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857581B - 转向盘的电动位置调节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转向盘的电动位置调节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857581B
CN103857581B CN201380003496.1A CN201380003496A CN103857581B CN 103857581 B CN103857581 B CN 103857581B CN 201380003496 A CN201380003496 A CN 201380003496A CN 103857581 B CN103857581 B CN 10385758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eering
mentioned
displacement
column support
steering ge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0349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857581A (zh
Inventor
岩川将人
关井义幸
垣田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SK Ltd
Original Assignee
NSK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SK Ltd filed Critical NSK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8575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5758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85758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5758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6Steering columns
    • B62D1/18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 B62D1/187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with tilt adjustment; with tilt and axial adjustment
    • B62D1/189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with tilt adjustment; with tilt and axial adjustment the entire column being tiltable as a uni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6Steering columns
    • B62D1/18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 B62D1/181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with power actuated adjustment, e.g. with position memor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6Steering columns
    • B62D1/18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 B62D1/185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adjustable by axial displacement, e.g. telescopicall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6Steering columns
    • B62D1/18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 B62D1/187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with tilt adjustment; with tilt and axial adjustm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eering Controls (AREA)
  • Power Steering Mechanism (AREA)
  •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转向盘的电动位置调节装置具备非伸缩式的转向轴(2b)、非伸缩式的转向柱(5b)、以能进行轴向位移的方式保持转向柱(5b)的转向柱支架(31)、以能以其中心线为中心摇动的方式保持转向柱支架(31)的1对倾动轴(33),和通过万向接头(27b)与转向轴(2b)连结的伸缩式的中间轴(28),倾动轴(33)被配置成使其中心线与转向轴(2b)的中心线正交。使上述左右1对倾动轴的中心线存在于被夹在万向接头(27b)的前端侧位移中心位置与后端侧位移中心位置之间的范围内。

Description

转向盘的电动位置调节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转向盘的电动位置调节装置,更具体来说,涉及把电动马达作为驱动源对转向盘的前后位置及上下位置进行调节的装置。
背景技术
已知各种结构的转向盘的电动位置调节装置,其中一部分已经在机动车用的转向装置中被采用。图19表示日本特开2010-116042号公报中记载的现有结构的第1例。固定转向盘1的转向轴2由圆筒状的外轴3,和能沿轴向滑动、且能传递旋转力地插入此外轴3的圆棒状的内轴4构成。更具体来说,外轴3的从中间部到前端部为止的内周面与内轴4的后端部外周面进行花键配合。转向盘1固定在外轴3的后端部。
转向轴2插通到筒状的转向柱5的内侧,而且,旋转自如地受到支撑。转向柱5由支撑在车身上的筒状的转向外柱6,和能朝轴向滑动地插入此转向外柱6的内侧的筒状的转向内柱7构成。而且,外轴3的靠中间部后端的部分在轴向位移受到阻止的状态下旋转自如地支撑在转向内柱7的后端部的内径侧。而且,内轴4的靠中间部前端的部分在轴向位移受到阻止的状态下旋转自如地支撑在转向外柱6的前端部的内径侧。通过此结构,转向轴2旋转自如地支撑在转向柱5的内侧,而且,外轴3及转向内柱7能够相对于内轴4及转向外柱6朝前后方向进行相对移动。
现有结构的第1例的装置,为了能够调节转向盘1的前后位置,具备:作为电动执行器被固定在转向外柱6的下表面的齿轮箱8;在轴向位移受到阻止的状态下以仅能进行旋转的方式支撑在此齿轮箱8内的进给螺母9;在转向内柱7的后端部固定在朝转向外柱6的后方突出的部分的推拉臂10;在前半部设有与进给螺母9进行螺纹接合的阳螺纹部12、后端部与推拉臂10结合的推拉杆11;和通过蜗杆减速机13与进给螺母9相连,对此进给螺母9进行旋转驱动的电动马达(图示省略)。
在对转向盘1的前后位置进行调节的情况下,使进给螺母9旋转,使推拉杆11沿轴向位移。伴随此位移,转向内柱7通过推拉臂10朝与推拉杆11相同的方向位移,使支撑在转向内柱7的内侧的外轴3与转向内柱7一起朝前后方向移动,从而对转向盘1的前后位置进行调节。
现有结构的第1例的转向盘的电动位置调节装置中,存在于转向外柱6的后端部与转向内柱7的前端部的嵌合部的微小间隙,可能会造成对转向盘1进行操作的驾驶者产生不适感、不快感。即,转向盘的电动位置调节装置,与手动式的装置不同,即便在把转向盘1保持在调节后的位置的状态下,转向外柱6的后端部的直径也不会缩小,会成为在嵌合部存在微小间隙的状态。而且,由于存在此微小间隙,对固定转向盘1的外轴3进行支撑的转向内柱7可能会相对于支撑在车身上的转向外柱6发生晃荡。而且,伴随此晃荡,转向盘1的支撑刚性感降低,肯能使对转向盘1进行操作的驾驶者产生不适感。而且,此晃荡会使转向盘的电动位置调节装置中、构成包括转向轴2及转向柱5的转向柱装置的部分的共振频率降低,当行驶在坏路上时等车身发生轻微振动时,此转向柱装置部分中可能会产生不快的异响、振动。
图20及图21表示日本特开2006-297989号公报中记载的现有结构的第2例。在现有结构的第2例中,也由与现有结构的第1例相同的结构,把转向轴2a旋转自如地支撑在转向柱5a的内侧,而且,外轴3a及转向内柱7a能够相对于内轴4a及转向外柱6a沿前后方向相对移动。
现有结构的第2例的装置中,为了能够调节转向盘1的前后位置,通过采用作为电动执行器支撑在安装托架14的下端部的直动式超声波马达15,能够使转向内柱7a相对于转向外柱6a沿轴向位移。具体来说,直动式超声波马达15的移动块16与转向内柱7a通过传递部件17结合,通过把移动块16的运动传递到转向内柱7a,从而能使转向内柱7a沿前后方向移动。传递部件17的根端部被螺纹固定在转向内柱7a上,传递部件17的端头部通过球面接头18与移动块16连结。球面接头18由形成在移动块10上的配合凹部19、嵌合保持于此配合凹部19且具有球状凹面的内周面的衬套20,和设置在传递部件17的端头部、具有球状凸面的外周面且与衬套20的内周面进行球面配合的球面配合部21构成。
在对转向盘1的前后位置进行调节时,通过直动式超声波马达15使移动块16沿转向柱5a的轴向位移。伴随此位移,通过传递部件17使转向内柱7a朝与移动块16相同的方向位移,使支撑在转向内柱7a的内侧的外轴3a与转向内柱7a一起沿前后方向移动。结果,能够如图20的双点划线所示那样,对转向盘1的前后位置进行调节。
在现有技术的第2例的结构的场合,移动块16与传递部件17的卡合部的结构上,存在着为了确保其顺畅的动作而使制造成本变高的问题。即,为了不发生晃荡地,顺畅地对转向盘1的前后位置进行调节,必须适当限定传递部件17的球面配合部21与衬套20的卡合部的嵌合强度。如果此嵌合强度过低,在此卡合部中存在正的间隙,则球面配合部21与衬套20之间会发生晃荡,转向盘1容易沿前后方向晃荡。另一方面,如果此嵌合强度过高,在衬套20无法顺畅地相对于球面配合部21进行摇动位移。
在现有技术的第2例的结构中,移动块16的前后方向的移动量大,如果此移动块16的移动方向跟伴随转向盘1的前后位置调节产生的转向内柱7a的移动方向之间的平行度不好,则随着转向盘1的前后位置调节,传递部件17相对于移动块16沿此传递部件17的轴向进行相对位移。伴随此相对位移,衬套20的外周面与配合凹部19的内周面沿传递部件17的轴向发生擦合。此时,如果嵌合强度过高,衬套20无法相对于球面配合部21顺畅地进行摇动位移,则衬套20的外周面与配合凹部19的内周面可能会剧烈摩擦而发生异响、振动,对乘员造成不快感。尤其是,在此状态下,允许传递部件17与移动块16在传递部件17的轴向上进行相对位移的面被衬套20的外周面与配合凹部19的内周面的1个部位限定,因此,摩擦长度容易变长,成为更加容易产生异响、振动的状态。
为了防止异响、振动的发生,对作为球状凹面的衬套20的内周面与作为球状凸面的球面配合部21的外周面进行高精度加工,则其成本会高。而且,即便把球面配合部21高精度地进行制作,传递部件17的外径也无法避免在球面配合部21的根端部变小。在此传递部件17的中间变细的部分容易在转向盘1的前后位置调节时产生大的应力,这样的结构不利于相对于长时间使用确保充分的耐久性。
作为用来防止转向柱装置部分的异响、振动的发生的结构,例如,在日本专利第5076908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如图22所示的机构,其在转向外柱6b的轴向的一部分设置保持孔22,通过拧入被形成在保持孔22中的阴螺纹23的调整螺钉24,经由盘簧25,对与转向内柱7b的外周面抵接的合成树脂制的垫块26进行推压,由此来防止转向柱装置部分的晃荡。但是,在此机构中,如果把对垫块26的转向内柱7b的外周面的推压力加大到能够防止晃荡的量,则转向外柱6b与转向内柱7b滑动时的摩擦力会变大,因此,存在电动马达等马达的驱动负载变大,动作声变大的问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11604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6-297989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第5076908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平09-323658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平10-119793号公报
专利文献6:日本特开2005-255040号公报
专利文献7:日本特开2009-006743号公报
专利文献8:日本特开2010-116042号公报
专利文献9:德国专利申请公开第10251764号说明书(DE10251764A1)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以低成本提供一种转向盘的电动位置调节装置的结构,该转向盘的电动位置调节装置能够提高构成转向柱装置的部分的刚性,不会令进行操作的驾驶者产生不适感,能够以稳定的动作顺畅地进行转向盘的位置调节。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手段
本发明的转向盘的电动位置调节装置,具备:转向轴、转向柱、转向柱支架、左右1对倾动轴、中间轴、前后位置调节用电动执行器、上下位置调节用电动执行器。尤其是,在本发明中,在后端部对转向盘进行支撑固定的上述转向轴,以及在内侧旋转自如地支撑该转向轴的转向柱,都具备至少在通常状态下全长不发生伸缩的非伸缩式的结构。
而且,上述转向柱支架通过上述左右1对倾动轴支撑在被支撑在固定于车身的部分的车身侧托架上,把上述转向柱保持成能进行轴向位移。上述左右1对倾动轴彼此同心,被配置成具有与上述转向轴的中心线正交的中心线,把该转向柱支架的端头部以能摇动位移的方式支撑在上述车身侧托架上。
上述中间轴配置在上述转向轴的前端部与转向齿轮单元的输入轴之间,把上述转向轴的旋转传递到转向齿轮单元的输入轴,具备全长能伸缩的伸缩式的结构。而且,上述万向接头把上述转向轴的前端部与上述中间轴的后端部连结。
上述前后位置调节用电动执行器把前后驱动用电动马达当作驱动源,使上述转向柱相对于上述转向柱支架沿轴向进行位移。另一方面,上述上下位置调节用电动执行器把上下驱动用电动马达当作驱动源,使上述转向柱支架以上述倾动轴为中心沿上下方向进行摇动位移。
根据这样的结构,在本发明的转向盘的电动位置调节装置中,对上述转向盘的前后位置的调节,通过使上述中间轴伸缩、使上述转向柱朝轴向位移、使上述转向轴朝前后方向移动来进行。
优选为,本发明的装置构成为,把使上述转向盘在能调节的范围内位移到前端位置时上述万向接头的位移中心位置作为前端侧位移中心位置、把使上述转向盘在能调节的范围内位移到后端位置时上述万向接头的位移中心位置作为后端侧位移中心位置,在此情况下,上述左右1对倾动轴的中心线存在于被夹在上述前端侧位移中心位置与上述后端侧位移中心位置之间的范围内。
进而优选为,本发明的装置构成为,在上述前端侧位移中心位置与上述后端侧位移中心位置的距离为L的情况下,上述左右1对倾动轴的中心线存在于以上述前端侧位移中心位置与上述后端侧位移中心位置之间的中央位置为中心的、L/5长度的范围内。
而且优选为,在本发明的装置中,上述前后位置调节用电动执行器与上述上下位置调节用电动执行器被固定在上述转向柱支架的下侧,在该转向柱支架的上侧的前后分离开的至少2处位置,具备把上述转向柱朝下方推压的机构。
进而优选为,被构成为,把上述转向柱朝下方推压的机构,分别具备在使上述转向柱支架的内周面及外周面连通的状态下形成的保持孔,和从该转向柱支架的径向内侧按顺序组装在该保持孔中的滑板、弹性部件和盖体,上述弹性部件在这些滑板与盖体之间被弹性压缩,上述滑板推压着上述转向柱的外周面。
在此情况下,尤其优选为,把上述转向柱朝下方推压的机构的轴向间隔设定成实际上等同于该转向柱在轴向上的最大移动范围。
上述前后位置调节用电动执行器可以采用这样的结构,即,具备与转向柱平行地配设并由上述前后驱动用电动马达驱动旋转的前后方向进给螺杆、与该前后方向进给螺杆拧合而通过该前后方向进给螺杆的旋转朝前后方向移动的移动块,和传递部件,该传递部件的端头部与上述移动块相连,根端部与上述转向柱结合,把该移动块的运动传递到上述转向柱。
在具有此结构的前后位置调节用电动执行器中,优选为,在上述移动块上设置卡合凹部,上述传递部件的端头部经由垫圈与该移动块的卡合凹部卡合,上述移动块的卡合凹部具有内径在上述传递部件的轴向上不发生改变的圆筒状凹面的内周面,上述传递部件的端头部具有外径在上述传递部件的轴向上不发生改变的圆筒状凸面的外周面,上述垫圈具有外径在上述传递部件的轴向上不发生改变的圆筒状凸面的外周面以及内径在上述传递部件的轴向上不发生改变的圆筒状凹面的内周面。
而且,优选为,由设置在转向柱的轴向中间部且外径在该轴向上不发生改变的中间圆筒部,和设置在该中间圆筒部的该轴向两端侧且具有比该中间圆筒部的外径小的外径的缩径部,构成上述转向柱。
在此情况下,优选为,把上述传递部件的根端部结合固定在上述中间圆筒部上,在与上述支撑部的上述传递部件处于径向相反侧的部分的轴向2个部位,设置把上述中间圆筒部朝上述传递部件的方向推压的机构。
另外,这些机构被设置成,尽管上述转向柱相对于上述支撑部的轴向位移,也使该机构不会从上述中间圆筒部脱离。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提高转向柱的支撑刚性,不对包括操作转向盘的驾驶者的乘员造成不适感、不快感,提供使此转向盘的位置调节能顺畅进行的转向盘的电动位置调节装置。具体来说,由于转向柱和转向柱都是至少在通常状态下全长不进行伸缩的一体式的非伸缩式结构,因此可以确保这些部件的刚性。
而且,本发明中,由于把1对倾动轴和转向轴配置在各自的中心线彼此相互正交的位置,因此,可以顺畅地进行转向盘的位置调节。即,在本发明的电动式转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中,转向柱为非伸缩式的结构,因此,当进行上述转向盘的上下位置调节时,即便在使转向柱支架以上述倾动轴为中心进行摇动位移,连结上述转向轴与中间轴的万向接头的位移中心以它们的倾动轴为中心进行了摇动位移的情况下,也可以把此中间轴的伸缩量抑制成较小,因此,可以对伴随此中间轴的伸缩产生的摩擦阻力等损害转向盘上下位置的顺畅性的主要因素进行抑制。
尤其是,在本发明中,由于通过上述万向接头的前端侧位移中心位置与后端侧位移中心位置的关系来对上述倾动轴的中心线的位置进行限定,因此,当在把上述转向盘移动到前端位置的状态下进行上下位置调节时,即使在上述万向接头的位移中心以上述倾动轴为中心进行了摇动位移的情况下,也能谋求把上述中间轴的伸缩量抑制成较少,在此状态下谋求使转向盘的上下位置调节顺畅化。而且,当在把上述转向盘移动到后端位置的状态下进行上下位置调节时,由于包含上述万向接头的部分等造成的上下位置调节用电动执行器的负载受到抑制,因此,可以谋求转向盘的电动位置调节装置的小型化和轻量化。
进而,把将转向柱朝下方推压的机构设置在转向柱支架的前后2处以上,通过这样的结构,由于把上述转向柱朝此转向柱支架的内周面弹性地推压,因此,使转向柱与转向柱支架之间的晃荡受到抑制,可以提高这些部件的嵌合部的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1例的纵截面侧面图。
图2是图1的右半部放大图。
图3是图2的A部放大图。
图4是图2的B部放大图。
图5是图2的C部放大图。
图6是表示从前上方观察的状态下的立体图。
图7是图6的右半部放大图。
图8是以从相反侧上方观察的状态表示图7的立体图。
图9是以从下方观察的状态表示图6的右半部的立体图。
图10是以从右方观察的状态表示图1及图2的局部剖端面图。
图11是以从左方观察的状态表示图1的局部剖端面图。
图12是以从上方观察的状态表示图2的俯视图。
图13是以从下方观察的状态表示图2的仰视图。
图14是图2的放大D-D截面图。
图15是图2的放大E-E截面图。
图16是以从与图1及图2相同的方向进行观察的状态表示前后位置调节用螺杆的前后两端的支撑部的局部放大截面图。
图17是以从与图1及图2相同的方向进行观察的状态表示上下位置调节用螺杆的上下两端的支撑部的局部放大截面图。
图18是用来对应于转向盘的前后位置,对中间轴的伸缩量伴随转向盘的上下位置调节发生改变的状况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图19是表示现有结构的第1例的局部纵截面侧面图。
图20是表示现有结构的第2例的纵截面侧面图。
图21是图20的F部放大图。
图22是表示能够适用于现有结构的第1例及第2例的、现有的转向外柱与转向内柱之间的间隙调整机构的局部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的第1例)
图1~图18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1例。本例的转向盘的电动位置调节装置,在构成其转向柱装置的部分,都具备非伸缩式的转向轴2b与筒状的转向柱5b。在本例的结构中,支撑固定在转向轴2b中从转向柱5b的后端开口突出的后端部的转向盘1(参照图19)的前后位置及上下位置,分别能够在规定的范围内进行调节,而对于转向盘1的前后位置调节,通过使转向轴2b及转向柱5b的整体沿轴向移动来实现。
在本例的结构中,为了能在不使转向轴2b全长伸缩的情况下,使转向轴2b进行轴向(前后方向)移动,如图1及图6所示,作为通过万向接头27a以能传递扭矩的方式连结在转向轴2b的前端部的中间轴28,采用使中间内轴29与中间外轴30的端部彼此进行花键配合,而能进行扭矩传递及全长伸缩的结构。即,通过中间轴28的伸缩,对转向轴2b的前后方向的移动进行补偿。中间轴28的前端部通过另外的万向接头27b与用来对转向轮(前轮)赋予转向角的转向齿轮单元的输入轴(图示省略)连结。
而且,在本例的结构中,对把转向轴2b的前端部与中间轴28的后端部连结的万向接头27a的设置位置进行适当限制,把进行转向盘1的位置调节时的转向轴2b与中间轴28的相对位移量抑制成较少,使转向盘1的位置调节顺畅地进行。具体来说,为了把对转向柱5b进行保持的转向柱支架31以能进行摇动位移的方式支撑在车身侧托架32上,把彼此同心地设置的左右1对倾动轴33(参照图9及图11)与转向轴2b配置在各自的中心线彼此相互正交的位置。进而,如图3所示,使1对倾动轴33的中心线OC存在于在万向接头27a的前端侧位移中心位置OF与后端侧位移中心位置OB之间的前后方向上的中央位置。
另外,前端侧位移中心位置OF,是指在位移到能够对转向盘1进行调节的范围内的前端位置的状态下的、万向接头27a的位移中心位置,即,为构成此万向接头27a的十字轴34的中心点位置。而且,后端侧位移中心位置OB,是指在位移到能够对转向盘1进行调节的范围的后端位置的状态下的、万向接头27a的位移中心位置。在本例的情况下,1对倾动轴33的中心线OC,存在于将前端侧位移中心位置OF与后端侧位移中心位置OB连结的线段的中央位置。因此,当将前端侧位移中心位置OF及后端侧位移中心位置OB连结的线段的长度为L时,1对倾动轴33的中心线OC与前端侧位移中心位置OF及后端侧位移中心位置OB的距离分别为L/2。但是,即便1对倾动轴33的中心线OC比图示的位置前后偏离±L/10左右,更加优选为偏离±L/20左右,由于1对倾动轴33的中心线OC在前端侧位移中心位置OF与后端侧位移中心位置OB之间呈在前后方向上存在于大致中央位置的状态,因此,不会产生特别的妨碍。
对转向柱5b进行保持并使其能够沿其轴向(前后方向)位移的转向柱支架31,例如,通过把轻合金压铸成型而形成为筒状,更为具体来说,形成为大致圆筒状。另外,转向柱支架31相当于构成本发明的柱单元的支撑部。为了消除转向柱5b相对于转向柱支架31的晃荡,在转向柱支架31的上表面的前后方向上分离开的2处位置,保持孔22a以将转向柱支架31的内周面与外两周连通的方式形成。在各自的保持孔22a的内侧,如图4及图14所示,设置滑板35、垫圈36、碟片弹簧37,通过螺钉盖38堵住保持孔22a的上端开口部。另外,滑板35是由滑动性优异的聚缩醛(POM,日文:ポリアセタール)合成树脂、合成橡胶等高分子材料制成的。在此状态下,把存在于各自的保持孔22a内径侧端部的滑板35,通过碟片弹簧37的弹力推压到转向柱5b的外周面(上表面)上,使转向柱5b不会在转向柱支架31内晃荡。另外,用来防止这些转向柱5b的晃荡的机构的轴向间隔为任意的,但是在本例中,把此轴向间隔设定成实际上等同于上述转向单元在其轴向上能够移动的最大范围。
在本例中,从确保必要的刚性的观点出发,转向柱5b由铝系合金、铁系合金等的挤压成型管或电焊管一体成形为筒状。但是,也可以采用通过把多个元件焊接或嵌合而组装的结构。在本例中,不限于此,但是,转向柱5b为大致圆筒状。在转向柱5b的前后方向两端部,通过实施拉深加工,设置了外径变得比前后方向中间部的外径小的缩径部39a、39b。而且,使转向柱5b的前后方向中间部成为外径在轴向上不发生改变的中间圆筒部40,通过倾斜面部41a、41b将中间圆筒部40的前后方向两端部与缩径部39a、39b分别相连。中间圆筒部40的轴向长度与保持孔22a的设置位置,通过与转向盘1的前后方向调节量的关系来进行限定,使得滑板35尽管转向柱5b相对于转向柱支架31的轴向位移也不会从中间圆筒部40脱离。
转向轴2b,通过把铁系合金的拉制无缝钢管或电焊管、铝系合金的挤压成型管或拉制无缝钢管等一体成形为圆筒状或圆棒状,但是也可以与转向柱5b同样,采用把多个元件焊接或嵌合组装的结构。转向轴2b,通过在转向柱5b的内径侧配置在前后方向两端部的1对滚珠轴承42a、42b,以相对于转向柱5b的轴向的位移受到阻止的状态,旋转自如地受到支撑。
1对滚珠轴承42a、42b分别为角接触轴承,具有背面组合式的接触角,而且,在被赋予预压力的状态下,被设置在缩径部39a、39b的内周面与转向轴2b的靠中间部两端的部分的外周面之间。为此,在本例中,如图4所示,构成1对滚珠轴承42a、42b的外圈43a、43b,在彼此接近的方向上的位移受到阻止的状态下卡定于缩径部39a、39b的开口缘部。而且,构成前侧的滚珠轴承42a的内圈44a,在通过卡定在转向轴2b上的止动圈45使朝前方的位移受到阻止的状态下,嵌套固定在转向轴2b靠中间部前端的部分。另一方面,构成后侧的滚珠轴承42b的内圈44b,通过推进螺母46,在朝后方的位移被阻止的状态下,间隙配合地嵌套固定在转向轴2b上。在推进螺母46的前侧面与内圈44b的后端面之间夹持着盘簧等弹性件47,弹性件47对内圈44b赋予朝前方的弹力。通过以上的结构,转向轴2b在轴向位移受到阻止的状态下,不发生晃荡且旋转自如地支撑在转向柱5b的内径侧。
在本例中,作为1对滚珠轴承42a、42b,不是把深槽滚珠轴承,而是把背面组合式的角接触滚珠轴承,在从转向轴2b的轴向被赋予了与压力的状态下进行设置。为此,能通过预压力防止轴承的晃荡,而且,能够降低轴承的旋转扭矩,因此,实现了转向盘1的转向稳定性良好的转向装置。而且,由于为了固定后侧的内圈44b采用了推进螺母46,因此,在容易从转向盘1受到大的力的转向轴2b的后端部,不需要形成卡止槽。为此,不加大转向轴2b的壁厚,就能够确保转向轴2b的后端部的强度及刚性。而且,在转向轴2b的后端部设置螺纹孔48,利用此螺纹孔48对转向盘1进行支撑固定,可以充分确保转向轴2b的后端部的直径。
转向柱支架31,如图9及图11所示,通过在转向柱支架31的前端部两侧彼此同心地设置的1对倾动轴33,能够以这些倾动轴33为中心进行摇动位移地支撑在车身侧托架32上。车身侧托架32,例如通过轻合金的压铸成型一体成形,以能够在二次碰撞时受到的冲击载荷的作用下朝前方位移的方式支撑在固定于车身的部分。为此,在车身侧托架32上设置左右1对安装板部49,在各个安装板部49的前部形成前后方向长的长孔50,在其后端部形成有朝安装板部49的后端缘开口的缺口51。滑板52a、52b分别与长孔50及缺口51卡定,通过插通到这些滑板52a、52b的透孔中的螺栓或柱销,把1对安装板部49支撑在固定于车身的部分。在此状态下,车身侧托架32一直牢固地支撑在固定于车身的部分,但是,在二次碰撞时受到朝前方的大的冲击载荷的情况下,螺栓或柱销能在长孔50内可位移的范围内朝前方位移。
在转向柱支架31中的转向柱5b的下侧部分,通过多个螺栓结合固定了与转向柱5b另行制作成的执行器壳部53。在执行器壳部53内,如图2及图5所示,设有构成电动执行器的前后方向进给丝杠装置54与上下方向进给丝杠装置55。在本例中,通过前后方向进给丝杠装置54与前后驱动用电动马达56构成前后位置调节用电动执行器。前后方向进给丝杠装置54以前后驱动用电动马达56作为驱动源,使转向柱5b沿前后方向位移,具备与转向柱5b平行地配置的前后方向进给螺杆58,和与此前后方向进给螺杆58拧合并由前后方向进给螺母构成的移动块16a。如图5及图16所示,前后方向进给螺杆58的前后两端部,通过1对滚珠轴承59a、59b,以能在轴向位移受到阻止的状态下仅能进行旋转的方式支撑在执行器壳部53上。前后方向螺杆58通过蜗杆式减速器与前后驱动用电动马达56相连,通过前后驱动用电动马达56进行旋转驱动。另外,在本例中,采用把前后驱动用电动马达56作为驱动源的前后方向进给丝杠装置54,但是也可以取而代之地使用直动式超声波马达这样的具备制动功能的线性马达。
移动块(前后方向进给螺母)16a具备设置在基部60及其上方的连结部61。在基部60形成有与前后方向进给螺杆58螺纹配合的螺纹孔62。连结部61与转向柱5b通过传递部件17a以能传递前后方向的力的方式进行结合。传递部件17a通过把碳素钢、不锈钢等铁系合金制的材料进行冷压来形成,分别在根端部(上端部)设有阳螺纹部63、在中间部设有向外的法兰状的凸缘部64、在端头部(下端部)设有圆柱部65。在圆柱部65的端头面(下端面)形成有六角扳手等工具的端头部能进行卡定的六角孔等卡定孔66。在本例的传递部件17a上不存在外径特别变小了的中间变细的部分。
如图5及图14所示,传递部件17a以充分抑制前后方向的倾倒的方式螺钉紧固地固定在转向柱5b的中间圆筒部40的下表面。具体来说,螺母板68在把其圆筒部插入到形成在转向柱5b的中间圆筒部40的下表面的通孔67中的状态下,通过铆接固定在通孔67的周缘部,由此从转向柱5b的内周面侧安装到转向柱5b上。在凸缘部64的上表面载置具有比此凸缘部64的外径小的外径的内径侧衬套69,在此内径侧衬套69的周围安装外径侧衬套70。内径侧衬套69是铁系合金等硬质材料制成的。另一方面,外径侧衬套70是合成树脂、硬质橡胶、硬质乙烯树脂等高分子材料制成的,或者,是由软质金属等具有规定的硬度但内部损失大而具有吸收振动能力的材料制成的。在外径侧衬套70的靠内径的下表面与凸缘部64的上表面的靠外径的部分的上表面抵接的状态下,内径侧衬套69的上表面与外径侧衬套70的上表面位于同一平面上。进而,在内径侧衬套69及外径侧衬套70的上表面与转向柱5b的下表面(下端部外周面)之间夹持着衬垫71。衬垫71是由铁系合金等硬质材料制成的,具有楔形的截面形状,而且,整体被形成为圆环状或框状。通过把设置在传递部件17a的上端部的阳螺纹部63与螺母板68拧合,进而进行紧固,从而,把传递部件17a牢固地支撑固定在转向柱5b的中间部下表面。传递部件17a支撑固定在转向柱5b中的具有比较大的外径的中间圆筒部40上,因此,不会妨碍转向轴2b的旋转。而且,通过与硬质材料制的内径侧衬套69组合,即便长时间使用,外径侧衬套50也不会变钝(日文:へたる)。进而,即便外径侧衬套50从凸缘部64朝下方脱落,与移动块16a接触,也能由其材质来抑制异响的发生。
支撑固定在转向柱5b的中间圆筒部40的下表面的传递部件17a,和与前后方向进给螺杆58拧合的移动块16a,以能传递前后方向的运动并使传递部件17a能沿轴向进行相对位移的方式进行组装。具体来说,在移动块16a的连结部61的中心部设有朝上方开口的配合凹部19a,在此配合凹部19a内插入传递部件17a的圆柱部65。圆筒状衬套72,以不发生晃荡且使圆柱部65能沿轴向滑动的方式设置在配合凹部19a的内周面与圆柱部65的外周面之间。圆筒状衬套72的内周面及外周面,除了轴向两端部的倒角部之外,成为直径在轴向上不发生改变的圆筒面。
在传递部件17a与移动块16a组装了的状态下,消除了此移动块16a相对于前后方向进给螺杆58的旋转。而且,当通过前后驱动用电动马达56使前后方向进给螺杆58旋转时,移动块16a朝着与其旋转方向相应的方向沿前后方向进给螺杆58进行移动。另外,移动块16a的移动方向,基本上,与作为转向柱支架31的中心轴方向的转向柱5b的移动方向平行。但是,由于构成部件的制造误差、组装误差等,移动块16a的移动方向与转向柱5b的移动方向有时会稍稍不平行。例如,如果转向柱支架31的下表面与执行器壳部53的上表面的对接部(接合面)的方向与移动块16a的移动方向或转向柱5b的移动方向不一致时,则这些移动方向有时彼此会稍稍不平行。在此情况下,传递部件17a相对于移动块16a朝此传递部件17a的轴向进行相对位移。此相对位移,一边使圆筒状衬套72的内周面与圆柱部65的外周面的抵接部,及圆筒状衬套72的外周面与配合凹部19a的内周面的抵接部滑动一边进行。这些周面为简单的圆筒面状,所以能在不增加成本的情况下高精度地进行加工,而且,由于这些部件彼此的滑动部存在于2个部位,所以这些部件的相对位移能顺畅地进行。另外,为了可以使传递部件17a朝前后方向位移,在转向柱支架31的一部分,设有沿此转向柱支架31的轴向长的前后方向长孔89。
在本例中,作为上下方向位置调节用电动执行器,具备上下方向进给丝杠装置55与上下驱动用电动马达57。上下方向进给丝杠装置55把上下驱动用电动马达57当作驱动源,用来使转向柱5b的后部朝上下方向位移(升降)。在本例中,上下方向进给丝杠装置55被构成为,使转向柱支架31整体相对于车身侧托架32以1对倾动轴33为中心进行摇动位移。具体来说,如图8~图10所示,在车身侧托架32的后端部设置U字形的保持框73,把转向柱支架31的后端部以能升降且不会晃荡的方式夹持在此保持框73的内侧。保持框73具有彼此平行的内侧面。另一方面,在转向柱支架31的后端部左右两侧,朝宽度方向突出地设有具有彼此平行的外侧面的凸部74a、74b。凸部74a、74b的外侧面和保持框73的内侧面分别通过滑板75a、75b进行卡合。一方的滑板75a比另一方的滑板75b的壁厚厚。通过推压螺钉76把此壁厚厚的一方的滑板75a朝另一方的滑板75b推压,从而,消除保持框73与转向柱支架31之间的晃荡。另外,当推压螺钉76以规定的扭矩进行紧固之后,通过锁定螺母来阻止其松动。另外,在本例中,采用了把上下驱动用电动马达57当作驱动源的上下方向进给丝杠装置55,但也可以取而代之地采用具备直动式超声波马达那样的制动功能的线性马达。
转向柱支架31的后端部,如图5、图15所示,通过设置在保持框73的下端部的宽度方向中央部的配合孔77与上下方向进给丝杠装置55的组合,能够基于对上下驱动用电动马达57通电来进行上下移动(升降)。如图5及图17所示,构成上下方向进给丝杠装置55的上下方向进给螺杆78的上下两端部,通过1对滚珠轴承79a、79b以仅能旋转的方式支撑在执行器壳部53上。上下方向进给螺杆78通过螺杆式减速器与上下驱动用电动马达57相连,通过上下驱动用电动马达57进行旋转驱动。
上下方向进给螺母80拧合在上下方向进给螺杆78的中间部。上下方向进给螺母80通过铁系金属等具有弹性的金属材料形成缺口圆弧状,通过螺钉81来调节上下方向进给螺杆78的螺纹接合部的紧固量,能够以此来消除此螺纹接合部的晃荡。而且,与上下方向进给螺母80设置成一体的卡合臂82的端头部,通过球面接头83,以能够传递上下方向的力且能摇动位移的方式与配合孔77结合。球面接头83形成在卡合臂82的端头部,由具有部分球状凸面的外周面的球面配合部84,和通过合成树脂等容易进行滑动的材料形成为大致圆筒状且具有部分球状凹面的内周面的衬套85构成。在球面配合部84上,在其中心部形成螺纹孔,而且,沿径向设有缝隙,使球面配合部84的外径能弹性地扩大和缩小。具体来说,通过使形成在与球面配合部84的螺纹孔拧合的调节螺钉86的头部的部分圆锥状凸面,和形成在球面配合部84的螺纹孔的开口部的部分圆锥状凹面进行卡合,可以对球面配合部84的外径进行调节。通过把调节螺钉86以适当的量拧入球面配合部84的螺纹孔,来防止在球面接头83产生间隙。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在不晃荡的情况下从上下方向进给螺母80朝保持框73的下端部传递上下方向的运动。
另外,如图7及图9所示,在车身侧托架32的前端部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加强肋90,确保车身侧托架32中设置了倾动轴33的部分的强度及刚性。而且,为了由倾动轴33对转向柱支架31进行枢支,在设置在转向柱支架31的前端部的左右1对枢支臂部91与转向柱支架31的本体部分之间也分别设有加强肋92,确保这些枢支臂部91的强度及刚性。因此,在本例中,充分确保了转向柱支架31的摇动支撑部相对于车身侧托架32的强度及刚性,充分防止了转向盘1的操作感因此摇动支撑部的刚性不足而变差。
以下,说明用本例的转向盘的电动位置调节装置对转向盘1的位置调节进行调节。首先,在对转向盘1的前后位置进行调节时,对前后驱动用电动马达56通电,用前后驱动用电动马达56使前后方向进给螺杆58朝规定方向旋转规定量。结果,移动块16a沿着前后方向进给螺杆58朝前后方向移动,转向柱5b通过传递部件17a在转向柱支架31的内侧沿前后方向移动。结果,转向盘1的前后位置被调节到所期望的位置。另外,当把转向盘1移动到能够进行调节的极限位置时,移动块16a与设置在前后方向进给螺杆58的靠两端的部分的、图16所示1对止动件87a、87b中的某一个进行抵接,阻止其进一步移动。在此状态下,对前后驱动用电动马达56的通电被停止。
另外,在把转向盘1的前后位置调节到极限位置的状态下,在转向柱5b的轴向端部对滚珠轴承42a、42b的外圈43a、43b进行过盈配合并将其内嵌固定的部分,接近转向柱支架31的端部内周面。转向柱5b的轴向端部,伴随对外圈43a、43b进行内嵌固定、加工时的夹卡影响等,有可能会稍有变形。但是,转向柱5b的轴向端部成为缩径部39a、39b,转向柱5b的轴向端部与转向柱支架31的端部内周面不会发生摩擦。因此,即使在把转向盘1的前后位置调节到极限位置的情况下,也不会随着转向柱5b的轴向端部与转向柱支架31的端部内周面的摩擦产生不快的异响、振动。
接着,在对转向盘1的上下位置进行调节时,对上下驱动用电动马达57通电,通过上下驱动用电动马达57使上下方向进给螺杆78朝规定方向旋转规定量。结果,上下方向进给螺母80沿上下方向进给螺杆78沿上下方向移动。但是,此上下方向进给螺母80不会因配合孔77与球面配合部84的卡合而朝上下方向移动,因此,上下方向进给螺杆78朝上下方向位移,随之,对上下方向进给螺杆78进行支撑的执行器壳部53及转向柱支架31,以倾动轴33为中心进行摇动位移。结果,转向盘1的上下位置被调节到所期望的位置。另外,在此情况下,当把转向盘1移动到能够进行调节的极限位置时,上下方向进给螺母80也会与设置在上下方向进给螺杆78的靠两端的部分的、图17所示的1对止动件88a、88b中的某一个抵接,阻止其进一步移动。此状态下,对上下驱动用电动马达57的通电被停止。
在本例的转向盘的电动位置调节装置中,转向轴2b及转向柱5b不论哪一个都形成为至少在通常状态下全长不伸缩的一体式的结构,因此,能充分确保转向轴2b及转向柱5b的刚性。因此,可以谋求抑制把手振动和转向操纵性的提高。而且,这样,1根制造的转向轴2b,被配置在非分割式的转向柱5b内,因此,在转向柱装置部分不存在成为晃荡的原因的嵌合部。因此,能抑制转向柱装置部分中晃荡的发生,可以提高此部分的共振频率。由此,能够避免与具有低共振频率的行驶振动、振幅大的状态的发动机振动的共振。
而且,通过对转向柱5b以使其能够进行轴向位移的方式进行保持的、在转向柱支架31的前后2个部位串联保持的1对滑板35,把转向柱5b的中间圆筒部40朝转向柱支架31的内周面进行弹性推压,因此,还消除了转向柱5b与转向柱支架31之间的晃荡。尤其是,通过使直径比较大的中间圆筒部40的外周面与滑板35接触,这些部件间的接触面积变大,因此,可以使对滑板35的转向柱5b的推压力较小。而且,由于能够在转向柱5b的前后方向的移动范围内尽可能确保滑板35对转向柱5b的外周面进行推压的部分的轴向间隔,因此,能充分确保转向柱5b与转向柱支架31的嵌合部的刚性。进而,利用各自的滑板35与转向柱5b的外周面的滑动部间产生的力矩,也能够使滑板35对转向柱5b的推压力较小。根据这样的结构,可以减小转向盘1朝前后方向移动时施加的载荷,所以,可以减轻前后驱动用电动马达56的动作声。而且,即使在转向柱支架31的内径尺寸公差及转向柱5b的外径尺寸公差与以往相同的情况下,也可以消除晃荡,因此,能够把转向柱5b及传递部件17a的倾倒抑制小。因此,作为传递部件17a的端头部,不需要采用位移吸收性高的球面状,可以采用圆柱状等简单的形状。
在本例的装置中,转向轴2b及转向柱5b为不使全长伸缩的结构,因此,伴随转向盘1的前后位置调节,万向接头27a及作为万向接头27a的位移中心的十字轴34的中心位置,沿转向轴2b及转向柱5b的轴向位移。另一方面,当对转向盘1的前后位置进行调节时,设置在转向柱支架31的前端部与车身侧托架32的前端部之间的倾动轴33,不论转向盘1的前后位置如何调节都不改变其设置位置。
为此,由转向盘1的前后位置,形成十字轴34的中心位置不位于倾动轴33的中心线上的状态。在此状态下,对转向盘1的上下位置进行调节,所以,当把转向柱支架31以倾动轴33为中心进行摇动位移时,十字轴34的中心位置以倾动轴33为中心进行摇动位移。随着这样的十字轴34的中心位置的摇动位移,包括此十字轴34的后侧的万向接头27a与前侧的万向接头27b的距离发生改变。此距离的改变被中间轴28的伸缩所吸收。但是,为了使中间轴28伸缩,必须有大于作用在中间内轴29与中间外轴30的嵌合部的摩擦阻力的力。这样的摩擦阻力,会加大对转向柱支架31摇动位移的阻力,有可能损害转向盘1的上下位置调节的顺畅性。随着上下位置调节,中间轴28的伸缩量变大,伴随中间轴28的伸缩的阻力越大,此顺畅性受损的程度越显著。
在本例的结构中,使倾动轴33的中心线OC存在于前端侧位移中心位置OF与后端侧位移中心位置OB之间、在前后方向上的中央位置。因此,即使在十字轴34的中心位置未位于倾动轴33的中心线OC上的状态下,也可以把作为此中心位置从此中心线OC偏移的量的、伴随以倾动轴33作为中心的转向柱支架31的摇动位移的十字轴34中心位置的摇动位移的半径抑制小。通过把此半径抑制小,可以把伴随上下位置调节的中间轴28的伸缩量抑制小,可以把伴随中间轴28的伸缩的阻力抑制小。结果,不论转向盘1的前后位置如何,都可以顺畅地进行转向盘1的上下位置调节。
在图18中,由F、C、B分别表示的位置,表示以转向盘1的上下位置作为中立状态,分别移动到能够对转向盘1进行调节的前端位置、中央位置、后端位置的状态下的万向接头27a的位移中心位置。当转向盘1的前后位置在中央位置,万向接头27a的位移中心位置存在于倾动轴33的中心线上时,不会发生中间轴28伴随转向盘1的上下位置调节进行伸缩,和万向接头27a伴随转向盘1的上下位置调节进行升降的情形。因此,中间轴28、万向接头27a不会成为对转向盘1的上下位置调节的阻力。
对此,在使转向盘1移动到F所示的前端位置的状态下,对其上下位置进行调节时,万向接头27a的位移中心位置以fO为中心在fH与fL之间位移,中间轴28伴随此位移进行伸缩。从图18理解,fH与fL之间的伸缩量为比较大的伸缩量。而且,万向接头27a的位移中心位置从倾动轴33离开的距离越长,此伸缩量越大。在本例的结构中,通过不倾动轴33的中心线OC的位置配置在前端侧位移中心位置OF及后端侧位移中心位置OB的前后方向上的中间位置,从而,与把中心线OC配置在此后端侧位移中心位置OB的后方的结构相比,可以抑制万向接头27a的位移中心位置从倾动轴33离开的距离的最大值。为此,即使在把转向盘1移动到最前位置进行上下位置调节的情况下,也可以把此伸缩量抑制小,谋求其上下位置调节的顺畅化。
另一方面,在把转向盘1移动到B所示的后端位置的状态下,把转向轴2b的前端部与中间轴28的后端部相连的万向接头27a,成为存在于倾动轴33后方的状态。在此状态下进行上下位置调节时,万向接头27a的位移中心位置以bO为中心在bH与bL之间位移,伴随此位移,中间轴28进行伸缩。从图18理解,此伸缩量被抑制成较少。取而代之地,包括万向接头27a的部分,在进行转向盘1的上下位置调节时,成为构成上下位置调节用的电动执行器的上下驱动用电动马达57的负载。这是由于,在万向接头27a存在于倾动轴33前方的情况下,万向接头27a部分的重量不会与其它部分抵消。为此,进行转向盘1的上下位置调节时的上下驱动用电动马达57的负载变大,当需要采用更大型的马达时,不利于转向盘的电动位置调节装置的小型轻量化。此倾向随着万向接头27a从倾动轴33朝后方离开的距离变大而变得越加显著。但是,在本例中,倾动轴33的中心线OC与位移中心位置OF、OB的位置关系如上述那样受到限制,因此,与把中心线OC配置在前端侧位移中心位置OF的前方的结构相比较,可以对万向接头27a的位移中心位置从倾动轴33离开的距离的最大值加以抑制。为此,可以把上下驱动用电动马达57的负载变大的程度抑制成低的程度,易于谋求装置的小型化及轻量化。
使倾动轴33的中心线OC存在于前后方向中央位置,还有利于与转向盘1的前后位置调节无关地对转向盘1的操作所需的扭矩变动加以抑制。即,分别为十字轴式的万向接头27a、27b,当在赋予接合角的状态下进行扭矩传递时,相应于旋转方向的相位改变使扭矩特性(扭矩损失)改变。如果置这样的扭矩特性的改变于不顾,会使对转向盘1进行操作的驾驶者产生不适感。于是,通过使万向接头27a、27b的旋转方向的相位适当不同,来使这些万向接头27a、27b的扭矩特性的变动彼此抵消。在此情况下,尽管需要使万向接头27a、27b的接合角和旋转方向的相位的偏移的关系适当,但是,在本例的结构中,随着转向盘1的前后位置调节,后侧的万向接头27a的位置会偏移。结果,万向接头27a、27b的接合角的关系会从初始关系发生偏移。当此偏移大时,就无法对这些万向接头27a、27b的扭矩特性的变动进行充分抑制,可能会使对转向盘1进行操作的驾驶者产生不适感。对此,在本例的结构中,由于可以把此偏移抑制小,因此,可以降低对转向盘1进行操作的驾驶者产生不适感的可能性。
而且,滑板35把转向柱5b朝下前后方向进给丝杠装置54向下方按压,因此,不会伴随此按压产生横向的力矩,可以对转向柱5b伴随前后方向进给丝杠装置54的工作及停止在转向柱支架31的内侧发生晃荡、转向柱5b在其位移动作的翻转时上下运动的情形加以抑制。另外,即便为了提高转向柱5b的外周面与转向柱支架31的内周面的嵌合部的精度,需要对中间圆筒部40的外周面进行精加工,由于转向柱5b的外周面中的中间圆筒部40的外周面的直径最大,因此,对此中间圆筒部40的外周面的精加工可以不对其它部分造成妨碍,能够容易且有效率地进行。而且,转向盘1的支撑刚性,也能够通过改变构成转向柱5b、转向轴2b的金属板的厚度容易地进行调节。进而,转向柱5b被滑板35按压的部分,存在于转向柱5b的直径最大的部分,因此,可以扩大被此按压的部分的面积,不需要过分加大滑板35对转向柱5b的推压力。这样,由小的推压力就能取得抑制晃荡的效果,因此,动作时的负载稳定而且少,还可以降低前后驱动用电动马达56的动作声。
而且,在本例的结构中,用来把构成前后方向进给丝杠装置54的移动块16a的运动传递到转向柱5b的传递部件17a及圆筒状衬套72的形状简单,因此,能够由冷压高精度且低成本地制造传递部件17a及圆筒状衬套72。
而且,把此传递部件17a与移动块16a在传递部件17a的轴向上的相对位移,由圆筒状衬套72的内周面及外周面,和传递部件17a的端头部外周面及设置在移动块16a上的配合凹部19a的内周面的2个部位进行补偿。因此,即使在由于转向柱支架31的下表面与执行器壳部53的上表面的对接面的精度不良等造成移动块16a的移动方向跟伴随转向盘1的前后位置调节的转向柱5b的移动方向不平行,伴随此前后位置调节,传递部件17a与移动块16a沿传递部件17a的轴向相对位移的情况下,由于在2处位置进行摩擦,所以,可以缩短各自的摩擦长度,能够抑制异响、振动的发生。进而,由于在传递部件17a上不存在不利于确保强度及刚性的中间变细的部分,因此,能够进一步确保前后方向进给丝杠装置54的耐久性及可靠性。
进而,在本例的结构中,由于把构成上述上下方向进给丝杠装置55的上下方向进给螺杆78沿此转向柱支架31的径向配置在转向柱支架31的正下方,因此,在转向盘1的上下位置调节时,不会对此转向柱支架31施加有害的力矩。为此,能够顺畅地进行此上下位置调节。另外,为了确保转向柱支架31的支撑刚性,进而确保转向盘1的支撑刚性,不论转向柱5b伴随转向盘1的前后位置调节如何前后移动,最好把用于对上下位置调节进行导向的保持框73在不与固定在此转向柱5b上的部分发生干涉的范围内尽量配置在后方。而且,为了顺畅地进行此转向盘1的上下调节,最好在滑板75a、75b上涂布润滑脂等润滑剂。进而,为了顺畅地进行转向盘1的上下方向及前后方向的调节,而且,为了能把前后方向进给丝杠装置54及上下方向进给丝杠装置55的设置空间抑制小,最好把上下方向进给螺杆78与前后方向进给螺杆58配置在双方的中心轴彼此正交的方向上。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转向盘的电动位置调节装置,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的朝车身的安装结构、转向轴与万向接头的结合结构,本发明可广泛适用于组装在采用以往已知的各种结构的电动转向装置中的转向盘的电动位置调节装置。
附图标记说明
1转向盘
2、2a、2b转向轴
3、3a外轴
4、4a内轴
5、5a、5b、5c转向柱
6、6a、6b、6c转向外柱
7、7a、7b、7c转向内柱
8齿轮箱
9进给螺母
10推拉臂
11推拉杆
12阳螺纹部
13蜗杆减速机
14安装托架
15、15a直动式超声波马达
16、16b移动块
16a移动块(前后方向进给螺母)
17、17a传递部件
18球面接头
19、19a、19b配合凹部
20衬套
21球面配合部
22、22a、22b保持孔
23阴螺纹
24调节螺钉
25盘簧
26垫块
27a、27b万向接头
28中间轴
29中间内轴
30中间外轴
31转向柱支架
32车身侧托架
33倾动轴
34十字轴
35滑板
36垫圈
37碟片弹簧
38螺钉盖
39a、39b缩径部
40中间圆筒部
41a、41b倾斜面部
42a、42b滚珠轴承
43a、43b外圈
44a、44b内圈
45止动圈
46推进螺母
47弹性件
48螺纹孔
49安装板部
50长孔
51缺口
52a、52b滑板
53执行器壳部
54前后方向进给丝杠装置
55上下方向进给丝杠装置
56前后驱动用电动马达
57上下驱动用电动马达
58前后方向进给螺杆
59a、59b滚珠轴承
60、60a基部
61、61a连结部
62螺纹孔
63阳螺纹部
64凸缘部
65圆柱部
66卡定孔
67通孔
68螺母板
69内径侧衬套
70外径侧衬套
71衬垫
72圆筒状衬套
73保持框
74a、74b凸部
75a、75b滑板
76推压螺钉
77配合孔
78上下方向进给螺杆
79a、79b滚珠轴承
80上下方向进给螺母
81螺钉
82卡合臂
83球面接头
84球面配合部
85衬套
86调节螺钉
87a、87b止动件
88a、88b止动件
89前后方向长孔
90加强肋
91枢支臂部
92加强肋

Claims (4)

1.一种电动转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非伸缩式的转向轴,该非伸缩式的转向轴在后端部支撑固定转向盘;
非伸缩式的转向柱,该非伸缩式的转向柱在内侧旋转自如地支撑该转向轴;
转向柱支架,该转向柱支架支撑在被支撑于车身上固定的部分的车身侧托架上,对上述转向柱进行保持而使该转向柱能进行轴向位移;
左右1对倾动轴,该左右1对倾动轴彼此同心并被配置成具有与上述转向轴的中心线正交的中心线,把该转向柱支架的端头部以能摇动位移的方式支撑在上述车身侧托架上;
伸缩式的中间轴,该伸缩式的中间轴把上述转向轴的旋转传递到转向齿轮单元的输入轴;
万向接头,该万向接头把上述转向轴的前端部与上述中间轴的后端部连结;
前后位置调节用电动执行器,该前后位置调节用电动执行器把前后驱动用电动马达当作驱动源,使上述转向柱相对于上述转向柱支架沿轴向进行位移;和
上下位置调节用电动执行器,该上下位置调节用电动执行器把上下驱动用电动马达当作驱动源,使上述转向柱支架以上述倾动轴为中心沿上下方向进行摇动位移,
把使上述转向盘在能调节的范围内位移到前端位置时上述万向接头的位移中心位置作为前端侧位移中心位置、把使上述转向盘在能调节的范围内位移到后端位置时上述万向接头的位移中心位置作为后端侧位移中心位置,在此情况下,上述左右1对倾动轴的中心线存在于被夹在上述前端侧位移中心位置与上述后端侧位移中心位置之间的范围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转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前端侧位移中心位置与上述后端侧位移中心位置的距离为L的情况下,上述左右1对倾动轴的中心线存在于以上述前端侧位移中心位置与上述后端侧位移中心位置之间的中央位置为中心的L/5长度的范围内。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转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前后位置调节用电动执行器与上述上下位置调节用电动执行器被固定在上述转向柱支架的下侧,在该转向柱支架的上侧的前后分离开的至少2处位置,具备把上述转向柱朝下方推压的机构。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转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把上述转向柱朝下方推压的机构,分别具备在使上述转向柱支架的内周面及外周面连通的状态下形成的保持孔,和从该转向柱支架的径向内侧按顺序组装在该保持孔中的滑板、弹性部件和盖体,上述弹性部件在这些滑板与盖体之间被弹性压缩,上述滑板推压着上述转向柱的外周面。
CN201380003496.1A 2012-05-25 2013-05-22 转向盘的电动位置调节装置 Active CN10385758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19918 2012-05-25
JP2012-119918 2012-05-25
JP2012120384 2012-05-28
JP2012-120384 2012-05-28
JP2012-143029 2012-06-26
JP2012143029 2012-06-26
PCT/JP2013/064283 WO2013176192A1 (ja) 2012-05-25 2013-05-22 電動ステアリングホイールの位置調節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857581A CN103857581A (zh) 2014-06-11
CN103857581B true CN103857581B (zh) 2016-02-10

Family

ID=49623876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01449.3A Active CN103562047B (zh) 2012-05-25 2013-05-22 转向盘的电动位置调节装置
CN201380003496.1A Active CN103857581B (zh) 2012-05-25 2013-05-22 转向盘的电动位置调节装置
CN201380003478.3A Active CN103998323B (zh) 2012-05-25 2013-05-22 转向盘的电动位置调节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01449.3A Active CN103562047B (zh) 2012-05-25 2013-05-22 转向盘的电动位置调节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03478.3A Active CN103998323B (zh) 2012-05-25 2013-05-22 转向盘的电动位置调节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3) US8991861B1 (zh)
EP (3) EP2857281B1 (zh)
JP (4) JP5812194B2 (zh)
CN (3) CN103562047B (zh)
WO (3) WO201317619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3015257A1 (ja) * 2011-07-26 2013-01-31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と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この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を用いた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US9321102B2 (en) * 2011-10-11 2016-04-26 Nsk Ltd. Steering column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US8991861B1 (en) * 2012-05-25 2015-03-31 Nsk Ltd. Electric position adjustment apparatus for steering wheel
US9445918B1 (en) 2012-10-22 2016-09-20 Nuvasive, Inc. Expandable spinal fusion implants and related instruments and methods
JP5804211B2 (ja) * 2013-04-03 2015-11-04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テレスコピックステアリング装置およびアウタコラム
JP6402922B2 (ja) * 2014-12-12 2018-10-10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KR101603020B1 (ko) * 2014-12-18 2016-03-21 주식회사 만도 자동차의 조향 컬럼
US10569798B2 (en) 2015-10-01 2020-02-25 Nsk Americas, Inc. Linkage for steering wheel electric motor tilt assembly
DE102016202465B4 (de) 2016-02-18 2019-05-29 Thyssenkrupp Ag Motorisch verstellbare Lenksäul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JP6621359B2 (ja) * 2016-03-31 2019-12-18 富士機工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CN105923041B (zh) * 2016-04-14 2018-10-09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转向管柱组件以及具有其的车辆
CN105946962B (zh) * 2016-06-13 2018-11-06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转向管柱组件以及具有其的车辆
WO2018016491A1 (ja) * 2016-07-19 2018-01-25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N106236072B (zh) * 2016-08-19 2019-04-16 北京中科富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纳米级分辨率、微米级受控运动的微电极推进器及控制系统
JP6801334B2 (ja) * 2016-09-27 2020-12-16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車両の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N110226050B (zh) * 2017-01-27 2022-04-29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中空转矩传递部件及其制造方法、以及中间轴及汽车用转向装置
DE102017201594B4 (de) 2017-02-01 2018-12-13 Thyssenkrupp Ag Motorisch verstellbare Lenksäul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JP6921562B2 (ja) * 2017-03-06 2021-08-18 株式会社山田製作所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KR102274121B1 (ko) * 2017-04-03 2021-07-06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자동차용 전동식 스티어링 컬럼 장치
US10780765B2 (en) * 2017-06-08 2020-09-22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Low-friction ride plate for operating an airflow damper of a vehicle HVAC register and method of formation thereof
US10654510B2 (en) * 2017-08-28 2020-05-19 Fuji Kiko Co., Ltd. Electric steering column apparatus
JP6896567B2 (ja) * 2017-08-28 2021-06-30 富士機工株式会社 電動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DE102017123769A1 (de) * 2017-10-12 2019-04-18 Thyssenkrupp Ag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von Baugruppen mit axial verschiebbaren Wellenteilen einer Lenkwelle
DE102017219914B4 (de) * 2017-11-09 2019-07-18 Thyssenkrupp Ag Lenksäul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CN108225457A (zh) * 2017-12-01 2018-06-29 连云港水表有限公司 一种用滚珠轴承作为水表传动机构的新结构
US10745042B2 (en) * 2017-12-19 2020-08-18 Mando Corporation Steering apparatus for vehicle
CN108482477B (zh) * 2018-03-08 2021-07-23 蒂森克虏伯普利斯坦汽车零部件(上海)有限公司 汽车转向柱的调节系统
JP7017955B2 (ja) * 2018-03-12 2022-02-09 株式会社山田製作所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19172002A (ja) * 2018-03-28 2019-10-10 富士機工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EP3820762B1 (de) 2018-07-11 2022-11-16 thyssenkrupp Presta AG Verstellantrieb für eine lenksäule, motorisch verstellbare lenksäul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und verfahren zur einstellung einer lageranordnung eines verstellantriebs
US20210309278A1 (en) * 2018-08-10 2021-10-07 Nsk Ltd. Screw Shaft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and Electric Position Adjusting Device for Steering Wheel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CN109533005A (zh) * 2018-11-27 2019-03-29 南京金龙新能源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转向管柱带中间轴总成
CN109501852B (zh) * 2018-12-19 2021-07-30 芜湖世特瑞转向系统有限公司 电动四向可调转向管柱
DE102019116761B4 (de) * 2019-06-21 2021-03-11 Nidec Motors & Actuators (Germany) Gmbh Höhenverstelleinrichtung einer Lenksäule eines Kraftfahrzeuges mit Federelement
CN114667251A (zh) * 2019-11-22 2022-06-24 罗伯特博世汽车转向旺多姆公司 包括用于调节两个管之间的相对位置的调节系统的转向柱套筒
FR3103448A3 (fr) * 2019-11-22 2021-05-28 Robert Bosch Automotive Steering Vendôme colonne de direction comportant un Système de réglage d’une position relative entre deux tubes
EP4206058A1 (en) * 2020-08-31 2023-07-05 NSK Ltd. Steering column device
JPWO2022080331A1 (zh) 2020-10-13 2022-04-21
EP4360995A1 (en) * 2021-06-25 2024-05-01 JTEKT Corporation Steering column device
CN113650669A (zh) * 2021-08-20 2021-11-16 云度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调节定位式方向盘管柱结构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691587A (en) * 1985-12-20 1987-09-08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Steering column with selectively adjustable and preset preferred positions
US4893518A (en) * 1987-04-17 1990-01-16 Nippon Seiko Kabushiki Kaisha Electric steering apparatus
US4900059A (en) * 1987-10-26 1990-02-13 Nissan Motor Co., Ltd. Tilting and telescope traveling steering column arrangement

Family Cites Families (5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663557A (en) * 1979-10-26 1981-05-30 Nissan Motor Co Ltd Steering gear
JPS615263U (ja) * 1984-06-18 1986-01-13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ハンドルの位置調整装置
JPH01111566A (ja) * 1987-10-26 1989-04-28 Fuji Kiko Co Ltd 電動テレスコピック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638871B2 (ja) * 1988-01-26 1997-08-06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H03178864A (ja) * 1989-12-06 1991-08-02 Nippon Seiko Kk 車両の電動チルト・テレスコ式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572097Y2 (ja) * 1992-03-30 1998-05-20 富士機工株式会社 電動調節式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
JPH09323658A (ja) 1996-06-06 1997-12-16 Aisin Seiki Co Ltd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DE19641152C2 (de) 1996-10-07 1998-09-17 Lemfoerder Metallwaren Ag Kraftfahrzeuglenksäuleneinheit
JP3728913B2 (ja) * 1998-02-06 2005-12-21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車両用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DE19962494A1 (de) * 1998-12-25 2000-07-06 Nsk Ltd Elektrische Lenksäulenvorrichtung
JP2002046625A (ja) * 2000-08-04 2002-02-12 Nsk Ltd テレスコピック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
JP4581245B2 (ja) * 2000-12-26 2010-11-17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車両用電動チルト式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3933409B2 (ja) * 2001-03-29 2007-06-20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舵取装置
JP3738200B2 (ja) * 2001-06-27 2006-01-25 光洋精工株式会社 衝撃吸収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EP1486395B1 (en) 2002-03-20 2008-10-29 Nsk Ltd. Electric steering column device
JP3995530B2 (ja) * 2002-05-29 2007-10-24 富士機工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のテレスコ構造
DE10251764A1 (de) 2002-11-07 2004-05-27 Daimlerchrysler Ag Kraftfahrzeuglenksäule
JP4255118B2 (ja) * 2003-09-29 2009-04-15 富士機工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のガタ防止構造
US20050151361A1 (en) * 2004-01-14 2005-07-14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Steering support structure of vehicle
ITTO20040159A1 (it) * 2004-03-11 2004-06-11 Cnh Italia Spa Piantone di sterzatura regolabile per un veicolo
JP2005255040A (ja) 2004-03-12 2005-09-22 Nsk Ltd 電動位置調整式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US7178422B2 (en) * 2004-07-02 2007-02-20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Electrical tilt and telescope locking mechanism
JP4609203B2 (ja) * 2004-08-05 2011-01-12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JP2007030527A (ja) * 2005-02-17 2007-02-08 Nsk Ltd ステアリングホイールの電動式位置調節装置
JP2006297989A (ja) 2005-04-15 2006-11-02 Nsk Ltd 電動式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US20060283281A1 (en) * 2005-06-20 2006-12-21 Xiaoyu Li Synchronized screw driven power telescoping and tilt mechanism for steering column
JP4648809B2 (ja) * 2005-09-26 2011-03-09 富士機工株式会社 電動チルトテレスコ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JP2007182213A (ja) * 2005-12-05 2007-07-19 Nsk Ltd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5076908B2 (ja) 2006-01-17 2012-11-21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JP5017870B2 (ja) * 2006-02-01 2012-09-05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4961998B2 (ja) * 2006-02-09 2012-06-27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電動式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US20080216597A1 (en) * 2006-03-03 2008-09-11 Nsk Ltd. Steering Apparatus
JP2008087582A (ja) * 2006-09-29 2008-04-17 Nsk Ltd 電動テレスコ調整式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5233671B2 (ja) * 2007-02-28 2013-07-10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チルト式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N201268330Y (zh) * 2007-03-08 2009-07-08 德尔菲技术公司 可收缩式转向管柱组件
JP5125253B2 (ja) 2007-06-26 2013-01-23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車両の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09096408A (ja) * 2007-10-19 2009-05-07 Fuji Kiko Co Ltd 電動テレスコ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09248899A (ja) * 2008-04-10 2009-10-29 Toyota Motor Corp テレスコピック式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10083392A (ja) * 2008-10-01 2010-04-15 Nsk Ltd 電動式テレスコピック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N201296283Y (zh) * 2008-10-30 2009-08-26 上海蒂森克虏伯汇众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可调节高度和长度的转向柱
JP5176888B2 (ja) 2008-11-13 2013-04-03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電動式チルト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N201321071Y (zh) * 2008-12-05 2009-10-07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的转向管柱
CN102112362B (zh) * 2009-04-20 2014-04-30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方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
JP5382438B2 (ja) * 2009-08-20 2014-01-08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位置調整式操舵装置
FR2952892B1 (fr) * 2009-11-25 2015-11-13 Zf Systemes De Direction Nacam Sas Dispositif pour le reglage d'une colonne de direction
CN102452411A (zh) * 2010-10-22 2012-05-16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方向盘自动调节装置
KR101338645B1 (ko) * 2010-12-06 2013-12-06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단일 모터 타입 전동컬럼장치
CN201895687U (zh) * 2010-12-06 2011-07-13 上海东裕电动车有限公司 一种车用方向盘调节装置及电动车
JP2012218455A (ja) * 2011-04-04 2012-11-12 Aisin Seiki Co Ltd 車両の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5796776B2 (ja) * 2011-09-26 2015-10-21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車両の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5782956B2 (ja) * 2011-09-26 2015-09-24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車両の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WO2013094105A1 (ja) * 2011-12-21 2013-06-27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US8899622B2 (en) * 2012-03-09 2014-12-02 Nsk Americas, Inc. Internally collapsible steering column assembly
US8991861B1 (en) * 2012-05-25 2015-03-31 Nsk Ltd. Electric position adjustment apparatus for steering wheel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691587A (en) * 1985-12-20 1987-09-08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Steering column with selectively adjustable and preset preferred positions
US4893518A (en) * 1987-04-17 1990-01-16 Nippon Seiko Kabushiki Kaisha Electric steering apparatus
US4900059A (en) * 1987-10-26 1990-02-13 Nissan Motor Co., Ltd. Tilting and telescope traveling steering column arrangement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陈大久等.安全转向柱的使用与调整.《汽车维修》.2003,(第5期),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857282B1 (en) 2018-01-10
JP5812194B2 (ja) 2015-11-11
WO2013176192A1 (ja) 2013-11-28
CN103998323B (zh) 2016-04-06
CN103562047B (zh) 2016-04-06
US20150090067A1 (en) 2015-04-02
EP2724915A1 (en) 2014-04-30
JPWO2013176193A1 (ja) 2016-01-14
US9126624B2 (en) 2015-09-08
WO2013176191A1 (ja) 2013-11-28
EP2724915B1 (en) 2017-12-27
CN103562047A (zh) 2014-02-05
JP5655983B2 (ja) 2015-01-21
US9254861B2 (en) 2016-02-09
EP2857281A4 (en) 2016-06-01
US20150075316A1 (en) 2015-03-19
EP2724915A4 (en) 2016-06-01
JPWO2013176191A1 (ja) 2016-01-14
EP2857282A4 (en) 2016-06-01
JP5812195B2 (ja) 2015-11-11
EP2857281A1 (en) 2015-04-08
EP2857281B1 (en) 2018-01-17
JPWO2013176192A1 (ja) 2016-01-14
CN103857581A (zh) 2014-06-11
WO2013176193A1 (ja) 2013-11-28
EP2857282A1 (en) 2015-04-08
US8991861B1 (en) 2015-03-31
JP6112168B2 (ja) 2017-04-12
US20150069745A1 (en) 2015-03-12
JP2015227166A (ja) 2015-12-17
CN103998323A (zh) 2014-08-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857581B (zh) 转向盘的电动位置调节装置
US8376402B2 (en) Lower type motor driven column apparatus
CN102933448B (zh) 汽车用转向装置
JP7089975B2 (ja)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US20080216597A1 (en) Steering Apparatus
JP5076908B2 (ja)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JP6333191B2 (ja) チルト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US20080156138A1 (en) Steering apparatus
JP2010083392A (ja) 電動式テレスコピック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N103298682B (zh) 转向系统
WO2015162952A1 (ja) ラックアンドピニオン式ステアリングギヤユニット用ハウジング
JP5076383B2 (ja)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KR102552075B1 (ko) 자동차 조향장치의 랙바 지지장치
JP5135773B2 (ja)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5471354B2 (ja)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08087532A (ja)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