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79601A - 电子组件 - Google Patents

电子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79601A
CN102479601A CN2011103791114A CN201110379111A CN102479601A CN 102479601 A CN102479601 A CN 102479601A CN 2011103791114 A CN2011103791114 A CN 2011103791114A CN 201110379111 A CN201110379111 A CN 201110379111A CN 102479601 A CN102479601 A CN 10247960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alient pole
conductor
thin
electronic building
building bri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379111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479601B (zh
Inventor
西川朋永
吉田诚
伊藤知一
神山浩
奥村武史
桑原恒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DK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DK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DK Corp filed Critical TDK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4796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7960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47960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7960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7/00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 H01F17/04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with magnetic co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9Terminals; Tapping arrangements for signal inductances
    • H01F27/292Surface mounted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2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 H01F41/04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for manufacturing coils
    • H01F41/041Printed circuit coils
    • H01F41/042Printed circuit coils by thin film techniqu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ils Or Transformers For Communication (AREA)

Abstract

一种电子组件(100),其设置有基板(11)、设置在基板(11)上的薄膜元件层(12)、设置在薄膜元件层(12)的表面上的第一凸块电极(13a)和第二凸块电极(13b)以及设置在第一凸块电极(13a)和第二凸块电极(13b)之间的绝缘体层(14)。薄膜元件层(12)包含作为平面线圈图案的第一螺旋导体(16)。第一凸块电极(13a)连接到第一螺旋导体(16)的内周端。第二凸块电极(13b)连接到第一螺旋导体的外周端。第一凸块电极(13a)和第二凸块电极(13b)均具有露出于绝缘体层(14)的主表面的第一露出表面和露出于绝缘体层(14)的端面的第二露出表面。第一凸块电极(13a)的第一露出表面和第二凸块电极(13b)的第一露出表面具有不同的形状和大小。

Description

电子组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子组件,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包含线圈导体的薄膜共模滤波器的结构。
背景技术
近年来,USB 2.0和IEEE 1394的标准作为高速信号传输接口而广泛应用,并用于诸如个人计算机和数码相机的大量数字装置。这些接口采用使用成对的信号线传输差分信号的差分传输方法,以便实现比传统的单端传输方法更快的信号传输。
共模滤波器广泛用作去除高速差分传输线上的噪声的滤波器。共模滤波器的特征在于对在成对的信号线中传输的信号的差分分量的阻抗低,而对共模分量(共模噪声)的阻抗高。因此,通过在成对的信号线之间插入共模滤波器,能够消除共模噪声而基本不衰减差模信号。
图16是示出传统的表面安装共模滤波器的结构的示例的示意分解立体图。
如图16所示,传统的共模滤波器1包括薄膜线圈层2以及磁性基板3a、3b,薄膜线圈层2包括彼此电磁耦合的一对螺旋导体5、6,磁性基板3a、3b设置在薄膜线圈层2的上下并由铁氧体制成。薄膜线圈层2包括顺序地叠置的第一绝缘层2a到第四绝缘层2d、在第一绝缘层2a的表面上形成的第一螺旋导体5、在第二绝缘层2b的表面上形成的第二螺旋导体6以及在第三绝缘层2c的表面上形成的第一和第二引线导体8a、8b。
第一螺旋导体5的内周端5a经过穿过第二绝缘层2b和第三绝缘层2c的接触孔导体9a和第一引线导体8a连接到第一外部端子电极7a,并且第二螺旋导体6的内周端6a经过穿过第三绝缘层2c的接触孔导体9b和第二引线导体8b连接到第三外部端子电极7c。第一螺旋导体5的外周端5b和第二螺旋导体6的外周端6b分别连接到外部端子电极7b、7d。外部端子电极7a到7d形成在磁性基板3a,3b的侧面和上下表面上。通常通过对磁性基板3a、3b的表面进行溅射或镀敷来形成外部端子电极7a到7d。
在第一绝缘层2a到第四绝缘层2d的中心区域和第一螺旋导体5和第二螺旋导体6的内侧设置有穿过第一绝缘层2a到第四绝缘层2d的开口2h,并且在开口2h的内部形成有用于形成磁路的磁芯4。
WO 2006/073029公开一种共模滤波器的端子电极结构。共模滤波器的端子电极具有通过向组件的表面涂敷含Ag的导电糊剂或者通过溅射或气相沉积形成的Ag膜,接着通过对Ag膜执行湿型电镀进一步形成Ni金属膜。
日本专利申请特开No.2007-53254公开一种共模扼流线圈,通过在硅基板上利用薄膜形成技术连续地形成绝缘层、含线圈导体的线圈层、以及电连接到线圈导体的外部电极,该共模扼流线圈具有在整体上为长方体的外形。在该共模扼流线圈中,通过在绝缘层的上表面(安装表面)上延伸形成外电极。内电极端子构成为其中叠置有多个导电层的多层结构的电极。
图16中所示的传统的共模滤波器1具有这样的结构,其中薄膜线圈层2夹在两个磁性基板3a、3b之间,从而不仅具有高磁性属性和良好的高频属性,而且具有高机械强度。然而,传统的共模滤波器的结构利用由铁氧体制成的上磁性基板3a和下磁性基板3b,并且铁氧体基板太薄时容易破裂,使得难以使基板纤薄。此外,叠置的两个磁性基板3a、3b使滤波器更厚,使得难以作为薄化芯片产品提供。此外,使用大量的昂贵磁性材料,导致高制造成本和取决于用途滤波器性能的规格过剩的问题。
此外,传统的共模滤波器1具有通过溅射等在各个芯片组件的表面上形成的四个微型外部端子电极7a到7d,导致非常难以以高精度形成外部端子电极7a到7d的问题。由于四个外部端子电极具有同样的形状和大小,因此不能确定哪个外部端子电极连接到内周端或外周端。此外,在日本专利申请特开No.2007-53254中描述的共模扼流圈中,内电极端子由许多叠置的导体层形成,从而形成有故障的电极的概率较高,并且造成由于电极形成的工时增加导致的制造成本的增加的问题。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小型化、薄化和以低成本制造同时又确保期望的滤波器性能的电子组件。
为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本发明的一种电子组件包括:基板;薄膜元件层,所述薄膜线圈层设置在所述基板上;第一凸块电极和第二凸块电极,所述第一凸块电极和所述第二凸块电极设置在所述薄膜元件层的表面上;以及绝缘体层,所述绝缘体层设置在所述第一凸块电极和所述第二凸块电极之间,其中所述薄膜元件层包含作为平面线圈图案的第一螺旋导体,所述第一凸块电极连接到所述第一螺旋导体的内周端,所述第二凸块电极连接到所述第一螺旋导体的外周端,所述第一凸块电极和所述第二凸块电极两者均具有露出于所述绝缘体层的主表面的第一露出表面和露出于所述绝缘体层的端面的第二露出表面,以及所述第一凸块电极的第一露出表面和所述第二凸块电极的第一露出表面具有不同的形状和大小。
根据本发明,可以以低成本提供省略了一个基板的薄的电子组件。因为将可以以高精度进行二维管理的凸块电极用作外部端子电极,因此与过去相比,能够以更高的精度形成电极。而且,围绕凸块电极设置绝缘体层,因此,能够加强凸块电极,以防止凸块电极的剥离。此外,凸块电极的一部分与螺旋导体在平面图上重叠,因此,能够小型化电子组件。此外,根据本发明,能够区分哪个凸块电极连接到螺旋导体的内周端侧或者外周端侧,从而,能够容易地根据凸块电极图案掌握电子组件的安装方向。绝缘体层的主表面是垂直于包括所述基板、薄膜元件层和绝缘体层的电子组件的叠置方向的表面,并且与未来的安装表面相对应。绝缘体层的端面是指平行于叠置方向的四个表面,并且对应于绝缘体层的厚度。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凸块电极的第一露出表面比所述第二凸块电极的第一露出表面的面积大。根据该结构,可缩短从所述第一凸块电极到所述第一螺旋导体的内周端的距离,从而能够使电连接两者的引线导体更短,或者能够省略引线导体本身。
在本发明中,所述薄膜元件层还包括:绝缘层,所述绝缘层覆盖所述第一螺旋导体;以及第一接触孔导体,所述第一接触孔导体通过穿过所述绝缘层电连接所述第一螺旋导体的内周端和所述第一凸块电极,并且所述第一凸块电极优选地设置为覆盖所述绝缘层上的所述第一接触孔导体。根据该配置,可以省略连接二者的引线导体。
根据本发明的电子组件还包括第一引线导体,所述第一引线导体与所述第一凸块电极和所述第二凸块电极一起设置在所述薄膜元件层的表面上,并且所述第一引线导体与所述第一凸块电极一体形成,其中,所述薄膜元件层还包括:绝缘层,所述绝缘层覆盖所述第一螺旋导体;以及第一接触孔导体,所述第一接触孔导体通过穿过所述绝缘层电连接所述第一螺旋导体的内周端和所述第一引线导体的端部,并且优选地所述第一凸块电极经过所述第一引线导体连接到所述第一接触孔导体。
根据该结构,不需要在所述薄膜元件层中形成第一引线导体,并且可以省略在传统薄膜元件层中形成第一引线导体时需要的专用绝缘层,因此,可以提供更薄的电子组件。省略绝缘层中的一层,作为共模滤波器,使得例如由复合铁氧体制造的绝缘体层与薄膜元件层之间的距离彼此接近,因此能够增加共模阻抗。此外,省略绝缘层和独立引线导体,减小材料成本和工时,从而可以提供能够以低成本制造的线圈组件。此外,不再需要在传统上用于在薄膜元件层中形成的引线导体的一部分的端子电极图案,并且能够去除端子电极图案,因此能够增加线圈布置区域。因此,可通过使螺旋导体的线宽加宽来减小DC电阻Rdc。而且,通过增加螺旋导体的匝数,能够增大共模阻抗Zc。
根据本发明的电子组件优选地还包括电路元件图案,所述电路元件图案电连接到所述第一螺旋导体的内周端和外周端中的一个。根据该结构,由电路元件的添加导致电路的不对称造成出现电子组件的安装方向性,并且第一凸块电极的形状和大小与第二凸块电极的形状和大小不同,因此,可以容易掌握安装方向。此外,可以根据电子组件的一个安装表面从视觉上识别其方向,这使得安装自动化更容易。
根据本发明的电子组件还包括第三凸块电极和第四凸块电极,所述第三凸块电极和所述第四凸块电极设置在所述薄膜元件层的表面上;其中,所述薄膜元件层还包括第二螺旋导体,所述第二螺旋导体磁耦合到所述第一螺旋导体并由平面线圈图案构成,所述绝缘体层设置在所述第一到第四凸块电极之间,所述第三凸块电极连接到所述第二螺旋导体的内周端,所述第四凸块电极连接到所述第二螺旋导体的外周端,所述第三凸块电极和所述第四凸块电极两者均具有露出于所述绝缘体层的主表面的第一露出表面和露出于所述绝缘层的端面的第二露出表面,并且优选地所述第三凸块电极的第一露出表面和所述第四凸块电极的第一露出表面具有相互不同的形状和大小。在这种情况下,优选地,所述第一凸块电极的第一露出表面和所述第三凸块电极的第一露出表面具有同样的形状和大小,并且所述第二凸块电极的第一露出表面和所述第四凸块电极的第一露出表面具有同样的形状和大小。
根据该构造,能够提供实现以上操作/效果的共模滤波器。尽管共模滤波器的小型化要求较强,但是由于4端子结构,单个外部端子电极的面积不可避免地较小。然而,如果外部端子电极形成为凸块电极,则可以以高尺寸精度形成凸块电极,使得能够确保相邻电极之间的绝缘。此外,根据本发明,可容易地掌握共模滤波器中的安装方向。
根据本发明的电子组件包括:基板;薄膜元件层,所述薄膜元件层设置在所述基板上;第一凸块电极和第二凸块电极,所述第一凸块电极和所述第二凸块电极设置在所述薄膜元件层的表面上;以及绝缘体层,所述绝缘体层设置在所述第一凸块电极和所述第二凸块电极之间,其中所述薄膜元件层包括彼此连接的第一元件和第二元件,所述第一凸块电极连接到所述第一元件,所述第二凸块电极连接到所述第二元件,所述第一凸块电极和所述第二凸块电极两者均具有露出于所述绝缘体层的主表面的第一露出表面,并且所述第一凸块电极的第一露出表面和所述第二凸块电极的第一露出表面具有相互不同的形状和大小。
根据本发明,可以以低成本提供省略了一个基板的薄的电子组件。因为使用可以以高精度进行二维管理的凸块电极作为外部端子电极,因此与过去相比,能够以更高的精度形成电极。而且,围绕凸块电极设置绝缘体层,因此,能够加强凸块电极,以防止凸块电极的剥落。此外,根据本发明,即使由于具有不同电气特性的第一元件和第二元件使得薄膜元件层中的电路不对称,也能够容易确定凸块电极连接到第一元件和第二元件中的哪一个,因此,可以根据凸块电极图案容易地掌握电子组件的安装方向。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凸块电极和所述第二凸块电极两者都具有露出于所述绝缘体层的端面的第二露出表面。根据该结构,第二露出表面可以用作焊料倒角的形成表面。
在本发明中,所述第一元件是由平面线圈图案构成的第一螺旋导体,并且优选的是,所述第一凸块电极连接到所述第一螺旋导体的内周端,而所述第二凸块电极连接到所述第二螺旋导体的外周端。根据该配置,电子组件可以提供为线圈组件。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能够小型化、薄化和以低成本制造同时又确保期望的滤波器性能的线圈组件。
附图说明
结合附图,参照本发明的以下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以上及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其中:
图1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子组件100的外观结构的示意立体图;
图2是详细示出电子组件100的层结构的示意分解立体图;
图3是示出薄膜线圈层12中的导体图案与凸块电极13a到13d之间的空间关系的示意平面图;
图4是示出螺旋导体图案的修改的示意平面图;
图5是示出电子组件100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图6是形成有大量的电子组件100的磁性晶片的构造的示意平面图;
图7A到7E是例示凸块电极13a、13c和引线导体20、21的形成过程的示意截面图;
图8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电子组件200的层结构的示意分解立体图;
图9是示出凸块电极和引线导体的结构的示意截面图;
图10A到图10G是例示凸块电极和引线导体的形成过程的示意截面图;
图1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电子组件300的层结构的示意分解立体图;
图12是示出薄膜元件层12中的螺旋导体16、17的图案与凸块电极13a到13d之间的空间关系的示意平面图;
图13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电子组件400的层结构的示意分解立体图;
图14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电子组件500的层结构的示意分解立体图;
图15A到图15F是电子组件500的等效电路图;以及
图16是示出传统的表面安装共模滤波器的结构的示例的示意分解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子组件100的总体结构的示意立体图,并且示出了安装表面方向向上的状态。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电子组件100是共模滤波器,并且包括:基板11;设置在基板11的一个主表面(上表面)上的包括共模滤波器元件的薄膜元件层12;设置在薄膜元件层12的主表面(上表面)上的第一到第四凸块电极13a到13d;以及绝缘体层14,其设置在薄膜元件层12的不包括凸块电极13a到13d的形成位置的主表面上。
电子组件100是基本上是长方体形状的表面安装芯片组件,并且第一到第四凸块电极13a到13d形成为也露出于由基板11、薄膜元件层12和绝缘体层14构成的分层产品的外周面。在这些凸块电极当中,第一凸块电极13a和第三凸块电极13c从平行于分层产品的纵向的第一侧面10a露出,并且第二凸块电极13b和第四凸块电极13d从与第一侧面10a相背对的第二侧面10b露出。电子组件100在安装时上下翻转,以便在使用时使凸块电极13a到13d侧方向朝下。从绝缘体层14的主表面露出的第一凸块电极13a、第三凸块电极13c的平面形状和大小与第二凸块电极13b、第四凸块电极13d的平面形状和大小不同,具体地,第一凸块电极13a、第三凸块电极13c比第二凸块电极13b、第四凸块电极13d大。第一凸块电极13a和第三凸块电极13c具有相同的平面形状和大小,第二凸块电极13b和第四凸块电极13d具有相同的平面形状和大小。如下面将描述的,凸块电极13a到13d是通过镀敷形成的厚膜镀敷电极,因此可使用Cu、Ag、Au等,并且优选使用Cu。
基板11确保电子组件100的机械强度,并且还用作共模滤波器的封闭磁路。磁性陶瓷材料,例如,烧结的铁氧体可以用作基板11的材料。尽管没有特别限制,但是当芯片大小为1.0×1.25×0.6(mm)时,基板11的厚度可以设置为约0.35到0.4mm。
薄膜元件层12是设置在基板11和绝缘体层14之间的包含共模滤波器元件的层。如下面将详细描述的,薄膜元件层12具有通过交替叠置的绝缘层和导体图案形成的多层结构。从而,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电子组件100即为所谓的薄膜型线圈组件,并且要与具有其中导体线绕着磁芯缠绕的结构的绕线型区分开。
绝缘体层14是构成电子组件100的安装表面(底面)的层,与基板11一起保护薄膜元件层12,并且还用作电子组件100的封闭磁路。然而,绝缘体层14的机械强度比基板11的弱,并且在强度上仅起到补充作用。包含铁氧体粉末的环氧树脂(复合铁氧体)可以用作绝缘体层14。尽管没有特别限制,但是当芯片大小为1.0×1.25×0.6(mm)时,绝缘体层14的厚度可以设置为约0.08到0.1mm。
图2是详细示出电子组件100的层结构的示意分解立体图。
如图2所示,薄膜元件层12包括:顺序地从基板11侧向绝缘体层14侧叠置的第一到第三绝缘层15a到15c;形成在第一绝缘层15a上的第一螺旋导体16和端子电极24a、24b;形成在第二绝缘层15b上的第二螺旋导体17和端子电极24a、24b。绝缘层的数量小于图16中所示的传统技术中的数量。
第一绝缘层15a、第二绝缘层15b以及第三绝缘层15c使在不同的层中设置的螺旋导体图案绝缘,并且还用于确保其上形成螺旋导体图案的平面的平坦度。具体地,第一绝缘层15a用于通过缓冲基板11的表面的不平坦来增加对螺旋导体图案进行精加工的精度。优选的是使用在电磁绝缘属性上优异并且易于加工的树脂作为绝缘层15a到15c的材料,并且尽管没有具体限制,但是可以使用聚酰亚胺树脂或环氧树脂。
第一螺旋导体16的内周端16a经过穿过第二绝缘层15b和第三绝缘层15c的第一接触孔18连接到第一引线导体20和第一凸块电极13a。第一螺旋导体16的外周端16b连接到第一端子电极24a。
第二螺旋导体17的内周端17a经过穿过第三绝缘层15c的第二接触孔19连接到第二引线导体21和第三凸块电极13c。第二螺旋导体17的外周端17b连接到第二端子电极24b。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绝缘层15a到第三绝缘层15c上未设置与第一螺旋导体16和第二螺旋导体17的内周端16a、17a连接的端子电极。这是因为,如上所述,第一螺旋导体16和第二螺旋导体17的内周端16a、17a分别经过第一接触孔18和第二接触孔19连接到第一凸块电极13a和第三凸块电极13c,而不穿过第一到第三绝缘层15a到15c的端面。如果在第一到第三绝缘层15a到15c的一侧(图1中的侧面10b侧)上形成端子电极,则在相背对侧(图1中的侧面10a侧)上形成没有端子电极图案的空余空间,使得能够增大线圈布置区域。因此,可通过使螺旋导体16、17的线宽更宽来减小DC电阻Rdc。而且,可通过增加螺旋导体16、17的匝数增大共模阻抗Zc。
第一螺旋导体16和第二螺旋导体17具有同样的平面形状,并且在平面图中被设置在同一位置。第一螺旋导体16和第二螺旋导体17完全重叠,从而两个导体之间产生强的磁耦合。利用上述构造,薄膜元件层12中的导体图案构成共模滤波器。
第一螺旋导体16和第二螺旋导体17都具有环状螺旋外形。环状螺旋导体在高频下衰减更小,从而能够优选用作高频电感。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螺旋导体16、17具有长椭圆形形状,但还可以具有完全圆形形状或者完全椭圆形形状。或者,螺旋导体16、17可以具有大致矩形形状。上述导体图案通过利用溅射或镀敷进行构图来形成,并且可以使用Cu、Ag和Au等,但优选使用Cu。
在第一到第三绝缘层15a到15c的中心区域和第一螺旋导体16和第二螺旋导体17的内侧设置有穿过第一到第三绝缘层15a到的开口25,并且在开口25的内部形成有用于形成磁路的磁芯26。优选使用与绝缘体层14的材料相同的含磁粉树脂(复合铁氧体)作为磁芯26的材料。
第一到第四凸块电极13a到13d和第一引线导体20和第二引线导体21设置在构成薄膜元件层12的表面层的绝缘层15c上。第二凸块电极13b连接到端子电极24a,第四凸块电极13d连接到端子电极24b。与通过利用倒装芯片接合器对Cu、Au等的金属球进行热压缩形成的电极相反,“凸块电极”这里意思是通过镀敷形成的厚膜镀敷电极。凸块电极的厚度等于绝缘体层14的厚度或更大,并且可以设置为约0.08到0.1mm。即,凸块电极13a到13d的厚度比薄膜元件层12中的导体图案更厚,并且具体地,具有薄膜元件层12中的螺旋导体图案的五倍或更大的厚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引线导体20和第二引线导体21与第一到第四凸块电极13a到13d一起形成在薄膜元件层12的第三绝缘层15c的表面上。第一引线导体20与第一凸块电极13a一体地设置在同一层中,并且第二引线导体21与第三凸块电极13c一体地设置在同一层中。因此,可以省略在图16中所示的传统线圈组件中设置的用于形成第一引线导体8a和第二引线导体8b的专用绝缘层2d这一层,从而能够以低成本提供更薄的线圈组件。
绝缘体层14被形成在其上形成有第一到第四凸块电极13a到13d和第一引线导体20和第二引线导体21的第三绝缘层15c上。绝缘体层14被设置为如填充在凸块电极13a到13d的周围一样。第一引线导体20和第二引线导体21比凸块电极13a、13c更低,从而被埋置在绝缘体层14下而不露出于表面。因此,可以提供好看的端子电极图案。顺便提一下,第一引线导体20和第二引线导体21可以被制作成与凸块电极13a到13d一样高,并且在这种情况下,引线导体20、21还与凸块电极13a到13d一起露出。然而,即使利用这种构造,在凸块电极之间也没有短路,不会造成实际问题。
每个凸块电极13a到13d都具有露出于绝缘体层14的主表面侧的第一露出表面(主表面/上表面)和露出于绝缘体层14的端面(外周表面)侧的第二露出表面(端面/侧面)。具体地,每个凸块电极13a到13d的第二露出表面在安装期间用作焊料倒角的成形表面。从绝缘体层14的主表面露出的第一凸块电极13a和第三凸块电极13c的平面形状和大小与第二凸块电极13b和第四凸块电极13d的平面形状和大小不同,并且具体地,第一凸块电极13a和第三凸块电极13c比第二凸块电极13b和第四凸块电极13d更大。第一凸块电极13a和第三凸块电极13c具有相同的平面形状和大小,第二凸块电极13b和第四凸块电极13d具有相同的平面形状和大小。因此,可提供可从视觉上识别安装方向的端子电极图案。
图3是示出薄膜元件层12中的螺旋导体16、17的图案与凸块电极13a到13d之间的空间关系的示意平面图。
如图3所示,第一螺旋导体16和第二螺旋导体17都形成从内周端向外周端的逆时针方向的平面螺旋,并在平面图中完全重叠,因此在两个导体之间产生强的磁耦合。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到第四凸块电极13a到13d的一部分与螺旋导体16、17交叠。必要的是,确保凸块电极13a到13d的安装表面一侧的一定大小的面积,以保证焊接到印制板,并且如果凸块电极13a到13d被布置为与螺旋导体16、17重叠,则可以在不增大芯片面积的情况下确保电极面积。还可以配置成,凸块电极13a到13d不与螺旋导体16、17交叠,但是在这种情况下,芯片组件会变得更大。
凸块电极13a到13d的与绝缘体层14接触的侧面13e优选地具有无棱边的弯曲形状,如图3所示。如下面详细描述的,在形成凸块电极13之后,通过浇注复合铁氧体的糊剂形成绝缘体层14,并且,如果此时凸块电极13a到13d的侧面13e具有边角,则凸块电极的周围不被糊剂完全封装,并且更有可能包含气泡。然而,如果凸块电极13a到13d的侧面是弯曲的,则流体树脂到达每个角落,使得能够形成不包含气泡的紧密封装的绝缘体层14。此外,绝缘体层14和凸块电极13a到13d之间的粘性增加,以使得凸块电极13a到13d的牢固性能够增强。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凸块电极13a和第三凸块电极13c的沿Y方向的长度比第二凸块电极13b和第四凸块电极13d的长度更长。第一凸块电极13a和第三凸块电极13c分别经过引线导体20、21连接到接触孔18、19,并且从接触孔18、19到凸块电极13a、13c的距离短,从而引线导体20、21非常短。顺便提一下,凸出到接触孔18、19上方的导体部分包含在引线导体20、21中。从而,连接到第一螺旋导体16和第二螺旋导体17的内周端16a、17a侧的第一凸块电极13a和第三凸块电极13c和连接到第一螺旋导体16和第二螺旋导体17的外周端16b、17b侧的第二凸块电极13b和第四凸块电极13d具有相互不同的形状和大小,从而容易掌握电子组件100的方向。
图4是示出螺旋导体图案的修改的示意平面图。
如图4所示,螺旋导体16、17特征在于环形大小在Y方向增大宽度W。因此,增大磁芯26的面积。另外,通过增加凸块电极13a、13c的侧面13e的曲率,避免与磁芯26接触。如上所述,如果省略与第一螺旋导体16和第二螺旋导体17的内周端16a、17a连接的端子电极,则在与端子电极24a、24b相反的区域中形成空余空间,因此,像本实施方式中一样,可以增大螺旋导体的环大小,并且还可以增大磁芯26的横截面。因此,可以增大共模阻抗Zc。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电子组件100仅在薄膜元件层12的一侧上设置有基板11,而省略另一侧上的基板,并且替代地,提供绝缘体层14,使得能够以低成本提供薄膜芯片组件。而且,通过提供与绝缘体层14一样厚的凸块电极13a到13d,可以省略在芯片组件的侧面或上表面或下表面上形成外部电极表面的过程,使得能够容易地以高精度形成外部电极。
另外,在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电子组件100中,露出于绝缘体层14的表面的第一凸块电极13a和第三凸块电极13c比第二凸块电极13b和第四凸块电极13d更大,因此,可提供可从视觉上识别安装方向的端子电极图案。
此外,在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电子组件100中,引线导体20、21与凸块电极13a到13d一起形成在薄膜元件层12的表面上,第一引线导体20与第一凸块电极13a一体地设置在同一层上,并且第二引线导体21与第三凸块电极13c一体地设置在同一层上,因此,能够提供更加薄的线圈组件。由于省略了在薄膜元件层12中形成第一引线导体20和第二引线导体21所需要的绝缘层,使绝缘体层14和薄膜元件层12之间的距离接近,从而可增加共模阻抗。此外,由于省略了专用绝缘层和独立引线导体,所以材料成本和工时被降低,因此可提供可利用低成本制造的电子组件。
接着,将详细描述电子组件100的制造方法。
图5是示出电子组件100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图6是其上形成有大量电子组件100的磁性晶片的构造的示意平面图。此外,图7A到7E是例示凸块电极13a、13c和引线导体20、21的形成过程的示意截面图。
如图5和图6所示,对电子组件100的制造执行批量生产过程,其中,在大的磁性基板(磁性晶片)上形成大量共模滤波器元件(线圈导体图案),接着单个地切割每个元件,以制造大量芯片组件。因此,首先制备磁性晶片(步骤S11),并且在磁性晶片的表面上形成其上布置大量共模滤波器元件的薄膜元件层12(步骤S12)。
通过所称的薄膜技术形成薄膜元件层12。薄膜技术是这样的方法,即,通过反复执行涂敷感光树脂以通过其曝光和显影形成绝缘层、然后在绝缘层的表面上形成导体图案的过程,形成交替形成有绝缘膜和导体层的多层膜。下面将详细描述薄膜元件层12的形成过程。
在薄膜线圈层12的形成过程中,首先形成绝缘层15a,然后在绝缘层15a上形成第一螺旋导体16和端子电极24a到24d。接着,在绝缘层15a上形成绝缘层15b之后,在绝缘层15b上形成第二螺旋导体17和端子电极24a到24d,进而,在绝缘层15b上形成绝缘层15c(见图2)。
能够通过利用感光树脂对基板表面进行旋涂并对该基板表面进行曝光和显影来形成各绝缘层15a到15c。具体地,在第二绝缘层15b中形成开口25、用于形成接触孔导体18的通孔、以及与端子电极24a、24b相对应的开口,并且在第三绝缘层15c中形成开口25、用于形成接触孔导体18、19的通孔、以及与端子电极24a、24b相对应的开口。Cu等可以用作导体图案的材料,可以通过气相沉积或溅射形成导体层、然后在该导体层上形成图案化的抗蚀剂层、以及在该去除抗蚀剂层之前执行电镀来形成该导体图案。
接着,在作为薄膜元件层12的表面层的绝缘层15c上形成凸块电极13a到13d和第一引线导体20和第二引线导体21。作为凸块电极13a到13d的形成方法,如图7A所示,首先通过溅射在绝缘层15c的整个表面上形成基底导电膜31。Cu等可以用作基底导电膜31的材料。接着,如图7B所示,粘贴干燥膜,并且然后通过曝光和显影选择性地去除其中将要形成凸块电极13a到13d和第一引线导体20和第二引线导体21的位置处的干燥膜,以形成干燥膜层32并露出基底导电膜31。
接着,如图7C所示,执行电镀,并使基底导电膜31的露出部分生长以形成厚的凸块电极13a到13d。此时,用于形成接触孔导体18、19的通孔填充了镀敷材料,由此形成接触孔导体18、19。用于形成端子电极24a、24b的开口也填充了镀敷材料,并且由此形成端子电极24a、24b。此外,通过镀敷生长第一引线导体20和第二引线导体21,但是由于与凸块电极13a到13d相比镀敷生长表面的线宽较窄,并且其高度低于凸块电极13a到13d,因此其镀敷生长不完全。第一引线导体20和第二引线导体21的高度根据其位置而有一些改变并随着接近凸块电极而增大,但是平均高度是凸块电极的高度的约30%到50%。可以通过调节镀敷条件有意使引线导体20、21的高度接近于凸块电极13a到13d的高度,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该控制是不需要的。
接着,如图7D所示,去除干燥膜层32并通过蚀刻整个表面来去除不必要的基底导电膜31,以便完成大体为柱形形状的凸块电极13a到13d,以及第一引线导体20和第二引线导体21。此时,如图6所示,大体上是柱形形状的凸块电极13形成为由在所例示的Y方向上彼此相邻的两个芯片组件共用的电极。通过后面描述的划片将凸块电极13划分成两个部分,并且由此形成与每个元件相对应的单独的凸块电极13a到13d。
接着,如图7E所示,将复合铁氧体的糊剂浇注到其上形成有凸块电极13的磁性晶片上,并将其固化以形成绝缘体层14(步骤S14)。此时,浇注了大量糊剂,以牢固地形成绝缘体层14,由此将凸块电极13a到13d和引线导体20、21埋置在绝缘体层14下面。这样,对绝缘体层14抛光,直到使凸块电极13a到13d的上表面露出为止,以具有预定厚度,并且使其表面平滑(步骤S15)。此外,还对磁性晶片进行抛光以使其具有预定厚度(步骤S16)。
通过对绝缘体层14抛光使凸块电极13a到13d露出,但是如上所述,第一引线导体20和第二引线导体21低于凸块电极13a到13d,因此,如图7E所示,仍然埋置在绝缘体层14下面,而不露出其表面。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仅凸块电极13a到13d露出于绝缘体层14的表面,因此,可以提供与过去一样好看的端子电极图案。
接着,通过对磁性晶片划片使每个共模滤波器元件个体化(形成芯片),以制作图2中所示的芯片组件(步骤S17)。在这种情况下,如图6所示,在沿X方向延伸的切割线C1和沿Y方向延伸的切割线C2当中,切割线C1穿过凸块电极13的中心,并且所获得的凸块电极13a到13d的切割表面露出于电子组件100的侧面。凸块电极13a到13d的侧面在安装期间变成焊料倒角的形成表面,因此增加焊接过程中的固定强度。
接着,在通过对芯片组件执行滚筒抛光去除棱边(步骤S18)之后,执行电镀(步骤S19),以形成平滑电极表面,该平滑电极表面完全集成了露出于薄膜元件层12的侧面10b侧的端子电极24a、24b和凸块电极13b、13d,由此完成图1中所示的凸块电极13a到13d。通过如上所述对芯片组件的外表面执行滚筒抛光,可以制造能够抵抗诸如芯片缺口(chipping)这样的损害的电子组件。对凸块电极13a到13d的露出芯片组件外周表面的表面进行镀敷,从而可以使凸块电极13a到13d的表面成为平滑表面。
根据本实施方式中的电子组件100的制造方法,如上所述,省略了传统使用的上下磁性基板之一,并且替代地,形成了绝缘体层14,因此,能够以低成本容易地制造电子组件。此外,绝缘体层14围绕凸块电极13a到13d形成,因此,能够加强凸块电极13a到13d,以防止凸块电极13a到13d等剥离。而且,根据本实施方式中的电子组件100的制造方法,通过镀敷形成凸块电极13a到13d,从而与例如通过溅射的形成相比,可以提供加工精度更高并且更稳定的外部端子电极。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中的电子组件100的制造方法,通过电镀敷同时将引线导体20、21和凸块电极13a到13d形成在同一平面上,因此能够通过减少工时而降低成本。从绝缘体层14的主表面露出的第一凸块电极13a和第三凸块电极13c的平面形状和大小与第二凸块电极13b和第四凸块电极13d的平面形状和大小不同,具体地,第一凸块电极13a和第三凸块电极13c比第二凸块电极13b和第四凸块电极13d更大。第一凸块电极13a和第三凸块电极13c具有相同的平面形状和大小,而第二凸块电极13b和第四凸块电极13d具有相同的平面形状和大小。因此,可提供可从视觉上识别安装方向的端子电极图案。
图8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个实施方式的电子组件200的层结构的示意分解立体图。图9是示出凸块电极和引线导体的结构的示意截面图。
如图8和图9所示,电子组件200特征在于,使第一引线导体20和第二引线导体21的高度(厚度)在与凸块电极13a到13d的边界处迅速降低。其它构造与根据第一个实施方式的电子组件100的构造基本相同,并且对同样的元件使用同样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详细描述。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电子组件200,除电子组件100的发明效果外,还有的是,仅使凸块电极13a到13d从芯片组件的底面可靠地露出,并且能够使第一引线导体20和第二引线导体21可靠地埋置在绝缘体层14的下面。
图10A到图10G是例示凸块电极和引线导体的形成过程的示意截面图。下面参照图5中的流程图以及图10A到图10G来详细描述电子组件200的制造方法。
在电子组件200的制造过程中,首先制备磁性晶片(步骤S11),并在磁性晶片的表面上形成其上布置大量的共模滤波器元件的薄膜元件层12。这与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子组件100基本相同,因此,省略其详细描述。
接着,在绝缘层15c上形成凸块电极13a到13d和第一引线导体20和第二引线导体21(步骤S13)。作为凸块电极13a到13d的形成方法,如图10A所示,首先通过溅射在绝缘层15c的整个表面上形成基底导电膜31。接着,如图10B所示,涂敷光刻胶,然后通过曝光和显影选择性地去除其中将形成凸块电极13a到13d以及第一引线导体20和第二引线导体21的位置处的光刻胶,以形成光刻胶层33并露出基底导电膜31。
接着,如图10C所示,执行第一电镀,以使基底导电膜31的露出部分生长到适合第一引线导体20和第二引线导体21的厚度。此时,用于形成接触孔导体18、19的通孔填充满了导电膜,由此形成接触孔导体18、19。用于形成端子电极24a、24b的开口也填充满了导电材料,由此形成端子电极24a、24b。此外,在凸块电极13a到13d的形成位置形成凸块电极的下部13f。
接着,如图10D所示,粘贴干燥膜,接着通过曝光和显影选择性地去除其中将要形成凸块电极13a到13d以及第一引线导体20和第二引线导体21的位置处的干燥膜,以形成干燥膜层34并露出通过镀敷生长到适合引线导体20、21的厚度的凸块电极13a到13d的下部13f。
接着,如图10E所示,执行第二电镀,以便使凸块电极13a到13d的下部13f进一步生长,以形成厚的凸块电极13a到13d。此时,引线导体20、21覆盖有干燥膜层34,并且不通过镀敷生长。
接着,如图10F所示,去除干燥膜层34和光刻胶层33并通过蚀刻整个表面来去除不必要的基底导电膜31,以便完成大体为柱形形状的凸块电极13a到13d和第一引线导体20和第二引线导体21。
接着,如图10G所示,将复合铁氧体的糊剂浇注到其上形成有凸块电极13a到13d和引线导体20、21的磁性晶片上,并对其进行固化以形成绝缘体层14(步骤S14)。此时,浇注了大量糊剂,以牢固地形成绝缘体层14,由此将凸块电极13a到13d和引线导体20、21埋置在绝缘体层14下面。这样,对绝缘体层14进行抛光,直到使凸块电极13a到13d的上表面露出为止,以具有预定厚度,还使其表面平滑(步骤S15)。此外,还对磁性晶片进行抛光以使其具有预定厚度(步骤S16)。
通过对绝缘体层14进行抛光而使凸块电极13a到13d露出,但是如上所述,第一引线导体20和第二引线导体21肯定低于凸块电极,因此,仍然埋置在绝缘体层14下面,而不露出于绝缘体层14的表面。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仅凸块电极13a到13d露出于绝缘体层14的表面,因此,可以提供与过去一样好看的端子电极图案。
接着,通过对磁性晶片划片使每个共模滤波器元件个体化(形成芯片),以制作图8中所示的芯片组件(步骤S17)。此外,在通过对芯片组件执行滚筒抛光去除棱边(步骤S18)之后,执行电镀(步骤S19),以形成完全集成了露出于薄膜元件层12的侧面10b侧的端子电极24a、24b和凸块电极13b、13d的平滑电极表面,由此完成图8中所示的凸块电极13a到13d。
根据本实施方式中的电子组件200的制造方法,如上所述,电镀过程分成两个过程,并且引线导体20、21的高度与凸块电极13a到13d的高度明显不同,因此,能够仅使引线导体20、21可靠地埋置在绝缘体层14的下面,同时凸块电极13a到13d露出,并且能够可靠地制造具有好看的端子电极图案的电子组件。从绝缘体层14的主表面露出的第一凸块电极13a和第三凸块电极13c的平面形状和大小与第二凸块电极13b和第四凸块电极13d的平面形状和大小不同,具体地,第一凸块电极13a和第三凸块电极13c比第二凸块电极13b和第四凸块电极13d更大。第一凸块电极13a和第三凸块电极13c具有相同的平面形状和大小,第二凸块电极13b和第四凸块电极13d具有相同的平面形状和大小。因此,可提供可从视觉上识别安装方向的端子电极图案。
图1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电子组件300的层结构的示意分解立体图。图12是示出薄膜元件层12中的螺旋导体16、17的图案与凸块电极13a到13d之间的空间关系的示意平面图。
如图11和图12所示,电子组件300特征在于第一凸块电极13a和第三凸块电极13c更大。具体地,第一凸块电极13a具有在平面图上与连接到通过穿过绝缘层15c连接到第一螺旋导体16的内周端16a的第一接触孔导体18重叠的部分,第三凸块电极13c具有在平面图上与连接到通过穿过绝缘层15c连接到第二螺旋导体17的内周端17a的第二接触孔导体19重叠的部分。结果,第一凸块电极13a和第三凸块电极13c分别直接连接到接触孔18、19,而实际上不穿过引线导体20、21。其它结构基本与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子组件100的结构相同,并且对相同的元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详细描述。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凸块电极13a具有在平面图上与第一接触孔导体18重叠的部分,而第三凸块电极13c具有在平面图上与第二接触孔导体19重叠的部分,因此,第一凸块电极13a和第三凸块电极13c可直接连接到接触孔导体18、19,并且实际上可以省略引线导体20、21。此外,一侧的凸块电极13a、13c和另一侧的凸块电极13b、13d具有相互不同的大小,因此,可提供可从视觉上识别安装方向的具有端子电极图案的电子组件。
图13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电子组件400的层结构的示意分解立体图。
如图13所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电子组件400是使第一到第四凸块电极13a到13d形成在图16中所示的传统的薄膜元件层(薄膜线圈层)2的表面上的电子组件。因此,薄膜元件层2具有第一到第四绝缘层2a到2d的四个层,并且第一引线导体8a和第二引线导体8b形成在薄膜元件层2的绝缘层2d的表面上。第一螺旋导体5和第二螺旋导体6的内周端5a、6a经过第一引线导体8a和第二引线导体8b连接到第一凸块电极13a和第三凸块电极13c。其它结构基本与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子组件100的结构相同,并且对相同的元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详细描述。
因此,同样在本实施方式中,露出于绝缘体层14的表面的第一凸块电极13a和第三凸块电极13c比第二凸块电极13b和第四凸块电极13d更大,从而,可提供可从视觉上识别安装方向的端子电极图案。
图14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电子组件500的层结构的示意分解立体图。
如图14所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电子组件500特征在于除由螺旋导体16、17构成的共模滤波器(第一元件)之外,薄膜元件层12还包括由一对电容器构成的电路元件图案(第二元件)。更具体地说,薄膜元件层12包括:顺序地叠置的绝缘层15d、15e;在绝缘层15d的表面上形成的平坦电极41a、41b和端子电极24a、24b;以及在绝缘层15e的表面上形成的平坦电极42a、42b和端子电极24a、24b。所添加的绝缘层15d、15e设置在基板11和绝缘层15a之间。
平坦电极41a、42a隔着绝缘层15e彼此相对,并构成第一电容器C1。平坦电极41b、42b也隔着绝缘层15e彼此相对,并构成第二电容器C2。为增大电容器的静电容量,优选使用诸如氧化铝(Al2O3)、氮化硅(Si3N4)和钛酸钡(BaTiO3)的具有高的介电常数的材料用于绝缘层15e。第一电容器C1的一个平坦电极41a连接到端子电极24a,另一个平坦电极42a经过引线导体43a和接触孔导体44a连接到第一螺旋导体16的外周端16b。第二电容器C2的该一个平坦电极41b连接到端子电极24b,另一平坦电极42b经过引线导体43b和接触孔导体44b连接到第一螺旋导体17的外周端17b。
如果当将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电子组件500安装在一对信号线上时第一凸块电极13a和第三凸块电极13c连接到信号线的一对输入端子,则共模滤波器直接连接到这对输入端子。如果第二凸块电极13b和第四凸块电极13d连接到该对输入端子,则共模滤波器经过电容器连接到该对输入端子。如果使电容器用作滤波器元件的一部分,则优选使第二凸块电极13b和第四凸块电极13d连接到一对信号线的输入侧。因此,电子组件500具有安装方向,并且由于第一凸块电极13a和第三凸块电极13c的形状和大小不同于第二凸块电极13b和第四凸块电极13d的形状和大小,因此可以容易地检查安装方向。
在图14中,在基板11上形成电容器C1、C2之后形成作为共模滤波器的螺旋导体16、17,但是如果有必要,可以在形成共模滤波器之后形成这些电容器。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使更大的凸块电极连接到电容器侧。
图15A到图15F是电子组件500的等效电路图。
如图15A所示的电子组件是通过分别串联连接构成共模滤波器CF的一对线圈和一对电容器而形成的,并且是图14中的电子组件的等效电路。图15B包括一对电感器L3、L4,而不是一对电容器C1、C2,另外,图15C包括一对电阻器R1、R2。图15D包括并联连接到共模滤波器CF的变阻器VA1、VA2。
此外,图15E示出串联连接到构成共模滤波器CF的一对线圈的电容器和电感器的相应并联电路,图15F示出串联连接的电容器和电感器的相应并联电路。这样,各种电路可以用作附加电路元件图案。
在根据上述第一到第四实施方式的电子组件100、200、300、400中,例如,如果将从螺旋导体16、17的最外周到外周端16b、17b的L形导体部分当作电感器组件,则认为这些电路是非对称的,并且,可能很重要的是根据要处理的信号频率或者必要的噪声截止电平掌握安装方向。
尽管上面解释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各种变型,并且不用说,这样的变型也被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如,在磁性晶片上形成薄膜元件层12和绝缘体层14,通过划片使磁性晶片个体化,并且在滚筒抛光之后进一步执行镀敷,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方法,并且可以在对划片之前的晶片进行非电镀敷之后执行划片。
而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薄膜元件层12的主表面上形成由复合铁氧体制成的绝缘体层14,但是绝缘体层14也可以由非磁性材料形成。本发明可以应用于被配置成通过引线导体连接螺旋导体的内周端和外部端子电极的线圈组件,并且不仅可以应用于4端子结构的线圈组件,而且可以应用于2端子结构的线圈组件。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置了磁芯26,但是磁芯26不是必需的。然而,磁芯26可以由与磁性树脂层14相同的材料形成,因此,只要形成开口25,则磁芯26和磁性树脂层14可同时形成,而不经历特定过程。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当薄膜元件层包含由第一螺旋导体和第二螺旋导体构成的共模滤波器元件时的情况作为示例,但是本发明并非必须包含共模滤波器,而可以通过包含连接具有相互不同的电学特性的第一元件和第二元件的结构而包含具有输入/输出非对称性的元件。例如,薄膜元件层12可以配置成包含以电感器作为第一元件和电容器作为第二元件的串联连接电路。
然而,由电路元件的添加导致电路本身的不对称造成出现线圈组件的安装方向性,从而,第一凸块电极与第二凸块电极的相互不同的形状和大小的优点非常大。本发明的薄膜共模滤波器省略了两个磁性基板中的一个,相反,设置了磁性树脂层和凸块电极,并且可通过改变凸块电极的形状和大小有利地省略用于连接凸块电极和螺旋导体的内周端的引线导体。

Claims (10)

1.一种电子组件,所述电子组件包括:
基板;
薄膜元件层,所述薄膜线圈层设置在所述基板上;
第一凸块电极和第二凸块电极,所述第一凸块电极和所述第二凸块电极设置在所述薄膜元件层的表面上;以及
绝缘体层,所述绝缘体层设置在所述第一凸块电极和所述第二凸块电极之间,其中
所述薄膜元件层包含作为平面线圈图案的第一螺旋导体,
所述第一凸块电极连接到所述第一螺旋导体的内周端,
所述第二凸块电极连接到所述第一螺旋导体的外周端,
所述第一凸块电极和所述第二凸块电极两者均具有露出于所述绝缘体层的主表面的第一露出表面和露出于所述绝缘体层的端面的第二露出表面,以及
所述第一凸块电极的所述第一露出表面和所述第二凸块电极的所述第一露出表面具有不同的形状和大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组件,其中,所述第一凸块电极的所述第一露出表面的面积比所述第二凸块电极的所述第一露出表面的面积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组件,其中,所述薄膜元件层还包括:绝缘层,所述绝缘层覆盖所述第一螺旋导体;以及第一接触孔导体,所述第一接触孔导体通过穿过所述绝缘层电连接所述第一螺旋导体的所述内周端和所述第一凸块电极,并且所述第一凸块电极被设置为覆盖所述绝缘层上的所述第一接触孔导体。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组件,所述电子组件还包括第一引线导体,所述第一引线导体与所述第一凸块电极和所述第二凸块电极一起设置在所述薄膜元件层的表面上,并且所述第一引线导体与所述第一凸块电极一体形成,其中,
所述薄膜元件层还包括:绝缘层,所述绝缘层覆盖所述第一螺旋导体;以及第一接触孔导体,所述第一接触孔导体通过穿过所述绝缘层电连接所述第一螺旋导体的所述内周端和所述第一引线导体的端部,以及
所述第一凸块电极经过所述第一引线导体连接到所述第一接触孔导体。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组件,其中,所述薄膜元件层还包括电路元件图案,所述电路元件图案电连接到所述第一螺旋导体的所述内周端和所述外周端中的一个。
6.根据权利要求1到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子组件,所述电子组件还包括第三凸块电极和第四凸块电极,所述第三凸块电极和所述第四凸块电极设置在所述薄膜元件层的表面上;其中,
所述薄膜元件层还包括第二螺旋导体,所述第二螺旋导体磁耦合到所述第一螺旋导体并由平面线圈图案构成,
所述绝缘体层设置在所述第一到第四凸块电极之间,
所述第三凸块电极连接到所述第二螺旋导体的内周端,
所述第四凸块电极连接到所述第二螺旋导体的外周端,
所述第三凸块电极和所述第四凸块电极两者均具有露出于所述绝缘体层的主表面的第一露出表面和露出于所述绝缘层的端面的第二露出表面,以及
所述第三凸块电极的所述第一露出表面和所述第四凸块电极的所述第一露出表面具有相互不同的形状和大小。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组件,其中,所述第一凸块电极的所述第一露出表面和所述第三凸块电极的所述第一露出表面具有相同的形状和大小,以及
所述第二凸块电极的所述第一露出表面和所述第四凸块电极的所述第一露出表面具有相同的形状和大小。
8.一种电子组件,该电子组件包括:
基板;
薄膜元件层,所述薄膜元件层设置在所述基板上;
第一凸块电极和第二凸块电极,所述第一凸块电极和所述第二凸块电极设置在所述薄膜元件层的表面上;以及
绝缘体层,所述绝缘体层设置在所述第一凸块电极和所述第二凸块电极之间,其中
所述薄膜元件层包括彼此连接的第一元件和第二元件,
所述第一凸块电极连接到所述第一元件,
所述第二凸块电极连接到所述第二元件,
所述第一凸块电极和所述第二凸块电极两者均具有露出于所述绝缘体层的主表面的第一露出表面,以及
所述第一凸块电极的所述第一露出表面和所述第二凸块电极的所述第一露出表面具有相互不同的形状和大小。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子组件,其中,所述第一凸块电极和所述第二凸块电极两者均具有露出于所述绝缘体层的端面的第二露出表面。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电子组件,其中:
所述第一元件是由平面线圈图案构成的第一螺旋导体,
所述第一凸块电极连接到所述第一螺旋导体的内周端,以及
所述第二凸块电极连接到所述第二螺旋导体的外周端。
CN201110379111.4A 2010-11-26 2011-11-24 电子组件 Active CN10247960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63963A JP5206775B2 (ja) 2010-11-26 2010-11-26 電子部品
JP2010-263963 2010-11-2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79601A true CN102479601A (zh) 2012-05-30
CN102479601B CN102479601B (zh) 2015-03-11

Family

ID=460921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379111.4A Active CN102479601B (zh) 2010-11-26 2011-11-24 电子组件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878641B2 (zh)
JP (1) JP5206775B2 (zh)
CN (1) CN102479601B (zh)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4005311A1 (en) * 2012-07-05 2014-01-09 Laird Technologies (Shenzhen) Ltd. Common mode filters
CN103684323A (zh) * 2012-08-29 2014-03-26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内置有esd保护图案的共模滤波器
CN103811149A (zh) * 2012-11-13 2014-05-21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滤波器芯片元件及其制备方法
CN104078192A (zh) * 2013-03-28 2014-10-01 Tdk株式会社 电子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05742035A (zh) * 2014-12-30 2016-07-06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电子组件和制造电子组件的方法
CN108695050A (zh) * 2017-04-11 2018-10-23 Tdk株式会社 线圈部件
CN109219859A (zh) * 2016-12-12 2019-01-15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Lc器件以及lc器件的制造方法
CN110942904A (zh) * 2018-09-25 2020-03-31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电感部件
CN111149177A (zh) * 2017-09-25 2020-05-12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电感器及其制造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673837B2 (ja) * 2011-08-31 2015-02-18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電子部品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048417B2 (ja) * 2012-01-06 2016-12-21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電子部品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1397488B1 (ko) * 2012-07-04 2014-05-20 티디케이가부시기가이샤 코일 부품 및 그의 제조 방법
JP5994108B2 (ja) * 2012-11-27 2016-09-21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コモンモードノイズフィルタ
KR101862414B1 (ko) * 2012-12-13 2018-05-29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공통모드필터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KR20140081224A (ko) * 2012-12-21 2014-07-01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신호보상 기능을 갖는 공통 모드 필터
KR20140083577A (ko) * 2012-12-26 2014-07-04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공통모드필터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KR101365368B1 (ko) 2012-12-26 2014-02-24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공통모드필터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KR20140094324A (ko) * 2013-01-22 2014-07-30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공통모드필터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KR101983151B1 (ko) * 2013-10-15 2019-05-28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공통 모드 필터
US10062493B2 (en) * 2013-11-26 2018-08-28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Electronic component and circuit board having the same mounted thereon
JP6502627B2 (ja) * 2014-07-29 2019-04-17 太陽誘電株式会社 コイル部品及び電子機器
JP6252425B2 (ja) * 2014-10-03 2017-12-27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電子部品
JP6535450B2 (ja) * 2014-10-14 2019-06-26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電子部品
JP6507027B2 (ja) * 2015-05-19 2019-04-24 新光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ダク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11031173B2 (en) 2015-12-02 2021-06-08 Tdk Corporation Coil component, method of making the same, and power supply circuit unit
JP6547655B2 (ja) * 2016-02-24 2019-07-24 Tdk株式会社 コイル部品
JP6520875B2 (ja) * 2016-09-12 2019-05-29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インダクタ部品およびインダクタ部品内蔵基板
KR101892822B1 (ko) * 2016-12-02 2018-08-28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코일 부품 및 그 제조방법
JP6919194B2 (ja) * 2016-12-27 2021-08-18 Tdk株式会社 コイル部品及びこれを備える回路基板
JP6828555B2 (ja) 2017-03-29 2021-02-10 Tdk株式会社 コイル部品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DE102017206778A1 (de) * 2017-04-21 2018-10-25 Schmidhauser Ag Spulenbauelement, Spulenbauelementeverbund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Spulenbauelements
JP6627819B2 (ja) * 2017-04-27 2020-01-08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電子部品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984212B2 (ja) 2017-07-28 2021-12-17 Tdk株式会社 コイル部品
KR102105385B1 (ko) 2018-07-18 2020-04-28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코일 부품
US11631529B2 (en) * 2019-03-19 2023-04-18 Tdk Corporation Electronic component and coil component
JP7099482B2 (ja) * 2020-01-07 2022-07-12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コイル部品
KR20230174828A (ko) 2022-06-22 2023-12-29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코일 부품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29050A (zh) * 2005-08-18 2007-03-14 Tdk株式会社 电子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JP2007066973A (ja) * 2005-08-29 2007-03-15 Taiyo Yuden Co Ltd コモンモードチョークコイル
US20070069836A1 (en) * 2005-09-29 2007-03-29 Tdk Corporation Multilayer filter
JP2007103475A (ja) * 2005-09-30 2007-04-19 Tdk Corp インダクタ素子
JP2007259026A (ja) * 2006-03-23 2007-10-04 Mitsubishi Materials Corp 積層型ノイズフィルタ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197022B2 (ja) * 1991-05-13 2001-08-13 ティーディーケイ株式会社 ノイズサプレッサ用積層セラミック部品
JP2000114047A (ja) * 1998-10-07 2000-04-21 Alps Electric Co Ltd 薄膜トランス及び薄膜トランスの製造方法
JP2001023822A (ja) * 1999-07-07 2001-01-26 Tdk Corp 積層フェライトチップインダクタアレイ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099340B2 (ja) * 2002-03-20 2008-06-11 Tdk株式会社 コイル封入圧粉磁芯の製造方法
JP4458093B2 (ja) 2005-01-07 2010-04-28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電子部品及び電子部品製造方法
JP2006324489A (ja) * 2005-05-19 2006-11-3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チップコイ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1071457A (ja) * 2008-12-22 2011-04-07 Tdk Corp 電子部品及び電子部品の製造方法
CN102301436B (zh) * 2009-01-30 2013-12-25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电子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29050A (zh) * 2005-08-18 2007-03-14 Tdk株式会社 电子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JP2007066973A (ja) * 2005-08-29 2007-03-15 Taiyo Yuden Co Ltd コモンモードチョークコイル
US20070069836A1 (en) * 2005-09-29 2007-03-29 Tdk Corporation Multilayer filter
JP2007103475A (ja) * 2005-09-30 2007-04-19 Tdk Corp インダクタ素子
JP2007259026A (ja) * 2006-03-23 2007-10-04 Mitsubishi Materials Corp 積層型ノイズフィルタ

Cited B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4005311A1 (en) * 2012-07-05 2014-01-09 Laird Technologies (Shenzhen) Ltd. Common mode filters
CN103684323A (zh) * 2012-08-29 2014-03-26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内置有esd保护图案的共模滤波器
CN103684323B (zh) * 2012-08-29 2018-03-16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内置有esd保护图案的共模滤波器
CN103811149A (zh) * 2012-11-13 2014-05-21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滤波器芯片元件及其制备方法
CN103811149B (zh) * 2012-11-13 2017-05-31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滤波器芯片元件及其制备方法
CN104078192A (zh) * 2013-03-28 2014-10-01 Tdk株式会社 电子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TWI620212B (zh) * 2013-03-28 2018-04-01 Tdk股份有限公司 電子零件及其製造方法
CN105742035A (zh) * 2014-12-30 2016-07-06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电子组件和制造电子组件的方法
CN105742035B (zh) * 2014-12-30 2020-01-21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电子组件和制造电子组件的方法
CN109219859B (zh) * 2016-12-12 2020-11-13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Lc器件以及lc器件的制造方法
CN109219859A (zh) * 2016-12-12 2019-01-15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Lc器件以及lc器件的制造方法
CN108695050A (zh) * 2017-04-11 2018-10-23 Tdk株式会社 线圈部件
CN108695050B (zh) * 2017-04-11 2020-11-06 Tdk株式会社 线圈部件
CN111149177A (zh) * 2017-09-25 2020-05-12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电感器及其制造方法
US11735355B2 (en) 2017-09-25 2023-08-22 Nitto Denko Corporation Inductor and producing method thereof
CN110942904A (zh) * 2018-09-25 2020-03-31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电感部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79601B (zh) 2015-03-11
US8878641B2 (en) 2014-11-04
US20120133472A1 (en) 2012-05-31
JP2012114363A (ja) 2012-06-14
JP5206775B2 (ja) 2013-06-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79601B (zh) 电子组件
CN102468034B (zh) 线圈组件及其制造方法
US9722568B2 (en) Thin film surface mount components
KR101049610B1 (ko) 코일 부품 및 그 제조방법
CN104051125B (zh) 电子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US6249039B1 (en) Integrated inductive components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such components
CN104078192B (zh) 电子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US8451083B2 (en) Coil component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03093922B (zh) 共模滤波器
JP4922353B2 (ja) コイル部品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093210B2 (ja) コイル部品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1771732B1 (ko) 코일부품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US20070040163A1 (en) Electronic component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EP0982742B1 (en) Modul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e
KR20170133140A (ko) 코일 전자 부품 및 그 제조방법
US20150325510A1 (en) Chip electronic component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2021027228A (ja) インダクタ部品および電子部品
JP5500186B2 (ja) コイル部品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1354947A (zh) 磁性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JP2005044952A (ja) コモンモードチョークコイ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コモンモードチョークコイルアレイ
JP2002064016A (ja) 積層インダクタ
JPH10189342A (ja) コモンモードチョークコイ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0280145B1 (ko) 필름형 인덕터
WO2004093105A1 (ja) 多層配線基板形成に用いられる異材質部を有するシート形成方法および異材質部を有するシート
JPH09199333A (ja) コイル部品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