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890380A - 打印机 - Google Patents

打印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890380A
CN104890380A CN201510064081.6A CN201510064081A CN104890380A CN 104890380 A CN104890380 A CN 104890380A CN 201510064081 A CN201510064081 A CN 201510064081A CN 104890380 A CN104890380 A CN 10489038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uide surface
medium
road
conveying roller
pap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06408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890380B (zh
Inventor
森山隆司
有贺勇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8903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89038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89038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89038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2Platens
    • B41J11/04Roller plate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3/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 B41J3/6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for printing on both faces of the printing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06Means for preventing paper jams or for facilitating their remov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07Conveyor belts or like feeding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3/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ort lengths, e.g. sheets
    • B41J13/0009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ort lengths, e.g. sheets control of the transport of the copy material
    • B41J13/004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ort lengths, e.g. sheets control of the transport of the copy material concerning sheet refeed sections of automatic paper handling systems, e.g. intermediate stack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3/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ort lengths, e.g. sheets
    • B41J13/009Diverting sheets at a section where at least two sheet conveying paths converge, e.g. by a movable switching guide that blocks access to one conveying path and guides the sheet to another path, e.g. when a sheet conveying direction is reversed after printing on the front of the sheet has been finished and the sheet is guided to a sheet turning path for printing on the back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7/00Mechanisms for manipulating page-width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e.g. carbon paper
    • B41J17/02Feeding mechanisms
    • B41J17/14Automatic arrangements for reversing the feed dir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33/00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feeding ink ribbons or like character-size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 B41J33/14Ribbon-feed devices or mechanisms
    • B41J33/40Ribbon-feed devices or mechanisms with arrangements for reversing the feed dir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33/00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feeding ink ribbons or like character-size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 B41J33/14Ribbon-feed devices or mechanisms
    • B41J33/40Ribbon-feed devices or mechanisms with arrangements for reversing the feed direction
    • B41J33/44Ribbon-feed devices or mechanisms with arrangements for reversing the feed direction automatically
    • B41J33/51Ribbon-feed devices or mechanisms with arrangements for reversing the feed direction automatically and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particular reversing control means

Landscapes

  • Separation, Sorting, Adjustment, Or Bending Of Sheets To Be Conveyed (AREA)
  • Feeding Of Articles By Means Other Than Belts Or Rollers (AREA)
  • Handling Of Cut Paper (AREA)
  • Sheets, Magazines, And Separation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备小型且紧凑地构成的输送路、且能够进行双面打印的打印机。在打印机(1)中,供纸路(12)与反转路(14)在汇合部(15)汇合,并在此处与中间输送路(17)汇合,中间输送路(17)与路径切换部(16)汇合,主输送路(13)与反转路(14)被路径切换部(16)连接。在路径切换部(16)配置有作为路径切换部件的挡板(26)。具备沿着中间输送路对纸张(P)进行输送的中间输送辊对(25),中间输送路的至少从汇合部到中间输送辊对的夹持部(25a)之间,是由中间输送辊(22)的辊外周面(22a)规定的输送路部分。送出至中间输送路的纸张在汇合部至中间输送辊对的夹持部之间被中间输送辊引导。

Description

打印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反转路的打印机,在所述反转路使记录纸等片状介质的表面背面反转并将其送出。
背景技术
作为具备反转路的打印机,公知有专利文献1、2所记载的具备双面自动打印功能的打印机。在上述文献所记载的打印机中,具备:供纸路,其用于从供纸部对作为打印对象的记录纸进行输送;主输送路,其用于对记录纸进行打印;以及反转路,其用于使表面打印后的记录纸反转。在主输送路的上游端与反转路的上游端之间配置有路径切换用的挡板(flap)。供纸路与反转路在它们的下游端汇合之后,与配置有挡板的部分连接。利用挡板将来自供纸路或反转路的记录纸引导至主输送路,将在主输送路进行表面打印之后的记录纸引导至反转路。
另外,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打印机中,在供纸路径的中途配置有作为输送辊的第二供纸辊。从供纸部供给的记录纸被第二供纸辊朝向主输送路输送,并被交接至配置于主输送路的主输送辊。即便是输送方向上的长度较短的记录纸,也能够被第二供纸辊输送。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384714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3-241278号公报
在专利文献1、2所记载的那样的具备反转路的打印机中,在从供纸部至主输送路的打印位置之间的输送路径上配置有由其与反转路的下游端汇合的汇合部和挡板构成的路径切换部。因此,从供纸部至打印位置的输送路径变长。另外,为了能够对较短的记录纸进行打印,如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那样,有时还需要输送辊。这样,在具备反转路的打印机中,输送路径变长,为了输送较短的记录纸,有时也需要设置输送辊,因此,存在装置尺寸的小型化、紧凑化难以实现的情况。
另外,在供纸路径上具有与反转路汇合的汇合部,在汇合部处,在对输送路径进行规定的输送引导面形成有阶梯差或不连续部。因此,在汇合部处,记录纸容易被卡住。特别地,由于在表面打印后的记录纸的末端部等容易发生卷曲,因此,在汇合部处,这样的表面打印后的记录纸有时会被卡住。另外,还有可能产生如下弊端:记录纸的输送精度因输送引导面的阶梯差、不连续部而在汇合部产生偏差等。
发明内容
鉴于这样的情况,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具备小型且紧凑地构成的输送路的打印机。另外,本发明的课题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以较高的精度输送打印前以及打印后的介质的打印机。而且,本发明的课题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或抑制输送路的汇合部处的卡纸的打印机。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打印机的特征在于,具有:介质供给路,其用于对作为打印对象的介质进行输送;第一输送路,其经由打印位置且用于对介质进行输送;环状的反转路,其用于使介质的表面背面反转;汇合部,上述介质供给路的下游端与上述反转路的下游端在该汇合部汇合;第二输送路,其从上述汇合部延伸至路径切换部,上述第一输送路的上游端与上述反转路的上游端在上述路径切换部汇合;以及输送辊对,其用于从上述汇合部朝向上述路径切换部输送介质,在上述汇合部到上述输送辊对的介质夹持部之间,利用上述输送辊对的驱动侧辊即输送辊对介质进行引导。
根据本发明,从汇合部到输送辊对的介质夹持部之间,利用输送辊对的输送辊对介质进行引导。因此,能够缩短从汇合部至介质夹持部的输送距离,并能够利用输送辊对而立即对从反转路送入至汇合部的单面打印完毕的介质进行夹持。因此,能够防止或抑制送入至汇合部的介质在该汇合部被卡住的情况。另外,由于输送辊对介质进行引导,因此,由输送辊对介质施加输送力。因此,能够以较高的精度对送入至汇合部的介质进行输送。而且,由于用于输送介质的输送辊兼用作对介质进行引导的部件,因此,能够抑制部件个数,从而能够紧凑地构成第二输送路。
在本发明中,优选地,在上述介质供给路的与上述汇合部相比以规定的距离靠上游侧的位置至该汇合部之间,利用上述输送辊以及与该输送辊对置的介质引导件对介质进行引导。据此,输送辊也兼用作介质供给路的介质的引导面。因此,能够以较少的部件个数紧凑地构成介质供给路。
在该情况下,优选地,上述介质引导件具备能够朝向上述输送辊对介质进行按压的介质按压面。据此,沿着介质供给部输送的介质被介质按压面按压于输送辊,随着输送辊的旋转而将上述介质朝下游侧输送。因此,能够沿着介质供给路而以较高的精度对介质进行输送。
在本发明中,优选地,具有:切换部件,其能够移动至第一切换位置以及第二切换位置,当上述切换部件移动至上述第一切换位置时,将从上述第一输送路输送至上述路径切换部的介质引导至上述反转路,当上述切换部件移动至上述第二切换位置时,将从上述第二输送路输送至上述路径切换部的介质引导至上述第一输送路;以及输送引导面,其在上述第一输送路的上游端部分从上述输送辊侧对介质进行引导,上述切换部件保持在与上述输送辊接近的上述第一切换位置,被借助上述输送辊对而输送至上述路径切换部的介质按压,从而能够移动至从上述输送辊离开的上述第二切换位置,并且,上述切换部件具备:第一引导面,其在与上述输送辊相反的一侧的第一面形成;以及第二引导面,其在上述输送辊侧的第二面形成,上述输送辊具备朝向上述第一输送路的下游侧而从上述输送引导面离开的外周面部分,在上述第一切换位置,上述切换部件的上述第二引导面在上述第一输送路侧的第二引导面末端部分朝向上述外周面部分,上述第一引导面的上述第一输送路侧的第一引导面末端部分位于相对于上述输送引导面朝上述输送辊侧后退的位置。
据此,从汇合部送入至路径切换部的介质被沿着输送辊输送,并与切换部件的第二引导面抵接,一边将切换部件推起至第二切换位置一边移动,从而被沿着第二引导面引导至第一输送路。此处,第二引导面的第一输送路侧的第二引导面末端部分位于朝向输送辊的外周面部分的位置。因此,介质一边被该第二引导面末端部分朝向辊外周面按压、一边被输送的范围得以扩大。因此,能够利用输送辊以较高的精度对介质进行输送。另外,从第一输送路送入至路径切换部的介质被位于第一切换位置的切换部件的第一引导面引导而送入至反转路。此处,第一引导面的第一输送路侧的第一引导面末端部分位于比在第一输送路的上游端部分对介质进行引导的输送引导面低的位置。因此,当介质从第一输送路转移至第一引导面时,该介质能够顺畅地移动而不陷入被卡住的状态。因此,能够防止或抑制单面打印后的介质在路径切换部陷入被卡住的状态的情况。
此处,优选地,如图6所示,上述切换部件的上述第一引导面具备:上游侧第一引导面部分,其从上述第一引导面末端部分朝向上述反转路侧,且由平面规定;下游侧第一引导面部分,其由平面规定;以及中间第一引导面部分,其由将上述上游侧第一引导面部分与上述下游侧第一引导面部分之间平滑地连接的曲面规定,上述上游侧第一引导面部分在从上述第一引导面末端部分朝向上述中间第一引导面部分、且从上述输送辊离开的方向上倾斜,上述下游侧第一引导面部分在从上述第一输送路朝向上述反转路送出的介质的送出方向上延伸。
据此,上游侧第一引导面部分作为对从第一输送路送入的介质进行引导的拾取面而发挥功能。因此,能够防止在第一输送路与切换部件之间发生介质被卡住的现象。另外,载置于上游侧第一引导面部分的介质被从该上游侧第一引导面部分沿着中间第一引导面部分而引导至下游侧第一引导面部分,并被沿着该下游侧第一引导面部分顺畅地朝向反转路送入。
另外,优选地,上述切换部件的上述第二引导面在能够供经由上述介质夹持部而送出至上述路径切换部的介质抵接的部分,具备由平面规定的引导面部分。
据此,从第二输送路送入至路径切换部的介质的末端与切换部件的引导面部分抵接。由于引导面部分是平面,因此,与由弯曲面等规定的引导面部分相比,即便介质所抵接的位置发生改变,其与介质的接触角度也不会大幅地变化。因此,由介质产生的对切换部件的推起力不会发生较大的变动,从而能够顺畅地进行切换部件的切换。换言之,由于能够抑制从切换部件侧作用于介质的输送阻力的变动,因此,能够以较高的精度输送介质。
接下来,优选地,上述切换部件具备:多个规定宽度的肋,它们在上述路径切换部的输送路宽度方向上以规定的间隔形成,并沿介质输送方向延伸;以及连结部,其将上述肋连结,上述肋分别在一方的端面形成有上述第一引导面,且在另一方的端面形成有上述第二引导面。由此,能够减少切换部件的第一、第二引导面与介质的接触面积,从而能够降低介质的输送阻力。另外,还能够防止或抑制介质因静电带电而贴附于切换部件的第一、第二引导面,从而能够防止或抑制发生介质输送不良等情况。
此处,优选地,在上述输送辊具备辊轴、以及沿着该辊轴以规定的间隔安装的多个辊体的情况下,具备上述第一、第二引导面的上述肋以位于各上述辊体的两侧的方式在上述输送路宽度方向上排列。即,从第二输送路送入至路径切换部的介质克服将切换部件保持于第一切换位置的自重或作用力而将该切换部件推起。切换部件的肋位于输送辊的各辊体的两侧。因此,介质的各部分被各辊体的两侧位置处的肋的第二引导面朝向该辊体的外周面可靠地按压。由此,介质在宽度方向上的各部分被可靠地朝向输送辊的各辊体的外周面按压,因此,能够利用输送辊可靠地输送介质。
在本发明中,优选地,具有介质分离机构,该介质分离机构使介质一张张地分离、且沿着上述介质供给路对该介质进行输送,上述介质分离机构具备:上述输送辊;以及能够与上述输送辊抵接的延迟辊。据此,能够将输送辊兼用作介质分离机构的构成部件。因此,能够减少介质分离机构的部件个数,从而能够紧凑地构成该介质分离机构。
另外,在这种情况下,优选地,具有:主输送辊对,其用于沿着上述第一输送路对介质进行输送;驱动源,其驱动上述主输送辊对旋转;以及动力传递机构,其将驱动力从上述驱动源传递至所述输送辊,上述驱动力是驱动上述输送辊朝将介质输送至上述路径切换部的方向旋转的力。据此,能够使主输送辊对的驱动源与输送辊对的驱动源实现通用化,因此,能够减少部件个数,从而能够紧凑地构成打印机。
附图说明
图1是打印机的前侧立体图。
图2是打印机的后侧立体图(将反转单元关闭后的状态)。
图3是打印机的后侧立体图(将反转单元打开后的状态)。
图4是打印机的简要纵剖视图。
图5是打印机的输送路径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6是从供纸路送出至中间输送路的打印纸张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7是打印机的输送路径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8是从反转路送出至中间输送路的打印纸张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9是示出打印机的打印机机构部与反转单元的立体图。
图10是示出打印机的路径切换部以及反转单元的部分的局部立体图。
图11是图10的部分的简要剖视图。
图12是挡板的立体图。
图13是示出挡板的第二引导面的形状、功能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应用了本发明的具备反转路而能够进行双面打印的打印机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打印机的整体结构)
图1是从前方观察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喷墨打印机(以下,简称为“打印机”)时的外观立体图,图2、图3是从后方观察打印机时的外观立体图。
主要参照图1、图2对打印机1的整体形状进行说明。打印机1具备被主体壳体2A覆盖的打印机主体部2与反转单元3。打印机主体部2整体呈在打印机宽度方向X上较长的长方体形状,在其背面的中央部分,形成有朝打印机前方凹陷的凹部4,并在此安装有反转单元3。反转单元3是用于在使片状的介质即打印纸张P(以下,简称为“纸张P”)的表面背面反转的状态下,使该纸张P返回到打印机主体部2的单元。
根据图2以及图3可知,反转单元3能够以位于打印机上下方向Z的下端部分的开闭中心线L为中心而开闭。在图2所示的关闭位置3A,反转单元3变为在打印机上下方向Z上立起的姿势,其背面与打印机主体部2的左右的背面部分几乎位于同一平面上。在图3所示的打开位置3B,反转单元3变为在打印机前后方向Y的后方大致水平地倒卧的姿势。根据图3可知,在打开位置3B,后述的反转用输送路14的一部分处于敞开的状态。因此,通过打开反转单元3,能够简单地处理上述路径上的卡纸等不良情况。
根据图1可知,在打印机主体部2的前表面设置有供纸盒安装部5。供纸盒安装部5在打印机主体部2的前表面的打印机上下方向Z的下侧部分,朝打印机前后方向Y的前方开口。供纸盒6以能够装卸的方式从前方安装于供纸盒安装部5。介质供给部构成为包括供纸盒安装部5以及供纸盒6。在供纸盒安装部5的上侧安装有排纸托盘7。排纸托盘7大致水平地向前方突出。在排纸托盘7的上侧形成有向打印机后方延伸的矩形的排纸口8。
排纸口8的上侧的打印机前表面部分成为操作面9。在操作面9排列有电源开关9a和多个状态显示灯9b等。在排纸托盘7以及排纸口8的两侧的打印机前表面部分安装有矩形的开闭盖10a、10b。如果打开上述开闭盖10a、10b,则墨盒安装部(未图示)开口,从而能够进行墨盒(未图示)的更换等。打印机上表面部分大致是平坦的面,在其中央部分安装有维护用的开闭盖11。
(打印机的内部结构)
图4是示出打印机1的内部结构的简要剖视图,图5是示出在打印机1的内部形成的输送路部分的局部剖视图。图6是从供纸路送出至中间输送路的纸张P的状态的说明图。图7是示出在打印机1的内部形成的输送路部分的局部剖视图,示出了中间输送辊与延迟辊(retardroller)出现的位置的局部截面。图8是从反转路送出至中间输送路的纸张P的状态的说明图。
参照上述附图进行说明,在打印机1的内部形成有:供纸路12,其是用于对从供纸盒6供给的纸张P进行输送的介质供给路;主输送路(第一输送路)13,其经由打印位置且用于对纸张P进行输送;以及环状的反转路14,其用于使纸张P的表面背面反转。另外,还形成有汇合部15,供纸路12的供纸方向的下游端与反转路14的纸张输送方向的下游端在该汇合部15汇合。在主输送路13的上游端与反转路14的上游端连接的部位形成有路径切换部16。从汇合部15至路径切换部16之间被中间输送路(第二输送路)17连接。在路径切换部16配置有后述的路径的切换部件即挡板26。
供纸路12是将以层叠状态收纳于供纸盒6的规定尺寸的纸张P向主输送路13供给的输送路径。供纸路12从供纸盒安装部5的打印机前后方向Y的后端部分,以朝向打印机后方且朝向斜上方延伸的方式连接于其与反转路14汇合的汇合部15。收纳于供纸盒6的纸张P被供纸辊21送出至供纸路12。
送出至供纸路12的纸张P经由中间输送辊(输送辊)22与延迟辊23的夹持部23a而被一张张地朝向汇合部15送出。即、中间输送辊22与延迟辊23构成介质分离机构20。在供纸路12的夹持部23a至汇合部15之间,纸张P被中间输送辊22和隔开狭窄的间隔而与该中间输送辊22对置的纸张引导部件(介质引导件)43引导。
此处,纸张引导部件43的纸张引导面43a是供纸路12的与辊外周面22a对置的输送引导面,其由大致与辊外周面22a对应的凹状的圆弧面规定。另外,在该纸张引导面43a,在从汇合部15至上游侧的规定距离的位置的部分形成有纸张按压面(介质按压面)43b,该纸张按压面43b沿着纸张输送方向而朝向辊外周面22a渐渐凸出。纸张按压面43b例如是在供纸路12的宽度方向(打印机宽度方向X)上以规定的间隔形成的肋状的面。
因此,对于经由中间输送辊22与延迟辊23的夹持部23a的纸张P而言,一边利用纸张引导部件43的纸张按压面43b对其朝向辊外周面22a逐渐按压一边对其进行输送。其结果,如图6(a)所示,在从汇合部15至由中间输送辊22与从动辊24构成的中间输送辊对(输送辊对)25的夹持部(介质夹持部)25a之间,送出至中间输送路17的纸张P被中间输送辊22引导。另外,纸张P在与辊外周面22a接触的状态下被送出至中间输送路17。因此,纸张P被中间输送辊22朝向汇合部15以较高的精度输送。
然后,纸张P被中间输送辊对25夹持,并被朝向路径切换部16输送。
如图4至图8所示,在路径切换部16配置有挡板26。挡板26能够移动至第一切换位置26A以及第二切换位置26B,如图6(a)所示,所述第一切换位置26A与中间输送辊22的辊外周面22a接近,如图6(b)所示,所述第二切换位置26B是在从辊外周面22a离开的方向上移动后的位置。在本例中,挡板26借助自重而保持于第一切换位置26A。另外,纸张P被中间输送辊对25朝向路径切换部16输送,上述挡板26以能够被所述纸张P的末端部从第一切换位置26A推起至第二切换位置26B的状态而安装于反转单元3侧。因此,对于被中间输送辊对25送入至路径切换部16的纸张P而言,如图6(b)所示,其沿着挡板26的背面(朝向辊外周面22a的面)即第二引导面28,一边将该挡板26推起至第二切换位置26B,一边被送入至主输送路13的上游端。
根据图4可知,主输送路13是在打印机前后方向Y上大致水平地延伸并到达排纸口8的输送路径。在主输送路13,从其纸张输送方向的上游侧开始按照纸张检测控制杆31、主输送辊对32、打印头33、以及作为排出辊对的第一排纸辊对34和第二排纸辊对35的顺序而对这些部件进行配置。打印头33是喷墨头,压板36从下侧以恒定的间隙与该打印头33的朝下的喷嘴面33a对置。
对于将路径切换部16的挡板26推起并被送入至主输送路13的纸张P而言,其被送入至主输送辊对32的夹持部。若纸张P的输送方向上的后端从挡板26离开,则挡板26借助自重而再次返回到第一切换位置26A。对于送入至主输送辊对32的夹持部的纸张P而言,其被该主输送辊对32经由打印头33的打印位置而朝向第一排纸辊对34输送。对于送入至第一排纸辊对34的夹持部的纸张P而言,其经由第一排纸辊对34以及第二排纸辊对35而被从排纸口8排出至排纸托盘7。
另一方面,如图4、图7所示,在反转单元3的内部形成的反转路14相对于主输送路13配置于打印机前后方向Y的后侧以及上下方向Z的下侧,并且,其整体是在打印机上下方向Z上描绘出环形的输送路径。反转路14自相对于主输送路13的上游端连续的路径切换部16起具备:上侧路径37,其向打印机前后方向Y的后方大致水平地延伸;朝下路径38,其相对于上述上侧路径37连续,并以向打印机上下方向Z的下方弯曲的方式直线状地延伸;下侧路径39,其相对于上述朝下路径38连续,并以向打印机前后方向Y的前方弯曲的方式延伸;以及朝上路径40,其以从该下侧路径39向上方弯曲的方式延伸。朝上路径40以其上侧的部分向打印机前方倾斜的方式弯曲,其下游端在汇合部15与供纸路12的下游端汇合。
在上侧路径37与朝下路径38之间配置有第一输送辊对41,在下侧路径39与朝上路径40之间配置有第二输送辊对42。对于被主输送辊对32沿着主输送路13在朝向打印机后方的相反方向上输送的纸张P而言,如图5、图7所示,其被沿着保持于第一切换位置26A的挡板26的表面(朝向与辊外周面22a相反的一侧的面)即第一引导面27而朝反转路14引导。
送入至反转路14的纸张P被送入至第一输送辊对41的夹持部,并被第一输送辊对41沿着上侧路径37以及朝下路径38输送,进而被送入至第二输送辊对42的夹持部。送入至第二输送辊对42的夹持部的纸张P被第二输送辊对42以经由下侧路径39以及朝上路径40输送的方式而送入至汇合部15。然后,该纸张P被经由汇合部15而送入至中间输送辊对25的夹持部25a,并被该中间输送辊对25在中间输送路17朝向路径切换部16输送。
此处,如图8(a)所示,在从汇合部15至中间输送辊对25的夹持部25a之间,从反转路14送出至中间输送路17的纸张P被中间输送辊22引导。因此,从汇合部15至夹持部25a的输送距离缩短,能够利用中间输送辊对25立即对从反转路14送入至汇合部15的单面打印完毕的介质进行夹持。因此,能够防止或抑制送入至汇合部15的纸张P在汇合部15被卡住。另外,由于中间输送辊22对纸张P进行引导,因此,利用中间输送辊22将输送力施加于纸张P。因此,能够以较高的精度对送入至汇合部15的纸张P进行输送。
经由中间输送辊对25的夹持部25a的纸张P被送入至路径切换部16。如图8(b)所示,纸张P沿着挡板26的背面(朝向辊外周面22a的面)即第二引导面28,一边将该挡板26推起至第二切换位置26B,一边被朝主输送路13的上游端输送。
使纸张P经由环状的反转路14,从而,使该使纸张P在表面背面反转后的状态下返回到主输送路13。以使反转后的纸张P沿着主输送路13并经由打印位置的方式而向前方输送该纸张P,从而能够利用打印头33对纸张P的背面进行打印。因此,通过使纸张P经由反转路14而能够对纸张P进行双面打印。
接下来,图9是将从打印机主体部2拆下主体壳体2A后的内部的打印机机构部与反转单元3一起示出的立体图。打印机机构部60具备金属板制的主体框架61,在该主体框架61组装有各构成部件。主体框架61具备:底部框架62;以及侧部框架63、64,它们从底部框架62的打印机宽度方向X上的两侧的部位垂直地立起。
在侧部框架63、64的打印机上下方向Z上的上端部之间,以与打印机宽度方向X平行的方式架设有两个滑架导轴,在上述滑架导轴之间配置有滑架65。滑架65与沿打印机宽度方向X架设的正时带连结,若正时带被滑架驱动马达驱动,则滑架65沿着滑架导轴而在打印机宽度方向X上进行滑动。
在滑架65搭载有打印头33(参照图4),在打印头33的下侧配置有压板36。压板36是具备多个分割压板36a的分割型压板,所述多个分割压板36a在打印头33的移动方向即打印机宽度方向X上排列。打印头33借助滑架65而能够在一方的侧部框架63侧的初始位置(homeposition)HP至另一方的侧部框架64侧的最终位置(away position)AP之间移动。即、打印头33能够在形成于侧部框架63、64之间的主输送路13的宽度方向上进行往复移动。
(各辊的驱动机构)
如图9所示,在一方的侧部框架63的朝向打印机宽度方向X的外侧的表面组装有:送纸马达66;以及动力传递机构67,其将送纸马达66的旋转传递至主输送辊对32以及第一排纸辊对34。主输送辊对32以及第一排纸辊对34在主输送路13上配置于压板36的上游侧以及下游侧(参照图4)。动力传递机构67具备:小齿轮68,其安装于送纸马达66的马达轴的末端;传动齿轮69,其固定于主输送辊对32的驱动侧辊的轴端部;传动齿轮70,其固定于第一排纸辊对34的驱动侧辊的轴端部;以及正时带71,其架设于小齿轮68、传动齿轮69、传动齿轮70。
送纸马达66的旋转被从小齿轮68经由正时带71而传递至传动齿轮69、70,并被传递至主输送辊对32的驱动侧辊和第一排纸辊对34的驱动侧辊。主输送辊对32以及第一排纸辊对34以相同的周速度朝相同方向进行同步旋转,并沿着主输送路13对纸张P进行输送。
另外,在本例中,对于驱动中间输送辊对25的驱动侧辊即中间输送辊22旋转的驱动力而言,其经由送纸马达66以及动力传递机构67而获得。中间输送辊22进行将纸张P向朝向主输送路13侧的方向输送的输送动作。为了在向该方向输送纸张P的方向上经由送纸马达66以及动力传递机构67而仅对使中间输送辊22旋转的旋转力进行传递,在旋转力的传递路径的中途夹设单向离合器等单向旋转力传递部件。
(供纸路以及中间输送路的结构)
接下来,主要参照图5以及图7对供纸路12以及中间输送路17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
在纸张P的输送路径中,其供纸路12以及中间输送路17由中间输送辊对25的驱动侧辊即中间输送辊22的圆形的辊外周面22a规定。即,在供纸路12中,从汇合部15至中间输送辊22与延迟辊23之间的夹持部23a为止的供给路径部分由输送引导面形成,该输送引导面由辊外周面22a构成。另外,在中间输送路17中,从汇合部15经由夹持部25a至路径切换部16的输送路部分由输送引导面形成,该输送引导面由辊外周面22a构成。
这样,中间输送辊22的辊外周面22a既兼用作供纸路12的一方的输送引导面,又兼用作对中间输送路17进行规定的一方的输送引导面。由于无需配置其它纸张引导部件而形成上述输送路径部分,因此,能够以较少的部件个数紧凑地构成上述输送路径部分。另外,在中间输送路17中,借助辊外周面22a而形成从汇合部15至夹持部25a的输送路部分。与配置其它纸张引导部件而形成从汇合部15通过的输送路的情况相比,能够将汇合部15配置在相对于夹持部25a更近的位置,因此,能够缩短从汇合部15至夹持部25a的输送距离。而且,由于汇合部15位于辊外周面22a上的位置,因此,送入至汇合部15的纸张P与中间输送辊22的辊外周面22a接触。因此,纸张P被中间输送辊22施加输送力,并被以较高的精度从汇合部15经由夹持部25a而朝向路径切换部16输送。
(路径切换部的结构)
图10是为了示出对路径切换部16进行规定的下侧的输送面部分,选取构成该部分的打印机主体部2以及反转单元3的部分而示出的局部立体图,图11是其简要剖视图。另外,图12是示出挡板26的立体图。主要参照上述附图对供挡板26配置的路径切换部16的结构进行说明。
路径切换部16位于主输送路13的上游端与反转路14的上游端之间。如图10、图11所示,主输送路13的上游端部分由在输送引导件51的上表面形成的主输送路侧引导面(输送引导面)51a规定。反转路14的上游端部分由输送引导件52的反转路侧引导面52a规定,该反转路侧引导面52a还对反转路14的上侧路径37的下侧输送面进行规定。根据图11可知,挡板26在保持于其第一切换位置26A的状态下,大致在打印机前后方向上配置于上述主输送路侧引导面51a与反转路侧引导面52a之间。
如上所述,作为路径切换部件的挡板26保持于与辊外周面22a接近的第一切换位置26A,纸张P被中间输送辊对25朝向汇合部15输送,所述挡板26被上述纸张P按压,使得该挡板26能够向从辊外周面22a朝向上方离开的第二切换位置26B移动。另外,挡板26具备:第一引导面27,其在与辊外周面22a相反的一侧的第一面(在本例中为朝向打印机上方的面)形成;以及第二引导面28,其在朝向辊外周面22a侧的第二面形成。
如图12所示,本例中的挡板26是肋构造的挡板,具备:多个板状的纵肋26a,它们以恒定的间隔在路径切换部16的输送路宽度方向上配置;以及连结部26b,其将上述纵肋26a连结。在位于两端的纵肋26a的外侧一体形成有端板部26c,圆柱状的支轴26d从端板部26c的外侧的端面分别朝侧方外侧以同轴的方式突出。两侧的支轴26d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于图10所示的反转单元3的左右单元框架侧板部分53、54。
挡板26以重心位于比支轴26d靠打印机前侧的部分的方式形成。因此,挡板26的打印机前侧的部分借助自重而以支轴26d为中心向下方转动。若挡板26向下方转动,则其两侧的端板部26c形成为载置于反转单元3的打印机宽度方向X上的两侧的部分(未图示)的状态。由此,挡板26保持于第一切换位置26A。如图11所示,在第一切换位置26A,挡板26的下侧的第二引导面28以隔开微小的间隙的方式位于辊外周面22a的上侧。
在肋构造的挡板26中,第一引导面27由各纵肋26a的上侧的宽度较窄的端面规定,第二引导面28由下侧的宽度较窄的端面规定。由此,能够减少挡板26的第一、第二引导面27、28各自与纸张P接触的接触面积,从而能够降低作用于纸张P的摩擦阻力(输送负载)。另外,还能够防止或抑制纸张P因静电带电而贴附于挡板26的第一、第二引导面27、28,从而能够防止或抑制在纸张P发生卡纸等输送不良的情况。特别地,对于从主输送路13送入至反转路14的单面打印后的纸张P而言,与打印前相比,其韧性较差(刚性降低),当沿着挡板26的第一引导面27将其朝反转路14输送时,若其与第一引导面27的摩擦阻力较大,则容易发生卡纸。通过使用接触面较小的肋构造的挡板26,能够防止或抑制这种输送不良的情况。
此处,如图10所示,中间输送辊22具备:辊轴22A,其架设于打印机宽度方向X上;以及多个规定宽度的辊体22B,它们以恒定的间隔同轴地固定于辊轴22A。在本例中,以形成为各辊体22B被夹持于肋构造的挡板26的相邻的纵肋26a之间的位置关系的方式,对各纵肋26a进行配置。另外,对主输送路侧引导面51a而言,其下游侧的部分(打印机前侧的部分)是由平坦的肋面规定的平坦引导面51b,其上游侧的部分是由在各辊体22B之间向下方弯曲成凸圆弧状的弯曲肋面规定的弯曲引导面51c。因此,在打印机宽度方向上,形成为弯曲引导面51c与挡板26的上侧的第一引导面27彼此交错的状态。
接下来,主要参照图11对挡板26、中间输送辊22的辊外周面22a以及主输送路侧引导面51a之间的位置关系进行说明。
如该图所示,中间输送辊22位于主输送路侧引导面51a以及挡板26的第二引导面28的下侧。中间输送辊22的辊外周面22a具备外周面部分22b(图11中由箭头示出的规定角度范围内的部分),该外周面部分22b朝向主输送路13的下游侧(打印机前侧),并向从该主输送路侧引导面51a离开的方向、亦即本例中朝下方离开的方向弯曲。即,中间输送辊22具备从打印机上下方向Z的最上方的位置朝向主输送路13侧逐渐下降的外周面部分22b。
在挡板26保持于第一切换位置26A的状态下,其第二引导面28的主输送路13侧的第二引导面末端部分28a以隔开微小间隔的方式位于中间输送辊22的外周面部分22b的上侧。另外,相反侧的第一引导面27的主输送路13侧的第一引导面末端部分27a,位于相对于主输送路侧引导面51a的平坦引导面51b向辊外周面22a侧下降的位置。
对于沿着中间输送路17而从汇合部15送入至路径切换部16的纸张P而言,其被沿着辊外周面22a输送而与挡板26的第二引导面28抵接,从而,一边将该挡板26推起至第二切换位置26B,一边从第二引导面28与辊外周面22a之间通过而被朝主输送路侧引导面51a引导。具体而言,由于挡板26的纵肋26a与主输送路侧引导面51a的弯曲引导面51c处于在宽度方向上彼此交错的状态(参照图10),因此,纸张P的末端部分的一部分一边将挡板26的第二引导面28推起,一边被朝向主输送路侧引导面51a的平坦引导面51b引导。另外,纸张P的末端部分的残留部分转移至主输送路侧引导面51a的弯曲引导面51c,从而被沿着该弯曲引导面51c引导。
如图10所示,与纸张P接触的挡板26的各纵肋26a位于中间输送辊22的各辊体22B的两侧。另外,对于在各纵肋26a的下侧的端面形成的第二引导面28的第二引导面末端部分28a而言,如图11所示,其相对于中间输送辊22的辊外周面22a的外周面部分22b位于靠上侧的位置。因此,一边利用各纵肋26a的第二引导面末端部分28a对纸张P朝向中间输送辊22的各辊体22B的外周面部分22b侧按压一边对该纸张P进行输送。因此,在路径切换部16上,纸张P被中间输送辊22可靠地朝向主输送路13输送。
(挡板的第一、第二引导面的形状)
接下来,主要参照图11对挡板26的第一引导面27的形状进一步详细地进行说明。挡板26的第一引导面27形成有:上游侧第一引导面部分27A,其从第一引导面末端部分27a朝向反转路14侧,且由平面规定;下游侧第一引导面部分27B,其由平面规定;以及中间第一引导面部分27C,其由将上游侧第一引导面部分27A与下游侧第一引导面部分27B之间平滑地连接的凸曲面规定。
上游侧第一引导面部分27A是包括引导面末端部分27a的引导面部分,且是以朝向中间第一引导面部分27C而从辊外周面22a离开的方式向上方倾斜的倾斜面。下游侧第一引导面部分27B是在从主输送路13朝向反转路14送出的纸张P的送出方向上延伸的平面。即,根据图11可知,下游侧第一引导面部分27B与主输送路侧引导面51a以及反转路侧引导面52a的后侧部分几乎位于同一平面上。
这样,上游侧第一引导面部分27A作为对从主输送路13送入的纸张P进行引导的纸张拾取面而发挥功能,下游侧第一引导面部分27B作为沿着直线输送路径对纸张P进行引导的纸张引导部而发挥功能。对于从主输送路13送入至路径切换部16的纸张P而言,其从主输送路侧引导面51a转移至位于第一切换位置26A的挡板26的第一引导面27,进而被该第一引导面27引导而送入至反转路14。第一引导面27的包括第一引导面末端部分27a的上游侧第一引导面部分27A位于比主输送路侧引导面51a的平坦引导面51b更低的位置。因此,纸张P能够从主输送路13沿着主输送路侧引导面51a的弯曲引导面51c而顺畅地转移至挡板26的第一引导面。因此,能够防止或抑制单面打印后的纸张P在路径切换部16陷入卡纸状态。
接下来,参照图11以及图13,对挡板26的相反侧的第二引导面28的形状详细地进行说明。图13(a)是示出纸张P的末端与挡板26抵接时的状态的说明图,图13(b)以及图13(c)是示出第二引导面28的功能的说明图。此外,纸张P的末端与挡板26抵接的情况,包括纸张P被从供纸路12经由中间输送路17送入至路径切换部16的情况、以及纸张P被从反转路14经由中间输送路17送入至路径切换部16的情况。
挡板26的第二引导面28的能够供经由中间输送辊对25的夹持部25a而送入的纸张P的末端部Pa抵接的部分,形成为由平面规定的引导面部分28b。引导面部分28b的下游侧的端部平滑地与由凹圆弧面规定的第二引导面末端部分28a连接。
在从中间输送路17送入至路径切换部16的纸张P的末端部Pa发生卷曲等情况下,与末端部Pa抵接的第二引导面28的引导面部分28b的位置发生变化。然而,如图13(b)所示,由于引导面部分28b由平面规定,因此,即便抵接位置发生变动,末端部Pa与引导面部分28b之间的接触角θ也几乎保持恒定。与此相对,在供纸张P的末端部Pa抵接的引导面部分由曲面规定的情况下,如图13(c)所示,接触角θ随着抵接位置的变化而变大。若接触角发生变化,则无法将由纸张P产生的对挡板26的推起力维持为恒定,从而无法顺畅地进行挡板26的推起动作。其结果,作用于从挡板26输送的纸张的输送负载也发生变动,纸张的输送姿势也变得不稳定,从而,在路径切换部16容易发生卡纸等输送不良的情况。对本例的挡板26而言,由于纸张P的末端部Pa与由平面规定的引导面部分28b抵接,因此,能够防止或抑制因这样的挡板推起力的变动而引起的卡纸等弊端。
[其他实施方式]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本发明应用于将喷墨头用作打印头的打印机。本发明也可以应用于使用喷墨头以外的打印头进行双面打印的打印机。例如,可以应用于使用热敏式打印头、针式打印头的打印机。
附图标记说明:
1…打印机;2…打印机主体部;2A…主体壳体;3…反转单元;3A…关闭位置;3B…打开位置;4…凹部;5…供纸盒安装部;6…供纸盒;7…排纸托盘;8…排纸口;9…操作面;9a…电源开关;9b…状态显示灯;10a、10b…开闭盖;11…开闭盖;12…供纸路(介质供给路);13…主输送路(第一输送路);14…反转路;15…汇合部;16…路径切换部;17…中间输送路(第二输送路);21…供纸辊;22…中间输送辊(输送辊);22a…辊外周面;22b…外周面部分;22A…辊轴;22B…辊体;23…延迟辊;24…从动辊;25…中间输送辊对(输送辊对);25a…中间输送辊对的夹持部;26…挡板(切换部件);26A…第一切换位置;26B…第二切换位置;26a…纵肋;26b…连结部;26c…端板部;26d…支轴;27…第一引导面;27a…第一引导面末端部分;27A…上游侧第一引导面部分;27B…下游侧第一引导面部分;27C…中间第一引导面部分;28…第二引导面;28a…第二引导面末端部分;28b…引导面部分;31…纸张检测杆;32…主输送辊对;33…打印头;33a…喷嘴面;34…第一排纸辊对;35…第二排纸辊对;36…压板;36a…分割压板;37…上侧路径;38…朝下路径;39…下侧路径;40…朝上路径;41…第一输送辊对;42…第二输送辊对;43…纸张引导部件(介质引导件);43a…纸张引导面;43b…纸张按压面(介质按压面);51…输送引导件;51a…主输送路侧引导面(输送引导面);51b…平坦引导面;51c…弯曲引导面;52…反转路侧引导件;52a…反转路侧引导面;53、54…框架侧板部分;60…打印机机构部;61…主体框架;62…底部框架;63、64…侧部框架;65…滑架;66…送纸马达(驱动源);67…动力传递机构;68…小齿轮;69…传动齿轮;70…传动齿轮;71…正时带;AP…最终位置;HP…初始位置;P…纸张;Pa…末端部;X…打印机宽度方向;Y…打印机前后方向;Z…打印机上下方向;L…开闭中心线。

Claims (10)

1.一种打印机,其特征在于,具有:
介质供给路,其用于对作为打印对象的介质进行输送;
第一输送路,其经由打印位置、且用于对介质进行输送;
环状的反转路,其用于使介质的表面背面反转;
汇合部,所述介质供给路的下游端与所述反转路的下游端在所述汇合部汇合;
第二输送路,其从所述汇合部延伸至路径切换部,所述第一输送路的上游端与所述反转路的上游端在所述路径切换部汇合;以及
输送辊对,其用于从所述汇合部朝向所述路径切换部输送介质,
在所述汇合部到所述输送辊对的介质夹持部之间,利用所述输送辊对的驱动侧辊即输送辊对介质进行引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印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介质供给路的与所述汇合部相比以规定的距离靠向上游侧的位置至该汇合部之间,利用所述输送辊以及与该输送辊对置的介质引导件对介质进行引导。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打印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介质引导件具备能够朝向所述输送辊对介质进行按压的介质按压面。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打印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打印机具有:
切换部件,其能够移动至第一切换位置以及第二切换位置,当所述切换部件移动至所述第一切换位置时,将从所述第一输送路输送至所述路径切换部的介质引导至所述反转路,当所述切换部件移动至所述第二切换位置时,将从所述第二输送路输送至所述路径切换部的介质引导至所述第一输送路;以及
输送引导面,其在所述第一输送路的上游端部分从所述输送辊侧对介质进行引导,
所述切换部件保持在与所述输送辊接近的所述第一切换位置,被由所述输送辊对输送至所述路径切换部的介质按压,从而能够向从所述输送辊离开的所述第二切换位置移动,并且,所述切换部件具备:第一引导面,其在与所述输送辊相反的一侧的第一面形成;以及第二引导面,其在所述输送辊侧的第二面形成,
所述输送辊具备朝向所述第一输送路的下游侧而从所述输送引导面离开的外周面部分,
在所述第一切换位置,所述切换部件的所述第二引导面在所述第一输送路侧的第二引导面末端部分朝向所述外周面部分,所述第一引导面的所述第一输送路侧的第一引导面末端部分位于相对于所述输送引导面朝所述输送辊侧后退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打印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切换部件的所述第一引导面具备:上游侧第一引导面部分,其从所述第一引导面末端部分朝向所述反转路侧,且由平面规定;下游侧第一引导面部分,其由平面规定;以及中间第一引导面部分,其由将所述上游侧第一引导面部分与所述下游侧第一引导面部分之间平滑地连接的曲面规定,
所述上游侧第一引导面部分在从所述第一引导面末端部分朝向所述中间第一引导面部分、且从所述输送辊离开的方向上倾斜,
所述下游侧第一引导面部分在从所述第一输送路朝向所述反转路送出的介质的送出方向上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打印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切换部件的所述第二引导面在能够供经由所述介质夹持部而送出至所述路径切换部的介质抵接的部分,具备由平面规定的引导面部分。
7.根据权利要求4~6中任一项所述的打印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切换部件具备:多个规定宽度的肋,它们在所述路径切换部的输送路宽度方向上以规定的间隔形成,且沿介质输送方向延伸;以及连结部,其将所述肋连结,
所述肋分别在一方的端面形成有所述第一引导面,且在另一方的端面形成有所述第二引导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打印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送辊具备辊轴、以及沿着该辊轴以规定的间隔安装的多个辊体,
具备所述第一、第二引导面的所述肋以位于各所述辊体的两侧的方式在所述输送路宽度方向上排列。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打印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打印机具有介质分离机构,所述介质分离机构使介质一张张地分离、且沿着所述介质供给路对所述介质进行输送,
所述介质分离机构具备所述输送辊、以及能够与所述输送辊抵接的延迟辊。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打印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打印机具有:
主输送辊对,其用于沿着所述第一输送路对介质进行输送;
驱动源,其驱动所述主输送辊对旋转;以及
动力传递机构,其将驱动力从所述驱动源传递至所述输送辊,所述驱动力是驱动所述输送辊朝将介质输送至所述路径切换部的方向旋转的力。
CN201510064081.6A 2014-03-03 2015-02-06 打印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89038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40163 2014-03-03
JP2014-040163 2014-03-03
JP2014168235A JP6409406B2 (ja) 2014-03-03 2014-08-21 プリンター
JP2014-168235 2014-08-2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890380A true CN104890380A (zh) 2015-09-09
CN104890380B CN104890380B (zh) 2017-07-18

Family

ID=540063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064081.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890380B (zh) 2014-03-03 2015-02-06 打印机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174465B2 (zh)
JP (1) JP6409406B2 (zh)
CN (1) CN104890380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130471A (zh) * 2018-04-24 2019-01-04 杭州护章神网络有限公司 数据印章烫印装置、数据化的盖印机及盖印方法
CN109311333A (zh) * 2016-06-22 2019-02-05 惠普发展公司,有限责任合伙企业 内联双工介质路径
CN110539559A (zh) * 2018-05-28 2019-12-06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记录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2099989A (ja) * 2020-12-23 2022-07-0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搬送装置及び印刷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61547A (ja) * 1989-07-31 1991-03-18 Pfu Ltd シリアルドットインパクトプリンタにおける分割印字制御方式
CN101301823A (zh) * 2007-05-10 2008-11-12 佳能株式会社 记录装置
CN101396926A (zh) * 2007-09-28 2009-04-01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图像记录设备
CN101891079A (zh) * 2009-05-20 2010-11-24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记录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293175A (ja) * 1990-04-11 1991-12-24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3847149B2 (ja) 2001-11-26 2006-11-15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06117333A (ja) * 2004-10-19 2006-05-11 Seiko Epson Corp 情報処理装置の制御方法
JP2010275084A (ja) * 2009-05-29 2010-12-09 Seiko Epson Corp 被記録媒体反転装置、記録装置
JP2010280454A (ja) * 2009-06-02 2010-12-16 Seiko Epson Corp 用紙反転装置、該用紙反転装置を備えた電子機器
JP4869412B2 (ja) * 2010-01-29 2012-02-08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927154B2 (ja) 2013-07-29 2016-05-2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被記録媒体搬送装置、記録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61547A (ja) * 1989-07-31 1991-03-18 Pfu Ltd シリアルドットインパクトプリンタにおける分割印字制御方式
CN101301823A (zh) * 2007-05-10 2008-11-12 佳能株式会社 记录装置
CN101396926A (zh) * 2007-09-28 2009-04-01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图像记录设备
CN101891079A (zh) * 2009-05-20 2010-11-24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记录装置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311333A (zh) * 2016-06-22 2019-02-05 惠普发展公司,有限责任合伙企业 内联双工介质路径
US10668749B2 (en) 2016-06-22 2020-06-02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Inline duplexer media path
CN109311333B (zh) * 2016-06-22 2021-01-29 惠普发展公司,有限责任合伙企业 内联双工介质路径
CN109130471A (zh) * 2018-04-24 2019-01-04 杭州护章神网络有限公司 数据印章烫印装置、数据化的盖印机及盖印方法
CN110539559A (zh) * 2018-05-28 2019-12-06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记录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409406B2 (ja) 2018-10-24
US9174465B2 (en) 2015-11-03
US20150246559A1 (en) 2015-09-03
JP2015180525A (ja) 2015-10-15
CN104890380B (zh) 2017-07-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764006B2 (en) Image recording device
JP5504889B2 (ja) 画像記録装置
CN104890380A (zh) 打印机
JP6460311B2 (ja) 画像記録装置
US8752825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sheet transporting apparatus with cover and guide member pivotable with respect to apparatus body
US9102174B2 (en)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US10061255B2 (en) Sheet processing apparatus
US9300826B2 (en) Multi-function peripheral having a link mechanism for moving a sheet supporter to a second position in conjunction with an upward movement of a base
CN103708269A (zh) 传送装置和图像记录装置
US8205876B2 (en) Sheet ejector and sheet feeder having the same for inserting later-ejected sheets under earlier-ejected sheets
JP2018177381A (ja) 媒体給送装置、記録装置
JP6477118B2 (ja) 搬送装置及び画像記録装置
CN205086500U (zh) 片材输送装置和图像记录设备
US9789711B2 (en) Conveyor and ink-jet recording apparatus
CN104709735A (zh) 供送装置及图像记录装置
JP6519261B2 (ja) 搬送装置、及び印刷装置
JP6369339B2 (ja) 画像記録装置
CN104044363B (zh) 介质处理装置以及纸反转用运送单元
CN104943409A (zh) 输送装置
JP5617967B2 (ja) 画像記録装置
CN203820105U (zh) 传送装置以及图像记录装置
JP5590208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39188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17550384A (zh) 记录装置
JP2017081742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