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130639A - 纺织机以及纺织方法 - Google Patents

纺织机以及纺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130639A
CN108130639A CN201711212539.3A CN201711212539A CN108130639A CN 108130639 A CN108130639 A CN 108130639A CN 201711212539 A CN201711212539 A CN 201711212539A CN 108130639 A CN108130639 A CN 10813063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eaving
yarn
air
action
textile apparatu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121253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130639B (zh
Inventor
秋元理宏
山田修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Machinery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chiner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chinery Ltd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chinery Ltd
Publication of CN1081306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13063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13063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13063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HSPINNING OR TWISTING
    • D01H1/00Spinning or twisting machines in which the product is wound-up continuously
    • D01H1/14Details
    • D01H1/20Driving or stopping arrangements
    • D01H1/22Driving or stopping arrangements for rollers of drafting machines; Roller speed control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HSPINNING OR TWISTING
    • D01H5/00Drafting machines or arrangements ; Threading of roving into drafting machine
    • D01H5/18Drafting machines or arrangements without fallers or like pinned bars
    • D01H5/22Drafting machines or arrangements without fallers or like pinned bars in which fibres are controlled by rollers only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HSPINNING OR TWISTING
    • D01H1/00Spinning or twisting machines in which the product is wound-up continuously
    • D01H1/11Spinning by false-twisting
    • D01H1/115Spinning by false-twisting using pneumatic means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HSPINNING OR TWISTING
    • D01H13/00Other common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 D01H13/32Counting, measuring, recording or registering devices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HSPINNING OR TWISTING
    • D01H15/00Piecing arrangements ; Automatic end-finding, e.g. by suction and reverse package rotation; Devices for temporarily storing yarn during piecing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HSPINNING OR TWISTING
    • D01H4/00Open-end spinning machines or arrangements for imparting twist to independently moving fibres separated from slivers; Piec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Covering endless core threads with fibres by open-end spinning techniques
    • D01H4/02Open-end spinning machines or arrangements for imparting twist to independently moving fibres separated from slivers; Piec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Covering endless core threads with fibres by open-end spinning techniques imparting twist by a fluid, e.g. air vortex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Spinning Or Twisting Of Yar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纺织机以及纺织方法。纺织机(1)具备牵伸装置(6)、空气纺织装置(7)、对牵伸装置(6)以及空气纺织装置(7)的动作进行控制的控制部(10),控制部(10)在要将纱条(S)断开的情况下,在牵伸装置(6)中变更为与对纱条(S)进行牵伸的第一牵伸动作的牵伸比不同的比率的牵伸比而实施对纱条(S)进行牵伸的第二牵伸动作,然后,实施停止牵伸装置(6)的后罗拉对(14)的旋转、停止空气纺织装置(7)中的空气的喷射、以及开始空气纺织装置(7)从纺织位置朝向退避位置的移动之中的至少一个断开动作。

Description

纺织机以及纺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纺织机以及纺织方法。
背景技术
作为现有的纺织机,公知有一种具备对纤维束进行牵伸的牵伸装置、以及在纺织位置上向纺织室喷射空气从而对由牵伸装置牵伸后的纤维束加捻而生成纱线的空气纺织装置(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06-144136号公报)。在这样的纺织机中,例如在检测到纱疵的情况下,在使由牵伸装置进行的牵伸动作停止时,在纱线的纱端形成未被加捻的纤维束部(纱线尖)。
在上述那样的纺织机中,若纤维束部的长度过长,则例如在将纱线存积于使用纱线存积罗拉的纱线存积装置的情况下,存在纤维束部残留于纱线存积罗拉的担忧。若纤维束部的长度过短,则在进行接纱动作的情况下,存在无法从卷取装置可靠地捕捉纱线的纱端的担忧。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一个方式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对形成于纱线的纱端的纤维束部的尺寸进行调整的纺织机以及纺织方法。
本公开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纺织机具备:牵伸装置,其具有多对能够旋转的罗拉对,并利用罗拉对而对纤维束进行牵伸;空气纺织装置,其能够在纺织位置和比纺织位置更远离牵伸装置的退避位置之间移动,通过在纺织位置向纺织室喷射空气,从而对由牵伸装置牵伸后的纤维束加捻而生成纱线;以及控制部,其对牵伸装置以及空气纺织装置的动作进行控制,控制部控制成:在要将纤维束断开的情况下,在牵伸装置中变更为与对纤维束进行牵伸的第一牵伸动作的牵伸比不同的比率的牵伸比并实施对纤维束进行牵伸的第二牵伸动作之后,实施停止至少一对罗拉对的旋转、停止空气纺织装置中的空气的喷射、以及空气纺织装置从纺织位置朝向退避位置的移动之中的至少一个断开动作。
在本公开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纺织机中,在要将纤维束断开的情况下,在牵伸装置中实施第二牵伸动作后,实施断开动作。经第二牵伸动作牵伸而得的纤维束与通过第一牵伸动作牵伸而得的纤维束状态不同。在使比率变得比第一牵伸动作的牵伸比大并实施了第二牵伸动作的情况下,经第二牵伸动作牵伸而得的纤维束与经第一牵伸动作牵伸而得的纤维束相比被拉长。因此,第二牵伸动作后的纤维束与第一牵伸动作后的纤维束相比,纤维量(与牵伸方向垂直的剖面积下的纤维量)变少。在使比率变得比第一牵伸动作的牵伸比小并实施了第二牵伸动作的情况下,经第二牵伸动作牵伸而得的纤维束变得比经第一牵伸动作牵伸而得的纤维束短。因此,第二牵伸动作后的纤维束与第一牵伸动作后的纤维束相比,纤维量变多。这样,在纺织机中,通过变更第一牵伸动作的牵伸比与第二牵伸动作的牵伸比,从而能够调整纤维束的纤维量。因此,在纺织机中,能够通过断开动作来适当地调整形成于纱线的纱端的纤维束部(未被适当地加捻的部分)的尺寸(粗细以及/或者长度)。由此,在纺织机中,即便在以相对于纤维束的断开而言不被期望的支数生成了纱线的情况下,也能够在断开动作时以适当的支数进行断开。此外,在将纤维束断开时,也能够包含将对纤维束加捻而形成的纱线断开的情况。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构成为控制部控制成:在牵伸装置中使比率变得比第一牵伸动作的牵伸比大并实施了第二牵伸动作后,实施断开动作。在该结构中,经第二牵伸动作牵伸而得的纤维束与经第一牵伸动作牵伸而得的纤维束相比被拉长。因此,第二牵伸动作后的纤维束与第一牵伸动作后的纤维束相比,纤维量变少。例如,在生成支数较小(粗)的纱线的情况下,朝向空气纺织装置供给的每单位时间的纤维束的纤维量较多。在该情况下,在断开动作中将纤维束断开时,存在纤维束未被适当地断开而使得形成于纱线的纱端的纤维束部变粗变长的情况。在纺织机中,在纤维束要被断开时,由于纤维束的纤维量变得比第二牵伸动作少,所以在断开动作中将纤维束断开时,能够抑制纤维束部变粗变长。因此,在纺织机中,能够适当地调整形成于纱线的纱端的纤维束部的尺寸(粗细以及/或者长度)。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构成为控制部控制成:在牵伸装置中使比率变得比第一牵伸动作的牵伸比小并实施了第二牵伸动作后,实施断开动作。在该结构中,第二牵伸动作后的纤维束与第一牵伸动作后的纤维束相比,纤维量较多。因此,在本纺织机中,能够避免如下状况:在断开动作中将纤维束断开时,纤维束部变得过细而使得难以进行下一接纱动作中的由纱线捕捉装置实现的纱端的捕捉。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构成为控制部控制成:在第二牵伸动作中,以使得由空气纺织装置生成的纱线的支数处于比Ne15大且在Ne45以下的范围的牵伸比,对纤维束进行牵伸。这样,在本纺织机中,牵伸成纱线的支数处于比Ne15大且在Ne45以下的范围的纤维束,从而能够使断开时的纤维束的纤维量成为适当的量。因此,在本纺织机中,能够防止纤维束部过粗、过细、过长、过短的情况。而且,在本纺织机中,能够避免纤维束部又粗又长而导致纤维容易向周围飞散的状况、避免纤维束部过细而导致难以利用纱线捕捉装置进行纱端的捕捉的状况。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构成为在由空气纺织装置生成的纱线的支数处于Ne15以下的情况下,控制部使牵伸装置实施第二牵伸动作。在生成支数处于Ne15以下的纱线的情况下,纤维束的纤维量比较多,若保持原样地实施断开动作,则存在纤维束部变粗变长的趋势。因此,在本纺织机中,在生成支数处于Ne15以下的纱线的情况下实施第二牵伸动作,从而能够抑制纤维束部变粗变长,能够适当地调整纤维束部的粗细以及/或者长度。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构成为具备对纱线的纱疵进行检测的纱线检测装置,在由纱线检测装置检测到纱线的纱疵的情况下,控制部使牵伸装置实施第二牵伸动作。由此,在本纺织机中,在检测到纱疵而将纱线切断时,能够适当地调整形成于纱线的纱端的纤维束部的长度。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构成为具备:纱线捕捉装置,其对纱线的经断开而形成的纱端进行捕捉;以及接纱装置,其对由纱线捕捉装置捕捉到的纱端彼此进行接纱动作,纱线捕捉装置将捕捉到的纱端的至少局部切除,接纱装置将被纱线捕捉装置切除了至少局部后的纱端彼此连接。由于形成于纱端的纤维束部未被适当地加捻,所以若以包含纤维束部的方式进行接纱动作,则存在在接纱部分中产生不良状况的担忧。在本纺织机中,由于将形成纤维束部的纱端的至少一部分切除,所以能够抑制在接纱部分中产生不良状况。因此,能够抑制纱线的品质降低。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构成为牵伸装置在纤维束的牵伸路径上从下游侧朝向上游侧依次具有第一罗拉对、第二罗拉对、第三罗拉对、以及第四罗拉对,控制部在第二牵伸动作中使得第三罗拉对以及第四罗拉对的牵伸比的比率与第一牵伸动作中不同。由此,在本纺织机中,能够使第二牵伸动作中的牵伸比的比率与第一牵伸动作中的牵伸比相比适当地进行变更。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构成为具备多个纺织单元,纺织单元分别具备第一罗拉对、第二罗拉对、第三罗拉对、第四罗拉对、以及空气纺织装置,在纺织单元的每一个中,第三罗拉对以及第四罗拉对能够独立地旋转驱动。根据该结构,在本纺织机中,能够利用在纺织单元的每一个中独立地旋转驱动的第三罗拉对以及第四罗拉对,在第二牵伸动作中对牵伸比进行变更。因此,在本纺织机中,能够针对纺织单元的每一个,在希望的定时实施第二牵伸动作而将纱线断开。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构成为具备多个纺织单元,纺织单元分别具备至少3对罗拉对、和空气纺织装置,在纺织单元的每一个中,至少3对罗拉对分别能够独立地旋转驱动,控制部对至少3对罗拉对中的任一对的牵伸比进行变更。根据该结构,在本纺织机中,能够利用在纺织单元的每一个中独立地旋转驱动的罗拉对,在第二牵伸动作中对牵伸比进行变更。因此,在本纺织机中,能够针对纺织单元的每一个,在希望的定时实施第二牵伸动作而将纱线断开。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构成为具备向牵伸装置与空气纺织装置之间的区域喷射空气的喷射装置,喷射装置在空气纺织装置开始从纺织位置朝向退避位置移动后喷射空气。在该结构中,利用喷射装置向通过牵伸装置与空气纺织装置之间的区域的纤维束喷射空气,因此利用该空气对纤维束的断开进行辅助。因此,在本纺织机中,通过调整喷射该空气的定时,从而能够适当地调整纤维束部的长度。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构成为控制部在实施第二牵伸动作后,在经第二牵伸动作牵伸而得的纤维束的至少局部进入空气纺织装置后,实施断开动作。由此,在本纺织机中,在利用空气纺织装置对经第二牵伸动作牵伸而得的纤维束稍稍加捻后,将被实施了第二牵伸动作的局部的纤维束可靠地断开。因此,在本纺织机中,能够抑制纤维束部变长。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构成为控制部在实施第二牵伸动作后,停止至少一对罗拉对的旋转,然后在停止了空气纺织装置中的空气的喷射后,使空气纺织装置开始从纺织位置朝向退避位置移动。本纺织机以该顺序使牵伸装置以及空气纺织装置执行动作,从而能够更加适当地调整纤维束部的长度。另外,能够高效地实施纤维束的断开动作。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构成为空气纺织装置具备:纤维引导部,其对从牵伸装置送出的纤维束进行引导;上述纺织室,其借助空气的回旋气流而使由纤维引导部引导过来的纤维束的纤维旋转;喷嘴,其供朝向纺织室喷射的空气通过;以及中空引导轴体,其具有与纺织室连通并将所生成的纱线向外部引导的通路。在该结构中,通过停止空气从喷嘴的喷射,从而能够将纤维束断开。
本公开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纺织方法在纺织机中加以实施,上述纺织机具备:牵伸装置,该牵伸装置具有多对能够旋转的罗拉对,并利用罗拉对而对纤维束进行牵伸;以及空气纺织装置,该空气纺织装置能够在纺织位置和比纺织位置更远离牵伸装置的退避位置之间移动,并通过在纺织位置向纺织室喷射空气,从而对由牵伸装置牵伸后的纤维束加捻而生成纱线,在上述纺织方法中,在要将纤维束断开的情况下,在牵伸装置中,变更为与对纤维束进行牵伸的第一牵伸动作的牵伸比不同的比率的牵伸比而实施对纤维束进行牵伸的第二牵伸动作之后,实施停止至少一对罗拉对的旋转、停止空气纺织装置的空气的喷射、以及空气纺织装置从纺织位置朝向退避位置的移动之中的至少一个断开动作。
在本公开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纺织方法中,在要将纤维束断开的情况下,在牵伸装置中实施第二牵伸动作后,实施断开动作。通过第二牵伸动作牵伸而得的纤维束与通过第一牵伸动作牵伸而得的纤维束状态不同。在使比率变得比第一牵伸动作的牵伸比大并实施了第二牵伸动作的情况下,通过第二牵伸动作牵伸而得的纤维束与通过第一牵伸动作牵伸而得的纤维束相比被拉长。因此,第二牵伸动作后的纤维束与第一牵伸动作后的纤维束相比,纤维量变少。在使比率变得比第一牵伸动作的牵伸比小而实施了第二牵伸动作的情况下,通过第二牵伸动作牵伸而得的纤维束变得比通过第一牵伸动作牵伸而得的纤维束短。因此,第二牵伸动作后的纤维束与第一牵伸动作后的纤维束相比,纤维量变多。这样,在纺织方法中,能够通过对第一牵伸动作的牵伸比与第二牵伸动作的牵伸比进行变更来调整纤维束的纤维量。因此,在纺织方法中,能够通过断开动作而适当地调整形成于纱线的纱端的纤维束部的尺寸(粗细以及/或者长度)。由此,在纺织方法中,即便在以相对于纤维束的断开而言不被期望的支数生成了纱线的情况下,也能够在断开动作时以适当的支数进行断开。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构成为在牵伸装置中使比率变得比第一牵伸动作的牵伸比大并实施了第二牵伸动作后,实施断开动作。在该方法中,通过第二牵伸动作牵伸而得的纤维束与通过第一牵伸动作牵伸而得的纤维束相比被拉长。因此,第二牵伸动作后的纤维束与第一牵伸动作后的纤维束相比,纤维量变少。例如,在生成支数较小(粗)的纱线的情况下,朝向空气纺织装置供给的每单位时间的纤维束的纤维量较多。在该情况下,在断开动作中将纤维束断开时,存在纤维束未被适当地断开而使得形成于纱线的纱端的纤维束部(未被适当地加捻的部分)变粗变长的情况。在纺织方法中,在纤维束要被断开时,纤维束的纤维量因第二牵伸动作而变少,因此在断开动作中将纤维束断开时,能够抑制纤维束部变粗变长。因此,在纺织方法中,能够适当地调整形成于纱线的纱端的纤维束部的尺寸(粗细以及/或者长度)。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构成为在检测到纱线的纱疵的情况下,在由空气纺织装置生成的纱线的支数处于规定的第一支数范围时,实施停止至少一对罗拉对的旋转、停止空气纺织装置的空气的喷射、以及空气纺织装置从纺织位置朝向退避位置的移动之中的至少一个断开动作,从而将纤维束断开,在由空气纺织装置生成的纱线的支数处于规定的第二支数范围时,至少通过使空气纺织装置从纺织位置向退避位置移动,并在空气纺织装置开始朝向退避位置移动后向牵伸装置与空气纺织装置之间的区域喷射空气,从而将纤维束断开,在由空气纺织装置生成的纱线的支数处于规定的第三支数范围时,在实施第二牵伸动作后,至少通过使空气纺织装置从纺织位置向退避位置移动,并在空气纺织装置开始朝向退避位置移动后向牵伸装置与空气纺织装置之间的区域喷射空气,从而将纤维束断开,第一支数范围是使得所生成的纱线比以第二支数范围所生成的纱线细的支数范围,第二支数范围是使得所生成的纱线比以第三支数范围所生成的纱线细的支数范围。由此,在本纺织方法中,在分别为第一支数范围、第二支数范围以及第三支数范围的情况下,能够适当地将纤维束进而纱线断开。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构成为第一支数范围在Ne30以上,第二支数范围大于Ne15小于Ne30,第三支数范围在Ne15以下。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式,能够调整形成于纱线的纱端的纤维束部的尺寸。
附图说明
图1是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纺织机的主视图。
图2是图1的纺织机的纺织单元的侧视图。
图3是图2的纺织单元的空气纺织装置的纵剖视图。
图4是从纺织位置朝向退避位置移动中的空气纺织装置的纵剖视图。
图5是退避位置上的空气纺织装置的纵剖视图。
图6是与纤维束部的长度的调整有关的动作的时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说明。此外,在附图的说明中,对于相同或者相当的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1所示,纺织机1具备多个纺织单元2、接纱台车3、落纱台车(省略图示)、第一端框4、以及第二端框5。多个纺织单元2排列成一列。各纺织单元2生成纱线Y并将其卷绕成卷装P。在某个纺织单元2中纱线Y被切断、或因某些理由而导致纱线Y断开的情况下,接纱台车3在该纺织单元2中进行接纱动作。在某个纺织单元2中卷装P成为满卷的情况下,落纱台车对卷装P进行落纱,并将新的纱管B供给至该纺织单元2。
在第一端框4收纳有对在纺织单元2中产生的纤维屑以及纱线屑等进行回收的回收装置等。在第二端框5收纳有:对朝向纺织机1供给的压缩空气(空气)的空气压进行调整并向纺织机1的各部供给空气的空气供给部、以及用于向纺织单元2的各部供给动力的驱动马达等。在第二端框5设置有机台控制装置100、显示画面102、以及输入键104。机台控制装置100集中对纺织机1的各部进行管理以及控制。显示画面102能够显示与纺织单元2的设定内容以及/或者状态有关的信息等。操作人员使用输入键104来进行适当的操作,从而能够进行纺织单元2的设定作业。
如图1以及图2所示,各纺织单元2在纱线Y的行进方向上从上游侧起依次具备:牵伸装置6、喷射装置40、吸引装置42、空气纺织装置7、纱线监视装置(纱线检测装置)8、张力传感器9、纱线存积装置11、上蜡装置12、以及卷取装置13。单元控制器(控制部)10针对每个规定量的纺织单元2而设置,并控制纺织单元2的动作。此外,单元控制器10也可以针对一个纺织单元2而各设置有一个。
牵伸装置6对纱条(纤维束)S进行牵伸。牵伸装置6在纱条S的行进方向上从上游侧起依次具有:后罗拉对(第四罗拉对)14、中后罗拉对(第三罗拉对)15、中罗拉对(第二罗拉对)16、以及前罗拉对(第一罗拉对)17。换言之,在牵伸装置6中,在纱条S的牵伸路径上从下游侧朝向上游侧依次配置有前罗拉对17、中罗拉对16、中后罗拉对15以及后罗拉对14。
后罗拉对14具有顶罗拉14a和底罗拉14b。中后罗拉对15具有顶罗拉15a和底罗拉15b。中罗拉对16具有顶罗拉16a和底罗拉16b。前罗拉对17具有顶罗拉17a和底罗拉17b。底罗拉14b、15b、16b、17b被设置于第二端框5的驱动马达或者设置于各纺织单元2的驱动马达旋转驱动。在本实施方式中,底罗拉14b、15b被设置于各纺织单元2的驱动马达旋转驱动。底罗拉16b、17b被设置于第二端框5的驱动马达旋转驱动。针对中罗拉对16的顶罗拉16a设置有龙带18a。针对中罗拉对16的底罗拉16b设置有龙带18b。
空气纺织装置7通过回旋空气流对由牵伸装置6牵伸后的纤维束F加捻而生成纱线Y。如图3所示,空气纺织装置7在纺织位置上向由牵伸装置6牵伸后的纤维束F喷射空气,并加捻而生成纱线Y。纺织位置是指在纺织时空气纺织装置7接近牵伸装置6(具体而言为前罗拉对17)而配置,并从牵伸装置6向空气纺织装置7供给纤维束F时的空气纺织装置7的位置。空气纺织装置7具有喷嘴块70和中空引导轴体80。中空引导轴体80从下游侧插入于喷嘴块70。此时,由喷嘴块70以及中空引导轴体80形成的内部空间是纺织室73。
喷嘴块70具有纤维引导部71和回旋气流产生部72。在纤维引导部71设置有将从牵伸装置6供给的纤维束F引导至纺织室73的引导孔71a。在纤维引导部71设置有针75。针75的前端部75a位于纺织室73。针75具有抑制捻合向比纺织室73靠上游侧的位置传播的功能。在回旋气流产生部72设置有与纺织室73连通的多个喷嘴74。多个喷嘴74配置成在喷射空气时在纺织室73中产生回旋气流。在回旋气流产生部72设置有供中空引导轴体80插入的孔部72a。孔部72a形成为朝向上游侧前端变细的圆台状,并与纺织室73连通。
中空引导轴体80能够插入于回旋气流产生部72的孔部72a。中空引导轴体80的上端部80a形成为朝向上游侧前端变细的圆台状。在中空引导轴体80设置有沿着中空引导轴体80的中心轴延伸的通路81。通路81的上游侧与纺织室73连通,通路81以朝向下游侧的出口83扩张的方式形成。回收部77经由形成在中空引导轴体80的上端部80a与回旋气流产生部72的孔部72a之间的缝隙而与纺织室73连通。
空气纺织装置7被支轴(省略图示)支承为能够移动(转动)。如图4以及图5所示,空气纺织装置7能够向比纺织位置更远离牵伸装置6的退避位置移动。中空引导轴体80在退避位置上能够进一步从喷嘴块70移动。在空气纺织装置7从纺织位置朝向退避位置移动的情况下,如图4所示,喷嘴块70以及中空引导轴体80成为一体而从牵伸装置6分离。然后,如图5所示,仅喷嘴块70在规定的位置停止。中空引导轴体80继续移动而从喷嘴块70分离。然后,从喷嘴块70分离的中空引导轴体80在规定的位置停止。
如图4所示,喷射装置40在空气纺织装置7开始从纺织位置朝向退避位置移动后,向牵伸装置6与空气纺织装置7之间的区域C喷射空气。喷射装置40配置为,以横切区域C中的纤维通路(纤维束F所行进的路径)的方式喷射空气。喷射装置40优选配置为,沿着与纤维通路垂直的方向喷射空气。利用单元控制器10对喷射装置40进行控制,以使其在希望的定时喷射空气。
吸引装置42配置为以夹着区域C的方式与喷射装置40对置,并对残留于区域C及其周边的纤维进行吸引。喷射装置40相对于区域C位于顶罗拉17a侧,吸引装置42相对于区域C位于底罗拉17b侧。顶罗拉17a侧是指从前罗拉对17的轴向(图3的纸面贯通方向)观察时,以纤维通路为基准而配置有顶罗拉17a的一侧的区域,其也包含比顶罗拉17a更靠下游侧的区域。同样地,底罗拉17b侧是指从前罗拉对17的轴向观察时,以纤维通路为基准而配置有底罗拉17b的一侧的区域,其也包含比底罗拉17b更靠下游侧的区域。
如图1以及图2所示,纱线监视装置8在空气纺织装置7与纱线存积装置11之间对行进的纱线Y的信息进行监视,并基于监视得到的信息来检测纱疵的有无。纱线监视装置8在检测到纱疵的情况下,将纱疵检测信号发送至单元控制器10。对于纱线监视装置8而言,作为纱疵而例如对纱线Y的粗细异常以及/或者纱线Y所含有的异物进行检测。纱线监视装置8还检测断纱等。张力传感器9在空气纺织装置7与纱线存积装置11之间测定行进的纱线Y的张力,并将张力测定信号发送至单元控制器10。在基于纱线监视装置8以及/或者张力传感器9的检测结果而判断为单元控制器10存在异常的情况下,在纺织单元2中将纱线Y或者纤维束F切断(断开)。
上蜡装置12在纱线存积装置11与卷取装置13之间对纱线Y上蜡。
纱线存积装置11在空气纺织装置7与卷取装置13之间吸取纱线Y的松弛。纱线存积装置11具有:从空气纺织装置7稳定地抽出纱线Y的功能、在由接纱台车3进行的接纱动作时等使从空气纺织装置7送出的纱线Y滞留而防止纱线Y松弛的功能、以及防止比纱线存积装置11靠下游侧的纱线Y的张力的变动传递到空气纺织装置7的功能。
卷取装置13将纱线Y卷绕于纱管B而形成卷装P。卷取装置13具有摇臂21、卷取滚筒22、以及横动导纱器23。摇臂21将纱管B支承为能够旋转。摇臂21被支轴24支承为能够摆动,并使纱管B的表面或者卷装P的表面以适当的压力与卷取滚筒22的表面接触。设置于第二端框5的驱动马达(省略图示)同时驱动多个纺织单元2的卷取滚筒22。由此,在各纺织单元2中,使纱管B或者卷装P沿卷取方向旋转。各纺织单元2的横动导纱器23设置于多个纺织单元2所共用的轴25。第二端框5的驱动马达使轴25沿卷取滚筒22的旋转轴方向往复驱动,从而横动导纱器23使纱线Y相对于旋转的纱管B或者卷装P以规定宽度横动。
在某个纺织单元2中纱线Y被切断、或因某些理由而导致纱线Y断开的情况下,接纱台车3行进至该纺织单元2并进行接纱动作。接纱台车3具有接纱装置26、吸管(纱线捕捉装置)27、以及吸嘴(纱线捕捉装置)28。吸管27被支轴31支承为能够转动,并对来自空气纺织装置7的纱线Y进行捕捉而将其引导至接纱装置26。吸管27如果捕捉到纱线Y的纱端,则将形成于纱端的纤维束部Y1切除,并将切除了纤维束部Y1的纱线Y的纱端引导至接纱装置26。吸嘴28被支轴32支承为能够转动,并对来自卷取装置13的纱线Y进行捕捉而将其引导至接纱装置26。吸嘴28如果捕捉到纱线Y的纱端,则将形成于纱端的纤维束部Y1切除,并将切除了纤维束部Y1后的纱线Y的纱端引导至接纱装置26。接纱装置26进行被引导的纱线Y彼此的接纱。接纱装置26是使用压缩空气的捻接器、或者将纱线Y机械式连接的打结器等。
在接纱台车3进行接纱动作时,使卷装P沿反卷取方向旋转(反转)。此时,以使卷装P从卷取滚筒22分离的方式利用气缸(省略图示)使摇臂21移动,并利用设置于接纱台车3的反转用罗拉(省略图示)使卷装P反转。
接下来,对与形成于纱线Y的纱端的纤维束部Y1的长度的调整有关的动作(纺织方法)进行说明。此外,如图5所示,纤维束部Y1是指在与卷装P相连的纱线Y的纱端中未被加捻的区域。例如,在检测到纱疵而停止纺织的情况、或者卷装P成为满卷状态而结束纺织的情况下,进行形成纤维束部Y1的动作。
纤维束部Y1的长度的调整的动作根据纺织的纱线Y的支数(粗细)而不同。首先,参照图6的(a)来说明对支数在Ne30以上(第一支数范围)的纱线Y进行纺织的情况下的纤维束部Y1的长度的调整方法。本实施方式中的支数为英制支数。
在纺织中,多个喷嘴74向纺织室73喷射空气而在纺织室73内产生空气的回旋气流。由此,对供给至纺织室73的纤维束F加捻,从而生成纱线Y。所生成的纱线Y通过通路81而从出口83排出。未成为纱线Y的纤维被回收部77回收。在纺织中,空气纺织装置7位于纺织位置。
在纺织中,若由纱线监视装置8检测到纱疵,则向单元控制器10发送纱疵检测信号。单元控制器10如果接收到纱疵检测信号,则以使后罗拉对14的旋转(由牵伸装置6进行的牵伸动作)停止的方式,控制牵伸装置6(断开动作)。由于前罗拉对17连接于与后罗拉对14不同的驱动源(与另一纺织单元2的前罗拉对17共用的驱动源),所以继续进行前罗拉对17的驱动。其结果是,纤维束F在后罗拉对14与前罗拉对17之间被断开。如上述那样,将单元控制器10对牵伸装置6进行控制的定时称为“使由牵伸装置6进行的牵伸动作停止的定时K”。
然后,单元控制器10以使由多个喷嘴74进行的空气的喷射停止的方式,控制空气纺织装置7(断开动作)。若由多个喷嘴74进行的空气的喷射停止,则纺织室73的回旋气流消失,从而不再对纱线Y的纱端加捻。其结果是,在纱线Y的纱端形成有未被加捻的纤维束部Y1。如上述那样,将单元控制器10对空气纺织装置7进行控制的定时称为“使空气的喷射停止的第一定时L”。该第一定时L通过单元控制器10以与使牵伸装置6所进行的牵伸动作停止的定时K连动的方式,被设定为从定时K经过规定时间之时。单元控制器10具有作为第一定时L的设定部的功能。
然后,单元控制器10以使空气纺织装置7开始从纺织位置朝向退避位置移动的方式控制空气纺织装置7(断开动作)。如上述那样,将单元控制器10对空气纺织装置7进行控制的定时称为“使空气纺织装置7开始从纺织位置朝向退避位置移动的第二定时M”。该第二定时M通过单元控制器10以与使空气的喷射停止的第一定时L连动的方式,被设定为从第一定时L经过规定时间之时。通过以上的动作,将纱线Y断开而在纱线Y的纱端形成纤维束部Y1。
接下来,参照图6的(b)来说明对支数比Ne15大且不足Ne30(第二支数范围)的纱线Y进行纺织的情况下的纤维束部Y1的长度的调整方法。
在纱线Y的支数比Ne15大且不足Ne30的情况下,实施与对支数在Ne30以上的纱线Y进行纺织的情况下的纤维束部Y1的调整相同的动作,直至使空气纺织装置7开始从纺织位置朝向退避位置移动的第二定时M为止。
单元控制器10以在使空气纺织装置7开始从纺织位置朝向退避位置移动后(第二定时M之后)喷射空气的方式,控制喷射装置40。如上述那样,将单元控制器10对喷射装置40进行控制的定时称为“喷射空气的第三定时N”。对于该第三定时N,以空气纺织装置7开始从纺织位置朝向退避位置移动的第二定时M为基准,由单元控制器10进行设定。空气被朝向通过牵伸装置6与空气纺织装置7之间的区域C的纤维束F喷射。纤维束F被喷射来的空气断开。这样,纤维束F在后罗拉对14与前罗拉对17之间被断开,并且被喷射装置40进一步断开。
在纤维束F被断开时产生的纤维被吸引装置42吸引。然后,单元控制器10以在空气纺织装置7到达退避位置前停止空气的喷射的方式,控制喷射装置40。通过以上的动作,将纱线Y断开而在纱线Y的纱端形成纤维束部Y1。
单元控制器10将由操作人员通过输入键104选择出的数据储存于存储部,并根据所选择的该数据来执行控制程序,从而能够调整第三定时N。在应使纤维束部Y1的长度较短的情况下,第三定时N被调整为相对变早。由此,纤维束部Y1的长度变短。另一方面,在使纤维束部Y1的长度较长的情况下,第三定时N被调整为相对变晚(相对于应使纤维束部Y1的长度较短的情况变晚)。由此,纤维束部Y1的长度变长。这样,第三定时N也可以被单元控制器10调整为:越是使纤维束部Y1的长度较短的情况则越早。
接着,参照图6的(c)来说明对支数在Ne15以下(第三支数范围)的纱线Y进行纺织的情况下的纤维束部Y1的长度的调整方法。
在纺织中,若由纱线监视装置8检测到纱疵,则向单元控制器10发送纱疵检测信号。单元控制器10如果接收到纱疵检测信号,则控制牵伸装置6的动作。具体而言,单元控制器10如果接收到纱疵检测信号,则使比率比以成为应由空气纺织装置7生成的纱线Y的支数的方式对纱条S进行牵伸的第一牵伸动作的牵伸比大,来实施对纱条S进行牵伸的第二牵伸动作。即,单元控制器10如果接收到纱疵检测信号,则变更牵伸装置6的总牵伸比。
详细而言,单元控制器10以与当前正在进行纺织的纱线Y的支数相比细化支数的方式,变更牵伸装置6的总牵伸比。具体而言,单元控制器10对后罗拉对14以及中后罗拉对15的牵伸比进行变更。单元控制器10例如在正对支数为Ne10的纱线Y进行纺织的情况下,变更成对支数为Ne20的纱线Y进行纺织时的牵伸比。详细而言,单元控制器10对后罗拉对14以及中后罗拉对15的旋转速度进行变更,并对后罗拉比(后罗拉对14与中后罗拉对15之间的牵伸比)以及中后罗拉比(中后罗拉对15与中罗拉对16之间的牵伸比)进行变更,从而使总牵伸比变成支数为Ne10的情况下的例如2倍。由此,牵伸装置6的总牵伸比被变更,从而牵伸成用于对Ne20的纱线Y进行纺织的纤维束F。
单元控制器10基于预先设定于存储部(省略图示)的信息,设定牵伸装置6中的用于实施第二牵伸动作的牵伸比。在存储部中以建立关联的方式存储有纱线的支数和该支数下的第二牵伸动作的牵伸比。对第二牵伸动作的牵伸比进行设定,以使得由空气纺织装置7生成的纱线Y的支数处于比Ne15大且在Ne45以下的范围。即,单元控制器10在第二牵伸动作中,以使得由空气纺织装置7生成的纱线Y的支数处于比Ne15大且在Ne45以下的范围的牵伸比,对纱条S进行牵伸。单元控制器10例如在输入键104中进行了批次的输入的情况下,从存储部取得与根据该批次而生成的纱线Y的支数对应的第二牵伸动作的牵伸比。此外,第二牵伸动作下的牵伸比例如也可以通过操作人员在输入键104中进行输入来设定。
接着,对于单元控制器10而言,若在变更总牵伸比后持续规定时间地利用牵伸装置6对纱条S进行牵伸(实施第二牵伸动作),则以使后罗拉对14的旋转停止的方式,控制牵伸装置6。规定时间是指在总牵伸比产生变更后被牵伸而被细化了支数的纤维束F进入空气纺织装置7为止的时间。即,单元控制器10在被细化了支数后的纤维束F进入至空气纺织装置7的情况下,以使后罗拉对14的旋转停止的方式控制牵伸装置6。由于前罗拉对17连接于与后罗拉对14不同的驱动源,所以继续进行前罗拉对17的驱动。其结果是,纤维束F在后罗拉对14与前罗拉对17之间被断开。
接着,单元控制器10以使由多个喷嘴74进行的空气的喷射停止的方式,控制空气纺织装置7。然后,单元控制器10以使空气纺织装置7开始从纺织位置朝向退避位置移动的方式控制空气纺织装置7。然后,单元控制器10以在使空气纺织装置7开始从纺织位置朝向退避位置移动后(第二定时M之后)喷射空气的方式,控制喷射装置40。通过以上的动作,将纱线Y断开而在纱线Y的纱端形成纤维束部Y1。
在上述内容中,对利用纱线监视装置8检测到纱疵而中断纺织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在将卷装P判断为满卷状态而结束纺织的情况下,也进行相同的动作。但是,在该情况下,优选将纤维束部Y1的长度设定为较短,以便在下一工序中将卷装P应用于整经机时不使结点断开。因此,优选将第三定时N调整为提早的定时。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纺织机1在牵伸装置6中实施了第二牵伸动作后,实施断开动作。通过第二牵伸动作进行了牵伸的纱条S与通过第一牵伸动作进行了牵伸的纱条S相比被拉长。因此,第二牵伸动作后的纤维束F与第一牵伸动作后的纤维束F相比,纤维量变少。例如,在生成支数较小(粗)的纱线Y的情况下,向空气纺织装置7供给的纤维束F的纤维量较多。在该情况下,在断开动作中将纤维束F断开时,存在纤维束F未被适当地断开而使得形成于纱线Y的纱端的纤维束部(未被适当地加捻的部分)Y1变长的情况。在纺织机1中,在纤维束F要被断开时,纤维束F的纤维量因第二牵伸动作而减少,因此在断开动作中将纤维束F断开时,能够抑制纤维束部Y1变长。因此,在纺织机1中,能够通过断开动作来适当地调整形成于纱线Y的纱端的纤维束部Y1的长度。
另外,由于能够抑制纤维束部Y1变长,所以能够抑制纤维向前罗拉对17等的周边飞散而附着于前罗拉对17等的情况。
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纺织机1中,单元控制器10在第二牵伸动作中,以使得由空气纺织装置7生成的纱线Y的支数处于比Ne15大且在Ne45以下的范围的牵伸比,对纱条S进行牵伸。这样,在纺织机1中,牵伸成纱线Y的支数处于比Ne15大且在Ne45以下的范围的纤维束F,从而能够使进行断开时的纤维束F的纤维量成为适当的量。因此,在纺织机1中,能够防止纤维束部Y1过粗、过细、过长、过短。而且,在纺织机1中,能够避免纤维束部Y1又粗又长而导致纤维容易向周围飞散的状况、避免纤维束部Y1过细而导致难以利用吸管27以及吸嘴28进行纱端的捕捉的状况。
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纺织机1中,在由空气纺织装置7生成的纱线Y的支数在Ne15以下的情况下,单元控制器10使牵伸装置6实施第二牵伸动作。在生成支数处于Ne15以下的纱线Y的情况下,纤维束F的纤维量比较多。因此,在纺织机1中,在生成支数处于Ne15以下的纱线Y的情况下实施第二牵伸动作,从而能够抑制纤维束部Y1变长,能够适当地调整纤维束部Y1的长度。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纺织机1具备对纱线Y的纱疵进行检测的纱线监视装置8。单元控制器10在由纱线监视装置8检测到纱线的纱疵的情况下,使牵伸装置6实施第二牵伸动作。由此,在纺织机1中,在检测到纱疵而将纱线Y切断时,能够适当地调整形成于纱线Y的纱端的纤维束部Y1的长度。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纺织机1具备:对来自空气纺织装置7的纱线Y进行捕捉而将其引导至接纱装置26的吸管27、对来自卷取装置13的纱线Y进行捕捉而将其引导至接纱装置26的吸嘴28、以及进行由吸管27以及吸嘴28捕捉到的纱端彼此的接纱动作的接纱装置26。吸管27以及吸嘴28将在捕捉到的纱端上形成的纤维束部Y1切除。接纱装置26将由吸管27以及吸嘴28切除了纤维束部Y1后的纱端彼此连接。形成于纱端的纤维束部Y1未被适当地加捻,因此若以包含纤维束部Y1的方式进行接纱动作,则存在在接纱部分中产生不良状况的担忧。在纺织机1中,利用吸管27以及吸嘴28将纤维束部Y1切除,因此能够抑制在接纱部分中产生不良状况。因此,在纺织机1中,能够抑制纱线Y的品质降低。
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纺织机1中,牵伸装置6在纱条S的牵伸路径上从下游侧朝向上游侧依次具有前罗拉对17、中罗拉对16、中后罗拉对15以及后罗拉对14。单元控制器10在第二牵伸动作中使中后罗拉对15以及后罗拉对14的牵伸比的比率变得比第一牵伸动作大。由此,在纺织机1中,能够针对每个纺织单元2使第二牵伸动作下的牵伸比的比率与第一牵伸动作下的牵伸比相比适当增大。因此,在纺织机1中,能够针对每个纺织单元2在希望的定时实施第二牵伸动作而将纱线Y断开。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纺织机1具备向牵伸装置6与空气纺织装置7之间的区域C喷射空气的喷射装置40。喷射装置40在空气纺织装置7开始从纺织位置朝向退避位置移动后喷射空气。在纺织机1中,利用喷射装置40向通过牵伸装置6与空气纺织装置7之间的区域C的纤维束F喷射空气,因此借助该空气对纤维束F的断开进行辅助。因此,在纺织机1中,通过调整喷射该空气的定时,能够更加适当地调整纤维束部Y1的长度。
在本实施方式的纺织机1中,单元控制器10在实施第二牵伸动作后,在通过第二牵伸动作进行了牵伸的纤维束F的至少局部进入至空气纺织装置7后,实施断开动作。由此,在纺织机1中,在利用空气纺织装置7对通过第二牵伸动作进行了牵伸的纤维束F稍稍加捻后,将被实施了第二牵伸动作的部分的纤维束F可靠地断开。因此,在纺织机1中,能够抑制纤维束部Y1变长。
在本实施方式的纺织机1中,单元控制器10在实施第二牵伸动作后,停止后罗拉对14的旋转。然后,单元控制器10在使空气纺织装置7的空气的喷射停止后,空气纺织装置7开始从纺织位置朝向退避位置移动。纺织机1以该顺序使牵伸装置6以及空气纺织装置7执行动作,从而能够更加适当地调整纤维束部Y1的长度。另外,在纺织机1中,能够实施高效的纤维束F的断开动作。
以上,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纺织机1中,将对牵伸装置6的总牵伸比进行变更以便与当前正在进行纺织的纱线Y的支数相比细化支数的方式作为一个例子而进行了说明。但是,在纺织机中,也可以以与当前正在进行纺织的纱线Y的支数相比粗化支数的方式,变更牵伸装置6的总牵伸比。具体而言,单元控制器10构成为:在牵伸装置6中以使比率变得比第一牵伸动作的牵伸比小的方式实施了第二牵伸动作后,实施断开动作。
这样,单元控制器10具有如下纱线尖控制模式:“在牵伸装置6中,在变更成与对成为由空气纺织装置7生成的纱线Y的支数的纱条S进行牵伸的第一牵伸动作的牵伸比不同比率的牵伸比并实施了对纱条S进行牵伸的第二牵伸动作后,实施断开动作”。经第二牵伸动作牵伸而得的纤维束F与经第一牵伸动作牵伸而得的纤维束F状态不同。在使比率变得比第一牵伸动作的牵伸比大而实施第二牵伸动作的情况下,经第二牵伸动作牵伸而得的纤维束F与经第一牵伸动作牵伸而得的纤维束F相比被拉长。因此,第二牵伸动作后的纤维束F与第一牵伸动作后的纤维束F相比,纤维量变少。在使比率变得比第一牵伸动作的牵伸比小而实施第二牵伸动作的情况下,经第二牵伸动作牵伸而得的纤维束F比经第一牵伸动作牵伸而得的纤维束F短。因此,第二牵伸动作后的纤维束F与第一牵伸动作后的纤维束F相比,纤维量增多。这样,在纺织机中,通过变更第一牵伸动作的牵伸比与第二牵伸动作的牵伸比,从而能够调整纤维束F的纤维量。因此,在纺织机中,能够适当地调整形成于纱线Y的纱端的纤维束部Y1的尺寸。由此,在纺织机中,即便在以相对于纤维束F的断开而言不被期望的支数生成了纱线Y的情况下,也能够在断开动作时以适当的支数进行断开。
能够基于品质、操作性来设定以第二牵伸动作的牵伸比生成的纱线Y的支数、即为了断开而优选的纱线Y的支数。这里的品质是指纤维束部Y1的风花飞散量。这里的操作性是指接纱台车3的引出成功率。上述的品质存在若支数变小(纱线Y变粗)则降低、若支数变大(纱线Y变细)则提高的趋势。即,对于风花飞散量而言,若支数变小则风花飞散量变多,若支数变大则风花飞散量变少。就上述的操作性而言,存在若支数变小则操作性提高、若支数变大则操作性降低的趋势。即,对于引出成功率而言,若支数变小则引出成功率提高,若支数变大则引出成功率降低。从品质与操作性的平衡的观点考虑,例如优选将支数设为15~45。更优选使支数在30以上且在40以下。然而,并不限定支数为15~45、优选为30以上40以下。
对于上述支数而言,也可以根据重视品质和操作性的哪一个而由用户自由地设定。可以构成为:用户通过对操作部(输入键104或者后述的触摸面板等)进行操作,从而能够预先设定实施上述纱线尖控制的情况下的规定支数范围(例如“○支~○支”的范围以外/更具体而言例如为15支~45支以外)、和通过第二牵伸动作实现的目标断开支数(例如○支/更具体而言例如为30支)。优选,此时的目标断开支数如上述那样被设定在比15支大且处于45支以下的目标范围内,更优选被设定在30支以上40支以下的目标范围内。规定支数范围只要在目标范围外即可。而且,单元控制器10在以规定支数范围进行纺织的情况下,例如在检测到纱疵时或者对卷装进行落纱时等需要使纱线或者纤维束断开时,可以在以成为目标断开支数的牵伸比实施第二牵伸动作后,实施断开动作。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于在第二牵伸动作中,通过变更后罗拉对14与中后罗拉对15的旋转速度并变更后罗拉比与中后罗拉比从而变更总牵伸比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在第二牵伸动作中,也可以仅变更后罗拉对14的旋转速度来变更总牵伸比。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底罗拉14b、15b被设置于各纺织单元2的驱动马达旋转驱动、底罗拉16b、17b被设置于第二端框5的驱动马达旋转驱动的方式为一个例子而进行了说明。在该结构中,以通过变更牵伸装置6的后罗拉对14以及中后罗拉对15的牵伸比来实施第二牵伸动作的方式为一个例子而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是底罗拉14b、15b、16b、17b被设置于各纺织单元2的驱动马达旋转驱动的方式。在该结构中,也可以通过对后罗拉对14、中后罗拉对15、中罗拉对16以及前罗拉对17中的任一对罗拉对的牵伸比进行变更,从而实施第二牵伸动作。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在实施第二牵伸动作后使后罗拉对14的旋转停止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使后罗拉对14与中后罗拉对15的两方的旋转停止。但是,作为断开动作而停止旋转的罗拉对优选在牵伸装置6中是最上游的罗拉对、或者是至少包括最上游的罗拉对且除了最下游的罗拉对的多对罗拉对。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牵伸装置6具备后罗拉对14、中后罗拉对15、中罗拉对16以及前罗拉对17这4对罗拉对的方式作为一个例子而进行了说明,但只要具备至少3对罗拉对即可。例如,也可以构成为省略中后罗拉对15,且具备后罗拉对14、中罗拉对16以及前罗拉对17这3对罗拉对。另外,例如也可以具备5个以上的罗拉对。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操作人员使用输入键104而执行设定作业等适当的操作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构成为将显示画面102作为触摸面板显示器,操作人员能够代替输入键104或者与输入键104一同地对触摸面板进行操作。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喷射装置40的空气的喷射对纤维束F的断开进行辅助,但也可以不进行基于喷射装置40的空气的喷射。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用Ne(英制支数)表示纱线Y的支数,但也可以用其他方法来表示纱线Y的支数。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喷射装置40相对于区域C位于顶罗拉17a侧,吸引装置42相对于区域C位于底罗拉17b侧,但也可以置换喷射装置40与吸引装置42的位置。
接纱装置26也可以是使用经纱的接经器。
空气纺织装置7也可以代替上述针75而利用纤维引导部的下游侧端部来防止纤维束的捻合传递至空气纺织装置的上游侧。空气纺织装置也可以代替上述结构而具备彼此向相反方向对纤维束加捻的一对空气喷嘴。纺织机也可以是自由端纺织机。
在纺织单元2中,纱线存积装置11具有从空气纺织装置7抽出纱线Y的功能,但也可以利用输送罗拉与夹持罗拉而从空气纺织装置7抽出纱线Y。在利用输送罗拉与夹持罗拉而从空气纺织装置7抽出纱线Y的情况下,也可以代替纱线存积装置11地设置利用吸引空气流来吸收纱线Y的松弛的松管或者机械式补偿器等。
在纺织机1中,在高度方向上,将各装置配置成使在上侧供给的纱线Y在下侧被卷绕。但是,也可以将各装置配置成使在下侧供给的纱线在上侧被卷绕。
在纺织机1中,牵伸装置6的底罗拉中的至少一个以及横动导纱器23由来自第二端框5的动力(即,多个纺织单元2共用)驱动。但是,纺织单元2的各部(例如,牵伸装置、空气纺织装置、卷取装置等)也可以针对每个纺织单元2而独立地被驱动。
在纱线Y的行进方向上,张力传感器9也可以配置于纱线监视装置8的上游侧。单元控制器10也可以针对每个纺织单元2而设置。在纺织单元2中,也可以省略上蜡装置12、张力传感器9以及纱线监视装置8。
在图1中,图示出纺织机1卷绕筒子形状的卷装P,但也能够卷绕锥形的卷装。在为锥形的卷装的情况下,因纱线的横动而产生纱线的松弛,但能够利用纱线存积装置11来吸收该松弛。各结构的材料以及形状并不限定于上述的材料以及形状,能够采用各种材料以及形状。

Claims (18)

1.一种纺织机,其中,具备:
牵伸装置,其具有多对能够旋转的罗拉对,并利用所述罗拉对而对纤维束进行牵伸;
空气纺织装置,其能够在纺织位置和比所述纺织位置更远离所述牵伸装置的退避位置之间移动,通过在所述纺织位置向纺织室喷射空气,从而对由所述牵伸装置牵伸后的所述纤维束加捻而生成纱线;以及
控制部,其对所述牵伸装置以及所述空气纺织装置的动作进行控制,
所述控制部控制成:在要将所述纤维束断开的情况下,在所述牵伸装置中,变更为与对所述纤维束进行牵伸的第一牵伸动作的牵伸比不同的比率的牵伸比并实施对所述纤维束进行牵伸的第二牵伸动作之后,实施停止至少一对所述罗拉对的旋转、停止所述空气纺织装置的所述空气的喷射、以及所述空气纺织装置从所述纺织位置朝向所述退避位置的移动之中的至少一个断开动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纺织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控制成:在所述牵伸装置中使比率变得比所述第一牵伸动作的牵伸比大并实施了所述第二牵伸动作之后,实施所述断开动作。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纺织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控制成:在所述牵伸装置中使比率变得比所述第一牵伸动作的牵伸比小并实施了所述第二牵伸动作之后,实施所述断开动作。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纺织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控制成:在所述第二牵伸动作中,以由所述空气纺织装置生成的所述纱线的支数落入比Ne15大且Ne45以下的范围的牵伸比,对所述纤维束进行牵伸。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纺织机,其特征在于,
在由所述空气纺织装置生成的所述纱线的支数处于Ne15以下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使所述牵伸装置实施所述第二牵伸动作。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纺织机,其特征在于,
具备对所述纱线的纱疵进行检测的纱线检测装置,
在由所述纱线检测装置检测到所述纱线的纱疵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使所述牵伸装置实施所述第二牵伸动作。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纺织机,其特征在于,
具备:
纱线捕捉装置,其对所述纱线的经断开而形成的纱端进行捕捉;以及
接纱装置,其对由所述纱线捕捉装置捕捉到的所述纱端彼此进行接纱动作,
所述纱线捕捉装置将捕捉到的所述纱端的至少局部切除,
所述接纱装置将被所述纱线捕捉装置切除了至少局部后的所述纱端彼此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纺织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牵伸装置在所述纤维束的牵伸路径上从下游侧朝向上游侧依次具有第一罗拉对、第二罗拉对、第三罗拉对、以及第四罗拉对,
所述控制部在所述第二牵伸动作中使得所述第三罗拉对以及所述第四罗拉对的牵伸比的比率与第一牵伸动作中不同。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纺织机,其特征在于,
具备多个纺织单元,
所述纺织单元分别具备所述第一罗拉对、所述第二罗拉对、所述第三罗拉对、所述第四罗拉对、以及所述空气纺织装置,
在所述纺织单元的每一个中,所述第三罗拉对以及所述第四罗拉对能够独立地旋转驱动。
10.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纺织机,其特征在于,
具备多个纺织单元,
所述纺织单元分别具备至少3对所述罗拉对、和所述空气纺织装置,
在所述纺织单元的每一个中,至少3对所述罗拉对分别能够独立地旋转驱动,
所述控制部对至少3对所述罗拉对中的任一对的牵伸比进行变更。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纺织机,其特征在于,
具备向所述牵伸装置与所述空气纺织装置之间的区域喷射空气的喷射装置,
所述喷射装置在所述空气纺织装置开始从所述纺织位置朝向所述退避位置移动后喷射空气。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纺织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控制成:在实施了所述第二牵伸动作后,在经所述第二牵伸动作牵伸而得的所述纤维束的至少局部进入所述空气纺织装置后,实施所述断开动作。
13.根据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纺织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控制成:在实施了所述第二牵伸动作后,使至少一对所述罗拉对的旋转停止,然后在停止了所述空气纺织装置的所述空气的喷射后,使所述空气纺织装置开始从所述纺织位置朝向所述退避位置移动。
14.根据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纺织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气纺织装置具备:
纤维引导部,其对从所述牵伸装置送出的所述纤维束进行引导;
所述纺织室,其借助所述空气的回旋气流而使由所述纤维引导部引导过来的所述纤维束的纤维旋转;
喷嘴,其供朝向所述纺织室喷射的所述空气通过;
以及中空引导轴体,其具有与所述纺织室连通并将所生成的所述纱线向外部引导的通路。
15.一种纺织方法,其在下述纺织机中实施,所述纺织机具备:牵伸装置,该牵伸装置具有多对能够旋转的罗拉对,并利用所述罗拉对而对纤维束进行牵伸;以及空气纺织装置,该空气纺织装置能够在纺织位置和比所述纺织位置更远离所述牵伸装置的退避位置之间移动,并通过在所述纺织位置向纺织室喷射空气,从而对由所述牵伸装置牵伸后的所述纤维束加捻而生成纱线,
所述纺织方法的特征在于,
在要将所述纤维束断开的情况下,在所述牵伸装置中变更为与对所述纤维束进行牵伸的第一牵伸动作的牵伸比不同的比率的牵伸比并实施对所述纤维束进行牵伸的第二牵伸动作,然后,实施停止至少一对所述罗拉对的旋转、停止所述空气纺织装置的所述空气的喷射、以及使所述空气纺织装置从所述纺织位置朝向所述退避位置移动之中的至少一个断开动作。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纺织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牵伸装置中使比率变得比所述第一牵伸动作的牵伸比大并实施所述第二牵伸动作后,实施所述断开动作。
17.根据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纺织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检测到所述纱线的纱疵的情况下,
在由所述空气纺织装置生成的所述纱线的支数处于规定的第一支数范围时,通过实施停止至少一对所述罗拉对的旋转、停止所述空气纺织装置中的所述空气的喷射、以及使所述空气纺织装置从所述纺织位置朝向所述退避位置移动之中的至少一个断开动作,从而将所述纤维束断开,
在由所述空气纺织装置生成的所述纱线的支数处于规定的第二支数范围时,至少通过使所述空气纺织装置从所述纺织位置朝向所述退避位置移动,并在所述空气纺织装置开始朝向所述退避位置移动后向所述牵伸装置与所述空气纺织装置之间的区域喷射空气,从而将所述纤维束断开,
在由所述空气纺织装置生成的所述纱线的支数处于规定的第三支数范围时,在实施所述第二牵伸动作后,至少通过使所述空气纺织装置从所述纺织位置朝向所述退避位置移动,并在所述空气纺织装置开始朝向所述退避位置移动后,向所述牵伸装置与所述空气纺织装置之间的区域喷射空气,从而将所述纤维束断开,
所述第一支数范围是使得所生成的纱线比以所述第二支数范围所生成的所述纱线细的支数范围,
所述第二支数范围是使得所生成的纱线比以所述第三支数范围所生成的所述纱线细的支数范围。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纺织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支数范围在Ne30以上,
所述第二支数范围大于Ne15小于Ne30,
所述第三支数范围在Ne15以下。
CN201711212539.3A 2016-12-01 2017-11-28 纺织机以及纺织方法 Active CN10813063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234412A JP2018090923A (ja) 2016-12-01 2016-12-01 紡績機及び紡績方法
JP2016-234412 2016-12-0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130639A true CN108130639A (zh) 2018-06-08
CN108130639B CN108130639B (zh) 2022-04-08

Family

ID=604525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1212539.3A Active CN108130639B (zh) 2016-12-01 2017-11-28 纺织机以及纺织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3330416A1 (zh)
JP (1) JP2018090923A (zh)
CN (1) CN108130639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029412A (zh) * 2017-12-28 2019-07-19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纺纱机及纺纱方法
CN111254528A (zh) * 2018-12-03 2020-06-09 塞维欧纺织机械股份公司 生产支数低于Ne 20的大纱的空气纺纱方法和相关纱线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86107922A (zh) * 1985-11-21 1987-06-10 舒伯特-萨尔泽机械制造股份公司 一种用于纤维纺的方法和装置
GB2174723B (en) * 1985-05-07 1988-04-20 Npk Textilno Mash Air vortex nozzle for spinning yarn from staple fibres
CN1445394A (zh) * 2002-03-18 2003-10-01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纺织方法及其设备
CN103787150A (zh) * 2012-10-30 2014-05-14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纱线卷取机以及纱线卷取方法
CN104651984A (zh) * 2013-11-25 2015-05-27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空气纺织装置及纺织机
CN105274666A (zh) * 2014-05-26 2016-01-27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纺纱机及纺纱方法
CN105297197A (zh) * 2014-07-24 2016-02-03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纺织机及纺织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144136A (ja) 2004-11-16 2006-06-08 Murata Mach Ltd 紡績装置の運転方法及び紡績装置
JP2015224398A (ja) * 2014-05-26 2015-12-14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紡績機及び紡績方法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174723B (en) * 1985-05-07 1988-04-20 Npk Textilno Mash Air vortex nozzle for spinning yarn from staple fibres
CN86107922A (zh) * 1985-11-21 1987-06-10 舒伯特-萨尔泽机械制造股份公司 一种用于纤维纺的方法和装置
CN1445394A (zh) * 2002-03-18 2003-10-01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纺织方法及其设备
CN103787150A (zh) * 2012-10-30 2014-05-14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纱线卷取机以及纱线卷取方法
CN104651984A (zh) * 2013-11-25 2015-05-27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空气纺织装置及纺织机
CN105274666A (zh) * 2014-05-26 2016-01-27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纺纱机及纺纱方法
CN105297197A (zh) * 2014-07-24 2016-02-03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纺织机及纺织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029412A (zh) * 2017-12-28 2019-07-19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纺纱机及纺纱方法
CN111254528A (zh) * 2018-12-03 2020-06-09 塞维欧纺织机械股份公司 生产支数低于Ne 20的大纱的空气纺纱方法和相关纱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330416A1 (en) 2018-06-06
CN108130639B (zh) 2022-04-08
JP2018090923A (ja) 2018-06-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787150B (zh) 纱线卷取机以及纱线卷取方法
CN103010849B (zh) 纱线卷绕机及纱线卷绕单元
CN103010816B (zh) 纱线卷取机
CN104651984A (zh) 空气纺织装置及纺织机
CN103010823B (zh) 纱线卷绕机及纱线卷绕单元
JP5245027B2 (ja) ほぼ撚りが解かれた繊維材料から編み製品を製造するための方法および編み機
CN109385703A (zh) 气流纺纱机
CN105645178B (zh) 纱线卷取机
CN105297197B (zh) 纺织机及纺织方法
CN107829176A (zh) 一种用于纱线超光洁处理的瓣合式装置及其应用
CN108130639A (zh) 纺织机以及纺织方法
CN105274666B (zh) 纺纱机及纺纱方法
TWI472657B (zh) 針織機以及從粗紗產生針織物的方法
JPH0247316A (ja) 糸の製造方法
EP2985371B1 (en) Spinning machine
CN105316811B (zh) 制造气流纺纱纱线的方法
JP6226975B2 (ja) ドラフトユニットおよび2つの繊維材料供給装置を有する繊維機械および繊維材料供給方法
CN106245163A (zh) 纺织机以及纺织方法
CN110158207A (zh) 空气纺纱机和空气纺纱方法
JP3542796B2 (ja) 新規に紡糸すべき糸を既存の糸端に自動継ぎするための方法及び作動ロボット
CN105966995B (zh) 接头装置、纺纱机和自动络纱机
CN106560535A (zh) 牵伸装置、纺织机以及纺织方法
CN110029412B (zh) 纺纱机及纺纱方法
CN106167201A (zh) 纱线卷取机
CN106337231B (zh) 一种梯度摩擦包缠纱线毛羽的后加工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