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20636A - 充气轮胎 - Google Patents

充气轮胎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920636A
CN101920636A CN2010101590722A CN201010159072A CN101920636A CN 101920636 A CN101920636 A CN 101920636A CN 2010101590722 A CN2010101590722 A CN 2010101590722A CN 201010159072 A CN201010159072 A CN 201010159072A CN 101920636 A CN101920636 A CN 10192063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tire
circumferential groove
circumferentially
costa colpi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159072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920636B (zh
Inventor
羽田圭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92063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2063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92063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2063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0306Patterns comprising block rows or discontinuous ribs
    • B60C11/0309Patterns comprising block rows or discontinuous ribs further characterised by the groove cross-s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0306Patterns comprising block rows or discontinuous rib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60C2011/0381Blind or isolated grooves
    • B60C2011/0383Blind or isolated grooves at the centre of the trea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86Continuous ribs
    • B60C2011/0388Continuous ribs provided at the equatorial plan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充气轮胎,能够保持雪上性能并且提高操纵稳定性能和抗不均匀磨损性。充气轮胎(1)在胎面部(2)的轮胎赤道C两侧设有一对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的胎冠周向沟(3)。胎冠周向沟(3)的一侧沟缘(3m)通过将斜L字状沟缘(3s)沿轮胎周向连续设置而形成为锯齿状,上述斜L字状沟缘的构成包括:长边部(3c),其相对于轮胎周向以1~20度的角度倾斜并延伸;短边部(3t),其相对于周向而朝向与上述长边部(3c)相反的方向倾斜并延伸,且轮胎周向的长度小于长边部(3c)。此外,胎冠周向沟(3)的另一侧沟缘(3n),沿轮胎周向连续设置有朝向胎冠周向沟(3)的沟中心侧呈凸圆弧状的圆弧沟缘(3o)。

Description

充气轮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保持操纵稳定性能和抗不均匀磨损性并且提高雪上性能的充气轮胎。
背景技术
以往以来,为了提高在雪路面上的行驶性能,已知有使沿轮胎周向延伸的主沟弯曲来增大雪柱剪断效果。另外,以提高在冰路上的操纵稳定性能为目的,已知有在花纹块等上形成多个刀槽花纹来增加边缘成分。
然而,多个刀槽花纹或两端与主沟连接的全开型刀槽花纹等,存在使花纹块刚性降低,容易引起在干燥路面的操纵稳定性能恶化或产生不均匀磨损的问题。作为相关技术如下所述。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072321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以上的实际情况所做出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充气轮胎,其以将上述胎冠周向沟的一侧沟缘形成为将斜L字状沟缘沿轮胎周向连续设置的锯齿状,且上述胎冠周向沟的另一侧沟缘形成为沿轮胎周向连续设置有朝向沟中心侧呈凸状的圆弧沟缘为基本,来提高雪上性能并且能够保持操纵稳定性能和抑制不均匀磨损的产生。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申请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的充气轮胎,在胎面部的轮胎赤道两侧设有一对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的胎冠周向沟,其特征在于,
上述胎冠周向沟的一侧沟缘通过将斜L字状沟缘沿轮胎周向连续设置而形成为锯齿状,上述斜L字状沟缘的构成包括:长边部,其相对于轮胎周向以1~20度的角度倾斜并延伸;短边部,其相对于周向而朝向与上述长边部相反的方向倾斜并延伸,且轮胎周向的长度小于上述长边部,并且,
上述胎冠周向沟的另一侧沟缘,沿轮胎周向连续设置有朝向上述胎冠周向沟的沟中心侧呈凸圆弧状的圆弧沟缘。
另外,技术方案2所述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充气轮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上述斜L字状沟缘的轮胎周向的间距长度,小于上述圆弧沟缘的轮胎周向的间距长度。
另外,技术方案3所述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斜L字状沟缘上,在上述第一长边部的大致中间部分形成有第一狭缝。
另外,技术方案4所述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3所述的充气轮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圆弧沟缘上形成有与上述第一狭缝相对置的第二狭缝。
另外,技术方案5所述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上述胎面部上形成有:在上述胎冠周向沟的外侧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的一对中间周向沟;在上述胎冠周向沟之间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的胎冠陆地部;被上述胎冠周向沟和上述中间周向沟划分的中间陆地部;被上述中间周向沟和接地端划分的胎肩陆地部,并且,
上述中间周向沟,其轮胎赤道侧的沟缘沿轮胎周向以直线状延伸,并且,接地端侧的沟缘以锯齿状延伸。
另外,技术方案6所述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3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上述胎冠陆地部上,除上述第一和第二狭缝以外,不具有沟、刀槽花纹以及其他的切口。
另外,技术方案7所述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6所述的充气轮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上述中间陆地部上形成有中间狭缝,该中间狭缝从上述中间周向沟向轮胎赤道侧延伸,并且在未到达上述胎冠周向沟处结束。
另外,技术方案8所述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6或7所述的充气轮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上述胎肩陆地部上形成有胎肩横纹沟(shoulderlug),该胎肩横纹沟从比接地端更靠轮胎轴向外侧处向轮胎赤道侧延伸,并且在未到达上述中间周向沟处结束。
另外,技术方案9所述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7或8所述的充气轮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上述中间陆地部的在轮胎周向上相邻的上述中间狭缝间的区域,形成有两条从上述中间周向沟向轮胎赤道侧延伸的中间胎纹沟。
另外,技术方案10所述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9所述的充气轮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上述两条中间胎纹沟,由轮胎轴向长度较小的第一中间胎纹沟、和轮胎轴向长度较大的第二中间胎纹沟构成,上述第一中间胎纹沟的轮胎赤道侧的端部,在未到达上述胎冠周向沟处结束。
另外,技术方案11所述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9或10所述的充气轮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由轮胎轴向长度较小的第一中间胎纹沟和轮胎轴向长度较大的第二中间胎纹沟构成,上述第二中间胎纹沟的轮胎赤道侧的端部,与形成于上述胎冠周向沟的第二狭缝连通。
技术方案1所述的充气轮胎,在胎冠周向沟的一侧沟缘上沿轮胎周向连续设置斜L字状沟缘,该斜L字状沟缘的构成包括:长边部,其相对于轮胎周向以1~20度的角度倾斜并延伸;短边部,其相对于周向而朝向与该长边部相反的方向倾斜并延伸,且轮胎周向的长度小于上述长边部,并且在该胎冠周向沟的另一侧沟缘上,沿轮胎周向连续设置有朝向沟中心侧呈凸圆弧状的圆弧沟缘。因此,在胎冠周向沟上反复形成沟宽度较窄的部分和较宽的部分,因此在沟宽度较宽的部分能保持良好的排雪性能从而提高雪上性能,并且在沟宽度较窄的部分能确保花纹块刚性。因此,能够防止在干燥路面的操纵稳定性能的显著恶化和产生不均匀磨损。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胎面部的展开图。
图2是图1的X-X剖视图。
图3是图1的A部的展开放大图。
图4(A)是一侧沟缘3m的局部放大图,(B)是另一侧沟缘3n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图1的B部的展开放大图。
图6是接地端Te侧的沟缘4n的局部放大图。
图7(A)是表示比较例1的胎冠周向沟的构造的展开图,(B)是表示比较例2的胎冠周向沟的构造的展开图,(C)是表示本申请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胎冠周向沟的构造的展开图。
附图符号说明:1...充气轮胎;2...胎面部;3...一对胎冠周向沟;3m...一侧沟缘;3n...另一侧沟缘;3c...长边部;3t...短边部;3o...圆弧沟缘;3s...斜L字状沟缘;C...轮胎赤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例如能够适合作为轿车用子午线轮胎使用,在其胎面部2上形成有:沿轮胎赤道C两侧配置并且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的一对胎冠周向沟3、和在该胎冠周向沟3的外侧沿轮胎周向延续延伸的一对中间周向沟4。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有时将一对胎冠周向沟3和中间周向沟4中图1的右侧表示的称为一个胎冠周向沟3A和一个中间周向沟4A,左侧表示的称为另一个胎冠周向沟3B和另一个中间周向沟4B。
另外,如图1所示,在上述胎冠周向沟3A、3B之间形成有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的胎冠陆地部5。另外,在上述胎冠周向沟3与上述中间周向沟4之间形成有中间陆地部6。此外,在上述中间周向沟4的轮胎轴向外侧形成有胎肩陆地部7。
如图2所示,为了充分地确保排水乃至排雪性并且保持胎冠陆地部5的刚性,上述胎冠周向沟3的轮胎轴向的沟宽度T1,例如优选为胎面接地宽度TW的6.0~9.0%。同样地,中间周向沟4的轮胎轴向的沟宽度T2,例如优选为胎面接地宽度TW的5.0~7.0%。特别是,在胎冠周向沟3的沟宽度T1大于中间周向沟4的沟宽度T2时,接地压最高的轮胎赤道附近的排水性较好,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水膜效应。
在此,上述胎面接地宽度TW是对组装于正规轮辋且填充了正规内压的无负荷即所谓的正规状态的轮胎,加载正规载荷且接地成平面时的接地端Te、Te之间轮胎轴向的距离。另外,轮胎各部分的尺寸等,在未特殊说明的情况下,为在上述正规状态下的值。
另外,上述“正规轮辋”是,在包括轮胎所依据的规格的规格体系中,该规格按每一轮胎规定的轮辋,例如,如果是JATMA,则为“标准轮辋”,如果是TRA,则为“Design Rim”,如果是ETRTO,则为“Measuring Rim”。
另外,上述“正规内压”是,在包括轮胎所依据的规格的规格体系中,各规格按每一轮胎规定的空气压,如果是JATMA,则为“最高空气压”,如果是TRA,则为表“TIRE LOAD LIMITS AT VARIOUSCOLD INFLATION PRESSURES”所记载的最大值,如果是ETRTO,则为“INFLATION PRESSURE”,然而在轮胎为轿车用的情况下为180kPa。
此外,“正规载荷”为,在包括轮胎所依据的规格的规格体系中,各规格按每一轮胎规定的载荷,如果是JATMA,则为“最大负荷能力”,如果是TRA,则为表“TIRE LOAD LIMITS AT VARIOUS COLDINFLATION ON PRESSURES”所记载的最大值,如果是ETRTO,则为“LOAD CAPACITY”,然而在轮胎为轿车用的情况下,相当于上述载荷的88%的载荷。
另外,希望在接地压最高的胎冠陆地部5中提高排雪性能和排水性能。此外在胎冠陆地部5中易发生由行驶时生热大的橡胶的热融化引起的异常磨损,因此希望提高散热效果。根据这样的观点,上述胎冠周向沟3的沟深度U1优选为6mm以上,更优选为7mm以上,另外优选为11mm以下,更优选10mm以下。
另外,希望中间周向沟4的沟深度U2小于上述沟深度U1。这是基于中间陆地部6和胎肩陆地部7的接地压小于胎冠陆地部5的接地压,而且行驶时生热也较小的原因。此外,根据中间陆地部6、胎肩陆地部7以及胎冠陆地部5的刚性平衡的观点,上述沟深度U2优选为5.5mm以上,更优选为6.5mm,另外优选为10.5mm以下,更优选为9.5mm以下。
图3表示上述一对胎冠周向沟3A、3B的局部放大图。上述胎冠周向沟3的一侧(在本实施方式中轮胎赤道C侧)沟缘3m,通过将斜L字状沟缘3s沿轮胎周向连续设置(即,反复形成图案或间距)而形成为锯齿状,上述斜L字状沟缘3s的构成包括:第一长边部3c,其相对于轮胎周向以角度θ(θ≠0)倾斜并延伸;第一短边部3t,其相对于周向而朝向与上述第一长边部3c相反的方向倾斜并延伸,且轮胎周向的长度小于上述第一长边部3c。
另外,上述胎冠周向沟3的另一侧(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接地端Te侧)沟缘3n,沿轮胎周向连续设置有朝向上述胎冠周向沟3的沟中心侧平滑地呈凸圆弧状的圆弧沟缘3o(即,反复形成图案或间距)。
这样的胎冠周向沟3基于一侧沟缘3m与另一侧沟缘3n的形状差,其沟宽度T1连续变化。即,沿轮胎周向反复形成上述沟宽度T1为最大的最大沟宽部H、和上述沟宽度T1为最小的最小沟宽部S。这样的胎冠周向沟3,能够有效地压实沟内的雪并且发挥较大的雪柱剪断力从而提高雪上性能。
在此,当上述第一长边部3c的角度θ减小时,则上述一侧沟缘3m接近直线状,因此存在降低雪柱剪断力的倾向。另一方面,当上述角度θ过大时,存在易在上述胎冠陆地部5产生不均匀磨损的倾向。根据这样的观点,上述角度θ优选为1.0度以上,更优选为1.5度以上,最优选为2.0度以上,另外优选为20度以下,更优选为15度以下,最优选为8度以下。
图4(A)表示上述一侧沟缘3m的局部放大图。与上述第一短边部3t的轮胎周向的长度b相比,上述第一长边部3c的轮胎周向的长度a形成得较大。当上述长度a与b之比a/b过小时,则上述胎冠陆地部5的刚性差异增大,因此存在易产生不均匀磨损的倾向。相反,当上述比值a/b过大时,会在有限的摆幅A1中降低短边部3t的边缘效果,并且上述一侧沟缘3m越接近直线状越不能充分地获得边缘效果,因此存在减小雪柱剪断效果的倾向。根据这样的观点,上述比值a/b优选为5以上,更优选为8以上,另外优选为20以下,更优选为15以下。
另外,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斜L字状沟缘3s的轮胎周向的间距长度P1形成为小于上述圆弧沟缘3o的轮胎周向的间距长度P2。由此,在上述胎冠周向沟3的沟宽度的较宽部分和较窄部分等沟宽度急剧变化的部分,形成上述第一短边部3t。因此,通过有效地利用上述第一短边部3t的边缘成分,能够进一步提高排雪性。
特别是上述间距长度之比P2/P1优选为1.5以上,更优选为1.8以上,另外优选为2.5以下,更优选为2.2以下。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间距长度之比P2/P1是2。此外,作为优选实施方式,例如,优选为,在与上述圆弧沟缘3o的两端部即凹部o1和/或与上述圆弧沟缘3o上且轮胎轴向最凸出的凸部o2处在轮胎轴向上相对而形成有上述第一短边部3t。由此,由于上述最大沟宽部H与最小沟宽部S的沟宽度之差明显不同,因此上述胎冠周向沟为锯齿状,进一步增大在雪路的雪柱剪断力。
图4(B)表示上述另一侧沟缘3n的局部放大图。当上述凹部o1和上述凸部o2的轮胎轴向距离c与上述另一侧沟缘3n所具有的曲率半径R之比c/R过大时,则上述胎冠陆地部5的刚性差异增大,因此存在易产生不均匀磨损的倾向。相反,当上述比值c/R过小时,则另一侧沟缘3n接近直线状,因此不能充分地获得边缘效果,存在减小雪柱剪断效果的倾向。根据这样的观点,上述比值c/R优选为0.0013以上,更优选为0.0026以上,另外优选为0.028以下,更优选为0.023以下。此外,根据同样的理由,上述曲率半径R的数值范围优选为125mm以上,更优选为150mm以上,另外优选为425mm以下,更优选为390mm以下。
另外,如图3所示,在上述凸部o2的对置面上形成上述第一短边部3t,因此在上述最小沟宽部Ts处形成宽度急剧变化部K。由此,在因沟宽度小往往使排雪性能差的上述最小沟宽部S附近也设有沟宽度较宽的部分。因此确保排雪性能,从而提高雪上性能。
另外,当上述最小沟宽部S的沟宽度过小时,有可能造成排雪性能恶化,另一方面当上述最大沟宽部H的沟宽度过大时,则存在使胎冠陆地部5的刚性变小易产生不均匀磨损的倾向。根据这样的观点,上述最大沟宽部H的沟宽度Th与上述最小沟宽部S的沟宽度Ts之比Th/Ts,优选为1.3以上,更优选为1.4以上,另外优选为1.8以下,更优选为1.7以下。
另外,上述胎冠周向沟3的全体沿轮胎周向形成为锯齿状(即中心线G1为锯齿状)。这样的锯齿状的沟与直线状的沟相比,沟缘(边缘)的长度较大,因而能够提高在冰上的抓地性,特别是转弯行驶时的抓地性,因此增大摆幅A1是优选的。然而,当上述摆幅A1过大时,存在降低胎冠陆地部5的刚性的倾向。根据这样的观点,例如,如图3和图4(A)所示,轮胎轴向的峰间摆幅A1与上述最大沟宽部H的沟宽度Th之比A1/Th(%)优选为8%以上,更优选为10%以上,另外优选为22%以下,更优选为20%以下。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轮胎赤道C侧锯齿状的一侧沟缘3m,并且对接地端Te侧由圆弧状沟形成的另一侧沟缘3n各自形成的胎冠周向沟3进行了说明,然而不言而喻即使在轮胎赤道C侧设置另一侧沟缘3n以及在接地端Te侧设置一侧沟缘3m也能期待本申请发明的作用效果。然而,在轮胎赤道C侧形成一侧沟缘3m的情况下,能够大大地确保在接地压最高的胎冠陆地部5中牵引方向的边缘成分。由此,能够提高在雪路上的雪柱剪断力并且提高在冰路上的抓地力,从而提高在冰雪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因此在轮胎赤道C侧形成一侧沟缘3m的方式是优选的。
另外,如图3所示,在上述斜L字状沟缘3s上形成有宽度窄的第一狭缝10,该第一狭缝10的一端与上述第一长边部3c的大致中间部分连接,并且另一端在未到达隔着轮胎赤道C的另一斜L字状沟缘3s处结束。另外,狭缝是指一端在陆地部的中途中断并且轮胎轴向长度较小的沟,狭缝有助于使陆地部的刚性平衡最佳化。由此,通过增加该第一狭缝10的轮胎周向上形成的沟缘10e的边缘成分,从而能够进一步增大在上述胎冠陆地部5的雪柱剪断力。另外,如图4(A)所示,第一长边部3c的大致中间部分是指,从上述轮胎周向长度a的中间点Y分别向周向内外离开长度a的15%以内的区域。
另外,当上述第一狭缝10的轮胎轴向长度W1过长时,则降低胎冠陆地部5的花纹块刚性,存在产生不均匀磨损的倾向。另一方面,当上述长度W1过小时,则不能充分地期待雪柱剪断力的提高。根据这样的观点,上述长度W1与上述胎冠陆地部5的陆地部宽度Tc之比W1/Tc(%),优选为32%以上,更优选为35%,另外优选为43%以下,更优选为40%以下。
另外,如图3所示,在上述圆弧沟缘3o上形成有与上述第一狭缝10相对置的第二狭缝11。由此,俯视观察时,上述第一狭缝10和该第二狭缝11与上述胎冠周向沟3形成大致十字状的交叉部。因此,能够在上述第一狭缝10的边缘成分中增加上述第二狭缝11的边缘成分,并且形成接地面刚性较大的十字状的雪柱,进而获得较大的雪柱剪断力。在此,与第一狭缝10相对置是指,如图3所示,以包括第一狭缝10的中心线G3的延长线f与圆弧沟缘3o的交点i的方式设置上述第二狭缝11。
另外,如图1和图3所示,在上述胎冠陆地部5上,除了上述第一和第二狭缝10、11以外,不设置沟、刀槽花纹以及其他的切口。由此,确保胎冠陆地部5和中间陆地部6的陆地部刚性较大,特别是能够期待抑制接地压高的胎冠陆地部5中的不均匀磨损、提高在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
图5表示中间陆地部6和胎肩陆地部7的局部放大图。上述中间周向沟4形成为:轮胎赤道C侧的沟缘4m沿轮胎周向以直线状延伸。
另外,上述中间周向沟4的接地端Te侧的沟缘4n是将第二长边部4c与第二短边部4t在轮胎周向上交替地连续形成,其中第二长边部4c,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第二短边部4t是相对于周向而朝向与上述第二长边部4c相反的方向以角度α延伸,并且轮胎周向的长度小于上述第二长边部4c。由此,上述接地端Te侧的沟缘4n以锯齿状延伸。这样的中间周向沟4也与上述胎冠周向沟3同样,能够同时提高排雪性能和在雪路上的雪柱剪断力。特别是由于上述轮胎赤道C侧的沟缘4m以直线状延伸,因此能够抑制车辆制动时的摇摆和单侧滑动等举动,从而能够确保操纵稳定性能。
另外,如图5和图6所示,上述中间周向沟4的全体在轮胎周向上形成为锯齿状(即,中心线G2为锯齿状)。这样的锯齿状的沟,与直线状的沟相比由于沟缘(边缘)的长度较大,因而提高在冰上的抓地性、特别是提高旋转行驶时的抓地性,因此增大摆幅A2是优选的。然而,当上述摆幅过大时,则存在降低胎肩陆地部7的刚性的倾向。根据这样的观点,上述摆幅A2与上述中间周向沟4的最大沟宽度Ti之比A2/Ti(%),优选为15%以上,更优选为18%以上,另外优选为30%以下,更优选为27%以下。
另外,当上述第二短边部4t的角度α过小时,则上述接地端Te侧的沟缘4n从锯齿状接近直线状,因此不能获得充分的边缘效果,从而减小雪柱剪断效果。相反,当上述角度α过大时,则增大上述胎肩陆地部7的刚性差异,因此存在易产生不均匀磨损的倾向。根据这样的观点,上述角度α优选为45度以上,更优选为50度以上,另外优选为80度以下,更优选为75度以下。
另外,如图6所示,上述第二长边部4c的轮胎周向的长度d形成为大于上述第二短边部4t的轮胎周向的长度e。当上述d与e之比d/e过小时,则存在易在上述胎肩陆地部7产生不均匀磨损的倾向。相反,当上述比值d/e过大时,则上述接地端侧的沟缘4n变为直线状,而不能获得充分的边缘效果,因而存在使雪柱剪断效果减小的倾向。此外,从考虑各陆地部5、6和7的刚性平衡的观点出发,上述d/e优选为20以上,更优选为25以上、另外优选为50以下,更优选为45以下。
另外,如图5所示,在上述中间陆地部6上形成有中间狭缝12,该中间狭缝12从上述中间周向沟4向轮胎赤道C侧延伸,并在未到达上述胎冠周向沟3处中断。由此,在接地压较高的中间陆地6中大大地确保了牵引方向的边缘成分和沟容积,从而进一步提高冰雪性能。
另外,上述接地端Te侧的沟缘4n的轮胎周向的间距长度P4与上述中间狭缝12的轮胎周向的间距长度P3之比P4/P3,虽未特殊限定,然而过大时上述中间周向沟4的形状变为直线,因此存在使雪柱剪断力减小并使雪路的操纵稳定性能恶化的倾向。相反,当上述比值P4/P3过小时,则使胎肩陆地部7的刚性减小容易产生不均匀磨损。根据这样的观点,上述比值P4/P3优选为1.5以上,更优选为1.8以上,另外优选为2.5以下,更优选为2.2以下。另外,在本实施例中,上述比值P4/P3为2。
另外,当上述中间狭缝12的轮胎轴向的长度W3过大时,则显著降低中间陆地部6的刚性,进而存在过早导致不均匀磨损和花纹块缺损的倾向。相反,当上述长度W3过小时则无法确保足够的边缘成分。根据这样的观点,上述长度W3与上述第二狭缝11的轮胎周向长度W2相加的长度W3+W2,优选为中间陆地部6的陆地部宽度Tm的60%以上,更优选为65%以上,另一方面为85%以下,更优选为80%以下。
另外,如图5所示,上述中间陆地部6的在轮胎周向上相邻的上述中间狭缝12、12间的区域,形成有两条从上述中间轴向沟4向轮胎赤道C侧延伸的中间胎纹沟14。
上述两条中间胎纹沟14由轮胎轴向长度较小的第一中间胎纹沟14a和轮胎轴向长度较大的第二中间胎纹沟14b构成,上述第一中间胎纹沟的轮胎赤道C侧的端部在未到达上述胎冠周向沟3处结束。另外,上述第二中间胎纹沟14b的轮胎赤道C侧的端部,与形成于上述胎冠周向沟3的第二狭缝11连通。由此,抑制中间陆地部6的刚性降低,并且增加上述中间胎纹沟14的边缘成分,因此能够均衡地提高在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和冰上性能。
另外,如图5所示,在上述胎肩陆地部7上形成胎肩横纹沟13,该胎肩横纹沟从比接地端Te更靠轮胎轴向外侧越过接地端Te向轮胎赤道C侧延伸,并且在未到达上述胎肩周向沟4处结束。由此,能够提高雪路的除水性并且顺利地将雨水排出到接地端Te外,从而提高操纵稳定性能。另一方面,当上述胎肩横纹沟13的轮胎轴向长度W4过大时,存在使在干燥路上转弯时的抓地力减少的倾向,存在降低操纵稳定性能的倾向。根据这样的观点,上述长度W4与胎肩陆地部7的陆地部宽度Tn之比W4/Tn(%)优选为70%以上,更优选为75%以上,另外优选为90%以下,更优选为85%以下。
另外,虽未特殊限定,然而优选为不对上述胎肩横纹沟13的沟缘13m、13n设置倒角部。由此,存在能够在冰路上有效地利用边缘并且能够抑制降低雪柱剪断力的倾向。另外,上述胎肩横纹沟13比上述中间狭缝12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大。由此,能够增大车辆转弯时的接地压较高的胎肩陆地部7的抓地力。
以上,虽然对本发明的充气轮胎进行了详细地说明,然而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具体的实施方式,不言而喻还能够变形为各种方式来实施。
实施例:
为了确认本发明的效果,试制了具有图1的花纹并且基于表1的规格的195/65R15的轿车用子午线轮胎。而且,将该轮胎以200kPa的内压安装在排气量3500cc的日本产4WD车上,对雪上行驶性能以及抗不均匀磨损性能进行了测试。除表1所示的参数以外均相同。
另外,共同规格如下所示。
胎面接地宽度TW:162mm
胎冠周向沟的沟宽度T1/TW:7.5%
胎肩周向沟的沟宽度T2/TW:6%
胎冠周向沟的沟深度U1:9.5mm
中间周向沟的沟深度U2:9.5mm
凹部o1和凸部o2的轮胎轴向距离c与曲率半径R之比c/R:0.009
最大沟宽部H的沟宽度Th与最小沟宽部S的沟宽度Ts之比Th/Ts:1.62
圆弧沟缘3o与斜L字状沟缘3s的轮胎周向的间距长度之比P2/P1:2
胎冠周向沟的摆幅A1与最大沟宽部H的沟宽度Th之比A1/Th:0.205
第一狭缝10的轮胎轴向长度W1与胎冠陆地部5的陆地部宽度Tc之比W1/Tc:0.33
胎肩周向沟的摆幅A2与中间周向沟4的最大沟宽度Ti之比A2/Ti:0.23
第二长边部4c与第二短边部4t的长度之比d/e:36
测试方法如下。
(雪上行驶性能)
利用上述测试车辆,在压雪路面的轮胎测试路线上行驶,通过驾驶员的官能评价以比较例1为100的评分,对转向盘响应性、刚性感、抓地感等相关的特性进行了评价。
结果是以比较例1为100的评分,数值越大越优越。
(操纵稳定性能)
利用上述测试车辆,在干燥沥青路面的测试路线上行驶,通过驾驶员的官能评价以比较例1为100的评分,对转向盘响应性、刚性感、抓地感等相关的特性进行了评价。
结果是以比较例1为100的评分,数值越大越优越。
(抗不均匀磨损性能)
利用上述测试车辆,在干燥沥青路面上行驶3000km,在轮胎圆周上的四个位置测量了胎冠陆地部以及中间陆地部的轮胎轴向的一端侧与另一端侧的磨损量之差,并求出其平均值。结果是以比较例1的倒数为100的指数来表示,数值越大越优越。
表1:
Figure GSA00000082709000141
Figure GSA00000082709000151
Figure GSA00000082709000161
测试结果确认了与比较例相比,实施例的轮胎有意地提高了在冰路上的行驶性能。另外,确认了对于不均匀磨损性能也不存在问题。

Claims (11)

1.一种充气轮胎,在胎面部的轮胎赤道两侧设有一对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的胎冠周向沟,其特征在于,
上述胎冠周向沟的一侧沟缘通过将斜L字状沟缘沿轮胎周向连续设置而形成为锯齿状,上述斜L字状沟缘的构成包括:长边部,其相对于轮胎周向以1~20度的角度倾斜并延伸;短边部,其相对于周向而朝向与上述长边部相反的方向倾斜并延伸,且轮胎周向的长度小于上述长边部,并且,
上述胎冠周向沟的另一侧沟缘,沿轮胎周向连续设置有朝向上述胎冠周向沟的沟中心侧呈凸圆弧状的圆弧沟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上述斜L字状沟缘的轮胎周向的间距长度,小于上述圆弧沟缘的轮胎周向的间距长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斜L字状沟缘上,在上述第一长边部的大致中间部分形成有第一狭缝。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圆弧沟缘上形成有与上述第一狭缝相对置的第二狭缝。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胎面部上形成有:在上述胎冠周向沟的外侧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的一对中间周向沟;在上述胎冠周向沟之间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的胎冠陆地部;被上述胎冠周向沟和上述中间周向沟划分的中间陆地部;被上述中间周向沟和接地端划分的胎肩陆地部,并且,
上述中间周向沟,其轮胎赤道侧的沟缘沿轮胎周向以直线状延伸,并且,接地端侧的沟缘以锯齿状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3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胎冠陆地部上,除上述第一和第二狭缝以外,不具有沟、刀槽花纹以及其他的切口。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中间陆地部上形成有中间狭缝,该中间狭缝从上述中间周向沟向轮胎赤道侧延伸,并且在未到达上述胎冠周向沟处结束。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胎肩陆地部上形成有胎肩横纹沟,该胎肩横纹沟从比接地端更靠轮胎轴向外侧处向轮胎赤道侧延伸,并且在未到达上述中间周向沟处结束。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上述中间陆地部的在轮胎周向上相邻的上述中间狭缝间的区域,形成有两条从上述中间周向沟向轮胎赤道侧延伸的中间胎纹沟。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上述两条中间胎纹沟,由轮胎轴向长度较小的第一中间胎纹沟、和轮胎轴向长度较大的第二中间胎纹沟构成,上述第一中间胎纹沟的轮胎赤道侧的端部,在未到达上述胎冠周向沟处结束。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上述两条中间胎纹沟,由轮胎轴向长度较小的第一中间胎纹沟和轮胎轴向长度较大的第二中间胎纹沟构成,上述第二中间胎纹沟的轮胎赤道侧的端部,与形成于上述胎冠周向沟的第二狭缝连通。
CN201010159072.2A 2009-06-10 2010-04-23 充气轮胎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92063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139442 2009-06-10
JP2009139442A JP4830005B2 (ja) 2009-06-10 2009-06-10 空気入りタイヤ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20636A true CN101920636A (zh) 2010-12-22
CN101920636B CN101920636B (zh) 2015-11-25

Family

ID=423427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159072.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920636B (zh) 2009-06-10 2010-04-23 充气轮胎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8555939B2 (zh)
EP (1) EP2261064B1 (zh)
JP (1) JP4830005B2 (zh)
KR (1) KR101576303B1 (zh)
CN (1) CN101920636B (zh)
RU (1) RU2523539C2 (zh)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32220A (zh) * 2012-11-20 2014-06-04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4010840A (zh) * 2011-12-30 2014-08-27 倍耐力轮胎股份公司 用于摩托车的充气轮胎
CN104097459A (zh) * 2013-04-15 2014-10-15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5189146A (zh) * 2013-05-13 2015-12-23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8297623A (zh) * 2016-12-22 2018-07-20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轮胎
CN108621703A (zh) * 2017-03-21 2018-10-09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8944274A (zh) * 2012-03-15 2018-12-07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11655515A (zh) * 2018-01-30 2020-09-11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11791651A (zh) * 2019-04-03 2020-10-20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轮胎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540525B1 (en) * 2010-02-22 2018-12-26 Bridgestone Corporation Tire
JP5921073B2 (ja) * 2011-03-14 2016-05-24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391262B2 (ja) * 2011-12-29 2014-01-15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957405B2 (ja) * 2013-03-19 2016-07-27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236857B2 (ja) * 2013-05-01 2017-11-29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841568B2 (ja) * 2013-07-12 2016-01-13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10427469B2 (en) 2013-10-22 2019-10-01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Pneumatic tire
JP5798657B1 (ja) * 2014-03-26 2015-10-21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947824B2 (ja) * 2014-02-25 2016-07-06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835388B2 (ja) * 2014-03-25 2015-12-24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971280B2 (ja) * 2014-06-02 2016-08-17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104215B2 (ja) 2014-09-24 2017-03-29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D764389S1 (en) 2014-09-26 2016-08-23 Cooper Tire & Rubber Company Tire tread
JP6063918B2 (ja) * 2014-12-26 2017-01-18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405284B2 (ja) 2015-04-17 2018-10-17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FR3035822A1 (fr) * 2015-05-07 2016-11-11 Michelin & Cie Bande de roulement comportant un bloc presentant une pluralite de decoupures
DE102015211013A1 (de) 2015-06-16 2016-12-22 Continental Reifen Deutschland Gmbh Fahrzeugluftreifen
JP2017024659A (ja) * 2015-07-27 2017-02-02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623764B2 (ja) * 2016-01-06 2019-12-25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834205B2 (ja) 2016-07-12 2021-02-24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
JP6834291B2 (ja) * 2016-09-21 2021-02-24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819251B2 (ja) 2016-12-02 2021-01-27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
JP6374996B2 (ja) * 2017-01-24 2018-08-15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825434B2 (ja) * 2017-03-16 2021-02-03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40712A (ja) * 1993-06-29 1995-02-10 Bridgestone Corp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H1148720A (ja) * 1997-08-07 1999-02-23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5909756A (en) * 1996-09-16 1999-06-08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Pneumatic tire including sub-grooves
JP2008120232A (ja) * 2006-11-10 2008-05-29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08174197A (ja) * 2007-01-22 2008-07-31 Bridgestone Corp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08201368A (ja) * 2007-02-22 2008-09-04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スタッドレスタイヤ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488496A (en) * 1937-01-05 1938-07-05 Firestone Tire & Rubber Co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tyres for vehicle wheels
DE2744997A1 (de) * 1977-10-06 1979-04-19 Continental Gummi Werke Ag Fahrzeugluftreifen mit zwei oder mehreren nebeneinanderliegenden laufbaendern
JPS62268707A (ja) * 1986-05-19 1987-11-21 Bridgestone Corp 全天候で高運動性能を有する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JPH01282005A (ja) * 1988-05-10 1989-11-13 Bridgestone Corp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3088811B2 (ja) * 1991-12-20 2000-09-18 オーツタイヤ株式会社 雪上性能を向上した空気入タイヤ
JPH05254313A (ja) * 1992-03-16 1993-10-05 Bridgestone Corp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H06106915A (ja) * 1992-09-30 1994-04-19 Bridgestone Corp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H11123909A (ja) * 1997-10-24 1999-05-11 Bridgestone Corp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3354563B1 (ja) * 2001-08-22 2002-12-09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冬用タイヤ
JP4596706B2 (ja) 2001-08-31 2010-12-15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40712A (ja) * 1993-06-29 1995-02-10 Bridgestone Corp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5909756A (en) * 1996-09-16 1999-06-08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Pneumatic tire including sub-grooves
JPH1148720A (ja) * 1997-08-07 1999-02-23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08120232A (ja) * 2006-11-10 2008-05-29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08174197A (ja) * 2007-01-22 2008-07-31 Bridgestone Corp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08201368A (ja) * 2007-02-22 2008-09-04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スタッドレスタイヤ

Cited B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010840A (zh) * 2011-12-30 2014-08-27 倍耐力轮胎股份公司 用于摩托车的充气轮胎
CN104010840B (zh) * 2011-12-30 2016-09-07 倍耐力轮胎股份公司 用于摩托车的充气轮胎
CN108944274A (zh) * 2012-03-15 2018-12-07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8944274B (zh) * 2012-03-15 2020-09-04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3832220A (zh) * 2012-11-20 2014-06-04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3832220B (zh) * 2012-11-20 2017-03-01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4097459A (zh) * 2013-04-15 2014-10-15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5189146A (zh) * 2013-05-13 2015-12-23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8297623A (zh) * 2016-12-22 2018-07-20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轮胎
CN108621703A (zh) * 2017-03-21 2018-10-09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8621703B (zh) * 2017-03-21 2022-01-28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11655515A (zh) * 2018-01-30 2020-09-11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11655515B (zh) * 2018-01-30 2022-08-05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11791651A (zh) * 2019-04-03 2020-10-20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轮胎
CN111791651B (zh) * 2019-04-03 2024-06-07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轮胎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00132907A (ko) 2010-12-20
RU2010124823A (ru) 2011-12-20
US8555939B2 (en) 2013-10-15
KR101576303B1 (ko) 2015-12-09
EP2261064B1 (en) 2012-09-19
CN101920636B (zh) 2015-11-25
RU2523539C2 (ru) 2014-07-20
JP4830005B2 (ja) 2011-12-07
JP2010285035A (ja) 2010-12-24
US20100314012A1 (en) 2010-12-16
EP2261064A1 (en) 2010-12-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20636A (zh) 充气轮胎
KR101562679B1 (ko) 공기 타이어
US10792957B2 (en) Pneumatic tire
CN104842717B (zh) 充气轮胎
CN101249778B (zh) 无钉轮胎
CN101531122B (zh) 无防滑钉轮胎
CN1895918B (zh) 充气轮胎
JP4886288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20180141389A1 (en) Tire
CN101992660B (zh) 充气轮胎
CN104175811B (zh) 充气轮胎
CN101758745A (zh) 充气轮胎
CN102145638A (zh) 载重轮胎
CN102189902A (zh) 载重轮胎
CN102745022A (zh) 充气轮胎
CN105711342A (zh) 充气轮胎
CN102310722A (zh) 充气轮胎
CN101181862B (zh) 充气轮胎
CN103991336A (zh) 充气轮胎
CN104175810A (zh) 充气轮胎
JP4283783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4044407A (zh) 充气轮胎
CN108859613A (zh) 轮胎
CN102189900A (zh) 充气轮胎
CN109383198A (zh) 轮胎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1125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