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026476B - 马达以及车载装置 - Google Patents

马达以及车载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026476B
CN106026476B CN201610094089.1A CN201610094089A CN106026476B CN 106026476 B CN106026476 B CN 106026476B CN 201610094089 A CN201610094089 A CN 201610094089A CN 106026476 B CN106026476 B CN 10602647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stator
busbar
connection terminal
motor accor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09408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026476A (zh
Inventor
河本达郎
右田贵之
新子刚央
川上真央
木津贵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60264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02647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02647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02647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32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of the insulation
    • H02K3/325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of the insulation for windings on salient poles, such as claw-shaped pol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50Fastening of winding heads, equalising 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3/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current collectors with motors or generators, e.g. brush mounting plates or connections to windings; Disposition of current collectors in motors or generators; Arrangements for improving commutation
    • H02K13/02Connections between slip-rings and winding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32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of the insulation
    • H02K3/38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of the insulation around winding heads, equalising 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52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 H02K3/521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applicable to stators only
    • H02K3/522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applicable to stators only for generally annular cores with salient pol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22Auxiliary parts of casing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2K5/06-H02K5/20, e.g. shaped to form connection boxes or terminal boxes
    • H02K5/225Terminal boxes or connection arrangement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马达以及车载装置,该马达,包括:转子,其具有以在轴向上延伸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轴;定子,其与转子相向配置,并具有多个线圈;轴承,其支承轴;金属制的轴承保持架,其从轴向覆盖定子,并支承轴承;汇流条,其相对于定子位于比轴承保持架靠轴向外侧的位置,并具有与从线圈延伸的线圈端连接的连接端子;线圈支架,其位于定子与轴承保持架之间,并固定于定子,在轴承保持架设置有贯通于轴向并供线圈端穿过的贯通孔,线圈支架具有绝缘支承部,在绝缘支承部设置有贯通于轴向并供线圈端穿过的开口部,绝缘支承部的开口部的最窄的部分从轴向观察位于轴承保持架的贯通孔的内侧。

Description

马达以及车载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马达以及车载装置,特别涉及马达以及车载装置的线圈支架。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一种内转子型无刷马达。例如,以往的马达具有:轴承;保持轴承的绝缘板;以及位于比绝缘板靠轴向外侧的汇流条。该马达的线圈的绕组端穿过设置于绝缘板的贯通孔来与汇流条的端子连接。绕组端通过贯通孔来进行定位,从而与汇流条的端子的连接变得容易。
由于车载用的马达承受较强的振动,因此作为保持轴承的部件优选使用刚性较高的金属材料。然而,在保持轴承的部件为金属材料的情况下,存在不能够确保与线圈端的绝缘的问题。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防止线圈端的短路的同时,使线圈端的定位变得容易的马达。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马达的一个实施方式包括:转子,其具有以在轴向上延伸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轴;定子,其与所述转子相向配置,并具有多个线圈;轴承,其支承所述轴;金属制的轴承保持架,其从轴向覆盖所述定子,并支承所述轴承;汇流条,其相对于所述定子位于比所述轴承保持架靠轴向外侧的位置,并具有与从所述线圈延伸的线圈端连接的连接端子;线圈支架,其位于所述定子与所述轴承保持架之间,并固定于所述定子。在所述轴承保持架设置有贯通于轴向并供线圈端穿过的贯通孔。所述线圈支架具有绝缘支承部,在所述绝缘支承部设置有贯通于轴向并供线圈端穿过的开口部。绝缘支承部的开口部的最窄的部分从轴向观察位于所述轴承保持架的贯通孔的内侧。
本发明的马达的一个实施方式包括:转子,其具有以在轴向上延伸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轴;定子,其与所述转子相向配置,并具有多个线圈;轴承,其支承所述轴;金属制的轴承保持架,其从轴向覆盖所述定子,并支承所述轴承;汇流条,其相对于所述定子位于比所述轴承保持架靠轴向外侧的位置,并具有与从所述线圈延伸的线圈端连接的连接端子;以及汇流条保持架,其支承所述汇流条。在所述轴承保持架设置有贯通于轴向并供线圈端穿过的贯通孔。所述线圈支架具有绝缘支承部,在所述绝缘支承部设置有贯通于轴向并供线圈端穿过的开口部。绝缘支承部的开口部的最窄的部分从轴向观察位于所述轴承保持架的贯通孔的内侧。
根据本发明的例示性的一实施方式,能够提供一种在防止线圈端的短路的同时使线圈端的定位变得容易的马达。
有以下的本发明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参照附图,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及其他特征、要素、步骤、特点和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一实施方式的马达的平面图。
图2是一实施方式的马达的剖视图。
图3是一实施方式的马达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一实施方式的马达的局部剖视图。
图5是一实施方式的定子的平面图。
图6是变形例1的定子的平面图。
图7是变形例2的定子的平面图。
图8是变形例3的定子的平面图。
图9是变形例4的线圈支架的立体图。
图10是包括变形例5的线圈支架的马达的剖视图。
图11是变形例6的马达的平面图。
图12是变形例6的马达的局部剖视图。
图13是一实施方式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进行说明。另外,本发明的范围并不限于以下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技术思想范围内可以任意地变更。并且,在以下附图中,为了理解各结构,存在实际的结构与各结构的比例尺及数量等不同的情况。
在附图中,示出了与马达的中心轴线J平行的Z轴。并且,在以下说明中,将Z轴方向的正的一侧(+Z侧)称为“上侧”,将Z轴方向的负的一侧(-Z侧)称为“下侧”。并且,只要没有特别地说明,在以下说明中,将以在上下方向(Z轴方向)上延伸的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周向、即绕中心轴线J的方向简称为“周向”,将与中心轴线J平行的方向(即,上下方向或Z轴方向)称为轴向。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所谓在轴向上延伸除了指严格地在与中心轴线J平行的方向上延伸的情况以外,还包括在相对于轴向不足45度的范围内倾斜的方向上延伸的情况。并且,在本说明书中,所谓在径向上延伸除了指严格地在径向上、即在与上下方向(Z轴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延伸的情况以外,还包括在相对于径向不足45度的范围内倾斜的方向上延伸的情况。
<马达>
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的平面图(从+Z侧观察的图)。图2是沿着图1的II-II线的马达1的剖视图。图3是马达1的分解图。
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包括转子10、定子20、第一轴承12、第二轴承13、轴承保持架30、具有汇流条40的汇流条单元49、线圈支架50以及机壳60。
[转子]
如图2所示,转子10具有轴11、转子铁芯14以及转子磁铁15。轴11以在轴向(Z轴方向)上延伸的中心轴线J为中心。轴11被第一轴承12和第二轴承13支承为能够绕中心轴线J旋转。轴11的上侧端部11a相对于轴承保持架30向上侧突出。并且,在轴11的上侧端部11a固定有传感器磁铁16。在传感器磁铁16的上侧,与其相向配置有省略图示的传感器元件,通过传感器元件测量轴11的旋转角度。轴11的下侧端部11b经由输出轴孔部61a向机壳60的外部突出。在轴11的下侧端部11b安装有马达1的驱动对象物。
转子铁芯14固定于轴11。转子铁芯14在周向上包围轴11。转子磁铁15固定于沿着转子铁芯14的周向的外侧面。转子铁芯14以及转子磁铁15与轴11成为一体地旋转。
[定子]
如图2所示,定子20与转子10对置并包围转子10的径向外侧。定子20具有定子铁芯25、上侧绝缘件26、下侧绝缘件27以及多个线圈21。定子铁芯25具有铁芯背部25a和从铁芯背部25a向径向内侧延伸的多个齿部25b。线圈21通过上侧绝缘件26以及下侧绝缘件27卷绕于齿部25b。
上侧绝缘件26位于定子铁芯25的上侧。下侧绝缘件27位于定子铁芯25的下侧。上侧绝缘件26和下侧绝缘件27覆盖定子铁芯25的齿部25b的周向端面以及轴向端面。
图4是选取了沿马达1的中心轴线J且与图2不同的截面的局部剖视图。如图4所示,在上侧绝缘件26设置有向上侧延伸的多个爪部26a。爪部26a沿定子20的内周缘设置。在爪部26a的上端部设置有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突起26b。爪部26a的上端部的突起26b挂在后述的线圈支架50的爪承接部56上。
图5示出了定子20的平面图(从+Z侧观察的图)。另外,在图5中,示出了定子20容纳于机壳60的状态。并且,在图5中,例示性地示出了一个汇流条40。如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定子20具有十二个线圈21。线圈线22从各线圈21延伸出来。线圈线22经过定子20的上侧被拉绕至线圈支架50的开口部53(图1参照)的下侧。为线圈线22的端部的线圈端21a穿过开口部53并在开口部53的上侧连接于汇流条40。
十二个线圈21构成两组三相电路。一个三相电路分别在U相、V相、W相具有两个线圈21。另一个三相电路分别在U’相、V’相、W’相具有两个线圈21。从同组的三相电路的同相的线圈21延伸的线圈端21a彼此连接于同一汇流条40。由此,同组的三相电路的同相的线圈21彼此并联。
从各线圈21向上下各引出一条线圈线22。线圈端21a为从线圈21的卷绕起始部或卷绕结束部向上侧延伸出的线圈线22的端部。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线22被从各线圈21的卷绕起始部以及卷绕结束部沿轴向朝向连接端子侧(上侧)引出的位置为定子20的径向外侧。从线圈21延伸的线圈线22在定子20的上侧被从径向外侧向内侧拉绕,并在线圈端21a上,在定子20的径向内侧附近连接于汇流条40。因此,线圈线22没有集中在定子20上表面的径向内侧、或外侧,能够在抑制线圈线22在上下方向(轴向)上重叠的同时进行拉绕,进而能够抑制定子20的轴向尺寸增大。
[轴承]
如图2所示,第一轴承12以及第二轴承13将轴11支承为能够旋转。第一轴承12位于定子20的上侧。第二轴承13位于定子20的下侧。第一轴承12以及第二轴承13的结构并没有特别地限定,可以使用任何公知的轴承。
[轴承保持架]
如图2所示,轴承保持架30位于定子20的上侧,并从轴向上侧覆盖定子20。轴承保持架30支承第一轴承12。轴承保持架30固定于机壳60。轴承保持架30的俯视(XY面观察)形状例如是与轴11同心的圆形。轴承保持架30具有第一轴承保持部33和圆板部32。
第一轴承保持部33为与轴11同心的圆筒状。在第一轴承保持部33的径向内侧嵌合有第一轴承12的外圈。第一轴承保持部33具有从上端向径向内侧延伸的上缘部33b。在上缘部33b的中央设置有与轴11同心的圆形的孔部33a。轴11a贯通于孔部33a。
圆板部32从第一轴承保持部33向径向外侧延伸。圆板部32的上下表面与中心轴线J正交。在圆板部32设置有多个贯通孔31。即,在轴承保持架30设置有多个贯通孔31。贯通孔31沿轴向贯通轴承保持架30。从线圈21延伸的线圈端21a穿过贯通孔31中。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一个贯通孔31中穿过多条(两条)线圈端21a。
轴承保持架30为金属制成。因此,轴承保持架30刚性强,能够牢固地支承第一轴承12。即使在振动下,通过第一轴承12被轴承保持架30支承的轴11也难以相对于中心轴线J引起轴振动。由此,即使在振动下,也能够使马达1的旋转性能稳定。
[机壳]
机壳60支承定子20和第二轴承13。如图2所示,机壳60具有朝向上侧开口的筒状。机壳60具有马达筒状部62、底部63以及第二轴承保持部61。
马达筒状部62具有包围定子20的径向外侧的圆筒形状。在马达筒状部62的内侧面固定有定子20。底部63设置于马达筒状部62的下端。第二轴承保持部61位于底部63的俯视时的中央。第二轴承保持部61为与轴11同心的圆筒状。第二轴承13的外圈嵌合于第二轴承保持部61的径向内侧。第二轴承保持部61具有从下端向径向内侧延伸的下缘部61b。在下缘部61b的中央设置具有与轴11同心的圆形的输出轴孔部61a。
[汇流条单元]
如图2所示,汇流条单元49位于轴承保持架30的上侧。汇流条单元49覆盖机壳60的上侧开口。汇流条单元49固定于机壳60。汇流条单元49具有汇流条保持架48和多个(六个)汇流条40。
如图1所示,汇流条40具有主体部42和连接端子41。主体部42具有用于与图示省略的外部装置连接的插座部42a。
连接端子41与从线圈21延伸的线圈端21a连接。连接端子41具有朝向径向外侧开口的U字形状。连接端子41与线圈端21a通过在夹持线圈端21a的状态下进行焊接而连接。另外,在图1中,示出了连接端子41与线圈端21a连接之前的状态。连接端子41以夹持线圈端21a的方式通过电极棒(图示省略)被加压,进一步通过从电极棒流经电流,来与线圈端21a进行焊接(电阻焊接)。
连接端子41从主体部42向径向内侧延伸。线圈端21a在定子20的上侧被从径向外侧附近的位置向径向内侧附近拉绕,来与连接端子41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一个连接端子41连接有多个(两个)线圈端21a。连接于连接端子41的多个线圈端21a为同相的线圈端21a。像这样,通过将多个线圈端21a连接于汇流条40的一个连接端子41,能够减少汇流条40的数量。而且,通过将线圈端21a连接于连接端子41,能够将同相的线圈端21a彼此接线。即,能够在制造工序中,省略用于线圈端21a的接线的工序,从而能够达到制造工序的简化。
汇流条保持架48由树脂材料构成,通过埋入汇流条40的一部分进行嵌件成型来构成一体化的汇流条单元49。如图1所示,汇流条保持架48具有圆筒部45、汇流条保持部46以及多个桥部47。圆筒部45具有与轴11同心的圆筒形状并向上下开口。轴11贯通于圆筒部45的内侧。汇流条保持部46具有从外侧包围圆筒部45的圆环形状。汇流条40的主体部42被埋入汇流条保持部46的内部。在圆筒部45与汇流条保持部46之间设置有在径向上延伸的桥部47。并且,汇流条40的连接端子41位于圆筒部45与汇流条保持部46之间。
[线圈支架]
如图2所示,线圈支架50位于定子20与轴承保持架30之间。线圈支架50固定于定子20。线圈支架50例如由树脂等绝缘材料构成。
如图3所示,线圈支架50具有环状板部55、多个(六个)绝缘支承部51以及多个爪承接部56。使线圈端21a穿过的开口部53设置于绝缘支承部51。
环状板部55由圆环形状的板材构成,且上下表面与中心轴线J正交。在环状板部55的中央设置有与轴11同心的圆形开口55a。轴11贯通于圆形开口55a。环状板部55位于定子20的上侧、且位于轴承保持架30的下侧。因此,环状板部55将在定子20的上侧被拉绕的线圈线22(图5参照)的上侧覆盖,来确保线圈线22与轴承保持架30的绝缘。
如图4所示,多个爪承接部56分别从环状板部55的内周缘55b向下侧延伸。多个爪承接部56从轴向观察配置在与上侧绝缘件26的爪部26a重叠的位置。爪承接部56具有向下侧延伸的一对支承轴56a和将支承轴56a的下端彼此连接的下端爪承接体56b,构成矩形的框状。
上侧绝缘件26的爪部26a的突起26b被爪承接部56的下端爪承接体56b钩住。即,线圈支架50的爪承接部56与上侧绝缘件26的爪部26a构成搭扣配合。通过搭扣配合,线圈支架50固定于上侧绝缘件26。线圈支架50通过对齐周向的位置而与定子20重合,从而能够容易地固定于定子20。
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为将线圈支架50固定于定子20的结构,能够提高向线圈端21a的开口部53以及贯通孔31插入的容易性。在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中,组装作业员在使线圈端21a穿过线圈支架50的开口部53的同时将线圈支架50安装于定子20。之后,在使线圈端21a从线圈支架50的上侧穿过轴承保持架30的贯通孔31的同时安装轴承保持架30。像这样,通过为将线圈支架50固定于定子20的结构,能够构成线圈端21a分别插入到开口部53和贯通孔31中的组装顺序。并且,在轴承保持架30的安装工序中,由于线圈端21a被线圈支架50支承,因此线圈端21a向贯通孔31的插入较为容易。作为比较例,假想线圈支架50固定于轴承保持架30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组装作业员需要将线圈端21a连续插入到线圈支架50的开口部53和轴承保持架30的贯通孔31中。并且,在插入时,由于线圈端21a失去支承,因此增加了插入的困难性。
如图3所示,线圈支架50的多个绝缘支承部51沿环状板部55的内周缘55b在周向上排列设置。在绝缘支承部51设置有贯通于轴向的开口部53。并且,绝缘支承部51具有从开口部53的边缘沿轴向朝向轴承保持架30侧(即上侧)延伸的壁部52。
如图1所示,开口部53为从轴向观察在径向上延伸的圆角的长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一个开口部53穿过多条(两条)线圈端21a。穿过同一开口部53的多个线圈端21a为同相的线圈端21a。通过在开口部53使同相的线圈端21a汇总穿过,能够防止异相的线圈端21a彼此短路。并且,开口部53实现了将连接于汇流条40的一个连接端子41的线圈端21a收拢的功能,从而线圈端21a向连接端子41的连接变得容易。
如图2所示,开口部53沿轴向具有大小不同的第一区域53a和第二区域53b。第一区域53a位于上侧(与定子20相反的一侧),第二区域53b位于下侧。与第一区域53a相比,第二区域53b开口较大。第一区域53a为开口部53的最窄的部分。第一区域53a与第二区域53b通过锥形面平缓地相连。即,开口部53朝向定子20侧(下侧)扩展。由于线圈端21a被从定子20侧插入到开口部53中,因此通过使开口部53为朝向下侧扩展的形状,插入作业变得容易。
开口部53的第一区域53a(即,最窄的部分)从轴向观察位于轴承保持架30的贯通孔31的内侧。穿过开口部53的线圈端21a穿过轴承保持架30的贯通孔31的内侧。由此,开口部53能够抑制轴承保持架30与线圈端21a的接触。
壁部52从开口部53的边缘向上侧延伸,并具有筒状。即,在壁部52的内侧设置有开口部53。壁部52包围并支承线圈端21a的外周。由此,壁部52变得能够通过轴向上的足够的长度来支承线圈端21a的外周,从而能够提高线圈端21a的支承的可靠性。
壁部52贯通轴承保持架30的贯通孔31。壁部52位于线圈端21a的外周与轴承保持架30的贯通孔31的内周面之间。由此,线圈端21a与贯通孔31的内周面通过壁部52被隔开,从而能够提高线圈端21a与轴承保持架30的绝缘的可靠性。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通过利用线圈支架50的绝缘支承部51来支承线圈端21a,能够对线圈端21a进行定位。由此,能够容易地进行线圈端21a与汇流条40的连接端子41的连接。并且,通过线圈支架50的绝缘支承部51的支承,能够防止线圈端21a与轴承保持架30的贯通孔31的内周面接触。即,能够提高线圈端21a与轴承保持架30的绝缘的可靠性,从而提高马达1的动作的稳定性。
<变形例1~变形例3>
接下来,对上述的马达1能够采用的变形例1~变形例3的定子20A进行说明。图6~图8是示出变形例1~变形例3的定子20A、20B、20C的平面图。另外,在图6~图8中,示出了定子20A、20B、20C容纳于机壳60的状态。并且,在图6~图8中,例示性地示出了一个汇流条。
变形例1~变形例3的定子20A、20B、20C的线圈线22被从线圈21的卷绕起始部以及卷绕结束部向上侧引出的位置或线圈端21a与汇流条的连接位置与上述的实施方式不同。
在图6所示的变形例1中,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汇流条40具有主体部42和从主体部42向径向内侧延伸的连接端子41。并且,定子20A的线圈线22A被从线圈21的卷绕起始部以及卷绕结束部向上侧引出的位置为定子20A的径向内侧。在定子20A中,从线圈21延伸的线圈端21a在定子20A的径向内侧附近连接于汇流条40。在定子20A的上侧,线圈线22A集中在定子20A的内侧附近,并被拉绕。根据本变形例,能够将线圈线22A的长度变短,从而线圈线22A的拉绕变得容易。
在图7所示的变形例2中,汇流条40B具有主体部42B和从主体部42B向径向外侧延伸的连接端子41B。并且,定子20B的线圈线22B被从线圈21的卷绕起始部以及卷绕结束部向上侧引出的位置为定子20B的径向外侧。在定子20B中,从线圈21延伸的线圈端21a在定子20B的径向外侧附近连接于汇流条40B。在定子20B的上侧,线圈线22B集中在定子20B的外侧附近,并被拉绕。即使在本变形例中,也能够与变形例1相同,将线圈线22B的长度变短,从而线圈线22B的拉绕变得容易。
在图8所示的变形例3中,与变形例2相同,汇流条40B具有主体部42B和从主体部42B向径向外侧延伸的连接端子41B。并且,定子20C的线圈线22C被从线圈21的卷绕起始部以及卷绕结束部向上侧引出的位置为定子20C的径向内侧。在定子20C中,从线圈21延伸的线圈端21a在定子20C的径向外侧附近连接于汇流条40B。在定子20C的上侧,线圈线22C被从径向内侧向外侧拉绕。因此,线圈线22C没有集中在内侧或外侧。根据本变形例,能够在抑制在上下方向(轴向)将线圈线22C重叠的同时进行拉绕,从而抑制了定子20的轴向尺寸增大。
<变形例4>
接下来,对上述的马达1能够采用的变形例4的线圈支架150进行说明。图9是本变形例的线圈支架150的绝缘支承部151的立体图。与上述的线圈支架50相比,本变形例的线圈支架150在绝缘支承部151的结构方面不同。
在绝缘支承部151设置有贯通于轴向的开口部153。一条线圈端21a穿过绝缘支承部151。并且,在绝缘支承部151设置有从开口部153向一个方向(径向外侧)扩展、并贯通于轴向的诱导孔155。
绝缘支承部151具有从开口部153的边缘沿轴向朝向上侧延伸的壁部152。壁部152朝向面内的与轴向正交的一个方向(径向外侧)开口。壁部152的开口方向相对于开口部153与诱导孔155扩展的方向一致。壁部152仅设置于开口部153的边缘,未设置于诱导孔155的边缘。在本说明书中,在开口部153与诱导孔155相连构成的一个孔中,位于壁部152的内侧的区域为开口部153,这以外的区域为诱导孔155。
壁部152在俯视时具有U字形状。壁部152具有:相互对置的一对对置壁152a;以及在径向内侧将一对对置壁152a连接的连接壁152b。在一对对置壁152a彼此对置的壁面上分别设有凸部152c。一对凸部152c之间的距离比线圈端21a的线径稍窄。壁部152的内侧、即被一对凸部152c和连接壁152b包围的区域在俯视时具有沿着线圈端21a的外形的形状。壁部152通过一对凸部152c和连接壁152b包围线圈端21a,从而能够支承线圈端21a。
壁部152的内侧、即被一对凸部152c和连接壁152b包围的区域为开口部153的最窄的部分。开口部153的最窄的部分从轴向观察位于轴承保持架30的贯通孔31的内侧。由此,在轴承保持架30的贯通孔31的内侧支承线圈端21a,从而能够抑制贯通孔31与线圈端21a的接触。
接下来,对向本变形例的绝缘支承部151的开口部153插入线圈端21a的顺序进行说明。首先,作业员将线圈端21a插入到诱导孔155中。接下来,作业员使线圈端21a向轴向内侧移动,并通过线圈端21a的外周面将一对凸部152c扩展来使线圈端21a嵌入凸部152c的径向内侧。由此,通过壁部152来支承线圈端21a。
根据本变形例的绝缘支承部151,通过设置从开口部153扩展的诱导孔155,能够使向开口部153的插入作业变得容易。并且,通过将线圈端21a嵌入到凸部152c的径向内侧,能够提高线圈端21a的支承的可靠性。而且,通过使凸部152c之间的距离比线圈端21a的线径窄,能够抑制线圈端21a从开口部153向诱导孔155移动,从而能够提高绝缘的可靠性。
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壁部52相同,壁部152向上侧延伸并贯通轴承保持架30的贯通孔31配置(参照图2)。因此,壁部152位于线圈端21a的外周的至少一部分与轴承保持架30的贯通孔31的内周面之间。由此,壁部152能够提高线圈端21a与轴承保持架30的绝缘的可靠性。
另外,诱导孔155也可以是朝向线圈支架150的一侧(径向外侧)开口的缺口。并且,在本变形例中,在一个开口部153穿过一条线圈端21a。然而,也可以在一个开口部153使从同相的线圈21延伸的两条以上的线圈端21a穿过。
<变形例5>
接下来,对上述的马达1能够采用的变形例5的线圈支架350进行说明。图10是采用了变形例5的线圈支架350的马达1的局部剖视图。与上述线圈支架50相比,本变形例的线圈支架350主要在绝缘支承部351的结构方面不同。线圈支架350的绝缘支承部351不具有壁部。
线圈支架350位于定子20与轴承保持架30之间。线圈支架350固定于定子20。线圈支架350具有绝缘支承部351。在绝缘支承部351设置有贯通于轴向的开口部353。在开口部353穿过线圈端21a。另外,在本变形例中,也可以在一个开口部353穿过两条以上的线圈端21a。
开口部353具有比轴承保持架30的贯通孔31小的开口径。开口部353在轴向上具有一样的内径,且开口部353沿轴向的整个区域是最窄的部分。开口部353从轴向观察位于贯通孔31的内侧。穿过开口部353的线圈端21a穿过轴承保持架30的贯通孔31的内侧。由此,开口部353能够抑制轴承保持架30与线圈端21a的接触。
根据本变形例,线圈支架350不具有从开口部353的周缘延伸的壁部。即使在这种情况下,若开口部353的最窄的部分从轴向观察位于贯通孔31的内侧,则也能够抑制线圈端21a与轴承保持架30的接触来确保绝缘。另外。开口部353的最窄部分的内径相对于贯通孔31的内径越小,则即使在线圈端21a倾斜的情况下,也变得容易确保绝缘。并且,开口部353越接近贯通孔31,则即使在线圈端21a倾斜的情况下,也变得容易确保绝缘。
<变形例6>
接下来,对变形例6的马达2进行说明。
图11是本变形例的马达2的平面图。并且,图12是沿着图11的XII-XII线的剖视图。与上述的马达1相比,马达2主要在不具有线圈支架50以及汇流条单元249的结构这两个方面上不同。在关于马达2的以下说明中,对与上述的马达1相同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标注同一符号来省略其说明。
与上述的马达1相同,马达2包括转子10、定子20、第一轴承12、第二轴承13、轴承保持架30以及机壳60(参照图2)。并且,如图11所示,马达2包括汇流条单元249。
汇流条单元249位于轴承保持架30的上侧。汇流条单元249具有汇流条(中性点用汇流条240A以及相用汇流条240B)和汇流条保持架248。即,马达2包括汇流条240A、240B和汇流条保持架248。
如图11所示,中性点用汇流条(汇流条)240A在汇流条单元249中具有一个。中性点用汇流条240A具有主体部242A和从主体部242A延伸的多个(四个)连接端子241。中性点用汇流条240A将连接于各个连接端子241的线圈端21a彼此电连接,作为被星形接线的三相电路的中性点发挥功能。
相用汇流条(汇流条)240B在汇流条单元249中具有三个。相用汇流条240B具有主体部242B和连接端子241。主体部242B按各个汇流条而具有不同的形状。主体部242B具有用于与省略图示的外部装置连接的连接部242a。
如图11所示,中性点用汇流条240A以及相用汇流条240B的连接端子241具有朝向一方开口的U字形状。连接端子241与线圈端21a的连接通过在夹持线圈端21a的状态下焊接而实现。另外,在图11中,示出了连接端子241与线圈端21a连接之前的状态。另外,在本变形例中,在一个连接端子241上连接一个线圈端21a,但也可以连接多个线圈端21a。
汇流条保持架248由树脂材料构成,通过埋入汇流条240A、240B的一部分进行嵌件成型来构成一体化的汇流条单元249。汇流条保持架248支承汇流条240A、240B。
如图11所示,汇流条保持架248具有圆板形状。在汇流条保持架248的中央设置有轴11贯通的孔248a。并且,汇流条保持架248具有沿周向排列的多个绝缘支承部251。
在绝缘支承部251设置有贯通于轴向并使线圈端21a穿过的开口部253。中性点用汇流条240A或相用汇流条240B的连接端子241位于开口部253的上侧,且中性点用汇流条240A或相用汇流条240B的连接端子241连接有穿过开口部253的线圈端21a。
如图12所示,绝缘支承部251具有从开口部253的边缘沿轴向朝向轴承保持架30侧(即,下侧)延伸的壁部252。即,壁部252内侧的区域为开口部253。
壁部252具有圆筒形状。在壁部252的内周面的下端设置有向下侧扩展的锥形面252a。因此,壁部252内侧的开口部253朝向定子20侧(下侧)扩展。线圈端21a从定子20侧插入到开口部253中。通过使开口部253为朝向下侧扩展的形状,线圈端21a容易地插入到开口部253中。
在壁部252的内周面中除了锥形面252a以外的部分设置有在轴向上延伸的周面252b。被周面252b包围的区域为开口部253的最窄的部分。开口部253的最窄的部分从轴向观察位于轴承保持架30的贯通孔31的内侧。由此,在轴承保持架30的贯通孔31的内侧支承线圈端21a,从而能够抑制贯通孔31与线圈端21a的接触。
壁部252插入到轴承保持架30的贯通孔31中。壁部252位于线圈端21a的外周与轴承保持架30的贯通孔31的内周面之间。由此,线圈端21a与贯通孔31的内周面通过壁部252被隔开,从而能够提高线圈端21a与轴承保持架30的绝缘的可靠性。
根据本变形例,与上述的马达1相同,也能够确保线圈端21a与轴承保持架30的贯通孔31的绝缘。并且,与马达1相同,能够对线圈端21a进行定位来使线圈端21a与连接端子241的连接变得容易。而且,与上述的马达1相比,能够不具有线圈支架50而达到上述的效果。即,由于能够减少零件数,因而能够实现成本削减。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各实施方式的各结构以及它们的组合等只是一个例子,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结构的添加、省略、置换以及其他变更。
<电动动力转向装置>
接下来,对搭载了上述的马达1(或马达2)的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将马达1搭载于电动动力转向装置(车载装置)500的例子进行说明。图13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500的示意图。
电动动力转向装置500搭载于汽车车轮的转向机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500是通过油压来减轻转向力的装置。如图1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500包括马达1、转向轴574、油泵576以及控制阀577。
转向轴574将来自方向盘571的输入传递至具有车轮572的车轴573。油泵576使向车轴573传递利用油压产生的驱动力的动力油缸575产生油压。控制阀577控制油泵576的油。在电动动力转向装置500中,马达1被搭载作为油泵576的驱动源。
上述实施方式的马达1(或马达2)能够优选采用于以电动动力转向装置500为代表的车载装置。马达1通过绝缘支承部51来提高线圈端21a与轴承保持架30的绝缘的可靠性。因此,即使在像车载装置那样承受较强振动的环境下,也能够确保绝缘。
另外,上述各结构在不相互矛盾的范围内可以恰当地组合。

Claims (25)

1.一种马达,包括:
转子,其具有以在轴向上延伸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轴;
定子,其与所述转子相向配置,并具有多个线圈;
轴承,其支承所述轴;
金属制的轴承保持架,其从轴向覆盖所述定子,并支承所述轴承;
汇流条,其相对于所述定子位于比所述轴承保持架靠轴向外侧的位置,并具有与从所述线圈延伸的线圈端连接的连接端子;以及
线圈支架,其位于所述定子与所述轴承保持架之间,并固定于所述定子,
在所述轴承保持架设置有贯通于轴向并供所述线圈端穿过的贯通孔,
所述线圈支架具有绝缘支承部,在所述绝缘支承部设置有贯通于轴向并供所述线圈端穿过的开口部,所述马达的特征在于,
所述绝缘支承部的所述开口部的最窄的部分从轴向观察位于所述轴承保持架的所述贯通孔的内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子具有绝缘件,
所述线圈支架通过搭扣配合固定于所述绝缘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绝缘支承部的所述开口部的最窄的部分位于与所述定子相反的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绝缘支承部具有从所述开口部的边缘的至少一部分沿轴向朝向所述轴承保持架侧延伸的壁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口部朝向所述定子侧扩展。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绝缘支承部的一个所述开口部以及所述轴承保持架的一个所述贯通孔穿过有多个所述线圈端,多个所述线圈端连接于所述汇流条的一个所述连接端子。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汇流条具有主体部和从所述主体部向径向内侧延伸的所述连接端子,
从所述线圈的卷绕起始部以及卷绕结束部沿轴向朝向所述连接端子侧引出线圈线的位置为所述定子的径向外侧。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汇流条具有主体部和从所述主体部向径向内侧延伸的所述连接端子,
从所述线圈的卷绕起始部以及卷绕结束部沿轴向朝向所述连接端子侧引出线圈线的位置为所述定子的径向内侧。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汇流条具有主体部和从所述主体部向径向外侧延伸的所述连接端子,
从所述线圈的卷绕起始部以及卷绕结束部沿轴向朝向所述连接端子侧引出线圈线的位置为所述定子的径向外侧。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汇流条具有主体部和从所述主体部朝向径向外侧延伸的所述连接端子,
从所述线圈的卷绕起始部以及卷绕结束部沿轴向朝向所述连接端子侧引出线圈线的位置为所述定子的径向内侧。
11.一种车载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
12.一种马达,包括:
转子,其具有以在轴向上延伸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轴;
定子,其与所述转子相向配置,并具有多个线圈;
轴承,其支承所述轴;
金属制的轴承保持架,其从轴向覆盖所述定子,并支承所述轴承;
汇流条,其相对于所述定子位于比所述轴承保持架靠轴向外侧的位置,并具有与从所述线圈延伸的线圈端连接的连接端子;以及
汇流条保持架,其支承所述汇流条,
在所述轴承保持架设置有贯通于轴向并供所述线圈端穿过的贯通孔,
所述汇流条保持架具有绝缘支承部,在所述绝缘支承部设置有贯通于轴向并供所述线圈端穿过的开口部,所述马达的特征在于,
所述绝缘支承部的开口部的最窄的部分从轴向观察位于所述轴承保持架的所述贯通孔的内侧。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绝缘支承部的所述开口部的最窄的部分位于与所述定子相反的一侧。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绝缘支承部具有从所述开口部的边缘的至少一部分沿轴向朝向所述轴承保持架侧延伸的壁部。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壁部位于所述线圈端的外周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轴承保持架的所述贯通孔的内周面之间。
16.根据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壁部包围所述线圈端的外周。
17.根据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壁部朝向与轴向正交的面内的一个方向开口,
在所述绝缘支承部设置有从所述开口部朝向所述一个方向扩展、并贯通于轴向的诱导孔。
18.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口部朝向所述定子侧扩展。
19.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绝缘支承部的一个所述开口部以及所述轴承保持架的一个所述贯通孔穿过有多个所述线圈端,多个所述线圈端连接于所述汇流条的一个所述连接端子。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穿过同一所述开口部的多个所述线圈端为同相的线圈端。
21.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汇流条具有主体部和从所述主体部向径向内侧延伸的所述连接端子,
从所述线圈的卷绕起始部以及卷绕结束部沿轴向朝向所述连接端子侧引出线圈线的位置为所述定子的径向外侧。
22.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汇流条具有主体部和从所述主体部向径向内侧延伸的所述连接端子,
从所述线圈的卷绕起始部以及卷绕结束部沿轴向朝向连所述接端子侧引出线圈线的位置为所述定子的径向内侧。
2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汇流条具有主体部和从所述主体部向径向外侧延伸的所述连接端子,
从所述线圈的卷绕起始部以及卷绕结束部沿轴向朝向所述连接端子侧引出线圈线的位置为所述定子的径向外侧。
2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汇流条具有主体部和从所述主体部朝向径向外侧延伸的所述连接端子,
从所述线圈的卷绕起始部以及卷绕结束部沿轴向朝向所述连接端子侧引出线圈线的位置为所述定子的径向内侧。
25.一种车载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权利要求12所述的马达。
CN201610094089.1A 2015-03-30 2016-02-19 马达以及车载装置 Active CN10602647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69814A JP6589336B2 (ja) 2015-03-30 2015-03-30 モータおよび車載装置
JP2015-069814 2015-03-3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026476A CN106026476A (zh) 2016-10-12
CN106026476B true CN106026476B (zh) 2019-01-29

Family

ID=569376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094089.1A Active CN106026476B (zh) 2015-03-30 2016-02-19 马达以及车载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063120B2 (zh)
JP (1) JP6589336B2 (zh)
KR (1) KR101726204B1 (zh)
CN (1) CN106026476B (zh)
DE (1) DE10201620464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135982B2 (ja) * 2013-01-17 2017-05-31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
JP6681261B2 (ja) * 2016-04-28 2020-04-15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電磁式アクチュエータおよび能動型制振装置
CN107846128B (zh) * 2016-09-18 2022-05-31 德昌电机(深圳)有限公司 直流无刷电机及使用其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
US11171536B2 (en) 2016-11-07 2021-11-09 Lg Innotek Co., Ltd. Cover assembly and motor including same
WO2018096710A1 (ja) * 2016-11-23 2018-05-31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及び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6834479B2 (ja) * 2016-12-28 2021-02-24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
JP2018107988A (ja) * 2016-12-28 2018-07-05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引出線位置決め装置、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モータの製造方法、及びモータ
CN110495076B (zh) * 2017-03-31 2021-06-04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汇流条单元和马达
JP7176510B2 (ja) 2017-03-31 2022-11-22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バスバーユニットおよびモータ
CN110476329A (zh) 2017-03-31 2019-11-19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汇流条单元和马达
US11075562B2 (en) 2017-03-31 2021-07-27 Nidec Corporation Bus bar unit and motor
JPWO2018180818A1 (ja) * 2017-03-31 2020-02-06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バスバーユニットおよびモータ
WO2018180639A1 (ja) * 2017-03-31 2018-10-04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
JPWO2018180798A1 (ja) * 2017-03-31 2020-02-06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及び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WO2018180816A1 (ja) * 2017-03-31 2018-10-04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バスバーユニットおよびモータ
FR3065125B1 (fr) * 2017-04-10 2019-07-05 Somfy Sas Moteur electrique synchrone et procede d'assemblage de ce moteur electrique
JP2019022312A (ja) * 2017-07-14 2019-02-07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製造方法及びモータ
JP2019022311A (ja) * 2017-07-14 2019-02-07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製造方法及びモータ
JP2019062708A (ja) * 2017-09-28 2019-04-18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
JPWO2019065586A1 (ja) * 2017-09-28 2020-10-22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
CN211720362U (zh) * 2017-09-29 2020-10-20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定子、马达以及压缩机
WO2019065141A1 (ja) * 2017-09-29 2019-04-04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ステータ、モータ、圧縮機および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
EP3696947A4 (en) 2017-10-11 2021-09-29 LG Innotek Co., Ltd. MOTOR
WO2019077826A1 (ja) * 2017-10-20 2019-04-25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ステータ、モータおよび圧縮機
WO2019102641A1 (ja) * 2017-11-24 2019-05-31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
CN110224525A (zh) * 2018-03-01 2019-09-10 德昌电机(深圳)有限公司 电机及其壳体
WO2019181571A1 (ja) * 2018-03-23 2019-09-26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及び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19180197A (ja) * 2018-03-30 2019-10-17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
JP2019180198A (ja) * 2018-03-30 2019-10-17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
WO2019208090A1 (ja) * 2018-04-24 2019-10-31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バスバーユニット、モータ及び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WO2019208088A1 (ja) * 2018-04-24 2019-10-31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バスバーユニット、モータ及び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N112020813A (zh) * 2018-04-24 2020-12-01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汇流条单元、马达以及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DE102019107526A1 (de) * 2018-07-11 2020-01-16 Hanon Systems Vorrichtung zum Antreiben eines Verdichters und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der Vorrichtung
CN208581108U (zh) * 2018-07-18 2019-03-05 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转接端子、定子组装结构及电机
JP2020054208A (ja) * 2018-09-28 2020-04-02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
JP7234559B2 (ja) * 2018-09-28 2023-03-08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
JP7081429B2 (ja) * 2018-09-28 2022-06-07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
JP7218861B2 (ja) * 2018-12-18 2023-02-07 Kyb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
WO2020195396A1 (ja) * 2019-03-28 2020-10-01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
JP2021158775A (ja) * 2020-03-26 2021-10-07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
WO2021200052A1 (ja) * 2020-03-31 2021-10-07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
FR3119948A1 (fr) * 2021-02-16 2022-08-19 Valeo Equipements Electriques Moteur Interconnecteur pour une machine électrique tournante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2855C (zh) * 1996-10-12 2001-10-10 罗伯特·博施有限公司 电机
CN101926075A (zh) * 2008-03-13 2010-12-22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
JP2012223030A (ja) * 2011-04-13 2012-11-12 Jtekt Corp 電動モータおよびステータ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492738B1 (zh) * 1970-11-13 1974-01-22
JPS5417716B2 (zh) 1972-04-27 1979-07-02
JPH0626056Y2 (ja) * 1988-08-17 1994-07-06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電動機の口出線構造
JP2004040853A (ja) * 2002-06-28 2004-02-05 Mitsuba Corp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4536664B2 (ja) * 2006-01-19 2010-09-0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コンデンサー搭載誘導電動機及び換気装置
JP2008079465A (ja) * 2006-09-22 2008-04-03 Mitsuba Corp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JP2008118792A (ja) * 2006-11-06 2008-05-22 Jtekt Corp 電動モータ及びバスバー端子構造
US7723879B2 (en) * 2006-12-12 2010-05-25 Nidec Corporation Motor having multiple busbar plates and wire for the same
TWI334682B (en) * 2007-01-26 2010-12-11 Delta Electronics Inc Motor and bearing supporting structure thereof
US8384257B2 (en) * 2007-05-25 2013-02-2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Brushless motor
JP2010009644A (ja) * 2008-06-24 2010-01-14 Alphana Technology Co Ltd ディスク駆動装置
JP2010178436A (ja) * 2009-01-27 2010-08-12 Nippon Densan Corp バスバーユニット、モータ及び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KR101034078B1 (ko) * 2009-10-14 2011-05-13 대성전기공업 주식회사 차량의 구동모터용 레졸버
JP6135982B2 (ja) * 2013-01-17 2017-05-31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
JP6239393B2 (ja) * 2014-01-27 2017-11-29 愛三工業株式会社 燃料ポンプ
JP5839627B2 (ja) * 2014-06-04 2016-01-06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エンジニ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2855C (zh) * 1996-10-12 2001-10-10 罗伯特·博施有限公司 电机
CN101926075A (zh) * 2008-03-13 2010-12-22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
JP2012223030A (ja) * 2011-04-13 2012-11-12 Jtekt Corp 電動モータおよびステー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063120B2 (en) 2018-08-28
CN106026476A (zh) 2016-10-12
JP2016189687A (ja) 2016-11-04
DE102016204647A1 (de) 2016-10-06
KR101726204B1 (ko) 2017-04-12
KR20160117137A (ko) 2016-10-10
JP6589336B2 (ja) 2019-10-16
US20160294240A1 (en) 2016-10-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026476B (zh) 马达以及车载装置
CN107112842B (zh) 马达
CN104541437B (zh) 定子单元以及马达
JP6178869B2 (ja) 自動車部品用の電気モータ
CN105932800B (zh) 马达
ES2339898T3 (es) Estator con disco de conmutacion.
CN107210689A (zh) 轴向无刷dc电机
US10978939B2 (en) Electric actuator
US11271448B2 (en) Stator, moto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tator
JP5769828B2 (ja) 回転電機のスリップリング装置
CN108206598A (zh) 电机装置及其定子
JPWO2020013078A1 (ja) モータ及び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N106208530B (zh) 马达
JP4847727B2 (ja) 回転電機
JP4847728B2 (ja) 回転電機
CN109804534A (zh) 转子单元和马达
JP2020054162A (ja) モータ
KR101417598B1 (ko) 개선된 결합 구조를 갖는 모터의 스테이터
JP4875857B2 (ja) 回転電機
CN112910147B (zh) 定子、马达及定子的制造方法
JP3927319B2 (ja) モータ
JP5952571B2 (ja) インシュレータ、及び回転電機
JP2006136089A (ja)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及びブラシレスモータの製造方法
CN112088478B (zh) 马达
JP7244579B2 (ja) 回転電機のケーブル保持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