反射图案不同;以及
第二方向凹部图案,所述第二方向凹部图案具有所述主凸条区域和所述副凸条区域,在所述主凸条区域处所述主凸条的延伸方向为与所述第一方向不同的第二方向,在所述副凸条区域处所述副凸条的延伸方向为与所述第一方向不同的所述第二方向,
其中,在所述胎侧部处以交替排列成格子形式的方式布置有多个所述第一方向凹部图案和多个所述第二方向凹部图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所述副凸条的距所述底面的突出高度比所述主凸条的距所述底面的突出高度低。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彼此相邻的所述副凸条之间的间隔比彼此相邻的所述主凸条之间的间隔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在所述胎侧部处以所述主凸条区域和所述副凸条区域分别沿与轮胎周向交叉的方向呈曲折形状延伸的方式布置有多个所述第一方向凹部图案和多个所述第二方向凹部图案。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所述主凸条区域和所述副凸条区域布置成在轮胎周向上交替地排列。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彼此相邻的所述主凸条之间的凸条间隔和彼此相邻的所述副凸条之间的凸条间隔从所述主凸条区域的远离所述副凸条区域的那侧朝向所述副凸条区域的远离所述主凸条区域的那侧变窄。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所述主凸条和所述副凸条呈曲折状。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所述主凸条在所述主凸条区域内相连接,并且连接到相邻的所述主凸条区域的主凸条,构成连续的连续主凸条线。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所述主凸条的距所述底面的突出高度从所述主凸条区域的远离所述副凸条区域的那侧朝向所述副凸条区域的远离所述主凸条区域的那侧逐渐变低。
CN201580057836.8A 2014-10-27 2015-10-06 充气轮胎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710768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218554 2014-10-27
JP2014-218553 2014-10-27
JP2014218554 2014-10-27
JP2014218553 2014-10-27
PCT/JP2015/078384 WO2016067855A1 (ja) 2014-10-27 2015-10-06 空気入りタイヤ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107680A true CN107107680A (zh) 2017-08-29
CN107107680B CN107107680B (zh) 2019-06-18

Family

ID=558571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57836.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7107680B (zh) 2014-10-27 2015-10-06 充气轮胎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596858B2 (zh)
EP (1) EP3213935B1 (zh)
JP (1) JP6572232B2 (zh)
CN (1) CN107107680B (zh)
WO (1) WO2016067855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407348A (zh) * 2018-03-16 2018-08-17 山东豪迈机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新型胎侧花纹的轮胎及轮胎模具
CN111491806A (zh) * 2017-12-20 2020-08-04 米其林集团总公司 轮胎元件
CN113246664A (zh) * 2020-02-10 2021-08-13 通伊欧轮胎株式会社 轮胎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763713B2 (ja) * 2016-07-08 2020-09-30 Toyo Tire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DE102016218486A1 (de) * 2016-09-27 2018-03-29 Continental Reifen Deutschland Gmbh Fahrzeugreifen
WO2022014474A1 (ja) * 2020-07-13 2022-01-20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タイヤ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116306A (ja) * 2009-12-07 2011-06-16 Bridgestone Corp タイヤ
JP2011225026A (ja) * 2010-04-15 2011-11-10 Bridgestone Corp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2612440A (zh) * 2009-11-19 2012-07-25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轮胎
DE102012104890A1 (de) * 2012-06-05 2013-12-05 Continental Reifen Deutschland Gmbh Polymerprodukt, vorzugsweise Fahrzeugreifen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291722A (ja) * 1998-04-03 1999-10-26 Bridgestone Corp 多数のリッジよりなる環状装飾体を備えた空気入りタイヤ
JP3980929B2 (ja) 2002-05-08 2007-09-26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
JP5394679B2 (ja) 2008-08-28 2014-01-22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197987B2 (ja) * 2013-02-27 2017-09-20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12440A (zh) * 2009-11-19 2012-07-25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轮胎
JP2011116306A (ja) * 2009-12-07 2011-06-16 Bridgestone Corp タイヤ
JP2011225026A (ja) * 2010-04-15 2011-11-10 Bridgestone Corp 空気入りタイヤ
DE102012104890A1 (de) * 2012-06-05 2013-12-05 Continental Reifen Deutschland Gmbh Polymerprodukt, vorzugsweise Fahrzeugreifen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491806A (zh) * 2017-12-20 2020-08-04 米其林集团总公司 轮胎元件
CN108407348A (zh) * 2018-03-16 2018-08-17 山东豪迈机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新型胎侧花纹的轮胎及轮胎模具
CN108407348B (zh) * 2018-03-16 2020-04-24 山东豪迈机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新型胎侧花纹的轮胎及轮胎模具
CN113246664A (zh) * 2020-02-10 2021-08-13 通伊欧轮胎株式会社 轮胎
CN113246664B (zh) * 2020-02-10 2023-02-24 通伊欧轮胎株式会社 轮胎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596858B2 (en) 2020-03-24
CN107107680B (zh) 2019-06-18
EP3213935A4 (en) 2017-11-01
US20170240003A1 (en) 2017-08-24
EP3213935A1 (en) 2017-09-06
JP6572232B2 (ja) 2019-09-04
WO2016067855A1 (ja) 2016-05-06
EP3213935B1 (en) 2019-01-02
JPWO2016067855A1 (ja) 2017-08-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107679B (zh) 充气轮胎
CN107107680A (zh) 充气轮胎
EP3115230B1 (en) Tire
JP5358404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392076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402994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7148363B (zh) 充气轮胎
CN103930287B (zh) 充气轮胎
JP2012162177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4039568B (zh) 充气轮胎
JP6392077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619959B2 (ja) タイヤ
JP2016084044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423295B2 (ja) タイヤ
JP5808238B2 (ja) 指輪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