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054567B - 定影装置 - Google Patents

定影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054567B
CN106054567B CN201610534757.8A CN201610534757A CN106054567B CN 106054567 B CN106054567 B CN 106054567B CN 201610534757 A CN201610534757 A CN 201610534757A CN 106054567 B CN106054567 B CN 10605456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er
heat conduction
supporting member
conduction member
recording material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53475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054567A (zh
Inventor
今泉彻
楢原隆史
安藤温敏
南岛康人
立石朋也
前田雅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228823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012462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12221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061789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060545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05456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05456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05456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53Structural details of heat elements, e.g. structure of roller or belt, eddy current, induction heat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17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fixing unit in general, e.g. cooling means, heat shielding mea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53Structural details of heat elements, e.g. structure of roller or belt, eddy current, induction heating
    • G03G15/2057Structural details of heat elements, e.g. structure of roller or belt, eddy current, induction heating relating to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he heat element and layers thereof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6Structural details or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he pressure elements and layers thereof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6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combined with pressur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20Details of the fixing device or porcess
    • G03G2215/2003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fixing device
    • G03G2215/2016Heating belt
    • G03G2215/2035Heating belt the fixing nip having a stationary belt support member opposing a pressure membe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Control Of Resistance Heat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定影装置,其包括:圆筒形膜;平面加热器;导热构件;支撑构件;限制构件,所述限制构件用于限制加热器的相对于膜的母线方向的端部部分,从而防止所述端部部分相对于支撑构件沿着加热器厚度方向运动;和加压构件。定影装置状态可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在所述第一状态中夹持部中的压接触力足以对调色剂图像定影,在所述第二状态中夹持部中的压接触力小于第一状态中的压接触力。支撑构件与导热构件相对的表面具有这样的形状,所述形状使得相对于母线方向,膜的中心部分比膜的端部部分更加朝向加压构件突出。

Description

定影装置
本发明专利申请是申请日为2013年12月27日、申请号为201310740345.6、并且发明名称为“定影装置”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定影装置,所述定影装置用于与诸如复印机或打印机的电子照相类型的成像设备一起使用。
背景技术
近年来,作为设置在电子照相类型的成像设备中的定影装置的类型,已经使用膜定影的类型。膜定影类型的定影装置总体上具有以下构造,所述构造包括:圆筒形膜;接触膜的内表面的加热器;支撑构件,其用于在与加热器接触膜的内表面的表面相反的表面处支撑加热器;和加压构件,其用于与加热器一起在加压构件与膜之间形成夹持部。另外,定影装置在通过夹持部进给记录材料的同时加热上面承载有调色剂图像的记录材料,因而将调色剂图像定影在记录材料上。
作为加热器,通常使用通过在诸如氧化铝或氮化铝的陶瓷材料的衬底上形成发热电阻器而制备的加热器。关于加热器,一个表面接触膜的内表面,而与接触膜的所述一个表面相反的表面(另一个表面)接触支撑构件。诸如热敏电阻或熔断器的热敏装置在被支撑构件支撑的同时接触加热器接触支撑构件的相反表面。加热器通过使用波数控制或相位控制而控制供给到加热器的电力的量,以便使热敏电阻的检测温度达到目标温度。当加热器导致异常的温度升高时,通过熔断器或恒温器阻断加热器的电力供给。
这里,作为上述定影装置中的问题之一,加热器由于热失控而损坏(破裂)。由于热失控所导致的加热器损坏是指一种现象,该现象使得用于控制加热器的双向可控硅开关等等发生故障而使加热器的控制失效并且因而电力被连续地供给到加热器而损坏加热器。该加热器损坏的原因包括热应力和机械应力的产生,所述热应力源自加热器的温差,所述机械应力通过支撑构件的部分熔融而施加在加热器上。
尤其,由于热应力所导致的加热器损坏在某些情况下从与热敏电阻等等的接触部作为起始点而产生,其中在接触热敏电阻等等的接触部分与未接触热敏电阻等等的未接触部分之间的温差变得较大而产生较大的热应力。
作为抵抗加热器损坏的对策,通过使用诸如上述熔断器等等的安全装置,在衬底被加热器的过热所产生的热应力损坏之前,中断加热器的电力供给。
然而,近年来,对于缩短FPOT(首页输出时间)和提高生产力的要求日益加剧,并且将来将认为需要将较大的电力供给到加热器,因此早期阶段会发生加热器损坏。
因此,日本特开专利申请(JP-A)Hei 11-84919公开了一种加热装置,如图12中所示,在该加热装置中在加热器12与绝热支撑构件11之间设置金属板14a。金属板14a作为热传导构件被插置于绝热支撑构件11与加热器12之间,使得可以避免局部温度升高。
因此,假定在金属板14a上在与接触加热器12的接触表面相反的表面处设置安全装置,将认为在接触安全装置的接触部分与未接触安全装置的未接触部分之间的温差变得较小而降低热应力,并且因而不易造成加热器损坏。
然而,在JP-A Hei 11-84919中公开的构造中,虽然金属板14a通过粘结剂固定到绝热支撑构件11,但是加热器12和金属板14a仅在加热装置的夹持部中通过压接触力而彼此接触。
因此,在包括压力释放(消除)机构的加热装置中,所述压力释放(消除)机构用于在加热装置的非操作期间消除压接触状态或缓解压接触力,当夹持部中的压接触状态被消除或当夹持部中的压接触力被缓解时,存在以下可能性,即,产生其中加热器12和金属板14a彼此不充分地接触的情形。即,在夹持部中压接触力充分的情况下,金属板14a和加热器12通过夹持部中的压接触力彼此充分地接触。然而,在夹持部中的压接触状态被消除的情况下或在夹持部中的压接触力被缓解的情况下,由于金属板14a的厚度公差、翘曲等的影响,会出现其中加热器12和金属板14a彼此不充分地接触的情形。
在加热器12和金属板14a不充分地接触的情形中产生使加热器的控制失效的热失控的情况下,没有充分地实现通过金属板14a使加热器12的温度分布均匀的效果,并且因而存在发生加热器损坏的可能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定影装置,所述定影装置即使在该定影装置的夹持部中的压接触状态被消除或压接触力被缓解的情况下也能够使加热器和金属板彼此稳定地接触。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定影装置,所述定影装置用于在通过夹持部进给上面承载有所述调色剂图像的记录材料的同时通过加热调色剂图像而将所述调色剂图像定影在记录材料上,所述定影装置包括:圆筒形膜;平面加热器,所述平面加热器接触所述膜的内表面;导热构件,所述导热构件接触所述加热器的与所述加热器接触所述膜的内表面的表面相反的表面;支撑构件,所述支撑构件用于经由所述导热构件支撑所述加热器;限制构件,所述限制构件用于限制所述加热器的相对于所述膜的母线方向的端部部分,从而防止所述端部部分相对于所述支撑构件沿着所述加热器的厚度方向运动;和加压构件,所述加压构件用于与所述加热器一起在所述加压构件与所述膜之间形成所述夹持部,其中,所述定影装置的状态能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在所述第一状态中所述夹持部中的压接触力足以对所述调色剂图像定影,在所述第二状态中所述夹持部中的压接触力小于所述第一状态中的压接触力,并且其中,所述支撑构件与所述导热构件相对的表面具有这样的形状,所述形状使得所述膜的相对于所述膜的母线方向的中心部分比所述膜的相对于所述母线方向的端部部分更加朝向所述加压构件突出。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定影装置,所述定影装置用于在通过夹持部进给上面承载有所述调色剂图像的记录材料的同时通过加热调色剂图像而将所述调色剂图像定影在记录材料上,所述定影装置包括:圆筒形膜;平面加热器,所述平面加热器接触所述膜的内表面;导热构件,所述导热构件接触所述加热器的与所述加热器接触所述膜的内表面的表面相反的表面;支撑构件,所述支撑构件用于经由所述导热构件支撑所述加热器;和支持构件,所述支持构件用于与所述加热器一起在所述支持构件与所述膜之间形成所述夹持部,其中,所述导热构件在其相对于所述记录材料的进给方向的端部部分处包括锁定部分,并且其中,所述导热构件通过所述锁定部分相对于与所述记录材料的进给方向垂直的方向被锁定到所述支撑构件。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定影装置,所述定影装置用于在通过夹持部进给上面承载有所述调色剂图像的记录材料的同时通过加热调色剂图像而将所述调色剂图像定影在记录材料上,所述定影装置包括:圆筒形膜;平面加热器,所述平面加热器接触所述膜的内表面;导热构件,所述导热构件接触所述加热器的与所述加热器接触所述膜的内表面的表面相对的表面;支撑构件,所述支撑构件用于经由所述导热构件支撑所述加热器;和支持构件,所述支持构件用于与所述加热器一起在所述支持构件与所述膜之间形成所述夹持部,其中,所述导热构件包括第一锁定部分、第二锁定部分和第三锁定部分,所述第一锁定部分设置在相对于与所述记录材料的进给方向垂直的方向的中心部分处,所述第二锁定部分和所述第三锁定部分设置在端部部分处,从而相对于与所述记录材料的进给方向垂直的方向夹持所述第一锁定部分,并且其中,所述导热构件通过所述第一锁定部分相对于与所述记录材料的进给方向垂直的方向被锁定到所述支撑构件,并且通过所述第二锁定部分和所述第三锁定部分相对于所述记录材料的进给方向被锁定到所述支撑构件。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提供一种定影装置,所述定影装置用于在通过夹持部进给上面承载有所述调色剂图像的记录材料的同时通过加热调色剂图像而将所述调色剂图像定影在记录材料上,所述定影装置包括:圆筒形膜;平面加热器,所述平面加热器接触所述膜的内表面;导热构件,所述导热构件接触所述加热器的与所述加热器接触所述膜的内表面的表面相反的表面;支撑构件,所述支撑构件用于经由所述导热构件支撑所述加热器;和支持构件,所述支持构件用于与所述加热器一起在所述支持构件与所述膜之间形成所述夹持部,其中,所述导热构件包括弯曲部分,所述弯曲部分通过沿着与垂直于所述记录材料的进给方向的方向交叉的方向弯曲所述导热构件的一部分而形成,并且其中,所述导热构件通过所述弯曲部分相对于与所述记录材料垂直的方向被锁定到所述支撑构件。
本发明的这些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在考虑参照附图的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以下说明时而变得更加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示出实施例1中的定影装置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2的(a)和(b)是实施例1中的定影装置的结构的视图,其中图2的(a)示出在压力施加期间的定影装置,并且图2的(b)示出在压力消除期间的定影装置;
图3是陶瓷加热器的视图;
图4是热敏电阻和温度熔断器的视图;
图5的(a)是实施例1中的加热器和金属板的保持方法的视图,
图5的(b)是实施例1中的金属板的保持方法的视图,并且图5的(c)是实施例1中的加热器、支撑构件和金属板之间的关系的视图;
图6的(a)是电力供给连接器的视图,并且图6的(b)是夹子的视图;
图7是实施例1中的加热器和金属板的保持方法的视图;
图8是加热器和金属板的热流的视图;
图9是实施例2中的金属板的形状和结构的视图;
图10是实施例1中的加热器的控制器的视图;
图11的(a)是实施例1的修改的实施例中的支撑构件,并且图11的(b)是实施例1的修改的实施例中的加热器和金属板的保持方法的视图;
图12是在传统的加热装置中的加热器和金属板的视图;
图13的(a)是实施例3中的加热器和导热构件的支撑方法的视图,并且图13的(b)是其中从图13的(a)的视图略去电力供给连接器和加热器夹子的视图,图13的(c)是实施例3中的导热构件的支撑方法的视图,并且图13的(d)是实施例3中的导热构件的锁定部分的视图;
图14的(a)是实施例3中的电力供给连接器的视图,并且图14的(b)是实施例3中的加热器夹子的视图;
图15的(a)是用于示出加热器中的热流的加热器和导热构件的局部放大图,并且图15的(b)是实施例3中的加热器的端部部分和导热构件的端部部分的放大图;
图16的(a)是用于示出比较示例中的加热器和导热构件的支撑方法的示意图,图16的(b)是比较示例中的导热构件的支撑方法的视图,并且图16的(c)是比较示例中的导热构件的弯曲部分的放大图;
图17的(a)至(d)是比较示例中的导热构件的变形处理的视图;
图18的(a)和(b)是均示出在加热器的纵向端部部分处的热流的视图;
图19是导热构件的变形的视图;
图20是实施例4中的导热构件的锁定部分的视图;
图21的(a)和(b)是均示出实施例4中的修改的实施例中的导热构件的视图;
图22的(a)是实施例5中的导热构件的视图,并且图22的(b)是实施例5中的导热构件与支撑构件之间的接合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首先,将说明实施例中的定影装置的概要,并且继而将说明实施例的(特征)部件。
[实施例1]
在以下装置结构的说明中,纵向方向指的是与记录材料进给路径中的记录材料进给方向垂直的方向。横向方向是与记录材料进给方向相同的方向。
图1是在本实施例中从定影装置18的纵向方向看到的定影装置18的示意性剖视图,并且图2是在定影装置18的端部部分处从横向方向看到的定影装置18的示意图。
定影装置18包括膜单元31,所述膜单元31包括具有柔性的圆筒形膜36,并且定影装置18包括作为加压构件的加压辊32。膜单元31和加压辊32彼此基本平行地设置在装置框架33的左右侧板34之间。
加压辊32包括芯金属32a、形成在芯金属32a的外侧的弹性层32b和形成在弹性层32b的外侧的离型层32c。作为用于弹性层32b的材料,使用硅橡胶、含氟橡胶等等。作为用于离型层的材料,使用PFA(四氟乙烯全氟烷基乙烯基醚共聚物)、PTFE(聚四氟乙烯)或FEP(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等等。
在该实施例中,使用通过以下处理而制备的加压辊32:通过注射成型将约3.5mm厚的硅橡胶层32b形成在由不锈钢制成的具有11mm外径的芯金属32a上,继而用约40μm厚的PFA树脂管32c覆盖层32b的外侧。加压辊32的外径是18mm。通过Asker-C硬度计在9.8N的载荷下测量时,加压辊32的硬度从确保夹持部N和耐用性的角度期望地在40度至70度的范围内。在该实施例中,硬度是54度。加压辊32的弹性层32b相对于纵向方向的长度是226mm。如图2中所示,加压辊32经由在芯金属32a的端部部分处的轴承构件35被可转动地支撑在装置框架的侧板34之间。在加压辊芯金属32a的端部部分处,固定有驱动齿轮G。转动力从驱动源(未示出)传递到驱动齿轮G,以便使加压辊32被转动地驱动。
图1中所示的膜单元31包括:膜36;平面加热器37,其接触膜36的内表面;支撑构件38,其用于支撑加热器37;和金属板39,其作为导热构件。膜单元31还包括:加压支柱40,其用于加强支撑构件38;凸缘41,其用于限制膜36在纵向位置中的运动;等等。
膜36包括:基层;形成在基层的外侧的弹性层;和形成在弹性层的外侧的离型层,并且膜36是圆筒形的柔性构件。膜36在该实施例中具有18mm的外径。作为基层,使用60μm厚的聚酰亚胺基础材料。作为弹性层,使用约150μm厚的硅橡胶层。作为离型层,使用15mm厚的PFA树脂管。如图1中所示,支撑构件38具有基本半圆形水槽状的形状的横截面,并且是由液晶聚合物等等形成的具有刚度、耐热特性和绝热特性的构件。支撑构件38具有支撑被外部配合到支撑构件38的膜36的内表面的功能和支撑加热器37的表面的功能。
如图3中所示,加热器37通过以下处理而制备:通过丝网印刷术或类似方法将银钯合金等制成的两个发热电阻器37b形成在诸如氧化铝或氮化铝的陶瓷材料的衬底37a上,继而将银等制成的电接触部分37c与发热电阻器37b连接。在该实施例中,两个发热电阻器37b并联,并且电阻值是18Ω。在发热电阻器37b上,形成有作为保护层的玻璃涂层37d,借此保护发热电阻器37b,并且改进与膜36的滑动特性。加热器37在与支撑构件38的支撑表面相对的同时沿着膜36的母线方向设置。
图4是示出支撑构件38、热敏电阻42和温度熔断器43的示意图。支撑构件38设有通孔,通过所述通孔作为热敏装置的热敏电阻42和作为安全装置的熔断器43中的每个都布置成接触金属板39。即,热敏装置设置在导热构件上,从而经由导热构件感测加热器37的热。
热敏电阻42通过以下处理而制备:将热敏电阻元件经由陶瓷纸等等设置在壳体中,以用于稳定与加热器37接触的状态,继而用诸如聚酸亚胺带的绝缘材料覆盖热敏电阻元件。温度熔断器43是用于检测异常发热以当加热器37导致异常温度升高时阻断对加热器37的电力供给的部件。温度熔断器43通过将在预定的温度下熔断的熔断器元件安装在圆筒形金属壳体中而制备,并且温度熔断器43当熔断器元件由于加热器37的异常温度升高而熔断时阻断用于将电力供给到加热器37的电路。在该实施例中温度熔断器43的尺寸为:接触加热器37的金属壳体部分的长度为约10mm,并且金属壳体的宽度为约4mm。温度熔断器43经由导热油脂设置在金属板39上以漂浮在加热器37上,从而防止操作不当。
将参照图10说明用于控制供给到加热器37的电力的量的控制器。CPU 82接通双向可控硅开关81以将电力从商用电源80经由加热器37的电接触部分37c供给到发热电阻器37b而提高加热器37的温度。然后,加热器37的温度通过热敏电阻42检测,并且热敏电阻42的输出被A/D转换,继而输入到CPU 82中。CPU 82基于输入的温度信息通过相位控制或波数控制而控制待由双向可控硅开关81供给到发热电阻器37b的电力。即,CPU 82在热敏电阻42的检测温度高于目标温度的情况下控制双向可控硅开关81以提高加热器37的温度。另外,CPU 82在热敏电阻42的检测温度低于目标温度的情况下控制双向可控硅开关81以降低加热器37的温度。通过这种控制,加热器37的温度可以保持在目标温度。另外,温度熔断器43如图10中所示布置成使得当加热器37导致异常温度升高时温度熔断器43可以不管CPU 82而阻断从商用电源80传到加热器37的电流。
接下来,图1中所示的加压支柱40具有U状横截面,并且是沿着膜36的母线方向延伸的长形构件。加压支柱40的功能是增强膜单元31的抗弯刚度。加压支柱40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弯曲1.6mm厚的不锈钢板而形成。
接下来,将说明膜单元31的组装。对加压支柱40而言,如图2的(a)中所示是将加压支柱40安装到上面保持有加热器37的支撑构件38所获得的结构被插入膜36的内部,并且继而凸缘41安装在加压支柱40相对于膜36的母线方向的左右端部部分处。
如图1中所示,相对于膜单元31的加热器37经由膜36与加压辊32相对的方向,膜单元31设置在装置框架33的左右侧板34之间。左右侧凸缘41中的每个的竖直槽部分41a都与装置框架33的左右侧板34中的每个的竖直槽部分34a接合。在该实施例中,作为用于凸缘41的材料,使用液体聚合物(树脂)。
然后,如图2的(a)中所示,在左右凸缘41中的每个的加压部分41b与加压臂44之间设置有加压弹簧45。结果,加热器37经由左右凸缘41、加压支柱40、支撑构件38和膜36而朝向加压辊32被推压。结果,加热器37与加压辊32一起抵抗加压辊32的弹性在膜36与加压辊32之间形成约6mm的夹持部N。
在该实施例中,加压弹簧45的压力设定为使得在膜36与加压辊32之间的压接触力作为总压力是160N。
然后,转动力从未示出的驱动源传递到加压辊32的驱动齿轮G,以便使加压辊32以预定的速度沿着图1中的顺时针方向被转动地驱动。在转动地驱动加压辊32的情况下,转动力在夹持部N中通过作用在加压辊32与膜36之间的摩擦力而作用在膜36上。结果,如图2中所示,膜36在接触加热器37的同时在加热器37的表面上滑动,并且膜36通过加压辊32的转动而围绕支撑构件38沿着逆时针方向转动。顺便提及,在膜36的内表面上施加有耐热油脂,以便改进膜36的内表面与加热器37、支撑构件38的滑动性能。
膜36被转动,并且电力被供给到加热器37,并且在由热敏电阻42检测的加热器37的温度达到目标温度的状态中,记录材料P被引入。入口引导件30执行引导记录材料P的功能,在所述记录材料P上放置有处于未定影状态中的调色剂图像t,从而使记录材料P朝向夹持部N被指引。
上面承载有未定影的调色剂图像t的记录材料P被引入到夹持部N中,继而记录材料P的调色剂图像承载表面在夹持部N中与膜36紧密接触,并且记录材料P被进给通过夹持部N。在该进给处理中,记录材料P上的未定影的调色剂图像t通过由加热器37所加热的膜36的热加热和加压而被定影在记录材料P上。穿过夹持部N的记录材料P从膜36的表面弯曲地分离,并且继而通过未示出的排出辊对排出到定影装置的外部。
另外,用于将膜单元31与加压辊32间隔开的压力释放(消除)机构如图2的(a)至图2的(b)所示通过转动未示出的压力释放凸轮而使凸缘41沿着与加压辊32间隔开的方向运动。执行该操作的第一目的是当在定影装置18中发生记录材料P卡纸时帮助记录材料P的卡纸清除。第二目的是在例如休眠期间膜36停止转动的情形中防止由于夹持部N中的压接触力使膜36塑性变形而导致图像缺陷。
即,定影装置18在该实施例中可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在所述第一状态中夹持部中的压接触力设定为可定影的压接触力,在所述第二状态中夹持部中的压接触状态被消除或夹持部中的压接触力设定为小于第一状态中的压接触力的压接触力。
在该实施例中,虽然夹持部中的压接触状态通过未示出的压力释放马达被自动地消除,但是还可以采用这样的构造,在所述构造中夹持部中的压接触状态通过手动地转动压力释放凸轮而被消除。
(该实施例的特征)
将说明定影装置18的作为该实施例的特征(特性)的构造,定影装置18包括作为导热构件的金属板39。图5的(a)是从记录材料进给方向看到的加热器37及其周边构件的剖视图,并且图5的(b)是示出其中在去除了加热器37的条件下在支撑构件38上设置金属板39的状态的示意图。顺便提及,在图5中,从视图略去热敏电阻42和温度熔断器43。随后将说明图5的(c)。
在该实施例中,作为金属板39,使用相对于膜36的母线方向具有0.3mm的恒定厚度的铝板。接触加热器37的接触部分具有笔直形状,所述笔直形状相对于膜36的母线方向具有226mm的长度并且相对于与膜36的母线方向垂直的方向具有5nm的宽度。金属板39在相对于膜36的母线方向的每个端部部分处包括1.5mm的弯曲部分39a,并且弯曲部分39a被插入支撑构件38的孔38a中。顺便提及,孔38a设置成相对于金属板39具有略大的深度,以便吸收金属板39与支撑构件38之间的线性膨胀系数差,因此难以将金属板39完全地固定到支撑构件38。顺便提及,作为用于导热构件的材料,在该实施例中使用铝,但是能够使用导热率高于加热器37的衬底的导热率的构件,例如,铜等制成的金属板或石墨片。
加热器37的衬底在该实施例中具有长方体形状,其相对于膜36的母线方向具有260mm的长度,相对于与膜36的母线方向垂直的方向具有5.8mm的宽度,并且具有1.0mm的厚度。另外,在该实施例中,用于衬底的材料是铝。
在该实施例中,金属板39构造成对于在记录材料进给路径表面上的载荷而言比支撑构件38和加热器37更容易弯曲。即,当杨氏模量是E(GPa)并且几何惯性矩是I(m4)时,抗弯刚度EI(N·m2)小于加热器37的和支撑构件38的抗弯刚度。另外,加热器37的抗弯刚度小于支撑构件38的抗弯刚度。
金属板39在该实施例中由铝构成,并且具有约70(GPa)的杨氏模量和约0.011(mm4)的几何惯性矩,以便使抗弯刚度EI是约7.9×102(N·mm2)。另一方面,加热器37具有约350(GPa)的杨氏模量和约0.483(mm4)的几何惯性矩,以便使抗弯刚度EI是1.7×105(N·m2)。用作用于支撑构件38的材料的液体聚合物具有约13(GPa)的杨氏模量和约29.4(mm4)的几何惯性矩,以便使抗弯刚度EI是3.8×105(N·mm2)。顺便提及,支撑构件38的横截面形状部分地包括肋部,所述肋部实际上站立并且相对于膜36的母线方向是不均匀的,因此以上值示出为平均值。
这里,将说明金属板39的功能。金属板39的功能使得在加热器37的热失控期间通过使加热器37的热均匀而抑制加热器损坏(破裂)。当热敏电阻42、熔断器43等等直接接触到加热器37的衬底时,在加热器37的热失控期间在某些情况下由于在这些构件的接触部分和未接触部分之间的温差产生热应力而使加热器37损坏(破裂)。因此,如在该实施例中那样,通过将热敏电阻42和熔断器43设置在接触加热器37的金属板39上,在加热器37的热失控期间由于使加热器37的衬底的热均匀化而不易发生由于热应力而导致的加热器损坏。
将参照图8说明加热器37的热均匀化。用作用于加热器37的衬底37a的材料的氧化铝的导热率是约26W/mK。另一方面,用作用于金属板39的材料的铝是约230W/mK,其大于衬底37a的导热率。这里,如图8中所示,将考虑到以下情况,即,衬底37a相对于膜36的母线方向的某一部分H的温度高于另一部分的温度。除了在衬底37a中的相对于膜36的母线方向的热流A以外,在衬底37a接触金属板39的衬底37a的部分处产生从衬底37a到金属板39的热流。另外,在金属板39中,产生相对于膜36的母线方向朝向衬底37a返回的热流B。通过该作用,使加热器37的热均匀。
接下来,将说明经由金属板39支撑加热器37的支撑构件38的支撑表面的形状。如图5的(a)中所示,提供区域C,在所述区域C中上方支撑表面相对于膜36的母线方向在中心部分处比在端部部分处更加朝向加压辊32突出。区域C在该实施例中具有适度的弯曲形状,以便使支撑表面相对于膜36的母线方向从端部部分朝向中心部分逐渐地接近加压辊32(以下,称为冠状)。区域C相对于膜36的母线方向的长度是226mm,其与加压辊32的长度相同,并且在区域C中,相对于膜36的母线方向,在中心部分处相对于端部部分的突出的量是0.6mm。
接下来,将参照图6说明作为限制构件的电力供给连接器46和夹子47的构造。在该实施例中,通过使用电力供给连接器46或夹子47,在相对于膜36的母线方向的每个端部部分处维持加热器37与支撑构件38的接触状态。
电力供给连接器46包括外壳部分46a,所述外壳部分46a由树脂形成并且具有U状,并且电力供给连接器46包括接触端子46b(图6的(a))。外壳部分46a从外部夹持加热器37和支撑构件38,从而限制加热器37相对于膜36的母线方向的端部部分相对于支撑构件38沿着加热器37的厚度方向的运动。另外,接触端子46b在加压辊压接触力下弹性地接触加热器37的电接触部分37c以维持与加热器37的电连接。另外,接触端子46b连接到线束48,并且线束48与图10中所示的商用电源80和双向可控硅开关81连接。顺便提及,外壳部分和接触端子还可以构造为分离构件。
夹子47是U状的金属板,并且从外部弹性地夹持加热器37和支撑构件38,因而限制加热器37相对于膜36的母线方向的端部部分相对于支撑构件38沿着加热器37的厚度方向的运动(图6的(b))。
另外,电力供给连接器46和夹子47限制加热器37相对于膜36的母线方向的端部部分相对于支撑构件38沿着加热器37的厚度方向的运动,并且构造成可沿着与加热器37的表面平行的方向运动。因此,在加热器37发生热膨胀期间和在压力施加和间隔时发生挠曲期间防止不必要的应力施加到加热器37。
(该实施例的作用)
该实施例的作用是使得即使在夹持部中的压接触状态被消除或夹持部中的压接触力被缓解的状态中加热器37和金属板39也彼此稳定地接触。
将参照图5说明该作用的机制。顺便提及,为了利于观察,在图5的(c)中,仅示出包括支撑构件38、金属板39和加热器37在内的部分。在该实施例中,与区域C相对应的加热器37的一部分经由金属板39由支撑构件38的具有冠状的支撑表面支撑,并且加热器37相对于膜36的母线方向的端部部分被端部部分支撑表面90接触和支撑。
在该实施例中,在加热器37相对于膜36的母线方向的端部部分处,加热器37相对于支撑构件38沿着厚度方向的运动受到电力供给连接器46等等的限制。因此,即使在夹持部中的压接触力设定为可定影的压接触力的状态中和即使在夹持部中的压接触状态被消除或夹持部中的压接触力被缓解的状态中,在加热器37的端部部分处,加热器37相对于支撑构件38相对于厚度方向的位置不改变。
另外,当金属板39安装在支撑构件38的具有冠状的支撑表面上时,在相对于膜36的母线方向的中心部分处与加热器37接触的金属板39的表面比在相对于膜36的母线方向的端部部分处与加热器37接触的端部部分支撑表面90更加突出。即,加热器37处于在相对于膜36的母线方向的端部部分处其沿着厚度方向的运动受到限制的状态中,并且处于在相对于膜36的母线方向的中心部分处加热器37沿着加热器37接近加压辊的方向被加压和变形的状态中。因此,相对于加热器37自身产生用于将加热器37的形状恢复到初始笔直形状的恢复力F。在该实施例中,抗弯刚度满足:(金属板38的抗弯刚度)<(加热器37的抗弯刚度)<(支撑构件38的抗弯刚度),并且因此,通过加热器37的恢复力F,金属板39在接触加热器37且遵循支撑构件38的冠状的同时稳定地接触到支撑构件38。在金属板39与支撑构件38、加热器37之间通过加热器自身的恢复力产生该稳定接触状态,并且因此,即使在夹持部中的压接触状态被消除或夹持部中的压接触力被缓解的状态中也不改变该稳定接触状态。
这里,在该实施例中,测量恢复力F的大小。当测量在支撑构件38相对于膜36的母线方向的中心部分处用于使加热器37从笔直形状挠曲0.6mm所需要的载荷时,作为简单的中心载荷,获得0.42N。在该实施例中,支撑构件38的冠状是适度的弯曲形状,因此加热器37实际上处于接近均匀载荷状态的状态,以便在整个加热器37上相对于膜36的母线方向产生0.42N或更大的恢复力F。因此,即使在定影装置18的夹持部中的压接触力被消除或被缓解的压力释放状态中,加热器37也通过加热器37自身的恢复力F而稳定地接触到金属板39。
顺便提及,支撑构件38由具有高抗弯刚度的加压支柱40支持,并且因此,支撑构件38没有由于加热器37的恢复力F而产生挠曲。即使在支撑构件38不由加压支柱40支持的情况下,当支撑构件38的抗弯刚度充分大于加热器37的抗弯刚度时,加热器37挠曲而产生恢复力F。另外,在支撑构件38的抗弯刚度小于加热器37的抗弯刚度的情况下,如图7中所示,支撑构件38通过其冠状在附图中向上变形。在该情况下,通过支撑构件38的恢复力F',金属板39被朝向加热器37加压,但是金属板39的抗弯刚度小,并且因此,不抵抗支撑构件38的恢复力F',以便可以确保金属板39与加热器37之间的接触性能。在加热器37的抗弯刚度和支撑构件38的抗弯刚度近似相同的情况下,加热器37和支撑构件38二者挠曲,并且因而具有使得加热器37的恢复力F和支撑构件38的恢复力F'彼此平衡的形状,以便确保金属板39与加热器37之间的接触性能。
如上所述,根据该实施例,即使在夹持部中的压接触状态被消除或夹持部中的压接触力被缓解的状态中,加热器37和金属板39也彼此稳定地接触。
为此,可以充分地实现通过金属板39使加热器37的温度分布均匀的效果,以便可以抑制加热器损坏。
顺便提及,在该实施例中,支撑构件38的支撑表面在区域C中具有冠状,但是支撑构件38可仅需要具有使得在区域C中相对于膜36的母线方向中心部分比端部部分更加突出的突出形状。在图11中示出实施例1的修改实施例。图11的(a)示出在该修改的实施例中的支撑构件95,并且图11的(b)示出实施例1中的支撑构件38用支撑构件95代替的结构。而且在该修改实施例中,加热器37处于在其相对于膜36的母线方向的端部部分处限制加热器37沿着厚度方向运动的状态中,并且处于加热器37相对于膜36的母线方向的中心部分接近加压辊32的状态中。因此,与实施例1中类似地,恢复力作用在加热器37上,以便使加热器37和金属板39彼此稳定地接触。
然而,在实施例1的构造中,在夹持部N中的压接触力设定为可定影的压接触力的状态中施加有压接触力的加热器37在纵向方向上经由金属板39通过支撑构件38支持,并且因此,实施例1的构造具有使得夹持部N中的压力稳定的优点。
[实施例2]
在该实施例中,与在支撑构件38的支撑表面处设置冠状的实施例1不同,采用以下构造,即,在所述构造中在金属板39的与加热器37相对的表面处设置冠状。与实施例1类似地,金属板39由铝构成。该实施例和实施例1之间的不同之处仅在于支撑构件38和金属板39,并且其它构造与实施例1中的那些基本相同,因此将省略。
将说明该实施例的特征。如图9中所示,金属板39具有以下形状,该形状使得沿着金属板39接近加热器37的方向所述金属板39相对于膜36的母线方向的中心部分比端部部分更加突出。金属板39具有冠状,所述冠状是适度的弯曲形状,以便使金属板39相对于膜36的母线方向从端部部分朝向中心部分逐渐地接近加热器37。金属板39相对于膜36的母线方向的长度和金属板39相对于与膜36的母线方向垂直的方向的尺寸与实施例1中的那些相同。相对于膜36的母线方向,金属板39的厚度在端部部分处是0.2mm,并且在中心部分处是0.8mm。在加热器37安装到支撑构件38的状态中,相对于加热器37的厚度方向,存在使金属板39的表面比加热器37的端部部分支撑表面90更加突出的部分,并且突出的量与实施例1中类似。因此,相对于加热器37所产生的恢复力F与实施例1中类似。
结果,同样在实施例2中,即使在压接触力设定为可定影的压接触力的状态中,或即使在夹持部中的压接触状态被消除或夹持部中的压接触力被缓解的状态中,加热器37和金属板39也彼此稳定地接触。
将说明在该实施例中与实施例1中的效果不同的效果。金属板39在其相对于膜36的母线方向的每个端部部分处都被弯曲成L形状,并且因此,加热器37的热易于在定影期间从端部部分消散,以便在某些情况下在相对于膜36的母线方向的膜36的端部部分处发生温度降低。因此,相对于膜36的母线方向,使金属板39在端部部分处的厚度薄于在中心部分处的厚度,实现在端部部分处的热不易消散的效果。
在该实施例中,金属板39的厚度相对于膜36的母线方向改变,借此形成冠状,并且因而能够在抑制加热器37相对于膜36的母线方向的端部部分温度降低的同时实现使加热器37的热均匀的效果。
顺便提及,在该实施例中,还可以采用在支撑构件38和金属板39二者上形成冠状的构造。
[实施例3]
根据该实施例的定影装置18与实施例1中的定影装置18相同,除了导热构件39和支撑构件38不同以外,并且因此将省略说明。参照图5,将说明该实施例中的导热构件39。
导热构件39由铝板形成。图13的(a)是从横向方向看到的支撑构件38与导热构件39和加热器37组装的组件的剖视图,图13的(b)是从视图略去电力供给连接器46和加热器夹子47的图13的(a)的组件的剖视图,图13的(c)是支撑构件38与导热构件39组装的组件的俯视图(平面图),并且图13的(d)是支撑构件38和导热构件39的透视图。
在该实施例中,如图13的(a)中所示,支撑构件38经由导热构件39设有加热器37。加热器37相对于与记录材料进给方向垂直的方向的端部部分通过作为保持构件的支撑构件38分别与电力供给连接器46和加热器夹子47保持在一起。另外,加热器37相对于与记录材料进给方向垂直的方向的端部部分接触支撑构件38的限制表面(限制部分)49,如图13的(c)中所示。如图13的(b)中所示,相对于与记录材料进给方向垂直的方向,加热器37的中心部分经由导热构件39由支撑构件38支撑,并且加热器37的端部部分在与支撑构件39接触的情况下由支撑构件39支撑。
如图14的(a)中所示,电力供给连接器46包括由树脂材料形成的U状外壳部分46a和接触端子46b。电力供给连接器46具有夹持和保持加热器37和支撑构件38的功能,并且具有通过使接触端子46b与图3中所示的加热器37的电极37c接触而将电力供给到发热电阻器37b的功能。顺便提及,用于将电力供给到加热器37的构件和用于保持加热器37和支撑构件38的构件也可以由分离构件构成。
接触端子46b经由线束48与AC电源和双向可控硅开关(未示出)连接。加热器夹子47如图14的(b)中所示用弯成U状的金属板形成,并且通过其弹性来保持加热器37的端部部分与支撑构件38接触的状态。加热器37相对于支撑构件38沿着加热器37的厚度方向的运动受到加热器夹子47的限制。另一方面,相对于与记录材料进给方向垂直的方向,与由支撑构件38的限制表面49所加热的加热器37的端部部分相反的加热器37的端部部分不受支撑构件38的限制,从而能够吸收加热器37的热膨胀和收缩。
参照图13的(d),将说明作为该实施例的特征的导热构件39的锁定部分。在该实施例中,作为导热构件39,使用0.3mm厚的铝板。在导热构件39接触加热器37的接触区域中,导热构件相对于与记录材料进给方向垂直的方向的宽度L为222mm,相对于记录材料进给方向的宽度M为5mm。导热构件39不仅在相对于与记录材料进给方向垂直的方向的中心部分而且在相对于记录材料进给方向的端部部分的部分处包括作为锁定部分的弯曲部分39a。弯曲部分39a相对于与记录材料进给方向垂直的方向的宽度a为8mm,并且从导热构件39的与支撑构件38相对的表面朝向设置支撑构件38的一侧突出的量b是3mm。导热构件39通过将弯曲部分39a插入作为设置在支撑构件38中的锁定部分的孔38a中而相对于与记录材料进给方向垂直的方向锁定。顺便提及,孔38a形成为略大于弯曲部分39a,以便吸收导热构件39的热膨胀。孔38a具有如下尺寸:相对于与记录材料进给方向垂直的方向的宽度c为8.1mm,相对于记录材料进给方向的宽度d为0.4mm。导热构件39相对于支撑构件38具有相对于与记录材料进给方向垂直的方向的0.1mm的游隙。
在该实施例中,支撑构件38的经由金属板39支撑加热器37的支撑构件38的支撑表面的形状可以是与实施例1类似的冠状,并且也可以是与金属板39的表面平行的平坦表面的形状。
在该实施例中,衬底37a具有长方体的形状,所述长方体在该实施例中相对于与记录材料进给方向垂直的方向的宽度为270mm、相对于记录材料进给方向的宽度为5.8mm,厚度为1.0mm,并且衬底37a由氧化铝形成。另外,发热电阻器37b的相对于与记录材料进给方向垂直的方向的长度是222mm,并且该长度等于导热构件39与加热器37接触的接触区域的宽度。
(该实施例中的作用)
将说明在较小尺寸的记录材料连续地进行定影而产生非片材经过部分温度升高的情形中用于相对于与记录材料进给方向垂直的方向使加热器37热均匀的机制。
在该实施例中,用作用于衬底37a的材料的氧化铝具有约26W/mK的导热率,并且用作用于导热构件39的材料的铝具有约230W/mK的导热率。在导热构件39的导热率大于衬底37a的导热率的情况下,加热器37的热变得容易均匀。作为用于导热构件39的材料,除了铝以外,还能够使用铜或石墨片。如图15的(a)中所示,将说明以下情况,即,相对于与记录材料进给方向垂直的方向的部分H的温度高于另一部分的温度。除了在衬底37a内的相对于与记录材料进给方向垂直的方向的热流A以外,在衬底37a接触导热构件39的衬底37a的部分处产生从衬底37a朝向导热构件39的热流。另外,该热在导热构件39的内部沿着与记录材料进给方向垂直的方向流动,并且继而返回到衬底37a。通过这种热流,使加热器37的热均匀。
这里,将说明相对于与记录材料进给方向垂直的方向在加热器37的发热电阻器37b的宽度与导热构件39的宽度之间的关系。图18的(a)和(b)是均示出在加热器37的位置和导热构件39的位置相对于与记录材料进给方向垂直的方向偏离的状态中的端部部分的放大图。如图18的(a)所示,在导热构件39的端部部分相对于发热电阻器37b的端部部分延伸到外部的情况下,除了热流A和热流B以外,还有由于从导热构件39的端部部分散热而导致的散热C。结果,在加热器37的部分H1处,温度不必要地降低,使得在某些情况下当大尺寸的记录材料进行定影时在与部分H1相对应的部分处发生不恰当的定影。另外,如图18的(b)中所示,在发热电阻器37b的端部部分相对于导热构件39的端部部分延伸到外部的情况下,在不能形成从发热电阻器37b朝向导热构件39的热流的部分H2处,不能实现抑制非片材经过部分温度升高的效果。
鉴于上述背景,在该实施例中,相对于与记录材料进给方向垂直的方向,发热电阻器37b的宽度和导热构件39的宽度彼此基本相等。另外,如图15的(b)所示,发热电阻器37b的一个端部部分的位置和导热构件39的一个端部部分的相关联的位置竖直地对准(如由虚线X指示)。结果,在该实施例中,定影装置36具有以下效果:使得在较小尺寸的记录材料上定影期间非片材经过部分温度升高被抑制而没有在较大尺寸的记录材料上定影期间在端部部分处产生不恰当的定影。
接下来,将说明在该实施例中为何将弯曲部分39a设置在导热构件39相对于记录材料的端部部分处的原因。作为用于该实施例的比较示例,如图16中所示,示出如下构造,在该构造中在导热构件390相对于与记录材料进给方向垂直的方向的每个端部部分处设置L状弯曲部分390b。该弯曲部分390b如作为弯曲部分390b的放大图的图16的(c)中所示通过将导热构件390的端部部分沿着与记录材料进给方向垂直的方向弯曲而形成,并且弯曲长度Z是3mm。图16的(a)是从横向方向看到的剖视图,并且图16的(b)是示出支撑构件380设有导热构件390的状态的示意图。作为导热构件390,使用0.3mm厚的铝板,该铝板具有与实施例3中的导热构件39相同的尺寸,即,在与加热器37接触的接触区域中具有如下尺寸:相对于与记录材料进给方向垂直的方向的宽度L为222mm,相对于记录材料进给方向的宽度M为5mm。比较示例的构造与实施例3的构造的不同之处在于,导热构件390在其相对于与记录材料进给方向垂直的方向的每个端部部分处包括长度为3mm的L状弯曲部分390b,并且弯曲部分390b被插入设置在支撑构件380的端部部分处的安装孔380b中。另外,每个安装孔380b都形成为尺寸大于导热构件390的相关联的弯曲部分390b的尺寸,以便吸收导热构件390相对于与记录材料进给方向垂直的方向的热膨胀,因而提供游隙。
这里,由于相对于与记录材料进给方向垂直的方向的热膨胀而导致的导热构件390的变形量ΔL(mm)可以通过以下等式计算:
ΔL=L×α×ΔT
其中,α表示线性膨胀系数,并且ΔT表示温差。
导热构件390的宽度L为222mm,铝线性膨胀系数α为2.3×10-5/℃,在定影期间衬底37a的温度为约200℃,并且因此,假定正常温度是20℃,ΔT是180℃。当将这些值代入上述等式中而计算时,ΔL是0.92mm。类似地,由于相对于记录材料进给方向的热膨胀所导致的导热构件390的变形量ΔM(mm)是0.02mm。另一方面,作为用于支撑构件380的材料的液晶聚合物(由住友商事化工公司所制造的“SUMIKA SUPER LCP E5204L”)具有1.3×10-5/℃的线性膨胀系数α,并且因此,沿着与记录材料进给方向垂直的方向伸长了0.52mm。
在比较示例中的定影装置中,在某些情况下,由于支撑构件380与导热构件390之间的热膨胀系数差异而出现以下问题。图17的(a)至(d)是当使用比较示例中的定影装置时从记录材料进给方向看到的支撑构件380和导热构件390的剖视图。图17的(a)示出180N的压力F施加到夹持部的状态。导热构件390和支撑构件380二者沿着与记录材料进给方向垂直的方向热膨胀而伸长,但是基于热膨胀系数差,导热构件390的伸长量大于支撑构件380的伸长量。图17的(b)示出通过压力释放机构消除压力的状态。当夹持部中的压力被消除时,导热构件390易于在支撑构件380上运动。结果,如图17的(b)中所示,导热构件390沿着箭头方向(与记录材料进给方向垂直的方向)运动,并且在某些情况下处于导热构件390的弯曲部分390b接触孔380b的端面的状态中。接下来,图17的(c)示出如下状态,即,从图17的(b)的状态开始,压力被再次施加到夹持部上以执行定影,并且此后,在定影装置的冷却处理中导热构件390和支撑构件380热收缩。导热构件390的收缩量大于支撑构件380的收缩量,并且因此,导热构件390在使其弯曲部分390b变形接触孔380b的端面的同时而沿着打开方向收缩。在比较示例中的弯曲部分390通过使导热构件390的端部部分沿着与记录材料进给方向垂直的方向弯曲而形成,并且因此当沿着与记录材料进给方向垂直的方向施加力时易于打开。当使用定影装置时,重复从图17的(a)到图17的(c)的该状态变化,并且因此,如图17的(d)中示出,弯曲部分390b逐渐地打开。导热构件390的该变形可以在导热构件390的端部部分处出现,并且因此,在某些情况下弯曲部分390b与支撑构件380的孔380b脱离。结果,导热构件390处于导热构件390不相对于与记录材料进给方向垂直的方向锁定到支撑构件380的状态中,使得在某些情况下导热构件390的位置相对于加热器37偏离。当导热构件390的位置相对于支撑构件380显著地偏离时,出现以下问题,即,在较大尺寸的记录材料端部部分处发生上述不恰当的定影,并且不能抑制非片材经过部分温度升高。
另一方面,实施例3中的导热构件39包括弯曲部分39a,所述弯曲部分39a通过使导热构件39相对于记录材料中心部分的端部部分沿着与垂直于记录材料进给方向的方向交叉的方向弯曲而形成。导热构件39通过将弯曲部分39a插入支撑构件38的孔38a中而相对于与记录材料进给方向垂直的方向被锁定到支撑构件38。另外,弯曲部分39a设置在相对于与记录材料进给方向垂直的方向的基本中心的部分处。在该实施例中,弯曲部分39a相对于与记录材料进给方向垂直的方向的宽度a为8mm,并且因此,相对于与记录材料进给方向垂直的方向的热膨胀量为0.03mm,因而具有非常小的热膨胀量。为此,可以使孔38a的宽度相对于弯曲部分39a的游隙非常小,并且因此,可以使导热构件39相对于支撑构件38的位置偏差较小。结果,加热器37相对于与记录材料进给方向垂直的方向的位置通过支撑构件38而确定,并且因此,可以使导热构件39相对于加热器37的位置偏差较小。如上所述,在该实施例中,孔38a的宽度设定为8.1mm。另外,导热构件39相对于与记录材料进给方向垂直的方向的端部部分是自由的,并且因此,弯曲部分39a不由于导热构件39自身的热膨胀和热收缩而变形。另外,导热构件39相对于记录材料进给方向的热膨胀量ΔM是0.02mm,并且因此与比较示例不同,同样相对于记录材料进给方向,防止弯曲部分39a显著地打开。另外,弯曲部分39a通过沿着与垂直于记录材料进给方向的方向交叉的方向弯曲而形成,并且因此,即使当沿着记录材料进给方向的力施加到弯曲部分39a时,弯曲部分39a也不沿着打开方向变形。
如上所述,在该实施例中,维持导热构件39被锁定到支撑构件38的状态,并且因此,实现了导热构件39的位置不易相对于加热器37偏离的这种效果。结果,能够在不降低在相对于与记录材料进给方向垂直的方向的端部部分处的定影性能的情况下抑制非片材经过部分的温度升高。
顺便提及,同样通过在相对于记录材料进给方向的上游端部部分处设置弯曲部分39a并且继而将弯曲部分39a插入孔38a中,导热构件39相对于记录材料进给方向被锁定到支撑构件38。
在该实施例中,弯曲部分39a设置在导热构件39相对于记录材料进给方向的端部部分处,但是还可以设置在导热构件39相对于记录材料进给方向的中心部分处。也就是说,可以仅需要这样的构造,即,通过使导热构件自身的一部分沿着与垂直于记录材料进给方向的方向交叉的方向弯曲所形成的弯曲部分用作锁定部分,导热构件相对于与调色剂记录材料进给方向垂直的方向被锁定到支撑构件。然而,当弯曲部分39a通过使导热构件39相对于记录材料进给方向的中心部分弯曲和竖立而形成时,在导热构件39中形成孔而降低了用于使加热器37的热均匀的导热性能,并且因此,锁定部分可以优选地形成为分离构件。
[实施例4]
近年来,为了使FPOT(首页输出时间)更短,已经要求缩短定影装置的预热时间。因此,在该实施例中,将说明在导热构件的热容量变小的情况下的构造。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与实施例3中相比减小导热构件391相对于记录材料进给方向的宽度及其厚度而使导热构件391的热容量变得更小。在该实施例中,作为导热构件391,使用相对于记录材料进给方向的宽度为3mm的、0.2mm厚的铝板。导热构件391的热容量是实施例3中的导热构件39的40%,以便可以使预热时间缩短0.1秒。该实施例中的构造与实施例3中的构造相同,除了导热构件391和支撑构件381以外,并且因此将省略说明。
在该实施例中导热构件391的特征构造在于,相对于与记录材料进给方向垂直的方向设置多个锁定部分。在该实施例中,在如该实施例中那样使用具有较小刚度的较薄的导热构件391的情况下,如果锁定部分如同实施例3一样单个地设置在中心部分处,则在某些情况下导热构件相对于记录材料进给方向变形为弓状形状,如图19中所示。导热构件的弓状变形是当膜36转动时经由加热器37从记录材料进给方向的上游侧指向下游侧的力施加到导热构件而产生。衬底37a由具有1.0mm厚度的陶瓷材料形成以提供较高的刚度,并且因而不易变形,而薄铝板的导热构件在某些情况下在高温下塑性地变形。当导热构件变形时,导热构件相对于发热电阻器37b的位置偏离,并且因此,发生如下问题,即,降低了抑制非片材经过部分温度升高的效果。
因此,在该实施例中,相对于与记录材料进给方向垂直的方向,导热构件391包括在中心部分处的弯曲部分391a(第一锁定部分),在一个端部部分处的弯曲部分391c(第二锁定部分)和在另一个端部部分处的弯曲部分391d(第三锁定部分)。通过将这些弯曲部分作为锁定部分分别插入孔381a、381c和381d中,使得导热构件391被锁定到支撑构件381。弯曲部分391a构造成执行相对于至少与记录材料进给方向垂直的方向定位的功能,并且弯曲部分391c和391d构造成执行作为相对于至少记录材料进给方向的锁定部分的功能。弯曲部分391a和孔381a的尺寸设定为a=8mm,b=3mm,c=8.1mm和d=0.3mm。弯曲部分391c和391d和孔381c和381d的尺寸设定为与弯曲部分391a和孔381a相同的值。另外,在导热构件391与加热器37接触的接触区域中,导热构件391相对于与记录材料进给方向垂直的方向的宽度L为222mm,相对于记录材料进给方向的宽度M为3mm。
顺便提及,不需要形成尺寸相同的弯曲部分391a、391c和391d。另外,弯曲部分391c和391d还可以设置在相对于与记录材料进给方向垂直的方向的端部部分处,如图21的(a)中所示,并且还可以设置在相对于记录材料进给方向的下游端部部分处,如图21的(b)中所示。在图21的(a)的构造中,通过弯曲部分391a执行相对于与记录材料进给方向垂直的方向定位的功能,并且通过弯曲部分391c和391d执行作为相对于记录材料进给方向的锁定部分的功能。因此,在图21的(a)的构造中,不发生如在针对实施例3的比较示例中所出现的使得在端部部分处的弯曲部分打开的问题。
如上所述,实施例4具有以下效果,即,在降低导热构件391的热容量的同时使导热构件391相对于加热器37的位置不易偏离。
[实施例5]
有利的是,当释放夹持部中的按压时,作为导热构件的锁定部分的弯曲部分的长度越长,越少地消除导热构件和支撑构件之间的接合(锁定)。然而,弯曲部分的较长的长度导致导热构件的热容量增大,并且另外,热易于从弯曲部分消散到空气中,并且因此,增加了定影装置的预热时间。
因此,作为导热构件,需要具有较短的弯曲部分且较不易与支撑构件脱开的构件。
因此,将参照图22说明该实施例中的导热构件392。导热构件392包括在相对于记录材料进给方向的端部部分处的弯曲部分392a(第一锁定部分)和在相对于与记录材料进给方向垂直的方向的端部部分处的弯曲部分392c(第二锁定部分)和392d(第三锁定部分)。弯曲部分392c和392d中的每个都设有孔392e(接合部分),并且孔392e与支撑构件382的爪部分382e(接合部分)接合。顺便提及,除了导热构件392和支撑构件382以外,该构造与实施例3相同,并且因此将省略说明。
将说明该实施例中的导热构件392的又一个特定构造。导热构件392是0.2mm厚的铝板,其相对于记录材料进给方向的宽度M为3mm。与实施例3和实施例4类似地,导热构件392在相对于记录材料进给方向的端部部分处包括弯曲部分392a,并且通过弯曲部分392a,导热构件392自身相对于与记录材料进给方向垂直的方向被锁定到支撑构件382。在实施例5中,导热构件392还包括弯曲部分392c和392d,所述弯曲部分392c和392d中的每个都在相对于与记录材料进给方向垂直的方向的端部部分处具有2mm的长度b,并且弯曲部分392c和392d中的每个设有1mm×1mm的尺寸的正方形通孔392e。另一方面,如在图22的(b)中所示,采用以下构造,即,支撑构件382在其相对于与记录材料进给方向垂直的方向的每个端部部分处设有爪部分382e,并且爪部分382e与导热构件392的孔392e接合。
在该实施例中的构造中,在夹持部中的压力被消除的情况下,即使当弯曲部分392c和392d中的每个的长度b较短时,导热构件392也不易沿着图21的(b)中的箭头方向与支撑构件382脱开。另外,导热构件392在端部部分处与支撑构件382接合,并且因此,导热构件392不易相对于记录材料进给方向以弓状形状变形。
顺便提及,如在实施例5中所述,导热构件392包括弯曲部分392a,并且因此,与对于实施例3的比较示例不同,防止弯曲部分392c和392d打开。
如上所述,该实施例中的定影装置除了具有导热构件392不易相对于加热器37偏离的效果以外,还具有该实施例中的构造有助于缩短预热时间的效果。
顺便提及,在该实施例中,采用其中弯曲部分392c和392d中的每个都设有孔392e的构造,但是弯曲部分392a可以设有孔392e并且继而可以与支撑构件382接合。在该情况下,弯曲部分392c和392d中的每个都不必要求设有待与支撑构件382接合的孔392e。
另外,在实施例3至实施例5中,锁定部分由设置在导热构件的端部部分处的弯曲部分构成,但是通过采用其中分离构件代替弯曲部分而作为锁定部分安装到导热构件的构造来获得类似的效果。
另外,上述实施例3至实施例5中的问题由支撑构件与导热构件之间的线性膨胀系数差引起,并且除非那些构件由相同的材料形成,否则会产生该问题。因此,在导热构件和支撑构件由不同的材料形成的情况下,实现本发明的效果。
另外,实施例3至实施例5的构造不限于用于定影装置,而是还可以应用于用于加热调色剂图像的图像加热设备(装置)。
虽然已经参照本文所公开的结构说明本发明,但是本发明不受所阐述的细节限制,并且该申请意欲覆盖如可以落入改进的目的内或落入以下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这样的修改或变化。

Claims (9)

1.一种用于将调色剂图像定影在记录材料上的定影装置,所述定影装置包括:
圆筒形膜;
加热器,所述加热器接触所述膜的内表面;
导热构件,所述导热构件接触所述加热器的与所述加热器接触所述膜的内表面的表面相反的表面;
支撑构件,所述支撑构件构造成用于经由所述导热构件支撑所述加热器;
加压构件,所述加压构件用于与所述加热器一起经由所述膜形成夹持部,
其中,上面承载有调色剂图像的记录材料通过所述夹持部进给和加热以将调色剂图像定影在记录材料上,并且
其中,所述支撑构件的与所述导热构件相对的表面是曲面,以使得所述支撑构件从所述支撑构件的两个纵向端部部分朝向所述支撑构件的纵向中心部分接近所述加压构件。
2.一种用于将调色剂图像定影在记录材料上的定影装置,所述定影装置包括:
圆筒形膜;
加热器,所述加热器接触所述膜的内表面;
导热构件,所述导热构件接触所述加热器的与所述加热器接触所述膜的内表面的表面相反的表面;
支撑构件,所述支撑构件构造成用于经由所述导热构件支撑所述加热器;以及
加压构件,所述加压构件用于与所述加热器一起经由所述膜形成夹持部,
其中,上面承载有调色剂图像的记录材料通过所述夹持部进给和加热以将调色剂图像定影在记录材料上,
其中,所述支撑构件的与所述导热构件相对的表面具有的形状使得所述支撑构件的纵向中心部分比所述支撑构件的两个纵向端部部分更加朝向所述加压构件突出,并且
其中,所述加热器的抗弯刚度大于所述导热构件的抗弯刚度并且小于所述支撑构件的抗弯刚度。
3.一种用于将调色剂图像定影在记录材料上的定影装置,所述定影装置包括:
圆筒形膜;
加热器,所述加热器接触所述膜的内表面;
导热构件,所述导热构件接触所述加热器的与所述加热器接触所述膜的内表面的表面相反的表面;
支撑构件,所述支撑构件构造成用于经由所述导热构件支撑所述加热器;以及
加压构件,所述加压构件用于与所述加热器一起经由所述膜形成夹持部,
其中,上面承载有调色剂图像的记录材料通过所述夹持部进给和加热以将调色剂图像定影在记录材料上,
其中,所述支撑构件的与所述导热构件相对的表面具有的形状使得所述支撑构件的纵向中心部分比所述支撑构件的两个纵向端部部分更加朝向所述加压构件突出,并且
其中,所述支撑构件支撑所述加热器以使得所述加热器挠曲从而产生恢复力,所述加热器通过所述恢复力被压接到所述导热构件。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所述加热器包括衬底和形成在所述衬底上的发热电阻器,并且
其中,所述导热构件的导热率高于所述衬底的导热率。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所述导热构件是金属板或石墨片。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所述定影装置能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在所述第一状态中,所述夹持部中的压接触力被设定为能够进行定影的压接触力,在所述第二状态中,所述夹持部中的压接触状态被消除或者所述夹持部中的压接触力被设定为比所述第一状态中的压接触力更小的压接触力。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定影装置,还包括:限制构件,所述限制构件构造成用于限制所述加热器的两个纵向端部部分在所述加热器的厚度方向上相对于所述支撑构件的运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所述限制构件包括用于向所述加热器供给电力的连接器。
9.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所述加压构件是辊,并且所述膜通过所述辊的旋转而旋转。
CN201610534757.8A 2012-12-28 2013-12-27 定影装置 Active CN10605456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88234 2012-12-28
JP2012288234A JP6012462B2 (ja) 2012-12-28 2012-12-28 定着装置
JP2013122215A JP6061789B2 (ja) 2013-06-10 2013-06-10 像加熱装置
JP2013-122215 2013-06-10
CN201310740345.6A CN103913979A (zh) 2012-12-28 2013-12-27 定影装置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740345.6A Division CN103913979A (zh) 2012-12-28 2013-12-27 定影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054567A CN106054567A (zh) 2016-10-26
CN106054567B true CN106054567B (zh) 2019-01-22

Family

ID=50071085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534418.XA Active CN106054566B (zh) 2012-12-28 2013-12-27 定影装置
CN201310740345.6A Pending CN103913979A (zh) 2012-12-28 2013-12-27 定影装置
CN201610534757.8A Active CN106054567B (zh) 2012-12-28 2013-12-27 定影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534418.XA Active CN106054566B (zh) 2012-12-28 2013-12-27 定影装置
CN201310740345.6A Pending CN103913979A (zh) 2012-12-28 2013-12-27 定影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3) US9229388B2 (zh)
KR (1) KR101739615B1 (zh)
CN (3) CN106054566B (zh)
DE (1) DE102013227161B4 (zh)
GB (2) GB253319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863739B2 (ja) 2012-11-21 2016-02-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像加熱装置
JP5901702B2 (ja) 2013-07-22 2016-04-1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6478530B2 (ja) 2013-09-27 2019-03-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6242181B2 (ja) * 2013-11-20 2017-12-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6261308B2 (ja) * 2013-11-29 2018-01-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像加熱装置
JP6289188B2 (ja) * 2014-03-17 2018-03-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6415188B2 (ja) 2014-08-29 2018-10-3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6289344B2 (ja) * 2014-11-06 2018-03-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6415257B2 (ja) 2014-11-13 2018-10-3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456110B2 (ja) 2014-11-14 2019-01-2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像加熱装置及びフィルムユニット
JP6415294B2 (ja) * 2014-12-10 2018-10-3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6579754B2 (ja) * 2015-01-27 2019-09-2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6645684B2 (ja) 2015-05-22 2020-02-1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加熱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635721B2 (ja) 2015-09-01 2020-01-2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6639180B2 (ja) * 2015-10-09 2020-02-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加熱装置
US10001734B2 (en) * 2015-12-25 2018-06-19 Ricoh Company, Ltd.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fixing device with vibration dampening
US9804541B2 (en) * 2016-03-04 2017-10-31 SCREEN Holdings Co., Ltd. Heating device
JP6797562B2 (ja) 2016-05-27 2020-12-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加熱回転体、及びこの加熱回転体を備える画像加熱装置
JP6851742B2 (ja) * 2016-07-21 2021-03-3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加熱装置
JP6862172B2 (ja) 2016-12-22 2021-04-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6882079B2 (ja) 2017-05-31 2021-06-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6968588B2 (ja) 2017-06-23 2021-11-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及びこの定着装置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JP6995508B2 (ja) * 2017-06-29 2022-01-1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US20190056686A1 (en) * 2017-08-18 2019-02-21 Konica Minolta, Inc. Fixation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ation apparatus
JP7046556B2 (ja) * 2017-10-13 2022-04-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7052443B2 (ja) * 2018-03-15 2022-04-12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0016825A (ja) * 2018-07-27 2020-01-3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7163157B2 (ja) * 2018-12-05 2022-10-31 東芝テック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12114504A (zh) * 2019-06-19 2020-12-22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加热装置和成像装置
JP7442998B2 (ja) * 2019-09-02 2024-03-05 東芝テック株式会社 加熱装置および画像処理装置
JP7363312B2 (ja) * 2019-09-30 2023-10-18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013433B2 (ja) * 2019-11-06 2022-01-3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像加熱装置
JP2021076664A (ja) 2019-11-07 2021-05-20 東芝テック株式会社 加熱装置及び画像処理装置
JP7427431B2 (ja) 2019-11-22 2024-02-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1170043A (ja) * 2020-04-14 2021-10-2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7480584B2 (ja) * 2020-05-20 2024-05-10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11599048B2 (en) 2020-12-04 2023-03-07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Fixing device for fixing toner to sheet
JP2023031969A (ja) * 2021-08-26 2023-03-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339520B (en) * 1998-06-09 2002-04-10 Rohm Co Ltd Line-type heater
JP2003257592A (ja) * 2002-02-27 2003-09-12 Canon Inc 加熱装置
CN1684009A (zh) * 2004-04-14 2005-10-19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图像照相装置的热熔装置及其方法
JP2011033671A (ja) * 2009-07-30 2011-02-17 Canon Inc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2081333A (zh) * 2009-11-30 2011-06-01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208881B2 (ja) 1992-12-29 2001-09-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像加熱装置
US5404214A (en) 1992-07-31 1995-04-0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heating apparatus comprising a grounded film
JPH07191561A (ja) * 1993-12-24 1995-07-28 Canon Inc 定着装置
JP3121210B2 (ja) 1994-06-17 2000-12-2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H1184919A (ja) * 1997-09-11 1999-03-30 Canon Inc 加熱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3970122B2 (ja) * 2001-08-10 2007-09-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ヒータに接触する金属製回転体を有する像加熱装置及びこの回転体及びこの回転体の製造方法
JP2003317898A (ja) * 2002-04-19 2003-11-07 Canon Inc 加熱装置ならびに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047177A (ja) * 2002-07-09 2004-02-12 Canon Inc 加熱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062053A (ja) 2002-07-31 2004-02-26 Canon Inc 加熱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151125A (ja) * 2002-10-28 2004-05-27 Canon Inc 定着装置
JP2005114959A (ja) 2003-10-07 2005-04-28 Canon Inc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617140B2 (ja) * 2003-11-27 2011-01-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像加熱装置
JP2005166299A (ja) 2003-11-28 2005-06-23 Canon Inc 加熱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7283145B2 (en) 2004-06-21 2007-10-1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heating apparatus and heater therefor
JP4579626B2 (ja) 2004-09-01 2010-11-1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4640775B2 (ja) 2004-11-25 2011-03-02 キヤノンファイ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加熱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455548B2 (ja) 2005-07-26 2010-04-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像加熱装置
JP5037871B2 (ja) 2005-07-27 2012-10-0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2007079507A (ja) 2005-09-16 2007-03-29 Canon Inc 加熱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498369B2 (ja) 2006-02-14 2010-07-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像加熱装置及びこの像加熱装置に用いられる可撓性スリーブ
JP4590359B2 (ja) 2006-02-24 2010-12-0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093017A (ja) * 2007-10-10 2009-04-30 Canon Inc 像加熱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224209A (ja) * 2008-03-17 2009-10-01 Harison Toshiba Lighting Corp 板状ヒータ、ヒータユニット、加熱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US8331819B2 (en) 2009-06-11 2012-12-1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8600276B2 (en) * 2010-01-27 2013-12-03 Ricoh Company, Limited Heat conduction unit,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488811B2 (ja) * 2010-02-18 2014-05-14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744449B2 (ja) 2010-09-15 2015-07-0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5751786B2 (ja) 2010-09-28 2015-07-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加熱装置
JP5618771B2 (ja) * 2010-11-11 2014-11-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5814679B2 (ja) 2011-07-29 2015-11-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加熱装置
JP6012233B2 (ja) 2012-04-11 2016-10-2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像加熱装置
JP5278581B2 (ja) * 2012-07-13 2013-09-0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6188313B2 (ja) * 2012-11-21 2017-08-3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像加熱装置及びこの像加熱装置に用いられるヒータ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339520B (en) * 1998-06-09 2002-04-10 Rohm Co Ltd Line-type heater
JP2003257592A (ja) * 2002-02-27 2003-09-12 Canon Inc 加熱装置
CN1684009A (zh) * 2004-04-14 2005-10-19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图像照相装置的热熔装置及其方法
JP2011033671A (ja) * 2009-07-30 2011-02-17 Canon Inc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2081333A (zh) * 2009-11-30 2011-06-01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983522B2 (en) 2018-05-29
GB2511184B (en) 2016-03-30
CN106054567A (zh) 2016-10-26
DE102013227161B4 (de) 2022-05-12
CN103913979A (zh) 2014-07-09
GB2533195A (en) 2016-06-15
KR20140086898A (ko) 2014-07-08
CN106054566A (zh) 2016-10-26
GB2511184A (en) 2014-08-27
US9507303B2 (en) 2016-11-29
CN106054566B (zh) 2019-01-22
US9229388B2 (en) 2016-01-05
KR101739615B1 (ko) 2017-05-24
US20160085191A1 (en) 2016-03-24
GB201322501D0 (en) 2014-02-05
US20170031283A1 (en) 2017-02-02
US20140186078A1 (en) 2014-07-03
DE102013227161A1 (de) 2014-07-03
GB201517734D0 (en) 2015-11-18
GB2533195B (en) 2017-06-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054567B (zh) 定影装置
CN108717253B (zh) 定影装置
US10663898B2 (en) Fixing apparatus
US9513586B2 (en) Image heating apparatus having film, back-up member forming a nip with the film, a heater, and heat conductive members configured to be brought into contact with heater surface opposite to the surface of the heater brought into contact with the film
JP6012462B2 (ja) 定着装置
JP6061789B2 (ja) 像加熱装置
US9523951B2 (en) Fixing apparatus for fixing toner image on a recording medium of tubular shape
JP6242471B2 (ja) 像加熱装置
US11029632B2 (en) Fixing apparatus providing a fixing apparatus capable of suppressing a temperature rise in a non-sheet-passing portion without degrading first print out time
US20160132006A1 (en) Fixing device
CN108983572B (zh) 定影装置
JP6961407B2 (ja) 定着装置
US20200363761A1 (en) Fixing device
JP6261692B2 (ja) 定着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