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553925B - 接收装置 - Google Patents
接收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6553925B CN106553925B CN201610850990.7A CN201610850990A CN106553925B CN 106553925 B CN106553925 B CN 106553925B CN 201610850990 A CN201610850990 A CN 201610850990A CN 106553925 B CN106553925 B CN 106553925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ar
- sheet
- receiving sheet
- receiving
- cas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1/00—Pile receivers
- B65H31/04—Pile receivers with movable end support arranged to recede as pile accumulat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045—Guides for printing material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1/00—Pile receive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36—Blanking or long feeds; Feeding to a particular line, e.g. by rotation of platen or feed rolle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3/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ort lengths, e.g. sheets
- B41J13/02—Rolle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3/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ort lengths, e.g. sheets
- B41J13/10—Sheet holders, retainers, movable guides, or stationary guides
- B41J13/106—Sheet holders, retainers, movable guides, or stationary guides for the sheet output section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3/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ort lengths, e.g. sheets
- B41J13/26—Registering devic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5/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continuous form, e.g. webs
- B41J15/04—Supporting, feeding, or guiding devices; Mountings for web rolls or spindl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16/00—Unwinding, paying-out webs
- B65H16/005—Dispensers, i.e. machines for unwinding only parts of web roll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1/00—Pile receivers
- B65H31/02—Pile receivers with stationary end support against which pile accumulat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1/00—Pile receivers
- B65H31/20—Pile receivers adjustable for different article siz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1/00—Materials used for the handling apparatus or parts thereof; Properties thereof
- B65H2401/10—Materials
- B65H2401/14—Textiles, e.g. woven or knitted fabric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5/00—Parts for holding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5/10—Cassettes, holders, bins, decks, trays, supports or magazines for sheets stacked substantially horizontally
- B65H2405/11—Parts and details thereof
- B65H2405/111—Bottom
- B65H2405/1116—Bottom with means for changing geometry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701/00—Handled material; Storage means
- B65H2701/10—Handled articles or webs
- B65H2701/11—Dimensional aspect of article or web
- B65H2701/113—Size
- B65H2701/1131—Size of sheets
- B65H2701/11312—Size of sheets large formats, i.e. above A3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801/00—Application field
- B65H2801/03—Image reproduction devic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801/00—Application field
- B65H2801/36—Plot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ile Receiv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接收装置。一种接收从处理装置所排出的物品的接收装置,所述接收装置包括第一棒、第二棒以及接收片材。所述第一棒在所述处理装置的排出口在重力方向的下方,在与所述排出的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所述第二棒在与所述第一棒相比距离所述排出口更远的位置处,在与所述排出的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所述接收片材具有柔性,其由所述第一棒和所述第二棒支承,并且接收在所述第一棒和所述第二棒之间所排出的所述物品。所述第一棒能够被置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在重力方向上相互不同。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接收从诸如打印机等的处理装置所排出的物品的接收装置。
背景技术
日本特开2009-242111号公报公开了一种构造,在该构造中,依据纸张的类型和尺寸而适当改变用于接收从打印机所排出的纸张的柔性片材的位置。具体而言,可以通过将安装在柔性大型片材的前端或中间部分的轴布置在各种位置,并将大型片材卷绕在该轴上,来调整大型片材的接收区域的大小和深度。
然而,在根据日本特开2009-242111号公报的第一和第二后方排出模式中,从排纸部分到接收纸张的接收片材在重力方向上的距离较大。因此,在小尺寸纸张的情况下,存在关于与下落相关联的损坏的担心,而在具有卷曲倾向的纸张的情况下,该纸张会划伤已被接收的另一纸张的表面。在前方排出模式的情况下,可以抑制在排出期间产生损坏,但是存在接收片材无法接收到在倾斜部分已滑落的纸张的担心。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可以将卷纸构造为不针对各页面自动切割,但是这种情况由于手工切割纸张而将导致麻烦用户。
此外,根据日本特开2009-242111号公报,不限制轴的转动。因此,在大量纸张被排出并被装载到大型片材上的情况下,或者在施加一些外力从而产生转动力的情况下,存在由于大型片材的卷绕变松或者卷绕次数减少而可能改变大型片材的形状的担忧。
此外,在根据日本特开2009-242111号公报的构造中,在倾斜状态和水平状态二者中,排纸引导维持基本平坦且光滑的表面。因此,最初排出的纸张被正常排出并保持,但是,例如,在卷曲的纸张被连续排出的情况下,该纸张可能沿着排纸引导移动或滑落。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作出本发明。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即使在具有卷曲的各种尺寸的片材(物品)被排出的情况下,也能够可靠地接收没有损坏的纸张(物品)而不麻烦用户的接收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接收从处理装置所排出的物品的接收装置,所述接收装置包括:第一棒,其在所述处理装置的排出口在重力方向上的下方、在与所述排出的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第二棒,其在与所述第一棒相比距离所述排出口更远的位置处、在与所述排出的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以及具有柔性的接收片材,其由所述第一棒和所述第二棒支承,并且被构造为接收在所述第一棒与所述第二棒之间排出的所述物品,其中,所述第一棒能够被置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在重力方向上相互不同并且各自配设于所述处理装置上。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接收从处理装置所排出的物品的接收装置,所述接收装置包括:第一棒,其在所述处理装置的排出口在重力方向上的下方、在与所述排出的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第二棒,其在与所述第一棒相比距离所述排出口更远的位置处、在与所述排出的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具有柔性的接收片材,其由所述第一棒和所述第二棒支承,并且被构造为接收在所述第一棒与所述第二棒之间排出的所述物品,以及调整单元,其被构造为改变和固定在所述第一棒与所述第二棒之间所布置的所述接收片材的接收长度。
通过以下对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参照附图),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将变得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图1A至图1C例示了可被用作本发明的接收装置的打印装置的外观视图;
图2是接收打印介质的片材保持构造的示意图;
图3A至图3D例示了第二啮合单元和第一啮合单元的详细视图;
图4是例示顶棒和侧棒之间的连接状态的俯视图;
图5A至图5D例示了侧棒和侧棒角度保持构件的详细视图;
图6A至图6C是后棒保持器、上部孔和下部孔的放大视图;
图7A至图7C例示了第一前方排出位置;
图8A至图8C例示了第二前方排出位置;
图9A至图9C例示了第三前方排出位置;
图10A至图10C例示了将接收片材附装到顶棒的构造;
图11A和图11B例示了卷绕单元的构造;
图12A至图12C例示了改变接收长度的机制的另一示例;
图13A至图13C例示了改变接收长度的机制的另一示例;
图14A至图14C例示了在第三前方排出位置中缩短接收长度的位置;
图15例示了在图14A至图14C的状态下排出长打印介质的情况下的接收状态图;
图16A和图16B例示了检测存在或不存在排出的打印介质的传感器的设置状态图;
图17A和图17B是例示改变接收片材的姿势(posture)的方法的框图和流程图;
图18A至图18F例示了第一啮合单元和接合部之间的耦接状态;
图19A和图19B例示了在可以独立地设置侧棒的姿势的情况下的位置的示例;
图20例示了要被附装到后棒的突出部;
图21A和图21B例示了在将突出部附装到后棒的情况下的接收区域;
图22A和图22B例示了在突出部和固定构件被彼此对应附装的情况下的接收区域;
图23例示了具有多个一体形成的突出形的后棒;以及
图24A和图24B例示了提供环形绳(string)来形成脊形的示例。
具体实施方式
图1A至图1C例示了可被用作本发明的接收装置的打印装置1000 的外观视图。图1A是打印装置1000的立体图,图1B是该打印装置1000 的侧面图,而图1C是该打印装置1000的正面图。打印装置1000主要包括打印机单元1、支承打印机单元1的腿单元2、以及接收从打印机单元 1的排出口1a排出的打印介质的接收单元3。
打印机单元1包括以滚绕形状保持的打印介质W、能够在打印介质 W上打印图像的打印头、针对各打印后的页面切割打印介质W的切割器等等。包括由打印头打印预定图像的区域的打印介质W随着打印操作的进展而经由排出口1a逐渐排出,并且由于其自身重量而在Z方向上从排出口1a垂下。然后,在切割器切断图像的后端部的情况下,接收单元3 接收切断的打印介质W。
下文中,将详细描述作为本发明的特征性构造的接收单元3。
图2是接收单元3中接收打印介质W的片材保持构造100的示意图。柔性接收片材40在Y方向上的两端由在X方向上延伸的顶棒20和后棒 30中的各个来支承。第一啮合单元21安装在顶棒20在X方向上的两端,而第二啮合单元31安装在后棒30在X方向上的两端。整个片材保持构造100的位置和姿势可以依据第一啮合单元21和第二啮合单元31在打印装置1000上各自相互啮合的位置而改变。需要注意的是,只要接收片材40是以薄的和柔性的片材的形式,则不特别限定接收片材40的材料的质地,而可以采用各种类型的形式,除了布料还有诸如塑料片材和金属片材等。
图3A至图3D例示了布置在后棒30的两端的两个第二啮合单元31,以及布置在顶棒20的两端的两个第一啮合单元21的详细视图。图3A和图3B是使用图2中的虚线圆圈IIIA和IIIB所包围的区域的放大视图,并且示出了在从正面(在-Y方向上)观看的情况下的左侧的第二啮合单元31和右侧的第二啮合单元31。后棒30穿过接收片材40的圆筒形40a,并且后棒保持构件51布置在接收片材40的两端。附装到后棒保持构件 51的钩51a可以附装到装置中所布置的多个附装部分。附装部分将在下面详细描述。
另一方面,图3C和图3D是使用图2中的虚线圆圈IIIC和IIID所包围的区域的放大视图,并且示出了在从正面(-Y方向上)观看的情况下的左侧的第一啮合单元21和右侧的第一啮合单元21。接收片材40的端部或中间部分以卷绕的方式固定到顶棒20上。布置在顶棒20的两端的第一啮合单元21可以与能够绕打印装置1000转动的侧棒10耦接。
将再次参考图1A至图1C。侧棒10(支承棒)在X方向上布置在打印装置1000的两侧,并且在端部中的一个端部由固定到腿单元2的侧棒角度保持构件60支承的状态下,可以在YZ平面中转动。此外,能够与顶棒20的第一啮合单元啮合的接合部12布置在侧棒10的另一端部。
图4是例示顶棒20和侧棒10之间的接合状态的俯视图。侧棒10的一侧经由侧棒支承构件61连接到侧棒角度保持构件60,而侧棒10的另一侧接合到布置在顶棒20的两端的第一啮合单元21。
图5A至图5D例示了侧棒10和侧棒角度保持构件60的详细视图。图5A是侧棒10和侧棒角度保持构件60的横截面图。图5B至图5D是使用图5A中的虚线圆圈VB至VD所包围的区域的放大视图。
参见图5A,侧棒10具有中空的第一侧棒10a,并具有同样中空的且能够在其延伸方向上从第一侧棒10a的内侧收容或取出的第二侧棒10b。第一侧棒10a与侧棒支承构件61接合,而第二侧棒10b可以连接到顶棒 20的第一啮合单元21。可以安装顶棒20的U形接合部12附装到第二侧棒10b的前端。
将参考图5B。侧棒角度保持构件60具有附装到腿单元2的基座构件130、用于转动和支承侧棒10的侧棒支承构件61、以及用于限制侧棒支承构件61的转动的转动停止杠杆(lever)70。侧棒支承构件61附装到基座构件130,并且可以在YZ平面上绕转动轴61b转动。转动停止杠杆70可以在YZ平面上绕转动轴70b转动。拉伸弹簧72在Z方向上推动转动停止杠杆70的右端部,而转动停止杠杆70的左端部上配设的凸部70a被朝向侧棒支承构件61推动。因此,转动停止杠杆70的凸部70a 与形成在侧棒支承构件61上的凹部61a啮合,从而在啮合位置(即,在啮合角度)保持侧棒10。下文中,如图5A所示,将通过使转动停止杠杆70的凸部70a与侧棒支承构件61的凹部61a啮合所获得的侧棒10的角度定义为第一角度。可以通过克服拉伸弹簧72的推动力而转动侧棒支承构件61来解除对第一角度的保持。另一方面,将通过由于其自身重量而在基本水平的位置布置侧棒10所获得的角度定义为第二角度。
需要注意的是,在侧棒支承构件61的侧面配设多个凹部61a的情况下,侧棒10的角度可以在除了上述两个角度以外的更多位置调整。拉伸弹簧72的推动力可以依据侧棒10的重量和期望的保持角度来适当调整。
随后,将描述侧棒10的伸缩构造。第二侧棒10b可以采取如图5A 所示的在第一侧棒10a中贮存的收缩状态,以及从第一侧棒10a延伸的延伸状态。在第二侧棒10b最接近侧棒支承构件61的端部,附装用于确定相对第一侧棒10a的啮合位置的位置保持杠杆81。在收缩状态下,位置保持杠杆81与靠近第一侧棒10a的侧棒支承构件61所配设的第一位置保持杠杆从动件84啮合。另一方面,在延伸状态下,位置保持杠杆81 与在远离第一侧棒10a的侧棒支承构件61的位置所配设的第二位置保持杠杆从动件85啮合。
图5C例示了在收缩状态下的位置保持杠杆81与第一位置保持杠杆从动件84的啮合状态。图5C是使用图5A中的虚线圆圈VC所包围的区域的放大视图。位置保持杠杆81附装到固定至第二侧棒10b的端部的杠杆保持器82。位置保持杠杆81可以在与侧棒10的延伸方向正交的平面上、绕用作转动轴的轴81b转动,并且被压缩弹簧83朝向在第一侧棒10a 的侧表面上所配设的第一位置保持杠杆从动件84推动。然后,在第二侧棒10b的位置保持杠杆81的侧面上所配设的位置保持部81a与在第一侧棒10a的侧面上所配设的位置保持部84a啮合,从而保持收缩状态。在将收缩状态改变为延伸状态的状态下,用户克服压缩弹簧83的推动力转动位置保持杠杆81(即,第二侧棒10b)并解除啮合,然后,将第二侧棒10b从第一侧棒10a延伸。
图5D例示了在延伸状态下与位置保持杠杆81啮合的第二位置保持杠杆从动件85。图5D是使用图5A中的虚线圆圈VD所包围的区域的放大视图。第二位置保持杠杆从动件85和位置保持部85a分别具有与第一位置保持杠杆从动件84和位置保持部84a相同的形状。即,在将第二侧棒10b延伸后,第二侧棒10b绕转动轴81b转动,由此第二侧棒10b的位置保持部81a和第一侧棒10a的位置保持部84a可以经由压缩弹簧83 啮合,从而能够实现延伸状态。
如上所述,用户绕转动轴81b转动第二侧棒10b,并相对第一侧棒 10a伸缩第二侧棒10b,从而能够在收缩状态和延伸状态之间切换。需要注意的是,在第一侧棒10a的侧面上配设多个位置保持杠杆从动件的情况下,整个侧棒10的长度可以在更多的级别调整。压缩弹簧83的推动力可以根据侧杆10的重量和长度来适当调整。
如上所述,本实施例的侧棒10可以将其长度和角度改变至少各两个级别。结果是,顶棒20的位置和接收片材40的姿势可以根据侧棒10长度和设置角度来以各种方式调整。
接下来,将详细描述后棒30的设置位置。再次参考图1A,本实施例的后棒30可以安装在如下的三个位置上,即,在两侧被固定到各腿单元2的后棒保持器33、在打印机单元1的正面配设的上部孔91和下部孔 92。
图6A至图6C是后棒保持器33、上部孔91和下部孔92的放大视图。图6A是使用图1A中的虚线圆圈VIA所包围的区域的放大视图。后棒保持器33具有可以接合图3A和图3B所示的后棒保持构件51而形成的底部孔。后棒保持构件51与底部孔接合,并且因此实现如图1A所示的将后棒30保持在打印装置1000的底部的后面的姿势。
另一方面,图6B和图6C是使用图1C中的虚线圆圈VIB和VIC所包围的各个区域的放大视图。在打印机单元1的正面,用于钩住钩51a 的上部孔91和下部孔92在与附装在后棒30的两侧的后棒保持构件51 相对应的位置并在X方向上间隔一定距离而形成。通过在上部孔91上左右钩住两个钩51a,后棒30可以基本布置在打印机单元1的排出口1a正下方。此外,通过在下部孔92上左右钩住两个钩51a,后棒30可以布置在Z方向上稍低于打印机单元1的排出口1a的位置。需要注意的是,可以在腿单元2的Y方向上配设多个后棒保持器33,并且可以在打印机单元1的正面配设更多个用于钩住钩51a的孔。
下文中,将描述在如上所述的顶棒20和后棒30各设置在各种位置的情况下实现的片材保持构造100的位置。
上述图1A至图1C例示了在侧棒10以第一角度进入收缩状态且后棒30附装到后棒保持器33的情况下的位置。下文中,将这样的位置称为后方排出位置。在后方排出位置中,接收片材40在重力方向(Z方向) 上在低于打印机单元1的排出口1a的位置形成缓和凹形。
由于充分确保了在接收片材40和排出口1a之间具有大空间,因此在连续排出大量打印介质的情况下,这样的后方排出位置可以有效率地工作。排出的打印介质W沿着接收片材40的缓和凹形被引导,并且在排出口的上游侧的位置(即,在打印装置1000的后面)被回收。
图7A至图7C例示了在侧棒10以第二角度进入延伸状态且后棒30 的钩51a钩在上部孔91上的情况下的位置。下文中,将这样的位置称为第一前方排出位置。在第一前方排出位置中,接收片材40从打印机单元 1的排出口1a的正下方形成向前和向下基本直线延伸的平面(+Y+Z方向)。
在这样的第一前方排出位置,从紧接打印介质W从排出口1a排出之后的时刻,打印介质W由接收片材40支承,并且被向前和向下直线引导。因此,即使紧接打印之后的打印介质W稍有卷曲,接收片材40 也与打印介质W的背面接触而不与打印面(上表面)接触,并且因此,可以在支承打印介质W的同时向前和向下引导打印介质W。然而,在这样的第一前方排出位置中,由于接收片材40不具有凹形,因此难以共同接收连续排出的大量打印介质。在逐个图像的基础上排出具有脆弱的打印面的相对大的光面相纸的情况下,第一前方排出位置可以有效地工作。
图8A至图8C例示了在侧棒10以第一角度进入延伸状态且后棒30 的钩51a钩在上部孔91的情况下的位置。下文中,这样的位置被称为第二前方排出位置。在第二前方排出位置中,接收片材40从排出口1a的正下方在打印机单元1的排出口1a的前方(Y方向)形成袋状凹形。
在这样的第二前方排出位置中,与图1A至图1C中描述的后方排出位置相似,可以在接收片材40的凹形中共同接收连续排出的大量打印介质。然而,与后方排出位置不同的是,接收片材40可以从排出口1a的正下方支承打印介质W,即,从紧接排出打印介质W之后的时刻。因此,即使打印介质W具有能够容易地卷曲或者是小尺寸的材料,第二前方排出位置与后方排出位置相比较也具有几乎不会生成由划伤和下落所引起的损坏的优点。此外,由于接收点位于打印装置1000前方的相对高的位置,因此第二前方排出位置与后方排出位置相比较也具有用户能够容易地取出排出的物品的优点。
图9A至图9C例示了在侧棒10以第一角度进入延伸状态且后棒30 的钩51a钩在下部孔92的情况下的位置。下文中,这样的位置被称为第三前方排出位置。在第三前方排出位置中,与第二前方排出位置相似,接收片材40在打印机单元1的排出口1a的前方(Y方向)形成袋状凹形。然而,与第二前方排出位置不同的是,不是从排出口1a的正下方(即,不是紧接排出之后),而是从稍微远离排出口1a的位置支承打印介质W 的打印面(前表面)。在排出具有强烈卷曲倾向的打印介质W的情况下,这样的第三前方排出位置是有效的。
在第二前方排出位置的情况下,以及在排出的打印介质W具有高硬度并以一定水平的曲率排出的情况下,由接收片材40在排出口1a的正下方支承的打印介质W可能在该位置卷曲,由此存在排出口1a被关闭的担忧。与此相反,在图9B所示的第三前方排出位置的情况下,打印介质W不是紧接排出之后由接收片材40支承。因此,在打印介质W遵循重力(W2)在Z方向上落下一定程度之后,在足够远离排出口1a的位置处,打印面(前表面)与接收片材40接触并由接收片材40支承。结果是,在不关闭排出口1a的情况下,当打印介质W的打印面(上表面) 与接收片材40接触时,打印介质W在排出口1a的下方进入逐渐排出状态。换句话说,排出口1a和下部孔92之间的距离依据假定使用的打印介质W的尺寸或卷曲强度来设置,以便实现如上所述的排出。此外,如同在本实施例中,在Z方向上与排出口1a相距不同距离的多个附装孔被预先布置的情况下,优选的接收位置可以依据打印介质的卷曲程度和尺寸而容易地调整。
需要注意的是,如上所述,已经描述了四种典型位置,但是在分别和独立改变侧棒10的角度、侧棒的伸缩状态以及后棒的附装位置的情况下,可以实现更多位置。即,根据本实施例,准备了能够附装顶棒20和后棒30的多个位置,由此片材保持构造100的位置可以依据它的用途而适当地设置。
随后,将描述在片材保持构造100中调整在顶棒20和后棒30之间保持的接收片材40的长度(接收区域)的构造。在能够改变接收区域的长度的情况下,可以优选调整接收打印介质的凹区域的深度和尺寸,以及在前方排出位置中接收片材40的倾斜角度。
图10A至图10C例示了将接收片材40附装到顶棒20的构造。参见图10A,顶棒20具有在其延伸方向(X方向)上打开的三个孔20a,并且接收片材40具有在与孔20a相对应的位置处形成的相似的孔。此外,当允许接收片材40卷绕住顶棒20(参见图10C)的时候,包括能够通常地穿透这些孔的轴101b和能够在顶棒20的周围耦接的C字形101a的固定构件101(参见图10B),具有接合到顶棒20的构造。图10A并行地例示了固定接收片材40之前的顶棒20,以及固定接收片材40之后的顶棒20。相对固定位置位于与后棒30相反的位置处的接收片材40的过多长度102用于覆盖固定构件101。从后棒30直到使用固定构件101所固定的位置的接收片材40的区域,用作其接收区域。下文中,将在下面描述用于改变接收区域的长度(接收长度)的机制的一些示例。
图11A和图11B例示了能够在顶棒20上卷绕期望量的接收片材40 的卷绕单元110的构造。参见图11A,卷绕单元110主要包括棒啮合构件 111、转动离合器112、固定离合器113、压缩弹簧116、释放按钮115以及壳体114。棒啮合构件111在顶棒20的周围固定,并且部分地形成凸部111a。与棒啮合构件111的凸部111a啮合的转动离合器112在该啮合的相反侧包括锯齿形部112a,并且可以与顶棒20同轴转动。在面向锯齿形部112a的位置处,布置有包括与锯齿形部112a相啮合的锯齿形部113a 的固定离合器113。转动离合器112的锯齿形部112a被压缩弹簧116在固定离合器113的方向上推动,从而与固定离合器113的锯齿形部113a 相啮合。然而,在用户克服压缩弹簧116的推动力在-X方向上按下释放按钮115的情况下,转动离合器112从固定离合器113分离开。壳体114 覆盖上述机制以在壳体114不是固定到棒啮合构件111而是固定到固定离合器113的状态下保护上述机制。即,在上述构造中,顶棒20、棒啮合构件111以及转动离合器112整体转动,而壳体114和固定离合器113 独立于上述转动而整体转动。图11A并行地例示了从壳体114移除各机制以及各机制被壳体114覆盖的状态。需要注意的是,壳体114的外周作为顶棒20的第一耦接单元接合到在第二侧棒10b的前端所配设的U形接合部12。
图11B是转动离合器112和固定离合器113之间的啮合部的放大视图。在用户在如图11B所示的R方向上(即,在顶棒20与侧棒10的接合部12啮合的状态下的接收片材的卷绕方向上)转动顶棒20的情况下,各自耦接到顶棒20的棒啮合构件111和转动离合器112与转动联锁。然而,与接合部12啮合的外壳114和与壳体114成为一体的固定离合器113 不联锁。因此,在重复进行从固定离合器113的锯齿形部113a分离和与固定离合器113的锯齿形部113a耦接时,转动离合器112的锯齿形部112a 克服压缩弹簧116而沿着锥形表面140行进,并且在Y方向上转动。即,在感测到一些负载的同时,用户可以在顶棒20上卷绕接收片材40。
另一方面,即使通过一些外力在顶棒20上施加-R方向上的力,转动离合器112的锯齿形部112a也靠在制动器表面150上,以抑制-R方向上的转动。即,即使在用户通过在R方向上转动顶棒20来将接收片材40 的接收长度调整到期望长度之后接收片材40的凹部中接收到大量打印介质,顶棒20的卷绕量也不会由于重量而很大程度地改变。也就是说,根据本实施例,在根据目的适当地设置接收所排出的物品的接收片材的接收长度时,经调整的接收长度可以在使用中维持。需要注意的是,在需要重新调整接收长度的情况下,通过按下释放按钮115使转动离合器112 从固定离合器113完全分离,以使顶棒20还可以在-R方向上转动。需要注意的是,如上所述的卷绕单元可以在右边和左边二者的两个第一啮合单元中配设,但也可以在第一啮合单元的任何一个中布置。
图11B中描述了只能在R方向上进行转动的构造。然而,在锯齿形部112a和锯齿形部113a之间的啮合部处,锥形表面140的斜面和制动器表面150之间的关系翻转的情况下,只允许-R方向上的转动。在这种情况下,在相对顶棒20的卷绕方向翻转的情况下,可以获得如上所述的相同效果。例如,在将卷绕方向设置为R方向(从+X方向观看的顺时针方向)的情况下,在顶棒20上,接收片材40以接收片材40的前表面面向内部的方式来卷绕。在这种情况下,沿着接收片材40的前表面行进的打印介质的前端靠在围绕顶棒20的卷绕物的圆周上,并且然后抑制该行进。即,这样的构造在排出大量的短打印介质的情况下可以有效工作。另一方面,在将卷绕方向设置为-R方向(从+X方向观看的逆时针方向)的情况下,在顶棒20上,接收片材40以接收片材40的前表面面向外部的方式来卷绕。在这种情况下,沿着接收片材40的前表面行进的打印介质的前端沿着围绕顶棒20的卷绕物的圆周平稳行进。也就是说,这样的构造在排出长打印介质的情况下有效。
此外,在并不特别需要单向离合器的情况下,可以将交替布置具有反向斜面的锥形表面的构造应用于锯齿形部112a和锯齿形部113a之间的啮合部。利用上述布置,用户可以通过向前和向后转动顶棒来容易地对接收长度进行微调。自然地,可以通过改变压缩弹簧116的压缩力来调整操作时的负载。
图12A至图12C例示了改变接收长度的机制的另一示例。图12A是打印装置1000的立体图。图12B是使用图12A中的虚线圆圈XIIB所包围的区域的放大视图。参见图12A和图12B,在本示例中,在接收片材 40在X方向上的两端以预定间距形成多个闭合的绳部200a。另一方面,在附装到第二侧棒10b的前端的接合部12上,形成能够钩住绳部200a 的钩12b。在这样的构造中,用户在钩12b上钩住位于能够实现期望的接收长度的位置处的绳部200a,由此能够容易地调整接收区域的长度。
在需要充分缩短接收长度的情况下,由于位于接收片材40的中间部分的绳部200a钩在钩12b上,因此假设接收片材40的前端从顶棒20突出并垂下。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如图12C所示,接收片材40被折叠并且多个绳部200a一起钩在钩12b上,由此能够避免接收片材40的前端垂下以及由该垂下所引起的污垢。
图13A至图13C进一步例示了改变接收区域的长度的机制的另一示例。图13A是打印装置1000的立体图,而图13B是使用图13A中的虚线圆圈XIIIB所包围的区域的放大视图。参见图13A和图13B,在本实施例中,使钩环紧固件200b在接收片材40在X方向上的两端上,沿着接收片材的端侧部分附着。另一方面,在顶棒20中,将可从钩环紧固件 200b移除且在钩环紧固件200b上可替代的固定钩环紧固件200c布置在 X方向上与钩环紧固件200b相对应的位置处。在这样的构造中,用户使钩环紧固件200b在能够实现期望长度的位置处附着到固定钩环紧固件 200c上,并且因此能够容易地调整接收区域的长度。同样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3C所示,在接收片材被折叠的状态下使钩环紧固件200b和固定钩环紧固件200c相互附着,由此能够避免接收片材40的前端垂下以及由该垂下所引起的污垢。
如上所述,顶棒20和后棒30之间所保持的接收长度可以通过采用使用图10A至图10C、图11A和图11B、图12A至图12C、以及图13A 至图13C的上述构造来在多个级别容易地调整。结果是,依据打印介质的尺寸及其排出量以及用户的可用性,可以适当调整接收打印介质的凹区域的深度和尺寸、以及在前方排出位置中的接收片材40的倾斜角度等等。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如上所述通过在顶棒20上卷绕接收片材40来调整接收长度,但是,使用图10A至图10C、图11A和图11B、图12A 至图12C、以及图13A至图13C所描述的构造可以在后棒30的侧面或者在顶棒20和后棒30的两侧配设。
图14A至图14C例示了在图9A至图9C所示的第三前方排出位置中,使用参照图10A至图10C所描述的离合器机制来缩短接收长度的状态。缩短后的接收长度使顶棒20和后棒30之间的接收区域成为具有上升坡度的基本平坦且光滑的表面。图14A至图14C例示了连续地排出具有卷曲倾向、切成A4横向尺寸的打印介质W的状态。
另一方面,图15例示了在以卷曲状态排出比标准尺寸长很多的打印介质的情况下,在上述状态下的接收状态。从排出口1a排出的打印介质 W沿着作为相对平坦的表面的接收片材40被支承,并且在打印介质W 超过顶棒20之后的区域由于其自身重量而在Z方向上垂下。然后,在图像的后端切割打印介质W的情况下,打印介质W的前方在由顶棒20支承的状态下在Z方向上垂下,并且其后方与接收片材40接触而被接收。
已将图7A至图7C所示的第一前方排出位置描述为在逐个图像的基础上排出相对大的光面相纸的情况下是有效的。然而,在切割打印介质 W的后端的情况下,打印介质W可能沿着平坦且光滑的接收片材40滑落。另一方面,如本实施例所描述的,在打印介质在位于顶点的顶棒20 附近垂下或支承在倾斜表面上的构造中,打印介质不在Y方向或-Y方向上滑落,而是可靠地由接收单元3接收。
另一方面,在如图14B所示的打印介质相对较小且排出方向上的长度比排出口1a和下部孔92之间的距离短的情况下,朝向打印机单元1 的前表面排出被卷曲着排出的打印介质的前端(W3)。然后,在打印介质的前端靠在打印机单元1的前表面或接收片材40之前切割打印介质的情况下,打印介质反转着落下,并且打印介质在其打印面与接收片材40 接触的状态下被接收(W4)。此时,在用于在排出口1a的正下方沿着卷曲的打印介质引导打印介质的排出引导1b以及钩住沿着该引导而被引导的打印介质的前端的凹槽部302被预先布置的情况下,更平稳地进行上述反转和落下。
这里,例如,在接收片材40是基本水平的平面的情况下,以前预先排出的打印介质在下游方向(+Y方向)上更容易移动,并且从而可以在先前排出的和随后排出的打印介质当中产生装载位置偏离。与此相反,如本实施例所描述的,在接收片材40包括在+Y方向上具有上升坡度的平面的情况下,可以抑制+Y方向上的第一打印介质的移动。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卷绕在顶棒20上的接收片材40由于所排出的打印介质的重量而被稍微拉出。此时,接收表面变形,使得接收表面从平面形改变为在重力方向上向下弯曲的弯曲形(在不同方向上向下观看的凹形、凸形)。因此,在排出新的打印介质的情况下,具有松弛的接收片材40容易地与新的打印介质的卷曲表面接触,以使打印介质能够在预定的位置有序地装载。
此时,可以保持接收片材40基本平坦且光滑,直到排出第一打印介质为止,并且在排出第一打印介质之后,可以采用下面的方法作为用于向接收片材40施加一定程度的松弛的方法。
例如,存在使用诸如聚酯等的柔软弹性纤维作为接收片材40的材料的一种方法。在这样的接收片材的情况下,排出的打印介质落在接收片材40上并与接收片材40接触,从而接收片材40延伸,并且打印介质能够装载在预定的位置。
此外,对检测在接收片材40上是否存在被排放的打印介质的传感器进行准备,并且从而依据传感器的检测结果的接收片材40的保持状态也可以更积极地改变。图16A和图16B是例示检测在接收片材40上是否存在被排放的打印介质的传感器的设置状态的立体图和剖视图。传感器 301是在打印机单元1的前表面上低于排出口1a布置的透射型光学传感器,并且经由形成在接收片材40上的切孔300来检测在接收片材40上是否存在打印介质。
图17A和图17B是用于例示打印装置1000中包括的CPU 303在传感器301的检测结果的基础上改变接收片材40的姿势的方法的框图和流程图。在本实施例中,能够改变侧棒10的角度的驱动马达302包括在侧棒角度保持构件60中,并且CPU 303依据传感器301的检测结果来驱动并控制驱动马达302,从而调整侧棒10的角度。
下文中,将连同图17B中的流程图一起描述该方法。当通过接通打印装置1000的电源来开始处理时,在步骤S1中,CPU 303首先将接收片材40的姿势重置到不具有松弛的平坦且光滑的状态。
随后,在步骤S2中,CPU 303确认电源是否关断。在电源未关断的情况下,CPU 303前进到步骤S3,以在检测传感器的检测结果的基础上确定接收片材40上是否存在打印介质。在确定不存在打印介质的情况下, CPU 303返回到步骤S2,并重复进行步骤S2和步骤S3,直到确定存在打印介质为止。
在步骤S3中确定存在打印介质的情况下,CPU 303前进到步骤S4,以在向前的方向上将驱动马达302转动预定的量。随着该转动,侧棒10 也转动,并且在顶棒20和后棒30之间形成的平坦且光滑的表面以弯曲的凹形(向下的凸形)被松弛。结果是,所排出的打印介质的卷曲的表面由具有松弛的接收片材40支承,并保持在预定的位置上。
此外,CPU 303前进到步骤S5,以确认电源是否关断。在电源未关断的情况下,CPU303前进到步骤S6,并在检测传感器的检测结果的基础上确定接收片材40上是否存在打印介质。在仍然存在打印介质的情况下,CPU 303返回到步骤S5,并重复进行步骤S5和步骤S6,直到确定不存在打印介质为止。
例如,在用户收集打印介质并且传感器301检测到在接收片材40上不存在打印介质的情况下,CPU 303前进到步骤S7,并在向后的方向上转动驱动马达302。随着该转动,侧棒10在相反的方向上转动,并且位于顶棒20和后棒30之间的接收片材40再次形成平坦且光滑的上升坡度表面。随后,CPU 303再次返回到步骤S2。
另一方面,在步骤S2或步骤S5中确认电源关断的情况下,结束该处理。在步骤S2中确定电源关断的情况下,接收片材40维持接收片材 40具有平坦且光滑的表面的位置,直到下次接通电源为止。在步骤S5 中确认电源关断的情况下,接收片材40维持接收片材40具有松弛的位置,直到下次接通电源为止。然而,在下次接通电源的情况下,由于在步骤S1中进行向具有平坦且光滑的表面的位置的重置,因此即使在任一状态下关断电源的情况下,也能够进行上述处理而没有任何麻烦。
需要注意的是,在步骤S1中,例如,可以采用在驱动马达302和侧棒10之间的驱动传送路径中间布置扭矩限制器的方法,并且然后在向后的方向上对驱动马达进行驱动。利用这种布置,能够重置位置而不会在驱动马达上施加负载。此外,虽然在图16A至图17B中已经描述了接收片材40的位置依据存在或不存在打印介质来切换的构造,但是,可以是这样的构造,例如,测量所装载的打印介质的数量及其重量,并且侧棒 10依据测量结果逐渐转动。利用这种布置,可以通过将所装载的打印介质的最高位置保持(或类似的)在基本恒定的高度,来更稳定地装载打印介质。
如上所述,保持接收片材40基本平坦且光滑,直到排出第一打印介质为止,并且在排出第一打印介质之后,将一定的松弛赋予接收片材40,由此能够有序地装载多个打印介质。
接下来,将详细描述顶棒20和侧棒10之间的耦接构造。图18A至图18F例示了顶棒20的第一啮合单元21和侧棒10的接合部12之间的耦接状态。图18A和图18B是使用图4中的虚线圆圈XVIIIA和XVIIIB 所包围的区域的放大视图,并且例示了在从前方(-Y方向)观看的情况下的右侧和左侧上的各个耦接位置。将顶棒20和侧棒10耦接,以使壳体114的外周在右侧和左侧的耦接位置上适配于U形接合部12中。在接合部12中,在U形的两个侧面,具有相同形状的长孔部12a以在X方向上延伸的方式而相互面对形成。此外,在第一啮合部21与接合部12 耦接的情况下,将附装到壳体114的两个突出部21a插入长孔部12a以适配于其中。
图18C和图18D分别例示了朝向接合部12的U形底面观看的图18A 和图18B。将详细描述突出部21a在X方向上的形状。突出部21a包括在宽度方向(X方向)上在顶棒20的外表面上的直线形21b,以及在其内表面上的圆弧形21c。因此,第一啮合单元21可以在与长孔部12a的长度相对应的区域内在X方向上移动,并且还可以在P方向上绕突出部 21a转动。在这样的构造中,在将顶棒20附装到侧棒10的状态下,在突出部21a的外表面上所形成的直线形21b和长孔部12a的内壁在顶棒20 的轴方向上相互面对。因此,即使对侧棒10在X方向上的一侧上施加负载的情况下,负载也可以经由顶棒20在侧棒10和另一侧棒10之间消散。
此外,通过采用上述构造,右顶棒20和左顶棒20独立地相对于接合部12可附装和可移除,而不会在耦接部上施加过度的负载。例如,从用户操作的观点来观看,在将长顶棒20安装在侧棒10上的情况下,很自然地将两个第一啮合单元21中的各个按顺序安装在接合部12上。在这点上,在一侧的第一啮合单元21刚刚被安装而另一侧的第一啮合单元 21正在被安装的期间,顶棒20的姿势相对X轴倾斜。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利用上述构造,第一啮合单元21的突出部21a可以位于接合部12 的长孔部12a中的任何地方,并且然后可以在突出部21a在长孔部12a 中滑动时布置顶棒20的姿势。此外,在顶棒20倾斜太多以致接合部12的长孔部12a无法面对突出部21a的情况下,圆弧形21c绕着长孔部12a 的内壁转动,并且因此第一啮合单元21容易从接合部12脱落。即,根据该构造,在没有损坏的可能性的状态下,顶棒20相对于侧棒10安全地可附装和可移除。在这点上,在接合部12转动地附装到第二侧棒10b 的情况下,能够进一步提高操作性。
图18E是在+X方向上观看图18A的情况下的剖视图。图18F是在-X 方向上观看图18B的情况下的剖视图。这里,将详细描述突出部21a在 YZ平面上的形状。参见图18E,朝向装置的前面位于右端部的第一啮合单元21的突出部21a在靠在侧棒10的长孔部12a上的表面具有圆弧形 21d。因此,在第一啮合单元21上施加预定量或者更多的转动负载的情况下,突出部21a的圆弧形21d在侧棒10的长孔部12a的表面上滚动,并且因此第一啮合单元21容易从接合部12脱落。即,例如,在图11A 和图11B所描述的卷绕单元110中,即使在用户通过弄错卷绕方向而试图在-R方向上转动顶棒20的情况下,也不存在损坏或者在二者之间的耦接部分上施加过度负载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参见图18F,朝向装置的前面位于左端部的第一啮合单元 21的突出部21a在靠在侧棒10的长孔部12a上的突出部21a的表面具有直线表面形21e。因此,即使在YZ平面上将转动力施加到顶棒20上,位于左端部的第一啮合单元21也由于表面之间所产生的阻力而不容易从接合部12脱落。
下文中,将描述接收单元3的位置的变型例,其利用了如下的事实,即,即使在顶棒20具有一定程度的倾斜的情况下,突出部21a也能够与长孔部12a牢固地耦接。
图19A和图19B例示了在分别独立地设置两个侧棒10的姿势的情况下的接收单元3的位置。与图9A所示的第三前方排出位置类似,图 19A例示了两个侧棒10都以第一角度延伸的状态。另一方面,图19B例示了在第三前方排出位置中,一个侧棒10以第一角度处于延伸状态中而另一侧棒10以第二角度处于延伸状态中的情况。例如,在图19A所示的第三前方排出位置中,在将若干打印介质W排出到接收片材40之后,并且在取出打印介质W的情况下,打印介质W可能由于前顶棒20而难以取出。在这样的情况下,如图19B所示,在只有一侧的侧棒10从第一角度改变为第二角度的情况下,接收片材40的内侧被敞开,并且因此用户能够容易地取出所打印的印刷品。
在将侧棒10从第一角度移动到第二角度的情况下,顶棒20相对X 轴逐渐倾斜,并且位于侧棒10的前端的两个接合部12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加。然而,同时,由于第一啮合单元的突出部21a能够在接合部12的长孔部12a中逐渐转动或移动,因此在维持这两个的啮合时,该位置可以改变成图19B所示。
此外,如上所述,在从接收片材取出所排出的打印介质的情况下,已经描述了移位到图19B所示的姿势的构造。然而,在连续排出相对小的打印介质的情况下,图19B所示的接收单元3的位置可以从打印操作的一个阶段采用。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在连续打印期间,所排出的打印介质也可以适当地从接收片材40排出。
随后,将描述接收片材40具有所形成的脊状形的示例。根据本说明书,脊状形意指如同在打印介质的排出方向(Y方向)上直线延伸的脊 (山脊线)的凸形中的部分膨胀。在柔性接收片材40中有意地提供不规则事物,以便形成脊状形。在接收片材40中形成这样的脊状形的情况下,即使打印介质具有低刚性且容易遵循接收片材40的形状,也将与接收片材40的接触面积减小到尽可能地小,并且抑制二者之间的滑动阻力,从而能够将打印介质引导到目标方向。需要注意的是,为了清楚地形成这样的脊状形(即,突出和凹槽),接收片材40的材料优选诸如聚酯等的柔软弹性纤维。
图20例示了要被附装到后棒30以形成脊状形的突出部120。此外,图21A和图21B是例示在以相等间隔将四个突出部120附装到后棒30 的情况下的接收区域的立体图和俯视图。
接收片材40具有在突出部120附装到后棒30侧的四个位置上所形成的凸形,并且将接收片材40在固定构件101附装在顶棒20侧的三个位置处固定。利用这种布置,将接收片材固定并支承在连接突出部120 和固定构件101的线上。换句话说,接收片材40由于其自身重量而在Z 方向上垂下。结果是,如图21B所示,形成有在与打印介质的排出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的脊状形120a。因此,即使在打印介质从后棒30侧排出的情况下,或者在打印介质从顶棒20侧排出的情况下,所排出的打印介质的表面也被支承在脊状形120a的线上,由此在抑制滑动阻力的状态下促使打印介质在Y方向上前进。
图22A和图22B是在以相等间隔将四个突出部120附装到后棒30,并且在顶棒20侧将面对后棒30的各突出部120的固定构件101附装到四个点的情况下的立体图和俯视图。同样在这种构造的情况下,与图21A 和图21B类似,除了脊状形120a的区域由于接收片材40的自身重量而在Z方向上垂下。结果是,如图22B所示,在接收片材40中,从突出部 120朝向固定构件101相互基本平行地形成四个脊状形120a。即,同样在这种构造中,所排出的打印介质的表面也被支承在于Y方向上延伸的脊状形120a的线上,并且在抑制滑动阻力的状态下被促使在Y方向上前进。
需要注意的是,没有特别限定突出部120的数目和尺寸,并且可以依据接收片材的材料和所需形成的脊状形来调整。此外,如图23所示,可以采用具有多个一体形成的突出形的后棒30。
图24A和图24B例示了通过配设环形绳来形成脊状形的示例。在该示例中,在接收片材40在Y方向上的两端部,在X方向上以预定间隔预先缝制环绳121,并且顶棒20和后棒30分别处于被环绳121的环穿过的状态下。图24A和图24B例示了在X方向上,顶棒20侧上的环绳121 的附装位置和后棒30侧上的环绳121的附装位置相互一致的情况。结果是,接收片材40具有在Y方向上相互基本平行地延伸而形成的脊状形 120a,并且能够获得与在图22A和图22B基本相同的效果。
这样的脊状形在例如如图14A至图14C所示的当在顶棒20和后棒 30之间形成平坦且光滑的接收区域时,通过卷起接收片材40来减小接收长度的情况下,也能够有效地起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在突出部120和固定构件101之间产生张力,并且沿着张力的方向线性地形成脊状形 120a。此外,打印介质相对接收片材40的接触区域和滑动阻力被进一步抑制为较低,并且打印介质被沿着脊状形120a线性地引导。结果是,如图14A至图14C所示,在采用具有上升坡度的平坦且光滑的接收区域的情况下,能够在期望的方向引导打印介质。
需要注意的是,上面已经描述了接收对使用打印机进行了打印处理的打印介质进行接收的实施例的示例,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而还能够广泛地应用到对从进行除了打印以外的处理的处理装置所排出的物品进行接收的实施例。
虽然参照示例性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描述,但是应当理解,本发明不限于所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应当对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给予最宽的解释,以使其涵盖所有这些变型以及等同的结构和功能。
Claims (8)
1.一种打印装置,所述打印装置包括:
打印单元,其被构造为在片材上打印图像;
排出单元,其被构造为排出由打印单元打印了图像的片材;
接收片材,其被构造为接收从所述排出单元排出的片材;
第一棒,所述第一棒在片材的宽度方向上延伸,并且被构造为支承所述接收片材;
第二棒,所述第二棒在片材的宽度方向上延伸,并且被构造为与所述第一棒一起支承所述接收片材;
第一支承单元,其被构造为在重力方向上的第一高度支承第二棒;
第二支承单元,其被构造为在重力方向上比所述第一高度高的第二高度支承第一棒;以及
第三支承单元,其被构造为在重力方向上比所述第一高度低的第三高度支承第一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印装置,其中
通过将所述第一棒的两端部与在所述打印装置的排出口的下方所配设的第一啮合部啮合,将所述第一棒置于第一位置;并且
通过将所述第一棒的两端部与低于所述打印装置的所述第一啮合部所布置的第二啮合部啮合,将所述第一棒置于第二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打印装置,其中,在所述第一棒的两端的各端附装有钩,所述第一啮合部和所述第二啮合部是在所述打印装置的侧面配设的孔,并且所述钩和所述孔相互啮合。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打印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棒能够被置于第三位置,所述第三位置位于在重力方向上比所述第二啮合部更低的位置处,并且位于在所述排出的方向上比所述第二啮合部更上游的位置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印装置,其中,所述第二棒能够被置于多个不同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打印装置,其中,通过使被布置在所述打印装置中并且支承所述第二棒的两端的支承构件转动或伸缩,将所述第二棒置于多个不同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印装置,所述打印装置还包括调整单元,所述调整单元被构造为改变和固定在所述第一棒与所述第二棒之间所布置的所述接收片材的接收长度。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印装置,其中,所述接收片材在未接收到片材的状态下,变成在所述排出的方向上具有上升坡度的平面形,而在接收到片材的状态下,变成在重力方向上卷曲的卷曲形。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5-191277 | 2015-09-29 | ||
JP2015191223A JP6566814B2 (ja) | 2015-09-29 | 2015-09-29 | プリント装置 |
JP2015191277A JP2017065842A (ja) | 2015-09-29 | 2015-09-29 | 物品受容装置 |
JP2015191317A JP2017065844A (ja) | 2015-09-29 | 2015-09-29 | 物品受容装置 |
JP2015-191223 | 2015-09-29 | ||
JP2015-191317 | 2015-09-29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553925A CN106553925A (zh) | 2017-04-05 |
CN106553925B true CN106553925B (zh) | 2020-01-21 |
Family
ID=568888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10850990.7A Active CN106553925B (zh) | 2015-09-29 | 2016-09-26 | 接收装置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023418B2 (zh) |
EP (1) | EP3150530B1 (zh) |
KR (1) | KR102039775B1 (zh) |
CN (1) | CN106553925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1591176B2 (en) | 2018-03-27 | 2023-02-28 |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 Convertible printed product collecting assembly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708584B2 (ja) | 2017-05-12 | 2020-06-1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シート収容装置およびプリント装置 |
JP6711780B2 (ja) * | 2017-05-12 | 2020-06-17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記録装置 |
CN110315861B (zh) * | 2018-03-28 | 2022-05-13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扫描装置 |
WO2021091568A1 (en) * | 2019-11-08 | 2021-05-14 |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 Output tray |
US11964837B2 (en) | 2018-12-14 | 2024-04-23 |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 Assisted print medium receipt |
JP7272139B2 (ja) | 2019-06-28 | 2023-05-12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媒体処理装置、積載装置及び媒体積載方法 |
JP7505283B2 (ja) * | 2020-06-17 | 2024-06-25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受容装置及び記録装置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188352A (en) * | 1992-04-01 | 1993-02-23 | Xerox Corporation | Copy output stacker for engineering size copies |
JP2006036368A (ja) * | 2004-07-22 | 2006-02-09 | Canon Finetech Inc | 排紙受け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CN102481795A (zh) * | 2009-04-28 | 2012-05-30 | 迪默公司 | 供标签打印机使用的匣盒 |
CN103373088A (zh) * | 2012-04-18 | 2013-10-30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介质承接装置及记录装置 |
US9002257B2 (en) * | 2011-08-01 | 2015-04-07 | Ricoh Company, Ltd.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663216B2 (en) * | 1998-11-27 | 2003-12-16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Flushing controller incorporated in ink-jet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flushing control method for the same |
JP2001002307A (ja) * | 1999-06-21 | 2001-01-09 | Copyer Co Ltd | 記録媒体収容装置 |
JP3685374B2 (ja) * | 1999-10-29 | 2005-08-17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大型プリンタの排紙受け装置および該排紙受け装置を備えた大型プリンタ |
JP2007314337A (ja) * | 2006-05-29 | 2007-12-06 | Canon Inc | 記録媒体収容装置 |
JP5142541B2 (ja) * | 2007-01-31 | 2013-02-13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記録装置およびメディア収納装置 |
JP5347436B2 (ja) * | 2008-11-05 | 2013-11-20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記録装置 |
JP4849157B2 (ja) | 2009-07-23 | 2012-01-11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プリンタ |
JP5581622B2 (ja) * | 2009-08-03 | 2014-09-03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記録装置 |
JP5928135B2 (ja) * | 2012-04-27 | 2016-06-01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媒体受け装置及び記録装置 |
JP6102399B2 (ja) * | 2013-03-26 | 2017-03-29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記録装置 |
JP2015189559A (ja) * | 2014-03-28 | 2015-11-02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記録装置 |
-
2016
- 2016-08-18 EP EP16001821.4A patent/EP3150530B1/en active Active
- 2016-09-12 US US15/262,484 patent/US10023418B2/en active Active
- 2016-09-21 KR KR1020160120502A patent/KR102039775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6-09-26 CN CN201610850990.7A patent/CN106553925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188352A (en) * | 1992-04-01 | 1993-02-23 | Xerox Corporation | Copy output stacker for engineering size copies |
EP0564199B1 (en) * | 1992-04-01 | 1996-09-25 | Xerox Corporation | Copy output stacker for engineering size copies |
JP2006036368A (ja) * | 2004-07-22 | 2006-02-09 | Canon Finetech Inc | 排紙受け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CN102481795A (zh) * | 2009-04-28 | 2012-05-30 | 迪默公司 | 供标签打印机使用的匣盒 |
US9002257B2 (en) * | 2011-08-01 | 2015-04-07 | Ricoh Company, Ltd.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CN103373088A (zh) * | 2012-04-18 | 2013-10-30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介质承接装置及记录装置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1591176B2 (en) | 2018-03-27 | 2023-02-28 |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 Convertible printed product collecting assembly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3150530B1 (en) | 2020-01-08 |
US20170088384A1 (en) | 2017-03-30 |
KR102039775B1 (ko) | 2019-11-01 |
CN106553925A (zh) | 2017-04-05 |
EP3150530A1 (en) | 2017-04-05 |
US10023418B2 (en) | 2018-07-17 |
KR20170038151A (ko) | 2017-04-0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553925B (zh) | 接收装置 | |
US9809407B2 (en) | Reception apparatus | |
EP3199480B1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JP2006248649A (ja) | 給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US8424871B2 (en) | Medium mounting device, medium reading device, and multifunction product | |
US9884735B2 (en) | Sheet tray and sheet conveying apparatus | |
CN107458896A (zh) | 片材给送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 |
JP2018192626A (ja) | 記録装置及び収容装置 | |
JPH0873050A (ja) | 紙葉類保持装置 | |
JP6618312B2 (ja) | プリント装置 | |
US10457516B2 (en) | Sheet storage apparatus and printing apparatus | |
JP2017065842A (ja) | 物品受容装置 | |
JP2017065844A (ja) | 物品受容装置 | |
JP6566814B2 (ja) | プリント装置 | |
JP6088073B2 (ja) | カセット、給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7022565B2 (ja) | シート収容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
KR100849563B1 (ko) | 디스플레이 지지 장치 | |
JP5787550B2 (ja) | 収容装置 | |
JP6039764B2 (ja) | 記録装置 | |
US20230249935A1 (en) | Printing medium accommodating apparatus and printing apparatus | |
JP5104634B2 (ja) | 給紙カセット | |
JP2003095511A (ja) | ロール紙排紙スタッカ及び該ロール紙排紙スタッカを備えた記録装置 | |
JP2022020510A (ja) | 画像記録装置 | |
JP2022020505A (ja) | 画像記録装置 | |
JP2010250183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