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47361B - 輪胎加硫機的卸載裝置及輪胎加硫機 - Google Patents

輪胎加硫機的卸載裝置及輪胎加硫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47361B
TWI547361B TW102128466A TW102128466A TWI547361B TW I547361 B TWI547361 B TW I547361B TW 102128466 A TW102128466 A TW 102128466A TW 102128466 A TW102128466 A TW 102128466A TW I547361 B TWI547361 B TW I547361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tire
vulcanized
vulcanizer
vulcanized tire
cool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1284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433437A (zh
Inventor
岡田晋治
森田充
後藤信也
登本圭一
吾川二郎
Original Assignee
三菱重工機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三菱重工機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三菱重工機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4334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3343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4736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47361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DPRODUCING PARTICULAR ARTICLES FROM PLASTICS OR FROM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 B29D30/00Producing pneumatic or solid tyres or parts thereof
    • B29D30/06Pneumatic tyres or parts thereof (e.g. produced by casting, moulding, compression moulding, injection moulding, centrifugal casting)
    • B29D30/0601Vulcanising tyres; Vulcanising presses for tyres
    • B29D30/0603Loading or unloading the press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DPRODUCING PARTICULAR ARTICLES FROM PLASTICS OR FROM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 B29D30/00Producing pneumatic or solid tyres or parts thereof
    • B29D30/0016Handling tyres or parts thereof, e.g. supplying, storing, convey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DPRODUCING PARTICULAR ARTICLES FROM PLASTICS OR FROM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 B29D30/00Producing pneumatic or solid tyres or parts thereof
    • B29D30/06Pneumatic tyres or parts thereof (e.g. produced by casting, moulding, compression moulding, injection moulding, centrifugal casting)
    • B29D30/0601Vulcanising tyres; Vulcanising presses for tyres
    • B29D30/0633After-treatment specially adapted for vulcanising tyres
    • B29D30/0643Cooling during post cure inflation; Post cure inflators used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47/00Article or material-handling devices associated with conveyors; Methods employing such devices
    • B65G47/74Feeding, transfer, or discharging devices of particular kinds or types
    • B65G47/90Devices for picking-up and deposit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 B65G47/904Devices for picking-up and deposit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provided with rotary movements onl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65/00Loading or unload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DPRODUCING PARTICULAR ARTICLES FROM PLASTICS OR FROM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 B29D30/00Producing pneumatic or solid tyres or parts thereof
    • B29D30/0016Handling tyres or parts thereof, e.g. supplying, storing, conveying
    • B29D2030/0027Handling cured tyres, e.g. transferring or storing after vulcaniz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K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B29B, B29C OR B29D, RELATING TO MOULDING MATERIALS OR TO MATERIALS FOR MOULDS, REINFORCEMENTS, FILLERS OR PREFORMED PARTS, e.g. INSERTS
    • B29K2105/00Condition, form or state of moulded material or of the material to be shaped
    • B29K2105/24Condition, form or state of moulded material or of the material to be shaped crosslinked or vulcanis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2201/00Indexing codes relating to handling devices, e.g. convey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product or load being conveyed or handled
    • B65G2201/02Articles
    • B65G2201/0273Tir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oulds For Mould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 Heating, Cooling, Or Cur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In General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Oral & Maxillofacial Surgery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Description

輪胎加硫機的卸載裝置及輪胎加硫機
本發明,是有關於在輪胎加硫機將已加硫輪胎搬運的卸載裝置及具備其的輪胎加硫機。
以往的輪胎加硫機,已知是將已成形至接近預先完成品的形狀的生橡膠的輪胎放入模具內,對於此輪胎加上熱及壓力,將輪胎加硫處理並精加工成完成輪胎的形狀。
在此輪胎加硫機中,設有:可將已加硫的輪胎從模具內收取並將前述已加硫輪胎冷卻的冷卻裝置、和朝排出輸送帶交接的卸載裝置。此卸載裝置,是例如,具有如專利文獻1的裝置。此裝置,是在將已加硫的輪胎抓持狀態下將繞轉臂旋轉,在:模具的位置、硫化後充氣裝置(冷卻裝置)的位置、排出輸送帶的位置之間將輪胎搬運。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平11-268039號公報
但是如專利文獻1,將模具、硫化後充氣裝置(冷卻裝置)、排出輸送帶的各輪胎收取、交接的位置,有需要被配置於與卸載裝置的繞轉臂旋轉的同一軌跡上。且,這些模具、硫化後充氣裝置、排出輸送帶的各輪胎的處理中有需要被配置於彼此不干涉的位置。因此,藉由這二個配置的限制,繞轉臂的長度尺寸已決定,欲將繞轉臂的長度尺寸進一步縮小是困難的,且欲使用相同構造達成輪胎加硫機的進一步輕小化是困難的。且,特別是對於大型的輪胎,在繞轉臂的旋轉中朝加硫機的外部的超出量因為變大,所以將複數台並列的情況的輪胎加硫機的設置間距有需要取得較寬,使省空間化也困難。
本發明是有鑑於這種課題者,其目的是提供一種輪胎加硫機的卸載裝置及輪胎加硫機,可輕小化、省空間化。
在為了解決上述課題的本案的發明的各種態樣中,採用以下的手段。
即,本發明的一態樣的輪胎加硫機的卸載裝置,是將 由加硫機本體被加硫的已加硫輪胎從被設在前述加硫機本體的模子取出,搬運到將前述已加硫輪胎冷卻的冷卻位置為止,並且將由前述冷卻位置被冷卻的前述已加硫輪胎,搬運至為了將前述已加硫輪胎排出的搬出裝置交接的排出位置為止,具備:可將前述已加硫輪胎支撐的支撐部、及將前述支撐部平面視旋轉移動的旋轉移動部、及將前述支撐部直進移動的直進移動部。
在此,支撐部的旋轉中心,是在支撐部外也可以。且,支撐部的旋轉移動及支撐部的直進移動,是在同一假想平面或彼此平行的假想面上進行也可以。
依據這種卸載裝置的話,將已加硫輪胎藉由支撐部支撐搬運時,成為可藉由旋轉移動部及直進移動部進行將旋轉移動及直進移動組合的搬運。因此,與只有藉由旋轉移動將已加硫輪胎搬運的情況相異,因為不需要將被設在加硫機本體的模子的位置、冷卻位置、排出位置配置於同一的旋轉軌跡上,所以這些位置的配置的自由度增加。因此,由支撐部將已加硫輪胎支撐的位置即使接近旋轉移動部的旋轉中心,這些加硫機本體的模子的位置、冷卻位置、排出位置的各位置中的裝置零件、及這些各位置中的已加硫輪胎之間的干涉不會發生,可以朝這些位置搬運已加硫輪胎。因此,可以抑制支撐部的旋轉半徑,減小輪胎加硫機的寬度尺寸,且,將輪胎加硫機鄰接地複數台設置時可以減小設置間距,在相同面積的空間可以增加輪胎的生產量。且,因為可以減小例如至支撐部的旋轉中心 為止的長度尺寸,支撐部的資材費就可減少。進一步,如此藉由可以減小支撐部的長度尺寸,彎曲力矩就可減少,在旋轉移動部可以抑制在將支撐部的旋轉中心支撐的周邊的構件所要求的強度,可使輪胎加硫機的輕量化及減少資材費。且,藉由抑制支撐部的旋轉半徑較小,就可短縮在已加硫輪胎的搬運所需要的時間,藉由輪胎生產時的週期減少可使輪胎的生產量增加。
且前述直進移動部,是可沿著從前述加硫機本體朝向前述排出位置的方向移動,前述旋轉移動部,是可旋轉地被支撐在前述直進移動部也可以。
如此藉由使旋轉移動部被支撐在直進移動部,由簡易的構造就可以實現將旋轉移動及直進移動組合的移動,一邊抑制支撐部的旋轉半徑較小,成為可從加硫機本體的模子內朝排出位置搬運已加硫輪胎。
進一步,前述旋轉移動部,是從可由前述模子內將前述已加硫輪胎取出的位置至前述冷卻位置為止將前述已加硫輪胎旋轉移動,前述直進移動部,是從前述冷卻位置至前述排出位置為止將前述已加硫輪胎直進移動也可以。
如此藉由將旋轉移動及直進移動組合,一邊可抑制旋轉移動的旋轉半徑較小,一邊可從加硫機本體的模子內,朝冷卻位置、排出位置搬運已加硫輪胎。
且藉由作成從模子的位置至冷卻位置為止旋轉移動,當在旋轉移動部使用擺動用的壓缸的情況時,可以將壓缸 的行程縮短。即,假設,從模子的位置至冷卻位置為止為直進移動的情況,因為有需要將已加硫輪胎朝模子外形直進至不干涉的位置為止,所以在直進移動部使用滑動用的壓缸的情況時,壓缸的行程會變長。因此,藉由從模子的位置至冷卻位置為止作成旋轉移動,就可在省空間、成本等的點具有優點。
且進一步具備將前述直進移動部上下昇降的昇降部也可以。
如此藉由具備昇降部,支撐部、旋轉移動部及直進移動部的移動軌跡的自由度就可提高。
進一步具備:檢出前述直進移動部的高度位置的偵知部、及依據由前述偵知部被檢出的高度位置將前述昇降部控制的控制部也可以。
如此,由偵知部檢出高度位置,將昇降部控制,就可以將支撐部、旋轉移動部及直進移動部位於適切的高度方向位置。
且本發明的其他的態樣的輪胎加硫機的卸載裝置,是將由加硫機本體被加硫的已加硫輪胎從被設在前述加硫機本體的模子取出,搬運到將前述已加硫輪胎冷卻的冷卻位置為止,並且將由前述冷卻位置被冷卻的前述已加硫輪胎,搬運至為了將前述已加硫輪胎排出的搬出裝置交接的排出位置為止,具備:可將前述已加硫輪胎支撐的支撐部、及將前述支撐部直進移動的直進移動部。
依據這種卸載裝置的話,因為不需將支撐部 旋轉移動就可以搬運已加硫輪胎,所以可減小輪胎加硫機的寬度尺寸,可輕小化。且,將輪胎加硫機鄰接地複數台設置時可以減小寬度方向的設置間距,達成寬度方向的省空間化。
且本發明的輪胎加硫機,是具備:上述其中任一的卸載裝置、及將加硫前的生輪胎加硫的加硫機本體、及由前述冷卻位置進行由前述加硫機本體被加硫的前述已加硫輪胎的冷卻用的硫化後充氣裝置、及將由前述冷卻位置被冷卻的前述已加硫輪胎排出用的搬出裝置。
依據這種輪胎加硫機的話,藉由具備卸載裝置,與只有藉由旋轉移動朝冷卻位置及排出位置搬運的情況時相比,可以減小輪胎加硫機的寬度尺寸。且,可以減小輪胎加硫機的設置間距,在相同面積的空間可以增加輪胎的生產量。
進一步,前述硫化後充氣裝置是被固定在前述加硫機本體也可以。
藉由如此,因為可以將這些與加硫機本體及硫化後充氣裝置接近地設置,所以成為可使設置空間進一步削減。
在本發明的一態樣中,藉由將旋轉移動部及直進移動部組合,或是藉由直進移動部進行支撐部的移動,就可以達成裝置的輕小化及省空間化。
1‧‧‧輪胎加硫機
2‧‧‧搬入裝置
3‧‧‧加硫機本體
3a‧‧‧導引框架
3b‧‧‧導軌
3c‧‧‧安裝部
4‧‧‧硫化後充氣裝置
5‧‧‧搬出裝置
10‧‧‧裝載裝置
11‧‧‧裝載挾盤
11a‧‧‧爪
13‧‧‧裝載臂
15‧‧‧模具(模子)
15a‧‧‧上模具(模子)
15b‧‧‧下模具(模子)
16‧‧‧上模具昇降裝置
16a‧‧‧壓缸
20‧‧‧卸載裝置
21‧‧‧支撐框架
22‧‧‧下部輪胎保持部
22a‧‧‧下輪框
22b‧‧‧下輪框昇降裝置
22c‧‧‧下輪框側連結裝置
23‧‧‧上部輪胎保持部
23a‧‧‧上輪框
23b‧‧‧上輪框側連結裝置
25‧‧‧支撐部
26‧‧‧卸載挾盤
26a‧‧‧爪
27、27A‧‧‧卸載臂
30‧‧‧直進移動部
31‧‧‧基座
31a‧‧‧滑動導件
31b‧‧‧昇降導件
32‧‧‧滑件
34‧‧‧滑動壓缸
34a‧‧‧第一壓缸本體
34b‧‧‧第一桿
40‧‧‧旋轉移動部
41‧‧‧支撐銷
44‧‧‧擺動壓缸
44a‧‧‧第二壓缸本體
44b‧‧‧第二桿
45‧‧‧第一止動器
46‧‧‧第二止動器
50‧‧‧昇降部
50a‧‧‧昇降壓缸本體
50b‧‧‧昇降桿
51‧‧‧偵知部
52‧‧‧控制部
W1‧‧‧生輪胎
W2‧‧‧已加硫輪胎
G‧‧‧地板
P0‧‧‧搬入位置
P1‧‧‧模具位置
P2‧‧‧冷卻位置
P3‧‧‧排出位置
80‧‧‧直進移動部
90‧‧‧旋轉移動部
91‧‧‧齒條
91a‧‧‧齒
92‧‧‧小齒輪
100‧‧‧旋轉直進移動部
106‧‧‧卸載挾盤
107‧‧‧卸載臂
110‧‧‧旋轉直進移動部
116‧‧‧卸載挾盤
117‧‧‧卸載臂
120‧‧‧直進移動部
126‧‧‧卸載挾盤
127‧‧‧卸載臂
[第1圖]本發明的實施例的輪胎加硫機的側面圖,顯示加硫位置中的加硫處理終了時的狀態。
[第2圖]顯示將本發明的實施例的輪胎加硫機一部分剖面的俯視圖,顯示輪胎加硫機中的生輪胎、已加硫輪胎的配置位置的關係。
[第3圖]本發明的實施例的輪胎加硫機的側面圖,顯示第1圖的主要部分。
[第4圖]有關本發明的實施例的輪胎加硫機,顯示在加硫機本體中的加硫終了後由支撐部將已加硫輪胎支撐的狀態者,(a)是側面圖,(b)是部分俯視圖。
[第5圖]本發明的實施例的輪胎加硫機的側面圖,顯示在加硫機本體中的加硫處理終了後將已加硫輪胎搬運的狀態者。
[第6圖]有關本發明的實施例的輪胎加硫機,顯示已加硫輪胎朝冷卻位置被搬運之後的狀態者,(a)是側面圖,(b)是部分俯視圖。
[第7圖]本發明的實施例的輪胎加硫機的側面圖,顯示由冷卻位置將已加硫輪胎組裝於硫化後充氣裝置中的狀態者。
[第8圖]有關本發明的實施例的輪胎加硫機,顯示將已加硫輪胎組裝於硫化後充氣裝置的下輪框昇降裝置之 後,支撐部為退避的狀態者,(a)是側面圖,(b)是部分俯視圖。
[第9圖]本發明的實施例的輪胎加硫機的側面圖,顯示將已加硫輪胎組裝於硫化後充氣裝置之後的狀態。
[第10圖]本發明的實施例的輪胎加硫機的側面圖,顯示已加硫輪胎的硫化後充氣裝置中的冷卻處理中的狀態者。
[第11圖]本發明的實施例的輪胎加硫機的側面圖,顯示已加硫輪胎的硫化後充氣裝置中的冷卻處理完成後的狀態者。
[第12圖]本發明的實施例的輪胎加硫機的側面圖,顯示已加硫輪胎的冷卻處理完成後,搬運開始前的狀態者。
[第13圖]本發明的實施例的輪胎加硫機的側面圖,顯示冷卻處理後的已加硫輪胎的朝搬出裝置的搬運中的狀態者。
[第14圖]本發明的實施例的輪胎加硫機的側面圖,顯示冷卻完成的已加硫輪胎的朝搬出裝置搬運中的狀態,顯示支撐部為排出位置中的狀態者。
[第15圖]本發明的實施例的輪胎加硫機的側面圖,顯示已加硫輪胎的朝搬出裝置的交接後的狀態者。
[第16圖]本發明的實施例的輪胎加硫機的側面圖,顯示已加硫輪胎的搬出裝置中的排出中的狀態者。
[第17圖]顯示輪胎加硫機中的已加硫輪胎的配置位 置的關係,(a)是顯示假設只有藉由旋轉移動部構成卸載裝置的情況者,(b)是本發明的實施例的輪胎加硫機的部分俯視圖,將第2圖簡略顯示者。
[第18圖]本發明的實施例的第一變形例的輪胎加硫機的卸載裝置的概略俯視圖。
[第19圖]本發明的實施例的第二變形例的輪胎加硫機的卸載裝置的概略俯視圖。
[第20圖]本發明的實施例的第三變形例的輪胎加硫機的卸載裝置的概略俯視圖。
[第21圖]本發明的實施例的第四變形例的輪胎加硫機的卸載裝置的概略俯視圖。
以下,說明本發明的實施例的輪胎加硫機。
如第1圖及第2圖所示,本實施例的輪胎加硫機1,是將加硫處理前的未加硫的生輪胎W1從前方(朝向第1圖的紙面左側)搬入,進行加硫處理成為已加硫輪胎W2,且在對於此已加硫輪胎W2施加冷卻處理之後,朝向後方排出。
輪胎加硫機1,是從前方朝向後方依序具備:將生輪胎W1搬入的搬入裝置2、及對於生輪胎W1施加加硫處理的加硫機本體3、及將由加硫機本體3被加硫的已加硫輪胎W2冷卻的硫化後充氣裝置4、及將由硫化後充氣裝置4被冷卻的已加硫輪胎W2排出的搬出裝置5。
進一步,輪胎加硫機1,是具備:從搬入裝置2朝加硫機本體3將生輪胎W1交接的裝載裝置10、及從加硫機本體3朝硫化後充氣裝置4及搬出裝置5將已加硫輪胎W2交接的卸載裝置20。
搬入裝置2、加硫機本體3、硫化後充氣裝置4、搬出裝置5、裝載裝置10、卸載裝置20,皆是左右對稱的構造,且進行左右對稱的動作。又,左右方向,是對於前後方向垂直的方向。且,在各圖中,前側為F、後側為B、左側為L、右側為R。
在此,如第2圖所示,以下有關水平方向中的生輪胎W1、已加硫輪胎W2的位置,是:搬入裝置2中的生輪胎W1的收取位置為搬入位置P0、加硫機本體3中的生輪胎W1及已加硫輪胎W2的位置為模具位置P1、硫化後充氣裝置4中的已加硫輪胎W2的位置為冷卻位置P2、搬出裝置5中的已加硫輪胎W2的位置為排出位置P3。
搬入裝置2,雖省略詳細的圖示,但是被配置在輪胎加硫機1的最前方,準備在輪胎加硫機1的外部生成的生輪胎W1。
裝載裝置10,是具有:各別將生輪胎W1支撐的一對的裝載挾盤11、及各將這些裝載挾盤11支撐並朝向左右方向的中央位置延伸的裝載臂13。這些裝載挾盤11、裝載臂13,是沿著未圖示的導件可上下變位地設置。
各裝載挾盤11,是具有藉由從上方進入生輪胎W1的胎圈的內側而擴大將胎圈的內周橫跨全周鉤住用的爪11a(第1圖參照)。裝載挾盤11,是將被準備在搬入裝置2的生輪胎W1從內周側挾持支撐朝上方舉升。
各裝載臂13,是在水平面內,將上述中央位置側的端部作為旋轉中心將一對的裝載挾盤11朝向彼此分離的方向水平旋轉。又,將此裝載臂13旋轉的機構,是例如,可以使用與後述的卸載裝置20的旋轉移動部40同樣的機構。
加硫機本體3,是如第10圖所示,具有:生輪胎W1的模具15、及從地板G朝向上方被立設的導引框架3a、及被設在導引框架3a的導軌3b、及被設在導引框架3a的安裝部3c、及被設在導引框架3a的上模具昇降裝置16。模具15,是具有下模具15b及上模具15a。從裝載裝置10收取的生輪胎W1,是由上模具15a及下模具15b被挾持地被收容於模具15內。加硫機本體3,是在從生輪胎W1的內側將未圖示的氣囊插入將生輪胎W1的內面推壓的狀態下,藉由加熱、加壓的進行加硫處理。
又,在本實施例中雖為金屬的模具15,但是模具不限定於金屬。
上模具15a,是藉由上模具昇降裝置16被支撐。上模具昇降裝置16,是具有設在從地板G朝向上方被立設的導引框架3a上的朝上下方向可伸縮的壓缸16a。下模具15b是對於導引框架3a被固定成不能相對移動, 在加硫處理開始之前、加硫處理終了之後,藉由使上模具15a朝上方移動使模具15被開放。
硫化後充氣裝置4,是被配置在加硫機本體3的後方側,被固定於加硫機本體3的導引框架3a。
此硫化後充氣裝置4,是具有:被固定於導引框架3a並朝向後方延伸的支撐框架21、及被設在此支撐框架21的上部輪胎保持部23、及被固定於導引框架3a且被配置於上部輪胎保持部23下方的下部輪胎保持部22。硫化後充氣裝置4,是各別具備2個:支撐框架21、上部輪胎保持部23、下部輪胎保持部22。2個支撐框架21、2個上部輪胎保持部23、2個下部輪胎保持部22,皆被配置成彼此左右對稱。
下部輪胎保持部22,是相面對於上部輪胎保持部23的方式被固定於導引框架3a,朝向上方延伸至不與上部輪胎保持部23干涉的位置為止。
下部輪胎保持部22,是具有:設在其上端部且從加硫機本體3將已加硫輪胎W2收取並固定於上部的下輪框22a、及將下輪框22a上下昇降的下輪框昇降裝置22b。又,此下輪框昇降裝置22b,是例如具有昇降壓缸,此昇降壓缸的昇降控制的功能,是設在後述的控制部52也可以,另外設置也可以。
上部輪胎保持部23,是具有:以支撐框架21為旋轉中心旋轉地被設置的臂23c、及各別設在臂23c的兩端部的上輪框23a。2個上輪框23a,其從臂23c的旋轉 中心的距離是相同。即,2個上輪框23a,是以臂23c的旋轉中心為基準對稱。且,此上部輪胎保持部23,是成為以支撐框架21旋轉中心上下反轉地旋轉,將已加硫輪胎W2從下部輪胎保持部22收取之後,朝已加硫輪胎W2的內部將壓縮空氣導入來進行冷卻處理。
搬出裝置5,雖省略詳細的圖示,但具有輸送帶。此輸送帶,是在硫化後充氣裝置4的後方側,朝向後方朝下方傾斜的方式被配置,藉由將冷卻處理過的已加硫輪胎W2傾斜往朝下一個過程搬運的主輸送帶上排出。搬出裝置5,是具有一對的輸送帶。構成一對的輸送帶的一方的輸送帶及另一方的輸送帶是左右對稱地配置。
接著,說明卸載裝置20。
如第3圖、第4圖(a)及第4圖(b)所示,卸載裝置20,是具備:將已加硫輪胎W2支撐的支撐部25、及將支撐部25在水平面上旋轉移動的旋轉移動部40、及將支撐部25在水平面上朝前後方向直進移動的直進移動部30。卸載裝置20,是具備:2個支撐部25、及2個旋轉移動部40。2個支撐部25,是以直進移動部30為基準左右對稱地配置,2個旋轉移動部40,也以直進移動部30為基準左右對稱地配置。
各支撐部25,是具有:將已加硫輪胎W2支撐的卸載挾盤26、及將這些卸載挾盤26支撐並朝向左右方向的中央位置延伸的卸載臂27。
卸載挾盤26,是具有藉由從上方進入已加硫 輪胎W2的胎圈的內側而擴大將胎圈的內周橫跨全周鉤住用的爪26a。此卸載挾盤26,是從加硫機本體3將已加硫輪胎W2從內周側挾持支撐朝上方舉升。
卸載臂27,是在水平面上,將上述中央位置側的端部作為旋轉中心將一對的卸載挾盤26朝向彼此分離的方向水平旋轉。
直進移動部30,是具有:被安裝於加硫機本體3的導引框架3a且朝向後方延伸設置的基座31、及設在基座31的上部的可進退的滑件32、及設在滑件32及基座31之間的滑動壓缸34。
基座31,是具有設在前方側的先端部的昇降導件31b。基座31,是藉由使此昇降導件31b被安裝於導引框架3a的後方側並與朝上下方向延伸的導軌3b嚙合,而成為可對於導引框架3a朝上下方向相對地滑動昇降移動。
且此基座31,是具有朝前後方向延伸且在上下隔有間隔被配置的形成棒狀的複數(在本實施例中為二條)的滑動導件31a(第3圖參照)。
滑件32,是被配置在基座31的上部,且使貫通基座31的滑動導件31a的方式一邊朝槓桿的滑動導件31a被導引,一邊對於基座31可朝前後方向相對地滑動移動地被設置。
滑動壓缸34,是具有:第一壓缸本體34a、及對於第一壓缸本體34a朝前後方向可伸縮的第一桿 34b,第一壓缸本體34a是被安裝於基座31中的前方位置,第一桿34b的端部是被安裝於滑件32。且,在此滑動壓缸34中使用例如流體壓式壓缸等,藉由第一桿34b的伸縮可對於基座31將滑件32朝前後方向直進移動。又,在直進移動部30中,其他的滑動的直進移動手段,也可使用:滾珠螺桿、齒條及小齒輪及鏈條及鏈輪等的馬達的組合機構進行移動。在此,在第一桿34b成為最縮短狀態下,使可支撐位於上述冷卻位置P2的已加硫輪胎W2,在第一桿34b成為最長的狀態下,使被支撐於支撐部25的已加硫輪胎W2可位於上述排出位置P3的方式,決定滑動壓缸34的規格。即,直進移動部30是從冷卻位置P2至排出位置P3為止,將已加硫輪胎W2直進移動。
2個旋轉移動部40,皆是設在直進移動部30的滑件32,具有:朝將卸載臂27的中央位置側的端部固定的上下方向延伸的支撐銷41、及位在卸載臂27的延伸方向的中途位置及滑件32之間的擺動壓缸44。2個旋轉移動部40之中的一方的旋轉移動部40的支撐銷41、及另一方的旋轉移動部40的支撐銷41是左右對稱地配置。且,2個旋轉移動部40之中的一方的旋轉移動部40的擺動壓缸44、及另一方的旋轉移動部40的擺動壓缸44是左右對稱地配置。
進一步,此旋轉移動部40,是具有:如第4圖(b)所示,當被支撐於支撐部25的已加硫輪胎W2位於上述模具位置P1位置時,限制朝比其前方的卸載臂27 的動作用的第一止動器45;及如第6圖(b)所示,當已加硫輪胎W2位於上述冷卻位置P2位置時,限制朝比其後方的卸載臂27的動作用的第二止動器46。2個旋轉移動部40之中的一方的旋轉移動部40的第一止動器45、及另一方的旋轉移動部40的第一止動器45是左右對稱地配置。且,2個旋轉移動部40之中的一方的旋轉移動部40的第二止動器46、及另一方的旋轉移動部40的第二止動器46是左右對稱地配置。
各支撐銷41,是設成將上下方向作為旋轉軸線對於滑件32可相對旋轉,使卸載臂27以此旋轉軸線為中心旋轉。
各擺動壓缸44,是具有:第二壓缸本體44a、及對於第二壓缸本體44a朝前後方向可伸縮的第二桿44b。第二壓缸本體44a,是被安裝於比滑件32中的支撐銷41更後方的位置。第二桿44b的端部,是從第二壓缸本體44a朝前方延伸,並且被安裝於卸載臂27的延伸方向的中途位置。在此擺動壓缸44中,使用例如流體壓式壓缸等,藉由第二桿44b的伸縮,可將卸載臂27以支撐銷41的上述旋轉軸線為中心旋轉。
各第一止動器45,是被固定於被安裝於滑件32前方的端部的形成板狀的構件。此第一止動器45,是藉由使卸載臂27朝前方側抵接,使支撐部25不朝比模具位置P1更前方移動的方式,限制支撐部25的動作的機械止動器。
各第二止動器46,是被固定於被安裝於滑件32後方的端部的形成板狀的構件。此第二止動器46,是藉由使卸載臂27朝後方側抵接,使支撐部25不朝比冷卻位置P2更後方移動的方式,限制支撐部25的動作的第一止動器45同樣的機械止動器。
即,藉由第一止動器45及第二止動器46,可以使旋轉移動部40從模具位置P1至冷卻位置P2為止,將已加硫輪胎W2旋轉移動,並且可以朝模具位置P1及冷卻位置P2精度佳地定位。
如此,旋轉移動部40,是從模具15內將已加硫輪胎W2取出,從模具位置P1至冷卻位置P2為止可旋轉地被支撐在直進移動部30。即旋轉移動部40,是與直進移動部30一體地被設置。
卸載裝置20,是如第1圖所示,進一步具備:將直進移動部30朝上下方向可移動的昇降部50、及檢出直進移動部30的高度位置的偵知部51、及對應偵知部51的訊號調整直進移動部30的高度位置的控制部52。
昇降部50,是位在加硫機本體3的導引框架3a及直進移動部30的基座31之間的昇降壓缸。且昇降部50,是具有:昇降壓缸本體50a、及對於昇降壓缸本體50a朝上下方向可伸縮的昇降桿50b。
昇降壓缸本體50a,是被安裝於設在導引框架3a中的下部位置的安裝部3c。且,昇降桿50b,其端部是 被安裝於基座31的前方位置。直進移動部30的基座31,是藉由昇降桿50b的伸縮,在昇降導件31b嚙合在導軌3b的狀態下成為可朝上下方向滑動昇降移動。
偵知部51,是檢出直進移動部30的高度位置的感測器。偵知部51,是例如可以使用接近開關或限位開關、線性感測器等。此偵知部51,是在模具位置P1、冷卻位置P2、排出位置P3中,輸出供顯示直進移動部30在各位置成為預定的高度位置用的訊號。具體而言,偵知部51,是在模具位置P1、冷卻位置P2、排出位置P3中的各位置,成為:可將已加硫輪胎W2支撐的高度位置、和從模具位置P1朝冷卻位置P2、從冷卻位置P2朝排出位置P3及將已加硫輪胎W2搬運的高度位置時,輸出供顯示各高度用的訊號。
控制部52,是藉由對應來自偵知部51的偵知訊號朝昇降部50供給動力將昇降部50動作,來控制模具位置P1、冷卻位置P2、排出位置P3中的直進移動部30的高度位置。由此,在各位置成為可藉由支撐部25將已加硫輪胎W2支撐,並且成為可在各位置進行由裝載裝置10和卸載裝置20所進行的已加硫輪胎W2的裝置之間的交接和搬運。
在此,此控制部52,是藉由以預先被設定的預定的時間點,對應來自偵知部51的偵知訊號朝擺動壓缸44供給動力地操作,使從模具位置P1朝冷卻位置P2將支撐部25旋轉移動。進一步,控制部52,是藉由朝滑 動壓缸34供給動力地動作,使從冷卻位置P2朝排出位置P3將支撐部25直進移動。
接著,一邊參照圖面,一邊說明輪胎加硫機1的動作的樣子。
從搬入裝置2藉由裝載裝置10朝加硫機本體3的模具位置P1被搬運的生輪胎W1,是在模具15的內部被施以加硫處理。
其後,如第1圖所示,生輪胎W1的加硫處理若終了的話藉由上模具昇降裝置16使上模具15a朝上方移動,使模具15被開放。此時,使卸載裝置20的卸載挾盤26位於已加硫輪胎W2的上方的方式,使支撐部25朝模具位置P1移動。
且如第4圖(a)、第4圖(b)所示,依據偵知部51的偵知結果,藉由控制部52將昇降部50驅動將直進移動部30的基座31朝下方移動,使爪26a進入下模具15b上的已加硫輪胎W2的胎圈內。其後,藉由將爪26a擴張使爪26a鉤住胎圈,由支撐部25將已加硫輪胎W2支撐。
接著,如此在由支撐部25將已加硫輪胎W2支撐的狀態下,依據偵知部51的偵知結果,由控制部52將昇降部50驅動,如第5圖所示將直進移動部30的基座31朝模具位置P1中的上方移動。
且在由支撐部25將已加硫輪胎W2支撐的狀態下,控制部52,是如第6圖(a)、第6圖(b)所示 將旋轉移動部40的擺動壓缸44驅動將支撐部25朝冷卻位置P2移動。
接著,在由支撐部25將已加硫輪胎W2支撐的狀態下,依據偵知部51的偵知結果,控制部52是將昇降部50驅動,如第7圖所示將直進移動部30的基座31朝冷卻位置P2中的下方移動。且,將已加硫輪胎W2交接至硫化後充氣裝置4的下部輪胎保持部22的下輪框22a。
且如第8圖(a)、第8圖(b)所示,控制部52是將昇降部50驅動直到已加硫輪胎W2及卸載挾盤26不干涉的位置為止使直進移動部30的基座31上昇。其後,控制部52,是將直進移動部30的滑動壓缸34驅動將支撐部25朝排出位置P3移動,將支撐部25朝不影響硫化後充氣裝置4的冷卻處理及反轉動作的位置退避。
接著,如第9圖所示,控制部52,是將下部輪胎保持部22的下輪框22a及下輪框側連結裝置22c藉由下輪框昇降裝置22b朝上方移動,將上輪框側連結裝置23b及下輪框側連結裝置22c連結。藉此,已加硫輪胎W2是由上輪框23a及下輪框22a被挾持保持。
且如第10圖所示,藉由將上部輪胎保持部23上下反轉,就可以進行複數個(在本圖中一側二個)已加硫輪胎W2的冷卻處理。且,支撐部25是成為退避至如上述排出位置P3的狀態。
在此,此冷卻處理,其與加硫處理相比因為 需要時間,所以在上部輪胎保持部23的上下,連續進行已加硫輪胎W2的冷卻處理。即,在由上部輪胎保持部23的一方進行冷卻處理期間,可以藉由卸載裝置20將冷卻處理已終了的已加硫輪胎W2朝搬出裝置5排出,並且從加硫機本體3重新將已加硫輪胎W2搬運,將新的已加硫輪胎W2組裝在下部輪胎保持部22。
且如第11圖所示,藉由下部輪胎保持部22的下輪框昇降裝置22b,收取被保持在下輪框側連結裝置22c及下輪框22a上的冷卻處理完成的已加硫輪胎W2,再度將已加硫輪胎W2朝下方移動。
接著,如第12圖所示,控制部52是將直進移動部30的滑動壓缸34驅動,將支撐部25朝冷卻位置P2直進移動。其後,在冷卻位置P2藉由控制部52將昇降部50驅動將基座31朝下方移動,使爪26a進入已加硫輪胎W2的胎圈內,其後,藉由將爪26a擴張使爪26a鉤住胎圈,由支撐部25將已加硫輪胎W2支撐。
且在由支撐部25將已加硫輪胎W2支撐的狀態下,依據偵知部51的偵知結果,由控制部52將昇降部50驅動,如第13圖所示,將直進移動部30的基座31朝冷卻位置P2中的上方移動。
接著,在由支撐部25將已加硫輪胎W2支撐的狀態下,由控制部52將直進移動部30的滑動壓缸34驅動,如第14圖所示,將支撐部25朝排出位置P3移動。
且在支撐部25將已加硫輪胎W2支撐的狀態下,依據偵知部51的偵知結果,由控制部52將昇降部50驅動,如第15圖所示,將直進移動部30的基座31朝排出位置P3中的下方移動。
最後,如第16圖所示,將已加硫輪胎W2從支撐部25交接至搬出裝置5,進行已加硫輪胎W2的排出。
在這種輪胎加硫機1中,藉由支撐部25將已加硫輪胎W2支撐搬運時,藉由卸載裝置20的旋轉移動部40及直進移動部30,就可進行將旋轉移動及直進移動組合的搬運。
因此,與只有藉由旋轉移動朝冷卻位置P2及排出位置P3將已加硫輪胎W2搬運的情況時相比,不但可抑制旋轉移動部40的卸載臂27的長度尺寸較小並減小旋轉半徑,並且在加硫機本體3、硫化後充氣裝置4、搬出裝置5且在已加硫輪胎的處理中,各裝置零件及已加硫輪胎之間不會干涉。
更具體而言,如第17圖(a)所示,假設只有由旋轉移動進行已加硫輪胎W2的搬運的情況時,與第17圖(b)所示的本實施例的情況相比若不加大卸載臂27A的長度尺寸的話,在同一的旋轉軌跡上無法將模具位置P1、冷卻位置P2、排出位置P3配置。另一方面,在本實施例中,因為没有將各位置配置於同一的旋轉軌跡上的限制,所以即使將卸載臂27比卸載臂27A更縮短,也不 會引起如上述的各位置中的干涉。因此,可以減小輪胎加硫機1整體的左右方向的寬度尺寸。
且如此藉由減小卸載臂27的長度尺寸,將輪胎加硫機1相鄰接地複數台設置時,可以減小設置間距,可以增加輪胎的生產量。
進一步,藉由減小卸載臂27的長度尺寸,就可減少資材費,且藉由減少卸載臂27中的彎曲力矩,就成為可抑制旋轉移動部40中的臂構件的旋轉中心支撐的周邊的構件,即,滑件32和支撐銷41所要求的強度,因而可輕量化、減少資材費。
且藉由抑制卸載臂27的旋轉半徑較小,就可短縮在已加硫輪胎W2的搬運所需要的時間,藉由輪胎生產時的週期減少,因而可增加輪胎的生產量。
進一步,旋轉移動部40是藉由直進移動部30被支撐,由簡易的構造就實現可以將旋轉移動及直進移動組合的移動。
且藉由使用昇降部50,可提高支撐部25、旋轉移動部40及直進移動部30的移動軌跡的自由度,進一步,藉由偵知部51控制控制部52,就可將支撐部25、旋轉移動部40、直進移動部30朝適切的高度位置移動,成為可確實地進行已加硫輪胎W2的交接地進行搬運。
進一步,因為藉由在加硫機本體3固定有硫化後充氣裝置4,可以將這些加硫機本體3及硫化後充氣裝置4接近地設置,成為可使設置空間進一步削減。且, 加硫機本體3及硫化後充氣裝置4之間的設置位置的調整也成為不需要。
進一步,對於從加硫機本體3朝硫化後充氣裝置4、從硫化後充氣裝置4朝搬出裝置5的已加硫輪胎W2的搬運,成為不需要各別設置個別的卸載裝置,因而可省空間化及成本削減。
依據本實施例的輪胎加硫機1的話,在卸載裝置20中,藉由將旋轉移動部40及直進移動部30組合來進行支撐部25的移動,就可輕小化、省空間化。
以上,雖詳細說明了本發明的實施例,但是在不脫離本發明的技術思想的範圍內,也可進行一些設計變更。
例如,不一定需要在加硫機本體3固定有硫化後充氣裝置4。
且在上述的卸載裝置20中,旋轉移動部40雖是被支撐於直進移動部30並成為一體,但是不一定需要一體也可以。
且在上述的卸載裝置20中,從模具位置P1至冷卻位置P2為止是藉由旋轉移動部40,從冷卻位置P2至排出位置P3為止是藉由直進移動部30進行已加硫輪胎W2的搬運,但是不限定於此,從模具位置P1至冷卻位置P2為止是藉由直進移動部30,從冷卻位置P2至排出位置P3為止是藉由旋轉移動部40搬運也可以。
且對於卸載裝置,旋轉移動部及直進移動部 是與上述的構造不同者也可以。
其中一例,如第18圖所示,卸載裝置是具備旋轉移動部90及直進移動部80也可以。
旋轉移動部90,是具有:在中央位置朝前後方向延伸的齒條91、及與此齒條91嚙合並且以上下方向為中心設成可旋轉的左右一對的小齒輪92。
在各小齒輪92中,安裝有支撐部25,藉由齒條91的前後移動由支撐部25進行旋轉移動。
在齒條91中,齒條91本身是藉由朝前方移動使支撐部25所支撐的已加硫輪胎W2旋轉並位於冷卻位置P2位置時,使齒條91及小齒輪92之間的嚙合被解除的方式,在前後方向的預定的範圍內形成齒91a。
且直進移動部80,是如上述在冷卻位置P2使齒條91及小齒輪92之間的嚙合被解除的狀態下,具有將支撐部25與小齒輪92一起朝後方滑動移動的壓缸(未圖示)。
進一步其他例,卸載裝置,是具備一邊旋轉一邊直進地將已加硫輪胎W2搬運的旋轉直進移動部100、110(第19圖、第20圖參照)也可以。
具體而言,如第19圖所示,在旋轉直進移動部100中,使卸載臂107旋轉,並且在卸載臂107的徑方向外側的先端中,使卸載挾盤106朝前後方向滑動移動。
且如第20圖所示,在旋轉直進移動部110中,卸載臂117若旋轉的話,藉由壓缸等變化此卸載臂117的長度尺寸,即使在旋轉中,卸載挾盤116也可時常位於左右方 向的相同位置。
進一步其他例,如第21圖所示,卸載裝置,不具有旋轉移動部,而具備可將卸載臂127由左右方向的中央位置側的端部支撐,可將卸載挾盤126朝前後方向移動的直進移動部120也可以。
如此不需藉由旋轉移動,只有藉由直進移動將已加硫輪胎W2搬運,就可減小輪胎加硫機1的左右方向的寬度尺寸輕小化。且,將輪胎加硫機1相鄰接地複數台設置時,可以減小左右方向的設置間距,可使左右方向省空間化。
在此,在裝載裝置10,使用:上述的直進移動部30、80、120、旋轉移動部90、旋轉直進移動部100、110也可以。
且將直進移動部30及旋轉移動部40藉由一個驅動源驅動也可以。同樣地,對於直進移動部80及旋轉移動部90、及對於旋轉直進移動部100、110,也同樣藉由一個驅動源驅動也可以。
[產業上的可利用性]
依據本發明的一態樣的話,可以達成裝置的輕小化及省空間化。
W1‧‧‧生輪胎
W2‧‧‧已加硫輪胎
1‧‧‧輪胎加硫機
2‧‧‧搬入裝置
3‧‧‧加硫機本體
4‧‧‧硫化後充氣裝置
5‧‧‧搬出裝置
10‧‧‧裝載裝置
11‧‧‧裝載挾盤
13‧‧‧裝載臂
20‧‧‧卸載裝置
21‧‧‧支撐框架
25‧‧‧支撐部
26‧‧‧卸載挾盤
26a‧‧‧爪
27‧‧‧卸載臂
30‧‧‧直進移動部
31‧‧‧基座
31a‧‧‧滑動導件
31b‧‧‧昇降導件
32‧‧‧滑件
34‧‧‧滑動壓缸
34a‧‧‧第一壓缸本體
34b‧‧‧第一桿
40‧‧‧旋轉移動部
41‧‧‧支撐銷
44‧‧‧擺動壓缸
44a‧‧‧第二壓缸本體
44b‧‧‧第二桿
45‧‧‧第一止動器
46‧‧‧第二止動器
51‧‧‧偵知部
P0‧‧‧搬入位置
P1‧‧‧模具位置
P2‧‧‧冷卻位置
P3‧‧‧排出位置

Claims (6)

  1. 一種輪胎加硫機的卸載裝置,是將由加硫機本體被加硫的已加硫輪胎從被設在前述加硫機本體的模子取出,搬運到將前述已加硫輪胎冷卻的冷卻位置為止,並且將由前述冷卻位置被冷卻的前述已加硫輪胎,搬運至為了將前述已加硫輪胎排出的搬出裝置交接的排出位置為止,具備:可將前述已加硫輪胎支撐的支撐部、及將前述支撐部平面視旋轉移動的旋轉移動部、及將前述支撐部直進移動的直進移動部;前述直進移動部,是可沿著從前述加硫機本體朝向前述排出位置的方向移動,前述旋轉移動部,是可旋轉地被支撐在前述直進移動部。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輪胎加硫機的卸載裝置,其中,前述旋轉移動部,是從可由前述模子內將前述已加硫輪胎取出的位置至前述冷卻位置為止將前述已加硫輪胎旋轉移動,前述直進移動部,是從前述冷卻位置至前述排出位置為止將前述已加硫輪胎直進移動。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輪胎加硫機的卸載裝置,其中,進一步具備將前述直進移動部上下昇降的昇降部。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輪胎加硫機的卸載裝置,其中,進一步具備:檢出前述直進移動部的高度位置用的偵知部、及依據由前述偵知部被檢出的高度位置將前述昇降部控制的控制部。
  5. 一種輪胎加硫機,具備: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4項中任一項所述之卸載裝置、及將加硫前的生輪胎加硫的加硫機本體、及由前述冷卻位置進行由前述加硫機本體被加硫的前述已加硫輪胎的冷卻用的硫化後充氣裝置、及將由前述冷卻位置被冷卻的前述已加硫輪胎排出用的搬出裝置。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輪胎加硫機,其中,在前述加硫機本體,固定有前述硫化後充氣裝置。
TW102128466A 2013-02-22 2013-08-08 輪胎加硫機的卸載裝置及輪胎加硫機 TWI54736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33810A JP5968249B2 (ja) 2013-02-22 2013-02-22 タイヤ加硫機のアンローディング装置、及び、タイヤ加硫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33437A TW201433437A (zh) 2014-09-01
TWI547361B true TWI547361B (zh) 2016-09-01

Family

ID=513908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28466A TWI547361B (zh) 2013-02-22 2013-08-08 輪胎加硫機的卸載裝置及輪胎加硫機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9511555B2 (zh)
EP (1) EP2960034B8 (zh)
JP (1) JP5968249B2 (zh)
KR (1) KR101743854B1 (zh)
CN (1) CN104936755B (zh)
HR (1) HRP20180586T1 (zh)
TW (1) TWI547361B (zh)
WO (1) WO201412898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989922B1 (fr) * 2012-04-27 2015-01-16 Michelin & Cie Procede de fabrication d'enveloppes de pneumatique
CN105939827B (zh) * 2014-02-06 2019-01-29 三菱重工机械系统株式会社 轮胎支承装置以及轮胎冷却系统
CN105947652B (zh) * 2016-06-08 2019-06-25 海宁市睿创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轮胎胎胚转移系统
CN106426667B (zh) * 2016-11-18 2018-11-09 青岛双星橡塑机械有限公司 自动换模装置
CN106426997B (zh) * 2016-12-26 2018-09-25 桂林橡胶机械有限公司 硫化机抓胎器
CN106426998A (zh) * 2016-12-26 2017-02-22 桂林橡胶机械有限公司 平移垂直升降翻转式后充气装置
DE102017210338A1 (de) * 2017-06-21 2018-12-27 Continental Reifen Deutschland Gmbh 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r Bestrahlung von Rohreifen mit Elektronenstrahlen
WO2019003352A1 (ja) * 2017-06-28 2019-01-03 三菱重工機械システム株式会社 インフレート装置
WO2019077695A1 (ja) * 2017-10-18 2019-04-25 三菱重工機械システム株式会社 アンローディング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タイヤ加硫機、並びに、加硫済タイヤ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アンローディング装置の改造方法
JP7079891B2 (ja) * 2019-02-20 2022-06-02 三菱重工機械システム株式会社 タイヤ加硫システム及び加硫済みタイヤの製造方法
EP3912782A4 (en) * 2019-02-20 2022-01-19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Machinery Systems, Ltd. TIRE VULCANIZATION SYSTEM, VULCANIZED TIRE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TIRE TRANSPORT DEVICE
JP7346782B2 (ja) * 2019-09-02 2023-09-20 Toyo Tire株式会社 タイヤ成型装置
CN112978343B (zh) * 2019-12-16 2022-08-02 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轮胎自动转运工作站
CN113021971B (zh) * 2021-03-23 2022-12-27 山东省三利轮胎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汽车轮胎生产的装置
CN113665151A (zh) * 2021-09-22 2021-11-19 福建省益震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内胎自动硫化机及其工作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60636B (en) * 1994-05-24 1995-10-21 Kobe Steel Ltd Tire vulcanizing system
CN100404224C (zh) * 2001-01-09 2008-07-23 株式会社市丸技研 加硫后充气处理装置的轮胎夹持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NL6511277A (zh) * 1965-01-30 1966-08-01
US4169698A (en) * 1978-01-26 1979-10-02 Nrm Corporation Post cure inflator
US4702669A (en) * 1985-10-24 1987-10-27 Kabushiki Kaisha Kobe Seiko Sho Mechanism for transferring cured tires from tire press to post-inflator
JP2505675B2 (ja) * 1992-01-24 1996-06-12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加硫プレス
JP3219567B2 (ja) * 1993-09-29 2001-10-15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タイヤ用把持冷却装置
JP2825218B2 (ja) * 1994-05-27 1998-11-18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タイヤ搬送ローダ
JP2896082B2 (ja) * 1994-05-26 1999-05-31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タイヤ加硫機の締付機構
JP3340560B2 (ja) 1994-06-01 2002-11-05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加硫済タイヤの搬送方法
JPH0857858A (ja) 1994-08-25 1996-03-05 Kobe Steel Ltd タイヤ加硫システム
DE69526171T2 (de) * 1994-10-31 2002-11-14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Reifenvulkanisiervorrichtung
JPH08300357A (ja) * 1995-04-28 1996-11-19 Bridgestone Corp タイヤ加硫システム
JP2896108B2 (ja) 1995-11-28 1999-05-31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タイヤ加硫機用アンローダ
US6241501B1 (en) 1998-03-20 2001-06-05 Kabushiki Kaisha Kobe Seiko Sho Tire vulcanizer
JP3657421B2 (ja) 1998-03-20 2005-06-08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タイヤ加硫装置用搬送ローダ
JPH11268039A (ja) 1998-03-23 1999-10-05 Kobe Steel Ltd タイヤ加硫機
JP4917837B2 (ja) * 2006-05-31 2012-04-18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加硫装置
JP4969274B2 (ja) * 2007-03-12 2012-07-04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左右独立作動式コラム型加硫機
JP5335292B2 (ja) * 2008-06-13 2013-11-06 三菱重工マシナリー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タイヤ保持機構、及び、pci装置
JP5424727B2 (ja) * 2009-06-10 2014-02-26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タイヤ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装置
US8366426B2 (en) * 2009-10-21 2013-02-05 Mcneil & Nrm, Inc. Combination loader and post cure inflator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60636B (en) * 1994-05-24 1995-10-21 Kobe Steel Ltd Tire vulcanizing system
CN100404224C (zh) * 2001-01-09 2008-07-23 株式会社市丸技研 加硫后充气处理装置的轮胎夹持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4162068A (ja) 2014-09-08
CN104936755B (zh) 2017-03-15
EP2960034A4 (en) 2016-02-24
KR20150091394A (ko) 2015-08-10
US9511555B2 (en) 2016-12-06
KR101743854B1 (ko) 2017-06-05
JP5968249B2 (ja) 2016-08-10
TW201433437A (zh) 2014-09-01
EP2960034B1 (en) 2018-03-21
WO2014128987A1 (ja) 2014-08-28
US20150343729A1 (en) 2015-12-03
HRP20180586T1 (hr) 2018-07-13
EP2960034B8 (en) 2018-05-02
EP2960034A1 (en) 2015-12-30
CN104936755A (zh) 2015-09-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47361B (zh) 輪胎加硫機的卸載裝置及輪胎加硫機
EP2949442B1 (en) Unloading device
KR101828197B1 (ko) 타이어 지지장치, 타이어 냉각 시스템
TWI532578B (zh) 自動化搬運設備及方法
CN104555601B (zh) 丝饼自动转运车及转运丝饼的方法
TWI494205B (zh) 輪胎硫化機及輪胎硫化設備
CN207090254U (zh) 轮毂存储库
JP4191316B2 (ja) タイヤ加硫設備
KR200481240Y1 (ko) 유리판제조용 성형받침대의 투입배출장치
JP4877757B2 (ja) タイヤ加硫モールドの洗浄方法および装置
JP6809104B2 (ja) タイヤ加硫装置、及びタイヤ加硫方法
CN205868646U (zh) 一种集中式自动化轮胎内喷涂机
WO2020195040A1 (ja) センタリング装置、センタリング方法、検査システムおよび検査方法
CN106426998A (zh) 平移垂直升降翻转式后充气装置
CN105522668A (zh) 硫化机及主机框架
CN205704895U (zh) 硫化机及主机框架
JP5366701B2 (ja) ポストキュアインフレータのリム交換方法および装置
CN107570356A (zh) 一种汽车出风口喷涂用上料装置
JP4400963B2 (ja) 未加硫タイヤの保管供給方法および保管供給設備
KR101668336B1 (ko) 발포 금형 캐리어 교체 장치
TWI520833B (zh) 卸載裝置
JP3617766B2 (ja) タイヤ加硫機
JP4773620B2 (ja) タイヤ加硫機、タイヤ加硫装置およびタイヤ加硫方法
KR101466199B1 (ko) 트랙 슈 예열장치
CN209126080U (zh) 刀头组件注塑成型用的接料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