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149578B - 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149578B
CN101149578B CN200710139890.4A CN200710139890A CN101149578B CN 101149578 B CN101149578 B CN 101149578B CN 200710139890 A CN200710139890 A CN 200710139890A CN 101149578 B CN101149578 B CN 10114957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ng portion
rope form
form connecting
displacement
ge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1013989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149578A (zh
Inventor
五十岚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1495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4957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14957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4957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04Arrangement or disposition of the entire apparatus
    • G03G21/1623Means to access the interior of the apparatus
    • G03G21/1633Means to access the interior of the apparatus using doors or cover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42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the different parts of the apparatus
    • G03G21/1647Mechanical connection mea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2215/0103Plural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s
    • G03G2215/0119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 G03G2215/0138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 recording medium carried by a transport belt
    • G03G2215/0141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 recording medium carried by a transport belt the linear arrangement being horizontal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21/00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G03G2215/00, e.g. cleaning or residual charge elimination
    • G03G22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 G03G2221/1678Frame structures
    • G03G2221/1684Frame structures using extractable subframes, e.g. on rails or hing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21/00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G03G2215/00, e.g. cleaning or residual charge elimination
    • G03G22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 G03G2221/1678Frame structures
    • G03G2221/169Structural door desig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21/00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G03G2215/00, e.g. cleaning or residual charge elimination
    • G03G22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 G03G2221/18Cartridge systems
    • G03G2221/183Process cartridg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Abstract

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具有:本体外壳;盖构件;设在所述本体外壳内、具有特定功能的第一装置;第一变位构件,其使所述第一装置进行规定动作;第一绳状连接部,其使所述第一变位构件从所述初始位置变位到所述停止位置;第二装置,其设在所述本体外壳内,具有不同于所述第一装置的特定功能;第二变位构件,其使所述第二装置进行规定动作;以及第二绳状连接部,其使所述第二变位构件从所述初始位置变位到所述停止位置,所述第一、第二绳状连接部与处于停止位置的第一、第二变位构件一起构成开度限制装置,将所述盖构件的打开角度限制在规定角度。采用本发明,能提高图像形成装置的使用性和商品性。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在例如日本特开2005-91482号公报所揭示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其结构被作成与对主体外壳进行开闭的盖构件的开闭联动而使主体外壳侧的装置动作。在该装置中,在壳体(相当于上述的主体外壳)内设置对感光体进行保护的保护机构,而在开闭构件(相当于上述的盖构件)与壳体之间设置联动用的舌片。 
由此,若使开闭构件开闭,则舌片使设在壳体内的轴构件转动,对感光体进行保护的保护机构利用该轴构件的转动而进行动作。如此,专利文献1的装置就是与开闭构件的开闭联动而使设在壳体内的一装置(感光体的保护机构)动作。 
然而,在图像形成装置中,上述的盖构件的开闭是例如在更换内藏的零件等的各种场合下进行的。该场合,仅使接近用的盖构件打开,往往不能对零件进行更换作业,要进行更换作业,必须解除内藏的零件之间的连接,或者使引起妨碍的零件退让。但是,每次零件更换,作业者一定要进行用于解除连接状态的操作、或使引起妨碍的零件退让的操作,非常繁杂,维修保养性差。从这种观点来看,若能与盖构件的开闭联动而使多个装置动作,则使用性就更好,商品性提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基于上述问题而作成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目的在于,通过与盖子的开闭联动而使装置主体侧的多个机构动作,来提高图像形成装置的使用性和商品性。 
作为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手段,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具有:将装置收容在内部的主体外壳;以及通过铰链轴而与设在所述主体外壳上的开口部连接,将该开口部关闭或打开的盖构件,还具有:第一装置,该第一装置设在所述主体外壳内,具有第一功能;第一变位构件,该第一变位构件在所述主体外壳中设置成可在初始位置与停止位置之间进行变位,通过从所述初始位置向所述停止位置的变位动作而使所述第一装置进行规定动作;第 一绳状连接部,该第一绳状连接部设置成在所述第一变位构件与所述盖构件之间将两构件连接起来,与所述盖构件的打开操作联动而使所述第一变位构件从所述初始位置变位到所述停止位置;第二装置,该第二装置设在所述主体外壳内,具有与第二功能;第二变位构件,该第二变位构件在所述主体外壳中设置成可在初始位置与停止位置之间进行变位,通过从所述初始位置向所述停止位置的变位动作而使所述第二装置进行规定动作;以及第二绳状连接部,该第二绳状连接部设置成在所述第二变位构件与所述盖构件之间将两构件连接起来,与所述盖构件的打开操作联动而使所述第二变位构件从所述初始位置变位到所述停止位置,所述第一、第二绳状连接部与处于停止位置的第一、第二变位构件一起构成开度限制装置,将所述盖构件的打开角度限制在规定角度。 
采用本发明,设在主体外壳上的第一变位构件和盖构件由第一绳状连接部连接。设在主体外壳上的第二变位构件和盖构件由第二绳状连接部连接。因此,若对盖构件进行打开操作,则第一、第二变位构件通过各绳状连接部而受牵拉,分别从初始位置变位到停止位置。 
由此,第一装置因第一变位构件的变位动作而动作,第二装置因第二变位构件的变位动作而动作。如此,在本发明中,利用盖构件的打开操作,可使主体外壳侧的多个装置(第一装置、第二装置)进行动作。因此,至少对于进行了动作的多个装置,在对盖构件进行打开操作后,不必再进行装置动作用的专用操作,省却了操作的工夫。 
此外,本发明的第一、第二绳状连接部与处于停止位置的第一、第二变位构件一起构成了开度限制装置,将盖构件的打开角度限制在规定角度。如此,由于使与盖构件的打开操作联动而使其它装置动作的联动机构兼有开度限制功能,故可使装置在机构上简单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形态的激光打印机的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一形态的激光打印机的主要部分的侧剖视图。 
图3是表示将前盖打开后状态的立体图。 
图4是显影盒的立体图。 
图5是鼓单元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推压分离装置和鼓单元的位置关系的立体图。 
图7是推压分离装置的立体图。 
图8是直动凸轮构件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直动凸轮构件的解除位置的示图。 
图10是表示直动凸轮构件的中间位置的示图。 
图11是表示直动凸轮构件的按压位置的示图。 
图12是显影盒的垂直剖视图。 
图13是相同的显影盒的垂直剖视图(表示向装置下方压入后的状态)。 
图14是表示驱动系统的连接状况(连接第一驱动系统,切断第二驱动系统)的示图。 
图15是表示驱动系统进行切换后的示图。 
图16是表示行星齿轮因齿缺部而空转的状态的示图。 
图17是表示第一联动滑块的初始位置的示图。 
图18是表示第一联动滑块的停止位置的示图。 
图19是表示小齿轮与恒星齿轮通过旋转轴连接的示图。 
图20是表示送风装置整体结构的立体图。 
图21是将斜面部放大后的示图。 
图22是表示分歧管道的插入姿势的示图。 
图23是表示分歧管道的退让姿势的示图。 
图24是表示第二联动滑块的初始位置的示图。 
图25是表示第二联动滑块的停止位置的示图。 
图26是表示开度限制装置的整体结构的立体图。 
图27是表示滑轮保持板结构的立体图。 
图28是滑轮的立体图。 
图29是表示将滑轮等安装在滑轮板上后状态的立体图。 
图30是表示球状突起被牵引到牵引装置侧状态的示图。 
图31是表示球状突起碰到引线支承件使引线的拉入受到限制的示图。 
图32是表示前盖处于关闭姿势时两滑轮的位置关系的示图。 
图33是表示前盖处于打开姿势时两滑轮的位置关系的示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根据图1至图33来说明将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应用于激光打印机的实施形态。 
1.打印机的结构 
图1是激光打印机的立体图。主体外壳2上面壁凹设成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分向内侧稍 稍下降,此处被作成排纸托盘68。在排纸托盘68的成为内壁的部分开口有排纸口68A,图像形成后的纸张3通过该排纸口68A而从装置的内侧向前侧排出。另外,在主体外壳2的上面壁即排纸托盘68的侧方前端部设置有操作面板P。 
图1中的符号9是相当于盖构件的前盖。前盖9用于将主体外壳2前面的开口(本发明的开口部的一例子)予以关闭,且以铰链轴J(参照图3)为中心相对于主体外壳2可转动地连接。铰链轴J设在主体外壳2的前面下部,前盖9的下部连接在铰链轴J上,前盖9成为朝上打开的状态。 
另外,图1中的符号9B是手动托盘。手动托盘9B构成前盖9的一部分,但由与构成前盖9的面板不同的零件构成,且下端部相对于该面板可转动地连接。当在图1的跟前侧对手动托盘9B的上端进行操作时,在前盖9的面板将开口部关闭的状态下,仅手动托盘9B倒向跟前地转动,使未图示的手放纸张插入口打开。 
在以下的说明中,将设有前盖9的一侧(图1中的左跟前)作为前侧,将相反侧(图1中的右内侧)作为后侧或内侧进行说明。 
图2是激光打印机的侧剖视图。下面,参照图2简单地说明构成激光打印机的各装置。 
激光打印机1是在图2中的左右方向并排配置有例如4个鼓辅助单元28K~28C的卧式串联型彩色激光打印机,在主体外壳2内,具有用来供给作为记录介质的纸张的供纸部4、以及用来将图像形成在所供给的纸张3上的图像形成部5等。 
激光打印机1的纸张输送路径L如图2中用点划线所示的那样,在供纸部4的前方上部从激光打印机1的前侧向后侧U字状地翻转后,朝向激光打印机1的后部。并且在到达后端部侧时,此次形成向前侧U字状地翻转并到达设在主体外壳2上面壁上的排纸托盘68的路径。 
从供纸部4送出的纸张,在沿纸张输送路径L被输送的过程中形成调色剂图像,同时其由定影部23热定影从而形成所需的彩色图像。 
下面,简单说明构成激光打印机的各部分的结构。 
(A)供纸部的结构 
供纸部4大致具有供纸盒10、分离辊11和供纸辊13。分离辊11及供纸辊13用于将叠放在供纸盒10中的纸张一张一张取出。图2中的符号15、符号16、符号17分别是去除纸粉辊、夹送辊、套准辊。去除纸粉辊15是用于去除纸张上的纸粉,套准辊17是用于修正被送出的纸张的斜向行走。 
(B)图像形成部的结构 
图像形成部5大致包括扫描部20、处理部21、转印部22及定影部23等。 
扫描部20配置在主体外壳2的上部。该扫描部20具有向前后左右方向延伸的支承板24、以及固定于该支承板24上表面的扫描单元25。在扫描单元25内,例如配置有4个激光光源、多面棱镜、fθ透镜、反射镜、面倾斜补正透镜等光学构件,基于从各光源发出的图像数据的激光束因多面棱镜而偏转,在通过fθ透镜和面倾斜补正透镜并由反射镜反射后,照射在后述的各色的感光鼓29的表面上,通过多面棱镜旋转,从而高速扫描感光鼓29上的照射点。 
处理部21具有与黑色、黄色、品红、青绿色各种颜色相对应的4个鼓辅助单元28K~28C和4个显影盒27K~27C。 
各鼓辅助单元28K~28C包括:作为图像承载体的感光鼓29;栅控式电晕充电器30;以及清洁刷31等。 
栅控式电晕充电器30在感光鼓29的斜上侧后方与感光鼓29隔开间隔地相对配置。栅控式电晕充电器30具有如下功能:在图像形成时被施加高电压而产生电晕放电,使感光鼓29的表面均匀地带正电。 
清洁刷31在感光鼓29的后方配置成与感光鼓29相对接触,在图像形成时,被施加清洁偏压。该清洁刷31具有对感光鼓29进行清洁的功能。 
显影盒27K~27C在收纳调色剂的显影框架36的下部具有显影辊39、供给辊38和层厚限制刮板40。显影辊39和供给辊38相对配置,具有如下功能:当调色剂通过两者之间时,从供给辊38将调色剂供给到显影辊39上,同时利用旋转所产生的摩擦而使调色剂摩擦带正电。另外,层厚限制刮板40用于使带正电的且由显影辊39承载的调色剂的层厚成为一定。 
转印部22具有将环状的纸张输送皮带58架设在驱动辊56、从动辊57、以及4个转印辊59之间的皮带单元。 
驱动辊56是将较薄的橡胶材料(摩擦较大的防滑橡胶,厚度约0.5mm)覆盖在金属制的筒件的表面上,且其驱动力由未图示的电动机传递。从动辊57是用于将适当的张力赋予纸张输送皮带58,从动辊57受到未图示弹簧的向图2右方的施力。 
各转印辊59分别与各感光鼓29相对配置,更详细地说,在沿装置的进深方向排列状地配置的各感光鼓29的正下方将纸张输送皮带58夹在其间的状态下,与感光鼓29同等间隔配置有各转印辊59。这些转印辊59是用导电性的海绵材料(厚度约为5mm)将金属制的辊轴覆盖后的弹性辊,在各转印辊59的辊轴上连接着未图示的恒定电流源,以规定的 时间施加转印偏压(负极性的电压)。 
纸张输送皮带58例如由聚碳酸酯等的树脂材料构成,其宽度尺寸是可印字的最大纸张尺寸(例如A4纸尺寸)的宽度尺寸以上。并且,当驱动力由未图示的电动机传递到驱动辊56时驱动辊56开始转动。纸张输送皮带58利用该驱动辊56的转动而进行循环驱动,就从图2的右侧向左侧水平地输送纸张。 
另外,图2中的符号60是清洁部。清洁部收集附着在纸张输送皮带58上的残留调色剂,对纸张输送皮带58的纸张输送面进行清洁。符号61是一次清洁辊,符号62是二次清洁辊,符号63是刮板,符号64是调色剂储存部。 
这里,简单地说明上述那样构成的由激光打印机1进行一系列的图像形成处理。首先,各感光鼓29的表面随着其旋转而利用充电器30均匀带正电。然后,规定的图像数据例如从上位装置被输入时,开始基于图像数据的控制,从各扫描部20向各感光鼓29分别照射激光。由此,在各感光鼓29的表面上形成与图像数据对应的规定的静电潜像,即,均匀带正电的感光鼓29的表面中,被激光照射的部分其电位下降。 
接着,因显影辊39的旋转,承载在显影辊39上且带正电的调色剂被供给到形成在各感光鼓29表面上的静电潜像。由此,各感光鼓29的静电潜像变为可见,感光鼓29的表面承载由翻转显影产生的调色剂图像。 
另外,在进行用于形成上述调色剂图像的处理的同时,进行输送纸张的处理。即,利用供纸辊13的旋转,纸张一张一张地从供纸盒10被送出到纸张输送路径L。被送出到纸张输送路径L的纸张,利用夹送辊16、纸张输送皮带58而被输送到转印位置(各感光鼓与各转印辊接触的点)。这样,当通过该转印位置时,承载在各感光鼓29表面上的各色的调色剂图像(显影剂图像)因施加在各转印辊59上的转印偏压而依次重叠转印在纸张的表面上。因此,在纸张上形成彩色的调色剂图像(显影剂图像)。然后,当纸张通过后述的定影部23时,转印后的调色剂图像(显影剂图像)被热定影,并被排出到排纸托盘68上。 
定影部23设置在转印部22的后部侧。定影部23包括加热辊65、与该加热辊65相对配置的加压辊66。加热辊65具有加热用的卤灯(未图示),其用途是,在纸张通过加热辊65与加压辊66之间的期间,使利用各转印辊59转印在纸张上的彩色调色剂图像(显影剂图像)热定影。 
然后,热定影后的纸张3在装置的后端部向图示上方转换方向,到达主体外壳的上面壁,并且由排纸辊71排出到排纸托盘68上。符号69、符号70分别是输送辊和夹送辊。 
2.关于鼓单元Sa的插入、拔出 
前盖9能以设在其下部的铰链轴J为中心转动。由此,可以如图1所示那样使前盖9立起而将主体外壳2的前面开口部关闭(以下称为关闭姿势),或如图3所示那样使前盖9倒向跟前而将主体外壳2的前面开口部打开(以下称为打开姿势)。前盖9的打开角度由设置在前盖9背面上的开度限制装置Sd限制以不超过图3所示的角度θ。 
主体外壳2的前面开口部成为与主体外壳2内的鼓收容空间7连通的装拆口8,通过此处,可将鼓单元Sa收容在主体外壳2内的鼓收容空间7中。 
这里,本实施形态的结构是,使推压分离装置Sb和送风装置Sc(参照图24)内藏在主体外壳2内,一旦鼓单元Sa被收容在主体外壳2的鼓收容空间7中,这两个装置Sb、Sc相对于鼓单元Sa以规定的时间进行与装置的功能相对应的接近动作。 
这种接近动作,从发挥图像形成等打印机本来功能的观点看是必要的动作,但在从主体外壳2上卸下鼓单元Sa的场合,会带来障碍,或成为麻烦。 
因此,本实施形态的结构是,如后详述,使设置在主体外壳2侧的推压分离装置Sb、送风装置Sc的两装置Sb、Sc与设置在前盖9上的开度限制装置Sd具有联动关系。即,当处于关闭姿势的前盖9被打开操作时,开度限制装置Sd的引线W与其联动而将构成推压分离装置Sb的第一联动滑块271、和构成送风装置Sc的第二联动滑块350这两构件拉入到装置前方。 
这样,推压分离装置Sb和送风装置Sc这两装置进行动作以解除相对于鼓单元Sa的接近,其结果,可通过主体外壳2的开口部将鼓单元Sa顺利地取出到装置外。 
下面,按鼓单元Sa、推压分离装置Sb、送风装置Sc和开度限制装置Sd的顺序来说明各装置。 
(A)鼓单元 
鼓单元Sa包括:4个显影盒27K~27C、单元框架26和4个鼓辅助单元28K~28C等(参照图2)。 
显影盒27用于将调色剂收容在显影框架36内。在显影框架36的下部设置有将内藏的调色剂送出的供给辊38、和显影辊39。 
另外如图4所示,在显影框架36的上壁设有操作用的把手121和一对抵接构件133。 
把手121的大小被作成沿显影盒27宽度方向的整个宽度,把手121通过支承轴123相对于显影盒27可转动地连接。 
抵接构件133以止脱的状态被保持在设置于宽度方向两端部的圆筒部131上。圆筒部131内藏有螺旋弹簧136,向上方对抵接构件133施力。使抵接构件133的上部从圆筒部 131突出,当放下把手121时,把手121的下表面就碰到抵接构件133。 
接着,如图5所示,单元框架26其整体呈框状。在单元框架26上,沿装置的前后方向设有4个盒收容部26K~26C,此处通过从上方的操作,就可收容或拉出各色的显影盒27K~27C。 
并且如图6所示,上述的鼓单元Sa利用设在主体外壳2的内面壁上的一组导轨101的导向作用,而以保持水平姿势的状态被收容在主体外壳2的鼓收容空间7内。 
当鼓单元Sa以保持水平姿势的状态被收容在主体外壳2的鼓收容空间7内时,为使感光鼓29不与纸张输送皮带58接触而以稍许上浮的状态向鼓收容空间7的内侧移动,最后,感光鼓29稍许下降以与纸张输送皮带58接触,从而被配置成可进行印字动作的状态。相反,当从鼓收容空间7将鼓单元Sa向跟前侧拉出时,最初感光鼓29不与纸张输送皮带58接触地被提起,然后以保持水平姿势的状态从鼓收容空间7向跟前侧移动。 
(B)推压分离装置Sb 
推压分离装置Sb具有下面二个功能。第一功能是,若鼓单元Sa被收容在主体外壳2的鼓收容空间7内,就将显影盒27向下方压下,从而使显影辊39与感光鼓29密接,如此,通过使显影辊39与感光鼓29密接,开始成为可形成图像的状态;第二功能是,将上述的第一功能所产生的显影盒27的压下状态予以解除。下面,说明推压分离装置Sb的具体结构。 
图6是表示推压分离装置Sb与鼓单元Sa的位置关系的立体图,图7是推压分离装置Sb的立体图。 
如图6所示,在主体外壳2左右的两侧壁上,使长度方向朝向装置的进深方向地分别设置着呈前后方向较长形状的直动凸轮构件140。在主体外壳2左右的两侧壁的内面设有凸轮架113,直动凸轮构件140以可进退的状态被插入在该凸轮架113内。另外,直动凸轮构件140的设置高度被设成与收容在鼓收容空间7内的鼓单元Sa的上部即各显影盒27的上部相对应的高度。 
图6至图8所示的符号169是连接轴。连接轴169架设在左右两个直动凸轮构件140间的后端之间,起到使驱动力传递的功能。具体地说,图8中的左内侧的直动凸轮构件140作为主动侧,右跟前的直动凸轮构件140作为从动侧。 
主动侧的直动凸轮构件140进退时,主动侧的进退运动通过连接轴169而传递到从动侧的直动凸轮构件140,从动侧的直动凸轮构件140与主动侧的直动凸轮构件140同步进退。连接轴169进行的驱动力的传递如图8所示那样采用这种形式:利用齿条与小齿轮产 生的齿轮啮合而传递动力。 
并且,作成这种结构:通过直动凸轮构件140的进退动作,将后述的按压突起125向下方压下,或将后述的分离突起126向上方上推。 
如图4所示,在各显影盒27上,左右两侧的上下二个部位分别设有二个突起125、126。首先上侧的突起是按压突起125。按压突起125在把手121的自由端的左右两侧设置有一对,并向外方突出。下侧的突起是分离突起126。分离突起126在显影框架36的上壁的左右两侧设置一对,并向外方突出。 
如图7所示,在推压分离装置Sb的凸轮架113的上表面,隔开规定距离地沿长度方向设置有4组与上述两突起125、126对应的第一连通孔115和第二连通孔116两个孔。之所以形成4组,是因为在4个显影盒27C~27K上分别形成有两突起125、126,与这些突起125、126对应而设置两连通孔115、116。 
下面,以主动侧为例对直动凸轮构件140的具体形状进行说明。如图9所示,直动凸轮构件140形成向一方向较长的形状,且沿长度方向设有4个作用部143。各作用部143按照规定的间隔(具体而言,是显影盒27K~27C的配置间隔)进行设置,并由按压作用部145和接触分离作用部146构成。 
按压作用部145在图9中形成向左方水平延伸的形状,顶端形成有锥部145A。锥部145A形成为将按压作用部145的顶端下部倾斜切去后的形状。 
而接触分离作用部146在图9中形成向右方水平延伸的形状,顶端设有向图示上方伸出的突起146A。接触分离作用部146与直动凸轮构件140的进退动作联动而在一定位置使旋转上推体151旋转。 
旋转上推体151可旋转地支承在支承轴153上,而支承轴153固定在主体外壳2上。另一方面,在直动凸轮构件140上开口有使支承轴153插通的避让孔149,直动凸轮构件140与所固定的旋转上推体151处于可独立移动的关系。 
由此,旋转上推体151不会随着直动凸轮构件140的进退动作而一体地进行滑动动作,在该处(一定位置)只进行旋转动作。 
另外,旋转上推体151与各显影盒27的分离突起126对应,设置位置都处于第二连通孔116的正下方附近。 
这种直动凸轮构件140被作成可在图9所示的解除位置与图11所示的按压位置之间进行往复直线移动。 
在直动凸轮构件140处于解除位置的状态下,按压作用部145处于第一连通孔115的 后方(图9中的右侧)而将第一连通孔115打开。 
因此,当将鼓单元Sa收容在鼓收容空间7内时,如图9的箭头所示,各按压突起125通过所对应的第一连通孔115而进入凸轮架113的内部,按压突起125与按压作用部145沿水平方向隔开规定距离地成为相对的状态。 
另外,分离突起126通过第二连通孔116而进入凸轮架113的内部,并成为碰到旋转上推体151背面上的状态。 
从该状态起,当使直动凸轮构件140向按压位置移动到图示左方(装置主体的前侧)时,在移动过程中按压作用部145与按压突起125相碰。 
然后,当按压作用部145因锥部145A的导向作用而将按压突起125向下方压下并爬到其之上、当直动凸轮构件140到达图11所示的按压位置时,按压突起125成为位于按压作用部145下方的状态。 
如此,在直动凸轮构件140从解除位置到达按压位置的过程中,按压作用部145将按压突起125甚至把手121向装置下方压下。因此,一边使螺旋弹簧136压缩一边显影盒27的整体成为向下方压入的状态,其结果,显影盒27的显影辊39成为与感光鼓29弹性接触的状态(参照图12、图13的按压动作)。该按压动作是先前说明的接近动作。 
另外,如图11所示,当直动凸轮构件140到达按压位置时,按压作用部145就成为将第一连通孔115封住的状态,按压突起125被止脱。因此,要从主体外壳2的鼓收容空间7中卸下显影盒27甚至鼓单元Sa,若不再使直动凸轮构件140从按压位置向解除位置移动,就不能卸下显影盒27和鼓单元Sa。 
根据上述结构,可实现本发明的如下这种结构:“使可动构件(直动凸轮构件140)向按压位置移动,使所述各按压作用部145分别与各显影器(显影盒27的按压突起125)卡止(抵接),通过这种卡止(抵接),使构成所述显影器(显影盒27)的各显影剂承载体(显影辊39)按压在与其对应的各图像承载体(感光鼓29)上”。 
另外,本实施形态的结构虽然与4个显影盒27K~27C对应地设置有4个按压突起125,但与黑色的显影盒27K对应的按压突起125K以比其余按压突起125Y~125C早的时间(从解除位置向按压位置的中间位置)受按压作用部145K推压(参照图10)。 
之所以作成这种设定,是因为:当进行单色印刷时,只要将与黑色对应的显影辊39作成与其对应的感光鼓29接触的状态即可,不必使其它颜色的显影辊和感光鼓相接触。 
下面说明分离动作。当使直动凸轮构件140从图11所示的按压位置向图9所示的解除位置滑动时,按压突起125与按压作用部145的卡止被解除,另一方面接触分离作用部146 的突起146A碰到旋转上推体151而使旋转上推体151绕逆时针旋转。 
由此,旋转上推体151的背面与分离突起126的下表面相碰,将分离突起126上推。其结果,通过各分离突起126对各显影盒27K~27C作用向上方的力,各显影盒27成为稍从单元框架26上浮的状态。 
如此,通过进行分离动作,然后在从鼓收容空间7中取出鼓单元Sa时,可容易地从取出的鼓单元Sa上取出各显影盒27K~27C。 
要使上述的直动凸轮构件140在解除位置与按压位置之间作往复直线移动,必需驱动源,本实施形态的驱动系统中设有电动式的第一驱动系统210、和利用了由人工进行的前盖9的开闭运动的第二驱动系统250这二个驱动系统,与前盖9的开闭配合地对这两个驱动系统210、250进行切换。即,在前盖9处于关闭姿势的状态下,第一驱动系统210处于连接状态,但一旦对前盖9进行打开操作,则在打开操作的初始阶段,第一驱动系统210的连接被断开,然后连接第二驱动系统250。 
之所以如此设置二个驱动系统,是因为:即使在意料之外的时间电源断开而不能利用第一驱动系统210,此时也能利用第二驱动系统使直动凸轮构件140移动到所希望的位置。 
总之,若不使感光鼓29与显影辊39密接就会给图像形成带来妨碍,因此,在图像形成中,直动凸轮构件140始终停留在按压位置。这里,假定以取出发生纸张堵塞的纸张等的目的而在图像形成中断开电源,则第一驱动系统210停止。假定在仅设置有第一驱动系统210的场合,直动凸轮构件140必定不能移动,直动凸轮构件140就停留在按压位置。 
那么,即使操作前盖9并将主体外壳2的前面开口打开,则鼓单元Sa处于因直动凸轮构件140而被止脱的状态,不能对各显影盒27K~27C进行更换,因此,为防止这种现象,而设置了第二驱动系统250。下面,对两驱动系统210、250进行说明。 
如图14所示,在直动凸轮构件140的侧面固定有动力输入板161。动力输入板161与直动凸轮构件140相同地形成沿一方向较长的形状,在上表面、下表面的双方形成有齿轮163、165。并且,由位于动力输入板161上方的齿轮群构成第一驱动系统210,由位于下方的齿轮群构成第二驱动系统250。 
第一驱动系统210包括:作为驱动源的电动机M;电动机齿轮211;电动机侧传递齿轮213;直动凸轮侧传递齿轮215;以及离合器机构220。直动凸轮侧传递齿轮215是将与构成离合器机构220的离合器齿轮啮合的大齿轮215A和与动力输入板161上侧的齿轮163啮合的小齿轮215B设成一体而成的。 
离合器机构220用于控制成为将电动机M的驱动力传递给直动凸轮侧传递齿轮215的 连接状态还是成为将连接断开的断开状态。现简单地进行说明,如图14所示,当前盖9处于关闭姿势时,U字形板229被推向啮合方向(在该图中的左侧),由此,可使齿轮啮合传递动力。 
从以上可知,在前盖9处于关闭姿势的状态下,若驱动电动机M,则其驱动力以电动机齿轮211、电动机侧传递齿轮213、离合器机构220和直动凸轮侧传递齿轮215的路径而输入到动力输入板161的齿轮163。由此,对动力输入板161作用水平方向的力,使直动凸轮构件140与动力输入板161一起沿水平方向作往复直线移动。 
另一方面,当对前盖9进行打开操作时,如图15所示,在操作的初始阶段,设在前盖9上的支承板225通过解除对销227的下支承,则对U字形板229的按压也被解除。其结果,齿轮的啮合脱开,不能传递动力。 
下面说明第二驱动系统250。 
第二驱动系统250包括齿轮装置260、以及与前盖9的打开操作联动而使齿轮装置260驱动的联动装置270(参照图3、图14、图17和图19)。 
如图3所示,主体外壳2的左侧壁2A的外表面上部整体凹向装置的内侧,此处被作成设置部251。在设置部251上设置有联动装置270。联动装置270包括第一联动滑块271、与其构成对的小齿轮275。第一联动滑块271通过保持架285而倾斜地安装在设置部251上。 
如图17所示,第一联动滑块271形成沿一方向较长的形状,在其下部设有齿部272。另外,在第一联动滑块271的后部设有施力用的螺旋弹簧281,将第一联动滑块271拉入图17所示的初始位置。小齿轮275在第一联动滑块271的前方下部隔开规定距离地与第一联动滑块271相对设置。 
在第一联动滑块271的前端固定有引线W的一端A。第一联动滑块271与前盖9的打开操作联动并通过引线W被拉到装置前方。由此,第一联动滑块271使螺旋弹簧281伸长并沿保持架285向图17所示的F箭头方向移动。 
这样,在移动过程中,第一联动滑块271的齿部272与小齿轮275的齿部啮合,使小齿轮275旋转。 
如图19所示,小齿轮275通过旋转轴277与齿轮装置260的中央齿轮261连接。因此,当小齿轮275旋转时,中央齿轮261与其一体旋转。 
并且,在第一联动滑块271的行进方向前侧设有滑块挡块283,滑块271移动规定行程并到达图18所示的停止位置时,第一联动滑块271的前端碰到滑块挡块283,被限制进 一步的前进动作。 
之所以倾斜设置第一联动滑块271并对其倾斜牵拉,是因为要更有效地将作用于引线W的张力传递给滑块271。 
现返回到图14来说明齿轮装置260。齿轮装置260起到离合器的功能,具有互相啮合的定位齿轮261和回转齿轮263以及回转臂265。回转臂265的用途是将回转齿轮263支承成能以定位齿轮261为中心摆动,回转臂265的基端具有适当的摩擦阻力地可旋转地支承在定位齿轮261的旋转轴上,在另一端将回转齿轮263保持成可旋转的状态。 
回转臂265经常处于图14所示的倾斜的姿势,并将回转臂263保持成离开动力输入板161的状态,其结果,第二驱动系统250成为动力传递被断开的状态。 
但是,当第一联动滑块271随着前盖9的打开而从初始位置向停止位置滑动、小齿轮275旋转时,定位齿轮261就进行旋转并使回转臂265摆动。 
由此,回转齿轮263向图示上方被提起,碰到动力输入板161下侧的齿轮165,其结果,两齿轮165、263啮合,可传递动力。 
因此,在两齿轮165、263啮合后,当进一步放下前盖9并将第一联动滑块271进一步向停止位置拉入时,如图15所示,在与齿轮165啮合的状态下回转齿轮263进行旋转。由此,对动力输入板161作用水平方向的力,使直动凸轮构件140与动力输入板161一起向解除方向(图15中的左方)水平移动。 
另外,如图14所示,直动凸轮构件140中与第二驱动系统250对应的齿轮165的后端部(图14中的右侧)形成有齿缺部167。之所以作成这种结构,即设置了第二驱动系统250这一目的在于:在直动凸轮构件140处于按压位置的状态下将前盖9打开操作后的场合,使直动凸轮构件140与打开联动而向解除位置移动。 
因此,若在打开前盖9的阶段直动凸轮构件140处于解除位置,则不必利用第二驱动系统250使直动凸轮构件140滑动,在该场合,利用齿缺部167使回转齿轮263空转,从而取消第二驱动系统250所进行的动力传递。 
(C)送风装置Sc 
所谓送风装置Sc,就是使鼓单元Sa内尤其充电器30周边的空气循环的装置。假若不使空气循环,就会在内部积存使感光鼓29带电时所产生的污染物和尘埃等,导致画质下降,因此,通过使空气循环,就可将充电器周边保持成清洁状态,不会发生画质下降。 
由于在鼓单元Sa内设有与四种颜色对应的四个充电器30,故与其对应而在单元框架26的侧面上,在与各充电器30对应的位置并排设有四个取入口301。 
图20是表示送风装置Sc结构的分解立体图。该图表示的符号310是送风机,符号330是送风管道,符号370是排气单元。下面,先说明送风装置Sc的大致结构和空气的循环路径,然后说明送风管道330的安装结构。 
送风机310用于吸引外部空气并将其送出到送风管道330。送风管道330包括:沿装置的进深方向对空气进行导向的主管道331;以及从主管道331分歧的四个分歧管道335。各分歧管道335的下部(下面称为送出部336)向鼓单元侧弯曲,并从顶端将由送风机310产生的空气送向单元框架26。 
分歧管道335的送出部336与单元框架26的取入口301相对,从送出部336送出的空气,通过取入口301而到达鼓单元Sa内的各充电器30和各感光鼓29。 
排气单元370在主体外壳2内设置在鼓收容空间7的后方。 
排气单元370具有在前表面沿装置的宽度方向设有三个排气吸引口373的外壳,内部收容有排气用的送风机371。各排气吸引口373处于比显影盒27上部稍高的位置。 
由此,通过取入口301被送入鼓单元Sa内的空气在图20中如点划线所示那样沿鼓单元Sa的宽度方向被送入,并沿显影盒27的背面流向装置的上方。当到达显影盒27的上部时,由上述的排气单元370吸引,排向外部。这样,充电器30周边的空气得到循环。 
图22是表示送风管道330的安装结构的剖视图。主体外壳2的右侧壁2B的内部是空心状,此处被作成管道设置部390。在管道设置部390的内壁391下部开口有管道插通孔392。在管道设置部390上以靠近内壁391的状态设置有上述送风管道330。 
送风管道330的送出部336贯通管道插通孔392而进入主体外壳2内的鼓收容空间7内,而且顶端处于插入单元框架26取入口301的状态。如此,通过将送出部336的顶端插入取入口301,从而将管道的空气更有效地送入单元框架26内。在下面的说明中,把图22所示的分歧管道335的姿势即送出部336插入鼓收容空间7内、可将管道内的空气送到单元框架26的姿势称为插入姿势。 
另一方面,若如上所述分歧管道335处于插入姿势,则当从鼓收容空间7中取出鼓单元Sa时,送出部336产生干扰,造成妨碍。因此,本实施形态将分歧管道335作成可变结构,以使送出部336从鼓收容空间7退让。 
下面说明使分歧管道335退让的机构。 
首先,是与分歧管道335一起构成送风管道330的主管道331,其如图22所示,不能移动地被固定在管道设置部390的内壁上部。在主管道331的内部设置有铰链332。 
分歧管道335的上部支承在铰链332上,可进行以铰链332为中心的摆动动作。图22 所示的符号341是板簧。板簧341起到向装置的内方(图示的左侧)对分歧管道335施力的功能。 
该分歧管道335的下部的外缘向下方延长,此处被作成解除操作片337。另一方面,在管道设置部390的侧壁,在与解除操作片337对应的高度位置设置有第二联动滑块350。 
第二联动滑块350如图20所示,呈向装置的进深方向延伸的形状,且沿长度方向设有四个斜面部351,在顶端设有引线固定用的突起359。 
如图21所示,各斜面部351被作成这样的形状:越向装置内侧,向外侧的伸出就越多。另外,在各斜面部351的前方和后方,形成有平缓的平坦部353、355。各斜面部351的设置间隔被作成与分歧管道335的解除操作片337的设置间隔相匹配的间隔,各斜面部351与各解除操作片337构成一对。 
第二联动滑块350可沿装置的进深方向水平进退,并可利用该滑块350的进退动作而使分歧管道335进行退让动作。 
现具体进行说明,如图24所示,在管道设置部390的顶端下部设有前部保持架360,覆盖第二联动滑块350的前部。在该前部保持架360的外表面形成有呈长孔状的导向孔361。突起359插通在该导向孔361中。并且,在通过导向孔361而被拉出到前部保持架360外侧的突起359的顶端部上固定有引线W的一端B。 
因此,当对前盖9进行打开操作时,第二联动滑块350由引线W牵引,从图24所示的初始位置向装置的前侧(图24中的左侧)移动。这样,第二联动滑块350的斜面部351将分歧管道335的解除操作片337向外推压(参照图21)。由此,各分歧管道335一边克服板簧341的施力、一边以铰链332为中心进行转动,其结果,送出部336从鼓收容空间7进行退让。 
当第二联动滑块350移动规定行程、到达图25所示的停止位置时,第二联动滑块350的突起359就碰到导向孔361的孔壁,其进一步的前进动作被限制。并且,在该停止位置,分歧管道335的各解除操作片337成为搁置在位于斜面部351后方的平坦部355上的状态,分歧管道335被保持成图23所示的退让姿势。即,包含送出部336的分歧管道335整体被收容在管道设置部390内,成为从鼓收容空间7退让的状态。 
当第二联动滑块350处于图24所示的初始位置时,前侧平坦部353与各解除操作片337相对,为不将解除操作片337推压到装置外侧(参照图21、图22)。 
上述说明了第二联动滑块350从初始位置到达停止位置的前进动作,但当对前盖9进行关闭操作时,第二联动滑块350就进行后退动作,从停止位置复位到初始位置。并且, 随着复位动作,受到板簧341的施力,分歧管道335从退让姿势自动变位到插入姿势。 
对于使第二联动滑块350复位的机构,省略说明,但简单地说,前盖9上设有卡止推压部,当对前盖9进行关闭操作时,卡止推压部就将第二联动滑块350推入到装置的内方。称为送风装置Sc进行的相对于鼓单元Sa的接近动作,是指可使分歧管道335从退让姿势变位到插入姿势,并将管道内的空气送到单元框架26。 
(D)开度限制装置 
下面参照图26至图33说明开度限制装置Sd。 
图26是表示开度限制装置整体结构的立体图,图27是表示滑轮保持板结构的立体图,图28是滑轮的立体图。 
开度限制装置Sd的结构是,将使用了滑轮装置410的引线牵引装置400设置在前盖9的背面9C上,将从引线牵引装置400两侧拉出引线W的各端部A、B分别固定在内藏于主体外壳2侧的各装置上。具体而言,是指使引线W的端部A固定在构成推压分离装置Sb的第一联动滑块271顶端上,使引线W的端部B固定在构成送风装置Sc的第二联动滑块350顶端上。下面,详细说明各部分的结构。 
滑轮装置410包括滑轮保持板420、二个滑轮450、460以及不锈钢制的绞捻钢丝W(下面仅称为引线W)。滑轮保持板420是金属制,即对呈平板状的板材进行冲压加工形成。如图27所示,滑轮保持板420呈沿一方向较长的形状,两侧设有相对于前盖9的固定部421、423。 
在滑轮保持板420上,即两固定部421、423之间,按图27所示的从左开始的顺序设有安装支座部431、导向槽433、弹簧钩挂部438。安装支座部431是将板面的一部分予以敲打形成的,此处设置滑轮450。导向槽433笔直沿滑轮保持板420的长度方向延伸。该导向槽433的槽宽被作成沿全长相同的槽宽。 
另外,在导向槽433的始端(图27中的左侧的端部),设有将槽壁的一部分向图示内方折弯而成的板侧止动部435。而在导向槽433的终端(图27中右侧的端部)形成有插拔部434。 
弹簧钩挂部438是将壁面的一部分向图示内侧弯曲形成的,此处卡止有螺旋弹簧480的一端。螺旋弹簧480相当于本发明的施力装置的一例子。 
图27所示的符号441是加强用的凸缘。该凸缘441被设成沿滑轮保持板420的长度方向与螺旋弹簧480的设置范围重叠(参照图29),以提高滑轮保持板420的刚性。 
图27所示的符号443、符号447是引线导向部。 
接着,参照图28说明安装在滑轮保持板420上的滑轮450、460。滑轮450、460有固定地设置在安装支座部431上的定滑轮450、和可滑动地嵌合在导向槽433内的动滑轮460这两种,但滑轮的形状(卷绕引线W的胴部的形状)其自身双方都是相同的。两滑轮450、460的胴部呈圆筒形状,且在外周部分别设有三个引线槽455、465。 
动滑轮460利用旋转轴471而可旋转地支承在滑轮保持架470上。在动滑轮460的滑轮保持架470上形成有旋转轴471、弹簧钩挂部473、嵌合部477、滑轮侧止动片(相当于本发明的“滑轮保持架的一部分”)479等。旋转轴471成为滑轮胴部的转动中心。 
弹簧钩挂部473与前述的滑轮保持板420的弹簧钩挂部438构成一对,此处将螺旋弹簧480的另一端卡止。 
另外,滑轮侧止动片479与设在滑轮保持板420上的板侧止动部435构成一对。由这些滑轮侧止动片479和板侧止动部435实现本发明的“止动装置”。 
滑轮保持架470的嵌合部477具有稍许间隔地嵌合在导向槽433中,起到对动滑轮460沿着导向槽433的进退动作进行导向的功能。另外,在本实施形态中,在动滑轮460的前后设有一对(前侧嵌合部477A和后侧嵌合部477B)嵌合部477。如此,通过在前后形成嵌合部477A、477B,就可使动滑轮460沿着导向槽433的移动动作稳定。另外,嵌合部477的顶端各自向外折弯,其是用于防止动滑轮460从导向槽433中脱出的按压部478。 
又,如先前叙述的那样在导向槽433的终端设有插拔部434,通过使上述的嵌合部477与该插拔部434嵌合,就可将动滑轮460组装在导向槽433中。 
图29表示将各零件安装在滑轮保持板420上的状态。即,定滑轮450被固定(可转动)在滑轮保持板420的安装支座部431上,动滑轮460被设置成相对于导向槽433可滑动。 
并且,引线W卷绕成沿滑轮胴部的引线槽455、465而架设在两滑轮450、460之间。引线W的两端A、B不固定在引线牵引装置400上,两端A、B双方都被作成可拉出的自由端。具体而言,引线W的一端B经由设于引线导向部443顶端的狭槽443A而被拉出到图29的右跟前侧,引线W的另一端A经由引线导向部447而被拉出到图29的左内侧。 
另外,在滑轮保持板420与动滑轮460之间挂设有螺旋弹簧480。螺旋弹簧480起到这样的功能:对动滑轮460施加朝向导向槽433的终端侧即离开定滑轮450方向的力。 
如图26所示,在前盖9背面9C的顶端部以长度方向朝向装置的宽度方向的状态设置有如上述那样构成的引线牵引装置400。 
并且,在前盖背面9C的左侧部设有一对引线支承件495、497。一个引线支承件495设置在前盖顶端的角落处,呈弧状。另一个引线支承件497设置在呈弧状的引线支承件495 与铰链轴J的中间位置。 
由此,从引线牵引装置400左侧拉出的引线W的端部A在前盖背面9C的角落处转换约90度方向,然后采用朝向铰链轴J的路径,最终从处于中间位置的引线支承件497拉出。并且,经这种配置路径,从前盖9的宽度方向左侧部拉出的引线W的顶端A被固定在设于主体外壳2左侧壁2A的第一联动滑块271的前端上(图3、图17)。 
另一方面,在前盖背面9C的右端部也设有一对引线支承件491、493。引线支承件491设置在前盖顶端的角落处,呈弧状。另一个引线支承件493设置在呈弧状的引线支承件491与铰链轴J的中间位置。 
由此,从引线牵引装置400右侧拉出的引线W的端部B也在前盖背面9C的角落处转换约90度方向,然后采用朝向铰链轴J的路径,最终从处于中间位置的引线支承件493拉出。并且,经这种配置路径,从前盖9的宽度方向右侧部拉出的引线W的顶端B被固定在设于主体外壳2右侧壁2B的第二联动滑块350的前端上(图3、图24)。 
另外,如图3、图26所示,从引线牵引装置400拉出的引线W上固定有球状突起510A、510B。该球状突起510A、510B,是作为设置在主体外壳2左侧壁2A上的第一联动滑块271、及设置在主体外壳2右侧壁2B上的第二联动滑块350的误动作对策而设置的。下面,以球状突起510A为例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3所示,球状突起510A在引线支承件497与主体外壳2之间,固定地设置在引线W上。 
通过作成这种结构,当将处于打开姿势的前盖9关闭时,球状突起510A就与引线W一体地移动并被拉入到前盖9侧。其结果,在前盖9向关闭方向转动某种程度后,球状突起510A与引线支承件497的端面抵接(参照图30、图31),阻止牵引装置400对引线W的拉入。 
利用上述结构,可实现本发明的这一技术方案:“前述拉入限制装置,其由固定地设置在绳状连接部(引线W)上的突起部(球状突起510A、510B)构成,在前述盖构件(前盖9)进行关闭操作的过程中,与绳状连接部(引线W)一起被拉入到盖构件(前盖9)侧的前述突起部(球状突起510A、510B)碰到另一零件497、493,从而限制由前述牵引装置(引线牵引装置400)对前述绳状连接部(引线W)的拉入”。 
由此,由引线牵引装置400进行的拉入,不先于球状突起510A动作,引线W的顶端即与第一联动滑块271连接的部分成为松弛的状态。也就是说,通过设置球状突起510A,实际上使第一联动滑块271从引线牵引装置400断开。 
这里,假若不设置上述的球状突起510A,则根本没有对由引线牵引装置400进行的引线W的拉入进行限制的装置。因此,即使前盖9处于关闭姿势时,引线牵引装置400的牵引力也进行作用,结果,尽管前盖9关闭,第一联动滑块271也从初始位置开始移动(误动作)。 
因此,即使将处于关闭姿势的前盖9打开,因第一联动滑块271的移动行程相对于预定的移动行程不足等而不能正常地进行解除动作。 
为不发生这种不良情况,本实施形态是在引线W上设置有球状突起510A、510B。由此,在使前盖9关闭的过程中,可使第一联动滑块271、第二联动滑块350分别从引线牵引装置400断开。其结果,当前盖9处于关闭姿势时,在第一联动滑块271和第二联动滑块350上不作用朝向装置前方的力,可将两滑块271、350停留在初始位置。 
3.作用 
下面,对于上述那样构成的激光打印机1的随着前盖9开闭操作所产生的作用,分如下三个阶段进行说明。 
(A)前盖的开度限制 
若将手把握住设在处于关闭姿势的前盖9上部上的操作部9A并将其拉到跟前,则前盖9以铰链轴J为中心向打开方向转动。由此前盖9与主体外壳2的相对距离扩大,处于松弛状态的引线W伸展,不久成为张紧状态。 
从该状态,进一步向打开方向对前盖9进行操作时,设置在主体外壳2上的第一联动滑块271、第二联动滑块350分别由引线W拉到装置的前侧。其结果,第一联动滑块271从图17所示的初始位置向停止位置移动,第二联动滑块350从图24所示的初始位置向停止位置移动。 
不久,各联动滑块271、350到达停止位置,进一步的前进动作受到限制。这样,这次在引线牵引装置400中,动滑轮460一边使螺旋弹簧480伸长一边向定滑轮450开始移动(图32、图33)。 
由此,两滑轮450、460的滑轮间距离从初始状态的长度L1开始收缩,从而引线W从引线牵引装置400送出。不久,如图33所示,在两滑轮450、460的滑轮间距离成为L2后,动滑轮460的滑轮侧止动片479与设在滑轮保持板420上的板侧止动部435相碰。 
由此,动滑轮460向接近方向的移动受到限制,结果,引线W就停止送出。这样,前盖9的开度被限制在图3所示的打开姿势。 
即,即使从图3所示的打开姿势进一步向打开方向操作,此时,主体外壳2的两联动 滑块271、350也都处于停止位置,并在这两联动滑块271、350与前盖9之间,引线W成为撑住的状态,故前盖9不会超过打开姿势向打开方向打开。 
由此,可实现本发明的“前述第一、第二绳状连接部(引线W)与处于停止位置的第一、第二变位构件(第一、第二联动滑块271、350)一起构成开度限制装置,将前述盖构件(前盖9)的打开角度限制在规定角度”这一技术方案。 
本实施形态是,螺旋弹簧480的弹力(图33状态所示的最大伸长时的弹力)的大小被抑制成比前盖9整个重量还弱的程度。由此,当处于打开状态时,前盖9的重量胜过螺旋弹簧480的弹力,前盖9的打开姿势得以维持。 
另一方面,通过将力施加在处于打开姿势的前盖9上而使其向关闭方向转动,从而可利用人工操作将前盖9返回到关闭姿势,但在关闭操作中,与打开操作的场合相反,螺旋弹簧480的施力有助于操作。因此,用比不设定引线牵引装置400时的操作力还轻的力,就可使前盖9关闭。 
另外,随着关闭操作的进行,主体外壳2与前盖9之间的相对距离变得狭窄,因此挂设在它们之间的引线W成为松弛状态,但该松弛全部由引线牵引装置400牵引。并且,一旦牵引引线W时,如图30、图31所示,引线W的球状突起510A、510B就接近于所对应的引线支承件493、497,不久,与引线支承件493、497相碰,在此处限制引线W的拉入。 
由此,第一联动滑块271成为从引线牵引装置400上断开的状态,第一联动滑块271利用螺旋弹簧281而被拉入到装置的内方,结果,从图18所示的停止位置复位到图17所示的初始位置。另一方面,对于第二联动滑块350,也利用未图示的压入装置被推压到装置的内侧,从图25所示的停止位置复位到图24所示的初始位置。 
(B)由联动滑块271对直动凸轮构件140进行的解除动作 
这里,对由于在图像形成中电源断开等而在直动凸轮构件140停留在图11所示的按压位置的状态下对前盖9进行打开操作的例子进行说明。 
如在(A)的开度限制段落中已叙述的那样,当从关闭姿势将前盖9打开时,第一联动滑块271就从图17所示的初始位置移动到停止位置。这样,在从该初始位置到达停止位置的移动过程中,第一联动滑块271与小齿轮275啮合,使小齿轮275旋转。 
一旦小齿轮275旋转,则定位齿轮261与其一体旋转,结果,齿轮装置260产生动作。即,定位齿轮261旋转,使回转臂265摆动,将回转齿轮263提起。 
这样,提起的回转齿轮263与动力输入板161下侧的齿轮165啮合。其结果,其以后的随着前盖打开所产生的一部分动力,以引线W、第一联动滑块271、小齿轮275、定位齿 轮261、回转齿轮263和动力输入板161的路径被传递。 
由此,直动凸轮构件140开始向解除方向移动。即,在原来的按压位置,封住第一连通孔11防止按压突起125脱落的按压作用部145退让到装置的后方。 
不久,直动凸轮构件140到达解除位置(图9、图16),但在该解除位置,如图9所示,各按压作用部145处于第一连通孔115的后方而将第一连通孔115打开。由此,由按压作用部145对按压突起125进行的止脱被解除,成为可从主体外壳2的鼓收容空间7中卸下鼓单元Sa的状态。 
由此,可实现本发明的“前述第一变位构件(第一联动滑块271)通过从前述初始位置向前述停止位置的变位动作,而使处于前述按压位置的前述可动构件(直动凸轮构件140)变位到解除位置,解除由前述按压作用部进行的前述卡止(解除按压作用部145对按压突起125的止脱)”这一技术方案。 
(C)由联动滑块350对分歧管道335进行的退让动作 
首先,当前盖9处于关闭姿势时,分歧管道335是图22所示的插入姿势,即:送出部336呈贯通管道插通孔392并进入主体外壳2内的鼓收容空间7,且顶端插入单元框架26的取入口301中的状态。 
从该状态将前盖9打开时,则如在(A)的开度限制段落中已叙述的那样,第二联动滑块350从图24所示的初始位置被拉入到装置的前方。这样,第二联动滑块350的斜面部351将分歧管道335的解除操作片337向外推出(参照图21)。由此,各分歧管道335一边克服板簧341的施力一边以铰链332为中心进行转动,其结果,送出部336从鼓收容空间7退让。 
由此,可实现本发明的“前述第二变位构件(第二联动滑块350)通过从前述初始位置向前述停止位置的变位动作,而使前述送风管道(分歧管道335)从前述插入姿势变位到退让姿势”这一技术方案。 
不久,第二联动滑块350到达图25所示的停止位置,但在该停止位置,分歧管道335的各解除操作片337成为搁置在第二联动滑块350后侧平坦部355上的状态,分歧管道335被保持成图23所示的退让姿势。 
即,包含送出部336在内的分歧管道335整体被收容在管道设置部390内,成为从鼓收容空间7退让的状态,因此,当从主体外壳2的鼓收容空间7中卸下鼓单元Sa时,送出部336不会干扰而对取出造成妨碍。 
4.效果 
下面说明本实施形态的效果。 
本实施形态是,在主体外壳2的左侧壁2A上设置有与直动凸轮构件140对应的第一联动滑块271,在主体外壳2的右侧壁2B上设置有与分歧管道335对应的第二联动滑块350,此外,用引线W将这两联动滑块271、350与前盖9之间连接起来。 
由此,当对处于关闭姿势的前盖9进行打开操作时,两滑块271、350由引线W牵引并进行进退动作,结果,直动凸轮构件140从按压位置自动地变位到初始位置,分歧管道335从插入姿势自动地变位到退让姿势。由此,直动凸轮构件140及分歧管道335对鼓单元Sa的约束被解除,故可从鼓收容空间7中容易地取出鼓单元Sa。 
此外,本实施形态是,第一、第二联动滑块271、350及引线W也承担前盖9的开度限制的功能。如此,由于可使与前盖9的打开操作联动地使其它装置Sb、Sc动作的联动机构同时发挥开度限制功能,故可将装置在机构上简单化。 
另外,本实施形态是,将第一联动滑块271、第二联动滑块350分开配置在主体外壳2的两侧壁2A、2B上。假若在主体外壳2一侧的侧壁上设置第一、第二滑块271、350双方,则在设置侧因零件间的摩擦而使阻力增大,开闭操作就变得沉重,不能获得与非设置侧的平衡。这一点如本实施形态所述,通过将两滑块271、350分开设置在主体外壳2的左右侧壁2A、2B上,可获得左右的平衡,可顺利地进行前盖9的开闭操作。 
在本实施形态中,为使前盖9与主体外壳2侧联动而使用引线W。采用引线W,与使用连杆之类的刚体零件相比,在空间上是有利的,有利于装置的小型化。 
在本实施形态中,在前盖9上设有引线牵引装置400,对引线W作用牵引力。采用这种结构,通过引线W对前盖9作用向关闭方向的适当大小的力。因此,在打开操作中,由于作用了用于抑制该打开操作势头的向该关闭方向的力,故前盖9不会被强力打开。 
引线牵引装置400通常设置在往往成为无用空间的前盖9的背面9C上,因此,在获得装置小型化方面也是合适的。 
在本实施形态中,使用了动滑轮460来送出、拉入引线W。采用动滑轮460,引线W的送出、拉入变得平滑。另外,相对于引线W的拉入量,可减小动滑轮自身的移动行程。因此,可将引线牵引装置400小型化。 
另外,本实施形态是,使用滑轮保持架470限制引线W的拉出(止动装置)。采用这种结构,不必设置其专用零件作为止动装置,可减少零件个数。且本实施形态是,通过禁止滑轮450、460间相对移动,从而限制引线W拉出,因此,滑轮互相之间的干扰对策也必定能同时进行。 
引线W是不锈钢制。采用不锈钢制,则强度高,可提供可靠性高的开度限制结构。另外,采用不锈钢制,则具有导电性,通过引线W,可将前盖9与主体外壳2导通。因此,作为静电对策(可将前盖9的静电放跑到主体外壳2)也是有效的。 
另外,本实施形态是,作为变位动作,第一联动滑块271及第二联动滑块350都进行朝向主体外壳开口的滑动动作。这里,所谓第一、第二联动滑块271、350起到的功能其目的是使直动凸轮构件140从按压位置变位到解除位置,或使分歧管道335从插入姿势变位到退让姿势,因此,以任何形式来传递用于使这些直动凸轮构件140及分歧管道335进行变位动作的动力都可以。 
从这种观点看,第一联动滑块271及第二联动滑块350也可是各自分开动作(例如一个旋转,另一个滑动等),但本实施形态是,特意将它们统一为滑动动作。假若动作不相同,则平衡变差,发生所谓的扭动等,有可能给前盖9的开闭、或作为变位构件的滑块271、350的动作带来妨碍,但若如本实施形态那样统一为滑动动作,则可将这种不良情况防患于未然。 
另外,在本实施形态中说明了:当对处于关闭姿势的前盖9进行打开操作时,首先,松弛状态的引线W成为张紧状态,然后第一、第二联动滑块271、350从初始位置移动到停止位置。且移动后,引线牵引装置400将引线W送出。 
但是,这些动作的顺序根据设定是各种各样的,例如,引线牵引装置400,也可与滑块271、350从初始位置移动到停止位置的移动动作一并进行地将引线W送出,进一步地说,也可是这种结构:在引线牵引装置400将引线W送出后,滑块271、350从初始位置向停止位置移动。 
(其它实施形态) 
本发明不限定于根据上述描述及附图说明的实施形态,例如,下面的实施形态也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 
(1)在本实施形态中,虽例示了前盖9,但只要是用于图像形成装置(只要是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的,也可是激光打印机以外的)的盖,其它的盖也可以,例如,可适用于设在主体背面上的后盖等。 
(2)在本实施形态中,作为引线牵引装置,使用了由动滑轮和定滑轮构成的滑轮装置,但只要可牵引引线,都可适用,例如也可是利用卷绕轴的旋转而牵引引线的形式。 
(3)在本实施形态中,作为与前盖9的打开动作联动而进行动作的装置,例示了推压分离装置Sb、送风装置Sc,但也可使其它装置联动。 
例如,也可利用这样的机构等:在对感光鼓29或显影辊39(也包含供给辊等)进行旋转驱动用的驱动机构中,在前盖9的关闭状态下,维持感光鼓29或显影辊39与驱动源(电动机等)的连接,并保持成可执行图像形成动作的状态,并在对前盖9进行打开动作时,解除这些驱动连接,以对鼓单元Sa的卸下(拉出)操作不产生妨碍。 

Claims (16)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主体外壳;
盖构件,该盖构件通过铰链轴而与设在所述主体外壳上的开口部连接,将该开口部关闭或打开;
第一装置,该第一装置设在所述主体外壳内,具有第一功能;
第一变位构件,该第一变位构件在所述主体外壳中设置成可在初始位置与停止位置之间进行变位;
第一绳状连接部,该第一绳状连接部设置成在所述第一变位构件与所述盖构件之间将两构件连接起来,与所述盖构件的打开操作联动而使所述第一变位构件从所述初始位置变位到所述停止位置;
第二装置,该第二装置设在所述主体外壳内,具有第二功能;
第二变位构件,该第二变位构件在所述主体外壳中设置成可在初始位置与停止位置之间进行变位;以及
第二绳状连接部,该第二绳状连接部设置成在所述第二变位构件与所述盖构件之间将两构件连接起来,与所述盖构件的打开操作联动而使所述第二变位构件从所述初始位置变位到所述停止位置,
所述第一、第二绳状连接部与处于停止位置的第一、第二变位构件一起构成开度限制装置,将所述盖构件的打开角度限制在规定角度,
在所述主体外壳上设有单元收容空间,图像形成单元可通过所述开口部放入该单元收容空间或从该单元收容空间取出,所述图像形成单元在单元框架上保持有充电器、并排设置有多组显影器及图像承载体,
具有所述第一功能的第一装置是按压装置,具有:
可动构件,该可动构件与所述多个显影器对应地具有多个按压作用部;以及
输送装置,该输送装置使该可动构件移动到按压位置,分别使所述各按压作用部与收纳在所述单元收容空间中的所述图像形成单元的各显影器卡止,通过该卡止,将构成所述显影器的各显影剂承载体按压在与其对应的各图像承载体上,
所述第一变位构件通过从所述初始位置向所述停止位置的变位动作,使处于所述按压位置的所述可动构件变位到解除位置,解除所述按压作用部进行的所述卡止,
具有所述第二功能的第二装置是送风装置,具有:
送风机;以及
可在插入姿势和退让姿势之间进行变位动作的送风管道,
所述插入姿势是,可一边将管道的一部分插入所述单元收容空间中一边使其接近于所述图像形成单元的单元框架,将由所述送风机产生的空气送入所述单元框架内的所述充电器,
所述退让姿势是,使所述管道的一部分从所述单元收容空间退让,
所述第二变位构件通过从所述初始位置向所述停止位置的变位动作,而使所述送风管道从所述插入姿势变位到退让姿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在设在所述主体外壳上的所述开口部的下部设有所述铰链轴,通过朝上打开操作使所述盖构件进行开闭,
在所述主体外壳的左右两侧面分别分开设置有所述第一变位构件、所述第二变位构件,
通过所述第一、第二绳状连接部分别将分开设置的各变位构件与所述盖构件背面的左右两侧部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盖构件的背面具有:
牵引装置,该牵引装置对所述第一、第二绳状连接部进行牵引;
止动装置,当从所述牵引装置拉出的绳状连接部的拉出量达到规定量时,该止动装置限制进一步的拉出,
在所述盖构件的打开操作过程中,所述第一、第二绳状连接部克服所述牵引装置的牵引力而从所述牵引装置拉出,
当所述盖构件的打开角度达到规定角度,所述绳状连接部的拉出量达到规定量时,所述绳状连接部的拉出由所述止动装置限制。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设有拉入限制装置,在对所述盖构件进行关闭操作过程中,该拉入限制装置限制由所述牵引装置对所述绳状连接部进行的拉入,
当所述盖构件处于将所述开口部关闭的关闭姿势时,所述牵引装置的牵引力不能通过所述第一、第二绳状连接部作用在所述各变位构件上。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拉入限制装置由固定地设置在绳状连接部上的突起部构成,在对所述盖构件进行关闭操作过程中,通过与绳状连接部一起被拉入到盖构件侧的所述突起部抵碰到设在所述盖构件背面的支承件,由所述牵引装置对所述绳状连接部进行的拉入受到限制。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牵引装置包括:
具有至少一个以上动滑轮的滑轮装置;以及
对所述动滑轮施力的施力装置,
通过所述动滑轮克服所述施力装置的施力的变位动作而拉出所述绳状连接部,通过所述动滑轮顺从于所述施力的变位动作而拉入所述绳状连接部。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牵引装置包括:
具有至少一个以上的动滑轮的滑轮装置;以及
对所述动滑轮施力的施力装置,
通过所述动滑轮克服所述施力装置的施力的变位动作而拉出所述绳状连接部,通过所述动滑轮顺从于所述施力的变位动作而拉入所述绳状连接部。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牵引装置包括:
具有至少一个以上的动滑轮的滑轮装置;以及
对所述动滑轮施力的施力装置,
通过所述动滑轮克服所述施力装置的施力的变位动作而拉出所述绳状连接部,通过所述动滑轮顺从于所述施力的变位动作而拉入所述绳状连接部。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牵引装置是两端拉出式的装置,即,作为所述第一、第二绳状连接部的一根绳状构件挂设在包括所述动滑轮在内的多个滑轮间,使得两端都成为可拉出的自由端,
所述绳状构件的两自由端分别固定在所述第一变位构件和第二变位构件上。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变位构件和第二变位构件都是滑块,其向所述主体外壳的开口部侧前进或向与其相反方向进行后退动作,作为所述变位动作。
11.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止动装置具有止动部,
在所述动滑轮上设有滑轮保持架的装置中,当所述绳状连接部的拉出量达到规定量时,所述滑轮保持架的一部分与所述止动部抵接而限制所述动滑轮的变位动作,由此,限制所述绳状连接部的拉出。
12.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止动装置具有止动部,
在所述动滑轮上设有滑轮保持架的装置中,当所述绳状连接部的拉出量达到规定量时,所述滑轮保持架的一部分与所述止动部抵接而限制所述动滑轮的变位动作,由此,限制所述绳状连接部的拉出。
13.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止动装置具有止动部,
在所述动滑轮上设有滑轮保持架的装置中,当所述绳状连接部的拉出量达到规定量时,所述滑轮保持架的一部分与所述止动部抵接而限制所述动滑轮的变位动作,由此,限制所述绳状连接部的拉出。
14.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止动装置具有止动部,
在所述动滑轮上设有滑轮保持架的装置中,当所述绳状连接部的拉出量达到规定量时,所述滑轮保持架的一部分与所述止动部抵接而限制所述动滑轮的变位动作,由此,限制所述绳状连接部的拉出。
15.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止动装置具有止动部,
在所述动滑轮上设有滑轮保持架的装置中,当所述绳状连接部的拉出量达到规定量时,所述滑轮保持架的一部分与所述止动部抵接而限制所述动滑轮的变位动作,由此,限制所述绳状连接部的拉出。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绳状连接部是不锈钢制的绞捻钢丝。
CN200710139890.4A 2006-07-27 2007-07-26 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0114957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204883 2006-07-27
JP2006-204883 2006-07-27
JP2006204883A JP4760596B2 (ja) 2006-07-27 2006-07-27 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49578A CN101149578A (zh) 2008-03-26
CN101149578B true CN101149578B (zh) 2012-02-22

Family

ID=389864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139890.4A Active CN101149578B (zh) 2006-07-27 2007-07-26 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2) US7778569B2 (zh)
JP (1) JP4760596B2 (zh)
CN (1) CN10114957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9017308A1 (en) * 2007-07-31 2009-02-05 Byung-Jun Song Apparatus for feeding foil of printing machine with tension
JP4434263B2 (ja) * 2007-11-05 2010-03-17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開閉支持機構及びこれを用いた装置
JP4582159B2 (ja) * 2008-02-26 2010-11-1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066700A (ja) * 2008-09-12 2010-03-25 Brother Ind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5135189B2 (ja) * 2008-09-16 2013-01-30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720900B2 (ja) * 2008-11-28 2011-07-13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感光体ユニット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297905B2 (ja) * 2009-06-16 2013-09-25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012863B2 (ja) * 2009-08-28 2012-08-2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123434A (ja) * 2009-12-14 2011-06-23 Fuji Xerox Co Ltd 媒体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162620B2 (ja) 2010-04-27 2013-03-13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部材移動機構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776732B1 (ja) * 2010-05-17 2011-09-2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可搬型画像処理装置
JP5516136B2 (ja) * 2010-06-28 2014-06-1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463314B2 (ja) * 2011-03-15 2014-04-09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741255B2 (ja) 2011-06-30 2015-07-0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751048B2 (ja) 2011-06-30 2015-07-2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834724B2 (ja) 2011-09-30 2015-12-2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8781367B2 (en) * 2011-10-28 2014-07-15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processing apparatus with a rotatable cover unit that includes a clutch and transmission member
JP5953841B2 (ja) * 2012-03-13 2016-07-20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006435A (ja) * 2012-06-26 2014-01-16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CN103569727B (zh) * 2012-07-26 2016-09-07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薄片体输送装置以及具备该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JP6244629B2 (ja) * 2013-01-30 2017-12-13 株式会社リコー 手差し給紙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815606B2 (ja) 2013-07-11 2015-11-1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119536B2 (ja) 2013-09-30 2017-04-2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035258B2 (ja) * 2014-01-24 2016-11-30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388395B2 (ja) * 2014-10-14 2018-09-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210230B2 (ja) * 2014-12-09 2017-10-11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825271B2 (ja) * 2016-09-08 2021-02-03 株式会社リコー 開閉カバー、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10496034B2 (en) * 2016-11-01 2019-12-0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6848499B2 (ja) * 2017-02-14 2021-03-24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複合機
CN110442000A (zh) * 2019-09-06 2019-11-12 珠海市颂洋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显影盒
JP2021178708A (ja) * 2020-05-13 2021-11-18 東芝テック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
JP2023047471A (ja) * 2021-09-27 2023-04-06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開閉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77142A (zh) * 2003-06-27 2005-02-09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成像设备
CN1576034A (zh) * 2003-06-30 2005-02-09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信息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3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414557Y2 (zh) 1974-08-30 1979-06-15
JPS5131592A (ja) 1974-09-11 1976-03-17 Ooe Kagaku Kogyo Kk Kakushubifunryusozai no jutenyogoseijushiseifukuromitsupeihoho
US5157142A (en) 1986-06-17 1992-10-20 Hoechst Celanese Corporation Thiocarbamates and their derivatives
JPH0645978Y2 (ja) 1986-06-24 1994-11-2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H0364754A (ja) 1989-08-02 1991-03-20 Nippon Kayaku Co Ltd 感光性樹脂組成物及び硬化物
JPH0364754U (zh) 1989-10-26 1991-06-24
JPH04156560A (ja) 1990-10-19 1992-05-29 Murata Mach Ltd プリンターの安全装置
JPH04177370A (ja) * 1990-11-13 1992-06-24 Konic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H0564856U (ja) * 1992-02-05 1993-08-27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における記録紙カバーの取付構造
JP3142370B2 (ja) * 1992-06-03 2001-03-07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
JP3260934B2 (ja) 1993-11-12 2002-02-25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記録装置の安全装置
US5933697A (en) * 1994-03-24 1999-08-0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curl generating means
JP2915279B2 (ja) 1994-03-28 1999-07-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記録装置
JPH07271122A (ja) * 1994-03-25 1995-10-20 Ricoh Co Ltd シート搬送機器
JP3110947B2 (ja) * 1994-08-10 2000-11-20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H08262947A (ja) * 1995-03-27 1996-10-11 Nec Eng Ltd 電子写真式プリンタ装置
JPH08290631A (ja) 1995-04-20 1996-11-05 Hitachi Koki Co Ltd プリンタ筐体
JP3405100B2 (ja) 1996-11-20 2003-05-12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における駆動解除機構
JPH11129576A (ja) 1997-10-30 1999-05-18 Hitachi Ltd 印字装置
JP2001022167A (ja) * 1999-07-13 2001-01-26 Seiko Epson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4458642B2 (ja) 1999-08-31 2010-04-2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281771A (ja) * 2000-03-31 2001-10-10 Murata Mach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067437A (ja) 2000-09-04 2002-03-05 Ricoh Co Ltd ドア開閉検知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る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173124A (ja) * 2001-12-06 2003-06-20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280489A (ja) * 2002-03-25 2003-10-02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US6882809B2 (en) 2002-03-27 2005-04-19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device with duct for exhausting heat outside main body case
JP4013610B2 (ja) * 2002-03-27 2007-11-2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7029006B2 (en) * 2002-08-29 2006-04-1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Sheet feed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3957644B2 (ja) 2003-02-25 2007-08-15 京セラミタ株式会社 開閉機構
JP2005041629A (ja) 2003-07-25 2005-02-17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091482A (ja) * 2003-09-12 2005-04-07 Kyocera Mit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141020A (ja) * 2003-11-07 2005-06-02 Murata Mach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4474178B2 (ja) * 2004-02-27 2010-06-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283921A (ja) * 2004-03-29 2005-10-13 Canon Inc 開閉装置及び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156560B2 (ja) 2004-05-28 2008-09-24 エクセン株式会社 インバータの出力電圧補正装置
US7298988B2 (en) * 2004-09-08 2007-11-2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6091429A (ja) * 2004-09-24 2006-04-06 Oki Dat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用載置部材
JP2006251195A (ja) * 2005-03-09 2006-09-21 Murata Mach Ltd 帯電装置及び該帯電装置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4341619B2 (ja) * 2005-07-08 2009-10-0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77142A (zh) * 2003-06-27 2005-02-09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成像设备
CN1576034A (zh) * 2003-06-30 2005-02-09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信息设备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5-91482A 2005.04.07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49578A (zh) 2008-03-26
US8041255B2 (en) 2011-10-18
JP2008032916A (ja) 2008-02-14
US20080025749A1 (en) 2008-01-31
US20100266311A1 (en) 2010-10-21
JP4760596B2 (ja) 2011-08-31
US7778569B2 (en) 2010-08-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149578B (zh) 图像形成装置
US8200120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disposed above a plurality of photoconductors
CN104583879A (zh) 成像装置和处理盒
US20070217818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Developing Cartridge
CN101770191B (zh) 图像形成设备
CN102314124B (zh) 具有充电线清洁机构的图像形成装置
JP4096269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2117034A (zh) 显影剂盒以及处理盒
CN101923297A (zh) 图像形成设备
JP5051118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936722B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02346423B (zh) 具有保持调色剂盒的保持构件的成像装置
US8666283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a pressing member that presses a belt unit for positioning in a main body
CN102650847B (zh) 图像形成装置
US9658555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a moving mechanism to move a developing roller to a retracted position and a transmission mechanism to cut off transmission to the developing roller
JP528278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78019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14946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10817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957757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7986911B2 (en) Architecture for a media feeding option for an image forming device
US9851690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movable drawer
JP2010262188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9488956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drawer
CN102236301A (zh) 感光构件盒,显影剂盒以及处理盒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