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102331A - 传动带 - Google Patents

传动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102331A
CN111102331A CN201911031046.9A CN201911031046A CN111102331A CN 111102331 A CN111102331 A CN 111102331A CN 201911031046 A CN201911031046 A CN 201911031046A CN 111102331 A CN111102331 A CN 11110233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adial direction
portions
elements
convex
convex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031046.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稻瀬悠
二宫啓辅
服部勇仁
长沢裕二
越智亨
石原亘
德永淳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isin AW Co Ltd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Aisin AW Co Ltd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isin AW Co Ltd,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Aisin AW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1023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0233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9/00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 F16H9/02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without membe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9/04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without membe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using belts, V-belts, or rop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GBELTS, CABLES, OR ROPES, PREDOMINANTLY USED FOR DRIVING PURPOSES; CHAINS; FITTINGS PREDOMINANTLY USED THEREFOR
    • F16G5/00V-belts, i.e. belts of tapered cross-section
    • F16G5/16V-belts, i.e. belts of tapered cross-section consisting of several par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61/00Control functions within control units of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Control of exclusively fluid gearing, friction gearing, gearings with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or other particular types of gearing
    • F16H61/66Control functions within control units of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Control of exclusively fluid gearing, friction gearing, gearings with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or other particular types of gear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inuously variable gearings
    • F16H61/662Control functions within control units of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Control of exclusively fluid gearing, friction gearing, gearings with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or other particular types of gear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inuously variable gearings with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7/00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 F16H7/02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with belts; with V-bel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ransmissions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AREA)
  • Pulley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疲劳强度的降低的传动带。传动带(1)通过被夹入至一对滑轮(P1、P2)的滑轮槽(Pv)中的多个元件(2)被环状的环箍(3)捆束从而被构成,在元件的任意一个面(4f、4g)上形成有凸部(8),且在另一个面(4g、4f)上形成有凸部所嵌合的凹部(9),在被架设在一对滑轮之间的传动带的弦部(1a)中的、相互相邻的元件彼此的凸部和凹部相互嵌合的状态下,相互相邻的元件彼此中的一方的元件中的凸部的顶端部(8a)与凸部所嵌合的另一方的元件中的凹部之间的间隙(CU、CL)中的、环箍的半径方向上的内侧的间隙(CL)在半径方向上与半径方向上的外侧的间隙(CU)相比而较大。

Description

传动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被使用于无级变速器等的传动装置中的传动带,尤其涉及一种将大量的板片状的元件以使姿态一致的方式排列为环状并被环状的环箍捆束而构成的传动带。
背景技术
这种传动带的一个示例被记载于专利文献1或专利文献2。专利文献1或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传动带为,可称为推式带的传动带,并将几百个左右的被称为元件(或块)的金属制的小片以使姿态一致的方式排列为环状并通过环状的环箍(或夹头或者连接环)将这些元件捆束在一起而构成。在这些元件中,分别形成有以相互嵌合的方式构成的凸部和凹部,通过使这些凸部和凹部嵌合,从而维持使这些元件的姿态一致的排列状态。此外,卷挂有所述传动带的滑轮由一对槽轮构成,被卷挂在滑轮上的传动带的元件以成为与摩擦力相应的预定的传递转矩容量的方式通过这些槽轮而被夹持。当在该状态下转矩作用于驱动侧的滑轮上从而使驱动侧的滑轮旋转时,被驱动侧的滑轮夹持着的元件与驱动侧的滑轮一起旋转。此时,由于传动带被张紧在驱动侧的滑轮与从动侧的滑轮之间,因此,在这些各滑轮之间的所谓的直线状的部分中,被从驱动侧的滑轮推出的元件推压位于前方的其他的元件,此外,被相互平行排列。以此方式,元件依次被推压,并进入至从动侧的滑轮中的一对槽轮之间并被夹入,并与从动侧的滑轮一起旋转。以此方式,转矩被从驱动侧的滑轮传递至从动侧的滑轮。此外,在卷挂在传动带中的各滑轮上的部分中,位于前方的元件相对于后方的元件而倾斜,各元件彼此成为扩展为扇状或者圆弧状的状态。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结构中,为了抑制相互相邻的元件彼此的相对旋转,凸部和凹部被形成为在传动带的半径方向延伸的长圆形或椭圆状。此外,为了能够使被卷挂在各滑轮上的部分的各元件彼此易于扩展为扇状,凸部与凹部之间的间隙中的、在所述传动带的半径方向上的元件的上下间隙分别与左右方向的间隙相比在所述半径方向上被设定得较大。
另外,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元件的凹部形成大致三角形形状,各条边成为朝向所述凹部的内侧而突出的凸曲面。在该凹部内,嵌合有圆柱状的凸部。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结构中被设为,由于如上所述凹部的内表面成为凸曲面,因此,即使相互相邻的元件彼此在该元件的宽度方向上相互偏离,也能够抑制凸曲面和凸部之间的接触部位在元件的宽度方向上从凹部的中央大幅偏离的情况。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1-10812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8-15126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关于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凸部和凹部之间的间隙,例如在各滑轮之间的所谓的直线状的部分等的相互相邻的元件彼此被相互平行地排列的情况下,被设定为不使凸部和凹部过度接触的间隙。也就是说,在元件彼此相互使姿态一致的状态下,凸部和凹部维持预先规定的间隙而未相互接触。另一方面,成为如下的间隙,即,当传动带进行振动或传动带被卷挂在各滑轮上时,以例如凸部和凹部接触而各元件的相对位置不会过度偏离的方式,对所述各元件的相对位置进行限制的间隙。
可是,当元件要从滑轮离开时,还卷挂在滑轮上的元件会与滑轮一起旋转,而欲向传动带的半径方向上的内侧进行移动。此外,当元件要从滑轮离开时,从滑轮向所述半径方向上的外侧拔出元件的力作用在环箍上,通过环箍而被向半径方向上的外侧拉拽,且已从滑轮离开的位于前方的元件的姿态发生变化。当这样位于前方的元件的姿态发生变化时,相对于所述位于前方的元件的凹部的内表面中的、半径方向上的内侧的内表面,在其后方还被卷挂在滑轮上的后方的元件的凸部与之接触,有时会产生将位于前方的元件向所述半径方向上的内侧牵入的载荷。该牵入的载荷经由已从滑轮离开的位于前方的元件,作为剪切力而作用于环箍。在元件要从驱动侧的滑轮离开的情况、和元件要从从动侧的滑轮离开的情况的任意一个情况下,均有可能产生该牵入的载荷。但是,在所谓的推压侧,由于被从驱动侧的滑轮推出的元件依次推压位于前方的元件,因此,产生使所述牵入的载荷削减的分力或载荷。因此,即使产生了上述的牵入的载荷,也难以特别地成为问题。与此相对,在所谓的松弛侧中,由于被从从动侧的滑轮推出的元件并未特别地推压位于前方的元件,因此,难以特别地产生使上述的牵入载荷削减的分力或载荷。最终,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结构中,环箍在所谓的松弛侧除了抽拔所述元件的力之外还反复受到上述的剪切力,有可能因传动带的疲劳而导致寿命降低或疲劳强度降低。这样的情况在被记载于专利文献2中的传动带中也是同样的。
本发明为着眼于上述的技术课题而完成的发明,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抑制疲劳强度的降低的传动带。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为一种传动带,其同被夹入至一对滑轮的滑轮槽中的多个元件在使姿态一致并被排列为环状的状态下被环状的环箍捆束从而被构成,在所述元件的正面和背面中的任意一个面上形成有以维持相互相邻的所述元件彼此的姿态的方式相互嵌合的凸部和凹部中的一方,且在另一个面上形成有所述凸部和所述凹部中的另一方,所述传动带的特征在于,在被架设在所述一对滑轮之间的所述传动带的弦部中的、相互相邻的所述元件彼此的所述凸部和所述凹部相互嵌合的状态下,相互相邻的所述元件彼此中的一方的元件中的所述凸部的顶端部与该凸部所嵌合的另一方的元件中的所述凹部之间的间隙中的、所述环箍的半径方向上的内侧的间隙在所述半径方向上与所述半径方向上的外侧的间隙相比而较大。
在本发明的传动带中,也可以采用如下的方式,即,所述凸部的顶端部和所述凹部之间的间隙中的、所述半径方向上的内侧的间隙在所述半径方向上与所述元件的宽度方向上的间隙相比而较大。
此外,在本发明的传动带中,也可以采用如下的方式,即,所述凸部被形成为,偏向于所述凹部内的所述半径方向上的外侧而被配置。
而且,在本发明的传动带中,也可以采用如下的方式,即,所述凸部被形成为锥状,所述凸部的外周面中的所述半径方向上的内侧的外周面的倾斜角度大于所述半径方向上的外侧的外周面的倾斜角度。
而且,在本发明的传动带中,也可以采用如下的方式,即,所述元件具有:基座部,其形成主体部分;鞍面,其被形成于所述基座部的上端,并供所述环箍的内周面进行接触;柱部,其在从所述鞍面起立起的状态下被设置于所述鞍面的两端部处,且所述柱部彼此之间的间隔在所述环箍的宽度以上;钩部,其被设置于各个所述柱部上,并与所述鞍面上的所述环箍的外周面的宽度方向上的端部对置,在所述基座部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处形成有所述凸部和所述凹部。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传动带中所使用的元件的姿态在被夹持在一对滑轮之间的滑轮槽中的状态、和被架设在一对滑轮之间的状态之间进行变化,在被夹持在一对滑轮之间的滑轮槽中的状态下,元件由于与滑轮一起进行旋转,因此,成为相互相邻的元件进行相对旋转并扩展为扇状的状态。另一方面,在被架设在一对滑轮之间的状态下,即,在传动带的弦部处,元件以相互平行并使姿态一致的方式被排列。此外,在元件将从一对滑轮之间离开时,通过环箍而产生从一对滑轮之间向所述半径方向上的外侧拔出元件的力,因此,通过环箍而使元件被拉拽或者或者拉起。其结果为,已从所述一对槽轮间离开的位于前方的元件的姿态相对于其后方的被夹持在所述一对滑轮之间的滑轮槽中的状态下的元件的姿态而倾斜。通过元件从滑轮之间离开而使位于前方的元件的姿态相对于后方的元件的姿态而发生变化时,由此,凸部的顶端部会与凹部的内表面中的所述半径方向上的内侧的内表面接近。在本发明中,由于凸部的顶端部与该凸部所嵌合的另一方的元件的凹部之间的间隙中的、所述半径方向上的内侧的间隙在半径方向上被设定得较大,因此,即使所述凸部的顶端部与凹部的内表面中的所述半径方向上的内侧的内表面接近而使它们之间的间隙变小,也能够抑制它们的接触。此外,由于将所述半径方向上的内侧的间隙设定得较大,因此,即使所述凸部的顶端部与凹部的内表面接触而产生将已从滑轮离开的元件向所述半径方向上的内侧牵入的载荷,也能够尽可能地减小该牵入的载荷。也就是说,能够使经由元件而作为剪切力作用在环箍上的所述牵入的载荷尽可能地变小。因此,能够抑制由于传动带的疲劳而导致的寿命的降低、即疲劳强度的降低。此外,能够减少由于上述的凸部的顶端部与凹部的内表面过度接触或者摩擦而导致的元件的磨损。
附图说明
图1(a)为表示将传动带卷挂在滑轮上的状态的俯视图,图1(b)为示意性地表示将传动带卷挂在滑轮上的状态的局部的侧视图。
图2为用于对环箍的结构进行说明的局部的立体图。
图3为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元件的主视图。
图4为在将多个元件组装在环箍上的状态下利用截面表示局部的图。
图5为用于对凸部与凹部之间的间隙进行说明的图。
图6为用于对元件将从从动滑轮中离开时的姿态的变化进行说明的图。
图7为用于对通过位于前方的元件的凹部和后方的元件的凸部的接触而在传动带中产生的载荷的大小进行说明的图,图7(a)为,示意性地表示下部间隙与其他的间隙相比在半径方向上较小的情况下的所述载荷的大小的图,图7(b)为示意性地表示下部间隙与其他的间隙相比在半径方向上较大的情况下的所述载荷的大小的图。
图8为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元件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只不过是使本发明具体化的情况的一个示例,并未对本发明进行限定。
(第一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设为对象的传动带作为在两个滑轮之间进行动力传递的带传动装置的V带而被使用。例如,被使用于带式无级变速器中,所述带式无级变速器被搭载于车辆上。在图1(a)以及图1(b)所示的示例中,传动带1被卷挂在带式无级变速器CVT的驱动滑轮P1以及从动滑轮P2各自的滑轮槽Pv中。传动带1为所谓的推式带,通过将作为薄片状的金属片的大量的元件2以姿态一致的方式排列为环状并利用捆束带3对这些元件2进行捆束从而被构成。各元件2依次卷挂在各滑轮P1、P2的滑轮槽Pv中,从驱动滑轮P1送出的元件2按压先行(前方)的元件2,在从动滑轮P2中,卷挂在其滑轮槽Pv内的元件2通过被后续的元件2推压从而前进,该元件2和从动滑轮P2由于摩擦力而一体地旋转,从而转矩被传递至从动滑轮P2。
捆束带3为,被称为环箍或者夹头或连接环的、环状的金属制带状部件。另外,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将捆束带3记作环箍3。在图2中示出环箍3的一个示例,此处所示的环箍3通过将钢带等具有挠性的金属制的带状部件在其厚度方向上重叠多张而被构成。
元件2在一条传动带1中被使用了几百个(枚),并在图3以及图4中示出其一个示例。作为主要的结构要素,此处所示的元件2具有基座部4、鞍面5、柱部6、钩部7、凸部8、凹部9。
基座部4为元件2的主体部分。在图3所示的示例中,基座部4的右侧的端部成为第一端部4a,基座部4的左侧的端部成为第二端部4b。第一端部4a的端面4c以及第二端部4b的端面4d分别作为与滑轮槽Pv的锥形面对应地倾斜的倾斜面而被形成。这些左右的端面4c、4d为元件2的所谓的侧面(flank surface),且与滑轮槽Pv摩擦接触,从而在滑轮P1、P2与传动带1之间传递转矩。
鞍面5为,在将元件2和环箍3组装在一起的状态下与环箍3的内周面3a接触的面,并被形成于元件2的高度方向(图3以及图4的上下方向)的基座部4的上表面4e。具体而言,被分别形成在基座部4的两端部4a、4b处的柱部6彼此之间的上表面4e成为鞍面5。
各柱部6在鞍面5上立起的状态下被形成于基座部4的两端部4a、4b。在图3所示的示例中,各柱部6从基座部4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4a、4b起向基座部4的高度方向的上方(图3中的上方)延伸出。在对例如金属板进行冲压而制造元件2的情况下,各柱部6通过与基座部4一起冲压,从而与基座部4一体化。
钩部7以从柱部6向元件2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延伸出的方式而被形成。具体而言,钩部7从基座部4的高度方向上的柱部6的上端部向所述中央部突出。钩部7与柱部6以及基座部4形成为一体。
凸部8被形成于元件2的中央部。具体而言,凸部8从元件2的板厚方向上的基座部4的前表面4f向外部突出。如图4所示,凸部8以在将元件2和环箍3组装起来的状态下与相邻的其他的元件2的凹部9松缓地嵌合的方式而被形成。
凹部9被形成于元件2的中央部。具体而言,凹部9从元件2的板厚方向的基座部4的后表面4g向内部凹陷。如图4所示,凹部9以在将元件2和环箍3组装起来的状态下与相邻的其他的元件2的凸部8松缓地嵌合的方式而被形成。
在传动带1中,通过在环箍3的周向上相互相邻的元件2彼此的凸部8和凹部9嵌合,而确定相互相邻的元件2彼此的相对位置,并且,限制了这些相互相邻的元件2彼此在元件2的宽度方向以及元件2的高度方向上的相对移动,从而维持环状的排列状态以及排列状态下的姿态。
在此,对凸部8和凹部9的形状、它们之间的间隙进行说明。图5为,示意性地表示在传动带1的弦部1a中相互相邻的元件2彼此的凸部8和凹部9嵌合的状态的图。上述的弦部1a为,传动带1中的被架设在驱动滑轮P1与从动滑轮P2之间的部分,且为在这些滑轮P1、P2之间传递转矩的情况下传动带1以大致直线状行进的部分。在图5所示的示例中,上述的凹部9被形成大致圆形,并以凸部8在该凹部9的内部偏置于所述元件2的高度方向上的上侧、即偏置于被卷挂在各滑轮P1、P2上的传动带1的半径方向上的外侧的方式,在基座部4中形成有凸部8。该凸部8在所述高度方向或者半径方向上的下侧的部分与上侧的部分相比,形成扁平的形状,所述下侧的外周面的曲率半径与所述上侧的外周面的曲率半径相比被设定得较大。凸部8形成所谓的圆角的三角形。
此外,在所述高度方向或者半径方向上的凸部8与凹部9之间的间隙中,尤其在凸部8的顶端部8a与凹部9之间的间隙中,下侧的间隙(以下,记作下部间隙)CL与上侧的间隙(以下,记作上部间隙)CU相比在所述半径方向上被设定得较大。这是因为,如后文所述,能够减少从从动侧滑轮P2中离开的位于前方的元件2的凹部9、和与该元件2的后方相邻且依然被从动侧滑轮P2夹持的后方的元件2凸部8之间的接触、以及伴随着该接触的载荷的产生。此外,下侧的间隙CL与宽度方向上的间隙(以下,简记作宽度方向间隙)CW相比在半径方向上被设定得较大,即被设定为更为宽幅。这些间隙CU、CL、CW的大小能够通过实验等而预先规定。
另外,如果对上部间隙CU的大小进行变更,则元件2被夹入至滑轮P1、P2中,当相互相邻的元件2以摆动缘10为起点进行相对旋转从而扩展为扇状时,能够对传动带1的行进方向上的元件2的姿态的变化量即起伏的量进行变更。例如,当将上部间隙CU设定得较大时,元件2的起伏的量变大,相互相邻的元件2彼此所成的角度变大。此外,当对宽度方向间隙CW的大小进行变更时,能够对相互相邻的元件2彼此的宽度方向的移动量进行变更。例如,当将宽度方向间隙CW设定得较小时,在相互相邻的元件2彼此之间,向宽度方向的移动量变小。也就是说,不容易在宽度方向方向上偏离。这些间隙CU、CL、CW的大小能够通过实验等而预先进行规定。
如上所述,元件2在使姿态一致并排列为环状的状态下通过环箍3而被捆束,在该状态下被卷挂在滑轮P1、P2上。因此,在传动带1被卷挂在滑轮P1、P2上的状态下,大量的元件2的列需要以滑轮P1、P2的旋转中心轴线为中心扩展为扇状且相互紧贴。因此,元件2的高度方向上的基座部4的下侧的部分与该基座部4的上侧的部分相比被形成为薄壁。具体而言,如图4所示,在板厚方向上的基座部4的前表面4f且与鞍面5相比靠下侧的预定的位置处,设置有上述的摆动缘10。基座部4以摆动缘10为起点,与摆动缘10相比靠下侧的部分的板厚变薄。因此,传动带1被卷挂在滑轮P1、P2上,在大量的元件2的列扩展为扇状的状态下,即在卷挂部1b中,摆动缘10与相邻的其他的元件2的板厚方向上的基座部4的后表面4g接触。
如图3所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传动带1以一对钩部7的顶端部7a彼此之间的开口宽度WO与环箍3的宽度WF相比而较宽的方式被形成。各顶端部7a彼此在元件2的宽度方向上相互对置。开口宽度WO为各顶端部7a彼此之间的尺寸,且为元件2的宽度方向上的各顶端部7a彼此之间成为最窄的部分的距离。这样,通过元件2的开口宽度WO与环箍3的宽度WF相比较宽,而能够使环箍3通过各顶端部7a彼此之间,而提高了元件2和环箍3的组装性能。
此外,传动带1具有抑制环箍3从元件2脱离的扣环11。扣环11为环状的金属制带状部件,如图3所示,扣环11的宽度WR被形成为大于环箍3的宽度WF以及开口宽度WO。此外,扣环11被配置于环箍3的外周面3b侧。因此,扣环11的两端部卡挂在钩部7的内侧,因此,扣环11作为防止环箍3从元件2脱离的防脱部件而发挥功能。另外,扣环11在将元件2和环箍3组装起来后以在宽度方向上挠曲的状态被嵌入至元件2内。此外,在扣环11中,为了能够易于在宽度方向上挠曲,也可以形成有在圆周方向上延伸的未图示的长孔。
接下来,对上述结构的传动带1的作用进行说明。在各滑轮P1、P2上卷挂有传动带1的卷挂部1b中,各元件2以各滑轮P1、P2的旋转中心轴线为中心而扩展为扇状。也就是说,元件2成为元件2的高度方向与驱动滑轮P1的半径方向大致平行的姿态。当转矩作用于驱动滑轮P1而驱动滑轮P1进行旋转时,被驱动滑轮P1夹持的各元件2在上述的姿态下与驱动滑轮P1一起旋转。而且,伴随着驱动滑轮P1的旋转,元件2a从驱动滑轮P1被依次推出,并从卷挂部1b向弦部1a进行移动。此外,刚要从驱动滑轮P1离开之前的元件2b欲向驱动滑轮P1的旋转方向进行移动。即,在传动带1的半径方向上欲向内侧进行移动,因此,扣环11卡挂在元件2b的钩部7上,在环箍3以及扣环11上,作用有在它们的半径方向上向外侧将元件2b从驱动滑轮P1拔出的力。
其结果为,从驱动滑轮P1被推出或者拔出的元件2a的姿态相对于刚要从驱动滑轮P1离开之前的元件2b而倾斜。由此,刚要从所述驱动滑轮P1中离开之前的后方的元件2b的凸部8的顶端部8a接近于前方的元件2a的凹部9的内表面中的、所述半径方向上的内侧的内表面9a。但是,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由于与上部间隙CU、宽度方向间隙CW相比,下部间隙CL在半径方向上被设定得较大,因此,能够避免或抑制位于前方的元件2a的凹部9的内表面9a与刚要从所述驱动滑轮P1离开之前的后方的元件2b的凸部8的顶端部8a之间的接触。
这样,已从驱动滑轮P1中离开的元件2a依次推压位于前方的其他的元件2,并且,相互相邻的元件2彼此被相互平行排列。而且,元件2进入从动滑轮P2中的滑轮槽Pv之间并被夹持。此外,在以从动滑轮P2的旋转中心轴线为中心而扩展为扇状的状态下与从动滑轮P2一起进行旋转。以此方式,转矩被从驱动滑轮P1传递至从动滑轮P2。
伴随着从动滑轮P2的旋转,元件2被从从动滑轮P2中推出。此时,与从驱动滑轮P1中离开时同样,通过环箍3以及扣环11而在半径方向上作用有向外侧抽拔元件2b的力。而且,通过环箍3以及扣环11而使从从动滑轮P2离开的元件2a被拉起,其姿态发生变化。在图6中示意性地示出该元件2a、2b的姿态的变化。另外,在图6中,为了便于理解各元件2a、2b的姿态的变化,以使各元件2、2a、2b分离的方式进行记载。如上所述,当元件2a的姿态发生变化时,刚要从驱动滑轮P1离开之前的后方的元件2b的凸部8的顶端部8a接近于位于前方的元件2a的凹部9的内表面中的、所述半径方向的内侧的内表面9a。但是,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由于下部间隙CL在半径方向上与上部间隙CU或宽度方向间隙CW相比被设定得较大,因此,能够避免或抑制位于前方的元件2a的凹部9的内表面9a和刚要从从动滑轮P2离开之前的后方的元件2b的凸部8的顶端部8a之间的接触。
在此,对于在位于前方的元件2a的凹部9的内表面9a、与刚要从各滑轮P1、P2离开之前的后方的元件2b的凸部8的顶端部8a接触的情况下,通过该接触而在传动带1中产生的载荷进行说明。图7为,用于对上述的载荷的大小进行说明的图,(a)为示意性地表示在下部间隙CL在半径方向上小于其他的间隙CU、CW的情况下在传动带1中产生的载荷的大小的图,(b)为示意性地表示在下部间隙CL在半径方向上大于其他的间隙CU、CW的情况下在传动带1中产生的载荷的大小的图。如上所述,刚要从各滑轮P1、P2离开之前的元件2b伴随着滑轮P1、P2的旋转而进行移动,并欲向传动带1的半径方向上的内侧移动。因此,在下部间隙CL较小的情况下,有时刚要从滑轮P1、P2离开之前的后方的元件2b的凸部8的顶端部8a与位于前方的元件2a的凹部9的内表面中的、所述半径方向上的内侧的内表面9a进行接触。当产生这样的接触时,会产生将位于前方的元件2a向所述半径方向上的内侧牵入的载荷A以及基于其的反力B。即,牵入的所述载荷A作为剪切力而作用于环箍3上。另外,当元件2要从驱动滑轮P1离开时,被从驱动滑轮P1推出的元件2a会依次推压位于前方的元件2而传递转矩,随之产生使牵入的所述载荷A减少的载荷,因此,牵入的所述载荷A会尽可能变小,不会特别地产生由于产生牵入的所述载荷A而引起的不良现象。相对于此,被从从动滑轮P推出的元件2a并不会特别地出现特意推压位于前方的其他的元件2的情况。因此,不会产生使牵入的所述载荷A减少的载荷。
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下部间隙CL在半径方向上与上部间隙CU、宽度方向间隙CW相比被设定得较大。因此,能够避免位于前方的元件2a的凹部9的内表面9a、与其后方的元件2b的凸部8的顶端部8a之间的接触。或者,即使产生这样的接触而产生牵入的所述载荷A,也能够在下部间隙CL在所述半径方向上被设定为较大的量上,如图7的(b)所示,减小作为剪切力而作用于环箍3上的载荷A。其结果为,即使在传动带1中反复产生牵入的载荷A,也能够抑制由于传动带1或环箍3的疲劳而导致的寿命的降低、即疲劳强度的降低。此外,能够减少由于上述的凸部8的顶端部8a和凹部9的内表面9a过度接触或摩擦而引起的元件2的磨损。
(第二实施方式)
图8为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元件的其他示例的剖视图,此处所示的示例为,使凸部8形成为锥状,且使该凸部8的外周面中的、元件2的高度方向上的下侧的外周面8b的倾斜角度θ1形成为大于上侧的外周面8c的倾斜角度θ2的示例。这些倾斜角度θ1、θ2能够通过实验等而预先进行规定。
在图8所示的示例中,即使通过元件2从从动滑轮P2离开而如上所述元件2的姿态发生变化,从而产生位于前方的元件2a的凹部9的内表面9a、和其后方的元件2b的凸部8中的所述下侧的外周面8b之间的接触,也会由于所述下侧的外周面8b的倾斜角度θ1被设定得较大,从而在它们的接触部位产生减少牵入的所述载荷A的分力。因此,作为剪切力而作用于环箍3上的牵入的所述载荷A会尽可能地变小,从而在图8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中,也能够获得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大致相同的的作用和效果。
另外,本发明并未被限定于上述的各个实施方式,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下部间隙CL只要在元件2被排列成直线状的状态下在半径方向上与上部间隙CU、宽度方向间隙CW相比被形成为较大即可。例如,凹部9也可以被形成为在元件2的高度方向上到达其下端部的槽状。此外,为了在所述半径方向上增大下部间隙CL,凸部8也可以以在凹部9内凸部8偏向于所述半径方向上的外侧而被配置的方式而被形成在元件2上。此外,凸部8也可以对该凸部8中的下部间隙CL侧进行切口从而被形成为半圆状。而且,凸部8和凹部9也可以代替设置于基座部4而设置于钩部或柱部,另外,其数量也可以为一个或者三个以上。
符号说明
1…传动带;1a…弦部;2…元件;3…环箍;4f…前表面;4g…后表面;8…凸部;8a…凸部的顶端部;9…凹部;CU…上部间隙;CL…下部间隙;CW…宽度方向间隙。

Claims (5)

1.一种传动带,其通过被夹入至一对滑轮的滑轮槽中的多个元件在使姿态一致并被排列为环状的状态下被环状的环箍捆束从而被构成,在所述元件的正面和背面中的任意一个面上形成有以维持相互相邻的所述元件彼此的姿态的方式而相互嵌合的凸部和凹部中的一方,且在另一个面上形成有所述凸部和所述凹部中的另一方,所述传动带的特征在于,
在被架设在所述一对滑轮之间的所述传动带的弦部中的、相互相邻的所述元件彼此的所述凸部和所述凹部相互嵌合的状态下,相互相邻的所述元件彼此中的一方的元件中的所述凸部的顶端部与该凸部所嵌合的另一方的元件中的所述凹部之间的间隙中的、所述环箍的半径方向上的内侧的间隙在所述半径方向上与所述半径方向上的外侧的间隙相比而较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动带,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部的顶端部和所述凹部之间的间隙中的、所述半径方向上的内侧的间隙在所述半径方向上与所述元件的宽度方向上的间隙相比而较大。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动带,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部被形成为,偏向于所述凹部内的所述半径方向上的外侧而被配置。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传动带,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部被形成为锥状,所述凸部的外周面中的所述半径方向上的内侧的外周面的倾斜角度大于所述半径方向上的外侧的外周面的倾斜角度。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传动带,其特征在于,
所述元件具有:
基座部,其形成主体部分;
鞍面,其被形成于所述基座部的上端,并供所述环箍的内周面进行接触;
柱部,其在从所述鞍面起立起的状态下被设置于所述鞍面的两端部处,且所述柱部彼此之间的间隔在所述环箍的宽度以上;
钩部,其被设置于各个所述柱部上,并与所述鞍面上的所述环箍的外周面的宽度方向上的端部对置,
在所述基座部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处形成有所述凸部和所述凹部。
CN201911031046.9A 2018-10-29 2019-10-28 传动带 Pending CN11110233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202674A JP2020070809A (ja) 2018-10-29 2018-10-29 伝動ベルト
JP2018-202674 2018-10-29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102331A true CN111102331A (zh) 2020-05-05

Family

ID=703285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031046.9A Pending CN111102331A (zh) 2018-10-29 2019-10-28 传动带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00132160A1 (zh)
JP (1) JP2020070809A (zh)
CN (1) CN111102331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454299B2 (en) * 2017-06-02 2022-09-27 Aisin Corporation Transmission belt element and transmission belt
JP6740962B2 (ja) * 2017-06-09 2020-08-19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伝動ベルトおよび伝動ベルト用エレメント
CN110770471B (zh) * 2017-08-14 2021-08-13 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传动带用单体以及传动带
JP6610636B2 (ja) * 2017-09-29 2019-11-2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伝動ベルト
NL1043501B1 (en) * 2019-12-10 2021-08-31 Bosch Gmbh Robert A transverse segment for a drive belt and a drive belt for a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including the transverse segment and a ring stack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20025872A1 (en) * 2000-08-07 2002-02-28 Toyomi Shiba Belt for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JP2008151266A (ja) * 2006-12-18 2008-07-03 Toyota Central R&D Labs Inc 動力伝達用無端ベルト
JP2010209984A (ja) * 2009-03-09 2010-09-24 Toyota Motor Corp 動力伝達用ベルト
JP2010210022A (ja) * 2009-03-10 2010-09-24 Toyota Motor Corp ベルト伝動装置
CN105264261A (zh) * 2013-06-04 2016-01-2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无级变速器用金属带
WO2017138528A1 (ja) * 2016-02-12 2017-08-17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伝達ベルト
CN108019474A (zh) * 2016-11-04 2018-05-1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无级变速器用金属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20025872A1 (en) * 2000-08-07 2002-02-28 Toyomi Shiba Belt for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JP2008151266A (ja) * 2006-12-18 2008-07-03 Toyota Central R&D Labs Inc 動力伝達用無端ベルト
JP2010209984A (ja) * 2009-03-09 2010-09-24 Toyota Motor Corp 動力伝達用ベルト
JP2010210022A (ja) * 2009-03-10 2010-09-24 Toyota Motor Corp ベルト伝動装置
CN105264261A (zh) * 2013-06-04 2016-01-2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无级变速器用金属带
WO2017138528A1 (ja) * 2016-02-12 2017-08-17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伝達ベルト
CN108019474A (zh) * 2016-11-04 2018-05-1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无级变速器用金属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00132160A1 (en) 2020-04-30
JP2020070809A (ja) 2020-05-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102331A (zh) 传动带
US8690719B2 (en) Push type driving belt
US7963873B2 (en) Transmission belt
US8647223B2 (en) V-belt
JP6224705B2 (ja) 無段変速機用金属ベルト
KR101155846B1 (ko) 전동 벨트 및 전동 벨트의 조립 장치 및 조립 방법 그리고 제조 방법
US20190101186A1 (en) Driving belt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JP6094911B2 (ja) 無段変速機用金属ベルト
CN109764090B (zh) 链带以及其制造方法
US11002338B2 (en) Drive belt
US20190101185A1 (en) Driving belt
US20190101187A1 (en) Driving belt
JPS59197641A (ja) Vベルト伝動装置
US4608036A (en) Chain V-belt
CN112178131B (zh)
JP2010038204A (ja) 伝動ベルトおよび伝動ベルト用エレメント
US20100325866A1 (en) Belt assembling device, belt assembling method, and belt manufacturing method
JP2020085124A (ja) 伝動ベルト
JP2017180784A (ja) 伝達ベルト
JP5730180B2 (ja) 無段変速機用のベルト
JP6471709B2 (ja) 伝動ベルト
JP2015230057A (ja) 動力伝達用ベルト
JP4525910B2 (ja) Vベルト、vベルト用エレメント及びvベルト用プーリ
JP2008240958A (ja) 無段変速機用ベルトおよび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
JP2019086046A (ja) 無段変速機用ベル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