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19089A - 锂电池正极用复合材料 - Google Patents

锂电池正极用复合材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919089A
CN101919089A CN2008801229631A CN200880122963A CN101919089A CN 101919089 A CN101919089 A CN 101919089A CN 2008801229631 A CN2008801229631 A CN 2008801229631A CN 200880122963 A CN200880122963 A CN 200880122963A CN 101919089 A CN101919089 A CN 10191908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sitive electrode
composite material
lithium battery
particle
fibrous carb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8012296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919089B (zh
Inventor
隐岐一雄
泽井实
北山博昭
斋藤崇实
三浦环
渡边恭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a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a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ao Corp filed Critical Ka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9190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1908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91908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19089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4/139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362Composites
    • H01M4/364Composites as mix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2Selection of inactive substances as ingredients for active masses, e.g. binders, fillers
    • H01M4/621Binders
    • H01M4/622Binders being polym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2Selection of inactive substances as ingredients for active masses, e.g. binders, fillers
    • H01M4/624Electric conductive fillers
    • H01M4/625Carbon or graphit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2004/021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e.g. porosity, surface area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2004/026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the polarity
    • H01M2004/028Positive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Composite Material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锂电池正极用复合材料及其制造方法,以及使用该锂电池正极用复合材料的正极和电池,其中所述锂电池正极用复合材料能够形成高速放电特性优良的锂电池、并能够充分确保Li的扩散路径、且导电性高。本发明的锂电池正极用复合材料是由含有正极活性物质粒子和纤维状碳的复合粒子构成的锂电池正极用复合材料,其中上述复合粒子具有下述的形态:上述正极活性物质粒子由上述纤维状碳保持。

Description

锂电池正极用复合材料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由含有正极活性物质粒子和纤维状碳的复合粒子构成的锂电池正极用复合材料及其制造方法、以及使用该锂电池正极用复合材料的正极和电池。
背景技术
近年来,以石油资源的涨价、国际性的地球环境保护运动的高涨为背景,正在进行研究以促进采用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在它们的驱动系统中,作为辅助用电源,电池是不可缺少的,而且希望有可以应对汽车的突然起动和突然加速的高输出功率的电池。另外,从对车的重量负荷、燃料消耗量增加的观点来看,希望有能量密度高的电池。从这样的背景出发,二次电池中能量密度最高且能表现出高输出功率的锂离子二次电池被认为是有前途的。
一般来说,锂离子二次电池是由含有含锂离子的氧化物的正极和含碳物质的负极构成电极。就正极而言,由于含锂离子的氧化物(正极活性物质)本身的导电性低,因此,为了提高导电性而添加炭黑或碳纤维等导电材料。关于碳纤维,近年来利用气相法开发出了纤维直径是纳米级的VGCF(注册商标)或碳纳米管,并正在研究其在电池用途中的应用。
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了涂布由混合正极活性物质、碳纳米管、石墨以及粘结剂而调制成糊状的物质,从而制造正极的例子。
专利文献2尝试了如下方法:在利用离心球磨机机械地施加强剪切力的同时混合粒径为5~30μm的球状正极活性物质和碳纳米纤维,切断碳纳米纤维并使其粘附于活性物质表面。
此外,专利文献3公开了锂电池正极用复合材料的制造方法,其中将过渡金属化合物和锂化合物进行混合并烧成而制得正极活性物质,将所得正极活性物质和碳粉等导电助剂进行喷雾干燥并发生复合化,从而形成锂电池正极用复合材料。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1-28362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6-164859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3-173777号公报
然而,碳纳米管这样的纤维状碳之间相互缠绕而形成线团状,因此专利文献1所记载那样的混合方法很难拆开纤维状碳而与正极活性物质均匀混合,难以充分发挥碳纳米管的潜力。
另外,如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那样,在利用离心球磨机机械地施加强剪切力的同时混合的方法会切断碳纳米纤维,因此存在下述的问题:会妨害由作为碳纳米纤维的特征的高纵横尺寸比所产生的长距离导电路径。
此外,在专利文献3所记载的正极用复合材料的制造方法中,在调制用于喷雾干燥的料浆时难以将纤维状碳与正极活性物质均匀地混合,因此作为该制造方法中的导电助剂,难以使用纤维状碳来替代碳粉。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锂电池正极用复合材料及其制造方法,以及使用该锂电池正极用复合材料的正极和电池,其中所述锂电池正极用复合材料能够形成高速放电特性优良的锂电池、并能够充分确保Li的扩散路径、且导电性高。
本发明人们发现通过利用使正极活性物质粒子和纤维状碳在溶剂中充分分散来得到的料浆进行喷雾造粒,可以得到上述正极活性物质粒子由上述纤维状碳保持(支承)的造粒物,该造粒物成为高速放电特性优良的正极用复合材料,由此完成了本发明。
即,本发明的锂电池正极用复合材料是由含有正极活性物质粒子和纤维状碳的复合粒子构成的锂电池正极用复合材料,其中上述复合粒子具有上述正极活性物质粒子由上述纤维状碳保持的形态。
本发明还涉及使用了上述本发明的锂电池正极用复合材料的正极以及电池。
本发明的锂电池正极用复合材料的制造方法是由含有正极活性物质粒子和纤维状碳的复合粒子构成的锂电池正极用复合材料的制造方法,所述制造方法包含下述工序:工序1,在该工序中使上述正极活性物质粒子和上述纤维状碳呈分散的状态包含在溶剂中来制得料浆;和工序2,在该工序中使用由上述工序1制得的料浆进行喷雾造粒,从而制得含有上述正极活性物质粒子和上述纤维状碳的造粒物。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中得到的正极用复合材料的扫描型电子显微镜(SEM)照片。
图2是实施例2中得到的正极用复合材料的扫描型电子显微镜(SEM)照片。
图3是实施例3中得到的正极用复合材料的扫描型电子显微镜(SEM)照片。
图4是实施例4中得到的正极用复合材料的扫描型电子显微镜(SEM)照片。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锂电池正极用复合材料(以下有时简称为“正极用复合材料”)是由含有正极活性物质粒子和纤维状碳的复合粒子构成的锂电池正极用复合材料,其中上述正极活性物质粒子由上述纤维状碳保持。这里所谓的“正极活性物质粒子由纤维状碳保持”,是指复合粒子中所包含的正极活性物质粒子由纤维状碳保持,从而复合粒子的形状被维持的状态,这能够通过后述的方法进行确认。
可以认为由于本发明的正极用复合材料的正极活性物质粒子由纤维状碳保持,因此在全部的正极活性物质粒子中构筑了导电网络,从而能够提供导电性非常高的正极用复合材料。另外,可以认为由于纤维状碳的相互缠绕而容易形成细微的空间,通过该间隙,锂离子能够顺利地扩散,因此能够提供高速放电特性优良的正极用复合材料。此外,在由纤维状碳构成的网将正极活性物质包在里面(包进去)的情况下,该网富有柔软性,因此能够抑制由在制造电极时的压力使球形结构压碎而将其破坏。由此认为本发明的正极用复合材料与以往的正极用复合材料相比,能够降低电池的内部电阻,从而能够提供高速放电特性优良的锂电池。
即,本发明的锂电池正极用复合材料的复合粒子优选具有下述的形态:纤维状碳的至少一部分存在于正极活性物质粒子之间的间隙中;更优选具有下述的形态:纤维状碳的一部分存在于正极活性物质粒子之间的间隙中,并且纤维状碳以网眼状将正极活性物质粒子包在里面。这样的形态可以如后述的实施例所示的那样通过扫描型电子显微镜观察来进行确认。
作为正极活性物质粒子的材料,还可以使用以往公知的任何材料,例如可以列举例如LiMn2O4等Li·Mn系复合氧化物、LiCoO2等Li·Co系复合氧化物、LiNiO2等Li·Ni系复合氧化物、LiFeO2等Li·Fe系复合氧化物等,可以列举出LixCoO2、LixNiO2、MnO2、LiMnO2、LixMn2O4、LixMn2-yO4、α-V2O5、TiS2等。其中,从热稳定性以及容量、输出功率特性优良的观点来看,优选LiMn2O4等锰酸锂、LiCoO2等钴酸锂、LiNiO2等镍酸锂,更优选LiMn2O4等锰酸锂。
从正极活性物质的安全性及稳定性、循环特性的观点来看,正极活性物质粒子的平均凝聚粒径优选为0.1μm以上,更优选为0.3μ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0.5μm以上,而从反应性、高速放电性的观点来看,正极活性物质粒子的平均凝聚粒径优选为10μm以下,更优选为5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μm以下。综合上述观点来看,正极活性物质粒子的平均凝聚粒径优选为0.1~10μm,更优选为0.3~5μm,进一步优选为0.5~2μm。
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各纤维状碳相互缠绕,同时正极活性物质由纤维状碳保持。从这样的观点来看,纤维状碳优选纤维直径细,而且纤维长度长。此外,从导电性的观点来看,纤维状碳的纤维长度(L)与纤维直径(W)的纵横尺寸比(L/W)优选为50以上,更优选为100以上,进一步优选为200以上,从纤维状碳的分散性的观点来看,纵横尺寸比(L/W)优选为20000以下,更优选为500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000以下;综合上述观点来看,纵横尺寸比(L/W)优选为50~20000,更优选为100~5000,进一步优选为200~1000。
从同样的观点来看,纤维状碳优选为具有容易缠绕的结构的纤维状碳,纤维状碳的纤维长度优选为50nm以上,更优选为500n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μm以上。另外,从使用本发明的正极用复合材料来制作的正极电极表面的平滑性的观点来看,纤维状碳的纤维长度优选为50μm以下,更优选为30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0μm以下。综合上述观点来看,纤维状碳的纤维长度优选为50nm~50μm,更优选为500nm~30μm,进一步优选为1μm~10μm。从将正极活性物质保持在纤维状碳上的观点来看,纤维状碳的纤维长度与正极活性物质粒子的平均凝聚粒径(活性物质粒径)之比(纤维状碳的纤维长度/活性物质粒径)优选为1以上,更优选为2以上,进一步优选为3以上。另外,从同样的观点来看,纤维状碳的纤维长度与活性物质粒径之比优选为500以下,更优选为10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0以下。综合上述观点来看,纤维状碳的纤维长度与活性物质粒径之比优选为1~500,更优选为2~100,进一步优选为3~20。
从同样的观点来看,由于纤维状碳优选为具有容易缠绕的结构的纤维状碳,以及从更多地与正极活性物质表面接触而设立导电路径的观点来看,纤维状碳的纤维直径优选为1~1000nm,更优选为1~500nm,进一步优选为1~100nm,更进一步优选为1~50nm。
作为纤维状碳,从易于形成上述合适的纵横尺寸比、纤维长度以及纤维直径、易于通过喷雾造粒(如下文所述)得到正极活性物质粒子由纤维状碳保持的造粒物的观点来看,还可以使用以聚丙烯腈(PAN)为代表的高分子为原料的纤维状碳、以沥青为原料的沥青系纤维状碳,适宜使用碳纳米管(将石墨的一个面、即石墨烯的薄片卷成筒状的形状物(微粒子工学大系第I卷P651、Fujitec株式会社))并且是以烃气体为原料的气相生长系的纤维状碳(例如VGCF:注册商标)、用电弧放电法、激光蒸发法、化学气相生长法等得到的所谓狭义的碳纳米管(以下将狭义的碳纳米管仅称为碳纳米管)等。从构筑更多的导电路径的观点来看,优选纤维直径细的纤维状碳,适宜使用VGCF或碳纳米管,其中优选使用碳纳米管。碳纳米管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获得:在例如He或Ar、CH4、H2等气氛气体下,通过电弧放电使石墨电极蒸发的电弧放电法;通过电弧放电使含有Ni或Co、Y、Fe等金属催化剂的石墨电极蒸发的电弧放电法;用YAG激光照射到混合有Ni-Co、Pd-Rd等金属催化剂的石墨上使其蒸发,在Ar气流下送至被加热到1200℃左右的电炉中的激光蒸发法;使用五羰基铁(Fe(CO)5)作为催化剂,在高压下将一氧化碳热分解的HiPCO法等。关于碳纳米管的纵横尺寸比,例如当烃(苯等)和氢气等气氛气体的浓度比越小,则生成的碳纳米管的直径越细,纵横尺寸比越大。另外,当反应时间越短,则生成的碳纳米管的直径越细,纵横尺寸比还是越大。
除了纤维状碳之外,本发明还可以混合有助于导电性的碳材料。作为这样的碳材料,可以列举石墨或炭黑,其中优选使用炭黑。
作为炭黑,也可以使用用热裂解炭黑法、乙炔炭黑法等分解法、槽黑法、气炉炭黑法、油炉炭黑法、松烟法、灯黑法等不完全燃烧法之中的任一种制法制造的炭黑,但从导电性的观点来看,优选使用炉黑、乙炔炭黑。它们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混合使用2种以上。
从适宜地有助于纤维状碳的导电性的观点来看,炭黑的DBP吸收量优选为40~300cm3/100g,更优选为80~200cm3/100g。
在添加纤维状碳以外的碳材料时,这样的碳材料也可以下述的方式来使用:添加到纤维状碳的分散液中,和纤维状碳一起与正极活性物质粒子复合。而且,将由纤维状碳和正极活性物质的分散液通过喷雾造粒而得到的粒子与碳材料混合,也可以用于提高造粒物之间的导电性的目的。
从有助于导电性且维持造粒物的形状的观点来看,纤维状碳以外的碳材料的配合量相对于100重量份正极活性物质优选为0~20重量份,更优选为0~10重量份,进一步优选为0~5重量份。
从正极用复合材料的体积电阻降低的观点来看,碳材料的总配合量即纤维状碳和纤维状碳以外的碳材料的总配合量相对于100重量份正极活性物质优选为0.02重量份以上,更优选为0.1重量份以上,进一步优选为0.5重量份以上。另外,从提高正极用复合材料的能量密度的观点来看,上述总配合量优选为30重量份以下,更优选为20重量份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0重量份以下。综合上述观点来看,纤维状碳和纤维状碳以外的碳材料的总配合量优选为0.02~30重量份,更优选为0.1~20重量份,进一步优选为0.5~10重量份。
从赋于正极足够导电性的观点来看,本发明的正极用复合材料的体积电阻优选为0~3Ω·cm,更优选为0~2Ω·cm,进一步优选为0~1.5Ω·cm。
另外,本发明的正极用复合材料通过纤维状碳发生缠绕的部分的间隙或正极活性物质之间的间隙而易于形成微细孔。当形成微细孔时,从Li的移动顺利地进行的观点来看,0.01~1μm的细孔容量的总量优选为0.3ml/g以上,更优选为0.4ml/g以上。另外,从降低粘结剂添加量的观点来看,0.01~1μm的细孔容量的总量优选为0.8ml/g以下,更优选为0.6ml/g以下。
下面描述本发明的锂电池正极用复合材料的制造方法。本发明的锂电池正极用复合材料的制造方法是用于制造上述本发明的锂电池正极用复合材料的适宜方法,因此,省略与上述说明中重复的内容。
本发明的锂电池正极用复合材料的制造方法是由含有正极活性物质粒子和纤维状碳的复合粒子构成的锂电池正极用复合材料的制造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所述的工序1和工序2。首先,在工序1中使正极活性物质粒子和纤维状碳呈分散的状态包含在溶剂中来制得料浆。
对于纤维状碳的选择,要考虑以下观点。即,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将各纤维相互缠绕而凝聚成线团状的纤维状碳在溶剂中分散成后述程度的分散状态(优选使用分散剂进行分散),通过向该分散液中混合正极活性物质而形成纤维状碳和正极活性物质粒子均匀混合的料浆,将该料浆进行喷雾干燥,从而构造成具有上述正极活性物质和上述纤维状碳的球形状复合粒子。此外,优选在进行喷雾造粒时,通过分散于正极活性物质中的纤维状碳发生缠绕,附近的正极活性物质由纤维状碳保持,进一步优选在包在里面的状态下保持而形成球状粒子。从这种观点来看,作为纤维状碳,可以使用与上述本发明的锂电池正极用复合材料的情况相同的纤维状碳。其中,适宜使用VGCF或碳纳米管,更优选使用碳纳米管。
从降低正极材料的体积电阻的观点来看,料浆中纤维状碳的添加量相对于100重量份正极活性物质优选为0.01重量份以上,更优选为0.1重量份以上,进一步优选为0.5重量份以上。另外,从正极活性物质表面的覆盖性的观点来看,上述添加量优选为15重量份以下,更优选为10重量份以下,进一步优选为5重量份以下。综合这些观点来看,料浆中纤维状碳的添加量优选为0.01~15重量份,更优选为0.1~10重量份,进一步优选为0.5~5重量份。
在本发明中,主要通过2个工序、优选3个工序来制造正极用复合材料。
首先,作为“工序1”,使正极活性粒子和纤维状碳呈分散的状态包含在溶剂中来制得料浆。这里,所谓正极活性物质粒子和纤维状碳呈分散的状态,是指在将料浆取样并稀释成规定浓度,立即用粒度分布测定装置测定平均粒径时,该平均粒径为正极活性物质的平均凝聚粒径的130%以内的分散状态(具体的测定方法在后面进行描述)。即该状态由于是从初期的凝聚状态转变成这种分散的状态,所以测定的平均粒径与正极活性物质的平均凝聚粒径接近(纤维状碳的分散状态也由该测定值反映),从该现象可以充分理解上述的分散状态。
作为达到使正极活性物质粒子和纤维状碳这样分散的状态的方法,可以例示出如下所述方法:在溶剂中利用分散剂使纤维状碳分散后,添加正极活性物质,根据情况添加纤维状碳以外的碳材料,并照射超声波。
接着,作为“工序2”,利用由工序1制得的料浆进行喷雾造粒,制得含有正极活性物质和纤维状碳的造粒物。优选进行以下所述的喷雾造粒:使料浆喷雾化而生成球形状液滴,然后通过加热使溶剂蒸发并干燥,从而形成球形状的造粒粉体。
此外,在工序2中或者工序2之后,作为任选性工序的“工序3”,优选从造粒物中除去分散剂而得到复合粒子。
另外,为了适当地构建通过上述3个工序制得的粒子之间的导电路径,还可以增加混合纤维状碳以外的碳材料的工序。
作为在工序1中用于分散的溶剂,适宜使用N-甲基-2-吡咯烷酮(NMP、沸点为202℃)、二甲基甲酰胺(DMF、沸点为153℃)、二甲基乙酰胺(沸点为165℃)、水(沸点为100℃)、甲乙酮(沸点为79.5℃)、四氢呋喃(沸点为66℃)、丙酮(沸点为56.3℃)、乙醇(沸点为78.3℃)、乙酸乙酯(沸点为76.8℃)等。根据费用方面以及容易使纤维状碳分散的观点来看,优选使用水。
从使纤维状碳充分地分散且形成足以进行工序2的喷雾造粒的粘度的观点来看,在工序1中的溶剂的用量相对于100重量份正极活性物质优选为60重量份以上,更优选为100重量份以上,进一步优选为200重量份以上。另外,从生产率的观点来看,上述用量优选为3000重量份以下,更优选为2000重量份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500重量份以下。
在工序1中,还可以使用分散剂,作为此种情况下使用的分散剂,可以使用阴离子性、非离子性或阳离子性表面活性剂、或者高分子分散剂。纤维状碳是直径为1000nm以下的微细碳纤维,呈现出碳六边形网面的网络呈圆筒状延伸的结构。作为与这种结构亲和性良好的分散剂的特征,具有尺寸和形状与碳六边形网面相似的芳香族官能团的分散剂或者具有脂环化合物作为官能团单元的分散剂由于具有特别易于吸附纤维状碳的性质,因此是优选的。即,作为所用的分散剂,优选具有含芳香族环和/或脂肪族环的官能团。
作为高分子分散剂,可以使用各种化合物,但优选分子内具有多个羧基的聚羧酸系高分子分散剂、分子内具有多个氨基的聚胺系高分子分散剂、分子内具有多个酰胺基的高分子分散剂、或分子内具有多个多环式芳香族化合物的高分子分散剂。
作为聚羧酸系高分子分散剂,可以列举出聚(甲基)丙烯酸及其衍生物。作为其衍生物的具体例子,可以列举出(甲基)丙烯酸和(甲基)丙烯酸酯的共聚物、(甲基)丙烯酸和马来酸酐的共聚物、及其酰胺化物和酯化物、(甲基)丙烯酸和马来酸的共聚物、以及具有(甲基)丙烯酸单元的梳型聚合物等。另外,本说明书中,(甲基)丙烯酸是指丙烯酸或甲基丙烯酸。
作为聚胺系高分子分散剂,可以列举出聚亚烷基胺及其衍生物、聚烯丙胺及其衍生物、聚二烯丙胺及其衍生物、聚甲基丙烯酸N,N-二甲基氨基乙酯及其衍生物,此外,还可以列举出在上述聚胺上接枝了聚酯而成的梳型聚合物等。
作为分子内具有多个酰胺基的高分子分散剂,可以列举出通过缩合反应得到的聚酰胺及其衍生物、聚乙烯基吡咯烷酮及其衍生物、聚N,N-二甲基丙烯酰胺及其衍生物,还可以进一步列举出在上述聚胺上接枝了聚酯或聚亚烷基二醇而成的梳型聚合物等。
作为含有多环式芳香族化合物的高分子分散剂,可以列举出具有芘或喹吖酮骨架的乙烯基单体与各种单体的共聚物。
以上的分散剂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混合使用二种以上分散剂。从适宜进行料浆的分散,同时又降低料浆粘度的观点来看,使用分散剂时的适宜添加量相对于料浆为0.05~20重量%,更优选为0.05~10重量%。
另外,如果分散剂残留于本发明的正极用复合材料中,其本身就成为电阻成分,有时会妨害电池的高速放电性能。因此,如后文详细描述的工序3那样,优选除去分散剂。除去的方法主要使用通过洗涤除去分散剂的方法和通过热处理进行分解的方法,从这种观点看来,作为容易洗涤的分散剂,优选使用表面活性剂。另外,从优选具有通过热处理完全分解、并在不残留反离子的情况下气化的性质的分散剂的观点来看,进一步优选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
从使纤维状碳分散的观点来看,工序1中的分散剂的配合量相对于100重量份纤维状碳优选为1重量份以上,更优选为5重量份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0重量份以上。另外,从减轻工序3即分散剂除去工序中的负荷的观点来看,上述分散剂的配合量优选为200重量份以下,更优选为150重量份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00重量份以下。综合上述观点来看,分散剂的配合量优选为1~200重量份,更优选为5~150重量份,进一步优选为10~100重量份。
在对纤维状碳进行料浆化时,优选在分散之前进行解凝聚(预分散)。即,碳纳米纤维等纤维状碳一般来说凝聚成线团状,但优选在利用分散剂将其分散之前,进行某种程度的机械粉碎,使之解凝聚。这种事先的解凝聚优选利用干式粉碎机,具体地可以列举出使用高速旋转碾磨机、锤磨机等冲击式粉碎机、干式转动球磨机、干式振动球磨机、干式行星碾磨机、媒体搅拌碾磨机等干式媒体粉碎机、气流粉碎机等气流式粉碎机等的方法。其中,从进行适度粉碎的观点来看,优选使用高速旋转碾磨机、锤磨机等冲击式粉碎机的方法。
在工序1中,优选使用分散剂使纤维状碳在溶剂中分散,此时,为了促进分散,更优选在将分散剂向料浆中添加的同时,或者在添加前或添加后,优选在添加后使用分散机强制地分散。作为分散机,例如可以列举出超声波型分散机、搅拌型分散机、高速旋转剪切型分散机、磨机型分散机、高压喷射型分散机等,当用于进行强制分散的工序中时,适宜使用超声波型分散机、高压喷射型分散机。
利用工序1使纤维状碳在溶剂中分散,作为此时纤维状碳的平均凝聚粒径,从将纤维状碳分解成单纤维的观点来看,优选为0.1~40μm,更优选为0.1~10μm,进一步优选为0.1~5μm。
作为由工序1制得的料浆的固体成分浓度(正极活性物质+纤维状碳+其它碳材料+分散剂),从提高后续工序的喷雾造粒的生产率的观点来看,优选为1重量%以上,更优选为2重量%以上,进一步优选为5重量%以上。另外,从使由工序2制得的造粒物的粒径在优选范围内的观点来看,上述料浆的固体成分浓度优选为60重量%以下,更优选为50重量%以下,进一步优选为40重量%以下。综合上述观点来看,料浆的固体成分浓度优选为1~60重量%,更优选为2~50重量%,进一步优选为5~40重量%。另外,从将由工序2制得的造粒物粒径控制在优选范围内的观点来看,由工序1制得的料浆的粘度优选为5000mPa·s以下,更优选为1000mPa·s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00mPa·s以下。
在工序2中,利用由工序1制得的料浆进行喷雾造粒,作为喷雾造粒的方法,可以利用通过喷嘴、雾化器等使料浆变成液滴,并在极短时间内使其干燥的所谓喷雾干燥法,此外还可以利用在短时间内冻结上述液滴后,在减压等条件下进行干燥的喷雾冻结干燥法或组合喷雾干燥和烧成的喷雾热分解法等方法。其中,优选喷雾干燥法。
在工序2中,通过喷雾制得的液滴的干燥温度优选为能使纤维状碳或其它碳材料在不燃烧的温度下进行干燥,具体优选为400℃以下,更优选为300℃以下。
从提高Li的嵌入和脱嵌能力且维持涂膜平滑性的观点来看,工序2中的造粒物的平均凝聚粒径优选为20μm以下,更优选为15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0μm以下。另外,从制作涂膜作为电池的正极时降低粘结剂量的观点来看,上述造粒物的平均凝聚粒径优选为1μm以上,更优选为3μ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5μm以上。综合上述观点来看,造粒物的平均凝聚粒径优选为1~20μm,更优选为3~15μm,进一步优选为5~10μm。
工序3对于在由工序2制得的粒子内含有为了分散纤维状碳而添加的分散剂的情况是有效的。如果残留分散剂,分散剂就会成为电阻成分,不仅妨害电池的高速放电特性,而且由于在电池中分解而引起气体的产生或充放电的循环特性降低。因此,必须除去残留的分散剂,这样的处理就是工序3。
作为具体的方法,可以列举出2个方法:(1)使用能够溶解分散剂的溶剂进行洗涤而除去的方法和(2)利用热处理使分散剂分解气化而除去的方法。方法(1)从能够适用于大部分分散剂这方面来看是优选的;而方法(2)从与方法(1)相比成本低、生产率高这方面来看是优选的。
在工序3中,当进行热处理而除去分散剂时(上述方法(2)),从使分散剂高效地分解的观点来看,加热温度优选为100℃以上,更优选为150℃以上。另外,从不使纤维状碳分解的观点来看,上述加热温度优选为400℃以下,更优选为300℃以下。
由以上工序1~3制得的正极用复合材料的形状是球形状的,但未必只得到圆球状的正极用复合材料,还能够得到具有下述的能通过喷雾造粒得到的粒子形态的材料:粒子表面具有一定凹凸的材料、球整体有些变形的材料、部分凹陷的材料、部分缺失的材料、球形状粒子几个合起来凝聚而成的材料等等。另外,作为纤维状碳,当含有纤维粒径大的碳纤维时,还能够得到显示出碳纤维从球形状粒子表面突出的形态的材料。
从制作涂膜作为电池的正极时降低粘结剂量的观点来看,经由工序3制得的复合粒子的平均凝聚粒径优选为1μm以上,更优选为3μ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5μm以上。另外,从使用本复合粒子而得到的正极电极的表面性质的观点来看,上述复合粒子的平均凝聚粒径优选为20μm以下,更优选为15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0μm以下。综合上述观点来看,复合粒子的平均凝聚粒径优选为1~20μm,更优选为3~15μm,进一步优选为5~10μm。
本发明的锂电池正极含有上述正极用复合材料和粘结剂。另外,本发明的锂电池具有含有上述正极用复合材料和粘结剂的正极。即,本发明的锂电池正极和锂电池只要使用上述正极用复合材料作为正极材料即可,对于其它的构成要件并没有任何限制。例如,作为上述粘结剂,可以任意地使用聚偏二氟乙烯、聚酰胺酰亚胺、聚四氟乙烯、聚乙烯、聚丙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等以往的粘结剂。
使用了本发明的正极用复合材料的电池的用途没有特别限制,例如,除了能够应用于笔记本电脑、电子书播放器、DVD播放器、便携式音频播放器、视频电影、便携式电视机、手机等电子设备以外,还可以应用于无绳吸尘器、无绳电动工具、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等的电池、燃料电池车的辅助电源等民用设备。其中,特别是适宜用作要求高输出功率的汽车用电池。
(实施例)
下面对具体显示本发明的实施例等进行描述。另外,实施例等中的评价项目是按照如下所述的方式进行测定。
(1)DBP吸收量
DBP吸收量根据JISK6217-4来测定。
(2)平均凝聚粒径
使用激光衍射/散射式粒度分布测定装置LA920(堀场制作所制造),以相对折射率为1.5来测定以水为分散介质、采用超声波照射3分钟后的粒度分布时的体积中值粒径(D50)的值作为纤维状碳、炭黑的平均凝聚粒径、正极活性物质、工序2的造粒物以及经由工序3制得的复合粒子的平均凝聚粒径。
(3)炭黑的一次粒径
从用场致发射型扫描电子显微镜(日立制造S-4000)拍摄的放大率为10000~50000倍的SEM图像中抽取50个一次粒子,测定它们的直径,将它们的直径的平均值作为一次粒径。上述直径是通过(长轴径+短轴径)/2计算的值,当利用2条平行线夹住目标炭黑的SEM像时,将这2条平行线的间隔最小时的间距作为短轴径,当利用与上述平行线呈直角方向的2条平行线夹住该炭黑的SEM像时,将该2条平行线的间距作为长轴径。
(4)纤维状碳的纤维直径和纤维长度
从用场致发射型扫描电子显微镜(日立制造S-4000)拍摄放大率为2000~50000倍的SEM图像中抽取30个纤维状碳,将用以下的方法测定的线段长度的平均值作为纤维直径,将纤维长度的平均值作为纤维长度。其中,上述线段的长度是指,分别针对30个纤维状碳的每一个,将描绘纤维状碳图象的长度方向轮廓的2条曲线中的一个曲线的法线由这2条曲线切割的线段的长度。
(5)纤维状碳的纵横尺寸比
通过纤维状碳的纤维长度除以纤维直径来求得纤维状碳的纵横尺寸比。
(6)体积电阻
根据JIS K 1469的方法,将粉体试样量变为0.3g,粉体压缩时压力变为100kg/cm2,测定压缩成圆筒状的压缩粉体试样的电阻值,由测定电阻值采用下式1来算出体积电阻率(电阻率)。具体而言,在由绝缘性圆筒(Bakelite制造、外径为28mm、内径为8mm)和(-)电极构成的圆筒容器中填充粉体试样0.3g,在填有试样的绝缘性圆筒容器中嵌入(+)电极以夹住粉体试样,设置于压制机架台上。利用压制机对圆筒容器内的试样施加100kg/cm2的力,进行压缩。将(+)电极和(-)电极与数字万用表的测定用输入电线连接,从压缩开始经过3分钟后,测定电阻值。
ρ=S/h×R  (式1)
其中,ρ为电阻率(Ω·cm),S为试样的截面积(cm2),h为试样的填充高度(cm),R为电阻值(Ω)。
所使用的(-)电极是由电池级的黄铜制造的,是电极面为7.8±1mmφ、具有高度为5mm的突起的台座状电极;(+)电极是由电池级的黄铜制造的,是电极面为7.8±1mmφ、长度为60mm的棒状电极。
(7)细孔容量
使用汞压入式细孔分布测定装置(Poresizer 9320、岛津制作所制造),测定0.01μm~1μm的范围的细孔容量的总和,将所得到的值作为细孔容量。
(8)在溶剂中的分散状态的确认方法
向激光衍射/散射式粒度分布测定装置LA920(堀场制作所制造)中添加120ml与料浆相同的溶剂,使之搅拌循环(循环级4)。滴入取样的料浆(在溶剂中含有正极活性物质粒子和纤维状碳的料浆),调节料浆的浓度,使得装置的单元池内的激光透射率在75~95%的范围内。在装置的存储器7内,以1.5的相对折射率测定以超声波照射3分钟后的粒度分布,利用此时的体积中值粒径(D50)除以在上述(2)的条件下测定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平均凝聚粒径,将所得数值乘以100来计算比例。在本发明中,将该比例在130%以内的这种状态作为分散状态。
(9)正极活性物质粒子由纤维状碳保持的状态的确认方法
将含有正极活性物质和纤维状碳的1粒复合粒子在600℃下加热1小时,在上述1粒复合粒子分解成多个复合粒子或者分解成纤维状碳大体上消失的正极活性物质粒子的情况下,可以认为该1粒复合粒子中的正极活性物质粒子由纤维状碳保持。即,从用场致发射型扫描电子显微镜(日立制造S-4000)拍摄在600℃下加热1小时后的复合粒子,通过目测观察放大率为1000~50000倍的SEM图像。观察的结果是,将下述情况认为是正极活性物质粒子由纤维状碳保持:只观察到纤维状碳大体上消失的正极活性物质粒子的情况、只观察到纤维状碳缠绕在正极活性物质粒子上的复合粒子的情况、以及同时观察到纤维状碳大体上消失的正极活性物质粒子和纤维状碳缠绕在正极活性物质粒子上的复合粒子的情况。另一方面,观察到纤维状碳大体上消失的正极活性物质粒子和凝聚的纤维状碳粒子的情况被认为是正极活性物质粒子没有由纤维状碳保持。
(10)电池的制作
按照表2所示的配比,均匀地混合正极用复合材料、炭黑、12重量%的聚偏二氟乙烯(PVDF)的N-甲基吡咯烷酮溶液、N-甲基吡咯烷酮,调制成涂布用糊剂。将该糊剂使用涂布器(YBA型烘烤涂料器)均匀涂布(干燥后为0.009g/cm2)在用作集电体的铝箔(厚度为20μm)上,在80℃下减压(100~300mmHg)干燥12小时以上。干燥后,切断成规定的大小(20mm×15mm),用压制机成型为均匀膜厚,使得包括铝箔在内的整体的厚度为55μm,由此制成试验用正极。
均匀地混合硬碳10重量份、12重量%的聚偏二氟乙烯(PVDF)的N-甲基吡咯烷酮溶液9.3重量份、N-甲基吡咯烷酮8.5重量份,调制成涂布用糊剂。将该糊剂使用涂布器(YBA型烘烤涂料器)均匀涂布在用作集电体的铝箔(厚度为18μm)上,在80℃下减压(100~300mmHg)干燥12小时以上。干燥后,切断成规定的大小(20mm×15mm),用压制机成型为均匀膜厚,制成试验用负极。此时的负极层的厚度为25μm。隔膜使用Cellguard#2400(Cellguard公司制造)。电解液使用1mol/l的LiPF6的碳酸亚乙酯∶碳酸二乙酯(1∶1体积%)溶液。试验单电池的组装在氩气氛下的手套箱内进行。试验单电池组装后,在25℃放置24小时后,进行内部电阻特性评价。
(11)内部电阻特性评价
对通过后述的实施例3、4以及比较例1得到的锂离子二次电极的内部电阻进行评价。首先,利用0.2C的恒定电流充电至4.0V,然后在4.0V电压下进行1小时的恒定电位充电,从而使各电池调节成为充满电的约60%的充电状态。然后,在5C的恒定电流值下进行30秒的放电,测定电位的下降值。将该电位的下降值除以放电电流值而得到的值作为电池的内部电阻值,对所得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内部电阻进行评价。在表2中表示将比较例1的内部电阻值设定为100时的实施例3、4的内部电阻值的相对值。
实施例1
在100重量份水中添加0.375重量份的官能团具有苯基的非离子型分散剂(花王株式会社生产的Emulgen A-90)并使其溶解。在该溶液内添加0.375重量份的纤维直径为20nm、纤维长度为5μm、纵横尺寸比为250的碳纳米管,并进行超声波分散使得碳纳米管的平均凝聚粒径为3μm。一边向该碳纳米管分散液照射超声波,一边添加0.15重量份的平均凝聚粒径为2μm(一次粒径为25nm)、DBP吸收量为155cm3/100g的炭黑,并照射1分钟超声波,然后添加7.5重量份平均凝聚粒径为1.2μm的锰酸锂,进一步利用超声波分散2分钟。将所得的分散液使用喷雾干燥机(东京理化器械制造的SD-1000)在135℃的热风温度下进行喷雾干燥。将所得的6g颗粒放入圆筒滤纸,使用索克斯勒特萃取器,利用400ml乙醇萃取8小时,除去残留在颗粒上的分散剂。所得正极用复合材料示于图1中,其物性示于表1中。将所得正极用复合材料利用上述(9)所示的方法进行了确认,结果发现其是通过正极活性物质粒子由碳纳米管保持而形成的复合粒子,更详细地说,如图1所示,具有下述的形态:碳纳米管存在于正极活性物质粒子之间的间隙中,并且碳纳米管以网眼状将正极活性物质粒子包在里面。
实施例2
将按照与实施例1相同的要点进行喷雾干燥而得到的含有分散剂的颗粒1.5g利用电炉在200℃下加热10小时,使分散剂分解气化而将其除去。所得正极用复合材料示于图2中,其物性示于表1中。将所得正极用复合材料利用上述(9)所示的方法进行了确认,结果发现其是通过正极活性物质粒子由碳纳米管保持而形成的复合粒子,更详细地说,如图2所示,具有下述的形态:碳纳米管存在于正极活性物质粒子之间的间隙中,并且碳纳米管以网眼状将正极活性物质粒子包在里面。
实施例3
除了使官能团具有苯基的非离子型分散剂的用量为0.15重量份、使碳纳米管的用量为0.15重量份以外,采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得正极用复合材料。所得正极用复合材料示于图3中,其物性示于表1中,电池制作时的内部电阻示于表2中。将所得正极用复合材料利用上述(9)所示的方法进行了确认,结果发现其是通过正极活性物质粒子由碳纳米管保持而形成的复合粒子,更详细地说,如图3所示,具有下述的形态:碳纳米管存在于正极活性物质粒子之间的间隙中,并且碳纳米管以网眼状将正极活性物质粒子包在里面。
实施例4
除了使用纤维直径为120nm、纤维长度为10μm、纵横尺寸比为83的VGCF(0.225重量份)以替代碳纳米管、使分散剂的用量为0.225重量份之外,通过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得正极用复合材料。所得正极用复合材料示于图4中,其物性示于表1中,电池制作时的内部电阻示于表2中。将所得正极用复合材料利用上述(9)所示的方法进行了确认,结果发现其是通过正极活性物质粒子由碳纳米管保持而形成的复合粒子,更详细地说,如图4所示,具有下述的形态:VGCF存在于正极活性物质粒子之间的间隙中,并且VGCF以网眼状将正极活性物质粒子包在里面。
比较例1
除了使用0.375重量份炭黑以替代实施例1中使用的0.375重量份碳纳米管,并使炭黑的总量为0.525重量份以外,通过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得正极用复合材料。所得正极用复合材料的物性示于表1中,电池制作时的内部电阻示于表2中。
比较例2
除了不添加实施例1中的分散剂,利用磁力搅拌器混合同等量的碳纳米管、炭黑以及锰酸锂,从而调制成料浆之外,采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得正极用复合材料。所得正极用复合材料的物性示于表1中。在实施例1~4中,对于喷雾干燥前的分散液的状态,利用上述(8)所示的方法求得的比例都在130%以内,但是在该比较例2中,该比例为400%,不能称为分散状态。另外,将比较例2的正极用复合材料利用上述(9)所示的方法进行了确认,结果发现1颗复合粒子分解成了纤维状碳大体上消失的正极活性物质粒子和凝聚的纤维状碳的粒子,因此比较例2的正极用复合材料不是通过正极活性物质粒子由纤维状碳(碳纳米管)保持而形成的复合粒子。
Figure BPA00001167881000191
表2
Figure BPA00001167881000201
如表1的结果所示,可以认为实施例1~4的锂电池正极用复合材料的体积电阻低,细孔容量也充分,因此在电池放电时锂离子的移动变得顺利。另外,如表2的结果所示,作为电池制作时的特性,能够进一步降低其内部电阻。
另一方面,不使用纤维状碳而制得的锂电池正极用复合材料(比较例1)的体积电阻大,细孔容量也不充分,电池制造时的内部电阻值也大。另外,关于使用纤维状碳分散不充分的料浆通过喷雾造粒制得的锂电池正极用复合材料(比较例2),其正极活性物质粒子未由碳纳米管保持,因此体积电阻大。

Claims (20)

1.一种锂电池正极用复合材料,其由含有正极活性物质粒子和纤维状碳的复合粒子构成,其中,所述复合粒子具有下述的形态:所述正极活性物质粒子由所述纤维状碳保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电池正极用复合材料,其中,所述复合粒子具有下述的形态:所述纤维状碳的至少一部分存在于所述正极活性物质粒子之间的间隙中。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锂电池正极用复合材料,其中,所述复合粒子具有下述的形态:所述纤维状碳的一部分存在于所述正极活性物质粒子之间的间隙中,并且所述纤维状碳以网眼状将所述正极活性物质粒子包在里面。
4.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锂电池正极用复合材料,其中,所述正极活性物质粒子的平均凝聚粒径为0.1~10μm。
5.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锂电池正极用复合材料,其中,所述纤维状碳的纤维直径为1~1000nm。
6.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锂电池正极用复合材料,其中,所述纤维状碳是碳纳米管。
7.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锂电池正极用复合材料,其中,所述复合粒子是通过下述方法制得的:使所述正极活性物质粒子和所述纤维状碳呈分散的状态包含在溶剂中来制得料浆,由该料浆进行喷雾造粒来制得所述复合粒子。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锂电池正极用复合材料,其中,所述复合粒子是通过下述方法制得的:利用分散剂使所述纤维状碳分散在所述溶剂中来制得料浆,由该料浆进行喷雾造粒来制得所述复合粒子。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锂电池正极用复合材料,其中,所述复合粒子是从通过所述喷雾造粒制得的造粒物中除去所述分散剂而得到的。
10.如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锂电池正极用复合材料,其中,所述分散剂具有含芳香族环和/或脂肪族环的官能团。
11.一种锂电池正极,其含有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锂电池正极用复合材料以及粘结剂。
12.一种锂电池,其具备含有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锂电池正极用复合材料以及粘结剂的正极。
13.一种锂电池正极用复合材料的制造方法,所述锂电池正极用复合材料由含有正极活性物质粒子和纤维状碳的复合粒子构成,所述制造方法包含下述工序:工序1,在该工序中使所述正极活性物质粒子和所述纤维状碳呈分散的状态包含在溶剂中来制得料浆;和工序2,在该工序中使用由所述工序1制得的料浆进行喷雾造粒,从而制得含有所述正极活性物质粒子和所述纤维状碳的造粒物。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锂电池正极用复合材料的制造方法,其中,在所述工序1中,所述料浆进一步含有分散剂。
15.如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锂电池正极用复合材料的制造方法,其中,由所述工序2制得的造粒物是下述的造粒物:所述正极活性物质粒子由所述纤维状碳保持。
16.如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锂电池正极用复合材料的制造方法,其中,在所述工序2中,或者在所述工序2之后,进一步包含从所述造粒物除去所述分散剂来制得复合粒子的工序3。
17.如权利要求13~16任一项所述的锂电池正极用复合材料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正极活性物质的平均凝聚粒径为0.1~10μm。
18.如权利要求13~17任一项所述的锂电池正极用复合材料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纤维状碳的纤维直径为1~1000nm。
19.如权利要求13~18任一项所述的锂电池正极用复合材料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纤维状碳是碳纳米管。
20.如权利要求14~19任一项所述的锂电池正极用复合材料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分散剂具有含芳香族环和/或脂肪族环的官能团。
CN200880122963.1A 2007-12-25 2008-12-03 锂电池正极用复合材料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91908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332579 2007-12-25
JP2007-332650 2007-12-25
JP2007332579 2007-12-25
JP2007332650 2007-12-25
PCT/JP2008/071958 WO2009081704A1 (ja) 2007-12-25 2008-12-03 リチウム電池正極用複合材料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19089A true CN101919089A (zh) 2010-12-15
CN101919089B CN101919089B (zh) 2014-04-16

Family

ID=408010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80122963.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919089B (zh) 2007-12-25 2008-12-03 锂电池正极用复合材料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426064B2 (zh)
EP (1) EP2228856A4 (zh)
KR (1) KR101267351B1 (zh)
CN (1) CN101919089B (zh)
WO (1) WO2009081704A1 (zh)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23038A (zh) * 2010-12-22 2012-12-12 韩华石油化学株式会社 包含电极活性过渡金属化合物和纤维状碳材料的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WO2012167407A1 (zh) * 2011-06-08 2012-12-13 江苏乐能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铝箔预涂纳米导电碳底涂液的配置及其涂敷的方法
CN103515584A (zh) * 2012-06-13 2014-01-15 三星Sdi株式会社 正极活性物质、其制备方法和包括其的锂电池
CN103597637A (zh) * 2011-06-15 2014-02-19 东洋油墨Sc控股株式会社 二次电池电极形成用组合物、二次电池电极以及二次电池
CN105164837A (zh) * 2013-05-13 2015-12-16 日本瑞翁株式会社 电化学元件电极用复合粒子、电化学元件电极用复合粒子的制造方法、电化学元件电极以及电化学元件
CN105453316A (zh) * 2013-08-01 2016-03-30 Lg化学株式会社 导电材料组合物、使用该导电材料组合物的用于形成锂二次电池的电极的浆料组合物以及锂二次电池
CN108695490A (zh) * 2017-04-06 2018-10-23 识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包括复合式纳米碳管的电池正极浆料
CN109716562A (zh) * 2016-09-14 2019-05-03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锂离子二次电池
CN110048115A (zh) * 2018-01-16 2019-07-23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全固体锂离子二次电池用的负极合材及其制造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663855B2 (ja) * 2009-09-30 2015-02-04 東レ株式会社 導電性複合体およびリチウムイオン電池用負極。
US20110236567A1 (en) * 2010-03-26 2011-09-29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Method of forming electrode
JP2011243558A (ja) * 2010-04-22 2011-12-01 Hitachi Maxell Energy Ltd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用正極および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DE112011102750T5 (de) 2010-08-19 2013-07-04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Elektrisches Gerät
JP5672859B2 (ja) * 2010-08-26 2015-02-18 宇部興産株式会社 微細な炭素繊維と複合化されたリチウムチタン複合酸化物電極材料
CN106229475B (zh) 2010-10-08 2019-12-17 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储能装置用正极活性材料的制造方法及储能装置
JP2012178267A (ja) * 2011-02-25 2012-09-13 Hitachi Vehicle Energy Ltd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KR102131859B1 (ko) 2011-03-25 2020-07-08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리튬 이온 2차 전지
US11296322B2 (en) 2011-06-03 2022-04-05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Single-layer and multilayer graphene,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object including the same, and electric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TWI542539B (zh) 2011-06-03 2016-07-21 半導體能源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單層和多層石墨烯,彼之製法,含彼之物件,以及含彼之電器裝置
KR101972609B1 (ko) 2011-06-03 2019-04-25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전극의 제조 방법
US9218916B2 (en) 2011-06-24 2015-12-22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Graphene, power storage device, and electric device
US8814956B2 (en) 2011-07-14 2014-08-26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Power storage device, electrod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JP6025284B2 (ja) 2011-08-19 2016-11-16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蓄電装置用の電極及び蓄電装置
WO2013027561A1 (en) 2011-08-19 2013-02-28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graphene-coated object, negative electrode of secondary battery including graphene-coated object, and secondary battery including the negative electrode
KR20230042411A (ko) 2011-08-29 2023-03-28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리튬 이온 전지용 양극 활물질의 제작 방법
JP6035013B2 (ja) 2011-08-30 2016-11-30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電極の作製方法
JP6000017B2 (ja) 2011-08-31 2016-09-28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蓄電装置及びその作製方法
US9118077B2 (en) 2011-08-31 2015-08-25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composite oxid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power storage device
JP6204004B2 (ja) 2011-08-31 2017-09-27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二次電池の作製方法
US9249524B2 (en) 2011-08-31 2016-02-02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composite oxid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power storage device
JP2013054878A (ja) 2011-09-02 2013-03-21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Co Ltd 電極の作製方法および蓄電装置
JP6029898B2 (ja) 2011-09-09 2016-11-24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用正極の作製方法
JP6045260B2 (ja) 2011-09-16 2016-12-14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蓄電装置
US8663841B2 (en) 2011-09-16 2014-03-04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Power storage device
JP2013069418A (ja) 2011-09-20 2013-04-18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Co Ltd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218349B2 (ja) 2011-09-30 2017-10-25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蓄電装置
KR102693192B1 (ko) 2011-09-30 2024-08-09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양극, 리튬 이차 전지, 전기 자동차, 하이브리드 자동차, 이동체, 시스템, 및 전기 기기
CN103035922B (zh) 2011-10-07 2019-02-19 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蓄电装置
JP5841805B2 (ja) * 2011-10-27 2016-01-13 昭和電工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正極用複合材料の製造方法
WO2013066593A1 (en) * 2011-10-31 2013-05-10 CNano Technology Limited Electrode composition for an electrode
US9044793B2 (en) 2011-11-22 2015-06-02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Method for cleaning film form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emiconductor device
US9487880B2 (en) 2011-11-25 2016-11-08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Flexible substrate processing apparatus
JP6059941B2 (ja) 2011-12-07 2017-01-11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用負極及び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JP6016597B2 (ja) 2011-12-16 2016-10-26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正極の製造方法
JP5924925B2 (ja) * 2011-12-16 2016-05-25 三星エスディアイ株式会社Samsung SDI Co., Ltd. 二次電池用正極及び二次電池
JP6050106B2 (ja) 2011-12-21 2016-12-21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非水二次電池用シリコン負極の製造方法
JP6009343B2 (ja) 2011-12-26 2016-10-19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二次電池用正極および二次電池用正極の作製方法
US9680272B2 (en) 2012-02-17 2017-06-13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Method for forming negative electrod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JP5719859B2 (ja) 2012-02-29 2015-05-20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蓄電装置
JP6181948B2 (ja) 2012-03-21 2017-08-16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蓄電装置及び電気機器
US9384904B2 (en) 2012-04-06 2016-07-05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Negative electrode for power storage device, method for forming the same, and power storage device
JP6077347B2 (ja) 2012-04-10 2017-02-08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非水系二次電池用正極の製造方法
JP2014088361A (ja) 2012-04-27 2014-05-15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Co Ltd 環状4級アンモニウム塩、非水溶媒、非水電解質及び蓄電装置
JP6216154B2 (ja) 2012-06-01 2017-10-18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蓄電装置用負極及び蓄電装置
US9225003B2 (en) 2012-06-15 2015-12-29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torage battery electrode, storage battery electrode, storage battery,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03545485B (zh) * 2012-07-13 2017-04-05 清华大学 锂离子电池电极的制备方法
US20140023920A1 (en) 2012-07-20 2014-01-23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Secondary battery
JP6207923B2 (ja) 2012-08-27 2017-10-04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二次電池用正極の製造方法
JP6159228B2 (ja) 2012-11-07 2017-07-05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非水系二次電池用正極の製造方法
KR102195511B1 (ko) 2012-11-07 2020-12-28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축전 장치를 위한 전극, 축전 장치, 및 축전 장치를 위한 전극의 제조 방법
JP5796687B2 (ja) * 2012-11-07 2015-10-21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正極材料、二次電池およびそれらの製造方法
US9673454B2 (en) 2013-02-18 2017-06-06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Sodium-ion secondary battery
US9490472B2 (en) 2013-03-28 2016-11-08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electrode for storage battery
WO2014157691A1 (ja) * 2013-03-29 2014-10-02 帝人株式会社 電極活物質二次粒子
KR20150016123A (ko) * 2013-08-01 2015-02-11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분산제, 이의 제조 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탄소계 소재의 분산 조성물
JP6506513B2 (ja) 2013-08-09 2019-04-24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電極の作製方法
KR101652921B1 (ko) * 2013-12-27 2016-08-31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도전재 조성물, 이를 사용한 리튬 이차 전지의 전극 형성용 슬러리 조성물 및 리튬 이차 전지
WO2015099379A1 (ko) 2013-12-27 2015-07-02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도전재 조성물, 이를 사용한 리튬 이차 전지의 전극 형성용 슬러리 조성물 및 리튬 이차 전지
KR101601415B1 (ko) * 2014-05-08 2016-03-09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코어-쉘 구조의 황 입자를 포함하는 이차전지
JP6745587B2 (ja) 2014-05-29 2020-08-26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電極の製造方法
JP2016027562A (ja) 2014-07-04 2016-02-18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二次電池の作製方法及び製造装置
US10938036B2 (en) * 2014-09-12 2021-03-02 Lg Chem, Ltd. Method of preparing positive electrode material for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positive electrode material for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and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including the positive electrode material
JP6890375B2 (ja) 2014-10-21 2021-06-18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装置
US10403879B2 (en) 2014-12-25 2019-09-03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Electrolytic solution, secondary battery, electronic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electrode
JP6723023B2 (ja) 2015-02-24 2020-07-15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二次電池用電極の製造方法
WO2016181952A1 (ja) 2015-05-14 2016-11-17 積水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炭素質材料、炭素質材料-活物質複合体、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電極材及び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JP6840476B2 (ja) 2015-07-16 2021-03-10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蓄電装置の作製方法
ES2767957T3 (es) * 2016-01-12 2020-06-19 Katholieke Univ Leuven Ku Leuven Research & Development Método para detectar o cuantificar partículas de negro de carbono y/o carbono negro
JP6630905B2 (ja) * 2016-04-28 2020-01-15 株式会社DR.goo 嵩密度の異なったカーボンの造粒方法およびカーボンの造粒物の製造方法
US20210226301A1 (en) * 2018-06-20 2021-07-22 Zeon Corporation Method of producing slurry for secondary battery functional layer
JP7399857B2 (ja) 2018-07-10 2023-12-18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二次電池の保護回路
KR102276630B1 (ko) * 2018-09-10 2021-07-13 도레이 카부시키가이샤 이차 전지용 전극 및 이차 전지
KR102692258B1 (ko) 2019-02-27 2024-08-07 에스케이온 주식회사 리튬 이차 전지용 양극 활물질의 제조방법
JP7463558B2 (ja) * 2020-12-17 2024-04-08 株式会社東芝 負極、二次電池及び電池パック
CN113793939A (zh) * 2021-09-24 2021-12-14 鹤壁市诺信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超低温高倍率锂离子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6059794A2 (en) * 2004-12-02 2006-06-08 Kabushiki Kaisha Ohara All solid lithium ion secondary battery and a solid electrolyte therefor
CN101410915A (zh) * 2006-03-30 2009-04-15 日本瑞翁株式会社 电化学元件电极用复合粒子、电化学元件电极用复合粒子的制造方法及电化学元件电极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618492B2 (ja) 1996-11-29 2005-02-09 昭和電工株式会社 電池用電極材および二次電池
JPH11283629A (ja) 1998-03-27 1999-10-15 Japan Storage Battery Co Ltd 有機電解質電池
JP2003173777A (ja) 2001-12-07 2003-06-20 Hitachi Metals Ltd 非水系リチウム二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と導電助材の複合方法およびその複合材料、それを用いた正極および非水系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JP2004076118A (ja) * 2002-08-20 2004-03-11 Toyo Kohan Co Ltd 電池ケース用表面処理鋼板、その製造方法、その鋼板を用いて成形された電池ケース及びその電池ケースを使用した電池
JP3992708B2 (ja) * 2003-10-31 2007-10-17 日立マクセル株式会社 非水二次電池の電極材料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それを用いた非水二次電池
JP4819342B2 (ja) 2004-11-08 2011-11-24 エレクセル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電池用正極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リチウム電池
JP4784085B2 (ja) * 2004-12-10 2011-09-28 新神戸電機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用正極材料とその製造法及び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JP4857555B2 (ja) 2004-12-14 2012-01-18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電極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US7923400B2 (en) * 2004-12-14 2011-04-12 Nissan Motor Co., Ltd. Method of making an electrode for use in a battery
JP4984422B2 (ja) 2005-04-19 2012-07-25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用電極の製造方法
JP4839669B2 (ja) 2005-04-28 2011-12-21 日本ゼオン株式会社 電気化学素子電極用複合粒子
JP2007048692A (ja) * 2005-08-12 2007-02-22 Hitachi Vehicle Energy Ltd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用正極材料、リチウム二次電池用正極板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JP5233088B2 (ja) 2005-09-15 2013-07-10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池用電極
WO2007116718A1 (ja) * 2006-03-30 2007-10-18 Zeon Corporation 電気化学素子電極用複合粒子、電気化学素子電極用複合粒子の製造方法及び電気化学素子電極
CN101479867B (zh) 2006-06-27 2012-09-05 花王株式会社 锂离子电池用复合正极材料以及使用了该材料的电池
JP5162945B2 (ja) 2006-10-13 2013-03-13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リチウムリン酸遷移金属化合物とカーボンとの混合体、それを備えた電極、その電極を備えた電池、その混合体の製造方法、及び電池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6059794A2 (en) * 2004-12-02 2006-06-08 Kabushiki Kaisha Ohara All solid lithium ion secondary battery and a solid electrolyte therefor
CN101103485A (zh) * 2004-12-02 2008-01-09 株式会社小原 全固态型锂离子二次电池及其固体电解质
CN101410915A (zh) * 2006-03-30 2009-04-15 日本瑞翁株式会社 电化学元件电极用复合粒子、电化学元件电极用复合粒子的制造方法及电化学元件电极

Cited B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458170B (zh) * 2010-12-22 2014-10-21 Hanwha Chemical Corp 電極活物質之過渡金屬化合物與纖維型碳物質的複合物及其製造方法
CN102823038A (zh) * 2010-12-22 2012-12-12 韩华石油化学株式会社 包含电极活性过渡金属化合物和纤维状碳材料的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WO2012167407A1 (zh) * 2011-06-08 2012-12-13 江苏乐能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铝箔预涂纳米导电碳底涂液的配置及其涂敷的方法
CN103597637B (zh) * 2011-06-15 2016-01-20 东洋油墨Sc控股株式会社 二次电池电极形成用组合物、二次电池电极以及二次电池
CN103597637A (zh) * 2011-06-15 2014-02-19 东洋油墨Sc控股株式会社 二次电池电极形成用组合物、二次电池电极以及二次电池
CN103515584A (zh) * 2012-06-13 2014-01-15 三星Sdi株式会社 正极活性物质、其制备方法和包括其的锂电池
CN105164837B (zh) * 2013-05-13 2017-12-26 日本瑞翁株式会社 电化学元件电极用复合粒子、电化学元件电极用复合粒子的制造方法、电化学元件电极以及电化学元件
CN105164837A (zh) * 2013-05-13 2015-12-16 日本瑞翁株式会社 电化学元件电极用复合粒子、电化学元件电极用复合粒子的制造方法、电化学元件电极以及电化学元件
CN105453316A (zh) * 2013-08-01 2016-03-30 Lg化学株式会社 导电材料组合物、使用该导电材料组合物的用于形成锂二次电池的电极的浆料组合物以及锂二次电池
CN105453316B (zh) * 2013-08-01 2018-01-02 Lg化学株式会社 导电材料组合物、使用该导电材料组合物的用于形成锂二次电池的电极的浆料组合物以及锂二次电池
US10862124B2 (en) 2013-08-01 2020-12-08 Lg Chem, Ltd. Conducting material composition, slurry composition for forming electrode of lithium rechargeable battery and lithium rechargeable battery using the same
CN109716562A (zh) * 2016-09-14 2019-05-03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锂离子二次电池
US11362318B2 (en) 2016-09-14 2022-06-14 Nec Corporation Lithium ion secondary battery
CN109716562B (zh) * 2016-09-14 2022-07-12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锂离子二次电池
CN108695490A (zh) * 2017-04-06 2018-10-23 识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包括复合式纳米碳管的电池正极浆料
CN108695490B (zh) * 2017-04-06 2021-07-06 识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包括复合式纳米碳管的电池正极浆料
CN110048115A (zh) * 2018-01-16 2019-07-23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全固体锂离子二次电池用的负极合材及其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00095473A (ko) 2010-08-30
EP2228856A1 (en) 2010-09-15
EP2228856A4 (en) 2012-01-25
WO2009081704A1 (ja) 2009-07-02
US20100248034A1 (en) 2010-09-30
CN101919089B (zh) 2014-04-16
US8426064B2 (en) 2013-04-23
KR101267351B1 (ko) 2013-05-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19089B (zh) 锂电池正极用复合材料
JP5377946B2 (ja) リチウム電池正極用複合材料
CN101479866B (zh) 锂电池正极用复合材料的制造方法
JP5372476B2 (ja) リチウム電池正極用複合材料の製造方法
JP4102848B2 (ja) リチウム電池正極用複合材料の製造方法
JP6017432B2 (ja) セルロースファイバーをバインダーとして含有するリチウム二次電池電極形成用スラリー組成物及びリチウム二次電池用電極
JP3897709B2 (ja) 電極材料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非水二次電池用負極および非水二次電池
JP2018181858A (ja) 超極細繊維状炭素、超極細繊維状炭素集合体、炭素系導電助剤、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電極材料、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電極及び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並びに超極細繊維状炭素の製造方法
CN106165163B (zh) 表面涂布的正极活性材料、其制备方法以及包含其的锂二次电池
Liang et al. Sur‐/Interface Engineering of Hierarchical LiNi0. 6Mn0. 2Co0. 2O2@ LiCoPO4@ Graphene Architectures as Promising High‐Voltage Cathodes toward Advanced Li‐Ion Batteries
Kim et al. Carbon coatings with olive oil, soybean oil and butter on nano-LiFePO4
JPWO2020111201A1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正極組成物、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正極、及び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JPWO2019216275A1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正極組成物、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正極、及び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CN111146433B (zh) 负极及包含其的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JP4104645B2 (ja) リチウム電池正極用複合材料の製造方法
JP6287078B2 (ja) ケイ素含有非晶質炭素材料及び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の製造方法
JP5557619B2 (ja)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JP2018081923A (ja) ケイ素含有非晶質炭素材料、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CN110571420A (zh) 用工业冶金硅合成硅/石墨/无定形碳/导电炭黑四元复合材料的方法
EP4451371A1 (en) Positive electrode composition, positive electrode and production method for same, and battery
WO2022162949A1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負極材の製造方法及び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の製造方法
JP2016201228A (ja) 活物質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電池
JP2023545335A (ja) 改質黒鉛の製造方法、二次電池、電池モジュール、電池パック及び電力消費装置
Attia Designing Nano-Structural Composites as Advanced Anode Materials for Highly Efficient and Stable Lithium-ion Batteries
KR20230023529A (ko) 비탄소계 나노입자 및 탄화층을 포함하는 복합 나노입자,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전지용 음극,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416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