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373088A - 介质承接装置及记录装置 - Google Patents

介质承接装置及记录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373088A
CN103373088A CN2013100844566A CN201310084456A CN103373088A CN 103373088 A CN103373088 A CN 103373088A CN 2013100844566 A CN2013100844566 A CN 2013100844566A CN 201310084456 A CN201310084456 A CN 201310084456A CN 103373088 A CN103373088 A CN 10337308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dium
turning cylinder
component
bolster
engaging protru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08445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373088B (zh
Inventor
上山直浩
御厨秀雄
荻原正浩
竹中亮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3730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7308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37308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7308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1/00Pile receivers
    • B65H31/20Pile receivers adjustable for different article siz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1/00Pile receiv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1/00Pile receivers
    • B65H31/04Pile receivers with movable end support arranged to recede as pile accumulat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301/00Handling processes for sheets or webs
    • B65H2301/40Type of handling process
    • B65H2301/42Piling, depiling, handling piles
    • B65H2301/421Forming a pile
    • B65H2301/4215Forming a pile of articles riding on an elongated memb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701/00Handled material; Storage means
    • B65H2701/10Handled articles or webs
    • B65H2701/11Dimensional aspect of article or web
    • B65H2701/113Size
    • B65H2701/1131Size of sheets
    • B65H2701/11312Size of sheets large formats, i.e. above A3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801/00Application field
    • B65H2801/36Plot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ile Receivers (AREA)
  • Discharge By Other Means (AREA)
  • Replacement Of Web Rol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介质承接装置及记录装置。所述介质承接装置具备:支承轴(35),其以在与薄片(S)的排出方向交叉的薄片(S)的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方式被设置在远离装置主体的位置处;卡止部件(37),其以在薄片(S)的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方式而被固定配置在与装置主体相比靠重力方向上的下侧、且相对于支承轴(35)而成为装置主体侧的位置处;介质保持部件(38),被挂设在支承轴(35)与卡止部件(37)之间以形成对落下的薄片(S)的承接面,并能够将薄片(S)保持在承接面上,支承轴(35)在随着以在薄片(S)的宽度方向上延伸的转动轴(32)为中心的转动位移,而在于与铅直线交叉的方向上远离装置主体的第一位置、和与第一位置相比进一步远离装置主体的第二位置之间进行移动。

Description

介质承接装置及记录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重力方向上的下侧承接被排出并落下的介质的介质承接装置、以及具备该介质承接装置的记录装置。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作为一种对介质实施记录的记录装置,喷墨式打印机被广泛熟知。而且,近几年,作为这种打印机而提出了如下的结构,即,从被设置于记录部中的记录头喷射油墨,从而对从卷绕为卷筒状的状态被放卷并以从记录部通过的方式而被输送的长条状的介质实施记录,之后,将该介质以预定的长度切断并排出的结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及专利文献2)。
即,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打印机具备:记录部,其对薄片(介质)实施记录;薄片收纳部(介质承接装置),其在与设置在该记录部的下游侧的排纸引导部相比靠下方的位置处,承接并收纳从排纸引导部以向斜前方落下的方式而被排出的薄片。而且,在该打印机的薄片收纳部中,棒状部件能够在接收位置与收纳位置之间进行位移,其中,所述棒状部件为,在其与排纸引导部的顶端之间形成从记录部被排出的薄片的承接口的部件,所述接收位置为,所述棒状部件与排纸引导部的前端相比位于前方从而形成承接口的位置,所述收纳位置为,所述棒状部件与该接收位置相比位于后方侧,从而未形成承接口,而是被收纳于排纸引导部的下侧的位置。
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打印机中,成为如下的结构,即,在薄片收纳部中,成为承接口的前侧边缘部的棒状部件能够向与上述的接收位置相比靠后方侧的位置进行位移,却不能向前方侧进行位移。因此,无法使在棒状部件与排纸引导部的前端之间形成的薄片的承接口的大小向前方侧扩大,其结果为,存在如下这种问题,即,从前方侧通过承接口而将处于被收纳在薄片收纳部中的状态下的薄片取出的作业难以进行。
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打印机的排纸承接装置(介质承接装置)中,前侧连结部件能够在前方排纸承接位置与后方排纸承接位置之间进行位移,其中,所述前侧连结部件为,在其与排纸部的顶端之间形成从印刷部被排出的印刷纸张(介质)的承接口的部件,所述前方排纸承接位置为,使所述前侧连结部件与排纸部的顶端之间形成相对较大的承接口的位置,所述后方排纸承接位置为,形成相对较小的承接口的位置。因此,由于在该打印机中,通过使排纸承接装置的前侧连结部件从后方排纸承接位置向前方排纸承接位置进行位移,从而使承接口的大小向前方侧扩大,因此能够容易地从前方侧通过承接口而将印刷纸张取出。
但是,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打印机中,当使排纸承接装置的前侧连结部件从后方排纸承接位置向前方排纸承接位置进行位移时,该排纸承接装置整体将以该装置中成为形成有承接口的顶端侧的相反侧的基端侧的支点轴为中心,而向前方侧大幅地转动。即,在排纸承接装置中,后侧连结部件也与前侧连结部件同样地,同时向前方侧进行位移,所述后侧连结部件为,在其与前侧连结部件之间以凹状而挂设有由布制材料构成的薄片状部件的部件。因此,存在如下的可能性,即,在排纸承接装置整体以基端侧的支点轴为中心而向前方侧大幅地转动时,收纳在排纸承接装置中的印刷纸张由于惯性力而向前方被施力,从而导致印刷纸张从排纸承接装置中飞出。
另外,这种情况不仅限定于上述的喷墨式打印机及该打印机所具备的排纸承接装置,在如下的介质承接装置及具备该介质承接装置的记录装置中,也成为大致共通的问题,所述介质承接装置在与介质排出部相比靠重力方向上的下侧的位置处,承接从所述介质排出部被排出并落下的介质。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21536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1-130814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这种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介质的取出容易进行,且抑制取出时的介质的飞出的介质承接装置及记录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介质承接装置为如下装置,即,在与介质排出部相比靠重力方向上的下侧的位置处承接从所述介质排出部被排出并落下的介质,所述介质承接装置具备:第一部件,其以在与所述介质的排出方向交叉的、所述介质的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方式,被设置在远离所述介质排出部的位置处;第二部件,其以在所述介质的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方式被固定配置于,与所述介质排出部相比靠重力方向上的下侧、且相对于所述第一部件而成为所述介质排出部侧的位置处;介质保持部件,其被挂设在所述第一部件与所述第二部件之间以形成对落下的所述介质的承接面,并能够将所述介质保持在所述承接面上,所述第一部件随着以在所述介质的宽度方向上延伸的转动轴为中心的转动位移,而在于与铅直线交叉的方向上远离所述介质排出部的第一位置、和与所述第一位置相比进一步远离所述介质排出部的第二位置之间进行移动。
根据上述结构,由介质承接装置中的介质保持部件的承接面来承接从介质排出部被排出并落下的介质,并将其保持在该承接面上。而且,在将被保持在承接面上的介质从介质承接装置取出时,使第一部件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进行转动位移。于是,第一部件进一步远离介质排出部,使得在第一部件与介质排出部之间形成的对朝向介质承接装置的介质的承接口扩大,其结果为,通过该扩大了的承接口而能够容易地从介质承接装置中取出介质。而且,此时,在挂设有形成了介质的承接面的介质保持部件的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中,尽管为了扩大承接口而使其中一方即第一部件进行了转动位移,但由于另一方即第二部件被固定,因此也不会导致介质保持部件的承接面整体被翻转的情况。因此,能够抑制在取出介质时的介质的飞出。
而且,在本发明的介质承接装置中,与所述转动轴的轴线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所述转动轴与所述第一部件之间的距离,小于与所述转动轴的轴线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所述转动轴与所述第二部件之间的距离。
根据上述结构,和转动轴与第一部件之间的距离大于转动轴与第二部件之间的距离的情况相比,抑制了第一部件以转动轴为中心而进行转动位移时的、以转动轴为中心的第一部件的位移量。因此,抑制了使第一部件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进行转动位移时的、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之间的距离的变化量,从而能够降低被挂设于两部件间的介质保持部件成为第一部件的转动位移的阻碍的可能性。因此,能够在取出介质时,在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之间挂设有介质保持部件的状态下使第一部件的位置容易地进行转动位移。
而且,在本发明的介质承接装置中,所述转动轴位于与如下直线相比在铅直方向上靠上方的位置处,所述直线为,与所述转动轴的轴线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连结所述第一部件与所述第二部件的直线。
根据上述结构,当在取出介质时使第一部件从第一位置朝向第二位置而向下方进行转动位移时,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之间的距离将减小。因此,能够在不对挂设在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之间的介质保持部件作用有张力的条件下,使第一部件进行转动位移。
而且,本发明的介质承接装置还具备:支承部件,其被构成为,能够在对所述第一部件进行支承的状态下以所述转动轴为中心而进行转动,并且具有卡合突起,所述卡合突起从相对于所述转动轴而在与该转动轴的轴线方向交叉的方向上隔开距离的部位向所述转动轴的轴线方向突出;被滑动部件,其具有供所述卡合突起随着所述支承部件的转动而进行滑动的被滑动部;施力部件,其在与所述转动轴的轴线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对所述支承部件施力,以使所述卡合突起压接在所述被滑动部上,在所述被滑动部上设置有凸轮面,所述凸轮面基于来自所述施力部件的施力,而在以所述转动轴为中心的圆周方向上使所述卡合突起卡止。
根据上述结构,当基于来自施力部件的施力而使被滑动部的凸轮面紧贴于卡合突起时,卡合突起将在以转动轴为中心的圆周方向上,通过凸轮面而被卡止。因此,能够稳定地保持以转动轴为中心的支承部件的转动姿势。而且,在该状态下,当使第一部件以转动轴为中心而进行转动时,通过使卡合突起克服来自施力部件的施力而越过凸轮面,从而使凸轮面对卡合突起的卡止状态被解除。因此,由于以转动轴为中心的支承部件的转动动作被容许,因此能够在取出介质时而使第一部件根据需要进行位移。
而且,在本发明的介质承接装置中,所述被滑动部被构成为,包括:第一被滑动部,其沿着以所述转动轴为中心的圆周方向;第二被滑动部,其从该第一被滑动部的下端起,向所述转动轴的径向外侧、且下方延伸。
当被保持在介质保持部件上的介质的数量增大时,在介质排出部与第一部件之间形成的介质的承接口的大小将逐渐缩窄。关于这一点,根据上述结构,当介质的重量随着被保持在介质保持部件上的介质的数量的增大而增大时,对第一部件进行支承的支承部件的卡合突起将在被滑动部件的第二被滑动部上向下方滑动。其结果为,由于支承部件以转动轴为中心而向下方转动,从而使在介质排出部与第一部件之间形成的对介质的承接口的大小扩大。因此,即使在介质保持部件上保持有多张介质的情况下,也能够充分确保在介质排出部与第一部件之间形成的对介质的承接口的大小。
而且,本发明的记录装置具备:记录部,其对介质实施记录;上述结构的介质承接装置,其承接通过所述记录部而被实施了记录的所述介质。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得到与上述介质承接装置的发明同样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涉及的实施方式的记录装置的立体图。
图2为该实施方式的记录装置的侧视图。
图3为该实施方式的记录装置的剖视图。
图4为图3中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
图5为省略了转动臂机构的一部分铠装的记录装置的侧视图。
图6为表示使支承轴从承接位置向收纳位置进行转动时的转动臂机构的作用的图,其中(a)为,使支承轴朝向收纳位置进行转动的中途的转动臂机构的侧视图,(b)为,使支承轴转动到了收纳位置时的转动臂机构的侧视图。
图7为表示使支承轴从承接位置转动至取出位置时的转动臂机构的作用的图,其中(a)为,使支承轴朝向取出位置进行转动的中途的转动臂机构的侧视图,(b)为,使支承轴转动到了取出位置时的转动臂机构的侧视图。
图8为在本发明所涉及的另一个实施方式的记录装置中省略了转动臂机构的一部分铠装的侧视图。
图9为表示该实施方式的记录装置中的介质承接单元承接薄片时的作用的图,其中(a)为承接了单张薄片的状态的侧视图,(b)为承接了多张薄片的状态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图1~图7对将本发明具体化了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记录装置10具备:一对支脚座12,在其下端具有能够在地板面上行驶的小脚轮11,并且在侧面观察时呈大致倒T字形状;装置主体13,其以被载置在一对支脚座12上的状态而被组装。
装置主体13形成以作为介质的一个示例的薄片S的宽度方向为长度方向而延伸的大致长方体形状,并具备从其背面侧向斜上方突出而对卷筒纸架15进行支承的供纸部16。
在卷筒纸架15内,通过旋转轴17而以可旋转的方式保持有卷装了薄片S的一卷卷筒纸。而且,当通过未图示的馈送电机的驱动而使旋转轴17进行旋转时,从卷筒纸中放卷出的薄片S被馈送至装置主体13内。
在装置主体13内,以能够在主扫描方向X上进行往返移动的状态而安装有滑架20,在所述滑架20上搭载有作为记录部的一个示例的记录头19。而且,在装置主体13内,设置有多个输送辊对(省略图示),多个所述输送辊对通过未图示的输送电机而被驱动,从而对从供纸部16被馈送来的薄片S进行输送。而且,记录装置10通过大致交替地反复进行与一次扫描相对应的量的记录动作、和输送动作,从而将基于印刷数据的图像印刷在薄片S上,其中,所述记录动作以如下方式来实施,即,在滑架20于主扫描方向X上进行移动的中途,从记录头19喷射油墨滴,所述输送动作为,将薄片S输送至下个记录位置处的动作。
而且,在装置主体13的前表面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部(图1中为右端部)处,设置有墨盒收容部22和罩体23,所述墨盒收容部22收容有多个墨盒21(参照图2),并且在前侧开口,所述罩体23被设置为,能够对墨盒收容部22的前侧的开口进行开闭。罩体23通过以在其下端沿着装置主体13的长度方向而设置的转动轴(省略图示)为中心而向前后转动,从而对墨盒收容部22的开口进行开闭。并且,通过由记录头19喷射由墨盒收容部22内的墨盒21供给的油墨,从而实施对薄片S的印刷。
此外,在装置主体13的与记录头19相比靠薄片S的输送方向上的下游侧的位置处,设置有在薄片S的宽度方向上进行移动的旋转剪切器(省略图示)。该旋转剪切器通过一边在薄片S的厚度方向上切入,一边在薄片S的宽度方向上进行移动,而将薄片S切断,从而将薄片S切割成预定长度。
在装置主体13的下部,设置有作为承接印刷后的薄片S的介质承接装置的一个示例的介质承接单元24。该介质承接单元24在与装置主体13相比靠重力方向上的下侧的位置处承接如下的薄片S,即,从作为介质排出部的一个示例的、于装置主体13的前面开口的排出口25被排出并落下的薄片S。
接下来,对介质承接单元24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及图2所示,在一对支脚座12的偏上方的部位处,分别设置有转动臂机构30。转动臂机构30具备:基部31,其从支脚座12朝向前方水平地延伸;臂部33,其以如下方式而被连结在该基部31上,即,相对于该基部31,以在薄片S的宽度方向上延伸的转动轴32(参照图5)为中心而转动自如。
一对臂部33中与墨盒收容部22接近设置的一侧臂部33形成如下的形状,即,以被连结于基部31上的部位为基端而向前方水平地延伸之后,以大致直角而向薄片S的宽度方向内侧弯曲并向水平方向延伸,再从其中途部分起以大致直角而向铅直上方弯曲的形状。即,该臂部33的、在薄片S的宽度方向上与墨盒收容部22相对应的部位,在正面观察时形成弯曲成大致L字状的形状。
因此,如图2所示,当罩体23在使墨盒收容部22的开口开放的方向上向前方转动时,臂部33中弯曲成大致L字状的部位被配置在避开了罩体23的转动轨迹的位置处。因此,避免了罩体23的开放动作因臂部33而被干渉的情况。
另一方面,一对臂部33中的另一侧的臂部33形成如下的形状,即,以被连结于基部31上的部位为基端而向前方水平地延伸之后,从其中途部分以大致直角而向铅直上方弯曲的形状。而且,在一对臂部33的顶端部位之间,架设有以在薄片S的宽度方向上水平延伸的方式而被设置的、作为第一部件的一个示例的支承轴35。从这一点来看,臂部33作为如下的支承部件而发挥功能,所述支承部件被构成为,能够在对支承轴35进行支承的状态下以转动轴32为中心而进行转动。
而且,如图3所示,在一对支脚座12之间,沿着薄片S的宽度方向而架设有支柱36,在该支柱36上支承有以在薄片S的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方式而被固定配置的、作为第二部件的一个示例的卡止部件37。而且,卡止部件37形成如下的形状,即,以被固定在支柱36上的部位为基端,朝向装置主体13的背面侧而向斜下方以直线状延伸,且位于其顶端的卡止部37a以形成钝角的方式而朝向铅直下方弯曲的形状。
此外,在支承轴35与卡止部件37的卡止部37a之间,挂设有由布等薄片材料形成的介质保持部件38。具体而言,在介质保持部件38的前端边缘处形成有被形成为中空的筒状的筒部38a,通过使支承轴35插穿该筒部38a的中空部分,从而使介质保持部件38被挂设在支承轴35上。而且,支承轴35与卡止部件37的卡止部37a以前后隔开预定的间隔的方式而配置,从而使介质保持部件38处于挠曲的状态。因此,介质保持部件38的、作为对从装置主体13的排出口25被排出并落下的薄片S的承接面而发挥功能的上表面,成为凹状的弯曲面。而且,在薄片S的顶端边缘接触到介质保持部件38的上表面之后,其顶端边缘沿着介质保持部件38的上表面移动,并与卡止部件37的卡止部37a抵接从而被卡止。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转动臂机构30被连结在支脚座12的偏上方的部位处,因此与转动臂机构30被连结在支脚座12的下端部处的情况相比,基部31的长度尺寸变得较小,其结果为,基部31的强度增加。而且,与转动臂机构30被连结在支脚座12的下端部处的情况相比,以转动轴32为中心的、支承轴35的转动半径变得较小。因此,与转动轴32的轴线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转动轴32与支承轴35之间的距离,变得小于与转动轴32的轴线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转动轴32与卡止部件37的卡止部37a之间的距离。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转动轴32位于与如下直线相比在铅直方向上靠上方的位置处,所述直线为,与转动轴32的轴线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连结支承轴35与卡止部件37的卡止部37a的直线。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支承轴35的内部为中空,且截面呈大致D字状,该支承轴35的轴线方向上的两端部以不能旋转的方式从外侧嵌合安装在凸部39上,所述凸部39从一对臂部33的顶端部位起向薄片S的宽度方向内侧突出设置,且截面呈大致D字状。另外,由于支承轴35的外径被设定为30mm左右,因而使用者容易抓持支承轴35。
接下来,对转动臂机构30中的基部31与臂部33之间的连结结构进行说明。
图5为,省略了转动臂机构30的基部31的一部分铠装的图,如图5所示,基部31将其连结在支脚座12上的部位作为基端,且其顶端部31a呈大致圆板形状。而且,在基部31的顶端部31a的侧面的大致中央位置处,于基部31的厚度方向上贯穿形成有在前后方向上细长地延伸的长孔40。该长孔40中,以在前后方向上移动自如的方式嵌合有转动轴32,所述转动轴32从臂部33朝向薄片S的宽度方向外侧而被突出形成。即,臂部33以能够相对于基部31而在与转动轴32的轴线方向交叉的前后方向上进行相对位移的方式,而被连结在基部31上。
而且,在基部31的顶端部31a中的与长孔40相比靠前方的位置处,于基部31的厚度方向上贯穿形成有槽41。在该槽41将相对于长孔40而位于前方、且大致同一高度的位置处的部位作为起始端部位的情况下,该槽41通过第一槽42和第二槽43而构成,所述第一槽42从该起始端部位起朝向上方而在以长孔40为直径中心的大致圆周方向上延伸,所述第二槽43从上述的起始端部位起朝向下方而在以长孔40为直径中心的大致圆周方向上延伸。
具体而言,在第一槽42中,从上述起始端部位到中途部分以与长孔40之间的距离随着趋向上方而逐渐增大的方式延伸,而从该中途部分到上端部位以与长孔40之间的距离随着趋向上方而逐渐减小的方式延伸。而且,在第二槽43中,从上述的起始端部位到中途部分以与长孔40之间的距离随着趋向下方而逐渐增大的方式延伸,而从该中途部分到下端部位以与长孔40之间的距离随着趋向下方而逐渐减小的方式延伸。
而且,在基部31的槽41中卡合有圆柱状的卡合突起44,所述卡合突起44从臂部33中相对于转动轴32在转动轴32的径向上隔开距离的部位向薄片S的宽度方向外侧突出。当该卡合突起44随着臂部33以转动轴32为中心的转动而在以转动轴32为中心的圆周方向上进行了位移时,该卡合突起44相对于基部31的槽41而滑动。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供卡合突起44进行滑动的槽41作为被滑动部而发挥功能,而且设置有该槽41的基部31作为被滑动部件而发挥功能。
而且,在第二槽43中,从上述的起始端部位起以与长孔40之间的距离随着趋向下方而逐渐增大的方式向前斜下方延伸的部位的内周面,作为在以转动轴32为中心的圆周方向上使卡合突起44卡止的凸轮面45(参照图6(a)等)而发挥功能。该凸轮面45朝向转动轴32的径向外侧而向斜下方以直线状延伸。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沿着以转动轴32为中心的圆周方向的第一槽42作为第一被滑动部而发挥功能,并且,包含从该第一槽42的下端起向转动轴32的径向外侧、且下方延伸的部位在内的第二槽43作为第二被滑动部而发挥功能。
而且,在基部31的顶端部31a中的相对于长孔40而位于后方、且大致同一高度的位置处形成有凹部46,在该凹部46的内表面与臂部33的转动轴32之间,设置有作为施力部件的一个示例的拉伸弹簧47。该拉伸弹簧47以沿着水平方向的方式而向后方对臂部33的转动轴32施力,从而使臂部33的卡合突起44压接在槽41的内周面上。
接下来,着眼于以上述方式构成的记录装置10的作用,特别是转动臂机构30的臂部33在对支承轴35进行支承的状态下以转动轴32为中心而进行转动时的作用,而进行如下说明。
那么,如图5所示,当介质承接单元24承接从装置主体13的排出口25排出的薄片S时,在转动臂机构30中,臂部33的卡合突起44通过槽41的凸轮面45,从而在以转动轴32为中心的圆周方向上被卡止。于是,臂部33以其顶端部位向铅直上方垂直地延伸的方式,而被保持以转动轴32为中心的转动姿势。在该情况下,被支承在臂部33的顶端部位上的支承轴35被配置于,相对于装置主体13的下端面而向前方远离、且与装置主体13的下端面大致处于同一高度的位置处。而且,支承轴35与装置主体13的下端面之间的空间区域作为对从装置主体13的排出口25排出的薄片S的承接口50而发挥功能。即,图5所示的支承轴35的位置成为,承接从装置主体13的排出口25排出的薄片S的承接位置。
此处,如图6(a)所示,将被配置于承接位置处的支承轴35向上方提起。于是,臂部33以转动轴32为中心而向上方转动,且卡合突起44在被拉伸弹簧47施力的同时于第一槽42的内周面上向上方滑动。在该情况下,在第一槽42中,从起始端部位到中途部分以与长孔40之间的距离随着趋向上方而逐渐增大的方式延伸。因此,随着卡合突起44向上方滑动,转动轴32克服拉伸弹簧47的施力而在长孔40内向成为卡合突起44侧的前方侧进行水平移动。即,在从第一槽42的起始端部位向上方提起卡合突起44时,需要克服拉伸弹簧47的施力而使外力发挥作用。从这一点来看,卡合突起44的位置基于拉伸弹簧47的施力而被保持在第一槽42的起始端部位。因此,臂部33的以转动轴32为中心的转动姿势被稳定地保持为使支承轴35位于承接位置处的转动姿势。
而且,当卡合突起44从第一槽42中与长孔40之间的距离随着趋向上方而逐渐增大的槽部位通过时,将进入第一槽42中与长孔40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的部位。于是,随着卡合突起44在第一槽42内向上方滑动,转动轴32将基于拉伸弹簧47的施力而在长孔40内向成为卡合突起44的相反侧的后方侧进行水平移动。
而且,如图6(b)所示,卡合突起44在受到拉伸弹簧47的施力的辅助的同时滑动至第一槽42的上端部位处。于是,被支承在臂部33的顶端部位上的支承轴35以与被配置在承接位置处的支承轴35相比,在前后方向上接近于装置主体13的方式而被配置。其结果为,由于转动臂机构30被配置于,与承接位置相比自装置主体13向臂部33的前方的突出量较小的收纳位置处,从而实现了在支承轴35的非使用时的、记录装置10的水平方向上的空间节省化。
另外,当按下支承轴35以使卡合突起44从第一槽42的上端部位向下方进行移动时,需要克服拉伸弹簧47的施力而使外力发挥作用。从这一点来看,卡合突起44的位置基于拉伸弹簧47的施力而被保持在第一槽42的上端部位处。因此,臂部33的以转动轴32为中心的转动姿势被稳定地保持为使支承轴35位于收纳位置处的转动姿势。
而且,如图7(a)所示,将配置在承接位置处的支承轴35向下方按下。于是,臂部33以转动轴32为中心而向下方转动,且卡合突起44在被拉伸弹簧47施力的同时,在从第二槽43的起始端部位起延伸的凸轮面45上向下方滑动。在该情况下,在第二槽43中,从起始端部位起延伸的凸轮面45朝向转动轴32的径向外侧延伸,并且与长孔40之间的距离随着从起始端部位趋向下方而逐渐增大。因此,随着卡合突起44向下方滑动,转动轴32克服拉伸弹簧47的施力而在长孔40内向成为卡合突起44侧的前方侧进行水平移动。即,当按下支承轴35以使卡合突起44从第二槽43的起始端部位向下方移动时,需要克服拉伸弹簧47的施力而使外力发挥作用。从这一点来看,卡合突起44的位置基于拉伸弹簧47的施力而被保持在第二槽43的起始端部位处。因此,臂部33的以转动轴32为中心的转动姿势被稳定地保持为使支承轴35位于承接位置处的转动姿势。
而且,卡合突起44在越过第二槽43中与长孔40之间的距离随着趋向下方而逐渐增大的凸轮面45时,将进入第二槽43中与长孔40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的部位。于是,随着卡合突起44在第二槽43上向下方滑动,转动轴32将基于拉伸弹簧47的施力而在长孔40内向成为卡合突起44的相反侧的后方侧进行水平移动。
而且,如图7(b)所示,卡合突起44在受到拉伸弹簧47的施力的辅助的同时,滑动至第二槽43的下端部位处。于是,被支承在臂部33的顶端部位上的支承轴35被配置于,与被配置在承接位置处的支承轴35相比在前后方向上大幅地远离装置主体13的取出位置处。而且,在支承轴35与装置主体13的下端面之间形成的对薄片S的承接口50的大小扩大,其结果为,易于通过该变宽了的承接口50而从介质承接单元24中取出薄片S。即,在本实施方式中,承接从装置主体13的排出口25排出的薄片S的承接位置相当于第一位置,并且与该承接位置相比大幅地远离装置主体13的取出位置相当于第二位置。而且,支承轴35随着以转动轴32为中心的转动位移,而在承接位置与取出位置之间进行移动。
另外,当提起支承轴35以使卡合突起44从第二槽43的下端部位向上方移动时,需要克服拉伸弹簧47的施力而使外力发挥作用。从这一点来看,卡合突起44的位置基于拉伸弹簧47的施力而被保持在第二槽43的下端部位处。因此,臂部33的以转动轴32为中心的转动姿势被稳定地保持为使支承轴35位于取出位置处的转动姿势。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挂设有形成薄片S的承接面的介质保持部件38的、支承轴35和卡止部件37中,在卡止部件37被固定的状态下,支承轴35以转动轴32为中心而进行转动位移,其中,所述卡止部件37对薄片S中的排出方向上的顶端边缘进行卡止,所述支承轴35从下方对薄片S中的排出方向上的基端侧部位进行支承。因此,即使在为了扩大对薄片S的承接口50而使支承轴35以转动轴32为中心进行了转动位移的情况下,也不会造成介质保持部件38的承接面整体被翻转的情况。因此,抑制了在取出薄片S时薄片S从介质保持部件38中飞出的情况。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与转动轴32的轴线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转动轴32与支承轴35之间的距离,小于与转动轴32的轴线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转动轴32与卡止部件37的卡止部37a之间的距离。因此,和转动轴32与支承轴35之间的距离大于转动轴32与卡止部件37的卡止部37a之间的距离的情况相比,抑制了支承轴35以转动轴32为中心而进行转动位移时的、以转动轴32为中心的支承轴35的位移量。因此,抑制了使支承轴35从承接位置向取出位置进行转动位移时的、支承轴35与卡止部件37的卡止部37a之间的距离的变化量,从而降低了被挂设于两部件间的介质保持部件38成为支承轴35的转动位移的阻碍的可能性。因此,能够在取出薄片S的时,在支承轴35与卡止部件37的卡止部37a之间挂设有介质保持部件38的状态下,使支承轴35以转动轴32为中心而容易地进行转动。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转动轴32位于与如下直线相比在铅直方向上靠上方的位置处,所述直线为,与转动轴32的轴线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连结支承轴35与卡止部件37的卡止部37a的直线。因此,当在取出薄片S时使支承轴35从承接位置朝向取出位置而向下方进行转动位移时,支承轴35与卡止部件37的卡止部37a之间的距离将减小。因此,能够在不对被挂设在支承轴35与卡止部件37的卡止部37a之间的介质保持部件38作用有张力的条件下,使支承轴35以转动轴32为中心而进行转动。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得到以下所示的效果。
(1)当使支承轴35从承接位置向取出位置进行转动位移时,被形成于支承轴35与装置主体13之间的、对朝向介质承接单元24的薄片S的承接口50将增大。其结果为,通过该被扩大了的承接口50,能够容易地将薄片S从介质承接单元24中取出。而且此时,在挂设有介质保持部件38的支承轴35与卡止部件37中,尽管支承轴35为了扩大承接口50而进行了转动位移,但由于卡止部件37被固定,因此也不会使介质保持部件38的承接面整体被翻转。因此,能够抑制取出薄片S时的薄片S的飞出。
(2)与转动轴32的轴线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转动轴32与支承轴35之间的距离,小于与转动轴32的轴线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转动轴32与卡止部件37的卡止部37a之间的距离。因此,和转动轴32与支承轴35之间的距离大于转动轴32与卡止部件37的卡止部37a之间的距离的情况相比,抑制了支承轴35以转动轴32为中心而进行转动位移时的、以转动轴32为中心的支承轴35的位移量。因此,抑制了使支承轴35从承接位置向取出位置进行转动位移时的、支承轴35与卡止部件37的卡止部37a之间的距离的变化量,从而降低了被挂设于两部件间的介质保持部件38成为支承轴35的转动位移的阻碍的可能性。因此,能够在取出薄片S时,在支承轴35与卡止部件37的卡止部37a之间挂设有介质保持部件38的状态下,使支承轴35容易地进行转动位移。
(3)转动轴32位于,与如下直线相比在铅直方向靠上方的位置处,所述直线为,与旋转轴的轴线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连结支承轴35与卡止部件37的卡止部37a的直线。因此,当在取出薄片S时使支承轴35从承接位置朝向取出位置而向下方进行转动位移时,支承轴35与卡止部件37的卡止部37a之间的距离将减小。因此,能够在不对被挂设在支承轴35与卡止部件37的卡止部37a之间的介质保持部件38作用有张力的条件下,使支承轴35进行转动位移。
(4)当基于来自拉伸弹簧47的施力而使槽41的凸轮面45紧贴于卡合突起44时,卡合突起44在以转动轴32为中心的圆周方向上,通过凸轮面45而被卡止。因此,能够稳定地保持以转动轴32为中心的臂部33的转动姿势。而且,在该状态下,在使支承轴35以转动轴32为中心进行转动时,通过使卡合突起44克服来自拉伸弹簧47的施力而越过凸轮面45,从而使凸轮面45对卡合突起44的卡止状态被解除。因此,由于以转动轴32为中心的臂部33的转动动作被容许,因此能够在取出薄片S时使支承轴35根据需要而进行位移。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变更为如下的其他实施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8所示,也可以设置为如下的结构,即,在基部31的顶端部31a上的长孔40的铅直上方处形成有凹部51,且在该凹部51的内表面与臂部33的卡合突起44之间设置有拉伸弹簧52的结构。在该情况下,作为对卡合突起44进行卡止的凸轮面45(参照图9(b))的一个示例,也可以设置为,沿着连结第二槽43的起始端部位与凹部51的直线而延伸的结构。在该情况下,凸轮面45从成为第一槽42的下端的、第二槽43的起始端部位起朝向转动轴32的径向外侧而向斜下方以直线状延伸。
在该结构中,如图9(a)所示,通过使拉伸弹簧52向后斜上方对臂部33的卡合突起44施力,从而使臂部33的卡合突起44压接在第二槽43的起始端部位的内周面上。因此,卡合突起44的位置基于拉伸弹簧52的施力而被保持在第二槽43的起始端部位处。因此,在介质保持部件38上保持有薄片S时,臂部33的以转动轴32为中心的转动姿势被稳定地保持为使支承轴35位于承接位置处的转动姿势。
然而,当被保持在介质保持部件38上的薄片S的数量增大时,在装置主体13与支承轴35之间形成的、对薄片S的承接口50的大小将逐渐缩窄。关于这一点,在该结构中,如图9(b)所示,当薄片S的重量随着被保持在介质保持部件38上的薄片S的数量的增大而增大时,对支承轴35进行支承的臂部33的卡合突起44将由于重力而在基部31的凸轮面45上向斜下方滑动。其结果为,臂部33以转动轴32为中心而向下方转动,从而使在装置主体13与支承轴35之间形成的、对薄片S的承接口50的大小扩大。因此,即使在介质保持部件38上保持有多张薄片S的情况下,也能够充分确保在装置主体13与支承轴35之间形成的、对薄片S的承接口50的大小。
而且,在该结构中,当被配置在承接位置处的支承轴35向上方被提起时,卡合突起44在受到拉伸弹簧52的施力的辅助的同时滑动至第一槽42的上端部位处。因此,能够降低克服重力而将支承轴35从承接位置向上方提起至收纳位置时的载荷。
而且,在该结构中,当被配置在承接位置处的支承轴35向下方被按下时,卡合突起44克服拉伸弹簧52的施力而滑动至第二槽43的下端部位处。因此,当将支承轴35从承接位置向下方按下至取出位置时,拉伸弹簧52作为对臂部33的朝向下方的转动位移进行缓冲的缓冲器而发挥功能。因此,能够抑制在使支承轴35从承接位置向取出位置进行移动时,由于被保持在介质保持部件38上的薄片S的重量或臂部33的自重等,而造成臂部33以转动轴32为中心急剧地进行转动位移的现象。
另外,虽然在图8所示的示例中,设置了作为使臂部33的卡合突起44压接在第二槽43的起始端部位的内周面上的施力部件的拉伸弹簧52,但该施力部件的结构并不限定于拉伸弹簧52。作为一个示例,也可以采取将扭转弹簧设置为施力部件的结构,所述扭转弹簧在以转动轴32为中心的圆周方向上对臂部33施力。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既可以采用使槽41的凸轮面45朝向转动轴32的径向外侧水平延伸的结构,也可以采用使之朝向转动轴32的径向外侧而向斜上方延伸的结构。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即,通过使拉伸弹簧47的一端连结在臂部33的卡合突起44上,从而使臂部33的卡合突起44压接在槽41的内周面上的结构。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臂部33的卡合突起44压接在槽41的内周面上的拉伸部件并不限定于拉伸弹簧47,也可以使用板簧或圆柱弹簧等其他的弹性体。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使转动轴32位于,与如下的直线相比在铅直方向上靠下方的位置处,所述直线为,与转动轴32的轴线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连结支承轴35与卡止部件37的卡止部37a的直线。而且,也可以使转动轴32位于,与其轴线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连结支承轴35与卡止部件37的卡止部37a的直线上。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与转动轴32的轴线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转动轴32与支承轴35之间的距离设定为,大于与转动轴32的轴线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转动轴32与卡止部件37的卡止部37a之间的距离。而且,也可以将与转动轴32的轴线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转动轴32与支承轴35之间的距离设定为,大致等同于与转动轴32的轴线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转动轴32与卡止部件37的卡止部37a之间的距离。
·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记录装置具体化为具有对作为液体的一个示例的油墨进行喷射的记录头19的记录装置10,但也可以具体化为喷射或喷出油墨以外的其他液体的液体喷射装置。还能够转用于具备喷出微量的液滴的液体喷射头等的各种液体喷射装置中。另外,液滴是指从上述液体喷射装置喷出的液体的状态,也包括粒状、泪状、丝状后拉出尾状物的液体的状态。此外,这里所说的液体只需为能够被液体喷射装置喷射的材料即可。例如,物质为液相时的状态下的材料即可,其不仅包括如粘性较高或较低的液状体、溶胶、凝胶水、其他的无机溶剂、有机溶剂、溶液、液状树脂、液状金属(金属熔液)这样的流状体,以及作为物质的一种状态的液体,还包括在溶剂中溶解、分散或混合有由颜料或金属粒子等的固体物组成的功能材料的粒子的液体等。此外,作为液体的代表性示例,可以列举如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油墨或液晶等。这里,油墨是指包括一般的水溶性油墨、油性油墨以及胶状油墨、热熔性油墨等的各种液体组成物在内的物质。作为液体喷射装置的具体示例,例如为,用于对液晶显示器、EL(电致发光)显示器、面发光显示器、滤色器的制造等的、以分散或溶解的形式而含有电极材料或彩色材料等材料的液体进行喷射的液体喷射装置。或者,可以为以下装置:喷射被用于生物芯片制造的生物体有机物的液体喷射装置;被作为精密移液管来使用,并喷射作为试样的液体的液体喷射装置;印染装置或微型分配器等。而且,可以采用如下液体喷射装置:向钟表或照相机等精密机械精确地喷射润滑油的液体喷射装置;为了形成被用于光通信元件等中的微小半球透镜(光学透镜)等,而向基板上喷射紫外线固化树脂等透明树脂液的液体喷射装置;为了对基板等进行蚀刻而喷射酸或碱等蚀刻液的液体喷射装置。而且,可以将本发明应用于上述装置中的任一种液体喷射装置中。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介质承接单元24并不一定被设置于记录装置中。例如,只要是在重力方向下侧承接已经被实施了记录的薄片的介质承接单元24,便能够应用本发明。
符号说明
10…记录装置;13…作为介质排出部的一个示例的装置主体;19…作为记录部的一个示例的记录头;24…作为介质承接装置的一个示例的介质承接单元;31…作为被滑动部件的一个示例的基部;32…转动轴;33…作为支承部件的一个示例的臂部;35…作为第一部件的一个示例的支承轴;37…作为第二部件的一个示例的卡止部件;38…介质保持部件;41…作为被滑动部的一个示例的槽;42…作为第一被滑动部的一个示例的第一槽;43…作为第二被滑动部的一个示例的第二槽;44…卡合突起;45…凸轮面;47…作为施力部件的一个示例的拉伸弹簧;S…作为介质的一个示例的薄片。

Claims (6)

1.一种介质承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与介质排出部相比靠重力方向上的下侧的位置处承接从所述介质排出部被排出并落下的介质,并具备:
第一部件,其以在与所述介质的排出方向交叉的、所述介质的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方式,被设置在远离所述介质排出部的位置处;
第二部件,其以在所述介质的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方式被固定配置于,与所述介质排出部相比靠重力方向上的下侧、且相对于所述第一部件而成为所述介质排出部侧的位置处;
介质保持部件,其被挂设在所述第一部件与所述第二部件之间以形成对落下的所述介质的承接面,并能够将所述介质保持在所述承接面上,
所述第一部件随着以在所述介质的宽度方向上延伸的转动轴为中心的转动位移,而在于与铅直线交叉的方向上远离所述介质排出部的第一位置、和与所述第一位置相比进一步远离所述介质排出部的第二位置之间进行移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质承接装置,其特征在于,
与所述转动轴的轴线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所述转动轴与所述第一部件之间的距离,小于与所述转动轴的轴线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所述转动轴与所述第二部件之间的距离。
3.如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介质承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动轴位于与如下直线相比在铅直方向上靠上方的位置处,所述直线为,与所述转动轴的轴线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连结所述第一部件与所述第二部件的直线。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介质承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备:
支承部件,其被构成为,能够在对所述第一部件进行支承的状态下以所述转动轴为中心而进行转动,并且具有卡合突起,所述卡合突起从相对于所述转动轴而在与该转动轴的轴线方向交叉的方向上隔开距离的部位向所述转动轴的轴线方向突出;
被滑动部件,其具有供所述卡合突起随着所述支承部件的转动而进行滑动的被滑动部;
施力部件,其在与所述转动轴的轴线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对所述支承部件施力,以使所述卡合突起压接在所述被滑动部上,
在所述被滑动部上设置有凸轮面,所述凸轮面基于来自所述施力部件的施力,而在以所述转动轴为中心的圆周方向上使所述卡合突起卡止。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介质承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被滑动部被构成为,包括:第一被滑动部,其沿着以所述转动轴为中心的圆周方向;第二被滑动部,其从该第一被滑动部的下端起,向所述转动轴的径向外侧、且下方延伸。
6.一种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记录部,其对介质实施记录;
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介质承接装置,其承接通过所述记录部而被实施了记录的所述介质。
CN201310084456.6A 2012-04-18 2013-03-15 介质承接装置及记录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37308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94927 2012-04-18
JP2012094927A JP5998604B2 (ja) 2012-04-18 2012-04-18 媒体受け装置及び記録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73088A true CN103373088A (zh) 2013-10-30
CN103373088B CN103373088B (zh) 2017-07-07

Family

ID=493793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084456.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373088B (zh) 2012-04-18 2013-03-15 介质承接装置及记录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622385B2 (zh)
JP (1) JP5998604B2 (zh)
CN (1) CN103373088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553925A (zh) * 2015-09-29 2017-04-05 佳能株式会社 接收装置
CN108501549A (zh) * 2017-02-27 2018-09-07 佳能株式会社 打印设备和薄片收容装置
CN111867847A (zh) * 2018-03-27 2020-10-30 惠普发展公司,有限责任合伙企业 可转换的打印产品收集组件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578875B2 (ja) * 2015-10-19 2019-09-2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
WO2018004561A1 (en) * 2016-06-29 2018-01-04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Media diversion apparatus
JP7009079B2 (ja) * 2017-05-12 2022-01-2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収容装置およびプリント装置
CN107862788B (zh) * 2017-11-22 2024-06-14 深圳怡化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介质鉴别终端及金融自助终端
WO2021091568A1 (en) * 2019-11-08 2021-05-14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Output tray
JP2021059424A (ja) * 2019-10-07 2021-04-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リント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130814A (ja) * 1999-10-29 2001-05-15 Seiko Epson Corp 大型プリンタの排紙受け装置および該排紙受け装置を備えた大型プリンタ
JP2009234177A (ja) * 2008-03-28 2009-10-15 Seiko Epson Corp 記録装置
JP2010215367A (ja) * 2009-03-17 2010-09-30 Canon Inc シート収納装置及び記録装置
US7997578B2 (en) * 2009-08-03 2011-08-16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Recording apparatus with removable stacker
CN102310664A (zh) * 2010-06-29 2012-01-1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记录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038247A (ja) 1998-07-23 2000-02-08 Mita Ind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の排出トレイ
JP3491255B2 (ja) 1998-08-31 2004-01-2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大型プリンタ
JP4177501B2 (ja) 1999-01-29 2008-11-05 長野日本無線株式会社 用紙スタッカー
JP4177502B2 (ja) 1999-01-29 2008-11-05 長野日本無線株式会社 用紙スタッカー
JP2001002307A (ja) * 1999-06-21 2001-01-09 Copyer Co Ltd 記録媒体収容装置
JP2002308508A (ja) 2001-04-13 2002-10-23 Fuji Electric Co Ltd 紙葉類収納装置
JP2003212415A (ja) 2002-01-22 2003-07-30 Seiko Epson Corp 記録媒体の受け装置及びその受け装置を備えた記録装置
JP2003276921A (ja) 2002-03-20 2003-10-02 Seiko Epson Corp 記録装置
JP2007145459A (ja) 2005-11-25 2007-06-14 Canon Inc シート収容装置
JP2007314337A (ja) * 2006-05-29 2007-12-06 Canon Inc 記録媒体収容装置
JP2008094575A (ja) 2006-10-13 2008-04-24 Canon Inc シート収納機構及び記録装置
JP2009203034A (ja) * 2008-02-28 2009-09-10 Seiko Epson Corp 排出スタッカ、記録装置
JP5347436B2 (ja) * 2008-11-05 2013-11-2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JP4849157B2 (ja) 2009-07-23 2012-01-1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プリンタ
JP5234848B2 (ja) 2010-12-20 2013-07-10 Necアクセステクニカ株式会社 記録紙スタッカ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130814A (ja) * 1999-10-29 2001-05-15 Seiko Epson Corp 大型プリンタの排紙受け装置および該排紙受け装置を備えた大型プリンタ
JP2009234177A (ja) * 2008-03-28 2009-10-15 Seiko Epson Corp 記録装置
JP2010215367A (ja) * 2009-03-17 2010-09-30 Canon Inc シート収納装置及び記録装置
US7997578B2 (en) * 2009-08-03 2011-08-16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Recording apparatus with removable stacker
CN102310664A (zh) * 2010-06-29 2012-01-1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记录装置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553925A (zh) * 2015-09-29 2017-04-05 佳能株式会社 接收装置
CN106553925B (zh) * 2015-09-29 2020-01-21 佳能株式会社 接收装置
CN108501549A (zh) * 2017-02-27 2018-09-07 佳能株式会社 打印设备和薄片收容装置
CN108501549B (zh) * 2017-02-27 2020-12-11 佳能株式会社 打印设备和薄片收容装置
US10967658B2 (en) 2017-02-27 2021-04-0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Printing apparatus and sheet storage device
CN111867847A (zh) * 2018-03-27 2020-10-30 惠普发展公司,有限责任合伙企业 可转换的打印产品收集组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73088B (zh) 2017-07-07
JP5998604B2 (ja) 2016-09-28
JP2013220924A (ja) 2013-10-28
US20130277908A1 (en) 2013-10-24
US8622385B2 (en) 2014-01-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373088A (zh) 介质承接装置及记录装置
JP5549369B2 (ja) 被記録媒体スタッカーおよび記録装置
CN103802480A (zh) 擦拭器盒、擦拭器单元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JP2011241057A (ja) 被記録媒体スタッカーおよび記録装置
CN102189839B (zh) 记录装置
CN102189837A (zh) 卷筒介质输送装置及记录装置
CN103101308A (zh) 擦拭单元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WO2014024390A1 (ja) 液体噴射装置
CN102189842A (zh) 液体喷射装置
CN102205742A (zh) 片状部件输送装置及具有该片状部件输送装置的记录装置
JP5621356B2 (ja) 記録装置
CN102310635B (zh) 记录装置
CN208006487U (zh) 打印机
CN102514398A (zh) 卷筒状介质输送装置以及记录装置
CN102514371A (zh) 记录装置
CN102815099A (zh) 记录装置以及记录方法
JP2013071822A (ja) 被記録媒体排出装置および記録装置
CN106256557A (zh) 液体喷出装置
PH12015500036B1 (en)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CN103072387B (zh) 定影装置及记录装置
WO2015072115A1 (ja) 記録装置
CN104340700A (zh) 记录装置
CN102416779A (zh) 输送装置以及记录装置
JP2013123847A (ja) 液体供給システム
JP2016147419A (ja) 記録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707

Termination date: 20210315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