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91079A - 记录装置 - Google Patents

记录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891079A
CN101891079A CN2010101783388A CN201010178338A CN101891079A CN 101891079 A CN101891079 A CN 101891079A CN 2010101783388 A CN2010101783388 A CN 2010101783388A CN 201010178338 A CN201010178338 A CN 201010178338A CN 101891079 A CN101891079 A CN 10189107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per
transfer
delivery unit
printing medium
roll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17833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森山隆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8910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9107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045Guides for printing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2Platens
    • B41J11/04Roller plate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3/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ort lengths, e.g. sheets
    • B41J13/0009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ort lengths, e.g. sheets control of the transport of the copy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3/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 B41J3/6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for printing on both faces of the printing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9/00Delivering or advancing articles from machines; Advancing articles to or into piles
    • B65H29/12Delivering or advancing articles from machines; Advancing articles to or into piles by means of the nip between two, or between two sets of, moving tapes or bands or rollers
    • B65H29/125Delivering or advancing articles from machines; Advancing articles to or into piles by means of the nip between two, or between two sets of, moving tapes or bands or rollers between two sets of roll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43/00Use of control, checking, or safety devices, e.g. automatic devices comprising an element for sensing a variable
    • B65H43/08Photoelectric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5/00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 B65H5/06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by rollers or balls, e.g. between rollers
    • B65H5/062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by rollers or balls, e.g. between rollers between rollers or bal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5/00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 B65H5/26Duplicate, alternate, selective, or coacting fee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7/00Controlling article feeding, separating, pile-advancing, or associated apparatus, to take account of incorrect feeding, absence of articles, or presence of faulty articles
    • B65H7/02Controlling article feeding, separating, pile-advancing, or associated apparatus, to take account of incorrect feeding, absence of articles, or presence of faulty articles by feelers or detect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85/00Recirculating articles, i.e. feeding each article to, and delivering it from, the same machine work-station more than onc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9/00Registering, e.g. orientating, articles; Devices therefor
    • B65H9/004Deskewing sheet by abutting against a stop, i.e. producing a buckling of the sheet
    • B65H9/006Deskewing sheet by abutting against a stop, i.e. producing a buckling of the sheet the stop being formed by forwarding means in stand-b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9/00Registering, e.g. orientating, articles; Devices therefor
    • B65H9/004Deskewing sheet by abutting against a stop, i.e. producing a buckling of the sheet
    • B65H9/008Deskewing sheet by abutting against a stop, i.e. producing a buckling of the sheet the stop being formed by reversing the forwarding mea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0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originals
    • G03G15/602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originals for transport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301/00Handling processes for sheets or webs
    • B65H2301/30Orientation, displacement, position of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301/33Modifying, selecting, changing orientation
    • B65H2301/333Inverting
    • B65H2301/3331Involving forward reverse transporting means
    • B65H2301/33312Involving forward reverse transporting means forward reverse rollers pai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2/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the handling apparatus
    • B65H2402/40Details of frames, housings or mountings of the whole handling apparatus
    • B65H2402/44Housings
    • B65H2402/441Housings movable for facilitating access to area inside the housing, e.g. pivoting or slid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4/00Parts for transporting or guiding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4/10Rollers
    • B65H2404/14Roller pairs
    • B65H2404/144Roller pairs with relative movement of the rollers to / from each oth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511/00Dimensions; Position; Numbers; Identification; Occurrences
    • B65H2511/10Size; Dimensions
    • B65H2511/11Length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513/00Dynamic entities; Timing aspects
    • B65H2513/10Spe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801/00Application field
    • B65H2801/03Image reproduction devices
    • B65H2801/12Single-function printing machines, typically table-top machin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Delivering By Means Of Belts And Rollers (AREA)
  • Separation, Sorting, Adjustment, Or Bending Of Sheets To Be Conveyed (AREA)
  • Conveyance By Endless Belt Convey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在执行双面记录的记录装置中考虑到被记录介质的一面的记录终止到另一面的记录开始为止的时间的损耗的记录装置。记录装置(1)特征在于具有第一模式,在该第一模式中,由记录部(5)对被记录介质(P)的第一面进行记录后,设置在记录部(5)中的第二传送单元(30)以传送速度V1向记录时的传送方向上游侧逆向传送所述被记录介质并使其进入第二传送路径(51),根据该被记录介质的长度,在该被记录介质的移动方向后端通过第二传送单元(30)后,将以传送速度V1进行驱动的第三传送单元(48~50)的传送速度变化成比V1高速的传送速度V2,并且第三传送单元(48~50)使所述被记录介质从进入第二传送路径(51)时的一侧(A)的相反侧即退出侧(B)退出到第一传送路径(24)并将其传送给记录部侧。

Description

记录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备向传送方向传送被记录介质的传送单元、反转由该传送单元传送的被记录介质的正反面的传送路径的记录装置。
在本申请中,记录装置包括喷墨打印机、线点式打印机、激光打印机、行式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等种类。
背景技术
以往,如专利文献1所示,记录装置具备作为传送单元的辊和作为传送路径的反转路径。其中,所述辊设置成能够向传送方向传送作为被记录介质的一例的纸张。而且,所述辊设置成能够利用设置在该记录装置中的电动机的动力而进行驱动。
另外,所述反转路径侧视时形成为环状,并且设置成能够引导由所述辊传送的纸张且能够反转纸张的正反面。因此,所述记录装置能够在所述反转路径中反转完成了正面的记录的纸张。而且,通过使所述辊将反转后的纸张返回,从而能够对纸张的反面进行记录。即,所谓的双面记录。而且,能够在记录第一张纸张的正面之后,反转正反面来记录反面,之后,记录第二张纸张的正面之后,反转正反面来记录反面。
但是,所述记录装置的所述辊是利用作为另一个辊的动力源的电动机的动力而进行驱动的构成。因此,很难使所述辊独立于所述另一个辊来对其进行控制。即,很难独立地改变所述辊的驱动速度。而且,为了尽可能使装置自身小型化,所述反转路径的长度设置成符合能够记录的纸张的最大尺寸的长度。
这里,纸张比最大尺寸的长度短时,在所述反转路径中,为了反转纸张的正反面而传送纸张的距离与最大尺寸的纸张情况相同。
因此,结束对纸张的正面的记录到执行对纸张的反面的记录为止的时间会延长与纸张的长度短的那一部分相应的时间。即,纸张的长度越短,不必要的移动距离更长,因此时间的损耗更大。而且,即使在纸张的长度比较短的情况下,结果也存在每张纸张的记录开始到排出为止的所用时间即所谓吞吐量不会增加的隐患。
【专利文献1】特开2006-298605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进行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执行双面记录的记录装置中考虑到被记录介质的一面的记录终止到另一面的记录开始为止的时间的损耗的记录装置。
为了达成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第1方式的记录装置特征在于,具备:第一传送单元,其向传送方向下游侧传送被记录介质;第二传送单元,其设置在比该第一传送单元更靠记录时的传送方向下游的记录部侧,并向记录时的传送方向上游侧和下游侧传送被记录介质;第一传送路径,其在所述第一传送单元与所述第二传送单元之间引导被记录介质;第二传送路径,其反转被记录介质的正反面反转;和第三传送单元,其设置在该第二传送路径上,通过第一电动机驱动该第三传送单元,且该第三传送单元传送被记录介质;该记录装置具有第一模式,在该第一模式中,由所述记录部记录被记录介质的第一面之后,所述第二传送单元以传送速度V1向记录时的传送方向上游侧逆向传送所述被记录介质来使其进入所述第二传送路径,根据该被记录介质的长度,该被记录介质的移动方向后端通过所述第二传送单元之后,将以传送速度V1被驱动的所述第三传送单元的传送速度变化成比传送速度V1高速的传送速度V2,所述第三传送单元从已进入所述第二传送路径的一侧的相反侧即退出侧向所述记录部侧传送所述被记录介质。
根据本发明的第1方式,所述被记录介质的第一面被所述记录部记录之后,向记录时的传送方向上游侧逆向传送该被记录介质并使其进入所述第二传送路径中。此时,根据该被记录介质的长度,能够将以传送速度V1被驱动的所述第一辊的传送速度变化成比传送速度V1高速的传送速度V2。因此,与传送速度没有变速成所述速度V2的情况相比,能够缩短从所述第一面的记录结束到将所述第一面作为正面时对作为背面的第二面的记录开始为止的时间。
例如,根据被记录介质的长度,能够分为被记录介质的长度比所述第二传送路径的长度短的情况、和被记录介质的长度比所述第二传送路径的长度长的情况。在所述短的情况下,通过设定为传送速度V2,能够缩短所述时间。特别是,所述被记录介质的长度越短越有效。另一方面,在所述长的情况下,不存在将传送速度加速到V2所相应的距离,因此直接在传送速度V1下反转正反面来再次传送给所述记录部。
另外,使所述第一电动机的驱动速度高速化并构成为能够从传送速度V1变化成传送速度V2。因此,例如与将所述第二传送路径分成多个来使路径长度不相同并根据被记录介质的长度分配给分支后的路径的构成相比,本方式的构成能够以低成本获得上述作用效果。即,能够减小时间的损耗,并且能够提高吞吐量。
本发明的第2方式的特征在于,在第1方式中,在所述第一传送路径中的所述第二传送路径的所述退出侧与所述第二传送单元之间设有由第二电动机驱动且互相可分离的辊对,并具有:被记录介质的长度比所述第三传送单元的传送方向下游侧与所述第二传送单元之间的路径长度L短时执行的第一模式;和被记录介质的长度比所述路径长度L长时执行的第二模式,所述第三传送单元从所述第二传送路径的所述退出侧退出到所述第一传送路径并向所述记录部侧传送所述被记录介质时,所述第一模式使所述辊对呈互相靠近的状态,所述辊对向所述记录部侧的所述第二传送单元传送从所述第二传送路径的所述退出侧退出的被记录介质,所述第二模式使所述辊对呈互相远离的状态,所述第三传送单元向所述记录部侧的所述第二传送单元传送从所述第二传送路径的所述退出侧退出的被记录介质。
根据本发明的第2方式,除了与第1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外,被记录介质的长度比所述路径长度L短时,还能够通过所述第一模式由所述辊对准确地将该被记录介质传送到所述第二传送单元。即,不会产生被记录介质停滞在所述第一传送路径中的所谓卡纸现象(jam)。
另一方面,被记录介质长度比所述路径长度长时,通过所述第二模式使所述辊对呈互相远离的状态。因此,与所述辊对互相未远离的状态相比,能够使以传送速度V2传送该被记录介质的区间变长。其结果,能够缩短从所述第一面的记录结束到所述第二面的记录开始为止的时间。即,能够缩短每一张的供给开始到双面记录结束所需的时间,即所谓吞吐量。
本发明的第3方式特征在于,第1或第2方式中,在所述第一传送路径中的所述第二传送路径的所述退出侧与所述第二传送单元之间设有由第二电动机驱动且互相可分离的辊对,并且除了所述第一模式外,还具有第三模式,所述第三传送单元从所述第二传送路径的所述退出侧退出到所述第一传送路径并向所述记录部侧传送所述被记录介质时,所述第一模式在使所述辊对互相靠近的状态下以传送速度V1驱动所述辊对,并在所述被记录介质的移动方向前端到达所述辊对之前,将所述第三传送单元的传送速度从V2变成V1,所述第三模式在使所述辊对互相远离的状态下以传送速度V1驱动所述辊对,并且一直到被记录介质的移动方向后端通过所述第三传送单元为止,以传送速度V2驱动该第三传送单元,并在被记录介质的移动方向前端通过所述辊对之后,使所述辊对靠近。
根据本发明的第3方式,除了与第1或第2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外,在第一模式中,还能够通过在传送速度V1同步的所述辊对和所述第三传送单元向所述记录部侧传送被记录介质。其结果,所述辊对不会对被记录介质造成损害。
另一方面,在所述第三模式中,使以传送速度V2移动的被记录介质的移动方向前端通过所述辊对之后,靠近所述辊对并以传送速度V2向所述记录部侧传送被记录介质。因此,与所述第一模式相比,能够使以传送速度V2移动被记录介质的区间变长。其结果,与所述第一模式相比,能够进一步缩短从所述第一面的记录结束到所述第二面的记录开始为止的时间。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打印机的内部的示意侧视图。
图2是表示打印机检测纸张前端并将其传送给记录开始位置的状态的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打印机检测出纸张的正面的后端的状态的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打印机结束了纸张的正面的记录的状态的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打印机逆向传送纸张的状态的图。
图6是表示打印机检测出逆向传送纸张时的移动方向后端的状态的图。
图7是表示打印机高速切换纸张的反转传送的状态的图。
图8是表示打印机开始使纸张的反转传送向低速进行减速的状态的图。
图9是表示打印机以低速执行纸张的反转传送的状态的图。
图10是表示打印机将纸张正反面反转后向记录部传送纸张的状态的图。
图11是表示打印机检测出纸张的反面的后端的状态的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传送时间缩短模式和一般传送模式的控制的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传送时间缩短模式和各辊的动作的图。
图14是表示其它实施方式1的第二传送时间缩短模式的动作的图。
图15是表示其它实施方式2的第三传送时间缩短模式的动作的图。
图16是表示其它实施方式2的第三传送时间缩短模式的动作的图。
图中:1-喷墨打印机;2-背面供给部;3-正面供给部;4-反转传送部;5-记录部;6-控制部;7-放置部;8-传感器;10-基架;11-供纸辊;12-第一存储室;13-减速辊;15-盒体部;16-第二存储室;17-捡拾辊;18-第一供给驱动辊;19-第一供给从动辊;20-第二供给驱动辊;21-第二供给从动辊;22-第一供给辊对;23-第二供给辊对;24-纸张引导路径;27-搬送驱动辊;28-搬送从动辊;29-上部引导部件;30-搬送辊对;31-下部引导部件;32-托架;33-记录头;36-排出辅助辊;37-排出驱动辊;38-排出从动辊;39-排出辊对;40-第一挡板;41-第二挡板;42-第一反转辊;43-第一从动辊;44-第二反转辊;45-第二从动辊;46-第三反转辊;47-第三从动辊;48-第一反转辊对;49-第二反转辊对;50-第三反转辊对;51-反转路径;A-进入侧连接点;B-退出侧连接点;G1~G9-引导部件;L-从第三反转辊对到搬送辊对的路径长度;M1-第一电动机;M2-第二电动机;M3-第三电动机;M4-第四电动机;P-纸张;P1-后续的纸张;X-纸张的宽度方向;Y-记录时的传送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记录装置”或“液体喷射装置”的一例的喷墨打印机(以下,称作“打印机”)1的内部的示意构成的示意侧视图。
这里,作为液体喷射装置并未限于从作为液体喷射头的记录头向记录纸等被记录部件喷射墨液来执行对被记录部件的记录的喷墨式记录装置、复印机以及传真机等记录装置,也包括代替墨液从相当于杉树记录头的液体喷射头向相当于被记录部件的被喷射部件喷射对应于特定用途的液体来使液体附着于被喷射部件的装置。
另外,作为液体喷射头,除了上述记录头以外,还可以列举用于液晶显示器等滤色器制造的色材喷射头、用于有机EL显示器或面发光显示器(FED)等电极形成的电极件(导电膏)喷射头、用于生物芯片制造的生物体有机物喷射头、喷射作为精密滴管的试样的试样喷射头等。
如图1所示,打印机1具备背面供给部2、正面供给部3、反转传送部4、记录部5、排出部(未图示)、控制部6。
其中,背面供给部2构成为能够从打印机的后方向记录部5传送纸张P。具体而言,背面供给部2具备基架10、供纸辊11、第一存储室12、减速辊13。
而且,第一存储室12设置成可放置纸张P。第一存储室12设置成能够在基架10中按照向供纸辊11接近或者与供纸棍11分离的方式移动。
另外,供纸辊11设置成能够根据未图示的电动机的动力进行驱动。
而且,在第一存储室12接近供纸辊11的状态下,供纸辊11在放置在第一存储室12中的纸张P中能够对供纸辊11向传送方向下游侧传送最上位的纸张P。这里,减速辊13设置成为了旋转而需要规定的负载。因此,多张纸张P需要由供给辊11传送时,能够将最上位的纸张与下一位置以后的剩余的纸张分离。
另外,正面供给部3构成为能够从打印机1的前方的下方将纸张P反转成侧视U字状并传送给记录部5。具体而言,正面供给部3具有作为放置部7的一例的盒体部15、捡拾辊17、第一供给辊对22、第二供给辊对23、纸张引导路径24。其中,盒体部15具有能够放置纸张P的第二存储室16。第二存储室16设置成能够按照与捡拾辊17接近或远离捡拾辊17的方式进行移动。
另外,捡拾辊17设置成能够根据第一电动机M1(参照图2~图11)的动力进行驱动。因此,在第二存储室16接近捡拾辊17的状态下,捡拾辊17能够向传送方向下游侧传送相对于捡拾辊17位于最上位的纸张P。
另外,显然,在概念上也可以将捡拾辊17作为放置部7的第一部分来构成。
另外,第一供给辊对22设置成能够进一步向传送方向下游侧传送由捡拾辊17传送的纸张P。具体而言,第一供给辊对22具有第一供给驱动辊18、第一供给从动辊19。其中,第一供给驱动辊18设置成能够根据第一电动机M1的动力被驱动。
另一方面,第一供给从动辊19设置成能够伴随第一供给驱动辊18的旋转而旋转。
另外,第一供给驱动辊18构成为能够根据第四电动机M4(参照图2~图11)的动力按照向第一供给从动辊19接近或远离第一供给从动辊19的方式进行移动。
另外,进行接近或远离方式移动的机构例如能够由行星齿轮机构构成。另外,显然第一供给从动辊19也可以是按照与第一供给驱动辊18接近或远离第一供给驱动辊18的方式进行移动的构成。
另外,第二供给辊对23设置成能够进一步向传送方向下游侧传送由第一供给辊对22传送来的纸张P。具体而言,第二供给辊对23与所述的第一供给辊对22相同,具有第二供给驱动辊20、第二供给从动辊21。其中,第二供给驱动辊20设置成能够根据第一电动机M1的动力被驱动。另一方面,第二供给从动辊21设置成能够跟随第二供给驱动辊20的旋转而旋转。
另外,第二供给驱动辊20构成为能够根据第四电动机M4的动力按照向第二供给从动辊21接近或远离第二供给从动辊21的方式进行移动。另外,显然,也可以是第二供给从动辊21按照向第二供给驱动辊20接近或远离第二供给驱动辊20的方式进行移动的构成。
另外,纸张引导路径24构成为能够将纸张P从放置部7引导到记录部5。具体而言,引导部件G6~G9由上部引导部件29和第一挡板40构成。
另外,反转传送部4设置成相对于打印机主体可进行装卸。
这里,打印机主体指除打印机1的反转传送部4以外的部分。
另外,反转传送部4构成为能够在记录部5中反转纸张P的一面已被记录的纸张P后再次传送给记录部5。具体而言,反转传送部4具有第一反转辊对48、第二反转辊对49、第三反转辊对50、第二电动机M2、反转路径51。
其中,第一反转辊对48设置成能够向反转路径51的第二反转辊对侧传送从记录部5向记录时的传送方向上游侧(Y轴的箭头方向的反方向)逆向传送的纸张P。具体而言,第一反转辊对48具有根据第二电动机M2的动力进行驱动的第一反转辊42、跟随第一反转辊42的旋转而旋转的第一从动辊43。
另外,第二反转辊对49设置成能够向第三反转辊对侧传送由第一反转辊对48传送来的纸张P。具体而言,第二反转辊对49与所述的第一反转辊对48相同,具有根据第二电动机M2的动力进行驱动的第二反转辊44、跟随第二反转辊44的旋转而旋转的第二从动辊45。
另外,第三反转辊对50设置成能够向记录部侧传送由第二反转辊对49传送来的纸张P。具体而言,第三反转辊对50与所述的第一反转辊对48相同,具有根据第二电动机M2的动力进行驱动的第三反转辊46、跟随第三反转辊46的旋转而旋转的第三从动辊47。
另外,反转路径51侧视时形成为环状,与纸张引导路径24连接。具体而言,侧视时,由引导部件G1~G8、第一挡板40、和第二挡板41形成为环状。
另外,第一挡板40设置成能够根据自重而进行摇摆。另一方面,第二挡板41设置成能够根据未图示的电动机的动力而进行摇摆。
另外,记录部5构成为能够向纸张P喷出墨液来进行记录。具体而言,记录部5具备托架32、记录头33、下部引导部件31、未图示的托架电动机。其中,托架32设置成能够被引导至沿着纸张P的宽度方向X设置的未图示的引导部的同时根据托盘电动机的动力向纸张P的宽度方向X进行移动。另外,记录头33设置在托盘32的下方,构成为能够向纸张P喷出墨液。另外,下部引导部件31在与记录头33对置的位置处设置成能够从下方支承纸张P。
另外,记录部5的记录时的传送方向上游侧附近设置有搬送辊对30。搬送辊对30设置成能够向记录时的传送方向上游侧和下游侧传送纸张P。具体而言,具有根据第三电动机M3(参照图2~图11)的动力被驱动的搬送驱动辊27、跟随搬送驱动辊27的旋转而旋转的搬送从动辊28。
另外,记录部5的记录时的传送方向下游侧附近设置有排出辊对39和排出辅助辊36。排出辊对39设置成能够向记录时的传送方向上游侧和下游侧传送纸张P。具体而言,具有根据第三电动机M3的动力进行驱动的排出驱动辊37、跟随排出驱动辊37的旋转而旋转的排出从动辊38。
另外,为了使纸张P不会与记录头33接触,排出辅助辊36在传送方向Y上设置在记录头33与排出辊对39之间。
另外,显然在概念上也可以将搬送辊对30和排出辊对39作为记录部5的一部分来构成。
另外,排出部(未图示)设置成能够放置结束记录的纸张P。具体而言,具有能够层叠由排出辊对39排出的纸张P的排出托盘(未图示)。
另外,控制部6设置成能够控制第一电动机M1、第二电动机M3、第三电动机M3、第四电动机M4、托架电动机、和记录头33。而且,构成为进行对纸张的正反两面执行记录的双面记录模式时根据纸张P的长度执行“一般传送模式”或“第一传送时间缩短模式”。
这里,“一般传送模式”指:对纸张P的正面进行记录并以一定的速度向反转传送部4传送纸张P,且以一定的速度传送的同时反转正反面,以在记录部5中对反面进行记录的模式。另一方面,“第一传送时间缩短模式”指:对纸张P的正面进行记录并以一定的速度向反转传送部4传送纸张P之后,将传送速度切换成高速来传送纸张P的同时反转正反面,且在记录部5跟前减速至原来的速度后,在记录部5中对纸张P的反面进行记录的模式。
另外,在本实施例的打印机1中,能够供给的最大尺寸的纸张的长度是比从传感器8的位置通过反转路径51再次到传感器8的位置为止的路径长度稍短一些的长度。另外,能够供给的最小尺寸的纸张的长度是比从第三反转辊对50到第二供给辊对23为止的路径长度稍微长一些的长度。这里,辊对与辊对之间的路径的长度中,第三反转辊对50与第二供给辊对23之间的路径的长度最短。
下面,说明本发明的“第一传送时间缩短模式”的动作。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打印机传送纸张时的示意侧视图。
如图2所示,比纸张引导路径上的搬送驱动辊27更靠记录时的传送方向上游侧设有传感器8。传感器8设置成能够检测纸张P的前端和后端且能够向控制部6传送检测信号。
另外,传感器8可以是具有发光元件和感光元件的非接触式传感器,也可以是通过控制杆与纸张接触并被摇动来进行检测的接触式传感器。
并且,选择双面记录模式时,根据未图示的电动机的动力向上方摇动第二挡板41。由此,形成侧视时为环状的反转路径51。
将记录执行指令输入给控制部6时,放置在盒体部15中的纸张P被捡拾辊17拾起并被传送到传送方向下游侧。由第一供给辊对22进一步向传送方向下游侧传送被拾起的纸张P。
并且,向传送方向下游侧传送纸张P时,由第二供给辊对23进一步向传送方向下游侧传送纸张P。而且,纸张P的前端通过传感器8。此时,控制部6构成为能够接收来自传感器8的检测信号并识别纸张P的前端。而且,进一步向传送方向下游侧传送纸张P时,纸张P的前端到达搬送辊对30。
此时,通过在搬送辊对30与第二供给辊对23之间弯曲纸张P,从而由搬送辊对30的辊隙缝(nip line)按压纸张P的前端。
这里,“辊隙缝”指通过辊对外切而形成的线状的外切部位。辊隙缝的位置与传送方向具有正交关系。
并且,纸张P的前端侧的一边的姿势按照搬送辊对30的辊隙缝的姿势呈朝向纸张P的供给方向倾斜的姿势,即执行所谓的倾斜获取。
另外,倾斜获取可以是所谓的“逆转碰撞方式”、“碰撞方式”、“咬住吐出方式”的任一方式。
这里,“逆转碰撞方式”是使纸张P的前端与逆转驱动的搬送辊对30碰撞而使纸张P弯曲,并利用纸张弯曲而产生的力使纸张P的前端的一边跟随辊隙缝,从而进行倾斜获取的方式。
另外,“碰撞方式”是使纸张P的前端与停止状态的搬送辊对30而使纸张P弯曲,并利用纸张弯曲而产生的力使纸张P的前端的一边跟随辊隙缝,从而进行倾斜获取的方式。
另外,“咬住吐出方式”是向正转驱动的搬送辊对30一次夹住并咬住纸张P的前端侧,之后按照一边逆转驱动搬送辊对30而使纸张P弯曲、一边吐出纸张P的前端的方式向上游侧逆向传送纸张P,并且利用纸张弯曲而产生的力使纸张P的前端的一边跟随辊隙缝,从而进行倾斜获取的方式。
之后,由搬送辊对30将纸张P的前端传送到与传送方向Y的记录头33的上游侧对置的位置处。所谓的传送的记录开始位置处的伸出头部。并且,通过搬送辊对30、第二供给辊对23、和第一供给辊对22向传送方向下游侧传送纸张P的同时,由记录头33进行记录。即,对纸张P的正面进行记录。
这里,在纸张P中,将首先进行记录的面设为正面。并且,将之后进行记录的面设为反面。
另外,由搬送辊对30向传送方向下游侧传送纸张P时,可以根据第四电动机M4的动力使第二供给驱动辊20和第一供给驱动辊18分别移动而远离第二供给从动辊21和第一供给从动辊19。即,可以是仅由搬送辊对30传送纸张P的构成。因为,此时也能够精度良好地传送纸张P。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打印机检测出纸张的正面的后端时的状态的示意侧视图。
如图3所示,从图2所示的状态向记录时的传送方向下游侧进一步传送纸张P时,纸张P的后端通过传感器8。由此,控制部6构成为能够检测来自传感器8的信号的变化来识别纸张P的后端。
另外,控制部6设置成能够在检测出纸张P的前端到检测纸张P的后端的期间计算由第二传送辊对和搬送辊对30传送纸张P的距离。由此,能够判别纸张P的长度(尺寸)。
另外,控制部6设置成:传送纸张P的距离比规定值大时,能够判断在传送路径中产生了卡纸现象并显示错误。即,所谓的卡纸判定。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打印机结束纸张的正面的记录时的状态的示意侧视图。
如图4所示,从图3所示的状态进一步向记录时的传送方向下游侧传送纸张P,结束纸张P的正面的后端侧的记录。此时,纸张P的后端位于比搬送辊对30更靠记录时的传送方向下游侧的位置处。并且,由所述的排出辊对39传送纸张P的同时结束记录。
这里,控制部6设置成在从检测出纸张P的后端到结束纸张P的正面的记录的期间,比较通过所述计算获得的纸张P的长度和从传感器8的位置经由连接点A进入反转传送路径后通过连接点B到第二供给辊对23为止的长度。
另外,显然,纸张P的长度信息除了利用所述计算出的信息以外,还可以利用用户在打印机1的设定中输入的纸张尺寸的信息。
并且,控制部6在判定出纸张P的长度短于从传感器8的位置经由连接点A进入反转传送路径后通过连接点B到第二供给辊对23为止的长度的情况下,执行后述的“第一传送时间缩短模式”。用于缩短从一面的记录结束到另一面的记录开始为止的时间的损耗。
另一方面,控制部6在判定出纸张P的长度长于从传感器8的位置经由连接点A进入反转传送路径后通过连接点B到第二供给辊对23为止的长度的情况下,执行“一般传送模式”。这是因为不能在反转路径51中对纸张P进行加速。
这里,“一般传送模式”指结束对纸张P的正面的记录之后,以一定的速度向纸张P的记录时的传送方向上游侧进行逆向传送,使得纸张P从连接点A进入反转路径51,之后,以一定的速度进行传送的同时反转纸张P的正反面并从连接点B返回纸张引导路径24,并向记录时的传送方向下游侧(Y轴的箭头方向)对传送纸张P的反面执行记录的模式。即,指在从结束对正面的记录到朝向反转传送部4进行传送从而再次传送给记录部5的期间以一定的速度进行传送的模式。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打印机逆向传送纸张的状态的示意侧视图。
如图5所示,执行“第一传送时间缩短模式”时,从图4所示的状态逆转驱动排出辊对39和搬送辊对30,向记录时的传送方向上游侧逆向传送纸张P。此时,第一挡板40根据自重而下降。因此,纸张P的移动方向前端(正面记录时的传送方向上游侧)在连接点A上不会被引导至第二供给辊对侧,而是被引导进入反转路径51。
此时,传感器8检测纸张P的移动方向前端。这是为了基于所述计算获得的纸张P的长度信息,判定逆向传送纸张P时是否产生了卡纸。
另外,逆向传送纸张P时基于排出辊对39和搬送辊对30的纸张P的传送速度的大小V1是第三电动机M3以最高速度进行驱动的状态的速度的大小。
这里,传送速度指辊传送纸张的速度。即,每单位时间传送的距离。
另外,排出辊对39和搬送辊对30开始逆转驱动的同时,第一反转辊对48~第三反转辊对50也开始驱动。第一反转辊对48~第三反转辊对50的传送速度的大小是与排出辊对39和搬送辊对30的传送速度的大小相同的V1。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打印机检测出纸张的逆向传送时的移动方向后端的状态的示意侧视图。
如图6所示,从图5所示的状态,第一反转辊对48按照使纸张P从纸张引导路径24向反转路径51退避移动的方式进一步向记录时的传送方向上游侧传送纸张P。此时,第一搬送辊对30和第一反转辊对48的传送速度大小是V1。此时,传感器8检测纸张P的移动方向后端。
并且,控制部6设置成能够在检测出纸张P的移动方向前端到检测纸张P的移动方向后端的期间计算由搬送辊对30和第一反转辊对48传送纸张P的距离。
即,构成为能够二次计算纸张P的长度。由此,能够再次确认纸张P的长度。
因为第一次计算纸张P的长度时,在纸张P的记录时的传送方向下游侧从打印机1突出的情况下,存在由于用户错误而触碰纸张P从而导致不能正确计算纸张P的隐患,因此优选再次确认。第一次计算出的值和第二次计算出的值不同时,也可以作为错误来处理。另外,也可以不作为错误来处理,而是将第二次计算出的值作为正确的值来继续进行“第一传送时间缩短模式”。
另外,控制部6构成为基于计算出的纸张P的长度信息决定向传送方向下游侧传送纸张P的时刻。
另外,第一次计算出的值和第二次计算出的值不同时,显然也可以将第二次计算出的值作为正确的值来决定所述时刻。
另外,由搬送辊对30传送纸张P的同时执行记录时,使第一供给驱动辊18移动而远离了第一供给从动辊19的状态下,显然能够使其进行移动而接近第一供给从动辊19。同样,第二供给驱动辊20显然也会进行移动而接近第二供给从动辊21。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打印机高速切换纸张的反转传送的状态的示意侧视图。
如图7所示,从图6所示的状态进一步传送纸张P时,按照从纸张引导路径24向反转路径51退避移动的方式由第一反转辊对48进一步传送纸张P。此时,构成为纸张P的传送速度大小从V1被加速到V2。
具体而言,控制部6判断纸张P的移动方向后端通过了传感器8时,加快第二电动机M2的驱动速度。并且使第一反转辊对48~第三反转辊对50的传送速度的大小变成比V1快的V2。即,加速以传送速度V1进行移动的纸张P,使其变成传送速度V2。
此时,由于纸张P的移动方向后端已经通过了搬送辊对30,因此通过加快第一反转辊对48~第三反转辊对50的传送速度,能够加快纸张P的移动速度。由此,能够缩短时间的损耗。
另外,构成了在纸张P的移动方向后端通过了传感器8时开始加速到传送速度V2的结构,但是显然也可以构成为纸张P的移动方向后端通过了搬送辊对30时开始加速。基于第一次计算出的纸张P的长度、和从传感器8检测出逆向传送时的纸张P的移动方向后端时开始的传送量,能够计算纸张P的移动方向后端的位置。因此,能够判断纸张P的移动方向后端是否通过了搬送辊对30。此时,能够进一步缩短时间的损耗。
这里,传送速度V1是第三电动机M3为最高速度时的传送速度。另一方面,传送速度V2是第二电动机M2为最高速度时的传送速度。通过将第二电动机M2设置成比第三电动机M3大型且大马力的电动机来实现。
另外,将第三电动机M3设置为尽量减小打印机自身的尺寸所需最低限度的大小。因此,前提是不能使其传送速度V1快于V2。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打印机开始向低速减速纸张的反转传送的状态的示意侧视图。
如图8所示,从图7所示的状态,按照从纸张引导路径24向反转路径51退避移动纸张P的方式由第一反转辊对48进一步传送纸张P。因此,纸张P的移动方向后端侧呈从纸张引导路径24完全退避到反转路径51中的状态。
并且,由第一反转辊对48~第三反转辊对50进一步传送纸张P,纸张P的移动方向前端从进入反转路径51的一侧的相反侧即连接点B返回纸张引导路径24。之后,纸张P的移动方向前端在到达第二供给辊对23之际,传送纸张P的速度从V2减速到V1。这时因为第二供给辊对23在传送速度V1下被驱动。
具体而言,控制部6基于所述计算出的纸张P的长度信息、和纸张P的移动方向后端通过传感器8之后传送纸张P的距离,判断纸张P的移动方向前端的位置。而且,根据从V2减速到V1所需的时间和距离进行逆算,从而控制第二电动机M2,使得按照纸张P的前端到达第二供给辊对23为止使其传送速度为V2的方式在第二供给辊对23的跟前进行减速。
另外,显然,即使控制部6不进行所述反向运算,也可以基于预先设定的数值来进行控制。
另外,第二供给辊对23的传送速度V1与搬送辊对30相同,是第一电动机M1为最高速度时的传送速度。
例外,将第一电动机M1设置成尽量减小打印机自身的尺寸所需最低限度的大小。因此,前提是不能使其传送速度V1快于V2。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打印机以传送速度V1(低速)执行纸张的反转传送的示意侧视图。
如图9所示,从图8所示的状态,减速的同时向第二供给辊对23传送纸张P。并且,构成为至少在纸张P的移动方向前端到达第二供给辊对23时纸张P的传送速度会变成V1。因此,能够从第三反转辊对50向第二供给辊对23平稳地移交纸张P。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打印机反转纸张的正反面并向记录部传送纸张的状态的示意侧视图。
如图10所示,从图9所示的状态,进一步向传送方向下游侧传送纸张P。因此,由第二供给辊对23夹住纸张P的移动方向前端侧。并且,由第二供给辊对23以传送速度V1传送纸张P。此时,纸张P的移动方向后端通过第三反转辊对50。之后,从第二供给辊对23向搬送辊对30移交纸张P,并由搬送辊对30进一步向传送方向下游侧传送。
此时,传感器8检测纸张P的传送方向下游端。由此,控制部6正转驱动搬送辊对30。并且构成为记录部5对纸张P的反面执行记录。
因此,对所述短的纸张P执行双面记录时,与“一般传送模式”相比,能够缩短对应于传送速度由V1到V2的变化量的、从结束对纸张P的正面的记录到开始进行对纸张P的反面的记录为止的时间。即,能够缩短时间的损耗。
另外,构成为以传感器8检测出纸张P的传送方向下游端时为基准、基于所述计算出的纸张P的长度信息决定捡拾后续的纸张P1并供给的时刻。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打印机在纸张P的反面记录中检测出纸张的后端的状态的示意侧视图。
如图11所示,从图10所示的状态,由搬送辊对30进一步向记录时的传送方向下游侧传送纸张P。并且对纸张P的反面执行记录。此时,传感器8检测纸张P的传送方向上游侧。由此,与对纸张P的正面进行记录时相同,控制部6能够判断是否产生了卡纸。
另外,重复进行双面记录时,在上述时刻,由捡拾辊17向传送方向下游侧开始传送后续的纸张P1。具体而言,控制部6在先行的纸张P的传送方向上游端到后续的纸张的传送方向下游端之间的距离尽可能变短时刻开始进行传送。因此,能够在结束对先行的纸张P的反面的记录之后立刻开始对后续的纸张P1的正面进行记录。
并且,由排出辊对39向未图示的排出盘排出先行的纸张P。另一方面,与先行的纸张P相同,后续的纸张P1在结束对纸张P1的正面的记录后向反转路径51移动时,从传送速度V1加速到V2来传送后续的纸张P1。并且,被反转为反面并再次返回纸张引导路径24时,从传送速度V2减速到V1后进行传送。之后,对纸张P1的反面进行记录。
如以上说明,“第一传送时间缩短模式”中,在反转路径51中传送纸张P时,进行将传送速度从V1切换到高速的V2的控制。因此,对所述短的纸张P执行双面记录时,与“一般传送模式”相比,能够缩短对应于传送速度由V1到V2的变化量的、从结束对纸张P的正面的记录到开始进行对纸张P的反面的记录为止的时间。
图12是表示包括本发明的“第一传送时间缩短模式”和“一般传送模式”的双面记录模式的控制图。
如图12所示,在步骤S1中,控制部6开始进行双面记录模式。
其中,双面记录模式指对纸张P的正面和反面进行记录时的控制模式。
之后,进入步骤S2。
在步骤S2中,控制部6执行时间缩短控制判定。具体而言,判定用户是否选择了“第一传送时间缩短模式”。并且,当判定为否时,即判定为选择了“一般传送模式”时,进入步骤S3。另外,后述的步骤S3~S7是“一般传送模式”。
另一方面,判定为选择了“第一传送时间缩短模式”时,进入步骤S10。另外,后述的步骤S10~S18是“第一传送时间缩短模式”。其中,步骤S10和S11与“一般传送模式”相同。
在步骤S3中,控制部6按照由捡拾辊17、第一供给辊对22、和第二供给辊对23向传送方向下游侧传送纸张P的方式进行控制。之后,进入步骤S4。
在步骤S4中,控制部6按照对被传送的纸张P的正面执行记录的方式进行控制。
另外,显然如上所述那样,能够由传感器8计算纸张P的长度,且若比规定值大,则作为错误来处理。由此,能够判断是否产生了卡纸。
之后,进入步骤S5。
在步骤S5中,控制部6逆转驱动排出辊对39和搬送辊对30,并向记录时的传送方向上游侧逆向传送正面的记录结束的纸张P。并且,纸张P从连接点A进入反转路径51,并被第一反转辊对48~第三反转辊对50传送的同时,在反转路径51中被反转至反面。
另外,此时,能够计算纸张的长度来判断是否产生了卡纸。
并且,纸张P从连接点B返回纸张引导路径24时,使第二供给辊对23和搬送辊对30进行正转驱动,从而向传送方向下游侧传送纸张P。之后,进入步骤S6。
在步骤S6中,控制部6按照对被传送的纸张P的反面执行记录的方式进行控制。之后,进入步骤S7。
另外,此时,能够计算纸张的长度来判断是否产生了卡纸。另外,构成为对后续的纸张从步骤S3开始执行与先行的纸张P相同的处理。
在步骤S7中,控制部6按照由排出辊39排出反面的记录结束的纸张P的方式进行控制。即,排出双面记录结束的先行的纸张P。
与上述步骤S3相同,在步骤S10中,控制部6按照由捡拾辊17、第一供给辊对22、和第二供给辊对23向传送方向下游侧传送纸张P的方式进行控制(参照图2)。之后,进入步骤S11。
与上述步骤S4相同,在步骤S11中,控制部6按照对被传送的纸张P的正面执行记录的方式进行控制(参照图3和图4)。之后,进入步骤S12。
另外,此时,能够计算纸张的长度来判断是否产生了卡纸。
在步骤S12中,控制部6基于来自传感器8的信息和传送装置P的距离计算装置P的长度。这是为了判定是否能够选择“第一传送时间缩短模式”。之后,进入步骤S13。
在步骤S13中,控制部6判定是否能够选择“第一传送时间缩短模式”。具体而言,判定计算出的纸张P的长度是否比反转路径51的长度短。这是为了判断是否能够在反转路径51中使纸张P加速到V2。在本实施例中,判定计算出的纸张P的长度是否短于从传感器8的位置经由连接点A进入反转路径51后通过连接点B到第二供给辊对23为止的长度。
并且,当判定为短时,应继续执行“第一传送时间缩短模式”,并进入步骤S14。另一方面,当判定为长时,应替换成“一般传送模式”,并进入步骤S5。这是因为此时没有用于在反转路径51中使纸张P加速到传送速度V2的距离,因此不能执行“第一传送时间缩短模式”。
另外,控制部6计算了所述纸张P的长度,但是,显然也可以使用基于纸张尺寸的设定的驱动器信息的值。
在步骤S14中,与上述步骤S5相同,控制部6逆转驱动排出辊对39和搬送辊对30,并向记录时的传送方向上游侧逆向传送正面的记录结束的纸张P(参照图5~图7)。并且,纸张P从连接点A进入反转路径51,并被第一反转辊对48~第三反转辊对50传送的同时,在反转路径51中被反转至反面。之后,进入步骤S15。
另外,此时,能够计算装置的长度来判断是否产生了卡纸。
在步骤S15中,控制部6将第一反转辊对48~第三反转辊对50的传送速度从V1加速到V2(参照图7)。具体而言,控制部6对纸张P的移动方向后端通过了传感器8的状态进行检测。此时,提高第二电动机M2的驱动速度。因此,与纸张P的传送速度保持V1不变的情况相比,能够缩短纸张P的正面的记录结束到逆向传送纸张P并反转至反面来再次传送给记录部5为止的时间。之后,进入步骤S16。
另外,如上所述,显然也可以构成为纸张P的移动方向后端通过搬送辊对30时开始加速。此时,能够进一步缩短时间的损耗。
在步骤S16中,纸张P从连接点B返回纸张引导路径24时,控制部6使第一反转辊对48~第三反转辊对50的传送速度从V2减速到V1(参照图8和图9)。具体而言,如上所述那样,控制电动机M2,使得一直到使纸张P的移动方向前端到达第二供给辊对23为止的传送速度保持V1。因此,能够从第三反转辊对50向第二供给辊对23平稳地移交纸张P(参照图10)。之后,进入步骤S17。
在步骤S17中,与上述步骤S6相同,控制部6按照对被传送的纸张P的反面执行记录的方式进行控制(参照图10和图11)。之后,进入步骤S18。
另外,此时,能够计算纸张的长度来判断是否产生了卡纸。另外,构成为对后续的纸张执行与从步骤S10开始对先行的纸张P进行的处理相同的处理。
在步骤S18中,与上述步骤S7相同,控制部6按照由排出辊对39排出反面的记录结束的纸张P的方式进行控制。
如以上所说明的,构成为在纸张P的长度短于从传感器8的位置经由连接点A进入反转传送路径后通过连接点B到第二供给辊对23为止的长度的情况下,由“第一传送时间缩短模式”执行双面记录。因此,能够缩短对应于传送速度由V1到V2的变化量的、从结束对纸张P的正面的记录到开始进行对纸张P的反面的记录为止的时间。其结果,在双面记录中,能够缩短每单位张数的从记录开始到排出为止的时间,即所谓的吞吐量。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传送时间缩短模式”的各辊的动作的图。图13中,纵轴表示传送速度。其中,对于搬送辊对、排出辊对、和第二供给辊对,取纸张向记录时的传送方向下游侧移动时的速度为正值,取纸张向记录时的传送方向上游侧移动时的速度为负值。另外,对于第一反转辊对~第三反转辊对,取纸张朝向按照从连接点A进入并从连接点B返回纸张引导路径的方式移动的方向进行移动时的速度为负值(粗的点划线)。并且,为了便于理解与第二供给辊对的关系,用细的点划线表示由第一反转辊对~第三反转辊对移动纸张时的速度取正值的情况。另一方面,横轴表示时间。
如图13所示,对纸张P的正面执行记录时(参照图3),控制部6以传送速度V1驱动搬送辊对30和排出辊对39。并且,进行双面记录且结束对纸张P的正面的记录时(参照图4),如上所述,逆向传送纸张P(参照图5)。具体而言,控制部6以传送速度V1驱动搬送辊对30、排出辊对39、和第一反转辊对48~第三反转辊对50。
此时,搬送辊对30和排出辊对39挤压纸张P。另一方面,由于第一反转辊对48~第三反转辊对50不会挤压纸张P,因此负荷比较小。因此,与搬送辊对30和排出辊对39相比,能够在更早的时刻变成传送速度-V1。由此,进行逆向传送时,能够在搬送辊对30和第一反转辊对48之间防止产生纸张P的松弛。
另外,此时的第一反转辊对48~第三反转辊对50的传送速度的绝对值的大小优选构成得比搬送辊对30和排出辊对39的传送速度的绝对值略大一些。这是因为在搬送辊对30和第一反转辊对48之间能够更加确实地防止纸张的松弛。
之后,纸张P的移动方向后端通过传感器8(搬送辊对30)时,如上所述,第一反转辊对48~第三反转辊对50的传送速度从-V1变成-V2(参照图6和图7)。即,控制部6控制第二电动机M2,使得纸张从连接点A侧向连接点B侧进行加速。并且,传送速度的绝对值的大小会变成比V1大的V2。此时,为了使搬送辊对30和排出辊对39停止,控制部停止第三电动机M3的驱动。
之后,控制部6控制第一电动机M1,以传送速度V1驱动第二供给辊对23。用于在正反面反转的纸张P被送来时平稳地传送给记录部5。即,能够在第三反转辊对50和第二供给辊对23之间防止产生纸张P的松弛。
并且,如上所述那样,纸张P的移动方向前端到达第二供给辊对23之际,第一反转辊对48~第三反转辊对50的传送速度从-V2变成-V1(参照图8和图9)。
即,控制部6控制第二电动机M2,使得从反转路径51的连接点B传送给第二供给辊对23的纸张P进行减速。
另外,此时的第二供给辊对23的传送速度的绝对值的大小优选构成得比第一反转辊对48~第三反转辊对50的传送速度的绝对值的大小略大一些。这是因为在第三反转辊对50和第二供给辊对23之间能够更加确实地防止产生纸张P的松弛。
之后,纸张P的移动方向后端通过第三反转辊对50时,为了使第一反转辊对48~第三反转辊对50停止,控制部6停止第二电动机M2的驱动(参照图10)。
另外,从传感器8检测出纸张P的移动方向后端时开始,控制部6基于第一反转辊对48~第三反转辊对50传送纸张P的距离,能够判断纸张P的移动方向后端是否通过了第三反转辊对50。
另一方面,纸张P的移动方向前端到达传感器8时,为了以传送速度V1驱动搬送辊对30和排出辊对39,控制部6驱动第三电动机M3。
之后,由搬送辊对30和排出辊对39向记录时的传送方向下游侧传送纸张P。并且,对纸张P的反面执行记录(参照图11)。
另外,上述实施例中,在反转传送部4中作为传送单元而设置了三个辊对(48~50),但是显然并不应限于三个。
作为本实施方式的记录装置的打印机1,特征在于,具备:作为向传送方向下游侧传送被记录介质的一例即纸张P的第一传送单元的捡拾辊17;设置在比捡拾辊17更靠记录时的传送方向下游的记录部侧,且作为向记录时的传送方向上游侧和下游侧传送纸张P的第二传送单元的搬送辊对30和排出辊对39;作为在捡拾辊17和搬送辊对30之间引导纸张P的第一传送路径的纸张引导路径24;作为反转纸张P的正反面的第二供给路径的反转路径51;设置在反转路径上,且由作为第一电动机的第二电动机M2进行驱动,并且作为传送纸张P的第三传送单元的第一反转辊对48~第三反转辊对50;并且该打印机1具有第一模式,其中,当记录部5对纸张P的第一面即正面进行记录之后,搬送辊对30和排出辊对39以传送速度V1向记录时的传送方向上游侧逆向传送纸张P,并使其进入反转路径51,根据该纸张P的长度,在该纸张P的移动方向后端通过搬送辊对30和排出辊对39之后,将以传送速度V1进行驱动的第一反转辊对48~第三反转辊对50的传送速度变化成比传送速度V1高速的传送速度V2,并由第一反转辊对48~第三反转辊对50将纸张P从进入反转路径51时的一侧(A)的相反侧即退出侧(B)传送给记录部侧。
[其它实施方式1]
图14是表示其它实施方式1的“第二传送时间缩短模式”的动作的示意侧视图。
另外,由于其它实施方式1中的各部件与所述的实施方式相同,因此使用相同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在其它实施方式1中,打印机1具有“第一传送时间缩短模式”和“第二传送时间缩短模式”
其中,“第一传送时间缩短模式”构成为在纸张P的长度短于从第三反转辊对50到搬送辊对30的路径长度L时执行。“第一传送时间缩短模式”与所述实施方式的“第一传送时间缩短模式”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
另一方面,其它实施方式1的“第二传送时间缩短模式”构成为在纸张P的长度比从传感器8的位置经由连接点A进入反转传送路径后通过连接点B到第二供给辊对23为止的长度短、且比从第三反转辊对50到搬送辊对30的路径长度L长时执行。
以下,说明“第二传送时间缩短模式”。
如图14所示,执行对纸张P的正面的记录之后进行逆向传送并从连接点A进入反转路径51并且将反转路径51中的纸张P的传送速度从V1加速到V2的过程与所述的实施方式相同。以下,说明不同点。
一直到纸张P的移动方向前端通过反转路径51到达第二供给辊对23为止,控制部6使第二供给驱动辊20远离第二供给从动辊21。并且,一直到纸张P的移动方向前端(记录时的传送方向下游端)到达传感器8为止,以传送速度V2移动纸张P。
具体而言,控制部6驱动第二电动机M2,使得第一反转辊对48~第三反转辊对50的传送速度成为V2。并且,传感器8检测出纸张P的移动方向前端时,为了以传送速度V1驱动搬送辊对30和排出辊对39,控制部6驱动第三电动机M3。此时,控制部6使第二电动机M2减速,使得第一反转辊对48~第三反转辊对50的传送速度从V2变成V1。
另外,也可以从传感器8检测出纸张P的移动方向后端时开始,基于第一反转辊对48~第三反转辊对50传送纸张P的距离判断纸张P的移动方向前端的位置,从而开始进行减速。即,也可以在纸张P的移动方向前端到达传感器8之前开始减速。
并且,从第三反转辊对50向搬送辊对30平稳地移交纸张P。之后,由搬送辊对30和排出辊对39向记录时的传送方向下游侧传送纸张P。并且,执行对纸张P的反面的记录。
如以上所说明的,执行其它实施方式1的“第二传送时间缩短模式”时,与所述的实施方式的“第一传送时间缩短模式”相比,能够使得以传送速度V2传送纸张P的距离更长。因此,相对应地,能够进一步缩短从结束对纸张P的正面的记录到开始进行对纸张P的反面的记录为止的时间。其结果,在双面记录中,能够进一步缩短每单位张数的记录开始到排出为止的时间,即所谓的吞吐量。
在其它实施方式1中,特征在于,在纸张引导路径24中的反转路径51的退出侧连接点B与搬送辊对30之间设置有由作为第二电动机的第一电动机M1进行驱动、且作为根据作为第三电动机的第四电动机M4的动力可互相分离的辊对的第二供给辊对23,具有:当所述第三传送单元的传送方向下游侧的第三反转辊对50与搬送辊对30之间的路径长度L比纸张P的长度短时执行的“第一传送时间缩短模式”;和作为当所述路径长度L比纸张P的长度长时执行的第二模式的“第二传送时间缩短模式”,第一反转辊对48~第三反转辊对50使纸张P从反转路径51的退出侧连接点B退出到纸张引导路径24从而向记录部侧进行传送时,在“第一传送时间缩短模式”中,呈第二供给辊对相互靠近的状态,且第二供给辊对23向记录部侧的搬送辊对30传送从反转路径51的退出侧连接点B退出的纸张P,在“第二传送时间缩短模式”中,呈第二供给辊对相互远离的状态,第一反转辊对48~第三反转辊对50向记录部侧的搬送辊对30传送从反转路径51的退出侧连接点B退出的纸张P。
[其它实施方式2]
图15和图16是表示其它实施方式2的“第三传送时间缩短模式”的动作的示意侧视图。
另外,由于其它实施方式2中的各部件与所述的实施方式相同,因此使用相同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在其它实施方式2中,打印机1具有“第一传送时间缩短模式(品质优先记录模式)”和“第三传送时间缩短模式(高速优先记录模式)”。
其中,“第一传送时间缩短模式(品质优先记录模式)”目的在于与“第三传送时间缩短模式(高速优先记录模式)”相比优先考虑记录品质。“第一传送时间缩短模式(品质优先记录模式)”与上述实施方式的“第一传送时间缩短模式”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
另一方面,“第三传送时间缩短模式(高速优先记录模式)”目的在于与“第一传送时间缩短模式(品质优先记录模式)”相比进一步缩短从纸张P的正面的记录结束到开始纸张P的反面的记录为止的时间。
其它实施方式2中的“第三传送时间缩短模式(高速优先记录模式)”构成为以纸张P的长度比从传感器8的位置经由连接点A进入反转传送路径后通过连接点B到第二供给辊对23为止的长度短为前提、比从第三反转辊对50到搬送辊对30的路径长度短且比从第三反转辊对50到第二供给辊对23的路径长度长时执行。
以下,说明“第三传送时间缩短模式(高速优先记录模式)”。
如图15所示,执行对纸张P的正面的记录之后进行逆向传送并从连接点A进入反转路径51并且将反转路径51中的纸张P的传送速度从V1加速到V2的过程与所述的实施方式相同。以下,说明不同点。
一直到纸张P的移动方向前端通过反转路径51到达第二供给辊对23为止,控制部6使第二供给驱动辊20远离第二供给从动辊21。并且,一直到纸张P的移动方向后端通过第三反转辊对50为止,以传送速度V2移动纸张P。具体而言,控制部6控制第二电动机M2,使得第一反转辊对48~第三反转辊对50的传送速度成为V2。
并且,如图16所示,纸张P的移动方向后端通过第三反转辊对50时,为了使第二供给辊对23以传送速度V1传送纸张P,控制部6驱动第一电动机M1。并且,驱动第四电动机M4,使第二供给驱动辊20朝靠近第二供给从动辊21的方向进行移动。
这里,能够从传感器8检测出纸张P的移动方向后端时开始,基于第一反转辊对48~第三反转辊对50传送纸张P的距离,判断纸张P的移动方向后端是否通过了第三反转辊对50。
因此,第二供给辊对23能够挤压纸张P的移动方向前端与后端之间的中间部分的同时,以传送速度V1向记录时的传送方向下游侧传送纸张P。即,纸张P的移动方向前端通过第二供给从动辊21时,纸张P不会被第二供给辊对23挤压。
此时,由第三反转辊对50以传送速度V2传送纸张P。因此,在“第三传送时间缩短模式(高速优先记录模式)”中,与“第一传送时间缩短模式(品质优先记录模式)”相比,能够拉长以传送速度V2传送纸张P的距离。其结果,相对应地,能够进一步缩短从纸张P的正面的记录结束到纸张P的反面的记录开始为止的时间。
另外,纸张P的移动方向前端通过传感器8时,为了以传送速度V1驱动搬送辊对30和排出辊对39,控制部6驱动第三电动机M3。另外,为了停止第一反转辊对48~第三反转辊对50,控制部6停止第二电动机M2。
因此,能够从第二供给辊对23向搬送辊对30平稳地移交纸张P。
之后,由搬送辊对30和排出辊对39向记录时的传送方向下游侧传送纸张P。并且执行对纸张P的反面的记录。
另外,在“第一传送时间缩短模式(品质优先记录模式)”中,由于以传送速度V1被驱动的第二供给辊对23从第三反转辊对50接收以传送速度V1被传送的纸张P,因此与“第三传送时间缩短模式(高速优先记录模式)”相比,不存在在纸张P上产生辊痕的隐患。
其它实施方式2的特征在于,在纸张引导路径24中的反转路径51的退出侧连接点B与搬送辊对30之间设置有作为由第一电动机M1进行驱动且根据第四电动机M4的动力可互相分离的辊对的第二供给辊对23,并且除了“第一传送时间缩短模式(品质优先记录模式)”外,还具有作为第三模式的“第三传送时间缩短模式(高速优先记录模式)”,第一反转辊对48~第三反转辊对50使纸张P从反转路径51的退出侧连接点B退出到纸张引导路径24并向记录部侧传送纸张P时,在“第一传送时间缩短模式(品质优先记录模式)”中,在第二供给辊对23互相靠近的状态下以传送速度V1进行驱动,纸张P的移动方向前端到达第二供给辊对23之前,将第一反转辊对48~第三反转辊对50的传送速度V2变化成V1,在“第三传送时间缩短模式(高速优先记录模式)”中,在第二供给辊对23互相远离的状态下以传送速度V1进行驱动,并且一直到纸张P的移动方向后端通过第一反转辊对48~第三反转辊对50为止,以传送速度V2驱动第一反转辊对48~第三反转辊对50,纸张P的移动方向前端通过第二供给辊对23之后,使第二供给辊对靠近。
另外,本发明并未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技术内容所记载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形,该变形也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Claims (3)

1.一种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一传送单元,其向传送方向下游侧传送被记录介质;
第二传送单元,其设置在比该第一传送单元更靠记录时的传送方向下游的记录部侧,并向记录时的传送方向上游侧和下游侧传送被记录介质;
第一传送路径,其在所述第一传送单元与所述第二传送单元之间引导被记录介质;
第二传送路径,其反转被记录介质的正反面;和
第三传送单元,其设置在该第二传送路径上,通过第一电动机驱动该第三传送单元,以传送被记录介质,
该记录装置具有第一模式,在所述第一模式中:
由所述记录部记录了被记录介质的第一面之后,所述第二传送单元以传送速度V1向记录时的传送方向上游侧逆向传送所述被记录介质,以使其进入所述第二传送路径,
根据该被记录介质的长度,在该被记录介质的移动方向后端通过了所述第二传送单元之后,将正以传送速度V1驱动的所述第三传送单元的传送速度变化成比传送速度V1高的传送速度V2,
所述第三传送单元从已进入所述第二传送路径的一侧的相反侧即退出侧向所述记录部侧传送所述被记录介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传送路径中的所述第二传送路径的所述退出侧与所述第二传送单元之间设有由第二电动机驱动且互相可分离的辊对,
该记录装置具有:被记录介质的长度比所述第三传送单元的传送方向下游侧与所述第二传送单元之间的路径长度L短时执行的第一模式;和被记录介质的长度比所述路径长度L长时执行的第二模式,
所述第三传送单元从所述第二传送路径的所述退出侧退出到所述第一传送路径并向所述记录部侧传送所述被记录介质时,
所述第一模式呈所述辊对互相靠近的状态,所述辊对向所述记录部侧的所述第二传送单元传送从所述第二传送路径的所述退出侧退出的被记录介质,
所述第二模式呈所述辊对互相远离的状态,所述第三传送单元向所述记录部侧的所述第二传送单元传送从所述第二传送路径的所述退出侧退出的被记录介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传送路径中的所述第二传送路径的所述退出侧与所述第二传送单元之间设有由第二电动机驱动且互相可分离的辊对,
并且除了所述第一模式外,该记录装置还具有第三模式,
所述第三传送单元从所述第二传送路径的所述退出侧退出到所述第一传送路径并向所述记录部侧传送所述被记录介质时,
所述第一模式在所述辊对互相靠近的状态下以传送速度V1驱动所述辊对,并在所述被记录介质的移动方向前端到达所述辊对之前,将所述第三传送单元的传送速度从V2变成V1,
所述第三模式在所述辊对互相远离的状态下以传送速度V1驱动所述辊对,并且一直到被记录介质的移动方向后端通过所述第三传送单元为止,以传送速度V2驱动该第三传送单元,并在被记录介质的移动方向前端通过了所述辊对之后,使所述辊对靠近。
CN2010101783388A 2009-05-20 2010-05-11 记录装置 Pending CN10189107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122227 2009-05-20
JP2009122227A JP5488790B2 (ja) 2009-05-20 2009-05-20 記録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91079A true CN101891079A (zh) 2010-11-24

Family

ID=431004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1783388A Pending CN101891079A (zh) 2009-05-20 2010-05-11 记录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2) US8909123B2 (zh)
JP (1) JP5488790B2 (zh)
CN (1) CN101891079A (zh)

Cited B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950918A (zh) * 2011-08-19 2013-03-06 佳能株式会社 打印设备和打印介质的输送方法
CN103660614A (zh) * 2012-09-11 2014-03-26 西铁城控股株式会社 打印机
CN104015501A (zh) * 2013-02-28 2014-09-03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具备反转单元的介质处理装置
CN104044363A (zh) * 2013-03-15 2014-09-17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介质处理装置以及纸反转用运送单元
CN104070835A (zh) * 2013-03-28 2014-10-0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
CN104275947A (zh) * 2013-07-04 2015-01-14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打印机及其控制方法
CN104890380A (zh) * 2014-03-03 2015-09-09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打印机
CN107010457A (zh) * 2016-01-21 2017-08-04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打印系统
CN108973356A (zh) * 2017-05-31 2018-12-1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记录装置
CN109177521A (zh) * 2018-10-09 2019-01-11 合肥经新纺织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柔性介质正反打印装置
CN114407543A (zh) * 2021-12-28 2022-04-29 新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喷墨打印机双面打印功能的走纸机构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521637B2 (ja) * 2010-02-25 2014-06-18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981179B2 (ja) * 2012-03-19 2016-08-3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用紙搬送装置、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用紙搬送方法
JP6255750B2 (ja) * 2013-07-04 2018-01-1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反転用搬送路を備えるプリンターおよびその搬送制御方法
JP6354977B2 (ja) * 2014-03-27 2018-07-1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CN106660723B (zh) 2014-08-28 2019-04-23 富士通先端科技株式会社 搬送装置
JP6380008B2 (ja) * 2014-10-31 2018-08-2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397319B2 (ja) * 2014-11-27 2018-09-26 理想科学工業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
EP3250391B1 (en) * 2015-01-30 2020-02-26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A method for print media ejection, a print media ejection system, and a non-transitory computer readable medium
JP6214101B2 (ja) * 2015-03-25 2017-10-18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6677128B2 (ja) * 2016-08-31 2020-04-0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携帯型印刷装置、及び携帯型印刷装置の制御方法
JP6874305B2 (ja) * 2016-09-09 2021-05-19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給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WO2018088784A1 (en) * 2016-11-09 2018-05-17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Electronic apparatus and operating method thereof
JP6929690B2 (ja) * 2017-04-24 2021-09-0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998743B2 (ja) * 2017-11-20 2022-01-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9206091A (ja) * 2018-05-28 2019-12-0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JP7157578B2 (ja) * 2018-07-17 2022-10-2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91550A (zh) * 1999-09-29 2001-04-18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打印机及其控制方法和信息记录载体
CN1526621A (zh) * 2003-03-05 2004-09-08 佳能株式会社 纸张处理装置及纸张处理方法
EP1470925A1 (en) * 2003-04-24 2004-10-27 Oki Data Corporation Double-side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050270354A1 (en) * 2004-05-28 2005-12-0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Recording apparatus
US20070020001A1 (en) * 2005-07-20 2007-01-25 Fuji Photo Film Co.,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9023815A (ja) * 2007-07-23 2009-02-05 Duplo Seiko Corp 孔版両面印刷装置
JP2009062190A (ja) * 2007-09-10 2009-03-26 Ricoh Co Ltd 自動原稿給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091105A (ja) * 2007-10-09 2009-04-30 Ricoh Co Ltd 自動原稿搬送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914183A1 (de) * 1988-05-01 1989-11-09 Minolta Camera Kk Transporteinrichtung fuer papierblaetter
JP2791892B2 (ja) * 1988-09-16 1998-08-27 エヌシーアール インターナショナル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プリンタの記録媒体搬送ガイド
JPH0732066Y2 (ja) * 1989-03-10 1995-07-26 シチズン時計株式会社 プリンタの用紙ガイド機構
JPH0328141A (ja) 1989-06-23 1991-02-06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酸化物超電導線材の製造方法
JPH03152041A (ja) * 1989-11-09 1991-06-28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US5427462A (en) * 1991-04-16 1995-06-27 Hewlett-Packard Company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aper control and skew correction in a printer
JPH0820140A (ja) * 1994-07-06 1996-01-23 Canon Inc 両面画像記録装置
US6374077B1 (en) * 1997-10-17 2002-04-1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Sheet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this
JP4174186B2 (ja) * 2000-02-25 2008-10-29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US6681096B2 (en) * 2000-10-26 2004-01-20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ation apparatus, printer, copying machine, and facsimile device
JP2002154751A (ja) * 2000-11-17 2002-05-28 Toshiba Tec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US6782236B2 (en) * 2001-10-02 2004-08-2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Duplex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3201069A (ja) 2002-01-10 2003-07-15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3805269B2 (ja) * 2002-03-13 2006-08-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案内装置及び該装置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3740432B2 (ja) * 2002-04-16 2006-02-0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案内路交差部分のシート案内装置及び該装置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US6727933B2 (en) * 2002-09-12 2004-04-27 Eastman Kodak Company Preventing crease formation in donor web in dye transfer printer that can cause line artifact on print
JP4086706B2 (ja) * 2003-04-18 2008-05-1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JP4260059B2 (ja) * 2004-05-11 2009-04-30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KR100622401B1 (ko) * 2004-05-17 2006-09-1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화상형성장치의 용지역전장치
US7515866B2 (en) * 2004-12-14 2009-04-07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4562554B2 (ja) * 2005-03-09 2010-10-13 株式会社東芝 画像形成装置
US7467790B2 (en) * 2005-03-24 2008-12-23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Paper feed assembly
JP4232106B2 (ja) * 2005-04-22 2009-03-04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298605A (ja) 2005-04-22 2006-11-02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4605386B2 (ja) * 2005-11-30 2011-01-0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記録装置
US7986912B2 (en) * 2006-09-04 2011-07-26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Sheet conveyance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rollers to correct sheet misalignment
US7992993B2 (en) * 2007-01-04 2011-08-09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orming image
KR101460537B1 (ko) * 2007-02-01 2014-11-12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화상형성장치 및 그 제어방법
TWI333456B (en) * 2008-03-21 2010-11-21 Kinpo Elect Inc Sheet-feeding apparatus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91550A (zh) * 1999-09-29 2001-04-18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打印机及其控制方法和信息记录载体
CN1526621A (zh) * 2003-03-05 2004-09-08 佳能株式会社 纸张处理装置及纸张处理方法
EP1470925A1 (en) * 2003-04-24 2004-10-27 Oki Data Corporation Double-side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050270354A1 (en) * 2004-05-28 2005-12-0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Recording apparatus
US20070020001A1 (en) * 2005-07-20 2007-01-25 Fuji Photo Film Co.,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9023815A (ja) * 2007-07-23 2009-02-05 Duplo Seiko Corp 孔版両面印刷装置
JP2009062190A (ja) * 2007-09-10 2009-03-26 Ricoh Co Ltd 自動原稿給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091105A (ja) * 2007-10-09 2009-04-30 Ricoh Co Ltd 自動原稿搬送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Cited By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950918A (zh) * 2011-08-19 2013-03-06 佳能株式会社 打印设备和打印介质的输送方法
US8840328B2 (en) 2011-08-19 2014-09-2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Print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nveying printing medium
CN102950918B (zh) * 2011-08-19 2015-01-07 佳能株式会社 打印设备和打印介质的输送方法
US9132990B2 (en) 2011-08-19 2015-09-1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Print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nveying printing medium
CN103660614A (zh) * 2012-09-11 2014-03-26 西铁城控股株式会社 打印机
CN103660614B (zh) * 2012-09-11 2016-09-21 西铁城控股株式会社 打印机
CN104015501A (zh) * 2013-02-28 2014-09-03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具备反转单元的介质处理装置
CN104015501B (zh) * 2013-02-28 2016-09-07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具备反转单元的介质处理装置
CN104044363A (zh) * 2013-03-15 2014-09-17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介质处理装置以及纸反转用运送单元
CN104044363B (zh) * 2013-03-15 2016-07-13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介质处理装置以及纸反转用运送单元
CN104070835B (zh) * 2013-03-28 2016-05-04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
CN104070835A (zh) * 2013-03-28 2014-10-0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
CN104275947A (zh) * 2013-07-04 2015-01-14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打印机及其控制方法
CN104890380A (zh) * 2014-03-03 2015-09-09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打印机
CN104890380B (zh) * 2014-03-03 2017-07-18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打印机
CN107010457A (zh) * 2016-01-21 2017-08-04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打印系统
CN108973356A (zh) * 2017-05-31 2018-12-1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记录装置
CN108973356B (zh) * 2017-05-31 2020-02-2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记录装置
CN109177521A (zh) * 2018-10-09 2019-01-11 合肥经新纺织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柔性介质正反打印装置
CN114407543A (zh) * 2021-12-28 2022-04-29 新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喷墨打印机双面打印功能的走纸机构
CN114407543B (zh) * 2021-12-28 2023-11-21 新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喷墨打印机双面打印功能的走纸机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211730B2 (en) 2015-12-15
JP5488790B2 (ja) 2014-05-14
US20100296856A1 (en) 2010-11-25
US20150015656A1 (en) 2015-01-15
US8909123B2 (en) 2014-12-09
JP2010269886A (ja) 2010-12-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91079A (zh) 记录装置
JP5435214B2 (ja) 媒体送り装置、記録装置
CN101468558B (zh) 记录装置中的介质递送方法以及记录装置
JP2814964B2 (ja) プリンタ装置
CN205097721U (zh) 图像记录设备
CN103660625A (zh) 图像记录设备
CN104290465A (zh) 打印装置及控制方法
CN102950916B (zh) 打印设备和用于输送薄片的方法
EP0952002B1 (en) Duplex-printer
CN102009535B (zh) 记录装置及其驱动控制方法
CN104507650B (zh) 介质加工装置及介质加工方法
CN100506538C (zh) 记录装置、被记录材料传送方法、液体喷射装置
JPS61127369A (ja) 帳票類印字発行装置
JP5585799B2 (ja) 記録装置
JP2647988B2 (ja) 記録装置
JP5360365B2 (ja) 記録装置
JP2001096735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JP2020138510A (ja) 画像記録装置及びプリンタドライバ
JP2004042542A (ja) 印刷装置
JPH0122180B2 (zh)
JPS62244675A (ja) カツトシ−トフイ−ダ−の作動方法
JP3285911B2 (ja) 印字装置
JPH1035919A (ja) シート給送装置及び記録装置
JP2021178690A (ja) 記録装置
JPH09208112A (ja) カウンタエジェ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0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