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645272A - 像加热装置以及用于该装置的加热器 - Google Patents

像加热装置以及用于该装置的加热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645272A
CN1645272A CNA2005100026553A CN200510002655A CN1645272A CN 1645272 A CN1645272 A CN 1645272A CN A2005100026553 A CNA2005100026553 A CN A2005100026553A CN 200510002655 A CN200510002655 A CN 200510002655A CN 1645272 A CN1645272 A CN 164527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electrode
zone
well heater
heating resis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51000265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409117C (zh
Inventor
小俣将史
中原久司
中园祐辅
西田聪
植川英治
竹田敢
伊藤纪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6452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64527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09117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09117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39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with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fixing temperature
    • G03G15/2042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with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fixing temperature specially for the axial heat partitio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53Structural details of heat elements, e.g. structure of roller or belt, eddy current, induction heating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00Ohmic-resistance heating
    • H05B3/0095Heating devices in the form of roller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20Details of the fixing device or porcess
    • G03G2215/2003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fixing device
    • G03G2215/2016Heating bel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Resistance Heating (AREA)
  • Control Of Resistance Heat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像加热装置的加热器包括:基板;形成于上述基板上的发热电阻体;第1、第2电极;第1、第2电极分别具有与供电用连接器接触的第1区域、和沿着基板的纵长方向配置的第2区域,发热电阻体被配置成电连接第1电极的第2区域和第2电极的第2区域;第1电极的第2区域中电学上最接近第1区域的部分,设置在基板的纵长方向上的一个端部附近,第2电极的第2区域中电学上最接近第1区域的部分,设置在基板的纵长方向上的另一个端部附近;设在加热器的温度为设定温度时第1和第2电极中的一个电极的第2区域的电阻值为Rc,第1电极的第2区域中电学上最接近第1电极的第1区域的部分、和第2电极的第2区域中电学上最接近第2电极的第1区域的部分之间的电阻值为Rt时,满足Rc/Rt≤1/30。

Description

像加热装置以及用于该装置的加热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适合作为使用了电摄影记录技术或静电记录技术的复印机或打印机上所安装的加热定影装置来使用的像加热装置、以及用于该装置的加热器,特别涉及使形成了图像的记录材料通过加热器和支撑部件间的夹持部,由此来加热图像的像加热装置、以及用于该装置的加热器。
背景技术
下面说明使复印机、打印机等图像形成装置具备以往的像加热装置,作为使调色剂像加热定影到记录材料上的像加热装置(定影装置)来应用的例子。
在图像形成装置中,作为将图像信息的未定影图像(调色剂像)变成永久固定图像而加热定影在记录材料表面的定影装置,广泛使用热辊方式的像加热装置。上述未定影图像是在电摄影处理·静电记录处理·磁记录处理等适宜的图像形成处理机构部,以转印方式或直接方式形成承载在记录材料(转印材料片、电子摄影片、静电记录纸、OHP片、打印用纸、格式纸等)上的。
近年,作为能够缩短输入打印指令到开始打印操作的等待时间(快速启动),以及能够减少消耗功率(节省能源)的结构,膜加热方式的像加热装置已被实用化了。该膜加热方式的像加热装置,在例如日本特开昭63-313182号公报、日本特开平2-157878号公报、日本特开平4-44075号公报、日本特开平4-204980号公报等中被提案。
该膜加热方式的像加热装置如图6所示,具有加热器13、保持加热器13的保持器11、与加热器13接触并旋转的膜(旋转体)12、间隔该膜12地与加热器13形成夹持部的加压辊18。加压辊18在金属芯19上具有硅胶等弹性层20。加热器13,是在例如陶瓷等耐热性基板14上印刷了发热体15(也叫电阻模式)和覆盖发热体15的玻璃涂层16。17是检测基板14的温度的温度检测元件。在对记录纸上的调色剂像进行加热定影时,通过未图示的控制机构控制向发热体15通电,以使温度检测元件17的检测温度维持预定的恒定温度。
此外,图7是以平面表示发热体15的配置的图。如图7中的(a)所示,在该例中,相对于加热器基板14,发热体15配置成往返一个来回。210a是与打印机主体侧的连接器接触的电极,210b是连接两条发热体的低电阻导体部件。发热体15的形状有各种提案,例如有如图7中的(b)所示那样,往路由发热体15形成,复路以低电阻导体部件(电极的一部分)210b来设定的情况。承载调色剂像的记录纸,在夹持部被挟持着传送并加热定影。
作为上述定影装置而应用的像加热装置,也能够作为例如加热承载有图像的记录材料,改善光泽等表面性的装置或进行临时定影处理的装置等来使用。
该膜加热方式的像加热装置有如下优点:可以使用陶瓷加热器和以低热容量定影膜来构成随需响应(on demand)型装置,只在图像形成装置执行图像形成时向作为热源的陶瓷加热器通电,使之发热到预定的恒定温度的状态即可,从图像形成装置的电源接通到可执行图像形成的状态的等待时间较短(快速启动性),待机时消耗的功率也能够大幅度减小(省电)。
可是,如果连续打印小尺寸纸,则产生在定影夹持部的纵长方向上,没有纸通过的区域的温度渐渐升高这一现象(非过纸区域升温)。如果非过纸区域的温度变得过高,装置内的各零件就会出现损伤,如果在非过纸区域产生升温的状态下打印大尺寸纸,则会在相当于小尺寸纸情况下的非过纸区域的区域,产生高温偏移(offset)。
作为针对这样的非过纸区域的过升温的对策,考虑了按照打印机使用的记录纸的尺寸,在加热器基板上设置多条发热体的情况,但在一个打印机上使用的记录纸的尺寸非常多,对应于尺寸数量地设置多个发热体的方法是不现实的。
另外,也有在连续打印小尺寸纸的时候,增大前一张纸和下一张纸的间隔,缓和非过纸区域的过升温的方法,但是该方法存在每单位时间内输出张数大大减少这一课题。
作为既不大幅度减少每单位时间的输出张数又抑制非过纸区域的过升温的方法,例如日本特开平5-19652号公报、日本特开平7-160131号公报所示的那样,提出了沿着加热器基板的纵长方向设置两条电极,在该两条电极间设置正温度系数(PTC:positive temperaturecoefficient)的发热体的结构。图8表示其一例。图中,14是加热器基板,21和22是电极,在21a和22a区域连接着供电用的连接器。2条电极21、22沿着基板14的纵长方向设置。15是连接在2条电极间的发热电阻体。另外,图9是电气地表示图8的加热器的电路图。参照图9可知,该加热器可以看成在2个电极21、22之间并联了无数个电阻15r的结构(下面,把这种类型的加热器称为过纸方向通电型)。
小尺寸的记录纸通过后,记录纸通过的区域E被记录纸吸走了热量,因而温度很难升高。因此,过纸区域的发热体15,电阻值难以上升,维持向过纸区域的发热体15通电。相反,在非过纸区域,由于升温,发热体15的电阻值上升,所以电流难以流过,能够抑制非过纸区域的过升温。
可是,实际上将这样的加热器安装到定影器上进行研究,发现无论过不过纸,在加热器的纵长方向上都会产生发热分布不均。验证其原因后发现,原因在于电极21、22的电阻。沿着加热器基板14的纵长方向设置的2条电极虽然导电性较高但电阻不为0。因此,电极21、22也因自身电阻而产生压降,无论是不是记录纸过纸的状态,靠近与供电连接器接触的区域21a和22a的一侧(图8的发热体15的左侧)的发热量变大,远离区域21a和22a的一侧(图8的发热体15的右侧)的发热量变小。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课题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抑制非过纸区域的过升温的像加热装置和用于该装置的加热器。
本发明的其他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抑制每单位时间内的输出张数的降低的像加热装置和用于该装置的加热器。
本发明的其他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输送方向通电型加热器的优点,并能抑制加热器纵长方向的温度分布不均的像加热装置和用于该装置的加热器。
本发明的其他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如下结构的加热器和装载该加热器的像加热装置,上述加热器具有:基板;形成于上述基板上的发热电阻体;第1、第2电极,用于向上述发热电阻体提供电源;其中,上述第1、第2电极分别具有与供电用连接器接触的第1区域、和设置在电学上与该第1区域相反一侧的端部的第2区域,该第2区域沿着上述基板的纵长方向配置,上述发热电阻体被配置成电连接上述第1电极的上述第2区域和上述第2电极的上述第2区域;上述第1电极的第2区域中电学上最接近上述第1电极的第1区域的部分,设置在上述基板的纵长方向上的一个端部附近,上述第2电极的第2区域中电学上最接近上述第2电极的第1区域的部分,设置在上述基板的纵长方向上的另一个端部附近;设在上述加热器的温度为上述设定温度时的上述第1和第2电极中的一个电极的第2区域的电阻值为Rc,上述第1电极的第2区域中电学上最接近上述第1电极的第1区域的部分、和上述第2电极的第2区域中电学上最接近上述第2电极的第1区域的部分之间的电阻值为Rt时,满足Rc/Rt≤1/30。
本发明的其他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如下结构的加热器和装载该加热器的像加热装置,上述加热器具有:基板;形成于上述基板上的发热电阻体;第1、第2电极,用于向上述发热电阻体提供电源;其中,上述第1、第2电极分别具有与供电用连接器接触的第1区域、和设置在电学上与该第1区域相反一侧的端部的第2区域,该第2区域沿着上述基板的纵长方向配置,上述发热电阻体被配置成电连接上述第1电极的上述第2区域和上述第2电极的上述第2区域;上述第1和第2电极的第2区域中电学上最接近其第1区域的部分都设置在上述基板的纵长方向上的一个端部附近;设在上述加热器的温度为上述像加热装置的像加热操作中的一个设定温度时的、上述第1和第2电极中的一个电极的第2区域的电阻值为Rc,上述第1电极的第2区域中电学上最接近上述第1电极的第1区域的部分、和上述第2电极的第2区域中电学上最接近上述第2电极的第1区域的部分之间的电阻值为Rt,满足Rc/Rt≤1/30。
本发明的其他目的,可以通过一边参照附图一边阅读下面的详细说明而得到明确。
附图说明
图1是安装了本发明的像加热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概略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加热器的发热电阻模式和电极模式的结构图。
图3是表示作为实施例1的比较例而使用的加热器的发热电阻模式和电极模式的图。
图4是表示实施例1的变形例的加热器的发热电阻模式和电极模式的构造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加热器的发热电阻模式和电极模式的构造图。
图6是表示以往例的定影装置的结构的概略图。
图7是表示以往例的加热器的发热电阻模式和电极模式的图。
图8是用于说明过纸方向通电型加热器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9是电气地表示图8的加热器的图。
图10是用于说明过纸方向通电型加热器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1是用于说明使用实施例1的类型的加热器时所产生的发热分布的图。
图12是用于说明使用实施例2的类型的加热器时所产生的发热分布的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加热器的发热电阻模式和电极模式的构造图。
图14是表示实施例3的变形例的加热器的发热电阻模式和电极模式的构造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4的加热器的发热电阻模式和电极模式的构造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1)图像形成装置例
图1是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例的概略结构图。本例的图像形成装置是利用转印式电摄影处理的复印机或者打印机。此外,在本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可以使用的最大的记录材料是标准信纸尺寸(216mm×279mm),能够使标准信纸尺寸的记录材料的长边(279mm)与输送方向平行地进行输送。并且,记录材料的输送基准成为后述的定影装置的发热电阻体的纵长方向的中央。
1是以预定的处理速度按箭头表示的顺时针方向被旋转驱动的、作为潜像承载体的鼓型电摄影感光体(下面,记为感光鼓)。M1是驱动该感光鼓1等的图像形成装置主体主电机。103是该电机M1的控制器,由CPU100控制。该感光鼓1外径约是24mm,在其旋转过程中,由一次带电机构(本例是带电辊)2以预定的极性·电位均匀地进行一次带电处理。对于其带电处理面,由未图示的曝光装置(原稿图像的狭缝成像曝光机构、激光束扫描曝光机构等)进行光像曝光L,形成目的图像信息的静电潜像。接着,该潜像通过显影机构3作为调色剂像而被可视化。该调色剂像用感光鼓1、和作为转印机构的转印辊4的压接夹持部的转印部T(下面记为转印夹持),顺次转印到从未图示的供纸部按预定的定时输送来的记录材料P上。从电源7向转印辊4施加的偏压由未图示的控制电路进行定电压控制。在转印部T接受了调色剂像的转印的记录材料P,从感光鼓1的面分离,向作为后述的像加热装置的图像加热定影装置8输送,接受调色剂像的加热定影处理,作为图像形成物(复制、打印)而输出。基于传感器6(以下称TOP传感器)的ON、OFF信号来控制施加到显影机构和转印辊的偏压的施加定时。在本实施例中,使用了光遮断器(photointerrupter)作为TOP传感器。向记录材料P转印调色剂像后的感光鼓1的面,在清除机构5接受转印残留调色剂等的残存附着物的清除处理,反复进行,以用于成像。
(2)定影装置8
本例的定影装置8是加压部件驱动式、无张力型的膜加热方式的像加热装置。11是耐热性树脂制的横长支撑物(stay),成为下述的无接缝耐热性膜(称为定影膜、或可挠性套筒)12的内面引导部件。无接缝耐热性膜12外嵌在包含作为加热体的加热器13的上述支撑物11上。该无接缝耐热性膜12的内周长和包含加热器13的支撑物11的外周长约比膜12大例如3mm左右,因此,膜12相对于包含加热器13的支撑物11,周长有余量,宽松地外嵌着。膜12,为了使热容量减小、提高快速启动性能,其膜厚总厚度约为40~100μm左右,可以使用具有耐热性、脱模性、强度和耐久性等的PI、PTFE、PFA、FEP等的单层,或者在聚酰亚胺、聚酰胺酰亚胺、PEEK、PES、PPS等外周表面涂覆了PTFE、PFA、FEP等的复合膜。在本实施例中,是在聚酰亚胺膜的外周表面上设置了对PTFE、PFA等的氟树脂添加了导电剂的涂层的结构,但不限于此。也可以使用用金属等形成的管坯等。作为加热体的加热器13,在用高热传导材料氧化铝和氮化铝等做成的加热器基板14的表面大约中央部位沿着纵长方向、通过网板(screen)印刷等涂上厚约数十μm的例如Ag/Pd(银钯)等电阻材料(发热电阻)15,并在其上面涂敷玻璃或氟树脂等作为保护层16。18是在与加热器13之间夹着膜12,形成作为压接夹持部的定影部(夹持部)N,并作为驱动膜12的支撑部件的加压辊,由铝、铁、不锈钢等芯轴19,和由外装于该轴的硅胶等脱模性好的耐热橡胶弹性体构成的、厚度3mm、外径20mm的辊部件20构成。另外,从记录材料P、定影膜12的输送性、防止调色剂的污染的理由出发,在表面设有使氟树脂分散了的涂层。金属芯19的端部,通过定影装置驱动用电机M2的驱动,沿着箭头表示的逆时针方向被旋转驱动,通过该加压辊18的旋转驱动,无缝耐热性膜12沿着箭头所表示的顺时针方向被旋转驱动,此时,该耐热性膜12的背面紧贴在加热器13的面上并相对于该加热器13的面滑动。无缝耐热性膜12在不驱动时,除去被加热器13和加压辊18的压接夹持部N夹着的部分,剩余的大部分的几乎全周长部分上不存在张力。加压辊18被旋转驱动后,在夹持部N,膜12上因与加压辊18的摩擦力而消耗移动力,膜12具有与加压辊18的圆周速度大致相同的速度,膜背面与加热器13的面(=保护层16的面)摺动着沿顺时针方向被旋转驱动。在该膜驱动时,是在夹持部N和比该夹持部N更靠膜移动方向上游侧,仅在该夹持部附近的膜内面导板部分和夹持部之间的部分,对膜施加张力。
这样,通过留有余量地旋转驱动膜,在该膜的旋转过程中,能使向加热器纵长方向的侧向移动力小,可以省去膜的侧向移动控制机构等。并且,驱动转矩也能变小,可以谋求装置的简单化、小型化、低成本化等。
并且,在上述膜驱动和向加热器13的发热体层15进行通电的状态下,承载未定影调色剂像的记录材料P朝向像承载面地被导入作为定影部的夹持部N的旋转膜12和旋转加压辊18之间,然后记录材料P和膜12一起通过夹持部N,在该夹持部N中,与膜内面相接触的加热器13的热能经由膜而提供给记录材料P,并且通过夹持部N中的加压力,进行调色剂像的热定影。
对加热器13的发热体层15施加电压(供电)后,发热体层15发热,基板14被加热,低热容量的加热器13整体迅速升温。加热器13的温度控制如下进行,即,将设置在加热器13上的热敏电阻17的输出进行A/D转换并取入到CPU100,以该信息为基础由三端双向开关101控制给加热器13的发热体层通电的AC电压,由相位和周期控制等来控制加热器的通电功率。S是AC电源。
在对记录材料上的调色剂像进行定影的步骤中,控制机构(CPU100)控制向发热电阻体15的通电,以使热敏电阻17的检测温度维持设定温度(恒定温度)。另外,定影步骤中的设定温度,由CPU100根据加压辊18的温度情况(累计连续打印时的打印张数、或累计连续打印时的时间而能够推测)或记录材料的种类(普通纸、厚纸、树脂片等)等来设定。因此,一个打印机(定影装置)具有多个设定温度。
热敏电阻17,为了确保稳定的定影性,检测加热器13的背面(相对于与定影膜接触的面的相反侧的面)的记录材料输送基准部附近(在本实施例中,在发热电阻体的纵长方向的中央部附近)的温度,如果该热敏电阻17的检测温度比预定的设定温度低,则使加热器13升温,另外如果高,则使加热器13降温,通过这样控制通电,加热器13使过纸部在定影时被温度调节为恒定。
(加热器)
图2中的(a)、(b)是本实施例的像加热装置中的加热器13的表面和背面的放大图。另外,图2中的(c)是表示将发热电阻体15形成于基板14上之前的电极暴露状态的图。
基板14是耐热性和绝缘性好的陶瓷等的基板。在本实施例中使用氧化铝制的基板。基板14的尺寸是长约270mm,宽10mm,厚约1mm。21和22是形成在基板14上的电极,是将例如Ag或Ag/Pt等电导材料中混杂了玻璃粉末的糊剂丝网印刷到基板14上的结构。通过改变电导材料和玻璃粉末的混合比例可以调整电极的体积电阻值。
电极21(第1电极)形成于基板14表面(和定影膜接触侧的面)的记录材料输送方向的上游侧,具有与打印机主体的供电用连接器(未图示)接触的第1区域21a,和设置在与第1区域21a在电学上相反侧的端部的第2区域21b(图2中的(c)的黑粗线部分)。此外,在图2的(c)中为了容易区分第2区域,用黑粗线表示,但在本实施例中,第2区域的材质和电极的其它区域是相同的。这一点对于下面表示的第2电极也是同样。
电极22(第2电极)形成于基板14的记录材料输送方向的下游侧,具有和打印机主体的供电用连接器(未图示)接触的第1区域22a,和设置在与第1区域22a电学上相反侧的端部的第2区域22b(图2的(c)的黑粗线部分)。电极22的第2区域22b连着电极的延长区域22d。电极22进而其第1区域22a和第2区域22b之间的一部分22c经由形成于基板14上的通孔23而形成在基板14的背面。通孔23中也填充电极糊剂。
如图2所示,电极21和22的第2区域21b、22b沿着基板14的纵长方向配置。
电极21和22的第1区域和第2区域,可以全部由相同材料形成,也可以使第1区域和第2区域的材料不同。在本实施例中,全部区域使用了相同材料。
本实施例的电极21、22的第2区域21b、22b的长度大约220mm左右,宽约1mm左右,厚度约数十μm左右。电极22的第2区域22b的旁边有延长区域22d,该延长区域22d上形成有通孔。
15是形成在基板14上的发热电阻体,是将在例如Ag/Pd(银钯)等电电阻材料中混杂了玻璃粉末的糊剂丝网印刷到基板14上的结构。该发热电阻体15为了电连接电极21的第2区域21b和电极22的第2区域22b,而从电极21、22上面印刷。发热电阻体15具有PTC特性。发热电阻体15的长度与电极21、22的第2区域21b、22b的长度相同约220mm、宽约7mm、厚约数十μm。该发热电阻体也可以通过改变各材料的混合比例来调整体积电阻值。
如图2所示,通过将电极21、22的第1区域21a、22a汇集到基板14的一端,能够简化连接在电极上的连接器形状,因而能够在加热器基板14内有效地配置发热电阻体15。但是,也可以不是特别地设置通孔23、将电极的1部分22c配置在基板14的背面的结构,可以将电极的一部分22c设置在基板的表(正面)面上。包含以上,作为表示本发明中说明的发热电阻体和电极的形状的表达,为了以后说明简化而称为“过纸方向通电型”。
此外,所谓本发明的电极中的第2区域,是指产生对发热电阻体的发热分布产生影响的压降的区域,例如在本实施例中发热电阻体15接触的区域(图2中的(c)的黑粗线部分)相当于第2区域。因此,本实施例的第2电极22的一部分22c和延长区域22d不包含在第2区域中。
另外,作为过纸方向通电型的一个例子,也可以考虑图10那样的形状。图10中对相同功能标记了相同的符号。连接在电极21和电极22之间的多个发热电阻体15,沿着基板14的纵长方向配置(排列)。电极21、22中有与无图示的供电用连接器接触的第1区域21a、22a,以及图1中用黑粗线表示的第2区域21b、22b。即,电极内黑粗线表示的区域是产生影响发热电阻体15的发热分布的压降的区域。该第2区域沿着基板的纵长方向配置。在图2所示的形态的加热器的情况下,电极的第2区域全部和发热电阻体接触,在图10所示的形式的加热器的情况下,只有电极的第2区域21b、22b的一部分与发热电阻体15接触。
另外,图2的加热器和图10的加热器同样,第1电极21的第2区域21b中、电学上最接近第1电极21的第1区域21a的部分(图2和图10的X的部分),设置在基板14的纵长方向的一端(在图2和图10中是右侧)附近,第2电极22的第2区域22b中、电学上最接近第2电极的第1区域22a的部分(图2和图10的Y的部分),设置在基板14的纵长方向的另一端(在图2和图10中是左侧)附近。也就是说,图2的加热器和图10的加热器一样,从电极向发热电阻体的电流入口分开在基板的纵长方向的两端部。
接着,关于加热器的通电方向进行说明。
使如图7所示那样的发热体15相对于加热器基板14的纵长方向往复的以往结构、即不过是在2个电极间串联连接一个电阻体的加热器,通过小尺寸纸的时候,过纸区域因为被纸夺去热而量相对地温度下降,非过纸区域因为热量没有被夺去而温度上升。因为发热体一般具有PTC特性,所以越发热电阻越上升。
与此不同,在本实施形式的过纸方向通电型加热器中,即使使用具有同样PTC特性的发热体,因为相对于加热器基板14,不只在纵长方向、也在过纸方向上形成电流,所以流向非过纸区域的温度上升的区域的发热体的电流很难流过,电流经由电极流向温度不容易上升的过纸区域的发热体15。因此,产生既确保过纸区域的通电状态又抑制非过纸区域的过升温这一特性。PTC特性越大该特性越明显。
然而,在图2的模式中,电极和发热体的体积电阻比较接近的时候,在定影夹持部中不过纸的状态下,发热电阻体15不是全面均匀的通电状态,而是产生发热电阻体的基板的纵长方向两端的通电量比纵长方向中间的通电量多、发热分布也是两端高、中间低的现象。其原因是电极具有电阻,因而电极内产生电压降,由此即使是相同的电极,距离电流入口的距离越远,流入发热电阻体的电流就越减少。本实施例的形状,即在电流入口是基板的纵长方向的两端的结构下,距离电流入口最远的地方是发热电阻体的纵长方向的中间,最近的地方是发热电阻体的两端,所以在不能忽视由电极的电阻值引起的压降的时候,产生发热分布两端高中间低这一现象。
这样在不过记录纸的状态下,变为基板的纵长方向的两端的发热量比中间高,这样就存在由不均匀发热分布引起的定影不均、定影不良、热偏移、加热器破损等问题。
这是电极的第2区域的电阻与发热体15的电阻相比不能忽视的情况所发生的现象。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发热电阻体、电极的长度、宽度、厚度的尺寸如图2那样,作为电极的体积电阻和发热电阻体的体积电阻的比率,可以使用数十万倍的,相对于发热电阻体的电阻值,可以忽略电极特别是第2区域的电阻值。作为此时的设定,在点A、点B和点C的电阻关系设定为(B-A间)/(C-A间)的电阻比为99.97%。
如果详细描述点A、点B和点C的位置,则在第1电极21和第2电极22上形成了发热电阻体15的状态下,点A的位置是在第1电极的第1区域内侧进入2mm处的地方,点B以从第2电极的第2区域向纵长方向的外侧延长电极,并距离第2区域端部2mm的纵长方向外侧的位置为测定点,点C以从第2电极的第2区域向纵长方向的外侧延长电极,并距离第2区域端部2mm的纵长方向外侧的位置为测定点。更理想的是,在各自的电极的第2区域最端部(例如点C在端部Y的位置)测定的值更准确。不过,在本实施例中,因为电极的延长距离短2mm,所以其误差可以忽略。
如图2的加热器那样,是从电极流向发热电阻体的电流入口分在基板的两端的结构的情况下,加热器的温度成为定影过程中的设定温度时的电阻比(B-A间)/(C-A间)必须为99.97%以上。
此外,该电阻比是加热器的温度成为定影过程中(像加热过程中)的设定温度时的值。如上述那样定影过程中的设定温度有多个级别,优选的是一个打印机(定影装置)中所设定的全部的设定温度都满足上述电阻比。设定(B-A间)/(C-A间)的电阻比的理由,是电极的电阻值无限小接近于零的时候,(B-A间)/(C-A间)的电阻值应该变成相同,相反如果电极的电阻值变大,则(C-A间)的电阻值比(B-A间)高。
根据这样的结构,可以使发热体15的全部区域保持大致均匀的通电状态,得到均匀的发热分布。
另外,将(B-A间)/(C-A间)的电阻比取为99.97%左右,但越比99.97%大就越具有好的倾向。并且,为了得到该电阻比率,在本实施例的加热器基板结构中,以发热体15和电极21、22的体积电阻进行了调整,但用发热体和电极的宽度、厚度、长度等的模式等实现也能得到同样的效果。另外,进一步,如图4那样,在纵长方向上分开设置多个电极的第2区域和发热电阻体,交替地串联相邻的电极,如上述那样设定图4所示的点A、点B、点C中(B-A间)/(C-A间)的电阻比也能得到同样的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仅以用过纸方向通电模式构成加热器为中心进行了说明,但组合该模式和使发热体在加热器纵长方向上往复的模式,也能得到同样的效果。
接着,进行实施了以往的发热体往复模式的加热器和本实施例的加热器的比较。
作为以往例的发热体往复模式使用了图3中记述的模式。加热器基板14宽度约10mm,发热电阻体的纵长方向约220mm。相对于加热器基板14,和电极的供电连接器接触的部分210a、220a配置在单侧,在其开始处往复配列着约1mm左右宽度的发热体15。发热体15的厚度约数十μm地形成,电极和发热体15的厚度几乎是相同的。210是连接2个发热电阻体15的低电阻导电部,材料和210a、220a部分是相同的。
当把这些加热器组装到定影器中的时候,比较使纸通过定影夹持部时的、相对于加热器的纵长方向的非过纸部分和过纸部分的加压辊的表面温度。
作为条件,在室温23度、湿度50%的环境下,测定了连续通过10张明信片之后的温度。将用耐热纤维形成的毛毡(felt)抵接到加压辊上,在加压辊和毛毡之间配置热电对,测定了加压辊的表面温度。作为加热器的控制,在过纸区域的加热器背面配置热敏电阻,控制向发热电阻体的通电以维持该热敏电阻的检测温度为设定温度(180℃)。另外,为了统一对明信片的定影性,对各个加热器调整了温调控制。
下表1中表示比较结果。
表1  加压辊表面温度比较
过纸部分的加压辊表面温度(℃) 非过纸部分的加压辊表面温度(℃) 温度差(℃)
以往例     140     230     90
实施例1     140     180     40
在以往例的结构中,过纸部分的加压辊表面温度达到140℃,此时非过纸部分的加压辊的表面温度是230度。和过纸部分相比,非过纸部分升温164%左右。
与此不同,在本实施例的结构中可知,过纸部分的加压辊表面温度达到140度,此时,非过纸部分是180度。过纸部分和非过纸部分的温度比减到129%。并且过纸部分和非过纸部分的温度差,以往例是90度,本实施例变为40度,关于加热器纵长方向的过纸部分和非过纸部分的温度差,可以留有60度的上升余地。
另外,以下表示了,如上述那样设定了(B-A)/(C-A)的电阻比为99.97%的图2的加热器作为本实施例,外观和图2相同但(B-A)/(C-A)的电阻比为99.90%的加热器作为比较例,使用各加热器单体,控制通电以使加热器中间的温度达到200度时的、用测温术(thermography)测定的发热不均的结果。发热不均的比较,通过测定各个加热器的发热体上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比较其差来进行。此外,该比较是不过记录纸时进行的。
表2  本实施例和比较例结构中发热分布的均匀性比较结果
最高温度(℃) 最低温度(℃) 温度偏差(℃)
  比较例     224℃     200℃     24℃
  本实施例     209℃     200℃     10℃
这样可以确定即使是相同外观的过纸方向供电型的加热器,如本实施例那样通过将(B-A间)/(C-A间)的电阻比置为99.97%以上,与不到99.97%的加热器相比,能够使加热器单体的发热分布大幅地均匀化。由此可以明确通过使用本实施例的加热器,能够使在不向定影夹持部过纸的状态下的温度分布不均变小。
根据以上说明的本实施例的结构,由于可以使明信片等小尺寸纸通过定影器时的、定影器的纵长方向的过纸部分和非过纸部分的温度差减少,所以能够抑制打印小尺寸纸时的、每单位时间的输出张数的降低。并且,因为能减小定影夹持部不过纸状态下的温度分布不均,所以也能抑制一个打印机能利用的定影最大尺寸的记录纸时的定影不均。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表示了膜驱动方式的热加压定影装置中的实施例,但在其他的定影装置中,也可以采用同样的结构。将加热器放在了平板基板上,但在本实施例内的膜部件上具有加热器那样的结构也能看到同样的效果。并且,在本实施例中,相对于加热器基板,是将发热体面设定在膜侧的,但设在背面也能得到同等的效果。
(实施例2)
如上述那样在实施例1中,第1电极21的第2区域21b中电学上最接近第1电极21的第1区域21a的部分(图2的X的部分),设置在基板14的纵长方向的一端(在图2右侧)附近,第2电极22的第2区域22b中电学上最接近第2电极的第1区域22a的部分(图2的Y的部分),设置在基板14的纵长方向的另一端(在图2左侧)附近。也就是说,图2所示的实施例1的加热器,从电极向发热电阻体的电流入口分在基板的纵长方向的两端部。
与此不同,在实施例2中,第1电极21和第2电极22的第2区域21b、22b中电学上最接近第1区域21a、22a的部分,都配置在基板14的纵长方向上一个端部附近。即,实施例2的加热器,从电极向发热电阻体的2个电流入口都在基板的纵长方向的相同一侧。
图5表示本实施例的加热器。实施例2的结构也是过纸方向通电型加热器,2个电极21、22的第2区域21b、22b都沿着基板14的纵长方向配置。另外,配置发热电阻体15,使得电连接第1电极21的第2区域21b和第2电极22的第2区域22b。
在图5所示的加热器的情况下,因为从电极向发热电阻体的电流入口在沿基板纵长方向上的同侧,所以在该入口附近容易流过较多电流,发热分布也易于在纵长方向上一端(图5的右侧)高,另一端(图5的左侧)低。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也设定了(B-A间)/(C-A间)的电阻比率,以使得加热器的温度达到定影过程中的设定温度时的电极的第2区域的电阻值实际上可以忽略。
在本实施例中,图5所示的点A、点B和点C之间的电阻关系,是(B-A间)/(C-A间)的电阻比率形成为99.99%。图5所示的加热器的情况下,因为从电极向发热电阻体的电流入口位于基板纵长方向上的同侧,所以必须比实施例1的加热器更严格地设定电阻比。如图5的加热器那样,从电极向发热电阻体的电流入口在基板纵长方向上位于同侧的结构的情况下,加热器的温度达到定影过程中的设定温度时的电阻比(B-A间)/(C-A间)需要在99.99%以上。
在本实施的结构中,电极和发热电阻体的尺寸与实施例1大致相同,作为电极和发热电阻体的体积电阻比,使用约数十万倍以上的,达到上述的电阻比率。并且,为了得出该电阻比,用发热体和导体的宽度、厚度、长度等模式来实现都能得到同等的效果。
接着说明本实施的效果。
作为比较例,(B-A间)/(C-A间)的电阻比取99.8%的和99.97%的(该比率和实施例1相同)。此外,这些加热器的结构都是图5的结构,即电流入口在基板一端的结构。与此不同,本实施例的加热器的结构是图5的结构,(B-A间)/(C-A间)的电阻比率是99.99%。并且,这些电阻是通过改变发热电阻体的体积电阻等而做成的。
使用这些加热器单体,控制通电以使加热器中央的温度达到200℃,用测温术测定不过记录纸状态时的发热不均的结果如下所示。发热不均的比较,是通过分别测定距各个加热器的纵长方向的两端内侧15mm的位置的温度,并比较其差来进行的。
下面的表3表示比较的结果。
表3  加热器的发热不均的比较
(B-A间)/(C-A间)的电阻比率   发热体表面温度(℃)(图5的右侧) 发热体表面温度(℃)(图5的左侧) 温度差(℃)   备注
    99.8%     240℃     130℃   110℃   左右温差大
    99.97%     190℃     170℃   20℃   左右温差大
    99.99%(本实施例)     185℃     175℃   10℃   OK
这样,可知即使是图5所示的过纸方向供电型加热器,其发热不均和(B-A间)/(C-A间)的电阻比率也有很大关系。其原因是如果电极的电阻值较大,在电极部的压降达到不能忽视的大小,则距离电流入口的距离越远,流入发热电阻体的电流就越减少。
可是,如本实施例2那样,可知通过将(B-A间)/(C-A间)的电阻比率设在99.99%以上,能够使加热器单体的发热分布大幅度均匀化。由此可以知道,通过使用本实施例的加热器,能够使在不向定影夹持部过纸的状态下的温度分布不均变小。
特别地,如本实施例那样如果发热电阻体的发热不均在10℃以下,则在进行均匀的定影方面实用上没有问题。相反如果超过10℃则实用上就会成问题,所以希望发热不均在10℃以下。因此,在如图5那样向发热电阻体的电流入口都在基板一端的加热器的情况下,希望将(B-A间)/(C-A间)的电阻比率设在99.99%以上。
如上述的实施例1和2那样,如果设定(B-A间)/(C-A间)的电阻比率,使得加热器的温度达到定影过程中的设定温度时的电极的第2区域的电阻值实质上可以忽略,则具有过纸方向通电型加热器的优点且能够抑制不输送记录材料时加热器温度分布的不均匀性。
可是,实施例1的加热器的情况下、(B-A间)/(C-A间)的电阻比率必须是99.97%以上,并且实施例2的加热器的情况下比实施例1条件更严格,即电阻比率必须是99.99%以上。因此,在实施例1、2所示的A~C点设定电阻比率是非常难的。
因此,用下面的实施例3、4说明比实施例1、2更简单地设定电阻比率的方法。
(实施例3)
接着,说明本发明的第3实施例。
图13中的(a)、(b)是本实施例的像加热装置中的加热器13的表面和背面的放大图。基板14上的电极和发热电阻体的形状、功能基本上和图2所示的实施例1相同。
在本实施例中,规定了第1电极的第2区域中电学上最接近第1电极的第1区域的部分、和第2电极的第2区域中电学上最接近第2电极的第1区域的部分之间的电阻值Rt(下面,称整体电阻值),与一根电极的第2区域的电阻值Rc的关系。
在实施例1进行了说明,在加热器的温度达到定影过程过程中的设定温度(定影温度)的时候,相对于发热电阻体的电阻值,电极的第2区域的电阻值为不能忽略的大小时,即使定影夹持部不过纸的状态下,也有在加热器长上端部发热变高的倾向。
因此,将电极和发热电阻体的形状做成图13所示的印刷模式,准备改变了电极21、22和发热电阻体15的厚度、其和发热电阻体15的材料的配合的多个加热器,试着调整这些加热器各自电阻比或端部和中央部的温度差等。
(加热器1:本实施例)
使成为发热电阻体的糊剂中Pd的比例为15%,在网板印刷时形成了厚7μm的发热电阻体15。在印刷发热电阻体前,形成于基板14上的电极21和22的厚度、第1区域21a、22a以及第2区域21b、22b都是7μm。
(加热器2:本实施例)
发热体糊剂和加热器1相同,在网板印刷时形成了11μm厚的发热电阻体15。印刷发热电阻体前,形成于基板14上的电极21和22的厚度,第1区域21a、22a以及第2区域21b、22b都取为25μm。
(加热器3:比较例1)
使成为发热电阻体的糊剂中的Pd的比例为55%,用网板印刷形成了厚25μm的发热电阻体15。在印刷发热电阻体前,形成于基板14上的电极21和22的厚度,第1区域21a、22a以及第2区域21b、22b都取为7μm。
(加热器4:比较例2)
发热体糊剂与加热器3相同,用网板印刷时形成了25μm厚的发热电阻体15。在印刷发热电阻体前,形成于基板14上的电极21和22的厚度,第1区域21a、22a以及第2区域21b、22b都取为25μm。
下面的表4中表示上述的加热器各自的整体电阻值Rt、电极21的第2区域的电阻值Rc、电阻比以及通电时的发热差。此外,如前述那样,所谓整体电阻值Rt,是第1电极的第2区域中电学上最接近第1电极的第1区域的部分、和第2电极的第2区域中电学上最接近第2电极的第1区域的部分之间的电阻值。并且,所谓电阻值Rc,是一根电极的第2区域的电阻值。
整体电阻值Rt是从图13的A点和B点之间测得的电阻值(点A-B之间的测定值),减去没有设置发热电阻体15的A点和C点之间测得的电阻值(点A-C之间的测定值)以及在B点和D点之间测得的电阻值(点B-D之间的测定值)后得到的值。此外这些测定是在形成覆盖发热电阻体14的玻璃层之前测定的。另外,电极的第2区域的电阻值Rc,是在形成发热电阻体15之前,分别进行点E-F之间以及点G-H之间的电阻值测定,并采用其中较高的一个。
并且,电极的第2区域的电阻值Rc和整体电阻值Rt的测定,即使在形成了发热电阻体层和玻璃层之后,研磨表面使电极层露出,将露出部分作为电阻计的接点进行测量,该值和之前所述的情况几乎没什么变化,所以其测定方法哪个都可以。
另外,电阻值的测定,在室温23℃、湿度55%的环境、不加热加热器的状态下(常温环境),和室温23℃、湿度55%的环境、加热加热器到200℃的状态下(200℃环境)分别进行。200℃时的测定,是将加热器单体放到过热为200℃的热板上,充分加热之后(10分钟后)记录测定的值。并且发热差的测定,是控制通电以维持加热器单件在设定温度200℃,并用测温术测定其发热分布,如图11所示那样,记录了发热分布的两端部分的发热峰值和中央部分的发热的差的最大值。并且,所谓电阻比,定义为将整体电阻值Rt换算成1时,一根电极的第2区域的电阻值。
表4  各加热器的电阻比和发热差的关系
整体电阻值Rt常温 电极第2区域的电阻值Rc常温     电阻比Rc/Rt常温   整体电阻值Rt200℃  电极第2区域的电阻值Rc200℃    电阻比Rc/Rt200℃ 发热差(两端部-中心)
加热器1本实施例   20Ω     0.7Ω     1/28.5   30Ω     1.0Ω    1/30   10℃
加热器2本实施例   12Ω     0.3Ω     1/40   16Ω     0.4Ω    1/40   3℃
加热器3比较例1   11Ω     0.7Ω     1/15.7   11.5Ω     1.0Ω    1/11.5   25℃
加热器4比较例2   10.5Ω     0.3Ω     1/35   11.5Ω     0.4Ω    1/28.7   14℃
从上述的加热器1和加热器2的结果可知,如果上述电阻比Rc/Rt在作为定影温度的200℃下小于等于1/30,则发热差在10℃以下。并且,如果发热差在10℃以下,则是实用上基本没有问题的级别,但如果超过10℃,在进行均匀定影上会成为障碍,所以希望是10℃以下。另外,可知电阻比Rc/Rt越小,加热器两端部和中央部的温度差就变得越小。
相反,从加热器3和4的结果可知,在上述电阻比Rc/Rt比1/30大的情况下,发热差超过10℃,可知电阻比Rc/Rt越大,发热差就变得越大。
另外,从加热器1的结果可知,即使常温下的电阻比Rc/Rt在1/30以上,如果在作为定影温度的200℃时小于等于1/30,则温度差在10℃以下,实用中没有问题。
相反,从加热器4的结果可知,即使常温下的电阻比Rc/Rt在1/30以下,如果在作为定影温度的200℃时比1/30大,则温度差超过10℃,所以不可以。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测定加热加热器到200℃状态下的电阻值,如实施例1中说明的那样,因为定影过程中的设定温度有多个级别,所以优选在一个打印机(定影装置)中设定的全部的设定温度都满足上述的电阻比。
此外,如本发明那样在过纸方向通电型加热器的情况下,优选PTC特性较大的发热电阻体,为了增大PTC特性,例如可以减少电阻体糊剂中的钯的含量。
另外,在上述的加热器1~加热器4中,是通过改变发热电阻体和电极的厚度、以及发热电阻体的体积电阻(Pd的含量),来设定不同的电阻值,但也可以通过改变发热电阻体和电极的宽、长等来设定所期望的电阻值,使得定影过程中(像加热过程中)的设定温度时的电阻比Rc/Rt在1/30以下。
另外,在和实施例1中说明的图4的加热器基本相同的图1 4那样形状的加热器中,只要进行设定使得定影过程中(像加热过程中)的设定温度时的电阻比Rc/Rt为1/30以下即可。
(实施例4)
图15是本实施例的像加热装置中的加热器13的表面的放大图。基板14上的电极和发热电阻体的形状、功能基本上和图5所示的实施例2相同。即,实施例4的结构也是过纸方向通电型的加热器,2个电极21、22的第2区域21b、22b都沿着基板14的纵长方向配置。另外,发热电阻体15被配置成电连接第1电极21的第2区域21b和第2电极22的第2区域22b。并且,第1电极21和第2电极22的第2区域21b、22b中电学上最接近第1区域21a、22a的部分都配置在基板14的纵长方向上的一端附近。即,实施例4的加热器,和实施例2一样,从电极向发热电阻体的2个电流入口都位于基板的纵长方向上的相同侧。
在实施例1中进行过说明,加热器的温度达到定影过程中的设定温度(定影温度)时,相对于发热电阻体的电阻值,电极的第2区域的电阻值为不能忽视的大小时,即使在定影夹持部不过纸的状态下,也有加热器的纵长方向上端部的发热变高的倾向。即,在图15所示的加热器的情况下,因为从电极向发热电阻体的电流入口位于纵长方向的相同侧,所以如图12那样,该入口附近容易流过较多电流,发热分布也容易在纵长方向上的一端侧(图15的右侧)变高,另一端侧(图15的左侧)变低。
在本实施例中,同实施例3一样,设定整体电阻值Rt和一根电极的第2区域的电阻值Rc的关系在期望的范围内,抑制通过小尺寸纸时的过纸区域和非过纸区域的温度差,并抑制不过记录材料状态时的发热分布不均。
将电极和发热电阻体的形状做成图15所示的印刷模式,准备改变了电极21、22和发热电阻体15的厚度、其和发热电阻体15的材料配合的多个加热器,试着调整这些加热器各自电阻比或端部和中央部的温度差等。此外,在下面表示的加热器5~8中,将电极的第2区域的宽度设定为实施例3的宽度的2倍。
(加热器5:本实施例)
使成为发热电阻体的糊剂中的Pd的比例为15%,用网板印刷形成了厚7μm的发热电阻体15。在印刷发热电阻体前,形成于基板14上的电极21和22的厚度,第1区域21a、22a以及第2区域21b、22b都取为7μm。
(加热器6:本实施例)
发热体糊剂和加热器5相同,用网板印刷形成了11μm厚的发热电阻体15。在印刷发热电阻体前,形成于基板14上的电极21和22的厚度,第1区域21a、22a以及第2区域21b、22b都取为25μm。
(加热器7:比较例3)
使成为发热电阻体的糊剂中的Pd的比例为55%,用网板印刷形成了厚25μm的发热电阻体15。在印刷发热电阻体前,形成于基板14上的电极21和22的厚度,第1区域21a、22a以及第2区域21b、22b都取为7μm。
(加热器8:比较例4)
发热体糊剂和加热器3相同,用网板印刷形成了25μm厚的发热电阻体15。在印刷发热电阻体前,形成于基板14上的电极21和22的厚度,第1区域21a、22a以及第2区域21b、22b都取为25μm。
下面的表5表示上述的加热器各自的整体电阻值Rt、电极21的第2区域的电阻值Rc、电阻比以及通电时的发热差。此外,如前述那样,所谓整体电阻值Rt,是第1电极的第2区域中电学上最接近第1电极的第1区域的部分、和第2电极的第2区域中电学上最接近第2电极的第1区域的部分之间的电阻值。并且,所谓电阻值Rc,是一根电极的第2区域的电阻值。
整体电阻值Rt是从图15的A点和B点之间测得的电阻值(点A-B之间的测定值),减去没有设置发热电阻体15的A点和C点之间测得的电阻值(点A-C之间的测定值)以及在B点和D点之间测得的电阻值(点B-D之间的测定值)后得到的值。此外,这些测定是在形成覆盖发热电阻体14的玻璃层之前测定的。另外,电极的第2区域的电阻值Rc,是在形成发热电阻体15之前,分别进行点E-F之间以及点G-H之间的电阻值测定,并采用其中较高的一个。
并且,电极的第2区域的电阻值Rc和整体电阻值Rt的测定,即使在形成了发热电阻体层和玻璃层之后,研磨表面使电极层露出,并将此处作为电阻计的接点进行测量,所测得的值和之前所述的情况几乎没什么变化,所以其测定方法哪个都可以。
另外,电阻值的测定,在室温23℃、湿度55%的环境、不加热加热器状态下(常温环境),和室温23℃、湿度55%的环境、加热加热器到200℃的状态下(200℃环境)分别进行。200℃时的测定,是将加热器单体放到过热为200℃的热板上,充分加热之后(10分钟后)记录测定的值。并且,发热差的测定,是控制通电以维持加热器单体在设定温度200℃,用测温术测定其发热分布,如图12所示那样,记录了发热分布的一端部的发热峰值和另一端的发热的差的最大值。并且,所谓电阻比,定义为将整体电阻值Rt换算成1时,一根电极的第2区域的电阻值。
表5  各加热器的电阻比和发热差的关系
  整体电阻值Rt常温   电极第2区域的电阻值Rc常温   电阻比Rc/Rt常温   整体电阻值Rt200℃   电极第2区域的电阻值Rc200℃   电阻比Rc/Rt200℃ 发热差(一端部-另一端部)
  加热器5本实施例   20Ω   0.35Ω   1/57.1   30Ω   0.48Ω   1/62.5 9℃
  加热器6本实施例   12Ω   0.17Ω   1/70.5   16Ω   0.2Ω   1/80 2℃
  加热器7比较例3   11Ω   0.35Ω   1/31.4   11.4Ω   0.48Ω   1/23.7 25℃
  加热器8比较例4   10.5Ω   0.17Ω   1/61.7   11.5Ω   0.2Ω   1/57.5 14℃
从上述的加热器5和加热器6的结果可知,如果上述电阻比Rc/Rt在作为定影温度的200℃时小于等于1/60,则发热差在10℃以下。并且,如果发热差在10℃以下,则是实用上基本没有问题的级别,但如果超过10℃,在进行均匀定影上会成为障碍,所以希望是10℃以下。另外,可知电阻比Rc/Rt越小,加热器两端的温度差就变得越小。
相反,从加热器7和加热器8的结果可知,在上述电阻比Rc/Rt比1/60大的情况下,发热差超过10℃,且电阻比Rc/Rt越大,发热差就变得越大。
另外,从加热器5的结果可知,即使常温下的电阻比Rc/Rt在1/60以上,如果在作为定影温度的200℃时小于等于1/60,则温度差变为10℃以下,实用中没有问题。
相反,从加热器8的结果可知,即使常温下的电阻比Rc/Rt在1/60以下,如果在作为定影温度的200℃时比1/60大,则温度差超过10℃,所以不可以。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测定加热加热器到200℃状态下的电阻值,如实施例3中说明的那样,因为定影过程中的设定温度有多个级别,所以优选在一个打印机(定影装置)中设定的全部的设定温度上都满足上述电阻比。
此外,如本发明那样,在过纸方向通电型加热器的情况下,优选发热电阻体是PTC特性较大的,为了增大PTC特性,例如可以减少电阻体糊剂中的钯的含量。
另外,在上述的加热器5~加热器8中,是通过改变发热电阻体和电极的厚度、以及发热电阻体的体积电阻(Pd、玻璃、Ag等的含量),来设定不同的电阻值的,但也可以通过改变发热电阻体和电极的宽度、长度等来设定期望的电阻值,进行设定使得定影过程中(像加热过程中)的设定温度时的电阻比Rc/Rt在1/60以下。
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的实施例,是包含技术思想内的变形例的。

Claims (14)

1、一种用于加热形成于记录材料上的图像的像加热装置,包括:
加热器,该加热器包含一个基板,发热电阻体形成于上述基板,第1、第2电极为上述发热电阻体提供电源;
支撑部件,与上述加热器合作形成夹持部;
控制装置,在像加热过程中,控制向上述加热电阻体的通电以使得上述加热器的温度维持在设定温度;
其中,上述记录材料通过上述夹持部,
上述第1、第2电极分别具有与供电用连接器接触的第1区域、和设置在电学上与该第1区域相反一侧的端部的第2区域,该第2区域沿着上述基板的纵长方向配置,上述发热电阻体被配置成电连接上述第1电极的上述第2区域和上述第2电极的上述第2区域,
上述第1电极的第2区域中电学上最接近上述第1电极的第1区域的部分,设置在上述基板的纵长方向上的一个端部附近,上述第2电极的第2区域中电学上最接近上述第2电极的第1区域的部分,设置在上述基板的纵长方向上的另一个端部附近,
设在上述加热器的温度为上述设定温度时的上述第1和第2电极中的一个电极的第2区域的电阻值为Rc,上述第1电极的第2区域中电学上最接近上述第1电极的第1区域的部分、和上述第2电极的第2区域中电学上最接近上述第2电极的第1区域的部分之间的电阻值为Rt时,满足Rc/Rt≤1/3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像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和第2电极的上述第2端部区域在纵长方向上与上述发热电阻体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像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设定温度是变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像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像加热装置还具有挠性套筒,其内周面与上述加热器接触地旋转,上述挠性套筒被夹在上述加热器和上述支撑部件之间,上述记录材料从上述挠性套筒和上述支撑部件之间通过。
5、一种像加热装置用的加热器,包括:
基板;
形成于上述基板上的发热电阻体;
第1、第2电极,用于向上述发热电阻体提供电源;
其中,上述第1、第2电极分别具有与供电用连接器接触的第1区域、和设置在电学上与该第1区域相反一侧的端部的第2区域,该第2区域沿着上述基板的纵长方向配置,上述发热电阻体被配置成电连接上述第1电极的上述第2区域和上述第2电极的上述第2区域,
上述第1电极的第2区域中电学上最接近上述第1电极的第1区域的部分,设置在上述基板的纵长方向上的一个端部附近,上述第2电极的第2区域中电学上最接近上述第2电极的第1区域的部分,设置在上述基板的纵长方向上的另一个端部附近,
设在上述加热器的温度为上述像加热装置的像加热操作中的一个设定温度时的、上述第1和第2电极中的一个电极的第2区域的电阻值为Rc,上述第1电极的第2区域中电学上最接近上述第1电极的第1区域的部分、和上述第2电极的第2区域中电学上最接近上述第2电极的第1区域的部分之间的电阻值为Rt,满足Rc/Rt≤1/30。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像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和第2电极的上述第2端部区域在纵长方向上与上述发热电阻体电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像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设定温度是变量。
8、一种用于加热形成于记录材料上的图像的像加热装置,包括:
加热器,该加热器包含一个基板,发热电阻体形成于上述基板,第1、第2电极为上述发热电阻体提供电源;
支撑部件,与上述加热器合作形成夹持部;
控制装置,在像加热过程中,控制向上述加热电阻体的通电以使得上述加热器的温度维持在设定温度;
其中,上述记录材料通过上述夹持部,
上述第1、第2电极分别具有与供电用连接器接触的第1区域、和设置在电学上与该第1区域相反一侧的端部的第2区域,该第2区域沿着上述基板的纵长方向配置,上述发热电阻体被配置成电连接上述第1电极的上述第2区域和上述第2电极的上述第2区域,
上述第1和第2电极的第2区域中电学上最接近其第1区域的部分都设置在上述基板的纵长方向上的一个端部附近;
设在上述加热器的温度为上述设定温度时的上述第1和第2电极中的一个电极的第2区域的电阻值为Rc,上述第1电极的第2区域中电学上最接近上述第1电极的第1区域的部分、和上述第2电极的第2区域中电学上最接近上述第2电极的第1区域的部分之间的电阻值为Rt时,满足Rc/Rt≤1/60。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像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和第2电极的上述第2端部区域在纵长方向上与上述发热电阻体电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像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设定温度是变量。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像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像加热装置还具有挠性套筒,其内周面与上述加热器接触地旋转,上述挠性套筒被夹在上述加热器和上述支撑部件之间,上述记录材料从上述挠性套筒和上述支撑部件之间通过。
12、一种像加热装置用的加热器,包括:
基板;
形成于上述基板上的发热电阻体;
第1、第2电极,用于向上述发热电阻体提供电源;
其中,上述第1、第2电极分别具有与供电用连接器接触的第1区域、和设置在电学上与该第1区域相反一侧的端部的第2区域,该第2区域沿着上述基板的纵长方向配置,上述发热电阻体被配置成电连接上述第1电极的上述第2区域和上述第2电极的上述第2区域,
上述第1和第2电极的第2区域中电学上最接近其第1区域的部分都设置在上述基板的纵长方向上的一个端部附近,
设在上述加热器的温度为上述像加热装置的像加热操作中的一个设定温度时的、上述第1和第2电极中的一个电极的第2区域的电阻值为Rc,上述第1电极的第2区域中电学上最接近上述第1电极的第1区域的部分、和上述第2电极的第2区域中电学上最接近上述第2电极的第1区域的部分之间的电阻值为Rt,满足Rc/Rt≤1/60。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像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和第2电极的上述第2端部区域在纵长方向上与上述发热电阻体电连接。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像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设定温度是变量。
CNB2005100026553A 2004-01-23 2005-01-21 像加热装置以及用于该装置的加热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09117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4015173 2004-01-23
JP015173/2004 2004-01-23
JP002697/2005 2005-01-07
JP2005002697A JP4599176B2 (ja) 2004-01-23 2005-01-07 像加熱装置及びこの装置に用いられるヒー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645272A true CN1645272A (zh) 2005-07-27
CN100409117C CN100409117C (zh) 2008-08-06

Family

ID=346356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510002655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09117C (zh) 2004-01-23 2005-01-21 像加热装置以及用于该装置的加热器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7203438B2 (zh)
EP (1) EP1557726B1 (zh)
JP (1) JP4599176B2 (zh)
KR (1) KR100573937B1 (zh)
CN (1) CN100409117C (zh)
DE (1) DE602005022240D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76722A (zh) * 2012-04-24 2013-10-30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5404120A (zh) * 2014-09-09 2016-03-16 佳能株式会社 加热器、包含加热器的图像加热装置和加热器的制造方法
CN109375487A (zh) * 2012-11-21 2019-02-22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加热设备
CN109561527A (zh) * 2017-09-25 2019-04-02 东芝照明技术株式会社 加热器及图像形成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215899B2 (en) * 2004-02-27 2007-05-0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temperature sensing element for sensing temperature of recording material
US7702249B2 (en) * 2004-09-07 2010-04-2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variable temperature treating modes
EP2045670B1 (en) * 2004-09-09 2017-06-0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6084821A (ja) * 2004-09-16 2006-03-30 Canon Inc 加熱定着装置
JP4745792B2 (ja) * 2005-10-31 2011-08-1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2007157456A (ja) * 2005-12-02 2007-06-21 Harison Toshiba Lighting Corp セラミックヒータ、加熱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JP5042525B2 (ja) * 2006-05-17 2012-10-03 ハリソン東芝ライティング株式会社 ヒータ、加熱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JP4948898B2 (ja) * 2006-05-17 2012-06-06 ハリソン東芝ライティング株式会社 ヒータ、加熱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US7650105B2 (en) * 2006-07-27 2010-01-1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heating apparatus
US7228082B1 (en) 2006-08-24 2007-06-05 Xerox Corporation Belt fuser having a multi-tap heating element
US7623819B2 (en) * 2006-10-03 2009-11-24 Xerox Corporation Heater controller system for a fusing apparatus of a xerographic printing system
US7623817B2 (en) * 2007-03-20 2009-11-24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JP2009145568A (ja) * 2007-12-13 2009-07-02 Canon Inc 加熱体、及びその加熱体を有する像加熱装置
JP4610629B2 (ja) * 2008-03-31 2011-01-12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191217A (ja) * 2009-02-18 2010-09-02 Sharp Corp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該定着装置を実現するための制御プログラム、および該制御プログラムを記録した記録媒体、ならびに定着装置の制御方法
JP5340005B2 (ja) * 2009-04-14 2013-11-1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029658B2 (ja) * 2009-06-30 2012-09-19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その制御方法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424801B2 (ja) * 2009-10-05 2014-02-2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部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像加熱定着装置
JP5780741B2 (ja) * 2009-12-18 2015-09-1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5436295B2 (ja) * 2010-03-26 2014-03-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5814574B2 (ja) * 2010-03-29 2015-11-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及びこの定着装置に用いられる可撓性スリーブ
JP5610894B2 (ja) 2010-07-24 2014-10-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像加熱装置、及びこの像加熱装置に用いられる加圧ローラ
JP5517813B2 (ja) 2010-07-28 2014-06-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加熱用回転体および画像加熱装置
JP5130335B2 (ja) * 2010-08-19 2013-01-30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てなる画像形成装置、加熱装置
JP5743525B2 (ja) 2010-12-16 2015-07-0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5839839B2 (ja) 2011-05-19 2016-01-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5963404B2 (ja) 2011-06-21 2016-08-0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像加熱装置
JP6012233B2 (ja) 2012-04-11 2016-10-2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像加熱装置
JP5959944B2 (ja) * 2012-06-05 2016-08-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加熱装置
JP2014139660A (ja) 2012-12-17 2014-07-31 Canon Inc 定着装置及び定着装置で用いるヒータ
JP6312480B2 (ja) 2013-04-17 2018-04-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335585B2 (ja) 2013-04-19 2018-05-3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180257B2 (ja) 2013-09-26 2017-08-1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加熱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478545B2 (ja) 2013-11-18 2019-03-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像加熱装置及びこの像加熱装置を搭載する画像形成装置
JP6198580B2 (ja) 2013-11-18 2017-09-2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像加熱装置及びこの像加熱装置を搭載する画像形成装置
JP6242181B2 (ja) * 2013-11-20 2017-12-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6218589B2 (ja) 2013-12-18 2017-10-2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及びその定着装置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JP6594038B2 (ja) * 2014-05-26 2019-10-2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ヒータ、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加熱装置
JP6579798B2 (ja) * 2014-05-26 2019-09-2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ヒータ、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加熱装置
EP2953422B1 (en) * 2014-05-26 2018-11-0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Heater and image heat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EP2977823B1 (en) * 2014-07-24 2019-06-2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Heater and image heat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JP6395488B2 (ja) 2014-07-28 2018-09-2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6594043B2 (ja) 2014-08-04 2019-10-2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6351441B2 (ja) 2014-08-28 2018-07-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加熱装置
JP2016062024A (ja) 2014-09-19 2016-04-2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ヒータおよび定着装置
JP6486059B2 (ja) 2014-10-21 2019-03-2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ローラ、定着装置
JP6520467B2 (ja) * 2015-06-29 2019-05-29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発熱器、定着器、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10310433B2 (en) 2017-02-28 2019-06-0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that controls a temperature of at least one of a rotating member based on a wearing amount of the rotating member and a pressing member based on a hardness change amount of the pressing member
JP6882079B2 (ja) 2017-05-31 2021-06-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2018205403A (ja) 2017-05-31 2018-12-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1131420A (ja) 2020-02-18 2021-09-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像加熱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ヒータ

Family Cites Families (3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480547A (en) * 1977-12-09 1979-06-2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Ceramic varister
US4813372A (en) * 1986-05-08 1989-03-21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Toner image fixing apparatus
JP2516886B2 (ja) 1987-06-16 1996-07-2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像加熱装置
JP2646444B2 (ja) 1988-12-12 1997-08-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加熱定着装置
JP2884714B2 (ja) 1990-06-11 1999-04-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像加熱装置
JP2720596B2 (ja) * 1990-11-20 1998-03-04 東芝ライテック株式会社 定着用加熱体、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900604B2 (ja) 1990-11-30 1999-06-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像加熱装置
JPH0519652A (ja) * 1991-07-08 1993-01-29 Canon Inc 加熱装置
JPH07160131A (ja) 1993-12-01 1995-06-23 Canon Inc 加熱装置
EP0699974B1 (en) * 1994-08-30 1999-11-0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Heater and fixing device having same
JPH09197875A (ja) * 1996-01-16 1997-07-31 Minolta Co Ltd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6094559A (en) 1997-07-14 2000-07-2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Fixing apparatus having cleaning mode and storage medium storing program therefor
US6175699B1 (en) 1998-05-29 2001-01-1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ixing device with heater control
JP2000058232A (ja) 1998-08-03 2000-02-25 Canon Inc 加熱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0223244A (ja) 1999-01-29 2000-08-11 Canon Inc 加熱体及び定着装置
JP2000221835A (ja) * 1999-02-04 2000-08-11 Canon Inc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0250340A (ja) * 1999-02-26 2000-09-14 Canon Inc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6459878B1 (en) 1999-09-30 2002-10-0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Heating assembly, image-forming apparatus, and process for producing silicone rubber sponge and roller
US6516166B2 (en) 2000-09-28 2003-02-0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ixing apparatus
JP3814542B2 (ja) 2001-02-20 2006-08-3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像加熱装置
JP2002270345A (ja) 2001-03-12 2002-09-20 Canon Inc 加熱体及び加熱装置
JP4933002B2 (ja) 2001-07-26 2012-05-1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加熱定着装置および加熱用金属製スリーブ
JP2003131502A (ja) 2001-08-10 2003-05-09 Canon Inc イミド系摺動層を有するヒータ及びこのヒータを用いた像加熱装置
JP3970122B2 (ja) 2001-08-10 2007-09-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ヒータに接触する金属製回転体を有する像加熱装置及びこの回転体及びこの回転体の製造方法
JP4261859B2 (ja) 2001-10-09 2009-04-3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像加熱装置
JP2004006299A (ja) 2002-04-22 2004-01-08 Canon Inc 基板に発熱抵抗体を有するヒータ及びこのヒータを用いた像加熱装置
JP4298410B2 (ja) 2002-08-19 2009-07-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像加熱装置及びこの装置に用いられる加圧ローラ
US6947679B2 (en) 2002-08-29 2005-09-2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fixing temperature control method
JP2004144833A (ja) 2002-10-22 2004-05-20 Canon Inc 加熱装置
JP2004170950A (ja) 2002-11-06 2004-06-17 Canon Inc 像加熱装置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76722A (zh) * 2012-04-24 2013-10-30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3376722B (zh) * 2012-04-24 2015-11-18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US9645533B2 (en) 2012-04-24 2017-05-09 Konica Minolta, In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cooling unit for cooling non-sheet passing region
CN109375487A (zh) * 2012-11-21 2019-02-22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加热设备
CN105404120A (zh) * 2014-09-09 2016-03-16 佳能株式会社 加热器、包含加热器的图像加热装置和加热器的制造方法
CN105404120B (zh) * 2014-09-09 2018-04-20 佳能株式会社 加热器、包含加热器的图像加热装置和加热器的制造方法
CN109561527A (zh) * 2017-09-25 2019-04-02 东芝照明技术株式会社 加热器及图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7203438B2 (en) 2007-04-10
KR100573937B1 (ko) 2006-04-26
DE602005022240D1 (de) 2010-08-26
EP1557726A1 (en) 2005-07-27
EP1557726B1 (en) 2010-07-14
JP2005234540A (ja) 2005-09-02
KR20050076822A (ko) 2005-07-28
US20050163523A1 (en) 2005-07-28
JP4599176B2 (ja) 2010-12-15
CN100409117C (zh) 2008-08-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645272A (zh) 像加热装置以及用于该装置的加热器
CN1272676C (zh) 形成有热电阻的基板的加热器及使用该加热器的图像加热装置
CN1289974C (zh) 图像形成装置及定影温度控制方法
JP4640775B2 (ja) 加熱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310101C (zh) 成像装置及加热定影装置
CN1311310C (zh) 成像装置
JP2007025474A (ja) 加熱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839839B2 (ja) 定着装置
CN1794111A (zh) 图像加热装置
JP2008299205A (ja) ヒータ及び像加熱装置
US20070183805A1 (en) Heat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JP2005209493A (ja) 加熱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495574A (zh) 加热定影装置
WO2009075380A1 (ja) 像加熱装置及び像加熱装置に用いられるヒータ
JP2004212510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0144296A (ja) 加熱部材、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JP4208587B2 (ja) 定着装置
JP2008275753A (ja) 加熱定着装置
CN114019770A (zh) 加热器和定影设备
JP2006293133A (ja) 定着ヒータ、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282220A (ja) 加熱装置及び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250426B2 (ja) 定着装置
JP2003297533A (ja) 加熱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2154239A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222825A (ja) 像加熱装置及びその像加熱装置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806

Termination date: 20210121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