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094456A - 传动带 - Google Patents

传动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094456A
CN110094456A CN201910088371.2A CN201910088371A CN110094456A CN 110094456 A CN110094456 A CN 110094456A CN 201910088371 A CN201910088371 A CN 201910088371A CN 110094456 A CN110094456 A CN 11009445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lumn
transmission belt
monomer members
face
cur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08837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稻濑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09445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94456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GBELTS, CABLES, OR ROPES, PREDOMINANTLY USED FOR DRIVING PURPOSES; CHAINS; FITTINGS PREDOMINANTLY USED THEREFOR
    • F16G5/00V-belts, i.e. belts of tapered cross-section
    • F16G5/16V-belts, i.e. belts of tapered cross-section consisting of several par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GBELTS, CABLES, OR ROPES, PREDOMINANTLY USED FOR DRIVING PURPOSES; CHAINS; FITTINGS PREDOMINANTLY USED THEREFOR
    • F16G1/00Driving-belts
    • F16G1/22Driving-belts consisting of several parts
    • F16G1/26Driving-belts consisting of several parts in the form of strips or lamella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GBELTS, CABLES, OR ROPES, PREDOMINANTLY USED FOR DRIVING PURPOSES; CHAINS; FITTINGS PREDOMINANTLY USED THEREFOR
    • F16G3/00Belt fastenings, e.g. for conveyor belts
    • F16G3/14Belt fastenings, e.g. for conveyor belts with extensible parts; with resilient par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61/00Control functions within control units of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Control of exclusively fluid gearing, friction gearing, gearings with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or other particular types of gearing
    • F16H61/66Control functions within control units of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Control of exclusively fluid gearing, friction gearing, gearings with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or other particular types of gear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inuously variable gearings
    • F16H61/662Control functions within control units of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Control of exclusively fluid gearing, friction gearing, gearings with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or other particular types of gear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inuously variable gearings with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9/00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 F16H9/02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without membe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9/04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without membe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using belts, V-belts, or ropes
    • F16H9/12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without membe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using belts, V-belts, or ropes engaging a pulley built-up out of relatively axially-adjustable parts in which the belt engages the opposite flanges of the pulley directly without interposed belt-supporting members
    • F16H9/125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without membe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using belts, V-belts, or ropes engaging a pulley built-up out of relatively axially-adjustable parts in which the belt engages the opposite flanges of the pulley directly without interposed belt-supporting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geometrical interrelationship of pulleys and the endless flexible member, e.g. belt alignment or position of the resulting axial pulley force in the plane perpendicular to the pulley axi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ransmissions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传动带。在具备一列环的传动带中,减少由偏心引起的单体构件的柱与一列环的侧端部的接触。该传动带通过将多个板片状的单体构件排列并利用带状的一列环捆束成环状而构成,单体构件具有:柱部,在其内侧插通一列环;以及联锁边缘,所述联锁边缘是单体构件的板厚发生变化的交界区域,其设置在单体构件的沿板厚方向的一方的面上,柱部中的插通一列环的内侧部分的两端具有沿着与一列环平行的面而具有规定的曲率半径的曲线形状的部分,在内侧部分的一端中的设有联锁边缘的前方侧和内侧部分的另一端中的未设有联锁边缘的后方侧设有曲线形状的部分。

Description

传动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传动带。
背景技术
例如专利文献1记载了如下的结构:在带式无级变速器中,在第一带轮的旋转轴线方向与第二带轮的旋转轴线方向之间设有角度差,以便在产生下述偏心时,单体构件在带的宽度方向上的左右两侧面与第一带轮或第二带轮的槽面所成的角度接近于未产生偏心的状态下左右两侧面与槽面所成的正常的角度,由此,能够矫正单体构件相对于带轮的姿势,从而抑制单体构件或带轮的磨损,上述偏心是在带移动时,在第一带轮的槽宽方向的中心位置与第二带轮的槽宽方向的中心位置相对偏离的状态下,单体构件相对于包括各个第一带轮或第二带轮的中心轴线的面倾斜地进入第一带轮或第二带轮的槽的偏心。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27510号公报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上述的现有技术中,作为传动带,通过将很多板片状的单体构件以各自的朝向对齐的方式排列成环状,并将这些很多单体构件通过2个环进行捆束而构成。2个环插入由各单体构件的头部及颈部构成的狭缝部。相对于此,为了低成本化而提出了将环设为1个而形成一列环并设有供各单体构件的环嵌入的凹部的传动带。
然而,如果使用上述的利用了一列环的传动带,则伴随着环的个数从2个减少为1个,环处的所容许的偏心量下降,单体构件的凹部处的柱的内侧部分与环的侧端部有时会接触。当柱的内侧部分与环的侧端部接触时,存在应力作用于环的侧端部或者环发生磨损的可能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而作出,其目的是提供一种传动带,其由一列环构成,能够抑制由偏心引起的单体构件的柱与环的侧端部接触的传动带。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传动带通过将多个板片状的单体构件排列并利用带状的一列环捆束成环状而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单体构件具有:柱部,在其内侧插通所述一列环;以及联锁边缘,所述联锁边缘是所述单体构件的板厚发生变化的交界区域,其设置在所述单体构件的沿板厚方向的一方的面上,所述柱部中的插通所述一列环的内侧部分的两端具有沿着与所述一列环平行的面而具有规定的曲率半径的曲线形状的部分,在所述内侧部分的一端中的设有所述联锁边缘的前方侧和所述内侧部分的另一端中的未设有所述联锁边缘的后方侧设有所述曲线形状的部分。
本发明的一形态的传动带可以是,在所述内侧部分的一端的所述后方侧设有所述曲线形状的部分,在所述一端处,所述前方侧的曲线形状的部分的曲率半径大于所述后方侧的曲率半径。
根据该结构,即使在将传动带用于带式无级变速器而变速比成为最小变速比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一列环与柱部的内侧部分的接触,或者即使接触也能够抑制在一列环上作用的负载的增加。
本发明的一形态的传动带可以是,在所述内侧部分的另一端的所述前方侧设有所述曲线形状的部分,在所述另一端处,所述前方侧的曲线形状的部分的曲率半径小于所述后方侧的曲率半径。
根据该结构,即使在将传动带用于带式无级变速器而变速比成为最小变速比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一列环与柱部的内侧部分的接触,或者即使接触也能够抑制在一列环上作用的负载的增加。
本发明的一形态的传动带可以是,所述柱部的内侧部分沿着与所述一列环平行的面而具有曲线形状的部分和直线形状的部分。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传动带,在柱部的内侧部分的一端中的设有联锁边缘的前方侧和内侧部分的另一端中的未设有联锁边缘的后方侧设有曲线形状的部分,由此,特别是即使在将传动带用于带式无级变速器而变速比成为最大变速比时一列环发生偏心的状态下,也能减少柱部的角部与一列环接触的可能性,因此在具备一列环的传动带中,能够减少由偏心引起的单体构件的柱部与一列环的侧端部的接触。
附图说明
图1是将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传动带卷挂在带式无级变速器的带轮上的带传动装置的俯视图及侧视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传动带中的单体构件的结构的主视图及表示该传动带中的一列环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3是包括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传动带中的单体构件及一列环的结构的局部剖面在内的侧视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传动带中的一列环的结构的立体剖视图。
图5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插通有带的多个单体构件的沿图2所示的V-V线的剖面的概略线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第一柱部及第二柱部的内侧部分的形状的概略线图。
图7是表示与带式无级变速器的变速比对应的传动带的偏心量的曲线图。
图8A是表示带式无级变速器的变速比最大时的传动带的状态的概略线图。
图8B是表示带式无级变速器的变速比最小时的传动带的状态的概略线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第一柱部及第二柱部的内侧部分的形状的概略线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传动带
12 环箍
13 单体构件
16 第一柱部
16e、17e 内壁面
16ea 第一曲线状部
16eb 第一直线状部
16ec 第二曲线状部
17 第二柱部
17ea 第三曲线状部
17eb 第二直线状部
17ec 第四曲线状部
20 凸台部
21 凹陷部
22 联锁边缘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一实施方式的全部图中,对于相同或对应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而且,本发明不受以下说明的一实施方式的限定。
首先,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传动带。图1是表示卷挂有该一实施方式的传动带的带传动装置的俯视图及侧视图。图2是表示该一实施方式的传动带中的单体构件的结构的主视图及表示该传动带中的一列环的结构的剖视图。图3是包括表示该一实施方式的传动带中的单体构件及一列环的结构的局部剖面在内的侧视图。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传动带中的一列环的结构的立体剖视图。
该一实施方式的传动带1作为在两个带轮之间进行动力传递的带传动装置的V带而使用。具体而言,例如如图1所示,传动带1卷挂于在车辆搭载的带式无级变速器的驱动带轮P1及从动带轮P2的各自的带轮槽Pv中。传动带1通过与驱动带轮P1及从动带轮P2之间产生的摩擦力而传递转矩。
如图1、图2及图3所示,传动带1具备带状的环箍12及例如几百个的很多板片状的单体构件13。传动带1通过将多个单体构件13以相互姿势对齐的方式排列并利用环箍12捆束成环状而构成。
作为一列环的环箍12是用于将很多单体构件13捆束并保持为环状的构件。环箍12被要求在向驱动带轮P1及从动带轮P2卷挂传动带1时兼具挠性和抗拉强度。作为传动带1的挠性,被要求足以能够自如地变更卷挂直径的充分的挠性。传动带1的抗拉强度被要求在动力传递时能够对抗从驱动带轮P1或从动带轮P2承受的传递转矩或夹压力的充分的抗拉强度。因此,如图4所示,环箍12通过将例如钢带等具有挠性的金属制的带状构件沿带状构件的厚度方向重合多张而构成。
单体构件13由例如金属制的板片状的构件形成。单体构件13具有基体部14、鞍座面15、第一柱部16、第二柱部17、第一钩部18、第二钩部19、凸台部20及凹陷部21作为主要的结构要素。
基体部14构成单体构件13的主体部分。单体构件13的宽度方向(图2的左右方向)上的基体部14的一方的端部为第一端部14a。单体构件13的宽度方向上的基体部14的另一方的端部为第二端部14b。在图2所示的单体构件13中,基体部14的右侧的端部为第一端部14a,左侧的端部为第二端部14b。第一端部14a的端面14c及第二端部14b的端面14d分别由与带轮槽Pv的锥面对应地倾斜的倾斜面构成。端面14c、14d是单体构件13的所谓侧面(フランク面),通过与带轮槽Pv进行摩擦接触而在驱动带轮P1及从动带轮P2与传动带1之间传递转矩。
鞍座面15是在将环箍12组装于单体构件13的状态下与环箍12的内周面12a接触的面。鞍座面15形成于单体构件13的高度方向(图2及图3的上下方向)上的基体部14的上端侧的端面14e。具体而言,在设置于基体部14的第一端部14a的第一柱部16与设置于第二端部14b的第二柱部17之间的端面14e形成有鞍座面15。环箍12插通于第一柱部16的内壁面16e与第二柱部17的内壁面17e之间即柱部的内侧部分。
第一柱部16以在鞍座面15上立起的状态设置于基体部14的第一端部14a。第一柱部16与基体部14一体地形成。第一端部14a是单体构件13的宽度方向上的基体部14的一方(图2的右侧)的端部的包括端面14c在内的周边部分。第一柱部16以从包括端面14c的第一端部14a向高度方向上的斜上方延伸出的方式形成。即,第一柱部16以具有与端面14c同样的倾斜角度的倾斜面地从端面14c连续地向上方延伸的方式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柱部16也可以不必包括端面14c。例如,第一柱部16可以不包括端面14c,而是以从第一端部14a向与鞍座面15大致垂直的高度方向上的上方延伸的方式设置。而且,第一柱部16也可以以与端面14c不连续地朝向上方的方式立起设置。此外,第一柱部16还可以以从由端面14c向单体构件13的中央侧偏离的位置起朝向上方立起的方式设置。
第二柱部17以在鞍座面15上立起的状态设置于基体部14的第二端部14b。第二柱部17与基体部14一体地形成。第二端部14b是单体构件13的宽度方向上的基体部14的另一方(图2的左侧)的端部的包括端面14d在内的周边部分。第二柱部17以从包括端面14d的第二端部14b向高度方向上的斜上方延伸出的方式形成。即,第二柱部17以具有与端面14d同样的倾斜角度的倾斜面地从端面14d连续地向上方延伸的方式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柱部17也可以不必包括端面14d。例如,第二柱部17可以不包括端面14d,而是以从第二端部14b向与鞍座面15大致垂直的高度方向上的上方延伸的方式设置。而且,第二柱部17也可以以与端面14d不连续地朝向上方的方式立起设置。此外,第二柱部17还可以以从由端面14d向单体构件13的中央侧偏离的位置起朝向上方立起的方式设置。
第一钩部18以从第一柱部16朝向单体构件13的宽度方向上的基体部14的中央侧延伸出的方式设置。具体而言,第一钩部18从基体部14的高度方向上的第一柱部16的上端部16a朝向基体部14的中央侧突出。第一钩部18与第一柱部16及基体部14一体形成。
第二钩部19以从第二柱部17朝向单体构件13的宽度方向上的基体部14的中央侧延伸出的方式设置。具体而言,第二钩部19从基体部14的高度方向上的第二柱部17的上端部17a朝向基体部14的中央侧突出。第二钩部19与第二柱部17及基体部14一体形成。
在单体构件13的基体部14设有凸台部20及凹陷部21。凸台部20设置在单体构件13的基体部14的中央部分。具体而言,凸台部20从基体部14的沿板厚方向(图3的左右方向)的前方即前表面14f向外部突出。凸台部20被设置成与在单体构件13与环箍12组装后的状态下相邻的另一单体构件13的凹陷部21松缓地嵌合。凹陷部21形成在单体构件13的基体部14的中央部分。具体而言,凹陷部21由从基体部14的沿板厚方向的后方即后表面14g向内部凹陷的凹部构成。凹陷部21形成为与在单体构件13与环箍12组装后的状态下相邻的另一单体构件13的凸台部20松缓地嵌合。从而,在传动带1中,凸台部20与凹陷部21在沿环箍12的周向相邻的单体构件13彼此之间嵌合。
通过凸台部20与凹陷部21的相互嵌合而将相邻的单体构件13彼此定位,限制这些相邻的单体构件13彼此的在单体构件13的宽度方向(图3的左右方向)及高度方向(图3的上下方向)上的相对移动。而且,在图2及图3所示的例子中,凸台部20与凹陷部21在单体构件13的中央部分附近的一个部位处嵌合。从而,相邻的单体构件13彼此被限制上述那样的单体构件13的宽度方向及高度方向的相对移动,而能够进行以凸台部20与凹陷部21的嵌合部为中心的相对旋转。因此,在组装单体构件13与环箍12等时,能够使单体构件13彼此相对旋转,容易实现单体构件13相对于环箍12倾斜的状态。由此,单体构件13与环箍12的组装性提高。
另外,单体构件13在姿势对齐并排列成环状的状态下通过环箍12捆束,并向驱动带轮P1及从动带轮P2卷挂。从而,在传动带1卷挂于驱动带轮P1及从动带轮P2的状态下,需要使很多单体构件13的列相对于驱动带轮P1及从动带轮P2的中心呈扇状扩展且相互紧贴。因此,单体构件13的高度方向上的基体部14的下侧的部分形成为薄壁。具体而言,在板厚方向上的基体部14的一方的前表面14f,在比鞍座面15靠下侧的规定位置设有联锁边缘(ロッキングエッジ)22。联锁边缘22是单体构件13的板厚发生变化的交界区域,设置于沿板厚方向的一方的前表面14f。基体部14以联锁边缘22为起点,比联锁边缘22靠内周侧的部分的板厚变薄。因此,在传动带1卷挂于驱动带轮P1及从动带轮P2且很多单体构件13的列呈扇状扩展的状态下,联锁边缘22与相邻的另一单体构件13的板厚方向上的基体部14的另一方的后表面14g接触。
另外,如图2所示,该一实施方式的传动带1形成为第一钩部18的前端部18a与第二钩部19的前端部19a之间的开口宽度W0比环箍12的宽度WF窄。前端部18a与前端部19a在单体构件13的宽度方向上彼此相向。开口宽度W0是前端部18a与前端部19a之间的尺寸,是单体构件13的宽度方向上的前端部18a与前端部19a之间最窄部分的距离。通过单体构件13的开口宽度W0比环箍12的宽度WF窄,在将单体构件13与环箍12组装后的状态下,能够防止单体构件13从环箍12的脱落。
如图1所示,在带式无级变速器CVT中,在由驱动带轮P1及从动带轮P2中的固定槽轮和可动槽轮形成的带轮槽Pv卷挂传动带1。上述的驱动带轮P1及从动带轮P2中的可动槽轮沿带轮的轴向(图1的上下方向)移动,由此,带轮槽Pv的宽度连续地变化而使变速比无级地变化。在使带轮槽Pv的宽度变化的情况下,通过液压致动器等向驱动带轮P1及从动带轮P2的可动槽轮施加推力。对应于驱动带轮P1及从动带轮P2的带轮槽Pv的宽度的变化,在驱动带轮P1与从动带轮P2之间,传动带1产生偏心。偏心是驱动带轮P1与从动带轮P2之间的传动带1的沿带轮的轴向的偏离,在图1中由ΔD表示偏心量。
图5是插通有环箍12的多个单体构件13的沿图2所示的V-V线的剖面的概略线图。如图5所示,在多个单体构件13中的第一柱部16与第二柱部17之间的内侧部分插通有环箍12。如上所述,当在传动带1产生偏心时,在第一柱部16与第二柱部17之间的内侧部分产生环箍12倾斜的现象。因此,在该一实施方式中,在第一柱部16和第二柱部17的内侧部分的两端即内壁面16e、17e设置有曲线形状的部分,该曲线形状的部分沿着与环箍12平行的面而具有规定的曲率半径。
图6是表示该一实施方式的第一柱部16及第二柱部17的内侧部分的形状的概略线图。如图5及图6所示,第一柱部16的内侧部分的内壁面16e由第一曲线状部16ea、第一直线状部16eb及第二曲线状部16ec构成。第一曲线状部16ea形成为沿着环箍12的面方向、即鞍座面15的面方向而具有第一曲率半径R1的曲线状。第一曲线状部16ea在单体构件13中设置在设有联锁边缘22的前表面14f侧。第二曲线状部16ec形成为沿着鞍座面15的面方向而具有第二曲率半径R2的曲线状。第二曲线状部16ec在单体构件13中设置在未设有联锁边缘22的后表面14g侧。第一直线状部16eb形成为将第一曲线状部16ea与第二曲线状部16ec连续且平滑地呈直线状连结的直线形状。
同样,第二柱部17的内侧部分的内壁面17e由第三曲线状部17ea、第二直线状部17eb及第四曲线状部17ec构成。第三曲线状部17ea形成为沿着鞍座面15的面方向而具有第三曲率半径R3的曲线状。第三曲线状部17ea在单体构件13中设置在未设有联锁边缘22的后表面14g侧。第四曲线状部17ec形成为沿着鞍座面15的面方向而具有第四曲率半径R4的曲线状。第四曲线状部17ec在单体构件13中设置在设有联锁边缘22的前表面14f侧。第二直线状部17eb形成为将第三曲线状部17ea与第四曲线状部17ec连续且平滑地呈直线状连结的直线形状。
在该一实施方式中,在插通环箍12的内侧部分的一端即第一柱部16的内壁面16e处,前表面14f侧的第一曲率半径R1大于后表面14g侧的第二曲率半径R2(R1>R2)。而且,在插通环箍12的内侧部分的另一端即第二柱部17的内壁面17e处,前表面14f侧的第四曲率半径R4小于后表面14g侧的第三曲率半径R3(R3>R4)。以下,说明第一曲率半径R1~第四曲率半径R4的关系的理由。
图7是表示与带式无级变速器CVT的变速比γ对应的传动带1的偏心量ΔD的一例的曲线图。图8A及图8B分别是表示带式无级变速器CVT的变速比γ为最大变速比γmax及最小变速比γmin时的传动带1的状态的概略线图。如图7所示,在带式无级变速器CVT中,在变速比γ为最小变速比γmin时及最大变速比γmax时,偏心量ΔD大。在图7所示的例子中,具体而言,变速比γ为最小变速比γmin(γ=0.4)时,偏心量ΔD为0.5左右,为最大变速比γmax(γ=2.4)时,偏心量ΔD为0.6左右。
在带式无级变速器CVT的变速比γ为最大变速比γmax时,图1所示的驱动带轮P1中的带轮槽Pv增大,而从动带轮P2中的带轮槽Pv减小。这种情况下,如图8A所示,驱动带轮P1中的传动带1的卷挂直径减小而从动带轮P2中的传动带1的卷挂直径增大。相对于此,在带式无级变速器CVT的变速比γ为最小变速比γmin时,图1所示的驱动带轮P1中的带轮槽Pv减小而从动带轮P2中的带轮槽Pv增大。这种情况下,如图8B所示,驱动带轮P1中的传动带1的卷挂直径增大而从动带轮P2中的传动带1的卷挂直径减小。
驱动带轮P1是从车辆的发动机(均未图示)被传递转矩,并通过传动带1向从动带轮P2传递转矩的带轮。在从驱动带轮P1向从动带轮P2传递转矩时,通过卷挂于驱动带轮P1的传动带1的部分即被驱动带轮P1夹持的单体构件13进行转矩的传递。即,在变速比γ为最大变速比γmax时,卷挂于驱动带轮P1的传动带1的弯曲增大,在驱动带轮P1中用于传递转矩的单体构件13的个数与最小变速比γmin时相比大幅减少。因此,在变速比γ为最大变速比γmax时,与最小变速比γmin时相比,驱动带轮P1的卷挂直径小,因此为了传递转矩而需要向驱动带轮P1的槽轮施加高的液压。此外,由于环箍12的弯曲增大,因此环箍12的应力也升高。即,在变速比γ为最大变速比γmax时,不仅偏心量ΔD为最大,而且在环箍12中成为高负载的状态。
因此,在该一实施方式中,在偏心量ΔD极大且高负载作用于环箍12的最大变速比γmax的情况下,优选避免环箍12与第一柱部16及第二柱部17的各自的内壁面16e、17e接触。为此,在图5所示的状态下,优选使环箍12的侧端部接触的可能性高的部分更平滑,换言之,优选具有内壁面16e、17e的沿鞍座面15的面方向的形状为曲线形状的曲面形状。在图5所示的例子中,使第一柱部16的内壁面16e中的前表面14f侧为平滑的曲面形状,并使第二柱部17的内壁面17e中的后表面14g侧为平滑的曲面形状。由此,在最大变速比γmax时,能够减少环箍12与第一柱部16及第二柱部17的各自的内壁面16e、17e的接触,即使接触也能够抑制在环箍12产生进一步的应力而作用有负载的情况。
此外,在偏心量ΔD成为极大的最小变速比γmin的情况下,也优选避免环箍12的侧端部与第一柱部16及第二柱部17的各自的内壁面16e、17e的接触。为此,优选即使在图8B所示的状态下(图5所示的偏心发生在相反侧时),也使环箍12接触的可能性高的部分平滑。在图5所示的例子中,使第二柱部17的内壁面17e中的前表面14f侧为平滑的曲面形状,并使第一柱部16的内壁面16e中的后表面14g侧为平滑的曲面形状。由此,即使在最小变速比γmin的情况下,也能够减少环箍12与内壁面16e、17e的接触,即使接触也能够抑制在环箍12产生进一步的应力而作用有负载的情况。
在此,在变速比γ为最小变速比γmin时,与最大变速比γmax时相比,在传动带1作用的负载小。因此,如上所述,在内壁面16e中,使前表面14f侧的第一曲率半径R1大于后表面14g侧的第二曲率半径R2(R1>R2)。而且,在内壁面17e中,使前表面14f侧的第四曲率半径R4小于后表面14g侧的第三曲率半径R3(R3>R4)。
(变形例)
接下来,说明该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图9是表示该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第一柱部16及第二柱部17的内侧部分的形状的概略线图。如图5及图9所示,第一柱部16的内侧部分的内壁面16e通过将第一曲线状部16ea及第二曲线状部16ec连续且平滑地形成而构成。即,第一柱部16的内侧部分的内壁面16e仅由曲线状部构成。在单体构件13中,第一曲线状部16ea设置在前表面14f侧,并且第二曲线状部16ec设置在后表面14g侧。同样,第二柱部17的内侧部分的内壁面17e通过将第三曲线状部17ea及第四曲线状部17ec连续且平滑地形成而构成。即,第二柱部17的内侧部分的内壁面17e仅由曲线状部构成。在单体构件13中,第三曲线状部17ea设置在后表面14g侧,并且第四曲线状部17ec设置在前表面14f侧。其他结构与上述的一实施方式相同。
根据以上说明的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使第一柱部16的内壁面16e中的前表面14f侧为平滑的曲面形状,并使第二柱部17的内壁面17e中的后表面14g侧为平滑的曲面形状,由此,即使在带式无级变速器CVT成为最大变速比γmax的情况下,也能够减少环箍12与第一柱部16及第二柱部17的各自的内壁面16e、17e的接触,即使接触也能够抑制在环箍12产生进一步的应力,因此能够抑制在环箍12作用有进一步的负载。
以上,具体说明了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没有限定为上述的一实施方式,能够进行基于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各种变形。例如,在上述的一实施方式中列举的数值只不过是例子,可以根据需要使用与之不同的数值。

Claims (4)

1.一种传动带,所述传动带通过将多个板片状的单体构件排列并利用带状的一列环捆束成环状而构成,其特征在于,
所述单体构件具有:柱部,在其内侧插通所述一列环;以及联锁边缘,所述联锁边缘是所述单体构件的板厚发生变化的交界区域,其设置在所述单体构件的沿板厚方向的一方的面上,
所述柱部中的插通所述一列环的内侧部分的两端具有沿着与所述一列环平行的面而具有规定的曲率半径的曲线形状的部分,
在所述内侧部分的一端中的设有所述联锁边缘的前方侧和所述内侧部分的另一端中的未设有所述联锁边缘的后方侧设有所述曲线形状的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动带,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内侧部分的一端的所述后方侧设有所述曲线形状的部分,在所述一端处,所述前方侧的曲线形状的部分的曲率半径大于所述后方侧的曲率半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传动带,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内侧部分的另一端的所述前方侧设有所述曲线形状的部分,在所述另一端处,所述前方侧的曲线形状的部分的曲率半径小于所述后方侧的曲率半径。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传动带,其特征在于,
所述柱部的内侧部分沿着与所述一列环平行的面而具有曲线形状的部分和直线形状的部分。
CN201910088371.2A 2018-01-31 2019-01-30 传动带 Withdrawn CN11009445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14832 2018-01-31
JP2018014832A JP6838571B2 (ja) 2018-01-31 2018-01-31 伝動ベルト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094456A true CN110094456A (zh) 2019-08-06

Family

ID=673919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088371.2A Withdrawn CN110094456A (zh) 2018-01-31 2019-01-30 传动带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174913B2 (zh)
JP (1) JP6838571B2 (zh)
CN (1) CN110094456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651138B (zh) * 2017-06-02 2021-06-15 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传动带用单体及传动带
JP6740962B2 (ja) * 2017-06-09 2020-08-19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伝動ベルトおよび伝動ベルト用エレメント
JP6787494B2 (ja) * 2017-08-14 2020-11-18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伝動ベルト用エレメントおよび伝動ベルト
JP6610636B2 (ja) * 2017-09-29 2019-11-2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伝動ベルト
JP7028204B2 (ja) * 2019-02-12 2022-03-0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無段変速機
NL1043501B1 (en) * 2019-12-10 2021-08-31 Bosch Gmbh Robert A transverse segment for a drive belt and a drive belt for a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including the transverse segment and a ring stack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79364A (zh) * 1999-07-05 2001-01-1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用于连续变速传动装置的传动带
JP2006250273A (ja) * 2005-03-11 2006-09-21 Toyota Motor Corp 伝動ベルト
CN101389883A (zh) * 2005-12-30 2009-03-18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传动带和用于传动带的横向元件
JP5061685B2 (ja) * 2007-03-28 2012-10-3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無段変速機用ベルトおよび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
CN104094017A (zh) * 2011-12-30 2014-10-08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制造被设为无级变速器的传动带的一部分的横向元件的方法
CN107110299A (zh) * 2014-09-18 2017-08-29 易格斯有限公司 尤其供净化室使用的管线引导装置、壳部件和支撑骨架
WO2017200057A1 (ja) * 2016-05-18 2017-11-23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伝達ベルト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056649A (ja) * 2001-08-10 2003-02-26 Honda Motor Co Ltd 無段変速機用ベルト
JP4371131B2 (ja) * 2006-08-28 2009-11-2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伝動ベルトおよびその組付装置ならびにその組付方法
WO2011061850A1 (ja) * 2009-11-20 2011-05-2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押圧式伝動ベルト
JP5304917B2 (ja) 2012-03-30 2013-10-0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
JPWO2017138217A1 (ja) * 2016-02-12 2018-08-16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伝動ベルト
WO2017138203A1 (ja) * 2016-02-12 2017-08-17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無段変速機の伝動ベルト
JP6540832B2 (ja) * 2016-02-12 2019-07-10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伝達ベルト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79364A (zh) * 1999-07-05 2001-01-1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用于连续变速传动装置的传动带
JP2006250273A (ja) * 2005-03-11 2006-09-21 Toyota Motor Corp 伝動ベルト
CN101389883A (zh) * 2005-12-30 2009-03-18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传动带和用于传动带的横向元件
JP5061685B2 (ja) * 2007-03-28 2012-10-3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無段変速機用ベルトおよび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
CN104094017A (zh) * 2011-12-30 2014-10-08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制造被设为无级变速器的传动带的一部分的横向元件的方法
CN107110299A (zh) * 2014-09-18 2017-08-29 易格斯有限公司 尤其供净化室使用的管线引导装置、壳部件和支撑骨架
WO2017200057A1 (ja) * 2016-05-18 2017-11-23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伝達ベルト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174913B2 (en) 2021-11-16
US20190234486A1 (en) 2019-08-01
JP2019132341A (ja) 2019-08-08
JP6838571B2 (ja) 2021-03-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094456A (zh) 传动带
US8100798B2 (en) Element of belt for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and belt for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WO2007043209A1 (ja) 動力伝達チェーンおよび動力伝達装置
US20070191166A1 (en) Power transmission chain and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JP5252183B2 (ja) 動力伝達チェーン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る動力伝達装置
JP2008525736A (ja) 凸形プーリシーブと駆動ベルトを備えたトランスミッション
JP4737507B2 (ja) 動力伝達チェーン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る動力伝達装置
JP5070900B2 (ja) 無段変速機用ベルトおよび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
JP2008101747A (ja) 動力伝達チェーン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る動力伝達装置
JP4525204B2 (ja) 伝動用無端ベルト
JP7406318B2 (ja) チェーン
JP4761113B2 (ja) 動力伝達チェーン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る動力伝達装置
JP2008298243A (ja) 動力伝達チェーン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る動力伝達装置
JP4853017B2 (ja) 動力伝達チェーン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動力伝達装置
JP2008157273A (ja) 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825540B2 (ja) 動力伝達チェーン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る動力伝達装置
JP2007271034A (ja) 動力伝達チェーン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る動力伝達装置
JP2009074671A (ja) 動力伝達装置および動力伝達チェーン
JP4411532B2 (ja) 動力伝達チェーン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る動力伝達装置
JP2008215448A (ja) 動力伝達チェーンおよび動力伝達装置
JP2002295614A (ja) V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
JP2007270913A (ja) 動力伝達チェーン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る動力伝達装置
JPWO2008105345A1 (ja) 伝動装置および伝動体
JP2006144855A (ja) 動力伝達チェーン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る動力伝達装置
JP2007255621A (ja) 動力伝達チェーンおよび動力伝達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