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264261A - 无级变速器用金属带 - Google Patents

无级变速器用金属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264261A
CN105264261A CN201480031608.9A CN201480031608A CN105264261A CN 105264261 A CN105264261 A CN 105264261A CN 201480031608 A CN201480031608 A CN 201480031608A CN 105264261 A CN105264261 A CN 10526426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tallic member
recess
main part
neck
p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3160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264261B (zh
Inventor
矢崎徹
隅田聪一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2642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6426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26426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6426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GBELTS, CABLES, OR ROPES, PREDOMINANTLY USED FOR DRIVING PURPOSES; CHAINS; FITTINGS PREDOMINANTLY USED THEREFOR
    • F16G5/00V-belts, i.e. belts of tapered cross-section
    • F16G5/16V-belts, i.e. belts of tapered cross-section consisting of several par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ransmissions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AREA)

Abstract

在无级变速器用金属带的金属元件的鞍状面和摆动边缘形成于在径向上几乎相同的位置的金属带中,在卷绕于驱动带轮和从动带轮而在两个带轮之间传递驱动力的金属带(11)的金属元件(14)上,作为纵摆的支点的摆动边缘(19)设在主体部(15)的前表面的径向外端,并且,形成有从颈部(16)的前表面横跨至主体部(15)的前表面的凹部(20)。由此,在前后的金属元件(14)在径向发生位置偏移时或者前后的金属元件(14)绕前后方向的轴线相对旋转时,能够将前后的金属元件(14)间产生的间隙控制为最小限度,降低施加于金属元件(14)上的弯曲载荷,将动力传递效率的降低控制在最小限度。

Description

无级变速器用金属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无级变速器用金属带,该金属带卷绕于驱动带轮和从动带轮并在所述两个带轮之间传递驱动力,其具备在左右方向上并列配置的一对金属环集合体和以沿前后方向层叠的状态卡定于所述一对金属环集合体的多个金属元件。
背景技术
根据下述专利文献1公知如下发明:将V形块(金属元件)的摆动边缘形成为在V形块的高度方向上水平不同的两个级别,在V形块的高度方向上使这些摆动边缘中的下级的摆动边缘和与环形带(金属环集合体)的内周面抵接的带组装槽(环槽)内的带卷绕面(鞍状面)位于相同的水平。
根据该结构,在环形带的带轮卷绕区与直线区之间,保持相邻的V形块在带卷绕面内的移动方向相对位置不变以防止摩擦损失,并且,利用形成为水平不同的两个级别的摆动边缘,即使在环形带的带轮卷绕直径变化为大径、中径、小径时,相邻的V形块之间的相对倾斜位置也能够与此相应地变化,能够将伴随着变速的带轮间的环形带的偏心量抑制得较小。
此外,根据下述专利文献2公知以下发明:一种传动带(金属带),其中,作为相邻且相互抵接的元件的旋转中心的摆动边缘形成在比元件的鞍状面向内周侧偏离的位置,至少一个狭槽部在环的径向上形成在比鞍状面靠径向内侧的位置,所述狭槽部容纳对呈环状排列的多个元件进行捆扎的副环。
根据该结构,除了在鞍状面上层叠的层叠环(金属环集合体),利用插入于狭槽部的副环也能够捆扎元件,因此,能够使得捆扎元件的环的总数至少增多一个,因而能够提高传动带的扭矩容量和耐久性。另外,插入于狭槽部的副环配置在比其它层叠环接近摆动边缘的位置,因此,该副环与狭槽部之间的摩擦少,能够防止或抑制环的数量增大而引起的摩擦、和与此伴随的动力损失或动力传递效率的降低。
此外,根据下述专利文献3公知以下发明:在当使元件的摆动边缘与鞍状面一致、通过冲裁加工等冲压加工对元件进行成型时能够形成锐利边缘的一侧的面上设置摆动边缘。
根据该结构,能够将元件的摆动边缘形成为不受冲压加工时的“松弛”的影响的锐利边缘,因此,例如当环卷绕于元件时,能够将与环的内周面抵接的面和摆动边缘形成在元件的高度方向上的几乎相同的位置。其结果是,能够减小环的内周面与摆动边缘之间的相对滑动,从而能够减小该相对滑动引起的摩擦损失并使传动带(金属带)的传递效率提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3695216号公报
专利文献2:国际公开第WO2012/131841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许第442437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上述专利文献1所述的发明中,由于将环形带配置在V形块的中央部,存在与带轮的V面抵接的V形块的带轮抵接面的高度变高、V形块的径向可移动距离受限制从而传动比范围变小的问题,不仅如此,由于摆动边缘形成为两个级别,存在V形块的制造变复杂、成本上升的问题。
另外,上述专利文献1的【0011】段记载了“即使欲将摆动边缘设在V形块的基部与带组装槽的边界部,由于在该边界部的位置上相邻的V形块也是基部与带组装槽的边界部,因此摆动边缘落入相邻的V形块的带组装槽,V形块在其高度方向上发生相对位置偏移,确定不能彻底地解决。”。这教导了:相反地,如果设置成即使摆动边缘落入相邻的V形块的带组装槽也没问题的结构,则问题得以解决。
另外,上述专利文献2所述的发明中,即使将插入狭槽部的副环配置在接近摆动边缘的位置,由于其它层叠环配置在远离摆动边缘的位置,存在无法避免鞍状面与层叠环之间产生摩擦力的问题。
另外,上述专利文献3所述的发明中,如上述专利文献1中作为课题所述,可能摆动边缘落入相邻的元件的带组装槽,元件在高度方向上发生位置偏移。并且,由于交替层叠形状不同的第1元件和第2元件,因此,存在这些层叠顺序的管理变复杂、组装性变差的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前述的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在无级变速器用金属带的金属元件的鞍状面和摆动边缘形成于在径向上几乎相同的位置的金属带中,能够容许金属元件的径向位置偏移和旋转方向的位置偏移,由此将驱动力的传递效率的下降控制在最小限度。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提出一种无级变速器用金属带,其中,卷绕于驱动带轮和从动带轮并在所述两个带轮之间传递驱动力的金属带由以下部件构成:一对金属环集合体,它们在左右方向上并列配置;和多个金属元件,它们以沿前后方向层叠的状态卡定于所述一对金属环集合体,所述金属元件具备:一对环槽,它们与所述一对金属环集合体卡合;颈部,其位于所述一对环槽之间;主体部,其与所述颈部的径向内侧相连,并形成有支承所述一对金属环集合体的内周面的鞍状面;以及耳部,其与所述颈部的径向外侧相连并与所述一对金属环集合体的外周面对置,作为所述金属元件纵摆的支点的摆动边缘设在所述主体部的前表面的径向外端,所述无级变速器用金属带的第1特征在于,在所述颈部和所述主体部的前表面形成有从所述颈部横跨至所述主体部的第1凹部。
另外,根据本发明,在所述第1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无级变速器用金属带,其第2特征在于,在所述颈部和所述主体部的后表面形成有从所述颈部横跨至所述主体部的第2凹部。
另外,根据本发明,在所述第1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无级变速器用金属带,其第3特征在于,所述第1凹部形成为横跨所述颈部的一部分和所述主体部,在所述颈部和所述主体部的后表面形成有第3凹部,该第3凹部从所述颈部的一部分横跨至所述耳部,所述第1凹部和所述第3凹部位于在从前后方向观察时不重叠的位置。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第1特征,卷绕于驱动带轮和从动带轮并在两个带轮之间传递驱动力的金属带的金属元件具备一对环槽、颈部、主体部以及耳部。作为金属元件纵摆的支点的摆动边缘设在主体部的前表面的径向外端(鞍状面的前端),因此,即使金属元件纵摆,也能够防止金属元件的主体部的鞍状面与金属环集合体的内周面之间产生滑动,金属带的动力传递效率提高。
由于在颈部和主体部的前表面形成有从颈部横跨至主体部的第1凹部,因此,在后侧的金属元件相对于前侧的金属元件向径向外侧发生位置偏移时,后侧的金属元件的摆动边缘进入前侧的金属元件的环槽内,后侧的金属元件以接近前侧的金属元件的方式移动,由此,后侧的金属元件的主体部的倾斜面能够以左右方向的整个长度与前侧的金属元件的主体部抵接。其结果是,施加在颈部与主体部连接的部分上的弯曲载荷减少,颈部的弯曲被抑制,由此动力传递效率的降低被控制为最小限度。
另外,当前侧和后侧的金属元件绕前后方向的轴线相对旋转时,前侧的金属元件的主体部的后表面(鞍状面的后端)和后侧的金属元件的主体部的前表面(倾斜面)之间产生空间,因此,主体部以通过金属元件间的推压力使所述空间缩小的方式发生弯曲变形,成为强度降低和动力传递效率降低的原因。但是,由于金属元件的第1凹部从颈部横跨至主体部而延伸,因此,所述空间的起点由于第1凹部而移动从而该空间的左右方向的长度被延长,由此,为了缩小所述空间而需要的主体部的弯曲应力(或相对变形量)减少,强度的降低和动力传递效率的降低被控制为最小限度。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2特征,在颈部和主体部的后表面形成有从颈部横跨至主体部的第2凹部,因此,第2凹部与第1凹部相同地发挥功能,由此,即使前后的金属元件发生径向或旋转方向的位置偏移,动力传递效率的降低也被控制为最小限度。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3特征,第1凹部形成为横跨颈部的一部分和主体部,在颈部和主体部的后表面形成有从颈部的一部分横跨至耳部的第3凹部,第1凹部和第3凹部位于从前后方向观察时不重叠的位置,因此,通过第1凹部,即使前侧的金属元件和后侧的金属元件发生径向或旋转方向的位置偏移,动力传递效率的降低也被控制为最小限度,而且通过使前侧的金属元件的颈部的后表面(没有形成第3凹部的部分)和后侧的金属元件的颈部的前表面(没有形成第1凹部的部分)抵接,能够使金属元件的姿态稳定,从而高效地传递驱动力。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无级变速器用金属带的一部分的立体图。(第1实施方式)
图2是示出金属元件的形状的图。(第1实施方式)
图3是金属元件的径向位置偏移时的作用说明图。(第1实施方式)
图4是金属元件的旋转方向位置偏移时的作用说明图。(第1实施方式)
图5是示出金属元件的形状的图。(第2实施方式)
图6是金属元件的径向位置偏移时的作用说明图。(第2实施方式)
图7是金属元件的旋转方向位置偏移时的作用说明图。(第2实施方式)
图8是示出金属元件的形状的图。(第3实施方式)
图9是金属元件的径向位置偏移时的作用说明图。(第3实施方式)
图10是示出金属元件的形状的图。(比较例)
图11是金属元件的径向位置偏移时的作用说明图。(比较例)
标号说明
11:金属带;
13:金属环集合体;
14:金属元件;
15:主体部;
15a:鞍状面;
15b:倾斜面;
16:颈部;
17:耳部;
18:环槽;
19:摆动边缘;
20:第1凹部;
20′:第2凹部;
20″:第3凹部。
具体实施方式
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1实施方式
首先,基于图1~图4对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卷绕于带式无级变速器的主动带轮和从动带轮间并传递驱动力的金属带11由以下部件构成:一对金属环集合体13、13,它们是层叠多个金属环12…而形成的;以及多个金属元件14…,它们支承于一对金属环集合体13、13。
在本说明书中,所谓前后方向,是将金属带11的前进方向定义为前方,将与其相反的方向定义为后方。此外,所谓径向是与前后方向垂直的方向,并将金属带11所卷绕的带轮的外周侧定义为外侧,将中心侧定义为内侧。此外,所谓左右方向是与前后方向和径向垂直的方向,并定义为一对金属环集合体13、13并列配置的方向。
如图1和图2所示,金属元件14是通过冲压加工对金属板进行冲裁而形成的,具备径向内侧的大致梯形的主体部15、从主体部15的左右方向中央向径向外侧延伸的颈部16、以及与颈部16的径向外侧相连并向左右方向两侧延伸的三角形的耳部17。在被主体部15的径向外缘、颈部16的径向外缘以及耳部17的径向内缘夹着的位置,形成有一对环槽18、18,所述一对环槽18、18向左右方向的外侧打开并收容一对金属环集合体13、13。
在面对环槽18、18的主体部15的径向外表面形成有鞍状面15a、15a,所述鞍状面15a、15a与金属环集合体13、13的内周面抵接。在主体部15的前表面形成有倾斜面15b,该倾斜面15b以厚度从径向外侧向径向内侧减小的方式形成为锥形,在倾斜面15b的径向外端与鞍状面15a、15a的前端相交的位置,形成有摆动边缘19,该摆动边缘19在左右方向上呈直线状延伸。在主体部15的左右方向两端,形成有能够与带轮的V面抵接的一对带轮抵接面15c、15c。
在金属元件14的前表面形成有第1凹部20,该第1凹部20横跨颈部16的整个区域、耳部17的左右方向中央部以及主体部15的左右方向中央部。第1凹部20是使基本上为平坦面的金属元件14的前表面的一部分凹陷一定深度而成的,其角部是呈直角陡立的阶梯。但是,由于主体部15的前表面为倾斜面15b,因此,第1凹部20的径向内缘20a在摆动边缘19的径向内侧与倾斜面15b顺畅地连接。
在耳部17的中央前表面形成有向前方突出的截锥状的鼻部17a,在耳部17的中央后表面形成有孔17b,该孔17b向后方打开并能够与鼻部17a嵌合。鼻部17a和孔17b以保持少许间隙的方式嵌合,从而相邻的前后金属元件14、14被容许在所述间隙的范围内相对平行移动和绕前后方向的轴相对旋转。在耳部17的左右方向两端部,以夹着第1凹部20的方式形成有一对平坦部17c、17c。平坦部17c、17c的高度与主体部15的后表面的高度共面。
接下来,对具备上述结构的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卷绕于驱动带轮和从动带轮的金属带11利用弦部的推压力传递驱动力,该弦部从驱动带轮向从动带轮呈直线状延伸。在弦部中,金属元件14…相互平行地排列,与此相对地,在金属带11卷绕于带轮的卷绕部中,金属元件14…将姿态变更为以带轮的轴线为中心的放射状,因此以相邻的金属元件14…的径向外端的间隔变宽、径向内端的间隔变窄的方式相对地摆动。此时,与前侧的金属元件14的后表面抵接的后侧的金属元件14的摆动边缘19成为支点,前后的金属元件14、14在鼻部17a与孔17b间的间隙的范围内相对地纵摆(前后方向的摆动),由此,容许所述姿态改变。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金属元件14中,其摆动边缘19形成在鞍状面15a、15a的前端,摆动边缘19的径向高度与鞍状面15a、15a的径向高度一致,因此,在卷绕部中当金属元件14…纵摆时,防止了相邻的金属元件14、14的鞍状面15a、15a彼此在前后方向上分离,从而避免了鞍状面15a、15a与金属环集合体13、13的内周面之间产生滑动而导致动力传递效率降低。假设摆动边缘19设在比鞍状面15a、15a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则在卷绕部中当金属元件14…纵摆时,相邻的金属元件14、14的鞍状面15a、15a彼此在前后方向上分离,因此不仅鞍状面15a、15a与金属环集合体13、13的内周面之间产生滑动,而且由于金属环集合体13、13被拉伸而使得动力传递效率下降。
另外,相邻的金属元件14、14中,后侧的金属元件14的鼻部17a与前侧的金属元件14的孔17b嵌合,并且,利用向径向内侧推压鞍状面15a、15a的金属环集合体13、13的张力限制了位置,但由于在鼻部17a与孔17b之间存在间隙,在弦部中无法避免金属元件14…在径向发生位置偏移。
在图10中示出了前表面不具有第1凹部20的比较例的金属元件14的形状。图11示出了比较例的金属元件14在径向发生位置偏移时的作用。与图10的P-P线剖视图和Q-Q线剖视图分别对应的图11的(A)、(B)表示后侧的金属元件14相对于前侧的金属元件14向径向内侧发生位置偏移的状态,在该情况下,后侧的金属元件14的摆动边缘19的整个长度与前侧的金属元件14的主体部15的后表面抵接,因此,能够高效地进行驱动力的传递。
但是,如与图10的P-P线剖视图和Q-Q线剖视图分别对应的图11的(C)、(D)所示,在后侧的金属元件14相对于前侧的金属元件14向径向外侧发生位置偏移的情况下,后侧的金属元件14的摆动边缘19的左右方向中央部能够与前侧的金属元件14的颈部16的后表面抵接,但后侧的金属元件14的摆动边缘19的左右方向两端部与前侧的金属元件14的环槽18、18对置,摆动边缘19与前侧的金属元件14的后表面之间产生间隙。其结果是存在以下这样的问题:变成仅摆动边缘19的一部分(左右方向中央部)传递驱动力,在颈部16与主体部15连接的部分产生弯曲载荷,从而导致强度降低或者不再高效地进行驱动力的传递。
图3示出了本实施方式的金属元件14在径向发生位置偏移时的作用。图3的(A)、(B)表示后侧的金属元件14相对于前侧的金属元件14向径向内侧发生位置偏移的状态,在该情况下,第1凹部20不发挥功能,但与图11的(A)、(B)的比较例同样地,后侧的金属元件14的摆动边缘19的整个长度与前侧的金属元件14的主体部15的后表面抵接,因此,颈部16不会发生弯曲,驱动力的传递效率不会下降。
另一方面,如图3的(C)、(D)所示,在后侧的金属元件14相对于前侧的金属元件14向径向外侧发生位置偏移的情况下,后侧的金属元件14的前表面上的颈部16的下端的摆动边缘19由于在此处形成的第1凹部20而消失,因此,能够使后侧的金属元件14的主体部15的倾斜面15b与前侧的金属元件14的鞍状面15a、15a的后端滑动接触,同时,能够使后侧的金属元件14一边向径向外侧移动一边以接近前侧的金属元件14的方式向前方移动。
这样,后侧的金属元件14一边向径向外侧移动一边以接近前侧的金属元件14的方式向前方移动,由此,维持了后侧的金属元件14的倾斜面15b、15b与前侧的金属元件14的鞍状面15a、15a的后端的抵接,因而能够以倾斜面15b、15b的左右方向全长传递驱动力,施加在颈部16与主体部15连接的部分上的弯曲载荷减少,颈部16的弯曲被抑制,从而强度的降低和驱动力的传递效率的下降被控制在最小限度。
此外,夹着第1凹部20的耳部17的前表面的左右方向两端的平坦部17c、17c排列在与摆动边缘19相同的高度,因此,当金属元件14…位于驱动带轮和从动带轮之间的弦部时,不仅前侧的金属元件14和后侧的金属元件14在摆动边缘19处抵接,后侧的金属元件14也在耳部17的平坦部17c、17c处与前侧的金属元件14的后表面抵接。其结果是,在弦部上未向径向发生位置偏移的金属元件14…在耳部17的一对平坦部17c、17c和摆动边缘19这两处抵接,由此,能够不发生纵摆地相互平行地排列从而维持稳定的姿态。
另外,如图3的(C)、(D)所示,当后侧的金属元件14相对于前侧的金属元件14向径向外侧发生位置偏移、后侧的金属元件14的摆动边缘19向前方移动而进入前侧的金属元件14的环槽18、18内时,后侧的金属元件14的耳部17的平坦部17c、17c与前侧的金属元件14的耳部17的后表面干涉而不能向前方移动,因此后侧的金属元件14的径向外端欲倒向后方。但是,耳部17的平坦部17c、17c在与第1凹部20连接的连接部处能够容易地向后方弹性变形,因此,随着后侧的金属元件14的摆动边缘19向前方移动,后侧的金属元件14的耳部17的平坦部17c、17c向后方弹性变形,由此,相邻的前后金属元件14、14能够维持相互平行的位置关系。
图4的(B)是与不具有第1凹部20的比较例的金属元件14对应的图,示出了从前表面侧观察相邻的2个金属元件14、14的状态,相对侧的金属元件14相对于近前侧的金属元件14绕旋转中心O沿顺时针方向相对旋转角度θ。一对金属元件14、14绕旋转中心O相对旋转是因为:各金属元件14被2个金属环集合体13、13约束,因此与这2个金属环集合体13、13抵接的左右的鞍状面15a、15a的中间位置成为旋转中心O。相邻的金属元件14、14通过形成于耳部17、17上的鼻部17a和孔17b而相互卡合,但由于在鼻部17a和孔17b之间存在一定的松动,因此允许一对金属元件14、14绕旋转中心O相对旋转。
图4的(B)的下半部是以沿着近前侧的金属元件14的摆动边缘19的剖面线剖切后的剖视图,对于近前侧的金属元件14,在左右的鞍状面15a、15a之间显现出被剖面线剖切的颈部16。另一方面,对于相对侧的金属元件14,图中右侧的主体部15没有被剖切而显现出图中右侧的鞍状面15a,颈部16和图中左侧的主体部15被剖面线剖切。在主体部15的前表面形成有从鞍状面15a朝向径向内侧倾斜的倾斜面15b,主体部15的前后方向厚度朝向径向内侧逐渐变薄,因此,被剖面线剖切的主体部15的厚度越是接近图中左侧就越薄,在近前侧的金属元件14的主体部15的左端和相对侧的金属元件14的主体部15的左端之间产生间隙g,由此,在近前侧的金属元件14的主体部15的后表面与相对侧的金属元件14的主体部15的前表面(倾斜面15b)之间形成有以旋转中心O为起点的三角形状的空间α。
这样,当相邻的2个金属元件14、14绕旋转中心O相对旋转时,在近前侧的金属元件14的主体部15的后表面与相对侧的金属元件14的主体部15的前表面(倾斜面15b)之间产生空间α,金属元件14通过作用于金属元件14…之间的推压力以使所述空间α缩小的方式弯曲变形,因此可能发生强度降低和动力传递效率降低。
与此相对,图4的(A)对应于具有第1凹部20的本实施方式的金属元件14。在比较例中,虽然三角形状的空间α的起点与金属元件14的左右方向中央的旋转中心O一致,但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相对侧的金属元件14的前表面形成有第1凹部20,因此三角形状的空间α的起点是偏向第1凹部20的右端侧的O′点。其结果是,在比较例中从作为空间α的起点的O点至空间α的终点的距离为L1,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从作为空间α的起点的O′点至空间α的终点的距离为L2(>L1)。
因此,当金属元件14通过作用于金属元件14…之间的推压力以使空间α缩小的方式弯曲变形时,在比较例中,需要在距离L1的范围内吸收间隙g的量的弯曲,与此相对,在实施方式中,只要在比所述L1长的L2的范围内吸收相同大小的间隙g的量的弯曲即可,因此,能够降低与金属元件14的颈部16相连的主体部15的弯曲应力(或相对变形量),将强度的降低和动力传递效率的降低控制在最小限度。
第2实施方式
接下来,基于图5~图7对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第1实施方式中,在金属元件14的前表面侧形成有第1凹部20,但是如图5所示,在第2实施方式中,除了所述第1凹部20外,在金属元件14的后表面侧还形成有第2凹部20′。第2凹部20′的左右方向的宽度与第1凹部20的左右方向的宽度相同,但由于在金属元件14的主体部15的后表面没有形成倾斜面15b,因此第2凹部20′的径向内端到达主体部15的径向内端。
如在第1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通过在金属元件14的前表面侧形成第1凹部20,即使前侧的金属元件14和后侧的金属元件14沿径向或旋转方向相对移动,也能够将金属元件14的弯曲应力控制为最小限度,并将强度的降低和动力传递效率的降低控制在最小限度。如图6和图7所示,在金属元件14的后表面侧形成的第2凹部20′也与上述的第1凹部20同样地发挥功能,因此,兼具第1凹部20和第2凹部20′的第2实施方式能够实现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第3实施方式
接下来,基于图8和图9对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8所示,第3实施方式的金属元件14在前表面具备第1凹部20,并且在后表面具备第3凹部20″。第1凹部20形成为从颈部16的径向内端侧的一部分横跨至主体部15。另外,第3凹部20″形成为从颈部16的径向外端侧的一部分横跨至耳部17。第1凹部20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和第3凹部20″的左右方向的宽度相同,并且在径向上是固定的。第1凹部20的径向外端比第3凹部20″的径向内端靠径向内侧,沿前后方向观察时,第1凹部20和第3凹部20″不重叠。
因此,在颈部16的前表面上形成有比第1凹部20高一级的平坦部16a,在颈部16的后表面上形成有比第3凹部20″高一级的平坦部16b,平坦部16a、16b在从前后方向观察时重叠。颈部16的前表面的平坦部16a与摆动边缘19和耳部17的平坦部17c、17c共面,颈部16的后表面的平坦部16b与除了第3凹部20″外的部分共面。
根据本实施方式,不仅能够通过第1凹部20实现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还能够实现以下这样的进一步的作用效果。即,如图9的(A)~(F)所示,后侧的金属元件14的耳部17的平坦部17c、17c与前侧的金属元件14的耳部17的后表面抵接,并且后侧的金属元件14的颈部16的平坦部16a与前侧的金属元件14的颈部16的平坦部16b抵接,由此能够使金属元件14的姿态稳定,将动力传递效率的降低控制在最小限度。
但是,如图9的(E)、(F)所示,在后侧的金属元件14相对于前侧的金属元件14向径向外侧发生位置偏移、后侧的金属元件14的摆动边缘19向前方移动而进入前侧的金属元件14的环槽18、18内时,后侧的金属元件14的颈部16的平坦部16a与前侧的金属元件14的颈部16的平坦部16b干涉而不能向前方移动,因此金属元件14的径向外端欲倒向后方。但是,后侧的金属元件14通过来自其更后方的金属元件14的推压力而发生弹性变形,因此相邻的金属元件14、14能够维持相互平行的位置关系。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能够在不脱离其要点的范围内进行各种设计变更。
例如,在实施方式中,第1凹部20的径向内缘20a到达主体部15的倾斜面15b,但也不一定需要这样,只要第1凹部20的径向内缘20a从颈部16横跨摆动边缘19延伸至主体部15的一部分即可。
另外,在实施方式中,第2凹部20′的径向内端到达主体部15的径向内端,但也不一定需要这样,只要第2凹部20′的径向内端从颈部16横跨摆动边缘19延伸至主体部15的一部分即可。
权利要求书(按照条约第19条的修改)
1.(修改后)一种无级变速器用金属带,其中,
卷绕于驱动带轮和从动带轮并在所述两个带轮之间传递驱动力的金属带(11)由以下部件构成:一对金属环集合体(13),它们在左右方向上并列配置;和多个金属元件(14),它们以沿前后方向层叠的状态卡定于所述一对金属环集合体(13),
所述金属元件(14)具备:一对环槽(18),它们与所述一对金属环集合体(13)卡合;颈部(16),其位于所述一对环槽(18)之间;主体部(15),其与所述颈部(16)的径向内侧相连,并形成有支承所述一对金属环集合体(13)的内周面的鞍状面(15a);以及耳部(17),其与所述颈部(16)的径向外侧相连并与所述一对金属环集合体(13)的外周面对置,
作为所述金属元件(14)纵摆的支点的摆动边缘(19)设在所述主体部(15)的前表面的径向外端,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耳部(17)和所述主体部(15)的前表面形成有从所述耳部(17)横跨至所述主体部(15)的第1凹部(2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级变速器用金属带,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颈部(16)和所述主体部(15)的后表面形成有第2凹部(20′),该第2凹部(20′)从所述颈部(16)横跨至所述主体部(15)。
3.(修改后)一种无级变速器用金属带,其中,
卷绕于驱动带轮和从动带轮并在所述两个带轮之间传递驱动力的金属带(11)由以下部件构成:一对金属环集合体(13),它们在左右方向上并列配置;和多个金属元件(14),它们以沿前后方向层叠的状态卡定于所述一对金属环集合体(13),
所述金属元件(14)具备:一对环槽(18),它们与所述一对金属环集合体(13)卡合;颈部(16),其位于所述一对环槽(18)之间;主体部(15),其与所述颈部(16)的径向内侧相连,并形成有支承所述一对金属环集合体(13)的内周面的鞍状面(15a);以及耳部(17),其与所述颈部(16)的径向外侧相连并与所述一对金属环集合体(13)的外周面对置,
作为所述金属元件(14)纵摆的支点的摆动边缘(19)设在所述主体部(15)的前表面的径向外端,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颈部(16)和所述主体部(15)的前表面形成有从所述颈部(16)横跨至所述主体部(15)的第1凹部(20),
所述第1凹部(20)形成为横跨所述颈部(16)的一部分和所述主体部(15),在所述颈部(16)和所述主体部(15)的后表面形成有第3凹部(20″),该第3凹部(20″)从所述颈部(16)的一部分横跨至所述耳部(17),所述第1凹部(20)和所述第3凹部(20″)位于在从前后方向观察时不重叠的位置。

Claims (3)

1.一种无级变速器用金属带,其中,
卷绕于驱动带轮和从动带轮并在所述两个带轮之间传递驱动力的金属带(11)由以下部件构成:一对金属环集合体(13),它们在左右方向上并列配置;和多个金属元件(14),它们以沿前后方向层叠的状态卡定于所述一对金属环集合体(13),
所述金属元件(14)具备:一对环槽(18),它们与所述一对金属环集合体(13)卡合;颈部(16),其位于所述一对环槽(18)之间;主体部(15),其与所述颈部(16)的径向内侧相连,并形成有支承所述一对金属环集合体(13)的内周面的鞍状面(15a);以及耳部(17),其与所述颈部(16)的径向外侧相连并与所述一对金属环集合体(13)的外周面对置,
作为所述金属元件(14)纵摆的支点的摆动边缘(19)设在所述主体部(15)的前表面的径向外端,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颈部(16)和所述主体部(15)的前表面形成有从所述颈部(16)横跨至所述主体部(15)的第1凹部(2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级变速器用金属带,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颈部(16)和所述主体部(15)的后表面形成有第2凹部(20′),该第2凹部(20′)从所述颈部(16)横跨至所述主体部(1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级变速器用金属带,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凹部(20)形成为横跨所述颈部(16)的一部分和所述主体部(15),在所述颈部(16)和所述主体部(15)的后表面形成有第3凹部(20″),该第3凹部(20″)从所述颈部(16)的一部分横跨至所述耳部(17),所述第1凹部(20)和所述第3凹部(20″)位于在从前后方向观察时不重叠的位置。
CN201480031608.9A 2013-06-04 2014-03-31 无级变速器用金属带 Active CN10526426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17824 2013-06-04
JP2013117824 2013-06-04
PCT/JP2014/059481 WO2014196254A1 (ja) 2013-06-04 2014-03-31 無段変速機用金属ベル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264261A true CN105264261A (zh) 2016-01-20
CN105264261B CN105264261B (zh) 2017-05-24

Family

ID=520079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31608.9A Active CN105264261B (zh) 2013-06-04 2014-03-31 无级变速器用金属带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094446B2 (zh)
JP (1) JP6224705B2 (zh)
CN (1) CN105264261B (zh)
MX (1) MX369638B (zh)
WO (1) WO2014196254A1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725679A (zh) * 2017-11-02 2018-02-23 陈学琴 推块复合无极变速器传动链
CN107816509A (zh) * 2017-11-02 2018-03-20 陈学琴 活片无极变速器传动带
CN108799410A (zh) * 2017-04-28 2018-11-1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无级变速器用金属元件的制造方法
CN110030326A (zh) * 2017-12-28 2019-07-19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用传动带的带元件
CN111102331A (zh) * 2018-10-29 2020-05-05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传动带
CN111356861A (zh) * 2017-12-07 2020-06-30 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传动带、无级变速器以及单体的设计方法、单体的制造方法
CN112045313A (zh) * 2019-06-07 2020-12-0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无级变速器用金属带的刻印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NL1041121B1 (en) * 2014-12-23 2016-10-11 Bosch Gmbh Robert A pushbelt for a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and a transmission provided therewith.
US10591021B2 (en) 2015-12-02 2020-03-17 Honda Motor Co., Ltd. Method for producing metal element for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and metal element for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JP6444355B2 (ja) * 2016-11-04 2018-12-2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無段変速機用金属エレメントおよび無段変速機用金属エレメントの製造方法
JP6711956B2 (ja) * 2017-03-03 2020-06-17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エレメントの設計方法および伝動ベルト
JP6809368B2 (ja) * 2017-05-16 2021-01-06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無段変速機および伝動ベルト
JP6523381B2 (ja) * 2017-07-28 2019-05-2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無段変速機用金属エレメントの製造方法
JP6787494B2 (ja) * 2017-08-14 2020-11-18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伝動ベルト用エレメントおよび伝動ベルト
JP6621495B2 (ja) * 2018-04-03 2019-12-1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無段変速機用金属エレメントおよび無段変速機用金属エレメントの製造方法
JP6683772B2 (ja) * 2018-08-10 2020-04-2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用金属ベルト
NL1043501B1 (en) * 2019-12-10 2021-08-31 Bosch Gmbh Robert A transverse segment for a drive belt and a drive belt for a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including the transverse segment and a ring stack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58948U (ja) * 1983-09-28 1985-04-2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無段変速機用駆動ベルト
JPS63281723A (ja) * 1987-05-12 1988-11-18 Kobe Steel Ltd 伝導ベルト用金属ブロックの製造方法
CN1347481A (zh) * 2000-01-17 2002-05-0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无级变速机传动带
JP2007192254A (ja) * 2006-01-17 2007-08-02 Toyota Motor Corp Cvtエレメントおよびcvtエレメントの製造方法
CN101248289A (zh) * 2005-07-29 2008-08-20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驱动带
US20080305906A1 (en) * 2007-06-06 2008-12-11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Transmission belt
JP2009052665A (ja) * 2007-08-27 2009-03-12 Jatco Ltd 無段変速機用ベルト

Family Cites Families (2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151226U (ja) * 1984-03-15 1985-10-0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ガス絶縁密閉母線
DE3805182A1 (de) * 1988-02-19 1989-08-31 Ford Werke Ag Profilkoerper-gliederband fuer stufenlos regelbare kegelscheiben-umschlingungsgetriebe
NL9201608A (nl) * 1992-09-17 1994-04-18 Doornes Transmissie Bv Dwarselement voor een eindloos overbrengingsorgaan.
JP3695216B2 (ja) 1998-06-11 2005-09-14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組立式伝動vベルト
EP0976949B1 (en) * 1998-07-30 2002-11-27 Van Doorne's Transmissie B.V. Drive belt
JP2000193041A (ja) * 1998-12-24 2000-07-14 Honda Motor Co Ltd 金属vベルト
DE60005746T2 (de) * 1999-06-18 2004-04-29 Honda Giken Kogyo K.K. Riemen für stufenlos regelbares Getriebe
JP4229532B2 (ja) * 1999-07-05 2009-02-2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無段変速機用ベルト
JP3736993B2 (ja) * 1999-07-13 2006-01-1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無段変速機用ベルト
EP1111271B1 (en) * 1999-12-20 2005-05-11 Van Doorne's Transmissie B.V. Drive belt for a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continuous band thereof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such a continuous band
JP2002048194A (ja) * 2000-08-03 2002-02-15 Honda Motor Co Ltd 無段変速機用ベルトの組立方法
JP3406283B2 (ja) * 2000-08-11 2003-05-1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無段変速機用ベルト
JP3497460B2 (ja) * 2000-10-19 2004-02-1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無段変速機用ベルト
JP3777986B2 (ja) * 2001-01-18 2006-05-24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Cvtベルト用エレメントとその製造方法
JP3664088B2 (ja) * 2001-03-12 2005-06-22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組立式伝動vベルト
NL1018268C2 (nl) * 2001-06-12 2002-12-16 Doornes Transmissie Bv Dwarselement met conisch nekdeel.
JP2003056649A (ja) * 2001-08-10 2003-02-26 Honda Motor Co Ltd 無段変速機用ベルト
JP2003056648A (ja) * 2001-08-10 2003-02-26 Honda Motor Co Ltd 無段変速機用ベルト
JP3562645B2 (ja) * 2002-02-26 2004-09-08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無段変速機用ベルトのエレメント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129448B2 (ja) * 2004-10-08 2008-08-0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無段変速機用ベルト
NL1031963C2 (nl) * 2006-06-07 2007-12-10 Bosch Gmbh Robert Werkwijze voor het vormen van een kantelzone op een dwarselement voor een duwband voor een continu variabele transmissie.
JP2008116010A (ja) 2006-11-07 2008-05-22 Toyota Central R&D Labs Inc 動力伝達用無端ベルト
JP4952230B2 (ja) 2006-12-18 2012-06-1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動力伝達用無端ベルト
JP4503057B2 (ja) * 2007-09-04 2010-07-1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無段変速機用金属ベルト
JP4447031B2 (ja) * 2007-10-25 2010-04-0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金属vベルト
US8672787B2 (en) * 2008-12-19 2014-03-18 Robert Bosch Gmbh Drive belt
CN102933871B (zh) 2011-03-25 2014-12-24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传动带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58948U (ja) * 1983-09-28 1985-04-2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無段変速機用駆動ベルト
JPS63281723A (ja) * 1987-05-12 1988-11-18 Kobe Steel Ltd 伝導ベルト用金属ブロックの製造方法
CN1347481A (zh) * 2000-01-17 2002-05-0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无级变速机传动带
CN101248289A (zh) * 2005-07-29 2008-08-20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驱动带
JP2007192254A (ja) * 2006-01-17 2007-08-02 Toyota Motor Corp Cvtエレメントおよびcvtエレメントの製造方法
US20080305906A1 (en) * 2007-06-06 2008-12-11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Transmission belt
JP2009052665A (ja) * 2007-08-27 2009-03-12 Jatco Ltd 無段変速機用ベルト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799410A (zh) * 2017-04-28 2018-11-1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无级变速器用金属元件的制造方法
CN108799410B (zh) * 2017-04-28 2020-08-1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无级变速器用金属元件的制造方法
US11072016B2 (en) 2017-04-28 2021-07-27 Honda Motor Co., Lt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metal element for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CN107725679A (zh) * 2017-11-02 2018-02-23 陈学琴 推块复合无极变速器传动链
CN107816509A (zh) * 2017-11-02 2018-03-20 陈学琴 活片无极变速器传动带
CN107725679B (zh) * 2017-11-02 2020-07-07 陈学琴 推块复合无极变速器传动链
CN111356861A (zh) * 2017-12-07 2020-06-30 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传动带、无级变速器以及单体的设计方法、单体的制造方法
CN110030326A (zh) * 2017-12-28 2019-07-19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用传动带的带元件
CN111102331A (zh) * 2018-10-29 2020-05-05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传动带
CN112045313A (zh) * 2019-06-07 2020-12-0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无级变速器用金属带的刻印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MX2015016710A (es) 2017-03-27
JP6224705B2 (ja) 2017-11-01
MX369638B (es) 2019-11-13
US20160102732A1 (en) 2016-04-14
JPWO2014196254A1 (ja) 2017-02-23
US10094446B2 (en) 2018-10-09
CN105264261B (zh) 2017-05-24
WO2014196254A1 (ja) 2014-12-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264261A (zh) 无级变速器用金属带
CN105143713A (zh) 无级变速器用金属带
CN102348909B (zh) V形带
US8974335B2 (en) Silent chain
CN103827546A (zh) 环状传动带式无级变速器
CN102144110A (zh) 挤压式传动带
CN110094456A (zh) 传动带
JP5304917B2 (ja) 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
US9109655B2 (en) Elements of drive power transfer belt of belt-drive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for vehicle
JP5070900B2 (ja) 無段変速機用ベルトおよび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
CN107614362A (zh) 履带
KR102581371B1 (ko) 차량용 궤도
KR101032213B1 (ko) 고무 크롤러 및 이에 적합한 스프로킷, 및 고무 크롤러용 코어
JP5061685B2 (ja) 無段変速機用ベルトおよび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
JP5678588B2 (ja) 無段変速機用ベルト
CN102428289B (zh) 自由轮,尤其是用于曲轴cvt变速器的自由轮
JP5813902B1 (ja) クローラ
JP4770554B2 (ja) 動力伝達チェーンおよび動力伝達装置
JP6793090B2 (ja) ベルト式変速機構
JP6958299B2 (ja) ゴムクローラ及びクローラ走行体
JP2005273806A (ja) 組み立て式vベルト
JP2010209984A (ja) 動力伝達用ベルト
JP2017180784A (ja) 伝達ベルト
JP2021011128A (ja) 弾性クローラ
JP2000297848A (ja) 組立式伝動vベル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