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452920B - 制造电极体的方法以及制造电池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制造电极体的方法以及制造电池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452920B
CN107452920B CN201710368577.1A CN201710368577A CN107452920B CN 107452920 B CN107452920 B CN 107452920B CN 201710368577 A CN201710368577 A CN 201710368577A CN 107452920 B CN107452920 B CN 10745292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ctive material
electrode active
electrode
insulating particle
material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368577.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452920A (zh
Inventor
梅原将一
工原孝博
小村慎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74529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45292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45292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45292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04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4/0402Methods of deposition of the material
    • H01M4/0404Methods of deposition of the material by coating on electrode collec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40Separators; Membranes; Diaphragms; Spacing elements inside cells
    • H01M50/403Manufacturing processes of 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10/049Processes for forming or storing electrodes in the battery contain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8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8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 H01M10/0585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of accumulators having only flat construction elements, i.e. flat positive electrodes, flat negative electrodes and flat separ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8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 H01M10/0587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of accumulators having only wound construction elements, i.e. wound positive electrodes, wound negative electrodes and wound separ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4/139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362Composites
    • H01M4/366Composites as layered produc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2Selection of inactive substances as ingredients for active masses, e.g. binders, fill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40Separators; Membranes; Diaphragms; Spacing elements inside cells
    • H01M50/46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ombination with electrod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Composite Materials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 Cell Separators (AREA)

Abstract

公开了制造电极体的方法和制造电池的方法。制造电极体(3)的方法包括:得到在集电箔(7)上存在处于湿润状态的电极活性材料层(8)的状态,处于湿润状态的电极活性材料层(8)包括第一固体组分和第一液相组分(12)且第一固体组分的重量比在70%至85%的范围内,第一固体组分包含电极活性材料颗粒(11);以及将绝缘颗粒涂料(13)施涂到处于湿润状态的电极活性材料层(8)上,绝缘颗粒涂料(13)包括第二固体组分和第二液相组分(14)且第二固体组分的重量比在35%至50%的范围内,第二固体组分包含绝缘颗粒(10),第一液相组分(12)的表面张力值在第二液相组分(14)的表面张力值的90%至110%的范围内。

Description

制造电极体的方法以及制造电池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制造电极体的方法,其中,在该电极体中正电极板和负电极板层叠并且该电极体用作电池的发电元件。还提供了一种制造使用该电极体的电池的方法。
背景技术
在电池的电极体中的正电极板与负电极板之间夹有隔离物。近年来,已经提出了将已经形成在一个电极板的表面上的绝缘颗粒层用作隔离物。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第2013-084393号(JP 2013-084393A)(发明名称:制造锂离子蓄电池的方法(method ofproducing lithium ion secondary battery))中公开了一个示例。在JP 2013-084393A([0030]至[0042])的技术中,将通过混合电极活性材料、其它固体组分和液相组分而获得的浆料施涂到集电箔的表面,并对其另外地执行干燥和压制处理。将具有35%至39%的重量比的固体含量比的绝缘颗粒涂料施涂到以这种方式获得的电极板上,以获得具有隔离层的电极板。将具有隔离层的电极板(负电极)和没有隔离层的电极板(正电极)层叠以获得电极体。
发明内容
然而,在上述电池的电极体中,当将绝缘颗粒涂料施涂到电极板上时,绝缘颗粒涂料的湿润性不好。因此,所施涂的绝缘颗粒涂料被电极板的电极活性材料层排斥,这在某些情况下导致涂覆缺陷。因此,不可能获得具有均匀厚度的隔离层(绝缘颗粒层)。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制造电极体的方法和一种制造电池的方法,通过所述方法,可以提高电极活性材料层上的绝缘颗粒涂料的湿润性并且在正电极板与负电极板之间形成并夹入具有均匀厚度的绝缘颗粒层。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的制造电极体的方法是一种制造电极体的方法,其中,将第一电极板和第二电极板层叠以获得电池的电极体,第一电极板具有以下结构,该结构包括:在集电箔的表面上的电极活性材料层;以及在电极活性材料层的表面上的绝缘颗粒层。本发明的第一方面包括:得到在集电箔上存在处于湿润状态的电极活性材料层的状态,处于湿润状态的电极活性材料层包括第一固体组分和通过干燥进行挥发的第一液相组分,第一固体组分包含电极活性材料颗粒,处于湿润状态的电极活性材料层中的第一固体组分的重量比在70%至85%的范围内;以及将绝缘颗粒涂料施涂到处于湿润状态的电极活性材料层上,绝缘颗粒涂料包括第二固体组分和通过干燥进行挥发的第二液相组分,第二固体组分包含绝缘颗粒,绝缘颗粒涂料中的第二固体组分的重量比在35%至50%的范围内,其中,第一液相组分的表面张力值在第二液相组分的表面张力值的90%至110%的范围内。
在上述制造方法中,首先得到在集电箔上存在处于湿润状态的电极活性材料层的状态。处于湿润状态的电极活性材料层包括重量比在15%至30%的范围内的第一液相组分。另外,将绝缘颗粒涂料施涂到处于湿润状态的电极活性材料层上。绝缘颗粒涂料包括重量比在50%至65%的范围内的第二液相组分。由于用作下层的电极活性材料层处于湿润状态并且液相组分之间的亲和性良好,因此表面上的绝缘颗粒涂料的湿润性良好。因此,获得包括没有缺陷并且不具有厚度不均匀性的良好绝缘颗粒层的第一电极板。因此,获得高质量的电极体。此外,“第一液相组分的表面张力值在第二液相组分的表面张力值的90%至110%的范围内”包括第一液相组分和第二液相组分是相同类型的液体的组合。
根据该制造方法,当将绝缘颗粒涂料施涂到处于湿润状态的电极活性材料层上时,绝缘颗粒涂料在处于湿润状态的电极活性材料层上的接触角可以在10°至40°的范围内。这是因为,当接触角超过40°时,绝缘颗粒涂料趋于在电极活性材料层上被排斥。因此,在绝缘颗粒层中可能产生缺陷或厚度不均匀性。另一方面,当接触角小于10°时,液相组分彼此吸引过强,这导致电极活性材料层和绝缘颗粒层混合。当接触角在上述范围内时,则不存在不利影响。
根据该制造方法,当要得到在集电箔上存在处于湿润状态的电极活性材料层的状态时,可以将电极活性材料涂料施涂到集电箔上以形成处于湿润状态的电极活性材料层,电极活性材料涂料包括第一固体组分和第一液相组分并且第一固体组分的重量比在70%至85%的范围内;然后可以在不进行有意地减少处于湿润状态的电极活性材料层中所包括的第一液相组分的过程的情况下将绝缘颗粒涂料施涂到处于湿润状态的电极活性材料层上。以这种方式,由于在获得在集电箔上存在处于湿润状态的电极活性材料层的状态之后,不执行有意地减少包括在处于湿润状态的电极活性材料层中的第一液相组分的过程,因而减少了过程的数量。
根据该制造方法,当将第一电极板和第二电极板层叠时,绝缘颗粒层与第二电极板可以彼此相对,而没有另外的构件夹在绝缘颗粒层与第二电极板之间。这是因为如上所述形成了没有缺陷并且不具有厚度不均匀性的良好绝缘颗粒层。因此,第一电极板的电极活性材料层不直接与第二电极板接触。
根据该制造方法,当将第一电极板和第二电极板层叠时,绝缘颗粒层与第二电极板可以彼此相对,并且有膜隔离物夹在绝缘颗粒层与第二电极板之间。而且,在这种情况下,绝缘颗粒层的厚度均匀性高,这是有利的,在于电极体的形状是稳定的。
根据该制造方法,第一电极板可以是锂离子电池的负电极板,并且第二电极板可以是锂离子电池的正电极板。另外,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是一种制造电池的方法,其中,在该电池中,电极体与电解质溶液一起被容纳在电池壳体中并且被密封。在制造电池的方法中,使用根据上述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制造电极体的方法制造的电极体被用作电极体。
根据该配置,提供了制造电极体的方法和制造电池的方法,通过这些方法,可以提高电极活性材料层上的绝缘颗粒涂料的湿润性并且在正电极板与负电极板之间形成并夹入具有均匀厚度的绝缘颗粒层。
附图说明
下面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特征、优点以及技术和工业意义,其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元件,并且其中:
图1是示出其中置入了根据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制造的电极体的电池的透视内部的透视图;
图2是示意性地示出在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中使用的具有绝缘颗粒层的电极板的结构的截面图;
图3是示意性地示出在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中的上层和下层的涂覆宽度之间的关系的平面图;
图4是示意性地示出在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中在涂覆上层时(第二过程)的情况的截面图;以及
图5是示意性地示出如果在涂覆上层时下层的固体含量比过低的情况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是制造锂离子电池的电极体的方法,并且实现了本发明。首先,(图1)示出了最终完成形式的锂离子电池的示意图。在图1示出的锂离子电池1中,作为发电元件的电极体3置于电池壳体2中。正端子构件4和负端子构件5被设置成穿透电池壳体2。通过交替地层叠下述的正电极板和负电极板来形成电极体3。将电解质溶液注入电极体3中。
当制造本实施方式的电极体3时,在正电极板与负电极板之间,使用具有绝缘颗粒层的板作为负电极板。图2示出具有绝缘颗粒层的负电极板6的截面结构。图2中的具有绝缘颗粒层的负电极板6包括在集电箔7的两个表面上的电极活性材料层8。此外,绝缘颗粒层9形成在两个电极活性材料层8的表面上。例如,可以使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第2011-018594号(JP 2011-018594A)(以下称为“现有文献”)的[0034]和[0061]中描述的集电箔作为集电箔7。
绝缘颗粒层9是通过沉积绝缘材料的细小颗粒10形成的层。例如,比如氧化铝、勃姆石的陶瓷颗粒和比如聚乙烯、聚丙烯的树脂颗粒可以被例示作为可以用作绝缘颗粒层9的细小颗粒10的绝缘材料。另外,可以使用在现有文献的[0037]中描述的材料。在绝缘颗粒层9中还包括粘合剂和其它添加剂(例如,在现有文献的[0039]中描述的那些)。
电极活性材料层8是包括电极活性材料和各种添加剂的层。虽然在图2中简洁地绘制,但是如下所述,电极活性材料层8也是细小颗粒的聚集。例如,在现有文献的[0030]中描述的材料可以被例示作为可以用作电极活性材料层8的材料的(负)电极活性材料。例如,在现有文献的[0032]中描述的添加剂可以被例示作为添加剂。
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第二电极板(即正电极板)的材料的质量是不同的,但是在结构上,从图2中示出的具有绝缘颗粒层的负电极板6中去除了绝缘颗粒层9的两个表面。也就是说,正电极板具有如下结构:该结构包括在集电箔的两个表面上的电极活性材料层。例如,在现有文献的[0061]中描述的材料可以被例示作为可以用作正电极板的电极活性材料层的材料的(正)电极活性材料。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电极体3的制造方法的特征是制造具有绝缘颗粒层的负电极板6的过程。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以下两步涂覆过程中制造具有绝缘颗粒层的负电极板6。
1.第一过程…用于在集电箔上形成电极活性材料层8的涂覆
2.第二过程…用于在电极活性材料层8上形成绝缘颗粒层9的涂覆。
首先将描述第一过程。在第一过程中,将通过将电极活性材料层8的材料的粉末与液相组分混合并揉捏而获得的电极活性材料涂料施涂到集电箔7的表面上。电极活性材料涂料是包括固体组分和液相组分的膏体形式的涂料。如上所述,除了(负)电极活性材料的粉末以外,固体组分还包括粘合剂、导电剂和其它添加剂的粉末。液相组分是在正常温度下处于液相并且至少其中的大部分通过干燥进行挥发并且不保留在电极活性材料层8中的组分。液相组分应当是不会特别地与固体组分反应的液体。具体地,例如,可以使用在现有文献的[0031]中描述的组分。此外,在电极活性材料涂料的源材料中,干燥后保留在电极活性材料层8中的所有的非挥发性组分都包括在固体组分中。
在本实施方式的第一过程中,获得在集电箔7的表面上的、包括重量比(以下称为“固体含量比”)在70%至85%的范围内的固体组分的电极活性材料层8。也就是说,在第一过程中获得的电极活性材料层8处于包含重量比在15%至30%的范围内的液相组分的所谓湿润状态。提供以下两种方法作为得到在集电箔7的表面上存在处于这样的湿润状态的电极活性材料层8的状态的方法。第一方法是以下方法,其中,制备具有目标固体含量比的电极活性材料涂料并且将该电极活性材料涂料施涂到集电箔7上。第二方法是以下方法,其中,将具有比目标固体含量比低的固体含量比的电极活性材料涂料施涂到集电箔7上,然后稍微地进行干燥使得电极活性材料层8的固体含量比被调整到目标范围内。
在第一方法中,以固体含量比在70%至85%的范围内的组分比制造电极活性材料涂料。然后,将电极活性材料涂料施涂到集电箔7上。因此,获得在集电箔7的表面上的处于上述湿润状态的电极活性材料层8。然后执行上述第二过程,而不进行有意地对电极活性材料层8进行干燥(例如加热或吹气)的过程。下面将描述第二过程本身。在第一方法中,在第一过程中的涂覆与第二过程中的涂覆之间不执行干燥过程。因此,具有整个过程被相应地简化并且生产率良好的优点。
在第二方法中,以比第一方法中的固体含量比低的固体含量比的组分比制造电极活性材料涂料。例如,要制造的电极活性材料涂料的固体含量比约为55%至70%。然后,将该电极活性材料涂料施涂到集电箔7上。因此,在集电箔7的表面上形成包含过量的液相组分的电极活性材料层8。然后,执行稍微干燥过程。也就是说,通过一定程度的加热或吹气来减少电极活性材料层8中的液相组分。因此,得到在集电箔7的表面上存在处于上述的适度湿润状态的电极活性材料层8的状态。然后执行上述第二过程。
在第二方法中,具有以下优点:可以更精确地控制在第二过程中紧接在提供材料之前的电极活性材料层8的固体含量比。这里,可以通过已知的红外线吸收测量来测量施涂到集电箔7上的电极活性材料层8的固体含量比。这是因为,用作电极活性材料层8中的液相组分的主液体的吸收带波长是已知的。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应当总是执行红外线吸收测量。一旦可以设定上述的稍微干燥过程的条件,此后基本上就不需要执行红外线吸收测量。
在本实施方式的第二过程中,将作为绝缘颗粒层9的材料的细小颗粒10与液相组分混合并揉捏而获得的绝缘颗粒涂料施涂到处于上述湿润状态(湿覆半干(wet on semi-dry))的电极活性材料层8的表面上。绝缘颗粒涂料是与上述电极活性材料涂料相同的、包括固体组分和液相组分的膏体形式的涂料。然而,不用说,绝缘颗粒涂料的固体组分主要包括上述细小颗粒10和上述添加剂。绝缘颗粒涂料的液相组分是与电极活性材料涂料的液相组分相同类型的液体或具有类似表面张力的液体。
在本实施方式的第二过程中,以固体含量比在35%至50%的范围内的组分比制造绝缘颗粒涂料。然后将该绝缘颗粒涂料施涂到电极活性材料层8的表面上。在这种情况下,用作下层的电极活性材料层8处于上述湿润状态。也就是说,包括有相当程度的液相组分。另外,下层的液相组分与绝缘颗粒涂料的液相组分之间的亲和性高。因此,下层上的绝缘颗粒涂料的湿润性高。
因此,下层上的绝缘颗粒涂料的接触角可以被设定为较低的角度,具体地可以被设定在10°至40°的范围内。由于以这样的适当的接触角执行涂覆,因此获得以下优点。也就是说,通过涂覆被形成为上层的绝缘颗粒层9成为没有缺陷并且具有高的厚度均匀性的良好涂覆层。此外,可以从当从侧面观察时下层和绝缘颗粒涂料相接触的部分的放大图像来直接测量下层上的绝缘颗粒涂料的接触角。
这里,如图3所示,上层(绝缘颗粒层9)的涂覆宽度W1被设定为大于下层(电极活性材料层8)的涂覆宽度W2。其原因是为了防止当正电极板和具有绝缘颗粒层的负电极板6重叠形成电极体3时电极活性材料层8与正电极板直接接触。
图4中示意性地示出了涂覆上层时的情况。在图4中,部分A示出尚未执行第二过程中的涂覆的情况,部分B示出实际执行第二过程中的涂覆的部分的情况。C的附近示出根据随后的干燥过程液相组分开始减少的情况。在图4中示意性地示出在图2中简洁地绘制的电极活性材料层8中的电极活性材料颗粒11和液相组分12。此外,如上所述,虽然在电极活性材料层8中包括除了电极活性材料以外的添加剂,但是在如图4示出的图示中并未将添加剂与电极活性材料颗粒11进行区分。另外,图4示出的绝缘颗粒涂料13包括上述的细小颗粒10和液相组分14。此外,在图4中,绘制了与实际条件相比较稀疏的绝缘颗粒层9中的细小颗粒10的累积情况。
如图4所示,在第二过程中的紧接在涂覆之前的时间点处,一定程度的液相组分12存在于电极活性材料层8中并且处于湿润状态。因此,电极活性材料层8与其上所施加的绝缘颗粒涂料13之间的亲和性良好。因此,获得没有缺陷并且具有高的厚度均匀性的良好的绝缘颗粒层9。
然而,如果在执行第二过程中的涂覆时电极活性材料层8的液相组分不足,即如果固体含量比过高(湿覆干(wet on dry)),则不能获得该结果。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稍微对电极活性材料层8进行干燥,所以接触角过大并且绝缘颗粒涂料13被排斥。因此,形成绝缘颗粒层9的条件不太好。具体地,形成缺陷(未涂覆部分)或膜厚度局部不同。以这种方式,形成了低质量的绝缘颗粒层9。在本实施方式中,没有这种情况。另外,即使电极活性材料层8的固体含量比适当,当其上所施涂的绝缘颗粒涂料13的固体含量比过高时,也获得相同的结果。这是因为绝缘颗粒涂料13的粘度过高。在本实施方式中,没有这种情况。
另一方面,如果执行第二过程中的涂覆时电极活性材料层8的液相组分过多,即当固体含量比过低时(湿覆湿(wet on wet)),存在另外的缺陷。在这种情况下,不存在电极活性材料层8与绝缘颗粒涂料13之间的亲和性差的问题,但是在涂覆绝缘颗粒涂料13之后电极活性材料层8和绝缘颗粒涂料13被混合(参考图5中的D)。这是因为电极活性材料层8的流动性过高。因此,获得电极活性材料层8和绝缘颗粒层9没有清楚分离的结构。这样的结构不适合作为电池的电极板。在发生这种情况的条件下,上述接触角过低。在本实施方式中,没有这种情况。另外,即使电极活性材料层8的固体含量比适当,当其上所施涂的绝缘颗粒涂料13的固体含量比过低时,也获得相同的结果。这是因为绝缘颗粒涂料13的粘度过低。在本实施方式中,没有这种情况。
然后,使得在第二过程中在其上良好地形成了绝缘颗粒层9的、具有绝缘颗粒层的负电极板6经受干燥过程。因此,从电极活性材料层8和绝缘颗粒层9中去除液相组分12和液相组分14。此外,将具有绝缘颗粒层的负电极板6与正电极板层叠以形成图1中示出的电极体3。在这种情况下,不需要在电极板之间夹入膜隔离物。这是因为如上所述形成良好的绝缘颗粒层9的、具有绝缘颗粒层的负电极板6被用作负电极板。因此,即使不使用膜隔离物,也不会发生电极活性材料层之间的直接接触。然而,可以夹入(多孔)膜隔离物。并且在这种情况下,具有以下优点:绝缘颗粒层9具有高的厚度均匀性,并且层叠而成的电极体3的形状稳定。当以这种方式获得的电极体3与电解质溶液一起被容纳在电池壳体2中并且被密封时,获得锂离子电池1。
此外,图1中示出的电极体3具有所谓的扁平卷绕型,但是电极体3的形态不限于此。电极体3可以具有圆筒卷绕型、卡层叠型或锯齿型。另外,可以在正电极板上而不是在负电极板上形成绝缘颗粒层9。可替选的,也可以在正电极板和负电极板两者上形成绝缘颗粒层9。另外,涂覆过程本身可以通过已知的涂覆装置(例如冲模涂覆(die coating)装置或凹版涂覆(gravure coating)装置)在上层和下层上执行。
这里,将描述电极活性材料涂料的液相组分12与绝缘颗粒涂料13的液相组分14之间的关系。如上所述,需要液相组分之间的亲合性高。具体地,两种液相组分具有相同的类型或具有相似表面张力的不同类型。液体的表面张力可以通过滴式法或其它方法测量,并且可以基于由各种测量仪器制造商和试剂制造商发布的列表来识别。作为这样的列表,存在例如在用于测量仪器和光学仪器的商业网站“Net-On”中发布的“溶剂特性表(solventcharacteristic table)”。表1示出了在该列表中示出的表面张力的一些值。
[表1]
溶剂名称 表面张力(dyne/cm)
异丙醇 20.8(25℃)
异丙醚 17.7(20℃)
丙酮 23.3(20℃)
正己烷 18.4(20℃)
环己烷 25.3(20℃)
另外,尽管表1中未示出,但是已知实际上经常被用作捏合溶剂的水(通常用于负电极)和NMP(N-甲基-2-吡咯烷酮,通常用于正电极)的表面张力值如下。
水----72.75dynes/cm(来源:东京电镀工业协会网站)
NMP----33.7dynes/cm(来源:麦达斯化学网站)
另外,通常已知随着温度越高,液体的表面张力越弱。例如,在东京电镀工业协会网站中,在表格中示出了在各个温度下的水的表面张力值。
基于这样的已知信息,可以选择具有与在执行第二过程中的涂覆时的温度的表面张力值相似的表面张力值的液体。应当注意,可以通过任何测量仪器来测量液体的表面张力,并且可以基于测量值执行选择。如果一个值在另一个值的90%至110%的范围内,则表面张力的值可以被认为是相似的。此外,除了表面张力之外,优选地还考虑与固体组分的低反应度和易于干燥性来选择液体。
以下将描述示例和比较示例。在本示例中,在负电极板上形成绝缘颗粒层,并且使用水作为电极活性材料涂料的液相组分和绝缘颗粒涂料的液相组分。使用锂镍锰钴复合氧化物作为负电极活性材料,并且使用聚乙烯颗粒作为绝缘材料的细小颗粒。使用铜箔作为集电箔。表2示出了示例1至示例9,并且表3示出了比较示例1至比较示例8。
[表2]
Figure BDA0001302060590000091
Figure BDA0001302060590000101
表2中的“固体含量比”列是示出在执行第二过程中的涂覆时的“下层”和“上层”中的固体组分的重量比的列。“下层”是通过第一过程中的涂覆形成的(负)电极活性材料层。“上层”是其上所施涂的绝缘颗粒涂料。在全部的示例1至示例9中,下层的固体含量比在70%至85%的范围内,上层的固体组分在35%至50%的范围内。
表2中的“接触角”列是示出绝缘颗粒涂料在用作下层的(负)电极活性材料层的表面上的接触角的列。这里,示出了通过从在侧面观察到的接触部分的放大图像直接测量接触角而获得的值。在全部的示例1至示例9中,接触角在10°至40°的范围内。“排斥”列是指示绝缘颗粒涂料是否在电极活性材料层的表面上被排斥的列。这里,在视觉上观察涂覆部分以确定是否发生排斥。在全部的示例1至示例9中,没有发生排斥。“混合”列是指示电极活性材料层和用作上层的绝缘颗粒层是否混合(参考图5中的D)的列。这里,在第二过程的涂覆后执行干燥过程。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截面以确定在观察到的图像中是否发生混合。即使当部分观察到混合时,也确定为“是”。在全部的示例1至示例9中,没有观察到混合。
[表3]
Figure BDA0001302060590000102
Figure BDA0001302060590000111
表3中的“固体含量比”列、“接触角”列、“排斥”列和“混合”列的含义与表2中的相同。然而,在表3中,当结果在优选范围之外或不好时,它们以粗斜体字来指示。在比较示例1、比较示例2和比较示例8中,下层的固体含量比设定得过高。其中,在比较示例2中,在执行第一过程中的涂覆之后,在第二过程的涂覆之前执行干燥过程,并且下层中的液相组分被完全去除。另一方面,在比较示例3、比较示例4和比较示例7中,下层的固体含量比设定得过低。在比较示例5中,上层的固体含量比设定得过低。在比较示例6中,上层的固体含量比设定得过高。也就是说,在比较示例1至比较示例8中,在上层或下层中的固体含量比在优选范围之外。
在全部的比较示例1至比较示例8中,接触角在其优选范围之外。也就是说,在比较示例1、比较示例2、比较示例6和比较示例8中接触角过大,在比较示例3至比较示例5和比较示例7中接触角过小。另外,在比较示例1、比较示例2、比较示例6和比较示例8中发生了“排斥”。在比较示例3至比较示例5和比较示例7中观察到“混合”。也就是说,在全部的比较示例1至比较示例8中发生了“排斥”或“混合”的缺陷。
表3中的“条件”列描述了导致“排斥”或“混合”的缺陷的(假设)条件。在比较示例1、比较示例2和比较示例8中,在下层中的水分过少的情况下执行第二过程中的涂覆。因此,绝缘颗粒涂料在下层的表面上的接触角大,这被认为导致发生“排斥”。在比较示例3、比较示例4和比较示例7中,在下层中的水分过多的情况下执行第二过程的涂覆。因此,绝缘颗粒涂料在下层的表面上的接触角小,这被认为导致发生“混合”。
在比较示例5中,使用包含过多水分的绝缘颗粒涂料来执行第二过程中的涂覆。这样的绝缘颗粒涂料被认为具有低粘度。因此,绝缘颗粒涂料在下层的表面上的接触角小,这被认为导致发生“混合”。在比较示例6中,使用包含不足水分的绝缘颗粒涂料来执行第二过程中的涂覆。这样的绝缘颗粒涂料被认为具有高粘度。因此,绝缘颗粒涂料在下层的表面上的接触角大,这被认为导致发生“排斥”。
如上详细所述的,在本实施方式和本示例中,根据第一过程,得到在集电箔7上存在处于湿润状态的固体含量比在70%至85%的范围内的电极活性材料层8的状态。在该状态下,执行第二过程并且将具有在35%至50%的范围内的固体含量比的绝缘颗粒涂料13施涂到电极活性材料层8上。然后,此时绝缘颗粒涂料13在电极活性材料层8上的接触角被设定在10°至40°的范围内。因此,获得了包括如下良好绝缘颗粒层9的电极板:该绝缘颗粒层9没有缺陷、没有与下层混合并且具有高的厚度均匀性。以这种方式,实现了制造电极体或电池的方法,通过该方法,可以提高电极活性材料层8上的绝缘颗粒涂料13的湿润性并且在正电极板与负电极板之间形成并夹入具有均匀厚度的绝缘颗粒层9。
此外,本实施方式仅是示例,并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因此,应当注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各种改进和修改。例如,要应用的电池的类型不限于锂离子电池。

Claims (6)

1.一种制造电极体的方法,其中,将第一电极板和第二电极板层叠以获得电池的电极体,所述第一电极板具有以下结构,所述结构包括:在集电箔的表面上的电极活性材料层;以及在所述电极活性材料层的表面上的绝缘颗粒层,所述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
得到在所述集电箔上存在处于湿润状态的电极活性材料层的状态,所述处于湿润状态的电极活性材料层包括第一固体组分和通过干燥进行挥发的第一液相组分,所述第一固体组分包含电极活性材料颗粒,所述处于湿润状态的电极活性材料层中的所述第一固体组分的重量比在70%至85%的范围内;以及
将绝缘颗粒涂料施涂到所述处于湿润状态的电极活性材料层上,所述绝缘颗粒涂料包括第二固体组分和通过干燥进行挥发的第二液相组分,所述第二固体组分包含绝缘颗粒,所述绝缘颗粒涂料中的所述第二固体组分的重量比在35%至50%的范围内,其中,
所述第一液相组分的表面张力值在所述第二液相组分的表面张力值的90%至110%的范围内,
当将所述绝缘颗粒涂料施涂到所述处于湿润状态的电极活性材料层上时,所述绝缘颗粒涂料在所述处于湿润状态的电极活性材料层上的接触角在10°至40°的范围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造电极体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当要得到在所述集电箔上存在所述处于湿润状态的电极活性材料层的状态时,将电极活性材料涂料施涂到所述集电箔上以形成所述处于湿润状态的电极活性材料层,然后在不进行有意地减少所述处于湿润状态的电极活性材料层中所包括的所述第一液相组分的过程的情况下将所述绝缘颗粒涂料施涂到所述处于湿润状态的电极活性材料层上,其中,所述电极活性材料涂料包括所述第一固体组分和所述第一液相组分,并且所述电极活性材料涂料中的所述第一固体组分的重量比在70%至85%的范围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制造电极体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当将所述第一电极板和所述第二电极板层叠时,所述绝缘颗粒层与所述第二电极板彼此相对,而没有另外的构件夹在所述绝缘颗粒层与所述第二电极板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制造电极体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当将所述第一电极板和所述第二电极板层叠时,所述绝缘颗粒层与所述第二电极板彼此相对,并且有膜隔离物夹在所述绝缘颗粒层与所述第二电极板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制造电极体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板是锂离子电池的负电极板,并且所述第二电极板是所述锂离子电池的正电极板。
6.一种制造电池的方法,在所述电池中,电极体与电解质溶液一起被容纳在电池壳体中并且被密封,
其中,使用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制造电极体的方法来制造所述电极体。
CN201710368577.1A 2016-05-25 2017-05-23 制造电极体的方法以及制造电池的方法 Active CN10745292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03924A JP6376171B2 (ja) 2016-05-25 2016-05-25 電極体の製造方法および電池の製造方法
JP2016-103924 2016-05-2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452920A CN107452920A (zh) 2017-12-08
CN107452920B true CN107452920B (zh) 2020-05-05

Family

ID=602694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368577.1A Active CN107452920B (zh) 2016-05-25 2017-05-23 制造电极体的方法以及制造电池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249869B2 (zh)
JP (1) JP6376171B2 (zh)
KR (1) KR101985587B1 (zh)
CN (1) CN107452920B (zh)
DE (1) DE102017110825B4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9102900A1 (ja) * 2017-11-24 2019-05-31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用電極の製造方法および二次電池の製造方法
JP6988625B2 (ja) * 2018-03-26 2022-01-0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正極の製造方法
JP7334202B2 (ja) * 2021-03-01 2023-08-28 プライムプラネットエナジー&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用電極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該電極
JP7334200B2 (ja) * 2021-03-01 2023-08-28 プライムプラネットエナジー&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用電極および該電極の製造方法
JP7334201B2 (ja) * 2021-03-01 2023-08-28 プライムプラネットエナジー&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用電極および該電極の製造方法
WO2024024736A1 (ja) * 2022-07-28 2024-02-01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シート状電極用成形体の製造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18695A (zh) * 2005-12-08 2008-07-09 日立麦克赛尔株式会社 电化学元件用隔板及其制造方法以及电化学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01796669A (zh) * 2008-01-29 2010-08-04 日立麦克赛尔株式会社 绝缘层形成用浆料、电化学元件用隔板及其制造方法、以及电化学元件
JP2012099385A (ja) * 2010-11-04 2012-05-24 Konica Minolta Holdings Inc 耐熱性多孔質層付き電極とその製造方法及び二次電池
CN102487137A (zh) * 2010-12-06 2012-06-06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包括多孔绝缘层的二次电池的电极及其制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9142C (zh) * 1997-02-28 2004-02-18 旭化成株式会社 无水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JP3997606B2 (ja) 1998-05-28 2007-10-24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用電極板、およびその二次電池用電極板の製造方法
CN100338800C (zh) 2004-02-17 2007-09-19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锂电池正极及其制备方法以及锂离子二次电池
JP4754790B2 (ja) * 2004-07-30 2011-08-24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電池用電極の製造方法
WO2010089898A1 (ja) * 2009-02-09 2010-08-1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JP5348488B2 (ja) * 2009-07-10 2013-11-2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池用電極の製造方法
JP5614578B2 (ja) * 2010-07-27 2014-10-2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水性組成物の製造方法
CN103403919B (zh) * 2011-02-25 2016-10-26 日本瑞翁株式会社 二次电池用多孔膜、二次电池多孔膜用浆料及二次电池
JP5659996B2 (ja) 2011-10-06 2015-01-2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の製造方法
JP6020255B2 (ja) * 2013-02-28 2016-11-02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電極の製造方法
JP6354420B2 (ja) * 2014-07-24 2018-07-11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電極の製造方法
US20170214037A1 (en) 2014-09-30 2017-07-27 Gs Yuasa International Ltd. Negative electrode for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nergy storage device,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nergy storage device, and energy storage apparatus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18695A (zh) * 2005-12-08 2008-07-09 日立麦克赛尔株式会社 电化学元件用隔板及其制造方法以及电化学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01796669A (zh) * 2008-01-29 2010-08-04 日立麦克赛尔株式会社 绝缘层形成用浆料、电化学元件用隔板及其制造方法、以及电化学元件
JP2012099385A (ja) * 2010-11-04 2012-05-24 Konica Minolta Holdings Inc 耐熱性多孔質層付き電極とその製造方法及び二次電池
CN102487137A (zh) * 2010-12-06 2012-06-06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包括多孔绝缘层的二次电池的电极及其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7212088A (ja) 2017-11-30
DE102017110825B4 (de) 2023-12-07
CN107452920A (zh) 2017-12-08
KR20170133263A (ko) 2017-12-05
US20170346067A1 (en) 2017-11-30
DE102017110825A1 (de) 2017-11-30
JP6376171B2 (ja) 2018-08-22
US10249869B2 (en) 2019-04-02
KR101985587B1 (ko) 2019-06-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452920B (zh) 制造电极体的方法以及制造电池的方法
CN105580160B (zh) 多孔层、层叠多孔层而成的间隔件、及包含多孔层或间隔件的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
JP5842407B2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の製造方法
DE112014002202T5 (de) Nanoporöse Separatoren aus Verbundwerkstoff mit erhöhter Wärmeleitfähigkeit
CN110783571B (zh) 固体电池用电极和固体电池
KR102258676B1 (ko) 고체 전지용 전극 및 고체 전지
EP3709391A1 (en) Separator for electricity storage devices, and electricity storage device
CN110783521B (zh) 固体电池用电极和固体电池
JP2012502416A (ja) アノードおよびアノードの作製方法
EP4024598A1 (en)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separator having enhanced adhesive strength to electrode and improved resistance characteristics, and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comprising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separator
CN115088128A (zh) 用于锂二次电池的隔板及制造该隔板的方法
JP2016081829A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電極の製造方法
CN110783530B (zh) 固体电池用电极的制造方法
EP3644406A1 (en) Separator for secondary battery and electrochemical device using the same
KR101510509B1 (ko) 전지용 전극의 제조 방법
JP2023536534A (ja) 電気化学素子用分離膜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3774980B2 (ja)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電極の製造方法
KR101722349B1 (ko) 다공질층 및 그 제조 방법
JP7473641B2 (ja) 多孔質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4717688B2 (ja) 電気二重層キャパシタの塗布型電極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KR20230087704A (ko) 전고체전지용 고체전해질 필름 제조방법
DE102022112656A1 (de)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Herstellung eines Festkörperseparators für eine Batteriezelle
CN110875493A (zh) 复合固体电解质层及其制造方法以及全固体电池的制造方法
KR20230045254A (ko) 이차전지용 양극, 및 이를 제조하는 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이차전지
JP2715543B2 (ja) 密閉式ニッケル・カドミウム蓄電池用カドミウム電極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