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60522B - 集中控制系統 - Google Patents

集中控制系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60522B
TWI760522B TW107123159A TW107123159A TWI760522B TW I760522 B TWI760522 B TW I760522B TW 107123159 A TW107123159 A TW 107123159A TW 107123159 A TW107123159 A TW 107123159A TW I760522 B TWI760522 B TW I760522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istor
addition
power switch
oxide semiconductor
senso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2315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839726A (zh
Inventor
山崎舜平
西島辰司
小林英智
熱海知昭
加藤清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半導體能源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半導體能源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半導體能源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8397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3972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6052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60522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8SIGNALLING
    • G08BSIGNALLING OR CALLING SYSTEMS; ORDER TELEGRAPHS; ALARM SYSTEMS
    • G08B26/00Alarm systems in which substations are interrogated in succession by a central station
    • G08B26/007Wireless interrogatio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3/0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 H02M3/0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 H02M3/0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3/1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 H02M3/14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3/15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02M3/156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with automatic control of output voltage or current, e.g. switching regulator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DMEASURING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 SPECIFIC VARIABLE; 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TWO OR MORE VARIABLES NOT COVERED IN A SINGLE OTHER SUBCLASS; TARIFF METERING APPARATUS; MEASURING OR TEST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D4/00Tariff metering apparatus
    • G01D4/002Remote reading of utility meters
    • G01D4/004Remote reading of utility meters to a fixed location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19/00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currents or voltages or for indicating presence or sign thereof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BCONTROL OR REGULATING SYSTEMS IN GENERAL; FUNCTIONAL ELEMENTS OF SUCH SYSTEMS;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FOR SUCH SYSTEMS OR ELEMENTS
    • G05B15/00Systems controlled by a computer
    • G05B15/02Systems controlled by a computer electric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BCONTROL OR REGULATING SYSTEMS IN GENERAL; FUNCTIONAL ELEMENTS OF SUCH SYSTEMS;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FOR SUCH SYSTEMS OR ELEMENTS
    • G05B19/00Programme-control systems
    • G05B19/02Programme-control systems electric
    • G05B19/04Programme control other than numerical control, i.e. in sequence controllers or logic controllers
    • G05B19/048Monitoring; Safety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26Power supply means, e.g. regulation thereof
    • G06F1/32Means for saving power
    • GPHYSICS
    • G08SIGNALLING
    • G08BSIGNALLING OR CALLING SYSTEMS; ORDER TELEGRAPHS; ALARM SYSTEMS
    • G08B29/00Checking or monitoring of signalling or alarm systems; Prevention or correction of operating errors, e.g. preventing unauthorised operation
    • G08B29/18Prevention or correction of operating errors
    • G08B29/181Prevention or correction of operating errors due to failing power supply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3/0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 H02M3/0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 H02M3/0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3/1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 H02M3/14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3/15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02M3/156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with automatic control of output voltage or current, e.g. switching regulators
    • H02M3/15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with automatic control of output voltage or current, e.g. switching regulators including plural semiconductor devices as final control devices for a single loa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06Receivers
    • H04B1/16Circuits
    • H04B1/1607Supply circuits
    • H04B1/1615Switching on; Switching off, e.g. remotel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28Data switching networks characterised by path configuration, e.g. LAN [Local Area Networks] or WAN [Wide Area Networks]
    • H04L12/2803Home automation networks
    • H04L12/2823Reporting information sensed by appliance or service execution status of appliance services in a home automation network
    • H04L12/2825Reporting to a device located outside the home and the home network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22/00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time integral of electric power or current, e.g. electricity meters
    • G01R22/06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time integral of electric power or current, e.g. electricity meters by electronic methods
    • G01R22/061Details of electronic electricity meters
    • G01R22/063Details of electronic electricity meters related to remote communication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BCONTROL OR REGULATING SYSTEMS IN GENERAL; FUNCTIONAL ELEMENTS OF SUCH SYSTEMS;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FOR SUCH SYSTEMS OR ELEMENTS
    • G05B2219/00Program-control systems
    • G05B2219/20Pc systems
    • G05B2219/24Pc safety
    • G05B2219/24024Safety, surveillance
    • GPHYSICS
    • G08SIGNALLING
    • G08CTRANSMISSION SYSTEMS FOR MEASURED VALUES, CONTROL OR SIMILAR SIGNALS
    • G08C2201/00Transmission systems of control signals via wireless link
    • G08C2201/10Power supply of remote control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0045Converters combining the concepts of switch-mode regulation and linear regulation, e.g. linear pre-regulator to switching converter, linear and switching converter in parallel, same converter or same transistor operating either in linear or switching mod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38Transceivers, i.e. devices in which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form a structural unit and in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used for functions of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 H04B1/40Circuit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B90/20Smart grids as enabling technology in buildings secto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4INFORMATION OR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HAVING AN IMPACT ON OTHER TECHNOLOGY AREAS
    • Y04SSYSTEMS INTEGRATING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POWER NETWORK OPERATION,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FOR IMPROVING THE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OR USAGE, i.e. SMART GRIDS
    • Y04S20/00Management or operation of end-user stationary applications or the last stages of power distribution; Controlling, monitoring or operating thereof
    • Y04S20/20End-user application control systems
    • Y04S20/242Home applianc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4INFORMATION OR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HAVING AN IMPACT ON OTHER TECHNOLOGY AREAS
    • Y04SSYSTEMS INTEGRATING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POWER NETWORK OPERATION,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FOR IMPROVING THE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OR USAGE, i.e. SMART GRIDS
    • Y04S20/00Management or operation of end-user stationary applications or the last stages of power distribution; Controlling, monitoring or operating thereof
    • Y04S20/30Smart metering, e.g.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mote read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Emergency Management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Thin Film Transistor (AREA)
  • Alarm Systems (AREA)
  • Selective Calling Equipment (AREA)
  • 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Services (AREA)
  • Computer And Data Communications (AREA)
  • Semiconductor Memories (AREA)
  • Emergency Alarm Devices (AREA)
  • Recrystallisation Techniques (AREA)
  • Arrangements For Transmission Of Measured Signals (AREA)
  • Burglar Alarm Systems (AREA)
  • Fire Alarms (AREA)
  • Circuit Arrangement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能夠對電子裝置及感測器裝置進行集中控制的結構。本發明提供一種能夠降低電子裝置及感測器裝置的耗電量的結構。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是一種集中控制系統,至少包括集中控制裝置、電子裝置或感測器裝置以及輸出單元,集中控制裝置對從電子裝置或感測器裝置發送的資訊進行運算處理,使輸出單元輸出根據其結果的資訊。即使在離電子裝置或感測器裝置遠的地方,也可以確認電子裝置或感測器裝置的情況。電子裝置或感測器裝置具有將帶隙寬於單晶矽的半導體用於活性層的電晶體。

Description

集中控制系統
本發明係關於電子裝置及感測器裝置的集中控制。另外,本發明係關於電子裝置及感測器裝置的低耗電量化。
近年來,由於能源成本的上升,對電子裝置或感測器裝置的節能化的要求增加。另外,近年來,由於防災及防犯意識的提高,對利用電子裝置及感測器裝置的集中控制來防止災害發生及發生災害時的早期對應的要求增加。
尤其是,當發生災害時,居民需要迅速地識別出是設置於何處的電子裝置或感測器裝置發出的災害警告。
另外,對藉由使用以手機、智慧手機等為代表的可攜式資訊終端對電子裝置進行遙控的要求增高。例如,專利文獻1公開了使用控制裝置獲取照明或百葉窗等設備的操作資訊的方法。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申請公開第2002-300668號公報
雖然專利文獻1公開了使用控制裝置獲取照明或百葉窗等設備的操作資訊的方法,但是沒有公開降低耗電量的具體方法。
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提供一種能夠對電子裝置及感測器裝置進行集中控制並降低耗電量的結構。
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提供一種當發生災害時能夠迅速地確定災害發生的地方並將受災程度降到最低的結構。
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包括:集中控制裝置;感測器裝置;以及輸出單元,其中,感測器裝置和輸出單元與集中控制裝置連接,集中控制裝置具有儲存用來鑑別感測器裝置的設置地點並判斷感測器裝置的操作是正常還是異常的設備資訊的記憶單元,並且,集中控制裝置進行對從感測器裝置發送的資訊與設備資訊進行比較的運算處理,使輸出單元輸出根據運算處理的結果的資訊。
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包括:集中控制裝置;電子裝置;以及輸出單元,其中,電子裝置和輸出單元與集中控制裝置連接,集中控制裝置具有儲存用來鑑別設置電子裝置的地方且判斷電子裝置的操作是正常還是異常的設備資訊的記憶單元,並且,集中控制裝置進行對從電子 裝置發送的資訊和設備資訊進行比較的運算處理,使輸出單元輸出根據運算處理的結果的資訊。
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包括:集中控制裝置;多個感測器裝置;以及輸出單元,其中,多個感測器裝置和輸出單元與集中控制裝置連接,多個感測器裝置各自具有識別符,集中控制裝置具有儲存用來鑑別設置多個感測器裝置的地方且判斷多個感測器裝置的操作是正常還是異常的設備資訊的記憶單元,並且,集中控制裝置進行對與識別符一起從多個感測器裝置發送的資訊及設備資訊進行比較的運算處理,使輸出單元輸出根據運算處理的結果的資訊。
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包括:集中控制裝置;多個電子裝置;以及輸出單元,其中,多個電子裝置和輸出單元與集中控制裝置連接,多個電子裝置各自具有識別符,集中控制裝置具有儲存用來鑑別設置多個電子裝置的地方且判斷多個電子裝置的操作是正常還是異常的設備資訊的記憶單元,並且,集中控制裝置進行對與識別符一起從多個感測器裝置發送的資訊及設備資訊進行比較的運算處理,使輸出單元輸出根據運算處理的結果的資訊。
集中控制裝置可以藉由識別符鑑別電子裝置或感測器裝置的種類或設置的地方。
集中控制裝置與電子裝置、集中控制裝置與感測器裝置或集中控制裝置與輸出單元藉由有線通信或無線通訊連接。
作為電子裝置,可以舉出空調裝置、音響、洗衣機、浴室控制裝置、冰箱、洗碗機、微波爐、內部對講機、電鍋、電炒鍋等能夠進行電子控制的設備。
作為感測器裝置,例如可以舉出火災警報器、人體移動感測器、接近開關、振動感測器、輻射感測器、監視攝影機、電錶、水錶、煤氣表等。
例如,作為感測器裝置使用火災警報器,將火災警報器設置在房屋各室。火災警報器具有固有的識別符,檢測火災的火災警報器與識別符一起將檢測火災的資訊發送到集中控制裝置。集中控制裝置進行對儲存於記憶單元中的設備資訊和識別符進行比較的運算處理,鑑別檢測火災的火災警報器設置的房間,使輸出單元輸出警報及火災發生地點的資訊。
作為輸出單元,可以使用利用影像輸出資訊的顯示裝置、利用音訊或報警音等音響輸出資訊的音響裝置、利用光的點亮或熄滅輸出資訊的發光裝置、利用振動輸出資訊的振動裝置、利用香味輸出信號的芳烴裝置等。另外,輸出單元不侷限於一種輸出裝置,可以並用多種輸出裝置。例如,可以並用音響裝置和發光裝置。
如此,藉由各種輸出單元輸出資訊,居民容易識別火災的發生及火災發生地點,可以迅速地進行初期滅火,並且容易選擇避難路線。因此,根據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可以將受災程度降到最低。
作為感測器裝置,可以在房屋的窗戶上設置 接近開關。例如,在居民睡覺時當接近開關檢測出窗戶被打開時,接近開關與固有的識別符一起將窗戶被打開的資訊發送到集中控制裝置。當集中控制裝置接收到資訊時,進行對儲存於記憶單元中的設備資訊和識別符進行比較的運算處理,從接收的識別符鑑別窗戶被打開的地方,使輸出單元與警告一起輸出窗戶被打開的地方的資訊。另外,藉由設置人體移動感測器,可以判斷侵入者的有無。根據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可以迅速地確定窗戶的打開或侵入者的位置。
此外,也可以對電子裝置或感測器裝置直接附加輸出單元,而不藉由集中控制裝置發出警告。然而,如果對電子裝置或感測器裝置附加輸出單元,則難以實現電子裝置或感測器裝置的小型化,耗電量也變大。另外,當居民離電子裝置或感測器裝置遠時,在很多情況下聽不到電子裝置或感測器裝置所發出的警告等。因此,將輸出單元與電子裝置或感測器裝置分開設置是較佳的。
另外,藉由集中控制裝置,可以控制何時對電子裝置或感測器裝置開始或停止供應電力。藉由集中控制裝置停止對不需要操作的電子裝置或感測器裝置供應電力,可以降低房屋整體的耗電量。
另外,作為集中控制裝置、感測器裝置或輸出單元的電力供應源,例如利用使用太陽能電池的光發電裝置供應電力,而不使用商業電源,由此可以降低能源成本。此外,也可以將從光發電裝置獲得的電力儲存在蓄電 裝置中,由蓄電裝置供應電力。另外,也可以將從光發電裝置供應到集中控制裝置、感測器裝置或輸出單元的電力的一部分儲存在蓄電裝置中。
此外,在構成集中控制裝置、電子裝置及感測器裝置等的電晶體中,較佳的是,將帶隙寬於單晶矽的半導體用於形成通道的半導體層(活性層)。尤其是,在形成通道的半導體層中包含氧化物半導體的電晶體可以將起因於電晶體的導通電阻的電力損耗抑制為較低。另外,將氧化物半導體用於活性層的電晶體的關閉狀態電流(off-state current)顯著小。因此,可以降低電子裝置及感測器裝置的耗電量。
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不侷限於普通家庭,也可以應用於店鋪或工廠等。
根據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可以對電子裝置及感測器裝置進行集中控制來降低耗電量。
根據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當發生災害時能夠迅速地確定災害發生的地方且將受災程度降到最低。
104‧‧‧氧化物絕緣層
120‧‧‧集中控制裝置
121‧‧‧通信單元
122‧‧‧MCU
123‧‧‧介面
124‧‧‧記憶單元
125‧‧‧電源選擇裝置
126‧‧‧蓄電裝置
130‧‧‧可攜式資訊終端
141‧‧‧電壓調整電路
142‧‧‧電源開關控制電路
143‧‧‧電源監視器
151‧‧‧功率開關
152‧‧‧功率開關
153‧‧‧功率開關
154‧‧‧功率開關
155‧‧‧功率開關
156‧‧‧功率開關
157‧‧‧功率開關
158‧‧‧功率開關
161‧‧‧功率開關
162‧‧‧功率開關
163‧‧‧功率開關
164‧‧‧功率開關
200‧‧‧電子裝置
211‧‧‧負載
212‧‧‧介面
230‧‧‧CPU
231‧‧‧MCU
232‧‧‧揮發性記憶部
233‧‧‧非揮發性記憶部
240‧‧‧電晶體
241‧‧‧電容器
242‧‧‧電晶體
243‧‧‧電晶體
244‧‧‧電晶體
245‧‧‧選擇器
246‧‧‧反相器
247‧‧‧電容器
248‧‧‧正反器
250‧‧‧電力供應電路
251‧‧‧功率開關
252‧‧‧功率開關
253‧‧‧電壓調整電路
254‧‧‧電源開關控制電路
261‧‧‧佈線
262‧‧‧佈線
300‧‧‧電晶體
301‧‧‧放熱板
302‧‧‧絕緣層
303‧‧‧半導體基板
305‧‧‧緩衝層
307‧‧‧氧化物半導體層
309‧‧‧端子
311‧‧‧端子
313‧‧‧絕緣層
315‧‧‧閘極電極
320‧‧‧電晶體
321‧‧‧n型區域
330‧‧‧外殼
340‧‧‧電晶體
341‧‧‧基板
342‧‧‧絕緣層
343‧‧‧絕緣層
345‧‧‧部分
350‧‧‧電晶體
351‧‧‧基板
352‧‧‧絕緣層
353‧‧‧氧化物半導體層
356‧‧‧閘極絕緣層
358‧‧‧保護絕緣層
360‧‧‧檢測電路
361‧‧‧光電二極體
362‧‧‧重設電晶體
363‧‧‧放大器電晶體
364‧‧‧偏壓電晶體
365‧‧‧電阻元件
371‧‧‧VDD端子
372‧‧‧偏置電源端子
373‧‧‧輸出信號端子
374‧‧‧VSS端子
375‧‧‧重設信號端子
401‧‧‧半導體基板
403‧‧‧元件分離層
404‧‧‧閘極電極
406‧‧‧氧化物半導體層
407‧‧‧閘極絕緣層
409‧‧‧閘極電極
412‧‧‧閘極絕緣層
415‧‧‧絕緣層
417‧‧‧絕緣層
418‧‧‧保護絕緣層
420‧‧‧絕緣層
421‧‧‧絕緣層
422‧‧‧絕緣層
424‧‧‧電極
425‧‧‧氧化物絕緣層
445‧‧‧絕緣層
446‧‧‧絕緣層
449‧‧‧佈線
450‧‧‧絕緣層
451‧‧‧電晶體
452‧‧‧電晶體
714‧‧‧電容器
456‧‧‧佈線
460‧‧‧電極
500‧‧‧輸出單元
510‧‧‧顯示裝置
520‧‧‧音響裝置
530‧‧‧發光裝置
540‧‧‧振動裝置
550‧‧‧芳烴裝置
610‧‧‧感測器裝置
611‧‧‧負載
612‧‧‧介面
614‧‧‧蓄電裝置
616‧‧‧電壓檢測電路
621‧‧‧檢測部
622‧‧‧感測器
623‧‧‧放大器電路
624‧‧‧AD轉換器
631‧‧‧MCU
640‧‧‧電力供應電路
641‧‧‧電壓調整電路
642‧‧‧電源開關控制電路
643‧‧‧太陽能電池
644‧‧‧倒流防止二極體
651‧‧‧功率開關
652‧‧‧功率開關
653‧‧‧受電天線
654‧‧‧電容器
660‧‧‧功率輻射電路
661‧‧‧佈線
662‧‧‧佈線
681‧‧‧期間
682‧‧‧期間
683‧‧‧期間
684‧‧‧期間
685‧‧‧期間
691‧‧‧期間
692‧‧‧期間
696‧‧‧處理
697‧‧‧處理
698‧‧‧處理
700‧‧‧MCU
701‧‧‧單元
702‧‧‧單元
703‧‧‧單元
704‧‧‧單元
710‧‧‧CPU
711‧‧‧匯流排橋
712‧‧‧RAM
713‧‧‧記憶體介面
715‧‧‧時脈生成電路
720‧‧‧控制器
721‧‧‧控制器
722‧‧‧I/O介面
730‧‧‧電源閘單元
731‧‧‧開關電路
732‧‧‧開關電路
740‧‧‧時脈生成電路
741‧‧‧水晶振盪電路
742‧‧‧振盪單元
743‧‧‧石英晶體振盪器
745‧‧‧計時器電路
746‧‧‧I/O介面
750‧‧‧I/O埠
751‧‧‧比較器
752‧‧‧I/O介面
761‧‧‧匯流排
762‧‧‧匯流排
763‧‧‧匯流排
764‧‧‧資料匯流排
770‧‧‧連接端子
771‧‧‧連接端子
772‧‧‧連接端子
773‧‧‧連接端子
774‧‧‧連接端子
775‧‧‧連接端子
776‧‧‧連接端子
780‧‧‧暫存器
783‧‧‧暫存器
784‧‧‧暫存器
785‧‧‧暫存器
786‧‧‧暫存器
787‧‧‧暫存器
790‧‧‧MCU
800‧‧‧房屋
801‧‧‧臥室
802‧‧‧西式房間
803‧‧‧盥洗室
804‧‧‧浴室
805‧‧‧廁所
806‧‧‧門口
807‧‧‧走廊
808‧‧‧日本式房間
809‧‧‧起居室
810‧‧‧廚房
821‧‧‧顯示裝置
822‧‧‧音響裝置
823‧‧‧發光裝置
824‧‧‧振動裝置
825‧‧‧芳烴裝置
830‧‧‧可攜式資訊終端
831‧‧‧空調裝置
832‧‧‧音響
833‧‧‧床
834‧‧‧洗衣機
835‧‧‧浴室控制裝置
836‧‧‧冰箱
837‧‧‧洗碗機
838‧‧‧灶台
839‧‧‧洗臉池
841‧‧‧火災警報器
842‧‧‧人體移動感測器
843‧‧‧接近開關
844‧‧‧振動感測器
845‧‧‧輻射感測器
846‧‧‧監視攝影機
851‧‧‧電錶
852‧‧‧水錶
853‧‧‧煤氣表
900‧‧‧電力供應源
901‧‧‧商業電源
902‧‧‧光發電裝置
903‧‧‧振動發電裝置
904‧‧‧熱發電裝置
1196‧‧‧暫存器
151T‧‧‧電晶體
152T‧‧‧電晶體
153T‧‧‧電晶體
154T‧‧‧電晶體
155T‧‧‧電晶體
156T‧‧‧電晶體
157T‧‧‧電晶體
158T‧‧‧電晶體
161T‧‧‧電晶體
162T‧‧‧電晶體
163T‧‧‧電晶體
164T‧‧‧電晶體
251T‧‧‧電晶體
252T‧‧‧電晶體
354a‧‧‧源極電極
354b‧‧‧汲極電極
355a‧‧‧源極電極
355b‧‧‧汲極電極
411a‧‧‧雜質區域
411b‧‧‧雜質區域
416a‧‧‧源極電極
416b‧‧‧汲極電極
419a‧‧‧接觸插頭
419b‧‧‧接觸插頭
423a‧‧‧佈線
423b‧‧‧佈線
426a‧‧‧源極電極
426b‧‧‧汲極電極
S1701‧‧‧步驟
S1702‧‧‧步驟
S1703‧‧‧步驟
S1704‧‧‧步驟
S1711‧‧‧步驟
S1712‧‧‧步驟
S1713‧‧‧步驟
S1714‧‧‧步驟
S1715‧‧‧步驟
S1716‧‧‧步驟
S1717‧‧‧步驟
S1721‧‧‧步驟
S1722‧‧‧步驟
S1723‧‧‧步驟
S1724‧‧‧步驟
S1725‧‧‧步驟
S1726‧‧‧步驟
S1727‧‧‧步驟
S1728‧‧‧步驟
S1729‧‧‧步驟
S1730‧‧‧步驟
S1731‧‧‧步驟
在圖式中:圖1是說明集中控制系統的結構例子的圖;圖2是電力供應源的結構例子的圖;圖3A和圖3B是各自說明電源選擇裝置的結構例子 的圖;圖4A和圖4B是各自說明電子裝置的結構例子的圖;圖5A和圖5B是各自說明感測器裝置的結構例子的圖;圖6是說明感測器裝置的結構例子的圖;圖7是說明感測器裝置的結構例子的圖;圖8是說明感測器裝置的結構例子的圖;圖9是說明光學感測器的結構例子的電路圖;圖10是微控制器(MCU:Micro Control Unit)的結構例子的方塊圖;圖11是使用矽基板製造的MCU的光學顯微鏡照片;圖12是說明圖11所示的MCU的操作的時序圖;圖13A和圖13B是說明圖11所示的MCU的操作的時序圖;圖14是說明具有非揮發性記憶部的暫存器的一個例子的電路圖;圖15A至圖15D是說明半導體裝置的結構例子的圖;圖16A和圖16B是各自說明半導體裝置的結構例子的圖;圖17是說明半導體裝置的結構例子的圖;圖18A至圖18C是說明半導體裝置的結構例子的圖;圖19是說明半導體裝置的結構例子的圖;圖20A至圖20C是說明集中控制系統的應用例子的圖; 圖21A和圖21B是說明集中控制系統的操作例子的圖;圖22A至圖22C是說明集中控制系統的應用例子的圖;圖23是說明集中控制系統的操作例子的圖;圖24A至圖24C是說明集中控制系統的應用例子的圖;圖25是說明集中控制系統的操作例子的圖;
參照圖式對實施例進行詳細說明。但是,本發明不侷限於以下說明,所屬技術領域的具有通常知識者可以很容易地理解一個事實就是其方式及詳細內容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及其範圍的情況下可以被變換為各種各樣的形式。因此,本發明不應該被解釋為僅限定在下面所示的實施例所記載的內容中。注意,在以下說明的發明的結構中,在不同的圖式之間共同使用同一元件符號來表示同一部分或具有同樣的功能的部分,而省略其重複說明。
另外,本說明書等中的“第一”、“第二”、“第三”等序數詞是為了避免構成要素的混淆而附記的,而不是用於在數目方面上進行限制。
另外,為了便於理解,有時圖式等中示出的各構成的位置、大小及範圍等並不表示其實際的位置、大小及範圍等。因此,所公開的發明不一定侷限於圖式等中 所公開的位置、大小、範圍等。
另外,電晶體的“源極”和“汲極”的功能在使用極性不同的電晶體的情況或電路操作的電流方向變化的情況等下,有時互相調換。因此,在本說明書中,“源極”和“汲極”可以被互相調換。
另外,在本說明書等中,“電極”或“佈線”不在功能上限定其構成要素。例如,有時將“電極”用作“佈線”的一部分,反之亦然。再者,“電極”或“佈線”還包括多個“電極”或“佈線”被形成為一體的情況等。
此外,當明確地記載“X和Y連接”時,包括如下情況:X和Y電連接;X和Y在功能上連接;X和Y直接連接。在此,X和Y為目標物(例如,裝置、元件、電路、佈線、電極、端子、導電層、絕緣層等)。因此,還包括圖式或文章所示的連接關係以外的連接關係,而不侷限於規定的連接關係例如圖式或文章所示的連接關係。
注意,在本說明書的電路符號中,為了能夠明確地辨別作為形成通道的半導體層使用氧化物半導體的電晶體,將作為形成通道的半導體層使用氧化物半導體的電晶體的電路符號表示為“OS”。
另外,在本說明書中,“平行”是指在大於或等於-10°且小於或等於10°的角度的範圍中配置兩條直線的狀態,因此也包括大於或等於-5°且小於或等於5°的 角度的狀態。另外,“垂直”及“正交”是指在大於或等於80°且小於或等於100°的角度的範圍中配置兩條直線的狀態,因此也包括大於或等於85°且小於或等於95°的角度的狀態。
實施例1
參照圖1至圖14對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進行說明。圖1示出電子裝置及感測器裝置的集中控制系統的結構例子。集中控制裝置120具有通信單元121、MCU122、介面123、記憶單元124。集中控制裝置120藉由通信單元121與可攜式資訊終端130連接。另外,集中控制裝置120藉由集中控制裝置120中的介面123與輸出單元500、n個(n是自然數)電子裝置200、m個(m是自然數)感測器裝置610連接。此外,也可以採用電子裝置200和感測器裝置610中的只有一方與集中控制裝置120連接的結構。圖1示出多個電子裝置200和多個感測器裝置610與集中控制裝置120連接的結構。
可攜式資訊終端130、電子裝置200、感測器裝置610及輸出單元500與集中控制裝置120既可以藉由使用100BASE-TX、1000BASE-TX、電力線通訊(PLC:Power Line Communication)等通信標準的有線通信連接,又可以藉由使用IEEE802.11a、IEEE802.11b、IEEE802.11g、IEEE802.11n、IEEE802.15.1等通信標準的無線通訊連接。另外,可攜式資訊終端130、電子裝置 200、感測器裝置610及輸出單元500與集中控制裝置120也可以藉由使用可見光或紅外光等的光通信連接。
此外,為了防止通信時的不正當存取或由於干擾導致的操作故障,將通信內容加密是較佳的。作為將通信內容加密的標準,可以使用高級加密標準(AES:Advanced Encryption Standard)方式、暫時金鑰完整性協定(TKIP:Temporal Key Integrity Protocol)方式、有線等效加密(WEP:Wired Equivalent Privacy)方式等。
電子裝置200、感測器裝置610及輸出單元500可以藉由集中控制裝置120的介面123與集中控制裝置120收發資訊。換言之,集中控制裝置120可以藉由介面123獲取電子裝置200、感測器裝置610及輸出單元500的操作狀態或是否有異常等的操作資訊。
記憶單元124可以使用硬式磁碟機(HDD:Hard Disk Drive)等磁記憶體裝置、光碟等光學記憶體裝置、固體狀態驅動機(SSD:Solid State Drive)等半導體記憶體裝置來形成。
記憶單元124具有如下功能:儲存用來鑑別電子裝置200、感測器裝置610及輸出單元500的種類或設置的地方並判斷電子裝置200、感測器裝置610及輸出單元500的操作是正常還是異常的設備資訊的功能。另外,記憶單元124具有對集中控制裝置120所執行的程式和從可攜式資訊終端130發送的指令進行儲存的功能。
另外,MCU122根據儲存於記憶單元124中 的程式向電子裝置200、感測器裝置610及輸出單元500提供操作指令等的資訊。
另外,可攜式資訊終端130可以藉由集中控制裝置120的通信單元121與集中控制裝置120進行資訊的收發。集中控制裝置120將電子裝置200的操作資訊發送到可攜式資訊終端130,接收來自可攜式資訊終端130的操作指令。可攜式資訊終端130與集中控制裝置120也可以藉由電話線或網際網路線連接。另外,可攜式資訊終端130與集中控制裝置120也可以藉由有線通信、無線通訊、光通信等連接。
另外,在圖1中,示出用來對集中控制裝置120供應電力的電力供應源900。
此外,在圖1中,作為輸出單元500例示出顯示裝置510、音響裝置520、發光裝置530、振動裝置540、芳烴裝置550。
顯示裝置510可以將所輸入的資訊轉換為影像而輸出。音響裝置520可以將所輸入的資訊轉換為音訊或報警音等音響而輸出。發光裝置530可以將所輸入的資訊轉換為光的點亮或熄滅而輸出。振動裝置540可以將所輸入的資訊轉換為振動而輸出。芳烴裝置550可以將所輸入的資訊轉換為香味而輸出。
集中控制裝置120可以藉由運算處理對來自電子裝置200或感測器裝置610獲得的操作資訊與記憶單元124所具有的設備資訊進行比較,可以使輸出單元500 輸出根據運算處理的結果的資訊。
另外,集中控制裝置120可以從顯示裝置510、音響裝置520、發光裝置530、振動裝置540、芳烴裝置550等輸出單元500中的至少一個輸出資訊。
電子裝置200、感測器裝置610及輸出單元500可以藉由通信單元121與集中控制裝置120連接。另外,每一電子裝置200、感測器裝置610及輸出單元500也可以彼此直接收發資訊而不藉由集中控制裝置120。
下面,參照圖2對電力供應源900的結構例子進行說明。圖2所例示的電力供應源900具有電源選擇裝置125及多個電源,即商業電源901、光發電裝置902、振動發電裝置903、熱發電裝置904和蓄電裝置126。
商業電源901是指輸出由電力公司等有償供應的電力的電源。另外,光發電裝置902是指例如使用太陽能電池將光轉換為電力的裝置。此外,振動發電裝置903是指例如利用靜電感應現象將振動轉換為電力的裝置。另外,熱發電裝置904是指例如利用塞貝克效應將熱轉換為電力的裝置。
另外,作為上述之外的電源,也可以使用將風能轉換為電力的風力發電裝置或將波浪能轉換為電力的波浪發電裝置。
電源選擇裝置125具有選擇與電源選擇裝置125連接的多個電源中的一個或多個並將從被選擇的電源供應的電力供應到集中控制裝置120的功能。另外,當電 源選擇裝置125不能由商業電源901、光發電裝置902、振動發電裝置903及熱發電裝置904供應電力時,可以將電源切換為蓄電裝置126。此外,例如,在一個電源的電力供應量不夠的情況下,可以組合多個電源的電力供應給集中控制裝置120。
另外,電源選擇裝置125可以對蓄電裝置126供應部分電力進行充電。蓄電裝置126由二次電池或電容器(例如,雙電層電容器)等構成。此外,蓄電裝置126也可以設置在集中控制裝置120內部。
另外,雖然在本實施例中作為電源例示出商業電源901、光發電裝置902、振動發電裝置903、熱發電裝置904及蓄電裝置126,但是只要能夠用作電力的供應源,也可以使用其他的電源。
接著,參照圖3A和圖3B對電源選擇裝置125的結構例子進行說明。圖3A所示的電源選擇裝置至少具有電壓調整電路141、電源開關控制電路142、電源監視器143、功率開關151至功率開關158、功率開關161至功率開關164。
由商業電源901供應的電力藉由功率開關151及功率開關152供應到電壓調整電路141。由光發電裝置902供應的電力藉由功率開關153及功率開關154供應到電壓調整電路141。由振動發電裝置903供應的電力藉由功率開關155及功率開關156供應到電壓調整電路141。由熱發電裝置904供應的電力藉由功率開關157及功率開 關158供應到電壓調整電路141。由蓄電裝置126供應的電力藉由功率開關161及功率開關162供應到電壓調整電路141。
電源開關控制電路142具有控制功率開關151至功率開關158以及功率開關161至功率開關164的導通狀態和截止狀態的功能。電源監視器143具有測量輸入到電壓調整電路141的電量的功能。
電源開關控制電路142與電源監視器143連接,可以根據電源監視器143所測量的電量來決定從哪個電力供應源接收電力供應。例如,在只從商業電源901接收電力供應的情況下,使功率開關151及功率開關152成為導通狀態,使功率開關153及功率開關158以及功率開關161及功率開關164成為截止狀態。
電壓調整電路141具有調整被輸入的電壓的功能。電壓調整電路141中的電壓調整包括如下情況中的一種或多種:將交流電壓轉換為直流電壓、將直流電壓轉換為交流電壓、改變電壓的大小、使電壓的大小平滑化以獲得恆定的電壓。
例如,在電壓調整電路141中將交流電壓轉換為直流電壓的情況下,在電壓調整電路141中設置整流電路,即可。在電壓調整電路141中將直流電壓轉換為交流電壓的情況下,在電壓調整電路141中設置DC-AC反相器電路,即可。在電壓調整電路141中改變電壓的大小的情況下,在電壓調整電路141中設置升壓型轉換器或降 壓型轉換器,即可。在電壓調整電路141中使電壓的大小平滑化的情況下,在電壓調整電路141中設置平滑電路,即可。
例如,當由商業電源901向電壓調整電路141供應交流電壓時,電壓調整電路141藉由整流電路將交流電壓轉換為直流電壓,藉由平滑電路使直流電壓的大小平滑化以獲得恆定的直流電壓,藉由升壓型轉換器將其降至所需要的電壓。
另外,除了調整電壓的功能之外,電壓調整電路141也可以具有將電壓調整電路141的輸入一側與輸出一側絕緣隔離的功能。例如,藉由使用變壓器,可以將電壓調整電路141的輸入一側與輸出一側絕緣隔離。
另外,藉由使功率開關161及功率開關162成為截止狀態,使功率開關163及功率開關164成為導通狀態,可以以從蓄電裝置126之外的電源獲得的電力對蓄電裝置126進行充電。
在本實施例中,作為功率開關151至功率開關158以及功率開關161至功率開關164,使用耐衝壓力性高的電晶體。明確而言,在上述電晶體中,將帶隙寬於單晶矽的半導體用於活性層是較佳的。例如,可以將帶隙寬於1.1eV,較佳為2.5eV或更多且4eV或更少,更佳為3eV或更多且3.8eV或更少的半導體用於活性層。作為帶隙寬於單晶矽的半導體的一個例子,可以舉出氧化物半導體、氮化鎵、碳化矽等。藉由將這種材料用於活性層,可 以實現即使將源極與汲極之間的電壓設定為大於或等於100V,較佳為大於或等於200V,更佳為大於或等於500V也不發生絕緣破壞的耐衝壓力性高的電晶體。
尤其是,在將氧化物半導體用於活性層的場效應電晶體中,不但氧化物半導體的耐衝壓力性高,而且導通狀態時的源極與汲極之間的電阻(導通電阻)小。因此,可以抑制起因於電晶體的導通電阻的電力損耗。
另外,在使用碳化矽或氮化鎵等的情況下,難以製造兼有高耐衝壓力性及低導通電阻的場效應電晶體。因此,例如,當使用碳化矽形成具有大於或等於4kV的耐衝壓力性的開關時,使用雙極電晶體。但是,與場效應電晶體相比,雙極電晶體的切換導通和截止(非導通狀態)的開關較慢,所以處於從導通到截止或從截止到導通的過渡狀態的期間較長,難以抑制起因於開關的電力損耗。但是,在使用氧化物半導體時,可以比較容易製造兼有高耐衝壓力性及低導通電阻的場效應電晶體。因此,藉由將作為活性層使用氧化物半導體的場效應電晶體用於功率開關151及功率開關152,可以使功率開關151及功率開關152進行高速開關,由此,可以抑制起因於開關的電力損耗。
圖3B示出由將氧化物半導體用於活性層的耐衝壓力性高的電晶體151T、電晶體152T、電晶體153T、電晶體154T、電晶體155T、電晶體156T、電晶體157T、電晶體158T、電晶體161T、電晶體162T、電晶體 163T及電晶體164T形成圖3A所示的功率開關151、功率開關152、功率開關153、功率開關154、功率開關155、功率開關156、功率開關157、功率開關158、功率開關161、功率開關162、功率開關163及功率開關164的結構例子。另外,電晶體151T至電晶體158T及電晶體161T至電晶體164T的閘極與電源開關控制電路142連接。
另外,單晶矽的帶隙為1.1eV左右,即使在完全不存在因施體或受體產生的載子的狀態(本質半導體)下,熱激發載子濃度也為1×1011cm-3左右。另一方面,例如,In-Ga-Zn類氧化物半導體的帶隙為3.2eV左右,而熱激發載子密度為1×10-7cm-3左右。電晶體的關閉狀態電阻(off resistance)(電晶體處於截止狀態時的源極與汲極之間的電阻)與通道形成區中的熱激發載子的濃度成反比,因此,In-Ga-Zn類氧化物半導體處於截止狀態時的電阻率比單晶矽大18位數。
藉由將這種帶隙寬的半導體用於電晶體,例如室溫(25℃)下的關閉狀態電流(在此,每單位通道寬度(1μm)的值)為100zA(zepto Ampere)以下,較佳為10zA以下。再者,可以將其降低到幾yA(yocto Ampere)。
因此,在將氧化物半導體應用於活性層的電晶體151T至電晶體158T及電晶體161T至電晶體164T中,可以防止因關閉狀態電流造成的電力供應。
另外,雖然在本實施例中例示出功率開關151至功率開關158以及功率開關161至功率開關164分別由 一個電晶體構成的情況,但是本發明不侷限於此。功率開關151至功率開關158以及功率開關161至功率開關164中的任何一個、多個或全部也可以由多個電晶體構成。
下面,參照圖4A和圖4B對電子裝置200的結構例子進行說明。電子裝置200至少包括介面212、電力供應電路250。另外,作為負載211示出構成電子裝置200的其他電路。在圖4A和圖4B中,作為負載211的一個例子例示出MCU231。另外,電力供應電路250具有功率開關251、功率開關252、電壓調整電路253及電源開關控制電路254。
在圖4A中,佈線261及佈線262與電源選擇裝置125連接(圖4A和圖4B中未圖示),藉由電源選擇裝置125供應電力。例如,第一電位供應到佈線261,第二電位供應到佈線262。另外,佈線261及佈線262也可以與商業電源901、光發電裝置902、振動發電裝置903、熱發電裝置904或蓄電裝置126等的電源直接連接,而不藉由電源選擇裝置125。
藉由使用商業電源之外的電源,可以降低能源成本。
並且,供應到佈線261的第一電位藉由功率開關251供應到電壓調整電路253,供應到佈線262的第二電位藉由功率開關252供應到電壓調整電路253。功率開關251具有控制將第一電位輸入到電壓調整電路253的功能,功率開關252具有控制將第二電位輸入到電壓調整 電路253的功能。另外,功率開關251及功率開關252的導通狀態和截止狀態由電源開關控制電路254控制。
另外,功率開關251也可以設置在佈線261與電壓調整電路253之間和電壓調整電路253與負載211之間中的一者或兩者。此外,功率開關252也可以設置在佈線262與電壓調整電路253之間和電壓調整電路253與負載211之間中的一者或兩者。
另外,也可以省略功率開關251和功率開關252中的一方。此外,也可以將第一電位和第二電位中的一方設定為接地電位。
電壓調整電路253具有與電壓調整電路141同樣的功能。在電壓調整電路253中調整的電壓供應到負載211。
電源開關控制電路254、負載211與介面212連接。另外,介面212與集中控制裝置120所具有的介面123連接(圖4A和圖4B中未圖示)。換言之,電子裝置200藉由介面212及介面123與集中控制裝置120連接。
電子裝置200可以將電子裝置200的操作資訊發送到集中控制裝置120。另外,集中控制裝置120藉由將控制信號發送到電子裝置200,可以對電子裝置200進行遙控。例如,可以根據集中控制裝置120的控制信號,控制功率開關251及功率開關252的導通狀態和截止狀態。
在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中,作為功率開關251 及功率開關252,使用耐衝壓力性高的電晶體。明確而言,與上述功率開關151至功率開關158以及功率開關161至功率開關164同樣,將帶隙寬於單晶矽的半導體用於活性層是較佳的。藉由將這種材料用於活性層,可以實現即使將源極與汲極之間的電壓設定為大於或等於100V,較佳為大於或等於200V,更佳為大於或等於500V也不發生絕緣破壞的耐衝壓力性高的電晶體。
尤其是,在將氧化物半導體用於活性層的場效應電晶體中,不但耐衝壓力性高,而且導通狀態時的電阻(導通電阻)小。因此,可以抑制起因於電晶體的導通電阻的電力損耗。另外,將氧化物半導體用於活性層的電晶體的關閉狀態電流顯著小。因此,可以降低電子裝置的不操作時的耗電量。
另外,將氧化物半導體用於活性層的電晶體不但應用於電力供應用開關,而且可以應用於其他開關。因此,在電子裝置操作時也可以降低耗電量。
圖4B是使用將氧化物半導體用於活性層的耐衝壓力性高的電晶體251T及電晶體252T形成圖4A所示的功率開關251及功率開關252的結構例子。另外,電晶體251T至電晶體252T的閘極與電源開關控制電路254連接。
下面,參照圖5A至圖6對感測器裝置610的結構例子進行說明。感測器裝置610至少包括介面612、電力供應電路640、MCU631、檢測部621。另外,電力供 應電路640包括功率開關651、功率開關652、電壓調整電路641及電源開關控制電路642。此外,檢測部621包括感測器622、放大器電路623、AD轉換器624。
介面612、電力供應電路640、佈線661、佈線662與圖4A和圖4B所例示的電子裝置200所包括的介面212、電力供應電路250、佈線261、佈線262同樣地操作。
另外,作為功率開關651及功率開關652,使用上述耐衝壓力性高的電晶體。明確而言,在上述電晶體中,將帶隙寬於單晶矽的半導體用於活性層是較佳的。
另外,感測器裝置610所包括的負載611具有檢測部621和MCU631。檢測部621包括感測器622、放大器電路623、AD轉換器624。感測器622輸出根據所檢測的信號的強度的電壓。感測器622所輸出的電壓輸入到放大器電路623,放大器電路623將被輸入的電壓放大而輸出。從放大器電路623輸出的電壓輸入到AD轉換器624。AD轉換器624將被輸入的電壓轉換為數位信號,將其發送到MCU631。
作為感測器622,可以使用各種感測器。例如,作為感測器622,可以使用溫度感測器、光學感測器、氣體感測器、火焰感測器、煙霧感測器、濕度感測器、壓力感測器、流量感測器、振動感測器、聲音感測器、磁感測器、輻射感測器、氣味感測器、花粉粒感測器、加速度感測器、傾斜角感測器、陀螺儀感測器、方位感測器、功 率感測器等。
例如,在作為感測器622使用溫度感測器的情況下,可以使用熱敏電阻器(根據溫度改變其電阻值的電阻體)或IC化溫度感測器(利用NPN電晶體的基極和射極之間的電壓的溫度特性)。此外,也可以藉由使用溫度特性不同的兩種以上的半導體元件形成溫度感測器。
另外,在作為感測器622使用光學感測器的情況下,也可以使用光電二極體或光電電晶體。
另外,在作為感測器622使用氣體感測器的情況下,可以使用檢測由於氣體附著於氧化錫等金屬氧化物半導體而發生的電阻的變化的半導體式氣體感測器、觸媒燃燒式氣體感測器、固體電解質式氣體感測器等。
另外,作為感測器622使用火焰感測器的情況下,可以使用檢測火焰特有的紅外線的紅外線檢測方式或檢測火焰特有的紫外線的紫外線檢測方式的火焰感測器。
此外,作為感測器622,可以使用接近感測器。藉由使用接近感測器,可以檢測檢測目標的有無而不需接觸檢測對象。在作為感測器622使用接近感測器的情況下,可以使用高頻振盪型接近感測器、靜電容量型接近感測器、磁型接近感測器等。
另外,根據用於感測器622的感測器,如圖5B所示那樣可以省略放大器電路623或AD轉換器624。尤其是,在作為感測器622使用接近感測器的情況下,可 以省略放大器電路623或AD轉換器624。藉由省略放大器電路623和AD轉換器624中的一者或兩者,可以實現感測器裝置610的小型化、低耗電量化、低成本化。
圖6示出藉由無線供電對感測器裝置610進行電力供應時的結構例子。圖6所示的感測器裝置610至少包括電力供應電路640、蓄電裝置614、電壓檢測電路616、介面612。另外,作為負載211示出構成感測器裝置610的其他電路。
電力供應電路640具有受電天線653、電容器654、電壓調整電路641、電源開關控制電路642、功率開關651、功率開關652。
藉由使從功率輻射電路660輻射的交流電力的頻率與根據受電天線653的電感L和電容器654的導電率C的組合而決定的諧振頻率一致,藉由法拉第的電磁感應定律可以使受電天線653產生感應電動勢。由此,可以由功率輻射電路660向電力供應電路640進行無線供電。
來自功率輻射電路660的交流電力的頻率不侷限於鑑別的頻率,例如可以使用如下頻率中的任何一個:亞毫米波的300GHz至3THz、毫米波的30GHz至300GHz、微波的3GHz至30GHz、極超短波的300MHz至3GHz、超短波的30MHz至300MHz、短波的3MHz至30MHz、中波的300kHz至3MHz、長波的30kHz至300kHz及超長波的3kHz至30kHz。
由功率輻射電路660提供的電力藉由電壓調 整電路641、功率開關651、功率開關652對蓄電裝置614進行充電。由於電壓檢測電路616檢測蓄電裝置614的充電狀態。電壓檢測電路616與電源開關控制電路642連接。電壓檢測電路616藉由電源開關控制電路642控制功率開關651及功率開關652的導通狀態和截止狀態,以便防止蓄電裝置614的過充電。電壓檢測電路616與介面612連接。蓄電裝置614對構成感測器裝置的電路諸如負載611、電壓檢測電路616、介面612等供應電力。另外,感測器裝置610可以藉由介面612與集中控制裝置120進行資訊的收發。
另外,也可以將使用圖6說明的結構應用於電子裝置200或輸出單元500,可以藉由無線供電對電子裝置200或輸出單元500進行電力供應。
另外,無線供電不但可以藉由利用上述電磁感應現象的電磁感應方式,而且可以藉由電磁耦合方式或共振方式進行。尤其是,在利用共振方式的供電中,即使功率輻射電路660不接近於電子裝置200或感測器裝置610也可以進行電力供應。
另外,也可以將上述光發電裝置902、振動發電裝置903、熱發電裝置904中的至少任一個附加到電子裝置200、感測器裝置610或輸出單元500。
圖7示出作為光發電裝置902將太陽能電池643設置在感測器裝置610的結構例子。從太陽能電池643得到的電力藉由倒流防止二極體644、功率開關651 、功率開關652對蓄電裝置614進行充電。倒流防止二極體644具有當太陽能電池643的發電量降低時防止電力從蓄電裝置614供應到太陽能電池643的功能。另外,當主要在室內使用感測器裝置610時,較佳為使用利用室內光也能夠充分進行發電的光敏度高的太陽能電池643。
此外,圖8示出對具有圖7所示的太陽能電池643的感測器裝置610附加電壓調整電路641的結構例子。明確而言,將電壓調整電路641設置在太陽能電池643與蓄電裝置614之間。藉由電壓調整電路641,可以改變供應到蓄電裝置614的電壓或電流量。
藉由對電子裝置200、感測器裝置610或輸出單元500附加電力供應源,不需要進行為了供應電源的電氣施工,設置位置的變更也變得容易。另外,藉由對電子裝置200、感測器裝置610和輸出單元500中的利用蓄電池操作的設備附加電力供應源,可以不需要更換蓄電池。尤其較佳的是,將火災警報器設置在房屋內的所有房間、走廊、樓梯等。另外,可以降低施工費用。
另外,作為可以用於檢測部621的電路構成的一個例子,圖9示出將光學感測器用於感測器622的檢測電路360的例子。圖9所例示的檢測電路360由光電二極體361、重設電晶體362、放大器電晶體363、偏壓電晶體364、電阻元件365構成。
光電二極體361的陰極與被供應高電源電位VDD(簡稱為“VDD”)的VDD端子371連接。光電二極 體361的陽極與節點FD連接。重設電晶體362的源極與節點FD連接,汲極與被供應低電源電位VSS(簡稱為“VSS”)的VSS端子374連接,閘極與重設信號端子375連接。放大器電晶體363的源極與輸出信號端子373連接,汲極與VSS端子374連接,閘極與節點FD連接。偏壓電晶體364的源極與VDD端子371連接,汲極與輸出信號端子373連接,閘極與外部的偏置電源端子372連接。電阻元件365的一方的端子與重設信號端子375及重設電晶體362的閘極連接,另一方的端子與VSS端子374連接。電阻元件365具有在重設電晶體362處於截止狀態時將重設電晶體362的閘極的電位保持為穩定的功能(下拉電阻)。另外,根據電路結構,有時將p型電晶體用於重設電晶體362。在此情況下,電阻元件365的另一方的端子與VDD端子371連接(上拉電阻)。
注意,VDD是高電位側的電源電位,VSS是低電位側的電源電位。此外,也可以將接地電位用作VDD或VSS。例如,在VDD是接地電位時,VSS是低於接地電位的電位,在VSS是接地電位時,VDD是高於接地電位的電位。
檢測電路360中的光電二極體361相當於感測器622,放大器電晶體363相當於放大器電路623。在檢測電路360中,省略相當於AD轉換器624的部分。
重設信號端子375及輸出信號端子373與MCU631連接。重設信號從MCU631輸入到重設信號端子 375。輸出信號端子373將檢測電路360的檢測結果輸出到MCU631。也可以在輸出信號端子373與MCU631之間設置AD轉換器等的電路。
藉由上述連接,MCU631可以控制檢測電路360的操作,並接收檢測電路360的檢測結果。
下面,參照圖10至圖13B對可以用於MCU122、MCU231及MCU631的MCU700的結構例子進行說明。圖10是MCU700的方塊圖。
MCU700具有CPU710、匯流排橋711、隨機存取記憶體(RAM:Random Access Memory)712、記憶體介面713、控制器720、中斷控制器721、I/O介面(輸入輸出介面)722及電源閘單元730。
MCU700還包括水晶振盪電路741、計時器電路745、I/O介面746、I/O埠750、比較器751、I/O介面752、匯流排761、匯流排762、匯流排763及資料匯流排764。再者,MCU700作為與外部裝置的連接部至少包括連接端子770至連接端子776。注意,各連接端子770至連接端子776表示由一個端子或多個端子構成的端子群。另外,具有石英晶體振盪器743的振盪單元742藉由連接端子772及連接端子773與MCU700連接。
CPU710具有暫存器785,藉由匯流排橋711與匯流排761至匯流排763及資料匯流排764連接。
RAM712是用作CPU710的主記憶體的記憶體裝置,使用非揮發性隨機存取記憶體。RAM712是儲存 CPU710執行的指令、為了執行指令所需要的資料以及被CPU710處理的資料的裝置。根據CPU710的指令,對RAM712寫入資料且從RAM712讀出資料。
在MCU700中,在低耗電量模式中停止RAM712的電力供應。因此,RAM712使用不供應電源的狀態下也能夠保持資料的非揮發性記憶體構成。
記憶體介面713是與外部記憶體裝置進行輸入輸出的介面。根據CPU710的指令,藉由記憶體介面713對與連接端子776連接的外部記憶體裝置寫入資料並從外部記憶體裝置讀出資料。
時脈生成電路715是生成CPU710所使用的時脈信號MCLK(以下,簡稱為“MCLK”)的電路,並具有RC振盪器等。MCLK也被輸出到控制器720及中斷控制器721。
控制器720是進行MCU700整體的控制處理的電路,例如進行匯流排及記憶體影像等的控制、MCU700的電源控制、時脈生成電路715、水晶振盪電路741的控制等。
連接端子770是外部中斷信號輸入用端子,藉由連接端子770不可遮罩中斷信號NMI被輸入到控制器720。當不可遮罩中斷信號NMI被輸入到控制器720時,控制器720立刻將不可遮罩中斷信號NMI輸出到CPU710,使CPU710執行中斷處理。
另外,中斷信號INT藉由連接端子770輸入 到中斷控制器721。來自週邊電路(745、750、751)的中斷信號(T0IRQ、P0IRQ、C0IRQ)也不經過匯流排(761至764)輸入到中斷控制器721。
中斷控制器721具有判斷中斷要求的優先次序的功能。當中斷控制器721檢測出中斷信號時,中斷控制器721判定該中斷要求是否有效。如果是有效的中斷要求,則中斷控制器721將中斷信號INT輸出到控制器720。
另外,中斷控制器721藉由I/O介面722連接於匯流排761及資料匯流排764。
當中斷信號INT輸入到控制器720時,控制器720將中斷信號INT輸出到CPU710而使CPU710執行中斷處理。
此外,中斷信號T0IRQ有時不藉由中斷控制器721直接輸入到控制器720。當中斷信號T0IRQ輸入到控制器720時,控制器720將不可遮罩中斷信號NMI輸出到CPU710而使CPU710執行中斷處理。
控制器720的暫存器780設置在控制器720內,中斷控制器721的暫存器786設置在I/O介面722中。
下面,說明MCU700所具有的週邊電路。MCU700作為週邊電路包括計時器電路745、I/O埠750及比較器751。這些週邊電路只是一個例子,根據使用MCU700的電子裝置而可以設置所需要的電路。
計時器電路745具有使用從時脈生成電路740輸出的時脈信號TCLK(以下簡稱為“TCLK”)測量時間的 功能。另外,時脈生成電路715每隔規定的時間間隔將中斷信號T0IRQ輸出到控制器720及中斷控制器721。計時器電路745藉由I/O介面746連接於匯流排761及資料匯流排764。
TCLK是具有比MCLK低的頻率的時脈信號。例如,將MCLK的頻率設定為幾MHz左右(例如,8MHz),將TCLK設定為幾十kHz左右(例如,32kHz)。時脈生成電路740包括內置在MCU700中的水晶振盪電路741和連接於連接端子772及連接端子773的振盪單元742。作為振盪單元742的振子使用石英晶體振盪器743。另外,藉由使用CR振盪器等構成時脈生成電路740,可以將時脈生成電路740的所有模組內置於MCU700中。
I/O埠750是用來與藉由連接端子774連接的外部設備之間輸入及輸出資訊的介面,並且是數位信號的輸入輸出介面。I/O埠750根據被輸入的數位信號將中斷信號P0IRQ輸出到中斷控制器721。
作為用來對從連接端子775輸入的類比信號進行處理的週邊電路,設置有比較器751。比較器751藉由比較從連接端子775輸入的類比信號的電位(或電流)和參考信號的電位(或電流)的大小來產生0或1的值的數位信號。再者,比較器751在該數位信號的值為1時生成中斷信號C0IRQ。中斷信號C0IRQ輸出到中斷控制器721。
I/O埠750及比較器751藉由共同使用的I/O介面752連接於匯流排761及資料匯流排764。在此,由 於在I/O埠750的I/O介面與比較器751的I/O介面之間有能夠共同使用的電路,而使用一個I/O介面752構成,但是當然也可以分開設置I/O埠750及比較器751的I/O介面。
此外,週邊電路的暫存器設置在對應的輸入輸出介面中。計時器電路745的暫存器787設置在I/O介面746中,I/O埠750的暫存器783及比較器751的暫存器784分別設置在I/O介面752中。
MCU700包括用來停止對內部電路供應電力的電源閘單元730。藉由使用電源閘單元730只對在操作時需要的電路供應電力,可以降低MCU700整體的耗電量。
如圖10所示,由MCU700的虛線圍繞的單元701、單元702、單元703、單元704的電路藉由電源閘單元730連接於連接端子771。連接端子771是高電源電位VDD(以下簡稱為“VDD”)供應用電源端子。
在本實施例中,單元701包括計時器電路745及I/O介面746,單元702包括I/O埠750、比較器751及I/O介面752,單元703包括中斷控制器721及I/O介面722,單元704包括CPU710、RAM712、匯流排橋711及記憶體介面713。
電源閘單元730由控制器720控制。電源閘單元730包括用來停止對單元701至704供應VDD的開關電路731及開關電路732。
開關電路731及開關電路732的導通/截止由 控制器720控制。明確而言,控制器720根據CPU710的要求輸出使電源閘單元730所包括的開關電路的一者或兩者皆變為截止狀態的信號(電力供應的停止)。此外,控制器720以不可遮罩中斷信號NMI或來自計時器電路745的中斷信號T0IRQ為觸發信號輸出使電源閘單元730所包括的開關電路變為導通狀態的信號(電力供應的開始)。
注意,雖然在圖10中示出電源閘單元730設置有兩個開關電路(開關電路731及開關電路732)的結構,但是不侷限於此,設置當停止電源時需要的數量的開關電路即可。
另外,雖然在本實施例中,為了能夠獨立地控制向單元701的電力供應設置了開關電路731,為了能夠獨立地控制對單元702至704的電力供應設置了開關電路732,但是不侷限於這種電力供應路徑。例如,也可以設置與開關電路732不同的開關電路而獨立地控制RAM712的電力供應。另外,也可以在一個電路中設置多個開關電路。
另外,平時不藉由電源閘單元730而由連接端子771一直向控制器720供應VDD。此外,為了減少雜訊的影響,從與VDD的電源電路不同的外部電源電路分別向時脈生成電路715的振盪電路及水晶振盪電路741供應電源電位。
表1示出各方塊圖的功能。
Figure 107123159-A0101-12-0034-1
藉由具備控制器720及電源閘單元730等,可以以三種操作模式使MCU700進行操作。第一操作模式是通常操作模式,MCU700中的所有電路處於活動狀態。在此,將第一操作模式稱為“Active模式”。
第二、第三操作模式是低耗電量模式,即,使電路的一部分活動的模式。在第二操作模式中,控制器720、計時器電路745及其相關電路(水晶振盪電路741及I/O介面746)處於活動狀態。在第三操作模式中,只有控制器720處於活動狀態。在此,將第二操作模式稱為“Noff1模式”,將第三操作模式稱為“Noff2模式”。
在以下的表2中示出各操作模式與活動狀態的電路的關係。在表2中,將活動狀態的電路記載為“ ON”。如表1所示,在Noff1模式中控制器720和週邊電路的一部分(在定時操作時需要的電路)進行操作,在Noff2模式中只有控制器720進行操作。
Figure 107123159-A0101-12-0035-2
此外,與操作模式無關地時脈生成電路715的振盪器及水晶振盪電路741一直被供應電源。藉由從控制器720或外部輸入賦能信號(enable signal)並停止時脈生成電路715及水晶振盪電路741的振盪,使時脈生成電路715及水晶振盪電路741處於非活動狀態。
另外,由於在Noff1、Noff2模式時電源閘單元730停止電力供應,所以I/O埠750及I/O介面752成 為非活動狀態,但是為了使連接於連接端子774的外部設備正常地操作,對I/O埠750及I/O介面752的一部分供應電力。具體地,電力被供應於I/O埠750的輸出緩衝器及I/O埠750用暫存器786。Noff1模式及Noff2模式的I/O埠750的實際上的功能停止,即,與I/O介面752及外部設備的資料的傳輸功能及中斷信號生成功能停止。此外,與此同樣,I/O介面752的通信功能停止。
注意,在本說明書中,“電路處於非活動狀態”除了電力供應被停止而使電路停止的狀態之外還包括在Active模式(通常操作模式)時主要功能停止的狀態或比Active模式耗電低的操作狀態。
另外,在MCU700中,為了實現從Noff1模式及Noff2模式恢復到Active模式的操作的高速化,暫存器784至暫存器787還包括在電源停止時保存資料的備份保持部。換言之,暫存器784至暫存器787包括揮發性資料保持部(簡稱為“揮發性記憶部”)和非揮發性資料保持部(簡稱為“非揮發性記憶部”)。在Active模式中,暫存器784至暫存器787存取揮發性記憶部來進行資料的寫入及讀出。
另外,因為控制器720一直被供應電力,所以在控制器720的暫存器780中不設置有非揮發性記憶部。此外,如上所述,即使在Noff1/Noff2模式中,為了使I/O埠750的輸出緩衝器操作使暫存器783作用。由此,暫存器783一直被供應電力,因此不設置有非揮發性記憶 部。
另外,揮發性記憶部具有一個或多個揮發性記憶元件,非揮發性記憶部具有一個或多個非揮發性記憶元件。此外,揮發性記憶元件的存取速度比非揮發性記憶元件的存取速度快。
雖然用於構成上述揮發性記憶元件的電晶體的半導體材料沒有特別的限制,但是較佳為採用具有與用於構成後面說明的非揮發性記憶元件的電晶體的半導體材料不同帶隙的材料。作為這種半導體材料,例如可以使用矽、鍺、矽鍺、砷化鎵等,較佳為使用單晶半導體。從提高資料的處理速度的觀點來看,例如,較佳為使用利用單晶矽的電晶體等的開關速度快的電晶體。
非揮發性記憶元件與保持對應於揮發性記憶元件的資料的電荷的節點電連接,為了在電源停止期間備份揮發性記憶元件的資料使用該非揮發性記憶元件。因此,至少使非揮發性記憶元件與沒有電力供應時的上述揮發性記憶元件相比資料的保持時間長。
在從Active模式轉為Noff1、Noff2模式時,在電源停止之前暫存器784至暫存器787的揮發性記憶部的資料寫入到非揮發性記憶部而揮發性記憶部的資料重設到初始值,電源被停止。
在從Noff1或Noff2模式恢復到Active模式時,當再次開始對暫存器784至暫存器787供應電力時,首先揮發性記憶部的資料重設到初始值。然後,非揮發性 記憶部的資料寫入到揮發性記憶部。
因此,即使在當低耗電量模式時,也在暫存器784至暫存器787中儲存有MCU700處理所需要的資料,所以可以將MCU700從低耗電量模式迅速地恢復到Active模式。
圖11示出使用矽基板製造的MCU790的光學顯微鏡照片。MCU790的外形尺寸為長11.0mm、寬12.0mm,具有與參照圖10說明的MCU700同等的電路方塊圖的結構及功能。注意,在圖11中,標出對應於上述電路方塊圖的符號的一部分。
在此,參照圖12及圖13A和圖13B的時序圖對如下結果進行說明:使圖11所示的MCU790操作模式,即使在將Active模式切換為停止電力供應的Noff2模式時也確認到暫存器785內的資料被保存。
在Active模式時將資料儲存在暫存器785的揮發性記憶部的HL暫存器中,經過停止電力供應的Noff2模式再次恢復到Active模式,然後讀出HL暫存器的資料,由此對資料的儲存進行確認。
圖12、圖13A及圖13B示出:將藉由Tektronix公司製造的圖形產生器(Pattern Genetator)TLA7PG2生成的信號輸入到MCU790,並且利用同公司製造的邏輯分析儀TLA7AA2對此時MCU790的輸入輸出端子中生成的信號進行測量的結果。
圖12、圖13A及圖13B所示的“ADDR”、 “DATA”、“CPU_VDD”、“MREQ_B”、“RD_B”、“WR_B”及“NMI_B”是藉由上述邏輯分析儀測量的輸入輸出端子的名稱。
可以從“ADDR”端子檢測出CPU進行計數的步驟數(根據處理數而改變的值)或CPU所存取的位址。此外,可以從“DATA”端子檢測出MCU790內的CPU710所執行的指令碼或MCU790所輸入輸出的資料。此外,可以從“CPU_VDD”端子檢測出供應到CPU的VDD的電位。此外,可以從“MREQ_B”端子檢測出決定是否對外部記憶體進行存取的信號,在“MREQ_B”端子為Low電位時可以對外部記憶體進行存取,在“MREQ_B”端子為High電位時禁止對外部記憶體進行存取。另外,在“MREQ_B”端子為Low電位且“RD_B”端子為Low電位時可以從外部記憶體讀出資料,並且在“MREQ_B”端子為Low電位且“WR_B”端子為Low電位時可以對外部記憶體寫入資料。此外,可以從“NMI_B”端子檢測出不可遮罩中斷信號。通常對“NMI_B”端子供應High電位,當對“NMI_B”端子供應Low電位時執行中斷處理。
注意,High電位是指高於參考電位的電位,Low電位是指低於參考電位的電位。在參考電位為0V時,可以將High電位稱為正電位,將Low電位稱為負電位。此外,也可以使High電位和Low電位中的任一個成為與參考電位相同的電位。
此外,圖12所示的期間681及期間685是MCU790以Active模式進行操作的期間。此外,期間682是MCU790從Active模式轉為Noff2模式之前的將資料從各暫存器內的揮發性記憶部移動到非揮發性記憶部的移動處理期間。另外,期間683是MCU790以Noff2模式進行操作的期間。此外,期間684是MCU790從Noff2模式轉為Active模式之前的將資料從各暫存器內的非揮發性記憶部恢復到揮發性記憶部的恢復處理期間。
此外,圖13A示出將期間681的一部分放大了的期間691。另外,圖13B示出將期間685的一部分放大了的期間692。
在期間681(Active模式期間)中進行對暫存器785的一部分的HL暫存器儲存資料“AA55”的處理(處理696)。在處理696中,當“ADDR”端子為“0007”時由“DATA”端子檢測出的“21”是用來在HL暫存器中儲存資料的指令碼。另外,之後由“DATA”端子檢測出的“55”、“AA”示出儲存在HL暫存器中的資料。注意,由於MCU790按每個位元組處理資料,所以首先檢測出下位1位元組的“55”,接著檢測出上位1位元組的“AA”(參照圖12及圖13A)。
接著,對MCU790輸入將MCU790切換為Noff2模式的信號(未圖示)。當切換Noff2模式的信號輸入到MCU790時,MCU790將暫存器內的儲存在揮發性記憶部中的資料中的在停止電力供應之後也需要儲存的資料 傳送到非揮發性記憶部,並將其儲存在非揮發性記憶部中(期間682)。此時,儲存在作為揮發性記憶部的HL暫存器中的資料“AA55”也傳送到非揮發性記憶部,並儲存在非揮發性記憶部中。
在MCU790中,當結束對非揮發性記憶部的資料的傳送及儲存結束時,使電源閘單元730操作,停止對各電路方塊圖供應電力,而成為Noff2模式(期間683)。在圖12中的期間683中示出停止對“CPU_VDD”端子供應電力的情況。
從Noff2模式到Active模式的恢復藉由對“NMI_B”端子供應Low電位來開始。當“NMI_B”端子被供應Low電位時,電源閘單元730進行操作,再次開始對各電路方塊圖供應電力。接著,將儲存在非揮發性記憶部中的資料傳送到揮發性記憶部並儲存在揮發性記憶部中。此時,儲存在非揮發性記憶部中的資料“AA55”也被傳送到HL暫存器,而再次儲存在HL暫存器中(期間684)。
在從非揮發性記憶部到揮發性記憶部的資料的恢復結束之後,MCU790根據恢復的資料再次開始Active模式的操作(期間685)。
接著,在期間685中進行處理697及處理698來對恢復到HL暫存器的資料進行確認。在處理697中,當“ADDR”端子為“0023”時由“DATA”端子檢測出的“22”是用來將儲存在HL暫存器中的資料傳送到外部記憶體的指令碼。另外,之後在“DATA”端子中被檢測 出的“FD”、“7F”示出資料的傳送去處的外部記憶體的位址“7FFD”(參照圖12及圖13B)。
MCU790藉由處理697之後的處理698將HL暫存器內的資料傳送到外部記憶體。注意,如上所述,MCU790按每個位元組對資料進行處理。此外,外部記憶體在一個位址中儲存1位元組的資料。由此,接收處理697的指令的MCU790在處理698中首先將HL暫存器內的下位1位元組的資料傳送到外部記憶體的位址“7FFD”,接著將上位1位元組的資料傳送到外部記憶體的位址“7FFE”。
由圖13B可知,在處理698時,MCU790首先對“ADDR”端子輸出“7FFD”,作為HL暫存器內的下位1位元組的資料對“DATA”端子輸出”55”。此時,藉由對“MREQ_B”端子和“WR_B”端子供應Low電位,對外部記憶體的位址“7FFD”寫入“55”。
另外,MCU790對“ADDR”端子輸出“7FFE”,作為HL暫存器內的上位1位元組的資料對“DATA”端子輸出“AA”。此時,藉由對“MREQ_B”端子和“WR_B”端子供應Low電位,對外部記憶體的位址“7FFE”寫入“AA”。
由處理697及處理698中的“ADDR”端子及“DATA”端子的測量結果可知,在期間685中資料“AA55”儲存在HL暫存器中。由此,可以確認到即使MCU790將Active模式切換為停止電力供應的Noff2模式 也儲存暫存器785內的資料。此外,可以確認到MCU790在從Noff2模式恢復到Active模式之後也正常地進行操作。
圖14以暫存器1196為例示出能夠用於暫存器784至暫存器787且可以保持1位元的資料的具有揮發性記憶部和非揮發性記憶部的電路結構的一個例子。
圖14所示的暫存器1196具有作為揮發性記憶部的正反器248、非揮發性記憶部233和選擇器245。
對正反器248供應重設信號RST、時脈CLK以及資料信號D。正反器248具有根據時脈信號CLK保持被輸入的資料信號D的資料的功能以及對應於資料信號D輸出高電位H或低電位L作為資料信號Q的功能。
對非揮發性記憶部233供應寫入控制信號WE、讀出控制信號RD、以及資料信號D。
非揮發性記憶部233具有根據寫入控制信號WE儲存被輸入的資料信號D的資料,並且根據讀出控制信號RD將所儲存的資料作為資料信號D輸出的功能。
選擇器245根據讀出控制信號RD選擇由資料信號D或由非揮發性記憶部233輸出的資料信號,並將其輸入到正反器248。
另外,如圖14所示那樣,在非揮發性記憶部233中設置電晶體240及電容器241。
電晶體240為n通道型電晶體。電晶體240的源極或汲極中的一個連接到正反器248的輸出端子。電晶體240具有根據寫入控制信號WE控制從正反器248輸 出的資料信號的保持的功能。
作為電晶體240,較佳為使用關閉狀態電流極小的電晶體。例如,作為電晶體240,可以使用在形成通道的半導體層中包含氧化物半導體的電晶體。
構成電容器241的一對電極中的一個以及電晶體240的源極和汲極中的另一個與節點M1連接。另外,對構成電容器241的一對電極中的另一個供應VSS。電容器241具有將根據所儲存的資料信號D的資料的電荷保持於節點M1的功能。藉由將關閉狀態電流極小的電晶體用於電晶體240,即使停止電源電壓的供應,也可以保持節點M1的電荷,而保持資料。另外,藉由將關閉狀態電流極小的電晶體用於電晶體240,可以縮小電容器241或省略電容器241。
電晶體244為p通道型電晶體。對電晶體244的源極和汲極中的一方施加VDD。另外,對電晶體244的閘極輸入讀出控制信號RD。
電晶體243為n通道型電晶體。電晶體243的源極和汲極中的一個和電晶體244的源極和汲極中的另一個與節點M2連接。此外,電晶體243的閘極與電晶體244的閘極連接,並被輸入讀出控制信號RD。
電晶體242為n通道型電晶體。電晶體242的源極和汲極中的一個連接到電晶體243的源極和汲極中的另一個,並且源極和汲極中的另一個被供應VSS。另外,正反器248輸出的高電位H為使電晶體242成為導通狀 態的電位,正反器248輸出的低電位L為使電晶體242成為截止狀態的電位。
反相器246的輸入端子與節點M2連接。此外,反相器246的輸出端子連接到選擇器245的輸入端子。
構成電容器247的一個電極連接到節點M2,對另一個電極施加VSS。電容器247具有保持根據對反相器246輸入的資料信號的資料的電荷的功能。
在具有上述結構的圖14所示的暫存器1196中,在進行從正反器248到非揮發性記憶部233的資料備份時藉由作為寫入控制信號WE輸入使電晶體240處於導通狀態的信號,對節點M1供應對應於正反器248的資料信號Q的電荷。然後,藉由作為寫入控制信號WE輸入使電晶體240處於截止狀態的信號,保持供應給節點M1的電荷。此外,在作為讀出控制信號RD的電位供應VSS的期間,電晶體243處於截止狀態,電晶體244處於導通狀態,而節點M2的電位成為VDD。
在進行從非揮發性記憶部233到正反器248的資料的恢復時,作為讀出控制信號RD施加VDD。於是,電晶體244變為截止狀態而電晶體243變為導通狀態,對應於保持在節點M1中的電荷的電位供應至節點M2。當在節點M1中保持有對應於資料信號Q的高電位H的電荷時,電晶體242處於導通狀態且對節點M2供應VSS,並且從反相器246輸出的VDD藉由選擇器245輸入到正反器248。另外,當在節點M1中保持有對應於資料信號 Q的低電位L的電荷時,電晶體242處於截止狀態且保持作為讀出控制信號RD的電位被供應VSS時的節點M2的電位(VDD),並且從反相器246輸出的VSS藉由選擇器245輸入到正反器248。
如上所述,藉由在暫存器1196設置揮發性記憶部232及非揮發性記憶部233,可以在對CPU230停止電力供應之前將資料從揮發性記憶部232備份於非揮發性記憶部233,當對CPU230再次開始電力供應時能夠將資料從非揮發性記憶部233快速地恢復到揮發性記憶部232。
如此,藉由進行資料備份及恢復,不需要進行每當停止電源時進行的從揮發性記憶部232被初期化的狀態重新開機CPU230,因此在對CPU230再次開始電力供應之後CPU230能夠快速地開始有關測量的運算處理。
此外,從提高資訊的讀出速度之觀點來看,作為電晶體242較佳為採用與用於上述揮發性記憶元件的電晶體相同的電晶體。
另外,在暫存器1196中,雖然對電晶體242的源極和汲極中的另一方及電容器241的另一個電極的兩者施加VSS,但是電晶體242的源極和汲極中的另一方及電容器241的另一電極也可以為相同電位,又可以為不同電位。此外,電容器241不是必須要設置的,例如在電晶體242的寄生電容大的情況下,該寄生電容可以代替電容器241。
節點M1具有與用作非揮發性記憶元件的浮動 閘極型電晶體的浮動閘極相等的功能。但是,藉由電晶體240的導通/截止操作能夠直接進行資料的寫入,因此不需要利用高電壓對浮動閘極內注入電荷且從浮動閘極電極抽出電荷。就是說,在非揮發性記憶部233中不需要在習知的浮動閘極型電晶體中進行寫入及擦除時所需要的高電壓。因此,藉由使用本實施例所記載的非揮發性記憶部233,可以降低資料備份時所需要的耗電量。
由於同樣的理由,能夠抑制起因於資料的寫入操作及擦除操作的操作速度的降低,所以能夠實現非揮發性記憶部233的操作的高速化。此外,由於同樣的理由,不存在習知的浮動閘極型電晶體被指出的閘極絕緣膜(穿隧絕緣膜)的劣化的問題。就是說,這意味著本實施例所記載的非揮發性記憶部233與習知的浮動閘極型電晶體不同,不存在原理上的寫入次數的限制。由此,非揮發性記憶部233足以用作如暫存器等的被要求多次寫入次數及高速操作的記憶體裝置。
另外,在上述說明中非揮發性記憶部233不侷限於圖14所示的結構。例如,可以使用相變化記憶體(PCM:Phase Change Memory)、電阻式記憶體(ReRAM:Resistance Random Access Memory)、磁阻隨機存取記憶體(MRAM:Magnetoresistive Random Access Memory)、鐵電隨機存取記憶體(FeRAM:Ferroelectric Random Access Memory)、以及快閃記憶體等。
此外,揮發性記憶元件也可以構成暫存器如 緩衝暫存器及通用暫存器等。此外,在揮發性記憶部中也可以設置由靜態隨機存取記憶體(SRAM:Static Random Access Memory)等構成的快取記憶體。這些暫存器及快取記憶體可以在上述非揮發性記憶部233中備份資料。
本實施例可以與其他實施例適當地組合而實施。
實施例2
在本實施例中,作為上述實施例所公開的功率開關或能夠應用於MCU的電晶體的一個例子,對在形成通道的半導體層中使用氧化物半導體的電晶體300的結構及製造方法的一個例子進行說明。
另外,在本實施例中,對適用於功率開關(功率MOSFET)的電晶體300的結構例子進行說明。
圖15A是電晶體300的俯視圖,圖15B是示出沿圖15A中的A1-A2點劃線的疊層結構的剖面圖。另外,圖15C是示出沿圖15A中的B1-B2點劃線的疊層結構的剖面圖。此外,圖15D是圖15B所示的部分345的放大圖。注意,為了易於理解圖式,在圖15A中省略構成要素的一部分。
在圖15A至圖15D所示的電晶體300中,以形成在放熱板301上的半導體基板303為背閘極電極,在半導體基板303上設置有絕緣層302,在絕緣層302上設置有緩衝層305,在緩衝層305上設置有具有結晶結構的 氧化物半導體層307。另外,背閘極電極以閘極電極和該背閘極電極夾持半導體層的通道形成區的方式設置,可以使其發揮與閘極電極同樣的功能。另外,藉由改變背閘極電極的電位,可以改變電晶體的臨界電壓。
另外,以與氧化物半導體層307上的一部分接觸的方式設置有使用導電材料形成的第一端子309及第二端子311,以覆蓋氧化物半導體層307、第一端子309及第二端子311的方式設置有絕緣層313。另外,在絕緣層313上,以重疊於氧化物半導體層307、第一端子309及第二端子311的每一個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設置有使用導電材料形成的閘極電極315。
半導體基板303至少需要具有能夠承受後面的加熱處理(例如,大於或等於900℃)程度的耐熱性。作為半導體基板303,可以使用單晶矽基板、SiC基板、GaN基板、GaAs基板等。另外,也可以作為半導體基板303使用以矽鍺等為材料的化合物半導體基板、SOI基板。在本實施例中,作為半導體基板303使用單晶矽基板。
絕緣層302使用如下材料的單層或疊層形成:藉由使用氯化氫等的熱氧化等得到的氧化矽;藉由電漿化學氣相沉積(CVD: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法、濺射法等得到的氧化矽;氧氮化矽、氧氮化鋁等氧氮化絕緣物;氮氧化矽等氮氧化絕緣物等。另外,在作為上述材料的疊層形成絕緣層302的情況下,既可以採用相同材料的疊層,又可以採用不同材料的疊層。注意,“氮氧化”是指 在其組成中氮含量多於氧含量的物質,而“氧氮化”是指在其組成中氧含量多於氮含量的物質。
另外,絕緣層302也可以使用藉由電漿CVD法等得到的氮化矽形成。但是,當使用氮化矽時,較佳為使用幾乎不會因成膜之後的熱處理釋放氫或氫化合物的氮化矽,例如作為供應氣體使用矽烷(SiH4)、氮(N2)及氨(NH3)的混合氣體形成的氮化矽。在本實施例中,作為絕緣層302使用藉由熱氧化形成的氧化矽。
另外,為了實現防止矽或氯混入到氧化物半導體層307的結構,在半導體基板303與氧化物半導體層307之間設置緩衝層305。另外,在形成在半導體基板303表面的絕緣層302與氧化物半導體層307之間設置緩衝層305。
緩衝層305可以使用氧化鎵、氧化銦鎵、氧化鉿、氧化釔、氧化鋁等的單層或疊層形成。另外,緩衝層305較佳為使用包含與後面以接觸於緩衝層305的方式形成的氧化物半導體層307相同種類的成分的材料。這種材料與氧化物半導體的匹配性好,藉由將這種材料用作接觸於氧化物半導體的層,可以保持半導體層與該層之間的介面的良好狀態。這裡,“與氧化物半導體相同種類的成分”是指包含選自氧化物半導體的構成元素中的一種或多種元素。例如,當氧化物半導體層307由In-Ga-Zn類氧化物半導體材料構成時,作為包含與其相同種類的成分的絕緣材料,例如有氧化鎵、氧化鎵鋅、氧化銦鎵等。
另外,當作為緩衝層305採用疊層結構時,也可以採用使用由與以接觸於緩衝層305的方式形成的氧化物半導體層307相同種類的成分構成的絕緣材料形成的層a以及包含與層a不同的材料的層b的疊層結構。此外,作為緩衝層305的其他材料,也可以利用使用具有In:Ga:Zn=1:3:2的原子數比的靶材形成的In-Ga-Zn類氧化物膜。
氧化物半導體層307可以利用濺射法、CVD法、分子束磊晶(MBE:Molecular Beam Epitaxy)法、原子層沉積(ALD:Atomic Layer Deposition)法或者脈衝雷射沉積(PLD:Pulse Laser Deposition)法形成。另外,較佳的是,氧化物半導體層307至少包含銦(In)或鋅(Zn)。或者,較佳為包含In和Zn的兩者。例如,可以使用:In-Zn類氧化物、In-Mg類氧化物、In-Ga類氧化物、In-Ga-Zn類氧化物(也稱為IGZO)、In-Sn-Zn類氧化物、In-Hf-Zn類氧化物、In-La-Zn類氧化物、In-Ce-Zn類氧化物、In-Pr-Zn類氧化物、In-Nd-Zn類氧化物、In-Sm-Zn類氧化物、In-Eu-Zn類氧化物、In-Gd-Zn類氧化物、In-Tb-Zn類氧化物、In-Dy-Zn類氧化物、In-Ho-Zn類氧化物、In-Er-Zn類氧化物、In-Tm-Zn類氧化物、In-Yb-Zn類氧化物、In-Lu-Zn類氧化物、In-Sn-Ga-Zn類氧化物、In-Hf-Ga-Zn類氧化物、In-Sn-Hf-Zn類氧化物等。
另外,氧化物半導體層307不侷限於單層,既可以採用多層結構,又可以採用組成不同的層的疊層結 構。例如,也可以採用在使用具有In:Ga:Zn=3:1:2的原子數比的靶材形成的In-Ga-Zn類氧化物上層疊使用具有In:Ga:Zn=1:1:1的原子數比的靶材形成的In-Ga-Zn類氧化物的兩層結構。當對該兩層結構進行加熱處理時,兩層都成為結晶性高的膜,成為同一結晶結構,即c軸配向結晶氧化物半導體(CAAC-OS:C-Axis Aligned Crystalline Oxide Semiconductor)的疊層。另外,也可以採用在使用具有In:Ga:Zn=1:1:1的原子數比的靶材形成的In-Ga-Zn類氧化物上層疊使用具有In:Ga:Zn=3:1:2的原子數比的靶材形成的In-Ga-Zn類氧化物,在其上層疊使用具有In:Ga:Zn=1:1:1的原子數比的靶材形成的In-Ga-Zn類氧化物的三層結構。
下面,對可用於氧化物半導體層307的氧化物半導體膜的結構進行說明。
氧化物半導體膜大致分為單晶氧化物半導體膜和非單晶氧化物半導體膜。非單晶氧化物半導體膜包括非晶氧化物半導體膜、微晶氧化物半導體膜、多晶氧化物半導體膜及c軸配向結晶氧化物半導體(CAAC-OS:C-Axis Aligned Crystalline Oxide Semiconductor)膜等。
非晶氧化物半導體膜具有無序的原子排列並不具有結晶成分。其典型例子是在微小區域中也不具有結晶部而膜整體具有完全的非晶結構的氧化物半導體膜。
微晶氧化物半導體膜例如包括大於或等於1nm且小於10nm的尺寸的微晶(也稱為奈米晶)。因此, 微晶氧化物半導體膜的原子排列的有序度比非晶氧化物半導體膜高。因此,微晶氧化物半導體膜的缺陷態密度低於非晶氧化物半導體膜。
CAAC-OS膜是包含多個結晶部的氧化物半導體膜之一,大部分的結晶部的尺寸為能夠容納於一邊短於100nm的立方體內的尺寸。因此,有時包括在CAAC-OS膜中的結晶部的尺寸為能夠容納於一邊短於10nm、短於5nm或短於3nm的立方體內的尺寸。CAAC-OS膜的缺陷態密度低於微晶氧化物半導體膜。下面,對CAAC-OS膜進行詳細的說明。
在CAAC-OS膜的穿透式電子顯微鏡(TEM: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影像中,觀察不到結晶部與結晶部之間的明確的邊界,即晶界(grain boundary)。因此,在CAAC-OS膜中,不容易發生起因於晶界的電子遷移率的降低。
根據從大致平行於樣本面的方向觀察的CAAC-OS膜的TEM影像(剖面TEM影像)可知在結晶部中金屬原子排列為層狀。各金屬原子層具有反映形成CAAC-OS膜的面(也稱為被形成面)或CAAC-OS膜的頂面的凸凹的形狀並以平行於CAAC-OS膜的被形成面或頂面的方式排列。
另一方面,根據從大致垂直於樣本面的方向觀察的CAAC-OS膜的TEM影像(平面TEM影像)可知在結晶部中金屬原子排列為三角形狀或六角形狀。但是,在 不同的結晶部之間金屬原子的排列沒有規律性。
由剖面TEM影像及平面TEM影像可知,CAAC-OS膜的結晶部具有配向性。
使用X射線繞射(XRD:X-Ray Diffraction)裝置對CAAC-OS膜進行結構分析。例如,當利用平面外(out-of-plane)法分析包括InGaZnO4的結晶的CAAC-OS膜時,在繞射角(2θ)為31°附近時常出現峰值。由於該峰值來源於InGaZnO4結晶的(009)面,由此可知CAAC-OS膜中的結晶具有c軸配向性,並且c軸朝向大致垂直於CAAC-OS膜的被形成面或頂面的方向。
另一方面,當利用從大致垂直於c軸的方向使X線入射到樣本的平面內(in-plane)法分析CAAC-OS膜時,在2θ為56°附近時常出現峰值。該峰值來源於InGaZnO4結晶的(110)面。在此,將2θ固定為56°附近並在以樣本面的法線向量為軸(
Figure 107123159-A0101-12-0054-62
軸)旋轉樣本的條件下進行分析(
Figure 107123159-A0101-12-0054-63
掃描)。當該樣本是InGaZnO4的單晶氧化物半導體膜時,出現六個峰值。該六個峰值來源於相等於(110)面的結晶面。另一方面,當該樣本是CAAC-OS膜時,即使在將2θ固定為56°附近的狀態下進行
Figure 107123159-A0101-12-0054-64
掃描也不能觀察到明確的峰值。
由上述結果可知,在具有c軸配向的CAAC-OS膜中,雖然a軸及b軸的方向在結晶部之間不同,但是c軸都朝向平行於被形成面或頂面的法線向量的方向。因此,在上述剖面TEM影像中觀察到的排列為層狀的各 金屬原子層相當於與結晶的ab面平行的面。
注意,結晶部在形成CAAC-OS膜或進行加熱處理等晶化處理時形成。如上所述,結晶的c軸朝向平行於CAAC-OS膜的被形成面或頂面的法線向量的方向。由此,例如,當CAAC-OS膜的形狀因蝕刻等而發生改變時,結晶的c軸不一定平行於CAAC-OS膜的被形成面或頂面的法線向量。
此外,CAAC-OS膜中的晶化度不一定均勻。例如,當CAAC-OS膜的結晶部是由CAAC-OS膜的頂面近旁的結晶成長而形成時,有時頂面附近的晶化度高於被形成面附近的晶化度。另外,當對CAAC-OS膜添加雜質時,被添加了雜質的區域的晶化度改變,所以有時CAAC-OS膜中的晶化度根據區域而不同。
注意,當利用平面外(out-of-plane)法分析包括InGaZnO4結晶的CAAC-OS膜時,除了在2θ為31°附近的峰值之外,有時還在2θ為36°附近觀察到峰值。2θ為36°附近的峰值意味著CAAC-OS膜的一部分中含有不具有c軸配向的結晶。較佳的是,在CAAC-OS膜中在2θ為31°附近時出現峰值而在2θ為36°附近時不出現峰值。
在使用CAAC-OS膜的電晶體中,起因於可見光或紫外光的照射的電特性的變動小。因此,該電晶體具有高可靠性。
注意,氧化物半導體膜例如也可以是包括非晶氧化物半導體膜、微晶氧化物半導體膜和CAAC-OS膜 中的兩種以上的疊層膜。
另外,將氧化物半導體層307的厚度設定為如下程度的厚度:當對用作閘極電極315及背閘極電極的半導體基板303施加負電壓時空乏層擴展到通道區,而可以使電晶體300成為截止狀態的厚度。
第一端子309及第二端子311可以使用選自鋁、鉻、銅、鉭、鈦、鉬、鎢的金屬元素、以上述金屬元素為成分的合金或組合上述金屬元素的合金等來形成。另外,也可以使用選自錳、鎂、鋯、鈹的任何一種或多種的金屬元素。此外,第一端子309及第二端子311既可以採用單層結構,又可以採用兩層以上的疊層結構。例如,能夠舉出:含有矽的鋁層的單層結構;鈦層堆疊於鋁層之上的兩層結構;鈦層堆疊於氮化鈦層之上的兩層結構;鎢層堆疊於氮化鈦層之上的兩層結構;鎢層堆疊於氮化鉭層之上的兩層結構;鈦層、鋁層和鈦層按這種順序來堆疊的三層結構等。另外,也可以使用:組合鋁與選自鈦、鉭、鎢、鉬、鉻、釹、鈧中的元素的層、組合多種元素的合金層或氮化層。
另外,作為第一端子309及第二端子311,也可以應用氧化銦錫、包含氧化鎢的氧化銦、包含氧化鎢的氧化銦鋅、包含氧化鈦的氧化銦、包含氧化鈦的氧化銦錫、氧化銦鋅、添加有氧化矽的氧化銦錫等具有透光性的導電材料。另外,也可以採用上述透光導電材料與上述金屬元素的疊層結構。
絕緣層313使用如下材料的單層或疊層來形成:藉由電漿CVD法或濺射法等得到的氧化矽;氧化鋁、氧化鎂、氧化鎵、氧化鍺、氧化釔、氧化鋯、氧化鑭、氧化釹、氧化鉿、氧化鉭等氧化絕緣物;氧氮化矽或氧氮化鋁等氧氮化絕緣物;氮氧化矽等氮氧化絕緣物等。另外,在作為上述材料的疊層形成絕緣層313的情況下,既可以使用相同材料的疊層,又可以使用不同材料的疊層。此外,也可以在絕緣層313與氧化物半導體層307之間設置第二緩衝層。作為第二緩衝層,可以適當地使用能夠用於緩衝層305的材料。
絕緣層313可以利用熱CVD法形成。作為熱CVD法的例子,可以舉出有機金屬化學氣相沉積(MOCVD:Metal Organic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法或原子層沉積(ALD:Atomic Layer Deposition)法。
由於熱CVD法是不使用電漿的成膜方法,因此具有不產生因電漿損傷所引起的缺陷的優點。
可以以如下方法進行利用熱CVD法的成膜:將處理室內的壓力設定為大氣壓或減壓,將原料氣體及氧化劑同時供應到處理室內,使其在基板附近或在基板上發生反應。
另外,可以以如下方法進行利用ALD法的成膜:將處理室內的壓力設定為大氣壓或減壓,將用於反應的原料氣體依次引入處理室,並且按該順序反復地引入氣體。例如,藉由切換各開關閥(也稱為高速閥)來將兩種以 上的原料氣體依次供應到處理室內。為了防止多種原料氣體混合,例如,在引入第一原料氣體的同時或之後引入惰性氣體(氬或氮等)等,然後引入第二原料氣體。注意,當同時引入第一原料氣體及惰性氣體時,惰性氣體用作載子氣體,另外,可以在引入第二原料氣體的同時引入惰性氣體。另外,也可以利用真空抽氣將第一原料氣體排出來代替引入惰性氣體,然後引入第二原料氣體。第一原料氣體附著到基板表面形成第一單原子層,之後引入的第二原料氣體與該第一單原子層起反應,由此第二單原子層層疊在第一單原子層上而形成薄膜。藉由按該順序反復多次地引入氣體直到獲得所希望的厚度為止,可以形成步階覆蓋性良好的薄膜。由於薄膜的厚度可以根據按順序反復引入氣體的次數來進行調節,因此,ALD法可以準確地調節厚度而適用於形成微型FET。
可以利用MOCVD法或ALD法等的熱CVD法形成本說明書所公開的無機絕緣層,例如,在利用ALD法形成氧化鉿膜時,使用如下兩種氣體:藉由使包含溶劑和鉿前體化合物的液體(鉿醇鹽溶液,典型為四二甲基醯胺鉿(TDMAH))氣化而得到的原料氣體;以及用作氧化劑的臭氧(O3)。注意,四二甲基醯胺鉿的化學式為Hf[N(CH3)2]4。另外,作為其它材料液有四(乙基甲基醯胺)鉿等。
例如,在利用ALD法形成氧化鋁膜時,使用如下兩種氣體:藉由使包含溶劑和鋁前體化合物的液體 (TMA等)氣化而得到的原料氣體;以及用作氧化劑的H2O。注意,三甲基鋁的化學式為Al(CH3)3。另外,作為其它材料液有三(二甲基醯胺)鋁、三異丁基鋁、鋁三(2,2,6,6-四甲基-3,5-庚二酮)等。
例如,在利用ALD法形成氧化矽膜時,使六二氯矽烷吸附在被成膜面上,去除吸附物所包含的氯,供應氧化性氣體(O2,一氧化二氮)的自由基使其與吸附物起反應。
閘極電極315可以使用如下材料形成:選自鋁(Al)、鉻(Cr)、銅(Cu)、鉭(Ta)、鈦(Ti)、鉬(Mo)、鎢(W)、釹(Nd)、鈧(Sc)中的金屬材料;以上述金屬元素為成分的合金材料;上述金屬元素的氮化物材料等。此外,也可以使用包含選自錳(Mn)、鎂(Mg)、鋯(Zr)、鈹(Be)中的一種或多種的金屬元素的材料。此外,也可以使用以包含磷等雜質元素的多晶矽為代表的半導體以及鎳矽化物等矽化物。
此外,閘極電極315可以採用單層結構或者兩層以上的疊層結構。例如,可以舉出:使用包含矽的鋁的單層結構;在鋁上層疊鈦的兩層結構;在氮化鈦上層疊鈦的兩層結構;在氮化鈦上層疊鎢的兩層結構;在氮化鉭上層疊鎢的兩層結構;在Cu-Mg-Al合金上層疊銅的兩層結構;在氮化鈦上層疊銅,在其上形成鎢的三層結構;在鎢上層疊銅,在其上形成氮化鉭的三層結構等。藉由將銅用於閘極電極315,可以降低閘極電極315及使用與閘極 電極315相同的層形成的佈線的佈線電阻。另外,藉由層疊銅和鎢、鉬、鉭等高熔點金屬或該金屬的氮化物,可以防止銅擴散到其他層。
另外,作為閘極電極315,也可以應用氧化銦錫、包含氧化鎢的氧化銦、包含氧化鎢的氧化銦鋅、包含氧化鈦的氧化銦、包含氧化鈦的氧化銦錫、氧化銦鋅、添加有氧化矽的氧化銦錫等包含氧的導電材料。另外,也可以採用上述包含氧的導電材料與上述包含金屬元素的疊層結構。
因為作為圖15A至圖15D所示的電晶體300使用在通道區中具有結晶結構的氧化物半導體層307,所以可以提高耐衝壓力性且減少導通電阻,因此可以流過大電流。
以下,對圖15A至圖15D所示的電晶體300的製造方法的一個例子進行說明。
在用作背閘極電極的半導體基板303上形成絕緣層302。在本實施例中,藉由使用氯化氫和氧的熱氧化,使半導體基板303表面氧化來形成絕緣層302。或者,也可以藉由使用μ波(例如,頻率為2.45GHz)的高密度電漿CVD法形成緻密且絕緣耐壓高的高品質的絕緣層302。
接著,藉由濺射法、CVD法、塗敷法、脈衝雷射蒸鍍法等形成緩衝層305。作為緩衝層305,使用能夠阻擋包含在半導體基板303或絕緣層302中的雜質擴散的材料,典型為包含鎵的材料。
在上述結構中,半導體基板303是單晶矽基板,絕緣層302是藉由熱氧化形成的氧化矽。因為在本實施例中,在絕緣層302與氧化物半導體層307之間設置緩衝層305,所以即使當藉由熱氧化形成絕緣層302時使用氯化氫,也可以藉由緩衝層305防止包含在絕緣層302中的氯擴散。另外,當藉由濺射法在使用氧化矽形成的絕緣層302上直接形成氧化物半導體時,存在進行濺射時絕緣層302中的矽混入到氧化物半導體中的憂慮,但是藉由緩衝層305可以防止矽混入到氧化物半導體層中。當矽等雜質混入到氧化物半導體層中時會阻礙晶化,所以盡可能防止其混入是較佳的。
接著在緩衝層305上形成具有結晶結構的氧化物半導體層307。
作為氧化物半導體層307,較佳為使用濺射法,邊加熱基板邊進行成膜,以形成在剛成膜之後具有結晶結構的氧化物半導體層307。明確而言,將基板溫度設定為高於或等於100℃且低於或等於740℃,較佳為高於或等於200℃且低於或等於500℃。另外,作為濺射法,可以使用RF濺射法、DC濺射法、AC濺射法等。尤其較佳為使用DC濺射法,因為其可以降低成膜時產生的塵屑並可以使厚度分佈均勻。
另外,當將被成膜基板的溫度設定為高於或等於200℃時,微小的濺射粒子從濺射靶材飛濺到基板上,該微小的濺射粒子附著到基板上而形成膜。並且,由於 基板被加熱,濺射粒子進行重新排列,由此形成高密度的氧化物半導體層。
另外,也可以在形成氧化物半導體層之後進行高於或等於200℃的加熱處理來形成更緻密的膜。注意,當降低氧化物半導體層中的雜質元素(氫或水等)時有可能產生氧缺陷,所以較佳的是,在進行加熱處理之前在氧化物半導體層上或氧化物半導體層下設置含有過剩的氧的絕緣層。藉由加熱處理,可以減少氧化物半導體層中的氧缺陷。
另外,如果在將基板溫度設定為高於或等於400℃的狀態下使氧化物半導體高度純化,則即使後面進行高於或等於900℃的加熱也可以抑制剝離等的產生。此外,即使在剛成膜之後氧化物半導體層為非晶結構,可以藉由後面進行的加熱處理變為具有結晶結構的氧化物半導體層。
另外,為了形成CAAC-OS,較佳為採用以下條件。
藉由降低所形成的氧化物半導體層中的雜質濃度,可以抑制因雜質導致的結晶狀態的破壞。例如,可以降低存在於成膜室內的雜質(氫、水、二氧化碳及氮等)。另外,可以降低濺射氣體中的雜質。明確而言,使用露點為-80℃或更低,較佳為-100℃或更低的濺射氣體。
另外,較佳的是,藉由增高濺射氣體中的氧比例並對電力進行最優化,減輕濺射時的被形成面的電漿 損傷。將濺射氣體中的氧比例設定為30vol.%或更高,較佳為100vol.%。
在此,作為濺射靶材的一個例子說明In-Ga-Zn類氧化物靶材。藉由將InOX粉末、GaOY粉末及ZnOZ粉末以規定的比例混合,並進行加壓處理,然後在大於或等於1000℃且低於或等於1500℃的溫度下進行加熱處理,由此製造多晶In-Ga-Zn類氧化物靶材。另外,X、Y及Z為任意正數。在此,InOX粉末、GaOY粉末及ZnOZ粉末的規定的莫耳數比例如為2:2:1、8:4:3、3:1:1、1:1:1、4:2:3或3:1:2。另外,粉末的種類及混合粉末時的比例可以根據所製造的濺射靶材適當地改變。
在緩衝層305上形成具有結晶結構的氧化物半導體層307之後,也可以在真空氛圍下、氮氛圍下、氧氛圍下或氧和氮的混合氛圍下進行高於或等於900℃且低於或等於1500℃的加熱處理。藉由進行900℃或更高且1500℃或更低的加熱處理,可以獲得與氧化物半導體的單晶大致相同的密度和結晶性。
在本實施例中,使用具有In:Ga:Zn=1:1:1的原子數比的靶材形成的In-Ga-Zn類氧化物,將基板溫度設定為400℃形成CAAC-OS,然後進行950℃的加熱處理。在熱處理之後也在氧化物半導體層307中,c軸在平行於氧化物半導體層的被形成面的法線向量或表面的法線向量的方向上一致,在從垂直於ab面的方向看時具有三角形或六角形的原子排列,且在從垂直於c軸的方向看 時,金屬原子排列為層狀或者金屬原子和氧原子排列為層狀。
另外,在形成緩衝層305之後,如果在暴露於潔淨室的大氣的狀態下形成氧化物半導體層,則有包含在潔淨室氛圍中的硼混入到緩衝層305與氧化物半導體層之間的介面的憂慮。因此,較佳的是,在形成緩衝層305之後,以不接觸於大氣的方式形成氧化物半導體層。緩衝層305和氧化物半導體層都可以使用濺射法形成,可以藉由變換靶材連續地進行成膜。
接著,藉由光微影法在氧化物半導體層上形成光阻遮罩,以光阻遮罩為遮罩對氧化物半導體層進行蝕刻,形成島狀氧化物半導體層307。然後,去除光阻遮罩。另外,較佳的是,使島狀氧化物半導體層307端部的剖面具有錐形形狀。明確而言,將端部的錐角θ(參照圖15D)設定為80°或更低,較佳為60°或更低,更佳為45°或更低。注意,“錐角θ”表示在從垂直於層的端部的剖面(與基板表面垂直的平面)的方向觀察時由該層的側表面和底面所形成的該層內的角度。另外,將錐角小於90°的形狀稱為正錐形,並且將錐角是大於或等於90°的形狀稱為反錐形。
另外,藉由使島狀氧化物半導體層307的端部的剖面具有多個階段的步階狀,可以提高其上覆蓋的層的覆蓋性。此外,不僅是島狀氧化物半導體層307,藉由使各層的端部的剖面具有正錐形,能夠防止覆蓋在其上的 層斷開的現象(斷裂),並且能夠提高電晶體的可靠性。
另外,將使用光微影法在導電層或絕緣層上形成任意形狀的光阻遮罩的製程稱為光微影製程,一般來說,在很多情況下,在形成光阻遮罩之後進行蝕刻製程和光阻遮罩的剝離製程。因此,在本說明書等中,在沒有特別的說明的情況下,光微影製程包括光阻遮罩形成製程、導電層或絕緣層的蝕刻製程及光阻遮罩的剝離製程。
接著,藉由濺射法、CVD法、蒸鍍法等在氧化物半導體層307上形成導電層,藉由光微影製程形成用作源極電極的第一端子309、用作汲極電極的第二端子311以及由與它們相同的層形成的佈線或電極。另外,藉由使用印刷法、噴墨法等形成第一端子309及第二端子311,可以減少製程數。
接著,在氧化物半導體層307、第一端子309及第二端子311上形成絕緣層313。在本實施例中,作為絕緣層313使用氧化矽。
接著,在絕緣層313上形成閘極電極315。在藉由濺射法、CVD法、蒸鍍法等在絕緣層313上形成導電層之後,可以藉由光微影法形成閘極電極315及由與該閘極電極315相同的層形成的佈線或電極。在本實施例中,作為用來形成閘極電極315的導電層,使用氮化鉭和鎢的疊層。
藉由上述製程,可以製造在通道區中包括具有結晶結構的島狀氧化物半導體層307的電晶體300。最 後,將電晶體300固定在放熱板301。
另外,藉由將放熱板301延伸到外部,可以進一步提高放熱功能。例如,如圖17所示的俯視圖,將設置有多個電晶體300的放熱板301固定在外殼330,將放熱板301從外殼330延伸到外部即可。
另外,外殼330也可以包括用來將電晶體300與外部的元件連接的端子S、端子D、端子G。例如,端子S與電晶體300的第一端子309連接,端子D與第二端子311連接,端子G與閘極電極315連接。此外,例如也可以將放熱板301與端子S連接,將放熱板301用作端子S。
下面,圖16A示出在氧化物半導體層307上設置n型區域321的電晶體320的疊層結構的一個例子。
在圖16A所示的電晶體320中,n型區域321是包含磷、硼或氮且具有結晶結構的氧化物半導體層。藉由在第一端子309與氧化物半導體層307之間以及第二端子311與氧化物半導體層307之間形成n型區域321降低接觸電阻。
另外,因為到形成緩衝層305為止的製程都相同,所以在此對形成緩衝層305之後的製程進行說明。在形成具有結晶結構的氧化物半導體層之後,藉由電漿處理或離子植入法,將磷、硼或氮等雜質元素添加到氧化物半導體層的表面附近。添加上述雜質元素的區域容易成為非晶區域。另外,在添加上述雜質元素的區域的下方殘留 結晶部是較佳的。在添加上述雜質元素之後,在真空氛圍下、氮氛圍下、氧氛圍下或氧和氮的混合氛圍下進行高於或等於900℃且低於或等於1500℃的加熱處理。藉由該加熱處理,可以使添加上述雜質元素的區域晶化。
接著,藉由光微影法,對添加上述雜質元素的氧化物半導體層選擇性地進行蝕刻,來形成島狀氧化物半導體層。
接著,形成用來形成第一端子309及第二端子311的導電層,藉由光微影法對導電層選擇性地進行蝕刻形成第一端子309及第二端子311。並且,以第一端子309及第二端子311為遮罩選擇性地去除添加上述雜質元素的區域。由此,可以在第一端子309及第二端子311的下方形成n型區域321。
接著,在氧化物半導體層307、第一端子309及第二端子311上形成絕緣層313。
接著,在絕緣層313上形成閘極電極315。藉由上述製程,可以製造包括在通道區中具有結晶結構的氧化物半導體層307的電晶體320。
接著,圖16B示出在基板341上形成使端子309及端子311的端部的剖面具有步階狀的電晶體340的例子。圖16B是示出電晶體340的疊層結構的剖面圖。另外,省略與電晶體300或電晶體320相同的部分的說明。
作為基板341,除了可以使用玻璃基板、陶瓷基板、半導體基板以外,還可以使用具有能夠承受製程的 處理溫度的耐熱性的塑膠基板等。另外,在基板不需要具有透光性的情況下,可以使用不鏽鋼合金等的金屬基板的表面上設置有絕緣層的基板。作為玻璃基板,例如可以使用如鋇硼矽酸鹽玻璃、鋁硼矽酸鹽玻璃或鋁矽酸鹽玻璃等的無鹼玻璃基板。除此之外,還可以使用石英基板、藍寶石基板等。另外,也可以應用由矽或碳化矽等構成的單晶半導體基板或多晶半導體基板、由矽鍺等構成的化合物半導體基板、SOI基板等。
另外,作為基板341也可以使用撓性基板(撓性基板)。當使用撓性基板時,既可以在撓性基板上直接製造電晶體或電容器等,又可以在其他製造基板上製造電晶體或電容器等,然後剝離該電晶體而將它轉置到撓性基板上。另外,較佳的是,在製造基板與電晶體或電容器等之間設置剝離層,以從製造基板剝離電晶體而將它轉置到撓性基板上。
另外,在基板341上形成絕緣層342,在絕緣層342上形成島狀氧化物半導體層307。絕緣層342可以使用與絕緣層313相同的材料及方法形成。
接著,形成成為第一端子309及第二端子311的導電層,使用光阻遮罩對該導電層選擇性地進行蝕刻。接著,在藉由電漿處理等使光阻遮罩縮退(縮小)之後,進行短時間的附加的乾蝕刻處理,由此可以形成在端部具有步階狀的第一端子309及第二端子311。
在形成電晶體340之後,也可以覆蓋電晶體 340的方式形成絕緣層343。絕緣層343也可以使用如下材料的單層或疊層形成:藉由電漿CVD法或濺射法等得到的氧化矽;氧化鋁等氧化絕緣物;氮化矽、氮化鋁等氮化絕緣物;氧氮化矽或氧氮化鋁等氧氮化絕緣物;氮氧化矽等氮氧化絕緣物等。此外,在作為上述材料的疊層形成絕緣層450的情況下,既可以採用相同材料的疊層,又可以採用不同材料的疊層。例如,作為絕緣層343,使用在氧氮化矽上疊層氮化矽的絕緣層。
藉由以覆蓋電晶體340的方式設置氮化絕緣物,可以防止來自外部的雜質的侵入並防止來自電晶體340內部的氧脫離,由此可以提高電晶體340的可靠性。
本實施例可以與其他實施例適當地組合而實施。
實施例3
在本實施例中,作為功率開關或能夠應用於MCU的電晶體的一個例子,參照圖18A至圖18C對具有與實施例2所公開的電晶體300不同的結構的電晶體350的結構例子進行說明。
另外,在本實施例中,對適用於MCU的電晶體350的結構例子進行說明。
另外,也可以將實施例2所公開的電晶體的結構或製造方法應用於本實施例所公開的電晶體。
圖18A是電晶體350的俯視圖,圖18B是示 出沿圖18A中的X1-X2點劃線的疊層結構的剖面圖。另外,圖18C是示出沿圖18A中的Y1-Y2點劃線的疊層結構的剖面圖。注意,為了易於理解圖式,在圖18A中省略構成要素的一部分。
圖18A至圖18C所示的電晶體350形成在設置在基板351上的絕緣層352上。電晶體350包括:形成在絕緣層352上的氧化物半導體層353;以與氧化物半導體層353的一部分接觸的方式形成的第一源極電極354a及第一汲極電極354b;形成在第一源極電極354a上的第二源極電極355a;形成在第一汲極電極354b上的第二汲極電極355b;形成在氧化物半導體層353、第一源極電極354a、第一汲極電極354b、第二源極電極355a及第二汲極電極355b上的閘極絕緣層356;形成在閘極絕緣層356上的閘極電極357;以及形成在閘極電極357及閘極絕緣層356上的保護絕緣層358。另外,也可以在保護絕緣層358上形成其他絕緣層或佈線等。
作為基板351,可以使用玻璃基板、陶瓷基板、石英基板、藍寶石基板等。另外,也可以應用例如以矽或碳化矽等為材料的單晶半導體基板、多晶半導體基板、以矽鍺等為材料的化合物半導體基板或者絕緣體上矽晶片(SOI:Silicon On Insulator)基板等。
此外,基板351不侷限於支撐材料,也可以是形成有其他電晶體等裝置的基板。在此情況下,電晶體350的閘極電極357、第一源極電極354a、第一汲極電極 354b、第二源極電極355a及第二汲極電極355b中的至少一個也可以與上述其他裝置電連接。
絕緣層352較佳為使用包含氧的絕緣層形成。尤其是,絕緣層352較佳為使用包含過剩氧的絕緣層形成。包含過剩氧的氧化物絕緣層是指藉由加熱處理等可以釋放氧的氧化物絕緣層。較佳的是,當利用熱脫附譜分析法時,換算為氧原子的氧的釋放量為大於或等於1.0×1019atoms/cm3的層。因為可以使從絕緣層352釋放的氧擴散到氧化物半導體層353的通道形成區,由此可以對氧化物半導體層353中非意圖性地形成的氧缺陷填補氧。因此,可以獲得穩定的電晶體的電特性。
絕緣層352藉由電漿化學氣相沉積(CVD: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法或濺射法等,使用如下材料或它們的混合材料形成:氧化矽、氧化鋁、氧化鎂、氧氮化矽、氮氧化矽、氧化鎵、氧化鍺、氧化釔、氧化鋯、氧化鑭、氧化釹、氧化鉿以及氧化鉭等絕緣物材料。
另外,也可以在基板351與絕緣層352之間形成鹼金屬、氫及氧的阻擋性高的層。藉由在基板351與絕緣層352之間形成阻擋性高的層,可以在防止來自基板351一側的雜質的侵入的同時防止氧化物半導體層353中的氧脫離。因此,可以提高電晶體的可靠性。
另外,因為絕緣層352與氧化物半導體層353接觸,可以將氧從下方直接供應到氧化物半導體層353。另外,因為絕緣層352與閘極絕緣層356接觸,可以將氧 藉由閘極絕緣層356從上方供應到氧化物半導體層353。明確而言,可以將從絕緣層352釋放的氧從第二源極電極355a的外側(在圖18B中,左側)及第二汲極電極355b的外側(在圖18B中,右側)藉由閘極絕緣層356供應到氧化物半導體層353的通道形成區。換言之,電晶體350具有絕緣層352和閘極絕緣層356的一部分與第二源極電極355a及第二汲極電極355b的外周接觸的結構。
因此,閘極絕緣層356以從絕緣層352釋放的氧能夠擴散到氧化物半導體層353的通道的方式由第二源極電極355a及第二汲極電極355b及保護絕緣層358夾持。由此,作為第二源極電極355a、第二汲極電極355b及保護絕緣層358,使用氧擴散較少的材料。因此,當藉由閘極絕緣層將氧擴散到氧化物半導體層中時,可以抑制氧擴散到源極電極及汲極電極中。
另外,當基板351是形成有其他裝置的基板時,絕緣層352具有層間絕緣層的功能。在此情況下,為了使氧化物絕緣層104的表面平坦化,較佳為使用化學機械拋光(CMP:Chemical Mechanical Polishing)法等進行平坦化處理。
氧化物半導體層353可以使用與實施例2所示的氧化物半導體層307相同的材料形成。
另外,為了使以氧化物半導體層為通道的電晶體具有穩定的電特性,降低氧化物半導體層中的雜質濃度,使氧化物半導體層實現本質或實際上實現本質是有效 的。在此,實質上本質是指氧化物半導體層的載子密度低於1×1017/cm3,較佳為低於1×1015/cm3,更佳為低於1×1013/cm3的狀態。
另外,在氧化物半導體層中,氫、氮、碳、矽以及除了主要成分以外的金屬元素都是雜質。例如,氫及氮形成施體能階,使得載子密度增大。另外,在氧化物半導體層中,矽形成雜質能階。有時該雜質能階成為陷阱,使得電晶體的電特性劣化。
為了使氧化物半導體層實現本質或實際上本質,在利用SIMS的分析中,將矽濃度設定為低於1×1019atoms/cm3,較佳為低於5×1018atoms/cm3,更佳為低於1×1018atoms/cm3。另外,將氫濃度設定為低於或等於2×1020atoms/cm3,較佳為低於或等於5×1019atoms/cm3,更佳為低於或等於1×1019atoms/cm3,進一步較佳為低於或等於5×1018atoms/cm3。此外,將氮濃度設定為低於5×1019atoms/cm3,較佳為低於或等於5×1018atoms/cm3,更佳為低於或等於1×1018atoms/cm3,進一步較佳為低於或等於5×1017atoms/cm3
另外,在氧化物半導體層包含結晶時,如果包含高濃度的矽或碳,則有時氧化物半導體層的結晶性降低。為了防止氧化物半導體層的結晶性的降低,可以將矽濃度設定為低於1×1019atoms/cm3,較佳為低於5×1018atoms/cm3,更佳為低於1×1018atoms/cm3。另外,可以將碳濃度設定為低於1×1019atoms/cm3,較佳為低於 5×1018atoms/cm3,更佳為低於1×1018atoms/cm3
另外,將上述被高度純化的氧化物半導體用於通道形成區的電晶體的關閉狀態電流極小,可以將每通道寬度1μm的關閉狀態電流降低到幾zA(zepto Ampere)至幾yA(yocto Ampere)。
另外,在可以用作氧化物半導體層353的氧化物半導體中,藉由降低氧化物半導體層353中的局部能階密度,可以使使用氧化物半導體層353的電晶體具有穩定的電特性。此外,為了使電晶體具有穩定的電特性,可以將氧化物半導體層353中的藉由CPM測定(CPM:Constant Photocurrent Method)獲得的起因於局部能階密度的吸收係數設定為低於1×10-3cm-1,較佳為低於3×10-4cm-1
作為第一源極電極354a及第一汲極電極354b,可以使用容易與氧反應的導電材料。例如,可以使用Al、Cr、Cu、Ta、Ti、Mo、W等。由於可以將後面的製程溫度設定為比較高,尤其較佳為使用熔點高的W。另外,容易與氧接合的導電材料包括氧容易擴散的材料。
當將容易與氧接合的導電材料與氧化物半導體層接觸時,出現氧化物半導體層中的氧擴散到容易與氧接合的導電材料一側的現象。由於上述現象,在與氧化物半導體層的源極電極及汲極電極接觸的附近的區域中產生氧缺陷,該區域n型化。因此,可以將n型化的該區域用作電晶體的源極或汲極。
然而,當形成通道長度極短的電晶體時,有 時由於上述氧缺陷的產生而n型化的區域延伸在電晶體的通道長度方向上。在此情況下,作為電晶體的電特性,呈現臨界電壓的漂移或不能利用閘極電壓控制開關的狀態(導通狀態)。因此,在形成通道長度極短的電晶體的情況下,不較佳的是,作為源極電極及汲極電極使用容易與氧接合的導電材料。
因此,將在圖18B中以L1表示的第一源極電極354a和第一汲極電極354b之間的間隔設定為0.8μm或更長,較佳為1.0μm或更長。如果L1短於0.8μm,則不能排除產生在通道形成區中的氧缺陷的影響,電晶體的電特性可能降低。
於是,在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中,使用不容易與氧接合的導電材料以與第一源極電極354a和氧化物半導體層353接觸的方式形成第二源極電極355a。另外,使用不容易與氧接合的導電材料以與第一汲極電極354b和氧化物半導體層353接觸的方式形成第二汲極電極355b。
第二源極電極355a超過與氧化物半導體層353接觸的第一源極電極354a的端部而在L1的方向上延伸,第二源極電極355b超過與氧化物半導體層353接觸的第一汲極電極354b的端部而在L1的方向上延伸。
第二源極電極355a的上述延伸部分和第二汲極電極355b的上述延伸部分與氧化物半導體層353接觸。另外,在圖18A至圖18C所示的電晶體350中,從第 二源極電極355a的與上述延伸部分的氧化物半導體層353接觸的頂端部分到第二源極電極355b的與上述延伸部分的氧化物半導體層353接觸的頂端部分的間隔為通道長度,在圖18B中以L2表示。
作為用來形成第二源極電極355a及第二汲極電極355b的不容易與氧接合的導電材料,例如,較佳為使用氮化鉭、氮化鈦等導電氮化物或釕等。另外,不容易與氧接合的導電材料包括氧不容易擴散的材料。
將上述不容易與氧接合的導電材料用於第二源極電極355a及第二汲極電極355b,可以抑制形成於氧化物半導體層353中的通道形成區中形成氧缺陷,從而可以抑制通道的n型化。因此,即使在通道長度極短的電晶體中也可以獲得良好的電特性。換言之,可以將L2設定為小於L1,例如,即使將L2設定為30nm或更短也可以獲得良好的電晶體的電特性。
另外,當只使用上述不容易與氧接合的導電材料形成源極電極及汲極電極時,與氧化物半導體層353之間的接觸電阻過高,所以較佳的是,如圖18A至圖18C所示,在氧化物半導體層353上形成第一源極電極354a及第一汲極電極354b,並以覆蓋第一源極電極354a及第一汲極電極354b的方式形成第二源極電極355a及第二汲極電極355b。
此時,較佳的是,使第一源極電極354a及第一汲極電極354b與氧化物半導體層353之間的接觸面積 較大,利用產生氧缺陷而n型化的區域降低接觸電阻。並且較佳的是,使第二源極電極355a及第二汲極電極355b與氧化物半導體層353之間的接觸面積較小。當第二源極電極355a及第二汲極電極355b與氧化物半導體層353之間的接觸電阻較大時,有時使電晶體的電特性降低。
另外,藉由將不容易與氧接合的導電材料用於第二源極電極355a及第二汲極電極355b,當從絕緣層352藉由閘極絕緣層356從氧化物半導體層353的上方供應氧時,氧很少擴散到第二源極電極355a及第二汲極電極355b,所以可以將氧順利地供應到氧化物半導體層353。
閘極絕緣層356可以使用與實施例2所示的絕緣層313相同的材料形成。
閘極電極357可以使用與實施例2所示的閘極電極315相同的材料形成。
作為保護絕緣層358,較佳為使用氧擴散少的材料。另外,作為保護絕緣層358,較佳為使用層中的氫的含量少的材料。將保護絕緣層358中的氫的含量較佳為設定為低於5×1019cm-3,更佳為低於5×1018cm-3。藉由將保護絕緣層358中的氫的含量設定為上述數值,可以降低電晶體的關閉狀態電流。例如,作為保護絕緣層358,可以使用氮化矽、氮氧化矽。保護絕緣層358可以使用CVD法、MBE法、ALD法或PLD法形成。尤其是,使用濺射法形成的氮化矽的水、氫的含量少,所以較佳的是,將其用作保護絕緣層358。
在本實施例所示的電晶體350中,可以抑制氧化物半導體層353中的氧缺陷的增加。尤其是,電晶體350可以從與氧化物半導體層353接觸的絕緣層352及閘極絕緣層356對氧化物半導體層353供應氧。因此,可以提供一種具有良好的電特性且長期可靠性高的半導體裝置。
以下,對圖18A至圖18C所示的電晶體350的製造方法的一個例子進行說明。
首先,藉由電漿CVD法在基板351上形成氧氮化矽作為絕緣層352。另外,也可以利用離子植入法、離子摻雜法、電漿浸沒離子植入法等對絕緣層352添加氧。藉由添加氧,可以使絕緣層352進一步包含過剩的氧。
接著,在絕緣層352上形成氧化物半導體層353。在本實施例中,首先形成具有如下三層疊層結構的氧化物半導體層:藉由濺射法在絕緣層352上形成使用具有In:Ga:Zn=1:3:2的原子數比的靶材形成的In-Ga-Zn類氧化物,在其上層疊使用具有In:Ga:Zn=1:1:1的原子數比的靶材形成的In-Ga-Zn類氧化物,並在其上層疊使用具有In:Ga:Zn=1:3:2的原子數比的靶材形成的In-Ga-Zn類氧化物。接著,藉由光微影法對該氧化物半導體層選擇性地進行蝕刻來形成島狀氧化物半導體層353。
接著,較佳為進行第一加熱處理。在250℃或更高且650℃或更低,較佳為300℃或更高且500℃或更低的溫度下,在惰性氣體氛圍下、包含10ppm或更高的 氧化氣體的氛圍下或者減壓狀態下進行第一加熱處理,即可。另外,也可以在如下方法進行第一加熱處理:為了填補脫離了的氧,在惰性氣體氛圍下進行加熱處理之後,在包含10ppm或更高的氧化氣體氛圍下進行另一個加熱處理。藉由第一加熱處理,可以提高氧化物半導體層353的結晶性,並且可以去除氧化物絕緣層104及氧化物半導體層353中的氫或水等雜質。另外,也可以在將氧化物半導體加工為島狀氧化物半導體層353之前進行第一加熱處理。
接著,藉由濺射法在氧化物半導體層353上形成厚度為100nm的鎢,並藉由光微影法形成第一源極電極354a、第一汲極電極354b。
接著,形成厚度為20nm的氮化鉭,並藉由光微影法形成第二源極電極355a、第二汲極電極355b。
另外,在形成通道長度極短的電晶體的情況下,可以藉由電子束曝光等的適合於細線加工的方法形成光阻遮罩,進行蝕刻處理,由此形成第二源極電極355a及第二汲極電極355b。此外,作為該光阻遮罩,如果使用正型抗蝕劑則可以使曝光區抑制為最小限度,可以提高處理量。藉由使用這種方法,可以形成通道長度為30nm或更短的電晶體。
接著,較佳為進行第二加熱處理。第二加熱處理可以在與第一加熱處理相同的條件下進行。藉由第二加熱處理,可以進一步去除氧化物半導體層353中的氫或水等雜質。
接著,在絕緣層352、氧化物半導體層353、第二源極電極355a及第二汲極電極355b上形成閘極絕緣層356。在本實施例中,作為閘極絕緣層356,藉由電漿CVD法形成氧氮化矽。
另外,較佳的是,形成閘極絕緣層356之後連續地進行加熱處理。例如,在電漿CVD設備中形成閘極絕緣層356,在真空中連續地進行加熱處理。在該加熱處理中,可以去除閘極絕緣層356中的氫或水分等。藉由進行該加熱處理,可以形成被脫水化或脫氫化的緻密的閘極絕緣層356。
接著,在閘極絕緣層356上形成成為閘極電極357的導電層,藉由光微影法形成閘極電極357。在本實施例中,作為成為閘極電極357的導電層,使用藉由濺射法形成的鎢。
接著,在閘極絕緣層356及閘極電極357上形成保護絕緣層358。在本實施例中,作為保護絕緣層358,藉由濺射法形成氮化矽。
接著,較佳為進行第三加熱處理。在第三加熱處理可以在與第一加熱處理相同的條件下進行。藉由第三加熱處理,使絕緣層352、閘極絕緣層356容易釋放氧,可以降低氧化物半導體層353中的氧缺陷。
藉由上述製程,可以製造電晶體350。另外,也可以將實施例2所公開的電晶體的結構或製造方法應用於本實施例所公開的電晶體。
另外,在將電晶體350用於功率MOSFET的情況下,需要提高用來使電晶體350中產生的熱釋放到外部的放熱功能。可以藉由將圖17所示的電晶體300調換為電晶體350得到將電晶體350用於功率MOSFET的結構。
本實施例可以與其他實施例適當地組合而實施。
實施例4
在本實施例中,參照圖19的剖面圖對能夠應用於具有非揮發性記憶部的MCU的半導體裝置的結構例子進行說明。
圖19所示的半導體裝置包括:形成在p型半導體基板401上的元件分離層403;具有閘極絕緣層407、閘極電極409、n型雜質區411a及n型雜質區411b的n型電晶體451,其中在電晶體451上形成有絕緣層415及絕緣層417。
在半導體基板401上,電晶體451被元件分離層403與其他半導體元件(未圖示)分離。元件分離層403可以利用矽局部氧化(LOCOS:Local Oxidation of Silicon)法或淺溝槽隔離(STI:Shallow Trench Isolation)法等形成。
另外,在電晶體451中,可以在閘極電極409的側面設置側壁絕緣層(側壁絕緣層),在n型雜質區411a 及n型雜質區411b中設置雜質濃度不同的區域。
另外,在藉由對絕緣層415及絕緣層417的一部分選擇性地進行蝕刻得到的開口部中,形成有接觸插頭419a及接觸插頭419b。在絕緣層417、接觸插頭419a及接觸插頭419b上設置有絕緣層421。絕緣層421具有至少一部分重疊於接觸插頭419a的溝槽部分以及至少一部分重疊於接觸插頭419b的溝槽部分。
此外,在至少一部分重疊於接觸插頭419a的溝槽部分形成有佈線423a,在至少一部分重疊於接觸插頭419b的溝槽部分形成有佈線423b。佈線423a與接觸插頭419a連接,佈線423b與接觸插頭419b連接。
另外,在絕緣層421、佈線423a及佈線423b上設置有藉由濺射法或CVD法形成的絕緣層420。此外,在絕緣層420上形成有絕緣層422,絕緣層422具有至少一部分重疊於氧化物半導體層406的溝槽部分以及至少一部分重疊於第一汲極電極416b或第二汲極電極426b的溝槽部分。
在絕緣層422所具有的至少一部分重疊於氧化物半導體層406的溝槽部分中,形成有用作電晶體452的背閘極電極的電極424。藉由設置這種電極424,可以對電晶體452的臨界電壓進行控制。
另外,在絕緣層422所具有的至少一部分重疊於第一汲極電極416b或第二汲極電極426b重疊的溝槽部分中形成有電極460。
在絕緣層422、電極424及電極460上設置有藉由濺射法或CVD法等形成的氧化物絕緣層425,在氧化物絕緣層425上設置有電晶體452。
在本實施例中,例示出作為電晶體452使用具有與上述實施例所示的電晶體350相同的結構的電晶體的情況。
電晶體452包括:形成在氧化物絕緣層425上的氧化物半導體層406;與氧化物半導體層406接觸的第一源極電極416a及第一汲極電極416b;與第一源極電極416a及第一汲極電極416b的上部接觸的第二源極電極426a及第二汲極電極426b;閘極絕緣層412;閘極電極404;以及保護絕緣層418。另外,設置有覆蓋電晶體452的絕緣層445及絕緣層446,在絕緣層446上設置有與第一汲極電極416b連接的佈線449和與第一源極電極416a連接的佈線456。佈線449用作將電晶體452的汲極電極與n型電晶體451的閘極電極409電連接的節點。
另外,雖然在本實施例中例示出佈線449與第一汲極電極416b的結構,但是不侷限於此,例如可以採用佈線449與第二汲極電極426b連接的結構。此外,雖然例示出佈線456與第一源極電極416a連接的結構,但是不侷限於此,例如可以採用佈線456與第二源極電極426a連接的結構。
第一汲極電極416b或第二汲極電極426b隔著氧化物絕緣層425與電極460重疊的部分用作電容器 714。例如,對電極460供應VSS。
另外,不一定必須要設置電容器714,例如,在n型電晶體451等的寄生電容足夠大的情況下,也可以不設置電容器714。
電晶體452例如相當於圖14所示的電晶體240。電晶體451例如相當於圖14所示的電晶體242。電容器714例如相當於圖14所示的電容器241。佈線449例如相當於圖14所示的節點M1。
因為電晶體451使用與氧化物半導體不同的半導體諸如單晶矽等形成,所以能夠進行十分高速的操作。因此,藉由將該電晶體用作讀出用電晶體,可以高速地進行資訊的讀出。
如本實施例所示,作為電晶體452較佳為使用關閉狀態電流極低的電晶體。在本實施例中,作為關閉狀態電流極低的電晶體,例示出包含氧化物半導體的電晶體。藉由採用這種結構,可以長時間地保持節點M1的電位。
本實施例可以與其他實施例所記載的結構適當地組合而實施。
實施例5
在本實施例中,對上述實施例所公開的集中控制系統的應用例子進行說明。圖20A是應用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的集中控制系統的房屋800的房屋平面佈置圖。圖20A所 示的房屋800包括臥室801、西式房間802、盥洗室803、浴室804、廁所805、門口806、走廊807、日本式房間808、起居室809及廚房810。另外,盥洗室803具有洗臉池839,廚房810具有灶台838。
另外,在圖20A中,作為電子裝置200例示出空調裝置831、音響832、洗衣機834、浴室控制裝置835、冰箱836、洗碗機837。除了上述之外,作為電子裝置200,也可以舉出微波爐、內部對講機、電鍋、電炒鍋等能夠進行電子控制的設備。
另外,在圖20A中,作為感測器裝置610,例示出火災警報器841、人體移動感測器842、接近開關843、振動感測器844、輻射感測器845、監視攝影機846、電錶851、水錶852、煤氣表853。藉由輻射感測器845,可以測量屋外的輻射線量。
對電子裝置200及感測器裝置610的每一個賦予固有的識別符(IP位址等),藉由有線通信或無線通訊與集中控制裝置120連接。集中控制裝置120具有常期或定期性地監視電子裝置200及感測器裝置610並確定它們的操作資訊的功能。另外,集中控制裝置120藉由與電子裝置200及感測器裝置610進行通信可以控制它們的操作。此外,集中控制裝置120藉由與電子裝置200及感測器裝置610進行通信控制電子裝置200及感測器裝置610的電源開關,可以選擇電子裝置200及感測器裝置610的操作或非操作。
另外,藉由作為電子裝置200及感測器裝置610使用上述實施例所公開的將帶隙寬的半導體用於活性層的電晶體,可以實現耗電量少的電子裝置200及感測器裝置610。由此,可以降低房屋800整體的耗電量。
另外,集中控制裝置120藉由電話線或網際網路線與可攜式資訊終端830連接,可以進行集中控制裝置120與可攜式資訊終端830之間的資訊收發。例如,當出門時也可以控制照明設備(圖20A中未圖示)的點亮或熄滅。此外,當設置在室外的人體移動感測器842顯示反應時,可以將監視攝影機846所拍攝的影像輸出到顯示裝置821或可攜式資訊終端830進行顯示。
例如,當洗滌結束時,洗衣機834將洗滌結束的資訊發送到集中控制裝置120。另外,集中控制裝置120對由洗衣機834發送的操作資訊進行運算處理,並可以將根據運算結果的資訊發送到可攜式資訊終端830(參照圖20B)。此外,集中控制裝置120可以將根據運算處理的結果的資訊發送到作為輸出單元之一的顯示裝置821,並使顯示裝置821輸出該資訊(參照圖20C)。另外,集中控制裝置120從可攜式資訊終端830接收指令,可以使洗衣機834操作。就是說,可以使用可攜式資訊終端830對電子裝置200進行遙控。
如此,集中控制裝置120監視電子裝置200及感測器裝置610,對從電子裝置200及感測器裝置610獲得的資訊進行運算處理,可以使作為輸出單元之一的顯 示裝置821輸出根據運算處理的結果的資訊。另外,集中控制裝置120不但可以將根據運算處理的結果的資訊輸出到顯示裝置821,而且可以將其輸出到音響裝置822、發光裝置823、振動裝置824或芳烴裝置825等輸出單元。
另外,雖然在本實施例中示出分別獨立地設置集中控制裝置120、顯示裝置821、音響裝置822、發光裝置823、振動裝置824及芳烴裝置825的結構例子,但是也可以對集中控制裝置120附加顯示裝置821、音響裝置822、發光裝置823、振動裝置824及芳烴裝置825中的任一個或全部功能。
另外,例如,可以將電視機用作顯示裝置821,也可以將音響832用作音響裝置822,也可以將室內燈用作發光裝置823。在本實施例中,示出將電視機用作顯示裝置821的例子。
另外,藉由將上述實施例所公開的具有非揮發性記憶部的MCU用於集中控制裝置120,可以容易實現每隔一定時間進行操作和停止的間歇操作(intermittent operation),由此可以降低集中控制裝置120的耗電量。
另外,藉由將上述實施例所公開的具有非揮發性記憶部的MCU用於感測器裝置610,可以容易實現每隔一定時間進行操作和停止的間歇操作,由此可以降低感測器裝置610的耗電量。
下面,參照圖21A的流程圖,作為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的集中控制系統的一個例子,對用來降低房屋 800的耗電量的集中控制裝置120的使用例子進行說明。房屋800所具有的電錶851測量房屋800整體的耗電量。集中控制裝置120常期或定期性地與電錶851進行通信,接收電錶851所測量的房屋800的耗電量資料(步驟S1701)。接著,集中控制裝置120藉由運算處理對房屋800的耗電量資料(耗電量值)與標準的耗電量進行比較,判斷房屋800的耗電量資料是否多於標準的耗電量值(步驟S1702)。
當運算處理的結果顯示房屋800的耗電量值多於標準的耗電量值時,集中控制裝置120使顯示裝置821顯示促使節電的警告(步驟S1703)。圖21B示出使顯示裝置821顯示的警告表示的一個例子。在圖21B中,與警告顯示一起示出操作中的電子裝置(步驟S1704)。另外,當顯示操作中的電子裝置時,一起示出實際的耗電量是較佳的。
根據集中控制裝置120的警告,例如對空調裝置831的溫度設定進行調整或停止不需要操作的電子裝置200及感測器裝置610等,由此可以降低房屋800整體的耗電量。
另外,藉由將上述電錶851調換為水錶852或煤氣表853,可以減少自來水或煤氣的使用量。
下面,參照圖22A至圖22C對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的集中控制系統的其他應用例子進行說明。當廁所805的火災警報器841檢測出火災時,火災警報器841將 火災發生的資訊與IP位址一起發送到集中控制裝置120(參照圖22A)。當集中控制裝置120接收資訊時,進行對記憶單元124所具有的設備資訊與IP位址進行比較的運算處理來鑑別火災發生地點,使顯示裝置821表示通知火災的發生和火災發生地點的資訊(參照圖22C)。另外,也可以將通知火災的發生和火災發生地點的資訊發送到可攜式資訊終端830而使其表示該資訊(參照圖22B)。此外,集中控制裝置120也可以接收可攜式資訊終端830的指令通知消防站。
另外,一般而言,火災警報器包括感溫式火災警報器和感煙式火災警報器。火災在很多情況下首先產生煙,所以從火災的早期發現的觀點來看,感煙式火災警報器是較佳的。但是,例如在廚房810等的有可能暴露於大量的煙或水蒸氣的地方,較佳為設置感溫式火災警報器。
另外,集中控制裝置120也可以使用音響裝置822藉由音訊或報警音通知火災的發生。另外,也可以使用發光裝置藉由光的點亮或熄滅通知火災的發生。此外,例如藉由設置在床833上的振動裝置824,即使居民睡覺時也可以使床833振動來通知火災的發生。
參照圖23的流程圖對上述集中控制裝置120的操作例子進行說明。集中控制裝置120常期或定期性地確認火災警報器841是否檢測出火災的發生(步驟S1711)。當表示檢測出火災的信號從火災警報器841發送到集中控制裝置120時,集中控制裝置120根據檢測出火災的火 災警報器841的IP位址鑑別火災發生地點(步驟S1712)。接著,使作為輸出單元的顯示裝置、音響裝置、發光裝置、振動裝置、芳烴裝置中的至少一個操作,使所操作的輸出單元輸出火災警報和火災發生地點的資訊(步驟S1713)。
另外,當集中控制裝置120檢測出異常時,集中控制裝置120可以將該資訊發送到可攜式資訊終端830(步驟S1714)。在此,將火災警報和火災發生地點的資訊發送到可攜式資訊終端830(步驟S1715)。
另外,集中控制裝置120藉由從可攜式資訊終端830接收向消防站報告火災的發生的指令,可以向消防站報告(步驟S1716、步驟S1717)。另外,也可以在檢測出火災時立刻報告消防站,而不等來自可攜式資訊終端830的指令。
如此,居民容易識別火災發生地點,可以迅速地進行初期消火,另外,容易選擇避難路線。因此,根據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可以將受災程度降到最低。
另外,當利用火災警報器841檢測火災時,不一定必須要一直使火災警報器841進行操作,每隔幾秒鐘至幾分鐘使其操作即可。例如,藉由使火災警報器841每隔10秒鐘操作1秒鐘,可以將火災警報器841的耗電量降低到十分之一左右。藉由將具有上述實施例所公開的非揮發性記憶部的MCU用於火災警報器841,可以容易實現每隔一定時間進行操作和停止的間歇操作,從而可以降低火災警報器841的耗電量。
接著,參照圖24A至圖24C對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的集中控制系統的其他應用例子進行說明。集中控制裝置120藉由監視設置在窗戶上的接近開關843可以檢測窗戶的開閉。另外,集中控制裝置120藉由監視設置在窗戶上的振動感測器844,可以檢測出窗戶的異常振動或窗戶的損壞。
例如,如果在居民睡覺時接近開關843檢測出窗戶的打開,則接近開關843將通知窗戶被打開的資訊與IP位址一起發送到集中控制裝置120(參照圖24A)。當集中控制裝置120接收資訊時,進行比較記憶單元124所具有的設備資訊和IP位址的運算處理來鑑別窗戶被打開的地方,藉由顯示裝置821、音響裝置822、發光裝置823、振動裝置824、芳烴裝置825通知居民(參照圖24C)。另外,也可以將上述資訊發送到可攜式資訊終端830,而使其表示該資訊(參照圖24B)。
另外,也可以藉由將人體移動感測器842設置在各房間判斷侵入者的有無。另外,當判斷有侵入者時,可以立刻報警。
參照圖25的流程圖對上述集中控制裝置120的操作例子進行說明。集中控制裝置120常期或定期性地確認接近開關843的狀態(步驟S1721)。當檢測出窗戶被打開的信號從接近開關843發送到集中控制裝置120時,集中控制裝置120根據該接近開關843的IP位址鑑別窗戶被打開的地方(步驟S1722)。接著,使作為輸出單元的 顯示裝置、音響裝置、發光裝置、振動裝置、芳烴裝置中的至少一個操作,並使其輸出示出窗戶的打開和其地方的資訊(步驟S1723)。
接著,集中控制裝置120確認設置在檢測出窗戶被打開的地方的人體移動感測器842的資訊,調查侵入者的有無(步驟S1724)。當判斷有侵入者時,使作為輸出單元的顯示裝置821、音響裝置822、發光裝置823、振動裝置824、芳烴裝置825中的至少一個操作,對居民通知有侵入者侵入(步驟S1725)。
另外,集中控制裝置120可以將示出窗戶被打開的資訊與侵入者的有無一起發送到可攜式資訊終端830(步驟S1728)。在此,將示出窗戶被打開的地方和侵入者的有無的資訊發送到可攜式資訊終端830(步驟S1729)。
另外,藉由從可攜式資訊終端830接收報警的指令,集中控制裝置120可以報警(步驟S1730、步驟S1731)。
另外,集中控制裝置120可以在接收到來自可攜式資訊終端830的報告指令之前立刻報警(步驟S1726、步驟S1727)。
另外,集中控制裝置120也可以使用音響裝置822藉由音訊或報警音通知異常。另外,也可以使用發光裝置藉由光的點亮或熄滅通知異常。此外,例如設置在床833上的振動裝置824,即使居民睡覺時也可以使床833振動來通知發生異常。
根據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可以迅速地確定窗戶的打開或侵入者的位置。
另外,不一定必須要一直使接近開關843或人體移動感測器842操作,每隔幾秒鐘至幾分鐘使其操作即可。例如,藉由使接近開關843或人體移動感測器842每隔10秒鐘操作1秒鐘,可以將接近開關843或人體移動感測器842的耗電量降低到十分之一左右。藉由將具有上述實施例所公開的非揮發性記憶部的MCU用於接近開關843或人體移動感測器842,可以容易實現每隔一定時間進行操作和停止的間歇操作,從而可以降低耗電量。
另外,藉由集中控制裝置120,可以抑制開始和停止對電子裝置200或感測器裝置610供應電力。藉由集中控制裝置120停止對不需要操作的電子裝置或感測器裝置供應電力,可以降低房屋整體的耗電量。
此外,在構成集中控制裝置120、電子裝置200及感測器裝置610等的電晶體中,較佳的是,將帶隙寬於單晶矽的半導體用於形成通道的半導體層。尤其是,形成通道的半導體層中包含氧化物半導體的電晶體可以抑制起因於電晶體的導通電阻的電力損耗。另外,將氧化物半導體用於活性層的電晶體的關閉狀態電流顯著小。因此,可以降低電子裝置及感測器裝置的耗電量。
本實施例可以與其他實施例適當地組合而實施。
610‧‧‧感測器裝置
611‧‧‧負載
612‧‧‧介面
621‧‧‧檢測部
622‧‧‧感測器
631‧‧‧MCU
640‧‧‧電力供應電路
641‧‧‧電壓調整電路
642‧‧‧電源開關控制電路
651‧‧‧功率開關
652‧‧‧功率開關
661‧‧‧佈線
662‧‧‧佈線

Claims (9)

  1. 一種感測器裝置,包括:感測器;功率開關;電源開關控制電路,被組態以控制該功率開關的導通狀態和截止狀態;以及電壓調整電路,被組態以調整經由該功率開關輸入的電壓且供應電壓至該感測器,其中,該功率開關包括:包括氧化物半導體層的電晶體,該氧化物半導體層包括通道形成區。
  2. 如請求項1之感測器裝置,其中,該感測器裝置藉由無線通訊與集中控制裝置連接。
  3. 一種感測器裝置,包括:介面,被組態以與集中控制裝置連接;感測器;功率開關;電源開關控制電路,被組態以根據來自該集中控制裝置的控制信號控制該功率開關的導通狀態和截止狀態;以及電壓調整電路,被組態以調整經由該功率開關輸入的電壓且供應電壓至該感測器,其中,該電源開關控制電路與該介面連接,以及其中,該功率開關包括:包括氧化物半導體層的電晶 體,該氧化物半導體層包括通道形成區。
  4. 如請求項3之感測器裝置,其中,該感測器裝置藉由無線通訊與該集中控制裝置連接。
  5. 如請求項1或3之感測器裝置,進一步包括:微控制單元;放大器電路,被組態以將由該感測器輸入的電壓放大且輸出放大的電壓;以及AD轉換器,被組態以將該放大的電壓轉換為數位信號且將該數位信號發送到該微控制單元。
  6. 如請求項1或3之感測器裝置,其中,該感測器裝置是選自火災警報器、人體移動感測器、接近開關、振動感測器、輻射感測器、監視攝影機、電錶、水錶和煤氣表所組成的群組中的一種。
  7. 一種電子裝置,包括:微控制單元;功率開關;電源開關控制電路,被組態以控制該功率開關的導通狀態和截止狀態;以及電壓調整電路,被組態以調整經由該功率開關輸入的電壓且供應電壓至該微控制單元,其中,該功率開關包括:包括氧化物半導體層的電晶體,該氧化物半導體層包括通道形成區。
  8. 如請求項7之電子裝置, 其中,該電子裝置藉由無線通訊與集中控制裝置連接。
  9. 如請求項7之電子裝置,進一步包括:介面,被組態以與集中控制裝置連接;其中,該電源開關控制電路與該介面連接。
TW107123159A 2012-10-25 2013-10-22 集中控制系統 TWI76052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35352 2012-10-25
JP2012-235352 2012-10-2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39726A TW201839726A (zh) 2018-11-01
TWI760522B true TWI760522B (zh) 2022-04-11

Family

ID=50544760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08051A TW202226171A (zh) 2012-10-25 2013-10-22 集中控制系統
TW102138091A TWI636434B (zh) 2012-10-25 2013-10-22 集中控制系統
TW107123159A TWI760522B (zh) 2012-10-25 2013-10-22 集中控制系統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08051A TW202226171A (zh) 2012-10-25 2013-10-22 集中控制系統
TW102138091A TWI636434B (zh) 2012-10-25 2013-10-22 集中控制系統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3) US9819261B2 (zh)
JP (4) JP6274813B2 (zh)
TW (3) TW202226171A (zh)
WO (1) WO201406538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12010005812T5 (de) * 2010-08-17 2013-06-06 Abb Technology Ag Verfahren zum Steuern von technischer Ausrüstung
CN103794190B (zh) * 2012-10-26 2016-08-10 纬创资通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静电放电防护功能的连接装置
JP2014143410A (ja) 2012-12-28 2014-08-07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Co Ltd 半導体装置およびその作製方法
JP6376788B2 (ja) 2013-03-26 2018-08-22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半導体装置およびその作製方法
CN103218892B (zh) * 2013-04-01 2015-09-02 深圳市广安消防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可视频监视记录火灾及进行公共安全监控的火灾探测系统
EP2634756A3 (de) * 2013-06-10 2013-12-04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Tabakrauchmelder
KR102122771B1 (ko) * 2013-10-25 2020-06-2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인공지능 오디오 장치 및 그 동작 방법
US10297232B2 (en) * 2014-03-10 2019-05-21 Silicon Works Co., Ltd. Source driver
EP3903875A1 (en) 2014-05-20 2021-11-03 Nevro Corporation Implanted pulse generators with reduced power consumption via signal strength/dur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associated systems and methods
US10020403B2 (en) * 2014-05-27 2018-07-10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JP2016015475A (ja) * 2014-06-13 2016-01-28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半導体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US9455337B2 (en) * 2014-06-18 2016-09-27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emiconductor device
JP6328498B2 (ja) * 2014-06-20 2018-05-23 株式会社ミツトヨ 位置検出器
TWI584444B (zh) * 2014-07-31 2017-05-21 Po Yuan Huang Circuit system with no power supply wiring for photothermal power generation
WO2016120981A1 (ja) * 2015-01-26 2016-08-0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火災報知システム
KR102281237B1 (ko) * 2015-02-13 2021-07-26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게이트 회로, 게이트 회로의 구동방법 및 이를 이용한 표시장치
JP2016157158A (ja) * 2015-02-23 2016-09-01 アズビル株式会社 コントローラ
JP6737576B2 (ja) * 2015-10-05 2020-08-12 松山株式会社 農作業機の給電システム
JP6795295B2 (ja) * 2015-10-14 2020-12-02 松山株式会社 農作業機の給電システム
CN105469531A (zh) * 2015-11-27 2016-04-06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 一种面向智能家居的安防协同控制的方法
DE102015226199A1 (de) * 2015-12-21 2017-06-22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Anordnung zum Einschalten eines Zweirichtungsschalters eines Konvertermoduls, Konvertermodul für einen Modularen Multi-Level-Umrichter mit der Anordnung sowie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der Betriebsbereitschaft eines Konvertermoduls mit einem Zweirichtungsschalter
CN105825650A (zh) * 2016-03-24 2016-08-03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遥控设备
DE102016006549A1 (de) * 2016-05-25 2017-11-30 Leopold Kostal Gmbh & Co. Kg Bidirektionale Gleichspannungswandleranordnung
CN107889300A (zh) * 2016-09-29 2018-04-06 浙江久康电器有限公司 插接式红外线电热炉盘及装用该电热炉盘的电加热灶
TWI610078B (zh) * 2016-11-15 2018-01-01 國立中山大學 氣體檢測模組及其氣體感測器
FR3059116B1 (fr) * 2016-11-24 2019-02-01 Continental Automotive France Dispositif d'interface pour unite de traitement permettant de connecter une pluralite de circuits et d'acquerir leur valeur d'etat au moyen d'un unique port d'entree
GB2560045B (en) * 2017-02-28 2019-10-30 Cirrus Logic Int Semiconductor Ltd Amplifiers
CN106948706B (zh) * 2017-04-12 2018-04-06 河南职业技术学院 智能开窗机
JP7139327B2 (ja) 2017-06-27 2022-09-20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半導体装置および電子部品
CN107248257A (zh) * 2017-06-29 2017-10-13 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 一种带报警功能的电表箱
US10739323B2 (en) * 2017-10-17 2020-08-11 Pierre Desjardins Interconnecting detector
US11302162B2 (en) * 2017-10-19 2022-04-12 Keith Michael Konheim Multifunction terminals for alarm systems
JP6951242B2 (ja) * 2017-12-27 2021-10-20 ニッタン株式会社 警報装置及び警報システム
CR20200357A (es) 2018-01-30 2021-03-29 Nevro Corp Uso eficiente de una batería de generador de pulsos implantable, y sistemas y métodos asociados
CN112262417B (zh) * 2018-06-14 2022-09-20 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无线传感器系统、无线终端设备、通信控制方法和通信控制程序
CN109213029B (zh) * 2018-07-25 2023-12-29 江苏晟嘉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监测设备的低功耗控制系统
US11031506B2 (en) 2018-08-31 2021-06-08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including transistor using oxide semiconductor
US10933238B2 (en) * 2019-01-31 2021-03-02 Nevro Corp. Power control circuit for sterilized devices, and associated systems and methods
WO2020222838A1 (en) * 2019-05-01 2020-11-05 Siemens Canada Limited Communication devices and systems
CN110264666A (zh) * 2019-06-03 2019-09-20 安徽兴博远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物联网老人监管方法及系统
KR20210012439A (ko) * 2019-07-25 2021-02-0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마스터 지능 소자 및 이의 제어 방법
CN110442045A (zh) * 2019-07-26 2019-11-12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烹饪器具的控制方法及烹饪器具
CN110501967A (zh) * 2019-09-09 2019-11-26 深圳市飞盈佳乐电子有限公司 电子调速器、控制方法以及控制装置
JP2021081969A (ja) * 2019-11-19 2021-05-2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
BR102020006687A2 (pt) * 2020-04-02 2021-10-13 Jefferson Carlos Tasca Central de integração e aplicativo para módulos anti-corrosão e método de instalação para proteção anti-corrosiva em superfícies metálicas e sistema de gerenciamento em tempo real
US11664660B1 (en) * 2020-10-22 2023-05-30 Juniper Networks, Inc. Apparatus, system, and method for selectively balancing power drawn from multiple power plants via redundant power architectures
KR102478790B1 (ko) * 2021-01-06 2022-12-20 호남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보관 및 이동을 위해 차량에 적재된 배터리의 환경 모니터링 시스템
CN113687620B (zh) * 2021-10-26 2022-03-08 深圳市经纬纵横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燃气灶开关状态智能检测预警调控系统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198621A (en) * 1977-11-14 1980-04-15 Crowcon (Instruments) Limited Electrical remote sensing system
US20080100272A1 (en) * 2006-10-06 2008-05-01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Power supply circuit and battery device
US20120112257A1 (en) * 2010-11-05 2012-05-10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26178A (ja) * 1983-07-21 1985-02-09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デイ−ゼルエンジンのグロ−プラグ制御装置
JPS60198861A (ja) 1984-03-23 1985-10-08 Fujitsu Ltd 薄膜トランジスタ
JPH0244256B2 (ja) 1987-01-28 1990-10-03 Kagaku Gijutsucho Mukizaishitsu Kenkyushocho Ingazn2o5deshimesarerurotsuhoshokeinosojokozoojusurukagobutsuoyobisonoseizoho
JPH0244260B2 (ja) 1987-02-24 1990-10-03 Kagaku Gijutsucho Mukizaishitsu Kenkyushocho Ingazn5o8deshimesarerurotsuhoshokeinosojokozoojusurukagobutsuoyobisonoseizoho
JPS63210023A (ja) 1987-02-24 1988-08-31 Natl Inst For Res In Inorg Mater InGaZn↓4O↓7で示される六方晶系の層状構造を有する化合物およびその製造法
JPH0244258B2 (ja) 1987-02-24 1990-10-03 Kagaku Gijutsucho Mukizaishitsu Kenkyushocho Ingazn3o6deshimesarerurotsuhoshokeinosojokozoojusurukagobutsuoyobisonoseizoho
JPH0244262B2 (ja) 1987-02-27 1990-10-03 Kagaku Gijutsucho Mukizaishitsu Kenkyushocho Ingazn6o9deshimesarerurotsuhoshokeinosojokozoojusurukagobutsuoyobisonoseizoho
JPH0244263B2 (ja) 1987-04-22 1990-10-03 Kagaku Gijutsucho Mukizaishitsu Kenkyushocho Ingazn7o10deshimesarerurotsuhoshokeinosojokozoojusurukagobutsuoyobisonoseizoho
JP2612088B2 (ja) * 1990-07-19 1997-05-21 ポーラ化成工業株式会社 警報装置
JPH05251705A (ja) 1992-03-04 1993-09-28 Fuji Xerox Co Ltd 薄膜トランジスタ
US7613590B2 (en) * 1992-11-17 2009-11-03 Health Hero Network, Inc. Modular microprocessor-based power tool system
JP3479375B2 (ja) 1995-03-27 2003-12-15 科学技術振興事業団 亜酸化銅等の金属酸化物半導体による薄膜トランジスタとpn接合を形成した金属酸化物半導体装置およびそれらの製造方法
DE69635107D1 (de) 1995-08-03 2005-09-29 Koninkl Philips Electronics Nv Halbleiteranordnung mit einem transparenten schaltungselement
IES71514B2 (en) * 1995-08-11 1997-02-12 Cetsa Ltd An interface circuit for an infrared detector
US5619430A (en) 1995-10-10 1997-04-08 Microchip Technology Inc. Microcontroller with on-chip linear temperature sensor
JP3625598B2 (ja) 1995-12-30 2005-03-02 三星電子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JP4170454B2 (ja) 1998-07-24 2008-10-22 Hoya株式会社 透明導電性酸化物薄膜を有する物品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0150861A (ja) 1998-11-16 2000-05-30 Tdk Corp 酸化物薄膜
JP3276930B2 (ja) 1998-11-17 2002-04-22 科学技術振興事業団 トランジスタ及び半導体装置
TW460731B (en) 1999-09-03 2001-10-21 Ind Tech Res Inst Electrode structure and production method of wide viewing angle LCD
JP2001255227A (ja) 2000-03-13 2001-09-21 Kokusai Keisokki Kk 回転バランスの測定方法及び測定装置
JP4089858B2 (ja) 2000-09-01 2008-05-28 国立大学法人東北大学 半導体デバイス
KR20020038482A (ko) 2000-11-15 2002-05-23 모리시타 요이찌 박막 트랜지스터 어레이, 그 제조방법 및 그것을 이용한표시패널
JP3997731B2 (ja) 2001-03-19 2007-10-24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基材上に結晶性半導体薄膜を形成する方法
JP2002289859A (ja) 2001-03-23 2002-10-04 Minolta Co Ltd 薄膜トランジスタ
JP4689862B2 (ja) 2001-04-03 2011-05-25 ミサワホーム株式会社 住宅設備機器遠隔管理システム
JP4090716B2 (ja) 2001-09-10 2008-05-28 雅司 川崎 薄膜トランジスタおよびマトリクス表示装置
JP3925839B2 (ja) 2001-09-10 2007-06-06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半導体記憶装置およびその試験方法
JP4164562B2 (ja) 2002-09-11 2008-10-15 独立行政法人科学技術振興機構 ホモロガス薄膜を活性層として用いる透明薄膜電界効果型トランジスタ
US7061014B2 (en) 2001-11-05 2006-06-13 Jap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gency Natural-superlattice homologous single crystal thin film, method for preparation thereof, and device using said single crystal thin film
JP4083486B2 (ja) 2002-02-21 2008-04-30 独立行政法人科学技術振興機構 LnCuO(S,Se,Te)単結晶薄膜の製造方法
JP2003259468A (ja) * 2002-02-26 2003-09-12 Daikin Ind Ltd 設備機器の監視装置及び監視システム
CN1445821A (zh) 2002-03-15 2003-10-01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ZnO膜和ZnO半导体层的形成方法、半导体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JP3933591B2 (ja) 2002-03-26 2007-06-20 淳二 城戸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ト素子
US7015598B2 (en) * 2002-04-23 2006-03-21 Shimano, Inc. Power control apparatus for a bicycle
US7339187B2 (en) 2002-05-21 2008-03-04 State Of Oregon Acting By And Through The Oregon State Board Of Higher Education On Behalf Of Oregon State University Transistor structures
JP2004022625A (ja) 2002-06-13 2004-01-22 Murata Mfg Co Ltd 半導体デバイス及び該半導体デバイスの製造方法
US7105868B2 (en) 2002-06-24 2006-09-12 Cermet, Inc. High-electron mobility transistor with zinc oxide
CA2490249C (en) * 2002-06-24 2013-02-26 Arichell Technologies, Inc. Automated water delivery systems with feedback control
US7067843B2 (en) 2002-10-11 2006-06-27 E. I. Du Pont De Nemours And Company Transparent oxide semiconductor thin film transistors
JP2004140606A (ja) * 2002-10-17 2004-05-13 Sharp Corp 移動通知装置、機器情報管理装置、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移動通知方法
JP4166105B2 (ja) 2003-03-06 2008-10-15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4273732A (ja) 2003-03-07 2004-09-30 Sharp Corp アクティブマトリクス基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108633B2 (ja) 2003-06-20 2008-06-25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薄膜トランジス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電子デバイス
JP2005011166A (ja) * 2003-06-20 2005-01-13 Renesas Technology Corp 情報処理装置
US7262463B2 (en) 2003-07-25 2007-08-28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Transistor including a deposited channel region having a doped portion
JP2005258713A (ja) * 2004-03-10 2005-09-22 Kansai Electric Power Co Inc:The ホームセキュリティシステム
US7297977B2 (en) 2004-03-12 2007-11-20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Semiconductor device
US7282782B2 (en) 2004-03-12 2007-10-16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Combined binary oxide semiconductor device
US7145174B2 (en) 2004-03-12 2006-12-05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Semiconductor device
EP1737044B1 (en) 2004-03-12 2014-12-10 Jap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gency Amorphous oxide and thin film transistor
US7211825B2 (en) 2004-06-14 2007-05-01 Yi-Chi Shih Indium oxide-based thin film transistors and circuits
JP2006100760A (ja) 2004-09-02 2006-04-13 Casio Comput Co Ltd 薄膜トランジス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7285501B2 (en) 2004-09-17 2007-10-23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Method of forming a solution processed device
JP4121991B2 (ja) * 2004-10-08 2008-07-23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監視システム、監視方法
US7298084B2 (en) 2004-11-02 2007-11-20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Methods and displays utilizing integrated zinc oxide row and column drivers in conjunction with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s
CA2585071A1 (en) 2004-11-10 2006-05-1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Field effect transistor employing an amorphous oxide
AU2005302962B2 (en) 2004-11-10 2009-05-0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Amorphous oxide and field effect transistor
US7791072B2 (en) 2004-11-10 2010-09-0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Display
US7863611B2 (en) 2004-11-10 2011-01-0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tegrated circuits utilizing amorphous oxides
US7453065B2 (en) 2004-11-10 2008-11-1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Sensor and image pickup device
US7872259B2 (en) 2004-11-10 2011-01-1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Light-emitting device
US7829444B2 (en) 2004-11-10 2010-11-0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Field effect transistor manufacturing method
TWI246777B (en) * 2004-12-13 2006-01-01 Jaw-Juinn Horng Photo detector package
US7579224B2 (en) 2005-01-21 2009-08-25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 thin film semiconductor device
TWI445178B (zh) 2005-01-28 2014-07-11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半導體裝置,電子裝置,和半導體裝置的製造方法
TWI505473B (zh) 2005-01-28 2015-10-21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半導體裝置,電子裝置,和半導體裝置的製造方法
US7858451B2 (en) 2005-02-03 2010-12-28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Electronic device,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US7948171B2 (en) 2005-02-18 2011-05-24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Light emitting device
US20060197092A1 (en) 2005-03-03 2006-09-07 Randy Hoffman System and method for forming conductive material on a substrate
JP4501737B2 (ja) 2005-03-15 2010-07-1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防犯装置
US8681077B2 (en) 2005-03-18 2014-03-25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driving method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thereof
WO2006105077A2 (en) 2005-03-28 2006-10-05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Low voltage thin film transistor with high-k dielectric material
US7645478B2 (en) 2005-03-31 2010-01-12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Methods of making displays
US8300031B2 (en) 2005-04-20 2012-10-30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comprising transistor having gate and drain connected through a current-voltage conversion element
US7327149B2 (en) * 2005-05-10 2008-02-05 Power-One, Inc. Bi-directional MOS current sense circuit
JP2006344849A (ja) 2005-06-10 2006-12-21 Casio Comput Co Ltd 薄膜トランジスタ
US7691666B2 (en) 2005-06-16 2010-04-06 Eastman Kodak Company Methods of making thin film transistors comprising zinc-oxide-based semiconductor materials and transistors made thereby
US7402506B2 (en) 2005-06-16 2008-07-22 Eastman Kodak Company Methods of making thin film transistors comprising zinc-oxide-based semiconductor materials and transistors made thereby
US7507618B2 (en) 2005-06-27 2009-03-24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Method for making electronic devices using metal oxide nanoparticles
KR100711890B1 (ko) 2005-07-28 2007-04-25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표시장치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JP2007059128A (ja) 2005-08-23 2007-03-08 Canon Inc 有機el表示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7073705A (ja) 2005-09-06 2007-03-22 Canon Inc 酸化物半導体チャネル薄膜トランジス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116225B2 (ja) 2005-09-06 2013-01-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酸化物半導体デバイスの製造方法
JP4850457B2 (ja) 2005-09-06 2012-01-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薄膜トランジスタ及び薄膜ダイオード
JP4280736B2 (ja) 2005-09-06 2009-06-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半導体素子
EP1998375A3 (en) 2005-09-29 2012-01-18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having oxide semiconductor laye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JP5037808B2 (ja) 2005-10-20 2012-10-0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アモルファス酸化物を用いた電界効果型トランジスタ、及び該トランジスタを用いた表示装置
KR101117948B1 (ko) 2005-11-15 2012-02-15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액정 디스플레이 장치 제조 방법
US7528711B2 (en) * 2005-12-19 2009-05-05 Lawrence Kates Portable monitoring unit
US7747415B1 (en) * 2005-12-22 2010-06-29 Microstrain, Inc. Sensor powered event logger
TWI292281B (en) 2005-12-29 2008-01-01 Ind Tech Res Inst Pixel structure of active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the same
US7867636B2 (en) 2006-01-11 2011-01-11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Transparent conductive film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4977478B2 (ja) 2006-01-21 2012-07-18 三星電子株式会社 ZnOフィルム及びこれを用いたTFTの製造方法
US7576394B2 (en) 2006-02-02 2009-08-18 Kochi Industrial Promotion Center Thin film transistor including low resistance conductive thin films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US7977169B2 (en) 2006-02-15 2011-07-12 Kochi Industrial Promotion Center Semiconductor device including active layer made of zinc oxide with controlled orientations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US11523488B1 (en) * 2006-03-28 2022-12-06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Wirelessly controllable communication module
KR20070101595A (ko) 2006-04-11 2007-10-1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ZnO TFT
US8494479B2 (en) * 2006-04-27 2013-07-23 Honeywell International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optimizing power supplies in a wireless transceiver
US20070252928A1 (en) 2006-04-28 2007-11-01 Toppan Printing Co., Ltd. Structure, transmission typ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reflection type display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JP5028033B2 (ja) 2006-06-13 2012-09-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酸化物半導体膜のドライエッチング方法
JP4999400B2 (ja) 2006-08-09 2012-08-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酸化物半導体膜のドライエッチング方法
JP4609797B2 (ja) 2006-08-09 2011-01-12 Nec液晶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薄膜デバイス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332545B2 (ja) 2006-09-15 2009-09-1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界効果型トランジス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274219B2 (ja) 2006-09-27 2009-06-0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電子デバイス、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装置、有機薄膜半導体装置
JP5164357B2 (ja) 2006-09-27 2013-03-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及び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US7622371B2 (en) 2006-10-10 2009-11-24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Fused nanocrystal thin film semiconductor and method
US7609047B2 (en) * 2006-11-09 2009-10-27 Intel Corporation Dynamically configurable voltage regulator for integrated circuits
JP2008134717A (ja) * 2006-11-27 2008-06-12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防犯システム
US7772021B2 (en) 2006-11-29 2010-08-10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Flat panel displays comprising a thin-film transistor having a semiconductive oxide in its channel and methods of fabricating the same for use in flat panel displays
JP2008140684A (ja) 2006-12-04 2008-06-19 Toppan Printing Co Ltd カラーelディスプレイ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7755117B2 (en) 2006-12-12 2010-07-13 Intersil Americas Inc. Light sensors with infrared suppression
US8456410B2 (en) 2006-12-12 2013-06-04 Intersil Americas Inc. Backlight control using light sensors with infrared suppression
CN101563789B (zh) 2006-12-12 2012-12-26 英特赛尔美国股份有限公司 具红外线抑制的光传感器及将传感器用于背光控制
KR101303578B1 (ko) 2007-01-05 2013-09-0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박막 식각 방법
US8207063B2 (en) 2007-01-26 2012-06-26 Eastman Kodak Company Process for atomic layer deposition
JP4876949B2 (ja) 2007-02-09 2012-02-15 パナソニック電工株式会社 電源回路
KR100851215B1 (ko) 2007-03-14 2008-08-07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박막 트랜지스터 및 이를 이용한 유기 전계 발광표시장치
US7795613B2 (en) 2007-04-17 2010-09-14 Toppan Printing Co., Ltd. Structure with transistor
KR101325053B1 (ko) 2007-04-18 2013-11-05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박막 트랜지스터 기판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KR20080094300A (ko) 2007-04-19 2008-10-2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박막 트랜지스터 및 그 제조 방법과 박막 트랜지스터를포함하는 평판 디스플레이
KR101334181B1 (ko) 2007-04-20 2013-11-2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선택적으로 결정화된 채널층을 갖는 박막 트랜지스터 및 그제조 방법
US8274078B2 (en) 2007-04-25 2012-09-2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Metal oxynitride semiconductor containing zinc
KR101345376B1 (ko) 2007-05-29 2013-12-2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ZnO 계 박막 트랜지스터 및 그 제조방법
US9244455B2 (en) * 2007-09-10 2016-01-26 Fisher-Rosemount Systems, Inc. Location dependent control access in a process control system
JP2009130986A (ja) 2007-11-20 2009-06-11 Panasonic Electric Works Co Ltd エネルギーマネジメントシステム
US8202365B2 (en) 2007-12-17 2012-06-19 Fujifilm Corporation Process for producing oriented inorganic crystalline film, and semiconductor device using the oriented inorganic crystalline film
US7994766B2 (en) * 2008-05-30 2011-08-09 Freescale Semiconductor, Inc. Differential current sensor device and method
JP2010047065A (ja) 2008-08-19 2010-03-04 Fujitsu Ten Ltd 検出装置、セキュリティシステムおよび検出方法
GB0816721D0 (en) * 2008-09-13 2008-10-22 Daniel Simon R Systems,devices and methods for electricity provision,usage monitoring,analysis and enabling improvements in efficiency
EP2329344A4 (en) * 2008-09-15 2013-08-14 Smart Technologies Ulc TOUCH INPUT WITH IMAGE SENSOR AND SIGNAL PROCESSOR
JP4623179B2 (ja) 2008-09-18 2011-02-02 ソニー株式会社 薄膜トランジス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451280B2 (ja) 2008-10-09 2014-03-2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ウルツ鉱型結晶成長用基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半導体装置
TW201019218A (en) * 2008-11-05 2010-05-16 Hsuan Jui Co Ltd Portable sensing system
US8330388B2 (en) 2008-12-12 2012-12-11 O2Micro, Inc. Circuits and methods for driving light sources
US9253843B2 (en) 2008-12-12 2016-02-02 02Micro Inc Driving circuit with dimming controller for driving light sources
US8044608B2 (en) 2008-12-12 2011-10-25 O2Micro, Inc Driving circuit with dimming controller for driving light sources
US9232591B2 (en) 2008-12-12 2016-01-05 O2Micro Inc. Circuits and methods for driving light sources
US8339067B2 (en) 2008-12-12 2012-12-25 O2Micro, Inc. Circuits and methods for driving light sources
US8378588B2 (en) 2008-12-12 2013-02-19 O2Micro Inc Circuits and methods for driving light sources
US9781793B2 (en) 2008-12-12 2017-10-03 02Micro, Inc. Controlling brightness and color temperature of light sources
US8508150B2 (en) 2008-12-12 2013-08-13 O2Micro, Inc. Controllers,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controlling dimming of light sources
CN102014540B (zh) 2010-03-04 2011-12-28 凹凸电子(武汉)有限公司 驱动电路及控制光源的电力的控制器
US8076867B2 (en) 2008-12-12 2011-12-13 O2Micro, Inc. Driving circuit with continuous dimming function for driving light sources
US20130278145A1 (en) 2008-12-12 2013-10-24 O2Micro Inc. Circuits and methods for driving light sources
US9386653B2 (en) 2008-12-12 2016-07-05 O2Micro Inc Circuits and methods for driving light sources
US9030122B2 (en) 2008-12-12 2015-05-12 O2Micro, Inc. Circuits and methods for driving LED light sources
US9134348B2 (en) * 2009-04-16 2015-09-15 Panoramic Power Ltd. Distributed electricity metering system
DE102009036586B4 (de) * 2009-08-07 2014-02-20 Fm Marketing Gmbh Drahtlose Fernsteuerung
US20110037455A1 (en) * 2009-08-17 2011-02-17 Oren Navot System for measuring electrical power
US8498749B2 (en) 2009-08-21 2013-07-30 Allure Energy, Inc. Method for zone based energy management system with scalable map interface
WO2011052366A1 (en) * 2009-10-30 2011-05-05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Voltage regulator circuit
JP2011108197A (ja) * 2009-11-20 2011-06-02 Hi Rise Co Ltd 状態監視装置
KR102089200B1 (ko) 2009-11-28 2020-03-13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반도체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US8417393B2 (en) 2009-12-22 2013-04-09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Demand response appliance module
US20130049621A1 (en) 2010-03-04 2013-02-28 O2Micro Inc. Circuits and methods for driving light sources
US8698419B2 (en) 2010-03-04 2014-04-15 O2Micro, Inc. Circuits and methods for driving light sources
CN103391006A (zh) 2012-05-11 2013-11-13 凹凸电子(武汉)有限公司 光源驱动电路、控制电力转换器的控制器及方法
US20120268023A1 (en) 2010-03-04 2012-10-25 O2Micro, Inc. Circuits and methods for driving light sources
US20120262079A1 (en) 2010-03-04 2012-10-18 Yung-Lin Lin Circuits and methods for driving light sources
CN102822979B (zh) * 2010-03-26 2015-08-26 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半导体器件
WO2011122514A1 (en) * 2010-03-31 2011-10-06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Power supply device and driving method thereof
US20120041695A1 (en) * 2010-08-16 2012-02-16 Csi Technology, Inc. Integrated vibration measurement and analysis system
KR101872926B1 (ko) 2010-09-13 2018-06-29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반도체 장치
JP5760360B2 (ja) 2010-09-28 2015-08-12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薄膜トランジスタ及び薄膜トランジスタの製造方法
WO2012067611A1 (en) * 2010-11-17 2012-05-24 Halliburton Energy Services Inc.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drilling a well
US8467908B2 (en) 2011-01-06 2013-06-18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Home energy management system incorporating a pool pump
CN102387639B (zh) 2011-02-16 2013-08-21 凹凸电子(武汉)有限公司 用于驱动光源的驱动电路、方法及调光控制器
US8643007B2 (en) 2011-02-23 2014-02-04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IN2012DE00358A (zh) 2011-03-07 2015-04-10 O2Micro Inc
CN102395230B (zh) 2011-05-04 2013-06-12 凹凸电子(武汉)有限公司 控制光源调光的控制器和方法及光源驱动电路
US20130151319A1 (en) * 2011-12-07 2013-06-13 Yang Pan Predictable Method for Reducing Power Consumption during Peak Demand
IN2012DE00931A (zh) 2011-12-28 2015-09-04 02 Micro Inc
KR102044725B1 (ko) 2012-03-29 2019-11-14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전원 제어 장치
WO2013180016A1 (en) 2012-06-01 2013-12-05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alarm device
US9692237B2 (en) * 2012-06-28 2017-06-27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Electronic medium with IC and system of the same
US11502551B2 (en) * 2012-07-06 2022-11-15 Energous Corporation Wirelessly charging multiple wireless-power receivers using different subsets of an antenna array to focus energy at different locations
JP2014026954A (ja) 2012-07-26 2014-02-06 O2 Micro Inc 光源を駆動する回路および方法
US10020403B2 (en) * 2014-05-27 2018-07-10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EP3007521A3 (en) 2014-10-08 2016-06-01 O2Micro, Inc. Driving circuit with dimming controller for driving light sources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198621A (en) * 1977-11-14 1980-04-15 Crowcon (Instruments) Limited Electrical remote sensing system
US20080100272A1 (en) * 2006-10-06 2008-05-01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Power supply circuit and battery device
US20120112257A1 (en) * 2010-11-05 2012-05-10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630176B2 (en) 2020-04-21
TWI636434B (zh) 2018-09-21
US20180123455A1 (en) 2018-05-03
US20140121787A1 (en) 2014-05-01
JP6945606B2 (ja) 2021-10-06
JP2014103662A (ja) 2014-06-05
WO2014065389A1 (en) 2014-05-01
US9819261B2 (en) 2017-11-14
TW201839726A (zh) 2018-11-01
US20200336066A1 (en) 2020-10-22
TW202226171A (zh) 2022-07-01
JP2020035459A (ja) 2020-03-05
JP2018106722A (ja) 2018-07-05
JP2022008385A (ja) 2022-01-13
JP6274813B2 (ja) 2018-02-07
TW201423672A (zh) 2014-06-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60522B (zh) 集中控制系統
JP7337900B2 (ja) 遠隔操作システム
JP6602924B2 (ja) 半導体装置
TWI557547B (zh) 半導體裝置及警報裝置
JP2014158018A (ja) 半導体装置およびその作製方法
JP2014142923A (ja) 半導体装置
TW201411847A (zh) 半導體裝置
JP2015026808A (ja) 酸化物半導体層の処理方法
JP6250883B2 (ja) 半導体装置
JP2014063480A (ja) 警報システム
JP2014195060A (ja) センサ回路及びセンサ回路を用いた半導体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