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094454A - 调色剂 - Google Patents
调色剂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6094454A CN106094454A CN201610620274.XA CN201610620274A CN106094454A CN 106094454 A CN106094454 A CN 106094454A CN 201610620274 A CN201610620274 A CN 201610620274A CN 106094454 A CN106094454 A CN 10609445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esin
- toner
- temperature
- tan
- resin glu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7—Binders for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742—Binders for toner particles comprising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G03G9/08755—Polyester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21—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characterised by physical parameter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3—Magnetic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35—Magnetic parameters of the magnetic component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7—Binders for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775—Natural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r derivatives thereof
- G03G9/08782—Waxe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7—Binders for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784—Macromolecular material not specially provided for in a single one of groups G03G9/08702 - G03G9/08775
- G03G9/08788—Block polymer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7—Binders for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784—Macromolecular material not specially provided for in a single one of groups G03G9/08702 - G03G9/08775
- G03G9/08795—Macromolecular material not specially provided for in a single one of groups G03G9/08702 - G03G9/08775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hemical properties, e.g. acidity, molecular weight, sensitivity to reactant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7—Binders for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784—Macromolecular material not specially provided for in a single one of groups G03G9/08702 - G03G9/08775
- G03G9/08797—Macromolecular material not specially provided for in a single one of groups G03G9/08702 - G03G9/08775 characterised by their physical properties, e.g. viscosity, solubility, melting temperature, softening temperature, glass transition temperature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9—Colouring agents for toner particles
- G03G9/0902—Inorganic compounds
- G03G9/0904—Carbon black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9—Colouring agents for toner particles
- G03G9/0906—Organic dyes
- G03G9/091—Azo dye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97—Plasticisers; Charge controlling agents
- G03G9/09783—Organo-metallic compound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Developing Agents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调色剂。提供可防止其熔融粘附至套筒的发生和即使在双面打印时也可防止高温污损发生并在表面和背面两面上获得高品质图像的调色剂。所述调色剂包含调色剂颗粒,各调色剂颗粒包含含有由i)树脂(A)与ii)树脂(B)的反应所形成的树脂的粘结剂树脂,所述树脂(A)具有70℃至105℃的软化点TA(℃)并在55℃至120℃下具有吸热峰的峰顶,所述树脂(B)具有120℃至160℃的软化点TB(℃)并在55℃至120℃下具有吸热峰的峰顶,并且在其粘弹性特性中,在180℃温度下的贮能弹性模量(G’180)为3.0×103Pa至3.0×104Pa;其中损耗角正切tanδ在50℃至70℃的范围内具有至少一个有峰顶的峰,和当峰的峰顶温度由T(℃)表示时,在T+10(℃)下的损耗角正切[tanδ(T+10)]为1.0至1.5和tanδ(T+10)/tanδ(110)之比为0.8至1.5。
Description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1年12月15日、申请号为201180063408.8、发明名称为“调色剂”的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电子照相术中用于使静电潜像可视化的图像形成方法中的调色剂。
背景技术
采用电子照相术的图像形成设备迫切寻求更高的速度和更高的可靠性。例如,所述设备也已开始用于打印图像设计等高清晰图像,并进一步用于能够多种类和少量打印的轻型打印(light duty printing)(能够多种类和少量打印的按需打印(POD)的用途,其中文件借助于个人电脑毫无疑问可以编辑,另外还可复制和装订),这需要更好的可靠性。
另外,作为使用的转印材料,最近使用各种各样的纸张,例如具有大的表面凹凸的再生纸和具有平滑表面的涂布纸。为了应对该转印材料的表面性质,优选使用提供如软辊(soft roller)或皮辊(belt roller)型那样宽的定影辊隙的定影组件。然而,使定影辊隙宽会增大调色剂和定影辊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趋向于引起其中熔融的调色剂粘附于定影辊的所谓高温污损。由于图像形成设备还用于作为POD用途的装订等,因此还强烈期望双面打印。即,期望可以将图像高品质再现于各种转印材料上及其两面上的复印机。
为了满足该需求,特别重要的是改善调色剂的定影性能。
作为控制调色剂定影性能的物理性质之一,已知调色剂的动态粘弹性特性中的贮能弹性模量(G’)和损耗弹性模量(G”)以及定义为后者与前者之比的损耗角正切tanδ(G”/G’)。
专利文献1中,为了防止调色剂引起高温污损并防止转印材料在定影辊周围卷绕(winding),提议规定定影辊隙区的形状以及控制调色剂在120℃温度下的tanδ为1.7至5.0。然而,为了应对更加多样的图像形成设备和转印材料,仅控制在120℃这一点的温度下的粘弹性特性是不足的。
在专利文献2中,还提议规定调色剂的G’的比与tanδ的值在多个温度范围内以便改善调色剂的定影性能和耐高温污损性的技术。然而,专利文献2中公开的调色剂tanδ的绝对值高,以致调色剂柔软,因此,为了应对更加多样的图像形成设备和转印材料,存在改善的余地。
在专利文献3中,还提议在使用由结晶性聚酯和非结晶性聚酯的混合物形成的树脂作为粘结剂树脂的调色剂中,控制调色剂在120℃温度下的tanδ和G’以便改善定影性能和高温污损之间的平衡的技术。然而,由于结晶性聚酯和非结晶性聚酯以混合物使用,特别在具有表面凹凸的转印材料的两面上形成图像的情况下,由于热历不同可能发生结晶性聚酯的相容度上的差异,从而引起表面上的图像与背面上的图像之间的非均匀定影。
即,上述调色剂中,为了应对更加多样的图像形成设备和转印材料,仍留有改善的余地。
引文列表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申请特开第2004-26448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申请特开第2007-183382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申请特开第2002-31847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已解决上述问题的调色剂。
更具体地,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即使在使用各种图像形成设备和转印材料的情况下也可防止其熔融粘附至套筒(显影套筒)和防止发生高温污损的调色剂。
本发明另外的目的是提供在转印材料的两面上形成图像的情况下可在表面和背面两面上均获得高品质图像的调色剂。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的本发明涉及调色剂,所述调色剂包含调色剂颗粒,各调色剂颗粒包含粘结剂树脂和着色剂;其中粘结剂树脂包括由树脂(A)和树脂(B)的反应所形成的树脂:
i)树脂(A)具有70℃至105℃的软化点TA(℃)并在用差示扫描量热计测量的DSC曲线中在55℃至120℃具有吸热峰的峰顶,
ii)树脂(B)具有120℃至160℃的软化点TB(℃)并在用差示扫描量热计测量的DSC曲线中在55℃至120℃具有吸热峰的峰顶;和其中在6.28rad/秒的频率下测量的调色剂的粘弹性特性中
I)所述调色剂在温度180℃下的贮能弹性模量(G’180)为3.0×103Pa至3.0×104Pa,其中
II)在取温度为x轴和损耗角正切tanδ为y轴的图表中
a)损耗角正切tanδ在50℃至70℃的范围内存在至少一个具有峰顶的峰,和
b)当提供所述峰的峰顶的峰顶温度由T(℃)表示时,在T+10(℃)下的损耗角正切[tanδ(T+10)]为1.0至1.5,和
c)tanδ(T+10)与110℃下的损耗角正切[tanδ(110)]之比,tanδ(T+10)/tanδ(110),为0.8至1.5。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提供即使在使用各种图像形成设备和转印材料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其熔融粘附至套筒和防止高温污损发生的调色剂。
还可提供在转印材料的两面上形成图像的情况下可在表面和背面两面上均获得高品质图像的调色剂。
参考附图,从示例性实施方案的以下说明中,本发明另外的特征将变得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图1为流动曲线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人进行的研究揭示,上述问题可通过使用两种类型的特定树脂并在宽温度范围内控制调色剂的粘弹性来解决。
首先,沿定影的流程(flow)描述调色剂的粘弹性行为。
保持于转印材料上的未定影调色剂图像主要在定影组件的定影辊隙区处通过加热熔融并通过压力来定影。由于在定影初始阶段的温度范围中调色剂的粘弹性是平衡的,所以容易均匀地进行加热和施压,因此可防止任何非均匀定影的发生。另外,在保持于转印材料上的未定影调色剂图像通过定影辊隙区并且转印材料从定影构件例如定影辊分离的时间点,加热至高温并压向定影辊的调色剂趋于粘附到辊,因此,为了防止任何高温污损的发生,必须在定影后期的高温状态下控制其粘弹性。
另外,在进行双面打印时,在已首先定影到转印材料的调色剂随后再次通过定影步骤,因此在表面和背面之间趋于出现光泽性差异或者趋于发生污损。因此,平衡熔融时的粘弹性是非常重要的。
对具有上述特性的调色剂的研究已发现,重要的是使调色剂满足以下特性。
即,重要的是在6.28rad/秒的频率下测量的粘弹性特性中,调色剂在180℃温度下的贮能弹性模量(G’180)为3.0×103Pa至3.0×104Pa,其中,在取温度为x轴和损耗角正切tanδ为y轴的图表中,损耗角正切tanδ在50℃至70℃的范围内具有至少一个有峰顶的峰,并且,当提供峰顶的峰顶温度由T(℃)表示时,在T+10(℃)下的损耗角正切[tanδ(T+10)]为1.0至1.5和tanδ(T+10)与110℃下的损耗角正切[tanδ(110)]之比,tanδ(T+10)/tanδ(110),为0.8至1.5。
损耗角正切tanδ为损耗弹性模量(G”)与贮能弹性模量(G’)之比,(G”/G’)。通常,贮能弹性模量(G’)表示弹性,并且为当材料通过接受来自外部的力变形时,该材料恢复至原样所贮存的能量的指标。另一方面,损耗弹性模量(G”)为作为当材料通过接受来自外部的力变形时追随所接受的力,以热形式损耗的能量的指标。另外,tanδ为表示粘性和弹性之间平衡的指标,其表明tanδ越接近于1,粘性和弹性之间的平衡就越好。
tanδ的峰因弹性的任何下降稍微稳定而出现,并且峰出现时的温度可以说是全部树脂中完成由玻璃态至过冷液体的相变时的温度。因此,认为tanδ峰顶温度T(℃)是调色剂开始显示分子运动和开始进行定影时的温度。本发明中,需要调色剂在50℃至70范围内具有该峰。如果峰超出70℃,则可能妨碍定影从而引起非均匀定影。如果其小于50℃,则调色剂可能变柔软从而引起高温污损。
此外,需要控制tanδ位于T+10(℃)至110℃;前者为比定影开始时温度略高的温度,后者为认为低软化点组分[主要为树脂(A)]完全熔融时的温度。即,tanδ(T+10)/tanδ(110)的值越接近于1,则在有助于定影的温度范围内调色剂越能享有其粘性和弹性之间的平衡,并且定影时施加到调色剂的热和压力之间的作用平衡能够越好。具体而言,在tanδ(T+10)/tanδ(110)的值为0.8至1.5的情况下可进行良好的定影。如果该值小于0.8,则认为在100℃下的粘性过高,从而使压力不均匀地施加以致趋于引起非均匀定影。另一方面,如果该值为大于1.5,则在110℃下的弹性过高,从而使热不均匀施加以致趋于引起非均匀定影。
当转印材料通过定影辊隙区时调色剂保持高温,其中为了防止粘附到定影辊,可控制高温区域的弹性,这可防止高温污损的发生。更具体地,需要调色剂在180℃温度下的贮能弹性模量(G’180)为3.0×103Pa至3.0×104Pa。如果调色剂的贮能弹性模量(G’180)低于3.0×103Pa,则可能引起高温污损,如果其贮能弹性模量(G’180)高于3.0×104Pa,则可能妨碍其定影性能从而引起非均匀定影。
接下来,描述在调色剂颗粒中包含的粘结剂树脂。
本发明的调色剂中包含的粘结剂树脂含有由树脂(A)与树脂(B)的反应所形成的树脂。树脂(A)具有70℃至105℃(优选75℃至90℃)的软化点TA(℃)并在DSC曲线中在55℃至120℃具有吸热峰的峰顶。树脂(B)具有120℃至160℃的软化点TB(℃)(优选130℃至150℃)并在DSC曲线中在55℃至120℃具有吸热峰的峰顶。
如果树脂(A)具有低于70℃的软化点TA,则赋予tanδ的峰的温度降低,并且当tanδ处于该峰时调色剂还具有高粘性。结果,在显影时调色剂可熔融粘附至显影套筒。另一方面,如果树脂(A)具有高于105℃的软化点TA,则调色剂具有强的在110℃下的弹性,导致tanδ(110)的值小。结果,调色剂趋于引起非均匀定影。
如果树脂(B)具有低于120℃的软化点TB,则调色剂还具有小的G’180值,因此趋于引起高温污损。另一方面,如果树脂(B)具有高于160℃的软化点TB,则调色剂可能具有大的G’180值,致使引起非均匀定影。
根据本发明的粘结剂树脂为具有上述特性特征的含有由树脂(A)与树脂(B)的反应所形成的树脂的粘结剂树脂,并且为具有两种树脂的特征的同时使得具有高分子量,因而进一步改善调色剂的耐高温污损性的粘结剂树脂。
接下来,描述用差示扫描量热计测量的粘结剂树脂的DSC曲线的吸热峰。在通常用于调色剂的粘结剂树脂中观察到的吸热峰为由于焓弛豫(enthalpy relaxation)或由于结晶性组分的熔解热引起的峰。
在焓弛豫聚合物已进行由玻璃态至过冷液体的相变后即刻分子取向运动的情况下可见,并且在分子链趋于发生取向的树脂中可见。这还取决于聚合物从过冷液体冷却为玻璃时的冷却速度,并且存在随着冷却速度越高,峰越大地出现的趋势。
如结晶性聚酯或蜡中所熟知的那样,结晶性组分的熔解热为破坏保持均匀取向的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使聚合物进行由结晶态至液态的相变所需的热能。
即,本发明中DSC曲线的吸热峰表示已发生粘结剂树脂组分的相变。如所认为的,相变的发生促进粘结剂树脂的分子链的分子运动。如所认为的,粘结剂树脂具有该吸热峰,能够控制熔融在分子水平上,并且能够控制本发明中的调色剂的粘弹性特性。
随后将详细描述通过差示扫描热量法的测量。本发明中的吸热峰涉及当将粘结剂树脂首先加热到200℃至熔融,然后,冷却硬化后,再次加热至熔融时求得的吸热量(endothermic calorie)。在第二加热过程中也出现吸热峰,表明根据本发明的粘结剂树脂为具有强结晶性并且容易能够进行分子取向的树脂。由于此类树脂,即使在通过熔融混炼已制成调色剂的情况下,其作为被包含在调色剂中的状态的树脂也可保持吸热峰。由于在第二次DSC曲线中具有吸热峰,当调色剂已通过定影组件两次时也可获得与第一次时相同的性能,并在转印材料的双面上可获得高品质图像。
本发明中的吸热峰指具有0.20J/g以上的吸热量的峰。认为吸热量为0.20J/g以上的吸热峰的存在使分子运动迅速发生,并且这能够进一步防止发生非均匀定影。
作为本发明特征的调色剂的粘弹性可通过控制树脂(A)与树脂(B)的质量比及其凝胶含量来调整。然后,如果即使使用给出规定吸热峰的树脂也不能满足调色剂的粘弹性特性,则调色剂可能引起非均匀定影和/或高温污损,从而使得不可获得任何高品质图像。另一方面,如果使用在DSC曲线中未给出规定吸热峰的树脂,则即使其能够控制调色剂的粘弹性特性,在双面打印期间在第二次通过定影组件转印材料的面上也可能发生非均匀定影,从而使得不可获得任何高品质图像。
在进行本发明的树脂(A)与树脂(B)的反应时,树脂的质量比(A:B)可优选在60:40至95:5的范围内。只要它们在该范围内,则调色剂在良好地保持其耐高温污损性的同时,可良好地保持tanδ的平衡。
此外,粘结剂树脂中,可优选具有10质量%至30%质量%的量的THF不溶性物质。粘结剂树脂中的THF不溶物质指在已混合树脂(A)和树脂(B)后通过索格利特萃取分离的THF不溶性物质。THF不溶性物质可包含于树脂(A)或者可包含于树脂(B)中。其也可以是当树脂(A)和树脂(B)混合时通过交联反应制成的THF不溶性物质。
只要粘结剂树脂中的THF不溶性物质在上述范围内,则可良好地防止调色剂引起高温污损。
此外,树脂的凝胶可优选通过将树脂(A)和树脂(B)混合以使它们进行交联反应的方法来制备。这两种树脂可通过湿法参与交联,这使得粘结剂树脂的均匀性改善并使得易于控制调色剂的粘弹性特性,表明更好地防止非均匀定影和高温污损的发生的趋势。
在本发明中使用的粘结剂树脂可包括以下:苯乙烯树脂、苯乙烯-丙烯酸类树脂、聚酯树脂、多元醇树脂、聚氯乙烯树脂、酚醛树脂、天然树脂改性的酚醛树脂、天然树脂改性的马来酸树脂、丙烯酸类树脂、甲基丙烯酸类树脂、聚乙酸乙烯酯树脂、硅酮树脂、聚氨酯树脂、聚酰胺树脂、呋喃树脂、环氧树脂、二甲苯树脂、聚乙烯醇缩丁醛树脂、萜烯树脂、苯并呋喃-茚树脂和石油树脂。特别地,可优选使用的树脂为苯乙烯-丙烯酸类树脂、聚酯树脂以及由聚酯树脂和乙烯基树脂的混合物或由两者的部分反应所形成的杂化树脂。
作为为本发明特性的在第二次加热过程中可易于引起焓弛豫的粘结剂树脂,优选线性粘结剂树脂。此外,作为在第二次加热过程中可易于给出结晶性峰的粘结剂树脂,优选使用可易于显现结晶性的单体的粘结剂树脂。特别地,更优选使用分子间相互作用足够强至即使一度熔融也可恢复结晶性的程度的单体。考虑到易于引入结晶性组分,可特别优选聚酯树脂。
优选可用于本发明中的聚酯树脂具有如下所示的组分。
作为二元羧酸组分,其可包含以下二羧酸及其衍生物:苯二甲酸例如邻苯二甲酸、对苯二甲酸和间苯二甲酸,或者其酐或低级烷基酯;烷基二羧酸例如琥珀酸、己二酸、癸二酸和壬二酸,或者其酐或低级烷基酯;烯基琥珀酸或烷基琥珀酸,例如正十二碳烯琥珀酸和正十二烷基琥珀酸,或者其酐或低级烷基酯;不饱和二羧酸例如富马酸、马来酸、柠康酸和衣康酸,或者其酐或低级烷基酯。
为了使粘结剂树脂的高分子链的一部分取向以使其具有结晶性,可优选使用芳族二羧酸,其具有稳固的平面结构,并且通过π电子体系而保持非局部化的电子大量存在,以致通过π-π相互作用使树脂易于进行分子取向。由于能够易于具有直链结构,所以特别优选对苯二甲酸和间苯二甲酸。在构成聚酯树脂的酸组分中,该芳族二羧酸的含量可优选50摩尔%以上,更优选70摩尔%以上,并特别优选80摩尔%以上。这样的情况使得易于可获得结晶性树脂,并且使得易于可控制吸热峰温度。
作为二元醇组分,其可包括以下:乙二醇、聚乙二醇、1,2-丙二醇、1,3-丙二醇、丙二醇、1,3-丁二醇、1,4-丁二醇、2,3-丁二醇、二甘醇、三甘醇、1,5-戊二醇、1,6-己二醇、新戊二醇、2-甲基-1,3-丙二醇、2-乙基-1,3-己二醇、1,4-环己烷二甲醇(CHDM)、氢化双酚A、由式(1)表示的双酚衍生物及其衍生物和由式(2)表示的二醇。
其中R表示亚乙基或亚丙基,x和y各自为0以上的整数,和x+y的平均值为0至10;
(其中R’表示-CH2CH2-、) (2)
其中,从使粘结剂树脂的分子的一部分取向从而使其具有结晶性的观点,由于较少引起空间位阻,因此可优选脂族醇,并优选具有2至6个碳原子的脂族醇。
如果单独使用易于能够具有直链结构的醇,则粘结剂树脂具有高结晶性,因此其可能不希望地丧失无定形的性质。因此,在应当使粘结剂树脂具有适度松弛(loose)的晶体结构的情况中,可使用在侧链上具有在保持直链结构的同时能够空间上松弛结晶性的取代基的新戊二醇、2-甲基-1,3-丙二醇、2-乙基-1,3-己二醇或环己烷二甲醇等。这样醇组分在全部醇组分中的含量可优选20摩尔%至50摩尔%,并进一步优选25摩尔%至40摩尔%。
优选可用于本发明中的聚酯树脂除上述二羧酸化合物和二元醇化合物之外,还可包含一元羧酸化合物、一元醇化合物、三元以上的羧酸化合物或三元以上的醇化合物作为构成成分。
一元羧酸化合物可包括具有30个以下的碳原子的芳族羧酸,例如苯甲酸和对甲基苯甲酸,和具有30个以下的碳原子的脂族羧酸,例如硬脂酸和山嵛酸。一元醇化合物还可包括具有30个以下的碳原子的芳族醇,例如苯甲醇,和具有30个以下的碳原子的脂族醇,例如月桂醇、十六烷醇、十八烷醇和山嵛醇。三元以上的羧酸化合物可包括偏苯三酸、偏苯三酸酐和苯均四酸。三元以上的醇化合物还可包括三羟甲基丙烷、季戊四醇和甘油。
另外,当合成树脂(B)时,可通过设定与当合成树脂(A)时相比聚合温度或聚合时间更高或更长,使其具有更高的分子量和更高的软化点。
对于可用作粘结剂树脂的聚酯树脂的生产方法没有特别限定,可使用任何已知方法。例如,可将上述羧酸化合物和醇化合物一起进行处理,然后通过酯化反应或酯交换反应以及缩合反应进行聚合从而生产聚酯树脂。在聚酯树脂的聚合中,可使用聚合催化剂,例如四丁氧基钛、二丁基氧化锡、乙酸锡、乙酸锌、二硫化锡、三氧化锑和二氧化锗。
另外,聚酯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从定影性能和贮存稳定性的观点,对于树脂(A)可优选40℃以上至60℃以下,同样对于树脂(B)为50℃以上至70℃以下。
另外,树脂(A)和树脂(B)在通过THF可溶性物质的凝胶渗透色谱法(GPC)测量的分子量分布中,可更优选在以下分子量区域中具有峰。从定影性能和贮存稳定性的观点,树脂(A)可更优选在3,000至10,000的分子量区域中具有至少一个峰。从更好地防止非均匀定影发生的观点,树脂(B)可更优选在12,000至18,000的分子量区域中具有至少一个峰。
本发明中,为了赋予调色剂脱模性,可任选地使用脱模剂。作为脱模剂,优选脂族烃蜡。此类脂族烃蜡可包括以下:通过由高压下的自由基聚合或由在低压下在齐格勒催化剂存在下的聚合来聚合烯烃(alkylenes)获得的低分子量烯烃聚合物;通过高分子量烯烃聚合物的热分解获得的烯烃聚合物;通过借助阿尔格法(Arge process)由包含一氧化碳和氢气的合成气获得的烃的蒸馏残渣获得的合成烃蜡以及通过将其氢化获得的合成烃蜡;以及通过使用发汗法(press sweating)、溶剂分馏或真空蒸馏分馏的任意这些脂族烃蜡。
用作上述脂族烃蜡的基体的烃可包括以下:通过在金属氧化物型催化剂(通常两种以上的多元体系的催化剂)的存在下使一氧化碳与氢反应合成的那些,例如通过合成醇法(Synthol method)或铁催化剂流化床法(Hydrocolprocess)(使用流化催化剂床)合成的烃类化合物;通过可获得大量含蜡烃的阿尔格法(使用固定催化剂床)获得的具有多达约几百个碳原子的烃;以及通过烯烃例如乙烯在齐格勒催化剂存在下聚合获得的烃。这些烃中,在本发明中,其可优选支链少且小的饱和长直链烃。特别地,考虑到其分子量分布,还可优选通过不依赖于烯烃聚合的方法合成的烃。
例如,此类烃可具体地包括以下:VISCOL(注册商标)330-P、550-P、660-P、TS-200(购自Sanyo Chemical Industries,Ltd.);HIWAX 400P、200P、100P、410P、420P、320P、220P、210P、110P(购自Mitsui Chemicals,Inc.);SASOL H1、H2、C80、C105、C77(购自Schumann Sasol Co.);HNP-1、HNP-3、HNP-9、HNP-10、HNP-11、HNP-12(购自Nippon SeiroCo.,Ltd.);UNILIN(注册商标)350、425、550、700、UNICID(注册商标)350、425、550、700(购自Toyo-Petrolite Co.,Ltd.);和日本蜡、蜂蜡、米蜡(rice wax)、小烛树蜡、巴西棕榈蜡(购自CERARICA NODA Co.,Ltd.)。
另外,任选地可将一种或两种以上类型的脱模剂与烃蜡组合使用。可组合使用的脱模剂可包括以下:
聚氧化乙烯蜡等脂族烃蜡的氧化物或这些的嵌段共聚物;主要由脂肪酯组成的蜡,例如巴西棕榈蜡、沙索蜡(sasol wax)和褐煤酸酯蜡;通过使部分或全部脂肪酯进行脱氧处理获得的那些,例如二氧化巴西棕榈蜡;饱和的直链脂肪酸例如棕榈酸、硬脂酸和褐煤酸;不饱和脂肪酸例如巴西烯酸、桐酸和十八碳四烯酸;饱和醇例如十八烷醇、芳烷基醇、山嵛醇、巴西棕榈醇、蜡醇和蜂花醇;多元醇例如山梨醇;脂肪酸酰胺例如亚油酸酰胺、油酸酰胺和月桂酸酰胺;饱和脂肪酸双酰胺例如亚甲基双(硬脂酸酰胺)、亚乙基双(癸酸酰胺)、亚乙基双(月桂酸酰胺)和六亚甲基双(硬脂酸酰胺);不饱和脂肪酸酰胺例如亚乙基双(油酸酰胺)、六亚甲基双(油酸酰胺)、N,N’-二油基己二酸酰胺和N,N’-二油基癸二酸酰胺;芳族双酰胺例如间二甲苯双硬脂酸酰胺和N,N’-二硬脂酰间苯二甲酸酰胺;脂肪酸金属盐(通常称为金属皂的那些)例如硬脂酸钙、月桂酸钙、硬脂酸锌和硬脂酸镁;通过接枝乙烯基单体例如苯乙烯或丙烯酸至脂族烃蜡获得的接枝蜡;多元醇与脂肪酸的部分酯化产物,例如山嵛酸单甘油酯(monoglyceride behenate);和通过植物性油脂的氢化获得的具有羟基的甲基酯化产物。
作为脱模剂添加时机,可在调色剂生产期间在熔融混炼时添加,或者可在当生产粘结剂树脂时添加。时机可从任何现有方法中适当选择。可单独使用或以两种以上的组合使用任意这些脱模剂。
脱模剂的添加量可优选1质量份以上至20质量份以下,基于100质量份粘结剂树脂。
本发明的调色剂可以是磁性调色剂和非磁性调色剂之一。
当作为磁性调色剂使用时,其可优选包含磁性材料。作为磁性材料,可使用铁氧化物例如磁铁矿、磁赤铁矿或铁素体。另外,为了改善磁性材料在调色剂颗粒中的细分散性的目的,还可优选在生产时使磁性材料进行以将剪切施加到浆料的处理,从而首先分解磁性材料的任何附聚体。磁性材料在调色剂颗粒中的含量可优选在25质量%以上至45质量%以下,并更优选30质量%以上至45质量%以下。
作为在施加795.8kA/m的磁场下的磁性,此类磁性材料可具有1.6kA/m以上至12.0kA/m以下的矫顽力,50.0Am2/kg以上至200.0Am2/kg以下(优选50.0Am2/kg以上至100.0Am2/kg以下)的饱和磁化强度。其可进一步优选为具有2.0Am2/kg以上至20.0Am2/kg以下的残余磁化强度的磁性材料。磁性材料的磁性可用振动型磁力计例如VSM P-1-10(由Toei Industry Co.,Ltd.制造)来测量。
当作为非磁性调色剂使用时,可使用一种或两种以上类型的炭黑或者其它已知颜料或染料作为着色剂。着色剂的含量可优选在0.1质量份以上至60.0质量份以下,并更优选0.5质量份以上至50.0质量份以下,基于100.0质量份树脂组分。
本发明的调色剂中,为了稳定调色剂的带电性能,可优选使用电荷控制剂。电荷控制剂的通常含量可在0.1质量份以上至10质量份以下,并且更优选在0.1质量份以上至5质量份以下,基于100质量份粘结剂树脂,其可根据其类型和其它调色剂构成材料的物理性质而不同。
作为电荷控制剂,具有中心金属的有机金属配合物或螯形化合物是有效的。作为其实例,其可包括单偶氮金属化合物、乙酰丙酮金属化合物、芳族羟基羧酸、以及芳族羟基羧酸或芳族二羧酸的金属配合物或金属盐。另外,可使用已知的电荷控制树脂,可单独使用或以两种以上的组合使用任意这些。
在应当将通过与粘结剂树脂具有的羧基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任何金属交联引入调色剂的情况下,可使用能够给出金属交联的电荷控制剂,例如水杨酸铝化合物。
可作为电荷控制剂使用的具体实例可包括SPILON BLACK TRH、T-77、T-95(购自Hodogaya Chemical Co.,Ltd.)和BONTRON(注册商标)S-34、S-44、S-54、E-84、E-88、E-89(购自Orient Chemical Industries Ltd.)。
本发明的调色剂中,可优选将作为无机细粉的数均一次粒径小且BET比表面积为50m2/g以上至300m2/g以下的流动性改进剂外部添加至调色剂颗粒。作为流动性改进剂,可使用任何试剂,只要通过将其外部添加到调色剂颗粒,比较其添加前后看出可改善调色剂的流动性即可。
例如,其可包括以下:氟树脂粉末例如偏二氟乙烯细粉和聚四氟乙烯细粉;二氧化硅细粉例如湿法二氧化硅和干法二氧化硅以及通过用硅烷偶联剂、钛偶联剂或硅油使二氧化硅粉末进行表面处理获得的经处理的二氧化硅粉末。优选的流动性改进剂为所谓的干法二氧化硅或气相法二氧化硅。例如,其为使用四氯化硅气体在氧气和氢气中热分解氧化反应的那些,其反应机理如下所示。
SiCl4+2H2+O2→SiO2+4HCl
另外,流动性改进剂可以是通过在上述制造步骤中,与卤化硅一起使用其它金属卤化物例如氯化铝或氯化钛获得的二氧化硅与其它金属氧化物的复合细粉。
关于其粒径,可优选使用平均一次粒径在0.001μm以上至2μm以下范围内,并特别优选在0.002μm以上至0.2μm以下范围内的二氧化硅细粉。
此外,可优选使用通过使由卤化硅的气相氧化生产的上述二氧化硅细粉疏水化获得的经处理的二氧化硅细粉作为流动性改进剂。在经处理的二氧化硅细粉中,特别优选已处理为使通过甲醇滴定试验测量的其疏水度显示在30以上至80以下的范围内的值的二氧化硅细粉。
作为使得疏水化的方法,通过用能够与二氧化硅细粉反应或物理吸附二氧化硅细粉的有机硅化合物化学处理赋予所述疏水度。作为可优选的方法,可使通过卤化硅的气相氧化生产的二氧化硅细粉用有机硅化合物处理。
此类有机硅化合物可包括以下:六甲基二硅氮烷、三甲基硅烷、三甲基氯硅烷、三甲基乙氧基硅烷、二甲基二氯硅烷、甲基三氯硅烷、烯丙基二甲基氯硅烷、烯丙基苯基二氯硅烷、苄基二甲基氯硅烷、溴甲基二甲基氯硅烷、α-氯乙基三氯硅烷、β-氯乙基三氯硅烷、氯甲基二甲基氯硅烷、三有机甲硅烷基硫醇、三甲基甲硅烷基硫醇、丙烯酸三有机甲硅烷基酯、乙烯基二甲基乙酰氧基硅烷、二甲基乙氧基硅烷、二甲基二甲氧基硅烷、二苯基二乙氧基硅烷、1-六甲基二硅氧烷、1,3-二乙烯基四甲基二硅氧烷、1,3-二苯基四甲基二硅氧烷和每分子具有2至12个硅氧烷单元并且具有键合到位于末端的单元中各个Si的羟基的二甲基聚硅氧烷。可单独使用或以两种类型以上的混合物形式使用任意这些。
可用硅油处理无机细粉,另外可用其与上述疏水处理组合来处理。
作为优选的硅油,可使用25℃下的粘度为30mm2/s以上至1,000mm2/s以下的硅油。例如,特别优选二甲基硅油、甲基苯基硅油、α-甲基苯乙烯改性的硅油、氯苯基硅油和氟改性的硅油。
作为用硅油处理的方法,以下方法是可行的:借助于混合机例如亨舍尔混合机将用硅烷偶联剂处理的二氧化硅细粉和硅油直接混合的方法;将硅油喷雾到用作基底(base)的二氧化硅细粉上的方法;和首先将硅油溶解或分散于适当溶剂中,然后混合二氧化硅细粉,随后除去溶剂的方法。更优选在惰性气体中加热用硅油处理的二氧化硅细粉至200℃以上(优选250℃以上)以使表面涂层稳定。
作为优选的硅烷偶联剂,其可包括六甲基二硅氮烷(HMDS)。
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已通过用偶联剂预先处理二氧化硅,之后用硅油处理的方法或者用偶联剂与硅油同时处理二氧化硅的方法处理的硅烷偶联剂。
可优选以基于100质量份调色剂颗粒为0.01质量份以上至8质量份以下,并更优选0.1质量份以上至4质量份以下的量外部添加无机细粉。
也可任选地将其它外部添加剂添加到本发明的调色剂。例如,它们是充电助剂,导电赋予剂,流动性赋予剂,抗结块剂,和热辊定影时充当脱模剂、滑润剂或研磨剂的树脂细颗粒或无机细颗粒。
滑润剂可包括聚氟乙烯粉末、硬脂酸锌粉末和聚偏二氟乙烯粉末;特别优选聚偏二氟乙烯粉末。研磨剂可包括二氧化铈粉末、碳化硅粉末和钛酸锶粉末。借助于混合机例如亨舍尔混合机可将这些外部添加剂与调色剂颗粒彻底混合。
本发明的调色剂可通过例如,借助于混合机如亨舍尔混合机或球磨机,将粘结剂树脂和着色剂以及任选地其它添加剂充分混合,然后借助于加热捏合机如加热辊、捏合机或挤出机熔融捏合所得混合物,然后使捏合产物冷却为固态,随后借助于研磨机粉碎,然后借助于分级机分级以获得调色剂颗粒,并且进一步借助于混合机例如亨舍尔混合机将调色剂颗粒与外部添加剂充分混合。
作为混合机,其可包括以下:亨舍尔混合机(由Mitsui Mining&Smelting Co.,Ltd.制造);超级混合机(由Kawata MFG Co.,Ltd.制造);锥形螺带混合机(Conical RibbonMixer)(由Y.K.Ohkawara Seisakusho制造);诺塔混合机、高速换转连续混合机和高速旋风式混合机(Cyclomix)(由Hosokawa Micron Corporation制造);螺旋销混合机(由PacificMachinery&Engineering Co.,Ltd.制造);和Rhedige混合机(由Matsubo Corporation制造)。
作为捏合机,其可包括以下:KRC捏合机(由Kurimoto,Ltd.制造);布斯混炼机(Buss-Kneader)(由Coperion Buss Ag.制造);TEM型挤出机(由Toshiba Machine Co.,Ltd.制造);TEX双螺杆挤出机(由The Japan Steel Works,Ltd.制造);PCM捏合机(由Ikegai Corp.制造);三辊磨机(Three-Roll Mill)、辊式混炼机(Mixing Roll Mill)和捏合机(由Inoue Manufacturing Co.,Ltd.制造);Kneadex(由Mitsui Mining&SmeltingCo.,Ltd.制造);MS型压力捏合机和Kneader-Ruder(由Moriyama Manufacturing Co.,Ltd.制造);和班伯里密炼机(由Kobe Steel,Ltd.制造)。
作为研磨机,其可包括以下:反喷研磨机(Counter Jet Mill)、微粉喷射机(Micron Jet)和Inomizer(由Hosokawa Micron Corporation制造);IDS型磨机和PJM喷射研磨机(Jet Grinding Mill)(由Nippon Pneumatic MFG Co.,Ltd.制造);交叉气流粉碎机(Cross Jet Mill)(由Kurimoto,Ltd.制造);Ulmax(由Nisso Engineering Co.,Ltd.制造);SK Jet O-Mill(由Seishin Enterprise Co.,Ltd.制造);Criptron(由KawasakiHeavy Industries,Ltd制造);涡轮研磨机(Turbo Mill)(由Turbo Kogyo Co.,Ltd.制造);和超级转子(Super Rotor)(由Nisshin Engineering Inc.制造)。
作为分级机,其可包括以下:Classyl、Micron分级机和Spedic分级机(由SeishinEnterprise Co.,Ltd.制造);涡轮式分级机(由Nisshin Engineering Inc.制造);Micron分离机、Turboprex(ATP)和TSP分离机(由Hosokawa Micron Corporation);Elbow Jet(由Nittetsu Mining Co.,Ltd.制造);分散分离机(由Nippon Pneumatic MFG Co.,Ltd.制造);和YM Microcut(由Yasukawa Shoji K.K.制造)。
作为用于筛选粗粉末的筛,其可包括以下:Ultrasonics(由Koei Sangyo Co.,Ltd.制造);Rezona筛网和Gyro筛(由Tokuju Corporation制造);超声波振动筛(Vibrasonic Sifter)(由Dulton Company Limited制造);Sonicreen(由Shinto KogyoK.K.制造);涡轮式筛(Turbo Sifter)(由Turbo Kogyo Co.,Ltd.制造);超微粉碎机(Microsifter)(由Makino mfg.Co.,Ltd制造);和圆振动筛(circularvibrating screen)。
软化点的测量:
用恒定负荷挤出型毛细管流变仪“流动特性评价仪器流动试验仪CFT-500D”(由Shimadzu Corporation制造)根据仪器所附的手册测量粘结剂树脂的软化点。该仪器中,从测量样品上部借助于活塞施加恒定负荷,此期间通过升高温度(加热)熔融填充于圆筒的测量样品。从在圆筒底部设置的模具挤出熔融的测量样品,其中可获得显示活塞下降量和温度之间的关系的流动曲线。本发明中,将“流动特性评价仪器流动试验仪CFT-500D”所附手册中规定的“1/2法中的熔融温度”设定为熔点。
此处,以以下方式计算“1/2法中的熔融温度”。首先,求出样品完全流出的时间点时活塞的下降量Smax与样品开始流出的时间点时活塞的下降量Smin之差的1/2的值[该值由X表示。X=(Smax–Smin)/2]。然后,在流动曲线中活塞下降量达到X与Smin之和的时间点时流动曲线的温度为“1/2法中的熔融温度”(流动曲线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
作为测量样品,使用将约1.0g调色剂在25℃的环境下通过使用压片机(例如,NT-100H,由NPa System Co.,Ltd.制造)通过在约10MPa下经约60秒压缩成型而获得的约8mm直径的圆柱状样品。
CFT-500D的测量条件如下所示。
试验模式:升温法
开始温度:30℃
最后温度:200℃
测量间隔:1.0℃
升温速度:4.0℃/分钟
活塞截面积:1.000cm2
试验负荷(活塞负荷):10.0kgf(0.9807MPa)
预热时间:300秒
模具孔径:1.0mm
模具长度:1.0mm
吸热峰温度的测量:
通过使用差示扫描热量分析仪“Q1000”(由TA Instruments Japan Ltd.制造)根据ASTM D3418-82测量吸热峰温度。基于铟和锌的熔点校正仪器的检测部的温度,并基于铟的熔解热来校正热量。
具体而言,精确称量约5mg树脂,将其放进铝制盘中,并将空的铝制盘用作参比。在30℃至200℃的测量温度范围内在10℃/分钟的升温速度下进行测量。此处,测量时,首先将树脂加热至200℃,然后以10℃/分钟的冷却速度冷却至30℃,之后以10℃/分钟的升温速度再次加热。由该第二次加热过程中在30℃至200℃的温度范围中DSC曲线的吸热峰测定本发明规定的物理性质。这些吸热峰各自的吸热量ΔH由被DSC曲线和基线所包围的区域的积分值来测定。
粘弹性特性的测量:
本发明中调色剂的粘弹性特性以以下方式测量。
使用旋转平板型流变仪ARES(由TA Instruments制造)作为测量仪器。
作为测量样品,使用通过在25℃的环境下借助于压片机以7.9mm直径和2.0±0.3mm厚度的圆盘状加压成型调色剂而制备的样品。
将样品安装于平行板,并且从室温(25℃)经15分钟时间加热至100℃,其中在样品形状调整后,将其冷却至粘弹性开始测量时的温度,然后开始测量。此处,重要的是设置样品以使初始阶段的法向力达到0。另外,在之后的测量期间,如下所述,通过将自动张力调整置于开启状态下可消除法向力的任何影响。
在以下条件下进行测量。
(1)使用直径7.9mm的平行板。
(2)频率设定于6.28rad/秒(1.0Hz)。
(3)施加应变初始值(应变)设定为0.1%。
(4)在30℃至200℃之间以2.0℃/分钟的升温速度(斜坡率(ramp rate))测量。此处,测量时,在设定于以下自动调整模式中的条件下进行。以自动应变调整模式进行测量。
(5)最大施加应变(Maximum applied strain)设定为20.0%。
(6)最大允许扭矩(Maximum allowed torque)设定为200.0g·cm,和最小允许扭矩(Minimum allowed torque)为0.2g·cm。
(7)应变调整(Strain adjustment)设定为当前应变(Current strain)的20.0%。测量时,采用自动张力调整模式。
(8)自动张力方向设置为压缩(compression)。
(9)初始静力(Initial static force)设定为10.0g,和自动张力灵敏度(automatic tension sensitivity)为40.0g。
(10)在样品模量为1.0×103Pa以上的条件下运行自动张力(automatictension)。
THF不溶性物质含量的测量:
粘结剂树脂中的THF不溶性物质以以下方式测量。
称量约1.0g粘结剂树脂,然后将其放入预先称量的圆筒滤纸(例如,商品名:No.86R,28mm×100mm大小,购自Advantec MFS,Inc.),并将其设置于萃取索格利特萃取器上。然后,使用200ml四氢呋喃(THF)作为溶剂进行萃取16小时。此时,以溶剂的萃取循环为每约5分钟1次的回流速度进行萃取。
萃取完成后,取出圆筒滤纸并且风干,之后在40℃下真空干燥8小时以测量包含萃取残渣的圆筒滤纸的质量,其中通过减去圆筒滤纸的质量计算萃取残渣的质量(W2g)。
然后,可如以下表达式(1)所示进行计算以测定THF不溶性物质。
THF不溶性物质(质量%)=(W2/W1)×100 (1)。
THF可溶性物质的分子量分布的测量:
粘结剂树脂的分子量分布通过凝胶渗透色谱(GPC)以以下方式来测量。
首先,在室温下经24小时的时间将树脂溶解于四氢呋喃(THF)中。然后,用孔径为0.2μm的耐溶剂膜滤器“MAISHORIDISK”(购自Tosoh Corporation)过滤所得溶液,以制得样品溶液。此处,控制样品溶液以使THF中可溶组分的浓度为约0.8质量%。使用该样品溶液,在以下条件下进行测量。
装置:HLC8120GPC(检测器:RI)(由Tosoh Corporation制造)。
柱:SHODEX KF-801、KF-802、KF-803、KF-804、KF-805、KF-806和KF-80的7连柱的组合(购自Showa Denko K.K.)。
洗脱液:四氢呋喃(THF)。
流速:1.0ml/分钟。
烘箱温度:40.0℃。
样品注入量:0.10ml。
为了计算样品的分子量,使用利用标准聚苯乙烯树脂(例如,商品名:“TSK标准苯乙烯F-850、F-450、F-288、F-128、F-80、F-40、F-20、F-10、F-4、F-2、F-1、A-5000、A-2500、A-1000、A-500”;购自Tosoh Corporation)制备的分子量校准曲线。
粘结剂树脂的酸值的测量:
酸值为中和1g样品中所含的酸所需的氢氧化钾毫克数。粘结剂树脂的酸值根据JIS K0070-1992来测量。具体而言,其根据以下步骤来测量。
(1)试剂的制备
将1.0g酚酞溶解于90ml乙醇(95体积%)中,并向其添加离子交换水以便合计达100ml,从而获得酚酞溶液。
将7g特级氢氧化钾溶解于5ml水中,并向其添加乙醇(95体积%)以便合计达1升。为了不暴露于二氧化碳等,将该溶液放入耐碱性容器中,然后放置3天,随后过滤,从而获得氢氧化钾溶液。将获得的氢氧化钾溶液保存于耐碱性容器中。对于氢氧化钾溶液的因数(factor),取25ml 0.1摩尔/升的盐酸进入锥形瓶中,并向其添加几滴酚酞溶液,从而用氢氧化钾溶液进行滴定,其中由中和所需的氢氧化钾的量测定因数。作为0.1摩尔/升盐酸,使用根据JISK8001-1998制备的盐酸。
(2)操作
(A)本试验(Run proper):
精确称出2.0g已粉碎的粘结剂树脂到200ml锥形瓶中,并且向其添加100ml甲苯-乙醇(2:1)的混合溶剂,从而经5小时的时间使前者溶解于后者。接下来,向获得的溶液添加几滴酚酞溶液作为指示剂,从而用上述氢氧化钾溶液进行滴定。此处,滴定终点为指示剂的淡红色持续约30秒的时间点。
(B)空白试验(Black run):
除了不使用样品(即,仅使用甲苯-乙醇(2:1)的混合溶剂)以外,根据与上述相同的操作进行滴定。
(3)将获得的结果代入以下等式来计算酸值。
A=[(C-B]×f×5.61]/S
其中A为酸值(mgKOH/g),B为空白试验中氢氧化钾溶液的量(ml),C为本试验中氢氧化钾溶液的量(ml),f为氢氧化钾溶液的因数,和S为样品(g)。
实施例
以下,通过给出实施例更详细的描述本发明。然而,本发明绝不局限于这些。
粘结剂树脂A-1的生产
将基于100质量份全部上述酸组分为0.03质量份量的二丁基氧化锡添加至上述单体,从而在氮气流下在220.0℃搅拌下进行反应。在通过粘度监控反应进行程度的同时,控制反应时间以使树脂具有所需的熔点,从而获得粘结剂树脂A-1。获得的树脂的物理性质示于表2中。另外,粘结剂树脂A-1不包含任何THF不溶性物质。
粘结剂树脂A-2至A-9、A-13至A-15的生产
除了将单体变为表1所示的那些以外,以与粘结剂树脂A-1的生产相同的方式生产粘结剂树脂A-2至A-9和A-13至A-15。此处,适当地控制反应时间以使各树脂具有所需的熔点。
表1中,“进一步添加的单体”指在氮气流下在220.0℃搅拌下进行反应期间在酸值达到5mgKOH/g的时间点时进一步添加的单体(偏苯三酸酐)。获得的树脂的物理性质示于表2中。粘结剂树脂A-2至A-9和A-13至A-15全部不包含任何THF不溶性物质。
表1中,长链二醇的“C”和“Mn”分别表示碳原子数和数均分子量。另外,长链二醇的摩尔份为通过将Mn的值计算为分子量求得的那些。
表1
表1中
BPA-PO:双酚-A环氧丙烷加成物(加成平均摩尔数:2.2摩尔)
BPA-EO:双酚-A环氧乙烷加成物(加成平均摩尔数:2.2摩尔)
TPA;对苯二甲酸
TMA:偏苯三酸酐
FA:富马酸
NPG:新戊二醇
EG:乙二醇
长链二醇A:C30,Mn400,熔点80℃
长链二醇B:C50,Mn700,熔点105℃
长链二醇C:C70,Mn1,000,熔点117℃
粘结剂树脂A-10的生产
将上述聚酯单体与酯化催化剂一起供给到四颈烧瓶,并向其安装真空装置、水分离器、氮气供给器、温度测量装置和搅拌器,其中将向其供给的材料在氮气氛下在135℃下搅拌。经4小时的时间从滴液漏斗向获得的混合物逐滴添加乙烯基共聚物(苯乙烯:83摩尔份;丙烯酸2-乙基己酯:15摩尔份)和2摩尔份作为聚合引发剂的过氧化苯甲酰的混合物。之后,在135℃下进行反应5小时,之后将缩聚时的反应温度升至230℃,从而进一步进行缩聚反应。反应完成后,从反应容器中取出反应产物,随后冷却然后粉碎从而获得粘结剂树脂A-10。获得的粘结剂树脂A-10为其中乙烯基树脂单元和聚酯树脂单元彼此保持化学结合的杂化树脂。其物理性质示于表2中。另外,粘结剂树脂A-10不包含任何THF不溶性物质。
粘结剂树脂A-11的生产
粘结剂树脂A-9
(将峰分子量8,000取作分子量的典型值以计算其摩尔数) 70摩尔份
1,4-丁二醇 15摩尔份
对苯二甲酸 15摩尔份
向上述单体中以基于全部酸组分为0.03质量份的量添加二丁基氧化锡,从而在氮气流下在220.0℃搅拌下进行反应,从而获得粘结剂树脂A-11。其物理性质示于表2中。另外,粘结剂树脂A-11不包含任何THF不溶性物质。
粘结剂树脂A-12的生产
除了分别以100摩尔份和100摩尔份的量添加1,6-己二醇和对苯二甲酸以外,以与粘结剂树脂A-1的生产相同的方式获得粘结剂树脂A-12。其物理性质示于表2中。另外,粘结剂树脂A-10不包含任何THF不溶性物质。
表2
粘结剂树脂B-1至B-9的生产
除了使用表3中所示的单体和将反应时间控制为使它们的熔点达到表4所示的值以外,以与粘结剂树脂A-1的生产相同的方式生产粘结剂树脂B-1至B-9。此处,在氮气流下在220.0℃搅拌下进行反应的同时酸值达到5mgKOH/g的时间点,添加偏苯三酸酐。获得的树脂的物理性质示于表4中。另外,粘结剂树脂B-1至B-9全部不包含任何THF不溶性物质。
表3中,长链二醇的“C”和“Mn”分别表示碳原子数和数均分子量。另外,长链二醇的摩尔份为通过将Mn的值计算为分子量求得的那些。
表3
表3中
BPA-PO:双酚-A环氧丙烷加成物(加成平均摩尔数:2.2摩尔)
BPA-EO:双酚-A环氧乙烷加成物(加成平均摩尔数:2.2摩尔)
TPA;对苯二甲酸
TMA:偏苯三酸酐
FA:富马酸
EG:乙二醇
1,4-CHDM:1,4-环己烷二甲醇
长链二醇C:C70,Mn 1,000,熔点117℃
表4
粘结剂树脂C-1的生产
在配备有氮供给管、脱水管、搅拌器和热电偶的2-升四颈烧瓶中,混合80质量份粘结剂树脂A-1和20质量份粘结剂树脂B-1,并将获得的混合物溶解于300质量份的甲苯中。接下来,将1.0质量份的过氧化苯甲酰添加到所得溶液。接下来,将获得的混合物溶液在加热回流下进行自由基聚合,以使粘结剂树脂A和粘结剂树脂B交联。然后,控制反应时间,从而获得THF不溶性物质的含量为20质量%的粘结剂树脂C-1。粘结剂树脂A和粘结剂树脂B彼此反应的事实由THF不溶性物质的产生来确认。
粘结剂树脂C-2至C-17的生产
除了将粘结剂树脂变为表5所示的那些并控制反应时间以外,以与粘结剂树脂C-1的生产相同的方式来生产以表5所示的含量包含THF不溶性物质的粘结剂树脂C-2至C-17。粘结剂树脂A和粘结剂树脂B彼此反应的事实由THF不溶性物质产生的事实来确认。
粘结剂树脂C-18的生产
借助于加热至150℃的双螺杆捏合机挤出机熔融捏合80质量份粘结剂树脂A-4、20质量份粘结剂树脂B-6和1.0质量份过氧化苯甲酰。将喷射的熔融捏合产物冷却,然后干燥,之后粉碎从而获得粘结剂树脂C-18。其THF不溶性物质的含量为20质量%。粘结剂树脂A和粘结剂树脂B彼此反应的事实由THF不溶性物质的产生来确认。
粘结剂树脂C-19至C-31的生产
除了将粘结剂树脂变为表5所示的那些并控制反应时间以外,以与粘结剂树脂C-1的生产相同的方式来生产以表5所示的含量包含THF不溶性物质的粘结剂树脂C-19至C-31。粘结剂树脂A和粘结剂树脂B彼此反应的事实由THF不溶性物质产生的事实来确认。
表5
实施例1
调色剂1的生产:
借助于亨舍尔混合机预混合上述材料,之后借助于双螺杆捏合挤出机熔融捏合。将获得的捏合产物冷却,然后通过使用锤磨机破碎。将获得的破碎产物借助于喷射磨精细粉碎。将获得的精细粉碎的产物借助于利用柯恩达(Coanda)效应的多级分级机(multidivision classifier)来分级,从而获得重均粒径(D4)为6.8μm的负摩擦带电性调色剂颗粒。
在100份调色剂颗粒中,将0.8质量份二氧化硅细粉(未处理材料的BET比表面积:300m2/g;用六甲基二硅氮烷处理)和3.0质量份钛酸锶(数均粒径:1.2μm)通过外部添加来混合,随后用150μm筛孔的筛筛分,从而获得调色剂1。获得的调色剂1的物理性质示于表6中。
评价
将复印机(iRC 6880N,由CANON INC.制造)的定影组件从主体拆卸,并以以下方式改造从而准备外部定影组件。
其改造点为以下三点:i)使定影组件的处理速度能够根据需要设置,ii)以使得定影辊隙为13mm来控制辊压力,和iii)定影温度设定为200℃。
为了制备用于评价的实黑未定影调色剂,使用商购可得复印机(iR 5075N,由CANON INC.制造),从中拆卸定影组件。在其显影组件中投入300g调色剂1,其中在500张纸上形成实白图像,之后制备实黑(调色剂的承载水平设定为0.6mg/cm2)的未定影调色剂图像。
关于非均匀定影的评价:
在再生转印纸(A4-大小,基重75g/m2)上形成实黑未定影调色剂图像,然后借助于外部定影组件在600mm/秒处理速度下定影。接下来,在图像定影转印纸张的背面上形成同样的实黑未定影调色剂图像。通过外部定影组件,通过10张纸以使定影辊的温度接近于连续调色剂图像定影时的温度,之后通过外部定影组件定影在背面上形成的实黑未定影调色剂图像。使用由此获得的样品,进行非均匀定影的评价。
作为评价方法,目视观察所述纸张的两面上是否发生任何非均匀定影,用光泽计测量表面和背面之间的光泽差。另外,表面为通过定影组件两次的面,背面为通过定影组件一次的面。
A(非常良好):在两面(表面和背面)上看到没有任何非均匀定影,并且光泽差小于0.05。
B(良好):在两面上看到没有任何非均匀定影,并且光泽差为0.05以上至小于0.10。
C(一般):在两面上看到任何非均匀定影,并且光泽差为0.10以上。
D(略微不良):在表面上发生目视可观察到水平下的非均匀定影。
E(不良):在两面上发生目视可观察到的非均匀定影。
关于高温污损的评价:
随后,将外部定影组件的处理速度设定于100mm/秒。将距离转印材料前端5cm的整个区域为实黑(纸上的调色剂显影水平设定至0.6mg/cm2)并且其它区域为实白的未定影调色剂图像定影。此时,目视观察调色剂图像定影后转印材料的白底部分中出现的任何高温污损痕迹和定影辊的任何污染,从而根据以下标准进行评价。
A(非常良好):没有看到发生任何高温污损。
B(良好):在转印材料的白底部分没有问题,但是定影辊保持略微污染。
C(一般):在转印材料的白底部分的边缘部看到已略微发生高温污损痕迹。
D(略微不良):在转印材料的白底部分中看到已发生高温污损痕迹。
E(不良):调色剂图像定影后清晰地看到熔融的调色剂成图像地粘附到定影辊,从而污染辊。
对套筒熔融粘附的评价:
以300g的量称量调色剂1,并且在高温高湿环境(30℃/80%RH)下与已改造为使其处理速度可变的商购可得的复印机(iR 5075N,由CANON INC.制造)一起放置12小时。之后,在其显影组件中投入调色剂1,并在600mm/秒的处理速度的条件下将该显影组件空转1小时。完成其空转后,目视观察在显影组件上发生的由于调色剂熔融粘附引起的任何条纹,从而根据以下标准进行评价。
A(非常良好):没有看到对套筒的任何熔融粘附。
B(良好):一条以上至两条以下的条纹出现于套筒上。
C(一般):三条以上至五条以下的条纹出现于套筒上。
D(略微不良):六条以上至十条以下的条纹出现于套筒上。
E(不良):十一条以上的条纹出现于套筒上。
实施例2至23和比较例1至8
调色剂2至31的生产:
除了将粘结剂树脂变为表6所示的那些以外,以与调色剂1的生产相同的方式获得调色剂2至31。获得的调色剂的物理性质一起示于表6中。
使用获得的调色剂2至31,这些也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评价。评价结果示于表7中。
表6
表7
虽然参考示例性实施方案已描述了本发明,但要理解本发明并不局限于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案。权利要求的范围符合最宽泛的解释,从而涵盖所有此类改进以及等同结构和功能。
本申请要求了2010年12月28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0-293013号的权益,在此以其全部内容引入以供参考。
Claims (2)
1.一种调色剂,所述调色剂包含调色剂颗粒,各所述调色剂颗粒包含粘结剂树脂和着色剂;其特征在于,
所述粘结剂树脂包括由树脂A和树脂B的反应所形成的树脂:
i)所述树脂A具有70℃至105℃的软化点TA并在用差示扫描量热计测量的DSC曲线中在55℃至120℃具有吸热峰的峰顶,
ii)所述树脂B具有120℃至160℃的软化点TB并在用差示扫描量热计测量的DSC曲线中在55℃至120℃具有吸热峰的峰顶;和其中
所述调色剂的在6.28rad/秒的频率下测量的粘弹性特性中;
I)所述调色剂在温度180℃下的贮能弹性模量G’180为3.0×103Pa至3.0×104Pa,其中;
II)在取温度为x轴和损耗角正切tanδ为y轴的图表中;
a)损耗角正切tanδ在50℃至70℃的范围内存在至少一个具有峰顶的峰,和
b)当提供所述峰的峰顶的峰顶温度由以℃计的T表示时,在以℃计的T+10下的损耗角正切tanδ(T+10)为1.0至1.5,和
c)所述tanδ(T+10)与110℃下的损耗角正切tanδ(110)之比,tanδ(T+10)/tanδ(110),为0.8至1.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色剂,其中所述树脂A和所述树脂B彼此反应时的质量比A:B在60:40至95:5的范围内。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0-293013 | 2010-12-28 | ||
JP2010293013 | 2010-12-28 | ||
CN201180063408.8A CN103282835B (zh) | 2010-12-28 | 2011-12-15 | 调色剂 |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80063408.8A Division CN103282835B (zh) | 2010-12-28 | 2011-12-15 | 调色剂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094454A true CN106094454A (zh) | 2016-11-09 |
Family
ID=46382950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80063408.8A Active CN103282835B (zh) | 2010-12-28 | 2011-12-15 | 调色剂 |
CN201610620274.XA Pending CN106094454A (zh) | 2010-12-28 | 2011-12-15 | 调色剂 |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80063408.8A Active CN103282835B (zh) | 2010-12-28 | 2011-12-15 | 调色剂 |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128400B2 (zh) |
EP (1) | EP2659311B1 (zh) |
JP (1) | JP5888975B2 (zh) |
KR (1) | KR20130103610A (zh) |
CN (2) | CN103282835B (zh) |
BR (1) | BR112013013153A2 (zh) |
IN (1) | IN2013CN05882A (zh) |
TW (1) | TWI463278B (zh) |
WO (1) | WO2012090844A1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227417A (zh) * | 2016-12-21 | 2018-06-29 | 佳能株式会社 | 调色剂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2091148A1 (en) | 2010-12-28 | 2012-07-05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Toner |
US20140004460A1 (en) * | 2011-03-29 | 2014-01-02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Toner |
US9116448B2 (en) | 2012-06-22 | 2015-08-25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Toner |
WO2013190819A1 (ja) | 2012-06-22 | 2013-12-27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トナー |
WO2015016384A1 (en) | 2013-07-31 | 2015-02-05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Magnetic toner |
CN105452965B (zh) | 2013-07-31 | 2020-01-10 | 佳能株式会社 | 调色剂 |
JP6487730B2 (ja) | 2014-03-20 | 2019-03-2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トナーおよび二成分現像剤 |
US9829818B2 (en) | 2014-09-30 | 2017-11-28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Toner |
US10101683B2 (en) | 2015-01-08 | 2018-10-16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Toner and external additive for toner |
US9971263B2 (en) | 2016-01-08 | 2018-05-15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Toner |
US9897932B2 (en) | 2016-02-04 | 2018-02-20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Toner |
JP7062373B2 (ja) * | 2016-04-19 | 2022-05-06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トナー |
JP6668977B2 (ja) * | 2016-07-01 | 2020-03-18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6900279B2 (ja) | 2016-09-13 | 2021-07-07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トナー及びトナーの製造方法 |
US10289016B2 (en) | 2016-12-21 | 2019-05-14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Toner |
US10295920B2 (en) | 2017-02-28 | 2019-05-21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Toner |
US10303075B2 (en) | 2017-02-28 | 2019-05-28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Toner |
US10451985B2 (en) | 2017-02-28 | 2019-10-22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Toner |
US10241430B2 (en) | 2017-05-10 | 2019-03-26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Toner, and external additive for toner |
JP2019032365A (ja) | 2017-08-04 | 2019-02-2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トナー |
CN110998458A (zh) | 2017-08-04 | 2020-04-10 | 佳能株式会社 | 调色剂 |
JP7091033B2 (ja) | 2017-08-04 | 2022-06-27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トナー |
JP6938345B2 (ja) | 2017-11-17 | 2021-09-2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トナー |
JP7066439B2 (ja) | 2018-02-14 | 2022-05-13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トナー用外添剤、トナー用外添剤の製造方法及びトナー |
US10768540B2 (en) | 2018-02-14 | 2020-09-08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External additive,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external additive, and toner |
EP3582018B1 (en) | 2018-06-13 | 2024-03-27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Positive-charging toner |
JP7171314B2 (ja) | 2018-08-28 | 2022-11-15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トナー |
JP7286471B2 (ja) | 2018-08-28 | 2023-06-05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トナー |
US11249410B2 (en) | 2018-12-12 | 2022-02-15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Toner |
JP7301560B2 (ja) | 2019-03-08 | 2023-07-03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トナー |
JP7467219B2 (ja) | 2019-05-14 | 2024-04-15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トナー |
JP7292978B2 (ja) | 2019-05-28 | 2023-06-19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トナーおよびトナーの製造方法 |
WO2021070872A1 (ja) | 2019-10-07 | 2021-04-15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トナー |
JP2021146602A (ja) * | 2020-03-19 | 2021-09-27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樹脂粉末及び立体造形用樹脂粉末、並びに立体造形物の製造方法及び立体造形物の製造装置 |
US12099326B2 (en) | 2020-03-31 | 2024-09-24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Toner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1133665A (ja) * | 1997-10-31 | 1999-05-21 | Sanyo Chem Ind Ltd | 乾式トナー |
US5968701A (en) * | 1997-12-25 | 1999-10-19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Toner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
CN101317135A (zh) * | 2005-12-02 | 2008-12-03 | 花王株式会社 | 色调剂 |
CN101611093A (zh) * | 2007-02-13 | 2009-12-23 | 花王株式会社 | 树脂乳化液的制造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974452B2 (ja) | 1991-06-19 | 1999-11-1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磁性トナー |
EP0519715B1 (en) | 1991-06-19 | 1998-10-28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Magnetic toner and process for developing electrostatic latent images |
US5415967A (en) | 1992-04-14 | 1995-05-16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Process for producing toner |
US5547796A (en) | 1992-05-27 | 1996-08-20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Developer containing insulating magnetic toner flowability-improving agent and inorganic fine powder |
US5436701A (en) | 1992-06-19 | 1995-07-25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forming metho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apparatus unit |
CA2098233C (en) | 1992-06-19 | 1999-06-29 | Kazuyoshi Hagiwara | Toner for developing electrostatic image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
US5406357A (en) | 1992-06-19 | 1995-04-11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Developer for developing electrostatic image, image forming metho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apparatus unit |
DE69435298D1 (de) | 1993-11-30 | 2010-08-05 | Canon Kk | Toner und Entwickler für elektrostatische Bilder, ihr Herstellungsverfahren, und Bildherstellungsverfahren |
JP3240369B2 (ja) * | 1994-12-21 | 2001-12-17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 |
TW350042B (en) * | 1994-12-21 | 1999-01-11 | Canon Kk | Toner for developing electrostatic image |
US6120961A (en) | 1996-10-02 | 2000-09-19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Toner for developing electrostatic images |
US6020102A (en) | 1997-07-04 | 2000-02-01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Positive-chargeable toner, image form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unit |
EP0905568B1 (en) | 1997-09-16 | 2004-12-08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Magnetic toner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
JP3308918B2 (ja) * | 1997-12-25 | 2002-07-29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トナー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
JP3363856B2 (ja) | 1998-12-17 | 2003-01-0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正帯電性トナー、画像形成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US6156471A (en) | 1999-01-21 | 2000-12-05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Toner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
JP3762131B2 (ja) * | 1999-02-03 | 2006-04-05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EP1035449B1 (en) | 1999-03-09 | 2007-08-08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Toner |
EP1772777A1 (en) | 1999-10-06 | 2007-04-11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Toner, process for producing toner, image form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unit |
EP1096325B1 (en) | 1999-10-29 | 2006-11-29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Toner |
US6458499B1 (en) | 2000-06-02 | 2002-10-01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Toner having hydrocarbon wax with specific ester value and hydroxyl value |
US6589701B2 (en) | 2000-07-28 | 2003-07-08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Dry toner, image forming method and process cartridge |
JP3789091B2 (ja) * | 2000-11-07 | 2006-06-2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トナー、画像形成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
US6670087B2 (en) * | 2000-11-07 | 2003-12-30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Toner, image-forming apparatus,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
JP4101542B2 (ja) * | 2001-03-23 | 2008-06-18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方法 |
US6875549B2 (en) | 2001-04-10 | 2005-04-05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Dry toner, toner production process, image forming method and process cartridge |
JP2002318471A (ja) | 2001-04-23 | 2002-10-31 | Sharp Corp | 電子写真用トナー |
JP2007199738A (ja) * | 2001-12-14 | 2007-08-09 | Sanyo Chem Ind Ltd | トナーバインダー用樹脂及びトナー組成物 |
US6881527B2 (en) | 2002-03-26 | 2005-04-19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Toner, and process cartridge |
EP1398673A3 (en) | 2002-09-12 | 2005-08-31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Developer |
US7001703B2 (en) | 2002-09-27 | 2006-02-21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Toner |
JP2004151438A (ja) * | 2002-10-31 | 2004-05-27 | Canon Inc | トナー、画像形成方法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4198692A (ja) * | 2002-12-18 | 2004-07-15 | Ricoh Co Ltd | 低温定着性トナー |
JP3780254B2 (ja) | 2002-12-25 | 2006-05-31 | 東洋インキ製造株式会社 | トナー用ポリエステル樹脂、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
JP2004264483A (ja) | 2003-02-28 | 2004-09-24 | Seiko Epson Corp | トナー |
US7125636B2 (en) | 2003-02-28 | 2006-10-24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Toner and image-forming system |
EP1462860B1 (en) | 2003-03-27 | 2006-08-30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Toner |
EP1467259B1 (en) | 2003-04-07 | 2009-02-18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Magnetic toner |
JP2005062797A (ja) | 2003-07-30 | 2005-03-10 | Canon Inc | 磁性トナー |
US7288354B2 (en) | 2003-08-01 | 2007-10-30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Toner |
US7273686B2 (en) | 2003-08-01 | 2007-09-25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Toner |
CN100428059C (zh) | 2003-10-06 | 2008-10-22 | 佳能株式会社 | 调色剂 |
JP4393159B2 (ja) * | 2003-11-17 | 2010-01-06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トナー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
US7351509B2 (en) | 2004-02-20 | 2008-04-01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Toner |
JP2005300609A (ja) * | 2004-04-06 | 2005-10-27 | Canon Inc |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トナー |
JP4569229B2 (ja) * | 2004-09-03 | 2010-10-27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画像定着方法 |
WO2006054797A1 (ja) | 2004-11-19 | 2006-05-26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正帯電性現像剤 |
US7396628B2 (en) | 2005-03-15 | 2008-07-08 | Fuji Xerox Co., Ltd. | Toner for electrostatic charge image developing, developer for electrostatic charge image developing,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EP1750177B1 (en) | 2005-08-01 | 2016-04-13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Toner |
TWI450054B (zh) * | 2005-09-20 | 2014-08-21 | Mitsubishi Rayon Co | 碳粉用聚酯樹脂、其製造方法以及碳粉 |
KR101031973B1 (ko) | 2005-10-26 | 2011-04-29 | 캐논 가부시끼가이샤 | 토너 |
US8026030B2 (en) | 2005-11-07 | 2011-09-27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Toner |
WO2007078002A1 (ja) | 2006-01-06 | 2007-07-12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現像剤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
WO2007077643A1 (en) | 2006-01-06 | 2007-07-12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Non-magnetic toner |
JP4920973B2 (ja) | 2006-01-06 | 2012-04-1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トナー |
JP5047170B2 (ja) | 2006-06-08 | 2012-10-1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トナー |
JP4863523B2 (ja) | 2006-10-11 | 2012-01-25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トナー |
CN101589346B (zh) | 2007-01-26 | 2011-11-23 | 佳能株式会社 | 磁性调色剂 |
JP5189787B2 (ja) * | 2007-04-20 | 2013-04-24 | 花王株式会社 | 樹脂乳化液の製造方法 |
JP2009122175A (ja) | 2007-11-12 | 2009-06-04 | Canon Inc | トナー |
JP4415287B2 (ja) | 2008-01-24 | 2010-02-17 | Dic株式会社 | 電子写真トナー用樹脂組成物及び電子写真トナー |
JP4328831B1 (ja) | 2008-02-19 | 2009-09-09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現像装置、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0085630A (ja) * | 2008-09-30 | 2010-04-15 | Mitsubishi Rayon Co Ltd | トナー用ポリエステル樹脂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2010085629A (ja) * | 2008-09-30 | 2010-04-15 | Mitsubishi Rayon Co Ltd | トナー用架橋ポリエステル樹脂の製造方法 |
JP5298952B2 (ja) * | 2009-02-27 | 2013-09-25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用トナー、一成分現像剤、二成分現像剤、画像形成方法、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
JP5225193B2 (ja) * | 2009-04-30 | 2013-07-03 | 三菱レイヨン株式会社 | 架橋ポリエステル樹脂の製造方法 |
WO2012090741A1 (en) | 2010-12-28 | 2012-07-05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Toner |
WO2012091148A1 (en) | 2010-12-28 | 2012-07-05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Toner |
US8501377B2 (en) | 2011-01-27 | 2013-08-06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Magnetic toner |
US8512925B2 (en) | 2011-01-27 | 2013-08-20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Magnetic toner |
WO2012105719A1 (en) | 2011-02-03 | 2012-08-09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Toner |
-
2011
- 2011-12-15 KR KR20137019007A patent/KR20130103610A/ko not_active Application Discontinuation
- 2011-12-15 IN IN5882CHN2013 patent/IN2013CN05882A/en unknown
- 2011-12-15 CN CN201180063408.8A patent/CN103282835B/zh active Active
- 2011-12-15 WO PCT/JP2011/079750 patent/WO2012090844A1/en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1-12-15 US US13/990,367 patent/US9128400B2/en active Active
- 2011-12-15 CN CN201610620274.XA patent/CN106094454A/zh active Pending
- 2011-12-15 BR BR112013013153A patent/BR112013013153A2/pt not_active Application Discontinuation
- 2011-12-15 EP EP11852686.2A patent/EP2659311B1/en active Active
- 2011-12-27 TW TW100148929A patent/TWI463278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11-12-28 JP JP2011288795A patent/JP5888975B2/ja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1133665A (ja) * | 1997-10-31 | 1999-05-21 | Sanyo Chem Ind Ltd | 乾式トナー |
US5968701A (en) * | 1997-12-25 | 1999-10-19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Toner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
CN101317135A (zh) * | 2005-12-02 | 2008-12-03 | 花王株式会社 | 色调剂 |
CN101611093A (zh) * | 2007-02-13 | 2009-12-23 | 花王株式会社 | 树脂乳化液的制造方法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227417A (zh) * | 2016-12-21 | 2018-06-29 | 佳能株式会社 | 调色剂 |
CN108227417B (zh) * | 2016-12-21 | 2022-03-29 | 佳能株式会社 | 调色剂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IN2013CN05882A (zh) | 2015-04-24 |
TWI463278B (zh) | 2014-12-01 |
US9128400B2 (en) | 2015-09-08 |
JP2012150466A (ja) | 2012-08-09 |
EP2659311A1 (en) | 2013-11-06 |
TW201234141A (en) | 2012-08-16 |
KR20130103610A (ko) | 2013-09-23 |
EP2659311A4 (en) | 2016-07-13 |
JP5888975B2 (ja) | 2016-03-22 |
BR112013013153A2 (pt) | 2016-08-23 |
CN103282835A (zh) | 2013-09-04 |
CN103282835B (zh) | 2016-08-24 |
WO2012090844A1 (en) | 2012-07-05 |
EP2659311B1 (en) | 2017-11-22 |
US20130302730A1 (en) | 2013-11-1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282835B (zh) | 调色剂 | |
US10289016B2 (en) | Toner | |
CN104428718B (zh) | 调色剂 | |
US9285697B2 (en) | Toner | |
RU2533503C1 (ru) | Тонер | |
KR101259863B1 (ko) | 토너 | |
CN104345596B (zh) | 调色剂 | |
US9116448B2 (en) | Toner | |
TWI457729B (zh) | 調色劑 | |
CN104345589B (zh) | 调色剂 | |
CN104380207B (zh) | 调色剂 | |
CN100462850C (zh) | 彩色调色剂 | |
US9541852B2 (en) | Toner and two-component developer | |
CN103339570A (zh) | 调色剂 | |
CN1983041A (zh) | 调色剂 | |
WO2004059396A1 (ja) | トナー用ポリエステル樹脂、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 |
CN110161814A (zh) | 调色剂用外部添加剂、调色剂用外部添加剂的制造方法、和调色剂 | |
JP2019144364A (ja) | トナー | |
JP2008145488A (ja) | トナー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 |
JP2005043772A (ja) |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AD01 | Patent right deemed abandoned |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00407 |
|
AD01 | Patent right deemed abandon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