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275683B - 双重容器 - Google Patents
双重容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6275683B CN106275683B CN201610804850.6A CN201610804850A CN106275683B CN 106275683 B CN106275683 B CN 106275683B CN 201610804850 A CN201610804850 A CN 201610804850A CN 106275683 B CN106275683 B CN 106275683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outer layer
- layer body
- internal layer
- extrusion
- rib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D—CONTAINERS FOR STORAGE OR TRANSPOR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BAGS, BARRELS, BOTTLES, BOXES, CANS, CARTONS, CRATES, DRUMS, JARS, TANKS, HOPPERS, FORWARDING CONTAINERS; ACCESSORIES, CLOSURES, OR FITTINGS THEREFOR; PACKAGING ELEMENTS; PACKAGES
- B65D1/00—Containers having bodies formed in one piece, e.g. by casting metallic material, by moulding plastics, by blowing vitreous material, by throwing ceramic material, by moulding pulped fibrous material, by deep-drawing operations performed on sheet material
- B65D1/32—Containers adapted to be temporarily deformed by external pressure to expel conten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D—CONTAINERS FOR STORAGE OR TRANSPOR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BAGS, BARRELS, BOTTLES, BOXES, CANS, CARTONS, CRATES, DRUMS, JARS, TANKS, HOPPERS, FORWARDING CONTAINERS; ACCESSORIES, CLOSURES, OR FITTINGS THEREFOR; PACKAGING ELEMENTS; PACKAGES
- B65D83/00—Containers or packages with special means for dispensing contents
- B65D83/0055—Containers or packages provided with a flexible bag or a deformable membrane or diaphragm for expelling the contents
- B65D83/0061—Containers or packages provided with a flexible bag or a deformable membrane or diaphragm for expelling the contents the contents of a flexible bag being expelled by the contracting forces inherent in the bag or a sleeve fitting snugly around the bag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D—CONTAINERS FOR STORAGE OR TRANSPOR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BAGS, BARRELS, BOTTLES, BOXES, CANS, CARTONS, CRATES, DRUMS, JARS, TANKS, HOPPERS, FORWARDING CONTAINERS; ACCESSORIES, CLOSURES, OR FITTINGS THEREFOR; PACKAGING ELEMENTS; PACKAGES
- B65D1/00—Containers having bodies formed in one piece, e.g. by casting metallic material, by moulding plastics, by blowing vitreous material, by throwing ceramic material, by moulding pulped fibrous material, by deep-drawing operations performed on sheet material
- B65D1/02—Bottles or similar containers with necks or like restricted apertures, designed for pouring contents
- B65D1/0207—Bottles or similar containers with necks or like restricted apertures, designed for pouring contents characterised by material, e.g. composition, physical features
- B65D1/0215—Bottles or similar containers with necks or like restricted apertures, designed for pouring contents characterised by material, e.g. composition, physical features multilayered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D—CONTAINERS FOR STORAGE OR TRANSPOR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BAGS, BARRELS, BOTTLES, BOXES, CANS, CARTONS, CRATES, DRUMS, JARS, TANKS, HOPPERS, FORWARDING CONTAINERS; ACCESSORIES, CLOSURES, OR FITTINGS THEREFOR; PACKAGING ELEMENTS; PACKAGES
- B65D83/00—Containers or packages with special means for dispensing contents
- B65D83/0055—Containers or packages provided with a flexible bag or a deformable membrane or diaphragm for expelling the conten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D—CONTAINERS FOR STORAGE OR TRANSPOR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BAGS, BARRELS, BOTTLES, BOXES, CANS, CARTONS, CRATES, DRUMS, JARS, TANKS, HOPPERS, FORWARDING CONTAINERS; ACCESSORIES, CLOSURES, OR FITTINGS THEREFOR; PACKAGING ELEMENTS; PACKAGES
- B65D2205/00—Venting mea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D—CONTAINERS FOR STORAGE OR TRANSPOR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BAGS, BARRELS, BOTTLES, BOXES, CANS, CARTONS, CRATES, DRUMS, JARS, TANKS, HOPPERS, FORWARDING CONTAINERS; ACCESSORIES, CLOSURES, OR FITTINGS THEREFOR; PACKAGING ELEMENTS; PACKAGES
- B65D2205/00—Venting means
- B65D2205/02—Venting ho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eramic Engineering (AREA)
- Containers Having Bodies Formed In One Piece (AREA)
- Blow-Moulding Or Thermoforming Of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 Packages (AREA)
- Containers And Packaging Bodies Having A Special Means To Remove Contents (AREA)
Abstract
一种双重容器(1),具有:外层体(2),具备筒状的挤出口(2a)和与该挤出口(2a)相连的主体部(2b)、在所述挤出口(2a)的侧部设置有沿内外方向贯通该挤出口(2a)的空气流入孔(4);以及内层体(3),具备与所述挤出口(2a)的开口端相连的开口部(3a)和与该开口部(3a)相连的内容物的容纳部(3b)、且被容纳于所述外层体,在所述外层体的主体部(2b)设置外层侧突起状部(5、11、17、33、34),在所述内层体设置与所述外层侧突起状部(5、11、17、33、34)的内表面对应的形状的内层侧突起状部(6、12、19、33’、34’),在所述外层侧突起状部和所述内层侧突起状部之间设置有空隙。
Description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3年10月15日(中国国家阶段进入日为2015年4月27日)、申请号为201380056280.1、发明名称为“双重容器”的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其全部内容结合于此作为参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形成为将容纳内容物的内层体容纳于外层体的内部的双层构造,在挤出内容物时,将外部空气从空气流入孔导入外层体和内层体之间而仅使内层体收缩的双重容器。
背景技术
作为容纳化妆水等化妆品、香波、护发素或者液体肥皂、或者食品调料等的容器,已知有如下双重容器:具备具有容纳内容物的容纳部的内层体,以及能够剥离地容纳该内层体的外层体,通过按压外层体的主体部而挤出内容物,另一方面,在解除按压后,将外部空气从设置于外层体的挤出口的空气流入孔导入内层体和外层体之间,主体部在内层体容积减少的状态下能够复原(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2)。这种容器,由于不进行内容物和外部空气的置换而能够进行挤出,因此能够减少内容物与外部空气的接触,抑制其劣化和变质。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1-10626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06-3625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作为这种双重容器,已知有被称为分层容器的层叠剥离容器,这种情况下,一起挤出相溶性低的外层用的合成树脂和内层用的合成树脂而形成层叠型坯,使用模具将该层叠型坯吹塑成形,由此双重容器形成为外层体和内层体贴紧的层叠构造。因此,在吹塑成形后,例如,从空气流入孔压送空气,或者从挤出口进行负压吸引而使内层体收缩,使其整体从外层体剥离,然后,将空气送入内层体的内部,再次使其整体贴紧外层体,从而使得在挤出容纳物时,内层体易于从外层体剥离。
但是,现有的双重容器有时存在如下问题:如上所述,在吹塑成形后,即使暂时使内层体从外层体全部剥离,由于内层体的外表面整体再次贴紧外层体的内表面整体,因此,在挤出容纳物时,空气难以从空气流入孔进入外层体和内层体之间,产生内层体的剥离不良或外层体的变形。
此外,在专利文献2中,相对于穿透外层体而成的空气流入孔,使内层体的对应的部分向内方反转突出,以便在空气流入孔的内侧周缘形成外气导入路,但在该专利文献2的技术中,由于瓶形状,不一定能够顺利地进行内层体和外层体的剥离。
本发明以解决现有的问题点为课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重容器,使内层体易于从外层体剥离,在挤出内容物时,能够防止内层体的剥离不良和外层体的变形的发生。
本发明的其他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重容器,使使用时的外部空气导入顺利,使内层体和外层体的剥离容易,并且瓶形状的选择自由度大。
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双重容器具有:外层体,具备筒状的挤出口和与该挤出口相连的主体部、在所述挤出口的侧部设置有沿内外方向贯通该挤出口的空气流入孔;以及内层体,具备与所述挤出口的开口端相连的开口部和与该开口部相连的内容物的容纳部、被容纳于所述外层体,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层体的主体部设置外层侧突起状部,在所述内层体设置与所述外层侧突起状部的内表面对应的形状的内层侧突起状部,在所述外层侧突起状部和所述内层侧突起状部之间设置空隙。
在上述的本发明中优选,将所述外层侧突起状部的、朝向所述内层体侧的内表面的、沿所述挤出口的轴心的方向的纵截面形状形成为凹割形状,将所述内层侧突起状部形成为与所述外层侧突起状部的内表面对应的纵截面形状。
在上述结构中优选,所述外层侧突起状部向所述内层体侧突出。
在上述结构中优选,所述主体部的与所述挤出口相反侧的底部形成为相对于其外缘,中心侧向所述挤出口侧凹陷的凹形状,所述外层侧突起状部的、朝向所述内层体的相反侧的外表面形成为凹形状,该凹形状具有:随着朝向所述主体部的内侧而向接近所述挤出口侧的方向倾斜的倾斜面;相对于该倾斜面而配置于所述挤出口侧、并垂直于所述挤出口的轴心的平坦面;以及连接所述倾斜面和所述平坦面,并相对于所述平坦面向所述挤出口侧凹陷的陷入面。
在上述结构中优选,所述外层侧突起状部的、朝向所述内层体的相反侧的外表面形成为凹形状,该凹形状具有:垂直于所述挤出口的轴心的平坦面;以及相对于该平坦面而配置于所述挤出口侧、并与所述平坦面相连的弯曲面。
在上述结构中优选,将所述外层侧突起状部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在从所述空气流入孔的轴向观察的俯视观察中,以所述空气流入孔的轴心为中心,朝向所述主体部的底部侧的60度以上、90度以下的范围。
在上述本发明中优选,将所述外层侧突起状部作为从所述挤出口侧向底部侧延伸的外层肋,将所述外层肋的朝向所述内层体侧的内表面的横截面形状形成为凹割形状,将所述内层侧突起状部作为与所述外层肋的内表面对应的横截面形状的内层肋。
在上述结构中优选,将所述外层肋形成为具备一对侧壁部和连接上述侧壁部的顶壁部的截面“コ”字状的横截面形状,将所述外层肋的朝向所述内层体的相反侧的外表面的横截面形状形成为具有与所述侧壁部的外表面对应的相互大致平行的一对直线部分和与所述顶壁部的外表面对应的连接所述直线部分的连结边部分的形状。
在上述结构中优选,在所述外层体的主体部,与所述外层肋相邻地设置副外层肋,将所述副外层肋的朝向所述内层体的相反侧的外表面的横截面形状,形成为具备与所述外层肋的所述直线部分连接并相对于该直线部分倾斜的倾斜边的形状。
在上述结构中优选,在横截面观察,使所述外层肋的直线部分与通过所述副外层肋的宽度方向中心、且通过所述挤出口的轴心的直线大致平行。
在上述结构中优选,将所述外层肋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在从所述空气流入孔的轴向观察的俯视观察中,以所述空气流入孔的轴心为中心,朝向所述底部侧的60度以上、90度以下的范围。
在上述本发明中优选,将所述外层侧突起状部作为从所述挤出口侧向底部侧延伸的外层侧纵肋,将所述内层侧突起状部作为从所述挤出口侧向底部侧延伸的内层侧纵肋,所述外层侧纵肋和所述内层侧纵肋配置于从空气流入孔向下方以90°中心角扩展的区域。
在上述结构中优选,在从自所述空气流入孔向下方以90°中心角扩展的区域中减去所述中心角小于60°的区域而形成的左右2个区域,分别配置所述外层侧纵肋和所述内层侧纵肋的至少一部分。
在上述结构中优选,至少设置4个所述外层侧纵肋,使成对的2个所述外层侧纵肋之间的区域,分别与从自所述空气流入孔向下方以90°中心角扩展的区域中减去所述中心角小于60°的区域而形成的左右2个区域连通。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由于在外层体的主体部设置外层侧突起状部,在内层体设置与外层侧突起状部的内表面对应的形状的内层侧突起状部,在外层侧突起状部和内层侧突起状部之间设置空隙,因此,在将内层体从外层体剥离之后,内层体和外层体难以贴紧,能够在该突起的周围的外层体和内层体之间维持空隙。从而,由于该空隙,在挤出内容物时,能够使从空气流入孔流入的外部空气通过该空隙而流入外层体和内层体之间,从而,能够使内层体易于从外层体剥离,防止该双重容器的内层体的剥离不良和外层体的变形。
在上述本发明中,将外层侧突起状部的朝向内层体侧的内表面的纵截面形状形成为凹割形状,将内层侧突起状部形成为与外层侧突起状部的内表面对应的纵截面形状,在这种情况下,将内层体从外层体剥离后,能够使内层体的内层侧突起状部难以嵌合于外层体的外层侧突起状部,在该突起状部的周围的外层体和内层体之间维持空隙。
在上述结构中,在使外层侧突起状部向内层体侧突出的情况下,能够不损害该双重容器的美观和操作性而得到上述效果。
在上述结构中,将主体部的底部形成为其中心侧相对于外缘向挤出口侧凹陷的凹形状,并且将外层侧突起状部的朝向内层体的相反侧的外表面形成为凹形状,该凹形状具有:随着朝向主体部的内侧而向接近挤出口侧的方向倾斜的倾斜面;相对于该倾斜面而配置于挤出口侧、并垂直于挤出口的轴心的平坦面;以及连接倾斜面和平坦面,并相对于平坦面向挤出口侧凹陷的陷入面,在这种情况下,在吹塑成形时,通过模具,在外层侧突起状部的内表面能够容易地形成凹割形状,并且在吹塑成形后从模具取出双重容器时,由于双重容器配合底部的形状而向上方移动,因此,能够容易地使模具从外层侧突起状部脱模。
在上述结构中,将外层侧突起状部的、朝向内层体的相反侧的外表面形成为凹形状,该凹形状具有:垂直于挤出口的轴心的平坦面;以及相对于该平坦面而配置于挤出口侧、并与平坦面相连的弯曲面,在这种情况下,能够通过吹塑成形容易地在外层侧突起状部的内表面形成凹割形状。
在上述结构中,将外层侧突起状部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在从空气流入孔的轴向观察的俯视观察中,以空气流入孔的轴心为中心,朝向主体部的底部侧的60度以上、90度以下的范围,在这种情况下,使内层体从外层体剥离、再次使其贴紧时,使产生于空气流入孔周围的褶皱状的空隙与在外层侧突起状部和内层侧突起状部之间产生的空隙相连通,能够更容易地在空气流入孔和主体部之间确保空气的流路。
在上述发明中,将外层侧突起状部作为从挤出口侧向底部侧延伸的外层肋,将外层肋的朝向内层体侧的内表面的横截面形状形成为凹割形状,将内层侧突起状部作为与外层肋的内表面对应的横截面形状的内层肋,在这种情况下,将内层体从外层体剥离后,能够使内层体的内层肋难以嵌合于外层体的外层肋,在该肋的周围的外层体和内层体之间维持空隙。
在上述结构中,将外层肋形成为具备一对侧壁部和连接上述侧壁部的顶壁部的截面“コ”字状的横截面形状,将外层肋的朝向内层体的相反侧的外表面的横截面形状形成为具有与侧壁部的外表面对应的相互大致平行的一对直线部分和与顶壁部的外表面对应的连接直线部分的连结边部分的形状,在这种情况下,在使用模具使层叠型坯吹塑成形而形成该双重容器时,以连接外层肋的两侧壁部和顶壁部的角部成为薄壁的方式,在模具内使层叠型坯延伸,能够容易地形成内表面的横截面形状为凹割形状的外层肋和与该内表面对应的横截面形状的内层肋。
在上述结构中,在所述外层体的主体部,与所述外层肋相邻地设置副外层肋,将所述副外层肋的朝向所述内层体的相反侧的外表面的横截面形状,形成为具备与所述外层肋的所述直线部分连接并相对于该直线部分倾斜的倾斜边的形状,在这种情况下,在使用模具进行吹塑成形而形成层叠型坯时,通过使层叠型坯沿该倾斜边向副外层肋侧移动,使层叠型坯朝向连接外层肋的两侧壁部和顶壁部的角部进一步延伸,能够将外层肋和内层肋的横截面形状形成为更深的凹割形状。
在上述结构中,在横截面观察,使所述外层肋的直线部分与通过所述副外层肋的宽度方向中心、且通过所述挤出口的轴心的直线大致平行,在这种情况下,使层叠型坯在模具内朝向连接外层肋的两侧壁部和顶壁部的角部进一步延伸,能够将外层肋和内层肋的横截面形状形成为更深的凹割形状。
在上述结构中,将外层肋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在从空气流入孔的轴向观察的俯视观察中,以空气流入孔的轴心为中心,朝向底部侧的60度以上、90度以下的范围,在这种情况下,使内层体从外层体剥离、再次使其贴紧时,使产生于空气流入孔周围的褶皱状的空隙与在外层肋和内层肋之间产生的空隙相连通,能够更容易地在空气流入孔和主体部之间确保空气的流路。
在上述本发明中,将外层侧突起状部作为从挤出口侧向底部侧延伸的外层侧纵肋,将内层侧突起状部作为从挤出口侧向底部侧延伸的内层侧纵肋,外层侧纵肋和内层侧纵肋配置于从空气流入孔向下方以90°中心角扩展的区域,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实施初期剥离处理,在容器主体部,内层侧纵肋从与外层侧纵肋的嵌合状态脱离,由此,能够在两肋周边确保外气导入路,并且,能够使在容器主体部确保的外气导入路与在容器的口部形成的空气流入孔连通。从而,能够得到使向使用时的容器主体部的外部空气导入顺利,使内层体和外层体容易剥离,并且瓶形状的选择自由度大的双重容器。
附图说明
图1为作为本发明的双重容器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层叠剥离容器的容器外形的主视图。
图2为沿图1的A-A线的截面图。
图3A为沿图1的B-B线的截面图、是示出内层体剥离前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3B为沿图1的B-B线的截面图、是示出内层体剥离后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4为示意性示出通过使用模具的吹塑成形而使图1所示的层叠剥离容器成形时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5为示意性示出在图4所示的吹塑成形后,从模具取出层叠剥离容器的样子(容器取出时)的截面图。
图6为作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层叠剥离容器的主视图,其示出了容器外形、即底部悬空浅的情况。
图7A为沿图6的C-C线的截面图、是示出内层体剥离前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7B为沿图6的C-C线的截面图、是示出内层体剥离后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8为示意性示出通过使用模具的吹塑成形而使图6所示的层叠剥离容器成形时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9为示意性示出在图8所示的吹塑成形后,从模具取出层叠剥离容器的样子(容器取出时)的截面图。
图10为用于说明图1所示的外层侧突起状部的配置的变形例的层叠剥离容器的一部分被切掉的主视图。
图11为作为本发明的另外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层叠剥离容器的主视图。
图12为图11所示的层叠剥离容器的俯视图。
图13为沿图11的D-D线的截面图。
图14为沿图11的E-E线的截面图,左半部分为示出吹塑成形时的状态的截面图,右半部分为示出剥离后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15为作为本发明的另外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层叠剥离容器的侧视图。
图16A为以初期剥离处理前的状态示出图15的F-F截面图的图。
图16B为以初期剥离处理前的状态示出图15的G-G截面图的图。
图17A为以初期剥离处理后的状态示出图15的F-F截面图的图。
图17B为以初期剥离处理后的状态示出图15的G-G截面图的图。
图18为示出作为本发明的另外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层叠剥离容器的侧视图。
图19为以初期剥离处理前的状态示出图18的G-G截面图的图。
图20为以初期剥离处理后的状态示出图18的G-G截面图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详细地举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如图1~图3所述,作为本发明的双重容器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层叠剥离容器1具有构成外壳的外层体2、和容纳于外层体2内部的内层体3。也被称为分层容器的该层叠剥离容器1,例如,通过一起挤出相溶性低的外层用的合成树脂和内层用的合成树脂而形成层叠型坯,并使用模具将该层叠型坯吹塑成形,从而形成为内层体3能够剥离地贴紧于外层体2的内表面的层叠构造。
外层体2形成为具有形成为截面圆形的筒状的挤出口2a和与该挤出口2a一体相连的截面圆形的主体部2b的瓶状。主体部2b具有可挠性,能够被挤压而凹陷,并且也能够从凹陷状态恢复为原来的形状。并且,主体部2b的与挤出口2a相反侧的底部2c形成为其中心侧相对于外周缘向挤出口2a侧凹陷的凹形状。
内层体3形成为比外层体2薄的袋状,其外表面能够剥离地贴紧于外层体2的内表面。内层体3的开口部3a与外层体2的挤出口2a的开口端相连,内层体3的内部成为与开口部3a相连的容纳部3b。该容纳部3b中容纳例如化妆水等化妆品、香波或护发素或者液体肥皂、食品调料等液体状的内容物。
外层体2的挤出口2a的侧部(外周部)设置有沿径向内外贯通挤出口2a的空气流入孔4。该空气流入孔4在外层体2和内层体3之间连通,将内层体3从外层体2剥离时,能够将外部空气导入外层体2和内层体3之间。
外层体2的挤出口2a上例如安装有配设有挤出用阀的挤出盖、各种喷嘴或者挤出泵等部件,内容物经由上述部件被挤出。上述部件通过与设置于挤出口2a的螺纹部2d螺纹结合而固定于该挤出口2a,也可以采用通过凹割等的其他方法而固定的结构。
这种层叠剥离容器1在挤出口2a上安装配设有挤出用阀的挤出盖的情况下,通过挤压外层体2的主体部2b,能够从挤出口2a挤出内容物。挤出内容物后,在外层体2恢复为原来的形状时,由于外部空气从空气流入孔4流入外层体2和内层体3之间,因此在使内层体3的容纳部3b的容积减小的状态下,能够使外层体2恢复至原来的形状。从而,即使挤出内容物,外部空气也不会从挤出口2a向内层体3的容纳部3b的内部流入,因此容纳于容纳部3b的内容物不会接触空气从而防止其劣化。此外,通过倾斜外层体2,能够使容纳于内层体3的容纳部3b的内容物凭借自重从挤出口2a挤出。此外,在将泵安装于挤出口2a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用不具有可挠性的部件作为外层体2。
如图1、图2所示,在挤出内容物时,为了使内层体3易于从外层体2剥离,一对外层侧突起状部5沿周方向排列设置于外层体2的主体部2b。通过使用模具的吹塑成形,外层侧突起状部5一体地设置于主体部2b。上述外层侧突起状部5的结构基本上相同,因此,以下,仅对一个外层侧突起状部5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外层侧突起状部5相对于内层体3侧即外层体2的外周面向层叠剥离容器1的内侧突出设置于外层体2,其外观形成为相对于外层体2的外周面向内侧凹陷的凹形状。
该外层侧突起状部5具备上侧壁5a、下侧壁5b、连结壁5c以及一对侧壁5d。上侧壁5a相对于挤出口2a的轴心垂直地延伸而形成。下侧壁5b相对于上侧壁5a而配置于下侧即底部2c侧,相对于垂直于挤出口2a的轴心的方向,随着朝向主体部2b的内侧而向接近挤出口2a侧的方向倾斜。连结壁5c连接上侧壁5a和下侧壁5b,其一部分形成为相对于上侧壁5a向挤出口2a侧突出的弯曲形状。侧壁5d与上侧壁5a、下侧壁5b以及连结壁5c的周方向端部连接,划分外层侧突起状部5的凹形状的周方向端部。此外,在图3中仅示出了一侧的侧壁5d,同样的侧壁5d也设置于外层侧突起状部5的周方向的另一端侧。
上侧壁5a的外表面成为垂直于挤出口2a的轴心的平坦面5e,下侧壁5b的外表面成为随着朝向主体部2b的内侧而向接近挤出口2a侧的方向倾斜的倾斜面5f,连结壁5c的外表面连接平坦面5e和倾斜面5f的同时,其一部分成为相对于平坦面5e而朝向挤出口2a侧凹陷的陷入面5g。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陷入面5g形成于上侧壁5a和连结壁5c的连接部分。如此,外层侧突起状部5的朝向内层体3相反侧的外表面由平坦面5e、倾斜面5f以及陷入面5g构成。
另一方面,外层侧突起状部5的朝向内层体3侧的内表面的沿挤出口2a的轴心的方向的纵截面形状形成为凹割形状。也就是说,外层侧突起状部5,其连结壁5c的朝向内层体3侧的内表面的一部分,相比上侧壁5a更向挤出口2a侧突出。从而,外层侧突起状部5形成为相对于与外层体2的内表面垂直的方向、即内层体3相对于外层体2剥离的方向的凹割形状。
与外层侧突起状部5对应地,在内层体3上设置有内层侧突起状部6。此外,在图3中,仅示出与一个外层侧突起状部5对应的一个内层侧突起状部6,在内层体3上还设置有与其他的外层侧突起状部5对应的其他的内层侧突起状部6。内层侧突起状部6从内层体3的外周面向该内层体3的内侧突出,具有与外层侧突起状部5的内表面对应的纵截面形状。内层侧突起状部6的外表面成为与外层侧突起状部5的内表面相同的形状,在吹塑成形后,如图3A所示,内层侧突起状部6的外表面贴紧于外层侧突起状部5的内表面。
通过在外层体2上设置内表面成为凹割形状的外层侧突起状部5,在内层体3上设置具有与外层侧突起状部5的凹割形状对应的形状的外表面的内层侧突起状部6,如图3B所示,内层体3一旦从外层体2剥离,内层体3的内层侧突起状部6难以再次嵌入外层体2的外层侧突起状部5,从而在外层侧突起状部5和内层侧突起状部6的周围维持空隙。例如,该层叠剥离容器1吹塑成形之后,通过负压吸引使内层体3收缩,使其整体从外层体2剥离,然后,将空气送入内层体3的内部,此时,既能够在外层侧突起状部5和内层侧突起状部6之间维持空隙,又能够使内层体3的其他部分贴紧于外层体2的内表面。从而,在将内容物容纳于内层体3之后,在将该内容物从挤出口2a挤出时,外层侧突起状部5和内层侧突起状部6的周围的空隙成为空气的流路,从空气流入孔4流入的外部空气能够容易地流入至主体部2b的底部2c侧的外层体2和内层体3之间。由此,能够容易地将内层体3从外层体2剥离,能够防止层叠剥离容器1的内层体3的剥离不良和外层体2的变形。
如上所述,将设置于外层体2的外层侧突起状部5的外表面形成为凹割形状,该凹割形状具有垂直于挤出口2a的轴心的平坦面5e、随着朝向主体部2b的内侧而向接近挤出口2a侧的方向倾斜的倾斜面5f、以及相对于平坦面5e向挤出口2a侧凹陷的陷入面5g,从而,在使用模具使层叠剥离容器1吹塑成形时,能够将外层侧突起状部5的内表面容易地形成为凹割形状。也就是说,如图4所示,在吹塑成形用的模具7的内部设置与外层侧突起状部5的外表面对应的凹割形状的凸部7a,通过使用该模具7使层叠型坯吹塑成形,能够容易地形成凹割形状的外层侧突起状部5。层叠剥离容器1的底部2c形成为凹形状,因此,如图5所示,在吹塑成形后,以沿着模具7的上下方向即挤出口2a的轴心的中枢轴(未图示)为中心打开模具7,从模具7取出层叠剥离容器1时,底部2c沿模具7的底面7b移动,从而,该容器1向上方移动。此时,外层侧突起状部5的外表面成为向挤出口2a侧即上方延伸的凹割形状,并且,作为其上侧壁5a的外表面的平坦面5e垂直于挤出口2a的轴向而形成,下侧壁5b的倾斜面5f由于随着朝向主体部2b的内侧而向接近挤出口2a侧的方向倾斜,因此,在吹塑成形后,能够容易地使外层侧突起状部5从模具7的凸部7a脱离。从而,能够容易地从模具7取出层叠剥离容器1。
图6为示出作为本发明的双重容器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层叠剥离容器的主视图。在图6中,对于与前述部件对应的部件付与相同的符号。
图6所示的层叠剥离容器1,相对于图1所示的层叠剥离容器1,其底部2c的底部悬空变低的同时,如下所述,外层侧突起状部11的形状不同。
如图7所示,该层叠剥离容器1的外层侧突起状部11相对于内层体3侧即外层体2的外周面向层叠剥离容器1的内侧突出,其外观形成为相对于外层体2的外周面向内侧凹陷的凹形状。该外层侧突起状部11的下侧壁11a相对于挤出口2a的轴心垂直地延伸,上侧壁11b形成为与下侧壁11a的内侧端和外层体2的外周面连接的凹形状。下侧壁11a的外表面成为垂直于挤出口2a的轴心的平坦面11c,上侧壁11b的外表面配置于下侧壁11a的平坦面11c的上侧即挤出口2a侧,并成为与平坦面11c连接的凹形状的弯曲面11d。
并且,在该层叠剥离容器1中,外层侧突起状部11的朝向内层体3侧的内表面的沿挤出口2a的轴心的方向的纵截面形状形成为凹割形状。这种情况下,外层侧突起状部11,其下侧壁11a的内表面的与外层体2的外周面的边界部分,相对于该下侧壁11a的其他部分,是垂直于外层体2的内表面的方向即垂直于内层体3相对于外层体2剥离的方向的方向,形成为向上方侧即向挤出口2a侧凹陷的凹割形状。
如图8所示,在吹塑成形用的模具7的内部设置对应于外层侧突起状部11的外表面的凹割形状的凸部7a,使用该模具7能够将外层侧突起状部11的内表面容易地形成为凹割形状。
并且,通过将上侧壁11b的外表面形成为弯曲面11d,在吹塑成形时,将层叠型坯沿模具的形状吹塑成形,能够将下侧壁11a的与外层体2的内表面的边界部分形成为更强的凹割形状。
与该外层侧突起状部11相对应,在内层体3设置内层侧突起状部12。该内层侧突起状部12从内层体3的外周面向该内层体3的内侧突出,具有与外层侧突起状部11的内表面对应的纵截面形状。内层侧突起状部12的外表面与外层侧突起状部11的内表面为相同形状,在吹塑成形后,如图7A所示,贴紧于外层侧突起状部11的内表面。
因此,在该层叠剥离容器1中,如图7B所示,内层体3一旦从外层体2剥离,内层体3的内层侧突起状部12难以再次嵌入外层体2的外层侧突起状部11,从而能够在外层侧突起状部11和内层侧突起状部12的周围维持空隙。
该层叠剥离容器1,如图8所示,通过使用具备用于形成外层侧突起状部11的凸部7a的模具7使层叠型坯吹塑成形而形成。此时,该层叠剥离容器1的底部2c,与图1所示的层叠剥离容器1相比,其底部2c的底部悬空较浅,因此,如图9所示,即使将外层侧突起状部11的下侧壁11a的外表面作为垂直于挤出口2a的轴心的平坦面11c,在吹塑成形后,也能够使外层侧突起状部11容易地从模具7的凸部7a脱离,从模具7容易地取出层叠剥离容器1。
图10为用于说明图1所示的外层侧突起状部的配置的变形例的双重容器的一部分被切掉的主视图。
在图10所示的变形例中,将设置于外层体2的外表面的2个外层侧突起状部5的一部分,配置于在从空气流入孔4的轴向观察的俯视观察中,以空气流入孔4的轴心为中心,朝向通过该空气流入孔4的中心且与挤出口2a的轴心平行的方向的下方的60度以上、90度以下的范围。
如上所述,在吹塑成形后,一旦将内层体3从外层体2剥离、欲使其再次贴紧时,在挤出口2a的空气流入孔4的周围,褶皱向贴紧于外层体2的内层体3靠近,在外层体2和内层体3之间,从空气流入孔4朝向主体部2b产生褶皱状的空隙。该空隙大多产生在以空气流入孔4的轴心为中心朝向主体部2b侧的60度至90度的范围内,因此,通过在上述范围内配置外层侧突起状部5,能够使在空气流入孔4的周围产生的褶皱状的空隙与在外层侧突起状部5和内层侧突起状部6之间产生空隙相连通,在空气流入孔4和主体部2b之间能够更易于确保空气的流路。在图示的情况下,将外层侧突起状部5的一部分配置于以空气流入孔4的轴心为中心、朝向通过该空气流入孔4的中心且与挤出口2a的轴心平行的方向的60度以上、90度以下的范围内,也可以例如将外层侧突起状部5的全部配置于该范围等,只要将外层侧突起状部5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上述范围,在空气流入孔4和主体部2b之间形成连通流路即可。
本发明不限于前述实施方式,当然可以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例如,在前述的实施方式中,在挤出口2a设置1个空气流入孔4,在外层体2上设置与该空气流入孔4对应的一对外层侧突起状部5、11,也可以在挤出口2a设置多个空气流入孔4,在外层体2上设置与上述空气流入孔4对应的多对外层侧突起状部5、11。此外,也可以在挤出口2a设置多个空气流入孔4,在外层体2上设置与该上述空气流入孔4中的至少1个对应的外层侧突起状部5、11。
此外,外层侧突起状部5、11,只要其内表面的纵截面形状形成为凹割形状,则可以将其外表面形成为其他形状。
并且,外层侧突起状部5、11不限于相对于外层体2向内层体3侧突出的形状,也可以形成相对于外层体2向与内层体3相反侧的外侧突出的形状。
并且,本发明的双重容器不限于通过层叠型坯的吹塑成形而将外层体2和内层体3形成一体的层叠剥离容器1,也可以采用在分别形成外层体2和内层体3之后,将内层体3组装于外层体2的内部的结构的双重容器。
接下来,基于图11~图14对作为本发明的另外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层叠剥离容器1进行说明。此外,在图11~图14中,对于与前述的部件对应的部件付与相同符号。
如图11、图12所示,外层体2具备关于挤出口2a的轴线对称配置的一对空气流入孔4,在挤出内容物时,为了使内层体3易于从外层体2剥离,在外层体2的主体部2b设置有一对肋组15。一个肋组15配置于主体部2b的对应的一个空气流入孔4的下方,另一个肋组15配置于主体部2b的对应的另一个空气流入孔4的下方,上述的肋组15相互为基本相同的结构,因此,以下仅对一个肋组15进行说明。
肋组15具备分别从外层体2的挤出口2a侧向底部2c侧延伸、并沿周方向排列配置的4个凹槽16a~16d。上述的凹槽16a~16d分别成为相对于外层体2的外周面向内侧凹陷而形成的凹肋。
周方向的最外侧的凹槽16a、16d和与其相邻的内侧凹槽16b、16c之间的部分分别形成外层肋17,内侧的一对凹槽16b、16c之间的部分成为副外层肋18。一对外层肋17及副外层肋18分别与凹槽16a、16d同样地,从挤出口2a侧向底部2c侧延伸,相互间隔着凹槽16b、16c而相邻。此外,副外层肋18的两侧相邻的外层肋17成为相互间隔着副外层肋18而对称的形状。
图14为沿图11的E-E线的截面图,其左半部分示出吹塑成形时的状态,右半部分示出从外层体剥离内层体之后的状态。在图14中,吹塑成形时的肋组15以及剥离后的肋组15分别仅示出通过直线L划分的一半部分,省略以直线L为基准具有对称的形状的剩余的部分。
如图14所示,形成于外层体2的外层肋17具备侧壁部17a、相对于该侧壁部17a而配置于周方向的副外层肋18侧的侧壁部17b、以及连接上述侧壁部17a、17b的顶壁部17c,相对于其长度方向垂直的横截面形状为大致“コ”字状。外层肋17的朝向内层体3相反侧的外表面、即朝向容器外侧的外表面在该侧壁部17a、17b形成为平面,在顶壁部17c形成为对应于主体部2b的外周面的弯曲面。因此,外层肋17的外表面的横截面形状具有与侧壁部17a、17b外表面对应的相互平行的一对直线部分17d、17e,以及与顶壁部17c的外表面对应、连接直线部分的圆弧状的连结边部分17f。直线部分17d、17e通过该横截面的连结边部分17f的周方向的中点,并且,相对于垂直于连结边部分17f的方向,分别朝向副外层肋18侧向内方倾斜,在图示的情况下,与通过副外层肋18的宽度方向的中心并通过挤出口2a的轴心的直线L平行。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直线部分17d、17e相互平行,但只要在使用模具吹塑成形后,在从模具取出层叠剥离容器1时,外层肋17不被极端强行地从模具拔出,也可以将直线部分17d、17e形成为具有角度的大致平行的配置。并且,可以将直线部分17d、17e形成以大于大致平行的情况的角度相互倾斜的倾斜配置。
副外层肋18的朝向内层体3相反侧的外表面,其横截面形状为具备如下部分的形状:一对倾斜边18a,与外层肋17的直线部分17e连接,并且比直线部分17e相对于径向更大角度地倾斜;以及圆弧边18b,连接上述倾斜边18a。圆弧边18b为沿外层体2的外周面的圆弧状。从而,副外层肋18,其横截面形状形成为梯形。此外,由外层肋17的直线部分17e和副外层肋18的倾斜边18a构成作为大致三角形的横截面形状的凹槽16a、16c的内表面。
另一方面,如图14所示,外层肋17的朝向内层体3相反侧的内表面的横截面形状的角部形成凹割形状。在图示的情况下,外层肋17形成为如下凹割形状:其顶壁部17c的内表面的周方向的宽度尺寸,大于一个侧壁部17a的内表面和另一个侧壁部17b的内表面的、空隙最窄的部分的周方向的宽度尺寸。
与外层肋17对应地,在内层体3上设置有2个内层肋19。上述的内层肋19具有与外层肋17的内表面的横截面形状对应的横截面形状,在吹塑成形后,如图14的左半部分所示,其外表面贴紧于外层肋17的内表面。也就是说,内层肋19的至少径向外端部对应于外层肋17的内表面的凹割形状,形成为朝向作为其径向外侧的前端部而宽度逐渐变宽的形状。
通过在外层体2上设置内表面为凹割形状的外层肋17,在内层体3上设置与外层肋17的凹割形状对应的形状的内层肋19,如图14的右半部分所示,内层体3一旦从外层体2剥离,内层体3的内层肋19难以再次嵌入外层体2的外层肋17,从而在外层肋17和内层肋19的周围维持空隙。例如,该层叠剥离容器1吹塑成形之后,通过负压吸引使内层体3收缩,使其整体从外层体2剥离,然后,将空气送入内层体3的内部,此时,既能够在外层肋17和内层肋19之间维持空隙,又能够使内层体3的其他部分贴紧于外层体2的内表面。从而,在将内容物容纳于内层体3之后,在将该内容物从挤出口2a挤出时,外层肋17和内层肋19的周围的空隙成为空气的流路,从空气流入孔4流入的外部空气能够容易地流入至主体部2b的底部2c侧的外层体2和内层体3之间。由此,能够容易地将内层体3从外层体2剥离,能够防止层叠剥离容器1的内层体3的剥离不良和外层体2的变形。
如上所述,通过将设置于外层体2的外层肋17的外表面的横截面形状形成为具有一对平行的直线部分17d、17e和连结边部分17f的形状,在使用模具使层叠剥离容器1吹塑成形时,能够容易地将其内表面形成为凹割形状。也就是说,通过将外层肋17的外表面的横截面形状形成为具有一对平行的直线部分17d、17e和连结边部分17f的形状,增大外层肋17的内表面的面积即内周长,在吹塑成形时,以作为直线部分17d、17e和连结边部分17f的边界部分的角部更薄的方式使层叠型坯延伸,能够将外层肋17的内表面形成为凹割形状。
此时,通过使外层肋17的直线部分17d、17e相对于通过连结边部分17f的中点且垂直于该连结边部分的方向倾斜,并且,使副外层肋18的外表面的倾斜边18a相对于直线部分17e进一步倾斜,因此,在使用模具的吹塑成形时,相比于外层肋17的直线部分17e即侧壁部17b侧,能够使层叠型坯更易于向副外层肋18的倾斜边18a侧流动,能够使层叠型坯朝向连接外层肋17的两侧壁部17a、17b和顶壁部17c的角部进一步延伸,使外层肋17的顶壁部17c和侧壁部17b的边界部分薄壁化。从而,能够使外层肋17的横截面形状形成为更深的凹割形状。此外,内层体3,在层叠型坯的吹塑成形时,与外层体2一起以贴紧于该外层体2的内表面的方式被吹塑成形,因此,与外层肋17一起容易形成为与凹割形状对应的形状。
此外,在吹塑成形时,使用以中枢轴为中心进行开模的模具,在本发明中,使用中枢轴配置于与图14所示的直线L垂直并且通过层叠剥离容器1的轴心的直线上的模具进行吹塑成形。从而,由于将外层肋17的内表面形成为凹割形状,因此,即使形成为具有一对平行的直线部分17d、17e和连结边部分17f的形状,由于该直线部分17d、17e朝向以模具的中枢轴为中心的脱模方向,因此,在吹塑成形后,能够容易地使层叠剥离容器1从模具脱模。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外层体2的外层肋17的挤出口2a侧的长度方向端部分别如图11所示,配置于在从空气流入孔4的轴向观察的俯视观察中,以空气流入孔4的轴心为中心,朝向底部2c侧、即朝向通过该空气流入孔4的中心且与挤出口2a的轴心平行的下方的60度以上、90度以下的范围。
如上所述,在吹塑成形后,一旦将内层体3从外层体2剥离、欲使其再次贴紧时,在挤出口2a的空气流入孔4的周围,褶皱向贴紧于外层体2的内层体3靠近,在外层体2和内层体3之间,从空气流入孔4朝向主体部2b产生褶皱状的空隙。该空隙大多产生在以空气流入孔4的轴心为中心朝向主体部2b侧的60度至90度的范围内,因此,通过在上述范围内配置外层肋17的长度方向端部,能够使在空气流入孔4的周围产生的褶皱状的空隙与在外层肋17和内层肋19之间产生的空隙相连通,在空气流入孔4和主体部2b之间能够更易于确保空气的流路。在图示的情况下,将外层肋17的长度方向端部的大部分配置于朝向通过空气流入孔4的中心且与挤出口2a的轴心平行的下方的60度以上、90度以下的范围,也可以例如仅将外层肋17的中间部分配置于该范围等,只要将外层肋17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上述范围,在空气流入孔4和主体部2b之间形成连通流路即可。
本发明不限于前述实施方式,当然可以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例如,在前述的实施方式中,在挤出口2a设置一对空气流入孔4,在外层体2上设置与上述空气流入孔4对应的一对肋组15,但是,空气流入孔4和肋组15不限于分别为2个,也可以设置1个或者3个以上。此外,在设置多个空气流入孔4的情况下,可以设置与至少1个空气流入孔4对应的肋组15。
此外,外层肋17只要从挤出口2a侧向底部2c侧延伸,且其内表面的纵截面形状形成为凹割形状,也可以将其外表面形成为其他形状。
并且,外层肋17以在外层体2的外周面形成的一对凹槽16a~16d之间,其顶壁部17c与外层体2的外周面为相同平面状的方式形成,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作为从外层体2的外周面向外侧突出或不突出的肋而形成。或者,也可以将外层肋17形成为从外层体2的外周面向内层体3侧突出的形状。
并且,本发明的双重容器不限于通过层叠型坯的吹塑成形而将外层体2和内层体3形成一体的层叠剥离容器1,也可以采用在分别形成外层体2和内层体3之后,将内层体3组装于外层体2的内部的结构的双重容器。
接下来,基于图15~图20对作为本发明的另外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层叠剥离容器1进行说明。此外,在图15~图20中,对于与前述的部件对应的部件付与相同符号。
涉及本实施方式的层叠剥离容器1(以下也称为容器1)包括具有可挠性的聚乙烯树脂的外层体2和具有可能性的尼龙树脂的内层体3,在将具有止逆阀的盖(省略图示)安装于挤出口(口部)2a的状态下,通过挤压(压榨)主体部2b而能够挤出内容物。将通过一齐挤出而挤出的层叠圆筒状的型坯夹在模具中使外层体2及内层体3吹塑成形而形成容器1。
挤出口2a,包括在轴线O的周围成形为环状且从主体部2b的上端部缩径的环状台阶部26、从该环状台阶部26进一步缩径的圆筒部27、以及从该圆筒部27进一步缩径的口缘部28。在圆筒部27的上部区域形成用于将前述的盖安装于容器1的螺纹30。此外,也可以通过设置凹割代替螺纹30来安装盖部件。在螺纹30和环状台阶部26之间,在间隔着轴线O相对的两处形成有空气流入孔4。空气流入孔4朝向轴线O水平地贯通外层体2,并形成圆形。
主体部2b包括从其上端部向下方逐渐扩径的上部区域和形成大致圆筒状的下部区域。此外,该下部区域的向底部2c的过渡部朝向底部2c逐渐缩径。
在主体部2b的上部区域,在相对面上分别等间隔地设置有4个作为外层侧突起状部的截面凹状的外层侧纵肋33。上述合计8个外层侧纵肋33分别沿上下方向(即,沿从侧面观察主体部2b时的形成外观形状的棱线)延伸。并且,上述的外层侧纵肋33的各上端33a及各下端33b分别配置于相同高度。此外,上述的外层侧纵肋33的截面形状优选形成为圆弧形状,但不限于此。此外,外侧的2个外层侧纵肋33,在图15中,连接其各自的上端33a和空气流入孔4的中心的线段与轴线O形成的角度为45°。此外,在内层体3上设置有作为与外层侧纵肋33的内表面对应的形状的内层侧突起状部的内层侧纵肋33’。
从而,在从空气流入孔4向下方以90°中心角(在图15中相对于轴线O单侧45°)扩展的区域中至少配置有1个外层侧纵肋33。也就是说,在图15中在显示90°的线上或者其延长线上至少配置1个外层侧纵肋33,或者,在图15中被显示90°左右的线及其延长线夹着的区域内至少配置有1个外层侧纵肋33。此外,在从空气流入孔4向下方以90°中心角扩展的区域中减去前述中心角小于60°(图15中相对于轴线O单侧30°)的区域而形成的左右2个区域中,分别配置有外层侧纵肋33。并且,成对的2个外层侧纵肋33之间的区域,分别与从空气流入孔4向下方以90°中心角扩展的区域中减去前述中心角小于60°的区域而形成的左右2个区域连通。
形成上述形状的容器1的挤出口2a、主体部2b以及底部2c,除了空气流入孔4的部分之外,由外层体2和内层体3形成,上述的外层体2和内层体3成为在吹塑成形后立即相互贴紧的状态。然后,对该状态的容器1实施通过预先使内层体3从外层体2剥离而使得使用时的剥离顺利进行的初期剥离处理。具体而言,首先,将筒状的空气吹入部件(省略图示)插入空气流入孔4,吹入空气而将空气导入内层体3和外层体2之间,由此,使内层体3从外层体2剥离。然后,通过挤出口2a压入空气而使内层体3膨胀。此时,被导入内层体3和外层体2之间的空气从空气流入孔4排出。此外,也可以在容器1的吹塑成形之后,通过负压吸引而使内层体3收缩而使其整体从外层体2剥离,然后将空气送入内层体3的内部,从而进行初期剥离处理。
此时,由于外层侧纵肋33设置于主体部2b,因此,内层体3不完全恢复原来的形状,如图17B所示,在内层体3和外层体2之间留有空隙。也就是说,内层体3剥离之后欲恢复原来形状时,在内层体3和外层体2之间产生周方向的少许位置偏移,因此,内层体3的内层侧纵肋33’的周缘部偏移到外层体2的外层侧纵肋33上方,其结果,在外层侧纵肋33的周边区域得以确保空隙。特别是,由于在相邻的外层侧纵肋33之间的区域空隙最大,最优选如本例所示,使成对的2个外层侧纵肋33之间的区域,分别与从空气流入孔4向下方以90°中心角扩展的区域中减去前述中心角小于60°的区域而形成的左右2个区域连通,由此,能够最可靠地使初期剥离处理后形成于主体部2b的外气导入路(空隙)与形成于挤出口2a的外气导入路连通。
此外,即使在不进行这种外层侧纵肋33的配置的情况下,如果在从空气流入孔4向下方以90°中心角扩展的区域中至少配置1个外层侧纵肋33,则也能够使初期剥离处理后形成于主体部2b的外层侧纵肋33的周边区域的外气导入路与形成于挤出口2a的外气导入路连通。这种情况下,优选在从空气流入孔4向下方以90°中心角扩展的区域中减去前述中心角小于60°的区域而形成的左右2个区域中分别配置外层侧纵肋33,由此,能够可靠地使形成于外层侧纵肋33的周边区域的外气导入路与形成于挤出口2a的外气导入路连通。这种情况下,如本实施方式所述,更优选在前述中心角小于60°的区域也另外设置外层侧纵肋33,由此,能够使外气导入路更可靠地连通。
从而,根据涉及本实施方式的层叠剥离容器1,通过实施初期剥离处理,能够可靠地确保从空气流入孔4至主体部2b的外气导入路,其结果,能够可靠地使向使用时的主体部2b的外气导入顺利进行,能够使内层体3和外层体2容易剥离,并且,能够选择各种瓶形状。
下面,参照图18~20,对涉及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层叠剥离容器进行详细地说明。图18为示出涉及本实施方式的层叠剥离容器的侧视图。图19为以初期剥离处理前的状态示出图18的G-G截面图的图。图20为以初期剥离处理后的状态示出图18的G-G截面图的图。
涉及本例的层叠剥离容器,除了作为外层侧突起状部的外层侧纵肋34和作为内层侧突起状部的内层侧纵肋34’的个数不同这点之外,具有与前述的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的结构。在本例中,外层侧纵肋34在主体部的相对面上分别设置3个、共计6个。外侧的2个外层侧纵肋34,在图18中,连接其各自的上端33a和空气流入孔的中心的线段与轴线O形成的角度为30°。
因此,在从空气流入孔向下方以90°中心角扩展的区域中至少配置有1个外层侧纵肋34。并且,在从自空气流入孔向下方以90°中心角扩展的区域中减去前述中心角小于60°的区域而形成的左右2个区域中,分别配置有外层侧纵肋34的至少一部分。
并且,本例的情况也与前述的实施方式的情况同样,通过设置外层侧纵肋34,在实施初期剥离处理后,在外层侧纵肋34的周边区域得以确保图20所示的空隙。
因此,根据涉及本实施方式的层叠剥离容器,与前述的实施方式同样,通过实施初期剥离处理,能够确保从空气流入孔至主体部的外气导入路,其结果,能够使向使用时的主体部的外气导入顺利进行,能够使内层体和外层体容易剥离,并且,能够选择各种瓶形状。
上述的说明仅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例,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例如,外层侧纵肋和内层侧纵肋优选形成截面凹状,也可以形成截面凸状。此外,外层侧纵肋和内层侧纵肋优选沿上下方向延伸,也可以使其倾斜或以锯齿状延伸。此外,外层侧纵肋和内层侧纵肋的长度可以适当调节。此外,作为容器的内容物,适用化妆品、药品、香波、食品等液体,但不限于此。此外,在前述的示例中,对于在容器的挤出口组装具有止逆阀的盖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组装泵等使用。此外,在前述的示例中,对于均通过具有可挠性的材料形成容器的内层体和外层体、挤压主体部而使用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也可以采用外层体由具有刚性的材料形成,仅内层体伴随着内容物的挤出而收缩的使用方式。并且,如前述的示例所示,容器优选通过对一齐挤出而成的一体成形物进行吹塑成形而形成内层体和外层体,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通过组合分别吹塑成形而成的部件而形成内层体和外层体,这种情况下,也能够确保从容器的挤出口至外层侧纵肋的周边区域的外气导入路。
符号说明
1层叠剥离容器(双重容器);2外层体;2a挤出口;2b主体部;2c底部;3内层体;3a开口部;3b容纳部;4空气流入孔;5外层侧突起状部;5a上侧壁;5b下侧壁;5c连结壁;5d侧壁;5e平坦面;5f倾斜面;5g陷入面;6内层侧突起状部;7模具;7a凸部;7b底面;11外层侧突起状部;11a下侧壁;11b上侧壁;11c平坦面;11d弯曲面;12内层侧突起状部;15肋组;16a~16d凹槽;17外层肋(外层侧突起状部);17a、17b侧壁部;17c顶壁部;17d、17e直线部分;17f连结边部分;18副外层肋;18a倾斜边;18b圆弧边;19内层肋(内层侧突起状部);26环状台阶部;27圆筒部;28口缘部;30螺纹;33、34外层侧纵肋(外层侧突起状部);33a、34a上端(外层肋);33b、34b下端(外层肋);33’、34’内层侧纵肋(内层侧突起状部);L直线;O轴线。
Claims (3)
1.一种双重容器,具有:外层体,具备筒状的挤出口和与该挤出口相连的主体部,在所述挤出口的侧部设置有沿内外方向贯通该挤出口的空气流入孔;以及内层体,具备与所述挤出口的开口端相连的开口部和与该开口部相连的内容物的容纳部,所述内层体被容纳于所述外层体,所述双重容器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外层体的主体部设置有外层侧突起状部,
在所述内层体设置有与所述外层侧突起状部的内表面对应的形状的内层侧突起状部,
在所述外层侧突起状部和所述内层侧突起状部之间设置有空隙,
将所述外层侧突起状部作为从所述挤出口侧向底部侧延伸的外层侧纵肋,
将所述内层侧突起状部作为从所述挤出口侧向底部侧延伸的内层侧纵肋,
所述外层侧纵肋和所述内层侧纵肋配置于从所述空气流入孔向下方以90°中心角扩展的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重容器,其特征在于,
在从自所述空气流入孔向下方以90°中心角扩展的区域中减去所述中心角小于60°的区域而形成的左右2个区域,分别配置有所述外层侧纵肋和所述内层侧纵肋的至少一部分。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重容器,其特征在于,
至少设置4个所述外层侧纵肋,
使成对的2个所述外层侧纵肋之间的区域分别与从自所述空气流入孔向下方以90°中心角扩展的区域中减去所述中心角小于60°的区域而形成的左右2个区域连通。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2-241380 | 2012-10-31 | ||
JP2012-241340 | 2012-10-31 | ||
JP2012-241379 | 2012-10-31 | ||
JP2012241340A JP6054706B2 (ja) | 2012-10-31 | 2012-10-31 | 積層剥離容器 |
JP2012241379A JP5917368B2 (ja) | 2012-10-31 | 2012-10-31 | 二重容器 |
JP2012241380A JP5917369B2 (ja) | 2012-10-31 | 2012-10-31 | 二重容器 |
CN201380056280.1A CN104755378B (zh) | 2012-10-31 | 2013-10-15 | 双重容器 |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80056280.1A Division CN104755378B (zh) | 2012-10-31 | 2013-10-15 | 双重容器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275683A CN106275683A (zh) | 2017-01-04 |
CN106275683B true CN106275683B (zh) | 2018-04-10 |
Family
ID=50626828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10804850.6A Active CN106275683B (zh) | 2012-10-31 | 2013-10-15 | 双重容器 |
CN201380056280.1A Active CN104755378B (zh) | 2012-10-31 | 2013-10-15 | 双重容器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80056280.1A Active CN104755378B (zh) | 2012-10-31 | 2013-10-15 | 双重容器 |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296544B2 (zh) |
EP (1) | EP2915757B1 (zh) |
KR (1) | KR101673830B1 (zh) |
CN (2) | CN106275683B (zh) |
AU (1) | AU2013340152B2 (zh) |
CA (1) | CA2889206C (zh) |
TW (1) | TWI500564B (zh) |
WO (1) | WO2014068876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234896B2 (ja) * | 2014-07-29 | 2017-11-22 | 株式会社吉野工業所 | 積層剥離容器 |
CN109229696B (zh) * | 2014-10-07 | 2020-05-15 | 京洛株式会社 | 层叠剥离容器的制造方法、层叠剥离容器的漏气检查方法 |
WO2016117668A1 (ja) | 2015-01-23 | 2016-07-28 | キョーラク株式会社 | 積層剥離容器 |
JP6639088B2 (ja) * | 2015-01-30 | 2020-02-05 | 株式会社吉野工業所 | 二重容器 |
US10035621B2 (en) * | 2015-04-08 | 2018-07-31 | Double Double D, Llc | Multi-barrier bottles having tabbed preforms, and methods of forming the same |
JP6594771B2 (ja) * | 2015-12-25 | 2019-10-23 | 株式会社吉野工業所 | 二重容器 |
JP6906844B2 (ja) * | 2017-04-28 | 2021-07-21 | 株式会社吉野工業所 | 積層剥離容器 |
JP2019094072A (ja) * | 2017-11-20 | 2019-06-20 | 北海製罐株式会社 | ポリエステル樹脂製多重ボトル |
US11472591B2 (en) * | 2017-12-28 | 2022-10-18 | Yoshino Kogyosho Co., Ltd. | Synthetic resin container |
JP6910735B2 (ja) * | 2017-12-28 | 2021-07-28 | 株式会社吉野工業所 | 合成樹脂製容器、プリフォーム、及び合成樹脂製容器の製造方法 |
KR101900419B1 (ko) * | 2018-02-22 | 2018-09-20 | (주)연우 | 이중 용기 |
JP7072999B2 (ja) * | 2018-11-30 | 2022-05-23 | 株式会社吉野工業所 | 合成樹脂製容器、及び合成樹脂製容器の製造方法 |
JP7455460B2 (ja) * | 2019-09-13 | 2024-03-26 | 株式会社吉野工業所 | 積層剥離容器 |
JP7302467B2 (ja) * | 2019-12-24 | 2023-07-04 | 東洋製罐株式会社 | 合成樹脂製容器の製造方法及び合成樹脂製容器 |
JP2021160741A (ja) * | 2020-03-31 | 2021-10-11 |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 複合容器、ブロー成形型および複合容器の製造方法 |
CN111806831B (zh) * | 2020-07-17 | 2022-04-12 | 广州华研精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 防光照的阻隔容器胚体及阻隔容器 |
TWI753765B (zh) * | 2021-02-02 | 2022-01-21 | 塞席爾商日勤包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積層剝離容器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0782A (zh) * | 1995-03-10 | 1997-05-28 | 株式会社吉野工业所 | 积层剥离容器及其关联技术 |
CN1273512A (zh) * | 1998-06-30 | 2000-11-15 | 花王株式会社 | 带有涂敷具的容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813499B2 (ja) * | 1987-03-04 | 1996-02-14 | 三菱瓦斯化学株式会社 | 多層容器及びその製造法 |
US5301838A (en) * | 1991-01-23 | 1994-04-12 | Continental Pet Technologies, Inc. | Multilayer bottle with separable inner layer and method for forming same |
JP2586294B2 (ja) * | 1993-06-14 | 1997-02-26 | 東洋製罐株式会社 | 積層剥離ボト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3563158B2 (ja) | 1995-06-22 | 2004-09-08 | 株式会社吉野工業所 | 積層剥離容器 |
JP3455606B2 (ja) * | 1995-03-10 | 2003-10-14 | 株式会社吉野工業所 | 積層剥離ブロー容器における大気導入孔の形成方法および形成装置 |
DE19737964C1 (de) * | 1997-08-30 | 1998-10-08 | Gaplast Gmbh |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Behälters sowie Behälter mit Druckausgleichsöffnungen |
JP3303234B2 (ja) * | 1997-09-17 | 2002-07-15 | 株式会社吉野工業所 | 二重ブロー成形壜体の内容器リーク検査方法 |
JP3464405B2 (ja) * | 1999-02-18 | 2003-11-10 | 阪神化成工業株式会社 | 多層薄肉容器 |
JP2001106263A (ja) | 1999-08-02 | 2001-04-17 | Kao Corp | 二重容器 |
WO2003037725A1 (fr) * | 2001-10-31 | 2003-05-08 | Yoshino Kogyosho Co., Ltd. | Recipient moule par soufflage |
JP3910059B2 (ja) * | 2001-12-21 | 2007-04-25 | 花王株式会社 | 積層剥離容器 |
JP4218801B2 (ja) | 2003-10-30 | 2009-02-04 | 株式会社吉野工業所 | デラミ容器 |
JP4476728B2 (ja) | 2004-07-26 | 2010-06-09 | 株式会社吉野工業所 | 積層剥離容器におけるデラミ空気の導入路とその形成方法 |
JP4656315B2 (ja) * | 2005-09-29 | 2011-03-23 | 株式会社吉野工業所 | ブロー成形容器 |
JP4846642B2 (ja) * | 2007-03-29 | 2011-12-28 | 株式会社吉野工業所 | 積層剥離予備容器並びに積層剥離容器の製造方法および積層剥離容器 |
US20080257846A1 (en) * | 2007-04-19 | 2008-10-23 | Inbev S.A. | Integrally blow-moulded bag-in-container having interface vents opening to the atmosphere at location adjacent to bag's mouth; preform for making it; and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the preform and bag-in-container |
US20080257847A1 (en) * | 2007-04-19 | 2008-10-23 | Inbev S.A. | Integrally blow-moulded bag-in-container having a bag anchoring point; process for the production thereof; and tool therefor |
JP5267901B2 (ja) | 2007-06-29 | 2013-08-21 | 株式会社吉野工業所 | ダイレクトブロー成形法による合成樹脂製二重容器 |
JP5170549B2 (ja) | 2008-07-31 | 2013-03-27 | 株式会社吉野工業所 | 液体噴出器 |
JP5254701B2 (ja) * | 2008-08-18 | 2013-08-07 | 大和製罐株式会社 | 金属製缶容器 |
JP5584929B2 (ja) * | 2010-12-17 | 2014-09-10 | サントリー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 樹脂製容器 |
-
2013
- 2013-10-15 EP EP13852207.3A patent/EP2915757B1/en active Active
- 2013-10-15 KR KR1020157012432A patent/KR101673830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3-10-15 US US14/438,387 patent/US9296544B2/en active Active
- 2013-10-15 AU AU2013340152A patent/AU2013340152B2/en active Active
- 2013-10-15 CN CN201610804850.6A patent/CN106275683B/zh active Active
- 2013-10-15 CN CN201380056280.1A patent/CN104755378B/zh active Active
- 2013-10-15 WO PCT/JP2013/006125 patent/WO2014068876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3-10-15 CA CA2889206A patent/CA2889206C/en active Active
- 2013-10-28 TW TW102138831A patent/TWI500564B/zh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0782A (zh) * | 1995-03-10 | 1997-05-28 | 株式会社吉野工业所 | 积层剥离容器及其关联技术 |
CN1273512A (zh) * | 1998-06-30 | 2000-11-15 | 花王株式会社 | 带有涂敷具的容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275683A (zh) | 2017-01-04 |
US20150298890A1 (en) | 2015-10-22 |
WO2014068876A1 (ja) | 2014-05-08 |
KR20150070279A (ko) | 2015-06-24 |
AU2013340152B2 (en) | 2016-02-25 |
EP2915757B1 (en) | 2017-04-19 |
KR101673830B1 (ko) | 2016-11-07 |
US9296544B2 (en) | 2016-03-29 |
EP2915757A1 (en) | 2015-09-09 |
TWI500564B (zh) | 2015-09-21 |
EP2915757A4 (en) | 2016-06-08 |
TW201429833A (zh) | 2014-08-01 |
CA2889206C (en) | 2017-03-07 |
CN104755378B (zh) | 2016-08-17 |
CN104755378A (zh) | 2015-07-01 |
CA2889206A1 (en) | 2014-05-08 |
AU2013340152A1 (en) | 2015-05-1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275683B (zh) | 双重容器 | |
US20180002057A1 (en) | Hot fill container having superior crush resistance | |
WO2017110310A1 (ja) | 二重容器 | |
JP6054706B2 (ja) | 積層剥離容器 | |
US20110240673A1 (en) | Collapsible container and method of making | |
JP6906844B2 (ja) | 積層剥離容器 | |
JP6730095B2 (ja) | 二重容器 | |
JP2019177908A (ja) | 積層剥離容器 | |
US11472591B2 (en) | Synthetic resin container | |
EP3647214A1 (en) | Synthetic resin container | |
US11097871B2 (en) | Synthetic resin container | |
JP7094620B2 (ja) | 合成樹脂製容器 | |
JP2014091580A (ja) | 積層剥離容器 | |
EP4029798A1 (en) | Delamination container | |
JP2014091581A (ja) | 積層剥離容器 | |
JP7090977B2 (ja) | 積層剥離容器 | |
JP2011136704A (ja) | 合成樹脂製二重容器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JP2018090282A (ja) | 二重容器 | |
JP6850531B2 (ja) | 二重容器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KR101549331B1 (ko) | 화장품 이중 용기 제조방법 및 이로부터 제조되는 화장품 이중 용기 | |
JP5937022B2 (ja) | 二重容器 | |
JP7391480B2 (ja) | 積層剥離容器 | |
US20200130248A1 (en) | Hot fill container having superior crush resistance | |
JP2022026895A (ja) | 二重容器 | |
JP6025038B2 (ja) | 合成樹脂製丸形壜体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