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933448B - 汽车用转向装置 - Google Patents

汽车用转向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933448B
CN102933448B CN201280000343.7A CN201280000343A CN102933448B CN 102933448 B CN102933448 B CN 102933448B CN 201280000343 A CN201280000343 A CN 201280000343A CN 102933448 B CN102933448 B CN 10293344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eering gear
hole
leading section
grip block
conjun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0034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933448A (zh
Inventor
山本恒
成田典智
中里洋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SK Ltd
Original Assignee
NSK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SK Ltd filed Critical NSK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9334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93344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93344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93344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5/00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 B62D5/04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electrical, e.g. using an electric servo-motor connected to, or forming part of, the steering gear
    • B62D5/0403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electrical, e.g. using an electric servo-motor connected to, or forming part of, the steering gear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e.g. common housing for motor and gear box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6Steering colum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6Steering columns
    • B62D1/18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 B62D1/184Mechanisms for locking columns at selected posi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5/00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 B62D5/04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electrical, e.g. using an electric servo-motor connected to, or forming part of, the steering gea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6Steering columns
    • B62D1/18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 B62D1/187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with tilt adjustment; with tilt and axial adjustment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汽车用转向装置,实现在构成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10a)的壳体(11a)的后端部、从下方组装外柱(18a)的前端部的构造。外柱(18a)的至少前端部构成为上端开口的U字形,在壳体(11a)的后端部设置能够通过外柱(18a)的前端部的上端开口部插入该前端部的内侧的结合固定部(36)。在该结合固定部(36)通过外柱(18a)的前端部的上端开口部插入该前端部的内侧之后,在沿左右方向贯通这些结合固定部(36)和外柱(18a)的前端部的靠上端部分的结合用螺栓(39)的顶端部,拧合结合用螺母(40),并进一步紧固,由此,将结合固定部(36)和外柱(18a)的前端部结合固定。

Description

汽车用转向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为了对转向轮施加转向角而使用的汽车用转向装置,尤其涉及具有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的汽车用转向装置中的、转向柱的前端部和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的壳体的结合部的构造。
背景技术
汽车用转向装置例如如图8及图9所示那样,构成为:将方向盘1的旋转传递给转向器单元2的输入轴3,伴随着该输入轴3的旋转推拉左右1对的拉杆4,对前车轮(转向轮)施加转向角。方向盘1支承固定在转向轴5的后端部,该转向轴5以沿轴方向穿插于圆筒状的转向柱6的状态旋转自如地支承于该转向柱6。此外,转向轴5的前端部经由万向接头7与中间轴8的后端部连接,该中间轴8的前端部经由另外的万向接头9与输入轴3连接。
图示的汽车用转向装置具备通过马达的旋转辅助驾驶员的操纵的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10,此外,还具备用于调节方向盘1的上下位置的倾斜机构、和用于调节方向盘1的前后位置的伸缩机构。因此,将转向柱6的前端部结合固定在收纳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10的构成零件的壳体11的后端部,并且,将该壳体11能够以沿左右方向配设的横轴13为中心摆动移位地支承于车身12。另外,在壳体11的下部侧面,支承固定有作为辅助动力源的电动马达14。此外,通过将内轴15和外轴16以能够传递旋转力、且能够在轴方向相对移位的方式组合,从而构成转向轴5。另一方面,并且,将内柱17和外柱18以能够在轴方向相对移位的方式组合,从而构成转向柱6。此外,将外柱18的靠后端部分相对于支承于车身12的车身侧托架19支承为,能够切换相对于该车身侧托架19的固定状态和非固定状态。
为了实现这样的支承构造,构成车身侧托架19的1对夹持板部20配置在外柱18的靠后端部分、及从左右两侧夹着安装固定在该靠后端部分的下表面的柱侧托架21的位置。此外,在构成柱侧托架21的左右1对的侧板部的相互对准的位置,形成在外柱18的轴方向上长的前后方向长孔23。而且,在前后方向长孔23和上下方向长孔22中,穿插作为杆状部件的调节杆24。在该调节杆24的基端部,设有作为按压部的头部25。而且,在该调节杆24的顶端部,在从上下方向长孔22突出的部分,拧合作为按压部的调节螺母26,此外,该调节螺母26与调节柄27的基端部结合固定。图示的构造中,这些调节杆24、调节螺母26和调节柄27,构成用于使车身侧托架19和转向柱6之间为固定状态和非固定状态的扩缩机构。
在调节方向盘1的上下位置、前后位置的情况下,操作调节柄27,松开调节螺母26,由此扩大夹持板部20的内侧面彼此的间隔。由此,作用在夹持板部20的内侧面和柱侧托架21的侧板部之间的摩擦卡合力充分下降,解除了外柱18相对于车身侧托架19的固定状态。该状态下,在调节所述方向盘1的上下位置的情况下,在调节杆24能够在上下方向长孔22内移位的范围内,使转向柱6及转向轴5以横轴13为中心摆动。与此相对,在调节方向盘1的前后位置的情况下,在调节杆24能够在前后方向长孔23内移位的范围内,使转向柱6及转向轴5的全长伸缩。调节后,操作调节柄27,紧固调节螺母26。由此,摩擦卡合力充分上升,外柱18为相对于车身侧托架19固定的状态。其结果,方向盘1保持在调节后的位置。
顺便提及,作为构成这样的转向装置的、转向柱6的前端部与所述壳体11的后端部的结合构造,广泛采用使这些前端部和后端部在沿轴方向嵌合的状态下结合固定的构造。作为这样的结合构造的例子,在日本特开第2011-46309号公报中,记载有在设于壳体的后端部的圆筒部、通过过盈配合外嵌及压入转向柱的圆筒状的前端部的构造。此外,日本特开第2000-85596号公报中记载有如下构造:在设于壳体的后端部的圆筒部,外嵌转向柱的缺圆筒状的前端部,在该前端部外嵌紧固件,通过该紧固件使该前端部弹性地缩径,由此,使该前端部的内周面强有力地摩擦卡合在圆筒部的外周面。此外,日本特开第2008-87583号公报中记载有如下构造:在设于壳体的后端部的圆孔的内侧,内嵌转向柱的圆筒状的前端部,并且,通过多根螺栓使在该转向柱的靠前端部分的外周面设置的突缘部结合固定于壳体的后端面。
作为转向柱6的前端部和所述壳体11的后端部的结合构造,在采用任意一个以往构造的情况下,组装该结合构造时的、转向柱6相对于壳体11的组装方向都是该转向柱6的轴方向。另一方面,在将该转向柱6的靠后端部分组装至车身侧托架19时,该转向柱6的靠后端部分从夹持板部20的下端缘侧插入构成车身侧托架19的1对夹持板部20彼此之间。即,转向柱6相对于车身侧托架19的组装方向为该转向柱6的径向。这样,在以往构造的情况下,转向柱6相对于壳体11的组装方向,与该转向柱6相对于车身侧托架19的组装方向不同。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第2011-4630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第2000-85596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第2008-8758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鉴于上述情况实现如下构造,即,在汽车用转向装置中,转向柱相对于电动式转向装置的壳体的组装方向与该转向柱相对于车身侧支承托架的组装方向相互一致的构造。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汽车用转向装置具备转向柱、被车身支承的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的壳体、被车身支承的车身侧托架、和扩缩机构。
所述转向柱用于在内侧旋转自如地支承转向轴,具备互相相向的左右1对的侧板部;和连结这些侧板部的下端缘彼此的底板部,所述转向柱具有构成为U字形的前端部,该前端部具有上端开口。
此外,所述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的壳体在后部具有结合固定部,所述结合固定部能够通过所述转向柱的前端部的上端开口插入该前端部的内侧,并且能够在插入该前端部的内侧的状态下相对于该前端部非圆形嵌合。
所述车身侧托架具有1对夹持板部,所述1对夹持板部配置在从左右两侧夹着所述转向柱的中间部的位置,并使相互的下端缘彼此之间的部分敞开。
所述扩缩机构具备沿左右方向穿插于在所述夹持板部的相互对准的位置形成的通孔的杆状部件;和在该杆状部件的两端部设置的1对按压部。该扩缩机构构成为,通过使这些按压部沿所述杆状部件的轴方向远近运动,使所述夹持板部彼此的间隔变化,在该间隔收缩时,将所述转向柱相对于这些夹持板部固定。
而且,所述转向柱在从该转向柱的下表面朝上表面的方向上组装于所述壳体和所述车身侧支承托架,将所述转向柱的中间部从该1对夹持板部的下端缘侧插入所述1对夹持板部之间,朝所述转向柱的前端部的内侧将所述结合固定部通过该前端部的上端开口插入,并且,在将所述结合固定部非圆形嵌合到所述转向柱的前端部的内侧的状态下,所述结合固定部和所述转向柱的前端部通过螺栓结合固定。
在实施本发明的情况下,优选的是,在所述转向柱的所述前端部的侧板部和所述壳体的结合固定部的相互对准的位置,分别沿左右方向形成通孔,在这些侧板部和结合固定部形成的通孔内穿插所述螺栓,并且,在该螺栓的顶端部拧合螺母。
此外,优选的是,在所述侧板部和所述结合固定部形成的通孔设置有多个,在各个通孔内穿插所述螺栓,并且,在该螺栓的顶端部拧合螺母。
本发明能够应用于具备用于能进行在所述转向轴的后端部固定的方向盘的上下位置的调节的倾斜机构的转向装置。该情况下,将所述壳体能够以沿左右方向配设的横轴为中心摆动移位地支承于车身。而且,所述夹持板部的通孔分别为以所述横轴为中心的圆弧状的上下方向长孔,在所述转向柱的中间部,在与所述上下方向长孔对准的位置设置通孔,所述杆状部件穿插于所述上下方向长孔、及所述转向柱的通孔。该结构中,在通过所述扩缩机构扩大所述夹持板部彼此的间隔、从而解除所述转向柱相对于这些夹持板部的固定状态的情况下,能够在所述杆状部件能在所述上下方向长孔内移位的范围内,调节所述转向柱的上下位置。
此外,本发明能够应用于具备用于能进行所述方向盘的前后位置的调节的伸缩机构的构造。该情况下,所述转向柱由在前侧配置的前侧柱、和相对于该前侧柱以能够进行轴方向的相对移位的方式组合的、在后侧配置的后侧柱构成。在该前侧柱设置所述前端部。此外,在该前侧柱的后部,在与所述夹持板部的通孔对准的位置设置通孔。另一方面,在所述后侧柱,在与所述夹持板部的通孔及所述前侧柱的通孔对准的位置,设置在该后侧柱的轴方向上长的前后方向长孔。而且,使所述杆状部件穿插于所述夹持板部的通孔、所述前侧柱的通孔、及所述后侧柱的前后方向长孔。该结构中,在通过所述扩缩机构扩大所述夹持板部彼此的间隔、从而解除所述后侧柱相对于这些夹持板部及所述前侧柱的固定状态的情况下,能够在所述杆状部件能在所述前后方向长孔内移位的范围内,调节所述后侧柱的前后位置。
优选的是,所述前侧柱为外柱,该外柱整体通过所述侧板部和所述底板部构成为上端开口的U字形。此外,所述后侧柱为内柱,将该内柱的前部内嵌在所述外柱的后部。而且,所述扩缩机构使所述夹持板部彼此的间隔变化,扩缩所述外柱的后部的内部尺寸,在该内部尺寸收缩时,抑制所述内柱相对于该外柱的轴方向移位,在该内部尺寸扩大时,所述内柱能够相对于该外柱进行轴方向移位。
该结构中也优选的是,在所述外柱的所述侧板部和所述壳体的结合固定部的相互对准的位置,分别沿左右方向形成通孔,在这些侧板部和结合固定部形成的通孔内穿插所述螺栓,并且,在该螺栓的顶端部拧合螺母。该情况下,将穿插有所述螺栓的所述侧板部的所述通孔、和在所述侧板部的后部形成且供所述杆状部件穿插的所述通孔,设置在所述侧板部的靠上端开口部分。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汽车用转向装置,能够使转向柱相对于车身侧支承托架的组装方向、和所述转向柱相对于电动式转向装置的壳体的组装方向相互一致。因此,通过用1个工序进行这些组装作业,由此能够提高转向装置的组装性。
即,在将所述转向柱向所述车身侧托架组装时,将该转向柱的中间部从这些夹持板部的下端缘侧插入构成所述车身侧托架的1对夹持板部彼此之间。即,所述转向柱相对于所述车身侧支承托架的组装方向为该转向柱的径向(从下表面朝上表面的方向)。另一方面,在将所述转向柱向所述壳体组装时,在所述壳体的后部设置的结合固定部通过该前端部的上端开口插入该转向柱的前端部。即,所述转向柱相对于所述壳体的组装方向也为该转向柱的径向(从下表面朝上表面的方向)。
附图说明
图1是将本发明实施方式的1例在从前上方观察的状态下示出的立体图。
图2是将本发明实施方式的1例在从后上方观察的状态下示出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1例的侧视图。
图4是图3的A-A剖视图。
图5是图3的B-B剖视图。
图6是图4的C-C剖视图。
图7是将用于调节内柱的前后位置及上下位置的机构部分在从后上方观察的状态下示出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示出以往公知的转向装置的1例的局部剖切侧视图。
图9是将局部省略示出的图8的D-D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图1~图7对本发明实施方式的1例进行说明。本例的汽车用转向装置具备:转向柱6a、转向轴5a、构成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10a的壳体11a、车身侧托架19a、作为被安装部件的能量吸收部件28和扩缩机构29。
本例中,为了实现伸缩机构,转向柱6a是通过将作为前侧柱的外柱18a、和作为后侧柱的内柱17a以能够进行轴方向的相对移位的方式组合而构成的。其中的外柱18a是通过对碳钢板等具有充分的强度及刚性的金属板制的坯料、实施通过冲压的冲剪加工及弯曲加工而形成,并通过使得相互的内侧面彼此相向的左右1对的侧板部30、和连结这些侧板部30的下端缘彼此的底板部31,构成为上端开口的U字形。此外,该底板部31的宽度方向两端部相对于宽度方向中央部及所述侧板部30分别倾斜各45度。此外,使这些侧板部30的上下方向尺寸(从底板部31的两端缘部开始的高度尺寸)在后端部较大,在前端部较小,并且,在这些后端部和前端部之间的部分,按照随着朝向前端侧而变小的方向变化。此外,在这些侧板部30,分别在后端部及中间部形成多个加强焊道,并且,在前端部和中间部的上端形成朝水平方向外侧弯折90度的凸缘部,由此确保这些侧板部30的弯曲刚性。此外,在这些侧板部30的内侧面的后端部的靠上端部分,通过螺纹固定、焊接等固定压紧块32。这些压紧块32的下表面也相对于侧板部30及底板部31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分别倾斜各45度。而且,通过侧板部30的内侧面、底板部31的上表面、压紧块32的下表面而将周围包围的部分,为宽度方向中央部朝上方开口的、大致正八边形形状的保持空间。
此外,内柱17a通过对借助于挤压成形、冲剪加工等将包含铝系合金、镁系合金等轻合金的金属材料一体成形后的中间坯料的端部,实施期望的塑性加工、切削加工而形成,内柱17a的外周面形成为正八边形形状。将该内柱17a的前部以能够基于轴方向的移位进行前后位置的调节的方式内嵌在外柱18a的后部。即,构成内柱17a的外周面的8处平坦面中,使相互平行的左右1对平坦面与侧板部30的内侧面抵接或接近相向;使下侧的中央及左右的3个平坦面与底板部31的上表面抵接或接近相向;使上侧的左右2个平坦面与压紧块32的下表面抵接或接近相向。另外,在不具备伸缩机构的构造中,可以是:将转向柱整体用任意的管状体构成,并仅将其前端部通过互相相向的左右1对的侧板部、和连结这些侧板部的下端缘彼此的底板部构成为上端开口的U字形。
此外,在具备伸缩机构的构造中,转向轴5a通过使前侧的内轴15a的后部与后侧的外轴16a的前部进行花键卡合,由此,将内轴15a和外轴16a以能够进行旋转力的传递、且能够进行轴方向的相对移位的方式组合。通过该结构,转向轴5a全长能够伸缩。转向轴5a穿插在转向柱6a的内侧,并且,通过单列深槽型的球轴承这样的、能够支承径向载荷及推力载荷双方的轴承33,将外轴16a的靠后端部分旋转自如地支承在内柱17a的后端部。
此外,构成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10a的壳体11a在上部侧面支承作为辅助驱动源的电动马达14a。此外,壳体11a内置有包括用于将电动马达14a的旋转驱动力传递给转向轴5a的减速器34在内的多个构成零件。此外,在壳体11a的前上端部,沿左右方向设置支承管35。而且,该壳体11a相对于车身支承为能够以穿插于支承管35的螺栓等横轴为中心摆动移位。通过该结构,将方向盘固定在后端部的转向轴5a及支承该转向轴5a的转向柱6a可进行上下方向的移位。因此,在不具备倾斜机构的构造中,可以通过刚性构造将壳体11a支承固定于车身。
此外,壳体11a的后端部与外柱18a的前端部结合固定。本例中,在壳体11a的后端面的大致中央部,以朝外柱18a侧突出的状态设有结合固定部36。对于该结合固定部36,其外周面的截面形状为大致矩形,结合固定部36能够朝外柱18a的前端部的内侧通过该前端部的上端开口而插入,并且,在插入该前端部的内侧的状态下,如图5所示,相对于该前端部非圆形嵌合。另外,对于结合固定部36的形状,只要能够插入外柱18a的前端部的内侧、且能非圆形嵌合于该前端部,可采用大致矩形形状以外的任意形状。
本例中,结合固定部36在插入外柱18a的前端部的内侧的状态下,结合固定部36的左右的侧面与构成外柱18a的1对侧板部30的内侧面抵接,并且,结合固定部36的下表面的宽度方向中央部与构成外柱18a的底板部31的宽度方向中央部抵接。此外,在结合固定部36和侧板部30的靠上端部分的前后方向2处位置,在相互对准的部分,分别形成左右方向的通孔37、38。而且,在这些前后方向的2处位置形成的通孔37、38各自中,穿插结合用螺栓39,并且,在这些结合用螺栓39的顶端部,拧合结合用螺母40并进一步紧固。而且,通过存在于结合用螺栓39的基端部的头部41、和结合用螺母40,强有力地夹持结合固定部36和侧板部30,由此,将该结合固定部36和外柱18a的前端部结合固定。此外,该状态下,内轴15a的前端部通过结合固定部36的中心孔插入壳体11a内,并且,与内置在该壳体11a的、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10a的构成零件连接。
车身侧托架19a具备顶板部42、和1对夹持板部20a、20b。这些顶板部42、和夹持板部20a、20b是通过对钢板等具有充分的强度及刚性的金属板,实施通过冲压的冲剪加工及弯曲加工而形成,并通过焊接等相互结合固定而形成一体。此外,在其中的顶板部42,形成用于穿插将该顶板部42相对于车身支承固定的螺栓或螺柱的安装孔。此外,夹持板部20a、20b配置在从左右方向两侧夹着外柱18a的后端部的位置。此外,在夹持板部20a、20b上部的相互对准的位置,形成上下方向长孔22a、22b。这些上下方向长孔22a、22b形成为以支承管35的中心轴为中心的圆弧状。
本例中,在内柱17a的前端部上表面,安装固定作为该内柱17a的构成部件的能量吸收部件28。能量吸收部件28通过使软钢板等能塑性变形的金属板弯曲成形,将整体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长的矩形框状,使安装板部43从前端面的下端部向前方突出。而且,通过穿插于在该安装板部43形成的通孔的铆钉或螺钉等安装部件44,能量吸收部件28安装固定于内柱17a的前端部上表面。该能量吸收部件28在伴随碰撞事故的二次碰撞时基于塑性变形进行伸张,同时允许内柱17a与方向盘一起向前方移位。由此,在二次碰撞时,吸收从驾驶员的身体经由方向盘传递至内柱17a的冲击能量,能够实现对驾驶员的保护。
此外,扩缩机构29是用于扩缩夹持板部20a、20b的内侧面彼此的间隔的机构,具备作为杆状部件的调节杆24a、调节柄27a和凸轮装置45。其中的调节杆24a沿左右方向穿插如下孔:所述两个上下方向长孔22a、22b;在构成外柱18a的侧板部30及压紧块32上形成的通孔46;和在安装于内柱17a的能量吸收部件28的内侧设置的、在内柱17a的轴方向上长的前后方向长孔23a。此外,调节杆24a在基端部(图4、图7的右端部)设置头部25a,将在该头部25a的内侧面形成的凸部以仅能够沿上下方向长孔22a移位(升降)的方式,卡合至在夹持板部20a、20b中的一个(图4、图7的右方)夹持板部20a上形成的一个上下方向长孔22a。此外,调节柄27a通过推力滑动轴承47和螺母48,将其基端部以能够相对于调节杆24a旋转且从该调节杆24a的顶端部脱出的方向的移位得到阻止的状态,支承在调节杆24a的顶端部(图4、图7的左端部)。另外,前后方向长孔23a不是能量吸收部件,可设置在内柱17a自身的构造上,或者,设置在安装于内柱17a的另外的构造体上。
凸轮装置45设置在调节柄27a的基端部内侧面、和夹持板部20a、20b中的另一个(图4、图7的左方)夹持板部20b的外侧面之间。凸轮装置45具备:驱动侧凸轮49,其支承在调节柄27a的基端部内侧面,与该调节柄27a一起转动;被驱动侧凸轮50,其以仅能升降的方式卡合到在另一个夹持板部20b上形成的另一个上下方向长孔22b上。在该被驱动侧凸轮50和所述驱动侧凸轮49的相互相向的面上分别形成凸轮面,凸轮装置45构成为基于被驱动侧凸轮50和驱动侧凸轮49的相对旋转扩缩凸轮装置45的轴方向尺寸。本例的情况下,头部25a和被驱动侧凸轮50构成1对按压部。另外,在调节杆24a的中间部,在位于上下方向长孔22a、22b的内侧的部分,外嵌由合成树脂等易滑动的材料制造成的垫片51a、51b,使得调节杆24a能够沿上下方向长孔22a、22b顺畅地移位。此外,卡合至另一个上下方向长孔22b的垫片51b,通过与被驱动侧凸轮50的卡合阻止该被驱动侧凸轮50的转动。此外,在驱动侧凸轮49的内周面和调节杆24a的外周面之间,配置由易滑动的材料形成的、圆筒状的径向滑动轴承52。
本例的转向装置中,在对固定于转向轴5a的后端部的未图示的方向盘的上下位置、前后位置进行调节时,使调节柄27a向下方转动,由此收缩凸轮装置45的轴方向尺寸。由此,夹持板部20a、20b的内侧面彼此的间隔扩大,这些夹持板部20a、20b的内侧面和构成外柱18a的侧板部30的外侧面的抵接部的表面压力充分下降。同时,侧板部30及压紧块32彼此的间隔扩大,内柱17a的外周面和外柱18a的内周面的抵接部的表面压力充分下降。其结果,解除了外柱18a及内柱17a相对于车身侧支承托架19a的固定状态。该状态下,当调节方向盘的上下位置时,在调节杆24a能够在上下方向长孔22a、22b内移位的范围内,使转向柱6a及转向轴5a以支承管35为中心摆动。与此相对,当调节方向盘的前后位置时,在调节杆24a能够在前后方向长孔23a内移位的范围内,使转向柱6a及转向轴5a的全长伸缩。调节后,通过使调节柄27a向上方转动,扩大凸轮装置45的轴方向尺寸。由此,基于与上述固定状态的解除时相反的动作,使抵接部的表面压力充分上升。其结果,方向盘保持在调节后的位置。
此外,本例的情况下,组装有使用于将方向盘保持在调节后的上下位置的支承强度变大的构造。即,在调节杆24a的中间部靠顶端部分,以能够摆动移位的方式外嵌摆臂53的基部。此外,在摆臂53的顶端部设置阳侧齿轮54,在夹持板部20b的外侧面的局部设置阴侧齿轮55,随着摆臂53的摆动,能够使这些阳侧齿轮54和阴侧齿轮55为卡合状态和解除该卡合的状态。随着使调节柄27a朝用于进行方向盘的位置调节的方向转动,该摆臂53朝解除阳侧齿轮54和阴侧齿轮55的卡合的方向摆动。在阳侧齿轮54和阴侧齿轮55处于卡合状态的情况下,经由摆臂53,调节杆24a与夹持板部20b结合,因此,与伴随二次碰撞的大的冲击载荷无关地,方向盘的上下位置不会较大地偏离移动。
被驱动侧凸轮50以能够相对于该摆臂53进行相对旋转、且能够相对于摆臂53进行些许的上下方向的移位的方式组装于摆臂53的基部。另外,被驱动侧凸轮50如上述那样,阻止相对于夹持板部20b相对旋转。此外,在被驱动侧凸轮50和摆臂53之间设置复位弹簧56,将该被驱动侧凸轮50相对于该摆臂53支承为能够以中立位置为中心进行些许的升降。能这样进行些许的升降的理由是:方向盘的上下位置能够无级调节,与此相对,阳侧齿轮54及阴侧齿轮55的啮合位置是有级的,因此用于吸收因此而产生的差。
根据本例的转向装置,能够使转向柱6a相对于车身侧支承托架19a的组装方向、和转向柱6a相对于壳体11a的组装方向相互一致。即,在向车身侧托架19a组装转向柱6a时,从夹持板部20a、20b的下端缘侧将该转向柱6a的中间部(外柱18a的后端部)插入构成车身侧托架19a的1对夹持板部20a、20b彼此之间。即,转向柱6a相对于车身侧支承托架19a的组装方向,为该转向柱6a的径向(从下表面朝上表面的方向)。另一方面,在向壳体11a组装转向柱6a时,朝该转向柱6a的前端部(外柱18a的前端部)将在壳体11a的后端部设置的结合固定部36通过该前端部的上端开口而插入。即,能够使所述转向柱6a相对于壳体11a的组装方向也为该转向柱6a的径向(从下表面朝上表面的方向)。
因此,在组装本例的转向装置的情况下,例如,能够在将壳体11a和车身侧支承托架19a按图6所示的位置关系设置到夹具的状态下,相对于构成壳体11a的结合固定部36、和构成车身侧托架19a的1对夹持板部20a、20b,将转向柱6a的前端部和中间部分别从图6的下方沿该转向柱6a的径向进行组装。因此,能够以1个工序进行转向柱6a相对于车身侧支承托架19a的组装、和转向柱6a相对于壳体11a的组装,能够与此相对应地提高转向装置的组装性。另外,实际的作业中,是在与图7所示的位置关系上下颠倒的位置关系下进行的。
另外,能够如下这样顺次进行将结合固定部36插入转向柱6a的前端部的作业、和将转向柱6a的中间部插入夹持板部20a、20b彼此之间的部分的作业。首先,在将壳体11a和车身侧支承托架19a按图6所示的位置关系设置到夹具后,仅使壳体11a以支承管35为中心朝图6的下方摆动移位。而且,该状态下,朝转向柱6a的前端部的内侧将结合固定部36通过该前端部的上端开口插入。此后,基于壳体11a及转向柱6a以支承管35为中心朝图6的上方摆动移位,将转向柱6a的中间部插入夹持板部20a、20b彼此之间的部分。在按这样的顺序进行2个插入作业的情况下,在前面的插入作业结束的状态下,即,在将结合固定部36非圆形嵌合到转向柱6a的前端部内侧的状态下,该转向柱6a的旋转方向的相位变为正常的相位,并且,成为保持该正常的相位的状态,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后面的插入作业。另外,该情况下,也可在转向装置的组装线上通过1个工序进行上述2个插入作业。
不管如何,本例的情况下,朝转向柱6a的前端部的内侧将结合固定部36通过该前端部的上端开口插入的作业,是在未将转向轴5a配置到转向柱6a的内侧的状态下进行的,或者,在使配置到该转向柱6a的内侧的转向轴5a的前端部充分向后侧退避了的状态下进行。由此,通过该转向轴5a的前端部,防止插入作业受到防碍。
此外,本例的转向装置的情况下,通过结合用螺栓39将结合固定部36和侧板部30在侧板部30的靠上端开口部分(底板部31的相反侧)固定,因此,侧板部30挠曲地相对于结合固定部36被牢固紧固。同样,扩缩机构29也通过穿插于在侧板部30的靠上端部分设置的通孔46而构成,因此,在固定状态下侧板部30挠曲,因此,能够使该扩缩机构29对转向柱6a的紧固力强而有力。此外,调节杆24a对于上下方向长孔22a、22b、前后方向长孔23a、及通孔46的穿插方向与结合用螺栓39对于通孔37、38的穿插方向分别为左右方向,是相互一致的,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转向装置的组装性。此外,本例的情况下,为了将结合固定部36和转向柱6a的前端部结合固定所使用的通孔37、38、结合用螺栓39、结合用螺母40的组合,设置于在前后方向上离开的2处位置。因此,能够充分确保结合固定部36和转向柱6a的前端部的结合部的弯曲刚性。
工业实用性
在上述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将本发明应用到具备用于能够进行方向盘的上下位置的调节的倾斜机构、和用于能够进行方向盘的前后位置的调节的伸缩机构这两个机构的构造中。但本发明也能够应用到具备这些机构中任意一个机构的构造中。
标号说明
1方向盘
2转向器单元
3输入轴
4拉杆
5、5a转向轴
6、6a转向柱
7万向接头
8中间轴
9万向接头
10、10a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
11、11a壳体
12车身
13横轴
14、14a电动马达
15、15a内轴
16、16a外轴
17、17a内柱
18、18a外柱
19、19a车身侧托架
20、20a、20b夹持板部
21、21a柱侧托架
22、22a、22b上下方向长孔
23、23a前后方向长孔
24、24a调节杆
25、25a头部
26调节螺母
27、27a调节柄
28能量吸收部件
29扩缩机构
30侧板部
31底板部
32压紧块
33轴承
34减速器
35支承管
36结合固定部
37通孔
38通孔
39结合用螺栓
40结合用螺栓
41头部
42顶板部
43安装板部
44安装部件
45凸轮装置
46通孔
47推力滑动轴承
48螺母
49驱动侧凸轮
50被驱动侧凸轮
51a、51b垫片
52径向滑动轴承
53摆臂
54阳侧齿轮
55阴侧齿轮
56复位弹簧

Claims (7)

1.一种汽车用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汽车用转向装置具备:
转向柱,其具备互相相向的左右1对的侧板部;和连结这些侧板部的下端缘彼此的底板部,所述转向柱具有构成为U字形的前端部,该前端部具有上端开口,并且,所述转向柱在内侧旋转自如地支承转向轴;
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的壳体,其在后部具有结合固定部并被车身支承,所述结合固定部能够通过所述转向柱的前端部的上端开口插入该前端部的内侧,并且能够在插入该前端部的内侧的状态下相对于该前端部非圆形嵌合;
车身侧托架,其具有1对夹持板部并被车身支承,所述1对夹持板部配置在从左右两侧夹着所述转向柱的中间部的位置,并使相互的下端缘彼此之间的部分敞开;和
扩缩机构,其具有沿左右方向穿插于在所述夹持板部的相互对准的位置形成的通孔的杆状部件;和在该杆状部件的两端部设置的1对按压部,通过使这些按压部沿所述杆状部件的轴方向远近运动,使所述夹持板部彼此的间隔变化,在该间隔收缩时,将所述转向柱相对于这些夹持板部固定,
所述转向柱在从该转向柱的下表面朝上表面的方向上组装于所述壳体和所述车身侧支承托架,将所述转向柱的中间部从该1对夹持板部的下端缘侧插入所述1对夹持板部之间,朝所述转向柱的前端部的内侧将所述结合固定部通过该前端部的上端开口插入,并且,在将所述结合固定部非圆形嵌合到所述转向柱的前端部的内侧的状态下,所述结合固定部和所述转向柱的前端部通过螺栓结合固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用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转向柱的所述前端部的侧板部和所述壳体的结合固定部的相互对准的位置,分别沿左右方向形成通孔,在这些侧板部和结合固定部形成的通孔内穿插所述螺栓,并且,在该螺栓的顶端部拧合螺母。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用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侧板部和所述结合固定部形成的通孔设置有多个,在各个通孔内穿插所述螺栓,并且,在该螺栓的顶端部拧合螺母。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用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能够以沿左右方向配设的横轴为中心摆动移位地被支承于车身,所述夹持板部的通孔分别为以所述横轴为中心的圆弧状的上下方向长孔,在所述转向柱的中间部,在与所述上下方向长孔对准的位置设置通孔,所述杆状部件穿插于所述壳体的上下方向长孔、及所述转向柱的通孔,在通过所述扩缩机构扩大所述夹持板部彼此的间隔、从而解除所述转向柱相对于这些夹持板部的固定状态的情况下,在所述杆状部件能在所述上下方向长孔内移位的范围内,能够调节所述转向柱的上下位置。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用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向柱由在前侧配置的前侧柱、和相对于该前侧柱以能够进行轴方向的相对移位的方式组合的、在后侧配置的后侧柱构成,在该前侧柱设置所述前端部,并且,在该前侧柱的后部,在与所述夹持板部的通孔对准的位置设置通孔,在所述后侧柱,在与所述夹持板部的通孔及所述前侧柱的通孔对准的位置,设置在该后侧柱的轴方向上长的前后方向长孔,所述杆状部件穿插于所述夹持板部的通孔、所述前侧柱的通孔、及所述后侧柱的前后方向长孔,在通过所述扩缩机构扩大所述夹持板部彼此的间隔、从而解除所述后侧柱相对于这些夹持板部及所述前侧柱的固定状态的情况下,在所述杆状部件能在所述前后方向长孔内移位的范围内,能够调节所述后侧柱的前后位置。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汽车用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侧柱为外柱,该外柱整体通过所述侧板部和所述底板部构成为上端开口的U字形,所述后侧柱为内柱,该内柱的前部内嵌在所述外柱的后部,所述扩缩机构使所述夹持板部彼此的间隔变化,扩缩所述外柱的后部的内部尺寸,在该内部尺寸收缩时,抑制所述内柱相对于该外柱的轴方向移位,在该内部尺寸扩大时,所述内柱能够相对于该外柱进行轴方向移位。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汽车用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外柱的所述侧板部和所述壳体的结合固定部的相互对准的位置,分别沿左右方向形成通孔,在这些侧板部和结合固定部形成的通孔内穿插所述螺栓,并且,在该螺栓的顶端部拧合螺母,穿插有所述螺栓的所述侧板部的所述通孔、和在所述侧板部的后部形成且供所述杆状部件穿插的所述通孔,均设置在所述侧板部的靠上端开口部分。
CN201280000343.7A 2011-05-18 2012-05-17 汽车用转向装置 Active CN10293344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11582 2011-05-18
JP2011-111582 2011-05-18
PCT/JP2012/062651 WO2012157703A1 (ja) 2011-05-18 2012-05-17 自動車用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933448A CN102933448A (zh) 2013-02-13
CN102933448B true CN102933448B (zh) 2015-12-09

Family

ID=471770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00343.7A Active CN102933448B (zh) 2011-05-18 2012-05-17 汽车用转向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073567B2 (zh)
EP (1) EP2712771B1 (zh)
JP (2) JP5614449B2 (zh)
CN (1) CN102933448B (zh)
WO (1) WO201215770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01110277D0 (en) * 2011-06-17 2011-08-03 Trw Ltd A clamp assembly for a steering column assembly
WO2014112196A1 (ja) * 2013-01-15 2014-07-24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チルト式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DE102014102661B3 (de) * 2014-02-28 2015-04-02 Thyssenkrupp Presta Ag Lenksäul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FR3029489B1 (fr) * 2014-12-09 2018-06-15 Zf Systemes De Direction Nacam S.A.S. Mecanisme de colonne de direction ajustable en profondeur a butee escamotable
USD772125S1 (en) * 2015-01-21 2016-11-22 Rotatech International Corp.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US10351159B2 (en) 2015-05-01 2019-07-16 Steering Solutions Ip Holding Corporation Retractable steering column with a radially projecting attachment
US10343706B2 (en) 2015-06-11 2019-07-09 Steering Solutions Ip Holding Corporation Retractable steering column system, vehicle having the same, and method
US11560169B2 (en) 2015-06-11 2023-01-24 Steering Solutions Ip Holding Corporation Retractable steering column system and method
US10577009B2 (en) 2015-06-16 2020-03-03 Steering Solutions Ip Holding Corporation Retractable steering column assembly and method
US9828016B2 (en) 2015-06-24 2017-11-28 Steering Solutions Ip Holding Corporation Retractable steering column system, vehicle having the same, and method
DE102016111473A1 (de) 2015-06-25 2016-12-29 Steering Solutions Ip Holding Corporation Stationäre lenkradbaugruppe und verfahren
US9840271B2 (en) * 2015-06-29 2017-12-12 Steering Solutions Ip Holding Corporation Retractable steering column with rake limiter
US9849904B2 (en) 2015-07-31 2017-12-26 Steering Solutions Ip Holding Corporation Retractable steering column with dual actuators
US9809155B2 (en) 2015-10-27 2017-11-07 Steering Solutions Ip Holding Corporation Retractable steering column assembly having lever, vehicle having retractable steering column assembly, and method
US10421476B2 (en) 2016-06-21 2019-09-24 Steering Solutions Ip Holding Corporation Self-locking telescope actuator of a steering column assembly
US10457313B2 (en) 2016-06-28 2019-10-29 Steering Solutions Ip Holding Corporation ADAS wheel locking device
US10363958B2 (en) 2016-07-26 2019-07-30 Steering Solutions Ip Holding Corporation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mode determination and transitioning
DE102016114678A1 (de) * 2016-08-08 2018-02-08 Thyssenkrupp Ag Drehlageranordnung für eine Lenksäule eines Kraftfahrzeugs
US10189496B2 (en) 2016-08-22 2019-01-29 Steering Solutions Ip Holding Corporation Steering assembly having a telescope drive lock assembly
US10351160B2 (en) 2016-11-30 2019-07-16 Steering Solutions Ip Holding Corporation Steering column assembly having a sensor assembly
US10370022B2 (en) 2017-02-13 2019-08-06 Steering Solutions Ip Holding Corporation Steering column assembly for autonomous vehicle
US10385930B2 (en) 2017-02-21 2019-08-20 Steering Solutions Ip Holding Corporation Ball coupling assembly for steering column assembly
CN109131530B (zh) * 2018-07-31 2020-10-27 浙江镭众科技有限公司 双模式方向控制装置及新能源汽车
US10974756B2 (en) 2018-07-31 2021-04-13 Steering Solutions Ip Holding Corporation Clutch device latching system and method
JP2019142500A (ja) * 2019-04-24 2019-08-29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992544A2 (en) * 2007-05-17 2008-11-19 NSK Ltd. Steering system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763337B2 (ja) * 1998-09-16 2006-04-05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電動式舵取装置
JP3725762B2 (ja) * 2000-05-25 2005-12-14 光洋精工株式会社 衝撃吸収式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02302046A (ja) * 2001-04-09 2002-10-15 Koyo Seiko Co Ltd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WO2003035450A1 (en) * 2001-10-23 2003-05-01 Trw Lucas Varity Electric Steering Limited A vehicle steering assembly
JP4069362B2 (ja) 2002-07-05 2008-04-02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US7198296B2 (en) * 2002-07-08 2007-04-03 Nsk Ltd.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apparatus
JP4716679B2 (ja) * 2003-06-25 2011-07-06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ウォーム減速機及び電動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US7055647B2 (en) 2004-07-02 2006-06-06 Nacam France Sa Electrically-assisted steering mechanism for vehicles
JP2006111064A (ja) * 2004-10-13 2006-04-27 Nsk Ltd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US7384068B2 (en) * 2004-12-03 2008-06-10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Snap in tilt bumper
US20060230863A1 (en) * 2005-04-19 2006-10-19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Steering column with rake and telescope adjustment
DE102005034952B3 (de) * 2005-07-22 2007-02-22 Thyssenkrupp Automotive Ag Verstellbare Lenksäul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WO2007097340A1 (ja) * 2006-02-21 2007-08-30 Nsk Ltd.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08087583A (ja) 2006-09-29 2008-04-17 Nsk Ltd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及びステアリング装置の組立方法
JP4640435B2 (ja) * 2008-04-11 2011-03-02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11046309A (ja) 2009-08-27 2011-03-10 Jtekt Corp 車両用操舵装置
JP5528868B2 (ja) * 2010-03-19 2014-06-25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N102438879B (zh) * 2010-08-05 2014-06-18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冲击吸收式转向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992544A2 (en) * 2007-05-17 2008-11-19 NSK Ltd. Steering system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073567B2 (en) 2015-07-07
EP2712771B1 (en) 2018-03-28
CN102933448A (zh) 2013-02-13
JPWO2012157703A1 (ja) 2014-07-31
WO2012157703A1 (ja) 2012-11-22
EP2712771A4 (en) 2014-12-03
JP5850115B2 (ja) 2016-02-03
EP2712771A1 (en) 2014-04-02
JP5614449B2 (ja) 2014-10-29
US20130199866A1 (en) 2013-08-08
JP2014223917A (ja) 2014-12-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933448B (zh) 汽车用转向装置
CN102958779B (zh) 汽车用转向装置
CN102806939B (zh) 转向装置
CN103857581B (zh) 转向盘的电动位置调节装置
CN102112362B (zh) 方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
US20070068311A1 (en) Steering apparatus
JP4622756B2 (ja) ステアリングホイールの位置調節装置及びこの位置調節装置用摩擦板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
CN103153751B (zh) 转向柱装置
JP2008100597A (ja) ステアリングホイールの位置調節装置
CN104379430B (zh) 倾角可调式转向装置
CN105358406A (zh) 位置调节式转向装置
CN105073554A (zh) 伸缩式转向装置
JP2014104871A (ja)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用支持装置
JP5267528B2 (ja) 衝撃吸収式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WO2015162952A1 (ja) ラックアンドピニオン式ステアリングギヤユニット用ハウジング
KR100834598B1 (ko) 스티어링 기어 프레임 일체형의 현가 서브프레임
JP2009262596A (ja)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とその製造方法
JP6379863B2 (ja) ステアリングホイールの位置調節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384225B2 (ja)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用支持装置
CN110546059B (zh) 转向柱装置
JP2016047669A5 (zh)
JP5370197B2 (ja)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4333735B2 (ja) 電動位置調整式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JP2013226940A (ja) 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