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015501B - 具备反转单元的介质处理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具备反转单元的介质处理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015501B CN104015501B CN201410058241.1A CN201410058241A CN104015501B CN 104015501 B CN104015501 B CN 104015501B CN 201410058241 A CN201410058241 A CN 201410058241A CN 104015501 B CN104015501 B CN 104015501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ain body
- transport road
- inverting units
- path
- body sid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1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9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9
- 230000037361 pathway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
- 238000007639 print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8000001125 extrus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04744 fabric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676 impor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9000000123 pa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1
- 239000011087 paperboar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10009 be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150000001875 compound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3321 ampl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3199 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354 decomposi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280 dens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450 motiv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Separation, Sorting, Adjustment, Or Bending Of Sheets To Be Conveyed (AREA)
- Conveyance By Endless Belt Conveyors (AREA)
- Feeding Of Articles By Means Other Than Belts Or Rollers (AREA)
- Registering Or Overturning Sheets (AREA)
Abstract
为了简单地进行反转用输送路的不良情况的恢复处理作业等,介质处理装置(1)具有装置主体部(2)、以及相对于装置主体部(2)以能够绕预先决定的开闭中心线(40)开闭的方式安装的反转单元(3)。装置主体部(2)具备输送片状的介质(P)的主体侧输送路(13)、以及对沿着主体侧输送路(13)输送的介质(P)进行规定处理的介质处理部(22)。反转单元(3)具备使从主体侧输送路(13)送入的介质(P)反转其正反面从而返回至主体侧输送路(13)的反转用输送路(14)。若打开反转单元(3),则反转用输送路(14)的一部分成为开放状态。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使记录纸等片状的介质反转正反面再送出的反转用输送路的介质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这种具备反转用输送路的介质处理装置,公知有具备两面自动打印功能的打印机、具备两面自动读取功能的扫描仪、传真、其他电子设备。例如,在具备两面自动打印功能的打印机中,记录纸在其表面实施印刷以后,经由反转用输送路反转正反面,并且在背面实施印刷。
反转用输送路存在与打印机的主体部组装为一体的情况。另外,存在具备反转用输送路的反转单元相对于打印机的主体部以能够装卸的方式安装的情况。在专利文献1、2中,提出了具备可装卸的反转单元的电子设备、记录装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28045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0-274580号公报
与在打印机的主体部的内部配置有反转用输送路的情况相比,在配置有可装卸的反转单元的情况下,在反转用输送路产生卡纸等不良情况下的恢复处理容易。例如,除去卡在反转用输送路的纸张的操作很容易。然而,在将反转单元拆下时,存在误使反转单元落下产生破损的可能性。另外,估计还有缺少放置取下的反转单元的场所的情况。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鉴于这些问题点,提出了不需要从装置主体部取下并能够简单地实现反转用输送路的不良情况的恢复处理的介质处理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介质处理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装置主体部、和相对于上述装置主体部以能够绕预先决定的开闭中心线开闭的方式安装的反转单元,上述装置主体部具备输送片状的介质的主体侧输送路、以及对沿着上述主体侧输送路输送的介质进行规定处理的介质处理部,上述反转单元具备使从上述主体侧输送路送入的介质反转其正反面并返回至上述主体侧输送路的反转用输送路。
本发明的介质处理装置的反转单元相对于装置主体部以能够开闭的方式安装。如装卸式的反转单元的情况那样,不用担心取下的反转单元落下从而产生破损等。另外,也不用考虑放置取下的反转单元的放置场所。并且,与在装置主体部组装有反转用输送路的情况不同,而与装卸式的反转单元的情况相同,对卡纸等反转用输送路的不良情况恢复处理很容易。
优选在本发明的介质处理装置中,上述反转单元具备在其开闭方向处于关闭侧的第一单元面以及处于打开侧的第二单元面,上述反转用输送路的一部分输送路部分形成于上述第一单元面与上述装置主体部之间,并且若打开上述反转单元,则成为开放状态,上述开闭中心线位于与上述第一单元面相比接近上述第二单元面的位置。
反转单元的开闭中心相对于在装置主体部与反转单元之间形成的输送路部分,位于向反转单元侧离开的位置。因此,在打开反转单元的状态下,容易较大地打开该输送路部分,并且该输送路部分的卡纸等不良情况的恢复作业等很容易。
优选本发明的介质处理装置具有供连接上述装置主体部与上述反转单元之间的布线通过的布线部,上述装置主体部以及上述反转单元具备从上述开闭中心线的方向始终对置的主体部端面部分以及单元端面部分,上述布线部设置于上述主体部端面部分以及上述单元端面部分。
固定侧的装置主体部与开闭侧的反转单元之间的布线需要以不会给反转单元的开闭带来妨碍的方式,具有足够的余长来拉绕,并且需要较大的布线空间。在本发明中,不受反转单元的开闭的限制,利用始终对置的主体部端面部分以及单元端面部分配置布线。即,利用开闭中心线附近的部分供布线通过。在该部分,由于布线伴随着反转单元的开闭的移动范围极小,所以较窄的布线用空间即可,布线的余长也较短。
这里,上述装置主体部具备形成于上述主体部端面部分并且规定上述开闭中心线的主体部转动轴部,上述反转单元具备形成于上述单元端面部分并且规定上述开闭中心线的单元转动轴部。在该情况下,能够将上述布线部,形成为沿着上述开闭中心线的方向贯通上述主体部端面部分的主体部布线孔、以及沿着上述开闭中心线的方向贯通上述单元端面部分的单元布线孔。另外,上述主体部布线孔以及上述单元布线孔中的至少一方能够形成为以上述开闭中心线为中心张开规定角度的孔形状。
在本发明的介质处理装置中,优选具备能够沿着上述反转单元的反转用输送路高精度地输送介质并且为了不造成卡纸沿着上述反转用输送路输送介质的输送辊等介质输送部件、旋转驱动上述介质输送部件的驱动源、以及将来自上述驱动源的旋转力传递至上述介质输送部件的传动机构。此时,只要经由上述布线部配置包含从上述驱动源向上述装置主体部拉出的馈电用布线的布线群即可。
接下来,本发明的介质处理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路径切换部件,其配置于上述反转单元;锁定机构,其将上述反转单元锁定于关闭位置;以及导入机构,当上述锁定机构的锁定被解除,其将上述路径切换部件,从自上述反转单元突出的突出位置导入上述反转单元内。
上述路径切换部件能够因自重保持于将介质从上述主体侧输送路引导至上述反转用输送路的上游端的第一切换位置,并且若通过从上述反转用输送路的下游端搬向上述主体侧输送路的介质向上推,则切换至使上述下游端与上述主体侧输送路连通的第二切换位置。
在从装置主体部打开反转单元时,若保持路径切换部件突出的状态,则担心路径切换部件与其他部分相碰,从而造成破损。另外,还担心打开反转单元的操作者的手指、手等与路径切换部件相碰。在本发明中,若为了打开反转单元,解除锁定机构的锁定,则将路径切换部件导入反转单元侧。因此,能够消除在保持路径切换部件突出的状态下反转单元打开情况所产生的害处。
这里,上述锁定机构可以构成为,具备:主体侧卡合部,其配置于上述装置主体部;操作杆,其在能够从与上述主体侧卡合部卡合的锁定位置,操作至解除与上述主体侧卡合部的卡合的锁定解除位置的状态下,安装于上述反转单元;以及锁定用施力部件,其配置于上述反转单元,并且朝向上述锁定位置对上述操作杆施力。在该情况下,上述导入机构可以构成为,随着上述操作杆向上述锁定解除位置的移动而连动,将上述路径切换部件导入上述反转单元内。
另外,优选上述锁定机构具备将上述操作杆保持于上述锁定解除位置的锁定解除保持机构。
上述锁定解除保持机构可以形成为如下结构。
上述锁定解除保持机构具备:杆卡合部件,其以能够在可与位于上述锁定解除位置的上述操作杆卡合的卡合位置、以及不与该操作杆卡合的非卡合位置滑动的状态,安装于上述反转单元;卡合用施力部件,其配置于上述反转单元,并且朝向上述卡合位置对上述杆卡合部件施力;以及主体侧抵接部,其配置于上述装置主体部,
在上述反转单元位于关闭位置的状态下,上述杆卡合部件通过上述主体侧抵接部推向上述非卡合位置,上述操作杆能够操作至上述锁定解除位置,
若将上述操作杆操作至上述锁定解除位置从而使上述反转单元从上述关闭位置向打开方向移动,则上述杆卡合部件从上述主体侧抵接部离开从而向上述卡合位置滑动,而将上述操作杆保持于上述锁定解除位置。
接下来,本发明的介质处理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装置主体部具备收纳介质的介质收纳部、以及将上述介质收纳部的介质供给至上述主体侧输送路的介质供给路,
上述反转用输送路中的从介质输送方向的下游端朝向上游侧距离规定距离的输送路部分是与上述介质供给路中的介质供给方向的下游端侧的介质供给路部分共用的共用路径。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使装置更小型、紧凑化,本发明的介质处理装置采用以下装置布局。即,
上述主体侧输送路是以直线状延伸的路径,
隔着上述主体侧输送路,在与该主体侧输送路垂直的上下方向的上侧配置有上述介质处理部,在下侧配置有上述介质收纳部以及上述介质供给路,
上述反转单元相对于上述装置主体部,配置于上述主体侧输送路的介质输送方向的上游侧,
上述反转单元具备相对于上述主体侧输送路位于上述上下方向的上侧的单元上部、以及位于下侧的单元下部,
在上述单元上部配置有上述反转单元的上述锁定机构以及上述路径切换部件的上述导入机构,
在上述单元下部配置有上述反转用输送路。
接下来,反转用输送路能够使用环状的路径。在本发明中,上述反转用输送路具备与上述主体侧输送路的上游端连续并沿着从上述装置主体部离开的方向延伸的上侧路径、与该上侧路径连续并向上述上下方向的下方延伸的朝下路径、与该朝下路径连续并朝向上述装置主体部侧延伸的下侧路径、以及从该下侧路径向上述上下方向的上侧延伸的朝上路径,
上述朝上路径的下游端与上述共用路径连通,
在上述主体侧输送路的上游端、上述反转用输送路的上游端、以及上述共用路径的下游端的合流位置配置有上述路径切换部件。
在该情况下,为了消除卡纸等输送不良情况,优选上述反转用输送路的两面通过引导部件来规定。另外,优选上述单元下部具备沿着上述反转用输送路输送介质的介质输送机构,上述介质输送机构至少具备沿着上述反转用输送路配置的第一输送辊以及第二输送辊、旋转驱动源、以及将上述旋转驱动源的旋转传递至上述第一输送辊以及上述第二输送辊的传动机构,上述第一输送辊配置于上述上侧路径与上述朝下路径之间的位置,上述第二输送辊配置于上述下侧路径与上述朝上路径之间的位置。在该情况下,可以在上述朝下路径以及上述朝上路径之间配置上述旋转驱动源,并且将上述传动机构相对于上述反转用输送路配置于其宽度方向的端部。
接下来,本发明的介质处理装置可以适用于能够两面印刷的打印机。在该情况下,上述介质处理部构成为具备对上述介质进行印刷的打印头。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应用了本发明的打印机的前侧立体图。
图2是图1的打印机的后侧立体图。
图3是图1的打印机的简要纵剖视图以及局部剖视图。
图4是图1的打印机的后侧立体图,并且表示打开了反转单元的状态。
图5是图1的打印机的后侧立体图,并且表示打开了背面罩的状态。
图6是表示图1的打印机的反转单元的前侧立体图。
图7是图6的反转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图6的反转单元的单元下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9是表示图6的反转单元的内部的前侧立体图。
图10是图6的反转单元的单元上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11是表示图6的反转单元的单元上部的内部的立体图。
图12是图11的状态的反转单元的后侧立体图。
图13是表示图6的反转单元的单元上部的内部的部分放大立体图。
图14是将图11的反转单元的一部分放大表示的部分放大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应用了本发明的介质处理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虽然以下的实施方式是将本发明应用于能够两面印刷的打印机,但是本发明同样能够适用于具备反转单元的扫描仪、传真机等打印机以外的介质处理装置。
打印机的整体结构
图1是从前方观察本实施方式的喷墨式打印机(以下,仅称为“打印机”)的情况下的外观立体图,图2是从后方观察打印机的情况下的外观立体图。另外,图3(a)是表示打印机的内部结构的简要纵剖视图,图3(b)是部分纵剖视图。
主要参照图1、图2对打印机1的整体形状进行说明。打印机1具备打印机主体部2与反转单元3。打印机主体部2整体形成为沿着打印机宽度方向X较长的长方体形状,并且在其背面的中央部分形成有凹部4,在此处装有反转单元3。反转单元3是在使片状的作为介质的印刷纸张(以下,仅称为“纸张”)的正反面反转的状态下使该纸张返回至打印机主体部2用的单元。另外,反转单元3如后述那样是开闭式的反转单元,能够以该打印机上下方向的下端部分为中心,向打印机前后方向Y的后方打开。
在打印机主体部2的前面设置有供纸盒安装部5。供纸盒安装部5在打印机主体部2的前面的打印机上下方向Z的下侧部分,朝打印机前后方向Y的前方开口。在供纸盒安装部5,从前方以能够装卸的方式装有供纸盒6。在供纸盒安装部5的上侧安装有排纸托盘7。排纸托盘7大致水平地朝前方突出。在排纸托盘7的上侧形成有向打印机后方延伸的矩形的排纸口8。
排纸口8的上侧的打印机前面部分成为操作面9。在操作面9排列配置有电源开关9a、多个状态显示灯9b等。在排纸托盘7以及排纸口8的两侧的打印机前面部分,安装有矩形的开闭盖10a、10b。若打开这些开闭盖10a、10b,则墨盒安装部(未图示)开口,从而能够进行墨盒(未图示)的更换等。打印机上表面部分成为大致平坦的面,在其中央部分安装有维护用的开闭盖11。
打印机的内部结构
参照图3对打印机1的内部结构进行说明,特别是对纸张输送路径进行说明。在打印机1的内部形成有纸张供给路12、主体侧输送路13以及反转用输送路14。纸张供给路12以及主体侧输送路13在打印机主体部2的内部形成,反转用输送路14在反转单元3的内部形成。
纸张供给路12是将以层叠状态收纳于供纸盒6的规定尺寸的纸张P供给至主体侧输送路13的输送路径。纸张供给路12从供纸盒安装部5的打印机前后方向Y的后端部分,朝向打印机后方沿着斜上方延伸,并且向打印机前方弯曲,从而与主体侧输送路13相连。收纳于供纸盒6的纸张P通过供纸辊15送出纸张供给路12。被送出的纸张经由减速辊16与输送辊17的密合部而被一张张送出,并且经由输送辊17与从动辊18的密合部,朝向主体侧输送路13输送。
主体侧输送路13是沿着打印机前后方向Y大致水平地延伸而到达排纸口8的输送路径。沿着主体侧输送路13,从其纸张输送方向的上游侧依次配置有纸张检测杆20、供纸辊对21、打印头22、第一排纸辊对23以及第二排纸辊对24。打印头22是喷墨头,相对于其喷嘴面隔着一定的间隙配置有压印平板25。
从纸张供给路12送入主体侧输送路13的纸张一边通过输送辊17将纸张检测杆20推起,一边被送入供纸辊对21。被送入到供纸辊对21的纸张通过供纸辊对21,经由打印头22的印刷位置,朝向第一排纸辊对23输送。被送入到第一排纸辊对23的纸张经由第一排纸辊对23以及第二排纸辊对24,从排纸口8排出至排纸托盘7。
另一方面,在反转单元3的内部形成的反转用输送路14相对于主体侧输送路13,配置于打印机上下方向Z的下侧,并且整体是沿着打印机上下方向Z画圈的输送路径。反转用输送路14具备上侧路径26、朝下路径27、下侧路径28以及朝上路径29,其中上侧路径26与主体侧输送路13的上游端连续,并且向打印机前后方向Y的后方大致水平地延伸;朝下路径27与该上侧路径26连续,并且向打印机上下方向Z的下方弯曲且直线状地延伸;下侧路径28与该朝下路径27连续,并且向打印机前后方向Y的前方弯曲并延伸;朝上路径29从该下侧路径28向上方弯曲并延伸。
朝上路径29以其上侧的部分向打印机前方倾斜地弯曲的方式与上述纸张供给路12的中途位置合流。因此,朝上路径29与纸张供给路12的下游侧的部分成为共用路径30。该共用路径30是沿着纸张输送辊17的外周面延伸的弯曲路径。
在上侧路径26与朝下路径27之间配置有第一输送辊31以及从动辊32,在下侧路径28与朝上路径29之间配置有第二输送辊33以及从动辊34。从主体侧输送路13送入反转用输送路14的纸张被送入第一输送辊31与从动辊32的密合部,通过第一输送辊31被送入第二输送辊33与从动辊34的密合部,通过第二输送辊33被送入输送辊17与从动辊18的密合部。此后,纸张通过输送辊17再次被送入主体侧输送路13。
纸张经由环状的反转用输送路14,从而以正反面反转的状态返回至主体侧输送路13。因此,能够经由反转用输送路14来进行纸张的两面印刷。
另外,在打印机1的打印机主体部2中,主体侧输送路13是沿着打印机前后方向Y以大致直线状延伸的路径,并且隔着主体侧输送路13,在上侧配置有打印头22等机构部分,在下侧配置有供纸盒安装部5以及纸张供给路12。另外,反转单元3配置于打印机主体部2的后侧。在反转单元3中,其内部的反转用输送路14在相对于主体侧输送路13靠上侧的部位配置有后述的锁定机构等机构部分,在下侧配置有反转用输送路14。因此,整体能够形成小型且紧凑的装置结构。
这里,在主体侧输送路13的上游端、反转用输送路14的上游端以及共用路径30的下游端的合流部35配置有路径切换挡板36。路径切换挡板36以能够将其打印机前后方向Y的后端部作为中心而沿打印机上下方向Z转动的状态配置。路径切换挡板36在通常状态下由于其自重保持在打印机前后方向Y的前侧的挡板主体部分置于输送辊17的外周面的第一切换位置的状态下。
在该状态下,从主体侧输送路13侧反馈的纸张通过路径切换挡板36被引导至反转用输送路14侧。纸张经由反转用输送路14再次返回至合流部35。路径切换用挡板36通过返回至合流部35的纸张而被推上去,从而能够从第一切换位置移动至第二切换位置。若路径切换用挡板36被推至第二切换位置,则反转用输送路14的下游端侧的共用路径30与主体侧输送路13连通。因此,纸张一边将路径切换用挡板36推上去,一边被送入主体侧输送路13。在纸张通过以后,路径切换用挡板36再次由于自重返回至第一切换位置。
在从供纸盒6供给纸张的情况下,同样通过从纸张供给路12朝向主体侧输送路13输送的纸张,将路径切换挡板36推上去。在纸张通过以后,路径切换挡板36由于自重返回至第一切换位置。因此,从主体侧输送路13反馈的纸张不会经由共用路径30进入反转用输送路14或者纸张供给路12侧。另外,不用使用驱动源、施力部件等就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实现纸张路径的切换。
开闭式的反转单元
图4是从后方观察打印机1的情况的外观立体图,并且表示反转单元3位于打开位置的状态。图5是表示打开位于关闭位置的反转单元3的背面罩的状态的立体图。
如图2以及图4所示,反转单元3能够以位于打印机上下方向Z的下端部分的开闭中心线40为中心进行开闭。在图2所示的关闭位置3A,反转单元3为沿着打印机上下方向Z立起的姿势,其单元壳体41的背面罩55与打印机主体部2的左右背面部分几乎位于同一面上。在图4所示的打开位置3B,反转单元3为向打印机前后方向Y的后方大致水平地倒下的姿势。在打开位置3B,如图4所示,反转用输送路14的下游侧的朝上路径29以及共用路径30为开放状态。能够通过打开反转单元3对这些路径的卡纸等不良情况进行简单地处理。
如图2所示,反转单元3在其背面罩55的打印机上下方向Z的上端侧的部分的中央形成有开口部55a。从开口部55a露出有一对杆操作部92a。后面详细进行叙述,若朝彼此接近的方向操作一对杆操作部92a,则能够解除反转单元3的锁定,并且能够打开反转单元3。
此外,如图2所示,在背面罩55露出有一对罩开闭杆44。即,在开口部55a的两侧形成有一对开口部55b,从各开口部55b露出有罩开闭杆44。若操作一对罩开闭杆44,例如朝下方操作,则能够如图5所示那样解除背面罩55的锁定,从而能够打开背面罩55。背面罩55能够以其打印机上下方向Z的下端部为中心向后方打开。在各罩开闭杆44形成有钩44a,在反转单元3的主体侧且在对应的部位形成有钩卡合部(未图示)。
若打开背面罩55,则如图5所示那样,反转用输送路14的朝下路径27成为开放状态。能够通过打开背面罩55对该路径的卡纸等不良情况进行简单处理。
接下来,图6(a)是表示反转单元3的立体图,图6(b)是表示其侧面的下端部分的部分放大侧面图。图7是表示其构成部件的分解立体图,图8是表示反转单元3的单元下部的分解立体图。
反转单元3由单元上部51以及单元下部52构成。在单元上部51的内部组装有如后述那样用于将反转单元3锁定于打印机主体部2的锁定机构、用于将路径切换挡板36导入反转单元3的导入机构等机构部。在单元下部52的内部形成有反转用输送路14,在单元下部52的两侧配置有如以下叙述那样规定反转单元3的开闭中心的转动轴部。
单元下部52的打印机宽度方向X的两侧通过端板53、54来规定,单元下部52的打印机前后方向Y的后侧通过配置于端板53、54之间的背面罩55来规定。在端板53、54之间组装有如图8所示的输送机构部56。输送机构部56具备配置于端板53、54的内侧的板金制等的框架端板57、58,并且在它们之间装配有各构成部件。在两侧的端板53、54的外侧端面53a、54a的下端后侧的部分,安装有矩形的轴承板59、60。
反转单元的转动轴部
如图8所示,在框架端板57的外侧的端面57a安装有转动轴部61。转动轴部61安装于端面57a的下端部的打印机前后方向的后侧的角部,并且向打印机宽度方向X的外侧水平地突出。在该转动轴部61的前端部形成有圆柱状的支轴61a,支轴61a的中心线规定了反转单元3的开闭中心线40。
在与框架端板57的端面57a对置的端板53,形成有供转动轴部61插通的轴孔53b。另外,在安装于端板53的外侧的端面的轴承板59,形成有供转动轴部61的前端的支轴61a以能够转动的状态安装的轴孔59a。轴承板59固定于打印机主体部2的凹部4的打印机宽度方向X的一方的内侧侧面4b(参照图4),并且作为打印机主体部2侧的转动轴部发挥功能。
在另一方的框架端板58,以左右对称的状态,也安装有与转动轴部61对应的转动轴部,并且在端板54、轴承板60也形成有分别与轴孔53b、轴孔59a对应的部位。
这样,反转单元3以配置于其两端的下端后侧的角部的支轴61a为中心进行开闭。即,以与反转单元3的打印机主体部2侧的前侧的面(第一单元面)相比尽可能接近相反侧的后侧的面(第二单元面)的位置为中心进行开闭。换言之,反转单元3的开闭中心线(40)位于与反转单元3的开闭方向的关闭侧的第一单元面相比尽可能接近打开侧的第二单元面的位置。这样,在打开位置3B的状态下(参照图4),不仅将反转单元3的反转用输送路14的朝上路径29打开较大,也将其上游侧的下侧路径28的部分打开较大。因此,能够简单地进行反转用输送路14的卡纸等不良情况的恢复处理。
反转用输送路的结构
接下来,对反转单元3的单元下部52的输送机构部56的结构进一步详细地进行说明。如图7所示,输送机构部56具备安装于其后侧部分的后侧纸引导板65、安装于其下侧部分的下侧纸引导板66、以及安装于其前侧部分的前侧纸引导板67。在上述各引导板65~67的表面,按照规定间隔形成有多个沿着纸张输送方向延伸的纸引导肋65a~67a。
在后侧纸引导板65的上端侧部分65b与单元上部51的下表面51a之间,形成有反转用输送路14的上侧路径26。在后侧纸引导板65的后侧部分65c与形成于背面罩55的内侧面的纸引导肋65a之间,形成有反转用输送路14的朝下路径27。在后侧纸引导板65的下端侧部分65d与下侧纸引导板66之间形成有反转用输送路14的下侧路径28。前侧纸引导板67与形成于打印机主体部2的纸引导肋面45(参照图4)以规定间隔对置,并且在它们之间形成有反转用输送路14的朝上路径29。在前侧纸引导板67的上端配置有路径切换挡板36。这样,由于反转用输送路14通过该两面具备纸引导肋的各纸引导板(引导部件)来规定,所以能够顺利地实现纸张的输送,并且还不易发生卡纸等不良情况。
在两侧的框架端板57、58之间,多个第一输送辊31以及多个从动辊32分别在同轴上以一定的间隔排列配置。同样地,在框架端板57、58之间,多个第二输送辊33以及多个从动辊34分别在同轴上以一定的间隔排列配置。
输送辊的驱动机构
接下来,图9是以省略了前侧纸引导板67、下侧纸引导板66、端板54以及框架端板58的状态来表示的反转单元3的立体图。若参照图7以及图9进行说明,则在反转单元3的输送机构部56组装有用于旋转驱动第一、第二输送辊31、33的驱动源亦即输送马达68、将输送马达68的旋转传递至第一、第二输送辊31、33的传动机构69。
输送马达68在前侧纸引导板67与后侧纸引导板65之间,沿着打印机宽度方向X大致水平地配置于框架端板58侧的部位。在两侧的框架端板57、58之间,沿着打印机宽度方向X架设有连结杆70,在该连结杆70安装有输送马达68。
输送马达68的马达轴贯通框架端板58,并朝框架端板58与端板54之间的空间突出。在框架端板58与端板54之间的空间组装有传动机构69。传动机构69具备固定于马达轴的轴端部的小齿轮71、上下的复合传递齿轮72、73、以及上下的传递齿轮74、75。小齿轮71与上下的复合传递齿轮72、73的大径齿轮72a、73a啮合。上下的复合传递齿轮72、73的小径齿轮72b、73b分别与上下的传递齿轮74、75啮合。上下的传递齿轮74、75分别固定于第一输送辊31的辊轴31a的轴端部、以及第二输送辊33的辊轴33a的轴端部。
输送马达68的旋转经由上侧的复合传递齿轮72以及上侧的传递齿轮74传递至第一输送辊31,并且经由下侧的复合传递齿轮73以及下侧的传递齿轮75传递至第二输送辊33。第一、第二输送辊31、33绕相同方向以相同周速度同步旋转,并且沿着反转用输送路14输送纸张P。
这样,反转单元3相对于打印机主体部2的输送机构独立地具备输送用的驱动源亦即输送马达68,反转单元3能够旋转驱动上下的第一、第二输送辊31、33。另外,反转用输送路14的各路径部分如上述那样通过对置配置的纸引导板来规定。因此,能够沿着反转用输送路14高精度地输送纸张P。另外,由于通过对置配置的纸引导板引导纸张P,所以还能够抑制产生卡纸。
输送马达的布线部的构造
这里,从反转单元3的输送马达68拉出将馈电用以及控制用的布线束起的布线用电缆76。若参照图6、图8以及图9进行说明,则将布线用电缆76通过沿着打印机宽度方向X贯通框架端板57而延伸的布线孔57b以及端板53的轴孔53b并向外侧拉出。并且,通过在与端板53的外侧端面53a对置的轴承板59形成的布线孔59b,向打印机主体部2拉出,并且与打印机主体部2的内部的控制面板(未图示)连接。端板53的轴孔53b是反转单元3侧的布线孔(单元布线孔)。由于轴承板59如上所述那样安装于打印机主体部2的内侧侧面4b(参照图4),所以该布线孔59b是打印机主体2侧的布线孔(主体部布线孔)。
由图4可知,由轴孔53b以及布线孔59b构成的布线部在打印机主体部2的内侧侧面4b与反转单元3的外侧端面53a,配置于在从开闭中心线40的方向观察的情况下始终对置的下侧的端面部分。即,即便反转单元3从关闭位置3A(参照图2)转动至打开位置3B(参照图4),也形成于始终对置的主体部端面部分以及单元端面部分。换言之,配置于与反转单元3的转动轴部接近的位置。
并且由图6(b)、图8可知,反转单元3侧的轴孔53b形成为以开闭中心线40为中心大致张开90度角度的扇形的孔形状。由图6(b)、图9可知,打印机主体部2侧的布线孔59b形成为整体在上下稍微长的长方形,并且在其上端部形成有向打印机前后方向Y的后方呈圆弧状突出的孔部分。在以该圆弧状突出的孔部分,布线用电缆76以存在游隙的状态通过。
这样,从开闭的反转单元3被拉向固定侧的打印机主体部2的布线用电缆76的布线部位于反转单元3的开闭中心线40附近,不论反转单元3是否开闭而都不会露出。另外,由于轴孔53b(布线孔)形成为以开闭中心线40为中心的扇形的孔形状,所以不需要使布线用电缆76以能够随着反转单元3的开闭的方式具有较大的松动。即,布线用电缆76伴随着反转单元3的开闭,沿着以开闭中心线40为中心的圆弧状的移动轨迹来移动。轴孔53b(布线孔)形成为包含布线用电缆76伴随着反转单元3的开闭而移动的轨迹的孔形状。本例的轴孔53b(布线孔)形成为以开闭中心线40为中心,张开包含布线电缆76的移动范围的角度的扇形的孔形状。因此,伴随着反转单元3的开闭,不会产生轴孔53b(布线孔)的边缘与布线用电缆76相碰并且过量的力作用于布线用电缆76的情况。因此,能够将反转单元3与打印机主体部2之间的布线以余长较短的状态简单地实现,并且还能够缩小布线用的空间。另外,它们之间的布线部分还不会在打开反转单元3时露出而发生破损或断线等。
此外,由图6可知,在反转单元3的端板53的外侧端面53a形成有以开闭中心线40为中心的圆弧状的槽53c。在轴承板59侧形成有沿着槽53c滑动的突起部59c。通过使突起部59c一边沿着槽53c滑动,一边使反转单元3开闭,从而能够不会发生晃动地顺利地实现反转单元3的开闭。另外,在槽53c形成有一对切口53d、53e。若打开反转单元3,则突起部59c越过切口53d,定位于上述切口53d、53e之间。因此,能够伴随着规定的拘束力将反转单元3保持于打开位置。另一方的端板54与轴承板60也同样构成。
反转单元的单元上部
图10是表示反转单元3的单元上部51的分解立体图。图11以及图12是表示单元上部51的内部构造的立体图,图11是从前方观察单元上部51的情况,图12是从后方观察单元上部51的情况。另外,图13以及图14分别是表示组装于单元上部51的锁定机构的部分的部分立体图。
由图10~图12可知,单元上部51具备朝下方开口的上部罩81、以及封锁上部罩81的下端开口的底板82。在上述上部罩81与底板82的内部配置有层叠配置于底板82的板金制的安装板83。在底板82以及安装板83搭载有将反转单元3锁定于关闭位置的锁定机构90的各构成部件、以及路径切换挡板36的导入机构100的各构成部件。
锁定机构
参照图4以及图10~图14,对反转单元3的锁定机构90进行说明。首先,如图4所示,锁定机构90具备形成于打印机主体部2的凹部4的左右的内侧侧面4a、4b的主体侧卡合孔91L、91R(以下,还存在将它们统称为“主体侧卡合孔91”的情况)。
另外,由图11可知,锁定机构90具备装配于反转单元3的单元上部51的单元开闭用的一对操作杆92L、92R。操作杆92L、92R形成为左右对称的形状,并且在左右对称的状态下沿着打印机宽度方向X水平地配置(以下,还存在将它们统称为“操作杆92”的情况)。
操作杆92具备沿着打印机前后方向Y延伸的杆操作部92a、以及从杆操作部92a的打印机前方的端向打印机宽度方向X大致呈直角状折弯然后以直线状延伸的杆脚部92b。操作杆92能够沿着打印机宽度方向X滑动。另外,杆脚部92b的前端部是能够与打印机主体部2的主体侧卡合孔91卡合的单元侧卡合部92c。
单元侧卡合部92c插入主体侧卡合部91而卡合的位置是操作杆92的锁定位置。在图13中示出了操作杆92向打印机宽度方向X的外侧滑动从而位于锁定位置的状态。另外,将操作杆92的单元侧卡合部92c从主体侧卡合部91拉出从而脱开的位置是操作杆92的锁定解除位置。在图11以及图12中示出了操作杆92位于锁定解除位置的状态。
在左右的操作杆92L、92R之间,配置有沿着打印机宽度方向X配置的锁定用螺旋弹簧93。通过锁定用螺旋弹簧93,始终向打印机宽度方向X的外侧(朝向锁定位置的方向)对左右的操作杆92L、92R施力。
如图10、图11所示,在左右的操作杆92L、92R,形成有从打印机前后方向Y以一定的间隔对置的齿条92d。这些齿条92d沿着打印机宽度方向X延伸,并且在它们之间以能够旋转的状态配置有与双方啮合的小齿轮94。通过一对齿条92d与小齿轮94,左右的操作杆92L、92R同步地沿着打印机宽度方向X逆向滑动相同的量。
接下来,锁定机构90具备将操作杆92保持于向打印机宽度方向X的内侧移动的锁定解除位置(如图11、图12所示的位置)的锁定解除保持机构95。锁定解除保持机构95具备配置于一方的操作杆92R侧的杆卡合部件96。杆卡合部件96在操作杆92R侧的打印机宽度方向X的端部,朝向打印机前后方向Y水平地配置。杆卡合部件96能够沿着打印机前后方向Y滑动,并且通过卡合用螺旋弹簧97始终朝向打印机前方施力。
另外,如图4所示,锁定解除保持机构95具备配置于打印机主体部2侧的主体侧抵接部98。主体侧抵接部98在打印机主体部2的凹部4,配置于能够与杆卡合部件96的前端面96a对置的部位。若关闭反转单元3,则主体侧抵接部98与杆卡合部件96的前端面96a相碰,并且将杆卡合部件96向打印机前后方向Y的后方压入。图13示出了位于被压向后方的位置的杆卡合部件96。若将反转单元3从关闭位置打开,则杆卡合部件96从主体侧抵接部98离开,并且解除由该主体侧抵接部98产生的压入状态。其结果是,杆卡合部件96通过卡合用螺旋弹簧97朝向打印机前方被拉回。在图11、图12、图14中示出了将杆卡合部件96向打印机前方拉回的状态。
这里,由图13、图14可知,在杆卡合部件96的打印机前后方向Y的后端部分形成有朝打印机上下方向Z的上方突出的卡合用突出部96b、以及从该卡合用突出部96b的后侧进一步朝上方突出的抵接板部分96c。在操作杆92R中的比单元卡合部92c靠内侧的部位形成有朝打印机上下方向Z的下方突出的卡合用突出部92e。
如图13所示,在操作杆92R位于向打印机宽度方向X的外侧突出的锁定位置的状态下,杆卡合部件96位于通过主体侧抵接部98被压向后方的位置。为了解除锁定,操作操作杆92R而使其向打印机宽度方向X的内侧滑动。其结果是,如图11、图14所示,操作杆92R的卡合用突出部92e的朝向打印机宽度方向X的外侧的垂直端面92f向比杆卡合部件96的卡合用突出部96b靠打印机宽度方向X的内侧移动。
如上所述,若解除反转单元3的锁定从而向后方打开,则将杆卡合部件96从图13所示的位置向前方拉回,从而成为图11、14所示的位置。在该位置,杆卡合部件96的抵接板部分96c从打印机前后方向Y的后侧,与位于锁定解除位置的操作杆92抵接。另外,杆卡合部件96的卡合用突出部96b的打印机宽度方向X的内侧的垂直端面96d与操作杆92的垂直端面92f对置。若操作者将手从操作杆92离开,则在锁定用螺旋弹簧93的作用下,操作杆92R向打印机宽度方向X的外侧被推出,从而欲返回至图13所示的锁定位置。但是,如图11、图14所示,操作杆92R的垂直端面92f与杆卡合部件96的垂直端面96d相碰,并且操作杆92无法移动至锁定位置,并且被保持于锁定解除位置。
这样,锁定解除保持机构95具备能够在与位于锁定解除位置的操作杆92R卡合的卡合位置、和不与位于锁定解除位置的操作杆92R卡合的非卡合位置之间滑动的杆卡合部件96。另外,具备朝向卡合位置对杆卡合部件96施力的卡合用螺旋弹簧97、以及配置于打印机主体部2的主体侧抵接部98。在反转单元3位于关闭位置的状态下,杆卡合部件96被主体侧抵接部98推向非卡合位置,并且操作杆92能够操作至锁定解除位置。若将操作杆92操作至锁定解除位置从而反转单元3从关闭位置向打开方向移动,则杆卡合部件96从主体侧抵接部98离开向卡合位置滑动。由此,将操作杆92保持于锁定解除位置。若将反转单元3向关闭方向转动,则在关闭位置跟前,由于杆卡合部件96被主体侧抵接部98压入而移动,所以操作杆92能够移动,操作杆92通过锁定用螺旋弹簧93的作用力,向锁定位置移动,形成反转单元3的锁定状态。
因此,在锁定机构90中,仅在解除反转单元3的锁定从而使其向打开方向移动时,将操作杆92向锁定解除方向操作即可。然后,由于将操作杆92保持于锁定解除位置,所以操作者仅向打开反转单元3的方向操作操作杆92即可。另外,也与关闭反转单元3时相同,仅向关闭反转单元3的方向操作操作杆92即可。即,若向关闭位置压入反转单元3,则杆卡合部件96被压入,从而该杆卡合部件96从操作杆92脱开。因此,操作杆92通过弹力移动从而自动地形成锁定状态。因此,能够实现操作性优异的锁定机构。
导入机构
接下来,对搭载于反转单元3的单元上部51的路径切换挡板36的导入机构100进行说明。
首先,如图8所示,路径切换挡板36架设于反转单元3的两侧的框架端板57、58之间,能够沿着打印机前后方向Y滑动,且能够绕沿着打印机宽度方向X延伸的轴线转动。路径切换挡板36在打印机宽度方向X的两端形成有支轴部101(在图中仅示出一方的支轴部)。在框架端板57、58分别形成有沿着打印机前后方向Y较长的滑动孔102。各支轴部101以能够滑动且能够转动的状态插通于各滑动孔102。
接下来,如图10、图11、图13所示,在锁定机构90的操作杆92,沿着打印机宽度方向X,遍及规定范围形成有齿条103。齿条103与以能够旋转的状态安装于底板82的小齿轮104啮合。在小齿轮104的下端,如图10所示,同轴地固定有比小齿轮104直径大的传递齿轮105。传递齿轮105与在滑动部件106沿着打印机前后方向Y遍及规定范围形成的齿条106a啮合。滑动部件106配置于安装板83与底板82之间,并且能够沿着形成于安装板83的在打印机前后方向Y较长的滑动孔107在打印机前后方向Y滑动。在滑动部件106形成有连结部106b,连结部106b与路径切换挡板36连结。
在操作杆92位于图13所示的锁定位置的状态下,滑动部件106位于打印机前后方向Y的最前侧的位置。与滑动部件106连结的路径切换挡板36如图8所示处于从反转单元3的前面向打印机前方突出的状态。
若操作操作杆92而使其滑动至如图11、图13所示的锁定解除位置,则与操作杆92的齿条103啮合的小齿轮104绕逆时针旋转。传递齿轮105与小齿轮104一起也绕逆时针旋转。其结果是,形成有与传递齿轮105啮合的齿条106a的滑动部件106向打印机前后方向Y的后方滑动。因此,与滑动部件106连结的路径切换挡板36也向打印机后方移动,从而如图11所示那样成为被导入反转单元3内的状态。相反地,若操作杆92从图11所示的锁定解除位置返回至图13所示的锁定位置,则通过由齿条103、小齿轮104、传递齿轮105以及滑动部件106构成的连动机构,路径切换挡板36向打印机前方移动,从而返回至从反转单元3向前方突出的状态。
这样,若解除锁定机构90对反转单元3的锁定,则导入机构100将路径切换挡板36从自反转单元3突出的突出位置导入反转单元3内。另外,若通过锁定机构90将反转单元3锁定于关闭位置,则使路径切换挡板36返回至从反转单元3突出的突出位置。
在打开反转单元3的状态下,若路径切换用挡板36从反转单元3突出,则会发生路径切换挡板36与打印机周围的部位相碰而产生损伤等害处。另外,存在操作者的手、手指误操作而与经路切换用挡板36相碰的情况。在本例中,在锁定解除状态,将路径切换用挡板36保持于导入反转单元3内的状态。因此,能够避免路径切换挡板36与打印机周围的部位相碰而造成破损等害处。
另外,通过传递齿轮105,将操作杆92的操作量增大幅度从而传递至路径切换挡板36。因此,即便在路径切换挡板36的导入量与操作杆92的操作量不同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使用适当的传递齿轮105,可靠地导入路径切换挡板36。
附图标记的说明:
1…打印机;2…打印机主体部(装置主体部);3…反转单元;3A…关闭位置;3B…打开位置;4…凹部;4a…内侧侧面;4b…内侧侧面;5…供纸盒安装部;6…供纸盒;7…排纸托盘;8…排纸口;9…操作面;10a、10b…开闭盖;11…开闭盖;12…纸张供给路;13…主体侧输送路;14…反转用输送路;15…供纸辊;16…减速辊;17…输送辊;18…从动辊;20…纸张检测杆;21…供纸辊对;22…打印头;23…第一排纸辊对;24…第二排纸辊对;25…压印平板;26…上侧路径;27…朝下路径;28…下侧路径;29…朝上路径;30…共用路径;31…第一输送辊;31a…辊轴;32…从动辊;33…第二输送辊;33a…辊轴;34…从动辊;35…合流部;36…路径切换挡板;40…开闭中心线;44…开闭杆;44a…钩;51…单元上部;52…单元下部;53…端板;53a…外侧端面;53b…轴孔;53c…槽;53d…切口;53e…切口;54…端板;54a…外侧端面;55…背面罩;55a…开口部;55b…开口部;56…输送机构部;57…框架端板;57a…端面;57b…布线孔;58…框架端板;59…轴承板;59b…布线孔;59c…突起部;60…轴承板;61…转动轴部;61a…支轴;65…后侧纸引导板;66…下侧纸引导板;67…前侧纸引导板;65a~67a…肋;65b…上端侧部分;65c…后侧部分;65d…下端侧部分;68…输送马达;69…传动机构;70…连结杆;71…小齿轮;72…复合传递齿轮;72a…大径齿轮;72b…小径齿轮;73…复合传递齿轮;73a…大径齿轮;73b…小径齿轮;74…传递齿轮;75…传递齿轮;76…布线用电缆;81…上部罩;82…底板;83…安装板;90…锁定机构;91L…主体侧卡合孔;91R…主体侧卡合孔;91…主体侧卡合孔;92L…操作杆;92R…操作杆;92…操作杆;92a…杆操作部;92b…杆脚部;92c…单元侧卡合部;92d…齿条;92e…卡合用突出部;92f…垂直端面;93…锁定用螺旋弹簧;94…小齿轮;95…锁定解除保持机构;96…杆卡合部件;96a…前端面;96b…卡合用突出部;96c…抵接板部分;96d…垂直端面;97…卡合用螺旋弹簧;98…主体侧抵接部;100…导入机构;101…支轴;102…滑动孔;103…齿条;104…小齿轮;105…传递齿轮;106…滑动部件;106a…齿条;106b…连结部。
Claims (12)
1.一种介质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
装置主体部、和
相对于所述装置主体部以能够绕预先决定的开闭中心线开闭的方式安装的反转单元,
所述装置主体部具备输送片状的介质的主体侧输送路、以及对沿着所述主体侧输送路输送的介质进行规定处理的介质处理部,
所述反转单元具备使从所述主体侧输送路送入的介质反转其正反面并返回至所述主体侧输送路的反转用输送路,
所述介质处理装置具有供连接所述装置主体部与所述反转单元之间的布线通过的布线部,
所述装置主体部以及所述反转单元具备从所述开闭中心线的方向始终对置的主体部端面部分以及单元端面部分,
所述布线部设置于所述主体部端面部分以及所述单元端面部分,
所述装置主体部具备形成于所述主体部端面部分并且规定所述开闭中心线的主体部转动轴部,
所述反转单元具备形成于所述单元端面部分并且规定所述开闭中心线的单元转动轴部,
所述布线部具备沿着所述开闭中心线的方向贯通所述主体端面部分的主体部布线孔、以及沿着所述开闭中心线的方向贯通所述单元端面部分的单元布线孔,
所述主体部布线孔以及所述单元布线孔中的至少一方具备以所述开闭中心线为中心张开规定角度的孔形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质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反转单元具备在其开闭方向处于关闭侧的第一单元面以及处于打开侧的第二单元面,
所述反转用输送路的一部分输送路部分形成于所述第一单元面与所述装置主体部之间,并且若打开所述反转单元,则成为开放状态,
所述开闭中心线位于与所述第一单元面相比接近所述第二单元面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质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反转单元具备:
介质输送部件,其沿着所述反转用输送路输送介质;
驱动源,其旋转驱动所述介质输送部件;
传动机构,其将来自所述驱动源的旋转力传递至所述介质输送部件;以及
布线群,其包含从所述驱动源经由所述布线部被拉出至所述装置主体部的馈电用布线。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质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介质处理装置具备:
路径切换部件,其配置于所述反转单元;
锁定机构,其将所述反转单元锁定于关闭位置;以及
导入机构,当所述锁定机构的锁定被解除,将所述路径切换部件,从自所述反转单元突出的突出位置导入所述反转单元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介质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路径切换部件在能够切换到将介质从所述主体侧输送路引导至所述反转用输送路的上游端的第一切换位置、以及使所述反转用输送路的下游端与所述主体侧输送路连通的第二切换位置的状态下,被安装于所述反转单元,
所述路径切换部件能够因自重保持于所述第一切换位置,并且能够通过从所述反转用输送路的下游端朝向所述主体侧输送路的介质,从所述第一切换位置被推起至所述第二切换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介质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锁定机构具备:
主体侧卡合部,其配置于所述装置主体部;
操作杆,其在能够从与所述主体侧卡合部卡合的锁定位置,操作至解除与所述主体侧卡合部的卡合的锁定解除位置的状态下,安装于所述反转单元;以及
锁定用施力部件,其配置于所述反转单元,并且对所述操作杆朝向所述锁定位置施力,
所述导入机构随着所述操作杆向所述锁定解除位置的移动而连动,将所述路径切换部件导入所述反转单元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介质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锁定机构具备将所述操作杆保持于所述锁定解除位置的锁定解除保持机构,
所述锁定解除保持机构具备:
杆卡合部件,其以能够在可与位于所述锁定解除位置的所述操作杆卡合的卡合位置、以及不与位于所述锁定解除位置的所述操作杆卡合的非卡合位置滑动的状态,安装于所述反转单元;
卡合用施力部件,其配置于所述反转单元,并且对所述杆卡合部件朝向所述卡合位置施力;以及
主体侧抵接部,其配置于所述装置主体部,
在所述反转单元位于关闭位置的状态下,所述杆卡合部件被所述主体侧抵接部推向所述非卡合位置,并且所述操作杆能够操作至所述锁定解除位置,
若将所述操作杆操作至所述锁定解除位置从而使所述反转单元从所述关闭位置向打开方向移动,则所述杆卡合部件从所述主体侧抵接部离开并向所述卡合位置滑动,从而将所述操作杆保持于所述锁定解除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介质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装置主体部具备收纳介质的介质收纳部、以及将所述介质收纳部的介质供给至所述主体侧输送路的介质供给路,
所述反转用输送路中的从介质输送方向的下游端朝向上游侧距离规定距离的输送路部分是与所述介质供给路中的介质供给方向的下游端侧的供给路部分共用的共用路径。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介质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侧输送路是以直线状延伸的路径,
隔着所述主体侧输送路,在该主体侧输送路的上侧配置有所述介质处理部,在下侧配置有所述介质收纳部以及所述介质供给路,
所述反转单元相对于所述装置主体部,配置于所述主体侧输送路的介质输送方向的上游侧,
所述反转单元具备相对于所述主体侧输送路位于上侧的单元上部、以及位于下侧的单元下部,
在所述单元上部配置有所述锁定机构以及所述导入机构,
在所述单元下部配置有所述反转用输送路。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介质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反转用输送路具备与所述主体侧输送路的上游端连续并沿着从所述装置主体部离开的方向延伸的上侧路径、与该上侧路径连续并沿着上下方向的下方延伸的朝下路径、与该朝下路径连续并朝向所述装置主体部侧延伸的下侧路径、以及从该下侧路径朝所述上下方向的上侧延伸的朝上路径,
所述朝上路径的下游端与所述共用路径连通,
在所述主体侧输送路的上游端、所述反转用输送路的上游端、以及所述共用路径的下游端的合流位置配置有所述路径切换部件。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介质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反转用输送路的两面通过引导部件来规定,
所述单元下部具备沿着所述反转用输送路输送介质的介质输送机构,
所述介质输送机构至少具备沿着所述反转用输送路配置的第一输送辊以及第二输送辊、旋转驱动源、以及将所述旋转驱动源的旋转传递至所述第一输送辊以及所述第二输送辊的传动机构,
所述第一输送辊配置于所述上侧路径与所述朝下路径之间的位置,
所述第二输送辊配置于所述下侧路径与所述朝上路径之间的位置,
在所述朝下路径以及所述朝上路径之间配置有所述旋转驱动源,
在所述反转用输送路中的宽度方向的端部配置有所述传动机构。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质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介质处理部具备对所述介质进行印刷的打印头。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3-038470 | 2013-02-28 | ||
JP2013038470A JP6083258B2 (ja) | 2013-02-28 | 2013-02-28 | 反転ユニットを備えた媒体処理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015501A CN104015501A (zh) | 2014-09-03 |
CN104015501B true CN104015501B (zh) | 2016-09-07 |
Family
ID=514326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10058241.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015501B (zh) | 2013-02-28 | 2014-02-20 | 具备反转单元的介质处理装置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6083258B2 (zh) |
CN (1) | CN104015501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364171A (zh) * | 2016-08-19 | 2017-02-01 | 宁波中亿自动化装备有限公司 | 激光打标器 |
JP2022161498A (ja) * | 2021-04-09 | 2022-10-21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印刷装置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600557A (zh) * | 2003-09-25 | 2005-03-30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盖锁定/解锁机构以及具有盖锁定/解锁机构的打印机 |
CN101041303A (zh) * | 2006-03-23 | 2007-09-26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两面记录装置中的输送路径转换装置、具备该装置的两面记录装置及两面液体喷射装置 |
CN101891079A (zh) * | 2009-05-20 | 2010-11-24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记录装置 |
CN102189813A (zh) * | 2010-02-02 | 2011-09-21 | 精工电子有限公司 | 打印机 |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7164695A (ja) * | 1993-12-14 | 1995-06-27 | Nec Data Terminal Ltd | レシートプリンタ |
JP3247827B2 (ja) * | 1995-08-02 | 2002-01-21 | 京セラミタ株式会社 | 自動原稿送り装置の開閉部支点機構 |
JP4044996B2 (ja) * | 1997-11-28 | 2008-02-06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2255394A (ja) * | 2001-03-02 | 2002-09-11 | Ricoh Co Ltd | 再給紙装置 |
JP2004029271A (ja) * | 2002-06-25 | 2004-01-29 | Fuji Xerox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4217336A (ja) * | 2003-01-10 | 2004-08-05 | Konica Minolta Holdings Inc | 紙搬送装置 |
JP2005182278A (ja) * | 2003-12-17 | 2005-07-07 | Toshiba Corp | 支持装置 |
JP5532202B2 (ja) * | 2009-05-29 | 2014-06-25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被記録媒体搬送装置、記録装置 |
JP2010280454A (ja) * | 2009-06-02 | 2010-12-16 | Seiko Epson Corp | 用紙反転装置、該用紙反転装置を備えた電子機器 |
-
2013
- 2013-02-28 JP JP2013038470A patent/JP6083258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4
- 2014-02-20 CN CN201410058241.1A patent/CN104015501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600557A (zh) * | 2003-09-25 | 2005-03-30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盖锁定/解锁机构以及具有盖锁定/解锁机构的打印机 |
CN101041303A (zh) * | 2006-03-23 | 2007-09-26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两面记录装置中的输送路径转换装置、具备该装置的两面记录装置及两面液体喷射装置 |
CN101891079A (zh) * | 2009-05-20 | 2010-11-24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记录装置 |
CN102189813A (zh) * | 2010-02-02 | 2011-09-21 | 精工电子有限公司 | 打印机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015501A (zh) | 2014-09-03 |
JP6083258B2 (ja) | 2017-02-22 |
JP2014166893A (ja) | 2014-09-1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5581949B2 (ja) | 画像記録装置 | |
JP4766282B2 (ja) | 画像記録装置 | |
JP5561078B2 (ja) | 画像記録装置 | |
CN104228356B (zh) | 记录装置 | |
JP3807624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の給紙カセット | |
JP5573538B2 (ja) | 画像記録装置 | |
CN104015501B (zh) | 具备反转单元的介质处理装置 | |
WO2002058936A1 (en) | Printer | |
JP6107713B2 (ja) | 画像記録装置 | |
JP2011207573A (ja) | 画像記録装置 | |
JP6439246B2 (ja) | シート搬送装置 | |
JP4560699B2 (ja) | プリンター | |
JP2021120330A (ja) | 画像記録装置 | |
JP2013121659A (ja) | 記録装置 | |
JP5126147B2 (ja) | 画像記録装置 | |
CN104340700B (zh) | 记录装置 | |
US10696054B2 (en) | Recording apparatus, liquid storage unit, and medium accommodation unit | |
JP2013121658A (ja) | 記録装置 | |
JP5360426B2 (ja) | トレイ及び画像記録装置 | |
JP6759603B2 (ja) | 搬送装置及び画像記録装置 | |
JP2018192670A (ja) | ユニット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
US10245858B2 (en) | Printing apparatus | |
JP5083114B2 (ja) | 給紙トレイ | |
JP2006218651A (ja) | 画像記録装置 | |
JP6485168B2 (ja) | 記録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907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