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73917B - 在針織機上製造編織物的方法及針織機 - Google Patents

在針織機上製造編織物的方法及針織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73917B
TWI473917B TW97146986A TW97146986A TWI473917B TW I473917 B TWI473917 B TW I473917B TW 97146986 A TW97146986 A TW 97146986A TW 97146986 A TW97146986 A TW 97146986A TW I473917 B TWI473917 B TW I473917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knitting
weaving
tool
fiber
forming proces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9714698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0940765A (en
Inventor
Axel Flad
Original Assignee
Sipra Patent Beteiligun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pra Patent Beteiligung filed Critical Sipra Patent Beteiligung
Publication of TW2009407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94076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7391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73917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9/00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ly-movable needles
    • D04B9/14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ly-movable needles with provision for incorporating loose fibres, e.g. in high-pile fabric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35/00Details of, or auxiliary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knitting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4B35/10Indicating, warning, or safety devices, e.g. stop motions
    • D04B35/14Indicating, warning, or safety devices, e.g. stop motions responsive to thread breakag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Knitting Machines (AREA)
  • Braiding, Manufacturing Of Bobbin-Net Or Lace, And Manufacturing Of Nets By Knotting (AREA)
  • Knitting Of Fabric (AREA)

Description

在針織機上製造編織物的方法及針織機
本發明係有關於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前言部分所述的一種方法及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的前言部分所述的一種針織機。
本文中感興趣之被稱為紡紗針織機的已知方法與圓編機(如,專利案PCT WO 2004/079068,PCT WO 2007/093165 A2,PCT WO 2007/093166 A2)其特徵在於其所編織的產品並不是由一般經過搓捻的紗線所製造的,而是由以梳棉(sliver),粗紗機梳棉或類此者形式的纖維材料製造的,該纖維材料在線跡形成之前被一紡紗技術中習知的牽伸系統牽伸至一預先選定的細度且在離開該牽伸裝置之後被一紡紗裝置帶引進入一適合傳送至一般的編織系統或類此者的狀態。
在一特佳的變化例中,該紡紗裝置包含一搓捻元件及一與其相連接織運送或紡紗管。該纖維材料因而被轉變成為一具有真正搓捻度的暫時紗線,該搓捻度可讓該紗線被傳送一較長的距離。在被編編織工具處理之前該搓捻度再次被還原至零(虛偽的搓捻效果),因而可獲得一極柔軟的編織物。
或者,該紡紗裝置亦可被套用在一永久結合的紗線的形成上,特別是俗成的非傳統式紗線上,且被建造成氣流 式紡紗裝置(如歐洲專利EP 1 518 949 A2號及EP 1 826 299 A2號)。此一紗線亦具有一些搓捻度,但與一捆包或覆蓋紗類似地,它並非典型的紗線。該紡紗作業較佳地被設定為,如在上文中所描述的暫時紗線的例子,一對於所想要的運送而言構堅實之梳棉被形成,同時可獲得一夠柔軟之編織物。
在傳統的方法及針織機的例子中,其缺點為該纖維材料斷裂或用完會造成在編織產品上的孔洞或甚至造成已經編織好的管狀編織物從編織元件上掉落。這是因為編織元件被進一步升高至一纖維捲收位置中(雖然沒有梳棉於該處被提供)所造成的,且先前被形成的線跡從該等編織元件上被敲落。“撞落(knock-off)”一詞應被理解為不論該編織元件的種類為何(如,舌針,複式針,鉤狀元件等),當它們被升高至一纖維捲收位置中時,舊的線跡首先滑到該等編織元件的翼片上,且當該等編織元件收後被降低時,則滑到鉤件上,且新形成的線跡則完成從該等編織元件上滑落。
因此,前述的方法及圓編機種類是已知的(德國專利DE 10 2005 031 079 A1),在該專利中用一監看裝置來監視該纖維材料給送的纖維斷裂情況。如果該監看裝置偵測到該纖維材料的斷裂時,則一用來將該針織機及該牽伸裝置停機之錯誤訊號被產生。該已知的監看裝置的感應器被設置在位於該牽伸裝置在該梳棉的輸送方向上的前方。這可防止牽伸裝置空轉並可以避免掉一新的梳棉之複雜的插 入操作,該插入作業會造成許多缺點。再者,該針織機應在該梳棉到達各自的編織系統結束之前被停止。
再者,將前述之圓編機種類建造成可使得如果沒有纖維材料存在時一單一編織系統可被切換至非編織作業並藉由一絲線監視來自動地控制此切換已經有被提出(德國專利DE 10 2006 056 895號)。這造成在該被編織的產品上形成一個長度的孔洞,該長度與完成該切換所需的實際時間有關。然而,根據另一個提案(德國專利DE 10 2007 041 171號)這可藉由在發生該梳棉斷裂時實質防止之前形成的線跡從編織工具上被撞落來加以防止。
在最後被描述的程序中被發現到的是,在編織工具被引導進入一非編織或中間路徑之後,當該牽伸裝置持續給送該纖維材料時該纖弱的纖維材料將會在某一時間點撕裂。因此,其結果為不僅僅是該纖維材料會因為其它原因斷裂,將該編織系統切換至非編織作業的動作亦會造成該纖維材料的斷裂。其它的斷裂可以是因為該編織系統被停機以排除任何的危險或進行維修所造成。
因此,該纖維材料的許多斷裂會在該針織機的作業期間發生,如將該編織工具引導至一圓形操作或中間位置,或將該牽伸裝置停機,都被預期會發生斷裂,及不可預期的斷裂,如導因於用於該纖維材料的儲存容器空了或任何其它的原因,這些斷裂都可用一感測器來偵測。
這些無數的斷裂可能性的結果為,會產生與將被製造之編織物品上的問題,每一次纖維材料的斷裂(無論是在 哪個點發生及因為何種原因而發生)都將導致在該被編織的物品上一些相當長的纖維材料的線頭。其它的纖維材料線頭是在該線跡形成處理在該線跡形成因為纖維斷裂所造成的中斷之後重新繼續時因為提供新的纖維材的線頭給編織工具所造成的。這是所不想要的,因為頻繁出現之相對長的纖維線頭很容易在被編織的物品上被看出來因此必需在後面的階段被去除掉。
有鑑於此,構成本發明的基礎之技術思想為建造一種方法及針織機其至少可有效地解決該所不想要的線頭的問題。
此問題可由申請專利範圍第1及10項的特徵來加以解決。
難看的纖維材料線頭可儘可能遠地被移入到該被編織的物件的一個區域中,該線頭在該編織物被完成之後會延伸在一或多個凸條紋(wale)上方,且可在不對該編織好的物件的其它部分造成傷害且不會有任何實質的損失下被剪除。詳言之,在用圓編機製造一管狀物品的例子中,該管狀物品被切開之平常的分開緣可被放置在此區域內。換言之,在纖維給送之被選定的中斷期間無可避免地會發生的該等纖維線頭可被設置在該管狀物品的一個非關鍵的區域中(只有極少數是例外),因為該區域在稍後的階段會被去除掉。
在本案的說明中,“被選定的(selected)”一詞應被理解為並不是所有因為一纖維材料的斷裂所造成的纖維給送中斷都會導致該連續的線跡形成處理的終止。然而,至少將所有形成纖維線頭發生在一個在纖維輸送方向上遠離編織系統且可將線頭安排在該編織物品與變化點相關的一個區域內的位置的中斷視為被選定的中斷是特別有利的。
只有發生在相當靠近纖維鉤取(take up)點的位置處之纖維材料斷裂無法被安排在該區域中,因此仍然必需加以考量。
本發明的其它有利的特徵從申請專利範圍附屬項中將會是明顯的。
本發明於下文中將以圖1及2所示的圓編機1為例加以說明。該圓編機1包括一編織工具固持器,特別是一編織工具固持器2,一般的編織工具,如被建造成舌針之編織工具3,被可移動地安裝於該編織工具固持器內,其具有彎鉤3a,樞轉針舌3b及翼片3c,且該編織工具固持器在一編織位置(其在本文中被稱為編織系統4)可被移動進入一纖維鉤取位置,該位置適合用凸輪部件5(未詳細示出)鉤取纖維材料6。該纖維材料6可從儲存容器7(如,罐子,供應線圈或類此者)被給送至該圓編機1,該圓編機可被建造為一平面圓編機。
該纖維材料6(其在該示範性實施例中包含一粗紡機梳棉)透過一輸送機構(未示出)及一導滾筒8被給送至一牽伸裝置9,如圖1及2所示。多個編織系統4中的每一者(只有一個被示於圖1至3中)都被提供有此一牽伸裝置9,其具有以習知的方式配成對的牽伸滾筒。在該示範性實施例中,此為一3滾筒式牽伸裝裝置,其中一給送滾筒對I形成一預牽伸區,一中央滾筒對II被建構成雙平帶滾筒對及滾筒對II形成具有一撤回滾筒對II的主要牽伸區。
來自該牽伸裝置9之實質上包含被設置成彼此平行之未搓捻的人造纖維的纖維材料6以一種習知的方式藉由一旋轉或輸送裝置10而被給送至一相關聯的編織系統4。依照一目前被認為是最佳的示範性實施例,該輸送裝置10包含至少一搓捻元件11及一與其相連接之旋轉或輸送管12其終止於一絲線導引件14,該導引件通常被設置在靠近編織工具3的前方且被設置成可讓從絲線導引孔14a離開的該纖維材料6被插入到這些編織工具3的彎鉤3a中,這些編織工具被位在纖維鉤取點的凸輪部件5驅動或升高至一纖維鉤取位置,如圖1所示。為了此目的,一般的機構,特別是包含凸輪部件5的機構,以一種習知的方式被設置在該編織系統4上,藉此,該等編織工具3首先被升高至該纖維鉤取位置,在此同時,之前形成在其上之線跡(stitch)會落在翼片3c上(圖1)且在舌針3b底下,然後鉤取該纖維材料6,然後被縮回至少進入到一中 間位置或被縮回至一非編織位置用以將舊的線跡撞落並形成新的線跡。此非編織位置被示於圖2中,據此與圖1相比較,該彎鉤3a真明顯地被安排在釋出該纖維材料6的導引孔14a底下。
包含該搓捻元件11與該輸送管12的該旋轉裝置10或輸送裝置用來將從該牽伸裝置9釋出的梳棉用已知的方式轉變成一具有真實的搓捻之暫時的紗線。該暫時的紗線將該搓捻保持到該輸送管12的端部,然後該等搓捻再次被釋開,即回復至零(假搓捻效果),直到最後接受到的纖維材料進入到該編織工具3中為止。因此,一被壓縮的,但實質上未被搓捻的梳棉進入到該編織工具3。
或者,其它種類的旋轉裝置亦可被使用。
上述的圓編機種類是習知的,例如可從前述的文獻中獲得,這些文獻藉由此參照而被併於本文中。
為了要防止薄或厚的區域出現在完成的編織物中,依據本發明,該纖維材料6在其到達一編織系統4之前都被監視以獲得所想要的品質,特別是在厚度及質量上的變動,且當纖維材料區段被偵測到有不被容許之偏離被選定的品質的偏差時,防止這些有缺陷的纖維材料區段被插入到該等編織工具3中。這可藉由,例如,使用一適當的感測器單元15來監視該纖維材料6來達成,且當偵測到一缺陷時(在圖1及圖2中係以一個點6a來示意地表示)該線跡形成處理被中斷,該缺陷6a從該纖維材料6被去除掉,然後該線跡形成處理然後再繼續。該線跡形成處理 的中斷可藉由,例如,在偵測到一缺陷6a時開始在不將任何先前形成的線跡撞掉且在不鉤取纖維材料6之下將每一編織系統4上的編織工具3引導越過該纖維鉤取點,且為了此目的而將編織工具引導進入一圓形的運動路徑。
該被描述的程序造成該纖維材料6在該等編織工具3被引導進入該圓形的運動位置之後撕裂。這個的結果為,當偵測到該纖維材料6上有一缺陷6a時,就會有一纖維材料的線頭出現在編織好的物品中。如果編織工具3於稍後的時間點再此被升高進入該纖維鉤取位置以繼續該線跡形成處理的話,一纖維材料線頭會再此出現在該編織好的物品中。這些線頭在該編織好的物品中是看得見的且會對該編織好的物品造成與缺陷6a發生的頻率及所形成之線頭的長度有關之所不想要的瑕疵。
為了要避免在該編織好的物品中形成這些不受控制的纖維線頭,一種被提出的解決方式為對該纖維材料6在一個離編織系統4一距離的位置處的厚度及質量上的變化進行監視,該距離是在一纖維輸送方向v上測量的,該距離至少與該編織工具固持器2每一選轉所用之纖維材料6的長度一樣大。這讓該線跡形成處理的中斷永遠都是在該編織工具固持器2的周邊上的同一區域中(其在下文中被稱為改變點)被實施。此一改變點被示於圖3中且被標以標號2a,其由比此相鄰之至少一個(較佳地有一預定的數量)編織工具3所界定。再者,本發明提議永遠用一位在該改變點2a內的編織工具3來開是該線跡形成處理的中 斷,使得所產生的纖維線頭永遠都會被最後的編織工具編織在其前方。如果該改變點2a永遠都是由相同的,譬如20根,編織工具3來形成的話,則在完成的編織物品16上(圖4)這相當於一相同數量之相鄰的凸條紋所組成的產品區段17。此區段可在該被編織的管狀物品16的進一步處理中被用作為該被編織的物品16被切開來的區段。因此,位在該改變點2a的該區域內的纖維線頭自動地被集中在該被切開的編織物品16的邊緣區域且可在不損及該編織好的物品16下被切除。
如果該線跡形成處理在纖維材料之後被繼續的話,一相應的程序會實施。在第一編織工具3編織時無可避免的類似的纖維線頭的形成會讓此線頭位在該被編織好的物品16之對應於該改變點2a的區段17中。
在設有圖1至3所示的旋轉裝置10或任何其它適合的旋轉裝置的例子中,較佳的是該感測器單元15離該編織系統4之被選定的距離比該編織工具固持器2每此轉動所用之纖維材料6大了一個相當於該牽伸裝置9離該編織系統4的距離的程度。這可確保的是,在該編織工具固持器2的一次轉動之後最近一次被實施的線跡形成處理的中斷所產生之在該改變點2a內被偵測到的缺陷6a尚未到達該旋轉裝置10,特別是該搓捻元件11。以此方式,在纖維材料6中之位在一容限範圍外的厚的區域可被防止造成阻塞或傷及該旋轉裝置10。
一依據之本發到目前為止被認為是最佳明的圓編機將 於下文中以該被描述的處理的自動化來加以說明。
圖1至3所示的感測器單元15被設置監視該纖維材料6的品質。在本申請案說明中,“品質”一詞應被理解為該纖維材料6的一些會影響到在一圓編機1中用它所編織出之編織好的物品16的特性,特別是前文中提到之該纖維材料6在厚度及/或質量上的變動。
一設置在該感測器單元15內的電子單元會產生一相當於被決定的品質之類比訊號或數位訊號用以顯示出纖維材料6在厚度或質量上偏離一預先選定的品質的偏離量。
在一控制裝置26(其被設置在本身的外殼25內或外面且具有一微處理器)(圖1)中,由該感測器單元15所發出之測量訊號被檢驗用以決定該纖維厚度或纖維質量是否是在預先選定的容限範圍內。如果該纖維厚度或纖維質量落在此容限範圍之外的話,則該控制裝置26會發出一錯誤訊號,其表示一具有一缺陷6a(圖1)的纖維材料區段剛剛通過該感測器單元15,該缺陷是因其偏離一所想要的品質一不被容許的偏離值,特別是該纖維材料6的一不被容許的厚度或質量,而被辨別出來的。該錯誤訊號從該控制裝置26的輸出線27,28(圖1)被送出且用上文中描述的方式被使用,以防止該被偵測到的缺陷6a被加工至該編織好的產品中。
適用於特定目地之感測器及控制裝置15,26是熟習此技藝者所習知的(如,德國專利案DE 28 50 775 A1,DE 32 37 371 A1,DE 38 26 861 A1,DE 199 50 901 A1, DE 102 04 382 A1,英國專利GB 2 062 704 A號),因此無需加以詳細說明。
為了要防止編織工具3鉤取帶有缺陷6a的纖維材料區段,每一編織系統4都設有凸輪部件5,它的路徑被示於圖5中。在圖5中的假設為,如在一般的針織機中,該等編織工具3本身或選針器或與它們相關聯的輔助編織工具被設置有針腳(butt)29,其與設置在該等編織系統4上的凸輪部件5配合。因此,所有編織工具3都被升高,如首先如圖1所示離開沿著一上升路徑的通過作業(through-operation)位置或非編織位置進入該纖維捲區位置,然後再次沿著撤回路徑31撤回用以在通過一彎紗(coulier)路徑32之後將它們移入到該通過作業位置。該等編織工具3相關於凸輪部件5的運動係發生在圖5的箭頭w的方向上。該纖維鉤取位置是在接近該上升路徑30的最高點33時達到的且用來將該等編織工具3安排在一個位置,它們在該位置可被升高一距離,使得在先前的編織系統4中被形成且位在彎鉤3a中的線跡滑過開放的針舌3b落到該針翼片3c上(圖1),同時在代表該絲線引導孔14a的位置的地點34處,該纖維材料6可被給送,使得在編織工具3的撤回期間纖維材料6最晚被插入到彎鉤3a中。編織工具3的撤回用來將被插入的纖維材料6拉動通過掛在翼片3c上之先前被形成的線跡且在此同時當該針舌3b閉合時將舊的線跡完全撞落到彎鉤3a上。
此外,依據圖5,一分叉點35被提供在該上升路徑30的開頭,針腳29在該處可被引導至該上升路徑30或進入一通過作業路徑36,如針角29a所示。例如,一設置在該分叉點35區域內的電磁鐵37可被控制,使得在該控制裝置26的一錯誤訊號之後,在各編織系統4上的所有編織工具3都被引導進入該作業路徑36。為此,依據圖1及2,一控制裝置38被提供,其被連接至具有該電磁鐵37之各別的凸輪部件5。將編織工具3引導進入該通過作業路徑36可防止舊的線跡被撞落且防止帶有該缺陷6a的纖維材料區段被織入到該編織好的物品16中。此狀態被維持到該缺陷6a已經通過該絲線導引件14且不會再被該等編織工具3鉤取為止。編織工具3然後藉由致動該電磁鐵37而再次被導引進入該上升路徑30,使得正常的線跡形成處理可用完美的纖維材料6再次被重新開始。
在一特別有利的方法中,編織工具3在該分叉點35的區域內的控制的實施可讓從該上升路徑30切換至該作業路徑36只在圖1所示的改變點2a到達該分叉點35時才發生。因此之故,輸出線27被連接至圖1及2所示之圓編機的控制裝置38。該控制裝置26的錯誤訊號對該控制裝置38顯示出當該改變點2a到達該編織系統4時(即,當界定該改變點2a的起頭的編織工具3,如1號編織工具,到達該分叉點35時)一對應的控制訊號必需送至該電磁鐵37。此類的控制系統在圓編機的圖案控制系統中係屬習知,因此無需加以詳細說明。當插入分離的 絲線或用不同的編織圖案來製造編織物時,此處感興趣的改變點亦配合絲線改變器被施用。
如上文中所舉的例子,如果該感測器單元15是位在離該編織系統4一段至少與該編織工具固持器2每次旋轉所用的纖維材料一樣大的距離處的話,則該改變點2a在任何情形中都將會在該缺陷6a到達該編織系統4之前的一個時間點到達各編織系統4。因此該等編織工具3的重新導向亦發生在該缺陷6a到達編織系統4之前。
因為上文中所說明之如果該等編織工具3被引導進入圓形的作業路徑36(圖6)該纖維材料6將會撕裂的特性,此撕裂將會是在依據本發明之控制下的方式發生,使得所得到的纖維材料線頭開始於該改變點2a的編織工具3或在最早的編織工具3處,其直接在該編織工具3之前且已用一般的方式將該纖維材料6處理成為一線跡。在該纖維材料6上的斷裂的確實位置,即自由地垂掛在該編織好的物品中之纖維材料線頭的長度,並不重要,因為該編織好的物品16之與該改變點2a有關的區段17會被剪除掉。
因為將編織工具3引導入該通過作業路徑36中而存在的任何線頭會依據本發明位在與用於織造之最後的編織工具固持器2相關的該區段17中。因此,在每一種例子中都會有一個區段17其在該編織好的管狀物品16被完成之後被切開且被去除掉,使得該編織好的物品16的剩下部分不會有缺陷。
如果在此一涉及一纖維斷裂的處理之後該缺陷6a已從該纖維材料6上被去除掉或已通過編織工具3而未被編織工具鉤取的話,則該電磁鐵37再次於個編織系統4處被控制,使得編織工具3在分叉點35處被引導進入該上升路徑30。因為纖維材料被撕裂,所以在此改變之前它必需再次被插入編織工具3中,其結果為會形成另一個纖維材料線頭。因此,依據本發明,一躺在該改變點2a內的編織工具3被選用作為被引導進入該上升路徑30的第一根編織工具3。接在此編織工具3之後的所有編織工具3被同樣地引導進入該上升路徑30。因此,由新開始的編織作業所形成的纖維線頭亦會編在該編織好的物品16的區段17中,使得這些線頭可在稍後被去除掉。
為了確保該線跡形成處理在一缺陷6a發生時被自動地中斷且在該缺陷6a沒有被編織工具3鉤取之下再次繼續,本發明的另外的發展提供的是,至少一抽吸管40(圖1至3)被設置在一個位在該等編織工具3後方且與相關連的絲線引導件14相對的位置上,該至少一抽吸管終止編織工具3後方的閉合且連接至在壓力下工作的出口(未示出)。該抽吸管40在正常的線跡形成處理中沒有任作用。然而,如果在該纖維材料6上被偵測出有一缺陷6a的話,則該抽吸管40會造成該纖維材料6斷裂,用以相對快速地引導編織工具3進入該通過作業路徑36並擷取並移除仍被該牽伸裝置9供應出來的纖維材料6b(圖2)。
此一情況被示於圖2中。在此處被假設的是,已相對於圖1被移動於該編織系統4的方向上的該缺陷6a引引發該控制裝置26的錯誤訊號,該改變點2a已通過該編織系統4以及位在此編織系統4處的編織工具3不再被升高至圖1的該鉤取位置,而是留在該通過作業路徑36上(圖5)。因此,因為針鉤3a在該絲線引導孔14a底下通過絲線引導件14,所以仍被給送出來但不再處理成為線跡的纖維材料6a被抽吸管40所鉤取。因此,在此同時,被用於編織的最近的編織工具3所牽引的纖維材料6被撕裂並形成一相對短的纖維材料線頭接在用於編織的最近的編織工具3之後。
如果雖然有缺陷6a,但該纖維材料6仍以未改變的輸送速度被移動於箭頭v所示的方向上的話,則在該編織工具固持器2的一個完整的轉動(編織工具在該展動期間被引導與該圓形的作業路徑36上)之後,該缺陷6a已通過該編織系統4並到達該抽吸管40。因此,該線跡形成處理可在該編織工具固持器2的一個轉動之後當該改變點2a再次通過該編織系統4時再次被開始。因此,這可自動地確保該缺陷6a不會被編織到該編織好的物品16中,而是經由該出口被引導離開。
圖1至3所示之圓編機1在介於該牽伸裝置9與該編織系統4之間設置有一旋轉及輸送裝置10,其具有旋轉或搓捻元件11。因為此搓捻元件11會被較大(較厚)的缺陷6a所阻塞或被損傷,該感測器單元15被安排在離該 編織系統4的距離該編織工具固持器每一旋轉所使用之纖維材料還要大的位置處,較佳地,大了一相當於介於該牽伸裝置9(或其撤回滾筒對III)與該編織系統4之間的距離的程度。這確保了當該改變點2a到達該編織系統時,該感測器單元15偵測到的缺陷6a仍在該搓捻元件11在該纖維輸送方向v上的前方。當其它旋轉裝置被使用時,其程序是類似的。
在去除此一缺陷之後,該牽伸裝置9首先再次被切換回ON。如果該纖維材料6的一連續的纖維輸送再次發生且該纖維材料6的新的前緣或切開的區域已被拉引至該抽吸管40中的話,則該線跡形成處理在該改變點2a在次進入到該編織系統4中時立即被繼續。這可由一手動的開關41(圖1及2)來實施,該開關被連接至該控制裝置26或直接連接至該機氣控制機構38且被建造成編織工具3進入該上升路徑30的引導可被延遲直到變點2a到達編織系統為止。此外,該手動開關41較佳地在其被致動時亦用來將該等牽伸裝置9再次切換回ON。
為了各種原因,將一適合偵測將被給送至該編織系統4的纖維材料6的存在與否及其運動或停止的感測器42設置在介於該牽伸裝置9與該編織系統4之間的空間是較佳的。此監視會在該纖維材料6從該輸送管12離開的基礎上,在一暫時的紗線被引導於該輸送管12內的基礎上發生。在後者的情形中,各輸送管12較佳地具有一窗口或一用完全透明的材質製成的中間區段,該暫時的紗線可 透過該處被該感測器42偵測。如果該感測器42被儘可能靠近編織系統4使得發生在該處之纖維材料6的斷裂或其它缺陷可被發現的話是特別有利的。依據圖1及2,感測器42所產生的輸出訊號被送至該控制裝置26或直接送至該控制裝置。
使用在一般針織機上作為絲線監視用之即使是在被監視的纖維材料不存在或被停止時亦可發出電子訊號的一編感測器可被用作為感測器。當此錯誤訊號消失且感測器顯示該牽伸裝置9再次輸送纖維材料6且該纖維材料6在移動(即,被輸送於輸送方向v上)時,該電磁鐵37可再次被控制以控制下一次該改變點2a通過該編織系統4,使得該等編織工具3被引導進入該上升路徑30中。
除此之外,感測器42可用來偵測纖維斷裂及偵測在該旋轉裝置10內之纖維輸送的中斷。在此一例子中,該纖維斷裂是在該等編織工具3被電磁鐵37引導進入該圓形作業路徑36時立即由該感測器42來知會該控制裝置26且不問該改變點2a目前的位置為何。然而,因為此一情形相當少發生,所以發生在該編織好的物品16中之相關聯的缺陷是可忍受的。如上文中提到的,該改變點2a及手動開關41亦被使用於此例子中用以再次開始該編織處理。
除了所描述的示範性實施例之外,可在改變點2a處將該等編織工具3升高至一中間位置,如一鉤住位置,且在此中間位置時將編織工具移動通過該纖維鉤取點33 (圖5)。這對於其餘功能並不會造成明顯的不同。然而,應被確定的是,介於該絲線引導孔14與該抽吸管40之間的空間在位於該中間位置的編織工具3通過期間亦儘可能地保持未被佔用,使得當一缺陷6a發生時所需要的抽吸力量不會受到阻礙。
該感測器單元15離該編織系統4之間距較佳地是根據在該固持器2內的編織工具3的數量,每一線跡形成處理所使用的該纖維材料6及在牽伸裝置9中實施的牽伸來決定的。如果在該固持器2內有總數為2640根編織工具3且每一線跡使用的纖維材料6的量為3mm的話,則該固持器2每此轉動所用的纖維材料6的量約為7920mm。如果在該牽伸裝置9內的總牽伸(預牽伸及主牽伸)次數約為50次的話,則該感測器單元15可被設置在離該牽伸裝置9的給送滾筒對I約158.4mm的距離x處,即在該給送滾筒對I在纖維輸送方向v上的前方158.4mm處。此距離x係以x=[(在編織工具固持器內的編織工具數量‧每一線跡所用的纖維):牽伸]來計算且在所有的情況中都確保一缺陷6a都不會在通過該改變點2a之前到達編織系統4。最後,應注意到的是,在該牽伸裝置9中的牽伸不會突然發生,而是逐漸發生在給送滾筒對I與撤回滾筒對III之間。在包括了所有這些參數之下,該感測器單元15離編織系統的距離永遠都可被達到,這可確保如果在偵測到該缺陷6a之後該編織工具固持器2再實施一完整的轉動的話則一被偵測到的缺陷6a可被輸送遠離該編織系統 4,就如同如果該改點2a在偵測到該缺陷6a時剛通過編織系統4的情形一樣該編織工具固持器所必需實施的動作。然而,如果該缺陷6a被要求在該編織工具固持器2的轉動之後只被輸送至該旋轉裝置10的前方的話,則該感測器單元15的距離就必需相應地較大用以將介於該牽伸裝置9的撤回滾筒對III(或旋轉裝置10)與該編織系統4之間的距離列入考量。不論監視的是何種缺陷種類,將該感測器單元15的距離設計成讓該缺陷6a只被輸送至該旋轉裝置10是有利的。然而,如果介於該牽伸裝置9的撤回滾筒對III與該編織系統4之間的距離相對大的話,則此一距離將會產生一相當高之非必要的纖維材料6消耗,特別是該纖維材料6是非常不規則時。因此,目前來看最好是將該控制裝置26建造成可分辨小(薄)缺陷6a與大(厚)缺陷6a。然後才可將該控制裝置程式化成小缺陷6a被通過到達該編織系統4,而大缺陷6a則只能通過到達該撤回滾筒對III。如果在質量上的大或小的變動被偵測到的話,一對應的程序可接在後面。
依據本發明,該被描述的方法及圓編機亦可被用來加入用於存放纖維材料6的罐子,線圈或其它貯存容器7及/或將它們的變更自動化。為此,該感測器單元15及/或該控制裝置26被程式化,使得當該纖維材料6的厚度等於零(即,沒有纖維材料6被供應)時一定會產生一特定的錯誤訊號。這等同於該纖維材料6在該牽伸裝置9前方的一個位置處斷裂(這不太可能發生),或貯存容器7 的纖維材料6用完了。在此情形下,在發出此一錯誤訊號之後,該等編織工具3即被引導進入該圓的運動路徑。再者,個別的牽伸裝置9或牽伸裝置群組被停止(switch off),較佳地在該改變點2a已通過各編織系統4且該等編織工具3已通過該通過作業路徑36,以防止該纖維材料6過早撕裂。該絲線斷裂然後被修補或一新的貯存容器7被準備好,該斷裂的纖維材料6的前緣或新的纖維材料6被插入該牽伸裝置9或亦被連接至舊的纖維材料6,然後該牽伸裝置9再次被啟動,最終該線跡形成處理以前述的方式被繼續。當一缺陷6a發生時,在自動實施的貯存容器7的更換之後,新的線跡形成處理亦可被延遲直到任何分裂區域已被該抽吸管40吸出或直到該感測器42顯示該牽伸裝置9再次供應該纖維材料為止。
可安排與該感測器42相應之只會在沒有纖維材料被供應時產生一錯誤訊號的另一感測器靠近該感測器單元15來取代前述之感測器及/或控制裝置15/26的程式化。
當該牽伸裝置9在連續的線跡處理期間因為該纖維材料6必要地撕裂而被停止(switch off)時,即會造成該纖維給送的另一被選定的中斷(其依據本發明可造成該線跡形成處理的終止)。該牽伸裝置9為何被停止並不重要,例如為了修理,保養或類此者。在此一情形中,依據本發明,一特別的停止開關43被提供給該控制裝置26,藉由此開關相關連的牽伸裝置驅動並沒有立即被停止,而是在一預先選定的時間延遲之後停止。此時間延遲被選定 為長到足以讓各編織系統4在該停止開關43作動之後確實地在被停止的牽伸裝置9所造成的纖維線頭到達編織系統4之前通過該改變點2a。然後可將編織工具3(從該改變點2a的編織工具3開始)引導進入一路徑,編織工具3在該路徑中沒有被升高至在此編織系統4上纖維鉤取位置。為此,該停止開關43透過一延遲台44連接至各牽伸裝置9的驅動,如圖1及2中所示。再者,該控制裝置26將接收自該停止開關43的電子訊號經由電線45送至該控制裝置38,用以將電磁鐵37以必要的方式作動。這確保了被該牽伸裝置9造成的纖維材料線頭只會位在該編織好的物品16的區段17(圖4)中。
在一針織機1中,如果與相鄰的編織系統相關聯的多個牽伸裝置9被結合成為一設有共同的驅動之牽伸群組的話,則整個牽伸裝置群組都會在該停止開關43作動時被停止。因此,在此一例子中,與該牽伸裝置群組有關的時間延遲必需被設計成長到足以讓該改變點2a可以依序通過與此牽伸群組有關的所有編織系統。
否則的話,該控制裝置26,該控制裝置38及其它未單獨示出之的結構元件(如,41,43,44)回形成一控制裝置,該控制裝置可用上述的方式來對不同的處理實施控制。這可用硬體元件來達成,亦可用軟體元件來達成。如果該針織機具有多個編織系統4的話,這些編織系統較佳地都被建造成如圖1至5所示。
本發明並不侷限於所描述之可作各種變化之示範性實 施例。詳言之,可使用與圖5所示之設計不同的手段來將編織工具3輸送通過該纖維鉤取點。其它的選擇器機構,如可控制的凸輪部件,可被用來取代該電磁鐵37。如果從編織操作到非編織操作及從非編織操作到編織操作的切換係發生在由多個編織工具3所形成的改變點2a的區域內的話,則此切換並不一定要精確地發生在一特定的編織工具3上,因而不需要一特別精確的編織工具導引。將該感測器單元15安排在一牽伸裝置9內設可想像得到的,只要在該改變點2a的第一根非編織的編織工具3已通過編織系統4之前一被偵測到的缺陷6a最多只被輸送至該編織系統4或被輸送至該撤回滾筒對III的夾捏線(或到該搓捻元件11)。再者,其它的配置可被用來取代該感測器單元15,42。例如,使用電容式測量系統是特別有利的,特別是以3電極測量原理操作者,其中該測量訊號在至少一精密電容器在電容上有變化時被產生的。此外,一不同的編織工具固持器可被用來取代該編織工具固持器2,如一刻度盤(dial),且多於一個的改變點可被提供。在編織工具固持器有很大的直徑的例子中,可提供兩個徑向相對的改變點且並切穿在形成在這兩個改變點的編織產品。再者,除了已描述之在纖維送上的中斷之外,其它的中斷可被用作為本案中“被選定的”中斷,用以終止在一改變點2a的區域中的線跡形成處理。最後,應被理解的是,不同的特徵亦可以除了被描述及被提出的組合之外的其它組合被使用。
1‧‧‧圓編機
2‧‧‧編織工具固持器
3‧‧‧編織工具
3a‧‧‧彎鉤
3b‧‧‧針舌
3c‧‧‧翼片
4‧‧‧編織系統
5‧‧‧凸輪部件
6‧‧‧纖維材料
7‧‧‧儲存容器
9‧‧‧牽伸裝置
8‧‧‧導引滾筒
10‧‧‧旋轉(輸送)裝置
11‧‧‧搓捻元件
12‧‧‧旋轉或輸送管
14‧‧‧絲線導引件
14a‧‧‧絲線導引孔
15‧‧‧感應器單元
6a‧‧‧缺陷
2a‧‧‧改變點
17‧‧‧區段
16‧‧‧編織好的物品
25‧‧‧外殼
26‧‧‧控制裝置
27‧‧‧輸出線
28‧‧‧輸出線
29‧‧‧針腳
30‧‧‧勝觴路徑
31‧‧‧撤垂路徑
32‧‧‧彎紗路徑
33‧‧‧最高點
34‧‧‧位置
35‧‧‧分叉點
36‧‧‧作業路徑
37‧‧‧電磁鐵
29a‧‧‧針腳
38‧‧‧控制裝置
40‧‧‧抽吸管
41‧‧‧手動開關
42‧‧‧感測器
43‧‧‧停止開關
44‧‧‧延遲台
45‧‧‧電線
本發明將參考附圖所示之示範性實施例的方式加以詳細說明。
圖1示意地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用牽伸的纖維材料來製一編織產品之圓編機的第一示範性實施例;圖2顯示圖1的圓編機在不同操作狀態下的情形;圖3為圖1及圖2所示的圓編機省去一導引滾筒的平面圖;圖4顯示一編織好的物品其具有一由一改變點形成的區域;及圖5為依據圖1至3的圓編機的凸輪部件的前視圖。
1‧‧‧圓編機
2‧‧‧編織工具固持器
3‧‧‧編織工具
3a‧‧‧彎鉤
3b‧‧‧針舌
3c‧‧‧翼片
4‧‧‧編織系統
5‧‧‧凸輪部件
6‧‧‧纖維材料
7‧‧‧儲存容器
9‧‧‧牽伸裝置
8‧‧‧導引滾筒
10‧‧‧旋轉(輸送)裝置
11‧‧‧搓捻元件
12‧‧‧旋轉或輸送管
14‧‧‧絲線導引件
14a‧‧‧絲線導引孔
15‧‧‧感應器單元
6a‧‧‧缺陷
26‧‧‧控制裝置
27‧‧‧輸出線
28‧‧‧輸出線
38‧‧‧控制裝置
40‧‧‧抽吸管
41‧‧‧手動開關
42‧‧‧感測器
43‧‧‧停止開關
44‧‧‧延遲台

Claims (19)

  1. 一種用來在一具有一編織工具固持器(2)的針織機(1)上製造一編織物的方法,該編織工具固持器具有編織工具(3)及至少一編織系統(4),其中線跡(stitch)是由編織工具(3)形成的,編織工具在通過該編織系統(4)時被升高至一纖維鉤取位置,然後再被撤回用以鉤取由一牽伸裝置(9)所給送之一被牽伸的纖維材料(6),其特徵在於一連續的線跡形成處理在纖維給送之被選定的中斷的情形中被終止且該連續的線跡形成處理的終止係由設置在該編織工具固持器(2)上的一改變點(2a)的一編織工具(3)開始的。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方法,其中在一具有一可轉動的編織工具固持器(2)的圓編機的情形中,至少在該纖維給送的中斷發生在該編織系統(3)前方一距離時,該連續的線跡形成處理的終止是由該改變點(2a)的一編織工具(3)開始的,該距離至少精確地與該編織工具固持器(2)每次轉動所用之纖維材料(6)的長度一樣大。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方法,其中至少在打算於一連續的線跡形成處理期間停止與該編織系統(3)相關的牽伸裝置(9)的時候,該連續的線跡形成處理的終止是由該改變點(2a)的一編織工具(3)開始的。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方法,其中至少在打算於一連續的線跡形成處理期間將諸編織工具(3)引導進 入一中間或連續操作位置並在沒有鉤取纖維下將它們引導通過該纖維鉤取點的時候,該連續的線跡形成處理的終止是由該改變點(2a)的一編織工具(3)開始的。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方法,其中至少在一與該編織系統(4)相關之用於該纖維材料的儲存容器(7)用完時,該連續的線跡形成處理的終止是由該改變點(2a)的一編織工具(3)開始的。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方法,其中在該纖維給送之一選定的中斷造成該線跡形成處理的終止之後,該線跡形成處理再次開始於該編織系統(4)上,其係由該改變點(2a)的一編織工具(3)再次重新開始。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方法,其中該線跡形成處理只有在該纖維給送上的中斷被移除之後才由該改變點(2a)的一編織工具(3)再次重新開始。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7項中的一項之方法,其中該線跡形成處理被被終止,因為該等編織工具(3)--從該改變點(2a)的該編織工具開始--被引導通過該纖維鉤取點且沒有撞掉任何之前被形成的線跡。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7項中的一項之方法,其中當有多個編織系統(4)存在時,在每一編織系統(4)上的程序都相同。
  10. 一種針織機,其包含:一編織工具固持器(2),設置於該固持器內的編織工具(3),至少一編織系統(4)及一與編織系統(4)相關聯的牽伸裝置(9)用以 給送一被牽伸的纖維材料(6),其中當該等編織工具(3)為了線跡形成的目的而通過該編織系統(4)時它們被升高至一纖維鉤取位置,然後再被撤回用以鉤取由該牽伸裝置(9)所給送的該纖維材料(6),其特徵在於它具有一控制裝置(26,38),藉由此控制裝置,一連續的線跡形成處理在該纖維給送之被選定的中斷的情形中被自動地終止且該連續的線跡形成處理的終止係由設置在該編織工具固持器(2)上的一改變點(2a)的一編織工具(3)開始的。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之針織機,其中它被建構成一具有一可轉動的編織工具固持器(2)的圓編機且具有一感測器單元(15),其被設置在該編織系統(4)在一纖維輸送方向(v)上的前方且被安裝成可在該纖維給送上的中斷及/或缺陷被偵測到時產生錯誤訊號且位在離該編織系統(4)一距離處,該距離至少與該編織工具固持器(2)每次轉動所用之纖維材料(6)的長度一樣大,及該感測器單元(15)被連接至該控制裝置(26,38)用以在一錯誤訊號被偵測到時,從該改變點(2a)的該編織工具(3)開始該線跡形成處理的終止。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之針織機,其中該等錯誤訊號被用於一與該編織系統(3)相關聯之用於該纖維材料(6)的儲存容器(7)的自動更換。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之針織機,其中它具有一開關(43),其係用來停止該牽伸裝置(9)且被連接 至該控制裝置(26,38),使得該牽伸裝置(9)在該改變點(2a)已通過該編織系統(4)時及早被停止。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之針織機,其中它具有一手動開關(41),其係用來切換用於該編織工具固持器(2)的驅動且被連接至該控制裝置(26,38),使得在該纖維給送之一選定的中斷造成該線跡形成處理的終止之後,該線跡形成處理再次開始於該編織系統(4)上,其係由該改變點(2a)的一編織工具(3)再次重新開始。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之針織機,其中它具有一感測器(42),其係被設置在該牽伸裝置(9)與該編織系統(4)之間且被安裝成在該纖維給送上的中斷被偵測到時可產生錯誤訊號,且該線跡形成處理只有在該感測器(42)顯示有該纖維材料(6)的存在及輸送時才會再次重新開始。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至15項中的一項之針織機,其中該編織系統(4)具有一分叉點(35)其選擇性地引導進入該纖維鉤取位置或進入一中間或連續操作路徑且該線跡形成處理的終止是用在該分叉點(35)上被引導進入該中間或連續操作路徑(36)及被引導通過該纖維鉤取點而沒有撞掉任何之前形成的線跡的編織工具(3)開始的。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至15項中的一項之針織機,其中它變構成一圓編機且被設置有多個被適當地建構及操作的編織系統(4)。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至15項中的一項之針織機,其中它包括至少一被設置在該等編織工具(3)後方之提取器(extractor)機構。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至15項中的一項之針織機,其中該感測器單元(15)被建構為一電容式感測器單元,特別是一依據3電極測量原理工作的感測器單元。
TW97146986A 2007-12-06 2008-12-03 在針織機上製造編織物的方法及針織機 TWI47391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07059002 2007-12-06
DE102008008211A DE102008008211B4 (de) 2007-12-06 2008-02-07 Verfahren und Strickmaschine zur Herstellung einer Maschenware aus einem ungedrehten Fasermaterial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940765A TW200940765A (en) 2009-10-01
TWI473917B true TWI473917B (zh) 2015-02-21

Family

ID=406801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97146986A TWI473917B (zh) 2007-12-06 2008-12-03 在針織機上製造編織物的方法及針織機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CN (1) CN101910486B (zh)
AR (1) AR069591A1 (zh)
BR (1) BRPI0821045A2 (zh)
DE (1) DE102008008211B4 (zh)
TW (1) TWI473917B (zh)
WO (1) WO200907106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08031130A1 (de) * 2008-07-02 2010-01-21 Sipra Patententwicklungs- Und Beteiligungsgesellschaft Mbh Kapazitiv arbeitende Sensoreinheit zur Überwachung der Qualität von Fasermaterial und damit ausgerüstete Maschine zur Herstellung von Maschenware
DE102012106189A1 (de) * 2012-07-10 2014-05-15 Maschinenfabrik Rieter Ag Textilmaschine mit einem Streckwerk und zwei Fasermaterialvorlagen
DE102015102267A1 (de) * 2015-02-18 2016-08-18 Sipra Patententwicklungs- Und Beteiligungsgesellschaft Mbh Bestückungsanordnung für eine Spinnstrickmaschine
DE102015102266A1 (de) * 2015-02-18 2016-08-18 Sipra Patententwicklungs- Und Beteiligungsgesellschaft Mbh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r Maschenware
DE102015102285A1 (de) 2015-02-18 2016-08-18 Sipra Patententwicklungs- Und Beteiligungsgesellschaft Mbh Verfahren zur Erkennung und Markierung von fehlerhaften Abschnitten in Vorgarnen für Spinn-Strickmaschinen
CZ2016208A3 (cs) * 2016-04-12 2017-11-15 Rieter Cz S.R.O. Způsob řízení textilního stroje obsahujícího řadu vedle sebe uspořádaných pracovních míst a textilní stroj
CN107587255B (zh) * 2017-10-31 2019-03-12 泉州威廉针织科技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针织圆纬机的纱线智能检测除疵装置及其方法
CN107829204B (zh) * 2017-11-24 2019-03-12 泉州威廉针织科技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针织圆纬机的纱线检测除疵智能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09468735B (zh) * 2018-12-29 2023-09-22 四川省玻纤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玄武岩纤维布的织布系统及其织布方法
EP3495542B1 (de) * 2019-03-21 2021-05-19 KARL MAYER STOLL R&D GmbH Kettenwirkmaschine, verfahren zur überprüfung einer qualität einer wirkware sowie ein system dafür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344330A (en) * 1970-07-29 1974-01-23 Gunze Co Ltd Device for sensing a broken yarn in a 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
GB2031956A (en) * 1978-09-15 1980-04-30 Pretty Polly Ltd Yarn stop motion means for a knitting machine
TW426766B (en) * 1997-09-12 2001-03-21 Shima Seiki Mfg Horizontal knitting machine having a coil pressing device and a knitting method using the horizontal knitting machine
CN2748486Y (zh) * 2004-10-21 2005-12-28 郑义敏 用于针织机上的断纱、粗结自停控制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413107A1 (de) * 1974-03-19 1975-10-02 Meissner & Eckrath Mech Strick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herstellung von mustern auf flor-rundstrickund -wirkmaschinen
CH626123A5 (zh) 1978-02-02 1981-10-30 Zellweger Uster Ag
CS209279B1 (en) 1979-09-27 1981-11-30 Mirko Kaspar Sensor of sliver density for textile machines
JPS5862511A (ja) 1981-10-09 1983-04-14 Murata Mach Ltd 糸ムラ情報の解析方法および解析装置
DD263548A1 (de) 1987-08-28 1989-01-04 Textima Veb K Vorrichtung zum kontinuierlichen ermitteln der masse eines faserbandes mit zwei gegeneinander pressbaren walzen
CN2060167U (zh) * 1989-09-12 1990-08-08 南通市针织机械专件一分厂 带断纱自控装置的汗绒布两用机
US5431029A (en) * 1994-03-17 1995-07-11 Mayer Industrie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orming reverse loop sliver knit fabric
CN2257556Y (zh) * 1995-10-05 1997-07-09 黄国庆 圆织机断线控制装置
DE19950901A1 (de) 1998-11-18 2000-05-25 Truetzschler Gmbh & Co Kg Vorrichtung zum Messen der Dicke und/oder der Ungleichmäßigkeit von Faserbändern
DE10204328B4 (de) 2001-12-11 2016-06-02 Rieter Ingolstadt Gmbh Verfahren zum Ermitteln der Bandmasse eines bewegten Faserverbandes und Spinnereivorbereitungsmaschine zur Durchführung dieses Verfahrens
ES2558304T3 (es) 2003-03-06 2016-02-03 Reinhard KÖNIG Género de punto así como procedimiento y dispositivo para su fabricación
FR2854167A1 (fr) * 2003-04-23 2004-10-29 Commissariat Energie Atomique Materiaux polymorphes, leur procede de preparation, et dispositif les comprenant
JP2005105430A (ja) 2003-09-29 2005-04-21 Murata Mach Ltd 紡績機
DE102005031079A1 (de) 2005-06-27 2007-01-04 Wilhelm Stahlecker Gmbh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Herstellung von Maschenware
DE102006006502B4 (de) 2006-02-13 2018-03-08 Reinhard König Spinnstrickmaschine
JP2007262645A (ja) 2006-02-28 2007-10-11 Murata Mach Ltd 紡績装置および紡績方法
DE102007041171A1 (de) 2007-08-28 2009-03-05 Sipra Patententwicklungs- Und Beteiligungsgesellschaft Mbh Verfahren und Strickmaschine zur Herstellung einer Maschenware aus im wesentlichen unverdrehtem Fasermaterial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344330A (en) * 1970-07-29 1974-01-23 Gunze Co Ltd Device for sensing a broken yarn in a 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
GB2031956A (en) * 1978-09-15 1980-04-30 Pretty Polly Ltd Yarn stop motion means for a knitting machine
TW426766B (en) * 1997-09-12 2001-03-21 Shima Seiki Mfg Horizontal knitting machine having a coil pressing device and a knitting method using the horizontal knitting machine
CN2748486Y (zh) * 2004-10-21 2005-12-28 郑义敏 用于针织机上的断纱、粗结自停控制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10486A (zh) 2010-12-08
CN101910486B (zh) 2012-03-21
AR069591A1 (es) 2010-02-03
WO2009071062A1 (de) 2009-06-11
BRPI0821045A2 (pt) 2015-06-16
DE102008008211A1 (de) 2009-06-18
TW200940765A (en) 2009-10-01
DE102008008211B4 (de) 2012-01-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73917B (zh) 在針織機上製造編織物的方法及針織機
TWI479058B (zh) 圓編機及在圓編機上製造編織物的方法
JP6080153B2 (ja) 紡績機及び紡績機における糸の製造を中断する方法
TWI449825B (zh) 用於由解捻纖維材料生產環圈織物的方法和針織機
JP2006519935A (ja) 編み地および編み地を製造する方法と装置
US8919091B2 (en) Spinning machine and method for interrupting yarn production on a spinning machine
JPH026639A (ja) オープンエンド紡績装置において糸継ぎを行う方法及び装置
CN106414289A (zh) 用于操作纺织机的方法和用于生产粗纱的纺织机
TWI472657B (zh) 針織機以及從粗紗產生針織物的方法
CS9000652A2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spinning mechanism spinning-in for break spinning
JP2017517653A (ja) 繊維機械および繊維機械を運転する方法
CN106319698B (zh) 一种用于纺纱机中的纺纱区的方法及纺纱机中的纺纱区
JP6226975B2 (ja) ドラフトユニットおよび2つの繊維材料供給装置を有する繊維機械および繊維材料供給方法
KR20090127869A (ko) 섬유 재료로 구성된 편직물을 제조하기 위한 장치, 특히 직기
JP3542796B2 (ja) 新規に紡糸すべき糸を既存の糸端に自動継ぎするための方法及び作動ロボット
EP3178974B1 (en) Method for preparing a workstation for the resumption of the spinning process on an air-jet spinning machine and an air-jet spinning machine for performing the method
US10837128B2 (en) Method for processing a strand-shaped fiber sliver, and roving frame machine
JPH09188948A (ja) 繊維機械用給糸装置
TW201641765A (zh) 用於針織製品的生產之程序
CN107429451A (zh) 用于纺纱针织机的装载系统及其应用、具有装载系统的纺纱针织机以及用于装载纺纱针织机的方法
JP2008524454A (ja) 編機における自動リンキングのための装置及び方法と、前述の装置を備える機械
CZ2005376A3 (cs) Způsob individuálního zapřádání příze a zařízení k provádění tohoto způsobu
JP2001226841A (ja) ピーシング方法及びピーシング条件設定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