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50889A - 图像拾取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图像拾取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350889A
CN101350889A CNA2008101377419A CN200810137741A CN101350889A CN 101350889 A CN101350889 A CN 101350889A CN A2008101377419 A CNA2008101377419 A CN A2008101377419A CN 200810137741 A CN200810137741 A CN 200810137741A CN 101350889 A CN101350889 A CN 10135088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mage
equipment
subject
pick
image pi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810137741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渡边义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ico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ico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icoh Co Ltd filed Critical Ricoh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3508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5088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7Focus control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 H04N23/673Focus control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based on contrast or high frequency components of image signals, e.g. hill climbing metho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1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ased on recognised objec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1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ased on recognised objects
    • H04N23/611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ased on recognised objects where the recognised objects include parts of the human bod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3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y using electronic viewfinders
    • H04N23/631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rolling image capture or setting capture paramet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8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for stable pick-up of the scene, e.g. compensating for camera body vibra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Automatic Focus Adjustment (AREA)
  • Focusing (AREA)

Abstract

一种图像拾取设备包括:系统控制部分,其将图像中心部分的各AF评估区域中具有最接近度的区域确定为AF区域。此外,具有与AF区域相同距离的块被确定为主被摄体块。然后,系统控制部分计算并存储对应于主被摄体块的位置的图像数据的平均亮度。然后,系统控制部分基于获得的关于主被摄体块和拍摄的图像的信息确定主被摄体区域。此外,基于关于主被摄体区域的信息,顺序地执行主被摄体图像的提取处理、背景图像的模糊处理以及合成处理。

Description

图像拾取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如提供有模糊处理功能的数字静态相机的图像拾取设备以及用于控制该图像拾取设备的方法。
背景技术
用于紧凑(compact)数字相机中的图像拾取元件小于用于单镜头反射相机以及银盐胶片中的图像拾取元件。因此,为了拍摄具有相同视角的图像,要求拍摄光学系统的焦距更短。即使拍摄光学系统的光圈数(F-number)被设置相同,当焦距小时,景深也变得更大。尽管当光圈数可以与焦距的缩短成比例地减少时景深可能变浅,还是将要求拍摄光学系统的光圈(aperture)大,这导致拍摄光学系统的大小和成本的增加。因此,相比较而言,当利用这种紧凑数字相机拍摄时,聚焦范围更宽。在这方面,当利用相同亮度拍摄图像时,这可以被认为是紧凑数字相机的优点。然而,当拍摄如人像的图像时,对该人像来说背景的模糊程度是重要的,这也可以被认为是缺点,因为图像的背景不期望地清楚。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经由图像处理来模糊图像背景的相机已经在日本申请公开号2000-207549、日本申请公开号2000-259823、日本申请公开号2005-175956和日本申请公开号Hei9-318870中提出。
已知的是,对应图像内的各个区域的距离信息是不可缺少的,以便适当地确定以适当的模糊量对其执行模糊处理的区域。然而,在前述提议中,距离的基本信息的获取在描述中不清楚。更不利地,由两种系统的图像拾取元件组成的光学系统的采用已经导致光学系统增加的大小和成本的问题。此外,在前述提议中,因为没有考虑在用户的拍摄前确定适当的模糊量,该模糊量等于意图的调节量,所以表示为模糊效果增加的实际微调实际上还不可行。
发明内容
已经考虑到现有技术至今未解决的问题来实现了本发明,并且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作相机的图像拾取设备以及用于控制该图像拾取设备的方法,该图像拾取设备能够执行适当的模糊处理,同时采用用于普通紧凑数字相机中的CCDAF而不是使用特殊硬件。
为了实现上面的目的,该图像拾取设备配置如下。该图像拾取设备包括:图像拾取元件,用于拍摄被摄体;成像镜头,用于将被摄体图像形成在图像拾取元件上;移动部分,用于移动镜头以便执行焦距调节;以及确定图像内每个预定区域的聚焦程度的部分,其中所述图像拾取设备提供有镜头位置确定部分,其获得各个镜头移动部分的每个聚焦程度,以便确定具有最大聚焦程度的镜头位置;距离确定部分,其确定从镜头位置到对应于图像内的各个预定区域的被摄体的距离;图像区域确定部分,其确定被摄体的对焦(in-focus)图像区域;以及图像处理部分,其基于所述距离对超过被摄体的对焦图像区域的图像执行图像处理。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图像拾取设备的结构的方块图;
图2是根据示例1的图像的示意性图;
图3是示例1的操作流程;
图4是示例2的操作流程;
图5是根据示例3的图像的示意性图;
图6是示例3的操作流程;以及
图7是示例4的操作流程。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以下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各优选实施例。图1图示数字静态相机的示意性结构和连接设备的配置。在图1中,参考标记01表示数字静态相机;参考标记02表示包括CPU、NAND闪存、SDRAM、定时器等的系统控制部分,其提供来执行对整个数字静态相机01的控制;以及参考标记03表示包括光学系统组件(镜头和镜头驱动马达)、CCD、CCD驱动电路、A/D转换器等的图像拾取部分。
参考标记04表示包括用于处理图像的DSP(数字信号处理器)、RAM等的图像处理部分,其提供来执行图像的压缩和扩展。图像处理部分执行图像拾取部分03的CCD驱动定时、用于控制镜头驱动马达的缩放、聚焦以及曝光调节等,伴随地对由图像拾取部分03获得的图像执行各种图像处理。参考标记05表示显示控制部分,用于执行信号处理以便将在图像处理部分04中处理的处理后的图像信号显示到LCD。显示控制部分05包括D/A转换器、屏上显示控制器等,其提供来将为用户接口生成的各种图形图像显示到LCD。
参考标记06表示用于显示图像的LCD,其提供来显示用于用户接口的图形图像。参考标记07表示包括存储卡控制器等的记录介质接口部分,其提供来连接记录介质。参考标记08表示包括闪存等的记录介质,其提供来存储与压缩图像信号和图像相关联的各种信息。记录介质08可附接到数字静态相机01并且可从其拆卸。
参考标记09表示包括子CPU等的硬键接口部分。该硬键接口部分09提供来检测如键(未显示)和转盘(未显示)的用户接口的状态,并且对主CPU执行主功率控制。参考标记10表示包括通信控制器的通信接口部分,其提供来经由连接到USB来执行数据通信。参考标记11表示PC,其提供来执行对数字静态相机01的各种设置,并且经由USB连接到数字静态相机01以传输和显示来自数字静态相机01的图像。
首先,传统的启动操作将图示如下。当用户按下电源按钮(未显示)时,硬键接口部分09开始给主CPU供电。系统控制部分02中的主CPU首先启动来自NAND闪存的引导部分的访问(程序的执行),并经由引导程序将程序/数据传输到SDRAM。当到SDRAM的传输完成时,程序的执行指针(程序计数器)被移动到SDRAM上的传输程序,此后由SDRAM上的程序开始启动处理。
启动处理包括OS(操作系统)的初始化、镜头镜筒的伸展以及记录介质的初始化等。通过经由图像处理部分04以预定间隔(2ms)给出脉冲信号到图像拾取部分03的镜头驱动马达,执行镜头镜筒的伸展。关于记录介质的初始化,在经由记录介质接口部分07提供电力和时钟到记录介质08后,发出初始化命令到记录介质08。记录介质的实际初始化处理在记录介质08内执行。为了检测记录介质08的实际初始化处理的完成,系统控制部分02以10ms的间隔轮询记录介质08的状态。
然后,在拍摄时的操作将图示如下。在拍摄之前,用户通过操作各种键(未显示)和转盘(未显示)来确定拍摄模式(高图像质量模式、低图像质量模式等)。用户的操作内容经由硬键接口部分09在系统控制部分02中确定。系统控制部分02响应于用户的操作生成向导图形到显示控制部分05,由此促进用户的以下操作。当拍摄模式被确定时,系统控制部分02设置对应于拍摄模式的图形处理部分04的处理参数。
或者,用户通过操作缩放杆(未显示)来确定视角(合成)。用户的操作内容经由硬键接口部分09在系统控制部分02中确定。系统控制部分02响应于用户操作,控制图像拾取部分03并且驱动其镜头。在来自图像处理部分04的控制下并且在实际拍摄前,图像拾取部分03启动拍摄操作以便显示监视图像。
拍摄的数据被连续地传送到图像处理部分04,并且在图像处理部分04中执行如颜色空间转换、伽玛补偿、白平衡调节等的处理,此后图像数据被传送到显示控制部分05。显示控制部分05对图像数据执行信号处理并且将处理后的数据显示到LCD 06,以便呈现拍摄状态给用户。当释放按钮(未显示)被按下时,类似于模式设置,用户的操作内容经由硬键接口部分09在系统控制部分02中确定。
在来自图像处理部分04的控制下,图像拾取部分03在执行焦距调节后将拍摄的图像传输到图像处理部分04。图像处理部分04执行对应于拍摄模式的图像处理和压缩处理。在压缩的图像数据由系统控制部分02读取并且报头信息被另外增加后,转换后的数据经由记录介质接口部分07被写到记录介质08。连续的拍摄操作如上所述完成。
示例1
然后,将图示当基于亮度的变化获取距离信息时的本发明的第一示例。在图3中显示了操作流程,其中图示了在监视期间的操作。当监视器操作开始时,系统控制部分02设置以下描述的模糊量参数为初始值(=5)(步骤01-001)。系统控制部分02控制图像处理部分04和图像拾取部分03,并且执行CCDAF的扫描操作(步骤01-002)。然后,系统控制部分02对每个图像的每个位置执行距离确定(步骤01-003)。
如图2(A)所示,参考标记100表示监视图像的视角以及参考标记101表示各AF评估值区域之一,该AF评估值区域是在监视图像的视角范围内均匀分割的小的区域。能够通过CCDAF获得每个小的区域的AF评估值(小的区域内的图像的对比度的积分值)。系统控制部分02基于预定算法分析与通过CCDAF扫描获得的每个区域的每个镜头位置相对应的AF评估值,并且确定镜头相对于峰值AF评估值的驱动位置。此外,对于每个区域,系统控制部分02将与当前缩放位置偏离的镜头的驱动位置转换为距离信息。
已知的是,AF评估值的技术定义已经在日本申请公开号2000-152065的第0016段中说明。更具体地,通过对于区域内的每个像素在水平方向上执行HPF计算、并且通过相加获得的结果获得AF评估值。例如,ki={-1,-2,6,-2,-1}能够被用于确定HPF的系数。具体地,“k0”是通过乘以位于感兴趣的像素的水平方向上的坐标-2的像素获得的系数;“k1”是通过乘以位于感兴趣的像素的水平方向上的坐标-1的像素获得的系数;“k3”是通过乘以感兴趣的像素获得的系数;“k4”是通过乘以位于感兴趣的像素的水平方向上的坐标+1的像素获得的系数;以及“k5”是通过乘以位于感兴趣的像素的水平方向上的坐标+2的像素获得的系数。
能够根据高斯成像等式1/a+1/b=1/f从AF评估值获取距离信息,从该等式能够获得公式“a=bf/(b-f)”。这里,“a”是镜头到被摄体距离,即,要获取的距离信息,“b”是镜头到成像元件距离,以及“f”是镜头的焦距。镜头的焦距f能够从在拍摄时的缩放位置唯一地获得。镜头到成像元件距离b能够从聚焦镜头的驱动位置唯一地获得,该聚焦镜头从AF评估值的峰值确定。视角100的整个范围内的每个小的区域(如AF评估值区域101)的各自的距离信息可如上所述获得。
此外,如图2(A)所示,参考标记102表示由AF设置为执行聚焦的AF区域。系统控制部分02确定图像中心部分的各AF评估区域中具有最接近度的区域作为AF区域(见步骤01-004)。此外,具有与AF区域相同距离的块被确定为主被摄体块(见步骤01-005)。如图2(B)所示,参考标记103表示主被摄体块(主被摄体块103包括AF区域102)。
此时,系统控制部分02计算并存储对应于主被摄体块103的位置的图像数据的平均亮度(见步骤01-006)。此外,系统控制部分02基于获得的关于主被摄体块103和拍摄的图像的信息确定主被摄体区域(见步骤01-007)。与传统图像处理(轮廓提取)相比,该处理确定包括主被摄体块103的任意形状的区域。
如图2(C)所示,参考标记104表示主被摄体区域。基于关于主被摄体区域104的信息,图像处理部分04顺序地执行主被摄体图像的提取处理、背景图像的模糊处理以及合成处理(见步骤01-008~010)。如图2(D)所示,参考标记105表示拍摄的图像;参考标记106表示主被摄体;参考标记107表示提取的主被摄体图像;参考标记108表示背景图像;参考标记109表示模糊的背景图像;以及参考标记110表示合成图像。
在主被摄体的提取处理中(步骤01-008),通过沿着主被摄体区域104的轮廓将图像从其分离来提取主被摄体。因此,拍摄的图像105被分离为主被摄体图像107和背景图像108。在背景图像的模糊处理中(步骤01-009),基于模糊量参数对背景图像108执行模糊处理,由此生成模糊的背景图像109。该处理量以由模糊量参数指定的大小(在5的情况下为5×5)的平滑滤波处理。
在平滑滤波处理中,对输入图像(In(x,y))计算平滑滤波器(k(ix,iy)),由此获得输出图像(Out(x,y))。
公式1可以表示如下。
Out ( x , y ) = ( Σ iy = 0 fs - 1 Σ ix = 0 fs - 1 k ( ix , iy ) In ( x + ix - fs / 2 , y + iy - fs / 2 ) ) / Σ iy = 0 fs - 1 Σ ix = 0 fs - 1 k ( ix , iy )
这里,“In”是输入图像;“Out”是输出图像;“k”是平滑滤波器;以及“fs”是平滑滤波器大小(>=1)。在该实施例中,k(ix,iy)-1;ix:0~fs-1;以及iy:0~fs-1。依赖于用户的操作,模糊量参数可变,由此可以控制模糊量。前述平滑滤波器的大小可以通过该参数来改变。在公式1中,“fs”等效于模糊参数,并且随着用户在以下所示的步骤01-015中的操作,“fs”的值每次改变1。
输入图像(In(x,y))的“x”和“y”表示感兴趣的像素的坐标值(水平坐标为x以及垂直坐标为y)。平滑滤波器(k(ix,iy))的“ix”和“iy”表示平滑滤波器的系数的位置(“ix”表示水平方向以及“iy”表示垂直方向)。根据公式1,感兴趣的像素的值能够由周围像素(其一侧大小为“fs”的正方形)的平均值替代。当“fs”增加时,平均区域的大小相应地增加。因此,实现了高模糊效果。然而,当fs=1时,因为感兴趣的像素的值变为只有感兴趣的像素的平均值,所以感兴趣的像素的值保持不变。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实现模糊效果。
在合成处理中(步骤01-010),主被摄体图像107与模糊的背景图像109重叠以合成两者,由此生成合成图像110。生成的合成图像经由显示控制部分05显示到LCD 06(步骤01-011)。如上所述完成了一帧监视图像的处理。此时,系统控制部分02计算对应于主被摄体块103的位置的图像数据的平均亮度(见步骤01-012),用于与在步骤01-006中计算并存储的值比较。当存在超过指定量的差时,系统控制部分02再次切换到CCDAF的扫描操作(见步骤01-013)。
当执行改变模糊量的操作时,模糊量参数对应于操作而改变(见步骤01-014,015),由此重复执行上面的操作直到监视完成(见步骤01-016)。对于每一帧,从步骤01-007重复执行监视图像的处理。在该实施例中,尽管经由平均亮度检测到主被摄体图像的改变,但是主被摄体图像的改变也可以经由亮度直方图或经由AWB控制中采用的评估值(R积分值,B积分值)检测。
示例2
然后,将图示当基于模式的变化获得距离信息时的另一示例。图4中显示了操作流程,其中从步骤02-001到步骤02-005执行的处理与步骤01中的那些相同。当主被摄体块的确定完成时,系统控制部分02将对应于主被摄体块103的位置的图像数据复制到系统控制部分02内的工作存储器(见步骤02-006)。从步骤02-007到步骤02-011执行的处理与步骤01中的那些相同。
当显示合成图像时,系统控制部分02将对应于主被摄体块103的位置的图像数据与在步骤02-006复制到工作存储器的数据比较。当存在超过指定量的差时,系统控制部分02再次切换到CCDAF的扫描操作(见步骤02-013)。
关于步骤01-009,作为示例,背景图像108根据模糊量参数被唯一地模糊。然而,还可以通过根据背景图像108的每个小的部分的距离将背景图像108分割为多个小的部分来改变模糊量。在这种情况下,在步骤01-009中,基于从步骤01-003获得的图像的每个位置的距离,背景图像108可以被分割为多个小的部分。关于那些具有大的距离的小的部分,在模糊参数增加+1的情况下执行模糊处理。同时,在拍摄时执行模糊处理的优点是能够拍摄优化照片并且合成图像具有模糊效果,因为模糊效果可以在拍摄前经由直达(through)图像被确认。
关于步骤01-009的模糊处理,基于从步骤01-003获得的图像的每个位置的距离,背景图像108可以被进一步分割为多个小的部分。在模糊参数对应于每个小的部分的距离确定后,执行模糊处理。模糊量参数“fs”可以由以下公式确定。
fs=Kf|(a’-a)|(a’a)(在小数点后进位舍入(round-up),其中“a’”是直到对其执行模糊处理的背景的距离,“a”是直到对焦被摄体的距离,“f”是焦距以及“K”是由成像元件或光圈确定的系数)(例如,1.2E3)。
实施例2
以下将描述本发明的本实施例。图1图示数字静态相机的示意性结构和连接设备的配置。在图1中,参考标记01表示数字静态相机;参考标记02表示包括CPU、NAND闪存、SDRAM、定时器等的系统控制部分,其提供来执行对整个数字静态相机01的控制;以及参考标记03表示包括光学系统组件(镜头和镜头驱动马达)、CCD、CCD驱动电路、A/D转换器等的图像拾取部分。
参考标记04表示包括用于处理图像的DSP(数字信号处理器)、RAM等的图像处理部分,其提供来执行图像的压缩和扩展。图像处理部分执行图像拾取部分03的CCD驱动定时、用于控制镜头驱动马达的缩放、聚焦以及曝光调节等,伴随地对由图像拾取部分03获得的图像执行各种图像处理。参考标记05表示显示控制部分,用于执行信号处理以便将在图像处理部分04中处理的处理后的图像信号显示到LCD。显示控制部分05包括D/A转换器、屏上显示控制器等,其提供来将为用户接口生成的各种图形图像显示到LCD。
参考标记06表示用于显示图像的LCD,其提供来显示用于用户接口的图形图像。参考标记07表示包括存储卡控制器等的记录介质接口部分,其提供来连接记录介质。参考标记08表示包括闪存等的记录介质,其提供来存储与压缩的图像信号和图像相关联的各种信息。记录介质08可附接到数字静态相机01并且可从其拆卸。
参考标记09表示包括子CPU等的硬键接口部分。该硬键接口部分09提供来检测如键(未显示)和转盘(未显示)的用户接口的状态,并且对主CPU执行主功率控制。参考标记10表示包括通信控制器的通信接口部分,其提供来经由连接到USB执行数据通信。参考标记11表示PC,其提供来执行对数字静态相机01的各种设置,并且经由USB连接到数字静态相机01以传输和播放来自数字静态相机01的图像。
首先,传统的启动操作将图示如下。当用户按下电源按钮(未显示)时,硬键接口部分09开始给主CPU供电。系统控制部分02中的主CPU首先启动来自NAND闪存的引导部分的访问(程序的执行),并经由引导程序将程序/数据传输到SDRAM。当到SDRAM的传输完成时,程序的执行指针(程序计数器)被移动到SDRAM上的传输程序,此后由SDRAM上的程序开始启动处理。
启动处理包括OS(操作系统)的初始化、镜头镜筒的伸展以及记录介质的初始化等。通过经由图像处理部分04以预定间隔(2ms)给出脉冲信号到图像拾取部分03的镜头驱动马达,执行镜头镜筒的伸展。关于记录介质的初始化,在经由记录介质接口部分07提供电力和时钟到记录介质08后,发出初始化命令到记录介质08。记录介质的实际初始化处理在记录介质08内执行。为了检测记录介质08的实际初始化处理的完成,系统控制部分02以10ms的间隔轮询记录介质08的状态。
然后,在拍摄时的操作将图示如下。用户通过操作转盘来确定拍摄模式(高图像质量模式、低图像质量模式等)。用户的操作内容经由硬键接口部分09在系统控制部分02中确定。系统控制部分02响应于用户的操作生成向导图形到显示控制部分05,由此促进用户的以下操作。当拍摄模式被确定时,系统控制部分02设置对应于拍摄模式的图形处理部分04的处理参数。
或者,用户通过操作缩放杆(未显示)来确定视角(合成)。用户的操作内容经由硬键接口部分09在系统控制部分02中确定。系统控制部分02响应于用户操作,控制图像拾取部分03并且驱动其镜头。在来自图像处理部分04的控制下并且在实际拍摄前,图像拾取部分03启动拍摄操作以便显示监视图像。同时,图像处理部分04开始面部检测的处理。
拍摄的数据被连续地传送到图像处理部分04,并且在图像处理部分04中执行如颜色空间转换、伽玛补偿、白平衡调节等的处理,此后图像数据被传送到显示控制部分05。同时,图像处理部分04利用面部检测的结果执行曝光检测,并且调节图像拾取部分03。显示控制部分05对图像数据执行信号处理并且将处理后的数据显示到LCD 06,以便呈现拍摄状态给用户。当释放按钮(未显示)被按下时,类似于模式设置,用户的操作内容经由硬键接口部分09在系统控制部分02中确定。
在来自图像处理部分04的控制下,图像拾取部分03在执行焦距调节后将拍摄的图像传输到图像处理部分04。图像处理部分04执行对应于拍摄模式的图像处理和压缩处理。在压缩的图像数据由系统控制部分02读取并且报头信息被另外增加后,转换后的数据经由记录介质接口部分07被写到记录介质08。连续的拍摄操作如上所述完成。
示例3
然后,将图示当基于面部检测的结果获取距离信息时的本发明的第三示例。在图6中显示了操作流程,其中图示了在监视期间的操作。当监视器操作开始时,系统控制部分02设置以下描述的模糊量参数为初始值(=5)(步骤03-001)。如果由图像处理部分04检测到面部(步骤03-002),则系统控制部分02控制图像处理部分04和图像拾取部分03,并且执行CCDAF的扫描操作(步骤03-003)。然后,系统控制部分02对每个图像的每个位置执行距离确定(步骤03-004)。
如图5(A)所示,参考标记200表示监视图像的视角以及参考标记201表示各AF评估值区域之一,该AF评估值区域是在监视图像的视角范围内均匀分割的小的区域。能够通过CCDAF获得每个小的区域的AF评估值(小的区域内的图像的对比度的积分值)。系统控制部分02基于预定算法分析与通过CCDAF扫描获得的每个区域的每个镜头位置相对应的AF评估值,并且确定镜头相对于峰值AF评估值的驱动位置。此外,对于每个区域,系统控制部分02将与当前缩放位置偏离的镜头的驱动位置转换为距离信息。
已知的是,AF评估值的技术定义已经在日本申请公开号2000-152065的第0016段中具体说明。更具体地,通过对于区域内的每个像素在水平方向上执行HPF计算、并且通过相加获得的结果来获得AF评估值。例如,ki={-1,-2,6,-2,-1}能够被用于确定HPF的系数。具体地,“k0”是通过乘以位于感兴趣的像素的水平方向上的坐标-2的像素获得的系数;“k1”是通过乘以位于感兴趣的像素的水平方向上的坐标-1的像素获得的系数;“k3”是通过乘以感兴趣的像素获得的系数;“k4”是通过乘以位于感兴趣的像素的水平方向上的坐标+1的像素获得的系数;以及“k5”是通过乘以位于感兴趣的像素的水平方向上的坐标+2的像素获得的系数。
能够根据高斯成像等式1/a+1/b=1/f从AF评估值获取距离信息,从该等式能够获得公式“a=bf/(b-f)”。这里,“a”是镜头到被摄体距离,即,要获取的距离信息,“b”是镜头到成像元件距离,以及“f”是镜头的焦距。镜头的焦距f能够从在拍摄时的缩放位置唯一地获得。镜头到成像元件距离b能够从聚焦镜头的驱动位置唯一地获得,该聚焦镜头从AF评估值的峰值确定。视角200的整个范围内的每个小的区域(如AF评估值区域201)的各自的距离信息可如上所述获得。
此外,如图5(A)所示,参考标记202表示面部检测区域而参考标记203表示面部检测块,该面部检测块是包括在面部检测区域中的AF评估区域。系统控制部分02将包括在面部检测区域中的AF评估区域确定为面部检测块203(见步骤03-005)。此外,具有与面部检测块203相同距离的块被确定为主被摄体块(见步骤03-006)。如图5(B)所示,参考标记204表示主被摄体块(主被摄体块204包括面部检测块203)。
系统控制部分02基于获得的关于主被摄体块204和拍摄的图像的信息确定主被摄体区域(见步骤03-007)。与传统图像处理(轮廓提取)相比,该处理确定包括主被摄体块204的任意形状的区域。如图5(C)所示,参考标记205表示主被摄体区域。基于关于主被摄体区域205的信息,图像处理部分04顺序地执行主被摄体图像的提取处理、背景图像的模糊处理以及合成处理(见步骤03-008~010)。
如图5(D)所示,参考标记206表示拍摄的图像;参考标记207表示主被摄体;参考标记208表示提取的主被摄体图像;参考标记209表示背景图像;参考标记210表示模糊的背景图像;以及参考标记211表示合成图像。在主被摄体的提取处理中(步骤03-008),通过沿着主被摄体区域205的轮廓将图像从其分离来提取主被摄体。因此,拍摄的图像206被分离为主被摄体图像208和背景图像209。在背景图像的模糊处理中(步骤03-009),基于模糊量参数对背景图像209执行模糊处理,由此生成模糊的背景图像210。该处理是以由模糊量参数指定的大小(在5的情况下为5×5)的平滑滤波处理。
在平滑滤波处理中,对输入图像(In(x,y))计算平滑滤波器(k(ix,iy)),由此获得输出图像(Out(x,y))。
公式2表示如下。
Out ( x , y ) = ( Σ iy = 0 fs - 1 Σ ix = 0 fs - 1 k ( ix , iy ) In ( x + ix - fs / 2 , y + iy - fs / 2 ) ) / Σ iy = 0 fs - 1 Σ ix = 0 fs - 1 k ( ix , iy )
这里,“In”是输入图像;“Out”是输出图像;“k”是平滑滤波器;以及“fs”是平滑滤波器大小(>=1)。在该实施例中,k(ix,iy)=1;ix:0~fs-1;以及iy:0~fs-1。依赖于用户的操作,模糊量参数可变,由此可以控制模糊量。前述平滑滤波器的大小可以通过该参数来改变。在公式2中,“fs”等效于模糊参数,并且随着用户在以下所示的步骤03-015中的操作,“fs”的值每次改变1。
输入图像(In(x,y))的“x”和“y”表示感兴趣的像素的坐标值(水平坐标为x以及垂直坐标为y)。平滑滤波器(k(ix,iy))的“ix”和“iy”表示平滑滤波器的系数的位置(“ix”表示水平方向以及“iy”表示垂直方向)。根据公式2,感兴趣的像素的值能够由周围像素(其一侧大小为“fs”的正方形)的平均值替代。当“fs”增加时,平均区域的大小相应地增加。因此,实现了高模糊效果。然而,当fs=1时,因为感兴趣的像素的值变为只有感兴趣的像素的平均值,所以感兴趣的像素的值保持不变。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实现模糊效果。
在合成处理中(步骤03-010),主被摄体图像208与模糊的背景图像210重叠以合成两者,由此生成合成图像211。生成的合成图像经由显示控制部分05显示到LCD 06(步骤03-011)。如上所述完成了一帧监视图像的处理。此时,如果没有检测到面部,则系统控制部分02切换到面部重新检测备用处理(见步骤03-012)。或者,当面部的检测位置被检测为与在步骤03-002中的其检测的位置偏离超过预定范围时,系统控制部分02再次切换到CCDAF的扫描操作(见步骤03-013)。此外,面部检测在图像处理部分04中并发处理。
当执行改变模糊量的操作时,模糊量参数根据操作改变(见步骤03-014,015),由此重复执行上面的操作直到监视完成(见步骤03-016)。对于每一帧,从步骤03-007重复执行监视图像的处理。
示例4
然后,图示了当基于用户的操作获得距离信息时的示例。图7中显示了操作流程,其中从步骤04-001到步骤04-012执行的处理与步骤03中的那些相同。当执行改变模糊量的操作时,模糊量参数根据操作改变(步骤04-013,014)。因此,系统控制部分02再次切换到CCDAF的扫描操作。
关于步骤03-009,作为示例,背景图像209根据模糊量参数唯一地模糊。然而,还可以通过根据背景图像209的每个小的部分的距离将背景图像209分割为多个小的部分来改变模糊量。在这种情况下,在步骤03-009中,基于从步骤03-004获得的图像的每个位置的距离,背景图像209可以被分割为多个小的部分。关于那些具有大的距离的小的部分,在模糊参数增加+1的情况下执行模糊处理。同时,在拍摄时执行模糊处理的优点是能够拍摄优化照片并且合成图像具有模糊效果,因为模糊效果可以在拍摄前经由直达图像被确认。
关于步骤03-009的模糊处理,基于从步骤03-004获得的图像的每个位置的距离,背景图像209可以被进一步分割为多个小的部分。在对应于每个小的部分的距离确定模糊参数后,执行模糊处理。模糊量参数“fs”可以由以下公式确定。
fs=Kf|(a’-a)|(a’a)(在小数点后进位舍入,其中“a’”是直到对其执行模糊处理的背景的距离,“a”是直到对焦被摄体的距离,“f”是焦距以及“K”是由成像元件或光圈确定的系数)(例如,1.2E3)。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能够实现如下的一些效果。
(1)因为经由采用CCDAF而不是使用特殊硬件确定距离,所以另一方面,基于距离的图像处理是可执行的;另一方面,模糊处理是可执行的。
(2)同时,因为基于图像的变化执行了重新测距(re-ranging),所以基于距离的图像处理和模糊处理是可执行的,而不会削弱用户的方便度。
(3)因为响应于用户的操作执行重新测距,所以能够获得如(1)中所述的效果。
(4)因为响应于用户的操作执行重新测距以改变模糊量,所以能够获得与(1)中所述相同的效果。
(5)因为被摄体位于其中的图像区域的确定基于面部检测,所以能够通过许多拍摄场景安全地确定主被摄体,由此能够适当地执行图像处理。
(6)因为基于面部检测的结果的变化执行重新测距,所以能够获得与(3)和(5)中所述相同的效果,而不会削弱用户的方便度。
(7)因为距离信息用于确定主被摄体位于其中的图像区域,所以能够以更高的精度确定图像区域,因此高质量图像处理是可执行的。
尽管已经以示例实施例的形式描述了本发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要意识到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各实施例进行各种改变和修改而不偏离由权利要求定义的本发明的范围。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基于并要求2007年7月18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07-186553的优先权,在此通过引用并入其全部内容。

Claims (19)

1.一种图像拾取设备,包括:
图像拾取元件,用于拍摄被摄体;
成像镜头,用于将被摄体图像形成在图像拾取元件上;
移动部分,用于移动镜头以便执行焦距调节;以及
确定图像内每个预定区域的聚焦程度的部分,
其中所述图像拾取设备提供有镜头位置确定部分,其获得各个镜头移动位置的每个聚焦程度,以便确定具有最大聚焦程度的镜头位置;
距离确定部分,其确定从镜头位置到对应于图像内的各个预定区域的被摄体的距离;
图像区域确定部分,其确定被摄体的特定图像区域;以及
图像处理部分,其基于所述距离对超过被摄体的特定图像区域的图像执行图像处理。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拾取设备,其中所述图像区域确定部分确定对其执行聚焦的被摄体图像区域。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拾取设备,其中所述图像区域确定部分确定主被摄体位于其中的图像区域。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拾取设备,其中所述图像处理部分是对图像执行模糊处理的模糊处理部分。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拾取设备,其中所述图像拾取设备包括:
显示部分,其显示连续获得的图像;以及
基于获得的图像的变化经由距离确定部分获得距离信息、并且经由图像处理部分对连续获得的各个图像执行图像处理的部分。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拾取设备,其中所述图像的变化基于被摄体位于其中的图像的亮度信息的变化。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拾取设备,其中所述图像的变化基于被摄体位于其中的图像的颜色信息的变化。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拾取设备,其中所述图像的变化基于被摄体位于其中的图像的图像模式的变化。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拾取设备,其中所述图像拾取设备包括:
显示部分,其显示连续获得的图像;以及
根据预定操作获得距离信息、并且经由图像处理部分对连续获得的各个图像执行图像处理的部分。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图像拾取设备,其中所述预定操作是用于改变模糊量的操作。
11.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拾取设备,其中所述主被摄体位于其中的图像区域的确定基于面部检测。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图像拾取设备,其中所述图像拾取设备包括:
显示部分,其显示连续获得的图像;以及
基于面部检测结果的变化获得距离信息、并且经由图像处理部分对连续获得的各个图像执行图像处理的部分。
13.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拾取设备,其中距离信息用于确定主被摄体位于其中的图像区域。
14.一种控制图像拾取设备的方法,所述图像拾取设备包括:通过图像拾取元件拍摄被摄体;通过成像镜头将被摄体图像形成在图像拾取元件上;通过移动镜头执行焦距调节;以及确定图像内每个预定区域的聚焦程度,所述方法包括:
获得各个镜头移动位置的每个聚焦程度,由此确定具有最大聚焦程度的镜头位置;
确定从镜头位置到对应于图像内的各个预定区域的被摄体的距离;
确定被摄体的特定图像区域;以及
基于所述距离对超过被摄体的特定图像区域的图像执行图像处理。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控制图像拾取设备的方法,其中确定图像区域是确定对其执行聚焦的被摄体的图像区域。
16.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控制图像拾取设备的方法,其中确定图像区域是确定主被摄体位于其中的图像区域。
17.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控制图像拾取设备的方法,其中所述图像处理是模糊处理。
18.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控制图像拾取设备的方法,其中确定所述被摄体位于其中的图像区域基于面部检测。
19.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控制图像拾取设备的方法,其中距离信息用于确定主被摄体位于其中的图像区域。
CNA2008101377419A 2007-07-18 2008-07-18 图像拾取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Pending CN10135088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186553A JP2009027298A (ja) 2007-07-18 2007-07-18 撮像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の制御方法
JP186553/07 2007-07-1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50889A true CN101350889A (zh) 2009-01-21

Family

ID=399306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8101377419A Pending CN101350889A (zh) 2007-07-18 2008-07-18 图像拾取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7978253B2 (zh)
EP (1) EP2019547A3 (zh)
JP (1) JP2009027298A (zh)
CN (1) CN101350889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02212A (zh) * 2011-09-15 2013-03-27 索尼公司 图像处理器、图像处理方法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CN104751407A (zh) * 2015-03-11 2015-07-01 百度在线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对图像进行虚化的方法和装置
CN104751405A (zh) * 2015-03-11 2015-07-01 百度在线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对图像进行虚化的方法和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054130A (ja) 2007-07-27 2009-03-12 Ricoh Co Ltd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方法およびデジタルスチルカメラ
JP2009188697A (ja) * 2008-02-06 2009-08-20 Fujifilm Corp 多焦点カメラ装置、それに用いられる画像処理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5124372B2 (ja) * 2008-07-10 2013-01-23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方法およびデジタルスチルカメラ
JP2010226558A (ja) * 2009-03-25 2010-10-07 Sony Corp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4952739B2 (ja) * 2009-04-01 2012-06-13 株式会社ニコン 画像ファイル生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再生装置
JP5195663B2 (ja) * 2009-06-19 2013-05-08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合焦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5317891B2 (ja) * 2009-08-19 2013-10-1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方法、及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KR101611440B1 (ko) * 2009-11-16 2016-04-1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이미지 처리 방법 및 장치
JP5493789B2 (ja) 2009-12-07 2014-05-14 株式会社リコー 撮像装置および撮像方法
JP2011147109A (ja) * 2009-12-16 2011-07-28 Canon Inc 撮像装置及び画像処理装置
JP5680861B2 (ja) * 2010-02-05 2015-03-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自動合焦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並びに撮像装置
JP5263989B2 (ja) * 2010-10-22 2013-08-14 Necシステム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画像配信システムおよび画像配信方法と画像配信プログラム
KR101692401B1 (ko) * 2011-01-21 2017-01-0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영상 처리 방법 및 장치
JP2013005091A (ja) * 2011-06-14 2013-01-07 Pentax Ricoh Imaging Co Ltd 撮像装置および距離情報取得方法
JP5536010B2 (ja) * 2011-11-02 2014-07-02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電子カメラ、撮像制御プログラム及び撮像制御方法
KR101817657B1 (ko) * 2011-12-21 2018-01-1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디지털 촬영 장치 및 이의 제어 방법
KR101906827B1 (ko) * 2012-04-10 2018-12-0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연속 사진 촬영 장치 및 방법
JP6057608B2 (ja) * 2012-08-20 2017-01-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焦点調節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JP6172935B2 (ja) * 2012-12-27 2017-08-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方法及び画像処理プログラム
US9432575B2 (en) * 2013-06-28 2016-08-3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JP6223059B2 (ja) * 2013-08-21 2017-11-0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その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CN107529009B (zh) 2014-09-02 2020-06-30 苹果公司 远程相机用户界面
US9979890B2 (en) 2015-04-23 2018-05-22 Apple Inc. Digital viewfinder user interface for multiple cameras
US10009536B2 (en) * 2016-06-12 2018-06-26 Apple Inc. Applying a simulated optical effect based on data received from multiple camera sensors
CN109643468B (zh) * 2016-08-19 2023-10-20 索尼公司 图像处理装置和图像处理方法
DK180859B1 (en) 2017-06-04 2022-05-23 Apple Inc USER INTERFACE CAMERA EFFECTS
US11112964B2 (en) 2018-02-09 2021-09-07 Apple Inc. Media capture lock affordance for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
US10375313B1 (en) 2018-05-07 2019-08-06 Apple Inc. Creative camera
US11722764B2 (en) 2018-05-07 2023-08-08 Apple Inc. Creative camera
DK201870623A1 (en) 2018-09-11 2020-04-15 Apple Inc. USER INTERFACES FOR SIMULATED DEPTH EFFECTS
US10674072B1 (en) 2019-05-06 2020-06-02 Apple Inc. User interfaces for capturing and managing visual media
US11770601B2 (en) 2019-05-06 2023-09-26 Apple Inc. User interfaces for capturing and managing visual media
US11321857B2 (en) 2018-09-28 2022-05-03 Apple Inc. Displaying and editing images with depth information
US11128792B2 (en) 2018-09-28 2021-09-21 Apple Inc. Capturing and displaying images with multiple focal planes
US11706521B2 (en) 2019-05-06 2023-07-18 Apple Inc. User interfaces for capturing and managing visual media
US11054973B1 (en) 2020-06-01 2021-07-06 Apple Inc. User interfaces for managing media
US11212449B1 (en) 2020-09-25 2021-12-28 Apple Inc. User interfaces for media capture and management
US11539876B2 (en) 2021-04-30 2022-12-27 Apple Inc. User interfaces for altering visual media
US11778339B2 (en) 2021-04-30 2023-10-03 Apple Inc. User interfaces for altering visual media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70071432A1 (en) * 2005-09-29 2007-03-29 Fuji Photo Film Co., Ltd. Electronic camera having improved focus performance

Family Cites Families (5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189290B2 (ja) * 1991-04-30 2001-07-16 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カメラの背景描写度合判定装置
JPH09181966A (ja) * 1995-12-22 1997-07-11 Olympus Optical Co Ltd 画像処理方法及び装置
JP4136012B2 (ja) 1996-05-24 2008-08-20 株式会社リコー 測距装置、撮影装置および背景処理装置
JP3787939B2 (ja) * 1997-02-27 2006-06-21 コニカミノルタ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立体映像表示装置
JP4434345B2 (ja) 1998-11-18 2010-03-17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自動焦点調節装置および方法
JP2000207549A (ja) 1999-01-11 2000-07-28 Olympus Optical Co Ltd 画像処理装置
JP2000259823A (ja) 1999-03-12 2000-09-22 Canon Inc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方法及び記憶媒体
JP4393652B2 (ja) 1999-03-30 2010-01-06 株式会社リコー 撮像装置および文書撮影方法
JP4327945B2 (ja) 1999-06-14 2009-09-09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デジタルカメラおよびその画像表示方法
US7324139B2 (en) 2000-01-20 2008-01-29 Ricoh Company, Ltd. Digital camera, a method of shooting and transferring text
US6771823B2 (en) * 2000-03-21 2004-08-03 Nippon Hoso Kyokai Coding and decoding of moving pictures based on sprite coding
JP3940555B2 (ja) 2000-11-20 2007-07-04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マルチメディア端末装置
JP2003107335A (ja) 2001-09-28 2003-04-09 Ricoh Co Ltd 撮像装置、自動合焦方法、およびその方法をコンピュータが実行するためのプログラム
US7286168B2 (en) * 2001-10-12 2007-10-2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adding blur to an image
US7053953B2 (en) * 2001-12-21 2006-05-30 Eastman Kodak Company Method and camera system for blurring portions of a verification image to show out of focus areas in a captured archival image
JP4028246B2 (ja) 2002-01-30 2007-12-26 株式会社リコー 情報記録編集装置及び情報記録媒体
JP2003250120A (ja) 2002-02-25 2003-09-05 Ricoh Co Ltd デジタルカメラ
JP3954879B2 (ja) 2002-03-18 2007-08-08 株式会社リコー 撮像装置
JP2004032553A (ja) 2002-06-27 2004-01-29 Ricoh Co Ltd 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通信方式
JP2004040204A (ja) 2002-06-28 2004-02-05 Ricoh Co Ltd 画像再生装置
JP2004104534A (ja) 2002-09-10 2004-04-02 Ricoh Co Ltd 撮像装置
JP2004112549A (ja) 2002-09-19 2004-04-08 Ricoh Co Ltd デジタルスチルカメラ装置
JP2004112550A (ja) 2002-09-19 2004-04-08 Ricoh Co Ltd 撮像装置、カメラ、プログラム及び記録媒体
JP2004260768A (ja) 2003-02-28 2004-09-16 Ricoh Co Ltd 画像再生装置
JP2004336170A (ja) 2003-04-30 2004-11-25 Ricoh Co Ltd デジタルカメラ
JP3918788B2 (ja) * 2003-08-06 2007-05-23 コニカミノルタフォトイメージング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2005073119A (ja) 2003-08-27 2005-03-17 Ricoh Co Ltd 画像撮像装置、画像撮像システム、画像撮像装置の操作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および記録媒体
JP2005175959A (ja) 2003-12-11 2005-06-30 Sharp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175956A (ja) 2003-12-11 2005-06-30 Canon Inc 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処理方法
JP2005184469A (ja) 2003-12-19 2005-07-07 Ricoh Co Ltd デジタルスチルカメラ
JP4332076B2 (ja) 2004-06-24 2009-09-16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記録装置及び画像再生装置
JP4420450B2 (ja) 2004-06-24 2010-02-24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記録装置
JP4520259B2 (ja) 2004-09-14 2010-08-04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マルチメディア記録装置、マルチメディア記録方法、及びマルチメディア記録システム
JP2006254333A (ja) 2005-03-14 2006-09-21 Ricoh Co Ltd 符号化装置と符号化方法とデジタルカメラ
JP2006295573A (ja) 2005-04-12 2006-10-26 Ricoh Co Ltd 電子透かしの埋込装置および埋込方法並びに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333299A (ja) 2005-05-30 2006-12-07 Ricoh Co Ltd 符号化装置および符号化方法並びに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019961A (ja) 2005-07-08 2007-01-25 Ricoh Co Ltd 電子機器とそのメニュー表示方法
JP2007065290A (ja) * 2005-08-31 2007-03-15 Nikon Corp オートフォーカス装置
CN101297545B (zh) * 2005-10-28 2012-05-02 株式会社尼康 摄影装置、图像处理装置
JP4982997B2 (ja) * 2005-10-28 2012-07-25 株式会社ニコン 画像処理装置
JP2007134910A (ja) 2005-11-09 2007-05-31 Ricoh Co Ltd 撮像装置、そのメモ情報付加方法、メモ情報候補リスト作成方法、プログラム及びコンピュータ読み取り可能な記録媒体
JP2007142702A (ja) * 2005-11-17 2007-06-07 Nikon Corp 画像処理装置
JP2007186553A (ja) 2006-01-11 2007-07-26 Mitsubishi Engineering Plastics Corp 樹脂組成物、成形品、成形品の製造方法
JP4880352B2 (ja) 2006-05-10 2012-02-22 株式会社リコー 電子機器及びバージョンアップ方法
US7657171B2 (en) * 2006-06-29 2010-02-02 Scenera Technologies, Llc Method and system for providing background blurring when capturing an image using an image capture device
JP2008065641A (ja) 2006-09-07 2008-03-21 Ricoh Co Ltd 電子機器、デジタルカメラ及び電子機器の起動方法
JP2008078738A (ja) 2006-09-19 2008-04-03 Ricoh Co Ltd 撮像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JP4989243B2 (ja) 2007-02-05 2012-08-01 株式会社リコー 撮像装置及びその被写体検出方法
JP2009054130A (ja) 2007-07-27 2009-03-12 Ricoh Co Ltd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方法およびデジタルスチルカメラ
JP4866317B2 (ja) 2007-08-23 2012-02-01 株式会社リコー 撮像装置及び撮像装置の制御方法
JP5179398B2 (ja) * 2009-02-13 2013-04-10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方法、画像処理プログラム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70071432A1 (en) * 2005-09-29 2007-03-29 Fuji Photo Film Co., Ltd. Electronic camera having improved focus performance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02212A (zh) * 2011-09-15 2013-03-27 索尼公司 图像处理器、图像处理方法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CN103002212B (zh) * 2011-09-15 2018-06-19 索尼公司 图像处理器、图像处理方法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CN104751407A (zh) * 2015-03-11 2015-07-01 百度在线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对图像进行虚化的方法和装置
CN104751405A (zh) * 2015-03-11 2015-07-01 百度在线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对图像进行虚化的方法和装置
CN104751405B (zh) * 2015-03-11 2018-11-13 百度在线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对图像进行虚化的方法和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019547A3 (en) 2013-02-27
US20090021600A1 (en) 2009-01-22
EP2019547A2 (en) 2009-01-28
US7978253B2 (en) 2011-07-12
JP2009027298A (ja) 2009-02-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50889A (zh) 图像拾取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CN101765862B (zh) 图像处理器、图像处理方法、数码相机和成像装置
EP1521455B1 (en) Image pickup apparatus and image pickup method
US8300137B2 (en) Image sensing apparatus providing driving direction of focus lens for attaining in-focus state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for
KR100871639B1 (ko) 카메라 및 카메라의 화상처리방법
US8525921B2 (en) Image capturing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for
US20050012833A1 (en) Image capturing apparatus
US20080080747A1 (en) Imaging apparatus and imaging method
JP2006033241A (ja) 撮像装置、及び画像取得方法
CN101359150B (zh) 摄像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CN105516611A (zh) 摄像装置和摄影方法
JP2009268086A (ja) 撮像装置
CN103842903A (zh) 成像设备、成像方法以及程序
US20030169363A1 (en) Image pickup apparatus and method, and image-pickup control computer program
JP3820076B2 (ja) 自動合焦装置、デジタルカメラ、携帯情報入力装置、合焦位置検出方法、およびコンピュータが読取可能な記録媒体
CN102176736B (zh) 图像处理设备及图像处理方法
JP4957435B2 (ja) 撮像装置
JP6032967B2 (ja) 撮像装置、レンズ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の制御方法
JP2009272799A (ja) 撮像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09020304A (ja) オートフォーカス方法および撮像装置
JP2005140851A (ja) オートフォーカスカメラ
JP2019161329A (ja) 撮像装置
JP2011249923A (ja) 撮像装置、画像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処理プログラム
JP4027643B2 (ja) 撮像処理装置
CN118694908A (zh) 可折叠的电子设备的拍摄方法及可折叠的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2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09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