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275947A - 打印机及其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打印机及其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275947A CN104275947A CN201410312097.XA CN201410312097A CN104275947A CN 104275947 A CN104275947 A CN 104275947A CN 201410312097 A CN201410312097 A CN 201410312097A CN 104275947 A CN104275947 A CN 10427594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dium
- transport road
- printing
- paper
- mentione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3/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ort lengths, e.g. sheets
- B41J13/0009—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ort lengths, e.g. sheets control of the transport of the copy material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3/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 B41J3/6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for printing on both faces of the printing material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 Accessory Devices And Overall Control Thereof (AREA)
- Handling Of Cut Pape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打印机及其控制方法。打印机(1)的控制部将纸张P从纸张供给路(12)送入至主体侧输送路(13),并驱动送纸辊对(21)等,沿着主体侧输送路(13)在第1方向FF上输送纸张P,对纸张P的表面的面进行打印。若对表面的面的打印结束,则将输送方向切换为与第1方向FF相反的第2方向BF,并以比打印时的输送速度F1高的输送速度F2进行返送返送而送入至环状的反转用输送路(14)。而且,通过驱动第1、第2输送辊(31)、(33)沿着反转用输送路(14)以高速输送纸张,由此使表里面反转而再次将纸张送入主体侧输送路(13),进行对里面的打印。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使记录纸等片状的介质反转表里面而送出的反转用输送路的打印机及其控制方法。
本申请对2013年7月4日申请的日本国专利第2013-140425号公报、以及2013年7月4日申请的日本国专利第2013-140428号公报主张优先权,并在此引用其内容。
背景技术
作为这种具备反转用输送路的打印机,已知具备双面自动打印功能的打印机。在具备双面自动打印功能的打印机中,记录纸在其表面被实施打印后,经由反转用输送路被输送,从而使表里面反转,对里面实施打印。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具备反转用输送路的打印机。
对记录纸的表面进行打印后,向反转用输送路送入而使之反转的情况下,有可能产生干燥前的墨水附着于输送机构所引起的打印质量的降低、由墨水所带来的记录纸的变形而引起的卡纸等故障。专利文献1的打印机进行用于防止这样的故障的产生的控制。即、在对表面进行打印后,以低速反向输送记录纸以使记录纸的后端返回到输送辊对的紧前面,在该位置使记录纸等待直至墨水完全干燥为止,之后,再开始反向输送动作,使记录纸送入至反转用输送路而反转。
在专利文献1的打印机中,在使记录纸的后端返回到输送辊对的紧前面的状态下使墨水干燥。因此,输送辊对对记录纸的夹持动作的成功率变高,减少在反转动作时产生卡纸的可能性。另外,由于进行等待至墨水完全干燥为止再进行反转动作,所以防止了墨水的浸润浸润、墨向对输送辊的附着。因此,能够防止打印质量的降低。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38562号公报
然而,对于专利文献1的打印机中的反转时的输送控制而言,由于反向输送时以低速进行输送,另外,由于对输送辊对的跟前使墨水干燥的等待时间进行设置,所以反转动作所需要的时间较长。因此,存在双面打印时的吞吐量降低这样的问题点。另外,在设置用于等待干燥的等待时间的情况下,根据记录纸的纸种类而等待时间的适当值不同,所以设定较难。在对多个纸种类的记录纸进行打印的情况下,为了对全部的纸种类可靠地使墨水干燥,需要将等待时间设定为最长的值。因此,有可能反转动作所需要的时间不必要地变长。另外,在喷墨打印方式以外的打印机中,在向反转用输送路送入记录纸时有可能因记录纸的变形等而导致卡纸,但未提出其避免方法,也未提出吞吐量的降低抑制手段。
另外,打印后将记录纸反向输送并送入至反转用输送路的情况下,开始反向输送前的记录纸的后端的状况根据对表面的面的打印内容、打印方法而不同。例如,在打印至记录纸的后端附近的情况下,如专利文献1那样,在开始反向输送前,有时成为记录纸的后端从输送辊对脱落的状态。该情况下,在反向输送时输送辊对对记录纸的夹持动作有可能失败,所以如果不能够避免夹持动作的失败,则有可能产生卡纸,吞吐量降低。另外,在对表面的面打印时,根据如何打印最后的打印路径而打印完成时的纸张后端的位置不同,影响吞吐量。
另一方面,有时纸的后端处于比与反转用输送路的汇合部靠上游侧的纸张供给路内的状态下对表面的面的打印结束。该情况下,若在打印后保持原样地开始反转,则记录纸被送入至供纸盒侧,而不能够送入至反转用输送路。因此,需要在反转开始前向与打印时相同的方向进一步输送,使记录纸的后端移动到比汇合部靠下游侧。然而,这样的输送动作在记录纸的后端从纸张供给路脱落的状态的情况下进行是没有意义的,不必要地使吞吐量降低。
这样,在进行双面打印的打印机中,在对表面的面进行打印后反向输送记录纸送入至反转用输送路的情况下,根据开始反向输送时的记录纸的后端的状况而最佳的控制不同,若一律进行控制,则有可能不必要地使吞吐量降低。然而,专利文献1中,并未进行考虑了这样的情况的控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鉴于这样的点,在进行反向输送打印了表面的记录纸送入至反转用输送路,反转再对里面进行打印的双面打印的打印机中,抑制双面打印时的打印质量的降低以及卡纸的产生,并且使吞吐量提高。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的至少一部分而完成的,能够作为以下的方式或者应用例实现。
(应用例1)一种打印机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执行下述步骤:第1步骤,在第1方向上输送被送入到介质输送路的片状的介质,并通过打印头对该介质的一个面进行打印;第2步骤,在与上述第1方向相反的第2方向上输送打印后的上述介质,并从上述介质输送路送入至环状的反转用输送路;以及第3步骤,沿着上述反转用输送路输送上述介质,将表里面反转的状态的上述介质在上述第1方向上从上述反转用输送路送入至上述介质输送路,至少在上述第2步骤中,在上述第2方向上输送上述介质时,以比在上述第1步骤中在上述第1方向上输送上述介质时的输送速度高的速度进行输送。
根据该方法,在对介质的一方的面打印后,将输送方向切换为与打印时相反的方向(第2方向),以比打印时高的速度输送介质,使介质的表里面反转。这样,与如以往那样反转时减小介质的输送速度,或者设置等待时间来使墨水干燥的情况下相比,至介质的反转动作完成为止的所需时间变短。另外,这样,在打印结束时介质的后端从输送辊对之间脱离的情况下,能够在介质的变形量较少的阶段使介质的后端到达输送辊对之间,并提高输送辊对对介质后端部分的夹持动作的成功率。因此,产生卡纸的可能性较少。另外,本发明人以喷墨打印方式的打印机试行这样的输送控制,确认出打印后的介质中的墨水的浸润、墨水对输送辊对的附着较少。因此,能够抑制打印质量的降低以及卡纸的产生,并且使双面打印时的吞吐量提高。另外,即使在使用喷墨打印方式以外的打印头进行打印的情况下,也能够使卡纸减少,并能够使吞吐量提高。
(应用例2)上述的打印机的控制方法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1步骤中,通过驱动第1输送马达,沿着上述介质输送路在上述第1方向上输送上述介质,在上述第3步骤中,通过驱动与上述第1输送马达不同的第2输送马达,以比在上述第1步骤中在上述第1方向上输送上述介质时的输送速度高的速度沿着上述反转用输送路输送上述介质。
根据该方法,在沿着反转用输送路进行输送时,提高设置在反转单元的专用马达进行输送,由此能够以比打印时高的速度输送来进行反转。
(应用例3)上述的打印机的控制方法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2步骤中,通过相对于上述打印头的打印位置设置在上述第2方向侧的介质检测器对在上述第2方向上输送的上述介质进行检测,基于上述介质检测器的检测结果,判定设置在上述打印位置与上述介质检测器的检测位置之间的输送辊对之间夹持上述介质的夹持动作是否成功,在判定为上述夹持动作失败的情况下,在上述第1方向上输送上述介质后,进行在上述第2方向上输送的重试动作,直至判定为上述夹持动作成功为止,重复上述重试动作。
根据该方法,能够在夹持动作失败的情况下暂时中止输送,所以能够防止在输送辊对的跟前介质堵塞而成为卡纸状态。另外,由于能够直至夹持动作成功为止重复重试动作,所以能够迅速将介质送入至反转用输送路。
(应用例4)上述的打印机的控制方法的特征在于,在上述重试动作中,在上述第1方向上输送上述介质后,在开始向上述第2方向的输送之前,使上述介质停止预先设定的等待时间。
根据该方法,能够防止墨水的浸润、墨水对输送辊对的附着,重试动作的成功率提高。
(应用例5)上述的打印机的控制方法的特征在于,当在上述重试动作中在上述第2方向上输送上述介质时,以比在上述第1步骤中在上述第1方向上输送上述介质时的输送速度低的速度进行输送。
根据该方法,能够防止墨水的浸润、墨水对输送辊对的附着,重试动作的成功率提高。
(应用例6)上述的打印机的控制方法的特征在于,当在上述重试动作中在上述第2方向上输送上述介质时,解除上述输送辊对的夹持状态。
根据该方法,通过使输送辊对的一个辊子与另一个辊子分离,能够进一步提高重试动作的成功率。
(应用例7)上述的打印机的控制方法的特征在于,上述打印头是对上述介质喷出墨水的喷墨打印头,进行对上述介质的上述一个面的打印后,在开始上述第2步骤前,从搭载上述喷墨打印头的滑架的一部分与上述介质输送路中的上述介质的通过区域重叠、且上述喷墨打印头的喷嘴面与上述通过区域重叠的位置避开的待机位置上定位上述喷墨打印头以及上述滑架。
根据该方法,能够通过滑架限制由于墨水而引起的介质的变形,所以能够抑制卡纸的产生。另外,能够从待机位置开始对介质的里面的打印,并能够迅速地开始对里面的打印。
(应用例8)一种打印机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执行下述步骤:第1步骤,在第1方向上输送从介质供给路送入到介质输送路的片状的介质,并通过打印头对该介质的一个面进行打印;第2步骤,在与上述第1方向相反的第2方向上输送打印后的上述介质,并从上述介质输送路送入至环状的反转用输送路;以及第3步骤,沿着上述反转用输送路输送上述介质,将表里面反转的状态的上述介质在上述第1方向上从上述反转用输送路送入至上述介质输送路,判定在上述第1步骤中对上述介质的上述一个面的打印完成时的上述介质的后端的输送位置,基于上述输送位置的判定结果来进行对上述介质的上述一个面进行打印时的控制以及对上述一个面打印后的上述介质的输送控制中的至少一方。
根据该方法,在对介质进行双面打印时,对介质的一个面打印后,当将输送方向切换为与打印时相反的方向而送入至反转用输送路,预先判定对一个面的打印完成时的介质的后端的输送位置,换言之,判定开始将介质送入反转用输送路的动作前的介质的后端的输送位置。在与打印介质时相反的方向上输送而送入至反转用输送路的情况下,根据输送处于哪个位置的介质,对反转用输送路送入介质的动作的失败、卡纸等故障较少、且输送距离较少的最佳的输送控制也不同。另外,不仅打印后的输送控制,还能够根据打印时的控制来调节打印完成时的介质的输送位置。因此,通过这样的控制方法,能够抑制双面打印时的卡纸等故障,并能够实现吞吐量的提高。
(应用例9)上述的打印机的控制方法的特征在于,在上述介质输送路上,相对于上述打印头在上述第2方向侧设置输送上述介质的输送辊对,相对于该输送辊对在上述第2方向侧设置上述介质供给路以及上述反转用输送路与上述介质输送路的汇合部,该汇合部构成为将上述介质在上述第1方向上从上述介质供给路送入至上述介质输送路、且将上述介质在上述第2方向上从上述介质输送路送入至上述反转用输送路,判定在上述第1步骤中对上述介质的上述一个面的打印完成时的上述介质的后端的输送位置是上述输送辊对与上述打印头之间的无夹持区域、上述输送辊对与上述汇合部之间的可反转区域、比上述汇合部靠上述介质供给路侧的不可反转区域中的哪个区域,基于上述输送位置的判定结果来进行对上述介质的上述一个面进行打印时的控制以及对上述一个面打印后的上述介质的输送控制中的至少一方。
根据该方法,根据介质的后端是否从输送辊对之间脱离,是否应进行考虑了输送辊对对介质后端部分的夹持动作是否成功的控制不同。另外,根据介质的后端是否处于介质供给路侧,是否需要在第1方向上进一步输送打印后的介质也不同。因此,通过这样的控制,能够抑制不必要的吞吐量的降低,并能够抑制卡纸等故障。
(应用例10)上述的打印机的控制方法的特征在于,在判定为对上述介质的上述一个面的打印完成时的上述介质的后端的输送位置是上述不可反转区域内的情况下,在上述第1步骤中对上述一个面的打印完成后,进一步在上述第1方向上输送上述介质,使上述介质的后端移动到上述可反转区域内,在此之后开始上述第2步骤中的向上述第2方向的输送。
根据该方法,能够可靠地将介质送入至反转用输送路。
(应用例11)上述的打印机的控制方法的特征在于,在上述打印头的与上述介质对置的部位沿着上述介质的输送方向遍及规定范围设置记录单元配置区域,在上述第1步骤中,在每次沿与上述第1方向正交的方向上扫描上述打印头时,在上述第1输送方向上输送上述介质,并进行对上述介质的打印,在判定为对上述介质的上述一个面的打印完成时的上述介质的后端的输送位置是上述无夹持区域内的情况下,以使用配置在上述记录单元配置区域中的、接近上述输送辊对的区域的记录单元来打印在距离上述介质的上述一个面的后端最近的位置所打印的打印数据的方式,对上述第1步骤中的进行上述打印头的最后的扫描时的上述介质的输送位置进行控制来进行对上述一个面的打印。
根据该方法,能够尽可能缩短对一个面的打印结束时的介质后端与输送辊对的距离。因此,能够在介质的变形较少的状态下将介质送入至输送辊对之间,并能够提高夹持动作的成功率。另外,由于能够缩短用于向反转用输送路送入介质的输送距离、缩短反转动作的所需时间,所以吞吐量提高。
(应用例12)上述的打印机的控制方法的特征在于,接着上述第3步骤,执行在上述第1方向上输送表里面反转的状态下被送入到上述介质输送路的上述介质,并通过上述打印头对上述介质的另一面进行打印的第4步骤,在该第4步骤中,每次在与上述第1方向正交的方向上扫描上述打印头时,使上述介质每次输送通过上述打印头的一次扫描能够打印的最大的打印宽度,进行对上述另一面的打印。
根据该方法,反转后,对另一个面的打印结束时的介质的输送位置尽可能为下游侧,从输送辊对之间脱离而变成无夹持状态的介质的长度较短的状态下能够进行最后路径的打印。因此,能够抑制因介质的变形造成的打印质量的降低。另外,由于能够迅速地排出介质,并能够迅速地开始下一次的介质的打印,所以吞吐量提高。
(应用例13)上述的打印机的控制方法的特征在于,在判定为对上述介质的上述一个面的打印完成时的上述介质的后端的输送位置是上述无夹持区域内的情况下,在上述第2步骤中,通过相对于上述输送辊对设置在上述第2方向侧的介质检测器对在上述第2方向上输送的上述介质进行检测,基于上述介质检测器的检测结果来判定在上述输送辊对之间夹持上述介质的夹持动作是否成功,在判定为上述夹持动作失败的情况下,在上述第1方向上输送上述介质后,进行在上述第2方向上输送的重试动作,直至判定为上述夹持动作成功为止,重复上述重试动作。
根据该方法,能够抑制在输送辊对的跟前介质堵塞而变成卡纸状态。另外,直至夹持动作成功为止自动重复重试动作,所以能够缩短用于向反转用输送路送入介质的所需时间,并能够实现吞吐量的提高。
(应用例14)一种打印机,其特征在于,介质输送路,其输送片状的介质;打印头,其对沿着该介质输送路所输送的介质进行打印;环状的反转用输送路,其使从上述介质输送路送入的介质反转其表里面再返回到上述介质输送路;介质输送单元,其沿着上述介质输送路输送上述介质;反转用输送单元,其沿着上述反转用输送路输送上述介质;以及控制部,其对上述打印头、上述介质输送单元、以及上述反转用输送单元进行控制,该控制部执行下述步骤:第1步骤,在第1方向上输送被送入到上述介质输送路的上述介质,并通过上述打印头对该介质的一个面进行打印;第2步骤,在与上述第1方向相反的上述第2方向上输送打印后的上述介质,并从上述介质输送路送入至上述反转用输送路;以及第3步骤,沿着上述反转用输送路输送上述介质,将表里面反转的状态的上述介质在上述第1方向上从上述反转用输送路送入至上述介质输送路,至少在上述第2步骤中,在上述第2方向上输送上述介质时,以比在上述第1步骤中在上述第1方向上输送上述介质时的输送速度高的速度进行输送。
根据该构成,在对介质的一个面打印后,将输送方向切换为与打印时相反的方向(第2方向),以比打印时高的速度输送介质,使介质的表里面反转。这样,与如以往那样在反转时减小介质的输送速度,或者设置等待时间来使墨水干燥的情况下相比,至介质的反转动作完成为止的所需时间变短。另外,这样,在打印结束时介质的后端从输送辊对之间脱离的情况下,能够在介质的变形量较少的阶段使介质的后端到达输送辊对之间,提高输送辊对对介质后端部分的夹持动作的成功率。因此,产生卡纸的可能性较少。另外,本发明人在喷墨打印方式的打印机试行这样的输送控制,确认出打印后的介质中墨水的浸润、墨水对输送辊对的附着较少。因此,能够抑制打印质量的降低以及卡纸的产生,并且使双面打印时的吞吐量提高。另外,使用喷墨打印方式以外的打印头来打印的情况下,也能够使卡纸减少,并能够使吞吐量提高。
(应用例15)上述的打印机的特征在于,上述控制部在上述第1步骤中,通过驱动上述介质输送单元具备的第1输送马达,沿着上述介质输送路在上述第1方向输送上述介质,在上述第3步骤中,通过驱动上述反转用输送单元所具备的第2输送马达,以比在上述第1步骤中在上述第1方向上输送上述介质时的输送速度高的速度沿着上述反转用输送路输送上述介质。
根据该构成,在沿着反转用输送路进行输送时,通过设置在反转单元的专用马达进行输送,从而能够以比打印时高的速度输送来进行反转。
(应用例16)上述的打印机的特征在于,在上述介质输送路中,相对于上述打印头的打印位置在上述第2方向侧设置介质检测器,上述介质输送单元具备设置在上述打印位置与上述介质检测器的检测位置之间的输送辊对,上述控制部在上述第2步骤中,通过上述介质检测器对在上述第2方向上输送的上述介质进行检测,基于上述介质检测器的检测结果来判定在上述输送辊对之间夹持上述介质的夹持动作是否成功,在判定为上述夹持动作失败的情况下,在上述第1方向上输送上述介质后,进行在上述第2方向上输送的重试动作,直至判定为上述夹持动作成功为止,重复上述重试动作。
根据该构成,能够在夹持动作失败的情况下暂时中止输送,所以能够防止在输送辊对的跟前介质堵塞而成为卡纸状态。另外,由于能够直至夹持动作成功为止重复重试动作,所以能够迅速地对反转用输送路送入介质。
(应用例17)上述的打印机的特征在于,上述控制部在上述重试动作中,在上述第1方向上输送上述介质后,在开始向上述第2方向的输送前,使上述介质停止预先设定的等待时间。
根据该构成,能够防止墨水的浸润、墨水对输送辊对的附着,重试动作的成功率提高。
(应用例18)上述的打印机的特征在于,上述控制部在上述重试动作中在上述第2方向上输送上述介质时,以比在上述第1步骤中在上述第1方向上输送上述介质时的输送速度低的速度进行输送。
根据该构成,能够防止墨水的浸润、墨水对输送辊对的附着,重试动作的成功率提高。
(应用例19)上述的打印机的特征在于,在上述重试动作中在上述第2方向上输送上述介质时,解除上述输送辊对的夹持状态。
根据该构成,通过使输送辊对的一个辊子与另一个辊子分离,能够进一步提高重试动作的成功率。
(应用例20)上述的打印机的特征在于,上述打印头是对上述介质喷出墨水的喷墨打印头,进行对上述介质的上述一个面的打印后,开始上述第2步骤前,上述控制部在从搭载上述喷墨打印头的滑架的一部分与上述介质输送路中的上述介质的通过区域重叠、且上述喷墨打印头的喷嘴面与上述通过区域重叠的位置避开的待机位置上定位上述喷墨打印头以及上述滑架。
根据该构成,能够通过滑架限制因墨水所引起的介质的变形,所以能够抑制卡纸的产生。另外,能够从待机位置开始对介质的里面的打印,并能够迅速地开始对里面的打印。
(应用例21)一种打印机,其特征在于,介质输送路,其输送片状的介质;打印头,其对沿着该介质输送路所输送的介质进行打印;介质供给路,其向上述介质输送路供给上述介质;环状的反转用输送路,其使从上述介质输送路送入的介质反转其表里面再返回到上述介质输送路;介质输送单元,其沿着上述介质供给路、上述介质输送路、以及上述反转用输送路输送上述介质;以及控制部,其对上述打印头以及上述介质输送单元进行控制,该控制部执行下述步骤:第1步骤,在第1方向上输送从上述介质供给路送入到上述介质输送路的上述介质,并通过上述打印头对该介质的一个面进行打印;第2步骤,在与上述第1方向相反的上述第2方向上输送打印后的上述介质,并从上述介质输送路送入至上述反转用输送路;以及第3步骤,沿着上述反转用输送路输送上述介质,将表里面反转的状态的上述介质在上述第1方向上从上述反转用输送路送入至上述介质输送路,判定在上述第1步骤中对上述介质的上述一个面的打印完成时的上述介质的后端的输送位置,基于上述输送位置的判定结果来进行对上述介质的上述一方的面进行打印时的控制以及对上述一个面打印后的上述介质的输送控制中的至少一方机。
根据该构成,在对介质进行双面打印时,在对介质的一个面打印后,当将输送方向切换为与打印时相反的方向而送入至反转用输送路,预先判定对一个面的打印完成时的介质的后端的输送位置,换言之,判定开始将介质送入反转用输送路的动作前的介质的后端的输送位置。在与打印介质时相反的方向上输送而送入至反转用输送路的情况下,根据输送处于哪个位置的介质,对反转用输送路送入介质的动作的失败、卡纸等故障较少、且输送距离较少的最佳的输送控制也不同。另外,不仅打印后的输送控制,还能够根据打印时的控制来调节打印完成时的介质的输送位置。因此,通过这样的控制方法,能够抑制双面打印时的卡纸等故障,并能够实现吞吐量的提高。
(应用例22)上述的打印机的特征在于,上述介质输送单元具备相对于上述打印头配置在上述第2方向侧的输送辊对,在上述介质输送路上,相对于上述输送辊对在上述第2方向侧设置上述介质供给路以及上述反转用输送路与上述介质输送路的汇合部,该汇合部构成为在上述第1方向上将上述介质从上述介质供给路送入至上述介质输送路、且在上述第2方向上将上述介质从上述介质输送路送入至上述反转用输送路,上述控制部在判定上述第1步骤中对上述介质的上述一个面的打印完成时的上述介质的后端的输送位置是上述输送辊对与上述打印头之间的无夹持区域、上述输送辊对与上述汇合部之间的可反转区域、比上述汇合部靠上述介质供给路侧的不可反转区域中的哪个区域,基于上述输送位置的判定结果来进行对上述介质的上述一个面进行打印时的控制以及对上述一个面打印后的上述介质的输送控制中的至少一方。
根据该构成,根据介质的后端是否从输送辊对之间脱离,是否应进行考虑了输送辊对对介质后端部分的夹持动作是否成功的控制不同。另外,根据介质的后端是否处于介质供给路侧,是否需要在第1方向上进一步输送打印后的介质也不同。因此,通过这样的控制,能够抑制不必要的吞吐量的降低,并能够抑制卡纸等故障。
(应用例23)上述的打印机的特征在于,上述控制部在判定为对上述介质的上述一个面的打印完成时的上述介质的后端的输送位置是上述不可反转区域内的情况下,在上述第1步骤中对上述一个面的打印完成后,进一步在上述第1方向上输送上述介质,使上述介质的后端移动到上述可反转区域内,在此之后开始上述第2步骤中的向上述第2方向的输送。
根据该构成,能够可靠地将介质送入至反转用输送路。
(应用例24)上述的打印机的特征在于,在上述打印头的与上述介质对置的部位沿着上述介质的输送方向遍及规定范围设置记录单元配置区域,在上述第1步骤中,在每次沿与上述第1方向正交的方向上扫描上述打印头时,在上述第1输送方向上输送上述介质,并进行对上述介质的打印,在判定为对上述介质的上述一个面的打印完成时的上述介质的后端的输送位置是上述无夹持区域内的情况下,以使用配置在上述记录单元配置区域中的、接近上述输送辊对的区域的记录单元来打印在距离上述介质的上述一个面的后端最近的位置所打印的打印数据的方式,对上述第1步骤中的进行上述打印头的最后的扫描时的上述介质的输送位置进行控制来进行对上述一个面的打印。
根据该构成,能够尽可能缩短对一个面的打印结束时的介质后端与输送辊对的距离。因此,能够在介质的变形较少的状态下将介质送入至输送辊对之间,并能够提高夹持动作的成功率。另外,由于能够缩短用于向反转用输送路送入介质的输送距离、缩短反转动作的所需时间,所以吞吐量提高。
(应用例25)上述的打印机的特征在于,接着上述第3步骤,上述控制部执行在上述第1方向上输送表里面反转的状态下被送入到上述介质输送路的上述介质,并通过上述打印头对上述介质的另一面进行打印的第4步骤,在该第4步骤中,每次在与上述第1方向正交的方向上扫描上述打印头时,使上述介质每次输送通过上述打印头的一次扫描能够打印的最大的打印宽度,进行对上述另一面的打印。
根据该构成,反转后,对另一个面的打印结束时的介质的输送位置尽可能为下游侧,从输送辊对之间脱离而变成无夹持状态的介质的长度较短的状态下能够进行最后路径的打印。因此,能够抑制因介质的变形所造成的打印质量的降低。另外,由于能够迅速地排出介质,并能够迅速地开始下一次的介质的打印,所以吞吐量提高。
(应用例26)上述的打印机的特征在于,上述控制部在判定为对上述介质的上述一个面的打印完成时的上述介质的后端的输送位置是上述无夹持区域内的情况下,在上述第2步骤中,通过相对于上述输送辊对设置在上述第2方向侧的介质检测器对在上述第2方向上输送的上述介质进行检测,基于上述介质检测器的检测结果来判定在上述输送辊对之间夹持上述介质的夹持动作是否成功,在判定为上述夹持动作失败的情况下,在上述第1方向上输送上述介质后,进行在上述第2方向上输送的重试动作,直至判定为上述夹持动作成功为止,重复上述重试动作。
根据该构成,能够抑制在输送辊对的跟前介质堵塞而变成卡纸状态。另外,直至夹持动作成功为止自动重复重试动作,所以能够缩短用于向反转用输送路送入介质的所需时间,并能够实现吞吐量的提高。
根据本发明,通过高速进行打印后的反向输送,能够缩短至介质的反转动作完成为止的所需时间。另外,在打印结束时介质的后端从输送辊对之间脱离的情况下,能够在介质的变形量较少的阶段使介质的后端到达输送辊对之间,提高输送辊对对介质后端部分的夹持动作的成功率。另外,在由喷墨打印方式的打印机进行这样的输送控制的情况下,通过试行,确认出打印后的介质中墨水的浸润、墨水对输送辊对的附着较少。
另外,根据本发明,在对介质进行双面打印时,对介质的一个面打印后,当将输送方向切换为与打印时相反的方向而送入至反转用输送路,预先判定对一个面的打印完成时的介质的后端的输送位置,换言之,判定开始将介质送入反转用输送路的动作前的介质的后端的输送位置,基于判定结果来进行打印后的输送控制或者打印时的控制。由此,能够抑制在对反转用输送路送入介质的动作的失败、输送辊对对介质后端的夹持动作的失败、输送距离不必要地变长等。因此,能够抑制双面打印时的打印质量的降低以及卡纸的产生,并使双面打印时的吞吐量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打印机的前侧立体图。
图2是关闭反转单元的状态的打印机的后侧立体图。
图3是打开反转单元的状态的打印机的后侧立体图。
图4是打印机的示意纵剖视图以及局部剖视图。
图5是表示取下打印机主体部的主体外壳的打印机机构部以及反转单元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省略反转单元的单元外壳的下侧部分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双面打印时的纸张输送控制以及返送返送时的输送控制的详细的流程图。
图8是示意性地表示双面打印时的输送控制中的纸张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9是表示返送返送时的打印头以及滑架的待机位置的说明图。
图10是表示对纸张的表面的面的打印方法的说明图。
图11是表示对纸张的表面的面的打印完成时的纸张的后端位置的说明图。
图12是表示将处于不可反转区域内的纸张送入至反转用输送路的控制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具备应用本发明的反转用输送路的可双面打印的打印机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打印机的整体构成)
图1是从前方观察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喷墨打印打印机(以下,仅称为“打印机”)的情况下的外观立体图,图2、图3是从后方观察打印机的情况下的外观立体图。另外,图4(a)是表示打印机的内部构成的示意纵剖视图,图4(b)是部分纵剖视图。
只要参照图1、图2,对打印机1的整体形状进行说明。打印机1具有打印机主体部2和反转单元3。打印机主体部2整体呈打印机宽度方向X上较长的立方体形状,在其背面的中央部分形成凹部4,在此处安装反转单元3。反转单元3是用于在使片状的介质即、打印纸张P(以下,仅称为“纸张P”)的表里面反转的状态下使该纸张P返回到打印机主体部2的单元。
从图2以及图3可知,反转单元3能够以位于打印机上下方向Z的下端部分的开闭中心线40为中心开闭。在图2所示的关闭位置3A,反转单元3成为在打印机上下方向Z上直立的姿势,其背面位于大致与打印机主体部2的左右的背面部分同一面上。在图3所示的打开位置3B,反转单元3成为在打印机前后方向Y的后方大致水平倒下的姿势。在打开位置3B上,从图3可知,后述的反转用输送路14的一部分成为开放状态。因此,通过打开反转单元3,能够简单地处理这些路径上的纸张堵塞等的故障。
在打印机主体部2的前面设置有供纸盒安装部5。供纸盒安装部5在打印机主体部2的前面的打印机上下方向Z的下侧部分,在打印机前后方向Y的前方开口。在供纸盒安装部5从前方以能够装卸的方式安装供纸盒6。在供纸盒安装部5的上侧安装排纸托盘7。排纸托盘7向前方大致水平地突出。在排纸托盘7的上侧形成有向打印机后方延伸的矩形的排纸口8。
排纸口8的上侧的打印机前面部分成为操作面9。在操作面9上排列电源开关9a、多个状态显示灯9b等。在排纸托盘7以及排纸口8的两侧的打印机前面部分安装矩形的开闭盖10a、10b。若打开这些开闭盖10a、10b,则墨盒安装部(未图示)开口,能够进行墨盒(未图示)的更换等。打印机上面部分成为大致平坦的面,在其中央部分安装维护用的开闭盖11。
(打印机的内部构成)
参照图4,对打印机1的内部构成进行说明。在打印机1的内部形成有纸张供给路12(介质供给路)、主体侧输送路13(介质输送路)以及反转用输送路14。纸张供给路12以及主体侧输送路13形成在打印机主体部2的内部,反转用输送路14形成在反转单元3的内部。
纸张供给路12是将在供纸盒6中以层叠状态收纳的规定尺寸的纸张P供给至主体侧输送路13的输送路径。纸张供给路12从供纸盒安装部5中的打印机前后方向Y的后端部分朝向打印机后方沿斜上方延伸,在打印机前方弯曲,并与主体侧输送路13连接。收纳到供纸盒6的纸张P通过供纸辊15被送出至纸张供给路12。送出的纸张P经由阻滞辊16和输送辊17的夹持部一张纸被送出,经由输送辊17和从动辊18的夹持部,被朝向主体侧输送路13输送。即、打印机1的介质输送单元中的、沿着纸张供给路12输送纸张P的介质输送单元由供纸辊15、阻滞辊16、输送辊17、从动辊18以及它们的驱动源等构成。
主体侧输送路13是在打印机前后方向Y上大致水平延伸而到达排纸口8的输送路径,隔着主体侧输送路13,在上侧配置打印头22等机构部分,在下侧配置供纸盒安装部5以及纸张供给路12。沿着主体侧输送路13,从其纸张输送方向的上游侧开始按顺序配置纸张检测杆20a、送纸辊对21、打印头22、第1排纸辊对23以及第2排纸辊对24。打印头22是喷墨打印头,相对于其喷嘴面以一定的间隙配置压板25。
从纸张供给路12送入到主体侧输送路13的纸张P通过输送辊17,一边推升纸张检测杆20a一边被送入至送纸辊对21。送入到送纸辊对21的纸张P通过送纸辊对21经由打印头22的打印位置被朝向第1排纸辊对23输送。送入到第1排纸辊对23的纸张P经由第1排纸辊对23以及第2排纸辊对24从排纸口8被排出至排纸托盘7。
另一方面,形成在反转单元3的内部的反转用输送路14是相对于主体侧输送路13被配置在打印机上下方向Z的下侧,整体在打印机上下方向Z上描绘轨迹的输送路径。反转用输送路14具备与主体侧输送路13的上游端连续而在打印机前后方向Y的后方大致水平延伸的上侧路径26、与该上侧路径26连续而在打印机上下方向Z的下方弯曲并呈直线状地延伸的向下路径27、与该向下路径27连续而在打印机前后方向Y的前方弯曲并延伸的下侧路径28、以及从该下侧路径28向上方弯曲并延伸的向上路径29。
向上路径29的其上侧的部分向打印机前方倾斜地弯曲,在上述的纸张供给路12的中途位置汇合。因此,向上路径29和纸张供给路12的下游侧的部分称为共用路径30。该共用路径30是沿着输送辊17的外周面延伸的弯曲路径。
在上侧路径26与向下路径27之间配置第1输送辊31以及从动辊32,在下侧路径28与向上路径29之间配置第2输送辊33以及从动辊34。从主体侧输送路13送入至反转用输送路14的纸张P被送入至第1输送辊31与从动辊32的夹持部,再通过第1输送辊31被送入至第2输送辊33和从动辊34的夹持部,通过第2输送辊33被送入至输送辊17和从动辊18的夹持部。之后,纸张P通过输送辊17再次被送入至主体侧输送路13。
这样,通过经由环状的反转用输送路14,纸张P在表里面反转的状态下被返回至主体侧输送路13。因此,通过经由反转用输送路14,能够进行纸张P的双面打印。
此处,在主体侧输送路13的上游端13a、反转用输送路14的上游端以及共用路径30的下游端的汇合部35配置有路径切换挡板36。路径切换挡板36被配置成以其打印机前后方向Y的后端部为中心,在打印机上下方向Z上能够转动的状态。路径切换挡板36在通常的状态下,因其自重而保持为打印机前后方向Y的前侧的挡板主体部分载置在输送辊17的外周面的状态。
在该状态下,从主体侧输送路13的侧返送返送的纸张P通过路径切换挡板36被引导至反转用输送路14侧。纸张P经由反转用输送路14再次返回到汇合部35。返回到汇合部35的纸张P一边推升路径切换挡板36,一边被送入至主体侧输送路13。纸张P通过后,路径切换挡板36再次因自重而返回到载置在输送辊17的外周面的位置。
在从供纸盒6供给纸张P的情况下也同样地,通过从纸张供给路12朝向主体侧输送路13的纸张P推升路径切换挡板36。纸张P通过后,路径切换挡板36因自重而返回到载置在输送辊17的外周面的位置。因此,从主体侧输送路13返送返送的纸张P不会经由共用路径30而进入向上路径29或者纸张供给路12侧。另外,不必使用驱动源、施力部件等,而能够以简单的构成进行纸张P的路径的切换。
接下来,图5是表示取下打印机主体部2的主体外壳2A的打印机机构部以及反转单元3的立体图。打印机机构部60具备金属薄板制的主体框架61,在该主体框架61上组装各构成部件。主体框架61具备基架62、和从基架62中的打印机宽度方向X的两侧的部位垂直直立的侧框架63、64。
在侧框架63、64中的打印机上下方向Z的上端部之间,在打印机宽度方向X上平行架设2条滑架导轴,在这些滑架导轴之间配置有滑架65。滑架65与在打印机宽度方向X上架设的同步带连结,若通过滑架驱动马达驱动同步带,则沿着滑架导轴在打印机宽度方向X上滑动。
在滑架65上搭载打印头22(参照图4),在打印头22的下侧配置压板25。压板25是具备在打印头22的移动方向即、打印机宽度方向X上排列的多个分割压板25a的分割型压板。通过滑架65,打印头22能够在从一方侧框架63侧的起始点HP至另一方侧框架64侧的离开点AP之间移动。即、打印头22能够在形成在侧框架63、64之间的主体侧输送路13的宽度方向上往复移动。
(主体侧输送路13以及反转用输送路14中的输送辊的驱动源)
如图5所示,在一方侧框架63中的朝向打印机宽度方向X的外侧的表面上组装送纸马达141、和将送纸马达141的旋转传递至送纸辊对21以及第1排纸辊对23的动力传递机构140。送纸辊对21以及第1排纸辊对23被配置在主体侧输送路13上,被压板25的上游侧以及下游侧(参照图4)。动力传递机构140具备安装在送纸马达141的马达轴的前端的小齿轮142、固定在送纸辊对21的驱动侧辊子的轴端部的传递齿轮144、固定在第1排纸辊对23的驱动侧辊子的轴端部的传递齿轮146、以及架设在小齿轮142、传递齿轮144以及传递齿轮146上的同步带147。
送纸马达141的旋转从小齿轮142经由同步带147传递到传递齿轮144、146,再传递到送纸辊对21的驱动侧辊子、以及第1排纸辊对23的驱动侧辊子。送纸辊对21以及第1排纸辊对23同一方向、同一周速度同步旋转,沿着主体侧输送路13进行纸张P的输送。即、打印机1的介质输送单元中的、沿着主体侧输送路13输送纸张P的介质输送单元由送纸辊对21、第1排纸辊对23、第2排纸辊对24、送纸马达141、动力传递机构140等构成。
图6是表示省略反转单元3的单元外壳的下侧部分的状态的立体图。在反转单元3组装对第1、第2输送辊31、33进行旋转驱动的驱动源即、输送马达68、以及将输送马达68的旋转传递至第1、第2输送辊31、33的动力传递机构69。
输送马达68被配置在反转单元3的单元外壳内,在打印机宽度方向X上大致水平。动力传递机构69具备固定在马达轴的轴端部的小齿轮71、上下复合传递齿轮72、73、以及上下传递齿轮74、75。小齿轮71与上下复合传递齿轮72、73的大径齿轮72a、73a啮合。上下复合传递齿轮72、73的小径齿轮72b、73b分别与上下传递齿轮74、75啮合。上下传递齿轮74、75分别被固定在第1输送辊31的辊子轴的轴端部、以及第2输送辊33的辊子轴的轴端部。
输送马达68的旋转经由侧的复合传递齿轮72以及上侧的传递齿轮74传递至第1输送辊31,再经由下侧的复合传递齿轮73以及下侧的传递齿轮75传递至第2输送辊33。第1、第2输送辊31、33同一方向、同一周速度同步旋转,沿着反转用输送路14进行纸张P的输送。即、打印机1的介质输送单元中的、沿着反转用输送路14输送纸张P的介质输送单元由第1、第2输送辊31、33、输送马达68、动力传递机构69等构成。
这样,反转单元3与对打印机主体部2的主体侧输送路13的输送辊(送纸辊对21等)进行驱动的驱动源即、送纸马达141分开具备对反转用输送路14的输送辊(第1、第2输送辊31、33)进行驱动的驱动源即、输送马达68,并在反转单元3设置专用的输送马达68。由于沿着反转用输送路14进行输送时的送纸精度可以比打印时的送纸精度低,所以专用的输送马达68能够以比打印时高的速度进行输送来反转。由此,能够缩短反转动作的所需时间,并能够使双面打印时的吞吐量提高。
(介质检测器)
在主体侧输送路13设置有检测纸张P的端部的纸检测器20(介质检测器)。纸检测器20的纸张检测位置A被设定在主体侧输送路13的上游端13a(参照图4)与送纸辊对21之间。纸检测器20具备向纸张检测位置A突出的纸张检测杆20a、配置在纸张检测杆20a的打印机上下方向Z的上方的传感器检测杆20b、和检测传感器检测杆20b的透射式检测器20c。
若在主体侧输送路13从上游侧送入纸张P,则纸张检测杆20a被该纸张P的前端向下游侧即打印机前后方向Y的前方按压、而倾斜。伴随于此,传感器检测杆20b的下端被推升,传感器检测杆20b倾斜,传感器检测杆20b的上端从透射式检测器20c的检测位置离开。由此,检测出纸张P通过纸张检测位置A。
另一方面,在纸张P的后端通过纸张检测位置A后,若纸张P被返送返送,则纸张检测杆20a被纸张P的后端向上游侧即打印机前后方向Y的后方按压、倾斜。纸张检测杆20a的上端成为空间凸轮,不管纸张检测杆20a向正反哪个方向倾斜,传感器检测杆20b的下端都被向相同的方向推升。因此,传感器检测杆20b的上端从透射式检测器20c的检测位置离开,检测出纸张P通过纸张检测位置A。这样,纸检测器20作为能够检测在主体侧输送路13上从上游侧朝向下游侧的第1方向FF、以及从下游侧朝向上游侧的第2方向BF的双方向上输送的纸张P通过纸张检测位置A的双方向检测器发挥作用。
(第1实施方式)
(双面打印时的纸张输送控制)
此处,对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双面打印时的纸张输送控制进行说明。
图7(a)是双面打印时的纸张输送控制的流程图,图7(b)是表示返送返送时的输送控制的详细的流程图。另外,图8是示意性地表示双面打印时的输送控制中的纸张P的状态的说明图,图8(a)示出图7(a)的步骤S1中的纸张P的状态,图8(b)示出图7(a)的步骤S2中的纸张P的状态,图8(c)示出图7(a)的步骤S3中的纸张P的状态。
首先,参照图7(a)、图8(a)~(c),对双面打印时的纸张输送控制的简要进行说明。在打印数据是双面打印用的打印数据时,打印机1的控制部在步骤S1(第1步骤)中,进行对纸张P的表面的面的打印处理。即、在步骤S1中,通过供纸辊15、阻滞辊16、输送辊17从纸张供给路12经由共用路径30将纸张P送入至主体侧输送路13(参照图8(a))。而且,驱动送纸辊对21等,沿着主体侧输送路13在朝向其下游侧的第1方向FF上输送纸张P,在纸张P的表面的面的打印区域通过打印头22的打印位置B时,沿着滑架导轴一边扫描滑架65,一边从打印头22喷嘴朝向纸张P喷出墨水。此时,与墨水的排出动作同步地驱动主体侧输送路13的介质输送单元(送纸辊对21、第1排纸辊对23以及第2排纸辊对24),使纸张P在第1方向FF上每次输送规定尺寸。在每扫描1次滑架65时,打印数据每次以规定宽度被打印至打印区域
若对纸张P的表面的打印结束,则打印机1的控制部在步骤S2(第2步骤)中,在主体侧输送路13使纸张P返送返送(参照图8(b)),送入至反转用输送路14。即、在步骤S2中,将送纸辊对21等的驱动方向从第1方向FF切换为第2方向BF,朝向上游侧返送返送纸张P。纸张P在主体侧输送路13的上游端13a(参照图4(b))通过路径切换挡板36被引导至反转用输送路14侧,并被送入至反转用输送路14的上侧路径26。此处,打印机1的控制部对主体侧输送路13的介质输送单元进行控制,以使在步骤S2中在第2方向BF上输送纸张P时的输送速度F2成为比步骤S1中在第1方向FF上输送纸张P时的输送速度F1高的速度。
接下来,打印机1的控制部在步骤S3中,驱动第1、第2输送辊31、33等,沿着环状的反转用输送路14输送纸张P(参照图8(c))。即、控制反转用输送单元,沿着上侧路径26在第2方向BF上输送纸张P,沿着向下路径27、下侧路径28、向上路径29依次输送纸张P。纸张P从向上路径29被送入至共用路径30,通过路径切换挡板36引导至主体侧输送路13,并被送入至主体侧输送路13。通过经由反转用输送路14,纸张P在成为表里面反转的状态下被送入至共用路径30,从共用路径30在第1方向FF上被送入至主体侧输送路13。在步骤S3中,与步骤S2同样地,沿着反转用输送路14以比在步骤S1中在第1方向FF上输送纸张P时的输送速度F1高的速度输送纸张P。
接着,打印机1的控制部在步骤S4中,沿着主体侧输送路13在第1方向FF上输送表里面反转的纸张P。在纸张P的里侧的面的打印区域通过打印头22的打印位置B时,与步骤S1同样地,一边沿着滑架导轴扫描滑架65,一边从打印头22的墨水喷嘴朝向纸张P喷出墨水。而且,与墨水的喷出动作同步地驱动送纸辊对21等,使纸张P在第1方向FF上每次输送规定尺寸。此时,与步骤S1同样地,以与对表面的面的打印时相同的输送速度F1输送纸张P。而且,将打印完成的纸张P经由第1排纸辊对23以及第2排纸辊对24从排纸口8排出至排纸托盘7。
(重试动作)
接下来,参照图7(b),对使纸张P返送返送时的详细控制进行说明。在步骤S1中进行打印至纸张P的后端附近的情况下,纸张P的后端被输送至比送纸辊对21靠下游侧,变为纸张P的后端从送纸辊对21之间离开的状态。该情况下,在步骤S2中,进行在送纸辊对21夹持返送返送的纸张P的后端的夹持动作。在该夹持动作失败的情况下,若保持原样继续纸张P的返送,则产生卡纸。
打印机1的控制部基于输送机构的驱动量来累计纸张P的输送量并计算纸张P的输送位置,基于计算出的输送位置来进行纸张P的输送控制。另外,在进行双面打印时,基于打印数据,预先判定对纸张P的表面的打印结束时纸张P的后端是否从送纸辊对21之间离开。而且,在判定为打印结束时纸张P的后端从送纸辊对21之间离开的情况下,进行步骤S2时,如图7(b)所示,进行用于避免因夹持动作的失败所造成的卡纸的控制。
如上述,在主体侧输送路13上,在送纸辊对21的上游侧(第2方向BF侧)设置有纸检测器20。打印机1的控制部在步骤S21中进行纸张P的返送,向第2方向BF输送纸张P。而且,通过纸检测器20来检测在第2方向BF上输送的纸张P,在步骤S22中,基于纸检测器20的检测结果来判定夹持动作是否成功。具体而言,使纸张P返送纸张P的后端位置到达纸检测器20的纸张检测位置A的输送量,不过在通过纸检测器20未检测出纸张P的通过时,判定为夹持动作失败(步骤S22:否)。另一方面,在使纸张P返送纸张P的后端位置到达纸检测器20的纸张检测位置A的输送量时,如果通过纸检测器20检测出纸张P的通过,则判定为夹持动作成功(步骤S22:是)。
若判定为夹持动作失败,则打印机1的控制部进行步骤S23、24的重试动作。首先,在步骤S23中,将纸张P的输送方向切换为第1方向FF,在第1方向FF上输送规定量。此时,以与步骤S1中的打印动作时的输送速度同一速度在第1方向FF上进行输送。在此之后,进入步骤S24,再次将纸张P的输送方向切换为第2方向BF,使纸张P返送。而且,返回到步骤S22,判定夹持动作是否成功,直至判定为夹持动作成功为止重复步骤S22~S24。在步骤S22中,若判定为夹持动作成功,则进入步骤S25,直至纸张P被送入至反转用输送路14为止继续纸张P的返送。在步骤S25中,如上述,以比向第1方向FF的输送速度高的速度输送纸张P。
优选在进行以上那样的重试动作的情况下,步骤S24中的向第2方向BF的输送动作以比向第1方向FF的输送动作低速进行。在夹持动作失败的情况下,通过以低速向送纸辊对21之间送入,能够提高重试动作的成功率,并减少夹持动作再次失败的可能性。另外,为了提高重试动作的成功率,也可以代替使步骤S24的输送速度为低速,而设定等待时间。即、也可以在步骤S23中暂时在第1方向FF上输送规定量后,使输送停止预先设定的等待时间,在此之后开始向第2方向BF的输送动作。或者,也可以在进行重试动作的情况下,解除构成送纸辊对21的驱动辊与按压辊子的按压状态来使送纸辊对之间成为开放状态,在该状态下在第2方向BF上输送纸张P。
这样,通过在步骤S2中进行重试动作,能够在夹持动作失败的情况下使输送暂时中止,能够防止在送纸辊对21的跟前纸张P堵塞而变为卡纸状态。另外,由于能够直至夹持动作成功为止重复重试动作,所以能够迅速地将纸张送入至反转用输送路14。另外,由于只在重试动作的情况下进行等待时间的设定、低速输送,吞吐量的降低少,通过提高重试动作的成功率,能够实现吞吐量的提高。
此外,在该方式下不限制重试动作的重复次数,直至判定为夹持动作成功为止重复重试动作,但也可以将重试动作的重复次数的上限值决定为规定次数(例如,5次),在即使重复规定次数的重试动作而夹持动作也失败的情况下,使纸张P的输送动作并移至错误处理。
(返送时的打印头22以及滑架65的待机位置)
图9是表示返送时的打印头22以及滑架65的待机位置的说明图。在步骤S1中,若对纸张P的表面的打印结束,则打印机1的控制部在开始步骤S2的返送动作前,使搭载打印头22的滑架65定位于卡纸防止用的待机位置WP,在此之后,开始纸张P向第2方向BF的输送。如图9所示,待机位置WP被设定为滑架65的边缘与主体侧输送路13中的纸张P的通过区域P0重叠、且打印头22的喷嘴面22a不与通过区域P0重叠的状态,即、喷嘴面22a为避开通过区域P0的宽度方向的外侧的状态。通过在这样的位置上以将打印头22以及滑架65定位的状态使纸张P返送,从而成为通过滑架65能够限制纸张P的变形的状态,并且,能够避免与喷嘴面22a的接触而使纸张P受到污染。因此,确保打印质量,并能够抑制卡纸。另外,由于能够从待机位置WP开始对纸张P的里面的打印,所以能够迅速地开始对里面的打印。
(对纸张P的表面的面的打印方法)
图10是表示对纸张P的表面的面的打印方法的说明图,图10(a)、(b)示出现有的打印方法,图10(c)~(e)示出本方式的打印方法。如上述,每扫描1次滑架65,打印数据每次以与设置在打印头22的喷嘴面上的喷嘴列的尺寸对应的带宽度W被打印至打印区域。此处,在打印数据的尺寸不是带宽度W的整数倍的情况下,在现有的打印方法中,从打印区域的前端开始按顺序每次打印带宽度W。因此,如图10(a)所示,最后的打印路径即、滑架65的最后的扫描的打印宽度W1比带宽度W窄。而且,在打印最后的打印路径的阶段,纸张P如图10(b)所示,打印区域的后端P1被输送至比喷嘴面22a中的最上游喷嘴位置C更靠下游侧尺寸W-W1的位置。
在本方式中,当步骤S1中进行对纸张P的表面的面的打印,打印最后的打印路径时,进行打印控制,使最上游喷嘴的位置C与打印区域的后端P1一致。具体而言,如图10(c)、(d)所示,控制各打印路径的打印内容,使以比带宽度W窄的宽度打印的打印路径成为最后路径以外的打印路径。这样,如图10(e)所示,能够使最上游喷嘴位置C与打印区域的后端P1一致,并使反转开始时的纸张P的输送位置成为比图10(b)所示的现有的输送位置更靠上游侧尺寸W-W1。因此,与以往相比能够缩短使纸张P的表里面反转时的输送距离,并能够使吞吐量提高输送距离的缩短量。
如以上,在本方式中,在对纸张P的一个面打印后,将输送方向切换为与打印时的输送方向(第1方向FF)相反的方向(第2方向BF),以比打印时高的速度输送纸张P,使纸张P的表里面反转。这样,与如以往那样那样减小反转时纸张P的输送速度,或者设置等待时间来使墨水干燥的情况下相比,直至纸张P的反转动作完成为止的所需时间变短。另外,这样,在打印结束时纸张的后端从送纸辊对21之间脱离的情况下,能够在因墨水所引起的纸张P的变形量较少的阶段使纸张的后端到达送纸辊对21之间。因此,能够提高送纸辊对21对纸张后端部分的夹持动作的成功率,减少产生卡纸的可能性。另外,本发明人试行这样的输送控制,确认出打印后的纸张P中的墨水的浸润、墨水对送纸辊对21的附着较少。因此,能够抑制打印质量的降低以及卡纸的产生,并使双面打印时的吞吐量提高。
(第2实施方式)
(双面打印时的纸张输送控制)
此处,对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双面打印时的纸张输送控制进行说明。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双面打印时的纸张输送控制是识别被输送的纸张P的后端位置并控制纸张的输送的纸张输送控制。
首先,如图7(a)、图8(a)~(c)所示,在打印数据是双面打印用的打印数据时,打印机1的控制部在步骤S1(第1步骤)中,进行对纸张P的表面的面的打印处理。即、在步骤S1中,通过供纸辊15、阻滞辊16、输送辊17从纸张供给路12经由共用路径30将纸张P送入至主体侧输送路13(参照图8(a))。而且,驱动送纸辊对21等,沿着主体侧输送路13在朝向其下游侧的第1方向FF上输送纸张P,在纸张P的表面的面的打印区域通过打印头22的打印位置B时,一边沿着滑架导轴在与第1、第2方向FF、BF正交的方向上扫描滑架65,一边从打印头22的墨水喷嘴朝向纸张P喷出墨水。此时,与墨水的排出动作同步地驱动主体侧输送路13的介质输送单元(送纸辊对21、第1排纸辊对23以及第2排纸辊对24),使纸张P在第1方向FF上每次输送规定尺寸。
此处,在与打印头22的纸张P对置的部位设置有喷嘴面22a(参照图10)。在喷嘴面22a上沿着纸张P的输送方向横跨规定的范围设置喷嘴列配置区域(记录单元配置区域),并在此形成有墨水喷嘴(记录单元)的列。每扫描1次滑架65,打印数据每次以与设置在打印头22的喷嘴面22a的喷嘴列的尺寸对应的带宽度W(参照图10)被打印至打印区域。此外,如后述,滑架65的1次的扫描(1次的打印路径)所打印的宽度能够成为比带宽度W窄的宽度,并可适当地调节。
若对纸张P的表面的打印结束,则打印机1的控制部在步骤S2(第2步骤)中,在主体侧输送路13上使纸张P返送(参照图8(b)),送入至反转用输送路14。即、在步骤S2中,将送纸辊对21等的驱动方向从第1方向FF切换为第2方向BF,使纸张P朝向上游侧返送。纸张P在主体侧输送路13的上游端13a通过路径切换挡板36被引导至反转用输送路14侧,并被送入至反转用输送路14的上侧路径26。此处,打印机1的控制部对输送机构进行控制,以使在步骤S2中在第2方向BF上输送纸张P时的输送速度F2成为比在步骤S1中在第1方向FF上输送纸张P时的输送速度F1高的速度。这样,在使返送时的输送速度F1比打印时的输送速度F1高速的情况下,确认出打印后的纸张P中的墨水的浸润、墨水对送纸辊对21的附着极少,能够维持打印质量。此外,也可以使输送速度F2与输送速度F1相同。
接下来,打印机1的控制部在步骤S3中,驱动第1、第2输送辊31、33等,沿着环状的反转用输送路14输送纸张P(参照图8(c))。即、沿着上侧路径26在第2方向BF上输送纸张P,沿着向下路径27、下侧路径28、向上路径29依次输送纸张P。纸张P从向上路径29被送入至共用路径30,通过路径切换挡板36被引导至主体侧输送路13,而被送入至主体侧输送路13。通过经由反转用输送路14,纸张P成为表里面反转的状态而被送入至共用路径30,并在第1方向FF上从共用路径30被送入至主体侧输送路13。在步骤S3中,与步骤S2同样地,以与在步骤S1中在第1方向FF上输送纸张P时的输送速度F1相同的速度或者比输送速度F1高的速度沿着反转用输送路14输送纸张P。
接着,打印机1的控制部在步骤S4中,沿着主体侧输送路13在第1方向FF上输送表里面反转的纸张P。在纸张P的里侧的面的打印区域通过打印头22的打印位置B时,与步骤S1同样地,一边沿着滑架导轴扫描滑架65,一边从打印头22的墨水喷嘴朝向纸张P喷出墨水。而且,与墨水的排出动作同步地驱动送纸辊对21等,使纸张P在第1方向FF上每次输送规定尺寸。此时,与步骤S1同样地,与与对表面的面的打印时相同的输送速度F1输送纸张P。而且,将打印完成的纸张P经由第1排纸辊对23以及第2排纸辊对24从排纸口8排出至排纸托盘7。
(基于纸张后端位置的控制)
图11是表示对纸张P的表面的面的打印完成时的纸张P的后端位置的说明图。打印机1的控制部基于输送机构的驱动量来累计纸张P的输送量,计算纸张P的输送位置,并基于计算出的输送位置来进行打印控制以及纸张P的输送控制,在进行双面打印时,基于打印数据,预先计算对纸张P的表面的打印完成时的纸张P的后端位置。如图11所示,在对纸张P的表面的打印完成时,纸张P的后端根据对表面的打印内容,而位于(1)比送纸辊对21靠下游侧的无夹持区域D1,(2)比送纸辊对21靠上游侧且比路径切换挡板36(汇合部35)靠下游侧的可反转区域D2,(3)比路径切换挡板36(汇合部35)靠纸张供给路12侧的不可反转区域D3这3个区域中的任意一个区域。打印机1的控制部预先判定对纸张P的表面的面的打印结束时纸张P的后端处于图11所示的区域D1~D3中的哪一个区域。而且,基于判定结果,进行纸张P的输送控制(对表面的面打印后的输送控制)以及打印控制(对表面的面打印时的控制)。
(1)判定为纸张后端位置是无夹持区域D1的情况下的控制
图7(a)、图9以及图10示出判定为纸张P的后端处于无夹持区域D1时进行的控制。如图7(a)所示,在步骤S1中,若在对纸张P的表面的面的打印完成时,纸张P的后端被输送至比送纸辊对21靠下游侧而在无夹持区域D1停止,则成为纸张P的后端从送纸辊对21之间离开的状态。该情况下,在步骤S2中,进行在送纸辊对21夹持返送的纸张P的后端的夹持动作。而且,在该夹持动作失败的情况下,若继续保持原样纸张P的返送,则在送纸辊对21的跟前纸张P堵塞,产生卡纸。因此,打印机1的控制部如以下说明的那样,进行用于避免因夹持动作的失败所造成的卡纸而使吞吐量提高的控制。
(重试控制)
打印机1的控制部在对纸张P的表面的面的打印完成时,并判定为纸张P的后端处于无夹持区域D1时,在步骤S2中,进行图7(b)的流程图所示的重试控制。如上述,在主体侧输送路13上,在送纸辊对21的上游侧(第2方向BF侧)设置有纸检测器20。在进行重试控制的情况下,打印机1的控制部在步骤S21中进行纸张P的返送,向第2方向BF输送纸张P。而且,通过纸检测器20,对在第2方向BF上所输送的纸张P进行检测,在步骤S22中,基于纸检测器20的检测结果来判定夹持动作是否成功。具体而言,使纸张P返送纸张P的后端位置到达纸检测器20的纸张检测位置A的输送量,不过在通过纸检测器20未检测出纸张P的通过时,判定为夹持动作失败(步骤S22:否)。另一方面,在使纸张P返送纸张P的后端位置到达纸检测器20的纸张检测位置A的输送量时,如果通过纸检测器20检测出纸张P的通过,则判定为夹持动作成功(步骤S22:是)。
若判定为夹持动作失败,则打印机1的控制部进行步骤S23、24的重试动作。首先,在步骤S23中,将纸张P的输送方向切换为第1方向FF,在第1方向FF上输送规定量。此时,以与步骤S1中的打印动作时的输送速度F1同一速度在第1方向FF上进行输送。在此之后,进入步骤S24,再次将纸张P的输送方向切换为第2方向BF,使纸张P返送。而且,返回到步骤S22,判定夹持动作是否成功,直至判定为夹持动作成功为止重复步骤S22~S24。在步骤S22中,若判定为夹持动作成功,则进入步骤S25,直至纸张P被送入至反转用输送路14为止继续纸张P的返送。在步骤S25中,如上述,以比向第1方向FF的输送速度F1高的速度输送纸张P。
优选在进行以上那样的重试动作的情况下,步骤S24中的向第2方向BF的输送动作以比向第1方向FF的输送动作低速进行。在夹持动作失败的情况下,以低速向送纸辊对21之间送入,从而能够提高重试动作的成功率,并减少夹持动作再次失败的可能性。另外,为了提高重试动作的成功率,也可以代替使步骤S24的输送速度成为低速,而设置等待时间。即、也可以在步骤S23中暂时在第1方向FF上输送规定量后,使输送停止预先设定的等待时间,在此之后开始向第2方向BF的输送动作。或者,也可以在进行重试动作的情况下,解除构成送纸辊对21的驱动辊与按压辊子的按压状态而使送纸辊对之间成为开放状态,在该状态下在第2方向BF上输送纸张P。
这样,通过在步骤S2中进行重试动作,能够在夹持动作失败的情况下暂时中止输送,并能够防止在送纸辊对21的跟前纸张P堵塞而变成卡纸状态。另外,由于能够直至夹持动作成功为止重复重试动作,所以能够迅速地将纸张送入至反转用输送路14。另外,由于等待时间的设定、低速输送仅在重试动作的情况下进行,所以吞吐量的降低较少,通过提高重试动作的成功率,能够实现吞吐量的提高。
此外,在该方式中,不限制重试动作的重复次数,直至判定为夹持动作成功为止重复重试动作,但也可以将重试动作的重复次数的上限值决定为规定次数(例如,5次),在即使重复规定次数的重试动作而夹持动作也失败的情况下,使纸张P的输送动作停止,并移至错误处理。
(调节打印头22以及滑架65的待机位置的控制)
在对纸张P的表面的面的打印完成时,并判定为纸张P的后端处于无夹持区域D1时,打印机1的控制部进行通过滑架65来限制纸张P的变形的控制。即、在步骤1中,对纸张P的表面的面的打印完成后,开始步骤S2的返送动作前,使搭载打印头22的滑架65定位于卡纸防止用的待机位置WP,在此之后,开始纸张P向第2方向BF的输送。
图9所示,待机位置WP被设定为滑架65的边缘与主体侧输送路13中的纸张P的通过区域P0重叠、且打印头22的喷嘴面22a不与通过区域P0重叠的状态,即、喷嘴面22a变为避开通过区域P0的宽度方向的外侧的状态。通过在这样的位置上以将打印头22以及滑架65定位的状态使纸张P返送,从而成为通过滑架65能够限制纸张P的变形的状态,并能够避免因与喷嘴面22a的接触而使纸张P受到污染。因此,确保打印质量,并能够抑制卡纸。另外,由于能够从待机位置WP开始对纸张P的里侧的面的打印,所以能够迅速地开始对里侧的面的打印。因此,吞吐量提高。
(对纸张P的表面的面以及里侧的面打印时的控制)
在对纸张P的表面的面的打印完成时,并在判定为纸张P的后端处于无夹持区域D1时,打印机1的控制部以在步骤S2中使开始返送时的纸张P的位置尽可能处于上游侧的方式进行步骤S1中的对纸张P的表面的面的打印。这样,缩短直至将纸张P送入至反转用输送路14为止的输送距离,并且在因墨水所引起的纸张P的变形量较少的阶段使纸张P的后端到达送纸辊对21之间。另外,在步骤S4中对纸张P的里侧的面进行打印时,以打印完成时的纸张P的位置尽可能处于下游侧的方式进行打印。这样,能够在纸张P的变形较少的状态下进行打印来抑制打印质量的降低,并且迅速地排出纸张P,使吞吐量提高。
图10(a)、(b)示出对纸张P的里侧的面的打印方法,图10(c)~(e)示出对纸张P的表面的面的打印方法。首先,参照图10(a)、(b),对步骤S1中的对纸张P的里侧的面的打印方法进行说明。如上述,每扫描1次滑架65,打印数据都能够每次以与设置在打印头22的喷嘴面22a的喷嘴列的尺寸对应的带宽度W被打印至打印区域。
打印机1的控制部在步骤S4中进行对纸张P的里侧的面的打印时,在每次扫描滑架65时,使纸张P每次输送带宽度W,从打印区域的前端开始按顺序每次以带宽度W打印打印数据。此处,在打印数据的尺寸不是带宽度W的整数倍的情况下,如图10(a)所示,最后的打印路径即、滑架65的最后的扫描的打印宽度W1比带宽度W小。而且,如图10(b)所示,在纸张P被输送到打印区域的后端P1成为比喷嘴面22a中的最上游喷嘴位置C靠下游侧尺寸W-W1的位置为止的状态,换言之,在使纸张P最大限度地移动到下游侧的状态下进行最后路径的打印。这样,在最后路径的打印时,能够使变为从送纸辊对21离开的状态的纸张P的长度最短。因此,能够在因墨水所引起的纸张P的变形较少的状态下进行最后路径的打印。另外,这样,由于在打印后用于排出纸张P的输送距离较短,所以能够迅速地排出纸张P而开始下一次的打印。因此,能够抑制纸张P的里侧的面中的打印质量的降低,并能够实现吞吐量的提高。
接下来,参照图10(c)~(e),对步骤S1中的对纸张P的表面的面的打印方法进行说明。在本方式中,在步骤S1中当进行对纸张P的表面的面的打印时,打印最后的打印路径时进行打印控制,以使最上游喷嘴位置C与打印区域的后端P1一致。具体而言,如图10(c)、(d)所示,对各打印路径的打印内容进行控制,以将变为比带宽度W窄的打印宽度的打印路径作为最后路径以外的打印路径。这样,在进行最后路径(打印头22的最后的扫描)时,如图10(e)所示,能够使最上游喷嘴位置C与打印区域的后端P1一致,而打印至纸张P的表面的面的打印数据中的、打印至距离表面的面的后端最近的位置的打印数据(即、打印至打印区域的后端P1的打印数据)由处于最上游喷嘴位置C的墨水喷嘴打印。其结果,能够使反转开始时的纸张P的输送位置成为图10(b)所示的比输送位置靠上游侧尺寸W-W1。这样,在进行步骤S2的返送时纸张P的后端到达送纸辊对21为止的输送距离变短,能够在纸张P的变形较少的状态下进行夹持动作。因此,能够抑制卡纸。另外,由于用于将纸张P送入至反转用输送路14的输送距离变短,所以能够使吞吐量提高。
另外,在产生打印宽度W1比带宽度W小的打印路径时,也可以将该打印路径作为最后路径进行打印。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调节纸张P的输送位置,以使由处于最上游喷嘴位置C的墨水喷嘴打印在打印区域的后端P1所打印的打印数据,则能够在与图10(e)相同的状态下打印最后路径。
此外,在排出多种墨水来进行打印的情况下,也假定处于最上游喷嘴位置C的墨水喷嘴是不能够打印在打印区域的后端P1所打印的打印数据的喷嘴的情况。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也使用喷嘴面22a的喷嘴配置区域中的、尽可能位于上游侧(送纸辊对21侧)的区域的墨水喷嘴在打印区域的后端P1进行打印,由此能够缩短反转时的输送距离。具体而言,将纸张P定位为使可打印打印区域的后端P1所打印的打印数据的墨水喷嘴中的、位于最上游侧(送纸辊对21侧)的墨水喷嘴与后端P1对置,在该状态下进行最后路径的打印。
(2)判定为纸张后端位置是可反转区域D2的情况下的控制
如图11所示,该情况下,在对纸张P的表面的面的打印完成时,纸张P的后端被送纸辊对21夹持。另外,纸张P的后端处于比汇合部35靠下游侧,若从此处使纸张P在第2方向BF上返送,则纸张P的后端通过路径切换挡板36被引导至反转用输送路14侧。因此,该情况下,打印机1的控制部若在步骤S1中完成对纸张P的表面的面的打印,则从打印完成时的输送位置开始保持原样开始步骤S2的返送。返送中的输送速度如上述,与在步骤S1中在第1方向FF上输送纸张P时的输送速度F1相同,或者比输送速度F1高速。
该情况下,由于不可能因喷出墨水的纸张P的后端部分的变形而夹持动作失败,所以如图9所示,无需在滑架65的边缘在能够按压纸张P的边缘的待机位置WP定位滑架65,而可以使滑架65完全从纸张P上避开。另一方面,为了缩短用于向反转用输送路14送入纸张P的输送距离来使吞吐量提高,如图10(c)、(d)所示,优选在纸张P位于最上游侧的状态下完成最后路径的打印的方法中,进行步骤S1中的对纸张P的表面的面的打印。
(3)在判定为纸张后端位置是不可反转区域D3的情况下的控制
图12是表示将处于不可反转区域D3内的纸张P送入至反转用输送路14的控制的流程图。如图11所示,不可反转区域D3是比汇合部35靠纸张供给路12侧的区域。若在纸张P的后端处于不可反转区域D3内的状态下开始返送,则纸张P不是被送入反转用输送路14而返回到纸张供给路12侧,不能够使纸张P反转。因此,此时,打印机1的控制部在步骤S2中,进行图12的流程图所示的控制,由此将纸张P送入至反转用输送路14。
如图12所示,打印机1的控制部在步骤S31中,一边在第1方向FF上输送纸张P,一边监视纸检测器20的透射式检测器20c的输出。步骤S31中的纸张P的输送速度为与步骤S1中的打印时的输送速度F1相同的速度或者比输送速度F1高速。而且,在步骤S32中,基于纸检测器20的检测结果来判定纸张P的后端是否移动到可反转区域D2。具体而言,在通过纸检测器20检测出纸张P的后端的通过的情况下,判定为纸张P的后端移动到可反转区域D2(步骤S32:是)。另一方面,在通过纸检测器20未检测出纸张P的后端的通过的情况下(步骤S32:否),返回到步骤S31,直至通过纸检测器20检测出纸张P的后端的通过为止继续向第1方向FF的输送。
若通过纸检测器20检测出检测纸张P的后端的通过,并判定为纸张P的后端移动到可反转区域D2,则打印机1的控制部进入步骤S33,将纸张P的输送方向从第1方向FF切换为第2方向BF,开始返送。在步骤S33中,以与在步骤S1中在第1方向FF上输送纸张P时的输送速度F1相同或比输送速度F1高的输送速度F2输送纸张P,将其送入至反转用输送路14的上侧路径26。将纸张P的后端暂时送入可反转区域D2内进行反向输送时的输送精度可以比打印时的输送精度低,所以能够比打印时高速进行输送,并能够不减少吞吐量的降低。
(本方式的主要作用效果)
如以上那样,在本方式中,在对纸张P的一个面(表面的面)打印后,当将输送方向切换为与打印时的输送方向(第1方向FF)相反的方向(第2方向BF),送入至反转用输送路14时,基于打印数据,预先判定对一个面的打印完成时的纸张P的后端的输送位置。具体而言,判定纸张P的后端是否从送纸辊对21之间脱离,在脱离的情况下,判定为是无夹持区域D1。而且,在判定为是无夹持区域D1的情况下,检测返送时的夹持动作是否成功来进行重试控制。另外,进行调节打印中的纸张P的输送位置,来使返送开始时的纸张P的位置尽可能处于上游侧的控制,以便能够在因墨水所引起的纸张P的变形较少的状态下通过送纸辊对21再夹持纸张P的后端。或者,进行通过滑架65限制从送纸辊对21之间脱离的纸张P的变形的控制。另外,判定是否纸张P的后端比汇合部35靠上游侧,即、判定是否是不可反转区域D3,在是不可反转区域D3的情况下,进行暂时使纸张P向第1方向FF前进而移动到可反转区域D2的返送。
这样,在本方式中,通过根据纸张后端位置来改变打印后的输送控制或者打印时的控制,能够减少进行双面打印时的打印质量的降低以及产生卡纸等故障的可能性。另外,能够缩短反转动作的所需时间,并能够实现吞吐量的提高。
此外,在上述方式中,在对纸张P的表面的面的打印结束时判定纸张P的后端处于图11所示的区域D1~D3中的哪个区域,并基于判定结果来进行纸张P的输送控制以及打印控制,但也可以为基于判定结果仅进行纸张P的输送控制以及打印控制的至少一方的方式。
(其它方式)
上述方式是对使用了喷墨打印头作为打印头的打印机应用本发明的方式,本发明也能够应用于使用喷墨打印头以外的打印头来进行双面打印的打印机。例如,也可应用于使用热敏方式、点阵方式的打印头的打印机。
符号说明
1…打印机,2…打印机主体部,2A…主体外壳,3…反转单元,3A…关闭位置,3B…打开位置,4…凹部,5…供纸盒安装部,6…供纸盒,7…排纸托盘,8…排纸口,9…操作面,9a…电源开关,9b…状态显示灯,10a、10b…开闭盖,11…开闭盖,12…纸张供给路,13…主体侧输送路(介质输送路),13a…上游端,14…反转用输送路,15…供纸辊,16…阻滞辊,17…输送辊,18…从动辊,20…纸检测器(介质检测器),20a…纸张检测杆,20b…传感器检测杆,20c…透射式检测器,21…送纸辊对,22…打印头,22a…喷嘴面,23…第1排纸辊对,24…第2排纸辊对,25…压板,25a…分割压板,26…上侧路径,27…向下路径,28…下侧路径,29…向上路径,30…共用路径,31…第1输送辊,32…从动辊,33…第2输送辊,34…从动辊,35…汇合部,36…路径切换挡板,40…开闭中心线,60…打印机机构部,61…主体框架,62…基架,63、64…侧框架,65…滑架,68…输送马达(第2马达),69…动力传递机构,71…小齿轮,72b…小径齿轮,72a…大径齿轮,72…复合传递齿轮,73…复合传递齿轮,74…传递齿轮,75…传递齿轮,140…动力传递机构,141…送纸马达(第1马达),142…小齿轮,144…传递齿轮,146…传递齿轮,147…同步带,A…纸张检测位置,B…打印位置,C…最上游喷嘴位置,D1…无夹持区域,D2…可反转区域,D3…不可反转区域,FF…第1方向,BF…第2方向,AP…离开点,HP…起始点,WP…待机位置,P…纸张(介质),P0…通过区域,P1…打印区域的后端,W…带宽度,X…打印机宽度方向,Y…打印机前后方向,Z…打印机上下方向
Claims (20)
1.一种打印机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执行下述步骤:
在第1方向上输送被送入至介质输送路的片状的介质,并通过打印头对该介质的一个面进行打印的第1步骤;
在与所述第1方向相反的第2方向上输送打印后的所述介质,并将打印后的所述介质从所述介质输送路送入至环状的反转用输送路的第2步骤;以及
沿着所述反转用输送路输送所述介质,将表里面反转的状态的所述介质在所述第1方向上从所述反转用输送路送入至所述介质输送路的第3步骤,
至少在所述第2步骤中,在所述第2方向上输送所述介质时,以比在所述第1步骤中在所述第1方向上输送所述介质时的输送速度高的速度进行输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印机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1步骤中,通过驱动第1输送马达,来沿着所述介质输送路在所述第1方向上输送所述介质,
在所述第3步骤中,通过驱动与所述第1输送马达不同的第2输送马达,以比在所述第1步骤中在所述第1方向上输送所述介质时的输送速度高的速度沿着所述反转用输送路输送所述介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打印机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2步骤中,
通过相对于基于所述打印头的打印位置设置在所述第2方向侧的介质检测器对在所述第2方向上输送的所述介质进行检测,
基于所述介质检测器的检测结果,判定设置在所述打印位置与基于所述介质检测器的检测位置之间的输送辊对之间夹持所述介质的夹持动作是否成功,
在判定为所述夹持动作失败的情况下,在所述第1方向上输送所述介质后,进行在所述第2方向上输送的重试动作,
直至判定为所述夹持动作成功为止,重复进行所述重试动作。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打印机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重试动作中,在所述第1方向上输送所述介质后,在开始向所述第2方向的输送之前,使所述介质停止预先设定的等待时间。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打印机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当在所述重试动作中在所述第2方向上输送所述介质时,以比在所述第1步骤中在所述第1方向上输送所述介质时的输送速度低的速度进行输送。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打印机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当在所述重试动作中在所述第2方向上输送所述介质时,解除所述输送辊对的夹持状态。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印机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打印头是对所述介质喷出墨水的喷墨打印头,
在进行了对所述介质的所述一个面的打印后,在开始所述第2步骤之前,从搭载所述喷墨打印头的滑架的一部分与所述介质输送路中的所述介质的通过区域重叠、且所述喷墨打印头的喷嘴面与所述通过区域重叠的位置避开的待机位置上定位所述喷墨打印头以及所述滑架。
8.一种打印机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执行下述步骤:
在第1方向上输送从介质供给路送入至介质输送路的片状的介质,并通过打印头对该介质的一个面进行打印的第1步骤;
在与所述第1方向相反的第2方向上输送打印后的所述介质,并将打印后的所述介质从所述介质输送路送入至环状的反转用输送路的第2步骤;以及
沿着所述反转用输送路输送所述介质,将表里面反转的状态的所述介质在所述第1方向上从所述反转用输送路送入至所述介质输送路的第3步骤,
判定在所述第1步骤中对所述介质的所述一个面的打印完成时的所述介质的后端的输送位置,
基于所述输送位置的判定结果来进行对所述介质的所述一个面进行打印时的控制以及对所述一个面进行了打印后的所述介质的输送控制中的至少一方。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打印机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介质输送路中,相对于所述打印头在所述第2方向侧设置有输送所述介质的输送辊对,相对于该输送辊对在所述第2方向侧设置所述介质供给路以及所述反转用输送路与所述介质输送路的汇合部,
该汇合部构成为将所述介质在所述第1方向上从所述介质供给路送入至所述介质输送路、且将所述介质在所述第2方向上从所述介质输送路送入至所述反转用输送路,
判定在所述第1步骤中对所述介质的所述一个面的打印完成时的所述介质的后端的输送位置是所述输送辊对与所述打印头之间的无夹持区域、所述输送辊对与所述汇合部之间的可反转区域、比所述汇合部靠所述介质供给路侧的不可反转区域中的哪个区域,
基于所述输送位置的判定结果来进行对所述介质的所述一个面进行打印时的控制以及对所述一个面进行了打印后的所述介质的输送控制中的至少一方。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打印机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判定为对所述介质的所述一个面的打印完成时的所述介质的后端的输送位置是所述不可反转区域内的情况下,
在所述第1步骤中对所述一个面的打印完成后,进一步在所述第1方向上输送所述介质,使所述介质的后端移动到所述可反转区域内,之后开始所述第2步骤中的向所述第2方向的输送。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打印机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打印头的与所述介质对置的部位沿着所述介质的输送方向遍及规定范围地设置有记录单元配置区域,
在所述第1步骤中,在每次沿与所述第1方向正交的方向扫描所述打印头时,在所述第1输送方向上输送所述介质,并进行对所述介质的打印,
在判定为对所述介质的所述一个面的打印完成时的所述介质的后端的输送位置是所述无夹持区域内的情况下,
以使用配置在所述记录单元配置区域中的、接近所述输送辊对的区域的记录单元来打印在距离所述介质的所述一个面的后端最近的位置打印的打印数据的方式,对所述第1步骤中的进行所述打印头的最后的扫描时的所述介质的输送位置进行控制来进行对所述一个面的打印。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打印机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接着所述第3步骤,执行在所述第1方向上输送表里面反转的状态下被送入至所述介质输送路的所述介质,并通过所述打印头对所述介质的另一面进行打印的第4步骤,
在该第4步骤中,在每次沿与所述第1方向正交的方向扫描所述打印头时,使所述介质每次输送通过所述打印头的一次扫描能够打印的最大的打印宽度,进行对所述另一面的打印。
13.根据权利要求9~12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打印机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判定为对所述介质的所述一个面的打印完成时的所述介质的后端的输送位置是所述无夹持区域内的情况下,
在所述第2步骤中,
通过相对于所述输送辊对设置在所述第2方向侧的介质检测器对在所述第2方向上输送的所述介质进行检测,
基于所述介质检测器的检测结果来判定在所述输送辊对之间夹持所述介质的夹持动作是否成功,
在判定为所述夹持动作失败的情况下,在所述第1方向上输送所述介质后,进行在所述第2方向上输送的重试动作,
直至判定为所述夹持动作成功为止,重复所述重试动作。
14.一种打印机,其特征在于,具有:
介质输送路,其输送片状的介质;
打印头,其对沿着该介质输送路输送的介质进行打印;
环状的反转用输送路,其使从所述介质输送路送入的介质反转其表里面再返回到所述介质输送路;
介质输送单元,其沿着所述介质输送路输送所述介质;
反转用输送单元,其沿着所述反转用输送路输送所述介质;以及
控制部,其对所述打印头、所述介质输送单元、以及所述反转用输送单元进行控制,
该控制部执行下述步骤:
在第1方向上输送被送入到所述介质输送路的所述介质,并通过所述打印头对该介质的一个面进行打印的第1步骤;
在与所述第1方向相反的所述第2方向上输送打印后的所述介质,并将打印后的所述介质从所述介质输送路送入至所述反转用输送路的第2步骤;以及
沿着所述反转用输送路输送所述介质,将表里面反转的状态的所述介质在所述第1方向上从所述反转用输送路送入至所述介质输送路的第3步骤,
至少在所述第2步骤中,在所述第2方向上输送所述介质时,以比在所述第1步骤中在所述第1方向上输送所述介质时的输送速度高的速度进行输送。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打印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在所述第1步骤中,通过驱动所述介质输送单元具备的第1输送马达,来沿着所述介质输送路在所述第1方向上输送所述介质,
在所述第3步骤中,通过驱动所述反转用输送单元具备的第2输送马达,来以比在所述第1步骤中在所述第1方向上输送所述介质时的输送速度高的速度沿着所述反转用输送路输送所述介质。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打印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介质输送路中,相对于所述打印头的打印位置在所述第2方向侧设置有介质检测器,
所述介质输送单元具备设置在所述打印位置与基于所述介质检测器的检测位置之间的输送辊对,
所述控制部在所述第2步骤中,通过所述介质检测器对在所述第2方向上输送的所述介质进行检测,
基于所述介质检测器的检测结果来判定在所述输送辊对之间夹持所述介质的夹持动作是否成功,
在判定为所述夹持动作失败的情况下,在所述第1方向上输送所述介质后,进行在所述第2方向上输送的重试动作,
直至判定为所述夹持动作成功为止,重复所述重试动作。
17.根据权利要求14~1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打印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打印头是对所述介质喷出墨水的喷墨打印头,
所述控制部在进行了对所述介质的所述一个面的打印后,在开始所述第2步骤之前,从搭载所述喷墨打印头的滑架的一部分与所述介质输送路中的所述介质的通过区域重叠、且所述喷墨打印头的喷嘴面与所述通过区域重叠的位置避开的待机位置上定位所述喷墨打印头以及所述滑架。
18.一种打印机,其特征在于,具有:
介质输送路,其输送片状的介质;
打印头,其对沿着该介质输送路输送的介质进行打印;
介质供给路,其向所述介质输送路供给所述介质;
环状的反转用输送路,其使从所述介质输送路送入的介质反转其表里面再返回到所述介质输送路;
介质输送单元,其沿着所述介质供给路、所述介质输送路、以及所述反转用输送路输送所述介质;以及
控制部,其对所述打印头以及所述介质输送单元进行控制,
该控制部执行下述步骤:
在第1方向上输送从所述介质供给路送入到所述介质输送路的所述介质,并通过所述打印头对该介质的一个面进行打印的第1步骤;
在与所述第1方向相反的所述第2方向上输送打印后的所述介质,并从所述介质输送路送入至所述反转用输送路的第2步骤;以及
沿着所述反转用输送路输送所述介质,将表里面反转的状态的所述介质在所述第1方向上从所述反转用输送路送入至所述介质输送路的第3步骤,
判定在所述第1步骤中对所述介质的所述一个面的打印完成时的所述介质的后端的输送位置,
基于所述输送位置的判定结果来进行对所述介质的所述一方的面进行打印时的控制以及对所述一个面进行了打印后的所述介质的输送控制中的至少一方。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打印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介质输送单元具备相对于所述打印头配置在所述第2方向侧的输送辊对,
在所述介质输送路中,相对于所述输送辊对在所述第2方向侧设置所述介质供给路以及所述反转用输送路与所述介质输送路的汇合部,
该汇合部构成为在所述第1方向上将所述介质从所述介质供给路送入至所述介质输送路、且在所述第2方向上将所述介质从所述介质输送路送入至所述反转用输送路,
所述控制部判定在所述第1步骤中对所述介质的所述一个面的打印完成时的所述介质的后端的输送位置是所述输送辊对与所述打印头之间的无夹持区域、所述输送辊对与所述汇合部之间的可反转区域、比所述汇合部靠所述介质供给路侧的不可反转区域中的哪个区域,
基于所述输送位置的判定结果来进行对所述介质的所述一个面进行打印时的控制以及对所述一个面进行了打印后的所述介质的输送控制中的至少一方。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打印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在判定为对所述介质的所述一个面的打印完成时的所述介质的后端的输送位置是所述无夹持区域内的情况下,
在所述第2步骤中,
通过相对于所述输送辊对设置在所述第2方向侧的介质检测器来对在所述第2方向上输送的所述介质进行检测,
基于所述介质检测器的检测结果来判定在所述输送辊对之间夹持所述介质的夹持动作是否成功,
在判定为所述夹持动作失败的情况下,在所述第1方向上输送所述介质后,进行在所述第2方向上输送的重试动作,
直至判定为所述夹持动作成功为止,重复所述重试动作。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3-140428 | 2013-07-04 | ||
JP2013-140425 | 2013-07-04 | ||
JP2013140425A JP6255750B2 (ja) | 2013-07-04 | 2013-07-04 | 反転用搬送路を備えるプリンターおよびその搬送制御方法 |
JP2013140428 | 2013-07-04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275947A true CN104275947A (zh) | 2015-01-14 |
CN104275947B CN104275947B (zh) | 2017-01-11 |
Family
ID=521325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10312097.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275947B (zh) | 2013-07-04 | 2014-07-02 | 打印机及其控制方法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126427B2 (zh) |
CN (1) | CN104275947B (zh)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972745A (zh) * | 2015-07-01 | 2015-10-14 | 浙江长海包装集团有限公司 | 喷码卷材生产线 |
CN106004027A (zh) * | 2015-03-30 | 2016-10-12 | 理想科学工业株式会社 | 打印装置 |
CN106985555A (zh) * | 2015-09-30 | 2017-07-28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打印装置 |
CN109677135A (zh) * | 2017-10-18 | 2019-04-26 | 罗兰Dg有限公司 | 喷墨打印机及带有切割头的喷墨打印机 |
CN111660684A (zh) * | 2016-03-09 | 2020-09-15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打印装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875658B2 (ja) * | 2017-04-28 | 2021-05-26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記録システム及び記録装置 |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4279373A (ja) * | 1991-03-08 | 1992-10-05 | Fujitsu Ltd | 両面印刷装置 |
JPH09248942A (ja) * | 1996-03-18 | 1997-09-22 | Seiko Epson Corp | 両面印刷装置 |
JPH11129580A (ja) * | 1997-10-29 | 1999-05-18 | Casio Electron Mfg Co Ltd | 印刷装置 |
US20050270354A1 (en) * | 2004-05-28 | 2005-12-08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Recording apparatus |
CN101891079A (zh) * | 2009-05-20 | 2010-11-24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记录装置 |
CN101898698A (zh) * | 2009-05-29 | 2010-12-01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介质进给装置、记录装置 |
CN102029805A (zh) * | 2009-09-24 | 2011-04-27 | 山东新北洋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具有嵌入信息的记录介质处理设备及方法 |
CN102219137A (zh) * | 2010-04-19 | 2011-10-19 |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 自动原稿输送装置及具备它的原稿读取装置 |
CN102285222A (zh) * | 2010-06-17 | 2011-12-21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图像记录设备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735112B2 (ja) | 2005-08-04 | 2011-07-27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JP5668280B2 (ja) | 2009-09-03 | 2015-02-12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印刷装置および印刷媒体の端部検出方法 |
-
2014
- 2014-07-02 CN CN201410312097.XA patent/CN104275947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4-07-03 US US14/323,611 patent/US9126427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4279373A (ja) * | 1991-03-08 | 1992-10-05 | Fujitsu Ltd | 両面印刷装置 |
JPH09248942A (ja) * | 1996-03-18 | 1997-09-22 | Seiko Epson Corp | 両面印刷装置 |
JPH11129580A (ja) * | 1997-10-29 | 1999-05-18 | Casio Electron Mfg Co Ltd | 印刷装置 |
US20050270354A1 (en) * | 2004-05-28 | 2005-12-08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Recording apparatus |
CN101891079A (zh) * | 2009-05-20 | 2010-11-24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记录装置 |
CN101898698A (zh) * | 2009-05-29 | 2010-12-01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介质进给装置、记录装置 |
CN102029805A (zh) * | 2009-09-24 | 2011-04-27 | 山东新北洋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具有嵌入信息的记录介质处理设备及方法 |
CN102219137A (zh) * | 2010-04-19 | 2011-10-19 |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 自动原稿输送装置及具备它的原稿读取装置 |
CN102285222A (zh) * | 2010-06-17 | 2011-12-21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图像记录设备 |
Cited B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004027A (zh) * | 2015-03-30 | 2016-10-12 | 理想科学工业株式会社 | 打印装置 |
CN106004027B (zh) * | 2015-03-30 | 2018-12-04 | 理想科学工业株式会社 | 打印装置 |
CN104972745A (zh) * | 2015-07-01 | 2015-10-14 | 浙江长海包装集团有限公司 | 喷码卷材生产线 |
CN106985555A (zh) * | 2015-09-30 | 2017-07-28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打印装置 |
CN106985555B (zh) * | 2015-09-30 | 2020-03-20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打印装置 |
CN111660684A (zh) * | 2016-03-09 | 2020-09-15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打印装置 |
CN109677135A (zh) * | 2017-10-18 | 2019-04-26 | 罗兰Dg有限公司 | 喷墨打印机及带有切割头的喷墨打印机 |
US10449789B2 (en) | 2017-10-18 | 2019-10-22 | Roland Dg Corporation | Inkjet printer and inkjet printer including cutting head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150009258A1 (en) | 2015-01-08 |
US9126427B2 (en) | 2015-09-08 |
CN104275947B (zh) | 2017-01-1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275947A (zh) | 打印机及其控制方法 | |
US8277016B2 (en) | Medium transporting apparatus and recording apparatus | |
JP5488790B2 (ja) | 記録装置 | |
JP5779873B2 (ja) | シート切断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
JP5617573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1212859A (ja) | 画像記録装置 | |
JP5617576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H0986007A (ja) | プリンタ装置 | |
JP2019043116A (ja) | 液体吐出装置 | |
JP2007203546A (ja) | 記録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記録装置 | |
JP2019081659A (ja) | 記録装置 | |
CN103660625A (zh) | 图像记录设备 | |
JP5741208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6995655B2 (ja) | 記録装置および制御方法 | |
JP2010208021A (ja) | 記録装置 | |
JP6255750B2 (ja) | 反転用搬送路を備えるプリンターおよびその搬送制御方法 | |
JP6528944B2 (ja) | 液体吐出装置 | |
JP7171242B2 (ja) | 画像記録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 |
JP6528945B2 (ja) | 液体吐出装置 | |
JP7091835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7086671B2 (ja) | 記録装置および記録装置の制御方法 | |
JP6528946B2 (ja) | 液体吐出装置 | |
JP5585799B2 (ja) | 記録装置 | |
JP6079428B2 (ja)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
JP2018167531A (ja) | 記録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1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