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576115A - 冲撞对象保护装置的控制装置以及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冲撞对象保护装置的控制装置以及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576115A
CN1576115A CNA2004100623954A CN200410062395A CN1576115A CN 1576115 A CN1576115 A CN 1576115A CN A2004100623954 A CNA2004100623954 A CN A2004100623954A CN 200410062395 A CN200410062395 A CN 200410062395A CN 1576115 A CN1576115 A CN 157611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r bonnet
control
collision
buffer gear
object prot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410062395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285473C (zh
Inventor
高桥浩幸
藤川吉弘
益田修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5761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57611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285473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85473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34Protecting non-occupants of a vehicle, e.g. pedestrians
    • B60R21/38Protecting non-occupants of a vehicle, e.g. pedestrians using means for lifting bonne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1Electrical circuits for triggering passive safety arrangements, e.g. airbags, safety belt tighteners, in case of vehicle accidents or impending vehicle accidents
    • B60R21/013Electrical circuits for triggering passive safety arrangements, e.g. airbags, safety belt tighteners, in case of vehicle accidents or impending vehicle accidents including means for detecting collisions, impending collisions or roll-ov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1Electrical circuits for triggering passive safety arrangements, e.g. airbags, safety belt tighteners, in case of vehicle accidents or impending vehicle accidents
    • B60R21/013Electrical circuits for triggering passive safety arrangements, e.g. airbags, safety belt tighteners, in case of vehicle accidents or impending vehicle accidents including means for detecting collisions, impending collisions or roll-over
    • B60R21/0134Electrical circuits for triggering passive safety arrangements, e.g. airbags, safety belt tighteners, in case of vehicle accidents or impending vehicle accidents including means for detecting collisions, impending collisions or roll-over responsive to imminent contact with an obstacle, e.g. using radar syste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34Protecting non-occupants of a vehicle, e.g. pedestrians
    • B60R21/36Protecting non-occupants of a vehicle, e.g. pedestrians using airba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10Bonnets or lids, e.g. for trucks, tractors, busses, work vehi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Radar, Positioning & Navigation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Superstructure Of Vehicle (AREA)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冲撞对象保护装置的控制装置以及控制方法,其能够使用于吸收冲撞对象冲撞到发动机罩(12)上时的冲击的多个冲撞对象保护装置以最适合的定时进行动作。在由预测机构(84)预测到冲撞的情况下,驱动前方部升起机构(10)使发动机罩(12)的前端部升起;在回避了冲撞的情况下,使发动机罩自动地向原来的状态复原(100-106)。另外,在由预测机构(84)预测到冲撞之后、由检测机构(86)检测到冲撞时,驱动后方部升起机构(108)。这样,就不会导致因后方部升起机构(50)的动作而不必要地妨碍驾驶员的视野那样的弊端,能够使缓和施加给冲撞对象的冲击的各机构以最适合的定时进行动作。

Description

冲撞对象保护装置的控制装置以及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冲撞对象保护装置的控制装置,特别是涉及将发动机罩升起以保护作为冲撞对象的行人等的升起式发动机罩机构和在发动机罩的后方附近打开气囊来保护作为冲撞对象的行人等的发动机罩气囊装置等的冲撞对象保护装置的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在车辆发生冲撞(碰撞)时有效地吸收施加给冲击对象的冲击能量的冲撞对象保护装置,其一例被记载在日本特开2002-79906号公报中。
在日本特开2002-79906号公报所记载的技术中,记载了以下内容,一旦由行人检测机构检测到车辆与行人的冲撞(碰撞),就根据该行人检测机构,使释放机构开始动作,解除发动机罩锁止机构和撞合件(ストライカ)的卡合,同时利用弹性力以规定的升起量使发动机罩的前方弹起,从而将发动机罩的前方移动到在发生冲撞时可有效地吸收冲击能量的位置。
另外,作为类似技术,还提出了使发动机罩的后方升起以吸收施加给冲撞对象的冲击能量的技术、在发动机罩的后方附近开启气囊装置以吸收所述冲击能量的技术等方案。
然而,虽然可以考虑具备多个上述那样的冲撞对象保护装置的方案,但是在预测冲撞而使发动机罩的后方升起、或打开设在发动机罩后方附近的气囊的情况下,是在预测之后的阶段,发动机罩的后方就升起或发动机罩后方附近的气囊就被打开。因此,就有驾驶员的视野被升起的发动机罩或打开的气囊装置所妨碍的视野变窄的问题。
另外,当气囊装置被打开之后,为了恢复到通常的状态,只有进行更换。因此,就有必要防止不必要的打开。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解决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即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包括将发动机罩的前方升起的前方部升起机构在内的多个冲撞对象保护装置以最佳的定时(タイミング)进行动作的冲撞对象保护装置的控制装置。
另外,考虑到上述事实,本发明的其他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多个冲撞对象保护装置以最佳的定时进行动作的冲撞对象保护装置的控制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冲撞对象保护装置的控制装置,该控制装置是用于吸收冲撞对象冲撞到发动机罩上时的冲击的多个冲撞对象保护装置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对所述多个冲撞对象保护装置分别以不同的定时进行动作控制的控制机构。
优选为,多个冲撞对象保护装置由第1缓冲机构和第2缓冲机构构成;控制机构进一步包括预测车辆的冲撞的预测机构和检测车辆的冲撞的检测机构;控制机构,根据预测机构的预测结果控制第1缓冲机构的动作,根据检测机构的检测结果控制第2缓冲机构的动作。优选为,多个冲撞对象保护装置进一步具备第3缓冲机构;控制机构根据检测机构的检测结果控制第2缓冲机构及第3缓冲机构的动作。优选为,控制机构根据检测机构的检测结果使第2缓冲机构及第3缓冲机构基本同时动作。优选为,控制机构,根据检测机构的检测结果,在使第2缓冲机构动作之后,再使第3缓冲机构动作。优选为,第1缓冲机构由使发动机罩的前方升起的前方部升起机构构成;控制机构根据预测机构的预测结果控制该前方部升起机构的驱动装置的动作。优选为,第2缓冲机构由使发动机罩的后方升起的后方部升起机构构成;控制机构根据检测机构的检测结果控制该后方部升起机构的驱动装置的动作。优选为,第2缓冲机构由设在发动机罩的后方的发动机罩气囊装置构成;控制机构根据检测机构的检测结果控制该发动机罩气囊装置的驱动装置的动作。优选为,第3缓冲机构由设在发动机罩的后方的发动机罩气囊装置构成;控制机构根据检测机构的检测结果控制该发动机罩气囊装置的驱动装置的动作。
本发明的其他的技术方案为冲撞对象保护装置的控制方法,该控制方法是控制包括用于吸收冲撞对象冲撞到发动机罩上时的冲击的至少第1缓冲机构和第2缓冲机构的冲撞对象保护装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预测车辆的冲撞的预测机构的预测结果控制第1缓冲机构的动作;根据检测车辆的冲撞的检测机构的检测结果控制第2缓冲机构的动作;对第1缓冲机构及所述第2缓冲机构分别以不同的定时进行动作控制。
根据上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多个冲撞对象保护装置由吸收冲撞对象冲撞到发动机罩上时的冲击的装置构成,在冲撞对象为行人等的情况下,可以有效地缓和施加给行人等的冲撞对象的冲击。多个冲撞对象保护装置,至少包括使发动机罩的前方升起从而缓和冲击的前方部升起机构。也就是说,通过由前方部升起机构将发动机罩的前方抬起,可以由发动机罩的前方有效地缓和施加给冲撞对象的冲击。再者,多个冲撞对象保护装置除此之外,还可适用例如使发动机罩的后方升起以缓和冲击的后方部升起机构、打开设在发动机罩的后方的发动机罩气囊装置以缓和冲击的发动机罩气囊装置等。也就是说,通过由后方部升起机构将发动机罩的后方升起,可以由发动机罩的后方有效地缓和施加给冲撞对象的冲击;借助发动机罩气囊装置,通过将气囊装置在发动机罩上面打开,可以由该气囊装置有效地缓和施加给冲撞对象的冲击。
在此,控制装置,对上述那样的多个冲撞对象保护装置分别以不同的定时进行动作控制,从而可以使各冲撞对象保护装置以无弊端且可有效地进行作用的定时进行动作,因此可以使各冲撞对象保护装置以与各自相适应的最佳的定时进行动作。
例如,在多个冲撞对象保护装置由使发动机罩的前方升起的前方部升起机构和使发动机罩的后方升起的后方部升起机构构成的情况下,还进一步具备预测车辆的冲撞的预测机构和检测车辆的冲撞的检测机构,控制机构,根据预测机构的预测结果对前方部升起机构进行动作控制,同时根据检测机构的检测结果对后方部升起机构进行动作控制,从而能够以在预测到冲撞时使前方部升起机构动作、在检测到冲撞时使后方部升起机构动作的方式进行控制;因此,能够将因由后方部升起机构导致的发动机罩的升起而妨碍驾驶员的视野的频率抑制在最小限度,还可以最合适地控制各冲撞对象保护装置的动作定时。
另外,在多个冲撞对象保护装置由使发动机罩的前方升起的前方部升起机构和设在发动机罩的后方的发动机罩气囊装置构成的情况下,还进一步具备预测车辆的冲撞的预测机构和检测车辆的冲撞的检测机构,控制机构,根据预测机构的预测结果对前方部升起机构进行动作控制,同时根据检测机构的检测结果对发动机罩气囊装置进行动作控制,从而能够以在预测到冲撞时使前方部升起机构动作、在检测到冲撞时打开发动机罩气囊装置的方式进行控制;因此,能够防止发动机罩气囊装置的不必要时的打开,可以最合适地控制各冲撞对象保护装置的动作定时。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前方部升起机构的车辆搭载状态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前方部升起机构上的连杆机构的放大立体图。
图3是表示图1的前方部升起机构的正视图。
图4是表示后方部升起机构的概略构成的一例的图。
图5是表示图4的后方部升起机构的构成的一例的放大图。
图6是表示图4的后方部升起机构的构成的一例的放大立体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形态中的冲撞对象保护装置的电气构成的框图。
图8是表示由本发明的实施形态中的冲撞对象保护装置的控制部执行的控制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9是表示发动机罩前方升起前后的锁止机构周边的剖面图。
图10是表示发动机罩的前后都升起之后的状态的图。
图11是表示发动机罩气囊装置的在车辆上搭载的状态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形态中的冲撞对象保护装置的电气构成的框图。
图13是表示由本发明的其他实施形态中的冲撞对象保护装置的控制部执行的控制的一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形态的一例。
第1实施形态
首先,对于本发明的第1实施形态的冲撞对象保护装置进行说明。第1实施形态的冲撞对象保护装置,具备作为使发动机罩的前方升起的第1缓冲机构的前方部升起机构、和作为使发动机罩的后方升起的第2缓冲机构的后方部升起机构。
在此,参照图1对前方部升起机构进行说明。前方部升起机构10被设在发动机罩12的前方,从而可通过后述的连杆机构使发动机罩12的前方升起。
为了确保发动机罩12的设计形状、拉伸刚性(張り剛性),在发动机罩12的背面贴设有发动机罩内板14。
在此,参照图2以及图3对上述的连杆机构进行详细说明。
连杆机构16主要由连杆部件18以及滑轨20构成,沿车宽方向设置有一对。另外,连杆机构16,虽然在本实施形态中说明了设置一对的例子,但不限于一对,也可以设置1个连杆机构或多个连杆机构。
发动机罩内板14的前方的至少2处被弯折成折边形状,并设有贯通孔。连杆部件18的一端部18a被可自由旋转地轴支撑(枢转支撑)在该贯通孔中。连杆部件18的另一端部18b被可沿车宽方向移动地轴支撑在设于锁止撞合件补强部22上的滑轨20上。滑轨20略呈箱体状,沿车宽方向设有滑槽20a。连杆部件18的另一端部18b被可自由旋转且可沿车宽方向滑动地轴支撑在该滑槽20a中。
详细地说,在连杆部件18的另一端部18b上设有齿轮24,齿轮24可自由旋转且其旋转轴被轴支撑在连杆部件18的另一端部18b上。另外,齿轮24的旋转轴被设成可沿滑槽20a移动。也就是说,以滑槽20a被齿轮24和连杆部件18夹持着的状态(滑槽20a的缘部被配置在齿轮24和连杆部件18之间的状态),使连杆部件18的另一端部18b被设为可沿滑轨20的滑槽20a移动。
另外,在滑轨20内,设有呈螺旋状地切削加工有槽的带齿线缆(ギヤドケ一ブル)26。该带齿线缆26与被轴支撑在连杆部件18的另一端部18b上的齿轮24相啮合,通过使带齿线缆26沿图2的箭头A方向旋转,从而使齿轮24旋转,连杆部件18的另一端部18b就会沿着滑轨20的滑槽20a以及带齿线缆26沿图2的箭头B方向移动。
另外,设在带齿线缆26上的螺旋状的槽,在一对连杆机构16上,被构成为在一方的连杆机构侧和另一方的连杆机构侧成反螺旋。这样,通过旋转带齿线缆26,一对连杆机构16的各自的连杆部件18的另一端部18b,就会一起向车辆的内侧方向或外侧方向的同一方向移动。
如图3所示,带齿线缆26,通过被配设在锁止撞合件补强部22上的作为第1驱动装置的致动器(执行元件)28而沿图3的箭头A方向旋转。也就是说,在致动器28的旋转轴上设有小齿轮30,同时在带齿线缆26上设有旋转齿轮32。这样,由致动器28的旋转带动小齿轮30旋转,经由旋转齿轮32而使带齿线缆26沿图3的箭头A的方向旋转。如此一来,轴支撑在连杆部件18的另一端部18b上的齿轮24就会沿着带齿线缆26旋转,连杆部件18的另一端部18b就会沿着滑轨20的滑槽20a移动。然后,发动机罩12的前方就会升起。另外,在图2及图3中省略了发动机罩12。
在此,发动机罩12的升起速度,由小齿轮30和旋转齿轮32的齿数比决定,该齿数比可适当地设定。另外,在本实施形态中,虽然是利用小齿轮30和旋转齿轮32来使带齿线缆26旋转的,但是根据齿数比不同,也可以再追加齿轮。
另一方面,在设有滑轨20的锁止撞合件补强部22上,设有与设在车体上的锁止机构34相卡扣、合分的撞合件36。由该锁止机构34和撞合件36的卡扣、合分实现发动机罩12的开闭。再者,也可以将锁止机构34设在锁止撞合件补强部22上,将撞合件36设在车体上。另外,由于锁止机构34可以适用一般的锁止机构,所以省略其详细说明。
另外,在设在车体上的散热器支架板38上,设有一对由橡胶等弹性材料构成的缓冲胶垫40,在设于车体上的锁止机构34和撞合件36相卡合的状态下,可支撑锁止撞合件补强部22。也就是说,在发动机罩12关闭的状态(撞合件36和锁止机构34相卡合的状态)下,锁止撞合件补强部22至少被由撞合件36和锁止机构34的卡合实现的支撑、及一对缓冲胶垫40的支撑这3点所支撑。另外,缓冲胶垫40也可以设置多个而不是一对。
接着,参照图4~6对后方部升起机构50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4所示,后方部升起机构50主要由发动机罩保持单元51、锁固板74、发动机罩缓冲撑杆58以及作为第2驱动装置的电磁线圈(螺线管)52构成。
将发动机罩保持单元51保持在通常状态的电磁线圈52,被配设在与发动机罩12的后部相对的围板上部元件54的部位54A上。
在发动机罩保持单元51上的发动机罩铰链56的前部56A、和位于发动机罩铰链56的车辆前方侧的围板上部元件54的安装部54B之间,配设有具备活塞和活塞杆、且在活塞中封入了气体等的发动机罩缓冲撑杆58。在发动机罩铰链56的前部56A和围板上部元件54的安装部54B上,可旋转地连结着发动机罩缓冲撑杆58的两端部58A、58B。另外,发动机罩缓冲撑杆58上的发动机罩12侧的安装部58A的位置,比围板上部元件54侧的安装部54B更靠近车辆的后方侧。也就是说,发动机罩缓冲撑杆58以发动机罩12侧的安装部58A位于后方侧那样的方式倾斜。另外,发动机罩缓冲撑杆58上的发动机罩12侧的安装部58A的位置,被设定在远比发动机罩12的前后长度的中间靠车辆后方的位置上。
如图5所示,发动机罩保持单元51除发动机罩铰链56之外还具备第1中间臂60、第2中间臂62、固定在围板上部元件54的安装部54A上的托座64。在发动机罩铰链56的后端部56B上,通过销66可旋转地轴支撑着第1中间臂60的一方的端部60A。另外,第1中间臂60的另一方的端部60B上,通过销68可旋转地轴支撑着第2中间臂62的一方的端部62A,第2中间臂62的另一方的端部62B,通过销70而被可旋转地轴支撑在托座64的后部64A上。另外,托座64的前部64B,通过螺栓65而被同时紧固在电磁线圈52和围板上部元件54之间。再者,在托座64的后部64A的前端部上,通过销72而可旋转地轴支撑着锁固板74的纵向的大约中央部。锁固板74的下端部74A经由销76而被可旋转地连结在电磁线圈52的杆52A上。
另一方面,在锁固板74的上端部74B的前方侧,形成有卡固爪74C,该卡固爪74C可以与形成在第1中间臂60的纵向大约中央部的销82相卡合。
如图6所示,在通常状态下,锁固板74的卡固爪74C与第1中间臂60的销82相卡合,在销68的下方,形成在第1中间臂上的止动部60C介由缓冲垫78而触接在托座64上。另外,在销66的下方,形成在第1中间臂60上的止动部60D介由缓冲垫80而触接在托座64上。因此,发动机罩保持单元51由这3点、即卡固爪74C、止动部60C以及止动部60D这3点而被固定。另外,此时,由于缓冲垫78、80被略微压缩,因此上述3点不会发生松动。
另一方面,在电磁线圈52动作时,电磁线圈52的杆52A向车辆前方移动,锁固板74以销72为中心向图6的顺时针旋转方向(图6的箭头X方向)旋转。因此,锁固板74的卡固爪74C和第1中间臂60的销82的卡合就会脱开。另外,当锁固板74的卡固爪74C和第1中间臂60的销82的卡合脱开时,由于发动机罩缓冲撑杆58的加载力,第1中间臂60和第2中间臂62以各销66、68、70为中心旋转,如图5所示,发动机罩12的后方12B就会向上方移动。
这时,形成在锁固板74的上端部74B上的向车宽方向内侧的弯折部74D触接在第2中间臂62的端部62B的附近,发动机罩12就会在规定的上方位置(图5的位置)处停止。
另外,锁固板74的卡固爪74C的车辆前侧面成为倾斜面74E。停止电磁线圈52的动作后,通常状态下,在与闭合发动机罩12的情况一样地使发动机罩12的后方12B向下方移动的情况下,倾斜面74E和第1中间臂60的销82产生滑动,锁固板74摆动。由此,第1中间臂60的销82自动地被设置在锁固板74的卡固爪74C上,从而使发动机罩保持单元51返回到原来的状态。
接着,参照图7对按照上述方式构成的冲撞对象保护装置的电气构成进行说明。
冲撞对象保护装置,如图7所示具备冲撞预测传感器(碰撞预测传感器)84以及冲撞检测传感器86。冲撞预测传感器84是利用例如毫米波雷达、CCD照相机等来预测车辆的碰撞的装置;冲撞检测传感器86是利用例如加速度传感器、触碰传感器等来检测车辆的冲撞的装置,它们分别被设在车辆的保险杠46(参照图1)等上。
冲撞预测传感器84以及冲撞检测传感器86,被连接在连接于控制冲撞对象保护装置的控制部90上的输入输出接口(I/F)88上。由冲撞预测传感器84发出的冲撞预测信号以及由冲撞检测传感器86发出的冲撞检测信号经由输入输出I/F88而被输入到控制部90。
控制部90由以CPU、ROM、RAM及周边装置等构成的微型计算机构成。控制部90根据冲撞预测传感器84的冲撞预测信号使前方部升起机构10动作,根据冲撞检测传感器86的冲撞检测信号使后方部升起机构50动作。
另外,在输入输出I/F88上,连接有用于驱动致动器28的驱动器92,致动器28是用于驱动上述的前方部升起机构10的连杆机构16的,驱动器92根据控制部90的指示驱动致动器28,从而升起或降下发动机罩12的前方。
另外,在输入输出I/F88上,连接有用于驱动上述的后方部升起机构50的电磁线圈52的驱动器94,驱动器94根据控制部90的指示驱动电磁线圈52,从而使锁固板74的卡固爪74C与第1中间臂60的销82的卡合脱开,由此,发动机罩12就会借助发动机罩缓冲撑杆58的加载力升起。
接下来,参照图8的流程图对由以上述方式构成的冲撞对象保护装置的控制部90所执行的控制的一例进行说明。在此,以在撞合件36和锁止机构34相卡合的状态下、且在发动机罩的后方处于通常状态的状态下执行控制部90的控制的情况为例来说明。
首先开始时,在步骤100中,判定是否从冲撞预测传感器84输入了冲撞预测信号。在该判定被否定的情况下,则待机直至被肯定时为止,才转移至步骤102。
在步骤102中,通过控制部90指示致动器28的驱动,致动器28被沿着将发动机罩12的前方升起的方向驱动。
换言之,通过使致动器28沿图3的箭头A方向旋转,而使小齿轮30旋转,从而经由旋转齿轮32使带齿线缆26旋转。这样一来,被轴支撑在连杆部件18的端部18b的齿轮24就会沿着带齿线缆26旋转,连杆机构18的端部18b就沿滑轨20的滑槽20a在水平方向(图2箭头B方向)上移动。再者,此时,带齿线缆26的螺旋状的槽被设定为可使连杆部件18的端部18b向车辆的中心方向移动。
这样通过驱动致动器28,当另一端部18b向车辆的中心方向水平移动时,连杆部件18就会以被轴支撑在发动机罩内板14上的端部18a为中心旋转,连杆机构16就会从图3的虚线状态变为实线状态。由此,连杆部件18就会竖起,发动机罩12就经由发动机罩内板14而被抬起,如图9所示,能够很容易地在撞合件36及锁止机构34相卡合的状态下仅使发动机罩12升起。再者,在图9中,实线表示将发动机罩12升起之前的状态,虚线表示将发动机罩12升起之后的状态。
接着,在步骤102中,在发动机罩12升起之后,向步骤104转移,判定是否从冲撞检测传感器86输入了冲撞检测信号。在该判定被否定的情况下,例如,当在规定时间内没有从冲撞检测传感器86输入冲撞检测信号的情况下,则向步骤106转移。这样,通过控制部90指示致动器28的驱动,致动器28被沿着将发动机罩12降下的方向驱动,而后返回到上述的步骤100。
换言之,通过使致动器28沿着与步骤102相反的方向旋转,而使小齿轮30也旋转,并通过该小齿轮30的旋转带动旋转齿轮32旋转,从而使带齿线缆26旋转。由此,被连杆部件18的端部18b轴支撑着的齿轮24就沿着带齿线缆26旋转,从而连杆机构18的端部18b就沿着滑轨20的滑槽20a向车辆水平方向(图2箭头B方向的车辆外侧方向)移动。然后,当连杆部件18的被支撑在滑轨20侧的端部18b向车辆外侧方向水平移动时,连杆部件18就会以被轴支撑在发动机罩内板14上的端部18a为中心旋转,从图3的实线状态向虚线状态移动,连杆部件18基本成水平,发动机罩12经由发动机罩内板14而被降下。因而,在没有冲撞的情况下,发动机罩12被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因此就可以直接继续驾驶。
另一方面,在步骤104的判定被肯定的情况下,则向步骤108转移,电磁线圈52被驱动,完成一系列的处理。
也就是说,在步骤108中,电磁线圈52的杆52A向前方移动,锁固板74以销72为中心沿图6箭头X方向旋转。由此,锁固板74的卡固爪74C与第1中间臂60的销82的卡合被解除。因此,如图5所示,借助发动机罩缓冲撑杆58的加载力,发动机罩12的后方12B被向上方推起,从而升起。因而,如图10所示,当后方部升起机构50升起时,由于前方部升起机构10也升起,所以,由此可以有效地吸收施加给冲撞对象的冲击。再者,冲撞对象与发动机罩12的后方12B发生碰撞的情况,在与行人等冲撞对象碰撞之后再稍微经过一小段时间后才会发生,所以即便后方部升起机构50在冲撞检测之后才将发动机罩12升起,也能够有效地对冲撞对象缓和冲击。
这样,在本实施形态的冲撞对象保护装置中,在由冲撞预测传感器84预测为冲撞时,驱动前方部升起机构10而使发动机罩的前方升起,当避免了冲撞时,可使发动机罩12自动地恢复到原来的状态,从而可以省去将发动机罩12返回到原来的状态的工夫。
另外,在驱动后方部升起机构50、即升起发动机罩12的后方12B的情况,只是在由冲撞检测传感器86检测出了冲撞的情况下才会进行。因此,与前方部升起机构10相比,可以将使其升起的机会抑制到最小限度。换言之,虽然当发动机罩12的后方12B升起时,会妨碍驾驶员的视野,但由于将使发动机罩12的后方12B升起的机会抑制到最小限度,因此可以将因发动机罩12的后方12B的升起而妨碍驾驶员的视野的机率抑制到最小限度。
因此,通过对前方部升起机构10和后方部升起机构50以不同的定时(タイミング)进行动作控制,可以防止因后方部升起机构50的动作而不必要地妨碍驾驶员的视野这样的弊端。由此,能够使缓和施加给冲撞对象的冲击的各机构以最合适的定时进行动作。
再者,上述实施形态中的前方部升起机构10以及后方部升起机构50的各自的机械构成,并非仅限于此,也可以将本发明运用在其他的机械构成的前方部升起机构或后方部升起机构中。
第2实施形态
接着,对本发明的第2实施形态的冲撞对象保护装置进行说明。第1实施形态的冲撞对象保护装置,是由将发动机罩12的前方升起的前方部升起机构10、和将发动机罩12的后方升起的后方部升起机构50构成的。在第2实施形态的冲撞对象保护装置中,代替后方部升起机构50,而具备发动机罩气囊装置(第2缓冲机构或第3缓冲机构)。在此,对于前方部升起机构,因为和第1实施形态相同,所以省略其详细说明。
在图11中,表示了发动机罩气囊装置的配置。在此,对于与第1实施形态相同的构成标以相同的标号进行说明。另外,在图11中,表示的是发动机罩气囊装置120的气囊袋体120A打开之后的状态的图。
发动机罩气囊装置120被设置在车辆的车颈(カウル)部内。在发动机罩气囊装置120中,通过向作为第2驱动装置或第3驱动装置的充气机98(参照图12)通入电流,从而通过来自充气机的气体,使折叠收纳在盒体中的气囊袋体120A将盒体的上部撑破,从而在发动机罩12的后方和前挡风玻璃122的前部上面打开。也就是说,由气囊袋体120A吸收施加给冲撞对象的冲击。
再次,参照图12对本实施形态的冲撞对象保护装置的电气构成进行说明。
本实施形态的冲撞对象保护装置,如图12所示,具备冲撞预测传感器84以及冲撞检测传感器86。冲撞预测传感器84是利用例如毫米波雷达、CCD照相机等来预测车辆冲撞的装置;冲撞检测传感器86是利用例如加速度传感器、触碰传感器等来检测车辆的冲撞的装置,它们分别被设在车辆的保险杠46(参照图11)等上。
冲撞预测传感器84以及冲撞检测传感器86被连接在连接于控制冲撞对象保护装置的控制部91上的输入输出接口(I/F)88上。由冲撞预测传感器84发出的冲撞预测信号以及由冲撞检测传感器86发出的冲撞检测信号经由输入输出I/F88被输入给控制部91。
控制部91由以CPU、ROM、RAM及周边装置等构成的微型计算机构成,根据冲撞预测传感器84的冲撞预测信号使前方部升起机构10动作,根据冲撞检测传感器86的冲撞检测信号使发动机罩气囊装置120动作。
另外,在输入输出I/F88上,连接有用于驱动致动器28的驱动器92,致动器28是用于驱动上述的前方部升起机构10的连杆机构16的。驱动器92根据控制部91的指示驱动致动器28,从而使发动机罩12的前方升起或降下。
另外,在输入输出I/F88上,连接有用于向上述的发动机罩气囊装置120的充气机98施加规定的电流的驱动器96。驱动器96根据控制部91的指示向充气机98施加电流,从而充气机98内的气体被释放出,气囊袋体120A被打开。
接下来,参照图13的流程图对由以上述方式构成的冲撞对象保护装置的控制部91执行的控制的一例进行说明。在此,以在撞合件36和锁止机构34相卡合的状态下进行控制部90的控制的情况为例来说明。
在步骤200中,判定是否从冲撞预测传感器84输入了冲撞预测信号。在该判定被否定的情况下,待机直至被肯定为止,然后才向步骤202转移。
在步骤202中,通过控制部91指示致动器28的驱动,致动器28被沿着将发动机罩12的前方部升起的方向驱动。
换言之,通过使致动器28沿第1实施形态中所示的图3的箭头A方向旋转,而使小齿轮30旋转,从而经由旋转齿轮32使带齿线缆26旋转。由此,轴支撑在连杆部件18的端部18b上的齿轮24沿着带齿线缆26旋转,连杆机构18的端部18b沿滑轨20的滑槽20a在水平方向(图2箭头B方向)上移动。再者,此时,按照连杆部件18的端部18b向车辆的中心方向移动的那样设定带齿线缆26的螺旋状的槽。
这样通过驱动致动器28,当另一端部18b向车辆的中心方向水平移动时,连杆部件18就会以被轴支撑在发动机罩内板14上的端部18a为中心旋转,连杆机构16就会从图3的虚线状态变为实线状态。也就是说,连杆部件18会竖起,发动机罩12会经由发动机罩内板14而被抬起,如图9所示,能够很容易地在撞合件36及锁止机构34相卡合的状态下仅使发动机罩12升起。再者,在图9中,实线表示将发动机罩12升起之前的状态,虚线表示将发动机罩12升起之后的状态。
接着,在步骤202中,在发动机罩12升起之后,向步骤204转移,判定是否从冲撞检测传感器86输入了冲撞检测信号。在该判定被否定的情况下,例如,当在规定时间内没有从冲撞检测传感器86输入冲撞检测信号的情况下,向步骤206转移。这样,由控制部91指示致动器28的驱动,致动器28被沿着将发动机罩12降下的方向驱动,而返回到上述的步骤200。
换言之,通过使致动器28沿着与步骤202相反的方向旋转而使小齿轮30旋转,由该小齿轮30的旋转带动旋转齿轮32旋转,从而使带齿线缆26旋转。由此,被轴支撑在连杆部件18的端部18b上的齿轮24沿着带齿线缆26旋转,从而连杆机构18的端部18b就会沿着滑轨20的滑槽20a沿车辆水平方向(图2箭头B方向的车辆外侧方向)移动。并且,当连杆部件18的被支撑在滑轨20上的端部18b沿车辆外侧水平移动时,连杆部件18就会以被轴支撑在发动机罩内板14侧的端部18a为中心旋转,从图3的实线状态向虚线状态移动,连杆部件18基本成水平,从而发动机罩12经由发动机罩内板14而被降下。因而,在没有冲撞的情况下,发动机罩12被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因此可以直接继续驾驶。
另一方面,在步骤204的判定被肯定的情况下,则向步骤208转移,向充气机98施加电流,完成一系列的处理。
也就是说,在步骤208中,由于向充气机98施加了电流,因而通过充气机98内的气体使气囊袋体120A如图11所示那样在发动机罩12的后方和前挡风玻璃122的前部上面打开。由此,可以有效地缓和对冲撞对象的冲击。在此,冲撞对象与发动机罩12的后方附近碰撞的情况,在与行人等冲撞对象冲撞之后再稍微经过一小段时间之后才会发生,因此发动机罩气囊装置120的打开即便是在冲撞检测之后才打开,也能够有效地缓和对冲撞对象的冲击。
这样,本实施形态的冲撞对象保护装置,与第1实施形态同样地,在由冲撞预测传感器84预测到冲撞时,驱动前方部升起机构10而使发动机罩的前方升起,在避免了冲撞的情况下,可使发动机罩12自动地恢复到原来的状态,从而可以省去将发动机罩12返回到原来的状态的工夫。
另外,由于发动机罩气囊装置120的打开,只是在由冲撞检测传感器86检测出了冲撞之后的情况下才会进行,因此可以防止发动机罩气囊装置的不必要的打开,从而可以使因发动机罩气囊装置120的不必要的打开而妨碍驾驶员的视野的机率达到最小限度。
所以,通过对前方部升起机构10和发动机罩气囊装置120以不同的定时进行动作控制,可以防止不必要的发动机罩气囊装置120的打开等弊端,能够使缓和对冲撞对象的冲击的各机构以最合适的定时进行动作。
再者,上述实施形态中的前方部升起机构10及发动机罩气囊装置120的各自的机械构成,并非仅限于此,也可以将本发明运用在其他的机械构成的前方部升起机构和发动机罩气囊装置中。
另外,在上述第1实施形态及第2实施形态中,分别根据来自冲撞预测传感器84的冲撞预测信号使前方部升起机构10动作。但是,代替冲撞预测传感器84,也可以在来自车速传感器的值变为规定值(例如,30~80km/h等)的时候,使发动机罩12的前方升起。虽说在这种情况下在该期间内发动机罩12的前方一直保持在升起的状态,但因为不需要冲撞预测传感器84,所以可以构成低价的系统。
再者,虽然在第1实施形态中,作为冲撞对象保护装置而具备前方部升起机构10及后方部升起机构50;在第2实施形态中,作为冲撞对象保护装置而具备前方部升起机构10及发动机罩气囊装置120,但也可以将第1实施形态和第2实施形态组合起来,使其具备前方部升起机构10、后方部升起机构50及发动机罩气囊装置120。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在从冲撞预测传感器84输出了冲撞预测信号时使前方部升起机构10动作,在从冲撞检测传感器86输出了冲撞检测信号时使后方部升起机构50及发动机罩气囊装置120动作,可以得到与上述实施形态同样的效果。另外,这时,通过使后方部升起机构50先动作,之后再使发动机罩气囊装置120动作,可以很容易地打开发动机罩气囊装置。
正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发明,通过对包括使发动机罩的前方升起的前方部升起机构在内的多个冲撞保护装置分别以不同的定时进行动作控制,可以使各冲撞保护装置以无弊端且有效地进行作用的定时进行动作。由此,可以使多个冲撞对象保护装置以最佳的定时进行动作。

Claims (10)

1.一种冲撞对象保护装置的控制装置,该控制装置是用于吸收冲撞对象冲撞到发动机罩(12)上时的冲击的多个冲撞对象保护装置(10、50、120)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对所述多个冲撞对象保护装置(10、50、120)分别以不同的定时进行动作控制的控制机构(90、91)。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撞对象保护装置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冲撞对象保护装置(10、50、120),由第1缓冲机构(10)和第2缓冲机构(50、120)构成;
所述控制机构(90、91),进一步包括预测车辆的冲撞的预测机构(84)和检测车辆的冲撞的检测机构(86);
所述控制机构(90、91),根据所述预测机构(84)的预测结果控制所述第1缓冲机构(10)的动作,根据所述检测机构(86)的检测结果控制所述第2缓冲机构(50、120)的动作。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冲撞对象保护装置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冲撞对象保护装置(10、50、120)进一步具备第3缓冲机构(120),所述控制机构(90、91)根据所述检测机构(86)的检测结果控制所述第2缓冲机构(50)及所述第3缓冲机构(120)的动作。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冲撞对象保护装置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机构(90、91),根据所述检测机构(86)的检测结果使所述第2缓冲机构(50)及所述第3缓冲机构(120)基本同时动作。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冲撞对象保护装置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机构(90、91),根据所述检测机构(86)的检测结果,在使所述第2缓冲机构(50)动作之后,再使所述第3缓冲机构(120)动作。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冲撞对象保护装置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缓冲机构(10)由使发动机罩(12)的前方升起的前方部升起机构(10)构成;所述控制机构(90、91),根据所述预测机构(84)的预测结果控制该前方部升起机构(10)的驱动装置(28)的动作。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冲撞对象保护装置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缓冲机构(50)由使发动机罩(12)的后方升起的后方部升起机构(50)构成;所述控制机构(90、91),根据所述检测机构(86)的检测结果控制该后方部升起机构(50)的驱动装置(52)的动作。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冲撞对象保护装置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缓冲机构(120)由设在发动机罩(12)的后方的发动机罩气囊装置(120)构成;所述控制机构(90、91),根据所述检测机构(86)的检测结果控制该发动机罩气囊装置(120)的驱动装置(98)的动作。
9.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冲撞对象保护装置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3缓冲机构(120)由设在发动机罩(12)的后方的发动机罩气囊装置(120)构成;所述控制机构(90、91),根据所述检测机构(86)的检测结果控制该发动机罩气囊装置(120)的驱动装置(98)的动作。
10.一种冲撞对象保护装置的控制方法,该控制方法是控制包括用于吸收冲撞对象冲撞到发动机罩(12)上时的冲击的至少第1缓冲机构(10)和第2缓冲机构(50、120)的冲撞对象保护装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根据预测车辆的冲撞的预测机构(84)的预测结果,控制(102、106、202、206)所述第1缓冲机构(10)的动作;
根据检测车辆的冲撞的检测机构(86)的检测结果,控制(108)所述第2缓冲机构(50、120)的动作;
对所述第1缓冲机构(10)及所述第2缓冲机构(50、120)分别以不同的定时进行动作控制。
CNB2004100623954A 2003-07-09 2004-07-09 冲撞对象保护装置的控制装置以及控制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85473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3194099A JP4453285B2 (ja) 2003-07-09 2003-07-09 衝突対象保護装置の制御装置
JP194099/2003 2003-07-0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576115A true CN1576115A (zh) 2005-02-09
CN1285473C CN1285473C (zh) 2006-11-22

Family

ID=34055653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410062395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85473C (zh) 2003-07-09 2004-07-09 冲撞对象保护装置的控制装置以及控制方法
CNU2004200731494U Expired - Lifetime CN2717770Y (zh) 2003-07-09 2004-07-09 冲撞对象保护装置的控制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U2004200731494U Expired - Lifetime CN2717770Y (zh) 2003-07-09 2004-07-09 冲撞对象保护装置的控制装置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7483777B2 (zh)
EP (1) EP1604874B1 (zh)
JP (1) JP4453285B2 (zh)
KR (1) KR100731894B1 (zh)
CN (2) CN1285473C (zh)
AU (1) AU2004255609B2 (zh)
DE (1) DE602004005837T2 (zh)
WO (1) WO2005005210A1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33885A (zh) * 2010-01-26 2011-07-27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行人碰撞缓解系统及使用方法
CN101602350B (zh) * 2008-06-11 2011-09-28 冯建中 安全气囊讯号截取系统
CN104228754A (zh) * 2014-09-04 2014-12-24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车辆的发动机罩的控制方法及控制系统
CN104554128A (zh) * 2013-10-21 2015-04-29 奥迪股份公司 用于前盖的调整装置和相关的机动车
CN105277232A (zh) * 2014-06-23 2016-01-27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低速撞击检测传感器阵列
CN110789490A (zh) * 2018-08-03 2020-02-1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行人保护系统
CN110816465A (zh) * 2018-08-08 2020-02-2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保护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602004007901T2 (de) * 2004-06-18 2008-04-24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Dearborn Vorrichtung zur Verringerung des Aufpralls von Fussgängern
JP4576269B2 (ja) * 2005-03-24 2010-11-04 日本発條株式会社 車両用安全装置
FR2886612B1 (fr) * 2005-06-06 2007-10-12 Renault Sas Dispositif de commande de l'ouverture du capot d'un vehicule, notamment pour proteger la tete d'un pieton en cas de choc.
JP4600175B2 (ja) * 2005-06-23 2010-12-15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安全装置
JP4552771B2 (ja) * 2005-06-23 2010-09-29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安全装置
JP4569822B2 (ja) * 2005-08-16 2010-10-27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両用歩行者保護装置
JP4904834B2 (ja) * 2006-02-03 2012-03-28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フード支持構造
JP2007245927A (ja) * 2006-03-16 2007-09-27 Nhk Spring Co Ltd 自動車のフード持ち上げ構造及び当該構造を有する自動車
ES1067725Y (es) * 2008-04-07 2008-09-16 Seat Sa Bisagra para capo de automoviles
FR2930226B1 (fr) * 2008-04-16 2010-05-07 Peugeot Citroen Automobiles Sa Dispositif d'elevation et/ou d'ouverture d'un capot de vehicule automobile et capot muni d'un tel dispositf, notamment pour une protection choc pieton
JP2011084224A (ja) * 2009-10-18 2011-04-28 Masahide Tanaka モータ駆動可能な車両
KR101228871B1 (ko) * 2010-11-12 2013-02-01 평화정공 주식회사 차량의 액티브 후드 시스템의 제어 방법
KR101316499B1 (ko) * 2010-12-28 2013-10-10 주식회사 포스코 자동차의 전면유리용 에어백장치 및 그 제어방법
WO2012112093A1 (en) * 2011-02-18 2012-08-23 Autoliv Development Ab Hood lifting arrangement and method for lifting a hood
US9145716B2 (en) * 2012-05-09 2015-09-29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Deployable hood latch for pedestrian head protection
DE102012217462B4 (de) * 2012-09-26 2023-02-02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Nichtinsassenschutzvorrichtung für ein Kraftfahrzeug
US8768574B1 (en) 2013-02-22 2014-07-01 Ventra Group, Inc. Pedestrian protection vehicle hood hinge assembly
US20150006037A1 (en) * 2013-06-27 2015-01-01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Integrated sensing system for parking aid and pedestrian impact detection
JP6136871B2 (ja) * 2013-11-14 2017-05-3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歩行者保護デバイスの制御装置
JP6032191B2 (ja) * 2013-12-10 2016-11-2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ポップアップフード装置
JP2015145209A (ja) 2014-02-04 2015-08-1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ポップアップフード装置
JP5987849B2 (ja) * 2014-02-06 2016-09-0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歩行者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歩行者保護装置
KR101645788B1 (ko) * 2014-03-26 2016-08-12 평화정공 주식회사 액티브 후드 리프트 시스템 제어 장치 및 그 방법
EP2977273B1 (en) 2014-07-21 2017-12-27 Volvo Car Corporation A hinge arrangement for a bonnet and a bonnet arrangement
DE102014014389A1 (de) * 2014-10-02 2016-04-07 Hella Kgaa Hueck & Co. Sensor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r Erfassung mindestens eines Berührungsereignisses an einem Fahrzeug
JP6187483B2 (ja) 2015-01-14 2017-08-3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ポップアップフード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JP2017178211A (ja) * 2016-03-31 2017-10-05 株式会社Subaru 車両のサイクリスト保護装置
US10647286B1 (en) * 2016-09-22 2020-05-12 Apple Inc. Occupant safety systems
DE102017209061B4 (de) * 2017-05-30 2021-05-20 Audi Ag Verfahren zum Reduzieren einer Auswirkung auf ein Kraftfahrzeug bei einem Unterfahren einer Barriere, Unterfahrschutzeinrichtung, und Kraftfahrzeug
US10589677B1 (en) * 2018-10-11 2020-03-17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System and method to exhibit information after a pedestrian crash incident
KR102673002B1 (ko) * 2018-11-01 2024-06-05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Adas 연계 상시 작동 액티브 후드 장치
US20200190869A1 (en) * 2018-12-14 2020-06-18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Automatic vulnerable object detection triggered hood latch release
WO2021145884A1 (en) * 2020-01-17 2021-07-22 Zf Friedrichshafen Ag Passive pedestrian protection system utilizing inputs from active safety system
KR20210138289A (ko) * 2020-05-12 2021-11-19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보행자 보호장치 및 그 제어방법
CN112550209B (zh) * 2020-12-17 2022-04-26 东风汽车有限公司 主动引擎盖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005627B2 (ja) * 1993-10-15 2000-01-3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転落防止エアバッグ装置
JPH07125604A (ja) * 1993-10-29 1995-05-16 Toyota Motor Corp フード安全装置
JP3105391B2 (ja) * 1994-03-11 2000-10-3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システム
JPH08258667A (ja) * 1995-03-22 1996-10-08 Toyota Motor Corp フー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H08324380A (ja) * 1995-06-01 1996-12-10 Toyota Motor Corp フー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US6561301B1 (en) 1998-02-24 2003-05-13 Kabushiki Kaisha Toyota Chuo Kenkyusho Collision discriminating apparatus for vehicles
JP4005255B2 (ja) * 1998-02-24 2007-11-07 株式会社豊田中央研究所 車両用衝突判別装置
JP3687418B2 (ja) * 1998-06-26 2005-08-24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跳ね上げフード
JP3738575B2 (ja) * 1998-09-21 2006-01-2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衝突制御装置
JP3744242B2 (ja) * 1999-01-26 2006-02-08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前部構造
JP3328608B2 (ja) * 1999-07-09 2002-09-3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フード装置
JP3328607B2 (ja) * 1999-07-09 2002-09-3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フード装置
US6516278B1 (en) * 1999-09-16 2003-02-04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Vehicle hood operating system
US6408237B1 (en) 2000-01-04 2002-06-18 Myungeun Cho Air bag system for an automobile
DE10014832B4 (de) 2000-03-24 2006-05-04 Volkswagen Ag Sicherheitssystem für ein Kraftfahrzeug
JP4465804B2 (ja) 2000-05-01 2010-05-26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用歩行者保護装置
JP2001322518A (ja) * 2000-05-12 2001-11-20 Mazda Motor Corp 車両用歩行者保護装置
JP3711847B2 (ja) * 2000-07-27 2005-11-02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3864686B2 (ja) * 2000-09-08 2007-01-10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フードロック装置
JP3857029B2 (ja) * 2000-09-19 2006-12-1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センサシステム
DE10056598B4 (de) * 2000-11-15 2004-12-09 Acts Gmbh & Co. Kg Sicherheitssystem
JP2003081052A (ja) * 2001-09-10 2003-03-19 Toyota Motor Corp 自動車のフード構造
US6415882B1 (en) * 2001-11-05 2002-07-09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Inc. Deployable hinge for pedestrian protection vehicle hood
JP2003182511A (ja) * 2001-12-25 2003-07-03 Aisin Seiki Co Ltd 車両フード跳ね上げ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JP2003182510A (ja) * 2001-12-25 2003-07-03 Toyota Motor Corp リフトアップフード
JP2003191818A (ja) * 2001-12-27 2003-07-09 Takata Corp 自動車の対人保護装置
JP3912163B2 (ja) * 2002-04-02 2007-05-0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の衝突対策システム
JP3960105B2 (ja) * 2002-04-11 2007-08-15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DE10316542B4 (de) * 2002-04-11 2011-08-11 Toyoda Gosei Co., Ltd. Luftsackvorrichtung für ein Fahrzeug und Verfahren zum Entfalten eines Luftsacks
JP2004017812A (ja) * 2002-06-17 2004-01-22 Mazda Motor Corp 車両用衝突保護装置
EP1400416B8 (en) * 2002-09-20 2008-07-09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Pedestrian safety device
JP4171883B2 (ja) * 2002-11-15 2008-10-29 富士通テン株式会社 衝突予測制御装置
JP4160848B2 (ja) * 2003-03-20 2008-10-0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衝突物保護装置
US7303040B2 (en) * 2004-05-18 2007-12-04 Autolive Asp, Inc. Active vehicle hood system and method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02350B (zh) * 2008-06-11 2011-09-28 冯建中 安全气囊讯号截取系统
CN102133885A (zh) * 2010-01-26 2011-07-27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行人碰撞缓解系统及使用方法
CN104554128A (zh) * 2013-10-21 2015-04-29 奥迪股份公司 用于前盖的调整装置和相关的机动车
CN105277232A (zh) * 2014-06-23 2016-01-27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低速撞击检测传感器阵列
CN105277232B (zh) * 2014-06-23 2020-04-28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低速撞击检测传感器阵列
CN104228754A (zh) * 2014-09-04 2014-12-24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车辆的发动机罩的控制方法及控制系统
CN104228754B (zh) * 2014-09-04 2019-10-29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车辆的发动机罩的控制方法及控制系统
CN110789490A (zh) * 2018-08-03 2020-02-1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行人保护系统
CN110816465A (zh) * 2018-08-08 2020-02-2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保护装置
CN110816465B (zh) * 2018-08-08 2022-04-1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保护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1604874A4 (en) 2006-04-12
AU2004255609B2 (en) 2007-04-05
EP1604874A1 (en) 2005-12-14
CN2717770Y (zh) 2005-08-17
AU2004255609A1 (en) 2005-01-20
DE602004005837T2 (de) 2007-12-20
DE602004005837D1 (de) 2007-05-24
JP4453285B2 (ja) 2010-04-21
KR100731894B1 (ko) 2007-06-25
US20060212201A1 (en) 2006-09-21
US7483777B2 (en) 2009-01-27
CN1285473C (zh) 2006-11-22
KR20060021334A (ko) 2006-03-07
EP1604874B1 (en) 2007-04-11
JP2005028931A (ja) 2005-02-03
WO2005005210A1 (ja) 2005-01-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717770Y (zh) 冲撞对象保护装置的控制装置
US6415883B1 (en) Deployable A-pillar covers for pedestrian protection
CN1836939A (zh) 对象物检测系统、保护系统、车辆
US7861818B2 (en) Restraint system for a hood lift device
CN104842923B (zh) 一种防止行人二次伤害的主动式保护系统及其方法
CN204899536U (zh) 发动机罩铰链结构及行人保护装置
CN1847060A (zh) 具有弹起式发动机盖的车辆及发动机盖弹起方法
CN1668496A (zh) 用于保护机动车外部的人员的装置
CN1449952A (zh) 气囊装置
US9102307B2 (en) Safety arrangement for a vehicle
US20110282538A1 (en) Control methodology of pedestrian kinematics using the active hood lift system
CN1769103A (zh) 舌片取出系统以及使用该舌片取出系统的安全带装置
JP2006224890A (ja) 車両の歩行者保護装置
JP2010235039A (ja) 車両用歩行者保護装置
CN104554127B (zh) 用于前盖的调整装置
JP2004249872A (ja) リフトアップフード
CN104554128B (zh) 用于前盖的调整装置和相关的机动车
CN1931638A (zh) 一种包括行人保护装置的汽车
JP5765267B2 (ja) 車両用ポップアップフード装置
JP2009101744A (ja) 車両用バンパ構造
JP2007050782A (ja) 車両用衝撃吸収構造
JP6478140B2 (ja) 車両の衝突体保護装置
JP2006096282A (ja) 自動車のフードストッパ構造
JPH08104254A (ja) 自動車のパワーユニット車室内侵入防止構造
KR100733694B1 (ko) 차량의 후드 리프트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61122

Termination date: 2016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