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25288B - 雙酚組成物及聚碳酸酯樹脂 - Google Patents

雙酚組成物及聚碳酸酯樹脂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25288B
TWI825288B TW109108284A TW109108284A TWI825288B TW I825288 B TWI825288 B TW I825288B TW 109108284 A TW109108284 A TW 109108284A TW 109108284 A TW109108284 A TW 109108284A TW I825288 B TWI825288 B TW I825288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bisphenol
composition
polycarbonate resin
mass
general formula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082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045465A (zh
Inventor
内山馨
横木正志
柴田浩喜
冨田空
矢山裕一
鶴原謙二
吉田隆之
中嶋幸恵
小西利恵
廣渡和生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三菱化學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三菱化學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三菱化學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454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4546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2528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25288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64/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nic est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64/04Aromatic polycarbonates
    • C08G64/06Aromatic polycarbonates not containing aliphatic unsaturatio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64/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nic est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64/20General preparatory processes
    • C08G64/30General preparatory processes using carbonates
    • C08G64/307General preparatory processes using carbonates and phenol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CACYCLIC OR CARBOCYCLIC COMPOUNDS
    • C07C37/00Preparation of compounds having hydroxy or O-metal groups bound to a carbon atom of a six-membered aromatic ring
    • C07C37/11Preparation of compounds having hydroxy or O-metal groups bound to a carbon atom of a six-membered aromatic ring by reactions increasing the number of carbon atoms
    • C07C37/20Preparation of compounds having hydroxy or O-metal groups bound to a carbon atom of a six-membered aromatic ring by reactions increasing the number of carbon atoms using aldehydes or keton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CACYCLIC OR CARBOCYCLIC COMPOUNDS
    • C07C37/00Preparation of compounds having hydroxy or O-metal groups bound to a carbon atom of a six-membered aromatic ring
    • C07C37/68Purification; separation; Use of additives, e.g. for stabilisation
    • C07C37/685Processes comprising at least two steps in seri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CACYCLIC OR CARBOCYCLIC COMPOUNDS
    • C07C39/00Compounds having at least one hydroxy or O-metal group bound to a carbon atom of a six-membered aromatic ring
    • C07C39/12Compounds having at least one hydroxy or O-metal group bound to a carbon atom of a six-membered aromatic ring polycyclic with no unsaturation outside the aromatic rings
    • C07C39/15Compounds having at least one hydroxy or O-metal group bound to a carbon atom of a six-membered aromatic ring polycyclic with no unsaturation outside the aromatic rings with all hydroxy groups on non-condensed rings, e.g. phenylphenol
    • C07C39/16Bis-(hydroxyphenyl) alkanes; Tris-(hydroxyphenyl)alkan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CACYCLIC OR CARBOCYCLIC COMPOUNDS
    • C07C39/00Compounds having at least one hydroxy or O-metal group bound to a carbon atom of a six-membered aromatic ring
    • C07C39/12Compounds having at least one hydroxy or O-metal group bound to a carbon atom of a six-membered aromatic ring polycyclic with no unsaturation outside the aromatic rings
    • C07C39/17Compounds having at least one hydroxy or O-metal group bound to a carbon atom of a six-membered aromatic ring polycyclic with no unsaturation outside the aromatic rings containing other rings in addition to the six-membered aromatic rings, e.g. cyclohexylphenol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64/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nic est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64/04Aromatic polycarbonat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64/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nic est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64/42Chemical after-treatment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CACYCLIC OR CARBOCYCLIC COMPOUNDS
    • C07C2601/00Systems containing only non-condensed rings
    • C07C2601/12Systems containing only non-condensed rings with a six-membered ring
    • C07C2601/14The ring being saturated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CACYCLIC OR CARBOCYCLIC COMPOUNDS
    • C07C2602/00Systems containing two condensed rings
    • C07C2602/02Systems containing two condensed rings the rings having only two atoms in common
    • C07C2602/04One of the condensed rings being a six-membered aromatic ring
    • C07C2602/08One of the condensed rings being a six-membered aromatic ring the other ring being five-membered, e.g. indane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Low-Molecular-Weight Compounds And Preparation Thereof (AREA)
  • Polyesters Or Polycarbonates (AREA)
  • 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AREA)
  • Low-Molecular Organic Synthesis Reactions Using Catalyst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雙酚組成物含有雙酚95質量%以上,且含有下述通式(II)所表示之化合物200質量ppm以上。本發明之聚碳酸酯樹脂之製造方法係使用該雙酚組成物者。 通式(II)中,R21 與R22 為甲基或氫原子,當R21 為氫原子之情形時R22 為甲基,當R21 為甲基之情形時R22 為氫原子。R23 ~R25 分別獨立為氫原子或碳數1以上20以下之烷基。R23 、R24 及R25 亦可於2個基之間互相鍵結或交聯。

Description

雙酚組成物及聚碳酸酯樹脂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雙酚組成物、聚碳酸酯樹脂及其製造方法。本發明之雙酚組成物可用作聚碳酸酯樹脂、環氧樹脂、芳香族聚酯樹脂等樹脂原料或者硬化劑、顯色劑、抗褪色劑、其他殺菌劑或防菌防黴劑等添加劑。
雙酚可用作聚碳酸酯樹脂、環氧樹脂、芳香族聚酯樹脂等高分子材料之原料。作為代表性之雙酚,例如已知有2,2-雙(4-羥基苯基)丙烷、2,2-雙(4-羥基-3-甲基苯基)丙烷等(專利文獻1、2)。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昭62-138443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特開2014-40376號公報
作為雙酚之代表性用途之聚碳酸酯樹脂係要求無色、透明。聚碳酸酯樹脂之色調很大程度上受到原料之色調之影響。因此,要求屬於原料之雙酚之色調亦為無色。 由於難以直接對雙酚之顏色進行定量,故而於本發明中,將雙酚溶解於甲醇中並將色差數值化,將該色調稱為「甲醇溶解色」。
於聚碳酸酯樹脂之製造中,尤其是於熔融法中,由於使雙酚熔融而製造聚碳酸酯樹脂,故而曝露於高溫下。因此,亦要求雙酚之色調之熱穩定性。於本發明中,將該色調稱為「熔融色差」。
於聚碳酸酯樹脂之製造中,由於在將雙酚熔融之後實施聚合反應,故而亦要求直至聚合開始前之色調之熱穩定性。 於本發明中,將該色調稱為「熱色調穩定性」。
於聚碳酸酯樹脂之製造中,若於聚合開始前雙酚發生熱分解,則雙酚之物質量減少,與屬於原料之碳酸二苯酯之物質量比偏離特定之物質量比,從而變得無法獲得所需分子量之聚碳酸酯樹脂,因此亦要求雙酚之熱穩定性。 於本發明中,將該穩定性稱為「熱分解穩定性」。
關於聚碳酸酯樹脂,要求具有符合設計之分子量且色調良好之聚碳酸酯樹脂。為了製造此種聚碳酸酯樹脂,對於屬於原料之雙酚,要求其為甲醇溶解色、熔融色差、及熱色調穩定性優異且熱分解穩定性優異之雙酚。
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甲醇溶解色、熔融色差、熱色調穩定性、及熱分解穩定性良好之雙酚組成物。又,本發明之目的在於使用該雙酚組成物而提供色調優異之聚碳酸酯樹脂。
本發明者發現以特定比例含有特定化合物之雙酚組成物之甲醇溶解色、熔融色差、熱色調穩定性、熱分解穩定性優異。又,本發明者發現以特定比例含有源自該特定化合物之構造單位之聚碳酸酯樹脂之色調優異。
本發明之第1態樣之主旨在於以下之[1]至[14]。
[1]一種雙酚組成物,其含有雙酚95質量%以上,且含有下述通式(II)所表示之化合物200質量ppm以上。
[化1]
通式(II)中,R21 與R22 為甲基或氫原子,當R21 為氫原子之情形時R22 為甲基,當R21 為甲基之情形時R22 為氫原子。R23 ~R25 分別獨立為氫原子或碳數1以上且20以下之烷基。R23 、R24 及R25 亦可於2個基之間互相鍵結或交聯。
[2]如[1]所記載之雙酚組成物,其中,上述雙酚為下述通式(I)所表示之雙酚。
[化2]
通式(I)中,R11 為鹵素原子、烷基、烷氧基、或芳基。R12 ~R14 分別獨立為氫原子、鹵素原子、烷基、烷氧基、或芳基。R15 與R16 分別獨立為氫原子、烷基、烷氧基、或芳基。R15 與R16 亦可於2個基之間互相鍵結或交聯。其中,R15 及R16 與所鄰接之碳原子經鍵結或交聯者除外。
[3]如[1]或[2]所記載之雙酚組成物,其含有上述通式(II)所表示之化合物5000質量ppm以下。
[4]如[1]至[3]之任一項所記載之雙酚組成物,其中,上述通式(II)所表示之化合物為1-(4-羥基-3-甲基苯基)-6-羥基-1,3,3,7-四甲基二氫茚。
[5]如[1]至[4]之任一項所記載之雙酚組成物,其中,上述雙酚組成物之甲醇溶解色(Hazen色值)為2以下。
[6]如[1]至[5]之任一項所記載之雙酚組成物,其中,該雙酚組成物中之鐵含量為0.5質量ppm以下。
[7]如[1]至[6]之任一項所記載之雙酚組成物,其中,該雙酚組成物中之鋁含量為0.1質量ppm以下。
[8]如[1]至[7]之任一項所記載之雙酚組成物,其中,上述雙酚為2,2-雙(4-羥基-3-甲基苯基)丙烷及/或雙(4-羥基-3-甲基苯基)環己烷。
[9]一種如[1]至[8]之任一項所記載之雙酚組成物之製造方法,其於製造雙酚時副產生上述通式(II)所表示之化合物。
[10]一種聚碳酸酯樹脂之製造方法,其係使用如[1]至[8]之任一項所記載之雙酚組成物。
[11]一種聚碳酸酯樹脂,其係至少具有下述通式(A)所表示之重複之構造單位者,藉由將該聚碳酸酯樹脂進行鹼水解所獲得之化合物係含有下述通式(I)所表示之雙酚及下述通式(II)所表示之化合物,相對於該聚碳酸酯樹脂,藉由鹼水解所獲得之下述通式(II)所表示之化合物為5質量ppm以上。
[化3]
通式(A)中,R1 ~R6 分別獨立為氫原子、鹵素原子、烷基、烷氧基、或芳基,該烷基、烷氧基、芳基可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任一者。R5 與R6 可於2個基之間互相鍵結或交聯,R5 與R6 可與所鄰接之碳原子一起鍵結而形成可含有雜原子之亞環烷基。
[化4]
通式(I)中,R11 為鹵素原子、烷基、烷氧基、或芳基。R12 ~R14 分別獨立為氫原子、鹵素原子、烷基、烷氧基、或芳基。R15 與R16 分別獨立為氫原子、烷基、烷氧基、或芳基。R15 與R16 亦可於2個基之間互相鍵結或交聯。其中,R15 及R16 與所鄰接之碳原子經鍵結或交聯者除外。
[化5]
通式(II)中,R21 與R22 為甲基或氫原子,當R21 為氫原子之情形時R22 為甲基,當R21 為甲基之情形時R22 為氫原子。R23 ~R25 分別獨立為氫原子或碳數1以上且20以下之烷基。R23 、R24 及R25 亦可於2個基之間互相鍵結或交聯。
[12]如[11]所記載之聚碳酸酯樹脂,其中,上述通式(II)所表示之化合物為1-(4-羥基-3-甲基苯基)-6-羥基-1,3,3,7-四甲基二氫茚。
[13]如[11]或[12]所記載之聚碳酸酯樹脂,其中,藉由將上述聚碳酸酯樹脂進行鹼水解所獲得之化合物係含有2,2-雙(4-羥基-3-甲基苯基)丙烷及/或2,2-雙(4-羥基-3,5-二甲基苯基)丙烷。
[14]如[11]至[13]之任一項所記載之聚碳酸酯樹脂,其黏度平均分子量為15000以上、35000以下。
本發明之第2態樣在於以下之[15]至[20]。
[15]一種雙酚組成物,其含有雙酚95質量%以上,且含有1-(4-羥基-3-甲基苯基)-6-羥基-1,3,3,5-四甲基二氫茚10質量ppm以上。
[16]如[15]所記載之雙酚組成物,其含有1-(4-羥基-3-甲基苯基)-6-羥基-1,3,3,5-四甲基二氫茚200質量ppm以下。
[17]如[15]或[16]所記載之雙酚組成物,其中,上述雙酚為2,2-雙(4-羥基-3-甲基苯基)丙烷。
[18]一種[15]至[17]之任一項所記載之雙酚組成物之製造方法,其於製造雙酚時副產生1-(4-羥基-3-甲基苯基)-6-羥基-1,3,3,5-四甲基二氫茚。
[19]一種聚碳酸酯樹脂之製造方法,其係使用[15]至[17]之任一項所記載之雙酚組成物。
[20]如[19]所記載之聚碳酸酯樹脂之製造方法,其製造黏度平均分子量為15000以上、35000以下之聚碳酸酯樹脂。
於本說明書中,將上述第1態樣及第2態樣合併稱為「本發明」。 (對照先前技術之功效)
根據本發明,藉由以特定之比例含有特定之化合物,而提供一種甲醇溶解色、熔融色差、熱色調穩定性、及熱分解穩定性良好之雙酚組成物。 根據本發明,使用該雙酚組成物而提供一種色調優異之聚碳酸酯樹脂。
以下,對本發明之實施形態進行詳細說明。以下所記載之構成要件之說明係本發明之實施態樣之一例,本發明只要不超過其主旨,則不限定於以下之記載內容。於本說明書中使用「~」之表述之情形時,係作為包括其前後之數值或物性值之表述使用。
[第1態樣之雙酚組成物及聚碳酸酯樹脂] [雙酚組成物] 第1態樣之雙酚組成物之特徵在於含有雙酚95質量%以上,且含有下述通式(II)所表示之化合物(以下有時稱為「化合物(II)」)200質量ppm以上。
[化6]
通式(II)中,R21 與R22 為甲基或氫原子,當R21 為氫原子之情形時R22為甲基,當R21為甲基之情形時R22為氫原子。R23~R25分別獨立為氫原子或碳數1以上且20以下之烷基。R23、R24及R25亦可於2個基之間互相鍵結或交聯。
第1態樣之雙酚組成物中之化合物(II)之含量較佳為250質量ppm以上,且較佳為5000質量ppm以下,更佳為3000質量ppm以下,進而較佳為1400質量ppm以下。
若雙酚組成物中之化合物(II)之含量未滿上述下限,則無法獲得甲醇溶解色、熔融色差、熱色調穩定性、及熱分解穩定性良好之雙酚組成物。若雙酚組成物中之化合物(II)之含量為上述上限以下,則可抑制以下問題。
1)於製造聚碳酸酯樹脂時,與碳酸二苯酯之莫耳比產生偏差,從而對聚合反應產生影響。
2)導致聚碳酸酯樹脂之脆性(艾氏)降低、或含有源自下文所述之雙酚(I)之構造單位之聚碳酸酯樹脂特有之高表面硬度降低。
作為第1態樣之雙酚組成物所含之化合物(II),較佳可列舉下述構造式(IIa)所表示之1-(4-羥基-3-甲基苯基)-6-羥基-1,3,3,7-四甲基二氫茚(以下稱為「二氫茚C1」)或下述構造式(IIb)所表示之1-(4-羥基-3-甲基苯基)-6-羥基-1,3,3,5-四甲基二氫茚(以下稱為「二氫茚C2」)。
[化7]
化合物(II)之檢測及定量可使用粒徑為3 μm之標準之高速分析用逆相管柱而進行。
雙酚組成物中之化合物(II)之含量可藉由向不含或以低濃度含有經精製之化合物(II)之雙酚中,適量添加化合物(II)而進行調整。又,如下文所述,可於製造雙酚時,於反應系內與雙酚一併生成化合物(II),調製含有化合物(II)之雙酚產物作為第1態樣之雙酚組成物。
<雙酚> 第1態樣之雙酚組成物中所含之雙酚(以下有時稱為「第1態樣之雙酚」)通常為以下之通式(1)所表示之化合物。第1態樣之雙酚較佳為下述通式(I)所表示之雙酚(以下有時稱為「雙酚(I)」)。
[化8]
通式(1)中之R1 ~R6 之含義與下文所述之通式(3)、(4)中之R1 ~R6 相同,其較佳例、具體例如下文所述之通式(3)、(4)中之說明般。
[化9]
通式(I)中,R11 為鹵素原子、烷基、烷氧基、或芳基。R12 ~R14 分別獨立為氫原子、鹵素原子、烷基、烷氧基、或芳基。R15 與R16 分別獨立為氫原子、烷基、烷氧基、或芳基。R15 與R16 亦可於2個基之間互相鍵結或交聯。其中,R15 及R16 與所鄰接之碳原子經鍵結或交聯者除外。
作為通式(1)或通式(I)所表示之雙酚,具體而言,可列舉:2,2-雙(4-羥基苯基)丙烷、2,2-雙(4-羥基-3-甲基苯基)丙烷、2,2-雙(4-羥基-3,5-二甲基苯基)丙烷、1,1-雙(4-羥基-3-甲基苯基)環己烷、9,9-雙(4-羥基-3-甲基苯基)茀、3,3-雙(4-羥基苯基)戊烷、3,3-雙(4-羥基-3-甲基苯基)戊烷、2,2-雙(4-羥基苯基)戊烷、2,2-雙(4-羥基-3-甲基苯基)戊烷、3,3-雙(4-羥基苯基)庚烷、3,3-雙(4-羥基-3-甲基苯基)庚烷、2,2-雙(4-羥基苯基)庚烷、2,2-雙(4-羥基-3-甲基苯基)庚烷、4,4-雙(4-羥基苯基)庚烷、4,4-雙(4-羥基-3-甲基苯基)庚烷等,但並不受該等任何限定。
其中,作為第1態樣之雙酚,較佳為2,2-雙(4-羥基-3-甲基苯基)丙烷或2,2-雙(4-羥基-3,5-二甲基苯基)丙烷,尤佳為2,2-雙(4-羥基-3-甲基苯基)丙烷(雙酚C)。
第1態樣之雙酚組成物係含有此種雙酚95質量%以上,較佳為99質量%以上,更佳為99.5質量%以上。若雙酚之含量少於上述下限,則於作為雙酚之用途中欠佳。第1態樣之雙酚組成物中雙酚之含量之上限係由確保化合物(II)之含量、製造成本等觀點、調整聚碳酸酯樹脂之製造反應中與碳酸二苯酯之物質量比、表面硬度或脆性等聚碳酸酯樹脂之機械物性等觀點而言,通常為99.9質量%左右。
雙酚之檢測及定量可使用標準之高速分析用逆相管柱而進行。
<雙酚組成物之甲醇溶解色> 雙酚組成物之甲醇溶解色可用於評價常溫下之雙酚組成物之色調。雙酚組成物之甲醇溶解色之Hazen色值越低,表示雙酚組成物之色調越良好(越接近白色)。作為使雙酚組成物之甲醇溶解色變差之原因,可列舉有機著色成分或金屬之混入。
雙酚組成物之甲醇溶解色係使雙酚組成物溶解於甲醇中製成均勻溶液後,於室溫(約20℃)下測定。測定方法可列舉與Hazen色值之標準液目視比較之方法、或使用日本電色工業公司製造之「SE6000」等色差計測定其Hazen色值之方法。此處所使用之溶劑甲醇、雙酚與溶劑之質量比,較佳為根據雙酚之種類適當選擇。
第1態樣之雙酚組成物之甲醇溶解色之Hazen色值較佳為2以下,更佳為1以下,尤佳為0以下。
<雙酚組成物之熔融色差> 雙酚組成物之熔融色差可用於評價於接近聚碳酸酯之聚合溫度之溫度下的雙酚組成物之色調。熔融色差之測定溫度為雙酚之熔點+50℃。雙酚組成物之熔融色差之Hazen色值越低,表示雙酚組成物之色調越良好(越接近白色)。作為使雙酚組成物之熔融色差變差之原因,除了有機著色成分或金屬之混入以外,可列舉因加熱而著色之成分。
雙酚組成物之熔融色差係於接近聚合溫度之溫度下使雙酚組成物熔融,以其溫度預先穩定之時間進行測定。測定方法可列舉與Hazen色值之標準液目視比較之方法、或使用日本電色工業公司製造之「SE6000」等色差計測定其Hazen色值之方法。
第1態樣之雙酚組成物之Hazen色值較佳為40以下,更佳為30以下,尤佳為20以下。
<雙酚組成物之熱色調穩定性> 雙酚組成物之熱色調穩定性與雙酚組成物之熔融色差同樣地可用於在接近聚碳酸酯之聚合溫度之溫度下保持特定之時間,對雙酚組成物之色調之熱穩定性進行評價。雙酚組成物之熱色調穩定性之測定溫度為雙酚之熔點+50℃。
雙酚組成物之熱色調穩定性之Hazen色值越低,表示雙酚組成物之熱色調穩定性越良好。作為使雙酚組成物之熱色調穩定性變差之原因,除了有機著色成分或金屬之混入以外,可列舉因加熱而著色之成分或者其濃度為數ppm左右之酸性物質或鹼性物質。
雙酚組成物之熱色調穩定性係於接近聚合溫度之溫度下使雙酚組成物熔融,以其溫度預先穩定之時間進行測定。雙酚組成物之熱色調穩定性之保持時間為4小時。測定方法可列舉與Hazen色值之標準液目視比較之方法、或使用日本電色工業公司製造之「SE6000」等色差計測定其Hazen色值之方法。
第1態樣之雙酚組成物之Hazen色值較佳為50以下,更佳為45以下,尤佳為35以下。
<雙酚組成物之熱分解穩定性> 雙酚組成物之熱分解穩定性與雙酚組成物之熱色調穩定性同樣地,可用於在接近聚碳酸酯之聚合溫度之溫度下保持特定之時間,對雙酚組成物之熱穩定性進行評價。雙酚組成物之熱分解穩定性之較佳之測定溫度為雙酚之熔點+50℃。雙酚組成物之熱分解穩定性係分解物之產量越少,表示雙酚組成物越穩定。
雙酚組成物之熱分解穩定性中之分解物取決於雙酚之種類,可列舉屬於該雙酚組成物之原料之芳香族醇、或者該芳香族醇與屬於原料之酮或醛之加成物。作為使雙酚組成物之熱分解穩定性變差之原因,除了有機著色成分或金屬之混入以外,可列舉因加熱而著色之成分或者其濃度為數ppm左右之酸性物質或鹼性物質。
雙酚組成物之分解物之檢測及定量可使用標準之高速分析用逆相管柱而進行。
作為第1態樣之雙酚組成物之分解物,於下文所述之實施例中所測定之異丙烯基甲酚之產量較佳為200質量ppm以下。
雙酚組成物之甲醇溶解色係評價雙酚組成物本身之色調之方法。於雙酚組成物為最終製品之情形時,重要的是甲醇溶解色良好之雙酚組成物。由於聚碳酸酯樹脂承繼原料之色調,故而於要求無色透明性之聚碳酸酯樹脂中重要的是色調良好之雙酚組成物。
於屬於聚碳酸酯樹脂之製造方法之一的熔融聚合法中,由於在高溫下進行聚合反應,故而重要的是熔融時之雙酚組成物之色調(雙酚組成物之熔融色差)、熔融狀態下之雙酚組成物之色調穩定性(雙酚組成物之熱色調穩定性)。 於該熔融聚合法中,以於高溫下使雙酚組成物熔融之狀態保持至聚合反應開始。於該熔融聚合方法中,於雙酚組成物於高溫下分解之情形時,與碳酸二苯酯之物質量比偏離特定之物質量比,從而變得難以獲得具有聚合反應活性或特定之分子量之聚碳酸酯樹脂。因此,重要的是對熱分解之耐性(雙酚組成物之熱分解穩定性)。
尤其是為了製造具有特定之分子量且色調良好之聚碳酸酯樹脂,重要的是雙酚組成物之甲醇溶解色、雙酚組成物之熔融色差、雙酚組成物之熱色調穩定性、雙酚組成物之熱分解穩定性。
<雙酚組成物中之鐵含量> 第1態樣之雙酚組成物中之鐵含量較佳為0.5質量ppm以下,更佳為0.4質量ppm以下,尤佳為0.3質量ppm以下。雙酚組成物中之鐵具有雙酚配位之構造,因此於可見區具有吸收。因此,該鐵成為雙酚組成物之著色要因,若其含量較多,則使甲醇溶解色、熔融色差變差。由於該鐵表現出觸媒作用,故而若其含量較多,則使熱色調穩定性及熱分解穩定性變差。因此,第1態樣之雙酚組成物中之鐵含量較佳為上述上限以下。
作為雙酚組成物中之鐵之來源,可列舉屬於雙酚原料之芳香族醇中所溶解之鐵、或者於生成雙酚之反應時自反應槽或反應槽上部之設備混入之鐵等。該等鐵可根據鐵之形態,藉由在酸性條件下反覆水洗、或於鹼性條件下反覆水洗等下文所述之精製方法而適當去除。
雙酚組成物中之鐵含量可藉由後文揭示之實施例之項所記載之方法進行測定。
<雙酚組成物中之鋁含量> 第1態樣之雙酚組成物中之鋁含量較佳為0.1質量ppm以下,更佳為0.09質量ppm以下,尤佳為0.08質量ppm以下。雙酚組成物中之鋁具有雙酚配位之構造,因此於可見區具有吸收。因此,該鋁成為雙酚組成物之著色要因,若其含量較多,則使甲醇溶解色、熔融色差變差。由於該鋁表現出觸媒作用,故而若其含量較多,則使熱色調穩定性及熱分解穩定性變差。因此,第1態樣之雙酚組成物中之鋁含量較佳為上述上限以下。
作為雙酚組成物中之鋁之來源,可列舉屬於雙酚原料之芳香族醇中所溶解之鋁、或者來自在獲得雙酚之固體後之提取作業或對乾燥機供給時自外部混入之氧化鋁之鋁等。該等鋁可根據鋁之形態,藉由在酸性條件反覆水洗、或於鹼性條件下反覆水洗等下文所述之精製方法適當去除。
雙酚組成物中之鋁含量可藉由後文揭示之實施例之項中所記載之方法進行測定。
<雙酚組成物之製造方法> 作為含有雙酚95質量%以上、且以特定之比例含有化合物(II)之第1態樣之雙酚組成物之製造方法,並無特別限制,例如可列舉如下方法。 (1)於固體之雙酚中添加既定量之化合物(II)之方法 (2)於熔融之雙酚中添加既定量之化合物(II)之方法 (3)於製造雙酚時副產生化合物(II)而獲得含有化合物(II)之雙酚產物之方法
於(1)、(2)之向固體或熔融之雙酚中添加化合物(II)之方法中,必須另行準備化合物(II)。因此,較佳為(3)於製造雙酚之反應系中副產生化合物(II)而使雙酚產物以既定之比例含有化合物(II)之方法。
於雙酚之反應系中副產生之化合物(II)過多之情形時,可以如下方式進行控制:將所獲得之雙酚產物進一步利用晶析、懸浮洗淨及噴灑洗淨等加以精製,將雙酚產物中所含之化合物(II)之一部分去除,藉此可獲得第1態樣之含有規定範圍內之化合物(II)之雙酚產物。
<獲得含有化合物(II)之雙酚產物之方法> 作為於製造雙酚時在反應系內一併生成雙酚與化合物(II)而獲得含有化合物(II)之雙酚產物作為第1態樣之雙酚組成物之方法,可列舉於酸觸媒及硫醇輔觸媒之存在下使酮或醛與芳香族醇縮合而製造雙酚之方法。根據該方法,可於反應系內生成化合物(II)。 以下,對該方法進行說明。
於該方法中,藉由在酸觸媒之存在下使芳香族醇與酮或醛縮合而製造雙酚。 該雙酚之生成反應可依照以下所示之反應式(2)進行。
[化10]
反應式(2)中,R1 ~R6 之含義與通式(1)中者相同。
(芳香族醇) 雙酚之製造所使用之原料芳香族醇通常為以下之通式(3)所表示之化合物。
[化11]
通式(3)中,作為R1 ~R4 ,可分別獨立地列舉氫原子、鹵素原子、烷基、烷氧基、芳基等。該烷基、烷氧基、芳基等可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任一者。作為R1 ~R4 ,例如可列舉:氫原子、氟基、氯基、溴基、碘基、甲基、乙基、正丙基、異丙基、正丁基、異丁基、第三丁基、正戊基、異戊基、正己基、正庚基、正辛基、正壬基、正癸基、正十一烷基、正十二烷基、甲氧基、乙氧基、正丙氧基、異丙氧基、正丁氧基、異丁氧基、第三丁氧基、正戊氧基、異戊氧基、正己氧基、正庚氧基、正辛氧基、正壬氧基、正癸氧基、正十一烷氧基、正十二烷氧基、環丙基、環丁基、環戊基、環己基、環庚基、環辛基、環十二烷基、苄基、苯基、甲苯基、2,6-二甲基苯基等。
該等中,若R2 與R3 之立體體積較大,則不易進行縮合反應,因此較佳為氫原子。R1 ~R4 更佳為分別獨立為氫原子或烷基。進而較佳為R1 、R4 分別獨立為氫原子或烷基,且R2 、R3 為氫原子。
作為通式(3)所表示之化合物,具體而言,可列舉:苯酚、甲酚、二甲苯酚、乙基苯酚、丙基苯酚、丁基苯酚、甲氧基苯酚、乙氧基苯酚、丙氧基苯酚、丁氧基苯酚、苄基苯酚、苯基苯酚等。
其中,較佳為由苯酚、甲酚、及二甲苯酚所構成之群組選擇之任一者,更佳為甲酚或二甲苯酚,進而較佳為甲酚。
(酮或醛) 雙酚之製造所使用之原料酮或醛通常為以下之通式(4)所表示之化合物。
[化12]
通式(4)中,作為R5 與R6 ,可分別獨立地列舉氫原子、烷基、烷氧基、芳基等。該烷基、烷氧基、芳基等可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任一者。作為R5 、R6 ,例如可列舉:氫原子、甲基、乙基、正丙基、異丙基、正丁基、異丁基、第三丁基、正戊基、異戊基、正己基、正庚基、正辛基、2-乙基己基、正壬基、正癸基、正十一烷基、正十二烷基、甲氧基、乙氧基、正丙氧基、異丙氧基、正丁氧基、異丁氧基、第三丁氧基、正戊氧基、異戊氧基、正己氧基、正庚氧基、正辛氧基、正壬氧基、正癸氧基、正十一烷氧基、正十二烷氧基、環丙基、環丁基、環戊基、環己基、環庚基、環辛基、環十二烷基、苄基、苯基、甲苯基、2,6-二甲基苯基等。
R5 與R6 亦可於2個基之間互相鍵結或交聯。R5 與R6 可與所鄰接之碳原子一起鍵結而形成可含有雜原子之亞環烷基。所謂亞環烷基係自環烷烴之1個碳原子去除2個氫原子而成之二價基。
作為R5 及R6 與鄰接之碳原子一起鍵結所形成之亞環烷基,例如可列舉:亞環丙基、亞環丁基、亞環戊基、亞環己基、3,3,5-三甲基亞環己基、亞環庚基、亞環辛基、亞環壬基、亞環癸基、亞環十一烷基、亞環十二烷基、亞環茀基、亞環𠮿酮基、亞環9-氧硫𠮿基等。
作為通式(4)所表示之化合物,具體而言,可列舉:甲醛、乙醛、丙醛、丁醛、戊醛、己醛、庚醛、辛醛、壬醛、癸醛、十一醛、十二醛等醛類;丙酮、丁酮、戊酮、己酮、庚酮、辛酮、壬酮、癸酮、十一酮、十二酮等酮類;苯甲醛、苯基甲基酮、苯基乙基酮、苯基丙基酮、甲苯基甲基酮、甲苯基乙基酮、甲苯基丙基酮、二甲苯基甲基酮、二甲苯基乙基酮、二甲苯基丙基酮等芳基烷基酮;環丙酮、環丁酮、環戊酮、環己酮、環庚酮、環辛酮、環壬酮、環癸酮、環十一酮、環十二酮等環狀烷烴酮類等。該等中,較佳為丙酮。
於使芳香族醇與酮或醛縮合之反應中,芳香族醇相對於酮或醛之莫耳比若較少,則酮或醛多聚化,若較多,則芳香族醇未反應而損失。基於該等理由,芳香族醇相對於酮或醛之莫耳比較佳為1.5以上,更佳為1.6以上,進而較佳為莫耳比1.7以上,且較佳為15以下,更佳為10以下,進而較佳為8以下。
酮及醛之供給方法可使用一次性供給之方法、及分批供給之方法。由於生成雙酚之反應為放熱反應,故而酮及醛較佳為逐量滴加而供給等分批供給之方法。
(酸觸媒) 作為雙酚之製造所使用之酸觸媒,可列舉:硫酸、鹽酸、氯化氫氣體、磷酸、對甲苯磺酸等芳香族磺酸、甲磺酸等脂肪族磺酸等。
於縮合所使用之酸觸媒相對於酮或醛之莫耳比((酸觸媒之莫耳數/酮之莫耳數)或(酸觸媒之莫耳數/醛之莫耳數))較少之情形時,縮合反應進行之同時副產生之水導致酸觸媒被稀釋,反應需要時間。於該莫耳比較多之情形時,有時會進行酮或醛之多聚化。基於該等理由,縮合所使用之酸觸媒相對於酮或醛之莫耳比較佳為0.01以上,更佳為0.05以上,進而較佳為0.1以上,且較佳為10以下,更佳為8以下,進而較佳為5以下。
酸觸媒較佳為由硫酸、鹽酸、氯化氫氣體、磷酸、對甲苯磺酸等芳香族磺酸、甲磺酸等脂肪族磺酸等所構成之群組選擇之任一者。
反應所使用之氯化氫相對於酮或醛之莫耳比((氯化氫之莫耳數/酮之莫耳數)或(氯化氫之莫耳數/醛之莫耳數))若較少,則縮合反應時副產生之水導致氯化氫被稀釋,而需要較長之反應時間。若該莫耳比較多,則有時進行酮或醛之多聚化。基於該等理由,氯化氫相對於酮或醛之莫耳比較佳為0.01以上,更佳為0.05以上,進而較佳為0.1以上,且較佳為10以下,更佳為8以下,進而較佳為5以下。
硫酸係化學式H2 SO4 所表示之酸性之液體。通常,硫酸以經水稀釋而成之硫酸水溶液之形式使用,根據其濃度而稱為濃硫酸或稀硫酸。例如,所謂稀硫酸係質量濃度未滿90質量%之硫酸水溶液。
若所使用之硫酸之濃度(硫酸水溶液之濃度)較低,則水之量增多,因此雙酚之生成反應難以進行,製造雙酚之反應時間變長,而存在難以有效率地製造雙酚之情形。因此,所使用之硫酸之濃度較佳為70質量%以上,更佳為75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80質量%以上。所使用之硫酸之濃度之上限通常為99.5質量%以下或99質量%以下。
(硫醇) 於雙酚之製造中,使酮或醛與芳香族醇縮合之反應中可使用硫醇作為輔觸媒。
藉由使用硫醇作為輔觸媒,例如於2,2-雙(4-羥基-3-甲基苯基)丙烷之製造中,可獲得抑制24體之生成而提高44體之選擇率之效果,同時可獲得提高製造聚碳酸酯樹脂時之聚合活性,使所獲得之聚碳酸酯樹脂之色調變得良好之效果。 發揮提高製造聚碳酸酯樹脂時之聚合活性、改善所獲得之聚碳酸酯樹脂之色調之效果的原因之詳細尚未闡明,推測其原因在於:藉由使用硫醇,可抑制對製造聚碳酸酯樹脂之聚合反應之抑制物之生成,並且可抑制色調惡化物之生成。
作為用作輔觸媒之硫醇,例如可列舉:巰基乙酸、硫代乙醇酸、2-巰基丙酸、3-巰基丙酸、4-巰基丁酸等巰基羧酸;或者甲硫醇、乙硫醇、丙硫醇、丁硫醇、戊硫醇、己硫醇、庚硫醇、辛硫醇、壬硫醇、癸硫醇(癸烷硫醇)、十一硫醇(十一烷硫醇)、十二硫醇(十二烷硫醇)、十三硫醇、十四硫醇、十五硫醇等烷基硫醇或巰基苯酚等芳基硫醇等。
若硫醇輔觸媒相對於縮合所使用之酮或醛之莫耳比((硫醇輔觸媒之莫耳數/酮之莫耳數)或(硫醇輔觸媒之莫耳數/醛之莫耳數))較少,則藉由使用硫醇輔觸媒無法獲得改善雙酚之反應選擇性之效果。若該莫耳比較多,則存在混入雙酚中導致品質變差之情形。基於該等理由,硫醇輔觸媒相對於酮及醛之莫耳比較佳為0.001以上,更佳為0.005以上,進而較佳為0.01以上,且較佳為1以下,更佳為0.5以下,進而較佳為0.1以下。
硫醇輔觸媒較佳為預先與酮或醛混合後供於反應。硫醇與酮或醛之混合方法可於硫醇中混合酮或醛,亦可於酮或醛中混合硫醇。 硫醇與酮或醛之混合液與酸觸媒之混合方法可於硫醇與酮或醛之混合液中混合酸觸媒,亦可於酸觸媒中混合硫醇與酮或醛之混合液,較佳為於酸觸媒中混合硫醇與酮或醛之混合液。進而,更佳為將酸觸媒與芳香族醇供給至反應槽後,將硫醇與酮或醛之混合液供給至反應槽進行混合。
(有機溶劑) 於雙酚之製造中,為了使生成之雙酚溶解或分散,通常使用有機溶劑。
作為有機溶劑,於不阻礙雙酚之生成反應之範圍內並無特別限定,可列舉:芳香族烴、脂肪族醇、脂肪族烴等。此處,有機溶劑中成為基質之芳香族醇、及屬於產物之雙酚除外。該等溶劑可單獨使用,亦可併用2種以上。
作為芳香族烴,例如可列舉:苯、甲苯、二甲苯、乙基苯、二乙基苯、異丙基苯、均三甲苯等。該等溶劑可單獨使用,亦可併用2種以上。芳香族烴可於用於雙酚之製造後,藉由蒸餾等回收及精製而再次使用。於循環利用芳香族烴之情形時,較佳為沸點較低者。較佳之芳香族烴之一為甲苯。
脂肪族醇係烷基與羥基鍵結而成之烷基醇。脂肪族醇可為烷基與1個羥基鍵結而成之1價脂肪族醇,亦可為烷基與2個以上之羥基鍵結而成之多價脂肪族醇。該烷基可為直鏈,亦可分支,可未經取代,烷基之碳原子之一部分亦可被取代為氧原子。
脂肪族醇若碳數變多,則親油性增加,變得不易與硫酸混合,而變得難以生成下文所述之硫酸單烷基酯,因此碳數較佳為12以下,更佳為8以下。
脂肪族醇較佳為烷基與1個羥基鍵結而成之醇,更佳為碳數1~8之烷基與1個羥基鍵結而成之醇,進而較佳為碳數1~5之烷基與1個羥基鍵結而成之醇。
作為具體之脂肪族醇,例如可列舉:甲醇、乙醇、正丙醇、異丙醇、正丁醇、異丁醇、第三丁醇、正戊醇、異戊醇、正己醇、正庚醇、正辛醇、正壬醇、正癸醇、正十一醇、正十二醇、乙二醇、二乙二醇、三乙二醇等。較佳之脂肪族醇之一為甲醇。
作為脂肪族烴,可列舉:正戊烷、正己烷、正庚烷、正辛烷等碳數5~18之直鏈狀烴;異辛烷等碳數5~18之支鏈狀烴;環己烷、環辛烷、甲基環己烷等碳數5~18之環狀烴等。
若有機溶劑相對於縮合所使用之酮或醛之質量比((有機溶劑之質量/酮之質量)或(有機溶劑之質量/醛之質量))過多,則酮或醛與芳香族醇不易進行反應,反應需要較長時間。若該質量比過少,則存在酮或醛之多聚化被促進而所生成之雙酚固化之情形。基於該等理由,添加時之有機溶劑相對於酮或醛之質量比較佳為0.5以上,更佳為1以上,另一方面,較佳為100以下,更佳為50以下。
所生成之雙酚未完全溶解而分散於有機溶劑中時,雙酚不易分解。由可減少反應結束後自反應液回收雙酚時之損失(例如晶析時對濾液之損失)之方面而言,亦較佳為使用雙酚之溶解度較低之溶劑。作為雙酚之溶解度較低之溶劑,例如可列舉芳香族烴。因此,有機溶劑較佳為含有芳香族烴作為主成分,較佳為有機溶劑中含有芳香族烴55質量%以上,更佳為含有70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含有80質量%以上。
於酸觸媒包含硫酸之情形時,藉由有機溶劑含有脂肪族醇,可獲得如下效果:硫酸與脂肪族醇反應而生成硫酸單烷基酯,藉由該硫酸單烷基酯亦可獲得觸媒作用。因此,於酸觸媒包含硫酸之情形時,有機溶劑較佳為含有脂肪族醇之有機溶劑。脂肪族醇若碳數變多,則親油性增加,變得不易與硫酸混合,而變得不易生成硫酸單烷基酯,因此較佳為碳數為8以下之烷基醇。
如上所述,藉由使硫酸與脂肪族醇進行反應而生成硫酸單烷基酯,可控制酸觸媒之酸強度,抑制原料之酮或醛之縮合(多聚化)及著色。因此,可抑制副產物之生成,且可簡便且效率良好地製造著色減少之雙酚。
於使硫酸與脂肪族醇進行反應,生成硫酸單烷基酯,亦利用其觸媒作用之情形時,若脂肪族醇相對於硫酸之莫耳比(脂肪族醇之莫耳數/硫酸之莫耳數)較少,則原料之酮或醛之縮合(多聚化)及著色變得顯著。若該莫耳比較多,則硫酸濃度降低,反應變慢。基於該等理由,脂肪族醇相對於硫酸之莫耳比較佳為0.01以上,更佳為0.05以上,進而較佳為0.1以上,且較佳為10以下,更佳為5以下,進而較佳為3以下。
根據以上內容,有機溶劑可設為例如含有芳香族烴及脂肪族醇者。可設為有機溶劑中含有芳香族烴1~95質量%、含有脂肪族醇0.1~10質量%者。
(反應液之製備) 反應液之製備方法並無特別限定,可列舉:向將芳香族醇、有機溶劑、酮或醛混合而成之混合液供給酸觸媒之方法;或向將酸觸媒、芳香族醇、有機溶劑混合而成之混合液供給酮或醛之方法。
為了抑制由酮或醛之自縮合引起之多聚化,較佳為將含有芳香族醇、酸觸媒及有機溶劑之溶液與含有酮或醛之溶液加以混合。於該情形時,含有酮或醛之溶液可為酮或醛之單獨者,亦可含有硫醇或有機溶劑。含有酮或醛之溶液較佳為含有硫醇。
(反應條件) 雙酚之生成反應為縮合反應,若生成反應之反應溫度過高,則進行硫醇之氧化分解,若過低,則反應所需之時間變長。因此,反應溫度較佳為0℃以上且50℃以下。
若生成反應之反應時間過長,則所生成之雙酚分解,因此較佳為30小時以內,更佳為25小時以內,進而較佳為20小時以內。反應時間之下限通常為0.5小時以上。可添加與所使用之硫酸同等量以上之水、或以硫酸濃度成為45質量%以下之方式添加氫氧化鈉水溶液來降低硫酸濃度,而停止反應。
(精製) 藉由雙酚生成反應所獲得之雙酚產物之精製可藉由常規方法進行。例如,可藉由晶析或管柱層析法等簡便之手段進行精製。具體而言,縮合反應後,將反應液分液,以水或食鹽水等洗淨所獲得之有機相,進而視需要利用碳酸氫鈉溶液等進行中和洗淨。其次,將洗淨後之有機相冷卻而使其晶析。於使用較多芳香族醇之情形時,於該晶析前將蒸餾剩餘之芳香族醇蒸餾去除後使其晶析。
於第1態樣中,於雙酚生成反應系內殘存所副產生之化合物(II),而獲得含有化合物(II)之雙酚產物作為第1態樣之雙酚組成物。因此,於上述雙酚產物之精製方法中,較佳為例如藉由適當組合進行晶析、懸浮洗淨及噴灑洗淨等,而以於經精製之雙酚產物中殘留既定量之化合物(II)之方式調整精製條件。
(精製步驟之一例) 作為本發明適宜之精製步驟之一例,以下對利用洗淨步驟將藉由縮合反應所獲得之雙酚產物洗淨後利用晶析步驟使其析出並精製之方法進行說明。
於該情形時,縮合反應後,利用脫鹽水將自反應液獲得之含有雙酚之有機相洗淨,將洗淨後之有機相冷卻而使其晶析。洗淨以如下方式進行複數次。晶析亦可進行複數次。
<洗淨步驟> 洗淨步驟中至少進行以下之第1步驟與第2步驟。 第1步驟:將自反應步驟獲得之含有雙酚之有機相(O1)與脫鹽水混合後,使其相分離為含有雙酚之有機相(O2)與水相(W1),將水相(W1)去除,而獲得含有雙酚之有機相(O2)。 第2步驟:將第1水洗步驟中所獲得之含有雙酚之有機相(O2)與脫鹽水混合後,使其相分離為含有雙酚之有機相(O3)與水相(W2),將水相(W2)去除,而獲得含有雙酚之有機相(O3)。 第1步驟較佳為以水相(W1)之pH值成為8.5以上之方式進行。第2步驟較佳為以水相(W2)之導電率成為10 μS/cm之方式進行。 脫鹽水係經離子交換處理之水、純水等導電率為1.5 μS/cm以下之水。 水相(W1)之測定溫度較佳為室溫(20~30℃),例如較佳為25℃。
於水相之pH值低於7之情形時,可使用氫氧化鈉或碳酸氫鈉等鹼性物質進行洗淨,並再次進行水洗。對於使用鹼性物質進行洗淨後所獲得之有機相,再次進行水洗,使該水相之pH值成為8.5以上。此處,若水相(W1)之鹼性較弱(pH值較低),則洗淨效果較低,因此pH值較佳為設為8.5以上,更佳為設為9以上。另一方面,若水相(W1)之鹼性較強(pH值較高),則雙酚成為雙酚鹽,水洗之損耗量增加,因此水相(W1)之pH值之上限通常為14以下,較佳為13以下,更佳為12以下。
第2水洗步驟中之水相(W2)之導電率之測定溫度較佳為室溫(20~30℃),例如較佳為25℃。第2水洗步驟中之水相(W2)之導電率較佳為10 μS/cm以下,更佳為9 μS/cm以下,進而較佳為8 μS/cm以下。
於洗淨步驟中,較佳為藉由含有雙酚之有機相之水洗,首先,所獲得之水相成為pH值為8.5以上之鹼性,其後視需要重複進行水洗,在藉此所獲得之水相之導電率成為10 μS/cm以下後供於晶析步驟。
以第1水洗步驟之水相(W1)之pH值成為上述下限以上、第2水洗步驟之水相(W2)之導電率成為上述上限以下之方式利用脫鹽水進行洗淨,藉此高度地去除生成雙酚中之副產物或殘留觸媒、殘留硫醇等雜質,色相良好,於用作聚碳酸酯樹脂之原料雙酚之情形時,可獲得聚合反應效率較高、可製造色相優異之聚碳酸酯樹脂之雙酚組成物。尤其是於使用硫醇作為輔觸媒之縮合反應中,由硫醇生成酸性之亞鋶,其含於雙酚組成物中,阻礙製造聚碳酸酯樹脂時之聚合反應,但如上所述,藉由進行管理水相(W1)之pH值與水相(W2)之導電率之洗淨步驟,可將亞鋶有效率地去除,防止亞鋶對聚合之阻礙。
關於洗淨步驟中之溫度,為了可於不使溶劑蒸發之情況下藉由在下文所述之晶析步驟中進行冷卻而使雙酚有效率地析出,較佳為90℃以下、尤其是85℃以下,且較佳為50℃以上、尤其是55℃以上。1次之洗淨時間(於有機相中添加脫鹽水進行混合之時間)通常為1~120分鐘左右。
<晶析步驟> 晶析步驟中之冷卻溫度係較由洗淨步驟獲得之有機相(O3)之溫度低10~120℃,較佳為設為40℃以下、尤其是30℃以下,且設為-20℃以上、尤其是-10℃以上。藉由將洗淨後之有機相(O3)冷卻為此種溫度,可使雙酚組成物效率良好地析出。
晶析步驟中所析出之雙酚組成物可藉由利用過濾、離心分離、傾析等進行固液分離而回收。
於進行上述洗淨步驟與晶析步驟之情形時,亦較佳為以化合物(II)以特定之比例殘留於精製後所獲得之雙酚組成物中之方式控制精製條件。
<雙酚組成物之用途> 第1態樣之雙酚組成物可用作光學材料、記錄材料、絕緣材料、透明材料、電子材料、接著材料、耐熱材料等各種用途所使用之聚醚樹脂、聚酯樹脂、聚芳酯樹脂、聚碳酸酯樹脂、聚胺基甲酸酯樹脂、丙烯酸樹脂等各種熱塑性樹脂或者環氧樹脂、不飽和聚酯樹脂、酚樹脂、聚苯并 樹脂、氰酸酯樹脂等各種熱固性樹脂等之構成成分、硬化劑、添加劑或該等之前體等。第1態樣之雙酚組成物亦可用作感熱記錄材料等之顯色劑或抗褪色劑、殺菌劑、防菌防黴劑等添加劑。
第1態樣之雙酚組成物可賦予良好之機械物性,故較佳為用作熱塑性樹脂、熱固性樹脂之原料(單體),其中,更佳為用作聚碳酸酯樹脂、環氧樹脂之原料。第1態樣之雙酚組成物亦較佳為用作顯色劑,尤其是與隱色染料、變色溫度調整劑組合使用更佳。
[聚碳酸酯樹脂] 第1態樣之聚碳酸酯樹脂係至少具有下述通式(A)所表示之重複之構造單位者,藉由將該聚碳酸酯樹脂進行鹼水解所獲得之化合物(以下有時稱為「鹼水解產物」)含有雙酚(I)及化合物(II),較佳為含有二氫茚C1、二氫茚C2,相對於該聚碳酸酯樹脂,藉由鹼水解所獲得之化合物(II)為5質量ppm以上。第1態樣之聚碳酸酯樹脂可使用第1態樣之雙酚組成物而製造。
[化13]
通式(A)中,R1 ~R6 之含義與通式(1)中者相同。
若聚碳酸酯樹脂之鹼水解產物中之化合物(II)之含量相對於聚碳酸酯樹脂未滿上述下限,則無法獲得色相良好之聚碳酸酯樹脂。 該化合物(II)相對於聚碳酸酯樹脂之比例較佳為25質量ppm以上,更佳為50質量ppm以上,且較佳為200質量ppm以下,更佳為150質量ppm以下。
作為使用第1態樣之雙酚組成物製造第1態樣之聚碳酸酯樹脂之方法,可列舉於鹼金屬化合物及/或鹼土類金屬化合物之存在下使第1態樣之雙酚組成物與碳酸二苯酯等進行酯交換反應之方法。
於第1態樣之雙酚組成物中可僅含有1種雙酚,亦可含有2種以上。可藉由使用2種以上之雙酚製造共聚合聚碳酸酯樹脂。亦可併用第1態樣之雙酚組成物以外之二羥基化合物進行反應。
上述酯交換反應可適當選擇公知之方法進行。以下對以第1態樣之雙酚組成物與碳酸二苯酯作為原料之聚碳酸酯樹脂之製造方法之一例進行說明。
於上述聚碳酸酯樹脂之製造方法中,碳酸二苯酯較佳為相對於第1態樣之雙酚組成物中之雙酚而過量使用。相對於雙酚而使用之碳酸二苯酯之量,係由所製造之聚碳酸酯樹脂中末端羥基較少、聚合物之熱穩定性優異之方面而言,以較多為佳。相對於雙酚而使用之碳酸二苯酯之量,係由酯交換反應速度較快、容易製造所需分子量之聚碳酸酯樹脂之方面而言,以較少為佳。基於該等理由,相對於雙酚1莫耳之所使用之碳酸二苯酯之量通常為1.001莫耳以上,較佳為1.002莫耳以上,且通常為1.3莫耳以下,較佳為1.2莫耳以下。
作為原料之供給方法,亦可以固體形式供給第1態樣之雙酚組成物及碳酸二苯酯,但較佳為使一者或兩者熔融而以液體狀態供給。
於藉由碳酸二苯酯與雙酚之酯交換反應製造聚碳酸酯樹脂時,通常使用酯交換觸媒。於上述聚碳酸酯樹脂之製造方法中,作為該酯交換觸媒,較佳為使用鹼金屬化合物及/或鹼土類金屬化合物。該等可使用1種,亦可以任意之組合及比率併用2種以上。由實用方面而言,較理想為使用鹼金屬化合物。
觸媒之使用量係相對於雙酚或碳酸二苯酯1莫耳,通常為0.05 μmol以上,較佳為0.08 μmol以上,進而較佳為0.10 μmol以上,且通常為100 μmol以下,較佳為50 μmol以下,進而較佳為20 μmol以下。 藉由觸媒之使用量為上述範圍內,容易獲得製造所需分子量之聚碳酸酯樹脂所需要之聚合活性,且聚合物色相優異,又,不會進行過度之聚合物分支化,而容易獲得成型時之流動性優異之聚碳酸酯樹脂。
於藉由上述方法製造聚碳酸酯樹脂時,較佳為將上述兩原料連續供給至原料混合槽,且將所獲得之混合物與酯交換觸媒連續供給至聚合槽。 於利用酯交換法之聚碳酸酯樹脂之製造中,通常將供給至原料混合槽之兩原料攪拌均勻後,供給至欲添加酯交換觸媒之聚合槽中,而生產聚合物。
於使用第1態樣之雙酚組成物之聚碳酸酯樹脂之製造中,聚合反應溫度較佳為設為80℃以上、尤其是150℃以上,且設為400℃以下、尤其是350℃以下。聚合時間可根據原料之比率或所需之聚碳酸酯樹脂之分子量等而適當調整。若聚合時間較長,則色調惡化等品質惡化變得明顯,因此較佳為10小時以下,更佳為8小時以下。聚合時間之下限通常為0.1小時以上、或為0.3小時以上。
根據第1態樣之雙酚組成物,可製造色相良好且透明性優異之聚碳酸酯樹脂。例如,可於短時間內製造黏度平均分子量(Mv)10000以上、較佳為15000以上且100000以下、較佳為35000以下,並且顆粒YI10以下之色相良好且透明性優異之聚碳酸酯樹脂。
[第2態樣之雙酚組成物及聚碳酸酯樹脂] [雙酚組成物] 第2態樣之雙酚組成物係含有雙酚95質量%以上,且含有下述構造式(IIb)所表示之1-(4-羥基-3-甲基苯基)-6-羥基-1,3,3,5-四甲基二氫茚(以下稱為「二氫茚C2」)10質量ppm以上。
[化14]
第2態樣之雙酚組成物中之二氫茚C2之含量較佳為15質量ppm以上,且較佳為200質量ppm以下,更佳為150質量ppm以下。
若雙酚組成物中之二氫茚C2之含量未滿上述下限,則無法獲得甲醇溶解色、熔融色差、熱色調穩定性、及熱分解穩定性良好之雙酚組成物。若雙酚組成物中之二氫茚C2之含量超過上述上限,則於製造聚碳酸酯樹脂時,與碳酸二苯酯之莫耳比產生偏差,有對聚合反應產生影響之虞。若雙酚組成物中之二氫茚C2之含量超過上述上限,則有導致聚碳酸酯樹脂之脆性(艾氏)之降低或者含有源自2,2-雙(4-羥基-3-甲基苯基)丙烷或2,2-雙(4-羥基-3,5-二甲基苯基)丙烷之構造單位之聚碳酸酯樹脂特有之高表面硬度的降低之虞。
二氫茚C2之檢測及定量可使用粒徑為3 μm之標準之高速分析用逆相管柱而進行。
<雙酚> 第2態樣之雙酚組成物中所含之雙酚與上文所述之第1態樣之雙酚組成物中所含之雙酚相同,其具體例、較佳例、雙酚組成物中之雙酚含量亦與上文所述之第1態樣之雙酚組成物相同。可將上文所述之第1態樣中之說明之「化合物(II)」置換為「二氫茚C2」而應用同樣之說明。
“雙酚組成物之甲醇溶解色”、“雙酚組成物之熔融色差”、“雙酚組成物之熱色調穩定性”、“雙酚組成物之熱分解穩定性”亦可應用上文所述之第1態樣之雙酚組成物中之甲醇溶解色、熔融色差、熱色調穩定性、熱分解穩定性之說明、較佳範圍。其中,第2態樣之雙酚組成物之甲醇溶解色之Hazen色值較佳為20以下,更佳為10以下,尤佳為5以下。
<雙酚組成物之製造方法> 作為含有雙酚95質量%以上、且以特定之比例含有二氫茚C2之第2態樣之雙酚組成物之製造方法,並無特別限制,例如可列舉如下方法。 (1)於固體之雙酚中添加既定量之二氫茚C2之方法 (2)於熔融之雙酚中添加既定量之二氫茚C2之方法 (3)於製造雙酚時副生產二氫茚C2而獲得含有二氫茚C2之雙酚產物之方法
於(1)、(2)之向固體或熔融之雙酚中添加二氫茚C2之方法中,必須另行準備二氫茚C2。因此,較佳為(3)於製造雙酚之反應系中副產生二氫茚C2而使雙酚產物以特定之比例含有二氫茚C2之方法。
於雙酚之反應系中所副產生之二氫茚C2過多之情形時,可以如下方式進行控制:將所獲得之雙酚產物進一步利用晶析、懸浮洗淨及噴灑洗淨等加以精製,將雙酚產物中所含之二氫茚C2之一部分去除,藉此可獲得第2態樣之含有規定範圍內之二氫茚C2之雙酚產物。
<獲得含有二氫茚C2之雙酚產物之方法> 作為於製造雙酚時在反應系內一併生成雙酚與二氫茚C2而獲得含有二氫茚C2之雙酚產物作為第2態樣之雙酚組成物之方法,可列舉於酸觸媒及硫醇輔觸媒之存在下使酮或醛與芳香族醇縮合而製造雙酚之方法,根據該方法,可於反應系內生成二氫茚C2。
於反應系內生成二氫茚C2而製造含有二氫茚C2之第2態樣之雙酚組成物之方法與上文所述之製造含有化合物(II)之第1態樣之雙酚組成物之方法相同。可將上文所述之第1態樣中之說明之「化合物(II)」置換為「二氫茚C2」而應用同樣之說明。
<雙酚組成物之用途> 第2態樣之雙酚組成物之用途與上文所述之第1態樣之雙酚組成物之用途相同,其較佳用途亦相同。
[聚碳酸酯樹脂之製造方法] 作為使用第2態樣之雙酚組成物而製造聚碳酸酯樹脂之方法,可列舉於鹼金屬化合物及/或鹼土類金屬化合物之存在下使第2態樣之雙酚組成物與碳酸二苯酯等進行酯交換反應之方法。
於第2態樣之雙酚組成物中可僅含有1種雙酚,亦可含有2種以上。可藉由使用2種以上之雙酚而製造共聚合聚碳酸酯樹脂。亦可併用第2態樣之雙酚組成物以外之二羥基化合物而進行反應。
上述酯交換反應可適當選擇公知之方法而進行。以第2態樣之雙酚組成物與碳酸二苯酯作為原料之聚碳酸酯樹脂之製造方法與上文所述之以第1態樣之雙酚組成物與碳酸二苯酯作為原料之聚碳酸酯樹脂之製造方法相同,可將「第1態樣之雙酚組成物」置換為「第2態樣之雙酚組成物」而應用同樣之說明。又,關於所製造之聚碳酸酯樹脂之黏度平均分子量(Mv)及顆粒YI,亦與上文所述之使用第1態樣之雙酚組成物所製造之聚碳酸酯樹脂之黏度平均分子量(Mv)及顆粒YI相同。 [實施例]
以下,藉由實施例及比較例進一步具體地說明本發明。本發明只要不超出其主旨,則不受以下之實施例限定。
[原料及試劑] 於以下之實施例及比較例中,鄰甲酚、甲苯、氫氧化鈉、硫酸、十二烷硫醇、丙酮、碳酸氫鈉、碳酸銫、乙腈、二氯甲烷、乙酸、乙酸銨係使用FUJIFILM Wako Pure Chemical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試劑。碳酸二苯酯使用三菱化學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製品。
[分析] <雙酚C生成反應液之組成、雙酚C組成物中之二氫茚C1、二氫茚C2分析、聚碳酸酯樹脂之鹼水解產物中之二氫茚C1、二氫茚C2分析> 雙酚C生成反應液之組成分析、雙酚C組成物中之二氫茚C1、二氫茚C2分析、及聚碳酸酯樹脂之鹼水解產物中之二氫茚C1、二氫茚C2分析係藉由高效液相層析法,依照以下之順序與條件進行。 ・裝置:島津製作所公司製造之「LC-2010A」 Imtakt ScherzoSM-C18 3 μm 250 mm×3.0 mmID ・低壓梯度法 ・分析溫度:40℃ ・洗提液組成: A液 乙酸銨:乙酸:脫鹽水=3.000 g:1 mL:1 L之溶液 B液 乙酸銨:乙酸:乙腈:脫鹽水=1.500 g:1 mL:900 mL:150 mL之溶液 ・分析時間為0分鐘時,洗提液組成為A液:B液=60:40(體積比,以下相同) 分析時間為0~41.67分鐘時逐漸變化為A液:B液=10:90, 分析時間為41.67~50分鐘時維持為A液:B液=10:90, 以0.34 mL/分鐘之流速進行分析。
<二氫茚C1、二氫茚C2之分取> 雙酚C組成物中之二氫茚C1、二氫茚C2之分取,係藉由分取用高效液相層析法,於以下之順序與條件下進行。 ・裝置:島津製作所公司製造之「LC10A」 Capcellpak C18 MGIII 150×20 mm×5 μm ・分析溫度:40℃ ・洗提液組成: A液 水 B液 乙腈 ・分析時間為0分鐘時,洗提液組成為A液:B液=30:70(體積比,以下相同) 分析時間為0~15分鐘時逐漸變化為A液:B液=10:90, 分析時間為15~20分鐘時維持為A液:B液=10:90, 以12.0 mL/分鐘之流速進行分析。 ・以400 μL/次之注入量實施15次。
<NMR> 核磁共振(NMR)測定係利用蒸發器將藉由二氫茚C1、二氫茚C2之分取所獲得之溶液加以乾燥,使用日本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JNM-ECS400型」作為氘氯仿溶液,實施1 H NMR、13 C NMR、HH COSY、HMQC、HMBC、DEPT135。
<聚碳酸酯樹脂之鹼水解產物中之二氫茚C1、二氫茚C2之分析溶液之製備> 於具備攪拌子之100 mL之錐形燒瓶中加入聚碳酸酯樹脂之顆粒0.5 g、二氯甲烷5 mL,製成均勻溶液。向其中添加甲醇45 mL後,添加25%氫氧化鈉水溶液5 mL。將該錐形燒瓶浸漬於70~75℃之水浴中,攪拌30分鐘。其後,自水浴中取出錐形燒瓶,利用鹽酸加以中和,添加水與甲醇,製成均勻溶液,從而製備分析溶液,供於利用高效液相層析法之測定。
<二氫茚C1、二氫茚C2之分子量測定> 二氫茚C1、二氫茚C2之分子量係使用高效液相層析質譜(LCMS)進行測定。高效液相層析質譜(LCMS)係依照以下之順序與條件進行。 ・分離裝置:Agilent Technologies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Agilent1200」 Imtakt ScherzoSM-C18 3 μm 150 mm×4.6 mmID ・低壓梯度法 ・分析溫度:40℃ ・洗提液組成: A液 乙酸銨:乙酸:脫鹽水=3.000 g:1 mL:1 L之溶液 B液 乙酸銨:乙酸:乙腈=1.500 g:1 mL:1 L之溶液 ・分析時間為0分鐘時,洗提液組成為A液:B液=60:40(體積比,以下相同) 分析時間為0~25分鐘時逐漸變化為A液:B液=90:10, 分析時間為25~30分鐘時維持為A液:B液=90:10, 以1.0 mL/分鐘之流速進行分析。 ・檢測波長:280 nm ・質譜分析裝置:Agilent Technologies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Agilent LC/MS 6130」 ・離子源:使用ESI(electrospray ionization,電噴灑游離)(正/負) AJS探針
<雙酚C組成物中之雙酚C之分析> 雙酚C組成物中之雙酚C之分析係與<雙酚C生成反應液之組成、雙酚C組成物中之二氫茚C1、二氫茚C2分析、聚碳酸酯樹脂之鹼水解產物中之二氫茚C1、二氫茚C2分析>同樣地實施。 本發明中所製造之雙酚C組成物中之雙酚中之雙酚C純度通常為99質量%以上,雙酚C以外之雙酚之產量極微,因此可將雙酚C組成物中之雙酚C含量視為雙酚含量。
<異丙烯基甲酚之鑑定> 異丙烯基甲酚之鑑定係使用氣相層析質譜儀,依照以下之順序與條件進行。 ・裝置:Agilent Technologies公司製造之「Agilent6890」 ・管柱:Agilent Technologies公司製造之「DB-1MS」(內徑0.25 mm×30 m×0.25 μm) ・載氣:氦氣 流量:每分鐘1 cm3 ・注入口溫度:280℃ ・轉移溫度:250℃ ・離子源溫度:250℃ ・管柱之升溫模式:首先於50℃下保持3分鐘後,以每分鐘10℃升溫至320℃,於280℃下保持5分鐘
<pH值之測定> pH值之測定係使用堀場製作所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pH計「pH METER ES-73」,對自燒瓶取出之25℃之水相實施。
<導電率> 導電率之測定係使用堀場製作所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導電率計「COND METER D-71」,對自燒瓶取出之25℃之水相實施。
<雙酚C組成物之甲醇溶解色> 雙酚C組成物之甲醇溶解色係於日電理化硝子公司製造之試管「P-24」(24 mmϕ×200 mm)中裝入雙酚C組成物10 g及甲醇10 g,製成均勻溶液後,於室溫(約20℃)下,使用日本電色工業公司製造之「SE6000」,測定其Hazen色值進行評價。
<雙酚C組成物之熔融色差> 雙酚C組成物之熔融色差係於日電理化硝子公司製造之試管「P-24」(24 mmϕ×200 mm)中裝入雙酚C組成物20 g,於190℃下熔融30分鐘,使用日本電色工業公司製造之「SE6000」,測定其Hazen色值進行評價。
<雙酚C組成物之熱色調穩定性> 雙酚C組成物之熱色調穩定性係於日電理化硝子公司製造之試管「P-24」(24 mmϕ×200 mm)中裝入雙酚C組成物20 g,於190℃下熔融4小時,使用日本電色工業公司製造之「SE6000」,測定其Hazen色值進行評價。
<雙酚C組成物之熱分解穩定性> 雙酚C組成物之熱分解穩定性係於日電理化硝子公司製造之試管「P-24」(24 mmϕ×200 mm)中裝入雙酚C組成物20 g,於190℃下熔融2小時,與上述雙酚C生成反應液之組成分析同樣地實施,測定異丙烯基甲酚之產量進行評價。
<雙酚C組成物中之鐵及鋁分析> 採集雙酚C組成物約1 g,添加硫酸後,進行乾式灰化。其次,於所獲得之樣品中添加氫氟酸並加以乾燥。其後,添加硝酸與純水使其溶解。將所獲得之樣品定容後,適當稀釋,使用ICP-MS(Thermo Fisher Scientific公司製造之「ELEMENT2」),對雙酚C組成物中之鐵及鋁進行定量測定。
<黏度平均分子量> 將聚碳酸酯樹脂溶解於二氯甲烷中(濃度6.0 g/L),使用烏氏黏度管測定20℃下之比黏度(ηsp),藉由下述之式算出黏度平均分子量(Mv)。 ηsp/C=[η](1+0.28ηsp) [η]=1.23×10-4 Mv0.83
<顆粒YI> 顆粒YI(聚碳酸酯樹脂之透明性)係依照ASTM D1925,測定聚碳酸酯樹脂顆粒於反射光下之YI值(黃度係數值)進行評價。裝置係使用Konica Minolta公司製造之分光測色計「CM-5」,測定條件選擇測定徑30 mm、SCE(Specular Component Exclude,不包括鏡面反射分量)。 將培養皿測定用校正玻璃「CM-A212」嵌入測定部中,自其上方覆蓋零校正盒「CM-A124」,進行零校正,然後使用內藏之白色校正板進行白色校正。其次,使用白色校正板「CM-A210」進行測定,確認L*為99.40±0.05,a*為0.03±0.01,b*為-0.43±0.01,YI為-0.58±0.01。 YI係於內徑30 mm、高度50 mm之圓柱玻璃容器中填充顆粒至40 mm左右之深度而進行測定。自玻璃容器取出顆粒後再次進行測定,將該操作重複2次,使用共計3次之測定值之平均值。
[參考例1] 於具備攪拌子、溫度計、蒸餾裝置之500 mL之茄型燒瓶中加入雙酚C組成物85 g與氫氧化鈉4.5 g,浸漬於加熱為195℃之油浴中。確認茄型燒瓶內之雙酚C熔融後,使用真空泵將燒瓶內逐漸減壓,使其成為完全真空。一段時間後開始蒸發,實施減壓蒸餾直至餾出停止。藉由具備質量計檢測器之氣體層析儀,可知所獲得之餾份係雙酚C熱分解所生成之甲酚與異丙烯基甲酚之混合物。使用所獲得之餾份,確認雙酚C生成反應液之組成分析條件下之異丙烯基甲酚之保持時間。
[第1態樣之實施例與比較例] [實施例I-1] (1)第1混合液之製備 於氮氣環境下向具備溫度計、滴液漏斗、套管及錨式攪拌葉之可分離式燒瓶中裝入甲苯320 g、甲醇15 g、鄰甲酚230 g(2.13莫耳),將內溫設為10℃以下。其後,一面攪拌一面歷經0.3小時緩慢添加98重量%硫酸95 g後,冷卻至5℃以下。
(2)第2混合液之製備 於500 mL之錐形燒瓶中混合甲苯50 g、丙酮65 g(1.12莫耳)、十二烷硫醇5.4 g而製備第2混合液(滴加液)。
(3)反應液之製備 將第1混合液之內溫設為5℃以下後,使用上述滴液漏斗,以避免內溫成為10℃以上之方式歷經1小時供給第2混合液,而製備反應液。
(4)反應 於內溫10℃下將所製備之反應液攪拌2.5小時。
(5)精製(洗淨) 於反應結束後,供給25%氫氧化鈉水溶液190 g並升溫至80℃。達到80℃後進行靜置,萃取下層之水相。於所獲得之第1有機相中加入脫鹽水400 g,混合30分鐘並靜置,將水相去除。於所獲得之第2有機相中添加1.5質量%之碳酸氫鈉溶液120 g,混合30分鐘並靜置,萃取下層相。於所獲得之第3有機相中進一步添加1.5質量%之碳酸氫鈉溶液120 g,混合30分鐘並靜置,萃取下層相。萃取所獲得之第4有機相,並測定其質量,結果為666 g。
取出第4有機相之一部分,藉由高效液相層析法確認第4有機相之組成,結果生成鄰甲酚5.3質量%(5.3質量%×有機相之質量666 g÷鄰甲酚之分子量108 g/莫耳÷加入之鄰甲酚之物質量2.1莫耳=15.3莫耳%),雙酚C 31.5質量%(31.5質量%×有機相之質量666 g×2÷雙酚C之分子量256 g/莫耳÷加入之鄰甲酚之物質量2.1莫耳=78.0莫耳%)。
(6)精製(水洗與晶析) 於所獲得之第4有機相中添加脫鹽水200 g,混合30分鐘並靜置,去除下層之水相(第1水相),而獲得第5有機相。第1水相之pH值為9.7。於所獲得之第5有機相中添加脫鹽水200 g,混合30分鐘並靜置,去除下層之水相(第2水相),而獲得第6有機相。於所獲得之第6有機相中添加脫鹽水200 g,混合30分鐘並靜置,去除下層之水相(第3水相)。第3水相之導電率為2.7 μS/cm。
將所獲得之第6有機相自80℃冷卻至20℃,並維持於20℃下,使雙酚C析出。其後,冷卻至10℃,達到10℃後,使用離心分離機進行固液分離,而獲得粗精製濕濾餅。於所獲得之濕濾餅上噴灑甲苯500 g將其洗淨,使用離心分離機進行固液分離,而獲得精製濕濾餅。對於所獲得之精製濕濾餅,使用具備油浴之蒸發器,於減壓下在油浴溫度100℃下將輕沸份蒸餾去除,藉此獲得白色之雙酚C組成物190 g。
測定所獲得之雙酚C組成物之甲醇溶解色,結果Hazen色值為0。測定所獲得之雙酚C組成物之熔融色差,結果Hazen色值為3。測定所獲得之雙酚C組成物之熱色調穩定性,結果Hazen色值為26。測定所獲得之雙酚C組成物之熱分解穩定性,結果異丙烯基甲酚之產量為186質量ppm。
測定所獲得之雙酚C組成物之鐵與鋁之含量,結果為0.05質量ppm與0.05質量ppm。
確認所獲得之雙酚C組成物之品質,結果於高效液相層析方面在保持時間28.28分鐘檢測出特徵性之波峰。為了鑑定該波峰之成分,利用具備質量計之高效液相層析儀進行測定,結果可知分子量為296 g/莫耳。
將所獲得之雙酚C組成物1.6 g溶解於乙腈溶液中,使用分取用液相層析儀分取上述特徵性之波峰。將藉由分取所獲得之溶液加以乾燥,將所獲得之乾燥物溶解於氘氯仿中,對各種NMR(圖1~6)進行測定,結果確認為具有下述構造式(IIa)所表示之構造之1-(4-羥基-3-甲基苯基)-6-羥基-1,3,3,7-四甲基二氫茚(二氫茚C1)、及具有下述構造式(IIb)所表示之構造之1-(4-羥基-3-甲基苯基)-6-羥基-1,3,3,5-四甲基二氫茚(二氫茚C2)。
二氫茚C1;1H NMR(400MHz,CDCl3)1.18(Me,s,3H),1.29(Me,s,3H),1.72(Me,s,3H),1.76(Me,s,3H),2.20(Me,s,3H),2.23(CH2,s,3H),4.66(OH,s,1H),4.68(OH,s,1H),6.62-6.94(CH,m,5H);13CNMR(400MHz,CDCl3)11.8,16.1,28.0,31.6,31.9,41.9,50.8,62.0,114.5,114.6,120.2,120.4,123.3,125.0,128.9,143.3,145.2,149.0,151.5,153.3.
二氫茚C2;1H NMR(400MHz,CDCl3)1.03(Me,s,3H),1.29(Me,s,3H),1.59(Me,s,6H),2.11(Me,s,3H),2.27(CH2,s,3H),4.62(OH,s,1H),4.64(OH,s,1H),6.47-6.91(CH,m,5H);13CNMR(400MHz,CDCl3)16.1,29.9,30.8,31.8,59.8,42.3,49.9,111.0,114.3,122.7,123.0,124.9,125.4,129.3,143.3,144.5,148.5,151.5,152.8.
[化15]
所獲得之雙酚C組成物含有二氫茚C1 210質量ppm、二氫茚C2 12質量ppm。所獲得之雙酚C組成物中之雙酚C含量為99.8質量%。
[實施例I-2] (1)第1混合液之製備 於空氣環境下向具備溫度計、滴液漏斗、套管及錨式攪拌葉之可分離式燒瓶中裝入甲苯320 g、甲醇15 g、鄰甲酚230 g(2.13莫耳),將內溫設為10℃以下。其後,一面攪拌一面歷經0.3小時緩慢添加98重量%硫酸95 g後,冷卻至5℃以下。
(2)第2混合液之製備 於500 mL之錐形燒瓶中混合甲苯50 g、丙酮65 g(1.12莫耳)、十二烷硫醇5.4 g而製備第2混合液(滴加液)。
(3)反應液之製備 將第1混合液之內溫設為5℃以下後,使用上述滴液漏斗,以避免內溫成為10℃以上之方式歷經1小時供給第2混合液,製備反應液。
(4)反應 於內溫10℃下將所製備之反應液攪拌6小時。
(5)精製(洗淨) 於反應結束後,供給25%氫氧化鈉水溶液190 g並升溫至80℃。達到80℃後進行靜置,萃取下層之水相。於所獲得之第1有機相中加入脫鹽水400 g,混合30分鐘並靜置,將水相去除。於所獲得之第2有機相中添加1.5質量%之碳酸氫鈉溶液120 g,混合30分鐘並靜置,萃取下層相。於所獲得之第3有機相中進一步添加1.5質量%之碳酸氫鈉溶液120 g,混合30分鐘並靜置,萃取下層相。萃取所獲得之第4有機相,並測定其質量,結果為666 g。
取出第4有機相之一部分,藉由高效液相層析法確認第4有機相之組成,結果生成鄰甲酚3.9質量%(3.9質量%×有機相之質量666 g÷鄰甲酚之分子量108 g/莫耳÷加入之鄰甲酚之物質量2.1莫耳=11.5莫耳%),雙酚C 33.5質量%(33.5質量%×有機相之質量666 g×2÷雙酚C之分子量256 g/莫耳÷加入之鄰甲酚之物質量2.1莫耳=83.0莫耳%)。
(6)精製(水洗與晶析) 於所獲得之第4有機相中添加脫鹽水200 g,混合30分鐘並靜置,去除下層之水相(第1水相),而獲得第5有機相。第1水相之pH值為9.7。於所獲得之第5有機相中添加脫鹽水200 g,混合30分鐘並靜置,去除下層之水相(第2水相),而獲得第6有機相。於所獲得之第6有機相中添加脫鹽水200 g,混合30分鐘並靜置,去除下層之水相(第3水相)。第3水相之導電率為2.3 μS/cm。
將所獲得之第6有機相自80℃冷卻至20℃,並維持於20℃下,使雙酚C析出。其後,冷卻至10℃,達到10℃後,使用離心分離機進行固液分離,而獲得粗精製濕濾餅。於所獲得之濕濾餅上噴灑甲苯500 g將其洗淨,使用離心分離機進行固液分離,而獲得精製濕濾餅。對於所獲得之精製濕濾餅,使用具備油浴之蒸發器,於減壓下在油浴溫度100℃下將輕沸份蒸餾去除,藉此獲得白色之雙酚C組成物190 g。
所獲得之雙酚C組成物中之雙酚C含量為99.7質量%,二氫茚C1含量為1349質量ppm,二氫茚C2含量為20質量ppm。 測定所獲得之雙酚C組成物之甲醇溶解色,結果Hazen色值為0。測定所獲得之雙酚C組成物之熔融色差,結果Hazen色值為8。測定所獲得之雙酚C組成物之熱色調穩定性,結果Hazen色值為32。測定所獲得之雙酚C之組成物熱分解穩定性,結果異丙烯基甲酚之產量為166質量ppm。
測定所獲得之雙酚C組成物之鐵與鋁之含量,結果為0.02質量ppm與0.01質量ppm。
[比較例I-1] (1)第1混合液之製備 於氮氣環境下向具備溫度計、滴液漏斗、套管及錨式攪拌葉之可分離式燒瓶中裝入甲苯320 g、甲醇15 g、鄰甲酚230 g(2.13莫耳),將內溫設為10℃以下。其後,一面攪拌一面歷經0.3小時緩慢添加98重量%硫酸95 g後,冷卻至5℃以下。
(2)第2混合液之製備 於500 mL之錐形燒瓶中混合甲苯50 g、丙酮65 g(1.12莫耳)、十二烷硫醇5.4 g而製備第2混合液(滴加液)。
(3)反應液之製備 將第1混合液之內溫設為5℃以下後,使用上述滴液漏斗,以避免內溫成為10℃以上之方式歷經1小時供給第2混合液,而製備反應液。
(4)反應 於內溫10℃下將所製備之反應液攪拌2小時。
(5)精製(洗淨) 於反應結束後,供給25%氫氧化鈉水溶液190 g並升溫至80℃。達到80℃後進行靜置,萃取下層之水相。於所獲得之第1有機相中加入脫鹽水400 g,混合30分鐘並靜置,將水相去除。於所獲得之第2有機相中添加1.5質量%之碳酸氫鈉溶液120 g,混合30分鐘並靜置,萃取下層相。於所獲得之第3有機相中進一步添加1.5質量%之碳酸氫鈉溶液120 g,混合30分鐘並靜置,萃取下層相。萃取所獲得之第4有機相,並測定其質量,結果為666 g。
取出第4有機相之一部分,藉由高效液相層析法確認第4有機相之組成,結果生成鄰甲酚5.3質量%(5.3質量%×有機相之質量666 g÷鄰甲酚之分子量108 g/莫耳÷加入之鄰甲酚之物質量2.1莫耳=15.3莫耳%),雙酚C 31.5質量%(31.5質量%×有機相之質量666 g×2÷雙酚C之分子量256 g/莫耳÷加入之鄰甲酚之物質量2.1莫耳=78.0莫耳%)。
(6)精製(水洗與晶析) 將所獲得之第4有機相自80℃冷卻至20℃,並維持於20℃下,使雙酚C析出。其後,冷卻至10℃,達到10℃後,使用離心分離機進行固液分離,而獲得粗精製濕濾餅。
於氮氣環境下向具備溫度計、滴液漏斗、套管及錨式攪拌葉之可分離式燒瓶中裝入所獲得之粗精製濕濾餅全部量與甲苯420 g,將溫度升高至80℃,而獲得均勻溶液。於所獲得之均勻溶液中添加脫鹽水200 g,混合30分鐘並靜置,去除下層之水相(第1水相),而獲得第5有機相。第1水相之pH值為9.2。於所獲得之第5有機相中添加脫鹽水200 g,混合30分鐘並靜置,去除下層之水相(第2水相),而獲得第6有機相。於所獲得之第6有機相中添加脫鹽水200 g,混合30分鐘並靜置,去除下層之水相(第3水相),而獲得第7有機相。第3水相之導電率為2.3 μS/cm。
將所獲得之第7有機相自80℃冷卻至20℃,並維持於20℃下,使雙酚C析出。其後,冷卻至10℃,達到10℃後,使用離心分離機進行固液分離,而獲得濕濾餅。於所獲得之濕濾餅上噴灑甲苯200 g將其洗淨,使用離心分離機進行固液分離,而獲得精製濕濾餅。對於所獲得之精製濕濾餅,使用具備油浴之蒸發器,於減壓下在油浴溫度100℃下將輕沸份蒸餾去除,藉此獲得白色之雙酚C組成物183 g。
所獲得之雙酚C組成物中之雙酚C含量為99.9質量%,二氫茚C1含量為107質量ppm,二氫茚C2含量為8質量ppm。 測定所獲得之雙酚C組成物之甲醇溶解色,結果Hazen色值為3。測定所獲得之雙酚C組成物之熔融色差,結果Hazen色值為48。測定所獲得之雙酚C組成物之熱色調穩定性,結果Hazen色值為120。測定所獲得之雙酚C之熱分解穩定性,結果異丙烯基甲酚之產量為485質量ppm。
測定所獲得之雙酚C組成物之鐵與鋁之含量,結果為0.61質量ppm與0.33質量ppm。
[比較例I-2] FUJIFILM Wako Pure Chemical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試劑之雙酚C中之二氫茚C1含量為165質量ppm,二氫茚C2未檢測出。 測定該試劑之雙酚C之甲醇溶解色,結果Hazen色值為20。測定該試劑之雙酚C之熔融色差,結果Hazen色值為46。測定該試劑之雙酚C之熱色調穩定性,結果Hazen色值為114。測定該試劑之雙酚C之熱分解穩定性,結果異丙烯基甲酚之產量為585質量ppm。
測定該試劑之雙酚C之鐵與鋁之含量,結果為1.22質量ppm與0.23質量ppm。
對於實施例I-1及I-2、比較例I-1及I-2,將雙酚C組成物中之二氫茚C1及二氫茚C2之含量與甲醇溶解色、熔融色差、熱色調穩定性、熱分解穩定性、金屬(鐵(Fe)及鋁(Al))含量彙總於表1中。
根據表1可知,藉由含有二氫茚C1及二氫茚C2為200質量ppm以上、1400質量ppm以下,可改善甲醇溶解色、熔融色差、熱色調穩定性。藉由含有二氫茚C1及二氫茚C2為200質量ppm以上、1400質量ppm以下,亦可改善熱分解穩定性。
[表1]
   化合物(II)之含量 (質量ppm) 金屬含量 (質量ppm) 甲醇溶 解色 (APHA) 熔融色差 (APHA) 熱色調 穩定性 (APHA)    熱分解 穩定性 (質量ppm)
二氫茚C1 二氫茚C2 合計 Fe Al
實施例I-1 210 12 222 0.05 0.05 0 3 26 186
實施例I-2 1349 20 1369 0.02 0.01 0 8 32 166
比較例I-1 107 8 115 0.61 0.33 3 48 120 485
比較例I-2 165 ND 165 1.22 0.23 20 46 114 585
[實施例I-3] 於具備攪拌機及餾出管之內容量150 mL之玻璃製反應槽中裝入實施例I-1中所獲得之雙酚C組成物100.00 g(雙酚C 0.39莫耳)、碳酸二苯酯86.49 g(0.4莫耳)及400質量ppm之碳酸銫水溶液479 μL。將該玻璃製反應槽減壓為約100 Pa,繼而,利用氮氣恢復為大氣壓,將該操作重複3次,而將反應槽之內部置換為氮氣。其後,將該反應槽浸漬於200℃之油浴中,將內容物溶解。
將攪拌機之轉速設為每分鐘100次,將由反應槽內之雙酚C與碳酸二苯酯之寡聚化反應副產生之苯酚蒸餾去除,並且歷經40分鐘將反應槽內之壓力以絕對壓力計自101.3 kPa減壓至13.3 kPa。繼而,將反應槽內之壓力保持為13.3 kPa,將苯酚進一步蒸餾去除,並且進行80分鐘之酯交換反應。其後,將反應槽外部溫度升溫至250℃,並且歷經40分鐘將反應槽內壓力以絕對壓力計自13.3 kPa減壓至399 Pa,將餾出之苯酚去除至系外。
其後,將反應槽外部溫度升溫至280℃,將反應槽之絕對壓力減壓至30 Pa,進行聚縮合反應。於反應槽之攪拌機成為預先規定之特定之攪拌功率時結束聚縮合反應。升溫至280℃後至結束聚合為止之時間(後段聚合時間)為210分鐘。
繼而,藉由氮氣將反應槽恢復為絕對壓力101.3 kPa後,升壓至錶壓0.2 MPa,自反應槽底將聚碳酸酯樹脂以繩狀抽出,而獲得繩狀之聚碳酸酯樹脂。其後,使用旋轉式切割器將該繩狀樹脂顆粒化,而獲得顆粒狀之聚碳酸酯樹脂。
所獲得之聚碳酸酯樹脂之黏度平均分子量(Mv)為24800,顆粒YI為6.9。 所獲得之聚碳酸酯樹脂之鹼水解產物中之二氫茚C1係相對於聚碳酸酯樹脂為49質量ppm,二氫茚C2未檢測出。
[實施例I-4] 於實施例I-3中,使用實施例I-2中所獲得之雙酚C組成物100.00 g(雙酚C 0.39莫耳)代替實施例I-1中所獲得之雙酚C組成物100.00 g(雙酚C 0.39莫耳),除此以外,與實施例I-3同樣地實施。 升溫至280℃後至結束聚合為止之時間(後段聚合時間)為220分鐘。 所獲得之聚碳酸酯樹脂之黏度平均分子量(Mv)為24800,顆粒YI為6.5。 所獲得之聚碳酸酯樹脂之鹼水解產物中之二氫茚C1相對於聚碳酸酯樹脂為147質量ppm,二氫茚C2未檢測出。
[比較例I-3] 於實施例I-3中,使用比較例I-1中所獲得之雙酚C組成物100.00 g(雙酚C 0.39莫耳)代替實施例I-1中所獲得之雙酚C組成物100.00 g(雙酚C 0.39莫耳),除此以外,與實施例I-3同樣地實施。 升溫至280℃後至結束聚合為止之時間(後段聚合時間)為230分鐘。 所獲得之聚碳酸酯樹脂之黏度平均分子量(Mv)為24800,顆粒YI為10.2。 所獲得之聚碳酸酯樹脂之鹼水解產物中之二氫茚C1相對於聚碳酸酯樹脂為2質量ppm,二氫茚C2未檢測出。
關於實施例I-3、I-4、及比較例I-3,將聚碳酸酯樹脂之鹼水解產物中之二氫茚C1及二氫茚C2含量相對於聚碳酸酯樹脂之比例、所獲得之聚碳酸酯樹脂之顆粒YI彙總於表2中。
根據表2可知,藉由在聚碳酸酯樹脂中含有二氫茚C1及二氫茚C2成分,而改善顆粒YI。
[表2]
   聚碳酸酯樹脂之鹼水解產物中之化合物(II)之含量 (相對於聚碳酸酯樹脂:質量ppm) 聚碳酸酯樹脂之顆粒YI
二氫茚C1 二氫茚C2 合計
實施例I-3 49 未檢測出 49 6.9
實施例I-4 147 未檢測出 147 6.5
比較例I-3 2 未檢測出 2 10.2
[第2態樣之實施例與比較例] [實施例II-1] (1)第1混合液之製備 於氮氣環境下向具備溫度計、滴液漏斗、套管及錨式攪拌葉之可分離式燒瓶中裝入甲苯320 g、甲醇15 g、鄰甲酚230 g(2.13莫耳),將內溫設為10℃以下。其後,一面攪拌一面歷經0.3小時緩慢添加98重量%硫酸95 g後,冷卻至5℃以下。
(2)第2混合液之製備 於500 mL之錐形燒瓶中混合甲苯50 g、丙酮65 g(1.12莫耳)、十二烷硫醇5.4 g而製備第2混合液(滴加液)。
(3)反應液之製備 將第1混合液之內溫設為5℃以下後,使用上述滴液漏斗,以避免內溫成為10℃以上之方式歷經1小時供給第2混合液,而製備反應液。
(4)反應 於內溫10℃下將所製備之反應液攪拌2.5小時。
(5)精製(洗淨) 於反應結束後,供給25%氫氧化鈉水溶液190 g並升溫至80℃。達到80℃後進行靜置,萃取下層之水相。於所獲得之第1有機相中加入脫鹽水400 g,混合30分鐘並靜置,將水相去除。於所獲得之第2有機相中添加1.5質量%之碳酸氫鈉溶液120 g,混合30分鐘並靜置,萃取下層相。於所獲得之第3有機相中進一步添加1.5質量%之碳酸氫鈉溶液120 g,混合30分鐘並靜置,萃取下層相。萃取所獲得之第4有機相,並測定其質量,結果為666 g。
取出第4有機相之一部分,藉由高效液相層析法確認第4有機相之組成,結果生成鄰甲酚5.3質量%(5.3質量%×有機相之質量666 g÷鄰甲酚之分子量108 g/莫耳÷加入之鄰甲酚之物質量2.1莫耳=15.3莫耳%),雙酚C 31.5質量%(31.5質量%×有機相之質量666 g×2÷雙酚C之分子量256 g/莫耳÷加入之鄰甲酚之物質量2.1莫耳=78.0莫耳%)。
(6)精製(水洗與晶析) 於所獲得之第4有機相中添加脫鹽水200 g,混合30分鐘並靜置,去除下層之水相(第1水相),而獲得第5有機相。第1水相之pH值為9.7。於所獲得之第5有機相中添加脫鹽水200 g,混合30分鐘並靜置,去除下層之水相(第2水相),而獲得第6有機相。於所獲得之第6有機相中添加脫鹽水200 g,混合30分鐘並靜置,去除下層之水相(第3水相)。第3水相之導電率為2.7 μS/cm。
將所獲得之第6有機相自80℃冷卻至20℃,並維持於20℃下,使雙酚C析出。其後,冷卻至10℃,達到10℃後,使用離心分離機進行固液分離,而獲得粗精製濕濾餅。於所獲得之濕濾餅上噴灑甲苯500 g將其洗淨,使用離心分離機進行固液分離,而獲得精製濕濾餅。對於所獲得之精製濕濾餅,使用具備油浴之蒸發器,於減壓下在油浴溫度100℃下將輕沸份蒸餾去除,藉此獲得白色之雙酚C組成物190 g。
測定所獲得之雙酚C組成物之甲醇溶解色,結果Hazen色值為0。測定所獲得之雙酚C組成物之熔融色差,結果Hazen色值為3。測定所獲得之雙酚C組成物之熱色調穩定性,結果Hazen色值為26。測定所獲得之雙酚C組成物之熱分解穩定性,結果異丙烯基甲酚之產量為186質量ppm。
確認所獲得之雙酚C組成物之品質,結果於高效液相層析方面在保持時間28.87分鐘檢測出特徵性之波峰。為了鑑定該波峰之成分,利用具備質量計之高效液相層析儀進行測定,結果可知分子量為296g/莫耳。
將所獲得之雙酚C組成物1.6g溶解於乙腈溶液中,使用分取用液相層析儀分取上述特徵性之波峰。將藉由分取所獲得之溶液加以乾燥,將所獲得之乾燥物溶解於氘氯仿中,對各種NMR(圖7~12)進行測定,結果確認為具有下述構造式(IIb)所表示之構造之1-(4-羥基-3-甲基苯基)-6-羥基-1,3,3,5-四甲基二氫茚(二氫茚C2)。
二氫茚C2;1H NMR(400MHz,CDCl3)1.03(Me,s,3H),1.29(Me,s,3H),1.59(Me,s,6H),2.11(Me,s,3H),2.27(CH2,s,3H),4.62(OH,s,1H),4.64(OH,s,1H),6.47-6.91(CH,m,5H);13CNMR(400MHz,CDCl3)16.1,29.9,30.8,31.8,59.8,42.3,49.9,111.0,114.3,122.7,123.0,124.9,125.4,129.3,143.3,144.5,148.5,151.5,152.8.
Figure 109108284-A0305-02-0067-7
所獲得之雙酚C組成物含有二氫茚C2 12質量ppm。所獲得之雙酚C組成物中之雙酚C含量為99.9質量%。作為其他雙酚,含有單甲基雙酚A 0.1質量%。
[實施例II-2] (1)第1混合液之製備 於空氣環境下向具備溫度計、滴液漏斗、套管及錨式攪拌葉之可分離式燒瓶中裝入甲苯320 g、甲醇15 g、鄰甲酚230 g(2.13莫耳),將內溫設為10℃以下。其後,一面攪拌一面歷經0.3小時緩慢添加98重量%硫酸95 g後,冷卻至5℃以下。
(2)第2混合液之製備 於500 mL之錐形燒瓶中混合甲苯50 g、丙酮65 g(1.12莫耳)、十二烷硫醇5.4 g而製備第2混合液(滴加液)。
(3)反應液之製備 將第1混合液之內溫設為5℃以下後,使用上述滴液漏斗,以避免內溫成為10℃以上之方式歷經1小時供給第2混合液,而製備反應液。
(4)反應 於內溫30℃下將所製備之反應液攪拌2.5小時。
(5)精製(洗淨) 於反應結束後,供給25%氫氧化鈉水溶液130 g並升溫至80℃。達到80℃後進行靜置,萃取下層之水相。於所獲得之第1有機相中加入脫鹽水400 g,混合30分鐘並靜置,將水相去除。於所獲得之第2有機相中添加1.5質量%之碳酸氫鈉溶液120 g,混合30分鐘並靜置,萃取下層相。於所獲得之第3有機相中進一步添加1.5質量%之碳酸氫鈉溶液120 g,混合30分鐘並靜置,萃取下層相。萃取所獲得之第4有機相,並測定其質量,結果為666 g。
取出第4有機相之一部分,藉由高效液相層析法確認第4有機相之組成,結果生成鄰甲酚3.5質量%(3.5質量%×有機相之質量666 g÷鄰甲酚之分子量108 g/莫耳÷加入之鄰甲酚之物質量2.1莫耳=10.2莫耳%),雙酚C 34.5質量%(34.5質量%×有機相之質量666 g×2÷雙酚C之分子量256 g/莫耳÷加入之鄰甲酚之物質量2.1莫耳=85.5莫耳%)。
(6)精製(水洗與晶析) 於所獲得之第4有機相中添加脫鹽水200 g,混合30分鐘並靜置,去除下層之水相(第1水相),而獲得第5有機相。第1水相之pH值為9.7。於所獲得之第5有機相中添加脫鹽水200 g,混合30分鐘並靜置,去除下層之水相(第2水相),而獲得第6有機相。於所獲得之第6有機相中添加脫鹽水200 g,混合30分鐘並靜置,去除下層之水相(第3水相)。第3水相之導電率為2.8 μS/cm。
將所獲得之第6有機相自80℃冷卻至20℃,並維持於20℃下,使雙酚C析出。其後,冷卻至10℃,達到10℃後,使用離心分離機進行固液分離,而獲得粗精製濕濾餅。於所獲得之濕濾餅上噴灑甲苯500 g將其洗淨,使用離心分離機進行固液分離,而獲得精製濕濾餅。對於所獲得之精製濕濾餅,使用具備油浴之蒸發器,於減壓下在油浴溫度100℃下將輕沸份蒸餾去除,藉此獲得白色之雙酚C組成物190 g。
所獲得之雙酚C組成物中之雙酚C含量為99.7質量%,二氫茚C2含量為114質量ppm。 測定所獲得之雙酚C組成物之甲醇溶解色,結果Hazen色值為0。測定所獲得之雙酚C組成物之熔融色差,結果Hazen色值為5。測定所獲得之雙酚C組成物之熱色調穩定性,結果Hazen色值為38。測定所獲得之雙酚C之組成物熱分解穩定性,結果異丙烯基甲酚之產量為240質量ppm。
[比較例II-1] (1)第1混合液之製備 於氮氣環境下向具備溫度計、滴液漏斗、套管及錨式攪拌葉之可分離式燒瓶中裝入甲苯320 g、甲醇15 g、鄰甲酚230 g(2.13莫耳),將內溫設為10℃以下。其後,一面攪拌一面歷經0.3小時緩慢添加98重量%硫酸95 g後,冷卻至5℃以下。
(2)第2混合液之製備 於500 mL之錐形燒瓶中混合甲苯50 g、丙酮65 g(1.12莫耳)、十二烷硫醇5.4 g而製備第2混合液(滴加液)。
(3)反應液之製備 將第1混合液之內溫設為5℃以下後,使用上述滴液漏斗,以避免內溫成為10℃以上之方式歷經1小時供給第2混合液,而製備反應液。
(4)反應 於內溫10℃下將所製備之反應液攪拌2小時。
(5)精製(洗淨) 於反應結束後,供給25%氫氧化鈉水溶液190 g並升溫至80℃。達到80℃後進行靜置,萃取下層之水相。於所獲得之第1有機相中加入脫鹽水400 g,混合30分鐘並靜置,將水相去除。於所獲得之第2有機相中添加1.5質量%之碳酸氫鈉溶液120 g,混合30分鐘並靜置,萃取下層相。於所獲得之第3有機相中進一步添加1.5質量%之碳酸氫鈉溶液120 g,混合30分鐘並靜置,萃取下層相。萃取所獲得之第4有機相,並測定其質量,結果為666 g。
取出第4有機相之一部分,藉由高效液相層析法確認第4有機相之組成,結果生成鄰甲酚5.3質量%(5.3質量%×有機相之質量666 g÷鄰甲酚之分子量108 g/莫耳÷加入之鄰甲酚之物質量2.1莫耳=15.3莫耳%),雙酚C 31.5質量%(31.5質量%×有機相之質量666 g×2÷雙酚C之分子量256 g/莫耳÷加入之鄰甲酚之物質量2.1莫耳=78.0莫耳%)。
(6)精製(水洗與晶析) 將所獲得之第4有機相自80℃冷卻至20℃,並維持於20℃下,使雙酚C析出。其後,冷卻至10℃,達到10℃後,使用離心分離機進行固液分離,而獲得粗精製濕濾餅。
於氮氣環境下向具備溫度計、滴液漏斗、套管及錨式攪拌葉之可分離式燒瓶中裝入所獲得之粗精製濕濾餅全部量與甲苯420 g,將溫度升高至80℃,而獲得均勻溶液。於所獲得之均勻溶液中添加脫鹽水200 g,混合30分鐘並靜置,去除下層之水相(第1水相),而獲得第5有機相。第1水相之pH值為9.2。於所獲得之第5有機相中添加脫鹽水200 g,混合30分鐘並靜置,去除下層之水相(第2水相),而獲得第6有機相。於所獲得之第6有機相中添加脫鹽水200 g,混合30分鐘並靜置,去除下層之水相(第3水相),而獲得第7有機相。第3水相之導電率為2.3 μS/cm。
將所獲得之第7有機相自80℃冷卻至20℃,並維持於20℃下,使雙酚C析出。其後,冷卻至10℃,達到10℃後,使用離心分離機進行固液分離,而獲得濕濾餅。於所獲得之濕濾餅上噴灑甲苯200 g將其洗淨,使用離心分離機進行固液分離,而獲得精製濕濾餅。對於所獲得之精製濕濾餅,使用具備油浴之蒸發器,於減壓下在油浴溫度100℃下將輕沸份蒸餾去除,藉此獲得白色之雙酚C組成物183 g。
所獲得之雙酚C組成物中之雙酚C含量為99.9質量%,二氫茚C2含量為8質量ppm。 測定所獲得之雙酚C組成物之甲醇溶解色,結果Hazen色值為3。測定所獲得之雙酚C組成物之熔融色差,結果Hazen色值為48。測定所獲得之雙酚C組成物之熱色調穩定性,結果Hazen色值為120。測定所獲得之雙酚C之熱分解穩定性,結果異丙烯基甲酚之產量為485質量ppm。
[比較例II-2] FUJIFILM Wako Pure Chemical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試劑之雙酚C中之二氫茚C2未檢測出(定量下限為0.1質量ppm)。 測定該試劑之雙酚C之甲醇溶解色,結果Hazen色值為20。測定該試劑之雙酚C之熔融色差,結果Hazen色值為46。測定該試劑之雙酚C之熱色調穩定性,結果Hazen色值為114。測定該試劑之雙酚C之熱分解穩定性,結果異丙烯基甲酚之產量為585質量ppm。
關於實施例II-1及II-2、比較例II-1及II-2,將雙酚C組成物中之二氫茚C2之含量與甲醇溶解色、熔融色差、熱色調穩定性、熱分解穩定性彙總於表3中。
根據表3可知,藉由含有二氫茚C2 10質量ppm以上、120質量ppm以下,可改善甲醇溶解色、熔融色差、熱色調穩定性。可知藉由含有二氫茚C2 10質量ppm以上、120質量ppm以下,亦可改善熱分解穩定性。
[表3]
   二氫茚C2之含量 (質量ppm) 甲醇溶解色 (APHA) 熔融色差 (APHA) 熱色調穩定性 (APHA) 熱分解穩定性 (質量ppm)
實施例II-1 12 0 3 26 186
實施例II-2 114 0 5 38 240
比較例II-1 8 3 48 120 485
比較例II-2 <0.1 20 46 114 585
[實施例II-3] 於具備攪拌機及餾出管之內容量150 mL之玻璃製反應槽中裝入實施例II-1中所獲得之雙酚C組成物100.00 g(雙酚C 0.39莫耳)、碳酸二苯酯86.49 g(0.4莫耳)及400質量ppm之碳酸銫水溶液479 μL。將該玻璃製反應槽減壓為約100 Pa,繼而,利用氮氣恢復為大氣壓,將該操作重複3次,而將反應槽之內部置換為氮氣。其後,將該反應槽浸漬於200℃之油浴中,將內容物溶解。
將攪拌機之轉速設為每分鐘100次,將由反應槽內之雙酚C與碳酸二苯酯之寡聚化反應副產生之苯酚蒸餾去除,並且歷經40分鐘將反應槽內之壓力以絕對壓力計自101.3 kPa減壓至13.3 kPa。繼而,將反應槽內之壓力保持為13.3 kPa,將苯酚進一步蒸餾去除,並且進行80分鐘之酯交換反應。其後,將反應槽外部溫度升溫至250℃,並且歷經40分鐘將反應槽內壓力以絕對壓力計自13.3 kPa減壓至399 Pa,將餾出之苯酚去除至系外。
其後,將反應槽外部溫度升溫至280℃,將反應槽之絕對壓力減壓至30 Pa,進行聚縮合反應。於反應槽之攪拌機成為預先規定之特定之攪拌功率時結束聚縮合反應。升溫至280℃至結束聚合為止之時間(後段聚合時間)為210分鐘。
繼而,藉由氮氣將反應槽恢復為絕對壓力101.3 kPa後,升壓至錶壓0.2 MPa,自反應槽底將聚碳酸酯樹脂以繩狀抽出,而獲得繩狀之聚碳酸酯樹脂。 其後,使用旋轉式切割器將該繩狀樹脂顆粒化,而獲得顆粒狀之聚碳酸酯樹脂。
所獲得之聚碳酸酯樹脂之黏度平均分子量(Mv)為24800,顆粒YI為6.9。
[比較例II-3] 於實施例II-3中,使用比較例II-1中所獲得之雙酚C組成物100.00 g(雙酚C 0.39莫耳)代替實施例II-1中所獲得之雙酚C組成物100.00 g(雙酚C 0.39莫耳),除此以外,與實施例II-3同樣地實施。 升溫至280℃至結束聚合為止之時間(後段聚合時間)為230分鐘。 所獲得之聚碳酸酯樹脂之黏度平均分子量(Mv)為24800,顆粒YI為10.2。
關於實施例II-3及比較例II-3,將聚碳酸酯樹脂之製造所使用之雙酚C組成物中之二氫茚C2含量、所獲得之聚碳酸酯樹脂之顆粒YI彙總於表4中。
根據表4可知,藉由使用以特定之比例含有二氫茚C2之雙酚C組成物,而改善所獲得之聚碳酸酯樹脂之顆粒YI。
[表4]
   聚碳酸酯樹脂之製造所使用之雙酚C 組成物中之二氫茚C2含量 (質量ppm) 聚碳酸酯樹脂之顆粒YI
實施例II-3 12 6.9
比較例II-3 2 10.2
已使用特定之態樣詳細地說明了本發明,但熟悉本技藝者可知,可於不脫離本發明之意圖與範圍之情況下進行各種變更。 本申請案基於2019年3月14日提出申請之日本專利申請案2019-047450、2019年3月14日提出申請之日本專利申請案2019-047453、2019年3月14日提出申請之日本專利申請案2019-047454、2019年12月25日提出申請之日本專利申請案2019-234571及2019年12月25日提出申請之日本專利申請案2019-234572,並藉由引用而援引其整體。
圖1係表示實施例I-1中所獲得之雙酚C組成物之高效液相層析法分取物(保持時間28.28分鐘)之1 H NMR(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核磁共振)圖譜的圖。 圖2係表示實施例I-1中所獲得之雙酚C組成物之高效液相層析法分取物(保持時間28.28分鐘)之13 C NMR圖譜的圖。 圖3係表示實施例I-1中所獲得之雙酚C組成物之高效液相層析法分取物(保持時間28.28分鐘)之HH COSY(correlation spectroscopy,關聯光譜法)圖譜的圖。 圖4係表示實施例I-1中所獲得之雙酚C組成物之高效液相層析法分取物(保持時間28.28分鐘)之HMQC(heteronuclear multiple-quantum coherence,異核多量子關聯)圖譜的圖。 圖5係表示實施例I-1中所獲得之雙酚C組成物之高效液相層析法分取物(保持時間28.28分鐘)之HMBC(heteronuclear multiple-bond coherence,異核多鍵結關聯)圖譜的圖。 圖6係表示實施例I-1中所獲得之雙酚C組成物之高效液相層析法分取物(保持時間28.28分鐘)之DEPT(distortionless enhancement by polarization transfer,無畸變極化轉移增益)135圖譜的圖。 圖7係表示實施例II-1中所獲得之雙酚C組成物之高效液相層析法分取物(保持時間28.87分鐘)之1 H NMR圖譜的圖。 圖8係表示實施例II-1中所獲得之雙酚C組成物之高效液相層析法分取物(保持時間28.87分鐘)之13 C NMR圖譜的圖。 圖9係表示實施例II-1中所獲得之雙酚C組成物之高效液相層析法分取物(保持時間28.87分鐘)之HH COSY圖譜的圖。 圖10係表示實施例II-1中所獲得之雙酚C組成物之高效液相層析法分取物(保持時間28.87分鐘)之HMQC圖譜的圖。 圖11係表示實施例II-1中所獲得之雙酚C組成物之高效液相層析法分取物(保持時間28.87分鐘)之HMBC圖譜的圖。 圖12係表示實施例II-1中所獲得之雙酚C組成物之高效液相層析法分取物(保持時間28.87分鐘)之DEPT135圖譜的圖。

Claims (18)

  1. 一種雙酚組成物,其含有雙酚95質量%以上,且含有下述通式(II)所表示之化合物200質量ppm以上且5000質量ppm以下,
    Figure 109108284-A0305-02-0077-2
    通式(II)中,R21與R22為甲基或氫原子,當R21為氫原子之情形時R22為甲基,當R21為甲基之情形時R22為氫原子;R23~R25分別獨立為氫原子或碳數1以上且20以下之烷基;R23、R24及R25亦可於2個基之間互相鍵結或交聯。
  2. 如請求項1之雙酚組成物,其中,上述雙酚為下述通式(I)所表示之雙酚,
    Figure 109108284-A0305-02-0077-3
    通式(I)中,R11為鹵素原子、烷基、烷氧基、或芳基;R12~R14分別 獨立為氫原子、鹵素原子、烷基、烷氧基、或芳基;R15與R16分別獨立為氫原子、烷基、烷氧基、或芳基;R15與R16亦可於2個基之間互相鍵結或交聯;但,R15及R16與所鄰接之碳原子經鍵結或交聯者除外。
  3. 如請求項1或2之雙酚組成物,其中,上述通式(II)所表示之化合物為1-(4-羥基-3-甲基苯基)-6-羥基-1,3,3,7-四甲基二氫茚。
  4. 如請求項1或2之雙酚組成物,其中,上述雙酚組成物之甲醇溶解色(Hazen色值)為2以下。
  5. 如請求項1或2之雙酚組成物,其中,該雙酚組成物中之鐵含量為0.5質量ppm以下。
  6. 如請求項1或2之雙酚組成物,其中,該雙酚組成物中之鋁含量為0.1質量ppm以下。
  7. 如請求項1或2之雙酚組成物,其中,上述雙酚為2,2-雙(4-羥基-3-甲基苯基)丙烷及/或雙(4-羥基-3-甲基苯基)環己烷。
  8. 一種請求項1至7中任一項之雙酚組成物之製造方法,其於製造雙酚時副產生上述通式(II)所表示之化合物。
  9. 一種聚碳酸酯樹脂之製造方法,其使用請求項1至7中任一項之雙酚組成物。
  10. 一種聚碳酸酯樹脂,其係至少具有下述通式(A)所表示之重複之構造單位者,藉由將該聚碳酸酯樹脂進行鹼水解所獲得之化合物係含有下述通式(I)所表示之雙酚及下述通式(II)所表示之化合物;相對於該聚碳酸酯樹脂,藉由鹼水解所獲得之下述通式(II)所表示之化合 物為5質量ppm以上,
    Figure 109108284-A0305-02-0079-4
    通式(A)中,R1~R6分別獨立為氫原子、鹵素原子、烷基、烷氧基、或芳基,該烷基、烷氧基、芳基可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任一者;R5與R6亦可於2個基之間互相鍵結或交聯,R5與R6亦可與所鄰接之碳原子一起鍵結而形成亦可含有雜原子之亞環烷基,
    Figure 109108284-A0305-02-0079-5
    通式(I)中,R11為鹵素原子、烷基、烷氧基、或芳基;R12~R14分別獨立為氫原子、鹵素原子、烷基、烷氧基、或芳基;R15與R16分別獨立為氫原子、烷基、烷氧基、或芳基;R15與R16可於2個基之間互相鍵結或交聯;但,R15及R16與所鄰接之碳原子經鍵結或交聯者除外,[化5]
    Figure 109108284-A0305-02-0080-6
    通式(II)中,R21與R22為甲基或氫原子,當R21為氫原子之情形時R22為甲基,當R21為甲基之情形時R22為氫原子;R23~R25分別獨立為氫原子或碳數1以上且20以下之烷基;R23、R24及R25亦可於2個基之間互相鍵結或交聯。
  11. 如請求項10之聚碳酸酯樹脂,其中,上述通式(II)所表示之化合物為1-(4-羥基-3-甲基苯基)-6-羥基-1,3,3,7-四甲基二氫茚。
  12. 如請求項10或11之聚碳酸酯樹脂,其中,藉由將上述聚碳酸酯樹脂進行鹼水解所獲得之化合物係含有2,2-雙(4-羥基-3-甲基苯基)丙烷及/或2,2-雙(4-羥基-3,5-二甲基苯基)丙烷。
  13. 如請求項10或11之聚碳酸酯樹脂,其黏度平均分子量為15000以上且35000以下。
  14. 一種雙酚組成物,其含有雙酚95質量%以上,且含有1-(4-羥基-3-甲基苯基)-6-羥基-1,3,3,5-四甲基二氫茚10質量ppm以上且200質量ppm以下。
  15. 如請求項14之雙酚組成物,其中,上述雙酚為2,2-雙(4-羥基-3-甲基苯基)丙烷。
  16. 一種請求項14之雙酚組成物之製造方法,其於製造雙酚時副產生1-(4-羥基-3-甲基苯基)-6-羥基-1,3,3,5-四甲基二氫茚。
  17. 一種聚碳酸酯樹脂之製造方法,其使用請求項14之雙酚組成物。
  18. 如請求項17之聚碳酸酯樹脂之製造方法,其製造黏度平均分子量為15000以上且35000以下之聚碳酸酯樹脂。
TW109108284A 2019-03-14 2020-03-13 雙酚組成物及聚碳酸酯樹脂 TWI82528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0)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47450 2019-03-14
JP2019-047453 2019-03-14
JP2019047453 2019-03-14
JP2019-047450 2019-03-14
JP2019047454 2019-03-14
JP2019-047454 2019-03-14
JP2019234571 2019-12-25
JP2019-234572 2019-12-25
JP2019234572 2019-12-25
JP2019-234571 2019-12-2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45465A TW202045465A (zh) 2020-12-16
TWI825288B true TWI825288B (zh) 2023-12-11

Family

ID=72425994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08285A TW202100500A (zh) 2019-03-14 2020-03-13 雙酚組成物及聚碳酸酯樹脂
TW109108284A TWI825288B (zh) 2019-03-14 2020-03-13 雙酚組成物及聚碳酸酯樹脂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08285A TW202100500A (zh) 2019-03-14 2020-03-13 雙酚組成物及聚碳酸酯樹脂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2) US20210403641A1 (zh)
EP (2) EP3939957A4 (zh)
JP (3) JP7400804B2 (zh)
KR (2) KR20210141498A (zh)
CN (2) CN113574090A (zh)
TW (2) TW202100500A (zh)
WO (2) WO2020184182A1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83345A (ja) * 1988-08-16 1990-03-23 Bayer Ag ビスフェノールの異性化または同族体化法
TW593270B (en) * 2000-07-28 2004-06-21 Gen Electric Melt process for the synthesis of diaryl esters of aliphatic diacids
CN104603093A (zh) * 2012-09-05 2015-05-06 沙特基础全球技术有限公司 茚满双酚、由其衍生的聚合物以及它们的使用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BE546409A (zh) * 1955-03-25
US3943101A (en) * 1974-05-31 1976-03-09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Process for preparing polycarbonates with a metal chelating agent
DE2645020A1 (de) * 1976-10-06 1978-04-13 Bayer Ag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von dihydroxyspirobisindanen
JPS61159420A (ja) * 1985-01-07 1986-07-19 Mitsui Toatsu Chem Inc 芳香族ポリエ−テル系共重合体
JPS62138443A (ja) * 1985-12-11 1987-06-22 Mitsui Toatsu Chem Inc ビスクレゾ−ルの製造方法
DE3743491A1 (de) * 1987-12-22 1989-07-13 Bayer Ag Verwendung von mischungen aus polycarbonaten und styrolpolymerisaten als substrate fuer optische speicher
JP2901418B2 (ja) * 1992-06-22 1999-06-07 出光石油化学株式会社 ポリカーボネートの製造方法
JP3200345B2 (ja) * 1994-12-19 2001-08-20 旭化成株式会社 ガイドを有する芳香族ポリカーボネートの製法
JPH08183852A (ja) * 1994-12-28 1996-07-16 Nippon G Ii Plast Kk コポリカーボネート、コポリカーボネート組成物およびこれらの製造方法
US6001953A (en) 1999-03-18 1999-12-14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Polycarbonates suitable for use in optical articles
JP2000344699A (ja) 1999-06-01 2000-12-12 Mitsui Chemicals Inc ビスフェノールaの製造方法
KR20010101957A (ko) * 1999-12-03 2001-11-15 사토 아키오 고품질 비스페놀 a 및 그 제조방법
JP2001343761A (ja) 2000-05-30 2001-12-14 Kyocera Mita Corp 電子写真感光体
JP2010077315A (ja) 2008-09-26 2010-04-08 Mitsubishi Chemicals Corp ポリカーボネート樹脂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電子写真感光体
JP5655495B2 (ja) * 2009-10-22 2015-01-21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ポリカーボネート樹脂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1219636A (ja) 2010-04-09 2011-11-04 Mitsubishi Chemicals Corp ポリカーボネート樹脂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ポリカーボネート樹脂
KR20150100963A (ko) 2011-02-07 2015-09-02 미쓰비시 가가꾸 가부시키가이샤 비스페놀 화합물의 제조 방법
US8431749B2 (en) 2011-06-06 2013-04-30 Badger Licensing Llc Recovery of phenol and acetone from bisphenol-A streams
JP5953691B2 (ja) * 2011-09-29 2016-07-20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ポリカーボネート樹脂の製造方法
JP7021561B2 (ja) * 2017-03-06 2022-02-17 三菱ケミカル株式会社 2,2-ビス(4-ヒドロキシ-3-メチルフェニル)プロパン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ポリカーボネート樹脂の製造方法
KR20200036942A (ko) * 2017-08-22 2020-04-07 미쯔비시 케미컬 주식회사 방향족 알코올술폰산염을 함유하는 비스페놀 조성물 및 그 제조 방법, 폴리카보네이트 수지 및 그 제조 방법, 그리고, 비스페놀의 제조 방법
JP6616364B2 (ja) 2017-09-07 2019-12-04 株式会社エニー 無線装置システム
JP6833643B2 (ja) 2017-09-07 2021-02-24 東芝情報システム株式会社 圧縮処理装置、伸長処理装置、圧縮処理用プログラム、伸長処理用プログラム
JP6915464B2 (ja) 2017-09-07 2021-08-0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プログラムおよび情報処理装置
JP7180344B2 (ja) * 2017-12-06 2022-11-30 三菱ケミカル株式会社 ビスフェノールの製造方法、及び、ポリカーボネート樹脂の製造方法
JP7196438B2 (ja) 2018-07-03 2022-12-27 三菱ケミカル株式会社 ビスフェノールの製造法およびポリカーボネート樹脂の製造法
JP2021152001A (ja) 2020-03-23 2021-09-30 三菱ケミカル株式会社 ビスフェノール組成物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ポリカーボネート樹脂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83345A (ja) * 1988-08-16 1990-03-23 Bayer Ag ビスフェノールの異性化または同族体化法
TW593270B (en) * 2000-07-28 2004-06-21 Gen Electric Melt process for the synthesis of diaryl esters of aliphatic diacids
CN104603093A (zh) * 2012-09-05 2015-05-06 沙特基础全球技术有限公司 茚满双酚、由其衍生的聚合物以及它们的使用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0184182A1 (ja) 2020-09-17
JPWO2020184183A1 (zh) 2020-09-17
KR20210141497A (ko) 2021-11-23
EP3940015A4 (en) 2022-05-18
EP3939957A4 (en) 2022-05-18
JPWO2020184182A1 (zh) 2020-09-17
TW202100500A (zh) 2021-01-01
US20210403641A1 (en) 2021-12-30
CN113574042A (zh) 2021-10-29
TW202045465A (zh) 2020-12-16
JP7400804B2 (ja) 2023-12-19
JP7435588B2 (ja) 2024-02-21
US20220098135A1 (en) 2022-03-31
EP3939957A1 (en) 2022-01-19
CN113574090A (zh) 2021-10-29
CN113574042B (zh) 2023-10-13
JP2024056799A (ja) 2024-04-23
KR20210141498A (ko) 2021-11-23
EP3940015A1 (en) 2022-01-19
WO2020184183A1 (ja) 2020-09-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021559B2 (ja) ビスフェノールの製造方法及びポリカーボネート樹脂の製造方法
JP2023160883A (ja) 芳香族アルコールスルホン酸塩を含有するビスフェノール組成物及びその製造方法、ポリカーボネート樹脂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ビスフェノールの製造方法
JPWO2019039520A1 (ja) 芳香族アルコールスルホン酸塩を含有するビスフェノール組成物及びその製造方法、ポリカーボネート樹脂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ビスフェノールの製造方法
JP7196438B2 (ja) ビスフェノールの製造法およびポリカーボネート樹脂の製造法
TWI825288B (zh) 雙酚組成物及聚碳酸酯樹脂
JP7287018B2 (ja) ビスフェノール組成物及びポリカーボネート樹脂の製造方法
JP2021152001A (ja) ビスフェノール組成物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ポリカーボネート樹脂の製造方法
JP2019099525A (ja) ビスフェノール粉体の製造方法、及び、ポリカーボネート樹脂の製造方法
JP7180344B2 (ja) ビスフェノールの製造方法、及び、ポリカーボネート樹脂の製造方法
JP7167537B2 (ja) ビスフェノール製造方法、及びポリカーボネート樹脂の製造方法
JP7087848B2 (ja) ビスフェノールの製造方法、及びポリカーボネート樹脂の製造方法
JP7287019B2 (ja) ビスフェノール組成物及びポリカーボネート樹脂の製造方法
JP2020152650A (ja) ビスフェノールの製造方法、及びポリカーボネート樹脂の製造方法
JP7107044B2 (ja) ビスフェノールの製造方法及びポリカーボネート樹脂の製造方法
JP2021123543A (ja) ビスフェノールの製造方法及びポリカーボネート樹脂の製造方法
JP2022114119A (ja) ビスフェノールの製造方法及びポリカーボネート樹脂の製造方法
JP2022101856A (ja) ビスフェノールの製造方法及びポリカーボネート樹脂の製造方法
JP2023006819A (ja) ビスフェノール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ポリカーボネート樹脂の製造方法
JP2021123544A (ja) ビスフェノールの製造法及びポリカーボネート樹脂の製造法
JP2023006818A (ja) ビスフェノール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ポリカーボネート樹脂の製造方法
JP2023005689A (ja) ビスフェノール組成物及びポリカーボネート樹脂の製造方法
JP2023006820A (ja) ビスフェノールの製造方法及びポリカーボネート樹脂の製造方法
JP2020037529A (ja) ビスフェノールの製造方法、及びポリカーボネート樹脂の製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