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49825B - 用於由解捻纖維材料生產環圈織物的方法和針織機 - Google Patents

用於由解捻纖維材料生產環圈織物的方法和針織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49825B
TWI449825B TW097132174A TW97132174A TWI449825B TW I449825 B TWI449825 B TW I449825B TW 097132174 A TW097132174 A TW 097132174A TW 97132174 A TW97132174 A TW 97132174A TW I449825 B TWI449825 B TW I449825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knitting
knitting machine
fiber
needle
draft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71321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0938676A (en
Inventor
Wolfgang Bauer
Axel Flad
Christine Abt-Seitel
Original Assignee
Sipra Patent Beteiligun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pra Patent Beteiligung filed Critical Sipra Patent Beteiligung
Publication of TW2009386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93867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4982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49825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9/00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ly-movable needles
    • D04B9/14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ly-movable needles with provision for incorporating loose fibres, e.g. in high-pile fabric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35/00Details of, or auxiliary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knitting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4B35/10Indicating, warning, or safety devices, e.g. stop motions
    • D04B35/14Indicating, warning, or safety devices, e.g. stop motions responsive to thread breakage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35/00Details of, or auxiliary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knitting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4B35/22Devices for preparatory treatment of threads

Description

用於由解捻纖維材料生產環圈織物的方法和針織機
本發明有相關一種在申請專利範圍第1及5項的序文中所指定之方法及針織機之型式。
習知方法及稱為此型式之紡紗針織機的針織機(例如世界專利第PCT WO 2004/079 068 A2號)被針織產品不是由普通之加捻紗線、但由一呈纖維束形式所提供之纖維材料所製成的事實所區別,該產品係由大體上彼此平行配置之解捻的主要纖維所形成。該等纖維束藉著由紡織技術所習知之牽伸裝置被餵入至該等針織系統。為由該等牽伸裝置傳輸該纖維束至該等針織系統,該纖維束首先藉著紡織及傳輸裝置被轉換成一具有複數捻度之暫時紗線,該等裝置之每一個包含至少一加捻元件及一連接至其上之傳輸管,於該整個傳輸操作期間維持該等捻度。此結果是,其係可能遍及較長之距離傳輸該纖維束,儘管其與普通紗線比較之低強度。遍及由該紡織或傳輸裝置之出口端部至該纖維束進入該等針織元件之入口的短距離,該暫時紗線中之捻度係接著減少至零捻度,以致真正在該針織織物中處理之纖維材料不會包括一被加捻之紗線,但包括一大體上解捻之纖維束。其結果是,獲得一極端柔軟性之針織產品當作最終產品。
然而,另一選擇係,該紡織裝置亦可被裝配供形成一 永久接合之紗線,特別是一所謂之非常規的紗線,且被組構成譬如一氣流式精紡裝置(參考例如歐洲專利第EP1 518 949 A2及EP1 826 299 A2號)。此一紗線亦具有一些捻度或捲紗,但譬如類似一捆包或包芯紗,其於傳統之意義中不是一紗線。較佳地是設定該紡織操作,以致像在該暫時紗線之上述案例中,用於該想要之傳輸目的形成充分堅固之纖維束,但仍然獲得一充分柔軟之針織產品。
再者,針織機、特別是圓針織機係已知的(波蘭專利第PL 350489 A號),被牽伸及大體上解捻之纖維材料藉由引導一較佳地係呈錠翼機架纖維束之形式所提供的纖維材料經過二餵入輥間之夾緊間隙餵入至該針織機,並使該纖維材料在此輥對與該針織機的一相關工作區域之間遭受一預定的牽伸製程。
如於傳統方法及針織機之案例中,有該纖維束之斷裂或被耗盡導致該針織產品中之孔洞或甚至造成該業已形成之管狀針織衣料掉落該針織元件的缺點。這是藉由被進一步升高進入一纖維拿起位置之針織元件所造成,儘管沒有纖維束餵入,且結果該等先前形成之針目係由該針織元件翻倒。該“翻倒”一詞將被了解為意指不管針織元件之型式(例如舌針、複合針、彎鉤形元件等),當這些元件被升高進入一纖維拿起位置時,該等舊的針目首先滑移至該等針織元件的一刀片上,並當該等針織元件稍後被降低時,在其彎鉤上方滑動,且該等最近形成之針目完全滑離該等針織元件。
因此,其係已知(德國專利第DE 10 2005 031 079 A1號)以一監視裝置監視該纖維束之餵入,該監視裝置具有經紗感測器及被以與普通之經紗監視器相同的方式組構。如果該監視裝置偵測一疵點,則產生一意欲關掉該針織機及該牽伸裝置之錯誤信號。
該習知監視裝置之感測器於該纖維束之傳輸方向中被配置在位於該牽伸裝置的前面中之位置。這將防止該牽伸裝置空轉,且不需一新的纖維束之複雜的插入,這是與各種缺點有關聯的。再者,該目的係在該纖維束之末端抵達該個別針織系統之前停止該針織機。
然而,該習知程序導致二缺點。首先,位於該監視裝置及該針織機間之區域中的纖維束中之斷裂不能被偵測,且因此如果在其運轉進入該牽伸裝置之前發生該纖維束中之疵點,不能防止孔洞之形成或該管狀針織衣料之分離。其次,既然這大體上係視該牽伸裝置之長度、其離該針織機之距離、及該個別案例中所使用之針織機的“停止距離”而定,其未全然確保該針織機將在該纖維束之末端抵達該個別針織系統之前抵達一停止狀態,特別係譬如視其針筒而定,如果這是一具有可旋轉之針筒的圓針織機。因此,至目前為止,該等感測器將必需至少由進入該等針織系統之纖維入口點移除,致使位於該等入口點間之纖維束的區段在該針織機之最高可能速率係亦充分的,以涵蓋直至該最後針織機停止之目前纖維束需求。
此外,其業已提出(德國專利第DE 10 2006 056 895 號),以組構該前述型式之針織機,以致如果沒有纖維材料存在或如果任何另一疵點發生,單一針織系統被改變至非針織操作,且藉著經紗監視器自動地進行該轉換。由此提案無進一步之細節為明顯的。不管此,既然此等孔洞之長度係視真正地用於完成該轉換所需要之時間而定,這樣一來未能確實地避免該針織產品中之較長孔洞的形成。
由此工作,本發明之技術問題係組構該等前述方法及針織機,致使當纖維束斷裂或類似的時,在該針織產品中發生之孔洞可被保持比較短的,且實際上該纖維束中發生之所有該等斷裂可被偵測。
此目的係藉由申請專利範圍第1及5項之特徵特色所達成。
本發明提供該優點,即監視發生在一位於輥對及該針織系統間之位置,該輥對係一牽伸裝置之退繞輥對或譬如根據波蘭專利第PL 350 299 A2號之餵入輥對,且該等針織元件係再次升高離開一中介位置,而沒有拿起經紗。因此,一方面,如果必需,該監視機構之感測器能被配置於很緊密接近至該個別之針織系統,因此該纖維束直接地發生在該等針織系統之前面的斷裂等亦能被可靠地偵測。在另一方面,基於該等針織元件之特別控制,其係可能保持針織元件之數目儘可能低的,該等針織元件在一錯誤信號發生之後將仍然不可避免地移入該纖維拿起位置,且如此 亦儘可能低的保持該針織產品中所得到之孔洞,甚至當位於該等感測器及該等纖維入口點間之纖維束區段係比較短時。
本發明之進一步有利特色係由該等附屬項明顯的。
圖1係於一具有針筒2之圓針織機1的局部區段中之非常概要的直立視圖,呈舌針3之形式的普通針織元件係可位移地設置在該針筒中,該等舌針具有彎鉤3a,並樞轉針閂3b,且在一此後稱為針織系統4之針織點,該等舌針能被移入一適於藉著凸輪5(未進一步示出)拿起纖維束(纖維材料)6之纖維拿起位置。能被組構成一平紋圓針織機之圓針織機1譬如安置在一工廠或針織房間之概要地指示地板上。一操作員能由該工廠地板操作該針織機1。此外,複數罐形容器7譬如被放置在該工廠地板上,在該等罐形容器中放置包括纖維之粗梳條子8。
該等粗梳條子8藉著傳輸元件9(未更詳細地示出)被餵入至一牽伸裝置10。複數針織系統4之每一個具有此一相關牽伸裝置10,在圖1中僅只顯示一針織系統,該牽伸裝置以就本身而言已知之方式具有譬如三對牽伸輥11。
來自該牽伸裝置10之纖維材料大體上包括彼此平行配置的解捻之主要纖維,並藉著給與該一般參考數字12之紡織或傳輸裝置以該已知的方式被餵入至一相關針織系統4。該傳輸裝置12包含至少一加捻元件14及一連接至該加捻 元件之紡織或傳輸管15,其中於根據圖1之示範具體實施例中,基於該圓針織機1離該牽伸裝置10之比較相當大的距離,三個加捻元件14a、14b、14c及傳輸管15a、15b、15c係前後彼此連接。於該纖維材料之傳輸方向中,該第一加捻元件14a係直接地配置在該牽伸裝置10的一退繞輥對11c之後方,反之傳輸方向中的最後傳輸管15c很接近至該舌針3之彎鉤3a終止,該等舌針升高進入該個別針織系統4上之一纖維拿起位置。
包括一加捻元件14及傳輸管15之紡織裝置12或每一傳輸單元具有初步將由該牽伸裝置10所排出之纖維束轉換成一具有真實捻度之暫時紗線17的作用。用於此目的,該加捻元件14係譬如由大體上中空之圓柱形本體所形成,其內側孔腔承接該傳輸管15之前導區段,且具有至少一空氣導管,較佳地是多數空氣導管,該等導管係相對該傳輸管15之中心軸全部配置在一角度上。該等空氣導管通過該本體之壁面及該傳輸管15,且終止在該傳輸管15的一內側壁面。於操作期間,壓縮或噴射空氣係藉由機構(未示出)餵入至該等空氣導管之外側端部,以致該加捻元件14將藉由該退繞輥對11a所餵入之纖維材料拉入該傳輸管15,且同時亦於該個別針織系統4之方向中引導其經過該傳輸管15。
此外,基於該空氣導管之傾斜配置,空氣係以此一使得來自該退繞輥對11c之纖維材料係不只被吸起、但亦藉由給與其複數捻度被紡織成一暫時紗線之方式於該傳輸管15中渦旋,其同時壓縮該纖維材料。該暫時紗線17大體上 保留該等捻度,直至該最後傳輸管15c之末端,隨後這些捻度接著又被釋放,亦即被減少至零(假捻效應),直至該最後承接之纖維束6進入該等針織針3。因此,一被壓縮、但實際上解捻之纖維束6進入該等針織針3。於該等不同的傳輸單元14、15之間,較佳地是提供一具有相關抽出機構19的個別之間隙18,以抽出來自該等加捻元件14之過量空氣及鬆開位於該纖維材料中之雜質。
於一概要平面圖中,圖2顯示根據圖1之複數裝置係分佈環繞著該圓針織機1之周邊,該紡織及傳輸裝置12在此僅只具有二個別之傳輸單元14、15。再者,該示範具體實施例的一特別之特色係四個個別之牽伸裝置(例如10a、10b、10c及10d)之每一個引導一纖維束,被配置成彼此成對地毗連,被繫緊在一共用安裝件20之相反側面上,且被組合以形成一牽伸裝置群組21。再者,每一牽伸裝置群組21具有二驅動器(未示出),其中之一驅動器驅動所有四個餵入及中心輥11a、11b,且另一驅動器驅動該個別之牽伸輥群組21的所有四個退繞輥11c。圖2所示之圓針織機1係因此設有24個個別之牽伸裝置,每一牽伸裝置將一個別之纖維束6餵入至24個針織系統之一。
所敘述之圓針織機型式係譬如由世界專利文件第PCT WO 2004/079 068 A2號與德國專利第DE 10 2006 006 502 A1號已知,該等文件同此以引用的方式併入本揭示內容中,以避免重複。
根據本發明,所敘述之圓針織機1係在每一針織系統4 上設有至少一感測器22,其係適合用於偵測被餵入至該針織系統4之纖維材料的存在或不存在,並特別有利地是亦偵測該圓針織機之運動及停止,且該針織系統係配置在一較佳地是位於該牽伸裝置10的退繞輥對11c及該針織系統4間之位置。此監視能基於由該傳輸裝置12之最後傳輸管15c排出的纖維束6、基於引導在二傳輸單元14、15間之間隙18中的暫時紗線17、或亦基於引導在傳輸管15中之暫時紗線17所達成。在該最後論及之案例中,該個別之傳輸管15較佳地是具有一由完全透明之材料所製成的窗口或中介區段,經過該窗口或中介區段可藉由該感測器22偵測該暫時紗線17。於圖1及2之示範具體實施例中,為每一系統分別提供三個此等感測器22a、22b及22c,該等感測器之每一個係與一傳輸管15a、15b、15c有關聯。其特別有利的是如果至少一感測器22係配置成盡可能接近至該個別之針織系統4,以致發生在此之斷裂或該纖維材料中之其他疵點亦可被發現。
在普通針織機中被用作經紗監視器的普通感測器能被提供當作感測器22,其在被監視的纖維材料之不存在或停止時發出一電錯誤信號。根據本發明,此錯誤信號被用於不再允許該等織針3通過該個別之針織系統4,以通過進入該纖維拿起位置,但再次至被升高出一中介位置,而不會拿起任何纖維。此製程被概要地顯示於圖4及5中。
其在圖3中假定該等織針3本身或與它們有關聯之選針器或推片選針器24(圖1)像在普通之針織機中,係設有升 高之導針凸片25(圖3),其與配置在該針織系統4上之凸輪5互相作用。其結果是,所有該等織針3首先被升高,譬如,沿著一升高路徑26高出一直通或非針織位置,進入一纖維拿起位置,且接著再次沿著一退繞路徑27退繞,以便在通過一脫圈或彎紗路徑28之後再次推進它們進入該直通位置。該織針3關於該等凸輪5之運動發生在圖3中之箭頭v 的方向中。該纖維拿起位置係抵達接近該升高路徑26的一最高點29,且具有將該等織針3配置在一位置之作用,在此位置,它們係升高至此一致使位於其彎鉤3a中及形成在該在前的針織系統4中之針目於該等敞開的針閂3b上方滑動至一織針刀片3c上(圖1)之距離,而例如在指示一導紗器孔眼之位置30的纖維材料6能被推進,以致其最晚於其退繞期間被安置在該等織針3之彎鉤3a。然而,該織針3之退繞具有將該被插入之纖維材料5拉經懸掛在該等織針刀片3c上之先前形成的針目之作用,且當該針閂3b關閉時同時在該彎鉤3a上方完全翻倒該等舊的針目。
當發生該纖維材料之斷裂或類似者及翻倒該等舊的針目而不會拿起纖維材料時,為防止該等織針3進一步升高進入該纖維拿起位置,一分支31可被提供在根據圖3之升高路徑26的開頭,該等導針凸片25能在該分支處被選擇性地引導至該升高路徑26上或進入一直通路徑32,如被指示用於一些導針凸片25a。譬如,配置在該分支31的區域中之電磁鐵33能用作選針器機構,如在纖針控制系統之案例中大致上習知者。此電磁鐵33可被控制,以致回應於一感 測器22之錯誤信號,該個別針織系統4上之所有織針3被引導進入該直通路徑32。此結果是,防止該等舊的針目被翻倒。
然而,所敘述之控制不是最佳的,因為於圖3中,當該錯誤信號發生時,配置在該選針器磁鐵33的右側之所有該等織針3業已通過該分支31,且因此不再能夠防止被升高進入該纖維拿起位置。這導致一孔洞形成在該針織產品中,其長度至少對應於圖3中所指示之長度y,因為至少坐落於區域y中之所有該等織針3在抵達該纖維拿起位置之前仍然翻倒其針目。此一孔洞之尺寸視該個別之案例、該針距及其他性質而定。
因此,根據本發明,其被提出於該升高路徑26中及在該直通路徑32上方的一高度h配置一分支34及該相關的選針器磁鐵33,如在圖4所顯示。其另外被提出將該分支34連接至一中介路徑35,該中介路徑在該纖維拿起位置下方引導通過配置在其上之導針凸片25b,且允許其在一位置36餵入該退繞路徑27,以便確保該等相關的織針3不會拿起任何纖維。再者,設計該高度h之尺寸,使得因為在抵達該分支34之前發生該升高作用,該等織針3之針閂3b業已按照圖5打開,而藉由一經紗37所指示之舊的針目係剛好配置在該鬆動的針閂尖部上方,且因此在該織針3之傳輸期間不能沿著該中介路徑35在該針閂3b下方通過至該導針凸片3c上。
此措施確保當發生一藉由該感測器22所發射之錯誤信 號時,其係僅只那些業已通過該分支34、亦即配置在該針織系統4的區段y-x之織針3可不再藉由該選針器磁鐵33被引導進入該中介路徑35。反之,所有那些坐落在圖4中之區域x中的織針3仍可藉由該選針器磁鐵33被引導進入該中介路徑35。該區段y-x係因此大體上比尺寸y較狹窄,以致藉由不存在的纖維材料6所造成之針織產品中的一孔洞亦具有一對應減少之長度,該等織針3可在該區段y-x內不再被防止翻倒該等舊的針目。相較於圖3,該孔洞之長度係因此整個減少達該尺寸x。
再者,根據圖4之配置具有該等織針3被升高進入一中介位置C(圖4)之優點,該中介位置被該分支34之位置所界定,且能於圖5之意義中被最佳化。該中介路徑35能被放置在任何想要之適宜高度h,只要其僅只位在該直通路徑32(圖3)及根據圖5的最高點之間,在此該等舊的針目尚未被翻倒。再者,其有利的是按照針織相關設計特色最佳化尺寸x及盡可能為大的,而選擇該分支34及該位置30間之水平距離,在此該等纖維材料被該等纖針所拿起,且如果該纖維材料中之斷裂,如此不會拿起任何纖維的纖針之數目係盡可能小的。
圖1顯示該等感測器22之連接至該圓針織機1之控制元件的其餘部份。這特別包括一當作中心控制元件之標準的控制單元41,其係以與例如用於圓針織機同樣之方式經由電線連接至一機械驅動器42及該選針器磁鐵33,該圓針織機具有用於該等織針之電子選針器裝置,該等織針能被電 磁鐵所控制。根據本發明額外地提供一微處理器43,其在一側面上被連接至該機械控制單元41,且在另一側面上被連接至該等感測器22及亦連接至一控制裝置44,該控制裝置具有控制該等牽伸裝置10之不同驅動器的作用。
用於控制該圓針織機1之二較佳方法係特別提供用於本發明之目的。兩方法基於圖2所示牽伸裝置10之設計工作,根據該設計,配置在該等安裝件20的相同側面上之二個別鄰接的牽伸裝置10配成一對。此對之二牽伸裝置10之頂部輥係分別可旋轉地設置在一共用之壓按支臂或迴轉支座上。每一壓按支臂係在一側面上藉由一彈簧等以習知之方式偏向,以便用一預定的力量將該等頂部輥壓抵靠著該等底部輥,且在另一側面上設置成可在一牽伸輥外殼上樞轉,以致這能被打開供修理及維修工作。根據圖2,其額外地提供每一牽伸裝置群組21,其包括安裝在該相同的安裝件20上之四個張牽伸裝置10,並具有二相關之馬達,其中之一馬達具有驅動該等餵入及中心輥11a、11b之作用,且另一馬達驅動該等退繞輥11c。
在此基礎上,用於控制該圓針織機1之第一方法提供將一錯誤信號馬上傳送至該機械控制單元41,該錯誤信號係藉由任一感測器22餵入至該微處理器43,且指示一纖維束6或暫時紗線17之存在。這將一控制信號傳送至該相關針織系統4之選針器磁鐵33,以致通過該選針器磁鐵33之所有該等織針3被立即引導進入該中介路徑35(圖4),且因此不再升高進入該纖維拿起位置29。此措失之實現能很迅 速地發生,儘管藉由該電子系統所造成之無法避免的信號運行及計算時間。因此,如上面所述,除了很少之額外織針以外,當發生疵點時,僅只那些業已通過該等選針器磁鐵33之織針3不再被偵測。然而,所有隨後之織針3通過進入該中介路徑35,以致形成在該針織產品中之一孔洞係如此比較短的。
當該錯誤信號發生時,該機械控制單元41持續送出一控制信號至該機械驅動器42,以如此停止用於該圓針織機1或該針筒2之驅動器馬達。該針筒2如此逐漸地達至一停止狀態,於此停止狀態期間,其譬如仍然造成四分之一轉或一半之旋轉。然而,此停止時間對於由該等織針3翻倒針目係不重要的,因為這業已藉由該選針器磁鐵33之轉換所防止。
最後,一控制信號係亦經由該微處理器43傳送至該控制裝置44,隨後這亦以該圓針織機1或該針筒2之停止同步地停止所有該等牽伸裝置9之驅動器馬達。
在該圓針織機1的停止之後,在該個別牽伸裝置10之損壞能被補救,且該圓針織機1能接著藉著該機械控制單元41上之對應開關被手動地重新開始。其結果是,已發射該錯誤信號之感測器22能藉著該微處理器43被帶入其活動之監視狀態,而該等牽伸裝置10之驅動器再次被打開。然而,當該個別之感測器22指示藉由其所監視之牽伸裝置10正再次餵入纖維材料及正運動該纖維材料,亦即傳輸正發生在該纖針3之方向中時,受該疵點所影響之針織系統3的 選針器磁鐵33僅只被帶入該狀態,在該狀態中其在該分支34(圖4)引導所有通過之織針3進入該升高路徑26。
如果根據上面之敘述,二個別鄰接之牽伸裝置10被連接至相同之壓按支臂,則當一錯誤信號發生時,屬於該相同對之鄰接牽伸裝置10的針織系統4之選針器磁鐵33係亦自動地以所敘述之方式轉換。這係適宜的,因為所指示疵點之消除大致上需要打開該共用之壓按支臂,由於此結果,在該實際上未經觸動的鄰接系統中之纖維流動亦被中斷或至少干擾。由於至該中介路徑35之二鄰接系統的接頭轉換,其係可能於一對之兩鄰接牽伸裝置10中,在再次開始該圓針織機1之前,以一簡單之方式建立該相同之條件。
如果超過二牽伸裝置10之頂部輥被連接至一共用之壓按支臂,該程序係類似的。
提供根據本發明之第二較佳方法,其造成該圓針織機1持續運行,儘管藉由該等感測器22之一偵測一疵點。這可為適宜的,以避免相當大的停車時期,如果該疵點之立即移除為一些理由係不可能或想要的。
於此案例中,當一疵點被該等感測器22之一所指示時,不只在屬於受該疵點所影響之該對的那些二針織系統4上之織針3被引導進入該中介路徑,而且那些屬於圖2中之個別牽伸裝置群組21的二其他牽伸裝置10之針織系統4的織針3亦被引導進入該中介路徑。此外,此牽伸裝置群組21的二驅動器馬達係藉著該控制裝置44所關掉,以便防止纖維持續被餵入至該等個別之系統4,即使無進一步之纖 維被拿起。其結果是,該圓針織機1現在係於一狀態中,其中一整個牽伸裝置群組21係不再操作。雖然如此,該圓針織機1可沒有問題地進一步操作,既然於該示範具體實施例中,用於每一針筒周轉,一牽伸裝置群組21之停車僅只導致有四個比通常更少之針目列停止,因為一針目列係形成在每一針織系統4上。只要所有剩餘之針織系統4完美地工作,這於大部份之案例中確實導致產量中之減少,但不會導致所生產之針織貨品的品質中之降低。品質中之降低亦可被防止,因為該圓針織機1之移去裝置係藉著該機械控制單元41調整至該減少之輸出。
如果後來隨時有一消除存在於該被停止的牽伸裝置群組21上之疵點的需要,則該圓針織機1可被手動地停止,且藉由打開及關閉該個別之牽伸裝置10以類似於上述之方式移除該疵點。該圓針織機1係接著被手動地重新開始,其中屬於該個別牽伸裝置群組21之牽伸裝置10的選針器磁鐵33停留於轉換位置中,直至所有該等個別之感測器22再次偵測纖維材料,較佳地是運動纖維材料。該等選針器磁鐵33係接著轉換至亦升高藉由它們所控制的針織系統4上之織針3,並再次進入該纖維拿起位置。然而,另一選擇係,一旦該等感測器22偵測纖維材料之傳輸,其係亦可能以該機械運轉與接著再次轉換該選針器磁鐵33而移去該疵點,而不會停止該機械。在一機械停止之後,以所敘述之兩方法短暫地關掉存在於該圓針織機1上之所有該等感測器22a、22b及22c可為適宜的,以便防止當該圓針織機被 重新開始時之控制錯誤。再者,其有利的是亦將該等加捻元件14及吸入裝置19合併成所敘述之控制,以便藉著合適之調整裝置等使與這些有關之噴射及吸入空氣流動順應該等個別改變之操作條件。
如果複數感測器22同時發出一錯誤信號,該程序係類似的。
如果餵入至該針織系統4之纖維材料按照波蘭專利第PL 350489 A號被一餵入輥對所供給,亦即當一傳統之牽伸裝置係不存在時,兩方法可被類似地應用。
於圖4之意向中,用於織針3之控制,至此佔優勢地用於該3通技術中之織針選擇所使用之提花裝置係適合的(例如德國專利第DE 40 07 253 C2及DE 103 21 737 A1號)。在此,其大致上已知以第一選針器磁鐵選擇性地控制織針進入一直通路徑或進入一升高路徑,如在圖3所顯示。被引導在該升高路徑上之織針可藉著第二選針器磁鐵接著被選擇性地引導進入一捉住位置或在該升高路徑中運動及進入一經紗拿起位置,如在圖4所顯示。然而,根據本發明,用作選擇該直通路徑及該升高路徑之間的選針器磁鐵可被省略,因為該等織針通常於紡織-針織期間係全部控制進入該經紗拿起位置。
對於熟諳此技藝者為清楚明顯的是,取代允許該等織針3之單一選擇的電磁式選針器機構,呈可電控制凸輪開關之形式的選針器配置亦可被使用(例如德國專利第DE 1 123 425、DE 35 07 496 C2號),其能於一纖維拿起位置及 一中介位置之間轉換,以當在該纖維中發生斷裂時,引導該等織針進入一中介路徑。此外,可切換式凸輪或樞轉式迴轉槓桿(例如德國專利第DE 15 85 229 C2號)能被用於控制該等織針3進入該中介路徑35。純粹電提花裝置,例如以壓電元件(例如德國專利第DE 21 15 332 C3號)操作或氣壓地操作之提花裝置(例如德國專利第DE 15 85 188號)亦可被使用。為著本發明之目的,其非特別重要的是使用何種機構,以當在該纖維束中發生一疵點時將該等織針3引導進入該中介路徑35。
再者,例如其他針織元件(諸如複合針)亦可被用於代替該等舌針3,用於該等針織元件之同樣的電磁式選針器裝置係已知的(例如德國專利第DE 16 35 844 C3號)。就此情況而言,鉤形針織元件之應用係亦可能的。
在本發明之結構內的合適感測器特別是所有那些亦適於監視普通之針織紗線的感測器,及光學、機械或純粹電子式操作者(例如德國專利第DE 44 21 225 A1號、歐洲專利第EP 0 761 585 A1號、德國專利第DE 195 43 229 A1號、或德國專利第DE 44 08 312 C2號)。
所有該等前述文件係同此以引用的方式併入本揭示內容中,以避免進一步重複。
本發明不限於所敘述之示範具體實施例,其能以各種方式被修改。特別地是,由圖4為明顯之中介路徑35不須在該等織針3的中介位置C之高度正好延伸平行於該直通路徑32係充分清楚的。根據一特別較佳之示範具體實施例 ,反之該中介路徑35鄰接該分支具有一非常陡峭之往下斜面,如藉由圖4中之虛線35a及35b所指示。該中介路徑35不會接著在位置36通入該退繞路徑27,但在一位於該經紗引導孔眼30的更前面之位置進入該直通路徑32,且因此該等織針3係比如果它們將僅只在該位置36延伸進入該退繞路徑27較早退繞一於該傳輸方向中觀看。當在一針織系統上或在該針織系統之所有針織系統上紡織時,這導致該優點,即業已插入該織針圓圈的纖維材料之區段可明確地不被沿著該中介路徑35傳輸之織針3嚙合或通過這些織針之間。為了避免陡峭之凸輪,該稍微平坦之循環35b目前被當作本發明之最佳具體實施例。再者,由圖1為明顯之圓針織機1的控制系統僅只代表一能以各種方式變化之範例。該亦應用於圖1所示感測器22a、22b及22c之位置及數目,該等感測器亦可位在該纖維材料的路徑上之任何其他位置,例如於一牽伸裝置中或在一牽伸裝置之前面。原則上,其係足以對於每一針織系統4提供單一感測器22。再者,其係不需要根據圖2在四個牽伸裝置之二及群組的各對中配置該等牽伸裝置10。為著本發明之目的,諸配置係亦合適的,其中每一個別之牽伸裝置10被分開地配置及驅動。再者,除了感測器22以外,意欲用於監視該纖維流動的進一步之感測器亦可被設在該針織機上,特別是此等使得其於該等纖維之傳輸方向中以就本身而言已知的方式配置在該等牽伸裝置之前面的感測器。最後,其清楚的是不同之特色亦可被應用在異於那些所敘述及所表示之其他組 合中。
1‧‧‧(圓)針織機
2‧‧‧針筒
3‧‧‧針織元件(舌針)
3a‧‧‧彎鉤
3b‧‧‧針閂
3c‧‧‧織針刀片
4‧‧‧針織系統
5‧‧‧凸輪
6‧‧‧纖維束(纖維材料)
7‧‧‧罐形容器
8‧‧‧粗梳條子
9‧‧‧傳輸元件
10‧‧‧牽伸裝置
10a‧‧‧牽伸裝置
10b‧‧‧牽伸裝置
10c‧‧‧牽伸裝置
10d‧‧‧牽伸裝置
11‧‧‧牽伸輥
11a‧‧‧退繞輥對
11b‧‧‧中心輥
11c‧‧‧退繞輥對
12‧‧‧傳輸裝置
14‧‧‧加捻元件
14a‧‧‧加捻元件
14b‧‧‧加捻元件
14c‧‧‧加捻元件
15‧‧‧傳輸管
15a‧‧‧傳輸管
15b‧‧‧傳輸管
15c‧‧‧傳輸管
17‧‧‧暫時紗線(纖維材料)
18‧‧‧間隙
19‧‧‧抽出機構
20‧‧‧安裝件
21‧‧‧牽伸裝置群組
22‧‧‧感測器
22a‧‧‧感測器
22b‧‧‧感測器
22c‧‧‧感測器
24‧‧‧選針器
25‧‧‧導針凸片
25a‧‧‧導針凸片
25b‧‧‧導針凸片
26‧‧‧升高路徑
27‧‧‧退繞路徑
28‧‧‧彎紗路徑
29‧‧‧最高點
30‧‧‧位置
31‧‧‧織針
32‧‧‧直通路徑
33‧‧‧電磁鐵
34‧‧‧分支
35‧‧‧中介路徑
35a‧‧‧虛線
35b‧‧‧虛線
36‧‧‧位置
37‧‧‧經紗
41‧‧‧控制單元
42‧‧‧機械驅動器
43‧‧‧微處理器
44‧‧‧控制裝置
本發明將基於與該等附圖有關聯之示範具體實施例更詳細地說明。
圖1概要地顯示一適用於本發明的目的之圓針織機,用於由大體上包括解捻主要纖維之纖維材料製成針織產品;圖2係至一根據圖1而具有多數針織系統的圓針織機上之概要平面圖;圖3及4係用於根據圖1之針織機的可能凸輪之前視圖;及圖5顯示根據圖1之圓針織機位於根據本發明的纖維拿起位置之舌針。
1‧‧‧(圓)針織機
2‧‧‧針筒
3‧‧‧針織元件(舌針)
3a‧‧‧彎鉤
3b‧‧‧針閂
3c‧‧‧織針刀片
4‧‧‧針織系統
6‧‧‧纖維束(纖維材料)
7‧‧‧罐形容器
8‧‧‧粗梳條子
9‧‧‧傳輸元件
10‧‧‧牽伸裝置
11a‧‧‧退繞輥對
11b‧‧‧中心輥
11c‧‧‧退繞輥對
12‧‧‧傳輸裝置
14a‧‧‧加捻元件
14b‧‧‧加捻元件
14c‧‧‧加捻元件
15a‧‧‧傳輸管
15b‧‧‧傳輸管
15c‧‧‧傳輸管
17‧‧‧暫時紗線(纖維材料)
18‧‧‧間隙
19‧‧‧抽出機構
22a‧‧‧感測器
22b‧‧‧感測器
22c‧‧‧感測器
24‧‧‧選針器
32‧‧‧直通路徑
33‧‧‧電磁鐵
41‧‧‧控制單元
42‧‧‧機械驅動器
43‧‧‧微處理器
44‧‧‧控制裝置

Claims (9)

  1. 一種用於在針織機(1)上生產針織產品之方法,該針織機具有針織元件(3)及至少一針織系統(4),其中藉由從一非針織位置升高進入一纖維拿起位置之針織元件(3)達成針目的形成,而同時先前形成之針目被翻倒,且於藉由輥對(11c)所餵入之被牽伸的纖維束(6)被插入之後再次移入該非針織位置,及其中纖維材料(6、17)之存在被監視,如果沒有纖維材料(6、17),則產生一錯誤信號,且由此結果,防止該等針織元件(3)升高進入該纖維拿起位置,其特徵為當發生該錯誤信號時,該等針織元件(3)係再次由一中介位置(C)縮回,而不會翻倒該等先前形成之針目及不會拿起該纖維束(6)。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用於在針織機(1)上生產針織產品之方法,其中複數牽伸裝置(10)被組合以形成牽伸裝置群組(21),且當在此牽伸裝置群組(21)的牽伸裝置(10)之一中發生錯誤信號時,僅只用於操作此牽伸裝置之驅動器被斷開,而該針織機持續以該剩餘之牽伸裝置(10)操作。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用於在針織機(1)上生產針織產品之方法,其中該複數牽伸裝置(10)被成對地組合,且當在這些牽伸裝置對的一牽伸裝置(10)中發生錯誤信號時,該針織機(1)之驅動器及所有該等牽伸裝置(10)之驅動器被關掉。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項之一項用於在針織機(1)上 生產針織產品之方法,其中監視發生在一位於該輥對(11c)及該針織系統(4)間之位置。
  5. 一種具有針織元件(3)及至少一針織系統(4)之針織機,包括:至少一與該針織系統(4)有關之組件(10),其具有一用於將被牽伸之纖維束(6)餵入至纖維拿起點的輥對(11c);與該針織系統(4)有關之機構(26、27),用於使該等針織元件(3)從一非針織位置升高進入一纖維拿起位置(29),而同時先前形成之針目被翻倒,以便在該纖維拿起點拿起該纖維束(6)與隨後運動該等針織元件(3)進入該非針織位置;及一用於該纖維束(6)之監視機構,其具有至少一感測器(22),以致當無纖維束(6)存在時,防止該等針織元件(3)被升高進入該纖維拿起位置,其特徵為組構該機構(26、27),以致當該纖維束(6)不存在時,該等針織元件(3)係再次由一中介位置(C)縮回,而不會翻倒該等先前形成之針目及不會拿起該纖維束(6)。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具有針織元件(3)及至少一針織系統(4)之針織機,其中該機構包括一分支點(34),該分支點由用於該等針織元件(3)之導針凸片(25)的凸輪、或與這些導針凸片有關之控制元件(24)所形成;及一與該分支(34)有關之可電控制的提花梳針裝置(33),當發生一來自該感測器(22)之錯誤信號時,該等織針(3)可藉著該提花梳針裝置被引導進入一中介路徑(35)。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或6項之具有針織元件(3)及至少一針織系統(4)之針織機,其中該等針織元件(3)包括舌針 ,且以此一使得先前形成之針目仍然位在該敞開的針閂(3b)上之方式選擇該中介位置(C)。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具有針織元件(3)及至少一針織系統(4)之針織機,其中由該分支(34),該中介路徑(35)具有一在直通路徑(32)之方向中下降的循環(35a、35b)。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或6項之具有針織元件(3)及至少一針織系統(4)之針織機,其中該感測器(22)被配置在一位於該輥對(11c)及該針織系統(4)間之位置。
TW097132174A 2007-08-28 2008-08-22 用於由解捻纖維材料生產環圈織物的方法和針織機 TWI44982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07041171A DE102007041171A1 (de) 2007-08-28 2007-08-28 Verfahren und Strickmaschine zur Herstellung einer Maschenware aus im wesentlichen unverdrehtem Fasermaterial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938676A TW200938676A (en) 2009-09-16
TWI449825B true TWI449825B (zh) 2014-08-21

Family

ID=402256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7132174A TWI449825B (zh) 2007-08-28 2008-08-22 用於由解捻纖維材料生產環圈織物的方法和針織機

Country Status (10)

Country Link
US (1) US8117871B2 (zh)
EP (1) EP2217750B1 (zh)
JP (1) JP5245027B2 (zh)
KR (1) KR20100086982A (zh)
CN (1) CN101796232B (zh)
AT (1) ATE525506T1 (zh)
BR (1) BRPI0815805A2 (zh)
DE (1) DE102007041171A1 (zh)
TW (1) TWI449825B (zh)
WO (1) WO200902687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08008210B4 (de) * 2007-12-06 2013-07-18 Sipra Patententwicklungs- Und Beteiligungsgesellschaft Mbh Verfahren und Rundstrickmaschine zur Herstellung einer Maschenware aus einem ungedrehten Fasermaterial
DE102008008211B4 (de) 2007-12-06 2012-01-26 Sipra Patententwicklungs- Und Beteiligungsgesellschaft Mbh Verfahren und Strickmaschine zur Herstellung einer Maschenware aus einem ungedrehten Fasermaterial
DE102011053396B3 (de) 2011-09-08 2012-08-23 Terrot Gmbh 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von Maschenware
DE102013103738A1 (de) * 2013-04-15 2014-10-16 Sipra Patententwicklungs- Und Beteiligungsgesellschaft Mbh Streckwerk für eine Strickmaschine
CN113166987B (zh) * 2018-10-15 2023-05-30 斯玛特克斯欧洲一人有限公司 用于控制纺织质量的机器和方法
JP6867699B2 (ja) * 2018-11-19 2021-05-12 株式会社近藤紡績所 編地製造方法、生地製造方法、及び縫製品製造方法
CN112027808A (zh) * 2020-07-17 2020-12-04 海宁明润纺织有限公司 防断线纱线导纱机构
DE102022115321A1 (de) 2022-06-20 2023-12-21 Rheinisch-Westfälische Technische Hochschule (RWTH) Aachen, Körperschaft des öffentlichen Rechts Nadelsystem für eine Textilherstellungsmaschine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344330A (en) * 1970-07-29 1974-01-23 Gunze Co Ltd Device for sensing a broken yarn in a 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
US4006609A (en) * 1974-04-29 1977-02-08 Bunker Ramo Corporation Manufacturing of patterned deep pile circular knitted fabric
TW517037B (en) * 2001-03-16 2003-01-11 Memminger Iro Gmbh Method for monitoring/adjusting the production of a knitting machine, and production monitoring/adjusting apparatus
WO2004079068A2 (de) * 2003-03-06 2004-09-16 Koenig Reinhard Maschenware sowie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 ihrer herstellung
CN1891881A (zh) * 2005-06-27 2007-01-10 叙森芯轴制造厂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制造针织品的方法和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123425B (de) 1958-06-24 1962-02-08 Morat Gmbh Franz Vorrichtung zum Verstellen des Nadelhebers an Rundstrickmaschinen
DE1173609B (de) 1959-09-01 1964-07-09 Morat Gmbh Franz Musterrad an Rundstrickmaschinen
ES335382A1 (es) * 1966-02-28 1967-12-01 Mayer & Cie Maschinenfabrik Un dispositivo de dibujo para tricotosas circulares con portagujas giratorios.
DE1635844B2 (de) 1967-02-14 1976-05-06 Sulzer Morat GmbH, 7026 Bcmlanden Mustervorrichtung an einer strickmaschine mit zweiteiligen nadeln
DE2115332C3 (de) 1971-03-30 1979-03-15 Sulzer Morat Gmbh, 7024 Filderstadt Elektrisch gesteuerte Mustervorrichtung an Strickmaschinen
JPS5293760U (zh) * 1975-12-27 1977-07-13
JPS5735590Y2 (zh) * 1977-04-22 1982-08-06
DE2853717A1 (de) * 1978-12-13 1980-07-03 Sulzer Morat Gmbh Rundstrickmaschine zur herstellung von florwaren mit eingekaemmten fasern
DE2939082A1 (de) * 1979-09-27 1981-04-09 Sulzer Morat Gmbh, 7024 Filderstadt Rundstrickmaschine zur herstellung von florwaren mit eingekaemmten fasern
US4270369A (en) * 1980-01-22 1981-06-02 Mayer, Rothkopf Industries, Inc. Device for detecting broken heads of knitting machine needles
IT1178552B (it) * 1984-10-03 1987-09-09 Savio Spa Dispositivo perfezionato per il rilevamento della mancanza del filo di alimentazione degli aghi nelle macchine circolari per calzetteria
DE3507496A1 (de) 1985-03-02 1986-09-04 Albi-Maschinenfabrik Alber + Bitzer Kg, 7470 Albstadt Rundstrickmaschine mit wenigstens einem die nadelbewegung steuernden nadelschloss
JPH01153391U (zh) * 1988-04-08 1989-10-23
DE4007253A1 (de) 1990-03-08 1991-09-12 Sipra Patent Beteiligung Strickmaschine
DE4408312C2 (de) 1994-03-11 2002-11-28 Frei Gmbh & Co Geb Berührungsloser, elektrostatischer Aufnehmer für sich bewegende, längliche und elektrisch nichtleitende Objekte
DE4421225A1 (de) 1994-06-17 1995-12-21 Stiftland Elektronik Gmbh Vorrichtung zur Fadenrißerkennung an einer Textilmaschine
ATE189444T1 (de) * 1995-09-06 2000-02-15 Luwa Ag Zellweger Garnsensor
DE19543229A1 (de) 1995-11-20 1997-05-22 Hubert Ott Fadenwächter für Textilmaschinen
GB9904808D0 (en) 1999-03-02 1999-04-28 Bp Oil Int Oil treatment process
PL205258B1 (pl) 2001-11-02 2010-03-31 Sipra Patent Beteiligung Sposób oraz urządzenie do zasilania szydełkarki
DE10321737A1 (de) 2003-05-09 2004-12-02 Sipra Patententwicklungs- Und Beteiligungsgesellschaft Mbh Strickmaschine, insbesondere Rundstrickmaschine, und dafür geeignete Steuerplatine
CN2625408Y (zh) * 2003-05-23 2004-07-14 常熟市杨园杰达针织机械有限公司 针织圆盘机
JP2005105430A (ja) 2003-09-29 2005-04-21 Murata Mach Ltd 紡績機
DE102006006502B4 (de) * 2006-02-13 2018-03-08 Reinhard König Spinnstrickmaschine
JP2007262645A (ja) 2006-02-28 2007-10-11 Murata Mach Ltd 紡績装置および紡績方法
US7748239B2 (en) 2006-12-03 2010-07-06 Reinhard Koenig 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 for producing knitted fabrics using untwisted fibrous material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344330A (en) * 1970-07-29 1974-01-23 Gunze Co Ltd Device for sensing a broken yarn in a 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
US4006609A (en) * 1974-04-29 1977-02-08 Bunker Ramo Corporation Manufacturing of patterned deep pile circular knitted fabric
TW517037B (en) * 2001-03-16 2003-01-11 Memminger Iro Gmbh Method for monitoring/adjusting the production of a knitting machine, and production monitoring/adjusting apparatus
WO2004079068A2 (de) * 2003-03-06 2004-09-16 Koenig Reinhard Maschenware sowie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 ihrer herstellung
CN1891881A (zh) * 2005-06-27 2007-01-10 叙森芯轴制造厂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制造针织品的方法和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938676A (en) 2009-09-16
EP2217750A1 (de) 2010-08-18
US8117871B2 (en) 2012-02-21
ATE525506T1 (de) 2011-10-15
CN101796232B (zh) 2011-11-23
DE102007041171A1 (de) 2009-03-05
EP2217750B1 (de) 2011-09-21
US20110113831A1 (en) 2011-05-19
JP2010537080A (ja) 2010-12-02
CN101796232A (zh) 2010-08-04
WO2009026875A1 (de) 2009-03-05
BRPI0815805A2 (pt) 2015-10-06
JP5245027B2 (ja) 2013-07-24
KR20100086982A (ko) 2010-08-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49825B (zh) 用於由解捻纖維材料生產環圈織物的方法和針織機
TWI473917B (zh) 在針織機上製造編織物的方法及針織機
US7634920B2 (en) Knitted fabric, method and device for producing said fabric
TWI479058B (zh) 圓編機及在圓編機上製造編織物的方法
CN101868570B (zh) 用于制造针织品的方法和装置
KR20060136324A (ko) 편물 제조방법 및 장치
JP2014530300A (ja) 編物を製造するための装置および方法
KR20070000354A (ko) 편물 제조방법 및 장치
JP2018538452A (ja) ニットウェアを製造する装置および方法
CS9000652A2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spinning mechanism spinning-in for break spinning
CN101389798B (zh) 用于保持在织机尤其喷气织机起动过程之后引入的纬纱的方法和设备
US7975511B2 (en) Knitting machine for producing a knitted product from untwisted fibre material
CN107829176A (zh) 一种用于纱线超光洁处理的瓣合式装置及其应用
WO2009033438A2 (en) Attending device of a rotor or air-jet spinning machine and methods of manipulating yarn during operation of a rotor or air-jet spinning machine
CN106400216B (zh) 在开放端纺纱机的工作站处纺入纱线的方法及其执行装置
CN108130639A (zh) 纺织机以及纺织方法
EP3178974B1 (en) Method for preparing a workstation for the resumption of the spinning process on an air-jet spinning machine and an air-jet spinning machine for performing the method
CZ2006507A3 (cs) Zpusob zaprádání príze na bezvretenovém doprádacím stroji a sprádní místo k jeho provádení
JP3760802B2 (ja) コアヤーン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210826487U (zh) 一种用于生产经编面料的加捻机纱筒固定装置
CN107429451A (zh) 用于纺纱针织机的装载系统及其应用、具有装载系统的纺纱针织机以及用于装载纺纱针织机的方法
JPH02200822A (ja) 複合糸の紡績方法
WO2012164435A1 (en) An improved piecing mechanism in an air spinning machine
CN1942614A (zh) 用于纺纱机的牵引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