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030326A - 车辆用传动带的带元件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传动带的带元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030326A
CN110030326A CN201811591491.6A CN201811591491A CN110030326A CN 110030326 A CN110030326 A CN 110030326A CN 201811591491 A CN201811591491 A CN 201811591491A CN 110030326 A CN110030326 A CN 11003032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dge
transmission belt
head
described matrix
vehicle transmis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59149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030326B (zh
Inventor
菊川大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0303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3032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03032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3032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GBELTS, CABLES, OR ROPES, PREDOMINANTLY USED FOR DRIVING PURPOSES; CHAINS; FITTINGS PREDOMINANTLY USED THEREFOR
    • F16G1/00Driving-belts
    • F16G1/22Driving-belts consisting of several parts
    • F16G1/24Driving-belts consisting of several parts in the form of link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GBELTS, CABLES, OR ROPES, PREDOMINANTLY USED FOR DRIVING PURPOSES; CHAINS; FITTINGS PREDOMINANTLY USED THEREFOR
    • F16G5/00V-belts, i.e. belts of tapered cross-section
    • F16G5/16V-belts, i.e. belts of tapered cross-section consisting of several par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GBELTS, CABLES, OR ROPES, PREDOMINANTLY USED FOR DRIVING PURPOSES; CHAINS; FITTINGS PREDOMINANTLY USED THEREFOR
    • F16G3/00Belt fastenings, e.g. for conveyor belts
    • F16G3/12Joining belts by lac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ransmissions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AREA)
  • Pulley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在制造工序中抑制带元件彼此缠绕在一起的车辆用传动带的带元件。元件(30)的基体部(32)的与边缘(44)相比靠内周侧的厚度被形成为,小于边缘的外周侧的厚度。此外,形成于基体部(32)上的边缘的位于与头部(36)的端(50)相比靠外侧的位置的部分,相较于位于与头部的端相比靠内侧的位置的部分,而更靠头部侧。由此,在元件(30)的基体部(32)嵌入至其他的元件(80)的切口槽(82)中时,在位于与头部的端相比靠外侧的位置的部分处,能够确保基体部与其他的元件(80)的切口槽(82)之间的间隙较大,因此,在元件(30)的制造工序中,基体部变得易于从其他的元件的切口槽中抽出。

Description

车辆用传动带的带元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用传动带的带元件,尤其涉及一种抑制因在制造工序中的带元件彼此的缠绕而导致的质量的降低的结构。
背景技术
已知一种车辆用传动带的带元件,具备:梯形形状的基体部,在绕挂于一对带轮上的车辆用传动带中,沿着无接头环状的环状圈在厚度方向上以成为环状的方式而连接有多个;头部,其经由从所述基体部的所述传动带的宽度方向中央起被突出设置的连结部而在所述车辆用传动带的外周侧与所述基体部一体地连结,并在所述车辆用传动带的宽度方向上具有短于所述基体部的宽度尺寸。例如,专利文献1以及专利文献2中所记载的无级变速器用带的元件即为这样的一种车辆用传动带的带元件。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13301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2-04819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车辆用传动带的带元件通过制造工序中的滚筒研磨即所谓的滚筒工序而被去毛刺。在该滚筒工序中,有时通过该研磨方法而例如会成为带元件在研磨机的研磨槽内彼此缠绕在一起的状态。在例如相对于第一带元件的基体部的厚度来说第二带元件的切口槽的槽宽较大的情况下,在滚筒工序中,第一带元件的基体部会嵌入至第二带元件的切口槽中。而且,当基于滚筒工序中的研磨槽的振动而成为第二带元件相对于第一带元件倾斜的状态时,第一带元件的基体部与第二带元件的切口槽之间的间隙会消失,从而导致第一带元件变得无法从第二带元件中抽出。由此,成为第一带元件与第二带元件缠绕在一起的状态,带元件彼此接触的部分的附近的研磨就无法在滚筒工序中充分完成,有可能导致带元件的质量降低。
本发明为将以上的事实作为背景而完成的发明,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制造工序中抑制带元件彼此缠绕在一起的车辆用传动带的带元件。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第一发明的主旨在于,一种车辆用传动带的带元件,具备:梯形形状的基体部,其在绕挂于一对带轮上的车辆用传动带中,沿着无接头环状的环状圈在厚度方向上以成为环状的方式而被连接多个;头部,其隔着从所述基体部的所述车辆用传动带的宽度方向中央起被突出设置的连结部而在所述车辆用传动带的外周侧与所述基体部一体地连结,并在所述车辆用传动带的宽度方向上具有短于所述基体部的宽度尺寸,所述车辆用传动带的带元件具备切口槽,所述切口槽由所述基体部、所述头部和所述连结部围绕而成,所述基体部在所述车辆用传动带的宽度方向上具有边缘,所述边缘包含成为在所述带元件互相摆动时的支点的第一边缘和被形成在所述基体部的位于与所述头部的端相比靠外侧的位置的部分处的第二边缘,所述基体部的与所述边缘相比靠内周侧的厚度被形成为,小于所述基体部的与所述边缘相比靠外周侧的厚度,在所述车辆用传动带的宽度方向上,形成于所述基体部上的所述第二边缘被形成为,相较于位于与所述头部的端相比靠内侧的位置的边缘部分,而靠所述头部侧。
第二发明的主旨在于,在第一发明中,在所述基体部的形成有所述边缘的部分中,所述第二边缘部分的厚度与位于与所述头部的端相比靠内侧的位置的边缘部分的厚度相同。
第三发明的主旨在于,在第一发明或者第二发明的发明中,所述切口槽为由互相对置的所述基体部的内壁面与所述头部的内壁面、以及所述连结部的内壁面围绕成的对所述环状圈的宽度方向的一部分进行收纳的空间,所述基体部的内壁面与所述连结部的内壁面之间的角部、以及所述头部的内壁面与所述连结部的内壁面之间的角部通过圆角状的切口而分别被去除。
第四发明的主旨在于,在第一发明至第三发明的任意一个的发明中,所述基体部的与所述边缘相比靠内周侧的厚度以随着从所述边缘起朝向内周侧而连续性地变小的方式被形成,所述基体部的所述第二边缘部分和所述基体部的位于与所述头部的端相比靠内侧的位置的边缘部分具有相同的倾斜角。
第五发明的主旨在于,在第一发明至第三发明的任意一个发明中,所述基体部的与所述边缘相比靠内周侧的厚度以随着从所述边缘起朝向内周侧而连续性地变小的方式被形成,所述基体部的所述第二边缘部分和所述基体部的位于与所述头部的端相比靠内侧的位置的边缘部分相比具有较大的倾斜角。
第六发明的主旨在于,在第一发明至第五发明的任意一个发明中,所述第二边缘距所述基体部的内壁面的距离固定。
第七发明的主旨在于,在第一发明至第五发明的任意一个发明中,所述第二边缘以随着朝向所述车辆用传动带的宽度方向的外侧而靠近所述基体部的内壁面的方式被形成。
第八发明的主旨在于,在第一发明至第三发明、第六发明、第七发明的任意一个发明中,所述基体部的与所述边缘相比靠内周侧的厚度以将所述边缘作为边界而阶梯状地变小的方式被形成。
根据第一发明的车辆用传动带的带元件,具备切口槽,所述切口槽由所述基体部、所述头部和所述连结部围绕而成,在所述基体部中,在所述车辆用传动带的宽度方向上具有边缘,所述边缘包含成为在所述带元件互相摆动时的支点的第一边缘和被形成在所述基体部的位于与所述头部的端相比靠外侧的位置的部分处的第二边缘。另外,所述基体部的与所述边缘相比靠内周侧的厚度被形成为小于所述基体部的与所述边缘相比靠外周侧的厚度。而且,在所述车辆用传动带的宽度方向上,形成于所述基体部上的所述第二边缘,相较于位于与所述头部的端相比靠内侧的位置的边缘部分,而处于所述头部侧。因此,在例如车辆用传动带的带元件的制造工序中,在所述带元件的所述基体部嵌入至其他的带元件的切口槽中时,与所述第二边缘以及位于与所述头部的端相比靠内侧的位置的边缘部分距所述头部的距离相同的情况相比,在所述基体部的所述第二边缘部分处确保了所述基体部与所述其他的带元件的切口槽之间的间隙较大。由此,在所述基体部嵌入至所述其他的带元件中时,所述基体部变得易于从所述其他的带元件的切口槽中抽出。因此,在带元件的制造工序中能够抑制带元件彼此的缠绕,因此,针对带元件的研磨会被充分实施,因此能够抑制车辆用传动带的带元件的质量的降低。
根据第二发明,在所述基体部的形成有所述边缘的部分中,所述第二边缘部分的厚度与位于与所述头部的端相比靠内侧的位置的边缘部分的厚度相同。由此,在沿着所述环状圈而在厚度方向上以成为环状的方式层压多个带元件以形成车辆用传动带时,与所述第二边缘部分的厚度小于位于与所述头部的端相比靠内侧的位置的边缘部分的厚度的情况相比,与所述环状圈接触的带元件的接触面积会变大,因此,能够抑制在所述环状圈上产生过大的应力的情况。
根据第三发明,所述切口槽为由互相对置的所述基体部的内壁面与所述头部的内壁面、以及所述连结部的内壁面围绕成的、对所述环状圈的宽度方向的一部分进行收纳的空间,所述基体部的内壁面与所述连结部的内壁面之间的角部以及所述头部的内壁面与所述连结部的内壁面之间的角部通过圆角状的切口而分别被去除。因此,所述基体部与所述连结部之间以及所述头部与所述连结部之间的应力集中被缓和。由此,在例如带传动时,能够抑制所述基体部与所述连结部之间以及所述头部与所述连结部之间因应力集中而被破坏的情况。
根据第四发明,所述基体部的与所述边缘相比靠内周侧的厚度以随着从所述边缘起朝向内周侧而连续性地变小的方式被形成,所述基体部的所述第二边缘部分和所述基体部的与所述头部的端相比靠内侧的边缘部分具有相同的倾斜角。由此,和所述第二边缘部分的所述倾斜角小于位于与所述头部的端相比靠内侧的位置的部分的所述倾斜角的情况相比,在例如车辆用传动带的带元件的制造工序中,在所述基体部嵌入至所述其他的带元件的切口槽中的情况下,能够确保所述基体部与所述其他的带元件的切口槽之间的间隙较大。因此,在车辆用传动带的带元件的制造工序中,能够更加抑制带元件彼此的缠绕。
根据第五发明,所述基体部的与所述边缘相比靠内周侧的厚度以随着从所述边缘起朝向内周侧而续性地变小的方式被形成,所述第二边缘部分的所述倾斜角被形成为,大于位于与所述头部的端相比靠内侧的位置的部分的所述倾斜角。由此,和所述第二边缘部分的所述倾斜角小于位于与所述头部的端相比靠内侧的位置的部分的所述倾斜角的角度的情况或者与位于与所述头部的端相比靠内侧的位置的部分的所述倾斜角为相同的角度的情况相比,在例如车辆用传动带的带元件的制造工序中,在所述基体部嵌入至所述其他的元件的切口槽中的情况下,能够确保所述基体部与所述其他的元件的切口槽之间的间隙较大。因此,在车辆用传动带的带元件的制造工序中,能够更加抑制带元件彼此的缠绕。
根据第六发明,所述第二边缘被形成为,距所述基体部的内壁面的距离固定。由此,和所述第二边缘以从位于与所述头部的端相比靠内侧的位置的部分起朝向所述基体部的端而使距所述基体部的内壁面的距离增大或减小的方式被形成的情况相比,形成有位于与所述头部的端相比靠外侧的位置的部分处的所述边缘的所述基体部的对置面的面积变小。因此,在车辆用传动带的带元件的制造工序中,在所述基体部嵌入至所述其他的元件的切口槽中的情况下,能够确保所述基体部与所述其他的元件的切口槽之间的间隙更大。
根据第七发明,所述边缘的所述第二边缘部分以随着朝向所述车辆用传动带的宽度方向的外侧而靠近所述基体部的内壁面的方式被形成。由此,在例如车辆用传动带的带元件的制造工序中,在所述基体部嵌入在所述其他的元件的切口槽中时,所述基体部变得易于从所述其他的元件的切口槽中抽出。因此,在车辆用传动带的带元件的制造工序中,能够更加抑制带元件彼此的缠绕。
根据第八发明,所述基体部的与所述边缘相比靠内周侧的厚度以将所述边缘作为边界而阶梯状地变小的方式被形成。由此,能够更加减小所述基体部的内周侧的厚度,因此,在例如车辆用传动带的带元件的制造工序中,在所述基体部嵌入至所述其他的带元件的切口槽中时,所述基体部变得易于从所述其他的带元件的切口槽中抽出。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应用了本发明的带式无级变速器的一个示例的立体图。
图2为对图1的带式无级变速器的车辆用传动带的主要部分进行局部放大并表示的放大图。
图3为图2的带元件的主视图。
图4为图2的带元件的侧视图。
图5为对图4的E部所示的倾斜面的主要部分进行放大并表示的图。
图6为表示在带元件的制造工序中带元件嵌入至其他的带元件中的状态的图。
图7为表示带元件嵌入在其他的带元件中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8为对其他的实施例中的倾斜面的主要部分进行放大并表示的图。
图9为其他的实施例中的带元件的主视图。
图10为对其他的实施例中的带式无级变速器的车辆用传动带的主要部分进行局部放大并表示的图。
图11为图10的带元件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地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的实施例中,附图被适当地简化或者变形,各部的尺寸比以及形状等不一定被准确地绘制。
[实施例1]
图1为表示应用了车辆用传动带10用的带元件30的带式无级变速器12的立体图。图2为对图1的车辆用传动带10的主要部分进行局部放大而示出的立体图。在图1以及图2中,车辆用传动带10(以下,称为传动带10)为带式无级变速器12用的压缩式传动型的金属带,其被架设在作为一对带轮的、驱动侧带轮16即所谓的初级带轮16与从动侧带轮18即所谓的次级带轮18之间,所述一对带轮在外周部具有槽宽可变的截面V字型的槽14,并以可围绕互相平行的轴心进行旋转的方式设置。驱动侧带轮16具备固定带轮16a和可动带轮16b,固定带轮16a被固定于驱动侧旋转轴20上,可动带轮16b以无法相对于驱动侧旋转轴20进行相对旋转且可在轴向上进行移动的方式设置。此外,从动侧带轮18具备固定带轮18a和可动带轮18b,固定带轮18a被固定于从动侧旋转轴22上,可动带轮18b以无法相对于从动侧旋转轴22进行旋转且可在轴向上进行移动的方式设置。在固定带轮16a与可动带轮16b的相对置的面以及固定带轮18a与可动带轮18b的相对置的面上分别设置有随着朝向径向外侧而轴心方向上的相对距离变大的一对槽轮面24。槽14由所述一对槽轮面24形成。
传动带10具备:一对环状圈26,各个环状圈26通过层压多张具有挠性的无接头环状的带钢而形成;多个带元件30(以下,称为元件30),其被所述一对环状圈26夹持,并且沿着环状圈26而在厚度方向上以成为环状的方式被连接,由板状的金属构成。环状圈26为,例如将厚度为0.2mm左右的高张力钢板形成为环形且从内向外呈层状地重叠有例如7层至9层左右而成的部件。元件30例如以厚度为1.8mm左右的钢板被冲压成型而成的厚板状片而具备数百个左右。
图3为表示图2的元件30的主视图,图4为表示元件30的侧视图。如图3所示,元件30被形成为,相对于宽度方向中央的中心线C而左右对称。元件30具备:在主视观察时呈梯形形状的基体部32、从基体部32的宽度方向中央起突出设置且在带径向外周侧(以下,称为外周侧)与基体部32一体形成的连结部34、隔着连结部34而在基体部32的外周侧与连结部34一体成型的头部36。
在基体部32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38处,分别形成有在与一对槽轮面24对置的同时并与一对槽轮面24接触的一对接触面40。此外,在基体部32的厚度方向上,在与相邻的元件30对置的对置面42即带周向的对置面42上,形成有与中心线C垂直而沿着元件30的宽度方向延伸的边缘44。该对置面42被设置为如下的部位,即,在厚度方向上层压多个元件30以形成车辆用传动带10并传递动力的带传动时,在与相邻的元件30接触的同时,承受在该相邻的元件30间相互作用的按压力的部位。此外,边缘44在图1中箭头标记Y部所示的传动带10的曲线状的部分中,具有作为元件30相对于相邻的元件30而相对地进行摆动时的支点来发挥作用的摆动边缘即第一边缘44a。
如图3所示,头部36的宽度方向的长度L1以及连结部的宽度方向的L2被形成为,小于基体部32的宽度方向的长度L3,而且,连结部34的宽度方向的长度L2被形成为,小于头部36的宽度方向的长度L1。
在本实施例中,在被形成于基体部32上的边缘44中,位于与头部36的宽度方向的端50相比靠内侧的位置的部分成为第一边缘44a。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边缘44a的宽度方向的长度L4被形成为与头部36的长度L1相同的长度。此外,作为位于与头部36的端50相比靠外侧的位置的部分、即位于与头部36的长度L1相比靠外侧的位置的部分的边缘部分,边缘44具有第二边缘44b。第二边缘44b的宽度方向的长度L5被形成为,小于第一边缘44a的长度L4。如图3所示,第一边缘44a和第二边缘44b在基体部32的宽度方向上被连续地形成。
第一边缘44a被形成为,与第二边缘44b相比,距基体部32的外周侧的端面即内壁面46的距离更大。即,第二边缘44b被形成在与第一边缘44a相比靠头部36侧。由于第一边缘44a和第二边缘44b被连续地形成,因此,如图3所示,在第一边缘44a与第二边缘44b的边界处,以随着朝向基体部32的宽度方向的端38而距内壁面46的距离变小的方式分别形成有一对倾斜部,边缘44在宽度方向上被形成为阶梯状。所述一对倾斜部分别被形成在与第二边缘44b相比靠宽度方向的内侧、即第一边缘44a的长度L4内。图3的D1表示第一边缘44a距内壁面46的距离,图3的D2表示第二边缘44b距内壁面46的距离。在所述倾斜部之间,第一边缘44a距内壁面46的距离被形成为固定。此外,第二边缘44b距内壁面46的距离被形成为固定。如图2所示,内壁面46作为与环状圈26的板面进行接触且对环状圈26进行支承的鞍面而发挥作用。
如图3所示,在元件30中,形成有由基体部32、头部36和连结部34围绕而成的凹形形状的切口槽48。具体而言,切口槽48为,由基体部32的内壁面46、头部36的内周侧的端面56即头部36的内壁面56、连结部34的内壁面52围绕而形成,并对环状圈26的宽度方向的一部分进行收纳的空间,且为宽度方向的外侧敞开的凹状的槽。基体部32的内壁面46与连结部34的内壁面52之间的一对角部通过圆角状的切口54而被去除。此外,头部36的内壁面56与连结部34的内壁面52之间的一对角部通过圆角状的切口58而被去除。
如图3以及图4所示,在与形成有边缘44的对置面42相同侧的头部36的面、即在头部36的厚度方向上与相邻的元件30对置的对置面66上,在宽度方向的中央处形成有凸部60。在头部36的厚度方向上的另一方的对置面68上,在头部36的宽度方向的中央处,形成有当元件30在厚度方向上被层压多个时能够与相邻的元件30的凸部60嵌合的凹部62。在头部36上,形成有从形成有凸部60以及凹部62的宽度方向中央而分别向外侧两个方向延伸的按压部64。该按压部64在带传动时与相邻的元件30接触的同时,承受在该相邻的元件30间相互作用的按压力。如图4所示,按压部64在头部36的厚度方向上的一方的对置面66以及另一方的对置面68上分别具有第一按压面64a以及第二按压面64b,所述第一按压面64a以及第二按压面64b为在图1的箭头标记X部所示的传动带10的直线状的部分处承受在元件间相互作用的按压力的面。
如图4所示,从头部36的端50起位于外侧的基体部32的第二边缘44b部分以及从头部36的端50起位于内侧的基体部32的第一边缘44a部分的厚度T分别以相同的厚度而被形成。因此,基体部32的形成有边缘44的部分的厚度T、即作为鞍面的内壁面46处的厚度T为均匀的厚度。基体部32的一方的对置面42具有相对于基体部32的另一方的对置面70而构成倾斜角的倾斜面72。倾斜面72被形成在与边缘44相比靠带径向内周侧(以下,称为内周侧),且以厚度随着从边缘44起朝向基体部32的内周侧而减少的方式而被形成。因此,如图4所示,基体部32的与边缘44相比靠内周侧的厚度被形成为小于基体部32的与边缘44相比靠外周侧的厚度T。
图5为对由图4的单点划线围绕的E部进行放大并表示的图,且为对倾斜面72的主要部分进行放大并表示的图。如图4以及图5所示,从第二边缘44b起开始倾斜的第二倾斜面72b的倾斜开始位置位于,与从第一边缘44a起开始倾斜的第一倾斜面72a的倾斜开始位置相比靠基体部32的内壁面46侧、即头部36侧。此外,在本实施例中,构成以基体部32的第一边缘44a为倾斜开始位置的部分的第一倾斜面72a的第一倾斜角θ1,通过与构成以基体部32的第二边缘44b为倾斜开始位置的部分的第二倾斜面72b的第二倾斜角θ2相同的倾斜角而被形成。
但是,元件30为了去除因制造工序中的冲压而产生的毛刺,而通过滚筒研磨、即所谓的滚筒工序来实施去毛刺。在该滚筒工序中,有时因元件彼此缠绕在一起,而无法充分地去毛刺或无法实施所希望的形状加工。图6为,表示在元件30的滚筒工序中作为第一带元件的元件30嵌入至作为第二带元件的其他的元件80中的状态的图。图7为图6的侧视图,且为对元件30的基体部32嵌入至其他的元件80的切口槽82中的状态下的主要部分的一部分进行放大并表示的图。作为一个示例,滚筒工序为,在被填充在研磨机的研磨槽中的化合物或水中投入研磨石以及多个元件,并通过对研磨槽施加振动而对元件进行湿式研磨的工序。因此,被投入至研磨槽中的多个元件在研磨槽内自由地移动。因此,在元件30的宽度方向的两端周边部分、例如基体部32的位于与头部36的端50相比靠外侧的位置的部分的厚度小于其他的元件80的切口槽82的槽宽的情况下,成为元件30的基体部32嵌入至其他的元件80的切口槽82内而元件30贯穿其他的元件80的状态。在元件30嵌入至其他的元件80中的状态下,进一步使元件30以及其他的元件80自由地移动的情况下,如图6的单点划线所示,成为其他的元件80相对于元件30而倾斜的状态。当成为其他的元件80相对于元件30而倾斜的缠绕状态时,由于在元件30与其他的元件80保持互相接触的状态下而实施滚筒研磨,因此互相接触的部分无法被充分研磨而导致未充分地去毛刺,从而有可能导致元件30的质量的降低。
图7的单点划线表示以被形成于元件30的基体部32上的第一边缘44a为倾斜开始位置的第一倾斜面72a。由于边缘44的位于与头部36的端50相比靠外侧的位置的第二边缘44b处于与第一边缘44a相比靠头部36侧,因此,如图7所示,确保第二倾斜面72b与切口槽82之间的间隙大于第一倾斜面72a与切口槽82之间的间隙。即,确保了第二边缘44b部分与切口槽82之间的间隙相较于基体部32的位于与头部36的端50相比靠内侧的位置的部分即第一边缘44a部分而较大。通过确保作为易于和其他的元件80缠绕的部分的第二边缘44b部分与切口槽82之间的间隙较大,从而元件30易于从其他的元件80中抽出。
这样,根据本实施例的传动带10的元件30,具备切口槽48,所述切口槽48由基体部32、头部36和连结部34围绕而成,在基体部32上,在传动带10的宽度方向上具有边缘44,边缘44包含成为在元件30互相摆动时的支点的第一边缘44a,并在基体部32的位于与头部36的端50相比靠外侧的位置的部分处包含第二边缘44b。此外,基体部32被形成为,其与边缘44相比靠内周侧的厚度小于其与边缘44相比靠外周侧的厚度T。而且,在传动带10的宽度方向上,形成于基体部32上的第二边缘44b处于与第一边缘44a相比而靠头部36侧,第一边缘44a为位于与头部36的端50相比靠内侧的位置的边缘部分。因此,例如,在传动带10的元件30的制造工序中,在元件30的基体部32嵌入至其他的元件80的切口槽82中时,与第二边缘44b以及第一边缘44a距头部36为相同的距离的情况相比,确保了在基体部32的第二边缘44b部分处基体部32与其他的元件80的切口槽82之间的间隙较大。由此,在基体部32嵌入至其他的元件80的切口槽82中时,基体部32变得易于从其他的元件80的切口槽82中抽出。因此,在元件30的制造工序中,能够抑制元件彼此的缠绕,因此,在针对元件30的滚筒工序中的研磨会被充分实施,因此能够抑制元件30的质量的降低。
此外,根据本实施例的传动带10的元件30,在基体部32的形成有边缘44的部分中,第二边缘44b部分的厚度T与位于与头部36的端50相比靠内侧的位置的部分即第一边缘44a部分的厚度T相同。由此,在沿着环状圈26而在厚度方向上以成为环状的方式层压多个元件30以形成传动带10时,与第二边缘44b部分的厚度小于第一边缘44a部分的厚度的情况相比,与环状圈26接触的元件30的接触面积会变大,因此,能够抑制在环状圈26上产生过大的应力的情况。
此外,根据本实施例的传动带10的元件30,切口槽48为通过互相对置的基体部32的内壁面46以及头部36的内壁面56、连结部34的内壁面52而围绕成的、对环状圈26的宽度方向的一部分进行收纳的空间,基体部32的内壁面46与连结部34的内壁面52之间的角部以及头部36的内壁面56与连结部34的内壁面52之间的角部通过圆角状的切口而被去除。因此,基体部32与连结部34之间以及头部36与连结部34之间的应力集中被缓和。由此,例如在带传动时,能够抑制基体部32与连结部34之间以及头部36与连结部34之间因应力集中而导致被破坏的情况。
此外,根据本实施例的传动带10的元件30,基体部32的与边缘44相比靠内周侧的厚度被形成为,随着从边缘44起朝向内周侧而连续性地缩小,基体部32的第二边缘44b部分的第二倾斜角θ2与第一边缘44a部分的第一倾斜角θ1为相同的倾斜角度。由此,例如在传动带10的元件30的制造工序中,在基体部32嵌入至其他的元件80的切口槽82中时,与第二倾斜角θ2小于第一倾斜角θ1的情况相比,能够确保基体部32与切口槽82之间的间隙较大。因此,在元件30的制造工序中,能够更加抑制元件彼此的缠绕。
此外,根据本实施例的车辆用传动带10的元件30,第二边缘44b被形成为,距基体部32的内壁面46的距离固定。由此,与第二边缘44b以从位于与头部36的端50相比靠内侧的位置的部分起随着朝向基体部32的端38而使距基体部32的内壁面46的距离增大或减小的方式而形成的情况相比,形成有第二边缘44b部分处的边缘44的基体部32的对置面42的面积变小。因此,在传动带10的元件30的制造工序中,在基体部32被嵌入至其他的元件80的切口槽82中时,能够确保基体部32与切口槽82之间的间隙较大。
[实施例2]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其他的实施例进行说明。此外,对于与上述的实施例1共同的部分标记同一符号并省略说明。
图8为对被形成于元件100上的倾斜面102的主要部分进行放大并表示的图,相当于实施例1中的图5。图8所示的第二倾斜面102b为从第二边缘44b起开始倾斜的倾斜面,第二边缘44b为,被形成于元件100的基体部32上的边缘44的、位于与头部36的端50相比靠外侧的位置的部分。如图8所示,从第二边缘44b起开始倾斜的第二倾斜面102b的倾斜开始位置位于,与从第一边缘44a起开始倾斜的第一倾斜面72a的倾斜开始位置相比靠基体部32的内壁面46侧、即头部36侧。此外,如图8所示,构成第二倾斜面102b的第二倾斜角θ2被形成为,大于构成第一倾斜面72a的第一倾斜角θ1。
这样,根据本实施例,与边缘44相比靠内周侧的基体部32的厚度被形成为,随着从边缘44起朝向内周侧而连续性地变小。而且,形成以基体部32的位于与头部36的端50相比靠外侧的位置的部分即第二边缘44b为倾斜开始位置的第二倾斜面102b的第二倾斜角θ2被形成为,大于形成以基体部32的位于与头部36的端50相比靠内侧的位置的部分即第一边缘44a为倾斜开始位置的第一倾斜面72a的第一倾斜角θ1。由此,跟第二倾斜角θ2被形成为小于第一倾斜角θ1的情况或者第二倾斜角θ2被形成为与第一倾斜角θ1相同的角度的情况相比,例如在传动带10的元件100的制造工序中,在基体部32嵌入至其他的元件80的切口槽82中时,能够确保基体部32与切口槽82之间的间隙较大。因此,在元件100的制造工序中,能够更加抑制元件彼此的缠绕。
[实施例3]
图9为表示其他的实施例中的车辆用传动带10的元件200的图,且表示元件200的主视图。如图9所示,在元件200的基体部202上形成有边缘204。边缘204由位于与头部206的宽度方向的端210相比靠内侧的位置的部分的第一边缘204a和位于与头部206的端210相比靠外侧的位置的部分的第二边缘204b构成。第二边缘204b从第一边缘204a起连续性地形成,并且以随着朝向基体部202的宽度方向的端208而靠近基体部202的外周侧的端面即基体部202的内壁面212的方式倾斜地形成。
这样,根据本实施例,边缘204的位于与头部206相比靠外侧的位置的部分、即第二边缘204b以随着朝向外侧而靠近基体部202的内壁面212的方式形成。由此,例如在车辆用传动带10的元件200的制造工序中,在基体部202嵌入至未图示的其他的元件的切口槽中时,元件200的基体部202会变得易于从其他的元件的切口槽中抽出。因此,在车辆用传动带10的元件200的制造工序中,能够更加抑制元件彼此的缠绕。
[实施例4]
图10为对其他的实施例中的车辆用传动带10的主要部分进行局部放大并表示的图,图11为所述其他的实施例中的车辆用传动带10的元件300的主视图。如图10以及图11所示,在元件300的基体部302上形成有边缘304。基体部302的与边缘304相比靠内周侧的厚度被形成为,相对于基体部302的与边缘304相比靠外周侧的厚度T而变小。基体部302的厚度方向上的一方的对置面具有相对于基体部302的厚度方向上的另一方的对置面而构成倾斜角的倾斜面308,倾斜面308将边缘304作为倾斜开始位置。倾斜面308以随着从边缘304起朝向基体部302的内周侧而厚度减小的方式被形成。在基体部302上,在与边缘304的内周侧且与基体部302的内周侧的端面310相比靠外周侧、即在边缘304与基体部302的外壁面310之间设置有台阶312。台阶312以在基体部302的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方式而被形成,且距基体部302的外周侧的端面即基体部302的内壁面314的距离被形成为固定。倾斜面308被形成于从边缘304起到设置有台阶312的部位为止。基体部302的与台阶312相比靠内周侧的厚度被形成为,小于基体部302的与台阶相比靠外周侧的厚度。因此,基体部302以将边缘304作为边界且与边缘304相比靠内周侧的厚度呈阶梯状地变小的方式而被形成。
这样,根据本实施例,基体部302的与边缘304相比靠内周侧的厚度以将边缘304作为边界且阶梯状地变小的方式而被形成。由此,能够缩小基体部302的内周侧的厚度,因此例如在车辆用传动带10的元件300的制造工序中,在基体部302嵌入至未图示的其他的元件的切口槽中时,基体部302变得易于从未图示的切口槽中抽出。因此,在车辆用传动带10的元件300的制造工序中,能够更加抑制元件彼此的缠绕。
以上,虽然基于附图,详细地对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而且,在其他的方式中也可以被实施。
例如,虽然在上述的实施例中,在元件30的制造工序中的滚筒工序中,抑制了元件30与其他的元件80的缠绕,但是,例如在元件30的制造工序的滚筒工序以外的工序中,即使是元件30与其他的元件80的缠绕,也能够抑制该缠绕。
此外,虽然在上述的实施例中,在第一边缘44a与第二边缘44b的边界处形成有倾斜部,但是并不一定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在第一边缘44a与第二边缘44b的边界处不形成有倾斜部。
此外,虽然在上述的实施例中,第一边缘44a的长度L4被形成为与头部36的长度L1相同的长度,但是并不一定限定于此,例如第一边缘44a的长度L4也可以以与头部36的长度L1不同的长度而被形成。
以上,虽然基于附图,详细地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上述的内容只不过为一个实施方式,虽然其他的实施例并未一一例示,但是本发明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能够基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知识而以附加各种各样变更、改良的方式来实施。
符号说明
10:车辆用传动带
16:初级带轮(驱动侧带轮)
18:次级带轮(从动侧带轮)
26:环状圈
30、100、200、300:带元件
32、202、302:基体部
34:连结部
36、206:头部
44、204、304:边缘
44a、204a:第一边缘
44b、204b:第二边缘
46、212、314:头部36的内壁面
48:切口槽
52:连结部34的内壁面
54、58:圆角状的切口
56:基体部32的内壁面
θ1:第一倾斜角
θ2:第二倾斜角。

Claims (8)

1.一种车辆用传动带的带元件(30、100、200、300),具备:梯形形状的基体部(32、202、302),其在绕挂于一对带轮(16、18)上的车辆用传动带(10)中,沿着无接头环状的环状圈(26)在厚度方向上以成为环状的方式而被连接多个;头部(36、206),其隔着从所述基体部的所述车辆用传动带的宽度方向中央起被突出设置的连结部而在所述车辆用传动带的外周侧与所述基体部一体地连结,并在所述车辆用传动带的宽度方向上具有短于所述基体部的宽度尺寸,所述车辆用传动带的带元件的特征在于,
具备切口槽(48),所述切口槽由所述基体部、所述头部和所述连结部围绕而成,
所述基体部在所述车辆用传动带的宽度方向上具有边缘(44、204、304),所述边缘包含成为在所述带元件互相摆动时的支点的第一边缘(44a、204a)和被形成在所述基体部的位于与所述头部的端相比靠外侧的位置的部分处的第二边缘(44b、204b),
所述基体部的与所述边缘相比靠内周侧的厚度被形成为,小于所述基体部的与所述边缘相比靠外周侧的厚度(T),
在所述车辆用传动带的宽度方向上,所述第二边缘被形成为,相较于位于与所述头部的端(50、210)相比靠内侧的位置的边缘部分(44a、204a),而靠所述头部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传动带的带元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基体部的形成有所述边缘的部分中,所述第二边缘部分的厚度与位于与所述头部的端相比靠内侧的位置的边缘部分的厚度相同。
3.如权利要求1或者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传动带的带元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切口槽为由互相对置的所述基体部的内壁面(46)与所述头部的内壁面(56)以及所述连结部的内壁面(52)围绕成的对所述环状圈的宽度方向的一部分进行收纳的空间,所述基体部的内壁面与所述连结部的内壁面之间的角部以及所述头部的内壁面与所述连结部的内壁面之间的角部通过圆角状的切口(58、54)而分别被去除。
4.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用传动带的带元件(30、200、300),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体部(32、202、302)的与所述边缘(44、204、304)相比靠内周侧的厚度以随着从所述边缘起朝向内周侧而连续性地变小的方式被形成,
所述基体部的所述第二边缘(44b、204b)部分和所述基体部的位于与所述头部的端相比靠内侧的位置的边缘部分(44a、204a)具有相同的倾斜角(θ1、θ2)。
5.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用传动带的带元件(100、200、300),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体部(32、202、302)的与所述边缘(44、204、304)相比靠内周侧的厚度以随着从所述边缘起朝向内周侧而连续性地变小的方式被形成,
所述基体部的所述第二边缘(44b)部分和所述基体部的位于与所述头部的端相比靠内侧的位置的边缘部分(44a)相比具有较大的倾斜角(θ2)。
6.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5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用传动带的带元件(30、100、300),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边缘(44b)距所述基体部(32、302)的内壁面(46)的距离固定。
7.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5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用传动带的带元件(200),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边缘(204b)以随着朝向所述车辆用传动带的宽度方向的外侧而靠近所述基体部(202)的内壁面(212)的方式被形成。
8.如权利要求1至3、6、7的任意一项所述车辆用传动带的带元件(300),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体部(302)的与所述边缘(304)相比靠内周侧的厚度以将所述边缘作为边界而阶梯状地变小的方式被形成。
CN201811591491.6A 2017-12-28 2018-12-25 车辆用传动带的带元件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003032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254047A JP6962186B2 (ja) 2017-12-28 2017-12-28 車両用伝動ベルトのベルトエレメント
JP2017-254047 2017-12-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030326A true CN110030326A (zh) 2019-07-19
CN110030326B CN110030326B (zh) 2021-01-12

Family

ID=668168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591491.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0030326B (zh) 2017-12-28 2018-12-25 车辆用传动带的带元件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2) US11396924B2 (zh)
JP (1) JP6962186B2 (zh)
CN (1) CN110030326B (zh)
DE (1) DE102018222810B4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540953A1 (fr) * 1983-02-15 1984-08-17 Renault Cavalier de courroie a maillons poussants
JPS61116147A (ja) * 1984-11-12 1986-06-03 Toyota Motor Corp 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用ベルトブロツク
CN105264261A (zh) * 2013-06-04 2016-01-2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无级变速器用金属带
CN106104075A (zh) * 2014-01-02 2016-11-09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用于无级变速器的传动带的横向段的基础材料及使用该基础材料的冲裁方法
CN107110295A (zh) * 2014-12-23 2017-08-29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具有带覆层的表面的环形金属带、设有该环形金属带的传动带以及用于成形该传动带的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115937A (ja) * 1986-10-30 1988-05-20 Fuji Heavy Ind Ltd 無段変速機用vベルト
NL8700156A (nl) * 1987-01-23 1988-08-16 Doornes Transmissie Bv Drijfriem, dwarselement voor een drijfriem en werkwijze en inrichting voor de vervaardiging daarvan.
DE60112176T2 (de) 2000-05-26 2005-12-29 Honda Giken Kogyo K.K.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Stanzen von Teilen von einem Riemen für stufenlos regelbares Getriebe
JP3983998B2 (ja) 2000-05-26 2007-09-2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無段変速機用ベルトのエレメント及びその打抜き加工方法
DE10357849A1 (de) * 2003-12-11 2005-07-07 Zf Friedrichshafen Ag Schubgliederband eines Kegelscheiben-Umschlingungsgetriebes
JP2005299723A (ja) * 2004-04-07 2005-10-27 Toyota Motor Corp ベルト伝動装置のベルト用エレメント
NL1032596C2 (nl) * 2006-09-29 2008-04-01 Bosch Gmbh Robert Dwarselement voor een drijfriem voor een continu variabele transmissie.
JP4710900B2 (ja) * 2007-12-18 2011-06-2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ベルト用エレメントおよび伝動ベルト
JP2011089588A (ja) * 2009-10-22 2011-05-06 Toyota Motor Corp 動力伝達用ベルト
WO2011076233A1 (en) * 2009-12-23 2011-06-30 Robert Bosch Gmbh Drive belt and transverse element for a drive belt
JP5243400B2 (ja) 2009-12-24 2013-07-2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無段変速機用エレメントの製造方法
WO2011135625A1 (ja) * 2010-04-28 2011-11-0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伝動ベルト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EP2716933B1 (en) * 2011-05-27 2016-07-20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Drive belt and assembly method for drive belt
EP3175937B8 (en) * 2015-12-02 2021-03-03 Honda Motor Co., Ltd. Method for producing metal element for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and metal element for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NL1041650B1 (en) * 2015-12-28 2017-07-05 Bosch Gmbh Robert Drive belt with a carrier ring and transverse segments.
JP6444355B2 (ja) * 2016-11-04 2018-12-2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無段変速機用金属エレメントおよび無段変速機用金属エレメントの製造方法
JP6461890B2 (ja) * 2016-11-21 2019-01-3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無段変速機用金属エレメントの製造方法
CN108799410B (zh) * 2017-04-28 2020-08-1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无级变速器用金属元件的制造方法
JP6523381B2 (ja) * 2017-07-28 2019-05-2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無段変速機用金属エレメント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540953A1 (fr) * 1983-02-15 1984-08-17 Renault Cavalier de courroie a maillons poussants
JPS61116147A (ja) * 1984-11-12 1986-06-03 Toyota Motor Corp 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用ベルトブロツク
CN105264261A (zh) * 2013-06-04 2016-01-2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无级变速器用金属带
CN106104075A (zh) * 2014-01-02 2016-11-09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用于无级变速器的传动带的横向段的基础材料及使用该基础材料的冲裁方法
CN107110295A (zh) * 2014-12-23 2017-08-29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具有带覆层的表面的环形金属带、设有该环形金属带的传动带以及用于成形该传动带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02018222810B4 (de) 2021-07-01
US20220243787A1 (en) 2022-08-04
US11396924B2 (en) 2022-07-26
US20190203804A1 (en) 2019-07-04
CN110030326B (zh) 2021-01-12
US11754146B2 (en) 2023-09-12
JP6962186B2 (ja) 2021-11-05
DE102018222810A1 (de) 2019-07-04
JP2019120282A (ja) 2019-07-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424376B2 (ja) 伝動ベルト
US7372184B2 (en) Stator of motor
US7013784B2 (en) Variable tooth saw blade
US8435146B2 (en) Chain wheel
CN110030326A (zh) 车辆用传动带的带元件
US7225715B2 (en) Variable tooth saw blade
JP2004518913A (ja) 連続可変伝達装置用の駆動ベルトのトランスバース要素
JP2015503716A (ja) 互いに異なる幅を有する2つのタイプの横方向部材を備えた、無段変速機に用いられる駆動ベルト
CN107110295A (zh) 具有带覆层的表面的环形金属带、设有该环形金属带的传动带以及用于成形该传动带的方法
JP2015507728A (ja) 無段変速機用の駆動ベルトの一部としての横方向エレメントの製造法
JP2009216145A (ja) 無段変速機用ベルト
KR102230400B1 (ko) 캐리어 링을 갖는 구동 벨트용 횡단 세그먼트 및 다중 횡단 세그먼트
JP2013130272A (ja) 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のプーリ及びその加工方法
JP2003269546A (ja) 無端金属ベルト
US9915338B2 (en) Belt wear indication
CN105889414B (zh) 无级变速器的金属带用元件
CN109654165A (zh) 传动带
CN216599149U (zh) 一种盘式电机定子铁芯结构
CA1220056A (en) V-belt structure
JP2002286099A (ja) 無段変速機用ベルト
JP6322992B2 (ja) チェーン式無段変速伝動機構の製造方法
JP2005273806A (ja) 組み立て式vベルト
JPH0540346Y2 (zh)
JP2021085530A (ja) 駆動ベルト用の横断セグメント、および横断セグメントを有する駆動ベルトを備える無段変速機
WO2016006259A1 (ja) ゴムクロー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