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575621B - 线圈组件总成及线圈组件 - Google Patents

线圈组件总成及线圈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575621B
CN105575621B CN201510726349.8A CN201510726349A CN105575621B CN 105575621 B CN105575621 B CN 105575621B CN 201510726349 A CN201510726349 A CN 201510726349A CN 105575621 B CN105575621 B CN 10557562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supporting member
coil block
along
magnet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726349.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575621A (zh
Inventor
安进模
吴伦锡
崔才烈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msung Electro Mecha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msung Electro Mecha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15012807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2138889B1/ko
Application filed by Samsung Electro Mecha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msung Electro Mecha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0859197.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464656A/zh
Publication of CN1055756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57562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57562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57562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9Terminals; Tapping arrangements for signal inductan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7/00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 H01F17/04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with magnetic co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4Magnetic cores
    • H01F27/245Magnetic cores made from sheets, e.g. grain-oriente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823Wi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9Terminals; Tapping arrangements for signal inductances
    • H01F27/292Surface mounted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30Fastening or clamping coils, windings, or parts thereof together; Fastening or mounting coils or windings on core, casing, or other support
    • H01F27/306Fastening or mounting coils or windings on core, casing or other suppor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32Insulating of coils, windings, or parts thereof
    • H01F27/323Insulation between winding turns, between winding lay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7/00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 H01F17/04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with magnetic core
    • H01F2017/048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with magnetic core with encapsulating core, e.g. made of resin and magnetic powd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823Wires
    • H01F27/2828Construction of conductive connections, of lea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ils Or Transformers For Communication (AREA)
  •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And Magnet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线圈组件总成及线圈组件,所述线圈组件总成包括:支撑构件;多个加工空间,穿透所述支撑构件;多个线圈,分别设置在所述多个加工空间中;磁性材料,覆盖支撑构件和所述多个线圈。所述线圈组件总成可被切割,以形成单个的线圈组件。

Description

线圈组件总成及线圈组件
本申请要求分别于2014年10月31日和于2015年9月10日提交到韩国知识产权局的第10-2014-0150755号和第10-2015-0128073号韩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的权益,所述两个韩国专利申请的公开内容通过引用包含于此。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线圈组件,诸如,电感器等。
背景技术
电感器(线圈组件的一个示例)是与电阻器和电容器一起构成电子电路以去除噪声的代表性无源器件。例如,电力电感器可用于其中流过大量电流的电源电路、变换器电路等。
同时,制造方法相对简单的缠绕线圈组件可主要用作线圈组件。通常,利用模制方法来制造缠绕线圈组件,在模制方法中,缠绕线圈被设置在模具中并设置密封材料,然后固化。
近来,组件已经变薄且小型化,在利用模制方法制造小尺寸的线圈组件的情况下,在稳定地安装线圈方面存在限制。另外,由于线圈组件应被单个地制造,因此会降低生产率。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一方面可提供一种线圈组件,在所述线圈组件中,即使在小尺寸的线圈组件的情况下,线圈也可被稳定地安装,并且所述线圈组件可批量生产。
根据本公开的一方面,可通过利用具有多个加工空间的支撑构件的方法来制造线圈组件。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一种线圈组件总成可包括:支撑构件;多个加工空间,穿透所述支撑构件;多个线圈,分别设置在所述多个加工空间中;磁性材料,覆盖支撑构件和所述多个线圈。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一种线圈组件可通过切割线圈组件总成形成,所述线圈组件总成包括:支撑构件;多个加工空间,穿透所述支撑构件;多个线圈,分别设置在所述多个加工空间中;磁性材料,沿着所述多个加工空间之间的边界线覆盖支撑构件和所述多个线圈。所述线圈组件包括线圈和覆盖所述线圈的磁性主体。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一种用于制造线圈组件总成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形成穿透支撑构件的多个空间;将多个线圈分别设置在所述多个空间中;形成磁性材料,以覆盖支撑构件和所述多个线圈。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一种用于制造线圈组件的方法可包括以下步骤:形成穿穿透支撑构件的多个空间;将多个线圈分别设置在所述多个空间中;形成磁性材料,以覆盖支撑构件和所述多个线圈,从而形成线圈组件总成;切割所述线圈组件总成,以形成线圈组件。
附图说明
通过下面结合附图进行的详细描述,本公开的以上和其它方面、特点及优点将被更加清楚地理解,其中:
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线圈组件的示例的透视图;
图2是沿图1的线A-A’截取的线圈组件的截面图;
图3A至图3C是详述支撑构件和加工空间的视图;
图4A和图4B是示出支撑构件的各种加工空间的视图;
图5A和图5B是示出线圈的各种引线端子的视图;
图6是示出线圈组件总成的示例的平面图;
图7是示出线圈组件总成的示例的平面图;
图8是示出线圈组件总成的示例的平面图;
图9是示出线圈组件总成的示例的平面图;
图10A至图10E是示意性地示出利用线圈组件总成制造线圈组件的方法的示例的工艺流程图;
图11A至图11D是示意性地示出线圈组件的示例的透视图和截面图;
图12A至图12C是详述制造线圈组件的方法的另一示例的视图;
图13A和图13B是详述磁性片的压制的视图;
图14是详述制造线圈组件的方法的另一示例的视图;
图15是详述制造线圈组件的方法的另一示例的视图;
图16是详述制造线圈组件的方法的另一示例的视图;
图17是详述固定框架的视图;
图18A至图18C是示出固定框架的各种示例的视图;
图19是详述在切割后的线圈的不对齐;
图20是示出在切割后的线圈组件的内部结构的视图;
图21是示出在切割后的线圈组件的另一内部结构的视图;
图22是示出在切割后的线圈组件的另一内部结构的视图;
图23A和图23B是详述固定框架的尺寸的视图;
图24A至图24C是示出磁性主体的示例的示意图;
图25是示出磁性主体的切割表面的示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公开的实施例。然而,本公开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实施且不应当被解释为限于这里所阐述的实施例。更确切地说,提供这些实施例以便使本公开将是彻底的和完整的,并将把本公开的范围充分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图中,为了清晰起见,可夸大元件的形状和大小,且将始终使用相同的标号来指示相同或相似的元件。
图1是示出了线圈组件的示例的示意性透视图。
参照图1,线圈组件100-1可包括线圈(未示出)、磁性主体130和外电极140。在通过填充线圈(未示出)的周围空间来填充线圈组件100-1的内部的同时,磁性主体130可形成线圈组件100-1的外部。
磁性主体130可由磁性金属粉末与树脂混合物彼此混合的磁性树脂基材料复合物(magnetic material-resin composite)形成,但其并不限于此。磁性金属粉末可包含作为主要成份的铁(Fe)、铬(Cr)或硅(Si)。例如,磁性金属粉末可包含Fe-Ni、Fe、Fe-Cr-Si等。树脂混合物可包含环氧树脂、聚酰亚胺、液晶聚合物(LCP)等。
具有至少两种颗粒尺寸的磁性金属粉末颗粒可设置在磁性主体130中。在这种情况下,磁性树脂基材料复合物可通过使用具有不同尺寸的双组态磁性金属粉末颗粒并压制双组态磁性金属粉末颗粒而充分地设置在磁性主体中,从而可增加其填充率。
外电极140可电连接到线圈(未示出)。这里,尽管在图1中示出了外电极140设置在线圈组件100-1的彼此相对的两端的情况,但这仅仅是示例。外电极140的设置形式可根据线圈组件100-1的种类或在线圈组件100-1的设计或工艺中的要求进行不同的改变。外电极140可包含例如银(Ag)、Ag-Pd、镍(Ni)、铜(Cu)等金属,并且Ni镀覆层和锡(Sn)镀覆层可选择性地形成在外电极140的表面上。
图2是沿着图1的线A-A’截取的线圈组件的截面图。
参照图2,线圈120的周围空间可通过磁性主体130来填充,线圈120的引线端子121a和121b可连接到外电极140。如图2所示,线圈120可设置在磁性主体130的中央部分,但其并不限于此。例如,线圈120可根据线圈组件100-1的种类或线圈组件100-1的设计或工艺中的要求而设置在磁性主体130的上端部或下端部。线圈120可以是通过缠绕法形成的缠绕线圈,但其并不限于此。
尽管以下进行了详细描述,但线圈120可安放在支撑构件(未示出)的加工空间(未示出)中,且线圈120的周围空间可通过磁性主体130填充。因此,线圈120可稳定地安装在磁性主体130中,线圈组件100-1也可显著地减小。然而,在一些情况中,支撑构件(未示出)可通过切割完全去除,因此,如图2所示,支撑构件(未示出)可不保留在单个的组件内部。
芯部可形成在线圈120的中央孔中,并且芯部可填充有磁性材料,因此,可提供高电感的线圈组件。
图3A至图3C是详述了支撑构件和加工空间的视图。
参照图3A,支撑构件110可具有多个加工空间111。可使用覆铜板(CCL)、轧制铜板、NiFe轧制铜板、Cu合金板、铁氧体板、柔性板等作为支撑构件110。在使用铁氧体板代替印刷电路板(PCB)的情况下,铁氧体板可通过增加磁导率来改善电感特性。此外,铁氧体板可更稳定地固定线圈120。
参照图3B,可形成加工空间111中的每个,从而可稳定地安装线圈120。基于附图,加工空间111可具有比宽度大的长度。形成的片可堆叠在加工空间111中,且堆叠的片可被压制并固化,从而防止设置在预定位置上的线圈120的位置不对齐并控制由于片的移动导致的条的变形。这里,“加工”支撑构件110的至少一部分可包括通过由两个或更多个支撑构件构成的结构形成空间,以及通过物理、光学或化学变形或者去除支撑构件110的至少一部分来形成空间。
参照图3C,线圈120可设置在加工空间111的每个中。为了容纳线圈120,加工空间111可具有足够且相对大的尺寸。当线圈120容纳于加工空间111中时,可形成空的空间,并且磁性材料可通过压制形成的磁性片设置在空的空间中。
图4A和图4B是示出了支撑构件的各种加工空间的视图。
参照图4A和图4B,在形成在支撑构件110中的至少部分加工空间111中,将线圈120设置在其中的空间可呈例如四边形形状等的多边形形状,如图4A所示,或可呈与线圈120的形状类似的椭圆形形状,如图4B所示。然而,空间的形状并不限于此,空间还可呈各种形状。线圈120的引线端子121a和121b设置在其中的安装空间可与线圈120设置在其中的空间分别或同时形成。线圈120的引线端子121a和121b设置在其中的安装空间和线圈120设置在其中的空间可一体地形成。
图5A和图5B是示出了线圈的各种引线端子的视图。
参照图5A和图5B,支撑构件110的至少部分加工空间还可容纳线圈120的引线端子121a和121b。这里,容纳引线端子121a和121b的加工空间的部分可呈弯曲形状,与直线形状相比,其可通过与容纳两个引线端子的加工空间的部分相对应的面积而允许支撑构件110的面积的增加。
此外,引线端子121a和121b可沿着彼此相同的方向或彼此不同的方向弯曲。因此,容纳引线端子121a和121b的加工空间的部分还可如图5A所示呈沿着相同的方向弯曲的形状或如图5B所示呈沿着不同的方向弯曲的形状。
图6是示出了线圈组件总成的示例的平面示图。
参照图6,线圈组件总成100可包括:支撑构件110,具有多个加工空间111;多个线圈120,分别设置在多个加工空间111中;磁性材料(未示出),覆盖支撑构件110和线圈120。在这种情况下,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线圈120的引线端子可沿着彼此相同的方向弯曲,因此,加工空间111还可根据引线端子进一步加工。多个加工空间111中的每个可具有在其两相对侧上沿着第一方向的突起部。在多个加工空间111中,可加工沿着第一方向彼此相邻的两个任意加工空间,使得其各个突起部彼此交替以便能使相邻的突起部彼此嵌套。多个线圈120中的每个可具有在其两相对侧上沿着第一方向突出的引线端子。在多个线圈120中,可设置沿着第一方向彼此相邻的两个任意线圈以便使其各个引线端子彼此交替。
与此同时,在支撑构件110的平面上,在多个加工空间111中,沿着第一方向彼此相邻的两个任意加工空间可关于其之间的边界线L1的中点C1彼此点对称。当两个任意加工空间关于边界线L1的中点C1点对称时,可有效地利用支撑构件110的空间。此外,除了线圈组件100-1的小型化,由于基本彼此相等的加工空间111是重复的,所以可容易并简单地装入线圈120,因此,还会改善线圈120的设置精度。
在这种情况下,在支撑构件110的平面上,在分别设置在多个加工空间111中的多个线圈120中,沿着第一方向彼此相邻的两个任意线圈还可关于在其之间的边界线L1的中点C1彼此点对称。根据加工空间111,线圈120也可设置为关于边界线L1的中点C1彼此点对称,因此实际上可实现上述效果。
此外,在多个加工空间111中,基于支撑构件110的平面沿着与第一方向成45°的第二方向彼此相邻的两个任意加工空间可关于在加工空间之间的彼此垂直的边界线L1和L2的交叉点C2彼此点对称。当沿着与第一方向成45°的第二方向彼此相邻的两个任意加工空间关于边界线L1和L2的交叉点C2彼此点对称时,可有效地利用支撑构件110的空间。此外,除了线圈组件100-1的小型化,由于基本彼此相等的加工空间111是重复的,可更容易且简单地装入线圈120,因此,还可改善线圈120的设置精度。应当领会的是,与第一方向成45°的第二方向仅仅是示例。根据另一实施例,基于支撑构件110的平面,第二方向可沿着穿过由两个相邻边界线L1和两个相邻边界线L2形成的拐角的对角线。因此,第二方向和第一方向之间的角度可通过两相邻边界线L1之间的间隔以及两相邻边界线L2之间的间隔来确定。
在这种情况下,在分别设置在多个加工空间111中的多个线圈120中,基于支撑构件110的平面沿着与第一方向成45°的第二方向彼此相邻的两任意线圈还可关于在线圈之间彼此垂直的边界线L1和L2的交叉点C2彼此点对称。根据加工空间,线圈120还可设置为关于边界线L1和L2的交叉点C2彼此点对称,因此,可有效地利用支撑构件110的空间。
与此同时,考虑到根据工艺、设备等中的限制可能发生的误差,对于在这里使用的术语“对称”可包括“大体上对称”的含义,但也包括“完全对称”。
图7是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线圈组件总成的平面图。
在图7中示出的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线圈组件总成中,与根据图6中示出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线圈组件总成相比,线圈120的引线端子可沿着彼此不同的方向弯曲,且根据其还可加工加工空间111。多个加工空间111中的每个可具有在其相对侧的沿着第一方向的突起部。在多个加工空间111中,可加工沿着第一方向彼此相邻的两个任意加工空间,以使其各个突起部彼此交替以便能使相邻的突起部彼此嵌套。多个线圈120中的每个可具有在其相对侧上沿着第一方向突出的引线端子。在多个线圈120中,可设置沿着第一方向彼此相邻的两个任意线圈,以使其各个引线端子彼此交替。
例如,当线圈120的引线端子沿着彼此不同的方向弯曲且加工空间111也根据其而加工时,在多个加工空间111中,在支撑构件110的平面上沿着第一方向彼此相邻的两个任意加工空间也可关于其之间边界线L1的中点C1彼此点对称。在这种情况下,在分别设置在支撑构件110的平面上的多个加工空间111中的多个线圈120中,沿着第一方向彼此相邻的两个任意线圈也可关于其之间的边界线L1的中点C1彼此点对称。
此外,在多个加工空间111中,基于支撑构件110的平面沿着与第一方向成45°的第二方向彼此相邻的两个任意加工空间可关于在加工空间之间彼此垂直的边界线L1和L2的交叉点C2彼此点对称。在这种情况下,在分别设置在多个加工空间111中的多个线圈120中,基于支撑构件110的平面沿着与第一方向成45°的第二方向彼此相邻的两个任意线圈也可关于在线圈之间彼此垂直的边界线L1和L2的交叉点C2彼此点对称。
类似地,可有效地利用支撑构件110的空间,且除了线圈组件100-1的小型化,由于基本彼此相等的加工空间111是重复的,可更容易和简单地装入线圈120,因此,还可改善线圈120的设置精度。
图8是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线圈组件总成的平面图。
参照图8,线圈组件总成100可包括:支撑构件110,具有多个加工空间111;多个线圈120,分别设置在多个加工空间111中;磁性材料(未示出),覆盖支撑构件110和线圈120。在这种情况下,根据本公开的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线圈120的引线端子可沿着彼此相同的方向弯曲,因此,加工空间111也可根据其加工。多个加工空间111中的每个可具有在其相对侧上的沿着第一方向的突起部。在多个加工空间111中,可加工沿着第一方向彼此相邻的两个任意加工空间,以使其各个突起部彼此交替以便能使相邻的突起部彼此嵌套。多个线圈120中的每个可具有在其相对侧上沿着第一方向突出的引线端子。在多个线圈120中,可设置沿着第一方向彼此相邻的两个任意线圈,以使其各个引线端子彼此交替。
与此同时,在支撑构件110的平面上,在多个加工空间111中,沿着第一方向彼此相邻的两个任意加工空间可关于其之间边界线L1的中点C1彼此点对称。如上所述,当两个任意加工空间关于边界线L1的中点C1彼此点对称时,可有效地利用支撑构件110的空间。除了线圈组件100-1的小型化,由于基本彼此相等的加工空间111是重复的,所以可更容易地和简单地装入线圈120。因此,还可改善线圈120的设置精度。
在这种情况下,在支撑构件110的平面上,在分别设置在多个加工空间111中的多个线圈120中,沿着第一方向彼此相邻的两个任意线圈也可关于其之间的边界线L1的中点C1彼此点对称。根据加工空间111,线圈120也可设置为关于边界线L1的中点C1彼此点对称,因此,实际上可实现上述效果。
然而,不同于图6和图7中示出的示例性实施例,在支撑构件110的平面上,在多个加工空间111中,沿着与第一方向成90°的第三方向彼此相邻的两个任意加工空间可关于其之间的边界线L2的中点C3彼此点对称。当两个任意加工空间关于边界线L2的中点C3彼此点对称时,也可有效地利用支撑构件110的空间。除了线圈组件100-1的小型化,由于大体上彼此相等的加工空间111是重复的,所以可更容易地和简单地装入线圈120。因此,还可改善线圈120的设置精度。
在这种情况下,在支撑构件110的平面上,在分别设置在多个加工空间111中的多个线圈120中,沿着与第一方向成90°的第三方向彼此相邻的两个任意线圈120也可关于其之间的边界线L2的中点C3彼此点对称。根据加工空间111,线圈120也可设置为关于边界线L2的中点C3彼此点对称,因此,实际上可实现上述效果,例如,可有效地利用支撑构件110的空间。
图9是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线圈组件总成的平面图。
与图8中示出的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线圈组件总成相比,在图9中示出的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线圈组件总成中,线圈120的引线端子可沿着彼此不同的方向弯曲,且加工空间111也可根据其加工。多个加工空间111可分别具有在其相对侧上沿着第一方向的突起部。在多个加工空间111中,可加工沿着第一方向彼此相邻的两个任意加工空间,以使其各个突起部彼此交替以便使相邻的突起部彼此嵌套。多个线圈120可分别具有在其相对侧上沿着第一方向突出的引线端子。在多个线圈120中,可设置沿着第一方向彼此相邻的两个任意线圈以便使其各个引线端子彼此交替。
当线圈120的引线端子沿着彼此不同的方向弯曲并且加工空间111还根据引线端子加工时,在支撑构件110的平面上,在多个加工空间111中,沿着第一方向彼此相邻的两个任意加工空间也可关于其之间的边界线L1的中点C1彼此点对称。在这种情况下,在支撑构件110的平面上,在分别设置在多个加工空间111中的多个线圈120中,沿着第一方向彼此相邻的两个任意线圈也可关于其之间的边界线L1的中点C1彼此点对称。
此外,在支撑构件110的平面上,在多个加工空间111中,沿着与第一方向成90°的第三方向彼此相邻的两个任意加工空间也可关于其之间的边界线L2的中点C3彼此点对称。在这种情况下,在支撑构件110的平面上,在分别设置在多个加工空间111中的多个线圈120中,沿着与第一方向成90°的第三方向彼此相邻的两个任意线圈120也可关于其之间的边界线L2的中点C3彼此点对称。
类似地,可有效地利用支撑构件110的空间,由于基本彼此相等的加工空间111是重复的,因此,即使在线圈组件100-1的小型化的情况下,也可更容易和简单地装入线圈120。因此,还可改善线圈120的设置精度。
图10A至图10E是示出了使用线圈组件总成制造线圈组件的方法的示例的示意性工艺流程图。
参照图10A,可制备具有多个加工空间111的支撑构件110。可使用覆铜板(CCL)、轧制铜板、NiFe轧制铜板、Cu合金板、铁氧体板、柔性板等作为支撑构件110。可分别形成加工空间111以便使线圈120可稳定地安装在其中。基于附图,加工空间111可具有比宽度大的长度。加工空间111的详细的设置形式可参考图6至图9的说明。多个加工空间111可穿过支撑构件110。
参照图10B,线圈120可分别设置在加工空间111中。例如,多个线圈可装入支撑构件110的多个加工空间111中,这样可有效地进行批量生产。线圈120的详细设置形式可参照图6至图9的说明。为了容纳线圈120,加工空间111中的每个可具有足够大的尺寸。当将线圈120容纳于加工空间111中时,会形成空的空间。线圈120可以是通过缠绕法形成的缠绕线圈,但其并不限于此。
参照图10C,第一磁性片131可压在支撑构件110的一个表面上。第一磁性片131可由呈片状并压制成半固化状态的磁性树脂基材料复合物形成。磁性树脂基材料复合物可以是磁性金属粉末与树脂混合物的混合物。磁性金属粉末可包含作为主要成份的Fe、Cr或Si,树脂混合物可以是环氧树脂、聚酰亚胺和液晶聚合物(LCP)等中的任意一种或其组合,但是磁性金属粉末和树脂混合物并不限于此。加工空间111中的空的空间可通过第一磁性片131的压制使用例如磁性树脂基材料复合物等的磁性材料填充。当随后固化第一磁性片时,可防止设置在预定位置的线圈120的位置不对齐,并可控制由于片的移动导致的条的变形。
参照图10D,第二磁性片132可压在支撑构件110的另一表面上。第二磁性片132也可由呈片状并压制成半固化状态的磁性树脂基材料复合物形成。磁性树脂基材料复合物可以是磁性金属粉末与树脂混合物的混合物。磁性金属粉末可包含作为主要成份的Fe、Cr或Si,树脂混合物可以是环氧树脂、聚酰亚胺和液晶聚合物(LCP)等中的任意一种或其组合,但是磁性金属粉末和树脂混合物并不限于此。当随后固化第二磁性片时,可防止设置在预定位置的线圈120的位置不对齐,并可控制由于片的移动导致的条的变形。第一磁性片131和第二磁性片132可同时固化或分别固化。
参照图10E,可沿着多个加工空间111的交界面切割支撑构件110和堆叠在其两个表面上的第一磁性片131和第二磁性片132。切割可根据提前设计的尺寸执行,且作为结果,可形成单个的线圈组件100-1。可使用切割装备来执行切割以形成单个的线圈组件。可选地,可使用例如刮刀法、激光法等的另外的切割方法。
与此同时,当支撑构件110和/或固定框架(未示出)被设计为比被切割从而通过切割刀片等去除的区域(例如,切割切缝区域)小时,支撑构件110和/或固定框架(未示出)可在切割之后不保留在单个的线圈组件100-1中。例如,其目的是为了稳定地安放线圈120的支撑构件110和/或固定框架(未示出)可保留或可不保留在最终的组件内部。然而,当为了改善线圈120的位置固定精度将支撑构件110设计为明显接近线圈120时,支撑构件110和/或固定框架(未示出)可部分地保留在线圈组件内部。
尽管并未示出,但是可在切割之后执行打磨来磨光单个的线圈组件100-1的角部。线圈组件100-1的磁性主体130可具有通过打磨获得的圆形形状,可在磁性主体130的表面上另外印刷绝缘材料来防止镀覆。形成的绝缘层可包括包含Si的玻璃基材料、绝缘树脂和等离子体中的至少一种。
此外,当通过显著降低切割的磁性主体130的表面的不规则来施加镀覆电流而防止镀覆扩散时,可防止电流聚集(current crowding)。例如,在磁性主体130中,磁性金属粉末可具有切割或暴露的表面被平面化的半球形状或球面被部分切割的形状,因此,磁性主体130可实现为具有平坦表面,从而当施加镀覆电流时,可防止电流聚集。
此外,在在磁性主体130上形成绝缘层之后,其上未形成绝缘层的线圈120的引线端子可利用金属材料预镀覆。预镀覆层(未示出)可由金属形成。例如,预镀覆层可通过Cu镀覆形成。外电极(未示出)可通过将Ni和Sn中的至少一种施加到预镀覆层(未示出)上来形成,或者外电极140可通过在施加Ag和Cu中的至少一种之后施加Ni和Sn中的至少一种来形成。
例如,可对电极的未涂敷绝缘材料但向外暴露预定或更大的厚度的引线端子部分上执行Cu镀覆,因此,可执行Ni或Sn镀覆而无需另外涂敷外电极(未示出)。因此,形成用于增加外电极(未示出)的端子之间的接触力的Ag、Cu等,且可不另外形成外电极140。
与此同时,在预镀覆层上另外涂敷Ag和Cu中的至少一种以形成外电极(未示出)的情况下,可确保宽的内部和外部接触力,从而获得相对低的电阻。
图11A至图11D是示出了线圈组件的示例的示意性透视图和截面图。
图11A是通过上述工艺(见10A至图10E)制造的单个的线圈组件100-1的示意性透视图。这里,将省略重复的描述,并将主要描述主要的结构。
参照图11A,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单个的线圈组件100-1可包括线圈120、磁性主体130和外电极140。线圈组件100-1可用作电子/电气装置中的电感器。详细地,线圈组件100-1可用作大电流电力电感器。
外电极140可电连接到线圈120的引线端子121a和121b。在这种情况下,尽管在图11A中示出了外电极140设置在线圈组件100-1的彼此相对的两个表面上的情况,但是这仅仅是示例,外电极140的设置形式可根据线圈组件100-1的种类或线圈组件100-1的设计或加工中的需求不同地改变。
图11B至图11D是沿着图11A的线I-I’截取的单个的线圈组件100-1的截面图。这里,将省略重复的描述,并将主要描述主要的结构。
参照图11B和图11C,支撑构件110可以是用于制造线圈组件的基底部件并可在切割之后保留在线圈组件100-1的内部。在这种情况下,支撑构件110可如图11B所示只保留在线圈组件100-1的沿着第一方向的相对侧上,或可如图11C所示沿着第一方向和第三方向两个方向保留。
线圈120可以是通过缠绕法形成的缠绕线圈。此外,支撑构件110的至少部分加工空间可容纳线圈120的整个主体和两个引线端子121a和121b。线圈120的引线端子121a和121b可分别连接到外电极140。
线圈120可设置在支撑构件110的至少部分加工空间中从而被稳定地安放在磁性主体130中。可在线圈120的中央孔中形成芯部以提供高电感线圈组件,并且芯部可填充有磁性材料,例如磁性主体130。
在填充线圈组件的内部的同时形成线圈组件的外部的磁性主体130可填充支撑构件110和/或线圈120的周围空间。磁性主体130可由磁性金属粉末与树脂混合物彼此混合的磁性树脂基材料复合物形成,因此,支撑构件110和线圈120可嵌入其中。
参照图11D,作为用于制造线圈组件的基底部件的支撑构件110可在切割之后不保留在线圈组件100-1的内部。
线圈120可以是通过缠绕法形成的缠绕线圈。线圈120的引线端子121a和121b可分别连接到外电极140。
线圈120可设置在支撑构件110的至少部分加工空间中从而被稳定地安放在磁性主体130中,但由于切割导致了支撑构件110可不保留在线圈组件100-1的内部。类似地,可在线圈120的中央孔中形成芯部以提供高电感线圈组件,并且芯部可填充有磁性材料,例如磁性主体130。
在填充线圈组件的内部的同时形成线圈组件的外部的磁性主体130可填充线圈120的周围空间。类似地,磁性主体130可由磁性金属粉末和树脂混合物彼此混合的磁性树脂基材料复合物形成,因此线圈120可嵌入其中。
图12A至图12C是详述了制造线圈组件的方法的另一示例的示图。
与图10A至图10E中的上述工艺相比,图12A-图12C中示出的线圈组件的制造工艺更简单。这里,将省略重复的描述,并将主要描述主要的结构。
首先,支撑构件110可具有至少部分加工空间111。支撑构件的至少部分加工空间111可以是将线圈120设置在其中的安装空间,线圈120和支撑构件110可形成为具有在其之间的间隙空间。
线圈120可安放在预先制造的支撑构件110的至少部分加工空间111中。这里,线圈120可以是通过缠绕法形成的的缠绕线圈。支撑构件110的至少部分加工空间111可容纳线圈120的整个主体和两个引线端子。将两个引线端子容纳在其中的加工空间的部分可呈弯曲形状,与呈直线形状相比,其可允许通过与容纳两个引线端子的加工空间的部分相对应的面积增加支撑构件110的面积。容纳在上述空间中的线圈120的引线端子可连接到外电极。
与此同时,在安放线圈120时,用于固定线圈120的位置的在至少一个方向上设置在线圈120上的固定框架可形成在支撑构件110中。线圈120的位置可通过形成在支撑构件的至少部分加工空间111中的固定框架进行固定。固定框架可通过压制由与支撑构件110的材料相同的材料形成。
为了形成线圈组件的磁性主体130,磁性树脂基材料复合物可添加到支撑构件110和线圈120的周围空间,以使支撑构件110和线圈120嵌入,然后如上所述的磁性树脂基材料复合物可被压制并固化。例如,磁性主体130可通过将磁性金属粉末与树脂混合物彼此混合的磁性树脂基材料复合物添加到支撑构件110和线圈120的周围空间而形成,以使支撑构件110和线圈120嵌入在其中。
与现有的缠绕线圈制造方法相比,通过使用磁性片法来制造线圈组件,可改善生产率,并可减少模制成本。
图13A和图13B是详述磁性片的压制的视图。
参照图13A,第一磁性片131可堆叠在支撑构件110和线圈120的一个表面上,然后被初次压制。
参照图13B,通过使初次压制的结构沿竖直方向翻转(旋转180度),可在支撑构件110和线圈120的未形成第一磁性片131的方向上将第二磁性片132堆叠在支撑构件110和线圈120上,然后进行二次压制。在这种情况下,可通过调节堆叠在将被压制并固化在其上的第二磁性片132和第一磁性片131上的片的数量而使线圈120设置在线圈组件的中部。
例如,如图13A和图13B所示,可在初次压制的片上堆叠一个磁性片,且可堆叠三片第二磁性片132进行压制然后固化。在这种情况下,可在相同的均衡压力条件下压制磁性片。结果,线圈120可沿着线圈组件的厚度方向设置在线圈组件的中部。然后,可在真空增压条件下执行树脂固化,从而制造条形(bar type)线圈组件。
图14是详述制造线圈组件的方法的另一示例的视图。
图14示出了线圈的上部周围空间填充有填充物的线圈组件的制造过程。这里,将省略重复的描述,并将主要描述主要构造。
参照图14的过程1010,支撑构件1011的至少一部分可被加工为空腔1012。该过程可通过物理装置、光学装置或化学装置来执行。此外,空腔1012的尺寸和形状可根据在设计过程和制造过程中的需求而不同地确定,空腔1012可被加工为在第一方向上的长度长于第三方向上的宽度。参照过程1020,线圈1013(例如,缠绕线圈)可安放在空腔1012中,在安放线圈1013之后,可在线圈1013的周围空间填充填充物。在这种情况下,可通过压制一个或更多个作为填充物的磁性复合片来填充所述空间。因此,可形成磁性主体1014。
图15是详述制造线圈组件的方法的另一示例的视图。
图15示出了在将特定材料添加到支撑构件之下后线圈的上部周围空间填充有填充物的线圈组件的制造过程。这里,将省略重复的描述,并将主要描述主要构造。
参照过程1110,支撑构件1111的至少一部分可被加工为空腔1112。参照过程1120,特定材料1113(诸如,粘合剂、粘合带等)可添加到空腔1112之下。参照过程1130,线圈1114(例如,缠绕线圈)可安放在空腔1112中,在安放线圈1114之后,在过程1140中,可在线圈1114的周围空间填充填充物。因此,可形成磁性主体1115。参照过程1150,可去除添加在空腔1112之下的特定材料。
图16是详述制造线圈组件的方法的另一示例的视图。
图16示出了在将特定材料添加到支撑构件之下后线圈的上部周围空间和下部周围空间填充有填充物的线圈组件的制造过程。这里,将省略重复描述,并将主要描述主要构造。
参照过程1210,支撑构件1211的至少一部分可被加工为空腔1212。参照过程1220,特定材料1213(诸如,粘合剂、粘合带等)可添加到空腔1212之下。参照过程1230,线圈1214(例如,缠绕线圈)可安放在空腔1212中,在安放线圈1214之后,在过程1240中,可在线圈1214的上部周围空间填充填充物。参照过程1250,可去除添加在空腔1212之下的特定材料。因此,可形成磁性主体1215。参照过程1260,线圈1214的下部周围空间可填充有填充物1216。
图17是详述固定框架的视图。
参照图17,是否存在固定框架112,可比较取决于固定框架112的形状的线圈的形状以及通过分别沿着第一(长度)和第三(宽度)方向切割线圈组件获得的截面。这里,形成在支撑构件110中的固定框架112可物理地支撑线圈120,以固定线圈120的位置。形成在支撑构件110中的至少部分加工空间的形状也可根据固定框架112的形状而改变。
图17的示例(a)中示出的线圈组件可不包括固定线圈120的位置的固定框架112。在该线圈组件中,线圈120可自由地设置在安装空间中,因此,设计者可在确定线圈120的位置时将其设置为具有相对高的精度。然而,由于线圈120的尺寸和形式分布会相对增大,因此,装载或插入线圈120的失败率会相对高。
图17的示例(b)和(c)中示出的线圈组件可包括固定线圈120的位置的固定框架112。在这些线圈组件中,由于线圈120的尺寸和形式分布会相对减小,因此,装载或插入线圈120的失败率会相对低。
图18A至图18C是示出固定框架的各种示例的视图。
参照图18A至图18C,线圈组件可包括:支撑构件110,形成至少部分加工空间111;线圈120,设置在该加工空间中;磁性主体130,支撑构件110和线圈120嵌入在磁性主体130中。
至少部分加工空间111可形成在支撑构件110中,因此,线圈120可设置在其中。另外,固定框架112可形成在加工空间的内部,以固定线圈120的位置。固定框架112可通过加工支撑构件110而形成并可具有各种形状。下面将描述固定框架112的示例。
参照图18A,固定框架112可形成为稳定地安装线圈120。例如,基于图18A的平面图,呈条状的固定框架112可形成在线圈120之上,具有突起形状的两个固定框架112可形成在线圈120之下,以固定线圈120的位置。这里,固定框架112的形状不限于此,而是固定框架112可形成为与线圈120分开预定距离,其远端可形成为沿着线圈120弯曲或倾斜,以引导线圈120的椭圆形状。
这里,当插入的支撑构件110或支撑构件110的插入的固定框架112被设计为小于被切割从而通过切割刀片等被去除的区域(例如,切割切缝区域)时,支撑构件110或支撑构件110的固定框架112可不保留在制造的线圈组件的内部。然而,当支撑构件110被设计为非常靠近线圈120时,支撑构件110或支撑构件110的固定框架112可部分地保留在线圈120的内部,以改进线圈组件的位置固定精确性。
图18B示出了固定框架112的另一示例。为了固定线圈120的位置,基于图18B的平面图,具有突出杆形状的两个固定框架112可形成在线圈120之上,具有突出杆形状的两个固定框架112可形成在线圈120之下。这里,固定框架112可形成为与线圈120分开预定距离,其远端可形成为沿着线圈120弯曲或倾斜,以引导线圈120的椭圆形状。
类似地,当插入的支撑构件110或支撑构件110的插入的固定框架112被设计为小于被切割从而通过切割刀片等被去除的区域(例如,分割切缝区域)时,支撑构件110或支撑构件110的固定框架112可不保留在制造的线圈组件的内部。然而,当支撑构件110非常靠近线圈120时,支撑构件110或支撑构件110的固定框架112可部分地保留在线圈120的内部或外部,以改进线圈组件的位置固定精确性。
图18C示出了其中不另外形成固定框架112的线圈组件的示例。
图19是详述在切割后线圈的不对齐的视图。
可通过压制和固化包围支撑构件110和线圈120的磁性片然后切割形成的块结构而形成单个的线圈组件。例如,块结构可由其中多个线圈120规则地布置且线圈120的周围被由磁性树脂基材料复合物形成的磁性片填充的杆(bar)构成。如上所述的块结构可按照设计的线圈组件的尺寸沿着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切割,从而可通过切割方法制造单个的线圈组件。例如,可利用使用锯的切割设备按照单个的线圈组件的形式切割块构件,并且也可使用另一切割方法(诸如,刮刀法、激光法等)。设置在支撑构件110中的线圈120会由于如上所述的切割而发生不对齐现象。下面将描述不对齐现象的示例。
在图19的示例(a)中,支撑构件110的至少部分加工空间可包括形成为从加工空间向内突出的固定框架112。换句话说,基于图19的示例(a)的平面图,两个固定框架112可设置在线圈120之上并彼此分开预定距离。在图19的示例(b)中,基于图19的示例(b)的平面图,形成为突出的两个固定框架112可分别设置在线圈120之上和之下并彼此分开预定距离。在图19的示例(c)中,基于平面图,固定框架112可沿着水平方向按照条状设置在线圈120之上。
在各情况下按照单个的线圈组件的形式切割块结构之后,作为使用非破坏性测试(NDT)确定线圈120在磁性树脂基材料复合物中的位置精度的结果,可确定线圈120可保持在适合的状态下,而不存在线圈120的位置不对齐,并且由于不存在暴露到线圈组件的侧表面的线圈120,因此,可获得具有优良品质的单个的线圈组件而不具有外部缺陷。
图20是示出在切割后的线圈组件的内部结构的视图。
图21是示出在切割后的线圈组件的另一内部结构的视图。
图22是示出在切割后的线圈组件的另一内部结构的视图。
图20的示例(a)和图21的示例(a)示出了具有与图18A相同结构的线圈组件沿着第一(长度)方向和第三(宽度)方向的截面。例如,图20的示例(a)和图21的示例(a)示出了如下线圈组件的截面图:在线圈组件中,呈条状的固定框架112形成在线圈120之上并且具有突起形状的两个固定框架112形成在线圈120之下,以沿着第一(长度)方向和第三(宽度)方向固定线圈120的位置。根据图21的示例(a)的线圈组件沿第三(宽度)方向的截面,可确定呈条状的固定框架112存在于线圈的右上端。
图20的示例(b)和图21的示例(b)示出了具有与图18B相同结构的线圈组件沿着第一(长度)方向和第三(宽度)方向的截面。图20的示例(b)和图21的示例(b)示出了如下线圈组件的截面图:在线圈组件中,具有突起形状的两个固定框架112形成在线圈120之上,具有突起形状的两个固定框架112还形成在线圈120之下,以沿着第一(长度)方向和第三(宽度)方向固定线圈120的位置。
图20的示例(c)和图21的示例(c)示出了具有与图18C相同结构的线圈组件沿着第一(长度)方向和第三(宽度)方向的截面。图20的示例(c)和图21的示例(c)示出了其中未形成单独的固定框架112的线圈组件沿着第一(长度)方向和第三(宽度)方向的截面。
图22是具有与图20的示例(c)和图21的示例(c)相同的结构的线圈组件沿着第三(宽度)方向的截面的放大图。
参照图22的示例(a)至示例(d),可通过压制并固化围绕支撑构件110和线圈120的磁性片,并对如上所述形成的结构进行切割来制造单个的线圈组件,可通过线圈组件的结构的示例来确定线圈120在根据线圈组件的形状进行切割后的变形。
结果,几乎不存在因压制压力导致的线圈120的变形,并且未发生磁性金属渗入使线圈120绝缘的绝缘层从而使绝缘电阻劣化的现象。另外,其中未发现由于与内部磁性主体130的树脂基材料反应而导致的影响磁性主体130强度、焊料热阻特性等的裂纹等。
另外,线圈组件还可具有影响电感的高金属填充率,并且未发生绝缘击穿,因此,可改善耐压特性(例如,击穿电压(BDV)特性)。
图23A和图23B是详述固定框架的尺寸的视图。
图23A是示出线圈组件的示意性结构的视图,图23B是在加工后的线圈组件的部分被切割的透视图。
参照图23A和图23B,支撑构件110的至少部分加工空间111可具有固定框架112,固定框架112具有显著减小的尺寸,以防止加工部分由于线圈120的固定被不必要地增大,或防止电感减小。为此,可通过下面的等式(1)描述与固定框架112的比。
等式(1):0.01<(a1+a2+...+an)/A<0.6
这里,a1、a2、…和an指的是固定框架中的每个沿着第一(长度)方向的长度,A指的是线圈组件沿着第一(长度)方向的长度。当等式(1)的(a1+a2+...+an)/A为0.01或更小时,线圈120的位置会不稳定,当(a1+a2+...+an)/A为0.6或更大时,电感会减小。在这种情况下,固定框架112可具有诸如圆形、四边形等的各种形状。例如,当设置固定框架112沿着第一(长度)方向的长度比时,可实现相对高比率电流、低DC电阻和高精度安装。根据设计,该比率可大于0.01且小于0.6。
图24A至图24C是示出磁性主体的示例的示意图。
参照图24A至图24C,多相片(heterogeneous sheets)可应用到磁性主体130,支撑构件110和线圈120可嵌入在磁性主体130中。
图24A示出了其中针状粉末颗粒插入到外部盖片中的磁性主体,在磁性主体的设置线圈120的内部,细粉末颗粒和粗粉末颗粒混合,针状粉末可沿水平方向布置。
图24B示出了其中针状粉末颗粒插入到设置线圈120的部分的磁性主体,针状粉末可沿着竖直方向布置在磁性主体的设置线圈120的内部,细粉末颗粒和粗粉末颗粒可在盖片中混合。
图24C示出了针状粉末颗粒完全插入其中的磁性主体,针状粉末可沿着竖直方向布置在磁性主体的设置线圈120的内部,且针状粉末可沿着水平方向设置在盖片中。
通过调节如上所述的针状粉末颗粒的比可显著地增大有限尺寸内的磁场的效率。
图25是示出磁性主体的切割表面的示例的示意图。
在执行切割之后,包含作为主原料的Fe的金属可用作磁性树脂基材料复合物的磁性金属粉末(即,磁性主体130的材料)。当在形成外电极后执行镀覆时,会发生镀覆扩散。
在这种情况下,当通过显著地降低磁性主体130的表面的不规则来施加镀覆电流时可防止电流聚集,从而防止镀覆扩散。例如,在磁性主体130中,磁性金属粉末可具有其切割表面和暴露的表面被平面化的半球状或者可具有其球面被部分切割的形状,因此,磁性主体130可实现为具有如图25中所示的平坦表面。因此,当施加镀覆电流时,可防止电流聚集。
此外,为了防止镀覆扩散,可在磁性主体130的表面上(除了其与外电极对应的部分之外的部分)涂敷绝缘层。所述绝缘层可利用包含Si的玻璃基材料、绝缘树脂和等离子体中的至少一种而形成。包含Si的玻璃基材料或绝缘树脂可通过印刷法和浸渍法进行涂敷,或者可对绝缘材料执行等离子处理。详细地讲,通过在磁性主体130的侧表面以及上表面和下表面上涂敷并固化绝缘聚合物,可防止镀覆扩散。
如上所述,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可提供一种线圈组件总成及其有效的制造方法,所述线圈组件总成允许线圈的稳定安装、具有优良生产率、且展现降低的模具成本。
虽然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示例性实施例,但对本领域技术人员将明显的是,在不脱离由权利要求限定的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作出各种修改和变形。

Claims (28)

1.一种线圈组件总成,包括:
支撑构件;
多个加工空间,穿透所述支撑构件;
多个线圈,分别设置在所述多个加工空间中;
磁性材料,覆盖支撑构件和所述多个线圈,
其中,多个加工空间中的每个包括沿着第一方向位于所述加工空间的相对侧上的突起部,在所述多个加工空间中,沿着第一方向彼此相邻的两个任意加工空间被加工为使得所述两个任意的加工空间的各个突起部彼此交替,以使相邻的突起部能够相对于彼此嵌套,以及
其中,所述多个线圈中的每个具有一个或更多个引线端子,并且所述多个线圈的所述一个或更多个引线端子中的每个设置在所述多个加工空间的突起部的每个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组件总成,其中,在所述多个加工空间中,沿着第一方向彼此相邻的两个任意的加工空间关于它们之间的边界线的中点大体上彼此点对称。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组件总成,其中,在所述多个加工空间中,沿着相对于第一方向的第二对角线方向彼此相邻的两个任意的加工空间关于所述加工空间之间彼此垂直的边界线的交叉点大体上彼此点对称。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组件总成,其中,在所述多个加工空间中,沿着与第一方向呈90°的第三方向彼此相邻的两个任意的加工空间相对于它们之间的边界线的中点大体上彼此点对称。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组件总成,其中,所述多个线圈中的每个线圈具有沿着第一方向在线圈的相对侧上突出的引线端子,
在所述多个线圈中,沿着第一方向彼此相邻的两个任意线圈被设置成使得两个任意线圈的各自的引线端子彼此交替。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圈组件总成,其中,在分别设置在所述多个加工空间中的所述多个线圈中,沿着第一方向彼此相邻的两个任意的线圈关于它们之间的边界线的中点大体上彼此点对称。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线圈组件总成,其中,在分别设置在所述多个加工空间中的所述多个线圈中,沿着相对于第一方向的第二对角线方向彼此相邻的两个任意线圈相对于线圈之间彼此垂直的边界线的交叉点大体上彼此点对称。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线圈组件总成,其中,在分别设置在所述多个加工空间中的所述多个线圈中,沿着与第一方向呈90°的第三方向彼此相邻的两个任意线圈相对于它们之间的边界线的中点大体上彼此点对称。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组件总成,其中,所述多个线圈被设置为缠绕线圈。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组件总成,所述线圈组件总成还包括从所述支撑构件朝向所述多个加工空间突出的固定框架。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组件总成,所述线圈组件总成还包括与所述多个加工空间交叉的固定框架。
12.一种通过切割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组件总成形成的线圈组件,所述线圈组件包括线圈和覆盖所述线圈的磁性主体。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线圈组件,其中,所述支撑构件保留在线圈组件的沿着第一方向的相对侧。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线圈组件,所述线圈组件还包括至少一个固定框架,所述至少一个固定框架沿着线圈的至少一个或更多个方向设置,以固定线圈的位置。
15.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线圈组件,其中,所述磁性主体的切割表面包含磁性金属粉末,所述磁性金属粉末呈半球形或球面被部分切割的形状。
16.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线圈组件,其中,所述线圈具有至少一个引线端子,
所述至少一个引线端子具有包含铜的预镀覆层。
17.一种用于制造线圈组件总成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形成穿透支撑构件的多个空间;
将多个线圈分别设置在所述多个空间中;
形成磁性材料,以覆盖支撑构件和所述多个线圈,
其中,多个空间中的每个包括沿着第一方向位于所述空间的相对侧上的突起部,在所述多个空间中,沿着第一方向彼此相邻的两个任意空间被加工为使得所述两个任意的空间的各个突起部彼此交替,以使相邻的突起部能够相对于彼此嵌套,以及
其中,所述多个线圈中的每个具有一个或更多个引线端子,并且所述多个线圈的所述一个或更多个引线端子中的每个设置在所述多个空间的突起部的每个中。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中,形成磁性材料的步骤包括:
在支撑构件和所述多个线圈上设置磁性片;
压制并固化所述磁性片,以形成覆盖支撑构件和所述多个线圈的磁性材料。
19.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中,形成磁性材料的步骤包括:
将磁性树脂基材料复合物添加到支撑构件和所述多个线圈中,以使所述支撑构件和所述线圈嵌入;
压制并固化所述磁性树脂基材料复合物,以形成覆盖支撑构件和所述多个线圈的磁性材料。
20.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所述方法还包括形成从支撑构件朝向多个空间突出的固定框架的步骤。
21.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所述方法还包括形成与所述多个空间交叉的固定框架的步骤。
22.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多个空间按照阵列布置。
23.一种用于制造线圈组件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形成穿透支撑构件的多个空间;
将多个线圈分别设置在所述多个空间中;
形成磁性材料,以覆盖支撑构件和所述多个线圈,从而形成线圈组件总成;
切割所述线圈组件总成,以形成线圈组件,
其中,所述支撑构件的至少一部分通过切割所述线圈组件总成而被去除。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多个线圈的引线端子在切割线圈组件总成的步骤中被切割出来。
25.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方法,其中,整个支撑构件通过切割线圈组件总成而被去除。
26.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方法,其中,位于各个线圈组件的彼此相对的第一侧和第二侧的支撑构件通过切割线圈组件总成而被完全去除,位于各个线圈组件彼此相对的第三侧和第四侧的支撑构件通过切割线圈组件总成而被部分地去除。
27.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方法,其中,各个线圈组件的引线端子位于所述线圈组件的第三侧和第四侧。
28.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方法,其中,位于各个线圈组件彼此相对的第一侧和第二侧的支撑构件通过切割线圈组件总成而被部分地去除,位于各个线圈组件彼此相对的第三侧和第四侧的支撑构件通过切割线圈组件总成而被部分地去除。
CN201510726349.8A 2014-10-31 2015-10-30 线圈组件总成及线圈组件 Active CN10557562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859197.8A CN107464656A (zh) 2014-10-31 2015-10-30 线圈组件总成及线圈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20140150755 2014-10-31
KR10-2014-0150755 2014-10-31
KR1020150128073A KR102138889B1 (ko) 2014-10-31 2015-09-10 코일 부품 어셈블리, 코일 부품 및 그 제조 방법
KR10-2015-0128073 2015-09-10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859197.8A Division CN107464656A (zh) 2014-10-31 2015-10-30 线圈组件总成及线圈组件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575621A CN105575621A (zh) 2016-05-11
CN105575621B true CN105575621B (zh) 2017-10-31

Family

ID=55853424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726349.8A Active CN105575621B (zh) 2014-10-31 2015-10-30 线圈组件总成及线圈组件
CN201710859197.8A Pending CN107464656A (zh) 2014-10-31 2015-10-30 线圈组件总成及线圈组件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859197.8A Pending CN107464656A (zh) 2014-10-31 2015-10-30 线圈组件总成及线圈组件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2) US10049808B2 (zh)
JP (1) JP6181133B2 (zh)
CN (2) CN10557562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194727B1 (ko) * 2015-04-29 2020-12-23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인덕터
US9870929B2 (en) * 2015-10-14 2018-01-16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 Ltd. Package structure, fan-out package structure and method of the same
JP6914617B2 (ja) * 2016-05-11 2021-08-04 Tdk株式会社 積層コイル部品
CN106024365B (zh) * 2016-05-19 2018-06-26 东莞建冠塑胶电子有限公司 表面黏着型电感器之制造方法
JP6673065B2 (ja) * 2016-07-07 2020-03-25 Tdk株式会社 コイル装置
CN206585400U (zh) * 2016-07-25 2017-10-24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微型风扇
US10989205B2 (en) 2016-07-25 2021-04-27 Delta Electronics, Inc. Micro fan
KR20180073370A (ko) * 2016-12-22 2018-07-02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코일부품 및 그 제조방법
JP6828420B2 (ja) * 2016-12-22 2021-02-10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表面実装インダクタ
DE102017204949A1 (de) * 2017-03-23 2018-09-27 SUMIDA Components & Modules GmbH Induktives Bauelement und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s induktiven Bauelements
KR101952867B1 (ko) * 2017-03-30 2019-02-27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코일 부품 및 그 제조방법
CN107705976B (zh) * 2017-08-30 2020-08-25 潍坊歌尔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线圈的制造方法、线圈、电子设备
KR101912291B1 (ko) * 2017-10-25 2018-10-29 삼성전기 주식회사 인덕터
KR102501904B1 (ko) * 2017-12-07 2023-02-21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권선형 인덕터
WO2020179298A1 (ja) * 2019-03-06 2020-09-10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コイル部品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7325197B2 (ja) * 2019-03-12 2023-08-14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インダクタ
JP7219641B2 (ja) * 2019-03-12 2023-02-08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インダクタ
KR102279305B1 (ko) * 2019-04-16 2021-07-21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코일 부품
JP2021057477A (ja) * 2019-09-30 2021-04-08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コイル部品の製造方法
JP7327070B2 (ja) * 2019-10-09 2023-08-16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コイル部品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2236100B1 (ko) 2019-10-31 2021-04-05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코일 부품
JP7384141B2 (ja) * 2020-10-09 2023-11-21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インダクタ
CN112489972A (zh) * 2020-11-24 2021-03-12 横店集团东磁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感及其制备方法
CN113963928B (zh) * 2021-11-30 2022-11-25 横店集团东磁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功率电感及其制备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4114425A1 (de) * 2003-06-24 2004-12-29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Piezoelektrisches bauteil mit temperiervorrichtung und verwendung des bauteils
CN102985985A (zh) * 2010-04-23 2013-03-20 库柏技术公司 层压的磁性组件以及用软磁粉末聚合物复合片材的制造
CN104064319A (zh) * 2013-03-21 2014-09-24 乾坤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磁性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5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596621A (en) 1979-01-17 1980-07-2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Method of producing molded coil
JPH0211779Y2 (zh) * 1984-12-27 1990-04-03
JPH0737296Y2 (ja) * 1989-08-23 1995-08-23 サンケン電気株式会社 トランス
JP3126255B2 (ja) * 1993-03-24 2001-01-22 ティーディーケイ株式会社 マーク付きチップコイルの製造方法
JP3609090B2 (ja) 1993-12-16 2005-01-12 トムソン コンシユーマ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ツド 偏向ヨークの取付け方法および偏向ヨーク構体
JPH11150035A (ja) * 1997-11-17 1999-06-02 Citizen Electronics Co Ltd 表面実装型コイルパッケージ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H11288818A (ja) 1998-04-03 1999-10-19 Citizen Electronics Co Ltd 表面実装型コイ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1003761A (ja) * 1999-06-18 2001-01-09 Yanmar Agricult Equip Co Ltd 可搬式エンジンの構造
JP2001126927A (ja) 1999-10-29 2001-05-11 Tdk Corp 低背型表面実装コイル部品
JP2002343663A (ja) * 2001-05-11 2002-11-29 Murata Mfg Co Ltd チップ型部品製造方法
JP2004128130A (ja) * 2002-10-01 2004-04-22 Tdk Corp コイル部品とその製造方法
US20060091534A1 (en) * 2002-12-13 2006-05-0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Chip part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chip parts
JP4548110B2 (ja) * 2004-12-13 2010-09-22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チップ部品の製造方法
JP2004200373A (ja) 2002-12-18 2004-07-1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電子部品および製造方法
EP1665296B1 (en) * 2003-09-04 2009-11-11 Philips Intellectual Property & Standards GmbH Fractional turns transformer with ferrite polymer core
JP4851062B2 (ja) 2003-12-10 2012-01-11 スミダコーポレ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インダクタンス素子の製造方法
KR20070066561A (ko) 2005-12-22 2007-06-2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인덕터장치, 회로기판 및 이를 이용한 전자기기
JP4933830B2 (ja) * 2006-05-09 2012-05-16 スミダコーポレ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インダクタ
JP2008306017A (ja) * 2007-06-08 2008-12-18 Citizen Electronics Co Ltd インダクタ及びインダクタの製造方法
JP2010021506A (ja) * 2008-06-09 2010-01-28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モールドコイルの製造方法とモールドコイル
KR101025720B1 (ko) 2008-10-30 2011-04-04 (주)창성 임베디드 코일을 이용한 파워 인덕터 및 제조방법
JP4961445B2 (ja) 2009-02-13 2012-06-27 東光株式会社 モールドコイル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そのモールドコイル
KR20100094271A (ko) 2009-02-18 2010-08-26 아비코전자 주식회사 페라이트 분말을 이용한 표면실장형 인덕터 및 그 제조방법
JP4714779B2 (ja) * 2009-04-10 2011-06-29 東光株式会社 表面実装インダクタの製造方法とその表面実装インダクタ
US20100277267A1 (en) 2009-05-04 2010-11-04 Robert James Bogert Magnetic components and methods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KR101044608B1 (ko) * 2009-05-29 2011-06-29 오세종 콤포짓 인덕터의 성형 방법
JP4685952B2 (ja) 2009-06-19 2011-05-18 義純 福井 巻き線一体型モールドコイルおよび巻き線一体型モールドコイルの製造方法
KR101434351B1 (ko) * 2010-10-21 2014-08-26 티디케이가부시기가이샤 코일 부품 및 그 제조 방법
JP6081051B2 (ja) 2011-01-20 2017-02-15 太陽誘電株式会社 コイル部品
JP2012160507A (ja) * 2011-01-31 2012-08-23 Toko Inc 面実装インダクタと面実装インダクタの製造方法
JP5048155B1 (ja) 2011-08-05 2012-10-17 太陽誘電株式会社 積層インダクタ
WO2013035515A1 (ja) 2011-09-07 2013-03-14 Tdk株式会社 積層型コイル部品
JP2013110184A (ja) 2011-11-18 2013-06-06 Toko Inc 面実装インダクタの製造方法とその面実装インダクタ
JP2013143505A (ja) * 2012-01-11 2013-07-22 Alps Green Devices Co Ltd 磁気素子
JP5623446B2 (ja) 2012-03-02 2014-11-12 東光株式会社 面実装インダクタの製造方法
JP5929401B2 (ja) * 2012-03-26 2016-06-08 Tdk株式会社 平面コイル素子
JP6060508B2 (ja) 2012-03-26 2017-01-18 Tdk株式会社 平面コイル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832355B2 (ja) * 2012-03-30 2015-12-16 東光株式会社 面実装インダクタの製造方法
KR101194785B1 (ko) 2012-04-04 2012-10-25 아비코전자 주식회사 초박형 인덕터 및 그 제조방법
CN102682951B (zh) * 2012-05-25 2013-12-25 深圳市麦捷微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大功率扁平电感器及其制作方法
KR101580709B1 (ko) 2012-05-31 2015-12-28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칩 인덕터
KR101541581B1 (ko) * 2012-06-28 2015-08-03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인덕터 및 인덕터 제조방법
CN202887902U (zh) 2012-09-17 2013-04-17 深圳顺络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模塑成型功率电感元件
KR101761944B1 (ko) 2012-09-21 2017-07-26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권선형 인덕터
KR101823161B1 (ko) 2012-09-21 2018-01-29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칩 인덕터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JP6098786B2 (ja) * 2012-09-21 2017-03-22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複合材料、リアクトル、コンバータ、及び電力変換装置
KR20140066438A (ko) 2012-11-23 2014-06-02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박막형 칩 소자 및 그 제조 방법
CN103871724B (zh) * 2012-12-18 2016-09-28 佳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功率电感及其制造方法
JP5817752B2 (ja) * 2013-02-08 2015-11-18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電子部品の製造方法
US9240275B2 (en) * 2013-07-29 2016-01-19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Core for a wire-wound electronic component, a wire-wound electronic component and a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 core for a wire-wound electronic component
KR101430427B1 (ko) * 2013-08-19 2014-08-21 오세종 콤포짓 파워 인덕터의 양측면에 전기 단자를 추가 형성하는 방법
CN203799822U (zh) * 2014-03-13 2014-08-27 东莞建冠塑胶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薄型电感线圈之构造
JP2016171115A (ja) * 2015-03-11 2016-09-23 スミダコーポレ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磁性素子および磁性素子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4114425A1 (de) * 2003-06-24 2004-12-29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Piezoelektrisches bauteil mit temperiervorrichtung und verwendung des bauteils
CN102985985A (zh) * 2010-04-23 2013-03-20 库柏技术公司 层压的磁性组件以及用软磁粉末聚合物复合片材的制造
CN104064319A (zh) * 2013-03-21 2014-09-24 乾坤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磁性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6092422A (ja) 2016-05-23
CN107464656A (zh) 2017-12-12
US10049808B2 (en) 2018-08-14
US20180286569A1 (en) 2018-10-04
US10614950B2 (en) 2020-04-07
JP6181133B2 (ja) 2017-08-16
CN105575621A (zh) 2016-05-11
US20160126006A1 (en) 2016-05-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575621B (zh) 线圈组件总成及线圈组件
CN106898479B (zh) 线圈组件及制造该线圈组件的方法
KR101719916B1 (ko) 코일 전자 부품
JP6179491B2 (ja) 表面実装インダク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5989990A (zh) 绕线电感器及其制造方法
KR102064119B1 (ko) 시트 타입 인덕터
KR101994755B1 (ko) 전자부품
CN105321684B (zh) 磁性体芯和线圈装置
CN109698061A (zh) 线圈组件
EP1398803A1 (en) Coil component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the same
KR101792279B1 (ko) 인덕터 및 인덕터 제조 방법
KR101952867B1 (ko) 코일 부품 및 그 제조방법
JP6414612B2 (ja) 表面実装インダク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5304289B (zh) 磁性体芯和线圈装置
CN110349737A (zh) 线圈组件和制造线圈组件的方法
JP2024033176A (ja) インダクタおよびインダクタの製造方法
JP2024013787A (ja) インダクタ部品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24033192A (ja) インダクタおよびインダクタの製造方法
KR20170023502A (ko) 코일 전자 부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