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59216B - 處理匣 - Google Patents
處理匣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759216B TWI759216B TW110120047A TW110120047A TWI759216B TW I759216 B TWI759216 B TW I759216B TW 110120047 A TW110120047 A TW 110120047A TW 110120047 A TW110120047 A TW 110120047A TW I759216 B TWI759216 B TW I759216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photosensitive drum
- developing roller
- process cartridge
- frame
- spacer member
- Prior art date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26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19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6
- 125000006850 spacer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278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8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3
- 238000004140 clea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2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452 interce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738 black carb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56 catabol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086 color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276 controll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731 degrad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384 imag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843 powd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28 prematur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17 retain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 G03G21/1803—Arrangements or disposition of the complete process cartridge or parts thereof
- G03G21/1817—Arrangements or disposition of the complete process cartridge or parts thereof having a submodular arrangement
- G03G21/1821—Arrangements or disposition of the complete process cartridge or parts thereof having a submodular arrangement means for connecting the different parts of the process cartridge, e.g. attachment, positioning of parts with each other, pressure/distance regulation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 G03G21/1839—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 G03G21/1842—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for guiding and mount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positioning, alignment, lock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 G03G21/1803—Arrangements or disposition of the complete process cartridge or parts thereof
- G03G21/1817—Arrangements or disposition of the complete process cartridge or parts thereof having a submodular arrangement
- G03G21/1825—Pivotable subunit connection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7/00—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use in image-receiving members, i.e. for reversal by physical contact; Manufacture thereof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21/00—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G03G2215/00, e.g. cleaning or residual charge elimination
- G03G22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 G03G2221/18—Cartridge systems
- G03G2221/183—Process cartridge
- G03G2221/1853—Process cartridge having a submodular arrangement
- G03G2221/1861—Rotational subunit connect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Abstract
影像形成裝置包含用於安裝處理匣之安裝部位,該處理匣包含具有影像承載鼓輪之第一單元、及具有顯影滾筒的第二單元,該第二單元係可於該滾筒接觸該鼓輪之接觸位置、及它們互相間隔的間隔位置之間移動;可嚙合構件,其可與設在該第二單元上之力量承接部位嚙合;其中該可嚙合構件係可於第一位置、第二位置、與第三位置之間移動;在該第一位置中,藉由與該力量承接部位嚙合而將該第二單元維持在該間隔位置中,在該第二位置中,允許該第二單元由該間隔位置移動至該接觸位置,而在該第三位置中,當該處理匣被安裝至該安裝部位時,藉著被該處理匣壓迫而退縮而使得該處理匣被安裝。
Description
本發明有關影像形成裝置、及處理匣,其係可移去地安裝於影像形成裝置中。
於此說明書中,影像形成裝置係一在記錄媒體上形成影像的裝置。影像形成裝置的一些範例係電子照相複印機、電子照相印表機(雷射印表機、LED印表機)與類似者。
記錄媒體為影像係使用電子照相之影像形成製程越過其上所形成的媒體。記錄媒體的一些範例係記錄紙張、OHP片、標籤、與類似者。
處理匣係一卡匣,其中電子照相感光成份、及用於處理該電子照相感光成份的機構被一起設置,且其係可移去地安裝於影像形成裝置之主要組件中。
於採用電子照相影像形成製程的影像形成裝置之領域中,常見的做法是採用一體地放置於電子照相感光成份之處理匣系統(以下可僅只被稱為感光鼓輪),及用於在卡匣中處理該感光成份的機構,其係可移去地安裝於該影像
形成裝置之主要組件中。
處理匣系統能夠讓影像形成裝置之使用者單獨靠他或她維護該裝置、亦即不依靠服務人員。如此,其以維護之觀點可徹底地改善電子照相影像形成裝置。因此,其係寬廣地使用在電子照相影像形成裝置之領域中。
傳統處理匣係由感光鼓輪單元及顯影單元所組成。該感光鼓輪單元具有一清潔單元機架,該感光鼓輪係藉由該清潔單元機架被固持。該顯影單元具有:顯影滾筒,當作用於將該潛像顯影在該感光鼓輪上之機構;顯影刮刀;及諸如顯影劑的碳粉。
已知有所謂串聯式之影像形成裝置。該串聯式之普通影像形成裝置採用處理匣,其對應於四原色、更明確地是黃色、洋紅色、及青綠色與黑色,全彩影像將被由該四原色所綜合地形成。每一卡匣具有一感光鼓輪、及一顯影單元。如此,該串聯式之普通影像形成裝置形成一藉由將黃色、洋紅色、青綠色、及黑色的單色影像分層之全彩影像。
於影像形成操作期間,顯影滾筒被保持壓向該感光鼓輪。於影像形成裝置之案例中,其採用一將顯影滾筒放置成與感光鼓輪接觸以使該潛像顯影在該感光鼓輪上之顯影方法,該顯影滾筒被保持壓迫至該感光鼓輪的周邊表面上。
如此,如果採用具有彈性層之顯影滾筒的影像形成裝置係保持未加以注意的達一相當大之持續時間,並此一使得該顯影滾筒之彈性層保持與該感光鼓輪之周邊表面接觸的條件中,其係可能使該顯影滾筒之彈性層永久地變形。
如此,如果採用具有彈性層之顯影滾筒的影像形成裝置係在其已未被加以注意達一相當大之持續時間之後使用,該感光鼓輪上之潛像將被非均勻地顯影係可能的。
再者,如果顯影滾筒保持與感光鼓輪接觸而沒有影像被形成,該顯影滾筒上之顯影劑將不需要地黏著至該感光鼓輪係可能的,不管該顯影滾筒是否具有一彈性層。再者,如果該感光鼓輪及顯影滾筒係彼此旋轉接觸,甚至當該顯影滾筒未被使用於顯影時,該感光鼓輪、顯影滾筒、及顯影劑將為藉由該感光鼓輪及顯影滾筒間之摩擦而過早地退化係可能的。
如此,各種方案已被提出,以防止該上述問題。該方案之其中一者被揭示在日本專利申請案公開第2007-213024號中。根據此專利申請案,該影像形成裝置係設有作用於每一處理匣上之機構,以致當沒有影像被形成時,於該裝置主要組件中,該處理匣中之感光鼓輪及顯影滾筒被保持彼此分離。更明確地是,該處理匣被安裝在該抽屜中,該抽屜設有該影像形成裝置的主要組件,以致當該抽屜被推入該主要組件時,該處理匣被適當地定位在該影像形成裝置之主要組件中,用於影像形成,且亦致使當該抽屜被推入、或拉出該主要組件時,用於該處理匣之安裝進入該主要組件或由該主要組件移去,用於由該感光鼓輪分離(脫離)該顯影滾筒的上述機構被保持由該處理匣安裝/移去路徑縮回,以便防止該機構與該處理匣干涉。
本發明係該上述先前技術之進一步發展的結果之其中一者。如此,本發明之目的係簡化結構用於分離(脫離)處理匣之顯影劑載送組件與影像承載組件的機構,以提供影像形成裝置及處理匣之組合,其大體上係比按照該先前技術之組合更便宜及較小尺寸。
根據本發明之態樣,提供有用於在記錄材料上形成影像的影像形成裝置,該影像形成裝置包括安裝部位,以可拆卸方式安裝一處理匣,該處理匣包含第一單元,具有影像承載構件,及第二單元,具有顯影劑載送構件,該第二單元可於接觸位置與間隔位置之間移動,其中該顯影劑載送構件在接觸位置接觸該影像承載構件,而該顯影劑載送構件在間隔位置與該影像承載構件間隔;可嚙合構件,其可與設在該第二單元上之力量承接部位嚙合;其中該可嚙合構件係可於第一位置、第二位置、與第三位置之間移動;在該第一位置中,藉由與該力量承接部位嚙合而將該第二單元維持在該間隔位置中,且在該第二位置中,允許該第二單元在影像形成操作中由該間隔位置移動至該接觸位置;而在該第三位置中,當該處理匣被安裝至該安裝部位時,藉著被該處理匣壓迫而退縮而使得該處理匣被安裝。
根據本發明之另一態樣,提供有用於在記錄材料上形成影像的影像形成裝置,該影像形成裝置包括處理匣,該處理匣包含第一單元,具有影像承載構件,及第二單元,具有顯影劑載送構件,該第二單元可於接觸位置與間隔位
置之間移動,其中該顯影劑載送構件在接觸位置接觸該影像承載構件,而該顯影劑載送構件在間隔位置與該影像承載構件間隔;可嚙合構件,其可與設在該第二單元上之力量承接部位嚙合;其中該可嚙合構件係可於第一位置、第二位置、與第三位置之間移動,在該第一位置中,藉由與該力量承接部位嚙合而將該第二單元維持在該間隔位置中,且在該第二位置中,允許該第二單元在影像形成操作中由該間隔位置移動至該接觸位置;而在該第三位置中,當該處理匣被安裝至該影像形成裝置的主要組件時,藉著被該處理匣壓迫而退縮而使得該處理匣被安裝。
根據本發明之另一態樣,提供有以可拆卸方式安裝至影像形成裝置之裝置的主要組件之處理匣,該處理匣包括第一單元,包含影像承載構件;第二單元,包含顯影劑載送構件,該第二單元可於接觸位置與間隔位置之間移動,其中該顯影劑載送構件在接觸位置接觸該影像承載構件,而該顯影劑載送構件在間隔位置與該影像承載構件間隔;力量承接部位,設在該第二單元上及能與被提供於該裝置的主要組件中之可嚙合構件嚙合,以由該可嚙合構件承接一用於由該接觸位置移動該第二單元至該間隔位置的力量;及推進部位,設在該第二單元上,用於推進該可嚙合構件,以當該處理匣被安裝至該裝置的主要組件時,將該可嚙合構件移動至一允許該處理匣之移動的縮回位置。
根據本發明之另一態樣,提供有以可拆卸方式安裝至影像形成裝置之裝置的主要組件之處理匣,該處理匣包括
第一單元,包含影像承載構件;第二單元,包含顯影劑載送構件,該第二單元可於接觸位置與間隔位置之間移動,其中該顯影劑載送構件在接觸位置接觸該影像承載構件,而該顯影劑載送構件在間隔位置與該影像承載構件間隔;及力量承接部位,設在該第二單元上及能與被提供於該裝置的主要組件中之可嚙合構件嚙合,以由該可嚙合構件承接一用於由該接觸位置移動該第二單元至該間隔位置的力量;其中該可嚙合構件及該力量承接部位係藉由在其間之嚙合而彼此拉動。
根據本發明之另一態樣,提供有一處理匣,包括第一單元,包含影像承載構件;第二單元,包含顯影劑載送構件,該第二單元係與該第一單元可旋轉地連接,以便可於該顯影劑載送構件接觸該影像承載構件之接觸位置、及該顯影劑載送構件係與該影像承載構件間隔的間隔位置之間移動;及突出部位,相對於該顯影劑載送構件之軸向方向設在該第二單元的端部,該突出部位在一與遠離該顯影劑載送構件之軸向方向相交的方向中突出,其中該突出部位係設有一凹部或開口,用於承接一力量之力量承接部位係位於該凹部或開口中,該力量用於由該接觸位置移動該第二單元至該間隔位置,及其中如在沿著該顯影劑載送構件之軸向方向的方向中所視,該力量承接部位面朝該顯影劑載送構件被提供之側面。
本發明之另一目的係提供影像形成裝置及可安裝於該影像形成裝置的主要組件中之處理匣的組合,其當該處理
匣被安裝進入該影像形成裝置之主要組件中時,確保該影像形成裝置的主要組件之處理匣嚙合組件縮回,以允許該處理匣被適當地安裝於該主要組件中。
於會同所附圖面考慮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的以下敘述時,本發明之這些及其他目的、特徵、及優點將變得更明顯。
1:感光鼓輪
3:充電裝置
4:顯影單元
4b:突出部分
5:清潔單元
6:壓迫構件
11:雷射掃描器
13:轉印皮帶
14:皮帶驅動器滾筒
18:第二傳送滾筒
19:饋紙器托盤
20:饋紙器滾筒
24:定影薄膜
25:壓力滾筒
26:排出滾筒
27:遞送托盤
28:匣托盤
29:握把
30:門件
32:托盤支撐組件
32a:凸塊
32b:溝槽
33:連接支臂
33a:凸塊
41:顯影滾筒
41a:軸桿
41x:軸向線
42:顯影刮刀
43:顯影室
44:軸承
(第二框架)
44a:副突出副突出部分
44b:力量承載表面
44c:壓迫表面
44d:突出部分
44e:突出部分
44g:凹部
44h:力量承載區段
44p:第一區段
44q:第二區段
44r:孔
45:顯影滾筒齒輪
46:端壁
46a:支撐區段
47:端壁
47a:孔
47b:孔
51:清潔刮刀
52:碳粉儲存器
53:壓縮彈簧
55:鼓輪耦接件
56:(顯影滾筒)耦接件
56g:周邊表面
57:顯影單元蓋件
57b:圓柱形區段
57d:圓柱形孔
60:脫離機構
61:間隔構件
61b:接觸表面
61p:孔
61q:夾持具嚙合區段
62:移動構件
62a:支撐區段
62b:孔
62p:軸桿區段
62q:孔
63:彈簧
64:凸輪
65:軸桿
70:脫離機構
71:間隔構件
71b:接觸表面
71C:間隔構件夾持具
71K:間隔構件
71Kb:區段
71M:間隔構件夾持具
71Y:間隔構件夾持具
71Yb:接觸區段
72:移動構件
72b:旋轉控制區段
72L:間隔構件夾持具
72R:間隔構件夾持具
73:彈簧
74:支撐軸桿
74a:中心
74K:支撐軸桿
74Y:支撐軸桿
75:扭轉彈簧
100:主要組件
101:橫側板件
101a:溝槽
A:影像形成裝置
F1a:區域
P:處理匣
PC:處理匣
PK:處理匣
PM:處理匣
PY:處理匣
S:堆疊片料
Z:區域
X:(第二框架44的、耦接件56的)軸線
Q:直線
圖1係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中之影像形成裝置的立體圖。
圖2係該第一實施例中之影像形成裝置的截面圖。
圖3係該第一實施例中之影像形成裝置的截面圖。
圖4係該第一實施例中之影像形成裝置的截面圖。
圖5係該第一實施例中之影像形成裝置的截面圖。
圖6(a)及6(b)係當該裝置之門件被分別關閉及打開時,該第一實施例中之影像形成裝置的立體圖。圖6(c)係該影像形成裝置的立體圖,其匣托盤係於其最外邊位置中。
圖7(a)及7(b)係當該門件被分別打開及關閉時,該門件、匣托盤、處理匣之組合的截面圖。
圖8係該第一實施例中之處理匣的其中一者之立體圖。
圖9(a)及9(b)分別係緊接在該處理匣安裝進入該裝置主要組件之後、及當該顯影單元係於該接觸位置中時,該處理匣、顯影滾筒間隔構件、移動構件之組合的立
體圖。圖9(c)係當該顯影單元在該分離位置中時之立體圖。
圖10係該第一實施例中之處理匣的其中一者之截面圖。
圖11係該第一實施例中之處理匣的其中一者之截面圖。
圖12係該第一實施例中之處理匣的其中一者之截面圖。
圖13係該第一實施例中之處理匣的其中一者之截面圖。
圖14(a)係移動構件62及間隔構件61之組合的圖示,且圖14(b)係該間隔構件61之圖示。圖14(c)係該移動構件62之圖示。
圖15(a)及15(b)係當該處理匣被安裝或移去時、及當該顯影單元係於其接觸位置中時,處理匣、間隔構件61、及移動構件62之組合的截面圖。圖15(c)係當該顯影單元在該分離位置中時,該組合之截面圖。
圖16係該第一實施例中之處理匣及分離機構的組合之截面圖,並顯示該處理匣及分離機構間之關係。
圖17(a)及17(b)係緊接在該處理匣的安裝之後、及當該顯影單元係於其接觸位置中時,該處理匣及顯影滾筒脫離機構之組合的截面圖。圖17(c)係當該顯影單元在該分離位置中時,該處理匣及顯影滾筒脫離機構之組合的截面圖。
圖18係本發明的第二實施例中之間隔構件及移動構件的組合之放大視圖。
圖19係該第二實施例中之間隔構件及移動構件的組合之放大視圖。
圖20係本發明的第三實施例中之處理匣的其中一者及顯影滾筒脫離機構之組合的截面圖。其顯示該二組件間之關係。
圖21係該第三實施例中之處理匣的截面圖。
圖22係該第三實施例中之處理匣的截面圖。
圖23係本發明的第三實施例中之處理匣的其中一者及顯影滾筒脫離機構之組合的截面圖。其顯示該二組件間之關係。
圖24係該第三實施例中之顯影滾筒脫離機構的截面圖。
圖25(a)及25(b)係緊接在該處理匣的安裝之後、及當該顯影單元係於其接觸位置中時,該處理匣及顯影滾筒脫離機構之組合的截面圖。圖25(c)係當該顯影單元在該分離位置中時,該組合的截面圖。
圖26係該第四實施例中之處理匣及顯影滾筒脫離機構的組合之截面圖,並顯示該卡匣及脫離機構間之關係。
圖27係該第四實施例中之顯影滾筒脫離機構的截面圖。
圖28係該第四實施例中之處理匣及顯影滾筒脫離機構的組合之截面圖。其顯示該二組件間之關係。
圖29係該第四實施例中之顯影滾筒脫離機構的截面圖。
圖30係該第四實施例中之處理匣的其中一者之截面圖。
圖31係本發明的第五實施例中之處理匣的其中一者之立體圖。
圖32係該第五實施例中之處理匣及顯影滾筒脫離機構的截面圖。其顯示該二組件間之關係。
圖33係用於敘述本發明的第六實施例中之顯影滾筒脫離機構的結構之圖示。
圖34係用於敘述該第六實施例中之顯影滾筒脫離機構的結構之圖示。
圖35係用於敘述該第六實施例中之顯影滾筒脫離機構的結構之圖示。
下文,按照本發明之影像形成裝置係參考圖1-35詳細地敘述。
圖1-5係此實施例中之影像形成裝置A的圖示,該裝置A係雷射光束印表機。首先,此雷射光束印表機之整個結構、及其功能被敘述。順便一提,於本發明的以下實施例之每一者中,該影像形成裝置A係全彩影像形成裝置,
其中四個處理匣係可移去地安裝的。然而,可安裝於該影像形成裝置中之處理匣的數目不被限制於四個。其將如需要地被設定。
圖2係此實施例中之影像形成裝置A的截面圖。其顯示該裝置A的一般結構。於該裝置A的主要組件(其後可簡單地被稱為裝置主要組件)100中,在此設置有雷射掃描器11、中間轉印皮帶13、定影薄膜24、壓力滾筒25、饋紙器托盤19、饋紙器滾筒20。
該影像形成裝置A採用四個處理匣P(PY、PM、PC及PK),亦即,水平地被平行對齊於該主要組件100中之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四處理匣PY、PM、PC及PK。該第一至第四處理匣P(PY、PM、PC及PK)之每一者係設有它們自己的電子照相影像形成系統,其係類似於其他處理匣P之影像形成系統,除了其所使用之顯影劑的顏色以外。
該第一至第四處理匣P(PY、PM、PC及PK)之每一者具有一配備有顯影滾筒41的顯影單元4,用於使該靜電潛像顯影在該感光鼓輪1之周邊表面上。
該第一處理匣PY於其顯影單元4中裝盛黃色(Y)顯影劑。其在該感光鼓輪1之周邊表面上形成一黃色顯影劑影像。
該第二處理匣PM於其顯影單元4中裝盛洋紅色
(M)顯影劑。其在該感光鼓輪1之周邊表面上形成一洋紅色顯影劑影像。
該第三處理匣PC於其顯影單元4中裝盛青綠色(C)顯影劑。其在該感光鼓輪1之周邊表面上形成一青綠色顯影劑影像。
該第四處理匣PK於其顯影單元4中裝盛黑色(B)顯影劑。其在該感光鼓輪1之周邊表面上形成一黑色顯影劑影像。
該饋紙器托盤19中之記錄紙張(記錄媒體)的堆疊片料S藉由該饋紙器滾筒20被逐一給入該裝置主要組件100,該饋紙器滾筒20於圖1中之逆時針方向(藉由箭頭標記W所指示)中旋轉。然後,每一片料S被送至皮帶驅動器滾筒14及第二傳送滾筒18間之接觸的區域(其後可簡單地被稱為輥間間隙)。
該感光鼓輪1係於圖1中之逆時針方向(藉由箭頭標記K所指示)中旋轉。當其被旋轉時,靜電潛像藉由用該雷射掃描器11所放射之雷射光的光束L而被形成在該感光鼓輪1之周邊表面上。然後,該靜電潛像係藉由該顯影滾筒41顯影成一碳粉影像(顯影劑影像)。
該感光鼓輪1係承載一影像(碳粉影像)的影像承載組件。該顯影滾筒41係一顯影劑承載組件,其承載用於使靜電潛像顯影的顯影劑(碳粉)。
被形成在該感光鼓輪1上之碳粉影像係轉印至當作該中間傳送組件的中間轉印皮帶13。於多色影像被形成之
案例中,一個相應一個地形成在該感光鼓輪1上之靜電潛像被顯影成黃色、洋紅色、青綠色及黑色碳粉影像。然後,該碳粉影像被連續地轉印至該中間轉印皮帶13。
其次,該中間轉印皮帶13上之碳粉影像被輸送至該皮帶驅動器滾筒14及第二傳送滾筒18間之輥間間隙,其中它們被轉印至被送至該輥間間隙之記錄紙張的片料S上。於此實施例中,該感光鼓輪1上之碳粉影像係暫時地轉印至該中間轉印皮帶13上,且接著被由該中間轉印皮帶13轉印至記錄紙張之片料S上。然而,本發明係亦與所建構之影像形成裝置相容,以致該碳粉影像係直接地由該感光鼓輪1轉印至記錄紙張之片料S上。此一影像形成裝置係設有代替該中間轉印皮帶13的輸送皮帶(片料輸送組件),其係用於輸送記錄紙張之片料S,而當該片料S被該輸送皮帶所輸送時,黃色、洋紅色、青綠色及黑色碳粉影像係直接地由該感光鼓輪1連續地轉印至該輸送皮帶上。
在該碳粉影像之轉印至記錄紙張的片料S上之後,該片料S被送至該定影薄膜24及壓力滾筒25間之輥間間隙,其中於該輥間間隙中,它們藉由施加至該片料S及其上之碳粉影像的熱及壓力而被定影至該片料S。在該碳粉影像定影至該片料S之後,該片料S被一對排出滾筒26排入一遞送托盤27。
於此實施例中,圖3-5係用於敘述在該主要組件100
中替換處理匣之方法的圖示。
其次,用於替換此雷射光束印表機中之處理匣P的方法被敘述。
於本發明之實施例的以下敘述中,一移動同時固持該處理匣PY、PM、PC及PK的組件被稱為匣托盤28。該匣托盤28係一安裝該處理匣PY、PM、PC及PK的組件。其被設置在該裝置主要組件100中,以致其被匣托盤支撐組件(其後可簡單地被稱為托盤支撐組件)32所支撐,而能夠在圖3之水平方向中滑動(藉由箭頭標記M或N所指示)。
參考圖3,該裝置主要組件100的內部空間係該處理匣空間。為了將該處理匣P安裝在該裝置主要組件100中,它們必需被安裝於該匣托盤28中,且接著該匣托盤28必需被移入該裝置主要組件100中之處理匣空間。再者,該裝置主要組件100及處理匣P被建構,以致該處理匣P係可移去地安裝進入該裝置主要組件100中之匣空間。此後,該裝置主要組件100之結構、及該處理匣的結構被詳細地敘述。
該裝置主要組件100係設有門件30。圖3顯示當該門件30係完全敞開時的影像形成裝置。該門件30係一暴露或蓋住該裝置主要組件100之開口的組件,該匣托盤28係經過該開口移出、或移入該裝置主要組件100。當該門件30係在藉由圖3中之箭頭標記D所指示的方向中被打開時,對於使用者接近該匣托盤28之握把29(其後可
簡單地被稱為握把29)變得可能。
該門件30係設有連接支臂33,其保持該門件30及托盤支撐組件32彼此連接。亦即,該連接支臂33及托盤固持組件32組成用於移動該匣托盤28的機構;它們係藉由該門件30之打開或關閉移動所移動。亦即,當保持關閉(圖2)的門件30被打開時,該上述之連接支臂33在該對角線地向上之方向(藉由箭頭標記Y所指示)中被該門件30向右拉動,同時向上地移動該匣托盤28(圖3)。如此,該感光鼓輪1係與該中間轉印皮帶13分離,使得其可能將該匣托盤28拉出該裝置主要組件100。如此,使用者能藉由用該握把29拉動該匣托盤28而將該匣托盤28拉出該裝置主要組件100。
當該匣托盤28被拉出該裝置主要組件100時,該匣托盤28上之卡匣P亦被移出該裝置主要組件100,同時在與該感光鼓輪1之軸向線形成交點的方向中移動。
其次,藉由打開或關閉該門件30之移動所移動,移動該匣托盤28的機構被詳細地敘述。
圖6係該影像形成裝置的立體圖。圖6(a)顯示該影像形成裝置當該門件30正保持完全地關閉時之狀態,且圖6(b)顯示當該門件30係完全敞開時該影像形成裝置之狀態。圖6(c)顯示該影像形成裝置緊接在該匣托盤28剛好被移出該裝置主要組件100之後的狀態。圖7係該門件30、匣托盤28之組合的放大視圖。更明確地是,圖7(a)顯示該門件30被打開之前的組合之狀態,及
圖7(b)顯示當該門件30係完全打開時之組合的狀態。
參考圖7(a),該連接支臂33係附著至該門件30,且該連接支臂33所設有之凸塊33a係與該托盤支撐組件32所設有的溝槽32b嚙合。如此,該托盤支撐組件32係藉由該門件30之打開或關閉移動所移動。亦即,該托盤支撐組件32係設有凸塊32a,其係裝在該裝置主要組件100的橫側板件101所設有之溝槽101a中。如此,正保持完全關閉的門件30被打開(圖7(a)),該托盤支撐組件32係在藉由圖7(a)中所顯示之箭頭標記D1所指示的方向中移動,同時順著該橫側板件101之溝槽101a。
該橫側板件101之溝槽101a係階梯狀,且具有單一階梯。如此,當該托盤支撐組件32被移動時,不只其水平地移動,而且向上移動達一段距離L1,藉此造成該匣托盤28向上移動達該距離L1。如此,如果該處理匣P係在該匣托盤28中,於每一處理匣中之感光鼓輪1係與該中間轉印皮帶13分離。
當該感光鼓輪1(處理匣P)未與該中間轉印皮帶13接觸時,使用者將藉由圖6(b)中所顯示之握把29在該裝置主要組件100外面拉動該匣托盤28。當該使用者拉動該匣托盤28時,該匣托盤28離開該裝置主要組件100,且移至其最外邊位置,如在圖6(c)所顯示。
圖4係該影像形成裝置緊接在該匣托盤28剛好於藉由箭頭標記C所指示的方向中一直被拉出該裝置主要組件100之後的截面圖。當該影像形成裝置係於圖4所示之狀
態中時,該處理匣PY、PM、PC及PL係向上暴露,並能夠向上地(藉由箭頭記號E所指示)移出該匣托盤28,如於圖5中所顯示。
用於安裝該處理匣P進入該裝置主要組件100的程序係與用於由該裝置主要組件100移去該處理匣P的上述程序相反。亦即,首先,該匣托盤28將被盡可能遠地拉出該裝置主要組件100。然後,該處理匣P將被安裝進入該匣托盤28。然後,該匣托盤28將被推入該裝置主要組件100。當該匣托盤28被推入該裝置主要組件100時,其被移入該裝置主要組件100中之卡匣空間,同時在與每一感光鼓輪1之軸向線形成交點的方向中移動,且因此,該匣托盤28中之處理匣P係隨同該匣托盤28移入該裝置主要組件100中之處理匣空間。
然後,該門件30將在放置該裝置主要組件100中的匣托盤28之後被關閉。當該門件30被關閉時,該匣托盤28被降低,同時係藉由該門件30經過該連接支臂33之移動而向左移動(藉由圖3中之箭頭標記Z所指示的方向)。如此,該匣托盤28亦被往下移動,造成每一處理匣P中之感光鼓輪1將被放置成與該中間轉印皮帶13接觸。亦即,該門件30之關閉造成該匣托盤28將被適當地定位,用於該裝置主要組件100中之影像形成。亦即,每一處理匣P中之感光鼓輪1被放置成與該中間轉印皮帶13接觸,並預備好用於影像形成(圖2)。
於此實施例中,該影像形成裝置被建構,以致在該感
光鼓輪1及中間轉印皮帶13間之接觸的狀態中,該門件30之移動(打開或關閉)開關該影像形成裝置(移動將該感光鼓輪1放置成與該中間轉印皮帶13接觸、或分離該感光鼓輪1與該中間轉印皮帶13)。然而,本發明係亦與具有皮帶的影像形成裝置相容,該皮帶用於輸送記錄媒體之片料S,並代替該中間轉印皮帶13。於本發明被應用至具有一片料輸送皮帶之影像形成裝置的情況中,該裝置只要被建構,以致該感光鼓輪1及片料輸送皮帶間之接觸的狀態係藉由該門件30之移動(打開或關閉)所改變。
圖8係該處理匣PY、PM、PC及PK之其中一者的外部立體圖。該處理匣PY、PM、PC及PK具有一對一的四個電子照相影像形成系統,它們係相同的,除了它們所裝盛之碳粉的顏色、及在其中之碳粉的最初數量以外。
於此實施例中,平行於該感光鼓輪1之軸向線的方向被稱為該向左或向右方向(縱長方向)。該處理匣P係呈長方形盒子之形式,其縱長方向係平行於該感光鼓輪1之向左及向右方向。以該處理匣P之縱長方向的觀點,該感光鼓輪1係藉由該清潔單元5的右端壁46及左端壁47可旋轉地支撐。該處理匣P被驅動係由該處理匣P之右端。該處理匣P係設有一鼓輪耦接件55(圖9)及一顯影滾筒耦接件56,其係分別在該處理匣P中對於該感光鼓輪1及顯影滾筒41提供旋轉式力量。此結構配置之詳細敘述將稍後被給與。再者,該處理匣P的左側端部係設有電接點(未示出)。此後,該處理匣P之設有該鼓輪耦接件
55及顯影滾筒耦接件56的左側被稱為該驅動側,該匣驅動力量係由該裝置主要組件100傳輸至該左側。該處理匣P之左側、亦即該處理匣P之與該驅動側相反的側面被稱為該非驅動側。
圖10係該處理匣P在一垂直於該感光鼓輪1之軸向線的平面之截面圖。來自該裝置主要組件100的驅動力量被傳輸至該處理匣P的鼓輪耦接件55及顯影滾筒耦接件56(圖9),以驅動該感光鼓輪1及顯影滾筒41。當該驅動力量被傳輸時,該感光鼓輪1係在一預設速率於該逆時針方向(藉由圖10中之箭頭記號K所指示)中旋轉,反之該顯影滾筒41係在一預設速率於該順時針方向(藉由圖10中之箭頭記號L所指示)中旋轉。
於此實施例中,該處理匣P係由清潔單元5及顯影單元4所組成,它們係以此一使得它們被允許相對彼此旋轉地移動的方式而彼此連接。可被稱為該第一單元(感光鼓輪單元)之清潔單元5固持該感光鼓輪1。可被稱為該第二單元的顯影單元4固持該顯影滾筒41。
該清潔單元5係設有一所謂接觸型之充電裝置3。亦即,當作一用於對該感光鼓輪1充電的組件之充電裝置3被放置成與該感光鼓輪1接觸,且係藉由該感光鼓輪1之旋轉所旋轉。該清潔單元5係亦設有一清潔刮刀51,其係由彈性橡膠所形成之刮刀。該清潔刮刀51被定位,以致其清潔邊緣保持與該感光鼓輪1的周邊表面接觸。該清潔刮刀51扮演移去該感光鼓輪1上之殘留碳粉、亦即在
來自該感光鼓輪1之碳粉影像的轉印之後留在該感光鼓輪1上之碳粉的角色。在藉由該清潔刮刀51由該感光鼓輪1移去該轉印的殘留碳粉之後,該轉印的殘留碳粉被儲存於該清潔單元5中之碳粉儲存器52中。
該顯影單元4具有當作顯影機構的顯影滾筒41、及一顯影刮刀42。其亦具有一儲存碳粉的顯影室(顯影劑儲存變換器)43。
參考圖10,該顯影刮刀42被設置在該顯影室43中,其長邊緣的其中一者係與該顯影滾筒41接觸。該顯影刮刀42扮演調節被承載在該顯影滾筒41的周邊表面上之碳粉的角色;其在該顯影滾筒41之周邊表面上形成該碳粉的一薄層。
圖13顯示該顯影單元4之部分區段結構組件。參考圖13,該顯影單元4之縱長端部的其中一者係設有軸承44,其可旋轉地支撐該顯影滾筒耦接件56及顯影滾筒41。該軸承44被固定至該顯影單元4之端壁。為詳細地敘述之,該軸承44係設有該第一區段(圓柱形孔之表面)44p與該第二區段(圓柱形孔之表面)44q。該第一區段44p係與該顯影滾筒耦接件56嚙合,反之該第二區段44q係與該顯影滾筒41的軸桿41a嚙合。該顯影滾筒耦接件56之周邊表面56g係有齒部的,而能夠與該顯影滾筒齒輪45咬合。亦即,該顯影單元4被建構,以致當來自該裝置主要組件100之驅動力量被傳輸至該顯影單元4時,其係經過該顯影滾筒耦接件56傳輸至該顯影滾筒41。
該顯影單元4係設有一顯影單元蓋件57,其以該縱長方向之觀點係設置在該軸承44的向外側面上。亦即,該顯影單元4被建構,以致該顯影滾筒耦接件56及顯影滾筒齒輪45被該顯影單元蓋件57所蓋住。該蓋件57係設有一具有圓柱形孔57d的圓柱形區段57b,該顯影滾筒耦接件56係經過該圓柱形孔由該顯影單元4暴露。
參考圖11及12,該顯影單元4及清潔單元5係以下列方式彼此附著。首先,在該驅動側上,該顯影單元蓋件57之圓柱形區段57b將可旋轉地裝在該蓋件46的支撐區段46a(孔)中。在該另一端部上,亦即,在該非驅動側面上,該顯影單元4所設有之突出部分4b係旋轉式裝在該蓋件47的孔47a中。在完成該上述步驟之後,該顯影單元4係以此一使得它們可相對彼此旋轉地移動的方式連接至該清潔單元5。此後,該軸線將被稱為一樞軸(轉軸)X,該顯影單元4可相對該清潔單元5繞著該軸線樞轉地移動。此樞軸X係連接該驅動側上的蓋件46之孔46a的中心、及該蓋件47之孔47a的中心、或該非驅動側上之蓋件的直線。
該處理匣P被建構,以致該顯影單元4係保持被來自壓縮彈簧53的壓力所壓迫,該壓縮彈簧係一彈性組件,以致該顯影單元4係於該方向中繞著該旋轉式軸線X旋轉式移動,以造成該顯影滾筒41將被保持與該感光鼓輪1接觸。為更加詳細地敘述,參考圖10,藉由該壓縮彈簧53之回彈性,該顯影單元4係在藉由圖50中之箭頭標記
所指示的方向中所產生的壓力之下。亦即,該顯影單元4係在作用於該方向中以在藉由箭頭記號J1所指示之方向中壓迫該顯影單元4的力矩之下。如此,以此一使得接觸壓力之預設數量係維持於該顯影滾筒41的周邊表面及該感光鼓輪1的周邊表面間之方式,該顯影滾筒41被保持壓迫在該感光鼓輪1之周邊表面上。此後,當該預設接觸壓力之數量被維持於該顯影滾筒41及感光鼓輪1之間時,該顯影單元4相對該清潔單元5之位置將被稱為該顯影單元4的接觸位置。
再次參考圖13,該顯影單元4係設有該前述之軸承44,其以平行於該顯影滾筒41之軸向線的方向(縱長方向)之觀點係位在該顯影單元4的驅動側。在垂直於該顯影滾筒41之軸向線的方向中,該軸承44係設有一突出部分44d,其於與該顯影滾筒41相反的方向中突出。該突出部分44d係設有一力量承載表面44b,該裝置主要組件100之顯影滾筒脫離機構60將與該力量承載表面造成接觸。其支承來自該機構60的力量。當該力量承載表面44b捕捉來自該顯影滾筒脫離機構60的力量時,該顯影滾筒41及感光鼓輪1間之分離被造成。該突出部分44d、力量承載表面44b、及顯影滾筒脫離機構60之結構將稍後被詳細地敘述。
其次,參考圖9、14及15,用於脫離(分離)該顯
影單元4之顯影滾筒41與該感光鼓輪1的顯影滾筒脫離機構60被敘述。圖9係該處理匣P及顯影滾筒脫離機構60之組合的立體圖。其顯示該卡匣P及機構60間之關係。圖14係該顯影滾筒脫離機構60的一部分之放大視圖(其可簡單地被稱為脫離機構60、或機構60)。更明確地是,圖14(a)顯示在該機構60之間隔構件61附接至該間隔構件61的移動構件62之後,該顯影滾筒脫離機構60的縱長端部,且圖14(b)單獨顯示該間隔構件61。圖14(c)單獨顯示該移動構件62。
如上面所述,該顯影單元4係在藉由該處理匣P所設有之壓縮彈簧53所產生的壓力之下。如此,該顯影單元係於其接觸位置中,其中該顯影單元保持該顯影滾筒41與該感光鼓輪1接觸。然而,如果該顯影滾筒41保持與該感光鼓輪1接觸達相當長的時間,該顯影滾筒41將藉由該感光鼓輪1所榫接係可能的。因此,其想要的是除非該影像形成裝置被真正地使用於影像形成,該顯影滾筒41被保持與該感光鼓輪1分離。因此,於此實施例中,該裝置主要組件100係設有該顯影滾筒脫離機構60,其由該感光鼓輪1脫離(分離)該顯影滾筒41,及保持該顯影滾筒41脫離(分離)。
參考圖9及14,該顯影滾筒脫離機構60具有該間隔構件61、及用於該間隔構件61的移動構件62。該移動構件62係可於該裝置主要組件100中移動,並可移動地支撐該間隔構件61。
該間隔構件61(其此後可簡單地被稱為間隔構件61)係呈字母L之形式。其係一與該處理匣P嚙合的組件。亦即,該間隔構件61藉由與該力量承載表面44b嚙合(造成接觸)而壓迫在該處理匣P之力量承載表面44b上。
該間隔構件61被允許相對其移動構件62於該裝置主要組件100的直立方向(藉由箭頭記號H1所指示之方向、或藉由箭頭記號H2所指示之方向)中移動。亦即,參考圖14,藉由被該移動構件62之支撐區段(導引區段)62a所支撐,該間隔構件61被允許在藉由該箭頭標記H1或H2所指示之方向中滑動。更具體地,該移動構件62的軸桿區段62p係裝在該間隔構件61之孔61p中。再者,該間隔構件61的夾持具嚙合區段61q係裝在該移動構件62之孔62q中。亦即,該間隔構件61之夾持具嚙合區段61q的嚙合進入該移動構件62之當作一壓迫構件調節區段的孔62b,防止該間隔構件61由該移動構件62脫離。
其次,參考圖15,該間隔構件61係保持被彈簧63所壓迫朝該位置(其此後將被稱為正常位置),該彈簧係一附著至該移動構件62的彈性組件,該間隔構件61係在該位置中與該力量承載表面44b嚙合。亦即,該彈簧63用作一保持該間隔構件61被壓向該間隔構件61用之正常位置的組件。
該移動構件62係在該處理匣P(PY、PM、PC及PK)之底側上。其被附著至該裝置主要組件100,而能夠相對該裝置主要組件100移動。更明確地是,該移動構件
62係設有一圓形凸輪64,其係偏心地附著至其軸桿65。當該凸輪64之軸桿65由該裝置主要組件100所設有的驅動力來源(未示出)承接驅動力量時,該凸輪64係繞著該軸桿65之軸向線旋轉,藉此造成該移動構件62在約略水平之方向(向左及向右方向,分別藉由箭頭標記M及N所指示)中移動。
該凸輪64之旋轉造成該移動構件62移動於該移動構件62保持該顯影滾筒41由該感光鼓輪1分離的位置(其後將被稱為無影像形成位置)、及該移動構件62允許該顯影滾筒41保持與該感光鼓輪1接觸的位置(其後將被稱為影像形成位置)之間。此實施例之有特性的特徵之其中一者係當該處理匣P被移入該裝置主要組件100時,藉由該移動構件62所支撐之間隔構件61係藉由該對應的處理匣P所壓迫,藉此造成縮回,如將稍後被敘述。
其次,當該處理匣P被安裝進入該裝置主要組件100時所發生之間隔構件61的移動、及當該脫離機構60由該感光鼓輪1分離該顯影滾筒41時所發生之顯影滾筒脫離機構60的作用係在其發生之順序中被詳細地敘述。
圖16係當正固持該處理匣P的匣托盤28被推入該裝置主要組件100時,該處理匣P及顯影滾筒脫離機構60之截面圖。如上面所述,當該門件30係完全敞開,該匣托盤28係於其最上面位置中;其已向上移動(藉由箭頭標記H2所指示之方向)(於藉由圖3中之箭頭標記Y所指示的向上及向右),於該間隔構件61及該軸承44的突
出部分44d之間留下一間隙d。如此,當該處理匣P及顯影滾筒脫離機構60係在上述狀態中時,該匣托盤28及處理匣P於該水平方向(藉由箭頭標記M或N所指示)中之移動不會造成該間隔構件61及軸承44互相干涉。
在該匣托盤28及在其上面的處理匣P插入該裝置主要組件100之後,該門件30將被關閉。當該門件30被關閉時,該處理匣P係藉由該門件30之關閉移動而向左與往下(藉由箭頭標記Z所指示)移動,如上述造成該感光鼓輪1與該中間轉印皮帶13接觸(圖2及3),用於將稍後被給與之理由。再者,該移動構件62係於圖9(a)及15(a)中所顯示之其無影像形成位置中,且因此,藉由該移動構件62所支撐之顯影滾筒壓迫構件61係於它們與該處理匣P一對一地干涉之其位置中。
然而,該間隔構件61係設有該彈簧63。如此,該間隔構件61與該處理匣P干涉,藉此用該處理匣P之壓迫表面44c壓迫。因此,該彈簧63被壓縮,藉此允許該間隔構件61在約略地平行於處理匣P正被移動之方向(藉由箭頭標記H所指示)的方向中移動。亦即,當該間隔構件61係藉由該壓迫表面44c所壓迫時,該間隔構件由其正常位置縮回(移入後退),藉此允許該處理匣P通過該間隔構件61,且被設置於該裝置主要組件100中之預設位置中。該壓迫表面44c係該顯影單元4的突出部分44d之端部表面的一部分。
其次,該突出部分44d的力量承載表面44b係將與該
間隔構件61嚙合。如此,該移動構件62係向右(藉由圖15(a)中之箭頭標記N所指示)移動至該位置(影像形成位置),其中該間隔構件61不會與該突出部分44d干涉。其次,參考圖9(b)及15(b),當該間隔構件61被移入該影像形成位置時,其不會在該位置中與該突出部分44d干涉,該彈簧63被允許延伸。如此,該間隔構件61向上(藉由箭頭標記H2所指示)移動至該位置(正常位置),其中該間隔構件61能與該力量承載表面44b嚙合。
其次,當該移動構件62向左(藉由圖15(b)中之箭頭標記M所指示)移動時,該間隔構件61與該突出部分44d所設有之力量承載表面44b嚙合。然後,當該移動構件62進一步被向左(藉由箭頭標記M所指示)移動、及返回至該無影像形成位置時,該移動構件62經過該間隔構件61壓迫在該力量承載表面44b上。如此,該移動構件62移動該顯影單元4進入該分離位置,其中間隙e被提供於該顯影滾筒41及感光鼓輪1之間,如於圖9(c)及15(c)中所示。
參考圖14,該間隔構件61係相對該移動構件62移動的方向被該導引區段62a所控制,其允許該間隔構件61僅只在藉由該箭頭標記H1、或H2所指示之方向中移動(滑動)。該間隔構件61之移動方向(藉由箭頭標記H1或H2所指示)係與該移動構件62之移動方向(藉由箭頭標記M或N所指示)形成交點的。因此,縱使該間隔構件61當其被移動時於藉由該箭頭標記M或N所指示
之方向中被該力量承載表面44b所壓迫,其能保持與該力量承載表面44b嚙合,因為其被該導引區段62a所支撐。如此,其係確保該移動構件62可移動該顯影單元4進入該分離位置,其中該顯影滾筒41被保持與該感光鼓輪1分離。特別地是,於此實施例中,該間隔構件61之移動方向(藉由箭頭標記H1或H2所指示)被約略地造成與該移動構件62的移動方向(藉由箭頭標記M或N所指示)形成交點。
當該影像形成裝置被啟動用於影像形成時,該移動構件62被移入其在圖15(b)所示之影像形成位置。如此,該顯影單元4係藉由該壓縮彈簧之力量從其分離位置移至該接觸位置(圖8),藉此造成該顯影滾筒41將被放置成與該感光鼓輪1接觸(圖15(b))。其係當該處理匣P為在此條件中時(圖15(b)中所顯示),該顯影滾筒41以顯影劑之使用而使該感光鼓輪1上所形成之靜電潛像顯影。
當一影像形成操作被終止時,該移動構件62係移至其無影像形成位置,其中該移動構件保持該顯影滾筒41與該感光鼓輪1分離(圖15(c)),直至該下一影像形成操作之開始。因此,其係可能防止該顯影滾筒41因該顯影滾筒41及感光鼓輪1間之接觸壓力而變形。
摘要上面所給與之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之詳細敘述,
該間隔構件61係可放置於三處不同位置中(其係能夠處於三種不同狀態中)。
(1)顯示在圖15(c)中者係該處理匣P、間隔構件61、移動構件62之組合的狀態,其中該間隔構件61係於其第一位置中(其中該間隔構件保持顯影滾筒41與感光鼓輪1分離)。當該處理匣P被安裝進入該裝置主要組件100時,該間隔構件61被移入該第一位置,藉此與該力量承載表面44b嚙合。如此,該間隔構件61作用於該顯影單元4上(壓迫該顯影單元4),藉此移動該顯影單元4進入該分離位置,該間隔構件在該分離位置中保持該顯影滾筒41與該感光鼓輪1分離。
(2)顯示在圖15(b)中者係該處理匣P、間隔構件61、移動構件62之組合的狀態,其中該間隔構件61係於其第二位置中(其中該間隔構件未作用在顯影單元4上)。當該間隔構件61係在該處理匣P安裝進入該裝置主要組件100之後於其第二位置中時,該間隔構件61允許該顯影滾筒41將與該感光鼓輪1接觸。亦即,當該間隔構件61係於其第二位置中時,其不會壓迫在該力量承載表面44b上,或係於其施加至該力量承載表面44b之力量中遠較小的,以致其不會影響該顯影單元4。如此,該顯影單元4係藉由該壓縮彈簧53旋轉式移動(圖10),造成該顯影滾筒41移向該感光鼓輪1且接觸該感光鼓輪1。亦即,該顯影單元4被移入該接觸位置。
(3)顯示在圖15(a)中者係該處理匣P、間隔構件
61、移動構件62之組合的狀態,其中該間隔構件61係於其第三位置中(該間隔構件退入)。當該處理匣P被安裝進入該裝置主要組件100時,每一處理匣P下降及與該對應的間隔構件61碰撞。如此,該間隔構件61被該處理匣P壓迫進入其第三位置(後退)。亦即,該間隔構件61允許該處理匣P將藉由移入該第三位置(後退)被一直安裝進入該裝置主要組件100。
當該間隔構件61係於該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中時,其係相對其移動構件62在該正常位置中(其尚未後退)。
亦即,以其相對該移動構件62的位置關係之觀點,該間隔構件61係於該第一位置(作用位置)意指該間隔構件61係在其正常位置中,且該移動構件62係亦於其無影像形成位置中。當該間隔構件61被移入該第一位置時,其與該顯影單元4嚙合(作用在該顯影單元4上),並壓迫在該顯影單元4上,藉此移動該顯影單元4進入該分離位置。如此,該顯影滾筒41係與該感光鼓輪1分離。
在另一方面,以其相對該移動構件62的位置關係之觀點,該間隔構件61係於其第二位置(未作用位置)意指該間隔構件61係在其正常位置中,且該移動構件62係亦於其影像形成位置中。當該移動構件62被移離該顯影單元4、或其施加至該顯影單元4的力量減少時,其不會作用在該顯影單元4上。因此,該顯影單元4移入該接觸位置,藉此造成該顯影滾筒41與該感光鼓輪1接觸。
相較之下,當該間隔構件61係於其後退時,其已由該正常位置後退,且該移動構件62係於無影像形成位置中,並因此,該顯影單元4係於該接觸位置中。
表1係該間隔構件61、及該移動構件62之三處不同位置的前面敘述之概要。
在此實施例中之影像形成裝置被建構,以致一旦影像形成操作被終止,該移動構件62被移入該無影像形成位置,該移動構件在該位置中保持該顯影滾筒41與該感光鼓輪1分離。因此,該移動構件62係於該無影像形成位置中,甚至當該處理匣P被安裝進入該裝置主要組件100時。當該處理匣P被安裝進入該裝置主要組件100時,該顯影單元4係藉由該壓縮彈簧53之回彈性保持於該位置中,該壓縮彈簧在該位置中保持該顯影滾筒41與該感光鼓輪1接觸。如此,當該處理匣P被移入該裝置主要組件100時,該顯影單元4的突出部分44d與該間隔構件61造成接觸(圖15(a))。然而,當該間隔構件61被該
突出部分44d所設有之壓迫表面44c所壓迫時,其被允許由其正常位置(作用位置:圖16)移入該第三位置(後退:圖15)。因此,該間隔構件61不會與該處理匣P之移動干涉。亦即,其係確保該處理匣P被適當地安裝進入該裝置主要組件100。
在另一方面,當該處理匣P被移出該裝置主要組件100,而該間隔構件61係於該第三位置(後退:圖15(a))中時,該間隔構件61藉由該彈簧63之回彈性被後退進入該正常位置(作用位置:圖16)。亦即,該門件30之打開(圖30)造成該處理匣P於藉由該箭頭標記H2所指示的方向中向上移動,藉此允許該間隔構件61於藉由該箭頭標記H2所指示的方向中被該彈簧63所移動。
為摘要此實施例的前面敘述,此實施例中之影像形成裝置被建構,以致與該處理匣P的力量承載表面44b嚙合之間隔構件61係藉由該移動構件62可移動地支撐,且該間隔構件61亦被推開進入該第三位置(後退)。如此,不只是此實施例中之影像形成裝置在其造成該間隔構件61後退的機構中更簡單,而且於其顯影滾筒脫離機構60之結構、該裝置主要組件100的結構、及該處理匣P之結構中更簡單。再者,該間隔構件61必需被造成僅只後退達一段大到足以允許該處理匣P移動的距離,而沒有來自該間隔構件61之干涉。換句話說,允許該間隔構件61後退所需要之空間不需要為大的。如此,其係可能減少該裝置主要組件100之尺寸。
當該顯影滾筒移動構件62被造成穿梭在其無影像形成位置及影像形成位置之間時,其將在其第三位置(後退:圖15(a))中之間隔構件61通過該第二位置(未作用位置:圖15(b))移至該第一位置(作用位置:圖15(c))。亦即,藉由造成該間隔構件61與該顯影單元4嚙合,其能分離該顯影滾筒41與該感光鼓輪1。如此,其係可能防止該顯影滾筒41藉由該感光鼓輪1所變形。再者,當沒有影像被形成時,其係可能防止該顯影滾筒41上之碳粉黏著至該感光鼓輪1。
再者,當沒有影像被形成時,該顯影滾筒41及感光鼓輪1不會彼此摩擦。因此,該感光鼓輪1、顯影滾筒41、及/或該顯影滾筒41上之碳粉係較不可能退化。因此,此實施例中之處理匣P的使用壽命係較長。
順便一提,於該顯影滾筒脫離機構60之案例中,以該水平方向(藉由圖15中之箭頭標記M或N所指示)的觀點,該四個間隔構件61被附著至該相同之移動構件62,並以此一使得它們的位置對應於該四個處理匣P之方式。如此,移動該單一移動構件62可同時一對一地分離四個顯影滾筒41與該四個感光鼓輪1。
然而,以該顯影滾筒脫離機構60之結構的觀點,此實施例係不意欲限制本發明。譬如,本發明係亦與影像形成裝置相容,其裝置主要組件100係設有一專用於該處理匣PK的顯影滾筒脫離機構60(間隔構件61與移動構件62)、亦即用於形成黑色碳粉影像之處理匣,及一用於處
理該處理匣PY、PM及PC的顯影滾筒脫離機構60(間隔構件61與移動構件62)、亦即異於該處理匣PK之處理匣。於此一影像形成裝置被使用形成黑白影像的案例中,其係可能僅只於該處理匣(PY、PM及PC)中、亦即異於該處理匣(PK)之處理匣P分離該顯影滾筒41與該感光鼓輪1。此一結構配置將被敘述在本發明之第六實施例的敘述中。
再者,此實施例中之影像形成裝置係彩色影像形成裝置。其採用多數(四個)處理匣,且係設有與其採用之處理匣P的數目相同數目之間隔構件61。然而,以該處理匣之數目及該間隔構件61的數目之觀點,該實施例係不意欲限制本發明。亦即,本發明係亦可適用於僅只採用一處理匣的單色影像形成裝置;該上述顯影滾筒脫離機構60能被單色影像形成裝置所採用(於此一案例中,間隔構件61之數目係僅只一個)。
此實施例係該第一實施例以該顯影滾筒脫離機構所設有的間隔構件(嚙合組件)之觀點的修改。更明確地是,此實施例中之影像形成裝置被建構,以致該間隔構件71藉由相對該移動構件72旋轉地移動而後退。於此實施例之以下敘述中,敘述係集中繞著該影像形成裝置的區段,其結構配置係與該第一實施例中之影像形成裝置的相對零件不同;此實施例中之影像形成裝置的各部位未被敘述,
其係類似於該第一實施例中之影像形成裝置的相對部分。
參考圖17,該間隔構件71被該間隔構件夾持具72所支撐,以致其可繞著該間隔構件夾持具72所設有之壓迫構件支撐軸桿(樞軸)74被旋轉地移動。再者,該間隔構件71被保持在來自該彈簧73的壓力之下,且被定位,以致其能與該力量承載表面44b嚙合。亦於此實施例中,該間隔構件71係能夠採取三處不同位置(作用位置、未作用位置、及後退)。
於該裝置主要組件中,當該處理匣P係於其影像形成位置時,圖7(a)顯示該處理匣P(PY、PM、PC及PK)之組合的狀態。於此狀態中,該間隔構件夾持具72係於該無影像形成位置中,且藉由該移動構件72所支撐之間隔構件71係在其與該處理匣P干涉的位置中。如此,當該處理匣P被移入該裝置主要組件100時,該間隔構件71與該處理匣P的突出部分44d干涉,藉此被往下壓迫(藉由箭頭標記H1所指示)。如此,該間隔構件71於該逆時針方向(藉由圖17(a)中之箭頭標記V1所指示)中繞著該壓迫構件支撐軸桿74樞軸至該位置,其在該位置中確保該處理匣P被允許將一直插入該裝置主要組件100。亦即,該間隔構件71被移入其後退位置。
為了使於圖17(a)中所示位置中之間隔構件71,與該力量承載表面44b嚙合,該間隔構件夾持具72必需被向右(藉由箭頭標記N所指示)移動至該位置(影像形成位置),其在該位置中防止該間隔構件71與該突出部分
44d干涉。參考圖17(b),當該間隔構件71被移至其不會與該突出部分44d干涉的位置時,其係藉由該彈簧73之力量繞著該支撐軸桿74順時針方向(藉由箭頭標記V2所指示)旋轉地移動至該正常位置(未作用位置),其能在該正常位置中與該力量承載表面44b嚙合。
然後,當該移動構件72係由其圖17(b)所示之影像形成位置向左(藉由箭頭標記M所指示)移動時,該間隔構件71與該力量承載表面44b嚙合。然後,該移動構件72被進一步向左(藉由箭頭標記M所指示)移動,同時係與該力量承載表面44b嚙合。當該間隔構件71被移動時,其移動該顯影單元4至該位置(分離位置),其於該顯影滾筒41及感光鼓輪1之間提供該間隙e。此後,由影像形成操作之完成至該下一影像形成操作的開始之時間,該間隔構件71保持該顯影滾筒41與該感光鼓輪1分離(圖17(c))。圖17(c)顯示該間隔構件71、移動構件72、處理匣P之組合在該間隔構件71移入其作用位置之後的狀態。
其次,參考圖18,該移動構件72具有一旋轉控制區段72b,其停止(控制)該間隔構件71之旋轉式移動,並將該間隔構件71保持於該正常位置(作用位置)中。如此,當該移動構件72係向左(藉由圖17(b)中之箭頭標記M所指示)移動時,該間隔構件71以該移動構件72移動,同時保持與該力量承載表面44b嚙合。如此,該力量承載表面44b被該間隔構件71所壓迫,造成該顯
影單元4進入該分離位置。亦即,該間隔構件71移動該顯影單元4進入該分離位置,並將其保持於該分離位置中。
為摘要該第二實施例的前面敘述,當使該間隔構件夾持具72穿梭於該影像形成位置及無影像形成位置之間時,使該間隔構件71與該力量承載表面44b嚙合,且該顯影單元4被移入該分離位置(圖17(c))。
於此實施例中,該間隔構件71係可旋轉地附著至該移動構件72。因此,在該間隔構件71及移動構件72之間實際上無游隙。因此,以該間隔構件之移動的觀點,此實施例係比該第一實施例較穩定的,其中該間隔構件之移動係線性的(圖15)。為更詳細地敘述,於該顯影劑單元壓迫構件係像該第一實施例中之間隔構件61線性地移動的案例中,以此一使得該移動構件62之導引區段62a裝入該間隔構件61所設有的孔61p之方式,該間隔構件61係附著至其移動構件62(圖14)。如此,如果該間隔構件61的孔61p之尺寸未完美地匹配該導引區段62a(62p)的尺寸,在該間隔構件61及其移動構件62之間有某一數量的游隙。如果該游隙係相當大的,該間隔構件61可相對該導引區段62a之區段62p傾斜。以藉由該箭頭標記H1或H2所指示的方向之觀點,如果該間隔構件61相對該區段62p傾斜,該間隔構件61相對其移動構件62之移動將變得不穩定係可能的。然而,於此實施例中,該間隔構件71係可旋轉地附著至其夾持具72。因
此,該間隔構件71於移動中係比該第一實施例中之間隔構件61較穩定的。
在另一方面,在用於移動該壓迫構件所需要之空間的數量中,該間隔構件61(圖14)被線性地移動之第一實施例係比該間隔構件71被旋轉地移動的第二實施例較小。因此,該第一實施例中之顯影滾筒脫離機構可為比該第二實施例中之顯影滾筒脫離機構較小。因此,該第一實施例中之影像形成裝置的尺寸可為比該第二實施例中之尺寸較小。該間隔構件相對該導引構件的移動中之不穩定性、諸如於該第一實施例中該間隔構件61相對該導引構件62a之上述不穩定性,能藉由嚴格地控制該間隔構件、移動構件之尺寸而被控制。
換句話說,用於移動該顯影滾筒脫離組件(61、71)的機構應根據該影像形成裝置100及其顯影滾筒脫離機構(60、70)所需要之功能而被選擇。
此實施例係該第一實施例以該間隔構件(61)、突出部分(44d)、及該顯影滾筒脫離機構60之力量承載表面(44b)的觀點之修改。此實施例之敘述將集中繞著此實施例中的影像形成裝置之結構配置,其係與該第一實施例中之結構配置不同;與該第一實施例中之相對部分相同的結構組件及其功能將不被敘述。
參考圖20,於此實施例中,該突出部分44d係設有
一副突出部分及一凹部44g,其係用於確保該間隔構件61與該力量承載表面44b嚙合。該力量承載表面44b係該突出部分44d之凹部44g的一部分。該力量承載表面44b及該間隔構件61的突出部分接觸表面61b係在一預設角度傾斜,以確保該間隔構件61與該突出部分44d嚙合。此裝置的詳細敘述將稍後被給與。
在開始敘述該上述組件及其零件的功能之前,於此實施例中,該突出部分44d的力量承載表面44b、及間隔構件61係關於其形狀及定位被詳細地敘述。參考圖21,當該顯影滾筒41係與該感光鼓輪1接觸時,該突出部分44d的力量承載表面44b係相對垂直於該移動構件62之移動的方向(藉由箭頭標記M或N所指示)之方向傾斜達一角度θ1。
在圖21中所示狀態中之處理匣P的顯影單元4係順時針方向(藉由箭頭標記J2所指示)繞著該軸向線(樞軸)X旋轉地移動達θ0的角度之後,被顯示於圖22中者係該處理匣P之狀態,該θ0的角度係可藉由該顯影單元4所旋轉之角度。於圖22中,於該顯影滾筒41及感光鼓輪1之間有一間隙e。該突出部分44d的力量承載表面44b係相對垂直於該移動構件62之移動的方向(藉由箭頭標記M或N所指示)之方向傾斜達θ2的角度。
在該角度θ0、θ1及θ2之中有以下的關係:
θ1=θ0+θ2。
該突出部分44d往下(藉由箭頭標記H1所指示)延
伸。亦即,該突出部分44d在與該顯影滾筒41之軸向線41x形成交點的方向中延伸,且亦於與該顯影滾筒41之轉軸41x相反的方向中延伸。再者,當該處理匣P係由平行於該顯影滾筒41的軸向線41x之方向(在垂直於該顯影滾筒41的軸向線41x之平面)被看見時,該突出部分44d的力量承載表面44b面向該顯影滾筒41的中心(軸向線41x)。換句話說,參考圖21(其係處理匣P在垂直於該顯影滾筒41的軸向線41x之平面的截面圖),該突出部分44d的力量承載表面44b係由該顯影滾筒41之該軸向線41x在該直線之相反側面上,其與該突出部分44d的力量承載表面重合。
這未意指該處理匣P必需被建構,以致該力量承載表面44b正好面向該顯影滾筒41。亦即,該處理匣P可被建構,以致該力量承載表面44b係由該顯影滾筒41之軸向線41x往外偏置,如於圖13中所示。亦即,這意指當該力量承載表面44b係由平行於該顯影滾筒41之軸向線41x的方向被看見時(當力量承載表面44b係在垂直於軸向線41x之平面被看見時),其係於該顯影滾筒41存在的側面上。
這亦未意指該突出部分44d之力量承載表面必需為平坦的。亦即,只要至少該突出部分44d之與該間隔構件61造成接觸的力量承載區域(表面)面向該顯影滾筒41,該突出部分44d的力量承載表面44b可為與此實施例中之表面44b的形狀有不同形狀。譬如,其可為彎曲的。
為更詳細地敘述,參考圖21,由該突出部分44d的力量承載表面44b延伸而平行於該力量承載表面44b之直線Q不會與該顯影滾筒41之軸向線41x重合。再者,該顯影滾筒41之軸向線41x係在該直線Q之相同側面上(藉由圖21中之箭頭標記R所指示)。
再者,該突出部分44d的力量承載表面44b面向該顯影單元4之轉軸(樞軸)X。為更詳細地敘述之,參考圖21,該直線Q不會與該顯影單元4之轉軸(樞軸)X重合。再者,該顯影單元4之轉軸(樞軸)X係在該直線Q與該突出部分44d的力量承載表面44b相反之側面上(圖21中之直線Q的箭頭標記R側面)。再者,該力量承載表面44b係在該切線Q與該感光鼓輪1相反的側面上。
再者,該突出部分44d具有一副突出部分44a,其以一方式延伸,以蓋住該轉軸(樞軸)X及顯影滾筒41。此副突出部分44a延伸朝該清潔單元5及感光鼓輪1,藉此建立該凹部44g,其在與該清潔單元5及感光鼓輪1相反的方向中凹入。此凹部44g係該力量承載表面44b及顯影滾筒41(顯影單元接觸表面44b(力量承載表面)的顯影滾筒側面)間之空間。當該間隔構件61的前緣進入此空間(凹部44g)時,其變得可能用於該壓迫構件6,以與該力量承載表面44b嚙合。
再者,參考圖24,該間隔構件61的顯影單元接觸表面61b係相對垂直於該移動構件62之移動方向(藉由箭頭標記M或N所指示)的方向傾斜達一角度θ3。
在圖23中所顯示者係當該顯影滾筒41與該感光鼓輪1接觸時,該力量承載表面44b及顯影滾筒41的狀態。在圖20中所顯示者係在該顯影滾筒41與該感光鼓輪1分離之後,該力量承載表面44b及顯影滾筒4間之關係。
參考圖20,於此實施例中,當該移動構件62係在藉由該箭頭標記M所指示之方向中移動時,該間隔構件61的顯影單元接觸表面61b由該力量承載表面44b承接一力量F1。該力量F1係垂直於該顯影單元接觸表面61b。然而,該表面61b係相對垂直於該移動構件62之移動方向(藉由箭頭標記M或N所指示)的方向傾斜達該角度θ3。因此,該力量F1具有一平行於該移動構件62之移動方向的分量F1x、及一垂直於該移動構件62之移動方向(藉由箭頭標記M或N所指示)的分量F1y。該分量F1y被向上引導(藉由圖20中之箭頭標記H2所指示)。換句話說,該分量F1y用作此一使得其作用於該方向(藉由箭頭標記N2所指示)的力量,以由其後退位置(圖15(a))移動該間隔構件61至該正常位置(作用位置:圖15(c))。再者,藉由該間隔構件61之顯影單元接觸表面61b,該力量承載表面44b係遭受該反作用力F1y’(藉由箭頭標記H1所指示),其係一可歸因於該分量F1y的反作用力。
亦即,於此實施例中,作用在該方向中以由其後退位置移動該間隔構件61至該正常位置(作用位置)(向上:藉由箭頭標記H2所指示之方向)的分量F1y係藉由
該力量F1所產生,該間隔構件61之顯影劑單元接觸表面61b由該突出部分44d的力量承載表面44b承接該力量。亦即,該間隔構件61之顯影劑單元接觸表面61b被傾斜達該角度θ3,以致該間隔構件61由該力量承載表面44b所承接之力量F1產生該分量F1y。
再者,為了確保該間隔構件61之顯影劑單元接觸表面61b與該顯影單元4的力量承載表面44b造成接觸,該力量承載表面44b係在與該表面61b相同的方向中傾斜。亦即,以藉由該箭頭標記H1所指示之方向、及亦藉由該箭頭標記N所指示之方向的觀點,以此一使得其上游側的位置係比該下游側較高之方式,該表面61b及表面44b係相對該移動構件62之移動方向傾斜。
藉由該箭頭標記H1所指示之方向係該間隔構件61係由該作用位置(圖15(c)及16)移至該後退位置(圖15(a))的方向。亦即,藉由該箭頭標記H1所指示之方向係該間隔構件61後退的方向。再者,藉由該箭頭標記N所指示之方向係該間隔構件61係由該作用位置(圖15(c))移至該未作用位置(圖15(b))的方向。亦即,藉由該箭頭標記M所指示之方向係該間隔構件61被移動以允許該顯影滾筒41將被放置成與該感光鼓輪1接觸的方向。
該間隔構件61之顯影單元接觸表面61b、及該力量承載表面44b的壓迫構件接觸表面係如上面所述地傾斜。因此,當該間隔構件61與該力量承載表面44b嚙合(造
成接觸)時,力量係在其介面於該方向中產生,以造成該間隔構件61及力量承載表面44b被拉向彼此。亦即,該間隔構件61被向上壓迫(藉由箭頭標記H2所指示),且該力量承載表面44b被往下壓迫(藉由箭頭標記H1所指示)。如此,該間隔構件61及力量承載表面44b表現得彷彿它們正彼此拉動。如此,縱使該間隔構件61係附著至該移動構件62,以致該間隔構件61被允許相對該移動構件62移動,其被確保當該間隔構件61與該力量承載表面44b嚙合時,該間隔構件61藉由該分量F1y被保持在該正常位置(作用位置)中,並保持與該力量承載表面44b嚙合。
尤其,於此實施例中,於該力量承載表面44b及間隔構件61間之嚙合狀態中,藉由將該力量承載表面44b及該力量承載表面接觸表面61b間之角度設定至滿足以下的數學關係,該影像形成裝置被保持穩定的:
當該顯影單元4係於該分離位置或接觸位置中時,此設定意指該力量承載表面44b之角度(θ1,θ2)係大於該間隔構件61之突出部分接觸表面61b的角度θ3。如此,不管該顯影單元4之姿態,其係確保該間隔構件61之突出部分接觸表面61b與該力量承載表面44b的尖部造成接觸。因此,其係確保該力量承載表面44b及該間隔構件61的突出部分接觸表面61b保持彼此接觸。
為重安排該前面之數學公式:
亦即,
這意指當該顯影單元4係於該接觸位置中時,該間隔構件61之突出部分接觸表面61b及該突出部分44d的力量承載表面44b間之角度(θ1-θ3)係大於該顯影單元4的旋轉角度θ0(當該顯影單元由接觸位置移至分離位置時,該顯影單元4旋轉地移動之角度)。
此實施例係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以該間隔構件71及該顯影滾筒脫離機構所設有的突出部分44d之形狀的觀點之修改。此實施例的以下敘述係集中繞著此實施例中之影像形成裝置的結構配置,其係與該第二實施例不同;此實施例中之影像形成裝置與該第二實施例中之影像形成裝置的對應部分相同的結構組件、及其功能不被敘述。
參考圖25,該間隔構件71被該間隔構件夾持具72所支撐,以致其係繞著該移動構件72所設有之壓迫構件支撐件(樞軸)74可旋轉地移動。再者,該間隔構件71係在來自該彈簧73的壓力之下,藉此被保持於其能與該力量承載表面44b嚙合的位置中。亦於此實施例中,該間隔構件71係能夠採取三處不同位置(作用位置、未作用位置、及後退)。
圖25(a)顯示該狀態,其中該處理匣P(PY、PM、
PC及PK)、間隔構件71、移動構件72係當該處理匣P處於其用於影像形成的適當位置中時。該移動構件72係於該無影像形成位置中,且藉由該移動構件72所支撐之間隔構件71係於其與該處理匣P干涉的位置中。如此,當該處理匣P被移入該裝置主要組件100時(當門件30被關閉時),該間隔構件71與該處理匣P之突出部分44d干涉,藉此被往下壓迫(藉由箭頭標記H1所指示)。如此,該間隔構件71繞著該軸桿(樞軸)74順時針方向(藉由箭頭標記U1所指示)旋轉進入該位置,其在該位置中允許該處理匣P將被一直移入該裝置主要組件100,如在圖25(a)中所示。亦即,該間隔構件71移入該後退位置。
為了使處於圖25(a)中所示狀態中之突出部分44d的力量承載表面44b、及間隔構件71彼此嚙合,該移動構件72必需被向右(藉由箭頭標記N所指示)移動直至該間隔構件71被移入位置(影像形成位置),其中該間隔構件71在該影像形成位置中不會與該處理匣P(突出部分44d)干涉。當該間隔構件71如圖25(b)中所示被移入其不會與該突出部分44d干涉的位置中時,其係藉由該彈簧73之力量繞著該支撐軸桿(樞軸)74順時針方向(藉由箭頭標記U2所指示)旋轉地移動。亦即,該間隔構件71被造成在姿態中相對移動構件72改變;其旋轉地向上移動進入該正常位置(未作用位置),其能在該位置中接觸及與該突出部分44d的力量承載表面44b嚙合。
當位於其圖25(b)中所示之影像形成位置中的間隔構件夾持具72被向左(藉由箭頭標記M所指示)移動時,其造成該間隔構件71與該力量承載表面44b嚙合。然後,當該間隔構件夾持具72被進一步向左(藉由箭頭標記M所指示)移動時,使該間隔構件71保持與該力量承載表面44b嚙合,接著其抵達其之無影像形成位置,且該間隔構件71將該顯影單元4移至該顯影滾筒41被保持與該感光鼓輪1分離的位置(分離位置)。於影像形成操作之終了及該下一影像形成操作的開始間之時期,該間隔構件71保持該顯影滾筒41與該感光鼓輪1分離(圖25(c))。於圖25(c)中,該間隔構件71係於其作用位置中。
為摘要此實施例的前面敘述,當使該間隔構件夾持具72穿梭於其影像形成位置、及該無影像形成位置之間時,該間隔構件71係由其後退(圖25(a))通過該未作用位置移至該作用位置。當其被移動時,其與該力量承載表面44b嚙合,並將該顯影單元4移入該分離位置(圖25(c))。
再者,於此實施例中,如在圖26中所示,該突出部分44d係設有該副突出部分44a及凹部44g,其係用於確保該間隔構件71及力量承載表面44b彼此嚙合,如於該第三實施例中。於此實施例中,該力量承載表面44b係該凹部44g的一部分,並與該間隔構件71之力量承載表面接觸表面71b造成接觸。
為更詳細地敘述之,參考圖21,當該顯影滾筒41及
感光鼓輪1係彼此接觸時,該突出部分44d的力量承載表面44b係相對垂直於該間隔構件夾持具72之移動方向(藉由箭頭標記M或N所指示)的方向傾斜達一角度θ1。再者,參考圖22,在該顯影滾筒41由該感光鼓輪1分離之後,該力量承載表面44b係相對垂直於該間隔構件夾持具72之移動方向(藉由箭頭標記M或N所指示)的方向傾斜達一角度θ2。
再者,參考圖28,該間隔構件71之力量承載表面接觸表面71b係相對該間隔構件夾持具72之移動方向(藉由箭頭標記M或N所指示)傾斜達一角度θ3。
圖27顯示當該顯影滾筒41及感光鼓輪1係彼此接觸時,該力量承載表面44b及間隔構件71間之關係。圖26顯示在該顯影滾筒41由該感光鼓輪1分離之後,該力量承載表面44b及間隔構件71間之關係。
該使力量承載表面44b及該間隔構件71的力量承載表面接觸表面71b之中的關係滿足以下之數學公式,以產生此一可保持該力量承載表面44b及該間隔構件71彼此嚙合的力量:
亦即,該力量承載表面44b及該間隔構件71的力量承載表面接觸表面71b係在同一方向中傾斜。亦即,該力量承載表面44b及該力量承載表面接觸表面71b兩者係於此一方向中傾斜,使得以藉由該箭頭標記N所指示之方向的觀點、及亦以藉由該箭頭標記H1所指示之方向的觀
點,其上游側被定位高於其下游側(圖27)。該箭頭標記U1係當該間隔構件71(由正常位置(作用位置:圖25(c))後退至後退位置(圖25(a))時所移動之方向。
再者,當該顯影單元4係於該接觸位置時及當該顯影單元4係於該分離位置時兩者,該力量承載表面44b之角度(θ1,θ2)係大於該間隔構件71之力量承載表面接觸表面71b的角度θ3。
為重安排該前面之數學公式:
亦即,
這意指當該顯影單元4係於該接觸位置中時,該間隔構件71之力量承載表面接觸表面71b及該突出部分44d的力量承載表面44b間之角度(θ1-θ3)係大於該顯影單元4的旋轉角度θ0。
為更詳細地敘述之,參考圖26,於此實施例中,當該間隔構件夾持具72係在藉由該箭頭標記M所指示之方向中移動時,該間隔構件71的力量承載表面接觸表面71b係藉由該力量承載表面44b遭受一力量F1。此力量F1係垂直於該力量承載表面接觸表面71b。再者,該力量承載表面44b係藉由該間隔構件71的力量承載表面接觸表面71b遭受一力量F1’,其方向係與該力量F1相反。
其次,參考圖面敘述該間隔構件71的力量承載表面接觸表面71b所遭受之力量、及該力量承載表面44b所遭
受之力量。圖29顯示該顯影滾筒脫離機構所遭受之力量F1、及該間隔構件71的力量承載表面接觸表面71b所遭受之力量。該間隔構件71的力量承載表面接觸表面71b係傾斜達該角度θ3,以致當該間隔構件71係遭受該力量F1時,該間隔構件71係遭受此一作用在該方向中之力矩,以造成該間隔構件71繞著該支撐軸桿(樞軸)74於藉由箭頭標記U2所指示之方向中旋轉地移動。亦即,該裝置主要組件100被建構,以致該間隔構件71的力量承載表面接觸表面71b之法線(圖29中之區域F1a)係在該直線的底部側面上,其與該支撐軸桿(樞軸)74的中心74a重合,且係垂直於該表面71b。因此,該間隔構件71係遭受藉由該力量F1在藉由該箭頭標記U2所指示的方向中所產生之力矩。亦即,其係遭受作用在該方向中之力矩,以造成該間隔構件71移向該處理匣P的力量承載表面44b。換言之,該力矩係該力量F1的一分量,其造成該間隔構件71由其後退位置移至該正常位置。圖30顯示該力量承載表面44b所遭受之力量F1’。
該力量F1’能被分成一平行於該間隔構件夾持具72之移動方向(藉由箭頭標記M或N所指示)的分量F1x’、及一垂直於該間隔構件夾持具72之移動方向(藉由箭頭標記M或N所指示)的分量F1y’。該分量F1y’係該力量F1’之往下分量。換句話說,該力量承載表面44b係遭受此一將該力量承載表面44b壓向該間隔構件71的力量。
再者,該間隔構件71之力量承載表面接觸表面71b
由該力量承載表面44b所承接的力量F1作用於該方向中,以由該後退位置移動該間隔構件71至該正常位置,且亦於該方向中,以移動該間隔構件71朝該力量承載表面44b。再者,該力量承載表面接觸表面71b被傾斜,以致該力量F1’作用於上述方向中。再者,該力量承載表面44b係亦在與該力量承載表面接觸表面71b相同的方向中傾斜,以確保該二表面44b及71b保持彼此嚙合。
因此,於此實施例中,當該間隔構件71與該力量承載表面44b造成接觸時,此一力量作用在該方向中,以造成該間隔構件71及力量承載表面44b將被拉向彼此。如此,即使該間隔構件71係可相對該移動構件72旋轉地移動其被確保當其係需要用於該間隔構件71與該力量承載表面44b嚙合時,其係於該正常位置中,且保持與該力量承載表面44b嚙合。
此實施例係第一至第四實施例以該處理匣P之突出部分的形狀之觀點的修改。此實施例之以下敘述係集中繞著此實施例中的影像形成裝置之結構配置的特徵,其係與該第一至第四實施例中之結構配置不同;與該前述實施例中之影像形成裝置的相對部分相同的此實施例中之影像形成裝置的結構組件、及其功能不被敘述。
參考圖31,於此實施例中,該處理匣P所設有之突出部分44e係約略長方形,且係中空的。此突出部分44e
由該處理匣P突出的方向係垂直於該顯影滾筒41之軸向線,當作該前述實施例中之突出部分44d延伸的方向。其在與該顯影滾筒41之軸向線及該顯影單元4的樞軸X相反之方向中延伸。再者,該突出部分44e具有一孔44r及一力量承載區段(表面)44h。圖32顯示當該處理匣P係與該間隔構件71嚙合時的處理匣P及該顯影滾筒脫離機構。該間隔構件71之力量承載表面接觸表面71b係經過該突出部分44e的孔44r與該力量承載表面44h嚙合。
參考圖32,於此實施例中,當該間隔構件夾持具72係在藉由箭頭標記M所指示之方向中移動時,該間隔構件71之力量承載表面接觸表面72b係藉由該力量承載表面44h遭受一力量F1。此力量F1係垂直於該力量承載表面接觸表面71b。再者,該力量承載表面44h係藉由該間隔構件71的力量承載表面接觸表面71b遭受一力量F1’,其方向係與該力量F1之方向相反。再者,該間隔構件71係遭受此一在該方向中作用的力矩,以造成該間隔構件71由其後退位置移至該正常位置。再者,該力量承載表面44h係遭受此一力量,使得其將該力量承載表面44h壓向該間隔構件71。
亦即,於此實施例中,該力量承載表面接觸表面71b及力量承載表面44h被建構,以致該間隔構件71的力量承載表面接觸表面71b由該突出部分44e之力量承載表面(區段)承接的力量F1作用在該方向(向上)中,以將該間隔構件71由其後退位置移至該正常位置。亦即,它們被建
構,以致當該間隔構件71與該力量承載表面44h造成接觸時,此一力量作用於該方向中,以造成該間隔構件71及力量承載表面44h彼此拉動。因此,即使該間隔構件71被附著至該間隔構件夾持具72,以致其被允許相對該移動構件72旋轉地移動,其被確保當其係需要該間隔構件71與該力量承載表面44h嚙合時,該間隔構件71將為在該正常位置中,且保持與該力量承載表面44h嚙合。
亦於此實施例中,該力量承載表面44h係此一面朝該顯影滾筒41的中心(軸向線41x)、及該顯影單元4之樞軸X的表面。再者,因為該孔44r之存在,於該突出部分44e的力量承載表面44h、及該顯影滾筒41之間有一空間。該間隔構件71之進入此空間(孔44r)確保該間隔構件71與該力量承載表面44h嚙合。
再者,該間隔構件71的力量承載表面接觸表面71b、及該力量承載表面44h不需要為平坦的。亦即,該表面71b及表面44h可為彎曲的、或呈小區域之形式、諸如背脊或圓點。
此實施例係該前述實施例以該間隔構件夾持具72之結構的觀點之修改。參考圖33(a),有二間隔構件夾持具72。此後,如果其係需要個別地參考該二移動構件72,它們將被稱為間隔構件夾持具72L及72R。再者,附著至該移動構件72R之間隔構件(嚙合組件)71將被稱
為間隔構件夾持具71Y、71M及71C,且被附著至該間隔構件夾持具72L的間隔構件71將被稱為間隔構件71K。
該間隔構件夾持具72R係一用於移動黑色碳粉被儲存於其中的處理匣PK之夾持具。該間隔構件夾持具72L係用於移動該處理匣PY、PM及PC,而黃色、洋紅色、及青綠色碳粉被儲存在該處理匣中。在該四個處理匣P之中的一或多個特定處理匣P(於此實施例中之黑色處理匣PK)中,提供一具有多數移動構件72(在此實施例中為二個)的影像形成裝置使其可能僅只移動該顯影單元4進入該顯影滾筒嚙合位置,在此將其他處理匣P(於此實施例中之黃色、洋紅色及青綠色處理匣P)的顯影單元4保持在其顯影滾筒脫離位置中。下文係此裝置之詳細敘述。
於此實施例中之影像形成裝置A(圖2)被建構,以致其在操作模式中可被切換於用以列印單色(黑白)影像之單色模式、用於列印全彩影像的全彩模式之間。於該單色模式中,僅只該黑色處理匣PK被使用。如此,其係僅只該間隔構件夾持具72R必需被移動;該間隔構件夾持具72L不需要被移動。亦即,當該間隔構件夾持具72R係於圖33(a)中向右移動時,該間隔構件71K係由該力量承載表面44b脫離。如此,該黑色處理匣PK中之顯影滾筒41與該感光鼓輪1造成接觸。在另一方面,該間隔構件夾持具72L不需要被移出其在圖33(a)中之位置。換言之,於該單色模式中,該黃色、洋紅色及青綠色處理匣PY、PM及PC可被留在其顯影滾筒41保持由其感光鼓輪
1脫離之狀態中。
在另一方面,於該全彩模式中,該間隔構件夾持具72R及72L兩者係由它們在圖33(a)中之位置向右移動,以致在所有該處理匣P中之顯影滾筒41被放置成與該對應的感光鼓輪1接觸。
於如上述所建構之此實施例中,在該影像形成裝置A之案例中,該間隔構件夾持具72R及72L能被彼此獨立地移動。如此,當其係需要僅只列印單色影像時,於該黃色、洋紅色及青綠色處理匣PY、PM及PC中之顯影滾筒41可被保持與該感光鼓輪1分離。如此,其係確保防止該黃色、洋紅色及青綠色處理匣PY、PM及PC中之顯影滾筒41變形,且亦防止該顯影滾筒41上之碳粉黏著至該感光鼓輪1。再者,既然於該黃色、洋紅色及青綠色處理匣PY、PM及PC的每一者中之感光鼓輪1及顯影滾筒41不會抵靠著彼此摩擦。因此,防止該感光鼓輪1、顯影滾筒41、及於這些處理匣P中的碳粉藉由該感光鼓輪1及顯影滾筒41間之摩擦而退化。
圖33(b)顯示此實施例之修改。於圖33(b)所示影像形成裝置之案例中,以其旋轉式移動的中心(樞軸)之定位的觀點,附著至該間隔構件夾持具72R的間隔構件71、及附著至該移動構件72之壓迫構件71Y、71M與71C係不同的。譬如,於該間隔構件71Y(顯影劑單元嚙合區段A)之案例中,該間隔構件71Y繞著其旋轉地移動的支撐軸桿(樞軸)74Y係在該力量承載表面接觸區段
(表面)71Yb之右側上。相較之下,該間隔構件71K(顯影劑單元嚙合區段B)繞著其旋轉地移動的支撐軸桿(樞軸)74K係在該力量承載表面接觸區段(表面)71Kb之左側上。因此,於圖33(b)中之顯影滾筒脫離機構70的寬度W7b係少於圖33(a)中之顯影滾筒脫離機構70的寬度W7a。亦即,如在圖33(b)中所示建構的顯影滾筒脫離機構70係比圖33(a)中所顯示者更小巧的。
用於減少該寬度W7b之方法的其中一者係減少該間隔構件71Y(顯影單元嚙合組件A)的支撐軸桿(樞軸)74Y(平行對齊的多數壓迫構件71之最右邊)、與該間隔構件71K(顯影單元嚙合組件B)的支撐件(樞軸)74K(多數壓迫構件71的最左邊)的間隔構件71K間之距離。於如圖33(b)中所示建構的影像形成裝置之案例中,該間隔構件71Y之旋轉式移動的中心(支撐軸桿(樞軸)74Y)、及該間隔構件71K之旋轉式移動的中心(支撐軸桿(樞軸)74K),係在該顯影單元接觸區段(表面)71Yb與該顯影單元接觸區段(表面)71Kb之間。亦即,該寬度W7b係藉由將該支撐軸桿(樞軸)74Y及74K定位在一區域Z內所減少,該區域Z係於該顯影單元接觸區段(表面)71Yb及71Kb之間。
其次,圖33(b)中所顯示之間隔構件71Y係參考圖34更詳細地敘述,其顯示該間隔構件71及處理匣PY間之嚙合的狀態。當該間隔構件71Y與該力量承載表面44b造成接觸(嚙合)時,其壓迫該力量承載表面44b,並依
序使其遭受一來自該力量承載表面44b的力量F1。
此力量F1產生此一作用在該方向中之力矩,以繞著該支撐軸桿(樞軸)74Y於藉由箭頭標記s2所指示的方向中旋轉地移動該間隔構件71Y。如此,該間隔構件71Y被該力矩所保留於該位置(正常位置)中,其方向係藉由箭頭標記s2所指示,並可在該位置中與該力量承載表面44b造成接觸(嚙合)。亦即,防止該間隔構件71Y在藉由箭頭標記s1所指示的方向中後退。
於此實施例中,用於壓迫該間隔構件71的彈性構件(彈簧73)係壓縮彈簧。然而,以該彈性組件之選擇的觀點,此實施例係不意欲限制本發明。譬如,該彈性組件可為如圖35所顯示地裝配的扭轉彈簧75。不只該扭轉彈簧75可被有效地使用於此實施例中之顯影滾筒脫離機構,而且使用於譬如被建構來旋轉地移動該間隔構件71的顯影滾筒脫離機構,如那些於該第二及第四實施例中者。
最後,為摘要上述該第一至第六實施例的效果,以該機構之結構的觀點,本發明能簡化一影像形成裝置,該機構用於分離處理匣中之顯影劑承載組件與該處理匣中之影像承載組件。
再者,本發明能確保當處理匣被安裝進入影像形成裝置之主要組件時,該影像形成裝置之主要組件的處理匣嚙合組件後退。如此,其能確保該處理匣被適當地安裝進入該影像形成裝置之主要組件。
雖然本發明已參考在此中所揭示之結構被敘述,其不
被限制於所提出之細節,且此申請案係意欲涵蓋此修改或變化,如可落在以下申請專利的改良或範圍之目的內。
本發明係能夠在結構中簡化用於分離(脫離)該顯影劑承載組件與處理匣之影像承載組件的機構,以提供影像形成裝置及處理匣之組合,其大體上係比按照該先前技術的組合更便宜及尺寸較小的。
4:顯影單元
5:清潔單元
44b:力量承載表面
44c:壓迫表面
44d:突出部分
60:脫離機構
61:間隔構件
62:移動構件
63:彈簧
64:凸輪
65:軸桿
PC:處理匣
PK:處理匣
PM:處理匣
PY:處理匣
Claims (9)
- 一種處理匣,包括:感光鼓輪;第一框架,可轉動地支撐該感光鼓輪,以允許該感光鼓輪繞著該感光鼓輪的轉動軸線轉動;顯影滾筒,用於在該感光鼓輪上顯影潛像;第二框架,可轉動地支撐該顯影滾筒,以允許該顯影滾筒繞著該顯影滾筒的轉動軸線轉動,該第二框架可在(i)第一位置和(ii)第二位置之間繞著樞軸樞轉,其中當該第二框架在該第一位置時,該顯影滾筒接觸該感光鼓輪,使得該顯影滾筒可顯影形成於該感光鼓輪上的該潛像,且當該第二框架在該第二位置時,該顯影滾筒與該感光鼓輪分離;及突出部位,其表面的部分被建構成承接力量以將該第二框架從該第一位置移動至該第二位置;其中,該處理匣被建構成,當該第二框架在該第一位置,且該處理匣被定向成使該感光鼓輪和該突出部位位於該處理匣的向下側而該感光鼓輪的該轉動軸線由該顯影滾筒的該轉動軸線向下定位時:(i)該突出部位由該顯影滾筒的該轉動軸線向下定位,(ii)當在該感光鼓輪的該轉動軸線之方向看時,(ii-i)該突出部位之第一部分在水平方向的寬度小於該突出部位之第二部分在水平方向的寬度,且(ii-ii)該突出部位之該第二部分位於該突出部位之該第一部分下方。
- 一種處理匣,包括:感光鼓輪;第一框架,可轉動地支撐該感光鼓輪,以允許該感光鼓輪繞著該感光鼓輪的轉動軸線轉動;顯影滾筒,用於在該感光鼓輪上顯影潛像;及第二框架,可轉動地支撐該顯影滾筒,以允許該顯影滾筒繞著該顯影滾筒的轉動軸線轉動,該第二框架可在(i)第一位置和(ii)第二位置之間移動,其中當該第二框架在該第一位置時,該顯影滾筒接觸該感光鼓輪,使得該顯影滾筒可在該感光鼓輪上顯影潛像,且當該第二框架在該第二位置時,該顯影滾筒與該感光鼓輪分離,該第二框架包含突出部位,該突出部位設有力量承接部位,其表面被建構成承接力量以將該第二框架從該第一位置移動至該第二位置;其中,該處理匣被建構成,當該第二框架在該第一位置,且該處理匣被定向成使該感光鼓輪和該突出部位位於該處理匣的向下側而該感光鼓輪的該轉動軸線由該顯影滾筒的該轉動軸線向下定位時:(i)該第二框架的部分鄰近於該感光鼓輪並位於該顯影滾筒下方,(ii)該力量承接部位的該表面至少部分朝上;且(iii)在該感光鼓輪的該轉動軸線的方向看時,(iii-i)該力量承接部位的該表面比該第二框架的該部分更遠離該感光鼓輪的該轉動軸線,(iii-ii)該力量承接部位的該表面位於該第二框架的該部分下方,且(iii-iii)該感光鼓輪的整體和該顯影滾 筒的整體位於一線的同一側,該線至少部分沿著該力量承接部位的該表面延伸。
- 一種處理匣,包括:感光鼓輪;第一框架,可轉動地支撐該感光鼓輪,以允許該感光鼓輪繞著該感光鼓輪的轉動軸線轉動;顯影滾筒,用於在該感光鼓輪上顯影潛像;及第二框架,可轉動地支撐該顯影滾筒,以允許該顯影滾筒繞著該顯影滾筒的轉動軸線轉動,該第二框架可在(i)第一位置和(ii)第二位置之間繞著樞軸樞轉,其中當該第二框架在該第一位置時,該顯影滾筒接觸該感光鼓輪,使得該顯影滾筒可顯影形成於該感光鼓輪上的潛像,且當該第二框架在該第二位置時,該顯影滾筒與該感光鼓輪分離,該第二框架包含突出部位,該突出部位設有力量承接部位,其表面被建構成承接力量以將該第二框架從該第一位置移動至該第二位置;其中,該處理匣被建構成,當該第二框架在該第一位置,且該處理匣被定向成使該感光鼓輪和該突出部位位於該處理匣的向下側而該感光鼓輪的該轉動軸線由該顯影滾筒的該轉動軸線向下定位時:(i)該第二框架的部分鄰近於該感光鼓輪並位於該顯影滾筒下方,(ii)該力量承接部位的該表面至少部分朝上;且(iii)在該感光鼓輪的該轉動軸線的方向看時,(iii-i)該力量承接部位的該表面比該第二框架的該部分更遠離該感光鼓輪的該轉動軸 線,(iii-ii)該力量承接部位的該表面位於該第二框架的該部分下方,且(iii-iii)在水平方向上沿著該突出部位的至少一部分之表面的距離隨著在垂直方向上沿著該突出部位與該樞軸的距離之增加而增加。
- 如請求項1之處理匣,其中,該突出部位具有力量承接部位,該力量承接部位具有該表面,該表面的部分被建構成承接力量以將該第二框架從該第一位置移動至該第二位置,且該力量承接部位的該表面至少部分朝上。
-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處理匣,其中,該突出部位相對於該第二框架的其他部分位於固定位置。
-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處理匣,其中,沿著該突出部位的最底部分的距離大於沿著在該突出部位的該最底部分上方之該突出部位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的距離。
- 如請求項3或4之處理匣,其中,該第二框架的該樞軸和該感光鼓輪的該轉動軸線位於一線的同一側,該線至少部分沿著該力量承接部位的該表面延伸。
-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處理匣,其中,該第二框架包含容納調色劑的容器,該突出部位的至少一部分位於該容器的底部下方。
-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處理匣,其中,該顯影滾筒包含軸桿,且該第二框架包含軸承,該軸 承具有其上設有孔的本體,該孔承接並可轉動地支撐該顯影滾筒的該軸桿,其中,該突出部位從該軸承的該本體突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2-196872 | 2012-09-07 | ||
JP2012196872 | 2012-09-07 | ||
JP2013-145903 | 2013-07-11 | ||
JP2013145903A JP6202911B2 (ja) | 2012-09-07 | 2013-07-11 | 画像形成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2138938A TW202138938A (zh) | 2021-10-16 |
TWI759216B true TWI759216B (zh) | 2022-03-21 |
Family
ID=49253377
Family Applications (9)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10120047A TWI759216B (zh) | 2012-09-07 | 2013-09-06 | 處理匣 |
TW109111766A TWI711901B (zh) | 2012-09-07 | 2013-09-06 | 處理匣 |
TW106132287A TWI652556B (zh) | 2012-09-07 | 2013-09-06 | 處理匣及具有此處理匣之影像形成系統 |
TW109139048A TWI732709B (zh) | 2012-09-07 | 2013-09-06 | 處理匣 |
TW102132195A TWI521315B (zh) | 2012-09-07 | 2013-09-06 | 影像形成裝置及處理匣 |
TW107143723A TWI682251B (zh) | 2012-09-07 | 2013-09-06 | 影像形成裝置 |
TW107135571A TWI675265B (zh) | 2012-09-07 | 2013-09-06 | 處理匣 |
TW104139176A TWI641929B (zh) | 2012-09-07 | 2013-09-06 | 處理匣 |
TW108134026A TWI693487B (zh) | 2012-09-07 | 2013-09-06 | 影像形成裝置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8)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9111766A TWI711901B (zh) | 2012-09-07 | 2013-09-06 | 處理匣 |
TW106132287A TWI652556B (zh) | 2012-09-07 | 2013-09-06 | 處理匣及具有此處理匣之影像形成系統 |
TW109139048A TWI732709B (zh) | 2012-09-07 | 2013-09-06 | 處理匣 |
TW102132195A TWI521315B (zh) | 2012-09-07 | 2013-09-06 | 影像形成裝置及處理匣 |
TW107143723A TWI682251B (zh) | 2012-09-07 | 2013-09-06 | 影像形成裝置 |
TW107135571A TWI675265B (zh) | 2012-09-07 | 2013-09-06 | 處理匣 |
TW104139176A TWI641929B (zh) | 2012-09-07 | 2013-09-06 | 處理匣 |
TW108134026A TWI693487B (zh) | 2012-09-07 | 2013-09-06 | 影像形成裝置 |
Country Status (11)
Country | Link |
---|---|
US (9) | US9429906B2 (zh) |
EP (8) | EP2893401B1 (zh) |
JP (1) | JP6202911B2 (zh) |
KR (7) | KR102161016B1 (zh) |
CN (8) | CN110850699B (zh) |
BR (2) | BR112015000884B1 (zh) |
ES (4) | ES2897961T3 (zh) |
PL (4) | PL3270230T4 (zh) |
RU (4) | RU2626029C2 (zh) |
TW (9) | TWI759216B (zh) |
WO (1) | WO2014038725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202911B2 (ja) | 2012-09-07 | 2017-09-27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
JP6376749B2 (ja) | 2013-12-06 | 2018-08-2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5889359B2 (ja) * | 2014-04-21 | 2016-03-2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6237588B2 (ja) * | 2014-06-13 | 2017-11-29 |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6584138B2 (ja) | 2014-06-17 | 2019-10-0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CN112650038B (zh) | 2014-08-01 | 2024-05-10 | 佳能株式会社 | 调色剂盒、调色剂供给机构和闸板 |
CA2969088A1 (en) | 2014-11-28 | 2016-06-02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Cartridge, member constituting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6390457B2 (ja) | 2015-02-06 | 2018-09-19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6409602B2 (ja) | 2015-02-06 | 2018-10-24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移動部材 |
JP6409603B2 (ja) | 2015-02-06 | 2018-10-24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6428332B2 (ja) | 2015-02-06 | 2018-11-28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6481395B2 (ja) | 2015-02-06 | 2019-03-13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6414480B2 (ja) | 2015-02-06 | 2018-10-31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6432375B2 (ja) | 2015-02-06 | 2018-12-05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CN108139704B (zh) | 2015-09-30 | 2020-03-17 | 佳能株式会社 | 鼓单元、处理盒和成像设备 |
JP6328161B2 (ja) * | 2016-02-03 | 2018-05-23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TWI668533B (zh) | 2016-03-04 | 2019-08-11 | 佳能股份有限公司 | 處理匣及影像形成裝置 |
JP6812115B2 (ja) | 2016-03-11 | 2021-01-13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EP3239782B1 (en) * | 2016-04-27 | 2019-08-21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Develop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US10180655B2 (en) | 2016-07-22 | 2019-01-15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stably detaching a developing unit on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MY201943A (en) | 2016-09-30 | 2024-03-25 | Canon Kk | Toner cartridge and toner supplying mechanism |
RU2741483C2 (ru) | 2016-09-30 | 2021-01-26 | Кэнон Кабусики Кайся | Картридж с тонером и механизм подачи тонера |
US10386782B2 (en) * | 2016-10-07 | 2019-08-20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6849396B2 (ja) | 2016-11-01 | 2021-03-24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KR20180051940A (ko) * | 2016-11-09 | 2018-05-17 | 에이치피프린팅코리아 주식회사 | 화상형성장치 |
JP6855284B2 (ja) | 2017-03-03 | 2021-04-07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TWI629182B (zh) | 2017-05-05 | 2018-07-11 | 虹光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 具有列印頭移動機構的列印模組 |
TWI720790B (zh) | 2017-06-15 | 2021-03-01 | 日商佳能股份有限公司 | 卡匣及電子照片畫像形成裝置 |
JP6643293B2 (ja) * | 2017-10-18 | 2020-02-1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7366599B2 (ja) | 2018-06-25 | 2023-10-23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カートリッジ |
CN212781681U (zh) * | 2018-09-18 | 2021-03-23 | 卢敬坤 | 一种处理盒 |
CN210666368U (zh) * | 2019-01-14 | 2020-06-02 | 江西亿铂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处理盒 |
CN211653402U (zh) * | 2019-01-18 | 2020-10-09 | 江西亿铂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处理盒 |
MX2021011177A (es) | 2019-03-18 | 2022-01-19 | Canon Kk | Aparato y cartucho de formacion de imagen electrofotografica. |
JP7156134B2 (ja) * | 2019-03-28 | 2022-10-19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MX2021015277A (es) | 2019-06-12 | 2022-01-18 | Canon Kk | Cartucho, accesorio y equipo de montaje. |
CN117908344A (zh) | 2019-08-09 | 2024-04-19 | 佳能株式会社 | 调色剂容器 |
KR20210024938A (ko) * | 2019-08-26 | 2021-03-08 | 휴렛-팩커드 디벨롭먼트 컴퍼니, 엘.피. | 화상형성장치의 현상 카트리지 장착 구조 |
CN112782956A (zh) * | 2019-11-01 | 2021-05-11 | 纳思达股份有限公司 | 处理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
JP7409166B2 (ja) | 2020-03-09 | 2024-01-09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CN113671810A (zh) * | 2020-05-14 | 2021-11-19 | 江西亿铂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显影盒 |
CN115836253A (zh) | 2020-06-08 | 2023-03-21 | 佳能株式会社 | 调色剂容器和成像系统 |
US11112749B1 (en) | 2020-06-30 | 2021-09-07 | Jiangxi Yibo E-Tech Co. Ltd. | Process cartridge |
WO2022014565A1 (ja) | 2020-07-15 | 2022-01-20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22050270A (ja) | 2020-09-17 | 2022-03-3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複数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連結部材 |
WO2022059803A1 (ja) | 2020-09-17 | 2022-03-24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カートリッジ |
JP7562386B2 (ja) * | 2020-11-27 | 2024-10-07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23136357A (ja) | 2022-03-16 | 2023-09-29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カートリッジ |
JP2023164160A (ja) | 2022-04-28 | 2023-11-1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カートリッジ、画像形成装置 |
CN115047738A (zh) * | 2022-06-09 | 2022-09-13 | 珠海市汇威精密制造有限公司 | 一种粉盒 |
JP2024002824A (ja) | 2022-06-24 | 2024-01-1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2137798A (ja) * | 2008-09-29 | 2012-07-19 | Canon Inc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
Family Cites Families (8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4280769A (ja) | 1991-03-06 | 1992-10-06 | Matsushita Graphic Commun Syst Inc | 記録装置 |
JP3200141B2 (ja) | 1991-04-08 | 2001-08-2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に着脱自在な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
US5331373A (en) | 1992-03-13 | 1994-07-19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process cartridge mountable within it and method for attaching photosensitive drum to process cartridge |
JP3352155B2 (ja) | 1992-06-30 | 2002-12-03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3259985B2 (ja) | 1992-09-04 | 2002-02-25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US5966566A (en) | 1993-03-24 | 1999-10-12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Recycle method for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H07319362A (ja) | 1994-05-19 | 1995-12-08 | Canon Inc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の再生産方法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
JPH09297441A (ja) * | 1996-04-30 | 1997-11-18 | Tec Corp | 画像形成装置 |
JPH10228222A (ja) | 1997-02-17 | 1998-08-25 | Canon Inc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3689552B2 (ja) | 1997-04-07 | 2005-08-3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トナーフレーム、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3445124B2 (ja) | 1997-10-23 | 2003-09-0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
JP3437424B2 (ja) | 1997-10-27 | 2003-08-1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現像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3290619B2 (ja) | 1997-11-20 | 2002-06-1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H11161131A (ja) | 1997-11-29 | 1999-06-18 | Canon Inc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H11296051A (ja) | 1998-04-08 | 1999-10-29 | Canon Inc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
JP3768710B2 (ja) | 1999-01-28 | 2006-04-19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0347492A (ja) | 1999-06-09 | 2000-12-15 | Canon Inc | 現像剤補給装置、現像装置及びこの現像装置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1337511A (ja) * | 2000-05-26 | 2001-12-07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
JP4612771B2 (ja) | 2000-11-28 | 2011-01-1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端部部材、現像剤収納部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
JP3566697B2 (ja) | 2001-02-09 | 2004-09-15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及び、離隔機構 |
JP2002278415A (ja) | 2001-03-16 | 2002-09-27 | Canon Inc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4681762B2 (ja) | 2001-06-18 | 2011-05-1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カートリッジ |
JP3658372B2 (ja) * | 2002-02-22 | 2005-06-0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用の離間保持部材 |
JP2003280313A (ja) * | 2002-03-20 | 2003-10-02 | Seiko Epson Corp | 像担持体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3307993A (ja) | 2002-04-17 | 2003-10-31 | Canon Inc | 電子写真感光体ドラム、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3307992A (ja) | 2002-04-17 | 2003-10-31 | Canon Inc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3542588B2 (ja) | 2002-09-30 | 2004-07-14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一端サイドカバーの取付け方法、他端サイドカバーの取付け方法、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4018517B2 (ja) | 2002-11-29 | 2007-12-05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部品 |
JP4025663B2 (ja) | 2003-03-04 | 2007-12-26 |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 像担持体着脱機構及びこれを備えた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5043538A (ja) * | 2003-07-25 | 2005-02-17 | Canon Inc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4317406B2 (ja) | 2003-08-27 | 2009-08-19 | 美和ロック株式会社 | 扉開閉用ハンドル掛け金装置 |
JP2005099691A (ja) * | 2003-08-29 | 2005-04-14 | Canon Inc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3950892B2 (ja) | 2004-01-30 | 2007-08-0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4314150B2 (ja) | 2004-05-14 | 2009-08-1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現像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
JP3970274B2 (ja) | 2004-03-31 | 2007-09-05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5316192A (ja) | 2004-04-28 | 2005-11-10 | Canon Inc |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US20060008289A1 (en) | 2004-07-06 | 2006-01-12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process cartridge |
JP4617122B2 (ja) | 2004-09-08 | 2011-01-19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現像剤搬送部材、現像装置、およ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
JP3950883B2 (ja) | 2004-10-06 | 2007-08-0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3986077B2 (ja) * | 2005-03-18 | 2007-10-03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4040636B2 (ja) * | 2005-03-24 | 2008-01-3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4695913B2 (ja) * | 2005-04-12 | 2011-06-0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4681946B2 (ja) | 2005-05-27 | 2011-05-1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現像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4341619B2 (ja) | 2005-07-08 | 2009-10-07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
RU2389052C2 (ru) | 2005-07-08 | 2010-05-10 | Бразер Когио Кабусики Кайся | Картридж проявления |
JP4241819B2 (ja) | 2006-01-11 | 2009-03-1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カラー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4280770B2 (ja) | 2006-01-11 | 2009-06-17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US7486907B2 (en) | 2006-01-11 | 2009-02-03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a tray for carrying a process cartridge |
CN101371202B (zh) * | 2006-01-11 | 2011-07-20 | 佳能株式会社 | 处理盒和成像设备 |
JP4709133B2 (ja) | 2006-01-11 | 2011-06-2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4280769B2 (ja) | 2006-01-11 | 2009-06-17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5043337B2 (ja) | 2006-01-12 | 2012-10-1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4760395B2 (ja) * | 2006-01-19 | 2011-08-31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7248618A (ja) * | 2006-03-14 | 2007-09-27 | Canon Inc |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4882517B2 (ja) * | 2006-05-30 | 2012-02-22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ユニット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4464435B2 (ja) * | 2006-12-11 | 2010-05-19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5147371B2 (ja) | 2006-12-11 | 2013-02-2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US7660550B2 (en) | 2006-12-11 | 2010-02-09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5084257B2 (ja) * | 2006-12-28 | 2012-11-2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
JP4040665B1 (ja) | 2006-12-28 | 2008-01-3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カラー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US7983589B2 (en) | 2007-01-31 | 2011-07-19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Developing apparatus,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5094186B2 (ja) * | 2007-04-10 | 2012-12-1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5004833B2 (ja) | 2007-05-23 | 2012-08-2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4458378B2 (ja) | 2007-06-29 | 2010-04-2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4458377B2 (ja) | 2007-06-29 | 2010-04-2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4948489B2 (ja) | 2007-08-10 | 2012-06-06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KR100889820B1 (ko) | 2007-09-19 | 2009-03-20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현상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화상형성장치 |
JP4869289B2 (ja) * | 2008-05-27 | 2012-02-0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4839337B2 (ja) | 2008-05-27 | 2011-12-2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カートリッジ |
JP4508273B2 (ja) | 2008-06-30 | 2010-07-21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4549426B2 (ja) | 2008-09-29 | 2010-09-2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4692626B2 (ja) * | 2008-12-26 | 2011-06-01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
JP5349999B2 (ja) * | 2009-02-16 | 2013-11-2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683228B2 (ja) | 2009-12-11 | 2015-03-1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1186447A (ja) | 2010-02-15 | 2011-09-22 | Canon Inc | 現像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
JP5517989B2 (ja) * | 2010-05-14 | 2014-06-1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106656B2 (ja) | 2010-06-22 | 2012-12-26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2058627A (ja) | 2010-09-11 | 2012-03-22 |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 画像形成装置 |
EP2455819B8 (en) * | 2010-11-23 | 2018-07-18 | HP Printing Korea Co., Ltd. | Developing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
JP5746956B2 (ja) * | 2011-11-30 | 2015-07-08 |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5901327B2 (ja) | 2012-02-09 | 2016-04-06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675888B2 (ja) | 2012-05-17 | 2015-02-25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現像剤収納ユニット、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画像形成装置 |
EP3486730B1 (en) | 2012-06-15 | 2020-08-05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Cartridge, process cartridge and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6202911B2 (ja) | 2012-09-07 | 2017-09-27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
JP5980064B2 (ja) | 2012-09-13 | 2016-08-3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現像装置の製造方法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の製造方法 |
US9377714B2 (en) | 2012-12-14 | 2016-06-28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Developer accommodating unit with frames for accommodating a developer accommodating member |
-
2013
- 2013-07-11 JP JP2013145903A patent/JP6202911B2/ja active Active
- 2013-09-06 CN CN201911250222.8A patent/CN110850699B/zh active Active
- 2013-09-06 TW TW110120047A patent/TWI759216B/zh active
- 2013-09-06 EP EP13767131.9A patent/EP2893401B1/en active Active
- 2013-09-06 CN CN201380045835.2A patent/CN104583879B/zh active Active
- 2013-09-06 TW TW109111766A patent/TWI711901B/zh active
- 2013-09-06 WO PCT/JP2013/074773 patent/WO2014038725A1/en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3-09-06 CN CN201911250955.1A patent/CN111221234B/zh active Active
- 2013-09-06 CN CN201811394495.5A patent/CN109240061B/zh active Active
- 2013-09-06 PL PL17184218.0T patent/PL3270230T4/pl unknown
- 2013-09-06 EP EP17184218.0A patent/EP3270230B1/en active Active
- 2013-09-06 ES ES17184211T patent/ES2897961T3/es active Active
- 2013-09-06 EP EP19209705.3A patent/EP3650947A1/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13-09-06 EP EP24185260.7A patent/EP4428620A2/en active Pending
- 2013-09-06 RU RU2015112592A patent/RU2626029C2/ru active
- 2013-09-06 TW TW106132287A patent/TWI652556B/zh active
- 2013-09-06 TW TW109139048A patent/TWI732709B/zh active
- 2013-09-06 EP EP19209701.2A patent/EP3650946A1/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13-09-06 ES ES17184218T patent/ES2897977T3/es active Active
- 2013-09-06 PL PL17184209T patent/PL3270229T3/pl unknown
- 2013-09-06 TW TW102132195A patent/TWI521315B/zh active
- 2013-09-06 KR KR1020207005780A patent/KR102161016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3-09-06 ES ES17184206T patent/ES2897960T3/es active Active
- 2013-09-06 KR KR1020167022607A patent/KR101696165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3-09-06 ES ES17184209T patent/ES2897975T3/es active Active
- 2013-09-06 EP EP17184209.9A patent/EP3270229B1/en active Active
- 2013-09-06 RU RU2017121306A patent/RU2657122C1/ru active
- 2013-09-06 TW TW107143723A patent/TWI682251B/zh active
- 2013-09-06 EP EP17184211.5A patent/EP3273301B1/en active Active
- 2013-09-06 KR KR1020197002151A patent/KR102009135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3-09-06 CN CN201911250225.1A patent/CN110928164B/zh active Active
- 2013-09-06 KR KR1020177000215A patent/KR101943020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3-09-06 KR KR1020197022799A patent/KR102084904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3-09-06 TW TW107135571A patent/TWI675265B/zh active
- 2013-09-06 CN CN201811394502.1A patent/CN109240063B/zh active Active
- 2013-09-06 KR KR1020157008101A patent/KR101696125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3-09-06 EP EP17184206.5A patent/EP3270228B1/en active Active
- 2013-09-06 CN CN201811394501.7A patent/CN109240062B/zh active Active
- 2013-09-06 TW TW104139176A patent/TWI641929B/zh active
- 2013-09-06 BR BR112015000884-4A patent/BR112015000884B1/pt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3-09-06 TW TW108134026A patent/TWI693487B/zh active
- 2013-09-06 PL PL17184206T patent/PL3270228T3/pl unknown
- 2013-09-06 BR BR122020006517-6A patent/BR122020006517B1/pt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3-09-06 CN CN201911250954.7A patent/CN110879517B/zh active Active
- 2013-09-06 PL PL17184211.5T patent/PL3273301T4/pl unknown
- 2013-09-06 US US14/421,269 patent/US9429906B2/en active Active
- 2013-09-06 KR KR1020207027426A patent/KR102328296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6
- 2016-07-13 US US15/209,039 patent/US9836020B2/en active Active
-
2017
- 2017-11-09 US US15/808,042 patent/US10168664B2/en active Active
-
2018
- 2018-05-28 RU RU2018119506A patent/RU2737134C2/ru active
- 2018-10-25 US US16/170,272 patent/US10401788B2/en active Active
-
2019
- 2019-06-13 US US16/439,908 patent/US10591868B2/en active Active
- 2019-12-19 US US16/720,694 patent/US11156954B2/en active Active
-
2020
- 2020-11-02 RU RU2020135971A patent/RU2754646C1/ru active
-
2021
- 2021-09-09 US US17/470,123 patent/US11599058B2/en active Active
-
2022
- 2022-11-22 US US17/991,946 patent/US11754970B2/en active Active
-
2023
- 2023-07-26 US US18/226,362 patent/US20230367260A1/en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2137798A (ja) * | 2008-09-29 | 2012-07-19 | Canon Inc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
Also Published As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759216B (zh) | 處理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