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476329A - 汇流条单元和马达 - Google Patents
汇流条单元和马达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476329A CN110476329A CN201880023075.8A CN201880023075A CN110476329A CN 110476329 A CN110476329 A CN 110476329A CN 201880023075 A CN201880023075 A CN 201880023075A CN 110476329 A CN110476329 A CN 11047632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usbar
- lead
- out wire
- phase
- interconnecting pie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Withdrawn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52—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 H02K3/521—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applicable to stators only
- H02K3/522—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applicable to stators only for generally annular cores with salient pol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5/00—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 B62D5/06—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fluid, i.e. using a pressurised fluid for most or all the force required for steering a vehicle
- B62D5/10—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fluid, i.e. using a pressurised fluid for most or all the force required for steering a vehicle characterised by type of power unit
- B62D5/14—Rotary motor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203/00—Specific aspects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relating to the windings
- H02K2203/09—Machines characterised by wiring elements other than wires, e.g. bus rings, for connecting the winding termina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Insulation, Fastening Of Motor, Generator Windings (AREA)
- Manufacture Of Motors, Generators (AREA)
Abstract
一种汇流条单元,其设置于马达,其中,该汇流条单元具有:汇流条保持架,其设置于定子的轴向一侧,该定子绕着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中心轴线配置为环状;汇流条,其沿着与轴向垂直的平面延伸,固定于汇流条保持架;以及外部连接端子,其与汇流条连接,从汇流条向上侧延伸,汇流条由线材构成,汇流条具有:端子连接部,其位于一个端部,与外部连接端子连接;以及引出线连接部,其位于另一个端部,与从定子延伸出来的引出线连接,引出线连接部呈U字状,引出线连接部具有位于外部连接端子侧的第一端部和位于第一端部的相反侧的第二端部,在第二端部设置有向远离引出线连接部的开口的方向延伸的延伸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汇流条单元和马达。
背景技术
公知有具备汇流条单元的马达。汇流条单元具有与马达的各相的线圈连接的汇流条。汇流条与用于从马达的外部向各相的线圈供电的连接器连接。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具有沿着马达的周向延伸的圆环状的汇流条(汇流环)的汇流条单元。在该汇流条单元中,汇流条是弯折线材而成型出的。线圈的引出线插入于在汇流条中设置的引出线贯穿插入部中并进行连接。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22000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对引出线连接部和引出线进行焊接的情况下,使用焊接治具对贯穿插入有引出线的引出线连接部进行把持以将引出线连接部和引出线定位。关于弯折线材而成型出的引出线连接部,存在使用焊接治具对引出线连接部的把持容易变得不稳定这样的问题。
鉴于上述情况,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能够稳定地保持引出线连接部,从而稳定地进行引出线连接部与引出线的焊接工序的汇流条单元。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汇流条单元设置于马达,其中,所述汇流条单元具有:汇流条保持架,其设置于定子的轴向一侧,该定子绕着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中心轴线配置为环状;汇流条,其沿着与轴向垂直的平面延伸,固定于所述汇流条保持架;以及外部连接端子,其与所述汇流条连接,从所述汇流条向上侧延伸。所述汇流条由线材构成。所述汇流条具有:端子连接部,其位于一个端部,与所述外部连接端子连接;以及引出线连接部,其位于另一个端部,与从所述定子延伸出来的引出线连接。所述引出线连接部呈U字状。所述引出线连接部具有位于所述外部连接端子侧的第一端部和位于所述第一端部的相反侧的第二端部。在所述第二端部设置有向远离所述引出线连接部的开口的方向延伸的延伸部。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提供能够稳定地保持引出线连接部,从而稳定地进行引出线连接部与引出线的焊接工序的汇流条单元。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一个实施方式的马达的定子和汇流条单元的立体展开图。
图2是示出一个实施方式的定子的结构的俯视剖视图。
图3是示出一个实施方式的定子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4是示出一个实施方式的汇流条单元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一个实施方式的汇流条保持架的立体图。
图6是示出一个实施方式的将汇流条组装于汇流条保持架后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7是示出一个实施方式的将U相用汇流条组组装于汇流条保持架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8是示出一个实施方式的将U相用汇流条组和V相用汇流条组组装于汇流条保持架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9是示出搭载有一个实施方式的马达的装置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马达的定子和汇流条单元的立体展开图。图2是示出一个实施方式的定子的结构的立体图。图3是示出一个实施方式的定子的结构的立体图。另外,在图1、图2以及图3中,省略了线圈的具体描绘。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0具有转子30(参照图2)、定子40、壳体(未图示)以及汇流条单元60。
如图2所示,转子30具有轴31和转子铁芯32。轴31沿着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中心轴线J配置。
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与中心轴线J平行的方向简称为“上下方向”(轴向),将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周向简称为“周向”。另外,将上下方向中的图1的上侧简称为“上侧”,将上下方向中的图1的下侧简称为“下侧”。另外,“上侧”、“下侧”以及“上下方向”仅是用于对各部分的相对位置关系进行说明的名称,并不限定实际的配置关系等。
转子铁芯32是筒状的部件。沿上下方向观察时,转子铁芯32的外形为多边形。在本实施方式中,转子铁芯32外形为八边形。即,在本实施方式中,转子铁芯32是中空的大致八角柱。另外,转子铁芯32也可以是圆筒等。转子铁芯32是将多个电磁钢板沿上下方向层叠而成的层叠钢板。
转子铁芯32在其中央具有轴贯通孔32h。轴31穿过轴贯通孔32h。轴31可以通过压入或粘接等而固定于转子铁芯32,也可以借助树脂部件等而固定于转子铁芯32。即,轴31与转子铁芯32直接或间接地固定起来。另外,轴31也可以是中空状的部件,没有特别限定。
在本实施方式中,转子铁芯32的上下方向上的尺寸与后述的定子铁芯41的上下方向上的尺寸相同。但是,转子铁芯32的尺寸也可以与定子铁芯41的尺寸不同。
在转子铁芯32的各外侧面上分别配置有多个磁铁33。磁铁33是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板状的部件。相邻的磁铁33彼此在周向上对置。位于周向的一侧的磁铁33与位于周向的另一侧的磁铁33在周向上隔着间隙而对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上下方向上,磁铁33的尺寸与转子铁芯32的尺寸的长度相同。磁铁33的上表面与转子铁芯32的上表面对齐。磁铁33的下表面与转子铁芯32的下表面对齐。即,磁铁33的上下方向上的尺寸与定子铁芯41的上下方向上的尺寸相同。另外,磁铁33的上下方向上的尺寸也可以与定子铁芯41的上下方向上的尺寸不同。
定子40配置于转子30的径向外侧。如图2、图3所示,定子40绕中心轴线J配置为环状。定子40收纳于圆筒状的壳体(未图示)内。定子40具有环状的定子铁芯41、安装于定子铁芯41的绝缘件42、以及隔着绝缘件42而安装于定子铁芯41的线圈(未图示)。
定子铁芯41是将多个电磁钢板沿上下方向层叠而成的层叠钢板。定子铁芯41具有环状的铁芯背部41a和多个齿41b。在本实施方式中,定子铁芯41是所谓的分割铁芯。铁芯背部41a是通过将多个扇状的铁芯件46在周向上连接而构成的。在各铁芯件46的内周面上设置有齿41b。齿41b从铁芯件46的内周面朝向径向内侧延伸。齿41b在铁芯背部41a的内侧面上沿着周向等间隔地配置。齿41b与转子4的磁铁33在径向上对置。齿41b在齿41b的径向内侧的端部具有伞部41c。伞部41c从齿41b的径向内侧的端部向周向的两侧延伸。在沿周向相邻的伞部41c彼此之间构成有间隙。
另外,定子铁芯41除了分割铁芯之外,也可以是所谓的直铁芯或圆形铁芯等其他种类的铁芯。
绝缘件42的材料具有绝缘性。在本实施方式中,绝缘件42的材料是绝缘性的树脂。绝缘件42覆盖齿41b的外周面的至少一部分。
绝缘件42在定子40的上侧具有凸缘部42f。凸缘部42f位于绝缘件42的径向外侧。凸缘部42f在上下方向上具有规定的高度,并且在周向上延伸。
另外,绝缘件42的材料只要具有绝缘性即可,不限于树脂,也可以使用其他材料。
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0是具有U相、V相、W相这3个相的所谓的3相马达。线圈(未图示)具有4个U相线圈、4个V相线圈、4个W相线圈。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的接线方式是所谓的Y形接线方式。U相线圈、V相线圈、W相线圈在周向上依次相邻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以该U相线圈、V相线圈、W相线圈作为一组的线圈组存在有4组。
线圈(未图示)的线圈线隔着绝缘件42而卷绕于齿41b。
如图3所示,各线圈(U相线圈、V相线圈、W相线圈)具有第一引出线44和第二引出线45。第一引出线44、第二引出线45朝向上侧延伸。在各线圈中,第一引出线44位于比第二引出线45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另外,在各线圈中,第二引出线45比第一引出线44向上下方向上向上侧延伸得长。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各线圈引出了1根第一引出线44和1根第二引出线45。在本实施方式中,齿41b的数量为12个。因此,线圈43的数量为12个。第一引出线44和第二引出线45的数量各为12根。
各组的U相线圈、V相线圈以及W相线圈的第一引出线通过中性点汇流条48而电连接起来。中性点汇流条48被绝缘件42的凸缘部42f保持。中性点汇流条48是弯折具有导电性的金属线材而成型出的。在本实施方式中,中性点汇流条48在周向上等间隔隔开地配置有4个。
各中性点汇流条48具有汇流条主体48a和线圈线保持部48b。沿上下方向观察时,汇流条主体48a呈沿周向延伸的圆弧状。
线圈线保持部48b设置于汇流条主体48a的沿周向隔开间隔的多个部位。在本实施例中,线圈线保持部48b设置于汇流条主体48a的4个部位。各线圈线保持部48b呈向径向外侧开口的U字状。各线圈线保持部48b具有连结部48d和一对延伸部48c、48c。一对延伸部48c、48c从汇流条主体48a向径向内侧延伸。连结部48d将一对延伸部48c、48c的径向内侧的端部彼此连结起来。连结部48d呈半圆弧状。
各中性点汇流条48与各组的U相线圈、V相线圈、W相线圈的第一引出线44电连接。U相线圈的第一引出线44U、V相线圈的第一引出线44V、W相线圈的第一引出线44W各自的前端部位于线圈线保持部48b的内侧。这样,从各组的U相线圈、V相线圈、W相线圈引出的3根第一引出线44U、44V、44W的端部与1根中性点汇流条48电连接。各线圈线保持部48b与第一引出线44通过铆接而固定起来。另外,各线圈线保持部48b与第一引出线44的端部通过激光焊接等而牢固地固定起来。
图4是示出一个实施方式的汇流条单元的立体图。
如图4所示,汇流条单元60整体呈沿径向扩展的大致圆板状。汇流条单元60具有汇流条70和汇流条保持架61。
汇流条保持架61设置于定子40的上下方向的一侧。在本实施方式中,汇流条保持架61配置于定子40的上侧。
汇流条保持架61由绝缘性的材料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汇流条保持架61的材料是绝缘性的树脂。但是,汇流条保持架61的材料也可以是其他具有绝缘性的材料。
图5是示出一个实施方式的汇流条保持架的立体图。
如图5所示,汇流条保持架61是大致板状的部件。沿上下方向观察时,汇流条保持架61具有大致圆形的外形。汇流条保持架61是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每旋转120°而对称的形状。汇流条保持架61在中心部具有沿上下方向贯通的贯通孔61h。汇流条保持架61嵌合于壳体(未图示)的径向内侧。
汇流条保持架61具有引出线贯穿插入孔62。引出线贯穿插入孔62沿上下方向贯通汇流条保持架61。引出线贯穿插入孔62在周向上隔开间隔而设置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引出线贯穿插入孔62的数量与第二引出线45的数量相同。即,引出线贯穿插入孔62的数量为12个。
汇流条保持架61在其上表面上具有夹持部66和端子保持部69。
夹持部66设置于汇流条保持架61的贯通孔61h的径向外侧。夹持部66设置在比引出线贯穿插入孔62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夹持部66在周向上隔开地设置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夹持部66在周向上等间隔隔开地设置有6个。各夹持部66具有一对爪部件66a。各爪部件66a朝向上侧延伸。一对爪部件66a在径向上隔开间隔而互相对置。一对爪部件66a在各自的前端部具有沿爪部件66a彼此对置的方向突出的突起(未图示)。一对爪部件66a的突起的间隔比后述的汇流条70的线材77的外径窄。由此,夹持部66通过搭扣配合而对汇流条70的线材77进行保持。
端子保持部69设置于汇流条保持架61的外周部。端子保持部69在周向上设置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端子保持部69在周向上隔开间隔而设置有3个。各端子保持部69具有一对柱状部件69a、69b。一对柱状部件69a、69b在径向上隔开间隔而对置。柱状部件69a、69b分别从汇流条保持架61的上表面向上侧延伸。柱状部件69a、69b具有保持槽69m、69n。保持槽69m、69n设置于柱状部件69a、69b互相对置的对置方向的内侧。保持槽69m、69n在上下方向上延伸。保持槽69m、69n的上端在柱状部件69a、69b的上端朝向上方开口。
如图1所示,汇流条保持架61位于比从定子40的各线圈向上侧延伸的第一引出线44靠上侧的位置。第二引出线45穿过引出线贯穿插入孔62而向汇流条保持架61的上表面侧突出。
图6是示出一个实施方式的将汇流条组装于汇流条保持架后的状态的俯视图。
如图5、图6所示,汇流条70位于汇流条保持架61的上侧。汇流条70被固定于汇流条保持架61。汇流条70具有U相用汇流条组(第一种汇流条)70U、V相用汇流条组(第二种汇流条)70V以及W相用汇流条组(第三种汇流条)70W。
U相用汇流条组70U具有U相第一汇流条71和U相第二汇流条72。V相用汇流条组70V具有V相第一汇流条73和V相第二汇流条74。W相用汇流条组70W具有W相第一汇流条75和W相第二汇流条76。
U相第一汇流条71、U相第二汇流条72、V相第一汇流条73、V相第二汇流条74、W相第一汇流条75以及W相第二汇流条76分别沿着与上下方向垂直的面延伸。
U相第一汇流条71、U相第二汇流条72、V相第一汇流条73、V相第二汇流条74、W相第一汇流条75以及W相第二汇流条76分别由截面为圆形的线材77构成。线材77由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材料构成。U相第一汇流条71、U相第二汇流条72、V相第一汇流条73、V相第二汇流条74、W相第一汇流条75以及W相第二汇流条76分别是使用成型机对线材77进行弯折而成型出的。成型机一边送出线材77一边在规定的位置对该线材77进行弯折加工。成型机能够预先设定线材77的弯折位置、弯折方向、弯折部分的曲率等。由此,能够使用成型机、按照预先设定的程序而自动制造U相第一汇流条71、U相第二汇流条72、V相第一汇流条73、V相第二汇流条74、W相第一汇流条75以及W相第二汇流条76。
图7是示出一个实施方式的将U相用汇流条组组装于汇流条保持架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如图6、图7所示,U相第一汇流条71具有第一直线部71s、第二直线部71t、端子连接部71c、第一引出线连接部(引出线连接部)71a以及第二引出线连接部(引出线连接部)71b。
第一直线部71s设置于第一引出线连接部71a与第二引出线连接部71b之间。第一直线部71s将第一引出线连接部71a和第二引出线连接部71b连起来。沿上下方向观察时,第一直线部71s呈直线状。第一直线部71s在与径向垂直的方向上延伸。
第二直线部71t设置于第二引出线连接部71b与端子连接部71c之间。第二直线部71t从后述的第四端部71i延伸。沿上下方向观察时,第二直线部71t呈直线状。第二直线部71t与第一直线部71s平行。第二直线部71t配置为相对于延长第一直线部71s而得的假想线L向径向内侧偏移。
端子连接部71c位于U相第一汇流条71的一个端部。端子连接部71c从第二直线部71t的端部向径向内侧弯折约90°而与径向垂直地延伸。端子连接部71c与U相外部连接端子81连接。
第一引出线连接部71a位于U相第一汇流条71的另一端部。第一引出线连接部71a具有弯曲部71w和一对延伸部71v。一对延伸部71v沿着径向互相平行地延伸。一对延伸部71v隔着汇流条保持架61的引出线贯穿插入孔62而配置于两侧。弯曲部71w将一对延伸部71v的径向外侧的端部彼此连结起来。弯曲部71w呈半圆弧状,沿着引出线贯穿插入孔62的内周缘弯曲。这样,第一引出线连接部71a呈向径向内侧开口的U字状。第一引出线连接部71a具有向径向内侧开口的开口71p。第一引出线连接部71a与从汇流条保持架61向上侧突出的第二引出线45连接。第二引出线45位于第一引出线连接部71a的内侧。第二引出线45通过激光焊接等而与第一引出线连接部71a接合。
第一引出线连接部71a还具有第一端部71d和第二端部71e。第一端部71d与第一直线部71s的端部连接。第二端部71e位于第一端部71d的相反侧。在第二端部71e设置有向远离第一引出线连接部71a的开口71p的方向延伸的延伸部71f。延伸部71f在与径向垂直的方向上延伸。
第二引出线连接部71b位于端子连接部71c与第一引出线连接部71a之间。第二引出线连接部71b位于第二直线部71t与第一直线部71s之间。第二引出线连接部71b具有与第一引出线连接部71a相同的形状。即,第二引出线连接部71b具有弯曲部71w和一对延伸部71v。这样,第二引出线连接部71b呈向径向内侧开口的U字状。第二引出线连接部71b具有向径向内侧开口的开口71p。
第二引出线连接部71b与从汇流条保持架61向上侧突出的第二引出线45连接。第二引出线45位于第二引出线连接部71b的内侧。第二引出线45通过激光焊接等而与第二引出线连接部71b接合。
第二引出线连接部71b还具有第三端部71h和第四端部71i。第三端部71h与第一直线部71s的端部连接。第四端部71i位于第三端部71h的相反侧。第四端部71i与第二直线部71t的端部连接。
U相第一汇流条71在第一直线部71s处被夹持部66保持。换言之,U相第一汇流条71在第一引出线连接部71a、第二引出线连接部71b之间被夹持部66保持。第一引出线连接部71a和第二引出线连接部71b排列在沿上下方向观察时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同心圆上。
U相第二汇流条72具有第一直线部72s、第二直线部72t、端子连接部72c、第一引出线连接部(引出线连接部)72a以及第二引出线连接部(引出线连接部)72b。
第一直线部72s设置于第一引出线连接部72a与第二引出线连接部72b之间。第一直线部72s将第一引出线连接部72a和第二引出线连接部72b连起来。沿上下方向观察时,第一直线部72s呈直线状。第一直线部72s在与径向垂直的方向上延伸。
第二直线部72t设置于第二引出线连接部72b与端子连接部72c之间。第二直线部72t从后述的第四端部72i延伸。沿上下方向观察时,第二直线部72t呈直线状。第二直线部72t与第一直线部72s平行。第二直线部72t配置为从延长第一直线部72s而得的假想线L向径向内侧偏移。
端子连接部72c位于U相第二汇流条72的一个端部。端子连接部72c从第二直线部72t的端部向径向内侧弯折约90°而与径向垂直地延伸。端子连接部72c配置为相对于U相第一汇流条71的端子连接部71c向径向外侧偏移。端子连接部72c与U相第一汇流条71的端子连接部71c平行配置。端子连接部72c与U相外部连接端子81连接。
第一引出线连接部72a位于U相第二汇流条72的另一端部。第一引出线连接部72a具有与第一引出线连接部71a相同的形状。第一引出线连接部72a呈向径向内侧开口的U字状。第一引出线连接部72a具有向径向内侧开口的开口72p。第一引出线连接部72a与从汇流条保持架61向上侧突出的第二引出线45连接。第二引出线45位于第一引出线连接部72a的内侧。第二引出线45通过激光焊接等而与第一引出线连接部72a接合。
第一引出线连接部72a还具有第一端部72d和第二端部72e。第一端部72d与第一直线部72s的端部连接。第二端部72e位于第一端部72d的相反侧。在第二端部72e设置有向远离第一引出线连接部72a的开口72p的方向延伸的延伸部72f。延伸部72f在与径向垂直的方向上延伸。
第二引出线连接部72b位于端子连接部72c与第一引出线连接部72a之间。第二引出线连接部72b位于第二直线部72t与第一直线部72s之间。第二引出线连接部72b具有与第二引出线连接部71b相同的形状。第二引出线连接部72b呈向径向内侧开口的U字状。第二引出线连接部72b具有向径向内侧开口的开口72p。第二引出线连接部72b与从汇流条保持架61向上侧突出的第二引出线45连接。第二引出线45位于第二引出线连接部72b的内侧。第二引出线45通过激光焊接等而与第二引出线连接部72b接合。
第二引出线连接部72b还具有第三端部72h和第四端部72i。第三端部72h与第一直线部72s的端部连接。第四端部72i位于第三端部72h的相反侧。第四端部72i与第二直线部72t的端部连接。
U相第二汇流条72在第一直线部72s处被夹持部66保持。换言之,U相第二汇流条72在第一引出线连接部72a、第二引出线连接部72b之间被夹持部66保持。U相第一汇流条71、U相第二汇流条72沿着汇流条保持架61的上表面被保持。U相第一汇流条71、U相第二汇流条72可以与汇流条保持架61的上表面隔开间隙,也可以与汇流条保持架61的上表面接触。
这样的U相第一汇流条71和U相第二汇流条72的上下方向上的位置在包含第一直线部71s、端子连接部71c以及第一引出线连接部71a、第一直线部72s、端子连接部72c以及第一引出线连接部72a的整体中一致。
第一引出线连接部72a和第二引出线连接部72b排列在沿上下方向观察时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同心圆上。而且,第一引出线连接部72a和第二引出线连接部72b与U相第一汇流条71的第一引出线连接部71a和第二引出线连接部71b排列在沿上下方向观察时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同心圆上。
U相第一汇流条71的第一直线部71s与U相第二汇流条72的第一直线部72s隔着中心轴线J而位于相反侧。另外,U相第一汇流条71的第一直线部71s与U相第二汇流条72的第一直线部72s平行地延伸。
另外,U相第一汇流条71和U相第二汇流条72从所连接的U相外部连接端子81互相向周向的相反侧延伸。
由此,使由U相第一汇流条71产生的磁场与由U相第二汇流条72产生的磁场互相抵消以抑制对外部造成影响。
图8是示出一个实施方式的将U相用汇流条组和V相用汇流条组装于汇流条保持架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如图6、图8所示,V相第一汇流条73具有第一直线部73s、第二直线部73t、端子连接部73c、第一引出线连接部(引出线连接部)73a以及第二引出线连接部(引出线连接部)73b。
第一直线部73s设置于第一引出线连接部73a与第二引出线连接部73b之间。第一直线部73s将第一引出线连接部73a和第二引出线连接部73b连起来。沿上下方向观察时,第一直线部73s呈直线状。第一直线部73s在与径向垂直的方向上延伸。
第二直线部73t设置于第二引出线连接部73b与端子连接部73c之间。第二直线部73t从后述的第四端部73i延伸。沿上下方向观察时,第二直线部73t呈直线状。第二直线部73t与第一直线部73s平行。第二直线部73t配置为从延长第一直线部73s而得的假想线L向径向内侧偏移。
端子连接部73c位于V相第一汇流条73的一个端部。端子连接部73c从第二直线部73t的端部向径向内侧弯折约90°而与径向垂直地延伸。端子连接部73c与V相外部连接端子82连接。
第一引出线连接部73a位于V相第一汇流条73的另一端部。第一引出线连接部73a具有与第一引出线连接部71a相同的形状。第一引出线连接部73a呈向径向内侧开口的U字状。
第一引出线连接部73a与从汇流条保持架61向上侧突出的第二引出线45连接。第二引出线45位于第一引出线连接部73a的内侧。第二引出线45通过激光焊接等而与第一引出线连接部73a接合。
第一引出线连接部73a还具有第一端部73d和第二端部73e。第一端部73d与第一直线部73s的端部连接。第二端部73e位于第一端部73d的相反侧。在第二端部73e设置有向远离第一引出线连接部73a的开口73p的方向延伸的延伸部73f。延伸部73f在与径向垂直的方向上延伸。
第二引出线连接部73b位于端子连接部73c与第一引出线连接部73a之间。第二引出线连接部73b位于第二直线部73t与第一直线部73s之间。第二引出线连接部73b具有与第二引出线连接部71b相同的形状。第二引出线连接部73b呈向径向内侧开口的U字状。第二引出线连接部73b具有向径向内侧开口的开口73p。
第二引出线连接部73b与从汇流条保持架61向上侧突出的第二引出线45连接。第二引出线45位于第二引出线连接部73b的内侧。第二引出线45通过激光焊接等而与第二引出线连接部73b接合。
第二引出线连接部73b还具有第三端部73h和第四端部73i。第三端部73h与第一直线部73s的端部连接。第四端部73i位于第三端部73h的相反侧。第415端部73i与第二直线部73t的端部连接。
V相第一汇流条73在第一直线部73s处被夹持部66保持。换言之,V相第一汇流条73在第一引出线连接部73a、第二引出线连接部73b之间被夹持部66保持。
第一引出线连接部73a和第二引出线连接部73b排列在沿上下方向观察时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同心圆上。
V相第一汇流条73具有沿上下方向观察时与U相第二汇流条72的一部分交叉的交叉部J1。V相第一汇流条73在交叉部J1处具有退避部93。退避部93通过相交叉的U相第二汇流条72的上侧。退避部93通过U相第二汇流条72的第一直线部72s的上侧。退避部93设置于V相第一汇流条73的第一直线部73s。退避部93设置于第一直线部73s中的第二引出线连接部73b侧。退避部93具有桥部93b和一对腿部93a。一对腿部93a从第一直线部73s、第二引出线连接部73b向上侧延伸。桥部93b将一对腿部93a的上端部彼此连起来。桥部93b相对于第一直线部73s位于上侧。桥部93b与第一直线部73s平行地延伸。这样,退避部93跨越U相第二汇流条72的第一直线部72s的上侧。退避部93与U相第二汇流条72的第一直线部72s之间隔开间隔而配置。
V相第二汇流条74具有第一直线部74s、第二直线部74t、端子连接部74c、第一引出线连接部(引出线连接部)74a以及第二引出线连接部(引出线连接部)74b。
第一直线部74s设置于第一引出线连接部74a与第二引出线连接部74b之间。第一直线部74s将第一引出线连接部74a和第二引出线连接部74b连起来。沿上下方向观察时,第一直线部74s呈直线状。第一直线部74s在与径向垂直的方向上延伸。
第二直线部74t设置于第二引出线连接部74b与端子连接部74c之间。第二直线部74t从后述的第四端部74i延伸。沿上下方向观察时,第二直线部74t呈直线状。第二直线部74t与第一直线部74s平行。第二直线部74t配置为从延长第一直线部74s而得的假想线L向径向内侧偏移。
端子连接部74c位于V相第二汇流条74的一个端部。端子连接部74c从第二直线部74t的端部向径向内侧弯折约90°而与径向垂直地延伸。端子连接部74c配置为相对于V相第一汇流条73的端子连接部73c向径向外侧偏移。端子连接部74c与V相第一汇流条73的端子连接部73c平行地配置。端子连接部74c与V相外部连接端子82连接。
第一引出线连接部74a位于V相第二汇流条74的另一端部。第一引出线连接部74a具有与第一引出线连接部71a相同的形状。第一引出线连接部74a呈向径向内侧开口的U字状。第一引出线连接部74a具有向径向内侧开口的开口74p。第一引出线连接部74a与从汇流条保持架61向上侧突出的第二引出线45连接。第二引出线45位于第一引出线连接部74a的内侧。第二引出线45通过激光焊接等而与第一引出线连接部74a接合。
第一引出线连接部74a还具有第一端部74d和第二端部74e。第一端部74d与第一直线部74s的端部连接。第二端部74e位于第一端部74d的相反侧。在第二端部74e设置有向远离第一引出线连接部74a的开口74p的方向延伸的延伸部74f。延伸部74f在与径向垂直的方向上延伸。
第二引出线连接部74b位于端子连接部74c与第一引出线连接部74a之间。第二引出线连接部74b位于第二直线部74t与第一直线部74s之间。第二引出线连接部74b具有与第二引出线连接部71b相同的形状。第二引出线连接部74b呈向径向内侧开口的U字状。第二引出线连接部74b具有向径向内侧开口的开口74p。
第二引出线连接部74b与从汇流条保持架61向上侧突出的第二引出线45连接。第二引出线45位于第二引出线连接部74b的内侧。第二引出线45通过激光焊接等而与第二引出线连接部74b接合。
第二引出线连接部74b还具有第三端部74h和第四端部74i。第三端部74h与第一直线部74s的端部连接。第四端部74i位于第三端部74h的相反侧。第四端部74i与第二直线部74t的端部连接。
V相第二汇流条74具有沿上下方向观察时与U相第一汇流条71的一部分交叉的交叉部J2。V相第二汇流条74在交叉部J2处具有退避部94。退避部94通过相交叉的U相第一汇流条71的上侧。退避部94通过U相第一汇流条71的第一直线部71s的上侧。退避部94设置于V相第二汇流条74的第一直线部74s。退避部94设置于第一直线部74s中的第一引出线连接部74a侧。退避部94具有与退避部94相同的形状。退避部94跨越U相第一汇流条71的第一直线部71s的上侧。退避部94在与U相第一汇流条71的第一直线部71s之间隔开间隔而配置。
V相第二汇流条74在第一直线部74s处被夹持部66保持。换言之,V相第二汇流条74在第一引出线连接部74a、第二引出线连接部74b之间被夹持部66保持。V相第一汇流条73、V相第二汇流条74配置为相对于U相第一汇流条71、U相第二汇流条72在周向上相差120°角度。
被夹持部66保持的V相第一汇流条73、V相第二汇流条74沿着汇流条保持架61的上表面配置。V相第一汇流条73、V相第二汇流条74可以在与汇流条保持架61的上表面之间隔开间隙,也可以与汇流条保持架61的上表面接触。
这样的V相第一汇流条73和V相第二汇流条74的上下方向上的位置在第一直线部73s、第二直线部73t、端子连接部73c、第一引出线连接部73a、第二引出线连接部73b、第一直线部74s、第二直线部74t、端子连接部74c、第一引出线连接部74a、第二引出线连接部74b处与U相第一汇流条71和U相第二汇流条72一致。换言之,V相第一汇流条73和V相第二汇流条74中的退避部93、94以外的部位的上下方向上的位置与U相第一汇流条71和U相第二汇流条72一致。
第一引出线连接部74a和第二引出线连接部74b排列在沿上下方向观察时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同心圆上。而且,第一引出线连接部74a和第二引出线连接部74b与V相第一汇流条73的第一引出线连接部73a和第二引出线连接部73b排列在沿上下方向观察时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同心圆上。
V相第一汇流条73的第一直线部73s与V相第二汇流条74的第一直线部74s隔着中心轴线J而位于相反侧。另外,V相第一汇流条73的第一直线部73s与V相第二汇流条74的第一直线部74s平行地延伸。
另外,V相第一汇流条73和V相第二汇流条74从所连接的V相外部连接端子82互相向周向的相反侧延伸。
由此,使由V相第一汇流条73产生的磁场与由V相第二汇流条74产生的磁场互相抵消以抑制对外部造成影响。
如图6所示,W相第一汇流条75具有第一直线部75s、第二直线部75t、端子连接部75c、第一引出线连接部(引出线连接部)75a以及第二引出线连接部(引出线连接部)75b。
第一直线部75s设置于第一引出线连接部75a与第二引出线连接部75b之间。第一直线部75s将第一引出线连接部75a和第二引出线连接部75b连起来。沿上下方向观察时,第一直线部75s呈直线状。第一直线部75s在与径向垂直的方向上延伸。
第二直线部75t设置于第二引出线连接部75b与端子连接部75c之间。第二直线部75t从后述的第四端部75i延伸。沿上下方向观察时,第二直线部75t呈直线状。第二直线部75t与第一直线部75s平行。第二直线部75t配置为从延长第一直线部75s而得的假想线L向径向内侧偏移。
端子连接部75c位于W相第一汇流条75的一个端部。端子连接部75c从第二直线部75t的端部向径向内侧弯折约90°而与径向垂直地延伸。端子连接部75c与W相外部连接端子83连接。
第一引出线连接部75a位于W相第一汇流条75的另一端部。第一引出线连接部75a具有与第一引出线连接部71a相同的形状。第一引出线连接部75a呈向径向内侧开口的U字状。第一引出线连接部75a具有向径向内侧开口的开口75p。
第一引出线连接部75a与从汇流条保持架61向上侧突出的第二引出线45连接。第二引出线45位于第一引出线连接部75a的内侧。第二引出线45通过激光焊接等而与第一引出线连接部75a接合。
第一引出线连接部75a还具有第一端部75d和第二端部75e。第一端部75d与第一直线部75s的端部连接。第二端部75e位于第一端部75d的相反侧。在第二端部75e设置有向远离第一引出线连接部75a的开口75p的方向延伸的延伸部75f。延伸部75f在与径向垂直的方向上延伸。
第二引出线连接部75b位于端子连接部75c与第一引出线连接部75a之间。第二引出线连接部75b位于第二直线部75t与第一直线部75s之间。第二引出线连接部75b具有与第二引出线连接部71b相同的形状。第二引出线连接部75b呈向径向内侧开口的U字状。第二引出线连接部75b具有向径向内侧开口的开口75p。
第二引出线连接部75b与从汇流条保持架61向上侧突出的第二引出线45连接。第二引出线45位于第二引出线连接部75b的内侧。第二引出线45通过激光焊接等而与第二引出线连接部75b接合。
第二引出线连接部75b还具有第三端部75h和第四端部75i。第三端部75h与第一直线部75s的端部连接。第四端部75i位于第三端部75h的相反侧。第四端部75i与第二直线部75t的端部连接。
W相第一汇流条75在第一直线部75s处被夹持部66保持。换言之,W相第一汇流条75在第一引出线连接部75a、第二引出线连接部75b之间被夹持部66保持。
第一引出线连接部75a和第二引出线连接部75b排列在沿上下方向观察时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同心圆上。
W相第一汇流条75具有交叉部J3、J4。
沿上下方向观察时,交叉部J3与U相第二汇流条72的一部分交叉。W相第一汇流条75在交叉部J3处具有退避部93A。退避部93A通过相交叉的U相第二汇流条72的上侧。退避部93A通过U相第二汇流条72的第一直线部72s的上侧。退避部93A设置于W相第一汇流条75的第一直线部75s。退避部93A设置于第一直线部75s中的第一引出线连接部75a侧。
沿上下方向观察时,交叉部J4与V相第二汇流条74的一部分交叉。W相第一汇流条75在交叉部J4处具有退避部93B。退避部93B通过相交叉的V相第二汇流条74的上侧。退避部93B通过V相第二汇流条74的第一直线部74s的上侧。退避部93B设置于W相第一汇流条75的第一直线部75s。退避部93B设置于第一直线部75s中的第二引出线连接部75b侧。
退避部93A、93B具有与退避部93相同的形状。退避部93A、93B跨越U相第二汇流条72的第一直线部72s、V相第二汇流条74的第一直线部74s的上侧。退避部93A配置为与U相第二汇流条72的第一直线部72s、V相第二汇流条74的第一直线部74s之间隔开间隔。
W相第二汇流条76具有第一直线部76s、第二直线部76t、端子连接部76c、第一引出线连接部(引出线连接部)76a以及第二引出线连接部(引出线连接部)76b。
第一直线部76s设置于第一引出线连接部76a与第二引出线连接部76b之间。第一直线部76s将第一引出线连接部76a和第二引出线连接部76b连起来。沿上下方向观察时,第一直线部76s呈直线状。第一直线部76s在与径向垂直的方向上延伸。
第二直线部76t设置于第二引出线连接部76b与端子连接部76c之间。第二直线部76t从后述的第四端部76i延伸。沿上下方向观察时,第二直线部76t呈直线状。第二直线部76t与第一直线部76s平行。第二直线部76t配置为从延长第一直线部76s而得的假想线L向径向内侧偏移。
端子连接部76c位于W相第二汇流条76的一个端部。端子连接部76c从第二直线部76t的端部向径向内侧弯折约90°而与径向垂直地延伸。端子连接部76c配置为相对于W相第一汇流条75的端子连接部75c向径向外侧偏移。端子连接部76c与W相第一汇流条75的端子连接部75c平行地配置。端子连接部76c与W相外部连接端子83连接。
第一引出线连接部76a位于W相第二汇流条76的另一端部。第一引出线连接部76a与从汇流条保持架61向上侧突出的第二引出线45连接。第一引出线连接部76a具有与第一引出线连接部71a相同的形状。第一引出线连接部76a呈向径向内侧开口的U字状。第一引出线连接部76a具有向径向内侧开口的开口76p。第二引出线45位于第一引出线连接部76a的内侧。第二引出线45通过激光焊接等而与第一引出线连接部76a接合。
第一引出线连接部76a还具有第一端部76d和第二端部76e。第一端部76d与第一直线部76s的端部连接。第二端部76e位于第一端部76d的相反侧。在第二端部76e设置有向远离第一引出线连接部76a的开口76p的方向延伸的延伸部76f。延伸部76f在与径向垂直的方向上延伸。
第二引出线连接部76b位于端子连接部76c与第一引出线连接部76a之间。第二引出线连接部76b位于第二直线部76t与第一直线部76s之间。第二引出线连接部76b具有与第二引出线连接部71b相同的形状。第二引出线连接部76b呈向径向内侧开口的U字状。第二引出线连接部76b具有向径向内侧开口的开口76p。
第二引出线连接部76b与从汇流条保持架61向上侧突出的第二引出线45连接。第二引出线45位于第二引出线连接部76b的内侧。第二引出线45通过激光焊接等而与第二引出线连接部76b接合。
第二引出线连接部76b还具有第三端部76h和第四端部76i。第三端部76h与第一直线部76s的端部连接。第四端部76i位于第三端部76h的相反侧。第四端部76i与第二直线部76t的端部连接。
W相第二汇流条76具有交叉部J5、J6。
沿上下方向观察时,交叉部J5与V相第一汇流条73的一部分交叉。W相第二汇流条76在交叉部J5处具有退避部94A。退避部94A通过相交叉的V相第一汇流条73的上侧。退避部94A通过V相第一汇流条73的第一直线部73s的上侧。退避部94A设置于W相第二汇流条76的第一直线部76s。退避部94A设置于第一直线部76s中的第一引出线连接部76a侧。
沿上下方向观察时,交叉部J6与U相第一汇流条71的一部分交叉。W相第二汇流条76在交叉部J6处具有退避部94B。退避部94B通过相交叉的U相第一汇流条71的上侧。退避部94B通过U相第一汇流条71的第一直线部71s的上侧。退避部94B设置于W相第二汇流条76的第一直线部76s。退避部94B设置于第一直线部76s中的第二引出线连接部76b侧。
退避部94A、94B具有与退避部93相同的形状。退避部94A、94B跨越V相第一汇流条73的第一直线部73s、U相第一汇流条71的第一直线部71s的上侧。退避部94A配置为与V相第一汇流条73的第一直线部73s、U相第一汇流条71的第一直线部71s之间隔开间隔。
W相第二汇流条76在第一直线部76s处被夹持部66保持。换言之,W相第二汇流条76在第一引出线连接部76a、第二引出线连接部76b之间被夹持部66保持。W相第一汇流条75、W相第二汇流条76配置为相对于U相第一汇流条71、U相第二汇流条72、V相第一汇流条73、V相第二汇流条74分别在周向上相差120°角度。
被夹持部66保持的W相第一汇流条75、W相第二汇流条76沿着汇流条保持架61的上表面配置。W相第一汇流条75、W相第二汇流条76可以与汇流条保持架61的上表面之间隔着间隙,也可以与汇流条保持架61的上表面接触。
这样的W相第一汇流条75和W相第二汇流条76的上下方向上的位置在第一直线部75s、第二直线部75t、端子连接部75c、第一引出线连接部75a、第二引出线连接部75b、第一直线部76s、第二直线部76t、端子连接部76c、第一引出线连接部76a、第二引出线连接部76ab处与U相第一汇流条71和U相第二汇流条72一致。换言之,W相第一汇流条75和W相第二汇流条76中的退避部93A、93B、94A、94B以外的部位的上下方向上的位置与U相第一汇流条71和U相第二汇流条72一致。
第一引出线连接部76a和第二引出线连接部76b排列在沿上下方向观察时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同心圆上。而且,第一引出线连接部76a和第二引出线连接部76b与W相第一汇流条75的第一引出线连接部75a和第二引出线连接部75b排列在沿上下方向观察时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同心圆上。
W相第一汇流条75的第一直线部75s与W相第二汇流条76的第一直线部76s隔着中心轴线J而位于相反侧。另外,W相第一汇流条75的第一直线部75s与W相第二汇流条76的第一直线部76s平行地延伸。
另外,W相第一汇流条75和W相第二汇流条76从所连接的W相外部连接端子83互相向周向的相反侧延伸。
由此,使由W相第一汇流条75产生的磁场与由W相第二汇流条76产生的磁场互相抵消以抑制对外部造成影响。
如图4所示,在汇流条保持架61的上表面上设置有多个外部连接端子80。在本实施方式中,外部连接端子80具有U相外部连接端子81、V相外部连接端子82以及W相外部连接端子83。U相外部连接端子81、V相外部连接端子82、W相外部连接端子83分别与汇流条70连接,从汇流条70向上侧延伸。U相外部连接端子81、V相外部连接端子82、W相外部连接端子83分别由具有共同形状的端子部件85构成。
端子部件85由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材料构成。端子部件85是板状的部件,朝向上侧延伸。端子部件85具有端子延伸部86和端子基部87。端子延伸部86与外部装置的连接器(未图示)连接。
端子基部87被汇流条保持架61的端子保持部69保持。端子基部87的宽度方向两侧的端部插入于柱状部件69a、69b的保持槽69m、69n中。
端子部件85具有汇流条保持槽89。汇流条保持槽89设置于端子基部87的下端。汇流条保持槽89呈U字状,向端子基部87的下侧开口。汇流条保持槽89在端子基部87的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而设置有2个。
如图7所示,U相第一汇流条71的端子连接部71c和U相第二汇流条72的端子连接部72c插入于U相外部连接端子81的汇流条保持槽89、89中。U相外部连接端子81的汇流条保持槽89、89与端子连接部71c、72c通过激光焊接等而接合。
如图8所示,V相第一汇流条73的端子连接部73c和V相第二汇流条74的端子连接部74c插入于V相外部连接端子82的汇流条保持槽89、89中。V相外部连接端子82的汇流条保持槽89、89与端子连接部73c、74c通过激光焊接等而接合。
如图4所示,W相第一汇流条75的端子连接部75c和W相第二汇流条76的端子连接部76c插入于W相外部连接端子83的汇流条保持槽89、89中。W相外部连接端子83的汇流条保持槽89、89与端子连接部75c、76c通过激光焊接等而接合。
要想组装上述那样的汇流条保持架61,首先,如图7所示,将U相第一汇流条71和U相第二汇流条72组装于汇流条保持架61。为此,通过搭扣配合而将U相第一汇流条71的第一直线部71s、U相第二汇流条72的第一直线部72s分别嵌入于夹持部66。由此,第二引出线45的前端部分别被插入于U相第一汇流条71的第一引出线连接部71a、第二引出线连接部71b、U相第二汇流条72的第一引出线连接部72a、第二引出线连接部72b。
接着,如图8所示,将V相第一汇流条73和V相第二汇流条74组装于汇流条保持架61。为此,通过搭扣配合而将V相第一汇流条73的第一直线部73s、V相第二汇流条74的第一直线部74s分别嵌入于夹持部66中。由此,第二引出线45的前端部分别被插入于V相第一汇流条73的第一引出线连接部73a、第二引出线连接部73b、V相第二汇流条74的第一引出线连接部74a、第二引出线连接部74b。
接着,如图4所示,将W相第一汇流条75和W相第二汇流条76组装于汇流条保持架61。为此,通过搭扣配合而将W相第一汇流条75的第一直线部75s、W相第二汇流条76的第一直线部76s分别嵌入于夹持部66中。由此,第二引出线45的前端部分别被插入于W相第一汇流条75的第一引出线连接部75a、第二引出线连接部75b、W相第二汇流条76的第一引出线连接部76a、第二引出线连接部76b。
然后,将端子部件85安装于各个端子保持部69。由此,
U相第一汇流条71的端子连接部71c、U相第二汇流条72的端子连接部72c被插入于U相外部连接端子81的汇流条保持槽89、89中。V相第一汇流条73的端子连接部73c、V相第二汇流条74的端子连接部74c被插入于V相外部连接端子82的汇流条保持槽89、89中。W相第一汇流条75的端子连接部75c、W相第二汇流条76的端子连接部76c被插入于W相外部连接端子83的汇流条保持槽89、89中。
接着,将多个汇流条(U相第一汇流条71、U相第二汇流条72、V相第一汇流条73、V相第二汇流条74、W相第一汇流条75、W相第二汇流条76)分别与第二引出线45焊接起来。为此,将引出线连接部71a、71b、72a、72b、73a、73b、74a、74b、75a、75b、76a、76b与第二引出线45焊接起来。
例如,以U相第一汇流条71为例进行说明。如图6所示,要想对U相第一汇流条71的第一引出线连接部71a与第二引出线45进行焊接,使用焊接治具100从外侧夹着一对延伸部71v而进行保持。在该状态下,通过激光焊接等而对第一引出线连接部71a和第二引出线45进行焊接。第一引出线连接部71a在其两侧经由第一端部71d、第二端部71e配置有第一直线部71s和延伸部71f。由此,夹着第一引出线连接部71a的焊接治具100在产生了位置偏移的情况下会抵靠于第一直线部71s、延伸部71f。因此,焊接治具100的进一步的位置偏移被抑制,第一引出线连接部71a被焊接治具100更可靠地保持。
要想对U相第一汇流条71的第二引出线连接部71b与第二引出线45进行焊接,使用焊接治具100从外侧夹着一对延伸部71v而进行保持。在该状态下,通过激光焊接等而对第二引出线连接部71b和第二引出线45进行焊接。第二引出线连接部72a在其两侧经由第三端部71h、第四端部71i配置有第一直线部71s和第二直线部71t。由此,夹着第二引出线连接部71b的焊接治具100在产生了位置偏移的情况下会抵靠于第一直线部71s、第二直线部71t。因此,第二引出线连接部71b被焊接治具100更可靠地保持。
对于其他的U相第二汇流条72、V相第一汇流条73、V相第二汇流条74、W相第一汇流条75、W相第二汇流条76也是同样地一边使用焊接治具100对各引出线连接部进行保持一边进行焊接。
上述的U相第一汇流条71、U相第二汇流条72、V相第一汇流条73、V相第二汇流条74、W相第一汇流条75、W相第二汇流条76各自与第二引出线45的焊接是通过使汇流条保持架61绕着中心轴线J相对于焊接治具100和进行激光焊接的激光照射喷嘴进行旋转而依次进行的。
之后,对U相外部连接端子81、V相外部连接端子82、W相外部连接端子83与U相第一汇流条71、U相第二汇流条72、V相第一汇流条73、V相第二汇流条74、W相第一汇流条75、W相第二汇流条76进行焊接。由此,汇流条单元60的组装完成。
根据本实施方式,汇流条70(U相第一汇流条71、U相第二汇流条72、V相第一汇流条73、V相第二汇流条74、W相第一汇流条75、W相第二汇流条76)分别由线材77构成。这样,通过汇流条70使用线材77,能够使用成型机来制造汇流条70。由此,制造汇流条70不需要模具。因此,即使是形状互相不同的U相第一汇流条71、U相第二汇流条72、V相第一汇流条73、V相第二汇流条74、W相第一汇流条75、W相第二汇流条76,也能够以低成本来制造。这样,通过汇流条70使用线材77,易于应对多品种小批量生产。另外,也能够容易地应对汇流条70的设计变更。另外,通过汇流条70使用线材77,与冲压加工等相比,能够减少不必要的线材77,提高材料的成品率。
另外,引出线连接部71a、71b、72a、72b、73a、73b、74a、74b、75a、75b、76a、76b分别呈在径向上开口的U字状。由此,在焊接工序中,无需改变焊接治具100的姿势。因此,能够简化制造工序。
另外,通过设置第一直线部71s至76s,与不设置直线部而使汇流条70弯曲的情况相比,易于减小汇流条70的径向的尺寸。因此,能够使汇流条70和具备该汇流条70的汇流条单元60小型化。另外,通过设置第一直线部71s至76s,能够将第一引出线连接部71a至76a与第二引出线连接部71b至76b以最短距离连起来。由此,能够节约线材77的使用量。
因此,能够实现汇流条70的小型化,并且节约构成汇流条70所需的线材77的使用量。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第二端部71e至76e设置有向远离第一引出线连接部71a至76a的开口71p至76p的方向延伸的延伸部71f至76f。由此,能够抑制在对第一引出线连接部71a至76a与第二引出线45进行焊接时焊接治具100产生位置偏移。因此,能够稳定地保持第一引出线连接部71a至76a,从而稳定地进行第一引出线连接部71a至76a与第二引出线45的焊接工序。
根据本实施方式,第二引出线连接部71b至76b在其两侧经由第三端部71h至76h和第四端部71i至76t配置有第一直线部71s至76s和第二直线部71t至76t。由此,即使在对第二引出线连接部71b至76b与第二引出线45进行焊接时,也能够抑制焊接治具100产生位置偏移。
另外,第二直线部71t至76t与第一直线部71s至76s平行,配置为偏离延长第一直线部71s至76s而得的假想线L。由此,避免了多个汇流条70彼此发生干涉,易于配置多个汇流条70。
根据本实施方式,第一引出线连接部71a至76a和第二引出线连接部71b至76b排列在沿上下方向观察时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同心圆上。由此,在对第一引出线连接部71a至76a以及第二引出线连接部71b至76b与第二引出线45进行焊接时,只要使汇流条保持架61绕着中心轴线J旋转即可,无需使焊接治具100和激光焊接喷嘴在径向上移动。因此,能够高效地进行焊接工序。
根据本实施方式,U相第一汇流条71、U相第二汇流条72、V相第一汇流条73、V相第二汇流条74、W相第一汇流条75、W相第二汇流条76分别在第一直线部71s至76s处被夹持部66保持。由此,能够提高位于第一直线部71s至76s的两侧的第一引出线连接部71a至76a以及第二引出线连接部71b至76b相对于第二引出线45的位置精度。另外,在从外部施加了振动的情况下,能够抑制对第一引出线连接部71a至76a以及第二引出线连接部71b至76b施加负载。
根据本实施方式,汇流条70分别在第一引出线连接部71a至76a与第二引出线连接部71b至76b之间被夹持部66保持。由此,能够提高第一引出线连接部71a至76a以及第二引出线连接部71b至76b的位置精度。另外,在从外部施加了振动的情况下,能够抑制对第一引出线连接部71a至76a以及第二引出线连接部71b至76b施加负载。
根据本实施方式,多个汇流条70具有沿上下方向观察时互相交叉的交叉部J1至J6,在交叉部J1至J6处,互相交叉的一对汇流条70中的任一方具有通过另一方的上侧的退避部93。由此,能够以将上下方向上的尺寸抑制为最低限度的方式配置U相第一汇流条71、U相第二汇流条72、V相第一汇流条73、V相第二汇流条74、W相第一汇流条75、W相第二汇流条76。因此,能够使汇流条单元60小型化。
另外,U相第一汇流条71、U相第二汇流条72、V相第一汇流条73、V相第二汇流条74、W相第一汇流条75、W相第二汇流条76被夹持部66保持。由此,即使在施加了振动等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汇流条70彼此在交叉部J1至J6接触。
另外,在U相第一汇流条71、U相第二汇流条72、V相第一汇流条73、V相第二汇流条74、W相第一汇流条75、W相第二汇流条76中,至少端子连接部71c至76c以及第一引出线连接部71a至76a的上下方向上的位置一致。由此,无需使焊接治具100和激光焊接喷嘴在上下方向上移动。因此,能够高效地进行焊接工序。
根据本实施方式,关于U相第一汇流条71、U相第二汇流条72、V相第一汇流条73、V相第二汇流条74、W相第一汇流条75、W相第二汇流条76,按照包含端子连接部71c至76c以及第一引出线连接部71a至76a的上下方向上的位置在同一区域内的方式被夹持部66保持。由此,能够以将上下方向上的尺寸抑制为最低限度的方式来配置U相第一汇流条71、U相第二汇流条72、V相第一汇流条73、V相第二汇流条74、W相第一汇流条75、W相第二汇流条76。因此,能够使汇流条单元60小型化。另外,能够使夹持部66的上下方向上的位置为同一位置。
进而,在V相第一汇流条73、V相第二汇流条74、W相第一汇流条75、W相第二汇流条76中,夹持部66对退避部93、94、93A、93B、94A、94B的根部进行保持。由此,能够提高端子连接部73c至76c、第一引出线连接部73a至76a以及第二引出线连接部73b至76b的位置精度。另外,即使在施加了振动等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对端子连接部73c至76c、第一引出线连接部73a至76a以及第二引出线连接部73b至76b施加负载。
根据本实施方式,V相第一汇流条73和V相第二汇流条74在与U相第一汇流条71和U相第二汇流条72交叉的部分具有退避部93、94。W相第一汇流条75和W相第二汇流条76在与U相第一汇流条71、U相第二汇流条72、V相第一汇流条73以及V相第二汇流条74交叉的部分分别具有退避部93A、93B、94A、94B。由此,能够通过将汇流条70按照U相第一汇流条71和U相第二汇流条72、V相第一汇流条73和V相第二汇流条74、W相第一汇流条75和W相第二汇流条76的顺序组装于汇流条保持架61而容易地组装汇流条单元60。
根据本实施方式,马达10具有上述那样的汇流条单元60。由此,能够实现汇流条70的小型化,并且能够节约构成汇流条70所需的线材77的使用量。
根据本实施方式,马达10具有上述那样的汇流条单元60。由此,能够稳定地保持第一引出线连接部71a至76a,稳定地进行第一引出线连接部71a至76a与第二引出线45的焊接工序。
根据本实施方式,马达10具有上述那样的汇流条单元60。由此,能够可靠地抑制汇流条70彼此接触,并且能够高效地进行焊接工序。
图9是示出搭载有一个实施方式的马达的装置的图。
接下来,对搭载有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0的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将马达10搭载于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例子进行说明。图9所示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2搭载于汽车的车轮的转向机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2是利用液压来减轻转向力的装置。电动助力转向装置2具有马达10、转向轴214、油泵216以及控制阀217。
转向轴214将来自转向装置211的输入传递给具有车轮212的车轴213。油泵216使向车轴213传递基于液压的驱动力的动力缸215产生液压。控制阀217对油泵216的油进行控制。在电动助力转向装置2中,搭载有马达10作为油泵216的驱动源。
本实施方式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2具有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0,因此能够实现汇流条单元60的小型化,并且抑制磁场对外部的影响。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实施方式中的各结构以及它们的组合等仅是一个例子,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对结构进行附加、省略、置换以及其他变更。另外,本发明并不受实施方式的限定。
例如,上述的实施方式的马达不限于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可以搭载于任何装置。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汇流条70分别具有第一引出线连接部71a至76a和第二引出线连接部71b至76b,但也可以仅具有一个引出线连接部,也可以具有三个以上的引出线连接部。
上述的各结构能够在互相不矛盾的范围内适当组合。
标号说明
10:马达;30:转子;40:定子;60:汇流条单元;61:汇流条保持架;66:夹持部;70:汇流条;70U:U相用汇流条组(第一种汇流条);70V:V相用汇流条组(第二种汇流条);70W:W相用汇流条组(第三种汇流条);71:U相第一汇流条;71a至76a:第一引出线连接部(引出线连接部);71b至76b:第二引出线连接部(引出线连接部);71c至76c:端子连接部;71d至76d:第一端部;71e至76e:第二端部;71f至76f:延伸部;71h至76h:第三端部;71i至71i:第四端部;71p至76p:开口;71s至76s:第一直线部;71t至76t:第二直线部;72:U相第二汇流条;73:V相第一汇流条;74:V相第二汇流条;75:W相第一汇流条;76:W相第二汇流条;77:线材;80:外部连接端子;81:U相外部连接端子;82:V相外部连接端子;83:W相外部连接端子;93、94、93A、93B、94A、94B:退避部;J:中心轴线;J1至J6:交叉部;L:假想线。
Claims (6)
1.一种汇流条单元,其设置于马达,其中,
所述汇流条单元具有:
汇流条保持架,其设置于定子的轴向一侧,该定子绕着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中心轴线配置为环状;
汇流条,其沿着与轴向垂直的平面延伸,固定于所述汇流条保持架;以及
外部连接端子,其与所述汇流条连接,从所述汇流条向上侧延伸,
所述汇流条由线材构成,
所述汇流条具有:
端子连接部,其位于一个端部,与所述外部连接端子连接;以及
引出线连接部,其位于另一个端部,与从所述定子延伸出来的引出线连接,
所述引出线连接部呈U字状,
所述引出线连接部具有位于所述外部连接端子侧的第一端部和位于所述第一端部的相反侧的第二端部,
在所述第二端部设置有向远离所述引出线连接部的开口的方向延伸的延伸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汇流条单元,其中,
所述汇流条具有多个所述引出线连接部,
多个所述引出线连接部在径向上开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汇流条单元,其中,
所述汇流条单元具有多个所述汇流条,
多个所述汇流条的所述引出线连接部在径向上开口。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汇流条单元,其中,
多个所述引出线连接部排列在沿轴向观察时以所述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同心圆上。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汇流条单元,其中,
所述汇流条保持架具有夹着所述汇流条而进行保持的夹持部,
所述汇流条具有多个所述引出线连接部,并且在所述引出线连接部彼此之间被所述夹持部保持。
6.一种马达,其具有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汇流条单元,其中,
所述马达具有:
所述定子,其卷绕有线圈线;以及
转子,其隔着间隙与所述定子在径向上对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US201762479490P | 2017-03-31 | 2017-03-31 | |
US62/479,490 | 2017-03-31 | ||
JP2017191094 | 2017-09-29 | ||
JP2017-191094 | 2017-09-29 | ||
PCT/JP2018/011185 WO2018180817A1 (ja) | 2017-03-31 | 2018-03-20 | バスバーユニットおよびモータ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476329A true CN110476329A (zh) | 2019-11-19 |
Family
ID=685075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80023075.8A Withdrawn CN110476329A (zh) | 2017-03-31 | 2018-03-20 | 汇流条单元和马达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056946B2 (zh) |
CN (1) | CN110476329A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1148446A1 (de) * | 2020-01-24 | 2021-07-29 | Brose Fahrzeugteile SE & Co. Kommanditgesellschaft, Würzburg | Kontaktvorrichtung eines stators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476327B (zh) * | 2017-03-31 | 2021-08-06 |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 汇流条单元和马达 |
JP7081591B2 (ja) * | 2017-03-31 | 2022-06-07 |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 バスバーユニットおよびモータ |
US11196316B2 (en) * | 2017-03-31 | 2021-12-07 | Nidec Corporation | Motor and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apparatus |
CN110476329A (zh) * | 2017-03-31 | 2019-11-19 |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 汇流条单元和马达 |
JP6926835B2 (ja) * | 2017-08-30 | 2021-08-25 | いすゞ自動車株式会社 |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JPWO2019208099A1 (ja) * | 2018-04-27 | 2021-02-12 |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 ステータおよび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 |
KR102688104B1 (ko) * | 2018-10-01 | 2024-07-25 |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 구동모터용 터미널 어셈블리 |
JP2020162293A (ja) * | 2019-03-27 | 2020-10-01 |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 バスバー装置、モータ、及びバスバー装置の製造方法 |
TWI699075B (zh) * | 2019-10-14 | 2020-07-11 | 群光電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馬達定子結線裝置 |
GB2588585A (en) * | 2019-10-18 | 2021-05-05 | Dyson Technology Ltd | A stator assembly |
JP7018081B2 (ja) * | 2020-02-13 | 2022-02-09 | シナノケンシ株式会社 | 電動ポンプ |
KR20210133544A (ko) * | 2020-04-29 | 2021-11-08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팬모터 |
KR102336674B1 (ko) * | 2020-05-18 | 2021-12-07 |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 자동차용 모터의 스테이터 |
CN115912740A (zh) * | 2021-09-30 | 2023-04-04 |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 马达、定位设备以及定位方法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965672A (zh) * | 2008-03-13 | 2011-02-02 |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 母线端子、母线单元以及电动机 |
JP2014014254A (ja) * | 2012-06-07 | 2014-01-23 | Hitachi Metals Ltd | 集配電リング、電動機、及び電動機の製造方法 |
CN205355995U (zh) * | 2014-12-26 | 2016-06-29 |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 马达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3134758A (ja) | 2001-10-26 | 2003-05-09 |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 車両用薄型ブラシレスモータの集中配電部材の製造方法 |
JP2007174869A (ja) | 2005-12-26 | 2007-07-05 |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 インシュレータ、ステータアセンブリ、セグメントステータ、及び回転電機用ステータ |
JP4827248B2 (ja) | 2006-07-12 | 2011-11-30 | サンコール株式会社 | バスバー |
JP5417721B2 (ja) | 2008-03-13 | 2014-02-19 |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 モータ |
JP2010011627A (ja) | 2008-06-26 | 2010-01-14 | Asmo Co Ltd | バスバー、バスバー装置、ステータ結合体、ブラシレスモータ、及びステータ結合体の製造方法 |
JP5563802B2 (ja) | 2009-10-20 | 2014-07-30 | 株式会社ミツバ |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の巻線方法 |
JP5729091B2 (ja) * | 2010-10-29 | 2015-06-03 |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 バスバー、モータ及びこれらの製造方法 |
JP2013042633A (ja) | 2011-08-19 | 2013-02-28 | Nippon Densan Corp | モータ |
JP5328969B2 (ja) * | 2012-03-12 | 2013-10-30 | 日立電線株式会社 | 電動機及び集中配電部材 |
JP5989496B2 (ja) | 2012-10-10 | 2016-09-07 | 株式会社協豊製作所 | 回転電機のステータ用のバスリング |
JP6135982B2 (ja) | 2013-01-17 | 2017-05-31 |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 モータ |
JP6113607B2 (ja) * | 2013-08-27 | 2017-04-12 |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 集配電部材の保持構造、電動機、及び電動機の製造方法 |
JP2015046958A (ja) * | 2013-08-27 | 2015-03-12 |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 集配電リング |
JP6335506B2 (ja) | 2013-12-24 | 2018-05-30 | Kyb株式会社 | モータ |
JP2015142429A (ja) | 2014-01-28 | 2015-08-03 |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及び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JP6262163B2 (ja) * | 2014-03-14 | 2018-01-17 | サンコール株式会社 | バスリングユニット |
WO2015151214A1 (ja) | 2014-03-31 | 2015-10-08 |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 ステータアッシ |
JP6578674B2 (ja) | 2014-06-04 | 2019-09-25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電機子及びモータ |
JP2016039682A (ja) | 2014-08-06 | 2016-03-22 |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 モータユニット |
JP6362271B2 (ja) | 2014-11-07 | 2018-07-25 | サンコール株式会社 | バスリングユニット |
DE202015008207U1 (de) | 2015-01-30 | 2016-01-18 | Brose Fahrzeugteile GmbH & Co. Kommanditgesellschaft, Würzburg | Stator eines Elektromotors sowie Schalteinheit hierfür |
JP6589336B2 (ja) | 2015-03-30 | 2019-10-16 |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 モータおよび車載装置 |
JP6592285B2 (ja) | 2015-06-18 | 2019-10-16 |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 給電リング |
JP6477357B2 (ja) | 2015-08-21 | 2019-03-06 |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 回転電機のコイル線接合方法 |
JP6371947B2 (ja) | 2016-05-24 | 2018-08-15 |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 モータ |
CN110476329A (zh) * | 2017-03-31 | 2019-11-19 |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 汇流条单元和马达 |
US11196316B2 (en) * | 2017-03-31 | 2021-12-07 | Nidec Corporation | Motor and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apparatus |
CN110495076B (zh) * | 2017-03-31 | 2021-06-04 |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 汇流条单元和马达 |
-
2018
- 2018-03-20 CN CN201880023075.8A patent/CN110476329A/zh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18-03-20 US US16/487,507 patent/US11056946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965672A (zh) * | 2008-03-13 | 2011-02-02 |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 母线端子、母线单元以及电动机 |
JP2014014254A (ja) * | 2012-06-07 | 2014-01-23 | Hitachi Metals Ltd | 集配電リング、電動機、及び電動機の製造方法 |
CN205355995U (zh) * | 2014-12-26 | 2016-06-29 |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 马达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1148446A1 (de) * | 2020-01-24 | 2021-07-29 | Brose Fahrzeugteile SE & Co. Kommanditgesellschaft, Würzburg | Kontaktvorrichtung eines stators |
WO2021148451A1 (de) * | 2020-01-24 | 2021-07-29 | Brose Fahrzeugteile SE & Co. Kommanditgesellschaft, Würzburg | Stator mit einer kontaktvorrichtung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200059126A1 (en) | 2020-02-20 |
US11056946B2 (en) | 2021-07-0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476329A (zh) | 汇流条单元和马达 | |
CN110495076A (zh) | 汇流条单元和马达 | |
CN110476327A (zh) | 汇流条单元和马达 | |
CN110476328A (zh) | 汇流条单元和马达 | |
CN205355995U (zh) | 马达 | |
CN107026526B (zh) | 马达 | |
CN109661761A (zh) | 马达 | |
CN104426278B (zh) | 集配电部件的保持结构、电动机以及电动机的制造方法 | |
CN103190060A (zh) | 汇流条、马达以及制造汇流条和马达的过程 | |
CN101292413A (zh) | 线性电动机及其制造方法 | |
CN110506381B (zh) | 马达 | |
JPWO2019064877A1 (ja) | バスバーユニット、モータ | |
WO2018135087A1 (ja) | コイルとバスバーとの接続構造、及びそれを有するモータ | |
CN110476330A (zh) | 汇流条单元和马达 | |
WO2018180447A1 (ja) | バスバーユニットおよびモータ | |
JP7052790B2 (ja) | バスバーユニットおよびモータ | |
JP2017153198A (ja) | 回転電機 | |
CN207398951U (zh) | 马达以及电动动力转向装置 | |
CN109586469A (zh) | 马达以及马达的制造方法 | |
JP7044106B2 (ja) | バスバーユニットおよびモータ | |
CN104901446A (zh) | 用于电动机的定子 | |
JPWO2019064878A1 (ja) | バスバーユニット、モータ | |
WO2018180446A1 (ja) | バスバーユニットおよびモータ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WW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1119 |
|
WW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