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79058B - 圓編機及在圓編機上製造編織物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圓編機及在圓編機上製造編織物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79058B
TWI479058B TW097146988A TW97146988A TWI479058B TW I479058 B TWI479058 B TW I479058B TW 097146988 A TW097146988 A TW 097146988A TW 97146988 A TW97146988 A TW 97146988A TW I479058 B TWI479058 B TW I479058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weaving
circular knitting
knitting machine
tool
fib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71469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0940766A (en
Inventor
Axel Flad
Wolfgang Bauer
Christine Abt-Seitel
Original Assignee
Sipra Patent Beteiligun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pra Patent Beteiligung filed Critical Sipra Patent Beteiligung
Publication of TW2009407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94076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7905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79058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HSPINNING OR TWISTING
    • D01H5/00Drafting machines or arrangements ; Threading of roving into drafting machine
    • D01H5/18Drafting machines or arrangements without fallers or like pinned bars
    • D01H5/32Regulating or varying draft
    • D01H5/38Regulating or varying draft in response to irregularities in material ; Measuring irregularities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HSPINNING OR TWISTING
    • D01H13/00Other common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 D01H13/14Warning or safety devices, e.g. automatic fault detectors, stop motions ; Monitoring the entanglement of slivers in drafting arrangements
    • D01H13/22Warning or safety devices, e.g. automatic fault detectors, stop motions ; Monitoring the entanglement of slivers in drafting arrangements responsive to presence of irregularities in running material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9/00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ly-movable needles
    • D04B9/14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ly-movable needles with provision for incorporating loose fibres, e.g. in high-pile fabric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Knitting Machines (AREA)
  • Braiding, Manufacturing Of Bobbin-Net Or Lace, And Manufacturing Of Nets By Knotting (AREA)
  • Knitting Of Fabric (AREA)

Description

圓編機及在圓編機上製造編織物的方法
本發明係有關於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前言部分所述的一種方法及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的前言部分所述的一種圓編機。
本文中感興趣之被稱為紡紗針織機的已知方法與圓編機(如,專利案PCT WO 2004/079068,PCT WO 2007/093165 A2,PCT WO 2007/093166 A2)其特徵在於其所編織的產品並不是由一般經過搓捻的紗線所製造的,而是由以梳棉(sliver),粗紗機梳棉或類此者形式的纖維材料製造的,該纖維材料在線跡形成之前被一紡紗技術中習知的牽伸系統牽伸至一預先選定的細度且在離開該牽伸裝置之後被一紡紗裝置帶引進入一適合傳送至一般的編織系統或類此者的狀態。
在一特佳的變化例中,該紡紗裝置包含一搓捻元件及一與其相連接織運送或紡紗管。該纖維材料因而被轉變成為一具有真正搓捻度的暫時紗線,該搓捻度可讓該紗線被傳送一較長的距離。在被編織針處理之前該搓捻度再次被還原至零(虛偽的搓捻效果),因而可獲得一極柔軟的編織物。
或者,該紡紗裝置亦可被套用在一永久結合的紗線的形成上,特別是俗成的非傳統式紗線上,且被建造成氣流式紡紗裝置(如歐洲專利EP 1518949 A2號及EP 1826299 A2號)。此一紗線亦具有一些搓捻度,但與一捆包或覆蓋紗類似地,它並非典型的紗線。該紡紗作業較佳地被設定為,如在上文中所描述的暫時紗線的例子,一對於所想要的運送而言構堅實之梳棉被形成,同時可獲得一夠柔軟之編織物。
在傳統的方法及針織機的例子中,其缺點為該纖維材料斷裂或用完會造成在編織產品上的孔洞或甚至造成已經編織好的管狀編織物從編織元件上掉落。這是因為編織元件被進一步升高至一纖維捲收位置中(雖然沒有梳棉於該處被提供)所造成的,且先前被形成的線跡從該等編織元件上被敲落。“敲落(knock-off)”一詞應被理解為不論該編織元件的種類為何(如,舌針,複式針,鉤狀元件等),當它們被升高至一纖維捲收位置中時,舊的線跡首先滑到該等編織元件的翼片上,且當該等編織元件收後被降低時,則滑到鉤件上,且新形成的線跡則完成從該等編織元件上滑落。
因此,前述的方法及圓編機種類是已知的(德國專利DE 102005031079 A1),在該專利中用一監看裝置來監視該纖維材料給送的纖維斷裂情況。如果該監看裝置偵測到該纖維材料的斷裂時,則一用來將該針織機及該牽伸裝置停機之錯誤訊號被產生。該已知的監看裝置的感應器被設置在位於該牽伸裝置在該梳棉的輸送方向上的前方。這可防止牽伸裝置空轉並可以避免掉一新的梳棉之複雜的插入操作,該插入作業會造成許多缺點。再者,該針織機應在該梳棉到達各自的編織系統結束之前被停止。
再者,將前述之圓編機種類建造成可使得如果沒有纖維材料存在時一單一編織系統可被切換至非編織作業並藉由一絲線監視來自動地控制此切換已經有被提出(德國專利DE 102006056895號)。這造成在該被編織的產品上形成一個長度的孔洞,該長度與完成該切換所需的實際時間有關。然而,根據另一個提案(德國專利DE 102007041171號)這可藉由在發生該梳棉斷裂時實質防止之前形成的線跡從編織工具上被敲落來加以防止。
在使用前述方法及圓編機種類上的一個仍未解決的問題為,用前述的纖維材料編織的物品經常會有一相當大量之可被看到的缺陷,這些缺陷不是因纖維材料的斷裂所製成的。這些缺陷是因為該纖維材料的品質不佳且構成該編織好的物品上以不規則方式出現之薄與厚的區域。已被證實的是,其成因為市場上之纖維材料的每單位長度之纖維厚度及/或纖維質量有相當大的變動。因此,要不就只好接受品質不穩的編織好的產品,要不就只能採取昂貴的手段將這些具有瑕疵的區域從編織好的產品上去除掉,或使用不具有不被容許的品質之梳棉,粗紗機梳棉形式的材料來作為該線跡形成處理的啟始材料。
有鑑於此,構成本發明的基礎之技術思想為建造一種 方法及圓編機使得肇因於纖維材料品質不穩之在編織好的物品上瑕疵可被有效地防止。
此問題可由申請專利範圍第1及12項的特徵來加以解決。
依據本發明的方法所具有的優點為,在該編織系統前方的一個地點監視該纖維材料的品質可以早期偵測到該纖維材料在品質上不被容許之變動,且在偵測到品質上之不被容許的變動之後,具有此一品質上的偏差的纖維材料區段可被確實地被防止被插入到編織工具中。這提供該編織好的物品完全不包括帶有不被容許的品質偏差的纖維材料區段的可能性,且預先將這些區段從該纖維材料上去除掉。再者,藉由使用本發明的圓編機,本發明的方法可用相當簡單的機構加以自動化,特別是如果一用來監視該纖維材料的品質之感測器單元被設置在該編織系統前方一距離處的話,且該距離可讓該編織工具固持器(針筒)在一具有不被容許的品質偏差的纖維材料區段到達該編織系統之前仍能夠實施一完整的旋轉。又,因此之故,依據本發明的一較佳實施例,永遠都可以在該編織工具固持器的一周邊區段(一俗稱改變點處)實施該線跡形成處理或再次繼續此線跡形成處理。因此,由於線跡形成處理的中斷或開始而形成在該編織好的物品上的纖維線頭及該編織好的物品上所不想要的區段只會位在該改變點中,其在該編織好的織物被完成之後被用來將該管狀織物切開來,因此不會對該編織好的物品的其餘部分造成不一致的外觀。
圖1及2為一圓編機1的示意圖,該圓編機1包括一編織工具固持器,特別是一針筒2,一般的編織工具,如被建造成舌針之織針3,被可移動地安裝於該針筒內,其具有彎鉤3a,樞轉針舌3b及翼片3c,且該針筒在一編織位置(其在本文中被稱為編織系統4)可被移動進入一纖維鉤取位置,該位置適合用凸輪部件5(未詳細示出)鉤取纖維材料6。該纖維材料6可從儲存容器7(如,罐子,供應線圈或類此者)被給送至該圓編機1,該圓編機可被建造為一平面圓編機。
該纖維材料6(其在該示範性實施例中包含一粗紡機梳棉)透過一輸送機構(未示出)及一導滾筒8被給送至一牽伸裝置9,如圖1及2所示。多個編織系統4中的每一者(只有一個被示於圖1至3中)都被提供有此一牽伸裝置9,其具有以習知的方式配成對的牽伸滾筒。在該示範性實施例中,此為一3滾筒式牽伸裝裝置,其中一給送滾筒對I形成一預牽伸區,一中央滾筒對II被建構成雙平帶滾筒對及滾筒對II形成具有一撤回滾筒對II的主要牽伸區。
來自該牽伸裝置9之實質上包含被設置成彼此平行之未搓捻的人造纖維的纖維材料6以一種習知的方式藉由一旋轉或輸送裝置10而被給送至一相關聯的編織系統4。依照一目前被認為是最佳的示範性實施例,該輸送裝置10包含至少一搓捻元件11及一與其相連接之旋轉或輸送管12其終止於一絲線導引件14,該導引件通常被設置在靠近編織工具3的前方且被設置成可讓從絲線導引孔14a離開的該纖維材料6被插入到這些編織工具3的彎鉤3a中,這些編織工具被位在纖維鉤取點的凸輪部件5驅動或升高至一纖維鉤取位置,如圖1所示。為了此目的,一般的機構,特別是包含凸輪部件5的機構,以一種習知的方式被設置在該編織系統4上,藉此,該等知針3首先被升高至該纖維鉤取位置,在此同時,之前形成在其上之線跡(stitch)會落在翼片3c上(圖1)且在舌針3b底下,然後鉤取該纖維材料6,然後被縮回至少進入到一中間位置或被縮回至一非編織位置用以將舊的線跡撞落並形成新的線跡。此非編織位置被示於圖2中,據此與圖1相比較,該彎鉤3a真明顯地被安排在釋出該纖維材料6的導引孔14a底下。
包含該搓捻元件11與該輸送管12的該旋轉裝置10或輸送裝置用來將從該牽伸裝置9釋出的梳棉用已知的方式轉變成一具有真實的搓捻之暫時的紗線。該暫時的紗線將該搓捻保持到該輸送管12的端部,然後該等搓捻再次被釋開,即回復至零(假搓捻效果),直到最後接受到的纖維材料進入到該織針3中為止。因此,一被壓縮的,但實質上未被搓捻的梳棉進入到該織針3。
或者,其它種類的旋轉裝置亦可被使用。
上述的圓編機種類是習知的,例如可從前述的文獻中獲得,這些文獻藉由此參照而被併於本文中。
本發明的目的是要防止前述之薄或厚的區域出現在完成的編織物中。為此,本發明提議該纖維材料6在其到達一編織系統4之前都應被監視以獲得所想要的品質,特別是在厚度及質量上的變動,且當纖維材料區段被偵測到有不被容許之偏離被選定的品質的偏差時,防止這些有缺陷的纖維材料區段被插入到該等織針3中。這可藉由,例如,使用一適當的感測器單元15來監視該纖維材料6來達成,且當偵測到一缺陷時(在圖1及圖2中係以一個點6a來示意地表示)該線跡形成處理被中斷,該缺陷6a從該纖維材料6被去除掉,然後該線跡形成處理然後再繼續。該線跡形成處理的中斷可藉由,例如,在偵測到一缺陷6a時開始在不將任何先前形成的線跡撞掉且在不鉤取纖維材料6之下將每一編織系統4上的編織工具3引導越過該纖維鉤取點,且為了此目的而將編織工具引導進入一圓形的運動路徑。
該被描述的程序造成該纖維材料6在該等織針3被引導進入該圓形的運動位置之後撕裂。這個的結果為,當偵測到該纖維材6上有一缺陷6a時,就會有一纖維材料的線頭出現在編織好的物品中。如果織針3於稍後的時間點再此被升高進入該纖維鉤取位置以繼續該線跡形成處理的話,一纖維材料線頭會再此出現在該編織好的物品中。這些線頭在該編織好的物品中是看得見的且會對該編織好的物品造成與缺陷6a發生的頻率及所形成之線頭的長度有 關之所不想要的瑕疵。
為了要避免在該編織好的物品中形成這些不受控制的纖維線頭,一種被提出的解決方式為對該纖維材料6在一個離編織系統4一距離的位置處的厚度及質量上的變化進行監視,該距離是在一纖維輸送方向v上測量的,該距離至少與該針筒2每一選轉所用之纖維材料6的長度一樣大。這讓該線跡形成處理的中斷永遠都是在該針筒2的周邊上的同一區域中(其在下文中被稱為改變點)被實施。此一改變點被示於圖3中且被標以標號2a,其由比此相鄰之至少一個(較佳地有一預定的數量)織針3所界定。再者,本發明提議永遠用一位在該改變點2a內的織針3來開是該線跡形成處理的中斷,使得所產生的纖維線頭永遠都會被最後的織針編織在其前方。如果該改變點2a永遠都是由相同的,譬如20根,織針3來形成的話,則在完成的編織物品16上(圖4)這相當於一相同數量之相鄰的凸條紋所組成的產品區段17。此區段可在該被編織的管狀物品16的進一步處理中被用作為該被編織的物品16被切開來的區段。因此,位在該改變點2a的該區域內的纖維線頭自動地被集中在該被切開的編織物品16的邊緣區域且可在不損及該編織好的產品16下被切除。
一相應的程序是要在該纖維材料6供應中斷之後再開始該線跡形成處理。在第一織針3編織時無可避免的類似的纖維線頭的形成會讓此線頭位在該被編織好的物品16之對應於該改變點2a的區段17中。
在設有圖1至3所示的旋轉裝置10或任何其它適合的旋轉裝置的例子中,較佳的是該感測器單元15離該編織系統4之被選定的距離比該針筒2每此轉動所用之纖維材料6大了一個相當於該牽伸裝置9離該編織系統4的距離的程度。這可確保的是,在該針筒2的一次轉動之後最近一次被實施的線跡形成處理的中斷所產生之在該改變點2a內被偵測到的缺陷6a尚未到達該旋轉裝置10,特別是該搓捻元件11。以此方式,在纖維材料6中之位在一容限(tolerance)範圍外的厚的區域可被防止造成阻塞或傷及該旋轉裝置10。
一依據之本發到目前為止被認為是最佳的圓編機的示範性實施例將於下文中以該被描述的處理的自動化來加以說明。
根據圖4,圖1至3中的該感測器單元15被設置監視該纖維材料6的品質。在本申請案說明中,“品質”一詞應被理解為該纖維材料6的一些會影響到在一圓編機1中用它所編織出之編織好的物品16的特性,特別是前文中提到之該纖維材料6在厚度及/或質量上的變動。
依具圖4,該感測器單元15包括一被可轉動地安裝的下輥子18,在其外殼表面上設置有一溝槽狀的導溝19且繞著一不動軸20轉動。一第二輥子21(其可相關於該不動軸20位移於雙箭頭23所示的方向上)被安裝在離該輥子18的該外殼表面一距離處用以可繞著一平行於該部動軸20的軸22轉動。這兩個輥子18,21較佳地藉由一驅動(未示出)而被轉動。此外,該第二輥子21藉由它自身的重力及/或藉由一彈簧(未示出)而被壓抵住該第一輥子18,因此被移動通過該導溝19的該纖維材料6被更大程度或更小程度地被壓擠。
軸22的位置及與兩個輥子18,21的周邊表面之間的間距是由一探緯指(feeler)24來決定的,它被偏動於該感測器單元15的外殼25內之該第二輥子21的周邊表面的方向上。如果一具有薄的或厚的區域或質量改變的區域之纖維材料區段在纖維材料輸送期間移動通過該導溝19的話,則相對於具有所想要的品質之纖維材料而言該第二輥子21會相對於該第一輥子18被大幅地降低或升高。因此而造成的位置改變係用該探緯指24及一連接至此且容納在該外殼25內的一電子單元來加以測量且被轉換成為一類比或數位訊號,其顯示出厚度或質量偏離一預定的品質的偏離量。
在一評估單元26(其被設置在本身的外殼25內或外面且具有一微處理器)(圖1)中,由該感測器單元15所發出之測量訊號被檢驗用以決定該纖維厚度或纖維質量是否是在預先選定的容限範圍內。如果該纖維厚度或纖維質量落在此容限範圍之外的話,則該評估單元26會發出一錯誤訊號,其表示一具有一缺陷6a(圖1)的纖維材料區段剛剛通過該感測器單元15,該缺陷是因其偏離一所想要的品質一不被容許的偏離值,特別是該纖維材料6的一不被容許的厚度或質量,而被辨別出來的。該錯誤訊號從該評估單元26的輸出線27,28(圖1)被送出且用上文中描述的方式被使用,以防止該被偵測到的缺陷6a被加工至該編織好的產品中。
適用於特定目地之感測器及評估單元15,26是熟習此技藝者所習知的(如,德國專利案DE 2850775 A1,DE 3237371 A1,DE 3826861 A1,DE 19950901 A1,DE 10204382 A1,英國專利GB 2062704 A號),因此無需加以詳細說明。
為了要防止織針3鉤取帶有缺陷6a的纖維材料區段,每一編織系統4都設有凸輪部件5,它的路徑被示於圖5中。在圖5中的假設為,如在一般的針織機中,該等織針3本身或選針器或與它們相關聯的輔助織針被設置有針腳(butt)29,其與設置在該等編織系統4上的凸輪部件5配合。因此,所有織針3都被升高,如首先如圖1所示離開沿著一上升路徑的通過作業(through-operation)位置或非編織位置進入該纖維捲區位置,然後再次沿著撤回路徑31撤回用以在通過一彎紗(coulier)路徑32之後將它們移入到該通過作業位置。該等織針3相關於凸輪部件5的運動係發生在圖5的箭頭w的方向上。該纖維鉤取位置是在接近該上升路徑30的最高點33時達到的且用來將該等織針3安排在一個位置,它們在該位置可被升高一距離,使得在先前的編織系統4中被形成且位在彎鉤3a中的線跡滑過開放的針舌3b落到該針翼片3c上(圖1),同時在代表該絲線引導孔14a的位置的地點34處,該纖維材料6可被給送,使得在織針3的撤回期間纖維材料6最晚被插入到彎鉤3a中。織針3的撤回用來將被插入的纖維材料6拉動通過掛在翼片(blade)3c上之先前被形成的線跡且在此同時當該針舌(latch)3b閉合時將舊的線跡完全撞落到彎鉤3a上。
此外,依據圖5,一分叉點35被提供在該上升路徑30的開頭,針腳(butt)29在該處可被引導至該上升路徑30或進入一通過作業位置36,如針角29a所示。例如,一設置在該分叉點35區域內的電磁鐵37可被控制,使得在該評估單元26的一錯誤訊號之後,在各編織系統4上的所有織針3都被引導進入該通過路徑36。這在圖1及圖2中以一引線29來表示其將一機器控制機構38連接具有該電磁鐵37的各凸輪部件5。將織針3引導進入該通過作業路徑36可防止舊的線跡被撞落且防止帶有該缺陷6a的纖維材料區段被織入到該編織好的物品16中。此狀態被維持到該缺陷6a已經通過該絲線導引件14且不會再被該等織針3鉤取為止。織針3然後藉由致動該電磁鐵37而再次被導引進入該上升路徑30,使得正常的線跡形成處理可用完美的纖維材料6再次被重新開始。
在一特別有利的方法中,織針3在該分叉點35的區域內的控制的實施可讓從該上升路徑30切換至該通過路徑36只在圖1所示的改變點2a到達該分叉點35時才發生。因此之故,輸出線27被連接至圖1及2所示之圓編機的機器控制機構38。該評估單元26的錯誤訊號對該機器控制機構38顯示出當該改變點2a到達該編織系統4時(即,當界定該改變點2a的起頭的織針3,如1號織針,到達該分叉點35時)一對應的控制訊號必需送至該電磁鐵37。此類的控制系統在圓編機的圖案控制系統中係屬習知,因此無需加以詳細說明。當插入分離的絲線或用不同的編織圖案來製造編織物時,此處感興趣的改變點亦配合絲線改變器被施用。
如上文中所舉的例子,如果該感測器單元15是位在離該編織系統4一段至少與該針筒2每次旋轉所用的纖維材料一樣大的距離處的話,則該改變點2a在任何情形中都將會在該缺陷6a到達該編織系統4之前的一個時間點到達各編織系統4。因此該等織針3的重新導向亦發生在該缺陷6a到達編織系統4之前。
因為上文中所說明之如果該等織針3被引導進入圓形的運動路徑36(圖6)該纖維材料6將會撕裂的特性,此撕裂將會是在依據本發明之控制下的方式發生,使得所得到的纖維材料線頭開始於該改變點2a的織針3或在最早的織針3處,其直接在該織針3之前且已用一般的方式將該纖維材料6處理成為一線跡。在該纖維材料6上的斷裂的確實位置,即自由地垂掛在該編織好的物品中之纖維材料線頭的長度,並不重要,因為該編織好的物品16之與該改變點2a有關的區段17會被剪除掉。
因為將織針3引導入該通過作業路徑36中而存在的任何線頭會依據本發明位在與用於織造之最後的針筒2相關的該區段17中。因此,在每一種例子中都會有一個區段17其在該編織好的管狀物品16被完成之後被切開且被去除掉,使得該標織好的物品16的剩下部分不會有缺陷。
如果在此一涉及一纖維斷裂的處理之後該缺陷6a已從該纖維材料6上被去除掉或已通過織針3而未被織針鉤取的話,則該電磁鐵37再次於個編織系統4處被控制,使得織針3在分叉點35處被引導進入該上升路徑30。因為纖維材料被撕裂,所以在此改變之前它必需再次被插入織針3中,其結果為會形成另一個纖維材料線頭。因此,依據本發明,一躺在該改變點2a內的織針3被選用作為被引導進入該上升路徑30的第一根織針3。接在此織針3之後的所有織針3被同樣地引導進入該上升路徑30。因此,由新開始的編織作業所形成的纖維線頭亦會編在該編織好的物品16的區段17中,使得這些線頭可在稍後被去除掉。
為了確保該線跡形成處理在一缺陷6a發生時被自動地中斷且在該缺陷6a沒有被織針3鉤取之下再次繼續,本發明的另外的發展提供的是,至少一抽吸管40(圖1至3)被設置在一個位在該等織針3後方且與相關連的絲線引導件14相對的位置上,該至少一抽吸管終止織針3後方的閉合且連接至在壓力下工作的出口(未示出)。該抽吸管40在正常的線跡形成處理中沒有任作用。然而,如果在該纖維材料6上被偵測出有一缺陷6a的話,則該抽吸管40會造成該纖維材料6斷裂,用以相對快速地引導織針3進入該通過作業路徑36並擷取並移除仍被該牽伸裝置9供應出來的纖維材料6b(圖2)。
此一情況被示於圖2中。在此處被假設的是,已相對於圖1被移動於該編織系統4的方向上的該缺陷6a引發該評估裝置26的錯誤訊號,該改變點2a已通過該編織系統4以及位在此編織系統4處的織針3不再被升高至圖1的該鉤取位置,而是留在該通過作業路徑36上(圖5)。因此,因為針鉤3a在該絲線引導孔14a底下通過絲線引導件14,所以仍被給送出來但不再處理成為線跡的纖維材料6a被抽吸管40所鉤取。因此,在此同時,被用於編織的最近的織針3所牽引的纖維材料6被撕裂並形成一相對短的纖維材料線頭接在用於編織的最近的織針3之後。
如果雖然有缺陷6a,但該纖維材料6仍以未改變的輸送速度被移動於箭頭v所示的方向上的話,則在該針筒2的一個完整的轉動(織針在該展動期間被引導與該圓形的運動路徑36上)之後,該缺陷6a已通過該編織系統4並到達該抽吸管40。因此,該線跡形成處理可在該針筒2的一個轉動之後當該改變點2a再次通過該編織系統4時再次被開始。因此,這可自動地確保該缺陷6a不會被編織到該編織好的物品16中,而是經由該出口被引導離開。
圖1至3所示之圓編機1在介於該牽伸裝置9與該編 織系統4之間設置有一旋轉及輸送裝置10,其具有旋轉或搓捻元件11。因為此搓捻元件11會被較大(較厚)的缺陷6a所阻塞或被損傷,該感測器單元15被安排在離該編織系統4的距離該針筒每一旋轉所使用之纖維材料還要大的位置處,較佳地,大了一相當於介於該牽伸裝置9(或其撤回滾筒對III)與該編織系統4之間的距離的程度。這確保了當該改變點2a到達該編織系統時,該感測器單元15偵測到的缺陷6a仍在該搓捻元件11在該纖維輸送方向v上的前方。當其它旋轉裝置被使用時,其程序是類似的。在這些例子中,下面的程序是可能的。
因為無論被偵測到的缺陷6a是大或小(厚或薄)它都可藉由該評估單元26及所描述的感測器單元15來決定,所以包含大的缺陷6a之纖維材料區段最多只被輸送至該搓捻元件12前方一小段距離處。在此例子中,如圖1及2中所顯示的,該評估單元26較佳地亦被連接至用於該牽伸系統滾筒I至III的驅動器(未示出)的控制系統,用以在一相當於該缺陷6a從該感測器單元15移動至該搓捻元件11的距離的一段時間之後停止這些驅動器及整個牽伸裝置9。
在此例子中,該等織針3亦如上文中所描述地被引導進入該圓形的運動路徑36中(圖5)。現在這可讓一操作者在缺陷6a進入到該旋轉裝置10之前用手將缺陷6a去除掉。一自動化的缺陷去除亦可被使用。
在去除該缺陷之後,該牽伸裝置9首先再次被切換回ON。如果該纖維材料6的一連續的纖維輸送再次發生且該纖維材料6的新的前緣或切開的區域已被拉引至該抽吸管40中的話,則該線跡形成處理在該改變點2a在次進入到該編織系統4中時立即被繼續。這可由一手動的開關41(圖1及2)來實施,該開關被連接至該評估單元26或直接連接至該機氣控制機構38且被建造成織針3進入該上升路徑30的引導可被延遲直到變點2a到達編織系統為止。此外,該手動開關41較佳地在其被致動時亦用來將該等牽伸裝置9再次切換回ON。
為了讓此程序進一步自動化,將一適合偵測將被給送至該編織系統4的纖維材料6的存在與否及其運動或停止的感測器42設置在介於該牽伸裝置9與該編織系統4之間的空間是較佳的。此監視會在該纖維材料6從該輸送管12離開的基礎上,在一暫時的紗線被引導於該輸送管12內的基礎上發生。在後者的情形中,各輸送管12較佳地具有一窗口或一用完全透明的材質製成的中間區段,該暫時的紗線可透過該處被該感測器42偵測。如果該感測器42被儘可能靠近編織系統4使得發生在該處之纖維材料6的斷裂或其它缺陷可被發現的話是特別有利的。
使用在一般針織機上作為絲線監視用之即使是在被監視的纖維材料不存在或被停止時亦可發出電子訊號的一編感測器可被用作為感測器。當此錯誤訊號消失且感測器顯示該牽伸裝置9再次輸送纖維材料6且該纖維材料6在移動(即,被輸送於輸送方向v上)時,該電磁鐵37可再次被控制以控制下一次該改變點2a通過該編織系統4,使得該等織針3被引導進入該上升路徑30中。由感測器42所產生之輸出訊號被送至該評估單元26或直接送至該機器控制系統38。
除此之外,感測器42可用來顯示其它所不想要的缺陷。例如,一已被該感測器單元15辨識為不太厚且已在沒有發出錯誤訊號之下被允許通過的缺陷6a仍會造成該搓捻元件11的堵塞並因而造成在該旋轉裝置10內之纖維材料的斷裂。在此一例子中,該纖維斷裂是在該等織針3被電磁鐵37引導進入該圓形運動路徑36時立即由該感測器42來知會該評估單元26且不問該改變點2a目前的位置為何。然而,因為此一情形相當少發生,所以發生在該編織好的物品16中之相關聯的缺陷是可忍受的。
除了所描述的示範性實施例之外,可在改變點2a處將該等織針3升高至一中間位置,如一鉤住位置,如圖7所示,且在此中間位置時將織針移動通過該纖維鉤取點33(圖6)。這對於其餘功能並不會造成明顯的不同。然而,應被確定的是,介於該絲線引導孔14與該抽吸管40之間的空間在位於該中間位置的織針3通過期間亦儘可能地保持未被佔用,使得當一缺陷6a發生時所需要的抽吸力量不會受到阻礙。因此之故,如圖7所示,該抽吸管4被設置在該針筒2上方一個高度處,當織針3的彎鉤3a位在該鉤取位置時該抽吸管係在彎鉤的上方。再者,該絲線導引件14被建造成可平行於該等織針3移動,如雙箭頭x所示。一導線43顯示出該機器控制系統38被連接至用於該絲線導引件14的驅動器(未示出)。因此,當一來自該評估單元26的錯誤訊號發生時,且當該改變點2a的第一織針3被引導進入該中間位置時,該絲線導引件14一定為移出在正常線跡形成處理期間會佔據的一個位置,如圖1所示,而進入圖7所示的一升高的位置,該絲線引導孔14a在該位置與該抽吸管40相對。因此,當該纖維材料6的自由端比需被拉入到該抽吸管40內時可獲得完整的吸力。如果在後面的階段,織針3再次被升高至該纖維鉤取位置33(圖6)的話,則該絲線導引件14被該機器控制系統38移回到該位置,如圖1所示。
圖8至10顯示抽吸管40可能的示範性實施例。
與圖1類似地,在圖8中一圓編機1的四個相鄰的編織系統每一個都由各自相關聯的牽伸裝置9提供纖維材料6。與圖1相反的是,兩個彼此頭尾相連的旋轉及輸送裝置10a,10b被設置在牽伸中智9之間且每一個都與編織系統相關聯。再者,所有這四個牽伸裝置9都被安裝在一共同的支撐件44上且都由相同的驅動器(未示出)來驅動。每一編織系統都具有一相關聯的抽吸管40a及40b其被不動地設置在織針3的後面,其以與圖1所示相同的方式與各編織系統的絲件導件14相對。
圖9顯示一實質上相當於圖8的示範性實施例。然而與圖8相反的是,只有一個抽吸管40被提供,其被設置來樞轉於一平行於織針3的軸45。一用於此抽吸管40之樞轉機構(未示出)被設置有一驅動器其連接至該機器控制系統38。當偵測出在該纖維材料6上的一缺陷6a時,該抽吸管40即樞轉於四個編織系統的織針3的後面發生缺陷6a處。抽吸管40的可能位置在圖9中係以虛線來標示。
依據圖10所示之類似於圖9的示性實施例,兩者的差別在於該抽吸管40係被固定在一樑46上,該樑可被一驅動器(未示出)垂直於該等織針3來回移動於雙箭頭z所示的方向上。如圖9中所示的例子,該驅動器被連接至該機器控制系統38,使得在偵測到一缺陷6a時,該抽吸管40即移動於編織系統的織針3的後面發生缺陷6a處。抽吸管40的可能位置在圖9中係以虛線來標示。
最後,圖11顯示該抽吸管的示意前視圖與一依據圖6建構之用於織針3的針腳29之相關聯的升高及撤回路徑30,31。使用具有於圓截面的抽吸管40顯示出,根據該抽吸管40如何朝向該出口彎曲(如圖1),該被吸出的纖維材料傾向於不會位在該抽吸管40的中心,而是會位在其內壁的上、下或側區段。這會造成的缺點為,當纖維斷裂之後重新開始線跡形成處理時,該纖維材料6不會精確地佔據有利於該第一織針3編織之纖維鉤取位置。因此,在一抽吸管的內側表面47被形成為一扁的卵形,如圖11所示,且被水平地設置,如果該抽吸管47被向上或向下彎曲的話,其中該抽吸管47的高度實質上相當於該纖維材料6的厚度。如果該曲率係朝向一側的話,則該抽吸管47的長軸可被除直地設置而不是如圖11所示的被水平地設置。因此,該纖維材料6一定會在該抽吸管47中佔據一對於線跡形成處理的達續有利的位置且不會受到摩擦率的不利影響。
該感測器單元15離該編織系統4之間距較佳地是根據在該固持器2內的編織工具3的數量,每一線跡形成處理所使用的該纖維材料6及在牽伸裝置9中實施的牽伸來決定的。如果在該固持器2內有總數為2640根織針3且每一線跡使用的纖維材料6的量為3mm的話,則該固持器2每此轉動所用的纖維材料6的量約為7920mm。如果在該牽伸裝置9內的總牽伸(預牽伸及主牽伸)次數約為50次的話,則該感測器單元15可被設置在離該牽伸裝置9的給送滾筒對I約158.4mm的距離x處,即在該給送滾筒對I在纖維輸送方向v上的前方158.4mm處。此距離x係以x=[(在針筒內的織針數量‧每一線跡所用的纖維):牽伸]來計算且在所有的情況中都確保一缺陷6a都不會在通過該改變點2a之前到達編織系統4。最後,應注意到的是,在該牽伸裝置9中的牽伸不會突然發生,而是逐漸發生在給送滾筒對I與撤回滾筒對III之間。在包括了所有這些參數之下,該感測器單元15離編織系統的距離永遠都可被達到,這可確保如果在偵測到該缺陷6a之後該針筒2再實施一完整的轉動的話則一被偵測到的缺陷6a可被輸送遠離該編織系統4,就如同如果該改點2a在偵測到該缺陷6a時剛通過編織系統4的情形一樣該針筒所必需實施的動作。然而,如果該缺陷6a被要求在該針筒2的轉動之後只被輸送至該旋轉裝置10的前方的話,則該感測器單元15的距離就必需相應地較大用以將介於該牽伸裝置9的撤回滾筒對III(或旋轉裝置10)與該編織系統4之間的距離列入考量。不論監視的是何種缺陷種類,將該感測器單元15的距離設計成讓該缺陷6a只被輸送至該旋轉裝置10是有利的。然而,如果介於該牽伸裝置9的撤回滾筒對III與該編織系統4之間的距離相對大的話,則此一距離將會產生一相當高之非必要的纖維材料6消耗,特別是該纖維材料6是非常不規則時。因此,目前來看最好是將該評估單元26建造成可分辨小(薄)缺陷6a與大(厚)缺陷6a。然後才可將該機器控制機構程式化成小缺陷6a被通過到達該編織系統4,而大缺陷6a則只能通過到達該撤回滾筒對III。如果在質量上的大或小的變動被偵測到的話,一對應的程序可接在後面。
儘管如此,很清楚的是,可藉由在一錯誤訊號出現時藉由停止該編織工具固持器2或藉由立即將個牽伸裝置9或安裝在圖8至10的固持器44上的整個牽伸裝置群組停止來防止缺陷6a進入到該等織針3中。在這些情形中,缺陷6a可被手動地或自動地去除掉,被提供有一分開點的該纖維材料及該線跡形成處理可被再開始。
依據本發明,該被描述的方法及圓編機亦可被用來加入用於存放纖維材料6的罐子,線圈或其它貯存容器7及/或將它們的變更自動化。為此,該感測器單元15及/或該評估單元26被程式化,使得當該纖維材料6的厚度等於零(即,沒有纖維材料6被供應)時一定會產生一特定的錯誤訊號。這等同於該纖維材料6在該牽伸裝置9前方的一個位置處斷裂(這不太可能發生),或貯存容器7的纖維材料6用完了。在此情形下,在發出此一錯誤訊號之後,該等織針3即被引導進入該圓的運動路徑。再者,個別的牽伸裝置9或牽伸裝置群組被停止(switch off),較佳地在該改變點2a已通過各編織系統4且該等編織工具3已通過該通過作業路徑36,以防止該纖維材料6過早撕裂。該絲線斷裂然後被修補或一新的貯存容器7被準備好,該斷裂的纖維材料6的前緣或新的纖維材料6被插入該牽伸裝置9或亦被連接至舊的纖維材料6,然後該牽伸裝置9再次被啟動,最終該線跡形成處理以前述的方式被再開始。當一缺陷6a發生時,在自動實施的貯存容器7的更換之後,新的線跡形成處理亦可被延遲直到任何分裂區域已被該抽吸管40吸出或直到該感測器42顯示該牽伸裝置9再次供應該纖維材料為止。
可安排與該感測器42相應之只會在沒有纖維材料被供應時產生一錯誤訊號的另一感測器靠近該感測器單元15來取代前述之感測器及/或評估單元15/26的程式化。
本發明並不侷限於所描述之可作各種變化之示範性實施例。詳言之,可使用與圖5所示之設計不同的手段來將織針3輸送通過該纖維鉤取點。其它的選擇器機構,如可控制的凸輪部件,可被用來取代該電磁鐵37。如果從編織操作到非編織操作及從非編織操作到編織操作的切換係發生在由多個織針3所形成的改變點2a的區域內的話,則此切換並不一定要精確地發生在一特定的織針3上,因而不需要一特別精確的織針導引。此外,亦可用除了以上所述的手段之外的其它手段來確保介於該絲線導引孔14a與一抽吸管40,47之間的空間保持不干涉該等織針3,即使是該等織針是被引導進入一中間位置而不是進入該通過操作路徑36亦然。例如,在剛通過線導孔14a之後即將這些織針3撤回至一夠低的高度。再者,很明顯的是,用於該缺陷6a的容限極限可如所需地加以廣泛選擇。對於一2.5mm厚的粗紗梳棉形式的纖維材料6而言,一±0.03mm至0.07mm範圍的容限被認定是較佳的。此外,除了所描述之抽吸管40,47之外的其它機構亦可被提供來確保由牽伸裝置9所提供且可能具有缺陷6a之纖維材料6在織針的控制之後於該線跡形成處理被實施之前被引導進入該通過操作路徑36。再者,當使用該抽吸管40,47時,為了要節省能源則在一缺陷6a被偵測到時確保經由適當的,如可用電控制的,閥或類此者將該等抽吸管40,47連接至該出口是較佳的。除此之外,則上只需要一單一的抽吸管,如果它可被移動至該織針線路內的任何所想要的編織系統的話。將該感測器單元15安排在一牽伸裝置9內設可想像得到的,只要在該改變點2a的第一根非編織的織針3已通過編織系統4之前一被偵測到的缺陷6a最多只被輸送至該編織系統4或被輸送至該撤回滾筒對III的夾捏線(或到該搓捻元件11)。再者,其它的配置可被用來取代該感測器單元15,42。例如,使用電容式測量系統是特別有利的,特別是以三電極測量原理操作者,其中該測量訊號在至少一精密電容器在電容上有變化時被產生的。此外,一不同的編織工具固持器可被用來取代該針筒2,如一刻度盤(dial),且多於一個的改變點可被提供。在編織工具固持器有很大的直徑的例子中,可提供兩個徑向相對的改變點且並切穿在形成在這兩個改變點的編織產品。最後,應被理解的是,不同的特徵亦可以除了被描述及被提出的組合之外的其它組合被使用。
1‧‧‧圓編機
2‧‧‧針筒
3‧‧‧織針
3a‧‧‧彎鉤
3b‧‧‧針舌
3c‧‧‧翼片
4‧‧‧編織系統
5‧‧‧凸輪部件
6‧‧‧纖維材料
7‧‧‧儲存容器
9‧‧‧牽伸裝置
8‧‧‧導引滾筒
10‧‧‧旋轉(輸送)裝置
11‧‧‧搓捻元件
12‧‧‧旋轉或輸送管
14...絲線導引件
14a...絲線導引孔
15...感應器單元
6a...缺陷
2a...改變點
17...區段
16...編織好的物品
25...外殼
26...評估單元
27...輸出線
28...輸出線
29...針腳
30...上升路徑
31...撤垂路徑
32...彎紗路徑
33...最高點
34...位置
35...分叉點
36...穿過操作位置
37...電磁鐵
29a...針腳
38...機器控制機構
40...抽吸管
41...手動開關
42...感測器
43...停止開關
44...延遲台
45...電線
46...樑
47...抽吸管
40a...抽吸管
40b...抽吸管
10a...旋轉(輸送)裝置
10b...旋轉(輸送)裝置
本發明的其它有利的特徵從申請專利範圍附屬項中將會是明顯的。本發明將參考附圖所示之示範性實施例的方式加以詳細說明。
圖1示意地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用牽伸的纖維材料來製一編織產品之圓編機的第一示範性實施例;圖2顯示圖1的圓編機在不同操作狀態下的情形;圖3為圖1及圖2所示的圓編機省去一導引滾筒的平面圖;圖4顯示一編織好的物品其具有一由一改變點形成的區域;圖5顯示依據圖1至3的圓編機的感測器單元一示範性實施例; 圖6為依據圖1至3的圓編機的凸輪部件的前視圖;圖7為相當於圖1之依據本發明的圓編機的一第二示範性實施例的圖式;圖8至10顯示一適合圖1至7的圓編機之提取器(extractor)機構的不同實施例;及圖11為用於依據圖8至10之提取器機構的抽吸管的較佳實施例的剖面圖。
1‧‧‧圓編機
2‧‧‧針筒
3‧‧‧織針
3a‧‧‧彎鉤
3b‧‧‧針舌
3c‧‧‧翼片
4‧‧‧編織系統
5‧‧‧凸輪部件
6‧‧‧纖維材料
7‧‧‧儲存容器
9‧‧‧牽伸裝置
8‧‧‧導引滾筒
10‧‧‧旋轉(輸送)裝置
11‧‧‧搓捻元件
12‧‧‧旋轉或輸送管
14‧‧‧絲線導引件
14a‧‧‧絲線導引孔
15‧‧‧感應器單元
6a‧‧‧缺陷
26‧‧‧評估單元
27‧‧‧輸出線
28‧‧‧輸出線
40‧‧‧抽吸管
41‧‧‧手動開關
42‧‧‧感測器
43‧‧‧停止開關
44‧‧‧延遲台

Claims (28)

  1. 一種在圓編機(1)上製造編織物的方法,該圓編機具有一編織工具固持器(2),該編織工具固持器具有編織工具(3)及至少一編織系統(4),其中線跡(stitch)是由編織工具(3)形成的,編織工具在通過該編織系統(4)時被升高至一纖維鉤取位置,然後再被撤回用以鉤取由一牽伸裝置(9)所給送之一被牽伸的纖維材料(6),及其中該纖維材料(6)在一個位於該編織系統(4)在一纖維輸送方向(v)上的前方的位置處被監視,其特徵在於該監視是針對該纖維材料(6)的品質,及在於當該纖維材料(6)的一個具有一與一預先選定的品質偏離了一不被容許的偏差之區段(6a)被偵測到時,該等編織工具(3)對此纖維材料區段(6a)的鉤取可被防止。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方法,其中該監視係針對該纖維材料(6)在質量或厚度上不被容許的偏差。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方法,其中該等編織工具(3)對該纖維材料區段(6a)的鉤取可藉由中斷在該編織系統(4)上的線跡形成來加以防止。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方法,其中在該編織系統(4)上的線跡形成可被正被引導經過纖維鉤取位置(33)且沒有撞落任何先前形成的線跡的編織工具(3)中斷。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方法,其中該纖維材料 (6)的監視發生在離該編織系統(4)一段距離的位置(15)處,該距離至少與該編織工具固持器(2)每次轉動所用之纖維材料(6)的長度一樣大。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方法,其中該監視點(15)離該編織系統(4)的距離被選擇為比該編織工具固持器(2)每次轉動所用之纖維材料(6)的長度至少大了一個相當於該牽伸裝置(9)離該編織系統(4)的距離的大小。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或6項之方法,其中一由相鄰的編織工具(3)所形成的改變點(2a)與該編織工具固持器(2)相關聯且在偵測到一不被容許的品質偏差之後,該線跡形成的中斷係從該改變點(2a)的一編織工具(3)開始的。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方法,其中該編織工具(3)對該纖維材料區段(6a)的鉤取可藉由停止該牽伸裝置(9)來加以防止。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方法,其中該編織工具(3)對該纖維材料區段(6a)的鉤取可藉由停止該編織工具固持器(2)來加以防止。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方法,其中在該纖維材料區段(6a)造成該線跡形成的中斷之後,係用該改變點(2a)的一編織工具(3)來實施該線跡形成的再開始。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5或6項中的一項之方法,其中當使用一具有多個編織系統(4)的圓編機(1) 時,操作係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10項進行於所有編織系統(4)上。
  12. 一種圓編機,其包含:一被可轉動地安裝的固持器(2),設置於該固持器內的編織工具(3),至少一被安排在該固持器(2)的周邊上的編織系統(4),一與編織系統(4)相關聯的牽伸裝置(9)用以給送一被牽伸的纖維材料(6),用來在該等編織工具(3)通過該編織系統(4)時將它們被升高至一纖維鉤取位置,然後再將它們撤回用以鉤取由該牽伸裝置(9)所給送的該纖維材料(6)的機構,及一感測器單元(15)其被設置在該編織系統(4)在一纖維輸送方向(v)上的前方用以監視該纖維材料(6),其特徵在於該感測器單元(15)被安裝來監視該纖維材料(6)的品質及如果該品質偏離一預先選定的容限範圍的話,則用來發出一錯誤訊號的機構被提供。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之圓編機,其中該感測器單元(15)被安裝在監視該纖維材料(6)的質量或厚度。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之圓編機,其中該感測器單元(15)被被設置在離該編織系統(4)一段距離處,該距離至少與該編織工具固持器(2)每次轉動所用之纖維材料(6)的長度一樣大。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之圓編機,其中該監視點(15)離該編織系統(4)的距離比該編織工具固持器 (2)每次轉動所用之纖維材料(6)的長度至少大了一個相當於該牽伸裝置(9)離該編織系統(4)的距離的大小。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至15項中的一項之圓編機,其中它具有一機器控制機構(38)使得在該編織系統(4)上的線跡形成在一錯誤訊號發出之後被正被引導通過該纖維鉤取位置(33)且沒有撞落任何先前形成的線跡的編織工具(3)中斷。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之圓編機,其中一由相鄰的編織工具(3)所形成的改變點(2a)與該編織工具固持器(2)相關聯且該機器控制機構(38)被建構成使得在一錯誤訊號發出之後,該線跡形成的中斷是從該改變點(2a)的一編織工具(3)開始的。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至15項中的一項之圓編機,其中它具有用來在一錯誤訊號發出之後停止該牽伸裝置(9)及/或停止該編織工具固持器(2)的機構。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至15項中的一項之圓編機,其中該感測器單元(15)亦被安裝來偵測該纖維材料(6)的存在。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之圓編機,其中該機器控制器(38)被建構成可在一錯誤訊號造成的線跡形成中斷之後,該線跡形成的再開始係用該改變點(2a)的一編織工具(3)來實施。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至15項中的一項之圓編 機,其中它具有多個編織系統(4)及與這些編織系統相關聯的牽伸裝置(9),其中至少一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2至20項中的一或多項的感測器單元(15)分別與每一編織系統(4)相關聯。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1項之圓編機,其中該機器控制機構(38)被建構成可使得在一錯誤訊號從任何感測器單元(15)發出之後,在該相關聯的編織系統(4)上的該線跡形成的中斷是從該改變點(2a)的一編織工具開始的。
  2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1項之圓編機,其中來自至少兩個相鄰的編織系統(4)的牽伸裝置(9)被結合在一起以形成一牽伸裝置群組且該機器控制機構(38)被建構成可使得在一錯誤訊號被相鄰的編織系統(4)的一感測器單元(15)發出時,整個牽伸裝置組群被停止。
  2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至15項中的一項之圓編機,其中它包含至少一被設置在該等編織工具(3)後方之提取器(extractor)機構。
  2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4項之圓編機,其中該提取器機構包含一抽吸管(40),其可來回活動於至少兩個編織系統(4)之間。
  2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4項之圓編機,其中該抽吸管(40)被設置在該纖維鉤取位置(33)上方且一可垂直地來回移動的絲線導引件(14)與該相關聯的編織系統(4)相關聯。
  2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6項之圓編機,其中該絲線導引件(14)具有一連接至該機器控制機構(38)的驅動器且該機器控制機構(38)被安裝來在由一錯誤訊號造成的中斷的情形中或在此一中斷之後的線跡形成的再開始的情形中移動該絲線導引件(14)。
  2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至15項中的一項之圓編機,其中該感測器單元(15)被建構為一電容式感測器單元,其特別是依據三電極測量原理工作的。
TW097146988A 2007-12-06 2008-12-03 圓編機及在圓編機上製造編織物的方法 TWI47905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07059003 2007-12-06
DE102008008210A DE102008008210B4 (de) 2007-12-06 2008-02-07 Verfahren und Rundstrickmaschine zur Herstellung einer Maschenware aus einem ungedrehten Fasermaterial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940766A TW200940766A (en) 2009-10-01
TWI479058B true TWI479058B (zh) 2015-04-01

Family

ID=406801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7146988A TWI479058B (zh) 2007-12-06 2008-12-03 圓編機及在圓編機上製造編織物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CN (1) CN101910483B (zh)
AR (1) AR069590A1 (zh)
BR (1) BRPI0821044B1 (zh)
DE (1) DE102008008210B4 (zh)
TW (1) TWI479058B (zh)
WO (1) WO2009071063A2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1053396B3 (de) * 2011-09-08 2012-08-23 Terrot Gmbh 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von Maschenware
DE102015102267A1 (de) 2015-02-18 2016-08-18 Sipra Patententwicklungs- Und Beteiligungsgesellschaft Mbh Bestückungsanordnung für eine Spinnstrickmaschine
DE102015102266A1 (de) 2015-02-18 2016-08-18 Sipra Patententwicklungs- Und Beteiligungsgesellschaft Mbh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r Maschenware
DE102015102285A1 (de) 2015-02-18 2016-08-18 Sipra Patententwicklungs- Und Beteiligungsgesellschaft Mbh Verfahren zur Erkennung und Markierung von fehlerhaften Abschnitten in Vorgarnen für Spinn-Strickmaschinen
JP2018090379A (ja) * 2016-12-02 2018-06-14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自動ワインダ、糸巻取システム及び糸巻取方法
DE102017202085A1 (de) 2017-02-09 2018-08-09 Tom Hanrath Fördervorrichtung zur Versorgung einer Garnbearbeitungsmaschine, insbesondere einer Spinnstrickmaschine sowie Produktionseinrichtung umfassend eine solche und Verfahren zur Versorgung einer Garnbearbeitungsmaschine verwendend eine solche
CH716307A1 (de) * 2019-06-12 2020-12-15 Rieter Ag Maschf Speisevorrichtung zur Speisung von Faserflocken in eine Spinnereivorbereitungsmaschine mit einer Erkennungsvorrichtung zum Erkennen von Fremdmaterial.
JP7460477B2 (ja) * 2020-08-05 2024-04-02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糸管理システム
CN114575004A (zh) * 2022-03-07 2022-06-03 无锡市振华纺织橡胶器材有限公司 一种采用管状织物浸胶套制工艺生产的纺纱胶圈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154435A (ja) * 1998-11-18 2000-06-06 Truetzschler Gmbh & Co Kg スライバの太さの変動を検知するための装置
CN1891881A (zh) * 2005-06-27 2007-01-10 叙森芯轴制造厂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制造针织品的方法和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413107A1 (de) * 1974-03-19 1975-10-02 Meissner & Eckrath Mech Strick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herstellung von mustern auf flor-rundstrickund -wirkmaschinen
CH626123A5 (zh) 1978-02-02 1981-10-30 Zellweger Uster Ag
CS209279B1 (en) 1979-09-27 1981-11-30 Mirko Kaspar Sensor of sliver density for textile machines
JPS5862511A (ja) 1981-10-09 1983-04-14 Murata Mach Ltd 糸ムラ情報の解析方法および解析装置
CH668781A5 (de) * 1984-09-25 1989-01-31 Zellweger Uster Ag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optimierung des streckprozesses bei regulierstrecken der textilindustrie.
DD263548A1 (de) 1987-08-28 1989-01-04 Textima Veb K Vorrichtung zum kontinuierlichen ermitteln der masse eines faserbandes mit zwei gegeneinander pressbaren walzen
US5431029A (en) * 1994-03-17 1995-07-11 Mayer Industrie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orming reverse loop sliver knit fabric
DE19500189B4 (de) * 1995-01-05 2006-09-14 Rieter Ingolstadt Spinnereimaschinenbau Ag Verfahren zur Anpressung eines Tastorgans an einen Faserverband in einer Bandführung und Vorrichtung zu deren Erzeugung
CH691312A5 (de) * 1995-08-08 2001-06-29 Rieter Ingolstadt Spinnerei Verfahren zum Messen der Faserband-Dicke oder -Masse und Messeinrichtung zur Durchführung des Verfahrens.
DE19538496A1 (de) * 1995-08-08 1997-02-13 Rieter Ingolstadt Spinnerei Lineare Messung der Faserbanddicke oder -masse
DE10204328B4 (de) 2001-12-11 2016-06-02 Rieter Ingolstadt Gmbh Verfahren zum Ermitteln der Bandmasse eines bewegten Faserverbandes und Spinnereivorbereitungsmaschine zur Durchführung dieses Verfahrens
ES2558304T3 (es) * 2003-03-06 2016-02-03 Reinhard KÖNIG Género de punto así como procedimiento y dispositivo para su fabricación
JP2005105430A (ja) 2003-09-29 2005-04-21 Murata Mach Ltd 紡績機
DE102005023992A1 (de) * 2005-05-20 2006-11-23 TRüTZSCHLER GMBH & CO. KG Vorrichtung an einer Spinnereivorbereitungsmaschine, z.B. Karde, Krempel, Strecke, Kämmmaschine o.dgl., zum Ermitteln der Masse und/oder Masseschwankungen eines Fasermaterials, z.B. mindestens ein Faserband, Faservlies o.dgl., aus Baumwolle, Chemiefasern o. dgl.
DE102006006502B4 (de) 2006-02-13 2018-03-08 Reinhard König Spinnstrickmaschine
JP2007262645A (ja) 2006-02-28 2007-10-11 Murata Mach Ltd 紡績装置および紡績方法
DE102007041171A1 (de) 2007-08-28 2009-03-05 Sipra Patententwicklungs- Und Beteiligungsgesellschaft Mbh Verfahren und Strickmaschine zur Herstellung einer Maschenware aus im wesentlichen unverdrehtem Fasermaterial
DE102007052190A1 (de) * 2007-10-25 2009-04-30 Wilhelm Stahlecker Gmbh Qualitätsverbesserung eines ein Streckwerk verlassenden Faserverbandes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154435A (ja) * 1998-11-18 2000-06-06 Truetzschler Gmbh & Co Kg スライバの太さの変動を検知するための装置
CN1891881A (zh) * 2005-06-27 2007-01-10 叙森芯轴制造厂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制造针织品的方法和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09071063A3 (de) 2009-08-13
DE102008008210A1 (de) 2009-06-18
CN101910483B (zh) 2012-12-12
AR069590A1 (es) 2010-02-03
TW200940766A (en) 2009-10-01
DE102008008210B4 (de) 2013-07-18
BRPI0821044B1 (pt) 2018-06-26
WO2009071063A2 (de) 2009-06-11
BRPI0821044A2 (pt) 2015-06-16
CN101910483A (zh) 2010-12-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79058B (zh) 圓編機及在圓編機上製造編織物的方法
TWI473917B (zh) 在針織機上製造編織物的方法及針織機
JP2013067935A (ja) 紡績機及び紡績機における糸の製造を中断する方法
TWI449825B (zh) 用於由解捻纖維材料生產環圈織物的方法和針織機
US3455095A (en) Spinning of textile yarns
CN106414289A (zh) 用于操作纺织机的方法和用于生产粗纱的纺织机
TWI472657B (zh) 針織機以及從粗紗產生針織物的方法
JP2017517653A (ja) 繊維機械および繊維機械を運転する方法
CN106868649A (zh) 用于恢复喷气纺纱机上的纺纱过程的方法、以及用于执行所述方法的喷气纺纱机
KR101483781B1 (ko) 환편기용 원단 적출장치
JP2019123590A (ja) 糸巻取機
CN106672707B (zh) 在制造交叉卷绕筒子的纺织机工位处修正纱线移动的方法
EP3178974B1 (en) Method for preparing a workstation for the resumption of the spinning process on an air-jet spinning machine and an air-jet spinning machine for performing the method
EP3095742A1 (en) Yarn winding machine
CN112272646B (zh) 用于供应纱线组的方法和设备
CZ306444B6 (cs) Způsob zapřádání příze na pracovním místě rotorového dopřádacího stroje a zařízení k jeho provádění
TW201641765A (zh) 用於針織製品的生產之程序
US20180030630A1 (en) Loading arrangement for a spin-knit machine
CN111661706B (zh) 废纱产生量输出装置及纤维机械
JP3760802B2 (ja) コアヤーン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EP2966199A2 (en) Spinning machine and spinning method
CN109415180B (zh) 用于加工线型纤维纱条的方法和粗纺机
JP2008524454A (ja) 編機における自動リンキングのための装置及び方法と、前述の装置を備える機械
CN114132801A (zh) 纤维机械及废弃纱线量计算方法
CZ2005376A3 (cs) Způsob individuálního zapřádání příze a zařízení k provádění tohoto způsobu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