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354287B - - Google Patents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354287B
TWI354287B TW096143985A TW96143985A TWI354287B TW I354287 B TWI354287 B TW I354287B TW 096143985 A TW096143985 A TW 096143985A TW 96143985 A TW96143985 A TW 96143985A TW I354287 B TWI354287 B TW I354287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voltage
resistance
characteristic
variable
resistance stat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614398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0839766A (en
Inventor
Shinobu Yamazaki
Yasunari Hosoi
Nobuyoshi Awaya
Shinichi Sato
Kenichi Tanaka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Kk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Kk filed Critical Sharp Kk
Publication of TW2008397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83976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35428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354287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CSTATIC STORES
    • G11C13/00Digital sto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torage element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11C11/00, G11C23/00, or G11C25/00
    • G11C13/0002Digital sto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torage element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11C11/00, G11C23/00, or G11C25/00 using resistive RAM [RRAM] elements
    • G11C13/0007Digital sto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torage element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11C11/00, G11C23/00, or G11C25/00 using resistive RAM [RRAM] elements comprising metal oxide memory material, e.g. perovskit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0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 H01L27/0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a semiconductor body
    • H01L27/1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a semiconductor body including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components in a repetitive configuration
    • H01L27/101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a semiconductor body including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components in a repetitive configuration including resistors or capacitors only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CSTATIC STORES
    • G11C13/00Digital sto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torage element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11C11/00, G11C23/00, or G11C25/00
    • G11C13/0002Digital sto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torage element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11C11/00, G11C23/00, or G11C25/00 using resistive RAM [RRAM] elements
    • G11C13/0021Auxiliary circuits
    • G11C13/003Cell acces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BELECTRONIC MEMORY DEVICES
    • H10B63/00Resistance change memory devices, e.g. resistive RAM [ReRAM] devices
    • H10B63/20Resistance change memory devices, e.g. resistive RAM [ReRAM] devices comprising selection components having two electrodes, e.g. diod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BELECTRONIC MEMORY DEVICES
    • H10B63/00Resistance change memory devices, e.g. resistive RAM [ReRAM] devices
    • H10B63/80Arrangements comprising multiple bistable or multi-stable switching components of the same type on a plane parallel to the substrate, e.g. cross-point array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BELECTRONIC MEMORY DEVICES
    • H10B63/00Resistance change memory devices, e.g. resistive RAM [ReRAM] devices
    • H10B63/80Arrangements comprising multiple bistable or multi-stable switching components of the same type on a plane parallel to the substrate, e.g. cross-point arrays
    • H10B63/84Arrangements comprising multiple bistable or multi-stable switching components of the same type on a plane parallel to the substrate, e.g. cross-point arrays arranged in a direction perpendicular to the substrate, e.g. 3D cell array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70/00Solid-state devices having no potential barriers, and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 H10N70/011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multistable switching devices
    • H10N70/021Formation of switching materials, e.g. deposition of layers
    • H10N70/028Formation of switching materials, e.g. deposition of layers by conversion of electrode material, e.g. oxidation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70/00Solid-state devices having no potential barriers, and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 H10N70/20Multistable switching devices, e.g. memristo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70/00Solid-state devices having no potential barriers, and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 H10N70/801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multistable switching devices
    • H10N70/821Device geometry
    • H10N70/826Device geometry adapted for essentially vertical current flow, e.g. sandwich or pillar type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70/00Solid-state devices having no potential barriers, and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 H10N70/801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multistable switching devices
    • H10N70/881Switching materials
    • H10N70/883Oxides or nitrid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70/00Solid-state devices having no potential barriers, and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 H10N70/801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multistable switching devices
    • H10N70/881Switching materials
    • H10N70/883Oxides or nitrides
    • H10N70/8833Binary metal oxides, e.g. TaOx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CSTATIC STORES
    • G11C221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11C13/00 for features not covered by this group
    • G11C2213/10Resistive cells; Technology aspects
    • G11C2213/15Current-voltage curve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CSTATIC STORES
    • G11C221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11C13/00 for features not covered by this group
    • G11C2213/30Resistive cell, memory material aspects
    • G11C2213/32Material having simple binary metal oxide structure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CSTATIC STORES
    • G11C221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11C13/00 for features not covered by this group
    • G11C2213/30Resistive cell, memory material aspects
    • G11C2213/34Material includes an oxide or a nitride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CSTATIC STORES
    • G11C221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11C13/00 for features not covered by this group
    • G11C2213/70Resistive array aspects
    • G11C2213/71Three dimensional array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CSTATIC STORES
    • G11C221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11C13/00 for features not covered by this group
    • G11C2213/70Resistive array aspects
    • G11C2213/72Array wherein the access device being a diode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CSTATIC STORES
    • G11C221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11C13/00 for features not covered by this group
    • G11C2213/70Resistive array aspects
    • G11C2213/76Array using an access device for each cell which being not a transistor and not a diode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CSTATIC STORES
    • G11C221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11C13/00 for features not covered by this group
    • G11C2213/70Resistive array aspects
    • G11C2213/77Array wherein the memory element being directly connected to the bit lines and word lines without any access device being used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CSTATIC STORES
    • G11C221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11C13/00 for features not covered by this group
    • G11C2213/70Resistive array aspects
    • G11C2213/79Array wherein the access device being a transist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Semiconductor Memories (AREA)

Description

1354287 ~ --- — -- · . - 九、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非揮發性半導體記憶裝置’特別是關 於具備藉由施加電壓而電阻特性變化之可變電阻元件的非 揮發性半導體記憶裝置。 【先前技術】 快閃記憶體所代表之非揮發性半導體記憶裝置,作為大 容量且小型之資訊記錄媒體,用於電腦、通信、計測機 器 '自動控制裝置及用於個人周邊之生活機器等廣泛領 域,對此種更廉價且大容量之非揮發性半導體記憶裝置的 品要非常大。此理由是,從可電性重寫,且即使斷開電源 資料不致消失的觀點,可發揮作為可輕易攜帶之記憶卡、 行動電話等及裝置運轉之初始設定,而非揮發地記憶之資 料儲存、程式儲存等的功能。 另外,鑑於最近應用程式及資料本身趨於龐大之狀況, 今後須實現儲存於快閃記憶體之軟體可重寫、錯誤修正及 功能升級等的系統。但是,先前非揮發性半導體記憶裝置 之代表的快閃記憶體,為了重寫需要非常長的時間,且因 一次重寫之資料量受到限制,所以需要確保緩衝檔案用之 多餘的記憶區域,結果產生重寫時處理步驟非常繁雜化的 問題。 此外’預測到快閃記憶體在原理上與微細化限度抵觸, 最近廣泛研究取代快閃記憶體之新型的非揮發性半導體記 憶裝置。其中利用藉由在金屬氧化膜上施加電壓產生電阻 126520-1000729.doc UM287 t化之現象的電阻變化型之非揮發性半導體記憶裝置,在 微細化限度方面比快閃記憶體優異,此外,可進行高速之 資料重寫’因此近年來積極進行研究開發。 ί尤形成此等背景之在鎳、鐵、銅、欽等金屬氧化物上施 加电壓,而電阻變化之現象本身,雖從196〇年代開始研究 (參照非專利文獻丨),不過,當時並無實用化成實際的裝 置在1990年代後期,提出利用藉由在具有約献礦構造之 錳及銅氧化物中,短時間賦予電壓脈衝,將材料之惡化抑 制在最小限度,不可逆地可增減電阻,而應用於非揮發性 半V體纪憶裝置,繼續,證實將此等金屬氧化物之可變電 阻TL件與電晶體或二極體組合,作為記憶體單位元件(記 憶胞)之記憶胞陣列實際可形成於半導體晶片上,而在 2002年之IEDM(國際電子裝置會議)中報告(參照非專利文 獻2),成為半導體業界廣泛進行研究的契機。其後,提出 即使於1960年代進行研究之鎳及銅氧化物,亦以同樣之考 慮,而與電晶體及二極體組合的報告(參照非專利文獻3、 非專利文獻4)。 此等技術全部係利用藉由施加電壓脈衝而激勵之金屬氧 化物的電阻變化,利用不同之電阻狀態作為構成非揮發性 半導體記憶裝置(之記憶元件)的記憶資訊者,基本上應係 同一技術。 上述之藉由施加電壓而激勵電阻變化的可變電阻元件 (金屬氧化物之電阻元件),依使用之金屬氧化物(以下,將 藉由施加電壓而使電阻值變化之金屬氧化物稱為「可變電 126520-1000729.doc 1354287 阻體」)的材料、電極材料、元件形狀、大小及動作條 件,而顯示各種電阻特性及電阻變化特性。但是,該特性 之多樣性的原因不明。亦即’研究者係以偶然製作之範 圍,就構成非揮發性半導體記憶裝置之記憶元件(以下, 記載成「非揮發性半導體記憶元件」),將顯示最佳特性 之動作條件作為其元件的動作條件者,並未充分掌握此等 特性的全貌,目前係尚無統一之設計方針的狀況。 該尚無統一之設計方針的狀況,表示尚未達到有意義地 可在工業上利用上述可變電阻元件的技術。換言之,上述 經驗性最佳化之技術,即使上述可變電阻元件可作為非揮 發性半導體記憶元件單體,或是將該記憶元件小規模地積 體化之零件來利用,仍無法應用於如快閃記憶體需要_ 萬〜1億個以上大規模積體度之高品質保證的目前之半導體 記憶裝置。 就上述尚未掌握全貌之具體事例,如上述可變電阻元件 之雙極性(bipo㈣切換特性與單極性(m〇n〇p〇iar)切換特 性。此等已經在IEDM中報告了兩者切換特性與其應用例 (參照非專利文獻2)。 所謂雙極性切換,係利用正負不同之2個極性的電廢脈 衝,藉由以任何-方極性之電塵脈衝,使可變電阻元件之 電阻從低電阻狀態轉移至高電阻狀態,以另一方極性之電 麼脈衝從高電阻狀態轉移至低電阻狀態,而實現2個電阻 狀態間的切換者。 另外,單極性切換係利用同極性,而長短不同之2個施 126520-1000729.doc 1354287 加時間(脈寬)的電壓脈衝,藉由以—方施加時間之電星脈 衝使可變電阻元件之電阻從低電阻狀態轉移至高電阻狀 態,以另-方施加時間之電愿脈衝從高電阻狀態轉移至低 電阻狀態,而實現2個電阻狀態間之切換者。 先前,就上述兩者之切換特性雖有各種報告,不過,此 等還停留在說明製作出之㈣非揮發性半導體記憶元件的 動作條件中之特性》 1述2個切換特性之切換動作有各種優點與問題。 雙極性切換的情況’因為伴隨電阻增大及減少之轉移時 間,均可以數H) ns程度或比其短之時間來實現,所以藉由 利用其之記憶裝置,可非常高速地執行存儲資料之重寫。 但是,為了利用正負兩者之電壓脈衝的施加,為了避免蔓 延電流,且僅使選擇記憶胞動作,各記憶胞需要一個選擇 電晶體(參照圖61)。 圖61係以可變電阻元件與選擇電晶體構成記憶胞之 % 型的記憶胞陣列CA90的一部分結構例。圖61上之一 個記憶胞MCU具備可變電阻元件Ru與選擇電晶體Tru* 構成,且係藉由接通、斷開控制選擇電晶體Τγ1〗,而在可 變電阻7L件Rl 1之兩端施加特定電壓的結構。將源極線SL 作為接地線時’施加於可變電阻元件R1丨兩端的電壓大 小,由施加於位元線BL1之電壓來決定。如圖61所示,以 1T1R型之記憶胞構成時’與由丨丁型之記憶胞構成的快閃 。己憶體比較,每個單位記憶胞之佔用面積增大,可以說實 見超過快閃記憶體之低位元成本的記憶裝置困難。 •26520-l〇〇〇729,d〇c 1354287 另外,雖亦嘗試藉由與2個端子之非線性元件組合,而 縮小由雙極㈣換之可變電阻元件構成的記憶胞之每—個 記憶胞的㈣面積’不過’此時之非線性元件無法使用單 純之整流it件’而要求非常特殊之特性n如圖62(a) 所示,改變對兩端之施加電壓時,不論正或負之極性,均 具有絕對值在一定電壓以上之範圍中’電阻值急遽降低的 可變特性時’原理上有可能,不過,實際之非線性元件如 圖62(b)所不,因為顯示伴隨施加電壓之絕對值增加,而電 阻值連續性減少的特性,所以無法顯示圖02(a)之理想之特 亦即,在目刖無法利用具有圖62(a)所示之特性的非線 性元件來實現記憶胞。 另外,單極性切換的情況,因為可以單一極性之電壓脈 衝實現切換動作,所以可使電路結構簡單化。再者,因為 記憶胞中可利用二極體與可變電阻元件之組合(idir 型)(參照圖63),所以可大幅減低交叉點型之記憶胞陣列結 構時產生問題的來自鄰接記憶胞之蔓延電流之影響,可期 待大幅提高讀取動作時之電性特性。圖63係以可變電阻元 件/、2個子整流元件^--極體構成1D1R型之記憶胞的記 憶胞陣列CA91之結構例。與圖61i1T1R型之記憶胞的情 況比較時,可減低蔓延電流之影響,且使記憶胞之結構簡 易化。藉此,與圖61之結構,亦即與雙極性切換之情況比 較’可謀求晶片尺寸之縮小化,而實現製造成本之低廉 化。 但是,藉由單極性切換使可變電阻元件之電阻狀態轉移 126520-1000729.doc 1354287 要長短2種電壓脈衝,㈣是長時間之錢脈衝者 :要數叩之脈寬,所以與雙極切換之情況比較,需要_ 。以上的重寫時間。再者,因為重寫時之記憶胞電流盥雒 極性切換時同樣地為數⑽μΑ〜數mA,所以每個記憶胞之 重寫耗電亦需要雙極性切換的100倍程度.,重寫時之性能 面遠劣於雙極性切換。此外,如㈣記憶體因為使用時脈 全體消除及複數位元程式的手段,從晶片耗電之觀點有困
難,所以觀察單體元件之動作速度,雖超過快閃記憶體, 但是比較記憶體系統之性能時,快閃記憶體中無法獲得有 意義之重寫速度的性能差,很難說具有取代快閃記憶體之 競爭力。 另外,在切換動作之穩定性方面,任何切換特性中均存 在問題。為了穩定地產生切換動作,需要選擇最佳之電壓 振幅的電壓脈衝,不過,該電壓振幅須配合可變電阻元件 具有之特性’於嘗試錯誤後作決定。因此,即使雙極性切 換’多為施加之電壓脈衝使用不僅極性不同,電壓振幅亦 不同的電壓脈衝’而成為更穩定之切換動作的情況。 [非專利文獻 1] H. Pagnia et al·,"Bistable Switching in Electroformed Metal-Insulator-Metal Devices", Physica Status Solidi(a),108,pp· 11-65,1988 [非專利文獻 2] W. W. Zhuang et al·,"Novell Colossal Magnetoresistive Thin Film Nonvolatile Resistance Random
Access Memory(RRAM)", IEDM Technical Digest, pp. 193-196, 2002. 12 126520-1000729.doc 11 1354287 [非專利文獻 3] I. G. Beak et al·,"Highly Scalable Non-Volatile Resistive Memory Using Simple Binary Oxide Driven By Asymmetricunipolar Voltage Pulses", IEDM, 2004 [非專利文獻 4] A. Chen et al·,"Non-Volatile Resistive Switching For Advanced Memory Applications", IEDM, 2005 【發明内容】 首先,就本發明欲解決之問題及其解決手段作說明時, 係說明依據上述雙極性切換特性及單極性切換特性可穩定 地實現切換動作用的條件,作為本發明之基礎的技術構 想。 圖64係顯示在上部電極與下部電極之間夾著可變電阻體 之構造的可變電阻元件中,對兩電極間施加電壓時基本之 電阻變化特性的電流電壓特性。圖64所示之電流電壓特性 的測定,係使用可設定電流之上限值(compliance)的市售 之測定器(如HURETPACARD公司之參數分析器,型號 41 56B)。具體之電壓值及電流值依測定對象之各個試劑的 材料、元件構造、製造步驟、元件尺寸而不同,不過就定 性之特性,不論可變電阻體之種類為何,如可變電阻體之 材料係鐵、鎳、銅、鈦等之氧化膜時,顯示圖64所示之特 性。 亦即,在顯示高電阻狀態之電阻特性(圖中A)的可變電 阻元件中,施加臨限電壓Va(Va+或Va_)以上之電壓時,轉 126520-1000729.doc 12 1354287
特性點」)的電流值之值, 之電阻狀態之點者,稱為 不流入上限值Ic 1以上之電 /;,L在’’隹持電/;丨L值1c 1狀態下降低施加電壓時,從高電阻 狀態(特性A)轉移至低電阻狀態(特性B)。此時’因為轉移 至低電阻狀態後之施加電壓比在特性點Tb之臨限電壓 Vb(Vb或Vb )低,所以電阻特性不返回高電阻狀態(特性 A)而穩定地轉移至低電阻狀態(特性B)。其次,將電流上 限值設定為在特性點Tb之電流值以上,或是解除最初之設 定’而在顯示低電阻狀態之電阻特性(圖中B)的可變電阻 元件中施加臨限電壓Vb以上之電壓時,流入可變電阻元件 之電流減少’而轉移至高電阻狀態之電阻特性(圖中A)。 在高電阻狀態(圖中A)時,不設定電流上限值,而持續 施加臨限電壓Va以上之電壓時,因為該施加電壓比臨限電 壓Vb大’所以產生從高電阻狀態(特性A)至低電阻狀態(特 性B)之轉移時,立即產生從低電阻狀態(特性b)至高電阻 狀態(特性A)的轉移。結果,產生可變電阻元件之電阻特 性在高電阻狀態(特性A)與低電阻狀態(特性B)之間持續變 化的不穩定之振盪現象。從此種振盪狀態降低施加電壓 時,形成未達大的一方之臨限電壓Va的電壓時振盪停止, 此時因為施加電壓比臨限電壓Vb大,所以可變電阻元件之 126520-1000729.doc 13 1354287 電阻特性係高電阻狀態(特性A),不產生向低電阻狀態(特 性B)之轉移。換言之,即使對可變電阻元件單體不設定電 流上限值而施加電壓,仍無法實現希望之切換動作。 此外,阖64所示之電阻特性,係顯示從低電阻狀態轉移 至高電阻狀態之臨限電壓Vb,比從高電阻狀態轉移至低電 阻狀態之臨限電壓Va低的情況,不過,該臨限電壓va、 之大i、關係亦可為相反的情況。此時,以臨限電壓Va 而穩定地產生從咼電阻狀態至低電阻狀態的轉移,不過臨 限電壓Vb以上,係產生與上述同樣之振盪現象,所以並非 穩定地轉移至高電阻狀態。 因^,作為可變電阻元件,為了進行穩定之切換動作, 在從冋電阻狀態轉移至⑯電阻狀態之動作,及從低電阻狀 態轉移至高電阻狀態之動作,各個均需要滿^以下之2個 條件。 第 使可變電阻元件之電阻特性從高電阻狀態轉移至 低阻狀態時’臨限電壓Va需要施加比臨限電壓w低之 電壓’且比臨限電MVa高之電麼。第=,使可變電阻元件 之電阻特陡從低電阻狀態轉移至高電阻狀態時,臨限電壓
Vb需要施加比臨限雷厭 限電壓Va低之電壓,且比臨限電壓vb高 之電壓。 'J報D之對稱構造的可變電阻元件,以可變電阻元件 ㈣進行切換動作時,亦即,在負載電阻為零或固定於一 負載電阻特性的條件下,接通、斷開對可變電阻元件 加電壓時,使2個電阻狀態間轉移之各個施加電壓係 126520-1000729.doc 1354287 同一極性者,無法同時滿足上述2個條件。因而,為了滿 足上述2個條件,需要使用對下述之非對稱構造的可變電 阻元件之雙極性切換特性的非對稱性,或是使用藉由溫度 上昇而電阻待性變化之單極性切換動作。
圖65顯示滿足了上述2個條件,而可進行雙極性切換動 作之可變電阻元件的電阻特性(電流電壓特性)。另外,圖 65係合併顯示可變電阻元件之2個電阻特性八及8與負載電 路之負載電阻特性C。負載電路對可變電阻元件電性串聯 連接而形成串聯電路,藉由對該串聯電路之兩端施加電 壓,藉由可變電阻元件與負載電路之電阻分壓,以決定施 加於可變電阻元件之電壓。圖65中,負載電阻特性c與電 阻特性A及B之交點的電壓為實際施加於可變電阻元件之 電壓,負載電阻特性C與電壓軸之交點顯示對該串聯電路 之兩端施加的電壓。藉由增減對料聯電路之兩端的施加 電壓’顯示負載電阻特性C之特性曲線或特性直線平行移 動於橫方向(電壓軸方向)。圖65所示之例,係假設負載電 路係顯示線性之負載電阻特性的負載電阻作說明。 圖65所示之電流電壓特性,係藉由對一方極性(正極性) 側之串聯t路施加電$,而從高電阻狀態(特性A)轉移至 低電阻狀態(特性B)之臨限電壓VA+的絕對值,比在相同極 性(正極性)侧從低電阻狀態轉移至高電阻狀態之臨限電壓 VB+小,藉由將絕對值為臨限電壓VA+以上之電壓施加於 串聯電路的兩端’在可變電阻元件之兩端子間施加臨限電 壓Va+以上之電壓,產生從高電阻狀態至低電阻狀態的轉 126520-1000729.doc •15- 1354287 移。此時,圖65所示之例,係取代設定電流上限值,而使 用負載電路實現與圖64中說明者同樣之效果。換言之,藉 由負載電路之存在,藉由因從高電阻狀態至低電阻狀態之 轉移而流入可變電阻元件的電流增加,產生經由負載電路 之電壓下降,而自動地減低對可變電阻元件之施加電壓。 藉由適當地設定負載電路之負載電阻特性,對轉移至低電 阻狀態後之可變電阻元件的施加電壓之絕對值,為比使電 阻特性從低電阻狀態轉移至高電阻狀態之臨限電壓vb+低 的電壓,而實現穩定地從高電阻狀態至低電阻狀態的轉 移。但是,轉移至低電阻狀態後,即使對串聯電路施加同 一極性(正極性)之臨限電壓VB+以上的電壓,因為在可變 電阻元件之兩端子間施加比臨限電壓Va+高電壓之臨限電 壓Vb+以上的電壓,所以導致振盪現象,並非穩定地轉移 至高電阻狀態。 反之,藉由對另一方極性(負極性)側之串聯電路施加電 壓,而從低電阻狀態(特性B)轉移至高電阻狀態(特性句的 臨限電壓VB-之絕對值,比在相同極性(負極性)側從高電 阻狀態轉移至低電阻狀態的臨限電壓VA-小,藉由將絕對 值為臨限電壓VB·以上之電壓施加於串聯電路的兩端,在 可變電阻元件之兩端子間施加絕對值為臨限電壓vb-以上 之電壓,產生從低電阻狀態至高電阻狀態的轉移。藉由將 負載電路之負載電阻特性在負極性側亦與正極性侧共同地 設定,對轉移至高電阻狀態後之可變電阻元件的施加電壓 之絕對值,為比使電阻特性從高電阻狀態轉移至低電阻狀 126520-1000729.doc 1354287 態之臨限電壓va-低的電壓,而實現穩定地從低電阻狀態 至局電阻狀態的轉移。但是,轉移至高電阻狀態後,即使 對串聯電路施加同一極性(負極性)之絕對值為臨限電壓 VA以上的電壓,因為在可變電阻元件之兩端子間施加比 臨限電壓Vb.高電壓之臨限電壓Va-以上的電壓,所以導致 振盪現象,不產生從高電阻狀態至低電阻狀態之轉移。
此時須注意之點,可變電阻元件單體不論施加電壓之極 I"生儘管從低電阻狀態轉移至高電阻狀態之臨限電壓vb+ 及vb-係分別比從高電阻狀態轉移至低電阻狀態之臨限電 壓Va及Va低電壓(參照圖65),臨限電壓Va+及vb+之相對 關係(如電壓差及電壓比)與臨限電壓Va_及Vb_之相對關係 為非對稱’藉由適當地設定負載電路之負載電阻特性,作 為對串聯電路之施加電壓的臨限電$,係在正極性側,可 使臨限電壓VA+之絕對值比臨限電壓VB+小,在負極性 側,可使臨限電壓VB-之絕對值比臨限電壓va·小之點。結
果可使臨限電壓VA+ νβ+ W Β之大小關係與臨限電壓vb·及 VA之大小關係反轉,藉由疋鱼兩权& ^ +广 褙田止員兩極性之電壓施加,可進 行穩定之雙極性切換動作。 此時’圖65所示之可變電阻元件的臨限電麼之相對關係 =負兩極性間之非對稱性’可藉由上下非對稱地構成 可變電阻元件之下部電極及上部電極的材料、可變電阻體 之組合、元件形狀或元件尺寸箄而宭祖电|篮 卞人才孚而貫現。特別是為了實現 穩定之雙極性切換,有# 有時需要使下部電極與上部電極為不 同材科,或疋下部電極與可變電阻體間之界面構造或是上 126520-I000729.doc 17 1354287 部電極與可變電阻體間之界面構造為不同構造等的極端非 對稱性》如在下部電極與可變電阻體間之界面以及上部電 極與可變電阻體間之界面的任何一方側,顯示肖特基接合 之整流特性時,容易發現良好之非對稱性。 但是,先前之雙極性切換動作,如上述,為了利用正負 =極性之電壓脈衝的施加,而有實現半導體記憶裝置用之 電路結構複雜,晶片尺寸變大,而導致製造成本增 題。 另外,除了對上述非對稱構造之可變電阻元件的雙極性 切換動作之外,對可變電阻元件之電壓施加時間為2個不 同之值時,即使施加同—極性之電壓,有時仍可滿足進行 上述穩定之切換動作用的2個條件。 圖66(A)及(B)申顯示滿足上述2個條件,可進行單極性 換動作之可變電阻元件的電阻特性(電流電壓特性)。圖 66(A)顯示施加脈寬(電壓施加時間)短之電麼脈衝時的可變 電阻元件之電阻特性(電流電麼特性),圖“⑻顯示施加脈 寬(電壓施加時間)長之電壓脈衝時的可變電阻元件之電阻 特丨生(電机電壓特性)。另外,圖66係以與圖65同樣之要 領,合併顯示可變電阻元件之2個電阻特性A,b與負載電 路之負载電阻特性C。 圖66㈧所示之電流電壓特性,係藉由對串聯電路施加 短脈寬之電磨脈衝’而從高電阻狀態(特性A)轉移至低電 阻狀態(特性B)之臨限電麼VAs的絕對值,比相同脈寬時從 低電阻狀態轉移至高電阻狀態的臨限電麼VBs小,藉由將 126520-1000729.doc 1354287 絕對值為臨限電壓VAs以上之電壓脈衝施加於串聯電路之 兩端’而在可變電阻元件之兩端子間施加臨限電壓Vas以 上的電壓’產生從高電阻狀態至低電阻狀態的轉移。此 時’圖66(A)所示之例,係取代設定圖64所示之電流上限 值,而使用負載電路,實現與圖64中說明者同樣的效果。 換言之’藉由負載電路之存在,藉由因從高電阻狀態至低 電阻狀態之轉移而流入可變電阻元件的電流增加,產生經 由負載電路之電壓下降,而自動地減低對可變電阻元件之 施加電壓。藉由適當地設定負載電路之負載電阻特性,對 轉移至低電阻狀態後之可變電阻元件的施加電壓之絕對 值’成為比使電阻特性從低電阻狀態轉移至高電阻狀態之 臨限電壓Vbs低的電壓,而實現穩定地從高電阻狀態至低 電阻狀態的轉移。但是,轉移至低電阻狀態後,即使藉由 施加相同脈寬之電壓脈衝,而對串聯電路施加臨限電壓 VBs以上的電壓,因為在可變電阻元件之兩端子間施加比 臨限電壓Vas高電壓之臨限電壓Vbs以上的電壓,所以不產 生從低電阻狀態至高電阻狀態的轉移(產生振盪現象)。 反之’圖66(B)所示之電流電壓特性,係藉由對串聯電 路施加長脈寬之電壓脈衝,而從低電阻狀態(特性B)轉移 至高電阻狀態(特性A)之臨限電壓VB 1的絕對值,比相同長 之脈寬時從高電阻狀態轉移至低電阻狀態的臨限電壓VAi 小’藉由將絕對值為臨限電壓VB1以上之電壓施加於串聯 電路之兩端,而在可變電阻元件之兩端子間施加絕對值為 臨限電壓Vbl以上的電壓,產生從低電阻狀態至高電阻狀 126520-1000729.doc •19· 1354287 態的轉移。藉由將負載電路之負載電阻特性在長脈寬中亦 與短脈寬共同地設定,轉移至高電阻狀態後對可變電阻元 件之施加電壓的絕對值,成為比使電阻特性從高電阻狀態 轉移至低電阻狀態之臨限電壓Val低的電壓,而實現穩定 地從低電阻狀態至高電阻狀態的轉移。但是,轉移至高電 阻狀態後,即使藉由施加相同長脈寬之電壓脈衝,而對串 聯電路施加臨限電壓vA1以上的電壓,因為在可變電阻元 件之兩端子間施加比臨限電壓v b丨高電壓之臨限電壓v a丄 以上的電壓,所以不產生從高電阻狀態至低電阻狀態的轉 移(產生振盪現象)。 因此,相同脈寬時,因為可變電阻元件之電阻特性僅自 高電阻狀態(特性A)與低電阻狀態(特性…之一方向另一方 轉移,而無法相反轉移,所以無法進行穩定之切換動作, 先前之單極性切換動作,藉由使用長短2種脈寬之同一極 性的電壓脈衝施加,可以2個不同脈寬之電壓脈衝施加的 一方,穩定地實現從高電阻狀態至低電阻狀態的轉移,並 以另一方穩定地實現從低電阻狀態至高電阻狀態的轉移。 此時須注意之點,可變電阻元件單體不論脈寬之長短, 儘萑從低電阻狀態轉移至咼電阻狀態之臨限電壓Vbs及 Vbl係分別比從高電阻狀態轉移至低電阻狀態之臨限電壓 Vas及Val低電壓,臨限電壓Vas及Vbs之相對關係(如電壓 差及電壓比)與臨限電壓Val及Vbl之相對關係依脈寬之長 短而不同,藉由適當地設定負載電路之負載電阻特性,作 為對_聯電路之施加電壓的臨限電壓,係在短脈寬中可使 126520-1000729.doc •20- 1354287 臨限電壓VAs之絕對值比臨限電壓VBs小,在長脈寬中可 使臨限電壓VB1之絕對值比臨限電壓VA1小之點。結果可 使臨限電壓VAs及VBs之大小關係與臨限電壓VB丨及VA j之 大小關係反轉,藉由脈寬不同之電壓脈衝施加,可進行穩 定之單極性切換動作。 此時,圖66所示之可變電阻元件的臨限電壓Vai及vbi 之相對關係令因脈寬長短之差異,係因施加長脈寬之電壓 脈衝時,藉由可變電阻元件產生之焦耳熱,可變電阻元件 或其附近之電阻成分的電阻值變化,可變電阻元件之高電 阻狀態(特性A)及低電阻狀態(特性B)的電阻特性變化而發 現。特別是,固定施加於串聯電路之電壓脈衝的電壓振幅 時,於低電阻狀態(特性B)之可變電阻元件中施加長脈寬 之電壓脈衝時,焦耳熱之產生顯著,低電阻狀態(特性B) 之電阻特性中,因脈寬不同而特性變化顯著出現。換言 之,比較圖66(A)及(B)時瞭解,因焦耳熱之影響,施加長 脈寬之電壓脈衝時者,低電阻狀態(特性B)之電阻特性更 加低電阻化’臨限電壓VB1比脈寬短時之臨限電壓vbs低 電壓化。 但疋’先前之單極性切換動作,由於需要使用長短2種 脈寬之電壓脈衝,因此如上述,在重寫時間及重寫耗電方 面不利。 本發明係鑑於具備因施加電壓而電阻特性變化之可變電 阻元件的非揮發性半導體記憶裝置中進行先前之雙極性切 換動作及單極性切換動作時的上述問題者,其目的為提供 126520-1000729.doc -21 - 種依據對雙極性切換 掌据, 、作及早極性切換動作統一的現象 之電壓Γ加時間之長短不設差異,而施加正或負極性 揮發性半件穩定且高速進行切換動作的非 的第的:二非揮發性半導體記憶裝置 變電阻元件,w: 包含2個端子構造之可 "文電阻7°件為藉由在兩端施加滿足特定 .壓,以該兩端之電流電壓特性規定的電阻特性可 在可穩定地取得低電阻狀離 瓜电阻狀態與咼電阻狀態之2個電阻特性 -移’負載電路’其係構成為串聯連接於前述可變電阻 件之彳端子,可在第一負載電阻特性與比該第一負載 電阻特性高電阻之第二負載電阻特性之間切換以電流電壓 =規&之負載電阻特性;及電壓產生電路,其係用於在 、丨可變電阻元件與前述負载電路之串聯電路的兩端施加 電壓;且係前述可變電阻元件之記憶狀態依前述電阻特性 =低電阻狀態與高電阻狀態之何者而決定,藉由對前述可 支電阻7L件之兩端施加電壓’前述電阻特性在低電阻狀態 與高電阻狀態間轉移而可重寫的結構,前述可變電阻元件 、個端子為基準時,對另一個端子之施加電壓之正負極 性係第-極性之情況下,從低電阻狀態轉移至高電阻狀態 2需要之施加電壓的絕對值之下限值的第一臨限電壓,比 别述電阻特性從高電阻狀態轉移至低電阻狀態時需要之施 t電壓的絕對值之下限值的第二臨限電壓小,前述施加電 壓之正負極性係與前述第一極性不同之第二極性之情況 126520-1000729.doc •22· 1354287 下,顯示前述第-臨限電慶比前述第二臨限電壓大
將前述負載電路切換成:使前述可變電阻元 2之别述電阻特性從低電阻狀態轉移至高電阻狀態的第— :寫動作時,前述負載電阻特性顯示前述第一負載電阻特 移至=述可變電阻元件之前述電阻特性從高電阻狀態轉 移:低電阻狀態的第二重寫動作時,前述負载電阻特性顯 ::述第—負載電阻特性負冑,前述電壓產生電路於前述 可變ί寫動料,以在重寫對象之前述記憶胞具有的前述 0 一阻兀件之兩端施加絕對值為前述第一時電壓以上 …述第極ϋ的電壓之方式,在前述可變電阻元件及前 述負載電路之串聯電路的兩端施加第一重寫電壓,於前述 第二重寫動作時,以在重寫對象之前述記憶胞具有的前述 可變電阻元件之兩端施加絕對值為前述第二臨限電壓以上 之前述第一極性的電壓之方式,在前述可變電阻元件及前 述負載電路之串聯電路的兩端施加第二重寫電壓。 採用本發明之非揮發性半導體記憶裝置的上述第一特徵 結構時,即使是以單體顯示雙極性切換特性的可變電阻元 件’藉由施加正或負極性之電屋,仍可實現切換動作(可 進行單極性切換動作)。因此’無需每個記憶胞具備避免 蔓延電路用之選擇電晶體,而可縮小每個單位記憶胞之佔 用面積。 此外,本發明之非揮發性半導體記憶裝置的第二特徵 為.除上述第一特徵結構之外,冑述可變電阻元件形成在 第一電極與第二電極之間夾著可變電阻體的3層構造體。 126520-1000729.doc -23· 本發月之非揮發性半導體記憶裝置的第三特徵 键除I第一特徵結構之外’前述記憶胞包含與前述可 變電阻元件串聯地連接 4 __ 接之正M 7C件’前述整流元件在前述 可變電阻元件之兩她At & 有剛述第'極性之電壓時構成順 方向偏壓。 站=本發月之非揮發性半導體記憶裝置的上述第三特徵 :構時,不影響單極性切換動作之實現,而可減低來自鄰 接記憶胞之蔓延電流的影響。 此外’本發明之非揮| . 谭發眭4"導體記憶裝置的第四特徵 為.除上述第三特徵結構 ^ ^别述第一極性係正極性之 丰遙I盘在接觸别述下部電極之下層而形成的_多結晶 ^體與前述下部電極之界面構成肖特基障壁二極體,前 迷第一極性係負極性之悟 月况下,在接觸前述下部電極之下 層而形成的P型多結晶半導體 _ 千等體與則述下部電極之界面構成 为特基障壁二極體。 此外,本發明之非揮發性半導體記憶裝置的第五特徵 2:除上述第四特徵結構之外,前述第一極性係正極性之 匱況下,對前述N型多έ士 B主进Μ 4孓夕、、·〇Μ丰導體,在與前述下部電極之 接觸區域的一部分注入ρ型雜質& 主雅貝,月ij述第一極性係負極性 之情況下,對前述Ρ型多結晶半 卞守髖’在與刖述下部電極 之接觸區域的一部分注入Ν型雜質。 採用本發明之非揮發性半導 Μ °己隐裝置的上述第五特徵 、,口構時,於肖特基障壁二極體中 找菔〒轭加反方向電壓時,因 藉由來自ΡΝ接合之耗盡層的擴大 J爾穴,可比通常之肖特基障壁 J26520-J000729.doc •24· 丄乃4287 —極體時減少反方向之電流,所以可獲得蔓延電流更少之 良好的裝置特性。 此外,本發明之非揮發性半導體記憶裝置的第六特徵 為:除上述第三特徵結構之外,前述第一極性係正極性之 情況下,對前述N型多結晶半導體’在與前述下部電極之 接觸區域的一部分注入!>型雜質’前述第一極性係負極性
之情況下,對前述P型多結晶半導體,在與前述下部電極 之接觸區域的一部分注入N型雜質。 採用本發明之結構時,因為不改變電壓施加時間而施加 同一極性的電壓,可使可變電阻元件之電阻特性變化,所 以糟由具備複數以該可變電阻元件構成之記憶胞,而構成 非揮發性半導體記憶裝置,可提供可兼顧縮短重寫時間與 縮小電路規模的非揮發性半導體記憶裝置。 【實施方式】 以下,就本發明之非揮發性半導體記憶裝置(以下 週
且稱為本發明裝置」)的實施形態,參照圖式作說明 [本發明裝置之結構] 就本發明裝置之結構,參照圖】〜圖19作說明。圖ι係顯 不本發明之非揮發性半導體記憶裝置的概略結構之區塊圖 的一例。如圖1所示,本發明裝置叫備:記憶胞陣列 "、子兀線解碼器(相當於字元線選擇電路)12、位元線解 碼以相當於位元線選擇電路)13、負載電阻特性可變電路 M、讀取電路15、控制電路“及電愿開關電路”而構成。 。己隐胞陣列11分別在列方向及行方向上排列複數非揮發 126520-I000729.doc •25· 1354287 性之記憶胞而構成,可在藉由來自外部之位址輸入而指定 之記憶胞中電性寫入資訊’再者’可讀取記憶於以位址輸 入而指定之記憶胞中的資訊。更詳細而言,係在對應於自 位址線1 8輸入之位址信號的記憶胞陣列丨丨内之特定記憶胞 中6己憶資訊’其資訊通過資料線19而輸出至外部裝置。此 時,各記憶胞為具備藉由在上部電極與下部電極之間夾著 可逢電阻體而構成3層構造體的可變電阻元件者。 字元線解碼器12連接於記憶胞陣列1 !之各字元線,作為 選擇字元線’而選擇對應於輸入位址線18之列選擇用的位 址信號之記憶胞陣列11的字元線,在選擇字元線與未選擇 之非選擇字元線上’個別地施加因應寫入、刪除 '讀取之 各記憶動作的選擇字元線電壓與非選擇字元線電壓。 位元線解碼器13連接於記憶胞陣列11之各位元線,作為 選擇位元線,而選擇對應於輸入位址線18之行選擇用的位 址信號之記憶胞陣列1丨的位元線,在選擇位元線與未選擇 之非選擇位元線上,個別地施加因應寫入 '刪除、讀取之 各記憶動作的選擇位元線電壓與非選擇位元線電壓。 負載電阻特性可變電路14係於寫入或刪除動作時,藉由 來自控制電路16之控制,在不同之2個負載電阻特性(低電 阻狀態與高電阻狀態)之間,切換電性串聯連接於從記憶 胞陣列11中,藉由字元線解碼器12與位元線解碼器13作為 重寫對象而選出之選擇記憶胞的負載電路内之以該負載電 路之電流電壓特性規定的負載電阻特性之電路。圖1所示 之本發明裝置10—個結構例,係將負載電阻特性可變電路 126520-1000729.doc • 26 - 1354287 u設於字元線解碼器12與電壓開關電路17之間。 控制電路16進行記憶胞陣列11之寫入 '刪除、讀取之各 記憶動作的控制。控制電路16依據自位址線18輸入之位址 信號 '自資料線19輸入之資料輸入(寫入動作時)及自控制 信號線20輪入之控制輪入信號,控制字元線解碼器12及位 元線解碼器13,來控制記憶胞陣列丨丨之讀取、寫入及刪除 動作。具體而言,各記憶動作中’對電壓開關電路17、字 元線解碼器12及位元線解碼器13等,執行分別對選擇字元 線、非選擇字元線、選擇位元線及非選擇位元線施加因應 各記憶動作之特定電壓用的控制。特別是,於寫入及删除 動作時,進行經由負載電路施加於重寫對象之記憶胞的各 電壓脈衝之電壓振幅及脈寬的控制。再者,於寫入動作時 與刪除動作時’係對負載電阻特性可變電路"進行切換負 載電路之負載電阻特性用的控制。圖i所示之例控制電 路16具備作為一般之位址緩衝電路、資料輸入輸出緩 路及控制輸入緩衝電路的功能,.不過無圖示。另外,寫入 與刪除表示在構成後述之記憶胞的可變電阻元件之2個電 阻特性(低電阻狀態與高電阻狀態)間的轉移(切換),並將 從一方之電阻特性至另一方電阻特性的轉移定義為寫入, 將其相反方向之轉移定義為刪除。 電壓開關電路1 7將記憶胞陣列〗丨之讀取' -.._ 寫入、刪除動 作時減要的選擇字元線電壓、非選擇字元線電壓、 元線電壓、非選擇位元線電壓賦予字元線解 線解碼器U。Vcc係本發明裝置1〇之供給電壓(電源電 126520-100Q729.doc •27- 1354287 壓),Vss係接地電壓,Vpp係寫入用之電壓,Vee係刪除用 之電壓,Vr係讀取用之電壓。圖!之結構,係寫入及刪除 動作時的選擇字元線電壓經由負載電阻特性可變電路14而 供給至字元線解碼器12。 資料之讀取,自記憶胞陣列n通過位元線解碼器13及讀 取電路15而進行。讀取電路15判定資料之狀態,將其結果 傳送至控制電路1 6,並對資料線1 9輸出。 圖2模式顯示交叉點型之記憶胞陣列丨丨的部分結構。圖2 中,έ己憶胞陣列11在4條位元線BLO〜BL3與4條字元線 WLO〜WL3之各交點夾著記憶胞Μ。如圖2所示,記憶胞陣 列11具有分別在列方向及行方向上排列複數具有藉由電阻 之變化而記憶資訊的可變電阻元件之2個端子構造的記憶 胞Μ,且具備延伸於列方向之複數字元線與延伸於行方向 之複數位元線,同一列之各個記憶胞,將記憶胞之一端側 連接於共同的字元線,同一行之各個記憶胞將記憶胞之另 一端連接於共同的位元線,而構成交叉點型之記憶胞陣列 的構造。 構成本發明裝置10具備之記憶胞陣列11的各記憶胞,係 假設在2個端子構造之可變電阻元件的2個端子間施加重寫 用(寫入用及刪除用)之電壓脈衝’藉由以可變電阻元件之 電流電壓特性規定的電阻特性變化, 偏壓條件下之電阻變化,而可寫入資訊的結構者藉由在 圖3係構成|己憶胞之可變電阻元件的帛式剖面構造圖。 構成記憶胞Μ之可變電阻元件21如圖3所示,構成包含下 126520-1000729.doc •28- 1354287 Γ=:變電阻體23與上部電極24之3層構造體。另 下下部電極22與上部電極24之2個電極中,從上 方向夹著可變電阻體23的結構,夹著方向不限於上下方 亦即對基板面垂直之方& .^ 亦可為在形成於與基板面 仃之方向的2個電極間夾著可變電阻體的結構。以下传 說明可變電阻元件21如圖3所示,將可變電阻㈣夹㈣ 成於上下方向之2個電極間的結構者。
構成本發明裝置中之記憶胞的可變電阻元件^丨亦可上下 非對稱地構成,如下部電極Μ與上部電極Μ以不同之金屬 材料構成’或是電極面積不同之結構。或是藉由在可變電 阻體23與下部電極22之界面的接觸狀態,以及可變電阻體 23與上部電極24之界面的接觸狀態中設計差異,而非對稱 地構成上下者.如可為下部電極22使用氮化鈦(TiN),將 藉由使該氮化鈦電極之上面氧化而形成之氧氮化鈦 (TiOxNy)作為可變電阻體23,藉由在該上部堆積鉑、氮化 鈦、鎢、鈷、鎳等,而構成上部電極24者,亦即,本發明 裝置10具備之構成記憶胞陣列1丨的各記憶胞,係藉由上下 非對稱之可變電阻元件21構成,可藉由施加正負兩極性之 電壓而進行上述之雙極性切換的結構者。如藉由在可變電 阻元件21之兩端’交互地特定時間施加將下部電極22作為 基準時之上部電極24的極性為負極性之第一重寫電壓,與 其相反極性之正極性的第二重寫電壓,可在低電阻狀態與 高電阻狀態之間切換可變電阻元件21之電阻特性。圖4係 顯示分別以30 ns之施加時間程度交互地施加-3 V之上述第 126520-1000729.doc •29· 1354287 寫電壓與+3 V之第二重寫電壓時之可變電阻元件21的 U㈣變化圖。如此’本發明裝置1G具備之可變電阻元 為八有藉由相互施加正負兩極性之電壓,可切換電阻 特性,亦即可進行雙極性切換的特性者❹ 述之可欠電阻元件21顯示雙極性切換特性的理由之 係因具有肖特基接合的構造◊亦即,如上述,可變電 阻7°件21中,構成有助於電阻變化之可變電阻體23的材 料,藉由氧化下部電極22(氮化鈦)表面而形成◊該可變電 阻體23係氧氮化鈦,且形成表面之氧濃度最高,膜之内部 辰又連續地&尚的薄膜構造。亦即,下部電極Μ與可變 電P體23之邊界藉由連續性組合變化而开》成歐姆接合。另 外,因為上部電極24係藉由在可變電阻體23之上部堆積新 的電極材料而形成的結構,所以在該上部電極24與可變電 阻體23之間形成有非連續性組合變化的界面。可變電阻體 23具有在形成過程中,藉由產生雜質導入及氧缺損,而顯 示N型導電性的性質。將翻、氮化鈦、鶴、銘、錦等功函 數較高之金屬用於上部電極時,與上部電極之界面形成肖 特基接合’而滿足上述雙極性切換的條件。 圖5係顯示非對稱構造之上述可變電阻元件2ι的—種電 流電壓特性。另外,圖5係將可變電阻元件21之電阻成分 分解成因應施加電壓而轉移低電阻狀態與高電阻狀熊之可 變電阻成分Rv,與其值不依施加電壓之大小而變化,但是 依電壓之極性而變化的非對稱電阻成分以後,將該非對稱 電阻成分Rc視為内部電阻,而將可變電阻成分Rvi狀熊予 126520-1000729.doc -30- 1354287 以圖形化者。亦即,圖5中,在低電阻狀態與高電阻狀態 之間產生轉移現象時,產生該轉移現象時需要之施加電 虔,相當於在圖”之π特性曲線中,延長連結表示轉移 前之狀態的點(特性點)與轉移後之特性點的線段時,相當 於與電壓轴交又之交點表示的電壓值。舉例說明,為了從 特性點Τ11對特性點Τ12使可變電阻元件21(之可變電阻成 分RV的狀態)轉移,需要以線段連接特性點Τ12與特性點 Τ11 ’將其線段延長至特性點T11側,將與電壓轴交又之交 點表不之電壓Va+施加於可變電阻元件21之兩端。另外, 圖5十,將施加了正電壓時之内部電阻Rc註記為r,將施加 了負電壓時之内部電阻rc註記為r。 具有非對稱特性之可變電阻元件如圖5所示’藉由施加 電壓之極性,臨限電壓之絕對值的大小關係產生逆轉。亦 即,正極性令,從高電阻狀態轉移至低電阻狀態用的臨限 電壓Va比從低電阻狀態轉移至高電阻狀態用的臨限電壓 Vb+小,而負極性中,從高電阻狀態轉移至低電阻狀態用 之臨限電壓的絕對值Va·比從低電阻狀態轉移至高電阻狀 態用之臨限電壓的絕對值Vb·大。亦即,藉由將Va+以上, 而未達Vb的正極性電壓施加於可變電阻元件21之兩端, 而穩定地從高電阻狀態(A)轉移至低電阻狀態(B),藉由將 絕對值為Vb·以上,而未達Va·的負極性電壓施加於可變電 阻元件21之兩端,穩定地從低電阻狀態轉移至高電阻 狀態(A)。 另外’在可變電阻元件21中施加同一極性之電壓時,電 126520-1000729.doc -31 - 阻特性照樣维 ^ _ 、守—疋之狀態而不改變。圖6作為一個例子 顯丁重複進行與前述切換動作時同時間施加正極性電壓 動作時的電阻狀態之變化圖,不過,電阻狀態不因應電 壓之施加動作" 而變化。亦即,考慮圖4及圖6時,瞭解在具 有非對稱構造之可變電阻元件的兩端,交互地以同一時間 程度施加正負兩極性之電壓情況下,顯示交互地轉移低電 阻狀態與高電阻狀態的切換特性,另夕卜,即使同一時間依 序施加同一極性(僅正極性或僅負極性)之電壓,仍不顯示 切換特性。 ’ 圖5中’從高電阻狀態轉移至低電阻狀態時,或是從低 電阻狀態轉移至高電阻狀態時,藉由連結轉移前之[V特 性點與轉移後之κν特性點而獲得之線段的斜度,依存於 可變電阻元件21内之電阻成分而決定。亦即,可變電阻元 件21之電阻主要可分解成可變電阻體23寄予之可變電阻 Rv,與藉由可變電阻體23與上部電極24或與下部電極22之 界面狀態等而決定之特定内部電阻Rc,且可視為串聯連接 此等之結構。 如圖5中,藉由在可變電阻元件21之兩端施加電壓va+而 從高電阻狀態轉移至低電阻狀態時(特性點Tu〜τΐ2之轉 移),藉由可變電阻Rv從高電阻狀態變成低電阻狀態,可 變電阻Rv與内部電阻Rc之電阻率變化。另外,因為在可變 電阻Rv之值變化前後,施加於可變電阻元件2〖兩端之電壓 不改變’所以施加於可變電阻Rv兩端之電壓,藉由將施加 於可變電阻元件21兩端之電壓以可變電阻尺^^與内部電阻Rc 126520-1000729.doc •32* 1354287 的電阻率予以分壓而決定。結果,因可變電阻Rv之值降 低,施加於可變電阻Rv兩端之電壓亦降低。亦即,圖5 中,特性點T12成為顯示電壓值比特性點T1 i小之值的位 置。 反之,藉由在可變電阻元件21之兩端施加電壓_Vb-,而 從低電阻狀態轉移至高電阻狀態時(特性點Τ13 —τΐ4之轉 移)’亦可與上述同樣地說明。亦即,藉由可變電阻Rvi 值增加,可變電阻Rv與内部電阻Rc之電阻率變化,藉由將 • 施加於可變電阻元件21兩端之電壓以可變電阻!^^與内部電 阻Rc之電阻率予以分壓而決定之可變電阻1?^兩端的電壓增 加。亦即,圖5中,特性點T14成為顯示電壓值(之絕對值) 比特性點Τ13大之值的位置。 此外’圖5係顯示特性點丁丨丨與了^之線段的斜度,以及 特性點Τ13與Τ14之線段的斜度為非對稱性。該非對稱性藉 由施加於可變電阻元件21兩端之電壓的極性,亦即上部電 • 極24對下部電極22之電壓極性的正負,内部電阻rc之大小 變化,即使可變電阻尺乂同樣為高電阻狀態,因為可變電阻 Rv與内部電阻Rc之電阻率在極性間不同,可以說上述斜度 不同。如此’内部電阻RC之大小依施加電壓之極性而變化 的理由’如上述,係因藉由將可變電阻元件21形成上下非 對稱之結構’而在電極與可變電阻體之間形成肖特基接 合。 如此’藉由利用内部電阻Rc之大小依正負極性之不同而 變化’交互地施加正負兩電壓而使可變電阻元件21之電阻 126520-1000729.doc -33- 1354287 特性變化者,係上述之雙極性切換。 但疋,採用本發明裝置10之構造時,藉由使用負載電阻 特性可變電路14使負載電路之負載電阻特性變化,即使是 具有此種非對稱構造之可變電阻元件21,藉由將同一極性 之電壓以同一時間程度依序施加於兩端,仍可使切換特性 進行。就此詳細說明於下。 本發明裝置10具備之負載電阻特性可變電路14構成可控 制串聯連接於可變電阻元件21之一端的負載電阻Rz之電阻 值。因為藉由使負載電阻以之大小變化,可控制施加於可 變電阻元件21兩端之電壓’所以’藉由調整施加於負載電 阻Rz與可變電阻元件21之串聯電路兩端的電壓大小與負載 電阻Rz之大小,可將可變電阻元件21之電阻狀態在圖5所 不之I-V特性圖形上的範圍内移動。 首先,就可藉由負載電阻之控制來控制可變電阻元件21 之電阻狀態’為了容易理解說明,係就可變電阻元件21僅 /、有可變電阻Rv之情況(亦即,即使施加電壓係正或負之 極性’而電阻特性對稱之情況)進行說明I,說明將可變 電阻元件21之内部電阻㈣入考慮之情況(亦即,藉由施 加電壓之極性的正負,電阻特性成為非對稱之情況)。 首先,就可變電阻元件21之電阻特性係正負兩極性,且 顯不對稱性之情況進行說明。此種可變電阻元件21因 加正電壓時之電阻特性與施加負電壓時之電阻特性為: 稱所以α下參照施加正電壓時顯示之電阻特% 明。 介說 126520-1000729.doc • 34- • ® 7( A >係顯示在不經由負載電阻之狀態下測定時的可變 元件之同電阻狀態(特性A)與低電阻狀態(特性B)的2 电P特〖生之I-V特性曲線(施加正電壓時)。高電阻狀態 7在特性點Ta(Va,la)從高電j:且狀態轉移至低電阻狀 態’低電阻狀態時,在特性點Tb(Vb,化)從低電阻狀態轉 移至高電阻狀態。另外,以下將從高電阻狀態轉移至低電 阻狀態時需要之電壓的絕對值Va稱為「第二臨限電壓」, 將從低電阻狀態轉移至高電阻狀態時需要之電廢的絕對值 稱為第一臨限電壓」。此外,將可變電阻元件之電阻 特性在向電阻狀態而兩端子間之電壓係前述第二臨限電壓 Va時,電流的絕對值“稱為「第二臨限電流」,將在低電 狀〜、而兩舄子間之電壓係前述第一臨限電壓時之電流 的絕對值lb稱為「第—臨限電流」。 首先就從尚電阻狀態轉移至低電阻狀態時希望之負載 電I5特吐的|巳g,以及施加於負載電路與可變電阻元件 U憶胞)之串聯電路的驅動錢Vda(電壓脈衝之電麼振幅) la圍作說明。在具有圖7(A)所示之電阻特性的可變電阻 元件上φ聯連接電阻值R1之負載電阻時,通過特性點 Ta(Va,la)之負載電阻特性在圖_中描繪成直線q。另 外,將此時之驅動電壓Vda稱為「第二臨界電壓VA」。 •此時,圖7(A)之例係顯示第一臨限電屋%比第二臨限電 壓Va小之情況。該情況下,將vb以上,而未達Va之電壓 施加二可變電阻元件21時,雖然可穩定地從低電阻狀態轉 移至冋電阻狀態’但是,即使施加第二臨限電堡心以上乏 126520-1000729.doc -35· 1354287 電壓’因為該電壓大於第-臨限電壓Vb,所以在低電阻狀 態(特性B)不穩定。亦即,圖7⑷顯示具有僅從高電阻狀 態對低電阻狀態可穩定地轉移之特性的情況。 圖7(A)所示之特性中,為了藉由改變負載電阻Rz,而使 可變電阻元件21從高電阻狀態穩定地轉移至低電阻狀態, 負載電阻特性直線〇需要在比從低電阻狀態轉移至高電阻 狀態之特性點Tb(Vb,lb)低電壓側之點T1(Vtl,Itl),與低 電阻狀態之I-V特性曲線交又。亦即,通過圖7(6)上之特 性點Ta的負載電阻特性直線C1由數學式1所示之關係式來 表示。 (數學式1) V=-Rlx(I-Ia)+Va 此時,為了滿足上述條件,於I=Ib時滿足v<vb。因此, 從數學式1及該條件導出下述數學式2所示之條件。 (數學式2) (Va-Vb)/(Ib-Ia)<Rl 此時’數學式2左邊之電阻值相當於臨界電阻值。電阻 值R1相當於第一電阻值,使用特性點Ta(va,ia)與交點 Tl(Vtl,Itl)之各座標值,可由下述數學式3來表示。 (數學式3)
Rl=(Va-Vtl)/(Itl-Ia) 再者,此時,經由負載電阻而使可變電阻元件從高電阻 狀態轉移至低電阻狀態之電壓脈衝的電壓振幅Vda需要係 比苐二臨界電壓VA尚之電壓。亦即,在數學式1所示之負 126520-1000729.doc •36· 1354287 載電阻特性直線C1的公式中,因為代入ι=ο之值係第二臨 界電壓VA,所以電壓振幅Vda需要滿足下述數學式4所示 之條件。 (數學式4)
Vda>Va+Rlxla 繼續,就從低電阻狀態轉移至高電阻狀態時希望之負載 電阻特性的範圍,以及施加於負載電路與可變電阻元件 (§己憶胞)之串聯電路的驅動電壓Vdb(電壓脈衝之電壓振幅) 之範圍作說明。在具有圖7(a)所示之電阻特性的可變電阻 元件上串聯連接電阻值R2之負載電阻時,通過特性點 Tb(Vb,lb)之負載電阻特性在圖7(c)中描繪成直線c2。另 外,將此時之驅動電壓Vdb稱為「第一臨界電壓vb」。為 了進行從低電阻狀態至高電阻狀態的穩定動作,該負載電 阻特性直線C2需要在比從高電阻狀態轉移至低電阻狀態之 特性點Ta(Va,la)低電壓側之點T2(Vt2,It2),與高電阻狀 φ 態之I-V特性曲線交又。亦即,通過圖7(C)上之特性點Tb 的負載電阻特性直線C2由數學式5所示之關係式來表示。 (數學式5) V=-R2x(I-Ib)+Vb 此時’為了滿足上述條件,於i=Ia時滿足v<Va❶因此, 從數學式5及該條件導出下述數學式6所示之條件。 (數學式6) (Va-Vb)/(Ib-Ia)>R2 此時,數學式6左邊之電阻值相當於臨界電阻值。電阻 126520-100Q729.doc -37· 1354287 值R2相當於第二電阻值,使用特性點Tb(Vb,lb)與交點 T2(Vt2, It2)之各座標值,可由下述數學式7來表示。 (數學式7) R2 = (Vt2-Vb)/(Ib-It2) 再者,此時,經由負載電阻而使可變電阻元件從低電阻 狀態轉移至高電阻狀態之電壓脈衝的電壓振幅Vdb需要係 比第一臨界電壓VB高之電壓。亦即,在數學式5所示之負 載電阻特性直線C2的公式中,因為代入1=0之值係第一臨 界電壓VB,所以電壓振幅Vdb需要滿足下述數學式8所示 之條件。 (數學式8)
Vdb>Vb+R2xIb 以上之說明中,第二臨界電壓VA與第一臨界電壓VB為 不同之電壓值,不過,只要使可變電阻元件從高電阻狀態 轉移至低電阻狀態之電壓脈衝的電壓振幅Vda,與使其從 低電阻狀態轉移至高電阻狀態之電壓脈衝的電壓振幅 Vdb,分別滿足數學式4與數學式8之條件,可設定成相同 電壓。 此時,如在從低電阻狀態至高電阻狀態之切換動作中, 電壓振幅Vdb為遠比第一臨界電壓VB高之電壓,圖7(C) 中,負載電阻特性直線C2平行移動於右方向(高電壓方 向),即使負載電阻特性直線C2與高電阻狀態(特性A)之I-V特性曲線的交點,比特性點Ta(Va,la)移動於高電壓側, 這個時候產生高電阻狀態與低電阻狀態間之雙向轉移,成 126520-1000729.doc -38- 1354287 為不穩定之振盪狀態,不過在施加電壓脈衝結束的時候, 伴隨電壓振幅vdb降低,負載電阻特性直線C2平行移動於 左方向(低電壓方向),因為負載電阻特性直線(:2與高電阻 狀態(特性⑷之特性曲線的交點比特性點Ta(Va, Ia)移動 於低電壓側,所以最後產生向高電阻狀態之轉移,電阻特 性穩定於高電阻狀態。再者’從高電阻狀態至低電阻狀態 的切換動作中,電壓振幅Vda為遠比第二臨界電壓VA高之 電壓’圖7(B)中,負載電阻特性直線C1平行移動於右方向 (门電壓方向)’即使負載電阻特性直線c丨與低電阻狀態(特 性B)之I-V特性曲線的交點比特性點Tb(vb,⑼移動於高電 壓側,這個時候’產生高電阻狀態與低電阻狀態間的雙向 轉移,而成為不穩定之振盪狀態,不過在施加電壓脈衝結 束的時候’伴隨電壓振幅Vda之降低,負載電阻特性直線 C1平行移動於左方向(低電壓方向),因為負載電阻特性直 線cn與低電阻狀態(特性B)之^特性曲線的㈣㈣㈣
Tb(vb,Ib)移動於低電壓側,所以最後產生向低電阻狀態 之轉移’電阻特性穩定於低電阻狀態。基於以上之理由, 本發明裝置中’可將電壓振幅Vda與電壓振幅㈣設定成 相同電壓。 以下說明按照上述之考察,考慮可變電阻元件21之内部 電峨時’亦即因應施加電壓之正負而電阻特性為非對稱 時’錯由負載電阻Rz之切換控制,進行可變電阻元件”之 電阻狀態的轉移控制之情況。此時,亦以顯示圖5所示之卜 v特性的可變電阻元件21為例作說明。 126520-1000729.d〇, •39· 1354287 圖5所示之i-v特性的圖形,可以說是在負載電阻Rz=〇之 情況下’施加於負载電阻Rz與可變電阻元件以之串聯電路 兩端的電壓與流入串聯電路之電流的關係。而後,在該狀 下使負載電阻Rz之大小依序增加時,由於内部電阻rc 上串聯連接負載電阻Rz,因此與圖5中,在内部電阻Rci 電阻值中加上負載電阻尺2之電阻值者相等,串聯連接於可 變電阻元件21内之可變電阻成分Rv(顯示對稱性之成分)的 負載電阻成分(Rc+rz)增加(圖5中之負載電阻成分的斜度 趨於緩和)。以下參照將上述内容圖示於與圖5同一圖式上 的圖8作說明。 不考慮負載電阻RZ時,亦即,負載電阻Rz=〇時,藉由 上述之考察,施加正電壓之情況下,可進行從高電阻狀態 (A)至低電阻狀態(b)穩定之轉移,另外,無法進行從低電 阻狀態(B)至高電阻狀態(A)穩定之轉移,施加負電壓之情 況下,可進行從低電阻狀態(B)至高電阻狀態(A)穩定之轉 移另外無法進行從高電阻狀態(A)至低電阻狀態(b)穩 疋之轉移。因此,若使負載電阻Rz之大小增大至特定之值 Z(>〇) ’施加正電壓可進行從低電阻狀態至高電阻狀態 (A)穩疋之轉移時’藉由進行負載電阻Rz大小之切換控 制’成為僅在施加正電壓時顯示切換特性(單極性切換), 同樣地’藉由使負載電阻Rz之大小為特定之值Z(>〇),施 加負電壓可進行從高電阻狀態至低電阻狀態之穩定 轉移時’藉由進行負載電阻Rz大小之切換控制,成為僅施 加負電壓時顯示切換特性(單極性切換)。換言之,因為可 126520-1000729.doc •40· 1354287 藉由施加同-難之電録進行切換特性,所以可獲得單 極性切換之優點。以下,就按照上述考察,藉由使負載電 阻Rz之大小變化,施加正電壓能否從低電阻狀態至高電阻 狀態穩定之轉移,以及施加負電壓,能否從高電阻狀態至 低電阻狀態穩定之轉移進行驗證。 百先,就藉由增加負載電阻Rz之大小,於正極性之範 圍,能否從低電阻狀態(B)至高電阻狀態(A)穩定之轉移作 驗證。亦即’於圖8中’以滿足特性點T15之方式施加電麗 後,(或是與該施加同時)增加負載電阻。時,可變電阻元 件2 1之電阻待性轉移至高電阻狀態,特性點從τ 1 $移動至 T16Z。但是,因為該特性點1162中之電壓的大小,比從高 電阻狀態轉移至低電阻狀態之特性點Τ11中的電壓大,所 以無法在高電阻狀態下穩定,而成為振盪狀態。亦即,在 正極ϋ之範圍中,即使使負載電阻Rz之大小變化依然無 法進订從低電阻狀態(B)至高電阻狀態(A)穩定的轉移,無 法進行早極性切換。 其次,就增加負載電阻Rz之大小,於負極性之範圍中, 能否從高電阻狀態(A)至低電阻狀態(B)穩定之轉移作驗 證。亦即’在圖9中,以滿足特性點T17之方式施加電壓 後,(或是與該施加同時)增加負載電阻Rz時,可變電阻元 件21之電阻特性轉移至低電阻狀態,特性點從7移動至 T18z。因為該特性點Tl8z之位置,隨著增加負載電阻以之 大小而移動於原點方向,所以藉由至少以特性點τι &之電 壓的絕對值大小,比從低電阻狀態轉移至高電阻狀態之特 126520-1000729.doc 1354287 性點T13上之電壓的絕對值大小變小之方式,設定負載電 阻Rz之大小,可穩定地從高電阻狀態(A)轉移至低電阻狀 態(B) 〇 亦即’顯示圖8所示之I-V特性的可變電阻元件中,藉由 調整負載電阻Rz之大小’僅在負極性之範圍可實現切換動 作。 換句話說’使用可實現雙極性切換動作之可變電阻元件 來貫現單極性切換時,不論正或負極性中,未必可實現單 極性切換’可以說在不考慮負載電阻尺2之狀態下,僅在為 了從低電阻狀態轉移至高電阻狀態,應施加於可變電阻元 件兩端之第一臨限電壓’比為了從高電阻狀態轉移至低電 阻狀態,而應施加於可變電阻元件兩端之第二臨限電壓小 之側的極性中,可實現單極性切換。因此,藉由調整負載 電阻之大小’施加滿足上述條件側之極性的電壓,可使電 阻特J·生變化,所以無需施加正負兩方之電壓,而可獲得簡 化。己隐胞之結構的單極性切換之優點。 如此為了使具備雙極性切換特性之可變電阻元件進行 單極性切換動作,需要注意施加電壓之極性,具備此種可 變電阻70件與整流元件作為miR型之記憶胞情況下施 加可實現上述單極性切換動作之極性的電壓時需要以成 為正向偏壓之方式作連接。 如藉由對下部電極22施加使上部電極24形成正極性之電 可進行單極性切換情況下,如圖9(a)概念性顯示地, 施加正電壓_ 呀以可知加正偏壓之方式連接整流元件時, 126520-1000729.doc -42- 1354287 可形成單位記憶胞。具體而言,可以如圖9(b)所示之pN接 合二極體或圖9(c)所示之N型多結晶半導體與下部電極22 之界面上的肖特基障壁二極體之構造而形成於下部電極22 之下。 再者,如圖10之概念圖所示,形成可使將上述構造之記 隐胞連接於字兀線或位元線之驅動電晶體的負载電阻變化 之電^系統時,可形成可高速寫入之半導體記憶裝置。圖 1〇係錯由控制驅動電晶體之閘極電壓,使負載電阻變化之 例,不過’即使如藉由切換通道寬不同之二個電晶體來改 變負載電阻亦同。 上述之說明,係就可變電阻元件具備雙極性切換特性 時,藉由調整負載電阻來實現單極性切換用的方法作說 乂下作為參考例,而簡單說明可變電阻元件不具雙 極性切換特性時,亦即可變電阻元件單體不論正或負之極 性’僅可穩定地實現從低電阻特性至高電阻特性之轉移 • 4 ’藉由調整負載電阻之值,來實現單極性切換的情況。 圖3之構造中,如下部電極22使用銅,將該鋼表面氧化 而形成可變電阻體23 ’上部電極24係形成鈦、㉞、鎢。圖 η顯示在具有此種構造之可變電阻元件21的兩端施加電愿 時之電流電壓特性(電阻特性)。與下部電極22為氮化欽時 不同’正負之重寫施加電廢兩者為從高電阻特性轉移至低 電阻特f生時需要之第二臨限電壓,比從低電阻 高f阻特性時需要之第_臨限„大。^構造之=至 不命正或負極性,均顯示從低電阻特性對高電阻特性穩定 126520-1000729.doc -43· 之轉移,另外,無法進行從高電阻特性向低電阻特性穩定 之轉移亦即,具有此種構造之可變電阻元件2丨,無法以 單體進行切換動作’而不具雙極性切換特性。 對此種可變電阻元件21,依據上述之技術構想,如圖12 所示,藉由在可變電阻元件上串聯地連接負載電阻,來使 sx負載電阻變化,不論正或負之施加電壓均可以單極實現 連續刀換本例之情況,在上部電極24上施加正電壓情況 Λ電阻變成低電阻時,藉由連接1〇〇 kQ之負載電阻 Rz ’可進行連續切換(參照圖13)。圖13係顯示交互地重複 二 >、’至由負載電阻rz(rz=〇)而以% ns施加1 5 V之正極性電 壓的情況,與經由負載電阻Rz(Rz=1〇〇 kn)而以3〇如施加^ V之正極性電壓的情況,可變電阻元件21的電阻變化圖。 同樣地,施加負極性電壓情況下,藉由交互地重複不經 由負載電阻(Rz=0),而以30 ns施加-1 V之負極性電壓的情
况,與經由負載電阻Rz(Rz=3〇〇 kQ)而以3〇 ns施加_5 5 V 之負極挫電壓的情況,同樣地可進行切換。圖丨4顯示在此 種條件下,進行電阻特性變化時之可變電阻元件2丨的 特性。 本構造中,顯示電阻變化之材料係將銅表面氧化所形成 之氧化銅膜,且係表面之氧濃度最高,在膜之内部氧濃度 連續性降低的薄膜。亦即,下部電極22與可變電阻體之 邊界藉由連續性組合變化而形成歐姆接合。另外,上部電 極24與可變電阻體23之間形成有非連續性組合變化的界 面。該可變電阻材料具有藉由雜質導入及氧缺損而顯示p 126520-1000729.doc 1354287 型之導電性的性質。將鈦,、鶴等功函數較低之金屬使 用於上部電極24時,可變電阻體23與上部電極24之界面形 成肖特基接合,不過,並未如將氮化鈦氧化而形成之前述 可變電阻元件出現極端之正負非對稱性。亦即,第一臨限 電壓與第二臨限電壓之大小的比率正負不$,出現上下電 極之功函數的差異,不過尚未到達大小關係逆轉。
如上述,不顯示雙極性切換特性之可變電阻元件的情 況,構成不論正或負極性’藉由調整負載電阻之值,均可 進行單極性切換動作。亦即,構成1〇1尺型之記憶胞的情 況下,只須因應施加電壓之極性來決定連接之整流元件的 方向即可。但是,因為其電阻特性依利用哪個極性而有若 干差異,所以可構成依用途選擇利用之極性。就此利用上 述圖14所示之例作說明。
如從低電阻特性變成高電阻特性之臨限電流的絕對值, 在上部電極24上施加正電壓之情況者比在上部電極24上施 加負電壓之情況高(圖14中It21>It23)。另外,從高電阻特 性· i成低電阻特性之臨限電壓的絕對值’在上部電極2 4上 施加負電壓之情況者比在上部電極24上施加正電壓之情況 高(圖14中Vt24>Vt22)。如圖15所示,將整流元件以在上 部電極24上施加負電壓時形成正向接合的方式配置時,可 減少寫入時需要之電流,可減低電流消耗,及藉由並聯寫 入而提高記憶區塊之重寫速度。另外,為了以低電流產生 電阻變化’讀取電流須比其小,因為讀取速度稍慢,所以 可以說疋主要在設計原則為13 0 n m以上之較大尺寸的記憶 126520-1000729.doc •45· 1354287 體及攜帶用途之記憶體中優越的構造。另外,如圖16所 示,將整流元件以在上部電極24上施加正電壓時形成正向 接合之方式配置時,從低電阻變成高電阻時需要之電流雖 大,不過,因為從高電阻變成低電阻之電壓低,所以可使 用以較低電壓之驅動電晶體,此外,因為亦可充分取得讀 取電流,所以可進行高速讀取。因為從低電阻變成高電阻 時需要之電流微細化且變小,所以成為以設計原則為13〇 n m以下之高性能記憶體而發揮優越性的記憶體構造。 上述各臨限電壓、臨限電流及各臨界電壓等,應實際地 使用施加於負載電路與記憶胞之串聯電路的電壓脈衝程度 之短脈寬電壓脈衝作測定或評估。此因,可變電阻元件之 電阻特性具有顯著之溫度回應性時,各臨限電壓可能受到 電壓之施加時間的影響而變化。 此外,就上述動作原理及最佳負載電阻特性之決定方法 的說明,係假設作為負載電路而具有線性之負載電阻特性 的單體之負載電阻,不過實際之電路結構,因為負載電路 中包3具有選擇子元線解碼器12及位元線解碼器〗^中之字 元線及位元線用的非線性電流電壓特性之電晶體,所以負 載電阻特性成為非線性。即使負載電阻特性係非線性時, 就上述動作原理及最佳之負載電阻特性的決定方法之考慮 方法相同,不過,亦有依據負載電路中包含2M〇sfe丁特 有之電流電壓特性的注意點’因此,以下假設負載電路為 具有非線性之負載電阻特性的單體之m〇sfet作說明。 圖17(A)顯示MOSFET以不同之閘極電壓Vg在源極、汲 126520-l000729.doc •46· 1354287 極間之2個電流電壓特性規定的負載電阻特性〇3, C4e亦 即,該MOSFET係作為藉由閘極電壓之電壓控制可切換負 載電阻特性之負載電阻特性可變電路丨4之功能。如圖 17(B)及(C)所示,閘極電壓低者(Vg=VL)之負載電阻特性 C 3用於將可變電阻元件之電阻特性從高電阻狀態(特性a ) 轉移至低電阻狀態(特性B)的情況,閘極電壓高者 之負載電阻特性C4用於將可變電阻元件之電阻特性從低電 阻狀態(特性B)轉移至高電阻狀態(特性A)的情況。 首先,就&高電阻狀態轉移至低電阻狀態時希望之負載 電阻特性的範圍’以及施加於負載電路與可變電阻元件 (記憶胞)之串聯電路的驅動電壓v d a (電壓脈衝之電壓振幅) 之範圍作β兑明。在具有圖7(A)所示之電阻特性的可變電阻 元件中將MOSFET之間極電壓設定為低位準(vl)作為負 載電阻特性C3時,通過特性點Ta(Va,⑷之負載電阻特性 在圖叩)^成曲線C3e另外,將此時之驅動電壓他 稱為第二臨界電壓VA。為了進行從高電阻狀態至低電阻 狀態敎之動作,該負載電阻特性曲線C3需要在比從低電 阻狀態轉移至高電阻狀態之特性點Tb(vb,叫低電壓侧的 點T3(Vt3, It3)與低電阻狀態之ιν特性曲線交叉。亦即,
通過圖17(B)上之特L ’』Ta與父點T3(Vt3,It3)的負載電阻 特性曲線C3,對圖a、π - ^Λ 圆7(Α)所不之2個電阻特性,以下述之數 學式9’具有與使用特性點Ta(Va,la)與交點T3(vt3, It3)之 各座標值而定義之第—電 电丨且值R3之負載電阻相等的功能, 所以權宜上以第一電阻值R3顯示負載電阻特性時,以數學 126520-1000729.doc •47· 1354287 式l 〇所示之關係式來表示。 (數學式9) R3 = (Va-Vt3)/(It3-Ia) (數學式10) V=-R3x(I-Ia)+Va 此時,為了滿足上述條件,於I=Ib時滿足v<vb。因此, 從數學式10及該條件導出下述數學式n所示之條件。此 時,數學式11左邊之電阻值相當於臨界電阻值。 (數學式11) (Va-Vb)/(Ib-Ia)<R3 另外’因為MOSFET即使增加源極、没極間之電壓,於 達到飽和區域時,抑制電流之增加,所以使該飽和電流比 特性點Tb(Vb,lb)之電流值(第一臨限電流)化小之方式設定 閘極電壓時,滿足數學式丨丨所示之條件。 再者’此時經由MOSFET將可變電阻元件從高電阻狀態 轉移至低電阻狀態之電壓脈衝的電壓振幅Vda需要比第二 臨界電壓VA高電壓(Vda>VA)之點,與使用線性之負載電 阻時相同。但是,第二臨界電壓VA在圖17(B)中係以通 過特性點Ta(Va,la)之負載電阻特性曲線C3與電壓轴之交 點的電壓值來賦予。 繼續’說明就從低電阻狀態轉移至高電阻狀態時希望之 負載電阻特性的範圍’以及施加於負載電路與可變電阻元 件(記憶胞)之串聯電路的驅動電壓Vdb(電壓脈衝之電壓振 幅)之範圍作說明。在具有圖7(A)所示之電阻特性的可變 126520-1000729.doc -48- 1354287 電阻元件中,將MOSFET之閘極電壓設定為高位準(VH)作 為負載電阻特性C4時,通過特性點Tb(Vb,lb)之負載電阻 特性在圖17(C)中描繪成曲線C4。另外,將此時之驅動電 壓Vdb稱為第一臨界電壓VB。為了進行從低電阻狀態至高 電阻狀態穩定之動作,該負載電阻特性曲線C4需要在比從 高電阻狀態轉移至低電阻狀態之特性點Ta(Va,la)低電壓 側的點T4(Vt4, It4)與高電阻狀態之I-V特性曲線交叉。亦 即,通過圖17(C)上之特性點Tb與交點T4(Vt4, It4)的負載 電阻特性曲線C4,對圖7(A)所示之2個電阻特性,以下述 之數學式12,具有與使用特性點Tb(Vb,lb)與交點T4(Vt4, It4)之各座標值而定義之第二電阻值R4之負載電阻相等的 功能,所以權宜上以第二電阻值R4顯示負載電阻特性時, 以數學式13所示之關係式來表示。 (數學式12) R4 = (Vt4-Vb)/(Ib-It4) (數學式13) V=-R4x(I-Ib)+Vb 此時,為了滿足上述條件,於I=Ia時滿足V<Va。因此, 從數學式13及該條件導出下述數學式14所示之條件。此 時,數學式14左邊之電阻值相當於臨界電阻值。 (數學式14) (Va-Vb)/(Ib-Ia)>R4 另外,負載電阻特性曲線C4需要與特性點Tb(Vb,lb)交 叉,所以需要使MOSFET之飽和電流比特性點Tb(Vb,lb)之 126520-1000729.doc -49- 1354287 電流值(第一臨限電流)Ib大來設定閘極電壓。 再者,此時經由MOSFET將可變電阻元件從低電阻狀態 轉移至高電阻狀態之電壓脈衝的電壓振幅Vdb需要比第一 臨界電壓VB高電壓(Vdb>VB)之點,與使用線性之負載電 阻時相同。但是,第一臨界電壓乂6在圖17(c)中,係以通 過特性點Tb(Vb,Ib)之負載電阻特性曲線C4與電壓軸之交 點的電壓值來賦予。 此外,基於與使用線性之負載電阻時相同的理由第二 臨界電壓VA與第一臨界電壓VB雖不同,但是將可變電阻 元件從高電阻狀態轉移至低電阻狀態之電壓脈衝的電壓振 幅Vda,與從低電阻狀態轉移至高電阻狀態之電壓脈衝的 電壓振幅vdb ’只要分別滿足係比第二臨界電壓VA高電壓 (Vda>VA)的條件,與需要比第一臨界電壓vb高電壓 (Vdb>VB)的條件,仍可設定成相同電壓。 其次,就負載電阻特性可變電路14之具體電路結構,參 照圖18及圖19作說明。圖18模式顯示重寫對象之選擇記憶 胞的可變電阻元件21與負载電路與電壓開關電路17之關 係圖18令貞載電路可作為除了施加來自電虔開關電路 i7之電壓脈衝的電路内之選擇記憶胞的全部電路來處理, 且包含字元線解碼器12 '位元線解碼器13、負載電阻特性 可變電路14以及選擇字元線及選擇位元料信號布線的寄 生電阻。因此’其負載電阻特性作為除了選擇記憶胞之全 部電路的合成電路之電流電壓特性來規定。圖18所示之 例’係從電壓開關電路17經由位元線解碼器13施加接地電 126520-1000729.doc •50· 1354287 壓Vss至選擇位元線,並經由負載電阻特性可變電路14與 字元線解碼器12 ’施加寫入用電壓Vpp或刪除用電壓Vee 至選擇字元線。寫入用電壓Vpp與刪除用電壓Vee係作為 電壓脈衝而施加於選擇字元線,不過,其脈寬(施加時間) 在供給寫入用電壓Vpp或刪除用電壓Vee之電壓開關電路 17側,或是供給該電壓之負載電阻特性可變電路14或字元 線解碼器12側’係藉由來自控制電路之控制作調整。 圖19(A)〜(E)中顯示負載電阻特性可變電路14之5個電路 結構例。圖19(A)顯示藉由隨時接通狀態之p型M0SFET31 與接通斷開可藉由控制信號Scl而切換之P型MOSFET32的 並聯連接而構成之負載電阻特性可變電路14。將P型 M0SFET31與P型MOSFET32設定成相同尺寸時,可藉由控 制信號Sc 1切換圖17(A)所示之負載電阻特性。另外,即使 取代隨時接通狀態之P型M0SFET3 1,而使用線性或非線 性之電阻特性的電阻元件或配合電壓極性之二極體,仍可 實現可藉由P型MOSFET32之接通斷開而切換負載電阻特 性的負載電阻特性可變電路14 » 圖19(B)顯示藉由接通斷開可藉由2個控制信號Sc2,Sc3 而切換之P型MOSFET3 3, 34的並聯連接而構成之負載電阻 特性可變電路14。P型MOSFET33, 34係以一方接通時另一 方斷開的方式作控制。圖19(B)所示之例,係藉由使P型 MOSFET33, 34之各個閘極寬等不同,而可進行如圖P(A) 所示之負載電阻特性的切換。此外,亦可P型MOSFET33, 34為相同尺寸,對兩者或任何一方串聯地附加不同電阻值 126520-1000729.doc •51· 1354287 之電阻成分。 圖19(C)顯示由以1個控制信號Sc4可多階段控制閘極電 壓之1個P型MOSFET35而構成的負載電阻特性可變電路 14。控制信號Sc4係構成可輸出斷開P型]V[〇SFET35之1個 信號位準與接通P型MOSFET35之2個信號位準,藉由切換 接通P型MOSFET35之2個信號位準,可進行圖17(A)所示之 負載電阻特性的切換。 圖19(D)顯示由以2個控制信號Sc5,Sc6可分別2個階段地 控制閘極電壓與背向閘極(基板)電壓之1個p型M〇sfet36 構成的負載電阻特性可變電路14。以控制信號Sc5控制卩型 MOSFET36之接通斷開,以控制信號Sc6調整p型 MOSFET36之背向閘極電壓,而使臨限電壓變化。在接通 P型MOSFET36之狀態下,藉由背向閘極電壓將臨限電壓 切換成高低2個,可進行圖17(A)所示之負载電阻特性的切 換。 圖19(E)顯示由以!個㈣信號Sc7可多階段控制閘極電 壓之1個電阻控制元件37而構成的負載電阻特性可變電路 …電阻控制元件37係、利用由刪阳以外而構成之傳輸 閘極及早通道電晶體等構成者。藉由切換控制信號W之 k號位準,可切換負載電阻特性。 另外,上述實施形態如圖】及圖18所示,係說明將“ 電阻特性可變電路14設於„„電路i7與字㈣解碼署 12之間,並從電職關電路17對負載電阻㈣可變電^ 施加相同電餘性之寫人用㈣、及刪除用㈣Vee# I26520-1000729.doc •52· UM287 情況,不過負載電阻特性可變電路14係不限定於該結構例 者’如亦可設於字元線解碼器12之内部、字元線解碼器12 與記憶胞陣列π之間、位元線解碼器13與記憶胞陣列丨丨之 間、位元線解碼器13之内部、位元線解碼器13與電壓開關 電路17之間或是電壓開關電路17之内部。此外,將負載電 阻特性可變電路14設於字元線解碼器12之内部或位元線解 碼器13之内部時,亦可以相同之電晶體構成係構成字元線 φ 解碼器12及位元線解碼器13之字元線選擇用電晶體及位元 線選擇用電晶體與負載電阻特性可變電路14。再者,負載 電阻特性可變電路14除了形成於丨處之外,亦可分散形成 於數處。 此外,使用MOSFET構成負載電阻特性可變電路14時, 因應其形成數量及寫入用電壓Vpp及刪除用電壓Vee之電 壓極!·生,亦可使用\型M〇SFET來取代使用p型。 其次,說明本發明裝置之記憶胞的寫入動作。此時,係 • 將使選擇記憶胞之可變電阻元件的電阻特性從低電阻狀態 轉移至问電阻狀態之情況,作為寫入動作來說明。 首先,控制電路16藉由來自外部之位址信號、資料輸入 七號及控制輸入信號等,指示對位址信號所指定之寫入對 象的。己隐胞進行寫入動作時,活化電壓開關電路i 7,於寫 入動作時,彳a示輸出應分別施加於選擇字元線、非選擇字 元線選擇位元線及非選擇位元線的電壓。電壓開關電路 將由…、圖不之電壓產生電路產生之寫入用電壓Vpp經由 負載電阻特性可變電路14而供給至字元線解碼器以,將寫 126520-1000729.doc •53· 1厶o / 沖之2分之1的電壓之寫入抑止電壓Vpp/2供給至 Z兀線解碼H12與位元線解碼㈣,並將接地電麼—供 用。至位元線解喝器13。此外,控制電路㈣成為寫入動作 一負載電阻特性的方式控制負載電阻特性可變電路Μ。 —形也係以負冑電阻特性成為更低電阻式來控 厂,、°果藉由將寫入用電塵Vpp設定成上述之第-臨界電 以上,而在選擇字元線上,經由負載電阻特性可變電路 技4與字元線解碼器12,施加從寫入用電壓Vpp減去因兩電 之Μ下降部分的„ ’在選擇位元線上施加從接地電 、SS上幵因位兀線解碼器13之電壓下降部分的電壓,在 、己隐肊之兩端施加使電阻特性從低電阻狀態轉移至高 電阻狀態時需要之第一臨限電壓以上的電壓,電阻特性從 ,電阻狀態轉移至高電阻狀態而寫入完成。此時,因為可 ^電阻疋件轉移成高電阻狀態’所以負载電路與記憶胞之 „、聯電路的合成電阻值提高’因為流入負載電路之電流減 >,因負載電路之電壓下降減低,所以,施加於轉移至高 電阻狀態後之選擇記憶胞的兩端之電壓上昇,不過,因為 藉由負載電阻特性可變電路14之控制而選擇之負載電阻特 仏k擇。己憶胞之兩端電壓在比第二臨限電壓低之電壓狀 心下稔定地產生向向電阻狀態之轉移,因而電壓上昇後, 可變電阻元件可穩定地維持高電阻狀態。 此外,因為在非選擇字元線上,經由字元線解碼器12施 加從寫入抑止電壓vpp/2減去因字元線解碼器12之電壓下 降。P刀的電壓’在非選擇位元線上,經由位元線解碼器13 126520-1000729.doc -54· 1354287 施加從寫入抑止電壓VPP/2上昇因位元線解碼器13之電壓 下降部分的電壓,所以連接於非選擇字元線與非選擇位元 線之非選擇記憶胞中不施加電壓,在連接於非選擇字元線 與選擇位元線之非選擇記憶胞與連接於選擇字元線與非選 擇位兀線之非選擇記憶胞中,施加從寫入抑止電壓V卯/2 減去字元線解碼器12與位元線解碼器13之電壓下降部分的 電壓。因此’ #由以至少寫入抑止電壓Vpp/2比使電阻特 性從低電阻狀態轉移至高電阻狀態時需要之第一臨限電壓 低之方式,預先設定寫入用電壓Vpp,可防止對非選擇記 憶胞進行不需要之寫入動作。 其次,說明本發明裝置之記憶胞的刪除動作。此時,係 將使選擇記憶胞之可變電阻元件的電阻特性從高電阻狀態 轉移至低電阻狀態的情況作為刪除動作來說明。 首先’控制電路16藉由來自外部之位址信號、資料輸入 信號及控制輪入信號等,指示對位址信號所指定之刪除對 象的記憶胞進行删除動作時,活化電壓開關電路Η,於刪 除動作時’指示輸出應分別施加於選擇字元線、非選擇字 選擇位元線及非選擇位^線的電壓。電壓開關電路
,控制電路16以成為刪除動作用之負載電 126520-1000729.doc 12與位元線解 洋碼器13 ^此 阻特性的方式 •55· 1354287 控制負載電阻特性可變電路14。本實施形態係以負載電阻 特陘成為更向電阻之方式來控制。結果藉由將刪除用電壓
Veea又疋成上述之第二臨界電壓以上而在選擇字元線 上^由負載電阻特性可變電路14與字元線解碼器12,施 =從刪除用電壓Vee減去因兩電路之電壓下降部分的電 壓在選擇位疋線上施加從接地電壓Vss上昇因位元線解 碼器13之電壓下降部分的電壓,在選擇記憶胞之兩端施加 使電阻特J·生從冋電阻狀態轉移至低電阻狀態時需要之第二 臨限電Μ以上的電壓,電阻特性從高電阻狀態轉移至低電 阻狀態而刪除完成。此時,因為可變電阻元件轉移成低電 Ρ狀I所以負載電路與記憶胞之_聯電路的合成電阻值 低因為机入負載電路之電流增大,因負載電路之電壓 下降增大,所以,施加於轉移至低電阻狀態後之選擇記憶 胞的兩端之電壓降低,不過,因為藉由負載電阻特性可變 電路14之控制而選擇之負載電阻特性,選擇記憶胞之兩端 電壓在比第一臨限電壓低之電壓狀態下穩定地產生向低電 阻狀態之轉移’因而電|上昇後,可變電阻元件可穩定地 維持低電阻狀態。 此外’因為在非選擇字元線上,經由字元線料器_ 加從刪除抑止電壓Vee/2減去因字元線解碼器。之電壓下 降部分的㈣’在非選擇位m由位元線解碼器13 施加從删除抑止電麼Vee/2上昇因位元線解碼器13之電麼 下降部分的㈣,所以連接於非選擇字元線與非選擇位元 線之非選擇記錢h施加μ,在連接於非選擇字元線 I26520-J000729.doc •56- 1354287 與選擇位元線之非選擇記憶胞與連接於選擇字元線與非選 擇位元線之非選擇記憶胞中’施加從删除抑止電壓Vee/2 減去字元線解碼器12與位元線解碼器13之電壓丁降部分的 電壓。因此,藉由以至少刪除抑止電壓Vee/2比使電阻特 性從高電阻狀態轉移至低電阻狀態時需要之第二臨限電壓 低之方式’預先設定刪除用電壓Vee,可防止對非選擇記 憶胞進行不需要之刪除動作。 另外,雖然第二臨界電壓VA與第一臨界電壓¥3為不同 之電壓值,不過’本實施形態基於上述之理由,可將寫入 用電壓Vpp與刪除用電壓Vee設定成同電壓。此外,寫入 用電壓Vpp與刪除用電壓Vee之電壓脈衝的脈寬均可設定 成短脈寬,如設定成1〇〇 ns以下,亦可使兩脈寬形成相同 長度。藉此,僅藉由切換負載電阻特性可變電路14之負载 電阻特性,即可控制寫入動作與刪除動作之區別,而謀求 電路結構之大幅簡單化。 本發明裝置之記憶胞的讀取動作,可利用對於以先前之 單極性切換動作及雙極性切換動作重寫之記憶胞的熟知之 讀取動作H由於讀取動作並非本發明之主旨,因此 省略詳細之說明。 如上述,採用本發明裝置時,因為構成可在2個不同之 負載電阻特性間切換負載電路之負载電阻特性,且在重寫 對象之可變電阻元件的電阻特性從低電阻狀態轉移成高電 阻狀態時,與從高電阻狀綠 狀態轉移成低電阻狀態時,可選擇 性地切換2個負載電阻特性, Γ 所以與可變電阻元件之元件 126520-1000729.doc -57· 1354287 構造的對稱性如何、電壓施加時間之長短或施加電壓之極 性無關,可貫現本專利發明人新創見之作為可變電阻元件 用於進行穩定之切換動作的2個條件,亦即,可設定個別 地滿足.1)使可變電阻元件之電阻特性從高電阻狀態轉移 成低電阻狀態時,該轉移之臨限電壓比反方向轉移之臨限 電壓低電壓,而施加比該轉移之臨限電壓高之電壓;2)使 可變電阻兀件之電阻特性從低電阻狀態轉移成高電阻狀態 時,該轉移之臨限電壓比反方向轉移之臨限電壓低電壓, 而施加比該轉移之臨限電壓高之電壓的負載電阻特性,而 實現在可變電阻元件之電阻特性的高電阻狀態與低電阻狀 態相互之間穩定的切換動作。 而後,特別疋藉由對顯示雙極性切換特性之可變電阻元 件,藉由切換負載電阻來實現單極性切換動作時,在不考 慮負載電阻之狀態下,藉由將顯示為了從低電阻狀態轉移 成高電阻狀態,應施加於可變電阻元件兩端之第一臨限電 壓,比為了從高電阻狀態轉移成低電阻狀態,應施加於可 變電阻元件兩端之第二臨限電壓小之側的極性之電壓施加 於可變電阻元件兩端,進行負載電阻之切換控制,可實現 單極性切換動作。 [本發明裝置之製造方法] 其次,就本發明裝置之製造方法,參照圖式作說明。 (第一種實施形態) 就本發明裝置之製造方法的第一種實施形態(以下,適 宜稱為「本實施形態」),參照圖2〇〜圖36之各圖作說明。 126520-1000729.doc •58- Ϊ354287 圖2 0係本實施形態所形成之記憶胞的概略結構圖,圖21係 s己憶胞之平面圖。本實施形態所製造之本發明裝置由包含 鎢(W)及密合層氮化鈦之第一布線、障壁金屬氮化鈦電 阻降低層氮化鈦型多結晶(多)晶矽、下部電極氮化欽、包 含可變電阻體之TiOxNy之記憶胞部、以及包含上部電極 與鎢之第一布線而構成。此外’圖22〜圖32係依步驟順序 顯示本實施形態之製造方法者。圖22〜圖32中,各圖(a)係 • 顯示沿著圖20之Χ-χι的垂直剖面圖’各圖(b)係顯示沿著圖 20之Υ-γι的垂直剖面圖者。另外,圖2〇所示之圖為了簡略. 化而顯示單一之記憶胞,不過實際係在χ方向及γ方向周 期性或非周期性地配置記憶胞者。 此外,以下之各圖係模式地圖示剖面構造者,圖式上之 比例尺與實際構造尺寸之比例尺未必一致。第二種實施形 態以下亦同。 此外,以下記載之膜厚等的尺寸、濃度、溫度等之條件 • 僅是一例,並非限定於此等之值者。以下之各種實施形態 中亦同。 另外,本實施形態係以藉由施加對下部電極之上部電極 的極性成為正電壓之電壓,以實現單極性切換動作時為例 作說明。 首先,如圖22所示,在覆蓋於矽等基板上之二氧化矽 (Si〇2)等的絕緣膜51上,經由氮化鈦等構成之密合層52而 形成成為第一布線之鎢53。本實施形態之第一布線係使用 鎢,不過並非限定於此者,亦可使用鈦、銅、鈷、鈕等轉 126520-1000729.doc •59· 1354287 移金屬及包含鶴之此等金屬的合金,或是顯示導電性之氧 化物及氮化物等。此外,本實施形態之密合層52係使用氮 ^鈦,不㈣非限定於此者,亦可使用氮化组及鶴化敛 等。此等氮化鈦及鎢之形成方法係利用熟知之方法,如 CVD(化學氣相沈積)法及濺鍍法等而形成。密合層^之氮 化欽的膜厚為30 nm程度’第一布線53之鎢的膜厚為2〇〇 rim程度。另外,密合層52只須為因應第一布線^利用之金 屬種類而堆積者即可,並非為必要。 其次,如圖23所示,將此等疊層構造以成為第一布線之 方式’藉由熟知之光微影法^以圖案化之抗㈣作為遮 罩,使用熟知之乾式蝕刻法加工成線狀。此時之布線寬及 布線間為250 nm ° 其次,如圖24所示,將包含二氧化矽等之絕緣膜“形成 於第一布線上及布線間。該二氧化矽係藉由電漿cvd法及 HDP(而密度電漿VD法等而形成。二氧化矽之形成膜 厚,因為在之後的CMP(化學機械研磨)步驟中研磨進行平 坦化,所以需要至少比第一布線之厚度要厚。本實施形態 係將—氧化♦形成400 nm程度者。 其次,如圖25所示,為了除去第一布線53上之二氧化 矽,且予以平坦化,藉由熟知之CMp法研磨二氧化矽。因 為需要完全除去第一布線53上之二氧化矽,使鎢之表面露 出,所以鎢亦同時被研磨,不過,因為二氧化矽對鎢之研 磨率非常高(約1〇以上),所以鎢被研磨之膜厚比鎢之形成 126520-100Q729.doc -60- 1354287 另外,第一布線53之形成方法並非限定於上述之方法, 亦可使用所謂熟知之金屬鑲嵌製程而形成。 其次,如圖26所示,進行記憶胞部之形成。首先,分別 形成30 nm之氮化鈦作為障壁金屬55,形成1〇 〇〇1之鈦作為 電阻降低層56。障壁金屬55係為了防止形成於其上之多晶 石夕與第一布線之鎢反應而形成,此外,電阻降低層56係為 了減低與形成於上面之多晶矽之間的接觸電阻之目的而形 成。本實施形態之障壁金屬55係使用氮化鈦,不過並非限 疋於此者’亦可使用敗化组及鎢化鈦。此外,本實施形態 之電阻降低層56係使用鈦,不過並非限定於此者,亦可使 用鈷及鎳等。 其後,進一步使用熟知之Lp(低壓)CVD法來形成肖特基 障壁二極體之構成要素的N型多晶矽57。該方法係在多晶 石夕成膜中’混入成為N型之摻雜物,如混入PH3,而形成N 型夕曰曰矽之方法,不過亦可使用其他方法,如固態擴散法 及利用離子注入而N型化之方法等。此外,亦可於形成非 晶層後,藉由施加熱處理,予以多結晶化之方法。如此形 成之N型多晶矽57的摻雜物濃度為5xl〇i8 at〇ms/em3程度, 膜厚為150 nm程度。此外,本實施形態係使用多晶矽,不 過並非限定於此者,如亦可使用鍺及砷化鎵等之半導體材 料。再者,形成1〇〇 nm之成為肖特基障壁二極體之金屬側 電極及可支電阻體之下部電極58的氮化鈦。該氮化鈦在爾 後步驟之絕緣膜平坦化步驟中,被削除少許,因此需要預 估其部分來設定膜厚。再者,該氮化鈦係兼作肖特基障壁 126520-1000729.doc • 61 - 1354287 二極體之金屬側電極與可變電阻體之下部電極,不過肖特 基障壁二極體之金屬側電極亦可插入功函數較大之另外材 料’如鉑、鈷、鎳等。 其次,如圖27所示’將藉由熟知之光微影法予以圖案化 之抗餘劑作為遮罩,使用熟知之乾式姓刻法,將成為該肖 特基障壁二極體之疊層構造加工成柱狀。此時柱狀構造物 以配置於第一布線上之方式加工,其直徑係u〇nm。 其次’如圖28所示’將包含二氧化矽等之絕緣膜59形成 於柱狀構造物上或柱狀構造物間。該二氧化矽藉由電槳 CVD法及HDPCVD法等形成。二氧化妙之形成膜厚,因為 在爾後之CMP步驟藉由研磨二氧化石夕來進行平坦化,所以 需要至少比柱狀構造物之厚度(高度)要厚。本實施形態係 將一氧化梦形成500 nm程度。 其次,如圖29所示,為了除去柱狀構造物上之二氧化矽 且予以平坦化,係藉由熟知iCMp法研磨二氧化矽。因為 需要完全除去柱狀構造物上之:氧切,使氮化鈦表面露 出,所以位於柱狀構造物最上層之氮化鈦亦同時被研磨, 不過,二氧化矽對氮化鈦之研磨率非常高(約1〇以上),所 以研磨氮化鈦之膜厚比形成膜厚非常小。 其次,如圖30所示,將露出之氮化鈦表面氧化,形成成 為可變電阻體60之氧氮化鈦(以下作為一個例子而記載成 「TiON」本實施形態中氧氮化鈦之形成,係藉由在包 含ίο wt%之臭氧的大氣壓氧氣氛中,在基板溫度3〇〇ec下 保持ίο分鐘來進行。此時之氧氮化鈦的膜厚為ι〇 11瓜程 126520-I000729.doc -62- 1354287 度。不過可變電阻體氧氮化鈦之形成方法並非限定於本方 法者’可在臭氧濃度5〜100 wt%,基板溫度25〇〜5〇〇<t之範 圍内變化。此外,其他方法亦可使用在減壓氧氣氛中及氧 電漿氣氛中之熱處理及藉由具氧化性之藥劑而氧化之方法 等。 其次’如圖3!所示’堆積成為第二布線層之密合層“的 氮化鈦及成為第二布線層62之鎢。該密合層61除了作為第 二布線層62之密合層之外,還作為可變電阻體之上部電極 的功能。就第二布線層62,本實施形態與第一布線同樣地 使用鎢,不過並非限定於此者,亦可使用鈦、銅、鈷鈕 等轉移金屬及包含鎢之此等金屬的合金,或是顯示導電性 之氧化物及氮化物等。 其次,如圖32所示,以成為第二布線之方式,將藉由熟 知之光微影法予以圖案化之抗姓劑作為遮罩,使用熟知之 乾式钱刻法,將此等疊層構造加工成線狀。此時,第二布 φ 線需要配置於構成記憶胞部之柱狀構造物的正上方。此 外’此時之布線寬及布線間為250 ηπι程度。其後,依需要 形成層間絕緣膜’精由進行平坦化步驟,可實現希望之非 揮發性半導體記憶裝置。 藉由重複進行將如上述所形成之記憶胞,如圖33所示地 構築於上層之布線層上(本實施形態之情況係第二布線上) 的步驟,可構築三維性之記憶體陣列,可製造具有高積體 化之可變電阻元件的半導體記憶裝置。 此外’本實施形態之變形例如圖3 4所示,可在n型多晶 126520-1000729.doc -63- 1354287 矽57與下部電極58接觸之一部分插入p型多晶矽63。此種p 型多晶矽63之形成方法,在成為上述之記憶胞部的柱狀構 造物形成後(圖27所示之步驟後),可藉由從斜方向離子注 入硼等而達成。藉由形成圖34所示之構造,在肖特基障壁 二極體中施加反方向電壓時,藉由來自1>]^接合之耗盡層的 擴大,反方向之電流可比通常之肖特基障壁二極體時減 少,而獲得蔓延電流更少之良好的裝置特性。
此外,本實施形態之其他變形例,如圖35所示,可在N 型多晶矽57與下部電極58之間插入p型多晶矽64 β p型多晶 矽64之形成方法與N型多晶矽形成同樣地,可藉由lpcvd 法形成。如此,由於PN接合二極體取代肖特基障壁二極 體,而形成於記憶胞部,因此獲得蔓延電流更少之良好的 裝置特性。 上述之實施形態係就製造具備單獨顯示雙極性切換特性 之可變電阻元件的記憶胞之情況進行說明,不過,如製造 具備不單獨顯示雙極性切換特性之可變電阻元件的記憶胞 隋况下’多晶硬57亦可為N型或P型之導電型。此時如圖36 所不,只須下部電極65為銅,可變電阻體66為藉由氧化銅 而獲得之一氧化銅(CuO),上部電極67為鈦、钽、鎢等即 可。 另外’此時多晶矽5 7為N型多晶矽之情況下,需要在下 部電極65與N型多晶矽57之間插入功函數較大之鉑、鈷、 錄等金屬電極68,作為構成N型多晶矽57與肖特基障壁二 極體用的電極。反之,多晶矽57為p型多晶矽情況下,需 126520-lOQ0729.doc •64· 1354287 要在下部電極65與P型多晶石夕57之間插入功函數較小之 鷄等金屬電極68’作為構成p型多晶梦57與肖特 基障壁二極體用的電極。 (第一種實施形態) 就本發明裝置之製造方法的第二種實施形態(以下,適 ㈣^本實施形態」)’參照圖37〜圖49之各圖作說明。 圖37係本實:^形態所形成之記憶胞的概略結構圖,圖^係 記憶胞之平面圖。本實施形態所製造之本發明裝置由包含 形成於P型矽基板内之N+層及N-層的第一布線層包含下 部電極氮化鈦及可變電阻體之氧氮化鈦的記憶胞部,及包 含上部電極與密合層之氮化鈦與鎢的第二布線而構成。此 外,圖39〜圖46係依步驟順序顯示本實施形態之製造方法 者。圖39〜圖46中,各圖(a)係顯示沿著圖38之乂_又,的垂直 剖面圖,各圖(b)係顯示沿著圖38之γ_γ,的垂直剖面圖者。 另外,本實施形態亦與第一種實施形態同樣地,係以藉由 施加對下部電極之上部電極的極性為正電壓之電壓,來實 現單極性切換動作時為例作說明。 首先,如圖39所示,在Ρ型矽基板71内使用熟知之技 術,如離子注入而形成Ν+層72及Ν·層73。此時Ν+層之摻雜 物濃度係5xl020 atoms/cm3,Ν·層之摻雜物濃度係ΐχ1〇ΐ7 atoms/cm3。因為Ν+層72成為第一布線層,所以需要電阻 非常小,另外,斤層73在與可變電阻體之成為下部電極的 氮化鈦膜接觸中’需要形成肖特基接合,所以設定成上述 值0 126520-1000729.doc -65- 、人如圓40所不,使用熟知之元件分離方法,設置元 件分離區域74,並將N+層72及N-層73形成線狀。如此獲得 之^層72及Ν·層73作為第一布線之功能。 、、如圖41所不,形成成為肖特基障壁二極體之金屬 侧電極及可變電阻體之下部電極75的氮化鈦。此時氣化欽 之形成方法使用熟知之方法,如濺鍍法及CVD法而形成。 卜此時之膜厚,由於該氮化鈦在爾後步驟之絕緣膜平 坦化步驟中被削除少許,因此須預估其部分來設定膜厚。 再者’將藉由熟知之光微影法予以圖案化之抗㈣作為遮 罩,使用熟知之乾式蝕刻法而加工成線狀。 其-人,如圖42所示,在氮化鈦上及氮化鈦間形成包含二 氧化矽之絕緣膜76。該二氧化矽藉由電漿CVD法及 HDPCVD法等而形成。二氧化⑪之形成膜厚,因為在爾後 之CMP步驟藉由研磨二氧化矽進行平坦化,所以需要至少 比下。卩電極75之厚度(高度)要厚。本實施形態為堆積300 nm程度之二氧化矽者。 其次,如圖43所示,為了除去下部電極75上之二氧化 夕且予以平坦化,藉由熟知之CMP法研磨二氧化石夕。因 為需要完全除去氮化鈦上之二氧化發,使氮化鈦表面露 出,所以氮化鈦本身亦同時被研磨,不過,因為二氧化矽 對氮化鈦之研磨率非常高(約10以上),所以研磨氮化鈦之 膜厚比形成膜厚非常小。 其次,如圖44所示,氧化露出之氮化鈦表面,而形成可 變電阻體77之氧氮化鈦。本實施形態中,可變電阻體之形 126520-1000729.doc • 66 - 1354287 成,係藉由在包含H) 之臭氧的大氣麼氧減中在基 板溫度3〇〇t下保持1〇分鐘來進行。此時之可變電阻體的 膜厚為10 nm程度。不過可變電阻體之形成方法並非限定 於本方法者’可在臭氧濃度5〜1〇〇 wt%,基板溫度 250〜50Gt之範圍内變化。此外,其他方法亦可使用在減 壓氧氣氛中及氧電浆氣氛中之熱處理及藉由具氧化性之藥 劑而氧化之方法等》 其次,如圖45所示,形成成為第二布線層之密合層 氮化鈦及成為第二布線層79之鎢。該密合層78除了作為第 二布線層79之密合層之外,還作為可變電阻體之上部電極 的功能。就第二布線層,本實施形態係使用鎢,不過並非 限定於此者,亦可使用鈦、鋼、鈷、鉅等轉移金屬及包含 鎢之此等金屬的合金,或是顯示導電性之氧化物及氮化物 等。 其次,如圖46所示,以成為第二布線之方式,將藉由熟 知之光微影法予以圖案化之抗蝕劑作為遮罩,使用熟知之 乾式餘刻法’將此等疊層構造加工成線狀。第二布線層加 工時,係加工至可變電阻體77及下部電極76。如此加工 時,可變電阻體形成矩形狀。其後,依需要形成層間絕緣 膜’藉由進行平坦化步驟’而實現希望之非揮發性半導體 記憶裝置。 以上,已經敘述實現本實施形態用之製造方法,不過, 藉由組合本實施形態與第一種實施形態,可構築圖47所示 之三維性記憶體陣列。 126520-1000729.doc •67- 1354287 此外’本實施形態之變形例,如圖48所+ ★ _
Μ δ所不,亦可形成P 層80以取代Ν·層73。Ρ層80之形成方法與形成矿層同樣地 可藉由離子注入法而形成。如此,由於形成ΡΝ接合二極體 以取代肖特基障壁二極體,因此獲得蔓延電流更少之良好 的裝置特性。 另外,上述實施形態係就製造具備單獨顯示雙極性切換 特性之可變電阻元件的記憶胞之情況進行說明,不過,如 製造具備不單獨顯示雙極性切換特性之可變電阻元件的纪 憶胞情況下,如圖49所示,只須下部電極82為銅,可變電 阻體83為藉由氧化銅而獲得之一氧化銅,上部電極為 鈦、鈕、鎢等即可,再者,此種情況需要在下部電極82與 Ν層73之間插入功函數較大之鉑、鈷、鎳等金屬電極, 作為構成肖特基障壁二極體用的金屬電極。此外,上述記 憶胞之情況’亦可使矽基板及注入離子之導電型反轉,此 種情況需要在下部電極82與Ν-層73之間插入功函數較小之 鈦、鈕、鎢等之金屬電極81,作為構成肖特基障壁二極體 用的金屬電極。 (第三種實施形態) 就本發明裝置之製造方法的第三種實施形態(以下,適 宜稱為「本實施形態」),參照圖50〜圖60之各圖作說明。 圖50係本實施形態所形成之記憶胞的概略結構圖,圖5 1係 記憶胞之平面圖。本實施形態所製造之本發明裝置係由包 含鎢及密合層氮化鈦之第一布線、障壁金屬氮化鈦、電阻 降低層氮化欽型多晶%、下部電極氮化欽、包含可變電阻 126520-1000729.doc -68 - 1354287 體之氧氮化鈇的記憶胞部、上述電極與密合層、及包含鶴 之第二布線而構成。此外圖52〜圖58係按照步驟順序顯示 本實施形態之製造方法者。圖52〜圖58中,各圖(a)係顯示 沿著圖5 1之X-X1的垂直剖面圖,各圖(b)係顯示沿著圖5丨之 Y-Y·的垂直剖面圖者》另外,圖50所示之圖顯示為了簡略 化而顯示單一之記憶胞,實際係沿著x方向及¥方向周期 性或非周期性地配置記憶胞者。
另外,以下亦與第一種實施形態同樣地,係以藉由施加 對下部電極之上部電極的極性成為正電壓之電壓,以實現 單極性切換動作時為例作說明。
首先,如圖52所示,在覆蓋於矽等基板上之二氧化矽等 的絕緣膜91上,經由氮化鈦等構成之密合層”形成成為 -布線之鎢93。本實施形態之第—布線錢用^,不過並 非限定於此者,亦可使用鈦m等轉移金屬及包 含鶴之此等金屬的合金,或是顯示導電性之氧化物及氮化 物等。此外’本實施形態之密合層92係使用氮化鈦,不過 並非限;t於此者’亦可使用氮化组及鎢化鈦等。此等密合 層氮化欽92及第-布線之鎢93的形成方法係利用孰知之 方法’如CVD法及缝法等而形成。密合層之氮化鈦的膜 厚係3 0 nm程度,此外篦_ 第布線之鎢的膜厚係200 nm程 度。另外,密合層92只須為田成蚀 .^ '马因應第一布線93利用之金屬種 類而堆積者即可,並非為必要。 形成鎢93後, 別形成30 nm之 繼續形成成為記憶胞部之部分。首先,分 氮化鈦作為障壁金屬94,形成1〇 nm之鈦作 126520-1000729.doc -69 · 1354287 為電阻降低層95。障壁金屬係為了防止形成於其上之多晶 石夕層與第一布線之鎢反應而形成’此外,電阻降低層係為 了減低與形成於上面之多晶矽層之間的接觸電阻之目的而 形成。本貫施形態之障壁金屬94係使用氮化鈦,不過並非 限定於此者,亦可使用氮化鈕及鎢化鈦等。此外,本實施 形態之電阻降低層95係使用鈦’不過並非限定於此者,亦 可使用鈷及鎳等。 再者,其後使用熟知之LPCVD法來形成肖特基障壁二極 體之構成要素的N型多晶矽96。該方法係在多晶矽成膜 中,混入成為N型之摻雜物,如混入pH3,而形成N型多晶 矽之方法,不過亦可使用其他方法’如固態擴散法及利用 離子'主入而N型化之方法等。此外,亦可於形成非晶層 後,藉由施加熱處理,予以多結晶化之方法。如此形成之 N型多晶矽的摻雜物濃度為5xl〇u at〇ms/cm3,膜厚為 nm。再者,形成1〇〇 nm之成為肖特基障壁二極體之金屬側 電極及可變電阻體之下部電極97的氣化鈦。該氮化鈦在爾 後步驟之絕緣膜平坦化步驟中,被削除少許,因此需要預 估其部分來較膜厚。軌化鈦錢作肖特基障壁二極體 之金屬側《與可變電輯之下部電極,㈣肖特基障壁 二極體之金>1側電極亦可插人功函數較大之另外材料如 翻、録、錄等。 其次’如圖53所示,以成 式,將藉由熟知之光微影法 罩’使用熟知之乾式蝕刻法 為第一布線及記憶胞部之方 予以圖案化之抗蝕劑作為遮 ’將此等疊層構造加工成線 126520-1000729.doc •70· 1354287 狀。此時之布線寬及布線間為13〇 nm程度。 其次,如圖54所示,將包含二氧化矽之絕緣膜98形成於 第一布線上及布線間。該二氧化矽藉由電漿CVD法及 HDPCVD法等形成。二氧化矽之形成膜厚,因為在爾後之 CMP步驟藉由研磨二氧化梦來進行平坦化,所以需要至少 比第一布線之厚度要厚。本實施形態係將二氧化矽形成 700 nm程度。
其-人,如圖55所示,為了除去第一布線及記憶胞部上之 一氧化矽且予以平坦化,係藉由熟知之CMp法研磨二氧化 矽。因為需要完全除去第一布線上之二氧化矽,使氮化鈦 表面露出,所以位於記憶胞部最上層之氮化鈦亦同時被研 磨,不過,二氧化石夕對氮化鈦之研磨率非常高(約ι〇以 上)’所以研磨氮化鈦之膜厚比形成膜厚非常小。
其次’如圖56所示’將氮化欽表面氧化,形成可變電阻 體99之氧氮化鈦4實施形態中可變電阻之形成,係藉由 在包含1〇 Wt%之臭氧的大氣麼氧氣氛中,在基板溫度 3〇(TC下保持H)分鐘來進行。此時之可變電阻體的膜厚為 1〇 nm程度。不過可變電阻體之形成方法並非限定於本方 法者,可在臭氧濃度5〜UK) wt%,基板溫度勝鑛之範 圍内變化。此外,其他方法有在減壓氧氣氛中及氧電浆氣 氛中之熱處理及藉由具氧化性之藥劑的處理等。 其次’如圖57所示,形成成為第二布線層之密合層1〇〇 的布線層1Glq。該密合層⑽除了作 為第二布線層ΠΗ之密合層之外,還作為可變電阻體99之 126520-1000729.doc •71 - 1354287 上部電極的功能。第二布線層在本實施形態與第一布線同 樣地使用鎢,不過並非限定於此者,亦可使用鈦、銅、 鈷、钽等轉移金屬及包含鎢之此等金屬的合金或是顯示 導電性之氧化物及氮化物等。 ~ " 其次:如圖58所示,以成為第二布線及記憶胞部之方 式將藉由熟知之光微影法予以圖案化之抗μ劑作為遮 罩’使用熟知之乾式蝕刻法’將此等疊層構造加工。此 時,係加工至第一布線上之障壁金屬94的氮化鈦。此時之 布線寬及布線間為13G nm程度。其後,依需要形成層間絕 緣膜,藉由進行平坦化步驟’來實現希望之非揮發性半導 體記憶裝置。 藉由重複進行將如上述所形成之記憶胞構築於上層之布 線層上(本實施形態之情況係第二布線上)的步驟,可構築 與圖33所不之構造相同的三維性之記憶體陣列,可製造具 有高積體化之可變電阻元件的半導體記憶裝置。
另外,本實施形態亦與第一種實施形態同樣地,亦可在 N型多晶㈣與下部電極97接觸之—部分,藉由從斜方向 之離子注入,而形成卩型多晶矽1〇2(參照圖59),亦可在N 型多晶矽96與下部電極97之間插入p型多晶矽1〇3而構成 (參照圖60)。 再者,與第一種實施形態同樣地,製造具備不單獨顯示 雙極性切換特性之可變電阻元件的記憶胞情況下,多晶矽 96亦可為N型或P型之導電型。此時’只須下部電極97為 銅,可變電阻體99為藉由氧化銅而獲得之一氧化銅,上部 I26520-1000729.doc -72- 1354287 電極100為鈦、钽、鎢等即可。此時,亦因應多晶矽96之 導電型’而在多晶矽與下部電極97之間插入構成肖特基障 壁二極體用的金屬電極。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本發明可利用於具備藉由施加電壓而電阻特性變化之可 變電阻元件的非揮發性半導體記憶裝置,特別是在實現對 可變電阻元件可穩定且高速切換動作之非揮發性半導體記 憶裝置時有效。 【圖式簡單說明】 圖1係顯示本發明之非揮發性半導體記憶裝置的概略結 構之區塊圓。 圖2係顯示交又點型之記憶胞陣列的部分結構之電路 圖。 圖係ϋ 2所示之父叉點型記憶月包陣列中僅包含可變電阻 元件之s己憶胞的模式垂直剖面圖。 圖4係顯不圖3所示之構造的可變電阻元件之切換特性 圖。 圖5係顯示非對稱構造之可變電阻元件的一種電流電壓 特性圖。 圖6係顯示非對稱構造之可變電阻元件的電阻特性圖。 圖7(A) (C)係顯示在不經由可變電阻元件之負載電阻狀 匕、下測定時的高電阻狀態與低電阻狀態之2個電阻特性的 一”電墾特ϋ圖,及顯示在經由負載電阻狀態下測定時之 门電阻狀慼與低電阻狀態的2個電阻特性之2種電流電壓特 126520-1000729.doc •73- 性圖》 Q係顯示非對稱構造之可變電阻元件的一種電流電壓 特性圖。 圖9(a)〜(c)係本發明之非揮發性半導體記憶裝置具備的 s己憶胞之概略結構圖。 圖1 〇係本發明之非揮發性半導體記憶裝置的電路圖。 圖11係顯示可變電阻元件之一種電流電壓特性圖。 圖12係顯示可變電阻元件之一種構造圖。 圖13係顯不切換負載電阻之可變電阻元件的切換特性 圖14係顯示切換負載電阻之可變電阻元件的電流電壓特 性圖。 圖15(a)〜(c)係顯示可變電阻元件之一種構造圖。 圖16(a)〜(c)係顯示可變電阻元件之一種構造圖。 圖17(Α)〜(〇係顯示作為負載電阻特性可變電路之功能 的MOSFET之負載電阻特性的電流電壓特性圖,及經由 ^lOSFET作為負載電路狀態下測定時顯示可變電阻元件之 高電阻狀態與低電阻妝能&。$ 氏电丨且狀態的2個電阻特性之2種電流電 性圖。 圖18係模式顯示重寫斜象 马對象之選擇記憶胞的可變電阻元侔 與負載電路與電麼開關電路之關係的區塊圖。 圖19(A)〜(Ε)係顯示負蓥雷 貝戟電阻特性可變電路之 例的電路圖。 格〜構 圖20係本發明之非揮發性 谭發性半導體記憶裝置的概略構造 126520-1000729.doc -74· I354287 圖。 圖2!係本發明之非揮發性半導體記憶裝置的概略平面 圖。 圖22(a) ' (b)係、說明本發明之非揮發性半導體記憶裝置 的第-種實施形態中之製造步驟的概略㈣剖面圖。 . ® 23⑷、爾說明本發明之非揮發性半㈣記憶裝置 的第-種實施形態中之製造步驟的概略步驟剖面圖。 • 圖24⑷、⑻係說明本發明之非揮發性半導體記憶裝置 的第-種實施形態中之製造步驟的概略步驟剖面圖。 圖25(a)、(b)係說明本發明之非揮發性半導體記憶裝置 的第-種實施形態中之製造步驟的概略步驟剖面圖。 圖26(a)、⑻係說明本㈣之非揮發性半導體記憶裝置 的第-種實施形態中之製造步驟的概略步驟剖面圖。 圖27(a)、⑻係說明本發明之非揮發性半導體記憶裝置 的第-種實施形態中之製造步驟的概略步驟剖面圖。 • 圖28(a)、⑻係說明本發明之非揮發性半導體記憶裝置 的第種實把形態中之製造步驟的概略步驟剖面圖。 圖29(a)、(b)係說明本發明之非揮發性半導體記憶裝置 的第種實施形態中之製造步驟的概略步驟剖面圖。 圖30(a)、(b)係說明本發明之非揮發性半導體記憶裝置 的第-種實施形態中之製造步驟的概略步驟剖面圖。 圖3 1(a)、(b)係說明本發明之非揮發性半導體記憶裝置 的第-種實施形態中之製造步驟的概略步驟剖面圖。 圖32(a)、⑻係說明本發明之非揮發性半導體記憶裝置 J26520-1000729.doc •75- 1354287 的第一種實施形態中之製造步驟的概略步驟刮面圖。 圖3 3係說明本發明之非揮發性半導體記憶裝置的一 ^ —種 實施形態中之製造步驟的概略步驟剖面圖。 圖3 4係說明本發明之非揮發性半導體記憶裝置的第一種 實施形態中之製造步驟的概略步驟剖面圖。 圖3 5係說明本發明之非揮發性半導體記憶裝置的第一種 實施形態中之製造步驟的概略步驟剖面圖。 圖36係說明本發明之非揮發性半導體記憶裝置的第一種 實施形態中之製造步驟的概略步驟剖面圖。 圖3 7係本發明之非揮發性半導體記憶裝置的概略構造 圖。 圖3 8係本發明之非揮發性半導體記憶裝置的概略平面 圖。 圖39(a)、(b)係說明本發明之非揮發性半導體記憶裝置 的第二種實施形態中之製造步驟的概略步驟剖面圖。 圖40(a)、(b)係說明本發明之非揮發性半導體記憶裝置 的第二種實施形態中之製造步驟的概略步驟剖面圖。 圖41(a)、(b)係說明本發明之非揮發性半導體記憶裝置 的第二種實施形態中之製造步驟的概略步驟剖面圖。 圖42⑷、(b)係說明本發明之非揮發性半導體記憶裝置 的第二種實施形態中之製造步驟的概略步驟剖面圖。 圖43(a)、(b)係說明本發明之非揮發性半導體記 的第二種實施形態中之製造步驟的概略步驟剖面圖:、 圖44⑷、(b)係說明本發明之非揮發性半導體記憶裝置 126520· l〇〇〇729.doc •76· 1354287 的第二種實施形態中之製造步驟的概略步驟剖面圖。 圖45(a)、(b)係說明本發明之非揮發性半導體記憶裝置 的第二種實施形態中之製造步驟的概略步驟剖面圖。 圖46(a)、(b)係說明本發明之非揮發性半導體記憶裝置 的第二種實施形態中之製造步驟的概略步驟剖面圖。 一圖47係說明本發明之非揮發性半導體記憶裝置的第二種 貫粑形態中之製造步驟的概略步驟剖面圖。
圖48係說明本發明之非揮發性半導體記憶裝置的第二種 實施形4中之製造步驟的概略步驟剖面圖。 圖49係說明本發明之非揮發性半導體記憶裝置的第二種 實細形態中之製造步驟的概略步驟剖面圖。 圖50係本發明之非揮發性半導體記憶裝置的概略構造 圖。 圖則本發明之非揮發性半導體記憶裝置的概略平面 圖。 圖52(a)、(b)係說明本發明之非揮發性半導體記憶裝置 的第三種實施形態中之製造步驟的概略步驟剖面圖。 圖53(a)、⑻係、說明本發明之非揮發性半導體記憶裝置 的第三種實施形態中之製造步驟的概略步驟剖面圖。 圖54(a)—、(b)係說明本發明之非揮發性丰導體記憶裝置 的第三種實施形態中之製造步驟的概略步驟剖面圖。 圖55⑷〜、(b)係說明本發明之非揮發性半導體記憶裝置 的第三種實施形態中之製造步驟的概略步驟剖面圖。 圖56⑷、(b)係說明本發明之非揮發性半導體記憶裝置 J26520-1000729.doc -77- 1354287 的第二種貫施形態中之製造步驟的概略步驟剖面圖。 圖57(a)、(b)係說明本發明之非揮發性半導體記憶裝置 的第二種實施形態中之製造步驟的概略步驟剖面圖。 圖5 8 (a )、( b)係說明本發明之非揮發性半導體記憶裝置 的第三種實施形態中之製造步驟的概略步驟剖面圖。 圖59係說明本發明之非揮發性半導體記憶裝置的第三種 實施形態中之製造步驟的概略步驟剖面圖。 圖60係說明本發明之非揮發性半導體記憶裝置的第三種 實施形態中之製造步驟的概略步驟剖面圖。 圖6U系具備先前之丨丁汛型之記憶胞的記憶胞陣列之壯 構例。 'σ 圖62(a)、(b)係顯示2個端子非線性元件之電流電壓特性 圖。 圖63係具備1D1R型之記憶胞的記憶胞陣列之結構例。 圖64係顯不在上部電極與下部電極之間夾著可變電阻體 構造的可變電阻元件中藉由對兩電極間施加電壓之基本電 阻變化特性圖。 圖65係顯示在上部電極與下部電極之間夾著可變電阻體 構造的可變電阻元件中藉由對兩電極間施加電壓之基本電 阻變化特性另外之圖。 圖66(A)、(B)係顯示先前之可進行雙極性切換動作之可 變電阻元件的電阻變化特性圖。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1〇 裝置 126520-1000729.doc 1354287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Rll 22 ' 58 ' 65 > 75 ' 82 ' 97 23 、 60 、 66 、 77 、 83 、 99 24、67、84 31 〜36 51 、 54 、 59 、 91 、 98 52 、 61 、 78 、 92 53 55、 94 56、 95 57 、 96 ' 103 62、 79、101 63、 64、102 68 ' 81 記憶胞陣 字元線解碼器 位元線解碼器 負載電阻特性可變電路 讀取電路 控制電路 電壓開關電路 位址線 資料線 控制信號線 可變電阻元件 下部電極 可變電阻體 上部電極 P 型 MOSFET 二氧化矽等之絕緣膜 密合層 第一布線 障壁金屬 電阻降低層 N型多晶矽 第二布線層 P型多晶矽 金屬電極 126520-1000729.doc -79- 1354287 71 P型矽基板 72 N+層 73 Ν·層 74 元件分離區域 76 二氧化矽之絕緣膜(下部電極) 80 Ρ層 93 第一布線之鎢 100 密合層(上部電極) A、B 電阻特性 BL0-BL3 位元線 C 負載電阻特性 Cl 〜C4 負載電阻特性曲線 CA90 記憶胞陣列 D 二極體 Icl 電流上限值 M 、MC11 記憶胞 Scl〜Sc3、Sc4、Sc6、Sc7 控制信號 SL 源極線 Tl(Vtl, Itl) ' T2(Vt2, It2) T3(Vt3,It3)、T4(Vt4,It4) 點 Til〜T15 、 T16Z 、 T17 、 T18Z、Ta(Va,la)、Tb(Vb,lb) 特性點 Trll 選擇電晶體 VA 第二臨界電壓 126520-1000729.doc 80- 1354287
VAl 、 VBl 、 VAs 、 VBs VA+、VB+、Va+、Vb+
VB
Vcc
Vee
Vpp
Vr
Vss WLO 〜WL3 、臨限電壓 第一臨界電壓 供給電壓(電源電壓) 刪除用之電壓 寫入用之電壓 讀取用之電壓 接地電壓 字元線
126520-1000729.doc -81 -

Claims (1)

  1. 卜、申請專利範圍: .-=:發性半導體記憶裝置,其特徵為包含: w ,其係包含2個端子構造之 可變電阻元件j又電阻兀件,該 以該兩端之= 加滿足特定條件之電壓, 螭之電流電壓特性規定的電阻 地取得低雷 将座’可在可穩定 移;低電阻狀‘“高電阻狀態之2個電阻特性間轉 之其係構成為串聯連接於前述可變電阻元件 在第-…可將以電流電壓特性規定之負載電阻特性 第二負載電阻特性之間切換;及冑電阻特^電阻之 電壓產生電路,苴俜用於力a 負載電路之串… 變電阻元件與前述 电峪之串聯電路的兩端施加電壓; 且該非揮發性半導體記憶 ^ -I# m ^ f'前述可變電阻元件之 述電阻特性為低電阻狀態與高電阻狀態之 :,藉由對前述可變電阻元件之兩端施加電 此=電阻特性在低電阻狀態與高電阻狀態間轉移, 藉此可進行重寫的結構; 前述可變電阻元件顯示如下之非對稱特性. 以一個端子為基準時’對另-個端子之施加電壓之正 負極性係第一極性之情況下,從低電阻狀態轉移至高電 阻狀態時需要之施加的絕對值之下限值即第一臨限 電壓係比前述電阻特性從高電阻狀態轉移至低電阻狀態 時需要之施加電遷的絕對值之下限值即第二臨限電麼 126520-1000729.doc 1354287 加㈣之正負極性係與前述第:極性不同之 第一極性之情況下,前述第 電壓大; β第臨限電壓比前述第二臨限 前述負載電路係可切換成· 义 、+,; 換成,使别述可變電阻元件之前 述毛阻特性從低電阻狀竑 動作時……電阻狀態的第-重寫 性,使前述可變電阻元伴夕1 第負載电阻特 轉銘… 刖述電阻特性從高電阻狀離 轉移至低電阻狀態的第二重寫動作時 〜、 性顯示前述第二負載電阻特性; 阻特 前述電壓產生電路於前述第一 々+ & 1 置馬勤作時,以如下方 式在則述可變電阻元件及前 ^ 只科电路之串聯電路的兩 端施加第一重寫電壓:在 的兩 有的前述可變電阻元件 〜'胞具 兩~ ’細加絕對值為前述篦 臨限電壓以上之前诚笙, 々月j迎第一 上之則迷第一極性的電壓;且 於前述第二重寫動作時,以 •止 下方式在前述可變雷pa 几件及前述負載電路之_ 電戸 蔽.士 甲%電路的兩端施加第二重穹雷 壓.在成為重寫對象夕i 里馬¥ 一 則述s己憶胞具有的前述可變電阻 ^ 值為則述第二臨限電壓以上之前 4第一極性的電麼。 2·如請求項1之非揮發性丰 雷Π 半導體5己憶裝置,其中前述可變 電P疋件形成在第一電極盥第_ 脚二_L 弟—電極之間夾者可變電阻 體而成的3層構造體。 文电丨見 .如明求項2之非揮發性半導體,愔驻 争體3己隐裝置,其中前述記情 胞包含與前述可轡曾 _ 羞電阻70件串聯地連接之整流元件; 126520-I000729.doc 1354287 前述整流元件在前述可變電阻元件之兩端施加有前述 第一極性之電壓之情形時構成順向偏壓。 4. 如請求項3之非揮發性半導體記憶裝置,其中前述第一 極性係正極性之情況下,在與前述第一電極及第二電極 中位於下方之下部電極之下層接觸而形成的N型多結晶 半導體與前述下部電極之界面構成肖特基障壁二極體; 前述第一極性係負極性之情況下,在與前述下部電極 之下層接觸而形成的P型多結晶半導體與前述下部電極 之界面構成肖特基障壁二極體。 5. 如請求項4之非揮發性半導體記憶裝置,其中前述第一 極性係正極性之情況下,對前述N型多結晶半導體,在 刖述下。p電極之接觸區域的一部分注入p型雜質; 則述第一極性係負極性之情況下,對前述P型多結晶 半導體,在與前述下部電極之接觸區域的一部分注入N 型雜質。 6. 如請求項3之非揮發性半導體記憶裝置,其中前述第— 極1·生係正極性之情況下,以與前述第一電極及第二電極 中位於下方之下部電極之下層接觸而形成的P型之上部多 結晶半導體’及與該p型之上部多結晶半導體之下層接觸 而形成的N型之下部多結晶半導體構成pN接合二極體; 月|J述第一極性係負極性之情況下,以與前述下部電極 之下層接觸而形成的N型之上部多結晶半導豸,及與該N ' 部多、’半導體之下層接觸而形成的P型之下部 多結晶半導體構成PN接合二極體。 126520-1000729.doc
TW096143985A 2006-12-08 2007-11-20 Nonvolatile semiconductor memory TW200839766A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331689A JP4088324B1 (ja) 2006-12-08 2006-12-08 不揮発性半導体記憶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839766A TW200839766A (en) 2008-10-01
TWI354287B true TWI354287B (zh) 2011-12-11

Family

ID=394918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6143985A TW200839766A (en) 2006-12-08 2007-11-20 Nonvolatile semiconductor memory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2) US8023312B2 (zh)
JP (1) JP4088324B1 (zh)
CN (1) CN101553924B (zh)
TW (1) TW200839766A (zh)
WO (1) WO200806899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139409B2 (en) * 2010-01-29 2012-03-20 Unity Semiconductor Corporation Access signal adjustment circuits and methods for memory cells in a cross-point array
JP4221031B2 (ja) * 2007-02-09 2009-02-12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不揮発性半導体記憶装置及びその書き換え方法
JP5422552B2 (ja) * 2007-05-09 2014-02-19 インターモレキュラー,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抵抗性スイッチング不揮発性メモリ要素
CN101627438B (zh) * 2007-10-29 2013-10-09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非易失性存储装置以及非易失性数据记录介质
JP2009164580A (ja) * 2007-11-07 2009-07-23 Interuniv Micro Electronica Centrum Vzw 抵抗スイッチングNiO層を含むメモリ素子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そのデバイス
JP5423941B2 (ja) * 2007-11-28 2014-02-19 ソニー株式会社 記憶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記憶装置
JP5050813B2 (ja) * 2007-11-29 2012-10-17 ソニー株式会社 メモリセル
WO2009145308A1 (ja) * 2008-05-30 2009-12-03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素子再生回路および素子再生方法
US9385314B2 (en) 2008-08-12 2016-07-05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Memory cell of resistive random access memory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WO2010026624A1 (ja) * 2008-09-02 2010-03-11 株式会社 東芝 不揮発性半導体記憶装置の製造方法
JP5127661B2 (ja) * 2008-10-10 2013-01-23 株式会社東芝 半導体記憶装置
CN101393769B (zh) * 2008-10-23 2013-10-16 复旦大学 电阻存储器的激活操作方法
JP5134522B2 (ja) * 2008-12-16 2013-01-30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不揮発性半導体装置及びその負荷抵抗の温度補償回路
JP4607256B2 (ja) 2008-12-18 2011-01-05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不揮発性記憶装置及びその書き込み方法
KR101127236B1 (ko) * 2008-12-29 2012-03-29 주식회사 하이닉스반도체 저항성 메모리 소자의 제조 방법
US8084347B2 (en) * 2008-12-31 2011-12-27 Sandisk 3D Llc Resist feature and removable spacer pitch doubling patterning method for pillar structures
US8114765B2 (en) 2008-12-31 2012-02-14 Sandisk 3D Llc Methods for increased array feature density
WO2010136056A1 (en) * 2009-05-29 2010-12-02 Rheinisch-Wetfälische Technische Hochschule Aachen Resistive storage cell, crossbar array circuit, resistive random access memory device and read-out-method
KR101725361B1 (ko) 2009-05-29 2017-04-10 포르슝스젠트룸 율리히 게엠베하 메모리 소자, 스택킹, 메모리 매트릭스, 및 작동 방법
JP2011040633A (ja) * 2009-08-13 2011-02-24 Toshiba Corp 半導体記憶装置
JP2011066337A (ja) * 2009-09-18 2011-03-31 Toshiba Corp 不揮発性半導体記憶装置の製造方法および不揮発性半導体記憶装置
WO2011043448A1 (ja) * 2009-10-09 2011-04-14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568950B2 (ja) * 2009-10-26 2014-08-13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抵抗変化型メモリ素子、及び、抵抗変化型不揮発性メモリ、並びに、抵抗変化型メモリ素子制御方法
JP5621784B2 (ja) * 2009-12-08 2014-11-12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電気化学反応を利用した抵抗変化素子の製造方法
JP5016699B2 (ja) * 2009-12-16 2012-09-05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不揮発性半導体記憶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11142068A1 (ja) * 2010-05-11 2011-11-17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不揮発論理回路を駆動する方法
US8441839B2 (en) 2010-06-03 2013-05-14 Panasonic Corporation Cross point variable resistance nonvolatile memory device
CN102270654B (zh) * 2010-06-03 2013-10-16 北京大学 阻变随机访问存储器件及其制造和操作方法
US9012307B2 (en) * 2010-07-13 2015-04-21 Crossbar, Inc. Two terminal resistive switching device structure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US9601692B1 (en) 2010-07-13 2017-03-21 Crossbar, Inc. Hetero-switching layer in a RRAM device and method
US9570678B1 (en) 2010-06-08 2017-02-14 Crossbar, Inc. Resistive RAM with preferental filament formation region and methods
WO2011156787A2 (en) * 2010-06-11 2011-12-15 Crossbar, Inc. Pillar structure for memory device and method
JP5186634B2 (ja) * 2010-06-29 2013-04-1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不揮発性半導体記憶装置
US8168506B2 (en) 2010-07-13 2012-05-01 Crossbar, Inc. On/off ratio for non-volatile memory device and method
US8569172B1 (en) 2012-08-14 2013-10-29 Crossbar, Inc. Noble metal/non-noble metal electrode for RRAM applications
US8884261B2 (en) 2010-08-23 2014-11-11 Crossbar, Inc. Device switching using layered device structure
US10923204B2 (en) 2010-08-20 2021-02-16 Attopsemi Technology Co., Ltd Fully testible OTP memory
US10916317B2 (en) 2010-08-20 2021-02-09 Attopsemi Technology Co., Ltd Programmable resistance memory on thin film transistor technology
US9818478B2 (en) * 2012-12-07 2017-11-14 Attopsemi Technology Co., Ltd Programmable resistive device and memory using diode as selector
US8492195B2 (en) 2010-08-23 2013-07-23 Crossbar, Inc. Method for forming stackable non-volatile resistive switching memory devices
US8942050B2 (en) 2010-09-07 2015-01-27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Method of inspecting variable resistance nonvolatile memory device and variable resistance nonvolatile memory device
JP2012064277A (ja) * 2010-09-17 2012-03-29 Sharp Corp 不揮発性半導体記憶装置
JP5149358B2 (ja) * 2010-09-24 2013-02-20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半導体記憶装置
JP5161946B2 (ja) 2010-09-30 2013-03-13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不揮発性半導体記憶装置
JP5422534B2 (ja) * 2010-10-14 2014-02-19 株式会社東芝 不揮発性抵抗変化素子および不揮発性抵抗変化素子の製造方法
USRE46335E1 (en) 2010-11-04 2017-03-07 Crossbar, Inc. Switching device having a non-linear element
US8502185B2 (en) 2011-05-31 2013-08-06 Crossbar, Inc. Switching device having a non-linear element
US8487293B2 (en) 2010-12-30 2013-07-16 Micron Technology, Inc. Bipolar switching memory cell with built-in “on ”state rectifying current-voltage characteristics
US10586832B2 (en) 2011-02-14 2020-03-10 Attopsemi Technology Co., Ltd One-time programmable devices using gate-all-around structures
US20120223299A1 (en) * 2011-03-04 2012-09-06 Jun Liu Metal/oxide one time progammable memory
US9620206B2 (en) 2011-05-31 2017-04-11 Crossbar, Inc. Memory array architecture with two-terminal memory cells
US8619459B1 (en) 2011-06-23 2013-12-31 Crossbar, Inc. High operating speed resistive random access memory
US9627443B2 (en) 2011-06-30 2017-04-18 Crossbar, Inc. Three-dimensional oblique two-terminal memory with enhanced electric field
US8946669B1 (en) 2012-04-05 2015-02-03 Crossbar, Inc. Resistive memory device and fabrication methods
US9166163B2 (en) 2011-06-30 2015-10-20 Crossbar, Inc. Sub-oxide interface layer for two-terminal memory
US9564587B1 (en) 2011-06-30 2017-02-07 Crossbar, Inc. Three-dimensional two-terminal memory with enhanced electric field and segmented interconnects
US9570164B2 (en) * 2011-08-24 2017-02-14 Rambu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performing memory operations on RRAM cells
US8830727B2 (en) 2011-10-21 2014-09-09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Multi-level memory cell with continuously tunable switching
US8942024B2 (en) * 2011-12-06 2015-01-27 Agency For Science, Technology And Research Circuit arrangement and a method of writing states to a memory cell
JP2013157469A (ja) * 2012-01-30 2013-08-15 Sharp Corp 可変抵抗素子、及び、不揮発性半導体記憶装置
KR101929530B1 (ko) * 2012-02-21 2019-03-1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가변 저항 메모리 장치 및 그것의 구동 방법
KR20130098002A (ko) * 2012-02-27 2013-09-0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수직형 저항 메모리 장치의 프로그램 방법
US9685608B2 (en) 2012-04-13 2017-06-20 Crossbar, Inc. Reduced diffusion in metal electrode for two-terminal memory
US8658476B1 (en) 2012-04-20 2014-02-25 Crossbar, Inc. Low temperature P+ polycrystalline silicon material for non-volatile memory device
US9583701B1 (en) 2012-08-14 2017-02-28 Crossbar, Inc. Methods for fabricating resistive memory device switching material using ion implantation
US9741765B1 (en) 2012-08-14 2017-08-22 Crossbar, Inc. Monolithically integrated resistive memory using integrated-circuit foundry compatible processes
US9576616B2 (en) 2012-10-10 2017-02-21 Crossbar, Inc. Non-volatile memory with overwrite capability and low write amplification
KR102033974B1 (ko) * 2013-02-28 2019-10-18 에스케이하이닉스 주식회사 반도체 장치, 프로세서, 시스템 및 반도체 장치의 동작 방법
US10290801B2 (en) 2014-02-07 2019-05-14 Crossbar, Inc. Scalable silicon based resistive memory device
US9240236B1 (en) 2014-12-19 2016-01-19 Intermolecular, Inc. Switching conditions for resistive random access memory cells
CN104636548B (zh) * 2015-01-30 2018-05-08 西安紫光国芯半导体有限公司 一种rram存储单元中可变电阻仿真建模电路
CN104794261A (zh) * 2015-03-27 2015-07-22 山东华芯半导体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复位功能的阻变型随机存储器模型及存储方法
US9892791B2 (en) * 2015-06-16 2018-02-13 Sandisk Technologies Llc Fast scan to detect bit line discharge time
US11615859B2 (en) 2017-04-14 2023-03-28 Attopsemi Technology Co., Ltd One-time programmable memories with ultra-low power read operation and novel sensing scheme
US11062786B2 (en) 2017-04-14 2021-07-13 Attopsemi Technology Co., Ltd One-time programmable memories with low power read operation and novel sensing scheme
US10658026B2 (en) 2017-05-26 2020-05-19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 Limited Word line pulse width control circuit in static random access memory
US10770160B2 (en) 2017-11-30 2020-09-08 Attopsemi Technology Co., Ltd Programmable resistive memory formed by bit slices from a standard cell library
DE102018113145B4 (de) * 2018-06-01 2020-06-04 Infineon Technologies Ag Gleichrichtereinrichtung
JP2020150212A (ja) 2019-03-15 2020-09-17 キオクシア株式会社 半導体メモリ装置
KR20210011209A (ko) 2019-07-22 2021-02-0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비휘발성 메모리 장치 및 비휘발성 메모리 장치의 프로그램 방법
US11200952B2 (en) * 2019-07-22 2021-12-14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Non-volatile memory device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485811C (zh) * 2004-07-28 2009-05-06 夏普株式会社 非易失性半导体存储装置及读出方法
JP4148210B2 (ja) * 2004-09-30 2008-09-10 ソニー株式会社 記憶装置及び半導体装置
JP2006203098A (ja) * 2005-01-24 2006-08-03 Sharp Corp 不揮発性半導体記憶装置
US9287356B2 (en) * 2005-05-09 2016-03-15 Nantero Inc. Nonvolatile nanotube diodes and nonvolatile nanotube blocks and systems using same and methods of making same
JP4203506B2 (ja) * 2006-01-13 2009-01-0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不揮発性半導体記憶装置及びその書き換え方法
US20080112207A1 (en) * 2006-11-10 2008-05-15 Cay-Uwe Pinnow Solid electrolyte memory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839766A (en) 2008-10-01
JP4088324B1 (ja) 2008-05-21
JP2008147343A (ja) 2008-06-26
WO2008068992A1 (ja) 2008-06-12
USRE45345E1 (en) 2015-01-20
US20090273964A1 (en) 2009-11-05
CN101553924B (zh) 2012-06-20
CN101553924A (zh) 2009-10-07
US8023312B2 (en) 2011-09-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354287B (zh)
CN107210302B (zh) 选择性元件、存储器胞元和存储装置
TWI321792B (zh)
US9691821B2 (en) Vertical cross-point arrays for ultra-high-density memory applications
US9627614B2 (en) Resistive switching for non volatile memory device using an integrated breakdown element
KR101541573B1 (ko) 기억 소자 및 기억 장치
KR102488896B1 (ko) 스위치 소자 및 기억 장치
US7772029B2 (en) Memory element and memory device comprising memory layer positioned between first and second electrodes
US8780607B2 (en) Select devices for memory cell applications
US20080006812A1 (en) Programmable metallization cell structures including an oxide electrolyte, devices including the structure and method of forming same
US20050285096A1 (en) Programmable structure, an array including the structure, and methods of forming the same
US8030662B2 (en) Semiconductor memory device
US9865809B2 (en) Nonvolatile resistance change element
JPWO2016052097A1 (ja) スイッチ素子および記憶装置
JP2010278275A (ja) 半導体記憶装置
JP2009135290A (ja) 半導体メモリ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