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058333A - 换档致动器、车辆和组装车辆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换档致动器、车辆和组装车辆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058333A
CN101058333A CNA2006101264799A CN200610126479A CN101058333A CN 101058333 A CN101058333 A CN 101058333A CN A2006101264799 A CNA2006101264799 A CN A2006101264799A CN 200610126479 A CN200610126479 A CN 200610126479A CN 101058333 A CN101058333 A CN 10105833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rive shaft
gear
axle drive
housing
lev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610126479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579858C (zh
Inventor
小杉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mah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amah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mah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mah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0583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5833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79858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79858C/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1/00Motorcycles, engine-assisted cycles or motor scooters with one or two wheels
    • B62K11/02Frames
    • B62K11/04Fram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gine being between front and rear wheel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9/00Control inputs to control units of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F16H59/68Inputs being a function of gearing status
    • F16H59/70Inputs being a function of gearing status dependent on the ratio establishe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2057/0056Mounting parts arranged in special position or by special sequence, e.g. for keeping particular parts in his position during assembl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63/00Control outputs from the control unit to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or to other devices than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
    • F16H63/02Final output mechanisms therefor; Actuating means for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 F16H63/30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ar-Shifting Mechanisms (AREA)
  • Control Of Transmission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换档致动器、车辆和组装车辆的方法,所述换档致动器提高了具有该换档致动器的车辆中对换档致动器进行校准时的方便性和确定性。换档致动器包括驱动轴(70g)、用于可转动地支承驱动轴(70g)的壳体(70h)、和用于检测驱动轴(70g)的旋转位置的换档位置检测装置。驱动轴(70g)通过操作杠杆(70j)和换档杆等连接到换档机构。操作杠杆(70j)和壳体(70h)分别形成有通孔(70m)和有底孔(70n)。在组装该换档致动器时,通过将杠杆定位销(80)插入通孔(70m)和有底孔(70n)中而将驱动轴(70g)牢固地固定。在牢固地固定驱动轴(70g)的状态下,将换档位置检测装置安装到壳体(70h)并调整换档杆的长度。

Description

换档致动器、车辆和组装车辆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换档致动器、车辆和组装车辆的方法。
背景技术
摩托车作为车辆的示例是公知的。通常,摩托车包括变速器,发动机的曲轴的旋转速度被变速器改变并被传递到驱动轮。变速器包括换档机构和离合器机构,换档机构具有主轴、驱动轴和多级变速齿轮,离合器机构用于在改变变速齿轮时中断旋转的传递。此外,还有一种公知的摩托车,该摩托车包括用于自动地切换变速器的变速齿轮的自动-手动变速机构
(AMT机构)(例如,参考专利文献1)。
包括上述AMT机构的摩托车包括用于驱动换档机构的换档致动器,和用于连接换档致动器和换档机构以将换档致动器的驱动力传递至换档机构的换档动力传递机构。
换档致动器包括作为驱动源的电机且包括用于检测电机的旋转角度的换档电位计,并构成为基于换档电位计的检测结果来获取换档机构的变速位置。
[专利文献1]JP-A-2006-017221
发明内容
同时,换档机构构成为能够从基准位置(中立位置)在正转方向和反转方向两个方向上转动。此外,换档机构构成为能够通过被从基准位置转动而改变变速齿轮。因此,根据上述AMT机构,在工厂制造、维护等时为了匹配基准位置而进行对换档致动器的校准。具体地,当换档电位计安装在其电压值变成基准值的位置处时,换档动力传递机构布置在上述基准位置处。
但是,根据背景技术中的换档致动器的校准,在确认电位计的电压值的同时由操作者手动地调整换档动力传递机构的位置,操作复杂。因此,车辆的组装性能和维护性能较差。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而做出,其目的是通过提高进行换档致动器的校准时的方便性来提高车辆的组装性能和维护性能。
根据本发明的组装车辆的方法是用于组装如下车辆的方法,所述车辆包括:包括多级变速齿轮的换档机构;用于驱动所述换档机构的换档致动器,所述换档致动器包括驱动轴、用于可转动地支承所述驱动轴的壳体、和由所述壳体支承并用于检测所述驱动轴的旋转位置的位置传感器;以及换档动力传递机构,所述换档动力传递机构用于连接所述换档机构和所述换档致动器并且所述换档动力传递机构的长度能够调整,所述方法包括:将所述驱动轴牢固地(tackedly)固定到所述壳体使两者不能相对转动的步骤(第一步骤);在使得所述驱动轴不能相对于所述壳体转动的状态下将所述位置传感器安装到所述壳体的步骤(第二步骤);以及在使得所述驱动轴不能相对于所述壳体转动的状态下调整所述换档动力传递机构的长度的步骤(第三步骤)。
此外,第二步骤和第三步骤的顺序完全不受限制。第三步骤可以在第二步骤之后进行,相反,第二步骤可以在第三步骤之后进行。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车辆包括:包括多级变速齿轮的换档机构;用于驱动所述换档机构的换档致动器,所述换档致动器包括驱动轴、用于可转动地支承所述驱动轴的壳体、和由所述壳体支承并用于检测所述驱动轴的旋转位置的位置传感器;以及换档动力传递机构,所述换档动力传递机构用于连接所述换档机构和所述换档致动器并且所述换档动力传递机构的长度能够调整;其中,所述壳体形成有第一支承部分,所述第一支承部分用于支承将所述驱动轴牢固地固定到所述壳体使两者不能相对转动的固定部件。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换档致动器包括驱动轴、用于可转动地支承所述驱动轴的壳体、和由所述壳体支承并用于检测所述驱动轴的旋转位置的位置传感器,并用于驱动包括多个变速齿轮的换档机构;其中,所述壳体形成有第一支承部分,所述第一支承部分用于支承将所述驱动轴牢固地固定到所述壳体使两者不能相对转动的固定部件。
根据所述组装车辆的方法、所述车辆和所述换档致动器,可以在将驱动轴牢固地固定的状态下将位置传感器安装到壳体,因此可以容易地调整位置传感器的位置。此外,与换档动力传递机构分离地,可以通过换档致动器的单个部件来调整位置传感器的位置。因此,可以提高组装性能。此外,可以在牢固地固定驱动轴的状态下调整换档动力传递机构的长度,因此与在观察传感器的输出值的同时调整该长度的背景技术相比,可以简化调整操作。此外,可以与调整位置传感器的安装位置相独立地调整换档动力传递机构的长度,因此可以提高组装性能和维护性能。
根据本发明,可以提高对换档致动器进行校准时的方便性,并可以提高车辆的组装性能和维护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一实施例的摩托车的侧视图;
图2是示出自动变速控制装置的各构成部件的安装状态的视图;
图3是示出自动变速控制装置的各构成部件的安装状态的视图;
图4是示出自动变速控制装置的各构成部件的安装状态的视图;
图5是示出自动变速控制装置的各构成部件的安装状态的视图;
图6是示出自动变速控制装置的各构成部件的安装状态的视图;
图7是示出发动机的内部构造的截面图;
图8是换档致动器、换档杆和换档机构的示意图;
图9是换档致动器、换档杆和换档机构的侧视图;
图10是沿着图9的A-A线所取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发明人已经详细分析了AMT机构并发现导致调整换档机构的基准位置的操作复杂的因素在于以下两点。其一在于待调整的部位在位置传感器和换档动力传递机构这两个部位处。其二在于两个可调部位都直接或间接地连接到驱动轴。此外,作为根据这两点因素对容易地进行换档致动器的校准的方法进行精细研究的结果,已经发现当驱动轴被牢固地固定以不能相对于壳体转动时,通过由牢固地固定的驱动轴的位置构成基准,可以容易地并分别独立地调整上述两个部位。
下面将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图1是示出根据本实施例的摩托车1的侧视图。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的摩托车1包括头管3和车体框架2。车体框架2至少包括从头管3向后延伸的主车架4,和从主车架4的后部延伸到下侧的后臂支架5。主车架4包括从头管3向后延伸的两片左、右车架部分4a(在图1中,仅示出其中一片),车架部分4a的后部延伸到下侧以连接到后臂支架5。
前叉10由头管3枢轴支承。前叉10的上端设置有方向把11,而其下端设置有前轮12。在主车架4的上部布置有燃料箱13,在燃料箱13的后侧布置有车座14。车座14安装在座轨6上。
发动机20由主车架4和后臂支架5悬架。
发动机20由主车架4的发动机安装部4c和车架部分4a支承并由后臂支架5的发动机安装部(未图示)支承。此外,发动机20不限于汽油发动机等内燃机,而可以是电动机等。此外,该发动机可以结合有汽油发动机和电动机。
后臂21的前端部分由通过枢轴22可在上下方向上枢转的后臂支架5支承。后轮23由后臂21的后端部分支承。后臂21通过连杆机构24和后减震单元25由车体框架2支承。连杆机构24包括车体侧连杆24a和后臂侧连杆24b。车体侧连杆24a的一个端部可枢转地连接到后臂支架5的连杆安装部5f。后臂侧连杆24b的一个端部可枢转地连接到后臂21的连杆安装部21a。此外,车体侧连杆24a的中央部与后臂侧连杆24b的另一个端部可枢转地连接。后减震单元25的下部由车体侧连杆24a的另一个端部支承,而其上部由减震器安装部5g支承。后减震单元25布置在后臂支架5的后侧。
此外,在车体框架2处布置有整流罩27。整流罩27由用于覆盖方向把11的前侧的上整流罩27a和用于覆盖主车架4的左右侧和发动机20的左右下侧的下整流罩27b构成。此外,上整流罩27a通过未图示的撑条由车体框架2支承,车体的前部的前面和在左右方向上的两个侧面由上整流罩27a形成。此外,上整流罩27a装有布置在车体前侧的上部处的挡风屏28、头灯29等,挡风屏28包括透明部件。后撑条7与用于覆盖车座14的左右侧和后轮23的上侧的侧封盖30一起布置。
虽然在本发明中发动机的种类完全不受限制,但是根据本发明,发动机20是水冷并列四缸式。发动机20布置为使得气缸轴(未图示)从水平线向车辆的前侧略微倾斜的状态,且用于容纳曲轴31的曲轴箱32通过车体框架2悬挂支承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两侧。
此外,发动机20设置有变速器40。变速器40包括与曲轴31平行布置的主轴41、与主轴41平行布置的主动轴42、和包括多级变速齿轮49的换档机构43,并一体地组装到曲轴箱32。离合器机构44在切换变速齿轮49时中断旋转的传递。
主动轴42设置有驱动链轮48a,且链47卷绕在驱动链轮48a和设置在后轮23处的从动链轮48b上。由此,发动机动力通过链47传递到后轮23。
接着,将说明设置于摩托车1的自动变速控制装置50。图2至图6是示出自动变速控制装置50的各构成部件的安装状态的视图。如图2所示,自动变速控制装置50自动地中断离合器机构44并切换变速器40的变速齿轮,且自动变速控制装置50构成为包括用于驱动离合器机构44的离合器致动器60、用于切换变速器40的变速齿轮的换档致动器70、及用于控制以驱动离合器致动器60和换档致动器70的发动机控制装置95(图2中未图示,参考图8)。
如图3所示,离合器致动器60形成在离合器操作单元63处,离合器操作单元63通过将各个构成元件安装到安装片61而成为一体。安装片61固定有接合孔部62(参考图4和图5)。如图4所示,通过将接合孔部62接合到固定于发动机20的后部的突起部分20a,并通过螺栓等紧固件64紧固以将安装片61的安装部61a固定到后臂支架5的构件部5d,来安装离合器操作单元63。这样,布置离合器操作单元63的位置是在侧视图(参考图1)中被发动机20后侧的后臂支架5围绕的位置。
如图2和图6所示,换档致动器70与换档位置检测装置S2(参考图6)形成一体,并且它们构成为换档操作单元72。如图2所示,安装支架73固定到后撑条7。通过螺栓等紧固件74紧固以将换档致动器70固定到安装支架73,来安装换档操作单元72。这样,布置换档操作单元72的位置通过将主车架4置于其间而布置在与变速器40相对的一侧,且换档致动器70在侧视图中布置在主车架4的后侧。
换档机构43和换档致动器70通过换档动力传递机构连接,且根据本实施例,换档动力传递机构由换档杆75构成。
换档杆75在其侧视图中横切车体框架2。
接着,将说明离合器机构44的详细构造。图7是示出发动机20的内部构造的截面图。
根据本实施例的离合器机构44是例如多片式摩擦离合器,并包括离合器壳体443、一体地设置到离合器壳体443的多个摩擦片445、离合器片套毂(clutch boss)447、及一体地设置到离合器片套毂447的多个离合器片449。发动机20的曲轴齿轮310由发动机20的曲轴31一体地支承,且可相对于主轴41转动并与齿轮310啮合的齿轮441由主轴41支承。离合器壳体443一体地设置到齿轮441,并且转矩通过齿轮441从曲轴31传递到离合器壳体443。转矩通过在多个摩擦片445与多个离合器片449之间产生的摩擦力从离合器壳体443传递到离合器片套毂447。
齿轮441由主轴41可枢转地支承在主轴41的一端部侧(图7的右侧)。离合器壳体443可相对于主轴41转动,而在主轴41的轴向上的移动由于一体地设置在齿轮441的凸台部分处而受到限制。此外,离合器片套毂447在主轴41的一端部侧(比齿轮441更靠近端部侧)设置为与主轴41一体。
离合器片套毂447设置在筒状离合器壳体443的内侧。齿轮441、离合器壳体443、离合器片套毂447和主轴41的旋转中心互相一致,这些部件表现为同心。
齿轮441的凸台部分设置有圆筒形的接合突起部分441A。筒状离合器壳体443的一个端部侧(图7的左侧)设置有接合部分443B,接合部分443B形成有与接合突起部分441A接合的接合孔443A。通过将接合突起部分441A装配到接合孔443A,离合器壳体443被固定到齿轮441。
每个摩擦片445是环状的薄板,且每个摩擦片445的外周缘由离合器壳体443的筒状部的内周侧支承,使得每个摩擦片445的片表面变得基本垂直于主轴41的轴向。通过这样支承,使得每个摩擦片445在主轴41的轴向上相对于离合器壳体443略微可移动,并还被限制为在主轴41的旋转方向上相对于离合器壳体443不可转动。
此外,各个摩擦片445的各个片表面互相隔开预定的间隔(略大于离合器片449的厚度的距离)。
离合器片套毂447构成为筒状,且离合器片套毂447的一个端部侧(图7的左侧)设置有外径基本等于离合器片449的外径的环形的凸缘部分447A。多个离合器片449由离合器片套毂447的构成为筒状的部分的外周边支承。通过这样支承,使得每个离合器片449在主轴41的轴向上相对于片套毂447略微可移动,并还被限制为在主轴41的旋转方向上相对于离合器片套毂447不可转动。
此外,离合器片套毂447固定到主轴41的一个端部侧(图7的右侧),使得凸缘部分447A布置在离合器壳体443的接合部分443B处。
每个离合器片449由环状的薄板构成,且每个离合器片449的内周缘由离合器片套毂447的筒状部的外周侧支承,使得每个离合器片449的片表面变得基本垂直于主轴41的轴向。
此外,各个离合器片449的各个片表面互相隔开预定的间隔(略大于摩擦片445的厚度的距离)。
每个离合器片449的外径略小于离合器壳体443的筒状部的内径,且每个摩擦片445的内径变得略大于离合器片套毂447的筒状部的外径。此外,摩擦片445和离合器片449在主轴41的轴向上交替地布置,并在摩擦片445和离合器片449之间在主轴41的轴向上分别形成小的间隙。
在交替布置的摩擦片445和离合器片449的在主轴41的轴向上的外侧及离合器壳体443的接合部分443B的一侧(图7的左侧)存在由离合器片套毂447的凸缘部分447A构成的按压部分447B。通过在主轴41的轴向上挤压摩擦片445和离合器片449,按压部分447B在各个摩擦片445和各个离合器片449以及压盘451之间产生摩擦力。
筒状离合器片套毂447的内侧布置有与离合器片套毂447一体地在主轴41的轴向上延伸的多个圆筒状的导引部分447C。压盘451设置有与各个导引部分447C接合的多个导引部分451A。通过导引部分447C和导引部分451A,压盘451设置为能够在主轴41的轴向上相对于离合器片套毂447移动,还与离合器片套毂447同时转动。此外,压盘451由离合器致动器60驱动。离合器致动器60将在下文参照附图详细说明。
此外,压盘451包括平面状的按压部分451B。按压部分451B基本平行于各个摩擦片445和各个离合器片449的片表面。
离合器机构44设置有多个弹簧450,所述弹簧450分别围绕多个筒状的导引部分447C。各个弹簧450将压盘451向图7的左侧施压。即,各个弹簧450在其中压盘451的按压部分451B变得靠近离合器片套毂447的按压部分447B的方向上向压盘451施压。
压盘451在压盘451的中心部通过深沟球轴承457等与推杆455的一个端部侧(图7的右侧)接合,并可相对于推杆455转动。推杆455的另一个端部侧(图7的左侧)接合到筒状主轴41的一个端部的内侧。筒状主轴41的内侧设置有与推杆455的另一个端部(左端部)邻接的球形的滚珠459,此外,滚珠459的左侧设置有与滚珠459邻接的推杆461。
推杆461的一个端部(左端部)461A从筒状主轴41的另一个端部突出。这一个端部461A一体地设置有活塞463。
活塞463由缸本体465导引,并可在主轴41的轴向上滑动。
当作为压缩流体的工作流体被供应到被活塞463和缸本体465围绕的空间467时,活塞463被推动以在图7的向右方向上移动。由此,活塞463通过推杆461、滚珠459、推杆455和深沟球轴承457在图7的向右方向上推动压盘451。这样,当压盘451在图7的向右方向上被推动时,压盘451的按压部分451B与摩擦片445分离,离合器进入切断状态。
当离合器机构44接合时,压盘451在离合器片套毂447的凸缘447A的方向(图7的向左方向)上被弹簧450施力,并在该方向上移动。在该状态下,通过离合器片套毂447的按压部分447B和压盘451的按压部分451B在各个摩擦片445和各个离合器片449之间产生摩擦力。由此,驱动力可以从离合器壳体443传递到离合器片套毂447。
另一方面,在离合器机构44的切断状态下,压盘451通过推杆455向图7的右侧移动。此外,压盘451的按压部分451B与布置在最靠近按压部分451B的位置处的摩擦片445(在图7的最右侧的摩擦片445)分离。
在此状态下,各个摩擦片445和各个离合器片449不受挤压,而是在各个摩擦片445和各个离合器片449之间形成微小间隙。因此,在各个摩擦片445和各个离合器片449之间不产生能够传递驱动力的摩擦力。
这样,通过离合器致动器60的驱动力及弹簧450的作用力的大小,压盘451在主轴41的轴向上的一个或另一个方向上移动,且离合器根据该移动而进入连接或切断状态。
接着,将参照图7说明换档机构43的详细构造。
根据发动机20,曲轴31的端部装有发动机转数传感器S30。曲轴31通过多片式离合器机构44连接到主轴41。主轴41装有多级变速齿轮49并设置有主轴转数传感器S31。在主轴41上的各个变速齿轮49与对应于变速齿轮49安装在主动轴42上的变速齿轮420啮合(在图中绘制为彼此分离)。在怠速旋转状态(怠速状态)下,除了所选择的一对变速齿轮之外,变速齿轮49和变速齿轮420之一或两者安装在主轴41或主动轴42上。因此,仅通过所选择的一对变速齿轮进行从主轴41到主动轴42的旋转传递。
通过构成换档输入轴的换档凸轮421来进行用于通过选择变速齿轮49和变速齿轮420而改变变速比的齿轮改变操作。换档凸轮421包括多个凸轮槽421a,且换档叉422安装到各个凸轮槽421a。各个换档叉422分别与主轴41和主动轴42的变速齿轮49和变速齿轮420中预定的齿轮接合。通过转动换档凸轮421,换档叉422通过被凸轮槽421a导引而在各自的轴向上移动,且只有在与换档凸轮421的旋转角位置对应的位置处的一对变速齿轮49和变速齿轮420通过花键分别相对于主轴41和主动轴42进入固定状态。由此,变速齿轮的位置被确定,并且通过变速齿轮49和变速齿轮420,以主轴41和主动轴42之间的预定变速比进行旋转的传递。
换档机构43通过驱动换档致动器70使换档杆75往复地移动,并通过换档连杆机构425使换档凸轮421转过预定的角度。由此,换档叉422通过沿着凸轮槽421a而在轴向上移动预定量,接着一对变速齿轮49和变速齿轮420进入到固定至主轴41和主动轴42的状态,而以各个减速比传递旋转驱动力。
接着,将说明换档致动器70的更详细构造。此外,换档致动器70可以是液压式或可以是电式。
图8是换档致动器70、换档杆75和换档机构43的示意图。如图8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的换档致动器70,换档电机70a通过来自发动机控制装置95的信号而旋转,且电机轴70b的齿轮70c通过使换档电机70a旋转而旋转。通过使齿轮70c旋转,减速齿轮70d协同地旋转以使驱动轴70g旋转。
图9是示出换档致动器70、换档杆75和换档机构43的侧视图。如图9所示,固定到后撑条7的安装支架73(参考图2)通过紧固件74固定于换档致动器70的壳体70h。
驱动轴70g(也参考图8)设置有操作杠杆70j,且操作杠杆70j通过螺栓(未图示)连接于换档杆75的在换档致动器70侧(图9中的右侧)的连接部分。换档杆75的在换档致动器70侧的连接部分可相对于操作杠杆70j枢转。此外,操作杠杆70j通过螺栓70k紧固以固定到驱动轴70g,从而使得操作杠杆70j不能在驱动轴70g的轴向上移动。
驱动轴70g布置有换档位置检测装置S2(参考图8)。换档位置检测装置S2布置在驱动轴70g的端部(在图9的纸面的深度侧上的端部)处,并通过安装螺栓(未图示)紧固以固定到壳体70h。换档位置检测装置S2由驱动轴70g的旋转来检测位置信息,并将该位置信息传送到发动机控制装置95。发动机控制装置95基于该位置信息控制换档电机70a。上述换档位置检测装置S2对应于根据本发明的位置传感器。
此外,换档杆75的在换档机构43侧的连接部分通过螺栓(未图示)连接到换档机构43的换档操作杠杆43a。换档杆75的在换档机构43侧的连接部分相对于换档操作杠杆43a可枢转。此外,换档操作杠杆43a通过螺栓43d紧固以固定到换档操作轴43b,从而使得换档操作杠杆43a不能在换档操作轴43b的轴向上移动。
当换档杆75移动时,换档操作杠杆43a与它对应地运动。换档操作杠杆43a在此情况下的运动是以通过花键装配到换档操作杠杆43a的换档操作轴43b为轴线的枢转运动。因此,根据换档操作杠杆43a的运动,换档操作轴43b转动。
换档杆75包括通过螺栓连接到操作杠杆70j的第一杆构成部分75a,和连接到换档操作杠杆43a的第二杆构成部分75b。第二杆构成部分75b的在换档致动器70侧的部分形成有螺纹部分,第一杆构成部分75a的在换档机构43侧的部分形成有螺纹孔,且第二杆构成部分75b旋拧到第一杆构成部分75a上。可以通过使第二杆构成部分75b相对于第一杆构成部分75a转动,或者使第一杆构成部分75a相对于第二杆构成部分75b转动,来改变换档杆75的长度。此外,用于改变换档杆75长度的结构不限于图9所示的这种,而可以采用各种结构。
此外,在第一杆构成部分75a的连接到操作杠杆70j的部分附近设置有紧固螺母75d。通过将紧固螺母75d紧固,可以防止第一杆构成部分75a转动,且第一杆构成部分75a的位置(旋转位置)可以被固定。此外,在第二杆构成部分75b的连接到换档操作杠杆43a的部分附近设置有紧固螺母75e。通过将紧固螺母75e紧固,可以防止第二杆构成部分75b转动,且第二杆构成部分75b的位置(旋转位置)可以被固定。
图10示出沿图9的A-A线所取的截面图。如图10所示,操作杠杆70j通过螺栓70k紧固以固定到驱动轴70g(也可参考图9)。由此,操作杠杆70j不能在驱动轴70g的轴向(图10中的左右方向)上移动。操作杠杆70j随着驱动轴70g的旋转以驱动轴70g的轴心为中心枢转。驱动轴70g通过轴承81、82由壳体70h可转动地支承。
在操作杠杆70j的上部处(也可参考图9)形成有通孔70m,在壳体70h处形成有有底孔70n。通孔70m和有底孔70n两者都是具有相同直径的圆筒形的孔。通孔70m和有底孔70n构成根据本发明的销孔。
图10示出杠杆定位销80插入通孔70m和有底孔70n的状态。此外,图9示出杠杆定位销80未插入通孔70m和有底孔70n的状态。如图10所示,杠杆定位销80插入通过通孔70m并装配到有底孔70n。由此,操作杠杆70j在旋转方向上的位置可以保持在合适位置。从相反方面来描述,通孔70m和有底孔70n形成为使得在能够使得杠杆定位销80插入的状态操作杠杆70j布置在合适位置处。
接着,将参照图9,说明在组装摩托车1的步骤中安装换档致动器70的过程。首先,使用螺栓70k,将操作杠杆70j安装到驱动轴70g。在此情况下,操作杠杆70j相对于驱动轴70g的位置被确定为使得形成在驱动轴70g的轴端面处的冲压标记70o与形成在操作杠杆70j处的冲压标记70p互相对准。在冲压标记70o与冲压标记70p互相对准的状态下,通孔70m和有底孔70n(参考图10)的轴心互相基本一致以进入能够插入杠杆定位销80的状态。
在安装操作杠杆70j之后,通过将杠杆定位销80插入通过通孔70m和有底孔70n,将操作杠杆70j牢固地固定在基准位置,此外,在该状态下,进行换档位置检测装置S2(参考图6)的校准。即,安装换档位置检测装置S2的位置被确定为使得换档位置检测装置S2的电压值成为预定值。此外,在通过杠杆定位销80固定操作杠杆70的位置时,使得驱动轴70g不能相对于壳体70h转动。
在确定安装换档位置检测装置S2的位置并将换档位置检测装置S2固定到该位置之后,使用螺栓43d将换档操作杠杆43a安装到换档操作轴43b。在此情况下,换档操作杠杆43a相对于换档操作轴43b的位置被确定为使得形成在换档操作轴43b的轴端面处的冲压标记43e与形成在换档操作杠杆43a处的冲压标记43f互相对准。
在安装换档操作杠杆43a之后,使用螺栓74将处于装有操作杠杆70j的状态的换档致动器70安装到安装支架73(参考图2)。
在将换档致动器70安装到安装支架73之后,将换档杆75安装到操作杠杆70j。具体地,通过未图示的螺栓紧固换档杆75的第一杆构成部分70a与操作杠杆70j。
此外,换档杆75的第一杆构成部分75a形成有用于插入螺栓的孔,该孔的图示被省略了。另一方面,在操作杠杆70j的一个端部(与在紧固螺栓70k的一侧相反侧的端部,即图9的上端部)处形成有设置有螺纹孔的螺母部分。此外,用未图示的螺栓从图9的纸面的表面侧到背侧将第一杆构成部分75a的孔与操作杠杆70j的螺纹孔装配。由此,换档杆75可转动地连接到操作杠杆70j。
在如上所述将换档杆75安装到操作杠杆70j之后,随后,通过将杠杆定位销80插入通孔70m和有底孔70n,操作杠杆70j被牢固地固定在基准位置。此外,在该状态下,换档杆75的长度被精细地调整。
换档操作杠杆43a也设置有与操作杠杆70j的螺母部分类似的螺母部分,该螺母部分的图示被省略了。此外,换档杆75的第二杆构成部分75b也形成有与第一杆构成部分75a的孔类似的孔。此外,第二杆构成部分75b和换档操作杠杆43a也通过未图示的螺栓紧固。
进行上述对换档杆75的长度的调整,使得第二杆构成部分75b的孔的位置和操作杠杆43a的螺纹孔的位置互相一致。具体地,调整换档杆75的长度,使得当将安装螺栓插入换档杆75的第二杆构成部分75b的孔中时,安装螺栓可以顺利地插入操作杠杆43a的螺母部分中。此外,通过该安装螺栓,第二杆构成部分75b可枢转地连接到换档操作杠杆43a。此后,将杠杆定位销80从通孔70m引到有底孔70n,并紧固紧固螺母75d、75e从而固定换档杆75的长度。
图9示出换档杆75的第一杆构成部分75a和第二杆构成部分75b被封盖覆盖的状态。因此,第一杆构成部分75a和第二杆构成部分75b的上述各孔未被图示。
这样,根据摩托车1,操作杠杆70j和壳体70h分别形成有通孔70m和有底孔70n,且通过将杠杆定位销80插入通过通孔70m以装配到有底孔70n,操作杠杆70j的位置被固定到合适的位置。因此,在换档致动器70的校准时,不需要由操作者手动地固定操作杠杆70j的位置。结果,可以提高在进行校准时的方便性和确定性。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的组装摩托车1的方法,在牢固地固定驱动轴70g的状态下,换档位置检测装置S2可以固定到壳体70h,因此可以容易地进行换档位置检测装置S2的调整。此外,可以通过换档致动器70的单个部件来调整换档位置检测装置S2的位置,因此可以提高组装性能。此外,换档杆75的长度可以在牢固地固定驱动轴70g的状态下进行调整,因此,与在观察换档位置检测装置S2的输出值的同时进行调整的背景技术相比,可以简化调整操作。此外,可以与调整换档位置检测装置S2的固定位置的操作相独立地进行调整换档杆75的长度的操作,因此,可以提高组装性能和维护性能。
此外,虽然根据本实施例,已经对在操作杠杆70j处形成通孔70m的情况给出了说明,但是根据本发明,通孔可以形成在任何部件处,只要驱动轴70g的位置可以牢固地固定即可。例如,通孔可以形成在换档操作杠杆43a处。此外,例如通孔可以形成在操作杠杆70j和换档操作杠杆43a两者处。此外,对于有底孔,形成该有底孔的位置也不限于本实施例的模式。例如,有底孔可以形成在安装板61等处。
此外,根据本实施例,驱动轴70g通过轴承81、82由壳体70h直接支承。但是,驱动轴70g可以不由壳体70h直接支承,而可以因而被间接地支承。此外,虽然根据本实施例,换档位置检测装置S2也由壳体70h直接支承,但是换档位置检测装置S2可以由壳体70h间接地支承。虽然如在本实施例中,换档动力传递机构的长度可以通过延长和缩短换档动力传递机构来调整,但是可以构造能够调整该长度的任何结构。例如,可以构造通过改变组合的角度来调整长度的机构。
根据本实施例,用于插入杠杆定位销80的通孔70m形成在布置于壳体70h外侧的操作杠杆70j处。此外,用于插入杠杆定位销80的有底孔70n形成在壳体70h的外表面处。这样,根据本实施例,通孔70m和有底孔70n形成在壳体70h的外侧,因此,驱动轴70g可以容易地通过杠杆定位销80来牢固地固定。
虽然根据本实施例,已经对作为固定部件以用于支承杠杆定位销80的第一支承部分是有底孔70的情况给出了说明,但是根据本发明,第一支承部分不限于有底孔70n。例如,可以构造这样的结构,即,通过由形成在壳体70h处的突起部分形成第一支承部分并将该突起部分装配于固定部件,将驱动轴70g牢固地固定到壳体70h以不能转动。此外,所述突起部分可以形成有螺纹部分且该螺纹部分可以旋拧到固定部件。此外,当有底孔70n等的凹入部分被用作第一支承部分时,凹入部分的形状完全不受限制。凹入部分不限于具有光滑内周面的孔,而可以是螺纹孔等。
此外,虽然根据本实施例,已经对用于支承杠杆定位销80的第二支承部分是通孔70m的情况给出了说明,但是第二支承部分不限于通孔70m。此外,通孔70m的具体形状不限于具有光滑内周面的孔,而可以是例如在其内周表面形成有螺纹槽的螺纹孔。通孔70m的形状完全不受限制,而可以采用各种形状。
[工业实用性]
如上所述,本发明对于换档致动器、具有该换档致动器的车辆和组装包括该换档致动器的车辆的方法是有用的。
附图标记说明
1         摩托车(跨骑式车辆)
20        发动机
40        变速器
43        换档机构
43a       换档操作杠杆
43b       换档操作轴
43d       螺栓
43e、43f  冲压标记
44        离合器机构
60        离合器致动器
70        换档致动器
70a       换档电机
70h       壳体
70j       操作杠杆(杠杆)
70k       螺栓
70m       通孔(第二支承部分,插入通过部分)
70n       有底孔(第一支承部分,凹入部分)
70o、70p  冲压标记
75        换档杆

Claims (9)

1.一种组装车辆的方法,所述方法所组装的车辆包括:
包括多级变速齿轮的换档机构;
用于驱动所述换档机构的换档致动器,所述换档致动器包括驱动轴、用于可转动地支承所述驱动轴的壳体、和由所述壳体支承并用于检测所述驱动轴的旋转位置的位置传感器;以及
换档动力传递机构,所述换档动力传递机构用于连接所述换档机构和所述换档致动器并且所述换档动力传递机构的长度能够调整,所述方法包括:
将所述驱动轴牢固地固定到所述壳体使两者不能相对转动的步骤;
在使得所述驱动轴不能相对于所述壳体转动的状态下将所述位置传感器安装到所述壳体的步骤;以及
在使得所述驱动轴不能相对于所述壳体转动的状态下调整所述换档动力传递机构的长度的步骤。
2.一种车辆,包括:
包括多级变速齿轮的换档机构;
用于驱动所述换档机构的换档致动器,所述换档致动器包括驱动轴、用于可转动地支承所述驱动轴的壳体、和由所述壳体支承并用于检测所述驱动轴的旋转位置的位置传感器;以及
换档动力传递机构,所述换档动力传递机构用于连接所述换档机构和所述换档致动器并且所述换档动力传递机构的长度能够调整;
其中,所述壳体形成有第一支承部分,所述第一支承部分用于支承将所述驱动轴牢固地固定到所述壳体使两者不能相对转动的固定部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还包括:
随着所述驱动轴的转动而协同地枢转的杠杆;
其中,所述杠杆形成有第二支承部分,所述第二支承部分用于支承将所述驱动轴牢固地固定到所述壳体使两者不能相对转动的所述固定部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轴的一部分从所述壳体突出,所述杠杆安装到所述驱动轴的从所述壳体突出的所述部分以使得所述杠杆的至少一部分布置在所述壳体的外部处,所述第一支承部分形成在所述壳体的外表面处,且所述第二支承部分形成在所述杠杆的布置在所述壳体的外部处的所述部分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件是杆状部件,所述第一支承部分是所述固定部件所插入的凹入部分,且所述第二支承部分是所述固定部分所插入通过的插入通过部分。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凹入部分是有底孔,且所述插入通过部分是通孔。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是跨骑式车辆。
8.一种换档致动器,所述换档致动器包括驱动轴、用于可转动地支承所述驱动轴的壳体、和由所述壳体支承并用于检测所述驱动轴的旋转位置的位置传感器,并用于驱动包括多个变速齿轮的换档机构;
其中,所述壳体形成有第一支承部分,所述第一支承部分用于支承将所述驱动轴牢固地固定到所述壳体使两者不能相对转动的固定部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换档致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档致动器还包括:
随着所述驱动轴的转动而协同地枢转的杠杆;
其中,所述杠杆形成有第二支承部分,所述第二支承部分用于支承将所述驱动轴牢固地固定到所述壳体使两者不能相对转动的所述固定部件。
CN200610126479A 2006-04-18 2006-08-31 换档致动器、车辆和组装车辆的方法 Active CN100579858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14707/2006 2006-04-18
JP2006114707 2006-04-1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058333A true CN101058333A (zh) 2007-10-24
CN100579858C CN100579858C (zh) 2010-01-13

Family

ID=386472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10126479A Active CN100579858C (zh) 2006-04-18 2006-08-31 换档致动器、车辆和组装车辆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7665567B2 (zh)
CN (1) CN100579858C (zh)
TW (1) TWI293603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292671A (zh) * 2023-04-23 2023-06-23 浙江春风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摩托车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502822B8 (en) * 2004-07-26 2016-01-06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Shift controller of saddle-riding type vehicle
JP2006117174A (ja) * 2004-10-25 2006-05-11 Yamah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
JP5013815B2 (ja) * 2006-10-31 2012-08-2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パワーユニット
JP5297763B2 (ja) * 2008-10-28 2013-09-25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パワーユニット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自動二輪車
JP5190395B2 (ja) * 2009-02-26 2013-04-2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の変速制御装置
US8662233B2 (en) * 2010-04-23 2014-03-04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Engine unit and two-wheeled motor vehicle with same
US8859417B2 (en) 2013-01-03 2014-10-14 Globalfoundries Inc. Gate electrode(s) and contact structure(s), and methods of fabrication thereof
JP6219658B2 (ja) * 2013-10-01 2017-10-25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JP6078111B2 (ja) * 2015-06-24 2017-02-0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JP6834240B2 (ja) * 2016-08-15 2021-02-24 スズ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

Family Cites Families (7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500878A (en) 1922-04-06 1924-07-08 John F Kruchten Power transmission
US1990209A (en) * 1929-08-26 1935-02-05 Oliver Farm Equipment Co Tractor
US2617505A (en) * 1951-01-15 1952-11-11 George A Tatge Motorcycle gear shift
JPS58118357A (ja) 1982-01-05 1983-07-14 Mazda Motor Corp 複合クラツチ式多段歯車変速機の変速制御方法および変速制御装置
JPS58152938A (ja) 1982-03-03 1983-09-10 Yamah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のクラツチ断続装置
EP0129417B2 (en) 1983-06-16 1992-08-12 Fujitsu Limited Automatic clutch control system
JPS6086631A (ja) 1983-10-18 1985-05-16 Fujitsu Ltd スキヤンイン方式
JPH0625595B2 (ja) 1984-07-13 1994-04-06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変速機のシフト規制装置
US4646891A (en) 1985-01-31 1987-03-03 Eaton Corporation Automatic clutch control
JPH063407B2 (ja) 1985-07-16 1994-01-12 株式会社明電舍 シフトレバ−位置制御装置
JPS6275414A (ja) 1985-09-28 1987-04-07 Minolta Camera Co Ltd 結像光学系
JPS6280192A (ja) 1985-10-04 1987-04-1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変速装置
JPS62110532A (ja) 1985-11-07 1987-05-21 Fuji Tool & Die Co Ltd 変速機のシフト機構
US4873637A (en) 1988-02-10 1989-10-10 Eaton Corporation Control for vehicle start from stop operation
JP2674805B2 (ja) 1988-10-24 1997-11-12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変速装置のリンク機構
US5021764A (en) 1989-03-15 1991-06-04 Automotive Products (Usa) Inc. Diagnostics for electronic transmission control system
JPH03172675A (ja) 1989-11-30 1991-07-26 Iseki & Co Ltd 超小型シヨベルカーに於ける噛み合いクラツチのシフトレバー緩衝装置
JP2797213B2 (ja) 1990-04-03 1998-09-1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変速装置
FR2660392B1 (fr) * 1990-03-30 1992-05-29 Valeo Dispositif de commande motorise de changement de rapport de transmission pour boite de vitesses, en particulier pour vehicules automobiles.
JP3645914B2 (ja) 1991-02-21 2005-05-1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における変速操作装置
JP2987532B2 (ja) 1991-07-22 1999-12-06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変速制御装置
JP3044498B2 (ja) 1991-08-02 2000-05-2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変速装置のシフトドラム駆動機構
JP2874481B2 (ja) 1992-09-30 1999-03-24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両用クラッチのパワーアシスト装置
US5393274A (en) 1993-07-19 1995-02-28 Eaton Corporation Touch point identification algorithm for automatic clutch controller
DE4324911C2 (de) * 1993-07-24 1995-11-23 Buehler Gmbh Nachf Geb Stellantrieb, insbesondere für Heizungs-, Lüftungs- oder Klimaklappen in Kraftfahrzeugen und Verfahren zu seiner Herstellung
DE4336445C2 (de) 1993-10-26 1999-09-16 Mannesmann Sachs Ag Stelleinrichtung mit einer Sicherungseinrichtung
JP3290030B2 (ja) 1994-04-05 2002-06-10 クラリオン株式会社 車載機器の盗難防止装置
US5517876A (en) 1994-08-04 1996-05-21 Eaton Corporation Transmission spring loaded shift device
KR100500721B1 (ko) 1996-03-14 2005-11-25 루크 게트리에베시스템 게엠베하 차량및제어방법
JP3172675B2 (ja) 1996-05-07 2001-06-04 株式会社ケンウッド スピーカ出力表示装置
WO1998024008A1 (de) 1996-11-22 1998-06-04 Temic Telefunken Microelectronic Gmbh Regelkreis aus digitalem regler und regelstrecke zur regelung des eingangsstroms eines elektrischen aktors unter verwendung der pulsweitenmodulation
IT1293853B1 (it) 1997-06-25 1999-03-10 Magneti Marelli Spa Metodo e dispositivo di controllo di un gruppo di trasmissione di un veicolo.
JP3709955B2 (ja) 1997-09-13 2005-10-2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電動式変速装置の変速制御方法
CA2250978A1 (en) 1997-10-25 1999-04-25 Bombardier Inc. Transmission system for a straddle type vehicle
DE19853333A1 (de) 1997-11-29 1999-06-02 Luk Getriebe Systeme Gmbh Kupplung
US6044719A (en) 1998-09-15 2000-04-04 Chrysler Corporation Electro-mechanical automatic transmission having dual input shafts
USH2031H1 (en) 1998-12-21 2002-06-04 Caterpillar Inc.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end of fill of a fluid actuated clutch
US6230577B1 (en) 1999-01-20 2001-05-15 Borgwarner Inc. Electric shift control assembly
JP4641574B2 (ja) 1999-08-06 2011-03-02 ヤマハモーターエレクトロニクス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用の電動式変速機切換え装置
JP4677070B2 (ja) 1999-11-19 2011-04-2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クラッチ接続制御装置
JP4404324B2 (ja) 1999-11-19 2010-01-2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クラッチ接続制御装置
JP4290839B2 (ja) 1999-12-16 2009-07-08 いすゞ自動車株式会社 自動クラッチの制御装置
DE10004530B4 (de) 2000-02-02 2012-11-15 Volkswagen Ag Verfahren zur Steuerung eines Doppelkupplungsgetriebes
JP4530237B2 (ja) 2000-03-29 2010-08-2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変速装置
US6564663B2 (en) 2000-08-31 2003-05-20 Bombardier Inc. Transmission system for a straddle type vehicle
JP2002067741A (ja) 2000-09-01 2002-03-08 Yamah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の変速制御装置
EP1319139B1 (de) 2000-09-18 2006-04-12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Verfahren zum steuern einer automatischen kraftfahrzeugkupplung
JP3687549B2 (ja) 2001-02-16 2005-08-24 いすゞ自動車株式会社 変速機のシフトアクチュエータ
DE10107962A1 (de) 2001-02-20 2002-08-29 Volkswagen Ag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Steuerung einer Kupplung
JP2003254356A (ja) 2002-03-04 2003-09-10 Toyota Motor Corp 車両用クラッチの制御装置
JP2003329064A (ja) 2002-05-10 2003-11-19 Yamaha Motor Co Ltd クラッチ接続制御装置
JP2003348791A (ja) 2002-05-23 2003-12-05 Aisin Seiki Co Ltd モータ駆動装置
FR2841190B1 (fr) 2002-06-21 2009-11-06 Luk Lamellen & Kupplungsbau Procede de commande et/ou de reglage d'une boite de vitesse et strategie de changements de rapports pour une boite de vitesses
DE50309082D1 (de) 2002-07-04 2008-03-13 Luk Lamellen & Kupplungsbau Ionssicherheit bei der betätigung einer kupplung und/oder eines getriebes
WO2004036091A1 (ja) 2002-10-21 2004-04-29 Nissan Diesel Motor Co., Ltd. 自動変速機の制御装置
JP4099653B2 (ja) 2002-11-08 2008-06-11 三菱ふそうトラック・バス株式会社 機械式変速機の変速制御装置
DE10253809A1 (de) 2002-11-18 2004-05-27 Volkswagen Ag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Steuerung der Antriebseinheit eines Kraftfahrzeuges
US6931839B2 (en) 2002-11-25 2005-08-23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reduced cold start emissions
JP4146714B2 (ja) * 2002-12-02 2008-09-10 国産電機株式会社 減速機付き電動機
US6769523B2 (en) 2002-12-19 2004-08-03 Zf Meritor, Llc Clutch control for overcoming tooth butt
DE10304588B3 (de) 2003-02-05 2004-04-15 Daimlerchrysler Ag Verfahren zum Betrieb eines Zahnräderwechselgetriebes eines Kraftfahrzeugs
DE10306934A1 (de) 2003-02-19 2004-09-02 Zf Friedrichshafen Ag Verfahren zur Anlegepunktbestimmung der Kupplung eines automatisierten Schaltgetriebes
JP2005207570A (ja) 2003-04-18 2005-08-04 Aisin Aw Co Ltd 車輌のレンジ切換え装置
DE10318033A1 (de) 2003-04-19 2004-11-25 Daimlerchrysler Ag Verfahren zum Betrieb eines Antriebsstrangs eines Kraftfahrzeugs
US7096753B2 (en) * 2003-07-23 2006-08-29 Honda Motor Co., Ltd. Engine having a cartridge type transmission
JP2005264987A (ja) * 2004-03-16 2005-09-29 Yamaha Motor Co Ltd 動力伝達装置、およびその組立方法、並びに自動二輪車
JP4517702B2 (ja) 2004-03-30 2010-08-04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クラッチ用アクチュエータ
JP4606075B2 (ja) 2004-07-01 2011-01-05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用動力伝達系制御装置
US20060060019A1 (en) 2004-08-23 2006-03-23 Calsonic Kansei Corporation Vehicular automatic transmission and automatic selector thereof
DE102004047500A1 (de) * 2004-09-30 2006-04-13 Bosch Rexroth Aktiengesellschaft Haltevorrichtung
JP4936693B2 (ja) 2004-10-21 2012-05-23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JP2006170227A (ja) 2004-12-10 2006-06-29 Yamaha Motor Co Ltd クラッチアクチュエータ及び鞍乗型車両
JP4608298B2 (ja) * 2004-12-10 2011-01-12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変速制御装置、変速制御方法及び鞍乗型車両
JP4686179B2 (ja) 2004-12-10 2011-05-18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クラッチ接続制御装置、クラッチの接続制御方法及び鞍乗型車両
JP2006170224A (ja) 2004-12-10 2006-06-29 Yamaha Motor Co Ltd クラッチ制御装置、クラッチ制御方法及び鞍乗型車両
JP4723233B2 (ja) 2004-12-10 2011-07-13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の変速制御装置、制御方法及び鞍乗型車両
JP4771735B2 (ja) 2005-01-07 2011-09-14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クラッチ操作補助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車両
JP4883552B2 (ja) 2005-01-07 2012-02-22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クラッチ操作補助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車両
JP2007321879A (ja) * 2006-06-01 2007-12-13 Harmonic Drive Syst Ind Co Ltd 回転位置センサ付き減速機ユニット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292671A (zh) * 2023-04-23 2023-06-23 浙江春风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摩托车
CN116292671B (zh) * 2023-04-23 2023-08-11 浙江春风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摩托车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740630A (en) 2007-11-01
TWI293603B (en) 2008-02-21
US7665567B2 (en) 2010-02-23
US20070251747A1 (en) 2007-11-01
CN100579858C (zh) 2010-01-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058333A (zh) 换档致动器、车辆和组装车辆的方法
CN101059154A (zh) 离合器致动器、发动机单元和跨骑式车辆
CN1785741A (zh) 自动二轮车的摇臂支撑结构
US7882756B2 (en) Shift actuator, vehicle having the same, and method for mounting shift actuator
CN1694999A (zh) 电动凸轮轴调节装置
CN1718497A (zh) 动力单元
CN1823239A (zh) 隔离减振皮带轮及其制造方法
CN1990334A (zh) 跨乘式车辆
CN1891565A (zh) 车辆动力单元及安装车辆动力单元的车辆
CN1258644C (zh) 具有可变压缩比的发动机
CN1891566A (zh) 动力单元和设置有该动力单元的跨乘式车辆
CN100350139C (zh) 节气门体和节气门阀的同时成形方法
CN1834409A (zh) 用于内燃机的可变气门控制装置和可变气门控制方法
CN101059155A (zh) 离合器控制设备和车辆
CN1093590C (zh) 轴向活塞机
CN1990336A (zh) 跨乘式车辆
CN1637403A (zh) 校验差速器总成模块的预定的轴承预紧度的方法
CN1664335A (zh) 用于内燃机的气门特性改变设备
CN1633549A (zh) 发动机润滑系统
CN1580525A (zh) 内燃机气门驱动系统和方法及动力输出装置
CN1719065A (zh) V形带式无级变速机
JP2010112386A (ja) 乾式クラッチ,該乾式クラッチを構成する伝達部材及び被伝達部材,該乾式クラッチを備えた自動二輪車
CN1871417A (zh) 用于鞍骑式车辆的发动机和安装有该发动机的鞍骑式车辆
CN1646821A (zh) 发动机的离合器机构润滑结构
CN1806113A (zh) 结合有v型带式无级变速器的发动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