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523172A - 匣、處理匣、及電子攝像影像形成裝置 - Google Patents

匣、處理匣、及電子攝像影像形成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523172A
TW201523172A TW103142359A TW103142359A TW201523172A TW 201523172 A TW201523172 A TW 201523172A TW 103142359 A TW103142359 A TW 103142359A TW 103142359 A TW103142359 A TW 103142359A TW 201523172 A TW201523172 A TW 201523172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developing roller
drive transmission
side drive
drive
transmission memb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4235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641926B (zh
Inventor
Masaaki Sato
Kazuhiko Kanno
Satoshi Nishiya
Masatoshi Yamashita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Kk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Kk filed Critical Canon Kk
Publication of TW2015231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2317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4192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41926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 G03G21/1803Arrangements or disposition of the complete process cartridge or parts thereof
    • G03G21/1814Details of parts of process cartridge, e.g. for charging, transfer, cleaning, develop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 G03G21/1839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 G03G21/1842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for guiding and mount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positioning, alignment, lock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42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the different parts of the apparatus
    • G03G21/1647Mechanical connection mea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 G03G21/1803Arrangements or disposition of the complete process cartridge or parts thereof
    • G03G21/1817Arrangements or disposition of the complete process cartridge or parts thereof having a submodular arrangement
    • G03G21/1821Arrangements or disposition of the complete process cartridge or parts thereof having a submodular arrangement means for connecting the different parts of the process cartridge, e.g. attachment, positioning of parts with each other, pressure/distance regulatio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 G03G21/1839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 G03G21/1857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for transmitting mechanical drive power to the process cartridge, drive mechanisms, gears, couplings, braking mechanism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 G03G21/1839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 G03G21/1857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for transmitting mechanical drive power to the process cartridge, drive mechanisms, gears, couplings, braking mechanisms
    • G03G21/186Axial couplings

Abstract

一種可拆卸安裝於電子攝像影像形成裝置之主總成的處理匣,處理匣包括可旋轉之感光鼓;可旋轉之顯影輥,其建構成將形成於鼓上之影像顯影,顯影輥可接觸鼓並與鼓間隔;促動受力部,其建構成從主總成側促動構件承受促動力,以將顯影輥間隔於鼓;匣側驅動傳動構件,其可與主總成側驅動傳動構件聯結及建構用於從主總成側驅動傳動構件承受旋轉力,以旋轉顯影輥;及脫接構件,其可利用由促動受力部承受之促動力促動匣側驅動傳動構件,以使匣側驅動傳動構件從主總成側驅動傳動構件脫接。

Description

匣、處理匣、及電子攝像影像形成裝置
本發明關於一種電子攝像影像形成裝置(影像形成裝置)及一種可拆卸安裝於影像形成裝置之主總成的匣。
在此,影像形成裝置使用電子攝像影像形成過程而在一記錄材料上形成影像。影像形成裝置之範例包括電子攝像影印機、電子攝像列印機(例如雷射束列印機、發光二極體或列印機)、傳真機、文字處理器、等等。
匣包含一做為影像承載構件之電子攝像感光鼓(即鼓或感光鼓)、及可在鼓上動作之至少一處理構件(即顯影劑攜載構件(顯影輥)),其整合在一可拆卸安裝於影像形成裝置之匣內。匣可包含做為一單元之鼓及顯影輥,或者可包含鼓,或包含顯影輥。包含鼓之匣稱為鼓匣,及包含顯影輥之匣稱為顯影匣。
影像形成裝置之主總成係匣以外的影像形成裝置之一部分。
在習知影像形成裝置中,鼓及可在鼓上動作之處理構件係整合在一可拆卸安裝於裝置之主總成的匣內(處理匣型)。
藉由此處理匣型,影像形成裝置之維修操作可由使用者有效執行,不必依賴維修人員,因此,操作性明顯提高。因此,處理匣型廣泛使用在影像形成裝置領域中。
目前提出的有一處理匣(例如,日本公開專利申請案第2001-337511號)及一影像形成裝置(例如,日本公開專利申請案第2003-208024號),其中一離合器用於在影像形成操作期間切換以驅動顯影輥,及在非影像形成操作期間停止顯影輥之驅動。
在日本專利申請案公開第2001-337511號中,一彈簧離合器設於顯影輥之一端部處,以切換驅動。
此外,在日本專利申請案公開第2003-208024號中,一離合器設於影像形成裝置中,以切換對於顯影輥之驅動。
據此,本發明之一主要目的在改良切換對於顯影輥之驅動用的離合器。
根據本發明之一態樣,其提供一種可拆卸安裝於電子攝像影像形成裝置之主總成的處理匣,主總成包括主總成側驅動傳動構件及主總成側促動構件,處理匣包含(i)可旋轉之感光構件;(ii)可旋轉之顯影輥,其建構成將形成於感光構件上之潛像顯影,顯影輥可接觸感光構件並與感光構件間隔;(iii)促動受力部,其建構成從主總成側促動構件承受促動力,以將顯影輥間隔於感光構件;(iv)匣側驅動傳動構件,其可與主總成側驅動傳動構件聯結及建構用於從主總成側驅動傳動構件承受旋轉力,供旋轉該顯影輥;及(v)脫接構件,其可利用由促動受力部承受之促動力促動匣側驅動傳動構件,以使匣側驅動傳動構件從主總成側驅動傳動構件脫接。
根據本發明之另一態樣,其提供一種用於電子攝像影像形成之處理匣,處理匣包含(i)可旋轉之感光構件;(ii)可旋轉之顯影輥,其建構成將形成於感光構件上之潛像顯影,顯影輥可接觸感光構件並與感光構件間隔;(iii)促動受力部,其建構成從感光構件承受促動力,以將顯影輥間隔於感光構件;(iv)驅動輸入構件,其建構用於承受旋轉力,供旋轉顯影輥;及(v)促動構件,其可利用由促動受力部承受之促動力,以使驅動輸入構件朝向匣之內側移動。
根據本發明之又一態樣,其提供一種可在記 錄材料上影像形成之電子攝像影像形成裝置,裝置包含:(i)電子攝像影像形成裝置之主總成,主總成包括主總成側促動構件及主總成側驅動傳動構件;及(ii)處理匣,其可拆卸安裝於主總成,處理匣包含(ii-i)可旋轉之感光構件,(ii-ii)可旋轉之顯影輥,其建構成將形成於感光構件上之潛像顯影,顯影輥可接觸及間隔於感光構件,(ii-iii)促動受力部,其建構成從主總成側促動構件承受促動力,以將顯影輥間隔於感光構件,(ii-iv)匣側驅動傳動構件,其可與主總成側驅動傳動構件聯結及從主總成側驅動傳動構件承受旋轉力,供旋轉顯影輥,及(ii-v)脫接構件,其可利用由促動受力部承受之促動力促動匣側驅動傳動構件,以使匣側驅動傳動構件從主總成側驅動傳動構件脫接。
根據本發明之再一態樣,其提供一種可拆卸安裝於電子攝像影像形成裝置之主總成的處理匣,處理匣包含感光構件;感光構件架,其可旋轉支撐感光構件;顯影輥,其建構成將形成於感光構件上之潛像顯影;顯影裝置架,其可旋轉支撐顯影輥,顯影裝置架與感光構件架連接,以致使顯影裝置架可以在顯影輥接觸於感光構件時之接觸位置,與顯影輥間隔於感光構件時之間隔位置之間相對於感光構件架旋轉;匣側驅動傳動構件,其可與主總成中之主總成側驅動傳動構件聯結及建構用於從主總成側驅動傳動構件承受旋轉力,供旋轉顯影輥,匣側驅動傳動構件可在旋轉軸線周圍旋轉,顯影裝置架可在旋轉軸線周圍 相對於感光構件架旋轉;及釋放機構,其藉由顯影裝置架從接觸位置旋轉至間隔位置,從主總成側驅動傳動構件釋放匣側驅動傳動構件。
根據本發明之又再一態樣,其提供一種用於電子攝像影像形成之處理匣,處理匣包含(i)可旋轉之感光構件;(ii)感光構件架,其可旋轉支撐感光構件;(iii)顯影輥,其建構成將形成於感光構件上之潛像顯影;(iv)顯影裝置架,其可旋轉支撐顯影輥,顯影裝置架與感光構件架連接,以致使顯影裝置架可以在顯影輥接觸於感光構件時之接觸位置,與顯影輥間隔於感光構件時之間隔位置之間相對於感光構件架旋轉;(v)驅動輸入構件,其建構用於承受旋轉力,供旋轉顯影輥,驅動輸入構件可在旋轉軸線周圍旋轉,顯影裝置架可在旋轉軸線周圍相對於感光構件架旋轉;及(vi)促動機構,其可藉由顯影裝置架從接觸位置旋轉至間隔位置,以使驅動輸入構件朝向匣之內側移動。
根據本發明之又一態樣,其提供一種用於在記錄材料上形成影像之電子攝像影像形成裝置,裝置包含(i)電子攝像影像形成裝置之主總成,主總成包括用於傳動旋轉力之主總成側驅動傳動構件;(ii)處理匣,其可拆卸安裝於主總成,處理匣包含(ii-i)感光構件,(ii-ii)感光構件架,其可旋轉支撐感光構件,(ii-iii);(ii-iv)顯影裝置架,其可旋轉支撐顯影輥,顯影裝置架與感光構件架連接,以致使顯影裝置架可以在顯影 輥接觸於感光構件時之接觸位置,與顯影輥間隔於感光構件時之間隔位置之間相對於感光構件架旋轉,(ii-v)匣側驅動傳動構件,其可與主總成側驅動傳動構件聯結及建構用於從主總成側驅動傳動構件承受旋轉力,供旋轉顯影輥,匣側驅動傳動構件可在旋轉軸線周圍旋轉,顯影裝置架可在旋轉軸線周圍相對於感光構件架旋轉,及(ii-vi)釋放機構,其藉由顯影裝置架從接觸位置旋轉至間隔位置,從主總成側驅動傳動構件釋放匣側驅動傳動構件。
根據本發明之又一態樣,其提供一種可拆卸安裝於電子攝像影像形成裝置之主總成的匣,主總成包括主總成側驅動傳動構件及主總成側促動構件,匣包含(i)可旋轉之顯影輥;(ii)匣側驅動傳動構件,其可與主總成側驅動傳動構件聯結及建構用於從主總成側驅動傳動構件承受旋轉力,供旋轉顯影輥;(iii)促動受力部,其建構成從主總成側促動構件承受促動力;及(v)脫接構件,其可利用由促動受力部承受之促動力促動匣側驅動傳動構件,以使匣側驅動傳動構件從主總成側驅動傳動構件脫接,其中當匣係沿著顯影輥之旋轉軸線視之,顯影輥係位於匣側驅動傳動構件與促動受力部之間。
根據本發明之又一態樣,其提供一種用於電子攝像影像形成之匣,匣包含(i)可旋轉之顯影輥;(ii)驅動輸入構件,其用於承受旋轉力,供旋轉顯影輥;(iii)促動受力部,其可承受促動力;及(iv)促動構件,其可利用由促動受力部承受之促動力,以使驅動輸 入構件朝向匣之內側移動,其中當匣係沿著顯影輥之旋轉軸線視之,顯影輥係位於驅動輸入構件與促動受力部之間。
1‧‧‧影像形成裝置
2‧‧‧主總成
3‧‧‧前門
4‧‧‧感光鼓
4a‧‧‧驅動輸入部
4z、6z‧‧‧旋轉軸線
5‧‧‧充電輥
6‧‧‧顯影輥
6a‧‧‧軸桿部
7‧‧‧清潔刮片
8‧‧‧鼓單元
9‧‧‧顯影單元
10‧‧‧曝光窗口
11‧‧‧中間轉移帶單元
12‧‧‧轉移帶
13‧‧‧驅動輥
14‧‧‧張力輥
15‧‧‧張力輥
16‧‧‧主要轉移輥
17‧‧‧次要轉移輥
18‧‧‧進紙單元
19‧‧‧紙張進給盤
20‧‧‧紙張進給輥
21‧‧‧固定單元
22‧‧‧出紙單元
23‧‧‧出紙盤
24‧‧‧驅動側匣覆蓋構件
24a‧‧‧支撐部
24b‧‧‧接觸部
24d‧‧‧開口
24e‧‧‧開口
24s‧‧‧平坦表面部
25‧‧‧非驅動側匣覆蓋構件
25a‧‧‧支撐部
26‧‧‧清潔器容器
27‧‧‧殘餘顯影劑容置部
29‧‧‧顯影裝置架
29b‧‧‧突起
29c‧‧‧旋轉孔
31‧‧‧顯影刮片
32‧‧‧顯影裝置覆蓋構件
32a‧‧‧外周邊
32b‧‧‧圓柱狀部
32d‧‧‧開口
32h‧‧‧導引件
32i‧‧‧內表面
32j‧‧‧開口
32q‧‧‧內周邊
35‧‧‧軸承構件
35a‧‧‧支撐部
35p‧‧‧第一紙張接收部
36‧‧‧匣側驅動傳動構件
42‧‧‧中間構件
45‧‧‧軸承構件
45a‧‧‧促動受力部
45b‧‧‧接觸部
45p‧‧‧第一軸承受部
45q‧‧‧第二軸承受部
49‧‧‧容置部
60‧‧‧匣盤
61‧‧‧鼓驅動力輸出構件
62‧‧‧顯影裝置驅動輸出構件
62b‧‧‧凹部
69‧‧‧顯影輥齒輪
70‧‧‧彈簧
72‧‧‧釋放凸輪
72a‧‧‧接觸部
72c‧‧‧促動表面
72f‧‧‧開口
72h‧‧‧導引槽
72i‧‧‧突出部
72p‧‧‧接觸部
72s‧‧‧平坦表面部
72u‧‧‧促動受力部
73‧‧‧釋放桿
73a‧‧‧接觸部
73b‧‧‧受力部
73d‧‧‧開口
73e‧‧‧外周邊表面
73j‧‧‧環形部
73m‧‧‧槓桿部
74‧‧‧驅動輸入構件
74b‧‧‧驅動輸入部
74c‧‧‧受促動表面
74g‧‧‧齒輪部
74p‧‧‧支撐部
74q‧‧‧圓柱狀部
74x‧‧‧軸桿部
74z‧‧‧高度
80‧‧‧間隔力促動構件
81‧‧‧軌道
83‧‧‧馬達
84‧‧‧惰齒輪
85‧‧‧離合器
86‧‧‧惰齒輪
95‧‧‧促動彈簧
224‧‧‧驅動側匣覆蓋構件
224b‧‧‧接觸部
224d‧‧‧開口
224e‧‧‧開口
324‧‧‧驅動側匣覆蓋構件
324e‧‧‧開口
332‧‧‧顯影裝置覆蓋構件
332d‧‧‧開口
332q‧‧‧內周邊
371‧‧‧惰齒輪
371a‧‧‧導引件
371p‧‧‧圓柱狀部
371q‧‧‧圓柱狀部
371x‧‧‧寬度
372‧‧‧釋放凸輪
372f‧‧‧開口
374‧‧‧驅動輸入構件
374b‧‧‧驅動輸入部
374c‧‧‧受促動部
374h‧‧‧孔部
374x‧‧‧軸桿部
374y‧‧‧寬度
424‧‧‧驅動側匣覆蓋構件
424a‧‧‧支撐部
424d‧‧‧嚙合部
424e‧‧‧開口
432‧‧‧顯影裝置覆蓋構件
432a‧‧‧外周邊
432b‧‧‧圓柱狀部
432c‧‧‧開口
432i‧‧‧內表面
432r‧‧‧接觸部
471‧‧‧惰齒輪
471p‧‧‧圓柱狀部
471q‧‧‧圓柱狀部
472‧‧‧釋放凸輪
472a‧‧‧接觸部
472b‧‧‧受力部
472c‧‧‧促動表面
472d‧‧‧開口
472i‧‧‧突出部
472j‧‧‧環形部
472m‧‧‧槓桿部
474‧‧‧驅動輸入構件
474b‧‧‧驅動輸入部
474c‧‧‧受促動表面
474x‧‧‧軸桿部
524‧‧‧驅動側匣覆蓋構件
524b‧‧‧接觸部
524e‧‧‧開口
524i‧‧‧內表面
524q‧‧‧內周邊
571‧‧‧惰齒輪
571p‧‧‧圓柱狀部
571q‧‧‧圓柱狀部
572‧‧‧釋放凸輪
572a‧‧‧接觸部
572b‧‧‧受力部
572c‧‧‧促動表面
572d‧‧‧開口
572i‧‧‧突出部
572j‧‧‧環形部
572m‧‧‧槓桿部
574‧‧‧驅動輸入構件
574b‧‧‧驅動輸入部
574c‧‧‧受促動表面
574x‧‧‧軸桿部
624‧‧‧驅動側匣覆蓋構件
624a‧‧‧支撐部
624d‧‧‧嚙合部
624e‧‧‧開口
632‧‧‧顯影裝置覆蓋構件
632a‧‧‧外周邊
632b‧‧‧圓柱狀部
632c‧‧‧開口
632d‧‧‧開口
632h‧‧‧導引件
632i‧‧‧內表面
632q‧‧‧內表面
671‧‧‧惰齒輪
671p‧‧‧支撐部
672‧‧‧釋放凸輪
672a‧‧‧接觸部
672b‧‧‧受力部
672c‧‧‧促動部
672d‧‧‧開口
672e‧‧‧圓柱狀內表面
672i‧‧‧圓柱狀內表面
672j‧‧‧環形部
674‧‧‧驅動傳動構件
674b‧‧‧驅動輸入部
674c‧‧‧受促動表面
724‧‧‧驅動側匣覆蓋構件
724e‧‧‧滑動範圍
732‧‧‧顯影裝置覆蓋構件
774‧‧‧驅動輸入構件
774b‧‧‧驅動輸入部
4132‧‧‧顯影裝置覆蓋構件
4132i‧‧‧內表面
4172‧‧‧釋放凸輪
4172i‧‧‧外周邊表面
d‧‧‧間隙
LB‧‧‧雷射掃描單元
E、H、J、K、M、N、X‧‧‧箭頭方向
P(PY,PM,PC,PK)‧‧‧處理匣
Q‧‧‧力
S‧‧‧記錄材料
Z‧‧‧雷射束
圖1係根據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之處理匣之驅動連接部及其周邊元件從驅動側所見之分解透視圖。
圖2係根據第一實施例之影像形成裝置之截面圖。
圖3係根據第一實施例之影像形成裝置之透視圖。
圖4係根據第一實施例之處理匣之截面圖。
圖5係根據第一實施例之處理匣之分解透視圖。
圖6係根據第一實施例之處理匣從非驅動側所見之分解透視圖。
圖7係根據第一實施例之處理匣之側視圖,其中(a)揭示鼓與顯影輥之間的接觸狀態,(b)揭示促動受力部已移動一距離δ1的狀態,及(c)揭示促動受力部已移動一距離δ2的狀態。
圖8係根據第一實施例之處理匣之驅動連接部及其周邊元件從非驅動側所見之分解透視圖。
圖9係根據第一實施例之匣側驅動輸入構件附近元件之概略截面圖,其中(a)揭示驅動傳動狀態, 及(b)揭示驅動切斷狀態。
圖10係根據第一實施例之釋放凸輪及顯影裝置覆蓋構件之概略分解圖。
圖11係根據第一實施例之釋放凸輪、顯影裝置覆蓋構件及驅動側匣覆蓋構件之概略分解圖。
在圖12中,(a)係根據第一實施例之匣側驅動傳動構件之概略截面圖,及(b)係截面圖,其中匣側驅動傳動構件已在箭頭方向N移動。
圖13係根據第一實施例之匣側驅動傳動構件附近元件在鼓輥接觸及驅動傳動狀態之概略視圖,其中(a)係驅動連接部之概略截面圖,及(b)係驅動連接部之透視圖。
圖14係根據第一實施例之匣側驅動傳動構件附近元件在鼓輥間隔及驅動傳動狀態之概略視圖,其中(a)係驅動連接部之概略截面圖,及(b)係驅動連接部之透視圖。
圖15係根據第一實施例之匣側驅動傳動構件附近元件在鼓輥間隔及驅動切斷狀態之概略視圖,其中(a)係驅動連接部之概略截面圖,及(b)係驅動連接部之透視圖。
圖16係概略視圖,揭示根據第一實施例之釋放凸輪、驅動側匣覆蓋構件及顯影裝置覆蓋構件之導引件之間的位置關係。
圖17係影像形成裝置之齒輪配置方式之範例 之方塊圖。
圖18係根據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之處理匣之驅動連接部附近元件從驅動側所見之分解透視圖。
圖19係根據第二實施例之處理匣之驅動連接部附近元件從非驅動側所見之分解透視圖。
圖20係根據第二實施例之匣側驅動傳動構件附近元件之概略截面圖,其中(a)揭示驅動傳動狀態,及(b)揭示驅動切斷狀態。
圖21係根據第二實施例之匣側驅動傳動構件附近元件在鼓輥間隔及驅動傳動狀態之概略視圖,其中(a)係驅動連接部之概略截面圖,及(b)係驅動連接部之透視圖。
圖22係根據第二實施例之匣側驅動傳動構件附近元件在鼓輥間隔及驅動傳動狀態之概略視圖,其中(a)係驅動連接部之概略截面圖,及(b)係驅動連接部之透視圖。
圖23係根據第二實施例之匣側驅動傳動構件附近元件在鼓輥間隔及驅動切斷狀態之概略視圖,其中(a)係驅動連接部之概略截面圖,及(b)係驅動連接部之透視圖。
圖24係根據第三實施例之處理匣之驅動連接部從驅動側所見之分解透視圖。
圖25係根據第三實施例之處理匣之驅動連接部從驅動側所見之分解透視圖。
圖26係根據第三實施例之惰齒輪及匣側驅動傳動構件之分解圖(a)、透視圖(b)。
圖27係根據第三實施例之匣側驅動傳動構件附近元件之概略截面圖,其中(a)揭示驅動傳動狀態,及(b)揭示驅動切斷狀態。
圖28係根據第四實施例之處理匣之驅動連接部從驅動側所見之分解透視圖。
圖29係根據第四實施例之處理匣之驅動連接部附近元件從非驅動側所見之分解透視圖。
圖30係根據第四實施例之釋放凸輪及顯影裝置覆蓋構件之透視圖。
圖31係根據第四實施例之匣側驅動傳動構件、釋放凸輪、周邊組件及驅動側匣覆蓋構件之透視圖。
圖32係根據第四實施例之釋放凸輪及顯影裝置覆蓋構件之透視圖。
圖33係根據第四實施例之匣側驅動傳動構件附近元件之概略截面圖,其中(a)揭示驅動傳動狀態,及(b)揭示驅動切斷狀態。
圖34係根據第四實施例之匣側驅動傳動構件附近元件在鼓輥間隔及驅動傳動狀態之概略視圖,其中(a)係驅動連接部之概略截面圖,及(b)係驅動連接部之透視圖。
圖35係根據第四實施例之匣側驅動傳動構件附近元件在鼓輥間隔及驅動傳動狀態之概略視圖,其中 (a)係驅動連接部之概略截面圖,及(b)係驅動連接部之透視圖。
圖36係根據第四實施例之匣側驅動傳動構件附近元件在鼓輥間隔及驅動切斷狀態之概略視圖,其中(a)係驅動連接部之概略截面圖,及(b)係驅動連接部之透視圖。
圖37揭示根據第四實施例之處理匣,其中(a)係分解透視圖,概略揭示一力作用於顯影單元9,及(b)係從驅動側沿著旋轉軸線X所見之概略側視圖。
圖38揭示根據第四實施例之顯影匣D。
圖39揭示根據第四實施例之顯影匣,其中(a)係驅動連接部附近元件之分解透視圖,及(b)係從驅動側沿著旋轉軸線X所見之概略側視圖。
圖40係根據第五實施例之處理匣之驅動連接部附近元件之分解透視圖。
圖41係根據第五實施例之處理匣之驅動連接部附近元件之分解透視圖。
圖42係根據第五實施例之處理匣從驅動側所見之分解透視圖。
圖43係根據第五實施例之處理匣從非驅動側所見之分解透視圖。
圖44係根據第五實施例之釋放凸輪及驅動側匣覆蓋構件之透視圖。
圖45係驅動連接部、驅動側匣覆蓋構件及軸 承構件之概略圖。
圖46係根據第五實施例之匣側驅動傳動構件附近元件之概略截面圖,其中(a)揭示驅動傳動狀態,及(b)揭示驅動切斷狀態。
圖47係根據第五實施例之匣側驅動傳動構件附近元件在鼓輥接觸及驅動傳動狀態之概略視圖,其中(a)係驅動連接部之概略截面圖,及(b)係驅動連接部之透視圖。
圖48係根據第五實施例之匣側驅動傳動構件附近元件在鼓輥間隔及驅動傳動狀態之概略視圖,其中(a)係驅動連接部之概略截面圖,及(b)係驅動連接部之透視圖。
圖49係根據第五實施例之匣側驅動傳動構件附近元件在鼓輥間隔及驅動切斷狀態之概略視圖,其中(a)係驅動連接部之概略截面圖,及(b)係驅動連接部之透視圖。
圖50係根據第六實施例之處理匣之驅動連接部從驅動側所見之分解透視圖。
圖51係根據第六實施例之處理匣之驅動連接部從非驅動側所見之分解透視圖。
圖52係根據第六實施例之處理匣從驅動側所見之分解透視圖。
圖53係根據第六實施例之處理匣從非驅動側所見之分解透視圖。
圖54係根據第六實施例之匣側驅動傳動構件附近元件之概略截面圖,其中(a)揭示驅動傳動狀態,及(b)揭示驅動切斷狀態。
圖55係根據第六實施例之釋放凸輪及釋放桿之透視圖。
圖56係匣側驅動傳動構件、釋放構件、周邊組件及驅動側匣覆蓋構件之透視圖。
圖57係根據第六實施例之匣側驅動傳動構件附近元件在鼓輥接觸及驅動傳動狀態之概略視圖,其中(a)係驅動連接部之概略截面圖,及(b)係驅動連接部之透視圖。
圖58係根據第六實施例之匣側驅動傳動構件附近元件在鼓輥間隔及驅動傳動狀態之概略視圖,其中(a)係驅動連接部之概略截面圖,及(b)係驅動連接部之透視圖。
圖59係根據第六實施例之匣側驅動傳動構件附近元件在鼓輥間隔及驅動切斷狀態之概略視圖,其中(a)係驅動連接部之概略截面圖,及(b)係驅動連接部之透視圖。
圖60揭示根據第六實施例之顯影匣,其中(a)係分解透視圖,概略揭示一力作用於顯影單元9,及(b)係從驅動側沿著旋轉軸線X所見之概略側視圖。
圖61係根據第六實施例之釋放桿、釋放凸輪及顯影裝置覆蓋構件之透視圖。
圖62係根據第七實施例之匣側驅動傳動構件附近元件之概略截面圖,其中(a)揭示驅動傳動狀態,及(b)揭示驅動切斷狀態。
[實施例1] [電子攝像影像形成裝置之概述]
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將參考附圖說明於後。
文後實施例之影像形成裝置之範例係一可供四枚處理匣拆卸安裝之全彩影像形成裝置。
可安裝於影像形成裝置之處理匣數並不限於此範例。其可依需要做適當選擇。
例如,在單色影像形成裝置之情況中,安裝於影像形成裝置之處理匣數為一枚。文後實施例之影像形成裝置之範例係列印機。
[影像形成裝置之總體配置]
圖2係根據本實施例之一可在記錄材料上形成影像的電子攝像影像形成裝置之概略截面圖。圖3之部分(a)係本實施例之影像形成裝置之透視圖。圖4係本實施例之處理匣P之截面圖。圖5係本實施例之處理匣P從驅動側所見之透視圖,及圖6係本實施例之處理匣P從非驅動側所見之透視圖。
如圖2中所示,影像形成裝置1係使用電子 攝像影像形成處理以在記錄材料S上形成彩色影像的四色全彩雷射束列印機。影像形成裝置1為處理匣型,其中處理匣可拆卸地安裝於電子攝像影像形成裝置之一主總成2,以在記錄材料S上形成彩色影像。
在此,設有一前門3之影像形成裝置1的一側為前側,及與前側相反的一側為後側。此外,從前側所見影像形成裝置1之右側為驅動側,及左側為非驅動側。圖2即從非驅動側所見影像形成裝置1之截面圖,其中圖面左側為影像形成裝置1之非驅動側,圖面右側為影像形成裝置1之前側,及圖面後側為影像形成裝置1之驅動側。
在影像形成裝置之主總成2中設有處理匣P(PY,PM,PC,PK),其包括第一處理匣PY(黃色)、第二處理匣PM(洋紅色)、第三處理匣PC(紅色)、及第四處理匣PK(黑色),其皆配置於水平方向。
第一至第四處理匣P(PY,PM,PC,PK)包括相似的電子攝像影像形成處理機構,儘管容裝於其內之顯影劑不同。對第一至第四處理匣P(PY,PM,PC,PK)而言,旋轉力係從影像形成裝置之主總成2之驅動輸出部傳動。容後詳述。
此外,第一至第四各處理匣P(PY,PM,PC,PK)皆從影像形成裝置之主總成2供給偏壓(即充電偏壓、顯影偏壓、等等)(圖中未示)。
如圖4中所示,第一至第四處理匣P(PY, PM,PC,PK)各包括一感光鼓單元8,其設有一感光鼓4、可在鼓4上動作之充電構件及做為處理構件的清潔構件。
此外,第一至第四處理匣P(PY,PM,PC,PK)各包括一顯影單元9,其設有顯影構件,用於將靜電潛像顯影在鼓4上。
第一處理匣PY容置黃色(Y)顯影劑於其一顯影裝置架29中,以利於鼓4之表面上形成黃色顯影劑影像。
第二處理匣PM容置洋紅色(M)顯影劑於其一顯影裝置架29中,以利於鼓4之表面上形成洋紅色顯影劑影像。
第三處理匣PC容置青色(C)顯影劑於其一顯影裝置架29中,以利於鼓4之表面上形成青色顯影劑影像。
第四處理匣PK容置黑色(K)顯影劑於其一顯影裝置架29中,以利於鼓4之表面上形成黑色顯影劑影像。
在第一至第四處理匣P(PY,PM,PC,PK)上方設有一做為曝光構件之雷射掃描單元LB。雷射掃描單元LB根據影像資訊而輸出一雷射束。雷射束Z透過匣P之一曝光窗口10以掃描式投影在鼓4之表面上。
在第一至第四匣P(PY,PM,PC,PK)下方設有一做為轉移構件之中間轉移帶單元11。中間轉移帶單 元11包括一驅動輥13、張力輥14、15,一具有易彎性之轉移帶12即延伸環繞於張力輥。
第一至第四匣P(PY,PM,PC,PK)各者之鼓4在底表面部接觸轉移帶12之一上表面。接觸部即一次轉移部。在轉移帶12內設有一相對於鼓4之主要轉移輥16。
此外,在一相對於張力輥14之位置設有次要轉移輥17,並將轉移帶12介置於其間。轉移帶12與次要轉移輥17之間的接觸部即二次轉移部。
在中間轉移帶單元11下方設有一進紙單元18。進紙單元18包括一容置一疊記錄材料S之紙張進給盤19,以及一紙張進給輥20。
在圖2之裝置之主總成2中的一左上部下方設有一固定單元21及一出紙單元22。裝置之主總成2之一上表面具有一出紙盤23之功能。
供顯影劑影像轉移至此處之記錄材料S係藉由一設在固定單元21中之固定構件進行固定操作,及其隨後送出至出紙盤23。
匣P係透過一可抽取之匣盤60可拆卸地安裝於裝置之主總成2。圖3之部分(a)揭示匣盤60及匣P抽出裝置之主總成2外的狀態。
[影像形成操作]
形成一全彩影像之操作將揭述於後。
第一至第四匣P(PY,PM,PC,PK)各者之鼓4係以預定速度旋轉(在圖2中為逆時針方向,在圖4中由箭頭D所示之方向)。
轉移帶12也是以對應於鼓4之速度旋轉並與鼓4之旋轉同方向(在圖2中由箭頭C所示之方向)。
再者,雷射掃描單元LB驅動。在同步於雷射掃描單元LB之驅動的情況下,鼓4之表面由充電輥5均一充電至一預定極性及電位。雷射掃描單元LB根據各別顏色之影像信號,以雷射束Z掃描及曝光鼓4之表面。
藉此,靜電潛像即根據對應色之影像信號各別形成於鼓4之表面上。靜電潛像係由依預定速度旋轉(在圖2中為順時針方向,在圖4中由箭頭E所示之方向)之各別顯影輥6顯影。
透過此電子攝像影像形成處理操作,對應於全彩影像之黃色成分的一黃色顯影劑影像係形成於第一匣PY之鼓4上。接著,顯影劑影像轉移(一次轉移)至轉移帶12上。
同樣地,對應於全彩影像之洋紅色成分的一洋紅色顯影劑影像係形成於第二匣PM之鼓4上。顯影劑影像轉移(一次轉移)疊合至先前轉移到轉移帶12上之黃色顯影劑影像上。
同樣地,對應於全彩影像之青色成分的一青色顯影劑影像係形成於第三匣PC之鼓4上。接著,顯影劑影像轉移(一次轉移)疊合至先前轉移到轉移帶12上 之黃色及洋紅色顯影劑影像上。
同樣地,對應於全彩影像之青色成分的一黑色顯影劑影像係形成於第四匣PK之鼓4上。接著,顯影劑影像轉移(一次轉移)疊合至先前轉移到轉移帶12上之黃色、洋紅色及青色顯影劑影像上。
在此情況中,一包含黃色、洋紅色、青色及黑色之四色全彩影像形成於轉移帶12上(未固定之顯影劑影像)。
另方面,一記錄材料S依預定控制時序送出信號及進給。記錄材料S依預定控制時序送到設於次要轉移輥17及轉移帶12之間的二次轉移部。
藉此,四色重疊之顯影劑影像全部一起依序從轉移帶12轉移至記錄材料S之表面上,同時記錄材料S進給至二次轉移部。
[處理匣之總體配置]
用於形成電子攝像影像之處理匣之總體配置將揭述於後。在本實施例中,第一至第四匣P(PY,PM,PC,PK)具有相似電子攝像影像形成處理機構,儘管容置於其內之顯影劑的顏色及/或填充量不同。
匣P設有做為感光構件之鼓4及可在鼓4上動作之處理構件。處理構件包括做為對鼓4充電之充電構件的充電輥5、一做為將形成於鼓4上之潛像顯影之顯影構件的顯影輥6、一做為將殘留於鼓4表面上之殘留顯影 劑去除之清潔構件的清潔刮片7、等等。匣P分隔成鼓單元8及顯影單元9。
[鼓單元之結構]
如圖4、5及6中所示,鼓單元8包含做為感光構件之鼓4、充電輥5、清潔刮片7、一做為感光構件架之清潔器容器26、一殘餘顯影劑容置部27、匣覆蓋構件(在圖5及6中之驅動側匣覆蓋構件24及非驅動側匣覆蓋構件25)。廣義來說,感光構件架包含狹義感光構件架之清潔器容器26,以及殘餘顯影劑容置部27、驅動側匣覆蓋構件24及非驅動側匣覆蓋構件25(此適用於文後所述之實施例)。當匣P安裝於裝置之主總成2時,感光構件架固定於裝置之主總成2。
鼓4藉由設在匣P之縱向相對端部的匣覆蓋構件24、25旋轉支撐。在此,鼓4之軸向為縱向。
匣覆蓋構件24、25是在清潔器容器26之相對縱向端部固定於清潔器容器26。
如圖5中所示,感光鼓用之一驅動輸入部4a(即感光鼓用之一驅動傳動部)係一用於傳送驅動力至鼓4之聯結構件,其設於鼓4之一縱向端部。圖3之部分(b)係裝置之主總成2之透視圖,匣盤60及匣P並未揭述於圖中。匣P(PY,PM,PC,PK)之聯結構件4a與鼓驅動力輸出構件61(61Y,61M,61C,61K)嚙合成為圖3之部分(b)中所示裝置之主總成2之主總成側驅動傳動構 件,使裝置之主總成之一驅動馬達(圖中未示)之驅動力傳送至鼓4。
充電輥5係由清潔器容器26支撐及接觸於鼓4,以利於藉此驅動。
清潔刮片7由清潔器容器26支撐,以用預定壓力接觸於鼓4之周邊表面。
藉由清潔構件7從鼓4之周邊表面去除的未轉移殘餘顯影劑係容置於清潔器容器26內之殘餘顯影劑容置部27中。
此外,驅動側匣覆蓋構件24及非驅動側匣覆蓋構件25設有支撐部24a、25a,做為旋轉支撐顯影單元9用之滑動部(圖6)。
[顯影單元之結構]
如圖1及8中所示,顯影單元9包含顯影輥6、一顯影刮片31、顯影裝置架29、一軸承構件45、一顯影裝置覆蓋構件32、等等。顯影裝置架在廣義上包含軸承構件45及顯影裝置覆蓋構件32等以及顯影裝置架29(此適用於文後所述之實施例)。當匣P安裝於裝置之主總成2時,顯影裝置架29可以相對於裝置之主總成2移動。
匣框架在廣義上包含上述廣義之感光構件架及上述廣義之顯影裝置架(此適用於文後所述之實施例)。
顯影裝置架29包括顯影劑容置部49,用於容置待供給至顯影輥6之顯影劑,及顯影刮片31,用於調節在顯影輥6之周邊表面上的顯影劑層厚度。
此外,如圖1中所示,軸承構件45固定於顯影裝置架29之一縱向端部。軸承構件45旋轉支撐顯影輥6。顯影輥6在一縱向端部設有一顯影輥齒輪69,做為驅動傳動構件。軸承構件45亦旋轉支撐一匣側驅動傳動構件(驅動輸入構件)74,用於傳送驅動力至顯影輥齒輪69。匣側驅動傳動構件(驅動輸入構件)74可以和一顯影驅動輸出構件62(62Y,62M,62C,62K)聯結,做為圖3之部分(b)中所示主總成2之一主總成側驅動傳動構件。亦即,藉由匣側驅動傳動構件與顯影驅動輸出構件之間彼此嚙合或聯結,驅動力即從一設於主總成2中之馬達(圖中未示)傳送。容後詳述。
顯影裝置覆蓋構件32係相對於匣P之縱向而固定於軸承構件45之外側。顯影裝置覆蓋構件32覆蓋顯影輥齒輪69及一部分的匣側驅動傳動構件36等。
[鼓單元及顯影單元之組裝]
圖5及6揭示顯影單元9及鼓單元8之間的關係。在匣P之一縱向端部側,顯影裝置覆蓋構件32之一圓柱狀部32b之一外周邊32a套接於驅動側匣覆蓋構件24之支撐部24a中。此外,在匣P之另一縱向端部側,從顯影裝置架29突伸之一突起部29b套接於非驅動側匣 覆蓋構件25之一支撐孔部25a中。藉此,顯影單元9係相對於鼓單元8呈旋轉支撐。在此,相對於鼓單元之顯影單元9的一旋轉中心(旋轉軸線)即稱為旋轉中心(旋轉軸線)X。旋轉中心X係一產生支撐孔部24a之中心及支撐孔部25a之中心的軸線。
[顯影輥與鼓之間之接觸]
如圖4、5及6中所示,顯影單元9由一促動彈簧95促動,其係一做為促動構件之彈性構件,使得顯影輥6在旋轉中心X周圍接觸於鼓4。亦即,顯影單元9在圖4中由促動彈簧95之促動力壓於箭頭方向G,促動力在旋轉中心X周圍產生箭頭H所示之量。
藉此,顯影輥6係以預定壓力接觸於鼓4。此時,相對於鼓單元8之顯影單元9的位置為接觸位置。當顯影單元9在相反於箭頭方向G對著促動彈簧95之促動力移動時,顯影輥6係間隔於鼓4。在此情況中,顯影輥6可移動朝向及離開鼓4。
[顯影輥與鼓之間隔]
圖7係從驅動側沿著顯影輥的旋轉軸線看匣P之側視圖。在此圖中,為了方便揭示而省略某些組件。當匣P安裝於裝置之主總成2中時,鼓單元8係定位於裝置之主總成2中。
在本實施例中,一促動受力部(間隔受力 部)45a設於軸承構件45上。在此,促動受力部(間隔受力部)45a可以設在軸承構件45以外之另一部件上(例如顯影裝置架或類似者)。做為促動受力部之受力部45a可與設於裝置之主總成2中做為主總成側促動構件(間隔力促動構件)的主總成間隔構件80嚙合。
做為主總成側促動構件(間隔力促動構件)的主總成間隔構件80承受來自馬達(圖中未示)之驅動力及其可沿著一軌道81移動於箭頭方向F1及F2。
文後將說明顯影輥與感光構件(鼓)之間的間隔操作。圖7之部分(a)揭示鼓4及顯影輥6彼此接觸之狀態。此時,促動受力部(間隔受力部)45a及主總成間隔構件(主總成側促動構件)80係由一間隙d間隔。
圖7之部分(b)揭示主總成間隔構件(主總成側促動構件)80從圖7之部分(a)的狀態位置在箭頭方向F1移離一距離δ1後的狀態。此時,促動受力部(間隔受力部)45a係與主總成間隔構件(主總成側促動構件)80嚙合。如前文中所述,顯影單元9可相對於鼓單元8旋轉,及隨後,在圖7之部分(b)的狀態中,顯影單元9在旋轉軸線X周圍依箭頭方向K旋轉一角度θ1。此時,鼓4及顯影輥6彼此間隔一距離ε1。
圖7之部分(c)揭示間隔力促動構件(主總成側促動構件)80已從圖7之部分(a)的狀態在箭頭方向F1移離一段距離δ2(>δ1)後的狀態。顯影單元9已 在旋轉軸線X周圍依箭頭方向K旋轉一角度θ2。此時,顯影輥6與鼓4間隔一間隙ε2。
[顯影輥、匣側驅動傳動構件與促動受力部之間的位置關係]
如圖7之部分(a)至(c)所示,當從驅動側沿著顯影輥之旋轉軸線看匣P時,顯影輥6係在匣側驅動傳動構件74與促動受力部45a之間。較特別的是,沿著顯影輥之旋轉軸線看匣P時,促動受力部(間隔受力部)45a位於跨過顯影輥6之一驅動輸入構件74的大致相對側。較特別的是,一條連接承受主總成側促動構件80施力之促動受力部45a的一接觸部45b與顯影輥6的一旋轉軸線6z之線、及一條連接顯影輥6的一旋轉軸線6z與匣側驅動傳動構件74的旋轉軸線(在本實施例中是和旋轉軸線X同軸向)之線係相交一角度。此外,沿著顯影輥之旋轉軸線看匣P時,一條連接接觸部45b與匣側驅動傳動構件74的旋轉軸線之線通過顯影輥6。此一配置方式亦表示顯影輥6位於匣側驅動傳動構件74與促動受力部45a之間。在本實施例中,供顯影單元9繞著而可相對於鼓單元旋轉之旋轉軸線X係與匣側驅動傳動構件74之旋轉軸線同軸向。
再者,顯影輥6之旋轉軸線6z位於感光構件4之旋轉軸線4z、匣側驅動傳動構件74之旋轉軸線與促動受力部45a之接觸部45b之間。易言之,當從驅動側沿 著顯影輥之旋轉軸線看匣P時,顯影輥6之旋轉軸線6z位於一由連接感光構件4之旋轉軸線4z、匣側驅動傳動構件74之旋轉軸線X與接觸部45b的線所產生之三角形範圍內。
在此,顯影單元9可相對於鼓單元8旋轉,及因此,匣側驅動傳動構件74及促動受力部45a相對於感光構件4之位置關係即可改變。惟,在任意位置關係中,顯影輥6之旋轉軸線6z皆位於旋轉軸線4z、匣側驅動傳動構件74之旋轉軸線(X)與接觸部45b之間。
藉由配置顯影輥於接觸部45b與旋轉軸線X之間,比起顯影輥遠離於接觸部45b與旋轉軸線X之間的結構情形,顯影輥之間隔及接觸即可準確達成。再者,當從驅動側沿著顯影輥之旋轉軸線看匣P時,旋轉軸線X與接觸部45b之間的距離較佳為較長於旋轉軸線X與顯影輥6之旋轉軸線6z之間的距離,因為間隔及接觸時序可以準確控制。
在本實施例中(同樣也在後續實施例中),鼓4之旋轉軸線及促動受力部(間隔受力部)45a與主總成側促動構件80之間之接觸部之間的距離在13毫米至33毫米範圍內。此外,在本實施例中(同樣也在後續實施例中),旋轉軸線X及促動受力部45a與主總成側促動構件80之間之接觸部之間的距離在27毫米至32毫米範圍內。
[驅動傳動至感光鼓]
驅動傳動至感光鼓4將說明於後。
如前文所述,用於感光構件之驅動輸入部(即用於感光構件之驅動傳動部)4a設於鼓4之端部做為感光構件的聯結構件,其與圖3之部分(b)中所示的主總成2之鼓驅動力輸出構件61(61C,61K)嚙合,以承受主總成A之驅動馬達(圖中未示)的驅動力。藉此,驅動即從主總成傳動至鼓4。
如圖1中所示,一用於感光構件之驅動輸入部(即用於感光構件之驅動傳動部)4a係設於鼓4之端部的聯結構件,其透過驅動側匣覆蓋構件24之一開口24d曝露,匣覆蓋構件即設於匣P之一縱向端部的框架。較特別的是,用於感光構件之驅動輸入部4a朝匣外突出至匣覆蓋構件24之開口24d的開口平面以外。用於感光構件之驅動輸入部4a固定在朝向匣P內側之方向上(即沿著感光構件之旋轉軸線),其對比於前文中所述可以前進及後退之驅動輸入部74b。亦即,用於感光構件之驅動輸入部4a係相對於鼓4固定。
[驅動傳動至顯影輥] (驅動連接部及釋放機構之操作)
請參閱圖1及8,驅動連接部之結構將說明於後。在此,驅動連接部係一機構,用於承受從做為主總成2之主總成側驅動傳動構件的顯影裝置驅動輸出構件62 之驅動力,及用於選擇性傳動及切斷驅動力至顯影輥6。在本實施例中,驅動連接部包含一彈簧70、驅動輸入構件74、一釋放凸輪72、顯影裝置覆蓋構件32及驅動側匣覆蓋構件24。
如圖1及8中所示,匣側驅動傳動構件74及顯影裝置驅動輸出構件62係透過釋放凸輪72之一開口32d及一開口72f而彼此嚙合。較特別的是,如圖1中所示,驅動側匣覆蓋構件24即設於匣之縱向端部處的框架,其設有開口24e(貫穿孔)。而與驅動側匣覆蓋構件24聯結之顯影裝置覆蓋構件32則設有一圓柱狀部32b且圓柱狀部設有一開口32d(貫穿孔)。
匣側驅動傳動構件74設有一軸桿部74x及具有一端部,端部設有驅動輸入部74b以做為旋轉受力部。軸桿部74x貫穿釋放凸輪之開口72f、顯影裝置覆蓋構件32之開口32d及驅動側匣覆蓋構件24之開口24e,及驅動輸入部74b以其自由端朝向匣外曝露。較特別的是,驅動輸入部74b朝匣外突出至設有開口24e的匣覆蓋構件24之開口平面以外。驅動輸入部74b之一突起係與一設於主總成側驅動傳動構件62上之凹部62b聯結,使驅動得以從主總成側傳動至驅動輸入部74b。驅動輸入部74b具有一藉由略為扭轉一概呈三角形之稜鏡而產生的構型(如圖1)。
再者,一齒輪部74g設於匣側驅動傳動構件74之一外周邊表面上及其與顯影輥齒輪69嚙合。藉此, 傳動至匣側驅動傳動構件74之驅動輸入部74b的驅動即經由齒輪部74g與匣側驅動傳動構件74之顯影輥齒輪69傳動至顯影輥6。
本實施例之驅動輸入部74b可朝向匣之內側移動。較特別的是,一設於匣側驅動傳動構件74之軸桿部74x之基部處的受促動部74c係由釋放凸輪72壓制,使得驅動輸入構件74朝向匣之內側退後。藉此動作,從主總成側驅動傳動構件62供給之驅動力即可傳動及切斷。
在本實施例中及同樣在後續實施例中,朝向匣之內側的方向係沿著旋轉軸線X及由圖1中之N表示。惟,即使其相對於旋轉軸線X略呈傾斜,此方向亦為朝向匣之內側的方向,亦即有助於使驅動輸入部74b與主總成側驅動傳動構件62彼此嚙合之方向。
(驅動連接部之結構)
請參閱圖1、8及9,該結構將詳述於後。在做為匣P之縱向端部處所設之框架之一部分的驅動側匣覆蓋構件24與用於支撐顯影輥之軸的軸承構件45之間設有彈簧70且彈簧係一做為促動構件以供從軸承構件45朝驅動側匣覆蓋構件24之方向中促動的彈性部、做為匣側驅動傳動構件並由彈簧70促動之驅動輸入構件74、做為一聯結釋放構件而且是釋放機構之一部分的釋放凸輪72、及顯影裝置覆蓋構件32。這些構件之旋轉軸線係與驅動 輸入構件74之旋轉軸線同軸向。在此,其在各別部件之尺寸容差範圍內呈彼此同軸向,此亦適用於文後所述之後續實施例。
圖9係驅動連接部之概略截面圖。
如上所述,驅動輸入構件74之支撐部74p(即圓柱狀部之內表面)及軸承構件45之第一軸承受部45p(即圓柱狀部之外表面)係彼此嚙合。此外,驅動輸入構件74之圓柱狀部74q及顯影裝置覆蓋構件32之內周邊32q彼此嚙合。因此,驅動輸入構件74在其相對端處由軸承構件45及在顯影裝置覆蓋構件32旋轉支撐。
此外,軸承構件45旋轉支撐顯影輥6。較特別的是,軸承構件45之第二軸承受部45q(即圓柱狀部之內表面)旋轉支撐顯影輥6之軸桿部6a。而且,顯影輥齒輪69與顯影輥6之軸桿部6a接觸。如上所述,驅動輸入構件74之外周邊表面形成一齒輪部74g,供與顯影輥齒輪69嚙合。藉此,旋轉力即從驅動輸入構件74傳動通過顯影輥齒輪69至顯影輥6。
軸承構件45之第一軸承受部45p(圓柱狀部之外表面)及顯影裝置覆蓋構件32之內周邊32q皆在顯影單元9之旋轉軸線X上。亦即,驅動輸入構件74旋轉支撐於顯影單元9之旋轉軸線X周側。
相對於匣P之縱向的顯影裝置覆蓋構件32之外側設有驅動側匣覆蓋構件24。圖9之部分(a)係概略截面圖,揭示驅動輸入構件74之驅動輸入部74b與主總 成之顯影裝置驅動輸出構件62之間的連接狀態(聯結狀態)。驅動輸入部74b朝匣之外側突出至驅動側匣覆蓋構件24之開口24e之開口平面以外、及旋轉力可從顯影裝置驅動輸出構件62傳動至驅動輸入部74b的狀態即稱為驅動輸入構件74之「第一位置」。設於軸承構件45與驅動輸入部74b之間者係彈簧70(彈性構件),其做為在箭頭方向M促動驅動輸入部74b之促動構件。
在圖9之部分(a)之狀態中,當釋放凸輪72及驅動輸入構件74在一平行於顯影輥6之旋轉軸線的假想線上突出時,釋放凸輪72之範圍在匣側驅動傳動構件74之範圍內。因此,釋放凸輪72之至少一部分範圍係與驅動輸入構件74之一部分範圍重疊,驅動切斷機構藉此可以縮小。
圖9之部分(b)係概略截面圖,其中驅動輸入部74b與顯影裝置驅動輸出構件62之間的連接已切斷,及其彼此間隔。藉由促動機構之釋放凸輪72壓制,驅動輸入部74b可在箭頭方向N移動抵於一彈簧39之促動力。
如圖9之部分(b)中所示來自顯影裝置驅動輸出構件62之旋轉力未傳動至驅動輸入部74b的狀態即稱為驅動輸入構件74之「第二位置」。在第二位置,驅動輸入部74b比在第一位置時接近於匣側。第二位置較佳使得設於匣驅動輸入構件之端部處的驅動輸入部74b從框架開口平面所在之匣外表面退後。惟,如圖9之部分 (b)中所示,驅動輸入部74b之外表面及端面可以彼此齊平,或者驅動輸入部74b之端面可以略為突出至外表面以外。在任意情況下,第二位置可以對應於驅動輸入部74b比在第一位置時接近於匣內側,及顯影裝置驅動輸出構件62與驅動輸入構件74中斷驅動連接的狀態。
圖12係一包括軸承構件45、彈簧70、驅動輸入構件74及顯影輥齒輪69之結構的截面圖。
第一軸承受部45p(圓柱狀部之外表面)具有一用於軸承構件45之第一導引部,軸承構件旋轉支撐一做為驅動輸入構件74之第一受導引部的支撐部(受支撐)74p(圓柱狀部之內表面)。在支撐部74p與第一軸承受部45p嚙合之狀態中,驅動輸入構件74可沿著旋轉軸線(旋轉中心)X移動。換句話說,軸承構件45支撐沿著旋轉軸線X(來回)滑動之驅動輸入構件74。再換句話說,驅動輸入構件74在箭頭方向M及N可相對於軸承構件45滑動。
圖12之部分(b)揭示驅動輸入構件74已從圖12之部分(a)中所示狀態在箭頭方向N相對於軸承構件45移動。驅動輸入構件74與顯影輥齒輪69嚙合時可在箭頭方向M及N移動。為了方便驅動輸入構件74在箭頭方向M(朝向匣外)及箭頭方向N(朝向匣內)沿著旋轉軸線X移動,驅動輸入構件74之齒輪部74g較佳為正齒輪而非斜齒輪。圖12之部分(a)之驅動輸入構件74的位置對應於上述第一位置,及圖12之部分(b)之驅動 輸入構件74的位置對應於上述第二位置。
(釋放機構)
一驅動切斷機構已揭述於上。
如圖1及8中所示,在驅動輸入構件74之齒輪部74g與顯影裝置覆蓋構件32之間,釋放凸輪72提供做為聯結釋放構件,其即釋放機構之一部分。易言之,釋放凸輪72係相對於一與顯影輥6之旋轉軸線平行的方向而設於驅動輸入構件74之範圍內。
圖10揭示釋放凸輪72與顯影裝置覆蓋構件32之間關係。釋放凸輪72設有一具有概呈圈環構型之環形部,及釋放凸輪72具有一外周邊部,即一外周邊表面。外周邊部設有一從環形部突出之突出部72i。在本實施例中,突出部72i在沿著顯影輥之旋轉軸線方向突出。此外,顯影裝置覆蓋構件32具有一內表面32i。內表面32i與外周邊表面嚙合。藉此,釋放凸輪72可以在顯影輥6之軸線方向相對於顯影裝置覆蓋構件32滑動。換言之,釋放凸輪72可以在大致平行於顯影輥6之旋轉軸線的方向相對於顯影裝置覆蓋構件32移動。釋放凸輪72之外周邊表面、顯影裝置覆蓋構件32之內表面32i及顯影裝置覆蓋構件32之外周邊32a的中心係彼此在相同軸向。
此外,一做為促動部之促動表面72c設在相對於釋放凸輪72之突出部72i突出表面的表面上。如文 後所述,促動表面72c促動驅動輸入構件74之一受促動表面(被促動之表面)74c。
此外,顯影裝置覆蓋構件32設有一做為第二導引部之導引件32h,及釋放凸輪72設有一做為第二被導引部之導引槽72h。導引件32h及導引槽72h延伸於與軸向平行之方向中。顯影裝置覆蓋構件32之導引件32h與做為聯結釋放構件的釋放凸輪72之導引槽72h結合。因為導引件32h與導引槽72h之間脫接,釋放凸輪72僅在軸向(箭頭方向M及N)相對於顯影裝置覆蓋構件32滑動。
並非必然的是導引件32h及導引槽72h兩者皆平行於相對側之旋轉軸線X,若是僅彼此接觸之一側平行於旋轉軸線X即已足夠。
圖11揭示釋放凸輪72、顯影裝置覆蓋構件32及驅動側匣覆蓋構件24之結構。
相對於匣P之縱向的顯影裝置覆蓋構件32外側處設有驅動側匣覆蓋構件24。
做為聯結釋放構件之釋放凸輪72包括一做為受力部之接觸部(傾斜表面)72a,用於承受由主總成2(之促動構件80)產生之力。驅動側匣覆蓋構件24包括一做為操作構件(傾斜表面24b)之接觸部。此外,顯影裝置覆蓋構件32在開口32d周圍設有另一開口32j。釋放凸輪72之接觸部72a及驅動側匣覆蓋構件24之接觸部24b可以透過顯影裝置覆蓋構件32之開口32j彼此接觸。
在此例子中,釋放凸輪72之接觸部72a及驅動側匣覆蓋構件24之接觸部24b的數量各為二個,但是這些數量並非限制性。例如,該數量可以各為三個。
該數量可以各為一個,但是在此情況中,釋放凸輪72在驅動傳動釋放操作期間容易因為施加於接觸部之力而相對於軸線X傾斜,容後詳述。若發生傾斜,驅動切換性(例如驅動連接及釋放操作)可能受刮破壞。為了抑制傾斜發生,較佳為將可滑動支撐釋放凸輪72(沿著顯影輥6之軸線滑動)之支撐部(即顯影裝置覆蓋構件32之內表面32i)強化。在這方面,較佳為各別接觸部之數量為複數且其皆大致以規則間距配置在軸線X周圍之周邊方向。在此情況中,施加於接觸部之力的合力產生使釋放凸輪72繞著軸線X旋轉之力矩。因此,釋放凸輪72相對於軸線X之傾斜可獲抑制。再者,當設有三個以上之接觸部時,可以固定一供釋放凸輪72支撐於其中之平坦面,及因此可進一步防止釋放凸輪72傾斜。因此,釋放凸輪72之狀態得以平穩。
[驅動切斷操作]
請參閱圖7及圖13至15,文後之說明將針對顯影輥6脫接於鼓4時驅動連接部之操作情形。為了還原簡便,圖中僅揭示一部分組件,及釋放凸輪72之一部分結構為概略揭示。在圖中,箭頭方向M係沿著旋轉軸線X且朝向匣之外側,及箭頭方向N係沿著旋轉軸線X且 朝向匣之內側。
[狀態1]
如圖7之部分(a)中所示,間隔力促動構件80與軸承構件45之促動受力部(間隔受力部)45a之間設有一間隙d。在此,鼓4及顯影輥6彼此接觸。此狀態稱為間隔力促動構件80之「狀態1」。圖13揭示驅動連接部此時之結構。在圖13之部分(a)中,成對之驅動輸入構件74與顯影裝置驅動輸出構件62、及成對之釋放凸輪72與驅動側匣覆蓋構件24係各別且概略揭示。圖13之部分(b)係驅動連接部之透視圖。在圖13之部分(b)中,針對驅動側匣覆蓋構件24,圖中僅揭示一包括接觸部24b在內之部分,而針對顯影裝置覆蓋構件32,則僅揭示一包括導引件32h在內之部分。一間隙e設於釋放凸輪72之接觸部72a與驅動側匣覆蓋構件24之接觸部24b之間。此時,驅動輸入構件74及顯影裝置驅動輸出構件62係彼此嚙合一嚙合量(深度)q,及在此狀態中,可達成驅動傳動。如前所述,驅動輸入構件74與顯影輥齒輪69嚙合(圖12)。因此,從主總成2供給至驅動輸入構件74之驅動力係傳動至顯影輥齒輪69,以驅動顯影輥6。在此狀態中許多組件之位置稱為接觸位置,及亦稱為顯影接觸驅動傳動狀態。此時驅動輸入構件74之位置即稱為第一位置。
[狀態2]
當間隔力促動構件(主總成側促動構件)80在圖的箭頭方向F1中從鼓輥接觸及驅動傳動狀態移動δ1時,如圖7之部分(b)中所示,顯影單元9即繞著旋轉軸線X依箭頭方向K旋轉一角度θ1。結果,顯影輥6與鼓4間隔一距離ε1。釋放凸輪72及顯影單元9中之顯影裝置覆蓋構件32依箭頭方向K旋轉一角度θ1,並與顯影單元9之旋轉相互影響。另一方面,當匣P安裝於主總成2上時,鼓單元8、驅動側匣覆蓋構件24及非驅動側匣覆蓋構件25定位及固定於主總成2。易言之,如圖14之部分(a)及部分(b)中所示,驅動側匣覆蓋構件24之接觸部24b不移動。在圖中,釋放凸輪72已在圖中之箭頭方向K旋轉並與顯影單元9之旋轉相互影響,到達釋放凸輪72之接觸部72a及驅動側匣覆蓋構件24之接觸部24b開始彼此接觸的狀態。此時,驅動輸入構件74與顯影裝置驅動輸出構件62保持彼此嚙合(如圖14之部分(a))。因此,從主總成2供給至驅動輸入構件74之驅動力即經由顯影輥齒輪69傳動至顯影輥6。許多組件之此狀態稱為鼓輥間隔及驅動傳動狀態。驅動輸入構件74之位置在第一位置。
[狀態3]
圖15之部分(a)及部分(b)揭示當間隔力促動構件(主總成側促動構件)80在圖中之箭頭方向F1 從鼓輥間隔及驅動傳動狀態移動一段距離δ2時之驅動連接部之結構,如圖7之部分(c)中所示。在與顯影單元9之旋轉相互影響下,釋放凸輪72及顯影裝置覆蓋構件32旋轉一角度θ2(>θ1)。相似於上述情況的是,驅動側匣覆蓋構件24不移動,及釋放凸輪72在圖中之箭頭方向K旋轉。此時,釋放凸輪72之接觸部72a承受一來自驅動側匣覆蓋構件24之接觸部24b的反應力。此外,如上所述,釋放凸輪72之導引槽72h係與顯影裝置覆蓋構件32之導引件32h嚙合,因此,其僅可在軸向(箭頭方向M及N)移動(如圖10)。結果,釋放凸輪72即在箭頭方向N相對於顯影裝置覆蓋構件滑移一距離p。此外,在與釋放凸輪72之箭頭方向N的移動相互影響下,做為促動構件之釋放凸輪72之一促動部的促動表面72c即促動驅動輸入構件74之受促動表面74c。藉此,驅動輸入構件74在箭頭方向N滑移一距離p,以抗抵彈簧70之促動力(如圖15及圖12之部分(b))。
因為移動距離p大於驅動輸入構件74與顯影裝置驅動輸出構件62之間的嚙合量q,驅動輸入構件74與顯影裝置驅動輸出構件62之間的嚙合即釋放。結果,主總成2之顯影裝置驅動輸出構件62持續旋轉,及另方面,驅動輸入構件74停止。因此,顯影輥齒輪69及顯影輥6之旋轉停止。許多組件之此狀態稱為間隔位置,亦稱為鼓輥間隔及驅動切斷狀態。此時驅動輸入構件74之位置稱第二位置。
在此情況中藉由驅動輸入構件74受到釋放凸輪72之促動部72c促動,驅動輸入構件74朝向匣之內側從第一位置移動至第二位置。藉此,驅動輸入構件74與顯影裝置驅動輸出構件62之間的嚙合即釋放,所以顯影裝置驅動輸出構件62之旋轉力不再傳動至驅動輸入構件74。
供驅動輸入構件74從第一位置移動通過至第二位置之移動距離p不小於驅動輸入構件74與顯影裝置驅動輸出構件62之間的嚙合量q(如圖34),及其較佳為不小於驅動輸入部74b之高度74z(在軸線X方向測得)(如圖12)。如前所述,本實施例之移動距離p為2.2毫米。為了確定驅動力從主總成側傳動及釋放,移動距離p較佳為不小於2毫米且不大於3毫米。
在前文中,已經針對驅動切斷操作相對於顯影輥6與顯影單元9之箭頭方向K旋轉的相互影響做說明。藉由使用上述結構,顯影輥6在旋轉時可以間隔於鼓4。因此,對於顯影輥6之驅動可以依據顯影輥6與鼓4之間之間隔距離而停止。
[驅動連接操作]
文後之說明將針對顯影輥6與鼓4從間隔狀態變成接觸狀態(鼓輥)時之驅動連接部的操作情形。此操作為上述從接觸狀態變成間隔狀態之操作情形的相反。
在間隔顯影裝置狀態中(顯影單元9旋轉一 角度θ2,如圖7之部分(c)中所示),驅動輸入構件74與顯影裝置驅動輸出構件62之間的嚙合係在驅動連接部中釋放,如圖15中所示。亦即,驅動輸入構件74在第二位置。
在顯影單元9已於圖7之箭頭方向H(即相反於上述箭頭方向K的方向)逐漸旋轉而使得顯影單元9旋轉一角度θ1(如圖7及圖14之部分(b))的狀態中,藉由驅動輸入構件74受到彈簧70之促動力而在箭頭方向M移動,驅動輸入構件74與顯影裝置驅動輸出構件62即彼此嚙合。
藉此,驅動力從主總成2傳動至顯影輥6,使得顯影輥6旋轉。亦即,驅動輸入構件74在第一位置。此時,顯影輥6及鼓4保持彼此分離。
藉由在箭頭方向H從此狀態進一步逐漸旋轉顯影單元9(如圖7),顯影輥6及鼓4可彼此接觸。同樣在此狀態中,驅動輸入構件74在第一位置。
在前文中,已經針對顯影輥6與顯影單元9在箭頭方向H旋轉之相互影響的驅動傳動操作做說明。藉由上述結構,顯影輥6在旋轉時接觸於鼓4,且驅動可以傳遞至顯影輥6,取決於顯影輥6與鼓4之間之間隔距離。
如前文中所述,其中此結構、相對於顯影輥6之連接與切斷之間的切換可以特別依據顯影單元9之旋轉角度而達成。
在前文說明中,釋放凸輪72之接觸部72a與驅動側匣覆蓋構件24之接觸部24b之間的接觸為面對面式接觸,但是這並非限制本發明。例如,接觸可以發生在表面與突脊之間、表面與點之間、突脊與突脊之間、或突脊與點之間。
[釋放機構]
請參閱圖16,其概略揭示一突起、釋放凸輪72、驅動側匣覆蓋構件24與顯影裝置覆蓋構件32之導引件32h之間的關係,釋放機構將揭述於後。
圖16之部分(a)揭示鼓輥接觸及驅動傳動狀態,圖16之部分(b)揭示鼓輥間隔及驅動傳動狀態,及圖16之部分(c)揭示鼓輥間隔及驅動切斷狀態。這些狀態各別相同於圖13、14及15中所示者。在圖16之部分(c)中,釋放凸輪72及驅動側匣覆蓋構件24是在同樣相對於旋轉軸線X而呈傾斜之接觸部72a及接觸部24b彼此接觸。在此,在鼓輥間隔及驅動切斷狀態中,釋放凸輪72及驅動側匣覆蓋構件24之間的位置關係可以如圖16之部分(d)中所示。較特別的是,如圖16之部分(c)中所示,同樣相對於旋轉軸線X而呈傾斜之接觸部72a及接觸部24b係彼此接觸,及顯影單元9隨即旋轉。藉此,釋放凸輪72及驅動側匣覆蓋構件24即在同樣垂直於旋轉軸線X之一平坦表面部72s及一平坦表面部24s彼此接觸。
當釋放凸輪72之導引槽72h與顯影裝置覆蓋構件32之導引件32h之間有一間隙f時,如圖16之部分(a)中所示,從圖16之部分(a)中所示的鼓輥接觸及驅動傳動狀態變成圖16之部分(d)中所示的鼓輥間隔及驅動切斷狀態係相同於前文中所述者。另方面,在從圖16之部分(d)中所示的鼓輥間隔及驅動切斷狀態到圖16之部分(a)中所示的驅動連接狀態之變化中,釋放凸輪72之導引槽72h與顯影裝置覆蓋構件32之導引件32h之間的間隙f先消失(如圖16之部分(e))。接著,情況立即改變成接觸部72a及接觸部24b之間的接觸前之狀態(如圖16之部分(f))。隨後,情況改變成接觸部72a及接觸部24b彼此接觸之狀態(如圖16之部分(c))。從顯影單元9之間隔顯影裝置狀態到接觸顯影裝置狀態之變化中,釋放凸輪72與驅動側匣覆蓋構件24之間的相對位置關係相同於前文中所述者。
在圖16中所示間隙f存在於釋放凸輪72之導引槽72h與顯影裝置覆蓋構件32之導引件32h之間的情況中,釋放凸輪72並不在箭頭方向M移動,直到間隙f在從間隔顯影裝置狀態變成接觸顯影裝置狀態之過程中消失為止。藉由在箭頭方向M移動的釋放凸輪72,驅動連接在釋放凸輪72與驅動側匣覆蓋構件24之間完成。亦即,釋放凸輪72在箭頭方向M移動之時序及驅動連接係彼此同步。換句話說,驅動連接之時序可由釋放凸輪72之導引槽72h與顯影裝置覆蓋構件32之導引件32h之間 的間隙f控制。
文後之說明將針對顯影單元9之顯影裝置分離及驅動切斷狀態在圖16之部分(c)及圖15中所示狀態下完成時的結構。亦即,在鼓輥間隔及驅動切斷狀態中,相對於旋轉軸線X而呈傾斜之接觸部72a及接觸部24b係彼此接觸,藉此釋放凸輪72和驅動側匣覆蓋構件24係彼此接觸。在此情況中,釋放凸輪72在箭頭方向M移動之時序並非取決於釋放凸輪72之導引槽72h與顯影裝置覆蓋構件32之導引件32h之間的間隙。因此,驅動連接之時序可以較精確控制。此外,釋放凸輪72在箭頭方向M及N之移動距離可以減少,使得處理匣在軸向之尺寸可以縮小。
[和習知範例之差異]
文後說明本發明和習知範例之差異。
在日本未審查專利申請案公開第2001-337511號之結構中,用於承受影像形成裝置之主總成之驅動的聯結及一用於切換驅動傳動之彈簧離合器係設於一顯影輥端部處。此外,與顯影單元之旋轉相互影響的連捍設於處理匣中。當顯影輥藉由顯影單元之旋轉而間隔於鼓時,連桿即作用在設於顯影輥端部處之彈簧離合器上,以切斷驅動傳動至顯影輥。
彈簧離合器本身並非毫無變異。藉由此結構,容易因彈簧離合器對於實際驅動傳動連接之操作而出 現延遲。再者,因為連桿機構之尺寸變化及顯影單元之旋轉角度變化,連桿機構作用在彈簧離合器上之時序未必能恆定不變。再者,可作用在彈簧離合器上之連桿機構並非設於顯影單元與鼓單元之旋轉中心處。
在本發明之實施例中,顯影輥之旋轉時序之控制變異可以藉由使用結構(即釋放凸輪72之接觸部72a、可作用在接觸部72a上並做為驅動側匣覆蓋構件24之操作部的接觸部24b、釋放凸輪72之接觸部(傾斜表面)72a、驅動側匣覆蓋構件24之接觸部(傾斜表面)24b)將驅動傳動切換至顯影輥而減低。
再者,離合器之結構係與供顯影單元可相對於鼓單元圍繞旋轉之旋轉中心同軸向。鼓單元與顯影單元之間的相對位置誤差甚少出現在旋轉中心。因此,藉由設置驅動傳動切換離合器於旋轉中心,離合器相對於顯影單元之旋轉角度的切換時序可以更精確控制。因此,顯影輥之旋轉時間可精確控制,使得顯影劑與顯影輥之退化可獲抑制。
此外,在習知影像形成裝置及處理匣中,用於顯影輥之驅動切換離合器有時是設於影像形成裝置內。
例如,當單色列印實施於一全彩影像形成裝置時,用於顯影裝置或非黑色裝置之驅動係使用離合器集收。此外,同樣在單色影像形成裝置中,當鼓上之靜電潛像由顯影裝置顯影時,驅動傳動至顯影裝置是可行的,而不實施顯影操作時,對於顯影裝置之驅動則使用離合器切 斷。在非影像形成操作期間,藉由切斷驅動傳動至顯影裝置來控制顯影輥之旋轉時間,顯影劑與顯影輥之退化即可獲抑制。
相較於在影像形成裝置中用於驅動切換至顯影輥之一離合器情形,設在處理匣內時離合器可以縮小。圖17係方塊圖,揭示影像形成裝置中之一齒輪配置方式在設於影像形成裝置中之馬達(驅動源)驅動傳動至處理匣時的範例。當驅動是從馬達83傳動至處理匣P(PK)時,傳動即透過惰齒輪84(K)、離合器85(K)及惰齒輪86(K)達成。當驅動從馬達83傳動至處理匣P(PY,PM,PC)時,傳動即透過惰齒輪84(YMC)、離合器85(YMC)及惰齒輪86(YMC)達成。馬達83之驅動分割成用於惰齒輪84(K)之驅動及用於惰齒輪84(YMC)之驅動,且來自離合器85(YMC)之驅動則分割成用於惰齒輪86(Y)之驅動、用於惰齒輪86(M)之驅動及用於惰齒輪86(C)之驅動。
當單色列印實施於一全彩影像形成裝置時,例如,用於含有非黑色顯影劑之顯影裝置的驅動係使用離合器85(YMC)切斷。在全彩列印之情況中,馬達83之驅動係經由離合器85(YMC)傳動至處理匣P。此時,出現在離合器85(YMC)之負荷集中即驅動處理匣P。較特別的是,施加於離合器85(K)之負荷的3倍係施加於離合器85(YMC)。色彩顯影裝置之負荷變化同樣施加於單一離合器85(YMC)。為了傳動驅動而無顯影輥旋轉 準確度之惡化,儘管有負荷集中及負荷變化,離合器之剛性必須增強。此造成離合器體積變大及需要使用到高勁度材料,例如燒結之金屬。另方面,當離合器設於各處理匣內時,施加於各離合器之負荷及負荷變化僅為諸相關聯之顯影裝置。因此,不需要像上述範例一樣增強剛性,且各離合器可縮小。
同樣在用於傳動驅動至黑色處理匣P(PK)的齒輪配置中,如圖17中所示,最好是將施加於驅動切換離合器85(K)之負荷減到最小。在用於傳動驅動至處理匣P的齒輪配置中,考量於齒輪之驅動傳動效率,施加於較靠近處理匣P之齒輪軸的負荷為較小。因此,離合器可以藉由將其設在匣與主總成之間而縮小,亦即,在匣中,而非將驅動切換離合器設在影像形成裝置之主總成中。
[實施例2]
根據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之匣將說明於後。在本實施例之說明中,與實施例1中相同之參考編號即用於本實施例中具有對應功能之元件,且其詳細說明即不予以贅述。在本實施例中,一萬用接頭(十字聯軸器(Oldham coupling))設於匣內及顯影單元9相對於鼓單元8之一旋轉軸線X係不同於一驅動輸入構件274之一旋轉軸線Z。在本實施例之範例中,旋轉軸線X偏移但是平行於旋轉軸線Z。
在本實施例中,驅動輸入構件274與主總成之顯影裝置驅動輸出構件62之間的嚙合關係相等於實施例1中之驅動輸入構件74之驅動輸入部74b與主總成之顯影裝置驅動輸出構件62之間的嚙合關係。
較特別的是,匣側驅動傳動構件274通過釋放凸輪272之一開口272f、一開口232d及一開口224e朝匣外突出。藉由匣側驅動傳動構件274與顯影裝置驅動輸出構件62之間的嚙合,用於旋轉顯影輥之驅動力(旋轉力)係來自主總成。
此外,釋放凸輪272與顯影裝置覆蓋構件232之間的嚙合,以及釋放凸輪272、顯影裝置覆蓋構件232與驅動側匣覆蓋構件224之間的嚙合關係皆同等於實施例1者(圖10、11)。
此外,用於承受驅動力以旋轉顯影鼓4之驅動輸入部(感光構件用之驅動傳動部)之結構亦相似於實施例1者。較特別的是,感光構件用之驅動輸入部4a突出通過開口224d。藉由感光構件用之驅動輸入部4a與鼓驅動力輸出構件61之間的嚙合(圖3),驅動力(旋轉力)係來自主總成。
[驅動連接部之結構]
請參閱圖18及19,本實施例之驅動連接部之結構將說明於後。本實施例之驅動連接部包含一彈簧70、做為十字聯軸器之下游構件的一惰齒輪271、十字聯 軸器之一中間構件42、做為十字聯軸器之上游構件的一驅動輸入構件274、做為釋放構件(釋放機構之一部分)的釋放凸輪272、顯影裝置覆蓋構件232及驅動側匣覆蓋構件224。在軸承構件45與驅動側匣覆蓋構件224之間,上述驅動連接部係從軸承構件45起至驅動側匣覆蓋構件224依序設置。
即使是在顯影單元9移動於顯影接觸狀態位置與間隔顯影裝置狀態位置之間時,從顯影單元9供給之驅動力必須確實傳動至顯影輥6。至少釋放凸輪272之中心線與旋轉軸線X同軸向,但是在本實施例中,相對於鼓單元8的顯影單元9之旋轉軸線X並不與驅動輸入構件274之旋轉軸線Z同軸向。因此,當顯影單元9在顯影接觸狀態位置與間隔顯影裝置狀態位置之間移動時,驅動輸入構件274與惰齒輪271之間的相對位置出現偏差。有鑒於此,可供驅動傳動通過之萬用接頭(十字聯軸器)即使是在相對位置偏差出現時仍可使用。更明確地說,在本實施例中,驅動輸入構件274、中間構件42及惰齒輪271構成十字聯軸器。圖20係驅動連接部之概略截面圖。圖20之部分(a)揭示驅動輸入構件74之驅動輸入部74b與主總成之顯影裝置驅動輸出構件62彼此嚙合,以達成驅動傳動至顯影輥6之狀態。亦即,驅動輸入構件74在第一位置。
圖20之部分(b)揭示驅動輸入構件274之驅動輸入部274b從主總成之顯影裝置驅動輸出構件62切 斷之狀態,所以用於顯影輥6之驅動即停止。亦即,驅動輸入構件74在第二位置。
從這些圖中可以瞭解,惰齒輪271之旋轉軸線與旋轉軸線X同軸向。中間構件42則在旋轉軸線X與旋轉軸線Z之間迴轉。釋放凸輪272之中心在旋轉軸線X上。
[驅動切斷操作]
請參閱圖7及圖21至23,文後之說明將針對當顯影輥6分離於鼓4時之驅動連接部的操作情形。
為了還原簡便,圖中僅揭示一部分元件,及釋放凸輪之一部分結構為概略揭示。在圖中,箭頭方向M係沿著旋轉軸線X且朝向匣之外側,及箭頭方向N係沿著旋轉軸線X且朝向匣之內側。
[狀態1]
如圖7之部分(a)中所示,間隔力促動構件(主總成側促動構件)80與軸承構件45之促動受力部(間隔受力部)45a之間設有一間隙d。在此,鼓4及顯影輥6彼此接觸。此狀態稱為間隔力促動構件(主總成側促動構件)80之「狀態1」。圖21揭示驅動連接部此時之結構。
在圖21之部分(a)中,成對之驅動輸入構件74與顯影裝置驅動輸出構件62、及成對之釋放凸輪 272與驅動側匣覆蓋構件224係各別且概略揭示。
圖21之部分(b)係驅動連接部之透視圖。在圖21之部分(b)中,針對驅動側匣覆蓋構件224,圖中僅揭示一包括接觸部224b在內之部分,而針對顯影裝置覆蓋構件232,則僅揭示一包括導引件232h在內之部分。一間隙e設於釋放凸輪272之接觸部272a與驅動側匣覆蓋構件224之接觸部224b之間。此時,驅動輸入構件274及顯影裝置驅動輸出構件62係彼此嚙合一嚙合量(深度)q,及在此狀態中,可達成驅動傳動。如前所述,驅動輸入構件274與做為顯影輥驅動傳動構件之顯影輥齒輪69嚙合。因此,從主總成2供給至驅動輸入構件274之驅動力係傳動至顯影輥齒輪69,以驅動顯影輥6。在此狀態中許多組件之位置稱為接觸位置,及亦稱為鼓輥間隔及驅動傳動狀態。此時驅動輸入構件274之位置即稱為第一位置。
[狀態2]
當間隔力促動構件(主總成側促動構件)80在圖的箭頭方向F1中從鼓輥接觸及驅動傳動狀態移動δ1時,如圖7之部分(b)中所示,顯影單元9即繞著旋轉軸線X依箭頭方向K旋轉一角度θ1。結果,顯影輥6與鼓4間隔一距離ε1。釋放凸輪272及顯影單元9中之顯影裝置覆蓋構件232依箭頭方向K旋轉一角度θ1,並與顯影單元9之旋轉相互影響。另一方面,當匣P安裝於主總 成2上時,鼓單元8、驅動側匣覆蓋構件224及非驅動側匣覆蓋構件225定位及固定於主總成2。易言之,如圖14之部分(a)及部分(b)中所示,驅動側匣覆蓋構件24之接觸部24b不移動。在圖中,釋放凸輪272已在圖中之箭頭方向K旋轉並與顯影單元9之旋轉相互影響,到達釋放凸輪272之接觸部272a及驅動側匣覆蓋構件224之接觸部224b開始彼此接觸的狀態。此時,驅動輸入構件274與顯影裝置驅動輸出構件62保持彼此嚙合(如圖22之部分(a))。因此,從主總成2供給至驅動輸入構件274之驅動力即經由顯影輥齒輪69傳動至顯影輥6。許多組件之此狀態稱為鼓輥間隔及驅動傳動狀態。驅動輸入構件274之位置在第一位置。
[狀態3]
圖23之部分(a)及部分(b)揭示當間隔力促動構件(主總成側促動構件)80在圖中之箭頭方向F1從鼓輥間隔及驅動傳動狀態移動一段距離δ2時之驅動連接部之結構,如圖7之部分(c)中所示。在與顯影單元9之旋轉相互影響下,釋放凸輪272及顯影裝置覆蓋構件232旋轉一角度θ2(>θ1)。在另一方面,相似於上述情況的是,驅動側匣覆蓋構件224不移動,及釋放凸輪272在圖中之箭頭方向K旋轉。此時,釋放凸輪272之接觸部272a承受一來自驅動側匣覆蓋構件224之接觸部224b的反應力。此外,如上所述,釋放凸輪272之導引槽272h 係與顯影裝置覆蓋構件232之導引件232h嚙合,因此,其僅可在軸向(箭頭方向M及N)移動(如圖10)。結果,釋放凸輪272即在箭頭方向N相對於顯影裝置覆蓋構件滑移一距離p。此外,在與釋放凸輪272之箭頭方向N的移動相互影響下,做為促動構件之釋放凸輪272之一促動部的促動表面272c即促動驅動輸入構件274之受促動表面274c。藉此,驅動輸入構件274在箭頭方向N滑移一距離p,以抗抵彈簧70之促動力(如圖23及圖12之部分(b))。
因為移動距離p大於驅動輸入構件274與顯影裝置驅動輸出構件62之間的嚙合量q,驅動輸入構件274與顯影裝置驅動輸出構件62之間的嚙合即釋放。結果,主總成2之顯影裝置驅動輸出構件62持續旋轉,及另方面,驅動輸入構件274停止。因此,顯影輥齒輪69及顯影輥6之旋轉停止。許多組件之此狀態稱為間隔位置,亦稱為鼓輥間隔及驅動切斷狀態。
此時驅動輸入構件274之位置稱第二位置。
在此情況中,藉由驅動輸入構件274受到釋放凸輪272之促動部272c促動,驅動輸入構件274朝向匣之內側從第一位置移動至第二位置。另方面,惰齒輪271移動對準於旋轉軸線X。藉此,驅動輸入構件274與顯影裝置驅動輸出構件62之間的嚙合即釋放,所以顯影裝置驅動輸出構件62之旋轉力不再傳動至驅動輸入構件274。
在前文中,已經針對驅動切斷操作相對於顯影輥6與顯影單元9之箭頭方向K旋轉的相互影響做說明。藉由使用上述結構,顯影輥6在旋轉時可以間隔於鼓4。因此,對於顯影輥6之驅動可以依據顯影輥6與鼓4之間之間隔距離而停止。
[驅動連接操作]
文後之說明將針對顯影輥6與鼓4從間隔狀態變成接觸狀態時之驅動連接部的操作情形。此操作為上述從接觸狀態變成間隔狀態之操作情形的相反。
在間隔顯影裝置狀態中(顯影單元9旋轉一角度θ2,如圖7之部分(c)中所示),驅動輸入構件274與顯影裝置驅動輸出構件62之間的嚙合係在驅動連接部中釋放,如圖23中所示。亦即,驅動輸入構件274在第二位置。
在顯影單元9已於圖7之箭頭方向H(即相反於上述箭頭方向K的方向)逐漸旋轉而使得顯影單元9旋轉一角度θ1(如圖7及圖22之部分(b))的狀態中,藉由驅動輸入構件274受到彈簧70之促動力而在箭頭方向M移動,驅動輸入構件274與顯影裝置驅動輸出構件62即彼此嚙合。
藉此,驅動力從主總成2傳動至顯影輥6,使得顯影輥6旋轉。亦即,驅動輸入構件274在第一位置。此時,顯影輥6及鼓4保持彼此分離。
藉由在箭頭方向H從此狀態進一步逐漸旋轉顯影單元9(如圖7),顯影輥6及鼓4可彼此接觸。同樣在此狀態中,驅動輸入構件274在第一位置。
在前文中,已經針對顯影輥6與顯影單元9在箭頭方向H旋轉之相互影響的驅動傳動操作做說明。藉由上述結構,顯影輥6在旋轉時接觸於鼓4,且驅動可以依據顯影輥6與鼓4之間之間隔距離而傳動至顯影輥6。
如前文中所述,其中此結構、相對於顯影輥6之連接與切斷之間的切換可以依據顯影單元9之旋轉角度而特別達成。
在前文說明中,釋放凸輪272之接觸部272a與驅動側匣覆蓋構件224之接觸部24b之間的接觸為面對面式接觸,但是這並非限制本發明。
如前文中所述,設置成與顯影單元9之旋轉軸線X同軸向的釋放凸輪272係反應於顯影單元9之接觸空間操作而在縱向(箭頭方向M、N)移動,此相似於實施例1者。在本實施例中,在顯影單元9之旋轉的相互影響下,惰齒輪271、中間構件42及驅動輸入構件274在縱向(箭頭方向M、N)移動。藉此,驅動輸入構件274與顯影裝置驅動輸出構件62之間的驅動連接及切斷即受影響。
[實施例3]
根據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一匣將揭述於後。 在本實施例之說明中,實施例中之相同參考編號係指在本實施例中有對應功能之元件,及其詳細說明即不予以贅述。本實施例之驅動輸入構件374可在惰齒輪371內之軸向移動,做為匣側驅動傳動構件。亦即,有必要將與顯影輥齒輪69嚙合之惰齒輪371移動於軸向中,如先前實施例中所示者,及因此可減少惰齒輪371磨損。
在本實施例中,驅動輸入構件374與主總成之顯影裝置驅動輸出構件62之間的嚙合關係相等於實施例1中之驅動輸入構件74之驅動輸入部74b與主總成之顯影裝置驅動輸出構件62之間的嚙合關係。此外,感光構件用之驅動輸入部4a(即感光構件驅動傳動部)相似於實施例1者。驅動輸入構件374、釋放凸輪372、顯影裝置覆蓋構件232及驅動側匣覆蓋構件324相似於實施例1者(如圖10及11)。
[驅動連接部之結構]
請參閱圖24及25,本實施例之驅動連接部之結構將說明於後。本實施例之驅動連接部包含做為另一匣側驅動傳動構件之一惰齒輪371、彈簧70、一驅動輸入構件374、做為釋放機構之一部分的釋放凸輪372、一顯影裝置覆蓋構件332及一匣覆蓋構件324。在軸承構件45與驅動側匣覆蓋構件224之間,上述驅動連接部之元件係從軸承構件45起至驅動側匣覆蓋構件224依序設置。做為另一匣側驅動傳動構件之惰齒輪371及匣側驅動傳動構 件374係直接在同軸向彼此嚙合。軸承構件45旋轉支撐惰齒輪371。較特別的是,軸承構件45之第一軸承受部45p(即圓柱狀部之外表面)旋轉支撐惰齒輪371之支撐部371p(即圓柱狀部之內表面)(圖24、25及27)。此外,軸承構件45旋轉支撐顯影輥6。較特別的是,軸承構件45之第二軸承受部45q(即圓柱狀部之內表面)旋轉支撐顯影輥6之軸桿部6a。做為顯影輥驅動傳動構件之顯影輥齒輪69則嚙合顯影輥6之軸桿部6a。惰齒輪371之外周邊形成一齒輪部371g,供與顯影輥齒輪69嚙合。藉此,旋轉力即從惰齒輪371傳動經過顯影輥齒輪69到顯影輥6。
圖26揭示構成惰齒輪371、彈簧70及驅動輸入構件374等組件的結構。圖26之部分(b)揭示組件組裝後之狀態。惰齒輪371概呈圓柱狀,及其設有一做為其內部第一導引部之導引件371a。導引部371a係一大致與旋轉軸線X平行之軸桿部形式。另方面,驅動輸入構件374設有一做為第一被導引部之孔部374h。在孔部374h與導引件371a嚙合之狀態中,驅動輸入構件374可沿著旋轉軸線X移動。換言之,惰齒輪371在其內部支撐驅動輸入構件374可沿著旋轉軸線滑動。再換句話說,驅動輸入構件374可在箭頭方向M及N相對於惰齒輪371(來回)滑動。藉由導引部371a與孔部374h之間的嚙合,導引部371a可從驅動輸入構件374承受旋轉力,供旋轉顯影輥6。
在本實施例中,設有四導引件371a,及其以90度間距設置,以利於圍繞旋轉軸線X。相對應地,四孔部374h亦以90度間距設置,以利於圍繞旋轉軸線X。導引件371a及孔部374h之數量並不限於四個。惟,導引件371a及孔部374h之數量較佳為複數,及其較佳圍繞旋轉軸線X配置且在周邊方向呈規律間距。在此情況下,施加於導引件371a或孔部374h之力的合力提供一易使驅動輸入構件374及惰齒輪371圍繞旋轉軸線X旋轉之力矩。因此,驅動輸入構件374或惰齒輪371相對於旋轉軸線X之軸線傾斜現象可獲抑制。
當在驅動輸入構件374之軸桿部延伸方向從驅動輸入部374b側看到驅動輸入構件374時,驅動輸入部374b位於驅動輸入構件374之中央,及複數個孔部374h設於其周圍,且孔部374h外側部分則構成供釋放凸輪372壓制之驅動輸入部374b之受促動部374c。
如圖24及圖25中所示,釋放凸輪372設置於驅動輸入構件374與顯影裝置覆蓋構件332之間。相似於第一實施例,釋放凸輪372僅可在軸向(箭頭方向M及N)相對於顯影裝置覆蓋構件332滑動(如圖10)。較特別的是,驅動輸入構件374設有一軸桿部374x,及其一端部設有驅動輸入部374b,做為旋轉受力部。軸桿部374x貫穿釋放凸輪372之開口372f、顯影裝置覆蓋構件332之開口332d及驅動側匣覆蓋構件324之開口324e,及驅動輸入部374b以其自由端朝向匣外曝露。亦即,驅 動輸入部374b朝匣外突出至具有開口324e的匣覆蓋構件324之開口平面以外。
驅動輸入部374b可朝向匣之內側移動。藉由設於驅動輸入構件374之軸桿部374x之基部中的受促動部374c受到釋放凸輪372促動,驅動輸入構件374朝向匣之內側退後。藉此,從主總成側驅動傳動構件62供給之驅動力即可傳動及切斷。
圖27係驅動連接部之概略截面圖。在圖27之部分(a)中所示驅動連接部之截面圖中,驅動輸入構件374之驅動輸入部374b與顯影裝置驅動輸出構件62係彼此嚙合。亦即,驅動輸入部374b處於可從顯影裝置驅動輸出構件62傳送驅動之位置,及因此驅動輸入構件374在第一位置。在圖27之部分(b)中所示驅動連接部之截面圖中,驅動輸入構件374之驅動輸入部374b則間隔於顯影裝置驅動輸出構件62。
亦即,驅動輸入部374b處於無法從顯影裝置驅動輸出構件62傳送驅動之位置,及因此驅動輸入構件374在第二位置。
如上所述,惰齒輪371之圓柱狀部371p及軸承構件45之第一軸承受部45p(圓柱狀部之外表面)彼此嚙合。此外,惰齒輪371之圓柱狀部371q及顯影裝置覆蓋構件332之內周邊332q彼此嚙合。因此,惰齒輪371在其相對端處由軸承構件45及顯影裝置覆蓋構件332旋轉支撐,及驅動輸入構件374可沿著顯影輥之軸線相對 於惰齒輪371支撐滑動。
軸承構件45之第一軸承受部45p(即圓柱狀部之外表面)之中心及設於顯影裝置覆蓋構件332之內周邊332q中的開口332d之中心係與顯影單元9之旋轉軸線X同軸向。亦即,驅動輸入構件374係在顯影單元9之旋轉軸線X周圍旋轉支撐。
此外,在惰齒輪371與驅動輸入構件374之間設有彈簧70,其係一做為促動構件之彈性構件。如圖27之概略揭示,彈簧70設於惰齒輪371內及促動驅動輸入構件374於箭頭方向M。因此,驅動輸入構件374可朝向惰齒輪371內側移動,以抗抵彈簧70之彈力。藉由驅動輸入構件374移到惰齒輪371內,其與顯影裝置驅動輸出構件62之聯結即切斷。
當驅動輸入構件374及其他匣側驅動傳動構件(惰齒輪371)在圖27所示狀態中突出至一與顯影輥6之旋轉軸線平行的假想線上時,一部分的驅動輸入構件374即與至少一部分的惰齒輪371重疊。
[驅動切斷及連接操作]
當顯影輥6與鼓4之間的狀態從接觸狀態變成間隔狀態時驅動連接部之操作情形,及當狀態從間隔狀態變成接觸狀態時驅動連接部之操作情形皆相似於實施例1者。藉由本實施例之結構,驅動輸入構件374可在軸向(箭頭方向M及N)朝向惰齒輪371內側移動。因此, 在對顯影輥6之驅動切斷與驅動傳動之間的切換操作中,必須使惰齒輪371在軸向相對於顯影輥齒輪69移動。當該齒輪為斜齒輪時,推力(軸向)即產生於齒輪驅動傳動部中之輪齒表面。因此,在第一實施例之情況中,需要有一抵抗推力之力,以利移動惰齒輪371於軸向(箭頭方向M或N)。
反之,在本實施例中,並不必移動惰齒輪371於軸向(箭頭方向M或N)。若驅動輸入構件374在惰齒輪371內移動於軸向(箭頭方向M及N)即已足夠,因此,使驅動輸入構件374在軸向移動所需之力可以減小。
此外,因為驅動輸入構件374設於惰齒輪371之內周邊中,顯影單元9在縱向之體積可以縮小。在軸向中,驅動輸入構件374之一寬度374y,做為驅動輸入構件374的移動空間p及惰齒輪371之一寬度371x是必要的。藉由設置驅動輸入構件374之至少一部分寬度374y及惰齒輪371之寬度371x中的至少一部分移動空間p,顯影單元9在縱向之整體尺寸可以縮小。
[實施例4]
根據本發明之第四實施例之一匣將說明於後。在本實施例之說明中,與諸實施例中相同之參考編號即用於本實施例中具有對應功能之元件,且其詳細說明即不予以贅述。本實施例之匣的結構不同於上述實施例者之 釋放機構的結構。
[驅動連接部之結構]
在本實施例中,驅動輸入構件374與主總成之顯影裝置驅動輸出構件62之間的嚙合關係相等於實施例1中之驅動輸入構件74之驅動輸入部74b與主總成之顯影裝置驅動輸出構件62之間的嚙合關係。此外,感光構件用之驅動輸入部(感光構件驅動傳動部)4a亦相似於實施例1者。本實施例中之驅動輸入構件474與惰齒輪471之構型相似於實施例3者。
請參閱圖28及29,本實施例之驅動連接部之結構將詳述於後。本實施例之驅動連接部包含做為另一匣側驅動傳動構件之一惰齒輪471、彈簧70、一驅動輸入構件474、一釋放凸輪472,其做為一操作構件,而該操作構件為釋放機構之一部分且為聯結釋放構件、及一顯影裝置覆蓋構件432。在軸承構件45與驅動側匣覆蓋構件324之間,上述驅動連接部係從軸承構件45起至驅動側匣覆蓋構件324同軸向依序設置。惰齒輪471及匣側驅動傳動構件474係直接且同軸向彼此嚙合。
匣側驅動傳動構件474設有一軸桿部474x及具有一端部,端部設有驅動輸入部474b以做為旋轉受力部。軸桿部474x貫穿釋放凸輪之開口472d、顯影裝置覆蓋構件432之開口432d及驅動側匣覆蓋構件424之開口424e,及驅動輸入部474b以其自由端朝向匣外曝露。藉 由設在匣側驅動傳動構件474之軸桿部474x處的受促動部474c受到釋放凸輪472之促動部472c促動,驅動輸入構件474朝向匣之內側退後。
圖30揭示做為聯結釋放構件的釋放凸輪472與顯影裝置覆蓋構件432之間的關係。釋放凸輪472具有一概呈圈環形式之環形部472j。環形部472j具有一外周邊表面,做為第二被導引部。外周邊部設有一從環形部突出之突出部472i。在本實施例中,突出部472i沿徑向朝環形部外側突出。此外,顯影裝置覆蓋構件432具有一內表面432i,做為第二導引部。內表面432i可與釋放凸輪472之外周邊表面嚙合。
釋放凸輪472之外周邊表面之中心及顯影裝置覆蓋構件432之內表面432i之中心皆與旋轉軸線X同軸向。因此,釋放凸輪472可在軸向相對於顯影裝置覆蓋構件432與顯影單元9滑動,及亦可繞著旋轉軸線X旋轉。
此外,釋放凸輪472之一內表面(即一遠離於顯影裝置覆蓋構件之表面)設有一做為促動部之促動表面472c。藉由促動表面促動驅動輸入構件474之受促動表面474c,驅動輸入構件474即朝向匣內側移動。
做為聯結釋放構件的釋放凸輪472之環形部472j設有一做為斜向受力部之接觸部472a。顯影裝置覆蓋構件432設有一可接觸於釋放凸輪之接觸部472a的斜向接觸部432r,其對應於釋放凸輪之接觸部472a。釋放 凸輪472設有一做為突出部之槓桿部472m,其在大致垂直於顯影輥之旋轉軸線的方向中突出,亦即,沿徑向朝環形部之外側。
圖31揭示驅動連接部及驅動側匣覆蓋構件424之結構。做為突出部之槓桿部472m設有一做為第二被導引部之受力部472b。受力部472b與做為一調節部並且是驅動側匣覆蓋構件424之第二導引部之一部分的嚙合部424d嚙合,以承受來自驅動側匣覆蓋構件424之力。受力部472b突出通過一設於顯影裝置覆蓋構件432之一圓柱狀部432b中的開口432c,以利與驅動側匣覆蓋構件424之嚙合部424d嚙合。藉由嚙合部424d與受力部472b之間的嚙合,釋放凸輪472僅可在軸向(箭頭方向M及N)相對於驅動側匣覆蓋構件424移動。相似於上述實施例的是,顯影裝置覆蓋構件432之圓柱狀部432b之外周邊432a可相對於一做為驅動側匣覆蓋構件424之滑動部的支撐部424a(即圓柱狀部之內表面)滑動。因此,外周邊432a旋轉連接於做為滑動部之支撐部424a。
在此,在文後所述之一驅動切換操作中,當釋放凸輪472在軸向(箭頭方向M及N)滑動時,其易相對於軸向傾斜。若發生傾斜時,驅動切換性(例如驅動連接及釋放操作時序)即遭破壞。為了抑制釋放凸輪472傾斜,較佳為釋放凸輪472之外周邊表面與顯影裝置覆蓋構件432之內表面432i之間的滑動阻力以及釋放凸輪472之受力部472b與驅動側匣覆蓋構件424之嚙合部424d之 間的滑動阻力降低。此外,如圖32中所示,較佳為藉由在軸向延伸顯影裝置覆蓋構件4132之內表面4132i及釋放凸輪4172之外周邊表面4172i,以增加釋放凸輪4172在軸向之嚙合量。
從這些態樣可知,釋放凸輪472嚙合於做為第二導引部之一部分的顯影裝置覆蓋構件432之內表面432i及做為第二導引部之一部分的驅動側匣覆蓋構件424之嚙合部424d兩者。因此,釋放凸輪472可在軸向(箭頭方向M及N)滑動及可在旋轉軸線X周側之旋轉方向相對於顯影單元9旋轉,及可進一步僅在軸向(箭頭方向M及N)滑動相對於鼓單元8與固定於鼓單元8之驅動側匣覆蓋構件424。
[施加於匣之組件的力之間的關係]
施加於匣之組件的力之間的關係將揭述於後。圖37之部分(a)係匣P之分解透視圖,施加於顯影單元9之力為概略揭示,圖37之部分(b)係從驅動側沿旋轉軸線X所見之匣P之一部分的側視圖。
針對顯影單元9,來自促動彈簧95之一反應力Q1、從鼓4施加通過顯影輥6之一反應力Q2、一重量Q3等等皆施加於此。除了這些力之外,在驅動切斷操作期間,釋放凸輪472因為與驅動側匣覆蓋構件424嚙合而承受一反應力Q4,容後詳述。反應力Q1、Q2、Q4及重量Q3之合力Q0施加於驅動側匣覆蓋構件424,其旋轉支 撐顯影單元9及做為非驅動側匣覆蓋構件25之滑動部的支撐部424a、25a。
因此,當從軸向看匣P時(如圖37之部分(b)),支撐部424a做為驅動側匣覆蓋構件424之滑動部並接觸於顯影裝置覆蓋構件432,其必須抗拒合力Q0。因此,做為驅動側匣覆蓋構件424之滑動部的支撐部424a設有一用於承受合力Q0之合力受力部。在合力Q0之方向以外的其他方向中,支撐部424a並非必然用於顯影裝置覆蓋構件432之圓柱狀部432b及其他驅動側匣覆蓋構件424。有鑑於此,在本實施例中,開口432c設於可在非合力Q0之方向中(在本實施例中為合力Q0之相對側)相對於驅動側匣覆蓋構件424滑動的圓柱狀部432b中。釋放凸輪472與做為驅動側匣覆蓋構件424之調節部的嚙合部424d嚙合,其設於開口432c中。
[顯影輥、匣側驅動傳動構件及促動受力部之間的位置關係]
如圖37之部分(b)中所示,當從驅動側沿著顯影輥之旋轉軸線看匣P時,顯影輥6之旋轉軸線6z位於感光構件4之旋轉軸線4z、匣側驅動傳動構件474之旋轉軸線(在本實施例中係與旋轉軸線X同軸向)及用於從主總成側促動構件80受力之促動受力部45a之接觸部45b之中。亦即,從驅動側沿著顯影輥之旋轉軸線看匣P時,顯影輥6之旋轉軸線6z位於一由三條線構成之三 角形內,即連接感光構件4之旋轉軸線4z、匣側驅動傳動構件474之旋轉軸線X及促動受力部45a之接觸部45b的線。
圖33係驅動連接部之概略截面圖。
惰齒輪471之圓柱狀部471p(即圓柱狀部之內表面)及軸承構件45之第一軸承受部45p(即圓柱狀部之外表面)係彼此嚙合。此外,惰齒輪471之圓柱狀部471q(即圓柱狀部之外表面)及顯影裝置覆蓋構件432之內周邊432q彼此嚙合。亦即,惰齒輪471在其各相對端部由軸承構件45及顯影裝置覆蓋構件432旋轉支撐。
此外,驅動輸入構件474之軸桿部474x及顯影裝置覆蓋構件432之開口432d彼此嚙合。藉此,驅動輸入構件474即相對於顯影裝置覆蓋構件432滑動(旋轉)支撐。
再者,軸承構件45之第一軸承受部45p(即圓柱狀部之外表面)之中心及設於顯影裝置覆蓋構件432之內周邊432q中的開口432d之中心係與顯影單元9之旋轉軸線X同軸向。亦即,驅動輸入構件474係在顯影單元9之旋轉軸線X周圍旋轉支撐。
在圖33之部分(a)中所示驅動連接部之截面圖中,驅動輸入構件474之驅動輸入部474b與顯影裝置驅動輸出構件62係彼此嚙合。在圖33之部分(b)中所示驅動連接部之截面圖中,驅動輸入構件474之驅動輸入部474b則間隔於顯影裝置驅動輸出構件62。
[驅動切斷操作]
請參閱圖7及圖34至36,文後之說明將針對當顯影輥6分離於鼓4時之驅動連接部的操作情形。
為了還原簡便,圖中僅揭示一部分元件,及釋放凸輪之一部分結構為概略揭示。在圖中,箭頭方向M係沿著旋轉軸線X且朝向匣之外側,及箭頭方向N係沿著旋轉軸線X且朝向匣之內側。
[狀態1]
如圖7之部分(a)中所示,間隔力促動構件(主總成側促動構件)80與軸承構件45之促動受力部(間隔受力部)45a之間設有一間隙d。在此,鼓4及顯影輥6彼此接觸。此狀態稱為間隔力促動構件(主總成側促動構件)80之「狀態1」。圖21揭示驅動連接部此時之結構。在圖21之部分(a)中,成對之驅動輸入構件74與顯影裝置驅動輸出構件62、及成對之釋放凸輪272與驅動側匣覆蓋構件224係概略揭示。
圖34之部分(b)係驅動連接部之透視圖。在圖34之部分(b)中,針對顯影裝置覆蓋構件432,圖中僅揭示一包括接觸部432r在內之部分,而針對驅動側匣覆蓋構件424,則僅揭示一包括嚙合部424d在內之部分。一間隙e設於釋放凸輪472之接觸部472a與顯影裝置覆蓋構件432之接觸部432r之間。此時,驅動輸入構 件474之驅動輸入部474b及顯影裝置驅動輸出構件62係彼此嚙合一嚙合量q,及可達成驅動傳動。如前所述,驅動輸入構件474與惰齒輪471嚙合(如圖26)。因此,從主總成2供給至驅動輸入構件474之驅動力係傳動經過驅動輸入構件474至惰齒輪471及做為顯影輥驅動傳動構件的顯影輥齒輪69。藉此,即可驅動顯影輥6。在此狀態中許多組件之位置稱為接觸位置,及亦稱為鼓輥間隔及驅動傳動狀態。此時驅動輸入構件474之位置即稱為第一位置。
[狀態2]
當間隔力促動構件(主總成側促動構件)80在圖的箭頭方向F1中從鼓輥接觸及驅動傳動狀態移動δ1時,如圖7之部分(b)中所示,顯影單元9即繞著旋轉軸線X依箭頭方向K旋轉一角度θ1。結果,顯影輥6與鼓4間隔一距離ε1。釋放凸輪472及顯影單元9中之顯影裝置覆蓋構件432依箭頭方向K旋轉一角度θ1,並與顯影單元9之旋轉相互影響。另一方面,釋放凸輪472組裝於顯影單元9,但是如圖31中所示,受力部472b係與做為驅動側匣覆蓋構件424之調節部的嚙合部424d嚙合。因此,即使顯影單元9旋轉,釋放凸輪472之位置仍相同。亦即,釋放凸輪472相對於顯影單元9移動。在圖35之部分(a)及圖35之部分(b)中所示,釋放凸輪472之接觸部472a與顯影裝置覆蓋構件432之接觸部 432r開始彼此接觸。此時,驅動輸入構件474之驅動輸入部474b與顯影裝置驅動輸出構件62保持彼此嚙合(如圖35之部分(a))。因此,從主總成2供給至驅動輸入構件474之驅動力係傳動經過驅動輸入構件474、惰齒輪471及顯影輥齒輪69,到達顯影輥6。許多組件之此狀態稱為鼓輥間隔及驅動傳動狀態。在上述狀態1中,受力部472b並非一直與驅動側匣覆蓋構件424之嚙合部424d接觸。易言之,在狀態1中,受力部472b可以設置成間隔於驅動側匣覆蓋構件424之嚙合部424d。在此情況下,在從狀態1變成狀態2之操作期間,受力部472b與驅動側匣覆蓋構件424之嚙合部424d之間的間隙消失,所以受力部472b進而與驅動側匣覆蓋構件424之嚙合部424d接觸。驅動輸入構件74之位置在第一位置。
[狀態3]
圖36之部分(a)及部分(b)揭示當間隔力促動構件(主總成側促動構件)80在圖中之箭頭方向F1從鼓輥間隔及驅動傳動狀態移動一段距離δ2時之驅動連接部之結構,如圖7之部分(c)中所示。在與顯影單元9之旋轉相互影響下,顯影裝置覆蓋構件432旋轉一角度θ2(>θ1)。此時,釋放凸輪472之接觸部472a承受一來自顯影裝置覆蓋構件432之接觸部432r的反應力。如前文中所述,釋放凸輪472之移動即因為其受力部472b與驅動側匣覆蓋構件424之嚙合部424d嚙合,而受限於 軸向(箭頭方向M及N)。結果,釋放凸輪472即在箭頭方向N相對於顯影裝置覆蓋構件滑移一距離p。此外,在與釋放凸輪472之箭頭方向N的移動相互影響下,做為促動構件之釋放凸輪472之一促動部的促動表面472c即促動驅動輸入構件74之受促動表面474c。藉此,驅動輸入構件474在箭頭方向N滑移一距離p,以抗抵彈簧70之促動力(如圖36及圖33之部分(b))。
此時,移動距離p大於驅動輸入構件474之驅動輸入部474b與顯影裝置驅動輸出構件62之間的嚙合量q,因此,驅動輸入構件474與顯影裝置驅動輸出構件62彼此脫接。藉由此操作,顯影裝置驅動輸出構件62持續旋轉,及另方面,驅動輸入構件474停止。因此,惰齒輪471、顯影輥齒輪69及顯影輥6之旋轉停止。許多組件之此狀態稱為間隔位置,亦稱為鼓輥間隔及驅動切斷狀態。此時驅動輸入構件74之位置即稱為第二位置。
在此情況中藉由驅動輸入構件474受到釋放凸輪472之促動部472c促動,驅動輸入構件474朝向匣之內側從第一位置移動至第二位置。藉此,驅動輸入構件474與顯影裝置驅動輸出構件62之間的嚙合即釋放,使得顯影裝置驅動輸出構件62之旋轉力不再傳動至驅動輸入構件474。
在前文中,已經針對驅動切斷操作相對於顯影輥6與顯影單元9之箭頭方向K旋轉的相互影響做說明。藉由使用上述結構,顯影輥6在旋轉時可以間隔於鼓 4,驅動可以依據顯影輥6與鼓4之間的間隔距離而切斷。
[驅動連接操作]
文後之說明將針對顯影輥6與鼓4從間隔狀態變成接觸狀態時之驅動連接部的操作情形。此操作為上述從接觸狀態變成間隔狀態之操作情形的相反。
在間隔顯影裝置狀態中(顯影單元9旋轉一角度θ2,如圖7之部分(c)中所示),驅動輸入構件474與顯影裝置驅動輸出構件62之間的嚙合係在驅動連接部中釋放,如圖36中所示。亦即,驅動輸入構件474在第二位置。
在顯影單元9已於圖7之箭頭方向H(即相反於上述箭頭方向K的方向)逐漸旋轉而使得顯影單元9旋轉一角度θ1(如圖7及圖35之部分(b))的狀態中,藉由驅動輸入構件474b受到彈簧70之促動力而在箭頭方向M移動,驅動輸入構件474之驅動輸入構件474b與顯影裝置驅動輸出構件62即彼此嚙合。藉此,驅動力從主總成2傳動至顯影輥6,使得顯影輥6旋轉。亦即,驅動輸入構件74在第一位置。此時,顯影輥6及鼓4保持彼此分離。
藉由在箭頭方向H從此狀態進一步逐漸旋轉顯影單元9(如圖7),驅動輸入構件474從第二位置移至第一位置,且顯影輥6及鼓4可彼此接觸。在前文中, 已經針對顯影輥6與顯影單元9在箭頭方向H旋轉之相互影響的驅動傳動操作做說明。藉由上述結構,顯影輥6在旋轉時接觸於鼓4,且驅動可以依據顯影輥6與鼓4之間之間隔距離而傳動至顯影輥6。
在此範例中,釋放凸輪472之受力部472b係與做為驅動側匣覆蓋構件424之調節部的嚙合部424d嚙合,但是這並非必然的,其亦可與一清潔器容器26嚙合。
在本實施例之情況中,釋放凸輪472設有接觸部472a,及顯影裝置覆蓋構件432設有接觸部432r,做為一可接觸於接觸部472a之操作部。此外,可與鼓單元8嚙合之受力部472b係從設於顯影裝置覆蓋構件432之圓柱狀部432b之一部分中的開口432c突出。因此,受力部472b及做為可作用於其上之第二導引部之一部分的嚙合部424d之配置範圍增加。更明確地說,如圖11中所示,吾人不必使操作構件24b通過顯影裝置覆蓋構件32之另一開口32j。
[改良範例]
在前文中,已針對可拆卸安裝於影像形成裝置之處理匣做出說明,但是匣可以是一可拆卸安裝於影像形成裝置之顯影匣D。圖39之部分(a)係設於顯影匣D之驅動側端部處的多數個組件之分解圖,且在本實施例之說明中,與先前實施例中相同之參考編號即用於本實施例 中具有對應功能之元件,且其詳細說明即不予以贅述。
做為聯結釋放構件之釋放凸輪72設有一受力部72u,用於在箭頭方向F2從影像形成裝置之一主總成承受一施力。當釋放凸輪72係在箭頭方向F2從影像形成裝置之主總成受力時,其即繞著旋轉軸線X沿箭頭方向H旋轉。相似於前文的是,做為受力部且設於釋放凸輪72上之接觸部72p承受一來自顯影裝置覆蓋構件32之接觸部32r(圖中未示)的反應力。藉此,釋放凸輪72在箭頭方向N移動。藉由釋放凸輪72之移動,驅動輸入構件74由釋放凸輪72促動而沿著軸線X朝向匣之內側移動。結果,驅動輸入構件74與顯影裝置驅動輸出構件62之間的嚙合即中斷,使得顯影輥6之旋轉停止。
當驅動被傳動至顯影輥6時,釋放凸輪72在箭頭方向M移動,以將驅動輸入構件74與顯影裝置驅動輸出構件62嚙合。此時,施加於釋放凸輪72之箭頭方向F2之力去除,因此,釋放凸輪72藉由彈簧70之反應力而在箭頭方向M移動。如前文中所述,傳動至顯影輥6之驅動即使是在顯影輥6一直與鼓4接觸之狀態下仍可達成。
如圖39之部分(b)中所示,當從驅動側沿著顯影輥之旋轉軸線看匣9時,顯影輥6之旋轉軸線6z位於匣側驅動傳動構件74之旋轉軸線(在本實施例中係與旋轉軸線X同軸向)及促動受力部72u(即受力部)之間。促動受力部72u及匣側驅動傳動構件74之旋轉軸線 (X)係相對於顯影輥6之旋轉軸線6z而位於同一側。
較特別的是,一條連接接觸部72b(即促動受力部72u接觸於主總成側促動構件80之處)與匣側驅動傳動構件74之旋轉軸線6z的線及一條連接匣側驅動傳動構件74之旋轉軸線6z與匣側驅動傳動構件74的旋轉軸線之線係彼此相交。當沿著顯影輥之旋轉軸線看匣9時,一條連接接觸部72p與匣側驅動傳動構件74的旋轉軸線之線通過顯影輥6。
在上述結構中使用顯影匣D,但是並不限於此匣,且匣也可以包括一鼓之處理匣P。本實施例之結構可施加之結構中,對顯影輥之驅動傳動是在顯影輥6與處理匣P中之鼓4接觸的狀態中切換。
在前文之說明中,當鼓4上之靜電潛像顯影時,顯影輥6係與鼓4接觸(接觸型顯影系統),但是顯影系統並不限於這些範例。本發明可施加於非接觸型顯影系統,其中鼓4上之靜電潛像係以一保持在鼓4與顯影輥6之間的空間顯影。如前文中所示,可拆卸安裝於影像形成裝置之匣可以是一包括鼓之處理匣P,或者可以是一顯影匣D。
[實施例5]
根據本發明第五實施例之一匣將揭述於後。在本實施例之說明中,與先前實施例中相同之參考編號用於本實施例中具有對應功能之元件,且其詳細說明即不予 以贅述。在本實施例中,覆蓋構件之結構不同於上述實施例者。
[顯影單元之結構]
如圖40至43中所示,顯影單元9包含顯影輥6、顯影刮片31、顯影裝置架29及軸承構件45。
如圖40中所示,軸承構件45固定於顯影裝置架29之一縱向端部。軸承構件45旋轉支撐顯影輥6。顯影輥6設有一顯影輥齒輪69,做為在縱向端部處之顯影輥驅動傳動構件。
針對一驅動側匣覆蓋構件524,另一軸承構件35固定於此(如圖43)。在軸承構件35與驅動側匣覆蓋構件524之間設有一惰齒輪571,一做為驅動連接部供傳動驅動力至顯影輥齒輪69之惰齒輪571。
軸承構件35旋轉支撐惰齒輪571,供傳動驅動力至顯影輥齒輪69。一開口524e設於驅動側匣覆蓋構件524中。透過開口524e,驅動輸入構件574之一驅動輸入部574b係曝露及突出至匣外。當匣P安裝於主總成2時,驅動輸入部574b係與圖3之部分(b)中所示的顯影裝置驅動輸出構件62(62Y,62M,62C,62K)嚙合,使驅動力得以從驅動馬達(圖中未示)傳動。亦即,驅動輸入構件574功能有如一用於顯影之輸入聯結件。從主總成2供給至驅動輸入構件574之驅動力傳動通過惰齒輪571,到達顯影輥齒輪69及顯影輥6。圖42及圖43係透 視圖,揭示顯影單元9、鼓單元8及供軸承構件35固接之驅動側匣覆蓋構件524。如圖43中所示,軸承構件35固接於驅動側匣覆蓋構件524。軸承構件35設有一支撐部35a。另方面,顯影裝置架29設有一旋轉孔29c(如圖42)。當顯影單元9與鼓單元8彼此組合時,顯影裝置架29之旋轉孔29c即在顯影單元9之其中一縱向端部處與軸承構件35之支撐部35a嚙合。在匣P之另一縱向端部側,一自顯影裝置架29突出之突起29b係與非驅動側匣覆蓋構件之一支撐孔部25a嚙合。藉此,顯影單元9即由鼓單元8旋轉支撐。在此情況中,做為相對於鼓單元8的顯影單元9之旋轉中心的旋轉軸線X係一連接軸承構件35之支撐部35a之中心與非驅動側匣覆蓋構件25之支撐孔部25a之中心的線。
[驅動連接部之結構]
在本實施例中,驅動輸入構件574與主總成之顯影裝置驅動輸出構件62之間的嚙合關係相等於實施例1中之驅動輸入構件74之驅動輸入部74b與主總成之顯影裝置驅動輸出構件62之間的嚙合關係。此外,用於感光構件之驅動輸入部(感光構件驅動傳動部)4a相似於實施例1者。本實施例中之驅動輸入構件374及惰齒輪471之構型則相似於實施例3者。
請參閱圖40及41,驅動連接部之結構將詳述於後。本實施例之驅動連接部包含固定於顯影裝置架29 之一縱向端部的軸承構件45、做為另一匣側驅動傳動構件之一惰齒輪571、彈簧70、驅動輸入構件574、做為釋放構件並為釋放機構之一部分的釋放凸輪572、及驅動側匣覆蓋構件524。在軸承構件35與驅動側匣覆蓋構件524之間,驅動連接部之元件係從軸承構件35起至驅動側匣覆蓋構件524依序設置。惰齒輪371及匣側驅動傳動構件374係直接在同軸向彼此嚙合。
軸承構件35旋轉支撐惰齒輪571。較特別的是,軸承構件35之第一軸承受部35p(即圓柱狀部之外表面)旋轉支撐惰齒輪571之支撐部571p(即圓柱狀部之內表面)。
匣側驅動傳動構件574設有一軸桿部574x及具有一端部,端部設有驅動輸入部574b以做為旋轉受力部。軸桿部574x貫穿釋放凸輪之開口572d、驅動側匣覆蓋構件524之開口524e,及驅動輸入部574b以其自由端朝向匣外曝露。藉由設在匣側驅動傳動構件574之軸桿部574x之基部處的受促動部574c受到釋放凸輪572之促動部572c促動,驅動輸入構件574朝向匣之內側退後。
(釋放機構)
圖44揭示做為聯結釋放構件的釋放凸輪572與驅動側匣覆蓋構件524之間的關係。釋放凸輪572具有一概呈圈環構型之環形部572j。環形部572j具有一外周邊表面,做為一第二被導引部。外周邊部設有一從環形部 突出之突出部572i。在本實施例中,突出部572i沿著徑向朝環形部外突出。驅動側匣覆蓋構件524具有一內表面524i,做為一第二導引部之一部分。內表面532i可與釋放凸輪572之外周邊表面嚙合。
釋放凸輪572之外周邊表面之中心及驅動側匣覆蓋構件524之內表面524i之中心係與旋轉軸線X同軸向。因此,釋放凸輪572受到支撐,以利於可沿著軸向相對於驅動側匣覆蓋構件524和顯影單元9滑動且可在繞著旋轉軸線X之旋轉移動方向中旋轉。
釋放凸輪572之一內表面(即一遠離於驅動側匣覆蓋構件之表面)設有一做為促動部之促動表面572c。藉由促動表面促動驅動輸入構件574之受促動表面574c,驅動輸入構件574即朝向匣內側移動。
此外,做為聯結釋放構件之釋放凸輪572設有一具有傾斜表面之接觸部572b,以做為受力部。驅動側匣覆蓋構件524設有一具有傾斜表面之接觸部524b,可接觸於釋放凸輪之接觸部572a。釋放凸輪572設有一做為突出部之槓桿部572m,其在大致垂直於顯影輥之旋轉軸線的方向中突出,亦即,沿徑向朝向環形部外。
圖45揭示驅動連接部、驅動側匣覆蓋構件524及軸承構件45。軸承構件45設有一嚙合部45d,係一做為第二導引部的一部分之調節部。嚙合部45d係與一做為釋放凸輪572之第二被導引部的受力部572b嚙合,受力部572b固持在驅動側匣覆蓋構件524與軸承構件35 之間。藉由嚙合部45d與受力部572b之間的嚙合,釋放凸輪572可以繞著旋轉軸線X相對於軸承構件45與顯影單元9移動。
圖46係驅動連接部之之截面圖。
惰齒輪571之一圓柱狀部571p及軸承構件35之第一軸承受部35p(圓柱狀部之外表面)彼此嚙合。此外,惰齒輪571之一圓柱狀部571q及驅動側匣覆蓋構件524之一內周邊524q彼此嚙合。因此,惰齒輪571在其相對端部處由軸承構件35及驅動側匣覆蓋構件524旋轉支撐。
此外,藉由驅動輸入構件574之軸桿部574x與驅動側匣覆蓋構件524之開口524e之間的嚙合,驅動輸入構件574獲得支撐,以利可相對於驅動側匣覆蓋構件524旋轉。
再者,軸承構件35之第一軸承受部35p(圓柱狀部之外表面)、驅動側匣覆蓋構件524之內周邊524q之中心及開口524e之中心係與顯影單元9之旋轉軸線X同軸向。亦即,驅動輸入構件574可在顯影單元9之旋轉軸線X周圍旋轉支撐。
在圖46之部分(a)所示之驅動連接部之截面圖中,驅動輸入構件574之驅動輸入部574b及顯影裝置驅動輸出構件62彼此嚙合。亦即,驅動輸入構件574在第一位置。
在圖46之部分(b)所示之驅動連接部之截 面圖中,驅動輸入構件574之驅動輸入部574b係間隔於顯影裝置驅動輸出構件62彼此嚙合。亦即,驅動輸入構件574在第二位置。
[驅動切斷操作]
請參閱圖7及圖47至49,文後之說明將針對當顯影輥6分離於鼓4時之驅動連接部的操作情形。
為了還原簡便,圖中僅揭示一部分元件,及釋放凸輪之一部分結構為概略揭示。在圖中,箭頭方向M係沿著旋轉軸線X且朝向匣之外側,及箭頭方向N係沿著旋轉軸線X且朝向匣之內側。
[狀態1]
如圖7之部分(a)中所示,間隔力促動構件(主總成側促動構件)80與軸承構件45之促動受力部(間隔受力部)45a之間設有一間隙d。在此,鼓4及顯影輥6彼此接觸。此狀態稱為間隔力促動構件(主總成側促動構件)80之「狀態1」。圖47揭示驅動連接部此時之結構。在圖47之部分(a)中,成對之驅動輸入構件574與顯影裝置驅動輸出構件62、及成對之釋放凸輪572與驅動側匣覆蓋構件524係各別且概略揭示。
圖47之部分(b)係驅動連接部之透視圖。在圖47之部分(b)中,僅揭示包括接觸部524b在內之一部分的驅動側匣覆蓋構件524,及僅揭示包括做為調節 部之嚙合部45d在內之一部分的軸承構件45。一間隙e設於釋放凸輪572之接觸部572a與驅動側匣覆蓋構件524之接觸部524b之間。此時,驅動輸入構件574之驅動輸入部574b及顯影裝置驅動輸出構件62係彼此嚙合一嚙合量q,因此可達成驅動傳動。如前文中所述,驅動輸入構件574與惰齒輪571嚙合(如圖26)。從主總成2供給至驅動輸入構件574之驅動力係經過惰齒輪571傳動至顯影輥齒輪69。藉此驅動顯影輥6。在此狀態中許多組件之位置稱為接觸位置,及亦稱為顯影接觸驅動傳動狀態。此時驅動輸入構件574之位置即稱為第一位置。
[狀態2]
當間隔力促動構件(主總成側促動構件)80在圖的箭頭方向F1中從鼓輥接觸及驅動傳動狀態移動δ1時,如圖7之部分(b)中所示,顯影單元9即繞著旋轉軸線X依箭頭方向K旋轉一角度θ1。結果,顯影輥6與鼓4間隔一距離ε1。顯影單元9中之軸承構件45依箭頭方向K旋轉一角度θ1,並與顯影單元9之旋轉相互影響。另一方面,釋放凸輪572設於鼓單元8中,但是如圖45中所示,受力部572b係與軸承構件45之嚙合部45d嚙合。因此,釋放凸輪572在與顯影單元9之旋轉相互影響下,在鼓單元8中依箭頭方向K旋轉。圖48之部分(a)及部分(b)揭示一狀態,即釋放凸輪572之接觸部572a與驅動側匣覆蓋構件524之接觸部524b開始彼此接 觸。此時,驅動輸入構件574之驅動輸入部574b與顯影裝置驅動輸出構件62保持彼此嚙合。因此,從主總成2供給至驅動輸入構件574之驅動力係傳動經過驅動輸入構件574、惰齒輪571及顯影輥齒輪69,到達顯影輥6。許多組件之此狀態稱為鼓輥間隔及驅動傳動狀態。驅動輸入構件574之位置在第一位置。
[狀態3]
圖49之部分(a)及部分(b)揭示當間隔力促動構件(主總成側促動構件)80在圖中之箭頭方向F1從鼓輥間隔及驅動傳動狀態移動一段距離δ2時之驅動連接部之結構,如圖7之部分(c)中所示。在與顯影單元9之旋轉相互影響下,軸承構件45旋轉一角度θ2。此時,釋放凸輪572之接觸部572a承受一來自驅動側匣覆蓋構件524之接觸部524b的反應力。如前文中所述,釋放凸輪572之受力部572b與軸承構件45之嚙合部45d嚙合,使其僅可在軸向(箭頭方向M及N)相對於顯影單元9移動(如圖45)。結果,釋放凸輪572即在箭頭方向N滑移一距離p。此外,在與釋放凸輪572之箭頭方向N的移動相互影響下,做為促動構件之釋放凸輪572之一促動部的促動表面572c即促動驅動輸入構件574之受促動表面574c。藉此,驅動輸入構件574在箭頭方向N滑移一距離p,以抗抵彈簧70之促動力。
此時,移動距離p大於驅動輸入構件574之 驅動輸入部574b與顯影裝置驅動輸出構件62之間的嚙合量q,因此,驅動輸入構件574與顯影裝置驅動輸出構件62之間的嚙合即釋放。藉由此操作,顯影裝置驅動輸出構件62持續旋轉,及另方面,驅動輸入構件574停止。因此,惰齒輪571、顯影輥齒輪69及顯影輥6之旋轉停止。許多組件之此狀態稱為間隔位置,亦稱為鼓輥間隔及驅動切斷狀態。
在前文中,已經針對驅動切斷操作相對於顯影輥6與顯影單元9之箭頭方向K旋轉的相互影響做說明。藉由使用上述結構,顯影輥6在旋轉時可以間隔於鼓4,驅動可以依據顯影輥6與鼓4之間的間隔距離而切斷。驅動輸入構件574此時之位置稱為第二位置。在此情況中,藉由驅動輸入構件574受到釋放凸輪572之促動部572c促動,驅動輸入構件574沿著旋轉軸線X朝向匣之內側從第一位置移動至第二位置。藉此,驅動輸入構件574與顯影裝置驅動輸出構件62之間的嚙合即釋放,所以顯影裝置驅動輸出構件62之旋轉力不再傳動至驅動輸入構件74。
[驅動連接操作]
文後之說明將針對顯影輥6與鼓4從間隔狀態變成接觸狀態時之驅動連接部的操作情形。此操作為上述從接觸狀態變成間隔狀態之操作情形的相反。
在間隔顯影裝置狀態中(顯影單元9旋轉一 角度θ2,如圖7之部分(c)中所示),驅動輸入構件574之驅動輸入部574b與顯影裝置驅動輸出構件62之間的嚙合係在驅動連接部中釋放,如圖49中所示。亦即,驅動輸入構件74在第二位置。
在顯影單元9已於圖7之箭頭方向H(即相反於上述箭頭方向K的方向)逐漸旋轉一角度θ1(如圖7及圖48之部分(b))的狀態中,藉由驅動輸入構件574受到彈簧70之促動力而在箭頭方向M移動,驅動輸入構件574之驅動輸入部574b與顯影裝置驅動輸出構件62即彼此嚙合。藉此,驅動力從主總成2傳動至顯影輥6,使得顯影輥6旋轉。亦即,驅動輸入構件74在第一位置。此時,顯影輥6及鼓4保持彼此分離。
藉由在箭頭方向H從此狀態進一步逐漸旋轉顯影單元9(如圖7),顯影輥6及鼓4可彼此接觸。同樣在此狀態中,驅動輸入構件574在第一位置。
在前文中,已經針對顯影輥6與顯影單元9在箭頭方向H旋轉之相互影響的驅動傳動操作做說明。藉由上述結構,顯影輥6在旋轉時接觸於鼓4,且驅動可以依據顯影輥6與鼓4之間之間隔距離而傳動至顯影輥6。
在前文中,釋放凸輪572之受力部572b係與做為軸承構件45之調節部的嚙合部45d嚙合,但是這並非必然,及其例如可與顯影裝置架29嚙合。在本實施例中驅動輸入構件574可設於鼓單元8中。
[實施例6]
根據本發明第六實施例之一匣將揭述於後。在本實施例之說明中,與先前實施例中相同之參考編號用於本實施例中具有對應功能之元件,且其詳細說明即不予以贅述。在本實施例中,一釋放凸輪672及一釋放桿73係以組合型態使用。
[顯影單元之結構]
如圖50及51中所示,顯影單元9包含顯影輥6、顯影刮片31、顯影裝置架29、軸承構件45及一顯影裝置覆蓋構件632。
如圖50中所示,軸承構件45固定於顯影裝置架29之一縱向端部。軸承構件45旋轉支撐顯影輥6。顯影輥6設有一顯影輥齒輪69,做為在縱向端部處之顯影輥驅動傳動構件。軸承構件45旋轉支撐一惰齒輪671,用於傳動一驅動力至顯影輥齒輪69。
此外,就一驅動連接部而言,其設有一驅動輸入構件674,用於傳動驅動力至惰齒輪671。
顯影裝置覆蓋構件632係相對於匣P之縱向而固定於軸承構件45外側。顯影裝置覆蓋構件632覆蓋顯影輥齒輪69、惰齒輪671及一驅動傳動構件674。如圖50及51中所示,顯影裝置覆蓋構件632設有一圓柱狀部632b。透過圓柱狀部632b內側之一開口632d,驅動傳動構件674之一驅動輸入部674b係曝露及突出至匣外。當 匣P(PY,PM,PC,PK)安裝於主總成2時,驅動輸入部(匣側驅動傳動構件)674b係與一顯影裝置驅動輸出構件62(62Y,62M,62C,62K)嚙合,即圖3之部分(b)中所示的主總成側驅動傳動構件,及驅動力係從一設於主總成2中之驅動馬達(圖中未示)傳動。亦即,驅動輸入構件674功能有如一用於顯影操作之輸入聯結件。因此,從主總成2供給至驅動輸入構件674之驅動力傳動通過惰齒輪671,到達顯影輥齒輪69及顯影輥6。驅動連接部之結構將揭述於後。
[鼓單元及顯影單元之組合]
如圖52及圖53所示,當顯影單元9與鼓單元8組合時,顯影裝置覆蓋構件632之圓柱狀部632b之一外周邊632a係在匣P之一端部側與一做為驅動側匣覆蓋構件624之滑動部的支撐部624a嚙合。在匣P之另一端部側,一自顯影裝置架29突出之突起29b則與非驅動側匣覆蓋構件之支撐孔部25a嚙合。藉此,顯影單元9即由鼓單元8旋轉支撐。相對於鼓單元8的顯影單元9之旋轉中心為旋轉軸線X。旋轉軸線X係一連接支撐部624a之中心與支撐孔部25a之中心的線。
[驅動連接部之結構]
在本實施例中,驅動輸入構件674與主總成之顯影裝置驅動輸出構件62之間的嚙合關係相等於實施 例1中之驅動輸入構件74之驅動輸入部74b與主總成之顯影裝置驅動輸出構件62之間的嚙合關係。此外,用於感光構件之驅動輸入部(感光構件驅動傳動部)4a相似於實施例1者。驅動輸入構件374及惰齒輪471之構型均相似於實施例3或實施例4者。
請參閱圖50及51,驅動連接部之結構將詳述於後。本實施例之驅動連接部包含做為另一匣側驅動傳動構件之一惰齒輪671、做為一彈性構件(促動構件)之彈簧70、驅動輸入構件674、釋放凸輪672、釋放桿73、顯影裝置覆蓋構件632及驅動側匣覆蓋構件624。在軸承構件45與驅動側匣覆蓋構件624之間,驅動連接部之上述元件係從軸承構件45起至驅動側匣覆蓋構件624依序設置。惰齒輪671及匣側驅動輸入構件674係直接在同軸向彼此嚙合。釋放桿73係一可相對於做為顯影裝置架之一部分的軸承構件45旋轉的旋轉構件。
匣側驅動輸入構件674設有一軸桿部674x及具有一端部,端部設有驅動輸入部674b以做為旋轉受力部。軸桿部貫穿釋放凸輪之一開口672d、釋放桿73之一開口73d、顯影裝置覆蓋構件632之一開口632d及驅動側匣覆蓋構件624之開口624e,及驅動輸入部674b以其自由端朝向匣外曝露。藉由設在匣側驅動傳動構件674之軸桿部674x之基部處的受促動部674c受到釋放凸輪672之促動部672c促動,驅動輸入構件674朝向匣之內側退後。
軸承構件45旋轉支撐惰齒輪671。較特別的是,軸承構件45之第一軸承受部45p(即圓柱狀部之外表面)旋轉支撐惰齒輪671之支撐部671p(即圓柱狀部之內表面)(如圖50及51)。此外,軸承構件45旋轉支撐顯影輥6。較特別的是,軸承構件45之第二軸承受部45q(即圓柱狀部之內表面)旋轉支撐顯影輥6之軸桿部6a。及,顯影輥齒輪69與顯影輥6之軸桿部6a嚙合。惰齒輪671之外周邊形成一齒輪部671g,供與顯影輥齒輪69嚙合。藉此,旋轉力即從惰齒輪671傳動通過顯影輥齒輪69至顯影輥6。
[釋放機構]
驅動釋放機構揭述於後。
如圖50及51所示,在匣側驅動傳動構件674與顯影裝置驅動輸出構件62之間,做為聯結釋放構件的釋放凸輪672為釋放機構之一部分。如上所述,釋放凸輪672設有一概呈圈環構型之環形部672j。環形部672j具有一外周邊,即一外周邊表面。外周邊部設有一從環形部突出之突出部672i。在本實施例中,突出部672i沿著顯影輥之旋轉軸線方向突出。顯影裝置覆蓋構件632具有一內表面632i(如圖51)。內表面632i係與釋放凸輪672之外周邊表面嚙合。藉此,釋放凸輪672可在平行於顯影輥6之軸線方向上相對於顯影裝置覆蓋構件632滑動。
此外,顯影裝置覆蓋構件632設有一做為第 二導引部之導引件632h,及釋放凸輪672設有一做為第二被導引部之導引槽672h。在此,導引件632h及導引槽672h延伸於與軸向平行之方向中(箭頭方向M及N)。
顯影裝置覆蓋構件632之導引件632h與釋放凸輪672之導引槽672h結合。因為導引件632h與導引槽672h之間脫接,釋放凸輪672僅可在軸向(箭頭方向M及N)相對於顯影裝置覆蓋構件632滑動。箭頭方向M為朝向匣外側之方向,及箭頭方向N為朝向匣內側之方向。
圖54係驅動連接部之概略截面圖。
惰齒輪671之一圓柱狀部671p(即圓柱狀部之外表面)及軸承構件45之第一軸承受部45p(即圓柱狀部之外表面)彼此嚙合。此外,惰齒輪671之一圓柱狀部671q及顯影裝置覆蓋構件632之內周邊632q彼此嚙合。因此,惰齒輪671在其相對端部處係由軸承構件45及顯影裝置覆蓋構件632旋轉支撐。
此外,軸承構件45之第一軸承受部45p(即圓柱狀部之外表面)之中心、顯影裝置覆蓋構件632之內周邊632q之中心、及孔部632p之中心係與顯影單元9之旋轉軸線X同軸向。因此,驅動傳動構件674受到支撐,以利於顯影單元9之旋轉軸線X周圍旋轉。
圖54之部分(a)係驅動連接部之概略截面圖,其中驅動輸入構件674之驅動輸入部674b與顯影裝置驅動輸出構件62彼此嚙合。亦即,驅動輸入構件674 在第一位置。圖54之部分(b)係驅動連接部之概略截面圖,其中驅動輸入構件674之驅動輸入部674b與顯影裝置驅動輸出構件62彼此脫接。亦即,驅動輸入構件674在第二位置。在此,至少其中一釋放桿73設置於驅動輸入構件674與顯影裝置驅動輸出構件62之間。
圖55揭示釋放凸輪672及做為旋轉構件之釋放桿73的結構。做為聯結釋放構件之釋放凸輪672包括一做為受力部(受促動部)之接觸部672a及一圓柱狀內表面672e。接觸部672a相對於旋轉軸線X(與顯影輥6之旋轉軸線平行)呈傾斜。釋放桿73包括一做為另一促動部之接觸部73a及一外周邊表面73e。接觸部73a相對於旋轉軸線X呈傾斜。
釋放桿73之接觸部73a可接觸於釋放凸輪672之接觸部672a。釋放凸輪672之圓柱狀內表面672e及釋放桿73之外周邊表面73e係可滑動地彼此嚙合。釋放凸輪672之外周邊表面之旋轉軸線、圓柱狀內表面672e及釋放桿73之外周邊表面73e彼此同軸向。如前文中所述,釋放凸輪672之外周邊表面與顯影裝置覆蓋構件632之內表面632i嚙合。釋放凸輪672之外周邊表面之中心、顯影裝置覆蓋構件632之內表面632i之中心係與旋轉軸線X同軸向。亦即,釋放桿73透過釋放凸輪672及顯影裝置覆蓋構件632之支撐,以利於可繞著旋轉軸線X相對於顯影單元9(顯影裝置架29)旋轉。
做為旋轉構件之釋放桿73設有一概呈圈環構 型之環形部73j。環形部73j具有接觸部73a及外周邊表面73e。釋放桿設有一槓桿部73m,做為一從環形部73j沿徑向朝環形部73j外突出之突出部(在大致垂直於顯影輥之旋轉軸線的方向)。
圖56揭示驅動連接部及驅動側匣覆蓋構件624之結構。釋放桿73之受力部73b與做為驅動側匣覆蓋構件624之一調節部的嚙合部624d嚙合,以承受來自驅動側匣覆蓋構件624(感光構件架之一部分)之力。受力部73b突出通過設於顯影裝置覆蓋構件632之圓柱狀部632b之一部分中的開口632c,及其與做為驅動側匣覆蓋構件624之調節部的嚙合部624d嚙合。藉由嚙合部624d與受力部73b之間的嚙合,釋放桿73可以避免繞著旋轉軸線X相對於驅動側匣覆蓋構件624相對移動。
[施加於匣之組件的力之間的關係]
文後揭述施加於匣之組件的力之間的關係。圖60之部分(a)係匣P之透視圖,其中施加於顯影單元9之力為概略揭示,及圖60之部分(b)係從驅動側沿著旋轉軸線X所見之匣P之一部分的側視圖。
針對顯影單元9,來自促動彈簧95之一反應力Q1、從鼓4施加通過顯影輥6之一反應力Q2、一重量Q3等等皆施加於此。此外,在驅動切斷操作時,釋放桿73與驅動側匣覆蓋構件624嚙合及承受一反應力Q4,容後詳述。反應力Q1、Q2、Q4及重量Q3之合力Q0施加 於驅動側匣覆蓋構件624,其旋轉支撐顯影單元9及做為非驅動側匣覆蓋構件625之滑動部的支撐部624a、625a。
因此,當從軸向看匣P時(如圖16之部分(b)),支撐部624a做為驅動側匣覆蓋構件624之滑動部並接觸於顯影裝置覆蓋構件632,其必須抗拒合力Q0。在合力Q0之方向以外的其他方向中,支撐部624a並非必然用於顯影裝置覆蓋構件632之圓柱狀部632b及其他驅動側匣覆蓋構件624。有鑑於此,在本實施例中,開口632c設於可相對於顯影裝置覆蓋構件632之驅動側匣覆蓋構件624滑動的圓柱狀部632b中及可在非合力Q0之方向中開啟。此外,釋放桿73與做為驅動側匣覆蓋構件624之調節部的嚙合部624d嚙合,其設於開口632c中。
如圖60之部分(b)中所示,感光構件4之旋轉軸線4z、匣側驅動傳動構件674之旋轉軸線、用於從主總成側促動構件80受力之促動受力部45a之接觸部45p、及顯影輥6之旋轉軸線6z之間的位置關係相同於圖37之部分(b)中所示者。
[驅動切斷操作]
請參閱圖7及圖55至59,文後之說明將針對當顯影輥6分離於鼓4時之驅動連接部的操作情形。
為了還原簡便,圖中僅揭示一部分元件,及釋放凸輪之一部分結構為概略揭示。在圖中,箭頭方向M係沿著旋轉軸線X且朝向匣之外側,及箭頭方向N係沿 著旋轉軸線X且朝向匣之內側。
[狀態1]
如圖7之部分(a)中所示,間隔力促動構件(主總成側促動構件)80與軸承構件45之促動受力部45a之間設有一間隙d。在此,鼓4及顯影輥6彼此接觸。此狀態稱為間隔力促動構件(主總成側促動構件)80之「狀態1」。驅動連接部此時之結構概略揭示於圖57之部分(a)中。在圖57之部分(a)中,成對之驅動輸入構件674與顯影裝置驅動輸出構件62、及成對之釋放凸輪672與釋放桿73係各別揭示。
圖57之部分(b)係驅動連接部之透視圖。在圖57之部分(b)中,僅揭示包括導引件632h在內之顯影裝置覆蓋構件632的一部分。一間隙e設於釋放凸輪672之接觸部672a與釋放桿73之接觸部73a之間。在此狀態中,驅動輸入構件674之驅動輸入部674b及顯影裝置驅動輸出構件62係彼此嚙合一嚙合量q,故可達成驅動傳動。如前所述,驅動輸入構件674與惰齒輪671嚙合(如圖26)。因此,從主總成2供給至驅動輸入構件674之驅動力係傳動經過惰齒輪671及顯影輥齒輪69至顯影輥6。在此狀態中許多組件之位置稱為接觸位置,及亦稱為鼓輥間隔及驅動傳動狀態。此時驅動輸入構件674之位置即稱為第一位置。
[狀態2]
當間隔力促動構件80(之主總成側促動構件)在圖的箭頭方向F1中從鼓輥接觸及驅動傳動狀態移動δ1時(如圖7之部分(b)),顯影單元9即繞著旋轉軸線X依箭頭方向K旋轉一角度θ1。結果,顯影輥6與鼓4間隔一距離ε1。釋放凸輪672及顯影單元9中之顯影裝置覆蓋構件632依箭頭方向K旋轉一角度θ1,並與顯影單元9之旋轉相互影響。另一方面,釋放桿73設於顯影單元9中,但是如圖56中所示,受力部73b係與驅動側匣覆蓋構件624之嚙合部624d嚙合。因此,受力部73b不會因旋轉顯影單元9而移動。亦即,釋放桿73承受一來自驅動側匣覆蓋構件624之嚙合部624d的反應力,而非相對於顯影單元9旋轉。此時驅動連接部之結構概略揭示於圖58之部分(a)中。圖58之部分(b)係驅動連接部之透視圖。在此圖所示之狀態中,釋放凸輪672已在顯影單元9旋轉的相互影響下依箭頭方向K旋轉,使得釋放凸輪672之接觸部672a與釋放桿73之接觸部73a彼此接觸。此時,驅動輸入構件674之驅動輸入部674b與顯影裝置驅動輸出構件62其間保持嚙合。因此,從主總成2供給至驅動輸入構件674之驅動力係傳動經過惰齒輪671及顯影輥齒輪69,到達顯影輥6。許多組件之此狀態稱為鼓輥間隔及驅動傳動狀態。在上述狀態1中,受力部73b並非一直與驅動側匣覆蓋構件624之嚙合部624d接觸。易言之,在狀態1中,受力部73b可以設置成間隔 於驅動側匣覆蓋構件624之嚙合部624d。在此情況下,在從狀態1變成狀態2之操作期間,受力部672b與驅動側匣覆蓋構件624之嚙合部624d之間的間隙消失,所以受力部73b進而與驅動側匣覆蓋構件624之嚙合部624d接觸。驅動輸入構件674之位置在第一位置。
[狀態3]
圖59揭示當間隔力促動構件80(主總成側促動構件)在圖中之箭頭方向F1從鼓輥間隔及驅動傳動狀態移動一段距離δ2時之驅動連接部之結構(如圖7之部分(c))。在與顯影單元9之旋轉相互影響下,釋放凸輪672及顯影裝置覆蓋構件632旋轉一角度θ2(>θ1)。另方面,釋放桿73之位置仍與上述情況中相同,及釋放凸輪672在圖中之箭頭方向K旋轉。此時,釋放凸輪672之接觸部672a承受一來自釋放桿73之接觸部73a的反應力。此外,如前文中所述,釋放凸輪672之導引槽72h與顯影裝置覆蓋構件632之導引件632h嚙合,因此,其僅可在軸向(箭頭方向M及N)移動(如圖10)。結果,釋放凸輪672即在箭頭方向N滑移一距離p。在與釋放凸輪672之箭頭方向N的移動相互影響下,做為促動構件之促動部的促動表面672c即促動驅動輸入構件674之受促動表面674c。藉此,驅動輸入構件674在箭頭方向N滑移一距離p,以抗抵彈簧70之促動力。此時,移動距離p大於驅動輸入構件674之驅動輸入部 674b與顯影裝置驅動輸出構件62之間的嚙合量q,因此,驅動輸入構件674與顯影裝置驅動輸出構件62之間的嚙合即釋放。藉由此操作,顯影裝置驅動輸出構件62持續旋轉,及另方面,驅動輸入構件674停止。因此,惰齒輪671、顯影輥齒輪69及顯影輥6之旋轉停止。許多組件之此狀態稱為間隔位置,亦稱為鼓輥間隔及驅動切斷狀態。此時驅動輸入構件674之位置即稱為第二位置。
在此情況中藉由驅動輸入構件674受到釋放凸輪672之促動表面672c促動,驅動輸入構件674朝向匣之內側從第一位置移動至第二位置。藉此,驅動輸入構件674與顯影裝置驅動輸出構件62之間的嚙合即釋放,使得顯影裝置驅動輸出構件62之旋轉力不再傳動至驅動輸入構件674。
在前文中,已經針對驅動切斷操作相對於顯影輥6與顯影單元9之箭頭方向K旋轉的相互影響做說明。藉由使用上述結構,顯影輥6在旋轉時可以間隔於鼓4,驅動可以依據顯影輥6與鼓4之間的間隔距離而切斷。
[驅動連接操作]
文後之說明將針對顯影輥6與鼓4從間隔狀態變成接觸狀態時之驅動連接部的操作情形。此操作為上述從接觸狀態變成間隔狀態之操作情形的相反。
在間隔顯影裝置狀態中(顯影單元9旋轉一 角度θ2,如圖7之部分(c)中所示),驅動輸入構件674之驅動輸入部674b與顯影裝置驅動輸出構件62之間的嚙合係在驅動連接部中釋放,如圖59中所示。亦即,驅動輸入構件674在第二位置。
在顯影單元9已於箭頭方向H(即相反於上述箭頭方向K的方向)逐漸旋轉而使得顯影單元9旋轉一角度θ1的狀態中(如圖7及圖58之部分(b)),驅動輸入構件674藉由彈簧70之促動力而在箭頭方向M移動。藉此,驅動輸入構件674之驅動輸入部674b與顯影裝置驅動輸出構件62即彼此接觸。藉此,驅動力從主總成2傳動至顯影輥6,使得顯影輥6旋轉。亦即,驅動輸入構件674在第一位置。此時,顯影輥6及鼓4保持彼此分離。
藉由在箭頭方向H從此狀態進一步逐漸旋轉顯影單元9(如圖7),驅動輸入構件674從第二位置移至第一位置,且顯影輥6及鼓4可彼此接觸。
在前文中,已經針對顯影輥6與顯影單元9在箭頭方向H旋轉之相互影響的驅動傳動操作做說明。藉由上述結構,顯影輥6在旋轉時接觸於鼓4,且驅動可以依據顯影輥6與鼓4之間之間隔距離而傳動至顯影輥6。
如前文中所述,其中此結構、相對於顯影輥6之連接與切斷之間的切換可以特別依據顯影單元9之旋轉角度而達成。
在前文說明中,釋放凸輪之接觸部672a與釋 放桿73之接觸部73a之間的接觸為彼此表面接觸,但是這並非必然。例如,接觸可以發生在表面與突脊之間、表面與點之間、突脊與突脊之間、或突脊與點之間。在此範例中,釋放桿73之接觸部73a係與做為驅動側匣覆蓋構件624之調節部的嚙合部624d嚙合,但是這並非必然的,其亦可與一清潔器容器26嚙合。
根據本實施例,顯影單元9包含釋放桿73及釋放凸輪672。釋放桿73可繞著旋轉軸線X相對於顯影單元9旋轉並且無法在軸向M或N滑動。另方面,釋放凸輪672則可在軸向M及N相對於顯影單元9滑動,但是無法繞著旋轉軸線X旋轉。亦即,並無任何部分可構成相對於顯影單元9之三維式相對運動(即繞著旋轉軸線X旋轉及在軸向M及N滑動)。亦即,組件之移動方向係針對釋放桿73及釋放凸輪672(功能區分)。藉此,組件之移動為二維式,及因此,其操作皆已標準化。因此,針對顯影輥6與顯影單元9旋轉之相互影響的驅動傳動操作即可平順完成。
在本實施例中,在由驅動輸入構件674之軸桿部674x滑動支撐上,釋放桿73是除了釋放凸輪672之外的另一促動機構。在本實施例中,驅動切斷操作時,位於釋放凸輪672之受力部處的接觸部672a先接觸到釋放桿73之接觸部73a。隨後,驅動輸入構件674隨著釋放凸輪672在箭頭方向N之移動而退入匣內,藉此其即從主總成側驅動傳動構件62斷開。
此外,在圖50中,藉由釋放桿73之外周邊表面73e與做為聯結釋放構件的釋放凸輪672之圓柱狀內表面672e之間的嚙合,釋放桿73及釋放凸輪672即可定位。
惟,這並非必然的,及例如可以使用圖61中所示之結構。換句話說,釋放桿73之外周邊表面73e受到支撐,因此可在顯影裝置覆蓋構件632之一內表面632q上滑動,及釋放凸輪672之一圓柱狀內表面672i受到支撐,以利於顯影裝置覆蓋構件632之內表面632q上滑動。
[實施例7]
根據本發明第七實施例之一匣將揭述於後。在本實施例之說明中,與先前實施例中相同之參考編號用於本實施例中具有對應功能之元件,且其詳細說明即不予以贅述。本實施例相似於第六實施例。如概略截面圖(圖62)中所示,其間之差異在於釋放桿73之槓桿部突出通過一由顯影裝置覆蓋構件732及驅動側匣覆蓋構件724形成之開口。
圖62係從垂直於旋轉軸線X方向所見之驅動連接部之截面圖。
在圖62之部分(a)所示驅動連接部之截面圖中,驅動輸入構件774之驅動輸入部774b及顯影裝置驅動輸出構件62彼此嚙合。亦即,驅動輸入構件774在 第一位置。在圖62之部分(b)所示驅動連接部之截面圖中,驅動輸入構件774之驅動輸入部774b則間隔於顯影裝置驅動輸出構件62。亦即,驅動輸入構件774在第二位置。
從垂直於旋轉軸線X之方向所見,釋放桿73是在一做為顯影裝置覆蓋構件732之滑動部的圓柱狀部732b之厚度(沿著旋轉軸線X方向測量)範圍內。當顯影裝置覆蓋構件相對於驅動側匣覆蓋構件724滑動時,圓柱狀部732b係顯影裝置覆蓋構件732之一滑動部。亦即,釋放桿73是在顯影裝置覆蓋構件732相對於旋轉軸線X方向而在驅動側匣覆蓋構件724上滑動之一滑動範圍724e內。
隨後,釋放桿73突出通過一設於顯影裝置覆蓋構件732之圓柱狀部732b之一部分中的開口732c。
釋放桿73、供釋放桿突出通過之開口、顯影匣、驅動輸入部、感光構件之間的位置關係相同於實施例6者(如圖60)。
在此,釋放桿73在驅動切斷操作時承受一反應力Q4,如上所述(如圖60)。用於承受反應力的釋放桿73之受力部73b設於支撐部724a之滑動範圍724e內,即供顯影單元9在驅動側匣覆蓋構件724上滑動之滑動部。釋放桿73係在支撐部724a之滑動範圍724e內受到支撐,即供顯影單元9在驅動側匣覆蓋構件724上滑動之滑動部。亦即,反應力Q4由釋放桿73承受,驅動側匣 覆蓋構件724並未在旋轉軸線X方向上造成偏移。因此,根據本實施例,可以抑制顯影裝置覆蓋構件732之變形。因為顯影裝置覆蓋構件732之變形受到抑制,顯影單元9繞著旋轉軸線X相對於驅動側匣覆蓋構件724之旋轉得以穩定。此外,釋放桿73設於支撐部724a之範圍724e內,即當顯影單元9在驅動側匣覆蓋構件724上相對於旋轉軸線X之方向滑動時之滑動部,因此,驅動連接部及處理匣可以縮小。
在根據先前實施例之匣中,用於達成從影像形成裝置之主總成到匣之旋轉力的傳動及切斷之離合器係建立在界面部。界面部即當匣安裝於影像形成裝置之主總成時,匣接觸到主總成之部位。在上述實施例中,做為匣側之界面部的匣側驅動傳動構件74可以在朝向匣內側之方向上前進及後退。藉由此一結構,設於匣之縱向端部處的匣側驅動傳動構件74功能如同離合器。
上述實施例中之聯結釋放構件72係一用於促動匣側驅動傳動構件74之促動機構,及匣側驅動傳動構件74藉由聯結釋放構件72朝向匣之內側移動。藉由此操作,驅動輸入構件74與顯影裝置驅動輸出構件62之間的聯結即切斷。對於促動匣側驅動傳動構件74之力,可以使用一由匣中之促動受力部45a承受之外力。
在一包含感光構件及顯影輥之處理匣情況中,上述離合器操作可以和感光構件與顯影輥之間的空間操作相互影響。較特別的是,當顯影單元9相對於鼓單元 8旋轉,使得顯影輥間隔於感光構件時,旋轉將導致匣側驅動傳動構件74朝內後退。當顯影單元9相對於鼓單元8旋轉後退,使顯影輥接觸到感光構件時,旋轉則導致匣側驅動傳動構件74朝外突出。
在先前實施例中,驅動輸入構件74包括受促動部,其具有設於軸桿部74x中之受促動表面74c,軸桿部具有一做為驅動輸入部74b之自由端。釋放凸輪72及釋放桿73設於驅動輸入構件74之受促動部74c與位於驅動輸入構件74之自由端處的驅動輸入部74b之間。較特別的是,驅動輸入構件74之軸桿部74x可滑動,以利於穿過釋放凸輪72或釋放桿之開口。
在驅動切斷操作中,做為釋放凸輪72之促動部的促動表面72c促動做為驅動輸入構件74之受促動部的受促動表面74c,驅動輸入構件74藉此朝向匣之內側後退。
此外,做為釋放凸輪72之促動部的促動表面72c及做為驅動輸入構件74之受促動部的受促動表面74c具有大致垂直於顯影輥之旋轉軸線的表面。惟,釋放凸輪72之促動表面72c及做為驅動輸入構件74之受促動部的受促動表面74c不需要同為表面。只要釋放凸輪72可以促動驅動輸入構件74,表面、突脊及點可以組合使用。
儘管本發明已參考示範性實施例揭述於上,應該瞭解的是在本發明並不受限於揭露之示範性實施例。文後之申請專利範圍係符合廣義之闡釋,以利於涵蓋所有 諸此變換及等效結構及功能。
[產業上之利用性]
根據本發明,匣、處理匣及電子攝像影像形成裝置可以確實達成顯影輥之驅動切換。
4‧‧‧感光鼓
4a‧‧‧驅動輸入部
6‧‧‧顯影輥
6a‧‧‧軸桿部
9‧‧‧顯影單元
24‧‧‧驅動側匣覆蓋構件
24d‧‧‧開口
24e‧‧‧開口
29‧‧‧顯影裝置架
31‧‧‧顯影刮片
32‧‧‧顯影裝置覆蓋構件
32b‧‧‧圓柱狀部
32d‧‧‧開口
45‧‧‧軸承構件
45a‧‧‧促動受力部
45p‧‧‧第一軸承受部
45q‧‧‧第二軸承受部
62‧‧‧顯影裝置驅動輸出構件
69‧‧‧顯影輥齒輪
70‧‧‧彈簧
72‧‧‧釋放凸輪
74‧‧‧驅動輸入構件
74b‧‧‧驅動輸入部
74g‧‧‧齒輪部
74q‧‧‧圓柱狀部
E,H,J,K,M,N,X‧‧‧箭頭方向

Claims (124)

  1. 一種可拆卸安裝於電子攝像影像形成裝置之主總成的處理匣,該主總成包括主總成側驅動傳動構件及主總成側促動構件,該處理匣包含:(i)可旋轉之感光構件;(ii)可旋轉之顯影輥,其建構成將形成於該感光構件上之潛像顯影,該顯影輥可接觸該感光構件並與該感光構件間隔;(iii)促動受力部,其建構成從該主總成側促動構件承受促動力,以將該顯影輥與該感光構件間隔;(iv)匣側驅動傳動構件,其可與該主總成側驅動傳動構件聯結及建構用於從該主總成側驅動傳動構件承受旋轉力,以旋轉該顯影輥;及(v)脫接構件,其可利用由該促動受力部承受之促動力促動該匣側驅動傳動構件,以使該匣側驅動傳動構件從該主總成側驅動傳動構件脫接。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處理匣,其中該匣側驅動傳動構件可在(i)第一位置和(ii)第二位置之間移動,其中在(i)第一位置,即該匣側驅動傳動構件可與該主總成側驅動傳動構件聯結,且旋轉力可以從該主總成側驅動傳動構件傳動處,在(ii)第二位置,即在該匣之內側遠離於第一位置處,及該匣側驅動傳動構件脫接於該主總成側驅動傳動構件,且該主總成側驅動傳動構件不傳動旋轉力。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處理匣,其中該脫接構件包括(i)受力部,其可受力以移動該匣側驅動輸入構件朝向該匣之內側,及(ii)促動部,其可利用由該受力部承受之力促動該匣側驅動輸入構件。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處理匣,其中該脫接構件可移動大致平行於該顯影輥之旋轉軸線。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處理匣,進一步包含導引部,其建構用於導引該脫接構件之受導引部,以使該脫接構件移動大致平行於該顯影輥之旋轉軸線。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處理匣,其中該導引部及該受導引部大致平行於該顯影輥之旋轉軸線。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處理匣,進一步包含設有該導引部之匣框架。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處理匣,其中藉由該脫接構件移動大致平行於該顯影輥之旋轉軸線,該匣側驅動輸入構件由該脫接構件之該促動部促動移動大致平行於該顯影輥之旋轉軸線。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處理匣,其中當該脫接構件與該匣側驅動輸入構件突出至平行於該顯影輥之旋轉軸線的假想線上時,該脫接構件之至少部分範圍即重疊該匣側驅動輸入構件之至少部分範圍。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之處理匣,其中當該脫接構件與該匣側驅動輸入構件突出至該假想線上時,該脫接構件之範圍係在該匣側驅動輸入構件之範圍內。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處理匣,進一步包含匣側驅動傳動元件,其可將該匣側驅動輸入構件承受之旋轉力傳動至該顯影輥。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之處理匣,其中當該匣側驅動輸入構件與該匣側驅動傳動元件突出至平行於該顯影輥之旋轉軸線的假想線上時,該匣側驅動輸入構件之至少部分範圍即重疊該匣側驅動傳動元件之至少部分範圍。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之處理匣,其中該匣側驅動傳動元件與該匣側驅動輸入構件係彼此直接且同軸向嚙合。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之處理匣,進一步包含顯影輥驅動輸入構件,其建構成將該匣側驅動傳動元件承受之旋轉力傳動至該顯影輥。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之處理匣,其中該顯影輥驅動輸入構件可移動支撐該匣側驅動傳動元件,以容許該匣側驅動傳動元件朝向該匣之內側移動。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處理匣,進一步包含一顯影輥驅動輸入構件,其建構成將該匣側驅動輸入構件承受之旋轉力傳動至該顯影輥。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之處理匣,其中該顯影輥驅動輸入構件可旋轉支撐該匣側驅動輸入構件,以容許該匣側驅動輸入構件朝向該匣之內側移動。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之處理匣,其中該匣側驅動傳動元件概呈圓柱狀,及該匣側驅動輸入構件可沿著其 內側之該匣側驅動傳動元件之旋轉軸線來回移動。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之處理匣,其中該匣側驅動傳動元件設有延伸平行於其旋轉軸線之軸桿部,及該匣側驅動輸入構件設有孔部,及其中該匣側驅動輸入構件在該軸桿部與該孔部嚙合之狀態中,可沿著該軸桿部來回移動。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之處理匣,其中該匣側驅動傳動元件係透過該軸桿部與該孔部之間的嚙合,其承受來自該匣側驅動輸入構件之旋轉力。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之處理匣,其中複數個該軸桿部設於該匣側驅動傳動元件之旋轉軸線周圍,及複數個該孔部設於該匣側驅動傳動元件之旋轉軸線周圍,及其中該匣側驅動輸入構件在該軸桿部與該孔部嚙合之狀態中,可沿著該軸桿部來回移動。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之處理匣,進一步包含設於該匣側驅動輸入構件與該匣側驅動傳動元件之間的彈性構件。
  2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之處理匣,其中該匣側驅動傳動元件在其外周邊設有齒輪部,其建構成傳動旋轉力至該顯影輥。
  2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處理匣,進一步包含可旋轉支撐該顯影輥之顯影裝置架、可相對於該顯影裝置架旋轉之旋轉構件,其中該旋轉構件設有促動元件,供藉由其旋轉以施力於該受力部。
  2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4項之處理匣,其中該受力部及該促動元件係相對於該顯影輥之旋轉軸線而呈傾斜。
  2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5項之處理匣,其中該受力部及該促動元件在該匣安裝於該電子攝像影像形成裝置之主總成及該匣側驅動輸入構件已朝向該匣之內側移動的狀態中彼此接觸於其傾斜部處。
  2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6項之處理匣,其中該旋轉構件設有概呈圈環形狀之環形部。
  2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7項之處理匣,其中該旋轉構件設有從該環形部突出之突起。
  2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8項之處理匣,進一步包含可旋轉支撐該感光構件之感光構件架,其中該顯影裝置架與該感光構件架連接,以致使該顯影輥可接觸及間隔於該感光構件。
  3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9項之處理匣,其中在該顯影裝置架相對於該感光構件架移動之關係下,該旋轉構件之該突出部承受來自該感光構件架之力,藉此使該旋轉構件旋轉。
  3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0項之處理匣,其中沿著該顯影輥之旋轉軸線視之,該旋轉構件之該突出部從該顯影裝置架朝向該感光構件架突出。
  3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8項之處理匣,其中在該匣安裝於該電子攝像影像形成裝置之該主總成的狀態中,該旋轉構件係在該突出部處承受來自該感光構件架之力。
  3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2項之處理匣,其中當該匣係沿著該顯影輥之旋轉軸線視之,該促動受力部係相對於該顯影輥從該匣側驅動輸入構件突出。
  3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2項之處理匣,其中該脫接構件及該旋轉構件設於該顯影裝置架上,及該旋轉構件之該突出部係藉由該促動受力部承受促動力旋轉該旋轉構件而從該感光構件架受力。
  3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4項之處理匣,其中該旋轉構件之旋轉軸線大致與該匣側驅動輸入構件及該匣側驅動傳動元件之旋轉軸線同軸向。
  3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處理匣,其中該脫接構件設有概呈圈環形狀之環形部。
  3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6項之處理匣,其中該脫接構件之該環形部設有促動部。
  3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7項之處理匣,其中該促動部具有表面,其大致平行於該顯影輥之旋轉軸線。
  3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6項之處理匣,其中該脫接構件設有從該環形部突出之突出部。
  4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9項之處理匣,其中該突出部係在沿著該顯影輥之旋轉軸線方向上突出。
  4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9項之處理匣,其中該突出部設於該環形部之外周邊處,及其在該環形部之徑向朝外突出。
  4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0項之處理匣,進一步包含導 引部,其建構成導引該突出部之受導引部,以容許該脫接構件移動大致平行於該顯影輥之旋轉軸線。
  4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2項之處理匣,其中該導引部及該受導引部大致平行於該顯影輥之旋轉軸線。
  4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3項之處理匣,進一步包含設有該導引部之匣框架。
  4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2項之處理匣,其中該突出部設有該受力部。
  4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5項之處理匣,其中該受力部係相對於該顯影輥之旋轉軸線而呈傾斜。
  4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2項之處理匣,其中該脫接構件設有複數個該突出部。
  4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7項之處理匣,其中該突出部大致以規則間隔配置。
  4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處理匣,其中該脫接構件大致與該匣側驅動輸入構件之旋轉軸線同軸向。
  5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49項中任一項之處理匣,其中用於承受旋轉力以旋轉該感光構件之驅動傳動部係固定於沿著該感光構件之旋轉軸線的方向,及用於承受旋轉力以旋轉該顯影輥之該匣側驅動傳動構件可在沿著該感光構件之旋轉軸線的方向移動。
  51. 一種用於電子攝像影像形成之處理匣,該處理匣包含:(i)可旋轉之感光構件; (ii)可旋轉之顯影輥,其建構成將形成於該感光構件上之潛像顯影,該顯影輥可接觸該感光構件並與該感光構件間隔;(iii)促動受力部,其建構成從該感光構件承受促動力,供將該顯影輥間隔於該感光構件;(iv)驅動輸入構件,其建構用於承受旋轉力,供旋轉該顯影輥;及(v)促動構件,其可利用由該促動受力部承受之促動力,以使該驅動輸入構件朝向該匣之內側移動。
  5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1項之處理匣,進一步包含設於該處理匣之一縱向端部處的框架,該框架設有開口,其中該驅動輸入構件可在第一位置及第二位置之間移動,在第一位置,即該驅動輸入構件之一端部突出通過該開口至該開口之外側平面處,在第二位置,即該驅動輸入構件從第一位置朝向該匣之內側後退處。
  5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2項之處理匣,其中在第二位置時,該驅動輸入構件之端部從該框架之一外表面朝向該匣之內側後退。
  54. 一種可在記錄材料上影像形成之電子攝像影像形成裝置,該裝置包含:(i)該電子攝像影像形成裝置之主總成,該主總成包括主總成側促動構件及主總成側驅動傳動構件;及(ii)處理匣,其可拆卸安裝於該主總成,該處理匣包括, (ii-i)可旋轉之感光構件,(ii-ii)可旋轉之顯影輥,其建構成將形成於該感光構件上之潛像顯影,該顯影輥可接觸該感光構件並與該感光構件間隔,(ii-iii)促動受力部,其建構成從該主總成側促動構件承受促動力,以將該顯影輥間隔於該感光構件,(ii-iv)匣側驅動傳動構件,其可與該主總成側驅動傳動構件聯結及從該主總成側驅動傳動構件承受旋轉力,以旋轉該顯影輥,及(ii-v)脫接構件,其可利用由該促動受力部承受之促動力促動該匣側驅動傳動構件,以使該匣側驅動傳動構件從該主總成側驅動傳動構件脫接。
  55. 一種可拆卸安裝於電子攝像影像形成裝置之主總成的處理匣,該處理匣包含:感光構件;感光構件架,其可旋轉支撐該感光構件;顯影輥,其建構成將形成於該感光構件上之潛像顯影;顯影裝置架,其可旋轉支撐該顯影輥,該顯影裝置架與該感光構件架連接,以致使該顯影裝置架可以在該顯影輥接觸於該感光構件時之接觸位置,與該顯影輥間隔於該感光構件時之間隔位置之間相對於該感光構件架旋轉;匣側驅動傳動構件,其可與該主總成中之主總成側驅動傳動構件聯結及建構用於從該主總成側驅動傳動構件承 受旋轉力,供旋轉該顯影輥,該匣側驅動傳動構件可在旋轉軸線周圍旋轉,該顯影裝置架可在旋轉軸線周圍相對於該感光構件架旋轉;及釋放機構,其藉由該顯影裝置架從接觸位置旋轉至間隔位置,從該主總成側驅動傳動構件釋放該匣側驅動傳動構件。
  5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5項之處理匣,其中該匣側驅動傳動構件可在(i)第一位置和(ii)第二位置之間移動,在(i)第一位置,即該匣側驅動傳動構件可與該主總成側驅動傳動構件聯結,且旋轉力可以從該主總成側驅動傳動構件傳動處,在(ii)第二位置,即在該匣之內側遠離於第一位置處,及該匣側驅動傳動構件脫接於該主總成側驅動傳動構件,且該主總成側驅動傳動構件不傳動旋轉力。
  5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5項之處理匣,其中該釋放機構藉由該顯影裝置架從接觸位置旋轉至間隔位置,其使該匣側驅動傳動構件沿著該顯影裝置架之旋轉軸線移動。
  5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5項之處理匣,其中該釋放機構設有導引部,其建構成使該匣側驅動傳動構件沿著旋轉軸線移動。
  5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8項之處理匣,進一步包含匣側驅動傳動元件,其可將該匣側驅動傳動構件承受之旋轉力傳動至該顯影輥,該匣側驅動傳動元件設有該導引部。
  6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5項之處理匣,其中該釋放機 構包括可移動平行於旋轉軸線之脫接構件,其中該脫接構件藉由該顯影裝置架從接觸位置旋轉至間隔位置,其朝向該匣之內側促動該匣側驅動傳動構件。
  6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0項之處理匣,其中該釋放機構設有導引件,其建構成使該脫接構件沿著旋轉軸線移動。
  6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1項之處理匣,其中該導引件設於該顯影裝置架上。
  6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0至62項中任一項之處理匣,其中該釋放機構設有促動構件,其建構成藉由該顯影裝置架從接觸位置旋轉至間隔位置,以促動該脫接構件。
  6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3項之處理匣,其中該促動構件可移動地設於該顯影裝置架上,及藉由該顯影裝置架從接觸位置旋轉至間隔位置,其從該感光構件架受力以相對於該顯影裝置架移動。
  6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4項之處理匣,其中該促動構件可在旋轉軸線周圍相對於該顯影裝置架旋轉。
  6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3項之處理匣,其中該促動構件設於該感光構件架上。
  6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6項之處理匣,其中該促動構件固接於該感光構件架。
  68. 一種用於電子攝像影像形成之處理匣,該處理匣包含:(i)可旋轉之感光構件; (ii)感光構件架,其可旋轉支撐該感光構件;(iii)顯影輥,其建構成將形成於該感光構件上之潛像顯影;(iv)顯影裝置架,其可旋轉支撐該顯影輥,該顯影裝置架與該感光構件架連接,以致使該顯影裝置架可以在該顯影輥接觸於該感光構件時之接觸位置,與該顯影輥間隔於該感光構件時之間隔位置之間相對於該感光構件架旋轉;(v)驅動輸入構件,其建構用於承受旋轉力,供旋轉該顯影輥,該驅動輸入構件可在旋轉軸線周圍旋轉,該顯影裝置架可在旋轉軸線周圍相對於該感光構件架旋轉;及(vi)促動機構,其可藉由該顯影裝置架從接觸位置旋轉至間隔位置,以使該驅動輸入構件朝向該匣之內側移動。
  6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8項之處理匣,進一步包含設於該處理匣之縱向端部處的框架,該框架設有開口,其中該驅動輸入構件可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間移動,在第一位置,即該驅動輸入構件之一端部突出通過該開口至該開口之外側平面處,在第二位置,即該驅動輸入構件從第一位置朝向該匣之內側後退處。
  7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9項之處理匣,其中在第二位置時,該驅動輸入構件之端部從該框架之外表面朝向該匣之內側後退。
  71. 一種用於在記錄材料上形成影像之電子攝像影像形成裝置,該裝置包含:(i)該電子攝像影像形成裝置之主總成,該主總成包括用於傳動旋轉力之主總成側驅動傳動構件;(ii)處理匣,其可拆卸安裝於該主總成,該處理匣包括,(ii-i)感光構件,(ii-ii)感光構件架,其可旋轉支撐該感光構件,(ii-iii)顯影輥,其建構成對形成於該感光構件上之潛像顯影;(ii-iv)顯影裝置架,其可旋轉支撐該顯影輥,該顯影裝置架與該感光構件架連接,以致使該顯影裝置架可以在該顯影輥接觸於該感光構件時之接觸位置,與該顯影輥間隔於該感光構件時之間隔位置之間相對於該感光構件架旋轉,(ii-v)匣側驅動傳動構件,其可與該主總成側驅動傳動構件聯結及建構用於從該主總成側驅動傳動構件承受旋轉力,供旋轉該顯影輥,該匣側驅動傳動構件可在旋轉軸線周圍旋轉,該顯影裝置架可在旋轉軸線周圍相對於該感光構件架旋轉,及(ii-vi)釋放機構,其藉由該顯影裝置架從接觸位置旋轉至間隔位置,從該主總成側驅動傳動構件釋放該匣側驅動傳動構件。
  72. 一種可拆卸安裝於電子攝像影像形成裝置之主總 成的匣,該主總成包括主總成側驅動傳動構件及主總成側促動構件,該匣包含:(i)可旋轉之顯影輥;(ii)匣側驅動傳動構件,其可與該主總成側驅動傳動構件聯結及建構用於從該主總成側驅動傳動構件承受旋轉力,以旋轉該顯影輥;(iii)促動受力部,其建構成從該主總成側促動構件承受促動力;及(iv)脫接構件,其可利用由該促動受力部承受之促動力促動該匣側驅動傳動構件,以使該匣側驅動傳動構件從該主總成側驅動傳動構件脫接,其中當該匣係沿著該顯影輥之旋轉軸線視之,該顯影輥係位於該匣側驅動傳動構件與該促動受力部之間。
  7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2項之匣,其中該匣側驅動傳動構件可在(i)第一位置和(ii)第二位置之間移動,在(i)第一位置,即該匣側驅動傳動構件可與該主總成側驅動傳動構件聯結,且旋轉力可以從該主總成側驅動傳動構件傳動處,在(ii)第二位置,即在該匣之內側遠離於第一位置處,及該匣側驅動傳動構件脫接於該主總成側驅動傳動構件,且該主總成側驅動傳動構件不傳動旋轉力。
  7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2項之匣,進一步包含可旋轉之感光構件,供由該顯影輥顯影之潛像形成於其上,及其中當該匣係沿著該顯影輥之旋轉軸線視之,該顯影輥之旋轉軸線係位於該匣側驅動傳動構件之旋轉軸線、該促動受 力部及該感光構件之旋轉軸線之間。
  7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2項之匣,其中該脫接構件包括(i)受力部,其用於受力以移動該匣側驅動傳動構件朝向該匣之內側,及(ii)促動部,其可利用由該受力部承受之力促動該匣側驅動傳動構件。
  7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2項之匣,其中該脫接構件可移動大致平行於該顯影輥之旋轉軸線。
  7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6項之匣,進一步包含導引部,其建構用於導引該脫接構件之受導引部,以使該脫接構件移動大致平行於該顯影輥之旋轉軸線。
  7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7項之匣,其中該導引部及該受導引部大致平行於該顯影輥之旋轉軸線。
  7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7項之匣,進一步包含設有該導引部之匣框架。
  8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3項之匣,其中藉由該脫接構件移動大致平行於該顯影輥之旋轉軸線,該匣側驅動傳動構件由該脫接構件之該促動部促動移動大致平行於該顯影輥之旋轉軸線。
  8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2項之匣,其中當該脫接構件與該匣側驅動傳動構件突出至平行於該顯影輥之旋轉軸線的假想線上時,該脫接構件之至少部分範圍即重疊該匣側驅動傳動構件之至少部分範圍。
  8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1項之匣,其中當該脫接構件與該匣側驅動傳動構件突出至該假想線上時,該脫接構件 之範圍係在該匣側驅動傳動構件之範圍內。
  8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2項之匣,進一步包含匣側驅動傳動元件,其可將該匣側驅動傳動構件承受之旋轉力傳動至該顯影輥。
  8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3項之匣,其中當該匣側驅動傳動構件與該匣側驅動傳動元件突出至平行於該顯影輥之旋轉軸線的假想線上時,該匣側驅動傳動構件之至少部分範圍即重疊該匣側驅動傳動元件之至少部分範圍。
  8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3項之匣,其中該匣側驅動傳動元件與該匣側驅動傳動構件係彼此直接且同軸向嚙合。
  8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3項之匣,進一步包含顯影輥驅動傳動構件,其建構成將該匣側驅動傳動元件承受之旋轉力傳動至該顯影輥。
  8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6項之匣,其中該顯影輥驅動傳動構件可移動支撐該匣側驅動傳動元件,以容許該匣側驅動傳動元件朝向該匣之內側移動。
  8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2項之匣,進一步包含顯影輥驅動傳動構件,其建構成將該匣側驅動傳動構件承受之旋轉力傳動至該顯影輥。
  8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8項之匣,其中該顯影輥驅動傳動構件可旋轉支撐該匣側驅動傳動構件,以容許該匣側驅動傳動構件朝向該匣之內側移動。
  9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3項之匣,其中該匣側驅動傳動元件概呈圓柱狀,及該匣側驅動傳動構件可沿著其內側 之該匣側驅動傳動元件之旋轉軸線來回移動。
  9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0項之匣,其中該匣側驅動傳動元件設有延伸平行於其旋轉軸線之軸桿部,及該匣側驅動傳動構件設有孔部,及其中該匣側驅動傳動構件在該軸桿部與該孔部嚙合之狀態中,可沿著該軸桿部來回移動。
  9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1項之匣,其中該匣側驅動傳動元件係透過該軸桿部與該孔部之間的嚙合,其承受來自該匣側驅動傳動構件之旋轉力。
  9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1項之匣,其中複數個該軸桿部設於該匣側驅動傳動元件之旋轉軸線周圍,及複數個該孔部設於該匣側驅動傳動元件之旋轉軸線周圍,及其中該匣側驅動傳動構件在該軸桿部與該孔部嚙合之狀態中,可沿著該軸桿部來回移動。
  9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1項之匣,進一步包含設於該匣側驅動傳動構件與該匣側驅動傳動元件之間的彈性構件。
  9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0項之匣,其中該匣側驅動傳動元件在其外周邊設有齒輪部,其建構成傳動旋轉力至該顯影輥。
  9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5項之匣,進一步包含可旋轉支撐該顯影輥之顯影裝置架、可相對於該顯影裝置架旋轉之旋轉構件,其中該旋轉構件設有促動元件,供藉由其旋轉以施力於該受力部。
  9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6項之匣,其中該受力部及該 促動元件係相對於該顯影輥之旋轉軸線而呈傾斜。
  9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7項之匣,其中該受力部及該促動元件在該匣安裝於該電子攝像影像形成裝置之主總成及該匣側驅動傳動構件已朝向該匣之內側移動的狀態中彼此接觸於其傾斜部處。
  9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8項之匣,其中該旋轉構件設有概呈圈環形狀之環形部。
  10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9項之匣,其中該旋轉構件設有從該環形部突出之突起。
  10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0項之匣,其中該顯影裝置架與該感光構件架連接,使該顯影輥可接觸及間隔於該感光構件。
  10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1項之匣,其中在該顯影裝置架相對於該感光構件架移動之關係下,該旋轉構件之該突出部承受來自該感光構件架之力,藉此使該旋轉構件旋轉。
  10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2項之匣,其中沿著該顯影輥之旋轉軸線視之,該旋轉構件之該突出部從該顯影裝置架朝向該感光構件架突出。
  10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0項之匣,其中在該匣安裝於該電子攝像影像形成裝置之該主總成的狀態中,該旋轉構件係在該突出部處承受來自該感光構件架之力。
  10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4項之匣,其中該脫接構件及該旋轉構件設於該顯影裝置架上,及該旋轉構件之該突 出部係藉由該促動受力部承受促動力旋轉該旋轉構件而從該感光構件架受力。
  10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6項之匣,其中該旋轉構件之旋轉軸線大致與該匣側驅動傳動構件及該匣側驅動傳動元件之旋轉軸線同軸向。
  10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2項之匣,其中該脫接構件設有概呈圈環形狀之環形部。
  10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7項之匣,其中該脫接構件之該環形部設有促動部。
  10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8項之匣,其中該促動部具有表面,其大致平行於該顯影輥之旋轉軸線。
  1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7項之匣,其中該脫接構件之該環形部設有促動部。
  1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0項之匣,其中該突出部係在沿著該顯影輥之旋轉軸線方向上突出。
  1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0項之匣,其中該突出部設於該環形部之外周邊處,及其在該環形部之徑向朝外突出。
  1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1項之匣,進一步包含導引部,其建構成導引該突出部之受導引部,以容許該脫接構件移動大致平行於該顯影輥之旋轉軸線。
  1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3項之匣,其中該導引部及該受導引部大致平行於該顯影輥之旋轉軸線。
  1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4項之匣,進一步包含設有 該導引部之匣框架。
  1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3項之匣,其中該突出部設有該受力部。
  1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6項之匣,其中該受力部係相對於該顯影輥之旋轉軸線而呈傾斜。
  1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3項之匣,其中該脫接構件設有複數個該突出部。
  1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8項之匣,其中該突出部大致以規則間隔配置。
  1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2項之匣,其中該脫接構件大致與該匣側驅動傳動構件之旋轉軸線同軸向。
  1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4至120項中任一項之匣,其中用於承受旋轉力以旋轉該感光構件之驅動傳動部係固定於沿著該感光構件之旋轉軸線的方向,及用於承受旋轉力以旋轉該顯影輥之該匣側驅動傳動構件可在沿著該感光構件之旋轉軸線的方向移動。
  122. 一種用於電子攝像影像形成之匣,該匣包含:(i)可旋轉之顯影輥;(ii)驅動輸入構件,其用於承受旋轉力,以旋轉該顯影輥;(iii)促動受力部,其可承受促動力;及(iv)促動構件,其可利用由該促動受力部承受之促動力,以使該驅動輸入構件朝向該匣之內側移動,其中當該匣係沿著該顯影輥之旋轉軸線視之,該顯影 輥係位於該驅動輸入構件與該促動受力部之間。
  12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2項之匣,進一步包含設於該處理匣之一縱向端部處的框架,該框架設有開口,其中該驅動輸入構件可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間移動,在第一位置,即該驅動輸入構件之端部突出通過該開口至該開口之外側平面處,及第二位置,即該驅動輸入構件從第一位置朝向該匣之內側後退處。
  12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3項之匣,其中在第二位置時,該驅動輸入構件之端部從該框架之外表面朝向該匣之內側後退。
TW103142359A 2013-12-06 2014-12-05 匣、處理匣、及電子攝像影像形成裝置 TWI64192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53522A JP6376749B2 (ja) 2013-12-06 2013-12-06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253522 2013-12-0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23172A true TW201523172A (zh) 2015-06-16
TWI641926B TWI641926B (zh) 2018-11-21

Family

ID=52293105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01416A TWI643038B (zh) 2013-12-06 2014-12-05 匣、處理匣、及電子攝像影像形成裝置
TW103142359A TWI641926B (zh) 2013-12-06 2014-12-05 匣、處理匣、及電子攝像影像形成裝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01416A TWI643038B (zh) 2013-12-06 2014-12-05 匣、處理匣、及電子攝像影像形成裝置

Country Status (21)

Country Link
US (7) US10139777B2 (zh)
EP (1) EP3077874A1 (zh)
JP (1) JP6376749B2 (zh)
KR (7) KR101864975B1 (zh)
CN (4) CN115494714A (zh)
AR (2) AR098612A1 (zh)
AU (5) AU2014358122B2 (zh)
BR (1) BR112016009776B1 (zh)
CA (1) CA2929048C (zh)
CL (1) CL2016001374A1 (zh)
DE (1) DE112014005568B4 (zh)
GB (1) GB2535960B (zh)
HK (1) HK1222459A1 (zh)
MA (1) MA38988B1 (zh)
MX (3) MX2019001012A (zh)
PH (1) PH12016500923A1 (zh)
RU (6) RU2686527C2 (zh)
SG (1) SG10201906758QA (zh)
TW (2) TWI643038B (zh)
WO (1) WO2015083842A1 (zh)
ZA (1) ZA201902349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11872B (zh) * 2018-03-29 2020-12-01 日商佳能股份有限公司 輔具、裝卸單元組、電子照相影像形成裝置及匣體安裝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376749B2 (ja) * 2013-12-06 2018-08-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EP3936944B1 (en) 2014-11-28 2024-05-1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Cartridge, member constituting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6671997B2 (ja) 2015-02-05 2020-03-2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感光体ユニット、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6873604B2 (ja) 2015-06-05 2021-05-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TW202328831A (zh) 2016-03-04 2023-07-16 日商佳能股份有限公司 匣及影像形成裝置
DE112016007182T5 (de) 2016-08-26 2019-07-0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Kartusche und Bilderzeugungsgerät
KR102205704B1 (ko) 2016-08-26 2021-01-20 캐논 가부시끼가이샤 드럼 유닛, 카트리지, 전자 사진 화상 형성 장치 및 커플링 부재
US10001745B2 (en) * 2016-09-30 2018-06-19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Developing cartridge having shaft, gear, tubular member, and relay member
US11150592B2 (en) * 2017-01-24 2021-10-1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Drive transmission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6886142B (zh) * 2017-01-25 2020-07-03 珠海赛纳打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处理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JP6855284B2 (ja) 2017-03-03 2021-04-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863052B2 (ja) 2017-04-28 2021-04-2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CN116184786A (zh) 2017-12-13 2023-05-30 佳能株式会社 盒与图像形成装置
KR20190075752A (ko) * 2017-12-21 2019-07-01 휴렛-팩커드 디벨롭먼트 컴퍼니, 엘.피. 회전력을 받는 커플러를 구비하는 카트리지
JP7087448B2 (ja) * 2018-02-28 2022-06-2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US10649396B2 (en) 2018-05-14 2020-05-12 Clover Imaging Group, Llc Imaging cartridge with shiftable imaging components
KR20200052726A (ko) * 2018-11-07 2020-05-15 휴렛-팩커드 디벨롭먼트 컴퍼니, 엘.피. 커플러 홀더 기반 토너 로킹 시스템
CN209265184U (zh) * 2018-12-02 2019-08-16 中山市迪迈打印科技有限公司 可自动复位的显影盒
CN117908344A (zh) 2019-08-09 2024-04-19 佳能株式会社 调色剂容器
JP2022050266A (ja) 2020-09-17 2022-03-3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WO2023282911A1 (en) * 2021-07-09 2023-01-12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Clutch actuation between positions
CN117590723A (zh) * 2022-08-19 2024-02-23 珠海纳思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处理盒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200141B2 (ja) 1991-04-08 2001-08-2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に着脱自在な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H05165366A (ja) 1991-12-17 1993-07-0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の定着装置
US5331373A (en) 1992-03-13 1994-07-1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process cartridge mountable within it and method for attaching photosensitive drum to process cartridge
JP3352155B2 (ja) 1992-06-30 2002-12-0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5966566A (en) 1993-03-24 1999-10-1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Recycle method for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877729B2 (ja) 1994-04-28 1999-03-3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ャッタ部材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H0815940A (ja) 1994-04-28 1996-01-19 Canon Inc 現像フレーム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877728B2 (ja) 1994-04-28 1999-03-3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H07319362A (ja) 1994-05-19 1995-12-08 Canon Inc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の再生産方法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US5768658A (en) 1995-07-21 1998-06-1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Electrode member, developing apparatus,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5893006A (en) 1995-07-31 1999-04-0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Process cartridge detectably mountable to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same
JP3402860B2 (ja) 1995-07-31 2003-05-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US6070029A (en) 1995-07-31 2000-05-3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Coupling member, process cartridge,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assembling method
US5950049A (en) 1996-03-05 1999-09-0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Developing cartridge
JP3869901B2 (ja) 1996-03-05 2007-01-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US6072969A (en) 1996-03-05 2000-06-0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Developing cartridge
JP3332818B2 (ja) 1996-08-29 2002-10-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及び接続端子の接続方法
JP3352370B2 (ja) 1996-11-14 2002-12-0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H10228222A (ja) 1997-02-17 1998-08-25 Canon Inc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3689552B2 (ja) 1997-04-07 2005-08-3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フレーム、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3445124B2 (ja) 1997-10-23 2003-09-0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3437424B2 (ja) 1997-10-27 2003-08-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3290619B2 (ja) 1997-11-20 2002-06-1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H11161131A (ja) 1997-11-29 1999-06-18 Canon Inc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H11296051A (ja) 1998-04-08 1999-10-29 Canon Inc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US6019449A (en) 1998-06-05 2000-02-01 Hewlett-Packard Company Apparatus controlled by data from consumable parts with incorporated memory devices
JP3658202B2 (ja) 1998-08-31 2005-06-0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の組み立て方法
JP3893222B2 (ja) 1998-08-31 2007-03-1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ャッターピン及び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JP3768710B2 (ja) 1999-01-28 2006-04-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US7110127B2 (en) 1999-04-20 2006-09-19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duct regionalization
JP2000347492A (ja) 1999-06-09 2000-12-15 Canon Inc 現像剤補給装置、現像装置及びこの現像装置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CN1294022C (zh) 1999-10-12 2007-01-10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用于喷墨打印设备的墨盒
JP2001159841A (ja) 1999-12-01 2001-06-12 Canon Inc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281996A (ja) 2000-04-03 2001-10-10 Canon Inc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337511A (ja) 2000-05-26 2001-12-0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006609A (ja) 2000-06-26 2002-01-11 Canon Inc トナーシール部材及び現像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023476A (ja) 2000-07-07 2002-01-23 Canon Inc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4612771B2 (ja) 2000-11-28 2011-01-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端部部材、現像剤収納部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3566697B2 (ja) 2001-02-09 2004-09-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及び、離隔機構
JP2002278415A (ja) 2001-03-16 2002-09-27 Canon Inc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4681762B2 (ja) 2001-06-18 2011-05-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
US6834173B2 (en) 2001-11-05 2004-12-2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forming-apparatus process cartridge having a locking portion to prevent the cartridge from disengaging from th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mounting such a cartridge
JP2003162137A (ja) 2001-11-27 2003-06-06 Canon Inc 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
JP3548558B2 (ja) 2001-12-13 2004-07-2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3884960B2 (ja) * 2002-01-15 2007-02-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駆動装置及び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US6795671B2 (en) * 2002-01-15 2004-09-2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eaturing switchable, contact and spaced, clutch-operated developing units
JP2003307993A (ja) 2002-04-17 2003-10-31 Canon Inc 電子写真感光体ドラム、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307992A (ja) 2002-04-17 2003-10-31 Canon Inc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US6947687B2 (en) 2002-06-07 2005-09-2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Cartridge having locking portion for locking cartridge with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releasing portion to release the locking portion,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such a cartridge
JP3984900B2 (ja) 2002-09-30 2007-10-0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離間部材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4018517B2 (ja) 2002-11-29 2007-12-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部品
JP2005099691A (ja) 2003-08-29 2005-04-14 Canon Inc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3958272B2 (ja) 2003-09-25 2007-08-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3950892B2 (ja) 2004-01-30 2007-08-0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4314150B2 (ja) 2004-05-14 2009-08-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3970274B2 (ja) 2004-03-31 2007-09-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316192A (ja) 2004-04-28 2005-11-10 Canon Inc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US20060008289A1 (en) 2004-07-06 2006-01-1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process cartridge
JP4589045B2 (ja) 2004-07-15 2010-12-01 株式会社東芝 トナー容器
JP3962734B2 (ja) 2004-08-31 2007-08-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本体に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を取り外し可能に装着する装着機構
JP4617122B2 (ja) 2004-09-08 2011-01-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剤搬送部材、現像装置、およ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3950883B2 (ja) 2004-10-06 2007-08-0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EP1821160A4 (en) 2004-12-09 2013-01-16 Seiko Epson Corp DEVELOPMENT DEVICE, IMAGE GENERATING DEVICE, IMAGE GENERATION SYSTEM, CARTRIDGES, DEVELOPMENT UNIT AND PHOTO RECEPTOR UNIT
JP3986077B2 (ja) 2005-03-18 2007-10-0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4040636B2 (ja) * 2005-03-24 2008-01-3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4681946B2 (ja) 2005-05-27 2011-05-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現像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4765501B2 (ja) 2005-09-14 2011-09-0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JP4280770B2 (ja) * 2006-01-11 2009-06-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KR101239976B1 (ko) * 2006-12-06 2013-03-0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커플링장치 및 이를 채용한 화상형성장치
JP4241865B2 (ja) 2006-12-08 2009-03-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4148530B2 (ja) 2006-12-08 2008-09-1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US7929881B2 (en) 2006-12-11 2011-04-1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Process cartridge and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7660550B2 (en) 2006-12-11 2010-02-0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4444999B2 (ja) 2006-12-11 2010-03-3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4916542B2 (ja) 2006-12-11 2012-04-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4464435B2 (ja) * 2006-12-11 2010-05-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150183A (ja) * 2006-12-19 2008-07-03 Funai Electric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4498407B2 (ja) * 2006-12-22 2010-07-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及び、電子写真感光体ドラムユニット
JP4280772B2 (ja) 2006-12-28 2009-06-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KR101079575B1 (ko) * 2007-01-26 2011-11-0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현상유니트 구동장치 및 방법과, 이 구동장치를 채용한화상형성장치
KR101454656B1 (ko) * 2007-02-14 2014-10-28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동력 단속 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화상형성장치
JP4458377B2 (ja) * 2007-06-29 2010-04-2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US7920810B2 (en) 2007-08-15 2011-04-05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Electrophotography device with electric field applicator
JP4968957B2 (ja) 2008-03-31 2012-07-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枠体ユニット、現像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並びに、枠体ユニット、現像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の製造方法
JP4839337B2 (ja) 2008-05-27 2011-12-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
JP4701266B2 (ja) 2008-05-27 2011-06-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5328230B2 (ja) 2008-06-10 2013-10-3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及び、前記カートリッジを用いた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US8270877B2 (en) * 2009-04-28 2012-09-18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KR101667927B1 (ko) * 2009-05-29 2016-10-20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화상형성장치 및 그 동력전달유닛
CN201434968Y (zh) 2009-06-16 2010-03-31 珠海天威飞马打印耗材有限公司 一种感光鼓驱动组件
KR101670954B1 (ko) 2009-07-28 2016-10-3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대용량의 영상을 효율적으로 전송하는 영상 부호화 장치 및 영상 복호화 장치
JP4587189B1 (ja) 2009-12-10 2010-11-2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ラー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123348A (ja) 2009-12-11 2011-06-23 Canon Inc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の分解方法
JP5428846B2 (ja) 2009-12-24 2014-02-2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
JP2011185293A (ja) * 2010-03-04 2011-09-22 Fuji Xerox Co Ltd 間欠駆動装置並びにこれを用いた紙送り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413254B2 (ja) 2010-03-09 2014-02-1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186378A (ja) 2010-03-11 2011-09-22 Canon Inc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232656A (ja) * 2010-04-28 2011-11-17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5517989B2 (ja) 2010-05-14 2014-06-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L2010000577A1 (es) 2010-06-03 2011-03-11 Lexmark Int Inc Cartucho de toner para usar con un dispositivo de formacion de imagenes, con una seccion principal que tiene una cavidad interior; una extension con una parte delantera; una estria ubicada en uno de los lados laterales de la extension; una salida; un obturador conectado operativamente con la salida; un engranaje impulsor.
JP5106656B2 (ja) * 2010-06-22 2012-12-2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792989B2 (ja) * 2011-04-25 2015-10-1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現像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312638B2 (ja) 2011-06-17 2013-10-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の組立方法
JP2013054183A (ja) * 2011-09-02 2013-03-21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にカートリッジを装着する方法
JP2013120383A (ja) * 2011-12-09 2013-06-17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5355679B2 (ja) 2011-12-27 2013-11-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094795B2 (ja) * 2012-02-22 2017-03-15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プロセス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004690B2 (ja) * 2012-03-21 2016-10-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8737887B2 (en) 2012-04-27 2014-05-27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Shutter assembly for a toner container
CA2875930C (en) 2012-06-15 2023-06-1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Cartridge, process cartridge and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202710931U (zh) * 2012-08-04 2013-01-30 珠海赛纳打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处理盒
JP6202911B2 (ja) 2012-09-07 2017-09-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5980064B2 (ja) 2012-09-13 2016-08-3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装置の製造方法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の製造方法
JP6036186B2 (ja) * 2012-11-02 2016-11-3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CN202886850U (zh) * 2012-11-12 2013-04-17 珠海赛纳打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处理盒
JP6242201B2 (ja) * 2012-12-14 2017-12-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102349B2 (ja) * 2013-03-05 2017-03-2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338460B2 (ja) 2013-08-20 2018-06-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376749B2 (ja) * 2013-12-06 2018-08-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6584138B2 (ja) 2014-06-17 2019-10-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RS60879B1 (sr) * 2014-11-28 2020-11-30 Canon Kk Kertridž, element za konfiguraciju kertridža i uređaj za formiranje slike
JP6655964B2 (ja) * 2014-11-28 2020-03-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EP3936944B1 (en) * 2014-11-28 2024-05-1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Cartridge, member constituting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9791803B2 (en) * 2015-05-29 2017-10-1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multiple driving force transmitting drive trains
JP6873604B2 (ja) * 2015-06-05 2021-05-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CN206505261U (zh) * 2016-10-06 2017-09-19 江西亿铂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控制机构以及显影盒
CN115877688A (zh) * 2017-06-15 2023-03-31 佳能株式会社 盒与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装置
CN116184786A (zh) * 2017-12-13 2023-05-30 佳能株式会社 盒与图像形成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11872B (zh) * 2018-03-29 2020-12-01 日商佳能股份有限公司 輔具、裝卸單元組、電子照相影像形成裝置及匣體安裝方法
US11586140B2 (en) 2018-03-29 2023-02-2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Attachment, set of mountable and dismountable units,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cartridge mounting metho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HK1222459A1 (zh) 2017-06-30
KR101973922B1 (ko) 2019-04-29
GB2535960B (en) 2020-11-25
AU2021221578A1 (en) 2021-09-16
US10705480B2 (en) 2020-07-07
US11614710B2 (en) 2023-03-28
US20190064732A1 (en) 2019-02-28
AU2020200121B2 (en) 2021-09-23
AU2018204296A1 (en) 2018-07-05
RU2729174C1 (ru) 2020-08-04
RU2708906C1 (ru) 2019-12-12
KR20200084911A (ko) 2020-07-13
CN115494714A (zh) 2022-12-20
US20230195031A1 (en) 2023-06-22
KR102197240B1 (ko) 2020-12-31
TW201734678A (zh) 2017-10-01
SG10201906758QA (en) 2019-08-27
CL2016001374A1 (es) 2016-12-16
KR101864975B1 (ko) 2018-06-05
RU2663093C1 (ru) 2018-08-01
CA2929048C (en) 2023-01-17
US10139777B2 (en) 2018-11-27
RU2746147C1 (ru) 2021-04-07
KR102254515B1 (ko) 2021-05-20
US20210191312A1 (en) 2021-06-24
KR101918454B1 (ko) 2018-11-13
US11112751B2 (en) 2021-09-07
MX2016006468A (es) 2016-08-05
ZA201902349B (en) 2024-04-24
KR20210000329A (ko) 2021-01-04
BR112016009776A2 (zh) 2017-08-01
KR20180063903A (ko) 2018-06-12
KR20160093714A (ko) 2016-08-08
US11385593B2 (en) 2022-07-12
MX2019001012A (es) 2021-07-19
AU2023248180A1 (en) 2023-11-02
MX364695B (es) 2019-05-06
RU2686527C2 (ru) 2019-04-29
US20220283538A1 (en) 2022-09-08
KR102132236B1 (ko) 2020-07-09
MA38988A1 (fr) 2016-09-30
DE112014005568T5 (de) 2016-09-08
CN105793780B (zh) 2020-06-26
JP2015111221A (ja) 2015-06-18
CA2929048A1 (en) 2015-06-11
US20210088965A1 (en) 2021-03-25
AR114461A2 (es) 2020-09-09
TWI641926B (zh) 2018-11-21
KR20210059018A (ko) 2021-05-24
KR20190044139A (ko) 2019-04-29
EP3077874A1 (en) 2016-10-12
CN111650824A (zh) 2020-09-11
KR20180122464A (ko) 2018-11-12
BR112016009776B1 (pt) 2022-11-01
AR098612A1 (es) 2016-06-01
WO2015083842A4 (en) 2015-08-13
TWI643038B (zh) 2018-12-01
MA38988B1 (fr) 2017-04-28
US20200301355A1 (en) 2020-09-24
CN111650824B (zh) 2023-03-21
US20160370757A1 (en) 2016-12-22
GB2535960A (en) 2016-08-31
AU2021221578B2 (en) 2023-07-27
MX2021008540A (es) 2022-05-18
PH12016500923A1 (en) 2016-07-11
WO2015083842A1 (en) 2015-06-11
AU2014358122A1 (en) 2016-05-05
RU2018126302A (ru) 2019-03-12
CN105793780A (zh) 2016-07-20
GB201611633D0 (en) 2016-08-17
AU2014358122B2 (en) 2018-03-15
CN111650825B (zh) 2022-12-23
US10901365B2 (en) 2021-01-26
DE112014005568B4 (de) 2020-07-16
CN111650825A (zh) 2020-09-11
RU2018126302A3 (zh) 2019-03-12
JP6376749B2 (ja) 2018-08-22
KR102399437B1 (ko) 2022-05-17
RU2758575C1 (ru) 2021-10-29
AU2020200121A1 (en) 2020-01-30
AU2018204296B2 (en) 2020-02-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1523172A (zh) 匣、處理匣、及電子攝像影像形成裝置
CN110412851B (zh) 处理盒
JP6639583B2 (ja)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7179932B2 (ja) 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0052435A (ja)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