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290892B - Straddle-type vehicle - Google Patents

Straddle-type vehicl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290892B
TWI290892B TW094146566A TW94146566A TWI290892B TW I290892 B TWI290892 B TW I290892B TW 094146566 A TW094146566 A TW 094146566A TW 94146566 A TW94146566 A TW 94146566A TW I290892 B TWI290892 B TW I290892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drive
airflow
induced
straddle
induc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41465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0640730A (en
Inventor
Masaru Oohira
Yasuharu Sakashita
Original Assignee
Yamah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mah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mah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TW2006407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64073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29089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290892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7/00Weather guards for riders; Fairings or stream-lining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J17/10Ventilation or air guiding devices forming part of fairin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202/00Motorised scoot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S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S180/00Motor vehicles
    • Y10S180/903Airstream reactive vehicle or vehicle structur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raking Arrangements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Description

1290892 九、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其具有一用剎車油液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跨坐型車輛, 壓制動的後輪剎車裝置的冷卻結構。 【先前技術】 在跨坐型車輛的機車(或摩牦車)巾, 早)τ,慣常所用的是盤式 刹車(或制動器),這是因為:制動力易於控制;及有良㈣
冷卻效率,由於刹車钳及圓盤都暴露在外,驅進誘發_ 可對其等直接吹襲。 "L 然而,由於小輪型式的機車的盤式刹車為車體罩蓋所覆 蓋,驅進誘發氣流不易直接吹襲到刹車甜和圓盤,而可能 導致不良的冷卻效率。因此,最好在車體罩蓋上設置驅進 誘發氣流引入口,將驅進誘發氣流入到剎車鉗及其它部件 上,以改進冷卻效率。 有一關於具有上述後輪剎車裝置的小輪型機車的發明, 記述在專利文件1中。在專利文件i中的第4頁第15行至24 行記述:「一驅進誘發氣流引入口製成在車體罩蓋上的一在 後輪剎車裝置前方、引擎單元旁側的部位上。車體罩蓋還 在该驅進誘發氣流引人口前方的一部位,形成—向車體内 側退縮且連續延伸到該驅進誘發氣流引入口的凹處。從車 體罩蓋内側的該凹處,沿車體罩蓋的底線,設置一氣流引 進構件,從側面看去係成一直線向車體的後方延伸,和車 體罩蓋内表面共同形成一氣流移動通道,用於將驅進誘發 乳流從驅進誘發氣流引入口引導到後輪剎車裝置的剎車 107343.doc 1290892 钳。」 此外’在專利文件1中,從第3頁右攔的第50行到第4頁左 欄=第1:15行記述:「該邊蓋側面部分係形成要使從凹處開 始又連‘引導到該驅進誘發氣流引入口的驅進誘發氣流, 可以流到氣流導件;該氣流導件則與後蓋内側表面合作, 將驅進誘發氣流導到後蓋的内側。」 _據―面文件第4頁右欄第24-29行的記述··「藉利用該驅 進誘發氣流,即可冷卻後輪剎車裝置的剎車甜。此外,驅 進誘發氣流可在無太大轉折下予以平滑引導到刹車甜。此 外,氣流導件使冷驅進誘發氣流受引導不在中途吸收引擎 所生的熱而直接去冷卻剎車钳成為可能。」 [專利文件 1]JP-B-3010221 【發明内容】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問題] 然而,根據專利文件1中所記述的發明,想要經由氣流導 件(驅進誘發氣流導引管)吹送一較大容量的驅進誘發氣汽 到剎車鉗,必須形成一較大的氣流導件,增加後蓋(:體= 蓋)板料的厚度,以支持氣流導件,並使用一較高強度及較 大尺寸的組件來連接它。所以,結構會變得複雜而機械零 件數目也會增加。 此外,如果氣流導件的導出口是設置在比較接近刹車鉗 的一位置上時,就要考慮改進剎車鉗的冷卻效率。 因為在騎士搁腳的腳踏以下的區域中沒有驅進誘發氣流 的障礙存在,驅進誘發氣流不會發生擾動,所以已經認為 藉將驅進誘發氣流引入口形成在腳踏的下方,用無擾動的 I07343.doc 1290892 驅進誘發氣流來冷卻刹車鉗 越進绣發氣流引入口形成在後輪^冷要比將 兀月以的旁邊的-位置上來得好。 |孕早 因此,本發明的—目的 貧桩+ 1 在耠供一種小輪型機車,苴能 直接%送大量的驅進誘發氣 一月匕 本發明的另-曰Μ ’改進冷卻的效率。 的另目的是在提供具有一稽辦置έ士德 數零件的刹車钳冷卻機制的小輪型機車:、’、。’使用少 置是在提供—種具有後輪剎車冷卻裝 ::機:,其藉將供應氣流到刹車鉗的驅進誘發氣 钳冷卻的效率。 ㈣車㈣Μ,來改進刹車 本發明還有另_日+ 要认、 的疋在棱供一種具有後輪剎車冷卻裝 車鉗。 八藉用無擾動的驅進誘發氣流來冷卻剎 [解決問題的方法] 狄為要達成以上的目的,中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發明為-種 :包括:一車體框架、一後輪、一具有該後輪 “鉗的後輪剎車裝置、及_包圍後輪剎車裝置的車體 罩蓋4跨坐型車輛具有特徵為:在車體罩蓋上形成一驅 ^誘I弓I入口;設置一用車體框架支撐的驅進誘發氣 流導引管’用於從該驅進誘發氣流引入口引導驅進誘發氣 流到後輪刹車褒置的刹車鉗;及該驅進誘發氣流導引管具 有一流入口开$成六# . t 成在其一知上,供經由該驅進誘發氣流引入 口進入的驅進誘發氣流流進之用,並具有一氣流遞送口形 107343.doc 1290892 成在其另一端上,遞送口的開口設在於剎車鉗的鄰近,將 經由流入口引進的驅進誘發氣流遞送到剎車钳去。 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的發明具有特徵為··除申請專利範圍 第1項所述的構成外,該驅進誘發氣流導引管是由連同流入 口構成的如管和連同氣流遞送口構成的後管所湊合成。 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的發明具有特徵為:除申請專利範圍 第1項所述的構成外,有一腳踏設置在驅進誘發氣流導引管 的前方,而該驅進誘發氣流引入口是設在該腳踏的下方。 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的發明具有特徵為:除申請專利範圍 第3項所述的構成外,該腳踏在其後部上具有一縱後腳踏部 分,位置高於其前部;及該車體罩蓋係在縱後腳踏部分下 方的一位置上設置驅進誘發氣流引入口。 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的發明具有特徵為:除申請專利範圍 第4項所述的構成外’該車體罩蓋是由一連同驅進誘發氣流 引入口一起製成的外觀側面護蓋,和—用以覆蓋後輪刹車 裝置的後輪側面護蓋所湊合成;及該驅進誘發氣流導引管 係固著在車體框架上,以使橫跨外觀側面護蓋和用以覆蓋 後輪剎車裝置的後輪側面護蓋。 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的發明具有特徵為:除申請專利範圍 第1項所述的構成外,一消音器設置在剎車鉗鄰近;及該氣 流遞送口的開口是朝向該消音器及剎車钳。 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的發明具有特徵為:除申請專利範圍 第6項所述的構成外’該氣流遞送口的開口係朝向該車體的 底側。 107343.doc 1290892 —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的發明具有特徵為:除申請專利範圍 第6項所述的構成外,該剎車甜及該消音器係同時在垂直方 向及車寬方向上重疊放置。 々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的發明具有特徵為:除申請專利範圍 第2項所述的構成外,該驅進誘發氣流導引管係通過一前托 架及一後托架固定到車體框架上;兩托架係分別配置在該 驅進誘發氣流導引管的前及後兩部分上。 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的發明具有特徵為:时請專利範 圍第9項所述的構成外,該前管係固著到該前托架上,而後 管係固著到該後托架上。 中請專利範圍第U項的發明具有特徵為:除中請專利範 圍第3項所述的構成外,該前托架為—腳踏托架,用於支持 該腳踏。 [發明效果] 就申明專利第丨項的發明來說,因為驅進誘發氣流導引管 是用車體框架支#,該驅進誘發氣流導引管的重量未加在 車體罩蓋上。因此,支撐強度之獲得不用增加車體罩蓋的 板料厚度。 此外’供驅進誘發氣流經由該驅進誘發氣流引入口進 入用的流入口’作成在該驅進誘發氣流導引管的一端上, 而氣肌遞送口,其開口張開在剎車鉗的鄰近,用於遞送 、、呈由A Μ入口弓丨進的驅進誘發氣流到該剎車钳者,作成在 名驅進誘^氣流導引管的另一端上。所以,經由驅進誘發 氣W引入口引入的驅進誘發氣流,從流入口流經該驅進誘 107343.doc 1290892 么氣⑼l導引答的内$ ’然後經過該氣流遞送口被遞送出。 斤、便可以技遞大量的驅進誘發氣流到剎車钳去改善剎 車鉗的冷卻效率。 就申睛專利第2項的發明來說,由於該驅進誘發氣流導引 笞疋由連同。亥’瓜入口一起製成的前管,和連同該氣流遞送 口一起製成的後管所湊合成,所以就可以藉調整該前管和 後管的連接狀況,將流人口和氣流遞送口放置到適於引導 驅進誘發氣流的位置上。 就申請專利第3項的發明來說,由於該驅進誘發氣流引入 口是設置在腳踏的下方,該驅進誘發氣流因未碰撞騎士腿 腳而未ic擾動。由於該剎車鉗是用無擾動的驅進誘發氣流 來冷卻,可以改進該剎車鉗的冷卻效率。 就申请專利第4項的發明來說,由於該腳踏在其後部具有 一鬲於其刚部的縱後腳踏部分,以及該車體罩蓋是在縱後 腳踏部分下方的-位置上設置驅進誘發氣流引人口,因而 可將驅進誘發氣流導引管的流入口做大而可平滑地引導在 腳踏板下方的空氣的流動。 就申請專利第5項的發明來說,由於車體罩蓋是由與驅進 誘發氣流引人π -起製成的外_面護蓋,和用於覆蓋後 輪刹車裝置的後輪側面護蓋所凑合成,該車體罩蓋不必形 成-在前後方向上的狹長的單獨零件,但可用適宜的成形 方式形成兩分立零件。 此外,由於驅進誘發氣流導引管是固著到車體框架上, 成為橫跨外觀側面護蓋和後輪側面護蓋的狀態,就不必顧 107343.doc -10- 1290892 慮該導管之因前後兩零件的配合表面的移位所引起的連接 移位問題。 就申請專利第6項的發明來說,由於消音器是設置在刹車 鉗的鄰近’而該氣流遞送口的開口是朝向消音器和剎車 鉗,所以,驅進誘發氣流不僅能夠冷卻刹車甜還 消音器。 就申請專利第7項的發明來說’由於該氣流遞送口的開口 是朝向車體的底面’讓熱空氣在冷卻刹車鉗和消音器之 後,便可平滑地從車體底側流到外側去。 就申請專利第8項的發明來說,由於刹㈣和消音器是同 時在車寬方向及垂直方向上重疊佈設,所以不用增加車柄 寬度就能維持冷卻的實效。 就申”月專利第9項的發明來說,由於該驅進誘發氣流導引 管係透過設置在驅進誘發氣流導引管的前及後兩部件處的 别托架及後技架固定到車體框架上,所以便可能用車體框 架在良好的均衡情況下支持著在前後方向上伸展@
發氣流導引管的重量。 A 就申請專利第H)項的發明來說,前管是較到前 後管是固定到後托架。所以,前管的重量和後管的重量就 P刀佈在則托架、後托架及車體框架上的重量予 。 因此可明免所有的重量都集中在一單獨構件上,使得支 撐構件不容易變壞。 就申請專利第U項的發明來說,由於前㈣是用 腳踏的腳踏托架,該單—零件通常可作兩用。 107343.doc 1290892 【實施方式】 本發明之一具體實施例說明如下文。圖1 -7顯示本發明該 一具體實施例。 圖1顯示一為跨坐型車輛的小輪型機車1 0,用以解說構 成。整個車體,從在前輪1 1 一側的車輛前部到在後輪12 一 側的車輛後部,是用車體罩蓋13覆蓋。該車輛在車體罩蓋 13的兩側上都還設有:一主鞍座丨4及一縱後鞍座15 ; —腳 踏板9或擱腳零件供坐在兩鞍座14及1 5上的騎士擱腳用,腳 踏板9有一主腳踏部分16在其前部,和一縱後腳踏部分17 在其後部。 後輪剎車裝置8(見圖7)的側面有後輪12用的剎車鉗32, 是如圖1中所示用車體罩蓋13覆蓋。 該主鞍座14及縱後鞍座15是形成開合式的一單獨鞍座 19,藉繞一設在主鞍座14前端的鉸鏈18抬起及放下縱後鞍 座15的前端,即可將其打開及閉合。 小輪型機車10具有腳踏板9。構成車體罩蓋13—部分的外 觀側面護蓋21,是固著到腳踏板9的下邊緣。構成車體罩蓋 13 —部分的後輪側面護蓋22是緊接固著到該外觀側面護蓋 2 1的後部。 外觀側面護蓋21,如在圖1及2中所示,在其接近中心處 具有一驅進誘發氣流引入口 21 a,以致當小輪型機車〗〇被驅 動刖進時’驅進誘發氣流平滑通過該驅進誘發氣流引入口 2 la流入。該驅進誘發氣流引入口21a是設置在構成腳踏板9 的縱後腳踏部分17的下方。腳踏板9在其前邊側部分具有主 107343.doc •12- 1290892 腳踏部分16或駕駛者擱腳的部分,而在其後邊侧部分具有 縱後腳踏部分17或後座騎士擱腳的部分。縱後腳踏部分17 是高於主腳踏部分16而設置。該驅進誘發氣流引入口 21a是 在車體罩盍13上的縱後腳踏部分I?的下方設置。 後輪侧面護蓋22,如圖3所示,是和供固著外觀側面護蓋 21用的接合部分22a—起形成,斷面彎曲成v狀,用以保護 剎車裝置8、空氣濾清器及皮帶間(未圖示)。 一驅進誘發氣流導引管23(見圖丨)是設置在外觀側面護 蓋21與後輪侧面護蓋22的下侧部分22b之間的長度的内 側。因此,後輪側面護蓋22設置有一切口 22c,俾便容讓驅 進誘發氣流導引管23。 该驅進誘發氣流導引管23,如圖4所示,是用一引擎托架 24及一鞍座執條25或車體框架予以支持,用於從驅進誘發 氣流引入口 21a引導驅進誘發氣流到後輪剎車裝置8的剎車 钳32,以後將加以說明。 該驅進誘發氣流導引管23是由連帶一流入口 23a製成的 前管23X與連帶一氣流遞送口 23b製成的後管23γ所湊合 成;前管23Χ的流入口 23a供作、經由驅進誘發氣流引入口 進入的驅進誘發氣流流入之用;而後管23γ的氣流遞送口 23b是用於將該驅進誘發氣流,其從流入口 23&起受引導 者,遞达到剎車鉗23。前管23χ的後端是恰好配合該後管 23Υ的前端。 前管23Χ是固著到一用於支持腳踏板9的腳踏托架%(一 前托架),而其上端透過該腳踏托架26緊固到引擎托架以 107343.doc -13- 1290892 •上。後管23 Y的後上端是透過一支架27(—後托架)緊固到— 鞍座執條25上。 車體罩蓋13具有與驅進誘發氣流引入口 21a一齊製成的 外觀側面護蓋2 1和覆蓋後輪剎車裝置8的後輪側面護蓄 22,是固著成可罩蓋驅進誘發氣流導引管23、引擎托架24、 及鞍座執條25。因此,該驅進誘發氣流導引管23最後成為 橫跨外觀側面護蓋2 1及後輪側面護蓋22的狀態固著在弓丨擎 托架24和鞍座執條25上。 籲 驅進誘發氣流導引管23是如圖1及4所示將氣流遞送口 23b高於流入口 23a設置,成為從流入口 23a到氣流遞送口 23b的向上斜坡,以致經由流入口 23a進入的任何碎屑或類 似物不得從氣流遞送口 23b排出。 氣流遞送口 23b是佈設成如圖5及6所示,在一設置在後輪 剎車裝置8鄰近的消音器33及一為後輪剎車裝置8組件的剎 車鉗32之間朝下開口。而且,氣流遞送口 2儿是建構成使剎 φ 車鉗32及消音器33兩者都用驅進誘發氣流來冷卻。經由駆 進誘發氣流引入口 21 a吸入的驅進誘發氣流,從流入口 23a 流動通過驅進誘發氣流導引管23内側,而後被遞送出氣流 遞达口 23b。如圖6中所示,因為剎車鉗32和消音器33是在 垂直方向上重疊放置,而驅進誘發氣流導引管23是設置在 該等組件的傍側,車輛本體(或車體)可以製造成瘦長的構 形。 換吕之,消音器33是佈設在剎車鉗32的右下側。驅進誘 發軋流導引管23是佈設在剎車钳32的右上側。因為剎車鉗 107343.doc -14- 1290892 • /肖曰器33、和導官33不是成橫向行列佈設,而不致在 .橫向上佔據太大的空間,車體在寬度方向上可避免擴大。 艇進誘發氣流導引管23,就如圖5中所示,是把氣流遞送 23b向内並向下’考曲製成。該氣流遞送口⑽是建構成朝 向下方,俾以從上方來冷卻剎車鉗Μ和消音器Μ。用於控 制後軲12的圓盤板3 1的剎車鉗32,是設置在該氣流遞送口 2 3 b的對面。 鲁如圖6及7所示,剎車鉗32設有剎車襯塊32&及32b。當一 活塞(未圖示)被液壓推出時,該剎車襯塊32a及^几即被壓向 圓盤板31(見圖5)。在剎車鉗32因按壓的反作用力而橫向移 動時,在於内側的剎車襯塊32a及32b即受壓抵靠圓盤板 3 1。剎車就是如此施用。 以下將就作為本發明之一具體實施例的小輪型機車丨〇中 的驅進誘發氣流的行為加以說明。 當該小輪型機車1〇被驅動前進時,驅進誘發氣流在驅進 φ 誘發氣流引入口 21 a進入,從流入口 23a流動經過連接到驅 進誘發氣流引入口 21 a的驅進誘發氣流導引管23的内側,然 後從氣流遞送口朝向剎車鉗32和消音器33的中間流出。 對於這種小輪型機車1 〇,因為驅進誘發氣流導引管23是 用引擎托架24和鞍座軌條25支持,驅進誘發氣流導引管23 的重量並未加在外觀側面護蓋2丨和後輪側面護蓋22的上 面’因此外觀側面護蓋2 1和後輪側面護蓋22的支持強度, 不必增加其板料厚度即可獲得。 供經由驅進誘發氣流引入口 2丨a進入的驅進誘發氣流流 107343.doc 15 1290892 入用的流入口 23a,是形成在驅進誘發氣流導引管23的一 端。開口在剎車鉗32鄰近、供將經由流入口 23a引進的驅進 誘發氣流遞送到剎車鉗32用的氣流遞送口 23b,是形成在驅 進誘發氣流導引管23的另一端上。所以,經由流入口23a引 進的驅進誘發氣流,通過驅進誘發氣流導引管23的流入口 23a並通過導管23的内側,然後被遞送出氣流遞送口 23b。 因此’就可以直接投遞大量的驅進誘發氣流到剎車鉗32 去’及改進剎車鉗32的冷卻效率。 此外’因為驅進誘發氣流導引管2 3是由同流入口 2 3 a —起 製成的前管23X,和同氣流遞送口 23b—起製成的後管23Y 所湊成,就可以藉調整該前管23χ和後管23y的連接狀況, 把驅進誘發氣流導引管23的流入口 23a和氣流遞送口 23b佈 設在最適宜的位置上來引導驅進誘發氣流。 此外,萬一前管23X和後管23Y中之一者損壞,該驅進誘 發氣流導引管23可藉把前管23X和後管23Y中損壞之一者 換新,就可修復。此外,將前管23X和後管23 Y建構成可自 由地予以固著和移除,就可能分別清理前管23χ和後管 23 Υ。這樣還便利於清除驅進誘發氣流導引管23的内側。 此外’由於驅進誘發氣流引入口 2 1 a設置在腳踏板9的下 方’驅進誘發氣流因為沒有撞擊到騎士的腿腳而未受擾 動。由於剎車鉗32是用沒有這種擾動的驅進誘發氣流冷 卻’就可以進一步改進剎車钳3 2的冷卻效率。 因為腳踏板9具有縱後腳踏部分1 7在腳踏板9高於前部的 後部上,而外觀側面護蓋2 1是在縱後腳踏部分1 7下方的一 107343.doc -16- 1290892 位置上設置驅進誘發氣流引入口 21a,或可獲得一較廣闊的 驅進誘發氣流導引管23的流入口 23a,以致可以在腳踏板9 下方平滑引導空氣流到流入口。 因為藉將驅進誘發氣流引入口 2la設置在腳踏板9後部的 縱後腳踏部分17的下方,而不是設置在腳踏板9前部的主腳 部16的下方,就可以把驅進誘發氣流導引管23的流入口 適宜地設置在車體的後部,一較短長度的驅進誘發氣流導 引管23即可達成使用目的,以致驅進誘發氣流可在不折損 能量下被引導到剎車鉗32去。 此外,由於車體罩蓋13是由外觀側面護蓋21和覆蓋後輪 剎車裝置8的後輪側面護蓋22所湊合成,該車體罩蓋 ,、、、 形成一在前到後方向上伸長的單獨零件,可用適宜的成形 方式形成分開的兩零件。 因為驅進誘發氣流導引管23是成為橫跨外觀側面護蓋和 後輪側面護蓋的狀態固著到引擎托架24和鞍座軌條乃,就 不必顧慮該導管23之會因前後兩零件的配合表面的移位引 起連接移位的問題。 此外,由於消音器33是設置在剎車钳32的鄰近,而該氣 流遞送口 23b的開口是朝向消音器33和剎車钳32,就可以用 驅進誘發氣流冷卻消音器33並冷卻剎車鉗32。 因為該氣流遞送口 23b的開口是朝向車體的底面,所以就 可讓熱线在冷卻剎車钳32和消音器33之後,從車體的底 側平滑流到外側去。 由於刹車钳32和消音器33是在垂直方向上重疊放置,所 107343.doc -17- 1290892 以不用增加車輛寬度就能維持冷卻的實效。 、因為該驅進誘發氣流導5丨管取透過設置在驅進誘發氣 流導引管23的前及後兩部分的腳踏托架%及支架27固定到 引擎托木24和鞍座軌條25上,就可能用腳踏托架26及支架 27在良好均衡冑況下支持著在前後方向上伸展的驅進誘發 氣流導引管23的重量。所以,就可能使為要獲得強度而增 加外觀側面護蓋21和後輪側面護蓋22的板材厚度變成非必 要了。 —此外,由於前管23X是固著到腳踏托架26上而後管23γ固 著到支架27上,要支持前管23χ和後管23γ的重量是可能 的,因為重量被分開到腳踏托架26、支架27、引擎托架以、 和鞍座軌條25上,沒有把驅進誘發氣流導引管23的全部重 里集中在一單獨構件上。所以,便可能使腳踏托架26、支 罙27、引擎托架24、和鞍座軌條25較不容易變壞。 因為用以支持腳踏板9的腳踏托架26,除支持腳踏板9之 外,也能夠支持驅進誘發氣流導引管23,這個零件,即腳 踏托架26,可加倍成為兩零件。 儘管上述具體實施例是就小輪型機車10作為一跨坐型車 輛加以說明,該車輛可以是小輪型機車以外的車輛,諸如 -小輪型三輪機車或小輪型四輪車,只要它是利用驅進誘 發氣流來冷卻剎車鉗32的構成。 【圖式簡單說明】 圖1為一與本發明之一實施例有關聯的小輪型機車的側 視圖。 107343.doc -18 - 1290892 圖2為一固著於與該一實施例有關聯的小輪型機車的外 觀側面護蓋的放大斜視圖。 圖3為一固著於與該一實施例有關聯的小輪型機車的後 輪側面護蓋的放大斜視圖。 圖4為一放大視圖,顯示有關於該一實施例的驅進誘發氣 流導引管、引擎托架、及鞍座執條之間關係。 圖5為一放大視圖,顯示有關於該一實施例的驅進誘發氣 流導引管、車體罩蓋、及剎車鉗之間的關係。 圖6為一放大視圖,顯示有關於該一實施例的驅進誘發氣 流導引管、剎車鉗、及消音器之間的關係。 圖7為小輪型機車之一放大側視圖,顯示有關於該一實施 例的後輪及剎車裝置。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8 後輪剎車裝置 9 腳踏板 10 小輪型機車 13 車體罩蓋 14 主鞍座 15 縱後鞍座 16 腳踏部分 17 縱後腳踏部分 18 欽鏈 21 外觀側面護蓋 21a 驅進誘發氣流引入口 107343.doc -19- 1290892
22 後輪側面護蓋 22a 接合部分 22b 下側部分 22c 切口 23 驅進誘發氣流導引管 23a 流入口 23b 氣流遞送口 23X 前管 23Y 後管 24 引擎托架 25 鞍座軌條 26 腳踏托架 27 支架 31 圓盤板 32 剎車鉗 32a、32b 剎車襯塊 33 消音器 107343.doc -20-

Claims (1)

1290892 十、申請專利範圍: 1· 一種跨坐型車輛,包括:一車體框架、一後輪、一包含 該後輪用剎車鉗的後輪剎車裝置、及一包圍後輪剎車裝 置的車體罩蓋,其中 、 於車體罩蓋形成有一驅進誘發氣流引入口; 設有一以該車體框架支撐之驅進誘發氣流導引管,以 k 4驅進誘發氧流引入口引導驅進誘發氣流到該後輪剎 車裝置的刹車甜; 及該驅進誘發氣流導引管包含一流入口形成在其一端 上’供經由該驅進誘發氣流引入口進入的該驅進誘發氣 流流入之用,並包含一氣流遞送口形成在其另一端上, 该遞达口開口於該剎車鉗的鄰近,將經由該流入口引進 的該驅進誘發氣流遞送至剎車鉗。 士明求項1之〜坐型車輛,其中該驅進誘發氣流導引管係 包含具有该流入口的前管與具有該氣流遞送口的後管。 3·如凊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有一腳踏設置在該驅進誘 發乳流導引管的前方,而該驅進誘發氣流引入口係設置 在該腳踏的下方。 4·如凊求項3之跨坐型車輛,其中該腳踏在其後部具有一位 置鬲於其前部的縱後(tandem)腳踏部分,且其中該車體罩 蓋係在縱後腳踏冑分下m立置上言史置驅進誘發氣流 引入口。 5·如請求項4之跨坐型車輛,#中該車體罩蓋係包含形成有 S亥驅進誘發氣流引入口之外觀側面護蓋,和一覆蓋該後 107343.doc 1290892 輪刹車裝置的後輪側面護蓋;其中該驅進誘發氣流導引 管係固著在該車體框架上而橫跨該外觀側面護蓋和用以 覆蓋後輪剎車裝置的該後輪侧面護蓋。 6·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一消音器係設置在該剎車 甜㈤近’其中該氣流遞送口係開口朝向該消音器及剎車 鉗。 7.如研求項6之跨坐型車輛,其中該氣流遞送口係開口朝向 該車體底側。 如吻求項6之跨坐型車輛,其中該剎車鉗及該消音器係在 垂直方向及車寬方向上均重疊地放置。 9· 求項2之跨坐型車輛,其中該驅進誘發氣流導引管係 1由如托架及一後托架固定到該車體框架上;該前、 後托架係配置在該驅進誘發氣流導引管的前及後部分 上〇 1〇·如請求項9之跨坐型車輛,#中該前管係附接到該前托架 _ 上’而後管係附接到該後托架上。 11.如請求項3之跨坐型車輛,其中該前托架為—腳踏托架, 用以支持該腳踏。 107343.doc
TW094146566A 2005-02-02 2005-12-26 Straddle-type vehicle TWI290892B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025876A JP2006213107A (ja) 2005-02-02 2005-02-02 鞍乗り型車両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640730A TW200640730A (en) 2006-12-01
TWI290892B true TWI290892B (en) 2007-12-11

Family

ID=361297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4146566A TWI290892B (en) 2005-02-02 2005-12-26 Straddle-type vehicle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7478697B2 (zh)
EP (1) EP1688343B1 (zh)
JP (1) JP2006213107A (zh)
CN (1) CN100465049C (zh)
AT (1) ATE362869T1 (zh)
DE (1) DE602006000005T2 (zh)
ES (1) ES2286808T3 (zh)
TW (1) TWI29089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033366B2 (en) * 2005-03-07 2011-10-11 Istvan Paulik Cycle brake cooling article
JP5091797B2 (ja) * 2008-08-11 2012-12-0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後部構造
JP5460376B2 (ja) * 2010-02-23 2014-04-0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USD733010S1 (en) * 2013-09-24 2015-06-30 Honda Motor Co., Ltd. Rear cowl for motorcycle
USD736680S1 (en) * 2014-01-08 2015-08-18 Honda Motor Co., Ltd. Rear cowl for motorcycle
US9573571B2 (en) * 2014-10-31 2017-02-21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Venturi brake duct assembly
TWI610034B (zh) * 2016-07-01 2018-01-01 Tw Racing Parts Inc 具有散熱導管的卡鉗本體
JP6600708B2 (ja) * 2018-02-28 2019-10-3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ブレーキキャリパの冷却構造
DE102022126233A1 (de) 2022-10-11 2024-04-11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Kraftrad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IL59629A (en) 1979-05-11 1983-03-31 Electromask Inc Apparatus and process for photoexposing semiconductor wafers
JPS6229481A (ja) * 1985-07-30 1987-02-0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ブレ−キ冷却構造
CA1275940C (en) * 1985-10-05 1990-11-06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Also Trading As Honda Motor Co., Ltd .) Body cover structure in scooter-type vehicle
JP3010221B2 (ja) 1990-10-01 2000-02-21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後輪ブレーキ冷却構造
JPH0565086A (ja) 1991-09-06 1993-03-19 Suzuki Motor Corp スクータのエンジン冷却装置
DE19608177A1 (de) 1996-03-04 1997-09-11 Stefan Singer Kühlluftzuführeinrichtung
JP4145379B2 (ja) 1998-01-17 2008-09-0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スクータ型車両の吸気装置
US6173983B1 (en) * 1999-03-08 2001-01-16 Thomas L. Moore Motorcycle footrest brackets
DE19943536C1 (de) * 1999-09-11 2001-04-05 Porsche Ag Aerodynamisches Radlagergehäuse
US6588529B2 (en) * 2000-07-05 2003-07-08 Yamaha Hatsudoki Kabishuki Kaisha Body cover and structure for motorcycle
US20020066611A1 (en) * 2000-12-06 2002-06-06 Larry Lane Motorcycle vibration reduction apparatus
JP4134596B2 (ja) 2002-05-17 2008-08-20 スズキ株式会社 スクータ型自動二輪車用ベルト式自動変速機の冷却構造
JP2004114870A (ja) * 2002-09-26 2004-04-15 Honda Motor Co Ltd 低床式車両のリヤクッション取付構造
US7111375B2 (en) * 2003-04-10 2006-09-26 Harley-Davidson Motor Company Group, Inc. Footpeg for a motorcycle
JP4379864B2 (ja) 2003-09-12 2009-12-09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スクータ型自動二輪車
JP4332010B2 (ja) * 2003-10-10 2009-09-1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スクータ型車両の物品収納構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1688343A1 (en) 2006-08-09
US7478697B2 (en) 2009-01-20
ES2286808T3 (es) 2007-12-01
CN1814495A (zh) 2006-08-09
DE602006000005D1 (de) 2007-07-05
CN100465049C (zh) 2009-03-04
EP1688343B1 (en) 2007-05-23
JP2006213107A (ja) 2006-08-17
US20060169513A1 (en) 2006-08-03
ATE362869T1 (de) 2007-06-15
TW200640730A (en) 2006-12-01
DE602006000005T2 (de) 2007-09-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290892B (en) Straddle-type vehicle
TWI273997B (en) Wheeled vehicle with foot rest
US8146693B2 (en) Motorcycle and intake device thereof
JP5953197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5969232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ラジエータホース配置構造
TW200946376A (en) Air guide structure of scooter-type vehicle
JP2013193649A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導風構造
JP6172686B2 (ja) 自動二輪車における後部構造
JPS6181817A (ja) 車両用吸気装置
JP2010006280A (ja) 自動二輪車
JPH1016854A (ja) スクータ型車両におけるエンジン冷却構造
WO1987004398A1 (en) Body covers for motorcycle
JP2007077908A (ja) 自動二輪車のエンジン冷却装置
JP7127274B2 (ja) 自動二輪車の制動部品配置構造
JP2009161014A (ja) 鞍乗型車両
JP5852617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4394551B2 (ja) 自動二輪車のラジエータ配置構造
JPH09249171A (ja) スクータ型車両のラジエータ配置構造
JP2017109673A (ja) 鞍乗型車両のカウル構造
JP4928980B2 (ja) 側車付車両
JP2016068777A (ja) 鞍乗り型車両
TW201213189A (en) Two-wheeled motor vehicle
JP6739614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WO2022210807A1 (ja) 鞍乗型車両
JP7383127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風防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