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89839B - 记录装置 - Google Patents

记录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89839B
CN102189839B CN201110033803.3A CN201110033803A CN102189839B CN 102189839 B CN102189839 B CN 102189839B CN 201110033803 A CN201110033803 A CN 201110033803A CN 102189839 B CN102189839 B CN 10218983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orage unit
paper storage
roll paper
main body
apparatus ma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033803.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189839A (zh
Inventor
堀川英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1898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8983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18983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89839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19/00Changing the web roll
    • B65H19/10Changing the web roll in unwinding mechanisms or in connection with unwinding operations
    • B65H19/12Lifting, transporting, or inserting the web roll; Removing empty core
    • B65H19/126Lifting, transporting, or inserting the web roll; Removing empty core with both-ends supporting arrang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2/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the handling apparatus
    • B65H2402/30Supports; Subassemblies; Mountings thereof
    • B65H2402/31Pivoting support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2/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the handling apparatus
    • B65H2402/30Supports; Subassemblies; Mountings thereof
    • B65H2402/32Sliding support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5/00Parts for holding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5/40Holders, supports for rolls
    • B65H2405/43Supports for rolls partially removable from the handling machin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801/00Application field
    • B65H2801/03Image reproduction devices
    • B65H2801/12Single-function printing machines, typically table-top machines

Landscapes

  • Unwinding Webs (AREA)
  • Handling Of Continuous Sheets Of Paper (AREA)
  • Replacement Of Web Rol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记录装置,具有:对片材进行记录的记录头;收容第一卷筒纸的第一卷筒纸收容部;收容第二卷筒纸的第二卷筒纸收容部;和将从第一卷筒纸或第二卷筒纸卷出的片材输送到记录头的输送机构。而且,第一卷筒纸收容部设置在装置主体的内部且通过相对于装置主体进行滑动能够向装置主体的外部拉出,第二卷筒纸收容部设置在装置主体的外部且能够相对于装置主体转动。

Description

记录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过记录头在片材上记录图像和/或文字的记录装置。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就记录装置而言,已知有的具有:卷筒纸收容部,其对将细长状的片材卷绕成圆筒状而成的卷筒纸进行收容;对从卷筒纸退绕的部分的片材进行输送的输送机构;和对被输送的片材实施记录处理的记录头。作为这样的记录装置,已知为了在记录装置内分别收容多个卷筒纸而设置多个卷筒纸收容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参照图6,对具有多个卷筒纸收容部的记录装置的构成进行说明。
如图6(a)所示,记录装置100中设置有构成其壳体的装置主体110。在该装置主体110的内部设置有:记录头120、配置通过在其上下方向且相对于装置主体110进行滑动而能够被拉出的上侧卷筒纸收容部130及下侧卷筒纸收容部131。另外,在装置主体110中设置有输送机构140,该输送机构140将被收容在上侧卷筒纸收容部130的上侧卷筒纸RPU及被收容在下侧卷筒纸收容部131的下侧卷筒纸RPD的片材向记录头120分别输送。
在这样的记录装置100中,进行卷筒纸切换作业,该卷筒纸切换作业是记录装置100自动进行从上侧卷筒纸RPU向下侧卷筒纸RPD的切换。另外,在记录装置100中,进行卷筒纸更换作业,该卷筒纸更换作业是作业者进行上侧卷筒纸RPU的更换或下侧卷筒纸RPD的更换。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56655号公报
因此,在这样的记录装置100中,在进行上述切换作业或卷筒纸更换作业的情况下,如图6(b)所示,对从上侧卷筒纸RPU或下侧卷筒纸RPD输送到记录头120的片材进行回卷。
而且,在片材被回卷的状态下,由于上侧卷筒纸收容部130及下侧卷筒纸收容部131能够相对于装置主体110向外部拉出,所以,如图6(b)及图6(c)所示,能够进行上侧卷筒纸RPU及下侧卷筒纸RPD的更换。
而且,在进行了上述切换作业或卷筒纸更换作业后,上侧卷筒纸RPU或下侧卷筒纸RPD经由输送机构140向记录头120卷出片材。
这里,在记录装置100中,由于上侧卷筒纸收容部130及下侧卷筒纸收容部131双方都设置在装置主体110的内部,所以,需要将下侧卷筒纸收容部131设置在从记录头120离开的位置上。
因此,在通过输送机构140输送片材时,在片材的宽度方向、即卷筒的旋转轴方向上容易发生片材的错位。而且,向下侧卷筒纸RPD回卷片材的时间及从该卷筒纸RPD卷出片材的时间分别变长,在进行卷筒纸切换作业或卷筒纸更换作业的情况下所需的时间增长。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作出的发明,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记录装置,在具有多个卷筒纸收容部的记录装置中,能够抑制卷筒纸的片材的输送精度的降低,并且缩短卷筒纸的切换或更换时的时间。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记录装置,其具有:成为壳体的装置主体;设置在该装置主体的内部且对从第一卷筒纸或第二卷筒纸卷出的片材进行记录的记录头;收容所述第一卷筒纸的第一卷筒纸收容部;收容所述第二卷筒纸的第二卷筒纸收容部;和将从所述第一卷筒纸卷出的片材或从所述第二卷筒纸卷出的片材向所述记录头输送的输送机构,构成为:所述第一卷筒纸收容部设置在所述装置主体的内部,且通过相对于所述装置主体进行滑动能够向所述装置主体的外部拉出,所述第二卷筒纸收容部设置在所述装置主体的外部并安装于所述装置主体,且相对于所述装置主体能够转动。
根据本发明,由于第一卷筒纸收容部设置在装置主体的内部,第二卷筒纸收容部设置在装置主体的外部且安装在该装置主体,因此,能够以使第一卷筒纸收容部及第二卷筒纸收容部分别与记录头的距离缩短的方式配置第一卷筒纸收容部及第二卷筒纸收容部。由此,能够抑制因多个卷筒纸的输送机构造成的输送精度的降低并能够缩短进行卷筒纸切换作业及卷筒纸更换作业时的回卷卷筒纸的时间。
在本发明的记录装置中,作为所述第一卷筒纸收容部相对于所述装置主体的位置,能够选择被收容在所述装置主体的内部的第一滑动位置及被拉出到所述装置主体的外部的第二滑动位置,作为所述第二卷筒纸收容部相对于所述装置主体的位置,能够选择在所述第一卷筒纸收容部位于所述第二滑动位置时与所述第一卷筒纸收容部干涉的第一转动位置,及在所述第一卷筒纸收容部位于所述第二滑动位置时不与所述第一卷筒纸收容部干涉的第二转动位置。
根据本发明,由于第二卷筒纸收容部的第一转动位置与第一卷筒纸收容部的第二滑动位置干涉,所以,与避开该第二滑动位置来配置第二卷筒纸收容部的构成相比较,能够谋求装置主体的小型化。
在本发明的记录装置中,在所述第二卷筒纸收容部位于所述第一转动位置时,该第二卷筒纸收容部的上端部位于与所述装置主体的上端部相同的位置或比所述装置主体的上端部靠近下侧的位置。
在本发明中,在第二卷筒纸收容部被配置在第一转动位置的状态下,第二卷筒纸收容部的上端部位于与装置主体的上端部相同的位置或比装置主体的上端部靠近下侧的位置,由此,与第二卷筒纸收容部比装置主体的上端部向上侧突出的构成相比较,能够谋求记录装置的上下方向的小型化。
在本发明的记录装置中,在所述装置主体安装有用于使所述第二卷筒纸收容部转动的转动轴,所述第二卷筒纸收容部具有:接受所述第二卷筒纸的接受部、和通过覆盖该接受部的开口侧而与所述接受部协动地收容所述第二卷筒纸的盖部,所述接受部及所述盖部分别安装于所述转动轴且以所述转动轴为中心转动。
根据本发明,由于接受部和盖部通过共用的转动轴进行转动,所以,与将用于使接受部转动的转动轴和用于使盖部转动的转动轴设置成不同的部件的构成相比较,能够使第二卷筒纸收容部的构成简单化。
在本发明的记录装置中,所述第二卷筒纸收容部的卷筒纸装载量比所述第一卷筒纸收容部的卷筒纸装载量小。
根据本发明,由于第二卷筒纸收容部的卷筒纸装载量比第一卷筒纸收容部的卷筒纸装载量小,所以,作业者能够容易地进行使第二卷筒纸收容部转动的作业。
附图说明
图1关于第一实施方式的打印机,图1(a)为打印机的立体图,图1(b)为图1(a)的状态的打印机的概要结构图。
图2(a)是第二卷筒纸收容部的罩体为开状态时的打印机的立体图,图2(b)是图2(a)的状态的打印机的概要构成图。
图3(a)是第二卷筒纸收容部处于第二转动位置时的打印机的立体图,图3(b)是图3(a)的状态的打印机的概要构成图。
图4(a)是第一卷筒纸收容部位于第二滑动位置时的打印机的立体图,图4(b)是图4(a)的状态的打印机的概要构成图。
图5(a)~(c)是第二实施方式的打印机的概要构成图。
图6(a)~(c)是表示以往的记录装置的剖视示意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1…作为记录装置的喷墨式打印机,12…装置主体,13…第一卷筒纸收容部,14…第二卷筒纸收容部,18…记录头,19…输送机构,32…作为转动轴的轴,33…作为接受部的收容体,34…作为盖部的罩体,RP1…第一卷筒纸,RP2…第二卷筒纸,ST…片材。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图1~图4对将本发明具体化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在说到“前后方向”、“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的情况下,如无特别说明,是指图1中箭头所示的“前后方向”、“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上下方向规定为与铅直方向为同一方向。
如图1所示,作为记录装置的喷墨式打印机(以下,称为“打印机11”)构成为,将连续纸等的细长状的片材保持成卷绕成圆筒状的卷筒纸的状态,并且对从该卷筒纸卷出的片材执行记录处理。该打印机11具有成为其壳体的矩形箱状的装置主体12。在该装置主体12分别设置有收容第一卷筒纸RP1的第一卷筒纸收容部13、收容第二卷筒纸RP2的第二卷筒纸收容部14。另外,在装置主体12的后方且下方设置有能够对第一卷筒纸收容部13的收容空间进行开闭的平板状的门体12b。
第一卷筒纸收容部13能够收容最宽12英寸宽的卷筒纸,而第二卷筒纸收容部14能够收容最宽8英寸宽的卷筒纸。而且,以第二卷筒纸收容部14的卷筒纸装载量比第一卷筒纸收容部13的卷筒纸装载量小的方式分别形成第一卷筒纸收容部13及第二卷筒纸收容部14。
第一卷筒纸收容部13设置在装置主体12的内部的下方,且以能够在前后方向滑动并向装置主体12的外部拉出的方式设置。这里,将第一卷筒纸收容部13被收容在装置主体12的内部的状态的第一卷筒纸收容部13的位置称为“第一滑动位置”,并且将被拉出到装置主体12的外部的状态的第一卷筒纸收容部13的位置称为“第二滑动位置”。
在第一卷筒纸收容部13设置有收容有第一卷筒纸RP1的下方的一部分且朝向上方开口的箱型的收容体13a。该收容体13a在其左右方向的两侧,具有用于将第一卷筒纸RP1过渡到设置于装置主体12的第一卷筒纸RP1的圆筒旋转轴J的支撑部上的轨道。另外,在收容体13a的后端设置有向后方延伸的U字状的扳手部13b。
这样的收容体13a,通过设置有与设置在装置主体12的主体侧轨道嵌合的收容体侧轨道,而能够相对于装置主体12在前后方向上滑动。
第二卷筒纸收容部14设置在装置主体12的外部且安装于装置主体12。而且,第二卷筒纸收容部14以能够相对于装置主体12在上下方向上转动的方式设置。具体来说,在装置主体12的后表面的上方设置有用于收容第二卷筒纸收容部14的一部分的凹部12a。在装置主体12的上方且在凹部12a内安装有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成为旋转轴的轴32。在该轴32上安装有第二卷筒纸收容部14,由此,第二卷筒纸收容部14能够以轴32为中心转动地移动。另外,轴32在辊子23的附近设置在辊子23的上方的位置。
在图1(a)所示的状态下,第二卷筒纸收容部14的上端部以与装置主体12的上端部相比成为下方的方式配置。而且,第二卷筒纸收容部14的下端部以与第一卷筒纸收容部13的上端部即第一卷筒纸RP1的上端部相比成为下方且与第一卷筒纸收容部13的下端部相比成为上方的方式配置。即,第一卷筒纸收容部13和第二卷筒纸收容部14从前后方向观察以在上下方向相互重叠的方式配置。以后,将这样的第二卷筒纸收容部14的位置称为“第一转动位置”。这里,在第二卷筒纸收容部14处于第一转动位置的状态下,在第二卷筒纸收容部14向第一卷筒纸收容部13的第二滑动位置移动时,第一卷筒纸收容部13和第二卷筒纸收容部14相互干涉。而且,在第二卷筒纸收容部14处于第一转动位置的状态下,第二卷筒纸收容部14被配置在还与门体12b的开闭位置干涉的位置上。
另外,如图1(b)所示,在装置主体12的内部的比第一卷筒纸收容部13靠上方的位置,载置有支撑片材ST的支撑台即矩形板状的压印板15。包括该压印板15的上方的区域成为通过向片材ST喷射墨液而实施记录处理的印刷室16。
在印刷室16内的压印板15的左右两侧设置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一对导轨。该导轨比压印板15的上表面高。而且,矩形状的滑架17基于未图示的驱动机构的驱动以能够沿两导轨向左右方向进行往复移动的状态被支撑在两导轨上。另外,在该滑架17的下表面侧搭载有记录头18。
在装置主体12内设置有输送机构19,该输送机构19在从第一卷筒纸收容部13及第二卷筒纸收容部14到印刷室16的片材ST的输送路径上将片材ST向印刷室16输送。该输送机构19配设有承接第一卷筒纸RP1的片材ST的第一承接板20、承接第二卷筒纸RP2的片材ST的第二承接板21、和向这些承接板20、21输送片材ST的辊子22~30。该第一承接板20由从印刷室16向后方延伸的水平板和随着从该水平板的后端向第一卷筒纸RP1即趋向后方而向下方延伸的倾斜板构成。第二承接板21是与上述水平板的后端相比配置在后方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平板。在这样的输送机构19中,通过打印机11所具有的未图示的驱动机构使辊子22~30旋转,由此将第一卷筒纸RP1的片材ST或第二卷筒纸RP2的片材ST向印刷室16输送。
另外,打印机11以从第一卷筒纸RP1到辊子22的输送路径的距离与从第二卷筒纸RP2到辊子24的输送路径的距离相互大致相等的方式形成。另外,辊子22及辊子24相互近接地配置。
辊子22~30中的辊子22~24构成对从第一卷筒纸RP1向印刷室16输送片材ST的输送路径和从第二卷筒纸RP2向印刷室16输送片材ST的输送路径进行切换的卷筒纸切换部31。这里,在从第一卷筒纸RP1向第二卷筒纸RP2切换时,与从印刷室16向第一卷筒纸RP1回卷第一卷筒纸RP1的片材ST的同时,进行将第二卷筒纸RP2的片材ST从第二卷筒纸RP2向印刷室16的卷出。另一方面,在从第二卷筒纸RP2向第一卷筒纸RP1切换时,在从印刷室16向第二卷筒纸RP2回卷第二卷筒纸RP2的片材ST的同时,进行将第一卷筒纸RP1的片材ST从第一卷筒纸RP1向印刷室16的卷出。这些卷筒纸的切换作业由打印机11的控制装置自动地进行。
如图2所示,第二卷筒纸收容部14包括:接受第二卷筒纸RP2的接受部即收容体33;和通过与该收容体33嵌合而覆盖收容体33的盖部即罩体34。通过罩体34和收容体33相互嵌合,在第二卷筒纸收容部14内形成收容第二卷筒纸RP2的收容空间。另外,收容体33及罩体34分别安装在轴32上。由此,收容体33及罩体34以轴32为中心在上下方向上转动。
收容体33以朝向上方开口且其上表面33a随着从轴32趋向后方而向下方倾斜地设置。另外,在收容体33的前后方向的中央位置,从上表面33a向下方形成切口状,由此,设置支撑第二卷筒纸RP2的圆筒旋转轴J的支撑部33c。另外,在收容体33的后端设置有向后方延伸的U状的扳手部33d。另外,第二卷筒纸RP2在收容体33的前方的部位经由使该部位沿前后方向贯通的贯通孔将片材ST输送到辊子23上。
这里,第二卷筒纸RP2在被收容于收容体33内的状态下,其上方的一部分相比收容体33的上表面33a向上方突出。罩体34能够相对于收容体33转动,并将罩体34和收容体33相互嵌合的状态作为闭位置(参照图1(a)),将罩体34相对于收容体33移动到上方的状态作为开位置(参照图2(a))。
在这样的第二卷筒纸收容部14中,第二卷筒纸收容部14位于第一转动位置,通过使罩体34成为开状态,作业者来更换第二卷筒纸RP2。具体来说,在第二卷筒纸RP2的片材ST被输送到印刷室16的状态、即在第二卷筒纸RP2为能够印刷的状态下,在更换第二卷筒纸RP2的情况下,将第二卷筒纸RP2的片材ST回卷在第二卷筒纸RP2上。而且,在使罩体34移动到开位置后,进行第二卷筒纸RP2的更换。
另一方面,在第一卷筒纸RP1的片材ST被输送到印刷室16的状态、即在第一卷筒纸RP1为能够印刷的状态下,由于第二卷筒纸RP2成为已经回卷的状态,所以,不进行第二卷筒纸RP2的回卷作业而进行第二卷筒纸RP2的更换。另外,在交换这样的第二卷筒纸RP2的情况下,与图6所示的以往的记录装置100不同,不进行第一卷筒纸RP1的回卷。
下面,参照图3及图4,对第一卷筒纸RP1的更换作业进行说明。如图3(a)所示,在更换第一卷筒纸RP1时,作业者握持位于第一回动位置的第二卷筒纸收容部14的扳手部33d,同时使第二卷筒纸收容部14向上方转动。由此,第二卷筒纸收容部14从第一转动位置移动到第一卷筒纸收容部13的比装置主体12靠近上方的位置(以下,称为“第二转动位置”)。即,第二卷筒纸收容部14移动到退避第二滑动位置的位置。由此,在第二卷筒纸收容部14位于第二转动位置时,第二卷筒纸收容部14不与第二滑动位置干涉。
如图3(b)所示,在第一卷筒纸RP1为能够印刷的状态的情况下,在更换第一卷筒纸RP1时,第一卷筒纸RP1的片材ST通过辊子22、25~30被回卷。而且,在第一卷筒纸RP1的片材ST的回卷结束后,作业者使位于第一转动位置的第二卷筒纸收容部14向第二转动位置转动。此外,由于第二卷筒纸RP2不是能够印刷的状态,所以,成为已经从印刷室16被回卷的状态。
另一方面,在第二卷筒纸RP2为能够印刷的状态的情况下,在更换第一卷筒纸RP1时,第二卷筒纸RP2的片材ST通过辊子23、24被回卷。此时,第二卷筒纸RP2的回卷是以对伴随第二卷筒纸收容部14从第一转动位置到第二转动位置的移动而变化的第二卷筒纸RP2的片材ST到印刷室16的距离进行调整的方式进行的。此外,由于第一卷筒纸RP1不是能够印刷的状态,所以,成为已经从印刷室16被回卷的状态。
如图4所示,作业者在打开门体12b后,将第一卷筒纸收容部13向第二滑动位置拉出。然后对第一卷筒纸RP1进行更换。在对该第一卷筒纸RP1进行更换后,通过使第一卷筒纸收容部13向前方滑动而使其移动到第一滑动位置后,关闭门体12b。然后使第二卷筒纸收容部14从第二转动位置回到第一转动位置。然后,第一卷筒纸RP1或第二卷筒纸RP2向印刷室16卷出片材ST。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能够得到以下的效果。
(1)第一卷筒纸收容部13设置在装置主体12的内部,且第二卷筒纸收容部14设在装置主体12的外部并安装在该装置主体12上。由此,与第一卷筒纸收容部13及第二卷筒纸收容部14双方都设在装置主体12的内部的构成相比,第二卷筒纸收容部14的配置的自由度提高。因此,能够以使第一卷筒纸收容部13及第二卷筒纸收容部14分别与记录头18的距离缩短的方式来配置第一卷筒纸收容部13及第二卷筒纸收容部14。由此,能够抑制输送机构19造成的卷筒纸的输送精度的降低,能够缩短进行卷筒纸切换作业及卷筒纸更换作业时的回卷第一卷筒纸RP1或第二卷筒纸RP2的时间。
(2)第二卷筒纸收容部14的第一转动位置与第一卷筒纸收容部13的第二滑动位置干涉。因此,与将第二卷筒纸收容部的第一转动位置配置得比第二滑动位置靠上方的构成相比较,能够谋求打印机11的上下方向的小型化。
不过,在第二卷筒纸收容部14的第一转动位置与第一卷筒纸收容部13的第二滑动位置干涉的构成中,第一卷筒纸RP1的更换作业,尤其是第一卷筒纸收容部13的拉出作业变得困难。因此,作为进行第一卷筒纸RP1的更换作业的方法,还可以考虑采用使第二卷筒纸收容部相对于装置主体能够装拆的构成。具体来说,将第二卷筒纸收容部从装置主体拆下,并将第二卷筒纸收容部载置在载置台上后,使第一卷筒纸收容部移动到第二滑动位置,并更换第一卷筒纸。由此,在拉出第一卷筒纸收容部时,由于第二卷筒纸收容部不干涉,所以,能够容易地拉出第一卷筒纸收容部。
但是,在上述的将第二卷筒纸收容部相对于装置主体能够装拆的构成中,存在将第二卷筒纸收容部载置在载置台上的作业,从而使第一卷筒纸的更换作业复杂化。对于这点,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更换第一卷筒纸RP1时,仅使第二卷筒纸收容部14转动到第二转动位置,能够省略将第二卷筒纸收容部14载置在载置台上的作业。因此,能够抑制第一卷筒纸RP1的更换作业的复杂化。
而且,在将上述第二卷筒纸收容部相对于装置主体能够装拆的构成中,由于作业者要将第二卷筒纸收容部输送到载置台上,作业者需要能够承受第二卷筒纸收容部的重量。因此,作业者将第二卷筒纸收容部输送到载置台上的作业比较困难。对于这一点,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第二卷筒纸收容部14能够以轴32为中心转动,所以,无需承受第二卷筒纸收容部14的重量。因此,作业者能够容易地移动第二卷筒纸收容部14。
(3)在第二卷筒纸收容部14配置在第一转动位置的状态下,由于第二卷筒纸收容部14的上端部位于比装置主体12的上端部靠下方的位置,所以,与第二卷筒纸收容部14比装置主体12的上端部向上方突出的构成相比较,能够谋求打印机11的上下方向的小型化。
(4)由于收容体33和罩体34通过共用的轴32转动,所以,与使收容体33转动的轴和使罩体34转动的轴为不同的部件的构成相比较,能够使第二卷筒纸收容部14的构成简单化。
另外,在进行更换第二卷筒纸RP2的作业的情况下,作业者在第二卷筒纸收容部14的后方进行作业。这里,在罩体34为从前方向后方打开的构成的情况下,在进行上述作业时,若使罩体34移动到开位置,则罩体34位于第二卷筒纸收容部14的后方,且位于作业者的眼前。因此,在该罩体34的位置,难以进行更换第二卷筒纸RP2的作业。
对于这点,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第二卷筒纸RP2配置得比轴32靠后方,且罩体34从后方向前方打开,所以,即使将罩体34移动到开位置,也不会妨碍作业者的上述作业。因此,作业者能够容易地进行第二卷筒纸RP2的更换作业。
(5)由于第二卷筒纸收容部14的卷筒纸装载量比第一卷筒纸收容部13的卷筒纸装载量小,所以,作业者能够容易地进行使第二卷筒纸收容部14转动的作业。
另外,由于第二卷筒纸收容部14能够收容的片材ST的宽度形成得比第一卷筒纸收容部13能够收容的片材ST的宽度小,所以,能够谋求第二卷筒纸收容部14的小型化。因此,能够使收容第二卷筒纸RP2前的第二卷筒纸收容部14轻量化。
(6)由于成为第二卷筒纸收容部14的转动中心的轴32设置在构成输送路径的一部分的辊子23的附近,因此,第二卷筒纸收容部14转动前后的第二卷筒纸RP2和辊子23的距离的变化变小。其结果,能够使因第二卷筒纸收容部14的转动所引起的从第二卷筒纸RP2向辊子23卷出的片材ST的长度的变化量缩小。由此,能够缩短伴随第二卷筒纸收容部14的转动而产生的从第二卷筒纸RP2到辊子23的片材ST的长度的调整作业的时间。其结果,在更换第二卷筒纸收容部14内的第二卷筒纸RP2后,能够缩短恢复到打印机11的能够印刷状态的时间。
另外,由于第二卷筒纸RP2和辊子23的距离缩短,所以,能够容易地维持从第二卷筒纸RP2被卷出的片材ST被辊子23夹着的状态。由此,在第二卷筒纸收容部14转动时,片材ST难以从辊子23上拆下。
(7)由于轴32设置在装置主体12的后方且上方,所以,第二卷筒纸收容部14与装置主体12的上端部相比能够位于上方。其结果,与轴设置在装置主体的上下方向的中央位置或下方位置的构成相比较,能够扩大第二卷筒纸收容部14的转动范围。
另外,由于能够使罩体34的开位置相比装置主体12的上端部位于上方,所以,同样地,能够扩大罩体34的转动范围。由此,能够容易地进行使罩体34成为开位置的状态下的第二卷筒纸RP2的更换作业。
(8)在第二卷筒纸收容部14的收容体33的后端作业者握持扳手部33d且进行第二卷筒纸收容部14的转动动作,所以,作业者能够容易地进行上述转动动作。
另外,由于扳手部33d设置在收容体33侧,所以与扳手部33d设置在罩体34侧的构成相比较,作业者能够稳定地进行第二卷筒纸收容部14的转动动作。
(9)第二卷筒纸RP2在被收容在收容体33内的状态下,其一部分相比收容体33的上表面33a向上方突出。由此,在将第二卷筒纸RP2从收容体33中取出时,与第二卷筒纸的上端部位于与收容体33的上表面33a在上下方向相同位置或位于上表面33a的下方的构成相比,能够降低使第二卷筒纸RP2从收容体33向上方移动的移动量。因此,能够使第二卷筒纸RP2容易地收容体33出入。
(10)由于收容体33的上表面33a随着从轴32趋向后方而向下方倾斜,所以,在将第二卷筒纸RP2从收容体33取出时,能够降低上述卷筒纸RP2向铅直方向的移动量。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将上述筒卷筒纸RP2从收容体33取出的作业。
(11)由于构成为第一卷筒纸RP1和辊子22的距离及第二卷筒纸RP2和辊子24的距离相互大致相等,因此,第二卷筒纸RP2和辊子24的距离缩短。因此,能够抑制因输送机构19所导致的卷筒纸的输送精度的降低,且能够缩短进行卷筒纸切换作业及卷筒纸更换作业时的回卷第一卷筒纸RP1或第二卷筒纸RP2的时间。
(12)由于在第一卷筒纸收容部13的收容体13a上设置有扳手部13b,所以,作业者能够容易地将装置主体12的内部的第一卷筒纸收容部13向装置主体12的后方拉出。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第一卷筒纸RP1的更换作业。
(13)在图6所示的以往的记录装置100中,在对上侧卷筒纸RPU进行更换时,在回卷下侧卷筒纸RPD后,也将上侧卷筒纸收容部从装置主体向后方拉出。因此,从上侧卷筒纸RPU的更换恢复到记录装置100的可动状态需要花费时间。
对于这点,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更换第二卷筒纸RP2时不对第一卷筒纸RP1进行回卷,所以,能够缩短从第二卷筒纸RP2的更换恢复到打印机11的可动状态的时间。
(14)由于在打印机11的能够印刷的状态下,第二卷筒纸收容部14被配置在与门体12b的开闭位置干涉的位置上,因此,在可动状态下,能够防止门体12b无意地打开。
(15)在打印机11处于能够印刷的状态的情况下,第二卷筒纸收容部14被配置在第一转动位置上,由此,第二卷筒纸收容部14被配置在装置主体12的上端部的下方,因此,能够在上下方向装载多个该打印机11。由此,在准备了多个打印机11的情况下,能够减小这些打印机11的配置空间。
(第二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5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比较,不同点在于第二卷筒纸收容部相对于装置主体的配置位置。在以下的说明中,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主进行说明,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部件相同的部件或相当于第一实施方式的部件的部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说明。
如图5(a)所示,在打印机11为能够印刷的状态下,第二卷筒纸收容部14以与装置主体12的上端部相比位于上方的方式配置。即,第二卷筒纸收容部14配置在第一卷筒纸收容部13的第二滑动位置的上方。
如图5(b)所示,在更换第二卷筒纸RP2时,作业者使收容体33从收容体33和罩体34相互嵌合的闭位置向下方转动,并使收容体33移动到收容体33相对于罩体34离开的开位置。在该状态下,收容体33的上表面33a随着从轴32趋向后方而向下方倾斜。在该状态下,更换第二卷筒纸RP2。
如图5(c)所示,在更换第一卷筒纸RP1时,作业者在从图5(a)的打印机11的状态打开门体12b(图5中未图示)的同时,以第一卷筒纸收容部13成为第二滑动位置的方式拉出第一卷筒纸收容部13。在该状态下,更换第一卷筒纸RP1。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除了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效果(1)及(4)~(13)以外,还能够进一步得到以下所示的效果。
(16)由于在打印机11为能够印刷的状态下,第二卷筒纸收容部14被配置在比第一卷筒纸收容部13的第二滑动位置靠近上方,所以,在更换第一卷筒纸RP1时,与第一实施方式比较,能够容易地进行该卷筒纸交换作业。即,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省略使第二卷筒纸收容部14向上方转动的作业。
此外,上述各实施方式还能够变更成以下的其他的实施方式。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在第二卷筒纸收容部14位于第一转动位置的情况下,可以将第二卷筒纸收容部14的上端部配置在与装置主体12的上端部在上下方向上相同的位置。
在各实施方式中,第一卷筒纸收容部13及第二卷筒纸收容部14的卷筒纸装载量可以相互同等。另外,第二卷筒纸收容部14的卷筒纸装载量还可以设定得比第一卷筒纸收容部13大。
在各实施方式中,还可以将成为罩体34的开闭动作的中心的转动轴与轴32分别设置。该情况下,例如在收容体33的后端的上方安装轴,且以使得罩体34能以该轴为中心进行开闭动作的方式将罩体34安装在轴上。
在各实施方式中,取代门体12b,还可以将构成装置主体12的后表面的一部分的壁部与第一卷筒纸收容部13一体地构成。该情况下,在更换第一卷筒纸RP1时省略门体12b的开闭动作。即,仅通过将第一卷筒纸收容部13向装置主体12的后方拉出的动作,而将第一卷筒纸RP1配置在装置主体12的后方。
在各实施方式中,通过辊子22~30构成输送机构,但只要能够将第一卷筒纸RP1及第二卷筒纸RP2输送到印刷室16,可以减少辊子的数量。另外还可以增加辊子的数量。
在各实施方式中,将记录装置具体化成了喷墨式打印机11,但不限于此,还可以在电子照片方式等其他的方式的打印机、FAX装置、复印装置或具有这些多种功能的复合机等中具有上述实施方式的第一卷筒纸收容部及第二卷筒纸收容部。而且,也可以采用喷射或排出墨液以外的其他流体的流体喷射装置。可以应用于具有排出微量的液滴的液体喷头等的各种液体喷射装置。另外,所谓液滴,只要是能够从上述液体喷射装置喷射的材料即可。例如,只要是处于液相时的状态的物质即可,包括粘性高或低的液状、溶胶、凝胶水、其他的无机溶剂、有机溶剂、溶液、液状树脂、液状金属(金属熔液)那样的流体状态,而且不仅是作为物质的一种状态的流体、还包括溶媒中溶解、分散或混合有包括颜料和/金属微粒等固形物的功能材料的微粒所成的物质等。另外,作为流体的代表例,可以举出在上述实施例的方式中所说明的那样的墨液、液晶等。这里,所谓墨液,包括一般性的水性墨、油性墨以及凝胶墨(gel ink)、热熔墨(hot melt ink)等的各种液体组成物。作为液体喷射装置的具体例,可以是喷射以分散或溶解的方式包含在例如液晶显示器、EL(电致发光)显示器、面发光显示器、滤色器的制造等中所使用的电极材料和/或色材料等的材料的液体的液体喷射装置、喷射在生物芯片制造中所使用的生物有机体的液体喷射装置、作为精密吸管使用的喷射作为试样的液体的流体喷射装置、印染装置或微型分配器(micro dispenser)等。而且,也可以采用在时钟、相机等精密机械中精确地喷射润滑油的液体喷射装置、为了形成在光通信元件等中所用的微小半球透镜(光学透镜)等而对基板上喷射紫外线固化树脂等的透明树脂液的液体喷射装置、为了对基板等进行蚀刻而喷射酸或碱等的蚀刻液的液体喷射装置。而且,也能够在这些之中的任一种液体喷射装置中应用本发明。

Claims (4)

1.一种记录装置,其具有:成为壳体的装置主体;设置在该装置主体的内部且对从第一卷筒纸或第二卷筒纸卷出的片材进行记录的记录头;收容所述第一卷筒纸的第一卷筒纸收容部;收容所述第二卷筒纸的第二卷筒纸收容部;和将从所述第一卷筒纸卷出的片材或从所述第二卷筒纸卷出的片材向所述记录头输送的输送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卷筒纸收容部设置在所述装置主体的内部,且通过相对于所述装置主体进行滑动能够向所述装置主体的外部拉出,
所述第二卷筒纸收容部设置在所述装置主体的外部并安装于所述装置主体,且相对于所述装置主体能够转动,
作为所述第一卷筒纸收容部相对于所述装置主体的位置,能够选择被收容在所述装置主体的内部的第一滑动位置及被拉出到所述装置主体的外部的第二滑动位置,
作为所述第二卷筒纸收容部相对于所述装置主体的位置,能够选择在所述第一卷筒纸收容部位于所述第二滑动位置时与所述第一卷筒纸收容部干涉的第一转动位置,及在所述第一卷筒纸收容部位于所述第二滑动位置时不与所述第一卷筒纸收容部干涉的第二转动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卷筒纸收容部位于所述第一转动位置时,该第二卷筒纸收容部的上端部位于与所述装置主体的上端部相同的位置或比所述装置主体的上端部靠近下侧的位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装置主体安装有用于使所述第二卷筒纸收容部转动的转动轴,
所述第二卷筒纸收容部具有:接受所述第二卷筒纸的接受部、和通过覆盖该接受部的开口侧而与所述接受部协动地收容所述第二卷筒纸的盖部,
所述接受部及所述盖部分别安装于所述转动轴且以所述转动轴为中心转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卷筒纸收容部的卷筒纸装载量比所述第一卷筒纸收容部的卷筒纸装载量小。
CN201110033803.3A 2010-02-08 2011-01-31 记录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18983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025282/2010 2010-02-08
JP2010025282A JP5482262B2 (ja) 2010-02-08 2010-02-08 記録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89839A CN102189839A (zh) 2011-09-21
CN102189839B true CN102189839B (zh) 2015-09-30

Family

ID=443529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033803.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189839B (zh) 2010-02-08 2011-01-31 记录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090422B2 (zh)
JP (1) JP5482262B2 (zh)
CN (1) CN10218983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732590B1 (ko) 2003-04-25 2007-06-27 애플 인크. 보안 네트워크를 통한 콘텐츠의 분배 방법 및 그 시스템
JP5949134B2 (ja) * 2012-05-18 2016-07-0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CN104290469B (zh) * 2013-07-17 2017-04-19 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数码打印机纸卷升降系统
CN103600588A (zh) * 2013-12-05 2014-02-26 北京鼎一伟信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热转印打印机的外部设计结构
CN107031211A (zh) * 2016-02-03 2017-08-11 深圳市博思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打印机自动续纸方法、装置、及其适用的打印机
EP3290367B1 (en) * 2016-09-02 2019-07-10 OCE Holding B.V. Inner side out roll printing
EP3345849B8 (en) 2017-01-04 2020-04-08 Canon Production Printing Holding B.V. Automatic roller clamp
US10952569B2 (en) 2017-05-10 2021-03-23 Gpcp Ip Holdings Llc Premature replacement prevention or deterrence for multiple roll sheet product dispensers
JP7294038B2 (ja) * 2019-09-30 2023-06-2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給紙ユニット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21944U (ja) * 1992-08-25 1994-03-22 株式会社日本製鋼所 画像印刷装置
JP3527012B2 (ja) 1996-01-12 2004-05-17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H09263015A (ja) 1996-03-29 1997-10-07 Copyer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H10157886A (ja) * 1996-12-02 1998-06-16 Citizen Watch Co Ltd ロール紙ホルダ
JP4299425B2 (ja) * 1999-12-22 2009-07-22 富士通コンポーネント株式会社 用紙ロールのセット方法及び印字装置
JP2003084523A (ja) * 2001-06-28 2003-03-19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CN1302935C (zh) * 2003-04-18 2007-03-07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设有卷纸器的打印机
JP4472392B2 (ja) 2004-03-18 2010-06-02 富士通コンポーネント株式会社 携帯型プリンタ装置
JP4301111B2 (ja) * 2004-08-19 2009-07-22 ノーリツ鋼機株式会社 プリンタ
JP4694871B2 (ja) * 2005-03-30 2011-06-08 富士通コンポーネント株式会社 プリンタ装置
JP2006327806A (ja) * 2005-05-30 2006-12-07 Noritsu Koki Co Ltd 記録媒体処理装置
JP2007084199A (ja) * 2005-09-20 2007-04-05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317157A (ja) * 2006-04-25 2007-12-06 Brother Ind Ltd ラベル作成システ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1161717A (ja) 2011-08-25
CN102189839A (zh) 2011-09-21
US9090422B2 (en) 2015-07-28
JP5482262B2 (ja) 2014-05-07
US20110192930A1 (en) 2011-08-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89839B (zh) 记录装置
CN102189837B (zh) 卷筒介质输送装置及记录装置
CN202623516U (zh) 废液收纳体及液体消耗装置
CN103101308B (zh) 擦拭单元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CN101746145B (zh) 流体喷射装置
CN101746144A (zh) 流体喷射装置以及流体喷射装置的维护方法
CN107405913B (zh) 喷墨式记录装置
CN102343727A (zh) 目标物输送装置及记录装置
EP2572884A1 (en) Printer and printing head moving mechanism
JP5998604B2 (ja) 媒体受け装置及び記録装置
CN103802480A (zh) 擦拭器盒、擦拭器单元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US20130249998A1 (en) Maintenance device and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US10807822B2 (en) Recording apparatus
JP5928135B2 (ja) 媒体受け装置及び記録装置
CN102310664B (zh) 记录装置
CN103182860B (zh) 记录装置
US9908337B2 (en) Recording apparatus
JP2011121319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427865B2 (ja) 記録装置
CN102673166A (zh) 废液收纳体及液体消耗装置
CN102442085B (zh) 记录装置
CN102729617B (zh) 记录设备
CN105564053A (zh) 介质保持件、介质装填装置以及记录装置
JP2014094537A (ja) 液体噴射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930

Termination date: 2021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