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28222B - 甲基丙烯酸系樹脂、甲基丙烯酸系樹脂組合物、薄膜、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甲基丙烯酸系樹脂、甲基丙烯酸系樹脂組合物、薄膜、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28222B
TWI628222B TW105137149A TW105137149A TWI628222B TW I628222 B TWI628222 B TW I628222B TW 105137149 A TW105137149 A TW 105137149A TW 105137149 A TW105137149 A TW 105137149A TW I628222 B TWI628222 B TW I628222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mass
methacrylic resin
polymerization
monomer
film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371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720867A (zh
Inventor
村上史樹
多田裕
栗原由寿加
小林信博
米村真実
Original Assignee
旭化成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Family has litigation
First worldwide family litigation filed litigation Critical https://patents.darts-ip.com/?family=58718864&utm_source=google_patent&utm_medium=platform_link&utm_campaign=public_patent_search&patent=TWI628222(B) "Global patent litigation dataset” by Darts-ip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旭化成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旭化成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7208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2086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2822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28222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2/00Processes of polymerisation
    • C08F2/38Polymerisation using regulators, e.g. chain terminating agents, e.g. telomerisatio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220/00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only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only one carboxyl radical or a salt, anhydride ester, amide, imide or nitrile thereof
    • C08F220/02Monocarboxylic acids having less than ten carbon atoms; Derivatives thereof
    • C08F220/10Esters
    • C08F220/12Esters of monohydric alcohols or phenols
    • C08F220/16Esters of monohydric alcohols or phenols of phenols or of alcohol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carbon atoms
    • C08F220/18Esters of monohydric alcohols or phenols of phenols or of alcohol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carbon atoms with acrylic or methacrylic aci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2/00Processes of polymerisation
    • C08F2/46Polymerisation initiated by wave energy or particle radiation
    • C08F2/48Polymerisation initiated by wave energy or particle radiation by ultraviolet or visible light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220/00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only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only one carboxyl radical or a salt, anhydride ester, amide, imide or nitrile thereof
    • C08F220/02Monocarboxylic acids having less than ten carbon atoms; Derivatives thereof
    • C08F220/10Esters
    • C08F220/12Esters of monohydric alcohols or phenols
    • C08F220/14Methyl esters, e.g. methyl (meth)acrylat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220/00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only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only one carboxyl radical or a salt, anhydride ester, amide, imide or nitrile thereof
    • C08F220/02Monocarboxylic acids having less than ten carbon atoms; Derivatives thereof
    • C08F220/10Esters
    • C08F220/20Esters of polyhydric alcohols or phenols, e.g. 2-hydroxyethyl (meth)acrylate or glycerol mono-(meth)acrylat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8/00Chemical modification by after-treatment
    • C08F8/30Introducing nitrogen atoms or nitrogen-containing groups
    • C08F8/32Introducing nitrogen atoms or nitrogen-containing groups by reaction with amin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8/00Chemical modification by after-treatment
    • C08F8/48Isomerisation; Cyclisatio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5/00Manufacture of articles or shaped materials containing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 C08J5/18Manufacture of films or shee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33/00Compositions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only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only one carboxyl radical, or of salts, anhydrides, esters, amides, imides or nitriles thereof;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L33/04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est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33/00Compositions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only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only one carboxyl radical, or of salts, anhydrides, esters, amides, imides or nitriles thereof;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L33/04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esters
    • C08L33/06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esters of esters containing only carbon, hydrogen and oxygen, which oxygen atoms are present only as part of the carboxyl radical
    • C08L33/10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methacrylic acid est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33/00Compositions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only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only one carboxyl radical, or of salts, anhydrides, esters, amides, imides or nitriles thereof;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L33/04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esters
    • C08L33/06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esters of esters containing only carbon, hydrogen and oxygen, which oxygen atoms are present only as part of the carboxyl radical
    • C08L33/10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methacrylic acid esters
    • C08L33/12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methyl methacrylat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1/04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made of organic materials, e.g. plastics
    • G02B1/041Lens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212/00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at least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an aromatic carbocyclic ring
    • C08F212/02Monomers containing only on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
    • C08F212/04Monomers containing only on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 containing one ring
    • C08F212/06Hydrocarbons
    • C08F212/08Styren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220/00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only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only one carboxyl radical or a salt, anhydride ester, amide, imide or nitrile thereof
    • C08F220/02Monocarboxylic acids having less than ten carbon atoms; Derivatives thereof
    • C08F220/52Amides or imides
    • C08F220/54Amides, e.g. N,N-dimethylacrylamide or N-isopropylacrylamide
    • C08F220/56Acrylamide; Methacrylamid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222/00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at least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a carboxyl radical and containing at least one other carboxyl radical in the molecule; Salts, anhydrides, esters, amides, imides, or nitriles thereof
    • C08F222/36Amides or imides
    • C08F222/40Imides, e.g. cyclic imides
    • C08F222/402Alkyl substituted imid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5/00Use of organic ingredients
    • C08K5/04Oxygen-containing compounds
    • C08K5/13Phenols; Phenolat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5/00Use of organic ingredients
    • C08K5/36Sulfur-, selenium-, or tellurium-containing compounds
    • C08K5/41Compounds containing sulfur bound to oxyge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5/00Use of organic ingredients
    • C08K5/49Phosphorus-containing compounds
    • C08K5/51Phosphorus bound to oxygen
    • C08K5/52Phosphorus bound to oxygen only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2203/00Applications
    • C08L2203/16Applications used for film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Addition Polymer Or Copolymer, Post-Treatments, Or Chemical Modifications (AREA)
  • 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AREA)
  • Manufacture Of Macromolecular Shaped Articl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係一種甲基丙烯酸系樹脂組合物及薄膜,該甲基丙烯酸系樹脂組合物之特徵在於含有如下甲基丙烯酸系樹脂,上述甲基丙烯酸系樹脂含有甲基丙烯酸酯單體單元(A):50~97質量%、主鏈具有環結構之結構單元(B):3~30質量%、及可與甲基丙烯酸酯單體共聚之其他乙烯系單體單元(C):0~20質量%,且滿足下述條件(1)、(2)。(1)藉由GPC而測定之重量平均分子量為6.5萬~30萬。(2)使用GC/MS而求出之特定成分之合計含量為0.01~0.40質量%。

Description

甲基丙烯酸系樹脂、甲基丙烯酸系樹脂組合物、薄膜、製造方法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進行了改良之甲基丙烯酸系樹脂、含其之甲基丙烯酸系樹脂組合物、含其之薄膜、及該等之製造方法。
近年來,隨著顯示器市場之擴大,欲更鮮明地觀看影像之要求變高,要求除了透明性、耐熱性、強度以外,亦賦予有更高之光學特性的光學材料。 作為上述光學材料,自透明性、表面硬度、光學特性等觀點考慮,開始關注丙烯酸系樹脂((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 先前,報告有丙烯酸系樹脂中,特別是藉由使戊二酸酐(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或馬來酸酐(例如參照專利文獻2)等與(甲基)丙烯酸酯單體共聚而改良了耐熱性之丙烯酸系樹脂作為光學材料而言優異。 然而,如上所述地改良了耐熱性之丙烯酸系樹脂(耐熱性丙烯酸系樹脂)存在如下缺點:與通用丙烯酸系樹脂、亦即甲基丙烯酸甲酯與丙烯酸酯之共聚物相比而言,於高溫成型中容易熱分解。 又,亦存在如下之缺點:隨著成型品之大型化、薄壁化(薄膜化等),高溫下之成型及高溫下滯留時間變長,因此存在於成型加工時產生發泡之情形。 進而,耐熱性丙烯酸系樹脂存在如下問題:強度弱,韌性低,因此自薄膜之成型加工性或處理性之方面考慮生產性較差。 先前,作為使耐熱性丙烯酸系樹脂之強度提高之技術,揭示有使含有戊二酸酐系單元之丙烯酸系樹脂含有具有多層結構之交聯彈性體之技術(例如參照專利文獻3)。 又,揭示有於含有馬來酸酐單元之丙烯酸系樹脂中添加丙烯酸系橡膠之技術(例如參照專利文獻4)。 進而,揭示有於含有馬來酸酐單元之丙烯酸系樹脂中添加多層結構橡膠及熱穩定劑之技術(例如參照專利文獻5),或使含有主鏈具有環結構之結構單元的丙烯酸系樹脂含有橡膠質聚合物及視需要之紫外線吸收劑之技術(例如參照專利文獻6)。 又,揭示有使樹脂中所殘存之單體含量減低之技術(例如參照專利文獻7)。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06-241197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特開平03-023404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專利特開2000-178399號公報 專利文獻4:日本專利特開平05-119217號公報 專利文獻5:日本專利特開2010-126550號公報 專利文獻6:日本專利特開2014-098117號公報 專利文獻7:日本專利特開2001-233919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然而,於上述專利文獻1及2中所揭示之丙烯酸系樹脂中,耐濕熱性、熱穩定性並不充分;又,上述專利文獻3及4中所揭示之丙烯酸系樹脂之組合物存在如下問題:由於添加橡膠質成分而造成耐熱性變低,或熱穩定性進而變差,變得容易產生發泡或異物。 引用文獻1~4中所揭示之丙烯酸系樹脂或丙烯酸系樹脂組合物存在如下問題:特別是於薄膜成型時發現熱劣化、樹脂分解、產生異物等,無法充分發揮丙烯酸系樹脂所本來具有之優異之光學特性。 又,於上述專利文獻5中所揭示之技術中,藉由添加熱穩定劑,變得可賦予某種程度之較高之耐熱性,賦予優異之機械強度與成型穩定性。然而,存在如下問題:存在由於添加熱穩定劑而造成色調變差之傾向,另外亦存在於成型加工時產生熱穩定劑滲出之成型不良的可能性。 又,一般情況下,耐熱性丙烯酸系樹脂之流動性差,於製造更薄之薄膜之情形時,存在提高熔融溫度之必要。根據該事實,對耐熱性丙烯酸系樹脂要求更高之成型穩定性。 進而,於上述專利文獻6中所揭示之技術中,改善成型加工性、亦即成型為薄膜時薄膜於輥上之難貼附性的效果未必充分,為了滿足對於更高水準之薄膜外觀及光學特性之要求,於薄膜之成型加工性中期望更進一步之改良。 又,於上述專利文獻7中所揭示之技術中,為了使所殘存之單體之量減低,主要著眼於極力減低聚合結束時所殘存之單體含量。然而,於實施薄膜製膜之方面,於抑制薄膜製膜時貼附於金屬輥上之觀點並未進行任何研究,於保持樹脂之熱穩定性之狀態下改善於輥上之貼附性之觀點來看並不充分,期望更進一步之改善。 鑒於上述之先前技術之問題點,於本發明中,其目的在於提供於實用上具有充分之光學特性,耐熱性、熱穩定性、及成型加工性優異之甲基丙烯酸系樹脂、含其之甲基丙烯酸系樹脂組合物、含其之薄膜、及該等之製造方法。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本發明者等人為了解決上述之先前技術之問題而反覆進行銳意研究,結果發現藉由將樹脂中之特定成分之含量保持為一定量而獲得所期望之效果,從而完成本發明。 亦即,本發明如下所示。 [1] 一種甲基丙烯酸系樹脂,其特徵在於含有甲基丙烯酸酯單體單元(A):50~97質量%、主鏈具有環結構之結構單元(B):3~30質量%、及可與甲基丙烯酸酯單體共聚之其他乙烯系單體單元(C):0~20質量%;且 滿足下述條件(1)~(2): (1)藉由凝膠滲透層析法(GPC)而測定之重量平均分子量為6.5萬~30萬; (2)於實施GC/MS之測定時,於保持時間為22~32分鐘時所檢測出之成分之合計含量,於將上述甲基丙烯酸系樹脂設為100質量%時,為0.01~0.40質量%。 [2] 如技術方案1之甲基丙烯酸系樹脂,其進而滿足下述條件(3): (3)藉由凝膠滲透層析法(GPC)而測定之重量平均分子量為1萬以下之成分之含量,於將上述甲基丙烯酸系樹脂設為100質量%時,為0.1~5.0質量%。 [3] 如[1]或[2]之甲基丙烯酸系樹脂,其中玻璃轉移溫度為120℃以上。 [4] 如[1]~[3]中任一項之甲基丙烯酸系樹脂,其中上述(B)結構單元包含選自由馬來醯亞胺系結構單元(B-1)、戊二酸酐系結構單元(B-2)、戊二醯亞胺系結構單元(B-3)、內酯環結構單元(B-4)所組成之群中之至少一種結構單元。 [5] 如[1]~[4]中任一項之甲基丙烯酸系樹脂,其中上述(C)單體單元包含選自由丙烯酸酯單體、芳香族乙烯系單體、氰化乙烯系單體所組成之群中之至少一種結構單元。 [6] 如[5]之甲基丙烯酸系樹脂,其中上述(C)單體單元包含選自由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苯乙烯、丙烯腈所組成之群中之至少一種結構單元。 [7] 一種甲基丙烯酸系樹脂組合物,其特徵在於含有如[1]~[6]中任一項之甲基丙烯酸系樹脂、及相對於上述甲基丙烯酸系樹脂100質量份為0.01~5質量份之熱穩定劑。 [8] 一種甲基丙烯酸系樹脂組合物,其特徵在於含有如[1]~[6]中任一項之甲基丙烯酸系樹脂、及相對於上述甲基丙烯酸系樹脂100質量份為0.01~5質量份之紫外線吸收劑。 [9] 一種薄膜,其特徵在於包含如[7]或[8]之甲基丙烯酸系樹脂組合物。 [10] 如[9]之薄膜,其中薄膜厚度為0.01~1 mm。 [11] 如[9]或[10]之薄膜,其係光學薄膜。 [12] 一種甲基丙烯酸系樹脂之製造方法,其特徵在於:其係製造如下甲基丙烯酸系樹脂之方法,上述甲基丙烯酸系樹脂含有甲基丙烯酸酯單體單元(A):50~97質量%、主鏈具有環結構之結構單元(B):3~30質量%、及可與甲基丙烯酸酯單體共聚之其他乙烯系單體單元(C):0~20質量%;且該製造方法包含: 1)調合步驟,其係於反應器中加入單體;及 2)聚合步驟,其係將聚合起始劑添加於上述反應器中,進行單體之聚合反應; 此處,於上述2)之聚合步驟中,將自上述聚合起始劑之添加開始至添加結束之時間之合計設為B小時,則自上述聚合起始劑之添加開始至0.5×B小時中,至少一次使上述聚合起始劑之每單位時間之添加量小於添加開始時之每單位時間之添加量。 [13] 如[12]之甲基丙烯酸系樹脂之製造方法,其中於上述2)之聚合步驟中,進而於自上述聚合起始劑之添加開始至0.01×B~0.3×B小時之間,將上述聚合起始劑之每單位時間之添加量設為添加開始時之每單位時間之添加量之70%以下。 [14] 如[12]或[13]之甲基丙烯酸系樹脂之製造方法,其中於上述2)之聚合步驟中,進而於自上述聚合起始劑之添加開始至0.7×B~1.0×B小時之間,將上述聚合起始劑之每單位時間之添加量設為添加開始時之每單位時間之添加量之25%以下。 [15] 如[12]之甲基丙烯酸系樹脂之製造方法,其中於上述2)之聚合步驟中,將自上述聚合起始劑之添加開始至0.5×B~1.0×B小時之間的上述聚合起始劑之添加量,於將上述聚合起始劑之總添加量設為100質量%時,係設為20~80質量%。 [16] 如[12]之甲基丙烯酸系樹脂之製造方法,其中將進行上述單體之聚合反應之聚合反應時間設為1.0×B~5.0×B小時。 [發明之效果] 根據本發明可提供於實用上具有充分之光學特性,耐熱性、熱穩定性、外觀性、及成型加工性優異之甲基丙烯酸系樹脂、含其之甲基丙烯酸系樹脂組合物、含其之薄膜、及該等之製造方法。
以下,關於用以實施本發明之形態(以下稱為「本實施形態」)而詳細地加以說明,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以下之記載,可於其主旨之範圍內進行各種變形而實施。 再者,於以下中,將構成成為本實施形態之甲基丙烯酸系樹脂之聚合物的結構單元稱為「~單體單元」、及/或包含複數個該「~單體單元」之「~結構單元」。 又,亦存在省略「單元」而將該「~單體單元」之構成材料僅記載為「~單體」之情形。 (甲基丙烯酸系樹脂) 本實施形態之甲基丙烯酸系樹脂係含有甲基丙烯酸酯單體單元(A):50~97質量%、主鏈具有環結構之結構單元(B):3~30質量%、及可與甲基丙烯酸酯單體共聚之其他乙烯系單體單元(C):0~20質量%,且滿足下述條件(1)~(2)之甲基丙烯酸系樹脂。 (1)藉由凝膠滲透層析法(GPC)而測定之重量平均分子量為6.5萬~30萬。 (2)於藉由後述之特定裝置及特定條件而實施GC/MS之測定時,於保持時間為22~32分鐘時所檢測出之成分之合計含量,於將上述甲基丙烯酸系樹脂設為100質量%時,為0.01~0.40質量%。 以下,關於本實施形態之甲基丙烯酸系樹脂中所含之單體單元及結構單元而加以詳細記載。 ((甲基丙烯酸酯單體單元(A))) 作為構成本實施形態之甲基丙烯酸系樹脂之甲基丙烯酸酯單體單元(A)(以下,有時記載為(A)單體單元),可較佳地使用下述通式(1)所表示之單體單元。 [化1]上述通式(1)中,R1 係表示碳數為1~6之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該烷基例如亦可經羥基取代。R1 較佳為甲基。 R2 表示碳數為1~12之基、較佳為碳數為1~12之烴基,該烴基例如亦可經羥基取代。R2 較佳為碳數為1~8之基。 作為成為上述通式(1)中所示之甲基丙烯酸酯單體單元(A)之單體,並無特別限定,較佳為使用下述通式(2)所表示之甲基丙烯酸酯單體。 [化2]上述通式(2)中,R1 表示碳數為1~6之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該烷基例如亦可經羥基取代。R1 較佳為甲基。 R2 表示碳數為1~12之基、較佳為碳數為1~12之烴基,該烴基例如亦可經羥基取代。R2 較佳為碳數為1~8之基。 作為該單體之具體例,可列舉甲基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丙酯、甲基丙烯酸異丙酯、甲基丙烯酸環己酯、甲基丙烯酸苯酯、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基)酯、甲基丙烯酸(第三丁基環己基)酯、甲基丙烯酸苄酯、甲基丙烯酸(2,2,2-三氟乙基)酯等,自耐熱性或操作性、光學特性之觀點考慮,較佳為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環己酯、甲基丙烯酸苯酯、甲基丙烯酸苄酯,自獲得容易性等觀點考慮,較佳為甲基丙烯酸甲酯。 上述甲基丙烯酸酯單體可僅單獨使用1種,亦可併用2種以上。 至於上述甲基丙烯酸系樹脂之甲基丙烯酸酯單體單元(A),自由於後述之主鏈具有環結構之結構單元(B)而對甲基丙烯酸系樹脂、甲基丙烯酸系樹脂組合物、及本實施形態之薄膜充分賦予耐熱性之觀點考慮,於甲基丙烯酸系樹脂中含有50~97質量%,較佳為含有55~97質量%、更佳為含有55~95質量%、進而較佳為含有60~93質量%、進而更佳為含有60~90質量%。 ((主鏈具有環結構之結構單元(B))) 構成本實施形態之甲基丙烯酸系樹脂之主鏈具有環結構之結構單元(B)(以下,有時記載為(B)結構單元)包含選自由馬來醯亞胺系結構單元(B-1)、戊二酸酐系結構單元(B-2)、戊二醯亞胺系結構單元(B-3)、內酯環結構單元(B-4)所組成之群中之至少一種結構單元。 主鏈具有環結構之結構單元(B)可僅單獨使用1種,亦可組合2種以上。 [馬來醯亞胺系結構單元(B-1)] 作為構成本實施形態之甲基丙烯酸系樹脂之馬來醯亞胺系結構單元(B-1),較佳地使用下述通式(3)所表示之結構單元。 [化3]上述通式(3)中,R1 表示選自由氫原子、碳數為1~12之烷基、碳數為1~12之烷氧基、碳數為6~12之芳基所組成之群中之任意者,該烷基、烷氧基、芳基亦可於碳原子上具有取代基。 作為用以形成馬來醯亞胺系結構單元(B-1)之單體,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可列舉馬來醯亞胺;N-甲基馬來醯亞胺、N-乙基馬來醯亞胺、N-環己基馬來醯亞胺等N-烷基取代馬來醯亞胺;N-苯基馬來醯亞胺、N-甲基苯基馬來醯亞胺、N-乙基苯基馬來醯亞胺、N-丁基苯基馬來醯亞胺、N-二甲基苯基馬來醯亞胺、N-羥基苯基馬來醯亞胺、N-甲氧基苯基馬來醯亞胺、N-(鄰氯苯基)馬來醯亞胺、N-(間氯苯基)馬來醯亞胺、N-(對氯苯基)馬來醯亞胺等N-芳基取代馬來醯亞胺。 至於上述單體,自賦予耐熱性、耐濕熱性之觀點考慮,較佳為列舉N-環己基馬來醯亞胺、N-苯基馬來醯亞胺、N-甲基苯基馬來醯亞胺、N-(鄰氯苯基)馬來醯亞胺、N-(間氯苯基)馬來醯亞胺、N-(對氯苯基)馬來醯亞胺,自獲得之容易性、賦予耐熱性之觀點考慮,更佳為列舉N-環己基馬來醯亞胺、N-苯基馬來醯亞胺,進而較佳為列舉N-苯基馬來醯亞胺。 上述之馬來醯亞胺系結構單元(B-1)可單獨使用僅1種,亦可組合2種以上使用。 [戊二酸酐系結構單元(B-2)] 構成本實施形態之甲基丙烯酸系樹脂之戊二酸酐系結構單元(B-2)亦可於樹脂聚合後形成。 作為(B-2)結構單元,可較佳地使用下述通式(4)所表示之結構單元。 [化4]上述通式(4)中,R1 及R2 分別獨立地表示氫原子、或碳數為1~6之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該烷基例如亦可經羥基取代。 上述之戊二酸酐系結構單元(B-2)可單獨使用僅1種,亦可組合2種以上使用。 戊二酸酐系結構單元(B-2)之形成方法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可列舉使下述通式(5)所表示之結構之單體與成為上述之甲基丙烯酸酯單體單元(A)之單體共聚後,藉由觸媒之存在/未存在下之加熱處理而進行環化之方法。 [化5]上述通式(5)中,R1 表示氫原子、碳數為1~6之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該烷基例如亦可經羥基取代。 R2 表示氫原子或第三丁基。 又,只要為可發揮本發明之效果之範圍,則通式(5)所表示之結構之單體亦可保持未反應之狀態而殘存於甲基丙烯酸系樹脂中。 [戊二醯亞胺系結構單元(B-3)] 構成本實施形態之甲基丙烯酸系樹脂之戊二醯亞胺系結構單元(B-3)亦可於樹脂聚合後形成。 作為(B-3)結構單元,可較佳地使用下述通式(6)所表示之結構單元。 [化6]上述通式(6)中,R1 及R2 分別獨立地表示氫原子、或碳數為1~6之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該烷基例如亦可經羥基取代。 又,R3 表示選自由氫原子、碳數為1~6之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碳數為6~18之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所組成之群中之任意者。 特別適宜為R1 、R2 、及R3 均為甲基。 上述之戊二醯亞胺系結構單元(B-3)可單獨使用僅1種,亦可組合2種以上使用。 上述戊二醯亞胺系結構單元(B-3)之含量並無特別限定,可考慮耐熱性或成型加工性、光學特性等而適宜決定。 戊二醯亞胺系結構單元(B-3)之含量,於將甲基丙烯酸系樹脂設為100質量%時,較佳為1~60質量%,進而較佳為3~50質量%,特佳為3~25質量%。 再者,戊二醯亞胺系結構單元(B-3)之含量例如可藉由國際公開第2015/098096號之[0136]~[0137]中所記載之方法而算出。 包含戊二醯亞胺系結構單元(B-3)之樹脂之酸值,若考慮樹脂之物性、成型加工性、色調等之平衡,則較佳為0.50 mmol/g以下,更佳為0.45 mmol/g以下。 再者,酸值例如可藉由日本專利特開2005-23272號公報中所記載之滴定法等而算出。 戊二醯亞胺系結構單元(B-3)可藉由如下之公知之方法而獲得:使甲基丙烯酸酯及/或甲基丙烯酸共聚後,於高溫下使氨或胺進行脲或未經取代之脲反應之方法;使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共聚物與氨或胺反應之方法;使聚甲基丙烯酸酐與氨或胺反應之方法等。 具體而言可列舉R. M. Kopchik之美國專利第4,246,374號說明書中記載之方法等。 又,亦可藉由對馬來酸酐等酸酐、該酸酐與碳數1~20之直鏈或支鏈之醇之半酯、α、β-乙烯性不飽和羧酸進行醯亞胺化而形成上述戊二醯亞胺系結構單元(B-3)。 進而,作為其他較佳之製備法,亦可列舉使(甲基)丙烯酸酯及視需要之芳香族乙烯系單體或其他乙烯系單體聚合後,進行醯亞胺化反應而獲得包含上述戊二醯亞胺系結構單元(B-3)之樹脂之方法。 於醯亞胺化反應之步驟中,可使用醯亞胺化劑而進行,亦可視需要添加閉環促進劑。此處,作為醯亞胺化劑,可使用氨或一級胺。作為一級胺,可較佳地使用甲胺、乙胺、正丙胺、環己胺等。 作為實施醯亞胺化反應之方法,並無特別限定,可使用先前公知之方法,例如可列舉使用擠出機、或橫置式雙軸反應裝置、批次式反應槽之方法。作為擠出機,並無特別限定,可較佳地使用單軸擠出機、雙軸擠出機或多軸擠出機。可更佳地使用將2台雙軸擠出機串列排列之縱列型反應擠出機。 又,於製造上述樹脂時,除了醯亞胺化反應之步驟以外,亦可包含藉由酯化劑進行處理之酯化步驟。藉由包含酯化步驟,可將醯亞胺化步驟中所副產之樹脂中所含之羧基轉換為酯基,可將樹脂之酸值調整為所期望之範圍。此處,作為酯化劑,只要為可發揮本案之效果之範圍,則並無特別限制,可較佳地使用碳酸二甲酯、乙酸三甲酯。酯化劑之使用量並無特別限制,較佳為相對於100質量份樹脂為0~12質量份。又,除了酯化劑以外,亦可併用三甲胺、三乙胺、三丁胺等脂肪族三級胺作為觸媒。 [內酯環結構單元(B-4)] 構成本實施形態之甲基丙烯酸系樹脂之內酯環結構單元(B-4)可於樹脂聚合後形成。 作為(B-4)結構單元,可較佳地使用下述通式(7)所表示之結構單元。 [化7]上述通式(7)中,R1 、R2 、及R3 分別獨立地表示氫原子、或碳數1~20之有機基。再者,該有機基亦可包含氧原子。 上述之內酯環結構單元(B-4)可單獨使用僅1種,亦可組合2種以上使用。 含有內酯環結構單元(B-4)之聚合物之形成方法並無特別限定,可列舉藉由如下方式而製造之方法:使側鏈具有羥基之單體、例如下述通式(8)所表示之結構之單體(2-(羥基甲基)丙烯酸甲酯等)與上述之甲基丙烯酸酯系單體(A)等具有酯基之單體共聚之後,於特定之觸媒之存在/未存在下對所獲得之共聚物進行加熱處理,藉此將內酯環結構導入至聚合物中。 [化8]上述通式(8)中,R1 表示氫原子、或碳數為1~6之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該烷基例如亦可經羥基取代。 R2 表示碳數為1~12之基、較佳為碳數為1~12之烴基,該烴基例如亦可經羥基取代。 特別適宜為R1 為氫原子,R2 為甲基。 又,只要為可發揮本發明之效果之範圍,則通式(8)所表示之結構之單體亦可保持未反應之狀態而殘存於甲基丙烯酸系樹脂中。 作為至此所記載之甲基丙烯酸系樹脂中所含之(B)結構單元,自熱穩定性、成型加工性考慮,較佳為包含選自由馬來醯亞胺系結構單元(B-1)及戊二醯亞胺系結構單元(B-3)所組成之群中之至少一種結構單元,更佳為包含馬來醯亞胺系結構單元(B-1)。 馬來醯亞胺系結構單元(B-1)中,若考慮獲得之容易性,則較佳為N-環己基馬來醯亞胺系之結構單元及/或N-芳基取代馬來醯亞胺系之結構單元,若考慮藉由少量添加而賦予耐熱性之效果,則更佳為N-芳基取代馬來醯亞胺系之結構單元,進而較佳為N-苯基馬來醯亞胺系之結構單元。 自本實施形態之甲基丙烯酸系樹脂組合物之耐熱性或熱穩定性、強度及流動性之觀點考慮,於甲基丙烯酸系樹脂中含有3~30質量%之主鏈具有環結構之結構單元(B)。至於甲基丙烯酸系樹脂中之上述主鏈具有環結構之結構單元(B)之含量,自賦予本實施形態之甲基丙烯酸系樹脂組合物之耐熱性/熱穩定性之觀點考慮,較佳為5質量%以上,更佳為7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8質量%以上。又,自平衡良好地保持作為薄膜所必需之強度、流動性之觀點考慮,甲基丙烯酸系樹脂中之上述主鏈具有環結構之結構單元(B)之含量較佳為28質量%以下、更佳為25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20質量%以下、進而更佳為18質量%以下、進而更佳為未達15質量%。 藉由於甲基丙烯酸系樹脂中含有主鏈具有環結構之(B)結構單元,可於將甲基丙烯酸系樹脂置於高溫環境下時抑制熱分解、減低揮發成分之產生量。藉此可獲得本實施形態之甲基丙烯酸系樹脂之熱穩定性之提高效果。 ((可與甲基丙烯酸酯單體共聚之其他乙烯系單體單元(C))) 作為構成本實施形態之甲基丙烯酸系樹脂之可與甲基丙烯酸酯單體共聚之其他乙烯系單體單元(C)(以下有時記載為(C)單體單元),可列舉芳香族乙烯系單體單元(C-1)、丙烯酸酯單體單元(C-2)、氰化乙烯系單體單元(C-3)、該等以外之單體單元(C-4)。 可與甲基丙烯酸酯單體共聚之其他乙烯系單體單元(C)可僅單獨使用1種,亦可組合2種以上。 上述(C)單體單元可根據本實施形態之甲基丙烯酸系樹脂所要求之特性而適當選擇材料,但於特別必需熱穩定性、流動性、機械特性、耐化學品性等特性之情形時,適宜為選自由芳香族乙烯系單體單元(C-1)、丙烯酸酯單體單元(C-2)、氰化乙烯系單體單元(C-3)所組成之群中之至少一種。 [芳香族乙烯系單體單元(C-1)] 作為成為構成本實施形態之甲基丙烯酸系樹脂之芳香族乙烯系單體單元(C-1)的單體,並無特別限定,較佳為下述通式(9)所表示之芳香族乙烯系單體。 [化9]上述通式(9)中,R1 表示氫原子、或碳數為1~6之烷基,該烷基例如亦可經羥基取代。 R2 係選自由氫原子、碳數為1~12之烷基、碳數為1~12之烷氧基、碳數為6~8之芳基、碳數為6~8之芳氧基所組成之群中之任意者,R2 可為均相同之基,亦可為不同之基。又,R2 亦可彼此形成環結構。 n表示0~5之整數。 作為上述通式(9)所表示之單體之具體例,並無特別限定,可列舉苯乙烯、鄰甲基苯乙烯、間甲基苯乙烯、對甲基苯乙烯、2,4-二甲基苯乙烯、2,5-二甲基苯乙烯、3,4-二甲基苯乙烯、3,5-二甲基苯乙烯、對乙基苯乙烯、間乙基苯乙烯、鄰乙基苯乙烯、對第三丁基苯乙烯、1-乙烯基萘、2-乙烯基萘、1,1-二苯基乙烯、異丙烯基苯(α-甲基苯乙烯)、異丙烯基甲苯、異丙烯基乙苯、異丙烯基丙苯、異丙烯基丁苯、異丙烯基戊苯、異丙烯基己苯、異丙烯基辛苯等。 上述中較佳為苯乙烯、異丙烯基苯,自賦予流動性、或藉由使聚合轉化率提高減低未反應單體類等觀點考慮,更佳為苯乙烯。 該等亦可根據於本實施形態之甲基丙烯酸系樹脂組合物中所要求之特性而適當選擇。 至於使用芳香族乙烯系單體單元(C-1)之情形時之含量,若考慮耐熱性、殘存單體種之減低、流動性之平衡,則於將(A)單體單元與(B)結構單元之合計量設為100質量%之情形時,較佳為23質量%以下、更佳為20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18質量%以下、進而更佳為15質量%以下、進而更佳為10質量%以下。 於將芳香族乙烯系單體單元(C-1)與上述之馬來醯亞胺系結構單元(B-1)併用之情形時,自對薄膜進行成型加工時之加工流動性、或由於殘存單體減低所帶來之銀條減低效果等觀點考慮,(C-1)單體單元之含量相對於(B-1)結構單元之含量之比率(質量比)(亦即,(C-1)含量/(B-1)含量)較佳為0.3~5。 此處,自保持良好之色調或耐熱性之觀點考慮,上限值較佳為5以下、更佳為3以下、進而較佳為1以下。又,自減低殘存單體之觀點考慮,下限值較佳為0.3以上、更佳為0.4以上。 上述之芳香族乙烯系單體(C-1)可單獨使用僅1種,亦可組合2種以上使用。 [丙烯酸酯單體單元(C-2)] 作為成為構成本實施形態之甲基丙烯酸系樹脂之丙烯酸酯單體單元(C-2)之單體,並無特別限定,較佳為下述通式(10)所表示之丙烯酸酯單體。 [化10]上述通式(10)中,R1 表示氫原子、或碳數為1~12之烷氧基,R2 表示碳數為1~18之烷基。 作為用以形成上述丙烯酸酯單體單元(C-2)之單體,於本實施形態之薄膜用甲基丙烯酸系樹脂中,自提高耐候性、耐熱性、流動性、熱穩定性之觀點考慮,較佳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正丙酯、丙烯酸正丁酯、丙烯酸第二丁酯、丙烯酸2-乙基己酯、丙烯酸環己酯、丙烯酸苯酯等,更佳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正丁酯,自獲得容易性之觀點考慮,進而較佳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 上述丙烯酸酯單體單元(C-2)可僅單獨使用1種,亦可併用2種以上。 至於使用丙烯酸酯單體單元(C-2)之情形時之含量,自耐熱性及熱穩定性之觀點考慮,於將(A)單體單元與(B)結構單元之合計量設為100質量%之情形時,較佳為5質量%以下、更佳為3質量%以下。 [氰化乙烯系單體單元(C-3)] 作為成為構成本實施形態之甲基丙烯酸系樹脂之氰化乙烯系單體單元(C-3)之單體,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可列舉丙烯腈、甲基丙烯腈、二氰乙烯等,其中自獲得之容易性、賦予耐化學品性之觀點考慮,較佳為丙烯腈。 上述氰化乙烯系單體單元(C-3)可僅單獨使用1種,亦可併用2種以上。 使用氰化乙烯系單體單元(C-3)之情形時之含量,自耐溶劑性、耐熱性保持之觀點考慮,於將(A)單體單元與(B)結構單元之合計量設為100質量%之情形時,較佳為15質量%以下、更佳為12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10質量%以下。 [(C-1)~(C-3)以外之單體單元(C-4)] 作為成為構成本實施形態之甲基丙烯酸系樹脂之(C-1)~(C-3)以外之單體單元(C-4)之單體,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可列舉丙烯醯胺、甲基丙烯醯胺等醯胺類;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二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三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四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等藉由丙烯酸或甲基丙烯酸對乙二醇或其寡聚物之兩末端羥基進行酯化而成者;新戊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二(甲基)丙烯酸酯等藉由丙烯酸或甲基丙烯酸對2個醇之羥基進行酯化而成者;藉由丙烯酸或甲基丙烯酸對三羥甲基丙烷、季戊四醇等多元醇衍生物進行酯化而成者;二乙烯基苯等多官能單體等。 構成上述之(C)單體單元之單體中,自獲得之容易性之觀點考慮,較佳為選自由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苯乙烯、丙烯腈所組成之群中之至少一種。 至於可與甲基丙烯酸酯單體共聚之其他乙烯系單體單元(C)之含量,自提高由於(B)結構單元而賦予耐熱性之效果之觀點考慮,於將甲基丙烯酸系樹脂設為100質量%時,為0~20質量%、較佳為0~18質量%、更佳為0~15質量%。 特別是於使用具有複數個反應性雙鍵之交聯性多官能(甲基)丙烯酸酯而作為(C)單體單元之情形時,至於(C)單體單元之含量,自聚合物之流動性之觀點考慮,較佳為0.5質量%以下、更佳為0.3%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0.2質量%以下。 特別是於本實施形態中,自甲基丙烯酸系樹脂之耐熱性、光學特性之觀點考慮,於將(B)結構單元與(C)單體單元之合計量設為100質量%時,(B)結構單元之含量為45~100質量%。此時,(C)結構單元之含量為0~55質量%。而且,(B)結構單元之含量較佳為50~100質量%、更佳為50~90質量%、進而較佳為50~80質量%。 再者,上述甲基丙烯酸系樹脂可單獨使用一種,亦可併用兩種以上。 以下,關於本實施形態之甲基丙烯酸系樹脂之特性而進行記載。 <重量平均分子量、分子量分佈> 本實施形態之甲基丙烯酸系樹脂之重量平均分子量(Mw)為6.5萬~30萬。 藉由將甲基丙烯酸系樹脂之重量平均分子量設為上述範圍,本實施形態之甲基丙烯酸系樹脂及甲基丙烯酸系樹脂組合物成為夏比衝擊強度等機械強度及流動性優異者。自保持機械強度之觀點考慮,上述重量平均分子量較佳為6.5萬以上、更佳為7萬以上、進而較佳為8萬以上、進而更佳為10萬以上。又,自確保成型加工時之流動性之觀點考慮,重量平均分子量較佳為25萬以下、更佳為23萬以下、進而較佳為22萬以下、進而更佳為20萬以下、尤佳為18萬以下、特佳為17萬以下。 又,若考慮流動性與機械強度、耐溶劑性之平衡,則甲基丙烯酸系樹脂之分子量分佈(重量平均分子量(Mw)/數量平均分子量(Mn))較佳為1.5~5。更佳為1.5~4.5、進而較佳為1.6~4、進而更佳為1.6~3、進而更佳為1.5~2.5。 再者,關於重量平均分子量(Mw)及數量平均分子量(Mn),可藉由凝膠滲透層析法(GPC)而測定。詳細而言,預先使用單分散之重量平均分子量、數量平均分子量及波峰分子量已知且可作為試劑而獲得之標準甲基丙烯酸樹脂、與高分子量成分首先溶出之分析凝膠管柱,根據溶出時間與重量平均分子量而製成校準曲線。其次,根據所獲得之校準曲線,可求出作為測定對象之甲基丙烯酸系樹脂之試樣之重量平均分子量及數量平均分子量。具體而言,可藉由後述之實施例中所記載之方法而測定。 <特定分子量範圍之成分之比率> 自提高加工流動性、減低成型時之被稱為銀條之銀狀痕跡等成型品之外觀不良、防止薄膜製膜時貼附於輥上之觀點考慮,於本實施形態之甲基丙烯酸系樹脂中,藉由凝膠滲透層析法(GPC)而測定之重量平均分子量為1萬以下之成分之含量較佳為0.1~5.0質量%。 藉由將上述含量設為0.1質量%以上,可使加工流動性提高。下限值較佳為0.2質量%以上、更佳為0.5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0.6質量%以上。又,藉由將上述含量設為5質量%以下,可減低成型時之銀條等,可減低外觀不良,進而可改善成型時之模具離開,抑制薄膜成膜時於輥上之貼附性,抑制於延伸時夾著薄膜時產生破裂。上限值更佳為4.0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3.0質量%以下、特佳為2.0質量%以下。 再者,重量平均分子量為1萬以下之成分之含量例如可根據由GPC溶出曲線而獲得之區域面積比率而求出,具體而言,於圖1中,將溶出曲線之開始點設為A、將其結束點設為B、將重量平均分子量成為1萬之溶出時間之基準線上之點設為X、將其GPC溶出曲線上之點設為Y時,可求出曲線BY與線段BX、線段XY所圍之面積相對於GPC溶出曲線中之區域面積之比率而作為重量平均分子量為1萬以下之成分之含量(質量%)。 適宜為可藉由下述實施例之方法而測定。 於本實施形態之甲基丙烯酸系樹脂中,重量平均分子量超過1萬且為5萬以下之成分之含量較佳為10.0~25.0質量%。 藉由將上述含量設為10.0~25.0質量%,可抑制於薄膜成型加工時產生紋理不均,且於薄膜成型時改善於輥上之貼附性。而且,自平衡良好地賦予加工流動性、與抑制紋理不均/抑制於接觸輥上之貼附之加工時之特性之觀點考慮,下限值更佳為12.0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13.0質量%,又,上限值更佳為24.0質量%以下。 再者,重量平均分子量為超過1萬且為5萬以下之成分之含量可與重量平均分子量為1萬以下之成分之含量之情形同樣地求出。 自使熱穩定性及加工性之平衡良好之觀點考慮,於本實施形態之甲基丙烯酸系樹脂中,重量平均分子量超過5萬之成分之含量(b)相對於前述之重量平均分子量為超過1萬且為5萬以下之成分之含量(a)之比率(b/a)較佳為2.5~8.5。 於發現高分子量體與低分子量體之存在比率之情形時,由於加熱加工時之高分子量體與低分子量體之間之黏度差之影響,若低分子量體比率較多,則雖然加工流動性優異,但存在於薄膜加工時於輥上之貼附性變高之傾向;另一方面,若高分子量體比率較高,則存在於薄膜加工時變得容易產生紋理不均之傾向。 於平衡良好地賦予兩者之特性、且欲進而改善貼附性之情形時,上述比率較佳為3.0以上,更佳為3.5以上。另一方面,於欲進而改善薄膜加工時之紋理不均之情形時,上述比率較佳為8.0以下、更佳為7.5以下。 自防止成型加工時貼附於模具或輥上、抑制製膜時之發泡之觀點考慮,於本實施形態之甲基丙烯酸系樹脂中,前述之(A)單體、構成(B)結構單元之單體、(C)單體之任意組合之包含二聚物及三聚物等之特定成分之合計含量必需為0.01~0.40質量%。若考慮外觀性與貼附性之平衡,則上限較佳為0.35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0.30質量%以下、特佳為0.28質量%以下。於存在亦考慮成型時之流動性之必要之情形時,下限較佳為0.02質量%以上。 上述成分之合計含量若為該範圍,則可抑制成型加工時於模具或薄膜輥上之貼附性,成型加工性得到改善。又,為了設為未達0.01質量%而造成步驟變繁雜,因此欠佳。 本實施形態中之特定成分含有包含甲基丙烯酸甲酯單體以外之單體種之二聚物成分及三聚物成分,適宜為含有包含(b)成分及/或(c)成分之單體種之二聚物及三聚物。 再者,上述成分之合計含量可藉由氣相層析法/質量分析(GC/MS)測定而求出。 本實施形態中之特定成分係包含GC/MS中之揮發特性與上述二聚物及三聚物相近之成分者,亦包含結構不明確之成分。因此,特定成分之含量係藉由於GC/MS中,於特定之保持時間之範圍內觀測之成分之合計含量而表示。 作為於GC/MS測定中較佳地使用之管柱,較佳為無極性或微極性之管柱,更佳為以(5%苯基)-95%甲基聚矽氧烷為固定相之管柱。具體而言可列舉007-2、CP-Sil 8CB、DB-5、DB-5.625、DB-5ht、HP-5、HP-5ms、OV(註冊商標)-5、PTE-5、PTE-5QTM、PAS-5、RSL-200、Rtx(註冊商標)-5、Rtx(註冊商標)-5ms、SAC-5、SE(註冊商標)-54、SPB(註冊商標)-5、ULTRA-2、XTI-5、SE(註冊商標)-52、BP-5、PE-2、ZB-5、AT(註冊商標)-5、EC(註冊商標)-5等。 作為較佳地使用之載氣,可列舉氦氣。作為氣體流量,較佳為約1 mL/分鐘,較佳為以於測定中變固定之方式進行控制。 作為試樣之注入量,較佳為約1 μL左右。 於GC/MS中,可較佳地使用藉由內部標準法之測定,作為其一例,可列舉後述之實施例之方法。作為內部標準物質,若為具有與觀測作為目標成分之特定成分的保持時間不同之保持時間,又,並不與其他成分之波峰重疊之物質,且為穩定之化合物,則並無特別規定。作為內部標準物質,較佳為於特定成分之前觀測之壬烷、癸烷、十二烷等烴類,或於特定成分之後觀測之3-(3,5-二第三丁基-4-羥基苯基)丙酸十八烷基酯等,更佳為於特定成分之後觀測之3-(3,5-二第三丁基-4-羥基苯基)丙酸十八烷基酯。 於使用3-(3,5-二第三丁基-4-羥基苯基)丙酸十八烷基酯作為內部標準物質之情形時,包含二聚物及三聚物之特定成分係於自保持時間為22分鐘至檢測出內部標準物質之波峰之保持時間之範圍觀測。此處,可根據其間之面積與內部標準物質之波峰之面積之比而算出兩者之存在比。特定成分之檢測範圍可使用於GC/MS中所檢測之波峰之質譜資料而判斷,例如可藉由後述之實施例之方法而測定。再者,圖2(a)及圖2(b)表示依照本實施形態之實施例4中之GC/MS圖。 再者,於源自熱穩定劑等添加劑之波峰出現於上述之自保持時間22分鐘至檢測出內部標準物質之波峰之保持時間之範圍之情形時,亦可自上述範圍之縱面積值減去源自添加劑之波峰部分之面積值,進行特定成分之合計量之計算。 而且,再者作為測定用樣品之製備方法之一例,可例示後述之實施例之方法。 進而,再者上述特定成分之合計含量更具體而言為於實施例中藉由利用後述之特定裝置及特定條件之GC/MS測定而求出者。 至於本實施形態之甲基丙烯酸系樹脂之玻璃轉移溫度,自充分獲得耐熱性之觀點考慮,較佳為115℃以上、更佳為120℃以上、進而較佳為122℃以上、進而更佳為123℃以上、進而更佳為124℃以上、特佳為125℃以上。 再者,玻璃轉移溫度可依照ASTM-D-3418而藉由中點法測定,具體而言可藉由後述之實施例中所記載之方法而測定。 (甲基丙烯酸系樹脂之製造方法) 本實施形態之甲基丙烯酸系樹脂之製造方法若可獲得前述之本實施形態之甲基丙烯酸系樹脂,則並無特別限定。 本實施形態之甲基丙烯酸系樹脂係使用用以形成甲基丙烯酸酯單體單元(A)、主鏈具有環結構之結構單元(B)、及視需要之可與上述之甲基丙烯酸酯單體共聚之其他乙烯系單體單元(C)的各單體,藉由塊狀聚合法、溶液聚合法、懸浮聚合法、沈澱聚合法、乳化聚合法而製造。甲基丙烯酸系樹脂之製造較佳為使用塊狀聚合法、溶液聚合法,更佳為使用溶液聚合法。 又,本實施形態之甲基丙烯酸系樹脂之製造可為連續式,亦可為批次式。 而且,於本實施形態之甲基丙烯酸系樹脂之製造方法中,較佳為藉由自由基聚合而對單體進行聚合。 以下,作為本實施形態之甲基丙烯酸系樹脂之製造方法之一例,關於使用溶液聚合法而利用批次式藉由自由基聚合進行製造之情形加以具體說明。 本實施形態之甲基丙烯酸系樹脂之製造方法之一例包含如下步驟:調合步驟,其係於反應器中加入單體及視需要之有機溶劑;聚合步驟,其係將聚合起始劑添加於上述反應器中,進行單體之聚合反應;脫揮步驟,其係視需要將有機溶劑及未反應之單體除去。 ((調合步驟)) 於本實施形態之甲基丙烯酸系樹脂之製造方法之一例中,首先於反應器中調合可構成甲基丙烯酸酯單體單元(A)之單體、可構成主鏈具有環結構之結構單元(B)之單體、視需要進而調合之可構成可與甲基丙烯酸酯單體共聚之其他乙烯系單體單元(C)之單體、及有機溶劑(調合步驟)。 -單體- 作為單體,如針對本實施形態之甲基丙烯酸系樹脂中之各單體單元(A)~(C)所述。 再者,於所使用之單體中,亦可於不過度妨礙聚合反應之範圍內殘存有聚合抑制劑,自聚合反應性及操作性之觀點考慮,殘存之聚合抑制劑之含量較佳為相對於所有單體之總量為10質量ppm以下、更佳為5質量ppm以下、進而較佳為3質量ppm以下。 -有機溶劑- 作為任意選擇使用之有機溶劑,考慮到用以除去甲基丙烯酸系樹脂中所殘存之單體之脫揮步驟(後述)中之除去效率,較佳為甲基丙烯酸系樹脂之良溶劑。 有機溶劑之溶解度參數δ考慮到構成甲基丙烯酸系樹脂之共聚物之溶解度,較佳為7.0~12.0(cal/cm3 )1/2 、更佳為8.0~11.0(cal/cm3 )1/2 、進而較佳為8.2~10.5(cal/cm3 )1/2 。 溶解度參數δ值之求出方法例如可參考非專利文獻「Journal of Paint Technology Vol.42、No.541、February 1970」中之P76-P118中所記載之K. L. Hoy著之「New Values of the Solubility Parameters From Vapor Pressure Data」,或J. Brandrup等人所著之「Polymer Handbook Fourth Edition」P-VII/675-P714等。 再者,1(cal/cm3 )1/2 約為0.489(MPa)1/2 。 作為有機溶劑之具體例,可列舉甲苯、二甲苯、乙基苯、均三甲苯等芳香族烴;環己烷、甲基環己烷、十氫萘等脂環式烴;甲基乙基酮、甲基異丁基酮等酮系溶劑等。 又,作為有機溶劑,亦可使用於聚合後之脫揮步驟中回收之有機溶劑。 於所回收之有機溶劑中含有未反應之單體成分之情形時,亦可分析有機溶劑中所含之未反應之單體之含量,其後追加所需之部分之單體,藉此進行調合。 本實施形態之甲基丙烯酸系樹脂之聚合步驟中所使用之有機溶劑之添加量較佳為於進行聚合,生產時不產生共聚物或使用單體之析出等,且可容易地除去之量。 於藉由溶液聚合法進行甲基丙烯酸系樹脂之聚合之情形時,有機溶劑之調配量具體而言於將調配之所有單體之總量設為100質量份之情形時,較佳為設為10~200質量份。更佳為25~200質量份、進而較佳為50~200質量份、進而更佳為50~150質量份。 -反應器- 反應器只要考慮自材料之量及除熱之觀點而言所必需之大小並適當選擇即可。 至於反應器之L/D,自聚合反應溶液之攪拌效率之觀點考慮,較佳為0.5~50、更佳為1~25、進而較佳為1~10。 又,供至反應器之單體及/或有機溶劑之量只要為可充分除熱之範圍,則並無特別問題,可充滿液體地進行聚合,亦可以於反應器中為50~99%之裝入量進行聚合。又,於聚合時亦可回流。 較佳為於反應器安裝有攪拌裝置,作為供至使用之攪拌裝置,例如可列舉傾斜攪拌葉片、平攪拌葉片、螺旋漿葉片、錨式葉片、Pfaudler葉片(後退葉片)、渦輪葉片、bull margin葉片、大型(Maxblend)葉片、泛能(Fullzone)葉片、帶式葉片、SuperMix葉片、Inter-Mig葉片、特殊葉片、軸流葉片等攪拌葉片,其中可較佳地使用傾斜攪拌葉片、Pfaudler葉片、大型葉片、泛能葉片。 聚合時之攪拌速度亦依存於所使用之攪拌裝置之種類、攪拌葉片之攪拌效率、聚合槽之容量等,只要為聚合初期之低黏度狀態及聚合後期之高黏度狀態下均可充分攪拌混合之速度即可,若考慮聚合穩定性,則較佳為1~500轉/分鐘左右。 作為將各單體導入至反應器之方法,只要為可獲得本發明之效果之範圍,則並無特別限制,可預先加以混合而導入至反應器,亦可分別導入至反應器。若考慮生產性、操作性,則較佳為將一部分或全部單體預先混合後導入至反應器。 特別是於預先進行混合時,可將可於聚合中使用之有機溶劑之一部分或全部同時混合。於使用有機溶劑時,較佳為使用可溶解供至聚合之單體者,有機溶劑之溶解度參數δ較佳為7.0~12.0(cal/cm3 )1/2 。 再者,於調合步驟中,亦可於可發揮本發明之效果之範圍內,視需要除了單體及有機溶劑以外,亦預先添加分子量調整劑或其他添加劑(亦於後述之聚合步驟中使用)。 ((聚合步驟)) 於本實施形態之甲基丙烯酸系樹脂之製造方法之一例中,其次將聚合起始劑、視需要之分子量調整劑、其他添加劑、追加之單體添加於調合步驟後之反應器中,進行單體之聚合反應(聚合步驟)。 於該步驟中,藉由開始添加聚合起始劑而開始單體之聚合反應。 再者,聚合起始劑亦可溶解於追加之單體及/或追加之有機溶劑中之後添加於反應器中。 -聚合起始劑- 本實施形態中所使用之聚合起始劑只要為於聚合溫度下分解而產生活性自由基者即可,但必需於滯留時間之範圍內達成所需之聚合轉化率,選擇聚合溫度下之半衰期滿足0.6~60分鐘、較佳為1~30分鐘之聚合起始劑。但是,關於聚合溫度下之半衰期超過60分鐘之起始劑,亦可藉由一次性或以10分鐘左右之時間投入特定量,而作為產生適於本實施形態之活性自由基量之聚合起始劑使用。於此情形時為了達成所需之聚合轉化率,選擇聚合溫度下之半衰期滿足60~1800分鐘、較佳為260~900分鐘之聚合起始劑。 較佳地使用之聚合起始劑可鑒於聚合溫度、聚合時間而適當選擇,例如可較佳地使用日本油脂股份有限公司之「有機過氧化物」資料第13版、ATOCHEM YOSHITOMI股份有限公司之技術資料及和光純藥工業股份有限公司之「Azo Polymerization Initiators」等中所記載之起始劑,上述半衰期可根據記載之諸常數等而容易地求出。 作為上述聚合起始劑,於進行自由基聚合之情形時,並不限定於以下者,例如可列舉過氧化二第三丁基、過氧化月桂醯、過氧化硬脂基、過氧化苯甲醯、過氧化新癸酸第三丁酯、過氧化特戊酸第三丁酯、過氧化二月桂醯、過氧化二異丙苯、過氧化(2-乙基己酸)第三丁酯、1,1-雙(第三丁基過氧基)-3,3,5-三甲基環己烷、1,1-雙(第三丁基過氧基)環己烷(例如Perhexa(註冊商標)C)、過氧化乙醯、過氧化辛基、2,4-二氯過氧化苯甲醯、過氧化異丁基、乙醯基環己基磺醯基過氧化物、過氧化特戊酸第三丁酯、過氧化(2-乙基己酸)第三丁酯、過氧化二碳酸異丙酯、過氧化二碳酸異丁酯、過氧化二碳酸第二丁酯、過氧化二碳酸正丁酯、過氧化二碳酸2-乙基己酯、過氧化二碳酸雙(4-第三丁基環己基)酯、過氧化(2-乙基己酸)第三戊酯、過氧化乙基己酸1,1,3,3-四甲基丁酯、過氧化(2-乙基己酸)1,1,2-三甲基丙酯、2,5-二甲基-2,5-二(第三丁基過氧基)己烷(例如Perhexa(註冊商標)25B)、過氧化異丙基單碳酸第三丁酯、過氧化異丙基單碳酸第三戊酯、過氧化異丙基單碳酸1,1,3,3-四甲基丁酯、過氧化異丙基單碳酸1,1,2-三甲基丙酯、過氧化異壬酸1,1,3,3-四甲基丁酯、過氧化異壬酸1,1,2-三甲基丙酯、過氧化苯甲酸第三丁酯等有機過氧化物,或偶氮二異丁腈、偶氮二異戊腈、偶氮雙二甲基戊腈、偶氮二環己腈、1,1-偶氮雙(1-環己甲腈)、2,2'-偶氮雙-4-甲氧基-2,4-偶氮二異丁腈、2,2'-偶氮雙-2,4-二甲基戊腈、2,2'-偶氮雙-2-甲基丁腈、1,1'-偶氮雙(1-乙醯氧基-1-苯基乙烷)、2,2'-偶氮二異丁酸二甲酯、4,4'-偶氮雙-4-氰基戊酸等偶氮系化合物等一般之自由基聚合起始劑。 亦可將該等自由基聚合起始劑與適當之還原劑組合而用作氧化還原系起始劑。 該等聚合起始劑可單獨使用1種,亦可組合2種以上使用。 聚合起始劑只要於聚合反應器中添加為了獲得所期望之聚合率所必需之量即可。 可藉由於聚合反應中增加聚合起始劑之供給量而提高聚合度,但存在由於使用大量起始劑而造成整體之分子量降低之傾向,而且聚合時之放熱量增大,因此亦存在由於過熱而造成聚合穩定性降低之情形。 自容易獲得所期望之分子量,確保聚合穩定性之觀點考慮,較佳為於相對於所使用之所有單體之總量100質量份為0~1質量份之範圍內使用聚合起始劑,更佳為0.001~0.8質量份、更佳為0.01~0.5質量份。聚合起始劑之添加量可亦考慮進行聚合之溫度及起始劑之半衰期而適當選擇。 於本實施形態中之甲基丙烯酸系樹脂之製造方法中,較佳為自(a)抑制聚合後期之寡聚物(例如二聚物及三聚物)或低分子量體(例如重量平均分子量為500~10,000)之生成量之觀點、(b)提高聚合轉化率之觀點、(c)提高所獲得之甲基丙烯酸系樹脂之分子量之觀點、(d)藉由抑制聚合時之過熱而獲得聚合穩定性之觀點等考慮,將聚合反應體系中之自由基量設為最佳量。 更具體而言,於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中,較佳為以藉由聚合起始劑而產生之自由基總量相對於反應體系內所殘存之未反應單體總量之比率始終成為一定值以下之方式適當選擇起始劑之種類、起始劑量、及聚合溫度等。 以下,對聚合步驟中之適宜之聚合起始劑之添加方法加以記載。 根據該方法,藉由控制聚合時之自由基產生量,可將甲基丙烯酸系樹脂中之成分之合計量或重量平均分子量為1萬以下之成分量設為所期望之範圍。 於本實施形態中,較佳為將自聚合起始劑之添加開始至添加結束之時間之合計設為B小時,則自聚合起始劑之添加開始至0.5×B小時中,至少一次使聚合起始劑之每單位時間之添加量小於添加開始時之每單位時間之添加量(條件(i))。 此處,特別是就自由基濃度之最佳化之觀點考慮,較佳為使添加速度漸漸減少。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較佳為除上述條件(i)以外,於自上述聚合起始劑之添加開始至0.01×B~0.3×B小時之間,將聚合起始劑之每單位時間之添加量設為添加開始時之每單位時間之添加量之70%以下(條件(ii)),更佳為60%以下,進而較佳為50%以下,特佳為40%以下。 例如於將聚合開始時之聚合起始劑之添加速度(每單位時間之添加量)設為100 ppm/小時,將自聚合起始劑之添加開始至添加結束之時間之合計之B小時設為10小時之情形時,較佳為於自聚合起始劑之添加開始至0.1~3小時之間,將添加速度(每單位時間之添加量)設為70 ppm/小時以下。 更適宜為於本實施形態中,較佳為除上述以外,將自上述聚合起始劑之添加開始至0.01×B~0.3×B小時之間的聚合起始劑之每單位時間之添加量之平均,設為自聚合起始劑之添加開始至0.01×B小時之間的聚合起始劑之每單位時間之添加量之平均之70%以下,更佳為60%以下,進而較佳為50%以下,特佳為40%以下。 而且,於本實施形態中,較佳為除上述條件(i)以外,於自聚合起始劑之添加開始至0.7×B~1.0×B小時之間,將聚合起始劑之每單位時間之添加量設為添加開始時之每單位時間之添加量之25%以下(條件(iii)),更佳為20%以下,進而較佳為18%以下。 例如,於將聚合開始時之聚合起始劑之添加速度(每單位時間之添加量)設為100 ppm/小時,將自聚合起始劑之添加開始至添加結束之時間之合計之B小時設為10小時之情形時,於自聚合起始劑之添加開始至7~10小時之間,將添加速度(每單位時間之添加量)設為25 ppm/小時以下。 更適宜為於本實施形態中,較佳為除上述以外,將自聚合起始劑之添加開始至0.7×B~1.0×B小時之間的聚合起始劑之每單位時間之添加量之平均,設為自聚合起始劑之添加開始至0.01×B小時之間的聚合起始劑之每單位時間之添加量之平均之25%以下,更佳為20%以下,進而較佳為18%以下。 更佳為組合採用上述條件(ii)及條件(iii)。 進而,於本實施形態中,較佳為除上述條件(i)以外,將自聚合起始劑之添加開始至0.5×B~1.0×B小時之間的聚合起始劑之添加量,於將聚合起始劑之總添加量設為100質量%時,設為20~80質量%(條件(iv)),更佳為設為20~70質量%,進而較佳為設為20~60質量%。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較佳為除上述條件(i)以外,將進行單體之聚合反應之聚合反應時間設為1.0×B~5.0×B小時(條件(v)),更佳為1.0×B~4.5×B小時,進而較佳為1.0×B~4.0×B小時。 更佳為組合採用上述條件(iv)及條件(v)。 再者,於上述(i)~(v)之任意之情形時,作為供給聚合起始劑之方法,均是自供給穩定性之觀點考慮,較佳為預先溶解於聚合反應中所使用之單體及/或有機溶劑中之後進行供給。所使用之單體及/或有機溶劑較佳為與聚合反應中所使用者相同者。又,自迴避聚合配管中之堵塞等之觀點考慮,更佳為聚合起始劑溶解於有機溶劑中而進行供給。 -分子量調整劑- 作為任意選擇性使用之分子量調整劑,可列舉鏈轉移劑或引發-轉移-終止劑(Iniferter)等。 於本實施形態之甲基丙烯酸系樹脂組合物中所含之甲基丙烯酸系樹脂之製造步驟中,可於並不損及本發明之目的之範圍內進行所製造之聚合物之分子量之控制。 作為鏈轉移劑及引發-轉移-終止劑,例如可藉由使用烷基硫醇類、二甲基乙醯胺、二甲基甲醯胺、三乙胺等鏈轉移劑;二硫代胺基甲酸酯類、三苯基甲基偶氮苯、四苯基乙烷衍生物等引發-轉移-終止劑等而進行分子量之控制,進而可藉由調整該等鏈轉移劑或引發-轉移-終止劑之添加量而控制分子量。 於使用該等鏈轉移劑或引發-轉移-終止劑之情形時,自操作性或穩定性之方面考慮,較佳地使用烷基硫醇類,雖然並不限定於以下者,但例如可列舉正丁硫醇、正辛硫醇、正十二烷硫醇、第三-十二烷硫醇、正十四烷硫醇、正十八烷硫醇、乙硫醇酸2-乙基己酯、乙二醇雙巰基乙酸酯、三羥甲基丙烷三(巰基乙酸酯)、季戊四醇四(巰基乙酸酯)等。 該等分子量調整劑可根據所要求之分子量而適宜添加,但一般情況下於相對於所使用之所有單體之總量100質量份為0.001~3質量份之範圍內使用。 又,作為其他分子量控制方法,可列舉改變聚合方法之方法、調整聚合起始劑之量之方法、改變聚合溫度之方法等。 該等分子量控制方法可單獨使用僅1種方法,亦可併用2種以上方法。 於本實施形態之甲基丙烯酸系樹脂中,亦可以調整分子量、使聚合物之熱穩定性提高為目的而使用鏈轉移劑(分子量調整劑),作為供至使用之鏈轉移劑,只要為可發揮本發明之效果者,則其種類及使用方法並無限定。 於本實施形態之甲基丙烯酸系樹脂中,自必需將包含二聚物及三聚物之成分之合計量控制為適量,而且亦將重量平均分子量為1萬以下之成分量控制為適量之觀點考慮,較佳為選擇相對於聚合反應體系中所殘存之單體量而言,所殘存之鏈轉移劑之量並不變過剩之方法。 作為鏈轉移劑之供給之方法之一例,可較佳地使用藉由將鏈轉移劑預先溶解於單體中之方法、於聚合度為50%以下之階段一次性及/或逐次添加之方法、於直至聚合度為90%之間一次性及/或連續性添加之方法,使添加鏈轉移劑之量緩緩減少之方法等方法。 -其他添加劑- 任意地選擇性使用之其他添加劑若可發揮本發明之效果,則並無特別限定,可根據目的而適當選擇。 作為聚合步驟中之聚合溶液中之溶氧濃度,並無特別限定,較佳為10 ppm以下。 再者,溶氧濃度例如可使用溶氧計DO meter B-505(飯島電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製造)而測定。 作為使溶氧濃度降低之方法,可列舉於聚合溶液中通過惰性氣體之方法、反覆進行於聚合前藉由惰性氣體將包含聚合溶液之容器內加壓至0.2 MPa左右後進行排放壓力之操作的方法、使惰性氣體通入包含聚合溶液之容器內之方法等。 藉由溶液聚合而製造甲基丙烯酸系樹脂之情形時之聚合溫度若為進行聚合之溫度,則並無特別限定,但自生產性之觀點考慮,較佳為50~200℃、更佳為80~200℃、進而較佳為80~180℃、進而更佳為80~160℃、特佳為90~160℃。 作為聚合反應時間,只要為可獲得必需之聚合度之時間,則並無特別限定,但自生產性等觀點考慮,較佳為0.5~15小時、更佳為1~12小時、進而較佳為1~10小時。 再者,所謂聚合反應時間係指自聚合起始劑之添加開始直至聚合反應停止之時間、或自聚合起始劑之添加開始直至開始自聚合反應溶液之反應器內取出之時間。 於聚合步驟中,使單體之聚合反應停止之方法可根據反應體系而適當選擇公知之方法。 ((脫揮步驟)) 自該聚合反應器抽出之聚合反應產物可使用脫揮裝置而將有機溶劑及未反應之單體除去。所除去之溶劑亦可於進行精餾操作之後,於聚合反應中再利用。 作為可於本發明中較佳地使用之脫揮裝置,只要為可藉由150~320℃之溫度對聚合反應產物進行加熱處理,對揮發分進行分離回收處理之裝置即可。 若列舉一例,則可列舉於一個部位或複數個部位具有排氣口之擠出機,或SC處理機、KRC捏合機、附有齒輪泵之真空減壓罐、高黏度用薄膜蒸發器EXEVA、驟蒸發鼓等。 上述之脫揮裝置可單獨使用1種,亦可併用使用2種以上裝置。 於本發明中,較佳為於脫揮發步驟中,脫揮後之樹脂中所含之殘存揮發分量之總計為1質量%以下。 本實施形態之甲基丙烯酸系樹脂可藉由以上記載之製造方法而製造。 (甲基丙烯酸系樹脂組合物) 本實施形態之甲基丙烯酸系樹脂組合物之特徵在於含有前述之甲基丙烯酸系樹脂,除此以外亦可任意地選擇性含有橡膠質聚合物、作為甲基丙烯酸系樹脂以外之樹脂的其他樹脂、添加劑。 -橡膠質聚合物- 亦可於本實施形態之甲基丙烯酸系樹脂組合物中,相對於甲基丙烯酸系樹脂100質量份而言並不超過3.5質量份之範圍內含有橡膠質聚合物。藉由含有較佳為0.5質量份以上、更佳為1質量份以上、進而更佳為1.5質量份以上之橡膠質聚合物,可獲得於薄膜成型時抑制薄膜貼附於輥上之效果。藉由含有3.5質量份以下、較佳為3.0質量份以下之橡膠質聚合物,可保持樹脂所具有之光學特性。 作為橡膠質聚合物,只要為可發揮上述效果者,則並無特別限定,可使用公知之材料。 例如可使用一般之丁二烯系ABS橡膠、丙烯酸系、聚烯烴系、聚矽氧系、氟橡膠等之具有多層結構之橡膠粒子。 於本實施形態之薄膜中要求更高之透明性之情形時,可較佳地使用具有與上述之甲基丙烯酸系樹脂較近之折射率之橡膠質聚合物,可特別適宜地使用丙烯酸系橡膠質聚合物。 作為於本實施形態中適宜地使用之橡膠質聚合物,並不限定於以下,例如可應用以下之例1~例3中所揭示之丙烯酸系橡膠質聚合物。 -例1:日本專利特公昭60-17406號公報中所揭示之橡膠質聚合物- 該例1之橡膠質聚合物係藉由以下之(A)步驟~(C)步驟而製造之多層結構粒子。 (A)步驟:使甲基丙烯酸甲酯單獨乳化聚合或者使甲基丙烯酸甲酯及可與其共聚之單體之混合物乳化聚合,獲得具有25℃以上之玻璃轉移點、以甲基丙烯酸甲酯為主體之聚合物之分散液之第一層形成步驟。 (B)步驟:於藉由上述(A)步驟而獲得之產物中加入含有聚合時形成玻璃轉移點為25℃以下之共聚物之丙烯酸烷基酯,進而含有可與其共聚之單體或多官能性交聯劑、及相對於混合物總重量為0.1~5質量%之多官能接枝劑的混合物而進行乳化聚合之第二層步驟。 (C)步驟:一面於上述(B)步驟中所獲得之產物中,使聚合時形成具有25℃以上之玻璃轉移點之聚合物的甲基丙烯酸甲酯或以其為主體之單體混合物、鏈轉移劑階段性增加,一面以多階段進行乳化聚合之第三層形成步驟。 上述多層結構粒子係包含第三層之分子量自內側朝向外側依序變小之丙烯酸系橡膠的多層結構粒子。 -例2:日本專利特開平8-245854公報中所揭示之橡膠質聚合物- 該例2之橡膠質聚合物係以下之丙烯酸系多層結構體聚合物粉體。 該丙烯酸系多層結構體聚合物粉體係聚合物之熔融開始溫度為235℃以上。於內層中含有單獨聚合之情形時玻璃轉移溫度Tg為25℃以下之聚合物,該內層係至少1層之軟質聚合物層。最外層係含有單獨聚合之情形時Tg為50℃以上之聚合物的硬質聚合物層。 例2之橡膠聚合物係包含對丙烯酸系多層結構聚合物之乳化乳膠進行凝固而獲得之凝固粉的丙烯酸系多層結構聚合物粉體,乾燥後之凝固粉之粒徑為212 μm以下之微粉之比率為40質量%,且乾燥後之凝固粉之藉由汞滲法而測定之孔徑為5 μm以下之空隙體積係每單位面積中為0.7 cc以下。 -例3:日本專利特公平7-68318號公報中所揭示之橡膠質聚合物- 該例3之橡膠質聚合物係具有以下之(a)~(g)之必要條件的多層結構丙烯酸系聚合物。 亦即,該多層結構丙烯酸系聚合物係包含 (a)對包含如下化合物之單體混合物進行聚合而獲得之最內硬質層聚合物25~45質量%:甲基丙烯酸甲酯90~99質量%、烷基之碳數為1~8為丙烯酸烷基酯1~10質量%及包含選自由可與該等共聚之α,β-不飽和羧酸之烯丙酯、甲基烯丙酯、或巴豆酯所組成之群中之至少1種的接枝鍵合性單體0.01~0.3質量%、 (b)於上述最內硬質層聚合物之存在下,對包含如下化合物之單體混合物進行聚合而獲得之軟質層聚合物35~45質量%:丙烯酸正丁酯70~90質量%、苯乙烯10~30質量%及包含選自由可與該等共聚之α,β-不飽和羧酸之烯丙酯、甲基烯丙酯、或巴豆酯所組成之群中之至少1種的接枝鍵合性單體1.5~3.0質量%、 (c)於上述最內硬質層聚合物及軟質層聚合物之存在下,對甲基丙烯酸甲酯90~99質量%與烷基之碳數為1~8之單體1~10質量%之混合物進行聚合而獲得之最外硬質層聚合物20~30質量%,且 (d)軟質層聚合物/(最內硬質層聚合物+軟質層聚合物)之重量比為0.45~0.57, (e)平均粒徑為0.2~0.3 μm之多層結構丙烯酸系聚合物;於進而藉由丙酮對該多層結構丙烯酸系聚合物進行分級之情形時, (f)接枝率為20~40質量%, (g)該丙酮不溶部之拉伸彈性模數為1000~4000 kg/cm2 。 另外,橡膠質聚合物可列舉以下之粒子。 例如亦可使用日本專利特公昭55-27576號公報、日本專利特公昭58-1694號公報、日本專利特公昭59-36645號公報、日本專利特公昭59-36646號公報、日本專利特公昭62-41241號公報、日本專利特開昭59-202213號公報、日本專利特開昭63-27516號公報、日本專利特開昭51-129449號公報、日本專利特開昭52-56150號公報、日本專利特開昭50-124647號公報等中所記載之3~4層結構之丙烯酸系橡膠粒子等。 較佳為本實施形態之甲基丙烯酸系樹脂組合物中所含之橡膠質聚合物具有多層結構。 於橡膠質聚合物為多層結構之情形時,該橡膠質聚合物之層數越多則越可以將其彈性控制為適宜之範圍,但若考慮含有橡膠質聚合物之情形時之薄膜色調等,則其中較佳為三層結構以上之粒子,更佳為三層結構以上之丙烯酸系橡膠粒子。 作為橡膠質聚合物,藉由使用上述三層結構以上之橡膠粒子而存在如下之傾向:抑制本實施形態之薄膜之成型加工時之熱劣化或由於加熱所造成之橡膠質聚合物之變形,維持薄膜之耐熱性或透明性。 所謂三層結構以上之橡膠質聚合物係指包含橡膠狀聚合物之軟質層與包含玻璃狀聚合物之硬質層積層而成之結構的橡膠粒子,可列舉具有自內側依序形成有硬質層(第一層)-軟質層(第二層)-硬質層(第三層)之三層結構的粒子而作為較佳例。 藉由於最內層與最外層具有硬質層,存在抑制橡膠質聚合物變形之傾向;藉由於中央層具有軟質成分,存在賦予良好之韌性之傾向。 包含三層之橡膠質聚合物例如可藉由多層結構接枝共聚物而形成。該多層結構接枝共聚物例如可使用甲基丙烯酸甲酯及可與該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之單體而製造。 作為上述可與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之單體,並不限定於以下者,例如可列舉公知之(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甲酯以外之(甲基)丙烯酸酯、苯乙烯、α-甲基苯乙烯等單官能單體,或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聚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1,3-丁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1,4-丁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異氰尿酸三烯丙酯、馬來酸二烯丙酯、二乙烯基苯等多官能性單體。 上述單體可視需要單獨使用1種或併用使用2種以上。 具體而言,於橡膠質聚合物具有三層結構之情形時,形成最內層之共聚物較佳為使用甲基丙烯酸甲酯65~90質量%、及可與其共聚之其他共聚性單體10~35質量%的共聚物。 而且,作為共聚物,自適當地控制折射率之觀點考慮,上述可與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之其他共聚性單體較佳為包含丙烯酸酯單體0.1~5質量%、芳香族乙烯系化合物單體5~35質量%、及共聚性多官能單體0.01~5質量%者。 作為上述丙烯酸酯單體(於共聚物中形成最內層),並無特別限定,例如較佳為丙烯酸正丁酯、丙烯酸2-己酯。 作為上述芳香族乙烯系化合物單體,可使用與甲基丙烯酸系樹脂中所使用之單體同樣者,較佳為自調整最內層之折射率而使本實施形態之薄膜之透明性變良好之觀點考慮,使用苯乙烯或其衍生物。 作為上述共聚性多官能單體,並無特別限定,較佳為列舉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聚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1,3-丁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1,4-丁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烯丙酯、異氰尿酸三烯丙酯、馬來酸二烯丙酯、二乙烯基苯等。該等可單獨使用僅1種,亦可併用2種以上。該等中更佳為(甲基)丙烯酸烯丙酯。 包含三層之橡膠質聚合物之第二層、亦即軟質層係顯示橡膠彈性之橡膠狀共聚物,賦予薄膜優異之衝擊強度,因此重要。 第二層例如較佳為藉由丙烯酸烷基酯與可與該丙烯酸烷基酯共聚之單體之共聚物、或共聚性多官能單體之聚合物而形成。 丙烯酸烷基酯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可列舉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正丁酯、丙烯酸2-乙基己酯等。該等可使用1種或併用使用2種以上,特別是丙烯酸正丁酯、丙烯酸2-乙基己酯較佳。 又,作為可與該等丙烯酸烷基酯共聚之其他單體,並無特別限定,可使用一般之單體,但自調整第二層之折射率而與甲基丙烯酸系樹脂一同使透明性變良好之觀點考慮,可較佳地使用苯乙烯或其衍生物。 作為上述共聚性多官能單體,並無特別限定,較佳為列舉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聚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1,3-丁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1,4-丁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烯丙酯、異氰尿酸三烯丙酯、馬來酸二烯丙酯、二乙烯基苯等。該等可單獨使用僅1種,亦可併用2種以上。 於橡膠質聚合物具有三層結構之情形時,上述最外層較佳為藉由含有甲基丙烯酸甲酯70~100質量%及可與其共聚之其他共聚性單體0~30質量%的共聚物而形成。 作為形成上述最外層之可與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之其他共聚性單體,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可列舉丙烯酸正丁酯、丙烯酸2-己酯作為較佳者。 於橡膠質聚合物包含三層之情形時,橡膠質聚合物亦可包含具有交聯結構之橡膠狀聚合物,較佳為該具有交聯結構之橡膠狀聚合物含有於第二層中。 橡膠狀聚合物係使多官能性單體共聚而成,可於聚合物中形成交聯結構。橡膠狀聚合物中之交聯結構可提供適度之橡膠彈性,可並不溶解於單體混合物中地於分散狀態下保持其形態。 作為用以形成交聯結構之多官能性單體,可使用可與甲基丙烯酸甲酯及丙烯酸甲酯共聚之化合物。 多官能性單體之使用量較佳為相對於第二層整體而言而0.1~5質量%。該使用量若為0.1質量%以上,則獲得充分之交聯效果;若為5質量%以下,則獲得適度之交聯強度與優異之橡膠彈性效果。進而,多官能性單體之使用量若為0.1質量%以上,則及時於實施澆鑄聚合步驟之情形時,亦可並不使橡膠狀聚合物溶解或膨潤地保持橡膠彈性體之形態。 進而,較佳為於第二層中使用多官能接枝劑,其係用以形成使與後述之第三層之聚合物之親和性緊密之接枝鍵。 所謂多官能接枝劑,係具有不同官能基之多官能單體,並不限定於以下者,例如可列舉丙烯酸、甲基丙烯酸、馬來酸、富馬酸等之烯丙酯等,其中較佳為丙烯酸烯丙酯、甲基丙烯酸烯丙酯。 多官能接枝劑之使用量較佳為相對於第二層整體為0.1~3質量%之範圍。藉由將多官能接枝劑之使用量設為0.1質量%以上,可獲得充分之接枝效果;藉由設為3質量%以下,可防止橡膠彈性降低。 於第三層(最外層)之聚合時,為了使與甲基丙烯酸系樹脂之親和性良好,亦可使用鏈轉移劑而調整分子量。 又,為了使本實施形態之薄膜之透明性良好,必需使所分散之橡膠質聚合物與甲基丙烯酸系樹脂之折射率吻合。然而,如上所述地於第二層中使用丙烯酸烷基酯而作為主成分之情形時,使第二層之折射率與甲基丙烯酸系樹脂完全一致變得極其困難。為了使折射率一致,例如於第二層中對丙烯酸烷基酯與苯乙烯或其衍生物進行共聚之情形時,雖然於某溫度範圍中折射率變得大致相等、透明性提高,但若使溫度變化則產生折射率之偏移而造成透明性惡化。 作為迴避此現象之方法,可列舉設置折射率與甲基丙烯酸系樹脂大致一致之第一層的方法。又,於即便使第二層之厚度變小,亦可阻止本實施形態之薄膜之透明性惡化方面而言成為有效之方法。 作為橡膠質聚合物之平均粒徑,自對本實施形態之薄膜賦予衝擊強度之觀點、表面平滑性之觀點、及獲得所期望之薄膜膜厚之觀點考慮,較佳為0.03~1 μm、更佳為0.05~0.7 μm、進而較佳為0.05~0.5 μm、進而更佳為0.05~0.4 μm、進而更佳為0.05~0.3 μm。 若橡膠質聚合物之平均粒徑為0.03 μm以上,則存在於本實施形態之薄膜中獲得充分之衝擊強度之傾向;若為1 μm以下,則防止於本實施形態之薄膜之表面出現較細之微波狀缺陷而獲得鏡面性,進而於進行加熱成型之情形時,可抑制於所延伸之部分中表面光澤降低,從而可確保透明性。 橡膠質聚合物之平均粒徑之測定方法可使用先前公知之方法,例如可列舉以下之(1)、(2)中所示之方法。 (1)藉由圓盤鋸切出甲基丙烯酸系樹脂組合物之成型體之一部分後,製作RuO4 (釕酸)染色超薄切片法之觀察用試樣,使用日立製作所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穿透式電子顯微鏡(機型:H-600型)而對染色之橡膠粒子剖面進行觀察,其後進行攝影。藉由游標尺測定高倍率印刷之20個代表性粒子之直徑,求出粒子直徑之平均值,藉此求出橡膠粒子之平均粒徑。 (2)對橡膠質聚合物之乳化液進行取樣,以固形物成分成為500 ppm之方式藉由水進行稀釋,使用UV1200V分光光度計(島津製作所股份有限公司製造)測定波長為550 nm下之吸光度,根據其值,關於藉由穿透式電子顯微鏡照片而測量了粒徑之樣品,使用同樣地測定吸光度而製成之校準曲線而求出平均粒徑。 於上述(1)、(2)之測定方法中,均可獲得大致同等之粒徑測定值。 作為甲基丙烯酸系樹脂之折射率與橡膠質聚合物之折射率之差,根據本實施形態之薄膜的透明性之觀點、及透明性之溫度依存性之觀點,較佳為0.03以下、更佳為0.025以下、進而較佳為0.02以下。 作為橡膠質聚合物之製造方法,可列舉乳化聚合。 具體而言,橡膠質聚合物如上所述那樣包含三層之情形時,可於乳化劑及聚合起始劑之存在下,首先添加第一層之單體混合物而使聚合完成,其次添加第二層之單體混合物而使聚合完成,其次添加第三層之單體混合物而使聚合完成,藉此可容易地獲得作為乳膠之橡膠質聚合物(粒子)。 該橡膠質聚合物可藉由鹽析、噴霧乾燥、冷凍乾燥等公知之方法由乳膠而作為粉體進行回收。 於橡膠質聚合物為包含三層之聚合物之情形時,藉由於第三層設置硬質層,可避免橡膠質聚合物之粒子彼此凝聚。 -其他樹脂- 本實施形態之甲基丙烯酸系樹脂組合物除了上述之甲基丙烯酸系樹脂、橡膠質聚合物以外,亦可組合含有其他樹脂。 作為該其他樹脂,只要為可發揮本實施形態之甲基丙烯酸系樹脂組合物所要求之特性者,則可使用公知之熱塑性樹脂。 作為可使用之該熱塑性樹脂,並不限定於以下者,例如可列舉聚乙烯系樹脂、聚丙烯系樹脂、聚苯乙烯系樹脂、對排聚苯乙烯系樹脂、聚碳酸酯系樹脂、ABS樹脂、丙烯酸系樹脂、AS樹脂、BAAS系樹脂、MBS樹脂、AAS樹脂、生物降解性樹脂、聚碳酸酯-ABS樹脂之合金、聚伸烷基芳酯系樹脂(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酯、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聚對苯二甲酸丙二酯(polypropylene terephthalate,Polytrimethylene terephtalate)、聚萘二甲酸乙二酯等)、聚醯胺系樹脂、聚苯醚系樹脂、聚苯硫醚系樹脂、酚系樹脂等。 特別是自流動性提高之觀點考慮,較佳為AS樹脂、BAAS樹脂,自耐衝擊性提高之觀點考慮,較佳為ABS樹脂、MBS樹脂,又,自耐化學品性提高之觀點考慮,較佳為聚酯樹脂。又,自阻燃性提高之觀點考慮,較佳為聚苯醚系樹脂、聚苯硫醚系樹脂、酚系樹脂等。聚碳酸酯系樹脂於必需賦予耐熱性、賦予耐衝擊性或調整光學特性之情形時較佳。進而,丙烯酸系樹脂於與前述之甲基丙烯酸系樹脂之相容性良好,於保持透明性之狀態下調整流動性、耐衝擊性等特性之情形時較佳。 --丙烯酸系樹脂-- 於本實施形態之甲基丙烯酸系樹脂中組合使用與該甲基丙烯酸系樹脂不同之丙烯酸系樹脂之情形時,作為用以形成構成該丙烯酸系樹脂之甲基丙烯酸酯單體單元的單體,可較佳地使用下述通式(9)所表示之單體。 [化11]通式(9)中,R1 係甲基。 又,R2 係碳數為1~12之基、較佳為碳數為1~12之烴基,基亦可於其碳上具有羥基。 作為通式(9)所表示之甲基丙烯酸酯單體,並不限定於以下者,例如可列舉甲基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丙酯、甲基丙烯酸異丙酯、甲基丙烯酸環己酯、甲基丙烯酸苯酯、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基)、甲基丙烯酸(第三丁基環己基)酯、甲基丙烯酸環己酯、甲基丙烯酸苯酯、甲基丙烯酸苄酯、甲基丙烯酸(2,2,2-三氟乙基)酯等,自獲得容易性等觀點考慮,較佳為甲基丙烯酸甲酯。 上述甲基丙烯酸酯單體可僅單獨使用1種,亦可併用2種以上。 作為上述甲基丙烯酸酯單體單元,若考慮耐熱性、熱穩定性及流動性之平衡,則於將丙烯酸系樹脂設為100質量%時,可含有80~99.5質量%,較佳為含有85~99.5質量%、更佳為含有90~99質量%、進而較佳為含有92~99.3質量%、進而更佳為含有92~99質量%、進而更佳為含有94~99質量%。 上述丙烯酸系樹脂含有上述甲基丙烯酸酯單體單元、及可與該甲基丙烯酸酯單體單元共聚之其他乙烯系單體單元。 作為用以形成上述丙烯酸系樹脂中所含之可與上述甲基丙烯酸酯單體單元共聚之其他乙烯系單體單元的單體,並不限定於以下者,例如可列舉下述通式(10)所表示之丙烯酸酯單體。 [化12]通式(10)中,R3 係氫原子,R4 係碳數為1~18之烷基。 作為用以形成可與甲基丙烯酸酯單體單元共聚之其他乙烯系單體單元之單體,除了上述丙烯酸酯單體以外,可列舉丙烯酸或甲基丙烯酸等;馬來酸、富馬酸、伊康酸、肉桂酸等含有不飽和基之二元羧酸及該等之酯;苯乙烯系單體(例如苯乙烯、鄰甲基苯乙烯、間甲基苯乙烯、對甲基苯乙烯、2,4-二甲基苯乙烯、2,5-二甲基苯乙烯、3,4-二甲基苯乙烯、3,5-二甲基苯乙烯、對乙基苯乙烯、間乙基苯乙烯、鄰乙基苯乙烯、對第三丁基苯乙烯、異丙烯基苯(α-甲基苯乙烯)等)、1-乙烯基萘、2-乙烯基萘、1,1-二苯基乙烯、異丙烯基甲苯、異丙烯基乙基苯、異丙烯基丙基苯、異丙烯基丁基苯、異丙烯基戊基苯、異丙烯基己基苯、異丙烯基辛基苯等芳香族乙烯系單體;丙烯腈、甲基丙烯腈、二氰亞乙烯等氰化乙烯單體;丙烯醯胺、甲基丙烯醯胺等醯胺類;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二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三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四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等藉由丙烯酸或甲基丙烯酸對乙二醇或其寡聚物之兩末端羥基進行酯化而成者;新戊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二(甲基)丙烯酸酯等藉由丙烯酸或甲基丙烯酸對2個醇之羥基進行酯化而成者;藉由丙烯酸或甲基丙烯酸對三羥甲基丙烷、季戊四醇等多元醇衍生物進行酯化而成者;二乙烯基苯等多官能單體等。 特別是自於本實施形態之甲基丙烯酸系樹脂中,提高耐候性、耐熱性、流動性、熱穩定性之觀點考慮,作為用以形成可與甲基丙烯酸酯單體單元共聚之其他乙烯系單體單元之單體,較佳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正丙酯、丙烯酸正丁酯、丙烯酸第二丁酯、丙烯酸2-乙基己酯等,更佳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正丁酯,進而自獲得容易性之觀點考慮,進而較佳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 上述乙烯系單體可單獨使用一種,亦可併用兩種以上。 用以形成上述丙烯酸系樹脂中之可與甲基丙烯酸酯單體單元共聚之其他乙烯系單體單元的單體之含量可於並不損及製成甲基丙烯酸系樹脂組合物時之特性之範圍內適當選擇,自流動性、耐熱性、熱穩定性之觀點考慮,於將丙烯酸系樹脂設為100質量%時,為0.5~20質量%、較佳為0.5~15質量%、更佳為0.5~10質量%、進而較佳為0.7~8質量%、進而更佳為1~8質量%、進而更佳為1~6質量%。 丙烯酸系樹脂之重量平均分子量(Mw)若考慮甲基丙烯酸樹脂之耐熱性、加工流動性、熱穩定性,以成為所期望之耐熱性、流動性、熱穩定性之方式適當選擇即可,較佳為2萬~30萬、更佳為2萬~25萬、進而較佳為5萬~25萬、尤佳為7萬~23萬。 再者,前述之甲基丙烯酸系樹脂與丙烯酸系樹脂之混合甲基丙烯酸系樹脂之重量平均分子量自機械強度、耐溶劑性及流動性之觀點考慮較佳為6.5萬以上、30萬以下,更佳為6.5萬以上、25萬以下,進而較佳為7萬以上、23萬以下。 又,丙烯酸系樹脂之分子量分佈(Mw/Mn)若考慮流動性、機械特性等特性之平衡而適當選擇即可,較佳為1.5~7、更佳為1.5~5、進而較佳為1.5~4。 再者,關於重量平均分子量(Mw)及數量平均分子量(Mn),可藉由凝膠滲透層析法(GPC)而測定。詳細而言,使用預先單分散之重量平均分子量、數量平均分子量及波峰分子量已知且可作為試劑而獲得之表示甲基丙烯酸樹脂、及高分子量成分首先溶出之分析凝膠管柱,根據溶出時間與重量平均分子量製成校準曲線。其次,根據所獲得之校準曲線可求出作為測定對象之甲基丙烯酸系樹脂之試樣之重量平均分子量及數量平均分子量、波峰分子量。具體而言可藉由後述之實施例中所記載之方法而測定。 丙烯酸系樹脂之製造方法並無特別限定,可使用甲基丙烯酸酯單體、可與甲基丙烯酸酯單體共聚之其他乙烯系單體,藉由塊狀聚合法、溶液聚合法、懸浮聚合法、沈澱聚合法、乳化聚合法而製造。丙烯酸系樹脂之製造中較佳為使用塊狀聚合法、溶液聚合法、懸浮聚合法,更佳為溶液聚合法、懸浮聚合法,進而較佳為使用懸浮聚合法。 前述之各種熱塑性樹脂可單獨使用僅1種,亦可組合2種以上使用之樹脂。 於本實施形態之甲基丙烯酸系樹脂組合物中,組合使用上述之甲基丙烯酸系樹脂與上述其他樹脂之情形時,只要為可表現本發明之效果之範圍,則並無特別限定,考慮賦予特性之效果,其他樹脂之調配比率,係相對於前述之甲基丙烯酸系樹脂與其他樹脂之合計量100質量%,(i)於調配丙烯酸系樹脂作為其他樹脂之情形時,較佳為95質量%以下、更佳為85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80質量%以下、進而更佳為75質量%以下;又,(ii)於調配丙烯酸系樹脂以外之樹脂作為其他樹脂之情形時,相對於前述之甲基丙烯酸系樹脂與其他樹脂之合計量100質量%,較佳為50質量%以下、更佳為45質量%、進而較佳為40質量%以下、進而更佳為30質量%以下、進而更佳為20質量%以下。 又,若考慮調配其他樹脂時之特性賦予效果,則其他樹脂之調配量之下限值較佳為0.1質量%以上、更佳為1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2質量%以上、進而更佳為3質量%以上、進而更佳為5質量%以上。 其他樹脂之種類或含量可根據與其他樹脂組合使用之情形時所期待之效果而適當選擇。 於本實施形態中,將甲基丙烯酸系樹脂與其他樹脂組合使用之情形時,作為其他樹脂,可較佳地使用至少含有80~99.5質量%甲基丙烯酸酯單體單元,藉由凝膠滲透層析法(GPC)而測定之重量平均分子量為2萬~30萬之丙烯酸系樹脂。 於此情形時,自色調之觀點考慮,較佳為將混合系之樹脂設為含有10~99質量%甲基丙烯酸系樹脂、90~1質量%丙烯酸系樹脂者,更佳為含有15~95質量%之甲基丙烯酸系樹脂、85~5質量%之丙烯酸系樹脂者,進而較佳為含有20~80質量%甲基丙烯酸系樹脂、80~20質量%丙烯酸系樹脂者。 -添加劑- 於本實施形態之甲基丙烯酸系樹脂組合物中,為了賦予剛性或尺寸穩定性等各種特性,亦可添加特定之添加劑。 作為添加劑,並不限定於以下者,例如可列舉紫外線吸收劑、熱穩定劑、光穩定劑等之各種穩定劑;塑化劑(鏈烷系加工處理油、環烷系加工處理油、芳香族系加工處理油、石蠟、有機聚矽氧烷、礦物油);阻燃劑(例如有機磷化合物、紅磷、無機系磷酸鹽等磷系、鹵素系、二氧化矽系、聚矽氧系等);阻燃助劑(例如氧化銻類、金屬氧化物、金屬氫氧化物等);硬化劑(二伸乙基三胺、三伸乙基四胺、四伸乙基五胺、五伸乙基六胺、二乙胺基丙基胺、3,9-雙(3-胺基丙基)-2,4,8,10-四氧雜螺[5.5]十一烷、䓝二胺、異佛爾酮二胺、N-胺基乙基哌、間二甲苯二胺、間苯二胺、二胺基苯基甲烷、二胺基二苯基碸、二氰基二醯胺、己二酸二醯肼等胺類,酚系酚醛清漆樹脂、甲酚酚醛清漆樹脂等酚樹脂類、液狀聚硫醇、聚硫醚等聚硫醇、鄰苯二甲酸酐、四氫鄰苯二甲酸酐、六氫鄰苯二甲酸酐、甲基四氫鄰苯二甲酸酐、甲基六氫鄰苯二甲酸酐、甲基耐地酸酐、均苯四甲酸二酐、甲基環己烯四羧酸二酐、十二烷基琥珀酸酐、偏苯三甲酸酐、氯茵酸酐、二苯甲酮四羧酸二酐、乙二醇雙(脫水偏苯三酸酯)等酸酐等);硬化促進劑(2-甲基咪唑、2-乙基咪唑、2-乙基-4-甲基咪唑、2-苯基咪唑、2-十一烷基咪唑、2-十七烷基咪唑、2-苯基-4-甲基咪唑等咪唑類、三苯基膦、三丁基膦等有機膦類、苄基二甲基胺、2-(二甲胺基甲基)苯酚、2,4,6-三(二胺基甲基)苯酚、四甲基己烷二胺等三級胺類、三苯基膦四苯基硼酸鹽、四苯基鏻四苯基硼酸鹽、三乙基胺四苯基硼酸鹽等硼類、1,4-苯醌、1,4-萘醌、2,3-二甲基-1,4-苯醌、2,6-二甲基苯醌、2,3-二甲氧基-1,4-苯醌等醌化合物等);抗靜電劑(例如聚醯胺彈性體、四級銨鹽系、吡啶衍生物、脂肪族磺酸鹽、芳香族磺酸鹽、芳香族磺酸鹽共聚物、硫酸酯鹽、多元醇部分酯、烷基二乙醇胺、烷基二乙醇醯胺、聚烷二醇衍生物、甜菜鹼系、咪唑啉衍生物等);導電性賦予劑;應力緩和劑;脫模劑(醇、及醇與脂肪酸之酯、醇與二羧酸之酯、聚矽氧油等);結晶化促進劑;水解抑制劑;潤滑劑(例如硬脂酸、山萮酸、硬脂酸鋅、硬脂酸鈣、硬脂酸鎂等高級脂肪酸、及其金屬鹽、伸乙雙硬脂醯胺等高級脂肪酸醯胺類等);衝擊賦予劑;滑動性改良劑(低分子量聚乙烯等烴系、高級醇、多元醇、聚乙二醇、聚甘油、高級脂肪酸、高級脂肪酸金屬鹽、脂肪酸醯胺、脂肪酸與脂肪族醇之酯、脂肪酸與多元醇之全酯或部分酯、脂肪酸與聚乙二醇之全酯或部分酯、聚矽氧系、氟樹脂系等);相容劑;成核劑;填料等強化劑;流動調整劑;染料(亞硝基染料、硝基染料、偶氮染料、茋偶氮染料、酮亞胺染料、三苯基甲烷染料、 染料、吖啶染料、喹啉染料、次甲基/聚次甲基染料、噻唑染料、吲達胺/靛酚染料、吖染料、 染料、噻染料、硫化染料、胺基酮/羥基酮染料、蒽醌染料、靛藍類染料、酞菁染料等染料);增感劑;著色劑(氧化鈦、碳黑、鈦黃、氧化鐵系顏料、群青、鈷藍、氧化鉻、尖晶石綠、鉻酸鉛系顏料、鎘系顏料等無機顏料、偶氮色澱顏料、苯并咪唑酮顏料、ジアリリド顏料、縮合偶氮顏料等偶氮系顏料、酞菁藍、酞菁綠等酞菁系顏料、異吲哚啉酮顏料、喹啉黃顏料、喹吖啶酮顏料、苝顏料、蒽醌顏料、芘顏料、二 紫等縮合多環系顏料等有機系顏料、磷片狀鋁之金屬顏料、用以改良焊接外觀之球狀鋁顏料、珍珠色調金屬顏料用雲母粉、另外藉由金屬鍍覆或濺鍍包覆玻璃等無機物之多面體粒子而成者等金屬顏料等);增黏劑;沈澱防止劑;防流掛劑;填充劑(玻璃纖維、碳纖維等纖維狀補強劑,進而為玻璃珠、碳酸鈣、滑石、黏土等);消泡劑(聚矽氧系消泡劑、界面活性劑或聚醚、高級醇等有機系消泡劑等);偶合劑;光擴散性微粒子;防銹劑;抗菌/防黴劑;防污劑;導電性高分子等。 --光擴散性微粒子-- 作為上述光擴散性微粒子,並不限定於以下者,例如可列舉氧化鋁、氧化鈦、碳酸鈣、硫酸鋇、二氧化矽、玻璃珠等無機微粒子、苯乙烯交聯顆粒、MS交聯顆粒、矽氧烷系交聯顆粒等有機微粒子等。又,包含丙烯酸系樹脂、聚碳酸酯系樹脂、MS樹脂、環烯樹脂等透明性高之樹脂材料之中空交聯微粒子及包含玻璃之中空微粒子等亦可用作光擴散性微粒子。 作為上述無機微粒子,自擴散性、獲得容易性之觀點考慮,更佳為氧化鋁及氧化鈦等。 又,光擴散性微粒子可單獨使用僅1種,亦可併用2種以上。 此處,光擴散性微粒子之折射率較佳為1.3~3.0、更佳為1.3~2.5、進而較佳為1.3~2.0。折射率若為1.3以上,則於本實施形態之薄膜中獲得於實用上充分之散射性;若為3.0以下,則於燈附近之構件使用本實施形態之薄膜時,可抑制燈附近之散射,有效地防止亮度不均或出射光色調之不均之產生。 再者,上述所謂折射率係基於D射線(589 nm)之溫度為20℃之值。作為光擴散性微粒子之折射率之測定方法,例如可列舉將光擴散性微粒子浸於可使折射率每次稍許變化之液體中,一面使液體之折射率變化一面觀察光擴散性微粒子界面,測定光擴散性微粒子界面變得不明確時之液體之折射率的方法。再者,於液體之折射率之測定中可使用阿貝折射計等。 又,上述光擴散性微粒子之平均粒徑較佳為0.1~20 μm、更佳為0.2~15 μm、進而較佳為0.3~10 μm、進而更佳為0.4~5 μm。 平均粒徑若為20 μm以下,則抑制由於後方反射等所造成之光損耗,可使射入之光有效率地擴散至發光面側,因此較佳。又,平均粒徑若為0.1 μm以上,則變得可使出射光擴散,可獲得所期望之面發光亮度、擴散性,因此較佳。 又,作為本實施形態之甲基丙烯酸系樹脂組合物中之光擴散性微粒子之含量,自表現光擴散效果之觀點、面發光之均一性之觀點考慮,相對於甲基丙烯酸系樹脂100質量份而言較佳為0.0001~0.03質量份、更佳為0.0001~0.01質量份。 --熱穩定劑-- 作為上述熱穩定劑,並不限定於以下者,例如可列舉受阻酚系抗氧化劑、磷系抗氧化劑、硫系抗氧化劑等。本實施形態之甲基丙烯酸系樹脂可於熔融擠出、或射出成形、薄膜成型用途等各種用途中適宜地使用。加工時所受之熱歷程因加工方法而異,自如擠出機般受到數十秒左右至如壁厚品之成型加工或片材成型般受到數十分鐘~數小時之熱歷程者為各種各樣。 於受到長時間之熱歷程之情形時,為了獲得所期望之熱穩定性,必需增加熱穩定劑量添加量。自抑制熱穩定劑滲出或防止薄膜製膜時薄膜貼附於輥上之觀點考慮,較佳為併用複數種熱穩定劑,例如較佳為將選自磷系抗氧化劑及硫系抗氧化劑之至少一種與受阻酚系抗氧化劑併用。 該等抗氧化劑可使用1種或併用2種以上。 作為熱穩定劑,並不限定於以下者,例如可列舉季戊四醇四[3-(3,5-二第三丁基-4-羥基苯基)丙酸酯]、硫二伸乙基雙[3-(3,5-二第三丁基-4-羥基苯基)丙酸酯]、3-(3,5-二第三丁基-4-羥基苯基)丙酸十八烷基酯、3,3',3'',5,5',5''-六-第三丁基-a,a',a''-(均三甲苯-2,4,6-三基)三對甲酚、4,6-雙(辛硫基甲基)-鄰甲酚、4,6-雙(十二烷硫基甲基)-鄰甲酚、伸乙基雙(氧乙烯)雙[3-(5-第三丁基-4-羥基-間甲苯基)丙酸酯]、六亞甲基雙[3-(3,5-二第三丁基-4-羥基苯基)丙酸酯]、1,3,5-三(3,5-二第三丁基-4-羥基苄基)-1,3,5-三-2,4,6(1H,3H,5H)-三酮、1,3,5-三[(4-第三丁基-3-羥基-2,6-苯二甲基)甲基]-1,3,5-三-2,4,6(1H,3H,5H)-三酮、2,6-二第三丁基-4-(4,6-雙(辛硫基)-1,3,5-三-2-基胺)苯酚、丙烯酸2-[1-(2-羥基-3,5-二第三戊基苯基)乙基]-4,6-二第三戊基苯酯、丙烯酸2-第三丁基-4-甲基-6-(2-羥基-3-第三丁基-5-甲基苄基)苯酯等。 特佳為季戊四醇四[3-(3,5-二第三丁基-4-羥基苯基)丙酸酯]、3-(3,5-二第三丁基-4-羥基苯基)丙酸十八烷基酯、丙烯酸2-[1-(2-羥基-3,5-二第三戊基苯基)乙基]-4,6-二第三戊基苯酯。 又,作為上述熱穩定劑之受阻酚系抗氧化劑,亦可使用市售之酚系抗氧化劑,作為此種市售之酚系抗氧化劑,並不限定於以下者,例如可列舉Irganox 1010(Irganox 1010:季戊四醇四[3-(3,5-二第三丁基-4-羥基苯基)丙酸酯]、BASF公司製造)、Irganox 1076(Irganox 1076:3-(3,5-二第三丁基-4-羥基苯基)丙酸十八烷基酯、BASF公司製造)、Irganox 1330(Irganox 1330:3,3',3'',5,5',5''-六-第三丁基-a,a',a''-(均三甲苯-2,4,6-三基)三-對甲酚、BASF公司製造)、Irganox 3114(Irganox 3114:1,3,5-三(3,5-二第三丁基-4-羥基苄基)-1,3,5-三-2,4,6(1H,3H,5H)-三酮、BASF公司製造)、Irganox 3125(Irganox 3125、BASF公司製造)、Adekastab AO-60(季戊四醇四[3-(3,5-二第三丁基-4-羥基苯基)丙酸酯]、ADEKA公司製造)、Adekastab AO-80(3、9-雙{2-[3-(3-第三丁基-4-羥基-5-甲基苯基)丙醯氧基氧基]-1,1-二甲基乙基}-2,4,8,10-四氧雜螺[5.5]十一烷、ADEKA公司製造)、Sumilizer BHT(Sumilizer BHT、住友化學公司製造)、Cyanox 1790(Cyanox 1790、Cytec公司製造)、Sumilizer GA-80(Sumilizer GA-80、住友化學公司製造)、Sumilizer GS(Sumilizer GS:丙烯酸2-[1-(2-羥基-3,5-二第三戊基苯基)乙基]-4,6-二第三戊基苯酯、住友化學公司製造)、Sumilizer GM(Sumilizer GM:丙烯酸2-第三丁基-4-甲基-6-(2-羥基-3-第三丁基-5-甲基苄基)苯酯、住友化學公司製造)、維生素E(Eisai公司製造)等。 該等市售之酚系抗氧化劑中,自該樹脂之熱穩定性賦予效果之觀點考慮,較佳為Irganox 1010、Adekastab AO-60、Adekastab AO-80、Irganox 1076、Sumilizer GS等。 該等可單獨使用僅1種,亦可併用2種以上。 又,作為上述熱穩定劑之磷系抗氧化劑,並不限定於以下者,例如可列舉亞磷酸三(2,4-二第三丁基苯基)酯、亞磷酸雙(2,4-雙(1,1-二甲基乙基)-6-甲基苯酯)乙酯、四(2,4-二第三丁基苯基)(1,1-聯苯)-4,4'-二基雙磷酸酯、雙(2,4-二第三丁基苯基)季戊四醇二亞磷酸酯、雙(2,6-二第三丁基-4-甲基苯基)季戊四醇二亞磷酸酯、雙(2,4-二異丙苯基苯基)季戊四醇-二亞磷酸酯、四(2,4-第三丁基苯基)(1,1-聯苯)-4,4'-二基雙磷酸酯、二第三丁基-間甲苯基-磷酸酯、4-[3-[(2,4,8,10-四-第三丁基二苯并[d,f][1,3,2]二氧雜磷雜環庚烯)-6-基氧基]丙基]-2-甲基-6-第三丁基苯酚等。 進而,亦可使用作為磷系抗氧化劑而市售之磷系抗氧化劑,作為此種市售之磷系抗氧化劑,並不限定於以下者,例如可列舉Irgafos 168(Irgafos 168:亞磷酸三(2,4-二第三丁基苯基)酯、BASF公司製造)、Irgafos 12(Irgafos 12:三[2-[[2,4,8,10-四-第三丁基二苯并[d,f][1,3,2]二氧雜磷雜環庚烷-6-基]氧基]乙基]胺、BASF公司製造)、Irgafos 38(Irgafos 38:亞磷酸雙(2,4-雙(1,1-二甲基乙基)-6-甲基苯酯)乙酯、BASF公司製造)、Adekastab 329K(ADK STAB-229K、ADEKA公司製造)、Adekastab PEP-36(ADK STAB PEP-36、ADEKA公司製造)、Adekastab PEP-36A(ADK STAB PEP-36A、ADEKA公司製造)、Adekastab PEP-8(ADK STAB PEP-8、ADEKA公司製造)、Adekastab HP-10(ADK STAB HP-10、ADEKA公司製造)、Adekastab 2112(ADK STAB 2112、ADEKA公司製造)、Adekastab 1178(ADKA STAB 1178、ADEKA公司製造)、Adekastab 1500(ADK STAB 1500、ADEKA公司製造)、Sandstab P-EPQ(Clariant公司製造)、Weston 618(Weston 618、GE公司製造)、Weston 619G(Weston 619G、GE公司製造)、Ultranox 626(Ultranox 626、GE公司製造)、Sumilizer GP(Sumilizer GP:4-[3-[(2,4,8,10-四-第三丁基二苯并[d,f][1,3,2]二氧雜磷雜環庚烯)-6-基氧基]丙基]-2-甲基-6-第三丁基苯酚、住友化學公司製造)、HCA(9,10-二氫-9-氧雜-10-磷雜菲-10-氧化物、三光股份有限公司製造)等。 該等市售之磷系抗氧化劑中,自該樹脂之熱穩定性賦予效果、與多種抗氧化劑之併用效果之觀點考慮,較佳為Irgafos 168、Adekastab PEP-36、Adekastab PEP-36A、Adekastab HP-10、Adekastab 1178,特佳為Adekastab PEP-36A、Adekastab PEP-36。 該等磷系抗氧化劑可單獨使用僅1種,亦可併用2種以上。 又,作為上述熱穩定劑之硫系抗氧化劑,並不限定於以下者,例如可列舉2,4-雙(十二烷硫基甲基)-6-甲基苯酚(Irganox 1726、BASF公司製造)、Irganox 1520L、BASF公司製造)、雙[3-十二烷硫基]丙酸2,2-雙{[3-(十二烷硫基)-1-側氧基丙氧基]甲基}丙烷-1,3-二基酯(Adekastab AO-412S、ADEKA公司製造)、雙[3-十二烷硫基]丙酸2,2-雙{[3-(十二烷硫基)-1-側氧基丙氧基]甲基}丙烷-1,3-二基酯(Keminox PLS、CHEMIPRO KASEI股份有限公司製造)、3,3'-硫代二丙酸二(十三烷基)酯(AO-503、ADEKA公司製造)等。 該等市售之硫抗氧化劑中,自該樹脂之熱穩定性賦予效果、與多種抗氧化劑之併用效果之觀點、操作性之觀點考慮,較佳為Adekastab AO-412S、Keminox PLS。 該等硫系抗氧化劑可單獨使用僅1種,亦可併用2種以上。 熱穩定劑之含量若為獲得使熱穩定性提高之效果之量即可,於含量過剩之情形時,存在於加工時產生滲出等問題之虞,因此相對於甲基丙烯酸系樹脂100質量份而言較佳為5質量份以下、更佳為3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1質量份以下、進而更佳為0.8質量份以下、進而更佳為0.01~0.8質量份、特佳為0.01~0.5質量份。 --潤滑劑-- 作為上述潤滑劑,並不限定於以下者,例如可列舉脂肪酸酯、脂肪酸醯胺、脂肪酸金屬鹽、烴系潤滑劑、醇系潤滑劑等。 作為可作為上述潤滑劑而使用之脂肪酸酯,可並無特別限制地使用先前公知者。 作為脂肪酸酯,例如可使用月桂酸、棕櫚酸、十七酸、硬脂酸、油酸、花生酸、山萮酸等碳數為12~32之脂肪酸與棕櫚醇、硬脂醇、山萮醇等1元脂肪族醇或甘油、季戊四醇、二季戊四醇、山梨醇酐等多元脂肪族醇之酯化合物、脂肪酸與多元有機酸與1元脂肪族醇或多元脂肪族醇之複合酯化合物等。作為此種脂肪酸酯系潤滑劑,例如可列舉棕櫚酸鯨蠟酯、硬脂酸丁酯、硬脂酸硬脂酯、檸檬酸硬脂酯、甘油單辛酸酯、甘油單癸酸酯、甘油單月桂酸酯、甘油單棕櫚酸酯、甘油二棕櫚酸酯、甘油單硬脂酸酯、甘油二硬脂酸酯、甘油三硬脂酸酯、甘油單油酸酯、甘油二油酸酯、甘油三油酸酯、甘油單亞麻油酸酯、甘油單山萮酸酯、甘油單12-羥基硬脂酸酯、甘油二12-羥基硬脂酸酯、甘油三12-羥基硬脂酸酯、甘油二乙醯單硬脂酸酯、甘油檸檬酸脂肪酸酯、季戊四醇己二酸硬脂酸酯、褐煤酸部分皂化酯、季戊四醇四硬脂酸酯、二季戊四醇六硬脂酸酯、山梨醇酐三硬脂酸酯等。 該等脂肪酸酯系潤滑劑可單獨使用1種或組合2種以上使用。 作為市售品,例如可列舉理研維他命公司製造之RIKEMAL 系列、POEM系列、RIKESTER 系列、RIKEMASTER 系列、花王公司製造之EXCEL 系列、RHEODOL 系列、EXCEPARL 系列、COCONARD系列,更具體而言可列舉RIKEMAL S-100、RIKEMAL H-100、POEM V-100、RIKEMAL B-100、RIKEMAL HC-100、RIKEMAL S-200、POEM B-200、RIKESTER EW-200、RIKESTER EW-400、EXCEL S-95、RHEODOL MS-50等。 關於脂肪酸醯胺系潤滑劑,亦可並無特別限制地使用先前公知者。 作為脂肪酸醯胺系潤滑劑,例如可列舉月桂醯胺、棕櫚醯胺、硬脂醯胺、山萮醯胺、羥基硬脂醯胺等飽和脂肪酸醯胺;油醯胺、芥子醯胺、蓖麻油醯胺等不飽和脂肪酸醯胺;N-硬脂基硬脂醯胺、N-油基油醯胺、N-硬脂醯基油醯胺、N-油基硬脂醯胺、N-硬脂基芥子醯胺、N-油基棕櫚醯胺等經取代之醯胺;羥甲基硬脂醯胺、羥甲基山萮醯胺等羥甲基醯胺;亞甲基雙硬脂醯胺、伸乙基雙癸醯胺、亞乙基雙月桂醯胺、伸乙基雙硬脂醯胺(伸乙基雙硬脂基醯胺)、伸乙基雙異硬脂醯胺、伸乙基雙羥基硬脂醯胺、伸乙基雙山萮醯胺、六亞甲基雙硬脂醯胺、六亞甲基雙山萮醯胺、六亞甲基雙羥基硬脂醯胺、N,N'-二硬脂基己二醯胺、N,N'-二硬脂基癸二醯胺等飽和脂肪酸雙醯胺;伸乙基雙油醯胺、六亞甲基雙油醯胺、N,N'-二油基己二醯胺、N,N'-二油基癸二醯胺等不飽和脂肪酸雙醯胺;間苯二甲基雙硬脂醯胺、N,N'-二硬脂基間苯二甲醯胺等芳香族系雙醯胺等。 該等脂肪酸醯胺系潤滑劑可單獨使用1種或組合2種以上使用。 作為市售品,例如可列舉DIAMID系列(日本化成公司製造)、AMIDE系列(日本化成公司製造)、NIKKA AMIDE系列(日本化成公司製造)、METHYLOL AMIDE系列、BISAMIDE系列、SLIPACKS系列(日本化成公司製造)、KAO WAX系列(花王公司製造)、脂肪酸醯胺系列(花王公司製造)、伸乙基雙硬脂醯胺類(大日化學工業公司製造)等。 所謂脂肪酸金屬鹽係指高級脂肪酸之金屬鹽,例如可列舉硬脂酸鋰、硬脂酸鎂、硬脂酸鈣、月桂酸鈣、蓖麻油酸鈣、硬脂酸鍶、硬脂酸鋇、月桂酸鋇、蓖麻油酸鋇、硬脂酸鋅、月桂酸鋅、蓖麻油酸鋅、2-乙基己酸鋅、硬脂酸鉛、2元性硬脂酸鉛、環烷酸鉛、12-羥基硬脂酸鈣、12-羥基硬脂酸鋰等,其中,自所獲得之透明樹脂組合物之加工性優異、透明性變得極其優異考慮,特佳為硬脂酸鈣、硬脂酸鎂、硬脂酸鋅。 作為市售品,若列舉一例則可列舉堺化學工業公司製造之SZ系列、SC系列、SM系列、SA系列等。 自保持透明性之觀點考慮,於使用上述脂肪酸金屬鹽之情形時之調配量較佳為0.2質量%以下。 上述潤滑劑可單獨使用1種,亦可併用使用2種以上。 作為供至使用之潤滑劑,較佳為分解開始溫度為200℃以上者。分解開始溫度可藉由TGA之1%減量溫度而測定。 潤滑劑之含量若為獲得作為潤滑劑之效果之量即可,於含量過剩之情形時,存在於加工時產生滲出或由於螺桿之滑動而產生擠出不良等問題之虞,相對於甲基丙烯酸系樹脂100質量份而言,較佳為5質量份以下、更佳為3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1質量份以下、進而更佳為0.8質量份以下、進而更佳為0.01~0.8質量份、特佳為0.01~0.5質量份。若藉由上述範圍之量進行添加,則抑制由於添加潤滑劑而造成之透明性降低,且存在於薄膜製膜時抑制貼附於金屬輥上之傾向,於底塗塗佈等之對薄膜之二次加工後,於長期可靠性試驗中難以產生剝離等問題,因此較佳。 --紫外線吸收劑-- 作為上述紫外線吸收劑,並不限定於以下者,例如可列舉苯并三唑系化合物、苯并三系化合物、苯甲酸酯系化合物、二苯甲酮系化合物、氧基二苯甲酮系化合物、酚系化合物、 唑系化合物、丙二酸酯系化合物、氰基丙烯酸酯化合物、內酯系化合物、水楊酸酯系化合物、苯并 酮系化合物等。 作為苯并三唑系化合物,可列舉2,2'-亞甲基雙[4-(1,1,3,3-四甲基丁基)-6-(2H-苯并三唑-2-基)苯酚]、2-(3,5-二第三丁基-2-羥基苯基)-5-氯苯并三唑、2-(2H-苯并三唑-2-基)-對甲酚、2-(2H-苯并三唑-2-基)-4,6-雙(1-甲基-1-苯基乙基)苯酚、2-苯并三唑-2-基-4,6-二第三丁基苯酚、2-[5-氯(2H)-苯并三唑-2-基]-4-甲基-6-第三丁基苯酚、2-(2H-苯并三唑-2-基)-4,6-二第三丁基苯酚、2-(2H-苯并三唑-2-基)-4-(1,1,3,3-四甲基丁基)苯酚、2-(2H-苯并三唑-2-基)-4-甲基-6-(3,4,5,6-四氫鄰苯二甲醯亞胺基甲基)苯酚、3-(3-(2H-苯并三唑-2-基)-5-第三丁基-4-羥基苯基)丙酸甲酯/聚乙二醇300之反應產物、2-(2H-苯并三唑-2-基)-6-(直鏈及側鏈十二烷基)-4-甲基苯酚、2-(5-甲基-2-羥基苯基)苯并三唑、2-[2-羥基-3,5-雙(α,α-二甲基苄基)苯基]-2H-苯并三唑、3-(2H-苯并三唑-2-基)-5-(1,1-二甲基乙基)-4-羥基-C7-9側鏈及直鏈烷基酯。 作為苯并三系化合物,可列舉2-單(羥基苯基)-1,3,5-三化合物、2,4-雙(羥基苯基)-1,3,5-三化合物、2,4,6-三(羥基苯基)-1,3,5-三化合物,具體而言可列舉2,4-二苯基-6-(2-羥基-4-甲氧基苯基)-1,3,5-三、2,4-二苯基-6-(2-羥基-4-乙氧基苯基)-1,3,5-三、2,4-二苯基-(2-羥基-4-丙氧基苯基)-1,3,5-三、2,4-二苯基-(2-羥基-4-丁氧基苯基)-1,3,5-三、2,4-二苯基-6-(2-羥基-4-丁氧基苯基)-1,3,5-三、2,4-二苯基-6-(2-羥基-4-己氧基苯基)-1,3,5-三、2,4-二苯基-6-(2-羥基-4-辛氧基苯基)-1,3,5-三、2,4-二苯基-6-(2-羥基-4-十二烷氧基苯基)-1,3,5-三、2,4-二苯基-6-(2-羥基-4-苄氧基苯基)-1,3,5-三、2,4-二苯基-6-(2-羥基-4-丁氧基乙氧基)-1,3,5-三、2,4-雙(2-羥基-4-丁氧基苯基)-6-(2,4-ジ丁氧基苯基)-1,3-5-三、2,4,6-三(2-羥基-4-甲氧基苯基)-1,3,5-三、2,4,6-三(2-羥基-4-乙氧基苯基)-1,3,5-三、2,4,6-三(2-羥基-4-丙氧基苯基)-1,3,5-三、2,4,6-三(2-羥基-4-丁氧基苯基)-1,3,5-三、2,4,6-三(2-羥基-4-丁氧基苯基)-1,3,5-三、2,4,6-三(2-羥基-4-己氧基苯基)-1,3,5-三、2,4,6-三(2-羥基-4-辛氧基苯基)-1,3,5-三、2,4,6-三(2-羥基-4-十二烷氧基苯基)-1,3,5-三、2,4,6-三(2-羥基-4-苄氧基苯基)-1,3,5-三、2,4,6-三(2-羥基-4-乙氧基乙氧基苯基)-1,3,5-三、2,4,6-三(2-羥基-4-丁氧基乙氧基苯基)-1,3,5-三、2,4,6-三(2-羥基-4-丙氧基乙氧基苯基)-1,3,5-三、2,4,6-三(2-羥基-4-甲氧基羰基丙氧基苯基)-1,3,5-三、2,4,6-三(2-羥基-4-乙氧基羰基乙氧基苯基)-1,3,5-三、2,4,6-三(2-羥基-4-(1-(2-乙氧基己氧基)-1-側氧基丙烷-2-基氧基)苯基)-1,3,5-三、2,4,6-三(2-羥基-3-甲基-4-甲氧基苯基)-1,3,5-三、2,4,6-三(2-羥基-3-甲基-4-乙氧基苯基)-1,3,5-三、2,4,6-三(2-羥基-3-甲基-4-丙氧基苯基)-1,3,5-三、2,4,6-三(2-羥基-3-甲基-4-丁氧基苯基)-1,3,5-三、2,4,6-三(2-羥基-3-甲基-4-丁氧基苯基)-1,3,5-三、2,4,6-三(2-羥基-3-甲基-4-己氧基苯基)-1,3,5-三、2,4,6-三(2-羥基-3-甲基-4-辛氧基苯基)-1,3,5-三、2,4,6-三(2-羥基-3-甲基-4-十二烷氧基苯基)-1,3,5-三、2,4,6-三(2-羥基-3-甲基-4-苄氧基苯基)-1,3,5-三、2,4,6-三(2-羥基-3-甲基-4-乙氧基乙氧基苯基)-1,3,5-三、2,4,6-三(2-羥基-3-甲基-4-丁氧基乙氧基苯基)-1,3,5-三、2,4,6-三(2-羥基-3-甲基-4-丙氧基乙氧基苯基)-1,3,5-三、2,4,6-三(2-羥基-3-甲基-4-甲氧基羰基丙氧基苯基)-1,3,5-三、2,4,6-三(2-羥基-3-甲基-4-乙氧基羰基乙氧基苯基)-1,3,5-三、2,4,6-三(2-羥基-3-甲基-4-(1-(2-乙氧基己氧基)-1-側氧基丙烷-2-基氧基)苯基)-1,3,5-三等。 其中,自與非晶性熱塑性樹脂、特別是丙烯酸系樹脂之相容性高且吸收特性優異之方面考慮,可列舉具有2,4-雙(2,4-二甲基苯基)-6-[2-羥基-4-(3-烷氧基-2-羥基丙氧基)-5-α-異丙苯基苯基]-均三骨架(「烷氧基」表示辛氧基、壬氧基、癸氧基等長鏈烷氧基)之紫外線吸收劑。 作為紫外線吸收劑,特別是自與樹脂之相容性、加熱時之揮散性之觀點考慮,較佳為苯并三唑系化合物、苯并三系化合物;又,自抑制紫外線吸收劑自身於擠出加工時由於加熱而分解之觀點考慮,較佳為苯并三系化合物。 該等紫外線吸收劑可僅單獨使用1種,亦可併用2種以上。 紫外線吸收劑通常係為了吸收紫外光,抑制200~380 nm之透射而添加,但於薄壁之薄膜等中必需大量地添加,且僅藉由一種紫外線吸收劑無法有效地抑制透射。為了以少量而有效率地抑制透射,較佳為將於200~315 nm之波長具有吸收極大之化合物與於315~380 nm之波長具有吸收極大之化合物兩種併用。例如較佳為將具有280~300 nm之吸收極大的2-(4,6-二苯基-1,3,5-三-2-基)-5-[2-(2-乙基己醯基氧基)乙氧基]苯酚(ADEKA股份有限公司製造、LA-46)與具有350~380 nm之吸收極大的選自由2,4-雙[2-羥基-4-丁氧基苯基]-6-(2,4-二丁氧基苯基)1,3,5-三(BASF公司製造、TINUVIN 460)、羥基苯基三系之TINUVIN 477(BASF公司製造)、2,4,6-三(2-羥基-4-己氧基-3-甲基苯基)-1,3,5-三(ADEKA股份有限公司製造、LA-F70)所組成之群中之至少一種併用。 又,上述紫外線吸收劑之熔點(Tm)較佳為80℃以上、更佳為100℃以上、進而較佳為130℃以上、進而更佳為160℃以上。 上述紫外線吸收劑較佳為於23℃至260℃之間以20℃/分鐘之速度進行升溫之情形時的重量減少率為50%以下、更佳為30%以下、進而較佳為15%以下、進而更佳為10%以下、更進一步較佳為5%以下。 上述紫外線吸收劑之調配量若為並不阻礙耐熱性、耐濕熱性、熱穩定性、及成型加工性地發揮本發明之效果之量即可,但於過於大量饋入之情形時,亦存在產生於加工時滲出等問題之虞,因此較佳為相對於甲基丙烯酸系樹脂100質量份為5質量份以下、更佳為3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2.5質量份以下、進而更佳為2質量份以下、進而更佳為0.01~1.8質量份。 以下,關於本實施形態之甲基丙烯酸系樹脂組合物之特性而加以詳述。 <重量平均分子量、分子量分佈> 與本實施形態之甲基丙烯酸系樹脂之情形同樣地自夏比衝擊強度等機械強度及流動性之觀點考慮,本實施形態之甲基丙烯酸系樹脂組合物之重量平均分子量(Mw)較佳為6.5萬~30萬。自保持機械強度之觀點考慮,上述重量平均分子量較佳為6.5萬以上、更佳為7萬以上、進而較佳為8萬以上、進而更佳為10萬以上。又,自確保成型加工時之流動性之觀點考慮,重量平均分子量較佳為25萬以下、更佳為23萬以下、進而較佳為22萬以下、進而更佳為20萬以下、尤佳為18萬以下、特佳為17萬以下。 又,甲基丙烯酸系樹脂組合物之分子量分佈(重量平均分子量(Mw)/數量平均分子量(Mn))若考慮流動性與機械強度、耐溶劑性之平衡,則較佳為1.5~5。更佳為1.5~4.5、進而較佳為1.6~4、進而更佳為1.6~3、進而更佳為1.5~2.5。 再者,重量平均分子量(Mw)及數量平均分子量(Mn)之測定方法可如關於甲基丙烯酸系樹脂之前述所示。 <特定分子量範圍之成分之比率> 自提高加工流動性、減低成型時之被稱為銀條之銀狀痕跡等成型品之外觀不良、防止薄膜製膜時貼附於輥上之觀點考慮,於本實施形態之甲基丙烯酸系樹脂組合物中,藉由凝膠滲透層析法(GPC)而測定之重量平均分子量為1萬以下之成分之含量較佳為0.1~5.0質量%。該特定成分之含量若為上述範圍,則可將能夠於樹脂組合物中產生之氣泡之個數設為適宜之範圍。 藉由將上述含量設為0.1質量%以上,可使加工流動性提高。下限值較佳為0.2質量%以上、更佳為0.5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0.6質量%以上。又,藉由將上述含量設為5質量%以下,可減低成型時之銀條等,可減低外觀不良,進而可改善成型時之模具離開,抑制薄膜成膜時於輥上之貼附性,抑制於延伸時夾著薄膜時產生破裂。上限值更佳為4.0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3.0質量%以下、特佳為2.0質量%以下。 再者,重量平均分子量為1萬以下之成分之含量可如關於甲基丙烯酸系樹脂之前述所示。 於本實施形態之甲基丙烯酸系樹脂組合物中,重量平均分子量為超過1萬且為5萬以下之成分之含量較佳為10.0~25.0質量%。 藉由將上述含量設為10.0~25.0質量%,可抑制於薄膜成型加工時產生紋理不均,且於薄膜成型時改善於輥上之貼附性。而且,自平衡良好地賦予加工流動性、與抑制紋理不均/抑制於接觸輥上之貼附之加工時之特性之觀點考慮,下限值更佳為12.0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13.0質量%,又,上限值更佳為24.0質量%以下。 再者,重量平均分子量為超過1萬且為5萬以下之成分之含量可如關於甲基丙烯酸系樹脂之前述所示。 自使熱穩定性及加工性之平衡良好之觀點考慮,於本實施形態之甲基丙烯酸系樹脂組合物中,重量平均分子量超過5萬之成分之含量(b)相對於前述之重量平均分子量為超過1萬且為5萬以下之成分之含量(a)之比率(b/a)較佳為2.5~8.5。 於發現高分子量體與低分子量體之存在比率之情形時,由於加熱加工時之高分子量體與低分子量體之間之黏度差之影響,若低分子量體比率較多,則雖然加工流動性優異,但存在於薄膜加工時於輥上之貼附性變高之傾向;另一方面,若高分子量體比率較高,則存在於薄膜加工時變得容易產生紋理不均之傾向。 於平衡良好地賦予兩者之特性、且欲進而改善貼附性之情形時,上述比率較佳為3.0以上,更佳為3.5以上。另一方面,於欲進而改善薄膜加工時之紋理不均之情形時,上述比率較佳為8.0以下、更佳為7.5以下。 自防止成型加工時貼附於模具或輥上、抑制製膜時之發泡之觀點考慮,於本實施形態之甲基丙烯酸系樹脂組合物中,前述之(A)單體、構成(B)結構單元之單體、(C)單體之任意組合之包含二聚物及三聚物等之特定成分之合計含量必需為0.01~0.40質量%。若考慮外觀性與貼附性之平衡,則上限較佳為0.35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0.30質量%以下、特佳為0.28質量%以下。於存在亦考慮成型時之流動性之必要之情形時,下限較佳為0.02質量%以上。 上述成分之合計含量若為該範圍,則可抑制成型加工時於模具或輥上之貼附性,成型加工性得到改善。又,為了設為未達0.01質量%而造成步驟變繁雜,因此欠佳。 再者,上述成分之合計含量可如關於甲基丙烯酸系樹脂之前述所示。 自充分獲得耐熱性之觀點考慮,本實施形態之甲基丙烯酸系樹脂組合物之玻璃轉移溫度較佳為115℃以上、更佳為120℃以上、進而較佳為122℃以上、進而更佳為123℃以上、進而更佳為124℃以上、特佳為125℃以上。 再者,玻璃轉移溫度可如關於甲基丙烯酸系樹脂之前述所示。 特佳為本實施形態之甲基丙烯酸系樹脂組合物含有甲基丙烯酸系樹脂與其他樹脂,上述甲基丙烯酸系樹脂含有甲基丙烯酸酯單體單元(A):50~97質量%、主鏈具有環結構之結構單元(B):3~30質量%、及可與甲基丙烯酸酯單體共聚之其他乙烯系單體單元(C):0~20質量%,且 滿足下述條件(1)~(3): (1)藉由凝膠滲透層析法(GPC)而測定之重量平均分子量為6.5萬~30萬。 (2)於實施GC/MS之測定時,於保持時間為22~32分鐘時所檢測出之成分之合計含量,於將甲基丙烯酸系樹脂組合物設為100質量%時,為0.01~0.40質量%。 (3)於甲基丙烯酸系樹脂與其他樹脂中,相對於甲基丙烯酸系樹脂與其他樹脂之合計100質量%,含有主鏈具有環結構之結構單元(B):3~19質量%。 再者,亦較佳為本實施形態之甲基丙烯酸系樹脂組合物包含上述甲基丙烯酸系樹脂與上述其他樹脂,且滿足上述條件(1)~(3)。 關於條件(3),若考慮樹脂組合物之耐熱性與光學特性、熱穩定性之平衡,則於甲基丙烯酸系樹脂與其他樹脂中,於將甲基丙烯酸系樹脂與其他樹脂之合計設為100質量%時,主鏈具有環結構之結構單元(B)更佳為3~18質量%、進而較佳為3~16質量%。 <耐熱性> 作為耐熱性之指標,可使用玻璃轉移溫度。 自實際使用時之耐熱性之觀點考慮,本實施形態之甲基丙烯酸系樹脂組合物之玻璃轉移溫度較佳為120℃以上、更佳為121℃以上、進而較佳為122℃以上、進而更佳為123℃以上、進而更佳為124℃以上、特佳為125℃以上。 再者,玻璃轉移溫度可依據ASTM-D-3418而測定,具體而言可藉由後述之實施例中所記載之方法而測定。 <熱穩定性> 於使用本實施形態之甲基丙烯酸系樹脂組合物而製造薄膜之情形時,存在樹脂以熔融狀態滯留於成型機內之情形。此時,變得於高溫下長時間滯留,因此要求樹脂材料難以熱分解,亦即熱穩定性。 又,於必需使本實施形態之薄膜為薄壁之情形時,變得必需於高溫下進行成型,要求較高之熱穩定性。 作為熱穩定性之指標,使用於特定溫度下保持特定時間之時之重量減少比率、及重量僅減少特定比率時之溫度(熱分解開始溫度)。 於本實施形態之甲基丙烯酸系樹脂組合物中,具體而言,於熱重量測定(TGA)中,於約290℃下保持30分鐘時之重量減少比率較佳為5.0%以下、更佳為4.0%以下、進而較佳為3.0%以下、進而更佳為2.0%以下。 再者,關於290℃下保持30分鐘時之重量減少比率,可藉由後述之實施例中所記載之方法而測定。 本實施形態之甲基丙烯酸系樹脂組合物之熱分解開始溫度(1%重量減少時之溫度)(℃)較佳為290℃以上。更佳為300℃以上、進而較佳為310℃以上、進而更佳為320℃以上、進而更佳為325℃以上。 再者,熱分解開始溫度例如亦可設為1%重量減少溫度(熱分解開始溫度),亦即進行升溫時減少1%重量之溫度,具體而言可藉由後述之實施例中所記載之方法而測定。 於本實施形態之薄膜之成型步驟中,為了防止熱分解、使其具有實用上優異之熱穩定性,有效的是於本實施形態之薄膜中所含之甲基丙烯酸系樹脂中,使主鏈具有環結構之結構單元(B)之比率增加,從而使共聚甲基丙烯酸酯系單體單元(A)之量相對性減少之方法。然而,若(B)結構單元相對於(A)單體單元之比率過高,則存在無法獲得作為薄膜而要求之成型流動性、表面硬度等特性之虞。因此,必需考慮該等特性之平衡而決定(A)單體單元及(B)結構單元之比率。 又,使主鏈具有環結構之結構單元(B)之共聚比率增加之方法於抑制暴露於高溫下之情形時之解聚合之分解反應之意義而言有效,若提高(B)結構單元相對於(A)單體單元之比率,則即使熱穩定劑之量減少亦可賦予充分之熱穩定性。另一方面,若甲基丙烯酸酯系單體單元(A)之比率相對性較多,則高溫環境下之熱分解量增加。此處,自抑制熱分解之觀點考慮,亦可添加熱穩定劑,但若大量地過於添加,則亦存在如下現象:導致耐熱性降低,於成型時亦產生滲出等問題。 而且,如上所述那樣,於甲基丙烯酸系樹脂組合物中,為了獲得作為薄膜所要求之特性,亦可含有熱穩定劑。 此時,於本實施形態中,將熱穩定劑之含量設為Y(相對於100質量份甲基丙烯酸系樹脂之含量(質量份))、將甲基丙烯酸酯系單體單元(A)之含量設為P、將主鏈具有環結構之結構單元(B)之含量設為Q(均係相對於100質量%甲基丙烯酸系樹脂之含量(質量%))時,自抑制高溫下之熱分解、成型加工性、耐熱性之平衡之觀點考慮,含量Y(質量份)較佳為0.053×P/Q-0.4以上、更佳為0.053×P/Q-0.35以上、進而較佳為0.053×P/Q-0.3以上、進而更佳為0.053×P/Q-0.27以上、進而更佳為0.053×P/Q-0.25以上。 (甲基丙烯酸系樹脂組合物之製造方法) 本實施形態之甲基丙烯酸系樹脂組合物可藉由對前述本實施形態之甲基丙烯酸系樹脂、任意選擇性加入之橡膠質聚合物、作為甲基丙烯酸系樹脂以外之樹脂的其他樹脂、添加劑進行熔融混練而製造。 作為製造甲基丙烯酸系樹脂組合物之方法,例如可列舉使用擠出機、加熱輥、捏合機、輥混合機、班伯里混合機等混練機而進行混練之方法。其中,利用擠出機之混練於生產性方面而言較佳。混練溫度若依據構成甲基丙烯酸系樹脂之聚合物、或所混合之其他樹脂之較佳之加工溫度即可,標準為140~300℃之範圍、較佳為180~280℃之範圍。又,於擠出機中,較佳為以減低揮發分為目的而設置排氣口。 (薄膜) 本實施形態之薄膜之特徵在於含有前述之本實施形態之甲基丙烯酸系樹脂組合物。 本實施形態之薄膜可作為光學薄膜而較佳地使用。 本實施形態之薄膜之厚度於作為光學薄膜而使用之情形時較佳為5~200 μm之範圍內。厚度若為5 μm以上,則可確保於實用上充分之強度,於操作時容易難以破斷。又,厚度若為200 μm以下,則於上述之相位差(Re、Rth)及耐折強度中成為良好之平衡。 於作為偏光元件保護薄膜而使用之情形時,本實施形態之薄膜之厚度較佳為5~100 μm、更佳為10~80 μm、進而較佳為10~60 μm。 於作為透明塑膠基板而使用之情形時,本實施形態之薄膜之厚度較佳為20~180 μm、更佳為20~160 μm、進而較佳為30~160 μm。 以下,關於本實施形態之薄膜之特性而進行記載。 <面內相位差Re> 本實施形態之薄膜較佳為面內方向相位差Re之絕對值為30 nm以下。其中,此處面內方向相位差Re係換算為100 μm厚而求出之值。 面內方向相位差Re之絕對值更佳為20 nm以下、進而較佳為15 nm以下、特佳為11 nm以下。 一般情況下,面內方向相位差Re之絕對值係表示雙折射之大小之指標。本實施形態之薄膜相對於既有樹脂(例如PMMA、PC、三乙醯纖維素樹脂、環烯樹脂等)之雙折射足夠小,適於作為光學材料而要求低雙折射或零雙折射之用途。 另一方,於面內方向相位差Re之絕對值超過30 nm之情形時,表示折射率各向異性較高,存在無法作為光學材料而於要求低雙折射或零雙折射之用途中使用之情形。又,存在為了使光學材料(例如薄膜、片材等)之機械強度提高而進行延伸加工之情形,但於延伸加工後之面內方向相位差Re之絕對值超過30 nm之情形時,無法作為光學材料而獲得低雙折射或零雙折射材料。 <厚度方向相位差Rth> 本實施形態之薄膜較佳為厚度方向相位差Rth之絕對值為30 nm以下。其中,此處厚度方向相位差Rth係換算為100 μm厚而求出之值。 厚度方向相位差Rth之絕對值更佳為20 nm以下、進而較佳為15 nm以下、特佳為11 nm以下。 該厚度方向相位差Rth係作為光學材料、特別是光學薄膜時,與併入該光學薄膜之顯示裝置之視角特性相關之指標。具體而言,厚度方向相位差Rth之絕對值越小,則視角特性越良好,由於觀看之角度所造成之顯示色之色調變化、對比度降低較小。 本實施形態之薄膜具有如下特徵:與既有樹脂(例如PMMA、PC、三乙醯纖維素樹脂、環烯樹脂等)相比較而言,製成光學薄膜時之厚度方向相位差Rth之絕對值非常小。 <光彈性係數> 本實施形態之薄膜較佳為光彈性係數CR 之絕對值為3.0×10-12 Pa-1 以下、更佳為2.0×10-12 Pa-1 以下、進而較佳為1.0×10-12 Pa-1 以下。 關於光彈性係數,於各種文獻中有所記載(例如參照化學總論,No.39,1998(學會出版中部發現)),其係藉由下述式(i-a)及(i-b)而定義者。光彈性係數CR 之值越接近零,越可以判斷由於外力所造成之雙折射變化較小。 CR =|Δn|/σR ・・・(i-a) |Δn|=nx-ny・・・(i-b) (式中,CR 表示光彈性係數、σR 表示伸張應力、|Δn|表示雙折射之絕對值、nx表示伸張方向之折射率、ny表示於面內與伸張方向垂直之向之折射率) 本實施形態之薄膜之光彈性係數CR 與既有樹脂(例如PMMA、PC、三乙醯纖維素樹脂、環烯樹脂等)相比較而言充分小。因此,並不產生由於外力引起之(光彈性)雙折射,因此難以受到雙折射變化。又,難以產生由於成形時之殘存應力所引起之(光彈性)雙折射,因此於成形體內之雙折射分佈亦較小。 以下,關於雙折射Δn與延伸倍率S之關係而加以記載。 本實施形態之薄膜較佳為於作為單軸延伸薄膜而進行特性評價之情形時,於雙折射Δn(S)與延伸倍率S之最小平方法近似直線關係式(ii-a)中,斜率K之值滿足下述式(ii-b)。 Δn(S)=K×S+C・・・(ii-a) |K|≦0.30×10-5 ・・・(ii-b) (式中,Δn(S)表示雙折射、S表示延伸倍率,此處雙折射Δn(S)係將作為薄膜而測定之值(藉由上述式(i-b)而求出之值)換算為100 μm厚而求出之值,C為常數,表示無延伸時之雙折射) 斜率K之絕對值(|K|)更佳為0.15×10-5 以下,進而較佳為0.10×10-5 以下。 此處,K之值係藉由薄膜之DSC測定而測定玻璃轉移溫度(Tg),於(Tg+20)℃之延伸溫度、500 mm/分鐘之延伸速度下進行單軸延伸時之值。 已知於一般情況下,若延伸速度變慢,則雙折射之增加量變小。再者,K之值例如可分別測定將延伸倍率(S)設為100%、200%、300%進行延伸而獲得之單軸延伸薄膜所表現出之雙折射(Δn(S))之值,使該等之值相對於延伸倍率而進行繪圖,藉由進行最小平方法近似而算出。又,所謂延伸倍率(S)係將延伸前之夾盤間距離設為L0 、將延伸後之夾盤間距離設為L1 ,藉由以下式而表示之值。 S={(L1 -L0 )/L0 }×100(%) 於薄膜狀或片材狀之成形體中,存在以提高機械強度為目的而進行延伸加工之情形。於前述之關係式中,斜率K之值表示雙折射(Δn(S))之變化相對於延伸倍率(S)之大小,K越大,則雙折射相對於延伸之變化量越大,K越小,則雙折射相對於延伸之變化量越小。 本實施形態之薄膜之斜率K之值與既有樹脂(例如PMMA、PC、三乙醯纖維素樹脂、環烯樹脂等)相比較而言充分小。因此具有如下特徵:相對於既有樹脂之延伸加工時之延伸配向、雙折射增大而言,即使進行延伸加工,雙折射亦難以增大。 <折射率> 本實施形態之薄膜之折射率dblend 較佳為1.48~1.53之範圍。特別是於使用所獲得之薄膜作為光學薄膜之情形時,其折射率dblend 更佳為1.48~1.51之範圍。折射率dblend 若為該範圍內,則可作為液晶電視中所使用之偏光板材料而較佳地使用。再者,作為先前之偏光板材料之折射率,例如聚乙烯醇樹脂之折射率為1.49~1.53、三乙醯纖維素樹脂之折射率為1.49、環狀聚烯烴樹脂之折射率為1.53。 <透明性> 作為透明性之指標,可使用全光線透過率。 本實施形態之薄膜之全光線透過率若可根據用途而適宜地最佳化即可,於要求透明性之用途中使用之情形時,自視認性之觀點考慮,較佳為100 μm厚之全光線透過率為80%以上。更佳為85%以上、進而較佳為88%以上、特佳為90%以上。 較佳為全光線透過率較高,但於實用上而言,即使為94%以下亦可充分地確保視認性。 全光線透過率例如可藉由下述實施例之方法而測定。 本實施形態之薄膜亦假定於屋外使用或於液晶電視中使用,亦根據用途而存在暴露於紫外線下之可能性。此時,存在由於紫外線而黃變,從而造成透明度降低之情形,有時使用於薄膜中添加紫外線吸收劑而進行抑止之方法。 於此情形時,於100 μm厚中380 nm之光線透過率較佳為15%以下、更佳為10%以下、進而較佳為8%以下。 又,同樣地於100 μm厚中280 nm之光線透過率較佳為15%以下、更佳為10%以下、進而較佳為8%以下。 <成型加工性> 成型加工性例如可藉由於薄膜捲取用輥上之難貼附性等而評價,具體而言,可藉由後述之實施例中所記載之方法而評價。 <外觀性> 外觀性例如可根據氣泡之有無、紋理不均之有無、銀條之有無等而評價,具體而言可藉由後述之實施例中所記載之方法而評價。 作為外觀性之指標之一的氣泡之有無例如可使用光學顯微鏡算出於滾筒設定溫度為290℃下,以例如約100 μm之厚度製膜薄膜時每100 cm2 薄膜中所含之長徑為100 μm以上之氣泡之個數,藉由其個數進行評價。 於此情形時,每100 cm2 薄膜表面之氣泡個數較佳為未達5個、更佳為未達3個、進而較佳為未達2個。 (薄膜之製造方法) 本實施形態之薄膜可藉由使用前述之本實施形態之甲基丙烯酸系樹脂組合物進行成型而製造。 作為薄膜之製造方法,可應用射出成型、片材成型、吹塑成型、射出吹模成型、吹出成型、T型模頭成型、加壓成型、擠出成型、發泡成型、流延成型等公知之方法,亦可使用壓空成型、真空成型等二次加工成型法。 又,可列舉使用加熱輥、捏合機、班伯里混合機、擠出機等混練機,對甲基丙烯酸系樹脂(組合物)進行混練製造後進行冷卻、粉碎,進而藉由轉移成型、射出成型、壓縮成型等進行成型之方法作為薄膜之製造方法之一例。 上述成型後之薄膜亦可藉由公知之方法而進行延伸。 薄膜可於機械行進方向(MD方向)上進行縱單軸延伸,亦可於與機械行進方向正交之方向(TD方向)上進行橫單軸延伸,又亦可藉由利用輥延伸與拉幅延伸之逐次雙軸延伸、拉幅延伸之同時雙軸延伸、管式延伸之雙軸延伸、膨脹延伸、拉幅法逐次雙軸延伸等進行延伸而進行雙軸延伸。可藉由進行延伸而使薄膜之強度提高。 特別是關於拉幅法逐次雙軸延伸而進行記載,則於該方法中,例如向單軸或雙軸擠出機供給原料樹脂而進行熔融混練,其次將自T型模頭擠出之片材導入至流延輥上進行固化。繼而,將擠出之片材導入至輥式縱延伸機,於機械行進方向(MD方向)上進行延伸後,將縱延伸片材導入至拉幅式橫延伸機,於與機械行進方向正交之方向(TD方向)上進行延伸。藉由該拉幅法逐次雙軸延伸,可容易地控制延伸倍率,可獲得取得MD方向及TD方向之配向平衡的薄膜。 最終的延伸倍率可根據所獲得之成型/延伸體之熱縮率而判斷。延伸倍率較佳為於至少任意一方向上為0.1~400%、更佳為10~400%、進而較佳為50~350%。於未達下限之情形時,存在耐折強度不足之傾向;於超過上限之情形時,存在於薄膜製作過程中頻繁發生破斷或斷裂,無法連續穩定地製作薄膜之傾向。藉由於該範圍內進行設計,可獲得於雙折射、耐熱性、強度之觀點而言較佳之延伸成型體。 延伸溫度較佳為Tg-30℃~Tg+50℃。此處,所謂Tg(玻璃轉移點)係指關於構成薄膜之樹脂組合物之Tg。於所獲得之薄膜中,為了獲得良好之表面性,延伸溫度之下限較佳為(Tg-20℃)以上、更佳為(Tg-10℃)以上、進而較佳為Tg以上、尤佳為(Tg+5℃)以上、特佳為(Tg+7℃)以上。又,延伸溫度之上限較佳為Tg+45℃以下、進而較佳為(Tg+40℃)以下。 再者,於將本實施形態之薄膜用作光學薄膜之情形時,為了使其光學各向同性或機械特性穩定化,較佳為於延伸處理後進行熱處理(退火)等。熱處理之條件可與對先前公知之延伸薄膜進行之熱處理之條件同樣地適當選擇,並無特別限定。 此處,於將本實施形態之薄膜用作光學薄膜之情形時,可較佳地使用如下之手法:藉由多層模具將目標薄膜及與該薄膜為非接著性之樹脂共擠出,其後將非接著性之樹脂層去除,僅獲得目標薄膜。 該手法於下述(a)~(c)之觀點而言較佳。 (a)藉由非接著性之樹脂層之隔熱效果與膜強度提高效果,可是製膜穩定性提高之方面。 (b)具有於製膜時防止空氣中之塵埃、浮動物、污物、添加劑等之氣化物、其他異物附著於薄膜上之效果之方面。 (c)具有防止於製膜後之操作時薄膜表面損傷、及防止附著污物等異物之效果之方面。 將非接著性之樹脂應用於僅丙烯酸系熱塑性樹脂之單側而共擠出亦可獲得上述(a)~(c)之效果,但藉由非接著性之樹脂夾住丙烯酸系熱塑性樹脂之兩側而共擠出之方法獲得更高之效果。 藉由多層模具而共擠出之非接著性之樹脂之溶解度參數之值若與構成薄膜之樹脂之溶解度參數之值接近,則兩種樹脂變得相容性良好,於進行摻合之情形時存在容易混雜之傾向,於製膜時存在於進行共擠出時接觸之樹脂層彼此容易接著之傾向。因此,於選擇非接著性之樹脂之情形時,所謂構成薄膜之樹脂,較佳為選擇極性不同、溶解度參數值之差較大之樹脂。 又,於共擠出時,若接觸之2種脂彼此之溫度或黏度較大地不同,則存在如下傾向:於接觸之樹脂之界面產生層間之混亂,變得無法獲得透明性良好之薄膜。因此,於選擇相對於作為薄膜之主成分的丙烯酸系熱塑性樹脂而言為非接著性之樹脂時,較佳為選擇於與模具內之丙烯酸系熱塑性樹脂之溫度相近之溫度下,具有與丙烯酸系熱塑性樹脂之黏度相近之黏度的樹脂。 作為非接著性之樹脂,若滿足上述之條件,則可使用多種多樣之熱塑性樹脂,較佳為列舉聚烯烴系樹脂、苯乙烯系樹脂、尼龍系樹脂、含氟樹脂,更佳為聚烯烴系樹脂,特佳為聚丙烯系樹脂。 本實施形態之甲基丙烯酸系樹脂及本實施形態之甲基丙烯酸系樹脂組合物可作為薄膜等各種成形體之材料而較佳地使用。 作為成形體之用途,例如可列舉家庭用品、辦公自動化設備、視聽設備、電池電裝用、照明設備、尾燈、儀錶蓋、頭燈、導光棒、透鏡等汽車零件用途、殼體用途、衛生陶器替代等衛生用途,或液晶顯示器、電漿顯示器、有機EL顯示器、場發射顯示器、背投電視、抬頭顯示器等顯示器中所使用之導光板、擴散板、偏光板保護薄膜、1/4波片、1/2波片、視角控制薄膜、液晶光學補償薄膜等相位差薄膜,顯示器前面板、顯示器基板、透鏡、觸控面板等,又,亦可於太陽電池中所使用之透明基板等中較佳地使用。除此以外,於光通訊系統、光交換系統、光計測系統之領域中,亦可於波導、透鏡、光纖、光纖之包覆材料、LED之透鏡、透鏡保護層等中使用。又,亦可用作其他樹脂之改質材料。 於使用本實施形態之甲基丙烯酸系樹脂及其樹脂組合物之薄膜等各種成形體中,例如亦可進而進行抗反射處理、透明導電處理、電磁波屏蔽處理、阻氣處理等表面功能化處理。 實施例 以下,列舉具體之實施例及比較例加以說明,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該等。 [原料] 關於在後述之實施例及比較例中使用之原料如下述所示。 [[構成甲基丙烯酸系樹脂之單體]] ・甲基丙烯酸甲酯(MMA) 旭化成化學股份有限公司製造(添加有2.5 ppm中外貿易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2,4-二甲基-6-第三丁基苯酚(2,4-di-methyl-6-tert-butylphenol)作為聚合抑制劑) ・N-苯基馬來醯亞胺(N-PMI):日本觸媒股份有限公司製造 ・N-環己基馬來醯亞胺(N-CMI):日本觸媒股份有限公司製造 ・2-(羥基甲基)丙烯酸甲酯(MHMA):Combi Bloks公司製造 ・丙烯腈(AN) [[有機溶劑]] ・間二甲苯:三井化學股份有限公司製造 ・甲苯 [[其他]] ・正辛硫醇(n-octylmercaptan、NOM):日油股份有限公司製造、用作鏈轉移劑。 ・第三-十二烷硫醇:和光純藥股份有限公司製造、用作鏈轉移劑。 ・亞磷酸二甲酯:和光純藥股份有限公司製造。 ・Perhexa C-75(EB):日油股份有限公司製造、純度為75%(加入有25%乙基苯)、用作聚合起始劑。 ・過氧化異丙基碳酸第三丁酯:日油股份有限公司製造、用作聚合起始劑。 ・Perhexa 25B:日油股份有限公司製造、純度為90%以上、用作聚合起始劑。 ・磷酸硬脂酯/磷酸二硬脂酯混合物:堺化學公司製造、Phoslex A-18、用作環化縮合之觸媒。 [[添加劑]] (a-1)Adekastab PEP-36A(PEP-36):ADEKA股份有限公司製造 (a-2)Adekastab HP-10:ADEKA股份有限公司製造 (a-3)Adekastab AO-412S:ADEKA股份有限公司製造 (a-4)Adekastab AO-80:ADEKA股份有限公司製造 (a-5)Irganox 1010:BASF公司製造 (a-6)LA-F70:ADEKA股份有限公司製造 (a-7)LA-46:ADEKA股份有限公司製造 (a-8)TINUVIN 460:BASF公司製造 (a-9)RIKEMAL H-100:理研維他命股份有限公司製造 (a-10)RIKESTER EW-400:理研維他命股份有限公司製造 [[其他樹脂]] (R-1)STYLAC T8707:旭化成股份有限公司製造 (R-2)依照下述程序而獲得之樹脂 於具有安裝有4枚傾斜攪拌葉片之攪拌機之容器中投入水2 kg、磷酸三鈣65 g、碳酸鈣39 g、月桂基硫酸鈉0.39 g而獲得混合液(A)。 其次,於60 L之反應器中投入水26 kg並升溫至80℃,添加混合液(A),進而投入將甲基丙烯酸甲酯21900 g、丙烯酸甲酯560 g、過氧化月桂醯45 g、及正辛硫醇54 g預先混合而成之聚合物原料。 其後,保持為約80℃而進行懸浮聚合。於投入上述聚合物原料後120分鐘後觀測放熱峰。 其後,以1℃/min之速度升溫至92℃後,保持約92℃之溫度60分鐘,使聚合反應實質上結束。 其次,冷卻至50℃,為了使懸浮劑溶解而投入20質量%之硫酸。 其次,使聚合反應溶液經過1.68 mm網眼之篩而將凝聚物除去,並且過濾分離水分,對所得之漿料進行脫水而獲得顆粒狀聚合物。藉由調整為pH值8~9.5左右之氫氧化鈉水溶液對所獲得之顆粒狀聚合物進行洗淨後,與上述同樣地進行脫水,進而反覆藉由離子交換水進行洗淨、脫水而進行洗淨,獲得聚合物粒子。 該聚合物之藉由GPC而測定之重量平均分子量為10萬、維氏軟化溫度為109℃。 以下,對甲基丙烯酸系樹脂及甲基丙烯酸系樹脂組合物之特性之測定方法進行記載。 (I.甲基丙烯酸系樹脂之重量平均分子量之測定) 藉由下述裝置及條件而測定後述之製造例中所製造之甲基丙烯酸系樹脂之重量平均分子量(Mw)。 ・測定裝置:東曹股份有限公司製造、凝膠滲透層析儀(HLC-8320GPC) ・測定條件: 管柱:將TSKguardcolumn SuperH-H 1根、TSKgel SuperHM-M 2根、TSKgel SuperH2500 1根依序串列連接而使用。於本管柱中,高分子量較快地溶出,低分子量較慢地溶出。 展開溶劑:四氫呋喃、流速:0.6 mL/分鐘、添加2,6-二第三丁基-4-甲基苯酚(BHT) 0.1 g/L作為內部標準。 檢測器:RI(Refractive Index,示差折射)檢測器 檢測感度:3.0 mV/分鐘 管柱溫度:40℃ 樣品:0.02 g甲基丙烯酸系樹脂之20 mL四氫呋喃溶液 注入量:10 μL 校準曲線用標準樣品:使用單分散之重量波峰分子量已知且分子量不同之以下10種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r Laboratories製造、PMMA Calibration Kit M-M-10)。 重量波峰分子量(Mp) 標準試樣1 1,916,000 標準試樣2 625,500 標準試樣3 298,900 標準試樣4 138,600 標準試樣5 60,150 標準試樣6 27,600 標準試樣7 10,290 標準試樣8 5,000 標準試樣9 2,810 標準試樣10 850 於上述條件下,測定相對於甲基丙烯酸系樹脂之溶出時間之RI檢測強度。 基於GPC溶出曲線中之區域面積與3次近似式之校準曲線,求出甲基丙烯酸系樹脂之重量平均分子量(Mw)。 (II.單體單元之組成之測定) 對藉由聚合而獲得之丙烯酸系共聚物實施NMR(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核磁共振)及FT-IR(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Radiation,傅立葉轉換紅外輻射)之測定,確認單體單元及結構單元之組成。 NMR:日本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製造、JNM-ECA500 FT-IR:日本分光公司製造、IR-410、使用ATR(Attenuated Total Reflection,衰減全反射)法(Dura Scope(ATR結晶:金剛石/ZnSe)、解析力:4 cm-1 )。 (III.成分之合計量之測定) 藉由下述裝置及條件,將3-(3,5-二第三丁基-4-羥基苯基)丙酸十八烷基酯作為內部標準物質而對後述之製造例中所製備之甲基丙烯酸系樹脂(具體而言為再沈澱可溶成分)進行GC/MS測定,藉此算出包含單體之二聚物及三聚物等之成分之合計量。 首先,依照下述之程序而製作標準溶液。將3-(3,5-二第三丁基-4-羥基苯基)丙酸十八烷基酯25.0 mg採取至100 mL容量之量瓶。加入氯仿直至達到該量瓶之標線,製作0.025質量%之3-(3,5-二第三丁基-4-羥基苯基)丙酸十八烷基酯標準溶液。 其次,依照下述程序製作GC/MS測定用溶液。使樹脂試樣約0.5 g溶解於10 mL之氯仿中,由60 mL之甲醇實施再沈澱。將不溶成分過濾除去,於氮吹下以60℃進行90分鐘加熱而使氯仿/甲醇可溶成分乾燥。於濃縮可溶成分中添加上述標準溶液1 mL,使其溶解而製作GC/MS測定用溶液。 其後,於下述裝置及條件下,使用上述GC/MS測定用溶液1 μL而實施GC/MS之測定。 於下述裝置及條件下,藉由其他GC/MS測定而預先確認所使用之單體之二聚物及三聚物之波峰係於保持時間為22分鐘至32分鐘之間觀測,而且,基於此將上述GC/MS測定用溶液之GC/MS測定中於保持時間為22分鐘至32分鐘之間所觀測之波峰之總面積值設為源自包含單體之二聚物及三聚物等之成分者。如上所述算出上述GC/MS測定用溶液中所含之成分之合計量。 再者,於源自熱穩定劑等添加劑之波峰出現於上述保持時間之範圍之情形時,自總面積值減去源自添加劑之波峰之部分之面積值,進行成分之合計量之計算。 ・測定裝置 Agilent公司製造、GC/MS GC-7890A、MSD-5975C ・測定條件 管柱:HP-5MS(長30 m、內徑0.25 mm、膜厚0.25 μm) 載氣:氦(1 mL/分鐘) 檢測器:MSD 離子化法:EI 烘箱溫度:50℃(保持5分鐘)~(以10℃/分鐘進行升溫)~325℃(保持10分鐘) 注入口溫度:325℃ 轉移溫度:325℃ 質譜範圍:20~800 分流比:10:1 注入量:1 μL 內部標準物質:3-(3,5-二第三丁基-4-羥基苯基)丙酸十八烷基酯 依照下述程序處理上述GC/MS之測定之資料。 算出所檢測出之3-(3,5-二第三丁基-4-羥基苯基)丙酸十八烷基酯之峰面積值後,與樹脂試樣中之成分檢測領域中所檢測出之波峰總面積值加以比較,大概算出成分之合計量[mg]。計算式如下述所示。 (成分之合計量[mg])=(3-(3,5-二第三丁基-4-羥基苯基)丙酸十八烷基酯之添加量0.25[mg])×(成分之波峰總面積值)/(3-(3,5-二第三丁基-4-羥基苯基)丙酸十八烷基酯之峰面積值) 該成分之合計量除以再沈澱處理後之樹脂試樣之量,算出成分之合計之含量(質量%)。 再者,GC/MS之合計離子層析圖隨著烘箱溫度變高,基準線緩緩上升。關於基準線之斜率變大之部位,算出正確之峰面積值,因此考慮基準線之斜率而分數次進行積分,繼而將該等積分值累加而作為「成分之波峰總面積值」。 圖2(a)及圖2(b)表示實施例4中之甲基丙烯酸系樹脂及樹脂組合物之包含單體之二聚物及三聚物等之成分之合計量之算出中的GC/MS圖。圖中,縱軸表示強度(-),橫軸表示時間(分鐘)。又,圖中,斜線部表示自保持時間為22分鐘至32分鐘之間所觀測之波峰之算出部分之面積。 (IV.特定分子量範圍之成分之比率) 使用上述(I)之分子量測定裝置,根據分子量為500以上、1萬以下之成分之分餾而作為重量平均分子量為1萬以下之成分之含量。又,同樣地求出重量平均分子量為超過1萬且為5萬以下之成分之含量。進而,算出重量平均分子量超過5萬之成分之含量(b)相對於重量平均分子量超過1萬且為5萬以下之成分之含量(a)的比率(b/a)。 以下,關於甲基丙烯酸系樹脂、甲基丙烯酸系樹脂組合物、及薄膜之特性之評價方法而加以記載。 <1.耐熱性:玻璃轉移溫度之測定> 關於後述之實施例及比較例中所獲得之甲基丙烯酸系樹脂組合物,使用熱分析裝置(Perkin Elmer公司製造、Diamond DSC),依據ASTM-D-3418而進行測定,藉由中點法算出玻璃轉移溫度(℃)。將評價結果表示於表1中。 <2.成型加工性:於輥上之貼附防止性> 使用擠出機(塑膠工學研究所製造、φ 32mm單軸擠出機)(L/D=32、排氣孔數:1個)、於設定溫度為270℃、螺桿轉速為15 rpm、輥旋轉速度為1 m/分鐘、輥溫度為(玻璃轉移溫度-20℃)至(玻璃轉移溫度+15℃)之範圍之條件下,將後述之實施例及比較例中所獲得之甲基丙烯酸系樹脂組合物製膜為約100 μm厚之片材。 片材係經由可使設定溫度變化之第一調溫輥(材質:S45C、硬鉻鍍敷處理、表面粗度為0.2S、鏡面拋光)而捲取於第二輥上。此處,第一調溫輥及第二輥之外徑均為15 cm,第一調溫輥與第二輥之間之距離(兩輥之中心距離)為24 cm。第一調溫輥之中心高度與第二輥之中心高度相同地設定。 圖3表示本實施形態之甲基丙烯酸系樹脂及樹脂組合物於輥上之貼附防止性之評價中的製膜時之第一調溫輥及第二輥之周邊之樣子。 如圖3所示,自第1調溫輥向著第二輥之片材係沿著自第1調溫輥之最下端起僅特定距離之輥之外周而貼附,自輥背離,其後捲取於大致相同直徑之第二輥上。圖中之實線表示本試驗中之常規時之薄膜,此處,將第1調溫輥之最下端與第1調溫輥之剖面中心與上述背離點所成之角度設為θ(參照圖3)時,常規時之角度θ於本試驗中通常為40°。另一方面,圖中之虛線表示貼附時之薄膜,於本試驗中,將上述角度θ為90°時作為貼附時。 此時,將上述角度θ達到90°之時間點之第1調溫輥之設定溫度作為貼附開始溫度,觀察(貼附開始溫度-玻璃轉移溫度)之溫差(℃)。 而且,溫差為+7℃以上者作為「◎」,將溫差為+5℃以上者作為「○」,將未達+5℃者作為「×」,作為於輥上之貼附防止性之評價指標。(貼附開始溫度-玻璃轉移溫度)之差越大,則越將於輥上之貼附防止性評價為良好。將評價結果表示於表1中。 <3.熱穩定性評價> (3-a)1%重量減少時之溫度 使用後述之實施例及比較例中所獲得之甲基丙烯酸系樹脂及樹脂組合物,於下述裝置及條件下進行測定。而且,算出樹脂及樹脂組合物之重量減少1%時之溫度,作為熱分解開始溫度(1%重量減少時之溫度)(℃)。將評價結果表示於表1中。 測定裝置:差動型示差熱天平 Thermo plus EVO II TG8120、RIGAKU股份有限公司製造 樣品量:約10 mg 測定環境:氮氣(100 mL/分鐘) 測定條件:於100℃下保持5分鐘,一面以10℃/分鐘升溫至400℃,一面將減少1%重量之點作為熱分解開始溫度(1%重量減少溫度)。 (3-b)290℃、保持30分鐘時之分解量 關於甲基丙烯酸系樹脂及樹脂組合物,於下述設定條件下進行重量測定,算出於約290℃下保持30分鐘時之重量減少比率(%)。將評價結果表示於表1中。 測定裝置:差動型示差熱天平 Thermo plus EVO II TG8120(RIGAKU股份有限公司製造) 樣品量:約10 mg 測定環境:氮氣(100 mL/分鐘) 測定條件:於50℃下保持2分鐘,以20℃/分鐘升溫至200℃,以20℃/分鐘升溫至250℃,以10℃/分鐘升溫至設定溫度284℃,於284℃下保持60分鐘,算出自保持開始經過30分鐘後之重量減少比率(%)。再者,於設定溫度284℃時之測定溫度大約為290℃。 <4.光學特性> (4-a)面內相位差(Re) 關於甲基丙烯酸系樹脂及樹脂組合物,使用大塚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RETS-100,藉由旋轉析光片法測定波長為400~800 nm之範圍之相位差(nm),將所獲得之值換算為薄膜之厚度為100 μm而作為測定值。將評價結果表示於表1中。 再者,雙折射之絕對值(|Δn|)與面內相位差(Re)具有以下之關係。 Re=|Δn|×d (d:樣品之厚度) 又,雙折射之絕對值(|Δn|)係於以下表示之值。 |Δn|=|nx-ny| (nx:延伸方向之折射率、ny:於面內與延伸方向垂直之方向之折射率) (4-b)厚度方向相位差(Rth) 關於甲基丙烯酸系樹脂及樹脂組合物,使用王子計測機器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相位差測定裝置(KOBRA-21ADH),測定波長為589 nm之相位差(nm),將所獲得之值換算為薄膜之厚度為100 μm而作為測定值。將評價結果表示於表1中。 再者,雙折射之絕對值(|Δn|)與厚度方向相位差(Rth)具有以下之關係。 Rth=|Δn|×d (d:樣品之厚度) 又,雙折射之絕對值(|Δn|)係以下所表示之值。 |Δn|=|(nx+ny)/2-nz| (nx:延伸方向之折射率、ny:於面內與延伸方向垂直之方向之折射率、nz:於面外與延伸方向垂直之厚度方向之折射率) 再者,於此處,於理想之關於3維方向之全部完全為光學各向同性之薄膜中,面內相位差(Re)、厚度方向相位差(Rth)均成為0。 (4-c)光彈性係數之測定 關於甲基丙烯酸系樹脂及樹脂組合物,使用於Polymer Engineering and Science 1999, 39, 2349-2357中有所詳細記載之雙折射測定裝置而測定光彈性係數(Pa-1 )。 具體而言,於雷射光之路徑配置薄膜之拉伸裝置(井元製作所製造),一面於23℃下施加伸張應力,一面使用大塚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RETS-100而測定薄膜之雙折射,藉由旋轉析光片法而對波長為400~800 nm之範圍進行測定。於伸張時之應變速率為50%/分鐘(夾盤間:50 mm、夾盤移動速度:5 mm/分鐘)、試片寬為6 mm下進行測定。 根據雙折射之絕對值(|Δn|)與伸張應力(σR)之關係,藉由最小平方近似而求出該直線之斜率,依照下述式計算光彈性係數(CR)。於計算中,伸張應力使用2.5 MPa≦σR≦10 MPa之資料。將評價結果表示於表1中。 CR=|Δn|/σR 此處,雙折射之絕對值(|Δn|)係以下所示之值。 |Δn|=|nx-ny| (nx:伸張方向之折射率、ny:於面內與伸張方向垂直之方向之折射率) (4-d)透明性 (4-d-1)全光線透過率之測定 使用包含後述之實施例及比較例中獲得之甲基丙烯酸系樹脂及樹脂組合物的薄膜(約100 μm厚),依據ISO13468-1標準而進行全光線透過率之測定,作為透明性之指標。將評價結果表示於表1中。 (4-d-2)380 nm光線透過率之測定 與上述(4-d-1)同樣地關於波長為380 nm之光線而進行光線透過率之測定。將評價結果表示於表1中。 (4-d-3)280 nm全光線透過率之測定 與上述(4-d-1)同樣地關於波長為280 nm之光線而進行光線透過率之測定。將評價結果表示於表1中。 <5.外觀性> (5-a)氣泡之有無 使用後述之實施例及比較例中獲得之甲基丙烯酸系樹脂及樹脂組合物,藉由擠出機(塑膠工學研究所製造、φ32 mm單軸擠出機)(L/D=32、排氣孔數:1個),於設定溫度為290℃、輥溫度為(玻璃轉移溫度-10℃)下製造約100 μm厚、約12 cm寬之薄膜。所使用之樹脂組合物係於事先設定為105℃之烘箱進行24小時之乾燥。 將所製造之薄膜於溫度穩定後經過約5分鐘後,每隔約20 cm地切出合計10枚。繼而,使用光學顯微鏡對各薄膜之表面進行觀察,關於各薄膜而數出每100 cm2 薄膜中所含之長徑為100 μm以上之氣泡之個數,算出該個數於10枚中之平均值。將評價結果表示於表1中。 (5-b)紋理不均之有無 使用後述之實施例及比較例中所獲得之甲基丙烯酸系樹脂及樹脂組合物,於設定溫度為280℃下製造膜厚約100 μm之薄膜。 此時,將判斷為於薄膜表面中並未產生紋理不均者作為「○」,將判斷為產生紋理不均者作為「×」。將評價結果表示於表1中。 <6.綜合評價> 於上述評價中,將判斷為最適合薄膜用途者作為「◎」,將判斷為適合薄膜用途者作為「○」,將於任意者中發現不良,判斷為不適合薄膜用途者作為「×」。將評價結果表示於表1中。 以下,關於甲基丙烯酸系樹脂之製造例而進行記載。 [製造例1] 於附有具有攪拌葉片之攪拌裝置、溫度感測器、冷凝管、氮氣導入管之1.25 m3 之反應釜中裝入432.3 kg之甲基丙烯酸甲酯(MMA)、33.0 kg之N-苯基馬來醯亞胺(PMI)、84.7 kg之N-環己基馬來醯亞胺(CMI)、450.0 kg之間二甲苯、及相對於所有單體之總量100質量份為100質量ppm之正辛硫醇,加以溶解而製備原料溶液。一面於其中通入氮氣、進行攪拌,一面升溫至125℃。 另行製備將0.23 kg之Perhexa C-75與1.82 kg間二甲苯混合而成之起始劑進料液。 於原料溶液達到127℃時,以(1)~(6)之分佈開始起始劑進料液(聚合起始劑混合液)之進料(添加)。 (1)0.0~0.5小時:進料速度為1.00 kg/小時 (2)0.5~1.0小時:進料速度為0.50 kg/小時 (3)1.0~2.0小時:進料速度為0.42 kg/小時 (4)2.0~3.0小時:進料速度為0.35 kg/小時 (5)3.0~4.0小時:進料速度為0.14 kg/小時 (6)4.0~7.0小時:進料速度為0.13 kg/小時 以合計7小時對起始劑進行進料(B時間=7小時)後,進而繼續進行1小時反應,於自起始劑之添加開始時進行聚合反應直至8小時後。 於聚合反應中,內溫控制為127±2℃。測定所獲得之聚合液之聚合轉化率,結果是MMA單元:93.7質量%、PMI單元:95.5質量%、CMI單元:91.2質量%。綜合而言,聚合轉化率為93%。 使用附有4個前排氣孔、1個後排氣孔之φ42 mm脫揮擠出機,於140 rpm、以樹脂量換算計為10 kg/小時下對上述所獲得之聚合液進行脫揮處理,獲得樹脂顆粒。 所獲得之顆粒之重量平均分子量為18萬、玻璃轉移溫度為135℃。 又,根據NMR而求出之組成為MMA單元:79質量%、PMI單元:6質量%、CMI單元:15質量%。 再者,製造例1中之製造方法滿足前述之製法之條件(i)~(v)。 [製造例2] 設為530.8 kg之甲基丙烯酸甲酯(MMA)、19.3 kg之N-苯基馬來醯亞胺(N-PMI)、450 kg之間二甲苯及相對於所有單體之總量100質量份為200質量ppm之正辛硫醇,除此以外與製造例1同樣地實施。 所獲得之顆粒之玻璃轉移溫度為121℃。 又,根據NMR而求出之組成為MMA單元:97質量%、PMI單元:3質量%。 [製造例3] 設為380.1 kg之甲基丙烯酸甲酯(MMA)、6.1 kg之N-苯基馬來醯亞胺(N-PMI)、163.9 kg之N-環己基馬來醯亞胺(N-CMI)、450 kg之間二甲苯及相對於所有單體之總量100質量份為200質量ppm之正辛硫醇,除此以外與製造例1同樣地實施。 所獲得之顆粒之玻璃轉移溫度為145℃。 又,根據NMR而求出之組成為MMA單元:71質量%、PMI單元:1質量%、CMI單元:28質量%。 [製造例4] 於附有具有攪拌葉片之攪拌裝置、溫度感測器、冷凝管、氮氣導入管之1.25 m3 之反應釜中裝入437.5 kg之甲基丙烯酸甲酯(MMA)、46.5 kg之N-苯基馬來醯亞胺(N-PMI)、66.0 kg之N-環己基馬來醯亞胺、450 kg之間二甲苯、及相對於所有單體之總量100質量份為100質量ppm之正辛硫醇,一面於其中通入氮氣、進行攪拌,一面升溫至120℃。 另行製備將0.18 kg之Perhexa 25B與0.73 kg之間二甲苯混合而成之起始劑進料液A、及將0.061 kg之Perhexa 25B與0.24 kg之間二甲苯混合而成之起始劑進料液B。 於原料溶液溫度達到130℃時,以5.5 kg/小時之進料速度而對起始劑進料液A進行10分鐘進料。經過2小時後,以0.5小時將原料溶液溫度降溫至115℃,於成為115℃之階段,以1.8 kg/小時之進料速度對起始劑進料液B進行10分鐘進料(B時間=2.83小時)後,直接繼續反應,實施合計13小時之聚合反應而完成反應。 使用附有4個前排氣孔、1個後排氣孔之φ42 mm脫揮擠出機,於140 rpm、以樹脂量換算計為10 kg/小時下對所獲得之聚合液進行脫揮處理,獲得樹脂顆粒。 所獲得之顆粒之玻璃轉移溫度為132℃。 又,根據NMR而求出之組成為MMA單元:81質量%、N-PMI單元:8質量%、N-CMI單元:11質量%。 再者,製造例4中之製造方法滿足前述之製法之條件(i)~(v)。 [製造例5] 於附有具有攪拌葉片之攪拌裝置、溫度感測器、冷凝管、氮氣導入管之1.25 m3 之反應釜中裝入437.5 kg之甲基丙烯酸甲酯(MMA)、46.5 kg之N-苯基馬來醯亞胺(PMI)、66.0 kg之N-環己基馬來醯亞胺(CMI)、450.0 kg之間二甲苯、及相對於所有單體之總量100質量份為700質量ppm之正辛硫醇,加以溶解而製備原料溶液。一面於其中通入氮氣、進行攪拌,一面升溫至125℃。 另行製備將0.23 kg之Perhexa C-75與1.82 kg間二甲苯混合而成之起始劑進料液。 於原料溶液達到127℃時,以(1)~(6)之分佈開始起始劑進料液(聚合起始劑混合液)之進料(添加)。 (1)0.0~0.5小時:進料速度為1.00 kg/小時 (2)0.5~1.0小時:進料速度為0.50 kg/小時 (3)1.0~2.0小時:進料速度為0.42 kg/小時 (4)2.0~3.0小時:進料速度為0.35 kg/小時 (5)3.0~4.0小時:進料速度為0.14 kg/小時 (6)4.0~7.0小時:進料速度為0.13 kg/小時 以合計7小時對起始劑進行進料(B時間=7小時)後,進而繼續進行1小時反應,於自起始劑之添加開始時進行聚合反應直至8小時後。 於聚合反應中,內溫控制為127±2℃。 使用附有4個前排氣孔、1個後排氣孔之φ42 mm脫揮擠出機,於140 rpm、以樹脂量換算計為10 kg/小時下對上述所獲得之聚合液進行脫揮處理,獲得樹脂顆粒。 又,根據NMR而求出之組成為MMA單元:81質量%、N-PMI單元:8質量%、N-CMI單元:11質量%。 再者,製造例5中之製造方法滿足前述之製法之條件(i)~(v)。 [製造例6] 於附有具有攪拌葉片之攪拌裝置、溫度感測器、冷凝管、氮氣導入管之1.25 m3 之反應釜中裝入437.5 kg之甲基丙烯酸甲酯(MMA)、46.5 kg之N-苯基馬來醯亞胺(PMI)、59.4 kg之N-環己基馬來醯亞胺(CMI)、6.6 kg之丙烯腈(AN)、450.0 kg之間二甲苯、及相對於所有單體之總量100質量份為100質量ppm之正辛硫醇,加以溶解而製備原料溶液。一面於其中通入氮氣、進行攪拌,一面升溫至120℃。 另行製備將0.18 kg之Perhexa 25B與0.73 kg之間二甲苯混合而成之起始劑進料液A、及將0.061 kg之Perhexa 25B與0.24 kg之間二甲苯混合而成之起始劑進料液B。 於原料溶液溫度達到130℃時,以5.5 kg/小時之進料速度而對起始劑進料液A進行10分鐘進料。經過2小時後,以0.5小時將反應釜內溫度降溫至115℃,於成為115℃之階段,以1.8 kg/小時之進料速度對起始劑進料液B進行10分鐘進料(B時間=2.83小時)後,直接繼續反應,實施合計13小時之聚合反應而完成反應。 使用附有4個前排氣孔、1個後排氣孔之φ42 mm雙軸脫揮擠出機,於140 rpm、以樹脂量換算計為10 kg/小時下對所獲得之聚合液進行脫揮處理,獲得樹脂顆粒。 所獲得之顆粒之玻璃轉移溫度為130℃。 又,根據NMR、及FT-IR而求出之組成為MMA單元:81質量%、PMI單元:8質量%、CMI單元:10質量%、AN單元:1質量%。 再者,製造例6中之製造方法滿足前述之製法之條件(i)~(v)。 [製造例7] 於附有具有攪拌葉片之攪拌裝置、溫度感測器、冷凝管、氮氣導入管之1.25 m3 之反應釜中裝入492.3 kg之甲基丙烯酸甲酯(MMA)、57.8 kg之N-苯基馬來醯亞胺(PMI)、450.0 kg之間二甲苯,加以溶解而製備原料溶液。一面於其中通入氮氣、進行攪拌,一面升溫至125℃。 另行製備將0.23 kg之PHC-75與1.82 kg之間二甲苯加以混合而成之起始劑進料液。 於原料溶液溫度達到128℃時,以0.05 kg/小時之進料速度開始起始劑進料液之進料,於0.5小時後,將進料量變更為0.18 kg/小時而進行3.5小時之進料,其次以0.52 kg/小時進行2小時進料,合計以6小時對起始劑進行進料後,進而進行1小時之反應,合計以7小時完成聚合反應。 於聚合反應中,內溫控制為128±2℃。 使用附有4個前排氣孔、1個後排氣孔之φ42 mm雙軸脫揮擠出機,於140 rpm、以樹脂量換算計為10 kg/小時下對所獲得之聚合液進行脫揮處理,獲得樹脂顆粒。 玻璃轉移溫度為130℃。 又,根據NMR而求出之組成為MMA單元:90質量%、PMI單元:10質量%。 再者,製造例7中之製造方法雖然滿足前述之製法之條件(i)、(ii)、(iv)、(v),但並不滿足條件(iii)。 [製造例8] 於具有攪拌葉片之內部容量為20 L之不鏽鋼製反應釜中裝入6.48 kg之甲基丙烯酸甲酯(MMA)、0.72 kg之N-苯基馬來醯亞胺(PMI)、7.20 kg之甲苯、及0.0072 kg之亞磷酸二甲酯(相對於所有單體之總量100質量份為1000質量ppm)、0.0288 kg之第三-十二烷硫醇(相對於所有單體之總量100質量份為4000質量ppm),一面以100 rpm進行攪拌,一面通入氮氣10分鐘,然後於氮氣環境下開始升溫。於反應釜內之溫度達到100℃之時間點,於反應釜內加入過氧化異丙基碳酸第三丁酯(相對於所有單體之總量100質量份為3000質量ppm),於聚合溫度為105~110℃、回流下進行合計15小時之聚合反應。 其次,將所獲得之聚合液供給至料缸溫度控制為240℃之附有排氣孔之φ42 mm雙軸擠出機中,自排氣口進行真空脫揮,對擠出之線料進行顆粒化,獲得透明性耐熱樹脂之顆粒。 玻璃轉移溫度為130℃,根據NMR而求出之組成為MMA單元:90質量%、N-PMI單元:10質量%。 再者,製造例8中之製造方法並不滿足前述之製法之條件(i)。 [製造例9] 於附有具有攪拌葉片之攪拌裝置、溫度感測器、冷凝管、氮氣導入管之200 L之反應釜中裝入41.0 kg之甲基丙烯酸甲酯(MMA)、10.0 kg之2-(羥基甲基)丙烯酸甲酯(Combi Bloks公司製造)、50.0 kg之甲苯而製備原料溶液。一面於其中通入氮氣、進行攪拌,一面將液體溫度升溫至107℃。 另行製備將0.05 kg之PHC-75與0.36 kg之甲苯混合而成之起始劑進料液。 於原料溶液溫度達到107℃時,以(1)~(6)之分佈開始起始劑進料液之進料。 (1)0.0~0.5小時:進料速度為0.20 kg/小時 (2)0.5~1.0小時:進料速度為0.10 kg/小時 (3)1.0~2.0小時:進料速度為0.08 kg/小時 (4)2.0~3.0小時:進料速度為0.07 kg/小時 (5)3.0~4.0小時:進料速度為0.028 kg/小時 (6)4.0~7.0小時:進料速度為0.026 kg/小時 以合計7小時對起始劑進行進料(B時間=7小時)後,進而進行1小時反應,合計以8小時完成聚合反應。 於聚合反應中,內溫控制為107±2℃。於所獲得之聚合物溶液中加入51 g磷酸硬脂酯/磷酸二硬脂酯混合物,於回流下(約90~110℃)進行5小時之環化縮合反應。 使用附有4個前排氣孔、1個後排氣孔之φ42 mm雙軸脫揮擠出機,於140 rpm、以樹脂量換算計為10 kg/小時下對所獲得之聚合液進行環化縮合反應及脫揮處理,獲得樹脂顆粒。所獲得之樹脂之組成為MMA單元:82質量%、內酯環結構單元:17質量%、MHMA單元:1質量%,玻璃轉移溫度為129℃。 再者,製造例9中之製造方法滿足前述之製法之條件(i)~(v)。 [製造例10] 於附有具有攪拌葉片之攪拌裝置、溫度感測器、冷凝管、氮氣導入管之20 L之反應釜中裝入4.1 kg之甲基丙烯酸甲酯(MMA)、1 kg之2-(羥基甲基)丙烯酸甲酯(Combi Bloks公司製造)、作為鏈轉移劑之相對於所有單體之總量100質量份為0.20質量份之正十二烷硫醇、5 kg之甲苯,一面於其中通入氮氣、進行攪拌,一面升溫至107℃。 一面以100 rpm進行攪拌一面通入氮氣10分鐘後,於氮氣環境下開始升溫。於聚合槽內之溫度達到100℃之時間點,於聚合槽內加入相對於所有單體之總量100質量份為0.15質量份之過氧化異丙基碳酸第三丁酯,於聚合溫度為105~110℃、回流下進行15小時之聚合反應。於所獲得之聚合物溶液中加入5.1 g之磷酸硬脂酯/磷酸二硬脂酯混合物,於回流下(約90~110℃)進行5小時之環化縮合反應。 使用附有4個前排氣孔、1個後排氣孔之φ42 mm脫揮擠出機,於140 rpm、以樹脂量換算計為10 kg/小時下對所獲得之聚合液進行,獲得樹脂顆粒。所獲得之樹脂之組成為MMA單元:82質量%、內酯環結構單元:17質量%、MHMA單元:1質量%,玻璃轉移溫度為129℃。 再者,製造例10中之製造方法並不滿足前述之製法之條件(i)。 [製造例11] 於附有具有攪拌葉片之攪拌裝置、溫度感測器、冷凝管、氮氣導入管之200 L之反應釜中裝入69.1 kg之甲基丙烯酸甲酯(MMA)、5.32 kg之苯乙烯(St)、9.57 kg之甲基丙烯酸(MAA)、56.0 kg之間二甲苯、及相對於所有單體之總量100質量份為1250質量ppm之正辛硫醇而製備原料溶液。一面於其中通入氮氣、進行攪拌,一面升溫至117℃。 另行製備將0.029 kg之PH25B與0.10 kg之間二甲苯混合而成之起始劑進料液A、及將0.0098 kg之PH25B與0.10 kg之間二甲苯混合而成之起始劑進料液B。 於原料溶液溫度達到117℃時,以0.774 kg/小時之進料速度進行10分鐘起始劑進料液A之進料,進行2小時之反應。其後,以0.660 kg/小時之進料速度進行10分鐘之起始劑進料液B之進料(B時間=2.33小時),進而繼續進行10小時之反應,合計實施12小時20分鐘之聚合反應,使反應完成。 將所獲得之聚合液供給至設定為270℃之高溫真空室,將未反應物及溶劑除去而進行6員環酸酐之生成。 該生成共聚物之利用NMR之組成分析之結果係MMA單元:78質量%、St單元:7質量%、MAA單元:4質量%、6員環酸酐單元:11質量%。 將如上所述而獲得之共聚物顆粒0.5 kg裝入至內部容積為5升之高壓釜中,其次投入N,N-二甲基甲醯胺3.0 kg進行攪拌而使其溶解。裝入含有相對於6員環酸酐單元量為2當量之氨的28%氨水,於150℃下進行2小時之反應。 抽出反應液,投入至正己烷中而使聚合物析出。將該聚合物進而於10 torr之揮發爐內、250℃下進行2小時之處理。 最終所獲得之共聚物係微黃色透明,根據利用元素分析之氮含量定量、NMR、IR,組成為MMA單元:78質量%、St單元:7質量%、MAA單元:4質量%、戊二醯亞胺系結構單元:11質量%。反覆進行上述操作而準備評價所必需之顆粒。 所獲得之顆粒之玻璃轉移溫度為127℃。 再者,製造例11中之製造方法雖然滿足前述之製法之條件(i)~(iv),但並不滿足條件(v)。 [製造例12] 於附有具有攪拌葉片之攪拌裝置、溫度感測器、冷凝管、氮氣導入管之1.25 m3 之反應釜中裝入550 kg之甲基丙烯酸甲酯(MMA)、450 kg之間二甲苯、及相對於所有單體之總量100質量份為400質量ppm之正辛硫醇,加以溶解而製備原料溶液。一面於其中通入氮氣、進行攪拌,一面升溫至125℃。 另行製備將0.23 kg之Perhexa C-75與1.82 kg之間二甲苯混合而成之起始劑進料液。於原料溶液達到127℃時,以(1)~(6)之分佈開始起始劑進料液之進料。 (1)0.0~0.5小時:進料速度為1.00 kg/小時 (2)0.5~1.0小時:進料速度為0.50 kg/小時 (3)1.0~2.0小時:進料速度為0.42 kg/小時 (4)2.0~3.0小時:進料速度為0.35 kg/小時 (5)3.0~4.0小時:進料速度為0.20 kg/小時 (6)4.0~7.0小時:進料速度為0.13 kg/小時 以合計7小時對起始劑進行進料(B時間=7小時)後,進而繼續進行1小時反應,合計以8小時完成聚合反應。 使用附有4個前排氣孔、1個後排氣孔之φ42 mm脫揮擠出機,於140 rpm、以樹脂量換算計為10 kg/小時下對所獲得之聚合液進行脫揮處理,獲得樹脂顆粒。 相對於所獲得之樹脂顆粒100質量份,於滾筒溫度為250℃下,藉由側面進料機將單甲胺5質量份(40質量%之單甲胺水溶液)導入至附有排氣孔之雙軸擠出機,實施醯亞胺化反應。將過剩之甲胺或水分自擠出機下游側所具有之排氣口適宜除去,獲得含有戊二醯亞胺環之甲基丙烯酸樹脂顆粒。 醯亞胺化率為5%,亦即所獲得之共聚物之組成為MMA單元:95質量%、戊二醯亞胺系結構單元:5質量%,玻璃轉移溫度為122℃。 再者,製造例12中之製造方法滿足前述之製法之條件(i)~(v)。 [製造例13] 於附有具有攪拌葉片之攪拌裝置、溫度感測器、冷凝管、氮氣導入管之20 L之反應釜中裝入6.90 kg之甲基丙烯酸甲酯(MMA)、0.53 kg之苯乙烯(St)、0.96 kg之甲基丙烯酸(MAA)、5.60 kg之甲苯、相對於所有單體之總量100質量份為1600質量ppm之作為鏈轉移劑之第三-十二烷硫醇,一面於其中通過氮氣、進行攪拌,一面升溫至107℃。 一面以100 rpm進行攪拌,一面通入氮氣10分鐘,然後於氮氣環境下開始升溫。於反應釜內之溫度達到100℃之時間點,於聚合槽內加入相對於所有單體之總量100質量份為0.15質量份之過氧化異丙基碳酸第三丁酯,於聚合溫度為105~110℃、回流下進行15小時之聚合反應。 將所獲得之聚合液供給至設定為270℃之高溫真空室,將未反應物及溶劑除去而進行6員環酸酐之生成。 該生成共聚物之利用NMR之組成分析之結果為MMA單元:78質量%、St單元:7質量%、MAA單元:4質量%、6員環酸酐單元:11質量%。 將如上所述而獲得之共聚物顆粒0.5 kg裝入至內部容積為5升之高壓釜中,繼而於投入N,N-二甲基甲醯胺3.0 kg進行攪拌而使其溶解。裝入含有相對於6員環酸酐單元量為2當量之氨的28%氨水,於150℃下進行2小時之反應。 抽出反應液,投入至正己烷中而使聚合物析出。將該聚合物進而於10 torr之揮發爐內、250℃下進行2小時之處理。 最終所獲得之共聚物係微黃色透明,根據利用元素分析之氮含量定量、NMR、IR,組成為MMA單元:78質量%、St單元:7質量%、MAA單元:4質量%、戊二醯亞胺系結構單元:11質量%。反覆進行上述操作而準備評價所必需之顆粒。 所獲得之顆粒之玻璃轉移溫度為127℃。 再者,製造例13中之製造方法並不滿足前述之製法之條件(i)。 [製造例14] 於附有具有攪拌葉片之攪拌裝置、溫度感測器、冷凝管、氮氣導入管之1.25 m3 之反應釜中裝入467.0 kg之甲基丙烯酸甲酯(MMA)、55.0 kg之N-苯基馬來醯亞胺(PMI)、27.0 kg之苯乙烯(St)、450.0 kg之間二甲苯、及相對於所有單體之總量100質量份為1000質量ppm之正辛硫醇,加以溶解而製備原料溶液。一面於其中通入氮氣、進行攪拌,一面升溫至125℃。 另行製備將0.23 kg之Perhexa C-75與1.82 kg之間二甲苯混合而成之起始劑進料液。 於原料溶液到達127℃時,以(1)~(6)之分佈開始起始劑進料液(聚合起始劑混合液)之進料(添加)。 (1)0.0~0.5小時:進料速度為1.00 kg/小時 (2)0.5~1.0小時:進料速度為0.50 kg/小時 (3)1.0~2.0小時:進料速度為0.42 kg/小時 (4)2.0~3.0小時:進料速度為0.35 kg/小時 (5)3.0~4.0小時:進料速度為0.14 kg/小時 (6)4.0~7.0小時:進料速度為0.13 kg/小時 以合計7小時對起始劑進行進料(B時間=7小時)後,進而繼續進行1小時反應,於自起始劑之添加開始時進行聚合反應直至8小時後。 於聚合反應中,內溫控制為127±2℃。 使用附有4個前排氣孔、1個後排氣孔之φ42 mm脫揮擠出機,於140 rpm、以樹脂量換算計為10 kg/小時下對上述所獲得之聚合液進行脫揮處理,獲得樹脂顆粒。 又,根據NMR而求出之組成為MMA單元:85質量%、N-PMI單元:10質量%、苯乙烯單元5質量%。 再者,製造例14中之製造方法滿足前述之製法之條件(i)~(v)。 使用藉由前述之各製造例而製造之甲基丙烯酸系樹脂,製造甲基丙烯酸系樹脂組合物及薄膜。 (實施例1) 相對於製造例1中所獲得之樹脂100質量份,藉由握式摻合機而摻合PEP-36:0.15質量份、及Irganox 1010:0.05質量份,藉由東芝機械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附有排氣孔(3處)之Φ26 mm雙軸擠出機TEM-26SS(L/D=48、使用4孔模頭、模頭設定溫度為280℃、滾筒設定溫度為280℃;出口側、料斗橫滾筒設定溫度為230℃),於噴出量為10 kg/小時、轉數為150 rpm下進行熔融混練,製造顆粒狀之甲基丙烯酸系樹脂組合物。 又,藉由擠出機(塑膠工學研究所製造、φ32 mm單軸擠出機)(L/D=32、排氣孔數:1個),於設定溫度:270℃、輥溫度:(玻璃轉移溫度-10℃)下將所獲得之顆粒製造為約100 μm厚之薄膜。 使用所獲得之樹脂組合物顆粒及薄膜而進行上述物性評價。 將甲基丙烯酸系樹脂及添加劑之調配量等條件之詳細情況及評價結果表示於表1中。 再者,特別是使用實施例1中所獲得之顆粒製作4 mm厚之試片,關於4 mm厚之試片,依據ISO179/1eU標準而測定夏比衝擊強度(無缺口),結果為15 kJ/m2 。 又,藉由前述之(3-a)及(3-b)中所記載之方法測定實施例1中所獲得之薄膜之熱穩定性,1%重量減少時之溫度為330℃,於290℃下保持30分鐘時之重量減少比率為1.9%。 (實施例2~16、比較例1~3) 使用表1中所記載之樹脂及添加劑,藉由與實施例1之方法同樣之方法實施造粒,實施評價。將評價結果表示於表1中。再者,未添加添加劑者係並未添加添加劑而實施造粒。 (實施例17) 相對於製造例9中所獲得之樹脂95質量份,藉由握式摻合機而摻合5質量份添加劑STYLAC AS T7807,藉由東芝機械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附有排氣孔(3處)之Φ26 mm雙軸擠出機TEM-26SS(L/D=48、使用4孔模頭、模頭設定溫度為270℃、滾筒設定溫度為270℃;出口側、投入料斗橫滾筒設定溫度為230℃),於噴出量為10 kg/小時、轉數為150 rpm下進行熔融混練,製造顆粒狀之甲基丙烯酸系樹脂組合物。 又,藉由擠出機(塑膠工學研究所製造、φ32 mm單軸擠出機)(L/D=32、排氣孔數:1個),於設定溫度:270℃、輥溫度:(玻璃轉移溫度-10℃)下將所獲得之顆粒製造為約100 μm厚之薄膜。 使用所獲得之樹脂組合物顆粒及薄膜而進行上述物性評價。 將甲基丙烯酸系樹脂及添加劑之調配量等條件之詳細情況及評價結果表示於表1中。 (實施例18~22) 變更為表1中所記載之組成,除此以外藉由與實施例17之方法同樣之方法而製造甲基丙烯酸系樹脂組合物。 將甲基丙烯酸系樹脂及添加劑等之調配量等條件及將評價結果表示於表1中。 [表1-1] [表1-2] 如表1所示,可知重量平均分子量為特定之範圍內、(B)結構單元之含量為特定之範圍內、成分之含量為特定之範圍內者之薄膜製膜時之於輥上之貼附性等良好。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本發明可提供於實用上具有充分之光學特性,耐熱性、熱穩定性、及成型加工性優異之甲基丙烯酸系樹脂、含其之甲基丙烯酸系樹脂組合物、含其之薄膜、及該等之製造方法。 本發明可作為家庭用品、辦公自動化設備、視聽設備、電池電裝用、照明設備、尾燈、儀錶蓋、頭燈、導光棒、透鏡等汽車零件用途、殼體用途、衛生陶器替代等衛生用途,或液晶顯示器、電漿顯示器、有機EL顯示器、場發射顯示器、背投電視、抬頭顯示器等顯示器中所使用之導光板、擴散板、偏光板保護薄膜、1/4波片、1/2波片、視角控制薄膜、液晶光學補償薄膜等相位差薄膜,顯示器前面板、顯示器基板、透鏡、觸控面板等之透明基板、加飾薄膜等或太陽電池中所使用之透明基板,或於光通訊系統、光交換系統、光計測系統之領域中,作為波導、透鏡、光纖、光纖之包覆材料、LED之透鏡、透鏡保護層等而具有產業上之可利用。
圖1係表示藉由凝膠滲透層析法(GPC)測定本實施形態之甲基丙烯酸系樹脂時之溶出曲線之概略之圖。 圖2(a)、(b)係表示依照本實施形態之實施例4中的甲基丙烯酸系樹脂及樹脂組合物之包含單體之二聚物及三聚物等之成分之合計量之算出的GC/MS圖。於圖中,縱軸表示強度(-),橫軸表示時間(分鐘)。又,圖中斜線部表示保持時間為22分鐘至32分之間所觀測之波峰之算出部分之面積。 圖3係表示本實施形態之甲基丙烯酸系樹脂及樹脂組合物於輥上之貼附防止性之評價中的製膜時之第一調溫輥及第二輥之周邊之樣子之圖。

Claims (16)

  1. 一種甲基丙烯酸系樹脂,其特徵在於含有甲基丙烯酸酯單體單元(A):50~97質量%、主鏈具有環結構之結構單元(B):3~30質量%、及可與甲基丙烯酸酯單體共聚之其他乙烯系單體單元(C):0~20質量%;且滿足下述條件(1)~(2):(1)藉由凝膠滲透層析法(GPC)而測定之重量平均分子量為6.5萬~30萬;(2)於實施GC/MS之測定時,於保持時間為22~32分鐘時所檢測出之成分之合計含量,於將上述甲基丙烯酸系樹脂設為100質量%時,為0.01~0.40質量%,其中上述結構單元(B)係選自由馬來醯亞胺系結構單元(B-1)、戊二酸酐系結構單元(B-2)、戊二醯亞胺系結構單元(B-3)、內酯環結構單元(B-4)所組成之群中之至少一種結構單元。
  2. 如請求項1之甲基丙烯酸系樹脂,其進而滿足下述條件(3):(3)藉由凝膠滲透層析法(GPC)而測定之重量平均分子量為1萬以下之成分之含量,於將上述甲基丙烯酸系樹脂設為100質量%時,為0.1~5.0質量%。
  3. 如請求項1之甲基丙烯酸系樹脂,其中玻璃轉移溫度為120℃以上。
  4. 如請求項2之甲基丙烯酸系樹脂,其中玻璃轉移溫度為120℃以上。
  5.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甲基丙烯酸系樹脂,其中上述單體單元(C)係選自由丙烯酸酯單體、芳香族乙烯系單體、氰化乙烯系單體所組成之群中之至少一種結構單元。
  6. 如請求項5之甲基丙烯酸系樹脂,其中上述單體單元(C)係選自由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苯乙烯、丙烯腈所組成之群中之至少一種結構單元。
  7. 一種甲基丙烯酸系樹脂組合物,其特徵在於含有如請求項1至6中任一項之甲基丙烯酸系樹脂、及相對於上述甲基丙烯酸系樹脂100質量份為0.01~5質量份之熱穩定劑。
  8. 一種甲基丙烯酸系樹脂組合物,其特徵在於含有如請求項1至6中任一項之甲基丙烯酸系樹脂、及相對於上述甲基丙烯酸系樹脂100質量份為0.01~5質量份之紫外線吸收劑。
  9. 一種薄膜,其特徵在於包含如請求項7或8之甲基丙烯酸系樹脂組合物。
  10. 如請求項9之薄膜,其中薄膜厚度為0.01~1mm。
  11. 如請求項9或10之薄膜,其係光學薄膜。
  12. 一種甲基丙烯酸系樹脂之製造方法,其特徵在於:其係製造如下甲基丙烯酸系樹脂之方法,上述甲基丙烯酸系樹脂含有甲基丙烯酸酯單體單元(A):50~97質量%、主鏈具有環結構之結構單元(B):3~30質量%、及可與甲基丙烯酸酯單體共聚之其他乙烯系單體單元(C):0~20質量%;且該製造方法包含:1)調合步驟,其係於反應器中加入單體;及2)聚合步驟,其係將聚合起始劑添加於上述反應器中,進行單體之聚合反應;此處,於上述2)之聚合步驟中,將自上述聚合起始劑之添加開始至添加結束之時間之合計設為B小時,則自上述聚合起始劑之添加開始至0.5×B小時中,至少一次使上述聚合起始劑之每單位時間之添加量小於添加開始時之每單位時間之添加量,其中上述結構單元(B)係選自由馬來醯亞胺系結構單元(B-1)、戊二酸酐系結構單元(B-2)、戊二醯亞胺系結構單元(B-3)、內酯環結構單元(B-4)所組成之群中之至少一種結構單元,使上述聚合起始劑之每單位時間之添加量逐漸減少。
  13. 如請求項12之甲基丙烯酸系樹脂之製造方法,其中於上述2)之聚合步驟中,進而於自上述聚合起始劑之添加開始後0.01×B~0.3×B小時之間,將上述聚合起始劑之每單位時間之添加量設為添加開始時之每單位時間之添加量之70%以下。
  14. 如請求項12或13之甲基丙烯酸系樹脂之製造方法,其中於上述2)之聚合步驟中,進而於自上述聚合起始劑之添加開始後0.7×B~1.0×B小時之間,將上述聚合起始劑之每單位時間之添加量設為添加開始時之每單位時間之添加量之25%以下。
  15. 如請求項12之甲基丙烯酸系樹脂之製造方法,其中於上述2)之聚合步驟中,將自上述聚合起始劑之添加開始後0.5×B~1.0×B小時之間的上述聚合起始劑之添加量,於將上述聚合起始劑之總添加量設為100質量%時,設為20~80質量%。
  16. 如請求項12之甲基丙烯酸系樹脂之製造方法,其中將進行上述單體之聚合反應之聚合反應時間設為1.0×B~5.0×B小時。
TW105137149A 2015-11-20 2016-11-14 甲基丙烯酸系樹脂、甲基丙烯酸系樹脂組合物、薄膜、製造方法 TWI62822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228098 2015-11-20
JP??2015-228098 2015-11-2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20867A TW201720867A (zh) 2017-06-16
TWI628222B true TWI628222B (zh) 2018-07-01

Family

ID=587188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37149A TWI628222B (zh) 2015-11-20 2016-11-14 甲基丙烯酸系樹脂、甲基丙烯酸系樹脂組合物、薄膜、製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10597524B2 (zh)
EP (1) EP3378878B1 (zh)
JP (2) JP6645953B2 (zh)
KR (3) KR102494588B1 (zh)
CN (1) CN108350125B (zh)
TW (1) TWI628222B (zh)
WO (1) WO201708627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RU2647861C2 (ru) 2013-12-23 2018-03-21 Сайтек Индастриз Инк. Полиакрилонитрильные (пан) полимеры c низким индексом полидисперсности (ипд) и получаемые из них углеродные волокна
JP2017125185A (ja) * 2016-01-07 2017-07-20 旭化成株式会社 メタクリル系樹脂、メタクリル系樹脂組成物、フィルム
WO2017169931A1 (ja) * 2016-03-29 2017-10-05 旭化成株式会社 メタクリル系樹脂組成物、及び成形体
JP6827272B2 (ja) * 2016-03-30 2021-02-10 株式会社クラレ 変性メタクリル樹脂および成形体
JP2017186522A (ja) * 2016-03-31 2017-10-12 旭化成株式会社 熱可塑性アクリル系樹脂
JP7093339B2 (ja) * 2017-02-22 2022-06-29 株式会社クラレ メタクリル樹脂組成物およびその用途
JP2018203911A (ja) * 2017-06-06 2018-12-27 旭化成株式会社 集光型太陽電池レンズ用メタクリル系樹脂組成物
WO2019013186A1 (ja) * 2017-07-14 2019-01-17 三菱ケミカル株式会社 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成形体、及び車両用部品
JP7032885B2 (ja) * 2017-08-14 2022-03-09 旭化成株式会社 メタクリル系樹脂組成物、成形体、及び光学部材
JP7010642B2 (ja) * 2017-09-27 2022-01-26 旭化成株式会社 メタクリル系樹脂組成物、光学フィルム、光学部品
JP6850705B2 (ja) * 2017-09-27 2021-03-31 旭化成株式会社 メタクリル系樹脂組成物
JP7025906B2 (ja) * 2017-11-28 2022-02-25 旭化成株式会社 メタクリル系樹脂の製造方法
CN112154185B (zh) * 2018-05-18 2022-09-27 旭化成株式会社 甲基丙烯酸系树脂组合物和成型体
JP7197303B2 (ja) * 2018-07-30 2022-12-27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重合体組成物
JP7341643B2 (ja) * 2018-08-28 2023-09-11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表面保護フィルム用基材、該基材の製造方法、該基材を用いた表面保護フィルム、および表面保護フィルム付光学フィルム
EP3868800A4 (en) 2018-10-16 2021-12-15 Asahi Kasei Kabushiki Kaisha METHACRYLIC RESIN, METHOD FOR THE PRODUCTION OF METHACRYLIC RESIN, COMPOSITION OF METHACRYLIC RESIN, MOLDED BODY, OPTICAL COMPONENT AND AUTOMOTIVE COMPONENT
JP7361043B2 (ja) * 2018-11-06 2023-10-13 株式会社日本触媒 アクリル系ポリマー
KR102311951B1 (ko) 2018-12-21 2021-10-14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열가소성 수지 조성물
US20220219436A1 (en) * 2019-04-23 2022-07-14 Sumitomo Chemical Company, Limited Multilayer body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multilayer body
JP7377010B2 (ja) * 2019-05-31 2023-11-09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重合体組成物、成形体、光学部材および重合体組成物の製造方法
EP4045571A1 (en) * 2019-10-15 2022-08-24 Milliken & Company Methods for making polymer compositions and compositions suitable for use in the same
CN112812219B (zh) * 2019-11-15 2023-02-17 旭化成株式会社 甲基丙烯酸系树脂及其制造方法、甲基丙烯酸系树脂组合物、成型体、及汽车部件
JP7294094B2 (ja) * 2019-12-02 2023-06-20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光学フィルム及び光学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WO2021125292A1 (ja) * 2019-12-20 2021-06-24 株式会社クラレ メタクリル系共重合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メタクリル系共重合体組成物及び成形体
JP7381357B2 (ja) * 2020-02-03 2023-11-15 Dicグラフィックス株式会社 平版オフセット印刷用活性エネルギー線硬化型インキ、及び印刷物
CN111921616B (zh) * 2020-07-23 2022-02-01 江苏恒峰线缆有限公司 一种高性能的ldpe薄膜料的挤出装置
CN111961161A (zh) * 2020-08-27 2020-11-20 聚纶材料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树脂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光学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13009039B (zh) * 2021-03-10 2022-09-30 广州海关技术中心 一种gc-ms测定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中甲基丙二醇和新戊二醇的迁移量的方法
WO2022209725A1 (ja) * 2021-03-30 2022-10-06 旭化成株式会社 ポリカーボネート樹脂組成物
CN114213708B (zh) * 2021-11-15 2023-09-26 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苯酚类化合物作为热稳定剂在制备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组合物中的应用
WO2024005107A1 (ja) * 2022-06-30 2024-01-04 東洋鋼鈑株式会社 アクリル樹脂延伸フィルム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911907A (en) * 2007-06-14 2009-03-16 Nippon Catalytic Chem Ind Thermoplastic resin composition, molded resin articles and polarizer protecting film made by using thr same, and process for production of the articles
TW201416390A (zh) * 2012-10-19 2014-05-01 Asahi Kasei Chemicals Corp 含甲基丙烯酸系樹脂之車輛部材用罩體
TW201533067A (zh) * 2013-12-27 2015-09-01 Kuraray Co (甲基)丙烯酸樹脂組成物之製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4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793402A (en) 1971-11-05 1974-02-19 F Owens Low haze impact resistant compositions containing a multi-stage,sequentially produced polymer
AU7725075A (en) 1974-01-21 1976-07-15 Unisearch Ltd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photoconductive materials
JPS5936645B2 (ja) 1975-05-06 1984-09-05 三菱レイヨン株式会社 多層構造重合体組成物の製造法
JPS5936646B2 (ja) 1975-10-16 1984-09-05 三菱レイヨン株式会社 多層構造重合体組成物の製造法
JPS581694B2 (ja) 1976-11-05 1983-01-12 三菱レイヨン株式会社 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
GB2039496B (en) 1979-01-12 1982-11-10 Du Pont Cored acrylic polymers
US4246374A (en) 1979-04-23 1981-01-20 Rohm And Haas Company Imidized acrylic polymers
JPS6017406B2 (ja) 1981-06-03 1985-05-02 旭化成株式会社 多層構造アクリル系樹脂成形材料の製造方法
JPS59202213A (ja) 1983-05-02 1984-11-16 Asahi Chem Ind Co Ltd 耐衝撃性アクリル系重合体の製造方法
JPS61174209A (ja) * 1985-01-29 1986-08-05 Sumitomo Naugatuck Co Ltd 共重合体の製造方法
JPH0832751B2 (ja) 1986-07-22 1996-03-29 旭化成工業株式会社 耐候性、耐衝撃性アクリル系樹脂粒状複合体の製造方法
JP2886893B2 (ja) 1989-06-20 1999-04-26 株式会社クラレ 位相差板
JPH0768318B2 (ja) 1989-12-27 1995-07-26 旭化成工業株式会社 多層構造アクリル系重合体
JP3322406B2 (ja) 1991-10-23 2002-09-09 鐘淵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偏光膜保護用フィルム
JP3217225B2 (ja) 1995-01-13 2001-10-09 三菱レイヨン株式会社 アクリル系多層構造ポリマー粉体
JPH09324016A (ja) * 1996-06-06 1997-12-16 Nippon Shokubai Co Ltd 耐熱性メタクリル系樹脂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0178399A (ja) 1998-12-15 2000-06-27 Mitsubishi Rayon Co Ltd アクリル樹脂フィルム
JP4925506B2 (ja) 1999-12-13 2012-04-25 株式会社日本触媒 透明性耐熱樹脂の製造方法
US6417306B1 (en) * 1999-12-13 2002-07-09 Nippon Shokubai Co., Ltd, Transparent heat-resistant resin and production process therefor
CN1508164A (zh) * 2002-12-17 2004-06-30 无锡阿科力化工有限公司 丙烯酸树脂及其制备方法
JP2005023272A (ja) 2003-07-02 2005-01-27 Kaneka Corp イミドポリマーの製造方法
JP4825409B2 (ja) * 2004-08-31 2011-11-30 株式会社日本触媒 光学用面状熱可塑性樹脂成形体、これを用いる偏光板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JP2006241197A (ja) 2005-02-28 2006-09-14 Toray Ind Inc フィルム
KR100911694B1 (ko) * 2005-08-04 2009-08-10 니폰 쇼쿠바이 컴파니 리미티드 저복굴절 공중합체
JP5536011B2 (ja) 2006-03-01 2014-07-02 株式会社日本触媒 アクリル系樹脂組成物のペレット
RU2446054C2 (ru) * 2006-05-23 2012-03-27 Аркема Франс Способ многослойной совместной экструзии
JP4974971B2 (ja) 2007-06-14 2012-07-11 株式会社日本触媒 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とそれを用いた樹脂成形品および偏光子保護フィルムならびに樹脂成形品の製造方法
JP5300385B2 (ja) * 2008-09-10 2013-09-25 株式会社日本触媒 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とそれを用いたフィルム
JP5284058B2 (ja) 2008-11-25 2013-09-11 旭化成ケミカルズ株式会社 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
US8617708B2 (en) * 2009-10-22 2013-12-31 Asahi Kasei Chemicals Corporation Methacrylic resin, molded article thereof,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methacrylic resin
JP5546235B2 (ja) * 2009-12-17 2014-07-09 株式会社日本触媒 光学フィルム
KR101321417B1 (ko) * 2009-12-28 2013-10-30 제일모직주식회사 컬러필터 보호막용 수지 조성물, 이를 이용하여 제조된 컬러필터 보호막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이미지 센서
US8822614B2 (en) 2010-05-28 2014-09-02 Asahi Kasei Chemicals Corporation Acrylic thermoplastic resin and molded object thereof
US10030134B2 (en) 2011-07-01 2018-07-24 Asahi Kasei Kabushiki Kaisha Acrylic thermoplastic resin composition and molded article thereof
JP5948287B2 (ja) * 2012-07-26 2016-07-06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偏光板保護フィルム、偏光板、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JP6255596B2 (ja) * 2012-10-17 2018-01-10 ユーエムジー・エービーエス株式会社 耐傷付き性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およびその成形品
WO2014061149A1 (ja) * 2012-10-19 2014-04-24 旭化成ケミカルズ株式会社 メタクリル系樹脂を含む車両部材用カバー
JP6202805B2 (ja) 2012-11-15 2017-09-27 旭化成株式会社 メタクリル系樹脂を含むフィルム
JP2014097561A (ja) * 2012-11-16 2014-05-29 Nippon Shokubai Co Ltd フィルム端部の処理方法および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EP2860196A1 (de) * 2013-10-14 2015-04-15 LANXESS Deutschland GmbH Nitrilkautschuke mit niedrigen Emissionswerten
JP6630569B2 (ja) 2013-12-25 2020-01-15 株式会社カネカ 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成形体およびフィルム
JP6392516B2 (ja) * 2014-01-16 2018-09-19 株式会社日本触媒 光学部材用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光学フィルム、偏光板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JP6220293B2 (ja) * 2014-03-11 2017-10-25 株式会社日本触媒 光学フィルム、偏光子保護フィルム、偏光板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JP6148781B1 (ja) 2016-02-12 2017-06-14 旭化成株式会社 メタクリル系樹脂組成物
JP2018010176A (ja) 2016-07-14 2018-01-18 三菱ケミカル株式会社 位相差フィルムおよび位相差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911907A (en) * 2007-06-14 2009-03-16 Nippon Catalytic Chem Ind Thermoplastic resin composition, molded resin articles and polarizer protecting film made by using thr same, and process for production of the articles
TW201416390A (zh) * 2012-10-19 2014-05-01 Asahi Kasei Chemicals Corp 含甲基丙烯酸系樹脂之車輛部材用罩體
TW201533067A (zh) * 2013-12-27 2015-09-01 Kuraray Co (甲基)丙烯酸樹脂組成物之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350125A (zh) 2018-07-31
JP6645953B2 (ja) 2020-02-14
JP7411379B2 (ja) 2024-01-11
KR102086677B9 (ko) 2022-07-11
CN108350125B (zh) 2021-06-11
KR20230020017A (ko) 2023-02-09
TW201720867A (zh) 2017-06-16
EP3378878A1 (en) 2018-09-26
KR20190134848A (ko) 2019-12-04
EP3378878B1 (en) 2020-02-19
JP2017101225A (ja) 2017-06-08
EP3378878A4 (en) 2018-10-17
KR102086677B1 (ko) 2020-03-09
WO2017086275A1 (ja) 2017-05-26
KR20180072711A (ko) 2018-06-29
US10597524B2 (en) 2020-03-24
US20180305538A1 (en) 2018-10-25
JP2020012120A (ja) 2020-01-23
KR102494588B1 (ko) 2023-01-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28222B (zh) 甲基丙烯酸系樹脂、甲基丙烯酸系樹脂組合物、薄膜、製造方法
TWI671348B (zh) 甲基丙烯酸系樹脂組合物、及成形體
JP7365104B2 (ja) メタクリル系樹脂、メタクリル系樹脂組成物、フィルム
JP2017125185A (ja) メタクリル系樹脂、メタクリル系樹脂組成物、フィルム
JP6151423B1 (ja) メタクリル系樹脂組成物、光学フィルム、及び光学部品
JP2016169282A (ja) メタクリル系樹脂組成物
JP7015116B2 (ja) メタクリル系樹脂組成物、該メタクリル系樹脂組成物の製造方法、ペレット、及び成形体
JP2017179354A (ja) メタクリル系樹脂組成物、及び成形体
JP6761301B2 (ja) メタクリル系樹脂、及びメタクリル系樹脂組成物
JP6247372B2 (ja) メタクリル系樹脂組成物
TWI723584B (zh) 甲基丙烯酸系樹脂、甲基丙烯酸系樹脂之製造方法、甲基丙烯酸系樹脂組合物、成形體、光學零件及汽車零件
EP3822295A1 (en) Methacrylic resin, moulded article, optical component or automotive compon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